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公开课教学评课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20:44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开课评课

朱丽雅公开课《狼和小羊》评课记录

汪晓丹

2014/10/21 9:32:27

为了不让高人抢台词,我就先抛块砖了。朱老师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鲜明,环环相扣,由字而词,由词入句,由句到段,每个环节都有朗读指导,训练扎实有效。孩子的表现也很精彩,这也得益于朱老师所营造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个失而复得的小贴贴。总之,这是一节让我受益良多的低段语文课。谢谢朱老师!

臧莹52 2014/10/21 9:36:09

本节课,朱老师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在教师巧妙地、穿针引线般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自发、自主地走进文本,在互读、互评、互动中入情入境,课堂气氛融洽而活跃,孩子的朗读能力让人赞叹。一点思考:低段教学第一课时是否可以在字词教学上更加落实其有效性?

胡婷

2014/10/21 9:38:27

朱老师的课很有激情,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因此学生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整堂课朗读充分,方法多样,朗读指导很到位,学生朗读很精彩。奖励笑脸这一举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课中一小插曲印象深刻,不过一开始就不收回小贴贴直接给那孩子鼓励再读一次是是不是好些。

杨文娟63 2014/10/21 9:41:33

朱老师教态亲切,与学生的互动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字词句的朗读扎实有效。疑问点:写字教学可否先让孩子观察重点字重点笔画,再统一练写?因为有的孩子拿到习字册就埋头写了,并未关注老师的指导。

赵丹

2014/10/21 9:46:21

朱老师就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姐,课堂上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词语以闯关形式出示,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课堂上,朗读训练抓得实,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读好狼和小羊的对话,体会狼和小羊的心理感受。个人觉得字词教学较朗读指导稍显逊色。 赵方方

2014/10/21 9:51:25

教师教态自然,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将字词句段的教学环节,划分为四个级别,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老师在板书时能把字写规范点,效果会更好!

朱丽雅

2014/10/21 9:51:34

上的不好,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字词教学一直是我的疑惑,各位有什么妙招,请不吝赐教!

方改秀

2014/10/21 9:59:52

二年级的小朋友真可爱,小朋友的老师真有爱!这是听完朱老师课后我最深刻的感受!课堂上老师始终以充满“三心”(爱心,耐心,细心)又不乏教学激情和机智的语言在启发和激励着学生,孩子们收获多多,作为听课教师的我也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但有一个小细节个人觉得是否可以商榷:“超级版”读句子环节,教师可否带领孩子找出文中狼和小羊分别说的话,狼步步紧逼,小羊辩解的语气也是一层一层递进,最终狼露出凶残本性;让孩子戴头饰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孩子对狼和小羊的特点会否有较深的感受,对文本脉络是否也会有较清晰的把握呢?不当之处还请见谅(⊙o⊙)哦!

王竹45 2014/10/21 10:04:57

朱老师的课堂充满活力和乐趣,二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功底扎实,让人惊喜。老师像一位温和的大姐姐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起学,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又让孩子掌握主动权。我也情不自禁跟着朗读生字和笔画,这节课收获颇多。课堂活泼又能保持课堂纪律,向朱老师学习!

王芳 2014/10/21 10:49:38

这节课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朱老师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步步引领,对话文本,入情入境。教师较强的课堂组织驾驭能力,调动孩子们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商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时,可否用填空的形式予以辅助练说,组织语言。这堂课字词基础知识的训练感觉还不够扎实。

李天祐

2014/10/21 11:52:45

第一课时特征明显。教学设计很用心,字,词,句,段,篇,循序渐进,层次清楚。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建议用填空形式,以方便达到预期 目标,板书如果与教学内容同步会更好。整体效果不错,孩子表现也很好。

高超

2014/10/21 12:27:32

朱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通过奖励、找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角色朗读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张世勇

2014/10/21 13:58:39

朱老师的声音很洪亮,听起来也很雅致。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假以时日,老师一定会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专家。

刘春晖

2014/10/21 18:26:34

朱老师的课堂自然流畅,环节设计合理、衔接紧密;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鼓励学生,整堂课学生表现动静皆宜、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同时,教师还能关注到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比如那个“‘找碴儿’失败”的孩子,老师还能再次找他来读,并及时送还奖品,由此体现出指导学生的层次性。唯字词一块侧重于读而训练不足,是否可以结合理解意思、找近义词、造句等方式来加强训练呢?

推荐第2篇:公开课评课发言稿

公开课评课发言稿

2014年4月12日,WGJ老师主动申请执教了一堂公开课——《聪明的使者》,听课人杨xx现以书信体格式生成评课意见于后,算作研讨,企盼共同提高。

WGJ老师:

能主动申请执教一堂公开课的举动,在如今的年青人中是不多见的,你能有此行动是难能可贵的;事后,在校园内又谦虚地向我“请教”,让我看到了你的真诚。面对一个好学、上进、真诚的同事,我有认真表达、尽力倾诉的义务,不可推诿。当然在我提意见的时候,你不可特别关注那些内容,只要感觉得到我是在以诚相待就行了。其实,如果意见提得偏执了,这是我的错;如果意见提得尖锐了,这是为你好,是为了希望在你的身上产生一堂优质课,是为了推动你早日进入市县级公开课殿堂。

一、直觉、建议、赠言

作为教学生来说,并不是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才能带得出好学生,适合上随堂课、并注重辅导的老师也能教出好学生;作为上公开课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一堂公开课的,由于一堂公开课需要来自老师自身很多的先决条件,所以有的老师对公开课来说只能评、不能上,就跟作文学评论的人不一定是文学家一样。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直觉告诉我,你是一块适合上公开课的好料,你的胆量、体态、课堂语言以及你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为你胜任公开课准备了条件。对此,你得相信我的直觉,并坚定你的信心。

当然,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知道你也还得不断提高,这也是你所希望的。为此,我提议:

1、继续向教务处申请执教公开课5至10堂;

2、公开课后虚心听取艾志勇校长、盛洁芳校长、庹小红主任、游小玲老师、刘会菊老师的听课意见,他们对公开课都有独到的见解;

3、公开课后认真写好反思、心得,可以借助网络相同课例与自己的公开课进行对比;

4、主动申请执教的公开课完后,可申请教科室为你集体备一堂公开课,争取产生一堂优质课。

我认为对于任何一堂课都可以用“成功、不成功、完美、不完美”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概括性评价。作为一堂公开课,追求“成功”是必须的,在“成功”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应该是公开课的最高境界。是不是“成功”主要是看教学结果,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其能力是不是真正得到提高,强调的是“实效性”;是不是“完美”主要是看课堂效果,看学生是不是已经把你的教学当成了生活,是不是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当成了“知识美餐”,强调的是“生动性”,这会要求你在教学语言、过度处理、课堂艺术等方面从细节上下功夫。因此,“抓实效让课堂教学成功,重细节使课堂教学完美”这算是我的赠言。

