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高中时评语政治课教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1:26:36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

金沙高级中学

谢芳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始的时候我从心理上认为高中生都有了一定的年龄,理解能力也应该可以,再加上我的爱心、我的耐心、我的全心全力,一定能够让我的学生学有所成。我信心十足,仿佛已经看到我的学生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是,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发现政治课教学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轻松,初中政治考试是开卷考试,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等待翻书去抄,少了很多记忆和理解知识的环节,高中课堂上就连最简单的常识性知识都不清楚。更别提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了。所以这就给我们的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呢?现就我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对教学准备的反思:

尽管每周我们都有集体备课活动,但是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又是参差不齐,所以即使集体备课备好了,每个教案我都又认真修改过三四次才拿上讲台,但是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例如对“生产资料”这个概念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料和工具,认为这是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是,还是有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不全面,认为生产过程中所需资料是生产资料,所需的工具例如土地、厂房、机器就不是生产资料,当然经过解释,学生还是把这个概念理解清楚了,但是因为在这个概念的解释上花费了一些时间,原来准备的内容没有讲完,这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所以,我认为,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二、对新课导入的反思:

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导入新课,要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主动性的关键所在。例如,有一次在讲“商品服务市场”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就举了身边的事例进行了导入,例如河北铺的标准件市场就是生产资料市场,南大堡蔬菜市场就是消费品市场,学生马上就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这节课的内容也顺理成章的完成了。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所以说,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导入这个环节,它对一节课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大家都知道,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例如,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课题的时候,当时,正是刚刚发生了日本发生大地震,在我们这儿也发生了和我国的某些省份一样的场面,那就是抢盐潮,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个教学中可用的好材料,设问学生“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国家应该怎么办,”,学生非常有兴趣,结合教材知识提出了好多方面的措施,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高调给予肯定,并就教材的有关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内容、措施等做了总结,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感悟,也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水平,为我们的教学做出更多的贡献。

推荐第2篇: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

篇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理解发展文化事业,特别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篇2: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初探

龙源期刊网 .cn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初探

作者:刘帅 孟祥标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以经济常识新教材中《存款储蓄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详细地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将这些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下面就结合经济常识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政治教学设计中笔者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依然要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传统教学主要以灌输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则倡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式学习。因此,设计《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摆正了师生关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充分地研读课标、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将教材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悟知识;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呢?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探究;二是要有具体的话题,使学生“能”探究(话题太大太空学生无法探究)。为此,必须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小品引导学生进入“家庭剧场——理财篇”。《乡村爱情》中谢永强通过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发家致富了,面对这些钱,他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钱保值增 篇3: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力量吗?此外,是否还可以提出课下研究性学习要求:请你列出几个让你感到震撼的歌曲(或名言)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效果是否会更佳、更完整,老师们可以交流,探讨多种方法更好的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

邯郸外国语学校 李艳

【课程标准分析】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文化生活》教材中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它从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入手,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他们为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做出贡献。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文化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识记文化的含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理解文化的作用;知道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及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理解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法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活动,综合各种文化现象,正确理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体味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

【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全单元的重点。因为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文化内涵与作用的理论认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体现生活逻辑,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内容还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

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难点。“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本教材所讲“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也不同于狭义,而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会有较大难度。

【教学方法及采用的依据】 1.课堂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经过思考作出回答,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信息是双向交流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回答问题,获得或巩固一定的知识,并发展智力。

2.自主学习的方法。以预先设置的关键词默写条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读课本,形成对知识的整体了解。

3.小组讨论的方法。在教师指导和监控下,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与交流。将全班学生以4~6人一组,划分成许多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走动,进行调节或监控。

推荐第3篇:高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

高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

摘 要: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效教学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即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实际需要,通过引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例,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探索思考,总结归纳出其内在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具有十分?@著的特点。

1.鲜明的针对性。案例教学中针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经过实践检验的典型事件,通过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达成相应的共识。从这一点上看,案例教学法对偏重于理论教学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可以让学生透过一个真真实实发生的事件去解读、理解某一个抽象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均是来自于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的实践,学生不仅要结合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去解读这些案例,还要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归纳出其中的内涵。这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社会实践问题,并且从中能够培养他们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深刻的启发性。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不仅包含着对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时间的详细描述,而且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问题。案例教学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对案例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判断、推理、论证,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启迪学生。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选择案例

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先要研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搜集与教材联系密切的案例,再加以甄选。首先,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其次,案例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案例本身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案例用于教学就是要把事实和教材相结合,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设问上,问题要有启发性,还要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第三,案例选择要有参与性,就是在分析、讨论案例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得上话,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讲授案例

讲授案例是案例教学最核心的环节了。一个好的案例怎样用才能有实效性,这是广大一线政治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节课中可以只有一个案例,也可以有多个案例。如果一个案例能够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并且能够完全解释这节课的内容,那么一个案例就足够了,内容精练,学生印象还深刻。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效用虽然已初步显现,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使用这一教学法时,并不是也不能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相反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一定要重视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教无定法”,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学设施适合什么样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注意事项

1.选择案例要具有独特性,代表性,能反映时代特征。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原理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设置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列举的案例必须典型,这样才能达到反映和说明教材内容的目的。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学生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学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所设置的案例过于老套,不够新颖,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所设案例越新颖,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越高,收到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2.选择学生身边有趣味性的案例。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如讲到“企业和企业制度”时,让学生想想我们周围有哪些企业,这些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很感兴趣。选择有趣的教学案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在讲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可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故事。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3.尽量选择那些有教育意义的案例。所选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的。新闻具有时效性,同样教学案例也要有实效性,如果选用的案例过于陈旧,学生根本没有听过,学生就很难产生共鸣,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法,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还任重而道远。

推荐第4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政治组 朱战轩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有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

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生产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单调的学科知识不再单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懂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一言堂,更多采取灌输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做法:

1、课前自学

我先研究新课标,把握重点、难点去认真备课,充分运用好本节的学案,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言之有理者老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最后,老师归纳本节的知识体系,并把本节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做一系统的小节。

这样,课堂教学有以教师为中心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分享课堂教学成果。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推荐第5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纪亚宁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符合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例如学生在剖析中有分歧,但教师停止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有激情.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消费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笼统化,无序的内容系

课前自学

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在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包办分析较多,学生参与较少,导致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束手无策。现在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善于“给现象,巧设问”,给现象包括情景、材料、图表和观点;巧设问就是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再次,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诚相见,相互支持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最后,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消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故事 翻课本 看媒体 转载参考...启示之一:公民道德与小康社会密不可分,必须坚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建设为全面小康提供强大支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重要的治国方略,以德为先,诚信为本,是人们修身立业的根基。不管是治国还是立身,道德的作用无处不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人的素质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道德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有赖于国民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抓好公民道德建设。

启示之二:有效的载体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把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有效的载体,好比是解决渡河的“桥”与“船”。道德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它作用于人的大脑,见之灵魂深处,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载体,把丰富的教育内容寓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双万”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形式,正因为有了这个载体,河南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才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启示之三:榜样引导、典型示范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必须坚持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大力宣传推广先进典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追求更高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用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鲜明性,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几年来,河南树立和宣传了史来贺、吴金印、张荣锁、任长霞、常香玉等一系列先进典型,宣传和推广了公民道德建设一系列先进经验,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生逢英模辈出的时代。只要牢牢把握时代要求,遵循宣传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就一定能使典型宣传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为:

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特这个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

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

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引 言:

1、研究背景:当今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交融产生强烈冲击时代。

2、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从改革开放以后,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一种是否继承传统,科学信念处于独立于道德之外的情况。通过论述,研究希望明确二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本文探讨了科学信念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叙述了如何树立科学信念,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得出了只有坚持客观科学态度,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达到目的的结论。 正 文:

在现在社会中,提高树立科学信念,提高自我思想道德培养,最好方法应该是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客观的融入现代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标准,同时明确科学信念的真正含义,毫不动摇地维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信念: 信念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的真挚信仰。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识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动机。信念是后天的, 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观点、原则、理论和事业经过鉴别和选择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和某种事业是正确的,是真理,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了信念。这些信念大多数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某种认识。所以,信念是带有主观性的,并不能客观地反映每个人的思想和想法。

(首先明确一个悖论,我们往往说某某事物是科学的,就表明此事物是正确的,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科学不等同于正确,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科学信念不是指信念是“科学”的,而是指科学的信念,科学的信念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前提,以科学真理为依据建立的,因此.它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推敲。我们学的是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要树立科学信念,以科学信念为基础,坚定自己的学习动机和方向。但是在提高树立科学信念的同时,要对科学信念有明确客观地认识。比如说,现在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定义信念和科学信念:

信念,它强调的是实践当中的信,或者说强调的是坚定的观念。共产党人信仰的信念是什么?是马克斯主义。信念在实践当中分为科学信念和非科学信念,什么是科学信念呢?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就是科学的,我们实践当中说的,宗教、迷信、封建就是非科学性的。 这个论断本身就是有悖科学信念的。科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而是随着不断的研究探索,扩大其适用范围。所以现在未知的,或者当今科学上不能解释的事物或现象,未必在今后的科学发展中仍然不能被解释,所以,上述论断就是违背科学原理的。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日心说在布鲁诺时代就是伪“科学”,但是到了后期逐渐得到的“科学”的认证,成为了当时的“科学”,可是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恒星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日心说最终被确定为非科学的观点,但是符合当时发展方向,有进步意义。 所以树立科学的信念就要有科学的态度,而科学的态度的形成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修养。

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由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准绳。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儒家学说里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古人把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为人处事的准则,流传并且教育后代,使大家以同一种规则准则要求自己,衡量别人,慢慢形成了所谓的道德标准。这种确定下来的标准,绝大多数仍然符合现在社会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提高新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就必须接受、传承这些教育。明白这些道理,不是把他们当作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而予以摒弃。

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商业交往,还是社会交际,这些品德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得到社会肯定的法宝,也是一个人作出判断的坚定依据。也就是做人的信念。这些信念和科学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为学的人,一定要志存高远(仁),尊敬他人(礼),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义),诚实守信(信),实事求是(智),这些都是科学信念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体现。

