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和治党责任深度融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12 08:32:27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向好、园区活力持续增强、工业规模持续做大、经济质量持续提高。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8.26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05%。实交工业税金1.46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技改投资29.80亿元,同比增长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全年工业用电达2513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66%,表明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38.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0年,我局再次帮助企业争取各级财政无偿投入奖励资金超过千万元,拉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我局的衡阳经济网成为全国百强经济网站和湖南省核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在连续两年获得市先进和省红旗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各项指标都非常扎实,有望再次获得先进。

2011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突出工业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平台,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一、突出工业招商

衡阳县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大好,但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要始终抓住工业招商这个牛鼻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转移、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滚动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重大工业项目梯次跟进。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乡镇基地建设,推动界牌、石市、关市、井头、金兰、演陂、库宗、洪市、渣江等乡镇建立工业新区。协调抓好一批总投资过5000

万元、1亿元的签约项目落地建设。2011年,力争新开工15个重大工业项目,新投产工业项目15个,新签约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完成工业投资30亿元。加强对落地项目的服务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使签约项目早建设、新建项目早投产、投产企业早达产。同时,作为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又要竭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自身难于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促使全县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二、优化发展环境

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牵头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局将积极协调,热情服务,配合相关部门,促使企业周边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理顺、经济效益提高、投资信心增强。优化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力争打造区域品牌,形成“洼地效应”,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项”质的飞跃。妥善解决外来人员就业、住房、就医、养老和子女入学问题,以吸引更多劳动力来我县创业;建立公开、公平的“普惠”制度,切实杜绝“四乱”;优化企业周边环境,对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应予以坚决打击。

说句实话,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预越少,企业越不记得政府部门,这些部门的作用看起来可有可无,实际上恰恰是政府部门作用发挥得好的时候,对企业吸引力更强,地区发展的后劲越足。因为一旦部门利用职权卡企业,企业就反而觉得该部门重要。西方理论认为“政府是守夜人”角色,大家不在乎守夜人的时候,恰恰说明治安很好。我们只服务,不收费;只帮忙,不卡壳,赢得了绝大多数企业主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我们将继续坚持服务理念不动摇,与各部门一道,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促使我县发展

环境更优、地区信誉更高、外商集聚更多、企业效益更好、财政增长更快。

三、完善服务平台

1、拓宽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领域。一是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政策,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二是通过资源整合,组织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融资和争项争资服务。通过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带动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力争全年帮助企业争取无偿投入资金突破1000万元。三是开展企业管理培训。通过外引内联,聘请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管理层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家族企业实现制度转型和管理提升,帮助企业提高融资信用等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促进企业交流,使企业主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力争促进企业挂大靠强或强强联合。五是促进政、企、银对接。支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扩大贷款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2、优化经济信息中心的网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局管理下的“衡阳经济网”已与用友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本网搭建企业智能管理平台,给本县企业提供一年的免费试用期,以此全面提高企业智能管理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领域的应用。我局经济信息中心已经接管了湖南日报集团的“湖南经济网”,我们计划利用这个平台与全省媒体、经济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广交朋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尽最大努力为衡阳县的发展服务。充分利用省级媒体为本县企业提供展示、推介平台,促进政企之间、企业之间、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企业的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推荐第2篇:电子白板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2

电子白板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进入教室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电子白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它具有的诸多优点非常适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另外,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为教师改进教学、总结和反思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为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习应用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电子白板激活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电子白板的功能确实很强大,通过白板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多元化互动,增强自主性学习

课前教师可以灵活地把上课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机调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进行标注、圈画等操作。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以便问题的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 1. 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体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利用电子白板的存储、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从而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活跃,对于拓展性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会得出多种结论。电子白板独有的生成性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发挥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并将其与各学科特点相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有助于突破习惯性的刻板的思维定势、培养符合数字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 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因人、因内容而异,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从中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了他们的自身的创造能力,体验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进而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3. 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时间上,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让课内时间成为分享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让课外时间成为畅游网络世界,收集、整理资料,自主学习,初步构建知识的时间。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独立学习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白板教学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白板教学的现场互动性很强,无论是新知的呈现,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出师生的能动操作。

二、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像以往一样自由板书,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挡等动作。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等,提高了视觉效果,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有了这些功能,课堂将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拉幕功能可以用于一节课的开头,引出课题,增加神秘、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可用于揭晓答案之前,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可以利用白板的随意拖动功能拖出笑脸、五角星、手势等图片,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给学生以鼓励,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呈现思维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占据主体地位,从数学概念的导入、分析、归纳、总结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主体。特别是针对特定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剖析、讲解,但仍收效甚微。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悉心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的思维模式往往停留在对知识的习得和理解而非直接参与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印象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到位。 众所周之,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由众多的数学符号、公式、概念、定义组成,这也就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借助电子白板,我们可以将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的图形、画面,而且还能动态地演示它们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在以互动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

四、直观演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中主要有“数”与“形”两方面的知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概念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他们往往不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对于一些容易错的概念更难辨析清楚。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那么学生透过白板演示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功能,来进行有效的知识回顾。 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表现出被动应用电子白板授课倾向,即所谓的“为了白板授课而用白板”。反映出被动应用电子白板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设计牵强附会 一些课例中,教师为了体现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特意设计学生轮流上讲台在电子白板上划勾或花圈,一个很简单的授课内容被无限制地放大,设计的活动明显是为了使用电子白板,与教学内容牵强附会,使教学策略出现了偏差。 2.电子白板角色定位不准 一些教师还不习惯使用电子白板授课,仅仅将电子白板的使用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一种表演方式,在被动地使用电子白板时不经意间将大量的教学板书写到了黑板上,一会儿使用电子白板表演一下,一会儿又使用黑板书写。殊不知电子白板完全可以取代黑板,并实现许多黑板不能实现的功能,纵观整堂课,黑板依然是主角。部分课例从头至尾通过电子白板呈现教师制作的幻灯片,实质是将计算机、投影、幕布组合放映PPT,换成了计算机、电子白板结合放映PPT。这时的电子白板仅仅发挥了投影加幕布的作用,教师只是给PPT 演示换了个新舞台,这正是教师被动应用电子白板授课的典型案例。

3.冗余资源应用表现明显 一些实验课例中,教师一边做实物实验,一边又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视频展台投影到电子白板上,认为这样的技术应用就是电子白板的功能体现,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能够用直接观察法完成的学习转换为电子白板呈现,这就是典型的电子白板表现式应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教师在电子白板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一定要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便能够最好地适应和运用电子白板,优化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养成。

推荐第3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

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

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

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

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示范工作。

——推进企业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

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

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

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

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

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

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

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

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 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

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工业软件开发、标准化及行业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 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 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 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 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 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 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 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 支撑能力。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 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 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 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 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 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 务的落实。 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

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立两化深 度融合专项资金, 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 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 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 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 息官(CIO)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 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 部属高校要积极参与专项行动,提供战略研究和技术咨 询。鼓励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两化融合网络公开课程。 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 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实施现代产业工人信息 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对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教 育,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 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 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 重点领域工业控

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 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 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

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 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推荐第4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

协议书编号: (编号由信息化推进司填写)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

项目协议书

甲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乙方:

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安排了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示范项目。经乙方申报和部内相关司局、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中央企业集团推荐,甲方经组织项目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并报部领导审定等,确定将乙方的企业两化融合新型能力建设项目列入2014年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根据有关要求,双方签订本项目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甲方同意为乙方的该项目拨付补助资金人民币 10万元(大写:壹拾万元整)。本协议书签订后,由甲方一次性拨款至乙方账户(账户名: ;开户银行:

