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学校工作总结

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3 07:50:23 来源:学校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2010-12-27

农民田间学校启动建设以来,我们将其作为一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科技推广方式创新、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精心谋划,扎实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谋划,高标准组建。组建农民田间学校,在我市尚属新生事物,为此我们在农民田间学校组建各环节上,精心谋划,高标准运行。一是培训师资。我们选拔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两名市农技人员,及时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对农民田间学校举办的理论内涵、组建模式、培训理念、培训方式等进行了系统学习。这两名农技人员负责农民田间学校组建的指导和培训。二是确定培训产业。在农民田间学校举办之初,为突出培训效果,强化示范作用,我们围绕农民科技需求量大、产业科技含量高的棚室蔬菜为重点培训产业。三是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经过综合考虑,将农民田间学校举办在棚室蔬菜专业村——肇东镇东跃村,在村办公室重新装修可容纳50人的农民培训室,做为农民田间学校。同时,配备了桌椅、宣传标语等基础设施和教学配套设施。四是确定学员。从该村棚室蔬菜大户中选择了21名农民作为农民田间学校学员。

二、创新培训方式,扎实开展培训。深刻把握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重点从五个层面进行了创新培训。一是农民点单培训。农民根据生产中遇到的蔬菜品种选择、种植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归纳,由学员直接确定授课内容。二是互动形式培训。围绕学员共同确定的科技疑难问题,在学员与教师互相讨论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加深了学员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在讨论中提高了农民科技水平。三是点评式培训。根据确定的讲课内容,特别是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农民通过自身实践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实现了科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四是田间实践培训。组织学员深入田间,以田间为课堂,在生产实践中使科技直接到田。五是趣味性培训。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将一些趣味性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培训氛围,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三、突出实效,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民田间学校举办实践,已经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效应。一是社会效应。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实现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技术与田间零距离,达到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实现了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农民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技推广工作趟出了新路子,探索出了新模式,为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进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打造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平台。二是产业效应。通过学员培训,农民增长了科技知识,扩大了棚室蔬菜生产规模,仅21名学员就扩大蔬菜棚室面积65亩,平均增加了3亩以上。同时,引进推广了蔬菜新品种和新的栽培模式,特别是引进了寿光蔬菜栽培模式,在21名学员的示范引带下,打造了肇东镇千亩寿光蔬菜基地。三是增收效应。田间学校农民学员户均增收达到4万元,比未参加培训前增加4200元。

总结农民田间学校运行实践,我们感到还存在着覆盖严重不够、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个别产业存在空白、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在下步工作中,要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强化师资培训。突出蔬菜、食用菌、水稻以及奶牛、肉牛、生猪等特色种养业,大力度开展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二是科学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实际,在南部沿江乡镇组建两个水稻农民田间学校,在中部乡镇组建两个蔬菜农民田间学校,在北部乡镇组建三个畜牧养殖农民田间学校,形成整体示范带动效应。三是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与农民科技需求紧密对接,加强田间实践培训,达到疑难问题在田间直接解决,先进科技直接推广到田。四是加强宣传。切实把农民田间学校置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科技增产账、产业效益账、增收效果账三账对比,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增强参与农民田间学校的主动意识,达到领导重视、各方支持、农民认可。

推荐第2篇: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借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开展, 大力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积极推广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和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根据项目要求,2009年首次建立农民田间学校,通过激发农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原动力和创造力,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自理”能力,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新型农民,有效促进和推动了 的农业生产。

一、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展情况

2009年,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要求,结合 实际和产业分布,在 镇建立了一个温棚蔬菜农民田间学校。 高级农艺师 和 担任辅导员。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挑选了30名种植积极性高、接受科学能力强的农民作为田间学校学员。在 村委大院建立培训室,配备了30套桌椅、1台电脑、200套图书等学习的有关硬件设施。建立一个占地8亩的大棚作为试验示范展示田,供学员观摩和实习。

田间学校自开班以来,根据农事和学员需求,共开展7次田间技术培训和指导,及时的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科学地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受到的农民的广泛赞誉。同时带动周边农户600余人积极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的进行田间管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农民学校成立初期, 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田间学校建立的各项工作,并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配备完整的硬件设施,为农民田间学校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成立由作物、园艺栽培、植保、土肥等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学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聘请高级农艺师 和 为辅导员,全面负责农民田间学校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调研总结等各项工作。

(二)多次调研,确定重点

为突出培训效果,强化示范作用,围绕农民科技需求量大、产业科技含量高的棚室蔬菜为重点培训产业,我们多次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反复勘察调研,按照区域代表性、基础条件好、便于农民参观学习等原则,最后确定以温棚蔬菜种植大面积发展区

镇 为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基地。并建立一个试验示范展示田,确定责任负责人,树立标牌,扩大宣传效果。

(三)示范展示,观摩交流

建立了一个占地8亩的大棚作为展示田,经常组织田间学校学员和大棚种植户进行现场观摩,开展技术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蔬菜栽培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的推动了田间学校的开展。

(四)集思广益,创新培训

在田间学校培训开展的过程中,各个技术指导员进行县外观摩、

2 不断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开展培训手段创新活动。一是农民根据生产中遇到问题以及种植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归纳,由学员直接确定培训内容。二是围绕学员共同确定的科技疑难问题,在学员与教师互相讨论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加深学员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在讨论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三是根据确定的培训内容,先由农民通过自身实践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实现了科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紧密结合。四是组织学员深入田间,以田间为课堂,在生产实践中使科技直接到田。五是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将一些趣味性游戏融入到培训中,以此激发学员参与兴趣,营造宽松的培训氛围,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五)利用传媒,创新服务

在田间学校开展的过程中,技术指导员除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指导学员,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QQ”网络视频、专家语音系统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的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的田间。同时,利用县、乡、村“三级科技阵地”和“放心农资”配送网络,开展技术与物资相配套的服务,把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直供到户,加快了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

(五)整合资源,促进开展

以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为平台,整合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资源,进一步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积

3 极取得各涉农部门、乡镇政府的配合与支持,使农民田间学校需求调研及开办进展顺利。

三、培训效果

(一)农民综合素质与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开展农民田间学校,提高了农民学习科技的主动性和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互助意识,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二)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互动式零距离培训,使广大菜农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更新了种植观念,提高了管理技能,病害发生率降低30%,防效率达90%,避免了无效用药情况发生,正确并减少用药量30%左右。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普遍获得了增产15%,增收20%的良好经济效益。

(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技推广人员

农民田间学校的每一个活动和工作环节,都需要农技推广人员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从而对农技推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他们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与农民双向沟通和辅导实践中通过组织、协调、归纳总结等方面的锻炼,使农技推广员积累了综合的实践知识,综合专业素质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四)综合效益显著

一是社会效应。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实现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技术与田间零距离对接,达到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实现

4 了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农民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技推广工作趟出了新路子,探索出了新模式,打造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平台。二是产业效应。通过学员培训,农民增长了科技知识,扩大了棚室蔬菜生产规模,仅30名学员就扩大蔬菜棚室面积100多亩。同时,引进推广了蔬菜新品种和新的栽培模式,特别是试验示范展示田应用了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经过示范试验,每亩共节本增效3500多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在它的辐射带动下,相邻村庄的种菜大户纷纷效仿,邻近的设施蔬菜种植大村八里营乡刘苑村已筹备建立了60亩连片的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系统,示范引领作用非常显著。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民田间学校属于一个新兴事物,缺乏办学经验,一切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有碍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程度不统一。

3、由于农户田间种植作物多、面积大,忙于耕作,学习交流机会少。

4、工作经费不足,建议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探索建立农民培训的激励机制。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推荐第3篇: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一、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现状

2011年以来,定陶县结合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示范县项目要求,不断探索创新推广方式,实施了农民田间学校创办培训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的办学理念,采取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培训方法,通过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着力增强农民的说话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培训对象的意愿,各教学班深刻把握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辅导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所服务区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从播种至收获,采取课堂讲解与田间实践、互动交流、学员实践应用的创新培训方式,创办了7所农民田间学校,先后直接培训农民学员6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3000多人,成为定陶县农民增收致富重要组成部分。

1、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情况

为解决农忙季节科技示范户培训不易集中的问题,定陶县组织部分技术指导员根据科技示范户需求,利用休息时间开办基层农技推广“流动学校”,并现场组织“农技推广知识抢答”活动,极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技推广的热情。在举办多期农技推广“流动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农民培训方式,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按照主导产业发展农民需求创办了7所农民田间学校。

2、师资队伍配置情况

定陶县高度重视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筛选和培训工作,从100名技术指导员中筛选出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熟悉农民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同时逐步拓宽辅导员培养渠道,完善辅导员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辅导员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培训,建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辅导员师资队伍。

3、培训方法使用情况

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常用模式为农民需求调研、票箱测试、参与式培训课程设置、举办开学典礼、组织农民学习活动日、成果展示和开业典礼等。围绕村主导或特色产业,开展全生育期技术指导与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和生产季节要求,一般每2周左右举办一次“农民学习活动日”。活动日内容主要包括建立试验示范田、农民参与科学试验、农民专题讨论、团队建设活动等,通过互动式交流,共享技术与经验。一个种植生育期结束前,辅导员指导农民学员对全过程培训的关键技术内容进行总结,由农民学员分组完成学习成果展板制作。

4、培训效果

(1)农民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普遍提高。农民田间学校是从农民需求出发,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和教学场所,采取自下而上的一种培训方式,要求农民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嘴,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和启发式的培训,培养其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能力。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系统培训后,农民学员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普遍提高。

(2)农民各方面能力增强。农民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显著增强,环境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普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

高,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土专家”,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

(3)农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民学员自觉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自我田间科学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采用BBT票箱测试,受训农民学员知识和技能,平均提高38%,达到了独立操作能力。

(4)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组织的多形式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学员明确了定陶县农业发展方向,更新了观念,调整了产业结构,学习了科学管理技术,收入增加18%以上。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普遍获得了增收增效,效益增加18%以上,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5%左右。

二、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农民田间学校创办有序开展,成立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创办管理协调小组,组长由农广校校长担任,负责统筹规划本区田间学校的创办,制订扶持政策,落实经费,按照“五个一”标准做好创办、管理与监督等工作。田间学校开办地所在镇明确一名分管镇长负责本地区田间学校创办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协助区农业主管部门规划本乡镇农民田间学校创办,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场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协助和指导田间学校按“五个一”标准创办和落实。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所在的行政村为学校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及基本条件,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并做好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五个一”建设标准。

