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承诺书

生物安全承诺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1:20:44 来源:承诺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物安全责任书承诺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书

为确保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卫生计生委相关法规文件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特制订本安全责任书如下:

1、按照责任化分的管理原则,各室主要负责人为本室生物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

2、确保本室人员在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中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的规定。如违反规定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将依法追究责任并根据情节轻重报院领导作相应处理。

3、确保本室在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采集、保藏、运输及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等规定,杜绝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特别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被盗、被抢、丢失、泄漏、扩散等事故发生。

4、按要求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建立组各项实验室生物管理 制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落实到位

6、建立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实验室人员熟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责任科室: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科室负责人: 免疫室负责人: 化学室负责人: 临检室负责人: 微生物室负责人: 急诊检验负责人:

日 期:  

月 年 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书

根据国家、省、市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本院制定的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规定,现将相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如下:

1、本人已熟读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相关受控文件,意识到本实验室存在病原微生物获得性感染的风险和危害,对所读内容无任何疑义,对部门告知单内容已完全清楚和全面了解,并能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全面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2、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中,自觉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要求。

3、根据标准的内容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不擅自改变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范围;不更改病原微生物技术操作流程,严格规范执行各种标准化操作程序,认真如实填报各项实验记录,认真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灭菌规则及规范。

4、有权拒绝违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切操作,对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等所有缺陷或隐患有权向生物安全责任人或生物安全主管进行书面报告并自留有效文件备查。同时有义务完成上级生物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交办的其他相关任务。

5、本人已知在实验室工作,有可能感染《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确定的已知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及由于医学学科发展的局限性等尚未了解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本人保证:如违反了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本人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所有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

7.对于上述内容和有关实验室安全的其他相关文件内容,本人已被详细告知并能全面遵章执行,本人愿意亲笔签署“知情并同意”意见,同时,自签名之日起将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所有责任和义务。

8.承诺书签字后生效,由科室保管以备核查。承诺人:

日期: 年 月 日

推荐第2篇: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书

生物安全承诺书

本人现在_______________医院医学检验科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本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我对所从事检验工作的风险及危害已充分了解,为保障人民群众和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保证单位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现郑重承诺:

1、本人在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特别是病原微生物检测中,自觉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的规定,严防责任事故的发生。

2、本人已完全了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相关文件,意识到本实验室存在各种已知和未知病原微生物获得性感染的风险和危害,对所读内容无任何疑义,对内容已完全清楚和全面了解,并能认真履行责任义务,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3、本人将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的内容,从事相应级别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不擅自改变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范围,不更改病原微生物技术操作流程,严格规范执行各种标准化操作程序,认真如实填报各项实验记录,认真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灭菌等规则及规范,认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保证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4、积极参加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杜绝发生群体生物安全事件。

5、有权拒绝违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切操作,对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等所有缺陷或隐患有权向实验室负责人、科主任或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书面报告并保留有效文件备查。同时有义务完成上级生物安全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相关任务。

6、本人保证:如违反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将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

承诺人: 日 期:

推荐第3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承诺书

附件6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承诺书

青岛市卫计委综合监督执法局:

本申请人申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对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告知的内容已清楚、全面了解,将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接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并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本单位所报备案申请材料中所提交的所有材料是准确的、真实的、有效的。

2、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中,自觉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要求。

3、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制度,实行操作人员培训上岗制度

4、根据核准的内容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不擅自改变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范围。

本申请人保证:如违反了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本申请人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承诺人(签章)

承诺日期: 年 月 日

推荐第4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承诺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承诺书

XXX省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本单位申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告知的内容已清楚、全面了解,将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并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本单位所报备案申请材料中所提交的所有材料是准确的、真实的、有效的。

2、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检测、诊断、教学、科研等活动,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3、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实验室操作人员培训上岗制度。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检测、诊断、教学、科研等活动,不擅自改变、增加活动范围。

本单位保证:如违反了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单位法人(签章): 承诺日期: 年 月

推荐第5篇: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书

于田县人民院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

兹证明 同志 2015年10月12日参加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合格,特颁发此证。

于田县人民医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承诺书

于田县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本单位申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告知的内容已清楚、全面了解,将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并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本单位所报备案申请材料中所提交的所有材料是准确的、真实的、有效的。

2、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检测、诊断、教学、科研等活动,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规

教学、科研等活动,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3、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实验室操作人员培训上岗制度。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检测、诊断、教学、科研等活动,不擅自改变、增加活动范围。

本单位保证:如违反了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单位法人(签章):

日期:

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书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于田县人民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制度的规定,现将相关事宜告知如下:

1.本人已熟读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相关受控文件,意识到本实验室存在病原微生物获得性感染的风险和危害,对所读内容无任何疑义,对部门告知单内容已完全清楚和全面了解,并能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全面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2.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中,自觉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要求。

3.根据核准的内容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不擅自改变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范围;不更改病原微生物技术操作流程,严格规范执行各种标准化操作程序,认真如实填报各项实验记录,认真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灭菌规则及规范。

4.有权拒绝违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切操作,对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等所有缺陷或隐患有权向生物安全责任人或生物安全主管进行书面报告并自留有效文件备查。同时有义务完成上级生物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交办的其他相关任务。

5.本人已知在实验室工作,有可能感染《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确定的已知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及由于医学学科发展的局限性等尚未了解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本人保证:如违反了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本人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所有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

7.对于上述内容和有关实验室安全的其他相关文件内容,本人已被详细告知并能全面遵章执行,本人愿意亲笔签署“知情并同意”意见,同时,自签名之日起将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所有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及其义务。

8.承诺书签字生效后一式两份,由科室和个人保管以备查询 本人已知情并同意

部 门:

实验室责任人:

成 员:

期:

推荐第6篇: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

宪法

行政法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2007.10.12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11.12 2001.05.23 部门规章: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1993.12.24 农业部公告第1685号――关于给华南农业大

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核发《高致病性2011.12.12 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214号――关于发

布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2011.12.05 范》的公告 (实施日期: 2012.5.1)

卫生部关于成立卫生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

2011.08.24 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疫

苗生产用菌毒种生物安全防护及管理专项检2011.07.11 查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公告第1606号――关于给哈尔滨兽医2011.07.07 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核发《高致

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的公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2010.08.31 物安全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病原微生2010.08.27 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现场评审表》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兽医实验室生

物安全管理“三项行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

2009.04.30

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品种权执法专项监督检查活动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评价委员的函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关于发布《实验室

2009.03.17

2009.02.20

2009.01.01

2009.01.01

生物安全认可规则》(CNAS―RL05:2008)等认可2008.07.14

规范文件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费和检测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农业部公告第736号--简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续申请程序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CNAS-CL05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的通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基层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

批办法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第9号公告——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的有关工作公告

建设部公告第318号--关于发布行业产品标准《生物安全柜》的公告

2007.12.29

2006.10.27

2006.09.05 2006.08.15

2006.06.01

2006.05.12

2006.03.08

2006.02.06

2005.05.20

2005.04.29 2005.03.2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

2005.02.25

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正式命名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公告

卫生部关于切实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毒株、人体标本集中管理、确保病毒实验室及保管

单位生物安全的紧急通知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卫生部关于发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批准“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的函

2004.12.31

2004.08.03

2003.12.17

2003.10.15

2002.12.03

2002.09.04

推荐第7篇:生物安全

血库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目的

为加强临床输血的安全与卫生管理,进一步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保证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通过规范、标准的安全管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和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临床输血相关的所有安全与卫生的管理。 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科室主任:负责制定各种管理规定、操作程序,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人防护设备、材料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要求。

工作人员: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有效的实验室安全计划得以落实。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输血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划分明显;实验室内整洁,便于清洁消毒;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和设备。

2、实验室需要配备空气净化消毒机,储血室、发血室、配血室每天各消毒1小时,由值班人员负责使用和记录。

3、实验室具有液体消毒装置(含氯消毒液),每种设备由当班人员负责定期清洁消毒、维护、使用和记录。

4、实验室具有洗涤设备(手卫生设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触标本前后、由污染区(半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清洁区)、离开实验室前均应洗手。

5、标本接收、处理制度: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在运输、存放标本时标本应密封。

6、血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生物安全的规章制度,违者根据有关条例由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处罚意见。

7、为了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在尽可能节约的情况下,科室应准备足够的工作服、隔离衣、防护面罩、鞋帽、手套等。8 (1)仪器用电: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年度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

(2)地线: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在潮湿环境的电器设备,要安装接地故障断流器。

血库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1、为了增强血库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必须经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而且每年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进入。

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穿戴工作服和手套,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工作服送至医院洗衣房中洗涤,不能带回家中。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4、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5、严格遵守锐器使用管理办法,防止锐器损伤,如受锐器损伤,按《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锐器刺伤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6、试管离心前,观察试管有无破裂,离心管套底部有无缓冲垫,以避免离心时试管破裂,造成实验室污染。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污染物质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具体方法参照“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8、工作人员应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检查,尤其是HBV、HCV、TB等血源性和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无免疫能力者,给予预防接种。

9、要充分认识气溶胶对实验室的污染和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危害,在标本离心、剧烈震荡、混匀、开启、放置过程中均可产生气溶胶,所有标本分离、离心统一在标本处理处进行,对强传染性的标本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工作人员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如眼镜、口罩、面罩或其它防溅装置;标本除取样外,其他环节密闭。

10、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实验台表面或设备时,需戴手套。当检测工作结束时或手套破损时,应摘除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戴手套不能接触“洁净”设施表面(如键盘、电话等),也不宜到实验室外。

11、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手应远离口、鼻、眼及其它粘膜,减少实验室感染的危险。

12、人员暴露于病毒或其它感染性微生物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同时参照《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进行处理。

13、强致病性微生物,如SARS病毒、结核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参照《高致病性病原菌微生物防护与上报及感染物消毒程序》。

血库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在实施临床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

2、在实验室工作应戴手套,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用过的手套不能在清洁区继续使用,如果未戴手套而接触了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内的物品应立即彻底洗手。

3、工作场所的地面、墙面、操作台面应定期清洁消毒;相关的设施、仪器设备(贮血冰箱、试剂冰箱、检测仪器、离心机等)要经常擦拭,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4、设置专门的医疗废物存放区域,用于存放医疗废物的容器和运送医疗废物的工具应定期清洁和消毒。

5、所用的原辅材料要分门别类摆放有序,保持整齐、清洁,废料应及时处理。

6、从着装、仪表、安全防护、健康检查等方面进行规范,以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积极预防各种传染病。实验区冰箱内禁止存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7、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年对员工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的员工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

8、加强我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

血库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1、所有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并记录,存档保存。

2、工作人员应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检查,尤其是HBV、HCV、TB等血源性和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无免疫能力者,给予预防接种。同时,将检查结果存档保存。

3、对所有人员根据可能接触的生物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以预防感染。

4、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按照《一般性应急措施》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度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或抗感染治疗等)。

血库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科室内水、电、气器具和管路的安装、修理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所用材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品,操作符合规范。

2、科室内水、电、气器具的使用必须按规范操作。

3、科室内严禁吸烟。

4、易燃和可燃物品必须按要求分开存放。

5、科室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6、下班时注意关好水、电、气开关,关好门窗,值班人员加强巡查。

7、每天进行五次安全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整改。

8、对科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参加安全知识学习。

9、生物安全按专门规定执行。

血库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

目的

为了加强工作人员尤其是新来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培训教育制度。 适用范围

血库全体工作人员 具体内容

1、培训目的:认识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只有经过培训合格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方可上岗和使用生物安全柜。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般性应急措施、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实验室的消毒隔离、感染性废物的处置、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锐器刺伤的处理等。

3、培训安排:科室每年至少举办1-2次培训,纳入“科室业务学习安排”并考核,存档保存。

4、培训人员:科室工作人员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

1.所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管理部门统一集中采购。血库不得自行购入。

2.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3.每次购置,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a) 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b) 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使用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

c) 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d) 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设备采购部门。 e) 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f)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须进行消毒、毁形、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g) 医院感染管理科须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一般性应急措施

1.如有传染性物质洒于桌面或地面,应立即用含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倒于被污染处,待1小时后拭净并用清水冲洗。

2.如工作服被污染,应立即小心脱下,以消毒液浸泡,再洗涤;如手被污染,可用含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5分钟,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刷洗干净。 3.如有传染性物质误入口内时,应立即吐出并用0.1%高锰酸钾液多次漱口,必要时可用抗生素或免疫制剂预防。

a) 使用强酸、强碱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腐蚀仪器、衣物和手。

b) 产生毒性或腐蚀性气体的试验应在通风处进行;带有腐蚀性的试剂,废弃之前应先用清水稀释后,再倒入下水道。

c) 易燃易爆品,有毒物品应妥善放置,专人管理。

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紧急局部处理

1.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1.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直接针对伤口的局部挤压。

1.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4 要求在实验室或HIV初筛实验室里必备冲眼器,以备急用。伤口的消毒可使用常规的消毒剂,如75%的酒精、含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剂、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 1.5 尽快口服一次预防药。

2、安全事故的报告、检测和保密按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2.1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通知院感科备案、评估。

2.2 事故发生单位在紧急处理后应立即填好《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并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以最快速度报市疾控中心和本单位艾滋病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由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员根据情况在24小时内对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用药和用药程序。

