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试卷

中国道教学院试卷(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9 08:36:22 来源:教学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与民俗文化

摘要: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几千年来,它深入人民生活,不断地演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习俗,尤其是很多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都有着很多的道教元素。作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产生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社会作用。它与儒教、佛教两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关键词: 道教

民俗

祭祀

民族性格 正文:

道教文化在民间的习俗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道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我们体验最深的就是民间的一些节日的祭祀活动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照虚耗’„„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纸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卖乾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贪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农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我生自农村,自己也做过一些祭祀活动。下面我们就从民间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说起道教。

中华民间保存着多种多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些我们非常熟悉,有些却令我们感到奇怪。毕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很多民间节日都与或多或少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有一部分道教元素,或者纯粹就是道教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不难看出道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要说到传统节日,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离家多远的游子到春节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春节虽然并不完全起源于道教,但其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春节之前会有腊八和祭灶,俗话说:腊八祭灶,过年来到。

腊八节即腊月八号,原来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各路神灵,包括门神,造神,宅神,井神等的祭祀仪式。这一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这种粥有八种谷物组成,包括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喝了腊八粥,就会风调雨顺,谷物大丰收。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也称作小年,顾名思义,这一天主要任务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间监督善恶之神,一旦发现令他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上一笔帐,等到腊月二十三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总汇报,然后降灾殃于有罪之人,所以这一天要买灶糖祭祀灶王爷,南方人应该没吃过灶糖(我来自河南有这个习俗),灶糖是一种很黏很甜的点心,据说是让灶王爷吃灶糖粘住嘴巴就不会上天给玉帝说我们的坏话了,祈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还有就是当天煮的饺子要先祭祀灶王爷,记得小时候每次我对着煮熟的饺子垂涎欲滴时,爸爸都会把我面前热气腾腾的饺子端走去祭奠煮灶王爷,祈祷灶王爷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腊月二十三是辞灶日,要把灶王爷的像烧掉,这样就把灶王爷送上了天,在除夕夜重新贴一幅灶王爷像,把灶王爷接回来。

二十三过完,二十四就是“扫尘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认为鬼魂到了腊月将离开人间,人们如果不把身体和房屋彻底打扫一下,鬼魂就会藏在灰尘里,这其实源于道教。道教传说人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的坏话。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误信谣言,令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为记号,令王灵官凡遇有记号的满门斩杀。灶王爷发觉此事,便让每户人家扎个长扫把将蜘蛛网扫掉,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人间避免了一次杀戮,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正月初一是财神玄坛赵公明的生日,财神是民间很重视的神,人们都用最好的来招待他。财神象征着财富,不但正月初一要拜,逢初一和十五人们都要拜,对于经商的人更是每日必拜,以此保佑财源滚滚,生意兴隆。正月初一人们吃好的穿好的早早起床,以鞭炮、锣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来。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中心目中是天界最高的神,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薇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的圣诞之日,民间在这一天多吃面条,作为长寿面为玉皇祝寿,为自己和家人祈福,这也往往是人们在新的一年第一次吃面条。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称“上元节”。道教说,天、地、水为三元,又称三官,主管人间的祸福、鬼神的升转,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以正月十

五、七月十

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诞辰。这天,道观常常举行斋会,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堂进奉香火。晚上,人们张灯结彩,燃放烟花,以向天官求福,愿新的一年福气滚滚。

正月十五过后,过年的气息就淡了很多,过年期间一系列节日相传都是为了祭奠道教各路大神,如灶王爷,财神,玉帝等等,深深的打上了道教的烙印。道教不仅影响着春节,一年四季各个节日都有着道教元素的存在。

到了二月,春暖花开,春风剪刀一般剪出片片柳叶,导演一般舞动着条条柳丝。二月二也是土地诞辰。在古代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年代里,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神更是被视为财神与福神。这土地神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最接近,他能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因此每逢二月初二,民众莫不烧香供祀,顶礼膜拜。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为“鬼节”。小时候就听说在这一天鬼魂都会被放出来,到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厉鬼来人间给人们带来灾难。中元节是道教神帝官大帝诞辰和“赦罪之日”,也就是鬼的节日,所以热门要在这一天祭祖、上坟,这一个习俗至少在我的家乡现在还保留着。而八月十五是众人皆知的中秋节,道教徒认为,这天是太阴朝元(道教月神)之辰,应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传统节日中的道教文化因为节日的缘故传承至今,除了节日道教文化之外还有很多,它以不同的形式隐性的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走亲访友礼仪,婚丧嫁娶礼仪,无不包含着道家文化。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影响非常广泛,深刻。中国老百姓,不论信道教与否,都对很多道教神灵很恭敬。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对民间习俗影响这么大呢?

首先道教所尊崇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这些东西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很多赫赫有名的道教神灵归根结底都起源于民间。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瘟神、财神等等,原本都起源于民间,后来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的神灵并被贯上各种名号。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它吸引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说,道教把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吸收进来,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部分,反过来,道教再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些神灵又返回民间,进一步影响着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为道教深深的切入民间老百姓的生活,道教才能影响如此广泛,才能如此深受民间喜爱。

除了民俗之外,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都在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此外,道教思想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道教使得国人形成了身重于物,自然无欲的人生观,虚静守中,守弱胜强的处世哲学。 结语:

道教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根深于人们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习惯,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无价之宝。虽然中间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道教优良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中华佛学网

《中国道教史》 《图说道教》 百度文库

推荐第2篇:中国道教史话

中国道教史话

第五章:晚唐至北宋时期道与术汇聚阶段的道教

1、皇道之宗

中唐至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引起了道教中人的关注,陆希声、无能子、李约、王真就是比较突出的。经过他们的努力,这一时期的王道之术有了较大发展。

陆希声是晚唐道教学者,著有《道德真经传》等。他的思想以儒道调和为特色。他的思想特色首先体现在对体用关系的阐发上,提出“体本无用”“用因体生”,道为体,名为用的观点。在道物关系上,提出了道实用虚的观点。他还根据“道体名用”的本体论思想提出了“体道用名”的方法,“体道”就是循顺物之理,“用命”就是适应事变。这个体用模式还被他运用到了解释道与德、无为无不为的关系上,提出了道是“真精之体”德是“妙物之用”,体可以兼用,用不可兼体。道可以兼德,德不可兼道;以及“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关于如何在形而下的现实中把握道,他提出了“事理冥会”的观点。从事功践履来说就是要“动以照事”“静以照理”,“事理俱照”二者均不偏废。他还认为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好事理关系的关键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种事理观对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

在王道之术方面,陆希声强调必须“以爱民为本”宽政于民,“上下相亲”“爱民如赤子”。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按照天道治理天下贯彻到身心性命层次,要“以百姓心为心”。权实关系是王道之术的另一个方面,他首先界定了权与实的内涵。“权”就是使偏离“正”后返还于“正”;“实”也就是“正”,就是清净无为之道。权出于实,自然也要反归于实,在权实关系中“实”是根本性的。 《无能子》是晚唐因躲避战乱而不愿留下姓名的一位隐者的道家类著作,其宗旨是“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把宇宙论和性命观融会贯通,最终落实到社会、政治思想上。《无能子》认为,道浩荡无边,虚静应物,心本来的样子是如此。“自然”的心就是“无心”,无心首先是无是非、非别之心,其次是无欲、无私。无心而顺应时势就是无为,必定能无所不为。他还认为无心就是使气聚神和,为此就要顺于性,安于命。

李约是公元九世纪一位道家学者,著有《道德真经新注》。在王道之术方面,李约提出“以民为本”“爱国理民”的思想。

2、张万福与杜光庭的科仪之术

张万福是活动于唐玄宗时期的太清观道士,是继陆修静之后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他以“修道即修心”为指导思想,视上清经为最高品位的道经,认为持戒重在心戒,即在心中断除情欲,修善止恶。对蘸仪,他同样强调要落实到心,即必须心“诚”。

杜光庭是唐代末年另一个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其成就超过了张万福,对后世影响更大。杜光庭强调通融三教:“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他顺应内丹心性修炼思想鼎兴的潮流,把得到成仙的修炼归结到心性功夫上,提出了“灭心”的主张,就是使心静如明镜,不起波澜不产生欲念。“炼心”就是要处理好性与情的关系,断绝贪念欲望,驾驭住情,使它返回性,合于道。

杜光庭对于道与术的关系有自觉的认识,道非术无以自致,术非道无以延长,道与术相辅相成。修道成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伦理道德的涵育,他的《老子》

注释不同于前人的突出特点是非常强调伦理道德,这开启了宋代之后道教伦理之术的先河。在王道之术方面,杜光庭融会儒家的“仁政”“怀柔致远”和道教的“崇道”“尚柔”“清静”“无为”等思想。

唐代以来。道士们对斋蘸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斋蘸仪式变得异常混乱。杜光庭本着天人感应的思想,把道教各派的斋蘸仪式统一起来,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使之规范化。他可以说是道教科仪的完成者。

3、钟吕陈抟学派的内丹学理论建构

晚唐时期,内丹术的理论逐渐成熟,到了唐代末年,诞生了钟吕陈抟学派,他们以《道德经》《周易参同契》《阴符经》的思想为主体,通过《庄子》与佛教禅宗沟通,吸收消化了佛教心性论的一些思想,再纳入儒家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借鉴、改造外丹学的理论模型,初步把内丹学的理论体系建构起来了。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

钟离权、吕洞宾的思想大同小异,他们都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炼形、炼气、炼神位方法,系统地把前人关于内丹修炼的一些零星的思想总结糅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钟吕派内丹体系。到张伯端集大成而著《悟真篇》使道教内丹学完全确立起来。概括起来,钟离权吕洞宾的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周易参同契》《道德经》为本,内炼成仙的原理是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论为基础。内丹修炼涉及性和命两个方面,必须性命双修才能成功。他们是道教内丹派的开创者,对后来王重阳的北派全真教影响很大。

陈抟著有《阴真君还丹歌诀注》《易龙图序》等。他以象数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宇宙自然观,就是以最简单的数和象显示世界在奇偶性、有序性、同构性、对称性等方面的秩序。陈抟的思想对后人影响极大,他在《易龙图序》中的河图、洛书成为此后周易象数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图式。他力图用象数的方式去描摹宇宙,对宋代理学、周易象数学和道教哲学影响很大。通过邵雍、周敦颐,陈抟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4、晚唐至北宋道教的总体特点

首先,在这一时期,受政治失范、社会失序的影响,在道德阐释方面,皇道之宗取得了与重玄之宗并驾齐驱的地位。

其次,外丹术明显由盛转衰,内丹术逐渐得到重视而取代了外丹术的优势地位。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外丹和内丹并存交替的时期,内丹术深刻影响了道教理论的发展,使得道教关注的重心由外在的天道自然向心性义理方面的转化。

在内丹学催生的历史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道教理论家,这些道教理论家的工作深刻地影响了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渊源。

但是,道教此时已埋下了衰落的根源,以林灵素为代表的神霄符箓派道教徒腐化堕落,引起了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的憎恨和不满,这是符箓派道教失去士大夫阶层信仰的开始。再则,就整体道教而言,从宋徽宗时起,道教彻底蜕变为帝王维护统治秩序的御用工具,道教鲜活的生命力开始下滑了。

总之,晚唐至北宋是道,术汇聚的阶段。

第六章:南宋至明代中期道与术圆融阶段的道教

1、太一教

太一教是金代在北方出现的一个道教宗派,并在元末衰微绝传,他的创始人是萧抱枕。太一教很强调儒家伦理规范,掌教者一律改姓萧,以示师徒之间尽父子之礼,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太一教具有浓厚的民间宗教的特点,教徒文化、宗教素

养甚为低劣。

2、大道教

与太一教产生几乎同时在黄河流域出现了另一个新的道教派别——大道教,其创始人是刘德仁。大道教的创教宗旨是让人在谋生活动和伦理实践中“清净其心”,归返“众妙之门”的大道。它的戒律也很简单适用,基本上是伦理规范和处事信条。大道教实行出家的教团制度,历任掌门多出身贫寒,作风平易朴实,这决定了它难以普及到上层社会,到元代末年已基本衰微了。

3、全真教

全真教分为王重阳创建的北宗和以张伯端为始祖、由白玉蟾创建的南宗。在教义上,又存在着清修和阴阳双修两派的区别。全真教以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体,教徒的文化宗教素养很高,著述甚丰,他们的政治、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1)南宗

张伯端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他的思想仍属于钟吕一系,他明确反对烧练外丹,主张修内丹功法。张伯端的思想以《周易参同契》《道德经》为根本。《悟真篇》的体例结构师仿照《周易参同契》所运用的易学象数模式,它的内丹理论的框架同样也与《周易参同契》中的易学象数模式相同。

道教历来强调无为,晚唐以来的内丹学派则多谈有为,这就遇到了如何处理无为有为的关系问题。张伯端明确了这一点,认为在命功阶段是有为,在性功阶段是无为,要以有为求无为。张伯端继承了钟吕的性命双修思想,又结合了陈抟的《无极图》的内丹思想,把性命双修思想作了发展。钟吕的“和光同尘”思想也为张伯端所接受,他把行善积德的伦理实践作为内炼成仙的基础。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张伯端直截了当地宣称“三教合一”。禅宗讲“明心见性”、内丹学讲“全性养命”,儒家讲“复性明理”,三者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心理上追求清净虚明,无私无虑;生活上追求自然恬淡少私寡欲,也是三家一致,所以张伯端认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张伯端把内丹修炼划分为“先”“次”“终”三个阶段,始则由儒入道,次则由道参禅,终则摄禅释性,从而把性命双修的思想完全贯彻到三教合一的观念中去,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内丹学说。

白玉蟾是张伯端的弟子,他建立教团组织,是全真教南宗的真正创立者。白玉蟾和张伯端一样援禅入道,并把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思想发展的更加周密细致。他的内丹学说以精、气、神的修炼为核心,并认为“神是主,精气是客”,强调炼丹就是炼心,也就是炼神而归性、复命、合道。白玉蟾反对传统的肉体飞升的说法,认为肉体是要死的,不死的是“神,修炼的目标就是“圣胎圆成”“阳神出窍”。全真教南宗继承张伯端和光混俗的思想,不做职业道士,居家修炼。

(2)北宗

全真教北宗的创始人是王重阳。北宗全真教倡导三教一致、三教平等、三教合同,并在初期奉行简朴的生活方式和绝对禁欲主义的信条。北宗在修炼上强调清静自然、淡泊无为;在修炼的目标上,北宗认为修炼到阳神出窍后,一旦天帝召见,便可抛下皮囊,飞升成仙长生不死。这实际上否定了传统的肉体飞升的观点,变为追求精神即阳神不死了。在实际的修行上,北宗主张先性后命、重性轻命,并且非常重视实修实证,将心性内丹修炼称为“真功”,把济世度人的践履称为“真行”。

(3)南北宗合流

在元代统一后,由于北宗受朝廷褒扬而位尊势重,南宗不得不在元代中期以后

并入北宗。李道纯、李月溪、陈致虚等人在理论方面推动了南北宗的融合。 李道纯是元初著名道教理论家,他把全真教的三教合一宗旨从传教的权宜之计推进到了思想理论圆融的程度,他的《中和集》的主旨就是三教合一,教虽为三,其源则一。陈致虚的《金丹大要》在内功丹法上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并做了细致的阐述,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把北宗祖师王重阳和刘海蟾并列(二人同师吕洞宾),而把南宗尊为祖师的张伯端等南宗五祖作为王重阳的晚辈,这个谱系为二宗合并后共祀祖师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二宗的合并。

4、净明教

净明教是尊崇许逊为教主的一个道教宗派。南宋末年以后,理学被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在社会上的地位上升,影响日益扩大。净明教受理学影响非常深,几乎可以说是理学在道教中的翻版。净明教用朱熹的正心诚意来诠释获得净明大道境界的方法,吸收了理学惩忿窒欲、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他的修炼目标就是净明的精神境界。净明教作为一个道教宗派的活动并不成功,但它的思想却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元明两代的统治者及士大夫对它的教义都颇加赞赏。

5、新符箓派与正一道

一、上清、灵宝是道教中的三大符箓宗派。南宋时期正一派受命统领三山符箓,元代之后正一教进一步壮大起来。除了三大宗派以外,南宋至明代中期的符箓类道教宗派还有神霄、清微、天心等小的宗派。江南道教诸派联合形成正一道。正一派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正一道以《正一经》为共同信奉的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斋蘸祈禳。江南各派的教义、法术差别不大,这些符箓派别逐渐走向融合,向全真教靠拢。就全真教而言,这一时期也大搞符水祈禳。所以,总体来看,元代以后,道教诸派逐渐走向融合。

6、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的阐释有明显向老庄道家复归的色彩,这一时期融汇三教的程朱理学在南宋末年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三教融合实质上变为儒学为主,佛道为辅。

这一时期外丹术继续衰落,内丹术是道教法术的主流。随着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王道之术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氛围。这一时期道教伦理之术去的重大发展,每个宗派都大讲伦理道德。

道的圆通,术的整合与精深,使道与术之间达到了圆融,这是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发展的总体特点。

第七章:明代中期以后遁道化术阶段的道教

1、正一派的衰朽

这一时期,正一派道士的品行修养和理论素养大不如前。上层道士聚敛财富、腐化堕落,下层道士则不思学道,利欲熏心,以法术坑蒙拐骗,自欺欺人。在法术的灵验方面也大不如前。

2、全真教与东西南北中五派

全真教从元代时“七真”就各传一派,但这些支派在社会上影响都不大。明朝廷不重视全真教,全真教中也很少出现高道,因此在明代全真教就比较萧条了。总之,在明代中期以后和清代,除了与官方关系密切的正一派外,在野的道教宗派就是与全真教关系比较密切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支派,但都比较萧条。

3、道教理论的普及

明代中期以前,道教的道已圆融,道与术的关系也已圆融,明代中期以后从总体而言道教学者们进行的是道教的普及工作。明清两代,道教义理通俗化、世俗

化,脱离道教教团而普及到民间,大部分人不进道观、不依靠道士,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靠道德修养信奉道教。这一点的重要表现是劝善书的流行,流行的劝善书主要是《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理》等。

4、道教的衰落

明代中期以后道教开始步入全面衰落,清代道教势力单薄,组织松弛,系统教义无人继承,道术流于歧途和浅陋。

道教的衰落是一系列原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外部原因主要是道教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依附于统治者,为统治者所利用,形成了适用于统治者需要的封闭、保守模式,从而丧失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力。内部原因是道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传播必须通过语言进行,但道教的道具有抽象性、玄虚性、模糊性、非本质定义性,从语言固有的局限性来说是确实不可能讲清说透的;道教的术也是隐语漫天,具有操作的个体性、不可重复性,表述上的语言模糊性逻辑随意性。总之,道教最后留下来的就是内丹术。但是内丹修炼是个人在私人空间内就可以进行的,基本上不具有社会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德宗教,道教的寿终正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明代中期以后道教的总体特点

明代中期以后,道的因循、术的精致与深化,是道教趋于衰败堕落的总特点。

第八章:未来道教的诠道改述

1、道教的精髓

热爱生命、崇尚科学、追求实证、向往自由、讴歌太平,追求畅通无碍和整体完善,是道教的真精神。

2、道教对构建新的价值、意义体系的意义

道教未来的复兴,取决于道教界在对道的阐释上能否因应西方哲学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挑战而进行综合创新,并符合现代条件下中国人的精神需要,还取决于道教界对自己术的改造。

道的创新,术的改弃,诠道改术,是道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

推荐第3篇:道教学院届试读开学典礼讲话稿

道教学院2015届试读开学典礼讲话稿

道教学院2015届试读开学典礼讲话稿

尊敬的叶县长,各位领导们嘉宾们, 老师们和学员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日子,XX道教学院开学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宫全体道众,和XX道教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向所有莅临会场参加XX道教学院首届试读开学典礼的领导和嘉宾,和首届入学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学员们,你们来到了一个非凡殊胜的仙山福地,天台山一直是道教诸多教派祖师开宗立派的道源祖山:自2500多年前周代王乔古仙派开始,到距今1800年左右三国葛玄真人始建桐柏宫,并开灵宝派,为XX宗第一代宗师,约1400年前唐代上清派XXX承祯炼师栖居天台30多年,乃为四代国师,1000多年前北宋天台山紫阳真人张伯端著《悟真篇》开道教南宗,250年前的清代闵一得祖师创道教中派, 整个天台山为道教贡献了历史中极具影响的十几个大宗派,和上百位上真高道, 对中国道教发展乃至华夏文明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天台山和桐柏宫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使命和大道传承的道源圣地。

现在,XX省民宗委领导与省道协领导,把道教的高等学府,浙江道教学院设立在南宗祖庭,江南全真教大丛林的桐柏宫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因为当今这个时代,从各方面来看,是迫切需要道教有所作为的时代,时代需要天台山再次输出新一代的高道,促成人类文明的提升。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浙江道教学院将开始道教的新篇章,这里将会造就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崇高理想抱负的高道, 他们将会沿着历史中高道大德们指明并修证的自然大道上,在中国道教文明史上产生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学员们,你们应该清醒认识到,道教集中了华夏文明中最美妙的超越万物之反俗脱化之妙道,会使我们脱胎换骨,使人类可以优雅从容的面对一切。我们知道你们应该不是一般人,也不把你们当作普通的学生对待,我们宗旨是传授真善知识,证悟自然大道的真机妙性。所以我们浙江道教学院全体教职人员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完备的学修条件和人文环境,我们请到非常尽职的专业的促进生命与精神升华的导师和学者,他们的专业是提供给大家一片新的天地,为大家安排一条生命和精神升华之道路:长生久视之道。我们非常重视道教历史经典诵读和研修,但是更重视知行合一之行动力的激发。你们今后的学修并进道路上会出现许多极具挑战性的障碍,这需要全体学员们放下一切固有的杂念尘想, 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智慧来接受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的道学训练,我们坚信大家的道力慧心和各种行道悟真的能力会在四年的修学中与日俱增。 道学的教育特点,一方面是在身心的各个层次中不断发现自己,彻底改造自己,使之成为坚定的修证大道之人。另一方面要坚守我们本性中的道心道性妙心妙性,并运用这种对自己认知的能力道力来清洗和调整自己,使之成为有益于社会健康发展,善济天下,达益众生,有益于人生之长生久视的有道之士。

最后,让我再次对所有与会的领导和同道中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以往的支持,期待你们继续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教学工作。

谢谢!

福生无量天尊!

推荐第4篇:道教

道教教理教义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德经》中云:“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唐吴筠《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

《老子想尔注》进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为神明,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身”。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认为大道无形,不可言说。《太平经》云:“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道经中云:“道者,理也”。认为此“至虚之理”变通无碍,化生万法,永恒不灭,修道者若能体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消魔经》说:“真道之业,不衰不病,不死长生”。希望能通过修炼而取得和“道”合而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德”,道经中说: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都指的是这个“德”。老子在解释“上德”时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解释”玄德”说:“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解释“常德”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积德。老子说:“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唐吴筠《玄纲论》中说:“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太平经》中认为:“道”与“德”的约制,驾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唐吴筠《玄纲论》总括“道德”的含意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认为: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帮,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张修道者要“积善阴德”,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谄,如此乃为有德。“道”与“德”在道书中应用很广泛,常因所谈的问题的范畴、性质不同,解释也便有所不同。道经中也有将“德”作为社会伦理规范讲的,如“广修道德”,“积善阴德”,这是继承了《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 “清静”是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道教徒必须遵行的修持方法和处世态度。“清静”和“无为”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之“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静”作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清静经》中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道教的修养功夫,应效法其“道”的“清静”与“常清静”,能做到“常应清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认为,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的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他说:“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君而慧生”;“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道教认为,人修炼精气当效法“道”的清静本性,“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做到“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最后达到六欲不起,空无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无为”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认为“有为”者(强所作为)终必失败,“无为”者(顺应自然而作为)则无败。《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从产生的过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产生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说“道”是“无不为”。道教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因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要“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口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忘其形骸”。《元气论》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处境不入,内处安静,则神定气和”。 “柔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的主张,成为老子重要的人生观。道教吸取这一思想,衍化为修道长生和应世接物的修行观念及方法。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而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辩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不争” 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当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远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认为圣人应效法天道,长育万物,自然无为,而不强求争功夺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想尔注》告诫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强调圣人不与俗争。道教讲求的不争并非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以彰显“天理”。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为人处世都要顺乎“天理”而不能强求。《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修道者若能争此不争者,就达到了道教的“不争”的教义要求。 “抱一” 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称“守一”。《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上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功夫,简单地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所以说“一”就是“混然一气”的意思。《五厨经》云:“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在“一气和太和注中说:“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说:“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经》说:“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又云:“子若守一,无使多知,守一不退,无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说:“守一之法,乃万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道教中又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在修炼方法上特别强调“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认为“守一”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通神。

“寡欲” 道教教义内容之一,是道教徒修行和处世都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否则修道无成。《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乱。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对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说:“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减睡欲”。道教吸取老子寡欲观念与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过伤的的物欲,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 “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认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道教主伙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性,万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道德经》中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 “玄妙” 《道德经》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深矣,远矣”,其意义为“渺冥幽远”,是对“道”和“德”的一种形容。《老子想尔注》说:“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道教认为若主张“无”或主张“有”都是偏执一边,因此要“非有非无”,“合于中道”,这就是“玄”。认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刚与柔、动与静、有与无、善与恶、是以非的一切对立,以达到“境智双泯”,“能所都忘”的虚无境界是道教教义以哲学思辨的特征。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义之一。意思是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以强调“重生贵术”,追求长生久视。《抱朴子*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为神仙。《西升经》推崇“虚无”和“自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从根本上说,天地与人都为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弃智养神,固守本元之气,就能“与道同久”,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是须臾不离的。道教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所以强调“仙道重生”。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天师创教时,奉老子为祖师,以《道德经》为主要理论经典,将“道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那,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命教呢?正是因为所有学道之人对老子之“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继承、四要发扬。《典论》云“道士者,以道为事”。 “道” 在教中是唯一的理论信仰,“清净为宗 虚无为体 柔弱为用”是“道”的特征,而所谓“道”既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主宰者,它无处不在,不物不包,所以有了“一切有形皆有道性”的说法。它有“道”方生成宇宙, 而有了宇宙,中间的“元气”就再生成日月、星辰、四时、五行,由此而生化万物。《道德经》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又《太平经》云“夫道者何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玄纲 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戏,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内无。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依此,道既是宇宙本题 同是自然规律。《老子想尔注》将“道”神话,云“一散形为气,聚气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体”

道又是“空”,《清净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德经》云“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道是难以言表。

推荐第5篇:中国道教节日及传统节日

中国道教节日及传统节日大全

正月

初一:天腊之辰,【弥勒佛圣诞2】

初三:孙真人圣诞3 郝真人圣诞

4初六:定光佛(燃灯佛)圣诞

5初八:江东神圣诞6

初九:【玉皇大帝圣诞7】(天公生) 十三:刘猛将军圣诞8

十五:上元天官圣诞9 门神户尉圣诞10 佑真君圣诞11 正靖应真君圣诞12 混元皇帝、西子帝圣诞13

初八至十五:晃大神通降魔14 此八日持斋有十千万功德

十九:长春邱丘处真人圣诞15

二月

初一:太阳升殿之辰16,宜焚香祭祀 勾陈圣诞17 刘真人圣诞18

初二:土地正神圣诞19 济公菩萨佛辰

初三:【文昌帝君圣诞20】,宜诵《求劫章》一遍21,消罪一劫

初四:曹大军圣诞2

2初五:【东华帝君圣诞23】

初八:张大帝圣诞24 昌福真君圣诞25 释迦文佛出家26 此日通经一卷,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十三:葛真君圣诞27

十五:【太上老君圣诞28】,诵《感应篇》一遍29,有十千万功德 精忠岳元帅圣诞30 十七:东方杜将军圣诞

31十九:【观音菩萨圣诞32】

廿一:普贤菩萨圣诞33 水母圣诞3

4廿五:玄天圣父明真帝圣诞35

三月

初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圣诞36】 初六:眼光娘娘圣诞37 张老相公圣诞38

十二:中央五道圣诞39

十五:昊天大帝圣诞40 玄武赵元帅圣诞41 雷霆驱魔大将军圣诞(即唐将雷万春)42 祖天师圣诞43

十六:准提菩萨圣诞44 山神圣诞45

十八:后土娘娘圣诞46三茅真君圣得道47中岳大帝圣诞48玉阳真人圣诞49

二十:子孙娘娘圣诞50

廿三:【天纪娘娘(妈祖)圣诞51】

廿八:【东岳大帝圣诞52】 苍颉至圣先师圣诞53

四月

初一:萧公圣诞54

初四:文殊菩萨圣诞55 狄梁公圣诞56

初八:释迦文佛圣诞57

十三:天君真人圣诞58 葛孝先真人圣诞59

十四:吕纯祖(洞宾)师圣诞60

十五:钟离祖师圣诞61 释迦如来成佛62 此日念真言一句,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十八:紫薇大帝圣诞63 泰山娘娘圣诞64

二十:眼光圣母娘娘圣诞37

廿六:钟山蒋公圣诞66

廿八:药王圣诞3 五月

初一:南极长生大帝(南极仙翁)圣诞68

初五:地腊之辰69 地袛温元帅圣诞70 雷霆邓天君圣诞71初七:朱太尉圣诞72 巧圣先师公输班圣诞

初八:南方五道圣诞73

十一:城隍爷圣诞74

十二:(火神)炳灵公圣诞7

5十三:【关圣帝君降神(关羽)76】

十六:天地主气及造化万物之辰77,最宜戒酒色禁忌

十八:【张天师圣诞78】

二十:丹阳马真人圣诞79

廿九:许威显王圣诞(即唐忠臣许远)80

六月

初四:南瞻部洲转大法轮81 此日供养一日,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初六:崔府君圣诞82 杨四将军圣诞83

