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策划书

校史策划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4 23:41:00 来源:策划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校史策划书

“展自我风采,绘常大未来”校史宣讲活动

主办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三系团总支学生会

活动时间:2010年5月19日(周三)

活动背景:

江苏工业学院正式更名常州大学。自此,常州历史上有了第一所综合性大 学,从此迈入“大学”时代。 为共同见证三十二载风雨历程,真实还原学院成长发展的历史面貌,全力塑造常州大学崭新象,充分展示常大校友风采,现向举行校史宣讲竞赛。 活动目的:

为常州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所大学而庆贺。

活动形式:

1.选手自由抽取演讲主题

主题:?杰出校友 ?校园环境 ?就业优势

④学习生活

⑤怀德学院历史

⑥师资力量

⑧校园文化 2.参加选手准备10分钟主题自由演讲,并准备ppt。

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

2.介绍到场嘉宾,评委,观众 3.选手分a,b,c三组比赛 4.每组比赛完毕后请评委点

5.即兴演讲(每组选手规定同一个话题,限时一分钟) 6.a组点评完后穿插于晶晶民歌 7.b组点评完后穿插观众互动,校史知识问答 8.所有选手比赛结束后请有关专家点评 9.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为其颁奖篇二:校史学习活动策划

校史学习活动策划书10月19日法学一班校史校纪学习竞赛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新生入学,对安师大历史了解不深。新生的校纪观念不能与安师大接轨。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此次校史、校纪学习活动为了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安师大的历史环境和建设情况。近期,同学们对大学生活已基本熟悉,但是对于安师大了解不深。所以团委决定开展这次活动,让同学更深地了解安师大,和安师大建立感情,在安师大开心地学习、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师大人。

三、活动名称:

安师大法学院法学一班校史、校纪知识竞赛。

四、活动形式:

知识竞赛。

五、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校纪,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进取不违反校纪。 2.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掌握安师大的基本校园历史,认识为安师大做出贡献的几个人。

3.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能够锻炼同学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4.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六、活动开展:

活动主题:校史、校纪学习

组织人:团支书、宣传委员。

组织时间:10月12—10月23日。

举办时间:10月19日8:30 活动时间:10月14日晚7:30—8:50 活动地点:2050405

七、活动内容: 1.开卷考试,考校史、校纪内容。选出最好成绩同学24名。组成6个小分队进行知识竞赛。

2.知识竞赛。

八、活动具体方案:(表格形式) 1.组织考试。(60min) 2.团委讲解团委将要举行的活动或者将要做的安排(10min)。 3.主持人宣布竞赛开始。 4.由副1主持人开始简要介绍题目的类型以及规则(3min)。 5.由副2主持人简要介绍校史、校纪(5min)。 6.主持人开始提问(题目为选择题,每道题的提问时间为(0.5-1min)。 7.问题解决。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为1分钟。当主持人宣布开始时,小组组长开始举牌(a,b,c,d)。

8.宣布答案(并举出实例来说明此题目答案的正确性。时间为1min)。 9.如果同学进行拓展知识的话,演出会议时间。(1~2min) 10.题目为20道题目(20*2.5=50min)。 11.副1主持人活动总结(5min)。 12.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会场布置人员进行收尾工作。(20min)

十、活动预算:

制作班旗、制作题目答题牌、制作题目试卷、制作纸质发言稿或者材料。(表格形式) 十

一、活动细节: 1.活动规则:

1.1.题目分为20个题目。每题选项正确3分,能说出解析给2分。满分100分。 1.2.每小组在主持人说完题目后举牌说出答案。 1.3.每题给予讨论时间为1min。 1.4.由计分员统计得分,获得最高分者得胜。 1.5.第一名有0.3学分;第二名有0.2学分。 1.6.每小组在答题时有1次场外求助的机会,但是组员不能说话,参与的同学可以说出正确的选项与解析的奖励0.1学分。 1.7.如果小组人员现场翻看答案或者搜索网络视为犯规。发现一次扣3分。 2.活动负责人和参与人员:

王园园、宋琴、汤明珠、王文平、郭臻。 3.人员安排:

活动统筹:王文平。(正在寻找) 纪律维持:杜冠辰

计分员:汤明珠

主持人:王园园

会场布置:宋琴、4.问题:

开卷考试题目30题:(王文平) 20题加一道三道附加题。(郭臻负责20题,王文平负责3道附加题) 5.活动预案:

如果有同分的情况,则用附加题进行提问,区分分数。

如有组员用手机的情况,则判为失分扣3分。 6.活动细则:

活动策划:对活动进行规划,人员部署,财务预算等。

活动负责人:对于其他同学的工作进行指导,进行纠正,其他同学的工作都应该了解,如果其他工作人员有需要,进行配合并帮助。

纪律维持人员:负责会场的秩序,并检查有无违反活动规则的同学,配合会场布置人员布置会场。

主持人:根据活动内容分别做好发言稿。主主持人配合计分员统计分数。 计分员:应事先了解答案的细则,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会场布置人员工作包括:购买物品,布置会场,服务。篇三:校史讲座策划书

“知校情校史 明爱校责任” -校史宣传讲座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014年12月

校史宣传讲座

一、活动背景

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历一百一十余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内,培育了无数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作为一名交大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交大一

百一十余载的历史,感受交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无数杰出校

友的光辉事迹。

二、活动目标

通过此次讲座,加强同学们对我校历史及名人事迹的了解,增强

作为一名交大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借此活动向大家进一步宣

传校史,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三、活动意义

此次讲座的召开,可以加强同学们对我校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自

豪感和使命感,以激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

未来,为我校留下光辉的一笔;同时,我们班通过参与此次活动的召

开,能锻炼自身工作能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同学们之

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四、活动时间 2014年12月

五、活动地点

待定

六、参与对象

全校同学

七、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活动前两周,组织班委内部会议,讨论活动期间的流程和注

意事项,并将各工作分配到各个小组。 2.活动前一周,邀请西南交大大使团,约定好具体时间及地点。 3.活动前一周,组织班委制作海报、以及传单。 4.活动前一周,由同学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5.活动前一周,请同学完成场地申请。 6.由机械研会同学提前做好会场安排布置工作。 7.由机械研会同学做好物料分配工作(包括印制海报、传单及

为主讲老师准备矿泉水等)。

(二)活动安排

1.活动前三天各小组分工张贴海报(食堂门口、宿舍门口宣传

栏各一张)。 2.活动流程

(1)安排同学们入座(由机械三班班委负责-提前十五分钟清

场)

(2)由主持人致开场辞并介绍到场嘉宾。

(3)邀请西南交大大使团开展西南交大校史讲座。

(5)学生自由提问交流。

(6)由主持人主持校史提问抢答环节,参与同学均赠送奖品

(笔记本)一个。

(7)校史提问抢答环节结束后,主持人总结感想并致谢。

(8)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 3.机械研会同学做好照片采集工作。

(三)活动后期 1.会议结束后场地的打扫、整理(由机械三班班委负责)。 2.做活动总结,宣传委员杜店坤同学写新闻稿。

八、注意事项

1.活动前期准备阶段,审批及硬件资源应申请到位。 2.相关工作人员应准时到场,无故不得缺席,有事必须请假。 3.主持人提醒到场人员将手机调成静音或振动,注意会场气氛。 4.所有人员应保持场地整洁。 5.机械三班同学注意场地座位的合理安排。 7.有突发事件由机械研会同学统筹安排人员。

九、活动经费

海报十张 元

横幅一个 70元

农夫山泉矿泉水(两瓶) 4元 笔记本奖品8个 元

合计 元篇四:校史活动策划书 校史知多少(待定)

策划书

东华大学校史馆

目录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准备 ?活动流程 ?活动预算

?注意事项 ?活动主题 校史知多少 ?活动目的

东华大学六十周年校庆刚刚过去,作为一名东华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东华大学六十载的历史,感受东华的文化沉淀。借此活动向大家进一步宣传校史,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大厅 ?活动准备

(一)活动宣传

首先,我们需要在活动当天正式开始活动前将会场布置好,主要是大学生活动中心内部的一个摊位。具体的布置要求如下: 1.用粉色气球围城一个直径为2.6米的圆圈 2.在一固定的直径上分别空出可供一人行走的区域,让pk选手进入圈内 pk 3.在活动摊位上方悬挂标有本次活动主题的红色横幅 4.在圆圈的左侧,即正对大学生活动中心正门口的方位摆放两张长桌,用

来放置我们的各种活动奖品和活动道具 5.在横幅下方和长桌附近摆放kt板,kt板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校史馆和我

校历史的相关介绍和知识 ?活动流程

第一部分:有奖问答

中午于食堂向学生派发附有一道校史小问答题目的传单, 说明活动规则,学生可利用午饭时间准备答案。

饭后有答题意向的同学可持题目前往大活一楼设摊处回答所得到的问题,回答正确者获得纪念笔一支。答错或观看的同学可赠送纪念书签一枚。回答正确的同学可询问是否有意愿进入第二轮游戏。 第二部分:擂台赛

介绍: 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设摊,用气球围成一个圈,搭建擂台。奖品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轮: 学生自愿报名,工作人员随机挑选两位同学,进行校史知识的对抗。答题结束,败的一方淘汰,可于工作人员处领取五等小礼品。胜利者可进行下一轮,接受同学的挑战,也 可放弃,拿走五等奖品,游戏重新开始,工作人员再次随机挑选两名参赛。

第二轮:如胜利者选择继续,则进行第二轮,挑选台下一名选手进行比赛,若挑战者失败,可领取五等小礼品,擂主此时已有五等和四等奖品,可选择继续或放弃并领走这两项奖品。如挑战者挑战成功,则可获得四,五等奖,同时也可选择进入第三轮继续挑战或放弃并且拿走礼品。而此时,失败的擂主可以拿走他上一轮获得的四五等奖。 游戏依照上述规则进行,直至第五轮,如有参赛者通全关,可拿走一至五等奖。游戏重新开始。

第三部分:the voice of dhu 在我们的活动长桌上摆放一本小册子,让同学们在上面书写自己对校史馆想说的话。 横幅签名

目的:通过大家对校史馆的意见、建议来改进我们校史馆今后的各项活动和工作 形式: 1.让同学们在名为“the voice of dhu”的小册子上写下自己对校史馆想说的话,可以是对我们现存活动的意见,或者是想通过校史馆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或者是想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得有关校史信息,或者是对校史馆的寄语等等。 2.活动当天每人在小册子的一页上进行书写,写过即翻入下页,不用担心被其他同学看见,书写的颜色和形式不收任何限制,也可以直接画画,是否留下姓名可依学生自己而定。 3.活动结束后找具有美工特长的学生帮忙将小册子进行绘图美化 4.最后,将小册子放到校史馆的前台,既可以让以后参观的同学浏览,也方便他们继续关注校史馆继续留下宝贵的意见。对于有提问的方面,我们也会做出回答。 ?注意事项 活动准备期 1.2. 活动策划需在活动开展时间之前一星期完善并获得审批;

活动物资需要在活动开展之前1天准备好,以便提前检查活动物资是否齐全和可用,包括准备备用物资;篇五:校史知识竞赛策划书

商校悠悠情,文秘展英姿 10wm01 洪湜

一,活动主题:爱校,爱专业

二,班会题目: 商校悠悠情,文秘展英姿----校史,专业知识竞赛 三,活动背景,目的:

1、为响应学校百年校庆宣传,鼓励学生用行动来迎接校庆,将爱校落实到行动.

2、了解本校学生对学校历史的熟知程度并对其进行调查;通过活动让大家了解未知的一些知识; 拓展学生的爱好,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建立学校和谐文化气氛.同时,此次活动也能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她们可以利用这次活动放松片刻.

3、除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次活动的开始也能让学生们对学校,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新的感觉,这能够激发她们对自己未来的展望,给她们一个很好的发展计划和平台。

四,活动时间:2011年11月8日下午

五,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六,活动对象:本班班主任老师,全体同学及实习老师

七、活动内容:

以知识竞赛活动为载体,组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迎接学校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学习并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认识和理解我校的发展宗旨,增强爱校爱专业情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八,活动详情: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2、奏唱国歌

3、全班合唱班歌

4、风采展示:各参赛队伍选代表作自我介绍,介绍本方阵名称,口号并阐明含义。

5、主持人宣读竞赛规则

6、正式比赛:

(1)“歌声迎校庆,青春赛风采”:各方阵分别上场合唱校歌,由吴老师担任评委,选出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分别加20,15,10,5分。 (2) “商校在我心,校史常铭记”: a、阵地狙击(必答题),每组选出一位答题代表,回答由主持人抽中的题

目。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答题代表加个人分8分。 狭路相逢(抢答题),主持人说开始之后抢答,任何人均可抢答。

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答题者加个人分6分。 c, 最后冲锋(风险题),设3套题,每套题分别由分值20,15,10,5分四道题目组成,题目难度随分值增加而增加,低分方阵优先选题,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答题代表分别加相应个人分16,12,8,4分。 d, 终极对抗(加赛抢答题),分数相同的两组之间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或犯规则对方加分。

7、主持人邀请评委点评

8、主持人宣读分数,并宣布最后结果,评委颁奖。

九、注意事项:

活动正式开始后,维持活动的正常秩序,包括纪律、卫生,更重要的是调动活动氛围,避免有冷场的现象,加强配合其它各项目工作人员工作。

十、竞赛规则:

此次竞赛分为“歌声迎校庆,青春赛风采”和“商校在我心,校史常铭记”两部分,第一部分由评委打分,第二部分由学生竞赛得分,所得分数均计入总分作为最后评奖依据。

十一、程序及其答题细则:

第一环节:必答题

1、该环节设8道题,各方阵分别回答2道题,分别是选择题,判断题,每题10分。

2、答题规则:

从一号方阵依次开始答题,一人答题,其他人不能提示,如有犯规,将被扣除相应分数。主持人念完题目后计时30秒内答题完成。答题正确加10分,答题错误、超时或弃权不得分,也不扣分。答题代表加个人分8分,答错不扣分。

第二环节:抢答题:

1、该环节共设有20道题,每题8分。

2、答题规则:

主持人念题完毕,说“抢答开始/计时开始”后各方阵方能站起抢答,抢答成功者代表本队答题,其他人不能提示,答题队员应在30秒内答题完成。答题正确加8分,答题错误扣8分;抢答犯规(主持人说“抢答开始/计时开始”后,队员才能开始抢答;队员不得提示)、没有按时答题以及答题超时都将被扣除8分。

某队抢答犯规时,取消此题抢答权利,其他队伍继续重新抢答。

第三环节:风险题:

1、该环节设有分值不等的题目12道,分三轮进行,分值分别为20,15,10,5分。回答的顺序由上一轮回答所得分数决定,所得分数低者有优先选题权。

2、选定相应分值的题目后,每队选出一名选手进行回答,其他队员不可提示、b、补充,60秒内答题完毕,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加相应分分值,超时和回答错误扣除相应分值。答题代表分别加相应个人分16,12,8,4分。回答时可申请向本方阵其他同学求救,但分数减半,个人分加给被求救同学。

第四环节:加赛题:同一赛场有两支代表队以上的分数相同,启用加试题,加试题所得分数不计入总分,仅供排名使用。

十二、预期效果:

穿插在紧张的学习中,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有老师的指导下和各位同学的配合,知识竞赛进行的非常顺利。同学们踊跃参与,热情高涨, 自我表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开学时那胆怯到现在的任意发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活动,增添了同学们对学校和专业的热爱以及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缓冲了许多同学的学习压力。此次班会使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让本班在精神风貌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 通过班会提高了同学们热爱学校、热爱专业、热爱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校从现在做起,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老师、爱我们的专业、爱我们自己!

附题目:

第一环节:必答题

1、商务英语专业从2001年创办,每届都在广交会实习。√ 1964年省商业职业学校的培养学制是多少年? a a 一年 b 两年 c 三年

2、我校在1994年被评为“国内贸易部重点中专学校” √ 1964年省商业职业学校有哪些专业? a a 会计、统计 b 物价、管理 c 物价、会计

3、我校在1992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中专学校” × 1953年省贸易干部学校的校址位于? c a 南海大沥 b 白云区大朗

c 海珠区客村

4、文秘专业在1987年创办时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 √ 省商业职业学校全体师生下放到“五七”干校后哪一年复办? b a 1970 b 1972 c 1974 第二环节:抢答题:

1、外语外贸学部“商务英语”专业创办于哪一年? 2001

2、1953年省贸易干部学校的校址在哪里? 客村

3、校园十景之葡萄廊位于男生宿舍7号楼旁 错误

4、广东省商业学校哪一年在南海大沥复办? 1972

5、校园十景之荷塘月色位于何处? 爱校楼前

6、请说出我学部文秘专业的一个实习单位? 荔湾区政府、公安局、

人事局、科技局

7、我校成立于哪一年? 1951

8、校园十景之木棉红意为让商校学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错误

9、我校被评为省中职学校“文明校园”是在哪一年? 1993

10、省商校在南海大沥复办的旧址现在属于那个学校? 省财经学校

11、校园十景之曦月园的含义出处是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正确

12、国际商务专业创办于哪一年? 2005

13、我校迁到广州滘口是在哪一年? 1976

14、我校在哪一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 1993

15、1968年广东省商校被迫停课,师生被下放到哪里? 英德“五七”干校

16、校园十景之双亭分别叫什么名字? 芳菲亭、沧浪亭

17、今年10月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第几届? 110

18、校园十景之思源塔的含义是什么? 饮水思源、感恩回报

19、1964年省商业职业学校共招收学生多少人? 176 20、“蜿蜒曲折的流水溪涧,配上古朴自然的亭廊、逼真

的塑石码头、古色古香的曲桥,并结合现代的游乐项目,成 为一个老少同乐、观景休闲的好地方。游走其中,索溪探花,

犹如来到世外桃源。明代洪英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

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得意时心平气和,失

意时不以己悲。”这是对校园十景中哪一景观的描述? 庭前花园

第三环节:风险题

1、5分题:“人事助理”不属于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 × 10分题:省商校全体师生下放到“五七”干校改造是哪一年? c a 1964 b 1966 c 1968 15分题:请说出文秘专业的任何一个就业方向 行政及企事业单位管理 员、档案员、办事员及

业务员等相关工作。

20分题:说出校园十景之向往广场的由来和含义. 因青少年憧憬未来的雕塑而得名。茅盾《创造》二:“ 君实在二十晔时,满脑子装着未来生活的憧憬。未来,神秘的未来,幸福的未来,我们的心憧憬着未来!希望同学们成为家庭的希望、商校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发奋图强,为祖国,从小立志成才。

推荐第2篇:校史讲座策划书

“知校情校史 明爱校责任”

-校史宣传讲座

策 划 书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014年12月

校史宣传讲座

一、活动背景

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历一百一十余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培育了无数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交大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交大一百一十余载的历史,感受交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无数杰出校友的光辉事迹。

二、活动目标

通过此次讲座,加强同学们对我校历史及名人事迹的了解,增强作为一名交大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借此活动向大家进一步宣传校史,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三、活动意义

此次讲座的召开,可以加强同学们对我校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以激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我校留下光辉的一笔;同时,我们班通过参与此次活动的召开,能锻炼自身工作能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四、活动时间 2014年12月

