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古籍保护中心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8 07:36:01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

工作简报

(第10期)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编

2009年7月16日

湖北省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情况

2009年5月,文化部全国古籍保护中心经过半年的申报、审核、公示,确定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单4478部,其中汉文古籍4211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66部,其他文字古籍1部。同时确定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2家,涵盖了各系统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行业的相关单位。我省入选第二批“名录”122部,入选第二批“重点保护单位”2家,在全国均属中游,与我省所藏古籍的数量、质量、收藏条件基本相当。

这次我省共上报“名录”365种,入选122种,3比1入选。具体入选单位和种数如下:省图书馆51种;武汉大学图书馆45种;省博物馆5种;襄樊少儿图书馆10种;荆州博物馆1种;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2种;湖北大学图书馆3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种;武汉图书馆1种;黄冈市图书馆1种;安陆市图书馆1种。

纵观第二批“名录”中湖北入选古籍,以省图书馆为例,大致分以下几类:①元版。如元延佑二年毗卢大藏经等;②明版。《字学大全》等明嘉靖前版本;③明抄本。如《古书世家》、《宋史新编》等;④稿本:如《经雅》、《师伏堂日记》等;⑤闵凌刻套印本。如《史记钞》等;⑥稀见本。如《江陵志余》(清初木活字本地方志)、《史通训故补》(纪昀批校并跋)、《天元直指》(明彩绘本)、黄鹤楼集(武昌府刻之海内孤本)等。

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我省共有6家申报,最后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湖北大学图书馆入选。6月11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湖北省政府向以上二家入选单位正式授牌。

2

湖北省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录

(按入选数量排)

湖北省图书馆

(1)0296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唐)释玄奘译

元延佑二年(1315)

建阳后山报恩万寿堂刻毗卢大藏经本

存一卷(十七)

(2)03120 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

(宋)范仲淹撰

遗文一卷

(宋)范纯仁 范纯粹撰

年谱一卷 (宋) 楼錀撰 年谱补遗一卷祭文一卷诸闲赞颂论疏一卷论颂一卷诗颂一卷朝廷优崇一卷言行拾遗事录四卷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褒闲祠记二卷

元天历元年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明修本

存二十七卷(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遗文一卷,年谱一卷,年谱补遗一卷)

(3)03251 古书世学六卷 (明)丰坊撰

明抄本

(4)03367 春秋世学三十三卷

(明)丰坊撰

明抄本

(5)03411 经雅不分卷 (清)戴震撰

稿本

(6)03443 字学大全三十二卷(明)王三聘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自刻本

(7)03566 宋史新编二百卷

(明)柯维骐编

明嘉靖刻本

(8)03728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旂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9)03793 国语二十一卷

(三国吴)韦昭注

补音三卷

(宋)宋痒撰

明初刻本

(10)03964 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十卷

(宋)崔与之撰 (明)崔子璲辑 (明)崔晓增辑

明嘉靖十三年(1534)唐冑、邵炼刻本

(11)03996 师伏堂日记不分卷 (清)皮锡瑞撰

稿本

(12)04049 史记钞九十一卷

(明)茅坤辑

明泰昌元年(1620)闵振业刻朱墨套印本

(13)04069 两汉博闻十二卷

(宋)杨侃辑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黄鲁曾刻本

(14)04084 荆川先生批点精选汉书六卷

(明)唐顺之辑

明万历刻本

张廷济

钱坫批校

(15)04173 [顺治]江陵志余十卷 (清)孔自来撰

清木活字本

3 (16)04351 学古堂墨迹考不分卷

(清)林侗撰

稿本

湖北省图书

(17)04375 史通训故补二十卷 (清)黄叔琳撰

清乾隆十二年(1747)黄氏养素堂刻本

纪昀校并跋

(18)04381 政监三十二卷 (明)夏寅撰

明成化刻本

(19)04394 六子书六十二卷 (明)许宗鲁编

明嘉靖六年(1527)樊川别业刻本

(20)04510 神技编不分卷 (明)金宗舜撰

明抄本

(21)04512 兵经百篇3卷

(清)揭暄著

清乾隆抄本

(22)04588 寿域神方□卷

(明)朱权撰

明初刻本

(23)04651 天元直指不分卷

明彩绘抄本

欧阳蟾园跋

(24)04693 印史五卷

(明)何通撰

明天启刻钤印本

(25)04765 纬略十二卷

(宋)高似孙撰

清白鹿山房活字印本

(26)04864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辑

明嘉靖十三年(1534)晋府虚益堂刻本

(27)05054 楚辞十七卷附录一卷(宋)洪兴祖

(明)刘凤等注

(明)

陈深批点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

(28)05204 李诗选五卷

(唐)李白撰

(明)张含辑

(明)杨慎批点

明刻朱墨套印本

(29)05251 杜工部七言律诗不分卷

(唐)杜甫撰

(明)郭正域批点

明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

(30)05283 李长吉歌诗四卷外诗集一卷

(唐)李贺撰

(宋)刘辰翁评

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31)05355 韩文公文抄十六卷

(唐)韩愈撰

(明)茅坤评

明刻朱墨套印本

(32)05373 柳文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

(唐)柳宗元撰

附录一卷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莫如士刻韩柳文本

(33)05403 柳文七卷

(唐)柳宗元撰

(明)茅坤评

明刻朱墨套印本

(34)05408 柳集点勘四卷

(清)陈景云撰

稿本

(35)05443 孙可之文集十卷

(唐)孙樵撰

明正德十二年(1517)王鏊、王谔刻本

(36)05546 苏老泉文集十三卷

(宋)苏洵撰

(明)茅坤

焦竑等评

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4 (37)05556 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

(宋)王安石撰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刻本

(38)05592 苏文六卷 (宋)苏轼撰

(明)茅坤等评

明闵尔容刻三色套印本

(39)05615 苏长公小品四卷

(宋)苏轼撰

(明)王纳谏辑并评

明凌启康刻朱墨套印本

(40)05784 杨铁崖咏史古乐府一卷 (元)杨维桢撰

(明)顾亮辑

明成化刻本

(41)05941 大崖李先生诗集十二卷文集八卷 (明)李承箕撰

明正德五年(1510)吴廷举刻本

(42)06042 舒梓溪先生集十卷

(明)舒芬撰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万虞恺等刻本

(43)06054 棲溪稿八卷 (明)孙钥撰

明万历七年(1579)孙应奎刻本

(44)06094 燕诒录十三卷

(明)孙应奎撰

明万历刻本

(45)06118 友庆堂存稿十四卷(明)王时槐撰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萧近高刻本

(46)06135 西征集十卷冯文所诗稿三卷黔中语录一卷续语录一卷黔中程式一卷(明)冯时可撰

明万历冯曾可刻本

(47)06140 朱陵洞稿三十三卷中州武录一卷

(明)王一鸣撰

明抄本

(48)06142 郑侯升集四十卷 (明)郑明选撰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郑文震刻本

(49)06256 选诗七卷 (梁)萧统辑(明)郭正域评点(明)凌濛初辑评

诗人世次爵里一卷目录七卷

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50)06359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二十四卷

(宋)真德秀辑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豸、李磐刻本

(51)06587 黄鹤楼集三卷 (明)孙承荣纂辑

明万历武昌府刻本

武汉大学图书馆

(1)02653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寿撰

元大德十年(1306)刻明嘉靖递修本

(2)02659 北史一百卷

(唐)李延寿撰

元大德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递修本

5 (3)02707 晋书一百三十卷

(唐)房玄龄等撰

音义三卷

(唐)何超撰

元刻明正德十年(1515)司礼监嘉靖万历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4)02714 宋书一百卷

(梁)沈约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有抄补)

(5)02720 南齐书五十九卷

(梁)萧子显撰

宋刻元明递修本

(6)02732 梁书五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

宋刻元明递修本(有抄配)

存三十八卷(一至

九、二十八至五十六)

(7)02745 魏书一百十四卷 (北齐)魏收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存一百十卷(一至二十

七、三十二至一百一十)

(8)02765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

宋祁等撰

元大德九年(1305)建康路儒学刻明成化弘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9)02819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枢撰

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 刻元明递修本

(10)03221 周易经传传义二十四卷 (宋)程颐

朱熹撰

上下篇义一卷(宋)程颐撰

朱子图说一卷五赞一卷筮仪一卷 (宋)朱熹撰

明嘉靖八年(1529)张禄、朱廷声等刻五经本

(11)03307 礼记集说三十卷

(元)陈澔撰

明嘉靖间吉澄刻本 (12)03537汉书一百卷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明崇祯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阁刻本

何绍基批点

(13)03582 元史二百十卷目录二卷

(明)宋濂等撰

明洪武三年(1370) 内府刻明嘉靖九至十年(1530-1531)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武汉大学图

(14)03674 资治通鉴纲目集说五十九卷前编二卷

(明)扶安辑 (明)晏宏校补

明嘉靖晏宏刻本

(15)03713 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明)张光启订正

(明)刘剡编辑

明景泰三年(1452)善敬书堂刻本

(16)03780 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七十卷 (明)张溶

张居正等纂修

明抄本

(17)03814 鲍氏国策十卷 (宋)鲍彪校注

明嘉靖七年(1528)龚雷影宋刻本

刘曙批点

(18)04118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

(明)李贤

万安等纂修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书林杨氏归仁斋刻本

(19)04172 [咸丰]应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奚大壮

姚观纂修 (清)呂廷栩

熊汝弼续修

稿本

6 (20)04185筹海图编十三卷 (明)郑若曾撰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刻本

(21)04238杜氏通典二百卷

(唐)杜佑撰

明嘉靖十八年(1539)王德溢、吴鹏刻本

(22)04260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

明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刻本

(23)04384 唐宋名贤历代确论一百卷 明弘治十七年(1504)钱孟濬刻本 (24)04813 百家类纂四十卷

(明)沈津辑

明隆庆元年(1567)含山县儒学刻本

(25)04859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辑

明嘉靖十三年(1534)晋府虚益堂刻本

(26)04867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

(唐)白居易

(宋)孔传辑

明刻本

(27)04892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别集三十

明嘉靖十五年(1536)秦汴绣石书堂刻本

(28)04908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

六卷 (宋)谢维新辑

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 (宋)虞载辑

明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552-1556)夏相刻本

(29)05171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 (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 (元)萧士赟补注

年谱一卷 (宋)薛仲邕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玉几山人刻本

(30)05264 杜工部诗通十六卷

(明)张綖撰

明隆庆六年(1572)张守中刻本

(31)05277 唐陆宣公集二十四卷 (唐)陆贽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沈伯咸西清书舍刻本

孔广陶校补并跋

(32)05448 浣花集十卷 (唐)韦庄撰

明末毛氏绿君亭刻本

补遗一卷(明)毛晋辑

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

(33)05491 南丰曾先生文粹十卷

(宋)曾巩撰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安如石刻本

(34)05518 欧阳文忠公全集一百三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陈珊刻本

(35)03221 东坡文选二十卷

(宋)苏轼撰

(明)钟惺辑并评

明闵氏刻朱墨套印本

7 (36)05682 梅溪先生廷试策一卷奏议四卷文集二十卷后集二十九卷

(宋)王十朋撰

附录一卷

明正统五年(1440)刘谦何?刻天顺六年(1462)重修本

(37)05727文山先生文集十七卷指南文集三卷别集一卷文山先生遗

墨一卷(宋)文天祥撰

明正德九年(1514)张祥刻本[四库底本]

(38)05813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二十卷

(明)刘基撰

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陈烈刻本

(39)05821陶学士先生文集二十卷 (明)陶安撰

事迹一卷

明弘治十三年(1500)项经刻递修本

(40)06073 遵岩先生文集四十卷 (明)王慎中撰

明隆庆五年(1571)邵廉刻本(目录第六十二至六十八叶、卷三十七至四十抄补)

(41)06119 招摇池馆集十卷(明)詹莱撰

明福建书坊詹佛美活字印本

(42)03795 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

(明)张溥编

明娄东张氏刻本

何绍基评点

(43)06302 文苑英华一千卷 (宋)李昉等辑

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戚继光刻本

(44)06312 广文选六十卷 (明)刘节辑

明嘉靖十六年(1537)陈蕙刻本

(45)04106 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 (宋)苏洵 苏轼 苏辙撰

明刻本

湖北省襄樊少儿图书馆

(1)03172 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 (宋)郭茂倩辑 元至正元年(1341)集庆路儒学刻本 存二卷(四十一至四十二)

(2)03481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南朝宋)裴骃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明嘉靖四年(1525) 汪谅刻本

(3)03730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旂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存一百四十五卷(四至

六、十一至六十

八、七十四至一百五十七)

(4)03815 鲍氏国策十卷(宋)鲍彪校注

明嘉靖七年(1528)龚雷影宋刻本

(5)04078 汉隽十卷 (宋)林钺辑

明嘉靖四十年(1561)何镗刻本

(6)04199 水经注四十卷 (北魏)郦道元撰

明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

8 (7)04403孔子家语十卷题(魏)王肃注 明隆庆六年(1572)徐祚锡刻本

(8)04587 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首一卷 (明)方广辑

明隆庆六年(1572)施笃臣刻本

(9)05234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 (唐)杜甫撰

(宋)

黄鹤补注

附录一卷

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本 (10)05254 杜工部七言律诗不分卷(唐)杜甫撰 (明)郭正域批点

明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

湖北省博物馆

(1)03413空同诗选四卷 (明)李梦阳撰(明)杨慎批选 明嘉靖刻本

(2)03563 宋史新编二百卷 (明)柯维骐编

明嘉靖刻本

(3)04050 史记钞九十一卷 (明)茅坤辑

明泰昌元年(1620)闵振业刻朱墨套印本

(4)05951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明)宋濂撰

明正德九年(1514)张缙刻嘉靖四十四年(1565)刘祜重修本

(5)06297 文苑英华一千卷

(宋)李昉等辑

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戚继光刻本

湖北大学图书馆

(1)03724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旂编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2)04180 中吴纪闻摘要录三卷

(明)秦复斋撰

明隆庆三年(1569)秦士元刻本

(3)06503增修诗话总龟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

(宋)阮阅辑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月窻道人刻本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1)02742 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2)06346东莱先生古文关键二卷 (宋)吕祖谦辑 明嘉靖十九年(1540)楚府崇本书院刻本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

9 (1)04530 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 (唐)王冰注 (宋)林亿等校正 (宋)孙兆改误

遗篇1卷

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

(宋)史崧音释

明赵府居敬堂刻本

(2)04555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 (宋)唐慎微撰

(宋)

寇宗奭衍义

明嘉靖二年(1523)陈凤梧刻本

武汉图书馆

(1)04918 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 (宋)林駉撰

别集十卷

(宋)黄履翁撰

明嘉靖十六年(1537)白坪刻本

湖北省黄冈市图书馆

(1)05817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二十卷

(明)刘基撰

明隆庆六年

(1572)谢廷杰、陈烈刻本

湖北省安陆市图书馆

(1)04085 二史会编十六卷

(明)况叔祺辑

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存十四卷(一至

三、五至十六)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1)03711 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 (明)张光启撰 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

推荐第2篇: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课程总结

一.古籍保护的意义及目的

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面貌和生产、科学发展史的非常重要的依据,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古籍的保护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华精神文明的保存。有利于把它们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发挥到最大。对于古籍保护的目的,我认为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在更高的层次是它应该是应用。

