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导游词

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04 12:07:21 来源: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

西安是一个古老的的城市,在里面有很多名胜古迹,你想要看看这个古韵的城市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欢迎阅读。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西安城墙。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游览的西安城墙,它是世世代代陕西人的骄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征。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3

大家好!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希望我们有一个快乐的旅程。

西安兵马俑,它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面积是二万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号兵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农民伯伯打井时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的工作,我们才知道兵马俑是地下式土木结构,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内有陶俑陶马六千多件。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

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一百多万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整个博物馆占地二百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林、花、草清香,环境幽雅。

为了揭开秦始皇陵墓的奥秘,考古学家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的调查,最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拥有一支雄兵千万,由七千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他们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但由于我们现代世界技术达不到保护兵马俑的要求,目前只有一号坑、二号坑出土,有几个坑的轮廓已经出现,但停止挖掘的钻探,其它的地下文物都被保护起来,以免遭到破坏。

西安兵马俑,壮丽的景观,世界独有人土的美观!

推荐第2篇:北京名胜古迹导游词

北京名胜古迹导游词3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 的古典园林。下面是北京名胜古迹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1:北京名胜古迹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北京名胜古迹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着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既可以坐郊区公共汽车,也可以坐专线游览车前往。

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虽大,但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颐和园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我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篇2:北京名胜古迹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今天带领大家的导游。大家都知道,我国名胜古迹众多。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观赏我国文化遗产之一——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 的古典园林。现在,我们将去到有名的长廊。大家看绿色柱子,红色的栏杆,颜色十分鲜艳,这正是北京园林的一大特色。大家跟随我来,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两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十分丰富。长廊的两边也栽满了花,这一朵花还没谢,那一朵花又开了。

大家请看,我们穿过长廊,现在来到万寿山脚下了。大家抬起头看看,一座三层高的八角宝塔耸立在半山腰。那边是佛香阁,下面一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各位旅客请跟我登上万寿山。移步到佛香阁前,请大家向下望去,颐和园的美景大半收于眼底。郁葱的树丛,掩映着又黄又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在我们正前面的昆明湖,平静得像一面明镜,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大家再向东远眺,隐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白塔呢!

现在,大家跟随我走下万寿山,来到了昆明湖。长长的堤岸围绕着美丽的昆明湖。堤上有好几座不同式样的石桥,两岸栽着婀娜多姿的垂柳。湖中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我们只要走过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游玩。大家来看这座石桥,桥上有十七个桥洞,名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个石柱,每一根柱子上都雕刻着一个石狮子 。这么多的石狮子,姿态不一,真是惟妙惟肖呀!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的时间 请大家自由活动,要注意安全,记得六点半在门口集合哦!祝大家旅途愉快!

篇3:北京名胜古迹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本次游览团的导游,我叫汪尔康,为了方便记忆,大家也可以叫我小汪,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北京名胜古迹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峻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成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现在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乾清宫。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不要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当然啦,请大家紧跟着我一起游览,千万别走散了啊。

现在我们到了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位,平时也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十余个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时,企图勒死的\"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住。

这里是坤宁宫,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二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朝沿袭明朝体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照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重修。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今天,我带家游览的任务结束了,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信任。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希望下次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再去细细游览品赏。衷心祝愿大家北京游游愉快,生活美满幸福。

推荐第3篇:名胜古迹长城导游词

名胜古迹长城导游词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

Heuo!我叫XX,我是你们这一次游览的导游。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世界文明举世瞩目的八达岭长城游览。希望大家好好观赏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名胜古迹!散文吧原创

大家看,我们现在已经在八达岭的脚下。大家抬头看,八达岭长城是不是非常像一条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延盘旋着。告诉大家,这段长城有一万三千里。大家再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西、北两峰,景色十分壮观、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如果大家想看长城的景色,那就上去大饱眼福吧。

游客朋友们!我们终于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上,真是雄伟壮观啊!这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是用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地上铺着方砖,非常平整,像很宽的马路,这么宽的宽度,如果马站在上面,五六匹马都可以并进,大家现在试一试,伸开手臂,大约能占十多个人。(诗歌 shige.sanwen8.cn) 好了,大家再往前走,大家边走边看一下,城墙上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口,这是打仗时的瞭望口,和射击口。城墙的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这就是古代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承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八达岭长城还有很多壮丽的景色,这里是世界文明的旅游景点,希望你们能够细细游赏!

推荐第4篇: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

五台山风景区的导游词讲解是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五台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欢迎参考阅读!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1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2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明代释镇澄《清凉山志》卷第七、第九,“异众感通,松说苦空”有记载道:“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风雨。法念尝坐其间,若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

既寤,乃闻秋声瑟瑟,不胜其悲,因呼为苦空垒。古碑犹存。”青峰即黛螺顶,庵,即小庙。唐代有僧人释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庙。根据《清凉山志》的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明释镇澄所作《清凉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历史史籍,它全面记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点、寺庙沿革、僧尼传略、圣地特产乃至神话传说和僧俗人等对五台山名胜古迹的诗词歌赋,特别是对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性。“松说苦空”,记载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顶建庵,大松树下修禅悟道的过程。再根据寺内保存完好的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记载,以及大雄宝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证明黛螺顶的历史应从唐朝算起。

黛螺顶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体那一年还待进一步考证。

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 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 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载。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

上黛螺顶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是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从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台山,给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昌盛。

乾隆十一年( 1746) 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台山。他在菩萨顶歇宿时,眺望到对面秀逸的黛螺顶“青翠扑入眉宇”。黛螺顶的美丽,引起了这位帝王的愉悦。

关于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顶,有传说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青云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后,根据笔者点校《清凉山传志选粹》所辑的附录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台山,登上黛螺顶所作的诗《跋马至黛螺顶》:

螺顶不为高,积雪路颇滑。

策我云锦锥,遂至金轮刹。

狮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颠倒会,十六本二八。

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这样就省去了朝拜五个台顶的攀登之苦乃至风雨雪的阻挡。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 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宫,让他办这件事,5年后,他来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 1786) 三月,乾隆来黛螺顶参拜了五方文殊,开始了五台山历史上的“小朝台”并留有诗一首,刻在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关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许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许是青云和尚与小沙弥略知乾隆皇帝对黛螺顶风光的偏爱,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

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乾隆皇帝再次作诗《登黛螺顶》:

黛螺不比叶斗高,东顶峰之降冈也。

北望东可复罢乎,笋舆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许乘轻马。

更东望海峰实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台文殊智与号,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刚六如写。

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台山五个台顶,却在嘉庆十六年( 1811) 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顶领略了五座台顶风光,从而写下了东、西、南、北、中五顶的《五台赞碑文》。

从此以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推荐第5篇:凡是经典,必定珍藏!中国风景名胜古迹,导游词.

凡是经典,必定珍藏!中国风景名胜古迹,导游词.

中国风景名胜古迹

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纵横千年、驰骋万里。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多少壮丽山河,就有多少不拘一格的精彩风光;有多少丰富的文物古迹,就有多少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人文风光和无限的自然让人驻足流连,不断回味、遐思,中国风景名胜古迹,凡是经典,必定珍藏! 五岳名山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天山

武当山 黄山 庐山 四姑娘山 峨眉山 珠穆朗玛峰

梅里雪山 雁荡山 武夷山 火焰山 青城山 普陀山

玉龙雪山 阿里山

江河湖海

哈纳斯湖 青海湖 长江三峡 杭州西湖 泸沽湖 漓江

海南岛 长白山天池 壶口瀑布 纳木错 黄果树瀑布 滇池

德天瀑布

自然景观

魔鬼城 鸣沙山月牙泉 九寨沟 黄龙 海螺沟 稻城亚丁

蜀南竹海 张家界 石林 西双版纳 五彩湾 吐峪沟

库车大峡谷 新疆胡杨林 坝上草原 神农架 虎跳峡 苍山洱海

宫殿陵寝

秦始皇陵 北京故宫 明十三陵 乾陵 西夏王陵 沈阳故宫

清东陵 清西陵

园林艺术

北海 拙政园 避暑山庄 颐和园 网师园 狮子林

留园 圆明园

名城古镇

平遥古城 曲阜孔庙 西安 南京 同里 宏村

西递 丽江古城 交河故城 高昌故城 洛阳 周庄

乌镇 凤凰古城

宗教圣地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布达拉宫 大足石窟 五台山

麦积山石窟 大昭寺 乐山大佛 扎什伦布寺 雍和宫 外八庙

文明古迹

长城 楼兰 天坛 都江堰 黄鹤楼 华清池

古格王朝遗址 山海关 嘉峪关

睿智导航

睿智网址导航

推荐第6篇:名胜古迹作文

六年级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600字

亲爱的朋友,你想了解西安吗?你想“五一”、“国庆节”和爸爸、妈妈来西安旅游吗?告诉你吧,来西安旅游,是你最理想的选择!不信,你先听我说说。我们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历史上叫做长安。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从建设到现在,已经有310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我国古代12个朝代的首都;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著名的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从这里出发;它目前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我们西安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特别多。一进西安,你就会看到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城墙。城墙的历史,已经有630多年。它高12米,宽度比高度还厚3—6米,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城墙把古城分为城里、城外两个部分。城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钟楼,还有鼓楼和碑林博物馆;城外有大雁塔、小雁塔和我国目前最大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钟楼处在西安的市中心,是我们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说到钟楼,人们就会想到西安;说到西安,人们同样会想到钟楼。钟楼和鼓楼,都是以古代放置大钟和大鼓而得名,听说钟楼上放置的那个大钟,足足有5吨多重呢!

碑林博物馆,那就更神奇了。它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里面有8座游廊和8座碑亭,收藏了从汉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个,上面有隶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法,可都是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杰作。热爱书法的小朋友,你一定很希望去那里看一看!

再说城外的大雁塔。凡是来西安的人,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可是当年唐朝皇上为了保存唐僧去西天取回的经书和舍利子,而专门为他修建的,至今已经有1355年了。

说了这么多,还有最精彩的没给你介绍呢!那就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哪里有好多好多的秦代兵马俑,他们身材高大,形象逼真,身披盔甲,手拿兵器,排成一个个的方阵,好威武啊!凡是来过我们国家的外国元首和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去那里参观过。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他的夫人和女儿,还下到正在挖掘的俑坑,和兵马俑一起照过像呢!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在我们西安附近,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黄帝陵、秦始皇陵、法门寺、武则天墓、杨贵妃墓等等。还有其它大大小小的黄帝陵墓共70多处。

我们西安不但古迹多,而且交通也很发达。到西安来,不管你坐飞机、坐火车都非常方便。我们的火车站就在市内,飞机场离市内也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的市内交通也很方便,公交车、出租车满街都是,有一环路、二环路、高架桥、立交桥,还有绕城高速公路。总之,不管你去那里,保证方便。

朋友,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动心了吧,那就请你尽快到我们西安来旅游。我们西安的小朋友欢迎你!到时,我还可以给你做个小导游。

我的家乡在顺德,那里有许多的名胜古迹......

清晖园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现有的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

还有就是西山庙了,西山庙在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凤山(别称西山)东麓,本名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全庙依山构筑,历经重修扩建,现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格局,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前座为大门与前殿连体,正面成阙门式样,三门并列,高大轩敞。阙门两侧为左右衢门,原有磴道通后山。后座为正殿,矗立在数十级宽阔的石阶之上。庙里庙外多砖雕、灰塑、壁画及彩陶塑像。

我家乡的遗迹还有许多,我是数不清的。我爱家乡的遗迹!

推荐第7篇:云南名胜古迹

云南的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名城——昆明

远在旧石器时代,滇池地区就有古人类居住。一九七七年,在呈贡县龙潭山洞穴中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这是目前昆明地区所发现最早的居民遗物。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滇池周围已经有许多人类文化遗址。此时,昆明地区的居民从事农业,种植稻谷,制造陶器,捕捞鱼螺。尚无阶级分化。

西汉时期,滇池地区出现了滇国。这个奴隶制国家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滇族建立的,以制造精美的青铜器而著称。滇王并接受了西汉中央王朝赐发的金印“滇王之印”。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一零九年),汉武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该郡所辖谷昌县是现今昆明市辖区内建立最早的郡县。三国时期,云南属蜀汉管辖,谷昌县改隶蜀汉建宁郡治理。

隋代,在滇池地区设置昆州,今昆明属昆州所辖之益宁县。唐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建南诏政权,统治中心在洱海地区。为了开拓东疆,皮罗阁之孙凤伽异在今昆明建“拓东城”,后来又称“鄯阐城”,这是唐代云南第二大城(第一大城是南诏首府太和城、羊苴咩城,即今之大理城)。宋代,云南出现了农奴制地方政权——大理国。昆明属大理国鄯阐府管辖。唐宋时期的昆明城——拓东、鄯阐在今昆明市区南部,遗迹已压在今昆明市地下而不可寻。

元代建云南行省,省会设在今昆明,称“鸭池城”或“押赤城”,并正式使用“昆明”作为滇池地区的城市名称,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在今昆明地区置昆明县,作为云南府府治所在地。

昆明圆通寺

圆通古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前临圆通街,后衔圆通山,属圆通公园一部。始建于唐代南诏王异牟寻时代,原名“补陀罗寺”,元延祐年间(公元一三一四至一三二零年)扩建,更名圆通寺。

圆通寺是我省古代优秀艺术建筑之一。主体建筑有圆通宝殿、八角亭、“圆通胜境”牌坊等。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要而不繁。殿宇结构彩重檐“歇山式”,屋面用琉璃宝顶,飞藻、挂落、吊檐皆为镂法雕刻,肥梁胖柱,富丽堂皇。八角亭伫立池中,前后以桥津相接。圆通宝殿气势雄伟,殿内有元塑佛像,明塑青黄二龙。龙各盘一柱,高十来米,二龙相向,舞爪咧须,作欲斗状。殿后为圆通山峭壁,名“衲霞屏”,其上多有古人题咏石刻;有“咒蛟台”,相传是清初大观楼著名长联作者孙髯翁卖卜糊口的地方。

解放后,圆通寺曾一度作为“云南省博物馆”,近年翻修彩绘,增设了曲廊、花架、假山,面貌焕然一新,已于近期开放,供人们游览。

圆通山

圆通山位于昆明市区东北隅,因山色深碧,巨石盘旋,有如螺髻,故又名螺峰山。“螺峰叠翠”为明、清时昆明八景之一。

元代的圆通山在城外,延祐七年(一三二零年)在其南侧建圆通寺,因寺而得名;明初改建昆明城,山被划入城内,开始成为登高赏景的地方,清初建“衲霞亭”于盘坤、补陀罗二崖之上。崖壁上的前人题刻颇多。山下有潮音、幽谷二洞(今已淤塞);相传元时潮音洞有蛟为害,盘龙寺僧念咒而平息,清代诗人孙髯翁曾隐居于此,卜易为生,号“咒蛟老人”。今咒蛟台遗址尚存。

解放后拆除了圆通山北面的城墙,扩大了园址,将山辟为动物公园,饲养动物多达一百一十多种。此外,还增建了亭台阁榭、假山水池。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满山的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和碧桃一齐怒放,灿如云霞,游人如织,争相观赏,真个是花山人海,热闹非常。

昆明五华山

五华山古称悯忠山,位于昆明市中心北面,海拨一千九百二十米,东接祖遍山,北连螺峰山,面临翠湖,秀拥五华。公元一二七七年,云南王忽哥赤、平章事赛典赤,在山上建五华大殿称悯忠寺,内塑如来佛像,至公元一三六三年毁于战火,一三六八年重修,改名五华寺。

百年前的五华山,古木参天,古刹红墙掩映林中,成群白鹭盘旋树梢,成为昆明著名的八景之一“五华莺绕”。

五华山为昆明市区最高点,从元代开始,历代在上面造寺、庙、庵、祠、亭、坊。相传南诏时高智升宅建于其上,后改建万寿宫,即明永历帝驻滇故宫。公元一六六二年,吴三桂在逼死坡(今华山西路)逼死永历皇帝,因有功而被封平西王,将故宫址改为王邸,增饰宏丽。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出长沙,抗命十七年,戊午称伪周,当年称昭武,王邸又改置“龙延”,并有朝房。每逢清帝“万寿”之日或元旦,文武官吏,例行齐集朝贺;光绪戊申(一九零八年)于其地改造成两级师范学堂时,曾掘出永历帝玉玺。

此外,山上还有拜云亭,系总督范承勋于康熙二十六年建,为地方官员初

一、十五习仪之所。

辛亥革命成功,云南省都督府衙门由制台衙门(现在的胜利堂)迁至五华山办公,原优级师范学堂大楼改称光复楼,历届云南海里政府就设在这里。

一九四七年,光复楼被大火毁尽,一九四八年卢汉任省主席时修复。解放后,为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地。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设于光复楼内。

赛典赤.赡思丁纪念冢

在今昆明市拓东路五里多小学的操场上,有一座立方体的石砌高冢,这就是元代第一任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职务)赛典赤.赡思丁的纪念冢,是昆明地区的一项重要历史文物。

冢的正面刻着“元咸阳王赡思丁墓”,左面刻《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右面刻袁嘉谷撰写的《重修咸阳王陵记》,冢上有石刻屋檐盖板。赛典赤.赡思丁是西北回回人,于至元十一年(公元一二七四年)到云南任职五年间,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工商业和文教事业,史书载,公元一二七九年,赛典赤.死于昆明,“王葬之日,百姓巷哭”。元帝追封他为“咸阳王”。他的真墓在北郊马耳山。

五里多,旧名“兀尔朵”。元时,这一带是统治者梁王别墅,其形如蒙古包,故蒙语为“兀尔朵”。因“滇人思慕于王”为便于“赡拜凭眺”,在旧梁王别墅地立庙建冢,以纪念对云南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的赛典赤.赡思丁。

人民胜利堂

在昆明市光华街中段北侧、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之间,矗立着一座庄严壮观的建筑物,这就是人民胜利堂。它是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

人民胜利堂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动工修建,一九四六年底建成,当时称抗战胜利堂。原址系清朝云贵总督所在地。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云南省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期间,经代表提出方案,并得到大会一致通过,将抗战胜利堂改称为人民胜利堂。这次大会还决定将原拟建于近日公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改建在人民胜利堂公园内。一九五一年一月二日会议闭幕后,就在公园花圃中间立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基石。

人民胜利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厅堂造型典雅,琉璃瓦屋面,飞檐凌空,是一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宽阔的花园内,竹木葱茏,绿树挺拨,四季花卉争妍斗艳,环境清幽宜人。

筇竹寺及五百罗汉塑像

筇竹寺在昆明市西郊玉案山上。寺内的五百罗汉塑像,是我省古代泥塑艺术珍品,早已名闻遐迩,著称于世,是我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传,宋代(大理国)时,有鄯阐(今昆明)侯高光、高智两兄弟狩猎,从西山追逐一头犀牛至玉案山,犀牛突然失踪。这时只见几位僧人从云中飘然落地,往前一看,见僧所持筇竹杖数根插立于地,力不能拨,随后生笋成林,故在此建寺,取名筇竹寺。

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是元代有名的佛教学者、第一个传播佛学禅宗到云南的高僧雄辩法师创建的;明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被毁,永乐二十年(公元一四二二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重修,现存的殿宇是清光绪九至十六年(一八八三至一八九零年)重修的。就在这次重修时,有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字德生),应邀来寺,带着六个徒弟,历时七年,完成了驰名中外的五百罗汉泥塑像。

五百罗汉塑像分别塑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和天台来阁、梵音阁两庑内。每殿六排,每排三层。塑像高约一米,髹以彩泥,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它虽是宗教题材,但能摆脱塑造佛像的固定程式。众多的罗汉形象源于当时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物性格、神态和思想感情。有面容慈祥的菩萨,有骠悍怒目的金刚,有勤劳的赤足行者,有袒胸诙谐的弥陀,有俯首沉思的比丘,有欣然相顾的尊者„„。入堂观览,真切动人,形象逼真。塑像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元《筇竹寺圣旨碑》

在昆明筇竹寺大殿内左侧,竖立着一块石碑,它就是著名的筇竹寺圣旨碑。元延佑三年(一三一四年),仁宗皇帝从大都(今北京)发来一道“圣旨”给筇竹寺,寺僧便把它刻文。此碑在历史、地理、语言学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碑文主要内容是仁宗命该寺住持和尚立教法门,护持藏经;并令地方官府保护寺产,免征赋役。但其中涉及到的材料不少,例如碑文中称昆明为“鸭池城”,它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录的名称相符。碑文还记载了当时的筇竹寺,是拥有大量田地、人口、马匹、商店、当铺、澡塘等产业的寺院,故在圣旨中规定不论任何人,一律不得依势侵占。它不仅享有官府保护权,而且有置田出佃、经商开店、优免赋役等特权。由此可见,自元代第一次在云南建立行省后,使远在西南而长期闭塞的云南与内地统一起来了。当时从碑的汉文来看,其中有白话汉字,如“龙儿年”,即元延佑五年(一三一六年);有直译的蒙族语,如“达鲁不花”,意为“长官”;还有白族语,如“地双”之“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亩积单位。这说明了当时蒙、汉、白等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上正在互相交流,互相吸收。

此碑在书法、刻工上虽欠佳,且有个别错字,但均无损其价值。象这类用当时通行的白话写出的碑文,在全国为数甚少。

昆明大观公园

在昆明,大观公园是中秋赏月的胜地。这里临水傍田,地势开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皓月之下,楼廓亭榭、柳堤花坞,衬以湖光山色、田畴农舍,别是一番韵味。每年中秋节之夜,游人云涌而至,热闹非常。 这里又名“近华浦”,意为与太华山相近。清康熙二十一年,湖北一个名叫乾印的云游 僧 人在这里盖了一个茅庵讲经,这里遂成了昆明近郊的一处名胜;二十五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倡建大观楼。同治二年,大观楼因军事遭焚,八年重建。一九三一年重修,增设假山长堤,辟为公园。解放后又几经修葺扩建,成了人们喜爱的游乐之地。

大观公园以自然风光闻名。前临青草湖,萍藻浮波,菰莆连岸,遥对西山,青翠如黛,风帆沙鸥,出入烟云碧浪间,正是:朝云暮霭,可添画意;风帆堤柳,尽是诗情。

大观楼为三层木结桔构建筑,形式古雅。楼前湖中有古鼓三,是仿照杭州西湖三潭映月设置的景物,楼临湖一面挂有清代寒士孙髯翁作的“长联”。全长一百八十字,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状物写情,令人叫绝,被文人学士和人民群众推崇为“古今第一长联”。“长联”愈使大观楼名扬全国。一九六一年,郭老登大观楼,凭栏远眺,即席赋诗一首,亦兴叹“果然一大观”。

昆明市大观公园新建的楼外楼,建在公园东南角大观河入草海口岸原楼外楼旧址。原楼外楼建于一九三七年前后,先建草房,后改建为一楼一底瓦房。因建造简陋,年久失修,被有关部门于一九五二年拆除。

新楼外楼建筑群,造型象一巨大船舫浮在水面,“船”头有长方亭,亭外穿拱门,绕过造景假山,沿着柳堤可到东园。“船”身由长廊、临水曲廊、花架组成。“船”尾为二层歇山式建筑,黄、绿色琉璃屋面,飞檐展翅欲飞,梁柱油漆彩绘,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色。登楼远眺,太华山峰苍翠起伏,浓淡协调;水网河道,交织在风帆、烟树、四围香稻之中。倚栏观鱼,花影、人影、楼影、云影尽映水中。楼外楼的庭园内百花争艳,桂花、兰花飘香。楼外楼占地二千八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七百三十八平方米。它的建成给大观公园增添了色彩,为游客提供了美好的游览场所。

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原名“菜海子”,又叫“九龙池”。据《昆明县志》载:“九龙池,即沐氏别业名柳营者也,修于康熙三十一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构亭建楼,备极清迥。其池沿五华山之右贯城西南,陬达滇池。”翠湖初建于一三九零年,当时是明代镇守国公沐英的别墅,湖面宽阔,与滇池相通。清初,盘踞云南的吴三桂填湖修筑王府,到他的孙子吴世璠时又把翠湖西部辟为御花园,翠湖面积锐减。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九二年),王继文命人在湖中小洲上建“碧漪亭”(即今之湖心亭),还在北岸建了“来爽楼”。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又命人筑了一道贯通南北的长堤。一九一九年,军阀唐继尧再筑横贯东西的长堤。这样,翠湖的轮廓大体上就形成了。解放前的几十年间,翠湖变化不大。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疏挖,沿湖周围砌了栏杆,修建了九曲桥、儿童乐园、溜冰场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又先后拨款一百二十多万元,广植奇花异卉,增建溜冰场、儿童乐园,整修桥梁道路及其他设施。其中,新建的“观鱼楼”一组工程,占地虽然不多,但设计奇巧,布局严谨,楼、廊、亭、台,飞彩流霞,鲜花争奇斗妍,点缀其间,池中鱼儿欢跃。被誉为“园中之园”,“景中之景”,终日游人不绝。

翠湖令人难忘的正在于那个“翠”字。阳春三月,漫步入内,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翠色。浓荫夹道,柳丝低垂,一池碧波,还有那万绿丛中透过来的斑斑点点“胭脂”;亭间,花前,树下,水边,都是乘兴而来的游人。青年男女沐浴着融融的春意,泛舟湖上,尽情游耍,让人处处感触到勃勃的生机。

宋代经幢

在昆明拓东路原古幢公园内,至今尚屹立着一座宋代大理国时建造的雕刻精美、别具一格的石幢,因镌有汉文、梵文佛经,故称宋大理国经幢或古幢。 经幢共七级,高约八米。下面八方须弥座和浮雕八龙圆座礅。第一级为八方形,镌有、汉文“造幢记”、“大日尊法愿”、“发四宏誓愿”,其上雕刻手持斧钺宝剑、身披甲胃的四天王足踏鬼奴像。其中一天王着草鞋,为一鬼奴两掌承托,两侧又各有一鬼奴。在四天王之间镌有古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上各级,或为八方形,或为四方形,或为圆形,除佛像外,还有飞禽、殿宇等雕刻,其中有两个在云端凌空飞翔的飞神。顶为莲瓣承托的圆球。在八米高的七级砂石宝幢上,共有各种神像二百六十二尊,形象生动,精湛回殊,且具地方民族特色,被推为“滇中艺术,此其极品也”。

经幢的建造者是大理国议事布燮(宰相)袁豆光。袁在造幢记中称赞鄯阐侯高明生的文武功德,也表明自已曾出使宋朝,愿效法大宋天子和效忠大理国主,反映了大理地方政权与宋朝的亲密关系。此幢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列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东寺塔和西寺塔

东寺塔和西寺塔位于昆明市南面,一东一西,隔东寺街遥相对峙。它是昆明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在现代新式楼房的衬托下,更显其古雅风姿。

据文献记载,这两座塔始建于唐代,由名匠尉迟敬德监造。西寺塔原在慧光寺内,故又名慧光寺塔,高三十六米,四方形,为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内设有木梯可攀登至塔顶。塔砖上印有梵文、汉文佛咒。它的形制与磊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虽历代均作较大修补,但仍不失昔日面貌。东寺塔原在长乐寺内,故又名长乐寺塔,高四十一米,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因地震面倒塌。现存塔为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三年)在距原塔基以东数百步处,仿西寺塔的规模和形式重建。一九七九年,该塔基的塔刹被大风吹落,后经有关部门按原样修复。

东、西寺塔是唐代拓东城的遗物,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造塔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是研究南诏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金殿

在昆明市东北角七公里的呜凤山上,有完全用青铜铸造的铜殿,在骄阳下殿宇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人们称为金殿,是我省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金殿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被巡抚张凤翮移往宾川鸡足山。清代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零年),吴三桂在镇压农民起义后,率师进踞昆明,重建金殿。现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即十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铜铸字样。里面的佛像、匾联、梁柱、层面、门窗、盘龙、装饰等均用铜铸成。殿前有铜铸小亭和一面铜旗,名七星旗,是真武祖师用的。此外还有重二十七公斤的铜剑和大刀,铜剑名七星剑,其意与七星旗相同。金殿的阶梯、地板、栏杆均是别致的大理石镶砌。整个殿宇宏伟庄严,美观大方。殿外筑有城墙、城门、城垛。城上有楼。在殿后侧,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两株,相传是明代种的,山茶枝过殿顶,每年春节前后,数千朵茶花怒放,花红似火。

马哈只碑

“马哈只碑”是和国大航每家郑和于永乐三年(公元一四零五年)给他父亲马哈只立的墓碑,现存昆阳城畔月山西坡。墓碑为红砂石质料刻成,高一点六米,宽零点九三米,碑头顶帽呈半圆形,上有篆刻“故马公墓志铭”六字,俗称“马哈只碑”。碑前平地旁立有石狮,正碑两侧的青石碑皆是后人撰写的郑和传及郑和太公墓志铭跋。碑四周刻有卷草纹饰,碑脚压一大沙石龟。碑文昌郑和在第一次出使西洋前约一个月,请当时著名的大学士李至刚在京撰写,由郑和带回家乡勒石刻碑的。此碑虽经近六百年的风雨剥蚀,但至今仍纹理坚致,字迹清秀可见。

郑和的航海事业,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深远的影响。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故乡人民曾将月山辟为郑和公园,并为他建起纪念亭。马哈只墓碑已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旅客和国际友好人士,常怀着崇敬的心情到这里参观游览。

官渡金刚塔

昆明市东郊的官渡,在明朝以前是一个紧临滇池的重要渡口,故名官渡。

在官渡街南,屹立着著名的古建筑——金刚塔,它为这座古镇增添了古朴的色彩。据塔上的碑文载,金刚塔建于明朝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塔的建筑形式特殊。塔座是用砖砌成的一个方形平台,台下是四面相通的巷洞,就象城门洞一样,据说,过去很高大,里面可通车马,后因土层加高,泥土填满了洞内,一九八一年,修整此塔时,清除了泥土,恢复了原貌。在座上建造的五座塔,四角的四座小塔造型简单,中间的主塔,现高出地表十四点五米,分塔座、身、刹三部分。塔座的四角各有浮雕力士一尊,座的四面有造型生动的孔雀、鸟身人面兽、象和麒麟等图案。座上又砌了五层莲花瓣形的砖,然后是白色圆形的塔身,四面各凿佛龛一个,龛内有浮雕佛像,容貌端庄,线条流畅。塔刹高高地插入云天。从塔的建筑形式看,颇似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这种类型的塔,在我省是唯一的一座。一九六五年,省人委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黑龙潭

位于昆明市北郊龙泉山麓的黑龙潭,是历史悠久的名胜。相传为汉代益州郡的“黑水祠”。元时为道教的龙泉观。因山下有一碧潭,故名黑龙潭。

黑龙潭由地下泉水汇集而成,是银汁河的源头,潭水清澈,游鱼可数。潭边围有石栏,供游人凭栏观鱼,西面的黑龙宫,创建于明景泰五年(一四五四年)。北沿石阶而上,即龙泉观,层楼叠阁,殿宇三重,雕梁画栋,光彩夺目。观中遍植奇花异草,著名的有唐代梅花、宋代柏树、明代山茶花,曾激起了古今诗人墨客的吟咏。如清道光年间阮元的《咏梅诗》二首刻石镶于玉照堂壁间;一九六一年,郭沫若在“游黑龙潭诗”中赞道:“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倍姿雄。崔巍笔立天为纸,蜿转横陈池吐虹,黑水祠中三异木,千秋万代颂东风”。

龙门胜镜

龙门是昆明西山诸胜之冠。从“三清阁”穿过镌着“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拾级而上,至“云海”、“石林”的石室平台。续往南行,危崖壁立,岩间开凿一条傍山开窗隧道通“慈云洞”石室,室内雕观音坐像,其门楹、香炉及各种装饰,都是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室外有方形平台及石栏,此处题咏刻石甚多,最著者为清代彝族诗人那文凤在石香炉上书刻的《赠吴道人诗》,吴道人即吴来清,是从“别有洞天”至“慈云洞”这一段艰险工程的首倡者和开凿者。沿隧道石阶上,即至刻有“龙门”二字的石坊,入内,有石室为“达天阁”。整段工程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止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历时七十二年。“达天阁”内供奉一尊魁星,提斗执笔,足踏鳌鱼,形象生动,其他门楹、香炉、台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浑然一体。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削壁,有壁联称:“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身临其境,海天一色,烟霞变幻,气象万千。游人都为古代艺术巨师们的这一惊人杰作赞叹不已。

华亭寺

华亭寺坐落在昆明西山之腹,据传原为大理国相高氏别墅,大理国亡,高氏舍而为寺。元延祐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和尚铉峰重建,传说上梁那天,群鹤翔集,人们诧为华亭仙翮,因以名寺。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重修;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又遭兵毁,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再修;一九二三年,有名的虚云和尚又修,故又名“云栖禅寺”。

华亭寺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佛寺之一,殿宇宏壮,庭院宽敞,布局严谨。大殿前的天井中,种有山茶、杜鹃、玉兰和比较稀有的优昙花。大雄宝殿共五楹,内有三尊金身佛像——三世佛。高一丈六尺余。两侧五百罗汉塑像各具情态,栩栩如生,乃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

华亭寺是昆明西山风景区的胜境之一,又是游览西山的第一站,节假日游人甚众,每年农历三月三“耍西山”,这里更是热闹。

景色秀丽的湖滨公园——海埂

位于滇池之滨的海埂,绿树成荫,蓝桉参天,花木繁茂,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天然海滨公园。海埂是一条长约三公里、宽一百多米的长堤。从滇池东岸海埂村起,一直向西延伸九华里,最窄处有六十多米,与滇池西岸西山罗汉崖下的龙门村隔峡相对,堤南是滇池,堤北是草海。因其地理环境特殊,夏日可游泳,月夜可观景,既能远眺西山胜景,又可欣赏滇池的万顷碧波,点点渔帆。明清时代称颂的昆明“八景”之一的“滇池夜月”,就是指海埂月夜的迷人景色。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公园内新建了花坛和长一百米的长廊。在长堤西段,筑起了石梯形的防浪堤;在中段,开辟了长四百米、宽二百米的游泳场,有引桥伸入滇池,外围有安全柱、水鼓,堤岸上建有更衣室、瞭望塔、水文站、溜冰场。在长堤东端,国家体委修建了冬训场地。目前,海埂公园正在兴建花园、游船码头、亭子、拱桥等,旅馆正在筹建中。

景色宜人的白鱼口

白鱼口位于滇池西岸,距昆明三十八公里,此地出产肉嫩味鲜的白鱼,因而得名。白鱼口是个小半岛,伸向滇池。这里依山傍水,柳树连岸,后靠观音山,青翠如黛,景色宜人。每当旭日东升,风帆点点,出没波心。站在海边,只见白浪似银链滚动,无波时湖面蓝澄澄一片。