初十:刘海瞻帝圣诞84

十一:井泉龙王圣诞85

十九:【观音菩萨成道】

廿三:火神圣诞 王灵官圣诞87 马神圣诞88

廿四:雷神圣诞89 关圣帝君圣诞76 廿六:二郎神真君圣诞90

廿九:天枢左相真君圣诞(即宋文函相)91

七月

初七:道德腊之辰1

十二:长真谭真人圣诞93

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94

十五:【中元帝官圣诞95】 灵济真君圣诞96

十八:王母娘娘圣诞97

十九:值年太岁圣诞98

廿一:普庵祖师圣诞99 上元道化真君圣诞(即唐真君)132

廿二:增福财神圣诞101 廿三:天枢上相真君圣诞(即汉诸葛丞相)102

廿四;龙树菩萨圣诞103

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104

八月

初一:神功妙济真君圣诞(即许真君)105

初三:灶君圣诞

初三:北斗下降106 初五:雷声大帝圣诞197

初十;【北岳大帝圣诞108】 十二:西方五道圣诞109

十五:太阴朝元之辰110,宜守夜焚香

十八:酒仙(李白)圣诞111 廿二:燃灯佛圣诞5 廿三:伏魔副将张显王圣诞(即汉张翼德)113

廿七:【大成至先师文宣王孔子圣诞】 130 九月

初一:南斗下降之辰114

初一至初九:北斗九皇隆世之辰115,世人斋戒,此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

初三:五温圣诞116

初九:斗母元君圣诞117 玄天上帝飞升36 重阳帝君圣诞119 丰都大帝圣诞120 蒿里圣诞121 梅葛二仙翁圣诞122

十六:机神圣诞123

十七;金龙四大王圣诞124 洪思真君圣诞125

廿三:萨真人圣诞126

廿八:五显灵官圣诞127 马元帅圣诞128

三十:药师琉璃光王佛圣诞129

十月

初一:民岁腊1 东皇大帝圣诞131 下元定志周真君圣诞132 初三:三茅应化真君圣诞

初五:【达摩祖师圣诞133】 初六:天曹诸司五岳帝圣诞134 初八:涅槃135 此日放生一个,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此日作一罪孽,比常日有十千万罪孽

十五:下元水官圣诞132 痘神刘使者圣诞137

二十:虚靖天师圣诞(即三十代天师弘悟张真人)138

廿七:北极紫薇大帝圣诞 139 十一月

初六:【西岳大帝圣诞140】

十一:太乙救苦天尊圣诞141

十七:【阿弥驼佛(无量寿佛)圣诞142】

十九:日光天子圣诞143 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圣诞144

廿三:南斗下降 张仙(护子神)圣诞145

廿六:北方五道圣诞146

十二月

初一:念经一卷,比常日念胜如十千万功德

初八:王侯腊之辰1 张英济王圣诞(即唐忠臣张巡)148 【释迦如来成佛】此日念经一卷,比常日念胜如十千万功德

十六:【南岳大帝圣诞149】

二十:鲁班圣诞150

廿一:天猷上帝圣诞151

廿四:司命炊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恶,廿三日,天下人民焚香祀送

廿九:华严菩萨圣诞152 三十:诸佛下界探访善恶,宜持斋焚香

注释:

1、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阴阳五行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三甲子共180年为一周,成为三元,其中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五腊:道教用语,道教称正月初一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十二月一日为侯五腊。在五腊日,要修斋并祭祀祖先和神灵。

每月初

八、十

四、十

五、廿

三、廿

九、三十,北斗下降之辰,宜持斋念佛诵经礼忏,胜如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2、弥勒佛:佛名。弥勒是姓。为慈氏,字阿逸多,义为无胜。

3、孙真人:即唐代杰出医学家、道教学者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01岁。今陕西省耀县人,精通百家之学,擅长医学、阴阳、推拿。长期隐居终南山,不幕外位,闭门著述,为人治病,被后人称为药王。宋徽宗追封他为“妙应真人”,道家尊之为孙真人。著作有《千金要方》、《摄生论》等。

4、郝真人:汉代方士。上竞(今山西省长治县)人,习气功,能辟谷不食五十年,还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壮若死亡,可至百日半年,为曹操众兵士头领。

5、定光佛,佛名,又称燃灯佛。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佛等过去七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他是在释迦牟尼之前成佛的过去佛祖。据《大智度论》上说:这位过去佛在出生时,身边如灯,所以叫“燃灯太子”,等到他成佛后,就称他为燃灯佛了。在释迦牟尼前世还是一位儒童时,曾经将青莲花奉献给燃灯佛。燃灯佛见到儒童时,就预言:“在以后的贤劫之世,你应当做佛了,释迦牟尼是你的称号。”所以,燃灯佛可称得上是释迦牟尼的老师。

6、江东神:农历正月初八日他的生日,这一天是持斋日。

7、玉皇大帝:又称“上皇”,号称“昊天金阔至玉皇上帝”,姓张,名坚,故俗称“张玉皇”。生于正月初九,总管三界十方,是神鬼世界的主宰,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

8、刘猛将军:相传刘猛生前能驱蝗虫,死后成神。农历正月十三日是他的生日,这一天是持斋日。

9、上元天官:赐福之神。农历正月十五是他的生日,这一天是持斋日。

10、门户财神:门神是中国民间信奉的诸神之一,为家庭守护神。

11、佑圣真君:道教神明。

12、正靖应真君:道教正一派教主。

13、混元皇命:道教无门的始祖。传说混元教派为明末河北广平府曲周县人韩太湖所创立。

14、晃大神通:道教神明。

15、长春邱真人:即邱处机。号长春子。生于公元1148年,卒子公元1227年,宋代道士。登洲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人)。十九岁出家,拜重阳为师。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以养生之道遗名世。元太祖成吉思汗赐号“神仙”,爵封“大军师”,令其掌管全国道教。后来又追封赠“五祖七真”徽号,赐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著作有《摄生消息论》等。

16、太阳:即太阳神。又称“太阳星君”。中国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神生日。

17、勾陈:六壬十二将之一。凶煞。主兵戈、官讼。

18、刘真人:疑指明代道士渊然。

19、土地正神:即土地神。俗称“土地爷”,雅称“福德正神”。 20、文昌樟潼帝君:即文昌命君。全称为“辅元开化文昌司初宏仁帝君”。掌管功名禄位。

21、《救劫章》:道教经典《太乙天尊救苦拔罪妙经》中一章。《救苦拨罪妙经》是道士每日必课奉诵的经文之一。

22、曹大将军:指北魏著名军事将领大将营彬。相传他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曹国舅的祖父。

23、华东文君帝:又称东王公、东王父、东木公、木公。中国古代话中的男神。

24、张大帝:即玉皇大帝,详见前注。

25、昌福真君:道教神明。

26、释迦文佛:即是释迦牟尼,牟尼又译为“文”,尊称,意为,“仁”、“忍”等。

27、葛真君: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344年,名玄,字孝先。三国方士。葛江从祖父。宋代淳佑三年封“冲应孚佑真君”。

28、太上老君:道教最高天神之一。本为道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祖尊为始祖,此人就是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唐代宗追封为“太上玄皇帝”。

29、《感应篇》:书名全称为《太上感应篇》,共三十卷。清代顺治十三年圣谕刊行,书中内容多取自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以劝人行善居多。

30、精忠岳元帅:指宋代著名军事将岳飞。

31、东方杜军将:道教明神。农历二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这天是持斋日。

32、观音菩萨:俗称“观音大士”。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代民众推崇的神。又即元始天尊门下道教“十二金仙”的慈航真(道)人,先习道后入佛。

33、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近侍或主要助手。又即元始天尊门下道教“十二金仙”的普贤真人,先修行于九宫山白鹤洞习道,后在峨眉山修行入佛。

34、水母:水神。

35、玄天圣父明真帝:即玄天上帝。道教尊神。

36、北极真武玄天上命:即北极大命。北方之神玄武,又称北极真武大命、北极佑圣真人、玄武大帝、真武大帝。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37、眼光娘娘:常管生育之神。全称“眼光圣母意照明月元君”,雅称眼光明目元君。

38、张老相公:即张神,传说曾任宋朝漕运官,有捍海灭诿之功,在浙江一带其庙遍布城乡。

39、中央五道:道教神明。五道神之一,主管中央方位,农历三月十二日生,这日是持斋日。

40、昊天大帝:道教四大帝之一。全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

41、玄武赵元帅:道教神明。为财神,姓赵,名郎,字公明,俗称赵公元帅,又称赵玄坛。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只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道教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之一。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42、雷霆驱魔大将军:雷神的属下之一,道教明神。

43、祖天师:即张天师。

44、准提菩萨:佛教菩萨名,准提,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清净”。

45、山神:道教敬奉的神仙之一。

46、后土娘娘:道教总司土地之神。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天后土地袛,后土娘娘是其俗称。为管理整个大神,地位高于土地爷。

47、三茅真君:指汉代感阳的茅盈、茅衷三兄弟。传说茅氏三兄弟无论修道成真,其中茅盈被太上老君拜为“司令君”,茅固被拜为“完隶真君”,茅衷被拜为“保命真君”,后世遂称为“一茅君”或“三茅真君”。道教清微派之始祖。

48、中岳大帝:即中岳蒿山君,唐朝武则天封,后被道教奉为神灵。

49、玉阳真人:唐朝睿宗之女玉贞公主曾修道于玉阳山,人称玉阳真人。

50、子孙娘娘:掌管生育的神。

51、天妃娘娘:海神之一。又叫天后,俗称海神娘娘、妈祖。

52、东岳大帝:东岳泰山之神。汉代明中封为泰山元帅,唐朝玄帝封为齐天王,宋代真宗又称为“东岳天命仁圣王”、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刘仁大帝”。

53、苍颉至圣先师:传说中的汉字创始人。

54、萧公:指金代道萧抱珍。太一道始祖。

55、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妙吉祥”。在大乘佛教中,文殊智慧第一,被尊为第一菩萨,“大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与普贤菩萨同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近侍或主要助手。又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的文殊广法天尊。

56、狄梁公,指唐代名医狄仁杰。唐睿宗曾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后世进盛之“梁公”。

57、释迦文佛:见前注。

58、天君真人:道士名字。平生一半事迹未详。

59、葛孝先真人: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244年。字孝先。东晋炼丹家葛洪之曾祖父。精于道术,传说醉后就能潜入水底,经日方出。宋义浮佑三年被追封为“冲应孚友真君”。 60、吕纯阳:传说中人物,即吕洞宾。“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京兆人,名岩,成通年间及第,曾两为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不知所终。道教正阳派称之为“纯阳祖师”,故俗称“吕祖或吕纯阳。

61、钟离汉:传说中人物。“八仙”之一。相传为汉代人,故又称汉钟离。

62、释迦如来:即佛祖释迦牟尼。

63、紫微大帝:道教神明。紫微,本为星座名,三垣之一,又为星名。

64、泰山娘娘:泰山掌管生育之神。

66、钟山蒋公;指东汉广陵人蒋子文。蒋曾任校尉,捕盗于钟山下,伤额而死。传说死后成神。后孙权封其为都中侯,改钟山为蒋山。

68、南极长生大帝:又称南极大帝、南极仙翁。道教神明。 6

9、地腊之辰:详见本篇注1。

70、地袛温元帅:道教神明。泰山之神,为东岳大名都将。传说姓温名琼,浙江温州人。

71、雷霆邓天君:雷神属下之一。7

2、朱在尉:道教神明。

73、南方五道:道教五道神之一。主管南方。

74、城隍爷:道教神明。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

75、炳灵公:传说为东岳大帝第三子,又称为火神。炳灵公名号为北宋真宗加封。

76、关圣帝君:指三国蜀汉名将关羽。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旧俗以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圣帝君诞辰;又传为六月二十四日

77、炁:古气字。造化:创造和化育。 7

8、张天师:这里的指汉代天师道即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张道陵,原名陵,东汉人。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又为张道陵后裔的封号。

79、丹阳马真人:生于1122年,卒于公元1183年。金代道士,号丹阳子,故世称马丹阳,全真遇仙派创始人。

80、许威显王:道教神明。

81、南瞻部洲:佛经所说的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南。法轮:原为佛法的别称。道教认为,佛说法,能催破众生恶业,犹如轮王的轮宝,能推山平石。后来道教借喻内丹修炼的周天运动功夫。

82、催府君:冥府首席判官,掌管生死簿。相传他是唐代人,名子玉、字珏。宋代真宗追封他为:“护国西齐王”,仁宗则封他为“护国显应公”。

83、杨四将军:道教神明。

84、刘海瞻:五代时道士。名操,字昭远,以号行于世。好黄老之学。曾为燕国祖刘守先之丞相。后弃官修道,隐居华山、终南山。相传得道仙去。元世祖封之为“明悟弘道真君”。

85、井泉龙王:道教神明。龙王之一。主管井泉。

87、王灵官:道教神明。为护法镇山神将。传说姓王名喜,是汀阳城隍。

88、马神:即马王。也叫马明王,俗称马王爷。 8

9、雷神:又称雷尊。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90、二郎真君:这里指道教神仙。相传二郎神仙前叫赵显,是隋朝的一位隐士,唐代玄索封他为“赤城王”,宋代真宗封他为“清源妙道真君”。

91、天枢左相真君:指南宋丞相文天祥。

93、长真谭真人:生于公元1123年,卒于1185年,初名玉,定伯玉,法名处端,号长真人,全真道创始人。元代至元六年被赠以“长真云水蕴德真人”。著有《云水集》八卷、《水云集》三卷。

94、大势至菩萨:佛教菩萨名,阿弥驼佛的右胁侍,与阿弥驼佛及其左胁侍观音合称为“西方三圣”。华严三圣152 9

5、中元地官:三元大帝之一,三元,又称“三宙”,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96、灵清真君:道教神明。

97、王母娘娘:又称“西王母”,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儿,玉皇大地的妻子----天国第一夫人,三界十方众女仙的领袖。

98、值年太岁:中国民间信仰中最著名的凶神,传说他是不能轻易冒犯的,否则就要遭灾遭难。

99、普庵祖师:佛教菩萨名。

10

1、增福财神:即俗称的刘海财神爷,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道教赐封国神比干赐为“天官文财尊神”;在民间,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41,刘海被奉为文财神(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关圣帝君和钟馗被奉为赐福镇宅的武财神。日春神青帝(司春之神,又称苍帝,居东方,摄青龙)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五路神(五显财神)为招财进宝的偏财神。佛教里也有财神:北方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10

2、天枢上相真君:道教神明。10

3、龙树菩萨:佛教菩萨名。

10

4、地藏王菩萨:佛教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任命的未来佛降生前的一段时间内的度世者。地藏是梵文的意译,意即“安忍不动如大地,静密深遂如地藏”。又称:“地藏菩萨”、“大愿菩萨”。

10

5、神功妙济真君:即许真君。

10

6、北斗:即道教信仰的北斗真君。司命之神,主人寿夭,即所谓“北斗主死”。

10

7、雷声大帝:即雷神。

10

8、北岳大帝:北岳恒山的最高神。10

9、西方五道:五道神之一,主管西方。

110、太阳朝元之辰: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太阴这里指月亮。1

11、酒仙:说法不一,一说指二郎神,此为天神,一说指杜康。刘伶喝酒而有酒名,李白喝酒而有诗名,武松喝酒而增英名,同是饮酒,各有千秋。

1

13、伏魔副将张显王:即三国蜀汉名将张飞。1

14、南斗:道教的星君。

1

15、北斗九皇:本为北斗皇,七现二隐,合共九里。被道教尊为神明。

1

16、五温:凶神。共五个,即:春温神、夏温神、秋温神、冬温神、中温神。

1

17、斗母元君:又作“斗姆元君”全称: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北斗七星的母亲。先后为御王生下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即四御之一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四御之一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余七子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即北斗七星。

1

19、重阳中君:道教神明。重阳,指王重阳(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鼻组。元武宗封他为“重阳全真天人经辅极帝君”。

120、蒿里:未详。

1

22、梅葛二仙翁:又称梅葛二圣。梅指汉代炼丹家梅福。宋时被追封为“寿春真人”。葛指三国炼丹家葛洪。

1

23、机神:未详。

1

24、金龙四大王:佛教传说天龙八部中的龙众部四个龙王。佛教护法神。

1

25、洪恩真君:道教神明。

1

26、萨真人:即道教崇奉的崇因恩真君。历史有其人,姓萨名守坚。本为庸医,传说因治病开错了药,治死三人,遂弃医修道,后成神仙升天。

1

27、五显灵官:道教神明。

1

28、马元帅:全称“灵官元帅”传说他长三只眼,所以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眼”。道教神明。 1

29、药师琉玉光王佛:佛教中东方净琉玉世界的教主,又称大医王佛。

130、孔子被称为“儒童菩萨”。大成至先师文宣王孔子诞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依西历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或周灵王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依西历为西元前552年10月3日。

1

31、东皇大命:道教信的天神之一。又称东华命君,东王公。 1

32、下元定志周真君:道教神明。周真君,指周颠,明代方士,性颠狂,人以为仙,后被道教尊为下元水官。三官大帝,天官、地官和水官,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真君:“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护正葛真君,下元定志周真君。”

1

33、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本为印度僧人,南朝宋末由海路到广州,又到洛阳等地游历并传禅学。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炼佛法。

1

34、五岳五帝,见前注。

1

35、涅槃:梵文的音设,意为“圆寂”“灭度”,指对烦恼、欲望、痛苦及生死的最后断灭,是一种最高的宗教解脱。

1

36、下元水官:见其那注。

1

37、痘神刘使者:瘟神之一。刘使者。未详。 1

38、虚靖天师:道教神明。

1

39、北极大帝,北极星君,紫微大帝,四御之一。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

140、西岳大帝:西岳的最高的神。唐代玄宗封西岳为天王,宋代又称封为金天顺圣帝。

1

41、太乙救苦天尊:道教传说中的玉皇大帝的卫士之一。传说凡是被打入地狱者,只要亲人带着太乙救苦天尊传授的神符去祈祷,下地狱者便一定得救。

1

42、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教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意为“无量”。 1

43、日光天子:相传指明代崇祯皇帝,崇祯帝农历十一月十九日自益而死。

1

44、大慈至圣九莲菩萨:佛教菩萨名。又称“九莲菩萨”。一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分身;另一说,九莲母原为玄都玉京的莲花仙姑,受元始天尊差遣下凡到南太行九莲山修行,施法布道,救苦救难,保佑平安。百姓尊称其为“九莲老母”。

1

45、张仙:传说中的护子神,其职责是保护国家幼子。1

46、北方五道:道教神明。五道神之一,主管北方。 1

48、张英济王:道教神明。1

49、南岳大帝:南岳衡山之神。150、鲁班:泥瓦行业神。 1

51、天猷上帝:道教神明。

1

52、华严菩萨:佛教菩萨名。华严菩萨之名,载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华严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于此会上闻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华严三圣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1、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法身佛),理智完备,居中位;

2、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右;

3、文殊师利菩萨主智门,立于左。

推荐第6篇:道教文书

疏文百科

发布时间:2011-7-21 16:47:37 点击次数:37

一、疏文介绍

二、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地、仙凡、阴阳之间的桥梁,是供奉神佛、敬天法祖的正式文告。 “疏文”一词,亦有称之为“文疏”、“表文”、“天地疏文”等。疏文可细分为“章表”、“祝文”、“祝章”、“哀章”、“表文”、“吊词”等等。正式的疏文格式,一般都是法师自用秘藏不传,为造福众生,网上财神庙提供经本站独家秘制并经长虹大师亲自开光的各类疏文,祈望大家皆能借助各种专用疏文开运转运、祈福求财、请神送佛!

疏文是以文字形成的章表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不论个人所求, 还是国家大事都可为之。从疏文类型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阳事与阴事道场。疏文的书写格式、文字编排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内容语言也比较严谨。 更要注意写清神仙的宫阙与其圣号,必须相称。一般疏文在神仙的圣诞日都要祝寿庆贺,上章拜表,或黄道吉庆日为善信做祈福等斋醮活动。

二、疏文起源于道教

疏文起源于道教,最早只在道教使用。简单地说:疏文就是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它的功用与人之间交往的书信类似;疏文是祈福神灵,敬天祭祖语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人们将自己所求的事由,通过叩拜,存思天神恩佑;书之于纸,彻于琅函,焚化后由神职司四值(年月日时)功曹,飞云捧送天尊,再上达天庭,架起仙凡之间的桥梁,从而沟通人与神所表达的愿望,来实现人们所祈求的目的。

道教疏文最早应用渊源于古代“天子祭天地,或祭五岳四渎”。东汉祖天师将祭天、地、水的祭祀仪式最初的范本《三官手书》继承应用。《三官手书》内容要求在上元节(正月十五),将所求“祈愿”写成文函,再经过焚化,意存上天到天官那里,以求天官赐福。在中元节(七月十五),将“消罪”事写成文函,再经过焚化埋于山上,存想到达“地官”宫殿处,以赦其一切罪业(罪过)。在下元节(十月十五),将释冤事写成文函,再经过焚化投于水中,以求水官除一切灾难厄劫。因为天、地、水三官主宰人间、阴间之祸福,故将疏文呈递三官的宫殿“三元妙纬宫”与“三元都会府”。

三、升疏与上表(打表升疏)

升疏与上表,又名打表升疏,乃是道(佛)教专有法事,是简单快捷,直接传奏心灵信息的祈祷方式。升疏(表)即是通过把心愿录于疏(表)文,在神前燃升,达于各宫神明,以求愿望达成,齐家获福。打表升疏法事,如开启宝库之钥匙,简单快捷,直接传递心灵信息。升疏(表)者先把心愿录于黄(红)表纸,在佛前燃升,以达旨意。可立显道(佛)法之匡扶,得法事以周隆。

打表升疏分吉祥疏(表)和超度疏(表)两种。吉祥表:请福延生,消灾免难。祈求诸事顺达,财源广进,学业、事业有成。必得神明保佑,所求如愿。超度表:超阴度亡,解冤拔罪。祈求先人亡灵离苦得乐,超生人天。

上表升疏是向神佛陈情之章奏,需严肃慎重。凡升疏(表)者,需在疏(表)文中明确自己的住址、姓名、生辰及所求之事。代别人升表者,可以写当事人名,也可以写

1 委托人名。,凡打表升疏者,请在神佛前先上三柱香,洗心涤滤,宣读疏(表)文完毕,入焚化炉。待疏(表)燃尽后三拜,定得吉祥如意,神明护佑!

四、疏文的种类

升疏上表乃是道(佛)教各种法事必务的一道手续。各种法事皆有专用的疏文。疏文的种类可以分飞道教疏文(表)、佛教疏文(表)。

疏文的种类可以分飞吉祥疏(表)和超度疏(表)两种。吉祥疏表:请福延生,消灾免难。祈求诸事顺达,财源广进,学业、事业有成。必得神明保佑,所求如愿。超度疏表:超阴度亡,解冤拔罪。祈求先人亡灵离苦得乐,超生人天。

常用的疏文。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每一种法事都使用疏(表)文,因此疏(表)文的种类繁多。较常用疏(表)文主要有三大类:

1、迎神请神专用疏文。比如接财神专用疏文,神佛祝寿疏文等

2、祈福疏文。比如植福祈嗣佛七文疏,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文等等。

3、超度疏文。比如荐亡生西佛七文疏、立亡魂房契(坟契)文疏等等。

五、疏文的使用方法

当您拜神明或祭祖之时,若能够事先慎重的备妥一份合乎格式规范的开光疏文,把自己想表达的事情写清楚,在祭拜时朗诵出来,再随着纸钱一起焚化呈送,以示恭敬。用疏文来请神求佛、祭拜祖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疏文的使用方法:

1、不同法事需用不同的疏文,不可混用;

2、疏文制作完成后,必须盖印,押上日期、宫号、姓名等并经法师开光;

3、疏文于法事时同供品等放置于供桌上。请神后,取出朗诵全文;

4、朗诵后于焚化纸钱时随同焚化;

5、部分庙宇将疏文置于封套之内焚化,焚化即可。如果没有使用封套,单独疏文焚化,必须从“文首”先开始焚化;

6、污损的疏文不可使用。

六、如何请疏文

正式的疏文格式,一般都是法师自用秘藏不传,社会大众很难获取疏文。为造福众生,网上财神庙(在线财神网http://www.daodoc.com

得 药 章 第 四

神守玄宫,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已之真气,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至精发现,海泛浪涌。自太玄关升入泥丸,化为金液,吞入腹内,香甜清爽,万孔生春,遍体生光。至此乃是乾坤交媾。一得永得之妙,全在防危虑险,即当牢封固闭,勿令渗漏,以便温养。重阳注曰:玄宫即玄关也,炼黍米之所也。又云,悬胎鼎,朱砂鼎,乾坤鼎,皆异名也。前言乾坤,所谓初炼丹,以乾坤为鼎器。先凝神聚于坤位,静中生动,采阴中之阳,名曰兔髓。真气上腾,升上乾宫,动而后静,合阳中之阴,名曰乌肝。二物相融,炼成如意之珠,所谓坎离交媾,癸花发现,真铅初露,先天初现,一阳初动之时。如初三日,月出庚方之象,正所谓活子时也。一时分作六侯,二侯得药,四侯别有

16 妙用,此时是得药之初一侯。既得初一侯之药,宜当深入静室,运天然之火,再入兑丁半轮之月现,此时有龙吟虎啸之声。铅汞全在洗心涤虑,沐浴提防。渐过十三日而生乾甲,即十五日是也,此日圆满乾坤之时也。鄞鄂已成,玄牝已立,金花已现,三阳已备之时。月圆满于甲方,应乾之象,恐其金逢望运,正是日月重明之际,再得药之侯,二侯得药也。四侯别有妙用之法,为前半月之象,半轮明月之内,有龙吟虎啸之声,要虑险防危之妙用也。仙胎已成之后,月到十八,一阴巽方守城,野战之妙用也。次炼二阴,下弦二十三,艮地洗心沐浴之妙用也。炼尽三阴,阳神出现,提防固济之妙用也。此名前三三后三三,四侯之妙用也,二侯得药之理也。神守玄宫,意迎牝府,此二句是采药之口诀。当其玄宫之中,至精发生,真铅之气,发现一轮明月之象,真汞之水,发现一轮红日之象。日月之中,各发金花二朵,壮如丹山,金红赤色。斯时正不老不嫩,急急采取,何采何取,诀曰,只是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交会真阴,阴乃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阴阳激发,海浪泛涌,自太玄关至尾闾夹脊,过玉枕化为金液,琼浆吞入腹内,香甜清爽,耳听鼓声,万颗雷呜,钧天妙药,非琴非瑟,非笛非箫,别是一般妙音,似寒泉漱玉,似金磬摇空,似秋蝉拽绪,似风鼓青松,非常之异。琳琅振响,有群鸦齐噪之声,众鸟频伽之韵,口涵目惊,心怜意悦,诚为极乐之邦,实乃天宫妙境。尘寰俗客,如瞽如聋。身心清净,百关和畅,万孔生春,遍体发出万道霞光,现一圆光,内有婴儿之象,乃阳神出现也。全在防危虑险,不可远离。温养之法,注见下文。

温 养 章 第 五

神守黄房,金胎自成。黄房乃乾之下坤之上,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鸡抱卵,如龙养珠。抱元守一,先天元神元气,刻刻相合,渐渐相化,但安神息,不运火而火自运。百日功灵,十月胎圆,阴魄自化,阳神出现,千日之后,温养火足,剥尽群阴,体变纯阳,婴儿现象,身外有身,形如烟霞,神同太虚。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步日月而无影,贯金石而无碍。温养三年之后,婴儿老成,不可远离,直至九年,与太虚同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天地山川,有时崩坏,吾之道体,浩劫长存,潜伏人间,积功立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以阴阳不能钧铸,天仙之道,斯乃毕也。重阳注曰:黄房即黄庭宫也,故为乾之下坤之上也,规矩之中也。金胎即仙胎也,金乃坚刚不坏之物,此乃人之元神也。此元神不坏不朽,清净妙用之体,如金之坚,如刚之利,净如琉璃,光如满月。存不亏明,因一念之妄,缘于幻化。今既修五篇之口诀,得返还之丹道,要炼有合无,投黑结红而成仙胎,返本来之真常,合元始之妙用。金胎自成,规中之妙,以神守之。黄房之中,一意不散,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敛视收听,绵绵若存,不可须臾离也。如鸡抱卵,如龙养珠。龙养项下之珠,心意不忘,精神感化,其珠有光,生光既久,珠成小龙,飞腾太空,或收或放,时人见之,是为龙象,乃龙之神也。神全变化,兴云致雨,脱骨飞腾,是谓神龙。所以能大能小,可潜可显,动则裂泰山发洪浪,兴云起雾,击电轰雷。静则隐藏渊泉,是阳灵之物。金丹之道,学天仙者,亦如此理也。初则抱元守一,养先天黍米,元神妙珠。度人经云,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去地五丈,于空悬之中,万圣千真,从珠口中出,渤渤然后从珠口中入。存养之久,自然元神黍米,劫劫相会,渐渐相化。新月娥眉,次而半轮上弦,渐至满月之圆。自有金光发现,日月合壁,铅汞相投,结成仙胎。温养三年,婴儿老成,直至九年,功圆行满,阴滓尽消,一神可以化百神万神,形神俱妙,出有入无,炼神与太虚同体,返乎无极之真道,合乎元始之妙境。观天地在玄妙中,如太仓一粒黍,太虚一片云耳。有何五行拘系也,有何阴阳变化也,于斯天地,由吾提挈,阴阳由吾把握,永无终始,浩劫度存,与道合真,神哉神哉。

一,邱祖朝科

17 香自诚心起

宝座临金殿 毫光照玉轩

万真朝帝所 飞鸟摄云根

广援普度天尊

三清圣号广宣扬 一句能消万劫殃

七宝林中朝上帝 五明宫内礼虚皇

众等志心皈命礼 龙飞凤舞到坛场

伏以齐城圣诞

乃九霄降谪之仙

秦郡 真

實五岳遨游之士 西迁陇右北化单

受重阳之奥理 香芬七朵金莲

吕氏玄宗

荫覆万枝玉叶 兴大教于元朝

授 书

而相传后裔 立洪规于明世

留秘诀而待及将来 黄芽遍地

奈何迷者追寻 白云漫天

任耳英才煅炼 丹抱一丸大药筹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道香德香 无为香 无为清静自然

18 香 香焚在金炉内 香烟缭绕达上苍 香炉

既腾 万真洞鉴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道经师宝天尊 提纲 众诵赞

臣闻金莲七朵 昔尝占于首芳 玉叶千 今

亦兴于最茂 西栖秦郡 东诞齐城 悬 演

教 诚为模范之宗源 执笏朝元 恒作 联

之领袖 振佩锵锵 令天人之肃静 遗 劫

劫 俾门第之修持 嗣绪洪规 榆扬伟 兹

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根盘净土 质毓灵台 禀乾坤之正

气 五芭含芽 合子午之元英 三华萃秀

爇向炉中 瑞生供养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香云达信天尊

提纲

祝香咒

卫灵咒

恭对瑶坛 请称职位

紫府洞天青阳起派全真教主辅元立 天尊

终南洞天帝主 飞行救劫天尊

荆山洞天帝主 兴行妙道天尊

西华洞天帝主 超登莲华天尊

19

中条洞天帝主 通玄应变天尊

黄华洞天帝主 超凡入圣天尊

瑶华洞天帝主 圆通早觉天尊

万华洞天帝主 流光耀彩天尊

青华洞天仙姥 洪池妙化元君

九天扶正启南兴教天尊

兴玄育德飞雨妙化天尊

悟真紫阳广慈立极天尊

义怀仁卓荣豁达天尊

珈璃开悟还丹复命天尊

随光普度无为无碍天尊

神霄辅元五雷演法天尊

大罗天仙状元

通明上相全真演教

宣德行化和惠大帝 广授普度天尊

体道上仙 崇修蕴德天尊

抱一上仙 无为普化天尊

恬然上仙 太 澄悟天尊

卓荣上仙 扶玄度物天尊

20 慧 上仙 女师领派元君

开阐法门玄通莫测 玉枢加宰赞化宏教真君

道融三教理会百家 玉宸少宰隆恩宏济真君

阐扬妙化天尊 传演丹诀十极真人

天下名山洞府 古今得道仙真

云空过往一切圣众 悉仗真香 普同供养

诵诰 宣疏 喊送化赞 大赞韵 说白

《邱祖朝科》竟

二,玉皇朝科

说文:举步朝金阙,飞身谒帝京;