二.纸张发展史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纸张出现的最早时间学术界是有争论的。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西汉时期麻制纸张;1978年陕西扶风发现西汉宣帝时麻制纸张。据史书记载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总 结前人实践和当时民间造纸经验,,采用官府设备加以改良、提高、推广,使造纸业有了前所未有突破。但是对于纸的使用与供应,直到西晋以前仍然是生息微弱。东晋安帝二年(403),太尉桓玄\"废帝\"执政,遂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一举措对造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唐代是我国造纸业的发展的兴盛,主要表现在:1造纸原料的增多 2造纸产地遍及各地3纸张品种的增多4纸张使用范围更广。但是“安史之乱”直到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影响了纸张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纸张的发展表现在:竹纸的脱颖而出;纸的应用再次扩大;皮纸大量应用于印刷;以及论纸专著诞生。明清时期是我国手工纸鼎盛发展的在最后时期,也是我国机械纸的开始时期。原料、技术、设备、加工大为改进;纸张产量、质量、用途、产地更多。造纸技术记载、著作面世。近代(19世纪来)1887(清光绪13年)在香港办大成造纸厂;1891年李鸿章引进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办伦章、华章、龙章造纸厂,进入机器造纸阶段。解放前造纸情况: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质量差,品种少,产量低。制浆造纸设备,铜网,毛布器材——依赖进口。解放后造纸情况: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后1983年以来产量增长9%/年,1985年造纸产量跃居世界第6,已达998.5万吨,造纸设备、纸张品种国内基本都能设计制造,只是满足不了需求,有时需要进口。

三.纸张的结构组成

对于纸张的构成,主要有两种区分,即:手工纸与机械纸之分。手工纸的主要成分有麻纤维(麻纸)、韧皮纤维(皮纸)、茎杆纤维(竹纸)等植物纤维,故保存时间长。机械纸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等,故不易保存。对于手工纸的构成我们可以从其制作流程中得出结论,其制作流程(以皮纸为例)是:采枝→剥皮→拣料→腌料→蒸煮→洗料→踏料→浸料→打料→入槽→捞纸→榨干→焙纸→皮纸(成品)。整个过程下来,留下来的是以韧皮纤维为主的原料。而机械纸中的木质素被抛弃。

四.纸张的受损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手工纸还是机械纸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纸张的老化、受损等各种情况。纸张的受损情况有:酸化发黄、污迹满面、虫蛀霉变、老化粉化、糟朽脆裂、酥朽破碎、粉状脱落、失去弹性、无法翻阅。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外部因素:温湿度不适合纸张的存放、光污染、虫霉菌的破坏、酸化等;内部因素:纸张内部材质的老化。内外因素的结合导致纸张的受损。特别是对古籍来说,古籍的受损是由于虫霉菌破坏了古纸表面结构,并加速了古纸纤维的破坏导致其酸化泛黄,最终导致其絮化,无法翻阅。

五.纸张的保护方法

纸张保护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对于纸张的保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每个损坏情况给出具体的保护方法。

纸张保护内容:(一):预防纸张损坏(二):已损纸张保护修复。 预防纸张损坏主要指针对破坏纸张的外因的防护,如:防潮、防火、防尘埃、防霉、防虫、防磨损等。已损纸张保护修复指的是利用古老而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对已经损坏的纸张进行保护。恢复原状、防止延缓进一步损坏。同时纸张保护也可以分为:再生性保护和原生性保护。

具体的方法:1对环境及霉菌的防护:由于环境与霉菌的生存关系十分紧密,适宜温度湿度——利于霉菌生长繁殖。因此控制好环境也能控制霉菌的生存。我们应做到:①保持书库,书清洁卫生,人员进出更衣;②过滤净化库内空气,减少阻止灰尘颗粒霉菌孢子入库;③控制库内温度,湿度,保持干燥通风;18℃以下,湿度55-60%以下,可抑制霉菌生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化学防霉剂进行除霉。对于这两种方法来说我认为我们应利用环境对纸张进行保护,特别是对于古籍而言。

2对于虫害的防治:(1),清洁卫生防治(2),环境条件防治虫害①日常温度:22-32℃利于害虫生长繁殖;40-52℃或-4-10℃为致死多数害虫温度区。②湿度:相对湿度≥70%利于害虫生长繁殖,干燥能抑制害虫生长繁殖。③空气:害虫新陈代谢需氧气,含氧≤2%害虫缺氧致死。(3),高低温防治①高温62.8℃/5min或49-52℃/10-12h杀死虫;②低温-5-10℃杀虫。利用冬季寒冷,人工制冷,抑制害虫生长、发育、繁殖、杀死,(4)缺氧法防治。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化学除虫剂进行除虫。对于这两种方法来说我认为我们应利用环境对纸张进行保护,特别是对于古籍而言,因为杀虫效果好,对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对人体无毒无害。

对于其他损害的防护大多数是化学的方法,我认为对于现代纸完全可以应用这些方法来处理,因为现代纸是利用现代的、化学的方法生产的。而对于古籍来说并不适用这种方法与她的生产机制并不相适应。不能应用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尽量用不会对古籍产生破坏的方法对其保护。

六.纸张的测试

对纸张性能的测试主要有:1厚度2,紧度松厚度3,抗张强度4,伸长率5,抗张能量吸收6,耐破7,耐折度8,撕裂度9,施胶度10,白度11,透气度12,挺度13,人工加速老化14,其它分析。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应该予以了解。了解测试纸张性能的主要内容。 七.关于古籍保护的认识体会

古籍保护是当今古籍界十分热门的话题。古籍保护是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技术的结合。对于古籍保护而言,我们不仅要了解如何保护,还应该知道产生破坏的原因及过程。从这个原因和过程中寻找新的、更加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古籍。但是我认为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以古籍为中心,对其施行可逆性的保护。

作为一名学习古籍修复的学生来说,古籍保护是古籍修复的总纲,我们不仅应该扎实的学习古籍修复的知识,把这门传统而现代的技术传承下去,更应该学习更多的、其他的关于古籍保护的方法,从而为自己的修复技术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支持。

中国档案修裱技术

推荐第3篇:古籍保护工作意见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我省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为加强抢救、保护我省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6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这些文献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地处水热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给我省古籍保护带来不少问题,古籍老化、破损和虫蛀现象严重;同时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对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行古籍分级保护,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省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三、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图书馆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系统古籍普查实施方案。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图书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

(二)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基础上,依据我省实际情况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对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此进行监督检查。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按照文化部发布的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珍贵文献较多并较好解决了保护条件的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为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古籍保护的重点。对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根据国家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我省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省文化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民委、省新闻出版局、省宗教局、省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并成立古籍保护专家小组和古籍保护中心,中心设在省图书馆,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

(二)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古籍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古籍市场的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古籍销售、拍卖行为的审核备案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

(五)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推荐第4篇:古籍善本防虫保护

古籍善本防虫保护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献收藏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长期采用化学药物等保护法,会对藏书和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采用天然香料植物灵香草进行藏书驱虫防虫,它对藏书和人体无毒无害,而且香气高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谓是绿色环保的藏书保护方法。灵香草保护藏书、资料的方法非常简单,贵馆只要在书架、书柜中,每层存放一袋或10克用纱布或沙纸包好的灵香草(每万册书约1公斤),整个书库、书柜香气四溢,如使用数年后香味减少,取出阳光照晒约半小时后香味恢复,可以起到长达数十年驱虫效果。

云南省图书馆老一辈的古籍管理人员介绍,我们防蠹虫的主要手段是在古籍书柜中放置老旱烟,即“叶子烟”。此法是将云南本地所产老旱烟之烟叶子夹在书内或放置书柜中,即可防治蠹虫,效果相当不错。目前有的图书馆还使用樟脑防蠹虫,但根据我馆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如果使用樟脑,不仅价格昂贵,防蠹虫效果也欠佳。另外,保护古籍,切忌有布制的“四合套”、“云环套”等装帧古书,最好是用木版,否则书便容易生蠹。书库应经常保持通风,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为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古书生蠹,在我国古代的藏书历史上,古人每年都要“曝书”即将古书拿到太阳下进行翻晒,就是这个道理。

防虫

古籍文献防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中草药防虫法,就是将药物浸入书纸中利用其毒性和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来防虫。此种方法是我国传统的图书保护方法,大致又可分为三种:A,直接将药草洗净晒干后,放进书中,用中药的特殊气味来驱虫,使书虫不敢进入书库。这些中草药包括茶花叶、芸香草等。民族图书馆曾用芸香草驱虫法保护馆藏古籍取得了良好成效。古人也用樟脑、雄黄驱虫,现在普遍采用的樟脑精驱虫效果也很好。B,将驱虫草料和制纸的原料按比例调和,制造各种避虫纸,如潢纸、椒纸、万年红等。C,研制一些驱虫纸。其方法是将驱虫药混进浆糊内,将这种浆湖刷列纸上,等纸干了之后,再将这种纸放进书中,使之产生驱虫的效果。

二是冷冻驱虫法,就是利用低温驱虫。这一方法是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发明的。他们发现蛀虫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之内被冻48个小时之后都会被冻死。因此,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就利用这种办法来杀虫,并保证善本古籍图书的安全。

三是辐照方法,这种杀虫防蠢法是目前国内外都在探讨的一种驱虫方法。我国已经发明了γ辐射杀虫术,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杀虫技术,它不仅不会对纸张、字迹色彩及装帧材料发生损害,也不存在放射性污染,不会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经济实惠,每万册书只需35元人民币,是一种既安全又便宜的驱虫方法。

2·除氧充入惰性气体封存

在密闭的小环境中,(如复合薄膜制成的塑料袋)置入除氧剂或充入惰性气体赶尽空气,可以达到除氧封存的目的,使蛀虫和霉菌不能生长,因而能够消除虫霉的危害。

我们采取了以下综合性防霉防虫措施:

1·书柜及地面实行药物喷洒

60%。柜内有虫蛀蚀部位,用刷子或毛笔涂刷上述溶液。我们在库房的地面和墙角、书柜的外表面及柜角喷洒含SVP杀虫剂和NMF-1防霉剂混合溶液,直至被喷洒物表面湿润为止。为了不使库房的湿度过大,及时打开除湿机除湿,保持RH

2·古籍善本书库烟雾熏蒸

库房在装满古籍善本书的情况下,进行防虫防霉处理时,必须保证库房安全,同时要考虑到所采取的措施不能对古籍善本书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以往曾使用过磷化氢气体、氢氰酸气体、甲醛蒸气熏蒸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杀虫效果十分显著,但毒性巨大,残毒遗留时间长,对保管人员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考虑到上述情况后,我们采用含有杀虫剂和防霉剂的烟雾熏蒸剂熏蒸,杀虫剂和防霉剂分解温度大于300℃,采用沉降法测定药量,应达到剂量为:0.1克/㎡·48小时杀虫剂和0.1克/㎡·48小时防霉剂,值得注意的是柜内和柜外的药量是不同的。上述数据是柜外测定的。操作时,将库房门窗密闭,书柜门打开,每间隔两米布置一个熏蒸点。48小时后开窗通风。上述方法特别适用于书库和文物库房的整体防虫防霉处理。

3·书柜放置NMF-1气相防霉防虫剂

为了使古籍善本书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待上述处理完毕后,在书柜中投放NMF-1气相防霉防虫剂,按15包/m3药量投放,投放时应分布均匀。NMF-1气相防霉防虫剂是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一种专用于文物保护的气相防霉防虫用品,经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文物、图书、档案部门多年的应用表明,该气相防霉防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能有效杀灭衣鱼、烟草甲及各种粉蠹,对桔青霉、根霉、毛霉、芽枝霉等常见霉菌抑杀效果十分显著。

效果和评价

1992年,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经用上述方法进行防虫防霉处理后,已渡过了6个极易发生虫霉危害的梅雨季节,经近6年时间的观察,至今未发现新的虫霉危害迹象,古籍善本书的纸张、字迹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影响

推荐第5篇: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文明古国,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古代书籍得以较好的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底蕴。古代文献书籍,详细记录了我国历史发展各阶段、时期的社会情况和人文风情,是我国古代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文明传递和保存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古籍的流传年限较久,加之古籍本身构成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影响,如何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降低古籍管理及环境对于古籍保存的危害,并积极开发、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现代图书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就图书馆古籍的科学保护措施及价值开发渠道,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 保护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c)-0255-02

图书馆具体是指搜集、整理、保存、管理各类图书资料,并提供相应的阅览、教育、信息服务,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等职能的社会机构。古籍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保存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各个历史阶段、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情,故而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国内图书馆古籍保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加之古籍自身特殊的保存管理需求影响,很难保障古籍得到科学、良好的保护,更难实现对古籍蕴含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有效开发。本文即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结合目前的技术条件,就古籍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 加强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范围内曾出现多种文明和文化体系,少数时期甚至存在洲际性的统治王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仅有中华文化传承千年没有中断,并且在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中,大量的古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有序传承的重要基础。古籍是对古代社会环境、人文风情的真实记录,其内容蕴含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创造力、想象力,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

虽然我国目前保存有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地域的多种古籍,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倍于此的古籍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并且由于古籍自身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在古籍保存的过程中,也存在老化、损坏的可能。同时,古籍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一旦古籍在保存、收藏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就无法保障古籍的完整呈现,故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古籍的科学保护。

1.3 实施古籍开发利用的基本基础

古籍中包含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其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文化载体,是人们了解古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想要探究、挖掘古籍中记载的文化和历史,首先就需要保障文献呈现内容的完整性,如文献存在缺失,这部分记载的文化和历史也就不复存在,我们也就无法从文献中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文。

2 古籍保护注意要点分析

2.1 加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重点突出了对于古籍本身的保护要求,需针对古籍保存的各项干扰因素入手,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温度、湿度、光照、虫害、霉菌等对于古籍的破坏作用。具体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应根据古籍的材质,科学选择保存柜的材质和保存方法,古籍书库内应配置有温湿度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盗监控系统、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等自动化安保系统,以实现对古籍的实时保护。另外,为避免意外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潜在风险对于古籍保存的影响,图书馆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古籍保存的密集程度,对于部分年代久远、质地较为脆弱且文化价值较高的古籍,应采取隔离保存的措施,以确保古籍的保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古籍本身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但古籍上记录的文字信息可以通过影印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进行再生保存。对古籍记载文字、图像进行影印,可以实现古籍记载内容的科学再生,从而减少古籍研究、价值开发等环节,对于古籍原件的流通需求,确保原价得到稳定的保护,从而达到古籍受到长期保护的目的。另外,再生性保护措施的引入,也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古籍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古籍保护科学性以及古籍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古籍保护的具体措施分析

就图书馆古籍保护而言,相关管理人员需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保护措施:(1)完善既有的古籍保护制度。系统、完善的保护制度是古籍得到良好保护的重要基础,考虑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特殊需求,图书馆应根据古籍馆藏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对既有的保护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规范管理人员管理行为,从源头上提高古籍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加强对古籍藏品的全过程保护。古籍藏品普遍较为脆弱、易坏,害虫、霉菌、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均可能?ζ湓斐伤鸹怠R虼耍?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对古籍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古籍原件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护,以避免发生古籍受损及污染等管理问题。

3 图书馆古籍价值开发的有效措施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的重要社会机构,除了要保障古籍得到长久、完好保存的同时,图书馆还承担着挖掘古籍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及为公众提供信息、教育服务的重要职责。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还应积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古籍价值开发中的引入和应用,以深入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潜能。

具体来说,对于古籍的开发和利用,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正式古籍开发前,图书馆需做好古籍的整理和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以方便古籍的检索和使用,为整个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加强对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古籍文献是对于古代社会的真实、原始记录,为进一步揭示古籍文献的原本面目,深化对其特殊价值的挖掘,相关人员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古籍。(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时代背景下,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籍文献处理和宣传,才能切实降低古籍开发对古籍的损伤,同时提高古籍文献的传播效率、扩大古籍文献的传播范围,从而在计算机设备、互联网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保障古籍文献资料得到最大限度的贡献和开发利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图书馆在古籍保护管理过程中,应全面加强对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重视,并积极引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古籍保护,确保古籍得到长期、完好保存的同时,加强对古籍文献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开发。同时,还应通过网络渠道,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古籍所记载的文献和文化,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促进我国图书馆古籍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瑞琪.关于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0):76-77.

[2] 曾媛.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研究――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8):55-57.

[3] 古晓梅.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开发问题管窥――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6):20-21.

[4] 马英,齐海华,刘金树,等.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2(3):115-116.

[5] 史桂玲.藏文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中华民族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120-122.