2.3 被暴露者要抽血(不少于3ml并分离血清)送市疾控中心检测HIV抗体。如果暴露者以前已有HIV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以后分别在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定期检测抗体。

2.4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连续使用28天。

2.5 没有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HIV抗体,检测时间同前。一般不对疑为HIV暴露者做病毒分离及抗原测定。

2.6 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实验操作过程中锐器刺伤的处理

1.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锐器刺伤传播疾病。医疗垃圾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2.如在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并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3.被HBsAg阳性血等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被HCV抗体阳性血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干扰素等处理。 4.被锐器刺伤者须登记、检查、追踪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血库消毒隔离制度

1.原则上按最新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血库工作场所应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贮血室、发血室、办公室、休息室等。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存放及处置室、检测室。 3.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一次。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污染区在每天工作前和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要用有效消毒液各擦拭1次。

4.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清洁区按污染区处理。

5.如果有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皿打碎,洒落于表面,应立即用有效的消毒液消毒(由外到内)。

6.所有清洁器材(抹布、拖把、容器)应该各区专用,有明显标识,严禁跨区交叉使用。

7.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进行毁形、消毒,一次性手套用后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废弃标本及其容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污物袋(箱)存放,专人集中烧毁或消毒,每天至少一次。反复使用的器皿和物品按类别浸入有效的消毒液中,浸泡4小时,再清洗干净、烘干。 8.工作时检测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和一次性手套,工作前、后均须用肥皂流水洗手。

9.严禁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进食及吸烟。

AIDS登记和报告制度

1.凡由血库对受血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检测的,一旦发现艾滋病患者或可疑艾滋病患者及时报告医务科。医务科应尽快(城区一般要求6小时,农村要求在12小时内)指派专人将《HIV抗体初筛阳性上报表》、血标本及《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初筛中心实验室(市疾控中心防疫科)。

2.医务科应及时向市疾控中心电话了解情况,一经确认阳性或可疑阳性应尽快取回确认报告并及时将确认报告和有关资料装订成册,保密存放。3.在节假日发现抗-HIV阳性可疑血标本,检验工作人员应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负责派车并指定专人将有关材料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初筛中心实验室(市疾控中心)。并详细填写值班记录,节假日后将有关情况报医务科。 4.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在确认之前或之后,均不得将检验结果通知受检者,也不能通知其单位和家属,一切由疾控中心处理。

血库实验室防护措施

1.血库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血库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1、目的

防止感染性材料引起感染或环境污染。

2、适用范围

各种标本和感染物品、各种盛装容器和处置物品。

3、具体内容

3.1严格区分感染性材料和非感染性材料,感染性材料在保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各环节都必须处于严格控制状态。

3.2盛装感染性材料的容器必须是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品。3.3盛装感染性材料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3.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或增加一层包装。 3.5生物实验室高危险废物,应当在产生地进行高压灭菌,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3.6损伤性材料放入锐器盒中,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泻漏或造成锐器伤。3.7所有感染性材料出实验室时需标明产生实验室名称、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3.8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感染性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至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3.9运送时使用专用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对电梯及其他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并记录。

3.10感染性材料废物存放点应有明显生物危害标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3.11一旦发生感染性材料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启动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向科室内安全员和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院感上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处理结束后写出事情经过与今后的预防措施,交保卫科备案。 3.12在收集、运输、使用和处理感染性材料时,工作人员必须作好生物安全防护。

医用废弃物管理程序

1、目的

防止医用废弃物等感染材料中病原菌引起院内感染或环境污染,所有医用废弃物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2、适用范围

各种标本、各种盛装容器和处置物品

3、具体内容

3.1严禁将医疗废物置于生活垃圾中。

3.2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放入专用防刺伤的锐器盒中,运送时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运送时造成锐器伤。

3.3防锐器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4可疑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人的废物需消毒,可放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小时。无法消毒且不会在运送中造成污染的物品(损伤性废物除外)用双层收集袋收集,以防收集、运送时泄漏、扩散、污染。并在收集袋上特别说明的地方写明具体情况。

3.5所有医疗废物出科室时需标明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3.6所有长期存放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容器必须有盖,随时关启。

3.7盛装医疗废物时,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3.8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3.9生物实验室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3.10运送时使用专用污物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对污物电梯及其他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并记录。

3.11院医疗废物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3.12医疗废物存放点或污物桶有相关标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3.13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启动意外事故紧急预案,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同时向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兼职人员或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院感上报。处理结束后写事情经过与今后的预防措施,交防保科备案。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防护与上报及感染物消毒程序

1、目的:规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及防护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员的感染和环境污染。

2、适用范围:血库实验室。

3、方法

3.1 可疑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收集及运送

3.1.1收集标本的工作人员应穿上隔离衣、带目镜、穿统靴、戴口罩(12~18层或双层口罩)、双层帽、戴三双手套。3.1.2标本收集采用专用标本收集桶(桶内套双层黄色塑料袋),收集后立即送检。 3.2 可疑高致病菌标本检测及消毒步骤

3.2.1操作人员统一穿上隔离衣、带目镜、穿统靴、戴口罩(18层)、双层帽、戴三双手套,将标本装在专门的标本盘后送到专用二级实验室检测。3.2.2标本接种分离等检测过程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 3.2.3口罩3~4小时更换一次。

3.2.4检测后将标本及检测材料立即浸泡在含有效氯2000-2500mg/L消毒液中,4小时后再进行高压灭菌。

3.2.5检测结束后的消毒步骤:

(1)用避污纸揭开每个消毒容器盖;

(2)将戴有三双手套的手全部浸泡在0.2%过氧乙酸3分钟; (3)穿靴浸泡在0.2%过氧乙酸3分钟; (4)取下第一层手套放入黄口袋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工作台面及仪器,然后将手浸泡在0.2%过氧乙酸3分钟。

(5)揭第一层帽(放入黄口袋)→揭目镜(于0.2%过氧乙酸缸)→取口罩(于0.2%过氧乙酸缸)→脱隔离衣(放入黄口袋,扎紧)→脱靴(穿鞋)。

(6)取第二层手套放入黄口袋,双手再浸泡于另一有0.2%过氧乙酸容器中3分钟。 (7)取下最后一层手套,用肥皂洗手,流水冲洗三分钟。 (8)用0.2%过氧乙酸喷雾空气或用紫外线消毒空气。 (9)用0.2%过氧乙酸或2000mg/L含氯制剂消毒地面。

3.3检出可疑高致病菌的报告规定 如检出可疑高致病菌应立即向医院院感办报告, 院感办在2小时内报告区、市疾病控制中心。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

1.目的

为加强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依据《安全与卫生管理程序》4.1.3条款的要求制定本管理规程。 2.范围

适用于临床输血活动中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3.职责

3.1 医疗机构应成立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其职责(略)。 3.2 临床输血相关人员

3.2.1 认真学习有关职业暴露的知识,加强职业暴露的个人防护。 3.2.2做好有关的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4.管理要求

4.1 锐器刺伤、擦伤的处理 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锐器刺伤、擦伤等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发生职业暴露时,应当实施以下的处理措施。

4.1.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4.1.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针对伤口的局部挤压。

4.1.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1.4定期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被HBsAg阳性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十定期(按 0个月、1个月、3个月间隔)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l0ug、5ug、5ug(按 0个月、1 个月、6 个月间隔)。被 HCV抗体阳性血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h内注射干扰素等处理。

4.1.5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暴露时,应做好登记。4.2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管理

(1)受伤部位处理: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只要情况允许,应实行急救。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冲洗: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伤口或玷污的皮肤。如果是黏膜暴露,应当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与包扎:伤口应用消毒液(75%乙醇、2000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4)由于暴露后有无采取急救措施对职业暴露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一定影响,故应尽快向医务科报告,按《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执行。

4.2.2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具体内容参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的相关规定执行。

4.2.3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具体内容参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 年版)的相关规定执行。 4.2.4报告、检测和保密制度

(1)暴露发生单位在紧急处理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将暴露事故和处理措施以最快速度报本单位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人员根据情况在24h内对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用药和用药程序等。 (2)暴露者要抽血(不少于3ml并分离血清)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HIV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暴露者以前已有HIV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以后分别在暴露后 4周、8周、12周、6个月定期检测抗体。不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 HIV抗体,检测时间同前。一般不对疑为 HIV暴露者做病毒分离及抗原测定。

(3)整个职业暴露的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4.3 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检查,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如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或者是HIV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血库实验室

生 物 安 全 制 度

推荐第8篇:生物安全

疫苗生产与质量控制的生物安全

摘要:探讨生物制品生产与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风险防治。

关键词:生物安全;疫苗;生物制品;

The vaccine produ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biological safety

ABSTRCT: Discues biological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existing in biological safety risk and risk control.KEY WORDS: Biological safety; vaccine; Biological products

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种,包括碱度活疫苗、微生态制剂、灭活疫苗、组份疫苗、基因重组疫苗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生物制品生产用菌种的特点、该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以及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为基础,将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分为四类。目前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的活疫苗、组分疫苗、类毒素为第三类;已批准的活疫苗与微生态活菌制剂的生产菌株为第四类。并规定第四类菌种中的芽孢菌、枯草芽孢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活疫苗的生产用菌株的实验室条件必须符合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下面就疫苗生产与质量控制的生物安全进行分析。

1 不同类型疫苗的风险分析 1.1减毒活疫苗

将有毒力的微生物通过改变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或者采取一定技术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使其毒力减低,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来的弱碱性或无毒微生物制成符合人类要求的疫苗,统称为减活疫苗。

用于制造活菌制剂的菌种是由人体内非致病的正常菌群或经人工诱变、从自然界分离对正常人群不治病的微生物,此类菌种对人与环境危害轻微。但必须注意的是:(1)活疫苗能在人体内不断繁殖,对于那些丧失免疫力或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2)活菌抑制剂具有潜在变异的风险。(3)部分活菌制剂通常条件下不治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4)活菌制剂的芽孢杆菌对正常人不致病,但由于在自然界中存活时间长,不易被灭活,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

1.2灭火疫苗和组分疫苗

灭火疫苗俗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组,经培养后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灭制成。组份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繁殖后,提取有效的免疫原成分,除去病原体中无保护免疫作用甚至有害的成分制成的疫苗。

1.3基因重组疫苗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如把编码病原微生物有效抗原的基因插入载体菌基因组,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基因重组疫苗。基因重组方法还可制成更多种类、更廉价、更安全有效的疫苗或多价疫苗。多数基因工程疫苗及其载体宿主菌无毒性、无感染能力。目前国内已批准生产或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重组结核杆菌与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的宿主菌采用非致病性大肠杆菌,重组痢疾疫苗宿主菌采用无致病性大肠杆菌,重组痢疾疫苗宿主菌采用无致病性痢疾杆菌疫苗株,个菌株插入人的DNA序列性质确定,所表达的蛋白均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同时该生产菌株来源于病原生物体的DNA序列,无毒力因子或增强子的表达,不增加宿主菌的毒性,危害轻微。

2 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

2.1病原体培养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用于生产灭活疫苗、组分疫苗的原始菌种多数由有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在实验室长期传代使其毒性降低,即使一些生产用菌株为弱毒菌株,由于生产过程中可能进行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的生产以及各种商业和研究活动,增殖和浓缩需要处理大量“生产数量”级的病原微生物,当病原微生物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通常进行检验、鉴定和分析所需要的量,操作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可能造成的危险性比操作临床待检样品对工作人员造成的相对危险性更大。因此,在实验操作涉及体积较大的样本或浓度较高的弱毒菌株病原微生物制品,或实验可能产生较大量的气溶胶,或操作本身危险性较大,则需要额外的预防措施,病提高防扩散装置的防护水平。

2.2减毒活疫苗制备过程中的分析

无论是细菌类减毒活疫苗,还是病毒类减毒活疫苗,在生产制备全过程中,生产用菌种启开、复苏、扩增培养、发酵罐培养或转移培养、菌液或病毒液收集、细菌原液或病毒原液配制、贮存、灌封、真空冷冻干燥等步骤都是处于活生物体状态,并且这些活疫苗在规模化生产制备中,所生产出的减毒活细菌数量是极其巨大的,如同时在同一车间进行生产可能造成相互间污染。

2.3芽孢菌类疫苗制备过程中风险分析

部分疫苗是由芽孢菌制成,细菌的芽孢是微生物中对外周环境抵抗力量最强的生命单元,芽孢菌对温度、杀好毒、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芽孢在自然界可存活数十年之久,一般细菌在70℃~80℃热水中迅速死亡,而芽孢菌在100℃可以耐受2小时以上;在70%乙醇中可存活20年;低温干燥对芽孢菌几乎无任何影响。尽管多数制备疫苗的芽孢菌对人无致病性或致病力低微,但如果缺少有效的灭活手段或不能与其他制品的生产严格分开,其扩散对环境与同一区域生产的其他制品可能构成威胁。

3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3.1加强生产过程物安全控制的必要性

生物安全的含义很广,这里特指致病微生物的生产环境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生产区域中意外泄漏导致致病原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动物及人类感染。目前国家公布的相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主要是针对实验室环的要求,对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动物疫苗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尚缺乏具体对性规定。