二、说说公开课《聪明的使者》

1、把“理解内容、培养观察”作为教学目标是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分为“背景介绍、讲读课文、拓展学习”并交叉进行也是可行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及安排上也应该算是合理的。这说明你在公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备教材这方面做得到位。

2、你上的是《聪明的使者》的第二课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提问法”,这是一个常用也是实用的方法,但也许是由于公开课的原因,你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老师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能够看得到学生的心在动。然而,课堂的好多处呈现,你的问题刚刚提出,你就带而为之把答案说了出来,就像自言自语,又好像不是在“一般疑问”而是在不停地“设问”。更有一处,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提前预习过,“浮力辨根梢”的答案立即就从学生口中产生了,而你就很快地板书在黑板上,你忽略了不该忽略的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环节,同时产生了作为公开课最忌讳的“失真”。其实一堂课的问题并不需要很多的,抓住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不停地追究,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阶梯性地前进这是应该的。

3、说说你的板书。你的板书设计整体上是精致的,做到了简洁、大方,具有概括性,适合学生根据板书进行知识巩固。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题没有板书出来;板书的出现错时,觉得正确的出现时间是在学生把问题解决之后,而你的板书有几处都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板书出现在解决问题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你有意的暗示,这对学生思维训练没有好处。

4、课堂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是把公开课上成功的必然条件;特别是语文学科,要让公开课上得完美,课堂语言优美、讲究艺术这也是必须的。你在课堂语言的使用方面意识很强,但在执教《聪明的使者》中也出现了瑕疵,那就是你的课堂中出现了“异曲同工”这个课堂语言,看看当时的学生,我知道好多学生并不是很理解这个词语的。因此,在你使用这个词语的同时,花几秒钟时间解释一下应该是必要的。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个无处不在的事情,作为大语文观来说,让学生在《聪明的使者》的学习过程中多积累一个“异曲同工”也不是坏事。

5、说说你的重难点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想首先应该是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根据当时学生的表现我想应该是“培养观察能力”那部分。对于教学重点来说强调的是“突出”两个字,而你的课堂表现出主次失衡,你在背景介绍上花功夫太多,挤兑了“理解课文”部分,其实根据学生精力和注意力规律,你完全可以在开课的前20分钟就把本堂课的重点,从“聪明”两字出发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就完成。另外,作为“教学难点”,本人认为并不是教参规定的,是学生规定的,哪里是学生不懂的,哪里就是“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强调的是“突破”两个字,你应该做的是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通过你在学生短暂的思考后就匆匆出示答案使学生“恍然大悟”。一堂课下来,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面,总让我感觉到你是在“轻描淡写”上语文,这与别人追求明确、朴实、自然而简简单单上语文是完全不一样的。

推荐第3篇:公开课评课记录

孙庙学区周寨小学

公开课评课(座谈)记录

孙庙学区周寨小学

2014年2月

课题

古诗词三首 时间

2014年2月18日 地点

教师办公室

召集人

周涛

参与人

语文组全体成员

摘要

周涛:今天是对李校长的这节公开教学进行评议,本着相互学习、互相促进的原则,大家敞开心扉,不要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好的要说,不足之处也要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对大家、对学生是一种负责人的态度。首先我发表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李校长的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扣住了新课标精神,并能强化诗歌的朗读训练,气氛活跃,效果十分明显,任务处理得当,堪为成功的教学范例。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激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这与新理念下的课堂标准尚有一些差距。

周浩:诗歌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不能很好的驾驭教材,就会觉得教无抓手,往往停留在浅表性的朗读教学中。但李校长的这节课打破了这个桎梏,实现了“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不足之处同上。

董颖:公开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唯美主义,但听了张校长的这节课,我感受颇多,简单说,这堂课教学务实、组织严谨,但却不不失活泼,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突出,教学酣畅淋漓,效果十分明显。

课题

晏子使楚 时间

2014年4月3日 地点

教师办公室

召集人

周涛

参与人

语文组全体成员

摘要

周涛:我校组织了这次观摩教学活动,其目标和良苦用心显而易见。参与这次活动,确实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董颖老师的这节课来说,有三大亮点和一处明显的不足。三大亮点是:

1、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到确认;

2、注意到“以学定教”,围绕学生的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德育并重。一点不足表现为质疑过多,而真正扣住生活的事例过少,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受到了约束。

周浩:对于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占有丰富的知识,否则就会给人捉襟见肘的感觉。董颖老师的这节课是文言文作品,它要求教师必须占有丰富的文言和历史知识,方能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给学生积极的有效的教育。同时,作为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另一个主要的任务,那就是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这节课很好的把握了第一个任务,而轻视了第二个任务,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 „„

课题

晏子使楚 时间

2014年3月26日 地点

教师办公室

召集人

周涛

参与人

语文组全体成员

摘要

一、李卫强评周涛老师的课

1.语文素养没有充分展示在课堂上,教师点评还不到位。生成的东西没有及时抓住。

2.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新颖。

3.整堂课设计得很好,教师讲课不急不慢。

二、董颖评周涛老师的课

1.情境的创设很好,便于学生很快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2.“化文为诗”若发挥想象就更好了,要求也可更细些。 3.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

三、周芳鹏评周涛老师的课 1.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到位。

2.看到参加“情境创设”课题研究的成果。

3.“化文为诗”部分,学生上黑板扮演,教师当堂点评,这是一种底气。4.一堂课板块清晰。

2.“整体感知”部分花时多了些,但值得。3.至于视频的作用有待商榷。

4.“品味语言”部分注意把握时间 周涛我的反思:

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的集体评课,本学期已经有两次。 第一次是李校长执教的《古诗词三首》,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自己对两堂课的看法,对某一环节设计的合适与否,可以有争鸣,但不影响我们讨论的热情,这一点在语文组尤其可贵。第二次就是这次的校公开课。课前的磨课,一磨、二磨,使课越来越成熟。课后,同组成员欢聚一堂,上课老师谈上课思路,其他老师面对着一堂课,发表看法,提出建议。气氛异常热烈,这是语文组能永葆青春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不过,语文组的老师还是需要学习,使自己无论在学科教学上还是专业评课上,都能成长得更专业。

一个校园,如果没有语文老师,如果没有语文课,那这样的校园该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将把语文教学做得更专业。