五、活动地点

待定

六、参与对象

全校同学

七、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活动前两周,组织班委内部会议,讨论活动期间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将各工作分配到各个小组。

2.活动前一周,邀请西南交大大使团,约定好具体时间及地点。 3.活动前一周,组织班委制作海报、以及传单。 4.活动前一周,由同学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5.活动前一周,请同学完成场地申请。 6.由机械研会同学提前做好会场安排布置工作。

7.由机械研会同学做好物料分配工作(包括印制海报、传单及为主讲老师准备矿泉水等)。

(二)活动安排

1.活动前三天各小组分工张贴海报(食堂门口、宿舍门口宣传栏各一张)。2.活动流程

(1)安排同学们入座(由机械三班班委负责-提前十五分钟清场)

(2)由主持人致开场辞并介绍到场嘉宾。

(3)邀请西南交大大使团开展西南交大校史讲座。

(5)学生自由提问交流。

(6)由主持人主持校史提问抢答环节,参与同学均赠送奖品

(笔记本)一个。

(7)校史提问抢答环节结束后,主持人总结感想并致谢。 (8)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 3.机械研会同学做好照片采集工作。

(三)活动后期

1.会议结束后场地的打扫、整理(由机械三班班委负责)。2.做活动总结,宣传委员杜店坤同学写新闻稿。

八、注意事项

1.活动前期准备阶段,审批及硬件资源应申请到位。 2.相关工作人员应准时到场,无故不得缺席,有事必须请假。

3.主持人提醒到场人员将手机调成静音或振动,注意会场气氛。

4.所有人员应保持场地整洁。

5.机械三班同学注意场地座位的合理安排。

7.有突发事件由机械研会同学统筹安排人员。

九、活动经费

海报十张 元

横幅一个 70元 农夫山泉矿泉水(两瓶) 4元 笔记本奖品8个 元

合计 元

推荐第3篇:校史宣讲策划书

“展自我风采,绘常大未来”校史宣讲活动

主办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三系团总支学生会

活动时间:2010年5月19日(周三)

活动背景:

江苏工业学院正式更名常州大学。自此,常州历史上有了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从此迈入“大学”时代。 为共同见证三十二载风雨历程,真实还原学院成长发展的历史面貌,全力塑造常州大学崭新象,充分展示常大校友风采,现向举行校史宣讲竞赛。

活动目的:

为常州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所大学而庆贺。

活动形式:

1.选手自由抽取演讲主题

主题:杰出校友

校园环境

就业优势

④学习生活

⑤怀德学院历史

⑥师资力量

⑦专业设置

⑧校园文化

2.参加选手准备10分钟主题自由演讲,并准备PPT。

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

2.介绍到场嘉宾,评委,观众

3.选手分A,B,C三组比赛

4.每组比赛完毕后请评委点

5.即兴演讲(每组选手规定同一个话题,限时一分钟)

6.A组点评完后穿插于晶晶民歌

7.B组点评完后穿插观众互动,校史知识问答

8.所有选手比赛结束后请有关专家点评

9.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为其颁奖

推荐第4篇:校史知识竞赛策划书

交大辞典

北京交通大学第二届校史知识竞赛暨校史馆志愿讲解员选拔赛策划书

目录

(一) 活动主题

(二) 活动目的

(三) 主办单位

(四) 活动时间

(五) 活动地点

(六) 活动流程

①初赛 ②决赛

(七) 安全预案

(八) 附录部分

一、活动主题:传承百年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二、活动简介: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校史知识竞赛,第二部分是校史馆志愿讲解员选拔赛,时间大概为四月末。

三、活动目的: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刚刚过去,在回首祖国六十年的沧桑巨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交大百余年校史的宣传。作为一名交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了解母校的历史,感受交大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继承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优良文化传统。此活动也是继开学为新生进行校史讲解后的又一次校史熏陶,进一步加深全校师生对交大理事的了解,给大家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让参与的师生都能铭记校史,同时我们也将面向全校招募校史馆讲解员,为传播校史的志愿者队伍注入新的力量。

面向对象:这次活动主要是面向全校09级新生,也鼓励其他年级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主办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扬帆”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四、活动时间:

预赛时间:2010年3月29日中午12:40-13:40 决赛时间:2010年4月11日晚上7:00—9:00

五、活动地点:

预赛:普通教室(待申请) 决赛:中心报告厅(待申请)

六、活动流程:

①初赛

宣传工作:

一、面向全校的宣传:

1、在主区和东区各食堂门口发放传单

2、特思上发帖

3、制作宣传海报,放在宿舍楼门口显眼位置或是宣传栏中

4、争取联系广播站、校园电视台,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二、面向学院的宣传:

1、在学院网发布竞赛相关通知

2、向各班下发活动通知

3、向各班班长、团支书通知竞赛信息并要求其向班级同学转发

三、面向其他学院兄弟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1、联系其他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负责人通知竞赛相关事宜,邀请其派选手参赛

2、争取该青团在其所在学院为竞赛扩大宣传力度。

初赛安排:

预赛时间:2010年3月29日中午12:40-13:40 预赛形式:以闭卷笔试的方式,每个代表队3人共同完成答卷。 前期准备:

报名工作:策划部3人 负责人:李成华

工作:负责各代表队的报名及联系事宜

教室申请:办公室1人 林德花

工作:申请主区两个教室为笔试地点 初赛试题:策划部4人 马晓伟 李成华 陈载朝 王娅楠

工作:初赛赛题的命题工作并发放电子版校史资料 考场监考:策划部6人

负责人:马晓伟 王娅楠

工作:保证考场纪律,确保成绩真实有效

初赛流程:

比赛时间:3月29日中午12:40参赛队准时开始答卷。 比赛采用笔试形式,12:40准时分发试卷。教室布置以及赛后整理由马晓伟负责组织。试卷的批改,决赛名单的确定由马晓伟负责

②决赛

1)决赛时间:4月11日晚上7:00-9:00 2)决赛地点:中心报告厅

3)决赛形式:决赛以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穿插观众互动。

前期准备:

场地申请:办公室1人 陈熙怡

工作:申请中心报告厅为决赛场地 通知决赛时间地点:知行部1人 车雨锦

工作:通知决赛时间地点决赛及让每个代表队自

备自己的宣传海报。

联系校史馆:宣传部1人 王焕栋

工作:联系校史馆,组织决赛选手实地参观 试题准备:策划部2人 宣传部2人

负责人:陈载朝 马晓伟 王焕栋 彭钊

工作:决赛试题准备

PPT制作:策划部2人 王娅楠 李成华

工作:制作决赛PPT 请柬制作与发放:办公室2人

负责人:罗加权

工作:制作请柬并负责发放

宣传条幅、证书制作: 外联部2人

负责人:李家斌

工作:制作一条15米的冠名条幅

宣传工作:宣传部6人

负责人:乔木

工作:决赛前的宣传工作

朗诵人:待定 朗诵词:交大校歌 视频制作:办公室2人

负责人:余明捷

工作:制作朗诵时背景视频 评奖方式:

预赛根据各队得分总分取前六,根据决赛最后得分,评出

一、

二、三等奖,并根据现场表现评出2名个人风采奖。

奖励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均颁发获奖证书;个人风采奖二名,颁发荣誉证书。本次比赛获奖同学的思想测评加分以《学生手册》上的规定为准。

竞赛流程:

5:00—6:00组委会工作人员安排布置会场。志愿者团相关工作人员到位,一切竞赛用品到位。

6:00-6:50,观众入场:参赛队伍及亲友团、外校观众到场,维持会场秩序。安排2名礼仪负责在门口签到,并保管好签到箱,留在抽奖环节交给主持人。大屏幕播放校史视频。礼仪到位,各工作人员就位。

6:50—7:00,嘉宾入场。安排礼仪迎接。

7:00开场:配乐诗(交大校歌歌词)朗诵;主持人做开场白,介绍嘉宾,评委。

嘉宾(待定)致开幕词并宣布比赛开始.主持人介绍决赛队伍(介绍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口号),决赛队伍上场。通过视频参赛队伍作自我介绍和展示,提出自己的口号,并向台下亲友团及观众示意。一个代表队的台风和台下亲友团的宣传最后加进总评成绩。 7:30,竞赛的比赛环节开始,首先由主持人介绍比赛大体流程;每个环节开始前由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和现场答题形式等信息。选手做准备。主持人读完题,选择题30秒内回答有效,问答题90秒内回答有效。主持人将提示“准备时间到,请答题”来示意参赛选手。回答问答题时,由工作人员举提示牌提示时间到.

(一)源远流长---必答题

本环节共有10道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连线提三种。在主持人读完题目的后,各组选手分别在各自答题板上作答,限时60秒,时间结束后,6组参赛选手共同亮题板。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不扣分但全组成员要接受特定工作人员用道具进行惩罚。

(二)流金岁月---猜词题

本环节共有九组题,每组题共20个词语,比赛前,各参赛队伍从9组题中任意抽取一组,每个参赛队伍按队伍序号依次派出2人参加,其中一人面对屏幕,另一人背对屏幕,面对屏幕者可以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表达让对方猜到屏幕上出现的词语,表述过程中不许提及所猜词中的任何一个字,也不许用英语等其他语言进行直译,限时60秒,不会的词可选择“通过”,每个词分值为10分。当时间结束或者词语猜完时,比赛结束。

(三)---观众互动

主持人将向观众进行提问(问题要相对简单),参与回答并答对的观众将会有精美礼品赠送。互动结束,节目欣赏。 (四)激流勇进---论述题 本环节为虚拟讲解,要求由小组推优完成,讲解内容为校史馆藏品,限时5分钟;比赛之前,选手抽签决定各组将要讲解的内容,由工作人员提供相关藏品的资料。参赛小组全部讲解结束后,由主持人现场随机抽取12名大众评委,大众评委根据选手表现将贴纸贴到最满意的小组台前,贴纸张数乘10即为该组选手人气分;然后由评委老师现场点评,按百分制依次给予不同分数。最后将人气分和专家评分综合即为该小组最后得分。(最后得分=人气分+专家评分×5)

(五)再创辉煌--风险题

此环节设置不同分值题目若干,大屏幕上给出题目的相应提示,主持人宣读提示并宣布开始后选手才能开始抢答,否则视为违规并扣除该队10分;选手得题后,根据提示决定自己答题还是将该题卖出。如果得题选手决定卖题,其他小组可以用自己的所得分进行竞拍,然后由得题选手决定买家。交易完成后,得题选手加上卖题分值,买家减去相应分值。最终的得题选手将进行回答,回答正确时加上该题的固有分值,回答错误则减去相应分值。

(六)第二轮观众互动---抽奖环节

由主持人从签到的观众中抽出10名幸运观众,并分发礼品。 8:30,嘉宾总结。

这段时间抓紧时间计分,并及时送到主持人手中,还要把证书上的名字填上。

8:40,宣布比赛结果,公布获奖队伍,每队出一名代表上台领奖,嘉宾和礼仪向获奖选手代表颁发证书及奖品。(颁奖嘉宾待定)颁奖顺序为个人风采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大屏幕此刻播放相应背景音乐。

8:50,主持人致结束语,嘉宾和选手合影。 8:55,欢送嘉宾退场,观众由后门及东侧门疏散。 9:00,竞赛圆满结束,会场整理。

现场人员安排:

PPT播放:策划部2人 王娅楠 李成华 分数统计:知行部4人

负责人:陆瑶 马娟 车雨锦 计时:办公室2人 林德花 陈熙怡 现场摄像:宣传部4人

负责人: 乔木 彭钊

场地安排及会场秩序:策划部3人 外联部3人 知行部3人

负责人:马晓伟 陈载朝 张骁 赵俊铎 工作:负责比赛场地的布置及会场秩序的维持

机动:外联2人 办公室2人

负责人:李家斌 罗加权

工作:负责互动环节的话筒递送奖品递送

主持人:2名 会场音响:宣传部3人 负责人:王焕栋 王海 余明捷

工作:保证音响设备的正常并负责背景音乐的播放 礼仪:4名

负责人:尹怡晓 向杰颖

工作:安排礼仪迎宾,签到,为领导续水,颁奖。 物品准备: 请柬 20 抢答器 6个

记分牌 6个

题板 6个 笔 10支

麦克 8个(两个备用)

音响 1套 评分表 30 获奖证书 8个(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

3名,另设个人风采奖两名)

矿泉水 3箱

标签 嘉宾席、选手席和亲友团 双面胶 5个

提示牌 2个(分别写有“30秒”和“时间到”) 奖品

购观众奖品30份,获奖选手奖品18份。 笔记本 2台 计算器 3个 团旗 1 横幅 1 海报 2 相机 3

十、安全预案:

由主席团组织各部门之间统一协调及时解决突发紧急事件。

北京交通大学“扬帆”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策划部

2010年3月17日

推荐第5篇:校史知识竞赛策划书

“缘结东大·知校爱校”校史校识竞赛

一、活动目的

通过举办校史知识竞赛,一方面加深东大学子对母校的全面了解,增强大家感恩、爱校的东大情结;另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祝福母校、增进同学间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进而营造出凝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4月8-10日地点:初赛:机电馆???决赛:机电馆???

三、参赛对象

我院研一学生,各班自行选拔5名学生。

四、活动流程

1、报名

各班长自行选拔5名班级同学,填写表格(见附件1),发送至715263567@qq.com,文件标题“机硕XX班校史参赛名单”进入决赛。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4月7日晚10点。

2、初赛(笔试)

参赛同学自带中性笔,于2014年4月8日晚6点半,到达机电馆???教室,参加笔试。

初赛试题包括:光辉校史,校园常识,院士风采,组织机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国际合作等内容。

注意:

1、谢绝作弊,手机关机,不得带任何资料;

2、凡作弊

同学一律取消参赛资格,视为放弃比赛。

3、初赛结果公布

2014年4月9日,在2013级硕士群及“东北大学机械13级研会”公共主页,公布初赛结果,初赛选拔16名同学。

4、晋级队员组队

初赛选出的16位队员将按照成绩分为4个队,具体如下: 第一队:1,8,9,16 第二队:2,7,10,15 第三队:3,6,11,14 第四队:4,5,12,1

3上面组队,网宣中心会公布到群共享,谢绝自行组队,队员不可调整。凡发现,有替换队员的队伍,取消比赛资格。若晚上有课,或者事假,请与刘同学18842585378联系。

5、决赛

上述四支队伍,请于2014年4月10日晚6点半,到达机电馆????教室,参加现场比赛。

决赛采用ppt形式,分为必答题,选答题,逆袭题决赛赛试题包括:光辉校史,校园常识,院士风采,组织机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国际合作,逆袭试题等内容。 注意:

1、谢绝作弊,手机关机,不得带任何资料;

2、凡作弊同学一律取消参赛资格,视为放弃比赛。

6、公布决赛结果及颁发证书

2014年4月10日晚,决赛结束后,当场公布结果,颁发证书。

五、奖项安排 一等奖 一个队伍 二等奖 一个队伍 三等奖 二个队伍

附表一

东北大学“缘结东大〃知校爱校”校史校史识竞赛评分表

附表

二、经费预算

费用估计:490元

推荐第6篇:校史知识竞赛策划书

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辉煌七十载,我与赣医齐奋进”校史知识竞赛。

二、活动背景:

金秋十月,正值母校七十华诞之际,在这举校欢庆之时,为了让新生了解赣医的辉煌历史,传承赣医的光荣传统,我们科技部和外联部一道,共同举办以“辉煌七十载,我与赣医共奋进”为主题的校史知识竞赛。

三、活动目的:

举办此次活动是为了让大一新生能通过这次活动了解我校的辉煌历史,并激发广大新生对赣医的更加热爱之情。

四、活动流程:

(一) 活动时间:9月13日18:40——21:30

(二) 活动的点:第一教学楼103教室

(三) 活动具体步骤:

本次活动面向第一临床医学院及护理学院十四个新生班级的同学,每个班出一个队,每个队5人,共十四个队。抽签决定每个队的序号。比赛分三轮,第一轮淘汰6个队,第二轮淘汰5个队,剩下三个队进入第三轮进行

一、

二、三名的角逐。以下是每轮的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轮:

此轮共有14组(A、B、C……..M、N)题,每组题有三个选择题和两个填空题,每个队按顺序出场抽题并答题。答题时间一分半钟。答对一道得十分,答错不得分,超时只按规定时间内所答的题算。最后按本轮每队所得分数从低到高淘汰6个队。

第二轮:

本轮采用抢答的方式答题,抢答的方式是每队派出一名代表,题目出现后,每队代表用手机拨打主持人的手机,谁先拨通则谁抢答到该题,答题时间为10秒。超时或答错则扣十分,答对得十分。第二轮共十题,基底分为100分。题型为选择题。最后按本轮得分由低到高依次淘汰5个队。 第三轮:

本轮剩下的三个队将角逐

一、

二、三名。分两个环节:

1、必答题:有3个连线题,依据上一轮分数由低到高各队依次选题(题目不知),有5根连线,答题时间为2分钟。答对给20分,答错不给分。

2、选答题:本环节有六道问答题。依据第二轮分数由低到高各队依次选题,这样每队就有两次选题的机会。有两道难题(40分),两道中等题(30分),两道简单题(20分)。选题的队选了题后可以答题也可以不答题,若答题答对了则得相应的分数,答错不但不得分,且另外两队得该队所选题的一半分;若不答,则把机会让给另两队,另两队如果选择答题就把答案写在纸上,答对就得相应分数,答错不得分,也可选择不答,选择不答也不得分。

最后,剩下的三个队将三轮所得的分进行累加,有分数高低分出

一、

二、三名。得分相同的队按答对题数的多少分出名次。每队的相应奖品。

五、备注:此次活动未尽事宜,解释权归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学生会所有。

六、活动主办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学生会

七、活动承办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学生会科技部外联部

策划部门:科技部外联部

推荐第7篇:校史知识竞赛策划书

商校悠悠情,文秘展英姿

10WM01洪湜

一,活动主题:爱校,爱专业

二,班会题目: 商校悠悠情,文秘展英姿----校史,专业知识竞赛 三,活动背景,目的:

1、为响应学校百年校庆宣传,鼓励学生用行动来迎接校庆,将爱校落实到行动.

2、了解本校学生对学校历史的熟知程度并对其进行调查;通过活动让大家了解未知的一些知识; 拓展学生的爱好,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建立学校和谐文化气氛.同时,此次活动也能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她们可以利用这次活动放松片刻.