这里原属私人宅邸,名“庾家花园”。园内有温泉,水温虽不甚高(摄氏二十度左右),但仍可供洗澡;园后有奇妙的山洞,可供游赏。近年来经人工培植修葺,栽种了很多花木和果树,培修了花园建筑和道路,增设了假山和喷水池,现在四周绿树掩映,山茶、玉兰、杜鹃、海棠等名花四时不断。园内有一座用石头修建的两层楼房,建筑豪华,铺陈富丽,有大理石云木台椅、浮雕彩门、镜屏字画、雕花玻璃窗、时花盆景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艺术装饰。站在楼上一面临海的大玻璃窗前,滇池全貌一览无余。现在这里是工人疗养院,每天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

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在安宁县葱蒙卧山,立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王仁求是拥有家兵僮仆的地方大户,在唐王朝势力进入云南后,被授以河东州刺史的官职,功威显赫。王死后,其长子王宝善继任河东州刺史,曾被武则天召到长安“宿卫京师”,并加封为云麾将军。此碑即为王宝善所立。

三百年前,王仁求碑没于荒草,到了清乾隆年间,金石家王昶来云南重被发现,经他录碑写跋,才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碑文记述了一千多年前祖国边疆“地形平衍,生殖丰阜”的自然环境和民族融合的史实。文为初唐著名文人闾邱均所撰。闾系成都人,杜甫曾有“世传闾邱笔,峻极逾昆仑”的诗句赞赏过他的文墨。书写据说是出自王宝善之手。楷书中夹有许多武则天时改造的新字。武则天称帝时代,云南正处于两爨日趋衰落、南诏崛起之际,碑刻从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此碑已列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碑亭保护。

昆明曹溪寺

曹溪寺,位于安宁温泉对岸一公里的葱山(又称龙山)林间。据大殿壁间所竖《重修曹溪寺碑》载,这座寺宇系唐代广东曹溪上的宝林寺六祖慧能大师弟子建造,故名曹溪寺。迄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一九五六年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鉴定,寺内现存木雕华严三圣像,是国内少见的宋代造像。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鉴定,曹溪寺大殿的梁柱结构,以斗拱为支点,力学计算准确,是典型宋朝风格的建筑。大殿座西向东,殿前檐下有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圆孔,据说,每逢甲子年农历九月十五,恰当秋分,皓月初升,月光透过圆孔照射在殿中佛像额头。随着明月初升,如圆镜的月光,由鼻梁、心胸移至佛脐为止,被誉为“天洞宝月”、“月映佛肚”,又称“曹溪印月”。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学与天文学的科学成就。

寺中有一株植于元朝的优昙花树。昙花原株明末兵变被砍,现存者为原树根所萌发。内殿前左方有相传植于元朝的古梅一株,是昆明地区罕见的古梅。

出寺门沿公路南行一华里,有珍珠泉,泉水清澈透凉,气泡冉冉上升,宛如串串珍珠,因而得名珍珠泉。近几年来,昆明市政府及安宁县政府又筹资修葺,保持原样重修了大殿及楼台亭阁,培植了不少名贵花木,使位于螳螂川西岸的曹溪寺与东岸的“天下第一汤”温泉相映成趣,成为昆明西郊的游览胜地。

法华寺石窟

安宁县城东约五公里处的小桃花村,村后有山,叫洛阳山,山半有寺,叫法华寺,今寺已毁。洛阳山上林木繁茂,峭壁矗立,在岩壁上雕刻着大、小石窟二十五窟,这就是著名的法华寺石窟。

十八罗汉的佛龛高高地雕刻在东面的岩壁上,排列为上、中、下三层,雕像大小不一,一般高在五十五厘米至一米之间,姿态各异,形制简朴,造型厚重。此外,还有“文殊苦行”、“牧女献乳”、“青牛负经”等石窟。作者刀法细腻,技艺纯熟。人物形象温顺虔诚,端严矜持;青牛形体健壮,真实感强。南岩龛内雕刻着一巨大的卧佛,长四米二五,作曲肱而枕半睡状,袒胸跣足,神态奕然。

关于此石窟的开凿时代,史书记载甚微。据《景泰志》载:“法华寺在洛阳山,即段氏凿罗汉之所也。”由此可见,它是大理国地方政权段氏统治时期(公元九五七至一二五三年)创建的。除此之外,山上还有“晒经石”、“禹王碑”和“晚照”的摩岩刻字,民间传说不少,实为后人所作。法华寺石窟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宁温泉

安宁温泉位于昆明西郊约四十公里的螳螂川畔。这里山峦秀丽,空气清新,一年四时游人如云,热闹非常。

步入温泉宾馆,可见明人杨慎所题“天下第一汤”五个金字,其下有一小巧玲珑的小池。水净如碧玉,水底鳞鳞小石可数,间或冒出串串水泡,如鱼吐明珠,以钱币投之翩翩如蛱蝶,数刻方沉,十分有趣。

安宁温泉属碳酸盐泉类,水质优良,水温在摄氏四十二至四十五度之间,温暖宜人,浴后,神舒气爽,且泉水甘芳可口,宜于饮用。长期饮浴,对慢性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疗效甚佳。水源充足,每天流量近两千吨。 相传,伏波将军部属苏文达因病留滇休养,游 猎时发现此泉,常浴其间,久之足疾消失,身体渐舒,喜而修整。明代始建盖瓦房。解放后,经过整修,面貌为之一变。现在以新的丽姿欢迎国内外慕名而至的游人。

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

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内,距昆明一百二十六公里。石林面积广达四十余万亩,包括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地下石林、狮子池、狮子山、莲花池、剑峰池、藏湖、大叠水瀑布等游览区。

石林形成于第四纪初,是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形。这里有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芽、石钟乳、石笋、溶蚀洼地、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进入石林游览区,放眼望去,但见群壁立,千嶂叠翠,奇峰危石,千姿百态,蔚蔚壮观。一支支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远诅犹如一片莽莽森林,故此得名“石林”。

这里处处是厅峰异石,怪山名泉,有的山石还被当地撒尼人民赋予美好的民间传说。远在明代,石林即已成为名胜,并见诸文献记载。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现已开辟游览区一千二百余亩,游路五千米,并兴建了宾馆、旅社、商业区,广植厅花异木,美化环境,使石林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大、小石林,是石林游览的主要游览点。著名的剑峰池就位于大石林内,池水蜿蜒流淌于岩石中,其上有桥相连。凭栏肓池,一石峰兀立水中,犹如一柄利剑直刺青天,此即剑峰。循石阶下行,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在岩溶石洞中有石室、石床、石凳可供小憩。莲花峰造型逼真、气势雄伟,象一朵硕大的石莲,亭亭玉立于群峰众石之间。还有许多象生石 峰,如凤凰灵仪,孔雀梳翅,象踞食台、双鸟渡食等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著名的阿诗玛石峰位于小石林内,一潭碧波之畔。这座石 峰硕长高挑、风姿绰约,背后又有一峰相连,侧视宛若一位背篓少女。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地撒尼人民都在这里欢度火把佳节,白天摔跤、爬竿、骑射,夜晚燃篝火歌舞达旦。

路南新石林

从石林宾馆向北,经过石林公社所在地——北大村的集镇和田野,翻过林前的山坡,就看到西面和北面两山石峰挺拔,如林如堵,黛碧相间,一望无际。这就是新发现的石林。新石林占地五千多亩,其气势之磅礴,有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又象壁垒森严、万马奔腾的古战场。

沿两山之间前行,现出一片田亩;绕右山之前寻径登山,渐入万状离奇的石林异境。有的削壁千寻,中通一径,使人想到巫山峡谷之峻;有的叠yan如黛,扶摇 云表,似有“琼楼玉宇”之丽∑的双峰 飞峙,巨石欲坠,呈以“千钓一发”之险;有的峻崖嵯峨,猿猱难渡,有如武侯八阵之奇;有的数峰鱼贯,如帆鼓风,状拟郑和下西洋之威。至于玉柱鼎立、古堡俨然、灵芝怒放、石门天堑、大象踯躅、猛虎扑羊、鹰隼喙毛、仙猴戏桃、犀牛临渊、二童眺湖等形象,俱栩栩如生,发人遐想。

顺山中深谷而下数百步,见一大溶洞,穿山透岭里许,出则为水塘。洞口开阔,入亦宏敞,可容百余人。壁间多钟乳,如花似云,如虎似龙,敲之铿然有声,凉气拂面,倍觉清爽。

继南行下山,迎面一派汪洋,名白云湖,又称团结水库。此处石林溶洞通幽,有湖水可供泛舟,为大小石林所不及。山中产花石,可饰盆景。

新石林以其雄浑、多姿多态,石、水、洞并具而引人入胜,是极为宝贵的风景资源,有关方面已计划进行人工开发。

路南“灵芝林”

我省新近发现又一处石林奇境。这处新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原有石林东北部约二十公里的地方,占地面积约五千亩,比原有石林规模还大。这里巨石遍布,形态各异,似人似物,千奇百怪。石林中还有地下溶洞,洞内迁回曲折,长达

二、三公里。由于这个石林有许多象灵芝状石柱,地质工作者将它称为“灵芝林”。

石林奇风洞

在路南石林东北五公里处,有一壮丽的地质奇观——石林奇风洞。它由间歇喷风洞、虹吸泉和昱河三部分组成。

间歇喷风洞口口径仅数十厘米大小。安静的大地,突然间灰尘杂草飞扬。风从洞口喷出,伴有隆隆的流水声,而不见一滴水;风量较大,放一草帽在洞口,立即被风吹跑,第一次喷风可连续

三、四分钟,缓慢回风

二、三分钟,一切相对停止;数分钟后第二次喷风开始,风力较小,一个周期完毕,一切复常。雨季每间隔十五至三十分钟喷风一次;旱季较长,大约一小时。

虹吸泉所在地是奇风洞地区的最低点。清清的地下河水从洞口流出。洞高米余,地下河水流数米后,进入一深落水洞,水位渐升,约增高一至二米,水位猛落,伴随雷鸣般排泄的流水声,

三、四分钟后,一切复原,水位又渐上升,十五至三十分钟重复一次。

在虹吸泉和间歇喷风洞同时观察,则发现虹吸泉落水时正好是间歇喷风洞的喷风期。原来虹吸泉与间歇喷风洞之间是相通的。

此景最佳观赏时间是每年的八月至十一月。

晋宁摩崖石刻

在我省晋宁县西南约五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岩石,上面镌刻一尊多闻天王像,当地群众称为“石将军”。

这尊天王像高达六米,右手持三尖叉,左手扶腰,右脚踏一虎,左脚踏一龙,双足间有骷髅。在天王左肩上方云气中雕刻一塔,左侧地面上也有一座十一层的塔,造型是南诏大理风格。天王像旁有“大圣毗沙门天王”字样。据研究,这是南诏末期或大理国时期的造像。

多闻天王又称北方天王,其职责是护卫如来佛的道场,见闻颇广,故名“多闻天王”。在昆明古幢、剑川石窟中都有多闻天王造像,唯不如晋宁造像高大、雄伟。

嵩明古盟台

在嵩明县城南面,有一座四周石砌的土筑高台,台上苍松翠柏,庙宇轩昂,这就是历史上各民族团结友好盟誓之地——古盟台。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嵩明州„„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徒去,盟誓于此„„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又据《嵩明志》记载:“汉诸葛亮南征至此,与蛮盟所筑”。《大明一统志》记载:“嵩明州„„昔有汉人筑金城于此,曰长州,因筑台与蛮盟„„”。尽管史料记载不一,众说纷纭,但都有一共同之点,即古盟台为历史上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举杯盟誓之地。

历史文化名城——大理

远在原始社会晚期,在点苍山麓就有古人类居住。在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不仅发现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还发现人类居住的半穴居式房屋。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年),汉武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该郡所辖叶榆县是在今大理最早设置的县。县治在今大理县喜洲公社,城址已淹没。东汉时期,叶榆县改属永昌郡管辖。三国时期,今云南省隶属蜀汉,叶榆县属新设之云南郡管辖,入晋仍如此。南朝时置东河阳郡,下属二县,其一为叶榆。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建南诏政权,受唐玄宗之封为云南王。正式以今大理太和村西的太和城为王都,太和城至今遗址尚存南、北两道城墙,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公元七七九年,南诏王异牟寻将都城由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遗址在今大理县城西三塔附近)。

公元九零二年南诏政权亡,继之而起的郑买嗣,杨干贞、赵善政、段思平建立的四个云南地方政权均以羊苴咩城为首府。段思平建立的政权,其国名、首府名均以“大理”命名。

元朝结束了南诏、大理国五百多年的地方割据,建立云南行中书省,行省首府设在押赤城(今昆明市),大理城在唐宋五百年间作为云南行政中心的地位遂告结束。但大理还是云南行省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及新建的太和县治所,仍不失为滇西第一大城。明代仍以大理城为大理府治和太和县治,在今天大理城的位置上修筑了方围十二里的砖石结构的新大理府城,清代规模仍基本如此。

太和城遗址及南诏德化碑

太和城是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后,于唐玄宗开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扩建的都城。它位于大理市与大理县城之间的太和村周围。当时的太和城是南诏政治、文化中心。唐天宝二年,南诏王阁逻凤另筑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此城渐废。

太和城的南、北两道城墙残垣,从苍山下的鹤顶峰延山直伸至洱海边,至今还清晰可见。在城墙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碑文叙述了南诏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对唐的友好团结愿望。尤其重要的是碑文真实地记隶了当时云南各民族的分布、融合情况。从碑阴题名的一百多人的民族系属上,可以看出南诏政权是由各地各民族的人参加组成的。碑文作者是南诏汉族清平官(相当于中原皇朝的宰相)郑回撰写,唐朝流寓在南诏的御史杜光庭书写的。他们在促使南诏与唐朝和好,加强与中原文化交流方面作出过一定贡献。它是研究南诏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文章和书法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大理三塔

大理县城西北,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砖塔,即是有名的崇圣寺三塔。当中的大塔名千寻塔,方形,高六十九点一三米,共十六层,为密檐式建筑;南、北两座小塔各高三十八米,左右,是一对八角形空心塔。千寻塔修建于南诏丰祐时期(公元八二三至八五九年),其造型风格颇类唐代建筑的西安小雁塔,说明唐代祖国内地人民和边疆云南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南、北两座小塔年代稍晚于大塔,是五代时期的建筑。由于大理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两年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拨专款对千寻塔进行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发现了几百件文物,其中有金、银、铁、铜等金属制品;有骨、牙、木、瓷、漆、丝制的古代工艺品;还有珍珠、玛瑙、水晶、琥珀、翡翠、云母等中药药材和珠宝。这批珍贵文物是解放以来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的一次最重要发现。

洱海公园

大理市郊,洱海南岸,有座不高的山,名叫团山,现已辟为洱海公园,正在建设之中。山上青松苍翠,遍植颇负盛名的山茶花、杜鹃花以及樱 花、缅桂。山顶建有临海楼,凭栏远眺,浩瀚洱海尽收眼底,湛蓝的海面,晴朗的天空,水逦起伏,西望苍山十九峰如屏矗立,有名的大理三塔寺轮廓清晰可见。临海一面,有三百多级石阶可达海滨。海滨绿草茵茵,海水清澈透明,是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所。

团山亦称登龙山,唐代称息龙山,为南诏养鹿场。“蛮书”载:“息龙山南诏养鹿处,要则取之”,“龙足鹿白昼三

十、五十群行衔草”。当时山上有阁称珠海阁,为洱海名胜四大阁之一。赵州志载:珠海阁踞登龙山,北与水月相对,天镜、浩然东西夹辅,山脉尽处峰峦突起如龙献珠,故名。明代云南学者李元阳有诗云:“此海分明有夜珠”,“团山平列树遮涂”。

龙首关——上关

上关,古称“龙首关”,亦叫“龙口城”民。位于大理点苍山云弄峰及洱海源头,与南面洱海出水口的“龙尾关”(下关),构成苍山洱海的“珠联壁合”,如两把锁把大理锁住,明代白族诗人杨黼曾有“南北金锁把天关”的诗句,形容两关之重要。此关为云南通往西藏、川西之要道。

龙首关建于公元八世纪初,是当时南诏、大理国都城北面的防戍要塞,也是发兵必经之关隘。南诏盛时,联吐蕃(今西藏一带)攻蜀北上发展,即取此道;元世祖忽必烈跨革囊下大理,亦由此道来;明蓝玉克大理后,亦由此分军北上,取鹤庆,夺丽江。由于 龙首关在军事上的重要 性,自唐至清,各朝都作修理,清咸丰、同治年间,杜文秀在大理设元帅府时,还作了一次大修。

龙首关除为军事要地外,还以花著称。传说中的“朝珠花”更为神奇,每花为十二瓣,一个月开一瓣,闰年则开十三瓣,相传为仙家所栽。白族有该花的大本曲流传。一九六一年诗人郭沫若到大理,专为“朝珠花”写过一首诗,诗文如下:“大理花中有异花,月开一瓣如莲大。闰年则开十三瓣,传闻令我生惊讶。今来探访无人见,但言此花种自仙。结实可以为朝珠,昔在周城仅一株。一珠已死种不传,只知花状颇如莲。花名今亦难言定,朝珠木莲唯所命。始知耳食了非真,奇花虽奇不足信。”这种花如郭老所说“不足信”,因为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上关花”是被列为大理有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一的。

龙尾关——下关

下关,在古代叫“龙尾关”,又称“龙尾城”。“山为城郭海为池,一卒当关万卒窥”。这是古人《入龙尾关》诗中的两句。

龙尾城建于唐代。据“蛮书”记载:“龙尾城,阁逻凤所筑,萦抱玷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唐代的龙尾城(下关)和龙口城(上关)一南一北,遥遥相对,是扼守大理的要塞,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唐宋时期的龙尾城,只是具有军事作用的“关城”而已。明、清时期的下关旧城,虽有民居,但极简陋。今日下关,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工厂众多、街道整齐、楼房栉比鳞次、商店连楹接栋,已成为滇西重镇。

大理蛇骨塔

蛇骨塔又名灵塔,屹立在大理点苍山斜阳峰下。有关此塔,白族民间有着一段很有意义的传说:南诏时,洱海有巨蟒兴洪水为患,淹没了田地和村庄;龙尾关(今下关)外,巨蟒还吞食了许多人畜,诏王劝利晟无能平息 。白族青年段赤诚挺身而出,他身缚 刀丛,手执利剑入海与蟒搏斗,被蟒吞于腹中,于蟒腹中来回翻滚刺杀,最后与巨蟒同归于尽。段赤诚虽然牺牲了,但为民除了一大害。人们为纪念这位勇士,剖 蟒腹取其尸祭而葬之,并建塔于冢上,焚蟒骨灰填于塔脚,故名蛇骨塔。

塔高三十九米,共十三级,为多层密檐式方形砖塔,上有葫芦形青铜宝顶。创建于何时无考。它的结构和造型与大理三塔 中的千寻塔 一样,古雅秀丽,气势轩昂,保持着唐代的风格,是我省现存较早的古代建筑之一。

弘圣寺塔

在历史名城大理县城西南的苍山之麓,矗立着一座挺拔秀丽的佛塔。这就是弘圣寺塔,又称一塔。它与北面的崇圣寺三塔,南面的蛇骨塔遥相对峙,给“银苍玉洱”的绮丽风光增色不少。

弘圣寺早已无存。其塔高约四十米,四方形,为十六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顶安置着铜制覆钵及铜葫芦,上盖有八角形铜伞。据>记载:弘圣寺塔“世传周时阿育王建,明李元阳重修。”阿育王建塔,乃属传说附会,不可信。从塔的造型看,与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相似,具有唐塔风格。塔砖上有梵文和汉文铭刻,所以它的建筑年代可能属南诏晚期或大理国初期。

相传,明代学者杨升菴游弘圣寺时,见寺前有一棵高耸的青松,便随口吟 诗曰 :“松在东而塔在西,松高不与塔齐。塔高有定松无定,翌日松高塔又低。”寺前青松,今已不存,但此诗脍 炙人口,流传了数百年之久。

元世祖平云南碑

大理县城北苍山脚下三月街上的碑亭内,保存着一块高大的石碑,这就是有名的元>。碑由上、下两石相接而成。碑额篆书:“世祖皇帝平云南碑”,署名为“翰林院臣程文海撰”,大德八年(一三零四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言立碑。

碑文内容是颂扬忽必烈的功绩:叙述了元宪宗二年(一二五二年)蒙哥命忽必烈率领大将兀良合台等远征云南,打败了大理国主段兴智,追钉杀相国高太祥于姚州(今姚安),段氏逃鄯阐(今昆明),元兵攻克鄯阐,段兴智被俘,历时不足两年,就结束了统治云南达三百多年的大理地方政权的分裂割据局面,其战功是显赫的。它为元王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奠定了基础。碑文称:“立中书省于中庆以统之”。这是云南建省的最早记录。中庆即今昆明。从此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由大理转移到昆明。此碑叙述史事甚详,可校正史书的缺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我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蝴蝶泉

蝴蝶泉头蝴蝶树, 蝴蝶飞来千万数。 首尾联接数公尺, 自树下垂疑花序。

这是一九六一年郭沫若同志游览大理蝴蝶泉时赋诗的开头两句,是对大理蝴蝶泉一年一度“蝴蝶会”的真实写照。

蝴蝶泉原名无底潭,位于大理点苍山云弄峰下。泉水清澈明亮,珍珠般的水泡从泉底冉冉升起,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圈;四周,绿树环抱,苍翠欲滴;厅特而古老的蝴蝶树举臂泉上,倒影水中,与洁白无瑕的大理石拦杆争相辉映;山茶、红梅笑立花台泉畔,亭廓、楼宇沉于绿树丛中。

相传很久以前,无底潭边住着父女俩二人,父亲勤劳敦厚,女儿雯姑善良美丽。一天,父女俩上山砍柴,路上忽然有一只带箭的小鹿跑来伏于他们面前求救。雯姑向青年猎手霞郎求情,霞郎应允不伤鹿命。因此,二人结识相爱,定下终身。地方霸主虞王慕雯姑娘貌美,欲纳遭拒,于是抢走雯姑,杀害了雯姑的父亲。小鹿奔上苍山找到霞郎,救出雯姑,不料官兵追至,走投无路,便双双跳进潭中,小鹿亦以身相殉。顷刻,天怒雷吼,暴雨倾盆,虞王逃去。雨后天晴,花香鸟语,一对彩蝶从潭中翩翩飞起,金黄小蝶依依相随,四方众蝶亦尽相飞来,首尾相衔,舞为蝶会。这就是蝴蝶泉、蝴蝶会的来历。其实,据植物学家研究,“蝴蝶会”的形成主要是在春末夏初,古老的蝴蝶树分泌出一种物质,散发出特殊的气味,吸引了四周的蝴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几天,众多彩蝶“聚会”,品种繁多,大的如手掌,小的似钱币,五彩斑谰,异常美丽。也就在这段时间,成群穿红着绿的白族青年男女聚集蝴蝶泉边,双双对对,观花赏蝶,谈情说爱,欢歌笑语。

感通寺

在大理县城南苍山圣应峰脚下的斑山上,有一座古寺名为感通寺(一名荡山寺_)。感通寺峰峦环顾,林木葱茜,有三十六院,规模宏丽,殿宇轩昂,是滇 西著名的宝刹之一。

相传,感通寺为唐代(南诏)时高僧 李成眉所建,后历代曾多次重修。明代初年,有该寺住持无极和尚向太祖朱元璋献山茶花树一株、白马一匹,太祖赐诗十八章。明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杨升庵曾住寺内,写 下音韵学著作《转注古音略》一书流传于世。时有白族学者李元阳题升庵住房名:“写韵楼”。后大旅行家徐霞客访问过这个故址。到清代初年,著名画家担当和尚,因爷慕升庵品学,故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寺内有楹联称:“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传为古今佳话。寺后有担当墓。据载:写韵楼前有白茶花树一株“高数十丈,大数十围,花如玉兰,心殷红”,十分可爱,后毁兵燹。

鸡足山览胜

鸡足山又名九曲岩、滇巅台,位于宾川县城西约二十公里的炼洞公社境内。因山势背西而面向东南,前伸三支,后出一“趾”,状似鸡爪,故名鸡足山。鸡足山山势雄伟,气势磅礴,方圆百里,左靠金沙江,右临大理洱海,与点苍山遥遥相望。山上景色优美,千岩竟秀,奇峰四起,百涧 争鸣,古树参天。别具风格的三十六寺、七十二庵,隐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真可谓名山胜景,是我国有名的教圣地和风景览区。

鸡足山的庙宇始建于唐代,相传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饮光迦叶僧来到云南传播佛教,住在鸡足山,建寺修庙。到光绪年间,鸡足山已发展成为祝圣寺为中心的一百零八所寺庙。这些建筑造型优美,其中有建在万丈悬岩上的金顶寺;有高达四十米的楞严方塔、美丽的姐妹塔和尊胜院的喇嘛塔;还有重达三千余的的青铜巨鼎。金顶铜阁的铜瓦、铜柱、铜墙、铜门和两米多高的大香炉,煮饭可供千人以上吃的两口大铜锅,以及祝圣寺的五百罗汉,悉檀寺的透雕木刻,华云寺的斗拱重叠、屋角飞翘等建筑别具风格。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座名山庙宇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党和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祝圣寺、铜佛殿和金顶。这里自然风光秀丽,登上海拔三千一百二十四米的天主峰,可东观日出,西睹洱海,南望祥云,北看丽江玉龙雪山,是优美的风景游览区。

鸡足山圣寺铜佛

宾川鸡足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进入山门,高大的照壁上绘制了鸡足山全景图。过了前院池塘中的八角亭,就是巍峨耸立的大雄宝殿。殿内塑有如来佛像,殿后为禅堂、僧室、藏经楼等。在幽静的禅堂内供有三尊高五尺的铜铸佛像。右边一立佛,形象端庄,比例适度,袈裟线条流畅,双手相握于胸,不作“合十”状,原系迦叶尊者。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迦叶承佛旨住持正法,结集至尽二十年,将入定灭,乃往鸡足山”。从此,鸡足山成为迦叶尊者的布道场所,故山上庙宇多供奉迦叶尊者。

一九六六年前,鸡足山各庙宇存在铜铸佛像甚多。据统计高五尺以上铜佛有四百余尊,二尺至四尺铜佛有二百余尊,五寸至二尺铜佛有一千多尊,可惜这些稀世珍品已被破坏殆尽。祝圣寺现存的三尊铜像,是县文化馆的同志,在“浩劫”余灰中的大士阁内发现的,后移至祝圣寺。这三尊铜佛已不能配套,但作为古代雕塑艺术品,能够保留下来,也算十分不容易了。

石钟山石窟

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三十公里的石钟山石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九至一零九四年)云南白族人民的艺术杰作之一。主要分布于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区,已发现的共十六窟。这里山峦起伏,林海茫茫,殿宇清幽,山岩上的石刻象一幅幅古老的图画展现在旅游者的眼前,引起人们的惊讶和赞叹。

在石钟寺区,有两窟古代王者的雕像,一窟是反映南诏王阁逻凤出巡时的情况;一窟是南诏王异牟寻的雕像。这两个王子,对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和加强与汉族人民间的友好往来,起了不少作用。

其余多数为佛教和婆罗门教神像。这些神像的造型是深目高鼻、粗臂赤足、挽螺丝髻。但整个石窟佛像的组合形式,和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的组合大体一样。菩萨面部丰满,气度娴雅,表现了秀丽、温柔和智慧;天王和力士则表现出刚毅、威武和勇猛。这些都是中原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由于石窟具有高度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解放后,中央和地方曾数次拔款修建了保护石窟的重檐楼阁,使石窟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钟山石窟中的阁逻凤造像

剑川石钟山石窟中,有一窟雕刻十四个人像,是人数最多的一窟。此窟外檐雕三重,第一重是瓣状花纹;第二重连珠纹;第三重垂幛纹。其下雕成卷起的人字形幔帐,整座石窟显得象一座雍容华贵的大厅。石窟内中央放一把双龙头椅,其上端坐一人,此人 面貌威严,神态端庄,这就是著名的南诏王阁逻凤。国王坐椅前卧两只狗,左侧雕六人,右侧雕七人,其中一人是南诏史上有名的阁陂和尚。阁逻凤前侧左右各坐一位清平官,可惜头部早年即被盗凿,无法判明年龄、相貌。此外,窟内雕出持扇侍从、执旗武士、抱剑童子以及官吏等人,各人神态不一 ,栩栩如生。此窟场面宏大,人数众多,是当年南诏官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座石窟雕刻枝艺精湛,刀法娴熟,充分表现了古代白族人民的高超的艺术水平,同时,也是研究南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石钟山石窟中的异牟寻造像

剑川县石钟山石窟第一窟共雕刻九个人像,中坐者是一位着圆领宽袖偏襟长袍的南诏王。右方站立侍从三人,分别持剑、扛扇、长柄麈尾;左方站立侍二人,一人背斗笠,手持长藤杖,另一人拜会盒。窟门左右两侧对坐文官二人。王者前有童子一人。

据考证,这位王者就是南诘王异牟寻。在唐朝和南诏友好关系中,他曾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公元七九四年,异牟寻派其子寻阁劝和唐朝官员崔佐时在大理会盟,使南诏在天宝战争后重新归附唐朝。翌年,唐朝皇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派祠部郎中袁滋到大理,赐异牟寻金册——贞元册南诏印。异牟寻在促进祖国各民族团结方面有一定的功绩。

金华山石刻睡佛

剑川金华山,如翠屏障于城西,前临剑湖,登山东望,市井烟村,历历在目。金华山腰刻有石将军的巨石,离石将军像约半里许,便见一巨岩,石岩上刻有睡佛。睡佛体宽约二米,长约四米,微笑着睡在金颗银颗上。睡佛的面庞泛红,乃雕刻者利用石岩中所含的两个苹果大的红岩刻成;鸡蛋鸭蛋大的金颗、银颗,又利用石岩天生的黄白部分所精琢。真是恰如其分,巧夺天工。睡佛的手、裳、脚等,运用线雕和浮雕相结合,把各种刀法溶合一体,形成艺术统一和对称美,和剑川石钟山的石窟造像群艺术手法相似。

佛旁,题有一首古诗:

古佛在深山,不眠微微笑, 高枕金子山,经年达亿万。

剑川灵宝塔

灵宝塔坐落在剑川城西永丰河畔,气势轩昂,古雅庄严。原塔建于清乾隆辛末年(一七八三年)重建。高十八米余,为九层叠檐方形石塔。灵宝塔选料精良,全部用整齐的五面石砌成,实心,从第二层开始,每层四面均各砌有一个佛龛,龛内共雕三十尊佛像。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造形挺拔,古朴雅致,保持着我国清代典型的塔式风格。

沙溪兴教寺

在剑川县城南三十多公里的沙溪公社,有一座古寺掩映在苍松古柏之中,这就是沙溪兴教寺。

沙溪兴教寺为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一四一五年)所建。四周合抱的三十二棵柱子,显得古朴雄伟。寺内四周墙壁上至今尚存着部分佛教故事壁画。寺内原还有海棠花树,当春暧花开时,灿若云霞。不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游观之余,吟诗作对。在兴教寺殿庑内,还悬挂着文人杨升庵、李元阳、师荔菲的题诗匾额。其中,杨升庵的诗写道:“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流露了诗人对朝迁的不满。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兴教寺古建筑极为重视,拨专款进行修茸。对殿内十余幅残存的壁画进行临摹拍照,并把古寺列为大理白族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石将军

剑川石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雕刻艺术瑰丽的花朵。它的主要造像多在沙溪公社石钟山上,而石将军却单独雕刻在距离石钟山三十余里的金华山上,常被人忽略,石将军和石钟山的石窟造像群风格一致,建造年代相同,均属南诏、大理时期的艺术作品。

石将军是剑川石刻中最大的一座造像,它雕刻在金华山腰一块独立突兀的石壁上。石座上共刻有三具石像,即天王像(俗称石将军),二供养人像。石雕总高约五米,宽约六米,几乎占满了整块石岩。居中的天王像,脸部扁平,鼻宽嘴闭,双目圆睁,大如铜钤,头戴宝冠,全身戎装,右手持戟,左手擎塔,上身微向后仰,腰身以下前倾。

古代艺术家们巧妙地利用石岩居高临下之势,彩高浮雕和手法,突出了人休下部,从下向上,越往高处,浮雕越浅,到了头盔部位,几乎成了线刻。用这种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刻化出了石将军后仰的神态:有如山屹立、威武不屈的英姿。

这组石刻形象准确,栩栩如生,有裳裙飘带凌空飞舞的动感。其衣褶重叠,线条疏密有致,生动流畅,使人叹为观止。

巍山城古楼

巍山县城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古楼,南北、面城楼上的横匾分别写着“魁雄六诏”、“万里”八个大字。

古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约六百年历史。巍山原名蒙化,据《蒙化志稿》载:“蒙化南诏发迹故墟”,“太宗威成王子皮逻阁立,开元十八年王诏自称南诏王”。之后建古城,并分别在城东、西、南、北、中建 五座古楼。今之古楼为北楼,名曰:“拱辰北楼”。由于历代人口不断增长,街道逐步向北延伸,故北门古楼成了今天的县城中心。 古楼高二十三点五米,长四十七点一米,宽二十四点六米,下舌城墙高八点三米。楼架由二十八棵大柱支撑,由东、西两道小门登级而上。极自远眺,整 个巍山坝子全收眼底,十分壮观。

十年*中,古楼遭到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州、县党委和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修茸,使古楼面貌焕然一新。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县文化馆还在楼上设立图书阅览室、电视收看室;楼下建起了公园,各种花草树木、喷池盆景引人入胜,是各族群众游览之也。

巍山圆觉寺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圆觉寺林木掩映,风景秀丽,是巍山人民的游览胜地。

圆觉寺的建筑距今有五百多年。据《蒙化府志》记载,明成化初(约公元一四六五年)曾重修过。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曾寓居此地,在大殿上题了两副对联,一副是:

“一水抱孤城,烟渺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殿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另一副是:“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远峰远刊,近峰近刊,人来山由观山。”

圆觉寺前参天的古柏林中有双塔耸立,塔高约十五米,有九层,上有宝顶,是方形密檐式砖塔。圆觉寺背山面城,从山门拾级而上,一进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共三个大殿;大雄宝殿两侧建有侧殿,共有五个天井。整 个寺的建筑结构严谨,安排得体,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里林深树密,流水潺潺,鸟鸣花香,环境幽静,每日游 人不绝。

巍山的巍宝山

巍山县由县城东南的巍宝山得名。巍宝山象一头前蹲后坐的青狮,回首俯瞰着如印的县城与似带的瓜江;山脚那宏伟的黄栗嘴水库,巍峨的大坝好似狮子的梳妆台,银盘似的水面宛如狮子的穿衣镜。巍宝山是南诏蒙舍诏细奴罗发迹之地,前山的巡山殿相传是其家庙。沿前山蜿蜓而上,诸多庙宇直连山顶的斗阁;西下后山,则是以道教为主系统的名胜建筑。如今建筑保存完善者前山有龙塘殿、玉皇阁、老尊殿;后山有倍鹤楼、道园宫和藏春洞。有名的龙池春柳、青霞古观、观书台、古洞藏春,是游人神往而留连忘返之在。

