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语文教学方法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9 08:34:57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单元教学法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推荐第2篇: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广州南洋理工学院基础部《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同英语课和专业课相比,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如果不能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很难吸引住学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1、教学思路的转换。

新旧知识的贯通。在进入新的教学内容之前,结合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部分进行再分析,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引导其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教学主体的转换。教材本身定位于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教材之间的现实为转变教学主体提供了方便,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材方便自学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特点。每节课均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教师将其有计划地分布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弄懂、记住。尽可能不用灌输的方式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式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的开拓。中国文学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等方面思想的结晶,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跳出文学本身的框架,不以把文学自身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做为最终目的,而是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取其精华,应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现实生活中。

能力储备观念的确立。从基础着手,提高学生基本文学素质和文字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

2、教学方式的变化。

自主能力的发挥。利用目前小班上课的便利,对某些有争议问题、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有益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或者通过课堂讨论得出其独立见解,或者以辩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设立某种情境模式,使其切身体会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在政治经济理念、心理建设、道德价值等方面深远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研究性学习是现在高校中比较新颖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有益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在《大学语文》课这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中尤为适用,我们将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在一些知识基础较好的班级尝试进行。

3、教学手段的更新。

主动设置课堂教学情境。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影片,组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目的在于既丰富体验、陶冶情操,又通过情感参与、感性体悟,增进认识,提升境界。

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研制《大学语文》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教师讲解相呼应。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过渡到“计算机+大屏幕”为主的授课模式。授课的电子教案刚开始的时候以静态文字为主,过渡到

PowerPoint演示,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又辅之以板书交流,将大大增加从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此同时,也便于教师在讲课中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发挥提供了基础。

4、重视方法教育,教育学生把新老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两句词“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要查其出处,排除其为唐诗、宋词中的句子后,不苦苦翻检,运用诗词格律知识,可以判定其是《朝中措》或《清平乐》的结句,根据目录学知识,一查分调本《历代诗余》马上可断定其为元好问词《清平乐》中的句子。这类例子,每个教师均可举出,但要时时自觉坚持做下去便颇不易。

5、与写作教学“链接”,选择若干创作点:

课本编写时是留有许多“链接”点的,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让学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也可以报刊上的一则有争议的报道写意见不同的驳论文,甚至组织一次辩论会。

6、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

有不少爱好文学的同学,往往嫌“大学语文”课时太少,我们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今后还将陆续开设开设“文学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现代欣赏”“东西方经典名著鉴赏”、“唐宋词鉴赏”、“唐诗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 等文学选修课。

推荐第3篇:语文教学方法经验总结

一、语感培养方法 1朗读品味法

2.比较品味法填词 变序 删减比较 3浮想联翩法 4设境体味法 5填空补白法

二、板书 提纲式线图式表格式版面式

三、汉语拼音教学方法

示范观摩引导法夸张法 分解法 局限法口诀法 比较法演示法模仿法

四、汉字

直观法 选择法 联系法 比较法

运用 构字法

五、笔画分析法

数笔画 部件分析法 造字分析法 象形字 会意字

指事字 形声字口诀字谜法 六朗读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同桌之间读一读 注意帮助学生纠音 跟我一起读

叫学生读给同学听一听 有什么问题 读一下 问学生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家动作 有感情朗读

一节课要突出重难点 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用两种方法解释c词语

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朗读 问学生统一哪一种读法 让学生自己读 变序教学

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展开 不要有小动作 喜欢读哪段

板书时间不要太长 问题要清晰完整写出来 再读一遍提出问题

用一句话展示课文的感受

充分理解学生哪个朗读好 那个表达好 读的设计 多提示得出关键词 使用提示语 注意错别字

循循善诱 避免一问一答小组讨论

形近字字形比较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板书 初读不懂喜欢的画圈出来 字词可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七、写作选题 怎么写作 写作材料 介绍好文章

让学生觉得哪段写得好 不好 哪个词哪个桔子可以改

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会的没关系再想想等会想到再读 摘录本

多看 介绍书籍

原文的问题用口头提问

原文重要的句子可以再读几遍 字词有概念的再回到文中 完整的片段

下意识工作要客服 不要有口头禅 注意板书错别字

字词正音 生字

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怎么记怎么写度几分钟备注

适时鼓励风趣 音型义 准备卡片 在田字格书写 组词 特别难得教师示范 自由朗读有要求

用词概括轻声 生字的读音印象深刻的词用波浪线划出 再读

看到

结合上下文 理解词语 读书面化 说 口语化 课时安排说清楚

板书要整洁板书自己贴画

学教法在教学过程 练习过程要体现

推荐第4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呢?这一直是我们每一位一线的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新课程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模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善于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泽头中学语文组在教研活动中,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和反思研讨,逐渐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那就是引导学生在“读——品——悟——思”中进行阅读教学。现就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粗浅地谈一下对这个小专题的研究和领悟: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读书”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赏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如:初读感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同时,在阅读教学的其他环节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们那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语文课堂独特的生命力。如:第六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家老舍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温和慈善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济南的冬天。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和作者的写法方法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所以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充满深情地朗读老舍笔下的山和水,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品读这些句子,畅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提高了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写作、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 “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并把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 如《济南的冬天》的第四段描写了薄雪覆盖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覆盖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在品读了这些拟人化的句子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山野奔跑、嬉戏一样”。学生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们能抓住句子中的“睡着”、“唤醒”这两个词语,领悟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个“卧”字,写出了雪的情态,活灵活现。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或是文章的主旨,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感悟”是很必要的。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感悟”,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我认为引导自己去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一是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感悟。例如:教学《海滨仲夏夜》这篇文章,我以包含激情的语调美美的朗诵诗歌—《夏夜》,学生在聆听中不禁勾起对夏天点滴回忆,从而进入文本,渴望了解作者笔下的海滨夏夜的景色,在读到“人们在海滨的沙滩上尽情休憩”这段话时,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海边的感受,经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学生轻轻松松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作者这样写是对人们幸福生活的祝福和赞美。二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客串角色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在这种分角色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品读、推敲、咀嚼,在反复的推敲中感悟语言。

“思考、思考、再思考”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学习、研究的方法。思考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满课堂的读,没有留时间让学生思考。或者只是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学生

“学而不思则罔”。如在学习《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后,我留给学生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伽利略在那个不讲科学的年代是怎样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的?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后纷纷发言:“他是靠着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取得成功的。”“因为他重视实验、一心追求真理,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好地把握本文的主旨,并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点评: “读——品——悟——思”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施行的一种模式,当然这几个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此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有法亦无法,让我们用心去上好每一节阅读课,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和光彩!