在生产的大环境下需控制的环节很多,例如人员和物料进出毒区的频率和数量大,生产设施空间大,影响生物安全的生产设备(如净化空调系统、废水处理系统、高压灭菌柜等等)多且都十分关键;生产系统内外之间周转物品(如洁净服、容器等)处理的数量大且频繁;生产病毒液和排除废液等量大,处理复杂。

3.2生产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预防为主的安全防范措施是一种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措施,它通过相关级别的生物安全措施,预防传染因子进入生产的每一个阶段或场点、圈舍内,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体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制定严格的生产安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种隐患,确保将事故和异常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散毒情况的发生,以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的生物安全控制原则,在生产实践中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动物疫苗生产过程中病毒散毒和传播的方法。

3.3既要从硬件上关注生物安全建设,更要从软件上重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二者缺一不可。

硬件建设(包括厂房建设、设备、仪器、环保设施、仓库、实验动物室等)从环境上,为疫苗的质量和生物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目前国家推行的《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对生物制品企业的厂房建设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要求活毒区为负压,从活毒区出来的污染进行消毒处理、人员洗澡更衣等,污水处理必须符合要求等。没有这些硬件条件的保证,一切安全防范管理措施将无从着手。因此,要根据生物安全级别和生产需要,参考《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设计符合动物疫苗生产要求的生产车间和生产线,确保净化空调系统、洁净室、污水处理系统等等硬件设施,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疫苗生产要严格控制在相应级别质检实验室或车间中进行。

软件建设(包括管理、生产工艺、规章制度、档案记录、检验程序与规程、人员素质和培训制度等)主要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硬件设施现状、生产工艺特点、人员组织结构等,制订一系列生物安全控制措施保证动物疫苗生产的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动物疫苗生产活动,保证疫苗的质量和有效的生物安全控制。有效、完善的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也是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3.4生物安全控制要把握好对人、物及设备三个控制对象

3.4.1对人的管理控制

人是动物疫苗生产活动和生产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决定产品的质量,企业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对质量体系的运行、动物疫苗质量的优劣、生物安全的有效控制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包括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生物安全责任心的强弱、研究改进和提高动物疫苗质量的积极性、技术熟练的程度以及生物安全控制的执行力度等等。在这方面的具体控措施如下:加强对员工生物安全的宣传教育,改变观念,提高执行法律法规意识:应认真学习和遵守有关生物安全管理法令、法规。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与检验,并遵守其规定的某些行业规范,提高自觉遵守生物安全的意识,改变过去因为动物疫苗为动物用产品,而对其生物安全缺乏足够重视的错误观念,提高员工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责任心。

3.4.2对物料的管理控制

疫苗生产要用到的血清、动物组织、细胞一些生物酶类等物料,一般具有生物活性,与化学药品等原料相比,其生物安全较难控制。但保障这些生物原料的生物安全,同样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故对于血清、组织的采集,应对采集动物进行良好的检测与监测,保证其来自健康群体。

生产过程中物料工作的细化规定,如;对毒区生产结束后产生的废弃物(如动物尸体、培养物、储存物和其它日常废弃物等)或各种器皿应专用容器盛装,并盖好盖子,经高压蒸汽灭菌柜高压消毒灭菌处理后,方可再进行无害化处理;毒区使用的洁净工作服、帽子、口罩等,必须采用适当包装后,经高压蒸汽灭菌柜高压消毒,然后转入洁净洗衣房洗涤消毒;毒区的相关物品及文件记录需要传出时,应装入塑料袋密封,再经高压消毒后方能带出。

3.4.3对设备的管理控制

动物疫苗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的流程型生产模式.,要求具备与相应动物疫苗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多且复杂,设备性能的高低是能否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正确选购与企业相适应的配套设备,并适时保养、维修、校验和正确使用是动物疫苗生产的重要环节。一定程度上说,设备的良好、稳定运行是确保产品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止污染的基本保障。

在这方面的具体控 制措施如下:

建立三级设备运行日常巡视检查工作流程,即:设备管理员每天按规定周期巡视检查,班组长和车间主任不定期进行抽检,确保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这是贯彻预防控制的关键环节。

制定设备管理制度,如《生产设备巡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程序》、《维修设备进出毒区消毒管理规定》、《毒区洁净度监测规定》、《活毒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监测制度》等。

净化空调检修员定期对净化空调进行检修,尤其对毒区各房间排风管路上的过滤器进行检修和更换;要时时关注毒区负压环境,毒区工作员工每天监测毒区各房间微压差计,并做好检查记录,微压差计的读数应符合设计值要求,如有较大偏差,应通知维修人员查明原因及时维修。

3.5生产过程中进行生物安全控制要关注的四道关键工序

3.5.1毒种保管和使用:

生产与检验用菌毒种要严格实行种子批和分级管理制度;对制苗种毒、制苗毒液、病毒液在灭活以前均应视为强毒,要严格保管,双人双锁。毒种的领用要由专人负责,认真填写毒种领用申请记录,上级领导批准后方可领用,毒种的传递要根据《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要求,有详细、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3.5.2废液处理

工作现场中废液处理常因繁琐、费时而被员工忽视或应付了事,故应制定相关管理程序。对生产中产生的病毒废液要采取毒液原位消毒办法,应尽量避免毒液外漏;对于毒液一旦外溢、溅落,污染地面、桌面、瓶子外壁、衣服及人体某部位时,都要及时立即消毒;病毒废液要彻底进行消毒后,方可排出到车间废水罐中;生产或检验使用过的器皿在经过消毒剂原位消毒后放入高压灭菌器中高压消毒后方可传出毒区;毒区消毒剂的配制要由专人负责,对配制浓度、保存时间要清楚记录并标示。

3.5.3车间废水处理

对于毒区排除的活毒废水,要经过活毒废水处理系统充分高温消毒后方能排到污水池中,这是防止生产系统散毒出去的关键环节。故要从其硬件设施、管理制度、现场巡视和水质抽样检测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比如:要求活毒废水罐应在沸点的条件下灭菌消毒;在达到规定液位的活毒废水必须进行及时的消毒、冷却、排放,避免造成活毒废水罐的无效占用;、注意使用中留有备用活毒废水处理罐,避免周转失调,影响正常的生产;操作人员要定期对活毒废水站阀门、废水罐运行情况巡视检查,防止出现活毒废水罐溢、漏情况;质检员定期对处理的废水进行取样检测,确保灭毒效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污染。

3.5.4污水、污物处理

这是生产过程中的最后控制环节,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故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部门的规定,对污水、污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如:对从车间排出的污水一定要严格进行消毒安全操作,要保证消毒液与污水充分接触时间;每曰使用比色计对消毒液最终浓度进行检测控制;要严格控制盐水浓度,投盐时要控制好盐水及清水流量,保持电解电流的稳定,电解后要经质检人员对污水排放进行取样检测合格后方可排出;;对从车间或检验室等处出来的废弃物(包括动物组织、污染的垫料、锐利物和其它垃圾)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传出,再放人密闭的容器内并加盖,容器外表面进行消毒后,然后在规定地方进行焚烧或深度掩埋处理,焚烧或掩埋要合乎环保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平;罗均;谢朝阳湛江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TLV-I感染状况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03) [2]金燕萍;熊忠秀;丁峰受血前血源性传染病五项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期刊论文]-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01) [3]杨平;周佑德对19792份血液制品复查HBV、HCV、HIV及梅毒四项结果分析[期刊论文]-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1(04)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2009 [5]白东亭生物制品GMP认证检查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中国药事 2003(18)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安全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检查指南(生物制品) 2009 [7]中国药典,三部 2010 [8]关于印发《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通知 2006 [9]陈辉莲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10(04) [10]陈玉琴;姜典才;陈国庆生物制品研发及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期刊论文]-中国药事 2007(02) [11] 贾丽丽.杨悦.董关木.Jia Lili.Yang Yu.Dong Guanmu 完善我国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体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事2010,24(6) [12]郭中平.Guo Zhongping 实施《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完善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期刊论文]-中国药事2010,24(7) [13] 王淑湘.蔺怀梅对生物制品在管理过程中有关问题的磋商[期刊论文]-医学动物防制2008,24(2) [14]李升泽,蒋蓉华.用Delphi实现基于AHP层次分析的KPI赋权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30(2):37—38. [15]王小刚.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8—10 [16]李俊友,李桂范,康喜兰,等.企业竞争力的模糊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院报,2002,26(1):87—89.

推荐第9篇: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与转基因生物深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随着各类转基因生物的问世及其产品的不断上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我们不能否认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可是它潜藏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在利用它的同时,也要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 危害 管理策略

正文:

下面我就一个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论的实例展开,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一. 时间:1998年

二. 地点:英国

三. 人物:普斯陶伊教授

四. 事件:普斯陶伊教授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10天后,老鼠器官生长异常,身体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

五. 原因:具体原因教授也答不上来,此事震惊了全英国。很多专家由此认为,转基因的生物需要谨慎对待,它们有可能释放对环境质量或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同时它们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其潜在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内容:

这件事情让全世界对转基因生物的隐患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六.转基因农业产品的隐患

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主要担心和争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可能的影响

(1)该类食品携带的抗生素基因有可能使动物与人的肠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2)抗昆虫农作物体内的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和残留的抗昆虫内毒素,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有人认为,抗昆虫农作物体内的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和抗昆虫内毒素,既然能使咬食其叶片的昆虫的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损害,那么谁又能担保其叶片、果实、种子不会对人畜产生类似的伤害呢?所以奥地利、卢森堡规定禁止进口转基因抗虫玉米。

(3)随着基因改造的抗除草剂农作物的推广,由于农作物不受除草剂的影响,可能导致除草剂的用量增加,从而导致除草剂在食品中残留量最大。

(4)引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抗病毒农作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2 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

(1)如果转基因高产作物一旦通过花粉导入方式将高产基因传给周围杂草,会引发超级杂草出现,改变自然的生物种群,打破生态平衡,对天然森林造成基因污染和对这些地区的其它物种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2)如果有些作物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会将自身的基因转入野生种。如果所转基因是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就会使野生杂草获得抗性,增加了杂草控制的难度,特别是多个抗除草剂基因同时转入一个野生种时,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如果转基因不育品种的不育基因在种植地大肆传播,会导致当地农业崩溃。美国DPL公司和美国农业部联合申请了一个“终止子技术”的专利,并于1998年3 月获得美国专利局的批准。该专利技术可使作物种植后得到的种子是不育的,虽然收获了种子,但不能留作种用。“终止子技术”引起国际很大的反响。许多国家认为,由于外观上分不清“终止子技术”生产的种子,通过出售或交换不能发芽的种子,播种后可能会对生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花粉非故意传播会造成不育基因在种植地大肆传播,会导致当地农业崩溃。为了保护世界生物资源和食品原料,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要求禁止使用“终止子技术”。

(4)转入毒蛋白基因的植物,如果毒蛋白能在花蜜中表达,则可能引起蜜蜂等传粉昆虫和植物群落的崩溃,甚至有可能危及其它动物以及人畜的栖居环境和身体健康。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报道,在一种植物叶片上撒上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一种称之为黑脉金斑蝶的幼虫对叶片就吃得少,长得慢,死得快。4d后幼虫死亡率达 44%,而对照(喂食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无一死亡。这一结果在美国报道后,环境保护者担心今后会有更多的灾难接踵而至。

(5)如果用于食品的植物通过基因改良成为药用植物,那么通过异花授粉会使食用植物产生药性,从而污染人类的食品。

(6)大面积和长时期使用杀虫的转基因种子,昆虫有可能产生适应性,这不仅使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受到限制,而且还影响杀虫剂的效果。

以上的资料也许会让人对转基因生物感到害怕,其实结果也未必如此,我们已经在努力寻找有效地预防途径。

七.预防对策

(1)要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检测和安全性评价方法。科学的、客观的检测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就象是一扇“大门”,能将不合格的转基因产品封杀在摇篮里或挡在国门之外。

(2)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同年7月,农业部也通过了三个条令。这些都将使得转基因研究和市场开发可以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者,一定要严厉惩罚。

(3)要完善生产和销售监督机制。对于从事秘密生产和虚假宣传,一定要依法取缔、查办。

(4)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目前,各国都很重视转基因的研究,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联合各国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才能安全、迅速的发展转基因技术。

分析:

任何一个新兴的科技发明,都会经历一个长期争论和探讨的阶段。如农药DDT在研制生产的初期,是经过安全性试验证明对人类是无害的,但经过几十年后才发现 DDT残留的危害,并且由于残留时间较长,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正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只有经过一个比较长期的科学研究以后,我们才可以认识转基因产品。要不然,一旦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平衡造成了破坏,恢复起来将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要用辨证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它的优点与缺点,充分发挥其优点,并努力减少其缺点。

八.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并呈现以下发展态势:一是品种培育速度加快。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研究日新月异,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一些新基因、新性状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品种培育呈代际特征,目前全球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的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二是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550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0亿亩,14年间增长了79倍。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种植国,2009年种植面积9.6亿亩;其次是巴西,3.21亿亩;阿根廷,3.195亿亩;印度,1.26亿亩;加拿大,1.23亿亩;中国,5550万亩;巴拉圭,3300万亩;南非,3150万亩。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美国先后批准了6个抗除草剂和药用转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商业化种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哥伦比亚4国批准了转基因水稻进口,允许食用。

三是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2008年,全球转基因产品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