2、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1) 学员选择:要选择同一重点发展产业的学员,如蔬菜产业,根据农民需求调研合理设置课程。

(2) 时间安排要合理:如农忙季节在晚上授课。

(3) 真诚对待农民,与农民交朋友不断延伸服务外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题,取得农民信任。如协助部分农户联系小额贷款。

(4) 充分应用团队力量:有时授课需要几个辅导员共同参与,共同应对复杂问题,群策群力,应变能力不断提升。

(5) 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实施农民点单培训,突出教学重点

点单培训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陆湾教学班学员根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蔬菜病虫害有效防治问题,由学员直接点单确定授课内容,辅导员进行集中归纳,并且从中筛选了物理防治方法——黄板诱杀发,学员普遍得到了应用,并辐射带动应用面积2000多亩,为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创出了新路。

4、采取互动形式培训,加深对新技术的理解

围绕学员共同确定的科技疑难问题,在学员与教师互相讨论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加深了学员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在讨论中提出了农民科技水平,如李王庄教学班针对农民秋播时,如何选择作物优良品种的问题,辅导员设计了认识植物的种子一课,每个学员自带家里现有的作物种子,辅导员通过种子基本知识的讲座后,学员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互相交流,数百粒重或千粒,应用天平称取重量,掌握了百粒重与千粒重的知识;通过亲手做种子发芽试验,了解了种子发芽所需的温度、水分等条件;通过观察种子发芽后子叶的开态特征,

能够区分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为以后生产中管理合理应用除草剂奠定了基础。

5、趣味性培训、增强学员协和队意识

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将一些趣味性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培训氛围,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学班将学员分成多个小组,每次教学活动时,针对教学内容,各级开展比办法、比质量、比效果活动,使教学班的凝聚力和学员的团队意识增强,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在该村的推广应用。田间实践培训,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

6、组织学员深入田间,以田间为课堂,在生产实践中使科技直接到田。如秸秆反应应用技术,辅导员到田间教学员进行操作,并就学员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总结提出就地解决,学员通过亲自的动手、动脑、掌握了秸秆反应应用技术的操作要领,为秸秆反应应用技术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

定陶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较多,现有农村劳动力较为缺乏,且年龄偏大(50岁以上占40.6%)、文化程度偏低(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6.2%),学员同一性问题成为制约因素。二是不同村庄发展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田间学校的进一步创办。三是辅导员全部是兼职的,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没有政策支持,难以持续激发积极作为。

四、推动农民田间学校的政策措施建议

1、培养建立专职辅导员队伍,制定鼓励政策

培养建立专职辅导员队伍,制定鼓励政策,锻炼一批技术成熟,思想过硬的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激发积极作为,更好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组织举行不同县区优秀辅导员的交叉观摩教学

每次观摩后进行座谈,总结回顾各辅导员的优点和不足,由所有辅导员共同商讨整改措施,将现场教学的形式作为培训班之外的有力补充,逐步提升辅导员的整体水平。

推荐第4篇:绥化市北林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绥化市北林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2010-12-27

今年,我区围绕中心的总体工作部署,在做好传统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紧密围绕“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 建设项目,积极借鉴并推广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办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培训了40余名技术骨干;办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25人,带动农户500余人,大量新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区委、区政府、区农委等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结合我区主导产业及农民文化素质现状,积极探索创新。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省主管领导及我区主管领导参加了开学典礼和农民学习,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农民田间学校既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及种植水平,也锻炼了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效促进和推动了我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一、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展情况

我区今年3月份派2名技术骨干王秀梅、姚淑珍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二期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4月6日,学成归来了两位辅导员在我区开办了第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学员由40名农技人员组成。经过两周的参与式学习,学员们知道了农民田间学校并不仅仅是把学校办到田间,而是一种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是一种针对农民生产实际需求的参与式农技推广的新方法。同时作为农民田间学校师资班的学员,大家不仅掌握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办学程序,也学会了需求调研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工具以及培训班课程计划的制定等内容。7月6日,在绥化市北林区东兴办事处建立了西瓜农民田间学校。省农委科教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关同志,北林区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总计70多人参加了开学典礼。来自红旗管理区的25名瓜农成为田间学校的学员,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王秀梅和绥化市北林区近郊经作区域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姚淑珍共同担任田间学校辅导员。在田间学校,农民相互交流了西瓜种植经验,提出了经常遇到的西瓜病害问题,辅导员针对问题,对每种病害的症状、防治措施和如何选用农药进行了逐一讲解,并组织农民开展田间观察,进行生态系统分析,提高农民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应用生产的能力。

二、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大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力度

我区十分重视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工作,区推广中心张树春主任与田间学校辅导员,多次深入旱田区、水田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开展需求调研。通过调研分析,决定首期农民田间学校在东兴办事处红旗管区成立,主导产业是西瓜种植。省农委科教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关同志,北林区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总计70多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二)慎重工作,确定农民田间学校学员及地点

首期农民田间学校建在东兴办事处红旗管理区西瓜生产专业村。红旗管理区是粮菜兼营区,特别是红旗的

7、8组多年来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业,近些年在科技示范户朱树林的带动下,在近郊经作区域站的指导下,种植西瓜的面积逐年增加,年种植西瓜1000亩左右。但是,种植水平参差不齐。基于这一情况我们为了更好的推动当地主导产业——西瓜产业的发展,计划在此建立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学员为东兴办事处红旗管理区西瓜种植户共25人。这些被选上的学员都是勤奋好学,有一定的思想,属于进步农民,同时他们在西瓜生产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疑难问题需要解决。

(三)多方结合,确保农民田间学校顺利开展

1、田间学校的开展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建设项目相结合。我区农技推广体系已全面实行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公益性职能,工作有了规章保障。农技推广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结合示范县项目培训工作,我区在技术推广的方式上积极探索,全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这一方式方法,农技指导员培训工作正逐步向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方向转变。

2、田间学校的学习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今年我们对全区的农技干部和农民培训需求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结合我区的具体实际,坚持方便工作开展的原则,重点选择了近郊瓜菜分布相对集中的东兴办事处,对主导产业西瓜户开展教育培训。

3、田间学校的进行与各涉及部门的配合相结合。结合农业技术项目的支持,如农业标志性示范工程项目、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及粮食高产创建等,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并积极取得各涉农部门、各乡镇政府的配合与支持,田间学校需求调研及开办进展顺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田间学校开办与作物生产农时相结合。田间学校的开办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需求为主要内容,因此,应选择适宜的时间开展培训,按照不同的、适宜农民学习的农时制定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活动规划,以保证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5、田间学校开办与基层农技推广相结合。在田间学校建设中,建设立贯通区、乡、村的区级农技辅导员——乡级技术辅导员——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师资链条,实施区乡村联动机制和辅导员与学员包村入户机制,在各个生产环节均给予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了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效率,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效果

1、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学习应用能力和提出问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而且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互助意识,促进了和谐进步。

2、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提高。通过田间学校开展的互动式零距离培训,使广大瓜农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更新了种植观念,提高了管理技能,病害发生率降低30%,防效达90%,避免了无效用药情况发生,正确并减少用药量30%左右。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普遍获得了增产15%,增收20%的良好经济效益。另外,经辅导员指导,学员们在西瓜拉秧后期又套种了白菜,套种的白菜每亩可收入2000余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位瓜农说:“以住也常听姚老师讲课,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以前也听过姚老师讲怎么防,但每当用时却想不起来。现在这种学习方式就不一样了,现场实际操作,眼见、耳听、脑思考、手操作,印象深,一学就会。”

3、培养了一批优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在开办田间学校学员中,涌现出一批优秀辅导员、优秀农民学员、科技示范户,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姚淑珍同志是北林区近效经作区域站站长,一名基层的农技指导员,同时又是农民田间学校的一名辅导员。为了确保开办效果,在开班前,她积极调研,深入了解了广大学员在生产过程中的所需、所盼、所想,结合实际制定了丰富的教学计划。为了把田间学校办好,取得实效,在田间学校开班的每次教学,她都选择农闲时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授课与辅导。尤其是西瓜种植户都较忙,很难有时间坐在一起探讨学习,辅导员姚淑珍就选择雨天,瓜农不下地的时间开班学习,工作非常辛苦,但也锻炼了一批技术指导员。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民田间学校属于一个新兴事物,通过办学实现了农民素质有所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尚缺乏办学经验,发现很多问题: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接受程度不统一,忙于耕作,难聚在一起学习交流,缺少工作经费,没有专用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作不能保障顺利实施等等。

下一步工作打算:探索建立农民培训的激励机制,争取财政投入保障,健全区、乡、村三级培训网络的运行机制。

推荐第5篇:博湖县农民田间学校“活动日”

博湖县农民田间学校“活动日”

7月2日星期二,又是博湖县田间学校活动日,老师还没有到,农民学员都纷纷在博湖县本布图镇鑫农合作社的教室里等候了。学员们学习主动性高,上课前学员们就交了上节课堂布置的作业填写观察记录表,还有的农民在问今天上什么课?