推荐第6篇: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抢救保护少数民族珍贵古籍

彝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瀚海中璀璨的明珠。然而,更多并不为人所知的少数民族古籍现状如何?是否正在慢慢消失?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今天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珍

宝正在得到系统而科学的保护。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还面临诸多困境。为了让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其

保护和抢救的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被抢救回来的少数民族珍宝

什么是少数民族古籍?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

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的知识总汇。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古籍之中。挖掘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特殊经验和认识,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而且可以恢复我国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古老文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张公瑾如是说。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就此正式展开。

近30年来,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和保护。从结绳记事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据参与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专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极为珍贵,有刻本、印本、抄本、写本,还有更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孤本、珍本和善本。

截至目前,被保护、抢救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已达百万余种。同时,5000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60余卷、约110册、共收录书目30余万条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也

在紧张编纂出版中。

“这些图书均有坚实的功力和精彩的见解,蕴含着各类知识和巨大的信息量,版本珍贵,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国家民委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说。

古籍保护面临诸多困境

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仍然面临不断湮灭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是古代文献解读的难度大,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达到工作的要求;其次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力不足,有的古代语言和文字能释读的人已寥寥无几,不少文种

正面临严峻危机。”张公瑾表示。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古籍汗牛充栋,难以限量。有些因为文字原因和保存方式不同,不少人不知其价值,有些有语言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抢救任务显得十分繁重而

急迫,这些都使得古籍保护难度加大。

比如,1965年,云南丽江地区组织召开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大多已去世。当时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10位大东巴,现在只剩一人,也已风烛残年。

同样,藏族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彝族毕摩、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学者,有的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有的随着谢世也将他所掌握的那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带走。

据了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门绝学学科中,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门。其中除了几种古代文字之外,还包括藏文和纳西族东巴文。“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文献,就意味着„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张公瑾说。

此外,古籍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卖古籍猖獗,近年来许多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不少东巴经书被偷运到广州或海外倒卖等等。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

间的灭失更为严重。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看来,目前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仅仅是个开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他表示,国家民委及相关部门将继续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重点加强对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和口头传承的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丹珠昂奔表示,国家民委将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少数民族古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努力形成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古籍经费投入机制。

为了让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除加大数字化整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力度外,丹珠昂奔特别强调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这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流通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盗窃、损毁、倒卖、走私少数民族古籍等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古籍出入境等重要环节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逐步推进少数

民族古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少数民族古籍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来自宁夏的少

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雷晓静表示。

推荐第7篇:彬县图书馆古籍保护方案

彬县图书馆古籍保护方案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根据此精神我馆领导对古籍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将采取以下保护方案:

一、摸清家底,做好普查登记工作。按照《古籍普查规范》等相关要求,重新编制馆藏古籍目录,并根据《古籍定级标准》相关规定区分藏品的不同等级,对古籍实行分级保护。将其中的

一、二级古籍,及时上报市古籍保护中心,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二、查清所藏古籍生存状况,在普查清点的基础上做好破损古籍的登记建档工作,并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针对目前古籍的保存条件和环境,提出符合我馆情况的修复及保护计划。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按照《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作好现有库房的改进改造工作。对古籍库房内部环境和消防要求不符合藏品要求的,及时上报馆办,提出整改意见及改造计划。

四、工作步骤和要求: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把此项工作列为图书馆当前的重点工作,明确职责和分工,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部署好相关工作任务。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要将古籍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修复、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作用,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申请古籍保护资金投入。我馆积极向各级财政部门申请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积极参加在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古籍保护计划的全面实施。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培训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研究人才,形成一支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古籍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积极开展市内外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四) 加强信息沟通。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主动接受专业指导,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与兄弟单位的经验交流,研究探讨工作中的问题。

(五)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二O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推荐第8篇: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  

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举报此信息 2010-12-16 10:23:47 发布人:xizang 来源: 人民网

访问:94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信息

彝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瀚海中璀璨的明珠。然而,更多并不为人所知的少数民族古籍现状如何?是否正在慢慢消失?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今天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珍宝正在得到系统而科学的保护。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还面临诸多困境。为了让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其保护和抢救的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被抢救回来的少数民族珍宝

什么是少数民族古籍?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的知识总汇。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古籍之中。挖掘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特殊经验和认识,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而且可以恢复我国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古老文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公瑾如是说。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就此正式展开。

近30年来,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和保护。从结绳记事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据参与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专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极为珍贵,有刻本、印本、抄本、写本,还有更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孤本、珍本和善本。

截至目前,被保护、抢救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已达百万余种。同时,5000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60余卷、约110册、共收录书目30余万条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也在紧张编纂出版中。

“这些图书均有坚实的功力和精彩的见解,蕴含着各类知识和巨大的信息量,版本珍贵,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国家民委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说。

古籍保护面临诸多困境

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仍然面临不断湮灭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是古代文献解读的难度大,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达到工作的要求;其次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力不足,有的古代语言和文字能释读的人已寥寥无几,不少文种正面临严峻危机。”张公瑾表示。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古籍汗牛充栋,难以限量。有些因为文字原因和保存方式不同,不少人不知其价值,有些有语言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抢救任务显得十分繁重而急迫,这些都使得古籍保护难度加大。

比如,1965年,云南丽江地区组织召开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大多已去世。当时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10位大东巴,现在只剩一人,也已风烛残年。

同样,藏族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彝族毕摩、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学者,有的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有的随着谢世也将他所掌握的那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带走。

据了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门绝学学科中,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门。其中除了几种古代文字之外,还包括藏文和纳西族东巴文。“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文献,就意味着„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张公瑾说。

此外,古籍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卖古籍猖獗,近年来许多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不少东巴经书被偷运到广州或海外倒卖等等。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间的灭失更为严重。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看来,目前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仅仅是个开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他表示,国家民委及相关部门将继续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重点加强对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和口头传承的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丹珠昂奔表示,国家民委将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少数民族古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努力形成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古籍经费投入机制。

为了让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除加大数字化整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力度外,丹珠昂奔特别强调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这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流通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盗窃、损毁、倒卖、走私少数民族古籍等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古籍出入境等重要环节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少数民族古籍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来自宁夏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雷晓静表示。

推荐第9篇:某市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成绩喜人

我市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成绩喜人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一大批珍贵古籍被抢救、修复、保存和整理,并得到了初步开发、利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市领导为组长,各有关局委“一把手”为成员的古籍保护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古籍保护局际联席会议、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制定了古籍普查月报制度和督导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

二是古籍普查稳步推进。组织古籍普查培训,共培训学员35名;市古籍保护中心人员深入全市摸底调查,登记古籍1615册;对馆藏古籍普查登记和平台数据输入,已输入数据500余部4000余册;对私人收藏古籍进行版本鉴定、定级和登记,已登记古籍41种,215册;组织115部古籍申报《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96部入选;市图书馆、XX大学图书馆成功入选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三是加强古籍保护宣传。在《XX晚报》“文化新闻”版面刊登10期“保护古籍〃传承文明”系列专题知识;组织“古籍收藏珍品展”,展出入选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善本40部300多册,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了古籍知识,展示了全市古籍普查的成果,受到海内外嘉宾的赞赏。

推荐第10篇: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在行动

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在行动

赵世红

中华民族报2005年6月24日第8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期间,云南省丽江市政府召开了“~东巴古籍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了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利用问题。

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纳西象形文字——东巴文,是人类有史以来惟一流传至今的远古文字文明,完整存活在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中。这种如图似画的古画形文字有1400多个,由它撰写的纳西东巴古籍(东巴经典),达1000多种,计3万册。是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立体、神奇、奥秘,其广博的内容,繁复的思想,辐射、整合、吸纳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众多层面,由此构建出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多学科学术开发价值,近百年来流播海内外,影响甚广,目前确知被收藏于各国的东巴古籍约有3万册,除复本外近1000种,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问——东巴文化学。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东巴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1981年,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今东巴文化研究院),用20年时间,对国内收藏的古籍进行分类、翻译。2002年完成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的翻译整理出版工作。尔后,在国家和云南省民委古籍办的资金援助下,东巴研究所对国内所有收藏东巴古籍的图书馆、博物馆进行编目整理,并于2003年10月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的编写出版工作。

2003年8月,东巴古籍作为文献遗产被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批准列人《世界记忆名录》。

保护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由于资金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条件限制,目前尚未能对在国外的东巴古籍作完整系统的调查保护整理。而且在东巴古籍文献保管设施设备、对东巴古籍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培养东巴文化传人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决定,启动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开发行动计划,切实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记忆。

行动计划包括,第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保护文献遗产总方针》的宗旨,建议由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及中国国家委员会牵头,联合世界各国收藏东巴古籍的图书馆,组成一个保护工作机构,并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金援助,对收藏在国外的纳西东巴古籍编制联合目录,进行翻译整理。同时采用各种复制技术(包括复印、缩微拍摄、数字化技术),使东巴古籍更好地保护,并售硬广泛地使用o

这一行动从时间上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曾与老东巴朝夕相处20余载的一批纳西学者都已50多岁,一旦这批学者年迈,收藏于国外的这批古籍将变成“天书”。

其次,改善东巴古籍文献保管设施设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现在由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管理,存放在古式建筑风格砖混结构房屋的铁质档案柜里,不漏雨,无破窗。但没有配备防火装置,没有环境监测系统。加上古籍原件书写在自制的构皮土纸上,经不起自然老化和无尽翻阅,从而影响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

因此,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改善东巴古籍保护的库房建筑设施,建立湿度控制调节系统和防光、防空气污染、防有害生物、防盗、防火的设备。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管理措施,培训管理人员。使东巴古籍原件得到长久的保护。

第三,对东巴古籍文献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由于纳西东巴古籍蕴藏着巨大的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建议从商业开发的角度保护纳西东巴文化的原生态,用保护开发的新理念来扼制受现代强势文化冲击东巴文化快速消亡的趋势。

启动保护工程是一个相当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将在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组成一个机构,聘请研究院专家学者和国内外东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作顾问,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对东巴文化工艺品在基本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实施学术规范。对翻译、音译作品纳入规范管理的渠道,净化工艺商品市场。凡涉及东巴文化的各类出版物由专门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评审规范出版,避免胡编乱造的出版物谬种流传。通过努力,切实保护管理好原生态的东巴文化,同时发挥东巴文化商业价值,用部分利润来回报东巴古籍的保护与研究,为人类遗产保护利用探索出一个新模式。

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文化是靠人来传播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出自东巴祭司之手,记载着他们在宗教仪式上唱诵的语言。因此,要保护一种文化,首先要保护从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人:要目前,已分别有45个国家的92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中国入选2项:传统音乐录音档案(音乐研究院)和清朝内阁秘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相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数量庞大的档卜献资料,这个数字是不相称的。 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艮。这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录并非在重要性上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匮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档案坎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保护东巴古籍,首先要保护东巴传人。

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作为东巴文化传承人的东巴越来越少了。据有关专家估计,解放前东巴活动最盛时,东巴人数约达1000人左右。1983年,在丽江举行东巴座谈会时,尚有61个东巴参加。如今这些东巴大部分已经去世。东巴文化研究院曾聘请10个东巴,到现在已全部去世。

就拿东巴古籍的整理来说,由于东巴文字是“语段文字”,字符之间省去很多词,只有东巴才能连续地识读,他们是自幼靠硬攻夫杷经文背下来的,字符对他们来说只起了提示的作用。而一般的人即使认识每一个字符,仍然不能读通经文。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东巴古籍,就要保护培养好使用这些古籍的东巴传人。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在他们的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在在纳西族乡村选择传统习俗保存较好、既有东巴在世、又有群众基础的2至3个点,建立东巴文化村。各村物色l至2名具有相当水平的老东巴,让每个老东巴培养若干名小东巴,教他们学写东巴字、读东巴经、画东巴顽、跳东巴舞、主持东巴仪式,杷他们培养成东巴继承人。同时,招收有志于学习继承东巴文化,愿意做东巴,且聪明好学的农村青年若干名,到东巴文化研究院学习东巴文化知识。尽快培养东巴继承人,解决目前东巴后继无人的局面,使东巴文化抢救在活人身上。

第11篇: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以少林寺藏经阁为例

释永信

2013-1-11 15:57:32 来源:《中国宗教》2012年第6期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

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佛教典籍。但寺院中保存的古籍不仅有佛教古籍,还有其他典籍。由于寺院大都位置偏僻,很多古籍在上百年后大多发黄、变脆,甚至一翻动就成为碎屑。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图书馆,寺院条件落后,人才缺乏,佛教古籍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之后,也为进一步加强少林文化的传承,少林寺从2000年开始着手整理各类古籍,并在2011年以少林寺藏经阁的名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通过了审核。笔者见证了少林寺藏经阁从准备到通过审核的全过程,希望就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为全国其他佛教寺院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原有条件的缺失

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该处1928年毁于战火,1993年在原址重建。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的部分木刻版藏经。

少林寺藏经阁所存古籍材质多为竹纸式棉纸,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都有所毁损,缺页、虫蛀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落实宗教政策以前,由于没有专人保护,这些古籍随意堆放在一起,任由其发霉变质,残损非常严重。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少林寺开始积极收集各类残存经藏,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和条件的缺失,也只得暂时装入箱柜做临时性保护。少林寺地处少室山深处,夏天多雨潮湿,冬天寒冷干燥,仅气候条件来说对于古籍的保护就十分不利;作为世界著名旅游景区,少林寺游客量较大,这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当然,人为不重视及人才不足也是古籍残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少林寺在改革开放初期,常住僧人数量只有十几位,此时也正是积极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时段,缺少对古籍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是随着僧人数量的增加,但缺少对古籍及经藏保护的人才培养,无法科学地对古籍进行保护和修复。自2000年开始,少林寺开始有意识地对寺院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和保护,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僧才参加了一系列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培训,这也为2011年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奠定了基础。

二、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条件的改善

少林寺藏经阁位于少林寺中轴线,也是游客游览区,主要由木质建筑材料构成,各方面条件均达不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要求。为此,少林寺专门开辟了一块约600平方米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作为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的专用场地,并积极创造好的条件以保护古籍。

(一)古籍保护环境硬件改善。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少林寺藏经阁专门独立设置了古籍特藏书库,自设一个房间;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心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至22度,湿度控制在45%至60%范围内;购买添置了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空气净化装置、温湿度监测装置等。

(二)制度、人才等软件改善。聘请国家图书馆及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专业人员在少林寺藏经阁兼职,不间断地对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的保护工作给予指导;同时继续选派一批优秀僧才前往国家图书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进行培训,学习古籍整理、保护及修复的技术知识;制定了《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人员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古籍部管理制度》,弥补了原有藏经阁制度缺失的不足,使得藏经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古籍分类、整理、修复和目录编纂。少林寺除了经藏,还有少林药局遗存下来的禅医药方书和少林功夫拳谱、各类碑帖拓片等,根据《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以及目前保存现状,初步对四类古籍进行了分类,并拟定初步的保护计划,聘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对一部分濒危、残损较重的古籍进行及时修复和整理;同时联合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编纂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目录。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第一家对所藏古籍进行较为完整编目的寺院。

三、加强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

佛教视大藏经为佛法僧三宝中“法宝”的代表,在历史上就主张抄写、印刷、念诵、流通。在藏经阁工作人员安排到位和规章制度健全的前提下,少林寺购买添置了冷光源零边距扫描仪、专业照相机等电子器材,通过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最大限度实现古籍数字化保护。同时本着佛教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开展各种服务,做好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工作。这在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中也得到了体现。

少林寺藏经阁努力解决其他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方面的藏用矛盾,克服“重藏轻用”的思想,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数据化、电子化等方法,在寺内加强对僧众的宣传、示范,在外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开展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一方面强化古籍保护意识和责任,改善软硬件设施以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开展有限的利用和保护性利用,对自身特色资源进行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对少林寺所藏佛医药类古籍和功夫拳谱类古籍进行影印,出版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100卷并将出版《中国武术大典》100卷。这些方式大大增强了古籍利用的可能性。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佛教古籍的保护,不只是靠着一座寺院自身的力量所能承担的,也不是靠全体佛教信众能承担的,需要不断加强宗教古籍保护意识,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全社会重视,积极投入到佛教古籍保护的工作中。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

(本文为作者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提交的论文,略有删节)

第12篇:(购书经费及古籍书保护经费专项资金)