推荐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单元教学法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一、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二、立足课堂,以‚内‛养‚外‛,温故知新。

三、阅读训练要整体感知,明确考点,抓住要点,讲究表达,重视创新。

四、作文训练要强化文体意识,通过一定量的作文练习,写出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五、关注生活,关注地域文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

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一、拼音一定要掌握牢固。

二、积累词语。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推荐第6篇:语文教学方法文档

1、应把握好课堂环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所涉及的内容,采取的方法,都能以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要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使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并以强劲的势头,全面地、大胆地、尽致地让给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并触动其心智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在语文课堂操作过程中,有的老师尝试着在形式上的创新等等,让学生随自己的意愿组坐。给学生主动参与营造新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出现了全新格局,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大增,教师即辅以新的、有效的教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效果突出。

2、教师扩大信息的多项传递,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让学生学会充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跃跃欲试,课堂应活跃、气氛浓郁,学生主动、积极。有的语文老师采取诸如“小组讨论式”、“分组合作式”、“交叉交流式”等等教法,教师的课堂用语和蔼可鞠,而谈话和讲课时也不再以权威的身份和语气出现或表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勇于探究。这就形成了一种友好、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3、要真正在课堂上形成主导和主体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参与者。首先,应引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维,才能促进学生产生动意,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实施操作,继而总结吸取。学生才可以将这种思维转化为动机并付诸实践。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大胆的交给学生。真正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做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和提高。促进学生提高兴趣、探索规律,能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和积极参与,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推荐第7篇:学语文教学方法

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顾名思义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教法研究,而学法及其指导是20年前研讨的重点,教材第三章已涉及。本节主要内容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层次与类型、基本方法、教法整合与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概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在汉语系统中是个多义词。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它有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里,它的意义也不同。 在第一种情况下,对于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言,一切手段、途径都叫教学方法。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连教学原则也包括在内。例如,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循序渐进,等等,都可称为教学方法。1952年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第二十一条中就有这种说法:“实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至于“课堂教学”或“上课”,“辅导”等教学组织形式,更可称为教学方法。

在第二种情况下,已与教学原则区别开来了。教学原则作为处理教学实际各种中一些矛盾关系的要求,属于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而教学方法则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但是,这时还与教学组织形式下不分,“上课”、“辅导”等还一样叫做教学方法。

在第三种情况下,教学方法不仅区别于教学组织形式。只把讲授、实验、练习、演示等,叫做教学方法。 一般教学论论著中讲的教学方法,就是指的第三种含义。我们这里也是讨论这种意义上的、狭义的教学方法。 我们讨论的是上述引文中第三种情况下的教学方法的定义,即便是狭义的,专家给出的定义也各有个性。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从上述富有个性的三则定义中,我们可以找到各家定义中的共性,即教学方法的特征。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 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方法,而现代教学方法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传递信息和调控过程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听讲、观查合阅读的学习法,体现了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双方的互动。双方互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是在强调教师教法的同时,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学辅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乐学”、“会学”。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为学习的主人。三是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2.重视调控学生的内外结合

所谓内部与外部,是把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外在表现与他们内在的智力发展结合起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目的,无视学生的智力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发怔变化,从“双基”传授转移到智力的发展。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的形成又为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而智力是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反过来,智力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可见,知识、能力、智力三者是紧密来联系,不可分的,教学中要注意调控,加强三者的结合。当然也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飞智力因素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非常重视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主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而我国的“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就有效地体现了这以特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通过教师讲演、示范和学生模仿,使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现代教学方法既要借助学生的模仿,

1 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又需要借助于学生的创造活动,使学生构建并获得“新”知识。可见重视模仿是必要的,但更应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有助于学生不断发展基本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小学语文计较学方法的分类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分成多种类型 2.同一类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分成几个层次 3.微观层次的教学方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自学法、练习法、讲读法、谈话法等是常用的基本方法。朗读法和背诵法的原理与方法在第五章第二节中有具体阐述,这里只介绍其他几种方法。 1.自学法

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科技、继续教育倡行对人的要求。小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是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独立获取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学,二是想学,三是会学,四是坚持学。 运用自学法的要求是:一要明确目标。自学法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2)运用工具书进行自读;(3)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检和自评。学生明确了目标,就有了指向,就能自觉去学习。二是重视动机的激发。动机是学生自学动机的激发。三是知道自学过程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过程于方法,才能开展自学活动;如果培养学生的语系能力,教师就应该指导嘘唏的过程和方法;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识字写字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2.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小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运用练习法,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要求所决定的。语言文字浆果发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练习本身是一种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重复活动,但不应进行机械性的练习。练习法包括口语焦急的练习、习作的练习、朗读的练习等。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一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有观练习的基本知识于技能。只有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练习,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才可能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可能避免机械的盲目的练习。二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理解正确的联系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同时,练习方式要多样化,才能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教师要依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材逻辑顺序,制订详细的练习计划,从模仿性练习到独立性练习,再到创造性练习;从基础性练习到综合性练习。四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效果。练习的次数要达到一定的量。有量才有质。但也不能以多取胜,更不能靠时间来磨。如小学生写字使,一个字写3~5遍效果最好,如超过5遍,则会事与愿违。 3.讲读法

讲读法,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讲清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课文“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 分析探究能力。讲读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讲授法,它包含两种具体操作的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教师往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描绘的讲授方式;二是讲读。教师或学生默读课文或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内容,两者结合,讲中有读,读中有讲。

运用讲读法时注意:一要抓住重点,少讲,精讲。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点,教师要根据一组课文的训练项目和阅读提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去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少讲,精讲,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二要揭示规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钥匙。教师主要是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篇的讲解,揭示认识和掌握字、词、句、篇的规律性的问题,教会学生自学语文、认识规律的方法。三要注意语言的表现里,教学可以说的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运用讲读法时,语言表达要准确、通俗、形象。要把教材中“死”的书面谚语转换成“活”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口头言语,把深奥的词句、内容讲得有声有色,浅显易懂。四要兼用其他教学方法。为了发挥讲读法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教师可以讲读法为主,兼用其他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可以保持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谈话法

谈话法,即问答法,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使之有所获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线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既有静态的听,又有动态的答,能在最大限度上维持心理活动对学习过程的指向和集中。小学低年级尤其需要谈话法。三是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心课程提倡教学时教师是与学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可见“谈话法”将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一要准备充分。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问什么,提问谁,要准备充分。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教师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把自己的想法平等地与学生交谈。二要难易适中,问题的难易度是谈话法运用成败的关键。谈话法提出的问题必须适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甜头和乐趣。问题应向全班学生提出,但要尽可能避免学生齐声回答。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应答的时间。。三要善于引导。老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参加谈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自觉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或回答有困难时,四要及时鼓励,谈话中回答得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同学,都要给予鼓励。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谈话过程中学生的优缺点。

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整合

明确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考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核心,是相关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最佳结合和运用,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整合就得认真考虑。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1.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工具学科。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维,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建设精神文明与民族文化。特点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以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点。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以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要适应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谓“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从文体上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就记叙文来说,还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这样,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的具体的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脱离了教学要求,

3 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3.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素质发展

小学声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具体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方方面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4.要考虑教师的水平与特长

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水平。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年轻教师宁肯多些事业讲读法,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法、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必要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数量可观。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例如讲授法在传授新知识时较有效果,然无助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实践性的培养;思路教学法适合中、高年级的阅读与习作教学,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无法适应。

(2)从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一节课里不可能由一种教学方法演独角戏,肯定要运用其他的办法。例如前面“词串字教学过程”那个案例,就以朗读法为主,辅以想象法。而在案例1-3里,就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法。

(3)从教学方法的运用者而言,擅长各种教学方法的“全面教师”为数显然不多。答多数老师擅长、熟悉若干种教学方法,但面对丰富多才的课程内容,面对多元智能的当代少儿,教学中运用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有的教师可能醉心于某种教学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是不课能“一把大刀舞到底”的。 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方式时间关系看,有雁行式与鱼贯式;从角度关系说,有主辅式和主从式。

(1)雁行式,即如雁行而列,同时进行的。如前面案例1-1中,教师指导学生一边亮度词串,一边想象画面,同时运用朗读法与想象法,效果很明显。

(2)鱼贯式,即似鱼贯而入,先后有序的。如案列1-3中,就整合运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三种方法,先后交叉,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效果也不错。

(3)主辅式,往往是一主一辅两种方法的整合,其中一种方法是起主导作用,另一种起辅佐作用。

(4)主从式,是一主一从两种方法的整合,案例1-4中,朗读法是主,如同主角;图示法显然为从,好像配角。主辅式的辅,是主动的;而主从式的从,是被动的。这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整合时需要分辨清楚。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视野