提高传统道德就要知道传统道德属于什么范畴,传统道德是依附于传统文化而存在的,要理解传统道德的真正含义,就要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文化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就要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对古代道德启蒙教材的学习是最好的途径,下面是长春市实验中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段时间后一个同学的日记:

(长春市实验中学一年21班学生张阳的\"心情日记\" )

从小到大,我总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父母的关爱,朋友的体谅,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于是,我常常发小姐脾气,。。。粗声粗气,丝毫没有感到歉疚之意。。。\"中华传统美德\"这门课。。。走进了我们的教室。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 的为人准则,理解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修养,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表现。。。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中考那几天,父母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我们在考场答卷,他们在外面鼓励,烈日当空却始终不肯离去。。。在我重病的那些日子里,母亲日夜的守候。是爱让他们可以为我们牺牲,是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可以为了我们风雨兼程。对于这样超越了人生感情的来之不易的关怀,我们怎么可以不去珍惜,不去用爱来回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美德不正是我们应该展现出来的吗?\"亲所好,力为具\"不也是我们有能力做到的吗?今天,我帮母亲洗了碗,给身体不好的父亲捶了背。望着他们嘴角绽放的笑容,眼中饱含的爱意,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美德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爱的回报。\"君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 是什么让一个少年对做人的认识产生了前后如此剧烈的差异,就是传统文化的熏染。有人质疑说,这种文化过于腐朽,不适宜现在的竞争性社会。这些顾虑是值得考虑的。因为传统的东西中并不都是百分之百的好,有一些糟粕,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就不能盲目的尊崇传统,应该以科学的视角来审视观察,也就是我们说的科学信念。但是这些事情其实是不用过于担忧的,因为一种文化只要根基是好的,即使叶子黄洛了,或者虫蛀了,还会再生新的、健康的枝叶。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只要树立正确的科学信念,就能够辨别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正如论语所说:“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就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经典适用的一个判断标准:择善而从。这样,以科学信念作支撑的思想道德,才是现代的思想道德。

总而言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首先要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同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科学信念,明确科学和科学信念的真正含义,以科学的信念为人处世,以高尚的道德作为科学信 念的精神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毕竟,历史上没有缺德的科学家,更没有缺德的大医。同时提高与进步,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推荐第6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纪亚宁

通过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符合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例如讲到《政治知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在的权益”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能否答应 信教”的效果;当讲到“我国经济树立碰到 资金困难的效果”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在剖析中有分歧,但教师停止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有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消费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笼统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单调的哲学实际不再单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总之,我们的反思,不仅仅反思我们的课的内容,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还要多多反思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异彩纷呈,而课程的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我们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应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根据本人对新课标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懂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一言堂,更多采取灌输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做法:

课前自学

我先研究新课标,把握重点、难点去认真备课,把本节的知识点以选择题、简答题、探究题的形式设计学案,印发后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言之有理者老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最后,老师归纳本节的知识体系,并把本节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做一系统的小节。

这样,课堂教学有以教师为中心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分享课堂教学成果。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在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我在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提出“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近几年来,全国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都报道过西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大家各抒己见,发言都很积极。然后,我及时进行点拨,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使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西藏的大力支持和西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政策观念。使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包办分析较多,学生参与较少,导致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束手无策。现在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例如:6月20**我给学生时事讲座时,讲到我国南海问题,请同学们谈谈应该怎样解决南海争端问题,如果我国在维权上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请你拿一个作战计划。课后同学们写得非常好,小论文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很有创意。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体现创新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来驾驭课堂教学,要保持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这样,课堂上才能有效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的双向交流,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高、难、深的问题进行令学生信服的点拨和说明。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善于“给现象,巧设问”,给现象包括情景、材料、图表和观点;巧设问就是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再次,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诚相见,相互支持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最后,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消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穿插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政治课堂更是如此。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新课改方案已全面推开,新的课堂改革已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推荐第7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宁晋中学 高三实验文部 曹月粉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发现长处,并寻找不足加以修正,不断在教学中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本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有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种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 1 在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单调的知识不再单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我们的反思,不仅仅反思我们的课的内容,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还要多多反思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我们实验区的学生属于所谓的差生,他们的理解力和自制力都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他们是否能够做回课堂的主人,是否能够真正的自主学习就成为他们能否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的让学生学会才行。

1、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讲话要明白、简练、清晰,尽量使用幽默语言,注意观察学生流露表情,控制教学节奏。使学生跟的上老师的进度。同时要不断地通过眼神或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自信地对待学习。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待实验区的学生不能只停留表面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更正其学习态度问题。还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可以允许你慢一点,但是不能什么都不做。还要多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果。但实验区的学生很多都是对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对

2 待学习更是缺乏毅力。每种方法都不能持续下去。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鼓励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毅力,长期下去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4、个别辅导是对实验区学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个体分析,深入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你要我学”变为“我自己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推荐第8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人们常说“经历就是一笔财富”,我认为人的经历再加上对这些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反思感悟后才真正算是一笔财富。特别是身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毫不夸张“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永远是真理。在近8年的从教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表现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举例是一门艺术,举例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运用举例这一教学手段,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锁定教育性

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的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思想教育性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职能,这就要求课堂举例时要锁定教育性,始终把教育性放在首位。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增设的必修模块《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生活现象,获得参与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鉴赏、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教育引导学生深切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教育,暗暗下决心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的人。这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得到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围绕启发性

教学过程不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选择精致而具有启发性的例子,这样才能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位教师在讲到商品的概念时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平时送给好朋友的生日礼物是商品吗?”“妈妈给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那我们每天享受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呢?”“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出卖加工净化后的罐装 1

空气呢?”在一环扣一环的例子提问中,同学们兴趣及高,积极思考,抢着回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概念自然就牢记心中。

三、结合时代性

政治课永远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网络四通发达的今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时根据教材观点结合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有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 如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暴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都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象刚刚结束的六方会谈,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

然而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对所讲的内容了如指掌,包括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以及涉及到的一些争议观点,都要准确把握,另方面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留心收集各种资料,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内国外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消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

举例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蜻蜓点水,应该锁定教育性,围绕启发性,结合时代性,除此之外还要科学准确、具有趣味性,促进互动等等。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第9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必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的教学活动空间,而把课程教学活动界定为一种“认知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使大量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无效的或低效的状态。这种现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普遍现象。教师没有因教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没有因学而获得有效的成长和发展,学校也没有因教学而获得有效发展。可以说低效的课堂充斥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其主要表现有:(1)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决定课堂教学的一切,形成了“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中心,教师讲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接受(听)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本该充满师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成为了“不公平交易”和“强买强卖”的过程。(2)主客体错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配角。教师习惯于“专制式”地教,学生也只能习惯于“被动式”地学。教师只顾“教什么”却不顾“怎样教”;学生只顾“学什么”而不掌握“怎样学”。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体验等都被置之度外。结果是教师不会教,不懂得教学策略,教的效率低;学生的不会学,学不懂,学习效益低。(3)忽视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有待修剪的“花草”和可以容物的“器皿”;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没有注重教学的差异性。(4)知能脱节。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讲、轻体验,重记忆、轻运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轻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物式灌注。教师仍然是“水桶”,学生仍然是“水碗”,课堂教学就是“灌水”的物式行为和过程。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应试的的物式价值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价值标准。这种低效的物式灌注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自主探究的热情被扼制,自主发展的动力被压制,智慧被窒息,精神被萎缩。(6)追求形式。非常态的课堂教学追求形式,没有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定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上的培养,而过多地追求课堂教

学的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讲授表演化、理论公式化”的“秀”上过多地做文章,形成了“多形式、高能耗、低效益”的思想政治课。(7)畸型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从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缺乏思想政治科的学科素养,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不会综合运用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型发展,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人”。总之,缺失课堂的有效教学,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教学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这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现状虽经过多年来教改实践已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生活化”了,提出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要求,引入生活情境,引入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的改变需要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那种“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高耗低效,缺乏策略”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思政课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的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下,选择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开拓一条有关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之路。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教学中应采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得主要途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很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同机关党委,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针对教学任务特点,在科学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

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就主要方面来看,人类至少有八种主要的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新的教学价值观包括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这种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智能的多纬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他们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他们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学派还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

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逐渐增多,如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上海教育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教育参考》等杂志上缕有登载。 国际上有关于有效教学的五个标准和相应的五种模式,特别是赫斯特等人的研究。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与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教学内容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经常发生,导致后进生的成绩一再下降。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的大脑完全设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提出有效教学的三种情况: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其他许多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国内也有关于有效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纬度的标准。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郭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他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等作了清楚的界定。他提出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有: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思想。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全人”的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仅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发展上。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策略,还提出教师应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境时能作出决策。

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

①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②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是一种师生共互动、共生长的关系。

④有效教学在策略上注重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学习的背景化,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有意义的学习;开展教学对话,使学生有表达、交流、对话,展示学生的观点、判断和理性推理。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而构建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立一帜,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新基础教育“从对教学设计要求开始,经实施教学过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师提出一整套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并通过这些行为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中,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形成的报告及《重建教育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对本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查、观察、分析、反思等途径,寻找并归因造成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因素。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提升高中政治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共识,形成有效教学的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种教学观,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益。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总结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有效教学的教师行为规迹。

3、努力探索有效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推动和促进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

五、研究内容和措施

1、了解研究人员对课题的共识度,及对课题研究应具备的技能、技巧、知识、素质的掌握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形成共识。

2、调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现状以及达到的程度,并分析教师在实践中有效教学的有限性的原因,并试图努力寻找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①拟定教师问卷调查表,调查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意识、有效教学的实施现状、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

②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发现教学中有效教学不足的原因,并试图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寻找实现有效教学目标最大化的措施和策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于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并试图通过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①拟定学生问卷调查表,调查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②通过谈话和交流,获得学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要求、期望等材料,从而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最大化,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分析影响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因素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5、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措施和策略

(1)课堂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有效教学设计)

(2)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导入、有效情境创设、有效设问、有效反馈、有效活动、有效互动、有效合作、有效探究、有效课堂调控、有效语言表达、有效情感交流、有效思维、有效过渡、有效三维目标达成、有效小结等。

(3)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有效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而研究的基点是寻找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的分析。

六、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资料收集法,谈话法等。 我们将通过每次教研活动,着力解决该研究中的若干方面问题。