2016年(购书经费及古籍书保护经费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报告

一、专项资金和项目基本情况

(一)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青岛市图书馆是副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为全市的党政机关、生产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重任。目前,已有持证读者19万人,年接待读者达300万人次,借阅书刊124万册次。作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它担负着保存文化遗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文献信息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我市重要的知识性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也是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团体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学术性文化机构。2009年,国家文化部对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作出调整,要求年购书费应达到1000万元。为保证市图书馆达到一级图书馆要求,也为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为青岛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47次市长办公会议于2010年5月确定从2012年起将市图书馆购书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古籍书目、电子文献及各种数据库资源。

实施依据:①、根据青岛市委《关于青岛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青发【2009】21号)文件,由青岛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职责整合,成立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根据工作职责,文广新局内设11个职能处室,6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青岛市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

②、根据《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的要求,国家一级图书馆新增藏量购置费要达到1000万元/年,财政拨款总额达到3000万元/年,财政拨款年增长率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率要达到100%。

③、因为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是图书馆所在城市评选“国家文明城市”的必要条件,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47次市长办公会议确定从2012年起将市图书馆购书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

市图书馆购书及古籍书保护经费主要用于购置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古籍书目、电子文献及各种数据库资源。

(二)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资金使用率:100%;

(2)居民人均拥有图书数量:0.6册; (3)图书流通率:35%;

(4)数字资源利用年增长率:10%; (5)年接待读者人次:190万; (6)年流通书刊册次:150万; (7)年新增持证读者人数:5000人; (8)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次数:250次 (9)社会公众满意度:≥80%; (10)相关部门满意度:≥80%。

二、专项资金项目绩效情况

(一)2016年专项资金预算批复情况

根据青财预指【2016】2号文件《青岛市财政局关于批复2016年市级部门预算的通知》,市图书馆购书经费及古籍书保护经费继续维持2015年缩减的800万元。

(二)2016项目安排情况

1.安排概况:购书经费及古籍书保护经费于2016年3月由财政下达800万元,于2016年12月全部支出完成。其中,采购中外文文献498.2万元,电子文献259.2万元,图书配套费42.6万元。

2、各项目绩效情况: (1)资金使用率:100%;

(2)居民人均拥有图书数量:0.6册; (3)图书流通率:45%;

(4)数字资源利用年增长率:20%; (5)年接待读者人次:300万; (6)年流通书刊册次:300万; (7)年新增持证读者人数:1.6万人; (8)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次数:552次 (9)社会公众满意度:92%; (10)相关部门满意度:90%。

(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论

(1)资金使用率:100%;完成绩效目标。

(2)居民人均拥有图书数量:0.6册;完成绩效目标。 (3)图书流通率:45%;比绩效目标35%提高10%。 (4)数字资源利用年增长率:20%;比绩效目标10%提高10%。 (5)年接待读者人次:300万;比绩效目标190万提高110万。

(6)年流通书刊册次:300万;比绩效目标150万提高150万。

(7)年新增持证读者人数:1.6万人;比绩效目标5000人提高1.1万人。

(8)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次数:552次;比绩效目标250次提高302次。

(9)社会公众满意度:92%;比绩效目标80%提高12%。 (10)相关部门满意度:90%。比绩效目标80%提高10%。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为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市图书馆成立了文献采访委员会,制定了《青岛市图书馆购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青岛市图书馆购书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每年预算批复后上报文广新局当年购书经费使用计划,经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具体流程为,由文广新局纪委、公共文化处、财务处、市图书馆文献采访委员会共同成立政府采购领导小组,确定中文图书的定点供应商、外文图书、报刊以及电子资源的采购事宜,再由市图书馆按照政府采购要求和流程进行相应图书的采购。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经过以上流程的规范和制约,确保了市图书馆公开、公正、公平地按照政府采购要求进行所有类型图书的采购,更好地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读者需求和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保证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使用得更合理、更科学、更先进。

第13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我古籍重点保护申报河北图书馆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2009

工作简报

本期要目

 孙士彬副省长出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电视电话会议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对我省古籍重点保护申报单位进行考察  河北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河北省25种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我省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参观“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回顾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

2009年第1期(总第2期)

2009年06月30日

目 录

孙士彬副省长出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电视电话会议为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和珍贵古籍名录入选单位颁证、授牌 ...............2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对我省古籍重点保护申报单位进行考察 .....3

省财政为古籍保护工作拨专款 ................................3

河北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4

河北省25种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

我省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参观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6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回顾 ................................6

简讯三则 ..................................................8

珍 品 赏 析——《玉海》 ...................................8

孙士彬副省长出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电视电话会议为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和珍贵古籍名录入选单位颁证、授牌

6月11日下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国务院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河北省共有7家单位和42名个人获表彰。我省分会场设在承德,副省长孙士彬、省文化厅厅长冯韶保障厅等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有四项议程:首先由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杨士秋、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国家文物局局长分别宣读《文化部关于公共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通知》、《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等文件。第二项议程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领导为获奖的单位和个人代表颁证、授牌,第三项议程由文化部部长蔡武讲话,最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话。

我省承德分会场在收听收看会议实况以后,文化厅冯绍辉厅长宣读了河北省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单,河北省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以及我省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名单,文河北省图书馆副馆长孟洪涛接受孙士彬副省长颁证

副省长孙士彬、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出席会议

慧、承德市副市长丁万明及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

化部非遗保护先进集体名单

等,并进行了颁证和授牌。其中河北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河北省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武安市图书馆、河北师大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博物馆等6家单位的25种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河北省图书馆副馆长孟洪涛代表河北省古籍护中心接受颁证。最后孙士彬副省长做了关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的重要讲话。孙士彬在讲话中要求,要巩固和发展好我省非物质遗产和古籍保护工作的良好态势,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积极培养传承人队伍、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大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同时要完善机制,加强领导和协调力度,共同开创工作新局面。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对我省古籍重点保护申报单位进行考察

2009年4月9日-11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派出专家(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苏品红,中国人民大学古籍保护专家张美芳博士)对我省6家申报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图书馆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此6家单位是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承德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和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考察过程中,专家们认真听取了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领导对省中心古籍保护工作的情况介绍,并对申报单位的古籍和善本数量、古籍书库与善本书库状况、古籍保护人员状况、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机制进行了认真考察,同时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从几天的实地考察来看,我省各申报单位均有很强的古籍保护意识,对古籍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在这一点上,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次考察,各收藏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对古籍保护工作有了新认识,这对我省下一阶段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各单位均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使今年的古籍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

省财政为古籍保护工作拨专款

为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我省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省财政于2009年为河北省图书馆拨专项款20万元,用于今年的古籍保护工作。其中包括购置古籍普查所需的硬件设备、举办古籍编目培训、首批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以及严重破损急需抢救的古籍修复费等。目前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已购置了电脑、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古籍普查平台软件正在安装试用,有关培训工作将于近期进行。

河北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继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于2008年颁布之后,国务院于近期颁布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485部和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2家。我省河北大学图书馆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河北省共有6家古籍收藏单位的25种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河北省25种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国务院于近期颁布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485部,我省共有6家古籍收藏单位的25种古籍入选,入选书目如下:

00834 周易传义十卷 (宋)程颐 朱熹撰 上下篇义一卷 (宋)程颐撰 易图集录一卷易说纲领一卷 (宋)朱熹撰 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0961 春秋左传类解二十卷地谱世系一卷 (明)刘绩撰 明嘉靖七年(1528)崇藩宝贤堂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1361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 (明)李东阳 刘机等撰 明正德二年(1507)内府刻本 河北省武安市图书馆

存六十二卷(一至二十

二、二十五至二十

六、五十至五十

六、五十九至七十

九、八十

二、八十四至九十二)

01373 甲子会纪五卷 (明)薛应旗撰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玄津草堂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1619 崇厚使法日记不分卷 (清)崇厚撰 稿本 河北省图书馆 01663 史记钞九十一卷 (明)茅坤辑 明泰昌元年(1620)闵振业刻朱墨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01675 史记纂二十四卷 (明)凌稚隆辑 明万历凌稚隆刻朱墨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

01708 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二十卷 (明)茅坤辑 明刻朱墨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

01727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 (明)李贤 万安等纂修 明天顺五年(1461)内府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1828 石湖志略一卷 (明)卢襄撰 文略一卷 (明)卢襄辑 明嘉靖刻本 黄丕烈 王振声跋 河北大学图书馆

02596 三子合刊十三卷 明闵齐伋刻套印本 保定市图书馆

02682 楚辞十七卷附录一卷 (宋)洪兴祖 (明)刘凤等注 (明)陈深批点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02751 唐骆先生集八卷 (唐)骆宾王撰 (明)王衡等评释 明凌毓柟刻朱墨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02825 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 (唐)韦应物撰 明弘治九年(1496)李瀚、刘玘刻明修本 保定市图书馆

02835 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 (唐)韦应物撰 明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03031 孟东野诗集十卷 (唐)孟郊撰 (宋)国材 刘辰翁评 明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03448 王忠文公文集二十四卷 (明)王袆撰 明嘉靖元年(1522)张齐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3584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 明嘉靖十四年(1535)闻人诠刻本 河北省博物馆

03628 庄渠先生遗书十六卷 (明)魏校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王道行、张㷆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3640 端溪先生集八卷 (明)王崇庆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本

河北省武安市图书馆

03644 东洲初稿十四卷 (明)夏良胜撰 明正德嘉靖间危德、朱挥等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3719 方山薛先生全集六十八卷 (明)薛应旗撰 明嘉靖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

03877 选诗七卷 (梁)萧统辑 (明)郭正域评点 (明)凌蒙初辑评 诗人世次爵里一卷 明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03888 选赋六卷 (梁)萧统辑 (明)郭正域评点 名人世次爵里一卷 明凌氏凤笙阁刻朱墨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03934 古乐府十卷 (元)左克明辑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萧一中刻本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我省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参观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6月30日,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等四家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室的工作人员共13人,参观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该展览所展出的古籍珍品,均从99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中遴选而出,共计300件。其中保定市图书馆收藏的明嘉靖刻本《春秋左传类解二十卷地谱世系一卷》、河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明嘉靖刻本《石湖志略一卷文略一卷》位列其中。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参展单位最多的一次古籍展览,它揭示了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的新成就。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简介

自2008年6月4日,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河北省图书馆挂牌成立以来,在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以及相关厅局的支持下,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克服经费、人员匮乏等种种困难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省文化厅布置的各项古籍保护工作。

一、组织完成了第

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

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在接到文化部下发的通知后,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协调,认真组织,耐心帮助各地市馆规范格式,刻录书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其中第一批组织全省申报珍贵古籍名录11份,重点保护单位6家,共有5部古籍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二批组织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5份,重点保护单位6家。河北大学图书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馆、师大图书馆等6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二、加强古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从去年7月起,古籍保护中心分批分期选派人员参加了国家古籍普查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普查、修复、编目等培训。通过学习,省中心古籍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了提高。另外,为全面启动全省的古籍普查工作,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了第五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为全省古籍普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成立修复室,加强古籍修复工作。2008年下半年,省图书馆克服场地缺乏,经费不足等困难,积极筹措经费,购置古籍修复设备,成立了修复室,填补了河北省公图书馆古籍修复的空白。

四、改变新馆建设布局,改善古籍保管条件。为全面改善古籍保管条件,省图书馆在改扩建建设过程中,积极按照文化部颁布的《特藏书库建设标准》,调整布局,除将古籍书库改在地下,增加500平方米珍本库外,还在照明、恒温恒湿以及防火预警系统等方面提高了建设标准。

五、健全机构,申请专项经费。省古籍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的联系,在借鉴其他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向省财政申请了2008-2010年度古籍保护工程专项经费。2009年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已列入预算,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

六、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省图书馆一向重视古籍保护宣传。早在去年6月初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挂牌之时,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 7

公众介绍我省古籍保护工作进展和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职能。同年12月,在省政协文史委所进行的 “省古籍保护和利用调研会”上,省图书馆和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就古籍保护、利用和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汇报。另外,还通过省图网站,采取专栏介绍、跟踪调查、采访等不同形式宣传古籍保护计划,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简讯三则

★2009年2月19—-3月6日,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派员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上海图书馆承办的“全国第一期碑帖鉴定与整理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李致忠、施安昌、冀亚平、孟宪钧、沈培方、仲威等古籍碑帖专家教授拓片整理、拓片鉴定理论、传拓技术及碑帖整理实践等相关内容。我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认真学习,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并获到了结业证书。

★2009年4月15——5月27日,保定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派员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云南省图书馆承办的“第八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古籍领域专家陈红彦、杨利群、李金光、杜伟生、刘家真、詹长法等,为学员们讲授了古籍修复理论、古籍修复技能、国际修复技术等课程。我省学员通过努力学习,初步掌握了古籍修复理论与基本技术,为下一步的古籍修复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加强古籍普查工作,方便、快捷、高效、可靠地实施全国古籍普查任务,“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已进入安装试用阶段。该系统实现了古籍普查数据及过程管理的自动化、数据化、集成化,提高了古籍保护水平。目前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目前正在安装。

珍 品 赏 析——《玉海》

《玉海》二百零四卷,宋王应麟撰,元刻明修本。

本书是元后至元六年刻,正德元年补刊,明嘉靖、万历递修,且有原本误刊记。版心上刻书名、卷次,版心下刻刻工姓名,双鱼尾。首页有“南陵徐乃昌校勘经籍记”等印章五枚,书名目录页有“积学斋徐乃昌藏书”等印章三枚,卷端有“徐乃昌读”等印章六枚。刊刻、校勘水平较高,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资料、版本价值。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现藏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简报

2009年第1期(总第2期)