;账号: )。项目期限

1 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

二、双方责任和义务 甲方:

1、指导和支持乙方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2、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委托省级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管理。乙方:

1、在收到甲方拨付的项目补助资金后,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严格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切实落实自筹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

2、按照甲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要求,依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14年第3号),建立和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结合企业当前发展需求,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3、按照甲方要求制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方案,并将方案附在本协议后,以备项目验收等工作使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实施力度,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

4、定期向甲方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根据甲方要求,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及提交项目实施过程材料和相关成果。

5、在项目实施期限结束后1个月内,告知当地省级地方

2 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便安排和组织项目验收。

三、其他事宜

1、如项目发生变动,乙方应立即向当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说明原因。

2、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甲方有权收回已支付的补助资金。

3、本协议未尽事宜,另行解决。

4、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5、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执一份。

乙方:

(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单位盖章)单位地址和邮编:

联系人:

联系电话(手机):

2014年7月

3 甲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推荐第5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制定本指南。

一、总则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安排、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门预算、用于支持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的资金。

专项资金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通过支持需求迫切、预期效果显著、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专项资金采用项目补助方式。对项目的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30%,原则上补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

专项资金的组织实施工作包括项目申报、专家初评、答辩复评、政策核定、签订合同、拨付资金、组织验收、监督检查等环节。

二、项目方向

2012年度专项资金支持以下三个方向的项目:

(一)信息化综合集成创新。支持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信息化的综合集成及模式创新,重点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制造、精益制造、准时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综合集成制造、按需制造等模式创新。

(二)产品信息化和服务型制造。支持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支持工业企业基于工业产品的信息化,建设面向产品的在线服务、状态监控、故障诊断、远程维护等信息系统。

(三)面向产业服务与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支持针对研发设计、企业管理、共性技术、信息服务、交易服务、电子商务、工业物流、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环节,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行业性和区域性的信息化服务项目。支持民爆行业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建设。

三、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原则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所申报的项目应为正在实施的项目或是2012年内可以正式开工建设的项目,并且在两年内能够实施完成。鼓励采用安全可控的软硬件系统的项目方案。

四、申报程序及要求

(一)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做好本地区项目的申报工作。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省会城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负责组织本地项目申报,其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计入所在省(自治区)的项目数量,统一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企业集团、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好本集团(系统)内的项目申报工作。

(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超过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省会城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超过3个,中央企业集团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超过1个。

(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项目,请各单位在申报项目时予以重点推荐

(四)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于2012年5月28日前将项目推荐表(见附件1)和推荐项目的申请报告(见附件2)纸质版(一式两份)报送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电子版统一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见联系人电子邮件)。超过规定时限送到的项目不予受理。

(五)项目申报单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www.daodoc.com)下载电子文档,自行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自评估。登录工业信息化运行形势监测系统(www.daodoc.com)注册。

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要严格按要求,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严格审查申报材料,确保申报工作按时完成。

推荐第6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概要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8-20 17:24 阅读次数:

35次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

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

。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评估和示范工作。

——推进评估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

——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区建设。

——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工业软件开发、标准化及行业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

部属高校要积极参与专项行动,提供战略研究和技术咨询。鼓励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两化融合网络公开课程。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实施现代产业工人信息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对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推荐第7篇:杭州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杭州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3‟6号)、《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工信部信„2013‟317号),全面提高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特制定杭州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新世纪以来,我市工业总量持续增长,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与此同时,我市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源环境要素约束更为突出,工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我市实施“创新强市”、“实业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杭州工信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二)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创新强市”、“实业兴市”战略,以促进经济

1 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为动力,推动“机器换人”、“电商换市”、“腾龙换鸟”、“空间换地”,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着力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展信息软件和电子商务服务业,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努力打造杭州工信经济升级版。

(三)基本原则

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根据信息化基础和条件,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企业实施有区别的信息化策略。重点围绕“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制造产品”两个中心环节,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深化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柔性化制造等应用领域,全面提升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

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牢牢把握工业各领域、各环节对信息技术的实际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拓展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投资,以开发开放市场吸引社会投资,以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开发。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积极推动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

2 业深化合作,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注重技术创新与业务及管理模式重构并重,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提高信息化效能。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强化政府战略决策、资源整合、统筹协调、财税扶持等功能作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试点示范、公共服务和第三方服务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引导和激发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不断创新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

(四)主要目标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产业协同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和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到2015年,工业产品新产品产值率达27% ;规上工业增加值率力争达到20%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4万元/人。

重点行业典型应用方案普及推广。推进重点行业开展两

3 化深度融合工作,树立一批行业应用示范企业,一批行业典型应用解决方案得到普及和推广,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水平有效提升。到2015年,全市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普及率达到80%以上、供销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 以上。

二、主要行动

(一)智能装备发展行动 1.行动目标

以“机器换人”工程为抓手,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智能化制造需求,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环节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

4 造在适用领域的率先应用。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区建设。

(二)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以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快信息化条件下的新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扩大杭州工业软件市场份额。

2.行动内容

——促进行业协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品研发能力。

——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虚拟仿真、数字模型等技术在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模拟

5 领域的综合应用,建立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和数字化设计模式。

——深化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工业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工业终端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全面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以信息化集成应用促进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

2.行动内容

——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集成化管理,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提高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

——适应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以提升产业价值链协同能力为重点,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

6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深化,实现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发挥杭州全国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打造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基于云计算和融合通信技术的开放式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向广大企业提供基础设施、研发支撑、运营保障、海量存储、大数据分析以及电子邮件、企业主机托管等其它企业IT服务,节约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

7 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五)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专项行动 1.行动目标

以“电商换市”为抓手,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品牌影响力。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发挥我市化工、纺织化纤等专业电商平台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结合本地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和产业集聚度高等实际,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

8 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推动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拓展和环境改善。支持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商业大数据存储分析、比价、在线支付和移动商务。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网上商品质量监管和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积极争取杭州成为全国网上商品质量和可信交易的监管中心。加快“快递之都”建设,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六)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在重点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开展物联网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

9 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

10 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七)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耗行动 1.行动目标

加强“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加强对企业、建筑物、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监管,显著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推广节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杭州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高耗能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确保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

2.行动内容

——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约化管理模式,对各用能环节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目标。

——建立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在线监测管理系统。提高能耗数据的实时性和精准性,预测能耗趋势和供需平衡,提升我市能源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能源消费过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有关用能交易信息,协调、指导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

——积极组织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工业产品能效标准数据库,根据《杭州市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对未达到国家、省和杭州市能耗限额标准部分实行惩罚性电价,倒逼企业实施节能改造。

11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工业软件。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面向成套装备、数字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平台。研制自主的具有云计算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工具。重点开发为工业控制、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制造执行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为主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

12 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九)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推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纺织化

13 纤服装、精细化工、食品饮料、钢结构、家电仪器仪表、建材治金等9个行业,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推广和普及一批行业典型应用解决方案,提升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行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2.行动内容

——装备制造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以汽车、成套设备、数控装备等为重点,引导开展高端数字化设计、生产自动控制、嵌入式软件应用,提升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推进生产装备、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改进管理流程与方式,加强生产、制造与营销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广工厂物联网应用,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普及和深化,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

——生物医药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顺应医疗器械高技术化、智能化、小型化、精确化、家庭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数字化医疗技术及设备,综合多学科先进技术,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个性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实现高附加值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国产化。推动企业资源管理计划(PLM)的应用普及,面向