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又名天尊柱,在弥渡县城西六公里的铁柱庙内。柱高三点三零米,周长一点零五米,直列题识一行,阳评语正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午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是南诏景庄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即公元 八七二年),可知,此柱为唐代遣物,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建柱的说法颇多,而有文字记载较早的为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说:“白崖甸(今弥渡红岩)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高七尺五寸,径二尺八寸,乃昔时蒙氏十一主景庄王所造。”徐嘉瑞同志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说:“此柱文字,不言武侯,亦不言重铸,足见纯为世隆所立,且为唐代遣物,其可贵程度不在南诏碑下”。《云南通志》称:“滇中金石文字,元以后颇多,而宋以前绝少。此柱文出于唐时,最为稀有”。这是我们研究南诏历史唐代冶炼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已列为云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曾拔专款,对铁柱庙进行修茸,以供人们游览参观!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公元九七一年),康熙十八年在曲靖城北石城旧址出土。初置于城北外武侯祠,道光二十九年移于城内奎阁,嵌之壁间。一九二七年,县城迭遭兵祸,庙宇多被毁坏,此碑亦暴露于风雨之中。一九三七年,始由旧教育厅拨款于曲靖中学内建一脾亭,将此碑及晋爨宝子碑移置亭内。此碑记述了以大理国三军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XX(白族)为首的官员,奉旨率军安抚和平定了延众镇等地的叛乱后,到石城(今曲靖)召集三十七部的彝族首领、将领会盟的情况,是研究我省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物。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良千佛塔

陆良县城南真理街的大觉寺内有卒千佛塔,又名大觉寺塔、金鸡塔。 据>载:大觉寺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寺:“前面则楼建鼓钟,东偏则塔装作霄汉。”邙,大殿、鼓楼沿存,钟楼已毁,塔仍高耸云端。

塔为七级六角形实心砖塔,高约十五米。从塔基向上逐层收缩,每级有六个面,每面均用砖砌成若千个方形小佛龛,每个龛内有泥塑佛像一尊。整座塔的佛龛共计有一千六百四十个,故俗称千佛塔。塔顶南向两角各立铜铸金鸡一只,塔刹为石雕宝葫芦。

千佛塔的造型,均由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佛龛组成,给人以工整优美的感觉。这种造型特殊的古塔,在我省别无二例。

小爨碑和大爨碑

东汉以后,在云南的汉族和兄弟民族中出现了一批号称“南中大姓”的统治集团。聚居在东北部的少数民族,首领是爨(音窜)氏家族,爨宝子和爨龙颜是这个家庭的两个成员。

小爨碑即爨宝子碑,为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的墓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零五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出土于南宁县(今曲靖县)城南杨旗田,咸丰时移置城中武侯祠(今曲靖一中)。碑末的职官题名,可见当时建宁太守的属官名称,有的连《晋书.官职志》都无记载,是有用的史料。

大爨碑即爨龙颜碑,为宋龙骧将军扩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龙颜之碑,立于宋大明二年(四五八年),清道光年间阮元访得始著于世,现在存陆良县贞元堡小学内。碑文记述了爨氏家族的渊源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反映了当时我国各民族间的融合情况。

“二爨”碑皆为正书,书法刚健古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由隶到楷的典型实物,在汉字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过去有的金石家谓之“神品”,道“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将“二爨”碑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胜境关

胜境关俗称界关,在富源县城东八公里的云、贵两省交界处的山梁上。建有“胜境”界坊一座,高约十二米、宽十米,八楹柱,重檐翘角,雄伟壮观,系明景泰中所立。其东不远的古城堡,明、清两代是哨兵驻所。位于两山之间的古驿道从城堡与木牌坊下通过,地势十分险 要,为古代滇、黔间往来之要道。附近的石虬亭,明万历年建,清康熙年重修。因其旁有一条露出地表的形状如龙的石灰岩石,而得名。此亭系约三米见方的四角楼亭,由每一角四柱,共十六根木柱落地支撑,结构精巧。

界坊中间楹柱前的两对石狮,分别向两省。面向贵州的一对身复青苔,面向云南的一对身披红土,见者无不称奇。原来这里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溪,两侧土壤截然两色,东为黑赭,西为赤褐,成为云、贵两省的天然界线。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流放云南时,见此奇景曰:“西肓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瘴云,此天限二方也。”

丽江名胜——玉泉

丽江玉泉,俗名黑龙潭,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北象山脚下。清乾隆二年,纳西族人民在这里建了“玉泉龙王庙”,乾隆皇帝敕封“玉泉龙神”的封号,玉泉的名声因此而远播。泉池周围,碧树蓊郁,绿树含烟;泉水清洌,莹莹如玉,玉龙雪峰倒喘其中,似瑶岛晶宫,为憩游胜地。

一九六三年,玉泉得月楼重建落成,郭沫若同志应请题“得月楼”三字,并题对联两副,远从北京寄来。一副为丽江县文化工作者辑毛主席诗词句: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另一副为郭老撰书: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此二幅对联,极尽玉泉之妙,书法遒劲而洒脱奔放,为玉泉胜景增色不少。

玉泉之北,新建了一座“法云阁”。这是丽江县委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从十一公里 外的芝山上迁来重建的。“法云阁”初建 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零一年),明熹宗朱由校御赐藏经一部收藏于辣内,因以得名。明崇祯十二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阁里住了八天。阁为塔式飞檐多角木结构,一楼八个檐角,二楼十二个檐角,三楼四个檐角,结构精巧,技艺较高。

丽江五凤楼

丽江名胜古迹五凤楼,又称“法云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零一年)。此楼是“福国寺”的主要建筑,高二十米,为飞檐式三叠楼台,楼基正方飞檐出八角,三共二十四角,从四面看都象五办展翅欲飞的凤凰,故称“五凤楼”。造型宏伟壮丽,雕刻靖致,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建筑 艺术精湛,功夫颇深,楼柱插入蓝天,金光灿灿。

五凤楼原在丽江城北三十里的的芝山上。因离城较远,游 客罕至。一九七七年搬迁至丽江黑龙潭公园,并翻修一新,使古老的明代建筑重放异彩,与“得月楼”相媲美,辉映于清如明境的玉泉之中。院内,百花怒放,姹紫嫣红。如今五凤楼内,陈列着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和东巴教具等,还陈列着红军长征路过丽江时的革命文物。

明代丽江壁画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山水雄奇、风景秀丽著称。这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化 艺术遗产,绚烂多彩的明代丽江壁画就是其中的一个“国之瑰宝”。

丽江壁画除少数为清代重修时改绘外,多数是明永乐至万历年间(公元一四零三至一六二零年)陆续兴建、绘制的,分散在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与大定阁,龙泉的大觉宫,芝山的福国寺护法堂,大研镇的皈依堂,漾西的万德宫,雪松村的雪松寺,岩脚村木氏老庄院等处。万德宫、雪松寺、木氏老庄院三处,解放前由于反动政府的漠视,无人保护,已圮毁湮灭。现在的丽江壁画,规模最大的是大宝积宫的壁画共十二壁,最大的高二点零七米、宽四点四八米。壁画现存五百五十八个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坐像,上列十八尊者,两侧是道教神像,周围是密宗三金刚和四大天王。这些宗教题材画中,佛教、道教、红教喇嘛并存,甚至三教揉合。壁画的乐舞、木工、纺织、打铁、砍柴、杀猪等百工之一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物的性格形象鲜明突出。

丽江壁画用笔细腻流畅,设色精丽,绰约多姿。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聘请了马啸仙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古昌等一批藏族画家,还有白族画家,东巴教子弟和道教子弟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壁画中融合了汉、藏、白、纳西等民族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交流的证实,是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征,一九六五年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第二条“丝绸之路”——西南丝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出产的丝绸品就举世闻名,誉满全球。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汉唐时我国丝绸输出的主要道路。但是,在这条道路还末开辟之前,就有一条由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它和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对世界文明曾作出过伟大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一二二年,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及邛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从云南经缅甸到印度去从事贸易活动了。此后,汉王朝排除了洱海地区“昆明”族的阻挠,从内地广征士卒,在滇西大规模地开辟博南道。这条道经今下关、永平,过澜沧江至保山,由腾冲入缅甸而至印度等国。到唐代,这条丝道更加兴旺发达,经久不衰。至今,古道上还有不少遗迹可寻。永平著名的博南山上,石砌的古道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澜沧江边的霁虹桥附近,是著名的西汉古渡口。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在今保山设置永昌郡,使此道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一九八二年,在怒江与高黎贡山之间,今滇缅公路附近发现一块记载“潞江八湾、塘子寨二站为通腾越、龙陵、缅甸通衢”的古驿站碑,就是最好的实物证据。

汉唐之际,通过这条交通线,密切了我国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关系;这条道路的开辟,对发展西南边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也提供了重要条件。

我省最早建成的铁索桥——霁虹桥

“悬崖奇渡”——霁虹桥,横跨在保山县水寨公社和永平县杉阳公社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是我省最早建成的铁索桥。

据记载,这里古称“兰津渡”。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走“博南”,渡“兰津”,汉兵就由此通过。

兰津渡古为舟筏渡口,继而为藤竹软桥,后来以木为桥。现存的铁索桥,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一四七五年)建成,定名“霁虹桥”。此桥用十七根铁索挂于江上东西对崎的悬崖上,桥面用铁链连接,跨径为六十米,每链一百七十六扣,现有铁链十五根,铁连环扣每扣长一市尺,重

七、八市斤。桥面宽四米,铺垫木板通行。

桥东岸(永平地界),建有雄伟的御书楼,悬挂着清康熙皇帝的手书“飞虹彼岸”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诸葛亮的烫金铜像。桥西岸(保山地界),建有观音阁。这些建筑,或就悬岩起檐,或于陡坡立亭,蔚为壮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以及明永历皇帝等,都曾游历到此。在西岸普陀岩石壁上,历代名人游士留下了不少刻字和题词,有“悬岩奇渡”、“沧水飞虹”、“天南锁钥”、“金齿咽喉”等。

霁虹桥建成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比驰名中外的大渡河铁索桥——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一七零五年)早二百多年。所以,霁虹桥也被称为我国西南第一桥,对研究我国建桥史有较高的价值,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虹溪文笔塔

弥勒县虹溪镇南三家村后的文笔山上,矗立着一座造型奇特的古塔,远远望去,宛如一枚即将发射的火箭直指云天,颇为壮观,这就是虹溪文笔塔。

塔为砖石结构,方形,边长七米,高二十余米。塔座及下部塔身为方石砌成,上部为砖砌成。石砌部分实心,砖砌部分空心,正南面开有上下两券门,可攀登入内。塔刹为圆锥形,顶为铜尖顶。塔北壁上,镌刻着“天开方运”四个大字。据塔上刻记载,塔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文笔塔,是我国明、清两代出现的一种砖石塔。它是根据“风水”学说建造的。这一类塔,已摆脱建造佛塔的章法,结构无系统性,反映了佛教的衰落。虹溪文笔塔,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实例之一。

元代古建筑——建水指林寺

建水城西门内的指林寺,“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称“临安首寺”(临安为建水旧称)。城为明洪武年间兴建,因而流传“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的说法。

指林寺原有一坊一阁三庞二塔,现在公存一坊一殿。所幸的是,碑刻记载,大殿建于元朝元贞年间(公元一二九五至一二九七年),至今已有六百八十多年,由三十二根大合抱的木柱支撑,加以覆斗式栋梁,斗拱错落,檐角飞翅,高大宏敞,造型奇伟。据古建筑学家考察称:斗拱内实外虚,为元代建筑所特有。对研究我省古建筑有重要价值。碑刻还记载:原来殿内“幡幢杂沓,鼓钟振扬”,为“一郡瞻依之所”。明代正统年间所建高阁,“翼以层楼,丹梯碧瓦,连云接霞,郡城之胜一览在目。”可惜阁楼已被火焚毁。

寺名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在宋代这个地方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有一天,一群人逐鹿到此,鹿忽然不见了,只见走出一异人指着树林道:“鹿居此久矣,尔何故逐之?”说完人亦不见,众人惊骇,以为遇仙,建小庙祀之。元明期间,滇南佛教盛行,扩建成大庙。筑城时,圈进城内。

滇南第一洞天——缘狮洞

缘狮洞在蒙自县鸣鹫公社的灵山。光绪甲申年(一八八四年),督滇使者岑毓英在缘狮洞题了“滇南第一洞天”的巨大匾额。建筑群建于何时尚待查考。

缘狮洞建筑 群大部分保存完好,布局奇巧,气魄宏伟,有三天门、八卦池、归真祠聚仙阁、三清殿、白玉楼、晨钟、暮鼓、缘狮洞等三十多套殿宇,牌坊按“灵山”二字摆布,左右对称,纳为一体。由雷神殿开始,从八卦池旁拔地而起,倚山凿壁,砌台筑基,建成殿宇、楼阁,拾级而上,或穿屋登楼,爬高三十米左右,到达缘狮洞洞口,这里为“灵山胜境”之冠。洞口众多的巨匾金碧辉煌,洞内奇观异景甚多。缘狮洞长数百米,进洞十余米,有钟乳垂挂,有的纤巧精细,有的重叠交错,有的象飞禽走兽,有的似帐幔莲台,千姿百态,各显神异。

在白玉楼有六屏门雕,各长九十公分,宽三十三公分,画面复杂,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动人,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文臣武将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为罕见的雕刻艺术珍品。据当地人传说,当时付给雕匠的工钱是一钱木渣一钱银,可见这六屏门雕实为这庞大建筑群中的精髓。

燕子洞

建水城东四十里、泸江河的峡谷中,有巨大的石灰岩天然溶洞,名燕子洞。

洞分为二,恰似张开的两扇蚌壳,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浅一深,一干一湿。上洞为干洞,状似大厅,宽敞明亮,可容千人。原有一座三层阁楼,楼间一树穿堂而过,称为“一箭穿三楼”,可惜楼树已不存。洞内岩壁上镌有“洞锁三天”、“境绝人寰”等古人题句。洞厅左侧沿石级而上,穿一小洞,经石殿堂,原有木栈道与岩间阁楼相连接。栈道高十余丈,下临泸江河,中间仅有一木柱支撑在突兀的岩石上,犹如吊篮累卵,又称“吊脚楼”。现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的“空中游廊”。从廊上俯视,令人目眩。

下洞高十余丈,顶上无数钟乳倒悬,泸江河入洞而为伏流,洞长约七八里,泸江亦伏流七八里。洞内水声轰鸣,春夏万千燕子出没其间。燕声、水声,震耳欲聋。前人有诗把燕声比作千军万马战淝水,把水声比作咆哮奔腾的钱塘潮涌,实不过分。自古以来,燕子洞吸引了不少游客,凡路经此地者,无不一游为快。

蒙自南湖 南湖在蒙自城南,湖边条石垒提,杨柳垂岸,湖中有五六个小岛。最大的松岛上,绿树成荫,并建有阁楼。瀛洲岛上有一座古亭,名瀛洲亭。亭分三层,飞檐龙脊,琉璃彩瓦。

楼里有多幅古画,亭上有清人周慰徽题“十顷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的对联。秋夜,皎月悬空,水清如镜,湖映星月,水天一色。这就是自古闻名的“南湖秋月”美景。

据《蒙自县志》记载,最初,南湖是一个雨水汇合的小泽,又名划湖。明朝开掘成堰池,在湖中堆成三座土山,以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命名,这里便成了士人们读书吟诗的场所,故又称学海。一五七零年,“凿山二千六百余丈”,把城东六十里外的法果泉水引入南湖,使湖水不绝,又“筑堤数里”,在瀛洲岛上建了瀛洲亭。宣统元年在湖中筑了一条横堤,并建了石桥。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瀛洲亭被焚,现在的瀛洲亭是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重建的。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南湖修建了许多新建筑,近年县里又拔款修整,使古老的南湖焕发了青春。

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在石屏县城西宝秀镇南,苍峦翠径,殿宇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是滇南名山胜地之一,素有“秀甲南滇”之美称。

据史书载,远在唐时,秀山上就建有秀山寺。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明末又改称秀山。清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和凌云阁等。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两旁各塑普贤、文殊像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丽,神采各异。凌云阁为三层阁楼建筑,高约二十余米,飞檐翘角,气势轩昂。所挂“凌云阁”三个行书大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陈荣昌所书,笔力遒劲,豪气横溢。登楼远眺,宝秀妯子一览无遗;山风轻拂,不觉心胸开阔。

寺内前人匾、联甚多,其中有清末状元、石屏人袁嘉谷撰写的一副对联:“游世界三千,只爱此空山风月古寺烟霞,听澈梵钟声声入耳;览营盘十二,问谁将绿雨桑麻黄云稼穑,写来诗卷字字关心。”它表达了当时还在浙江做官的袁嘉谷,对家乡秀山的热爱和赞颂。

建水古城楼——朝阳楼

我省规模宏伟、保存完善的古城楼——建水朝阳楼,经最近国家拔款修葺,焕然一新,显得更加壮观。

建水朝阳楼,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五百九十多年,仍坚固不朽。城楼共有三层,高十多丈。《县志》称:“每当旭日初升,晨光远映,望之如黄鹤岳阳,登其上俯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为南中大观。”解放后,朝阳楼成为全县人民游 览和文化 活动的中心。一楼设有图书阅览室,小卖部,茶水供应站。

二、三楼为藏书室,藏有珍贵的历史书画一万多册,其中有清朝以来就收藏的八幅名画之一的《十八罗汉图》。明朝洪武二十五年铸造的具有高度工艺水平的大铜钟,完好地持在古楼大梁上。

修葺后的朝阳楼,既保持了原有的艺术建筑结构,又增添了新的色彩。洁白的城门洞,紫红的城墙,朱红的圆柱,明净的玻璃窗,耀眼的琉璃瓦,梁窗重新绘画。每天傍晚,游 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入夜华灯齐放,为古城楼增 添了生气。

建水双龙桥

建水县城西五里处的十七孔桥,横跨于泸江、塌冲两河交汇的水面之上,因此俗称“双龙桥”。它是我省古代石拱桥中颇有科学、艺术特点的一座桥,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双龙桥跨泸江河上的三孔桥,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十九年与前三孔连接新建十四孔,共计十七孔,咸丰丙辰曾遭兵燹,后于戊戌重建。桥身全用巨石砌成,全长一四八点二六米。桥中建三层楼阁一座,上两层复以歇山式屋顶,飞檐交错,壮丽巍峨,底层为桥身的通道。阁内有楼,可登高眺望山川和平坝。原桥两端各有桥亭一座,与阁楼互相辉映,北端桥亭早年已毁,仅存南端桥亭。一百多年的古桥,历经无数次水灾、地震的考验,至今马驰人过,安全无恙。从桥的外形看,桥身宛如长龙卧波,楼亭间如“复道行空”,诗情画意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可谓科学性与艺术性两者浑然一体的杰作。

我省地大的文庙——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座落在建水县城北门附近,是我省建筑规模最大的一所文庙。 这所文庙创建于元朝泰定二年(公元一三二五年),迄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的历史。经过明、清两代按山东曲阜文庙的布局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全庙占地一百一十四亩,主要建筑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相互对称,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风格。

进入文庙大门,有一个占地二十多亩的椭圆形大池塘,叫“学海”;过了“学海”,有八座石牌坊;再往前,就是正殿“先师庙”。此庙重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距今五百多年,仍然坚固完好。支撑全殿的二十棵大石柱,每棵高五米多,用整块青石凿磨而成,约重万斤。其中两棵,有巨龙盘绕的镂空雕刻,可谓稀有。屋顶全用五光十色的琉璃瓦铺盖,耀眼夺目。正殿大门的二十二扇屏门上,雕刻有近百种飞禽走兽的图案,形态各异,工艺精细,栩栩如生。

升庵遗址——建水小桂湖

杨升庵名杨慎,明代四川新都人。二十四岁中状元,做过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公元一五二四年)被充军到云南。他年轻时曾在故乡有个小桂湖(洗马塘),因升庵在此寓居而得名。

杨升庵在滇,曾两次居住在临安(今建水)城东门外洗马塘边的福东寺和水林园,与临安进士叶瑞,阿迷(开远)进士王廷表结为至交,三人在此诗词唱和,互相慰藉。清朝末年,临安知府贺宗章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升庵“喜寓临安”的情景,他还将昆明高峣的杨升庵石刻像,翻刻在福东寺内。这是现在我省仅存的升庵石刻像。福东寺内现存光绪二十八年四川人吴昌祀手书“小桂湖”匾额一块,并有数行题词:“此间为升庵先生流寓之所,山水双佳,与桂湖相仿佛„„”。

叶瑞故宅水林园内原有杨升庵、叶瑞、王廷表三人泥塑坐像各一尊,高一尺余。叶氏后人称:此像是先祖在世时,请匠人按照真容塑造的。此文物珍品,独一无二,可惜十年*中被毁其二,幸存的升庵塑像也弄得失去真面目。

福东寺现为建水第六小学校址。水林园昔时已被火焚为废墟,现在改建为工人俱乐部,成为职工和群众阅览、泛舟、溜冰之游乐场所。

泸西六元洞

六元洞,在泸西城东六里外,以秀丽面粗犷、多姿而神秘驰名。

这里有地下石林,涓涓细流,清清潭水,还有各种形状的孔道,跌岩陡坎,幽谷深涧。有的石窟,宽敞如堂,能容千人;有的孔道,深邃莫测,只一人可过。整个洞全由奇特的石笋、钟乳石构成,呈现出各种形色,红的如珊瑚,绿的如翡翠,黄的如琥珀,白的如玉石,琳琅满目,绝妙无比。有的一柱落地,好似擎天玉柱;有的形似莲台,仿佛观音宝座。有的形成石花、石帘、石壁、石笋,一经敲击,铿然有声,响如蜂鼓,亮如洪钟,悠似琴弦。整个洞道好象是用象牙麟角、珠宝玉器堆砌而成。

有的洞穴又另有一番景象。怪石狰狞,一下失去玲珑之感,使你联想到魔窟生凶。在这怪石之下,涓涓细流,聚成碧潭,潭内生活着一种令人酷爱的鱼,形状美观,周身透明,可见骨骼,可谓地下奇鱼。

武定狮山

武定县城西,有一座巍峨壮观、郁郁葱葱、海拔二千一百米的高山,远看“雄狮”俯瞰,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武定狮山。

狮山风景优美。丛林深处有一古寺,名叫正续寺。它建于元朝延祜二年(一三一五年),系古代宫殿式建筑,明代以来曾多次扩建、修葺。全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大小宫殿楼阁一百多间,塑佛九十多尊。藏经楼下还有明惠帝塑像。据传:明惠帝朱允炆因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被燕王朱棣(惠帝之叔)借口出兵,攻陷京师,惠帝改换僧装,从地道出宫,流浪各地,于永乐元年(一四零三年)入滇,最后到武定狮山正续寺为僧。至今,正续寺里还有不少对联和诗句,记载着明惠帝出宫为僧 的情景。寺内大雄宝殿有对联云:“僧 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芷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武定府志》上也有一首署名建文帝的《七言述怀》:“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末休”。狮山正续寺内,还有两棵孔雀杉和一棵罗汉松,专门用石栏杆围护着,据说是明惠帝亲手所栽。现在的武定狮山,曾经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缮,是人戊常游之地,也是我省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德丰古寺

姚安县的德丰古寺栋宏敞,金碧生辉,古雅壮观。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与北京的故宫是同时代建筑,距今已有五百六十年的历史。寺院是三重堂的古代建筑群,由前堂、二堂、正殿三层和两厢、两耳组成,共四十间,浑然一体。正殿具有我国古代“斗拱”结构的特点,继承了宋代的营造法式。整个建筑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正殿内正中的金碧辉煌的释迦铜像,高约二米,于明代铸造。殿内保存有明版佛经“径山藏”千余册,以及元、清的古籍善本图书。晴代铜铸高X映睡像一尊亦存于殿内,以戎芦作枕,形态似“安”字枕上刻有铭文,工艺精致。据《姚安县志》记载,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在姚安任知府期间,曾在此开设书院,并讲过学。

解放后,德丰寺曾几经修葺,整修了东西两厢、前堂、二堂、新近又修了花台十个,培植了菊花、金梅花等十余种花卉。

连厂桥

连厂桥,在姚安县城西北的宫屯公社巴拉鮓大队赵家生产队。这是一座双卷洞石桥,长二十四米,宽四一米,横跨于连水河上。此桥虽属一般的石拱桥,但它与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李贽(公元一五二七至一六零二年),号卓吾,双号温陵居士,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明万历五年到八年(公元一五七七至一五八零年)任云南姚安知府。在任时期,“性严守洁”,每当夏秋之际,见连水河“洪水暴涨,舟楫难施,行者有漂没之患”,于是慨然解囊捐款,修建连厂桥。李贽在姚安三年,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当他辞官离开姚安时,“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故李元阳在赠李贽诗中,有“俸钱常喜赎民劳”之句。

后来,由于李贽的学术思想猛烈地抨击了反动统治阶级,而被视为“异端之尤”的“叛逆”,下令销毁他的著作及其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因此,李贽在姚安的文物,目前仅有这座连厂桥了。我们应当珍惜它、保护它。

滇西古道第三关——炼象关

炼象,现名腰站,是禄丰县腰站公社所在地。

炼象,乃古代滇西重要关隘,从昆明往滇西大道上的第三关,即经过碧鸡关、老鸦关后就达炼象关。炼象一名,始称于元代,因该地有红色巍峨高山,其形如象而得名。到明代在此建关筑堡,立炼象关防。据史料称,这里“雄峰绝涧,控扼两境,介安宁禄丰之间”,“扼九郡之咽喉,实西迤之锁钥。”崇祯癸末(公元一三年),建石城一围,辟四门,西门外建重关楼、石门、铺坊,关前石壁上镌有“天子万年,炼象雄关”八字。

历史上,炼象也是马帮从盐兴(今黑井)运盐往昆明途中的一个必宿驿站。六十年前,该地没有转运盐商号数十家。

大姚白塔

在大姚县城西的白塔山上,矗立着一座造型奇特的古塔,这就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大姚白塔;因状若磬锤,故双名磬锤塔。关于白塔的建造年代,各种志书记载不一,但都认为是唐代(南诏)内地名匠尉迟敬德设计制造的。

白塔高约十八米。为实心砖塔,分座、中、上三大段。座为八角形须弥座,中段为八角柱,柱上支撑着上段庞大的锤形顶,上圆下锐,造型美观,风格独特,为我国古塔建筑中所罕见的塔形,可谓古代建筑 大师们精心设计与匠心独运的建筑艺术佳作。

白塔经历了几次大地震,见于记载的有明弘治十七年(一五零四年)和崇祯九(一六三六年)的大地震,塔顶震裂三尺余,仍巍然独峙。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白塔是研究我国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为了保护好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一九七五年,国家拔专款进行了修补和加固。

楚雄紫金山

楚雄紫金山,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鹿城镇西郊,山巅海拔二千四百多米,山系从南走北,长十二公里,宽约三公里,山顶成小平原,是楚雄州重要的风景之一。

紫金山名胜古迹较多。历史上有七十座寺庙。明嘉靖年间建造中华庵、宝华庵、圆通庵、斗灵庵等二十一座庵堂;万历年间新建望天寺、紫顶寺、法藏寺、浴佛寺、寂光寺等十八座寺庙;崇祯年间在静谧秀美的东林、西林、苦竹林、玉香林、功德林等处建造陵庙十九座;其后又陆续增建龙王庙、大净室、小净室、藏经楼、文书阁、念佛堂等各种庙宇十九座。据《楚雄县志》载,这些寺庙部分是咸丰庚申年地震毁坏,还有一些是被围剿杜文秀起义军的官军焚烧。现存者沿有近二十座。除了寺庙外,山上还沿存高十米的和沿塔四座和古石碑一块。

紫金山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被列为楚雄州果松籽种基地。森林中还活动着数十种动物。由于树木茂盛,这里地下水源丰富,有较大的十四股长流水系,灌溉着近三万亩农田。在四化建设中,紫金山除了将丰富的资源奉献给人民外,还以她的美姿大量游客。

彝文和彝文碑

我省的彝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富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彝族的文字有一千多年历史,又称爨文、老彝文,由于阶级压迫的结果,这种文字的淬与使用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少数上层人士及宗教职业者(彝族毕摩,即巫师)掌握,一般彝族人民都没有学习机会。因此,这种文字很不健全,深奥难懂。 解放后,有关部门曾对这种几陷于失传的文字进行收集与研究,某些地区不作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以健全这种民族文字。“四害”横行时,此项工作受损极大,已收集到的彝文书被付之一炬。近年来,我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区又收集到一批彝文书籍,现在正积极组织翻译和整理,编印彝文字典,以便继承和学习。

在禄劝县法宜村摩岩上发现的一块彝文碑,为国内最古老的彝文碑记之一。据考察,此刻为明末作品。碑文记载了当地凤姓土司家族的历史,对研究彝族古代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全文直书横列,四周镶以双线边框,四角饰葵叶图案。

汉《孟孝琚碑》

我省昭通县白泥井出土的汉代《孟孝琚碑》,是全国著名的汉碑之一,现保存在昭通第三中学的“汉碑亭”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孝琚碑》是由两块石板嵌接而成,上载约占全碑的三分之一,至今还末寻获,现在保存的仅为碑的下载。碑侧有龙虎图案,正面下脚完整,刻有龟蛇图案各一。它的时代,经初步确定为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一五七年)所立。此碑是汉严道(今四川雅安)群的曾孙、武阳令的小儿子孟广宗的墓碑。碑文叙述孟广宗十二岁随父到武阳(今四川境内)学韩诗、孝经,博览群书,改名孟旋,字孝琚,末婚而死。其父下属为表示哀悼而刻此碑送回他的家乡昭通。字体为隶书,碑的形体、文辞、书法都是东汉盛行的风格,是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珍贵的实物资料;书法艺术价值也很高,被书法家评为“稀古之宝”。

东晋霍氏墓壁画

东晋霍氏墓壁画,一九六三年在昭通后海子清理出土,一九六五年搬迁至昭通县城。霍氏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南中大姓”之一,该墓建于东晋 太元年间(公元四世纪末)。根据墓壁上的墨书铭记,墓主人霍承嗣曾官居东晋建宁、越雟、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使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进封成都县侯。

墓室四面墙上满绘题材丰富的壁画,用淡墨、暗红、土黄、赭、白等颜色勾画,风格朴粗犷,当是出于民间的画匠之手。壁画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有人物、仪仗、楼房与阙,还有天、地、日、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广雀、鹿、三足鸟与人面虎身兽等,形象生动。值得注意的是“部曲”中有少数民族的形象,梳“天菩萨”髻,披披毡,赤足,与今天大、小凉山彝族的服饰一样。

霍氏墓是我省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壁画墓,它为研究东晋时期云南中原的关系、汉彝关系,以及“南中大姓”、“夷汉部曲”等,提供了形象而重要的实物资料。

雄伟的古石门关——豆沙关

盐津县的豆沙关,即古石门关,位于大关河左岸的山顶上,附近有营盘坡,为古代驻兵之地。现有小街子,为石门关公社所在地,在唐代为石门驿馆。附近山不太高,但较陡。唐代袁滋奉使南诏册异牟寻为南王,曾经此地,为纪其行,作摩岩题名,在村旁约三百米处。现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豆沙关隔大关河对岸为一片大石岩,笔直而上,矗立江边,石壁顶有犀牛洞、偏岩子等地,壁色灰白,稍兼有黄、黑等色,边缘附着常青灌木,自河面直上数百米,宛如一冲天石屏,与对面豆沙关山夹峙大关河,相距约二三十丈,远观俨然一石门,古代驿道沿东北侧而行,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故曰石门关。秦代常頞开五尺道,汉代唐学开X道通南中,唐代开石门道都经此。但不知何年何代改名豆沙关。豆沙如此之稀松,用以名状如此险固之石门,良可怪也!