地址:石家庄市东大街46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662236

86662237

电子信箱:hbgjbh@163.com 10

第14篇:古籍书目

【两汉魏晋南北朝小说目录】

《蜀王本纪》旧题汉

《杂事秘辛》汉·无名氏

《献帝春秋》东汉·阙名

《天禄阁外史》汉·黄宪

《汉末英雄记》魏·王粲

《博物志》西晋·张华

《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

《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

《魏晋世语》晋·郭颁

《晋后略》西晋·荀绰

《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

《古今注》晋·崔豹

《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列仙传》汉·刘向

《神仙传》晋·葛洪

《神异经》汉·东方朔

《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绿珠传》宋·乐史

《晋四王遗事》东晋·卢綝

《晋八王故事》东晋·卢綝

《晋阳秋》东晋·庾翼

《续晋阳秋》南朝宋·檀道鸾

《晋春秋》唐·杜延业

《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

《东宫旧事》晋·张敞

《三国典略》唐·丘悦

《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

《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

《凉州记》北凉·段龟龙

《沙州记》南朝宋·段国

《平陈记》佚名

《风土记》晋·周处

《浔阳记》东晋·张僧鉴

《三齐略记》晋·伏琛

《丹阳记》晋·山谦之

《交州记》晋·刘欣期

《永嘉郡记》南朝宋·郑辑之

《始兴记》南朝宋·王韶

《宜都记》晋·袁山松

《洛阳记》晋·陆机

《荆州记》晋·盛弘之

《南康记》晋·邓德明

《南雍州记》晋·王韶

《会稽记》晋·孔晔

《广州记》晋·顾微

《广志》晋·郭义恭

《邺中记》晋·陆翙

《关中记》晋·潘岳

《齐谐记》南朝宋·东阳无疑

《梁州记》南朝宋·刘澄之

《鄱阳记》南朝宋·刘澄之

《俗说》南朝梁·沈约

《冥通记》南朝梁·陶弘景

《高士传》晋·皇甫谧

《拾遗记》晋·王嘉

《佛国记》东晋·法显

《异苑》南朝宋·刘敬叔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

《还冤记》北齐·颜之推

【隋唐笔记小说目录】

《梁四公记》唐·张说

《云仙杂记》唐·冯贽

《龙城录》唐·柳宗元

《启颜录》隋·侯白

《角力记》北宋·调露子

《谐谑录》唐·朱揆

《记事珠》唐·冯贽

《庐陵官下记》唐·段成式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冥报记》唐·唐临

《墉城集仙录》前蜀·杜光庭

《大业杂记》唐·杜宝

《隋遗录》唐·颜师古

《壶关录》唐·韩昱

《炀帝迷楼记》宋·佚名

《炀帝开河记》

《海山记》

《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

《大唐传载》唐·佚名

《隋唐嘉话》唐·刘餗

《朝野佥载》唐·张鷟

《北里志》唐·孙棨

《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

《明皇杂录》唐·郑处诲

《高力士外传》唐·郭湜

《安禄山事迹》唐·姚汝能

《因话录》唐·赵璘

《唐国史补》唐·李肇

《广异记》唐·载孚

《帝范》唐·李世民

《臣轨》唐·武则天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五代新说》唐·徐炫

《宣室志》唐·张读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

《开天传信记》唐·郑棨

《桂苑丛谈》唐·冯翊子子休

《历代崇道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玄怪录》唐·牛僧儒

《兼名苑》唐·僧远年

《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

《耳目记》唐·张鷟

《中枢龟镜》唐·苏瑰

《定命论》唐·赵自勤

《卓异记》唐·陈翱

《尚书故实》唐·李绰

《河东记》唐·薛渔思

《会昌解颐录》唐·佚名

《刘宾客嘉话录》唐·韦绚

《唐语林》宋·王谠

《逸史》唐·卢肇

《潇湘录》唐·柳祥

《纂异记》

《集异记》唐·薛用弱

《集异记》唐·陆勋

《博异志》唐·郑还古

《松窗杂录》唐·李濬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

《东城老父传》唐·陈鸿祖

《云溪友议》唐·范摅

《玉泉子》唐·无名氏撰

《奉天录》唐·赵元一

《邺侯外传》唐·李繁

《常侍言旨》唐·柳珵

《新城录》唐·沈亚之

《牛羊日历》唐·刘轲

《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

《戎幕闲谈》唐·韦绚

《贾氏谈录》宋·张洎

《谭宾录》唐·唐胡璩

《来南录》唐·李翱

《柳氏叙训》唐·柳玭

《中朝故事》南唐·尉迟偓

《东观奏记》唐·裴庭裕

《金华子杂编》南唐·刘崇远

《金銮密记》唐·韩偓

《义山杂纂》唐·李商隐

《三水小牍》唐·皇甫枚

《树萱录》唐·佚名

《剧谈录》唐·康軿

《杜阳杂编》唐·苏鹗

《南楚新闻》唐·尉迟枢

《醉乡日月》唐·皇甫松

《前定录》唐·钟辂

《续前定录》唐·钟辂

《续玄怪录》唐·李复言

《幽闲鼓吹》唐·张固

《唐阙史》唐·高彦休

《广陵妖乱志》五代·郭廷诲

《神仙感遇传》前蜀·杜光庭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资暇集》唐·李济翁

《刊误》唐·李涪

《兼明书》唐·丘光庭

《苏氏演义》唐·苏鹗

《灌畦暇语》唐·佚名

《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

《谗书》唐·罗隐

《戒子拾遗》唐·李恕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鉴诫录》后蜀·何光远

【宋元笔记小说目录】

《南北朝杂记》宋·刘敞

《三国杂事》宋·唐庚

《续世说》宋·孔平仲

《北梦琐言》宋·孙光宪

《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

《五代春秋》宋·尹洙

《五国故事》宋·佚名

《江南野史》宋·龙衮

《蜀梼杌》宋·张唐英

《燕翼诒谋录》宋·王栐

《湘山野录》宋·文莹

《续湘山野录》宋·文莹

《玉壶清话》宋·文莹

《闻见近录》宋·王巩

《括异志》宋·张师正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靖康纪闻》宋·丁特起

《靖康传信录》宋·李纲

《建炎笔录》宋·赵鼎

《宋朝事实》宋·李攸

《宾退录》宋·赵与时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西夏事略》宋·王称

《读书附志》宋·赵希弁

《北狩见闻录》宋·曹勋

《武林旧事》宋·周密

《容斋随笔》宋·洪迈

《容斋续笔》宋·洪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

《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东轩笔录》宋·魏泰

《温公日记》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

《默记》宋·王铚

《东斋记事》宋·范镇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家世旧闻》宋·陆游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

《却扫编》宋·徐度

《清波杂志》宋·周煇

《东坡志林》宋·苏轼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三国杂事》宋·唐庚

《南部新书》宋·钱易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徐霆注

《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

《江淮异人录》宋·吴淑

《三楚新录》宋·周羽

《吴越备史》宋·钱俨

《江表志》宋·郑文宝

《江南馀载》南唐·佚名

《南唐近事》宋·郑文宝

《钓矶立谈》宋·史温

《稽神录》五代·徐铉

《于阗国行程记》五代·平居诲

《国老谈苑》宋·王君玉

《谈渊》宋·王陶

《葆光录》宋·龙明子

《北窗炙輠录》宋·施彦执编

《公是先生弟子记》宋·刘敞

《高斋漫录》宋·曾慥

《韩忠献公遗事》宋·强至

《游城南记》宋·张礼

《东斋记事》宋·范镇

《儒林公议》宋·田况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吕氏杂记》宋·吕希哲

《万柳溪边旧话》宋·尤玘

《画墁录》宋·张舜民

《张太史明道杂志》宋·张耒

《晁氏客语》宋·晁说之

《谈薮》宋·庞元英

《碧云騢》宋·梅尧臣

《丽情集》宋·张君房

《赏心乐事》宋·张鉴

《王文正公遗事》宋·王素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闻见近录》宋·王巩

《王文正公笔录》宋·王曾

《宋景文公笔记》宋·宋祁

《丁晋公谈录》宋·丁谓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

《括异志》宋·张师正

《征南录》宋·滕元发

《温公琐语》宋·司马光

《孙公谈圃》宋·孙升

《珍席放谈》宋·高晦叟

《杨公笔录》宋·杨延龄

《春渚纪闻》宋·何薳

《道山清话》宋·无名氏

《孔氏杂说》宋·孔平仲

《谈苑》宋·孔平仲

《却扫编》宋·徐度

《清虚杂著补阙》宋·王从

《闲燕常谈》宋·董弅

《海岳名言》宋·米芾

《负暄野录》宋·陈槱

《张氏可书》宋·张知甫

《艮岳记》宋·张淏

《青溪寇轨》宋·方勺

《曲洧旧闻》宋·朱弁

《南窗纪谈》宋·无名氏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

《避戎嘉话》宋·石茂良

《避戎夜话》宋·石茂良

《朝野佥言》宋·佚名

《瓮中人语》宋·韦承

《开封府状》宋·佚名

《青宫译语》金·王成棣

《宋俘记》金·可恭

《昨梦录》宋·康与之

《建炎复辟记》宋·佚名

《建炎时政记》宋·李纲

《东巡记》宋·赵彦卫

《从驾记》宋·陈随隐

《建炎进退志》宋·李纲

《辩诬笔录》宋·赵鼎

《亲征录》宋·周必大

《窃愤录》宋·辛弃疾

《窃愤续录》宋·辛弃疾

《南渡录》宋·辛弃疾

《采石瓜洲记》宋·蹇驹

《己酉避乱录》宋·胡舜申

《开禧德安守城录》宋·王致远

《襄阳守城录》宋·赵万年

《辛巳泣蕲录》宋·赵与{容衣}

《龙飞录》宋·周必大

《中兴战功录》宋·李璧

《翰苑遗事》宋·洪遵

《麟台故事》宋·程俱

《淳熙玉堂杂记》宋·周必大

《墨客挥犀》宋·彭乘

《续墨客挥犀》宋·彭乘

《鸡肋编》宋·庄绰

《钱氏私志》宋·钱世昭

《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寓简》宋·沈作喆

《步里客谈》宋·陈长方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罗湖野录》宋·释晓莹

《耆旧续闻》宋·陈鹄

《西溪丛语》宋·姚宽

《老学庵续笔记》宋·陆游

《梁溪漫志》宋·费衮

《野客丛书》宋·王楙

《野老纪闻》宋·王大成

《诚斋挥麈录》宋·杨万里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二老堂杂志》宋·周必大

《挥麈前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宋·王明清

《挥麈三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宋·王明清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鼠璞》宋·戴埴

《肯綮录》宋·赵叔问

《旧闻证误》宋·李心传

《桯史》宋·岳珂

《枫窗小牍》宋·百岁寓翁

《萤雪丛说》宋·俞成

《醉翁谈录》宋·金盈之

《对床夜语》宋·范晞文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深雪偶谈》宋·方岳

《藏一话腴》宋·陈郁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西山政训》宋·真德秀

《鹤山笔录》宋·魏了翁

《密斋笔记》宋·谢采伯

《密斋续笔记》宋·谢采伯

《养疴漫笔》宋·赵溍

《朝野遗记》宋·佚名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行营杂录》宋·赵葵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

《宜斋野乘》宋·吴枋

《闲窗括异志》宋·鲁应龙

《西畴老人常言》宋·何坦

《世范》宋·袁寀

《言行龟鉴》元·张光祖

《棠阴比事原编》宋·桂万荣

《棠阴比事续编》明·吴讷

《棠阴比事补编》明·吴讷

《钱塘先贤传赞》宋·袁韶

《山家清事》宋·林洪

《木笔杂抄》宋·佚名

《罗氏识遗》宋·罗璧

《昭忠录》宋·无名氏

《梦粱录》宋·吴自牧

《钱塘遗事》元·刘一清

《癸辛杂识》宋·周密

《东谷随笔》宋·李之彦

《齐东野语》宋·周密

《敬斋古今黈》元·李治

《大金吊伐录》金·佚名

《南征录汇》金·李天民

《南迁录》金·张师颜

《续夷坚志》金·元好问

《归潜志》金·刘祁

《辽志》南宋·叶隆礼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

《汝南遗事》元·王鹗

《墨史》元·陆友

《辽小史》明·杨循吉

《燕北录》宋·王易

《乘轺录》宋·路振

《使辽语录》宋·陈襄

《燕魏杂记》宋·吕颐浩

《西夏纪》民国·戴锡章

《金志》元·宇文懋昭

《金小史》明·杨循吉

《虏庭事实》宋·文惟简

《北风扬沙录》元·陈准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宋·许亢宗

《北狩行录》宋·蔡鞗

《松漠纪闻》宋·洪皓

《揽辔录》宋·范成大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元朝秘史》元·佚名

《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

《平宋录》元·刘敏中

《元朝征缅录》元·佚名

《拊掌录》元·元怀

《古杭杂记》元·李东有

《吴中旧事》元·陆友仁

《东南纪闻》元·佚名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山居新话》元·杨瑀

《岁华纪丽谱》元·费著

《困学斋杂录》元·鲜于枢

《湛渊静语》元·白珽

《北轩笔记》元·陈世隆

《佩韦斋辑闻》元·俞德邻

《砚北杂志》元·陆友仁

《勤有堂随录》元·陈栎

《招捕总录》元·佚名

《玉堂嘉话》元·王惲

《乐郊私语》元·姚桐寿

《至正直记》元·孔齐

《学古编》元·吾丘衍

《庶斋老学丛谈》元·盛如梓

《雪履斋笔记》元·郭翼

《学易居笔录》元·俞镇

《客杭日记》元·郭畀

《席上腐谈》元·俞琰

《日损斋笔记》元·黄溍

《遂昌杂录》元·郑元祐

《解酲语》元·李材

《青楼集》元·黄雪蓑

《春梦录》元·郑禧

《琅嬛记》元·伊世珍

《稗史集传》元·徐显

《日闻录》元·李翀

《草木子》明·叶子奇

《庚中外史》元·权衡

《庚申君遗事》清·万斯同辑

《隆平纪事》清·史册

《保越录》元·佚名

《国初群雄事略》明·钱谦益

《河朔访古记》元·纳新

《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

《大理行记》元·郭松年

《安南志略》元·黎崱

【明代笔记小说目录】

《东谷赘言》明·敖英

《会仙女志》明·郦琥

《云蕉馆纪谈》明·孔迩述

《翦胜野闻》明·无名氏

《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

《凤凰台记事》明·马生龙

《巳疟编》明·刘玉

《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

《半村野人闲谈》明·姜南

《天潢玉牒》明·无名氏

《贤识录》明·陆釴

《革除逸史》明·朱睦扌挈

《东朝纪》明·王泌

《星槎胜览》明·费信

《否泰录》明·刘定之

《畜德录》明·陈沂

《北征事迹》明·袁彬

《正统临戎录》明·杨铭

《正统北狩事迹》明·杨铭

《马氏日抄》明·马愈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

《后渠杂识》明·崔铣

《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

《县笥琐探摘抄》明·刘昌

《石田杂记》明·沈周

《吴中故语》明·杨循吉

《听雨纪谈》明·都穆

《投瓮随笔》明·姜南

《古穰杂录摘抄》明·李贤

《病逸漫记》明·陆釴

《琅琊漫抄》明·文林

《百可漫志》明·陈鼐

《新倩籍》明·徐祯卿

《枝山前闻》明·祝允明

《医闾漫记》明·贺钦

《苏谈》明·杨循吉

《苹野纂闻》明·伍余福

《燕对录》明·李东阳

《平濠录》明·钱德洪

《双溪杂记》明·王琼

《风月堂杂识》明·姜南

《沂阳日记》明·无名氏

《武宗外纪》清·毛奇龄

《西征日录》明·杨一清

《制府杂录》明·杨一清

《愿丰堂漫书》明·陆深

《近峰纪略》明·皇甫录

《古今风谣》明·杨慎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北虏纪略》明·赵时春

《译语》明·岷峨山人

《慎言》明·敖英

《蓬窗类记》明·黄暐

《停骖录摘抄》明·陆深

《大驾北还录》明·陆深

《春雨堂随笔》明·陆深

《高坡异纂》明·杨仪

《玉堂漫笔》明·陆深

《海槎馀录》明·顾<*山介

《文昌旅语》明·王文禄

《广右战功》明·唐润之

《祐山杂说》明·冯汝弼

《蓬窗日录》明·陈全之

《国琛集》明·唐枢

《说听》明·陆粲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

《滇载记》明·杨慎

《世说旧注》明·杨慎

《古今谚》明·杨慎

《世纬》明·袁袠

《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

《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

《觚不觚录》明·王世贞

《丘隅意见》明·乔世宁

《两湖麈谈录》明·许浩

《谈辂》明·张凤翼

《蒹葭堂杂著摘抄》明·陆楫

《闽部疏》明·王世懋

《蜀都杂抄》明·陆深

《溪山馀话》明·陆深

《燕闲录》明·陆深

《备倭记》明·卜大同辑

《君子堂日询手镜》明·王济

《机警》明·王文禄

《同异录》明·陆深

《都公谭纂》明·都穆

《金台纪闻》明·陆深

《方洲杂言》明·张宁

《皇明典故纪闻》明·余继登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佚名

《病榻遗言》明·高拱

《奇闻类记》明·施显卿

《二酉委谭摘录》明·王世懋

《窥天外乘》明·王世懋

《召对录》明·申时行

《耄馀杂识》明·陆树声

《长水日抄》明·陆树声

《病榻寤言》明·陆树声

《宛署杂记》明·沈榜

《云间据目抄》明·范濂

《济南纪政》明·徐榜

《夷俗记》明·萧大亨

《淞故述》明·杨枢

《江上杂疏》明·彭宗孟

《珍珠船》明·陈继儒

《碧里杂存》明·董穀

《见闻杂记》明·李乐

《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续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三馀赘笔》明·都卬