上节课,高校长让大家回去观察自己家温室大棚或拱棚种植的蔬菜 (辣椒、西红柿、豇豆等任意选择一种),进行观察记录。不但要学会诊断自己家温室大棚或拱棚种植的蔬菜发生了什么病虫害?而且还要结合地块整体情况,找出蔬菜发生病虫害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防治措施。农民在田间学校上课,就是要教会农民学员怎么观察蔬菜病虫害,帮助找出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改变以前农民问老师,“这是什么病?怎么办?”的传统思维,让学员自己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办法。课堂互动环节中,大家积极发言,纷纷向老师提出了在自己家温室大棚或拱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高校长都认真详细给予解答。高校长结合最近阴雨天气,还特别提醒农民学员要注意工业番茄早疫病的发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有病害发生及时打药进行防治。

这节课结束了,农民学员薛志品急急忙忙来到老师跟前问问题,他因为卖瓜来晚了,课后又补上这一课。学员薛志品还和高校长一起讨论阴雨天气种植甜瓜容易得病和种植西红柿辣椒叶片萎蔫的原因。

田间学校深受农民喜欢,本来本布图镇鑫农合作社田间学校学员只有35人,结果有48人来参加了田间学校“活动日”。

推荐第6篇:昆明市IPM农民田间学校

2009年昆明市IPM项目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总结

IPM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帮助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以提高农民素质入手,达到发展中国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该项目在中国于2003年初正式启动。

FAO蔬菜IPM项目注重“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坚持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技能培训,使每个学员有了参与的机会,多动手、多动脑,以便快速掌握IPM技术,加强和改善技术推广模式,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IPM依然以病虫害为纽带,然而它不局限于病虫害的控制和减少害虫数量使之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IPM的切入点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好的作物管理是基于对作物生态系统的认识,其中包括病虫害、天敌、健康的环境,定期实物、实地观察是这一工作的重要内容,种植健康蔬菜是蔬菜IPM项目的首要原则。

本项目旨在通过参与式成人非正规培训方式向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广大菜农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内涵广泛,在技术上不局限于病虫害防治技术,而且还包含了农作物从种到收的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田间农事技术技能,在目标上不仅培训农民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更注重培养农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农民综合

素质,促进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IPM项目自2003年在我省实施以来,先后在我市呈贡、寻甸开办过两期省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TOT)培训班,我市有5人参加过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先后在我市呈贡、西山、寻甸、宜良、晋宁、安宁等地县(市、区)开办农民田间学校40期,培训农民1150人,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矛盾,通过学习和实践性应用先进的农民培训方式,培育新型农业推广体系人员,革新传统农技推广方式,扩散式培养新型农民,有效推广农业新技术,从而发挥农民在安全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4月9日至6月20日在晋宁县开办了首期昆明市IPM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TOT)培训班,培训学员26人。至此,我市共有IPM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31人,扩大了培训面,加快推进我市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田间学校是实施IPM项目的平台,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于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的好或坏。为使每个学员都有充分展示的平台,2009年在昆明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昆明市植保植检站主持,在全市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

训40期。现将昆明市2009年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总结如下:

一、制定培训计划,签订培训任务书

拟定全市IPM农民田间学校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于2008年12月底,召集全市IPM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及所在站所长一同就培训任务、责任等进行安排。

二、培训内容

培训作物以当地而定,根据IPM项目培训理念、原则和要求,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成人非正规教育方式,以田间为课堂,以作物为中心,在作物全生长季节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围绕IPM四项基本原则,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最终达到社区IPM行动的目标。

三、完成情况

IPM项目农民田间学校,截止10月23日,全市已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41期,其中以农民为中心的培训班39期,培训农民学员1135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办2期,培训学员45人。现已开办结束39期,还有2期正在开办中。培训作物包括:水稻、玉米、蔬菜、苹果、西瓜、葡萄、核桃等。寻甸县七星村IPM农民田间学校以水稻高产创建栽培及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线,加之水稻扣种稀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通过学员参与种植的水稻与其他农户自己凭经验种植水稻相比较,学员参与种植的水稻施用农药减少了

40%、化肥量减少约25%,投入减少约25%,产量增加27.9%,保护了生态,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效果。省、市专家及昆明14个县(市、区)农业部门的局长及相关植保技术人员到寻甸县现场进行观摩,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当地部门及农民的好评。

四、取得的效果

IPM项目农民田间学校影响深远,通过学员实践种植的作物与农户自己凭经验种植作物比较,学员实践种植的作物施用农药、化肥量减少约30--50%,投入减少约20%,产量增加5-10%,防效达80%以上,保护了生态,增加了农民收入。参加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农民学员,增强了综合防治理念,加深了对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及对身健康的保护,学会了独立分析决策。2009年在西山、呈贡、安宁、晋宁、嵩明、富民、寻甸建立IPM示范村13个。推广应用杀虫灯、黄牌、性诱剂、毒饵站、糖醋液、稻田养鸭等技术1.68万亩,辐射应用面积15.3万亩。通过IPM项目的实施,将会对减少农药、化肥对滇池面源污染,促进清洁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五、存在问题

1、由于经费的欠缺,一个县区仅有一个培训班,多的也只有5个培训班,农民间IPM技术影响、扩散力相对较慢,IPM技术得不到快速应用。

2、加强IPM项目的宣传,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

六、下步打算

1、要强化宣传,加强领导,通过开展农民田间活动日,让更多的人认识IPM,重视IPM,支持IPM。

2、深入推进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各区、县、市每年至少开办3—5期农民田间学校。

3、每年组织一次辅导员(TOT)回顾与交流,分享在FFS培训中的经验和探讨存在的不足。

昆明市植保植检站

2009年10月26日

推荐第7篇:**乡农民田间学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总结

**乡农民田间学校创建活动

实施方案总结

为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有工作,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模式,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我中洲乡建设高标准的农民田间学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合我乡农业发展实际特创办**乡农民田间学校。

一、指导思想

以我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衣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为依托,科学布局,在农业产业链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创新机制、提升条件、发挥作用,强化基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切实推进农民孝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发展深度融合,为推进我乡农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服务农民。按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求,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建设内容,加强运行管理。认其研究民的学习意愿,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学习培训,增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二)整合资源、台作共赢。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等新望农业经管主体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尊重各类主体意愿,充分将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内客和需求融为一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发挥美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

(三)创新模式、纳入体系。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将农民田间学校纳入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农民田间学校在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三、目标任务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我乡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所。

四、建设内容

依据上级文件指示要求,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一)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建设200平米以上的固定活动场所(教室)1处供学员学习讨论,配套40套课桌椅、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机、电脑教学白板、音响设备等)并配挂相应的制度和教学流程等图片设立30平米左右的科技书屋、技术咨询服务室、设备储备室各1间,设立农业技术信息宣传栏1个建设可供学与员使用的试验示范、实操实训基地1处。

(二)技术组织和人才培养建设。

1.技术指导小组。构建个长期运行的技术指导小组,该小组由我乡农民田间学教专家组成员行业技术专家,业务骨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构成。

2.轴导员团队。选拨3名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实践经验、沟通协调能力和亲和力强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田间学校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组成铺导团队。

3.学员通选。农民田间学校应有30名左右固定的农民学员,学员的选择以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或合作社骨干、回乡大学生、回乡农民工为主,有奉献精神且自愿参加,通过农民田间学校规范培训,把他们逐步培育成”土专家”。

4.辐射带动。学校每年辐射带动培训普通农民150人

5.学员培训,按照《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操作规程》开展培训,培训前开展参与式需求调研,根据需求调研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6培训档案。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学、培训管理档案。

(三)可持续运行机制建设

按照“一组、一员。一批,一地、一栏、一历”的田间学校长期运行机制,即即成立一个规范运行的技术指导小组,培养一批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建立一个学员试验示范、实操实训种养基地建立一个农业技术信息宣传栏,根据动植物生长周期关键节点和生产管理形成一个种(养)季节历,确保农民田间学校持续发展。

五、资金筹措及用途管理

项目总投资30万元,全部来源于乡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费23万元,管理及辅导员培训费7万元。基础设施费包括农民田间学校教室及配套房屋建设、试验场地建设或租用、所需设备的购置、标牌和信息栏制作、需求调研、技术研讨等产生的费用。管理及辅导员培训费包括培训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费、场地费、讲课费、资料费、交通费及其它费用(现场教学费、授课教师交通食宿支出等)。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创建顺利实施,成立我乡农民民田同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如下:

长:

**(乡长)

副组长:

***(乡政协办主任)

员:

**(农推中心主任)

**(农推中心副主任)

**(农推中心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任办公主任,负责创建的具体工作。

(二)强化资金管理。要严格按照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资金使用要求,加强监督管理。建设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财务档案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用于非本创建规定的其他开支。

(四)强化监督管理。负责农民田间建设的经营实体要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实施项目,并按照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操作规程开展培训工作,服从上级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和管理,积极承担安排的农民培训工作。对弄虚作假、不按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标准建设、不配合开展培训工作、未发挥应有效益的将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取消农民田间学校资格。

(五)做好总结宣传。要不断总结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组织现摩与交流,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专农民田间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良好集围。

推荐第8篇: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条件准备工作培训记录

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条件准备工作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主讲人:

培训内容:

一、认识农民田间学校

1、什么是农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是一种自下而上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参加学习的学员均为农民,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员担任辅导员,在作物全生育期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目的在于启发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能力,通过实践与实验形式活动,使农民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

2、历史渊源。1984年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在东南亚实施水稻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1992年FAO在IPM项目实施中总结出在田间全生长季办农民田问学校(FFS:Farmer Field School)的方法是使农民转变观念,成为改变乱用药现状,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以来,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水稻、棉花、蔬菜、茶叶、果树等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推广应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的一项重大

创新,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3、与传统推广方式、培训模式的不同。在推广理念上,农民田间学校遵循“以人为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改变了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传统形式;在培训方法上,以农民生产实际和需求为内容,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方法;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引导和鼓励农民经过相互沟通与协调,组合成具有共同求知心理和致富欲望的团队,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自理”能力,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辅导员不是通过讲课方式向农民传授技术,而是围绕农民学员设计问题、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解决方案并完成实施,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或农民专家。

二、成立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来自文墨星河)60%-80%的水平,我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更低。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创新推广方法是解决推广难的有效途径。农民田间学校并不仅仅是把学校办到田间地头,更重要的是一种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主角,以现场为课堂,是一种针对农民生产实际需求的参与式农技推广新方法。

2、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县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接受慢等问题,农业科技人员也无法

充分发挥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潜能。而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在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的组织下,以田间为课堂,采用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技术培训活动。农民田间学校贴近农民,注重实践,是连接农民与农业技术的纽带,是创新推广机制、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培养农民专家的平台。

3、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因受教育程度、生产经营水平等的不同,农民建农业科技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在时间精力上,农技员很少深入农村开展农民需求调研;在推广方法上,农技员有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没有认真调查农民需求;在推广效果上,缺乏农民评估和效果考核,而农民田间学校测完全改变了这一模式,倡导以农民为主角,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培训,目的性、针对性非常强。