景真八角亭 勐海县景真山的八角亭,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为我国罕有的建筑。据傣族文史记载,八角亭建于傣历一零六三年(公元一七零一年)。原为佛教议事厅,曾先后经过七次修复。

八角亭系砖木结构,由亭基、亭身和亭顶三部分组成。亭基用砖砌成,镶嵌彩色玻璃;亭身外表有三十二个角,里面有二十四面墙,墙壁、天花板及四道门,均用金粉、银粉印出各种动物、花卉、人物的图案。亭顶是结构新颖、外表美观的八角顶,用木料架成,高八米,自下而上,构成十层屋檐,象八十间小屋;八十个屋面自下而上层层缩小,象鱼鳞覆盖。屋顶铺盖傣族平瓦,屋脊安装傣族各式传统花鸟陶器饰物,顶端是一个直径一点七米的铁制伞帽,伞帽顶端立一圆木,被刻成数个连接的圆球;在圆木顶部又立一根四米长的铁棍,棍上逐层安装着打制成花卉图形的银片。阳光照射,光彩夺目,亭顶最低层屋檐和伞帽边沿分别挂着无数铜铃。微风吹拂,丁当悦耳。

曼飞龙塔

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大勐笼的曼飞龙寨的后山上,耸立着由大小九座塔组成的金刚宝座塔。塔身洁白,塔尖呈金色,塔顶上的银铃随风发出叮噹的响声。塔的周围满是葱绿的胶林和翠竹,远望万绿丛中一点金,景色颇为绚丽。此塔系小乘佛教建筑,砖石结构。九座塔同建在一个八角形的座上,中间建高大雄伟的主塔一座,通高十六点二九米,八个角各建小塔一座,大塔和小塔均呈葫芦状。八个小塔座下没有佛龛,龛壁上有许多佛像浮雕,内供汉白玉石雕佛一尊,龛边有各种动物、花草的雕塑和浮雕装饰,显得富丽堂皇。

关于塔的建造年代,无确切记载,但根据西双版纳地区的佛教建筑对比考察,它大约距今已有

四、五百年了。

孟连宣抚司署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南垒河畔,龙山脚下,有一群壮丽多姿的建筑物,这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连宣抚司署”。

“孟连宣抚司署”是云南省十八大土司之一的一个封建统治中心。也是目前我省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组土司建筑物。初建于明代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清光绪旺年(公元一八七九年)重新修建。分有正厅、议事厅、厢房、门堂和附属建筑物如厨房、仓库、兵器库、营房等。占地面积约一万二千四百多平方米,所有建筑物全为串木结构,屋内木雕精美,房檐板壁雕刻有傣家人民喜爱的飞禽珍兽和窗花,着色绚丽,金碧生辉。整个建筑物外形壮丽雄伟,具有中国古建筑的物点,是汉傣两族劳动人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结晶。解放前,曾先后有二十八代傣族土司盘踞于此,对边疆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直至一九五零年解放,孟连最末的一代土司垮了台,“孟连宣抚司署”才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通海秀山

从昆明坐汽车南行一百三十公里,到了滇南的古县城通海,也就到了秀山。城在北,山在南,山城连成一片。

秀山的建设,从汉武帝元始年间就开始了。那时,滇南的X町侯母波由于有功于朝廷,被封为X町王。为了纪念他的功名,他就在秀山(当时叫青山)顶上,修建青山寺,同时在山腰修造了X町园。这是秀山上最早的、具有游览价值的建筑。从时算起,秀山公园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以后历代又有过一些修建。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秀山更加展现出明媚秀丽的姿色,成了宾客如云的游览胜地。

通海秀山的魁力,在于漫游。沿着卵石铺就的石径往上走,一路上浓荫如盖。不时见到辉煌的琉璃瓦、暗红的院墙,在绿色的波涛中忽隐忽现,象古代的船舸,负载着历史的陈迹向今人航近。也在于阅览。秀山上的墨迹很多,有“匾山联海”之谓。其中不少是出自全国和全省著名书法家的手笔。这些匾联,大多能给人以知识和艺术的陶冶。还在于远眺。秀山上,从登瀛桥开始,到挹秀亭、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涌金寺,几乎每一座亭台阁榭都是眺望的好地方。物别是登上山顶的涌金寺,放眼四望,古城通海,银色的杞麓湖、蓝色的远山,尽收眼底,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通海秀山,素有“秀甲南滇”的说法,这不是过誉之间。

玉溪高古楼

“玉溪有座高古楼,楼顶伸到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一望,帽子掉到沟沟头。”这首民谣虽然对玉溪高古楼过于夸张,但在八十多年前,玉溪县建起这样一座楼却也算其高了。

玉溪高古楼位于北城集镇中心,建筑结构别致,楼阁高约二十米,分三层,每层飞檐四角,最下层可通行人车马,上两层可供游人登高观景。整个楼阁用十六根木柱支撑,梁木系榫接,除底座外,没有一砖一石。高古楼原名“扶元阁”,始建于公元一八九三年,是清代玉溪北城的几个举人筹资兴建的。一九七零年,玉溪县发生过一次较大地震,此楼完整无损。

曲陀关

曲陀关又名万松营,在今通海县西城公社所在地西北三十里,山势险峻,为交通要道,“东瞰通海,南抵桃源,西倚xi峨(今峨山县),北接江门”。

元代忽必烈的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时,曾在这里设置了都元帅府及附近的帅府桃林、卧龙寺、武定王庙等遗址。据史书记载,当时这里是一个工商业繁荣的重要城镇。帅府桃林在清代被列为原河西县的八景之一,据说有桃树上千株。“东风骀荡红霞灿,丽日宣妍翠景芳”的诗句,是当时桃林的写照。而今,登上这山岗环抱的关隘,葱翠的茂林,雄浑的气势,仍历历在目。眺望山光水色,令人心旷神怡。

保山玉皇阁

保山玉皇阁坐落在松柏苍翠的太保山麓,过去是当地文人学士吟诗赋词、饮酒高歌之地,如今是群众喜爱的游览场所。

玉皇阁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年九年)。殿宇由三十六根高大的圆柱支撑,顶部全是梁架斗拱,渐次往上收拢成八卦形,至屋顶为太极图。殿内外四壁是精致的木刻、泥塑浮雕和壁画,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民族风格。殿宇基础坚固,结构严密,至今没有倾斜。阁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殿,四面串楼,楼前有两亭一台,

二、三层是台,上挂巨匾。殿内曾有铜铸玉皇金身坐像和泥塑四大真人立像,十年浩劫中被破坏。

玉皇阁与附近的太清仙境、玄帝观、文昌宫等建筑连成一片,加上阁前三棵枝叶茂盛的大青树,互相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为保山县八景之一。游客在玉皇阁的亭、台、楼、阁间倚栏远眺,保山城廓、四周阡陌,犹如画卷展现眼前,使人流连忘返。玉皇阁有待于修葺和完善,使这一名胜焕发青春。

保山龙泉池

保山龙泉池,又名九龙池、涌珠泉、易罗池,位于保山县城西南角上。“九龙”出自民间的一个神话故事,加上“泉涌如连珠”,故得名“龙泉池”。

龙泉池呈砚形,砚首即涌珠泉,泉水如珠成串涌出,一串末终,一串继起,满池珠珣,群众称之为“泉涌连珠”。水面共二万多平方米,深三至四米,明澈如镜,群鱼游宛,清晰可见。湖堤四周,绿柳成荫,红桃成片,素有“绿柳锁烟波,红桃翻锦浪”之说。池周终年游 人不断,是目前保山人民所喜爱的一个游 览场所,也是一个理想的天然游泳池。每逢中秋佳节,扶老携幼前往夜游和观赏“龙池夜月”者,更是络绎不绝。

龙泉池畔的塔盘山上,曾筑有“慈云古塔”,水池曾建有湖心亭,涌珠泉上建有天一阁和濯缨亭。传说这些建筑始建于汉,重建于明、清。“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经过十年浩劫古塔和湖心亭已不复存在。人们在游赏得意之时,免不了一番愤慨。

腾冲魁阁

著名侨乡——腾冲县和顺附近有一魁阁,坐落在一座瘦石危垒的小山顶上。阁内碑铭石记甚多。相传此处曾有恶水涌流,泛滥成灾,有人便就石刻一卧牛镇住恶水,此后人们还可听到牛腹下喧嚣的水声。石牛身长约五尺,栩栩如生。登阁眺望,但见假山耸峙,似与阁内古杉争高。

四围密布着青一色的油茶树,葱郁繁茂,遮天蔽日。步入那条斗折蛇行,苔痕斑驳的山径,令人感到静寂幽邃的意趣。

九江铁索桥

龙江铁索桥横跨在腾冲县境内龙川江葫瓶口上。明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投建,历时三年峻工。明、清至解放前,累次毁于兵祸,先后重修六次。桥身跨度全长五十二米、面宽二点六米,江面至桥高十三米,横穿两岸铁索十五根,铁索拉杆每侧十三根,最长三点二米,最短一点三米,空中上铁索距宽三米,桥底铁索距宽二米。桥身结构坚固,至今仍然是龙川江两岸各族人民往来的一条通道。

据《腾越厅志》和《腾越州志》记载,龙川江水势湍急,舟筏渡不易到彼岸。澜沧江兰津渡上的霁虹桥建成后,内地至永昌的交通方便多了。但是,从永昌至腾越,经腾越至干岩(今盈江)出缅甸的友好交往,往往受到龙川江的阴隔。所以,霁虹桥建成二十年后,便建成了龙江桥。

自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派兵走“博南”(古道),渡“兰津”(渡口),至永昌以来,龙川江葫瓶口就成了中原通往滇西南边疆的博南古道的一个重要渡口。龙江桥建成以后,直到昆畹公路、保腾公路建成通车以前,一直是沟通内地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要道。

施甸古迹——清平洞

从施甸县城驱车南行四十里,越过姚关,就可见到一座形如乌龟的小山,山下就是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公元一五八三至一五八八年)永晶参将邓子龙所建的清平洞。洞内有邓子龙率军守扩边疆、屯驻该地时所设的挂弓石、围棋石盘、石床、课射处。邓子龙及历代名人的诗文刻于石壁之上,颇富文彩。洞外有“倚剑石”以及“烹象处”、“磨剑亭”、“看山亭”、“洗甲桥”等著名遗址。这些遗址以磨剑亭最为引人注目。飞檐出阁,彩瓦画栋;具有祖国传统的楼台风格。亭居小池中央,有石桥与南岸的洞口相连。亭下池水明澈,游鱼可数。四时登楼,但见桃花灼灼,岸柳葱绿,莲荷盈盈,山峦峥嵘,令人心旷神怡。

清平洞立有经万历皇帝钦定的《恤忠祠记》大碑。碑文记述的史实是,明代后期,江西商人岳凤,勾结各地民族上层势力,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屡犯姚关,焚烧施甸,直窥腾(冲)永(昌),苍洱告急,滇省震动,局势危急。邓子龙受大明皇帝派遗,与明朝当时的一代名将刘继一起,由江西、湖南带兵远道驰援,平息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稳 定了云南局势。

澜沧江铁索桥——凤庆青龙桥

在凤庆县境内的澜沧江上,有一道三十多丈长的铁索桥,名曰青龙桥。从半山上远眺,但见万丈深谷中,江流如练,一桥横空;来到桥畔,又只见重山叠岭耸入云端,江面宽阔,浩瀚的江水卷起一 道道漩涡,滚滚东去。

据文献记载,青龙桥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在清王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几个时期,多次被毁于风灾、火灾、兵灾,桥头有前人题的楹联:“是几时混沌凿开,铁索联环,万壑千峰通鸟道。将半壁河山撑住,金汤巩固,蛮烟瘴雨落虹流。”青龙桥地势险要,从前是临沧地区各地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等内地的必经之地。一直到五十年代初期,南来北往的行人马帮络绎不绝。修通了公路后,在下游几十公里外架起了景云桥,但青龙桥仍然是从凤庆县城通往江北四个山区公社的交通要道,过桥十多里的山脚下,有一股清泉,旁有一道小小石碑,字迹斑剥,依稀可辨,刻有“此水哑毒”四字,系乾隆年间所立,相传中多孔雀、毒蛇,故水有毒。现仍很少有行人饮用,但也末见有饮之中毒者。

陇川景坎佛塔

建立在陇川县城南十六公里处的景坎佛塔,造型优美,玲珑俊俏,它在我国众多的佛塔建筑中别具一格。每逢佳节,各族群众喜欢绕塔歌舞,庆祝节日。

此塔由位于中央的主塔和 其周围的八座小塔组成,砖结构。主塔高约二十米,小塔高约十米。整个塔形主次分明,高低有致,洁白的塔身,金灿灿的塔尖,犹如破土而出的玉笋,挺拔隽秀。塔座四方,还设有供佛像用的佛龛。

相传,景坎佛塔创建于公元一六一零年,后被毁。一九八零年重建,其造型具有小乘佛教建筑特点,有一定的文物和观赏价值。

芒市菩提寺

在芒市旧城街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层楼叠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殿宇轩昂。这就是芒市地区现存较好的一座佛寺,名叫菩提寺。

此寺建于清代。它的屋顶采用了汉族的歇山式建筑,但在整个建筑的梁架结构方面,保持了傣族的干栏式建筑,它融汉、傣族建筑风格为一体,颇有特色。殿内的佛主塑像气宇端庄,神采丰腴。佛像前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供物,有造型典雅的陶瓶陶壶,图案丰富的织品——幢幡,色彩鲜艳的纸花等等,琳琅满目,真可谓是傣族工艺美术的缩影。

傣族金字塔

金字塔是傣族人民特有的建筑之一,傣族群众叫回刀(吃不完的意思),多建于寨子附近的山顶上,它象征着附近傣族人民繁荣富裕。

按照惯例,每年泼水节的第一天(四月十五日),全村男女老幼都要带上鲜花和糯米饭去献塔,较远的寨子也要派出代表,传说每年只要献了这一次,粮食就吃不完。江城县康平公社整董大队傣族寨的金字塔,约建于二百年以前,近年曾作过维修。

推荐第8篇:东阿名胜古迹

东阿名胜古迹

□水韵斋主人

东阿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东阿的名胜古迹你又了解多少呢? 黄河八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经东阿五个乡镇,56个自然村,沿东阿边界流程57公里。东阿这段雄伟的百里金堤,堤身坚实,堤顶宽广平坦,护坡布满茂密的青草,堤身上下是遮天蔽日的树木。雄伟的金堤,既像水上长城,又像绿色林带,游客漫步其上,且行且观,黄河如带,水声滔滔,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树木参差,芳草满坡,禽声和鸣。您若从于窝村沿金堤南上,可观赏到东阿县境内的黄河八景。 1.彩虹飞驾

黄河东阿段,地处下游,河道平缓,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平面五米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悬河。“自古黄河不夜渡”。特别是在东阿段,更是旋涡横流,险象百出。无风三尺浪,顺河常有风。漫滩大,水流急,船不能靠岸。非但夜渡危险,白天也常出事。人们早就梦想,能在黄河上架起一座桥梁,方便交通。 1970年12月1日,东阿县于窝村南,浊浪滔天的黄河之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黄河大桥全长963.5米,宽10米,高14.81米。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桥南端建有一座供人游览小憩的四柱凉亭和小花园,亭中有用钻探河底桥基时采集的岩芯圆柱体为柄做成的巨型火炬。黄河大桥似长虹卧波,雄伟壮丽。登上大桥,举目远眺,滔滔河水天上来,滚滚东流不见头。低头俯视脚下,浪花飞溅,水鸟嬉戏。汛期桥上观浪,犹如钱塘观潮,为黄河一大景观。“自古黄河不夜渡”已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笑谈。 2.艾山卡口

顺着蜿蜒九曲的黄河行走,来到东阿境内的艾山,你就会发现,宽宽的河床在艾山脚下陡然变窄了。艾山卡口是黄河下游河道从宽变窄的分界点,艾山卡口以上河段河道宽一般在5到10公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大肚子”,而艾山卡口往下的河段则变成“窄肠子”,河道宽仅为1.5公里左右,一下子缩小了5倍多。

艾山的对面为外山,两山挟持,形成天然的卡口,急速的黄水蜂拥而来,挤在狭窄的河床内,咆哮、怒吼、奔腾,形成一个不是壶口,胜似壶口的壮丽景观。

有诗咏艾山卡口曰:“秋观浪涌冬观冰,正月十六放河灯。黄河鲤鱼跳卡口,艾山脚下锁蛟龙”。这就是游客不同的时节来此观光所目睹景观的真实写照。 3.闸口涌金

位山黄河大闸,初建于1958年,改建于1981年,为开敞式进水闸。水闸宽116米,8孔铁门,气势宏伟,壮丽可观。这里是引黄济津并灌溉鲁西平原大部分土地的引黄枢纽。当每天旱放水时,流量为600立方米/秒的黄河水,浊浪翻滚,奔腾咆哮地从闸口涌出,在阳光下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汹涌澎湃,气吞山河,蔚为壮观。 4.河底洞天

在黄河岸边有一座小山——位山,它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就在位山与对面的解山之间。

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跨越黄河的隧洞选择在这里,是因为位山与解山相距450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天然卡口。这里的河道水面宽度平时只有280米左右,向上或向下,河面宽度一般为500米到1000米之间。最为可贵的是两山之间有一马鞍形山梁,山梁宽度在100米左右,不但能满足同时并排三条隧洞通过700立方米每秒江水的需要,而且山梁基岩上面的淤积层厚度只有20多米,这就大大节省了工程投资。

5、姜楼镇邓庙汉画石墓

1998年11月上旬,由聊城市有关单位对邓庙汉画像石墓进行清理发掘。 该墓座北朝南,双墓室,属夫妻合葬墓,墓室前各有前堂,构成“前堂后寝”的建筑格局。前堂左右各有一耳室,南面各有一甬道,甬道南留有双扇门,并有封门石。夫妇二人共计十室,对称排列。全部用石178块,尚不包括铺地石在内。砌筑形式特殊,室顶全部为盝顶,室与室之间相通,用过梁承托盝顶。墓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是一座大型多室墓。

6、东阿净觉寺

东阿净觉寺位于东阿县刘集镇皋上村东北500米,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东阿县佛教协会驻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历经沧桑,后屡次修葺,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两代时期的建筑风格。目前,此寺为鲁西北地区尚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代建筑群。1999年4月19日,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金堤捉蝉

每当盛夏来临,新雨之后,金堤上杨柳依依,翠荫蔽日,一派盎然生机。尤其是此起彼伏的蝉鸣,不但撩逗人们的情思,还把一条绿色大堤带入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蝉的鸣叫,叫人联想到捉蝉的乐趣。 蝉,俗称“知了”,因为它会“金蝉脱壳”,当地人称它的幼虫为“神仙”、“知了猴”或者 “知了龟”。晋人郭璞在《蝉赞》中写道:“虫之清洁,可贵为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

清高脱俗的蝉,不但会唱一曲嘹亮的歌,它的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绿色食品。不是吗?每当人们将捉到的金蝉腌制油煎后,用鲜嫩的荷叶一包,那扑鼻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斯文扫地。因此,夏日的夜晚,乘凉捉蝉,变是人们的一大消遣活动。

每当月上柳梢头,人们相约来到金堤,手持电筒,树上树下,寻寻觅觅,稍有收获,便大呼小叫,金堤一片哗然。金堤的夏日是一个风光的夏日,金堤的夏夜,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夏夜,是一个收获的夏夜,是一个让人乐不思归的夏夜。因此,金堤捉蝉便成为黄河沿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8.河岸垂钓

在黄河岸边,有着十分发达的河流沟渠,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这些发达如织的河流沟渠,旱能灌溉,涝能排水,闲暇之时,绿柳拂岸,野花丛生,流水潺潺,鱼蟹遨游。给垂钓者带来无尽的乐趣,给旅行者带来惬意的遐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情画意,诱人忘情。 蛤蟆爬山

在黄河岸边的艾山东南坡上,有一块奇异的大石头攀附在崖壁上,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大蛤蟆一颠一颠地朝山上爬行。这就是当地人称之为“黄河泛舟观动石,一只蛤蟆爬峭壁”的黄河景观——蛤蟆爬山。 曹植公园

曹植公园位于东阿县城区中心,属于城市综合性生态园林公园,洛神湖贯穿整个曹植公园。曹植公园占地面积一千五百亩,其中的内有山水林园、奇花异木、亭台楼榭等。洛神湖占地面积四百五十亩,是近年人工开挖的湖泊,挖湖之土堆于湖畔形成土山,取名“小鱼山”,与曹植墓所在的鱼山相呼应。山势成龟型,临水而立,青松翠柏,杨柳依依。小鱼山脚下,一眼可以望到九曲桥、二十四桥、十七孔桥等。九曲桥和二十四桥紧紧的把河岸与鹤岛连接在一起。公园西门为古式建筑,东门、南门为石制大型牌坊,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曹植公园是以三国文化和东阿文化为主体的综合性公园,为狭长带状,依托东阿优美的自然环境,融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现代科学艺术的园艺理念,将公园划分为“一轴三带八园”。洛神湖水利风景区坐落在赵牛河流经的县城河段,距离黄河郭口引黄闸十公里。

每年,东阿县都利用黄河水更新湖水,洛神湖水利风景区是聊城市继“江北水城水利风景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千年龙槐

东阿广场南侧的千年龙槐,它虬枝苍苍,翠盖覆荫,老枝新叶,蕴涵着无限生机。这棵古槐据说原为唐代遗物,历千年而不衰。更为奇特的是,还在于在它的班驳的树身上隐隐约约地有一带角的龙首,形象逼真,令参观者赞叹不已。因此,人们相互传说,这棵古槐上住着两条龙,一条是红龙,一条是白龙,分别住在槐树的北枝与南枝上。因红龙脾气暴躁,缺乏人气,故而枯枝败叶;而白龙脾气温顺,人气旺盛,而枝繁叶茂。近年来,大槐树下又长了八棵新枝,预示着天地吉祥,国泰民安,兴旺发达。游人到此,都要拍照留念,图个吉利。

据东阿县志记载:此地在隋代时有一座古寺,寺内有奇槐一棵。如今寺已无迹可寻,龙槐却傲然屹立。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弯屈伸展达四五米,主干需二三人方能合抱,从远处看,整棵树好似一条巨龙卧在地上挺胸长啸,当地人称千年龙槐。 范坡险工泰山石

一处花园式险工将于2005年9月中旬在东阿黄河上整改完成。作为专项维修养护工程的范坡险工整改工程,坝面上矗立着一块巨型泰山石,三组共九个凉亭也已建成。

据悉,范坡险工长4200米,位于位山引黄闸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鱼山曹植墓(包括紧邻大堤的梵呗寺和正在建设中的鱼山生态农业区)之间。为打造“位山引黄——鱼山梵呗(曹植墓)——艾山卡口——黄河大桥”人文生态景观旅游线,东阿河务局突出示范工程和亮点工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深度挖掘黄河旅游资源,将险工景点建设与堤防沿线绿化美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整体工程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曹植墓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历经一千七百多年,古墓沧桑,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

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目前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碑额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

为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1981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翻修了隋碑楼。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对曹植墓进行维修,使濒于毁弃的曹植墓,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起了1.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隋碑楼,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碑

《曹植碑》,又名《陈思王曹子建庙碑》,《陈思王碑》,《曹子建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刊立,在山东东阿西八里鱼山祠内。碑字楷书,杂以篆隶俗体,二十二行,每行四十三字。此碑旧拓颇为罕见,佳者十七行“卅”字三竖稍损,十二行“独”、十行“惟王”、十九行“曜掌”等字均无残泐。

曹植墓碑文书体篆、隶、楷混杂并用,反映出书体演变的过程;证实隋朝为上承南北书风、下启唐代风范的过渡就后者来说,曹植墓碑文书体篆、隶、楷混杂并用,反映出书体演变的过程;证实隋朝为上承南北书风、下启唐代风范的过渡时期。 子建祠

在风光无限的曹植墓神道北侧,有一组仿汉魏风格的古建筑,十分醒目,这里就是人们凭吊、祭祀建安才子曹植的地方——子建祠。

子建祠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早年毁弃。现在的建筑为1996年恢复重建的。主要建筑包括大殿、东西厢房、小山门等。

由于曹植纪念馆(曹植墓区神道南侧)正在筹建中,子建祠暂时作为曹植纪念馆的馆舍,大殿内安放着汉白玉的曹植半身雕像,陈列着曹植墓1951年出土的部分随葬品,以及曹植生平简介、鱼山曹植墓景区规划、有关文献作品等。东西厢房内悬挂着部分现代名人凭吊、纪念曹植的书画。庄严肃穆,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中国阿胶博物馆

中国阿胶博物馆共分为十一个展厅,由古代和现代两部分内容组成。古代部分主要体现阿胶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化过程,力求以直观的视觉效果把古代东阿人的智慧展现于参观者面前;现代部分主要表现的是现代阿胶人创业的艰辛和辉煌成就,让参观者集中感受千年阿胶是如何为现代阿胶人所发扬光大并造福于民的。整个阿胶博物馆集中体现了 “融古今智慧,创健康人生”的构思,这也正是东阿阿胶集团的企业理念。 杨柳古渡

东阿县城东北的姚寨镇杨柳村,杨柳村历史上叫杨刘镇,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柳古渡”。

杨柳乃东阿古镇,曾为黄河重要渡口。黄河流经杨柳,乃属历史上的北流第二时期。历经魏、晋、隋、唐等朝代,近千年无大改道。顾官屯乡的黄河涯,陈集乡的任集(史称青冷口),姚寨镇的杨柳,都是当时著名的渡口。其河床痕迹,至今清晰可辨。

在东阿,和杨柳一样留着隆起的十字型青石板街的村子还有两个:一个是铜城,一个是高集的旦镇。旦镇是一个古老而原始的村镇,传说当年薛旦王镇守此地,故名旦王城。后改名为旦镇。距说旦王城每60年一显城,到时城墙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景面十分庄观! 青冢子遗址

杨柳在史前时期,即为人类的一个聚居点。镇西有青冢子遗址,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及游人,来此探索、观光。青冢子现为高达6米的土堆,呈灰褐色,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据考证,这片高地系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埋藏有丰富的文化遗物。从已发掘出的文物看,有黑陶杯、黑陶罐、灰陶鬲、红陶鬲、灰陶罐等。器物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弦纹及绳纹。边沿泥土中,也拣到不少石器和蚌器。据史学家断定,青冢子当为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故名。据测定,青冢子遗址应在公元前2800至前2300年间,系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现在,青冢子已列为聊城地区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第9篇:运城名胜古迹

运城名胜古迹:飞云楼—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在万荣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鲁班所造,为飞云楼—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在万荣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鲁班所造,为纯木质结构,楼中无一枚铁钉。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每当阳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遥见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云彩,缠绕楼顶,真有高耸人云、凌空欲飞之感。纯木质结构,楼中无一枚铁钉。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每当阳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遥见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云彩,缠绕楼顶,真有高耸人云、凌空欲飞之感。

推荐第10篇:名胜古迹对联

名胜古迹对联大全

岳坟前对:

千秋冤案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辨伪真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似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岳庙联:

遗迹镇栖霞洒泪重瞻新庙貌

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

颐和园知春堂联:

七宝栏杆千岁古

十洲烟景四时花

颐和园涵远堂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颐和园戴日腾愉联: 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

蓬莱依胜境结构灵光

颐和园澄爽斋联:

芝砌春光尘池夏气

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颐和园宜芸馆联:

绕阶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云南黑龙潭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云南五华书院联(尹楚珍书):

鱼跃龙飞活泼泼地

日华云烂乱漫漫天

近华浦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

欲上高楼且泊舟

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晋祠“别一洞天”联:

石磴登云原有路

洞门迎旭别开天

晋祠圣母殿联:

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

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

晋祠圣母殿联:

沛泽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

剪圭分参野千年桐荫普黎甿

晋祠圣母殿联: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冽冽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济南趵突泉二联: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空洞洞天、作飞飞响

活泼泼地、故源源来

济南历下亭二联:

有鹤松皆古

无花地亦香

有亭翼然,纤尘不染。

高山仰止,清光大来。

西湖冷泉亭飞来峰对(俞曲园撰):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西湖白公祠对(阮芸台集李白句):

但是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西湖平湖秋月联 :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西湖天下景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西湖楼外楼联: 屈醒陶醉随斟酌

春韭秋绿入品题

青田石门洞联:

似洞非洞造成仙洞

无门有门是为佛门

浙江贡院联(阮文达撰):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灵隐寺天王殿联: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秦某题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平湖秋月耿(骆成骧撰):

穿牖而来夏晶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邮前山明月后山山

平凉六盘山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居秦关百二重

潼关城楼联: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马嵬坡联(毕秋帆题):

莺花尚恋霓裳影

环佩空归月夜魂

马嵬坡联(毕秋帆题):

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氏

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兰州五泉山联(梁章巨题):

佛地本无边看排闼层层紫塞千峰平槛立

清泉不能浊笑出山滚滚黄河九曲抱城来

中岳嵩山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 华 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氵厘)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三贤祠联(李白、杜甫、高适): 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普陀普济寺联(苏曼殊书):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武汉晴川阁联: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尊却喜青山排闼至

川原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武汉黄鹤楼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太白亭联(仙枣亭):

宛然海上三山貌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枣实

犹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与君笛里听梅花

太白楼联: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太原晋祠难老泉亭前联: 昼夜不舍

天地同流

滕王阁联(李春园题):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滕王阁联: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上海豫园明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豫园点春堂联:

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日郎风清

苏州狮子林门联:

吴会名园此第一

云林画本旧无双

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网师园联:

雨雨风风暖圾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扬州蜀冈鉴真纪念堂内联: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扬州水明楼联:

盈手水光寒不湿

入帘花气梦难忘

扬州迎月楼联(赵子昂):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扬州濯清堂联:

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叶莲花七里香

扬州乐善庵联: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

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南京太平天国龙凤殿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南岳衡山南天门对联: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南京明中山王故邸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山西解州关帝庙春秋楼内联:

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

赤面青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山西永济首阳二仙庙联:

竟开宇宙争端薇蕨馨香惭对墨胎义士

阅尽苍桑变局河山带砺难比雷首佳城

山西芮城永乐镇门楼砖联: 楼傍三秦看岳色苍苍久矣扩开眼界

地邻九曲听河声浩浩诚哉荡涤胸襟

山西永乐镇“峨眉„扌赞‟秀”联 :

化日同游永乐还微普开乐

桃花满径玉溪疑是武陵溪

山西应县木塔对联:

拔地攀天四面云山拱一柱

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层霄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楹联:

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山东泰山壶天阁联(廷璐题):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山东济南大明湖二联:

地占百湾多是水

楼无一面不当山

舟行着色屏风里

人在回文锦字中

山海关姜女庙联 :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题济南大明湖(刘金门题):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泰山岱庙联:

揽月居然凌上界

揌云便要洒齐州

四川桂湖联:

风月无边遥望秦川八百里

江山如画古称天府第一湖

三苏祠楹联(苏洵、苏轼、苏辙):

宦迹渺难寻只恃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邛崃卓文君井联: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寻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

天涯知己本难逢最堪怜录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

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武侯祠联(赵藩书):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沈葆桢题杜甫草堂联: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于立群补书顾复初题草堂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望江楼门联:

一水绕当门滚滚浪分岷岭雪

双扉开对廓熙熙人乐锦楼春

薛涛井联:

古井平涵修竹影

新诗快马浣花笺

薛涛井联(武介康题):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第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祠堂

濯锦楼联(顾复初题):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丝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望江楼楹联: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

蜀山川钟灵毓秀

临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

川俊杰播美扬修

台湾彰化县秀水乡乌面将军庙联: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

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台湾彰化县八堡川林先生庙联:

八谷无恙万民欢稼穑

堡垒永存千载念先生

文天祥祠对联: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禹王庙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北京故宫楹联:

龙游凤舞中天瑞

风和日朗大地春

北京中南海静谷楹联:

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

清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

北京中南海跨桥联:

玉宇琼楼天上下

方壶园峤水中央

北京颐和园邪颐乐殿联:

珠玉九天元音谐乐律

笙簧六籍太室饫镆觞

趵突泉联(石琢堂书):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碧波寺联(僧契盈题):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百一峰阁联(梁章矩题):

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

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

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沧浪亭联(梁章矩集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

近水遥山皆有情(苏子美)

春秋楼大门楹联:

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春秋楼上对:

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

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成都望江楼大门对联:

此女校书旧日枇杷门巷

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园

崇丽阁长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

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

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

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

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

曲槛回廊、消受得清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

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滇池太华寺联:

一幅湖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对俞曲园联(左宗棠撰):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长沙三闾大夫祠(屈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孤山放鹤亭联(林则徐题):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梅花转不孤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天,目空今古?

五百里故侯安在,愧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关天培庙联(林则徐):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壇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河北省通州河楼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云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河南南阳城楼联:

真人白水生文叔

名士青山卧武侯 湖南岳阳楼联:

(一)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二)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湖北石首秀林山刘备与孙夫人合祠联:

锦绣江山半壁雄人敌吴魏

风云儿女千秋佳话掩甘糜 海州云台山寺联(常建极书):

世外凭临一面峰峦三面海

云中结构二分人力几分天 华山玉泉院联(严长明题):

三峰三霄通宝掌千秋留藓迹

一岳一石作金天万里矗莲花 杭州西冷印社后门石坊联:

高风振千古

印学话西泠

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杭州飞来峰联:

飞峰一动不如一静

念佛求人不如求已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集东坡名):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杭州西湖三雅园联:

有山皆图画

无水无文章 黄山玉屏楼联: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离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虎丘花神庙联: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下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 虎丘三笑亭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江西庐山天池联:

天上有池能作雨

人间无地不逢年 江西百花洲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浮影日悠悠

江阴南阳歧徐霞客故居联: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阳 刘备陵联: 一抔土尚巍然问它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昆明龙门对:

仰笑宛离天尺五

凭临恰在水中央 昆明大观楼联:

千秋怀抱三杯酒

万里云上一水楼 昆明海心亭联: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泰山楼:

一日无心出

群山不敢高 泰山雨花院: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泰山南天门: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第11篇:昌黎名胜古迹

昌黎名胜古迹

昌黎名胜古迹

昌黎黄金海岸位于河北省昌黎县东南面的渤海岸边,海岸线全长52.1公里,具有沙细,滩软,水清,潮平的特点,是进行海水浴、阳光浴、沙浴、森林浴、空气浴的理想地点。

黄金海岸最吸引人的运动就是滑沙了,你可先乘坐索道缆车直达沙顶,沿途只见一道道沙山连绵不断,风光独特,坐在竹木制成的滑沙板上,从几十米高的沙山上呼啸而下,速度也越来越快,冲到平地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还会继续向前滑出几十米远,感觉既新鲜刺激又安全可靠。滑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沙山滑向谷底,另一种则滑向大海。

除滑沙外,黄金海岸还设有热气球、旅游直升飞机、降落伞、乘快艇游海上世界等游乐项目,既可在浅海中游弋,又可在高空中翱翔,别有一番情趣。

本区海滨因受风、潮汐、海流及河流的作用,形成一条长30公里,宽4公里的沙带和沿海数道沙堤以及泻海等沿海沉积地貌。海滨沿线内侧有一道宽800米的人工林带,其中生长着成片的野生植被,林间有一连绵不断,高20 – 40米的沙丘,这不仅在中国罕见,世界亦少见,对研究海陆变迁、海洋动力作用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适宜的气候条件,奇特的沙丘地貌和广阔的沙质海滩,也是旅游和避暑的胜地。

距北戴河海滨较近的黄金海岸,风光独特、迷人,具有与北戴河海滨迥然不同的神韵。

黄金海岸,是与北戴河海滨同属秦皇岛市管辖的昌黎县海滨风景区的美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偶然发现这片沉睡千载的旅游**地时,一再惊呼这里是中国的―黄金海岸‖,堪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著名海滨——黄金海岸媲美,于是这里就有了―黄金海岸‖这一美称。

昌黎黄金海岸有52公里长的海岸线,距著名的避暑胜地北戴河仅15公里,但与北戴河不同的是,这里几乎无石可言,却有着只有在戈壁滩和黄海故道才能领略的沙漠风光。沿着海岸连绵起伏的一道道新月形沙丘,蜿蜒成一条长达上百里的―金龙‖,处处金光闪闪,令人赏心悦目。紧傍这―金龙‖的是由近8万亩防风固沙的林木组成的林带,黄绿交织,把蔚蓝的大海映衬得扑朔迷离,金碧辉煌。

黄金海岸的沙丘、沙堤、泻湖、林带等海洋自然景观和海区生态环境举世罕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1990年9月30日,国家将昌黎黄金海岸列为中国首批五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昌黎黄金海岸由黄沙、绿林、碧海、蓝天构成的奇特景观。有机会去北戴河海滨一游的人,不妨顺路去一趟昌黎黄金海岸。领略了这里的奇特的融大海与大漠风光于一体的迷人景色,你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一定会感到不虚此行。

黄金海岸周边著名旅游景点

1、碣石山访古览胜--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中,一代枭雄曹操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千古绝唱。

2、翡翠岛生态旅游--素有―京东大沙漠‖之称,中国独有的天然海洋沙漠和滑沙胜地,畅想滑沙、沙浴、沙雕等精彩活动。

3、七里海--―华北第一大泻湖‖,巨型金龙蜿蜒横卧奇景,蔚为壮观。

4、葡萄沟自然观光--带有浓郁的奥地利风情和欧洲葡萄酒文化色彩的朗格斯酒庄,是―中华第一绿色人文酒庄‖,田氏长城、华夏长城等酿酒企业群星璀璨,近4万亩酿酒葡萄园林与之交相辉映。

5、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国家[4A]级景区,尽情享受戏沙滑草、卡丁赛车等精彩刺激的娱乐项目。

6、中华荷园--江南古典建筑,满溢水乡风情,是中国著名的弘扬中华荷文化的主题生态公园。

7、中国熏衣草之乡--温和湿润的绝佳气候条件,四季宜人的充沛阳光,成就了中国熏衣草之乡的先天优势。

8、千年古刹--水岩寺,位于碣石山景区的宝峰台上,又名―宝峰寺‖。水岩寺一带峰峦环绕,景色秀美,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桃杏如火,樱花似雪,梨枝银白,种种野花开得五彩缤纷,伴着淙淙泉水,游览古寺,畅话春意,颇令人赏心悦目。

河北昌黎碣石山

昌黎碣石山湖光山色 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有关碣石出处有两说:一说在河北昌黎,一说在辽宁兴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庙(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内)附近的孟姜女坟发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证实这里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史料: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经专家鉴定炎秦汉时期的建筑遗物。从而推断出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在仙台顶筑有汉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今朝阳)回军途中,东临碣石。写下流千古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儋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辛甚事哉,歌以咏志。‖唐太宗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曾几次临观沧海至碣石,并多有诗篇与群臣唱和。

碣石山风景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刹―水岩寺‖。悬崖峭壁上现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映入眼帘。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乡‖美称的昌黎县城北,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其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突起于靠近昌黎县城的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楬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北接燕山高峰大岭的碣石山,正因主峰如此峭拔挺峻,特征明显,又紧临大海,从远古时即被古人择为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载入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因此,碣石山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岳之外,曾被称为―神岳‖。据史书记载,秦、汉时,秦始皇、汉武帝先后特意到碣石山祭祀求仙。东汉建安 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东征归来,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并作《步出夏门行》(即《碣石篇》),碣石山遂以观海胜地著称。此后,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等均来此登高望海,文成帝并―改碣石山为乐游山‖。

碣石山古峭奇异,景色壮丽,名胜古迹很多,前人列有十景,其中以―碣石观海‖为最奇绝壮观。登上海拔近700米(695米)、距海也就30余里的仙台顶,立足其上俯瞰大海,可把从滦河口到秦皇岛港,乃至山海关与老龙头之间的宽阔海面尽收眼底,饱尝―碣石观海‖的万千风光。―东峰耸翠 ‖为碣石山十景之一。

东五峰山,形如笔架,迤逦清秀,直插云天。山上怪石巉岩,景色佳丽。碣石山中的又一绝美去处为与仙台顶毗连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其地五峰高耸,山峰形状各异,环列如屏,山上青松如画,怪石嵯峨。在此峰平斗峰半山腰有一平台,这里有一座为祭祀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而修筑的韩文公祠,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异常青睐此地,生前曾多次到这座古祠游览、山居,在此吟诗作文,著书立说。他在《游碣石山杂记》中,曾用―惊为天外桃源‖之语来赞美碣石山。 时至今日,碣石山依然古峭喜人,仙台顶麓的水岩寺、五峰山韩文公祠和昌黎县城的源影寺塔等均修复一新。―神岳‖碣石,山清水秀,有着奇特的亘古通今之魅力,堪称北国不可不游之胜地.