转基因生物的这种现状真实让人又爱又恨,关键就在于我们会不会,能不能好好利用它的优势并且减少此项技术带来的危害。

九.我国在发展转基因技术与应用方面有何政策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与应用。经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2006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

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目前,农业部正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10个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遵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按照“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强化自主创新,突出战略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培植生物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产品和产业为导向,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多部门多学科联合协作、产品研发与安全评价协调推进和分类分步推进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高产、高效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此项技术从而给自己带来利益,也就在于我们有严格的政策以及科学安全的管理。

十.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状况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执法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程安全管理。农业部和质检总局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环节的许可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农业部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5个检测机构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大力组织开展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目前已发布62项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是科学规范开展安全评价。安委会按照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参考国际组织制定的评价指南,遵循科学、个案、熟悉原则,严谨规范地开展评价工作。截至2009年底,批准发放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矮牵牛、辣椒、番木瓜、水稻、玉米等植物的安全证书。

四是强化行政监督管理。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加强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和产品标识等环节的执法监管,大力开展法规培训和科普宣传,确保各项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结论: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它的前景不可小觑。但是任何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它不可能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不引起一点的负面影响。它的那些危害也是让人类心惊胆战的。我们要正确看待这项技术。不能因为它带来的诱人利益而随心所欲地使用,也不可以因为它潜在的危害对其望而却步失去机会。

参考文献:《生态学杂志》

《转基因生物环境影响与安全管理》

《科学时报》

《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

推荐第10篇: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一 总则

(一) 目的对医学工作者健康与安全负责的精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从而遏制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中心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 2.设施规范 管理到位 3.主动监测 反应及时 4.依法处理 措施果断 5.机制通畅 遏制危害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于实验室内部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主要包括:

1.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实验室污染事件;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有害病原微生物或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感染或侵害;

3.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试剂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

(四)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五)预案启动

当出现

(三)中的任意情况,启动本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1、元宝山区平庄镇中心卫生院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孟宪杰 成员:李磊

2、元宝山区平庄镇中心卫生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

组长:孟宪杰 成员:李磊

(二)职能与工作

1.领导小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

2.应急处理工作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建立规章制度和实验室操作规范,对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各项

2 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突发事件发生时,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实施全面的应急工作。

三、预防预警

(一)预防

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建立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专库。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剧毒化学品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增强安全意识,合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4.提高警惕,加强安全保卫,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

(二)预警

1.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填写准确。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见处理程序)。

2.建立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或伤害应立即报告。

3.定期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预警通报。

四、应急控制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有关部门进入应急状态,对突发事件进行侦测、调查,综合评估,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危害的蔓延等等。

(一)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综合评估

1.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接触人员的发病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

2.标本、样品采集和检验 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感染的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对可疑生物进行样本检查,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确定事件的性质与危害。

3.污染区域划定 对污染区及其周围的地区进行卫生监测。对于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放射源的丢失或被盗事件,应监测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应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二)现场控制措施

1.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规模、危害的程度,可能波及的范围,封闭或封锁相关实验室和实验区。

2.传染源控制 对于受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影响的现症病人实行就地报告,通过“绿色通道”,送至实验室人员感染救治的定点医院。对于疑似病人和接触者进行入院观察。对于事件中的高暴露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防性服药、留检、医学观察或隔离。在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疑似病例的搜索,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

4 的调查。

3.对于查明的微生物病原、生物毒素以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物品要对其进行封存和销毁,紧急封闭公共饮用水源等公众共用设施。

4.对受到污染实验室等所有场所、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参照《消毒技术规范》。

5.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紧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

6.卫生知识宣教 针对事件性质,开展特异性卫生知识宣教。 7.人员疏散 出现大量或毒性极大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丢失、并有迹象出现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事件时,可报请政府取消集会性活动,采取必要的停工、停业、停课和人员疏散措施。

8.消除区域民众心理障碍和精神应激 采取宣传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针对性解决。

(三)追踪监测

追踪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区的高暴露人群,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上报与部门协调

及时上报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于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和放射源丢失的事件,立即上报公安部门,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查明下落;要与卫生监督部门配合协调,

5 搞好相关区域的食品、饮水、环境卫生监督。

对于实验室人员受到感染和侵害事件,积极与医疗部门协调,提供有关资料,尽早确诊,尽早治疗,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五、疫情的解除

如果查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由于细菌毒素或传染性较差的病原体引起的危害较小的污染,经实验室消毒处理后即可解除封锁。但对感染者必须加强治疗和必要的限制。如查明生物污染或泄漏是由于国家规定的

一、

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发生上述相应疾病的病症时,应继续封锁,并应将封锁区分为若干个大小封锁圈。各封锁圈之间应完全隔离开来,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受感染者及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留验。解除封锁的条件是对污染区或疫区进行必要的卫生处理,如对病原体进行彻底的消毒或扑灭;根据情况进行了必要的杀虫、灭鼠;对小隔离区进行终末消毒,并从最后一例病人算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仍无新的病人发生,报请批准封锁的主管部门解除封锁。

六、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金量,强化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2.人员培训

加强对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测与预警、疫情分析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加强对实验室业务人员在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培训。

3.监督检查

6 相关实验室要定期自查,建立实验室检查制度。 4.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工作每两年不少于1次。演练工作应根据性质的不同分类进行。

7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处理程序

一、菌(毒)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

1、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需进行脸和眼睛防护。

2、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3、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立即覆盖周围区域。通常可以使用2000mg/L漂白剂(或5%次氯酸钠溶液);但在飞机发生溢出时,则应该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如苯扎溴铵等。

4、使用消毒剂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向中心进行处理。

5、作用适当时间后(例如 30 分),将所处理物质理掉。如果含有碎玻璃或其他 锐器,则要使用簸或硬的厚纸来收集处理过的物品,并将它们置于可防刺透的容器中以待处 理。

6、对溢出区域再次清洁并消毒(如有必要,重复第 2~5 步)。

7、将污染材料置于防漏.防穿透的废弃物处理容器中。

8、再成功消毒后,通知主管部门目前溢出区域的清除污染工作已经完成。二.菌(毒)外溢在防护服上 应立即进行局部消毒,更换。污染的防护用消毒液浸泡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三.菌(毒)外溢到皮肤粘膜 这种情况被视为有很大危险,应立即停止工作,能用消毒液的部位可进行消毒, 然后用水冲洗 15~20 分。处理后安全撤离,视情况隔离观察,期间根据条件进 行适当的预防治疗。

8 四.皮肤次伤 若皮肤被刺破应被视为有极大危险,应立即停止工作,对伤口进行挤血,用水冲 洗消毒。视情况隔离观察,其间根据条件进行适当的预防治疗。 五.离心管发生破裂

(一) 非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 这种情况被视为发生溶胶暴露事故,应立即加强个人防护力度,其处理原则如下:

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 闭离心筒至少 30 分,使气溶胶沉积。

2、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至少 30 分。 发生这两种情况时都应报告实验室负责人。随后的所有操作都应加强个人呼吸保 护并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当 清理玻璃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玻璃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 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 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反复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二)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 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 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还可以采用化学方法消毒安全杯。

六、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1、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人员。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

2、就地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在生物安全人员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

七、发现相关症状 若操作者或其所在实验室的工作人出现于被操作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的症状,则应被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到指定医院就诊,并如实主诉 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在就诊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以免疾病传播。

第11篇:生物安全委员会

生物安全委员会构成

第一责任人:王泽儒

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王泽儒、林书海、黄丽华、郑小丽、王国逸、孙学、王茹敏、陈刚、曾精明、许泽珊、叶兆波、曾海文、陈利卫、王安真、吴华敏、王宁、张安荣、王升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小分队:、林书海、许泽珊、叶兆波、曾海文、陈利卫、王安真、吴华敏。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许泽珊、叶兆波、曾海文、陈利卫、王安真、吴华敏。

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1月20日

第12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

目录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3 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 ...............................................................................................5 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制度 ...........................................................................................6 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 ...........................................................................................7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9 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处理与报告制度 .....................................................................11 消毒隔离制度 .............................................................................................................14 锐器使用管理制度 .....................................................................................................16 强传染性样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与保存制度 .....................................................17 菌(毒)种或样本等感染性材料安全管理与保存制度 .........................................18 检验科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和就医程序 .....................................................................20 检验科生物安全文档管理制度 .................................................................................21 检验科传染病检测及报告制度 .................................................................................23 《实验室二级防护》流程 .........................................................................................24

2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1.目的:

明确实验室准入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

3.2 室组长:监督小组人员严格准守此制度。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全科室人员准守此制度,及时更新修改相关规定,并对违背此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理。 4.具体规定要求:

4.1实验室是进行临床医学检验和教学科研实验的场所,非实验室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也不得从事高致病菌标本的检测。

4.2.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在独立进行工作前还需在中高级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上岗培训,达到合格标准,方可开始工作,同时需经过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4.3.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学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上岗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的批准。

4.4.非本室人员到实验室,须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方可进入。在实验室内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4.5.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知道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

4.6.进入实验室时,应穿着工作服或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当知道防护服已被危险材料污染应立即更换。离开实验室前应脱去防护服、手套,洗手后离开。

4.7.禁止在工作区内使用化妆品和处理隐形眼镜。长发应束在脑后。在工作区内不应配带戒指、耳环、腕表、手镯、项链和其它佩饰物品。

4.8.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吃饭、饮水等。以上活动应在检验科工作人员休息室内进行。 4.9.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戴手套,以防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冷和热,标本污染,刺伤等。

3 在工作完成或中止后应摘掉手套并放入黄色垃圾袋中。摘除手套后应例行洗手。

4.10.对污染的防护服应用黄色塑料袋封装好,交医院洗涤科处理。工作服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

4.11.实验结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认真检查门、窗、水、电以及室内存放的高压容器等,杜绝不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

4.12.离开实验室时,应向交接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并填好《交接班登记记录》。4.13.实验结束后,关掉仪器设备电源开关、拉闸,将仪器设备整理好,实验现场整理干净,洗手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4

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

1.目的:明确实验室自查内容,规范实验室管理,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2.范围: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

3.2 生物安全管理员:监督各小组人员严格准守此制度。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协助及安排生物安全管理员工作,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及时更新修改相关规定,并对违背此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理。 4.具体内容:

4.1.实验室应严格按照“医学生物实验室出入管理规定”,对来访者要求科主任签字同意,作好出入登记。

4.2.实验室入口是否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等。4.3.实验室三区标识清楚,凡接触标本的仪器设备或装标本的容器贴生物危险标识、警示或提示用语。

4.4.生物安全工作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个人防护用品是否储备。

4.5.进入实验室是否穿工作服、戴帽子,操作时是否戴手套,细菌室、采血室、分子生物室、废弃物处理是否戴口罩等。

4.6.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手册》进行操作。

4.7.严格按照“检验科消毒隔离办法”和“检验科废弃标本及容器的消毒处理”作好消毒隔离工作。

4.8.检查菌种、标本、危险化学试剂是否按照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4.9.检查实验室空气和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记录,废弃物消毒记录

4.10.发生职业暴露和生物安全事故,是否按照“实验室应急处理程序”或应急预案紧急处理,并作好相关记录。

4.11.生物安全检查内容见生物安全检查记录表。

4.12 生物安全小组检查之后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再次检查并记录整改情况。

5

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制度

1.目的:

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及考核,规范实验室管理。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认识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保证职业安全。实验室人员经过生物安全培训考试合格的,方可上岗。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

3.2 室组长:监督小组人员严格准守此制度。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全科室人员准守此制度,及时更新修改相关规定。 4.具体内容:

4.1.培训内容:国家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规范和本科制定的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手册、SOP、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4.2.培训安排:科室每年至少举办1-2次培训,纳入“科室业务学习安排”,年终要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考核。

4.3.培训人员:科室工作人员、新来人员、临技人员、进修、实习生、工人等。

4.4.授课老师:由科室指定副高以上的,经过国家、省级生物安全培训过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4.5.培训后,要认真填写《工作人员培训记录》,存档保存。

4.6.通过平时生物安全检查考核每一个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每年进行1-2次生物安全理论知识的考试,考卷由科秘书保存。

6

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

1.目的:

明确实验室安保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

3.2 实验室安全员:监督各小组人员严格准守此制度,并负责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协助及安排实验室安全员工作,不定期检查工作情况,及时更新修改相关规定,并对违背此规定的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4.具体内容:

4.1.合理、科学设置和布局实验室。安全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和设备。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实验室应保持通风透气,每天开窗2-4次。空气消毒机,每天两次消毒,做好使用情况记录。

4.2.临床医学实验室窗户需具备钢丝网纱窗,以防外界“虫害”入侵,钢丝网纱窗的完整性,由各专业组长负责。

4.3.应规范使用消毒灭菌装置:高压灭菌器、紫外消毒机、生物安全柜等。病原微生物密集、传染性强的实验室应具备上述所有设备,每种设备由各专业组长(或者组长指派人员)负责维护、使用和记录。

4.4.非实验室人员进入检验科应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才能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人员须脱下工作服、手套、洗手后才能出实验室。

4.5.决不保存高致病菌菌种和标本,三类菌种和标本保存进行出入登记,标本存放应专柜、密封保存。如工作需要拿出实验室,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生物安全委员会同意,出具证明,才能拿出实验室。

4.6.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盖的离心机中离心进行。标本运输应装入不泄漏、不破损、密闭的容器里,再放入标本箱里运输。