孙庙学区周寨小学语文教研组

教 研 资 料

周寨小学语文教研组

2014年2月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公开课评课

即使没有听课的教师看本文也是有用的,能领会我的意思,并学到一点知识的。有几处是精彩之处,值得大家细看。)

用◎表示一点。

宏观指与本节无关的内容,如个人素质,总体印象,对课程理念的把握。中观指本节的总体情况,大的方面,如重难点的把握,实施效果,总体设计,本节课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所用的手段等。微观指上课中具体的环节,步骤的点评,上下段的因果分析。

第一节:塘下镇一中 陈苗 教龄2年

一、宏观:◎、对停电的突发事件,有充分准备,能妥善处理,效果较好。◎、教学语言少数地方有不规范现象,如把任务1的要求做起来(应讲“请完成任务1”或“按要求完成任务1”);又如:把它完成掉等。◎、语调非常平缓,语音力度较弱且几乎没有变化。对于哪些地方需要变化和需要怎样的语气和语速,力度方面能力弱,基本功能不佳。◎、以坐式讲解为主,缺点略。应以站式为主。

二、中观:◎、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尽管使用很普通的流程和手段),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能有意识地利用课本。◎、小组合作的体现不强。

三、微观:◎、讲如何改变修饰标题时,是提出一系列问题的开端,应使用强调的语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讲如何改变背景框内部的颜色时,因工具栏上有三个工具和颜色有关,不管前几节课是否讲到,应让学生联系并辨别三个按钮的区别,如前面几讲过多次,这里可以是以复习为目的的提问,学生可能多数能回答,如前面讲得不多,则提醒学生注意,这个问题提到几次了,如没讲过,则要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按键,并尝试功能,要求回答它们的不点。◎、讲图片环绕一段时,先是提问,后是教师边讲边做,后来全是教师在做,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是明显缺乏设计,也是基本功能不扎实,但相当多数教师存在这种情况,要通过积累经验来克服。◎、教师对提问,由于记忆或掌握不好原因,学生答不出的有两处:一是句柄,二是用CTRL键选择进行复制。可能前面一些课在这些方面的知识点落实上做得不理想。信息技术教师应向中考学科教师学习落实知识点的技巧。◎、学生在保存文件时,出现几种困难,或费时较多,一类是保存的要点未掌握的;一类是因要求不明确,保存文件名反复修改,地址反复改变,犹豫不决的。◎、学生在这一段进度较慢(费时较多),教师未能意识到,应有时间的把握,发现问题后收集反馈信息,了解是学生的进度,了解学生的困难,及时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巡视。 关于收集反馈信息,如什么时候要做,有哪些方法,注意问题,是所有教师要详细、重点学习的基本功。◎、最后一阶段,因已下课,教师在课堂气氛较乱,吵地情况下讲解,有讲知识点和学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虽然这些本来是重要的,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应多讲,因比较乱,几乎没有效果。这种出现较多,是一厢情愿。正确处理方法是:用最快速度整顿纪律,选取重点(通过巡视和收集反馈),精讲,少讲,以短时间,有效为目标。

第二节:新纪元学校 吴艳丽 教龄2年

一、宏观:◎、教学语言比较规范,普通话准确。在语气的变化上还要更上一层楼,使出现抑扬顿挫。◎、能以站式为主,有这种意识。◎、有把握教学环节的意识,主要体现在多处对时间的把握,有设计,有落实。◎、口头语“呢”,有,但不是很严重,还要进一步有意识地纠正。◎、对问题的提出,针对学生某一问题讲解时,能让学生感受工厂较强的针对性,有清楚地表达意识和表现。

二、中观:◎、有较弱地体现小组合作,但未能深入到和编辑部发生联系。◎、对一开始停电,能正常处理,但前半节课有因内心紧张,稍有些乱和其它表现。◎、重点能把握,难点

解决不佳。

三、微观:◎、用广播请学生看材料,然后讲解要求,讲得比较详细,清楚,并最后讲:现在同学们清楚这节课的要求没有?清楚是从内容上评价,但由于语速较快(可能是紧张),学生收受效果没有很好,有些可能没反应过来,再者,这种情况(讲解加上要求语言较多)下,可用一两句,或一两个短语(不一定是完整的语句)重复一下刚才要求之前的讲解要求,或要求。并在学生动手期间,不断重复,也可加以解释。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原来不理解前面的讲解,或可能因某种原因没听清楚。◎、多处出现“明白吗?”这是好的,是在简单收集学生对刚才讲解或要求和理解程度的信息。但要使这句话不成无目的的、随口说的话,要注意:

1、有时候可用征求式语气或说“明白的同学请举手”,了解具体有多少学生表现已听懂。

2、有时可说“明白的同学…,不明白的同学…”。◎、在巡视时发现问题,于是开始讲解,不知意图是针对全班的还是针对部分学生的。只少部分学生在听。若对全班,则应提醒一下全班先停下来,请注意听,讲哪几个问题,若对部分学生,则提醒现在请哪些同学听一下,或有些些情况的同学请注意,现在讲什么问题,这种做法要点是:必须做到“短平快”,简单扼要。因为总体还是在练习。◎、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提问,并讲解。此处讲解效果较好,和其它地方综合来看,教师的讲解清楚度较好,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层次性把握强,而且能使用较恰当的语速,小重复(短句、关键词重复)。◎、让学生讨论,能提示注意事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后半节,某段时间,也发生了讲地太多,不放松,紧张的情况,且学生参预少。◎、在第一次让学生练习时,讲解问题层次性也强,一环接一环,师生有融洽在互动,有明确提出学生操作时间(一分钟完成保存)。◎、课堂最后,同样有较强地时间设计和把握。讲到“剩余多少时间,一个步骤多少时间”

第三节:安阳实验中学 朱曼 教龄4年

一、宏观:◎、个人素质,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亲和力,教师形象等方面比较好,也能恰当运用。◎、上课情绪激昂,投入,总体是好的。感觉有些地方激昂程度可稍降低一点,这样能更突出重要处的效果,否则有点“刺激过大而致情绪麻木”,后半节课,因各种原因趋于正常。再者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和教师相符合,不能只是教师本人激昂而学生沉闷,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调控能力应该是比较好,但也有美中不足,表现为顺时更好,逆时缺应变,或学生配合不好,难度较大时,调控相对较弱。◎、能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希望以后更积极有意有探索。◎、口头语“就是说”仍然相当明显。有必要针对、强化训练。

二、中观:◎、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但这个任务综合性不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平淡,和前者相比,教学环节的设计更重要,不应比激励性任务的设计低一个层次。◎、对学生估计不足,而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调整,以致学生配合不好,有几处收放不太及时。◎、教学设计、实践中各环节,都有很好地时间观念,但实践中感觉有点刻意或欠火候,或缺教练的经验。