推荐第10篇: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古语云: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的相关文章以及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个人成长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大多数人单纯的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其实,这是对思想政治学科不了解。实际上,思想政治是一门时代性、指导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符合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例如讲到《政治知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在的权益”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能否答应信教”的效果;当讲到“我国经济树立碰到资金困难的效果”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在剖析中有分歧,但教师停止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死记硬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点燃课堂,才能带来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随时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的推广,现代化教学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笼统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单调的哲学实际不再单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实际。

总之,我们的反思,不仅仅反思我们的课的内容,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还要多多反思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目的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异彩纷呈,而课程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我们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应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根据本人对新课标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懂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一言堂,更多采取灌输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到压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做法:

1、课前自学

我先研究新课标,把握重点、难点去认真备课,把本节的知识点以选择题、简答题、探究题的形式设计学案,印发后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情况,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言之有理者老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最后,老师归纳本节的知识体系,并把本节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做一系统的小节。

这样,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分享课堂教学成果,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共同进步。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在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为题,尝试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我在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提出“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近几年来,全国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都报道过西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大家各抒己见,发言都很积极。然后,我及时进行点拨,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使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西藏的大力支持和西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政策观念,民族情况,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包办分析较多,学生参与较少,导致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束手无策,理论知识能学好,但一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现在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破除陈规,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例如:2015年6月20我给学生时事讲座时,讲到我国南海问题,请同学们谈谈应该怎样解决南海争端问题,如果我国在维权上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请你拿一个作战计划。课后同学们写得非常好,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很有创意。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体现创新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来驾驭课堂教学,要保持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这样,课堂上才能有效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的双向交流,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高、难、深的问题进行令学生信服的点拨和说明。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挑战和使命。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多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给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素材。善于“给现象,巧设问”,给现象包括情景、材料、图表和观点;巧设问就是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尽量不直接问“是什么”、“对不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探索问题。

再次,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敢质疑,多提问,讨论探究,营造一个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要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诚相见,相互支持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最后,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消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牢记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方能合理利用,信手拈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也必须真正的了解所教授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因材施教,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四、课堂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穿插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学生积极正面向上的生活态度,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去间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掌握自己的人生。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知识跳出来,把自己的视野拓展开,联系生活、联系个人实际,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主动关注,主动思考,把自己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参与者、接班人和建设者,树立主人翁意识,把自己的未来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梦”乃是所有人的梦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和将来的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

总之,新课改方案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新的课堂改革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导,它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作为思想政治任课教师,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还要熟悉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具体要求,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紧紧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借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需求,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备课,多花时间在研究教学设计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体,把素质教育融入每一堂课,每个知识点,通过每一次的努力,让学生一点点的成长,而不是整天把素质教育放在口头上,而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任何改变。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牢记使命,认清世情、国情和学情,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充满教育情怀,勤奋创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努力上好每日一堂课,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解决,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力争实现素质教育。

第11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区分不同的经济成分并清楚它们的作用。

(2)、正确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2)、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三、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学生不易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教师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的照片,(如阿里巴巴的马云,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成功人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主体地位:

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设问: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设问: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设问: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三)、课堂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六、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课堂气愤较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由于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预期效果不够理想。

第12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主持人的领导下,教研组秉承“立足教研,服务教研”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2015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生活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四)开辟“时事论坛”,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而学校所创立的丘广辉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我们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不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篇2:新课改下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这些值得提醒广大一线教师。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构想。

二、“洋葱式”课堂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5篇高中政治教学反思5篇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极力营造热闹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我们把他称之为“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篇3: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daodoc.com end#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12、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高中政治公开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着眼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调控,以达到对不良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的改善和优化,不断加深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现在,反思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能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本人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探索有关教学的理念、方法、目的以及教学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会教”与学生的“会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感性经验而不进行理性思考,那么他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教学工作的20次重复;如果不从经验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策略

根据反思的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反思、教学心态反思等。

1、反思教育理念。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不足,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而工作热情又很高,那么对学生的伤害往往就越大,正是“好心办成了坏事”。因此,当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传统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其绝对权威地位不能受到半点挑战,学生的一切活动均需围绕教师这个\"圆心\"作等距离运动,不能越雷池半步,因而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杀。学生只是被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师在“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的前提下,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这样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理念,善待学生,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多一点赞扬与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本人前几年虽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每年都有毕业的学生来校看望。原因就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岐视“差生”,相反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能给予更多的关爱,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

2、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而教师的“填鸭式”教育,虽然也能使学生了解,但效果就有明显区别。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键是看教师运用的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它不在于一堂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的动力,否则就难免不陷入形式主义。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需要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本人在上《货币的职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讨论货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其次让学生总结;最后本人小结引入课题。那一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后学生反应良好,本人也教得轻松。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3、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态。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 日益增加,使得不少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伤害,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教学缺乏激情,呆若木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因此,对教师个人而言,外界的压力并非一时所能改变,关键在于自己要能以某种方式坦然面对压力和心理困扰,缓解紧张,学会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改变对事物、事件的评价、看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弃或调整某些欲望、目标,以减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差距。心态平和了,功利性减少了,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是批评学生的方式也讲究艺术了,这样反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意想的结果,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本人刚开始走上讲台时,恨不得把自已所学的知识全教给学生,有时学生不能接受,经常埋怨学生,结果就可想而知。后来一想,凡事有一个过程,做事须一步一个脚印,心态调整了,上课的气氛开始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也提高了,当年的文理科两班的会考合格率均在95%以上。

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教师去进行教学反思,如教师的专业知识等。对于政治学科而言,不少学生认为空洞的说教多,理论性太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尤其要灵活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即深奥的内容通俗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实际化等,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

三、积极培养教育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适用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反思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反思效率,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以同事为鉴。把其他教师作为自己反思的一面镜子。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但不能照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并把它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否则,就有不伦不类之感。比如,本人在教研过程中,发现一位教师在讲解“保险”在职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使我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尽量采用一些可类比的东西进行教学。

3、以学生为鉴。把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教师反思的一面镜子。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因为教师的工作最终还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的归宿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上

第13篇:论高中政治课教师个性化教学

,阐明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类型及形成的重要意义,即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技巧型、自然型等。对教师来讲,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个性化教学风格是一切教学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个性化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个性化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极其表现;个性化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追求个性化教学风格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第三,阐明个性化教学风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形成的条件及主要途径;从三个方面即创新意识和审美修养、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思维品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艺术创造需要一系列必要的条件。然后从教学悟性、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培养等方面,明确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过程。最后,从总体上说明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对于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平衡”;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教学流程的审美化;彰显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德育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新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首席,其独特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个性如何培养呢?专家告诉我们:①要读书。古人云:腹中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使其散发出独特的人性魅力。名师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在工作之余,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要善于吸收和改造。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解决问题,免不了要借鉴他人的东西(特别是名师的教学模式),但很多人总是把名师的一套完整地搬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我也有过这样的尝试,但这好像是“东施效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用审慎的目光去吸收,要看是否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照单全收”。③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补短。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需要结合自身的特长,不能全面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强化发展自己的长处,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5、在反思中成长 学习《怎样上好一堂好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具备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教师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改进和提升。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问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教师若能经常反思,把对教学实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把点点滴滴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汇小溪成江河,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

论高中政治课教师个性化教学

政治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落实新课改精神,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

首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类指导,坚持分层施教

由于学生间生活经验、思维水平以及原有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应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学会尊重个体差异,需要通过个性化教学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政治教学中通过多渠道正确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其发展潜力,注重分类指导,为每类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针对性的建议,坚持让每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如高中女生普遍长于形象思维,而男生一般善于逻辑推理;城市学生知识面较宽,而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狭。针对差异,充分发挥其所长,适当引导,分类要求,同时有意识地去弥补其不足;坚持分层施教,无论从课堂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还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都要坚持分层要求。如对尖子生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而后进生或学困生,着重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抬得起头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自我。

其次,尊重、信任学生,善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个性化教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关注个体,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因此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探究”活动等教学资源,实施由静态课堂向动态课堂转变,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为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提供拓展、延伸的平台。增强课堂调控艺术,注重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以达到师生间的共识、共享、共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高中生已初步具备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操作、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其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动态课堂中出现的个别特殊学生,要以宽容的态度、极大的耐心包容其不足,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

第三,重塑教师角色,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

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中,政治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

(一)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政治教师要创造不同凡响的个性化教学,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不拘泥于教参,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不受前人教学模式的束缚,尽可能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教材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讲真实的事,敢于质疑问难,让政治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

(二)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政治教学艺术,要求“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个性化的政治教学必须要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政治教学必须要有生动、丰富精彩的另一面。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感受和关切的东西,充分利用新课程中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体验性目标的设定(即探究活动)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从而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如《经济生活》在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时,不妨让学生先进行市场调查,在结合教材中列举的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化的镜头以及图片等来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 个性教学艺术能结合思想政治教材自身的多层次性、问题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实施个性化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行学生自身、同学、政治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制度,这样能对学生比较全面地作出中肯的评价。(2)坚持评价反馈途径的多样化。评价可以从平时政治练习分析、学习质量形成性分析、学习质量终结性分析、课情分析等四方面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反馈。(3)坚持评价客体的分层化。政治教师对各种学习任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对学习层次发展较高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在独立思考解决了较难问题后或有所创新时给予适时、恰当的鼓励,让他们产生后续学习的动力。而对学业发展较慢的学生,从基础题着手,只要能答出或敢于回答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捕捉他们答题的“闪光点”,诸如答题时的技巧、创新、独特的见解等及时给予鼓励,写上几句欣赏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有效地调动学生政治创新思维的激情。(4)坚持评价方式的多面化。实施课堂评价、纸笔评价、分层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地给学生做出具有个性的评价。

课题研究:浅谈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规律及培养 发布日期:2014-06-16 浅谈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规律及培养 大连市大连湾中学 李岩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学科教学要努力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性质,充分发挥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应遵循规律教学,并能体现初中学科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性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对一名初中教师而言,意味着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学能力的日臻完美,教学效果获得了成功,是一切优秀教师执着追求的理想境界。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现状,梳理了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概念,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讨论。通过对一些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具体个案分析以及对优秀初中教师的访谈调查,揭示了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出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途径,以及在形成教学风格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为初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实质性地帮助,促使他们早日构建起个人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初中教师 个性化教学风格 形成规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自 1999 年至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一批教育名师。”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同时又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教师再教育再发展的重要性。统一的模式化教学正在逐渐被淘汰,个性化教学日益凸现出来,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教学风格俨然成为教师立足于今天教育舞台的必备品,它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产生重要地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中对学习型、探究型教师的倡导,更是明确了教师形成自我教学风格的必要性。