三、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规划与目标

1、建设规划。经过多方调查、积极筹备,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于2011年2月22日正式成立,是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下设小康营乡小康营村、连搭乡**村、新营乡红土坡村、中连川乡中连川村、三角城乡高墩营村等五个教学班。组建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组织领导机构,蒲莲乡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张成荣同志担任校长,副主任金胜利、副主任张雷、支部书记马义成担任副校长,教务处由金胜利同志兼任主任,成员由汉晓红、陈政仁等同志组成,每个教学班遴选负责人、辅导员、所在村领导各一名,负责人由蒲莲乡农技推广中心入选**市领军人才初选范围的六名同志担任,辅导员由蒲莲乡农技推广中心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干部担任,必要时聘请省市大专院

校、业务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特聘辅导员,为了便于组织管理,同时聘用所在村主要领导进行协调组织。

目前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所设五个教学班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运行正常后,通过积累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向其它村社、其它领域(如养殖业、农业机械)扩展和延伸。

三、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运行与管理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1、辅导员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农民田间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关键。要加大对各教学班辅导员培养的力度,选派有专业技能、有实践经验、有沟通和协调能力、有亲和力的技术人员担任辅导员。

2、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培养力度。定期不定期的举办辅导员培训班,组织辅导员外出参观学习,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探索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在农民田间学校运行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掌握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对组织活动不及时或长期不组织学员活动,学员反映强烈的辅导员要予以调换,同时要及时将符合条件、工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吸收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4、要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扶贫科技培训及正常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员活动与管理

1、招生对象与条件。年龄在18周岁至55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心农业科技、吃苦耐劳、身体健康,能够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科示范户;原则上各教学班学

员以本村人员为主,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填写报名申请表,先由各教学班辅导员会同所在村负责人进行初审,最后由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审核,通过2-3个月遴选确定正式学员。

2、各教学班辅导员要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建立健全学员档案和田间学校的运行管理档案。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根据农民种种植业生产规律,以一种或几种作物的生长周期为依据,合理确定活动内容,每1—2周开展一次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农民活动日(特殊农时季节可适当增减),每次活动不少于3小时,全年活动日次数20次以上。培训内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根据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每节课内容,结束后要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评估。

3、每个教学班建立至少一个试验示范田(场),用于农民学员田间(或实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操作,现场观察、调查、分析与实践,使农民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动员学员承担试验项目,参与试验实施。

4、建立定期检查与观摩制度。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定期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对各教学班的活动情况进行观摩、检查与交流,每个教学班每年至少组织1-2次观摩、检查与交流活动;组织班与班、组与组、辅导员之间、优秀农民学员之间等多层次、多领域的观摩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5、各教学班要充分利用村级现有的公共信息栏或编辑农民需求的技术信息专刊,宣传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并定期进行

更新。

推荐第9篇: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

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

摘要: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农民素质培训与农民技术推广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以来,已经在全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本文回顾了田间学校的缘起,并且总揽了世界不同地区田间学校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国外经验的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成功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参与式

一、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

农民田间学校(FFS)是20世纪全球兴起的一种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主要依照作物生长周期进行田间教学。强调“在干中学”和对受训者的赋权,是一种被实践证明符合农民学习行为的有效培训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农民田间学校首次在东南亚实施,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87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农民田间培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世纪60年代在印度、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绿色革命”使众多发展中国家依靠先进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实现了农民大幅增收。在“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同时,过分依赖杀虫剂和农药的作物种植方式也对当地农户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980年,为了减少农户在控制病虫害时对农药和杀虫剂的过度依赖。在澳大利亚、荷兰和阿拉伯海湾基金会的资助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始在东南亚实施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该项目实施的关键是让项目地的农户有效掌握IPM技术。为了快速推广水稻IPM 技术,菲律宾等国开始尝试着开展一项持续5个水稻生长季的农民培训计划,并总结出一套新型农民培训方法,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农民培训模式便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农民田间学校(IPM—FFS)。此后,IPM田间学校和类似的培训项目开始在很多地区涌现,并在印度尼西亚形成了开展田间学校的第一股热潮。1989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和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联合在印度尼西亚开展了水稻IPM项目,并由FAO提供技术援助。项目最初在印度尼西亚的日惹(Jogyakarta)等4个地区开办了200多所田间学校,并在1990年拓展到爪哇、苏门答腊、南苏拉威西等6个省。总计开设农民田间学校1 880所。在水稻田间学校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91年FAO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轮作作物IPM示范项目中举办大豆农民田间学校,并逐步在亚洲其他国家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已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东欧等地大面积开展,并且已经引入丹麦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田间学校从亚洲向欧洲普及,其运作模式为了适应项目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不断进行调整,关注点也从IPM 扩展到集约化农业生产和管理(IPPM)。

二、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

(一)亚洲

农民田间学校起源于亚洲,并在很多国家广泛开展,其实施主要依靠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推动。随着水稻和蔬菜田间学校的成功开展,FA0从1999年开始在亚洲6个国家推行棉花田间学校,并将水稻种植中的IPM—FFS模式应用于棉花和其他农作物。目前,田间学校已不再局限于病虫害的治理,而是拓展到多个发展领域,比如在尼泊尔社区林业管理项目中开展的林农田间学校、在印度尼西亚性别参与发展项目中开展的妇女田间学校、在柬埔寨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开展的生理卫生田间学校以及在孟加拉网开展的

渔业田间学校等。在印度等一些国家,田间学校不仅形成了适应本国发展实际的运行模式,而且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信访体系作为补充,从而提高了田间培训的整体效果。虽然田间培训比传统培训模式效果更好,但是相较亚洲各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农民参与田间学校的比例仍然非常低,平均只有1%到5%左右,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性依然有限。

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的农民田间学校主要依靠国际和国内非政府组织开展的项目资助,像在印度尼西亚开展的田间学校则完全依靠项目基金运行。目前开展田间学校最成功的国内非政府组织之一便是爪哇的农村技术发展协会(LPTP),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农户参加辅导员培训班,将他们培养成为农民高级辅导员,然后再通过他们开办的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带头人。除了在培训班上传授参与式方法和IPM技术,LPTP还进行高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比如教授辅导员使用计算机和数据库。相较国外非政府组织,LPTP能够更加灵活地对现实情况进行回应和变通, 比如当地青壮年劳动力一年会有10个月进城务工,因此农业劳动具有女性化和老龄化的倾向,于是LPTP根据这种情况开办了针对妇女和老人的大豆田间学校,参与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目前,LPTP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培训班拓展到其他村庄,并通过不同村庄的交流实现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农民田间学校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引入苏丹和肯尼亚,随着1997年IPPM项目在津巴布韦的成功开展,田间学校得以在非洲大面积推行,目前已经推广到27个国家和地区。和亚洲不同,非洲农业的杀虫剂和农药使用量并不大,因而这一地区田间学校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作物增产和卫生保健方面。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由于人们疾病预防意识的薄弱,艾滋病和疟疾肆虐.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致使保健、预防传染病以及生理卫生常识被作为当地农民田间学校的重要培训内容。目前,FAO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机构开始针对疟疾和吸血虫病的传播实施干预活动,其中尤以FAO开展的性别与发展服务项目成效显著。FAO选取非洲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开展发展干预试点工作,并在9个非洲国家建立了田间学校。这些田间学校包括农民生活学校(FLS)和青少年田间学校(JFFLS),其宗旨便是通过开展培训服务提高当地农户的整体健康水平,抑制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并且着重关注孤儿、妇女等弱势群体。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所开展的田间学校同亚洲一样主要依靠项目支持。但是随着周际组织资金支持力度减弱,迫使一些国家在田间学校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摸索,以便建立可持续的培训发展机制。比如国际土地开垦与改良研究所(ILRI)于2006年停止了对肯尼亚农民田间学校的技术经费支持,但是在当地农户的共同努力下,田间学校在2008年基本得到恢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资金供给模式和组织培训体系;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在肯尼亚西部针对妇女开展的商业计划将小组式的生产与田间学校相结合,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发展基金来实现培训活动的内部支持;在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许多参与田间学校的农民学习小组在互信的基础上已经演化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民间协会或组织,并且和一些公司企业结成供销网络。与亚洲相比,非洲田间学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比如东非和南非所开展的田间学校主要涉及土壤改良、畜牧、水土保持、资源集约利用、灌溉等领域,而西非主要开展的是特种作物田间学校,比如可可、豇豆等。

(三)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

随着拉丁美洲各国开始在传统农业推广和服务模式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政策体系,为了使农业推广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和丰十会经济条件,田间学校被当地推广人员所关注并逐渐付诸于实践。田间学校最初引入南美洲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马铃薯协会(CIP)和FAO在部分国家开展的马铃薯IPM 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社区农民研究协会(CIAL)的建立和“农民一农民”推广模式的应用有效避免了公共服务系统的低效和失灵。在此基础上,1999年,国际马铃薯协会以及合作机构在国际农业发展

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农民田间学校试点上作,首先确定的试点地区包括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在内的6个国家。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农民高级辅导员,使这些受训农民在接受培训后能够在自己所属的社区内继续开展田间培训,从而发挥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项目取得成功之后,田间学校又被相继引入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各国,并在近几年扩展到多米尼加、海地、牙买加、特里尼亚和多巴哥等国。

同非洲一样,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开展的农民田间学校也借鉴了不少亚洲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模式进行了创新,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风险防范机制的引入。比如在厄瓜多尔,农户开始通过田间学校与一些诸如肯德基和菲多利等大型食品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和风险基金削弱市场风险的冲击。近几年,以哥伦比亚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开始建立一种自给自足的田间学校运作机制,逐渐摆脱项目基金的外部支持,形成以社区组织为核心的内部独立运作模式,进而实现社区合作组织与农民田间学校的有机结合。

(四)中东和北非

1996年田间学校开始在埃及进行试点,从而标志着这种培训模式被首次引入中东和北非地区。由于风俗和文化的差异,田间学校在中东和北非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其应用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改良和本土化的过程。在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东和北非地区,顺从是当地人普遍奉行的行为准则,因此田间学校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广模式难以被当地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者所接纳。为了将参与式培训方法和自下而上技术推广路径引入阿拉伯世界,项目人员开始在当地进行宣传活动,通过与农户、培训者的合作来对现有田间培训方法进行调整,以使其运作模式更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向当地组织者和农户灌输赋权与参与式理念。虽然直到2005年田间学校模式依然没有在埃及周边国家广泛推行,但是一些小规模的试点工作却相继开展。在阿尔及利亚、伊朗、约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摩洛哥、巴勒斯坦、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依靠项目设立的农民田间学校已经被当地农户所接纳,项目人员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争取在2015年之前实现田间学校的大面积普及。目前,中东和北非地区田间学校的普及主要依靠5个项目支持,其中4个项目是有关IPM,1个项目主要针对盐碱土地改良。