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步虚: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

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 举天尊:玉皇赦罪天尊。

吊挂:稽首虔诚拜昊天,昊天今日赴经筵;

经筵里面金光现,光现空中宝珠悬;

珠玄碧落朝元始,元始说法度群仙;

群仙踊跃礼太上,太上弥罗无上天; 香供养:玉皇赦罪天尊。

说文:原夫,化身弥罗,位尊无上,妙相冠於诸天;慈光烛乎三界;玉京赞难名之号;宝笈演琼章之 文。臣皈依心教,稽首金阙,遥瞻万宝之祥光; 缅想九霞之流景。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伏愿, 演清静解脱之道,济沉迷幽苦之途。上祈天恩, 下付凡情,称扬圣号。 举天尊:道经师宝天尊。

说文 修因累劫道功成,香林苑内现金容, 伏以 祥光普照三千界,十方国土尽皆明,

四生六道蒙济度,三途五苦得超生,

皈依道宝消万罪,存亡两途共安宁。 举天尊:龙汉祖劫天尊。

21

提科:一炷真香达玉京,九重诚进九重诚;

阊阖门开鹤驾下,鸾歌凤舞到坛庭。 众唱:稽首皈依道,道在渺冥中, 恍惚开祖教,混沌理难穷,

愿烧道宝香,道宝香生生,生生长供养。 香供养: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 太上真经遍山川,无穷法界尽包涵, 伏以 白玉京中传道德,黄金阙内演真诠。

整乾坤,旋日月,安排森罗过周天,

皈依经宝福无量,一句能消万劫愆。 举天尊:赤明中劫天尊。

提科:金书玉字妙难思,诵者天尊必护持;

三十愿诚皆仗此,志心皈命莫教疑。 众唱:稽首皈依经,经文唤八方, 五千四十八,凤篆与龙章,

愿烧经宝香,经宝香生生,生生长供养。 香供养:大罗经宝天尊。 举天尊:开皇未劫天尊。

提科:金阙光明后圣君,流精焕彩结丹云;

不因太上相传授,安得人间有玉文。 愿烧师宝香,师宝香生生,生生长供养。 举天尊: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臣闻,阊阖门开,黍珠光现,花迎佩剑, 俨然冠带以来临;仰拂旌旗,肃焉鸾车以并集。 若天界、地界、水界之圣。分龙虎以齐朝班, 礼玉清、上清、太清之天。听鸾风以合具奏, 今则钟鼓齐鸣,香花散彩,对越高真,

宣行妙范。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夫此香者,月中丹桂,海上灵根,无枝无叶。 根株经岁月以弥深,非色非空 寿算等,乾坤而不 老,丹坛善羡,宝篆疑真,一炉既腾,万真洞鉴。举天尊:香云达信天尊。

提科: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玉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祝香咒:道由心学………

九天之上,谓之大罗;玉京金阙,云层峨峨;灵

中有天帝,仁慈惠和;至道无敌,降伏众魔;咒

天宝灵符,玉律金科;神仙亿万,幢幡众多;闻者罪灭,永出爱河;臣等皈命,与道合真。 提纲:恭对瑶坛,请称职位。 称职:臣系太上道德教下..圣板:炉焚真香,虔诚上啟。

玉清圣境, 清微天宫,龙汉祖劫天尊。 上清真境, 禹馀天宫,赤明中劫天尊。 太清仙境, 大赤天宫,开皇末劫天尊。 昊天金阙至尊,通明天宫,玉皇赦罪天尊, 都雷教主, 南极天星,伽耶霹雳天尊。

22

万星教主, 北极紫微,中皇御镇天尊。 上宁司命, 九天至圣,太乙元皇天尊; 节制雷庭, 承天效法,后土掌劫天尊; 玉清庆华, 大慈圣后,土明显佑天尊。 恭望洪慈, 俯垂证鉴。

再运真香,虔诚上啟。 天地始祖,五老上帝; 高上神霄,九宸上帝;首出庶显,统理主宰; 三十二天,梵天上帝;斗父斗母,二大高真, 朝真结秀,五德星君,日宫月府,两曜星君, 左辅右弼。三台五曜星君,中斗三真二使, 十二本命星君,云天二十八宿,周天列曜星君, 天罡大圣,魁罡星君。普天星斗,河汉群真。 恭望洪慈,俯垂证鉴。

再运真香,虔诚上啟。 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三宫九府,应感天尊。五岳五天,五大真圣, 九天游奕,飞仙真人,冥府十王,主宰幽阴。 权衡至圣,慈仁真君;水府扶桑,丹霞大帝; 龙宫阆苑,诸大真人;北极法主,四圣真君。 瘟雷火部,地府神祗,太岁都省,主宰高真, 九天开化,梓潼帝君。三界十方,万灵真宰; 玄门啟教,列幕宗师;雷延官将,法部吏兵; 玄门真官,明神土地;云空过往,纠察真宰; 随坛演教,赞化百神;天界奏事功曹,

宝丽华光使者;地界奏事功曹;凛浪猛烈使者;阳世奏事功曹;飞云捷疾使者;运神会道功曹;降真明虚使者;太岁城隍,里域社令,传奏等神,醮筵有感合座威灵 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说文:臣闻,郁罗萧台,秘九天之大典,紫府岳坛, 领三界之高真;当道运之流行;有洪慈而并济。 臣等仙缘集庆,获遇时昌,佩玉箓以行科; 执灵符而度物。阳光焕赫于中天,阴医消除于 九地,香结太虚,烟散层霄,玄钟在叩, 玉磬重鸣,上帝临轩,群真普降,钟鼓暂止, 听宣表文。(宣表文)向伸表文,宣白云周

就于坛前 用凭火化

念诰:志心皈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

志心皈命礼 经坛土地、、、(刹板,起小开门。) 说文

道体清虚,本绝纤尘之染; 伏以

人心执着,故多氛秽之尘。 欲藏斋诚, 须凭荡涤。 坛有清静灵章,众当持诵。

众唱:天地自然,秽气氛散,洞中元虚,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 乾罗怛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 洒静:清静之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 神水一洒,厌秽速开,净水洒过,祸去福来。 说文:道香一炷 诚叩十方金阙门下 发鼓三通 说文:雷延宣号令,星斗焕文章,一声霹雳响, 官军赴道场。唵吽吽,混元宗坛,本坛以今,

23 督炉焚香,下令宣召,值日受事功曹,火速出班, 祗领关文,通传表奏。具有护表关文,谨当宣读。 向伸关文,宣白云周。神虎官将,凉能承受, 伏祈大帅,掌三尺太阿之剑,斩灭邪妖, 蹑九灵飞步之罡,游行三界。

将吏拥旌幢於左於右,官军执斧钺于前后。 令臣登金门、步玉堂,自此而斩罡风、除灏气, 则为而功。吒咤风雷飞腾霄汉一如天开黄道天尊 提纲:表文未进,黄道先开;金童玉女,捧过涵来。 众唱:五色之烟,薰表上天;五色之炁,薰表达御; 错字改过,落字上添;龙刀宝剑,削表镇威; 下官古气,不得妄斡;一切厌秽,入地万丈; 一如诰命,风火驿传。

提纲:举步朝金阙,飞身谒帝京;

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众唱:旋步云罡上,天风洒而吹;飘举凌斗柄, 柄复一声机。狮子含丹兽,麒麟踏翠枝; 飞行周八极,极现发春枝。

天地讚:稽首皈依天地前,炉起祥烟, 三界十方尽遥观,万圣临轩。

天仙地仙 水府三官。四功曹,值符使, 奏表传言。若人皈依天地前,福寿无边。 说文:上帝垂慈惠,雷廷敇邓辛,天真奉诰命, 普照满乾坤。是乃臣等,登上宝殿,拜进玉皇表 文一涵,仰烦值日受事功曹,赍捧表文, 上诣昊天通明宫呈进。伏愿,表文上达, 恩命下颁,仰凭道力,为上良因, 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

三清朝科

自在三清境 逍遥十极天 阴符三百字 道德五千言 大焚三天主 虚皇五老尊

尚难窥窍妙 其復入冥玄 宝座临金殿

霞光照玉轩 万真朝帝所 飞鸟蹑云端

举天尊 开函演奥天尊吊挂 三清圣号广宣扬 一句能消万劫殃 七宝林中朝上帝 五明宫内礼虚皇

常乘白鹤游三界 每驾青牛遍十方

众等稽首皈命礼 鸾歌凤舞降道场

香供养 三清应化天尊 说文 臣闻 鸿蒙未判 凝妙道于无形 混沌既分 散精彩于有象 得一而五行禀秀 含三而万类推灵

今则钟鼓既鸣 香花散彩 对越高真 宣行科范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此香者 九天之上 惟道独尊 万法之中 焚香为先 炉才馥郁 气乃氤氲上达三清三境 下通一十八门九地 为诚为性 请圣请贤 臣假心香心火心灯之诚 而皈圣皈神皈命 或缭绕于诸天 结成云篆 或方飞于下土 散作烟霞

一炉既腾 万真洞鉴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举天尊 龙汉祖劫天尊

今晨启建法筵开 迎请高真降驾来

云拥旌幢离御座 风吹仙旆下瑶阶

皈命礼道宝 郁罗萧台上(蹋道宝罡,默运上香)太极涵三,包罗森万象。志一心诵持,

24 忏除身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 臣闻 元精混沌 生天地以权舆 至道杳冥

立阴阳而主宰 凝化则亭毒万有 运行则周流六尘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九天之上

则有反生 大海之中 岂无沉瑞 是以祈祷乎天地

迎请众真以初腾 秉丹衷以达天 乘飘渺至玉京

顷刻三十三天 不知几千万里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举天尊 赤明中劫天尊

钟鼓琳琅响彻天 十方肃清得安然

天无氛秽朝元始 地无妖尘谒圣颜

皈命礼经宝 紫微琼台上(蹋经宝罡,默运上香) 凤篆龙章,诸天法轮藏。志一心诵持, 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大罗经宝天尊。

说文 臣闻 高高碧落 凭百合真香以传信杳杳寥阳

申一念丹衷而上叩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生居海岛 长在灵山 烈火方焚 清风相送

吹入黄金殿内 万神遥闻 飘至白玉阶前 众圣悉知

一炉既腾 万真洞鉴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举天尊 开皇末劫天尊

天开黄道五云祥 仿佛瑶坛接帝乡欲把丹诚通帝闻 须凭道德一炉香 皈命礼师宝 白玉龟台上(蹋师宝罡,默运上香) 演法度人,普度人无量。志一心诵持, 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 臣闻 混洞太无元 化生天宝君 治玉清境清微 天宫 其气始青 号元始天尊 演洞真一十二部尊 经 赤混太无元 化生灵宝君 治上清境禹馀天宫

其气元黄 号灵宝天尊 演洞玄一十二部真经

冥寂玄通元 化生神宝君 治太清境大赤天宫

其气玄白 号道德天尊 演洞神一十二部尊经

是谓三元三清三宝三境 三十六部尊经 真文宝符

历劫开化 无量度人 虽丹霄之遥远

惟一诚而可格 虽九重之弥高 但虔恭以能通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此香者 生于混沌之先 得自徘徊之后

自本自根 不染一嚣之尘垢 彻空彻巨实赖大地以生成

一炉既腾 高真洞鉴 传香有偈 宝号宣扬 举天尊 香云达信天尊

一炷真香本自然 黄庭炉内起祥烟

空中结就浮云篆 上祝高真寿万年祝香咒 道由心学 云 云威

九天之上谓之大罗 玉京金阙 云层峨峨灵 敌 降伏众魔咒

天宝灵符玉律金科 神仙亿万 幢幡众多 闻者罪灭 永出爱河 臣等皈命 与道合真 恭对瑶坛

请称职位臣系太上无极大道 云 云 众唱 渺渺大罗天上 晃晃金阙宫中 虚无自然

玉清圣境清微天宫 九龙高座 七宝层台

至道无25

中有天帝仁慈惠和金容玉相 自然高真 洞真大道 度人无量

不生不灭 大罗元始天尊 太上无极至真尊妙道

清微天宝高真 玉清圣境 郁禅天 天宝分化天尊

玉清圣境 乐善天 天宝辅化天尊 玉清圣境

不骄天 天宝应化天尊 恭望洪慈 俯垂证鉴

(过板)渺渺大罗天上 晃晃金阙宫中 虚无自然 上清真境 禹馀天宫 九龙高座 七宝层台

金容玉相 自然高真 洞玄大道 度人无量

不生不灭 大罗灵宝天尊 太上无极至尊经宝

禹馀灵宝高真 上清真境 梵辅天灵宝分化天尊

上清真境 禅善天 灵宝辅化天尊 上清真境

应声天 灵宝应化天尊 恭望洪慈 俯垂证鉴

(过板)渺渺大罗天上 晃晃金阙宫中 虚无自然 太清仙境 大赤天宫 九龙高座 七宝层台

金容玉相 自然高真 洞神大道 度人无量

不生不灭 大罗道德天尊 太上无极至尊宗师

大赤神宝高真 太清仙境 须延天 神宝分化天尊

太清仙境 高虚天 神宝赞化天尊 太清仙境

无相天 神宝应化天尊

琳庭兵马 助道神员 云空过往 纠察真宰 城隍社令 功曹土地 一切威灵悉仗真香 普同供养 伏以 道包天地 理贯三才 一气分真 三清应化

凡有投诚 敢不上达 今有庆X 表文 恭对敷宣 念诰 起韵 化表 说送表文 散班

真 武 朝 科

说文

北方壬癸水 玄天上帝同

尊神镇千古 威灵遍乾坤 步虚

圣德流下土 星旗荡妖氛

剑光照日月 万载永沾恩 举天尊 金阙化身天尊

26

吊挂

真武玄天上帝同 当年修真悟正宗 净乐宫中辞父母 武当山上去修行 插梅骑榔仙踪在 铁杵磨针尚有踪 四十二年功行满 五龙捧圣上天宫 香供养 金阙化身天尊

说文 臣闻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人心戚戚

作善降祥 忽焉在前 瞻之在上 兹当朝 必假香传

恭惟 赫赫威灵 护国裕民 凛凛尊严 道法无穷

威镇北极 伏魔而靖世 道成南岩 法旆于生灵

伏被清泉 披绀发以宁真 五龙捧圣 升天永镇於 武当 无诚不格有感皆通 恭祝真香 虔诚上启 举天尊 金阙化身天尊 提科

武当山上榔梅开 玄天上帝亲手栽

四十二年功果满 五龙捧圣上天台

稽首皈依道 道在渺冥中 恍惚开祖教 混沌理难穷

愿烧道宝香 道宝香生生 生生常供养 香供养 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 臣闻 天道昭彰 惟不言而善应 人心翼翼

谅有道以能通 兹当朝奏 必假传香

恭惟 默而守柔而用 灵光直射于太虚

视无形 听无声 呼吸潜伏于帝座

无诚不格 有感皆通 恭炷真香 虔诚供养 举天尊 金阙化身天尊 提科

金炉信香结珠烟 瑞气浮空遍大千

三岛神仙临法会 十州诸真降人间

稽首皈依经 经文唤八方 五千四十八凤篆与龙章

愿烧经宝香 经宝香生生 生生常供养 香供养 大罗经宝天尊

说文 臣闻 上帝好生 许下民之恳祷 乾坤高厚

容众生之皈依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恭惟 道镇玄天号令分五雷之像

星缠北斗 威灵秉三界之尊

妙法隐显於无边 神功永垂于靡尽

应虚危之列曜 实黑帝之英灵 神功长养

愿有不息之慈悲 恭祝真香 虔诚上启 举天尊:金阙化身天尊 提科

今辰启建法筵开,迎请高真降驾来。 云拥旗幢离御座,风吹仙旆下瑶阶。

稽首皈依师,师恩莫能量,化胡为佛教 苦海作慈航,愿烧师宝香,师宝香生生,生生常供养。 香供养: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臣闻,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大音希声,

27

叩之则应。兹当朝奏,必假香传。恭惟,

玉虚师相,玄天上帝,荡魔济苦天尊。

德旆民物之权衡,兹应无恩之不被,武当冲举, 道妙卓冠于诸天;玉阙巍峨,圣范独宗于玄武。 丁大道昌隆之期,司天司化度之柄。 恭祝真香,虔诚上启,普同供养

佑圣慈鉴,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举天尊:香云达信天尊 提科

三柱真香达玉京,九重诚进九重诚。

阊阖门开鹤驾下,鸾歌凤舞到坛庭。

祝香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 咒: 真灵下盼,仙旆林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 威

千劫良因,九天运会,黄道荡荡,正法兴隆, 灵

今日大吉,咸仰玄功,太初太易,无象无形, 咒

莫知重浊,熟辨轻清,吾于混沌,分其昏明, 天得以健,地得以宁,民得以养,物得以萌, 神得以灵,邪得以正,三才之内,万类咸亨, 大道既散,仁义乃兴,臣等皈命,与道合真。

提纲:恭对瑶坛,请职称位。

称职:臣系太上,道德教下,清净正一,不二法门,南昌炼度,上宰北极,伏魔真人,便宜奉行,凡未午朝,上表科事,臣***,

羽鹤临坛,请法弟子,诚隍诚恐,稽首顿首。 圣班:炉焚真香,虔诚上启,虚无自然, 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昊天至尊。 玉皇上帝,白玉京中,四御四皇上帝, 十方太上,诸天上帝,祖师万法教主, 紫皇玄天,仁威上帝,演法历身, 终劫济苦天尊,混元宅身,玉虚师相,

玄天上帝,变化妙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 勤修炼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变化妙身, 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灵应显身,玉虚师相, 玄天上帝,妙相观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 圣父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圣母善圣皇后, 琼阙上仙,圣师玉清祖姆,紫虚元君, 北极丰乾大帝,恭望洪慈,俯垂恩光。 再运真香,虔诚上启, 北极武曲,应化真君,

北极虚危,二圣真君,旋波提莫,玄天二女, 天阙太玄,巨蛇火精,命阴将军,地轴太玄, 苍龟水精,育阳将军,水火二将,惠济真人, 左右金吾屯卫,二大将军,高大明曜, 都统大将军,壬癸五气,统兵助法大将军, 六丁六甲,五雷神将,掌卯进圭,擎冠捧匣,

28 周公桃花,执纛捧剑,灵官神兵,天罡河魁, 拥前遏后,掌籍掌算,一切神祗,恭望灵聪, 俯垂恩光。

再运真香,虔诚上启, 纠功录过典者,

赏善罚恶灵官,同修得道,五百灵官, 巡山黑虎,刘赵二大元帅,巨虬狮子,

毒龙猛兽,前后导从,左右侍卫,引路先锋, 乌鸦使者,剪伐魔精,诸灵官众,三天扶教, 高明大帝,七曲宏仁,梓童帝君,王马殷温, 四大元帅,雷霆法部,官将吏兵,玄冥赞化, 功曹符使,城隍社令,山神土地,里域等神, 天下名山洞府,古今得道仙真,是日云空过往, 纠察真宰,琳庭兵马,助道神员,庙宇香火, 一切威灵,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说文:臣闻,太初太易,无象无名,一气分形, 化百灵而昭列。五文开启,普万汇以生成。 垂象于天,祥咎于地,仰凭上圣之恩庥, 愿宥多生之罪障。凡在光中,一切获庆, 具有真武庆贺疏文,恭对敷宣。(宣文表)

向伸疏文,宣白云周,就于坛前,用凭火花。 念诰:志心皈命礼。 混元六天,传法教主;

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 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

右桓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 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 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志心皈命礼。经坛土地,……(刹板,起小开门) 说文:伏以,望天罡吸取正气,赴斗阁建立瑶坛, 持太清百炼之剑,洗银河万派之泉, 行天条禁戒之律,掌都天法治之权, 默运则三山鼎沸,呼吸则雷电风生, 发言则鬼哭神愁。令下则兵随运转, 将随令行,唵吽吽,

混元宗坛,本坛都炉焚香,下令宣召,乾坎艮震巽 离坤兑,八卦大神。上请天德君、地德君、日精、月华君,天罡大神,奎光星君。奉请,各各执斧 仗剑,掷火流金,降真气于水中,放祥光于坛内, 光明赫奕,从九凤破秽而来,队仗振响,自五云 浮空而至。禳灾而无灾不灭,祈福而无福不臻; 上帝敕令,万神恭听,速净厌秽,扫荡妖氛, 坛有荡秽牒文,谨当宣读(宣荡秽牒)。

向申牒文,宣白云周,就于坛前,用凭火化,

志心皈命礼。经坛土地,神之最灵,升天达地,、、、、、、说文:以今上表之际,阐事之初,切虑坛场内外,

29

人物往来,秽浊之气,难以降格高真, 先令臣请出百炼之剑,太上五龙神咒, 神水洒净瑶坛,然后依科,敷扬妙道。 夫水者,禀五龙之真气,合九凤之光华, 故能洁浊以扬清,无可解秽而涤垢。

一洒天无氛秽,二洒地无妖尘,三洒坛场内外, 悉令清净,坛有咒水灵章,众当持诵。 众唱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 祛病延年,八海知闻,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气长存。 洒净

清静之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 内隐三台。神水一洒,厌秽速开, 净水洒过,祸去福来。

说文:道香一炷,诚叩十方,金阙门下, 发鼓三通。雷霆宣号令,星斗唤文章, 一声霹雳响,官军赴道场,唵吽吽, 混元宗坛,本坛诸炉焚香,下令宣召,

值日受事功曹,火速出班,祗领关文,通传表奏, 具有护表关文,谨当宣读。(宣护表关) 向申关文,宣白云周。神虎官将,谅能承受。 伏祈大帅,仗三尺太阿之剑,斩灭邪妖;

蹑九灵飞步之罡,游行三界,将吏拥旌幢於左右, 官军执斧钺于前后。令臣登金门,步玉堂,

执持二尺斩罡风、除颢气,则为而功,叱咤风雷, 飞腾霄汉,一时天开黄道。

提纲:表文未进,黄道先开;金童玉女,捧过函来。

众唱:五色之烟,薰表上天;五色之气,薰表达御。错字改正,落字上添;龙刀宝剑,削表镇威;下官故气,不得妄幹。一如诰命,风火驿传。 说文:天皇号令,急如火星,十方三界,

顷刻遥闻,今有开天符命,谨当告下。

众唱:所有开天符命,谨当告下:太上开天符命, 右符告下,混元锡庆,集福延生宗坛。 本坛以今恭遵,道旨颁发,开天符命。 仰符中使者,帅将天丁。赍捧表文,

以时上达天庭。罡风九醜,灏气群凶,

午酉等神妄生遏截者,戮于道左以明,天宪施行。 黄中策气,馘灭邪踪。罡风九醜,灏气群凶。 开天符命三天迳冲;当遏表文,速送罗酆。 流金火铃 照徹寰中 龙虎骑吏 直奏云宫

普天同庆飞腾太宫 一如诰命 风火驿传 提纲:举步朝金阙,飞身谒玉京;

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众唱:旋步云罡上,天风洒而吹;飘举凌斗炳, 炳复一声机;狮子含丹兽,麒麟踏翠枝; 飞行周八已,机观发春机;宝座临金殿,

30 霞光照玉轩;万圣朝帝所,飞泻蹑云端; 一如诰命,风火驿传。

大赞赞北方,真武神,入武当悟道修真; 不遇真师下山林,见老母铁杵磨针; 四十二年功行满,斩美女插剑飞升; 五龙捧圣上天庭,敕封保佑圣真君; 皂旗展动鬼神惊,普天下扫荡妖氛; 庚申甲子降来临,为众生赐福延生。

说文:伏以,金炉常焚,香烟篆就平安字; 玉盏不息,灯焰结成富贵华。是乃臣等,

登上宝殿,拜进真武祖师庆贺疏文一函。

仰烦值日受事功曹,赍捧表文,上诣天乙真庆宫 呈进。伏愿,疏文上达,恩命下颁,仰凭道力, 为上良因,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

诸 真 朝 科

说文:大圣庆元君,散彩满太空;诸天皆欢悦,巍巍镇坛

31 庭。

步虚: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 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 举天尊:开坛演教天尊。

吊挂:自从太极分高厚,始判轻清上属天; 自古人能修至道,方知身乃作金仙; 大道行益三千数,不觉时订四万年; 老祖丹台开宝笈,天尊金口永留传。 香供养:金真演教天尊。

说文:臣闻,大道昭彰,惟不言而善应;人心翼翼, 谅有道以能通。此当朝奏,必假香传。 恭惟,天地垂恩,万物以成形象;玄天啟教, 三宝无声无臭。爰世界之不济,乃法门之培建, 无诚不格,有感皆通。 恭祝道德真香,虔诚上啟。 举天尊:大罗道宝天尊。

提科:钟彭琳琅响彻天,十方肃清得安然;

    天无分秽朝元始,地无妖尘谒圣颜。皈命礼道宝,郁罗萧台上,太极涵三

,包罗森万象。

志一心诵持,忏除身业障,是故皈依 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臣闻,上帝好生,许下民之恳祷,乾坤高厚, 容众生之皈依。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恭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神明有赫,享于克诚。 无诚不格,有感皆通。恭祝真香,虔诚上啟。 举天尊:大罗三宝天尊。

提科:今辰啟建法筵开,迎请高真降驾来;

    云拥旌幢离御座,风吹仙旆下瑶阶。皈命礼经宝,白玉龟台上,演法度人

,普度人无量。

志一心诵持,忏除心业障,是故皈依 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大罗经宝天尊。

说文:臣闻,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大音希声, 叩之则应。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恭惟,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妙洞真香,无量

真香,虔诚上啟。 举天尊:大罗三宝天尊。

提科:三炷真香达玉京,九重呈进九重诚;

    阊阖门开鹤驾下,风翘鸾舞到坛庭。皈命礼师宝,紫微琼台上,风篆龙章

,诸天法论藏。

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 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臣闻,丹宵遥远,惟自诚而可格;人心虔恭, 虽九重以能通。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32 伏以,香烟降彩,瑞气腾空,瞻宝座以临凡, 望高真而啟奏。云天空凌,万信朝谒, 三炷真香,应用周宣。函分三界,灵遍十方, 飞云既腾,万真洞鉴。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举天尊:香云达信天尊。

提科:道香德香师宝香,妙洞真香灵宝香;

   三炷真香焚炉内,表文一函达上苍。祝香咒:道由心学,………威灵:五

星列照,焕明五方,水星却灾,木德至昌,荧惑消祸,太白啟兵,镇星四据,家

国利亨,

名刊玉简,录字帝庭,乘飚散景,飞腾太空, 出入冥无,游宴十方,五云浮盖,招神摄风, 役使万灵,上卫仙翁,臣等皈命,与道合真。 提纲:恭对瑶坛,请称职位。

称职:臣系太上,道德教下,清静正一,不二法门, 南昌炼度,上宰北极,伏魔真人,便宜奉行,

凡昧科事臣***,引领坛下,请法弟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圣板:炉焚真香,虔诚上啟。大罗天上,寥阳宫中, 虚无自然,开皇始祖,说法度人,

铁师元阳上帝,鸿蒙混沌天尊,道无可道, 大罗元始天尊。经内设经,玉宸灵宝天尊。 玄之又玄,混元道德天尊。上极无上, 玉皇赦罪天尊。天中之天,伽耶霹雳天尊。 象外无象,中皇玉镇天尊,圣像玉圣, 太乙元皇天尊。色寂非色,后土掌劫天尊, 慈佑洪慈,土明显佑天尊。天地水火, 四帝真君,东西南北,四圣真君。先坠始祖, 五老上帝,天地人甲,三皇上帝。高上神霄, 九宸上帝,度人无量,三十二天上帝。 中央元灵元老,梵天上帝。元阳慈父, 大道帝君。灵宝玉母,大道元君,东华木公, 上清童君,西灵金母,大道元君,上相上宰, 上保上傅。四司五帝,十二台阁金仙。 恭望洪慈,俯垂恩光。

再运真香,虔诚上启。

斗父龙汉祖劫,周御国王天尊;斗母先天大圣

,圆明道姥天尊。

东斗六阳,注算星君,西斗六阴,纪名星君。 南斗六司,延寿星君,北斗七元。解厄星君, 中斗大魁,保命星君,斗上三台,华盖星君; 洞明左辅,大道星君;隐光右弼,上道星君。 天罡大圣,合明威光,普天星斗,河汉群真。 恭望洪慈,俯垂恩光。