3、除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次活动的开始也能让学生们对学校,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新的感觉,这能够激发她们对自己未来的展望,给她们一个很好的发展计划和平台。

四,活动时间:2011年11月8日下午

五,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六,活动对象:本班班主任老师,全体同学及实习老师

七、活动内容:

以知识竞赛活动为载体,组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迎接学校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学习并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认识和理解我校的发展宗旨,增强爱校爱专业情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八,活动详情: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2、奏唱国歌

3、全班合唱班歌

4、风采展示:各参赛队伍选代表作自我介绍,介绍本方阵名称,口号并阐明含义。

5、主持人宣读竞赛规则

6、正式比赛:

(1)“歌声迎校庆,青春赛风采”:各方阵分别上场合唱校歌,由吴老师担任评委,选出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分别加20,15,10,5分。

(2) “商校在我心,校史常铭记”:

A、阵地狙击(必答题),每组选出一位答题代表,回答由主持人抽中的题

目。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答题代表加个人分8分。

狭路相逢(抢答题),主持人说开始之后抢答,任何人均可抢答。

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答题者加个人分6分。

C, 最后冲锋(风险题),设3套题,每套题分别由分值20,15,10,5分四道题目组成,题目难度随分值增加而增加,低分方阵优先选题,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答题代表分别加相应个人分16,12,8,4分。

D, 终极对抗(加赛抢答题),分数相同的两组之间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或犯规则对方加分。

7、主持人邀请评委点评

8、主持人宣读分数,并宣布最后结果,评委颁奖。

九、注意事项:

活动正式开始后,维持活动的正常秩序,包括纪律、卫生,更重要的是调动活动氛围,避免有冷场的现象,加强配合其它各项目工作人员工作。

十、竞赛规则:

此次竞赛分为“歌声迎校庆,青春赛风采”和“商校在我心,校史常铭记”两部分,第一部分由评委打分,第二部分由学生竞赛得分,所得分数均计入总分作为最后评奖依据。

十一、程序及其答题细则:

第一环节:必答题

1、该环节设8道题,各方阵分别回答2道题,分别是选择题,判断题,每题10分。

2、答题规则:

从一号方阵依次开始答题,一人答题,其他人不能提示,如有犯规,将被扣除相应分数。主持人念完题目后计时30秒内答题完成。答题正确加10分,答题错误、超时或弃权不得分,也不扣分。答题代表加个人分8分,答错不扣分。

第二环节:抢答题:

1、该环节共设有20道题,每题8分。

2、答题规则:

主持人念题完毕,说“抢答开始/计时开始”后各方阵方能站起抢答,抢答成功者代表本队答题,其他人不能提示,答题队员应在30秒内答题完成。答题正确加8分,答题错误扣8分;抢答犯规(主持人说“抢答开始/计时开始”后,队员才能开始抢答;队员不得提示)、没有按时答题以及答题超时都将被扣除8分。

某队抢答犯规时,取消此题抢答权利,其他队伍继续重新抢答。

第三环节:风险题:

1、该环节设有分值不等的题目12道,分三轮进行,分值分别为20,15,10,5分。回答的顺序由上一轮回答所得分数决定,所得分数低者有优先选题权。

2、选定相应分值的题目后,每队选出一名选手进行回答,其他队员不可提示、B、

补充,60秒内答题完毕,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加相应分分值,超时和回答错误扣除相应分值。答题代表分别加相应个人分16,12,8,4分。回答时可申请向本方阵其他同学求救,但分数减半,个人分加给被求救同学。

第四环节:加赛题:同一赛场有两支代表队以上的分数相同,启用加试题,加试题所得分数不计入总分,仅供排名使用。

十二、预期效果:

穿插在紧张的学习中,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有老师的指导下和各位同学的配合,知识竞赛进行的非常顺利。同学们踊跃参与,热情高涨, 自我表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开学时那胆怯到现在的任意发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活动,增添了同学们对学校和专业的热爱以及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缓冲了许多同学的学习压力。此次班会使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让本班在精神风貌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通过班会提高了同学们热爱学校、热爱专业、热爱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校从现在做起,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老师、爱我们的专业、爱我们自己!

附题目:

第一环节:必答题

1、商务英语专业从2001年创办,每届都在广交会实习。√1964年省商业职业学校的培养学制是多少年?A

A 一年

B 两年

C 三年

2、我校在1994年被评为“国内贸易部重点中专学校”√1964年省商业职业学校有哪些专业?A

A 会计、统计

B 物价、管理

C 物价、会计

3、我校在1992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中专学校”×1953年省贸易干部学校的校址位于?C

A 南海大沥

B 白云区大朗

C 海珠区客村

4、文秘专业在1987年创办时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省商业职业学校全体师生下放到“五七”干校后哪一年复办?B

A 1970

B 1972

C 1974

第二环节:抢答题:

1、外语外贸学部“商务英语”专业创办于哪一年?2001

2、1953年省贸易干部学校的校址在哪里?客村

3、校园十景之葡萄廊位于男生宿舍7号楼旁错误

4、广东省商业学校哪一年在南海大沥复办?1972

5、校园十景之荷塘月色位于何处?爱校楼前

6、请说出我学部文秘专业的一个实习单位?荔湾区政府、公安局、

人事局、科技局

7、我校成立于哪一年?1951

8、校园十景之木棉红意为让商校学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错误

9、我校被评为省中职学校“文明校园”是在哪一年?1993

10、省商校在南海大沥复办的旧址现在属于那个学校?省财经学校

11、校园十景之曦月园的含义出处是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正确

12、国际商务专业创办于哪一年?2005

13、我校迁到广州滘口是在哪一年?1976

14、我校在哪一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993

15、1968年广东省商校被迫停课,师生被下放到哪里?英德“五七”干校

16、校园十景之双亭分别叫什么名字?芳菲亭、沧浪亭

17、今年10月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第几届?110

18、校园十景之思源塔的含义是什么?饮水思源、感恩回报

19、1964年省商业职业学校共招收学生多少人?176 20、“蜿蜒曲折的流水溪涧,配上古朴自然的亭廊、逼真

的塑石码头、古色古香的曲桥,并结合现代的游乐项目,成

为一个老少同乐、观景休闲的好地方。游走其中,索溪探花,

犹如来到世外桃源。明代洪英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

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得意时心平气和,失

意时不以己悲。”这是对校园十景中哪一景观的描述?庭前花园

第三环节:风险题

1、5分题:“人事助理”不属于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10分题:省商校全体师生下放到“五七”干校改造是哪一年?C

A 1964

B 1966

C 1968

15分题:请说出文秘专业的任何一个就业方向行政及企事业单位管理

员、档案员、办事员及

业务员等相关工作。

20分题:说出校园十景之向往广场的由来和含义.

因青少年憧憬未来的雕塑而得名。茅盾《创造》二:“ 君实在二十晔时,满脑子装着未来生活的憧憬。未来,神秘的未来,幸福的未来,我们的心憧憬着未来!希望同学们成为家庭的希望、商校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发奋图强,为祖国,从小立志成才。

2、5分题 :我校有几个专业都可以报考“3+2”中高职连读×10分题:广东省商业学校与广东省商业技工学校合办在哪一年?B

A 1988

B 1990

C 199

215分题:我学部计划在2012开始设立什么新专业?幼师/幼儿教育 20分题:说说校园十景之方圆柱的所在位置及其含义.

方圆柱,实为两柱,右为方柱,左为圆柱,分立于爱校楼大门两侧,隔空相望。柱体庄严威武,宏伟壮观,大有顶天立地之势。“方圆”寓意为人处世之道,做人要严于律己,方正不阿,与人要宽容以待,和谐相处;同时深蕴育人之精要,正是圆颅方趾,自强不息,我商校学子,得以才气誉满南粤,学识闻名中华。

3、5分题 :“书法”不属于文秘专业的主干课程×10分题:省商校在南海大沥复办时有哪些专业?A

A 供销、物价、会计、统计

B 文秘、物价、会计、统计

C 供销、家电、会计、统计

15分题:1950年广东省贸易厅开设了什么学习班?物价干部学习班20分题:举例说出校园十景之“瓦屋毓秀”的代表建筑并说出此景含义.

诚商楼、图书馆、敬业楼等都是“瓦屋毓秀”的代表建筑。瓦屋是商校悠久历史的微型缩影,毓(yù)秀指培育优秀人才。瓦屋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才,喻指商校人才辈出。同时告诫商校学子:瓦屋瓦屋,一屋不扫,又怎么能扫天下呢 ?使我们感受到今天立瓦屋而小商校,明天登泰山而小天下。

推荐第8篇:我校校史知识竞赛活动策划书

######学校校史知识竞赛

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学校六十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作为我校的一名学子,应该用自己青春活力和勃勃朝气为校庆献上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一声真诚的祝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我校的许多学生对本校的发展历程并不是很了解。

二、活动目的:

通过校史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考察同学们对学校的了解,既回顾了学校历史,展示了我校办学成就,也激发了学生的爱校之情,增强了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有利于营造出“我以母校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更多的同学关注校园文化,感受学校六十年的优良传统,在我校六十年积淀的教化下学得更多、走得更远!

三、活动时间:

2010年某月某日——某月某日

四、活动地点:

待定

五、人员安排

1) 参赛人员:

1、商学院08级各班参赛团员代表

2、各班党员、团员以及群众代表

3、此次入围校庆志愿者的代表

2) 评委及嘉宾

3) 后勤工作人员(校学习部全体干事)

4) 主持人(从广播站选两人担任主持人)

六、所需资源

布置场地(气球、彩带若干);活动奖品及纪念品;矿泉水;打分表7份;场地。

七、前期活动——

1.张贴宣传海报

2.悬挂条幅

3.邀请校广播站、校报等相关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

4.教学楼内在一楼以黑板报形式宣传

5.传单宣传(宣传近我校六十年来的辛苦发展历程)

七、活动开展

1.部长协调好地点,布置场地,并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安排好主持人等事宜)。

2.向各参赛人员通知比赛流程,让其做好赛前准备工作。

3.初赛环节:

1) 卷面答题,历时30分钟后,结束答题,收卷。

2) 由笔试环节从各院选出4名代表,共四十八名。

3) 对48名人员进行通知,2天之后进行复赛。复赛主要以抢答题为主。

4.复赛环节:(复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竞赛最后根据各小组得分情况决出

优胜小组。另根据个人表现情况评出优秀个人。)

1) 全体干事入场,评委嘉宾入席(所有参与人员需至少提前半个小时入场),

给评委下发评分表。

2) 主持人致开场辞,介绍本次活动及到场嘉宾和评委,宣布比赛开始。

3) 开展抢答环节。由主持人提问,发出抢答指令后,各小组代表举手抢答,

本环节时间不超过15分钟。

4) 请权威老师对参赛者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打分。

5) 互动环节:由主持人提问,全体参赛人员进行抢答,本环节不计分,回

答正确获得小奖品,本环节不超过15分钟。

6) 公布获奖名单,由评委团宣布评分结果、优胜团队及优秀个人。由嘉宾

及评委颁发奖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

7) 请老师对我校的校史进行简单讲解,并做活动总结。

8) 活动最后用幻灯片播放照片回忆录并合影。

9) 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参赛人员、评委、嘉宾离场。

5.活动结束,清理场地。

6.赛后出好海报,做好宣传工作并交待相关人员出好宣传海报,拍好照片,同

时多向同学们宣传本次活动。

八、复赛活动中的细节问题

1.会场秩序(由学生会学习部人员负责)

2.物品道具准备齐全。

3.必要的话,协同学生会的其他部门进行活动安排。

九、主办单位:

***********************校学生会学习部

(学习部)

2010-2-25

推荐第9篇:校史

西安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即“小211工程”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成功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3个二级学科。 截至2013年,学校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

历史沿革编辑

西安科技大学前身史 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

西安科技大学校徽

西安科技大学(图五)

西安科技大学(图三)

西安科技大学(图八)

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图一)

西安科技大学(图四)

西安科技大学(图五)

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组建而成)矿冶工程系。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私立焦作工学院(中国矿大)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聘任殿元教授兼任主任。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陕西省委根据陕西地区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虑在西安创办一所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未实现。

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调整到当时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袁耀庭教授担任系主任。候运广教授仍担任系采矿系主任。 西安科技大学本史

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张华辛任主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郝耀、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苏庄任副主任。

根据陕西省 人委、高教局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的采矿、地质两系全套设备物资(包括新设的矿山机电专业)并带既定任务(包括58年度设备物资、经费预算及原在校学生 和本年度新招学生)调出”建立新校,以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干部学校为校址(煤干校搬回原煤田地质局),占地103亩。

西安科技大学校徽

西安科技大学(图五)

西安科技大学(图三)

西安科技大学(图八)

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图一)

西安科技大学(图四)

西安科技大学(图七)(3张) 从 1958年8月12日起,有关各方开始搬迁。当时由西安交大转来学生210名。交通大学招生到矿院报到的新生243名,另从交大转来教职工96人,设备费 5万多元,中外书籍1万余册和部分教学、实验设备。这些由西安交通大学转来的师生以及设备、书籍等就是西安矿业学院成立时的基础。 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院校址内隆重举行。省委有关领导,省煤炭工业局领导、西安交通大学领导等出席大会。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

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学校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西安科技大学入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9月,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揭牌,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矿业类院校的研究生院。分为雁塔校区、临潼校区和长安校区三个校区。其中,雁塔校区、临潼校区负责本部学生的教学工作,长安校区负责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工作。[1]

2办学规模编辑

师资力量 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基地

截至2012年学校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 西安科技大学科研机构

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 2

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 3

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注:因资料不全故只列出部分科研机构,学校官方可以补充,需提供参考资料。[2]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学校承担科研项目318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5项;科研经费总额7.3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0项;获准专利248项。[2] 2007—2010年,西安科技大学被三大检索目录引用次数达282次,SCI,EI,ISTP每年平均被引用次数分别为53.25次、11.8和2.0次。3年间三大检索系统共收录西安科技大学论文1205篇,其中SCI收录150篇,EI780篇,ISTP275篇。[1 对外交流

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澳大 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图一)

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图一) 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最早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院校之一,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1+2+1”中美双学位项目、“4+1”中英研究生项目、外国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等多种合作项目。[2] 文化传统编辑 校风

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校训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学校精神

励志图存 自强不息[18] 6荣誉编辑

西安科技大学(图四)

西安科技大学(图四)[2]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是陕西省“文明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2]

西安科技大学校徽

西安科技大学(图五)

西安科技大学(图三)

西安科技大学(图八)

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图一)

西安科技大学(图四)

西安科技大学(图三)

截 至2013年,有教职工1900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 组成员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百人计划”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6人。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8人。

西安科技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励志图存

推荐第10篇:校史

抚远县浓桥中学校史 (1986年至今)

校史编委会组织机构

编: 杨恩国

副主编: 谢宝刚

辑: 王艳玲

咸永彬等

淑静李

目录:

一、前言

二、学校发展简介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和实践

学生情况

学校常规管理及所取得业绩 校容校风建设

尾声 第一部分

前言

浓桥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从建校至今已走过了十七个春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浓桥中学已从当年羽翅未满的雏鹰长大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在其铁翅哺育出了近千名莘莘学子,他们大多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中坚力量。

浓桥中学的前身是浓桥中心校。学校经历了在摸索中艰苦创业阶段,从艰苦创业中积极发展事业阶段,经历了教学资源从无到有,从匮乏到丰富的阶段,也经历了教师队伍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阶段,更经历了教育理念改革大潮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浓桥中学是一所注重人文精神的学校,建校至今,人文精神始终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其育人理念:“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有才”已经深入浓桥中学教学改革中,十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我们正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

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往事皆如烟!但如烟的浸透着汗水甚至是泪水的往事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历任开拓者“挥汗禾锄”“历水苗润”的脊背。他们闪光的过去和勤恳的精神照亮了浓桥中学未来之路。我们编写校史,目的在于让所有看到这本校史的人都静静地回顾一下过去,回忆一下历史回忆下我们前辈们不朽的身影,将这化作永恒的动力,铸造我们浓桥中学新的篇章!

仅以此史献给曾为浓桥中学奉献过和正在奉献着的教师! 第二部分

浓桥镇八一中学发展简介

浓桥镇八一中学其前身为浓桥镇中学。浓桥镇中学是1989年从浓桥中心学校分离出来的农村独立初中。浓桥镇中心校始建于1976年3月,当时只有两名教师,十几名学生。负责人是项占文,教师窦亚琴,教室就设在窦亚琴家。同年6月,东方红公社(浓桥镇前身)在二抚路西侧建土草结构房屋10间做为校舍,同时招聘下乡知青若干名做为教师。学校命名为东方红学校。1978年至1982年,东方红学校的草房校舍翻盖成了12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小学六个班,中学3个班的乡镇级中心校,下辖村级小学六个。1982年东方红公社更名为浓桥乡,东方红学校随即更名为浓桥乡中心校。

1986年3月,王甲富同志任校长主持工作。此时,浓桥镇中心校已拥有教学班小学六个,初中5个,学生____名,教师___名

1987年8月,马广富同志任校长,苏冶辉任副校长。

1988年至1989年,开始筹建浓桥中学教学楼。

1989年3月,马广福调任建中学教学楼工程总监工。

王甲富任中小学校长,苏冶辉任副校长。同年9月,中小学分离,中学搬入新建教学楼,中学首任校长王甲富。

1990年3月,王甲富校长调出,马广富任校长。同年9月,马广富调出任中小学书记兼政府文教助理。苏冶辉任校长,姜国盛任教导主任,与此同时浓桥中学的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中师毕业生2人,外调1人,顶编代课1人,临时代课2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伊始的各方面工作号召全体教师在教学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浓厚,该年度初三毕业生有5人考入中专,3人升入是师,9个升入高中。学生金长胜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佳木斯高校,学校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各中学前列。

1991年8月,政府投资7000余元新建了中学厕所,解决了全校师生入厕难的问题。9月,学校号召每名学生带15根杖条将校园四周封闭起来,校容校貌有了一定的改观。

1992年9月,全校教职工已达到32人,教学班6个,每班班额40多人。

1993年3月,校长苏冶辉调出,姜国胜任校长,徐彦任教导主任,杨恩国任政教主任,李秀东任后勤主任。8月,校长姜国胜与林业部门联系后,带领全校男教师上山代木破板将学校北侧木杖换成板杖并修建了大门,9月,学校食堂引入竞争机制教工家属轮班做饭。

1994年9月,学校加强教学内部管理,推广施行新教法即学导式教学,并与前哨、寒葱沟两校联合进行教研。

1996年8月,政教主任杨恩国调任浓桥中心校任校长。

1997年4月,校长姜国胜调出任镇政府副书记,李秀东代理校长,中小学书记马广福调县委党校任教。

为营建宽松的育人环境,利用暑期,李秀东同志带领班子成员对学生宿舍进行了维修。

1998年5月,学校动工修建花坛,使学校环境建设更趋合理化,美观化。1999年3月,学校各班级的陈旧木质黑板全部被玻璃黑板替换,5月,顺利通过“普九”国家级验收;为解决学校校舍不足的实际情况,学校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到了沈阳军区捐助的“八一”工程款项并于同年10月新建教学楼400多平方米。为感谢沈阳军区战士们的援助,在县教委领导的提议下,“浓桥镇中学”更名为“浓桥镇八一中学”。

2000年9月,为适应现代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学校自筹投资十几万元建成了我县农村第一所标准化微机室

2001年秋,上级财政部门的投入资金,为我校更换了一台新式的节能锅炉,使全校师生冬季真正住上了暖屋子。

2002年起,历时两年,投资几万元,县进行学校周围铁栅栏建设,建成铁栅栏二百三十多延长米,木板围墙已成为历史。

2003年春,学校又投资近万元建成了百米绿色长廊和浓科教实验室基地。实现了学校由普通中学向农村示范化初中的转变,为当地农村培养复合型人才抻供了平台。

2004年,校长李秀东调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任副主任。杨恩国同志调到中学任校长,谢宝刚,马巨海任副校长。

新的学校领导班子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措,投资数万元对学校微机进行了添置和改造;衔接并新建了百余米铁栅栏,使学校达了到全封闭;对农科教实验基地和百米绿色长廊和进行了再投入和重新规划,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和教学质量,重新出台了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抓学校内部管理,提出了“诚信、务实、勤奋、创新”的八建校方针。树立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大教育观念。

浓桥镇八一中学的十七年,是鼓满风帆不断跨越自己,执着前行的十七年。十七年来,几十名教职工为浓桥这块净土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几十多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市、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和先进工作者等。

****年至今,十七年来,桥中领导班子始终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团结广大师生员工注重严谨治学,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十七年来,桥中毕业生近千人,其中上百名学生考入中等和高等院校,几百名学生投身到为当地农村建设服务的洪流中去。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正是我校教职员工十七年如一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结果。

桥中,十七年的岁月,似鲜花憧憬着甘美的果实;桥中,十七年的历史,像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桥中,展望未来,你必将前景如诗如画!