(五)中欧和东欧

2003年,FAO首次在中欧和东欧的7个国家推行农民田间学校,主要目的是通过IPM 和田间培训提高当地农户防治玉米病虫害的能力,抑制两部玉米根结线虫的蔓延,其工作重点是强化农场管理力度和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检测评估。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项目组织者也尝试性地运用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将“风险分析图表”作为农户和社区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便提高当地农户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有两个新项目已经在亚美尼亚等国开展,分别为FAO基金会组织的鼠害防控项目和美国农业部(USDA)资助下的田间学校普及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开展标志着农民田间学校在欧洲地区的推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田间学校已被当地官方正式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成人教育途径。

三、启示与借鉴

首先,田间学校的应用需要进行本土化的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展基本依靠国内外发展项目的支持,组织者所应用的原则与方法也主要来源于亚洲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但从实际来看,一些在其他国家被证明成功的方法和流程在中国却并不适用,农民也很难适应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从一些国家开展田间学校的经验来看,在项目设计初期组织者需要向农户传递参与式推广理念,并采用一些过渡方式使农户逐渐适应这种田间教学模式。当农户参与培训当中时.,培训者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符合当地文化传统的方式促使农户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体,并积极主动投入到田间学习当中。

这些方式主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设计和调整,比如创办期刊小报、举办大田日或研讨会、开办农民剧院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丰富教学活动,从而使农民在培训中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使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效掌握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发挥田间学校的功效,从而打破中国田间学校“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死在田头”的怪圈。

其次,农民田间学校需要成为社区农户网络化、联盟化和组织化的基础。在中国很多地区,农民田间学校仅被视为是一种单纯的培训行为,均以社区为单位孤立地运行,培训内容也主要以技术示范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输与扩散。但是从国外很多地区的发展实践来看,农民田间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培训活动实现群体的组织化与网络化,使不同参与群体之间实现社会关联与相互信任,于是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便被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农民主导型的社会网络构建过程中,田间学校被作为一种连接不同群体的媒介和平台,从而使田间学校从一种简单的教育行为转换为一种参与式推广服务。在中国今后开展的田间学校工作中,需要培训者利用田间培训的平台向农户传递合作精神与管理知识,并且培养参与农户的自组织建设能力,鼓励学员利用项目实施的机会建立自己的协会或者合作社。当项目结束后,这些民营组织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田间培训,并向学员提供市场服务,从而实现田间学校以点带面式的大面积推行。

最后,田间学校的发展需要从项目推动型向政府推动型转化。目前中国开展的农民田间学校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国际发展项目,政府和国内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比重较少。随着田间学校作为一种较好的农民培训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组织所认可。其支持模式已经逐渐从外部支持向内部支持过渡,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在田间学校的推行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田间学校已经在努力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逐渐摆脱对国外发展项目的依附,将其转变成为一种本土化的推广教育方式。虽然一些试点地区已经建立起合作组织支持模式,依靠组织基金支持田间培训的开展,但是在大多数地区,政府仍然被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和资助者。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还处于发育阶段,难以独立开展田间学校项目,于是政府就应该承担起发起者和组织者的责任,并且对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参与推广田间学校有利于培训活动的可持续运行。有利于田间培训模式在全国大范围推行,有利于从宏观层面对项目进行有效监管、调控和评估。

推荐第10篇:果品田间学校开班

2013年果品田间学校开班

八达岭镇大浮坨村农民田间学校果树冬季整形修剪培训班于2013年1月9日上午在大浮坨村开班。果品服务中心技术专家先在室内用演示文稿方式为学员讲解了苹果幼树整形修剪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之后带领村里学员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积雪,来到村东苹果园。学员围拢在授课专家的身边,仔细聆听专家传授苹果幼树整形修剪技术,观看专家实际修剪操作。专家边修剪边为学员答疑解惑。通过室内教学和现场实际演示操作,并请学员动手操练,专家点评这种参与式技术培训方式为学员掌握技术要领提供了简洁的学习渠道,为学员的迅速成长创造了良好学习氛围,促进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员管理好果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11篇:农民学校工作总结

2009年度XXXX村农民学校工作总结

2009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又将到来,回顾在这一年中,我村按上级政府工作要求和群众需求,落实措施,建立教地,开办农民学校,做到组织健全,专人管理,因需所教,收集教材,又创定了学校规章制度,做到上课有计划、有记录、有汇总,完成今年年初制订的办班计划,

一、一年来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点工作。

1.以两会精神为建设的根本宗旨,深入群众,调查和研究农民现状,组织群众特别是种养殖业的农户,抓住机遇,以帮助农民增收为目标,收集教材,发挥农民学校的作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满足广大村民的求知欲,把所学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劳动中去。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摸清本村就业状况,提高农民 个方面的知识及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班的实效性。

3.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农民学校的学习得到实惠,以点带面,带动广大群众,拓宽致富门路,为建设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创业绩。

二、今年我村在农民学校工作上与往年相比的不同 1.培训的思路不同。

在进行培训前,先对学员的知识面和培训的焦点问题进行一次测试,通过测试使其了解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从而产生想学的欲望和有目的的来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可以根据测试来分析学员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侧重点的讲授和安排教学的内容,较传统的教学更为合理化。

2.培训方式更加多样化。

培训采用老师讲授与学员提问相结合;学员自述、自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多渠道,多方位的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多媒体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等方式,调动学员的兴趣,强调参与性,使得培训更加形像和生动,更加容易接收、消化,学员在轻松的气氛下学习、掌握所传授的内容。

三、我村农民学校工作取得的成效。1.农民素质得以提高。

在训前我们进行的病虫防治基础知识测试中,合格的仅占59.23%。通过系统的学习,训后测试合格率为100%,全部人员通过测试。同时培训了一批优秀学员,通过这些学员带动周围农户,在一定程度上使全区农民的素质得以提高。

2.开辟了农民培训新思路

农民田间学校的成功举办,为我区今后的农业培训找到了出路。在以后的培训中应充分调动农民的兴趣,发展其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让农民自己做,自己讲,加深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

针对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我国也先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猪蓝耳病疫情,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况。我村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改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缺、老、差”的面貌,成立动物防疫员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确保我村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年来,我校多方面的联系镇农业技术部门,并在村组培训中不断的收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致力于这种新型的农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得到了农户的一致认可,受到了农户的好评。可以说农民学校的发展已经在我村成功的进行,已成为今后的农民培训形式变化的必然。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种农民学校的建设和农民的培训,为我村农业科技提高和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作出应有的贡献。

XXXX村农民学校领导小组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12篇:大通苑农民田间办学校 既有特色又见效

农民田间办学校 既有特色又见效

2012年12月5日塘川镇大通苑农民田间学校蚕豆栽培技术培训班结业典礼在塘川镇大通苑村委会举行。30名学员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和田间实践,完成了规定课程的学业和实习作业,并顺利结业。并且很荣幸地邀请到参加了结业典礼。

结业典礼会上,县农广校校长朱安香在总结首家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时说,该班的学员来自大通苑村,都是种植蚕豆的社员,从今年4月开班至今,先后经过了12次分阶段培训。在培训中坚持以蚕豆种植户为中心,以蚕豆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为教学理念。聘请县种子站高级农艺师王秀兰、农广校高级农艺师尚朝花等专家先后讲解了蚕豆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蚕豆栽培管理及施肥技术及农药使用安全常识,在教学管理中根据学员年龄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坐不住等特点,注重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坚持五个结合,一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讲解与播放光盘相结合,教师讲解与教学课件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员提问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与田间地头实习讲解相结合,三是教师讲解与学员自己动手操作相结合,四是学员遇到生产实际问题与电话咨询相结合,五是教师理论授课与专家入户指导相结合。出席结业的嘉宾为优秀学员进行了颁奖。县农广校校

长朱安香在结业典礼上热情洋益地讲到:今年是农民田间学校结业的通过刚才观看大通苑的成果展览和学员的实作表演,很受感动,认为互助县农广校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工作扎实,突出产业有特色,效益显著。 典礼结束后,全体学员参观了蚕豆种植试验田,交流发展蚕豆种植经验,学员代表在畅谈学习体会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学习中兴趣浓厚,也很认真,通过培训后回去种植蚕豆不但蚕豆长得好,没有蚧壳虫等虫害,结的蚕豆籽粒饱满,而且品质好产量高,根据现在蚕豆的长势看估计今年比去年蚕豆收入能翻一番。通过对50%学员的调查了解,学员们不但蚕豆的栽培管理技术大有提高,而且效益显著。农广校徐守芬

第13篇:腴地乡农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腴地乡2014年度农民田间学校

药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打造腴地乡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结合搞好腴地乡2014年度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在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在酉阳本草中药材股份合作社以及贤丰公司的投入参与下,在腴地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协调落实下,腴地乡上腴村中药材农民田间学校、腴地乡高庄村中药材农民田间学校的药业示范基地分别建成。

腴地乡上腴村中药材农民田间学校的药业示范基地位于上腴村黄泥堡,面积近200亩,示范基地性质为本草中药材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承包经营。

腴地乡高庄村中药材农民田间学校的药业示范基地位于高庄村石家片区的楠木湾,面积100余亩,示范品种为白术,示范基地性质为贤丰公司流转土地承包经营,同时贤丰公司为示范基地外的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药业。

为了进一步把两所田间学校的示范基地打造好,并带动其他广大药农掌握先进药业种植技术,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如下农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一、领导负责,协调资源,合理配置,精心打造

腴地乡上腴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由分管药业的副乡长田文武负总责,腴地乡高庄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张爱民负总责;两位基地负责任,负责协调上级和乡党委、1

政府提供的基地建设资源,保障基地建设应得资金补助等资源的落实,同时督促基地建设方(本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贤丰公司)管理及技术指导要到位、以及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农民参加药业种植田间管理务工费要及时到位。

二、明确目标,增强信心

两所田间学校的药业示范基地,将完成500人次白术新技术推广培训;示范基地总产量将达到180吨中药材以上,经济产值达144万元;基地的示范,将起到腴地乡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的点睛作用:

1.有利于加强广大农户对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打造腴地乡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步伐。