(1)与社会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里的历史、人文地理、品德课程属社会学科,它们的调查法、采访法等,可以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

(2)与自然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里的数学、科学课程属自然学科,它们的计算法、实验法、表格法等,可以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说明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表格,概述内容与结构,这就将自主学习法与表格法整合了。有的几学文如《捞铁牛》、《曹冲称象》,教学时就可以将实验法整合进来。 (3)与艺体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里的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属于艺体学科,他们呢的表演法、训练法等,可与

4 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如前面“一棵树”的教学案例就整合了朗读法和表演法,又如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整合了音乐、美术课程等教学方法,效果尤佳。

(4)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非常有意义。例如低年级小学声很难将字形与表象统一,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逐渐演示“实物图→象形字→现代汉字”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效果自然会好。再如教师可以创设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路径。

(三)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教方法的优化,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是为了选择并组合若干种教学方法,使各种方法优势互补,发挥它们的最佳效果,获得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最优化。从这个角度说,教学的确是有“法”的。“教学有法”的“法”,指的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大大小小的方法,指的是教师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某种或某些教学方法。

但是,任何一项教学内容在它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某种或某些确定的教学方法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这个“法”指的是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整合,它因人、因时、因地、因内容、因对象、因条件而定、而异,它不能确定、也无法确定;它不可能相同、也无法相同,故称教学无“法”。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壮心与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代小学语文方法的创新,基于系统科学影响、心理科学的研究、教育科学中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张扬、语文基本理念的倡导,基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积淀、小学语文教师的执著实践,新方法创造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从我国语文教学传统中创新

要广泛吸纳,深入发掘我国历史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经过改造加工,形成适合于当今小学语文教的新方法。如古代语文教学时,师生常用“对对子”,“对对子”的确是言语训练的好方法。大学者陈宴格出“孙行者”,一句考学生的对对子功底;杨振宁也说“对对子”的方法好,并尝试集联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销万古愁。”再如孔子教弟子时循循善诱的谈话法,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践行的“商量法”,吸取的就是孔子的谈话法的精华。又如古人一直倡导并奉行的诵读法、背诵法等。《语文课程标准》诵。这些就是对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扬光大。 2.从其他学科教学中学习与创新

前面已提到选择并整合小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浙江有位教师将江苏邱学华老师的数学“尝试教学法”。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尝试学习法”。上海一师的“愉快教学法”,既继承发扬古人的“乐学”思想,突出情感、情绪的教育作用,又借鉴了艺体学科与电教技术,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3.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学习与创新

正确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改进必须符合小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根据这个规律改进学习方法,并根据学习方法改进教学方法,陶行知有锅“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嘱咐,现在也有人提出“教学的实质是学法”的口号。我们要多研究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改进并创造出新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如高年级小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往往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改进后使用。

4.从各种教学实验中学习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实验一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大量的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乃至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学习、移植、改造与创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推广后,我们的识字教学就多了一种教学方法:注音识字,它与以前的“拼音识字”法稍有不同的地方是“一口呼”,而这个不同处,刚好与当今时代的快节奏相吻合。

5 5.从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学习与创新

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偏重于有科学的实验、理论的基础。如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目标学习法”等,都是教学方法中的名品。新课程将布卢姆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领域的教学目标,改造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教学法”,是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1.教学方法趋向最优化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巴班斯基就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主张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即在整体的基础上,分析教学的内外条件,如时间、地点、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对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加以优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法予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针对上述诸多的教学方法,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之最优化,将是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一个方向。 2.教学方法趋向综合化

世纪之交,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提出,教学方法应该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反之亦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树立完整的观点,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有机配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其具体原因是: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③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教师需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可见,综合化已经成为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 3.家学方法趋向现代化

当前,人类教学方法的发展已逐渐跨入现代化阶段,录音录像机→语言实验室→闭路电视→卫星通讯→网络技术等电教技术、信息结束的广泛运用,是教学方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突出优势为:教学信息形象直观,学生易学易记;教学信息有形有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即时,可以同步。上个世纪末我国小学语文利用电交手段进行的“清净教学”、“愉快教学”、“听读欣赏”等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实验中的“四结合”识字教学方法(见第六章)更是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青睐。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法、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法更是令师生神往。 4.教学方法趋向科学化

一种教学方法要有较为持续的生命力,势必植根于科学理论的沃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学法,是以结构注意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倡的暗示教学法,则是以无意识心理学为基础的。当然一种节呕血方法要有较为持续的生命力,还许依赖于相应的教学技术,这一点,随着高科技技术在教学领域中明显的效果,越来越得到证实。例如前面提到的小学语文“四结合”下的基于网络的阅读、写作教学方法的产生与运用。可以这样说,心理科学的研究 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促进作用,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趋向科学化的两个重要特征。

推荐第8篇:语文教学方法总结

教学方法总结

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执着的追求、辛勤的耕耘、茹苦含辛、无私奉献,把青春献给了伟大的党,把终生想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越过了多少坎坷之道,抵制了社会上向“钱”看的不正之风,在35年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中,根据工作实践学生特点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的方法。

一、语文教学中的三点四步教学法

1.预习——提问——引导——总结的四步教学法。

2.文章阅读——技巧借鉴——观察体验——写作联系的四步作文训练法。

3.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题——改卷——评卷的 开卷半开卷的单元测评改革法。

由于新法的实施,1991年的中招考试中,送的毕业班升入县一中三名,xx两名,县二中5名,其他学校十五名的成绩,比本校同年级的两个班的和还要多。当年本班毕业生xx同学语文考试成绩91分荣获全县中招语文单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班主任工作 1.对差生的教育方法

发现——激励——引导——总结。发现,发现闪光点,改变老认识;激励,激发情趣,鼓励前进;引导,指出方向,想出办法;总结,找出差距,彻底改变。 2.对优等生的教育方法

发挥理智,指导学法,逆水行舟蒸蒸日上;坚定理想,团结谦让,当小先生,互学互帮。

3.培养班干部的方法

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热爱集体,学风正常。教师指导,心情舒畅。常过电影,方法得当。

4.班主任工作方法

先树立自己形象,再当好学生榜样。对学生多激励少指责,让学生好胜争强。处理事,要果断温柔,必须有父母心肠。

三、团队活动方面

1.组织必须健全。 2.活动必须经常。3.演讲朝气蓬勃。 4.树立榜样力量。 5.形式轰轰隆隆。6.方法灵活多样。

以上方法运用得当,所领导的班级和团队就能成为一个团结、和谐、奋进、朝气蓬勃、成绩优秀、蒸蒸日上的先进班集体、优秀少先大队和先进团支部。

推荐第9篇:语文教学方法漫谈

常听身边的语文教师这样慨叹:语文教学,难!难!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何有这样的感慨?是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各种方式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搞得有些教师很茫然,语文课真的不知如何上了,太复杂,高不可攀。

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茅塞顿开:曾有人问他非常崇拜的一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回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太对了,为语文课剪枝,留下主干,剪除多余的侧枝,删繁就简,教师在课堂上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培育主枝上,那么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定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可是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主干呢?著名教育家、语文大师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干。

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积累词语,体会词语,掌握句式。

词语的理解与积累、学会运用常见的句式是语言训练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语言文字的训练应从低年级甚至学前教育抓起,形成一整套训练体系,不同年龄、年级有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标准,初入学的儿童因为掌握的词语少,且不熟悉不理解词语,我们从教学开始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使之真正掌握理解词语。如学“田”字,借助田地里绿绿的禾苗被“十”线分开而呈现的“田”字,让学生形象地识记字形,仿佛置身于田地之中,理解“田”地里生长秧苗,收获粮食,此时让学生口头扩词便容易多了,水田、稻田、田地等,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扩出词语的意思,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来教学词语,则使词语伴随着形象与情感出现,即便于理解又容易加深印象, 从而使词语“鲜活”地储存于儿童的词汇仓库中,运用时就能“召之即来”。如此下去,学生再也不会词语贫乏,肚里没东西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找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把词语形象生动地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中。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我们这个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文中“翠色欲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的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