14 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应用试点,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生物医药物流发展,加快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药品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支持第三方医药物流平台建设。

——新能源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加强产品、工艺设计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规范企业生产工艺标准,提高设计与制造的协同能力。深化终端产品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改进管理流程与方式,加强生产、制造与营销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广工厂物联网应用,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普及和深化,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

——节能环保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深化节能环保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关键节能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节能环保产品。鼓励建立一批行业公共检测平台,集合节能环保相关标准信息、产业技术、科技创新服务等要素,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信息化监测能力。建设节能环保产业网上交易市场平台,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交流交易、产业投资和推广应用。

15 ——纺织化纤服装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加强成本控制,推动以销定产,科学预测市场流行趋势为重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实施ERP计划。加大数控生产设备投入和生产监控网络系统的建设,提高设备更新速度,提升成本、质量、能耗和排放管控水平。整合内外部信息和上下游资源,在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实施SCM计划,提升决策支持水平。

——精细化工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加强工业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深化生产管理与生产调度的衔接,推动制造执行系统的应用普及,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与工艺技术结合程度,加强节能降耗、排放监控和安全监控。推行实施能源消耗与环境监察管理计划。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推动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应用,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业务协同,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食品饮料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产品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在产业链上下游和企业内部多方协同的基础上,建立产品质量全程追溯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覆盖原材料、生产、存储和配送等各环节,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和供应链管理(SCM)应用。推进生产装备、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强工业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

16 ——家电仪器仪表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加强产品、工艺设计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规范企业生产工艺标准,提高设计与制造的协同能力。深化终端产品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改进管理流程与方式,加强生产、制造与营销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广工厂物联网应用,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的普及和深化,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

——建材冶金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重点在钢结构行业、水泥行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应用推广行动。加强产品、工艺设计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规范企业生产工艺标准,提高设计与制造的协同能力。推进生产装备、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改进管理流程与方式,加强生产、制造与营销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广工厂物联网应用,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普及和深化,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经信委成立专项行动协调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各区、县

17 (市)和开发区按照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体系,具体负责抓好专项行动的工作落实。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协调,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切实保障各项任务落实。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加快建立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支持“两化”深度融合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以及项目实施。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企业和传统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实现信息化建设与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专项资金配置,进一步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保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强化市县两级联动,各区、县(市)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开展两化融合实用性人才培训,重

18 点培养管理和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舆论宣传,举办有影响力的产业论坛、展览会,积极宣传推广两化深度融合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重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安全技术研究和产业培育,构建涉及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安全测评、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安全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19

推荐第8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制定本指南。

一、总则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安排、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门预算、用于支持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的资金。

专项资金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通过支持需求迫切、预期效果显著、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专项资金采用项目补助方式。对项目的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30%,原则上补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

专项资金的组织实施工作包括项目申报、专家初评、答辩复评、政策核定、签订合同、拨付资金、组织验收、监督检查等环节。

二、项目方向

2012年度专项资金支持以下三个方向的项目:

(一)信息化综合集成创新。支持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信息化的综合集成及模式创新,重点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制造、精益制造、准时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综合集成制造、按需制造等模式创新。

(二)产品信息化和服务型制造。支持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支持工业企业基于工业产品的信息化,建设面向产品的在线服务、状态监控、故障诊断、远程维护等信息系统。

(三)面向产业服务与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支持针对研发设计、企业管理、共性技术、信息服务、交易服务、电子商务、工业物流、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环节,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行业性和区域性的信息化服务项目。支持民爆行业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建设。

三、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原则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所申报的项目应为正在实施的项目或是2012年内可以正式开工建设的项目,并且在两年内能够实施完成。鼓励采用安全可控的软硬件系统的项目方案。

四、申报程序及要求

(一)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做好本地区项目的申报工作。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省会城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负责组织本地项目申报,其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计入所在省(自治区)的项目数量,统一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企业集团、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好本集团(系统)内的项目申报工作。

(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超过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省会城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超过3个,中央企业集团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超过1个。

(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项目,请各单位在申报项目时予以重点推荐

(四)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于2012年5月28日前将项目推荐表(见附件1)和推荐项目的申请报告(见附件2)纸质版(一式两份)报送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电子版统一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见联系人电子邮件)。超过规定时限送到的项目不予受理。

(五)项目申报单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注册。

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要严格按要求,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严格审查申报材料,确保申报工作按时完成。

推荐第9篇:福建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福建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方案

(2013~2018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和《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进一步发挥两化融合对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18年,两化融合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充分体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5。

区域层面:省级以上(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达到较高水平,建成一批面向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两化融合重大应用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估、诊断、辅导与咨询服务工作机制。

行业层面:传统产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入转型升级快速发展通道;主导产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两化融合支撑下快速发展。主要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8%、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80%;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

企业层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8%以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各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逐步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转变。

二、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消费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机械、石化、冶金、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和流程,加快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系统的综合集成。在机械、纺织服装行业实施装备智能化提升重点工程。机械行业鼓励采用嵌入式软件、物联网、可编程控制器(PLC)、CAD/CAM/CAE等技术和制造执行系统(MES)、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等,提升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制造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培养数字化车间,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纺织行业围绕发展纺织专用装备的嵌入式系统等,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在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技术。化纤行业重点采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棉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经编织造行业重点采用在线检测和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中央控制技术以及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服装行业重点采用人体数码扫描、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和装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在石化、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实施绿色生产、安全生产推广重点工程,建立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测管理体系,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管控一体化生产方式。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建设一批能源管理中心项目,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石化行业依托湄洲湾、古雷、江阴等石化产业基地(园区)骨干企业,开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要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的集散控制系统改造。冶金行业在不断提升工艺装备、流程优化和企业管理等信息化水平基础上,加速向集成应用转变。玻璃行业将浮法线高效脱硫、脱硝和余热发电等技术与计算机集散控制、在线缺陷检测、智能化切割分选堆垛自动控制等系统结合,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水泥行业在普遍应用计算机集散控制基础上,重点推广综合管理、计量分析和烟气在线监控等系统,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及余热、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食品、医药行业围绕提升行业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进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监控以及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实现食品、医药采购、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融合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实施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与协同创新应用提升重点工程,提升企业综合集成水平,推动企业内部、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化协同。集团企业内部信息化协同方面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集成、生产与管理集成、生产与销售集成、业务与财务集成、总部与分支机构集成,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业务与财务一体化、集团管控一体化。企业间信息化协同方面重点推进一批大中型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综合集成项目建设,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的普及和深化,提升企业在质量、计划、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方面重点推进一批基于产业链的工业软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相互共享设计、库存、物流等信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信等行业实施产品智能化重点工程,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品向产业链高端跃升。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一批高端精密机械项目建设,发展工业机器人,突破数控系统、力矩伺服电机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专用多轴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的生产制造技术;推进工程机械产品应用嵌入式软件、物联网、卫星定位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远程监测、故障检测诊断、无人值守,促进工程机械行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智能化的交通运输装备,提高汽车电子、船舶电子等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点发展汽车车身控制系统、智能车灯控制系统、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加强船舶主机控制、定位导航、自动识别(AIS)、运行操纵、机舱自动化等工业软件研发,提升汽车、船舶等装备智能化水平。信息通信产业重点发展移动终端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推进核心控制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