2.有利于先进药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户增收的立竿见影,有榜样可学。

3.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

三、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两所学校的两块示范基地共计流转土地300亩土地,整治土地、培肥、引进优良等。具体为:

1、种植规模、整治土地:租用土地300亩,整治培肥300亩。

2、引进优良浙江白术新品种。

3、300亩基地复合肥、磷肥、化肥。

四、项目建设进度与期限

(一)项目建设期限暂定一年

2014年2月- 2015年2月。

(二)项目进度安排

1、2013年2月,完成土地租用、生产种子、农资等物资采购等工作。

2、2014年2月,完成土地整治及培肥工作。

3、2014年2-4月,完成播种及前期管理工作。

4、2014年5-9月,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技术培训。

5、2014年10-11月,完成项目实施经济统计分析和成效评估,搞好项目实施总结上报并申请项目验收。

五、资金投入概算及来源

(一)资金投入概算

经概算,项目总投资30万元,其中:

1、整治土地培肥:300亩×200元/亩=6万元;

2、引进白术新品种1个:300亩×250元/亩=7.5万元;

3、劳动力:60元/人×600人=3.6万元;

4、复合肥: 300亩×3包/亩×60元/包=5.4万元

5、磷肥:300亩×1包/亩×50元/包=1.5万元

6、化肥:300亩×2包/亩×100元/包=6万元

(二)资金来源

1、申请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示范县基地建设6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20%。

2、业主自筹20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80%。

六、财政资金支持环节

申请解决6万元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示范县药业示范基地建设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

1、补助复合肥2.6万元。

2、补助磷肥0.6万元。

3、补助化肥2.8万元。

七、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抓好项目的建设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全面完成,腴地乡上腴村农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和腴地乡高庄村农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建立项目日常管理机构,由乡农业服务中心推广全面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建设,做好规划设计,制定工作进度计划,组织项目施工,并聘请1-2位药业种植技术人员,专门抓好基地药业种植的管理和示范,保证项目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强项目技术指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酉阳县腴地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单位派专业技术人员进场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并帮助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等,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确保项目成功。

(三)严格工程质量管理

田间学校的药业示范基地,将对本地药业种植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并提供对其他药业种植户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必须注重质量。建设中,严格按高要求执行,保证所使用的种子、化肥等质量合格达标。同时,在实施中,除了安排质量监督人员外,农业服务中心将不定期进场监督施工,确保建设质量。

(四)加强财务管理

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结合两个村农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实际,制定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并认真加以执

行,把财政资金用在生产发展的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发展种植业中的关键作用、绝不随意乱开支。

腴地乡人民政府

2014年3月24日

第14篇:朱启天浅谈基于农民田间学校的农业推广模式

浅谈基于农民田间学校的农业推广模式

本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朱启天

本文版权属-朱启天;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出版,如发现盗用依法追究责任.因客户拒付本人稿费特出此声明

某大妈写了文章不付稿费,剽窃他人文章

【摘 要】“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以农民为中心的参与式农民素质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重庆市屏锦镇万年村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提高了受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本文对此次培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实施农民田间学校的经验.并对如何进行现代农业推广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培训;培训效果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来,“农民田间学校”作为一种新颖的农民培训方法,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大力推广。2014年6月至12月,经过重庆市梁平县农委农广校的指导,屏锦镇万年村开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吸引了很多农民积极学习蔬菜的栽培技术。本文结合此次培训的得失对农民田间学校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进行现代农业推广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1 农民田间学校概述

“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农业问题,提高其自信心及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协助之下,印度尼西亚开展了一项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并且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在此项目中,参加学习的学员均是农民,而由那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担任辅导员,在田间地头开展农业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在印尼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之后,这种模式便在各国流传开来。随后扩展到越南、菲律宾、中国、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家[1]。

本文版权属-朱启天;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出版,如

发现盗用依法追究责任.因客户拒付本人稿费特出此声明

1988年,我国在安徽省开始农民田间学校的试点。这种模式帮助农民减少了资金投入,增加了经济收入,作物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比较显著。之后,农民田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便广泛开展起来。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农民田间学校”已遍布我国21个省市,共计2743所[2]。

2 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培训的重要意义

2 .1平等参与,共同合作

参与式培训是系统的互动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要积极、平等地参与,双向地交流与沟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农民识别土壤成分、病虫害、灌溉等情况,农民在此期间反馈自身的经验所得,并共同制定出改良的对策,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反馈模式[3]。因此,受训的农民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参加培训,并能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积极地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培训者的安排,或是静听其他人的发言。每一位受训者都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共同学习负责,与其他组员一起对大家的学习进行管理。

2.2 重视过程,促成转化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所传播的知识与知识的实践具有一种前后关系,人们只有在掌握了知识之后才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但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无论是“程序性知识”还是“陈述性知识”,都能够在学习中产生,并被学习、运用。因为这种培训模式特别重视过程,而过程本身便能够引起参与者的思辨,从而改变他们的认识以及为采取行动所做的准备。培训过程之中,培训师会引导受训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反应和学习策略等,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受训者对自我的认识。

2.3 总结经验,主动创新

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中,每一名受训村民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对同样的事情通常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每一个做法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原因和理

由。在这种参与式培训中,培训者要意识到每个被培训者的观点都非常重要,应该为受训者分享这些经验提供机会和空间[4]。受训者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自己的经验具有价值,那么,他们就不仅会对自己以往的经验重新进行评价,而且能够从旁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和体验。

2 .4 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农民田间学校”是把课堂设在田间,并特别注重实践探索。一般来说,开课的时间选择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在田间地头开展培训。这样一来,农民们不但能够边做边学,而且这种培训模式也使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农民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有效。这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农民培训方式,使先进的农业技术真正深入到了田间地头。特别是培训科技示范户,这种模式提高了他们的辐射影响能力,因而对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5]。

3 万年村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

3.1 培训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培训方式,它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万年村田间学校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番茄栽培技术,如番茄整枝打杈方法、番茄晚疫病识别与防治、番茄落花落果原因及防治方法、番茄适时采摘注意事项、视频看番茄栽培技术等。除此之外,培训班还学习了通用知识培训,如新农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防火应急知识、还到云龙蔬菜基地学习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整个培训过程突出学以致用,针对万年村种植蔬菜较多的特点,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注重解决在种植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文版权属-朱启天;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出版,如发现盗用依法追究责任.因客户拒付本人稿费特出此声明

3 .2 培训方式

“农民田间学校”的学习模式每次基本相同,学员座位按照分组坐好,每次上课先在教

室点名——分组起立喊本组的组名和口号——田间观察——划自己采集的标本——上台讲自己的标本特点——讨论标本和平时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老师总结讲解—再提问——BBT测试——汇总讲解BBT情况——做游戏——发奖品。根据受训农民的反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艰深晦涩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培训效果也因此得到提升。

3.3 培训程序

“农民田间学校”遵循先实践后理论,先田间后书本的培训程序。万年村受训村民参加培训首先从田间开始,进行田间的鉴别讨论,然后采集标本,划标本,上台演讲自己划的标本,再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大棚蔬菜种植、育苗移栽、整枝搭架、防治主要病虫害等进行分析、讨论。一改过去先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使农民在家门口、在田间地角就能学到许多先进、实用的技术,能够以较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值。因此这种模式解决了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的茫然和无从学起的实际困难,同时能够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收入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4 农民田间学校对现代农业推广的启示

(1) 建立农业推广机制应该以农民需求为主导。一直以来,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因此,行政干预比较严重,由于对农民实际需求缺乏理解,推广过程中很难做到因地制宜。而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双向参与式的农业推广,重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与交流,双向沟通机制可以顺利实现,农民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从而便于农业科技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2) 本文版权属-朱启天;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出版,如发现盗用依法追究责任.因客户拒付本人稿费特出此声

(2) 农业科技推广应当加强与科研、教育的结合。在现有经济与政治体制下,中国的科研、推广和教育往往是相互分离的,这并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会造成资源的浪

费。然而,农民田间学校却能把农业研究、推广和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按照各自的职能进行相互协作,从而形成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共同进步。

(3) 农业推广重在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活动,十分注重对当地乡土知识的利用、乡土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农民知识和经验的吸收。在这种双向的学习过程中,农民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学会使用科技知识指导生产实践,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懂技术、有经验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它的开展与推广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值得对其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 魏永东, 温学飞, 马锋茂.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探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08): 108~109 [2] 胡宇, 刘新春.基于农民田间学校的农业推广模式探微[J].人文社会科学, 2013(2):125 [3] 李亚红, 桂富荣, 吕建平等.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与农民教育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 2008(10) : 42~44 [4] 盛承发, 王红托, 高留德等.我国农民田间学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植物保护, 2003, 29(2): 8~10 [5] 张明明, 石尚柏, 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25(2): 129~135

第15篇:北京市农委 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农委 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农委: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北京市农委

各郊区县农委、农业局、种植(农业)服务中心、园林绿化局、科委、财政局:

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采用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是国际流行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式。2008年以来,本市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针对郊区蔬菜、瓜果、草莓、食用菌、花卉、生猪、奶牛、肉禽、鱼等主导或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累计开办农民田间学校800余所,培养学员2万余人,培养农民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技术带头人5千余人,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推动“十二五”期间农民田间学校深入发展,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以实现学习型农村为根本目标,深入推进农民田间学校的健康发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二、基本原则

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要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区县主体、部门联动,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规范管理、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

——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以农民为本,按照农民生产实际需求,创新培训机制,采取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田间学校发展,避免行政命令、脱离实际。

——区县主体,部门联动。区县是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主体,区县农业、科技、园林绿化、财政等有关部门成立本区县田间学校建设协调小组,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安排专项资金,稳步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作。

——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市、区两级积极整合相关部门的科技、教学资源,依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及各类涉农科技项目,推进农民田间学校与村级全科农技员、设施骨干农民、林果乡土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等有机衔接和统筹发展。——规范管理,稳步推进。制定科学标准,规范开办程序,落实技术环节,强化监督检查,注重办学质量,按照建设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三、发展目标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京郊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采取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巩固和提升现有农民田间学校,因地制宜地新增一批农民田间学校,重点扶持市级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150所。

四、工作职责

(一)市级组织与管理职责

由市农委、市农业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科委、市财政局共同成立市级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统筹工作,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科教处,负责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日常工作。