三、微观:◎、上课一开始,提出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是谁,来自哪里,本来自我介绍,可是到这节课结束时看能否认识我……,引起学生兴奋。这种设计是很好的,但要有充分的认识:不一定都能凑效,也不一定对所有学生有效,关键应根据当时的学生反映,恰当、切合时机的推出,这里似乎有点在机械地表演,为完成这段设计而说这些话,而部分学生未能响应,最重要的是在接下去的教学却没有和这一悬念直接联系,而是等到课堂最后时,才说到“完成这一步就能知道我是谁了”,可惜那时间有点仓促,有些学生没有及时明白要求,因为学习内容和为知道“我是谁”而写的纸条任务没有直接相关,学生之前又没经验,所以任务完成不好也就情理之中。◎、前半节:任务一和二(要指出这个任务即不是和开始提出的任务相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只是普通的教学要求)讲解清楚,问答效率较高,提出要求

明确,并设置时间,学生做到一定程度,请学生举手示意完成程度,并且经常地、恰当地、有效地又是不同形式地给学生鼓励,充分显示良好的个人素质,值得大家学习。虽大家提到这种素质一般很难学习,但只要有决心、花时间,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是完全可以学习的。◎、任务二后到后半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太多,延续时间长,虽然其中也穿插让学生动手,但时间很短,这种形式只适用于理论性较强,操作难度大,层次多的情况。显然这里不是,所以学生有时跟不上,仅有几次短时间的操作效果也不太好。这种情况估计当时教师意识不强,所以后面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再到最后一个任务(任务四)出来时,就导致第一点所讲的情况。但值得肯定的是在讲解过程中,能插入短问,要求操作等,达到一定的交互性质。◎、最后一个任务是设计中的关键和高潮,就教师本身而言,是讲清楚的,时间也规定了,也要求了小组合作。但

1、小组合作是表面上的,对合作中的难度估计不足。

2、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从前一段学习中未完全转变过来,注意程度不够。导致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3、前面已提到:总的学习任务和这个让学生揭开“我是谁”的谜底的任务相关程度不大,所以这里非常象刻意为完成任务而上课,不能融合,有浪费时间之感。

第四节:鹿木乡校 吴晶晶 教龄1年

一、宏观:◎、普通话相当准确,经了解是上中师时努力学习纠正的。但语速过慢,缓,且无变化,语气也变化不大,经了解是对小学生上课习惯所致。对小学生应该慢,缓,但语速、语气不应没有变化,相反,应比对初中生的语言更有变化和激情。◎、教学经验不足,缺理论认识。出现的问题是多数新教师共同的问题,如把时间用在手段和过程上,打个很大很大的圈,对目的反而快速带过。双如教学的总体方法上,也接近对小学的方法,对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心理把握不好。有关问题详细描述请见本人《当前信息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希望积极学习各方面教学理论,创造条件多听优秀的课。◎、个人素质较好,思维开阔,思路条理清晰,引导恰当。

二、中观:◎、设计新颖,吸引力强。◎、出现术语错误,虽然不多,但表现出在这方面意识不强。◎、设计的任务较少,难点突破不好,细节处抓落实不够。

三、微观:◎、本节为认识求伯君为背景,主要学习对图片的各种设置,虽然学习求伯君是一个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但这是背景,是任务驱动的手段,教师为引起学习的兴趣,设计了先让看熟悉的明星,再看IT精英,这种思路很好,有创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标,在时间上,内容上,要做到恰当。这里

1、教师做较好的是:没有局限于课本只认识求伯君一人,而是出示多位IT精英的照片,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人。有这样的认识,很好,但增加难度,需更强的能力去把握后续的教学。显然教师后面的表现说明这种高水平的能力尚不具备,甚至这种意识也很弱,这是新教师的特点所致。

2、实际上教师由于理论认识不足,这段日本身未能把握时间和内容,相反在这个之前还增加了长长的一段对话“我是谁,我每天和大家一样来学校……”这段话离开本课具体任务,也是很有创意的,引起较高的兴趣,但它成为了本课主要学习内容的前置引导的前置引导,到切入正题用了近10分钟,有浪费时间之嫌。

◎、让学生用google找自己喜欢的精英,找到后,让学生说说这个人的情况。教师未能认识到初一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不理想的,没有任何框架下,初一学生只能是照片文字读,不会概括,教师也意识不到要想办法缩短这段时间,相反,还让第二位,第三位学生再说,可能是想更广泛一点,这种读时间用了不说,对本节的主要学习内容作用很小,也就说明了教师对如何把握重点,时间主要用在哪里等一系列基本认识不到位。希望要努力学习。正确的做法也不一定要去掉这部分,而是为学生准备好几个框架的问题,要求学生简明回答,学生一能清楚要求,二能做得到。教师再短评,完成这部分情感教学的目标。我们认为情感目标

一般是不另外战用时间的,是在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学过程中顺带完成的,此外不能顺带完成,则要注意手段的选用和时间的安排,不能喧宾夺主。前面第一点也如此。凡是新教师都要注意这个问题。◎、讲保存时有“现在是不是保存在WORD下面了”这是术语错误。虽然它本身是一个小错误,但代表了一类常见的错误,有较多的教师犯这类错误,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特点和教师思维的不严谨造成的。类似的还有“对字体下拉列表框说:是不是点这个宋体呀?”“在这个文件夹的旁边再建一个新的文件夹”。

推荐第5篇:公开课评课稿

市级英语课题公开课评课稿

课题负责人:方辉

这次我听了余井恒老师的公开课,结合所听的课,谈一点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望给予指正。整堂课下来,我认为值得推介的有如下几点:

1. 教师的对教学充满热情,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优化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课堂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生关系对课堂的顺利进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余老师以他独特的亲和力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整堂课下来我们都体会到了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

2. 导入部分新颖自然,易让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本课教师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以一首学生熟悉的英语歌曲 If you are happy.来导入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中所提到关于条件状语从句,教师必须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这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在这方面,余老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像Gue games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

4.余老师本身的基本功扎实,英语口语流利,能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来辅导整个教学过程,课件做的十分到位。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基础的语言形式训练上提升交际品位,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愿望和机会,使交际具有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

但这节课也有其值得探讨的之处:

1、在学生分小组竞赛时采用举手的形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时间的浪费,对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提高并无帮助,只是训练了学生的反映能力。

2、在听力训练中,听力时间较少,学生较吃力。

推荐第6篇:政治公开课评课

政治备课组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评课总结

王建成老师担任本学期公开课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九江三中的两位政治教师的参与下,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进行了评课,评课内容总结如下: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教师基本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寻求知识、获取知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设计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能熟练、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本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传授知识与情感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个授课过程既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总结,又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又有生生之间讨论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践行了新课改理念。本节课采用了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顺畅,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