第三部分 教师队伍 领导机构

1986年9月----1987年9月 校长:王甲富

教导主任: 苏冶辉(中学)高家和(小学) 后勤主任:魏福全

1987年9月----1988年9月 校长:马广福 副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高家和 (中学)副教导主任:白凤和(中学) 后勤主任:许兴良

1988年9月----1989年3月 校长:马广福 副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高家和 (小学)副教导主任:白凤和(中学)后勤主任:魏福全

1989年3月----1990年3月 校长:王甲福 副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高家和 (小学)副教导主任:白凤和(中学)后勤主任:魏福全

1990年3月----1990年9月 校长:马广福 教导主任:白凤和 政教干事:王道远 后勤主任:魏福全 1990年3月----1991年9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魏福全 政教干事:杨恩国 1991年9月----1992年9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王贵和 政教干事:杨恩国

1991年9月----1992年10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王贵和 政教主任:杨恩国 1992年10月----1993年3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李秀东 政教主任:杨恩国 1993年3月----1996年9月 书记:马广福 校长:姜国胜 教导主任:徐彦 后勤主任:李秀东 政教主任:杨恩国

1996年9月----1997年4月 书记:马广福 校长:姜国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李秀东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 谢宝刚 1997年4月----1997年9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代)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张彦学 后勤主任:马巨海 (代) 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1997年9月----2002年9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张彦学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2002年9月----2003年9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李淑静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2003年9月----2004年2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姜国春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2004年2月至今

书记、校长:杨恩国 业务副校长: 谢宝刚 后勤副校长: 马巨海 教导主任:咸永彬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主席:姜国春 团总支书记:王洪云 领导队伍工作

浓桥中学办学理念为全面育人,以质立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并提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办农村综合中学之路,更是得到了全社会认可。 校领导班子身先士卒,率先示范,严抓教育教学,深入班级听课,走进教研组评课,进入班级,悉听学生之建议。加班加点义务为学生补课。(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学校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先后建立了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及卫生室并自筹资金添置了吊环、单双杠、秋千、水泥球场等相关的娱乐设施。

96年设立工会后,工会主席与校领导携手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建好教师之家,组织好教师的业余活动。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召开好每年一度的教职工大会,听取教师富有价值性的建议,并予以积极性的回应。

后勤领导能够及时订发学生用书,维修保养暖气,桌椅板登和日常用电,保证了前勤工作的正常运作。

党团员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从1990年至今浓桥中学共先后发展了三十余名党员,这些思想上积极进取的党员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成为教育教学上骨干力量。

1992年,姜国胜任校长期间,浓桥中学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表这是教师量化考核的雏形,以后经逐年修改,量化考核评价已逐步趋向完善,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认同。

由于工作出色,浓桥中学也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好评。 1990年全县中考成绩全县第三

1992年、1993年、1994年连续三年中考成绩全县第一 1993年,姜国胜获得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98年,浓桥中学获得佳市教代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9年.获县进修学校“语文试点改革学校”示范称号 2001年,学校社会发展,而转变办学观念在培养实用人才上率先转变理念浓桥中学逐步转轨为农村综合中学,成为培养地方复合型人才的摇篮。2002年学校被评为“农村综合中学改革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同年学校获得了黑龙江省德育先进学校 2003年,浓桥中学升入高25人,

2004年,浓桥中学学生考入县重点高中20人 学校转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从1986年至今,浓桥中学的升学率始终是稳中攀升,考 入师范类学校有五十名学生,考入二中的有二百三十名,考入各类中专的有四十名学生,可谓是硕果累累。 教师队伍

十七年中,浓桥教师队伍几近更新,老教师的伏骥千里,年轻教师的锐意更新,无不显示了一所新兴学校的新气象,浓桥中学的教师队伍也千锤百炼,历经坎坷曲折,养成了工作中都能勇担重任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作风,如今正以昂扬的作风,迎接美好的未来。

1.2.1986年到2004年浓桥中学教师流动情况(附表1) 十七年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附表2)

四、教学改革和实践

浓桥中学自建校以来,学校教师在办学初期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身居陋室始终把“教好书,育好人”做为从教准责,学校于1994年将教师队伍划分为文理科教研组,分组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例如:集体备课,设计观摩课,公开课,相互听评课,说课。学校教师多次参加市县级竞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并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论文。

学校的在教育发展观念上保持着“变则通”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打破以往陈旧教学模式,借鉴外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1990年浓桥中学推陈出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并在抚远语文界泰斗祖印太老师的指导下推广学导式教学,并取得可喜的成绩,1992年至1995年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多次取得全县统考前三名的成绩。1995年,根据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我校在抓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又鼓励教师大胆革新,将应试教育推向素质教育,全面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快乐学习,强调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氛围。将复杂化的教学过程简单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从而杜绝了教师照抄教案的现象,改用参照教参来锻炼教师自己备课的能力,要求教师在45分钟课堂上自控口头语不断的现象,能够灵活运用简练通谷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坚持 课堂授课和课后分类辅导相结合的做法,使教学过程在简单化之后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这些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改革尝试和推广之后,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赞同。 2.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及其它

浓桥中学十分重视在岗教师的培训情况。1986年起所有在岗培训的教师均可获得经济上补助,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鼓励在岗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并制定了相关制度,1986年至2005年我校所有教师均达到了国家要求初级中学教师学历证书(见附表3) 17年中,浓桥中学的教师虽然人事有所 ,但是对于教师业务进修和培训始终没有间断过,学校第星期举行一次业务学习或政治学习,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建设和业务提高水平,尤其是文理科分组后,业务学习更有针对性,政治学习提高到相应的高度,教师自学于自身业务相关的资料,《学导论》、《教学大纲》、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于教师本人息息相关的法律。

教师本人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业务讲座积极参加教委及进修校举行的各类赛课及文体类竞赛,1993年姜国胜在三中参加物理观摩课,被电视台录为样板课。1994年----1997年我校二十余名教师在参加的县级竞赛中获得了较高的名次。

王艳玲、乔正花、姜国春在举办首届语文基本功竞赛获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2003年教师中考测试中,有近十名教师在考试中获得了前三名好名次。学校的校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埋头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风气异常浓厚。

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已形成制度,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开成均源于此。学校从建校至今,没有发生一例教师违规违记现象。

学校1994年培养学科带头人6人,并开展了教师互助活动,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帮助刚毕业欠缺经验的教师迅速提高业务能力,教师学习掌握失进的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进行教学。学校于1998年购进投影仪2000年又添置复印机及微机,化学物理实验仪器,如今全校教师基本能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7年中,学校至少每年发展1—2名党员,发展学生团员30—40名,党员定时召开党支部会议讨论学习上级文件,关讨论决策学校重大事件,学生团员利用每周一次的活课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义务劳动,课外活动等积极有意义的活动。

根据我们的办学宗旨,学校成立由教导处为主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并于2004年3月正式实施了“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技术”培训,实施半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教育经费数量及使用情况教师待遇

(1)学校教育经费采用上级拔款,政府监督制度使用如下: 1986年

拨款总数:93800.00 人员经费:69685.00 福利费:8000.00 设备费:3500.00 铁床 3000.00 事业费:12615.00 1987年

拨款总数:114000.00 人员经费:75700.00

福利费:9600.00 设备费:1958.00 (铁炉958.00)桌椅1000.00) 事业费:26742.00 1988年

拨款总数:140000.00 人员经费:110975.00 福利费:9000.00 设备费:3100.00 办公桌椅2000.00 学生桌椅1100.00) 事业费:16925.00 1989年

中心校拔款:75400.00 中学拔款:47996.00 人员经费:66356.00 人员经费:18640.00 福利费:1000.00 基建费:1000.00 事业费:8044.00 设备费:4300.00 小学收学费:400 维修费:1800.00 福利费:6000.00 事业费:16256.00 中学学费:700.00

重读费:100.00

代资款:150.00 1990年

拔款总数: 121660.00 人员经费:67590.00 设备费:8200.00 保密柜:700.00 体育器材:2500.00 福利费:10000.00 桌椅 4000.00(设备费) 维修费:16000.00 食堂: 1500.00 盖厕所:7000.00 事业费:19870.00 预交书款:55.00 学费:7.00 下学期 10.00 暖气费:30.00 宿费:20.00 代资款:150.00 100.00 60.00 1991年

拔款总数:109400.00 人员经费:73974.00 设备费:2700.00 桌椅 福利费:6800.00 维修费:2500.00 事业费:23426.00 宿费:20.00 学费:10.00 1992年

拔款总数:114700.00 人员经费:80560.00 设备费:4600.00 课桌椅:4000.00学生饭桌:600.00 福利费:6200.00 维修费:660.00 事业费:22680.00 学费:10.00 下学期学费:14.00 暖气费:30.00 寄读费:200.00 重读费:150.00 代资款:60.00 宿费:20.00 1993年

拔款总数:108700.00 人员经费:95125.00 设备费:2000.00 福利费:1600.00 维修费:350.00 事业费: 9625.00 班费:14.00 学费:14.00 重读费:200 暖气费:30.00宿费:20.00 1994年

拔款总数:144150.00 维修费:6300.00 人员经费:111200.00 事业费:16650.00 设备费:5000.00 取暖费:30.00 福利费:5000.00 学费:20.00 学费:14.00 宿费:20.00 代资:100.00 下学期取暖:50.00 文体:15.00 桌椅费:15.00 实验费:20.00 宿 费:30.00 1995年

拔款总数:166280.80 人员经费:56297.80 福利费:640.00 维修费:2600.00 学费:14.00 杂费:25.00 事业费:6743.00 宿费:35.00 暖气费:50.00 1996年

拔款总数:182700.00 人员经费:168400.00 福利费:3900.00 事业费:10410.00 学杂费:26.00 宿费:35.00 1997年

拔款总数:222500.00 人员经费:176100.00 设备费:8400.00 桌椅 维修费:17300.00 福利费:8865.00 事业费:11835.00 学费:26.00 宿费:35.00 下学期杂费:55.00 宿 费:35.00 1998年

拔款总数:233600.00 人员经费:200845.00 福利费:6510.00 维修费:5000.00 事业费:21245.00 学费:55.00 宿费:35.00 班费:5.00 1999年

拔款总数:249110.00 人员经费:235185.00 设备费:10000.00(课桌椅) 事业费3925.00 学费:55.00 宿费:35.00 本款:15.00 班费:7.00 纸张:20.00 活动:15.00 学习指要:13.00 资料费:30.00 2000年

第11篇:校史题库

复旦校史一览

Part1.复旦历史上的校长们

复旦的创办人——马相伯

马相伯是近代著名的天主教人士、政论家、演说家,但他最突出的身份是教育家。他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与英敛之联合创办了辅仁大学,还一度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马相伯在其前半生办过洋务,任过外交官,到过欧美许多国家,深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也就是说国家的强大在于设立新式学校培育人才,因此他立志要办与欧美并驾齐驱的新式大学。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国家命运岌岌可危。马相伯将家产青浦、松江良田3000亩捐献给耶稣会用以兴办一所西式学堂。耶稣会接受了田产,但未办学。1901年秋,马相伯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的余屋,开始招收生徒办学。1902年,正式命名为“震旦学院”。使用“震旦”的初衷在于古印度语中“震旦”是“中国”的音译。马相伯为震旦制定了“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三条办学方针。

复旦的奠基人——李登辉

他从1913年到1941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间长达29年,是迄今为止复旦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李登辉一生服务复旦,矢志不二。他曾说过:“我归国后,一生只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李登辉是虔诚的基督信徒,学问渊博,精通英文、德文、法文、希腊文、拉丁文、印尼文、马来文等多种语言,尤其擅长英语言文学,长期为学生开设英文、德文、心理学、哲学等科目。

1947年李登辉在上海病逝,复旦大学将大礼堂命名为登辉堂作为对他的纪念。

原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创始人——颜福庆

颜福庆是上海人。190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了湘雅医学院并任院长,1915年发起了中华医学会并任首任会长。1927年他创办了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医学院改组为独立学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任院长。依托上海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得天独厚的条件,颜福庆成功地争取到了民族资本家、国外财团和本地民众的各种支持,于1937年在枫林桥建成了以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山医院为核心的“上海医事中心”。“上海医事中心”集医学教育、精密研究与分科治疗于一体,是西医教育中国化的重要成就。颜福庆是一位有深切同情心和强烈使命感的公共卫生学家,他多次深入鼠疫等烈性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长时期从事矿工钩虫病调查。在他的医学思想中,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占有重要地位。他积极创导“预防为主”和“公医制度”,为现代医学大众化开辟了广阔前景。他创办了我国首个农村卫生示范区“吴淞卫生模范区”,这在中国公共卫生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举。

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苏步青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等职。1978至1983年任复旦大学校长。他在仿射空间曲面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国外权威学者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创建了世人公认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是中国现代数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55年,苏步青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他提出了“严师出高徒,高 1 徒出名师”这一充满哲理的口号;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形成了“苏步青效应”。他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而谷超豪又培养了李大潜、洪家兴,这四位学者都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新的专业方向上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苏步青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

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著名的语言学家——陈望道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他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回国,回国后他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曾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从1920年后,陈望道来复旦任教。1952年起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出版有《修辞学发凡》,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1955年,陈望道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曾任全国人大第四届常委,第

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届副主席。

著名的物理学家——谢希德

谢希德,福建泉州人。她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冲破重重阻力,于1952年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3年到1988年,谢希德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复旦历史上唯一的女校长,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重点大学的女校长。谢希德在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卓有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数学物理学部主席团成员,1988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她创建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任中心首届主任,为推动中美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曾任中共第十

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上海市第七届政协主席。她的同事评价说:“谢校长是中西文化的优秀产物。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人看到她的东方气质,而华人又看到她的西式典雅。她是东西文化和文明的结晶。她的时代背景使她成为一个后人无法取代的永远的教育家。”

Part 2.旦复旦兮

“复旦”出典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虞夏传》记载,舜将禅让给禹时,吟唱“卿云歌”,卿云歌共四句十六个字:“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二字正是处于其中。所谓卿云是一种“若烟非烟,若云非云”的吉祥征兆,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明明相代”,日月光辉长久照耀,象征舜禹禅让将给天下带来无穷的光明与福祉。《卿云歌》因为出自传说中的圣贤之口,具有感召国民的巨大力量;而且舜以庶人登帝位,又禅让给禹,足以为平民政治的楷模,与清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时代背景颇为吻合。

宣统元年的卒业文凭

复旦在吴淞办学共计六年半,一共发了57张卒业文凭。文凭上半部印有慈禧太后上谕,以端正学风为训,四边各缀有双龙戏珠图案,复旦公学四字分别位于四角。因为有太后的懿旨,所以文凭以黄色为基调,显得富丽堂皇。这张文凭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它的主人是复旦公学毕业生张彝。张彝字则民,江苏高邮人,他于1906年考入复旦公学,是复旦第二届学生,1909年(宣统元年)在复旦高等正科毕业,同时毕业的有16人。文凭记录了张懿十三 2 门功课的成绩、总分数、平均分、历年考试平均分和总平均分。张彝毕业总平均分为79分2厘,位列“优等”生之列。左下角盖有当时复旦公学监督高凤谦、教务长李登辉的私章。在全国高校中文物史料中,清朝末年的文凭非常少见。这张珍贵的文凭堪称校史馆馆“镇馆之宝”。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校友捐赠的。

孙中山与复旦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复旦有着深厚的渊源。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复旦吴淞校舍被光复军占领,学子星散,学校一度陷于停办的边缘。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拨了一万元临时费帮助复旦复校,同时又划拨徐家汇的李公祠为复旦临时校舍,复旦得以度过难关。横幅“天下为公”,写于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复旦积极发起成立了全市学生联合会,带领八十多所学校师生示威游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为上海五四运动的重镇,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评价。1919年10月18日,孙中山应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之邀,在寰球中国学生会作了题为《救国之急务》的演讲。几天后,复旦学生、五四运动期间任上海市学联总干事长的朱仲华,代表市学联去莫里哀路5号(现香山路7号)孙中山寓所答谢他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孙中山兴冲冲地拿出笔墨,为朱仲华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幅字原件长约四尺,宽约九寸,展柜里陈列的是复制件,原件藏于浙江绍兴文管会。

“努力前程”的题字,是1923年中山先生应复旦同学之邀,为祝贺复旦搬迁至江湾新校址在《复旦年刊》上的题字。1925年孙中山因病去世,复旦在校内设立灵堂,沉痛悼念孙中山。

校训、校徽、校旗、校歌和校花

1913年李登辉出任校长后,仿照美国名校制度,陆续为私立复旦大学制定了校训、校徽、校旗、校歌和校花,这些日后都成为独特的复旦文化的标志,沿用至今。复旦的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八个字出自《论语》的《子张篇》。复旦校花为白玉兰花,白玉兰花也是上海的市花。复旦校色是蓝色。复旦校徽由“复旦”两字的篆书组成,外圈写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复旦校歌作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词作者是当时复旦大学国文教授、著名新诗诗人刘大白。歌词中写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集中体现了复旦大学的价值追求,浓缩了复旦精神的精华。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1920年5月,陈望道在上海参与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自1920年秋到复旦任教后,陈望道历任中文系主任、新闻系主任、训导长、校长,为复旦大学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苏步青教授曾用这样一副对联来评价陈望道,上联是“传布马克思主义千秋巨笔”,下联是:“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这副对联简明扼要地指出了陈望道一生中的两大贡献——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和著作第一本中国现代修辞学著作《修辞学发凡》。

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接受斯诺的采访时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其中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版本的复印件。

3 薛仙舟与中国合作运动

20世纪上半期,无数思潮竞相登场,合作运动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合作运动的导师”薛仙舟,痛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不主张用暴力手段,主张用合作制度和平改造现行制度。他倡导的合作组织具有经济改造与社会改造双重功能。要实现合作制度,他认为必须用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改革个体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性,以养成互助合作的美德。通过合作,消除买卖,资本万能制度渐渐减少,劳动和非劳动阶级自然消灭,还可以泯除国际间的界限与侵略战争。1927年,他完成了《中国合作化方案》,包括全国合作社、合作训练院和全国合作银行三部分。薛仙舟曾数次赴美国、德国学习和考察合作银行制度。1913年起担任复旦教员,并一度出任教务长。复旦成为实践他合作思想的试验地。除讲授有关合作课程外,他还在校内设立合作商店,发行《平民周刊》,创办国民合作储蓄银行。