市农委负责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总体规划,整合全市农村、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全面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市农业局负责农民田间学校年度计划编制,制定农民田间学校开办、运行、验收的标准和程序,监督落实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作,抓好示范校建设和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队伍培养工作,建立市级农民田间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单位监督与检查,提供相应技术支持。市园林绿化局负责全市园林绿化方面(林业、果树、花卉、蜂产业)农民田间学校的规划、管理、技术支撑及验收评估工作,推动乡土专家创建农民田间学校。

市科委负责统筹科技资源,围绕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开展现代农民科技培训和“三农”信息综合服务,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成果。

市财政局负责协调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资金。

(二)区县组织与管理职责

区县是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实施主体,各区县要成立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区县农口、园林绿化、科委、财政等相关单位参与的区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区县协调小组”),主要负责本区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统筹规划,根据全市整体发展目标和本区县实际情况,研究制订每年度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实施意见,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相关机构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积极培养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队伍,构建本区县农民田间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完成信息网络数据录入和信息上报工作,协调配合市协调小组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评估。区县协调小组办公室设立在本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区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日常管理服务。

(三)镇村组织与管理职责

乡镇要明确一名分管乡镇长负责本乡镇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协助区县相关部门规划本乡镇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提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所需设施和场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协助和指导行政村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行政村要为辅导员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及基本条件,负责组织、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协调农民田间学校的日常运行与管理。

五、建设实施

(一)制定方案。每年年初,区县协调小组根据全市整体发展目标和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要求,研究制定本区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目标,落实专项资金,提供组织保障。市协调小组研究制定全市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规划和验收评估标准。

(二)组织实施。区县协调小组按照《市农业局、市农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关于加快京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京农发〔2008〕45号)文件规定的开办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三)自我检查。农民田间学校开办过程中,辅导员自觉对照质量监控指标开展自我检查与评估,针对农民生产实际与需求及时调整、完善培训与辅导内容,及时向管理部门汇报信息。

(四)验收评估。每年年底,区县协调小组组织区县、乡镇和村负责人以及农民学员对每所农民田间学校进行考核,评估学校的开办效果;市协调小组组织对各区县承担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总体效果情况进行集中考核、验收评估。

六、资金保障

市财政每年视财力情况安排资金,用于市级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建设,对聘请专家、教学耗材、购买和编印培训教材、宣传用展板,宣传小册子、制作标牌等事项进行适当补助。涉及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各区县财政要根据本地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规划,落实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农业局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北京市

财政局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第16篇:田间生产管理制度

田间生产管理制度

一、对所有地块进行编号,形成菜场示意图。

二、播种、移植:对播种或移植的菜名、日期和地块号(移植的要注明来源)做好记录;由温棚育苗的做好育苗记录。归入种子使用和菜苗移植和田间操作记录表。

三、农药、化肥的购买和使用:指定专人管理农药化肥仓库,建立出入库登记台帐制度,定期进行盘点核对;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追踪到每一块地,记录农使用的名称和用量。归入农药、化肥的购买和使用记录表。

四、采收前农残检测:每批蔬菜收割前必须送样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注明来源地块号,检测合格方可采收。检测人员保留数据并做好记录。归入农药残留检测登记表。

五、采收:采收用的工具、容器使用前均需清洗,存放蔬菜的胶筐是专用的;记录采收的日期、菜名和地块号,以便追溯。归入田间操作表。

六、封地:记录日期、菜名和地块号。归入田间操作表。

七、包装前农残检测:蔬菜采收回来后包装前,由检测人员进行抽样检测,保留数据并做好记录。

八、包装:产品外包装加贴标签,标品名、生产日期、批次、重量。

九、资料归档:对日常的田间生产管理、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购买和使用、农残检测等记录归档保存,以备检查。

第17篇:田间作物调查报告

田间农作物情况调查

时间: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地点:燕子村付家台

调查人:燕子村大学生村官

概况:田间农作物有油菜、小麦、棉花幼苗,油菜地中间空地间种其他农作物,如豌豆、大蒜、毛豆,油菜地田埂边种植豌豆的比较多。 农作物生长情况:

油菜:快到收割期了,有些种在水田里的已经发黄,开始收割了,品种不一,有细荚,有厚荚,还有紫色的,茎秆粗壮的一般饱满多籽,水田里轮种的油菜没有旱地里的植株高,而且早黄、荚少、产量比较低,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干旱严重,今年的产量有可能下降。 棉花:棉花幼苗长势参差不齐,有的长势很健壮,有的才刚刚抽芽,可能与品种有关,再者就是用薄膜盖着的经常敞开的长势好,普遍矮小,且有些发黄。

小麦:小麦的穗已经抽出,进入成熟的关键期,现阶段主要是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农民使用的有乙蒜素和蟓剞劂,主要起抑制细菌、真菌、病菌生长的作用。

基础水利状况:现在到了整田下谷的准备阶段,急需用水,但是整个汉川市辖区内久未下雨,各乡镇场正积极从汉江里抽调水,目前燕子村里水资源充足,各大沟渠里有较充足的存水,基本上能保证村民整田下谷的需求,付家台的机台正在往各小沟、田间抽水,秩序井然。 附: 乙蒜素:分子式:C4H10O2S2,化学名称:乙烷硫代磺酸乙酯,高效广谱仿生杀菌剂,兼具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能促进萌芽、提高发芽率、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是复配杀菌剂农药的首选原料,与菌体内含硫基的物质作用,从而抑制菌体的正常代谢,可有效抑制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烂秧病、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黄叶、小麦赤霉病,条纹病,腥黑穗病,西瓜慢枯病,西瓜苗期病害,黄瓜苗期绵疫病,枯萎病,灰霉病,黑星病,霜霉病,白菜软腐病,姜瘟病,番茄灰霉病,青枯病,辣椒疫病及草莓、白术、人参、香蕉、苹果、葡萄、梨树、茶叶,马蹄,花卉,花生,大豆,芝麻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效果显著。但是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通过食道、皮肤等引起中毒,急性中毒,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出现意识障碍和休克。

第18篇:田间检验员试卷

xx省种子检验人员专业知识考试 试卷 (田间检验员)

一、选择题(从四个备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要求的一单位名称 项填在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答案选错、未选或 多选者,该题不得分也不扣分)

1.田间检验时,若杂株率最低标准为 1, 则至少应检查多少株? (D ) A.100 株 B.200 株 C.300 株

D.400 株

2.当亲本种子标签以印刷品提供给种子使用者时应使用哪种颜 色?(B ) A.白色并有紫色单对角条纹 B.红色 C.蓝色 D.黑色

3.如果发现种子田有严重的品种混杂现象,田间检验员需要先检 查几个样区,并取其平均值,推算群体,查出淘汰值?准考证号 ( B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4.小区种植鉴定中品种纯度的结果可以用百分率来表示也可 以用下列哪项来表示 ( A ) A.变异株数目 B.杂草数目 C.异作物数目 D.本品种数目

5.田 间 检 验 过 程 中 , 应 以 质 量 性 状 为 主 , 结 合 使 用 ( C )姓名 A.易变性状 B.特殊性状 C.数量性状 D.主要性状

6.关于种子标签的质量指标标注值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由生产商给予的承诺 B.必须高于国家种用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规定值 C.必须等于国家种用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规定值 D.可以低于国家种用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规定值

7.下列选项中均属于双子叶植物的是(C) A.玉米、胡萝卜 B.稻、西瓜、辣椒 C.大豆、油菜、棉花 D.棉花、大豆、葱

8.在哪种情况下,田间检验员可以直接作出淘汰种子田决定的建议?( B ) A.种子生产田中有严重的品种混杂现象 B.种子生产田严重倒伏,不能进行品种纯度评定 C.种子生产田中发生病虫害 D.种子生产田中出现杂草

9.《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是( B ) A.推荐性标准 B.强制性标准 C.专业性标准 D.行业性标准

10.按照检验程序,小区种植鉴定用的试验样品来自(B ) A.净度分析后的净种子 B.独立扦取的送验样品

C.净度分析前的送验样品 D.水分测定后的剩余样品

11.当预测花期不能良好相遇时,可以通过哪种措施抑制植株生长?( B) A.早间苗 B.深中耕 C.留大苗 D.增加肥水

12.淘汰值是将样本内观察到的杂株与标准规定值进行比较,作出有风险接受或淘汰种子田决定的数值,它与哪个因素密切相关?( D ) A.作物种类 B.种子质量 C.品种类型 D.样本大小

13.种 子 的 化 学 成 分 中 最 容 易 导 致 种 子 劣 变 的 是(D ) A.矿物质 B.淀粉 C.维生素 D.脂肪

14.下列哪个是水稻田间花期检验的最佳时期?( B ) A.苗期 B.抽穗期 C.蜡熟期 D.成熟期

15.“ 100批验模式”是对哪种种子质量实行的监控模式?( D ) A.种子生理质量 B.种子遗传质量 C.种子卫生质量 D.种子物理质量

16.田间检验过程中,为了满足田间检验员在核实品种真实性时需要核查标签的要求,生产者应保留种子批的几个标签?( B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17.依据《种子法》规定,下列哪项行为属于经营假种子? (D ) A、a 企业包装、经营的某杂交水稻种子在生产过程中大面积发生穗颈瘟 B、a 企业包装、经营的某杂交水稻种子,其标签上标注的生产年月与实际的生产时间不符 C、a 企业包装、经营的某杂交水稻,其发芽率为 79 D、a 企业包装、经营的某杂交

水稻种子,其标签上标注的产地与实际的产地不符

18.小区种植鉴定株数一般根据下列哪项来确定? ( A ) A.品种纯度标准 B.作物种类 C.品种类型 D.栽培管理条件

19.在田间检验中检查品种真实性时,检验员应实地检查不少于多少个穗或植株?(A ) A.100 B.200 C.300

D.400

20.种子标签标注的内容应当使用规范中文,印刷清晰,字体高度不得小于 ( C ) A.1.2mm B.1.5mm C.1.8mm

D.2.0mm

二、判断题(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入判断结果,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错误的打“×”;每小题 1 分,共10 分;判断正确的得分,判断错误或不作判断的不得分也不扣分)

1.保持系是指雌雄蕊发育正常,能自交结实,授粉不育系所产生的杂种一代育性可以恢复正常的品系。( × )

2.杂交种的品种纯度可以通过田间检验在种子田中直接鉴定。( × )