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的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领会字词,这是重要的一点,不能表层滑过,打擦边球,教师这样一步步地引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才真正使学生积累了词汇,体会了词语的意思。另外,还要借助情境掌握句式,使学生的表达丰富多彩。

二、必须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文字训练,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传统的教法往往是由教师将词句的含义告诉学生,一味地让学生记背,以应付考试,而不引导学生去体味,由此下去,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反会更迟钝,脑子里死背的词语也在应用中不会使用,所以要重视训练学生体会,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意境。”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课文详细叙述了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的外表,内心活动却没写,而教学时又必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邱少云的心理。因此,提问时,先问:在座同学中有没有或身体其它地方被火烫过的经历?当时什么反应?(学生会回想起当时缩手喊痛,或刻骨铭心的巨痛),接着引导学生说:但邱少云不是被火

烫,而是被火烧,不只烧了几秒中,而是半个多钟头,那是啥滋味?进而让学生体会:邱少云所忍受的是我们无法想象、无法说尽的痛苦,但他趴在火堆里,像千斤巨石,没挪一寸地方,没发一声呻吟,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一种意志?这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邱少云在烈火中被困的事实获得强烈的语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它特别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朗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读、写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朗读更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材料、积累词汇,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的理解。当今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上读的训练太少了,一堂课老师讲读课文,变成了老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于应付回答问题,教师强化了分析,淡化了训练,从而造成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学完了,而此时好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顺畅,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训练形式的花哨,轻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搞花架子,只注重形式,华而不实,一会儿自学,一会儿小组合作,一会儿看大屏幕投影,甚至演、唱、画都搬进课堂,表面上看来热闹非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效果很差,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没捞着。如此这般,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安下心,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认

真地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呢?记得曾有人说:“文章自得方为贵。”实在是太有道理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学期的一本语文书,学生都捞不到细细读、细细体会、熟读背诵,哪能肚里不空空?写作哪来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词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读的训练摆在第一位,要使课堂书声琅琅,真正让语文课姓“语”,使语文课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

四、语言训练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我认为,语言训练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参与,经历学习过程,自己去读、想、讲、议、写、背,学生才能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听说读写。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方法,把学习的兴趣引导出来。例如在一年级进行拼音教学时,如果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直着嗓子拼读音节,对

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时间稍长,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就差。反过来,在拼读音节时,适时采用“送信”的游戏来组织教学,师生一起念儿歌:“的铃铃,的铃铃,邮递员阿姨来送信,什么信?拼音信。”老师扮邮递员阿姨,一边念儿歌时一边将一张张拼音字母卡送到学生手里,接着教师拿着不带拼音的方块汉字。如“上”字,拿到“Sh”和“ang”的同学就走到讲台前,然后再由拿到“\\”调号的同学来标调“shang”----上,齐读

一、二

遍,然后再频另一个。这样儿童拼音节的兴趣就油然而生。另外,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动员学生潜藏的语言材料,用以表达一定的客观事物的内容。据研究,儿童消极词汇的储蓄量很大,他们的语言潜力要比他们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大得多,所谓小学生词语贫乏,是指书面语言不丰富,表现在作文中就没的可写,一但把口语里的潜藏词汇都动员出来,运用到他们的语言活动中去,加上不断增加的积极词汇,那么学生的口头词语就会丰富起来,在这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孩子们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课堂上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即使那些胆小、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也会得到一次次的锻炼。这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日积月累的训练,还愁学生语言表达不丰富,作文没的可写吗?

显而易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又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环节的训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我们教师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去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付出辛勤的汗水怎能有丰厚的回报,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工具学科,让我们在语文课中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10篇:小学生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生语文教学方法

关于对小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

字词的学习方法有:运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来理解字的方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词素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第11篇:六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六年级是学校、学区的窗口年级,六年级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学区的声誉,关系到小学毕业生的素质,作为一名第一年从事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就自己本身而言也没有教学上的经验,现我将自己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列举了出来,还希望各位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教学方面应力争做到的

1、深挖教材,认真备课。

要让课堂教学出效益,每课教学前教者自身都应深挖教材、认真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考点应弄清楚、理明白,同时讲究备课的实效性,重视隐性备课,重视心备。无论教材多熟,课前都应将本节课要上的课文朗读一遍,要讲的内容回顾一下,利用课前十分钟打开教材,看看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

2、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少而精,不可过多过滥。

一般情况下,应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现状每节课确定两三个学习目标,目标一旦确定,课堂教学中就应力争使目标充分落实,使教学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改变课堂上惟恐学生学不通、弄不懂而讲的多、讲的细、讲的深的弊病,抓住重点、考点、关键点去教学,精读多思、少讲多练,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练上。

4、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四得,即“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听得懂”即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应该清楚明白,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发现有学生听不懂,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变换教学方式,尽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获取知识,课堂不留死角、不吃夹生饭。“说得清”即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课上完后,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所得,重温重点,积累巩固。“读得透”即体现语文课以读为主的理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指点使学生把书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写得好”即在课堂上应该重视写的训练,写生字、词语,尽量将字写正确、写工整。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提倡用笔来思考,也就是要求学生边读边用书面文字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还可让学生写中心思想,写读后感,写随文习作。

5、以学论教,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导学的基础上,应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然后教师再及时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对于略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中的阅读短文,教师可事先设计恰当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自读自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集体讨论交流、深入学习、读懂短文,从而做到课外阅读课内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掌握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6、重视习作教学。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根本保证。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 随文仿写。课文就是学生习作的例子,在学习课文时,应时时渗透习作教学,课文学完后,及时让学生随文仿写。如学习《尊敬普通人》这篇文章时,仿照文中列举的写人物的片段,让学生也动笔练习写。

⑵ 力求真实。要求学生写实习作的内容一定要真实,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最具生命力、最能打动人,习作的真实应该信手拈来,如下雨写雨、落雪写雪,写随时、随事、随心习作。教师应该随时捕捉学生生活中一切可以习作的素材,如星期一升国旗后,让学生写《国旗下的感想》;开学典礼后让学生写《记开学典礼》。

⑶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习作素材、以读促写。搞班内、年级内学生图书相互借阅活动,教师也可将自己藏书及订阅的报刊杂志借给学生阅读,以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⑷ 说写结合、先说后写。①重视口语交际训练,通过说理清习作思路。②实施“做做——说说——写写”三步走作文教学法。

⑸ 互评互改,重视讲评。每次习作后,应在教师导改的基础上,倡导学生互评互改,以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教师评改作文时,既评原作,又评评改,在评语中对习作者和评改者均做出褒贬,以调动学生评改的积极性。同时应重视习作讲评,通过讲评,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7、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应抓住课文的知识点、考点拟定,决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教辅读物,精读课文应有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形近字、句式变换等基础性题目,还应有片段阅读性题目,既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语文知识庞杂繁复、包罗万象,一课的作业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这一课设计这几类作业,下一课设计另外的题型,轮流交替,不断强化训练。每次作业以

四、五题为宜,要少而精,并保证学生有时间做作业,决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8、重视单元过关考试。