2.学生学习风格和个性培养的需要

教师的个人教学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地积累,在其教学方式、方法、策略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偏爱,这是教师自我的思想追求、知识结构、教学观念、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等不同所导致的。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在研究有关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匹配的问题中指出:“与教师风格相认同匹配的学生用肯定的言辞、赞许的语气描述这位教师,且容易接受这位教师,因为风格相匹配的师生,其情感是彼此相通、相互交融的。”

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教学活动过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情感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它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培养。例如,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教师展现自我学识、才能、能力等方面就起着关键地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能够吸引学生的独特风格,使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具有实用价值,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8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地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中遇到问题时,更是需要“专家型教师”挺身而出。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意志和品质的培养,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和创造,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纵观整体,我国的教学理论还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以此角度,将教学风格理论与我校教师教学理论相结合进行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研究,对我国教学理论地发展和完备有着积极地启迪和指导意义。 再者,此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评价教师。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大部分还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地火热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学生考试评价机制正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成绩只是间接地反映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效果的某个侧面,因此,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应该有新的标准,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应重视对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风格地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专业化成长,真正的优秀教师才会脱颖而出。

(二)研究现状

教学风格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在国外也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但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数量上的显著增加,范围上的明显拓宽。它也清晰地刻画出一条各阶段的层次分明的成长轨迹,并且前景相当广阔而诱人。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早就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关注,并且成效显著。20 世纪 40 年代,主要对教学风格的类型进行了研究。1945 年前苏联的 E.H.麦丁斯基发表关于讲课体系的《讲课风格》一文,他提出了讲课风格的特殊性。1949 年维斯浩(Withall)重点对“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风格进行了研究。

50 年代,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开始转向教学风格的作用和效果,美国的哈修特(G•Hight)在其《教学艺术》一书中,用新鲜、特别地研究和描述方法,专门对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的教学风格进行了研讨。1957 年克龙巴赫(Cronbach)创造性地提出:研究教学风格的目标是要使复杂的教学效果问题简易化。他提出,应该对有效教学风格、技术和方法的标准或要求进行提高。

60 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学研究专家盖奇(Gage)教授在 1963 年的推断教学过程结果的研究,强而有力地证明了教师风格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风格上的有目的的变化,是教师表现艺术上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变化中,教师所表现的机智也就决定了他是怎样一个有效力的教师。”

70 年代,对教学风格的研究重心就转向了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师地行为。1973 年加纳(Carner)研究指出:个人的基本个性特点将和他们要接受的那种教师教育起相互作用……以产生某些教学风格……个别学校传统和个别要教的学科,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学风格。 教学实践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合作的教学过程,教师的专业化会在每一次组织和指导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效果中得到发展,而学生学习能力也会在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一个具有优秀教学风格的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藏是一辈子的,这种风格会让老师得到学生的欣赏,学生的自觉学习欲望自然被激发;反之,教学则是一种时过境迁,学生是机械地、被动地在接受学习。由此,“教师要进行各种类型的授课方式的实验,总结经验,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授课方式。这才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一个新的任务。”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教学风格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也正在吸引着大批教育研究者地关注,大量新颖鲜活的研究课题层出不穷。随着李如密教授的《教学风格论》出版,预示它将发展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今,教学风格地成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引起关注,经验总结。80 年代初,一些著名的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受到关注,随之,大量的经验总结及反映当时先进的鲜活的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论著应运而生。

(2)专题探讨。80 年代中期,教学风格的效用被肯定和认可,公认为是有必要研究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课题,大量有关教学风格的专题理论探讨涌现。

(3)形成。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教学风格作为一门学科被教育专家们提出并论证,并在教学风格论的这个新兴学科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张武升的专著《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的出版,标志着教学风格作为一个崭新研究领域或学科地初步确立。

但是由于研究的时间短等问题,国内有关教学风格研究的理论体系还尚不健全,尤其是有关各学科的教学风格地研究才刚刚开始,有关物理教学风格地研究更是甚少。这就为后继者地研究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性,但同时也提供了极为广阔地拓展空间。

(三)研究意义

在我们现行的初中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统一判别标准,统一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环境下,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就不禁让我们的教师深思:在这样统一的大环境下,怎么样才能教出自己的特点,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基于此社会背景,深入地研究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问题——把教学风格与具体的初中学科相结合,并重点研究其形成的规律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通过对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规律的研究,无形间在初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间架起了一座高架桥;通过揭示优秀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要素与发展途径,对广大初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艺术的提高以及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启示,让教师深化对教学风格理论的认识,并能结合自身特点,快速而正确的走上成功的教学之路。它有助于中年教师的自我反思,在自我经验累积的基础上,能够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扬长避短,创造出更适应现代初中教学理念的教学风格,加快教学风格创新的步伐;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对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个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完备的理论体系,推动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地发展,这也是教学艺术创造达到的至高点;分析总结教学风格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教学风格论与初中学科的独有特点相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对于教学、教学风格理论的分散和片面的理解。长期以来,大部分初中教师都没有将学科和教学风格的理论相联系,忽略了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而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侧重于对教学风格的内涵及特征进行研究,对有关教学风格的形成以及将教学风格与具体学科结合的研究。 80 年代,开始深入研究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英国专家恩特斯威特通过实证科学方法和范例,研究了学的风格与教的风格,并以此著书《学与教的风格》。同年代,美国学者 J.F.努斯鲍姆(Jon.F.Nubaum)开始进行关于教师教学交往风格和学生的学习之间的间接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影响更为明显、直接。适度密切的教学交往风格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学习。90 年代,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又踏上新的台阶,全面而系统化了。1990 年默斯顿和阿什沃思对各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出版《教学方式序列:从掌握到发现》一书。该书强调,教师不能满足于反映自我个性特征的单一的教学方格,应全面的掌握各种教学风格,并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和运用,以适应风格各异的学习者。到了 21 世纪,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就更加细微深入。“教学风格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也是当前教学研究兴趣的根源。”教学风格正以其与时俱进的价值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的探寻,可以预见今后对其挖掘的成果会越来越多,更具创意性;对其研究的理论也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第三,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而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如孩子离开你时是灰色的、无个性的,那就意味着你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东西,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恐怕没有比这种结局更令人痛心的了。因为,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的创造。”他认为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个性特色。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形成时,对其进行教育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另外,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所以说教师的教学风格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学生的品德、个性、思维、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学业成绩等等。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进行,并采取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的方式展开研究。我们主张研究与实践同行,学会用数字说话、用案例解释。要重视并通过动态观测、理性分析等方式来关注自己和学生的成长,实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形态的改善,促进学生个体生动发展。

1.文献研究法。采取文献研究法了解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个性化风格研究的现状和国内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

我们学习了一系列名师教学风格形成及不同流派的书籍和文献:如《简约之美——薛法根》、《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情感派(于漪);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自学派(魏书生);情境派(李吉林)等;《教学风格论》、《不跪着教书》、《名师的教学风格》、《如何成就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等。

2.个案研究法。采用个案研究法,根据自己的个人气质和性格特征,选择教学风格相近的名师进行个案研究,在研究名师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3.行动研究法。与教研、科研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概念界定

要想清晰地了解教学风格形成的各个阶段及其形成的规律,首先必须要认清教学风格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迄今为止,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界定甚是繁多,为其渲染了神秘深奥、难以把握的浓厚色彩,因此对教学风格的概念进行清晰地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概念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这一观念已经日渐地渗透到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中,别具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成了教师对教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艺术,它呈现的态势是千姿百态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教学风格的内涵到底什么?在此,国内外学者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个性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 1.国外学者的主要代表性观点:

(1)雷朱里(Joseph S RenZulli)和史密斯(Linda H.Smith)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偏爱的某些教学方法。它呈现出连续不变的稳定性和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很少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地改变而改变。 (2)菲奇(Louis Fisher)夫妇认为:教学风格与教师教学活动中所用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但仍有不同。教学风格应是运用教学方法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所呈现出的稳定的方式。

(3)邓恩夫妇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分组课堂环境布置、评价技术、教学管理和教育思想这 8 个主要方面组成。这 8 个不同方面各具特色的教育要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进行排列组合,即构成了独特的教师风格。

(4)康蒂(Cary Conti)认为:教育思想、价值观要具体落实到课堂必须通过教师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这一桥梁,因此教学风格被看作是教师在某些特定的教育价值系统影响下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 (5)道尔西(Dowersey)认为:课堂教学风格是“一种共同的,具有独特性的基本特征。它的形成明显地受到某一教师所处的时代,所属的民族以及他们的思想类型和年龄组别的影响。”

(6)德•朗特里(Da Launtlay)认为:“教学风格通常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

(7)玛斯卡•莫斯托恩(Muska Moton)认为:教师为了选择最合理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互作用,必须识别存在的各种决策范型,了解每种范型中的特殊决策以及各范型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决策范型即可称为教学风格。 2.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邵瑞珍认为: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2)张翔认为:教学风格是和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聚物或结晶品,是教师教学个性的核心。

(3)程少堂认为:教师教学风格是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以及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无意识的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最终形成的一种稳定又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貌。 (4)李林生、于德令认为:教学风格是指在对本学科有深厚而广博的储备知识并在充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教学设计,教学课堂管理以及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技巧,它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统一的风向标。

(5)王北生认为:教学艺术风格,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

(6)魏正书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学个性和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高度融合。一般,教学风格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构成:独特的教学思路、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富有启迪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鲜明的教学特色。

(7)卢真金认为:教学风格即为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反复表现一种“格调”、“韵味”、“风貌”的表现方式。踏实的教学艺术家个性风貌和特色的教学技能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的结晶。 3.教学风格

根据以上国内外学者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将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而展现其特色的就是教学风格。这种观点侧重的是教学活动地呈现形式,因此揭示的仅仅是教学风格所展示出来的表面风范,而忽略了个人的个性特征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其次,从教学论的维度来定义教学风格,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某个阶段地操作特点,即有教学风格的前提就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和规律性。这种观点忽视了与个体特征地融合统一,只定义了教学风格的一个基本层面。

