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活动方案

寺庙活动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6 16:09:55 来源:活动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寺庙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温州护国寺修建工程依照ISO9000:2000版标准和公司相关程序,依照工程所及的相关施工验收规范,依照国家建设工程和古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依据建设单位的图纸以及国家、地方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关规定编制本施组,作为贯彻指导施工管理全过程的指南。

主要依据文件、文献:

1、温州护国寺修建工程的施工图纸

2、《建筑工地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4、《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5、《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9、《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11、《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2、《建筑地面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古建筑营造法原》

14、《古建筑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

15、《中国园林建筑施工技术》

二、工程目标和承诺

1、工程质量目标:确保优良,争创瓯江杯。

2、工程进度:确保在153个日历天内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按时交付业主投入使用。

3、工程安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4、文明施工:创建一流的施工现场,争创温州市安全文明标化施工工地。

5、施工现场到位率:项目经理现场到位率80%,其它管理人员现场到位率90%。

第二章 工程范围和工程特点

一、工程范围

本标段面积施工图范围内的土建、安装及配套工程。范围为先中轴线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后其它建筑施工。

二、

工程概况

(一)各方情况简介

建设单位:温州市护国寺修建工程办公室 设计单位: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

(二)建筑工程一览表 石阙门:整体石制。

牌坊:四柱三间冲天式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七如来:花岗石七宝塔。中有浮雕,须弥底座。

山门:通面阔 15.0米,进深 2.7 米,三间五楼牌楼式建筑,设铺作。

钟鼓楼:位于天王殿前,中轴线之东、西两侧。平面呈方形,二层重檐歇山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31.5,进深五间22.5。其柱网由内外二周组成,形成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内外槽形式。内槽后部置佛坛,檐柱上设栌斗承七铺作。屋顶采用重檐四阿顶(即庑殿顶),上覆青色陶瓦。 藏经楼:位于玉佛殿后,二层建筑歇山重檐顶出平座,七间五进,底层围廊,檐柱上设六铺作重拱。 藏经楼两侧各以廊与厢房相连接。

玉佛殿:五间四进,通面阔 16.4米,通进深12.0 米。单檐庑殿顶 。 药师殿:通面阔 11.7米,通进深8.4米 ,屋顶悬山式样。

法堂:五间三进,通面阔 17.4米,通进深10.8米。单檐歇山顶建筑。 厢房:二层双坡顶,前檐廊轩 。

方丈院:三合院组合,主体为歇山顶建筑 ,建筑二层。另设 廊轩,中为庭院,庭院内凿池堆山。

塔:五层楼阁式塔,平面为方形,内设楼梯可拾级而上。 此次先修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

三、工程特点说明:

温州护国寺坐落于温州市区西南的景山公园丛林环抱的山坞中,寺址地貌完整,西倚山林,朝向东南,地势平坦,东面最低高程44.0米,西面最高高程为57.9米。是东低西高的缓坡地,形成步步增高之势,可谓传统的天下名山寺占多的风水宝地.护国寺始建于唐贞观至五代后梁乾化年间,迄今千余年,素有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的美称,是浙南一大名刹,也是我市最大的佛教丛林,还是浙南最早佛学院(原称山家讲舍)的旧址。寺内文物古迹众多,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宋朝有处严大师出家护国,三十年代有能明、万定和尚住持护国,其弟子象贤与授玉均系名僧,而护国禅寺四字还是弘一大师的手迹。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丰富瓯越文化内涵,保护文化古迹,弘扬中国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提高温州城市文化品位,护国寺的重扩建便提上了日程。

(一)、自然特征:

温州地区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色各异:春季细雨霏霏,

五、六月份为梅雨季节,

七、

八、九月份为夏季高温季节,

九、十月份有台风、暴雨,到次年三月,冬季施工期一般为80天。地区全年最高气温可达39度,最低气温可达-5度,年降雨量1500mm。本工程施工时间为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施工要经历雨季和夏季。

(二)、地域特征:

本工程地处在温州景山山麓,西倚山林,朝向东南,地势平坦,环境整体较为优越。

(三)、建筑结构设计概况:

建筑的虚与实、繁与简、装饰与色彩、整体与局部等等,皆纳入整体的统一中。从总体效果考虑建筑的创作应保持中轴线上建筑的重点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建筑绝对明显的突出地位。 设计以护国寺大雄宝殿为寺之主体, 故其余建筑从体量、尺度到形式均应以此为度量标准,避免喧宾夺主。建筑的细部设计结合江南的做法及瓯越风情,使建筑呈现活泼、轻快感。如屋角的“发戗”、“昂”、“鸱尾”等。

唐代建筑整体风格特点表现为屋面坡度较缓,屋檐和缓的起翘以及造型遒劲的鸱尾,使整个立面呈现出庄重稳定的形象。斗拱与柱高的比例近1:2,所以感觉斗拱尺度极为硕大。这种比例关系,表现了唐代建筑稳建雄丽的风格。

①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为单层双重檐,多柱组成的结构设计采用钢筋砼框架结构,圆柱与上部砼梁整体现浇屋面结构,随建筑要求考虑,梁、檩条、椽、起翘主要构件为钢筋砼现浇,并与屋面有整体连接。

②藏经楼、鼓楼、钟楼、塔楼、方丈楼等荷载较大,结构为砼梁板。

③鱼沼飞梁采用钢砼现浇,池底、池壁用防水砼现浇,池中间立钢砼柱,架桥梁板。让游客漫步赏鱼,并与山门、天王殿、鼓楼、钟楼相通。且池子与周边建筑基础脱开,设沉降缝。作设计时应仔细考虑与周边基础的关系,防水基础倾斜和不均匀沉降。

牌楼采用钢筋砼现浇,侧面设抱鼓石保证牌楼侧向的稳定。七如来上部为石头制作,基础为钢筋砼现浇。

④一般的生活设施工程按普通民用建筑处理。一般采用砖石结构形式用小孔砖墙承重,加墙内构造柱,与圈梁设置以增强房屋整体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对大开间可设承重柱、承重梁的方案。

⑤护国寺为一古建筑群以钢筋砼取代过去的砖木结构。柱梁层次,柱高错落之序必须做好相互的连接。屋面大坡度、大飞檐、梁檩条、椽等纵横斜交错,与屋面板又必须有好连接,设计基本采用现浇形式,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但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⑥屋面上层采用瓦、筒瓦等材料,其自重较大,设计应充分考虑。 ⑦所有建筑物均为不设沉降缝和伸缩缝。

(四)、施工条件:

施工现场已基本平整。测量用基准点有业主协助提供,道路进场后需沿设计的永久性道路进行铺路,确保场内运输通畅。水电源已引至现场,且供应充足。

(五)、工期与质量:

工程日期:确定原则是在2004年10月31日前竣工为准,为绿化施工单位留足时间,使得整个工程在2004年底完工。我单位综合自己的实力,计划日历工期为480个工作日,从2003年6月1日开工,确保在2004年10月31日完工。 工程质量:使整个工程确保优良,力争瓯江杯。

第三章 施工部署

本工程为古建筑复建兼仿唐建筑新建工程,不仅涉及到文物保护、木构复建,也包括部分现代结构、作法在仿古建筑中的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古建筑“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施工中以现状测绘研究为依据,恢复建筑原有的整体风貌;尽量利用建筑的原有材料,必须换新的部分应采用相似的材料及构造做法;推测复原的部分应与当时做法基本吻合。并在维修中提高木材的防火、防腐、抗虫的能力。在现代建筑中要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一、施工准备

(一)现场交接准备

我公司中标本工程后,将在收到中标通知书3天内派有关人员进驻施工现场,进行现场交接的准备,其重点是对各控制点、控制线、标高等进行复核,对目前的施工现场进行调整准备,以使整个现场能符合我公司的布置原则及要求,这些工作拟在进场前全部完成。

(二)技术准备

自进场之日立即着手技术准备,一方面使有关人员能仔细阅读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及相关细节,另一方面开展有关钢筋翻样,木工翻样,石工翻样、混凝土级配试配,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等技术准备工作,同时根据施工需要编制更为详尽的施工作业指导书,以使从工程开始就受控于技术管理,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三)机具准备