每单元学完后,对单元知识进行盘点,就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考点,自拟恰当的检测题,让学生做一做,以检查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9、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积累,采用“读书—摘抄—习作”三步法训练学生习作能力,搞每日一诗、每日一言古诗文诵读积累活动,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管理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思想、学风教育。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前途、理想、人生观教育,从思想上逐步改变学生学习不塌实、不认真,敷衍塞责的弊病。

2、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一切,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质疑问难、认真书写、自觉纠错、及时复习等习惯,但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花大力气,长期坚持。

3、摸清学生底子,认真分析每一个潜能生,抓准其知识能力的症结所在,因人而异、分类推进。捕捉潜能生的闪光点,分层、分类教学,不挖苦、不讽刺、不排挤潜能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潜能生不急躁,不气馁,持之以恒地抓差转工作,从思想上感化他们,从方法上引导他们,从心灵上关心他们,课堂上多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课外多给他们辅导,分类布置作业,使其从一点一滴的进步开始向其他同学看齐。对个别习惯差的学生,应宽严有度,耐心教育,使其逐步赶上来。

4、营造互帮互学氛围。让好学生当小老师,建立一对一好帮差小组,让好学生协助老师辅导、检查作业。

5、抓差促优。转化潜能生的同时不忘提高中等生及优秀生的成绩,从而全面提高优秀率、人均分。

6、利用早自习、早读、空堂课作好课外辅导。应该利用早自习、早读,抓好学生的课文背诵,重点篇目搞逐人背诵过关,建立小组长课文背诵评价机制,好学生由小组长盯背,学困生由老师盯背。在辅导课上,应给好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其自己管理,自己学习,师为潜能生补课。

7、与其他课任老师加强沟通配合,使三科协调发展;向同行多学习,取长补短;与家长常联系,共同教育。

第12篇:语文教学方法选择

期末作业:案例分析,三道题都要做。

一、阅读下列案例,运用有关词语学习的理论,指出其中词语学习的类型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20%)

如“晶莹的泪珠”中的“晶莹”(语文试用本第四册《小白花》)一词,教学时,虽以“光洁透明”之意加以讲解,但学生对其词义的理解仍不甚透彻。我便暂时“搁一搁”,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注意体察花草作物上清晨“晶莹的露珠”,雨后“晶莹的水珠”,夜晚“晶莹的月光”,使学生对“晶莹”一词有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产生迁移,理解了“晶莹的泪珠”的含义。

二、阅读下列案例,运用图式理论分析教师采用了哪些方法措施,让学生习得了句子图式的哪些成分。(40%)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式,教师板书:“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教师在“又、又、比、还”等字下加圈,指出意思要一层深一层,关联词后面的“羞愧”、“悔恨”等词语可以调换。老师示范,换成:“听了五届人大召开的喜讯,我又高兴,又激动,比过年还快乐。”要求学生练习造句。学生造出这些句子:

船(航)模组制作的小飞机,又简单,又灵巧,比小鸟飞得还要高。

南京长江大桥,又雄伟,又壮丽,比彩虹还美丽。

新造的气垫船,又能在陆上走,又能在海上行,比神话中的神仙飞得还快。

“四人帮”又阴险,又毒辣,比狐狸还狡猾。

三、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本课程有关态度学习的理论解释,分析袁老师采用了哪些方法让学生习得了友爱的态度?(40%)

袁老师经常通过处理孩子们的具体问题来教育孩子。贝介仁小朋友不当心把教桌上的簿子打翻了。好几个孩子奔到办公室去“报告”。袁老师走进教室,看见贝介仁正紧张地收拾着簿子,就亲切地对他说:“你把簿子打翻啦,我来帮你拾起来。”其他的孩子感到很奇怪。但不一会儿,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拾簿子了。收拾好簿子,袁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做得很对,同学发生了事情,应该帮助他。”孩子们听说自己做得对,很高兴,同时感到幸灾乐祸地去“报告”老师是不好的。袁老师再问打翻簿子的原因,告诉贝介仁以后做事要细心。袁老师通过这类事例,逐步引导小朋友以友爱的态度对待旁人。

第13篇: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品析要做到“活”、“深”、“实”

——小学语文阅读品析整合教学之我见

周林学校 李钦

丁文广先生说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怎样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该要做到“活”、“深”、“实”。

整合教学要“活”

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四篇文章,单元教学中,要根据单元内容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整合教学的内容,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都与鲁迅先生有关。《少年闰土》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一篇佳作,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有的人》是些鲁迅先生的。要更好地整合本单元教学,可以按照先完成《少年闰土》的品析后再整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有的人》进行教学。这样更能让学生从文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形象。再如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一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的主题是“爱国”,围绕“爱国”安排了《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四篇文章,前三篇讲述的是爱国故事,《中华少年》是一首诗歌。在本单元教学中,可以先整合《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主人翁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在此基础上在品读诗歌《中华少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中,灵活的整合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清晰的品析课文,掌握文章的重难点。

整合教学要“深”

整合教学,由于是两篇文章和两篇以上文章整合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把握不好,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肤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应该对文中的重点句段要深入理解。如在本单元中,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不再马马虎虎了。” 这句话中伯父笑着说的“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上夸自己,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又羞愧,又悔恨,”说明我听懂了伯父的话,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说明“我”接受了伯父的

批评。再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暗喻手法,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和对鲁迅先生的迫害。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反动派的迫害,人民的革命斗争处处遭到反动派的镇压,表现了鲁迅先生诙谐幽默的性格和乐观望主义精神。 又如:“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这句话,描写了鲁迅先生急剧变化的表情。他之所以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是因为车夫的遭遇使他再次看到旧社会的罪恶。而且联想到更多的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他的心情十分沉重。那\"严肃\"的神情,则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

整合教学要“实”

整合教学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在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得扎实有效,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师生关系对学习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学会自主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发展了个性,培养了多方面能力,极大地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无疑就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对词汇、句法、修辞等语法基础知识也抓不到位,学生不能掌握的东西还很多。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要抓好语基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必不可少而且要加强,每一篇课文讲课前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把字词弄清。课堂上及时进行字词检测,重点检测差生的掌握情况。讲完一课,马上听写生字词。语基的教学和文本紧密结合,

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因而在每讲完一课后选一些好词好句,让他们随堂拓展,造句或写片段练习。充分利用教学评估,检测学生的语基掌握情况。在评估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应用,突出“用”、“测”、“能”,才能提高学生的语基知识。

四、正确引导阅读教学。

陶行知先生的说:“我们应解放学生的嘴和脑,让他们读他们喜欢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课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发现文章的主旨,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14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3.注重平时积累

4.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5.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5篇: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采用多种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5、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以此增强记忆,培养思维能力。

第16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福泉市第三中学刘永秀

摘 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当前,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要改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尤其需要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如情境法、指导读书法、引申、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力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相长。 关键词: 阅读教学情境法读书法引申法探究法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已的内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理解读物的内容,再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这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阅读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启发思维,因此,提高阅读能力的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批评语文教学,提到其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目前,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

(一)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突出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偏重知识讲解,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只能读什么;教师让学生怎么读,学生就只能怎么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设定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课外也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如此下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所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教学过程模式固定化

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以作者的写作过程代替学生阅读的思路。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 1

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式的模式。往往是这样一条线安排课堂:即先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再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固定的模式,并没有按照阅读的心理的规律:读者一般是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逐段剖析,看清文章前后关系。

(三) 教法单一

教学中,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往往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把字、词、句、段的分析作为主要的内容。教学参考资料则撇开阅读心理于一旁,年复一年的因袭着“章法分析”的八股,愈益强化了千篇1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非常注重识记与积累文中出现过的知识点,并以此为测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为获得“标准答案”不得不记住它,多数靠的是死记硬背,而培养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的能力却被丢弃。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长期如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教学因循同一模式,重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改善现状具有其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获得审美情感的熏陶。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和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亲自动手来做,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深刻的感受表达出来。