江湾奠基石

江湾奠基石,圆形正中是篆体“复旦”,上半圈内刻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下半圈内刻“民国九年十二月建立”。整体图案和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书法形象、端庄、质朴的文化气息。

而“民国九年十二月建立”,则点明了江湾奠基的确切时间为1920年12月。 奠基石重见天日,还有一段故事。据亲历其发现、收藏全过程的王忠道回忆,“那是1982年,学生大扫除时,在校园的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长不足一米的奠基石被当作盖子覆盖在下水道出口上方,背面朝上,翻开之后能够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图案。参照从学校档案馆翻检出的1922年复旦毕业纪念刊,印证了1920年12月18日,复旦大学新校址江湾新校园举行奠基典礼,奠基石就是那次典礼的纪念物。

现在,奠基石原件在燕园内,它见证了复旦在江湾8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复旦校史上的珍贵文物。

男女同校的实现

复旦原先只招收男生。女生入学是在北伐运动期间才实现的。在国民革命的大背景下,复旦学生直接参加了学校行政管理。1927年5月15日至8月27日,复旦一度取消校长制,设立委员制,组成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通过了男女同校的决议。

1927年暑假,复旦开始男女同校。1928年,印尼侨胞陈性初捐银二万两兴建的女生宿舍,又称“东宫”。 当时“东宫”位于燕园与子彬院之间,是复旦第一座专为女生而建的宿舍,也是当时复旦最为考究的一幢宿舍楼。

“东宫”的出现是很扎眼,每每有男同学路过,都会忍不住多望几眼,但再如何踮脚,也只能看到门口那块“男宾止步”的禁牌,不过男生们也调皮,有人在“止”字上加了一横,纠集一群人喊着

一、

二、一“正步走”直奔宫内,吓得“公主”们个个深闭闺门。

每逢校庆节日,“东宫”开放。男同学一年之中只有这么一天可以进去,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在那里东张西望。女生们也各运匠心、竭力布置,准备了糖果,供男生任意取用。

设立文理法商四学院

清末的复旦公学是一所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设有高等正科文科和高等正科理科,学制三年。从1905年到1917年,复旦一直是大学预科(或专科)程度。1917年以后,陆续增设商科、国文部,原有文理两科专业不断分化、增加。

1928年10月,复旦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成功。1929年9月,按照《大学组织法》改组,设立了文、理、法、商四个学院,下辖17个系。文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 4 系、史学系、社会学系、教育学系、新闻学系;法学院下辖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市政学系;理学院下辖化学系、生物学系、以及暂属其管辖的土木工程学系;商学院下辖普通商业学系、银行学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等等。这次改组基本奠定了此后20年的学科格局。

郭任远与复旦心理学院

郭任远,我国现代心理学家。他1898年生于广东省汕头,1918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心理学, 1923年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业。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

自1923年秋至1926年,郭任远主持复旦校务,在此期间,他倾力建设心理学院,使复旦心理学院从无到有,并迅速成为中国的心理学重镇。郭任远的开拓性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于1923年招收了复旦首位研究生蔡乐生。其次,1925年9月设立心理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作为实验基地。第三,募捐建成当时规模居世界第三位的心理学院大楼子彬院。这样,复旦的心理学院吸引了数位中国早期著名的心理生理学家陆续来校任教,教师阵容强大,培养了一批杰出学子。

1927年夏,郭任远离开复旦,心理学扩展为生物学科,也标志着复旦的心理、生物学由心理学时代转入生物学科时代。

孙寒冰教授等创办《文摘》

孙寒冰,原名锡琪。南汇人。出生于1902年,1940年遭遇日机轰炸重庆而罹难。他早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劳动大学经济系主任等职务。

1937年1月,孙寒冰先生组织创办《文摘》杂志,这是我国第一本文摘类杂志,不久风行全国,不到半年,销量即达16000余份,创当时我国杂志行销的最高纪录,被誉为“杂志中的杂志”。

抗战爆发后,孙寒冰提出《文摘》的任务是宣传“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树立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就象他自己曾说的那样“文人上不得前线杀敌,办一个刊物来向日寇作战!”。同年8月1日出版《文摘》第2卷第2期(卢沟桥浴血抗战特辑),开始刊登斯诺的《毛泽东自传》,这是当时国统区所能见到的最早、也是最有力的客观报道毛泽东和延安生活的文章。《毛泽东自传》翻译发表后,轰动全国,以后还出了单行本,一再重印。

逼蒋抗日

在整个上海高校的抗日救亡进程中,复旦大学始终居于领导地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上海市各大学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就在复旦的发起下成立。与此同时,上海学界成立的三大组织“大学联”、“大教联”、“中学联”,主要负责人均由复旦师生担任。9月28日,复旦学生请愿团历经艰苦,冲破重重阻力,到达首府南京,并与其他各大学学生共同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行至外交部门口,学生提出:要求外交部宣布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外交部长王正廷避而不见,愤怒的学生冲进外交部,将王正廷打了一顿,王正廷情急之下跳窗逃走。游行队伍再到国民政府请愿。蒋介石心虚,把于右任推出来应付,学生则坚持要求蒋介石出来答复群众的抗日要求。看到政府大门紧闭,蒋介石就是不出来,学生们冒着风雨静坐一日一夜,还搬来一口钟挂在国民政府门口,不断轮番敲击,名曰“敲警钟”。迫不得已之下,蒋介石只得出面接见学生。游行者推举复旦学生周孝伯为代表,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满脸愁云,低着头,以书面形式向周孝伯作了保证抗日的“表示”。不久,蒋介石在谴责声中宣布下野。图中身着黑衣低着头者为蒋介石,与他面对面穿军装者为周孝伯。

5 西迁重庆北碚

全面抗战爆发后,教育部指示上海的四所私立大学复旦、大同、大夏、光华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两校因故退出。193年2月25日,联大第三次行政会议决定,自1938年3月开始,取消“复旦大夏联合大学”,两校各自在重庆、贵阳建校。图为在重庆北碚建校的复旦大学教学楼登辉堂。

另一方面,滞留上海的部分师生请求李登辉在上海复学。1938年2月15日,师生员工400余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北京中路中的一所信托大楼开学。除新闻、生物两系暂时停课外,其余文理法商四院各系继续开办。就这样,在这一非常战争时期,复旦分为重庆(渝校)、上海(沪校)两个部分。

1941年秋,重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狂涨,学校经济几乎山穷水尽,在重庆的复旦大学校董决定向政府申请改为国立大学。1942年元旦,国立复旦大学诞生,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学术水准较前大为提高。

Part3.复旦新篇章

军管会接管复旦 成立校务委员会

1949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数次密令章益校长,将复旦迁离上海,他本人到台湾任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通过进步教授张志让、章靳以等人,对章益校长作了大量工作,他最终决定留下来,和复旦师生一起保护学校。复旦得以完整地留在大陆。

1949年5月27日,上海大部分解放。6月20日,复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复旦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陈望道为校长,李正文为副校长,校务委员会撤消。

院系调整

1952年,复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即全国院系大调整。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复旦定位为华东地区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其他二所为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保留文学院、理学院的九个系,原有的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全部调出,单独或与其他学校组建新的学校。华东地区包括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立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等教会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私立大学在内的18所大学的文理基础学科调入复旦。一大批文理科知名教授、学者云集复旦。复旦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大学最多的高校。这次调整后,复旦由原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近三十余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调整为全国性的高水平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复旦今后的学科发展格局。

首次被确定为重点大学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首批颁布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同时列入其中。

6 精心培养师资的方法——“拔一个、带一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精心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骨干师资队伍。“拔一个、带一批”,这六个字是对当时师资培养工作的形象概括。在当时制定的师资队伍培养规划中,党委明确提出了对骨干教师的“三个稳定”、“三个保证”和“三个落实”,以保证青年教师有明确的进修规划,并能够落到实处。在上述“三个三”精神的指导下,一批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结成对子,组成了学术梯队。比如这幅图片上,陈望道正在与修辞学教研组的年轻教师进行讨论。数学系苏步青、陈建功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方法,当时更被生动地称为“鸡孵鸭”,即先拜老专家为师,接受严格训练,打好基础,再冲破老学科的限制,去开创和发展新的学科。复旦还提倡“教研相长”。在这两个饼型图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青年教师承担了相当大比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通过这些措施,复旦的青年教师培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当时被选中的60多名骨干青年教师中,后来有8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占理科骨干教师的30%),另有21人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的佼佼者有谷超豪、胡和生、夏道行、张开明、章培恒等,如今他们都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

学生培养的措施——狠抓“三基”

在培养骨干教师的同时,复旦也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一组图片展示的是复旦大学重视学生“三基”的教学和训练。“三基”,就是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派遣经验丰富的著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实验,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这组图片中,有正在悉心指导学生的一级教授陈建功,还有亲自带学生下稻田实验的二级教授王鸣岐。

南方的数学中心

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浙江大学来到复旦。他们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小型科学报告会,培养和指导研究生、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青年教师谷超豪、夏道行、胡和生、张开明等人在科研中都取得显著成果,有的论文赶上了国际水平。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复旦成立了数学研究所,苏步青兼任主任。同年,复旦大学还专门为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学部委员各自建造了一幢别墅。此举成为尊重知识分子、贯彻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范例。在苏步青、陈建功等人的努力下,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形成了一支整齐的学术梯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迅速成为中国南方的数学中心。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数十位学者历时三十余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出版内部试行本;1980年决定进行修订后公开发行;1982-198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两大重大成果之一。其先后获得了1984年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98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特别奖等。

7 美国总统里根来访

198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一行访问复旦大学。欢迎会后,里根总统在谢希德校长的陪同下来到3108教室,向正在上课的同学们作了简短的讲话,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里根总统还在相辉堂向复旦大学师生作了半小时的精彩讲演。他在讲演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今天想和你们这所著名学府的年轻人谈谈未来,谈谈我们共同的未来,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治学的才智和探索精神来了解彼此的情况,改变人类的生活。”这段话,

这次访问给里根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1985年复旦大学80周年校庆前夕,里根总统发来贺信,贺信说:“我将永远怀念复旦师生的聪明才智、活力和献身精神,这是任何学府得到伟大成功的必要品质。我相信,美中两国能从科学和教育交流中得益,复旦师生将在美中两国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两校合并

1927年,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吴淞创立,颜福庆等创校者开始了中国人自办医学院校艰难而又光荣的历程。1932年,学院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 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2000年,根据国家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复旦大学,揭开了在综合性大学中建设医学学科的序幕。

新的复旦大学文、理、医三足鼎立,实力明显增强,学科综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确立了复旦大学21世纪学科发展的框架。医科也由此融入到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平台上进一步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重点支持。

第12篇:广西大学校史

广西大学校史

1925年,以李宗仁、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1927年4月15日广西省政府正式成立。1927年冬间,省政府决定在梧州筹办省立广西大学,并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籍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时任上海大夏大学任校长)回桂一起筹办,正式成立省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1928年10月省立广西大学在梧州蝴蝶山宣告成立。首任校长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家、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

自成立时至今,学校各项事业日益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走过的路并不平坦。 1929年,成立仅1年的广西大学因粤桂战争停办。1931年复校,设立理学院。1932年设立工学院、农学院。1935年,成立植物研究所。1936年,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在南宁设立文法学院。广西省立医学院并入,增设医学院。这一年省政府改组广西组织机构,理学院、工学院合并为理工学院,设校本部于南宁。1936年10月,校本部及文法学院迁往桂林(先在良丰西林公园,1937年2月迁桂林李子园)。1937年医学院分出,农学院迁柳州沙塘。1938年,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及校本部迁桂林良丰西林公园。

1939年8月,广西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这时广西大学已成为拥有理工、农、文法(1941年8月文法学院改为法商学院)3个学院和1个经济植物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44年11月,日军近桂林,学校疏散至融县(今融水县),后又再迁贵州榕江。原有校舍、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大部被毁。

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广西。先迁至柳州鹧鸪江,暂栖于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妇孺工读学校内。1946年,学校又迁回桂林,在将军桥设校本部,设分部于良丰西大旧校址。本部含法商、理工学院

二、

三、四年级及统计专修一年级,分部含农学院及各院系一年级学生、先修班学生。

1948年,增设文学院。到1949年11月桂林解放时,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由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4个学院17个系组成的、在国内知名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

1949年11月以后,隶属中央政府高等教育部。1950年,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下半年与文学院组成文教学院;理工学院分设为理学院、工学院。1951年,省立西江学院本科部分并入。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

从1952年起,根据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长会议等精神,广西大学的各院系陆续并入全国其他院校。教职工、学生以及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分别调往其他院校。其中文教学院并入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理学院大部分并入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工学院各系并入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农学院各系并入江西农学院。到1953年,广西大学停办。

广西大学的停办在广西省内引起较大的反响。1956年韦国清任广西省长,他与省委其他领导同志研究了各方面意见,一致认为广西应该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于是决定请示中央,要求重建广西大学。1957年底,韦国清向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

一、高教职工部部长杨秀峰反映了这一意见。之后,韦国清又到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周总理表示:广西应该办一所大学,但待商量后再作正式决定。1958年3月,自治区党委和区人委提出在南宁筹建广西工学院,并向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申报,要求调回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调走的原广西大学教授,要求调回原西大理工学院院长(当时在东北人民大学任教)郑建宣教授,负责广西工学院筹建工作。4月,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同意了这一申请,5月,教育部拨款100万元作广西工学院开粉费。6月,自治区人委第二次会议通过决定,队了成立广西工学院外,还决定重建广西大学。广西工学院仍设矿冶、机械、电力、化工、土木5个系,当年秋季招生。广西大学为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计划1959年秋季招生。为了统一进行筹备工作,成立广西大学、广西工学院筹备委员会。 7月初,自治区党委又作出新决定,提前重建广西大学,将广西工学院并入广西大学,广西大学设工科(矿冶、机械、电力、化工、土木5系)、理科(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4系)文科(外文),立即开始招生。招生工作从7/月开始,8月上旬结束,生物系、地理系未能录取到学生,这两系停办。10月,举行开学典礼。恢复后的广西大学校址设在南宁市西郊原越南育才学校处。校长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韦国清兼任。 1960年3月成立无线电系,1961年6月,撤销无线电系;1961年秋,原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1962年12月,矿冶系停办。1934年9月,又进行调整,学校有5系:数理系、机电系、化学化工系、土木系、外文系。1964年成立金属物理研究室。

1966年6月以后,进入“*”十年*阶段,学校停止招生近5年。1971年2月才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增设中文系,恢复矿冶系,设置基础部,1973年,设外文系,将机电系分设为机械系和电力系。

1976年,“*”结束,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招生。1978年,增设哲学系基础部改为数学系;1983年,增设法律系;1984年,增设经济系;1985年,广西工学院并入,增设轻工系;1987年,增设新闻系;1993年,增设计算机科学系。从1988年起,成立了化学研究所等一批科学研究机构。

进入90年代,学校在原设系及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二级学院:1993年成立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1996年成立外国语学院和文化与传播学院。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9 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 2004 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广西大学为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诸多贡献。早在三四十年代,为了投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广西大学师生组织起“国防化学研究组”研制炸药,化学教授宋文政先生为此献身。彭光钦教授研究发现了“国产橡胶”,轰动一时。解放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广西大学师生在广西水利、电力等行业承担了众多的设计以至施工重任,为广西的建设作出了贡献。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938 项,其中承担国家“ 863 ”、“ 973 ”(子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课题 18 项;发表学术论文 12,850 篇 , 进入 SCI、EI、ISTP 三大索引 1,236 篇;获专利授权 68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 202 项。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连年位居广西前列。近年来,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集中推广和转化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结合广西大学科技大篷车行动计划,继续加强与原已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结成合作对子的南宁、北海等市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设立校外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全面推进校市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目前,学校已分别与广西南宁、北海、玉林等 7 个城市进行了科技对接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 目前,学校 占地面积 307.19 公顷 , 校舍总建筑面积 120.26 万平方米 ,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设备总值 4.21 亿元,拥有各类藏书 290 万册,电子图书 187 万册 , 中外文纸质期刊 4,000 多种,全文电子期刊 1.7 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可使用的电子文献资源容量超过 14TB ,形成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地区南宁主节点设在我校。

■ 学校设24个学院(系)、1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 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有 91 个本科专业, 18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80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有本科生 26,757 人,硕士研究生 6,740 人,博士研究生 274 人,留学生 328 人,成人教育学历生 31,904 人。教职员工 3,688 人,其中专任教师 1,873 人,专任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正高职称 30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83 人),副高职称 615 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

一、二层次人才 5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 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享受政府特贴 26 人,教育部骨干教师 7 人,广西 “十百千人才工程”第

一、二人选 38 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1 人,自治区优秀专家 1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2 人。 2004 年以来,我校“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成为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等 3 个团队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 一直以来,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 + 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任教授制和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制,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教材,获得国家特色专业 5 个、国家精品课程 2 门,广西精品专业 4 个、重点专业 3 个、优质专业 15 个,广西精品课程 19 门、重点课程 6 门,广西精品教材 5 种、重点教材 7 种、优秀教材 36 种。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立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在 2007 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全校实验共享平台,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学校现有实验中心 25 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2 个,全校共享校级实验中心 7 个,院级实验中心 20 个,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之一。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以来,立项了 273 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 113 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三校合作)、二等奖 2 项(其中 1 项为三校合作),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 13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5 项。

■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 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学科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方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5 个 “ 211 工程 ” 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21 个自治区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3 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1 个教育部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1 个自治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 19 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 。“十五”期间,取得了“碾压混凝土高拱坝研究及应用”等 10 个标志性成果,集中展示了我校“ 211 工程”建设的水平、特色和优势。 ■

■ 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 66 所大学之一,自 1962 年起已为近40 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 3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12 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迄今,学校已选派了 600 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同时邀请一大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目前,学校利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广西大学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不断增强。 2006 年 12 月,广西大学与泰王国川登喜皇家大学共同组建素攀孔子学院,开展对泰汉语教学; 2007 年 9 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好良好的条件。

■ 学校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主校园、法制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节约校园、创新校园等六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先后被授予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首批绿色大学等称号。

■ 2008 年11月8日广西大学将迎来80周年大庆。建校以来,广西大学培养了 18 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两院院士李林、党鸿辛、陈太

一、沈善炯,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鲍方,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发明人梁肇新,都是西大学子的杰出代表。

■学校发展目标

用1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建校 100 周年时,建设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广西大学简史

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 1939年被确认为国立大学。到1949年,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 5 个学院,下设 22 个系和 4 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3 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资、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的19所大学。 1958 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 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9 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 2004 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第13篇:中央财经大学校史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现在大家所在的校史馆在前不久刚刚建设完工,其实,在2009年,我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在学院南路校区重新设计兴建了校史馆。但是为了让沙河校区的众多学子,特别是大一新生方便、及时地参观校史馆,接受校史校情教育,学校又在学院南路校区校史馆的基础上在沙河校区建设了这个校史馆。