进场后,对中、小型机具将按进场计划分批进场,设专人对其维修保养,并使所有进场设备均处于最佳的运转状态。

(四)材料准备

我公司将根据翻样单,混凝土级配单等及时提供钢筋用量及水泥用量,报送业主备案,并落实有关其他材料供应商报业主审批,同时进行由我公司组织的采购工作,及时组织前期的周转材料进场,以确保顺利施工。

(五)人员准备

在接到中标通知书3天内项目班子、总承包管理部人员及相关人员立即进场,作好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及承担起施工总承包管理职责。开工之前10天,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将全部就位,而施工人员将根据现场需要分批进场,并在公司内部备足各类专业的施工操作人员。

二、施工组织

施工组织主要分为人员组织、机械设备组织、材料组织、运输组织、协调组织等五部分,这些组织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整个施工的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故根据我公司各部门进行内部协调后,对这五大组织的安排主要为:

(一)项目班子配备情况及管理制度

本工程的重要性及管理方式决定了管理层人员的配备必须全面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组建本工程项目管理班子时,我公司将选派曾施工过类似古建结构形式的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管理班子进驻现场直接参与本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在本工程施工管理上将严格按项目法组织施工,执行全面责任承包制,在部门设置上将配齐从开工至交工所有的职能部门人员,以确保整个工程在施工全过程中具有连贯性。公司技术、质量、安全、材料等职能部门严格遵照公司项目法检查要求,定期深入项目,切实监督、指导、控制、服务于项目,从而为全面管理、全面协调、全面控制创造有利条件。 见下页图表:

(二)劳动力调配计划

施工劳务层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人员,是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的最直接的保证者。故我公司在选择劳务层操作人员时的原则为:在我公司劳务优良的人员名册中选择;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意识;具有较高的古建技术等级;具有相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施工劳务人员。

劳务层的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专业化强的技术工种,配备人员约为20人,其中包括机操工、机修工、维修电工、焊工、架子工、实验工、测量工等,这些人员均为我公司曾经参与过相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丰富的经验,持有相应之上岗操作证的人员。第二类为普通技术工种,配备人员平均为75人,其中包括木工、瓦工、石工、油漆工、钢筋工、砼工等,并施工过类似工程施工人员为主进行组建,且配备三名古建技师作指导。第三类为非技术工种,配备人员约为25人,此类人员的来源为长期与我公司合作的成建制施工劳务队伍,进场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高峰人数达120人,平均人数为100人。今后工程量如有增加,人员按工程量的变化而变化。

劳务层组织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项目部的每月工程的工作量、进度、质量要求,选择确定具有古建施工能力、经验丰富的劳务队伍,并办理好各项用工手续,在全公司进行平衡调配,并以确保施工顺利为最基本之原则。

(三)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1)基础阶段

本工程的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基础已完成,其它建筑基础拟采用自拌混凝土来满足工程需要。具体根据业主要求与现场实际情况操作。

(2)主体阶段

本工程混凝土采用自拌混凝土,人工垂直运输。

(3)装修阶段

装修施工阶段:砌筑、地面找平的砂浆及零星砼搅拌采取集中拌制点,配备一台J1-400搅拌机、二台砂浆机。水平运输在地面上配备2台1t小翻斗车和小推车配合使用。 上述设备目前正进行全面维修、保养,并随时运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动用。

(五)现场及运输组织

本工程处于温州市景山,现场施工用地已有临时围墙围合,需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因此现场运输组织遵循一下原则:

A、在施工准备时在所设计的永久性道路处进行路基的铺设,作场内运输道路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施工。

B、在整个工程施工阶段,现场设置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工具房和安全保卫设施。充分利用业主提供的设施或以前留下的废弃房。

C、现场在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测量清理、基础外露钢筋除锈;第二阶段做混凝土主体施工;第三阶段做内外装修。材料位置充分考虑,多点集中布置,减少材料的场内二次搬动。

(六)与业主、监理和设计院的协调

我公司如能中标承接本工程,将把协调组织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工程内部的协调管理主要是围绕工程建设本身而确定的,主要有业主、设计方、监理方相互间的协调管理。项目经理部着重对施工队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施工进度进行协调和管理,并为各施工队提供合理的施工作业面,协调各工序的衔接,提供水源、电源、提供已有的垂直运输设备,提供已有的脚手架,提供必要的办公、仓储条件,为本工程的整体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A、与业主协调组织

协调好与业主之间的关系是项目经理部的一个工作重点。通过良好的合作,确保本工程承包合同全面履行,其主要表现在:定期参加与业主的碰头会,讨论解决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及问题,理顺每一阶段的关系;从施工角度及以往的施工经验出发,并在施工当中为业主着想,达到满足业主提出的各种合理的要求,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B、与设计院协调组织

与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进行友好协作,保证工程能符合设计方的构思、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主要表现为:定期向设计方介绍施工情况及采用的施工工艺;在每个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前提交与设计方有关的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听取设计方的意见;交换我们对设计内容的意见,用我们丰富的施工经验来完善设计,以达到最佳效果。并特邀该设计院一名主设计人员在现场进行对施工图进行更改与完善。

C、与监理单位协调组织

与监理单位进行紧密的合作,在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上共同努力,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在每个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前,我们将提交有关的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并听取监理方的意见。监理方在实施监理工作时,我们除坚持其独立性以外,将为其实施监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方便,配合监理方把监理工作做好。

D、对外协调组织

对于进驻本工地的施工,我们高度重视,珍惜这次机会,一定在这个工地上树立我公司的良好形象。在此,我们将明确在项目组织架构中设立专门协调人员负责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对外协调工作,并作为项目的重点工作来抓,以确保本工程能顺利施工,以达到我们所承诺的各项指标。

在施工过程中的对外协调工作内容广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的协调工作及温州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由具有较强民事协调能力的管理人员深入附近派出所、居委会、交警等有关部门,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沟通与民警、交警和居民的关系。

对于温州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我们将理清思路,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是否与政府各主管部门有所关联,列出清单,并及时与温州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进行联系,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使对外协调工作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在与温州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中,同样及时沟通,及时了解,并与温州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相互理解取得信任,以座谈会、咨询会、学习会等各种形式进行联络。根据我们以往的施工经验,这些部门主要为:佛教协会、质监站、安检站、环卫部门、市政部门、公安局及所属警署、供电部门、供水公司、卫生防疫部门、建管部门、消防局、交警队及市容监察部门等等,尊重这些部门对现场管理的意见,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整个工程在施工全过程中顺利,为按时保质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2篇:寺庙贺卡方案

贺卡载福庙宇文化展新貌

——xxx庙宇(宗祠)文化贺卡策划案

一、项目背景

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必然会在精神生活层面有所反映和表示,其直接的形式会在文化消费上体现,在目前山区农村的文化消费中,宗教信仰和祠堂信奉活动的消费无疑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头等大事,神灵的保佑和宗亲的认同还占据着农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历史文化名城,政府十分注重地方文化,历来是抱着大力继承和发展的政策,对这类活动都会大力倡导。

二、项目介绍

(一)项目简介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真诚的建议,贵寺庙以贺卡为载体,搭建从庙宇与信徒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的桥梁,使信徒和宗亲通过贺卡对寺庙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促进宗教文化的宣传。

(二)、项目方案

1、项目主题:贺卡载福庙宇文化新风采

2、项目载体:中国邮政贺卡

邮政贺卡是唯一一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邮寄兑奖的明信片。它集贺卡、抽奖、广告、集邮鉴赏和收藏为一体,是特殊的广告媒体,由国家邮政局统一开奖及兑奖。分为贺卡型贺卡、信卡型贺卡、普通型贺卡。

贺卡型贺卡由邮资封和贺卡内件组成,广告位置多、版面大、宣传效果明显。贺卡型拜年卡单价5.5元/枚。

信卡型贺卡除具备贺年卡的功用外,还具备信封的功能。寄件人可直接在贺卡上书写收寄件人姓名、地址、邮政编码后直接邮寄。收件人沿模切线撕开,阅读信卡的内容。信卡型拜年卡单价2.8元/枚。