4.7.工作人员(本科、进修、实习、临技、工人、聘用)必须遵守生物安全的规章制度,违

7 者,根据有关条例由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处罚意见。

4.88.菌种、毒株、传染强的标本、有害、有毒的化学药品,应实行专室专柜、双锁、两人管理,同时做好出入登记,违者重处。如发现被盗立即报告保卫科和实验室负责人 4.9.为了保证生物安全,科室应准备足够的工作服、隔离衣、防护面罩、鞋帽、手套。尤其生物因子密集的地方。在检测工作中要做好个人防护。

4.10.实验区域应有明确的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标识,凡放有感染性物质或接触感染性物质的容器、仪器设备均贴生物危险表示和警示用语。

4.11.不得自行拉接电线;实验室内不得用电热器取暖、烧水、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4.12.仪器用电量大,医院供配电系统应满足仪器设备工作需要,实验室人员应经常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发现故障立即报告电工房和仪器维修室,请求帮助。如有火情立即关电源并报告医院保卫科和实验负责人。

4.13.检验科试剂库房存放大量成品检验试剂,库房应保持通风透气,乙醚和浓硫酸属于化学危险物品应实行双人、双锁、并打封条,出入登记。

4.14.下班时必须切掉不用电器电源,关好水、火源,关好门窗;切实做好安全检查,若发生事故和案情要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和保卫科报告。发现特殊情况立即报警:火警119,盗警110。

4.15.突发事件紧急疏散,参考《检验科紧急逃生通道》示意图有序进行疏散逃生。4.16.每年对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落实防火防盗措施。爱护安全保卫设施,消防器材定期检修,保持良好状态。在工作人员中普及消防基本知识。

8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明确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防止危险品外泄,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

3.2 危险化学品管理人员:负责危险品的申购、领用及保管处理。 3.3 科室负责人:监督危险化学品管理员工作,负责科室审批及申购工作。 4.具体规定内容:

4.1.危险化学品使用与管理

4.1.1 危险化学品的申购、领用要坚持专人审批、专人领用、专人保管并打封条。各科室将审批人、领用人、保管人名单送保卫处备案。人员变动时,须经实验室主管批准,做好交接工作,并及时通知保卫处。

4.1.2 建立危险化学品帐册,从购进、入库、领用、使用、处理都必须及时、准确作好记录,做到帐物、帐帐相符。

4.1.3 剧毒品的管理必须从严。领用剧毒品时必须有领用监督人到场。坚持五双制度——双人收发、双人记帐、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用多少买多少,用多少领多少,剩余物品及时入柜并打封条。定期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4.1.4使用危险化学物品的实验室与个人,必须遵守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使用单位在危险化学品工作场所应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和措施。 4.1.5储存化学危险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4.1.5.1化学危险品应当分类、分项存放,相互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4.1.5.2遇火、遇潮容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不得在露天、潮湿、漏雨和低洼容易积水的地点存放;

4.1.5.3受阳光照射易燃烧、易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和桶装、罐装等易燃液体、

9 气体应当在阴凉通风地点存放;

4.1.5.4化学性质防护和灭火方法相互抵触的化学危险品,不得在同一仓库或同一储存室内存放;

4.1.5.5存放剧毒物品的部门必须备有保险箱,存放剧毒物品的保险箱钥匙应安全保存;4.1.5.6化学危险品的存放区域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

4.1.6 化学危险品发现丢失、被盗时,应当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和保卫科、实验负责人。 4.2.危险化学品的养护

4.2.1化学危险品入库时,应严格检验物品质量、数量、包装情况、有无泄漏。

4.2.2 化学危险品入库后应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在贮存期内,定期检查,发现其品质变化、包装破损、渗漏、稳定剂短缺等,应及时处理。

4.2.3 库房温度、湿度应严格控制、经常检查,发现变化及时调整。 4.3.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

4.3.1废弃危险化学品各单位应专人负责分类收集,妥善贮存,容器外加贴废弃物品标签,容器封闭可靠。

4.3.2废弃剧毒品、危险化学品的处理,应向保卫处提出书面申请,上报公安局获准后,由保卫处定期回收,送至有资质单位处理。

4.3.3 各实验室不得自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严禁随意排入地面、地下及任何水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0 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处理与报告制度

1.目的:

明确意外事故应急处理及报告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及时快速处理意外事故,尽量降低因意外事故产生的损失,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人员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对于意外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及上报,并对相关违规人员进行处理。4.具体规定内容:

4.1.少量的样本溅泼在工作台面或地面时,用卫生纸吸干,再用以0.5%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覆盖1小时后洗去。

4.2.标本离心时试管破裂,应戴手套,用镊子将试管碎片夹出,放入专用黄色口袋里。离心机内塑料套管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4小时;用2%戊二醛或75%乙醇擦拭离心机,半小时后用清水擦净。

4.3.手和足被样本本污染时,以0.2%过氧乙酸洗涤消毒;污染工作服应立即更换,高压灭菌。

4.4.被大量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污染时,立即封闭现场,消毒处理,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及省CDC作相应处理。

4.5.误服微生物悬液者,立即用含漱,洗胃,催吐等方式处理;若标本溅入或接触到皮肤上,立即用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溅入眼中者,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每隔1小时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视具体情况作针对性的处理。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4.6.被针刺、刀割或其他形式的割伤,致伤口与标本直接接触,或者带病毒样本碰到皮肤,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清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

11 毒,并包扎伤口,给予必要的预防和相应的抗生素处理,同时对标本进行相关的病原菌检测。对于毒性较强的病原体感染,必须立即向有关负责人报告,根据不同病原体感染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应急措施,并予以较详细的登记;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4.7.腐蚀物品大量溅泼于人身上、应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如溅泼在工作台面或地面上,应及时冲洗台面或地面,执行者应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4.8.易燃品引起火灾应使用CO2灭火机灭火,切断电源,除救火外,其他人员按安全线路撤离,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4.9.水银温度计断裂,用毛细管吸走水银,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处理; 4.10.化学品进入眼睛的处理

必须立即紧急处理,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球,并送眼科医生处理;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4.11.吸入有毒物蒸气的处理

在实验室中如呼吸到有毒蒸气时,可能会感觉到头昏目眩,甚至昏倒。此时应迅速离开实验室,到室外空气流通处休息。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对昏倒的患者其处理办法为: 4.11.1将患者迅速抬到室外空气流通处;

4.11.2解开患者的钮扣、领带等衣物束缚,平躺通风处;

4.11.3如果呼吸微弱或已消失则要赶快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对昏倒的患者其处理办法为: 4.12.化学灼伤的处理 任何化学药品(不论水溶性与否),当溅落在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用肥皂清洗。当落在皮肤上的药品属强酸或强碱时则立刻用大量冷水清洗,如大量药品喷洒到全身,则应马上除去衣物并冲水浴。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4.13.衣服着火时紧急处理 4.13.1不可奔跑

4.13.2用防火毯或实验衣包裹身体灭火 4.13.3可在较大空地上翻滚以便灭火 4.13.4用安全淋洗设备冲洗或用灭火器灭火

12 4.14触电时紧急处理

4.14.1症状较轻者:即神智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者可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4.14.2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将伤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4.14.3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

4.14.4呼吸心跳均停止者:现场抢救最好能两人分别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以2比15的比例进行,即人工呼吸2次,心脏按压15次。如现场抢救仅有1人,也应按2比15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4.14.5处理电击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如触电后弹离电源或自高空跌下,常并发颅脑外伤、血气胸、内脏破裂、四肢和骨盆骨折等。

4.14.6以上情况(3.14.2-3.14.5),均需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及时处理。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保卫科作相应处理。

4.15.遇火灾、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时,视建筑物或实验室遭破坏程度,隔离污染区和污染源,有效消毒、疏散工作人员,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保卫科作相应处理。

13

消毒隔离制度

1.目的:

明确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防止交叉污染,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条款,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4.具体规定内容:

4.1.检验科区域(部门)消毒

4.1.1 清洁区消毒 用25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0.1-0.2%过氧乙酸溶液,每天擦试桌椅、地面,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每天开窗通风数次。

4.1.2半污染区消毒 每日采用含氯剂或0.1-0.2%过氧乙酸擦拭,桌椅地面的消毒液用500mg/L有效氯擦洗。 4.1.3 污染区消毒

污染区是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实验室等处。消毒方法如下:

4.1.3.1桌椅等表面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清水擦抹1次,下班前用25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0.1-0.2%过氧乙酸擦洗1次。

4.1.3.2地面应在开始工作前用清洁湿拖把拖地1次,下班前用高于消毒台面浓度500mg/L有效氯进行消毒。

4.1.3.3工作台面可采用干净布铺于上面,工作完毕后,将布消毒。4.1.3.4各种表面、台面可采用高强度便携式紫外线灯进行照射。

4.1.4 所有清洁器材、物品、用具不得三个区域共用,专区专用,用后及时消毒、清洁。 4.2.空气消毒

实验室必须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应有换气,排气设备,保证实验室的通风和空气清新。可采用多功能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14 4.3.器材的消毒 4.3.1金属器材

4.3.1.1穿刺取血针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集中灭菌处置。

4.3.1.2采集血液标本,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筒”。针头、注射器均为一次性用具。用后注射器放在黄色口袋,针头应置于锐器盒进行无害化处理,压脉带用后消毒。 4.3.1.3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

4.3.1.4较大金属器材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h后,清洗沥干高压灭菌。4.3.2 玻璃器皿

4.3.2.1被污染的吸管、玻璃试管、玻片、滴管应置于每日配制的1500-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或(0.5%肥皂液),再煮沸15-30分钟后洗刷、沥干、采用37℃-60℃烘干。4.3.2.2接触细菌试管、琼脂板单独进行高压灭菌。

4.3.2.3实验室用的器皿,浸泡于重铬酸钾浓硫酸清洁液内24h或高压灭菌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烘干备用。4.3.3塑料、橡胶器械

4.3.3.1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一次性手套及无纺布制品帽子、衣、口罩均应放入黄色污物袋内集中焚烧。

4.3.3.2受污染的吸液球用0.5%-1%肥皂液或洗涤剂全部浸入,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洗,晾干。

4.3.3.3离心机内的塑料套管,采用2%戊二醛溶液擦拭30分钟,以杀灭肝炎病毒或结核杆菌。

4.3.3.4血清反应板用0.5%过氧乙酸或2000mg/L有效氯浸泡4小时或高压灭菌,进行无害化处理。4.3.4 贵重仪器

显微镜、自动化仪器、分光光度仪、离心机、天平、细胞计数器、冰箱等。可采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或1%洗必泰酒精溶液或75%乙醇擦拭,半小时后用清水擦净。 4.3.5 手消毒

4.3.5.1工作后均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2-3分钟(洗手6步法)。

4.3.5.2工作人员操作时应戴手套,如手被传染病菌污染立即用消毒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完毕后用速消毒剂揉搓。

15

锐器使用管理制度

1.目的:

明确锐器使用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使用锐器的意识,防止意外发生,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加强安全意识。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条款,保障实验室及人员安全。

4.具体规定内容: 4.1.锐器的贮存与使用

4.1.1刀剪、玻璃器皿应放置在坚固的容器中。

4.1.2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其他利器要特别小心,切记针头不能回套,以防止刺伤、划伤。使用后,针头放入锐器盒里,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4.1.3一次性注射器用后放双层黄色口袋理,由医院废物处理中心处理。非一次性利器(如刀剪)的消毒参照“实验室消毒、灭菌措施”。

4.1.4处理破碎的玻璃器皿,污染的针头、利器时必须戴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4.1.5试管离心前,观察试管有无破裂,离心管套底部有无缓冲垫,以避免离心时试管破裂,造成实验室污染。

4.2.事故性刺伤、划伤或擦伤的处理

使用锐器进行致病微生物实验时,可能无意中刺伤或划伤皮肤,引起严重的实验室感染。一旦发生这种意外,必须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同时参照“医学生物实验室事故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并按规定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医院感染办,并做好职业暴露登记。

16 强传染性样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与保存制度

1.目的:明确强传染性样本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防止强传染性样本外泄,以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2.范围: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条款,对于出现相关意外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保障实验室及人员安全。4.具体规定内容: 4.1.标本采集

4.1.1为避免交叉感染实验人员应选择二级防护水平。

4.1.2详细登记有关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以及标本采集日期。

4.1.3采集的标本放入带盖不破损、不泄漏、密封的容器内,(采集标本时不能污染容器外部)加注特别标识,装入标本箱运送。运送过程严防破碎和外溢。送入检验科签收。 4.2.标本前处理

标本接种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使用专用的离心机,离心时使用密闭的离心机转头或密闭样品杯,停止离心半小时后取出。 4.3.标本检测

标本应在专用区由专人进行检测,以便标本、仪器、环境集中消毒和处理。尽量避免标本分散到多个实验室检测。 4.4.标本检测后处理

检测后标本、废弃物集中放入黄色口袋里再放入带盖专用污物桶内,高压灭菌后送到特殊垃圾处进行无害化处理。所有废液都用2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4小时以上,或直接高压灭菌,再送医院污水站消毒处理。 4.5.标本的保存