33 祈 求 姻 緣 文 疏

伏以

瑞氣靄祥雲 迎戶樹交柯 錦堂雙璧合

彩帷開翡翠 當戶花並蒂 玉樹萬枝榮

昊天金闕 玉皇上帝陛下

天德巍峨 萬彙均沾化育

神恩浩蕩四民共賴維持士庶咸頌稽首頓首百拜上言

為叩求酬良婚姻成吉願達 今據

南贍部洲

大中國00省00市00吉宅居住奉行

仟佛禮讚 信仕 本命宮 造 年 月 日

時現庚 歲

同誠供敬果品焚香稽首禮拜 承上

無極玄穹道祖道法彌深太上道德大天尊 聖前

無極清微天宮黃金闕內元始萬法大天尊 聖前

無極靈壇聖主擎天頂地靈威廣法大天尊 聖前

無極玄穹高上帝玉皇錫福赦罪大天尊 御前

無極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駕前

無極日月星宿五斗星君 駕前

無極利海萬能列位聖尊 各寶金蓮 座前

恭申言念祈求

十方三寶 萬德千尊及月下老人星君 諸天護法

一切神祇光降 姻緣聯結 有求必應 速降來臨

為求者如意 大降吉祥 伏具採納疏以

天運 年 月 日 具文疏九叩首拜上申

34

推荐第7篇:道教对联

道教对联(5) 杂荐类

老子跨青牛倾刻仙灵并集 麻姑骑彩凤须臾魂魄随临

一十四朝鸳帐孤单秋色老 百千万泪鸾庄寂寞镜光寒

生死本空万派水流还入海 去来如幻五更月落不离天

会启青华珠节旌幡天上降 斋修黄灵香云环佩月中来

道日高明漠漠夜台开晓 灵章玄妙溟溟幽壤能过

蝶化庄周不记当年梦幻 鹤归华表重来旧日家乡

百日

夫惜荆残百日遥瞻青镜掩 子哀萱谢六时远望白云飞

终七

荆室渝亡终七感终身叙守 慈尊怜念再三祈再造洪恩 五七

桃脸伤红荐悼荆魂五七 柳眉舒翠恭迎芝盖三千

三月

红衣落尽暗香残感时因溅泪 白日长愁明训杳恨别在终天

清明

春枝萱树两摧调亲恩莫报 月殿云阶同超举元德殊深 六月首七

蝉噪风前恸哭初闻首七 猿啼野外悲号遍讣大千

清醮通用联

宝笈琼书能忏岁生业垢 琅函睿号可消累积愆尤

夜壑开光魂度逍遥道岸 天衢耀日神超快乐仙乡

悟道登真承受今生福利 解冤释罪不经他日轮回

夙憾顿消尽释九幽孽报 真常得证仰瞻三宝龙章

善果有因前世已修今世得 福缘无量今生须造再生功

修忏法以涤前愆善因不漏 按经言而偿宿负福果无虚

福为修成早向寸田勤种福 功因行得速纵余地早施功

净启瑶坛总致凡诚而上达 装严宝座俨然天帝以遇临

瑞气盈庭玉烛金台随日耀 仙风清遵旌幢宝盖自天来

霭霭云飞应斋坛而毓秀 氤氲气腾绕醮席以增辉

庭拥丹霞望望皇车达帝乡 宇浮紫气翩翩仙仗降灵坛

五色瑞云开黄道光华天颜咫尺 九重恩昭下清班罗列仙仗徘徊

金鼎焚沉檀信达青霄列圣垂庥法席 银台燃惠炬诚通碧落诸真俯泽斋筵

登无上法桥脱也关津跻寿域 拜虚皇宝座翘瞻云汉诣天阶

扫开******尘氛天真降鉴 收起一声霹雳人物亨贞

众姓寅恭修斋醮礼而邀迎福履 一方胥庆设法筵庆以殄灾殃蹈

玉帝垂慈鉴格今辰醮典 九天请命赦除夙世誓言

圣德周流万户太平咸效颂 玄功广布家家康裕共蒙庥

玉辇迓云端恩施春秋冬夏 琼与漫空际泽覃南北西东

一境免烽烟门闾兆瑞 九天昭祈祷众庶蒙恩

虔恳天恩愿保一方宁泰 永凭道力还祈万户隆昌

醮奏离宫一境峰烟绝患 诚通坎府千门雨露沾恩

宝醮虔修福泽普覃众姓 瑶坛静设恩庥永佑同诚

皇穹眷佑殄九厄以削三灾 紫极垂庥集千祥而臻百福

库藏坚牢贮积来生受用 玄恩浩荡资扶见世安宁

经演十回广度众生德至盛 朝修九肃同积善果福有余

内外承恩瑶简宏开增福寿 祖宗受炼玉京满愿上云霄

内外同修期百年而后用 祖宗共荐愿三境以逍遥

圣境愿修斋醮盟荐祖 灵文虔设醮修已宁家

紫雾盘旋上帝率旆幢下迈 彩云缥缈天真随御辇来临

阙幔风柔华彩映遥林玉树 庭帏尽永荣光披金蕊琳琅

香雾盘旋恍睹玉皇临醮席 幢幡缥缈如闻宝盖降尘居

香霭螭头雾锁瑶坛紫府 烟净龙滚天开黄道红云

玉烛摇红移下一天星斗 银蟾吐碧引来三岛神仙

三老光临专演长生秘诀 群仙宠雇寿延久视遐龄

天一生成永殄丙丁厄运 坎三润泽均沾雨露恩膏

上天彰赫赫威严民知悔过 下庶竭拳拳诚恳志切求安

雨露垂恩万户安宁叨景贶 峰烟除患八方康裕庆升平

醮礼玄冥四境书云承庆泽 坛禳荧惑群生辟户沐仁风

醮礼籍玄坛物阜人康时迪吉 水星临福地烟消尘静夜无惊

鸾驭下璇霄带得一天新雨露 瑶坛挥法水洗除合境恶烟烽

人意回天荧惑退经缠次 凡情格圣福星照注垂恩

通用祈雨

雨露洪施沛恩泽而润身润屋 天星顺度降妙剂以消难消灾

政出黄堂一祷回天真有力 雨生赤地万民丰岁乐无疆

白鹤乘风飞舞金桥下迈 紫乡啸月翱翔玉阙来临

祈雨谢晴

道法昭彰四望黑云遍野 天恩溥博一时绿雨温天

星土保惠 轮纳冥财偿宿欠而消现患 会禳星土却灾迍以益遐 道教对联(4) ( 荐亡用联 拜救苦经忏:

救苦真经可灭恒沙罪障 慈尊睿号能消亿劫愆尤

洗涤千妄升碧落虚无境界 圆明一性登青华长乐天宫

泉路茫茫欲渡迷津惟妙道 清魂杳杳期超仙域赖灵文

狮座浮空露洒杨枝来接引 霓旌结篆光舒莲叶照幽沉

道岸岂难登总为孽风翻浪 天堂原有路良因性海无波

丹简覃恩慧日照明长夜 玄文演妙宝珠璀灿灵台

听法闻经愿恳仙神离北府 执符把录克诣度品上南宫

符命遥颁九地慈悲登厚泽 纶音宠锡三天覃赦沐宏庥

仗此经功一洗生前业垢 承兹忏力诞资殁后津梁

离苦登真快乐九霄常自在 超凡入圣逍遥三境罢轮回

东极颁恩上帝高升狮座 南宫度命慈尊速降龙辇

太乙垂怜魂度青华长乐界 慈尊哀悯魄升东极妙严宫

•血亡拜血湖忏

瀚海平波帝驾乘狮垂济度 骞林开爽冥灵化鹤任翩跹 •荐友

下民如有诚感在荐扬之际 丈夫非无泪洒于死别之间

泪洒西风泣故人采频致荐 符颁北府超清魂御气飞腾

道月常明皈洁夜光赞夙世 秋云易散飘叶仙迹脱尘凡

•荐僧

威鹤赋新归西去丹山涤赤鸟 神龙惊怛化东来紫气失青牛

觉性真空更悟虚无妙理 本来寂灭还从玄化生神

•荐岳父母

诚格青宫申半子追修典礼 魂辞黑壤登五灵快乐仙乡

半子追修有忝东床孝道 处亲承荐祈登西极仙乡

醮格诸天聊臻一忱祷祝 财临五七庸申半子哀情

征善士认成真忽奉三天诏旨 叩慈尊而度苦聊申半子情怀 太岳倾颓半子感恩思报荐 宏仁济度九莲载魄愿升迁

大道垂慈资妻母昔时寄库 小祥斯由荐岳翁今日升天

梅漏南枝堪应小春节气 诚通东极徒申半子哀情

泰山其颓将尽门楣报本 青峰在望持修道典超灵

花谢水流岳府台前超岳父 冰清玉润东庭文下准东床

•荐师六十冥寿

师范常存花甲甫登归冥箓 心丧已毕感怀欲报到泉台

貂荐主魂三岛仙游在朔望 仰延玄驭九泉慈迹应澄清

•荐内考内妣

孝女衔哀对椿庭而洒泪 馆男致敬叩莲陛以陈情

烟锁柳提实切冰清悲恸 云依蓬岛荐登泰狱尊灵 狮座浮空七七追思情未尽 鸰原悲切重重急难意何忘

•荐亡(荐父终七) 严范升天七七丧期今日已 孝思恸地绵绵抱痛几时修

•荐贞母

贞女辞尘表忠节馨香留万古 嗣男谒力书褒章炳耀显中吴

六月荐父母醮联

椿树俄倾蝉抱高枝哀叶底 萱枝犹茂鹿衔瑞草献堂前 七中

血泪滴黄泉达新颜儿七晨昏思深风木 丹忱通紫极瞻慈容百千化现接引迷津

百日

沉四月悲思鹤梦已随风阵散 抱三年哭听鸟声空带月光寒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我念我亲只要心常如在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人为人予须知身待重来

三月七终

七有终而痛无终白李红桃俱境伤感 生无待而死有待金科玉典顿豁冥愆 除灵

先母周年报劬劳而申孝 中秋八月修功德以除灵

悟影凄凉目接已兴悲母念 秋声惨切耳聆更动忆亲心

十一月生忌

莫报亲恩五十年依然孺慕 诚通帝德三千界倏尔阳回

北堂萱草谢三秋失慈母兮何如 东极莲花开九品知孝子也有怀 七内

东极垂慈愿洒大千甘露 北堂倾逝俄经七之良辰

哀彻终天子欲养亲亲不在 痛伤罔极儿当奉母母何存

三七

诚格九重天东极云开方济渡 时逢三七日北堂梦断永悲伤

七月半

会建兰盆度北堂而登月殿 诚修芹献延东极以下云衢 孝子家齐天

大孝显荆楚报亲终养 一诚达上界祀帝祈恩

蕊阙云开庸致荐修盛典 萱兰风惨难酬罔极深恩

东极云开庸致吁天诚恳 北堂风冷永怀陟岂悲哀

中元

父殁子念勿值中元令节 人为意切仰瞻东极慈容 大殓

孝道在庭中尽哀致礼 亲棺殓堂上事死如生

首七

首七方临玉案初逢秦广 一灵长逝亲恩罔答劬劳

二七

二七追修抚爱恩酬万一 十王慈悯超升路开三千

除服

极目白云除服报亲当尽孝 举头红日抒诚事帝少倾心 秋五七

金菊飘香广布九秋瑞气 玉炉腾雾虔修五七冥斋

丹桂临风香满瞻宫当八月 灵椿萎露魂随鹤驾御三天

时值中秋月有圆时人有缺 修斋四七功无量数德无边

失怙已将一月念灵识以何依 抱痛罔极终身祈慈悲之冥护 百年椿树殒秋霜山川失色 八月桂花含暮雨庭砌生寒

终七

鹜星隐曜睽隔慈颜恍惚四十九日 萱魂游仙宏修善果报酬百千万恩

萱草香消空叹庭帏关寂 骛星光掩何堪河汉昏沉

四七

八十四翁奄尘凡俄经四七 九幽大忏度慈父往化大千

冬五七 五七甫临仰听慈尊而超度 新冬才到痛思吾父以难忘

五七修斋莫见闫王铁面 百千罚释常瞻大道金容

自余馨训无闻未识神游在何处 七时音容募见惟期魂去早归来

天唁哲人雪载千山孝服 物悲贤士风号万壑哀音

九月

黧日昭昭将见严宫离水夜 冻云漠漠不堪孝子泣长天

问寝无闻鹤泪灵椿人寂寂 越庭莫对鸟啼寒树夜迢迢

拂拂金风撤父灵筵与荐悼 冷冷玉露宣慈秘密度生方

白发严亲借金风而诞桂窟 青宫慈父洒玉露以到椿庭

上元周年

上帝降凡居恩沛上元雨露 严亲捐馆舍悲看几度梅开 秋季

露冷风清无限孝思明月夜 蓼红频白几多血泪楚江秋

十月

序属小春景触丹枫空洒千行血泪 时维十月雕零黄菊徒深五七悲哀

白鹤泪空霄接引清魂朝帝阙 秋蛩鸣夜月倍添孝子泣灵关

孝子思亲痛洒百千万泪 先君弃世倏经四十九朝 终七斋敷良月荐魂超北丰 皈依哀洽小眷怙魄度南宫

景过三秋篱边露滴黄花泪 时逢十月庭前目睹白云飞

冬至

地府阳回月冷椿庭魂缥缈 人间冬至风清篷岛魄优游

天意冲寒椿谢影雕经五七 岸容待腊梅开香霭遍三千

冬季

风动桂阴倚仗亭思听林木响 日沉椿影凭栏处愁望岭云飞

微雨洒寒窗愁看逝波流白壑 凄风号石木不堪血泪染丹枫

霜天落叶悲风叹亲魂兮何在 寒夜哀鸿叫月洒血泪以无穷

周年逢二月

二月将归椿树杳然空晓雾 年周已届桃花依旧笑春风

荐伯父叔父伯审母

报伯父罔极深恩魂经三七 尽孝侄追修典礼魄度九重

切念灵魂追远慎终于殁后 时思伯父孝当竭力在堂前

水碧沙明黄菊香中超懿魄 天空云净白毫光里见慈容

节遇一阳忽起孝思追叔父 赦原九地特颁惠泽及幽冥

侄女渡沉沦超升快乐 伯母谢灵世脱尽繁荣

伯父终天屈指已经三七 孝侄追荐深恩未报涓埃

明月光凄恭籍慈尊而追拔 清风声惨荐资伯母以超升

荐外公婆

德泽弥天两世外慈登至境 玉宸近日三清上圣莅瑶坛

荐母舅

孝甥恳诚痛母舅攸经五七 慈尊开度仗冥官颁赦千条

妻父妻兄相继奄尘三载 孝甥孝女敬当报本一诚 孝启东林超度冰魂升紫府 诚通北阙颁宣玉简下黄泉

九月荐祖考祖妣

南浦白云飞难忘德祖深恩泪倾十载 东离黄菊绽不尽慈孙孝念肠断三秋

狮座浮空承杨枝洒尘以荐水源木本 霓裳散彩沾蓬花法雨无忘春露秋霜

四七荐祖考祖妣

祖母掩尘新岁俄临四七 孙田申孝抚恩当报百天

祖父流芳当报劬劳之德 乾坤钟秀仰酬覆载之恩

七中荐祖考祖妣

祭竭厥诚一念不忘祖德 丧尽其礼几七聊荐仙乡

返想北堂少效报刘令伯 投诚东极仰瞻赦罪慈尊

腊欲去春欲来幽谷兰荪香泣露 爱日长报日短吴山梅蕊冷瞻云

日届小祥痛祖母渝亡已周一载 诚皈大道仗慈尊接引早陟三天 荐兄弟

棠棣分枝水落此乡情更切 雁行失序秋深故国恨犹长

狮座垂光庸布腹心诚明悃 雁行失序可胜手足深情重

云散长空鸿雁徒然失隧 花随流水鹡鸰难挽连枝

一叶飘阶泪滴梧桐深夜雨 三元赦罪歌悲棠棣早秋风

雨打榴花连日低头含宿泪 风吹艾叶常时遥指叹分枝

首七追修亡弟克经秦广案 再三恳祷慈尊甫降玉罗台

煮粥燎须克体天伦顺事 沂哀求荐愿书姊弟深恩

梦杳西台月问江天孤雁叫 恩开东极魂升篷岛九莲香

生世二十年爱忍割肠修忏法为汝解除孽障 离膝四五日情钟在我礼苍穹愿尔超拔幽冥

棠棣花残可叹连枝今丧折 雁鸿升断堪嗟同气已分离

鸿雁声中对寒檠而肠断 紫荆花下抚玉树以心伤

几阵悲风吹散天边红雁侣 一番愁雨惊飞原上春鸰群

.荐婿并女

老泪潸然愁哭东床佳婿 诚心至矣愿超北府清魂

新月尽眉天外佳人难再得 运衣裉粉洛中神女复何求 荐子

梦里分明依依绕膝情愈切 醒来仿忆迢迢萦念我徒然

儿抛不老之亲情怀凄惨 父泣少年元子涕泪流涟

菽水谁承幸跻珠光超北极 班衣缺舞早驾云彩赴南宫

五碎荆山空费切磋成玉器 珠倾合浦徒然试泪泣鲛绡

痛失老夫两眼泪垂云雨地 伤亲孝子干声啼破雪霜天

事有难明善人不尽获福 理有足信仁者必能昌后

冢子倾亡违别堂前彩服 双亲垂泪痛失掌上明珠

岁及已周太息麟儿早殁 诚通九陛空瞻鹤驾迁临

长子倾殖慈父返追终七 凡居净镇人缘顺泰四时

荐拔玉麟资道法 虔修宝笈度蓬瀛

荷芰生香接引慈悲狮座 椿萱返孝超拔后杰麟儿

对镜时忧心益痛 伤情处血泪何穷

荐妻

镜为尘埋不见凤鸾对舞 琴因击断顿教鸿雁孤飞

芝盖遇临紫凤衔书来北阙 荆舆杳缈青鸾传言赴西池

蓬岛风清五色彩霞迎凤辇 楚风云散一轮明月照鸳帏

上帝遇临遥见长空飞五凤 淑人杳逝不堪夜雨剪孤灯

恩爱两忘花落桃源春去早 死生一别魂游蓬岛信来稀

孟案寥寥孤鹤梦中常自在 壮歌落落双星天上为难明

杨柳拖金敛翠眉愁空惠帐 梅花吐玉含香泪湿尽鲛绡

菱镜尘蒙攸尔七终莲步返 荆钗玉断翛然一梦蕊宫游

娥月归天影射幽窗随玉魄 婺星坠地光留泉壤照冰魂

云淡秋空室掩不禁终七泪 风清晓梦魂招犹意隔重泉

.七中荐媳

中馈忽沉念冢妇届临三七 一堂有感愿慈尊恩沛九泉

人寿难期痛殒闺中家媳 死生永诀悲伤堂上慈翁 奥藏启幽扃淑魄招三升碧落 瑶篇开黑壤芳魂终七陟丹陵

诚达东宫忌日荐超冢妇 醮申北极良辰销缴远香

荐未嫁女

法界颂瑶章十绝灵幡迎淑女 冥君开齐色一函宝笈度贞魂

素月广寒万里天云升化魄 青莲体洁一尘不染附香魂

道力亲深助上天堂路径 金风玉露忍伤兰砌馨香

奄红尘四十九朝玩荷日身归青冢 享青春一十七岁悬艾时面别红妆

荷钱点水买甘露以润香魂清凉自在 麦浪翻空驾慈航而津淑魂彼岸非遥

罔招玉质速返篷壶 未赋桃夭先歌薤露

魂度广寒永伴常娥游月殿 诚通阊阁遥瞻仙仗下云衢

孙女将嫁而亡

宜室当期将谓含饴今遂喜 结离未果奚堪捐馆返生悲

荐外甥

斋设频繁舅父诚通东极 恩颁泉壤甥魂超度南宫

荐孙

衰祖啼孙自惜桑愉晚景 老父哭子独伤蒲柳先秋

荐夫君

荆室投诚愿鉴寸心恭恪 夫君辞世难忘五七哀期 道教对联(3) ( 殿堂 三清:

道本先天粉碎虚空归一气 清根无始打破混沌不二家 三教同源太极原从无极起 万缘一善众生须及有生修

老君:

发景宫善念虔诚荧星退舍 阐老子玄科奥妙黎庶沾恩

大慈悲度一切苦厄 空色相着五千真文

卅六洞天仙世界 五千道德古文章

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玉皇:

紫金金阙浩劫至尊十号圆满万天帝主 白玉玉京无量功德流焕法轮诸佛圣师

龙章三卷讽诵皇经感动群真普天降吉祥 凤篆五品拜礼玉典大赐诸仙满地呈献瑞

三官

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 求福赐福护福还须积福为先

推荐第8篇:道教咒语

道教咒语: 第一咒:

【混元咒】清清灵灵,心下丙丁。右观南斗,左观七星。吾能混元,天地发生。吾诵一遍,可治万病。急急如律令。

【作用】有病患时可念此咒

【注释】自己简单学习道教的【混元咒】发现其内容很实用,有具体的修炼方法,而且简单明了,下面的内容只是我的自学笔记,难免有不足。

一、清清灵灵

清清:修炼时要清静无为纯正恬tián静自然安静。

灵灵:清静中要有灵性,不是顽空发呆,要有知觉慧光。

二、心下丙丁

心下:心下既肚脐,就是肚脐内的丹田,知觉反观之处。

丙丁:指的就是火,比喻肚脐中小腹内的能量。

三、右观南斗

右观:右既佑,保护庇护。观指观想想象。

南斗:天空南边的南斗六星,排列成小勺形,四颗星组成勺头,两颗星组成勺把。南斗六星在修炼中象征心中意识之火,代表修炼时要控制好思维意识。

南斗六星影响着生命的寿命长相和爵禄福分等,如神格化分别是六位星君。

南斗第一 天府 司命上相镇国真君

南斗第二 天相 司禄上相镇岳真君

南斗第三 天梁 延寿保命真君

南斗第四 天同 益算保生真君

南斗第五 天枢shū 度厄 â 文昌炼魂真君

南斗第六 天机 上生监簿大理真君

四、左观七星

左观:左既佐,辅佐从旁帮助。观指观想想象。

七星: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排列成大勺形,四颗星组成勺头,三颗星组成勺把。北斗七星在修炼中象征身体中的各种各样激素荷尔蒙等等物质,修炼时要保护好这些生命之水。

北斗七星同样影响着生命的寿命死亡和福分贫富以及罪障业障,如神格化分别是七位星君。

北斗第一 天枢 阳明贪狼太星君

北斗第二 天璇 阴精巨门元星君

北斗第三 天玑 真人禄存贞zhēn星君

北斗第四 天权 玄冥文曲纽星君

北斗第五 玉衡 丹元廉lián贞罡gāng星君

北斗第六 开阳 北极武曲纪星君

北斗第七 瑶光 天街破军关星君

五、吾能混元

吾能:吾就是指修炼者。能是要修炼者去修行体会做到。

混元: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一切混元一体的境界。

八、天地发生

天地:指世间的万事万物,亦指身体中的一切器官经脉能量。

发生:说的是修炼者由于修行得法,开始发生变化,犹如春天的植物萌发、滋长,身体健康强大起来,生命的能量开始复苏。

九、吾诵一遍

吾诵sîng:吾就是指修炼者。诵就是进行修炼持念进行深度的体验,进入此咒所说的境界中。

一遍:一心不乱,真心修炼的入定境界,对咒对应的境界从头到尾有正确的体验经历,做到真落实的修行。

十、可治万病

可治:可既可以,治既治疗消除。

万病:很多很多的疾病痛苦忧虑疲累。

一、急急如律令

急急:快些,快速。

如:依照上述咒文去做,与天地自我去感应。

律令:你必须去执行,必须真正的进行修行,赶快命令你自己吧。 第二咒:

玄蕴咒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

五方徘徊,一丈之余。天真皇人,按笔乃书。

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

昭昭其有,冥冥其无。

沉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注释]

1、玄蕴咒:道教法事中常用“八大神咒”之一,又称“开经玄蕴咒”。即准备翻开道经奉诵时所念。“玄蕴”,指经中蕴藏着玄妙的义理。早期灵宝派即有此咒,其后各派具有仿作与衍变,其辞不尽相同。

2、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云篆”,灵图符篆。指撰集云书或符篆文字。形体如云。 《云 笈七签》云:“篆者,撰也,撰集云书谓之云篆。”道教认为此符类符字皆系三天自然之气结成,天真仰写,方传至下界。又《三洞神符记》:“撰集云书谓之云篆,道教符篆文字形体如云,故名云篆。”“太虚”,指辽廓的太空。《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又《太上灵宝金庭无为妙经·太虚章第一》:“道言无形合虚,中有万物,而行二仪,是谓太虚„„太虚者,神运也,神命而万物生。”其意指在漫长劫运之前,元始云篆灵书,以告下界。

3、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乍”,忽然。“遐迩”,远近。此句意为元始告传下界的云篆灵文在“太虚”阶层忽远忽近,或沉或浮,不断地上下传播。

4、五方徘徊,一丈之余:“五方”,指东南西北中。其意言元始告传下界的云篆灵文不断地、不停地在天地间出现、不停地传送下界。

5、天真皇人,按笔乃书:“天真皇人”,指元始天尊侍卫之尊。此句意指元始开经讲道的云篆灵文在太初吋,就记叙诸法音,由天真皇人将此云篆灵文记载并以此演说教化俗世。

6、以演洞章,次书灵符:此句意为元始在为下界众生演说大洞真经,而后陆续传播云篆灵符,普渡众生。

7、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此句意指元始天尊亲临下降,开始为下界敷讲《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真文。

8、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昭昭”,光明、明亮。“冥冥”,昏暗。按《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此句意指元始演说之真文,其经含义深奥,玄之又玄,只可意领,不可言传。

9、沉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沉疴”,指重病。“尘劳”,指堕落尘世。此四句为开经偈语,其意指诚心诵念此经者,能使重病痊愈;只要悔过自新,多积功累德,不断持诵此经,即使堕落凡尘,亦如同有人扶持,在幽暗阴昏之地亦将有人搭救。真仙上圣无不护佑,使人人都可升入仙都,长生久视。

第三咒:

请太岁星君咒

奉(fâng)请(qǐng)三星(sānxīng)照(zhào)令(lìng)符(fú),

天上(tiānshàng)日月(rìyuâ)来(lái)拱(gǒng)照(zhào),

南斗(nándǒu)北斗(běidǒu)推(tuī)五行(wǔxíng),

万(wàn)神(shãn)显灵(xiǎnlíng)赦(shâ)真(zhēn)令(lìng),

八卦(bāguà)祖师(zǔshī)其中(qízhōng)形(xíng),

玉(yù)旨(zhǐ)奉(fâng)令(lìng)太(tài)岁(suì)壬(rãn)辰(chãn)年(nián),

彭(pãng)泰(tài)星(xīng)君(jūn)到(dào)此(cǐ)镇(zhân),

七(qī)星(xīng)五(wǔ)雷(lãi)护(hù)两(liǎng)边(biān),

六甲(liùjiǎ)神(shãn)将(jiāng)到(dào)宫(gōng)前(qián),

六(liù)丁(dīng)天兵(tiānbīng)守(shǒu)后(hîu)营(yíng),

天官(tiānguān)赐(cì)福(fú)神(shãn)共(gîng)降(jiàng),

招(zhe)材(cái)进(jìn)宝(bǎo)聚(jù)当(dāng)明(míng),

弟(dì)子(zǐ)一(yì)心(xīn)三(sān)下(xià)拜(bài),

拜(bài)请(qǐng)太(tài)岁(suì)星(xīng)君(jūn)保(bǎo)安(ān)宁(níng),

镇宅(zhânzhái)光明(guāngmíng)人(rãn)尊敬(zūnjìng),

阖家(hãjiā)平安(píngān)万事(wànshì)兴(xìng),

保命(bǎomìng)护身(hùshēn)且(qiě)镇宅(zhânzhái),

太(tài)岁星(suìxīng)君(jūn)降(jiàng)来临(láilín),

吾(wú)奉(fâng)太上老君(tàishànglǎojūn)急急如律令(jíjírúlǜlìng)!