普通型贺卡是在148mm×100mm标准普通邮资明信片的基础上横向延长35mm×100mm的兑奖联。正面为邮资面,背面可印制形象宣传图案。兑奖联的背面供领奖人填写,正面印制对奖号码和对奖注意事项。普通型拜年卡单价1.8元/枚。

3、项目宣传对象:xxx庙宇(宗祠)的信徒和宗亲群体

4、项目实施方式:

(1)与市宗教事业主管部门做好沟通,获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

(2)以庙宇举办年庙会开始进入筹备阶段时进行切入

(3)贺卡设计内容上汇集祈福、传播、认同、感恩、求安的元素。灌输“贺卡

载福”——即使亲人不到场参加,使用贺卡寄递一样可以福泽亲属的理念,刺激了信徒们的购买欲望。

(4)xxx庙宇(宗祠)对于庙宇文化贺卡的销售,建议可采取待价而沽的方式

——溢价销售,也可采用赠送一定数额的捐款后才发放一张贺卡。使庙宇文化贺卡的销售呈现一种超值的奇货可居的趋向,营造多赢的局面,庙宇(宗祠)通过这样的贺卡销售方式有助于增加收入,使用者感觉来之不易,有助提高贺卡的附加价值分量,提升项目的影响力。

三、项目效益分析

(一)通过定制庙宇文化贺卡在庙宇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载福”的实体纽带角色,邮政的庙宇文化贺卡成为“平安卡”、“福卡”,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与信徒认可了贺卡作为载福、纳福、传福的功能。

(二)邮政贺卡的融入,赋予传统的祈福祭祀活动以全新的现代表征,有助于促进政府、社会对庙宇文化活动的支持,给庙宇文化注入时尚脉动。

(三)庙宇文化贺卡的寄送,进一步促进了庙宇与信徒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也为庙宇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推荐第3篇:寺庙跨年线下活动思路方案

2018*****跨年线下活动思路方案

㈠跨年集结号——“听108响吉祥钟声 集2018个新年愿望”

1.活动主题 :以“听108响吉祥钟声,集2018个新年愿望”为活动主题,与有关商家商洽合作事宜。

2.活动时间:2017年国庆节后启动至2017年12月初结束 通过线下活动带动跨年活动相关的新闻报道热点

3.活动内容:

一是以18位小沙弥为“神秘萌宝”,向过路人或活动的参观观众收集新年愿望,并集体放入“祈愿箱”,祈愿箱将于12月31日晚被放到跨年活动现场,接受天宁禅寺法师洒净加持,祈愿梦想成真!

二是根据商家需要,策划“集2018个新年愿望”系列活动,活动流程包括: ⑴有福礼:通过一些互动游戏以及商家提供的福礼奖品,提升活动现场氛围; ⑵同祈愿:邀请一位嘉宾带领现场观众共同读新年祈愿文; ⑶中间将穿插部分表演类节目

⑷传爱心:邀请一些福利机构现场向他们做慈善捐助,爱心无界限,温暖满龙城; ⑸神秘心愿天使:18位小沙弥表演《心经》朗诵;并向观众发放心愿祈福卡; ⑹全场静静双手合十,梵音静心,回顾即将过去的2017,期许2018愿景,随后在心愿卡上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所有新年愿望由小沙约收集放入祈愿箱。

⑺同唱祈福歌,圆满结束!

㈡“萌宝带您去祈福”——“稍纵即逝的2017,迎新崭新的2018” 1.活动主题:萌宝带您去祈福——“稍纵即逝的2017,迎新崭新的2018”

2.活动形式:在某人气聚集地以“萌宝带您去祈福”为主题,召集18位小沙弥行走于某些人气聚集地,追忆2017,憧憬2018。“萌宝带您去祈福”结束后,由小沙弥向过往行人发放新年祈愿卡,收集108个2018年新年愿望!所有愿望将被带到跨年活动现场。

3.活动目的:增加跨年活动线下推广范围,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4.活动时间:2017年12月初某日

㈢笔尖寄温情,全城写家书——“总是在辞旧迎新时,想写一封家书”

1.活动主题 :以“家书”为主题,网络征集2018封“新年家书”或有特别纪念意义的“老家书”,字数限制300字,体裁不限,进行网络评选,选出最深情家书。在龙城最具福气的天宁福地,以一封家书,告慰内心的思念之情。

2.活动形式:与门户网站合作“全城写家书”活动,通过网络征稿,并由选票评选出“最深情家书”,主打“温情牌”,评选出的最优家书作者将受邀参加天宁宝塔跨年活动,当晚活动现场将由朗读者朗读家书,家书作者现场互动,以寄相思。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在短时间内广而告之跨年活动相关信息,以“线上征集,现场朗读”的方式使活动更具互动性。

3.活动参与方式:

活动规则:作品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按规定字数/体裁不限/ 参与时间:2017.11.10-2017.12.10一个月

评选时间:2017.12.10-2017.12.20十天产生评选结果

公布结果:公布评选结果

推荐第4篇:寺庙企划方案 副本

xx禅寺营销推广

阶段执行案

前言

随着长三角区域内旅游消费市场的日趋理性化,买方市场的形成,如何客观、全面的看待市场现状,展望市场未来;如何在项目先天优势的基础上再塑造出后天的优势;如何使项目在未来的市场中特色尽显;如何使投资方快捷地回收投资,赢取超期望的回报等等,兹提出具有市场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

在项目整体运作中,以专业分工,保证项目具强有力的市场竞争策略广为应用,xx禅寺文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使本项目具有了成功的条件之一。

本计划的方案是对xx禅寺及周边环境、相关产业动态的理性分析、实地的考察以及略微超前的对市场的预测,相信本计划的资料全部属实,为保障xx禅寺文化景区的利益,力求本项目以最小的投入,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中国梦、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多赢的局面!

第一部分:xx禅寺概述

1.xx禅寺景区现状

 知名度——xx寺文化景区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尤以了凡文化在民间根深蒂固。  美誉度——xx禅寺文化景区是xx镇投资项目,以成为xx镇发展社会、推进各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战略方针。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其地理区位、人文环境优势明显,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 经营状况——将来xx禅寺文化旅游景区日平均游览量预估为

1000 人次,主要经营以佛教文化为导向,方式可以考虑以门票、吃、住、游、购、娱、教、佛事等。明显有别于现有禅寺运营状况。

核心竞争力——善文化

 xx禅寺的了凡文化是民间善文化的根,为民间信仰所推崇;

 xx禅寺历史悠久,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巨大;

 此项目开发的佛教安养院(弥陀村)建设,全面享受国家政策,同时也造福社会。其项目收入以固定为准,年回报率很高。

客源

 长三角佛教文化景点游客中,有 60 %是省外游客,有 30%是省内游客

略:

 xx禅寺的客源结构较全周边佛教景点的相似,但游客客源分布较广,且外来客源占到60%,是主要的群体。 略

 区域外普通游客(非佛教信众)——以佛文化为核心吸引的团体旅游作为游客主体,更强调文化景区的体验性和适游性;

 区域内普通游客(非佛教信众)——近郊休闲观光旅游、要求旅游景区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具备参与性和体验性;

 国际游客(非佛教信众)——以佛文化为核心吸引的团体旅游为游客主体。  佛教信众——以培值了凡善文化为目的的广大国内外佛教信众,突出宗教的神秘性、庄重性以及归属感。

 长三角文化景点旅游游客人群中,家庭年均收入在15-50万元的最为集中(80%),其次是10万元以下的群体。家庭年均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占到20%,是长三角佛教文化景点旅游的高收入游客群体。 略:

 长三角佛教文化景点游客人群中,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商务服务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办事人员阶层等是较为集中的群体。 略:

2.xx禅寺调研

 从游客的花费情况看:有

的游客不在法门寺吃饭,有

的游客没有购物,有

的游客在法门寺没有娱乐,有

的游客不在法门寺住宿。而从各项人均支出来看 ,门票花费最多,其次是购物、交通、吃饭。娱乐支出较少,住宿支出最低。 第二部分:目标人群锁定

通过第一部分数据显示:xx禅寺重点销售对象存在于3个层次:高端商务消费圈、政府中高级管理层、佛教信众;

本案本着推广成本最小化原则,将高端商务消费圈作为第一目标客群,阶段性引导第

二、第三客群。

1.高端人群为主线,中高端消费群、佛教信众阶段并进的方针:

第三部分:营销办法

营销主体原则:四化原则

去功利化:在产品包装上最大限度弱化商业概念,力求从心灵层面打动消费群 渠道利益最大化:在推广初期,将最大利益让给渠道商 窄众化:阶段性销售做窄众处理,以细分传播为着力点 神秘化:产品细节力求传播神秘感 1.营销主题

2.针对消费圈设计产品

A、禅修圆满智慧——法门灵修

B、十圆满——法门静修(目标客户群:高端服务:中级干部、职员,对精神生活有一定层次要求的信众) C、讲经 D、素斋

E、真如世界——法门朝觐(目标客户群:长三角地区佛教信众、海外佛教信众、周边佛教信众)

F、宏法(主题:《佛教与和谐社会》、《佛教与科学发展观》、《佛教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等。主讲:高等学府哲学、历史学者于丹、钱文忠等)

G、禅茶会(琴、棋、书画、导入茶文化培训活动、佛教礼仪讲解等) H、清明水陆法会(冬至水陆法会) I、佛菩萨圣诞佛七(观音、地藏、盂兰盆) J、佛忏

K、佛、菩萨造像认绢(观音菩萨、财神殿等)

L、佛用商品开光并赠与(佛教文化延伸产品开发与营销) M、开发商、商会、集体、团体、个体(家庭、家族)、企业活动 N、安太岁 O、点灯 P、安养院(略)

推荐第5篇:寺庙

浅谈佛教的发展

目录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与道教 佛教与儒学 佛教与王法 禅与诗 禅与书画

佛教与小说及其他文学 佛法与经济

摘要

佛教虽说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发展、中国化、经济

叙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广泛且深远入,这一点随着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方面,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逐渐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至唐宋时期的禅宗,则完全变成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导致这种结果的则是古代中国制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那么,佛教与古代中国的制度、政治、思想及禅诗画等传统学术文化之间,究竟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究竟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

正文: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搜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向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时,人们多把释迦摩尼和作为道教创始人的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神,并列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称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浮屠”即佛,这种相混的结果是把佛教当成神。本来佛教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佛本身变成了神;作为佛教“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坛寂静”本里啊与中国的“灵魂不死”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佛教刚传入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神捕灭”成为佛法的根本义。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和流布,佛经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所谓“安译”,即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支译即支娄迦系,是大乘佛教,主要宣传性空般若学。 这种情况绝不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定程度的

推荐第6篇:三进寺庙活动小结

中共炉霍县委统战部

实施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

小结

根据州委、州政府和州委统战部的工作部署和文件精神,要求从2010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寺庙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即现代科技知识讲座进寺庙、现代图书进寺庙、电视进寺庙)。经县委、县政府和县委统战部研究,按照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藏区工作思路,力争用两年时间在全县22个宗教活动场所全部完成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努力实现年均举办4次以上现代科技知识讲座;添臵3台以上电视机;建立1个图书阅览室及购买1000册以上图书的“4311”工作目标。

一、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由来

2009年,甘孜州州委书记刘道平亲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时,在寿灵寺与寺庙格西、寺管会成员进行了亲切座谈。在座谈会上寺庙僧人提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藏民族,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只有继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兼容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为藏文化注入活力,才能让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使藏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而现在我们局限于藏族文化历史、藏传佛教教义,对外界的发展不够了解,对现代科技

文化不够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希望党委政府能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道平书记认真倾听寺庙建议后,作出指示:以我县寿灵寺作为试点,政府投入资金将寺庙当前最需的图书、电视、现代文化知识讲座送进寺庙,为寺庙提供现代文化方面的服务。州委、州政府结合我州实际,庚即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州率先开展了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

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召开部署会、动员大会、活动推进会,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关于深入开展现代化“三进”寺庙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本着寺庙自愿,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以文化服务为抓手,进一步促进我县寺庙规范管理、同时推进寺庙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僧尼教育培训力度。我县统战、宗教部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昂的工作干劲,积极开展了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党政重视,保障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召开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研究部署会4次,大规模、高规格地召开了推进大会,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在统战部设立了办公室,由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州、县财政共投入资金20万元,后县上又给寿灵寺追加购书经费10万元,县委召开常委会决定每年给每

座寺庙2万元的现代科技知识讲座经费。统战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落实、部署协调配合、强化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措施。

(二)稳步推进,有序实施。我县精心准备,稳步推进,计划从2010年开始,力争用两年时间,将全县22个宗教活动场所分批次完成现代化“三进”寺庙工作。今年我县已为22座寺庙共发放电视机及接收器160台(套),对4座试点寺庙(寿灵寺、易日寺、生根寺、牛金寺)发放电脑、办公桌、图书8000册等,每座寺庙举行了4次现代知识讲座。明年其余18座寺庙的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将陆续铺开。

(三)坚持原则,人性化管理。一是严格遵循寺庙自愿原则,我县在开展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时,既有政策资金保障行政推动,更注重提倡寺庙自愿原则,发挥寺庙自身主观能动性。全县22座寺庙中80%的寺庙由寺管会自愿提出开展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申请,由政府审批,结合寺庙的日常表现,择寺实施。在开展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中,坚持寺庙自愿原则,由“被动等要”转变为“主动参与”,以往开展法宣教育寺庙全部靠政府解决,现在寺庙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如:现代图书进寺庙,寿灵寺主动提供场地,寺庙自筹资金50余万修建了200平方米的图书室,并制定专人负责图书室的管理。在购臵图书时,以寺庙自主

选择自需书籍,政府推荐一部分科普类书籍的方式,发放给每座寺庙共计2000余册的图书;现代科技知识讲座进寺庙,统战宗教部门根据寺庙按自身需求主动提出的要求,邀请州、县内的各类专家入寺开展现代科技知识讲座;在开展电视进寺庙活动时,寺庙主动提出希望给僧人无偿发放卫星接收机等配套设施,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同意了寺庙要求,给予了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并认真制定了电视管理制度,寺管会主动提出管理举措。二是坚持属地原则,落实了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按照文件要求分别对统战、宗教、宣传、广电、各乡镇党委、寺管会等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责任分工。每个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了各项工作。三是坚持服务与管理并举原则,我县着重搞好服务这个关键,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按照县委会议的精神,各部门在寺庙管理理念的转变上狠下功夫,以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为提供服务的重点,着重解决寺庙的实际困难,让寺管会、僧人和信教群众感受到来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让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以往在开展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中,党委、政府带着一定强制要求来搞学教活动,寺庙僧人带着一定抵触情绪接受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现在开展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时,坚持副县级联系寺庙领导入寺座谈,与宗教人士面对面交流沟通3至4

次以上,通过与寺管会成员和僧人沟通交流,全县大部分寺庙表现出积极性高,乐意接受,愿意参与,达成共识。寺庙绝大多数僧侣不仅愿意接受管理,还提出要全力配合,充分调动了寺庙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

(一)丰富了寺庙文化。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寺庙也需要发展进步,想发展就不能只局限于藏传佛教范围内,那样必然会导致寺庙与社会格格不入,通过开展现代文化 “三进”寺庙活动,在藏传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充实了现代文化知识,促进了寺庙与社会相适应。一是通过现代文化进寺庙活动的开展,寺庙有了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机会,能够把传统佛教文化与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把发扬藏传佛教文化和开展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发展,与时俱进;二是避免了寺庙在维护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与党的政策发生摩擦,做到了取长补短;三是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僧侣管理与服务并举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僧人的整体素质,同时达到了按照现代的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教育、引导寺庙和僧人。