“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而对于每一位新来中央财经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都渴望了解这所大学的初创,以及它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种种故事。那么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校的发展历程:

我校建校已有60多年,经历了办学初创期、单科性学院定型期、学校恢复期、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期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努力创办高水平大学新时期。

办学初创期 自1949年建校起至上世纪50年代末是学校的初创期。

中央税务学校

我校的前身是中央税务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校址位于西皇城根22号,现改为西黄城根南街45号,也就是这张图片所示的位置。

西皇城根22号,最早是一所尚书宅地,由清末邮传部尚书陈璧所建,又名陈家大院,这处院子有30余亩,200间房舍,能容纳500余人,当时学校花费了相当于7000多袋面粉的价格购得该处院落。

此时的中央税务学校还不能说是正规的高等院校,是为中央政府培养亟需的税务干部,还只算是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财经类学校。

中央财政学院

为了加强高等财经教育,财政部开始在中央税务学校的基础上筹备建立中央财政学院,所以从1951年9月开始,西皇城根22号院也成为中央财政学院的校址,同时学院也在西直门外四道口处,也就是现在的学院南路校区处兴建新的校舍。在初期,税务学校和财政学院并行运行,直到1952年6月,税务学校才正式并入中央财政学院。

中央财经学院

税务学校和财政学院合并后,“蜜月”还没度完,就赶上了1952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件,是以苏联为师的结果。这次调整,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教会学校一律撤销,对综合性大学进行整顿,发展专门院校,重点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

这次调整,虽然改变了旧中国工科过于薄弱、师范缺乏的状况,但也确实造成了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割裂的状况,给培养的学生造成了思想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等负面影响。

不过,在这次调整中,我校还是受益的,北大、清华、辅仁、燕京大学的很多知名学者、著名教授来到我校,可以说是精英荟萃,名士云集。

中央财政干部学校

好景不长,中央财经学院只办了一年就被撤销了,究其原因不得而知,一种说

法是说国家可能处于对北京地区高校布局上的考虑,另一种是说,学校的办学条件简陋,院系调整过来的一些教授们不愿意在这里供职,因为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

中央财经学院撤销后,师资又被分到了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原来中央财政学院和税务学校人员大部分留下来承办中央财政干部学校。不过,无论如何,干校的成立对改变当时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落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缓解了当时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财政干部紧缺的状况。

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

1958年,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校合并,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这次合并凝聚了财政和金融两大力量,奠定了我校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单科性学院定型期 1960年直到“*”期间停办为止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我校原来干校的基础上,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到了1961年,全国经济困难,大家吃不饱饭,各个浮肿,于是中央决定精简城市人口,所以这一年学校没有招生,因此这一时期学校只培养了的四届正规毕业生,共1597人,但就是这四届学生,在后来出了众多中国财政、金融领域的高管,这在后面会加以介绍。另外,在这一时期,我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这一时期是学校历史上发展较好、较快的一个时期,无论是校舍建设、教师培养还是学生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1966年*开始,学校的基建工作停了,挖好的地基毁了,教师被下放,校舍被北京烟厂占了。

学校恢复期

1978年,国务院批准学校在原址复校,这就意味着烟厂得搬家,腾出校舍,但是因为烟厂是北京市的利税大户,市里更重视,所以在去留问题上双方争论了好几年。财政部的领导去国务院、去国家事务管理局,都没谈下来。烟厂生产轰轰隆隆,学生没法上课,于是上街、罢课,去请愿。后来事情闹大了,新华社写了一篇内参,报给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胡耀邦批示,让烟厂搬家,这是1981年的事儿了,但是烟厂彻底搬走是1988年,前前后后经历了10年。可以说复校后学校经历了一段相当艰苦的岁月,因为没有地方,有的老师在澡堂里隔出一个空间,做宿舍,第二天起床,被子都能拍出水,几百个学生一起住在大礼堂,学生没有教室,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上课,但是就是在物质条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同学们非常团结,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劲头,晚上在烟垛上谈理想,平时积极锻炼身体,一心想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而教师到各地用人单位的走访,普遍反映中财的学生务实、踏实,很得用,这可以说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传统。

迁厂还校的十年,对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同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实际上是失去了10年的发展机遇。没有校舍,办学规模就不能扩大,也不利于教师的培养。

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期

1996年学校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是学校在复校后抓住的第一个历史机遇,相对于原来的以财政、金融、会计等为主要学科的专门性院校而言,学校走上了多科性大学之路。

创办高水平大学新时期

复校后的第二个历史机遇是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到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从而走上了“入主流、办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道路。

捐资兴学

这块儿内容是1996年以来,向我校捐资十万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单。其实无论是小从几十元,大到几千万元的捐赠,学校都一一记录在册,并在基金会的网站上公布出来,但在因为数量很多,而这面墙的空间有限,所以无法一一列举。

除了社会捐赠,很多从校友毕业后反哺学校,像涌金实业前董事长,已故经管86级校友魏东先生,有女巴菲特之称的刘央女士等等。

相信有这么多的好榜样,学生们在能力范围内反哺学校,捐资兴学一定会在中财形成风气,这些虚位以待的空位,说不定也会出现在场同学的名字。

现在我们来到了校史馆的室内展示部分。

前言

这是我校的新徽标,于2009年7月启用,以学校的标志雕塑——“龙马担乾坤”为核心主体。

“龙马担乾坤”主题雕塑坐落于学院南路校区校门区广场中央,落成于2000年5月16日,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为我校建校50周年创作,造型是一个背负乾坤,昂首奋蹄的龙马造型,予以中财学子像龙一样腾天潜渊,吐纳川海,也要像马一样辽阔原野,一任奔驰。

我校现阶段的办学目标是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历程篇

校史馆的室内部分分为历程篇和成就篇两个篇章,以“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研究型”为主线,对建校以来学校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要地回顾、总结和提炼。

与国同体

在中财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这些照片是新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接见我校师生的照片,这是在我校建校5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给我校的题词。

复校后的历次党代会

在这块儿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各个发展阶段提出的校办学目标,从第一次党代会的建设全国重点财经院校,到2010年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不断发展,办学目标在不断提高。

发展大事记

2000年后,学校发展非常迅速,在基建、科研、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突飞猛进,这些发展变化在大事记里得到充分体现。

校园变迁 1988年之后,学校进入了校园建设逐步改造和建设阶段,1997年清河分部启用,到1999年建校50周年之际,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学校空间狭小,无法完全满足学校办学的需要,由于周边无法拓展,学校抓住沙河建设高教园区的契机,在昌平沙河建设新校区,扩展办学空间。2007年沙河校区破土动工,2009年正式启用,迎来首批学子。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校园面积过小问题初步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为学校今后的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央财经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沙河校区将成为学校未来的主校区。

在沙河新校区投入使用之前,为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2007年学校租用了校舍功能齐全,条件完备的上庄校区作为使用了11年的清河校区的替代校区。

同学们看到的西山分部,是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财后,其教学用地成为中央财经大学西山分部。

六十年辉煌

这是在2009年我校建校6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发来贺信,题词,还有来视察和讲座的照片。

校庆当天共和国五任财长更是齐聚我校,祝贺60周年校庆。校庆期间,学校还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各大媒体也争相对校庆盛况进行了报道。

有特色

在2003年9月的《经济》杂志上,记者王信川经过细心统计和精心研究,发表了文章“中国财金黄埔报道”,将目光聚焦在我校金融62一班。这个50人的班级出了30多位司局级以上干部,且大多身处经济重要部门,并且他们的同届和下届校友也不了不少政府高官。这张图片就是这期杂志的封面,封面上的这三位校友分别是时任国家审计长的李金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

特色学科

6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鲜明的财经特色。

经济学和管理学是我校两大传统优势学科。建校初期我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属于应用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是国家在我校率先设立的。

这是我校现阶段财经专业的建设情况,我校是全国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四所高校之一,这四所高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2006年,学校搭建了“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创新平台”,引进了一大批海外优秀归国人员任教,还聘请了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包括诺奖得主担任学术委员、名誉院长,平台学生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采用国际公认最权威的英文版教材和英文授课。2006年末该平台被列为国家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这张照片是六十周年校庆前夕刘延东同志来校视察时,与平台教师的合影。

我校注会专业在2006年和2007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连续名列全国第一,这是中注协发的文件。

保险学专业获得了国际保险业著名专业资格认证机构的资格认证,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申请会员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这是会员证。

前不久学校MBA项目又获得了AMBA国际认证。

财经人才培养

我校学生生源好、表现好、就业好、发展好、社会反响好,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毕业生中,一大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担纲扛鼎的领军人物。其中就包括上面的这五位,分别是:金融62级校友李金华、财政62级校友金人庆,财会63级校友戴相龙,这三位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另外还有总后勤部副部长孙志强,原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都是我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时期的学生。

我校1978年复校后培养的大批校友,现在也已成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金融保险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术界、文化界等行业领域的骨干力量。

而新一代毕业生也是人才辈出,如我校2006届会计学院毕业生王一钢同学被国际会计师公会授予“杰出英才奖”,毕业后被摩根士丹利公司录用,是当年全亚洲唯一被录用的本科毕业生。

多科性

院系成立时间

这是自1949年以来,我校各院系成立的时间,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学院的发展演变情况。大家可以看到,1995年,法律系、中文系成立,学校开始有了非财经专业的院系了。

学科树

目前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培植新的优势学科,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型

这块儿内容里展示的是我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5人,他们用英文为本科生授课和举办讲座。教师队伍和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学校国际化的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际化

目前学校与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校、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120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项目包括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与教师互换,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合作。

名人名家

这些是我校建校以来的部分名人名家。

学校历任领导

这是我校第一任校长李予昂,时任财政部税务总局局长,他既是一名出色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又是一名精通书画、温文尔雅的文人雅士,是公认的高官中的才子。

这两位是我校现任领导,分别是党委书记胡树祥教授、校长王广谦教授。

学校早期著名学者

这些事我校早期的著名学者,除了这位凌大珽先生是1949年学校成立便来校工作,以及崔敬伯先生是1955年来校工作外,其余的都出自我校中央财经学院时期,他们当中,有在当时就已经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如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西南联大商学系主任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当时就任学院第一副院长的陈岱孙老先生;还有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如现代中国人口学开拓者之一,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陈达老先生;还有一些默默耕耘、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学者,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家,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整理执笔人郑必坚。

对这一版块儿内容的整理不容易,由于一些历史客观因素,及人为因素,使得学校早期的历史资料非常欠缺,而仅存的资料又有待整理,所以这些榜上有名的只是早期在我校执名师名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内容还有待我们对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和挖掘。

复校后的著名学者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是我校96年以前政府特贴获得者。

姜维壮教授是我国比较财政学的开拓者;李天民教授对我国管理会计学发展发挥了开拓性的作用,其所著《管理会计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探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刘光第教授最早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应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的政策性建议;闻潜教授在我国宏观调控方面较早系统提出“消费启动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影响;赵天寿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副总工程师,1990年北京亚运会计算机系统运行方面的副总工程师。

另外还有两位教授也属于这个范围,一是中央财经学院时期就来我校工作直至去世的崔书香教授,是1993年政府特贴的获得者,她是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国内的第一位学者;在后面要提到的现任我校校长王广谦教授也是1993年政府特贴的获得者。

现时期高层次拔尖人才

我校目前拥有“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

一、二层次)”人选4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其中一位长江学者Barry Eichengreen在国际化师资的内容里进行了介绍。

今天为大家简要的对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随便看看。在这里我也预祝各位同学能够尽快度过迷茫期,早日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愉

快生活,让自己的大学时光精彩不留遗憾。今天,你以中财为家,明天,中财以你为荣。再次感谢大家!

第14篇:校史部分

校史部分

1.四川石油学院第一届田径运动会是几几年几月举办的? 答:1959年10月

2.哪一年朱德委员长前来视察? 答:1960年

3.四川石油学院搬到南充校址的时间是? 答:1960年6月30日

4.哪一年我校第一次招收研究生? 答:1978年

5.哪一年我们首次聘请外教? 答:1981年

6.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军训试点学校,新生实行军事训练是在哪一年? 答:1985年

7.哪一年成都地质学院张院长率代表团一行4人来院访问,双方商谈并审定了《关于联合申请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报告》? 答:1988年

8.学校哪一年划转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 答:2000年

9.我校是美国雪弗龙(原名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在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第一所高校,请问是在哪一年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 答:2013年

10.学校在哪一年获批设立研究生院(试办)并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答:2004年

11.哪一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答:2014年

17.我校于何时作为全国首批军训试点学校? 答:1985年10月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4次会议通过:马载(副部级)任四川石油学院院长。同年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议批准:严峰逊任四川石油学院党委副书记是在哪一年? 答: 1959年

19.国务院批准四川石油学院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是在哪年哪月? 答:1970年7月

20.我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是在哪一年? 答:1972年

24.体育运动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那么我校体育系于多少年6月正式宣告成立?

答:2003年 25.哪一年油气田开发(联合机械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答:1988年

27.我校ZJ45型5000米钻机起架成功的时间是? 答:2008年6月12日

29.到哪一年我校实到科研经费已达3.56亿元? 答:2015年

30.我们学校建校60周年是那年? 答 : 2018年

31.我校的校史馆开馆时间是? 答 : 2008年10月30日

32.学校于几几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答:2013 33.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哪一年? 答:2005年

34.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精神、校训确立与那年那月? 答:2005年12月12日

3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那一年新建的? 答:2010年

36.我校第一次更名是哪一年? 答:1970年

37.我校哪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 答:1989年

38.我校哪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答:1991年

39.哪一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答:2014年

40.学校决定到哪一年把我校建成全国知名、行业领先、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答:2020年

41.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 )创建于( )拥有( )个 二级硕士授权点。 答:勘探系 1958 12 42.什么时候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石油地质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答:1984年1月13日

43.西南石油大学与于哪一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答:1988年

44.我校成立之初只招收五年制本科生,那么又是从何时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的? 答:1978年

45.学校什么时候成为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的? 答:2010年

46.我校校史馆的‚镇馆之宝‛——三牙轮钻头是于哪一年由哪位同志访美时将它带回中国后赠送给西南石油大学的? 答:197

9、邓小平

47.哪两年,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这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工作评比) 答:199

4、2000年

48.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始建于何时?何时正式更名为工程训练中心? 答:始建于1959年,2007年更名为工程训练中心

49: 学校沿革情况。五十年中,学校四次变更隶属关系,几次更改校名? 答:两次

50.我校在哪一年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 答:1960年 51.1986到哪一年是学校发展的‚改革攻坚期‛?这十年中,学校乘势而上,锐意改革,勇于攻坚,教学、科研获得了跨越式进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根基。 答:1995年

52.资源与环境学院于某年某月某日更名为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答:2013年 11月25日

53.我校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揭牌仪式是某年某月某日? 答:2006年4月15日

54.在哪一年我校首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答:1981年

55.我校首届飞翔奖于哪一年举行? 答:2009年

56.我校博士生参加首届油气资源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是在哪一年? 答 : 2007年

57.1966年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战线全体人员学习什么? 答:四川32111英雄钻井队事迹

60.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肩负怎样的特殊使命,始终心系人民、胸怀祖国,以服务人民、服务祖国为理想追求? 答:‚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为石油献人才‛

61.1965年12月 8日,石油部下文通知:1965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159次全体会议通过,任命谁为四川石油学院院长? 答:何千里

62.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怎样的大学? 答:教学研究型大学

64.2008年5月三大石油公司和哪个油田与我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 答:a延长油田

66.贯穿学校的小溪叫? 答:梦溪

67.西南石油大学诞生于新中国的哪次大型活动? 答:第一次石油大会战

68.2004年1-3月我校引进‚新疆石油奖学金‛和哪项奖学金? 答:塔里木油田奖学金‛。 69.2008年,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给我校发来感谢信,对我校在四川盆地哪一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答:地震构造评价

70.西南石油大学校训是? 答:明德笃志,博学创新

71.我校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 答:海洋油气工程专业 72.我校首任校长是谁? 答:马载。

73.西油精神是什么?

答: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74.我校校旗上半部分的白色条块代表天空,而校徽位于旗帜的正中央,象征着什么?

答:初升的朝阳。

75.1964年7月,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了我校哪位教师? 答:王传大。

76.西南石油大学历史上经过了几次更名,分别是什么? 答:四川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

77.‚师爱奖学金‛是由李士伦教授和哪个校友共同捐资? 答:徐崇亮

79.四川石油学院建校之初招收几个专业,分别是什么?

答:石油地质、石油钻井、石油开采、矿场机械、炼油机械、石油炼制、人造石油。

80.我校校史馆浮雕既是对校史的浓缩,又是对未来的展望,请问:该浮雕的主题是?

答:石油之魂,科技之光

82.我校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 答: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83.我校的科研成果‚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获得了什么奖?

答:国家技术发明奖 84.我校的校训‚明德笃志,博学创新‛是从哪两部古代典籍中升华而来的? 答:《礼记》、《荀子》

85.我校创立于1958年,原名四川石油学院,1970年进行了一次更名,更名为?

答:西南石油学院 88.2006年3月,在重庆开县罗家2号井特大井漏封堵过程中,我校哪位院士研制的‚智能型凝胶堵漏剂‛起到关键作用? 答:罗平亚

89.西南石油大学为学生设立的课外单项最高荣誉是? 答:飞翔奖 91.学校以‚挑战杯‛等国家级科技竞赛为龙头,以‚康菲杯‛等校级科技竞赛为重点,以系列院系级科技竞赛为基础,形成了什么体系。 答:三级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93.曾经余秋里出任石油部长并视察南充三井,同年同月国务院总理邓小平视察了哪个气田? 答:黄瓜山气田 94.1959年根据发展,学校由劳动教学为主转为课堂教学为主(2月~8月)。为适应这一要求成立了哪12个教研组? 答:政治、外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钻井、采油、石油工学、人造石油、机械、经济。

95.1959年11月,在哪里我们举行了校庆大会? 答:南充军分区礼堂

96.1960年哪一教研室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单位? 答:外语教研室

97.1960年8月我们新增设了什么专业? 答:地球物理测井专业。

98.1965年我校哪位同志被选为人大代表? 答 : 孙自全

99.被誉为‚亚洲深海石油之父‛,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任的是? 答:周守为

100.2015年我校与川大联合共建了什么实验室? 答:测井实验室

101.我校校训是‚明德笃志、博学创新‛ ,从哪四个方面对西南石大人提出了要求?

答:德、志、知、行

102.我校哪个项目于2014年获得十二五期间国家科学进步奖特等奖? 答:‚海洋石油981‛ 钻井平台

103.西南石油大学的校名由谁题写? 答:李铎

104.请列举三个西南石油大学知名校友 答:周守为、罗平亚、赵金洲

106.2002——2004年,我校哪个专业在全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 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07.四川石油学院创立的背景?