翡翠岛景点概况

翡翠岛位于昌黎县黄金海岸南部,是一座由黄色细沙和绿色植被相间构成的半岛,岛上沙山连绵起伏,陡缓交错。最高处达44米,方圆七平方公里,素有―京东大沙漠‖之称。由于这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海洋大漠风光。5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沙漠追匪记》便是在这里拍摄的。连绵起伏的沙丘与碧海、蓝天、绿林共同构成一幅罕见的海洋沙漠景观。翡翠岛上绿树葱郁,浓荫覆盖,恰似一块镶嵌在湖边的翡翠。从40米高的沙山顶端乘滑板飞驰而下,直面扑向大海,可同时领略滑沙、滑水、游泳三种乐趣。岛上环境优雅,景色怡人,景区附近栖息了几乎全国1/3以上的鸟类,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就有68种之多,您定会欣赏到栖息在此处的 ―世界珍禽‖黑嘴鸥。被动物分类学家誉为―活化石‖的文昌鱼,在浅海15米等深线附近密度达到1035尾/平方米,想想能够与这些―活化石‖同在一个区域游泳,这不能不使你感到震撼。翡翠岛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非常适合从事科普、旅游、休养活动。翡翠岛是一个宝岛,是黄金海岸的一颗明珠。

“翡翠岛”的来历

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专家们来这里考察,他们从飞机上俯瞰的时候,觉得这里绿树葱茂,浓荫覆盖。恰似块翡翠镶嵌在金沙滩上,―翡翠岛‖就由此得名。西边海域为七里海,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泻湖.

相传七里海在很早以前是一个封闭的湖泊,并未与渤海相连,湖里长满了菱角和芦苇,周围有很多居民生息繁衍,湖里有一条恶龙,对这块风水宝地垂涎很久,总想占为已有。有一天晚上,它突然兴风作浪,七里海的水顺时猛涨,把附近的民房很快就冲塌了。百姓四处逃难,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叫阿新的小伙子勇敢的站了出来,他凭借着自己高强的武艺打败了恶龙,最后自己又变成了一条独角龙,用自己的角奋力挖开了一条渤和七里海的通道。大水退下去了,百姓得救了,而这位勇敢的小伙子却累死在沙滩上,当地居民为了纪念这位叫阿新的小伙子,就把他挖开的海口命名为―新开口‖。

这就是―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故事,在来翡翠岛的路上也会看到在七里海东侧,那里停泊着很多渔船。目前,它已经发展成为国家二级渔港。翡翠岛的独特之处,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借得江南绿叶装点半岛翡翠;移来塞北黄沙成就大漠风光‖。

昌黎县葡萄沟

藏匿在昌黎城北碣石山深处、充分体现大自然的神美馈赠的北国胜境--昌黎葡萄沟,已经成为昌黎县和秦皇岛市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的一个新的亮丽的王牌。

多年来,人们一提起―葡萄沟‖,就想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其实,在―中国葡萄之乡:昌黎,也有一个比新疆的葡萄沟毫不逊色的―葡萄沟‖,这就是坐落在昌黎著名的葡萄产区凤凰山一带的十里铺乡西山场村所在地。

西山场村,在昌黎县城西北7.2公里处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背后的一道谷峪里。由于相隔几层屏障似的奇险峰峦,从昌黎县城去西山场一带,必须绕道昌卢公路线上的十八里碑。在十八里碑,昌黎城西由葡萄秧架组成的绵延不断的绿色葡萄长龙,向北顺着一条源自大山深处的沙河,拐向素有―凤翥祥峦‖;美称的凤凰山;穿过凤凰山口,群山不再挤挤轧轧,豁然开朗,让出一个景色壮观的山间盆地。盆地里依山傍水,散落着三四个小山村,西山场为最里边的一个,居盆地东北部的一道主要深谷的探出部位。沙河从那道深谷流出,西山场人世代依显得极狭迫的河岸而居,被迫利用房前屋后、村里村外一切可见缝插针的地方栽植葡萄秧苗,在无意中形成了一条长达七八里的葡萄长廊。西山场村依一条不算宽,也不算太窄的山路而建,由于路两旁植满葡萄秧,小路被葡萄秧架遮成一道天篷。那小路上面,葡萄一穗挨一穗,几乎伸手可摘,张嘴可吃。路两旁的葡萄秧根部,不是深深扎在乱石滚滚的沙河侧畔勉强能挤出的土窝窝里,就是植于山脚勉强可以开垦的窄窄条田上。令人惊奇的是,不少葡萄秧的根极粗,斑斑驳驳的,一看就知长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一株最粗的,四周伸出了五六个葡萄秧藤,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形葡萄秧架,真不知是否为西山场,甚至是昌黎县境内的―葡萄王‖。

西山场村以栽植玫瑰香、龙眼等鲜食葡萄为主。由于当地在夏秋季节昼夜温差大,沙土性强,用以灌溉的山泉水极佳,出产的葡萄分外甘甜可口,并有着独特的清香味儿,多年来在昌黎果乡极有口碑。但只因交通不便,山外人极少前往。也许正因如此,在抗日战争后期,地理位置比较隐蔽的西山场村,成了碣石山区有名的―堡垒村‖,八路军冀东军区和滦东军分区的报社电台都曾在这里隐蔽过好长一段时间,滦东军分区首长也曾多次来过这里,抗战胜利后带领滦东子弟兵率先出关闯进沈阳的老红军曾克林将军的新婚洞房,也是在这里的焦家山―堡垒户‖设立的。

―葡萄沟‖的美名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传开的。当时,到昌黎县挂职担任副县长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姚文权,一见到西山场的―葡萄沟‖,当即惊呼这是祖国北方沿海地区难觅难寻的―葡萄沟‖,其景其情丝毫也不亚于新疆的葡萄沟。至此,西山场人才恍然大悟,身在葡萄沟,却长期不识―葡萄沟‖难能可贵的生态旅游观光价值,―葡萄沟‖的美名不翼而飞,引来了八方游客,从1992年起,每到葡萄挂满枝头的季节,―葡萄沟‖就成了中外游人麇集之地;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葡萄沟‖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游客已经多达四五万人。

葡萄沟所在的山场周围,为碣石山中的名胜古迹又一荟萃之地。由十八里碑转行西山场村必经的凤凰山,是古碣石十景中有名的―凤翥祥峦‖;而在古碣石十景中排列第二位的―天柱凌云‖―小碣石‖天桥柱,就在葡萄沟东面的山崖高处,西山场村有葡萄秧架通向那里;碣石山中有名的古景―井峪松风‖井峪的峡谷入口,就在西山场村东一道涧流与沙河交汇处。更可称奇的是,井峪是葡萄沟中的―葡萄沟‖,村民在沟中的乱石滚滚的涧流两侧,植有不少葡萄秧架,令其遮盖的河谷有二三华里长。此外,聪慧、精明的西山场人,还利用深谷中的截流,在井峪侧畔的坡岭上栽植葡萄秧,形成了一道别致的―云中葡萄‖之景。

如今,昌黎葡萄沟景区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建成由十八里碑通往西山场村的3.3公里水泥公路,辟有一个大型停车场,立有景区风光示意图,镌有―葡萄沟‖等点景摩崖刻石,设立了一些农户饭店、旅馆。目前,葡萄沟的开发规划已经拟定,正在抓紧组织实施,力争三五年内把北国胜境--昌黎葡萄沟,建设成一个集生态游、名胜游、探险游和农家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新兴旅游观光胜地。

河北名胜古迹对联大全

1.国防要隘呼天堑

寰宇称雄是此关 山海关,在秦皇岛东北15公里

2.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为山海关东城门。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古都

3.千古无义夸节义

一身有死守纲常 乾隆题山海关孟姜女庙

第12篇:临清名胜古迹

临清名胜古迹

古临清之八景

【土山晚眺】土山即龙山,位于临清城南运河东岸,为鲁西北平原上最高的人造土山。解放初期,龙山辟为“龙山公园”。近年来,在山上建起了卧龙亭、望岳亭,并广植树木花草,修筑游山小道。龙山现已辟为龙山森林公园。如今,山上山下郁郁葱葱、柳舞竹摇、鸟语花香;傍晚,红霞满天、运河如带;入夜,俯瞰全城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如诗如画。龙山虽小,但不失为人们游览小憩的幽雅去处。

【凤岭钟英】凤凰岭位于临清市城区内。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因其美景而多次驻跸漫步、题榜作联,故名凤凰岭,并以“凤岭钟英”而列入临清八景之一。它绵延数里,被京杭大运河所缠绕。南侧碑林内,有乾隆御碑、仇志海作高元钧铜像、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故里碑等上百通。这里,“绕堤尽是苍烟护,幽事曲榭碧水环”,景致秀丽。凤凰岭在现在的大众公园内

【东郊古松】东郊陈坟村北,有1株古树松柏,为明永乐年间所植,因叶状有竹篾、米粒、喇叭、针、剌5样,故俗称“五样松”。此桧柏高16米,树围2米,树干中腰凸结叠出,树冠绿荫如伞,其枝曲弯蜿伸,似虬龙腾旋。每年春来,枝吐青翠,叶摇婆娑,姿态万千,游人纷至,凭栏观赏。

【南林双桧】原在临清城西南的清凉寺中,传说的汉代时种植,现已不存。

【津楼夜雨】启秀津启秀楼,俗名古楼,在故城东水门内启秀津上。原有魁星阁,与舍利塔遥遥相峙,称为胜景。 【塔岸闻钟】这里说的塔即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临清市城北三里许卫运河套内,卫运河东岸,有着380余年历史,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舍利宝塔被收入国家文物总局编纂的《中国名胜辞典》。

【官桥晓月】古官桥为连接冀鲁两两省的交通要道,会通桥,建于明弘治年间,已改建为现在的先锋桥。

【鳌矶凝秀】鳌矶即鳌头矶,鳌头矶座落在市中区会通河分叉处,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象其尾。鳌头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公园 在有记载的历史上,黄河主流自然改道曾有四次流经临清,主要支流有三次流经临清,黄河既给这里留下了膏胰的沃土,也带来了无穷水患,因此治黄的历史也源源流长。现在还遗存的如秦汉古堤、宋建的陈公堤、郭堤、上堤、下堤、御河西堤等便是明证。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临清市政府2002年在郭堤建造了“郭堤黄河公园”。此公园为秦时驰道所经处。 皇砖史话

打开临清市地图,随处可见与砖、窑有关的地名,如张窑、窑口、窑地头、陈窑、东窑、西窑、唐窑等不胜枚举,它见证的是临清皇砖的辉煌历史。

临清河畏张庄窑址群: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明代工部营缮分司遗址

临清砖又称“贡砖”,明清两朝修建北京故宫、明十三陵和清东陵、西陵用砖绝大部分是临清砖。当时临清砖窑属官办,称“皇窑”,明代曾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烧。临清明代工部营缮分司(又称工部厂),设侍郎、郎中或员外郎主事,每年征砖百万块,清顺治18年方撤裁。明工部营缮分司的旧址在清代乾隆年间改建为考棚,用于接待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今有考棚街,清光绪末年停止科举制度,考棚随之停办。明工部营缮分司旧址在今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

月经桥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由商人邵以枢捐资修建,月经桥上树石,题曰“月经桥”。1929年曾重修,因当时是禽鸟市,故又名“鸽子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清真寺

清真寺,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临清俗称“礼拜寺”。

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歇马厅

歇马厅地处临清市东郊古运河岸边。歇马厅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乃传说中的泰山神碧霞元君乘马巡驻跸之所。 张自忠纪念馆

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祖籍临清唐元村,1891年生人。自1914年投笔从戎之日起,张将军便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奉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临清市初步建成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并开馆预展,将其作为进行中华民族爱国优良传统思想教育的基地。该馆位于临清大众公园南门以西呈四合院布局,气氛庄重,史料取材翔实,介绍简明,现有题词碑刻40块,事迹展览图片200幅。 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在鳌头矶南300米处大运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延存至今已有57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的一处钞关旧址。解放后60年代初期,此处一直为临清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季羡林先生资料馆

著名学者祖籍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官庄,生于1911年。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德艺双馨,享誉中外。季羡林先生是临清人民的骄傲,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临清市初步建成季羡林先生资料馆并开馆展览。该馆坐落于临清大众公园南门以东二十米处,馆内用近200张图片附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了季先生求学生涯等资料,分童年时代、求学时期、学术生涯、故土情深等几部分,馆藏季先生部分著作和手稿。该馆位于临清市区西南部,距临清宾馆0.5公里处,乘公交车可达。 临清与金瓶梅

临清与《金瓶梅》说起临清,不能不说古典名著《金瓶梅》,不看《金瓶梅》也无法想象历史上的临清曾经有过怎样的繁华与富庶。临清与《金瓶梅》,“斩不断、理还乱”,奇书盛地,珠联壁合,共同演义了一段佳话

第13篇:单县名胜古迹

游览单县名胜古迹——朱家大院

正月十五,单县三元广场游人如织。作为三元广场景点之一的朱家大院备受游客亲睐。

三元广场为单县县委旧址。去年,单县县委机关搬迁至新城区,隐身“深闺”半个多世纪的朱家大院“旧容重现”。

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中末期,历经近10代人的改建、扩建、修缮。鼎盛时期,大院分成诸多院落,有楼房、平房200多间。抗战时期,日寇进入单县城,朱氏族人逃亡南方,部分房子被拆被烧,解放后仅存东西相邻的两院。

1949年,朱家大院为平原省湖西区单县县委、政府办公地点。“*”时期,楼院造型较为精美的狻猊、斗牛、獬豸、狎鱼等石雕、砖雕被拆除损坏。西院正楼两层五间,中三间有廊,青磨砖、合瓦、木柱、石基,檐下有额坊、雀替、垫板;东、西厢楼三间两层,结构对称。东院正楼两层三间,磨砖、合瓦,廊檐设在上层,木柱、石础上,也建有东、西两层三间厢楼。

据记载,朱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东蝴蝶厅,有蝴蝶、花、鸟等雕刻,立有盘龙石柱,内有书画、古玩等。书楼内藏有经、史、子、集等万余卷,特设供人阅读的房间和桌椅等。在院楼群内设有朱家祠堂,供奉朱家先祖牌位,一世一排,男左女右,最高位为六世祖正俗爷,其次是五世士廉、四世允谦。大院四周是马圈和粮仓,东北角建有斜门,是佃户驱马驾车交粮的必经之路。

朱家是清代单县第一大富族,号称“出城百里,车不轧异姓地,鞋不沾他家泥”,其豪宅占据当时县城面积的五分之一。朱家在城外有朱高庄、朱老家、朱寨、朱楼等十几个“下庄子”。

清朝朱洪黻一代,历时三年,在城南门黄隅首修建了100余间豪宅。倘若所有豪宅保存至今,可与山西乔家大院媲美。

目前,朱家大院是三元广场的主要景点,与湖西革命会议厅改建成的平原省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单县历史名人文化墙相映成辉。单县结合研究成果、史料,对楼院及设施进行复古还原。修缮一新的朱家大院变身为单县民俗博物馆,陈列了从民间征集的数百件史料和实物。

朱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与遗存的朱家牌坊、复建的文昌阁、古城门楼等将成为单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瑰宝。

第14篇:新密名胜古迹

新密名胜古迹

1、伏羲山飞龙峡

郑州伏羲山飛龍峡景区成立于2003年7日,总投资250万元,现有职工人数12人,景区门票价格30元/人,飛龍峡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南58公里伏羲山山区,北接荥阳,西邻巩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飛龍峡景区总规划面积为5.3平方公里融山水与人文一体。整条线路以“龍为主线,以伏羲文化和红石大峡谷体验为特色,景色优美,文化深厚。飞龙峡大峡谷蜿蜒曲折,怪石嶙峋。全长5公里,谷深200-300米.终年流水不断,飞瀑,跌水,深潭,溪流姿态万千,声如弦乐;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黄龙潭”“黄龙瀑“立龙锅潭”“飛龍瀑”“八分潭,青龙瀑”“黑龙潭”“卧龙洞”“九龙锅潭”“九龙瀑”“逍遥瀑”,龙潭瀑影,纵横期间,犹如众仙聚会群龙戏水。谷上有“活植物化石”之称的“万年栎树王”历经沧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独木成林,堪称“一绝”。其它景点包括“卧龙台,快活林,酸枣林,望乡台,金蝉观月,神龟探海,……

2、新密超化寺

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寺门匾额书“超化古寺,名刹十五”,时为全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隋朝全国寺院中,该寺名列十五。唐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寺内僧侣达2000余人。中宗复位后,分寺治理。后衰败。宋、元时名声又起,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明、清曾几经修葺,1920年和1930年曾遭两次大火灾。化寺是因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释迦牟尼在传道途中病逝于超化街,而后他的大弟子将其火化,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超化寺中.超化寺原分上、中、下3个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内,以下寺为最大。上寺现存房舍3所,为硬山式灰瓦顶;中寺房屋全毁;下寺又名规划中的超化寺“金钟寺”,坐北朝南,现有房舍20所。前有山门,为硬山顶。“超化古寺”、“名刹十五”8个砖刻大字分别镶嵌在二道门前后横额上。与二门相对的是佛陀大殿,大殿宽16米、深12米、高10米;檐……

3、新密神仙洞

神仙洞森林公园位于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入口(杨岗北5公里),与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毗邻(相距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浮戏山三大旅游景区之一。景区由神仙洞、杏花村、桃花园、红石林等组成,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是省会郑州的“后花园”。神仙洞区内沟壑纵横,林木修茂,环境清幽,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洞内曲径通幽,钟乳石造型奇特,溶洞穿越海拔850米的双乳峰与斗龙沟峡谷相连,长长的地下通道成为森林公园一道独具魅力的奇观。杏花村十万余株野生杏树,分布密集,规模为国内罕见,杏花盛开时节,漫山遍野似银妆素裹.一片迷人景象.已成为众多摄影家创作采风的基地。这里峡谷深穹,峰峦峻秀,奇石、异木争艳,烟霞妖绕山间。从晋代诗人陶渊明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神仙洞森森公园不知留下多少先人的足迹。景区以神仙洞溶洞为主体,由“斗龙沟”、“鬼谷”、“鸡山”三大中心区域组成。长达近5000米的神仙洞是我国北方地区规……

4、黄帝宫

黄帝宫,又名云岩宫,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35公里处,新密东南刘寨乡境内。曾是轩辕黄帝建宫筑殿、练兵讲武、研创八阵图的地方。相传黄帝初战蚩尤失利后,退居此地,潜心养志。用风后、力牧为相,研兵习武,整饬兵马,至今还有养马庄、仓五村、拜将台、宫殿、轩辕门、讲武门等古建筑遗迹。黄帝宫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天下第一宫”、八阵兵法研创地。这里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自古流传着许多传奇的故事和动听的歌谣:“南京到北京,不如云岩宫。三柏二石一所庙,王母娘娘坐空中。石头缝里长柏树,老龙叫唤不绝声。黄帝风后研八阵,云岩立宫聚群英。”黄帝宫位于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环境幽雅。人祖轩辕洞内,黄帝与风后的塑像神态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谈古论今,议安天下。讲武场、祖师殿、议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大殿四周,使整个殿宇错落有致,层次格外分明。黄帝宫前,是一水明镜,云霞留影在水溪,柳绿珠映,鸟飞莺鸣,倒影浮……

5、新砦遗址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南临洧水,东部是洧水故道,西部和北部为开阔的平原,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1979年3~4月、1999年、2000年对该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2002年~2005年10月,又继续对新砦遗址进行了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的遗址。整座城址均掩埋在地表以下,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南以洧水河为自然屏障,现存东、北、西三面城墙及贴近城墙下部的护城河。东墙南北残长160米,深4米;北墙东西长924米,深5~6米;西墙南北长470米,深2.5米。北墙以外220米有一条人工与自然冲沟相结合而成的壕沟,为外壕,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6~14米,深3~4米。城址的西南部地势较高设有内壕,现存西、北和东三面内壕。北内壕东西长……

6、新密郑氏祠堂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曲粱乡郑伯岭上,具茨、大隗二山屏其前,梅、泰二山环其后,溱、洧水围绕左右,港台及新加坡郑氏后裔为纪念郑庄公多次到新密拜祖。祠堂内郑姓起源问题,郑姓起源于陈宋之间,真正祖根郑桓公原来是姬姓,以后韩灭郑,郑人改为郑姓,真正祖根。专家认为,新密就是郑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现在保存完好的郑庄公墓、郑昭公墓、古郑国城墙和大量古郑国文化遗址就是一项很好的例证。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生于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薨,在位43年。他励精图治,平息内乱,开创了郑国的鼎盛时期,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因此,以他的声望,后人把他所葬的高地称为郑伯岭,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正确地说来,今天郑伯岭这一带的行政名称是位于新密市东南35公里的曲梁乡王岗村,郑庄公的墓就在王岗村东不远的田地里。记事碑当我们把想象再向方圆之外扩展,具茨、大隗二山屏其前,梅、泰二山环其后,溱、洧二水环绕左右,它们在不远处汇合,成为双……

7、尖山风景名胜区

尖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郑州西南35公里的新密市西北尖山乡境内,溱洧流域古老而神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景区由神仙洞森林公园、凤凰山、飞龙峡、桃花源等组成。山间云海神仙洞在尖山乡东,又称“仙宇灵源”,传说是神仙广成子的居所,包括洞、斗龙沟、鬼谷、桃花园、红石林等,面积21平方公里。洞深5000米,与双乳峰和龙沟相连,洞内钟乳、石笋造化成神话人物和宫阁台榭,十分逼真。洞内石柱如玉,两壁石佛,暗河密布,叹为观止。洞外林木葱郁,群山倒映在仙女湖中,还有郑韩长城、神秘鬼谷、天门池、千年古槐、古塞堡群、石窟造像和石器时代遗址,自然人文争艳,多名人足迹。飞龙峡在洞西10公里处,奇峰怪岩,龙溪贯流,曲折幽深,生态自然。凤凰山森林公园在洞南5公里,风光旖旎,森林密布,有千年古刹香峪寺。区南的桃花源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情景相似。杏花漫山每年3月,漫山遍野的杏花繁花似锦,许多百年的老杏树开满洁白的花朵……[

8、轩辕黄帝讲武楼

轩辕黄帝讲武楼风景区位于新密市南苟堂镇范堂沟村南的具茨山上,海拔735米,东接大隗山,西邻大鸿山。该山是由山石组成象“楼状”的山峰。山奇石怪山谷林茂谷幽,传说、古迹丰富,自然风光幽美。书简雕塑此景有瀑布似帘,洞中遍布石钟乳和状似的石床、石桌、石凳的广成子洞;有状仙石柱的巨石,黄帝拴马石,有洞深景幽凉风习习的黄帝避暑洞;有王莽隐身的莽隐洞;有黄帝屯兵的轩辕寨,有黄帝女儿梳妆楼;有刘秀屯兵开凿的刘秀泉;有仍存三尊玉佛的讲武楼寺遗迹,有《水经注》所记载的异水之源玉女池等遗址和优美的传说。百家姓石碑风景区位于具茨山中部,大隗山与大鸿山之间,面积可达3.6平方公里,可和与黄帝文化有关的始祖山风后顶,大隗山、大鸿山、讲武山形成黄帝旅游风景成一线,和新密至新郑公路7公里。范堂沟村公路可达山下。现保存完整,尚未被开发。讲武楼山上群众自发捐资建有以黄帝庙为主的一组建筑。

9、香峪寺

香峪寺天然景区位于尖山下寺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岳形风景区。景内一条长达8.6公里的大峡谷(又称情人谷),横空出世、壮观无比,上游至下游依次有唐宋时期修建的上、中、下三个香峪寺庙。据传,当时香火袅袅,香客游人鼎盛。情人林大峡谷上与下的落差200多米,每逢雨季,山水和泉水奔腾而下,扑岸击石。谷内怪石嶙峋:或突兀耸立,或刀削斧劈。岸边绿林蔽日,草木葱郁,有的为百年天然盆景,有的傲然屹立在沟石岩逢中,由刺槐树组成的如阶梯状的片片密林遮天蔽日,密林下生长着地毯般青草,被当地百姓称为“情人林”(又称快活林)。是绝妙的避暑去处。山间绿水最为奇特的是环抱峡谷的群山。其通体由红色岩石组成,与绿树交结在一起,形成天然水墨。形态万千的山石留下许多美妙的传说,如“情人石”“观景石”“回音壁”、双狮争霸”、”大禹劈山”等。

10、密县县衙

密县县衙位于郑州新密市,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至今约1400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官署衙门,有“中华第一衙”之称。游客在这里除了能观赏这个历经风雨的县衙遗迹外,还能见到一座使用了1000多年的监狱。这个监狱从隋朝建成一直使用到2003年,是目前已知沿用时间最长的监狱,不得不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县衙为五进院落,前有钟鼓楼、照壁。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主要有大门、莲池、仪门、戒石坊、月台、卷棚、大堂(牧爱堂)、二堂(三鉴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中轴线两侧有八班房、六曹房、赞政厅、架阁库、典史宅、东西花厅、东西内书房、退思堂、草亭院、寅宾馆、戏苑、监狱等建筑。密县县衙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大堂前的“舆图”,这是绝无仅有的。舆图建于民国十八年,时任密县县长在院内用砖瓦砌东西两半球,把密县旧时的地理风貌以沙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舆图时刻提醒当政者戒……

第15篇:安阳名胜古迹

安阳名胜古迹--岳飞庙

岳飞庙始建于明景泰元年,总面积4300多平方米,殿庑建筑90余间,是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庙内建筑有正殿、精忠坊、施全祠、碑林、肃瞻亭、观光亭、御碑亭、贤母祠等。

正殿是岳飞庙的主体建筑,门楣上方悬挂:“百战神威”、“忠灵未泯”分别为清光绪和慈禧所题。殿内,岳飞塑像端坐正中。塑像上方“还我河山”贴金巨匾,相传是岳飞手书。精忠坊,建于明正德七年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结构牌楼。它由六根大木柱托起五间屋顶,在古建筑学上称之为“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式。斗拱型制属九踩四昂重翘式。它排列紧凑,吻合严密,飞檐尖耸、勾心斗角,在力学、美学、建筑学方面很有研究价值。精忠坊两侧壁间镶嵌的“忠”、“孝”石刻大字,为明万历年间彰德府推官张应登所题。 岳飞庙的碑林中存放明、清两代官员及文人学士所题的诗词歌赋和修庙记实,现存二百余通,其中著名的有朱元璋、乾隆、徐达、董其昌、海瑞、何绍基等人的碑刻,是中原大地上一处弥足珍贵的书法文学艺术和史

第16篇:武威名胜古迹

武威名胜古迹

皇娘娘台遗址旧名尹夫人台。在甘肃武威县城西北2.5公里,属“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厚度0.62米至2.3米,内涵丰富,曾发掘出房址9座,窑穴围绕房屋,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3种。出土文物以陶器为最多,石器,骨角器,铜器,卜骨都有。刀,锥为红铜,分铸造,锻打两种。石器以打制为多,磨制石器也有增加。

随葬器物各墓多寡悬殊,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爷,玉壁也有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曾家堡庙,坐落在武威市清源镇曾家堡村。现存建筑只有伽蓝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伽蓝菩萨殿前卷后脊古柏掩映虽经历史剥蚀,仍不失当年风韵。大雄宝殿是寺中的正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号,意谓佛祖有大力,能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殿前有两廊,殿额牌扁上有早年题写的“梵宫初建”和清雍正年间题写的“端映竺蜂”等。两侧有后人所作的巨幅壁画,均系宗教题材,如“姨母求渡”、“仙人求渡”、“佛化无恼”、“波跋陀女”、“迎吐求渡”、“四大天王”、“渔人求渡”等。大雄宝殿正中是大型彩塑的“华严三圣”。“青狮妙德永相辅,自象普贤传座右”,三组雕塑,布局合理,协调统一而又各有侧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华严三圣”后面的3组大

1 型彩色悬塑,每组高达丈余,悬塑主体均为龙和各色莲花,轮廓有成百上千条小龙及吉样云纹构成,大有“佛光普照”之势。悬塑上部分别雕有大小3尊佛像,神态迥异,构思奇妙。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壁画,左为“六年苦行,成等正觉”,右为“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整个建筑画栋雕梁,古朴庄严,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延寿寺内虽然遗存古建筑不多,但珍藏丰富,其彩塑被誉为“武威一绝”,是武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勤沙生植物园建立在巴丹吉林大沙漠的东南缘,占地面积为400公顷,是中国第一座沙漠植物园。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以沙生、早生植物的引种驯化为中心,主要从事发掘沙区野生植物资源,选育良科,繁殖推广等工作。同时开展荒漠植物的生理学、生态学的观察,测定及探索其经济利用途径等试验研究,为发展荒漠地区的林牧农副业提供优良种苗、技术措施和科学依据,是改造和利用沙漠的科研基地。

白塔寺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20公里白塔村,海拔1500米。白塔寺为元代忽必烈(1260年-1295年)时期藏传佛教萨迦派法王赴凉州会谈西藏统

一、并达成协议的居所。

白塔寺遗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东西420米、南北430米,墙基宽3.1米。院内探明6座殿基,墙基为砖或石砌。塔院中的殿基存有砖砌墙基、砖铺地面。塔院中萨班灵骨塔

2 为主体建筑,始建于元、明、清重修。现存基座为土心砖表结构,边长26.75米、残高5.1米。

白塔寺遗址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也是中国元代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藏传佛教传播等有很高价值。

天梯山石窟,位于城南50公里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学者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大小佛龛17个,佛像100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高达30多米。大佛左右两边站立迦叶、阿难、普贤、文殊、广目、天王六尊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因修黄羊河水库,大部分佛像、壁画、经卷等搬迁于省博物馆保存。现窟内大佛依山造像、中心柱,佛龛及部分壁画尚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

3 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宫。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土居住。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武威市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历史博物馆。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区东南隅文庙。1983年10月建。该馆馆藏文物3万多件,一级藏品280多件。其中汉代简册──王杖诏书令,对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唐弘化公主及其慕容氏墓志铭、西夏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等,则是研究吐谷浑、

4 党项、回鹘民族历史和文字的珍贵实物,价值极高。此外,该馆还藏有古籍善本图书和比较完整的明版大藏经一部,也极其珍贵。该馆有《武威简史陈列》和石刻、书画等专题文物陈列。馆内附设铜奔马复制组,复制、仿制各种规格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

武威雷台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甘肃省武威市城北一公里处。这里古树参天,湖沟纵横,绿树掩映中一座气势巍峨的宏伟古建筑群屹立在高约十米的夯土台上,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这就是扬名海内外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山土地。雷台也称雷台观,因台上有明天顺年间重修的雷祖观得名,是古代祭雷神的地方,为河西道教胜地。建筑有山门、二平门、雷祖殿、三星斗姆殿、东西廊房、东华阁、西华阁等,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九年,在雷台下发现丁一座明代大型砖式墓。出土马俑胸前有铭文“守张掖长张君”,墓内出土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共二百多件。其中一匹三足腾空、右后足踩飞鸟的“铜奔马”,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古代艺术之冠”, “世界文化顶峰”,于一九八四年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堪称“天下第一马”。

海藏寺,在武威城西北2.5公里处,也有人称海藏(Cang)寺,因寺院周围林泉茂密,犹如海中藏寺,故名。创建年代现在无从考证,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占地11,600平方米,是河

5 西的名刹古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山门、大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保存完整。海藏寺面南而开,红色宫墙外,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民族特色。走马板上书有“海藏禅林”4个大字,恣意而辉煌。每至日出时分,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直上,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缥缥缈缈,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气氛,人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为海藏寺一大奇景。

武威沙漠公园,位于城东19公里处,为腾格里沙漠边缘,是我国第一座融大漠风光、草原风情、园林特色为一体的沙漠公园。游人既可蹬上起伏的沙丘,远眺浩瀚的西部大沙漠自然景观,又可穿行于花土丛中领略鸟语花香的沙漠绿化风情。园内沙丘起伏,亭台不绝。公园开有跑马场、游泳池以及“大漠亭”、“陶心阁”、“鸳鸯亭”、“桃花亭”等游乐设施。园内沙丘起伏,百草丛生,有梭梭、桦木、红柳、沙米、蓬棵等沙生植物,并提供沙浴、水浴、滑沙、骑骆驼、游泳等项独特活动。这里可以使人更多地领略奇妙的西部情趣。