再次,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研究教学风格,侧重强调个性特征在教学风格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忽略了最基础的教学风格要合乎教学规律这个重要的基本前提,从而没能揭示其教学作用和价值。

最后,从形成过程这个维度来描述教学风格,这样定义也很片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风格的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确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指的是: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是课堂教学方式、手段等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折射。 个性化教学风格包括如下几个要素:教学思想、教育理论与技巧、教师个性、教学风度、师生关系、教育环境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特征。 5.教学风格基本规律

A、实践性和长期性,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产生、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B、个性和共性。共性指教学时应遵循的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个性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技巧等融进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并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如智慧型、情感型的、幽默型和自然型等。

C、稳定性。教学风格是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并经常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教学定势。

教学风格是在发展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教学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

(二)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特点

1.教学风格的共性

教学风格的特点即为教学风格本质的外在体现,只有全面了解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运用,才能让教学风格成为教师教学实践道路上地自觉追求。笔者通过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风格基本特点的研究,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反映教学风格的基本面貌特征即: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 (1)独特性

几乎所有优秀教师,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上都具有某种特别迷人的地方。这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生活际遇等方面的不同,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它具体表现在: ①教学内容地处理

按照教学大纲,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不同风格的教师对其处理方式各有千秋。从整体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到课后反思各个环节都会有独特地处理方式,并且在重难点的深与浅、详与略、先与后等方面,都有非常适度的独创性地处理方式。因此,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就是教师教学风格独特性地表现。从我国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案例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老师比较善于归纳总结;有的老师则善于演绎分析;有的老师善于从整体把握,变零为整;有的老师则喜欢放大局部,化整为零,重点讲授等等。 ②教学方法地运用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实现的。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年龄特征、教学技能、个性特征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对教学方法有独特地选择与运用。这正是每个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每一种有别于他人地选择和运用,就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独特性地表现。 ③表达方式

教学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有两种: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也有两种:教态表达和实验演示。由于个人生理基础的不同,使得教师在音量、音色的语言表达上会有不同,另外教师的个性特征也会对教师语言的基调、气势、节奏产生影响。有的教师语言层次分明、科学严密,富有逻辑性并且有很强的说服力;有的教师语言优美动听,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舞性;有的教师语言幽默,能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板书方面,有的教师善于用提纲式,有的教师喜欢用线索式,还有的教师则喜欢用图解式等等。同时辅助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 (2)多样性

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性,是指对任何一个领域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横向或纵向发展中所呈现的教学风格的多样性,是在教师教学风格具有连续一贯性和相对稳定性时,所表现出来的在各个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多样”。教学活动具有复杂、灵活、辩证、多样的特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稳中求创新。

一名优秀的初中教师,不仅应该善于运用严密的科学逻辑方法,而且也应掌握运用鲜活、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化解抽象来展开问题的思维活动,能通过生活用语、体态语、表情等对所授内容给予生动形象地说明;能够用类比、数形结合、比喻等艺术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物理文字从书本跳到生活;能够借助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视听更加形象地学习(3)稳定性

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就会形成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才能、价值观的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这就是教学风格的稳定性,也是教师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这种稳定性通过教师教学思想的基本完善、教学方法的卓越选取等方面表现出来。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认识,指导教学的具体环节,有意无意地引导教师向自我教学目标靠拢。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既要稳定又要创新,如果教学方式变换频率过快,学生就没有适应的过程,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地养成。从教师的角度看,总是变换教学方式,说明还在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诚然,这种稳定性是相对意义上的,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单纯重复,不反思创新,对教学艺术地追求停滞不前,固步自封。只有在稳定中丰富发展,才能保持教学艺术风格的高效和活力。 (4)发展性

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能促成的,是要经过一个漫长地探索过程,这就是教学风格的发展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它存在一个渐渐发展至成熟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需要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教学风格在相对稳定的同时,局部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只有活跃的局部变化,才能不断完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需要不断创造的:一方面要对原有教学风格的某些环节变革和完善,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在完善的基础上求新,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发展性,给人们显示了教学风格内在生命活力的顽强流动。

(三)教学风格的分类

优秀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的舞台上不断地创造着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资源,面对众多的教学风格类型,对其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教学风格的分类有助于教师深化对教学风格的理论认识、明确个人的教学追求,也有助于对教学风格进行正确地赏析和评价,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教而学”。 1.国外教学风格的分类

国外对教学风格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从教学方式这个角度,将其分为讲演式教学风格和讨论式教学风格。第二种从教学组织的这个角度,将其分为分别以学生和以老师为中心的两类教学风格。第三种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ternberg 提出的富有创意的认知风格理论——心理自我控制理论。这一理论是从教师认知风格这个角度划分的,分为: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七种教学风格类型。 2.国内教学风格的分类

在我国,一些专家也对教学风格的分类进行了研究。1986 年李如密提出把教学风格分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和艺术型(或称情感型)。科学型的特点就是内容的组织层次分明,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艺术型的特点是内容组织有很浓的艺术效果,主次分明,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1989 年王北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类型:幽默型和求美型教学风格。前者特点以幽默教育为主,利用幽默的语言、体态语及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后者的特点是以美贯穿真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光彩熠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1991年魏正书提出启迪型、探索型、善导型、合作型、暗示型、表演型、感染型和综合型的分类。

1995 年李新宇提出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的分类。 时隔十年,李如密提出了综合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使教学风格分类有了突破性进展。这是相对于以前单一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和方法而言的,为了达到理想的分类效果,综合使用多种分类标准和多种分类方法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特点的新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与方法体系。使用综合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和方法,对所有教学风格进行理论分类,便得到了多层次、多序列的教学风格类型谱系。

三、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规律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教学特色和个性,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一)阻碍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良好教学风格能有效推动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风格是诸多因素地综合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教师自身因素地影响,而且也受到环境条件地制约。 1.内部因素

我们把源自教师自身的因素称为内部因素。由于每个教师的成长经历、社会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并且每个教师对教学风格追求的内在动力也有差别,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主观因素具体包括: (1)教师个人品质

教师的个人品质具体包括自身文化品质、心理品质、职业品质以及生理差异。 ①文化品质 教师自身的文化品质,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等。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要有广度和深度,这里不仅仅指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学科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为教学活动中广征博引和逻辑论证提供了必备条件;教师的品德修养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它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对学生的关爱等方面, 它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品味和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审美情趣指的是教师必须从自己的职业中创造美、享受美,才能激发出职业热情,不断在教学风格中创新。 ②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品质主要是指教师自身心理的发生、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形成表现出的特征。教师个体认知特征,如表达节奏的快慢、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等,都会影响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个人意志力强弱、情绪的掌控能力等,也会对教学风格产生影响。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等方面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教学风格的主导方向。 ③职业品质

教师个体的职业品质,是指教师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素养,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比如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等。教学观念即为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看法,它会直接指导和影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也是创造独特教学风格的根源。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教师在某些方面的偏爱,就会导致教师各自教学风格的迥异。另外,教师自身方面的先天差异,比如性别、年龄、体质等方面,都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2)教师对教学风格的主观能动追求

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地具体体现。它具体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和对教学艺术的自觉追求。

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关于教与学的认知、情感以及处理具体教学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活动中,经过不断地自我反思与评价,会对其中精彩的教学过程长期储存,也会对其中感觉不理想的部分探索改进。这样经过总结和改进,经过若干的教学周期,必定会在教学技术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此往复,在累积的教学实践经验中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教学个性指教师个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地体现。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总能或多或少地反映教师的个性特征,但是,并不是教师具备的所有个性特征都能在教学特征中体现,这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某种教学个性;教学风格能体现教学个性,但二者不能等同,只有教学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显示出长期的稳定性、科学性时,方可促成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对教学艺术地自觉追求是教学风格形成中重要的因素,教师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反思、改进,教师还要具备钻研精神,及时地总结经验,勇于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大部分的优秀教师不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也是教育科研的带头人物。

“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基础的教师,如果不在艰苦的教学艺术实践中去努力追求,那么即使其教学艺术生长在肥沃的天然土壤上,也开不出美丽的风格之花。”

由此可见,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两个必备基础条件,教师对教学艺术地自觉追求与探索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备途径。 2.外部因素

以上所述的内部因素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关系教学系统的要素也会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这些要素统称为外部因素。它主要包括教学要素中的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学生对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从学生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来体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在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上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学对象的群体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教学风格与之相适应;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个体因智力、个性、性别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教学内容由于其特点、性质和要求的不同,也会制约教学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不同,就会在教学上有不同的要求。研究表明,与文科教师相比,理科教师更加倾向于执行型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对于同一学科,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从一而终。教学环境也会对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教学环境包括具体的物质环境,学校领导、教学体制、教学传统等精神环境,学校内部环境,时代、社会环境等。适宜的教学环境,会促使教学风格加速发展创新;反之,不适宜的教学环境会使教学风格的形成停滞。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校领导、工作压力的满意程度越高越喜欢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风格,反之,则倾向于采取消息、保守的教学风格。

(二)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

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艰苦磨练,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一名教师走向教学艺术成熟的过程。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名师面对面的访谈交流,将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阶段、独立性阶段、创造性阶段和风格化阶段。这四个阶段正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 1.模仿性阶段

模仿性阶段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从刚开始接触教学技能到掌握的一个过程。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模仿。刚刚从事教学事业的教师,往往模拟优秀专家、教师的成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以此在短时间内获取教学经验,适应基本教学,加快教学技能的获得速度。

从教师的心理上看,新教师在刚从事教学实践时会感觉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而模仿是适应教学简洁、快速的途径,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并且选择适合个人特征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这就是获得教学经验的关键性做法。新手型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的成绩和外界对其教学地评价,十分重视课前地准备。在这一阶段容易走入盲目模仿的误区,最终导致僵化的教学行为。所以,新手型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模仿才会有助于教学技能地获得,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有思考地模仿,不断反思和取舍,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性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独立性阶段