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探究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寻求最优化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下就结合阅读心理规律,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引发学生共鸣

所谓“共鸣”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指声乐中的频率共振现象,现在普遍被用来形容读者和作品的中介而产生的心灵上的沟通。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在某些地方有相通之处,是对文本产生兴趣最好的契机。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同时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发展过程及身心发展规律有基本把握,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感悟,从而引发共鸣。

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1]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做情感刺激方法之一。”[2]此种方法是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

据学生的经验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因为“很多课文反映的都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的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感性经验中找到对应点”[3]。

采用情境法能够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二)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读”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读”不仅是读正字音,读通了词句,而且要 读清思路,读懂情感。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 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有效阅读时间,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作指导。

其次,精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个过程主要是质疑思考,它是精读课文的关键。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把课本知识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

最后,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默读成诵,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得到交流、思维上产生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其对课文理解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是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要读材料的能力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正是如此,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显得重要,科学地指导其读的方式、读的自觉性、读时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文本。

(三)采用引申、拓展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1、引申法

引申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与教材实际,有意识地插入、引进一些课外但与课内讲授内容有关的理论、事例,如名言、诗词、典故、时事、生活事例等,把课堂教学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最终优化教学的方法。”

引申法多可出现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在了解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之前

学过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某种联系,引申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激发某些联想,学生容易接受,并把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习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导入这样设计:以学过的有关《春秋》的知识作为引入,再用《春秋》与《左传》比较,因势利导引出“春秋三传”,导出所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左传》中的名篇,让学生印象深刻记住所学的史学、文学经典名篇。

引申还可以是: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给学生提供与所学新知识有关的知识。这是为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感知生活类似情景,或是查询有关知识,为上新课做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对课前了解的知识做尝试运用,初步体会其特点,最后再进行对比体会。

如:在教授访谈类的课文时,学生对访谈节目比较熟悉,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前事先让学生观察访谈的节目,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访谈节目的特点和访谈的技巧,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积累,自己主持访谈节目。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访谈节目的氛围,对比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最初的认识。从中掌握访谈的提问技巧。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深刻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引申法就是抓住这一点,让课堂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感到充实,视野得到开拓,加之其处理信息方式之新颖,教学的效率自然容易得到提高。

2、探究法

“探究”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感知材料,自主的探索问题和自主地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的学习方法”。[4]

以《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探究环节,问题: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拓展: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教学中思考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探究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他们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必然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次,探究法尊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见解、

设想和体验给予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主动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意识、情感和人格,最终形成独立思考、力求创新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

最后,该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开展探究性阅读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探究问题情境或探究性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阅读教学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同时,更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探索,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规律,感受课堂的收获。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共鸣之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作品,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摆脱了以教师“讲”为核心的注入式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基本策略,以学生的经验去感悟体味作品,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松林.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170.

[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0.,157.

[3]李湘菊.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4]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2.

第17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已的内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理解读物的内容,再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这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阅读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启发思维,因此,提高阅读能力的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批评语文教学,提到其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目前,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

(一)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突出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偏重知识讲解,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只能读什么;教师让学生怎么读,学生就只能怎么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设定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课外也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如此下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所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教学过程模式固定化

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以作者的写作过程代替学生阅读的思路。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式的模式。往往是这样一条线安排课堂:即先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再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固定的模式,并没有按照阅读的心理的规律:读者一般是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逐段剖析,看清文章前后关系。

(三) 教法单一

教学中,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往往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把字、词、句、段的分析作为主要的内容。教学参考资料则撇开阅读心理于一旁,年复一年的

1 因袭着“章法分析”的八股,愈益强化了千篇1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非常注重识记与积累文中出现过的知识点,并以此为测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为获得“标准答案”不得不记住它,多数靠的是死记硬背,而培养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的能力却被丢弃。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长期如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教学因循同一模式,重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改善现状具有其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获得审美情感的熏陶。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和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亲自动手来做,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深刻的感受表达出来。

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探究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寻求最优化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下就结合阅读心理规律,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引发学生共鸣

所谓“共鸣”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指声乐中的频率共振现象,现在普遍被用来形容读者和作品的中介而产生的心灵上的沟通。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在某些地方有相通之处,是对文本产生兴趣最好的契机。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同时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发展过程及身心发展规律有基本把握,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感悟,从而引发共鸣。

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1]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做情感刺激方法之一。”[2]此种方法是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经验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因为“很多课文反映的都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的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感性经验中找到对应点”[3]。

采用情境法能够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二)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读”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读”不仅是读正字音,读通了词句,而且要 读清思路,读懂情感。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 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有效阅读时间,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作指导。

其次,精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个过程主要是质疑思考,它是精读课文的关键。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把课本知识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

最后,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默读成诵,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得到交流、思维上产生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其对课文理解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是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要读材料的能力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正是如此,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显得重要,科学地指导其读的方式、读的自觉性、读时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文本。

(三)采用引申、拓展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1、引申法

引申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与教材实际,有意识地插入、引进一些课外但与课内讲授内容有关的理论、事例,如名言、诗词、典故、时事、生活事例等,把课堂教学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最终优化教学的方法。”

引申法多可出现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在了解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某种联系,引申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激发某些联想,学生容易接受,并把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习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导入这样设计:以学过的有关《春秋》的知识作为引入,再用《春秋》与《左传》比较,因势利导引出“春秋三传”,导出所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左传》中的名篇,让学生印象深刻记住所学的史学、文学经典名篇。

引申还可以是: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给学生提供与所学新知识有关的知识。这是为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感知生活类似情景,或是查询有关知识,为

3 上新课做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对课前了解的知识做尝试运用,初步体会其特点,最后再进行对比体会。

如:在教授访谈类的课文时,学生对访谈节目比较熟悉,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前事先让学生观察访谈的节目,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访谈节目的特点和访谈的技巧,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积累,自己主持访谈节目。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访谈节目的氛围,对比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最初的认识。从中掌握访谈的提问技巧。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深刻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引申法就是抓住这一点,让课堂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感到充实,视野得到开拓,加之其处理信息方式之新颖,教学的效率自然容易得到提高。

2、探究法

“探究”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感知材料,自主的探索问题和自主地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的学习方法”。[4]

以《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探究环节,问题: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拓展: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教学中思考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探究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他们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必然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次,探究法尊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见解、设想和体验给予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主动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意识、情感和人格,最终形成独立思考、力求创新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

最后,该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开展探究性阅读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探究问题情境或探究性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阅读教学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同时,更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探索,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规律,感受课堂的收获。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共鸣之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作品,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摆脱了以教师“讲”为核心的注入式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基本策略,以学生的经验去感悟体味作品,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生命力。

第18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要点

一、支撑点——思想转变。

(一)用语文的方式——关注言语形式。

何为用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听说读写的语文方式,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句似绕口令的话语中凸现出来的“听说读写”四个字,就是语文的基本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领域。要做到这点,必须关注言语形式。

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语言训练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就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而言,重谁、轻谁,仍存在较大分歧。请看甲乙两位老师,在教学《李时珍》一课中他想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这个重点句的片断。

甲老师出示小黑板,四个思考题: 1.读第四段(4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什么?

2.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3.这段中哪个词能概括这段段意? 4.你学习了这段,受到了什么教育(即学习李时珍什么品质)?生:(读题、读段后回答)这段主要写李时珍想重新编写药物书。

师:他为什么要重新编写药物书?

生:因为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所以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师: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呢?(说具体点) 生:许多有些还有些(略)

师:从这些缺点中他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略)

师:这句话中的决心完善两个词各是什么意思?突出了李时珍什么品质?