《朱良叔犹及编》明·朱元弼

《泉南杂志》明·陈懋仁

《春雨逸响》明·田艺蘅

《玉笑零音》明·田艺衡

《金陵琐事》明·周晖

《泾林续记》明·周元暐

《瓶花斋杂录》明·袁宏道

《戏瑕》明·钱希言

《民抄董宦事实》明·无名氏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

《晋录》明·沈思孝

《意见》明·陈于陛

《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

《花里活》明·陈诗教

《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笔记》明·陈继儒

《读书镜》明·陈继儒

《书蕉》明·陈继儒

《狂夫之言》明·陈继儒

《汝南遗事》明·李本固

《豫志》明·王士性

《冥寥子游》明·屠隆

《益部谈资》明·何宇度

《崔鸣吾纪事》明·崔嘉祥

《飞凫语略》明·沈德符

《见只编》明·姚士麟

《庚申纪事》明·张泼

《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

《诏狱惨言》明·无名氏

《南中纪闻》明·包汝楫

《天变邸抄》明·无名氏

《酌中志》明·刘若愚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东江始末》明·柏起宗

《耳新》明·郑仲夔

《先拨志始》明·文秉

《守郧纪略》明·高斗枢

《玉堂薈记》明·杨士聪

《两粤梦游记》明·马光

《闽小记》明·周亮工

《寒夜录》明·陈宏绪

《胜朝彤史拾遗记》清·毛奇龄

《吴乘窃笔》明·许元溥

《西堂日记》明·杨豫孙

《秋园杂佩》明·陈贞慧

《赤雅》明·邝露

《木几冗谈》明·彭汝让

《幸存录》明·夏允彝

《桑榆漫志》明·陶辅

《偶谭》明·李鼎

《读书偶见》明·吴骐

《山左笔谈》明·黄淳耀

《谈氏笔乘》清·谈迁

《秋泾笔乘》明·宋凤翔

《巫娥志》明·无名氏

《山行杂记》明·宋彦

《广客谈》明·无名氏

《西轩客谈》明·无名氏

《明朝小史》明·吕毖

《湖西遗事》明·彭孙贻

《原李耳载》明·李中馥

《蜀碧》清·彭遵泗

《陶庵梦忆》明·张岱

《炎徼纪闻》明·田汝成

《晏林子》明·赵釴

《七修类稿》明·郎瑛

《七修续稿》明·郎瑛

《贤弈编》明·刘元卿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今言》明·郑晓

《烈皇小识》明·文秉

《谷山笔麈》明·于慎行

《都公谭纂》明·都穆

《松窗梦语》明·张瀚

《玉堂丛语》明·焦竑

《清暑笔谈》明·陆树声

《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广志绎》明·王士性

《五杂俎》明·谢肇淛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补遗》明·沈德符

《北窗琐语》明·余永麟

《倭变事略》明·朱九德

《徐襄阳西园杂记》明·徐咸

《新知录摘抄》明·刘仕义

《北巡私记》明·刘佶

《姜氏秘史》明·姜清

《致身录》明·史仲彬

《北征录》明·金幼孜

《北征后录》明·金幼孜

《瀛涯胜览》明·马欢

《北使录》明·李实

《寓圃杂记》明·王锜

《复斋日记》明·许浩

《复辟录》明·杨瑄

《天顺日录》明·李贤

《东征纪行录》明·张瓒

《青溪暇笔》明·姚富

《抚安东夷记》明·马文升

《水东日记》明·叶盛

《菽园杂记》明·陆容

《前闻纪》明·祝允明

《野记》明·祝允明

《闲情偶寄》明·李渔

《平蛮录》明·王轼

《西湖梦寻》明·张岱

《治世余闻》明·陈洪谟

《继世纪闻》明·陈洪谟

《林泉随笔》明·张纶言

《庚巳编》明·陆粲

《震泽纪闻》明·王鏊

《謇斋琐缀录》明·尹直

《明夷待访录》明·黄宗羲

《皇明纪略》明·皇甫录

《皇明本纪》明·佚名

《旧京遗事》明·史玄

《北平录》明·佚名

《大同纪事》明·韩邦奇

《云中事记》明·苏祐

《云中纪变》明·孙允中

《馀冬序录》明·何孟春

《涉异志》明·闵文振

《读书止观录》明·吴应箕辑

《焚书》明·李贽

《书辑》明·陆深

《老乞大》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朴通事》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清代笔记小说目录】

《资政要览》清·顺治

《徐偃王志》清·徐时栋

《吴三桂纪略》清·佚名

《吴逆始末记》清·佚名

《平吴录》清·孙旭

《平滇始末》清·佚名

《吴逆取亡录》清·苍弁山樵

《满清入关暴政》清·韩菼

《鹿樵纪闻》清·吴伟业

《南明野史》清·三余氏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清·戴名世

《过江七事》清·陈贞慧

《江南闻见录》清·佚名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清·戴名世

《扬州十日记》清·王秀楚

《梅花岭遗事》清·佚名

《发史》清·胡蕴玉

《孤忠后录》清·祝纯嘏

《浙东纪略》清·徐芳烈

《海东逸史》清·翁洲老民

《三湘从事录》清·蒙正发

《求野录》清·邓凯

《行在阳秋》清·戴笠

《永历实录》清·王夫之

《寄园寄所寄》清·赵吉士

《绛云楼俊遇》清·佚名

《影梅庵忆语》清·冒襄

《今列女传》清·佚名

《周栎园奇缘记》清·徐忠

《江变纪略》清·徐世溥

《研堂见闻杂录》清·佚名

《阅世编》清·叶梦珠

《征乌梁海述略》清·何秋涛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觚剩》清·钮琇

《觚剩续编》清·钮琇

《古夫于亭杂录》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

《居易录》清·王士禛

《居易续谈》清·王士禛

《分甘馀话》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清·王士禛

《陇蜀馀闻》清·王士禛

《龙沙纪略》清·方式济

《胤祯外传》清·胡蕴玉

《乌蒙秘闻》民国·野史氏

《西征随笔》清·汪景祺

《金川妖姬志》清·佚名

《书湖州庄氏史狱》清·翁广平

《庄氏史案》清·佚名

《老父云游始末》清·陆莘行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清·佚名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

《珠江名花小传》清·支机生

《燕台花事录》清·蜀西樵也

《潮嘉风月》清·俞蛟

《梵林绮语录三种》清·佚名

《啸亭杂录》清·昭梿

《啸亭续录》清·昭梿

《履园丛话》清·钱泳

《闽川闺秀诗话》清·梁章钜

《归田琐记》清·梁章钜

《浪迹丛谈》清·梁章钜

《浪迹续谈》清·梁章钜

《浪迹三谈》清·梁章钜

《枢垣记略》清·梁章钜、朱智

《北东园笔录初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续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三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四编》清·梁恭辰

《竹叶亭杂记》清·姚元之

《冷庐杂识》清·陆以湉

《蜀乱述闻》清·祝介

《蜀燹死事者略传》清·余澜阁

《寄禅和尚行述》清·冯毓孥

《怀芳记》清·萝摩庵老人

《花烛闲谈》清·于鬯

《竹西花事小录》清·芬利宅行者

《对山馀墨》清·毛祥麟

《书鲍忠壮公轶事》清·赵增禹

《弢园笔乘》清·王韬

《兰陵女侠》清·外史氏

《洪杨轶闻》清·佚名

《洪福异闻》清·佚名

《听雨丛谈》清·福格

《咸同将相琐闻》清·佚名

《小螺庵病榻忆语》清·孙道乾

《张积中传》清·胡蕴玉

《圆明园总管世家》民国·佚名

《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

《郎潜纪闻初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二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三笔》清·陈康祺

《烟屿楼笔记》清·徐时栋

第15篇: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古籍

名词解释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刻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牌记:又称目记,类似于今人图书中的出版说明,它一般出现在靡页背面。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3.同书异名:中医药古籍的说明大多比较固定,但因各种不同原因如早期传本不同,重刊改名等有些同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4.同名异书:由于古代社会的闭塞和信息互通的困难,中医药古籍书中出现书名相同而作者与内容全异,甚则有的同名医书竟多达十余种之多

5.序:是书前由作者或者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他序之别。

6.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印刻情况的文字补充,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7.凡例:发凡起例之缩语,意在揭示全书的要旨和体例,用于指引阅读是应遵循的规则。8.目次:又称目录,是书前反映正文的卷,部,篇章,门类名称的文字,是全书的纲要。 9.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

10.丛书:或称汇刻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字。

11.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数据的工具。

12.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及其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目录学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13.类序:是古籍书目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14.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5.善本:曰“精本”。在现代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数据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具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填空或选择题

中医药古籍产生于秦汉之前,形成于隋唐之际,发展与宋元之后,现存13455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大的类书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药古籍书目。 《百川学海》——最小的丛书 《四库全书》——最大的一部丛书

1《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雷公炮制论》——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3中医药古籍的内涵结构

书名的位置:记载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靡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凡同一部书中不管其有多少书名,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书名的内涵举例:《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其名称中有六项内涵:“王翰林”指书的作者姓氏官衔,“集注“指著作方式,”黄帝“指书的内容与黄帝有关,“八十一”表示书的内容数量,“难”对内容难度的表示,“经”指经典医籍。 4书名的命名:有摘字命名法和以义命名法。

5没有牌记的:有相当多的书是没有牌记或者牌记中的款目不全的,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6目录包括:纲目,总目,细目,全目,卷目,类目等。

7卷,篇,集:都是组成一部书的单元,它们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研读中医药古籍应该掌握一部书的总卷书,因为卷数不同,版本就不一样。故统计卷数要注意不遗漏,除正文所含几卷外,还必须包括卷首,卷末及附卷等。 8古医书的分卷方法:一,不分卷法二,数为分卷法三,文字分卷法。

9作者署名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靡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按照我国古籍规则规定,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

10作者项的内涵: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官衔,学衔,朝代和撰作方式。举例“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莳仲化”,明为朝代,太医院正文为官衔,会稽为籍贯,痒生为学衔,元台子为别名,马莳为姓名,仲化为字。

11署名还包括:原作者和次作者,排列时一般原作者在前,次作者在后。

12各代对帝王的称号:一般对隋朝以前的帝王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对唐宋元期的帝王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等。对明清两朝的帝王多称年号,如明嘉靖帝,清乾隆帝。

13著作形式?:一 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经典类著作,撰作者,一般是原作者。二 论述类: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汉代以后的医籍。三 编纂类:是指将前人复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大型的医学全书和方书。四 注疏类:是指对原句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五 校勘类:是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以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4卷首(首卷):在正卷之前非正式卷文的某些内容。 正卷分为:单卷本和多卷本。

卷后附录:古代有的医家在完成一部医著后,又觉言犹未尽,于是又补写而附于卷后。 15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为主)和韵文体两大类。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一 专著:专门建言立说的著作,按其内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二 普通著作:泛指以编,辑,纂,述等形式,阐述某方面以已有的他人成果为主的知识信息,间有自己心得体会的著作。三 全书:包含三种:以是把某医家或家人的著述刻印在一起。二是把专业某学科的知识内容汇述在一起。三是记纂或择要论述中医药学知识。

17中医药古籍的分类方法:最常用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分类法。包括(1)六艺略:主要为儒家经典著作如易书诗礼等(2)诸子略主要为古代各家学说儒家等(3)诗赋略:主要为各种文学作品如屈赋等(4)兵书略主要为军事专著(5)术书略:主要为天文,历法,占卜等方面的专著(6)方剂略:主要为医药专著

四分法:经,史,子,集。

18古籍目录基本结构包括:书名项,叙录,类序。

叙录相当于现代书目的内容提要,包括体叙录,传录体叙录和辑录体叙录。 简答题

一.研读中医药古籍的意义与作用1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是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他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对中医药学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科来说,古籍是它的本底资料。本底资料发掘研究不够,这个学科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中医药古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载体,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萌发当代医药科学成就的一方过土。 二.类书的作用:1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者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证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2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检查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则帮助更大。

三.丛书的作用: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家,尽管他们冬季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使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四.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通过分类即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识逻辑有源流关系的有机学术序同。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图书的查找,选择与研读。

五.目录的功能与作用1读书治学的入门之途。2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3提供古籍本身的研究资料

六.版本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1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真伪。2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全缺。3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精劣。4帮助人们了解一本书的版本源流。5帮助人们了解版本的价值。

第16篇:【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会场实况2015年10月22日至24日,上海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发展研究院召开了这次会议,此会由本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先生主抓,他在半年前就命我跟多位藏书家联络,以商讨此事,最终得以圆满开幕。本次研讨会除了我所请来的近20位藏书家,另外还有研究院所请到的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及业界领导,有国图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先生,主任助理王红蕾女士,清华大学图书馆刘蔷老师,北大图书馆原善本部主任沈乃文老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先生、周振鹤教授、吴格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先生,以及德国国家图书馆相关专家等20余人。杨玉良院长致辞10月22日上午9点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杨光辉副院长主持。首先是由杨玉良院长致辞,而后是由张志清馆长阐述本会的意义,由我来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组织情况及其来由,之后是陈引弛书记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集体合影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学术研讨。倾听上午的研讨会的主题是“域外汉文古籍私人收藏与保护”,由张志清馆长和现居美国洛杉矶的刘冰专家主持。第一位讲演人是香港中文大学刘浩敏博士,她所讲的内容是“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她是以学者的眼光,而非藏书家的视角来解读《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的价值所在,这种阐述方式至少让藏书家听来有着耳目一新之感。艾思仁讲演第二位讲演人是艾思仁先生,艾先生所讲主题是“三部中文善本书的日本来源”。艾先生本是瑞典人,然而他却对中国典籍有着深入的研究,曾经主持编撰全球范围内的《中文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更何况他有着在日本留学的历史,因此他对日本的古籍流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通过三部来源不一的中文古籍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从而可以看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对善本书价值的认识,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冯德保先生的比较第三位讲演人则是冯德保先生,冯先生所讲题目为“Chinese Books in European Dre”,为了这个讲座,会议组织方特意安排了英文翻译,然而冯先生却说,英语对他也是外国语,他说,瑞典语更流利。在轻松与诙谐之中,冯先生将中国古版画在欧洲的流布与传播,进行了比较与探讨,他的这种比较方式是中国相关学者所稀见的视角,尤其在提问时,他告诉我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当年制作的《避暑山庄图》铜版画,至少有70部之多。这个确切数字以往我未曾得闻。林章松先生的印谱概说而后的讲演人则是林章松先生,他用大量的图片来比较同一印谱的不同版本,因为元前印谱当年的制作数量很少,因此,少有人能够将同一部印谱多部放在一起进行比勘,从而发现之间的不同之处,林先生用实际案例解释了每一部印谱先后顺序的标志,这种研究方式在以往也未曾见有人提及过。刘扬先生回答提问刘扬先生讲演的题目是“浅论中国题材西文书的收藏”,近十几年来,刘扬先生将自己的收藏重点转到了他所论述的题目上,以此为专题的藏书家,我所知道者,仅刘扬先生做出了成就。他在讲演中阐述了西文书在中国流传的历史以及最终的结局,他同时也提到了当今的国内图书馆对此类书渐渐引起重视的原因。刘冰先生刘冰先生原在上海书局工作,他是印刷界的老前辈,虽然年逾八秩,然其一身长衫,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他讲解了自己给台湾图书馆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善本的经过,以及当今的不同古籍影印方式的优与劣。小型书展探讨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是请每位藏书家带来几部自己所珍藏之本,以此在会议室内办起了小型珍本展。此次展览的侧重点,并非只是藏品的珍罕性,更多的着眼点是在其独特性与专题性。杨光辉院长在主持本会上,动了很多心思,使得这次会议的组织较为紧凑而圆满。百万塔经百万塔经证书百万塔经的印刷方式,辛德勇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会议的茶歇期间,其中项目之一就是去参观这个小型珍本展,这些展品可谓各具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者之一,是宗旨先生带来的日本百万塔经。此经在印刷史上很有名气,我也在多个作品中见到过此塔的照片,然而实物我却是第一次得见。宗旨先生的王大隆旧藏征得宗旨先生同意,我将此塔的藏经方式上手细看,这使得我对此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宗旨先生所带来的展品中,还有几部王大隆的旧藏,即此可知,他也对稿抄校本有着特殊的偏好。冯德保先生带来的铜版画而冯德保先生带来的展品,是一张铜版画,此画曾经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场中,为某场拍卖的封面,当时的成交价可谓不菲,直到今天,我方知此画为冯先生所得,于是向他请教,为何以这等高价拍下此画?当然,此画的稀见性自不待言,但冯先生却告诉了我一个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原来此画的右下角有一方无色的钢印,这方印是我所未曾注意到者,看来,未曾买得此画源于自己查看拍品时的不仔细。我很想把这方钢印拍下来,可惜从照片中看不到其真实效果。励双杰先生下午继续开会,研讨主题为“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一)”,由吴格老师和王红蕾博士主持。励双杰讲演主题是“家谱活字本也是‘活字本’”,这个题目有些拗口,但矛头却直接指向我的言论,认为我没有把家谱归入活字本的统计数字之内。他讲演完毕之后,吴格老师命我予以回应,于是我从传统的著录方式以及当今公共图书馆的收录范围上,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励先生的这种讲演方式,很容易引起现场的互动,可见其在讲演题目上确实动了心思。而翁连溪先生的讲演则临时换了题目,他的所讲是关于两年前杭州西泠印社拍出的一部《妙法连华经》,针对此书,当时西泠印社曾经召开过学术研讨会,结论为该经为北宋刻本,而翁先生在此后又找到了一些新的证据,以佐证这个结论。虽然对于此经的版本,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辛德勇先生就在从住地前往会场的途中,跟我讲解了他对该经的判断,他是从内容以及字体比较方面,偏重于该经为北宋本,而其他的几位专家则在探讨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认定。励双杰带来的印谱厚度让众人感兴趣祁学明先生的讲演题目为“文海楼藏书观”,这个话题其实最能引起学界的关注,这种走特色收藏的路数,能够让学者了解到藏书家对当今文献的视角。辛德勇先生解答提问第二天,研讨会继续召开。上午的主题是“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二)”,由沈乃文老师和王德先生做主持人。我讲解了自己的编目方式以及看法,而辛德勇先生的讲演题目则是“绍良先生旧藏出相本《佛说阿弥陀经》刊刻年代小考”,辛老师以他那谨严的学风以及犀利的观点,仔细地分析了他所看到的这部特殊刊本。艾俊川先生而后,艾俊川先生讲解了“古代出版业的‘铜版’传说及其真实含义”。艾先生一项喜欢做专而深的专题研究,对于“铜版”这个概念,业界一直难有定论,他对这个纷乱的说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梳理。而宗旨先生则讲解了日本百万塔的价值所在,艾俊川和辛德勇不同于惯常社会所说的认定,他二人在会上跟宗旨先生做起了探讨,而这种探讨方式也正是这种会召开的价值意义所在。祁学明先生带来的影抄本因为昨天刘冰先生谈到了他给台湾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古籍的经过,以及昌彼得先生的评价,因此,杨光辉院长组织大家前去参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刘冰先生影印的那部元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此经是流传至今中国古籍最早的套印本,但是这种印刷方式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是同版分色印刷还是套版印刷,至今未有定论,而刘冰先生为了影印此经,他对该经的原物进行了仔细地分析,为此能够给大家呈现出一部跟原本没有太大区别的影印本。我在现场向刘冰先生请教了该经的影印方式,他的解答让我对此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沈津先生也谈到他在台北时,为了研究此经,专门将原物翻看了两天,所以他有着自己别样的见解。翁连溪先生的书口彩绘看完此经之后,杨院长又带着众人参观了复旦馆古籍库。看到如此数量巨大的线装书,让藏书家们都在感慨个人的收藏是沧海一粟。刘冰先生精心出版的原套印本下午的研讨主题是“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私人藏书家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讨论”,原定主持人是杨光辉和刘蔷老师,但因为刘老师有急事要返回,故暂由我来替代。本场研讨会还请来了校内的眭骏等相关专家,同时也请来了研究院的一些研究生,共同互动探讨古籍的保护以及人才的培养等等相关话题。到下午5点,会议基本结束,我对各位专家的光临表示了感谢,同时感谢研究院的各位师生为此会前后奔忙而付出的辛苦。套印本的扉画从细部可以看出色彩的重叠,