该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设计比较合理,能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能做到语言流畅,教态自然,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回答完问题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评价,体现鼓励、表扬的艺术。上课时,能始终面带微笑和同学交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准备充分,情景探究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增加了课外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从政治学科角度加以分析。知识点的的过渡自然,并能通过问题设计和探讨活动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和学生共同探讨,由学生经过课堂情感体验或案例分析,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主学习和探究未能充分展开、时间稍稍紧张,另有学生在课堂参与活动中并不积极,课堂的实效性、趣味性有待提高,板书设计应更合理化等。

推荐第7篇:公开课评课发言稿

公开课评课发言稿

潘奕城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在这里非常的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在今天早上能来听我的课,在里我向大家很衷心地说声谢谢!说句非常实在也不怕大家见笑的话,十三年了,用多媒体上课的我只有上过三节,应该算是媒体盲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根据本人的总结,在没有意识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是一节失败的课,我上的是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习作!在整个过程中就本组的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文中进行汇报,本人把它界定为汇报课,在备课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入,导入这部分主要是以回顾前面所教过的课,巩固学生的掌握能力和消化能力,让学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启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息息相关,怎样去悟大自然之道的“道”。在上课过程中就以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和一系列的图片让同学们悟启示悟其悟道,知道了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第二部分出示范文,出示范文是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的启示,让学生去发现和老师的点评,由发现到了解到掌握。第三部分就是让学生尝试完成口头习作,教师指导。

那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本人基本完成了课堂所设计的内容,但是在这里本人也知道毕竟对这个多媒体的知识的缺乏,所以在课件上弄得不好导致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

另外就是在界定这堂课时出有些懊恼,造成了在备课上面不够充分,就像导入我没有点明这堂课的课题是什么?就直接进入了。。。还有就是在上课过程中觉得有点乱!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氛围,另外就是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时不够到点到位,解析得不够清楚,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课堂安排不当,时间显得比较紧,课上得比较赶,应该算是流水线型课堂吧!

有句话说得很对教师不能只固定自己只是一桶水,而是要像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释疑解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会更加的虚心,更加的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教学态度面对学生,用最好的能力去传授给学生,用最好的知识感动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听了今天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潘少梅老师、教研组长邱静双老师在本人备课过程中的指导。同时,本人非常的虚心恳请和聆听同事对这堂课的点评和指教!发言完毕!

推荐第8篇:区公开课评课

简评区公开课《背影》

2011年10月27日下午在钟楼实验中学钟楼区语文教研室组织了协进组活动,由唐茂英、李海鸿、刘薇分别执教了《济南的冬天》、《甜甜的泥土》、《背影》。

本人就刘薇执教的《背影》发表一些看法,以便进一步交流,服务于现实的教学活动。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反思一下《背影》教得是否对、全、透。教者似乎有两个教学内容:

1、抓住“背影”这一线索,梳理全文基本内容,并且进一步抓住“最不能忘怀的背影”和“人物矛盾处”来体会父子情深;

2、体会生活中的深情。

从思维角度来审视教学内容,大家不难发现教者未从写法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不够全;但就已教的内容而言,教者先设计了“听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用‘-------时(中)的背影’来概括”的板块,然后又设计“哪一次的背影是文中的‘我’最不能忘记的?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和“请结合课文,找出这样的矛盾并说说其对表现父子情深的作用吗?”两个板块,最后又设计了“请选择生活中难以忘怀的背影、眼神„„写一写”联系现实的板块,文本内容的把握由浅到深,由文本到现实生活,文本的把握是准确而透彻的,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经过这课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生活的能力以及感恩亲情的思想觉悟都会有所提高。

以上从总体设计来看,还可从细节来看。 教者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得出了父亲的背影是“努力、艰难、蹒跚、沉重”感悟,这是对的,但始终未得出“惨淡”的背影的感悟,父亲在当时家中已负债,又下岗,但仍不忘关爱我,这也是我目睹父亲艰难买橘子多次流泪的主要原因,这个地方教者体会得不够透彻。 其次,从教学效果来看,本人还有三点意见提出来,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1、两次总结不够,即“怎样的背影”以及“人物矛盾处”应该有体现逻辑思维分类梳理,让学生好记、好理解;

2、朗读得不够;

3、联系生活板块,因为课文选材层层铺垫,因此,让学生选人物在艰难处境时真情来写,或许更切合文章,而且更感人。总而言之,教者的教态、口语表达、普通话、板书、语态语调、应变能力、引导能力„„都让人感到不虚此行,后生可畏。

推荐第9篇:高中生物评课评语

高中生物评课评语

篇一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

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篇二

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理解,培养了能力,确立(形成)了态度(观点)。

二、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突出重点,通过突破了。

三、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例: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高中生物评课评语]

推荐第10篇:一年级数学公开课评课

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部教务处小学部一年级数学公开课 201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三节课,总部一年级2班董瑾娟老师讲授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认识0》.董老师是一位年轻,朝气又有活力的数学老师,此次授课打破了传统的上课方式,把数学内容融入到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中,借助新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认识0》这节课,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0”的两种含义:一是“0”可以表示什么都没有,二是“0”也可以表示起点,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与“0”有关的一些简单数学知识,以构建他们关于数学的概念,以铺垫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

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三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秘、有趣总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她把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兔才蘑菇的故事。

课堂开始,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名字,接着把小兔请到了课堂。先通过兔妈妈让兔哥哥和兔姐姐带着小灰兔小白兔去森林采蘑菇的美丽动态画面吸引学生,“兔哥哥采了3个蘑菇,兔哥哥采了2个蘑菇,小灰兔采了1个蘑菇,小白兔垂头丧气,采了多少蘑菇?”这样一个需要学生帮忙解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接着通过小白兔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认识“0”、感知“0”。这样的童话情景学生兴趣昂然,学习热情奔放激昂。

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一年级孩子初入学校,对学习目的尚未明确建立,学习情绪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的驱使,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

在巩固练习时,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11篇:公开课教师评课记录

《线和角》复习课评课记录

授课年级:四年级备课组 授课老师:董小雪

梁秀萍

冯文姬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知识梳理全面具体,便于孩子掌握,孩子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但拓展较少。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自己提问题,强调了易错点和易混点,这样更锻炼孩子的能力。

陈海英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设计合理,对知识的梳理系统全面,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梁老师的课放手给了学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于耀宗老师评课:

董老师教师基本素养扎实,课堂有板有眼,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效,学生参与度也高。个人认为因为复习课如课堂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再加以挖掘几近完美~

梁老师注重课的本质从一个点展开巧妙的利用点将所复习内容依次串联,设计巧妙,有广度,有深度.有容量。课堂开放度高,学生回顾整理过程轻松自然,参与度高。值得学习,受益匪浅~

王晓敏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注重了知识的梳理,基础知识砸得非常牢固,学生的练习也关注到了困难学生,非常全面,增加了线与角的广度。而梁老师的课也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拓展学生思维上,除了将知识梳理之外,增加了线与角的深度。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都值得从中借鉴和学习!