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港口服务、社区服务等集成发展、互动发展,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和发展环境。实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重点工程,围绕工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降低采购与销售成本、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发展现代物流等方面,重点推进一批垂直细分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龙头企业自营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电子商务园区、基地的建设,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向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围绕生产、采购、运输、储存、保管、分拨等物流关键环节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加快推广二维码、电子标签(RFID)、物联网、电子数据交换(EDI)、GIS/GPS等技术,实现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协调和无缝对接,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引导鼓励大型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改造物流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鼓励企业利用现代仓储管理技术建设立体仓库,提升物流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进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大幅提高港口、铁路、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和仓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实施信息消费产业发展重点工程。推进传统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服务行业信息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加强金融、交通、商贸、房地产、农产品销售、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领域网上在线服务能力,促进传统营销和服务方式的转变。重点推进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3D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服务业态创新经营模式。推动数字家庭产业发展,推进福州、厦门、平潭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园、智能水务、智慧物流等领域发展。

(四)提升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能力

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重点工程。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发展云制造,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云计算技术,解决企业进行数值模拟、虚拟仿真、工业设计等所需超大规模计算能力的问题。重点推进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个层次开展基础应用研究、课题攻关及闽东机电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等一批省内优秀云计算项目的建设和应用。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和决策分析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等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围绕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传感器等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产品信息化、生产制造环节、经营管理环节以及工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重点推动福州物联网信息识别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通过无线通信、GIS/GPS等车载前装技术,推动汽车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应用。

实施信息基础建设重点工程。推动国家安全可靠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专项实施和一批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建设,加快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软件和控制软件的创新研发,加快研发设计与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通过建立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专业信息资源库和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协同创新,使产品设计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数字福建宽带工程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和宽带在产业集聚区的全覆盖;加快TD-LTE建设步伐,加快实现正式商用并推进规模应用,为我省工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作联动。建立两化融合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数字办、财政厅、交通运输厅、外经贸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环保厅、信息化局、通信管理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银监局等,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统筹推进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两化融合发展合力。各级政府要加强两化融合的管理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更好地发挥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作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配套政策,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加大技术和投资导向。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部门在制订我省有关技术和投资导向目录时,引导并强化信息化在各行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环节的深度应用,促进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优化升级。

2.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信息化局、数字办等单位整合省级工商发展资金、信息产业、物联网、数字福建、科技项目计划等专项资金,支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的落实,重点扶持两化融合标准制定和评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示范项目、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重点项目。鼓励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产品,优先支持列入省甲供甲控的软件产品和服务,提高两化融合软硬件的国产化率和安全性。

3.加大税收金融支持。鼓励两化融合相关供给服务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对省级及以上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增加授信额度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三)提升两化融合供给服务能力。支持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和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工业软件服务云计算平台。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提供一体化服务。鼓励信息技术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将信息化服务部门剥离,独立开展信息化服务。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立两化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和诊断。鼓励企业提高两化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主体意识,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行业对标和评估,培育发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两化融合全面的解决方案。省经贸委每年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在评估基础上研究提出《福建省两化深度融合评估报告》,提出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方向,梳理各行业两化融合发展路线图,提炼行业标杆企业的典型经验做法;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行业专家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行业两化融合整体提升。

(五)加强两化融合闽台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两化融合闽台交流合作机制,拓宽闽台两化融合对接领域,加强闽台合作的对接深度。推动台湾同业公会、相关企业在福建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产业联盟等。依托闽台合作研讨会等平台,借鉴台湾产业自动化与电子化计划的人才与项目经验,以数控机床、LED、新型显示、纺织服装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为重点,引进台湾企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模式,着力推进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两化融合。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推进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设,建立企业CIO评定及相应的CIO职业规划与行业服务体系。加强两化深度融合高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开展CIO或信息主管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资格培训、认证等。加大力度引进两化融合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架构、信息安全管理、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分析、工业控制与自动化等两化深度融合紧缺型人才。对符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实施办法》、《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相关条件的,经相关部门评审认定后享受相关政策措施。

(七)树立两化融合典型示范。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要紧紧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省经贸委每年组织认定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并对重点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大力宣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通过媒体、网络以及 “6·18”等平台扩大两化融合宣传。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扩大行业内和行业间学习和交流。

(八)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加大自主创新自动化控制通用软件等扶持和推广,促进安全可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各级网络和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工业领域重点加强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强化对通信基础企业和重要增值企业信息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监督检查的全覆盖,整体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建立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工作机制,开展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基本形成我省信息通信行业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体系。

附件:1.附件1-名词解释说明.doc

2.附件2-福建省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方向、任务及目标计划表(2013-2018年).xls

3.附件3-福建省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名单(第一批).xls

4.附件4-福建省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项目计划(2013-2018年).xls

推荐第10篇:茂名石化推进深度融合

茂名石化推进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茂名石化构建“三带三挂钩”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现基层党政工作全面提升。2016年,茂名石化生产经营创出历史最好成绩,今年前5个月,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他们坚持党支部带车间,把党支部分类定级管理与车间“比学赶帮超”竞赛挂钩,推动党支部和车间创“双优”。他们在所有基层装置和生产一线车间设立党支部,建立完善党支部与车间职责同担、目标同向、考核同步的深度融合机制,使党支部与车间融为一体,打通服务企业创一流、服务职工谋幸福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公司基层党支部创造性开展“一支部一特色”“生产经营出题、党建工作破题”“职工小诉求、支部马上办”等工作,确保了车间生产经营业绩好、经济技术指标优、队伍精神面貌好,推动了公司绩效创一流。2016年,炼油4套主体装置、化工7项主要指标在总部达标竞赛中排名第一,24个车间被确认为公司“三基”达标A类车间。

他们坚持党小组带班组,把党小组工作评价与“三标”班组建设挂钩,发挥“1+1>2”的倍增效应。按照党员分布及上班形式的特点科学设置党小组,确保党小组覆盖班组率100%;通过建立实施设置上“两组融合”、工作上“优势互补”、管理上“交叉融入”的党小组带班组融合共建机制,全面提升班组的战斗力。2016年,公司有5个班组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巾帼示范岗”等国家、省级荣誉称号。他们将党小组与班组捆绑考核,使党小组工作始终贯穿班组管理全过程,以党小组先进带动“三标”班组建设。他们把党小组“比发现隐患多”竞赛和班组日常巡检结合,全员排除“低老坏”现象;组织开展“小指标创优”竞赛,把集团公司考核的指标化大为小,分解到每个班组和党小组,通过班组“小指标”创优保公司“大指标”先进。近年来,公司原油加工损失率、裂解损失率、吨化工产品利润等20多项主要技经指标在系统内排名数一数二。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在茂名石化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小指标创优”成功经验。

他们坚持党员带职工,把党员积分管理与全员绩效考核挂钩,用党员的模范行动带出思想过硬、技能一流、业绩优秀的职工队伍。基层党员干部每天与职工群众同学习、同吃饭、同劳动,并通过“早中晚”思想工作法、“交班交思想”等,及时把准职工思想脉搏。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技术骨干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带动职工技能水平整体提升。近3年有17人获得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2016年获得公司装置全流程操作资格的职工占一线职工总数的59.6%。建立完善党员积分管理与全员绩效考核挂钩“双纳入”激励机制,使党员工作的好差直接影响班员的奖金,班员工作的好差直接影响党员的排名,推动形成“党员带动职工进步、职工督促党员争优”的生动局面。2016年公司干部职工排查出各类隐患7123个,避免重大事故两起和非计划停工8次,保障了装置安稳长满优生产。

第11篇: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

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

走出股份制商贸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2009年11月)