生:(略)

师:(回读全段)通过这段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概括段意)

生:(略)

乙老师出示小黑板,比较四个句子: 1.他编写一部药物书。 2.他决心编写一部药物书。 3.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4.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师:默读四句话,想想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第二句多了决心这个词,写出他编写药物书的态度坚决。比第一句的意思深了一层。

生:第三句多了重新这个词。

师:读读句子,说说重新是什么意思?

生:(读第三句)重新是指已经编了,但不好,再重头来编写。 生:这句与第一句的意思完全不同了,是发现别人没编好,他才重新编。

师:对!他为什么要重新编写呢?

生: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略)

师:再读读第四句,跟前三句比又有什么不同? 生:这句中多了完善。 生:完善是完全的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完善中的善是好的意思,不仅完全,而且很好。 师:很对!再比较决心重新完善这三个词,挑选一个能概括这段段意的词。

生:这段主要写李时珍重新编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态度坚决,所以决心这个词能概括这段段意。

师:决心与重新完善有什么不同?

生:决心是写心里想的,重新完善是写怎样做的。 师:好!谁能用决心重新完善各说一个句子?

生:(略)

师:好!把第四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①把重音读出来。②想想,这一句话与前两句话有什么联系?

生:(略)

这两个教学片断,集中体现了当前小语教学不同的着眼点。甲老师的教学特点重言语内容,即语文所传输的内容,训练程序为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乙老师则相反,重言语形式,即语言的运用,训练程序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由于教学的着眼点不同,甲老师的操作方法只得用繁琐的提问牵着学生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层层引向抽象,步步提高概括。这样,学生最终得到的,大多是关于课文思想内容的抽象概念,颠倒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掌握方法的逻辑程序,打乱了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乙老师充分体现了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落实了语文教学中的词语训练。教师抓住决心重新完善等关键词语有的放矢的训练。因此,教路准而活,学路宽而深。理解语言并非浅尝辄止,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练得扎实、到位。这样就较好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对丰富的言语材料和生动的表达形式就能感受和领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交际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固然要了解它所负载的思想内容,但更要了解它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对语言的吸收(听与读)和表达(说与写)的能力。(充气房子)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重视言语内容忽视言语形式,“如何写,为什么这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语言秘密”。

笔者在教学——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准备饭啊!”曾经有以下两种方式。

案例A

师:谁来谈一谈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从“他急忙改口高叫道”中体会到了他的随机应变,机智勇敢。

师:请你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 生:有感情朗读。

师:嘎子此时都在想什么呢? 生:我要赶紧通知区队长。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案例B

师:谁来谈一谈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从“他急忙改口高叫道”中体会到了他的随机应变,机智勇敢。

师:改口改的快,这才是机智勇敢,这是提示语上的精彩之处。谁来读一读呢?(生读,师指导:改口改得不够快,谁再来读?)

师:这段话中,有没有哪些标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呢?

生:我从“……”中感受到他的应变能力的强。

生:我从三个“!”中感受到了他是在提醒区队长,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

师:有两个同学在填标点的时候,将前两个感叹号写成了逗号,你认为怎样?谁试着来读读?(生读)

生:不行,这样就不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就不能表现到他的机智勇敢。

师:如果改为省略号呢?

这两个教学片断,集中体现了当前小语教学不同的着眼点。A片段重言语内容,即语文所传输的内容,训练程序为: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B片段则相反,重言语形式,即语言的运用,训练程序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由于教学的着眼点不同,A片段的操作方法只得用繁琐的提问牵着学生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层层引向抽象,步步提高概括。这样,学生最终得到的,大多是关于课文思想内容的抽象概念,颠倒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掌握方法的逻辑程序,打乱了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B片段充分体现了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教师通过运用教材与师

生改后的词句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妙处,并在反复诵读这种言语形式中读出了它所承载的言语内容——嘎子的机智勇敢,言意兼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练得扎实、到位。

我们要切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阅读教学两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着重解决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关注言语内容。)

第二课时:品读重点,深入感悟。(主要解决课文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关注言语形式。)

二、起始点——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方法(第二课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尝试从文题(即文章的题目)、文意和文旨、文脉(结构)、文言(语言)、文法(写作)、文体(即文章的体裁)等方面进行细读。而对于文题、文意和文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握。所欠缺的只是对言语形式的把握与解读。

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平时的细读主要从结构、细节、语言三方面进行。

下面,我们将结合《小兵张嘎》这篇文章进行共同的探讨。

1、结构。文章中作者共写了三件事:和奶奶相依为命、报仇当兵、杀敌夺枪。(其实还可以分为许多小事,)前两件事比较简略,最后一件事比较详细,详略得当。

2、细节。文章主要通过对小兵张嘎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直接描写和对敌人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直接描写嘎子的: A、语言描写有三处:

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

2、“家里有,里面请吧!”

3、嘎子靠向门,也操着日本腔说:“太君,西屋里干净,那里歇歇的干活。

B、动作描写(5句)

1、嘎子发现有两个伪军单独进了区队隐藏的院子,他就把他们引进屋去,俘虏了他们,然后再出去查看鬼子的情况。

2、嘎子一惊,失声叫道

他急忙改口高叫道

3、嘎子闪开身子,给他们让路。

4、嘎子靠向门,也操着日本腔说

5、说时迟, 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 C、描写嘎子爱枪的(3句)。

1、就连老鹰抓小鸡也没有这么快。小嘎子飞身扑过去,一下就把“王八盒子”抢在手里了。他的心是怎样在沸腾啊,什么过年放炮,什么赶会逛灯,怎么比得上他此刻的快乐呢?

2、老钟送他一把做工做工精巧的木制小手枪,可嘎子多么想拥有一支真正的手枪啊!

3、一霎那,他那馋虫似的小舌头,一连在嘴角舔了好几下。侧面描写:

对区队长的描写:

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对鬼子的描写:

1、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

2、那两个鬼子不待请,已经大踏步闯了进来„„

3、两个鬼子一面咕噜着,一面“咔咔”地上了台阶,跨进屋去。

4、一个鬼子见西屋的门帘垂着,就挺起“三八式”,去挑西屋的帘子。

5、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6、那鬼子军官就骨碌碌滚下台阶去了,手里的枪,也甩出一丈多远。

„„

文本细读到这里,远远还没有结束,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还——“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我们要进入语言。

3、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也是文本细读过程中最难的地方。这首先需要我们站在学生“怎样读”的视角上进行筛选和甄别,这么多能够表现张嘎品质的语言,哪些语言是学生完全自己可以深刻体会的,那就完全放手给他们,教师要避之;哪些语言是学生能理解但不够深入,不能发现言语秘密的,教师要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哪些语言是学生根本不可能找到的,需要教师耐心传授的。这样一细读,我们会就会把本文教学的重点确定在两句话上:

第一处: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

第二处: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找到这两句话后,我们心里便有了一些疑问。

(1)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句子作为语言训练的重点内容呢? 主要是因为:

1、细节方面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结合应该成为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2、这两句话中有许多学生关注不到的言语形式(标点符号、表达方式、句子),而其它句子是没有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

(2)选择了重点的句子之后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呢?

再次站在学生怎样读的视角进行言语形式训练的筛选和甄别。 在第一句话中,学生可以很容易从“失声叫道”、“急忙改口高叫道”前后的对比中感受到嘎子的机智勇敢;而学生容易忽略的是什么呢?是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一个省略号,三个感叹号!读出这点,我们便真正读到了语言的核心地带。

在第二句话中,学生容易从“急忙把门一关”中读出嘎子的机智勇敢。可是“咣当”这个最具陌生感的词语学生是无法关注到的。“窜”、“夹”、“栽”这些具有贬义性质的动词侧面的反衬学生是不容易读出来的。

(3)这两个重点句子之外的其它句子怎样处理呢?