需进一步确证是否有疑似高致病菌标本暂存,应专室专柜,两人管理,确证之后,立即销毁菌种和标本,实验室不得保存。

17 菌(毒)种或样本等感染性材料安全管理与保存制度

1.目的:

明确菌(毒)种或样本等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防止感染性材料外泄,以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条款,对于出现相关意外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保障实验室及人员安全。4.具体规定内容: 4.1.菌种保存种类

4.1.1标准菌株:A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7853铜绿假单胞菌、ATCC29212粪肠球菌、ATCC13883肺炎克雷伯菌ATCC90028白色念珠菌等,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4.1.2保存三类菌种:如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

4.1.3如实验室检出高致病菌(结核杆菌)等,立即高压灭菌处理,并做好记录。任何人不得私自保存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等传染性强的菌种。 4.2.菌种或毒种的保存方式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漫不动杆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保存:将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混悬于0.5-1.0ml无菌兔血小管中,置-80℃冰箱保存即可。 4.3.微生物室设立菌种专管人员,实行组长负责制,菌种保存于专室专柜、双锁,两人管理,确保菌种安全。如发生被盗等意外事故,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负责人、必要时打电话110报警。

4.4.建立菌种保管及发放登记册,包括细菌名称、分离日期、鉴定日期、鉴定方法、耐药机制、签发者等并注明使用、转移、销毁情况及原因,见附表。

18 4.5.凡科研、临床新药试验需要转移菌种,须填写使用申请,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见证明,微生物室组长签字同意后,方可在菌种专管人员处签名领取。 4.6.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转种,一般在转种三次后作一次全面的鉴定,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如发现污染及变异时,应及时更换。并做好相应记录。

4.7.菌种或毒种的消毁必须有科主任、微生物工作人员在场,并注明销毁情况的原因,作好记录。

4.8.菌种保存范围及向外单位转移,应按国家卫生部的规定执行。

4.9.初筛HIV阳性标本不保存,及时通知预防保健科,由专人,专门的容器,专车两人运送成都市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和签字。

4.10.检测后的血液等标本需要备复查,要将标本密封放在标本储存室2-8℃冰箱里保存,放入冰箱时要登记签字,取出来进行无害处理时也要登记签字。24小时工作人员看管,晚上大门关闭,如发生被盗等意外事故,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负责人、必要时打电话110报警。

19 检验科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和就医程序

1.目的:

明确检验科人员健康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室人员身体健康。 2.范围:适用于全检验科工作人员,包括废弃物处理人员。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及就医程序。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条款,对于健康管理不合格的情况进行纠正处理。4.具体规定内容:

4.1 检验科指定科秘书负责健康监测工作,每年与预防保健科、体检中心联系,负责组织一次健康体检。

4.2 体检具体时间由保健科和检验科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商定。

4.3 体检内容包括:医院健康体检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心电图、X线、超声检查、血液常规、输血全套、肝功I、肾功、血脂。科室内部体检内容主要包括输血全套、肝肾功。

4.4 建立健康档案:体检结果由保健科收集、做出体检结论与建议,装订成册后由预防保健科归档管理,检验科备份。

4.5检查发现传染性疾病指标异常,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4.6.就医程序

4.6.1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或体征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委员会、医院感染办,同时派专人陪同就诊。

4.6.2首先到预防保健科就诊,需要时到医院制定就诊区就诊。4.6.3就诊时要将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危险程度告诉医生。

4.6.4经检查为非传染病按照医生治疗原则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为传染病应采取相应隔离、消毒措施,到指定医院就诊

4.6.5发现本科室人员患传染病应2小时内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委员会、医院感染办和其他卫生部门。

4.6.6患传染病人员应进行有效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20 检验科生物安全文档管理制度

1.目的:

明确检验科生物安全文档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保证文档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方便相关部门检查。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保障生物安全资料完整性。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条款,防止先关资料丢弃及损毁。4.具体规定内容:

4.1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4.1.1 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 4.1.2 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管理条例》(2003) 4.1.3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 4.1.4《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4.1.5《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 4.1.6《医学实验室 安全要求》(GB19781-2005) 4.1.7《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 4.1.8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4.1.9 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1.10 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4.1.11.卫生部《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4.2 检验科制订生物安全相关文件 4.2.1 生物安全手册 4.2.2 生物安全操作程序 4.2.3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4.2.4生物危险评估

21 4.2.5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演练

4.2.6 生物安全相关记录,包括:生物安全管理记录,生物安全检查记录,实验室准入记录,菌种出入库记录,医院感染监测记录,高压灭菌器生物监测记录,员工健康体检记录,高致病性标本及毒菌种销毁记录,实验室消毒记录,事故应急处理记录,员工生物安全培训及考核记录,废弃物、废弃标本消毒灭菌运输记录等。 4.3 生物安全文档管理

4.3.1 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标准操作程序、生物危险评估、

每年修订一次,并及时更新,确保实验室现场使用最新和有效的版本。如无改动就使用前版。 4.3.2 生物安全实施的各项记录由生物安全分管人员和/或各专业组填写,每年年底收集、装订,专人归档管理。

4.3.3生物安全相关文件的归档、保管、借阅等管理参照检验科文档管理标准操作程序执行。

22 检验科传染病检测及报告制度

1.目的:

明确检验科传染病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提高传染病的预警能力。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制度,保障传染病上报及处理及时。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条款,保证传染病上报质量及速度,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理。4.传染病的种类

4.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4.2乙类传染病:禽流感、甲流感、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HIV感染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布鲁氏菌病、炭疽、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

4.3非典、禽流感、甲流感属乙类传染病但当甲类传染病处理及报告。5.具体规定内容:

5.1按照《生物安全手册》要求,做好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

5.2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做好病原体的检测工作和复查工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5.3凡检出上述传染病病原体,认真做好登记记录,立即将结果报告给临床。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病人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

5.4结核杆菌阴性涂片保存在微生物室标本储存箱中,储存一周后,将玻片煮沸消毒30分钟,清洁备用。

5.5凡检出上述传染病病原体,不保存,立即进行高压灭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病原体的销毁记录。

23

《实验室二级防护》流程

1.目的:

明确实验室二级防护具体流程,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人员生物防护意识,保证实验室人员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全检验科,包括血库。 3.职责:

3.1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此流程。

3.2科室负责人:监督全科室人员严格遵守此流程,及时更新相关条款,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理。4.具体流程

4.1 实验准备:戴N95口罩——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穿鞋套——戴双层手套。 4.2 标本采集:标本放入无菌容器——密闭标本箱——按指定路线运送——发热门诊实验室。 4.3 实验后防护:脱第一层手套——脱护目镜——脱防护服——脱鞋套——脱第二层手套——脱N95口罩——消毒洗手。

4.4 用2000mg/L含氯制剂消毒工作台面和地面——同时对实验室空气消毒。 4.5个人清洁:洗澡——情节个人物品。

4.6 废弃标本处理:检测后标本——放入双层黄色口袋——密闭标本盒——冰箱2-8摄氏度保存(供CDC备检)。

4.7 相关器材处理:用2000mg/L含氯制剂擦拭消毒——30分钟——清水擦洗。

4.8 废弃试剂:用2000mg/L含氯制剂浸泡——放入双层黄色口袋——放入废物箱中——交接签收——废物处理站。

24

第13篇:生物安全总结

生物安全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从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技术服务体系。 2 生物安全: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产生的遗传工程体的安全性问题。

3基因工程: 主要是应用人工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将重组了的DNA导入某种宿主细胞或个体,从而改变它们的遗传品性;有时还使新的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大量表达,以获得基因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种创造新生物并给予新生物以特殊功能的过程就称为基因工程,也称DNA重组技术

4细胞工程: 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和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的目的。

5发酵工程: 微生物工程又叫发酵工程,是最早实现产业化的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条件简单以及代谢过程特殊等特点,在合适条件下,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物的某种特定功能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有时也称微生物工程。 6酶工程: 酶工程就是把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门科学技术

7基因组学: 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结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8生物信息学: 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开发各种软件,对急速增长的大量DNA和蛋白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储存提取加工和分析研究,以便鉴定新的基因、拼接测序片段、确定基因和蛋白质功能,最终了解生命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

9转基因植物: 运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叫转基因植物。

10转基因动物: 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或者是早期胚胎,并在受体染色体上稳定整合,使之经过各种发育途径得到能把外源目的基因传给子代的个体,即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

11微生物农药: 指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植物病、虫、草害的制剂。传统微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除草剂和农用抗生素等。

12微生物肥料: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代谢产物的作用,改善作物养分供应,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生长物质,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土壤肥力的制剂。

13转基因食品: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某个生物体中,使其在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并最终可以被人类直接食用,或者可以作为生产食品的原料。这样的产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14转基因克隆:是转基因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的有机结合,其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又超过了两种技术。它以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采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产生动物,实现种质创新。 15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指通过重组DNA技术研制的直接应用于植物上的微生物。

16基因治疗: 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从广义说,基因治疗还可包括从DNA水平采取的治疗某些疾病的措施和新技术。

17转基因水生生物: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一特定的目的基因导入水生生物体内,使其遗传组成和遗传背景发生改变的水生生物及其带有该外源基因的后代,就叫转基因水生生物。

二、简答、列举与论述

1、1973年 美国新罕布什州举行的Gordon会议

1975年 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Asilomar国际会议(世界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会议,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

2、最早的转基因植物的时间、最早的转基因动物时间、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植物是哪种等“之最”

最早的转基因植物的时间:

1983年,转基因烟草

最早的转基因动物时间: 1980-1981 人类创立了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小鼠获得成功 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 美国 >巴西 >阿根廷 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植物是:

大豆、玉米、棉花、油菜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美国 >阿根廷 >加拿大

3、世界转基因植物发展现状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转抗除草剂基因烟草问世。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保鲜的转基因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

在这些转基因植物中,大部分与杂草和病虫的防治有关。按转基因植物的性状划分,抗除草剂的占71%,如抗除草剂的大豆(54%)、油菜(9%)、玉米(4%)和棉花(4%):抗虫转基因植物占28%,主要是抗虫玉米(24%)和抗虫棉(4%);抗虫兼抗除草剂占1%,

转基因作物中以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玉米其次,棉花、油菜更少。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有四种。转基因大豆首次占全球9000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的3/4,转基因棉花占全球330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的近半,转基因玉米超过全球1.58亿公顷玉米种植面积的1/4,转基因油菜超过全球3100万公顷油菜种植面积的1/5。

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美国面积最大,我国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位列第六。 4转基因植物的主要类群以及重要的基因

1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2 )抗虫转基因植物3) 抗病转基因植物4 )抗环境胁迫的转基因植物5 )植物发育调节基因工程6 )医药领域中的转基因植物

抗虫转基因: Bt杀虫蛋白基因、动物产生的昆虫毒素基因(蝎昆虫毒素\\蜘蛛毒素)、植物来源的各种抗虫基因 (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 抗病毒基因: 衣壳蛋白基因

抗细菌转基因:杀菌肽基因 、溶菌酶基因

抗真菌转基因: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核糖体灭活蛋白基因(RIP) 5转基因植物在生态方面的潜在风险

1)转基因植物可能会成为杂草2)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流对近缘物种的潜在威胁3)抗虫转基因作物带来的潜在风险4)抗病毒转基因作物带来的潜在风险5)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其他方面产生潜在风险 6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答:1) 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畜产品产量、改善产品品质2)动物抗病育种

3)生产药用蛋白4)生产可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5)建立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6)其他

7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供体动物及受体动物的特征及健康检查;2) 转基因的构件的安全性评价; 3)转基因动物释放的安全性评估; 4)临床的安全性评价;5)重视受体与病原共进化的问题。 8常见动植物外源基因转化方法

动物常用方法:显微注射法、精子载体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逆转录病毒感染法、体细胞核移植转基因法

2 植物常用方法:基因枪轰击、农杆菌介导、花粉管导入 9论述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反对方 : 可能对人体有害 ;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支持者:转基因技术是人类的一道曙光;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势不可挡。

转基因食品不比正常食品危险 (消化水解,毒素问题,过敏源问题)—转基因技术可能使食物更加绿色 改良品种,增加食品营养成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正确认识:利用转基因技术得到的食品,并不比常规育种得到的食品的风险性大。产品的安全性并不决定于该产品来自于何种技术,而决定于最终产品的特性:做到“零风险” 和100%的安全是不现实的,关键要对产品有严格的评价监管措施,并付诸实施。 10

11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标准

Ⅰ、Ⅱ 、Ⅲ、Ⅳ四个安全等级

1) 安全等级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尚不存在危险。2)安全等级Ⅱ: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低度危险。3)安全等级Ⅲ: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中度危险。4)安全等级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高度危险 12生物技术有哪些主要内容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基因组计划引起的新兴生物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 13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有哪些

1)物理控制措施2)化学控制措施3)生物控制措施4)环境控制措施5)规模控制措施 14受体生物安全的安全等级 Ⅰ、Ⅱ 、Ⅲ、Ⅳ

1)安全等级Ⅰ的受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未曾发生过不良影响;或者是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极小;或者是存活期短,实验结束后在自然环境能够中存活的可能性极小。2)安全等级Ⅱ的受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低度危险,但是通过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其危害的受体。3)安全等级Ⅲ的受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中度危险,但是通过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基本可以避免其危害的受体。4)安全等级Ⅳ的受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高度危险,而且还没有适当的安全控制措施来避免其在封闭措施之外发生危害。