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综合性现代商业集团。截至2008年末,集团公司总资产达27.75亿元,年销售额121.3亿元,年利税2.61亿元,年销售在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排名中列第6位,并连续9年实现了销售、利润持续增长,摘得了沪深两市上市50多家商业类上市公司“持续增长能力最强公司”的桂冠。多年来,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把抓党建作为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用完善的机制发挥作用,用人本的思想经营企业,用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了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参与重大问题决策

一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把关定向。在80年代中期,面对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空间有限、效益难增的不利因素,公司党委提出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小、中、大“三星战略”。即在长春以繁华商业区为中心,以区域商业中心为两翼布点,站稳长春市场的“小三星”;以长春为腹地,南进北拓,辐射国内的“中三星”;以国内为根基,以东欧、东南亚为两翼,渗透国际市场的“大三星”。围绕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公司党委一方面通过党委会、支部会、员工大会等形式进行宣讲,使全员上下明晰企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增强了信心和干劲;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的紧迫性,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和进取精神。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三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集团公司布点四省九市的30多家门店,把发展触角拓展到东北,辐射到华北,企业长远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企业重大决策上统一意志。在建店之初,公司党委就认识到,国企发展必须解决体制上的问题,体制活,企业就活。我们第一个在长春市实施国有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大胆改革,首开兼并先河。在并购长春燃料一公司,建设欧亚卖场时,内部意见很不一致。很多人认为背了包袱,做了亏本买卖。公司党委认真调研,坚定地支持这一决策,还组织员工反复讨论,宣讲国内外成功案例,逐步统一了大家的认识。现在,欧亚卖场已成为单体规模世界最大的商业摩尔,是公司效益增长的一大亮点。我们还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先后收购、重组了长春朝鲜族百货商店、长春秋林公司、长春橡胶八厂、长春电影机械厂、长春中兴大厦、沈阳联营公司、山东济南大观园等省内外30多家企业,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扩张发展。

三是构建党政协调、管人治事统一的决策体制。为从根本上保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我们从三个层面构筑保障体制。集团领导班子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形成高端决策一体化领导机制;二级公司实行“党政一肩挑,上下挂双职”的领导体制,党委书记兼任总经理,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实现了党政工作的协调一致;基层商场领导实行“一岗双责、两位一体”制度,商场党支部书记兼任经理,既负责抓党务工作,又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我们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重大决策事前沟通等一系列领导制度,有效保证了党组织对重大决策的参与。

二、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

一是强化企业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公司党委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党建工作、党员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如公司各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既不是主要领导指定,也不是班子内部研究决定,而是由制度确定。按照企业干部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了竞争选任机制,按照职级设定和管理权限实施干部分级管理,并严格执行任前考察、任前公示、

定期考核等管理程序,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目前,一批六十年代出生,经过多个岗位锻炼,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青年干部,已在集团二级企业担当一把手。

二是健全企业党建工作激励机制。公司党委既把党员作为“政治人”要求他们践行党的宗旨,无私奉献,也把他们当作“经济人”,让他们在做贡献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奖励,以进一步激活党建工作。为此,公司党委出台了《关于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奖励的暂行规定》,对被企业、市、省和国家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给予免试提升、优先提职晋级和奖金鼓励等不同奖励。目前,已有90多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公司拿出奖励资金50多万元,激发了党员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热情。党员光荣、党员“吃香”、做党务工作可敬,在欧亚早已蔚然成风。

三是完善企业党建工作监督机制。公司党委要求党员干部“嘴不馋、心不贪、身不懒,不当假冒伪劣的共产党员,给自己留下说话的权力”。我们不断完善机制,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年度述职述廉制度、定期民主测评制度及企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在基建投资、奖金分配、人员招聘录用、职称职位晋升等敏感事项上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公开。近年来,企业重大建设项目不断,都实行了公开招标,不但节省了投资,还有效地防范了党员干部违法违规。针对行业特点,公司党委还主动清理了个别中层干部的“影子柜台”,维护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发展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

公司党委认为,在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组织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用人本的思想经营企业,形成员工与企业互为共赢的发展机制,实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让员工共享。

一是坚持“三个不变”、“两轮齐转”,确保员工主人翁地位不动摇。在企业改制之初,面对员工的困惑,公司党委就明确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地位不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变,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不变。企业改为股份制后,如何处理好股东权益和员工权益的关系,是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把职工代表大会作为独立的一章写进企业章程,明确了职代会的法律地位,确立了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两会并存、两轮齐转”的原则,避免了职代会被虚置或取代。并建立了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畅通了员工表达意见、反映诉求的渠道,从制度上保证了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是实施“千百万工程”,使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公司党委依托相继建立的“员工持股会”、“员工基金会”、“员工产权会”等载体,使职工成为企业股东,实现“百人千万,千人百万”的发展目标,不但激发了员工的创业热情,增强了参与企业管理、关心企业发展的自觉性,还形成了企业得到发展,员工得到实惠,国有资产得到增值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为员工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是把被兼并企业的职工作为发展重要资源,变减员下岗为发展增岗。公司党委将兼并企业的职工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创办企业和新的经营项目及持续、超前的员工培训,变减员下岗为发展增岗。同时通过“员工同乐”、“员工同游”、“员工同庆”、“员工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成了融洽、融合、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二十多年来,我们先后兼并了30多户困难企业,安置被收购、兼并企业职工近5000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间接安置就业人员近30万人。在08年建立7家门店基础上,09年截止目前,我们又新开6家门店,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企业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四、依靠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党委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组织成为培育企业文化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是依赖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企业文化的孕育和形成。企业文化的孕育和形成离不开正面教育。在收购亏损企业、建设新的门店过程中,党委一班人都深入到员工中释疑解惑,

以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和创业文化教育,使企业每一次规模扩张,都成为一次创业文化培育和涵养的过程。公司党委经常进行“诚信没有弹性空间,商誉高于一切”的主题教育,提出了具有中国商业行业特色的“合法经营、合格质量、合理价格、合情服务、合适管理”的“五合”经营准则,使诚信成为欧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二是依托有效的党内活动载体带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发展。公司党委紧紧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每名党员要当一盏灯,照亮周边人;每名党员要当一面旗,引领周边人;每名党员要当一个火车头,带动周边人“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在欧亚,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点、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队遍布各个门店,广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文化理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和中坚。

三是依靠模范党员的表率作用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公司优秀文化形成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想事干事,不贪不占,以优秀共产党员的风范,去感染和带动全体干部和员工,树立企业的正风正气,引领独具欧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第12篇: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资源调研材料

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资源 大力提升凉州旅游品质

近年来,我区旅游产业围绕宗教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旅游生态发展、保护文化旅游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旅游文化产业综合开发。在扎实推进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过程中,结合我区实际,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结合全省华夏文明传承新区建设,全区旅游系统抢抓机遇,用经济思维谋划旅游发展,跳出行业抓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凉州旅游文化品质,切实推动了我区乃至全市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一、近年来凉州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举措

(一)制定出台产业政策,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利用政策优化旅游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并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国土、城建、财政、旅游等2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凉州区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召开协调会议,相关部门态度积极,建议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重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和投入力度、扶持企业、强化市场监管和职能等政策上有新突破,如规 1 划建设旅游景区(点),将享受土地等有关优惠政策;旅游重点企业,优先享受在宣传、金融、信贷和税费等优惠政策。