3.根据 , 《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 大田用种子使用白色标签。( √ )

4.小区种植鉴定时,田间检验员可以借助于官方品种描述来判断某一植株是否为变异株。(√ )

5.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强制性标准。(× )

6.西瓜杂交种子的生产基本上实行套袋授粉,因此不需要隔离条件。√ ) (

7.引起品种退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是混杂。( √ )

8.当种子批用于繁殖生产下一代种子时,该批种子的小区种植鉴定对下一代种子来说就是前控。(√ )

9.常规种进行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时,成熟期是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明显时期,必须进行鉴定。(√ )

10.玉米杂交种制种主要利用人工去雄,而水稻杂交种制种主要利用雄性不育。( √ )

三、填空题(根据题意在每题的划线部分填入一个最为准确的词语;每题 1 分,共 20 分;错填、不填的不得分也不扣分)

1.在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活动中,种子企业享有 知情权、拒绝权和申诉投诉权。

2.在 田 间 检 验 中 , 4N 原 则 主 要 用 于 确 定 检 验 总 样 本 大小 。

3.观察蔬菜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明显的时期是 食用器官成熟期 。

4.检验样区内,花药伸出颖壳并正在散粉的植株占供检样区内本作物总株数的百分率称为 散粉株率 。

5.《种子法》所称的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 繁殖材料 ,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6.小区种植鉴定中,对于有分蘖植株的品种纯度,检验规程中规定应以 株数 为单位进行计数。

7.田间检验取样时需考虑样区频率、样区大小 和样区分布。

8.如果种子田与花粉污染源的隔离距离达不到要求,检验员应建议部分或全部消灭污染源,或者 淘汰达不到隔离条件的部分田块 。

9.小区种植鉴定所采用的标准样品最好是 育种家 种子。

10.前作的污染源通常表现为同种的其他品种污染、其他类似植物种的污染以及 杂草种子的严重污染 。

12.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在某一样区内发现了多个杂株,而在其他样区中没有发现同样的杂株,

这很可能是因为 正常的检查程序不事很适宜 。

13.我国目前实施的小区种植鉴定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 当地同季、当地异季和异地异季三种。

14.品种真实性是指供检验的品种与 文件记录 如标签、品种描述等是否一致。

15.变异株产生的原因应是 遗传变异 ,而不是受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变异。

16.种子企业要想生产高质量种子,必须把好亲本种子关、过程控制关、种子出库关。

17.生产常规种的种子田田间检验主要检查前作、隔离条件、品种真实性、杂株百分率、其他植物植株百分率和 种子田的总体状况等项目内容。

18.田间检验是为了核查种子田的 品种特征特性 是否名符其实,以及影响收获种子质量的各种情况。

19.淘汰值可以用来确定国家标准规定纯度要求很高的种子是否符合要求,如育种家种子、原种

20.农作物种子标签上标注的质量指标是指 生产商 承诺的质量指标。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对于经过加工包装进行销售的种子和可以不经过加工包装进行销售的种子来说,种子标签的制作形式

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种子标签的制作形式。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对于加工包装销售的种子,种子标签可以直接印制在包装物表面,也可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或放在包装物内, 有些项目必须放在包装物外(3 分); (2) 对于不经加工包装销售的种子,种子标签应当制成印刷品在销售种子时提供给种子使用者(2 分)

2.请简述对于生产杂交种的生产田,应进行哪些田间项目的检查?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隔离条件、花粉扩散的适宜条件、雄性不育程度、串粉程度、父母本的真实性、品种纯度、适时先收获父本(或母本) 答出一点给一分

3.已知某小区种植株数为 2000 株,品种纯度的规定标准为99.2,请计算相应的淘汰值(注:公式为

RX1.65 X 0.8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X 为品种纯度规定标准所换算成的变异株数,X16(2 分) 淘汰值为 24.42 分 去掉所有小数 淘汰值为1 分 4.请简述田间检验的概念和目的。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概念2 分 2 目的3 分

五、论述题(在三道题中任选两道做答,三题全答按评分最低的两道计分;每题 15 分,共 30 分;要求围绕题意展开一定的论述)

1.种子生产要求种子田不存在检疫性病虫害,前作、隔离条件、田间杂株和散粉株率符合一定的条件,请你结合实际,说明种子田生产质量要求中包含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检疫性病虫害:强制性要求(3 分) 2前作绝对或尽可能没有对生产种子产生品种污染的花粉源前作不应存在污染源通常表现为:同种的其他品种污染、其他类似植物种的污染、杂草种子的严重污染(6 分) (3)件应符合一定的要求,隔离条件有与同种或相近种的其他品种的花粉的隔离和防止机器收获混杂的隔离两种情况(4 分) (4)

田间杂株率和散粉株率应符合一定的要求(2 分)

2.小区种植鉴定时,需要在鉴定的各个阶段将被检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比较。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设置标准样品作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2)品种的标准样品可以分为几类?其用途分别是什么? (3)标准样品的管理包括哪几方面?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为栽培品种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品种特征特性的现实描述 (3 分) (2) 可分为两类:标准核准样品,是品种审定(登记)或品种 保护管理机构掌握的官方标准样品,主要用于品种特异 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对照材料(3 分);标准样品,是种 子认证机构作为前控和后控对照的官方标准,来判断种子 样品的品种真实性(3 分) (3) (3)标准样品的管理主要包括来源、保持和确认三个方 面(3 分)来源:从育种家或其代理人那里获得,并经品 ;保持:标准样品应在低温干燥的 种管理机构认可(1 分) 适宜条件下储藏,保持其生活力,当他的发芽率降低时或 ;确认:进行新旧标准样 库存较少时,应及时更新(1 分) 品的比较

4.某田间检验员在进行一批杂交种的小区种植鉴定时,遵循了以下程序:①首先选择了土壤均匀、肥力

一致、良好的田块用于小区种植鉴定;②将所有检测样品植在田块的一边,将所有标准品种植在田块的另一边;③因为条件允许,所以又设立了一个重复;④因为品种纯度标准值为 96,所以每个样品种植了 100 株,两个重复共 200 株;⑤为了尽量使种植条件与大田中保持一致,达到高产,所以注意加大肥力和灌溉的供给;⑥因为有些品种在幼苗期就可以进行鉴别,因此这些品种只在该时期进行鉴定;⑦检验员对于认为具有变异可能的所有植株进行计数;⑧最后,品种纯度的鉴定结果为 93,通过计算求得容许差距为 2.2,因此判定品种纯度不合格。请你对该检验员的所有操作进行评价,如果认为某项操作不正确或不全面,请说明理由并予以改正。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不全面,没有检查前作(2 分)(2)不正确,改正:应将该品种的所有样品连同提供的对照的标准样品相邻种植在同一田块上, 以 ; ;突出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异(2 分)(3)正确(2 分)(4)正确(2 ;分)(5)不正确,理由:小区种植鉴定只要求观察品种特征特性和品种的差异,不要求高产,尤其是对于易倒伏作物进行的小区种植鉴定(1 分);改正:土壤肥力应中等,对于易倒伏作物,尽量少施化肥(1)分; (6)不全面,理由:成熟期、花期、和食用器官成熟期是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必须进行鉴定(1 分)改正:在幼苗期鉴定一次,在成熟期、花期、和食用器官成熟期也要进行鉴定(1 ;分)(7)不正确,理由:有些特征特性可能会受环境条件或者化学药品的影响产生变化(1 分) ;改正:在最后计数时,忽略小的变异株,只计数那些明显的变异株,从而决定接受或淘汰种子批(1 分) ;

(8)正确(1) 。

第19篇:流源乡农民学校工作总结

流源乡农民学校2012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本农校共办班5期,培训300人次,参训的文半盲达100人次,更好地促进了我乡农村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在迎接验收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多次好评。现将农校本年度办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本年度农校仍在乡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健全了校务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朱葛同志担任校长,中心学校、教务主任担任副校长,扫盲专干任教导主任,继续选派了农技站、林业站、司法所、计生办、医院、兽医站、中小学等业务骨干担任农校教师。每期办班都做到 “组织、教师、学习、时间、地点”五落实和“质量、数量、任务”三保证。

二、以点带面,按需施教。

在办好农校的同时,每村均设立农技校教学点,我们以农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按需施教,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力争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为我镇人才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本着“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结合我乡居地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校师资,到各村进行巡回教学,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为确保农校教学工作正常、高效进行,我们继续健全农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农校校的职能作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农技培训工作成为全乡“两基”工作的新亮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教育系统为了给农技办班提供良好的环境,部分校长、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农技办班工作,主动到校筹办农校开班工作,及时积累办班资料,为我乡“两基”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典型引路,效益明显。

一大批扫盲对象,通过参加农技校的培训和学习后,学以致用,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很快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如上坪村何艳明通过农技培训后,萌生了发展养殖业的念头,创办了“明峰养殖场”,每年均获得近万元的纯利。在他的带动下,周围有10多人加入到了该队伍。通过参加扫盲班、农技校的学习和培训后,村民们大力发展蔬菜、楠竹种植、果木、花木、养鸡等产业,人均增收几千元,走上了致富之路„„

总之,我乡部分农民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已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致富的带头人、技术能手。实践证明,兴办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增强广大农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燎原计划”,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步骤。

我们将以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我乡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为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促进 “三个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

流源乡农民学校

2012年12月

第20篇:春意渐浓,果品田间学校气象新

春意渐浓,果品田间学校气象新

3月7日,县农业局焦玉生副局长率领科教科干部到果品服务中心听取果品服务中心2011年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情况以及2012年农民田间学校开班工作实施计划情况汇报。

果品服务中心2011年建设了14所农民田间学校,涉及到全县7个乡镇14个行政村,培养果树技术学员300余名,完成培训办班3000余人次。2012年计划新建9所田间学校,涉及9个乡镇9个行政村,计划新培养果树技术学员253名,继续完成14所已建校授课培训工作。

2012年2月份已经完成新建9所农民田间学校的摸底调研工作,撰写了调研报告,计划全年开班276次。按照果树季节安排讲课内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农时多下乡,多入户,多为农民服务;采用发放资料、传送信息、现场指导、橱窗宣传和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服务果农。全年争取培训果农达到7000人次。为延庆县田间学校建设活动添上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果品服务中心李建军2012年3月7日

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