15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性的影响

答:1)安全类型1:增加受体的安全性的基因操作;2)安全类型2:对受体生物的安全性没有影响的基因操作;3)安全类型3:降低受体生物的安全性的基因操作

16列举出两个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作为微生物农药使用的例子并做详细说明

细菌微生物杀虫剂的典型代表就是苏云金芽孢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都有分布,其主要杀虫作用是在芽孢形成的过程中产生杀虫晶体蛋白,也就是δ内毒素.敏感昆虫吞食后在肠道的碱性条件下,读蛋白溶解和被激活,导致昆虫感染并逐渐死亡.一种BT通常只对一种或几种目标昆虫起作用.BT菌株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杀冲蛋白晶体,分别对不容的有害昆虫具有高的毒力,目前已经发现BT杀虫蛋白有70多种。自从1938年BT产品在法国问世以来,各国生产的BT商品制剂已经有200多种,广泛的应用到农业林业果树蔬菜的害虫防治上,BT已经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发展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是一类寄生谱范围广的昆虫病原真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白僵菌。半知菌亚门,菌丝有横隔有分枝的真菌。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可在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不断产生白僵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白僵菌是研制历史较早,普及面积大, 应用比较广的一种真菌杀虫剂。它分布广、寄主多,使害虫生病的能力强。像大豆食心虫、甘蔗象鼻虫等200

3 多种害虫,一旦遇到了白僵菌,不到二三天就会一命呜呼。效果非常好,主要就是它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对很多的害虫都有伤害性。白僵菌包括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两种,靠孢子接触虫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分泌几丁质酶溶解虫体,然后通过孢子产生的牙管伸入虫体内,然后再分泌出毒素杀死害虫。虫体早期呈粉红色,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色斑,温度湿度合适的话,3-4天虫体僵硬,整个虫体就布满乳白色绒毛。 17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划分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18生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受体生物安全的安全等级2)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性的影响3)遗传工程体的安全等级4)遗传工程产品的安全等级 19多莉诞生的意义和过程

意义:1)多莉的诞生证明高度分化成熟的哺乳动物乳腺细胞,仍具有全能性。2) 成功地找到了供体核与受体卵细胞质更加相容的方法

过程:①从一只六岁雌性的芬兰多塞特(Finn Dorset)白面绵羊(称之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②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称之为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

③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使融合细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④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称之为C)的子宫内,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形成小绵羊多莉。

换言之,多莉有三个母亲:它的“基因母亲”是芬兰多塞特白面母绵羊(A);科学家取这头绵羊的乳腺细胞,将其细胞核移植到第二个“借卵母亲”—— 一个剔除细胞核的苏格兰黑脸羊(B)的卵子中,使之融合、分裂、发育成胚胎;然后移植到第三头羊(C)——“代孕母亲”子宫内发育形成多莉。

第14篇:病理科生物安全

医院生物安全知识(病理科) 2004年发生非典疫情后,卫生部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专家组,对疫情来源进行了调查。调查认定,这次非典疫情源于实验室内感染,是一起因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技术人员违规操作、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导致实验室污染和工作人员感染的重大责任事故。随即,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的管理条例和规范: 2004年11月12日开始实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24号)以及2004年10月1日实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以国家法令和国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的建设原则。作为我们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更要学习生物安全知识,为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奠定基础,在自我保护的意识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

加强生物安全知识教育的必要性、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 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某实验室曾发生因实验人员操作不慎,打破装有感染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鼠脑安瓿造成了24例感染的重大事件,台湾“卫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年12月17日证实当地一名研究人员感染了非典病毒以及2004年我国SARS疫情等历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分析看,几乎都是由于实验室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生物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加强我们的生物安全意识有利于提升我们工作水平,降低工作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通过生物安全知识课程的学习来提高我们生物安全认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通过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工作中潜在微生物的种类和危害级别,了解安全防护知识,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差错事故,避免操作人员获得实验室感染,保证每个人具有良好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及识别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 培养我们良好的安全习惯 所谓的习惯包括,加强身体锻炼,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进实验室要穿防护衣,不穿拖鞋、凉鞋,不带饮料、食物进工作中;工作过程中带手套,手不能接触暴露的肢体部分,如果手套破损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应尽快更换。进行强传染性标本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或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取下手套最好使用感应水龙头洗手,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操作,洗完后用自动烘干机烘干双手;不穿防护服或工作服去餐厅、休息室和卫生间等。

病理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在工作中我们要接触到许多标本或体液,其中有的是还存有没有被酒精或甲醛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如果我们不加重视,就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被感染,甚至有可能爆发疫情!因此我们要多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并且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实践到我们的工作当中。

一、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1、对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事件处理统筹安排。

2、定期检查病理科感染控制和环境安全,进行相关知识及法规的培训。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和环境的安全应急处理演练。

3、在发生突发感染控制和环境的安全事件时,指挥有关人员立即到达现场的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

4、安排有关人员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实施救治工作。

5、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报请医院感染控制与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上报上级领导及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二、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人员准入制度

1.病理科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2.从事病理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体检合格后建立健康监测档案,不符合岗位健康要求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3.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术性能。

4.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方法,能独立进行日常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工作。有效保证所承担环节的工作质量。

5.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6.在满足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是自愿从事相关实验活动,了解所从事工作的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风险,必要时在生物安全知情书上签字。并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上岗工作。

7.实验活动辅助人员;(专职消毒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保洁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8.外单位来检验科参观、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一般申请由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一个月及以上的准入需到医务处备案。

四、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中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1.科室内各种设施要符合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及其他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病理科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4.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置。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5.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7.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8.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

9.在压力容器、大功率用电设备、高速旋转设备运行期间,必须有人看守,并有处理事故的相应措施及设备。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10.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 11.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12.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

13.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14.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五、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防护制度

1、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手部皮肤易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实验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各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指导和治疗。

12、当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体污染时,应即用冲眼器冲洗之后到眼科就诊。

六、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中操作安全规程

1.工作人员接触病人组织或体液等标本时均应戴手套进行操作,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

2.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要戴口罩、工作帽,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在通风柜内操作。3.工作中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放医疗垃圾桶中。

4.每次取材后取材医师必须清洁取材台面和下水槽,台上物品和样本摆放整齐。5.每天取材后台面用紫外线灯消毒。

6.感染冰冻样本取材后台面即刻用福尔马林液冲洗,器械用消毒液浸泡。7.取材器械消毒液每周一上午由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 8.取材后的样本及废异手套按规定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 9.注意保持工作室内空气的流通。

10.实验完毕后工作场所要消毒,工作人员应及时洗手。11.实验中若发生个人身体损伤,应立即妥善处理。 12.严格按垃圾分类要求分装垃圾。

七、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中生物病理样本管理制度

1.科室负责人应依照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或医院主管部门的要求保存或运送病理样本,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2.普通病理标本实行责任人保管制,即病理标本在送达病理科至取材前由病理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取材后至病理标本销毁前由病理报告医师管理,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特殊病理标本(教学、科研等)由专人保存。做好病理样本 进出和储存记录,建立档案。 3.保管人妥善保存病理标本,防止病理标本丢失及腐烂。

4.对于病理生物标本应密封分类保存,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的要求。5.病理样本运送、销毁时,必须有专人护送,护送人员应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八、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实验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各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指导和治疗。

12、当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体污染时,应即用冲眼器冲洗之后到眼科就诊。

九、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中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分类收集工作制度

1.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附1)。

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管理,在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5.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的处置同(4)。 6.批量的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处置同(4)。

7.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8.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9.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医疗废物产生地工作制度

1.科室应当设立固定的医疗废物暂时存放或交接地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按院感染科指示进行。

2.严格区分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医用固体废弃物(黄色塑料袋)及医用锐利废弃物(防水、耐刺坚固容器),分别放置,严格管理。

3.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5.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6.医疗废物运出后,及时对暂存地点及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7.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医疗废物对外交接、登记制度

1.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2.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保存3年。

3.对交接医疗废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以求尽快解决。

十、病理科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中化学试剂安全管理制度 易燃及可燃物品

1、主要试剂:二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

2、减少可燃物品在实验室的存储量,防止发生火灾的危险

3、以上试剂应存放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的地方

4、易燃物品不得与强氧化剂一同保存

5、易燃物品不得放入冰箱保存

6、应急:一旦发生可燃、易燃物品的瓶子打碎事件,立即用清水稀释液体,开窗通风,并通知保卫部门协助做好消防工作。腐蚀、刺激化学品

1、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甲醛、冰醋酸等

2、工作人员在搬运、分装或使用试剂时,做到轻拿轻放,做好防护措施,带防护镜及乳胶手套

3、处理以上试剂时,实验室加强通风,工作人员传防酸裙,胶鞋,接近水源。

4、试剂存放地应贴有警示标识

5、应急措施:上述试剂一旦误与皮肤接触,应立即除去遮挡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请有关医生救治。

十一、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紧急情况处理规程及应急预案 1.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施原则

(1)在实验室发生任何意外事故时,都要遵循“安全第

一、救人第一”的原则。(2)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发现人应立即通知科主任或安全员以及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情况紧急者可直接拨打报警电话(如火警等),同时报告具体事宜: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的伤势情况及损失情况。

(3)立即通知医院抢救小组迅速组织抢救受伤人员,疏散现场的其他人员。

(4)做好现场的消毒、清理工作,调查事故原因,将调查报告上报院里。详细记录意外事故处理的经过。 2.紧急情况应急预案: 意外刺伤、割伤和擦伤

1)工作人员一旦被意外刺伤、割伤和擦伤,应脱去隔离衣,立即冲洗伤口、挤出局部血液,用碘酒和75%酒精消毒。

2)立即通知科主任和安全员受伤的原因及可能污染的病原,根据所污染的病原情况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理。如被HBV等病原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其它相关疫苗;如被HIV病原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两个小时内服用AZT等抗病毒药物。 3)科主任向医务科和院内感染科报告,院内感染科负责记录备案。 4)将其正确的医疗资料存档,分析事故原因,记录意外事故处理经过。 打碎或溅出传染性物质 1)如不慎打碎污染了传染性物质的容器或小瓶及包括培养物在内的感染性物质溅出,应先用一块布或纸巾盖上,再把消毒液倒在上面,至少作用30分钟,才能把布或纸巾及打碎的物品清理走。

2)玻璃碎片应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拿;污染区域应用消毒液擦拭干净。 3)将布、纸巾及打碎的物品放入盛污染废弃物的容器里。 4)上述操作均应戴手套进行。 危险化学药品溢出

1)向生物安全员或科主任通报情况,同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疏散现场不必要的人员撤离现场。

2)照顾可能已经受化学物质污染的人员并采取适当的医疗处理措施,较为严重的伤害者应立即被送至急救室或特定的医院进行紧急的医疗处理,将其医疗资料存档。 3)如果溢出物是易燃品,熄灭所有明火,关闭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 4)避免吸入溢出物的挥发气体,如果安全的话,需要进行通风。 5)将溢出物清理干净。 药品室火灾

1)药品室一旦发现火情,发现人应立即用楼道中间位置的消防器材进行灭火,并迅速报告科主任或消防安全员(值班时报告保卫科和总值班)。

2)如是初起小火,在科主任的组织及保卫科协助指挥下,协同在场人员进行灭火;如情况紧急可直接拨打火警电话“119”,告之火灾地点、时间、类型、事态、损害情况和报警人身份。同时报告医院疏散指挥组进行疏散。

3)在保证疏散通道畅通的情况下,要“统一组织、镇静有序、避开火源、迅速撤离”火灾现场。

4)被疏散人员通过楼梯时应靠右侧行走,留出左侧便于抢救伤员和抢险人员通过。 5)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快撤出易燃易爆物品、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资料。 6)离开危险区域的人员不要围观,应迅速倒疏散指定集合地点集合以便清点人数及时汇报。 科室断电

1)实验室检验设备均配有UPS电源,防止瞬间断电对检验工作的影响及对设备造成的损害。 2)如发生瞬间断电,对实验室正常工作基本上不会有影响。但实验室工作人员或值班人员在正常供电后,应对冰箱等所有用电设备进行检查,如仪器设备运行正常无须采取措施;如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或持续报警,应立即通知配电室或器械维修组(夜班通知总值班)。 3)如实验室发生非瞬间的断电,应立即通知总务科(夜班通知总值班),并询问停电原因及时间,如被告之是医院一路或双路电停止的情况,会立即启动“医院防停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医院恢复正常供电之前,工作人员或值班人员应将仪器设备的开关暂时关闭,待恢复供电之后,重新开启设备。如仪器出现异常,采取同2的措施。

十二、病理科医院感染与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污染区、非污染区。未固定病理标本取材应按照“P2”级实验室要求设计和操作,并设置单独的洗手池、洗眼器等设备。

2、工作人员上班穿戴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和手套。

3、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标本取材室、制片室等的甲醛、二甲苯有害浓度应在规定范围内,每年检测一次。

4、检查标本前须戴手套、检查时不得触摸检查台以外之器具。

5、检查标本用过之器械用加酶清洗剂,清洗后送高压蒸气灭菌,手套等一次性物品按医用垃圾统一回收焚烧处理。取材后剩余的标本在保存期限后应作为医疗废弃物统一回收焚烧处理。