(二)抓住有利时机,突出和加快发展旅游业。一是合理定位。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摆在优先位臵,重点培育,突出发展,舍得投入,加大投入,像培育其他支柱产业一样,全力发展旅游产业。几年来,通过“企业投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全区旅游业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景区开发及游客中心、水电设施、园林绿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省旅游局的项目资金支持下,通过市、区配套资金,投入770万元,新建星级旅游厕所22座,实现了每个A级景区至少一座星级厕所的目标,同时,还向省、市旅游部门争取专业旅游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奖代补”资金300多万元,全部投入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确定目标。区委、区政府在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基础上,确定了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亿元以上,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以上。到2020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再翻一番,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建成全省文化旅游大区。三是加大投入。在全区财政资金紧张压力下,区上安排旅游专项资金200万元,专门用于旅游产业开发,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四是合力推进。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多次调研旅游产业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区发改、水利、卫生、文体、城建、环保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在旅游项目立项、规划评审,景区(点)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形成了自上而下打造旅游产业的合力,促进了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我区坚持以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为主战略,把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休闲旅游产品建设作为重点加以推动,实现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步伐。结合全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编制出台了《武威市凉州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乡镇高标准建设10个专业旅游村,目前已建设完成高坝镇同益村、丰乐镇丰乐村、清源镇蔡寨村三个较大规模专业旅游村,建设农家乐60多户,古城镇头坝村、谢河镇谢河村专业旅游村截止8月底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我区旅游产业的内容和规模。

二是强力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开发。2010年沙漠公园开始实施综合开发项目,先后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接待中心、大门前生态休闲广场等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天乙生态园从2010年实施二期工程建设,截止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完成停车场、园内绿化、节水灌溉设施、四合院等项目;清水乡千亩中药材生态旅游观光园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800万元,完成成片日光温室搭建和苗木定植;清源镇大唐葡萄园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编制、景区外围墙、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武威沙漠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已被列入甘肃省十二五旅游规划重点建设的100个项目库,目前,我局已委托兰州新丝路旅游咨询规划有限公司编制《武威沙漠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3 三是全力引进旅游产业投资客商。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面向全国宣传推介我区丰富和旅游自然资源和深入的旅游文化内涵,广泛吸引大企业、好项目落户我区。2012年以来,引进了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西营药王温泉项目;引进北京金坤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天梯山石窟景区和张义镇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7.5亿元,分两期进行,五年建设完成;引进甘肃国泰水泥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联合开发天乙生态园西凉不夜城项目,目前已完成取暖及给排水管网建设和200间房屋的装饰装潢并投入运营;引进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建设天马动漫中心、IT数据服务中心等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与区政府签订开发建设项目协议,有望今年组织实施;引进浙江耀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渔樵农业旅游项目,目前已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具体投资事宜正在积极协商中;接待并陪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传文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强先生就投资建设“旅游小镇”项目进行选址考察。。

(四)拓宽旅游宣传营销渠道,全力提升旅游品牌形象。2010年天乙生态园、罗什寺景区创建AA级景区成功,2011年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7月凉州植物园又成功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为我区旅游品牌建设中增色添彩。区内现有A级景区8家,星级宾馆7家。近年来,通过在央视、甘肃卫视及《读者》、《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上宣传,积极到西安、上海、青岛、昆明等地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交易、

4 展览、推介活动及在“9.27”世界旅游日、“5.19”中国旅游日开展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着力打造了“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和“中国葡萄酒城”的品牌形象。同时,几年来,通过“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凉州民间文艺大赛,集中展示和挖掘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舞乐,着力提升了凉州“文化古都”的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人到武威来旅游观光,切实提升了我区旅游品牌的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区旅游景区不断扩展,尤其是《凉州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实施以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是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却不能满足景区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部分通景区道路路况差,基础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二)旅游品牌不响亮。虽然我区有许多特色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在打造特色和精品项目上做足文章,现有景区景点分布散、规模小、精品少,处于“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状态,真正能让游客看不够、不想走、还要来的旅游项目几乎没有。出境游人多、入境游人少、过夜游人更少,客源市场还没有形成。

(三)旅游市场不景气。近年来,通过举办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凉州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与旅游形象及目的地宣传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开发经费不足,宣传、包装、促销、激励不到位,使旅游的行政宏观调控能力弱化。“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无论旅游产品有多好,旅游资源有多丰富,旅游品牌有多响亮,都需要宣传、包装和促销。而宣传、

5 包装和促销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业在资源变为产品上没形成规模,在产品变为商品上没形成市场效应,没有在外界和更大的旅游客源地形成凉州旅游整体形象,没有稳定的客源市场,特别是外地市场,没有达到听觉上的吸引、视觉上的冲击这样的旅游消费效应。 这也是旅游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全区已开放的景区分属财政、文体、城建、宗教等部门行政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导致景区没有统一的规划,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服务不规范、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宾馆饭店、景区(点)等行业管理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使旅游管理职能虚化。

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在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推动特色文化市建设工作中。我认为,下一步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认识,树立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观。积极配合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掌握工作动态,并根据项目需要扎实做好政策引导、资料提供、信息报送、宣传报道、氛围营造等方面工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作支撑的旅游是没有生命的旅游。凉州旅游要想在国内旅游市场上能独树一臶,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就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努力并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应把“天马故里,葡萄酒城”作为凉州区旅游文化的主题词,突现“天马、葡萄”就是有别于其它旅游文化的个性;充分发挥本区文化研究机构功能,对本区特色 6 文化赋予时代内容,通过形式文化、过程文化和细节文化综合作用,相对完整地体现其特色和内涵。

(二)编制规划,引进和培养人才,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初始开发,需要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抓好文化旅游规划落实工作,使规划的个性化更浓、科学性更高、操作性更强。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积极培养人才,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扩大宣传,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造势 宣传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应在本地电视台创建旅游宣传专栏,注重创新性和持久性、价值性,营造一个诱导性强、规模较大的宣传声势。

(五)城乡统筹,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强活力,让民间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发力点。结合凉州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一是在旅游路线的组合及专项特色旅游市场的开发上,能够很好地联系城区和乡镇,二者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地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二是凉州旅游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还将推进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的延伸,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第13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你是怎样认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的?

2、在实际教学中,你是怎样做的?

3、据你了解,你校在这项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1、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请专家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让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2、征集教师原创教学课件,并在备课组内交流使用。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建设第十中学教学课件数据库。

3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准。

4、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一是现有的课件资源少,即使有也存在不符合自已教学实际的问题;二是自已开发课件素材少,同时还缺少时间。不好保证质量。 三是在硬件上应该给每位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这样能更方便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及收集素材。

第14篇: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到底要如何融合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到底要如何融合?怎样融合?这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

课堂教学要在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将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 。

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再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为了体现出老人那种与天斗与地斗与黄沙狂风斗的热爱土地热热爱家园的精神,我特意制作了关于晋西北恶劣气候的课件其中有图片有视频,在教学时不需要我多讲学生在观看完后都能够有很好的理解文本,很好的辅助了我的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为了把学生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感觉很多一部分学生在信息加工还无从下手,所以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一段过程,任重道远。

第15篇: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提升江津旅游品质

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提升江津旅游品质

区旅游局

李正胜

文化与旅游是 “亲密无间的战友”。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重要根基和资源基础,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是旅游的焦点和轴心;从文化的角度看,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旅游让文化更富魅力,文化使旅游声名远播。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魅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从根本上改变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也将改变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势必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江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有以四面山、大圆洞为代表生态旅游,有以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有以中山、白沙、塘河等为代表古镇旅游,有以村居民落、恒大金碧天下和现代农业园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有以天下第一长联、朝源观奇联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但经过近30年的开发,江津旅游始终没有迈出低迷。笔者认为,症结就是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文化与旅游没有产生聚核效应。下面,就如何融合文化与旅游资源,提升江津旅游品质,提出如下