天祝“三峡”地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深处祁连山腹地,东西横,向63公里,南北纵向68公里,总面积16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境内山高谷深,地貌奇特,山势峻险,怪石嶙峋。民族风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境内海拔2040―

6 4446米,年均气温0.2-0.4℃,聚居着藏、汉、回、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和石门沟组成了风景秀丽的天祝“三峡”森林公园。它处于丝绸古道之要冲,东距省会兰州144公里,距民航中川机场80公里,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横穿县城而过,景区内公路畅通,可驱车直达各景点,交通通迅十分便利。

雷台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位于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雷台是丝绸之路上精品旅游景区,1983年雷台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冶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1969年9月在台下东南角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年~219年)大型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前、中、后室等部分组成,通长40米;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墓葬虽经盗掘,但遗存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共231件,古钱币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

7 博物馆”。 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即为“马踏飞燕”,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如今雷台旅游区包含了雷台文化一条街、堪称“中华第一门”的汉风格大门、大型音乐喷泉、天下第一马“马踏飞燕”、凝聚汉文化精萃的巨型浮雕、牌楼、图腾柱以及堪称“世界之最”的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队列,建成并布展了具有天马艺术风采的天马艺术馆

大云寺,坐落在武威城东北角的大云寺,与文庙、罗什寺塔、海藏寺、雷台等古建筑遥相呼应。于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前凉升平七年(363年)张天锡所建造。唐载初元年„689年)七月重修后改名为大云寺。因屡遭地震、兵燹,寺庙一度受到破坏。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7年4月23日河西发生7.8级地震时,大云寺遭到严重破坏,唯存寺内的古钟楼。古钟楼建造在拔地而起的砖包台基上,南7.8米,基底约125平方米。楼上悬挂巨钟1口。由合金铸成,据说是唐钟,钟鼓腹,通高2.5米,径1.2米,重600余公斤。钟体铸八耳,饰有图案三层十八格,第一层饰飞天,头戴花冠,耳饰明月铛,上身袒露,下着长裙,手托果盘,足探祥

8 云,飞舞翱翔。第二层饰天王鬼族,三天王形象武威,手执武器各异,头戴塔耳帽,身穿铠甲,骑坐夜叉,旁立两个小鬼,赤身短裤,神态各异。下饰十二野兽,姿态相近,看去迎面扑来。第三层两格饰龙,一格饰天王,其余磨损不全。 每年逢农历正月十六日、五月端阳节等传统节日,凉州民间有撞钟避邪的风俗。每至日出时分,霞光万里,自西向东仰观大云晓钟,但见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色,四周透出道道瑞光金色。此刻,若登上钟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

黄羊川,位于古浪县城东南25公里。东接横梁乡,南依天祝县西大滩和朵什乡,西连十八里堡乡,北邻岘子乡、井泉乡,辖区面积175.2平方公里。因过去山地川谷有野生黄羊而得名。境内文峰塔、观日亭等自然景观已是县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避暑观光旅游胜地。 文峰塔:古浪县城东升洼山顶,矗立着底座威青砖砌筑的小城堡,名文峰塔。拾级而上,远望天梯诸山,隐然环列,近则冈峦起伏,如龙逶迄。脚下上城西貌尽收眼底,心胸顿觉舒展开朗。 观日亭:古浪现城西开洼山顶,建有“观日亭”。双檐六柱,攒尖顶,飞檐斗拱,上下六个垂脊上,均饰有古兽、花亭及传说故事图案,整座亭子轻灵俊秀,亭亭玉立,实际观赏东山展日的好地方。 龙泉公园:由古浪县城的平顶上封教育区和山脚的巴家湖。城南古巴龙山的龙泉寺和山脚下的龙泉水库等景点组成。园内绿树葱茏,小桥流水,是避暑纳凉、休

9 闲娱乐的好去处。 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由千乡万才科技公司投资兴建的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地处风景秀丽的龙背山脚,占地40余亩。该中心构思精巧,设备先进,可承办各种学术会议,提供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 曹家湖水库:黄羊川下游,营盘台北侧、是一座集防汛、抗旱、灌溉、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曹家湖水库。站立湖边放眼望去,湖光山色,野鸭戏水,已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 西路军魂:西路军魂位于龙泉公园西南侧,纪念碑正面拾原国家主席、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李先念题写的“红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镏金大字,背面是简述红军西路军在古浪战斗历程的碑文。 香林寺:香林寺位于古浪峡铁柜山对面,寺内苍松翠柏,层峦叠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为登高游览之胜地。尤以空谷荡悠、绕山回环、荡涤尘俗的晨钟暮鼓最富特色。 昌松瑞石:古浪峡内,铁柜山下,有已白色石头,屹然突起,如崇台巨星叫昌松瑞石,由叫甘州石、甘酒石、支山石。 滴泪崖:古浪峡中,道路西侧有高崖坠石,山颠突起而下覆其势欲坠。杨家将征对西夏时,兵阻于虎狼关,在此殉难者甚众,大山感怀,为之落泪,故名“滴泪崖”。

马牙雪山,藏语称阿尼嘎卓,位于天祝县西部,距天祝县城35公里处,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白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海拔4447米。马牙雪山因形似马的牙齿,终年积雪而得名。 马牙雪山山脚有绵

10 延10余公里的茵茵草场,每年农历6月13日,当地牧民都要在马牙雪山举行盛大的祭天池活动。天池被峭壁和悬崖紧紧拥抱,面称约0.5平方公里,形似月牙,池水清澈湛蓝,四季如常,牧民视为圣池。有一巨石耸立于马牙雪山山顶,中间裂开一缝,仿佛利刃劈就,相传格萨尔王当年出征时,曾用此石试剑,故名“试剑石”。 每到

7、8月份,马牙雪山便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若在山顶大声喧哗或大吼一声,立时便会雷声大作,云雾密布,倾刻间大雨直泻而下,令人防不胜防。须臾,又雾消云散,那白雪皑皑的雪峰在碧绿草原的映衬下,重新呈现眼前。 清晨6时左右,登上乌鞘岭的帐房山山腰,就能清楚地看到马牙朝晖。一般分为“晨曦霞光,红日浴峰,日露洒金”三个阶段。在不足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慢慢地变成了浅红,变为金黄,变为乳白,其景观美不胜收。

石门沟,从天祝县城华藏寺西行约13公里,但见两山对峙,势始刀削,名为“石门”,因建在两山狭窄似门形的沟内而得名,石门内侧不远是始建于明崇祯初年的石门寺,藏语称“雅隆图尔钦噶丹贤巴琅”,意为具喜弥勒洲,由西藏达纳*罗桑丹巴曲吉尼玛于明崇祯初年创建,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进京途中曾到石门寺讲经,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六世*仓央嘉措曾来石门寺任过法台。现存的珍贵文物有五世*遗物和明代石浮雕像光明女佛等。 溯河而上,清凉的风,徐来;如

11 茵的绿,袭人,纯蓝的天,透明;散漫的牛羊,洁白的藏包勾勒出草原迷人的风情。在这里,您可以看到驰名中外的奔马踏飞燕原型──岔口驿骏马,还有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我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类群──天祝白牦牛。在距县城 23公里处,有著名的石门沟度假旅游区、蒙古族度假村、华锐帐蓬城、月亮岛等十多家旅游接待点,或依山傍水,或环水,欧式建筑豪华别墅、大型宾馆、蒙古包、藏式帐蓬、情侣屋星罗密布。奶茶、手抓羊肉、酥油糌粑,山中野菜堪称一绝,高原帐蓬卡厅别具特色,篝火晚会充满浪漫情调。来到草原,好客的藏族姑娘会为您敬美酒、献哈达,跳起欢快的\"锅庄舞\",祝福远方的客人\"扎西德勒\",蒙古族小伙、姑娘则跳起\"奔腾舞\",一首悠扬、略带沙哑的马头琴曲把您一身的疲劳和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在这里,您可以看到比华山还秀美的千佛山,古老的传说中的骆驼峰、沙僧习武、观音送子、携手企鹅,五世*赐名的骆驼脖子等自然景观。

以独特奇妙的山体走向距石门峡15口公里处,便可看到石门河源头。铺青叠翠的群山之中,突现一座白色石崖,形似巨龙,山之阴面怪松傲岸,山之阳面满目空翠,顺山势直扑而下,巨石缝隙中涌出一百零八眼清泉, 这就是闻名远近的药水神泉。此泉四季常温,色呈深蓝,饮之具有美容健胃和治疗眼疾等奇效,泉眼旁有刻写藏文的石碑,提示每一泉不同的功效。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湿润,清爽宜人,6─10月份平均气温18℃左右,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绝佳胜地

第17篇:长沙市名胜古迹

★长沙市

【马王堆汉墓】

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形上堆,封土堆高十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三座墓葬,证实系西汉初期轪侯家族墓地。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制宏伟,其中

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中女尸保存十分完整。墓中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帛书、帛画、竹简、漆器、竹笛、丝织品、木俑、陶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共计三千多件。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轪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二十多年。马王堆出上文物现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墓坑之上已修建拱形棚屋予以保护,便于群众参观。

【天心阁】

在湖南长沙市旧城墙东南角。与岳麓山遥相对峙。建于何时无考,据清乾隆《长沙府志》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冈形衍迤,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湘江。咸丰二年(P52年)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部在此歼灭清兵甚众,城垣几被攻破,萧于此役殉难。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分会曾一度设此。1930年红军进攻长沙,彭德怀曾在这里召开会议,布署战斗。1938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天心阁成为一片瓦砾,仅城堞一角峙立如故。1950年后,辟为天心公园,广植花木,兴修亭轩。1983年按原天心阁式样进行重建,城墙残缺部分全用青砖补齐,保持了古朴风貌,已成为长沙市区重要的游览点。

【开福寺】

在湖南长沙市湘春街外。五代时楚王马殷始建。其子马希范又建会春园、嘉宴堂、拔楔亭于此。宋张栻云:“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瓦砖,皆弯凤之形。”宋、明、清各代时修时毁。今寺殿宇规模宏伟,主要建筑有三圣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及山门。大雄宝殿1923年重建,歇山顶,脊吻作龙凤禽兽饰,四角垂有铜铃,每当风动,铃声清脆。正脊中有宝瓶、法轮。开福寺附近风景佳丽,明李冕开福寺诗:“最爱招堤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间庭。”山门额题“古开福寺”,石联:“紫微栖凤,碧浪潜尤”。寺内有康熙、光绪年间石碑各一通。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在湖南长沙市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原是几间简朴的农舍,周围是菜圃、瓜棚、小径,非常僻静。因门前有清澈的大水塘,故名。1921年毛泽东和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于10月成立中共湖南支部。

1922年5月前后,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区委机关设此。1921年冬至1923年4月,毛泽东和杨开慧曾居住于此。其旁建有“毛主席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

【白沙古井】

在湖南长沙市天心阁下白沙街东隅。历史悠久,明、清均有石刻记志。清《一统志》载,井“在县东南二里,广仅尺许,最甘洌,汲久不竭”,誉为长沙第一井。1950年以后多次修整,现有井穴四,各二尺见方,甘露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民谚曰:“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长沙沙水即指白沙井水,有名的“白沙液”酒便用此水酿成。

【岳麓山】

在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旧志称当衡山(南岳)之足,故以麓名。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面积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97米,碧嶂屏开,秀如琢玉,层峦耸翠,山涧幽深。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刻禹王碑为最有名。黄兴、蔡锷、陈天华、姚洪业、焦达峰、蒋翊武、禹之谟、刘道

一、陈作新、刘昆涛、黄爱、庞人铨等近代革命家葬于此。岳麓山又是湖南重要的文化教育区,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和一些科研单位汇集于此。附近又多橘园,1975年辟为公园。1972年湘江大桥建成后,岳麓山、橘子洲和长沙市区联成一体,游览极为方便。

【爱晚亭】

原名红叶亭,也称爱枫亭。在岳麓山岳麓书院后清风峡的小山上。四周皆枫林,春时青翠,夏日阴凉,深秋则枫叶红艳,别饶佳趣。亭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因取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而名。光绪、宣统年间,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将张南轩与钱南园游山七律诗刻于亭中方石上,题名“二南诗刻”。亭前石柱刻对联曰:“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亭右有清枫桥,下面小溪叫兰涧,1952年亭又经修葺,朱栏藻井,焕然一新,毛泽东题有“爱晚亭”额。

【岳麓书院】

在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大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为宋代著名书院之一。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在此讲学,从学者千余人,时有“潇湘洙泗”之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5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千年以来,书院历经兵火,屡废屡修,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大字,为朱熹所写,“道南正脉”木匾为清乾隆帝所赐,厅下左廊有“整齐严肃”四个石刻大字,为清乾隆时御史衡山欧阳正焕书。附属建筑有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

【云麓富】

在岳麓山右顶峰上。道家称为:“洞真虚福地”,清康熙《岳麓志》载:旧有宫殿久废。乾隆年间构殿五间,其后为三清殿,冶铁为瓦,立石为柱。咸丰二年(1852年)毁,同治二年(1863年)修复。官右有望湘亭,俯瞰湘江与长沙市区,历历在目。清诗人黄道让撰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亭下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广丈余,因其可以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门外古树权中有钟,曰飞来钟。

【麓山寺】

在岳麓山半腰。建于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是长沙最早的一座佛寺。明神宗时更名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山门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寺分前后二殿,前殿毁于1944年;后殿观音阁为1955年重修,陈列有岳麓山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阁前左右各有罗汉松一株,称为“松关”。寺内有“玉泉”,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从石隙中流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名曰“白鹤泉”。现已辟白鹤茶室。

【麓山寺碑】

在岳麓山下岳麓书院左侧。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名书法家李邕为长沙岳麓山麓山寺所撰并书。李邕(678—747),字泰和,江都(今属江苏)人,曾官北海太守,此碑又叫北海碑。额题:“麓山寺碑”四字,方篆阳文,碑文行书。碑通高400厘米,宽135厘米,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字,全文共有一千四百多字,历述由晋至唐麓山寺历代建庙及禅师传法的情况。碑阴有宋元人题名若干处,最著的有北宋书画家米芾在元丰三年(1080年)所刻题名。此碑笔力雄健,是我国著名的唐碑。

【禹王碑】

在岳麓山禹碑峰上。高170厘米,宽140厘米。碑文分九行,每行九字,计七十七字。字体离奇,难辨识,末行空四字处,有寸楷书“右帝禹刻”四字,南宋何致所刻。相传此碑是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闻樵人说:”岣嵝峰石壁上有数十字”,致疑为禹王碑,使引路至碑前读之,摹其文刻于岳麓山巨石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长沙太守张西铭建护碑亭,据明人杨慎译述,内容主要叙述禹接受舜帝的治水命令,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浚大川河流,治平洪水的功绩。

【黄兴墓】

在岳麓山上。墓由三层台阶百余级踏步导入,墓碑为一四棱形的整块乳白色岩石琢成,全高约10米,因地处岳麓山高峰开阔处,显得格外耸拔、挺秀,眺望湘江、长沙景物尽入眼底。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辛亥革命重要领导人,史有“孙黄”之称。1904年组织华兴会,翌年8月与孙中山、章太炎等人组织中国同盟会,曾策动并领导钦州、廉州(治今广西合浦),镇南关(今友谊关)、河口、广州等地区反清战役和武昌起义,任民军战时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称帝后,任讨袁军总司令,1914年赴美医病,1916年病重回国,10月31日于上海病故,时年四十三岁,次年移柩长沙,国葬于岳麓山。

【蔡锷墓】

在岳麓山白鹤泉上方。基座阔宽,踏步、冢和碑,均由花岗岩砌成。碑高约6米,绕以石栏,二十四块栏板石上分别刻着近人的题字和挽诗。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景物十分宜人。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9年赴日本留学。1900年与唐才常等人回国,准备在汉口发动武装起义,未果又往日本,改名锷,以示投笔从戎的决心。1903年冬于日本士官学校卒业,1904年回国调广西训练新军,颇负声誉。1911年辛亥革命时在云南起义,被推为云南军政府都督,袁世凯称帝蔡组织护国军讨袁,屡败袁军。后任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1916年11月8日病逝于日本,次年归葬于此。

【橘子洲】

在湖南长沙市西湘江中。原名水陆洲,又称长岛。为一列狭长沙洲,由牛头洲、水陆洲等部分组成,长达4.75公里。《水经注》云:“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宋《太平寰宇记》载,橘洲在长沙县西南2公里江中,时有大水,诸洲皆没,唯橘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建有水陆寺、拱极楼、江心楼等。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也在此。寺、楼今已无存。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常在此游泳、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填有《沁园春·长沙》词一首。又在1955—1959年间多次在此畅游湘江。现在橘子洲已辟为公园。建有亭、廊、《沁园春》词碑,广植橘树,游人络绎。

【贾谊故宅】

原名贾太傅祠。在湖南长沙市西区太平街太傅里。现仅存祠屋一间。祠前巷侧有井,传为贾谊所凿,上敛下大,其状如壶,称太傅井,又称长怀井,因杜甫“长怀贾谊井依然”的诗句而得名。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时称贾生。曾为长沙工太傅,常以屈原自比,过湘水写《吊屈原赋》,又作《鵩鸟赋》,著有《过秦论》、《新书》等,提出削弱藩王势力,抵御匈奴侵略,抑商重农和巩固中央集权等主张。后被召赴洛阳,为梁怀王太傅。

【船山学社旧址】

在湖南长沙市中山东路,1914年刘蔚卢等人为纪念王船山,阐杨其思想,发起组织船山学社于此。旧址单层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山字墙,小青瓦,朱漆门窗,方砖地,于闹市之中显得非常雅致。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等为集合人材,造就干部,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由蔡元培命名创办自修大学,李达为学长,李维汉、夏曦、夏明翰等在这里工作过。1923年11月,自修大学被军阀赵恒惕封闭。1964年后,旧址经多次维修已对外开放。

【湖南省博物馆】

在湖南长沙市北区上大垅,与湖南烈士公园相依。占地面积54.000余平方米,陈列大楼、文物库房、文物修复楼、办公楼等建筑物1万余平方米,它似贮藏丰富而精湛的地方革命史资料,商周青铜器,楚国漆木器等为特点。1972年马上堆大型西汉墓发掘后,馆内又兴建了一座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展出汉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和保存完好的女尸。

【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

在湖南长沙市烈士公园内。1951年12月13日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奠基。奠基碑文:“近百年来特别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塔干1959年建成。高38.6米。碑身正面汉白玉贴面石上镌“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为毛泽东所题。上碑下厅,厅碑合一是其主要特点。下部前方为大厅,后有祭堂,东、西是陈列厅,中部大厅稍向内收,上宽下窄,有明显的内倾外线,除碑顶外,余皆为平顶,四周女墙上绕以翠绿琉璃镂空花脊,正厅外两侧各置一石鼎,是整块花岗石琢成。

第18篇:巴西名胜古迹

巴西名胜古迹

巴西是大西洋洲的一个国家而最著名的“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也是巴西的一个标志而且在2007年的时候也被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对此巴西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巴西名胜古迹

巴西名胜古迹盘点

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

雕像高48英尺(约14.6米)可以称得上是巴西的标志。它位于里约热内卢国家森林公园的科科瓦多(Corcovado)山顶上2007年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雕像双臂伸展似乎在拥抱里约热内卢。雕像的所在地是朝圣和举办宗教仪式的场所。不管你信不信在通往山顶的上你会看到惊人的城市美景。

亚马逊剧院

亚马逊剧院建于1896年正值橡胶贸易的鼎盛时期。它是亚马逊雨林中一颗错位的宝石。剧院建造材料运自欧洲很多当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和指挥家都在这里举办过演出。

布卢梅瑙

布卢梅瑙位于巴西南部是数量可观的德国人的故乡他们于19世纪末来到这里。他们的文化从城市的巴伐利亚建筑和一年一度的十月节(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中可见一斑。(风水

巴西名胜古迹大全

里约热内卢的海滩

巴西以其海滩而著称不去参观里约热内卢的海滩你绝对不能离开。里约热内卢的海滩是这座城市集体出游的绝佳场所它在电影和歌曲中得到了永生。时尚的伊帕内玛海滩紧邻富裕的伊帕内玛街区这里虽然有成群结队的游客他们会租借椅子和遮阳伞买一些啤酒在海滩上度过一个下午但沙滩依然洁净。科帕卡巴纳海滩位于糖面包山附近是当地人的最爱。而阿普多海滩聚集着各类冲浪者。这里的每一片沙滩都有各自的氛围和趣味总有一处是适合你的

潘塔纳尔湿地

潘塔纳尔湿地是世上最大的热带湿地之一也是众多种类的动物的家园从水豚和凯门鳄到濒临灭绝的蓝紫金刚鹦鹉。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这里的沼泽和河流你将有一次体验南美版远征的机会。由于其雨林覆盖面小这里无疑是世界上在野外观看神出鬼没的美洲豹的最佳地点推荐阅读:广州名胜古迹

巴西名胜古迹有哪些

伊瓜苏大瀑布

伊瓜苏大瀑布位于阿根廷与巴西的边界它实为一组瀑布群由250多股大小瀑布或急流组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色之一。伊瓜苏瀑布还是世界上水流速度最快、河面最宽的瀑布之一。人行道和桥梁能够帮助游客更加亲近大自然

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第二长河该河曲穿过世界第一大雨林。围绕雨林和河流的旅行线涉及各种不同的种类从高端的休闲奢华旅行到有指导的本能求生旅行还附有垂钓水虎鱼和部落宿营等活动

伦索伊斯?马拉赫塞斯

马拉尼昂州的伦索伊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有着40英尺(约12.2米)的白色沙丘但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其蓝色的淡水池和泻湖。

弗洛里亚诺波利斯沙滩

圣卡塔琳娜州的弗洛里亚诺波利斯是一个值得沙滩爱好者欢呼的地方。这里的42片沙滩提各式各样的条件使得这座岛屿适宜各类水上活动。划皮艇、风筝冲浪、航海无论你热爱哪种水上活动这里原始纯朴的沙滩都足以吸引你前来。但最喜欢这里的还是冲浪者由于这里理想的波浪有几项国际冲浪比赛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萨尔瓦多历史中心

萨尔瓦多被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该城市是巴西的第一个首都(1549-1763)也是多种文化的大熔炉。现在从城镇的军事艺术、烹饪以及城市中心明亮的文艺复兴建筑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些文化影响的痕迹。推荐阅读:伦敦名胜古迹

第19篇:上蔡名胜古迹

古迹名胜遍布县境。有“芦岗拥翠”、“云护蓍台”、“蔡河沉月”、“鸿隙现莲”、“斯井鸡鸣”、“景贤书声”、“洪河夜雨”、“白云深处”八大古景,重点古迹有蔡国故城、白圭庙、伏羲画卦亭、蔡侯玩河楼、孔子问津处、孔子晒书台、光武台、奎星楼、李斯墓、蔡侯墓。蔡国古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城西城墙之上的蔡侯玩河楼,楼台之上建有玉皇庙,神殿及拜殿台,是历代文人雅士聚会之地,留下诸多脍炎人口的诗篇。蔡河之滨的白龟庙,蓍草葱郁,白龟浮游。伏羲画卦亭史称造文字之先,创中华民族文明之始。

1.蔡国故城

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四围,是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都城。其规模之宏大,工艺之考究,在当时的诸侯国都邑中堪称一流,是迄今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列国都城之一。1996年9月,蔡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蔡国故城被河南省百万公众投票公认为我最喜爱的“河南省十大古城”之首。

蔡国故城为西周初期的蔡叔度及其子蔡仲所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在芦岗东侧建都后,为防外敌入侵,动用民工修筑都城。由于“三监之乱”事件,蔡叔度被“囚于郭邻”,后“既迁而死”。周成王三年,由于蔡叔度之子姬胡辅助伯禽治理鲁国有功,复封姬胡于蔡国担任国君,史称蔡仲。蔡仲复国后,为进一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在治国的同时继续修筑蔡国都城。春秋战国时期,蔡国已成为12个较大诸侯国之一。由于当时战事频繁,蔡国都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屡次整修加固,城墙规模逾加壮观。公元前531年,楚国攻打蔡国。由于蔡国有坚固的城墙做为保护,与强楚战斗长达7个月之久,最终蔡国被楚攻占。

现存的蔡国故城略呈正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各城角均为圆转角,唯西南城角稍向外突出。故城南面三门,东面、西面、北面各有两门,共九门。它南垣西起谢村东北约900米处,东到别村西北约500米处,长2700米;东垣南与南垣北端相接,北至尚村西约800米处,长2490米;北垣与东垣北端相接,西至大李村南400米处,长2113米;西垣长3187米。城垣总长10490米,高4—11米,宽15—25米。城门最宽处达百米以上,为黄粘土夯筑而成,小夯窝圆底,每层厚8—14厘米。除故城东段部分被现代建筑物覆盖外,其余保存完整。故城有城门、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外有护城河、蔡侯墓及贵族墓葬区等。

2.古代人工烽火台

烽火台位于上蔡蔡国故城北垣中段,古籍上名“亭侯”,也称“亭”,为古代用来瞭望敌情并报警的高土台。台上有一桔皋,桔皋上有吊斗,斗里放置烧柴。一旦敌人来犯,把柴点燃,拉起吊斗报警。白天生烟叫“燧”,夜间举火谓“烽”,守军闻警而动进入临战状态。“烽火连天”一词即源于此。

春秋以前,举烽火都是利用自然地理形势,多在山上。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扩大,尤其是运动战的运用,随时都有被敌军袭击的危险。因此,瞭望和报告敌情便成了军事上的重要内容。各国均在国境和城堡上广筑高台,作为瞭望敌情、举烽火报警的场所。这个时期的亭侯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烽火台。蔡国故城上的烽火台,就是这时建筑的。

蔡国故城在战国时期为上蔡郡治所,楚国曾对之大力修筑,作为北部的重要军事据点。由于这座古城战略位置重要,是各诸侯国角逐的场所,因之城垣建筑坚固,烽火台高大实用。 故城上的烽火台原有两座,十年*中被毁掉一座,现仅存一座。这座烽火台,东西和城墙连在一起,底大顶小,成梯形。台高出地面14米,底部南北长59.6米,东西宽17米,面积2912平方米;顶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米,面积105平方米。台的北部向城墙外凸出16米,成弧形。这样建筑,是为了能够从左、中、右三个方面打击敌人。夯土层的厚度,一般为12厘米左右,夯窝深为7—8厘米。夯土层的包含物,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板瓦、筒瓦等。秦汉之后,烽火台已逐渐失去它的以“燧”、“烽”示警的作用,而蔡地重阳登高之风日盛,每逢重阳日,烽火台登高游人如织,菊绽似锦盛况空前。

3.蔡侯望河楼

蔡侯望河楼又称看花楼、玩河楼。它坐落在蔡国故城西城垣上的一处高台之上。土台拔地而起,高20米,上圆下方,底部长约100米,为县内海拔最高处。蔡侯在此筑台建楼,是为了登高望河,察看水情。

望河楼高台四周土坡上,长满了茂密的野枣树,当地人称“护台神枣树”。2000多年来,尽管望河楼的建筑物多次被毁,而那些护台神枣树一直到今天仍然遍布高台四周,忠诚地守护着这座高大的土台。

望河楼东靠蔡国宫殿区,西临汝河故道,再往西是百里老王坡和吴宋湖。据《上蔡县志•地理志》记载:每当汝河泛滥,蔡境西部成为一片汪洋,蔡侯经常到此登台观望水情,故此得名。

望河楼在西周至唐朝间,是一处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唐太宗年间,人们认为此台为风水宝地,有神灵之气,就逐渐开始在玩河楼高台上建筑供奉神仙的殿堂,并且住有僧人、道士专为烧香上供的人们讲经布道。当时的上蔡县令还专为望河楼拨了88亩免税公地,专供玩河楼香火费用之资。到了明朝,望河楼建筑得更加富丽堂皇,台顶新建一座玉皇庙,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红墙绿瓦,双龙戏珠式的殿脊,门口上面有汉隶书“芦岗雅地”四个大字。高台前院内唐朝僧人栽的两棵大柏树已有合抱粗细。登台眺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有“芦岗拥翠”之称,为“古蔡八景”之一,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会吟诗之场所。明朝诗人黄尚质在蔡侯望河楼游览后曾写下“草露经衣湿,山云入郭来。新亭逢白菊,长笑共青杯”的佳句,以称赞望河楼美景。

东汉桓景“齐家登山”避邪免灾的故事发生后,人们认为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可以消灾避祸,遂纷纷效仿。蔡人为了便于每年重阳时登高赏菊,特把蔡侯望河楼、北垣的烽火台等高处作为重阳登高之地,每逢重阳便云集于此,登高望远。至晋朝广为流传,隋唐时期已形成民俗,并逐步扩展,影响全国,发展成为今天的重阳文化。

随着岁月流逝,蔡侯望河楼远没有蔡国时期雄伟壮观了。新中国成立前,几经战乱,高台上只剩下几间瓦屋庙宇。1958年,全民写诗歌,这里又成了赛诗台。如今,望河楼经过整修扩建,已是大殿、东西配殿、门面一应俱全。大殿内塑有神像,神态各异。每逢假日,县城和乡村的人们纷至沓来,或浏览观光,或焚香拜佛。当年蔡侯望河观景的地方,如今成为人们的乐园。

4.蔡侯叔度公陵园

蔡侯叔度公陵园位于上蔡县城西侧,东距蔡国故城1公里。蔡叔度,姬姓,名度,周文王第五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度于蔡地,始建蔡国。古代人以国为姓,蔡叔度就是天下华人蔡姓之祖。周武王二年病逝后,由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暂有周公旦代行国政。东居三个诸侯国国君管叔、霍叔、蔡叔等认为周公过于专权,“将不利于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为巩固周朝政权,奉命东征,诛武庚,杀管叔,废霍叔,囚禁叔度于郭邻(今蔡叔度墓西侧蟾虎寺一带)。公元前1038年,蔡叔度卒于郭邻,葬于郭邻东200米处的卧龙岗。

蔡侯叔度墓高5米,底部直径20 米,总面积314平方米。墓前刻有清咸丰年间上蔡知县金宝录《蔡叔度墓记》、《重修蔡叔度墓》等石碑三通。1994年,上蔡县人民政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2005年,由“世界蔡氏修建蔡侯陵园筹委会”集资修建蔡叔度墓,定名为蔡侯叔度公陵园。陵园规划占地总面积115亩,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工程分三期实施。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竣工,占地面积33亩,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20米,建有牌楼、祭坛、玉带河、龙柱、碑林、蔡氏文化陈列馆,牌坊上额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华蔡氏始祖蔡叔度”九个金色大字。第

二、三期工程正在筹划中。

2000年9月,蔡叔度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上蔡县人民政府为保护陵园成立了蔡侯陵园管理办公室,专职负责陵园管理维护及游客接待工作。

5.郭庄楚墓

郭庄楚墓位于上蔡县蔡国故城以西卧龙岗上,是楚国贵族墓地的一部分。

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郭庄1号、2号墓穴进行了保护性发掘,这是两座南北并列的大墓。1号墓葬是一座战国早期积沙积石大墓,平面呈“甲”字形,墓室口东西25米,南北17米,深约18米。其防盗设置巧妙,覆盖在墓穴上的流沙曾经被炒过,这样的流沙能保持干燥,盗墓贼在盗挖时,会被流沙掩埋窒息而死。流沙下面还有一层块石和片石。现场考察发现,沙子里撒有金粒,据考古人员介绍,只有“级别高”的贵族墓葬才会这样特意设置,这种墓葬形制在古墓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另外,一般的古墓都是呈阶梯状,而郭庄楚墓则是呈立柱状。封土下发现了祭祀坑遗迹和聚落遗址,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中原和楚文化遗物。发掘表明,封土下掩埋着大大小小17个盗洞。其中,战国盗洞1个,位于墓室的北口外约3米处,是一个阶道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东汉盗洞7个,其中1号盗洞巨大,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大约三分之一的文物被盗墓贼盗走,并将墓室结构严重破坏。

郭庄楚墓距今约有2400年的历史,被有关专家称为“豫南第一大墓”。虽历经10余次盗掘,依然出土珍贵文物1000余件,有圆形盖印鼎5件,四龙耳铜鉴2件,方壶2件,鬲l件,敦l件,浴缶1件,甬钟3件,柱头饰10余件,石编磬10件,并有渔网坠、鱼钩、鱼骨刺,七八寸长的大贝壳等物品和一个装着婴儿尸骨的陶瓮,还有一些戈、矛、镞、马衔嚼等青铜器和一定数量的包金铜片、玉贝、海贝、骨质仿贝等。其中不乏精美重器,最大的圆形盖鼎口径80厘米,在楚国青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镬鼎;2件四龙耳铜鉴口径67厘米,形体较大;2件双龙耳方壶,花纹精美;石磬为实用器,质地精良,十分难得。编钟和大鼎考古价值极高。墓主人疑是楚国一个丞相级的显贵人物。位于1号楚墓北侧的2号楚墓墓主人疑为l号墓墓主人的妻妾。文物部门通过对出土文物鉴定,断定卧龙岗以西在商末周初时期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汝河只是流经湖泊的一条支流。

6。孔子问津处

孔子问津处位于上蔡县城西南7.5公里的黄埠镇蔡埠口村的汝河岸边。早在春秋时期,这里是连接南北的码头,渡口两侧,岗峦起伏,水流回环,岸柳涌翠,芦花堆雪,每至日暮,商贾投宿,舟车云集,人声鼎沸,灯火闪烁。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曾任鲁国“大 司寇行摄相事”。鲁定公因齐人好计而耽于女色,“怠于政事”,孔子自知不能劝止,绝望之余,遂率弟子周游列国。蔡成候二年(前489年),孔子从楚国的领地叶返回蔡国,行至蔡埠口,汝河挡道,即命其弟子子路向正在田地里干农活的两个农夫打听渡口的位置。这两个农夫,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当他们知道是孔子师徒来到此地时,非但不告诉渡口位置,反而奚落了孔子师徒一番。长沮对子路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他当然知道渡口所在了!”桀溺说得更离谱了:“你与其跟着‘辟人之士’(即逃避坏人的人),何如跟着我们这些‘辟世之士’(逃避社会现实的人)呢?”说罢,仍旧不停地干活。孔子听子路述说了“问津”的情况,大发感慨,他说:“我们既然不能同飞禽走兽共处,如果再不同人群打交道又怎么行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社会的活动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便在这里修建一座九孔桥,在桥南的河堤上修建了一座庙宇,庙前栽了两棵柏树,庙外竖立了一块青石碑,上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问津处”三个大字。这些古迹民国时期尚存,今只留有遗迹。