经历了模仿性教学阶段的教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技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领悟到了他人教学的艺术灵魂,并能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对他人的经验有条件地进行取舍。教师告别了单纯的模仿,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从教学技能地获得到形成一定的教学技巧,这就是独立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有较强的自我教学效能感,但教学技能还没有达到灵活和变通的程度。这是一个教师全面素质地展现,也是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是由普通的教学形象到独特的教学风格之间,尚需教师作不懈的努力完成自我地超越。”处于此阶段的教师心理上希望能够像优秀教师一样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正是促进其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动力。

这一阶段是向下一阶段过渡的基础,能否顺利地过渡到创造性阶段,要取决于教师自身。有的教师会停滞在此阶段,无法进入下一阶段,教学水平毫无进展,没有创新。

所以,此阶段,要增强主观能动性意识,不断激发灵感思维,尽快地过渡到创造性阶段。 3.创造性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创造性就会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尤其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方面有显著的表现。进入创造性阶段的教师,已经从新手型教师过渡到熟手型教师,能够敏锐观察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地反映,熟练地进行常规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操作,对教学活动进行较好的调节和控制。注意力更能集中在教学的内在价值上,深入地理解教学,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能够将头脑中的教学模式进行归类并且以此来预测学生的反映,其精准性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计划并且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掌控。 处于此阶段的教师会在教学技巧上有所创新,带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但是这种情景呈现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教师还需要继续提高,日益完善,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赵志凯,就是一位在教学艺术领域里不断开拓、创新的老师。正因如此,随着其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其教学风格也是日趋鲜明、完善且独具个人特色。赵老师独创了人文物理教学风格,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训练,崇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独创性成为教学过程中呈稳定状态的标志时,这个教师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也便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4.风格化阶段 处于风格化阶段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的个色特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稳定性的展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充盈着教师的审美价值,创造性教学活动熠熠闪光。在应对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的时候,能够灵活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策略,轻松自如地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有熟练的教学技能,足够稳定的教学效能感。

这一阶段的教师,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将个人情绪带入到教学情境,稳定的情绪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这样,就会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甄选教育信息,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反思、评估、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即为专家型教师,真正达到了教学艺术的成熟,具有稳定的内化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把教师教学风格列入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最根本的动力,对其进行合理地运用,有益于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将形成教学风格加入到教学评价中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调动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自觉性,使其教学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充分施展,提倡有风格的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四)教师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和个人努力

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形成其独特教学风格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是其个人努力的源泉,这也将早日促成其教学风格的形成。 1.乐教的精神

今日之师,应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而不是作为自我谋生的手段。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才能坚守这份艰辛,乐享其中的“苦”;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教师才能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教师才会乐迎自我成长过程中地种种挑战,尽情施展其才,乐享创造性的成就感。这种乐趣会充斥着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会强化教师对教学艺术事业的追求,形成快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如此,教师就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教学风格。 2.苦练学科基本功

教学风格不会无缘无故的形成,青年教师追求形成自我教学风格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要苦练学科基本功。因为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实践证明,教学风格是教师勇于追求、大胆探索实践、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形成风格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教学的科学性,即要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符合科学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四、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它是所有教师在教育生涯中所不懈努力追求的。那么,如何使每位教师在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首先,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应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积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

1.“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发展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把培养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的。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在传统教育制度面前,都呈现出统一的态势,从各项基本教学技能到个性教学都被统一规定标准,教师的自我发展完全被抑制,统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即使有时想借鉴好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最后也会被考试这根缰绳悬崖勒马,最终回归到统一。如此说来,要想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应当先解放教师的思想,给他们提供可以自我发展的空间。

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教学,要积极地鼓励教师建立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学校领导注意教育观念地更新,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肯定并支持每一位老师的个性教学,建立教师的考评制度,彻底摆脱应试制度的束缚。这样教师就会将个性特征融入教学,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求知,自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教育观念地更新对教师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2.为教师创设学习条件,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学校领导要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对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都要深入了解,并及时给予他们相关方面的帮助,通过多途径培养,发展其教学风格。当一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受到尊重,他的教学积极性就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了,鼓励并帮助教师建立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就是对教师个性的尊重,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的空间。

作为大连湾中学的校长,我们主要是在实践中探索出形成风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夯实教师专业基础

歌德曾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记录。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有广泛而深厚的个人修养基础,多下一些“诗外功夫”,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不断学习,吸收内化。学习是教师夯实专业成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础。我们组织教师学师德规范,学教学常规,学业务知识。向文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区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认真阅读有关书籍,自觉学习有关理论,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教学后记,使之最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学校构建了“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学习网络,建立了领导引学、个人自学和年组学习“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创造条件让不同阶段的老师在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发展的突破口。学校还专门购买了一批教育专著、理论书籍,老师们在课余阅读学习,经常相互交流思想,主动写心得体会。

(2)借助外力,苦练内功。学校经常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

请进来——我校组织教师学习市区名师的教学专著、教学案例及公开课录像,体悟名师的教学风格,探寻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基本规律。还邀请区科研室主任、教研员来我校作专题报告,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通过有针对性地评课,使教师能在新观念、新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对个性化教学认识,对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走出去——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明天,学校特别关注和扶植青年教师成长。近几年来,学校选派青年教师赴上海、北师大等地学习。同时,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外学校取经。使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学校开展教师个性化教学研究夯实了队伍,奠定了基础。

(3)反思中成长,感悟中提高。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加以反思和提炼,都会成为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会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教育更是如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要制订明确具体的目标,每节课后进行反思,目标达成度如何,哪些环节是成功的,哪些环节是有意外收获的,还有哪些不足。如今这些要求已成为我校老师工作的习惯。另外,邀请专家、学者并组织教师围绕教学中的某一点进行学术研讨活动。一段时间以来,令人欣喜地发现,教师个性的火花在不断闪现,不少老师已经得到了学生的“青睐”。

(4)展示个性,提供舞台。学校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风格的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并通过运作分析会、现场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促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分享经验,鼓励创造性工作,共同成长。

2.营造开放学术氛围

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形成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而这良好氛围的营造主要靠学校的领导。学校领导没有把眼光仅仅盯着升学率,而是以长远的观点,把形成教师个性化风格作为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不怕少,不怕不成熟,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和创新,使学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教改新局面。

(1)独具慧眼,因势利导。前苏联学者波尔特诺夫说:“教师有权标新立异,有权创建自己的工作风格,选择这样那样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姿态、习惯……”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每一个教师特长,并加以因势利导,使之发展为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平时不管工作多忙,始终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一旦发现端倪,便及时地给予多方面帮助,进行多渠道培养。学校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风格就是个性,我们重视了风格,也就是重视了个人的独特性”。因为他们知道,教师劳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教师的教学个性应受到尊重,而允许并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就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调动起每个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

教研科研不分家,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是我校一贯做法。学校教科室与教导处联手,聚焦课堂开展了 “教学质量月活动”、“名师展示课活动”、“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

本学期,各年级以“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为主题,以“每人一节研究课”为载体落实集体教研活动,抓住科研课题及课堂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全体教师树立了“教学即教研、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教学观和研究观,增强了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新课必须有课后反思,单元教学年组必须集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体验摸索,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用行动炼就风格

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在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师风格形成途径与方法:

分析教师教学个性,设计教学发展方向:

(1) 定性——帮助教师分析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可以从教师的思想、思维、语言、性别、年龄等方面总结分析。

音质:浑厚雄壮、抑扬顿挫;清脆明快,柔美圆润。 表达:有的优美动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有的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有的干脆利落,语句明快简短;有的柔和委婉,讲话平易流畅;有的出语不凡,善于诱发,好用激将法,常常如同撞钟,令你清音不绝于耳,思绪萦绕不断;有的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语气:常用关切的语气询问学生,易使教学语言风格趋向温婉;常用祈使命令的语气,易使教学风格趋向明快教学风格因个性而独特,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标志。

(1)定向——帮助教师确定发展方向。

即确定教学特点和人生走向,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教师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超越自我。 比如:

定向:情感型 ——诗意语文 ——专学王崧舟。追求的作课特点:拨人心弦,情思交融。

定向:理智型 ——简单语文—— 专学薛法根。追求的作课特点:简单质朴,真实自然。

(3)定法——帮助教师设计发展路径

三段法:模仿——探索——创造

A、从模仿开始:模课——在学习中起步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做的: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模仿著名专家和学者,名家高手;模仿身边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在学习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B、从模到磨:磨课——在探索中磨炼

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课题组年轻教师先上成型课;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次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

C、从磨到悟:悟课——在创造中升华

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上述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在整体上有如下特点: (1)顺序性

教学风格形成的这四个阶段是渐进的,是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发展的,环环相扣,并且每一个过渡都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 (2)长期性

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从模仿性阶段向风格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模仿的成分递减,自我独创的成分递增,在每一阶段中,要不断地按照主客观条件进行量地累积才能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3)个体独特性

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体的独特性。在整个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教师个性特征的差异,是其独特性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教师个体独创的结果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达方式等发面具体展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教学技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并且也是由共性向个性发展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风格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发展阶段的顺序不能颠倒,并且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阶段,都需有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在这种有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模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独创性因素达到一定量地积累,就会引起质变,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外围部分

①胆汁质的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很强,但激情不易控制,自控能力差,脾气很暴躁,常常会影响教学效果。

②粘液质的教师上课认真、负责,善于运用说教、启发的方式教学。态度温和,富有耐心,讲课时条理清晰,循循善诱。但自我创新的成分很少,缺乏教育激情,反应不够灵活。

③抑郁质的教师上课时常常按照统一的模式,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举止迟缓。但他们理论造诣较高,看待问题往往深入,办事有条不紊小心谨慎。不同类型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的教学风格。

由此看来,教师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尤其是在自己那些异于他人的思维品质、个性特征、能力等方面给予关注,只有把教学与个人特征和谐结合,才能共同作用于教学,才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Freitag Herta.T)指出:“只有当教师拥有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把个性特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搭建专属个人的特色教学风格桥梁。 4.不断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尊重教学规律的良好开端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深入教学研究和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保障。日本上寺久雄教授指出:“特别是教师要进行各种类型的授课方式的试验,总结经验,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授课方式。这才是教师提出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一个新的任务。”由此,教师应该不拘一格,大胆地尝试,勇于研究探索,既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也要遵循教学的艺术性,在大量地尝试和探索中找寻适合自我的方式定向发展,不断的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独特教学风格。 教师在探索教学艺术的道路上既要虚心求学,又要有所创新;吸收别人的经验,是为了有所创新;博众人之彩,并能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两者和谐融合,创建出自我专属的独特教学风格,切忌照葫芦画瓢,按部就班。这就要求教师在刚刚进入教学艺术领域中时,选择模仿某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深入研究他人采用此方法的道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巧妙分析融合,