6、工作中产生的二甲苯、甲醛等液体必须统一采用专用仪器回收处理。严禁随意倒入下水道。

7、工作后,检查台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传染病、肿瘤标本检查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检查台。

8、每日下班前室内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分钟,每半年检测紫外线强度一次,并记录在册。

9、每半月清理暂留小标本一次,丢弃标本用黄色垃圾袋封口后焚烧处理。

十三、病理科环境安全保卫制度

(一)防火、防盗、防事故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科室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查找不安全的因素及苗头,并及时纠正和防范。

2.大门和办公室钥匙不交给科外人员使用,调离科室人员交回大门及办公室钥匙。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须经实验室工作人员批准。

3.节假日安排人员值班,值班时注意检查门、窗、水电关闭情况。 4.私人的重要物品、钱、物不放在办公室。 5.最后离开科室人员务必锁好大门。 6.科室时刻备好灭火器,以备急用,并定期检查使用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实验室内禁止乱拉临时电源线。

(二)应急事件的处理

1.菌(毒)株、样本等感染性物质、剧毒物质等实行专人负责,并建立保存记录。当发生上述物质的遗失、被抢等意外情况时,应启动应急预案。应急事件发生时,首先保持镇定,在场人员迅速组成领导小组,统一听从指挥。

2.立即拨打院行政值班室电话,报告情况。

3.根据应急事件性质,及时拨打救助电话,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

(三)节假日安全管理与防范

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2.凡节假日前,安排好值班、后备值班人员,及时将排班表上交医院总值班室,以便掌握科室情况,及时处理发生的各种问题。

3.所有节假日值班人员,不得迟到、早退,禁止擅离职守。

4.节假日中的一切检查都要认真细微,病理报告做到准确无误,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5.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到各级主管人员的责任制度。 6.节假日上、下班前检查好门、窗、水电、气等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注意电源、火源。掌握消防设备、灭火器材的使用。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对重点防火部位、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定期对生物安全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校验,确保消毒效果、计量检定符合国家压力容器管理的有关规定。

7.发现隐患或事故苗头及时解决或上报。

(四)安全责任人职责

1.组织本单位学习有关安全工作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做好技术安全和其它各项安全工作。

2.参加并主持本单位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

3.注意本单位的事故隐患,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有效制止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

4.参加本单位各项事故的调查处理,定期参加安全工作检查。 5.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旦出现事故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15篇: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医院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指示,我院对生物安全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实验室分区明确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

二、实验室所有设备功能正常。状态良好,进行定期维护生物安全标识和生物安全危害警告。

三,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且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

四、在实验室的出口处设配有洗手消毒设施。

五、在实验室工作区配有洗眼装置。

六,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和物品分开存放。

七、实验后,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桶由专职人员处理。

八、需要高压灭菌的能统一按要求灭菌。

九、实验室相关制度完善。

****医院实验室

2017年7月31日

第16篇: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XX医院关于生物安全管理的自查报告

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公众健康,根据《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和《湖北省

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基本要求》的具体细则,我院对检验科细菌室和感染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自纠工作,现将自查汇报如下:

一、建章立制,加强组织管理

检验科和感染科实验室均要求成立生物安全工作小组,要求部门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进行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目前编制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手册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所有实验室活动均有实验记录并进行归档。

二、严格规范实验室功能布局

实验室分区明确,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同区域之间无交叉分布,实验室门有可视窗,并标示有生物安全标识和生物安全危害警告,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及物品分开存放,在实验室清洁区处放置有挂衣的衣柜,实验室台面、墙壁、天花板和地面易清洁、无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实验室配备有生物安全柜并储备有足够的实验防护用品和器材,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实验室的出口处配备有洗手消毒设施,在工作区配备有洗眼装置,在消毒灭菌室配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实验室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实验室所有设备功能正常,状态良好,并进行定期维护。

三、积极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均经过职业技术的职称考试,考核合格并取得资质,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所有实验室的活动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非实验有关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操作人员防护水平符合相关规定,实验室垃圾废物处理人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

四、高度重视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实验室的所有标本均取自临床患者标本,实验活动结束后所有标本和菌株均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实验室不保存也不外运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五、规范管理实验室废物处理

实验室产生的垃圾、废物分类收集,并有内部交接记录,实验室内锐器处理使用锐器处理盒,实验室内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废弃前均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送医院废物处理处集中处理。实验室设备维护、修理、报废移出实验室前均经过清洁、消毒灭菌,实验设备末端排出液均经过消毒处理,排放的废水符合国家规定。

第17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微生物实验室建筑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2、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与其拟从事的实验室活动相适应。

3、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

4、采集及运输病原微生物时必须符合卫生部《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之规定。

5、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时必须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6、废弃的微生物标本等各种实验室废弃物应及时在实验室内行高压灭菌后再做处理。

7、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对实验室的医院感染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其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8、如发生病原微生物扩散或实验室感染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并上报院领导。

第18篇:生物安全制度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微生物实验室主任为该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科室有相关的管理规定,有执行情况的自查记录。

二、微生物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微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主任须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五、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

六、必须依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弃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七、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八、微生物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立即报告实验室主任,并同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九、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主任应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

十、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的专职人员应当具有与该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十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接到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或实验室感染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人员对该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后,于2小时内向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并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止扩散。

十三、医务人员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就诊的医院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第33页

第19篇:生物安全责任制

生物安全责任制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程

(一) 进入试验室的规定

1、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向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2、试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3、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二) 人员防护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摘除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前,都必须洗手。

4、有喷溅的可能时,为了防止眼镜或面部受到泼渐物的伤害,应戴安全眼镜、面罩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不得在实验室内穿楼脚趾的鞋子。

6、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7、禁止在实验室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8、在试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三) 实验室工作区

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洁,严禁摆放和实验室无关的物品。

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都必须清楚工作台面的污染。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在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

4、在进行包装和运输时必须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

5、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

(四) 实验室设备

处理生物安全危害时,使用安全设施并结合规范的操作将有助于降低危险。选择设备时应符合一些基本原则,即:

1、在设计上应能阻止或限制操作人员与感染性物之间的接触。

2、建筑材料应防水、耐腐蚀并符合结构要求。

3、设备装配后应无毛刺、锐角以及易松动的部件。

4、设备的设计、建筑与安装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清除污染和

进行质量检验。

山东国济医院

2009年9月10日

第20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

1、华都中医医院业务院长李绍金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业务院长李绍金授权医务部主任王恩华及检验科负责人刘玉岩同志具体负责相关生物安全管理事宜。

3、安全第一责任人定期对实验室安全进行抽查和监督。

4、具体负责人定期向主管院长汇报生物安全工作情况。

5、若出现生物安全隐患,具体工作人员将采取必要措施,及时进行预防和解决,不得瞒报。

1

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名单及职责

一、生物安全管理小组人员组成: 主 任: 院长

成 员: 医务科科长、检验科负责人、

二、主要职责:

1、制定本单位的生物安全政策和操作规范,审议实验室管理制度;

2、审查开展的实验项目是否符合本单位生物安全要求,对操作的生物因子进行危险度评估;

3、审查操作程序,监督检查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程的执行;

4、审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对实验室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

5、监督人员管理的实施(准入、培训与健康监护等);

6、其他有关生物安全管理的事宜。

三、安全监督员

医院安全管理小组决定王晓冬任安全监督员,负责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对风险的评估

1、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应熟悉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目的:确定防护等级,制定SOP,选择个体防护装备,防止感染,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应明确微生物风险评估包括的内容: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与浓度、预防和治疗等

3

生物安全管理准入制度

1、具有取得检验专业资格的人员方能上岗,未取得检验专业资格人员不得上岗工作。

2、特殊岗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方能上岗。

3.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取得资格证书者方能上岗。

设施/设备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

1、检验科各种检测仪器的登记,建立设备一览表,归档管理(器械科负责保管)。

2、器械科负责定期按计划检测设备,与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联系送检或校检。

3、科室主任加强对国家强制检验设备的监督工作,确保使用的检测设备在合格的有效期内。

4、操作人员对检测仪器应爱护使用,严格按要求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并报告科室主任。

5、操作人员负责检查使用的仪器是否在合格有效期内、是否标有合格标识,反之则报告科主任处理

6、操作人员未经授权人同意不得拆装重要检测仪器。

7、器械科负责组织对检验科使用的仪器进行定期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检测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检测设备故障或损坏,责任人应按损失及维修费用20-50%进行赔偿。

9、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由于工作疏忽人为原因造成重复检测浪费试剂,责任人应按损失费20-50%进行赔偿。

健康监护制度

1、在重要地点是放置急救箱和急救药品。

2、科室急救员应经过处理实验室紧急事件培训,包括接触腐蚀性化学品、使用有毒物品及感染性物质造成的意外情况。

3、向非实验室工作人员说明实验室及其所操作物品的潜在危害。

4、在显著的位置张贴通告,清楚说明意外救援的地址以及急救服务电话号码等信息

5、应警告育龄妇女在操作某些微生物以及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物质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6、科室对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工作人员,不让其接触电脑、不安排夜班。

7、制定与实验室工作性质有关的人员免疫计划。

8、为处理结核病标本或其他需要进行试验的实验室人员提供相关健康检查。

9、对疾病和事故进行正确记录。

10、使用警告和预防事故的标志来尽可能减少工作危害。

11、工作人员应经过正确的生物安全操作培训。

12、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报告潜在的暴露事件。

6

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

1、实验人员进行正常工作时,是否配备规范的防护服,如隔离衣、连体工作服、围裙、手套。

2、在操作危害性化学品以及致癌性物质时,是否另外配备防护服?例如在处理化学品和溢出物时是否配备橡胶围裙和手套,在高压灭菌器和焚烧炉上卸载物品时是否戴隔离热手套?

3、是否配备安全眼镜、护目镜和防护罩。

4、实验室是否有洗眼装置。

5、是否有应急淋浴设备。

6、是否配备防毒面具,并定期清洁、清除污染、储存在清洁卫生的地方。

7、是否为适当类型的防毒面具配置适宜的过滤器,例如:针对微生物配置HEPA过滤器,针对气体或颗粒则配置相应的过滤器。

8、防毒面具是否经试戴测试。

7

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使实验室各方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和实验室建设的管理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根据国家和上级部门对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室工作档案管理办法。

1、建立人员信息档案:人员信息档案包括历任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信息,实验技术人员信息,外聘人员信息和管理人员信息等。

2、建立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仪器设备除进行计算机管理外,把相关的说明书及配件进行统一管理。

4、建立档案专人管理制度:对各项档案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形成系统化的管理。

5、按要求建立检验室业务档案,包括重要的原始登记本及质控资料等。

8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生物实验室、仪器室由专人管理,对检验标本要进行详细登记。

2、每个实验室、仪器室、都要配一个灭火器,工作人员要掌握其使用方法,并定期检查。

3、检验人员每天下班前都要认真检查门、窗、水、电等是否关好。

4、检验人员必须掌握仪器设备的规格、性能、工作原理,熟悉操作流程,负责做好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及保养工作。

5、检验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6、检验人员使用仪器后要及时登记仪器使用情况,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

1、为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规范检验操作,确保检验质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在职在岗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3、本制度分为岗前培训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

4、岗前培训:凡是新毕业应聘到检验科工作的毕业生,或从外单位调入的实验技术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须参加本科室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凡考核不合格人员不能工作,需重新参加岗前培训。

5、岗位培训:凡在实验室工作的实验室技术人员,为提高业务水平,应经常组织业务学习,并定期安排轮岗,有计划的安排外出学习深造。

6、本制度从2006年11月起执行。

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1、增强安全意识,严防自然灾害,如火灾、意外暴露等。

2、做好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

3、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清除污染。

4、人员从现场的紧急撤离。

5、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

6、暴露人员的医疗监护

7、暴露人员的临床处理

8、发生意外事件应及时报告,报告程序为:本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区疾控中心-区卫生局-拨打120-紧急救护-现场消毒及相应处理。

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各实验室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对实验室安全定期进行检查,清除隐患。值班人员应认真负责,防止各种事故发生。

2、新生进入实验室以及新上岗实验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后方可从事实验工作。

3、严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严禁不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私自拆改实验室电路和仪器设备。

4、严格遵守易燃、易爆、有毒、及放射源等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及安全使用规程。危险物品仓库要牢固、安全并设专人负责,其他人员不经有关领导同意不得进入。

5、实验结束后,工作人员在离开实验室前必须关闭所有水管阀门和电源并熄灭火源。发现水电设施损坏,应及时检修确保完好。

6、实验室和实验物资库房必须配置消防器材和设施,管理人员要学习并掌握有关消防知识和设备使用方法,并定期检修消防器材,确保设施完好。

7、任何人不准在实验室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资和从事与本室业务无关的工作。

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制度

1、除特殊情况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其他利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2、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利器盒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3、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

4、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消毒。

实验室主任职责

1、熟悉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标准、制度、规程。

2、负责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

3、对在本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

4、对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和授权。

5、监督法规和规程的执行,纠正违规行为并有权停止相关活动。

6、负责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理并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或主管领导报告。

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职责

1、必须熟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2、负责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提交所开展项目的“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和“实验室微生物操作规程”。

3、在获得批准后,负责相关实验,并按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执行。

4、项目结束后,应与实验室主任进行交接和记录。

生物安全承诺书
《生物安全承诺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