第四法门:

以下只是四十九天首次完整修法所行的步骤,日后画符有自己简单完整的仪轨。

(1)漱口,上九根香,叩头九次,左手结雷印,右手结剑印(不是剑指)(左手四指握拳,不得看到指甲,拇指压在外面,右手拇指和食指相抵其他三指略微平伸,手心向上,两手平放于胸前,左拳和右指大约保持一寸左右)。

(2)香咒

道由心学 心假香传 香热玉炉 心存帝前 真灵下凡 仙佩临轩 今臣关告 经达九天

青华妙严 慈相亿千 身居长乐 安座金莲 慧光无碍 照烛幽泉 朽骸枯骨 咸得光鮮

甘露流润 遍丽空玄 拔度沉溺 不滯寒渊 臣等皈命 与道合真

稽首皈依一炷香 香烟缭绕遍十方 此香经达青华府 奏啟太乙救苦尊

稽首皈依二炷香 香烟缭绕遍十方 此香经达朱陵府 奏啟十方灵宝尊

稽首皈依三炷香 香烟缭绕遍十方 此香经达黃箓府 奏启道场诸圣众

(3)净口咒

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除邪卫真,喉神虎贲,气神引汮(jun),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气长存,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4)净身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吉庆,白虎卫形,朱雀顾护,玄武摄精,血尸臭秽,凶恶潜宁,七液得注,五脏化生,我持神咒,元亨利真,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5)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祗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坛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护法神王,保卫真人。皈依大道,元亨利贞。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6)净天地咒

洞中虚玄,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上告九天,乾罗答那(nuo),洞罡太玄,斩夭缚邪,杀鬼万千,中山神咒,原始玉文,持诵一遍,却鬼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凶秽消荡,道气长存,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7)踏罡(三密)

(8)金光咒(双手掌心向上平方掐决)

天地玄宗,(中指一二节之间关节,靠近掌内为一节),万气之根,(中指二三节之间关节),广修万劫,(无名指二三节之间关节),证吾神通,(无名指一二节之间关节),三界内外,(子文),唯吾独尊。(丑文)。身有金光,(寅文),覆映吾身,(卯文),视之不见,(辰文),听之不闻,(巳文),包罗天地,(午文),养育群生,(未文),诵持一遍,(申文),身有光明,(酉文),三界侍卫,(戌文),五帝侍迎,万神朝礼,(亥文),役使雷霆,(子文),鬼妖灭迹,精怪亡形,(丑文)内有霹雳,(中指一二节之间关节),雷声隐名,“雷帝”、“雷发”、“雷更”、“雷郁”、“雷夔(kui)”、“雷顺”、“雷鳞(去鱼旁)”、“雷骨”、“雷牛”、“雷波”、“雷吉”、“雷利”、“ 雷虚”、“雷亨”、“雷径”、“雷毕”、“雷轩”、“雷兴”、“雷多”、“雷居”、“雷垒”、“雷霆”、“雷希”、“雷弗”、“雷延”、“雷尊”、“雷逆”、“雷役”、“雷寿”、“雷呼”、“雷径”、“雷吃”、“雷度”、“雷罗”、“雷释”、“雷离”(以上三十六字为雷讳,掐住中指二三节关节),洞慧交彻,五气腾腾,(午文,身中存思五色祖气交射两肋,口中念一“嗡”声震开天目,存思金光五色气冲出头顶),金光速现,(以大指剔午文,也就是弹指一下),(此时吸气一口的同时改掐剑诀,呼气时接念下句),覆护真人(剑诀)。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此金光咒掐决时,掌心向上,另外最后一句是剑诀不是剑印,剑诀是拇指压在无名指和小手指的指甲上,食指和中指伸直】

(9)请神咒(左手掐本日的支辰纹,掌心向上,右手用剑指,在虚空中写“雲鬼飛”三个字)

雷霆号令。急如星火。十方三界。倾刻遥闻。灵官传奏。轮年值月。本日本时。受事功曹。通灵土地。闻吾号令。火速到临。有事相禀。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以下

10、

11、

12、

13、14五个咒念时手要结日轮印(日轮印是双手掌向外翻,拇指和食指相抵,呈椭圆形放在眉心前方大约一拳头距离,整个手形有点象向外推东西,)

(10)敕水咒

天以一生,地以六成,利润万物,滋养生灵,请为法水,道气归宗,邪秽灭处,书符建功,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11)敕墨砚咒

松烟筠质,神砚四方,一点轻磨,霹雳万丈,驱邪伏魔,除秽灭殃,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12)敕丹朱咒

丹朱艳艳,如日光芒,疾文书咒,威不可挡,邪魔尽除,万鬼伏藏,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13)敕纸咒

草木之精,纸张天成,书符写咒,张张神灵,上传道真,下达圣听,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14)敕笔咒

天圆地方,律令九章,捻笔在手,万病除殃,请仙仙至,请神神降,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15)下笔咒

(符头有三√时念)一点天清,二点地明,三点诸圣显神灵,书就灵符,光芒万丈,大显威灵,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符头没有三√时念)赫赫阳阳,霹雷光芒,遇咒者死,道咒者亡,吾奉道真,立斩不祥,一切鬼怪,皆离吾旁,何物敢当,水不能溺,火不能侵,三界内外,惟吾独强,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九星咒(此咒是九星符下笔咒)

九曜顺行,元始徘徊,华精荧明,元灵散开,流盼无穷,降我光辉,上投朱影,解滞豁怀,得驻飞霞,腾身紫微,解厄化灾,急急如无极高真律令

(16)收笔咒

(罡字念)

(四)先天正气,

(一)诓扶正济(丨)天门洞开

(一)通天达地,(丨),使鬼万千

(一),通圣达意。

(其它符脚念)日月天地明,五行八卦精,威震三界内,道真气长存,无极高真令。

(17)敕符咒

右手拿起印章在香上顺时针绕三圈,然后左手三山鼎印托印章,右手剑指轻压印章,(左手拇指、食指、小手指向上伸直,中指无名指向掌心内弯曲,三宝印章放在中指无名指的指背(此为三山鼎印),右手剑指轻轻压在三宝印章上)

先天无极道,祖师法印真,点神神显圣,镇符符显灵,威力震八方,赫赫万丈光,驱邪伏魔宁,福禄寿安康,无极高真摄(念毕仰头向天吸气一口呵到印章上,然后用印章在符头符中符尾盖三下)

(18)送神咒

(金银箔和无字的冥纸若干,在香上绕三圈再在符上绕三圈然后焚化,手结恭送印(双手掌心向上手指略向内弯,两手无名指和小指相抵,两小指大约形成45度夹角,两手大约呈送东西给别人的形状,念咒三遍)已蒙仙真,降吾坛厅,赐吾灵符,匡吾成真,尘环扰扰,难以久留,敬焚宝香,虔诚恭送,来时感德,去时奉福,降则路顺,回则路通,四海之内,唯同此音,后有所求,再当奉请,弟子某某敬送。

以上为49天的修法全套程序,以后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子时按照以上的程序重新修法一次。

第五符:

太上秘法鎮宅靈符

第六符:

地司太岁殷元帅符

殷元帅名郊,为纣王之子,出生后被抛弃于荒野,故以郊为名,以国为姓。相传殷郊元帅被金鼎妙化申真人收为弟子,化身三头六臂,后助周灭商有功。《封神演义》根据这个传说加以编绘成一段经典的故事情节。只是殷郊元帅最后叛师背道这与真正道法里的殷元帅记载不是一样的。相传宋时期南昌仙伯廖真人修道后遭受磨难, 紫微大帝故遣殷元帅下界护卫廖真人修行。人们在兴工动土之时,难免会冲撞神煞,或择日冒犯凶星,造成种种不吉利。故道教里奉金鼎妙化申真人为地司启教真人,殷元帅为地司主帅,带领八大元帅,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罗李等元帅,都天执法,掌管太岁,虽貌凶而心地慈善,帮助世人来化煞消灾。

此符为正一天师三十六雷元帅符之一,实际天师符还有百种之多。此符以申廖二真人法旨感召地司太岁殷元帅,带领五雷四圣,虽寥寥数笔,但是内藏诸多神讳,三清五老,三皇,天皇,星主,后土,麒麟,八节等等诸神讳令。可以安土化煞,驱邪制魅,去病保安。

附 殷帅祈请咒

仰启北方殷太岁,斗口主令上将军。威光赫奕通三界,杀气腾腾凌五云。

摇动金钟邪祟伏,手持戈戢鬼神愁。煞神闻言心胆碎,瘟疫擎拳悉退藏。

上天禀令诛凶宿,下地司权斩鬼神。解厄御灾于顷刻,去邪治病在须臾。

二十四气为君使,七十二候顺我行。罗李二将向前行,黄幡豹尾谨随身。

我今礼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第七诀:

寻物诀:其歌诀:

甲震乙离丙辛坤,丁乾戊坎己巽门,庚日失物兑上找,壬癸可在艮上寻。

甲己阳人乙庚阴,丙辛童子暗来侵,丁壬不出亲人手,戊癸失物不出门。

子午卯酉在路旁,寅申巳亥归他乡,辰戌丑未身未动,天地玄妙细推详。

甲己不出五里地,乙庚千里民间寻,丙辛整整十里内,丁壬三里之内寻。

戊癸还在本处藏,寻找失物歌中祥。

第一句“甲震乙离丙辛坤,丁乾戊坎己巽门,庚日失物兑上找,壬癸可在艮上寻”是判断丢失的物品可能会在哪个方向!后天八卦图上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象,是从西北方开始,顺时针表示八个方向,甲乙丙丁是表示时间,比如2007年3月31日农历为丁亥年癸卯月甲子日......,甲子日的甲表示甲日,“乙”是表示乙日,与歌诀中的“甲”“乙”相对应,知道了方向,又知道了日期,寻找在那一天丢失的物品,就一目了然。比如在2007年3月29日丢失的东西,要到哪个方向去找呢?查万年历29日是“壬戌日”,对应歌诀“壬癸可在艮上寻”的艮,“艮”的方向是东北,即丢失的东西可能在东北方向上,

第二句“甲己阳人乙庚阴,丙辛童子暗来侵,丁壬不出亲人手,戊癸失物不出门”,“甲己”日是指男人,东西被一个男人拿了或者现在在一个男人手里。“乙庚”日是指女人,“丙辛”日是指小孩,“亲人”是指亲人,“不出门”是东西根本就没被人拿走,只是被遮盖起来或者遗落在某处,一时找不着而已,早晚会自己出来的!再如2007年3月28日丢了东西,查万年历是“辛酉日”,对照歌诀“丙辛童子暗来侵”,就表示东西可能是被小孩拿走了,

第三句 “子午卯酉在路旁,寅申巳亥归他乡,辰戌丑未身未动,天地玄妙细推详”是指失物的时间和地点。

【子时】表示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表示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表示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表示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表示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表示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表示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表示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表示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表示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表示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表示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子午卯酉在路旁”意思就是说在(23:00-1:00。11:00-13:00。5:00-7:00。17:00-19:00)这四个时间段丢失的物品可能在路边或者某个特定的地方,是自己遗失的而不是被他人偷走的,找回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而且应该到路边这样的地方去找找。

“寅申巳亥归他乡”是在(3:00-5:00、15:00-17:00、9:00-11:00、21:00-23:00)这四个时段丢失的物品已经落入他人之手,找回的希望很渺茫了;

“辰戌丑未身未动”则是说在(7:00-9:00、19:00-21:00、1:00-3:00、13:00-15:00)这四个时间段发现不见了的物品其实根本就没丢,或者该物目前所处的位置离你非常的近,建议在身边仔细查看,是最有可能寻回来的。

最后的一句歌诀:“甲己五里地,乙庚千里乡,丙辛整十里,丁壬三里藏,戊癸团团转,此是失物方”这里的甲乙丙丁等仍然指的是丢失物品的日期,其中的“里”指的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计算里程的单位“华里”,换算大概是1公里=2华里=1000米,这样大家就有概念了,在甲日和己日丢失的物品或走失的人可能在离事发地点五里也就是2.5公里左右的地方;而在乙日和庚日失物的话大概就很难寻回来了,千里不是确指,而是泛泛地指出该物早已被转手等等;丙日和辛日丢失的物品要到十里远也就是五公里远左右的地方去找;丁日和壬日发生的丢失事件要到三里也就是1.5公里左右的地方去看看。

最后一条“戊癸团团转”说的是在戊日和癸日丢失的物品根本就没有离开失物的地点附近,要在最近的地方仔细翻找。

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天干加地支组合出来的名称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八字”表示法

第八步法:

天罡八卦步 ==========在踏八卦步前;要先熟练掌握以下基本步法,基本手法和呼吸方法,并熟口诀,然后,再转入正式修炼。

基本步法:

两脚站立于中宫,身体下蹲,左脚直线向前趟,踏入乾卦;

右脚弧线向左趟踏入兑卦,左脚直线向前趟,踏入离卦;

右脚弧线向左趟踏入震卦,左脚直线向前趟,踏入中宫;

右脚直线向左趟踏入巽卦,左脚弧线向右趟,踏入坎卦;

右脚直线向右趟踏入艮卦,左脚弧线向前趟,踏入坤卦;

右脚直线向前趟踏入中宫,如此一直反复。

基本手法、基本呼吸都与天罡七星步相同。

口诀:

1.阴阳八卦扶弟子,

阴阳八卦扶吾身;

2.乾元亨利贞;

3.兑泽英雄兵;

4.离火驾火轮;

5.震雷霹雳声;

6.阴阳八卦扶弟子,

阴阳八卦扶吾身;

7.巽风进退利;

8.坎水多波急;

9.艮山不出其;

10.坤德合无疆;

11.阴阳八卦扶弟子,

阴阳八卦扶吾身。

准备式:同天罡七星步。

动作:

双脚踏入中宫,默念口诀:“阴阳八卦扶弟子,阴阳八卦扶吾身”;

左脚直线向前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乾元亨利贞”;

左脚踏步入乾卦,右脚弧线向左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兑泽英雄兵”;

右脚踏步入兑卦,左脚直线向前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离火驾火轮”;

左脚踏步入离卦,右脚弧线向左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震雷霹雳声”;”

右脚踏步入震卦,左脚直线向前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阴阳八卦扶弟子,阴阳八卦扶吾身”;

左脚踏步入中宫,右脚直线向前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巽风进退利”;

右脚踏步入巽卦,左脚弧线向右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坎水多波急”;

左脚踏步入坎卦,右脚直线向前趟;两掌开合配呼吸,默念口诀:“艮山不出其”;

右脚踏步入艮卦,左脚弧线向右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坤德合无疆”;

左脚踏步入坤卦,右脚直线向前趟;两掌开合配合呼吸,默念口诀:“阴阳八卦扶弟子,阴阳八卦扶吾身”;

如此回圈勤修炼,自得其中妙中玄。

收功:

最后回到中宫,调整成自然呼吸。片刻,即可收功。

要求:

1.整个过程要求,在内神与意合,意与气合;在外足与身合,手与体合;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合,混然一体,奥妙其中。

2.修炼天罡八卦步的时间是在早晨和晚上,中午不能修炼。

3.不管发生什么事,这一圈一定要走完,最后步入中宫,口诀念完后,方可出中宫。

4.走步法时,按自己的步法把握好,别把九宫图画得太小了,显得太小气,没有魄力。因为步法越走越小,最后就转出来了。

解释:

1.先天八卦图在天和在地是相合的。人在天地之间,所走的图也是和天地相合的。但在头顶上方的天上的图和脚下所踏的地面上的图,其方向是相反的,这个意念构思一定要做到。

2.人在卦位上走动,是人在变卦,天地之图的卦位并没有变。要把握好这个相互关系。

3.刚开始从中宫出来时,先出左脚就往左转,先出右脚就往右转。往左转为正转,往右转为反转。正反转都可以,但反应在人体内的变化不一样,其目的也不一样。这张八卦图是可以变化的。

4.八卦九宫图形是方形,但踏天罡八卦步时,实际走出来的是8字形,是一个交叉的阴阳八卦线。如果走得好,修炼者在内里为地方,而外因则为天圆。由此出现了天圆地方。

5.此法为女修女丹功,男修三仙功时修炼身外身的第一法。没有修炼过天罡八卦步,就绝不会出现身外身。在修炼过程中,如果有外来的东西相斗,一定要记住走九宫时以不出宫为好。九宫阳遁之法就是不出宫,永远都在九宫中。

6.会八方仁德而为己,会八方仁德而为他。

天罡八卦步可以为己用,也可以为他用,口诀略有不同。

第九法

好运好:

1、通过颜色来增加好运。2013为巳蛇年,太岁为生肖蛇,蛇在五行属性中为火,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和火相生的五行颜色来增加好运,在五行中火与火相互帮扶,火又生土,这样我们可以选择火类和土类的颜色,可以得太岁蛇的相助与相生,可选择五行为火或土的颜色在2013年里助自己好运,属火的颜色:红色、紫色;属土的颜色:黄色、咖啡色、茶色,在一些饰品和使用的物品选择上可以选择与这两个五行有关的颜色。

2、通过数字来增加好运。在数字中1和6居北为水,2和7居南为火,3和8居东为木,4和9居西为金,5和0居中为土,从五行的数字来看,2013年和太岁蛇的五行相帮相生的数字有:属于火性的

2、7,和属于土性的

5、0。

3、通过名字来增加好运。户口的名字不可能改来改去,我们可以用一些网名来增加自己的好运,众多的网友都看到你的这个网名,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王水清建议大家可以取一个与2013年生肖蛇相关联的网名,用利于太岁蛇的字来作为网名。因蛇喜欢在洞穴内有隐匿之所,并可栖息、冬眠,在洞穴、树林钻来钻去,悠游自如,适宜有“口”“宀”“冖”“木”“辶”、“廴”、“弓”、“止”、“几”等字首的字,适宜有蛇形之字根。也可以用适宜有“田”之字根,蛇喜欢在田间活动,田字有四个洞穴,亦有藏身之所的意思。忌有“亥”猪的字根,因为地支已与亥对冲,即蛇与猪冲,如:象、豪、豫。

4、通过职业来增加好运。如果你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2013年可以选择太岁蛇火相生相助的职业,火性和土性类的职业。属火的行业有:电热加工、高热性,火药性,光亮性的行业,放光照明,易燃品,油,酒,瓦斯,加工,制造,再制工厂,修复,食品,热食,手工艺,理烫发,饰物品,镕铸,百货,服饰,印制业,化妆品美容,羊肉炉,化学,热度性质、火爆性质、光线性质、加工修理性质、做工性质、再自制性质、易燃烧性质、手工艺性质、一切人身装饰物性质,均属之。放光、照光、照明、光学、高热、液热、易燃烧物、或油类界、酒类界、热饮食界、食品界、制造厂、衣帽行、理电发院、化妆品界、一切人身装饰物品。军界、歌舞艺术〔以人对人之营业〕、百货行、印制家、雕刻师、评论家、心理学家、演说家、均属之。属土的行业有:土地买卖,房地产,建筑,土产业,农蓄,农牧,饲料,机械买卖,中人,介绍业,管理,企业顾问,设计,秘书,农作物,经销商,代理商,防水业,水泥业,石板石器,瓷器,代书,属中间性或基础性之行业.属土行业,土产或地产性质、土壤研究者、大自然原物售卖界等,建筑业、房地产买卖业、房屋买卖业、饲料加工销售业、古董收藏鉴定业、当铺业、百货销售业、仓库管理业、粮食管理销售业、糖类制品业、中介业、顾问工作、咨询等等。

5、方向增加好运方法。2013年太岁方在东南方向的偏南一些,与太岁相冲的方向在西北偏北一些,即亥方,要注意西北稍偏北的这个方向。依据2013年九宫飞星来排布,有利的方向:正北一白贪狼水星:这颗星利于人缘事业。东南四绿文昌木星利于智慧,学业学术。西北六白武曲金星利于权力。东北八白左辅土星利于钱财。正南九紫右弼火星利于恋爱婚姻喜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方向。

第十咒: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心神安宁。

三魂永久,魄无丧倾。

急急如律令。

[注释]

1、净心神咒:道教法事活动中常用“八大神咒”之一。主要用于早坛功课、道场法事及学练符法咒语。念诵此咒,能起到净化身心、排除杂念干扰、安宁心神等作用。同时,亦有助于修炼功法之人做入静功夫。

2、太上台星,应变无停:“太上”,本意最上。道教“三清”之一,居太清真境,名道德天尊。道教尊为教主。“台星”,即北斗星之三台星。此句意为道教最尊之神“太上”(即道)无处不存,无所不在,应变无停,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

3、驱邪缚魅,保命护身:紧接上句“太上台星,应变无停”,意指太上(道)随所感应,无处不在,真心修道之人其身心自然得到护佑,任何邪魅(mâi)鬼魃(bá)皆不敢侵犯。

4、智慧明净,心神安宁:“智慧”,即对事物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明净”,明白而洁净。此句意为做好任何事情都要心神安宁,守一专心,就能智慧开明,神通恢廓。

5、三魂永久,魄无丧倾:“三魂”,按 《云笈七签》:“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二名爽灵,三名幽精。胎光主生命,爽灵主财禄,幽精主灾衰。”“魄”,据 《云笈七签》云:“魄有七魄,分别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贱、非毒、除秽、臭肺。”“三魂七魄”是道教对魂魄的总称。《参同契》:“阳神曰魂,阴神曰魄。”此句意指道教中人要掌握控制“三魂”,御制“七魄”的功法,以保养元和,御制鬼神。

6、急急如律令:“急急”,原意是紧急、急速之意。“如律令”,如律敕之令。此句在道教法事中和炼符法时常用,意为天神颁敕,天神号令,须急急奉行,不得延误。

另,其他注:

净心神咒,关键在于祛除杂乱,安宁心神,以便转凡心为道心。因为我们的任何罪业,一切凡夫不能进道的源头是心,修行虽有万千方便门,归于一处,无非修心而已。 第十一法 看香之法:

以下介绍的是用香判断凶物的方法

在宗教信仰中烧香敬奉先圣先贤析求保佑是中国传統之习俗现象,而在道教中道长法师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些预知吉凶的经验和方法。当有信士来道观或坛场进香求事最直观的,就是运用一看香丶二看灯丶三看卦丶四看外应丶五看内应的方式方法来推断事物的成败吉凶。本文主要就通过看香断事介绍一些方法以供道友借鉴参考。

道观中烧香有点一支三支四支五支九支的现象,而最常用的就是点三支。求事时点三支香装上,要求三支高低一致间隔一指宽。看香宜从一看火二看烟三看香灰和快慢来分析判断。

一是看火,点香时有反复多次点不着或其中一支不着之现象,虽有香有潮湿之可能亦有预知吉凶之理。点香不利即所求亦不顺利也。香火明亮吉暗则凶,忽明忽暗事物变化难断。香炉起火或兴旺之象或防火灾。

二是看烟,在点香后烟常有青烟白烟之色为正常现象吉利,偶尔有黑烟主有不利之事出现。时见几股烟合在一起有和合现象,烟分开往相反方向有分离之事。烟冲道长法师鼻中有人来请受香火之事。

三看香灰,平时一般为白色偶尔有黑色事不吉也。香灰一般倒向主事物发生方向。向内主坛中向外主信士,向东则东方有事向西则西方有事。再配合香谱细看则知事之吉凶所应何方。

原理原则尽在此处各人经验不一总结不同。望道友们细心观察自然有自己的收获。

第十二符:

道教开天门符

第十三咒

殷帅祈请咒

仰启北方殷太岁,斗口主令上将军。威光赫奕通三界,杀气腾腾凌五云。

摇动金钟邪祟伏,手持戈戢鬼神愁。煞神闻言心胆碎,瘟疫擎拳悉退藏。

上天禀令诛凶宿,下地司权斩鬼神。解厄御灾于顷刻,去邪治病在须臾。

二十四气为君使,七十二候顺我行。罗李二将向前行,黄幡豹尾谨随身。

推荐第9篇:道教常识

道教常识

1、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道教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天神崇拜,春秋战国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以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来的。是中华国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

2、道教的具体教义是什么?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围绕着这一核心,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理教义。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信仰,对信仰的阐述即为教理。为方便宗教徒对教理的把握,在教理基础上,总结出简明扼要的几个字或几句话,便于教徒记诵,作为指导教徒的日常修持称为教义。这些教义能契合于所有教理,并不与教理有矛盾冲突(陈撄宁)。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见素抱朴、抱元守

一、清静无为和慈俭不争。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实体。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类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贵德,期于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成为神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义。原意是说人的生命长寿与否取决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泛指命运并非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某些无形的神秘力量里,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即我命在我,富贵不在天。就健康生命而言,人通过服食药物,行气导引,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在没病之前进行调养,使之得到健康。古人说:救济受灾的人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如防患于未然,将灾祸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思想,是道教修行、改变命运的根本指导思想。

3、问: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宗,故称道教。尊奉《道德经》(即《老子》)为主要经典。道经记载: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在道教的世界当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仙境。 道化为三种炁,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拥有庞大的神灵系统,信奉的神还有很多:如玉皇大帝、四御、五老上帝、斗姥元君、三官大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长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

道教重生、贵生,追求长生,人通过学道、修道、行道等修炼方法达到“生道合一”,就可以得道而长生久视,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复归于“婴儿”,长存仙界,达到永生的境界。

4、问: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炼形存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乐生贵生”。道教是对生命积极追求的宗教,而且对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性非常注重。 救人、拔幽多是表现在对道教医药的钻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对幽魂的济拔上。那些一提起道教就想起降魔驱鬼、祈福禳灾的人其实是受一些小说或者影视所误导的。

5、问:道教究竟是张道凌创的?还是“老子”创的?道教的教义与老子的“道”有什么关系? 道教发源于中国,始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早在张陵天师之前就已经存在。例如方仙道、黄老道、太平道等等。早期的道士称为方士或者羽士。只是现代历史上以张陵为“道教”正式成立的标志人物。道教以道祖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道教的核心教理教义基本上皆是由此而出。尊奉“道”为最高信仰,道是凌驾于所有尊神之上的。但由于“道”一气而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代表了道教宇宙生成的三个时期即混元、洪元、太初,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具体体现,所以三清至尊直接代表着道,是代表道这一本体的不同方面,因此又常说三清即是“道”。以后便衍生了天地三界等道教神明,是诸神的根本。

6、问: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

道教徒对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继承、四要发扬、五要践行,所以道士是 “以道为事” “以‘道’教化众生”故以“道”名教。

7、问:什么是道与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

《道德经》云:“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情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中说“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做到既要修道,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的理想境界。

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8、问:何为道教三宝? 道教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 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

(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问:什么是承负? 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因果”是针对于个人,谁种因,谁得果,与他人无关;“承负”包含“因果”,但更进一步认为: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但影响个人,而且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和谐。比如说前辈行善,后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也。

10、问:什么叫守庚申?

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三尸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称为玄灵的。也有称为青姑、白姑、血姑的。上尸使人好色、中尸使人多思、下尸使人淫欲,故三尸使人逐渐衰老,趋于死亡,更不利于道人修行,因此必须除之。 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许多办法。一种是去欲。所谓“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一种是服符诵咒,一种是厌胜,一种是服药,一种是服气。流行最广的是守庚申,即在每月的庚申日,彻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或者斩却三尸神。

11、问: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12、问: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显现。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

13、问: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境界。《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

14、问: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在道教教义中,“不争”是指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 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需一心为善,绝不造恶。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修为境界。

15、道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道教最根本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他主要经典则有《阴符经》、《清静经》、《黄庭经》、《度人经》、《玉皇经》《三官经》等等。

16、道教有哪些教派?

在道教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宗派很多,有的流传时间很长,有的很短,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只介绍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教派。

在东汉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即湮没无闻,五斗米道后来称为天师道、正一道。在两晋南北朝时,又先后出现了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从陶弘景以后又称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阁皂灵宝、龙虎天师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渐受到统治者尊崇。两宋之际,北方还出现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个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东华、净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称紫阳派)。

元代,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渐并入正一派(由天师道发展而来),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于是全真道又分为南北二宗。以后,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个分派。但一般说来,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别是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两派的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教规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结婚)、住观,正一派则无这些规定。

17、道教对中国哲学有何影响?

道、儒、释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因此,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就表现为对儒、释二家的思想影响。道教与儒、释的相互关系,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这从东汉道教产生以来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从而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所以,忽视道教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它的发展规律。

18、问:道士分哪几类?

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规定道士不许婚娶、茹荤,必须出家住丛林。这样,道士遂分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另据资料,台湾的道士一般是分为“乌头道士”和“红头道士”两大类。

19、问:什么是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东汉时由张道陵创立。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亲授,制订了一系列宗教仪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后人称张道陵为“天师”,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被称为“嗣师”和“系师”。五斗米道的组织系统称作“治”。在巴蜀一带设立了24个“治”,这是处理道教事务和祭祀的地方。仪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经常仪式,静室思过,让病人或教徒在静室忏悔自己的过失。第二种是请祷仪式,称“三官手书”,即在纸上书写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种是祭神仪式,尊崇太上老君及九州土地之神。

主要教义思想是:“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尊崇老君为五斗米道的尊神。并创立了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史称: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20、问:什么是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理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分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渠帅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祝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 张角在经过周密的布署后,预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西元184)三月五日起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天太平”。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识,故称“黄巾军”。后被镇压而失败。以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21、问:什么是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别之一。金初,刘德仁所创立,后传至郦希诚,受到元宪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赏识与支持,被赐名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慈俭不争”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诚谦,去恶扬善,绝欲忍苦,利民爱物,不尚符箓,不提倡“飞升化炼,长生久视”之术。六传至孙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诏统辖诸路“真大道”。又三传而至张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玄应真人”。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经十余传而衰落。

22、问:什么是太一教?

太一教,是金代初叶由萧抱珍创立于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汲县),道教宗派之一。因传“太一三元法籙之术”,或称“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学修身,认为“做仙做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术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其教传嗣有秘籙法物,继法嗣者皆改姓萧,即以祖师之姓为姓。因其以符箓济人,故与全真道、真大道教相异。四祖萧辅道,五祖李居寿(入道改姓萧)。因元朝重视,其教进入全盛时期。太一教传至

六、七祖后,逐渐融合于正一教派。

23、问:什么是正一道?

正一道又称“正一教”、“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道陵祖师所创。元以后,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符籙派的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驱邪降妖,祈福禳灾。可以不居宫观,拥有妻室。

24、问:什么是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初叶由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道教宗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

王重阳,字知明。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东宁海(今牟平),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释、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记载:“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重阳仙迹记》载:“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阳还亲自创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等组织,供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和孔子。诗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即表达了这个思想。 正当全真道在北方兴盛时,南宋统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弃,也出现了一个主张内修的道派,相传是吕洞宾传于张伯端,再传石泰,又传薛道光„„元代道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张伯端所传,统归全真道,追溯王传为北宗,张传为南宗。南北宗的谱系是: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洞宾、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

一、郝大通、孙不二,被奉为全真道北宗七祖。后五十余年,邱祖曾被元太祖召见,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广泛传布,盛极一时。

南北宗都有轻符籙、重炼养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南宗强调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并留下许多内修典籍,有详尽、系统的内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组织比较松散;北宗主张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强调斩断情欲,立志苦行,绝对禁欲,道士出家居宫观,组织比较严密。 25问:道教的教规有哪些?

道教的教规主要有四条。一是传授。传授是道家成仙证圣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传密之事看得极为重要,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和行动,洗涤身心,烧香斋戒,并起宏誓、请师证盟,师方予以传授。二是赏善惩恶。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宫府统辖三界十方,故人类的善恶亦属神明的监察范围。行恶的人定受惩罚,甚至丧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灾免难而增延福寿。三是斋戒。道教修斋设供,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恶疾的目的。斋分为节食斋和心斋,节食斋以和神保寿,心斋以澡雪精神。戒,指对道教徒分别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则天人善神护卫,永灭灾殃,长致福佑。四是诵持。道教规定,凡师传的经箓,必当念诵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诵师传的经法和佩持符箓。

26、问:参访道教宫观的礼仪有哪些?

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仪表,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等等。所以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

1、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可称道长、仙长、师父、师傅、大师、爷、师兄。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带姓称呼,如某道长、某爷。另外有职务可称会长、方丈、监院、知客等。

见面一般用传统礼节,抱拳拱手,称“拱手”礼(俗称作揖)。打招呼时,一面拱手,一面口称“慈悲”(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即“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或天尊圣号。拱手就是两手抱拳(形如太极图),这是道教对别人极为尊贵的打招呼方式。

2、与道士言谈的礼仪。见了道士不问寿。即不询问道士的年龄。中国有句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了长生久视,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道士入道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要寻求生命解脱。有的是要学习传统文化,也有的是想练就一身好武功等等。所以,如果没有深交,请不要贸然问其身世。事实上,道人亦是普通人,有着常人的情感,只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很容易与之交往的。

3、烧香的礼仪。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它习俗。

4、叩首礼拜的礼仪。重大的道教醮仪(法会),主祭道士都用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仪。如果入宫观不会礼拜,可以在神坛前行鞠躬礼。道教主张为人要“慈悲为怀”、“以礼相待”,忌“轻忽言笑”、“举止不雅”、“为人轻慢”、“斗戏诙谐”、“衣着不整”等不礼行为。沿袭至今的礼节有;叩首、顿首、稽首、鞠躬、曙躬、作揖等。祀神、拜祖、拜师,行叩头、顿首、稽首礼,要求三跪九拜;对长者作叩头礼;对同辈和知已以作揖表示礼貌。

5、饮食用斋礼仪。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以素食为主;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惟逢斋醮必须吃素,因此,在斋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携带荤菜。

待客用膳有两种。全真道宫观以清食待之,有啥吃啥,不摆荤酒,以盛情为满意;正一道宫观待客可摆荤酒。另全真十方丛林里有实行“过堂斋”的,无论道俗过堂时,均应按照丛林规矩,吃饭时不弄出声音,不随便走动、说笑起哄等,讲究“食不语,寝不言”。依照斋堂负责人的指挥,作到威仪随众,就可以了。

27、问:道教节日有哪些?

答:道教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要举行隆重斋醮,包括祭星与设道坛诵经。有的节日还有庙会集巿。道教各派都有所崇奉之本宗祖师,但对道教共同尊崇之神的诞生节日,都是很重视的,如:

1.三清节:即冬至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是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圣诞。

2.三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 3.正月初九日: 玉皇上帝圣诞。

4.三月初三日:真武圣诞、王母娘娘圣诞,俗称“蟠桃会”。 5.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圣诞。 6.五月十八日:张天师圣诞。 7.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8.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阳祖师圣诞。

9.六月初一至初六为南斗下降日(朝南斗会)、九月初一至初九为北斗下降日(朝北斗会)、10.五腊节:正月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日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总之,每逢节日,宫观都要设坛诵经庆贺。

28、问: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别是?

答:山西永济的“永乐宫”(吕洞宾祖师);陕西户县的“重阳宫”(王重阳祖师);北京的“白云观”(丘处机祖师)。

29、问:何谓万法宗坛?

答:道教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沿用之。 30、问: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

答: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南岳衡山(在湖南衡阳)、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阳或山西浑源)、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

31、问:现代有哪些著名宫观?