刘冰先生说是有意印成原汁原味儿10月24日上午,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大厅召开了互动访谈会,此会的题目为“书之爱”,访谈的藏书家有辛德勇、林章松、翁连溪、艾俊川、祁学明,因为翁先生有急事,昨晚已离会,故由我代之。辛老师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回应,而林先生跟祁先生则探讨起了阳澄湖大闸蟹的来源和真伪,这样的闲篇最令学生们听着有趣。再一次走入复旦图书馆线装书库 ?

第17篇:评论:古籍借阅与保护可取最大公约数

□木须虫

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工作人员表示,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的这个规定,控制历史文献的使用频率,更好地保护古籍,出发点无须质疑,毕竟许多的历史古籍是孤本,本身也是文物,并且纸质线装也很脆弱,稍有不慎可能给古籍带来损坏,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不过,古籍真正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与利用,藏之深山、束之高阁,古籍与几张废纸无异。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典籍,每个人都有平等借阅的权利。不否认能够读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对古籍借阅有较大需求的多是一些研究机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否认其他群体对古籍借阅的合理性。现实中,一些历史研究已经不是学术专利,个人兴趣、社会组织乃至商业机构,不乏类似的需求,单纯的文凭与职称不能被简单拿来当通行证。况且,历史古籍本身也很冷,受青睐的面很窄,没有谁有事无事借部看不懂没兴趣的古籍来打发时间。

古籍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即如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语境下,古籍本身可以不再是知识传播唯一的载体。比如,对历史古籍进行影印,制作复制本,或者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除特殊的研究需要原本之外,为其他借阅者提供复制的版本即可。

当然,对于首都图书馆这样的大图书馆而言,各类古籍数量庞大,全部复制备份和建立电子数据库,也是浩大的工程。在条件未竟之时,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理解,但是,这种限制性的保护是建立在切割公民阅读平等权利的基础上,不可持续。况且,图书馆信息化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让信息技术为优化服务所用,图书馆应主动作为,而不是固步不前抱残守缺。

法治新闻网,方圆杂志社 http://www.daodoc.com

编辑:whyyfm

第18篇: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摘要根据我国彝文古籍的特点及其保存现状,论文设计了适合于我国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的具体步骤,详细研究了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施策略,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指导彝文古籍的数字化工程,在进行其他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时也可以借鉴。

关键词彝文古籍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与利用

分类号 G255.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in China and their preservation situation, this paper designs specific steps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hich are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each work link.Its research results can not only guide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igital protection work of other ethnic ancient books.

Keyword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手段和趋势。我国古籍数字化开始于20世界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积累,许多经典古籍著作得到了数字化保护,如北京大学的《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库》和书同文公司的《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等,但对于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目前关注的还不多。2014年10月11日举行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古籍保护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加强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推进了《古籍保护条例》和各类相关标准的修订和升级,使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目标更为明确、有法可依[1]。

1 彝文古籍及其数字化工程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彝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字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彝文古籍一般是指1949年以前用彝文写成的图书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目前大量散落民间,数量在十万卷以上,大多数损坏严重,急需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目的如图1所示。工程实施前需要确立一个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策略,结合我国彝文古籍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数字化转换、存储、建库和共享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库建设与利用方案,才能使数字化保护及利用工程顺利实施,实现既定目标[1]。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步骤设计如图2所示。根据彝文古籍的种类、分布、载体特点和数字化现状,研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是该工程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按这一步骤详细阐述每个环节的工作策略。

2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的前期工作策略

2.1 制定规划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协调与支持下制定长期规划,分阶段实施。当数字化及建库工作完成后,数据库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扩充和开发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有很多单位都拥有彝文古籍数字化资源和原件,所以首先要确立项目实施的主体机构,由一个单位牵头进行资源整合与建库工作。其次要做好整体规划,做出实施该项目的费用计划、时间进度安排,质量要求和建成后的后续工作方案,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和可持续发展。

2.2 信息调研

在进行彝文古籍数字化工程之前,要事先了解我国彝文古籍的规模、数量、分布地点、内容、种类、形式、载体特点和收藏单位等相关信息,由于各单位彝文古籍的收藏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布,所以信息来源应以实地考察调研为主,查阅资料为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时,重点调研对象是西南三省彝族聚居地区的民委、图书馆、博物馆及彝族文化研究机构,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我国彝文古籍的总体分布情况,各单位所拥有的彝文古籍信息以及当地民间的分布和收藏信息。调研时力求和收藏单位初步达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意向。通过调研,可以确定古籍的大致数量、征集范围、收集地点和合作单位,并估算出数据库的规模。

2.3 古籍资源获取

彝文古籍资源的获取应以合作共建和资源共享为主,零星征集为辅,力争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换取最多的资源。第一,在调研过程中部分彝族村寨的居民会无偿赠予,一些收藏单位也会授权可以无偿进行数字化;此外,还可以对石刻或毕摩的表演进行拍摄以获取素材。第二,由项目组或合作单位向民间征集或定向购买古籍原件,如可以向当地的民间收藏爱好者购买,也可以设立固定征集点长期征集。第三,由于彝文古籍中很大一部分还掌握在毕摩手中,这些古籍是他们生存的必需品,不可能出售,这种情况下可以和毕摩协商利用手抄的高仿古籍替代原版古籍,使原版古籍得到保护。第四,如果能和收藏单位签订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就可以得到海量的古籍资源,这是目前获取古籍最主要的方式。

3 数字化预处理及转换存储策略

3.1 古籍甄选与整理

彝文古籍数字化前要选择好的底本。(1)版本的甄选。首先可以通过影印本、目录图书和网络搜索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版本鉴定的准确性,然后优先选择学术界公认的最佳版本或价值较大的版本。(2)载体现状的甄选。应综合考虑印刷、装订、纸张等条件,优先选择完整度、清晰度较高和保存较完整的古籍。(3)内容甄选。要对所有古籍进行辨伪、文字校勘和内容考证,优先选择价值较高和经典的古籍。彝文古籍的整理翻译要考虑规范性,应聘请权威专家对古籍进行翻译,如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就是国内知名的彝文古籍整理翻译机构,此外在各地民委和高校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古籍目录最好能形成知识体系,最后可以根据内容进行目录的分类汇总。

3.2 古籍原件的修复与保护

古籍修复质量是影响数字化质量最基本的因素。根据文化部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和《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的要求,总体上遵循“整旧为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五条原则进行修复[2]。彝文古籍的纸张有土质、皮纸、绵纸、草纸、宣纸五种,其中以皮纸最多,为了防虫一般都经过烟熏处理,容易发黑,而且大多数为边残。因此,修复时所选取的材料、颜色和纸纹应和原件一致或者相近,配置的浆糊要相对浓一些,修复手段以补边为主,装帧遵循整旧如旧颜色,封面一般采用原件相同的小牛皮和麻布等材料。此外,修复前最好根据每本古籍的破损情况先鉴定破损程度,然后制定修复方案,并建立修复档案,记录修复材料的资料、修复手段和部位,并对古籍修复前后进行对比拍照,作为修复历史进行保存。

彝文古籍原件的保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字化过程中的保护,如扫描时为追求速度,按压造成古籍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不容易数字化的古籍最好等有了更好的技术后再进行数字化。另一方面是数字化后的古籍作为文物需要长期保存,保护策略主要是对存放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控制,霉菌虫害的防治,空气污染物和通风性等影响空气质量因素的控制和火灾等人为损害的防护四个方面[3]。

3.3 模数转换及数据存储

古籍的模数转换是指把古籍原件通过数字化手段转换成电子信息的过程。数字化的工作既可以由项目组自己完成,也可以外包给专业公司。如外包给专业数字化企业,按项目组要求进行数字化,等数据和原件验收合格后支付相关费用,或者是外包给数据库生产商,合作共建并共享资源。

目前,适用于彝文古籍数字化的手段主要有手工录入(包括手工绘图)、扫描、拍照、彝文识别(包括语音识别)、录音录像(包括缩微影像)等。手工录入适用于彝文古籍编目数据和电子全文的录入,但录入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它采用的技术是彝文输入法及其字库,比较权威的是“YWWIN2000”系统、“滇南彝文输入法”和沙马拉毅教授主导的“信息交换用彝文24×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手工录入的数据保存格式可以采用TXT、DOC、DOCX、ODT、WPS、RTF等文本格式。彝文识别主要用于古籍电子全文的录入,它先对古籍按统一规格进行扫描,再利用彝文识别软件将扫描的图像转换成文本,最后经过校对后保存,这方面目前尚未有更多突破。古籍全文图像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原貌,是目前古籍全文数字化的主要手段。扫描时要注意四个要点。第一是所有古籍页面的扫描都要遵循事先制定的规范和流程进行。第二是扫描设备最好采用非接触式“V”型书稿台大幅面扫描仪,以小角度翻页扫描为主,并且可以自动纠偏、剪裁和大小识别,扫描结果能直接生成需要的封装格式。第三是扫描的分辨率、图像大小、文件大小和格式的选择要合理。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文件也就越大,需要的存储空间也就会相应增大且网络传输速度慢;文件格式可以采用TIFF、JPGE、PSD、GIF、PNG、DjVn等,它们各有优缺点。第四,根据彝文古籍的纸张特点,扫描时光源最好选用零紫外和零红外低亮度冷光源。拍照方式主要用于临时获取且不能长久拥有的纸质古籍和非纸质古籍的数字化处理,它的优点是数字化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此外,还可以利用平角镜头和专业工作台对古籍进行固定照相以代替扫描仪。拍照的设备最好选用暗光条件下成像性能较好的单反相机,拍照时需要多拍几个角度,以便最终筛选。照片的像素、尺寸、IOS、光圈、颜色位深度等参数对照片质量和文件大小的影响较大,需要反复测试找出合理的参数设置。录音录像主要用于记录口传古籍和特殊情况下的古籍全貌及其动态特征,目前用得不多,在录制时同样要考虑音视频的编码格式、封装格式、分辨率、码率、声道、采样数、图像尺寸、文件大小等参数,需要通过实验确定最优配置[4]。

通过以上方法得到基本数据后,需要对全文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为下一步的规范存储做准备。首先要把全文数据封装成最终所需要的格式,常用的全文资源封装格式有PDF、HTML、CAJ、EXE、WDL、PDG、EBK、EBD、NLC、SGML、FLV、MKV、MP3等,不同的封装格式将影响阅读的方式。文本和图片目前用得较多的是PDF、HTML,音视频用得较多的是MKV或FLV。其次要对全文的存储文件进行标识,建议用题名作为标识字段,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库建设工作。最后要考虑存储及其灾备设备。目前的存储技术主要有RAID、DAS、NAS、SAN、SAS等,它们各有优缺点,考虑到全天候无故障运转时间、容量易扩展、文件交互共享方便和数据安全及备份功能,建议选择企业级产品。

4 彝文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及资源共享策略

彝文古籍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软硬件平台建设和数据库内容建设两个方面,软硬件平台建设既可以直接租用云端设备,也可以自建。彝文古籍数据库内容建设的资源应积极采用各收藏单位已经数字化了的古籍资源,以提高建设效率。

4.1 数据库平台建设

彝文古籍数据库属于中等规模数据库,对软硬件环境的要求不是太高,但要考虑将来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应用层次至少要选择部门级以上服务器,比如DELL PowerEdge R430、IBM X3750 M4和HP DL560 G8等机架式服务器,存储可按需求逐步增加。此外,建议把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如果采用虚拟服务器作为硬件平台,当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进行应用的动态迁移,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虚拟化软件可以采用VMware公司的vSphere系列软件,其中的ESXI既具备了基本的功能,又可以免费使用。

软件平台建设包括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及管理模块设计。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Server、Linux、Netware、Unix等,按需选择即可;数据库可用的有MYSQL、Oracl、DB

2、SQLServer等,需要根据数据库规模和应用平台的支持类型进行选用,彝文古籍数据属于中等规模关系数据库,建议选用SQL Server;目前的数据库管理平台比较多,如DSpace、EPrints、Fedora等,建设时既可以选择直接购买和定制成品,也可以自己开发或者采用免费开源软件进行修改使之符合需求[5]。如果考虑到节约成本和数据安全的需要,可以使用免费的开源软件DSpace,其已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管理模块一般由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用于控制用户权限的用户管理模块;第二是用于广泛收集资料而设计的彝文古籍文献采集模块;第三是用于质量审核和错误修正的古籍管理模块;第四是用于呈现和在网络上发布的古籍检索与展示模块。