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江津文化旅游资源底蕴厚重

江津旅游景区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的16.18%,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超过800个(现已初步开发的有100多个),涵盖生态、古镇、红色、乡村、宗教、民俗等旅游资源类型,极具开发价值。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以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文化活动和旅游文化体验为主要形式。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以石门大佛寺、罗坝朱羊寺、珞璜玉佛寺、四面山朝源观、飞龙庙、中山双峰寺为代表。此类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带动性强、辐射范围大、吸引力强的特点,在全国众多的旅游景区中打宗教旅游牌的比比皆是,且屡试不爽。江津除石门大佛寺、罗坝朱杨寺、江津几江太子寺进行了初级旅游开发(单纯的卖门票)、四面山朝源观、飞龙庙已签署开发合同,其余寺庙均处于开发半停滞状态。总体而言,从旅游角度讲全区宗教文化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的。

民俗文化旅游:以塘河婚俗、中山千米长宴和石板糍粑、四面山鸳鸯节、七夕东方爱情节为代表。塘河婚俗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爱情天梯和

千米长宴,曾被CCTV-10大力宣传并被日本、韩国、马莱西亚等国媒体大量报道。但其余资源均处于小范围个体性行为,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还处在一种小打小闹的状态。

红色文化旅游:全区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展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国家4A级景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的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有重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故居,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处未受破坏的原始寓居地。

古镇文化旅游:全区有五个古镇(街区),其中中山、塘河、白沙古镇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别具一格的古建筑、古庄园和传统的手工艺、民间杂技、婚俗、楹联等形成了古朴的古镇文化。

文化活动:如滨江之夏、津南之光、津北之声等文化活动,本身造就了较大的区域性影响力,但由于给旅游连接不够紧密,关联度不够大,所以未能对旅游产业产生带动作用;2008年,四面山管委会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作了一次探索,耗资数万元,由文广新局牵头邀请各方演员在四面山进行的文化演出活动,形成了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局部影响,但由于机制、体制等原因,各方虽尽力配合,但效果一般,没有与旅游产业形成良好的联动作用。

文化体验旅游:全区旅游文化体验,基本上还是空白,

这也是旅游景区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旅游生活体验中有餐饮文化(酒文化,特色鱼,尖椒鸡等)、足俗文化(富侨为代表),有一定知名度和优势。但其它如体育运动体念、健康休闲体念、儿童游乐体念项目甚是少见。

总的来说,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与开发,有一定成效,但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走的是沿海地区早已摒弃的那种粗放型模式——想到哪儿搞到哪儿。

二、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范例

(一)宋城旅游区

宋城旅游区是我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宋城采用“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经营模式,突出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理念,依托杭州历史文化背景修建宋城主题公园,通过文化节目“宋成千古情”演绎杭州文化精髓,成功打造了“宋城”品牌。宋城景区及演艺节目累计接待观众2000余万人次,演出1.5万余场,在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独占鳌头。

(二)黄河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区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最具特色的黄色大瀑布,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科考价值,目前已成为国家地质公园。该景区对外进行战略联合,对内进行旅游新品开发,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

通过举办瀑布漂流月,举办名人飞越黄河等活动,以及影视剧、文艺表演和黄河的象征等文化的宣传的展示,强势营销,大塑特塑品牌形象,增添景区内涵。

(三)重庆洋人街

重庆洋人街是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第一品牌,是中国先进旅游休闲理念的倡导者和大型群众性休闲娱乐社区开发的实践者。整个景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文化的巧妙包装,通过处心积虑的品牌战略,成功实施景区的无中生有。建成洋人酒吧街、婚庆园、广阔天地、乱吼一条街、影视星工厂、清明上河图、北京四合院、庙会嘉年华、水军训练营、世界最大厕所、旧金山花街等,形成了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和快感体验于一体的重庆首座非主题游憩商业公园。

三、文化旅游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一个旅游和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 产权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没有形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共识和明确的发展方向;景点的管理还没有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为游客服务的管理模式还远未建立,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关注和投入不够,文化旅游景点内容得不到更新,吸引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管理体

制还没有建立,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还没有形成。

(二)对旅游和文化融合的认识不到位

旅游和文化的发展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不管是旅游对文化,还是文化对旅游都缺乏一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缺乏一种源动力。

(三)缺乏能进行旅游和文化融合的优秀人才 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江津旅游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经营能力,往往存在旅游专业知识不足,或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的情况,难以对旅游和文化在深度融合上进行运作。

(四)旅游营销策划的手段较欠缺

市场营销模式不够合理,景区产品和服务没有上档次。在对外宣传方面,组织协调不够合理,没有建立行业协会或合作组织,产品开发、营销渠道、公共关系建设、品牌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四、对策和措施

通过对周边文化与旅游结合较好景区的分析,我们认为,江津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应为:政府引领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机制激活旅游,文化做强旅游,宣传造势旅游。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树立旅游文化和旅游文

化产业经济发展观

旅游文化产业不仅具备社会属性,更具经济属性,是一个带动性极强的朝阳持久的环保产业。据专家统计,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农业、交通、通讯、建筑、商业等14个产业的发展,并间接影响带动47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能带动5个就业岗位,对GDP的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由此,专家认为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作支撑的旅游是没有生命的旅游。江津旅游要想在国内旅游市场上能独树一帜,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就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努力并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应把“人文山水,恋情江津”作为江津区旅游文化的主题词,突现“山水、恋情”就是有别于其它旅游文化的个性;充分发挥本区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功能,对本区特色文化赋予时代内容,通过形式文化、过程文化和细节文化综合作用,相对完整地体现其特色和内涵。

在国家大力倡导旅游文化业全面发展的新形式下,江津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赶上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因此,务必加强领导,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

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引领旅游发展,制定出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增强旅游局的职能,使旅游局有更广阔的执行空间、决策空间和协调空间,成为本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

(二)编制规划,引进和培养人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的初始开发,需要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抓好旅游文化规划落实工作,使规划的个性化更浓、科学性更高、操作性更强。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积极培养人才,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快江津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机制是不可取代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由于江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外界对本区的知晓度不高,尤其是对本区的旅游资源缺乏相应的认识。因此,利用政府的主动优势,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动本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选择。选择企业为主体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开发优势、资金优势、经营

管理优势和对市场敏感性的优势,以及政企、事企分开的市场基本原则。民众参与,主要是信托旅游企业的载动,让广大民众,尤其是旅游规划景区的民众,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既增加就业机会,又增加经济收入。

(四)扩大宣传,为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造势

宣传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宣传、广电部门应创建旅游宣传栏目,注重创新性和持久性、价值性,营造一个诱导性强、规模较大的宣传声势;打造一台精品文艺节目,宣传民族文化、古镇文化及民俗风情;建立免费宣传、免费在线、免费电话等免费宣传机制。

(五)城乡统筹,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强活力,让民间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发力点

针对江津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结合江津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实施城乡统筹战略。

一是在旅游路线的组合及专项特色旅游市场的开发上,能够很好地联系城区和乡镇,二者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地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

二是江津旅游的城乡统筹战略,还将推进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向乡村地区的延伸,缩小城乡

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经济发展。

三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支持,民间民俗文化具有投入小,参与范围广,见效快,易组织等特点,特别适合在乡村开展。应当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发力点来对待。

(六)差异化发展,使旅游文化产业在同地区、同等条件下脱颖而出

发展江津旅游需要差异化发展,实施文化创新战略,要紧密结合江津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创意文化建设、消费市场建设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形成局部发展优势,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将江津文化旅游做大做强和做出特色。