答:20世纪50年代,1:面对洋专家的‚中国贫油论‛ 2:国民经济建设的困难

3:四川石油大会战的急需,四川石油学院应运而生。

108.‚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这句话深刻而形象的体现了时代感,请问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答:建校之初:为早日摘掉国家‚贫油帽子‛做贡献;上个世纪:是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划转地方后:就是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能源安全做贡献,就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 109.1988年那一学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答 : 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石油机械工程) 110.南充校区在南充哪个区? 答 : 顺庆区

111.与我校进行联合培养计划的学校是? 答:卡尔加里大学

112.西南石油大学在石油高校中称作? 答 : 黄埔军校

113.西南石油大学的校歌《飞翔》是由谁演唱的? 答 : 李丹阳 吕继宏

114.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校共有几名学生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大学生‛? 答 : 3名

170.西南石油大学三名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大学生‛的是? 答:周培,高志光,邓先伟

115.‚一重两心‛的科研机构是指?

答 : ‚一重二心‛指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国援建的CNPC油井完井技术中心

116.1983年谁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并担任《钻井新技术》分组第一副主席? 答 : 张绍槐

117.我校在谁的故里建立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答 : 邓小平

118.1958年4月,石油工业部的那两位重量级人物亲临南充,组织和指挥川中石油会战?

答 : 余秋里和康世恩两位部长 119.‚梦溪‛湖名字的由来。

答:为纪念沈括最早提出‚石油‛概念,我校用其著作《梦溪笔谈》来命名该湖

120.西南石油大学是由哪些单位共建的? 答 :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四川省人民政府

121.西南石油大学的文脉溯源是哪个学校哪个院系? 答:清华大学石油系

122.新世纪学校提出了什么的发展战略? 答:二次创业

123.‚十五‛以来,我校教室所编教材共有多少部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答:15部

124.至今为止,我校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多少个? 答:8个

125.我校成立背景的忠实概括是什么? 答:因势所需,应运而生

126.我校早期的真实写照是什么? 答:创业艰辛,顽强拼搏 127.我校的办学思路是什么? 答:人才强校 130.1996年6月,学校第六次党代会决定继续坚持什么的发展战略? 答:全院一心,锐意改革,发挥优势,力争一流

131.1995年,学校进行了怎样的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试点? 答: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38.2014年6月哪个集团与学校签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答:攀钢集团

139.1958年我校设地质、机械以及哪个系? 答 : 炼制

142.在1960年8月,四川石油学院设置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并停办了哪一个专业? 答:人造石油

143.在1989年9月,我院哪一位党委书记同志荣获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答:张永一

144.由我校主办的一部英文期刊是? 答:《GEOLOGY》

146.我校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是哪一个? 答:石油工程

147.在2015年我校与哪所大学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答:四川大学

148.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哪一个? 答:钻井与完井工程

149.在我校知名校友中,现任盛大游戏副总裁的是谁? 答:舒建

150.我校哪一个二级学科在前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都排名全国第一? 答:海洋油气工程

152.我校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哪些? 答:资源勘查工程、测井技术与仪器

153.我校知名校友中,作为北京万普隆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的是哪一位? 答:潘军

154.我校教学楼中,‘明辨楼’取名的出处是? 答:《礼记·中庸》

155.我校知名校友中,现任西安石油大学校长的是哪一位? 答:屈展

156.我校的优秀学生代表获得过哪些有代表性的奖?

答:一,冯玉君,获得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二,李勇明,获得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三,李小刚,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157.什么是‚双月座谈会‛?

答:每隔两个月,党委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座谈一次,通报学校重大事件并征询意见。

158.石油学院的建立是怎样突破常规的? 答: 先有学生后建学校

159.为我校援建了‚油井完井技术中心‛的机构的英文缩写名是什么? 答:UNDP 160.我校的哪两位教职工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答:罗平亚,董保真。

161.1978年学校5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他们分别是:

答: 6000、7000米超深井工艺技术、聚丙烯酰胺泥浆、泥浆旋转粘度稠度计、油气田大型酸化压裂工艺技术、柴达木盆地东部凹陷第四系天然气藏的控制因素

162.我校的优良传统是? 答:‚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163.2010年12月28-30日,学校召开了? 答:中国共产党西南石油大学第一次代表大安 164.1978年学校新增几个新专业? 答:4个

165.1989年11月,我校在国际石油天然气技术设备展览会上荣获什么奖项?

答:最高奖---明星奖。

166.1992年2月,开发系被评成什么? 答:‚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167.构成西南石大精神的基础和元素是什么? 答:优良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导向。

169.哪三大公司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西南石油大学的协议?

答: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71.1991年11月,提出怎样的发展战略? 答:全院一心,锐意改革,发挥优势,力争一流

172.1986年7月,我校那些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答:石油开发 石油机械

173:在离休干部、建校初期老职工张国昌讲述的《石油学院的‚第一人‛》中提到的第一位图书馆馆长姓甚名谁? 答:罗中和

175.我校的哪两位教职工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答:罗平亚,董保真。

176.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大学,哪一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答:石油主干学科专业

177.西南石油大学学科专业涵盖几个学科? 答:8个

179.西南石油大学哪一个科研流动站在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

180.西南石油大学在哪建有两个野外地质实习专用基地? 答:四川峨眉和重庆北碚

181.西南石油大学在哪建有占地近百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 答:四川南充市

182.西南石油大学在哪建有科技交流中心 答:成都市

183.学校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多次被评为? 答: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

184.建校50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什么为根本保证? 答: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85.西南石油大学拥有联合国援建的‚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和哪一国家援建‚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培训中心‛, 答:加拿大

187.西南石油大学拥有几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答:2位

188.西南石油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哪几个?

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190.1992年2月罗平亚教授荣获什么称号 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192.罗平亚教授哪一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答:1995年。

193.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学校先后派出几批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 答:19批

194.1997年以来,学校几次被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评为‚四川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 答:7次

195.学校秉承什么办学思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答:‚人才强校‛

197.学校以‚挑战杯‛等国家级科技竞赛为龙头,以‚康菲杯‛等校级科技竞赛为重点,以系列院系级科技竞赛为基础,形成了什么体系? 答:形成了三级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199.西南石油大学教学单位有多少个? 答:16 203.我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万台 答:2.58 204.我校在教学成果评奖中,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 )项。 答:92 206.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个。 答:1 207.我校开设了( )个国家品牌的专业。 答:五个

208.我校工程专业共有( )个。 答:27 210.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招收多少名本科新生,多少个五年制本科专业?

答:643;七

211.1985年9月,成立研究生部、军事教研室和高等教育研究室。全院师生欢度第一个教师节,院领导为教龄、校龄满多长时间的教职工颁发了四川省政府的荣誉证书。 答:30周年

212.我校几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答:两次

216.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多少项? 答:28项

217.截止2008年8月,学校有几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几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几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答:1,2,8 219.历年来,学校有几人次当选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几人次当选四川省代表大会代表,多少人次获得省部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答:1,5,30 224.1978年,学校招收了首届研究生( )名。 答:13 226.改革开放以来,我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计24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 )项,省部级一等奖41项。 答:28 230.学校现具有招生资格专业()个

答:6

5231.学校现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个

答:

3 232.学校现有各级各科科研基地(

)个

答:95 233.我校成都校区现有多少个专业? 答:52个

234.我校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有16个教学学院,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 )个 答:60 235.我校入选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的有几人? 答:2 239.我校荣获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先锋称号是哪一年? 答:2008年

240.学校成立教授委员会是哪一年? 答:2007年

241.我校在国际石油天然气技术设备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是哪一年? 答:1989 242.我校数次组织队伍参加国际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是哪一年? 答:2006年

243.学校被评为全国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是哪一年? 答:1990年

244.我校 ‚石油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哪一年?

答 : 2001年

245.学校两次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分别是哪两年?

答 : 1993及2000年

246.学校建立五个部级研究室,同时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在几几年? 答 : 1980年

247.学校新增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哪一年? 答 : 2003年

250.胡锦涛哪一年接见我校教师刘琪? 答:2003

第15篇:湖南大学校史

9.湖南大学基本简介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校长赵跃宇教授。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

10.湖南大学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11.湖南大学校训、校风

校训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校风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实事求是”,指立足现实,夯实基础,追求真理,脚踏实地。

“敢为人先”,指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敢于竞争、敢于创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二者的关系是:“实事求是”是“敢为人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基础。“敢为人先”是“实事求是”的目标指向,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实事求是”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敢为人先”。

博学,即“博于问学”,要求师生在治学上广博、深远,善于在知识的浩海中丰富自己。博学也是岳麓书院注重博学之、审问之的教学特色。

睿思,即“明于睿思”,要求师生在博学的同时,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睿思体现了岳麓书院教育传统中重思考的特色和要求。 勤勉,即要求学生“学而不厌”,发扬勤奋刻苦、努力向上的奋发精神。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潜心学术、“诲人不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勉也是岳麓书院学规中的主要要求。 致知,即“格物致知”,要求师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达到“明德”、“明理”的目的。致知体现了岳麓书院“重践履”、“务实行”的治学传统和湖湘文化“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特色。

12.湖南大学现今院系、学科设置及排名情况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13.湖南大学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6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5名, “千人计划”12人, “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9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0600余人,研究生13000余人。

14.湖南大学办学成果及科研成就

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和国家理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9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工程中心、17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3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90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3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15.湖南大学人才培养

湖南大学在教学上保持和发扬了“重基础、重质量、严管理”的传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具有“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有本科专业65个。“十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在国家“质量工程”建设中,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思想,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适应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2004年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学校注重弘扬岳麓书院文化教育传统,加强文理沟通,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积极推进大学文化整体育人,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学工作的思路是:继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

地位,把本科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准的第一标志;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炼和突出自身特色,形成湖南大学的人才品牌;强化教师教学考核,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创建优良的成才环境,将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这一目标,学校在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面,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为保障,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创新意识,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到专业教学计划中,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落实到教材建设上,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努力建立起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机制。

16.湖南大学校容校貌

17.湖南大学机构设置、现任领导及知名校友

学术机构、科研机构 党群机构 行政机构 直附属机构

18.湖南大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规划

第16篇: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 1 克忠、张洪元(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 2 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相继加入南开教席。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年,成立于1983年的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第17篇:校史演讲稿

(鞠躬) A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高一1班的王小艺 B 我是高一1班的廖禹舜

A 明年,她将度过自己110岁生日。请允许我用“她”来称呼我们的学校,因为她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感慨。

B 她度过一个世纪的岁月,她的经历是一段辉煌的再现,她的蜕变是一次凤凰涅槃重生的历史。由我们来叙述,我们来铭记。

A 市政府为整顿教育事业于1953年将崇德、进德、晏摩氏三所女中合并为公办的市七女中。1958年她给予了男学生品味历史、文化气息的机会并更名为七一中学,学校的光辉历史,便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7年,学校挂牌成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迎来了崭新的面容,未来的七一憧憬了勃勃生机。

B 学校特别重视抓教学质量,教和学都要求实效,要出成绩。有了业绩,领导重视,社会认可,家长信任

A 如果说,1905年崇德女中的诞生,宣告了一列教育火车的“问世”,革时弊兴女学,开设一批现代女子课程,开创一代文明风气之先,为学生后来发展铺下了“基轨”。那么,在新中国成立9年之后,经受了炮火与时代洗礼的七一中学,吸海内外办学之精气,扬自己学校底蕴,屡出办学新招,不断取得办学成果,这列教育火车在翻山越岭,沿着天路向着顶峰奔驰而去。

B 若说“万事开头难”,从1953年到1961年八年之间,在焕然一新的面貌之下,学校连上体育课都需要向外校借场地,招生时生源困难,士气不足,岂不是能称为谷底的岁月。

A 经过多年奋斗,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步步上升。学校于1960年荣获上海市群英会先进集体。

B 8年历尽艰难,群策群力,几经拼搏,有热心教育的老师们的矢志不渝,有勤奋好学的学生们的不懈努力,作为 七一人,他们开创了七一历史上一个良好的新起点,也为七一绚丽的历史背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A 弄堂里的校门虽不是那么宏伟壮丽,“弄堂学校”的称呼终也造就了这弄堂里飞出的金凤凰展翅于蓝天白云之间的蓬荜生辉。它将金色的羽毛留在了七一,将永久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B 陕西北路上但凡是一处老房子,马勒别墅,宋家花园,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回味的故事。如今,所有的惊心动魄都附注笑谈之中,要想真正回味那时的气息,也只能到墙缝里寻觅了。

A 就在我们的咫尺,看似不起眼的方圆楼,实则韵味悠长。那幢三层楼朱瓦红墙的洋房,是当年崇德女中的校舍,现在是教师办公室。它仍然保存着典雅的欧式拱门,宽敞的阳台,楼前的绿荫,仿佛与世隔绝只露出上半身的面纱。进进出出的人们的面容却依旧显露着以前那个时代的矜持与飞扬。

B 当年学校历经风雪侵蚀战火摧残,但如今屹立在我们眼前的洋房却从未老去。它见证了我们七一近百年的光辉历程,那么我相信,未来的路它仍将亲眼目睹,七一的风采,七一的品德,七一的荣耀,都将与它一样。积百年之厚蕴,育未来之栋梁。老楼依旧雄伟,七一永葆青春。

A百年名校,薪火相传,为了传承和发展学校的优良传统,凸显办学理念对办学的统领作用,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合作办学的特色,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办学理念被定为:“开放潜能,健全人格,和谐发展”。

B 敬爱的周校长与学校的领导班子认为,办学思想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他们深入开掘整理了学校百年沉积的文化传统,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培养七一人提出了要求:

七一人则应是有赤诚之心报国之志的中国人,有高雅气质高尚道德的中国人,有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现代人。

A 明年是她110岁生日,110个年头所走过的坑坑洼洼注定也都是我们所铭记的光辉历程。

我们高中学习的道路上将无数次的走进了七一的大门,却又能有多少次走近过七一的灵魂。

B作为她孕育出的七一人,我们也将永远记住,她所留下的一点一滴,留给我们的一字一句,留给历史的一足一印„„

A 让我们走进七一,走近七一,进入他,并靠近它,触及它。 AB 谢谢大家 (鞠躬)

第18篇:校史军训

又是一年军训时

山没有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人生没有挫折磨难就不再坚强。每年的8月高中全体新生都要在紧张、有序、生动、和谐的气氛中接受入学后第一次身体上的锤炼和精神上的洗礼,那就是为期十天的军训活动。 军训是高中自1948年建校以来一直持续至今的优良传统,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进行的,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军训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磨练。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与技能。看,烈日炎炎,他们站军姿,踢正步;骄阳似火,他们排队列,展拳脚;大雨瓢泼,他们练斗志,拼毅力,在这里他们不仅学会了国防知识,也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

军训,也是新生学会做人的第一课。学生在军训中增强了团结互助的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深刻领悟了“立德、力学、力行、立新”的真正含义;每年,高二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在国防教育基地举行的盛大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活动,这也是新生军训活动再继续。在成人仪式的发言中一位学生谈及军训,这样写道:军训,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迎接挑战,怎样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尺度。军训,是我们增长才干的机遇,也是对我们的挑战。这要求我们用心融入其中去学习,去锻炼,去磨砺,如今我们成人了,我们要对老师说,我们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如何为班级争光;我们要对教官说,我们学会了顽强拼搏,学会了如何笑对困难;我们要对父母说,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我们要对自己说,我们学会了以健康、潇洒、精神、自信的姿态迎接人生的秘诀;我们更要对未来的高中生活说,我们来了,我们已准备好应对一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

今天,他们在汗水中磨练意志。明天,他们将为母校增光添彩。

又是一年军训时„„

第19篇:暨南大学校史

暨南大学校史

○1911年一落

○1918年复校

○1949年再落

○1958年再复

○1970年三落

○1978年三复

1925年10月,只有师范文凭的曹聚仁被聘到国立暨南学校大学部,\"一本正经做起教授来\"。那时,国立暨南学校已经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同事帮曹聚仁找了一位帮工的女佣,但女工的亲友们一直弄不清楚,\"济南大学\"为什么不在山东而在上海的乡间?\"暨南\"的校名,更让她们糊涂。曹聚仁对她们讲了好多回、\"可是又是\'尚书\',又是\'尧典\',又是什么\'朔南暨\',太不容易搅了。\"

时至今日,暨南大学的学生仍不乏这种尴尬。介绍学校时,总要在前面加上\"广州\"二字才能讲清。今年3月前,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搜索\"暨南大学\",还曾被好心地提示,\"你要找的是不是济南大学?\"

为着复杂的校名,让曹聚仁会忍不住\"真想打他几十板手心\"的端方,就是百年前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的创办人。

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之后,在南京薛家巷成立专门学堂,并取《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之意,命名\"暨南学堂\",意为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和文化教育传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

2006年11月16日,暨南大学将自己的历史渊源追溯到百年前的暨南学堂,隆重纪念学校的百年发展。

1906:端方奏请成立暨南学堂

1908年,新加坡华侨学生林邦彦被当地侨会选派到暨南学堂读书时,学校的老师除了举人、贡生、秀才外,还有日本和德国的留学生。有位老举人上国文课时唾沫四溅,遭到印尼侨生的反对,差点罢课。

学堂为侨生定制了统一的校服,全用黑色,黑革履,黑呢帽,帽边镶金丝线。出门旅行的时候,俨然是陆军学生,威风凛凛。在回忆录中谈到郊游时,林邦彦更是对骑小毛驴的技巧津津乐道。

与他同批的还有后来成为新加坡大学校长的李光前。一次骑毛驴出去玩时,李光前跌掉了两颗门牙。

当时的南京市民称他们为\"洋少爷\"。在市民们看来,这帮学生面色黝黑,穿着奇装异服,说着不知哪国的\"鸟语\",还擅长打架,虽然出手大方,实在让人敬而远之。

林邦彦是从新加坡回国求学的第一批华侨学生。为防止倭寇和来自海上的反清力量,清政府长期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官民出洋,并把海外华侨视为\"化外顽民\"、\"天朝莠民\"。海外华侨在居住国遭受欺凌和屠杀,清政府反而认定是\"孽由自作\",\"朝廷概不与闻\"。

一直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不得不调整侨务政策,于1893年正式宣布废除海禁,将海外侨民与内地人同等看待。

1901年实行\"新政\"后,清政府更鼓励国内师生到南洋各华侨学校执教。随着海外侨校的增多,清政府及沿海督抚还不断派人到南洋各地\"劝学\"、\"视学\",调查南洋华侨教育的情况。

1905年,端方受清政府委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宪政。端方从欧洲回国,途经南洋,受到当地华侨商人和华侨学校师生列队欢迎,\"大为感动\"。在林邦彦看来,这是促使端方奏请成立暨南学堂、免费招收华侨学生回国就学的原因之一。

1906年11月,被派到南洋考察华侨教育的钱恂,这位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的兄长,从爪哇拍电报给端方,说大约有30名华侨学生想回国在南京念书。已经是两江总督的端方立即表示赞同,之后上奏朝廷。

1907年2月底,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抵达南京。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成为国内第一所为培植海外华侨子弟而设的学校。为表示重视,端方还亲自与21名侨生及全体教职工合影。1909年时,学堂有学生167人,来自爪哇的有70多人。1911年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入川前,端方还给每个学生送了一幅自己的肖像。

1910年进入暨南学堂的陈维龙,是来自吉隆坡的侨生,在回国前,念过几年私塾和半年新学堂,经学很熟悉,英文、算术却很差。回国后又发现自己缺乏中国历史知识,为此,陈维龙特意向国文老师请教,老师回答说,\"那很简单,你把《纲鉴易知录》看一看,就能应付裕如。\"当时南京书店无存货,陈维龙赶紧向上海商务印书馆订了一套,\"收到时把我吓昏了,原来它一套书一共有一百几十册\"。

陈维龙英文不好,却又碰到一位留学日本的英文老师。他一直记得这位老师教的英文对话:\"请问先生贵姓?\"(What is your honourable sirname?)\"敝姓陈。\"(My humble sirname is Chen.)