(二)拓宽了僧侣的知识面。通过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实施,寺庙僧人准确理解和掌握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认识到国内外形势和自身不足,真正丰富和了解了现代文化、科普、法律知识,不局限于藏传佛教文化的专研,

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规范了僧侣的社会道德行为。

(三)搭建了有效的管理平台。结合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实施,增进了寺庙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空间变得更大。从过去政府“要你做”转变为现在寺庙“我要做”。比如,以往在寺庙规范管理建设中,寺庙僧侣有抵触情绪,有不配合现象。在开展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时,寺庙主动要求完成规范管理,我县在开展“三进”活动的同时,一并完成了门牌上门、制度上墙、信息入案,构建了有效管理寺庙的平台。

(四)拉近了关系。通过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实施,干部与宗教界人士面对面的交流,谈想法、摆事实,表明态度,真正诚意地搞好服务,沟通思想、增进感情、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消除化解僧人心里的对抗情绪,畅通了沟通渠道,促进了相互了解,逐渐拉近了党委、政府与寺庙、僧人的关系,相互取得信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促进了和谐。通过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实施,以“争做守法僧尼,争创和谐寺庙”活动为载体,大张旗鼓表彰“和谐寺庙”和“守法僧尼”,充分肯定广大宗教界人士在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号召全县寺庙及僧尼,学先进赶先进,自觉接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引导和教育青年一代僧人树立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通过国家法律和政策法规等知识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僧人的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今年以来,寺庙僧人没有发生任何一起不和谐事情,积极投身生态炉霍、平安炉霍、和谐炉霍建设,促进了寺庙文明健康、团结和谐。寺庙的和谐,切实推进了藏传佛教领域的和谐稳定,促进了藏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几点思考

1、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是政府管理寺庙在理念上的新创举,体现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效果明显。建议进一步探索既能符合寺庙现实情况,能使寺庙僧侣主动接受,又能推动寺庙和谐发展的创新举措。

2、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认同文化同根的基础上,建议探索更为广泛的现代文化与藏传寺庙文化更好结合相融的方式。比如,开办藏传佛教规范管理方面的论坛,利用现代多媒体、功能较完善的报告厅,或者修建寺庙文物博览馆等方式,把藏传佛教文化以更现代的方式展示给世人,即达到文化的交流,又弘扬了藏传佛教文化,从而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建议由政府在网络、刊物上开办一些专题论坛。比如藏学论坛、格萨尔学术论坛,邀请政府、寺庙、学院各类

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最终形成有一定价值的学术成果。

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统战部门协调、宗教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依法管理”的工作体制日趋完善;充分体现了我县对现代文化“三进”寺庙活动的正确认识,准确把握了宗教工作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以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管理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为炉霍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炉霍县委统战部 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推荐第7篇:寺庙3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火焰山,丘处机师徒编写了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多荆棘怪树,启发丘处机师徒联想编写了唐僧师徒过荆棘岭,遇十八公(松)、孤直公(柏)、凌空子(桧)、拂云叟(竹)、赤身鬼(枫)、老杏、腊梅、丹桂等树精野怪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美人出浴”景,有暖泉,启发丘处机师徒联想编写了唐僧师徒过盘丝岭盘丝洞斗濯垢泉(天生热水)蜘蛛精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大云寺、小云寺、石云寺、宝云寺、车云寺,丘处机师徒一一游遍,编写了乌鸡国王宝林寺的故事;还有金平府慈云寺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周围乃至北京地区有积雪、乱石、沙河、小西天、灵山、鹫峰等,在丘处机师徒的书中皆可看到。再说《西游记》的众多情景,无论连云港、崂山等处都没有当年燕京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那样多,尤其是“唐僧诵经”和猪八戒头象和猴、马形相连,惟妙惟肖,是激发丘处机师徒作者们创作唐僧师徒形象思维的催化剂!丘处机师徒走遍燕京昌平、齐鲁大地、东海沿岸、华山秦岭、天山南北、江河大漠,上述推测的所谓作者,没有哪一位有此丰富经历!

因此,可以说,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是丘处机师徒写作《西游释厄传》的发源之地。人们可以在此领略《西游记》的风光。换句话说,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是世界名著《西游记》初创的真正摇篮之一!

石云寺正南为水晶山,以周边遍地长有水晶、石英著称。水晶山完全是大自然的产物,它生于地下,个别石英水晶的形成过程需要上亿年的时间,它的天然壮态呈多棱形,通常是六棱形,长到最佳点就逐渐变细。正午时分,水晶石反射太阳光泽,明亮耀眼、清澈如冰梢,月初之时,水晶山色莹白璧,令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照宝山

相传在北京后花园景区内古代埋有大量的金、银和铜,数量是九缸十八窖,

1 也就是宝藏共有十八处窖藏,每一处都有九缸之多,但由于所埋藏的地点无人知晓,所以至今没有人找到。那么这些宝藏是怎么来的呢?又是谁埋下的呢?其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忽必烈建元大都初期屯兵二十多万于白虎涧,并将随军携带金银铜币等埋藏在西山神岭千峰脚下。另一说是五代十国乱世之际,刘守光拥兵占守燕城(今北京),他自称皇帝后,用粘土作钱币,过火再烧硬,用以回收社会上流行的金银珠宝、散银和铜钱,然后集中收藏在山洞之中,因北京后花园的山形地貌隐蔽,所以成为了藏宝地点。然而没过多久,刘守光就兵败被杀,宝藏也便无人知晓了。也因此在石云寺的山崖后人刻上了“照宝山”以暗示此地为刘守光的藏宝之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以及寻宝者曾多次到此寻宝,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寺庙遗址内有古井一口,今保存完好,井大而深。千百年来,水井从不干涸。井水清凉甘甜,传说此井乃白龙之眼,故名千年龙井。自2009年5月起,这口井出现一个绮丽的景象, 井底的石头竟然全都变成了艳丽的红色,水质清澈,可以一眼看到井底的红石。呈现一片祥瑞景观,后经多名专家前来考察探究,但一直未解出其中奥妙。

修复后的石云寺定以它昔日的盛况展现在人们面前,供香客参禅拜佛。

三、车云寺遗址

车云寺在樱桃沟故宫石北方,这里以前叫做“灰土房”,当地人叫时间长了也叫做“回子房”。

车云寺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所以当地人又叫车云寺为车沟寺。

车云寺中有保存完好的碾盘数副。寺南有小路可通山下,乃为石块铺垫而成,至今保存比较完整。寺东有路可通石云寺,寺西有路可通驻跸山,上方寺。寺东、西、南各有房屋遗址数处。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香火鼎盛的车云寺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为了更好保存古迹,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利用本区内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拟重建车云寺,重现当年古寺钟声。我们将竭尽所能来完成遗址恢复工作。

四、千峰观

2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

千峰故事: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山峰统称为千峰山,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神岭千峰”就源于此。千峰山奇石特别之处在于几块巨大之石落在一起,由如鬼斧神功一般,宛如一石鹰头,为景区一大景观。石鹰头后边为千峰山脉,悠悠千峰云雾之中。公元1224年,丘处机师徒返归燕京,以成吉思汗赠给虎符,玺书,掌管天下道教,免道院及道众一切赋税差役,于是道侣云集。玄教日兴。从此,丘处机师徒定居在燕京。

丘处机师徒在神岭千峰(驻跸山)(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一带流连往返,现在的石云寺遗址就是他们当年入静悟道的地方,他们能文善诗,海阔天空、神游八极,结合自己的西游经历,共编悟道证道故事,他们当年悟道的地方,因为在千峰山,故也称“千峰观”,《西游记》的最初版本也是在此完成。

清朝刘锣锅用天,地,神卦爻出这里要出八位能人,如真出世天下必将大乱。特明查暗访来到此地,发现有七座巨石分别座落在千峰之中,他命人挖去石心刻上佛像压住此位,而第八石没有找到。清末民出这里真的出了一位能人,[千峰老人赵避尘]道教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又亲创[千峰先天派]成为道教一代泰斗。而他与道结缘之地就是千峰山桃园观,又名[旮旯庵]。