答: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21座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它们是: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鞍山市千山无量观、江苏句容县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朴道院、江西贵溪县龙虎山天师府、山东青岛市崂山太清宫、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岳庙、湖北十堰市武当山紫霄宫和太和宫(包括金顶)、武汉市长春观、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四川成都市青羊宫、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观(包括天师洞)和祖师殿、陕西华阴县华山玉泉院和镇岳宫及东道院、西安市八仙宫、周至县楼观台。云南昆明的著名宫观有:太和宫(俗称金殿)、真庆观、龙泉观(俗称黑龙潭,内含黑龙宫)、三清阁、紫霞观、万寿宫、三元宫等。 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临沧、大理、昭通等地。历史上,云南道观很多,现保存较好的有40余座。主要有昆明金殿、昆明黑龙潭、昆明真庆观、昆明西山三清阁、保山玉皇阁、腾冲云峰山、临沧三元观、昭通大龙洞、建水燕子洞等。而大理巍山巍宝山宫观较多,有准提阁、巡山殿、玉皇阁、老君殿、长春洞等。因此,巍宝山有“云南道教名山”之称。

32、问:道教名山有哪些?

答:道教名山,往往是以优美的景色和道教胜迹并传于世的。道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众多的道教名山,至今仍有许多。这里限于篇幅,只能介绍很少的一部分。

泰山,五岳中之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道教称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泰山主峰玉皇顶,上建有玉皇庙。另有碧霞祠、斗姆宫、王母池、长春观和岱庙等著名宫观,岱庙主殿天贶殿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巨幅壁画,闻名于世。

衡山,五岳之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西。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有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修道地的黄庭观、徐灵期修行处的上清宫,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和五代道士聂师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观(旧名白云观)。

华山,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道教称其为第四小洞天,其神名为西岳金天顺圣帝。有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祖师修炼处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陈抟亦隐居于此山。另有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等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恒山,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道教称为第五小洞天,其神名为北岳安天元圣帝。相传道教茅山派祖师茅盈曾于此山修道,唐代道士张果也曾在此山修炼。

嵩山,亦名“嵩高”,五岳之中岳,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道教称其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为中天崇圣帝。黄盖峰下的中岳庙,为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晋时鲍靓祖师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谦之、潘师正等曾于此山修道。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道教称其山为第三十二福地。离山不远处的上清镇,建有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处“天师府”,为正一道祖庭。

青城山,又名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道教称为第五洞天。相传天师张道陵于此山传五斗米道。

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冈山、句曲山、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天,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

阁皂山,位于江西省清江县,道教称其为第三十六福地。三国时,葛玄祖师建卧云庵,炼丹修道。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有“岭南第一山”之谓。道教称其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晋时葛洪祖师晚年在此山炼丹著述。罗浮山还是东江抗日根据地。

终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为秦岭主峰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传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北五祖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人均于此修道。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太岳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南。全山遍布道教宫观,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之称。真武大帝曾于此山修炼42年后得道飞升。东汉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代张三丰等均曾在此修炼。明代极盛,有宫观三百余处,太和宫、紫宵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崂山,又名牢盛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滨临黄海。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炼丹修道。元时邱处机、明代张三丰曾于此修炼,留有遗迹。崂山道教宫观颇多,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巍山,又名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据道教史籍记载,五斗米道曾传播到巍山一带。巍山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20余座,以清微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主祀老君、斗姥、吕洞宾、张三丰等。巡山殿主祀土主神细奴罗。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秦汉时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炼。明朝万历后,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全山有较大庙观42座,有八台、九宫、十二院的称谓。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南,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道教称为第十六洞天。魏时有王子骞、张湛等12人隐于山中得道;历史上武夷山道教宫观有九十九观的说法。现仅武夷宫和桃源洞保存了旧貌。

千山,原名华山、积翠山亦称千朵莲花山。是长白山的支脉,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自古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的称誉。隋唐以来,便逐渐成为道教胜地。明清时极盛,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五大禅林”之称。现存道教宫观主要有:无量观、五龙宫、普安观、太和宫、慈祥观、鎏金庵等。道教圣迹还有一楼、二洞、三塔、三台等。

33、问:近代何时成立全国性道教组织? 答:1912年,在北京白云观成立以全真派为主的“中央道教会”,发起人为白云观方丈陈毓坤。同年,上海成立以正一派为主的“中华民国道教总会”,由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任主持。

1957年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代表会,会长岳崇岱;1961年召开第二届代表会,会长陈樱宁;1980年召开第三届代表会,会长黎遇航;1986年召开笫四届代表会,会长黎遇航;1992年召开第五届代表会,会长傅元天;1998年召开第六届代表会,会长闵智亭。2005年召开第七届代表会,会长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址设在北京市西便门外白云观。

推荐第10篇:道教饮食文化

道的“饮”与不“饮”

——道教饮食文化

《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不论是民族,还是宗教,在饮食上都会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看神仙故事,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某个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仙人下棋。吃了仙人给的食物,从此可以不饥不寒,长生不老。《云笈七签》记载,某仙山“上有仙家数万人。地无寒暑,时节温和,多生神仙芝草,食之飞空而行。”

足见饮食这个事情,非同小可。连孟子也说:“老者衣帛食肉,王道之始也。”老人家能否吃上肉,竟然是王政是否实现了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所以怎么吃?吃什么?不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甚至达到了政治与宗教的高度。

一、素食

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道教徒修持的“三皈五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

道家有许多素食规定,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说:“不得杀伤一切物命”, “不得渔猎伤煞众生” , “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老君二十戒》:“勿食含血之物”; 《老子化胡经》:“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之,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二是道教主张人们应坚持身体内的清爽干净,以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气存人存,而谷物、荤腥等都会毁坏人体内“气”的清爽干净。因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少食荤腥多食气。”道教把食物分为

三、

六、九等,以为最能败清净之气的是荤腥及“五辛”,所以忌食鱼肉荤腥与葱、韭、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上洞心丹经赢诀》卷中《修内丹法秘诀》云:“不可多食生菜鲜肥之物,令人气强,难以禁闭。”《胎息秘要歌诀·饮食杂忌》中也讲:“禽兽爪头支,此等血肉食,皆能致命危,荤茹既败缺气,饥饱也如斯,僵硬冷须慎,酸咸辛不宜。”

道教饮食固然不主张人们每餐吃素,但也倡导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饮食油腻,能使人神清气爽,更能使人远离疾病。食物有五味,即酸、咸、苦、辛、甘。五味过于厚重,则会伤及五脏。酸伤脾,咸伤心,苦伤肺,辛伤肝,甘伤肾。人们的身体假如长时间接受肥甘厚腻,不只会加重胃肠担负,使身体受损,还会使人心气混浊,以致心烦气燥。所以说,道教倡导经常吃素,注重素菜搭配和营养全面,则能够加强体质、预防疾病、增长聪慧。

然而,道教也分很多派别,虽说其教义迥然不同,但是信仰是一致的。如道教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荤的,但是他们所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而在全真派的宫观里,道士用餐都是素食。

二、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道:“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辟谷。 有人一听到说道士辟谷,就一位这位道士不吃食物了,其实,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所以,“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此法盛行于晋、唐之际,到了宋、元以后出现了道教丛林,则鲜有复蹈者。

道教认为人体有“三尸”(亦称“三彭”、“三虫”),靠五谷而生,危害人体。若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三尸”,以达到“长生不死”。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等功夫。道士服食的药物大致有两类:一类属于滋养强壮身体的,如芝、黄精、天门冬之类;一类属安神养心及丹砂之类。特别是食丹之术,唯道教独有。道教以为丹砂、黄金等金石类性质稳定的物质经炼制后能够炼成“金丹”(又称“还丹”),人服用后能够长生、成仙。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金丹之为物,炼之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巩固。”但许多迷信神仙的人,辛辛劳苦日夜炼丹,炼成之后,吃了金丹,不只不能长生成仙,反而中毒以至身亡。所以古人诗中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后来食丹术渐不为人所信。

据传辟谷术源于赤松子,他是神家时的雨神,传说中的仙人。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云:“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里,大都无肥者耳。”《梁书·陶弘景传》中说,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事,年逾八十而有壮容。”辟谷者不吃五谷,但可食大枣、茯苓、巨胜(芝麻)、蜂蜜、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

关于辟谷的故事,我们可以从明确记载在史书中的故事中选取,或许更有说服力;当然,这些故事很多充满了玄奇色彩,不妨从中看到古人对辟谷的尝试和笼罩在其上的神秘感,我们看到古老的史书,描绘的非常神奇,唐宋以后的史书,记载的趋向于我们目前理解的辟谷:

1.《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

2.《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

3.《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

4.《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5.《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

6.《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7.《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童。

三、养生

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主要目标,十分留意饮食养生,食物选择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的考究,是道教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以充足的饮食营养补益精气,以合理的饮食分配、均衡人体脏腑的阴阳偏颇。

道家宣扬修炼的长生成仙,认为注意饮食养生是长生成仙的途径。南宋曾慥《道枢》卷七《黄庭篇》就说:“子欲不死,肠中无滓;子欲长生,肠中常清。”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宋陈抟《陈先生内丹诀》说:“行持下手之初,先须以饮食养和五脏,不可失饥过饱,心田安静,无忧无愁,乃可入道也。”

道教历来主张食疗,以至产生唐代道教饮食养生经典《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立食治篇,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以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主张“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唐代食药养生在社会上极为盛行,《食疗本草》的食物疗法成为专门的学问。 道教讲究修道中的饮食调养,更将饮食养生与道士修持、修养相联系。道教讲究“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道教主张修行之人要“饮食有节,动静有常”。道教修炼内丹“要节饮食,薄滋味”。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引《养性延命录并序》张湛《养生集叙》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引《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丹阳问:何名太上七返?师曰:一者少言语,养内炁。二者戒心性,养精炁。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戒嗔怒,养肺气。五者美饮食,养胃气。六者少思虑,养肝气。七者寡嗜欲,养心气。是也。”这段王重阳与马丹阳的问答,反映出全真宗师王重阳的饮食养生智慧。

四、正一

在饮食上,全真道派与正一道派有所不同。全真道徒不结婚,不吃荤腥,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徒能够有家室,不住宫观,能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禳灾为业,称在家道士。

天师道(正一)的饮食特点——厨会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华料理,享誉全球。天师道作为较早的道教教团,有着完整的教规教义。对于饮食,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要求。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厨会、聚餐制度。

天师立教,推行“盟威清约”,规定“神不饮食,师不受钱。”针对之前巴蜀地区流行的淫祀之风,百姓花费大量钱财、贡品去供神求福的现象,天师明确指出,神明是不饮食的。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庙里的神仙是泥塑木雕,不吃不喝的,那些贡品最后都哪里去了?还不是都到了庙祝的厨房里?

天师洞察到了事情的本质,所以在规定“神不饮食”的同时,又推行了一套厨会制度。神仙是不饮食的,但是贡品还是要有的。这些贡品最后也不能全部归某个人吧?咋办呢?“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与其一小伙人躲起来吃,不如大家一起吃。那就大家一起吃吧,全体信徒聚餐。

厨会制度,担任着连接信众和教团之间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也是天师教化百姓的一个方式。厨会的目的有几个,分别是:庆贺子女出生、嫁娶、解厄、赎罪、祈福,另外还有三会日,教区全体信众的聚餐。

天师道虽然是在家信徒较多,不忌肉食,但是有四样动物的肉是不能吃的。分别是:犬、牛、大雁、乌鱼。

究其原因据说是:

(1)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

(2)乌鱼。人们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世家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讥,也不能让娘饿死,其精神可贵可嘉,吃不得。

(3)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

(4)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自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盖牛忠、乌鱼孝、雁贞、狗义之故。

江西龙虎山,是道教历代天师修道炼丹之所,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并形成了独有的道教饮食文化,天师道家菜也形成了系列。

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天师为宴请宾客,举行重大活动设的大型宴席。宴席的最大特点是,既注意菜肴的品种,更注重菜盘的摆放,饮食文化非常独特,道教的寓意也很深刻。设席时,使用的是老式八仙桌,按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位,先上八个小菜或小吃,如捺菜、茄子干、柚子皮、霉豆腐、灯蕊糕、寿星饼、南瓜子、冬瓜糖等,八位客人各人斟上“天师养生茶”。茶过三巡,撤下小菜,再上八大菜。先是上用“红枣糯米”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太极八宝饭,八宝饭放在桌子的正中,定下乾坤,然后,按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教八卦规律,依次摆上特制的盘子盛装的八大。按道教方位规定,北为玄武、南为朱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所以,代表玄武的红烧龟肉放在上座的正中,代表朱雀的板栗烧鸡放在下位的正中,左右两侧正中分别是代表龙的清炖蛇和的红烧兔子肉。其它荤素菜肴便在空位摆下,正好围盛开个太极八卦图,可谓色、香、味、形俱全,文化韵味十足。

乾位(马):扬(羊)鞭催马

宋朝时,天师名声大震。信士万崑,骑驴问道龙虎山。借问牧羊老人,天师府如何走?老汉举鞭遥指,驴警鞭猛跑。老汉大笑:“此马真怪,怕什么?”万崑思索,平时夹驴赶路慢行难达。今日怎么这么快,可能与羊鞭有关?后人按典故做道羊肉和驴肉同烧的菜,确是冬令壮阳的养生好菜。“扬(羊)鞭催马”红火了大江南北。

坤位(猪):夜敬山神 每年入秋以后,龙虎山一带常有野猪出没,毁坏农田庄稼,乡亲无奈,请天师上山降伏。张天师叫乡亲设法打几只野猪,置锅在野地夜间用板栗烧煮野猪肉,并奉上一碗给山神,以示敬祭。从此野猪再也不敢扰民,保得了一方平安。

震位(龙):乌龙吐珠

据袁晓初老人口述,天师八卦宴原有许多传统养生菜,乌龙吐珠是其中之一。天师府来了皇亲国戚,除了本地的山珍海味,还要买名贵的海鲜原料做菜。乌龙(即海参)吐珠(鸟蛋),是一道低脂肪高蛋白菜肴,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人群的养生菜。

巽位(鸡):天师养生鸡

越冬以后,上清古镇常有体虚人群请教张天师有何灵丹护体。天师诚告父老乡亲,宰自家养的土鸡一只,与家鸽同炖,加入人参、当归、天麻、灵芝、冬虫夏草等中药,可以补虚、活血养颜、滋阴补肾。乡亲照方制作,确实效果良好,从此“天师养生鸡”就流传至今。

坎位(兔):飘香乌兔

《道德经·真悟篇》“先把乾坤当鼎炉,再博乌兔药未烹”,意思说,人在宇宙本身就是一座炼丹炉,自己就有原料提炼出丹药来,如果加入乌兔和中药一起来提炼更会炼出延年益寿丹来。飘香乌兔有活血化瘀、行气壮阳之功。

离位(猴):莲花猴头

该菜根据龙虎山莲花采不得的传说而来。取洋葱、莲藕,炒猴头菇(二十四山珍之一)食之,爽脆香嫩无比。可降血压、血糖、血脂。

艮位(虎):泸溪斑虎

一天,张天师在泸溪河边,练剑提气,修炼内丹,见河里一群桂鱼,如猛虎般地猎杀河中生灵,天师一气将剑向桂鱼刺去,刺中一只甩到了云锦山的山崖上,其他桂鱼吓得躲入河中石缝,很少出没。偶尔抓到一只,用捺菜烧制或糖醋,真是鲜美无比。

兑位(蛇):铁板煎泥蛇

龙虎山有一年遭遇千载难逢的大旱,河溪干涸,黄鳝暴死在鹅卵石上,被烈日烘焙。天师路遇饥民,劝其拾捡充饥,食之奇香无比。后人仿制卵石煎黄鳝(泥蛇)却成了一道美味的道家养生菜。

第11篇:道教早课

澄清韵

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镇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 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 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 心神安宁 三魂永久 魄无丧倾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 吐秽除氛 舌神正伦 通命养神 罗千齿神 却邪卫真 喉神虎贲 气神引津 心神丹元 令我通真 思神炼液 道气长存

灵宝天尊[1] 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 五脏玄冥 青龙白虎 队仗纷纭 朱雀玄武 侍卫身形(我真) 净身神咒可令身体内的四正之神归于正位,消除身业,拥护身形,保卫道体,所谓身业即杀盗透淫等罪。使修道之人身体清静,能以清静之身感召神灵。

安土地咒

元始安镇 普告万灵 岳渎真官 土地祗灵 左社右稷 不得妄惊 回向正道 内外澄清 各安方位 备守坛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护法神王 保卫诵经 皈依大道 元亨利贞 大圣元始安镇大天尊

此咒为结坛行法召遣土地山神,以使之代为凡夫奏告上天,保卫正道时所用。

元始安镇 普告万灵

净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 秽气分散 洞中玄虚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灵宝符命 普告九天 干罗答那 洞罡太玄 斩妖缚邪 度人(杀鬼)万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诵一遍 却病延年 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凶秽消散 道气长存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爇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 万气本根 广修亿劫 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 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 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包罗天地 养育群生 诵持万遍 身有光明 三界侍卫 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 役使雷霆 鬼妖丧胆 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 雷神隐名 洞慧交彻 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 覆护真人

此 金光神咒以修炼道体之心性为主,主张以内炼金光元神护体,降魔卫道!此咒因其用途广泛,法威强大。所以为道门秘咒神咒,其咒暗藏修炼之法。各门派的修法也 不尽相同,民间道派也有很多关于此咒的秘法,或用此咒结金光讳为符令;或是运潜金光,内炼成丹;或悟道修真,雷神护卫;或加持法宝,遁地偷天。

金光为道之发见,神之神光。金者刚强不坏之意,求道者玄功广博,光华外着,足以驱鬼魅、斩妖气,役神将。如金器之刚强不屈,灼然赫奕也,是号金光。

天地玄宗 万炁本根

注解:天地,一阴一阳;玄者道也,宗者万事万物根本。故玄宗虽云浩渺,莫非天地化生,道之体现。万炁,总括万事万物,天地变化也,勿泥本根源头也。言天地之众炁莫非阴阳合散所为,是天地有万气炁之本根也。

广修万劫 证吾神通

玄蕴咒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余.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稽首皈依众妙道,志心恭敬二玄真。

今运一心心所议,粗识此经经所因。

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

慧风出自天尊力,扫除心界不遗尘。

惟愿神光常拥护,证明今日守心人。

今日守心何所证,不失凡身得道身。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著空见。清静六根,断诸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着。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尔时,天尊在禅黎国土,与大道真仙,万万大千神。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集会,受吾约束。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灾月厄、游城赤鼠之厄、天罗地网之厄、命穷算尽之厄、疾病缠绵之厄、落水波涛之厄、虎狼阮蛇之厄、水火盗贼、刀兵生产之厄、山林树木社稷之厄、土石桥梁之厄、毒药咒诅之厄。惟愿今对玉皇天尊、大道真圣忏悔,解禳、度脱身中灾厄。一一解散,勿为留难。敕诸天神王,并降圣力道力,承斯经力恩力,卫护弟子。受持念诵

此经以后,解禳阳九百六之灾,三衰八难、九横五苦之厄。如求如愿,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愿遂心。于是众等,闻说此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玉清宝诰

至心归命礼

三界之上,梵气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 郁罗箫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 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 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 玄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

上清宝诰

至心归命礼 居上清境,号灵宝君。

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 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

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极阳,卓尔雷霆之祖。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太清宝诰

玉帝宝诰 至心归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轮廓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嫫大道通。

圣号宣扬,万罪消除。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天皇宝诰 至心归命礼

紫微辰极,勾陈天宫。九光宝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 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

主持兵革之权衡,广推大德;统御星辰之缠次,毋失常经。 上象巍峨,真元恢漠。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星主宝诰 至心归命礼

大罗天阙,紫微星君。

尊居北极之高,位正中天之上。

法号金轮炽盛,道称玉斗玄尊。

璇璇玑玉衡齐七政,总天经地纬;日月星宿约四时,行黄道紫垣。

万象宗师,诸天统御。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万星教主,无极元皇。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后土宝诰 至心归命礼!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

承天禀命之期,主阴执阳之柄。

道推尊而含弘广大,德敷蓄于柔顺利贞。

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人。 岳渎是依,山川咸仗。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南极宝诰

至心归命礼!

高上神宵府,凝神焕照宫。

会元始祖炁以分真,应妙道虚无而开化。 位乎九霄之上,统理诸天;总乎十极之中,宰制万化。

宣金符而垂光济古,施惠泽而抚育兆民。 恩溥乾元,仁敷浩劫。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南五祖宝诰

至心归命礼! 明真正道,行化南天。

九皇降迹于天台,一脉浚通于刘祖。

采琼花之仙异,著悟真之丹书。

道付杏林,不日还原之编集;法通鸡足,俞琰丹髓之书成。

真人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

刀圭入口,神化无方。

施雷雨于掌中,甦生民于世外。

德彰南海,获琼玉之英标;道遍遐荒,馀法言之灵妙。 龙虎罗浮之迹,武夷玉隆之书。

过化多方,真文备著。 为神仙之首冠,集前代之范模。 誓愿弘深,慈悲仁圣祖师。 悟真紫阳真人。 杏林翠玄真人。 道光紫贤真人。 泥丸翠虚真人。 琼琯紫清真人。

北五祖宝诰

至心归命礼!

大道开先,玄门阐化。教垂今古,谥号东华。

接汉室之将军,隐终南而仙契。

过化每超于劫运,示现长在于尘寰。

启唐朝之英贤,悟神仙之秘诀。

飞剑货药,警化无方。

金庭丞相之高标,宝印力辞之勇决。

霞裾上陟,南北统宗。

天复挺于人豪,道遍通于四海。 发金莲之七朵,演仙派于十方。

长生理被于古今,玄妙天垂于率土。

恢弘至道,广度愚迷。

慈悲济苦,全真祖师。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重阳全真开化极辅帝君。 五祖阐道天尊。

普化宝诰

至心归命礼!

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 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 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 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权大化。 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 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

以清净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付诸魔。 总司五雷,运心三界。 群生父,万灵师。 大圣大慈,至皇至道。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七真宝诰

至心归命礼! 道先一炁,世显七真。

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 甘泉润物,变朽回春。

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卫州变化,坐十载以成真。 壁间墨迹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异。 三井有多生之计,一时著显化之功。 磻锡六年,龙门七载。

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掌握神仙。 石上谈玄,空中飞盖。

元主屡宣而问道,甘霖尅日以济民。 早穷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诀。 卦图斯演,至道大成。 清净散人,探玄得道。 蓬莱仙路,亿劫独持。 慈悲济苦,全真祖师。 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长春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 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 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 七真演化天尊!

丘祖忏悔文

经功浩力不思意,回向十方诸圣众。 愿见真心求忏悔,河沙罪障悉消除。

忏悔我等,自从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风地水以成形,恋香味色声而触法,贪嗔、嫉妒、恶口、妄言、杀盗、邪淫、恣情、纵欲、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不敬天地神祗、呵风骂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报对升沉轮回、辗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认六尘之幻,沉溺爱河,今而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岂非千生庆幸,一旦遭逢,紫褐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荡,必竟迷失本来,一坠冥途,化为异类,是故思沉沦苦,发清净心,皈奉圣真。

特求忏悔,丐怜愚昧,原赦罪愆,解释报冤,蠲消魔障,所觊命逢昌运,名注丹台,际遇真师,亲闻至道,精修妙行,增长善芽,尽节玄门,怡神真境。他日运应,灭度自性,不致昏迷,径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还证上乘之道。 承侍虚皇尚 愿国安民丰时和岁稔 愿真风丕阐道化兴行 愿凶恶化贤邪魔归正 愿兵刑罔措囹圄空闲 愿沉滞升迁冤仇和释 愿参玄学者入道成真 愿历劫宗亲俱皆超度 愿历世师友同证真常 愿所有眷缘增崇福慧 愿所伤物命早生入天 愿绝食酒荤不相杀害 愿持身端正不履邪淫 愿悉破悭贪悉除险峻 愿言无狂妄行贵真诚 愿弱己饶人潜忍忿怒 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 愿不堕边夷不随邪见 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 愿智慧开明神通恢廓 愿广行方便普济群生 愿永断执迷咸归至道

尘劫有尽,我愿无穷;尘劫有尽,我愿无穷;尘劫有尽,我愿无穷。 端望

帝真曲垂济度,皈命礼谢,无上虚皇,至真三宝。

一者一人有庆,二者二景齐明,三者三农乐业,四者四序和平,五者五祠巩固,六者六合澄清,七者七星临照,八者八节安宁,九者九泉开泰,十者十类生成,十一者福留善信,十二者大道兴行。 一切神光普照,一切众圣留恩,一切有情赖善,一切正果成真,普天均乐,四海同春。

闻经悟道,罪灭福生;闻经悟道,罪灭福生;闻经悟道,自灭福生! 灵官咒

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 火车三五号雷公,受命三清降鬼祟。 手执金鞭巡三界,身披金甲显威灵。 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 顷刻三千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 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 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 祈晴祷雨济世间,附体圆光通事意。 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伏群魔。 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 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 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普化宝诰

普化宝诰,志心皈命礼。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跌九凤。三十六之天,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书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净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欲求无上道,大众转天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向来诵经,念念存诚,千真拱听,万圣通灵。应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灾忏罪,请福延生,功圆行满,大道证明。

第12篇:道教节日

道教节日大全

正月

初一日天腊之辰

初三日郝真人圣诞、孙真人圣诞

初五日孙祖清静元君诞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

十三日关圣帝君飞升

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灵宝天师圣诞

十九日长春邱真人圣诞

二月

初一日勾陈天皇大帝圣诞、长春刘真人(刘渊然)圣诞

初二日土地正神诞、姜太公圣诞

初三日文昌梓潼帝君圣诞

初六日东华帝君圣诞

十三日葛真君圣诞

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

十九日慈航真人观音大士圣诞

三月

初一日谭祖长真真人诞

初三日玄天上帝圣诞

初六日眼光娘娘圣诞

十五日天师张大真人圣诞、财神赵公元帅圣诞

十六日三茅真君得道之辰、中岳大帝圣诞

十八日王祖玉阳真人圣诞、后土娘娘圣诞

十九日太阳星君圣诞

二十日子孙娘娘圣诞

二十三天后妈祖圣诞

二十六鬼谷先师诞

二十八东岳大帝圣诞

四月

初一日长生谭真君成道之辰

初十日何仙姑圣诞

十四日吕祖纯阳祖师圣诞

十五日钟离祖师圣诞

十八日北极紫微大帝圣诞、泰山圣母碧霞元君诞、华佗神医先师诞

二十日眼光圣母娘娘诞

二十八神农先帝诞

五月

初一日南极长生大帝圣诞

初五日地腊之辰、南方雷祖圣诞、地祗温元帅圣诞、雷霆邓天君圣诞。

十一日城隍爷圣诞

十三日关圣帝君降神、关平太子圣诞

十八日张天师圣诞

二十日马祖丹阳真人圣诞

二十九紫青白祖师圣诞

六月

初一至初六日南斗星君下降

初十日刘海蟾祖师圣诞

十五日灵官王天君圣诞

十九日慈航观音成道

二十三火神圣诞

二十四南极大帝中方雷祖圣诞、关圣帝君圣诞

二十六二郎真君圣诞

七月

初七日道德腊之辰

十二日西方雷祖圣诞

十五日中元地官大帝圣诞

十八日王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值年太岁星君圣诞

二十日刘祖长生真人圣诞

二十二马元帅圣诞

二十三诸葛武侯诞

二十六张三丰祖师圣诞

八月

初一日许府真君诞辰

初三日九天司命灶君诞

初五日北方雷祖圣诞

初十日北岳大帝诞辰

十五日太阴星君诞

九月

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皇降世之辰

初九日斗姥元君圣诞;重阳帝君圣诞、玄天上帝飞升;酆都大帝圣诞

二十二增福财神诞

二十三萨翁真君圣诞

二十八五显灵官马元帅圣诞

十月

初一日民岁腊之辰、东皇大帝圣诞

初三日三茅应化真君圣诞

初六日天曹诸司五岳五帝圣诞

十五日下元水官大帝圣诞

十八日地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长春邱真君飞升

二十日虚靖天师诞(即三十代天师弘悟张真人)。

冬月(十一月)

初六日西岳大帝圣诞

初九日湘子韩祖圣诞

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二十六北方五道圣诞

腊月(十二月)

初八日王侯腊之辰

十六日南岳大帝圣诞、福德正神诞

二十日鲁班先师圣诞

二十一天猷上帝圣诞

二十二重阳祖师圣诞、丹阳马真君成道

二十四司命灶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恶

二十五天神下降探访善恶

二十九清静孙真君成道

冬至日元始天尊诞

夏至日灵宝天尊诞

第13篇:道教仪式

对道教仪式基本认识

每一个宗教都有他独立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和五个独立的条件:教义、神秘、经典、仪式、伦理、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文化体系,在人类社会上生根茁壮,为了有效的推展精神文明,为人类创造更大福址,因此需要透过一个健全而有制度的组织,有计划的主导运作,这个组织就是教会。

道教是中国固有宗教,是华夏古宗教(如荆楚宗教等)之继承者,长期以来,曾经伴着我们的祖先走过历史长河,迄今依然。

道教不但有精微教义、合情的伦理、完备的经典,更有庄严肃穆的仪式。

基本上道教仪式可分经仪、教仪和法仪三种。

经仪-亦即通常之诵经拜忏,重在去意凝神,万缘离心,正心诚意在神前诵演经文,须知知止方明造化,诚意始觉妙音,故诵经有守真悟明之妙,代天宣化之功。

教仪-旨在对神崇拜和颂扬,故重赞颂和礼乐,因此演教时多无经忏之诵礼。

法仪-则针对特定目的由高功运神行法,可夺天地之造化,拯众生于无边。

但不论演经演教或演法,其重点厥在程序问题。

通常道教教仪之进行,在程序上皆有祝香、祈盟、启颂、拜诰、进爵、献供、入意、礼愿等过程,而在文表上亦含谢罪、颂扬、祈恩之意,道教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由仪式即可窥见。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伦理,讲报本的民族,故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祖宗者类之本也的说法,为了报此三本,而形成了许多崇德报本的思想及祭祀的宗教活动。

古代天子以封禅郊祀以彰天地之德,[封]及[郊]就是敬天,[禅]及[祀]则是祭地,都是非常隆重的大典。

道教是中国唯一固有宗教,一方面以道家的思想及经典为基础,一方面也沿袭了古制祭法(如荆楚灵教等),而加以分类变化,其仪式因事而异,统称科醮或[斋醮],[醮]就是[郊天]之郊,是敬天酬神祈懹乞福的科仪典,而[斋]则是度亡超荐的幽法。