让陈维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经学的江先生,背后被学生称为\"江道德\"。他最喜欢说\"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为人确也规矩中正。遇有学生犯错,他并不责罚,反而约他们到家中喝茶,细声细气地讲道理给学生听,让他们记起自己的抱负和父母的期望。往往学生都\"痛哭流涕,声明要痛改前非\"。

暨南学堂的第一首校歌,据说歌词是游历南洋多年的康有为所写。不过陈维龙念书的时候,唱的校歌是另外一首《孔子颂》,歌词是\"圣德与天齐,大哉孔子何巍巍,一匹夫虽未自称南面,救世心万古昭垂\"。

暨南学堂的学生是没有了辫子的一群。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驻守南京的张勋领着\"辫子军\"攻进南京城后,曾运来大炮对着暨南学堂。学堂赶紧把学生送到上海避难,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参加了革命军,而暨南学堂也因此停办。

1927:郑洪年升级国立暨南大学

1917年,战事稍停。11月1日,教育部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委派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为筹办员。黄炎培邀请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中华学校校长赵正平共同筹划恢复暨南。

他们很快拟定了《暨南学校章程》和《暨南学校规复宣言并招生启》。\"招生启\"介绍了暨南学校创办的缘由:\"今将原有之暨南学校从新恢复,扩充规模,改良办法,分设专科,并经营有利于华侨教育之各种事业,总以华侨子弟回国者得受适宜之教育,造成有用之青年,以增进华侨文明程度,发达华侨实业为宗旨。\"

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校长为赵正平。5月,开始招收内地学生,以便与侨生互相取长补短。9月9日,暨南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有侨生70人,内地生40人。

暨南学校将\"忠信笃敬\"作为校训,并由清末状元张謇亲笔书写匾额,取意孔子的《论语》:\"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923年,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暨南学校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真如是宝山县下的小乡镇,离上海十余里地,有沪宁火车经过。

赵正平之后,暨南原教务主任姜琦接任校长职务。姜琦思想开明,在他治下,暨南学校更进一步扩充发展。但暨南学校升级为\"暨南大学\",还是要等到1927年6月郑洪年上任。

在曹聚仁心目中,真正能体现暨南精神的正是姜琦、郑洪年两位校长主政的时期。\"那便是侨生最多,富有青春力朝气蓬勃的时期\"。

郑洪年曾师从康有为,1927年起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交通部、工商部、建设部次长等各种职务,对教育问题也非常重视,以教育救国为己任。1907年首次归国的21名侨生到达上海后,也是由郑洪年接到南京。

担任暨南学校校长后,郑洪年力主将商科改为商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艺术院五门,将暨南学校扩充为当时惟一的华侨大学---国立暨南大学。

郑洪年希望从质量上完善华侨之最高学府的创建,\"使华侨子弟得享受世界高深的知识,与祖国优美的文化,以为他日参加祖国一切运动,及提高华侨地位之准备\"。他主张\"知行并进,实事求是\",将应用技术课程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强调华侨的需要,开设《南洋概况》为全校的必修课;还规定每个本科生要掌握两门外语,第一外语为英语,第二外语从法、日、

德、荷兰、马来五种文字中选一种。国内生则必须从荷兰、马来文中选一种,以便毕业后派到南洋服务。

郑洪年曾说,\"余任事之初,以集中人才为先图,其学有所长,德行足为学子表率者,无远近皆以礼先之。\"鲁迅、蔡元培、马叙伦、胡适、郑振铎等都曾应邀到校讲演。夏?尊、周谷城、周建人、曹聚仁、潘序伦、潘光旦、叶公超、梁实秋、许德珩、洪深、黄宾虹、陶冷月、孙大雨等人则被延聘来校任教。

曹聚仁在暨南学校教外国学生读《浮生六记》、《老残游记》;教中国学生读《天演论》、《拊掌录》。在他看来,这些思想方法论和文学批评一类的著作,在过渡时代,对于语文入门,是非常有用的。而他所用的教材,多取自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林琴南的《拊掌录》这样用古文体翻译的西洋文学名著,\"一方面可以养成青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一面也介绍了西洋文学名著\"。

在真如时期,暨南学校的侨生占了学生总数的95%以上,\"每逢假日,真如车站一眼看去,都是戴着形形色色的帽子、近于\'小黑炭\'型的小伙子。\"

真如时的暨南大学,学生最多时有1700多人,这让校史专家马兴中印象最为深刻。在解放前,大学规模能上千人就已经不错了。

真如乡间的农民则把暨南师生看作另外圈子中的人,学生被当成从海外回来的王子,\"腰缠十万贯,骑鹤来上海\"。\"因此,他们的鸡也特别值钱,鸡蛋也比上海的贵\"。曹聚仁在回忆录中说。

\"一?二八\"事变后,暨南大学的师生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运动,引起了国民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1934年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以\"视察教育和筹募基金\"的名义,调郑洪年前往南洋。校长职务由沈鹏飞代理。

1935年,历史学者何炳松接任校长。

何炳松就职后,在第一次全校大会上指出:\"现在国势阽危,国难严重,许多人已经无书可读……我们在有书可读之时,应努力读书。\"他提出的培养目标是:\"要造成复兴民族之斗士,不要造成争权夺利的政客。况且暨南比其他大学另有特殊之使命,将来本校毕业同学,必须能向海外发展,能在外界立足\"。

之后\"八一三\"事变,真如成为战火的中心,暨南大学只能再度播迁。1938年,暨南大学迁到上海公共租界。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为日本军占领,暨南大学又播迁到福建建阳。

1945:何炳松掌校10周年

\"不准穿裙子\"

*初,华南师范学院的一群红卫兵要来暨大\"造反\",声明要\"剃光飞机头,剪光牛仔裤\",还要肃清穿裙子的\"资产阶级小姐\",暨大学生以\"穿裙子\"为主题跟他们展开辩论。暨大主张\"可以穿裙子\",华师坚持\"不准穿

裙子\"。暨大论证人类穿衣是以穿裙子开始的,并且男女不分,如果不准女人穿裙子,也应该禁止男人穿裤子。结果暨大大获全胜。

演说会是暨大的一项传统。早在1925年,学校就成立了演说会,每周开展一次演讲。1929年的上海高校演讲比赛中,暨大学生夺得国语演说冠军和英语演说冠亚军。

1943年,18岁的福建少年陈默从南平考入国立暨南大学,选了国际贸易系,因为\"可以赚洋人的钱\"。入校前,陈默已经知道\"何炳松\"这个名字,他高中念的外国历史课本就是何炳松编的。

那时,何炳松已经在国立暨南大学当了8年校长。他还需要在校长位子上苦苦坚持3年。

何炳松由官费送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史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他在国内最先传播鲁滨逊的\"新史学\",力图以西方史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史学精华。1935年1月,他与王新民等9人联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应以\"此事此地的需要\"为基础,保持中国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地继承,同时也对欧美文化进行批判地吸收。这就是现代史上有名的\"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体现在治校上,何炳松大力提倡\"忠信笃敬\"的校训,重视道德教化,以传统文化培养侨生的品格;主张学以致用,学术救国;在学术思想上,同样兼收并蓄,还在1944年邀请《资本论》的译者之一王亚南到校讲座。

陈默认为何炳松校长\"很了不起\"。一方面,可以跟教育部要到钱,虽然经费很少,但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还是很买何炳松的面子;第二,何炳松在教育界、知识界威望很高,能够请到那么多有名的教授,到福建建阳那样艰苦的山区教学。

回想当年的艰苦,暨大校友总会副会长陈默很感慨。点的桐油灯,能用两根灯草就很不错了。作为校舍的孔子庙,也没有灯,上课就需要早早去,抢靠南的、窗户边上的座位,才不会太费眼。

何炳松在一次周会上流着眼泪说:\"大家生活太苦了,我都知道,点灯的桐油买不起,作笔记的墨水买不起,先生们的太太,有做小生意的,赚那么一角钱二角钱,有的教授连换洗长衫也没有……\"

1944年,数位教授提议在1945年6月隆重举行纪念何炳松校长掌校10周年活动。他们在提案中说:\"本校虽有四十年之历史,校长任职十年者以何先生为第一人;国内各大学校长能任职十年者亦殊不多见。况何先生接事于校局兀臬之际,支撑于困难严重之时,经营擘划,艰苦卓绝,校誉日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尤能不避艰险,毅然内迁。上海大学不啻十数,而能完全内迁者,仅有本校,大学校长内来者,仅有何先生一人。\"

1945年6月1日开始,纪念活动持续了3天。毕业学生自发为他排演了平剧晚会。徐克仁当时在《群英会》中扮演周瑜,他回忆选平剧的原因是,全校师生都知道何校长对昆曲有特殊研究,但学校里没人会唱,他们决定排演平剧以代。

印象中,陈默还记得何炳松爱喝点小酒,但生活清贫,只能拿乡间的黄酒代替。在10周年活动的晚宴上,200多名毕业生每位\"奉半觞为寿\",何炳松\"一一尽之无难色\"。

1945年8月,抗战终于胜利。暨南大学开始着手迁回上海的事宜。何炳松惨淡经营,呕心沥血,都要找到合适的校址了,却被一纸调令发到国立英士大学当校长。他曾给学生阮毅成发过电报,称\"不得已力疾拜命\",准备鞠躬尽瘁了。但因长期劳累过度,1946年7月病逝于上海,时年56岁。

郑振铎在悼念文章中写道,何炳松\"做了十多年的暨大校长,暨大的学术空气始终是纯洁的。……学术研究的自由,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干涉。\"

任过台湾《中央日报》社长的阮毅成认为,何炳松的史学是可以与梁启超并称的。梁启超晚年不问政治,专心著述讲学,留下许多著作。而何炳松的西洋通史,临死前还缺三分之一没有完稿。

暨南大学复员回沪后,受内战影响,侨生比例非常低。曹聚仁1949年春重回暨大教书时,他班上30多个学生,侨生仅3人。

1949年,暨南大学只有20余名教职员和40余名学生追随时任校长的李寿雍去台湾。

1949年6月,暨大被接管。7月12日,暨大教授陈炳相向军管会要求取消人类学系,理由为人类学目前所教内容\"为反动课程\",学生人数极少,且\"多要转系\"。

8月2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表军教字第一号命令,将暨南大学恢复为华侨高级学府,原有文、法、商及理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及交通大学,地理学系并入南京大学(前身为中央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江大学。暨南大学暂时停办。

1958:复办;1978:再复办

在1935年那场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中,跟何炳松的\"文化本位\"针锋相对的,是陈序经的\"全盘西化\"。28年后,陈序经也来到暨南大学担任校长。

1958年,在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大力扶持下,暨南大学得以重建。陶铸担任了重建后的第一任校长。陶铸将暨南大学的办学方针确定为\"办成尽可能符合海外侨胞的愿望与要求,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华侨大学\"。并进行院系调整,以\"面向华南,面向东南亚,面向亚热带,面向海洋\"。

\"*\"中,这被批判为\"让暨大在1958年的大跃进声中上马,暗地里却又死抱着要把暨大办成资产阶级大学的罪恶计划不放。\"

现在是校史专家的马兴中,1961年进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他记得那时候除了文科生,暨大的理科生也要学习中文写作。而且,学校里还开了\"西方经济学\",讲起证券股票。这在当时国内大学极之罕见。

1963年1月,受陶铸的邀请,陈序经担任了暨南大学重建后的第二任校长。周恩来曾经说,陈序经是\"最善于团结高级知识分子的学者专家,能聘请到一级教授任教的教育家\"。

陈序经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政治学和社会学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涉猎文化诸领域,率先使用了\"文化学\"的概念,并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历史与现实问题,在1930年代提出了颇多争议的\"全盘西化论\"。

陈序经的口头禅是\"我是为教授服务的\"。他认为建一流大学就是要抓名教授。对所请的名教授的学术经历和特长,陈序经不用去人事部门翻档案,就能如数家珍。

在校园里碰到教师,年届六旬的陈序经总要停步问候。学校专门为他配备的小车(由暨大香港校董费彝民捐赠),也往往成了他搭载教师们的巴士。

担任校长后,他主持制定了暨南大学\"十年培养提高师资规划\",提出要在十年内把暨大办成一所规模完善、质量优良的重点大学。但一年后,陈序经被调任南开大学校长。

1966年,\"*\"开始,暨南大学停止招生,但学校里还有1000多人。

1970年1月,林彪想把第一军医大学搬到广州,取代暨南大学,就口头上称国务院同意将\"房子已经空起来\"的暨南大学转交给军方。2月,口头通知暨南大学革委会,宣布撤销暨南大学,并在2月12日确定了搬迁计划。

5天后,《关于撤销暨南大学的请示报告》才被起草。到3月5日,广东省革委会才正式下发撤销暨南大学的通知。

这一停,又是8年。

1978年10月,暨南大学再度复办。在此之前的4月1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指出复办后的暨南大学\"以招收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籍青年学生为主,同时也要招收少部分国内的学生(以国内的归侨和侨眷的子女为主)\",还特别规定对华侨、港澳学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

根据上级的决定,暨南大学停办时调到广州地区4所院校的教职员工,原则上均应调回,分配给4校的原暨大的设备、图书,归还暨大。被占的原暨大校园、校舍也一并归还。

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张晓辉,是1986年研究生毕业到暨大工作的。那时候,暨大的校长是梁灵光。1983年3月就任省委书记、省长的梁灵光,同年10月兼暨南大学校长,至1991年6月卸任。

梁灵光与暨南大学的渊源早在1930年代便已开始。暨南大学的救国会就是在校园附近的梁灵光寓所成立的。梁灵光其时在上海读中学。

\"一二?九\"运动后,19岁的梁灵光随暨大学生代表团赴南京请愿,火车上遇到了暨大学生朱含章。暨南大学的学生抢占了火车头,后来成为梁的夫人的朱含章也到火车头协助铲煤。

在张晓辉看来,梁灵光任内的8年,奠定了暨南大学这20多年来发展的基础。

这8年里,暨南大学采取适应海外、港澳实际的做法,扩大对外招生。从1980年开始,暨大就实行对华侨、港澳学生单独命题、提前考试和录取。1983年和1984年又先后在香港和澳门设立了考场。1985年和1986年报考暨大的境外考生超过2000人。至1988年侨属子弟已占暨大学生人数的90%,成为名符其实的华侨最高学府。

1988年,蒋经国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余乃述教授成为1949年后到母校暨南大学参观访问的第一位台湾暨南校友。

经过台湾和海外部分暨大校友的长期努力,台湾的\"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决定在台湾开办一所暨南大学。经过几年的筹备,该校于1995年招生开学,定名为\"暨南国际大学\"。

经过郑洪年、何炳松、陈序经等校长不断努力,暨大建立了\"孔子学院\"的传统。今年是暨大百年校庆,孔子被\"请\"回校园刘斌/摄

郑洪年掌校时间(1906年-1909年)(1927年-1934年)

何炳松掌校时间(1935年-1946年)

陈序经掌校时间(1963年-1964年)

1907年,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抵达南京,两江总督、暨大创办人端方十分重视,与侨生和教职员工合影留念

1926年国立暨南学校校徽

目前在使用的暨南大学校徽

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其中9名暨大学生分别参加了田径、篮球和足球三项比赛。好动的侨生为暨大建立起了强势的体育传统

第20篇: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

1 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是为清华得名之始。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面积凡五百三十亩。择定清华园为肄业馆馆址后,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希望一九一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迨至馆舍相继完成,将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于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一日(阳历为四月二十九日,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游美学务处亦迁入工字厅办公。首任教务长为胡敦复。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监督三人管理,即是由游美学务处之总办与会办担任。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

经过一阵惊心动魄的革命,清帝宣统于公元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五月一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第 2 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清华学校为将来扩充规模起见,在民国二年春请政府将毗连校西之「近春园」(俗称四爷园,为道光帝赐第四子咸丰帝奕 之赐园)并入校址。近春园西隅有「长春园」,旧名水磨村等邻近地亩,亦并入。清华之有充裕经费,又得景致悠美的园林以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非但如此,清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当时之其它学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二年二月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我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民国二年三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校内寓邸。外交部令周诒春继任校长。周校长任内,因财政比较宽裕,故对外设法扩充留美学额;对内一面增加在校学生数目,一面添置设备与建筑。而自民国三年起,更间年选派专科女生十名(有时不足额)留美,由公开考试决定。民国七年一月四日周校长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恳请辞职,外交部批准。

自周诒春校长辞职以后,清华校长之人选几经更迭。起先外交部派张煜全为校长。张因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瓶为伍,学生大为不满。民国八年元月张煜全校长以学风(上年十二月廿三日学生会开成立大会,张加以干涉,发生风潮,至于罢课。)理由辞职获准。外交部继派罗忠诒继任,但同学对罗表示拒绝,致未能到校而请辞;因当时无人被允任为清华校长,故董事会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为清华校长;金邦正校长在民国十一年向外交部辞职。四月,部令派曹云祥为代理校长,十月六日,曹云祥正式署理校长,在任约六年。曹校长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导师。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设研究所。设立大学部之目的,在于由国内造就国家需要之人才,而不仅是为出国留学作预备。且考虑到退还庚款有限期,恐日后难以为继。略带一提,在民国十六年由汪鸾翔(字巩庵)撰词,何林一夫人作曲,清华始有中文校歌。

民国十七年曹校长辞职获准。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一月十四日到职,四月请辞。外交部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灭,温亦离职。八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罗校长于九月十八日就职,对校内组织,多所改易。当国民政府统一北方时,原属外交部之清华董事会因之消灭,而清华之隶属问题又起,大学院欲收归辖下,但外交部则借口外交关系不肯放手,终由 4 二机关会辖,另由二单位合组一董事会治理。董事会之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清华之整体发展常因董事会之权限过大而处处受阻。所以民国十八年四月三十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清华基金经整理后,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上项议决案。民国十九年五月,清华学生对罗校长有不满表示,罗亦以学风为理由而辞职。罗氏离校后,清华校长虚悬达十一月之久,其间校务由校务会议维持。另一方面,董事会问题因罗校长的努力,终使大学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会撤销,清华遂直隶于教育部。

之后,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南轩为校长,四月十六日就职。又因与师生不合,而于六月二十五日离开北平。教育部在清华师生的压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务。翁文灏于七月起开始代理校务,但于九月中旬即辞去代理兼职,教授会与学生会开会挽留无效。最后,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中央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梅贻琦校长终能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一直续任至一九四八年底才离开。一九五五年在新竹复校后,又继任校长,直到一九六二年五月病逝为止,前后共三十一年之久。

校史策划书
《校史策划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