千峰派:千峰派由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为道教内丹流派。尘,道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本景区所在地)人,晚年号千峰老人。生于清咸丰十年 (1860年),光绪初年时得便血之病,遂随母入千峰山桃园观,拜刘明瑞道长为师,尽得南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到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学得柳华阳丹法真诀,到民国九年(1920)时开始收徒,传授丹法。其中弟子薛自元,字壬东,道号玄极子,奉天锦县人。自幼好玄术,二十一岁得赵避尘秘授师传。弟子赵潜虚,自幼好玄学,遍访名师数十年,此中研究过物质材料学、唯物哲学、唯心哲学、佛学、宋明理学、汉学、训诂学,最后转攻性命学,潜心研究老庄之学,颇多会心,认为这是“安身立命之学,终身受用之哉”见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旨·序》。由此形成了千峰派,全称千峰先天派。

千峰派丹法为北宗清静功法,主讲性命之学,并吸收了佛教禅宗功夫,入手时要求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方法简单,易于入手。此派丹法属龙门正宗,师传清晰,加之今天尚有传人,为当代学习道教内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千锋老人把道教龙门派秘外密传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法四大手,

一、下手炼精化气;

二、转手炼气化神;

三、了手炼神还虚;

四、撒手炼虚化无,的传统功法编撰成书,书名《性命法诀明指》流传至今。从此道家秘传的性命双修得以流传于世。作为广大养生爱好者的学习经典书籍,为龙门派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奉师命传人用白话教人为目的,亲创千峰先天派广收弟子2000余众,千峰老人为了弘扬龙门派的道教性命双修养生功法,打破了以往的三口不说六耳不传的规矩,把秦始皇、汉武帝想得也没得到的功夫公布于众,面向社会广招弟子,本着不论富贵贫穷,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自道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祖师之后的又一次高峰,现流传于东南亚地区及欧洲等国家都有千峰老人留下的性命法诀明指一书。但由于当时战争年代乱世之时,没能为千峰老人建碑立传,很多道教龙门派和千峰先天派的后人都向往着这个愿望,能为千峰老人建碑立传感到自豪。

在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千峰老人的故居修复千峰观,为的是能发展和弘扬龙门派和千峰先天派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的交流,届时海内外千峰先天派的门人和热爱千峰先天派的朋友都可以来此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五、龙王庙•黑龙潭•白龙潭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传说:龙,能大能小,能隐能升,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专司雨水及江河湖海。

以前生活在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及周围方圆百里的百姓,经常来白龙潭祈雨。过去常常连年干旱无雨,农田颗粒不收。当地百姓知道白龙潭求雨灵验,于是村长组织村里男女老少组成了浩大的求雨队伍来此求雨。当时由村里的壮汉抬着龙王爷、娘娘架、猪头三牲、瓜果供品,抱着黄裱,裱上写有祭文。人人拿着52香,打着赤脚,头戴柳条帽来到这里求雨。常常是还没有走到后白虎涧时就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非常的神奇灵验。

黑龙潭前有座龙王庙,庙里供奉着龙王神龛。常年香火不断,据传在这里祈雨每求必灵。山后漆园村的百姓看到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风景优美,香火旺盛。人们便经常到龙王庙及龙王庙附近的黑龙潭祈雨,祈祷龙王菩萨保佑周边的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乾隆年间,又遇大旱天气,乾隆皇帝于是特赐龙鼓、龙幡于周边的百姓,并亲率众臣及百姓前来黑龙潭•龙王庙祈雨,十分灵验。自乾隆来此祈雨以后,山前的百姓也纷纷到黑龙潭•龙王庙祈雨。当年的龙王庙供奉着龙王菩萨,香火不断,特别是在龙王菩萨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之时,祈祷者更多,香火更旺。

4 如今的龙王庙还留有当年的大条石,殿堂基座等,当年乾隆御赐的龙鼓至今还完整保留在山后的漆园村,龙鼓前身叫锅子鼓,是昌平流村镇漆园村独有的一门民间艺术,产生于当地村民祈求消灾除祸、保佑平安的期盼和愿望,是村民请“娘娘”时所奏的乐曲,后来又在祭祀和庙会等活动中演奏。距今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乾隆八年曾颁旨御赐宫中龙鼓八面,并亲率众臣及百姓前往龙王庙祈雨。现在龙鼓已经获批成为北京市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第一节 申报程序及管理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成立寺庙、道观遗址文化修复筹备处,由筹备处 向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提出申请。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昌平区民宗办提出筹备设立申请,并提出拟筹备设立领导组备案。

批准筹备寺庙、道观遗址文化修复重建后,必须在筹备设立期限内完成筹备工作,筹备组应及时将筹备情况向区民宗办报告,在登记前筹备组负责在民主协商基础上选出寺庙管理组织。

第三章 修建地点及规模

第一节寺庙修复地点及规模

宝云寺、车云寺遗址文化原则上在原来的遗址地区进行修复重建,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资源,可适当稍作移动,基本上不脱离原有遗址区域。

宝云寺遗址文化500余亩,恢复当年盛况。重建宝云经变的主题大殿,附属修建观音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弥勒殿、钟楼、鼓楼、祖师殿、罗汉长廊、莲花塔、药师殿、接引殿、地藏殿、念佛堂等。同时修建藏经阁、山底至山上修建九十九块青石板阶梯及两旁绿化带。山坡,修筑一条盘山公路,用于方便游客朝拜至庙宇。

宝云寺遗址文化的配套设施:建放生池、建斋堂(寺中设有斋堂,建一座2000平方米的斋堂,供游客、香客用膳)、建多座供游人、香客品茶,休息、观光的风格各异的茶亭、建香客住房(寺中没有香客住房,建一座400套建筑的香客房,供香客长住和暂住)、其他配套附设用房若干。

车云寺遗址文化修复重建到当年三重殿堂的规模。殿堂、居士室、管理房的格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

其他配套设施: 建一所佛学院(建具有世界水平的佛学院,宏扬中国佛教文化,增强世界佛学交流)。建一坐大型停车场、建职工宿舍若干。

第二节 千峰观、龙王庙修复重建地点及规模

5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千峰观遗址文化的修复重建地点选择在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火焰山东山口的北面,此处坐北朝南,背靠大山,视野开阔。

千峰观遗址文化占地300余亩,主要殿堂为千峰殿,主要为千峰老人建碑立传。其他殿堂有:山门殿,一般供奏青龙神和白虎神,相当于佛教的哼哈二将;灵官殿,相当于佛教的天王殿,供奉王灵官;三清殿,相当于佛教的大雄宝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玉皇殿,供玉皇大帝或供奉四御。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千峰观遗址文化的建筑与道教追求“自然美”的境界相一致。在依山傍水的山峦之中,楼台亭榭、山石林苑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即使建在城内、城郊的,也用人工园林“师法自然”,体现对自然的崇尚。道观主体建筑“根据乾南坤北,天南地北的方位,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布局,月东日西对称。观前置影壁,以避邪,“聚气迎神”。山门示三界(无极界、太极界、现实界)。依“阳卦奇,阴卦偶”之说,九为阳极,数目上常取九的倍数。道观以道教特色为主,同时与佛教,儒家结伴杂处,形成佛道合居,甚至三教合居风格的寺庙。

龙王庙遗址文化修复重建地点选择在原来的遗址上,位于十八潭中黑龙潭的旁边,黑龙潭也就是当年的乾隆祈雨潭。龙王庙的建筑为一个大殿,附带两侧各一个侧殿。主殿供奉龙王大佛像,左右各一尊“千里眼”和“顺风耳”佛像。另在两侧还有一间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整座庙宇座落在十八潭途中的山道上,同时把当年乾隆祈雨的场景做为一种民俗风情再现,使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为前来游玩的游客增加新的旅游内容。