(七)打造特色品牌,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要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建设、市场定位、政策扶持、对外宣传等方面走品牌与精品、特色与创新之路。政府要加强对名优产品与服务的培育与引导,积极引进创意产业,营造推介名优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大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品牌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江津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与企业在竞争中有序、健康地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视旅游资源

中的文化“含金量”,正确估量其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文化效力,努力保持其文化品位,使江津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结合文化,则体现出旅游的核心价值;文化结合旅游,则拓展了文化的潜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市场,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巨大的市场。 旅游产业已进入品牌制胜时代,江津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无论是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还是各类节、会和赛事活动的策划包装,都应该特别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体现地域文化旅游的特色,以文化发展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旅游发展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使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发展。

第16篇:践行责任 融合发展

践行责任融合发展

——公司画册之未来展望篇

×××公司发展愿景,将立志建设实力雄厚、资产优良、管理先进、全国一流,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做节能环保事业的掌舵人,乐于奉献,回报社会。 我们秉承“践行责任,融合发展,和谐共享,竞合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抓住发展机遇,敢于顶冒风险,扎实务实进行系列变革和创新,实施“技术品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三个阶段的长远规划。在2-3年内投融资人民币10亿元,努力提升自身的研发设计、技术控制、资源整合、市场营销等四种“核心能力”,在往年平均产值2.6亿元的基础上,实现营业收入逐年翻番,打造行业标杆。同时坚持跨地区、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年度产值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力争利用3-5年时间成为国际一流的上市企业。 寄予朱来,我们将融合竞赢共进,创造集成效益,实现股东、员工、合作者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以公司更大的发展为国、为家、为全人类做出重要贡献。

第17篇:两化深度融合十大新方向

两化深度融合十大新方向

2013年10月15日工信部在京召开会议,部署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工作任务。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会上强调,两化深度融合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工业经济创新发展、赢得未来的希望所在。会议总结交流了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的典型经验,提出了加快落实部专项行动计划的思路和要求。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在作分组讨论总结时提出了信息化、工业化向深度融合的十个方向,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历史选择和战略决策,也是连续几届政府“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在本届政府启动一系列改革创新步骤后,在三中全会即将全面绘制下一步改革开放总路线图的背景下,工信部提出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包括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以及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的新使命、新举措给工业和信息通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

深化改革两化融合再担新使命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凸显,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增长动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新格局在悄然重构,这给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伴随挑战。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认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新环境,必须要推动两化融合,利用信息化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动态和趋向,分析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助推我国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约束日益突出,产业结构性过剩严重。工业发展模式不转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而信息技术革命从初始至今,始终与工业化紧密关联,不断改变着工业化发展面貌。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进入跃变期,制造业变革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工信部一方面大力推动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将促进实体经济实质性和持续发展的重任又放在了两化深度融合。只有提升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发挥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核心和引领性作用,才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

为此,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掷地有声地说: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工业经济创新发展、赢得未来的希望所在。回顾近代史,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有一个突出的感想,就是中国对工业化的机遇没有把握住,没有把握好。而当前需要将信息化工作不断推向深处,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有机、科学地融合,然后在融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两化深度融合呈现十大新方向

出席“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若干重点任务工作会议”的专家代表认为,推进两化融合向深度发展,就是为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不断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深度融合”与“初步融合”相比,有一些新的特征:背景更大、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水平更高、效益更好、模式更新、创造更多。

在作会议总结时,董宝青强调,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在十个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对于两化融合的参与者和支撑者而言,这些新的发展方向预示着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准确判断、牢牢把握。

一是感知市场成主流。过去工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B2B2C,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推向下游环节乃至最终消费者。而这种由供给驱动的模式正在被市场驱动、个性化订单驱动的新模式所替代。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尤其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推广,让准确感知市场的C2B2C制造模式成为可能。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把用户需求向制造业传递。可以说,工业依靠信息化真正地实践了群众路线——需求从群众中来,产品到群众中去。

二是企业层面两化融合迈向更精细的产品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下一个竞争力不再仅仅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还应该是产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所以,在产品和服务层面的信息化是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董宝青说:“我们很多产品在信息化基础之上进行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有装备,装备的智能化也是我们推进深度融合的重点。”

三是在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方面,要把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提升作为重点。要把已有的信息系统从局部集成转向全局集成,在集成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模式、流程商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同时,深化原有的应用,每一个单项应用都有具体发展的空间。“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展新应用。像石化行业,这两年特别重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供应链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新应用,都是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董宝青告诉记者。

四是在行业层次重点推进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发展像电子商务、物流、研发设计等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功能性服务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另外,要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企业生产要素模块化、集成化、平台化,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所以,行业级的两化深度融合是工信部推进的重点。

五是在区域层面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辐射全国。工信部已确定两批16个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未来还将以区域形式推进和加强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董宝青表示,在区域层次,要重点抓好工业信息体制建设,以及区域、生产力布局工作。

六是国家层面将继续制定出台更好的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规划,并且要大规模地支持一些两化深度融合的项目。

七是在专题层次突出两化深度融合的作用。工信部近期将组织召开绿色工业大会,就是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两化融合在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安全和提升劳动者幸福指数等方面的作用。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提升其工作质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长期备受忽视的视角。

八是更加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信息技术是颠覆性的,这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特点,也表明信息工业技术还没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董宝青说:“我们要密切跟踪这些技术发展,它们必将对我们在设计理念、工程实施思路、应用创新方面产生深度的影响。”他举例,像云计算、互联网、空间信息、大数据等,都是行业用户在做创新发展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驱动力。

九是高度重视工业信息安全。

“我们在把注意力从过去集中在互联网安全的同时,也要转移一部分注意力到更加值得重视的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上来。”董宝青给出建议,现在所有的设施、设备都被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彼此变得互联互通,所以信息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对整个经济社会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十是本土工业全球化制造成焦点。在中央政府锐意推动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围绕中国工业“走出去”,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中国本土产生的跨国公司进军全球市场将是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一个焦点性课题。

第18篇: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课堂实现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的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幅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当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我们既需要信息技术给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活力与生机,又不可迷信新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其分寸,做到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这些整合还得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工具。

第19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 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学是一所有91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校,多年来虽然教师非常努力,但由于生源不理想,教学成绩难以和重点校媲美。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学校在七年级成立教改实验班,采用“新知点”个性化学习检测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改之路。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

实验班虽然刚进行十六天,每天1小时, 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面对成绩,学生们难以置信,而校长和教师们却极为坦然,孙茁校长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孙茁校长强调: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坚信也能够改变学习模式。我们要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才能在减负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从这些成功的案例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教育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方法的改进,而是一场深刻的教与学的革命。

第20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要求教师的调控从宏观纵深到微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具有多种支持学习的工具作用(比如效能工具、认知工具、环境工具等等),围绕高阶学习的特性,产生积极的支持力。因此教师要有能力利用技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指导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习者掌握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信息化教学实施准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实施结束后等不同的环节,将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根据实际评价的需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评价活动的能力,包括掌握常见数据处理软件等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评价的能力,包括评价的规划、实施、计分、结果的解释,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判断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中使用技术资源的有效性,并能将评价结果用于反思实践以提高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些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力(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另外还包括信息化教学实施的评价能力(即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侧面都要统一到教学实施过程中来进行。通过对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实现思维的再活化,再碰撞。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实施能力较强的教师会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因素,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效果,教师应结合已有知识和教学经验,建构面向实践的和富有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岗位职责和治党责任深度融合
《岗位职责和治党责任深度融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