杜广成先生删定散坛醮仪:以牲牷血食称祭,蔬果精珍称醮。 醮就是祭的别称,是传统的道教仪式,河图经品三洞之中,计有四十二等,咸以太上为主,次以北斗为宗,但能礼备乐周,心诚丹馨,必能除患降善,醮祭重礼仪,不尚糜费,唯诚为贵。

一般醮典多称[金箓道场],斋科则称[玉?道场],或[黄箓道场],因为启建道场必须[请箓] 。[箓]是神秘籍,记录天曹官署吏的名讳及各种函牒文凭。

道教所行之宗教仪式可上溯至上古时之明堂制度,明堂始自黄帝,后世因袭其制,古时祭祀上帝、祖先,或朝诸侯、敬老尊贤,一切重大典礼必在明堂举行,故明堂是古代政教合一之所在 依据唐六典规定道教醮祭有七: 一者金箓道场,为天子之醮,旨在调和阴阳,防止灾害并祈求帝王福寿。

二者黄箓道场,旨在拯救一切先祖。

三者明真斋,专为拯救道士先祖。

四者八节斋,于八节之日祭神求仙。

五者三元斋,于三元之日忏悔罪过。

六者涂炭斋,旨在拯救一切急难者。

七者自然斋,旨在祈求众生之福。

且科仪严谨,礼乐和谐,古来皆法度。例如法仪上坛之先,首设九职:高功、都讲、监斋、知磬、知钟、侍经、伺香、表白、伺忏。

在师坛秉师请法,在由巽门入户,右足先左足随,高功鸣天钟以应三十六天,于洞案三进香,叩齿击动天门,旨在上正神无,外伏魔灵,内集神真,然后燕液九过,继而发炉朝真,依序演法。

道者须受完整道教教育,并有高度道教修养,累积丰富道教经验,并经传度,授职,领有法箓之资深道士,做到道德内充,威仪外备,才能担任高功之职,故古代道士其名贵者在此。

道教的仪轨亦称科仪,每一个醮典或斋会都包括了若干种科仪及经忏,最常见的科仪如升灯扬蟠、玉坛发奏、启师请神、开光点眼、宿启、卷帘、分灯、进表、朝斗、朝科及开路、沐浴、破狱、游诣、祭桥、施瓘等等不胜枚举。

而醮科亦有清、瘟、水、火、土的区别,分门别类均有定制,俗称之三朝醮、五朝醮则系指举行朝科次数之谓,朝即朝礼之意,科目也很多,但仍以早朝三清、午朝玉帝、晚朝青玄为主体,亦有早朝普化晚朝天师的,系以醮会范围而异的。

道教以醮会为主要教典,其目的在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设醮咸被视为大事。

依据古制建醮设坛尚有[醮分三阶坛分九等]的规定,不可任意潜越;

上阶三等为国君所设。

上阶上等醮称为普天大醮,坛称顺天国兴坛,设三千六百星辰圣位,行科四十九昼夜。

上阶中等醮称周天大醮,坛称延祚保生坛,设二千四百星辰圣位,行科三十昼夜。上阶下等醮称罗天大醮,坛称祈谷福时坛,设一千两百星辰圣位,行科十二昼夜。二阶三等为文武公卿群僚所设。

二阶上等醮称通天大醮,坛称黄箓延生坛,设六百四十星辰圣位,行科九昼夜。

二阶中等醮称祈天大醮,坛称黄箓臻庆坛, 设四百九十星辰圣位,行科七昼夜。

二阶下等醮称保懹大醮,坛称黄箓却邪坛, 设三百六十星辰圣位,行科五昼夜。

三阶三等为乡宦士庶所设。

三阶上等醮称,坛称延寿醮, 坛称赎命坛,设二百四十二星辰圣位,行科三昼夜。三阶中等醮称降裕醮,坛称集福醮, 坛称赎命坛,设一百二十四星辰圣位,行科三昼夜。

三阶下等醮称保护醮,坛称却灾醮, 设八十一星辰圣位,行科一昼夜。

由此可知道教建醮制度之严谨,及主持高功(大法师)之道行都不可能一蹴而成的。

另者炼度的斋法亦分为以下五瓘:玉宸瓘(度人)铁瓘(度鬼)水瓘(度水亡)火瓘(度火死)血瓘(度凶丧) 。

不论斋仪或醮典,以其范围而配置科仪及经忏,均有定制,大凡建醮修斋,为求完美圆融,多有开诵[道品经]、[霞品经]及[桂品经]以求其完整,道品为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笈而桂品则系文昌规范,另在文书上又至为讲究,不但有上行下行分别,还有榜、表、疏、悃、函、牒、?、引、等种类,都是其他宗教所欠缺的,一时也无法详尽的介绍,建醮期间应该全面斋戒,所以又有[封山禁海]的规定,也就是禁止渔猎的意思,至于对神的供品,仅须四喜五果及四供养、六供养或十供养,绝不主张杀猪宰牛的,四喜就是[茶、酒、面、饭],四供养就是香、花、水、烛,以香代表[无为],花代表[自然],水代表[清净],烛代表[顺化],以表达[清净无为自然顺化]的道教基本教义,七供养即是香、花、灯、荼、果、食、乐,十供养是香、花、灯、荼、果、茶、食、宝、珠、衣,而不以[血食]敬神的。

谚以[和尚不拜斗,道士无焰口]为道佛两教在仪式上之基本差异,向为两教教徒所遵守,近来似已渐趋混用,且日益严重,此种不负宗教责任之态度,欺神欺人是不足为法的。

道教宫、观、院、堂之常住道众,除习静炼养、宏法利生外,每日早晚,都有早课及晚课仪式,若遇神诞或庙庆,亦有个别的庆祝圣科仪,不但有庄严的礼仪,亦有飘逸动听的赞曲,可惜现时台湾道庙之中,难能见到传统的仪轨,深值道教徒的猛省。

仅就道教仪式一项而言,绝对是高度制度化的,也完全是民族文化的精随,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在宗教行为上,仪式分为祈祷及祭祀两类,就祈祷目的而言,又有崇拜、颂扬、求恕、感恩诸项,藉仪式进行而致其宗教功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伦理讲报本的民族,故在道教仪式中,咸以崇德报本感恩祈愿为主,在科仪程序上,含有忏悔、祈盟、颂扬、献供、入意、礼愿等内容,在仪式实践中,则分为斋醮及祭祀两种,斋醮是道教的制式教仪,醮是敬天的礼仪,斋是度亡的幽法,斋醮分类细腻,项目繁多,难以备述,前段已作简略介绍。

祭祀则是中国上古的宗教行为,于封禅郊祭时用之,祭祀要件先须斋戒,所谓[斋戒沐浴以事上帝]即指此。

另则即所谓烟祭也,必需备牺牲、祭品、酒醴及圭璧、币帛、祭毕籍[燔燎]之一缕轻烟,将此赤祭抌上达天听庭,即所谓烟祭也。

其牺牲又分全牛、全羊、全猪之太牢之祭及全羊全猪之少牢之祭,祭品则采农作物,醴酒系祭祀要件,所谓三献即三奠酒也,献圭璧系崇隆神之地位及权威,以及尊贵无染,币帛则类同献财,或曰[用币于社]即今民间金币之起源也,过去列入官祭之庙,如关帝庙、妈祖庙等,往往沿用此法,但道观则不用之,盖因道教禁杀,不得宰杀牲畜,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散坛醮仪说:[牲牷血食称祭,蔬果精珍称醮],是知醮是祭的别称,但忌杀生,台湾道庙众多,除醮会延请道士执掌外,年例祭典采三献礼者众,但过程不一,且多不明含义,实失恭敬之意,为求礼仪划一,并能节省时间,复能尽其礼数,特为调整,爰列其要点并说明之:

一、道教祭礼不同于祭孔,盖以孔庙每年仅有春秋两祭,平日并无香火,故祭之始须启扉迎神,祭毕须送神合扉,但道庙系宗教上建筑物,终年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神恒在焉,岂须迎神,更不可将神送走,是以道庙之祭不可有[启扉迎神]及[送神合扉]之程序,当前道庙有[接驾][送驾]之举全属非是。

二、道教崇尚自然,藉钟鼓声数及轻重徐疾以象征天象变化,除宫观之晨钟暮鼓另有敲击之法外,在祭祀时常用三十六钟七十二鼓以示隆重,七

二、三六之数是曰[风调雨顺]也,亦即国有明君,中悉清官,下皆良民,世界无有歹人,因而全无坏事,如此圣王之世,天必降谐,则自然国泰民安,故道庙有事,亦必以此为祷,并于祭祀中行之,除另以文字表达外,亦以钟鼓之数以象圣世。

三、道教不尚血食之祭,故庙祀祭品亦以下列各物为准:

(一)香-无为也

(二)花-自然也

(三)烛[火]-顺化也

(四)荼[水]-清净也

道教以[清净无为自然顺化]的道教基本教义,道教礼神采用[香花水烛]四供养,即系象征其基本理念及精神。

(五)果-水果

五、干果五(天有五纬、地有五狱、数有五行、人有五脏、一为数之根、九为数之尊、五为戊己土,又为中数故取其中)

(六)斋-斋莚六味、大顺之数

(七)玉圭-(用毕收藏永可使用)

(八)玉璧-(用毕收藏)

(九)天金(币也)

(十)束帛(以五色纸卷代用)

(十一)寿桃

(十三)寿面

祭品十二项分三阶段陈献,每次四种以象四时如意、三次成礼以为三献。

四、一般三献礼以三奠酒为准,我国有[无酒不成礼]的俗谚,不论是道士的斋醮或是家族之祭祖都有奠酒之过程,天师道创建之初,主持教典之道长,称曰[祭酒],是知礼神亦须酒醴,故道庙三献中,应有[献爵]之程序。初献中爵,亚献左爵,三献右爵。

五、台湾道庙最多,但庙会祭典多不一致,其采宗教仪式者,并非采用道教制式祝圣庆贺科;其采三献礼者,其程序、内容、文书、供养亦多不深究其含意,致有不伦不类者,即祭祖亦然。

事神祭祀,惟有合理方能符礼,凡我同道,岂可不慎。

为此爰将道教教仪及祭祀合为祝圣三献科仪,作为海峡两岸统一道教文化科仪之首要工作,深盼海峡两岸各大宫庙乐予采用,共同为振兴道教文化做出必要贡献。

张柽简介

(1)中华道教总会秘书长

(2)台北市道教会总干事

(3)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兼执行长

(4)世界宗教徒协会执行副秘书长

(5)中国宗教徒协会秘书长

(6)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委员会委员

兹将三献大典程序列后以供参考:

道庙三献大典程序

--通赞(司仪)就位司仪。礼生排班

一、大典开始

二、奏乐

三、执事者各司其职(献礼生就龙虎位、钟鼓生、正副引各就其位)

四、主献者、分献者诣盥洗处(正副引前导、主分沐手、副引进巾)

五、主献者、分献者、陪献者各就其位(正副引前导至殿外向内排班肃立)

六、乐止

七、钟鼓交鸣(一钟二鼓计三十六遍。祈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调雨顺)

八、长官上香(正副引导由青隆(入相)至内殿正案前,青龙生传香,举毕白虎生接香,行三鞠躬礼,导由白(出将)回席,无长官上香者,由主献者上香,入殿出殿同,行三跪九叩礼。)

九、行初献礼(乐作、正副引导主献、分献、陪献由青龙入内殿、主献在中案、分献在左右案、陪在后,均肃立、献中爵、龙虎生各司其职、毕、献供养)

(一)献香 [檀炉:无为也],(二)献花[花盘:自然也],(三)献烛[顺化也]

(四)献荼[净水一盓清净也]

十、行三跪九叩礼(司礼唱数礼毕[乐止],正副引导由白虎边至殿外复位)

十一、行亚献礼(乐作、仪同初献、献左爵、继进供养)

(一)献果[干果

五、水果五举一色举进](二)献斋[六斋取一味举进](三)献圭(四)献璧

十二、行三跪九叩礼(仪同初献,礼毕[乐止]复位)

三、行终献礼(乐作、仪如前、献右爵、继进供养)

(一)献币(天金一封)(二)献帛(五色束帛)(三)献桃(寿桃成对大年无极也)(四)献面(面线一束天命不忽也)

十四、行三跪九叩礼(仪如前式,礼毕[乐止])

十五、宣读表文(读文者跪、主献以次均俯伏)

十六、燔燎(司表者捧表、司帛者捧币帛赴金亭化焚、主献、分献、陪献诣庙门口望燎、三鞠躬、复位再拜)

十七、饮福纳祥(主、分、陪献人等,酌饮备妥之[福园茶])

十八、礼成(鸣炮百响)

第14篇:道教演讲稿

道教PPT演讲稿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

在开始本节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的学习目标,我们本节需要: 了解道教的产生与发展;熟悉道教的基本教义;掌握道教供奉的主要神仙以及护法神将的名称与象征意义;了解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洞天福地,再一个是掌握中国著名的道观和道教四大名山。

本节呢我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讲,我们先来看一下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大家应该知道道教为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呢,把老子奉为教主,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宗教性的阐释并作为主要经典,并且呢,把《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作为根本的信仰,因此称道教。

东汉灵帝时,张角在河北创立的太平道被看作早期道教的形成。东汉末年,张陵在蜀中鹤鸣山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被称为张天师,尊为道教的创始者。所以我们要注意张陵才是道教的创始人而不是老子雀蜂老子为教主。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分化合流,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和正一道成为道教最主要的两大道派。

我们来了解全真道和正一道:全真道呢是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创派人是王重阳。全真道以《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

修行上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不事黄白之术,以修身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须出家,不得蓄妻室,并有严格清规戒律,建立有森严制度。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开创全真七派,尤以长春子丘处机龙门派势力最大。

而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以江西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正一道,实则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统归龙虎山天师府领导,以次与北方全真道相对。正一道,集符录派之大成,以行符录为主要特征,比如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避灾等,奉持的主要经典为《正一经》。还有一点是正一道士可以有家室、不出家,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格。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港台地区。

我们再来看一下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教呢宣扬“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之中最核心的东西。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飞升,进入仙境,因此也提出一整套修炼方法。他们让人们相信生活在世上是快乐的事,并让人们相信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在现实世界当活神仙。因而道教吸收了古代流行的各种养生术,加以宗教的解释和发挥。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主要有内丹修养和外丹修养。道教的外丹呢就是指像上图一样炼制丹药,主要原理呢就是将丹炉内加入重金属矿石加以炼制,希望能炼制出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而实际上这些“灵丹妙药”丹药不仅不会使人延年益寿,反而对人体是有害的,像唐太宗就是因为吃了进贡的长生药而死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道教的经典和标志,像《道德经》《道藏》,以及太极图。也就是说当我没看到他们就应该立马联想到道教。

我们再来看一下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道教供奉的对象是一个庞杂的神仙系统,包括天神,地祗,人鬼。神有尊神俗神之分,具有权威和超凡的能力,享受祭祀;仙由人修炼而成,散淡闲适,法力无边,但不一定要祭祀。整个道教的崇拜对象等级分明,各有所职。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道教的尊神,三清。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合称。 玉清元始天尊(又称元始天尊,玉清大帝)通常玉清戴芙蓉冠,披云霞紫袍,坐三清殿中央

上清灵宝天尊(又称灵宝天尊,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皓发白首在道观中通常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坐在玉清的左侧

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是道教供奉的最高尊神。右侧为太清其形象常为皓首白发,慈颜微笑,手执太极神扇。

三清各为教主,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三清之中对道德天尊的信仰最为普遍。道德天尊也可以称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

我们前面说过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而这四御是统帅天地的万神者 玉皇大帝:他总执天道诸神,玉皇大帝在《西游记》中被称为是万神之王 而这位北极大帝呢他协助玉帝执掌寿天祸福,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戈之事。

提起南极大帝大家可能觉得挺陌生,但他还有另外的名字(放图)“南极仙翁”和“寿星”相信应该亲切的多了。

后土皇地,她是一位女神,协助玉帝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山河之秀。 了解过三清四御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官,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是早期道教的显要神灵,自明代起便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而关于三官通常的说法是,三官即尧(天官)、舜(地官)、禹(水官),也就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首领。传说三官本是元始天尊的三个儿子,天尊将始阳九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吸入口中,经九九之期,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于正月十

五、七月十

五、十月十五分别从口中突出三个婴儿,这就是尧、舜、禹。其实三官大帝在道教中级别不是太高,但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

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日,月,五星。日为大明之神,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

月则为夜明之神,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 五星古为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五星又称五曜,和日月合称七曜,道教经典中常赞颂这些神明。二十八宿诸星和北斗,也是道教崇拜的星神。

道教把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称为四方神又叫四灵。 先来看一下青龙:古代神话谓东方之神为青龙,因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组成龙形,位于东方,属木,其色青,故称青龙,亦作苍龙;

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朱雀: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 在后面呢我还会提到它。 了解过三清,四御,三官日月五星,四方之神这些道教尊神后我们再来学习一下道教的神仙。

老而不死曰仙”,仙又有人仙、地仙、天仙和神仙之分。道教神仙的队伍十分庞大。最常见的神仙有: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妈祖)、财神等等。可以说道教崇奉的仙十分庞大先从真武大帝说起: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 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传真武为净乐国太子,后在武当山修炼,得道飞升,威镇北方。真武原指黄道圈上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玄武,呈龟蛇形象,为星宿神。宋代玄武被人格化,成为道教大神,龟蛇亦变成真武手下两员大将。为避赵宋始祖赵玄朗之讳,改称真武。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与南宋对抗时,传北京西直门外有龟蛇显现,真武被尊为北方最高神,世祖下诏建庙祀真武。

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俗称文曲星)。宋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

魁星: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主文运(“魁”有“首”之意),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书人崇拜。

天妃娘娘:妈祖为妙行玉女降世,因得玄通道法,驱邪济世,云游海上,专为渔民,航海之人解救危难而被尊为航海保护神。

八仙:民间有关“八仙”的故事流传最广,即铁拐李、吕洞宾、张国老、汉钟离、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

现在呢我来看一下我们的财神:财神掌管人间财帛,人世爵位,人们奉祀财神以求五谷丰登,财源亨通。

道教的护法神将也有很多,多属流传于民间再为道教所供奉的俗神护法神将常见有关帝、门神、土地、城隍等

我们先来看一下护法神将关圣帝君—关羽,关羽在宋代以后才名声大震,因其为“忠、孝、义、节”的楷模而屡受皇帝褒封。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道教则尊其为关圣帝君。关公遂成为惟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

道教称,关圣帝君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乃至招财进宝,庇佑商贾等等“全能”法力。旧时关帝庙数量之多,居全国诸庙宇之首。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壮观、保存最完好之关帝庙。河南洛阳的关林,传为埋葬关羽头颅之处,也是著名的关帝庙。

这里有一个问题道教为什么供奉关羽? 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把教化为神,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那么神也就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山河湖海,人间的圣贤豪杰,都能化为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是多神论。关羽是一代豪杰,封其为神,取其忠和义。

道教把《道德经》作为神圣的经典,崇尚忠义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供奉关公也是顺理成章的。

护法神将

王灵官:王灵官名王善,是宋朝萨真人(萨守坚)的弟子。后成为道教重要护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镇妖压魔。从明代起王灵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灵官庙。

绝大部分宫观的第一座殿堂都是灵官殿,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佛教寺庙里的护法神韦驮的地位相当。

灵官的像都是威武而凶恶,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虬髯四张,披甲戴盔,手执钢鞭火轮。

门神:门神是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最早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神能是“指鬼”;唐代出现钟馗捉鬼的故事后,钟馗亦被作为门神以驱鬼魅;元代以后又有曾以唐秦叔宝和胡敬德为门神。

灶君:也称灶王爷,东厨司命等,为司饮食神,晋代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所以我们一般见到的灶神像呢两边都会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希望灶君在上天时多说点人间好事,为人间赐福。

城隍神: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这两位呢就是我们可爱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人们认为土地承载万物,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因此祭祀土地以保证农业收成;又称土地为地方行政神,可以保佑乡里平安宁静。

好了道教的神仙体系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再来看一下中国著名的道观及道教名山。

中国著名的道观及道教名山:全真天下第一丛林---白云观:白云观位于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路东侧,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这张是白云观的平面图大家看白云观全部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后面为花园。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路,以此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四御殿,戒台与云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50多座建筑,共2万平方千米。其中这个丘祖殿是主要殿堂,内有丘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丘处机的遗骨。

道教全真派有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主要供奉丘处机,另外两个是陕西户县重阳宫和陕西芮城永乐宫,分别主要供奉王重阳和吕洞宾。

道教四大名山 四川青城山 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安徽齐云山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湖北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方圆400千米,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日,9台等胜景。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武当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千米处桂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中国道教发祥地。主要景区及景点有正一观景区,仙水岩景区(仙女岩,飞云阁,象鼻山,民俗村,无蚊村,升棺表演),上清宫景区(大上清宫,上清古镇,天师府)。

齐云山位于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和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上犹县五指峰乡交界处。

齐云山是江西诸广山脉的主峰,海拔2061.3米,赣南第一高峰。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神仙居住人间的三十六处名山洞府为三十六小洞天,除了将宇宙整体分为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宇宙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福地洞天。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济源市,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相传为轩辕氏黄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因而家喻户晓。同时,王屋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

委羽山位于浙江省黄岩区,千年委羽,道家圣地。引得众多的古今名流探奇览胜,题诗作对,名留千古。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我们只需要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道教的礼仪 1.道教的称谓

2、道教的主要法事

先来看一下道教主要称谓

1.男教徒称道士,又称道士先生,可称方 士、道人,又可称天师、炼师等;

2.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

3.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 当家的。 4.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道长。

2、道教的主要法事

斋蘸即供斋醮神,是道教常见的一种法事,有日常的持诵和忏法。斋醮常配有烛灯和音乐吹打,颇具民族特色。

建斋,即作道场。

持诵,即受持而咏读之,俗称念经。

忏法,即拜忏的方法与仪式,用以忏悔。 好了这节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第15篇:道教经典

原文出自求真斋论坛,由板块的版主pwatx Xevil所撰。特此感谢!

以下是原文:

发到烦了,索性,发个道家经典的电子书。大家自各看好了。

另外,写一个看书指导,免得新来的小白不知道看什么。俗话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先把道理搞清楚是最重要的。现代人多幸福,什么资料网上都有,要是古代,光是这一步就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功夫。

一、

先看看中国道家学说如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关尹子、大学、中庸、抱朴子(内外篇),这些主要是阐述哲理的。看这些东西是为了改造人生观世界观的,只有先把思想扭转过来,才能谈得上修道,也是炼性的一部分。

开始看不懂很正常(看懂了才是不正常),找一本现代白话注解本看吧,主要是领会哲学思想,能看懂多少看懂多少。最好不要看于丹之类的,扯蛋不说,别人嚼过的总归是变了味道,找一本象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之类的纯翻译版本好了,体会原汁原味的道家思想。另外,看看南怀瑾等高人的解释也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因此形成定见。

二、看书的时候不要闲着,知行合一嘛,顺带着练习练习真气运行法和玄意决也不错。等到你的思想转变的差不多了,不会懂不懂就和方舟子那群sb一样的瞎扯时,你可以更进一步了。丹经道书有个大障碍就是各种术语,所以要先把这一关攻下来。现代很多人比如田诚阳、曾庆余、胡海牙、陈樱宁等人都有论述,去看看他们的书,主要是把那些丹经术语攻下来,别陷在那些书里面了。时刻记住,别人的书只是参考,自己的脑袋才是基础和根本。另外明清的丹经也可以看看,比那些远古丹经易懂多了。清静丹法主要看黄元吉,要看大杂烩就看闵一得的《古书隐楼藏书》。

三、好了,你已经基本上登堂入室了,现在可以看些古人的东西了。《大丹直指》《小周天歌诀》这是入门级的,钟吕派的《钟吕传道集》《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主要是谈理法,《吕祖百字碑》《敲爻歌》《指玄篇》这是必看无疑。还有早期的《胎息经》.《入药镜》。然后是南宗一条线下来,张伯端的经典巨著《悟真篇》一定要看(板块里有一个薛道光注解版),和他的《金丹四百字》《青华秘文》。南宗一传石杏林,著《还源篇》;二传薛道光,著《复命篇》;三传陈泥丸著《翠虚篇》。还有张三丰的《无根树词》、《大道论》、《玄机直讲》 。

妈的一大堆,看上去就麻。不过别怕,大多数都很短,而且这些人没什么文采,写得也不是很难懂。不过虽然文字不难懂但是你多半还是看得糊里糊涂,似懂非懂,这是正常的,我也是这样,这就是没有师父没有真传的人的悲哀,忍忍吧。先把功夫练着再说。等到你连《黄庭经》和《周易参同契》这样的天书也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估计没有师父也不要紧了。

四、看完上面一大堆的劳什子,估计也要用几个月,只要你不是和我一样的废柴,基本上就应该把真气运行法练到通督的境地了。以后的路子就是自己走了,抱歉,我都没那个水平,所以教不了你。但是我可以给你指上一条路,后面可以和丹法链接上了。如果你达到胎息的水平而是稳定下来,那就恭喜你,继续努力,等待老天爷派个老师来教你。如果你左等右等怎么等也等不来,那也不要紧,你可以转到佛家的禅修,也是有前途的。真法是个牛掰的东西,我看它除了不能和密宗链接起来,和其他的都可以链接,甚至硬气功也可以„„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让你去练大杂烩,是让你真法练好了在转方向。另外,记得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没错的。最后送大家两句话:读书不可无定见,无定见则被书所转,脑子里任别人跑马;也不可有成见,有成见则先入为主,视域狭隘,虽贤者不免有误。

第16篇:连云港市道教

连云港市道教

连云港市境内方士、道士活动历史较久,隋时已建有郁林观。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道教在元明两代兴盛一时,道观建筑较多。清雍正时虽有回升趋势,但自乾隆以后,人逃观毁,一蹶不振。20世纪50年代以后,境内道教活动基本停止。正式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4处。 连云港市的道教活动

秦汉时期,已有方士在境内活动,尊黄老为祖。据传说方士徐福曾为秦始皇由境内东渡扶桑寻求不死之药。东汉时,东海人王远在中散大夫位撒谎能够弃官入山修道。汉桓帝多次征召,最后被迫载至京城。太平道曾流入境内,并有《太平青领书》在境被流传。

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境内已建有供方士祭天的云门寺。吾道荣隐居苍梧山,其对道家符水、禁咒、阴阳、历数、天文、药性等能解。隋开皇时,云台大村东建郁林观,供道教信徒祈祷。方士徐则,受业周弘正,善长三玄,南朝陈太建时期(569-582年),应召入至真观,后入天台山,居绝谷,食松木,隆冬不服棉絮。唐代于云台山建三元庙,供奉天地水三官。道士吴道灌善于教育儿童,唐大历中(766-779年)被召入宫,为太子、诸王传授经义,唐德宗李适(780-805年)曾“东宫师道”。宋代,在云台白果树村大庵庄建纯阳庵。宋末张志朴自号蓑衣师、严浮子,在溪云山清宵洞修道,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其门人孙慧彰在庵附近刻石题字曰:仙人洞、玉皇宫。朐山人何道士、于道士能以草医疾。相传全真派教主丘处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在中云长春庵修道。

元明以后,道教在云台山区逐渐兴盛,庙观较多。清廷重儒重佛而轻道,道教又趋衰落,道观荒废。清雍正时复兴,乾隆以后又呈败相。民国初期,境内城隍庙各有三五个道士主持祭祀等,有时民间邀请其做道场法事,为亡灵超度。境被道教有全真、正一两派,供奉天宫、地宫、水宫,在农历正月十

五、七月十

五、十月十五的上元、中元、下元节举行祭祀活动。

赣榆县距道教圣地东岳较近,受道教影响,教徒多属正一派。旧时,渔民祭海,农民禳灾,庙会、丧事等仪式由僧道主持,道士活动频繁。1949年,全县有道士、道姑130余人。解放后,老道士先后去世,年轻道士大多还俗,道教建筑失修毁坏,道教活动逐渐停止。1979年,赣榆县有道士、道姑29人。至1990年,道士已停止活动。 连云港市道教宫观

市境内北齐建雩门寺,宋建纯阳庵。明代云台山区建有雩门寺,上真观、三元宫、延福观、紫阳观、无梁殿、白龙王庙、北老君堂、碧霞宫、蓑衣庵、太平观、三元庙、元帝庙等。 解放前,市境内有玄妙观、彩云观、城隍观、社稷坛、厉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八腊庙、紫竹庵、玉泉庵、蓬莱庵、天皇庙、天后宫、关帝庙、东岳庙等道教庙观建筑,除碧霞宫尚存改作佛寺外,其余全毁。解放前赣榆县有三官庙11座、龙王庙7座、天齐庙7座、关帝庙7座、玄帝座3座、玉皇阁1座、岱王庙2座、文昌阁2座、魁星楼2座、城隍庙1座、兴隆观1座、三清阁1座、朝阳观1座、三元宫1座,后均为已毁或改作他用。东海县据1953年调查,建国前境内道教宫观有临洪、磨山上的三清观,土山、王朱洲的东岳庙、温泉的汤庙、房山上的碧霞宫等,然对毁于匪乱和战火。 新浦区道教

新浦最早的道教庙宇是临洪滩的天齐庙,建于18世纪初叶。庙宇总体为一长方形大院落,坐北朝南,占地约

四、五亩。技形庙门,院中间大殿内供奉天齐老爷。传说天齐老爷是掌人生死的泰山神,香火很旺。龛上悬“福善祸淫” 楷书匾额。民国2年(1913年)起,当地人借庙办私塾,民国24年又作为临洪滩小学校址。“文化大革命” 中神像被毁。今庙宇已不复存在。民国22年(1933年),建新浦道院,初设于今新新街一民宅内。新浦道院门上悬“坚诚永固” 匾额。崇奉至圣先天老祖。入院者称“修方”。 解放后自行消失。 海州区道教

战国、秦、汉时代,海州地区即流行初级形态的道教活动,鬼神崇拜、方士成仙、升天之道、变幻之术、炼丹技巧、气功妙用、长寿之计等修炼之法常见于史册、杂文之中。 东汉时期,原始道教中奉黄帝、老子为教主的太平道在海州地区广泛传播。东汉建武元年(25年)建于孔望山下的东海庙(也称东海君庙),即为道教早期活动场所之一。孔望山下的龙洞庵是东汉时期道士修炼的遗址。

唐时海州道教活动极盛,供奉三元大帝。传说三元大帝生于海州,得道云台,称天、地、水三官;天官掌人口祸福,地官掌庄稼丰歉,水官掌旱涝灾害。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有道士吴道灌应召赴京授太子经书。