最后不仅能取别人之长,而且还能凸显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若想形成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就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止步不前、仅仅停留在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外在形式上,要提高自己的自我修养和教学技术,这样才能为开创自我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拓宽道路。 5.注重反思,不断发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观点:教师的成长是由教师经验和教师反思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构成的。经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反思,一般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情景进行批判地考察和思考。教师的反思一般是指教师对自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修正,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效能较为系统。

6.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

教师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不仅要了解外部世界,还要清晰地认识自己、自己和外部的联系,并且洞悉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己的对象。教师要能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达到自我监控的目的,在追求教学艺术的征途上,应从自我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优势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也能够另辟蹊径,有独特的造诣。比如,要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气质或哪几种气质的综合。因为不同气质的教师由于情感和活动强弱、快慢不一样,教学上表现出来的个性风格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1)多血质的教师上课时体态语丰富,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具有创新性。但常因缺乏毅力和耐心,对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好好地辅导和教诲,对教材内容的深度不能足够把握。

(2)胆汁质的教师上课时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兴致高和教学素养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只停留在经验的积累,那么只能是固步自封,永远停留在起点,只有从经验中不断自我反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地改进提高,才是发展成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7.五项修炼

五项修炼是指研、教、读、写、讲,把研究、教学、读书、写作、讲座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提升专业素质。 研: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 教: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 讲:让讲座成为一种挑战。

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有内动力。梦想是执著前行的动力源心有多高,成就就有多高。心要站在形成风格的高度、心要站到名师的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想多远;你能走多远,还取决于你能下多少功夫。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功到自然成,成功源于执著!

五、研究的成果及成果分析

(一)教师形成风格各异的教学风格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明确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特征:即动态生成;难以言说;个人专有;稳中有变;认为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工具的课堂和儿童的课堂。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研究课活动,全校教师以主动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学研究活动中,每节课做到积极准备,精心设计,互听互评,反思研讨,老师们课的设计都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不少教师个性化的风格得到张扬显现,很多教师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风格一:自然亲切型

教学风格:自然本色

关键词: 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 返璞归真

这一类风格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师生之间是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

这类课堂教学追求原味真实。教学活动不刻意雕饰,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感受体验,理解运用;教学中遵循语文学习的个性,关注学生言语的习得和运用,体现原生态的味道。

风格二:睿智创新型

关键词:思路出新 设计创意 新意迭现

这一类型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这类教学风格数学教师居多,如数学骨干教师陈靖、马雪梅。青年教师魏宏斌。他们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思路的出新、教学设计的创意、课堂应变的灵活,乃至问点的选择、课题的解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安排,常常是新意迭现,使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显示出教学的活力和魅力。而所有这些创新又总是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应变的灵活处置等方面的睿智和聪慧。

风格三:情思激荡型——情感型

关键词:慷慨激昂 震撼人心 情感共鸣

这一类风格的教师如龚玉静,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是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震撼人心,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她们的课堂追求的就是情真意切的情境教学,她们以情激情,声情并茂,让语文课充满激情。

风格四:严谨细密型

关键词:搭配合理,有条不紊 环环相扣

这一类老师讲课时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丝毫不带雕琢痕迹。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搭配合理,有条不紊。无论是讲解和分析,还是提问和练习,都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

典型教师代表:陈婧、吴军华,在教学内容结构方式上,老师上课注重学科本身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严谨而细密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受益匪浅。

风格五:幽默型

关键词:生动活泼 幽默风趣 课堂活跃

这类风格所体现的最突出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起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给人以回味的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积极意识将得到充分发挥。

风格六:技巧型

此种风格在于,教师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不带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如将多媒体等引入课堂,整个课堂结构有如思维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针对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教材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

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由课题组成员带动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老师们在课题组骨干教师的带动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互上观摩课,研究课,年组开展“一课多上”等活动,并积极探讨研究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每位教师都发现并初步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方向,正在不断趋于完善。

陈婧、蔡斯文、吴军华、龚玉静、孙丽娟、曲桂敏的课,不同老师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展风姿”。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确实,没有教师的独特个性,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艺术性。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才能把各门课上得“博大精深”,上得“激情燃烧”,上得“风流蕴藉”……也正是因为教师“另辟蹊径”“独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教学,才让课改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灿烂前景。

(二)教师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张扬个性

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不仅使每位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项课题研究真正的受益者还是学生。语文课堂上,学生能说得头头是道,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数学课上,学生们逻辑思维清晰,参与热情高涨。还有多名学生多篇富有个性化的读后感、日记均获不同奖次。更重要的是教师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个性化教学研究活动,形成了走个性化教学之路。

学生在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引导下,发展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不拘泥于统

一、规范化的要求。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与实践,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1.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施,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堂教学改变了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等形式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内容,改变“秧田式”的教室空间布局,“马蹄式”、“圆弧式”、“蜂窝式”、“扇面式”、“对垒式”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教师的关注,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谈话、练习、演示、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了学科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异质分组发挥学生各自特长,师生互动优化自主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经验、方法”交流、各科知识“擂台赛”、课本剧演出、“我的自画像”即兴演讲、我是小主考等活动。总之,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及教学手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动态的课堂教学。

2.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施,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不容忽视的,快乐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个性鲜明的教师才可能发展学生多样的个性。因此,教师对教学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大胆地展现自己丰富的语言风格与个性情感。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个性风采和教学热情,这样的课堂就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对话,允许学生多样性的存在,充满生机和活力。

3.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发各具特色的兴趣特长,培养良好和谐的个性素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于是,课堂教学个性化,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情感、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发展的个性化。教与学的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4.着眼课外,广辟个性发展的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念,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基于此,我们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故事会、作文竞赛,办手抄报比赛,收集广告词比赛,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工厂、社区、街道等进行采访与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用崇高的情怀去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开放在学生心灵花园里的,就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教师以坚毅的品质去面对挫折,屹立在学生精神天地里的,也将是斗寒傲雪的松柏。当教师以友善的态度、充分的尊重去面对每一位学生时,当教师以耐心、公正、坦率、宽容和幽默去影响学生时,教师的个性就必然作用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三) 促进学校阳光教育向纵深发展

几十年的办学历程,孕育出大连湾中学“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阳光课堂、阳光教师、阳光学生的教育教学特色。

学校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与阳光教育巧妙结合起来,在教师

第14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在激发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的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激活了课堂教学,进而改变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也会提高了。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求知识。这样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带来喜剧性效果。

三、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在教学中要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转变教学理念,一定能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全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占勋

2012年9月22日

第15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摘要】学生们在高中时代,主要的目标就是参加高考,在不断的巩固复习中去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因此,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上,教学的目标设计就渐渐的脱离现实的生活。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几乎看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两大特点。如何才能让高中的思想政治回归到原位,更加的贴近生活呢?本文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史料,对高中的思想政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本文中,将会对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作出解说,找出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书籍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65-01

一、教学目标多维度

每一次教学操作之前,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是课堂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和关键要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所以一堂课关键性的第一步就是要确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贯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从着眼应试需要转变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发展学生能力,更要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要关注情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1.知识技能目标生活化

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要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思想政治课重要的教学目标。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生活化

知识运用于指导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知识的价值才有得以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调动生活事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生成知识。生活化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懂得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运用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辩证思维、剖析和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收获新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活化

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生活化教学应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创造,制造价值冲突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对社会事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懂得取舍,在价值取舍中,懂得统筹兼顾,正确权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教学内容增加更多的生活常识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教材的内容是不可能完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必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但理论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理论层次上找到有关的生活性知识。杜威指出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而结合在一起。为了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应该添加一些更为生活并且有必要的教学内容,这可以丰富原有的知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2.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

“科学的教材代表经验发展的某一阶段或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将现有的教材和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经验的一部分。这个经验,杜威强调必须是儿童现有的经验,否则即便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会由于脱离学生经验而使得知识难以消化,所以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灵活多变的,但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笔者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和资料研究,力图构建一个可行适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将与学生的生活有足够的联系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富有思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威指出教材超越儿童经验和理解能力,怎么办昵,教师就要创造一个能到达预期目标的活动或情境,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的朝着希望的方向走。情境必须可以实现预期希望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调动生活经验,提供思维资料

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一定的思维资料,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必须联系已有经验。杜威说记忆、观察、阅读和传达都是提供思维材料的途径,具体采取什么途径是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特点和个人已有的经验决定的。作为教师,教师虽然不再把现成的教材提供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要保持沉默,而是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或唤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经验,也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取经验。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经验,调动和开发自己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其他各种方法获得相关资源。

3.创设生活问题,引发思考

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很多问题是就理论在说理论;一些教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学内容,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找出知识点,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这样往往不能使学生信服。所以要引发有效的问题,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平时也会思考的一些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层次递进、难度适宜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

4.生活化作业,学以致用

“知、信、行”是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但现在往往是知而不信,信而不行。长期以来,学生们早已习惯于将学习的目的简单的归为回答问题、应付考试。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和能力,为了使知识得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生活化作业按资料的获取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运用型,一类是资料收集型。

新的课程改革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把德育目标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上海的《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作为德育“三线一面”中的一线的思想政治课肩负着中重要的德育职责,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以知识性的说教为主,而笔者所受到的也是这种说教式的教育,在自己的潜意识下受到的是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一个旧课程下成长起来的新教师必须去用新课程理念和方法武装自身,用生活化的教学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贞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7年08期

[2]贺伟;思想政治课教材呈现与创造性使用[J];中华民族教育;2008年09期

[3]李建东;如何调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08期

第16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案例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案例

商镇中学

彭丹峰

一、活动的确立 1.活动题目。

怎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指导思想。

坚持素质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面向全体的学生观,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学生主体的发展观。 3.活动原则。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活动课坚持以下七项原则:导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4.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自办的调查报告会,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劳动者权利的保障情况,进一步明确劳动者的权利以及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创设以小组为单位的民主学习气氛和创设相互合作的教学平台,使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设计在调查及总结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做到知、情、行的统一。