7.燕王台与扶苏台

燕王台位于上蔡县城东北23公里朱里镇段寨村西200米处,今称航寨遗址。这里呈岗形,南北长约460米,东西宽约180米,面积约86400平方米,高出地面2.10米—2.50米。这里出土有红陶、彩陶等残器片及石斧、石镞等。属于屈家岭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苏台位于上蔡县城东北27公里的朱里镇扶台村东边,成台形。它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75000平方米,高出地面2.50米。台上旧时有庙宇,现为扶台小学。扶苏台遗址出土有石斧、石箭头、鹿角及成堆的蚌壳、螺壳和方格纹、绳纹、条纹灰色陶片。它属河南龙山文化遗址。

对燕王台、扶苏台《上蔡县志》与《重修上蔡县志》均有记载。《上蔡县志·古迹》曰: 燕王台在县东北朱里店西北,相传秦始皇长 子扶苏封燕王,此台为其驻兵时所筑。 又曰:

扶苏台在今扶台镇左,亦传为扶苏所筑。

扶苏虽为秦始皇长子,但并未立为太子,所以世人只称他公子扶苏。朱里店、扶台一带民间至今仍流传着扶苏在此驻兵放粮的传说。当时百姓饥苦,缺吃少穿,扶苏在燕王台、扶苏台驻兵,看到百姓饥寒,散发衣食,救济灾民。百姓因为感激扶苏,后来把他驻兵的地方称燕王台与扶苏台。

经考古学家考证,认定燕王台与扶苏台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陈胜、吴广的驻兵地。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陈胜、吴广领导900名士兵到渔阳戍边,在走到大泽乡的时候,遇到大雨不能前行,计算时间,到达渔阳,一定过期。按照秦朝法律,过期当斩。所以,陈胜、吴广商量道:“现在逃亡被捉是死,起义失败了也是死,既然同样是死,死于国家大事不是好些吗”。农民起义军自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纷纷响应,很快攻下了蕲(今安徽宿县)、酂(今永城)、苦(今鹿邑)、柘(今柘城)、谯(今安徽亳州)等很多地方。农民军一边攻取城邑,一边招收兵马,等来到陈城的时候,已有车700多乘,1000多骑兵,几万步兵。在围攻陈城时,正好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在城门间抵抗,结果陈城被农民军占领。陈胜攻占陈城,建立政权,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秦未农民军为什么在燕王台、扶苏台驻扎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陈涉世家》记载 “陈胜者,阳城人也”。阳城,旧注释家多称其为今登封市告城镇。解放后,商水县的扶头镇曾出土瓦当,上有“阳城”二字,很多学者参考历史资料考证,认定陈胜出生之阳城,即今周口市商水县扶头镇。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之陈,即今周口市淮阳县。扶头镇东距淮阳县城不到50公里,距“张楚”国都陈城西南仅60公里处,扶头镇与扶苏台、燕王城南北照应,相距不到15公里,因此在这里驻兵防守,是符合用兵之道的。 二是当时被陈胜封为房君,官至上柱国的蔡赐为上蔡人,当时上蔡人随从蔡赐投靠农民军的很多。蔡地在当时已经成为“张楚”政权的领地,因此,农民军派兵驻守在燕王台、扶苏台是自然的。

三是燕王台、扶苏台均高居枯河岸上。枯河古代名洄曲河,因其河岸极度迂回曲折而得名。由于地形险要,所以从战国开始,历南北朝与唐朝均为军事要地,一直到清朝尚有驻兵镇守。

8.魁星楼

魁星楼位于上蔡故城东垣上,始建于西汉年间,与上蔡学宫是一整体建筑群。

魁星楼共三层,为砖木结构,拱角飞檐,六棱菱形。每层都有雄峙的翅角向上,顶层塔尖形制为独具风格的葫芦顶。每块砖和大门之上,雕刻着古代戏剧人物,与楼顶五颜六色的琉璃筒瓦、飞鸟走兽、怒龙奋爪相映辉,远远望去,雄武多彩,精华耀人。魁星楼的第一层是专门接待文人前来烧纸祈祷和小憩的地方,门向西北;第二层是专门祭奉魁星大神的地方;第三层则为六角凉亭形式,是专门供文人祭神之后登楼游玩观景的地方。

登上魁星楼,可把上蔡县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清人冀景隽《登奎楼》(奎通魁)诗曰:“百尺奎楼霄汉侵,携尊扶杖一登临。陌头春色当窗入,城上浮云接槛深。茂宰经营开胜地,老翁酩酊发长吟。殷勤寄语青年士,莫负星光映泮林。”这是一首登魁星楼的抒怀诗。

奎星是中国古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奎星又叫魁星、璇玑,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是古代天文学中28宿之一,北斗七星中的前4颗星。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建筑物。魁星楼上有魁星像,魁星神像头部象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清代,上蔡的魁星楼上即塑有魁星神像:手举朱笔,翘足面向西北,据说是在点状元。 与魁星楼相配套的是文昌阁。文昌阁在魁星楼下西北隅今上蔡县人民武装部院内。文昌即文昌星,又名文星、文曲星,旧时认为是主持文运的星宿。文昌阁原在城外,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于魁星楼下。总体建筑有大门、文昌殿、三皇阁、仁寿堂及东西厢房。 文昌阁今已不存在,魁星楼民国期间曾经重修。今存魁星楼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所建。

9.光武台

光武台位于上蔡县城东北35公里的东岸乡杨庄村,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上蔡县志》记载:“光武台:《一统志》曰:‘在县东北,世传汉光武所筑’。今东岸镇之东有光武台,台下有井,名光武井。”光武台为长方形土台,南北长约70.3米,东西宽约52.2米,高5.5米,占地面积约3710平方米。1983年经文物部门勘察,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光武台的地层共分三个文化层。下层为河南龙山文化,陶片以黑陶为主,其次为灰陶和红陶。纹饰以条纹为主,也有绳纹、方格纹、阴弦纹、附加堆纹、指甲纹。器物有河南龙山碗底和口沿。鼎腿多凿形,有红、白二色,并有小而扁的鼎腿。石器有石锛及石镞。烧土层集中在台的南部。

中层为夯土层,下接河南龙山文化,高度为l.9—3.2米。夯土层厚10—21厘米。无夯窝,为平夯所筑。 上层为粮仓遗址。在夯土层上面的土壤中,遗存有为数较多的炭质粮食,种类分小麦、大麦、荞麦、大豆、绿豆、谷子和高梁。杂粮多集中在台的南部,小麦多集中在台的北部。据当地百姓说,这里还发现有储粮用的茓子痕迹。在台顶的断层中有砖瓦等建筑残件及木炭。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确系粮仓被烧后的遗址。

相传,光武台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筑。刘秀的父亲刘钦在平帝时曾为南屯令(今项城县南屯镇,西汉时置县)。刘秀少时随父居南屯,因“性勤于稼穑”,常随父亲在洄曲河一带体察民情。新莽时,王莽听信术士“刘氏复兴”的图谶占应汉高祖九世孙景帝之后南阳刘秀,遂下令到处捉拿刘秀。即今坊间流传的“王莽赶刘秀”之说。

公元25年,刘秀打败王莽之后称帝,遂在他避难之处筑台,名为“光武台”。后人在台上建庙,称“光武庙”。台东南角的深洞,称为“藏龙洞”,今称“光武井”。台前偏东部有一洞口,叫“刘秀洞”,传说是刘秀当年爬出的暗道口。台北有一高地,传说是刘秀当年趴犁沟的地方,后称为“卧龙岗”。据说,至今在大雨过后卧龙岗上还能见到满地的“枪眼”。

10.孔子晒书台

晒书台位于上蔡县城北约15公里的华陂镇陈蔡铺村西南处。春秋时期,这里是陈、蔡两国大道所经之地,是行人旅途寄宿、商贾集散交易的地方。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自陈入蔡走到这里,遇到天降大雨,一下就是七天,书被雨水淋湿。天晴后,孔子想找地方把书晒一晒,可到处都是泥水,正在发愁之际,忽然,他看到村子西南枯河湾中有片高地,既得阳光,也很干净。于是,孔子便令弟子把书搬运到那里去晒。这一晒过书的高土台后来便被人们叫做晒书台。据传说,过去这里在夏季的降水时节,高土台随水涨而涨,水落而落,从来没有被水淹没过。

明代在此处兴建有一座书台庙,庙内有石坊一通,上书“孔子晒书处”。此庙东北7米处,建有一座八角形凉亭,石块包砌,拱角飞檐,名曰“晒书亭”。

第20篇:杭州名胜古迹

杭州属于名胜古迹

杭州的“三山六岭九条街”

1.【西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雷锋塔】

1、雷峰夕照

黄昏西阳西下时,如佛光普照,晚霞镀塔,美丽至极,故名“雷峰夕照”去西湖必看的十景之一。

2、《白蛇传》

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那句“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干”,让雷峰塔远近闻名。在雷峰塔暗层《白蛇传》故事被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陈展,供游客欣赏。

3、夕照山

夕照山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间草木葱郁,环境清幽,是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所在地。

4、雷锋塔

雷锋塔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登上塔顶,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

5、铜瓦

雷峰塔是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值得一提是铜瓦,虽为铜制,却呈青铜色,与陶瓦非常相像,但不会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样易脱落。

“南屏晚钟”在雷峰塔对面。西湖十景中,唯一以佛教寺庙中的法器作为一个景观的,就是净慈寺里的“南屏晚钟”。这里的“南屏”是指净慈寺后的南屏山,“晚钟”是指净慈寺内的青铜大梵钟。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吴越,早前被称为“永明禅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山门前有放生池,寺院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相传*济公曾修行于此,且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材建造净慈寺。重铸的青铜大钟高3米,重10余吨,钟上铸有6.8万余字《妙法莲华经》,每逢除夕之夜,许多市民和游客还会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年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岳王庙】

2.【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市良渚镇。3.【灵隐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坐落于西湖西面的灵隐山麓。寺内环境清幽,是杭州最早的名刹,留存着各朝代众多精美文物。这里是济公的出家地,据说求愿很灵验,每天来礼佛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

一千七百年的风雨,使灵隐寺成为历史与文化的宝库: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大雄宝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经幢均是五代十国吴越时的遗物;寺内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龙藏等珍贵宝物。灵隐寺还是“济公”道济和尚出家的寺庙,在道济禅师殿中供奉的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的佛像便是济公像。

灵隐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飞来峰虽然山不高,但山上有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更遍布着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是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寺庙常年香火旺盛,特别是在初

一、十五或者佛教盛日,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而来,更是人山人海。

灵隐(飞来峰)景区位于西湖西面,包括灵隐寺和飞来峰两个主要景观。飞来峰不大也不高,却汇聚了几百处不同朝代的菩萨、高僧造像,有种融合之美。山中的灵隐寺是杭州最古老的寺院,香火旺盛,可以买香花券入寺祈愿。

景区本身并不大,步行游玩即可。进入大门后往左,没一会儿就能看到飞来峰,沿着林中小径不出5分钟看到青林洞入口,据说洞前的石板曾是济公的睡床,睡一睡将不再为尘世所扰,引得许多游客在这里躺一躺。往北走,玉乳洞里有北宋十八罗汉造像,洞口东端两侧还有禅宗六祖像,十分精美。

继续往前的龙泓洞俗称观音洞,里面有一道石缝“一线天”,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那道穿过石缝的光亮,因此常会看到大家伸长脖子往上看。洞外的崖壁上布满了佛像石刻,较低处,可以看到“白马驮经”的宋代石刻。龙泓洞口的理公塔,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明代塔,由此沿着冷泉溪走,还能看到大肚弥勒,这是飞来峰最大的一尊佛像。

石刻对面便是著名的灵隐寺,进入灵隐寺需另购香花券30元,但还是很值得一看,天王殿里的韦驮像是南宋时期的遗物,由整段香樟木刻成,十分珍贵。

新修的永福寺在灵隐寺旁边,顺着指示牌往上走就能到,寺院里除了清幽的古建之外,还有一片茶园和许多古树,风景相当不错。到了永福寺必须原路返回,如果想要爬山,在返回灵隐寺的半路有一岔道,可从韬光寺出口通往北高峰,这段路人少幽静,走走感觉很不错。北高峰可以爬山或者坐索道上去,山巅的灵顺寺是杭州著名的古寺之一。

1、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大殿正中是一座高大木雕坐式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宇轩昂,颔首俯视,令人景仰。

2、通天洞

又名龙泓洞,洞内石壁上有一尊天冠观音,实属观音造像中难得一见的。

3、一线天

过通天洞往前一处,抬头可在石隙中见到一线天光,此景便是一线天。

4、冷泉亭

在飞来峰西麓,一线天前不远处,有一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泉上有一座观赏亭,亭上有一副有趣的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这便是冷泉亭。

5、韬光金莲池

穿过冷泉,在往北高峰的半山腰有一清池,韬光金莲池——杭州四大名泉之一 景点介绍

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位于西湖中部偏南的湖面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唯一能上岛游览的一个。岛屿的轮廓像一个“田”字,外圈的环形上是优美的江南园林,内部被十字形的岛和桥分割成四个小湖,充满诗情画意。 乘船登岛

上岛必须乘坐西湖游船,沿着西湖有多个码头,其中花港、中山、杭饭(岳庙)码头的游船停在岛的西面,而湖滨(市区)上岛的游船则停在东面。上岛后游玩时间不限,游玩结束后可凭票回到以上任意一个码头,非常方便。 岛上景观

三潭印月并不大,岛上步行即可。岛上的人文景观集中在到的北端,先贤祠、开网亭、亭亭亭、九石狮、九曲桥等等,颇为精致。从北端上九曲桥,沿着中线往南走,便到了“三潭印月”御碑亭,这里算是整个岛的标志,很多游客在这儿合影留念。

继续走到最南端,穿过我心相印亭,可以看见开阔的湖面上有三座石塔,这也是三潭印月的精华所在。以往每到月夜,尤其是中秋,人们在塔中点上蜡烛,在塔身四周的圆形小洞上蒙上薄纸,光线便透过纸印在湖面上,和天上的月亮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这一景也被称作“三潭印月”,名列西湖十景之一。 一元纸币的背景

看到这三座石塔,你一定会感到似曾相识,因为这正是人民币一元纸币背后的图案。于是,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在这里拍石塔和一元纸币的背景的合影。

实际上,在岛上是找不到和人民币上一样的角度的。而且因为是远观,其实也看不清三塔身上的小孔。如果从花港码头出发,半路可见到石塔,如果想要靠近了看,可以在花港观鱼岸边租一条手划的小船,请船夫划到离石塔100米左右的地方,费用约150元/小时。

断桥位于白堤北端,连着北山路。《白蛇传》中许仙、白娘子断桥相会的桥段使断桥尽人皆知,也给这座长桥添了许多浪漫色彩。游人来到杭州,总免不了要来这里走走,甚至憧憬一下在桥上碰到自己百年修来的“有缘人”。断桥景致最好的时候是冬日雪后,此时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被残雪覆盖,从高处看,桥似断非断,这就是著名的“断桥残雪”,也是最早的“西湖十景”之一。不过,想要看到“断桥残雪”的景观还是需要几分运气的,杭州很少下雪,而有积雪的时候游人也并不会少。所以除非大雪过后赶早去,不然看到的可能只有雪水和脚印了。断桥也是赏西湖雪景的佳处,站在桥上放眼望去,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你会发现银装素裹的西湖比其他时候多了几分冷艳。即使不是冬天,平日来到断桥的游人也不少。许多人把断桥选做游玩西湖的起点,从断桥上白堤,去到孤山,而后依次游玩西湖周边的各个景点。断桥上的视野不错,很多人在桥上拍西湖的景色。

白堤原名白沙堤,它一端连着断桥,一端接着平湖秋月和孤山,中间是平坦的柏油路。道路两边种着整齐的杨柳和桃树,抬眼便是西湖美景,很适合悠闲漫步。白居易的名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说的就是这里。游览季节与看点通常会从北山路的断桥进入,一路走走逛逛,经过锦带桥后到达平湖秋月,由此上孤山可继续游览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等景点。游览白堤四季皆宜,若要欣赏白堤经典的“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景色,则须在春天三四月前往,而且最好选择在对面的北山路上观看桃红柳绿的白堤全景,拍出的照片也是最美的。游玩建议游玩白堤以步行为主,也可以租辆自行车骑行,机动车是禁行的。白堤没有苏堤那么长,全长约1公里,一般人都能轻松游览。

苏堤贯穿西湖南北,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所建,也叫“苏公堤”。因春景迷人,亦被称为“苏堤春晓”。苏堤全长近3公里,堤上柏油路两侧柳树成荫。你可以漫步欣赏三潭印月、雷峰塔等西湖美景,人少时骑单车也很不错。

沿途景点

苏堤由南向北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石桥。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有著名景点“花港观渔”的入口,站在映波桥上可见到里面的一角;压堤桥适合观赏西湖全景,桥南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皇帝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东浦桥则是湖上赏日出的好地方。

苏堤两端景点较集中,南端路口有苏东坡纪念馆,可免费参观,此处离雷峰塔、净慈寺仅500米。北段路口附近有岳王庙、曲院风荷、孤山公园等景点,还有《印象西湖》的演出地。

自然风光

春季的苏堤景色迷人,适合散步、摄影;而夏季则可观赏到苏堤西侧大片的荷花。走在苏堤两侧的临湖小径上欣赏湖色十分惬意,走累了还可在长椅上小憩。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王庙前面,是杭州著名的赏荷地。相传南宋时,洪春桥畔有一家官家酿酒的作坊,作坊周围的池塘上有许多荷花。每到夏天,微风乍起,荷花的香味夹杂着酒香,沁人心脾,“曲院风荷”由此得名。

方位信息

如今的“曲院风荷”位于北山街与杨公堤交叉口东南,是西湖沿岸的一个公园,与周边的岳王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景点连成一片,构成了西湖北线最主要的游览区。公园正门在岳王庙对面,此外,在苏堤北端压堤桥附近也有入口,建议直接乘车到正门入园,苏堤边的入口比较隐蔽,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最佳看点

曲院风荷最大的看点自然是夏天的荷花,公园内大大小小的荷花池中种植了上百种的荷花,尤其是风荷区,集中了各个品种的荷花精品,如红莲、宣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走在湖上的曲桥上,仿佛行于荷塘之中,美得让人沉醉。公园内绿化很好,大树底下分外荫凉,坐在长凳上欣赏西湖的美景,让人不由得要默念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和塔紧邻钱塘江大桥,登塔可眺望钱塘江景。此塔由北宋高僧为镇钱塘江潮始建,从外面看,近60米的古塔共有13层,每一层都有很多小窗,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铛。但其实塔内只有七层,“七明六暗”的构造十分独特。 公园不大,进入大门走一小段就到古塔脚下。六和塔里面可以攀登,越往上走楼梯越狭窄,爬起来会有点吃力,感觉像登小阁楼。每一层都可以走出去观景,从不同高度眺望远处。登上塔顶层,可见滚滚的钱塘江就在眼下,钱塘江大桥横跨两岸,江两岸的建筑与绿化尽收眼底。而江风吹动铁铃当当作响,古韵浓郁。 六和塔自古是文人墨客钟爱的观江吟诗之地,在不同朝代均有修缮,塔内还雕刻有花卉鸟兽和飞仙的图案。清朝乾隆皇帝游此,曾为每一层题字立匾,如今可在塔内看到后辈书法家所题的牌匾,塔内还存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等古迹。 古塔旁有座铜钟,可以去撞几下听听六和钟声。绕到塔后拾阶而上,在西侧的小山坡上建有中华古塔博览苑,你可漫步其中欣赏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北京白塔、大理崇圣寺塔、应县木塔等各种微缩版的古塔,通过每座塔前的简介认识这些中国著名古建筑。

4.【吴汉月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玉皇山下八卦田北面的施家山南麓。 5.【梵天寺经幢】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南麓,梵天寺路西端原梵天寺前

6.【慈云岭造像】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玉皇山慈云岭南坡石壁间。 7.【凤凰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区中山中路。 8.【飞来峰造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白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钱塘江边白塔岭上。白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白塔岭上。它与六和塔遥相对峙。建于五代。用纯白石材筑成,故名“白塔”。白塔以木结构塔的模式,呈八面九层状。各层每面转角处都有梭形之倚柱,每层四面各有壶门,雕铺首、御环、乳钉门,壶门两侧浮雕佛、菩萨像,线条纤柔,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其余四面刻经文,间有菩萨像。具有五代时期建筑风格,成为当时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在白塔岭下,旧有白塔桥,为当时水陆交通要道。古人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桥虽不存,却反映了白塔近处的情景。白塔对于研究我国建筑史和艺术,有着重要参考价值。1988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烟霞洞造像】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六和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六合塔,在杭州城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钱塘江大桥西北侧)。

12.【司马光家人卦刻石】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西湖南屏山西麓小有天园。 13.【苏东坡大麦岭摩崖题记】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杭州西湖西南大麦岭。 14.【杭州碑林】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区劳动路南端。

15.【通玄观造像】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紫阳山东麓,太庙巷紫阳小学后的崖壁上。

16.【岳飞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岳坟。位于西湖边栖霞岭下岳王庙侧。 17.【南宋皇城遗址】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

1、宋河

杭州的“丽江”,蜿蜒迤逦的宋河贯穿宋城一公里长,游人可在河里撑起乌篷船悠游荡漾,夜晚,在两岸灯火璀璨的映衬下,如梦如幻。

2、怪街

斜屋、倒屋、横屋、隐身屋,街内每一间房子都有诸多的怪事发生,是依照宋高宗赵构的梦境而建,真想不到古时宋朝皇帝的想象力真丰富,各种出乎想象的怪异景象,

3、市井街

亭台楼阁鳞次栉比,街市店铺应有尽有,更有王员外家小姐彩楼抛绣球、杂耍、打陀螺、木偶戏和七十二行老作坊等精彩表演。置身其中,恍如隔世!

4、穿越快闪秀

西施、潘金莲、四大才子„„市井街上各类古人齐出动,带你合影跳舞其乐无穷,还有更多趣事等你来发现!

5、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到杭州宋城必看的大型歌舞表演,利用先进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和舞台机械,演绎了一场场良渚古人的传奇故事,带给人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18.【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紫阳山东麓宝成寺崖壁上。19.【于谦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三台山。

于谦,钱塘县(今杭州)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谋逆罪”在北京遭冤杀,后遗骸安葬于现址。冤案经平反昭雪,明孝宗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现由墓区与祠庙区组成,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各厅、殿陈列着于谦生前史料、实物等。墓区松柏围绕,庄严肃穆,与岳庙一同成为西湖边不可多得的爱国教育人文景观。

20.【卫匡国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西湖区留下老东岳大方井天主教司铎公墓之中。

21.【张煌言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

22.【香积寺石塔】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区拱墅区香积寺巷内。 23.【文澜阁】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孤山南麓浙江博物馆内西北角。

24.【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孤山路28号,为古籍部。25.【胡庆余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内吴山脚下清河坊大井巷。

清河坊街是杭州人气最旺的商业区之一,沿街的商铺是老建筑改建的,古色古香。这里各种本地小吃、老字号、茶楼云集,加上背靠吴山,又与美食街高银街近邻,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都常来光顾。小吃和购物这个商业步行街区不算太大,商铺种类很全,算得上杭城特色的缩影,当地特产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遇到卖定胜糕、酥油饼、龙须糖等当地小食的,不妨买来尝尝。家喻户晓的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虽然小贵,但老字号确实耐用,买上一把留作纪念也不错。特色景点除了小吃和购物,清河坊也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场馆。你一定不会错过的便是胡庆余堂,不仅因为它占据了街上的最好位置,街边“胡庆余堂国药号”几个超级雄浑的大字几乎是压迫性地出现在你眼前。平日来此看病抓药的人很多,里面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可供参观,天井中种植的中药都贴有标签,好像一个中药大课堂。与之类似的还有街区东面的回春堂。此外,安荣巷附近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里面,门窗、家具等都是铜制的,金光闪闪夺人眼球。在河坊街中段的大井巷转弯,晚上南宋御街美食街十分热闹。 26.【西泠印社】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杭州孤山。

27.【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区下城区贡院前,现杭州高级中学校园内。

28.【郭庄】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西湖西山路卧龙桥北堍。 29.【秋瑾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西湖孤山西泠桥畔。秋瑾烈士墓位于西冷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

30.【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墓群】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西湖区龙井路南天竺。31.【浙江体育会摩崖题记】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云居山东侧。 32.【章太炎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

33.【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简称"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分布在沿江的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境内。

34.【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径山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钱塘江大桥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你可以在六和塔上俯瞰大桥全貌,然后步行过来近距离领略大桥的英姿。站在桥上观滚滚钱塘江水,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大桥本身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当初建好桥之后,抗日战争的爆发,由设计者茅以升主持将桥炸掉了,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修复此桥,并且至今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如今桥头还能看到茅以升先生的塑像。

胡雪岩故居邻近河坊街,是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岩在事业巅峰时期所建的豪宅。这座宅第内,大到亭台楼阁小到木雕石刻,用料和工艺都极为奢华讲究,尤其是庭院假山建造得别致细腻,可谓将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发挥到极致。

胡雪岩故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72年),宅第分为中轴部分和东西两侧院落。进入大门便是中轴区域,由轿厅、百狮楼等组成,曾用于日常待客。轿厅内有两顶做工考究的红木官轿,而厅内梁架据说全用银杏木制成,比故宫用材还讲究。

西侧院落是胡雪岩常去的花园——芝园,这里亭廊、曲桥、碧池样样俱全,嶙峋的假山群更是让人体验到穿行其中的乐趣。据说光是堆砌芝园内的假山,当时就耗费了十多万两白银,假山上的“御风堂”甚至是当时杭州城的最高建筑。

东侧院落由和乐堂、清雅堂、楠木厅等厅堂组成,是主人家生活起居之所。和乐堂柱子用南洋杉、栏杆为紫檀木、格窗用花梨木等制成,每间房都有精美的砖雕门洞,刻画着神仙、动植物等形象。楠木厅的梁柱、窗棂、雕饰均用名贵的楠木制成,堪称奇楼。

胡雪岩去世后故居内逐渐破败,虽然现大部分建筑均为现代重建修复而成,但游走于这座堪比小型宫殿般的杰作内、听着讲解员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仍能感受到一代红顶巨商曾经的辉煌人生。

钱塘江原称浙江,又名之江,源出安徽、江西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全长605公里,是浙江省流程最长、流域最大的河流。钱塘江潮水、钱塘江大桥、两岸的夜景,是钱塘江最值得一看的景观。 钱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湾口南北两岸相距约100公里,至钱塘江口缩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宁盐官,仅为2.5公里。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响,潮波破裂汹涌,形成天下奇 观“钱塘江潮”。在钱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区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是俯瞰钱塘江盛景的绝佳观景台,登塔远眺,钱塘江大桥和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入夜后两岸灯火辉煌,是摄影爱好者捕捉夜景的好时机。

保俶塔是宝石山上的标志景观,和对岸的雷峰塔隔湖相望。现在人们看到的保俶塔是1933年重修,90年代又加固过的。塔身附近,有巨石和石凳供游休憩,这里也是眺望西湖美景的绝佳观景台。 虽然保俶塔本身并不能攀登,却不妨碍它成为摄影师的宠儿,将宝石山、高挑的保俶塔一并收入镜头。尤其是傍晚霞光铺满,晚上灯光亮起的时候,堪称西湖的“标准照”。

钱王祠位于柳浪闻莺内,最初是为了纪念吴越国钱王而建的表忠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主要看点有功德坊、圣旨等牌楼、钱王钱镠塑像及一块刻着“钱祠表忠”的石雕,北面有三评西湖十景碑记。 苏轼曾撰的《表忠观碑记》,是书法史上的名碑之一,不过原碑早已不复存在,钱王祠内现存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重刻版,也算得上弥足珍贵。另外值得一看的是五王殿后面的两棵结香树,每年二三月花开时,来赏花的游人总是不少。每年春节期间,这里的新春花展也很是热闹。

武松墓位于北山路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50米左右,面对秀丽的西湖。武松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甬道宽6米,长10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由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现在的墓园是根据老照片依原样重建的。 行者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宋江三十六赞”,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言武松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其实《水浒传》本身是虚构的文艺作品,这些古迹并无史实为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

苏东坡纪念馆位于苏堤的南端,由庭院、展厅和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庭园由矮栏竹篱圈围,园中花木扶疏,竹影婆娑,中央为苏东坡像。展厅为两层,楼下展区是苏东坡在杭州的政绩介绍,楼上展区介绍了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是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苏小小是南朝齐时候的钱塘歌妓,才貌出众,诗才横溢,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仰慕她的文采,在此建墓,南宋时仍有墓在。

墓前有石碑,上面有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小而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做“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后来几经毁建,至1964年12月墓亭被平毁。2004年按原貌修复的苏小小墓,是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建造而成,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墓的本来面目。

修复后的苏小小墓有一大特色,柱联的数量在整个西湖风景区内首屈一指。新墓上挂了整整12副楹联,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由国内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

分别有“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能为西湖山水增色。

李泌引水。一代名臣李泌:不要女人不要官,只要睡皇上。李泌,字长源,京兆人,玄宗时人,小时候号称神童。从唐玄宗到张九龄、张说、贺知章等人,都特别喜欢他,觉得这孩子以后一定能成大器。唐玄宗还特意安排几个儿子跟他一起玩,其中感情最深厚的,一个是玉真公主,还有一个就是另外一个主角——肃宗李亨。杭州自隋建州以来城市日益发展,但杭州城区是由浅海湾演变成的陆地,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唐德宗朝李泌任杭州刺史后,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至北宋改用瓦筒),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俗称六井。李泌此举,解杭人卤饮之苦,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德泽百世。现六井仅相国井尚存,其余均湮没,故在昔日入水口处设李泌引水装置和六井纪念标志,以表今人衔德之意。

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理,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理,湖岸周长15公理。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有2.8米,最浅处不到1米。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

 

 

 

 

  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 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处于平原、丘陵、湖泊与江海相衔接的地带,三面环山,中有绿水,湖山映衬,相得益彰。那一泓脉脉含情,明净如镜的丽水,就涵藏在这连绵起伏,曲折多姿,或远或近,若隐若现的层峦迭嶂之中。湖面如镜,绿湖的苏堤、白堤犹如两条绿色缎带,湖心亭、阮公墩等景致点缀与湖心,犹如镶嵌的两块宝石。前人有诗说:“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沿湖四周繁花似锦,形如一个色彩缤纷的巨大花环。在绿荫丝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轩榭。

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获得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竞相以诗赞颂,所以西湖一带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为西湖更增添了诗情画意。远近闻名的“西湖十景”即出现于南宋,是画家马远等人绘画西湖山水时予以命名的。“十景”为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和双峰插云。

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南宋时又名宝佑桥,也称段家桥。桥为1921年重建。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是,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据记载,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内侍卢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莳花养鱼,构筑园林,渐成规模。花港观鱼的史称,源出南宋宫廷画师马远所作西湖山水画的画题。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州时,曾手书花港观鱼景名,并在赏鱼池畔立碑建亭。

雷峰夕照

雷峰塔与白娘子的故事,流传深广。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吴越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财力不济,拟改七层,峻工时只造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的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为藏经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

苏堤春晓

北宋元佑五年(1090),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以湖泥筑成长堤,后世称苏堤,全长2.8公里,堤上建有六桥,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沿堤栽有杨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个品种。苏堤风光旖旎,晴、雨、阴、雪各有情趣, 四时美景也不同, 尤以春天清晨赏景最佳,绿杨拂岸,艳桃灼灼,晓日照堤,春色如画, 故有“苏堤春晓”之美名。

南屏晚钟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吴越始建,称“永明禅院”,饱经沧桑。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为歇山顶三重檐两层建筑,上层悬大梵钟,下层为净慈寺地藏殿。大梵钟高3米,口径2.3米,重10余吨。净慈寺晚钟鸣响,回声在山间、林樾悠扬飘荡,悠扬的钟声重新回荡,使 

  

  

   

 

   人们想到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宋王洧《平湖秋月》诗云:“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楼”联曰: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称,为西湖十景之一。

据记载,宋代洪春桥畔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清代,酒坊关闭,康熙游湖时御书西湖十景碑,便将“曲”字改成为“曲”,易“荷风”为“风荷”,“曲院风荷”的景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万历年间,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岛的四周绕滩筑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间,在堤岛之间,南北贯以曲桥,东西连以土堤,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特色。总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

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御碑亭景点,在洪春桥畔。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

张岱《西湖十景 两(双)峰插云》: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此景本是湖中遥望之景,清初为了立碑才移到陆上去的。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 故名“两峰插云”。清康熙皇帝游此,改为“双峰插云”。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俗称回回坟。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行程安排』

◇ 第一天:

灵隐寺(飞来峰)-茶叶博物馆-玉泉--岳王庙-黄龙洞圆缘民俗园

上午在湖滨乘7路公共汽车赴灵隐,在灵隐寺、飞来峰造像游览后,仍乘7路至洪春桥,换转27路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然后乘27路回到洪春桥,换乘7路至玉泉,游毕参观岳王庙,接着步行至曲院 风荷站乘28路公共汽车赴黄龙洞圆缘民俗园,出来后乘16路或28路车返市区。

◇ 第二:湖中一日游 平湖秋月-西冷印社-中山公园-游湖(湖心亭、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郭庄)

 上午乘7路公共汽车至少年宫广场下车再步行白堤,游孤山、西泠印社,接着在中山公园码头上船游湖,先赴湖心亭,再游三潭印月,最后到岳湖码头上岸后游曲院风荷公园及郭庄。如返回市区仍乘7路车至湖滨或火车站均可。

◇ 第三天:南线一日游

 宋城-六和塔-虎跑-花港观鱼-净慈寺-丝绸博物馆-柳浪闻莺

 早晨乘308路公共汽车至宋城,游毕至六和塔,参观中华古塔博览苑,再乘308路车到虎跑、花港观鱼游览,午饭毕游净慈寺,接着乘308路在长桥下车,步行至中国丝绸博物馆参观,然后仍至长桥上车乘308路至柳浪闻莺,游毕,南线游程至此结束。

 『美食』

◇ 杭州名菜:东坡肉,西湖醋鱼,宋嫂鱼羹,龙井虾仁 ...  杭州地方小吃:虾爆鳝面,片儿川面,知味小笼...