第四章 寺庙建成后旅游及社会效益

第一节 旅游形式的多样性

一、增加寺庙历史文化参观游:游客直接到庙宇参观朝拜,为普通游客提供了解宗教文化的机会。

二、佛教、道教文化学习体验旅游:针对特殊目的的学习者而举办的旅游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信众,或为了加强对特定信众群体的培养,结合度假、观光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方式,组织短期宗教体验学习旅游。可以举办禅寺生活禅夏令营活动。

三、佛教、道教圣地修心养性度假旅游:宗教通常都有慰藉心灵、平复情绪的作用。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家庭、感情各种矛盾把许多人压得难以喘息,“身累、心更累”。很多人愿意挑选到宗教圣地进行度假。如在佛

6 教胜地坐禅听钟、吃斋念经,在道教胜地沐浴神光、修丹练气,既恢复体力,又恢复心力,达到彻底放松,彻底恢复的度假目的。

第二节 社会效益及影响

现代社会人类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还带来了两个副产品:一是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越来越严厉,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二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日复一日紧张压抑的生活使人们产生强烈的逃脱现实的欲望。短期的回归自然,过一段恬淡舒适生活也就成了人们可望可及的目标。

许多宗教所倡导的思想和生活境界与此不谋而合。佛教认为万物皆有灵,遵循因果报应,要求戒杀、放生、相互关心、和平共处,反对无度占有和浪费。佛教推崇简朴的消费观,这种“惜福”的思想与当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徒要素食、结夏,植树种花、清除污染,要到林木葱郁、环境清幽的地方参禅修道。所以自古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道教要求“守静去躁”以养心。“养心就是养气,养气即是养生”。追求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环境,从喧嚣的尘世中脱离出来,心远意静,淡泊自得。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宝云寺、石云寺、车云寺、龙王庙、千峰观建成后,活跃当地市场。同时由于当地居民参与经济活动,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旅游活动的进行,各地居民在旅游接待地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开阔旅游接待地居民的视野,丰富旅游接待地居民的知识,促进旅游接待地居民解放思想、陶冶情操,激发旅游接待地居民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通过北京后花园•白虎涧旅游风景度假区的开发和建设,推动阳坊镇区域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打造荒山整洁环境,促进昌平区、阳坊镇旅游发展、从而推动昌平区镇整体经济水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社会和谐的快速进行。

由此可见,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寺庙、道观的恢复重建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宗教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增加昌平区参与北京市宗教文化体验游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实施本项目是十分必要的、是可行的。

北京后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08年7月8日

7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古寺庙、道观遗址文化修复申请

昌平区宗教管理局: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拥有众多的古迹庙宇、道观,史上著名的“五云捧上方”指的就是大云寺,小云寺、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捧上方寺。其中的宝云寺,车云寺,石云寺就位于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寺庙遗迹中宝云寺规模最大,据遗址内遗留的明成化年间御赐龙碑记载,宝云寺为1400多年前武则天下令修建;石云寺有遗留的条石、殿基、大口井,残塔……此外,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还有当年丘处机打下道教文化氛围,后得以传承发扬的道观遗址文化;乾隆亲率众臣前来祈雨的黑龙潭•龙王庙遗址文化。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宗教旅游、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推动昌平区阳坊镇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致力于和平、环保、社会公益和修身养性等事业。所以愿意自筹资金,申请修复重建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的古寺庙、道观遗址文化。响应政府号召,促进社会和谐。

请予以批复为盼!

北京后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7月8日

推荐第8篇:寺庙分布

府城县

开元寺(唐)

大中禹迹寺(两晋) 延庆院(唐) 崇报院(唐) 大中祥符寺(唐) 圆通妙智寺(宋) 永福院(五代后晋) 隆教院(宋) 景德院(唐) 明教院(宋)

旌教院(五代后周)现为杏花寺 长庆院(宋)

善法院(五代后晋) 寿昌院(五代后周) 广福院(宋) 法济院(宋) 悟本院(唐) 福果院(无考证) 大善寺(南朝) 报恩光孝禅寺(宋) 大能仁禅寺(魏晋) 戒珠寺(魏晋) 光相寺(五代后汉) 能仁院(宋) 广教院(唐) 妙明院(宋) 观音教院(宋) 会稽县

泰宁寺(五代后周) 淳化寺(东晋) 雍熙院(宋)

显圣院(五代后周) 广福院(五代后晋) 大禹寺(南朝)545 天华院(五代后周) 东山寿宁院(宋) 宝山证慈院(宋) 大中招福院(唐) 妙峰寺(唐) 福庆寺(魏晋) 隆庆院(南朝) 资寿院(五代后晋) 护圣院(五代后周) 广爱院(五代后汉) 崇仁院(唐)

资圣院(五代后汉) 普济院(五代后唐) 福圣院(五代后周) 庆恩院(五代后晋) 灵峰院(唐) 普济院(北宋) 净胜院(唐)

渚修院(五代后周) 妙智院(五代后晋) 净住院(南朝) 广教寺(五代后晋) 澄心院(唐) 华严院(唐) 鹫峰院(唐) 延安院(北宋) 崇胜院(五代后晋) 九莲院(北宋) 佛果院(宋)

清修院(五代后晋) 宝林院(宋)

化城院(五代后周) 石佛妙相寺(唐) 称心资徳寺(南朝) 明觉寺(唐) 隆德崇善寺(宋) 崇福寺(无从考证) 兴福寺(五代后晋) 山阴县

天章寺(宋) 天衣寺(南朝)

法云寺(无从考证,五代十国) 本觉寺(五代后唐) 智度寺(五代后唐) 云秘寺(南朝) 宝寿院(唐)

宝岩院(五代后晋) 奉圣院(唐)

延福院(五代后晋) 宝寿院(唐)

长寿院(五代后晋) 广济院(五代后晋) 报恩院(宋) 广利院(宋) 慈恩院(后唐) 延寿院(后唐) 等慈院(五代后晋) 资教院(五代后晋) 庆寿元(宋) 集善院(宋)

上方院(五代后晋) 香林院(五代后汉) 青莲院(唐) 报恩院(唐) 华藏院(唐)

安康院(五代后唐) 福安院(五代后唐) 保安院(五代后唐) 安隐院(隋) 崇教院(南朝) 普香教院(北宋) 鹫台院(五代后晋) 资寿院(五代后晋) 明因院(五代后晋) 寿星院(五代后唐) 永兴院(五代后晋) 崇福院(宋)

兴教院(五代后晋) 兴教院(五代后晋) 惠悟院(五代后周) 显慈资庆禅院(宋) 广福院(宋) 灵秘院(宋) 龙兴寺(宋) 大庆尼寺(西晋) 嵊县

惠安寺(东晋) 宣妙寺(南朝) 安福寺(南朝) 上鹿苑寺(南朝) 下鹿苑寺(南朝) 明觉寺(南朝)

禅惠寺(北魏,公元500年) 福感寺(五代后晋) 实性寺(唐)

宝积寺(五代后唐) 龙藏寺(南朝503) 普惠寺(后晋) 普安院(南朝) 戒德院(后晋) 定林院(南朝) 圆超院(五代后晋) 真如院(五代后周) 尊胜院(南朝) 天竺院(五代后晋) 灵岩院(唐) 法祥院(南朝) 超化院(五代后晋) 瑞像院(唐) 法华院(唐) 南岩廨院(唐) 清隐院(唐)

大明院(五代后晋) 证道院(五代后晋) 华藏院(五代后晋) 黄觉院(五代后汉) 显净院(南朝) 报恩院(唐)

资福院(五代后晋) 空相院(宋)

悟空院(五代后周) 安国院(五代后晋) 明心院(宋) 诸暨县

大雄寺(东晋) 咸通保寿寺(唐) 永寿寺(南朝) 化城寺(五代后晋) 青莲寺(五代后晋) 三学禅院(唐) 宝乘院(五代后唐) 永庆院(唐) 法海院(唐)

慈氏院(五代后晋) 彰圣院(唐) 香社院(隋) 云峰院(唐) 安隐院(唐)

灵峰院(五代后唐) 净观寺(唐)

修惠院(五代后唐) 三德院(唐) 智度院(唐) 保福院(唐) 崇寿元(宋) 崇胜院(唐) 延庆院(唐) 法善院(唐) 道林院(唐) 钟山院(南朝) 法藏院(五代后周) 延祥院(五代后晋)