刘锦锦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对知识的梳理系统全面,重难点突出。梁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语言清晰,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蒋媛媛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先分散后综合,先将知识点进行了罗列,再通过题目进行巩固练习。课上,老师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的鼓励,在回答问题上关注到了全体学生。而梁老师的课以猜谜的形式展开,在猜谜中对线、角的定义进行了复习,随后采用生问生答的形式将知识的进行串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郭金涛老师评课:

梁老师由活动情景或应用情景引入,由学生在活动或练习应用中归纳总结知识点,整个课堂在不失系统条理的基础上,更显的充实完满。学生学得更有趣味。

刘慧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环节设计合理,先是带领学生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梁老师的课环节设计新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更加有深度和高度。

梁素芹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堂有激情,条理有序,今后在练习时加点拓展题目,效果会更好。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容易出错的题目加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王淑珍老师评课: 两节课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都很高,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到学生中来。晓雪老师的课堂学生掌握的知识扎实,内容全面。梁老师注重了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在数线段的同时,可以加上一些数角和数三角形的练习,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掌握。对于读出角的度数包括画角,有部分学生可能分不出读内刻度还是外刻度,这是这部分的一个易错点。

徐晓波老师评课:

董老师课堂气氛活跃,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梁老师从题目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两位讲解过多,问答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12篇:英语公开课评课稿

英语公开课评课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Unit6 topic 2 sectionB部分,整节课教师很好地贯彻了英语教学提倡的交际性原则,并且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陈艳芬:下面我们谈一下对这节课的看法,首先谈一下这节课中的亮点: 教师的教学热情很高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优化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课堂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教师真诚的爱生态度和行为对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积极、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那么,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励,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刘老师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就很好体现了这点,他与学生打招呼的方式以及语气非常热情,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一下子就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也了,形成了个良好的开端。而且这种热情教师能带入每个教学环节,使得课堂的气氛变的较为轻松。

杨春玲: 导入部分新颖自然,易让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利用有趣的图片和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名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单词,让学生很自然的描述他们的情况。

邱兴荣: 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教师必须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这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情感和策略上的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主动的学习方式,促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赵岭菊:另外,白老师的本身基本功也很扎实。教态放松,带有比较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比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英语公开课评课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Unit6 topic3 sectionD部分,陈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白玉静: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杨春玲: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蒋莹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邱兴荣: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赵岭菊: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陈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赵开春: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1、本堂课中,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2、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

第13篇:体育公开课评课稿

体育公开课评课稿

上课教师:jdl 授课班级:初一男体 授课时间:2013.11.28 科

目:体

授课内容:技巧(远撑前滚翻);折返跑(障碍跑) 评课教师:lf 学科意见:

一、教材处理:主辅教材搭配合理,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

二、教学组织、教法:

1.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科学合理,整体比较流畅。场地器材利用、学生的组织调动以及运动负荷安排比较合理。技巧(前滚翻)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教材。从教材的性质来看,是十分枯燥、单

一、重复的,而且多数学生对它都不感兴趣的,但这节课从‘趣味’入手,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前面诱导(辅助练习)的时间占整节课的比例有点多,导致主体内容时间有点紧张。

2.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动作示范比较规范;动作要领讲解、口令运用基本合理;难点把握较好,能比较有效的利用导入和表扬强化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但纠错的照顾面不够广,分组练习要求不够明确、具体,部分练习手段还需不断改进。 3.学生主体作用:整节课能比较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前滚翻的的利用纸片分层练习以及前滚翻与障碍跑的结合练习比较好的巩固和强化了教材内容。但在具体细节处理方面还有待改进。 4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师从一开始的热身准备活动就参与进学生的练习中,比较好的与学生融和在一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5.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基本合理。

二、总体评价:作为年轻教师,这节课虽然还有几点不足之处,但亮点比较明显,教学过程设计流畅,组织教法合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得到比较好的体现,达到了预期效果。课前准备充分,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能力比较强。但教材细节的处理、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

第14篇:初中英语公开课评课材料

评课材料

吴双老师这堂课,我认为是一堂既有创新性,又有效,还有许多亮点的课。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感受。首先创新性体现在课堂结构上。

(1)这堂课吴老师设计导入环节很巧妙。吴老师先让同学们唱歌,再呈现句子“We were singing when the cla began.”她利用刚刚课堂上发生的动作,导入了本课的主题:过去进行时,同时也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这个时态的意义。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思维,同时将要教学的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呈现,“一举而多得”。

(2)课堂的讲解是适时的,适度的,多角度的,也是实效的,改进了传统“满堂灌,满堂做题”的教法,既在关键时刻答疑解惑,对学生的语法学习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又创设起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口语交际之中。通过这种设计,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 (3)学生练习的对象进行了有意的变化。由A对B,再到A对C,再到A对D,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和同桌练习的局限性,产生“信息差”,体现了“换换座位,聊天更快乐”的创新教学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新鲜感,也给了学生纠正自己以前的错误,重新投入到口语练习中的机会。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其次,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几处,体现在创新的课堂活动设计上。 (4)第一是令人眼前一亮的Gueing Game ,呈现几张只露出一半的运动的图片,配上不同的过去时间状语,让学生通过提问来猜测什么动作,以达到练习过去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的目的。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谓是“构思巧妙,效果明显”。

(5)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也是很佩服吴老师的环节,就是在播放一段学生在午休时真实活动的视频之后,创设的一个适合练习特殊疑问句的情境,问学生:“What were the students doing from 12:00 to 12:30 ?”让同学们通过回忆视频中的动作来练习对话。这一活动是指导学生何时应用所学习的语法,恰如其分,水到渠成,效果非常好。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不论从课堂设计到课堂实际,从教师教学方法到学生学习方式,都令人耳目一新,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对我的启发很大。

第15篇:数学公开课评课讲稿

数学公开课评课讲稿

课题:《9加几》《8加几》

年级:一年级

时间:

今天在南校听了四节课,都是关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课。四位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很充分,环节设计合理、过程衔接过渡自然,引导及时,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互动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努力实践了生活化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理想。

下面简单说一下听课后的体会和收获:

共同的优点:

优点:

1、信息窗的使用充分,借助信息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经历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9加几、8加几的计算。

2、倡导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选择。注重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注重了算法的优化。

3、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4、、教师的问题引领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学生的学习能够及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较多。

5、教师的板书引领直观,富有指导性,重点突出。尤其是关于凑十法的过程的呈现,及用△代替物品来画图演示圈一圈,凑成十,直观,导向性强。

6、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及时。

7、学生的主体性强,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练习设计题型比较丰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图计算,看谁算得快,题量充分。注重了练习的趣味化、针对性,层次性。

四位老师,教学中各有特色的体会

辛老师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有序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并板书引领方面做得很好;

禹老师把凑十法编成了顺口溜,学生易记,值得学习。

侯老师和宗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凑十法的操作体会,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内化凑十法;侯老师还注重了数学竞争情景的创设(数学城堡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临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引导解决方面值得学习。

建议:

1、练习设计若增加解决生活化得问题,效果更好。

2、稍加强主板书的突出,导向性更强。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体会和建议,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第16篇:从教学效果评课评语

教学有好坏,更由优劣。以下是小编带来从教学效果评课评语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4、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5、教学内容丰富,联系体育知识,拓展恰当。

6、用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7、教学设计可以说比较理想。

8、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9、充分利用学生自制器材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器材的使用率。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10、关注学生心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11、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

12、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13、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

14、课的整体队形整体性特强,基本没有队伍的调动,但队伍的变化很多。

15、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16、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17、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18、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9、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0、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21、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2、学生讨论激烈,情绪活跃。

23、器材上是一个创新。学生自制器材,器材使用率高。

24、教材改造是一个创新。把通过改造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25、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26、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7、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8、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29、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30、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缺点

1、课堂上细节讲解不够。

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

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4、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设置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导致这个教学过程不连贯。

5、教师示范少,学生没机会展示。

6、教师没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7、在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上,课中的内容最好减少一个活动内容,否则教学时间有点紧。

第17篇:教学评课

听课报告

唐老师的课

听完唐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唐勉老师的课整体效果都很好,其他的我就不说了,谈谈她的课给我最深的启发。每次听完她的课,最吸引我的是:她每次都能在课堂上结合所学内容加入一些动作。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生性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入动作,能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了。

林老师的课

1、依据一年级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的特征,林老师首先由游戏导入课堂,并且在教学中采用多个游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

2、林老师让学生自画像教学单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学完单词后让学生自己去课本书上找出相关的单词,学生再能正确读出单词的基础上对单词有一定的认识。

3、林老师采用多个游戏教学,我印象最深的是“A B组抢答比赛”。这个比赛最能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而且我觉得也开展的比较好。

4、我觉得林老师的管理能力还是不错的。小孩子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又生性活泼好动,而林老师一节课下来,课堂纪律还是不错的。

值得探讨的地方:

1、可能是学生比较多,再加上小孩子活泼好动的特征。林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法顾及全部,只照顾到部分学生。

2、我个人认为林老师本节课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所学内容展示一些动画和图片可能效果会更好,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会更丰富,也更能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

我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听完以上两位老师的课,我觉得自己又收获了很多。我会继续不断地向大家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18篇: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数学公开课评课 从3月12日—4月18日共听了20位数学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为讲好这节课老师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下面我就这20 节课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老师们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很多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如:刘爱兰老师和大张艳丽老师都是讲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她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物品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到学好小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张艳丽老师讲课的那天是3月12日,正好是植树节,她讲的课题是《年、月、日》。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接下来便出示一张3月12日的日历。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然后揭示课题:年、月、日。这样的谈话目的性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与新课衔接自然。当然也有一些情境创设的不那么完美,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怎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有的老师课前谈话或活动针对性不强,甚至绕来绕去不知要干什么,致使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有些课上甚至没有了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导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形式,有不如没有。

导入部分宜间接明快,也可以直接导入。如:胡丽娟老师讲的《找规律》一课,当出示情境图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尹秀华老师的《乘法分配律》、石磊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都是在复习中分别出现了一些算式、一组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分数,不知不觉中生成了本节课的课堂资源,然后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视课题需要,还要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死板硬套。

二、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上。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更是一节课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下面就这些环节进行点评。

1、教学过程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究、研讨的空间,对于这一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来。但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课上老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因为学生的表达、活动的结果有时是老师无法预设的,课堂上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会对意外生成的课程资源不能合理运用,不能及时的进行评价,对于不规范的表述或操作不能及时引导。例如在讲《倍》这一课时:第一行摆两个圆片,第二行摆14个圆片,问:14是2的几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这一活动安排得很好,可是当学生往磁板上摆不开时,便摆成了3行,这样是非常不规范的,老师没有及时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再如在讲《小数点移动》时,在导入时很形象的演示成小数点在搬家,我认为那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导入新课,而不能把《小数点搬家》它作为课题板书出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是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探究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才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这些问题在新授课上解决的不到位,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特别在以后的单位换算中用得特别多,学生很不容易掌握。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不积极时,当学生对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或情境不感兴趣时,我们老师应该视情况及时调整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按部就班的讲下去,应及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听过尹老师好几节计算课教学,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就是:设计思路清晰、挖掘教材深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课堂节奏轻快、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原本枯燥的口算课、计算课变得有滋有味,感觉很充实。

3、怎样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比较内向的孩子想举手却不敢,有的鼓足勇气哆哆嗦嗦地举起了手,因为手举得太规范却不被老师发现。因为老师的视线已习惯了几个手举得高高的略显霸气的孩子身上,有时一节课总是那么几个孩子在回答问题。我在想:高年级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不单单是知识越来越难,也因为长期以来缺少关照以至于缺乏自信。人都是有惰性的,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就会报有侥幸心理:反正我不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的。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应该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做好随时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精力。绝对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人展示的舞台,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一下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勇气、给他们力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孩子。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怎样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动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孙春红老师的《24时计时法》,形象地演示出不同时刻的天色变化情况,对于学生高效的学好本节课有很大的帮助。韩福英老师的《旋转和平移》课件非常形象地演示了这两种运动现象,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多的依赖它,会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生成的东西。有的老师仅仅把多媒体当作一个板书的替代,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手段的一个辅助。在教学中,有的操作性很强的课,无需都用课件去演示。如:教学100以内的读写法,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每够10根就捆成一捆,每10捆再捆成一大捆,让学生经历1个十等于10个

一、1个百等于10个十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对相邻数位间的进率的理解。再如:教学“倍”和“人民币”时可以多动手操作一下。再如:一些口算题也可以做成卡片,效果会更好。课件的优点虽然很多,但要视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四、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