◇ 东坡肉

 据传,北宁文豪苏东坡两次来杭任太守,浚湖筑堤,杭州百姓为感谢他"抬猎挑洒",他嘱家人按他的烧肉方法烹制而成并犒劳民工,他们食用了这香酥味美的肉后称它为"东坡肉"。杭城菜馆也效法仿制,至今东坡肉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选用细皮薄膘五花条肉,用冰糖、酱油作佐料,以绍洒代水,将切成块状的肉的置入小葱填底的沙锅,密封上蒸,不走原味,的酥而不碎,肥而不腻的特点。

◇ 西湖醋鱼

 西湖醋鱼,又称“叔嫂传珍”,传说是古时嫂嫂给小叔烧过一碗加糖加醋的鱼而来的。选用体态适中的草鱼,最好先在清水氽熟,要掌握火候。装盘后淋上糖醋芡汁。成菜色泽红亮,肉质鲜嫩,酸甜可口,略带蟹味。

 西湖

 在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市。面积6.0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5.66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湖底较平坦,水深平均在1.5米上下,最深处在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面上有白、苏二堤,将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岛。  西湖在古代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以后由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了一个舄湖。此湖承受山泉活水冲洗,经历代人工疏浚理,始演变成为举世闻名的西湖。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园林风景区,分布著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文物古迹30多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诗赞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小瀛洲

 在外西湖偏南湖面上。面积7万平方米,呈田字形,是因神话传说中有瀛洲仙山而题名。此洲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开浚西湖时取湖泥筑成。现在洲上有曲桥及开网、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花木扶疏。  三潭印月

 在西湖中的小瀛洲我心相印亭前。三潭印月石塔,宋苏轼任官杭州时,开浚西湖,在湖面上建立三石塔为标志,禁止在此范围内植菱种芡,以防湖泥淤积,原塔已毁。现有石塔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补立。塔高2米许,塔身中空,球形,球面有5个圆孔,每当皓月当空,塔里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火透过圆洞倒映水面,宛如一个个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月亮,与天空倒映湖中的明月相映。又因旧传湖中有三个深潭,故有“三潭印月”之称。 白堤

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公里。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断桥残雪

在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末春初,积雪未消,春水初生,拱桥倒映。民间故事《白蛇传》中说的白娘子和许仙即在此相会。平湖秋月

在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 孤山

孤峙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一名梅屿。海拔38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这里是风景胜地,也是西湖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浙江图书馆、浙江博物馆、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庭园;东南面有平湖秋月;山顶有西泠印社;山后有中山纪念亭;北麓有放鹤亭及湖上赏梅诸景。 西泠印社 在西湖孤山。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筹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次年就绪。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公推吴昌硕为社长。岩壁上多名家摩崖题记。还建有三老石室,室内保存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和历代碑刻,有重要历史价值。 秋瑾墓

在西湖西泠桥畔。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遗体由同善局葬于卧龙山麓,后由其兄秋誉章秘密迁到严家潭暂厝。同年12月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遵照烈士遗愿,营葬杭州西泠桥边。旋又遭清政府当局阻难,秋誉章被迫将灵柩运至湖南秋瑾夫家。辛亥革命后从湖南运回,归葬西泠桥畔。墓高1.75米,用花岗石砌筑,正面大理石上刻孙中山手书“巾帼英雄”。 苏堤

在西湖上。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佑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漫步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故称“苏堤春晓”。 花港

在西湖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南宋时,苏堤第三桥与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水,名为花港,通花家山。山下有卢园,凿池养鱼,故“西湖十景”中有“花港观鱼”名目。 柳浪闻莺

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故名柳浪闻莺。尤以清晨景色最佳。 雷峰夕照

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吴越国王钱弘俶妃黄氏建。塔身7级。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犯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烧塔,仅存赭色塔身。旧日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被法海和尚镇压此塔下。塔于1924年9月24日倒塌。 龙兴寺经幢

在杭州市延安路灯芯巷。龙兴寺创始于南北朝时期,寺已圮,尚存经幢一座。幢由双重 

 

 

 

 

 

  须弥座、磬石、幢身、檐子、短柱等组成,制作精致。经幢始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为浙江省现存最早的经幢。历代多有修葺,其中须弥座、幢身、短柱仍为唐代旧物,磬石为五代重换,而檐子是明或清初的构件。 凤凰寺

在杭州市中山中路。是我国现存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因原建筑群形似凤凰,故名。据传创建于唐代。元延佑间(1314-1320)阿老丁重建。明、清以来,历经重修,1953年曾全面修整。主要建筑物面向麦加。前为门厅,中为礼堂,后为礼拜殿。大殿是元代建筑,砖结构,面宽3间,不用梁架。 于谦故居

在杭州市河坊街祠堂巷。明弘治元年(1488年)改建为伶忠祠。故居由入口空间、主体院落、内院及附属用房构成。入口设在西部,进门为轩敞的门厅。过小门便是故居主体部分,包括忠肃堂、于氏古井、接待室等。由主院落向东,穿过圆洞门进入内院,为一小园,中部设水池,点缀几块湖石,北端临池构筑琴台。故居内尚保存明弘治元年的“伶忠祠碑记”和清末“明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遗像”碑。故居院落布局灵活多变,体现了江南明代民间建筑的风格。 胡庆余堂* 在杭州市清河坊大井巷。是一家兼营药号、药行、门市的国药号。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创办,与北京同仁堂同为我国南北两家最著名的国药老店。胡庆余堂以宋代皇家药典为基础,收集其他传统药方,结合临床经验,编写出《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在全国名药材产地设庄,精选地道药材,保证质量,因此而久负盛名。胡庆余堂占地不足10亩,由三进院落组成。整个建筑吸取了江南住宅园林的特点,布局合理,雕刻华丽。 香积寺塔

在杭州市拱墅区卖鱼桥香积寺巷运输设备厂院内。寺创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寺原有东、西两塔,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今存西塔。八面九层,石结构仿木楼阁形式。 汾阳别墅

在杭州市西山路卧龙桥北。三面临水,濒湖构榭。原是晚清宋端甫宅园,后为郭姓所有。全园面积7000余平方米,水面约占一半。园内分中、南、北三部分,中部环池筑亭阁廊榭,湖石假山驳岸,是园中精华所在。宅园雅洁有致,构思奇巧,可与苏州网师园媲美,又借西湖外景,是杭州池馆中最富古趣者,也是市内现存唯一完整的私家园林。 杭州碑林

在杭州孔庙。保存历代碑刻400多方。其中南宁太学石经有《周易》、《尚书》、《毛诗》、《中庸》、《春秋左传》、《论语》、《孟子》七种,皆正楷。为南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所书。宋孝宗时建石阁陈列,作为太学生的标准读本。元代以后损失甚多。今残存86石。碑林另有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刊的李公麟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贯休画十六罗汉像、五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墓出土的石刻星图、苏轼书表忠观碑、赵子昂书佑圣观重建玄武殿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浙江海塘全图刻石及其他名人手迹刻石多种。 钱王祠

在杭州市清波门北。祀吴越君主武肃王钱镠、文穆王元瓘、忠献王弘佐、忠逊王弘倧、忠懿王弘俶。祠旧在龙山,初建于熙宁十年(1077年),元时圮毁,明嘉靖间(1522-1566)于今处重建,1925年再次重建。祠内旧有苏轼书《表忠观碑》4块,年久残断,现仅存明代重新摹刻的一块,藏杭州孔庙。  黄龙洞

 在杭州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相传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江西黄龙山高僧慧开,字无门,来此结庵说法,因而得名。晚清以后为杭州著名道观。后山峭壁塑造龙头,水出龙嘴,一如珠帘下垂池中。临池建有鹤止、香雪诸亭。池旁立石,上刻“有龙则灵”四字。池西山前有方竹园,生长方竹。  保俶塔

 在杭州市宝石山上。或称保叔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据传,宋统一后,太祖召吴越王钱弘俶进京,其母舅吴延爽发愿建造此塔祈俶平安归来,故称保俶塔。但吴延爽兄弟五人,早在显德七年(960年)因谋叛,削职除名,流放外州。另一说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僧永保重建,时人呼永保为师叔,故亦称保叔塔。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发现吴延爽造塔记残碑。此后屡毁屡建。现存砖塔,六面七级,系1933年修建。塔高45.3米,塔身秀挺。旧与雷峰塔分峙南北,称西湖门户。  葛岭

 在杭州市宝石山西面。海拔166米。据传是因东晋炼丹术家葛洪在此结庐炼丹而得名。山上有炼丹台、炼丹井、抱朴庐、葛仙庵等遗址。葛岭顶巅有初阳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  牛皋墓

 在杭州市栖霞岭紫云洞剑门关。牛皋(1087-1147),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部将。绍兴十七年(1147年)被秦桧使人毒死。墓为1983年重修。圆形,直径3.5米,高1.65米,块石围砌。墓前立碑,上刻“宋辅文侯牛皋之墓”。墓道前构筑石坊。  岳王庙

 在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孝宗即位,岳飞冤昭雪,改葬遗骸于此。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北山智果院为祠庙,即今之岳王庙。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是清代以后陆续重建的。入门有忠烈祠、启忠祠两部。忠烈祠殿内有岳飞像,像高4.54米。像上方悬仿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匾一块。殿内两侧壁上嵌明人洪珠书“尽忠报国”四大字。启忠祠在忠烈祠西,原祀岳飞父母,旁有南枝巢、正气轩等建筑。  岳飞墓*  在岳王庙中侧。通称岳坟。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抗金名将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潜负其尸,葬于北山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其遗骸于此。墓前建有墓六。前有照壁。过墓门有甬道至墓前,道旁列石人、石兽。岳飞墓在正中,墓碑刻“宁鄂岳王之墓”;左侧为其子岳云墓。墓周古柏森森,有石栏围护。石栏正面望柱上刻“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一联。墓门下有4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四人。跪像背后墓门上有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玉泉

 在杭州市栖霞山和灵隐山之间的青芝坞口。泉晶莹明净,向有“湛湛玉泉色”的美称。原在清涟寺内,寺建于南齐建元年间(479-482),今已不存。1964年改建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新庭院。占地约11亩。采用回廊、粉墙和漏窗阻割掩映造园手法,造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池中养有大鱼,池畔筑轩。“鱼乐国”匾额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迹。  灵峰探梅

 在杭州玉泉西北灵峰山下。旧有鹫峰禅院,五代吴越国王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 

 

 

 

 

 

 

  改称灵峰寺,寺内植梅,以红梅著称,梅花早开迟谢,是杭州历史上三大赏梅胜地之一,后寺渐败,仅存洗钵池、掬月泉等遗迹和近百株古梅。现重建为灵峰探梅景区。 北高峰

在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海拔314米。为杭州西湖风景区北山诸峰中最高的山峰,故名。自山下有石磴数百级,盘折三十六弯通山顶。登临眺望,群山屏列,西子湖云光倒垂,波平如鉴。 灵隐寺

在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传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僧人慧理见飞来峰叹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五代吴越国时,曾两次扩建,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僧徒3000人,房屋1200余间,极盛一时。 以后迭经兴衰,毁建多次,现存寺院系19世纪重建。寺有东西二山门,与天王殿并列,天王殿居中。殿内正面有弥勒佛坐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坐像。殿后过园林登石砌月台,有大雄宝殿,与天王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殿高33.6米。正中有金装释迦牟尼像,高9.1米。殿左有联灯阁、大悲阁。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天王殿前有两座石经幢。寺前古木苍郁,冷泉流经处筑有春淙、壑雷、冷泉诸亭。灵隐寺周景色绝佳,与飞来峰、冷泉合成一景。 飞来峰

在灵隐寺前。又称灵鹫峰。东晋咸和初年印度高僧慧理登此山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名其峰为飞来峰。海拔168米,古木参天,岩石突兀。峰下有龙泓、玉乳、射旭诸天然岩洞,回旋幽深,洞壁满布五代、宋、元时期大小石窟造像。峰前有灵隐涧。 飞来峰造像* 在灵隐寺前飞来峰。有五代、宋、元时石刻造像328尊。散布于飞来峰的青林、玉乳、龙泓、射旭、呼猿诸洞内外和沿溪涧的岩壁上。五代造像大多结构完整。元代造像数目最多,大多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龙井

在杭州市西湖西面凤篁岭上。是以泉名井。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已发现。泉水出自山岩中,四时不绝,水味甘洌,取小棍轻轻搅拨井水,水面呈现一蠕动的分水线。龙井之西是龙井村,环山产,名西湖龙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 徐锡麟墓

在杭州市南天竺龙井路北侧。徐锡麟(1873-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7月6日,起义失败,就义于安庆。辛亥革命胜利后移葬于杭州孤山。墓呈圆形,高1.7米。为1981年于今址重建。 陶成章墓

在杭州市南天竺龙井路北侧。陶成章(1878-1912),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光复会领袖。1912年1月,被陈其美派蒋介石设计暗杀于上海。灵柩运回杭州,葬于西泠桥畔凤林寺前。1964年迁葬鸡笼山。1981年9月迁葬于今址。墓平面长方形,高1.4米,青石结构。 九溪十八涧

在杭州市龙井南面,距西湖10余公里。起源于杨梅岭的杨家坞,次第汇合。9个山坞细流成溪,再经徐村注入钱塘江;十八涧在烟霞洞西南,次弟汇合许多细流而成涧,九 

 

 

 

 

   

    溪十八涧因而得名。清末学者俞樾游九溪诗曰:“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 南高峰

在杭州烟霞岭西北,与北高峰遥相对峙。海拔256.9米。从山顶至山麓有千人洞、石屋洞、烟霞洞、水乐洞诸风景点。千人洞近山顶,洞体广宽,可容千人,为四洞之最。登顶眺望,钱塘江萦回若带,西子湖清莹如镜。 虎跑

在杭州市西湖西南隅的大慈山下,距市区约5公里。据明万历《杭州府志》载: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无水。一日,梦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故名“虎跑”。泉自后山的石英砂岩中渗出,甘洌醇厚,向有“天下第三泉”之称。“龙井茶叶虎跑水”号称“双绝”。泉西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的塔院遗址。另有虎跑寺、弘一法师之塔等,组成著名风景游览区,面积近5万平方米。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943年在福建泉州圆寂,部分遗骨葬于虎跑。 六和塔* 在杭州市区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弘俶为镇江潮而建。塔身9层,高50余丈。塔上装灯,江上夜航船只赖以导引,宣和三年(1121年)毁于兵火。现存砖塔身系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塔刹系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遗物,外部木檐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今塔高59.89米,耸立在平面为八角形的塔基上。共13层,每一中心都有小室。塔内所有须弥座上,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与《宫造法式》所载如出一辙,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白塔* 在杭州市钱塘江边闸口白塔岭上。建于五代吴越末期。用白石雕凿叠砌而成,故名。仿木楼阁式结构,外观八面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回廊)三部分组成。顶置铁塔刹。白塔是现存五代吴越时期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座仿木构形式的石塔。 玉皇山

耸立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237米,有盘山公路直通山巅。山腰有紫来洞,系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人工开凿,洞前可俯瞰山下的八卦田,传是南宋皇帝祭先农时亲耕的籍田。整块田形如一幅八卦图。山顶有福星观,又称玉皇宫,今已改建为庭院。 张苍水先生祠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张苍水墓右前侧,与章太炎纪念馆相傍。于1992年5月重建。祠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张苍水墓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张苍水(1620-1664),浙江鄞县人。南明大臣,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官至权兵部尚书。后鲁王政权覆灭,他又与荆襄十三家农民军联络,合力抗清。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见大势已去,遂解散余部,隐居南田。不久被俘,在杭州弼教坊就义。 章太炎纪念馆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于1988年1月正式落成开放,占地1900平方米。由生平事迹室、真迹室、仿设生前书房3个展厅等组成。 章太炎墓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余杭人。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葬于旧寓后园。1956年4月迁葬杭州南屏山北麓。今墓为1981年重修。墓前有碑,篆书“章太炎之墓”,系章氏生前自书。  凤凰山

 在杭州市的东南面。主峰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临钱塘江,形若飞凤,故名。自隋以来,肇建州治,五代吴越,设为国治,筑子城。南宋建都临安府(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筑皇城,方圆9里之地,围绕著馒头山,利用自然山水和地形布置宫殿、园林和亭阁。南宋亡后,宫殿改作寺院,后遭火灾,成为废墟。现还有胜果寺、凤凰池及几座古井等遗迹和一些遗物。  梵天寺经幢

 在凤凰山东麓。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鏐迎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在杭州建造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南宋时改名梵天寺。寺久圮,尚存经幢两座,相距10余米,高15.76米,是浙江现存经幢中最高的两座。  宋城

 一处在凤凰山东麓;南宋皇城。原是北宋杭州的州治,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辟为行宫,绍兴元年(1131年)草创皇城,绍兴八年南宋定都杭州。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约700米,方圆9里。南宋大内分南、北两部分。南内即皇城,依自然地形布置其宫殿、亭阁、园林等。布局严谨,建筑辉煌。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入杭州,部分焚毁,一些宫殿改作寺庙。明代以后逐渐荒芜。一处在杭州市西南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建于1996年。依据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布局。有《清明上河图》再现区、九龙广场区、宋城广场区、仙山琼阁区、南宋皇宫区、南宋风情苑区等部分。  于谦墓

 在杭州市三台山。于谦(1398-1457),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中英宗复辟。他以“谋逆罪”被杀,归葬杭州今处。  吴山

 在杭州市西湖东南面。海拔约百米。山势起伏,绵亘数里。一说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吴山;或云以伍子胥故,讹伍为吴。山上有城隍庙,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从凤凰山迁此。山上有茗香楼、极目阁等建筑。登阁鉴胜,左湖右江,杭州全城,尽收眼底。感花岩上刻有宋代苏轼《宝成院赏牡丹诗》。宋米芾手书“第一山”三字,迄今犹存。紫阳山西端石壁上又有“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吴山山腰有宋樟一棵,据传植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已有700多年树龄。  灵山幻境

 在杭州市周浦乡灵山村。面积2万余平方米,是浙江省最大的溶洞风景区,共有20多个洞穴。其中灵山洞厅内的“天柱峰”石笋,高24.5米,直径6米,为国内已发现的溶洞石笋之冠。著名诗人白居易、范仲淹、苏轼等曾游此胜。  萧山区

 西山

 在萧山区西。顶峰海拔200余米。山上林木葱郁,山石嶙峋,尚存数处古景遗迹。现辟为西山公园。  祗园寺

 在萧山区西河路东首。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许洵舍宅为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改今名。寺院原规模宏阔,占地36亩。今尚存前、后殿和钟楼,其余建筑均毁。  湘湖

 在萧山区西1公里。湖开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周80余里,面积3.7万亩。分 

 

 

 朱池

 在建德市区东8公里。传为汉会稽太守朱买臣读书处,因朱凿池涤砚得名。其东有朱太守祠,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增葺,今毁。其西2.5公里幽径山,松柏成荫,曲径通幽。有朱买臣墓。  落凤山

 在建德市区东15公里、新安江畔。为唐永徽四年(653年)农民起义女领袖陈硕真与官兵大战处。传陈突围时,有彩凤飞落山顶,负陈西去,因名。海拔370米,岩壁陡峭,卓立江畔。山顶平坦,广800亩,松林茂密,古柏成荫。  梅城

 在建德市区东30公里。原为严州府治。初建于唐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重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城堞形似梅花而得名。背靠乌龙山,三面峰峦环拱,一面临新安江。城东南三江合流,双塔对峙。有北宋范仲淹潇洒楼、南宋陆游听事厅、清余集校点《聊斋志异》的八角亭等古迹。  双塔凌云

 在建德市区东36公里三江口。两塔隔江相望,耸立云天。南为南峰塔,北为北峰塔,均为八角七级砖塔,有盘梯可登塔顶。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 龙门港

 在建德市区东38公里、七里泷上游入口处南岸。瀑布高50余米,在石崖上跌成6级,崖壁陡险。附近有瓜子石、龙门寺、龙门塔等遗址。瀑布距江1.5公里,沿途峡谷横斜,巨石栏杆。  子胥渡

 在建德市东北七里泷西岸。传伍子胥因避楚平王谋害,逃奔吴国,经此渡江,因名。江面开阔,石壁危立。岭有伍子胥别庙,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增葺。庙内有报春花一株,传为伍子胥隐此躬耕时手植。左右还有子胥洞、胥村驿等遗迹。渡口对岸为江南坞,有明代走马楼一座,系民间建筑物,极为精致。 上下两湖,中狭处架桥通两岸。四周有越王台、狮了峰、至湖岭等胜迹。 葛云飞墓

在萧山区临浦所前王湾寺。葛云飞(1789-1841),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浙江定海镇总兵,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进犯定海,葛云飞率部抗击。浴血苦战六昼夜,身受40余处创伤,壮烈牺牲。墓建于道光二十一年,四周围以石板围墙,墙上石板压顶,中间立碑,上刻“诰授振武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正脊刻“忠荩可见”。 越王城

在萧山区厢湖镇瓦窑村城山之巅。当地称越王台。沿村后小道拾级而上,北望钱塘江,北面山下为白马湖,南北长250-280米,东西宽60-120米。北城墙中段凹处用块石垒筑。

衙前农协旧址

在萧山区衙前乡凤凰村。衙前农民协会成立于1921年,是我国现代史上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协会成立后,在李成虎等人领导下,拟订了《衙前农协章程》,发布《衙前农协宣言》,创办了衙前农村小学,组织“妇女协会”、“农民自卫军”,确立斗目标,实行“二五减租”影响遍及萧绍,震动全国。 建德市  葫芦瀑布

 在建德市七里泷南岸坌柏湾内。沿溪南行1公里,即到观瀑胜地。瀑高近百米,宽2米,瀑布从崖顶涌出,先冲入陡壁一形似葫芦的石窟,再从底部冲出,直泻深潭。  大慈岩

 在建德市区南27公里处。山形诡怪。五峰如指弓屈成一拳,白云缭绕,海拔629米。南麓有石阶千级,盘旋而上。山巅古刹大慈寺,建于元大德初年。主殿内有地藏王、千手观音、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大小佛像百余尊。寺右侧有一株古银杏树,树龄500余年,树高40余米。寺廊相接,石栏连续。  灵栖洞天

 在建德市区南32公里铁帽山麓。是一组石灰岩溶洞。有地下河道相通。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  乌龟洞

 在建德市李家乡上新桥村后。洞深7.3米,高2.73米,最宽处4.25米。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在洞内发掘了含化石的上下两部分地层,在上部地层中,发现了属“柳江人”一类智人的一枚右上犬齿化石,距今约5万年。命名为“建德人”。  灵泉洞

 在建德市西南35公里铁帽山麓。以水见长,俗称水洞,游览面积1566平方米。洞内有一条长300米长的地下河。河尽端系一地下湖,面积600平方米,湖水清澈。中心穹顶下垂的钟乳石上,有元大德三年(1299年)进士郑文杓的祈雨题记。洞外有清泉池,由地下河水汇集而成,面积1300余平方米。  清风洞

 在建德市西南35公里、铁帽山南坡。以风取胜,俗称风洞。洞内凉风喷涌,凉爽宜人。夏日凉风以2-3米/秒的速度徐徐送出。洞内游览面积2345平方米。  霭云洞

 在建德市西南35公里、铁帽山北坡。以气称奇。每逢雨前团团云气从洞中逸出,飘浮飞散,成为特有奇观。霭云洞面积之大,景观之奇为灵栖三洞之冠,面积近万平方米,已开放游览面积5000余平方米,洞中一根高达7米,直径仅10厘米的钟乳石直立在“海底龙洞”的水域中,称之为“定海神针”,另还有高9米的石幔—垂天罗帐。  抟云塔

 在建德市檀村乡新叶村。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30米,内用木楼板分层。其侧有文昌阁,前后二进,入口为一歇山顶楼阁。  白沙大桥

 在建德市区南新安江上。建于1960年。桥长358米,高24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正桥6孔,主孔各跨50米,略成弧形。栏杆上雕有大小石狮256只。此桥建筑技术总结了我国古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而有所创新。  东铜官

 在建德市境内千岛湖东南端。因早在秦代在此置官采铜而得名。一条绵延4公里的深谷中,泉溪涧瀑,还有小片石林,谷口珠矶岛似一大盆景,山顶为缓坡台地,山上橘林遍布,松林外绕。  富阳市

 恩波桥

 在富阳市区富春路西端,横跨苋浦之上。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县令程泌于桥下 

 

 

 

 良渚文化遗址

 在余杭区良渚镇一带。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斧、锛、镰、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的使用,说明当时早已进入犁耕阶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坠、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 径山

 在余杭区长乐镇。因山有东西二径通天目而名。有7峰,以凌霄峰最秀,海拔616米。山巅有径山寺,创建于唐,南宋时梵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为禅宗五山之首。后寺毁坏,仅存明初所建钟楼,楼内悬重约10吨的明永乐大铜钟一口,又有宋铁佛等,1989年楼遭焚毁,同年重修。山上又立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大碑一通,周围尚有不少摩崖题记。径山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为日本临济宗之源,其“茶宴”仪式被日僧传播到日本后,逐渐演迹成日本“茶道”。  大涤山 放生,改称恩波。初为木桥,历经修筑修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易木为石,并更名永济,清代又几次重修,桥全长57米、宽6米,为三孔敞肩石拱桥,中孔跨度18.4米。桥侧设石栏。“恩波夜雨”为“富阳八景”之一。 庙山坞

在富阳市区北6公里处。系一幽静的山谷。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曾建净因院,又因地处山坞,故名。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1269-1354),酷爱富春山水,晚年弃官寓于鸡笼山之筲箕泉,死后葬于庙山坞。其庐与墓今均不存,但他作长7米,高30厘米的“富春山居图”山水画长卷尚存。 龙门镇

在富阳市区南16公里处。镇中保存有较完整的明、清厅堂建筑,计有53厅、两座祠堂。龙门旧厅建于明末,为孙氏大宗祠之一,又称“子孙厅”。镇东南有“百狮厅”一座,又名慎修堂,建于清代中叶,镇西南有一处门楼,称“义门”,系嘉靖年间(1522-1566)所建。龙门瀑在古镇南3公里处的龙门山,落差80米,终年不绝。离镇1.5公里石台山上的砖塔,名同兴塔,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高约18米,六面七层。 孙权故里

在富阳市区西17公里、富春江支流瓜江北岸之五洲乡。据土地碑载:“石涨者,系大汉孙氏发迹之所也。”“石涨”系孙权祖宅坐落地,位于瓜桥埠村西南,占地10多亩。现存建于明末庙宇一座,尚完整。另据集善亭碑文记载,孙权祖父种瓜18亩,种瓜之处有桥,以瓜桥名,瓜桥之处有埠,故名瓜桥埠。 鹳山

在富阳市区东富春江畔。山下有石矶形状如鹳,故名鹳山。最高点海拔仅42米。相传三国东吴时曾于山顶建道观,曾更名为观山。山平地崛起,截江而立,峰峦秀丽。上有春江第一楼,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可远眺富春景色。山顶有览胜亭及石洞、待月桥等胜景。近人为纪念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及其兄郁华,建有双郁亭。富春江畔矶头立“严子陵垂钓处”石碑一块,碑侧巨石上,镌有“登天钓月”四字,系宋代诗人苏轼手迹。 余杭区  在余杭区余杭镇西南。是我国道教的第三十四洞天。山有4峰,中有大涤等洞。其中大涤洞上下平划如削,洞壁泽涧如黑玉,洞深百余步。入内有响石2块,叩击发声如钟鼓。  安乐塔

 在余杭区余杭镇东南宝塔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现塔重建于明代。1985年重新修葺。塔系砖木混合结构形式,六面七层,高约35米。  反山墓地

 在余杭区长命乡雉山村,紧临大观山果园。反山为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面4米的土墩。1986年发掘出10余座良渚时期墓葬。隋葬品有1232件(组),绝大部分为玉器。玉器精美,显示出极精湛的技艺。其主题纹样“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部族崇拜的“神徽”,特别是出自M12的琮王,重达6.5公斤,其上有用浅浮雕和阴纹刻由神人和神兽面纹复合而成的八幅“神徽”。  广济长桥

 在余杭区塘栖镇,南北向横跨在大运河之上。又称通济桥。始建于唐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修葺。长约90米,七孔石拱桥,其中中孔净跨16.35米。广济长桥是多孔薄墩薄拱桥的典型实物。但结构轻巧,造型美观。  塘栖古镇

 在余杭区。因隋开凿运河,四方民工集居于此,而名塘栖(栖为居之意)。镇紧傍大运河,又地处余杭、德清、桐乡三县市交界,河港成网,水上交通发达,自古就是商业繁华,文化发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集镇。今东石塘尚存200多米长的古街,镇西通济长桥历500年仍雄跨于古运河之上。  超山

 在余杭区临平西北10公里,距杭州市40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0米,为临平与塘栖之间最高的一座山,故名超山。超山梅花已有1000多年栽培史。品种以果梅为主,观赏梅也久有盛名,其中最古老的梅花有

二、一曰唐梅,一曰宋梅。超山景区有:大明堂、宋梅亭、疏影亭、翠筠亭、松风亭、含光亭等园林建筑。此外,还有我国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墓。吴昌硕生前酷爱梅花,1927年去世,埋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  吴昌硕墓

 在余杭区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吴昌硕(1844-1927),其诗书画篆刻堪称一绝。留有“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卖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之忆梅绝句。1927年逝世。后其子东迈及门生好友,将其遗骸移葬于此。  临安市

 五代功臣塔  在临安市。  钱王陵园  在临安市。  钱宽水邱夫人墓  在临安市。  双林寺遗址  在临安市。  千年金桂

 在临安市郎碧村。  “谢傅东山”  在临安市集贤村西北2公里。有谢安隐居的东山。为“临安十景”之一。  洞霄宫遗址

 在临安市青山镇。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建宫于大涤洞前。唐弘道(683年)建天柱观,因天柱山得名。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称洞霄宫。今仅存遗址。  普庆寺石塔

 在临安市横畈镇东北部。  “玲珑胜景”  在临安市玲珑镇。  天目山

 在临安市西天目乡。  龙塘山

 在临安市马啸乡。  清凉峰

 在临安市马啸乡。  钱鏐墓

 在临安市太庙山。钱鏐(852-932),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第一个君主。墓道两旁旧有华表、石兽、石人、石马,今已圮毁。墓碑上刻“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今吴越国王谥武肃之墓”。  功臣塔

 在临安市功臣山上。功臣山海拔157米,原名大官山,为五代吴越创始人钱鏐故里。唐昭宗因他镇压黄巢和讨平董昌有功,诏改“功臣山”。钱鏐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还归故里,建功臣寺;塔当是此时所建。砖结构,四面五层,高25.12米,承唐代遗风。  钱宽夫妇墓

 在临安市临天乡西墅村明堂山。钱宽夫妇是钱鏐父母,同坟并穴合葬。两座墓葬皆砖砌。钱宽墓早期被盗,1978年发掘。两墓均有前后墓室,施彩绘,后室顶部绘有二十八宿和北斗为内容的天文图。钱宽墓随葬器物残剩较少。钱宽夫人水邱氏墓随葬品较丰,有大量的金、银、铜、瓷、玉等器物,其中瓷器相当精湛,说明晚唐时期制瓷业已使用釉下彩工艺。白瓷底部的款识证明系官窑产品,写实的天文图像,准确度相当高。  玲珑山

 在临安市城西5公里。两峰几立,盘屈九折,有石磴道通山顶。山麓有方石横置路边,传为苏轼醉眠之石。更上有九折、送瀑二岩,岩上多摩崖题刻。传是苏轼所书。再上有卧龙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钟楼诸建筑。寺东原有琴操墓。琴操传为宋代临安(今杭州)名妓,受苏轼指点后,在此出家为尼。山顶有望江石,可以远眺富春江。  桐庐县

 天子冈

 在桐庐县东15公里白鹤峰下、富春江东岸。山顶平坦,为东汉孝子孙钟葬母处。钟之子坚,坚子孙策、孙权,创东吴霸业,故后人名其葬母处为天子冈。登冈眺望,大江环抱,上望严濑,下瞩鹳山,群峰俯伏足底,状若朝参。  桐君山

 在桐庐县城东、富春江与分水江交汇处。海拔67米。相传,古代一老人在山侧桐树下结庐栖身,行医济世,不露真名,人们称他为桐君,山由此得名。山顶有桐君祠、白塔、 

 

 

 瀛山书院

 在淳安县郭村乡上郭村瀛山之顶。始建于北宋。詹安建书院供其子孙后代读书,后其孙詹虚舟以理学著名,适朱熹来此讲学,成为文人聚集之所。另有大观亭、仰止亭,形成一排东西向的建筑群。明隆庆三年(1569年),书院倒塌,后又重修。现存得源亭、大观亭。亭东侧即半亩方塘,朱熹题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绝句一说源出于此。  方腊洞

 在淳安县威平区妙石乡。原名帮源洞,后人为纪念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改今名。方腊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秋发动起义。三个月中攻取了杭州、歙州等6州52县。东南震动。宋徽宗派童贯率军50万前往镇压,起义军失利,退守帮源洞。次年夏,方腊兵败被俘,秋季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洞门上镌有郭沫若题的“方腊洞”三字。  龙山岛

 在淳安县城西南5.5公里。形似苍龙而名。海拔207.8米,面积0.45平方公里。岛上林木葱绿。1986年在岛上新建海瑞祠,前厅中间有“去思碑”一方,左右立有碑石数块。后进大厅塑有海瑞坐像一尊。岛上钟楼亦于近年重建,内有铸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古钟一口。  蜜山

 在淳安县城东南14公里。县志载:“上顶有蜜出水空罅中”故名。面积0.36平方公里。新安江水库形成后成为岛屿。岛西陡崖顶有一座白色灯塔,峰顶昔有马石庙,后改名蜜山庵,已毁,唯有蜜山泉尚存,水质甘洌,四季不竭。岛西南山腰处有3座和尚坟塔,相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 西岭石林

 在淳安县城东南16公里的赋溪乡。属喀斯特地貌,景色以兰一坪、玳瑁岭、西山坪之四望亭、江天极目阁等建筑,阁经整饰内设茶室,陈列有现代画家叶浅予作32米长卷《富春山居新图》。临江绝壁处,有一片摩崖石刻,其中最早的为唐代大历八年(773年)篆书石刻。尤为珍贵。 大奇山

在桐庐县境、富春江南岸。因山势奇特,状若莲花宝座,乡人又称为大奇山。唐时始建白云庵,后屡建屡修,始成规模。明天启七年(1627年),知县陈景璐建山门,题为“大奇禅院”,大奇山自此闻名。最高峰海拔607米。山间溪水潺潺,林木苍翠。气候冬温夏凉,夏日平均气温26度左右,为避暑佳地。1992年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严子陵钓台

在桐庐县城西15公里富春山。又称双台垂钓。海拔150米,逶迤35公里,屏列江滨。山半有两磐石,耸立东西,俯瞰大江,各高近70米,有磴道可上,东为严光钓鱼台,西为谢翱台。严光,字子陵,东汉人,隐于富春山。谢翱,南宋处士,文天祥兵败,曾登西台哭奠。两台各有石亭一座。临江有严先生祠,建于北宋景佑年间(1034-1038),祠前有历代碑记多种。 瑶琳洞

在桐庐县城西北23公里至南乡骆驼山。因洞内景石晶莹如玉,琳琅满目得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知县杨宝彝题洞额为“瑶琳仙境”。瑶琳洞为一大型石灰岩溶洞,早在唐宋时期就是游览胜地。洞因自然变迁,洞口堵塞,1979年被重新发现开发,洞长1公里。面积2.8万平方米,分前厅和6个大厅,厅内遍布石笋、石柱、石瀑、石幔。 淳安县 处最佳。  桂花岛

 在淳安县东南16公里。因岛上野桂遍地得名。岛北临水处,有一可容数十人的天然平台,名望湖台,秋夜是赏月的好地方。

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
《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