千余年来,道、佛两教在海州地区相互交融,兴衰交替,构成海州民间复杂的多神论信仰意识。古海州地区清风顶个三元宫,初为梵刹,后为道观,再后又为佛教敬祀圣地。海州城南古刹东岳庙、碧霞宫,原为道观,后为佛门弟子住持。这些都反映了道、佛之间的互斥互补关系以及道教走向衰落的过程。但道家思想、多神论信仰在民间已根深蒂固。 民国年间,海州只有三五道士常住城隍庙,主持祭祀城隍事务,香火颇盛。每年清明节,民众抬着城隍偶像巡游全城,俗称“城隍老爷出坛”前有“马弁”仪仗队开道,后有“许愿”市民烧香护驾,再后为民间各项文艺表演。抗日战争胜利后,此项活动渐停。1958年拆除城隍庙前殿院,改建成海州电影院;1966年拆除城隍庙后殿院及城隍偶像;本世纪70年代老道士病死;小道士还俗,后继无人。 连云区道教

连云地区最早的道教遗迹在云台乡的白果树村大庵庄。宋代,这里建有一座纯阳庵。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严溪道长的门人孙慧彰在这里刻石题名。距离纯阳庵不远的仙人洞旁有“仙人洞”、“玉皇宫”等石刻,亦系纯阳庵的附属建筑。相传为吕洞宾修真处。

明代,是道教最昌盛的时期,连云地区的道教也很活跃,仅道教庵观就有8处:

上真观,明正统六年(1441年)道士刘道明重修,早废。 紫阳观,位于北固山上,建于明代,道祖姓陈,号真山,有戒杀文行世,早废。

北老君堂,在万金湖沃壤山下,即今云台山乡老君堂村,现改建为云山小学,。老君堂建自明时,环境幽静,半山有老君洞,传为老君修真处。

无梁殿,在高公岛柳河村山中,建自明代,清时已毁。无梁殿的建筑较特殊,没有一根梁架,且雕花青砖的花草图案十分优美。早废。

碧霞宫,有两座,一座在云山乡李庄水库西侧的神山顶上,一座在北固山麓,皆早废。

三元庙,在墟沟城十字街内,早废。 元帝庙,在墟沟北门顶上,早废。 清代,连云地区的道教活动已经衰落,很多庵观荒废,道士也很少。解放前夕,只有墟沟关帝庙中有一名道士。 连云地区道教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云台区道教

云台早有方士活动,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即在中云建云门寺,供方士祭天活动,沭阳的由吾道荣,即来朝阳西南的山上隐居(山名后为由吾峰)。开皇末,大村东面又建郁林观,供崇信道教的百姓远近祈祷。唐代,三元的故事开始在云台流传,开始出现三元庙,三元是道教所称的天、地、水三宫。元代,朝廷重视道教,旧志载相传全真教主丘处机曾在中云长春庵栖真,宋末山东兖州泗水张志朴,自号蓑衣师、严浮子,在中云溪云山清霄洞脱凡,来无影,去无踪,仙迹颇著。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重建雩门寺,后耗巨资在云台前后大建道观,三元宫、延福观、祥云观,都是明是所建。清时,道教没落,为皇帝们崇佛贬道所致。云台山的一些道士,东西游走,其生活无定处。民国后,道士已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台地区已经看不到道士的踪影了。

花果山乡道教

乡内道教最早出现在隋开皇时(605—616年),在大村狮子岩西建郁林观,奇花异草,辉映飞泉、松风海涛,时闻接响,古木阴森,名花交映,供崇信教的百姓羽客黄冠,礼拜稽首。唐代三元宫故事在乡内产生,言小村殷开山为相,有女适陈光蕊,生子三,得道为三元,在乡内山上山下建宫建观、建堂祭祀膜拜。在大村鸡鸣山东,相传为三元飞升处,建三元家庙,在大村西北建三元行宫,山上建三元宫、玉皇阁和吕祖庵,道教活动空前繁盛。大村东建老君堂,鸡鸣山上建碧霞宫,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乡内九岭山路口又新建三元行宫,供道士活动。后白逢教、太平天国时捻军起义,朝带有道教色彩。清中后期,帝王均崇佛而贬道,致使道教趋于没落,道观荒废而无人顾及,一些道士各奔东西,生活无着。民国时期,乡内道士屈指可数,只鸡鸣山上碧霞宫内道长涂高及其子涂成;海清寺道人王真云和张庆龄夫妇带徒弟詹巷姚东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道士先后去世,只有姚东恩健在,1998年春南城镇建玉皇宫,他还做了捐助,于当年底。

朝阳镇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于民间,又回归民间。其源为老庄,其成教则为东汉之张道陵,张道陵沛国丰人,即今之徐州市丰县人。传说曾来境内东南山间修炼成道,作鼎书经,埋于山中。此山后人多称为“张道庵”。张道陵西去四川传教后。山中蓬门府洞,多久为方士居。隋初,沭阳方士由吾道荣弃官来此,居韩李村南之大团山修炼,“不谈晋代功名簿,为爱山林日月新。”“杖藜野服采芝苹。”由吾道荣羽化后,群众为其塑像,将其蓬居改为“由吾庙”,将塑像放其中,尊称“由吾老爷”,供世人瞻仰。唐代皇帝姓李,与老子同姓,大多数皇帝崇奉道教。“三元” 故事在云台地流传,加之吕洞宾的父亲吕让曾为海州刺史,云台前后建起许多道教宫观,“三元宫”、“ 玉皇宫”、“ 纯阳庵”、“ 三官庙” 等。道教活动空前繁盛,宋代黄岩又来境内修炼,元代朝廷亦重道教,全真派教主丘处机曾隐中云之长春庵。明清间,民信道,亦信佛,佛道在群众心中融为一体,算命、抽签、切八字、看阴阳,成为民间常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走进各家堂屋,“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从玉皇大帝到吕洞宾,从太上老君到张天师,从三元到八仙,都得群众信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群众都很重视。民国间,境内道士生活无定处,后多还俗,只有西庄村北的“田横祠” 里的四五个道士,长年厮守庙中,为人们持剑摇铃,画符扬幡,念经诵咒,发放符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境内道士全部归里为俗民。然群众之“阴功积德”、“ 善恶有报”的道家观念长存于心,救人急难一直为民众所追求。

东海道教

县内曲阳古城与道教经典《太平青领书》有着密切关系,以至县内道教祈奉的“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官庙、三清观、三元宫、东岳庙、碧霞宫、关帝庙等道教宫观较多,虽然有的宫、观后被佛教主持,但说明道教在境内曾鼎盛一时,县内道教全真、正一两派都有。据1953年调查,境内道教宫观有临洪、磨山上的三清观,土山、王朱洲的东岳庙、温泉的汤庙、房山上的碧霞宫等。这些宫观多毁于建国前匪乱和战火。 赣榆县道教

赣榆县距道教圣地东岳较近,受道教影响颇深,教徒多属正一派。金代王处一(全真七子之一)曾在赣榆县朱汪小金山三官庙做法事,留下《木兰花慢》、《满庭芳》词2首。旧时,渔民祭海、农民禳灾、各地庙会、富家办丧事,多请僧人或道士做法事。1949年,全县有道士、道姑130余名。建国后,道士、道姑大都还俗,并在土改中分得土地和房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没有道务活动。1979年,全县道士、道姑29名,1990年有8名。

灌云道教

境内早有方士活动,到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即建有建云门寺,供方士祭天活动。唐代三元故事在境内广为流传,始建三元庙。明代重视道教,境内多建道观,有三元宫、延福观、祥云观、天后宫、北极宫、碧霞宫、魁星阁、三清观、山西会等十几座道观,清时崇佛贬道,境内道士生活无定,民国后道士已不多见。建国后,道教基本停止活动。 花果山道教 连云港市宗教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云台山是自汉唐以来宗教的活动中心,道佛活动早在东汉时代即已开始。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地上考古的发现,学术界认为连云港市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形成的时间是东汉顺帝(126-144年)时期,为张道陵创立。而研究道教的起源却要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燕及古东海一带的方士——神仙家的活动,即《史记·封禅书》中所谓“形销解化,依附于鬼神之事”的方仙道。有名的如安期生、王方平之流。北京的大学著名学者陈寅恪教授早在1933年就指出道教源于东海沿海。其中“三神山”之说是一个重要的代表,这就是蓬莱、方丈、瀛洲。连云港市沉浮于远离的大陆60多海里的前三岛——平山、车牛山、达埝山,“常现楼台、车马之状”而成为“海外仙山”,世传为“东海神君”之所。孔望山早在东汉初年就建有东海庙。秦始皇令方士徐福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神药之举。汉武帝宠信的是李少君,不仅亲祠灶,炼丹制药,而且由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以求长生。据汉末崔季圭所写的《述初赋》记载,“郁洲”(今云台山)“方士石室”中已有出家的“道人”。 孔望山不仅有早期东海庙的建筑,而且在孔望山发现了汉代祭祀东海君的杯盘刻石以及承露盘等道教遗迹。孔望山摩崖造像中居于最高位置而又位于画面中心的两个最大的造像就是道家所崇承的黄帝和老子。据《汉书·襄楷传》记载,顺帝时,琅琊宫崇求见顺帝,呈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得到的神书一百七十卷,皆缥百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言其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案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同样的记载,还见之于晋代葛洪所写的《神仙传》中。曲阳即今东海县曲阳镇,西汉时为曲阳侯国的封地。《太平清领书》为道家重要的典籍,即后来的《太平经》。葛洪在他写的《抱朴子·内篇》中特别指出“郁洲”是“可以合药”的名山。

于吉在东海之滨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在巴蜀一带有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他们同源于黄老道。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原籍沛国丰人(今徐州丰县),其出生地域正是东海“太平道”盛行和广泛传播地区。他在四川鹤鸣山布教,包括他的继任者张衡、张鲁等都是以《老子五千文》和《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与《太平经》同出一源。他初建的“廿四治”(称庐或静室)中,下八治中就有“云台山治”。道教将云台山列为“七十二福地”。这种东西呼应、山海相交的道教活动,清楚地勾划出道教由海滨流向西北山岳的轨迹。正如此,陈寅恪先生才有一个正确的论断:“天师道起自东方·······而张角之道术亦传自海滨,显与之有关也”。

魏晋时期,“五斗米道”孙恩领兵起义失败,逃入郁洲,最后投海自沉。“五斗米道”虽跃于西北山岳,最后东归郁洲。其心理因素一方面是寻求一块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另一方面也是宗教源流的认同。

孙恩,琅琊人,吴孙秀之祖裔,世奉五斗米道。孙恩为五斗米道著名传道师杜子恭之再传弟子。孙恩高举反晋义旗,追随孙泰。孙泰被诛后,孙恩逃到郁洲,聚合徒众百余人,志愿复仇。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孙恩遂率众起义,自上虞,杀县令,袭会稽,杀内史王凝之。孙恩攻下会稽,已有众数万。自号“征东将军”,称其徒众为长生人。西晋王朝遣卫将军谢琰、镇北将军刘牢前去讨伐。孙恩掳男女二十一万口,再次逃入郁洲岛。元兴元年(402年)孙因战败,投海自沉,从死者百余人,后余众推其妹夫卢循为领袖。元兴二年,为刘裕所败,也投水自杀。

唐代苍梧山(今花果山)上即有“三官庙”之建筑。海外仙山成为道家追求合药成仙的“仙境”。唐初,著名的道士成玄英,就曾结庐隐居于郁洲二十余年。并于此潜心于道教经典的著作。其中影响深远的《道德经注》、《南华经注》、《度人经注》等就是在郁洲石室中完成,并选入《唐书·艺文志》中。他曾被唐王朝加封为“西华大法师”而不愿就任。在宋代官修道藏的《云笈七签》中就指明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在海州东海中”(今花果山)。而主持第七十二福地的就是《神仙传》中的王方平,也就是王远,他是东海人,是汉代著名的仙人。

元代,道教演化为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派系。海州地区为全真道的一个重要活动范围。全真道祭祀的仙人结下了道缘,留下了许多古迹与历史传说。花果山七十二洞区的“二仙洞”,明清时就有吕洞滨和汉钟离的塑像。海州白虎山之南建于元代至德九年的蓬莱庵供奉的也是吕祖像。

在八仙中还有一个刘海蟾。,他和汉钟离互为替代。因而在介绍八仙时皆将刘海蟾附于八仙之后作为“替补队员”。民间盛传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将刘海蟾一分为二,成为刘海和金蟾,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刘海蟾为五代时人,是当时燕王刘宇光的辅相。后燕王僭号称帝,刘海蟾知其不能成大业且杀身之祸,乃称疾挂印而去。改名玄英,后出家为道,是吕纯阳的再传弟子。后全真道奉其为北五祖之一。元代顺帝至正元年封其为“明悟弘道真君”。锦屏山南侧原有彩云观,为明天启元年道士薛全仁建。其祭祀的主尊就是刘海蟾。下有金蟾洞传为刘海蟾在此山修道。

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在今中云魏庵村发现一处“长春庵”遗址。有题刻:“长春庵七十一福地里人吴莹重修立。”村人多言元代丘处机曾栖真于此。 丘处机(1148-1227年)为金代时期全真北七真之一,字通密,自号长春子,是山东栖霞人,19岁在宁海昆嵛山出家,拜王纯阳为师。金世宗时入滨山修炼,人称“蓑衣先生”。后入陇州龙门隐居修道,为龙门派创始人。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应诏同往西域雪山。元太祖赐爵“大宗师”,掌管天下教化。死后,元世祖至元六年,褒赠“五祖七真”徽号,赐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世称长春真人。

云台山中关于长春庵的题刻修立的时间不确。如有可能即丘处机从昆嵛山出家后往龙门山隐居中,途经苍梧山,而栖真于此。苍梧有关吕纯阳、刘海蟾栖真的传说,对他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吸引,入山修真,寻求遗迹,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真道曾在云台山一带活动。

元、明时期,海州地区成为全真道北宗的大本营,特别是云台山后顶成为道教的胜地。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降,海州地区包括近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除三元宫建筑外,仅道教宫观的建筑即达85座,可见道教的影响之大,成为海州地区的本土宗教。

明代,海州地区成为全真北宗的的大本营,道教兴盛于一时。云台山前顶以佛教盛,后顶以道教盛。天启皇帝亲书“敕赐护国三元宫”、“敕赐护国延福观”分颁前顶三元宫和中顶延福观。前顶地区从山下的郁林观、南天门、关圣殿、老君堂、灵官殿、鸟云阁、团圆宫、玉皇宫、吕祖庵、真武殿等宗教建筑,其中以三元宫和团圆宫、玉皇宫为主体,它们都是在一个中轴线上。以道教宫观命名的建筑从上至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之际,连云港地区列入地方志名录的道教建筑即有85座,可见道教之盛。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虽实行抑道扬佛的国策,云台山地区佛道两家虽“平分秋色”,但道教的势力基本已被排挤出地区。山南山北“各自为政”。道家悠扬的音乐与佛家的晨钟暮鼓,共同营造着云台山“仙境朝参”的氤氲氛围,道袍与袈裟飘拂于山后山前。善男信女,朝山进香,既拜三元、佛祖、也拜玉皇、观音。云台山道佛共融成为宗教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金代到清末,连云港地区道教的派别活动更为盛行。金代赣榆县诸王村诸王庙道士王处一,设坦白做法事,施行黄录醮(道家洁斋法之一)。其“修黄录”、“步星坛”、“施跪拜”、“降恩惠”、“皆成快乐”的施示过程,其内容与《太平清领书》中鼓吹“太平之道”、“调和平均”各从所愿、不夺其所安(《太平经》卷1

14、48)的教义完全一样,其所施用的“修黄录特地召嘉”的程式当属于道家符录派。清初,云台山金牛洞中的金牛二仙修道是用“点金”、“承露”的手法:“点金妙术原无灶,承露神机岂用台”(《云台山志·赵一琴诗》)。金、牛二仙属于道家的丹鼎派。

明清之际,中顶(东磊)以其道教之盛而名闻暇迩。明天启皇帝“敕赐护国延福观“,亲送护持的天启朝的御马监太监陈增死后也埋葬于东磊。斗姆阁、玉女洗头盆、仙人洞、共同营造着道教的仙境。

清代,清风顶东南孔雀沟上,有万灵道人苦修于此,因而得名“万灵山“。而万灵道人修行却用佛家传法的教旨”传灯“,所用食器也是僧人地方“钵”。“斗室传灯云漠漠,澄潭洗钵水涓涓”、“为释为仙俱莫论,蒲团参透静中缘”。《云台山志“卷八李鸾旗《赠万灵山道人》称为:北宋、金国道士王嘉创三教平等会,将儒教之忠孝,佛教之戒律,道教之丹鼎,融洽于一炉,谓之“全真教”。万灵道人以丹鼎修炼长生,以“传灯”、偈语传法,当属道教全真派。

“裁海”、“复海”之后的云台山,道观废圯。特别和清朝实行扬佛抑道的政策,使得“复海”以后的云台山,寺庙得以相继渐复,并且得当政者的大力支持。而道教日渐衰落,宫观无以修复。和佛教相比,已进入日薄西山之境。 1928年,国民党颁布神祠废村标准,如太上老君、三官、关帝、土地、吕祖、四御、五岳、城隍、龙王、文昌及送子娘娘等均属道教神灵,均在废祠之列,对道教的冲击十分强烈。大多数的宫、观、院、庵在这一时期被拆除,或改为学校或另作它用,连云港地区的道教步入消沉期。此时,正一派由其修道方式、活动形式尚不明显,而全真教仍保持其一定的影响力,持续时间直到1948年底。民国时期,云台山地区海清宫(海清寺)老君堂、郁林观、延福观等处仍有道士或女冠在修炼,宫内活动也较为正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一道近乎消失,唯全真道之龙门派尚有少数第十九代“圆”字辈传人在延福观修道。 综观云台山的宗教历史,如果从秦汉时期的神仙道教代表人物徐福的活动算起,经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始有《天宫历》和《包元太平经》的出现,到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宫崇献其师于吉于曲阳渊上所得《太平清领书》;从唐代祭祀地方神祗三元庙的出现到明代道观的普及,两千余年来,连云港地区的道教,大致经历了秦汉之际的道教教团的初创与公开活动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延续,隋唐宋元之际的兴盛,直到明清民国时期的压制和消沉的演变阶段。

连云港地区是早期道教发源地的这一历史地位应得承认。由于道教与连云港地区的渊源及其长期流传,道教思想对连云港地区广大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民俗行为打上深深的烙印。虽历经明清官的抑道政策的施行,道教活动日趋衰落,但直至今天对三清、玉皇、碧霞、三官、送子娘娘等道教神的崇拜和信仰仍根深蒂固,信仰民俗中,求神、抽卦、过阴、送鬼仍有着浓厚的道教法事的遗绪,特别是全真教的三教合一的施播,是连云港地区“见庙烧香、见神磕头”的宗教信仰的传承和遗绪,仍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第17篇:道教场所

道教常识问答

(七)——道教场所及其活动

1.道教场所有哪些称呼?为什么?

答:道教场所称呼有宫、观、庙、院、楼、府、祠、阁八大类。小庙则如殿、台、洞、堂等称呼不一,道教对这些称号没有强求统一。历史上称“宫”的道教场所,都必须有皇帝的敕封。因为,古时的宫,是皇帝居所的名称。擅自称宫,恐遭杀身之祸。观,观星望气之所,是道士进行修炼的重要地方。其它均为道士修持和居住的场所,所供奉的神,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其称呼因地、因所供神圣不同而有所不同。

2.道教场所通常怎样设置?

答:道教场所建筑物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设置牌楼、山门、主殿、前后殿及后院。东西两厢分设配殿或住房,前面设置风火墙,有条件的地方设置金水桥,形成整个宫观的基本格局。 3.道教场所分几类?有哪些讲究?

答:道教场所分为十方常住,子孙常住和子孙庙。十方常住,属全体道教徒共同所有的,亦属社会所有(即国家所有),实行集体民主管理。各地的道教徒,只要具备相应的手续,恪守教规,即可长住宫观中,即常人所知的四海为家。子孙常 2

住,属地方道教名士筹建,其主要管理形式依照道教常规,为师徒相传,有限接待各地云游参访道士。子孙庙,一般为小庙,属道教徒个人所建,师徒相传,一般不接待云游道士,自食其力,大多为私有财产。 4.道教十方丛林的标准设置有哪些?

答:道教十方丛林的标准设置有:方丈、住持、监院、堂主、殿主、厨主、经主、三都、五主、十八头、寮房、库房、帐房、法师、高功、经师、书记。

5.道教场所与道教协会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道教场所与道教协会是教务被指导和指导关系。因为,道教协会是道教场所与场所、场所与政府、政府与道教信徒之间的协商调解组织,没有行政职能。道教场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场所的行政主管部门。道教协会,是由同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行政管理,并接受民政部门的指导。

6.道教场所与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道教场所与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行政被领导与领导关系。因为宗教事务部门是政府设置的宗教工作专管机构。代表政府对宗教事务实行管理。道教场所既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个基本社会单位,必须接受政府及其主管机关——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与管理。 7.道教活动日主要有哪些?

3

答:道教活动日主要有:正月初一天腊,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涎,正月十五上元节,上元天官圣诞,六神户尉圣诞,正月十九龙门派丘长春祖师圣诞。

二月初一太阳星君圣诞,二月初三文昌梓潼帝君圣诞,二月十五太上老君圣诞,二月十九观音娘娘圣诞。

三月初三真武祖师圣诞,三月二十子孙娘娘圣诞,三月十三天妃娘娘圣诞。

四月—卜四纯阳祖师圣诞,四月十。八紫微大帝圣诞,四月二十八药王祖师圣诞。

五月初一南极长生大帝圣诞,五月十—城隍圣诞,五月十三关圣帝君降神,五月十八张天师圣诞。

六月十九观音娘娘成道,六月二十三关圣帝君圣诞,六月二十四雷祖圣诞。

七月七道德腊,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地官圣诞,七月十八王母娘娘圣诞。

八月初一南岳圣帝得道封神,许真君圣诞,八月初三灶君圣诞。八月十五太阴星君圣诞,朝元之辰。

九月初一南斗注生星君下降之辰,九月九北斗,九皇降世之辰,斗姥元君圣诞,重阳帝君圣诞。

十月初一民岁腊,十月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圣诞,十月二十七北极紫微大帝圣诞。

十一月初四孔圣人圣诞,十一月十一救苦天尊圣诞。

4

十二月初八王候腊,十二月十六南岳大帝圣诞,十二月二十鲁班圣诞,十二月二十四司命灶君上天朝帝,十二月三十灶君下降,守岁驱魔。

8.为什么要举行超度亡魂的活动?

答:超度亡:魂,是为了寄托哀思。人之—生,几十年光景。对于相处几十年的亲友,一朝离去,人们在感情上一时无法接受。通过超度活动。亲友期望亡者能够脱离苦难,进入一个理想的世界,逐步降低对亡者的牵念。超度亡魂,俗称做道场,人死了之后,举行一定形式的道场,是为了加强亲友之间的感情交流。平常时候,人们操劳奔忙,各自不暇,交往亦淡。遇上长者亡故,即使再忙,也愿意抽出一定时间,与老亲老戚谈谈心,与平常交往少的亲戚朋友见见面,聚一聚,相互之间拉拉家常,获得相互的感情、亲情交流,增加人在社会生活之中的活动空间。如果抱着谁也不理谁,生就生,死就死,六亲不认,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人则会退化成一种没有感情的普通动物,更难以言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9.巫婆、神汉的活动是道教活动吗?

答:巫婆、神汉的活动不是道教活动。因为道教活动是一种公开公认的、有组织、有仪规、有相对规范化的活动,道教徒亦是有正确目标、有追求、有信仰、有传承的,其活动是为社会服务。而巫婆、神汉是无组织、无仪规、没有精神追 5

求,没有正规信仰的,是个人假借神灵附身或自称与神灵某种关系而神化自己,进行招摇撞骗。巫婆、神汉多以敛取钱财为目的,盅惑人心,为已所用,对社会有危害。

第18篇: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与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它不、以各种道团组织在民间流传,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几代道教学者的宣传和改造,道教教义逐步地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扶持,从民间走向官方,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之一。作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产生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社会作用。它与儒教、佛教两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由于它的诞生是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所以道教必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产生影响。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鲁迅有一段话说得很透彻:“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多方面的,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学艺术领域: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发生的重要影响,在西方许多作家的作品里均可以发现。同样,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曾经对中国的文学发生过重要影响。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6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本身也创造了许多神仙故事,这些都为中国文学中的神话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中关于玉皇大帝、东龙公、西王母、盘古真人等等传说还有道教本身所创造的神仙故事,如关于八仙的传说,以及有关泰山、华山、龙虎山、武当山等的神话故事,也盛传于民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教追求在现实世界上建立“人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也”的平等社会。这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影响了许多文学家,从而产生了一批类似《桃花源记》和《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文学作品还有,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这种神仙思想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如《封神演义》、《三遂平妖传》、《韩湘子全传》、《吕仙飞剑记》、《七真传》等。并且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还反映在文体上。再者就是在艺术领域中,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如音乐上,由于道教音乐是为道教宗教活动服务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又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哲理,与群众的习俗关系密切,为人们所欢迎,不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保留了不少历代已经失传的宫廷音乐曲调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今天人们发掘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重要方面。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

2.科学技术:一提到道教,必然会联想到一个词——长生不老。没错,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丹术。试图通过各种方术,来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虽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从客观上来看,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如当时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且在道教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修炼各种方术,在客观上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与经验。同时,许多道教的人往往兼通药物学和医学,为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养生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孙思邈将道教方术与中医药学结合,在导引、服气、金丹、服饵、按摩、饮食起居等方面对养生学作出了重大贡献。除此之外,道家和道教经典文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许多数学与物理成果,对中国古代数学

1

与物理也有着独特的贡献。最后还有,至今我们仍然引以为傲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火药的发明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总之,道教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科技方面的宝贵遗产。

3.民间习俗: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 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 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 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十分热闹。这些习俗,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门神、灶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

4.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这种传统,通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宗教形式,长期传播于社会,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同时,道教文化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认为人的寿命可通过修炼得以延长,此种热爱现世、人定胜天的观点,既与佛教悲观厌世思想不同,又与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听天由命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鼓励人们积极征服自然、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思想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不能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人定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此外,道教思想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兼收并蓄态度,融摄百家,像海纳百川一样,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容易吸收各种先进文化以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而且愈来愈繁荣昌盛。

5、政治领域: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道教与过去中国上层和下层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6.道德伦理领域:道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包括功过格等,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各种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对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实其影响除了体现在上述的领域外,道教还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学术思想领域有着影响。道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2

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它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第19篇:中国米道教美容师怎样做好售后服务

中国米道教美容师怎样做好售后服务?

米道美容养生项目在美容界有23年的临床经验,历经23年的风雨历程,有着成熟的管理和运营体系。米道做为美容界的专家,下面教大家美容师怎样做好售后服务:

1、售后服务的方法

(1)、给顾客一个惊喜

①、每个人都希望受到重视和关心

②、顾客期望得到基本的服务,而惊喜就是要超越顾客的期望。

(2)、熟记顾客姓名

尝试熟记顾客的姓名,是建立和谐关系强有力的方式,当顾客第二次光临时,美容师能在打招呼同时,唤出对方的姓名,则让顾客有种受关怀,重视的感觉,无霰中接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

(3)、来自访问

人是感性的动物,尤其喜欢被人关心,可是,当我们的顾客越来越多,我们不会有很多时间照顾她们,因此,我们必须在最适当的时候去拜访顾客。

如:顾客因病住院、顾客生日、特别节日 。

(4)、书信问候

虽然我们无法一一去拜访顾客,但千万别忘记利用书信问候,来表达对顾客 的关怀和增强顾客的信心。如:感谢信、生日卡、结婚周年纪念卡、心意卡 。

(5)、电话通讯

最好的使用在表达你的贺意,关心及慰问的时候。

2、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1)、服务带给顾客的信任

①、专业皮肤的生理学,使您更具说服力,通过沟通创造客人的需求。

②、懂得各种皮肤问题的形成和处理方法,加上专业经验,使您更具有信心与自信。 ③、解说产品对皮肤的功能及特色,对产品了解才能在种类型皮肤上发挥最好的效果。 ④、自己就是产品见证者,就要以身作则,才能给顾客信心和希望。

(2)、最佳服务品质可延展客户

①、热忱的服务,专业熟练的技术,可使顾客产生信任。

②、好的产品,可使皮肤呈现明显的变化,进而使顾客喜爱。

③、产品在皮肤上产生的效果,加上使用者的品碑宣传,成为最好的广告。

(3)、服务跟踪

①、电话跟踪

②、信函问候

③、活动通知

④、新产品发布等

⑤、产品销售后,必须做续追踪,好的产品必须配合正确使用方法,才能呈现出完美效果。

(4)、让客户养成预约习惯,以减少工作不便

客户永远是你的,让顾客了解,你是她皮肤专业美容师,只要她需要,随时都为她服务。

第20篇:中国纪检监察学院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

首次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培训学习,那是个位于北京西北部离市区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学院大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的建筑风格,显得气派肃穆。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校名,遒媚的书风刚柔相济,让院门平添了几分庄严。学院的徽标是由一个“正”字撑起的盾牌造型,正大光明的寓意和刚正不阿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这应该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所纪检监察学院。学院的教学、生活设施是现代化的,管理与服务也是很规范有序的。来至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数百名学员,在这里参加短期的培训学习。国家中央机关和驻京院校的专家学者们应邀授课。从理论到实践,中国的反腐败情势、问题与途径,在这里交流、研讨与思考着。平静寻常的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反腐败工作者政治责任与价值趋向的交互效应。

腐败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普遍性的棘手问题。中国今天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个奇迹,但也是付出了诸多沉重代价的。资源环境、社会道德与信仰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令人忧虑;腐败问题因为涉及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历史上的政权更替,无不以政治腐败为先导、政治无能为标志,最后只能是人亡政息。

廉政与亲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得人心的传统之一。当今中国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没有什么事情共产党办不了,关键是办不办和如何办。社会没有理由怀疑共产党反腐败的决心与信心,人们也没有理由不为之付出自己社会一员的努力。需要我们牢记的是反腐败不仅仅是个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个艰难的社会命题。紧迫性与长期性共生着一种也许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赶上了。

记得还在学校读书时,放寒假回家过年遇到一位见过世面的亲戚。当听说我快要毕业分配参加工作时,他十分认真地告诉我说:“工作后要干基建。”当时还不理解,工作数年才领会到了他当时的言外之意。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在人们眼里搞基建仍然是个肥差事儿。这只是从一个职业诉求上反映了腐败现象的某种行业特点,更多方面和更深入的问题更不容乐观。

廉政是一种政治品格,也是一种职业美德与价值尺度。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栋梁,有作为的政治家更不是爱财的市侩与享乐的富翁富婆。反腐败是一场持久的政治搏奕,是道义的批判和道德的拯救,伴随的必然是社会更大的进步。有幸进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学习,一定会留下一些印象。但与其说是印象,不如说是思考,一种政治良知与责任意识的考量。

中国道教学院试卷
《中国道教学院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