教学用书是一本很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参考书,那是很多数学专家精心编写出来的,我们数学老师要认真钻研,切实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很多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不看,可是这本书不能不看。以《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例。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来说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书上这样明确的说明:应着重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整数除法有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

②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

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③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因此,用字母表示时,要注明b不等于0。

最后,还要指出,前面讲分数的意义时,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例1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说出结果。这样就把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教学用书这样建议:教学例1时,可以直接出示例题,也可以先从商是整数的除法引入。如:把6个小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然后出示例题。这样比较容易类推出除法算式:1÷3。

不论怎样引入,都应引导学生思考: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把1个大蛋糕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而把“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来表示。所以1÷3=1/3。上这节课时老师又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引导学生列式为:1÷2=0.5,然后小结:两个数相除可能是整数、小数也可能是分数,让学生知道分数也可以用来表示商,这个环节处理的非常好。

接下来教学例2时,老师同样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求每人分得多少块,用除法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3÷4等于多少。例2是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要困难一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让学生拿3个圆实际分分看。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预测学生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1/4块,再把12个1/4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个1/4块,然后把3个1/4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3/4块。这种方法大部分小组都能探究出来

方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个1/4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3/4块。这两种方法的单位“1”是不同的,找准单位“1”非常重要,老师的头脑一定要清晰。 小组活动时老师要不断的寻找有价值的准确的操作方法进行交流,在这节课上老师却首先选择了错误操作进行交流导致大部分学生理解有误,导致难点没有突破。由于小组活动时间太长,致使重点内容没有时间进行探究。在小组活动时,如果发现学生实在探究不出结果或困难太大,就不要继续浪费时间,老师应及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通过演示要让学生明白:3/4块饼既是1块饼的3/4,也是3块饼的1/4。进一步理解3/4的两种含义,一是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论哪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根据最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要求,在时间上已经不允许让我们课内损失课外补。我们只能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安排35分钟,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上好每一节课。篇2: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数学评 课 稿

通过听八位老师的讲课,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这几位老师对新课标掌握的比较好。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几位教师的作课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认为做的很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孟轲乡孟轲集小学 闫君利篇3: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篇4: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 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篇5: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 2010秋惠安县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 课 心 得

辋川峰南小学 吴丽英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亮点之三: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

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然后再用连线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学,学生经历了摆学具——图示法——符号法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在接下来的知识迁移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

1、

2、3这三个数字分别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里,学生完全摆脱了物、图、符号等较低水平层次的借助,而是用抽象的数字表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必须用数学的眼光、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这正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结果。实小郭丽梅老师执教的《分苹果》,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写算式,说意义,让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全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总之,这次近距离地聆听来自兄弟学区一线教学精英的讲课,我们如吮春雨,如淋春风。他们所上的展示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给在场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种搭配 不同风格

——《搭配中的学问》听课偶感

小乍中心小学 杨洁华

听了陈丹凤老师和何立娜老师的两堂《搭配中的学问》,我深有感触。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真正的领略到:原来同一个课题可以上出如此迥然不同的风格,而且又是同样的成功。

陈丹凤老师的课堂——平淡但扎实

整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平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陈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陈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何立娜老师的课堂——简约而大气

何老师的课堂,没有丰富的情境,没有精彩的课件,但能给人一种简约的美;她不多言多语,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教学的大气。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堂课的印象:

1.教法简单,思路清晰。

老师抛开繁琐的教学形式,随意拿掉一件相同的上装或相同的下装,便很好地概括出搭配的方法,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将“实物——模型——符号”的过程有机结合,展现出本色而高效的数学化过程。 2.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老师往往会通过自己充满童趣、充满激情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孩子喜欢的声音,让孩子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但是,何老师却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何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总结出搭配的方法。

3.环节简洁,内容紧凑。

总之,两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不过我想,既然是搭配的“学问”,是否可以组织学生概括搭配的规律,即“算一算”。

第19篇: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临川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师公开课评课稿

毛学阳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第20篇:数学公开课听评课体会

听评课体会

龚汉淮2012.11.

1今天我和龚珊等老师很有幸参与了中心小学组织的在麻墩小学上的一节公开课,也可以说是一节示范课。给我们大家上课的是余中华校长,余校长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他的课给我很大的启示,也给了我职业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余校长上的这节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整课采用了学生探究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首先从自我介绍开始,体现出余校长很有幽默感,表现出了极强的亲和力,从分月饼引出分数,之后根据简易明了的板书介绍了分数的读和写,然后分发课前准备的学具(正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根据学生的反馈来继续后面只是的讲解,最后是一些有梯度的联系,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一节课,能够感觉到余校长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无论是从课件,还是备课的本身,可以看出他都在捉摸着怎样上出一堂好的课,教态以及板书反映出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巩固联系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紧密性。对照着余校长的课堂,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技巧

在课堂中经常提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学生聪明就能一下子答对,或是明白老师的意图就能够答对,有时则不然,大半天也答不对。为什么?问题不准,不明确。应该做到小而精,尤其是数学问题提的要准,言简意赅,丁就是丁卯就是卯,不能含糊其词,那样学生不但回答不对,而且兜的圈子会越来越大,离教学目标会越来越远。这一点给我们感触最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的。

提问时,这个问题老师提出,学生反映如何?显而易见就能够反馈回来。反馈的信息好,老师继续,反之,不是我们要的答案,离我们的教学目标很远,看看是不是我们的设计出了问题,应该赶快调整问题,而不是顺着学生的走下去,不知所以然。有些问题看到学生会了,就没必要再讲得很细很透彻,应在课堂上生成的不会的问题,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下功夫。做到“会得不讲,讲得不会”,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环节的设计要粗中有细

我们的课每个环节都想到了,但是有许多地方都没落实,为什么呢?我们感觉钻教材钻得不深。是瞄着目标去设计问题,你说这个问题设计了没有?设计了,但是像蜻蜓点水一样平铺过去,没有落实。课堂上的设计,有些地方是一带而过,而有些地方却是要落实,实实在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解决的,应该分解难点,把握重点。有些问题就不需要反复强调。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前两天讲的“有余数的除法“,我讲的很快。算理说没?说了!方法讲没?讲了!可是有近一半的学生掌握得不好,我认为跟我上课讲得不扎实有直接关系,说算理,讲方法都是一带而过,而应该放慢脚步在新授的题上下功夫,应该讲得扎扎实实,就不至于花大量的时间做练习题了。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练习设计的要有梯度,每一个题都应有它本身承载的任务,都有它教学的目标。学生学的程度不一样,练习题设计的应该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觉中就掌握新知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为学习的小主人。

公开课教学评课评语
《公开课教学评课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