是不是其他句子全要舍去呢?答案是否定的,其他句子全部放手给学生的学;那是不是所有的句子学生必须要找到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舍得,舍弃一些不必要的句子、舍弃一些句子上的细读分析,把细读的重点放在最能突出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的语言上,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二)尝试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文本语言细读的依据。

三、连接点——教学环节。(学导练教学模式)

第二课时基本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二)品读重点,深入领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2、品读重点,美读升华。①自主研读,圈点勾画。 ②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③抓住重点,选点练能。

(三)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四、突破点——选点练能。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细读了文本,有了大致的框架结构,那么下一步我们要进行重点设计的地方。

关于第二课时的选点练能。

在进行文本细读之后,我们会找到突破第二课时的很多点,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词语、写法太多,如果我们全面涉猎,那么我们一堂课的时间该会有多么的臃肿,学生也很难从中得到自己应学的知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选择一点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提升,让他们争取每课都会有一得,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关于一篇课文,最能表现中心的句子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的,但是对这些重点句子的处理方法就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一番。

在选择了文章的练能点之后,教师应立足教材,关注言语形式,进行文章体裁、结构层次、表达方式、材料选择、表现角度、词语句子、音韵节奏、标点符号这些必要的语文元素的训练,让听说读写成为语文的基本学习方式,让朗读、背诵、写话、理解、体会、运用读写结合、提问、归纳、点拨等这些最语文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把理解、体验、积累、运用语言的权利留给学生,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的义务留给自己。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外,还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以读为主要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了这些,语文便有了些许的语文味!

五、回归点——语言实践。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于我们的语文阅读课来讲,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落脚点应

该回归写作。努力做到每课一练,对于各年级来讲,语言实践练习设计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对于低年级来讲,主要以“童话”写话训练为主,解决“兴趣”问题,树立词语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对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运用及语言实践。我们的设计应以“词语意识”为核心,掌握积累“词语”为宗旨,阅读上理解、比较、品评、扩展各类词汇,让阅读课成为词语意识的培养课。

中年级以“情境”写作为主,解决素材问题,树立“细节”意识。 高年级以“独我意识”的培养,力求让学生感受选文题目、结构、选材、表达上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引领学生做到“人无我有,人粗我细、人浅我深、人面我点、人赞我批”,写出新境界——“独我”。

第19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它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饮琼浆,吸醍醐,在阅读中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地成长?因此,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至关重要。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试压力的影响,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在教学中盛行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从积累语文知识的角度入手,推敲课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过分注重教师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因此以情节结构分析为中心的“讲授型”和“讲问型”课堂教学程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路”跟着文章的思路走,学生的“学路”则跟着教师的“教路”走,“学”成了“教”的附庸,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一句话,重教而轻学。不少教师视《教学参考书》为宝典,照搬照抄,不越雷池一步,结果课堂万马齐喑,死水一潭。

同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不高。他们学语文,对课文不愿意细读钻研,上课只等老师讲,做题写作文专找“教参”、“范文选”抄,处于消极应付状态。这种对语文的冷漠态度已经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成为当前教学最弱的环节已是不争的事实。消除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冷漠态度,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么一种现实: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差,思路逼仄,直接影响到写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阅读的忽视和曲解造成了阅读教学的薄弱。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以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要改变阅读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先来一个理论上的转变:由研究“怎么教”变为研究“怎么学”,即以先进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本人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由谁生疑呢?过去的教学当然是由教师来生疑,让学生去思考。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便煞费苦心地备问题,教学过程中又苦口婆心地问问题,使教师的单向提问成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学生成了这种教学活动的陪客。只是让学生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课后动也不动。没有认识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让位于繁文缛节的课文分析,过多地强调知识性、规律性和对内容的分析,剥夺了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把一个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的过程。学生不能够亲自去体验,主动探求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培养,把学生瑰丽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风干。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1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二、落实“理解——分析——运用”的阅读全过程。

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语言规则,以便于他们正确使用语言,去传送信息,表情达意。阅读则是教与学的重要手段,从教育理论方面看,阅读可以分为“理解——分析——运用”三个阶段。

理解是对文章内容、语言特点的掌握,即对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有准确的了解和领会。分析是把阅读对象的整体分为局部,把其中比较抽象加以具体化的能力,它是对一篇文章层次思路的分析,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恰当的阐释。它包括概括、筛选和评价等内容。分析能力是对理解的深化和加工,是学和用之间的关键环节,是客体向主体转化的桥梁。分析能力的差异就直接决定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运用就是用得来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去读其它的文章,读懂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各类读物,以及进行相应的文体写作。

阅读教学让位于课文分析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阅读教学没有走完全过程,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也是不完善的,因为课堂上是老师的分析,不是学生主动的分析,第三阶段的运用则基本是没有。阅读教学不是机械模仿,而是一种再创造。要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切实具体的贯彻“理解——分析——运用”的阅读全过程。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阅读心理,有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为阅读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 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有棱有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转变角色。我认为作者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应注重个性,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章得到融合。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总之,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提高认识,积极实践,努力做好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项工作。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确定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科学合理的落实阅读教学全过程,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那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便指日可待。

第20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一门实践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培养锻炼学生们从文字中收获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的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知识素养、开拓眼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有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时,不仅可以充分欣赏语言的美感,更可以获取众多的信息,展开无穷的自由的想像,产生情感、思想和创造的动力。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收方式,而是一种再创造的知识更新的过程。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有必要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吸收、运用能力,并以此为中心,多方结合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更多促进语文教学的努力与实践。

一、让朗读的旋律充满课堂

以读为本,是我国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这一方法对于现代语文学习来说,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课文,只有反复地诵读,涵咏体味,才能真正的明白其间的高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朗读,才可以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鉴赏和领会,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谴词用句的能力,提高写作。当然这不仅仅是对于学生有用,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对于课文的把握也需要阅读,充分领会主旨思想,才能更好的把课文的精华之处传授给学生。朗读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同时调动起学习当中的很多方面,加强其对课文的认知、理解和记忆。

二、巧妙点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程学习当中,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指导和点拔,讲解不同阅读方法的运用,并把通读、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介绍给学生们,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方式结合的阅读,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效果,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并可以灵活运用,加强他们对于课文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1、设定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适宜的计划目标。因为教学当中的每一个课时都有一定的学习预期和教学任务,所以在阅读时也要结合教学任务制定切合可行的阅读计划和目标。

2、划分学习层次

在教学实践当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着眼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层次的划分。不管是认读还是赏析,也不论是评价还是创新,都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专长。积极表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让学生们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提升。

三、鼓励质疑,突破重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学生们的质疑和提问相对较少,这无疑是不利于语文学习的现象。学生只有对课文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知识探求的兴趣和动力,无疑也是进行语文阅读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当中结合课文内容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性阅读,利用各种行之效的质疑解惑方法,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契机和方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质疑发散到归纳集中的过程之中,得到知识的掌握与文章精华的认知。故尔教师应在教学当中积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进行提问。比如,在学《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时,学生通过预习会产生很多疑问“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为什么会这么写呢?会不会是自相矛盾?“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这段文字与济南的冬天有什么联系呢?能不能去掉?“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么说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之后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们明白了“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这一段,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能去掉。“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是作者的具体主观感受,使人通过阅读可以充分理解并想像得到那种绿色的深厚。通过一系列的答疑解惑,可以使学生们透彻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更加促进了学习成效的提升。

四、诵读、阅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1、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2、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方法评语
《语文教学方法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