4.2 数据库内容建设

彝文古籍数据库内容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第一步是创建提要数据库。它包含了书目及文献有关数据的基本信息,其著录的目录信息主要包括中彝文题名、收集人/单位、收集地点、资料完整度、收集时间、全文资源格式等。编目规则可参照“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规则”和“古籍著录规范”,创建方式主要是手工录入,录入时可以由各数据录入人员或单位联网远程操作,也可以填写统一制作的EXCEL表格,然后把表格汇总至项目组检查数据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最后由技术人员统一导入数据库。这里建议采用后者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库质量。第二步是创建图片版全文数据库。首先将以扫描、拍照等方式获取的古籍全文图片、多角度拍摄的外观图片等古籍全文资料封装成统一的图书格式,存储到计算机中,然后把古籍全文与其目录数据条目一一对应,并建立链接,最后通过网站进行发布。第三步是创建详细书目数据库,它包含了更加详细和完善的中彝文书目数据,如中彝文内容摘要、中彝文关键词、版本、中彝文内容分类、中彝文用途等。第四步是创建全文检索版数据库,主要工作就是将图片版的彝文古籍图书请专家整理翻译及校对后,形成彝文古籍全文电子文档和中文译注全文电子文档,最后将这些文档和对应的目录数据库中的条目进行关联,建成中彝文对照和图文对照的全文数据库。

4.3 资源检索及共享

资源检索是古籍数据库最重要的功能和应用。在数据库系统构建过程中,只要对文献进行了统一的标识和组织,对文献内容的描述和揭示清楚规范,就可以实现对古籍的中文或彝文全文检索、图像检索、精确和模糊检索等检索方式。检索功能设计时,要考虑界面、检索策略、信息量等方面的问题。依照用户习惯,界面及操作应尽量简化。此外,还应注重单位门户网站和数据库的信息关联,为读者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信息检索途径[6]。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建设时必须考虑读者对移动阅读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古籍数据库可以和移动图书馆系统挂接,使用户在移动转端上就可以直接访问、检索和获取古籍信息及全文。由于彝文古籍数据库是凝聚了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劳动成果,有时需要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书目和提要数据可以完全共享,但全文数据可以采用IP控制或账号控制的手段有偿获取。为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书目数据库还可以加入云图书馆、高校特色数据库共享平台、CALIS特色中心服务系统等资源共享平台,扩大其认知度和影响力。

5 彝文数字化古籍的深度开发与利用策略

为了使数据库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值,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资源和使用体验,彝文古籍数据库建成后需要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深度开发,对古籍蕴含的多重信息尽可能地进行组织与揭示,使其成为一个立体的彝族文化信息知识库。

5.1 构建可扩展性古籍数据库,提供立体阅读环境

彝文古籍数据库除了是纸本图书的简单翻版外,应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第一,可以在古籍的不同类别、用途和版本之间建立元数据关联。比如图像版和文本版之间的对照与切换。图像版主要展示版本类型、版刻形式、字体和墨色等信息,用于版本、书史的研究和文物的鉴定。第二,可以在原文与相关知识点之间创建链接,为读者提供立体阅读环境。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彝文古籍的注疏、传注、章句、义疏、集解、音译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后人阅读理解原文和继续研究的重要材料。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文献之间的链接和文献与相关网站之间的链接,比如古籍关键词和现代研究成果之间的链接。第三,可以开发一些辅助性工具加入数据库中,如彝文查询工具(字典),历史年表、电子地图等。这样就可以避免研究者为了获得某些繁琐细碎的知识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另行查找相关资料。

5.2 建立智能检索系统,开发数据库的统计和分析功能

当数据库内容建设完成了第四步后,就可以开发智能检索系统,这将极大地节省研究者在文献检索方面所花的时间,启发和扩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不同文献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地开辟各种特殊检索项目,系统从已有的信息中自动提取信息,构成一个基本信息数据库,再结合一个规则库,实现对基本信息数据库的智能检索。另外,还可以对有关古籍内容和各类检索结果进行计量统计,把统计结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一个统计知识库,包括词汇知识库和作者信息库等在内的相关统计信息。并利用“知识发现”领域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如元数据仓储、知识挖掘和聚类分析方法,为研究者展示一个多维度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提供可视化的知识关联图谱,把各种统计结果相互结合、参照、对比,获得更大的思考和研究空间[7]。

5.3 利用数字化资源提高彝文古籍的整理效率

利用数字化了的彝文古籍数据库,研究者可以方便高效地完成原始资料搜集,极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和精确度,开阔了整理工作者的眼界。首先,要厘清彝文古籍版本源流,离不开书目数据库,它可以快速地查阅版本有哪些、藏在哪里等信息,借助详细的著录信息,可以精准高效地进行版本考辨。其次,许多非彝文古籍的相关资料,对古籍整理有重要的辑佚、笺注和编年价值,通过古籍数据库的知识链接功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相关资料。另外,在没有古籍数据库之前,完全靠整理者的知识积累、有限的工具书和自己拥有的古籍资料,古籍之间注释和翻译的准确度无法相互印证,有了数字化版本后,古籍整理者可以利用高质量的在线工具书,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已经整理好的古籍文本进行借鉴。

5.4 利用数字化彝文古籍传播彝族文化

彝文古籍数据库建成后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拓展宣传途径,依托CALIS中心站促进资源信息共享,积极创造条件,使数据库走向开放存取,最终让广大群众也能学习和继承彝族曾经创造的辉煌文化,并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对于普通民众,目前的技术方法还有些不足,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审美需求,需要利用更有力的技术对古籍进行更加直观的展示。对于纸本古籍,首先可以把零星的图片进行拼接并制作背景,最大限度还原古籍原貌,然后利用FLASH制作成动画,最后配上相关的彝族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必然能产生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对于碑刻古籍,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场景重现,制作3D动画碑林进行展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8]。除此之外,应不失时机地将商业化运作与彝文古籍保护相结合,通过周边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受到彝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促成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

6 彝文数字化古籍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

彝文古籍数据库建设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投入较大,如果要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这就涉及到古籍如何避免非法商业利用的问题。目前,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数字化古籍文献的版权。

6.1 利用先进的版权保护技术

现有版权保护的技术手段主要有水印、数字证书和PKI体系等。为了有效地追踪版权的归属信息,建议采用水印技术。如基于二值图像水印的古籍数字化图像版权保护技术,利用小波变换和余弦函数变换相结合的数字水印技术等[9]。由于彝文古籍大多是由两种对比度极强的颜色组成的二值图像,因此前者的技术更加适合,其原理是先对水印信号置乱加密以提高安全性,然后将水印信息嵌入到数字资源中,在进行版权鉴定时,提取水印解密后和原数据对比,如果一致,表明对其具有版权,反之则说明对该图书不具有版权,从而为其版权归属提供参考依据。

6.2 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与支持

数字化古籍文献的版权保护,还要靠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古籍数字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古籍的“文献保真”和“文献整理”的界定和处理原则,纸质古籍产品对应电子产品的著作权界定,数字化古籍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特殊性等问题,都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加以解决。古籍数字化虽然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览古代文献,但对于立法原则的争议也比较多。比如近年来我国涉及“古文点校”成果电子化的著作权纠纷,有的学者认为基于事实和对事实的思想观点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人阅读古籍只能通过点校版本阅读,古代文献的点校者和出版者应当受到保护。对于此类古籍知识产权立法的争议,立法时既要考虑符合著作权法基本原理,又要使点校者和出版者受到合理期限的保护。

7 结语

通过彝族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建设彝文古籍数据库,开发相关扩展功能,开拓数字化彝文古籍利用的新方式,是目前彝族古籍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也是弘扬彝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彝文古籍整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数据库的建成将为彝文古籍研究者提供一个便捷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利器,满足新时代彝文古籍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彝文古籍数字化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 ] 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110-119.

[ 2 ] 杨楠郡.修复彝文古籍基本方法回顾[J].云南档案,2013(4):35-37.

[ 3 ] 栾伟平.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明别集丛刊”项目的工作体会[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84-86,121.

[ 4 ] 傅荣校,翁敏曦.档案数字化扫描与存储格式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2):61-64.

[ 5 ] 张旺强,祝忠明,卢利农.几种典型新型开源机构知识库软件的比较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7-24.

[ 6 ] 郭春凤.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2(12):49-51.

[ 7 ] 徐清,石向实,王唯.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7(3):95-97,79.

[ 8 ] 朱宗晓,王江晴,田微,等.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传播[J].图书馆建设,2013(3):23-26,29.

[ 9 ] 张军亮,朱学芳.基于二值图像水印的古籍数字化图像版权保护及其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9):79-83.

第19篇:古籍善本鉴定

古籍善本鉴定

上海泓鼎拍卖公司大量征集古玩,古玩艺术品全国火热征集拍卖

公司: 上海泓鼎拍卖(庸盛投资)有限管理公司

发布人: 杨苏

手机: 183212074

52专业古玩鉴定拍卖运作请找 杨经理18321207452

CCTV鉴宝栏目合作强强联手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些年,收藏热在中国蓬勃兴起,古籍善本鉴定。 最近,来自法国一家专业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约为550亿元,中国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高达33%,而美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仅占30%,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拍卖市常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中国人已经超过1亿

作为远东大都市的上海,艺术品的交易与收藏占全国半壁江山,至今都是国际与国内的拍卖市场.我们去年的成交金额接近3个亿,11月份的成交率在47% ,走的比较好有明清瓷器,明清玉器,字画,杂项,象牙摆件等,上海鼎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为弘扬我国的古典艺术文化精髓,展示我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集团下属企业(上海泓鼎拍卖),现面向全国艺术精品参与全线鉴定、征集。

如果有藏品想出售,你可以把图片发到我的邮箱:1758366854@QQ.COM注明尺寸,留好联系方式,好及时的回复你

咨询热线:18321207452(征集部杨经理)

QQ联系号:17583668

54公司网址:www.daodoc.com

公司专家顾问团:

李宗扬: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业界称为:“神眼”、“圣手”是文物鉴定界不可多得的鉴宝大师

王中信: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北京鼻烟壶研究会副会长,古董鉴定《古籍善本鉴定》。

潘深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组组长,北京市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鉴博艺苑收藏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

刘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杂项专家、故宫博物院学术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程书国:北京中国文博学院鉴定专业毕业,分别对汝窑、钧窑、越窑、龙泉窑、吉州窑、洪州窑、长沙窑以及南宋官窑等窑,有独特的鉴别。

万金恒: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特约专家、中国陶瓷艺术品委员长。

王海峰:中国艺术品修复专家。

翡翠玉器鉴定拍卖(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玉器、高古玉、和田玉、新玉)

瓷器鉴定收藏拍卖(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瓷器、官窑瓷器、高古瓷、釉陶瓷)

名家字画鉴定拍卖(历代名家书画、水粉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书法、油画)

明清家具鉴定拍卖(明清家具,红木家具,黄花梨木家具、古典家具、硬木家具)

古玩杂项鉴定拍卖(木牙雕、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器、青铜器、碑帖善本)

用户ID: 10124928

公司: 上海庸盛投资有限管理公司

主营: 收藏古玩字画拍卖

价格: 面议

发布人: 杨苏

时间: 2012-6-7

邮箱: 1758366854@www.daodoc.com

手机: 18321207452

地 址:上海曹安公路1611号C区3楼。

第20篇:古籍的修复

古籍的修复

古籍修复历史

古籍修复历史悠久,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萌芽说法很多,大体有4种,第一种:在汉唐时代表作就是 龙鳞装也叫做鱼鳞装旋风装,此装裱技艺基本失传,现在天津的竹影法师还会此项龙鳞装的装裱技艺。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

1、

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古籍修复流派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所存在的派别和书画装裱的派别大体一致。解放后随着古籍修复艺人的岁数逐渐增长,后续无人或者技艺人相继另寻它路。沪派、蜀派、徽派、岭南、鲁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复的老艺人陆玉枢所传最后一名弟子与2004年左右停止修复,为津派最后一个名古籍修复艺人现为竹影法师。 古籍修复过程

古籍修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收到修复的书籍:这个过程是修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这个环节修复师傅要检查送来的古书的破损程度、珍惜程度。和书籍的持有者商讨价格、修复要求、修复时间。因为修复古籍需要把珍藏的书相当长时间放在修复师傅手里,所以一般修复师傅只为熟人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修复。从古至今修复师傅和古书持有者之间主要是口头约定为准,无凭证票据的存在,所以收到古书和客户商议领悟客户修复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

2:对书籍资料记录:1970年之前的修复都是把每页文字都要抄录下来以便修复时方便检查和配页。津派在2000年时把照相技术引入修复,将古籍做影像资料储存。比过去更加科学,但是因为涉及古籍版权问题,自竹影法师停止修复后,影像资料的储存在修复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馆工作的部分修复师傅继续沿用古籍修复中的,影像保存环节。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如果书籍现在的持有者是长期居住南方则选用白芨作为浆糊,如果长期居住北方则选用面糊作为浆糊。客户不同的居住地域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而且要向书籍的持有者询问书籍的年代、版本、曾经印刷地域,这点很重要,因为修复师傅对于古籍断代能力不高,所以询问下书籍持有者详细内容很必要。对于修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切:指的是修复师傅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

4:因为册页形制不同从第四部开始不一样。线装册页的第四步是拆线 5:拆纸钉

6:拆包角

7:清洗书页,师傅们根据各自流派配置专门的洗书水。

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表或者点镶。

9:装订

10:制作书函

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古籍修复展望

1998, 国家图书馆已经成功研究出,纸浆补书机。可以大大提高修书效率,代替各流派修书艺人的消失。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修书可以逐步代替人工修复。成为古籍修复的新的趋势。 古籍修复各派绝技

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但是因为不符合现代修复要求修旧如旧,所以这项绝技已经随蜀派的消失而消失。

2:京派绝技“珠联璧合”,把纸放在锅里和天然碱性溶剂混合,加入颜色后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被行业里面成为珠联璧合,此项技艺随着纸浆修补书机的发明。已经继承和代替了古代技艺。是现在最流行的修复方法。

3: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艺,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劈开后还能保证原来纸张厚度,即便是被劈开一千次依然可以如原来,不损伤纸张元气,犹如复制古书。在历史长河中因为此项技艺曾经多次险些外流,所以竹影法师弃艺后,因担心被书画作假人利用,将劈画工具、药物配方等都焚烧。因此津派随\"千波刀\"的消失而彻底消亡。现在有些书画修复师傅也会使用劈画,但是最多只能劈开2到5次,劈开后纸会薄,可以利用第2次托表弥补厚度,因为劈开后损伤书画严重,现在用的人也很少。与当年津派1千次都可以保证原来厚度和品质不可同日而语。根据现在书画界的研究,津派可能因为灵活掌握了“借尸还魂”和“珠联璧合”其中的奥妙所以创立了“千波刀”达到津派辉煌的顶峰。

4:杨派、苏派,两者相似度很高,但是在修复过程有明显的不同还是被分成不同的派别。其技艺的代表手法就是“浴火重生”,其手法与修复古画反铅,用白酒烧画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古籍修复是为了让纸章修旧如新。彻底消除霉菌而危害书籍的各种生物因素。 古籍修复浆糊

古籍修复里面浆糊被认为是首要机密。各门派不同配方比例不同。修复师傅很忌讳被问到浆糊如何调配。津派的竹影法师在06年时曾专门为北京年轻的古籍修复员,讲解过浆糊的使用。根据当时的场记配方如下。

明矾,明矾的作用是防止墨迹晕染古代有些书籍印刷时油墨里面添加了面粉,而且明矾本身可以防止霉病。缺点是明矾可以让纸酸化脆弱。

2:蜂蜜:蜂蜜作用是为了降低纸张的膨胀系数,对于点镶、和补虫眼很有作用。也有防止油墨晕染的作用。缺点是延长浆糊风干时间、而且容易招虫子。

3:花椒、桂皮:作用是可以驱虫缺点是容易改变纸张颜色

4:白芨:这个增加粘性,缺点是以后再有人修复时不容易揭裱、北方天气干燥。加多后容易皱缩。天津艺术博物馆基本90%的画都是杨派修复,就有大量皱缩、崩裂等情况因为是按照南方浆糊配方加入过多白芨。所以在北方存放画面无法平整。

古籍保护中心岗位职责
《古籍保护中心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