二、合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88 (1)请学生在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有关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侵害及维护的文字资料。

(2)请学生到当地劳动部门、劳动仲裁部门及法院等机构调查研究,收集有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相关资料的案例。

(3)走访当地的农民工,了解其合法权益(工资、劳动保护等)遭到侵害和受到保护的情况。

(4)收集有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DV短片。 (5)收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关的法律规定。

(6)准备各项评比的标准:优秀调查成果、优秀报告人、优秀学习课件及优秀设计方案。 2.设备准备。

(1)准备一间大报告厅。

(2)准备展板,张贴各小组在报告中没能体现的相关文字资料及照片。

(3)准备展示优秀课件的多媒体设备。 3.知识准备。

(1)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国家有关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规定。 (3)制作课件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4)拍摄DV片的知识。

(二)活动步骤

1.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选。

89 全班分成六个活动小组。小组向每个组员征集活动方案之后,取长补短,发挥每个成员的优点,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代表全组水平的设计方案,再参加全班的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 2.活动方案的确立。

对六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投票评选,第三小组的方案被全班认同。这一活动方案分为三个部分:文字及图片展示、DV片的课件展示、调查报告会。 3.文字和图片板块的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组员把本组收集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张贴在该板块中。 4.报告会与评比。

各小组推荐一名报告人,宣读本组调查报告(含课件展示),并参加评选。

5.DV片展示及DV片在全班展示并参加评选。各组将录制的DV短片在全班展出,并参加评选。 6.进行报告会、参观、总结和表彰。

利用1~2课时,组织学生听报告、参观资料展览、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在全班公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以表扬和奖励。 设立的奖项有:

最佳设计方案奖(小组和个人)。 优秀调查报告奖(小组和个人)。 优秀DV片奖(小组和个人) 。

90 优秀课件奖(小组和个人)。 优秀合作奖(小组) 。 特别贡献奖(个人)。 突出表现奖(个人)。

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奖励的基础上,还将全体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并将评估结果记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册中。

(三)活动效果 1.合作意识培养。

因为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和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所以,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经济常识》第四课“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活动课的设计,强调的是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既有小组成员个体优势的充分展现,又有同学之间的生生合作,以及教师的指导(师生合作)。

2.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的培养。

通过相关的法律条文,了解案例,录制DV短片等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树立起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主人翁意识)。 3.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通过活动,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初步掌握了进行社会调查和完成调查报告的能力和技巧。

91 4.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体,又是这节活动课的创造者。从方案的确定到报告会和展览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学习小组及小组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合作学习氛围,这节课就不能成功。主体性和合作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 5.创造性的发展。

创造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以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合作式活动课,正是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在合作交流中,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彼此合作又相互竞争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92

第17篇: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史雪平

人们常说“经历就是一笔财富”,我认为人的经历再加上对这些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反思感悟后才真正算是一笔财富。特别是身为一名教师,教龄固然重要,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永远是真理。在10多年的从教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表现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举例是一门艺术,举例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不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选择精致而具有启发性的例子,这样才能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讲到商品的概念时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平时送给好朋友的生日礼物是商品吗?”“妈妈给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那我们每天享受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呢?”“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出卖加工净化后的罐装空气呢?”在一环扣一环的例子提问中,同学们兴趣及高,积极思考,抢着回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商品是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概念自然就牢记心中。

政治课永远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网络四通发达的今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时根据教材观点结合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如2004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或是刚结束的海南18号台风对海南经济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这些都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

然而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对所讲的内容了如指掌,包括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以及涉及到的一些争议观点,都要准确把握,另方面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留心收集各种资料,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内国外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消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

举例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蜻蜓点水,应该锁定教育性,围绕启发性,结合时代性,除此之外还要科学准确、具有趣味性,促进互动等等。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18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正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新课改的实施标准与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对矛盾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很长时期以来由于实施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侧重对理论的死记硬背,导致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缺乏生机与活力,使高中思想政治课遭遇到了学生不想学,老师不爱教的尴尬处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低效、无效饱受人们诟病,也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亟待提高。那么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成为高效的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

要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效教学的内涵就要先对什么是高效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看,高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高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 (时间、精力、努力) 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高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高效教学的提出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在授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就是使学生学好,吸收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知识并能够运用好。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充分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低效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由于政治课教材的编排和更改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材料陈旧,一些观点过时,很多高中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课讲的都是一些假话、空话和大话,因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机不强。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方法上过于落后。于是我们看到,在政治课堂上,一边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一边是部分学生趴着睡觉、说闲话、看课外书,漫不经心。这些现象表明,高中政治课教学缺乏吸引力,而缺乏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

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了,所以作为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应积极主动地收集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让学生弄懂原理性的知识。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能力、整合、创新,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①

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下面我从高效教学的理论入手,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现状,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自我总结:

就备课而言,要针对所发生过的教学事件去预测自己会在课上遇到的哪些问题,并思考应做好哪些准备。

就上课而言,要针对课堂里发生的事件,想出解决的适当办法,调整做好的教学设计,用已有的经验和机智解决问题,并把现有的经历变为可用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平时喜欢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发生、存在的问题来给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还有,现在的教学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效果很好,网络上有许多成功的课件,值得借鉴。在讲到经济、政治生活的部分时,我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创新,调整,并添加一些新的时政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讲到比较抽象的哲学部分时,寓言小故事、自然科学知识、文学内容、生活中的常识常被我拿来用,教学过程中多数是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的思维能更加发散,必要的时候给些提示还是比较好的,毕竟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有限。而且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

教学结束后,我会对每节课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从而促进高效教学的实现。同时,我还与其他同事就遇到问题进讨论,注重教师间的分享与合作学习。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最后得到的解决方案为所有教师所共享。

第19篇: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点感想

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点感想

鲁迅中学政治教研组 周国云

高中政治课,在有些学生甚至个别老师眼中是一门需“下苦功硬记”的课程,甚至认为“政治课学习无巧门,考试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得高分。”作为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我则不这样认为。

任何一门课程,包括政治课都有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诚然需要记忆,但我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来龙”与“去脉”。如果老师能抓住和利用这些内在的“来龙”与“去脉”,那么政治课不仅会使学生明了知识(浅层要求),更重要的会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中层次要求),使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一种品质(高层次要求)。

在高中政治第二册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二节第三框题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在讲到:纳税是公民基本义务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去讲课本内容。而是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怎的?”学生纷纷举手,甚至有些快言快语:“权利和义务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地;没有不尽义务的权利,也没有不享受权利的义务。”学生听完,纷纷点头称是。我也微笑点头,接着又问:“假如我是一位读书不多的人,谁能举个实例分析一下,让我也明白这个道理?”学生们皱眉沉思一筹莫展。无人回答,我便启发:“交警及交通协管员和你们之间各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学生们于是活跃了。我们有行走的权利。“交警及交通协管员有按照有关法律管理交通的义务”,“我们有遵守交通管理的义务”,“交警及交通协管员有按时指挥交通的权利。”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一个法人来讲有权利就必定有相应的义务。”又一个站起来说:“如果光强调某一个方面的权利,不讲义务,就会伤害到相应方面的权利。”……于是,我高兴的结束了讲课。

我想,对于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他们会有更深的更具体的理解,他们不仅会在考试中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在生活中,他们会答的会更令老师、同学和社会的满意。

第20篇:高中政治课布置作业时应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布置好作业对政治教学是至观重要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统的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仍占据主导位置,份量过多、出题过细、管理过死,形式单一等弊端,,使学生陷入了题海战术,失去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甚者通过抄袭、或是让人代写作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作业模式已经不适合培育优质人才的需求。在倡导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今天,作业设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高中政治学科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作业的布置要有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同样的题目,结果就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咽不下的尴尬境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课堂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情况要求教师要了解班级的每一类学生的数量、学习特点、思维习惯,设置一些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作业,如给学困生布置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让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逐步增强学习的兴趣,使成绩逐步提高;对于中等生的作业布置应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略加难度,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作业讲评时及时加以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发展的潜能;对于优等生,作业布置时要给他们留有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多费一些精

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成功教育带来的快乐。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中政治课教材中的知识理论性极强,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淡忘,为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实践性作业,将学生的调查经历记录下来,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经历整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整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在讲授“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时我就采用这一方法;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课时,我针对这一内容布置了一个课题作业《对本校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学习了《生活哲学》模块中的《矛盾分析方法》这一章节,就和学生讨论确立一个小课题《中学生该不该和网络说“不”》。反馈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贯彻开发性原则,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我们不能仅以书面作业为主,更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和电视,多角度的、多形式的作业,使学生喜欢科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引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然后让学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并剖析这一现象可以

与教材中哪一知识相联系,并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一些成绩一般的且性格内向的学生及时鼓励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留有思考和发挥个人潜能的空间,使作业由过去侧重巩固知识应付考试的单一功能,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正确价值观相统一的多功能作业。因此作业布置时一定要选一些有用、有趣、学生较熟悉的问题设置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不同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服装,有自己特有的收获。

坚持综合性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政治学科知识点多而且杂,如果出题时只考察单一知识点学生会很容易忘记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在选编作业时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重点巩固新的知识,不时的穿插以往的知识,同一个知识点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温故知新,既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作业时应布置一些综合性作业,如学科内综合的;政治地理、历史三个学科相互渗透的知识综合题;也可以布置一些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技巧相互渗透的综合题,还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多种方法与技能、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热点知识密切相关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总体把握事物发展全局及综合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及时讲评,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评价是一种讲评,不是对答案,而要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业的讲评往往是学生知识达到飞跃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在对一个新的知识点的理解上不可能一下子就很准确,很到位,甚至有一些错误的理解。而作业就能及时发现他们理解是否有偏差,掌握度究竟多少,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作业的讲评中需讲究方法,如将类似的、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通过类比突破难点。有时作业虽然只做了一道题,但讲评时将这些相关的题目应都列出来,这样可使学生思路清晰,霍然开朗,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适量的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发挥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政治教师应在全面把握新课改精神的实质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高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功能作业,现“轻负优质”的目标。

在高中政治课布置作业时应注意的问题(工作心得)

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

云丽春

高中时评语政治课教学
《高中时评语政治课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