咸通西岳院(南北朝时期) 药师院(唐) 荐福院(宋)

上普润院(五代后晋) 下普润院(宋) 明教院(五代后晋) 净土院(唐)

永庆院(五代后周) 法云院(五代后晋) 化城院(南朝) 慈光院(南北朝) 崇法院(宋)

显教院(五代后晋) 离相院(五代后晋) 永福院(南北朝) 净住院(唐) 崇教院(唐)

清凉院(五代后汉) 荐严院(唐)

明觉院(五代后周) 栖岩院(唐)

净隐院(五代后晋) 正觉院(五代后晋) 归寄院(唐) 宣妙院(唐)

香林院(五代后汉) 云就院(五代后晋) 梵蕙院(宋)

广福院(五代后周) 资圣院(唐) 普济院(宋) 天曹院(宋)

宝林院(五代后晋) 云居院(唐) 解空院(宋)

四果院(五代后晋) 大历广福院(宋1130) 嘉福院(宋) 萧山县

祗园寺(东晋)

觉苑寺(南北朝480) 广化寺(南北朝) 觉海寺(唐) 慈云寺(南北朝) 惠济院(五代后晋) 净土院(唐)

正觉院(五代后唐) 广慈禅寺(南北朝) 真济院(唐) 和庆院(唐)

明化院(五代后唐) 开善院(五代后晋) 净蕙院(五代后晋) 广法院(五代后唐) 广福院(五代后唐) 资教院(五代后晋) 兴法院(南北朝) 净土院(南北朝) 资福院(五代后周) 重兴院(东晋) 显教院(宋) 兴教院(唐) 普惠院(唐) 圣果院(唐) 资利院(宋)

栖真院(五代后汉) 兴善院(五代后晋) 灵峰院(五代后周) 法印院(五代后周) 六和院(五代后汉) 崇因院(五代后汉) 隆兴寺(宋) 余姚县

龙泉寺(东晋)

九功寺(南北朝480) 圆智寺(南北朝) 建初寺 (唐) 普满寺 广安寺 长庆院 罗汉院

应天镇国禅院 悟法院 普济院 隆庆院 如意院 宝积院 广教院 西福昌院 普明院 东福昌院 建福院 普圆院 法性院 静凝教忠寺 清果院 禅慧院 明真院 双林院 正觉院 极乐院 超果院 普安院 慈圣院 嘉福院 报先院 胜果院 地藏尼院 上虞县 等慈寺 长庆寺 兴教禅院 戒德院 上乘院 智果院 国庆禅院 明教院 重明院 普净院 法果院 栖禅院 咸通宝泉院 智度院 诸林院 胜因院 澄照院 东资圣院 法界院 栖仁院 太岳院 乾符报恩院 明因院 瑞像院 西资圣院 海惠院 化度院 广教院 奉国报恩院 广明宝盖禅院 净众院 福祈禅院 福仙院 涌泉院 新昌县 宝相寺 云居寺 大明寺 七宝寺 福圣院 宝严院 慧云院 兴善院 祖印院 广福院 沃州真觉院 列翠院 鹫峰院 天宫院 华藏院 昌法院 保福院 香林院 普润院 普门院 方广院

推荐第9篇:寺庙2

第五节

人和优势:

自2005年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度假)区就为媒体所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浪网、搜狐网等一百多家媒体先后进行六百余次专题报道。

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力旅游地产发展区》 2006年为《旅游者最佳京郊旅游理想之地》 2007年获得《中国优秀创意金奖》 2008年荣获《生态旅游建设示范基地》 2008年获得《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第二章 古寺庙、道观恢复重建背景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多年来“二十四孝、弟子规、教儿经、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民众,尤其是宗教文化,像佛教、道教等文化在我国流传已久,其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普渡众生、扶贫济困的思想不仅能有效化解众多的社会矛盾,而且能为信众提供精神寄托,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许多佛教、道教寺庙,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风景旅游区,为当地群众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去处。由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寺庙宗教文化很受中国民众欢迎,并非是迷信。在今天,它是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而存在。

展望新世纪,随着北京加快跨入世界大都市的进程,千年古都寺庙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将与日俱增。如何珍重中华民族的这份历史遗产,使其和谐地融入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人们孜孜求索的难题之一。修缮古都寺庙,发掘其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是京城文物旅游事业关注的重点。当代京城庙会文化的重新兴盛,开创出现代都市大众群体活动的新模式。显著的社会文化效益,为北京寺庙注入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着修复古寺的文物保护工作。源远流长的京城庙会民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人文资源。

北京是一座古今重叠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首都北京应高度重视城市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修复古都具有珍贵价值的寺庙建筑,赋予其具有时代文化特点的内涵,将会提高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含金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实现保护性的开发,保护好古迹、弘扬我国古佛教文化精华;同时创立新篇章,为我们的后人留点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

古寺庙、道观遗址文化恢复重建条件

山不在高有佛则灵:五云捧上方

盛况终会全 寺庙不仅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基地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众生心中的圣地。寺庙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祈福和旅游静心的目的地,修庙弘法普度众生不仅是被历代社会称道赞扬的善举,还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旅游模式。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拥有众多的古迹庙宇,史上有著名的“五云捧上方”之说。指的是大云寺,小云寺、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捧上方寺。宝云寺,车云寺,石云寺位于景区西偏北方向。大云寺、小云寺在景区东面,上方寺则在景区南面与凤凰岭公园交界之处。在众多的寺庙遗迹中宝云寺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据遗址内遗留的明成化年间御赐五爪龙碑记载:宝云寺为1400多年前武则天下令修建;石云寺遗址内还有遗留的条石、殿基、大口井,残塔„„据传说当年丘处机受成吉思汗相邀西游之时,曾经在此驻扎很久。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还有一个龙王庙遗址,是当年乾隆皇帝到此祈雨的地方,乾隆御赐的龙鼓至今还保存在山后的漆园村,龙鼓申报北京市非物资遗产文化,已经获批。

对于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精深的佛教、道教文化,丰厚的历史遗产,多样的景观资源,已成为北京后花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利用园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弘扬宗教文化为己任,筹划修复“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龙王庙”、“千峰观”宗教遗址文化。待宗教遗址文化修复完毕后,千年古寺将重放异彩,到时游客就可上山到寺庙参禅拜佛,体验佛家、道家生活方式。同时为了呼吁世界和平,倡导和谐,把和平塔林景区(据载塔林曾与少林寺塔林为兄弟塔林,后*时被毁坏。)建成为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景区,并在原和平塔林(又名和谐塔)遗址处拟建108米的世界和平和谐塔,此处将继续担当发源、关注、倡导世界和谐的伟大思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开发建设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正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古迹、重现当年人文雄风的好事,是体现民族古文化的重大举措。修复后的古寺庙将成为都市人来此清心、静心、养心的圣地。正所谓:

千年古寺今重建,再塑金身佛光现, 出家实习参禅地,唯我北京后花园。

一、宝云寺遗址

宝云寺千年香火,盛况空前 后花园恢复古迹,就在当前

宝云寺自唐代奉持香火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是方圆数十里内最大的庙宇之一,重建于明代成化年间,雄伟壮观。晨钟暮鼓,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信男善女川流如织。如今千年古刹,唯从石垒瓦砾的遗址中还可看出昔日“名山圣地”的风骨。

宝云寺是根据敦煌莫高窟321窟南壁壁画中“宝云经变”演变而得名的,宝云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六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在敦煌莫高窟321窟南壁有一幅“宝雨经变”壁画,天空中有天妙莲花、杂花妙果、天花、香末、香袈裟、珠盖、幢幡等凌空而降,形似彩云。故称“宝云经变”。画中还有从大海伸出一双巨手,一手擎日、一手擎月,这就是日月光天的现象,空中日月即是武后名字武曌(照)。

今存敦煌残卷《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解释《大云经》说:“今神皇(武则天)王南阎浮提一天下也”,“当今大臣及百姓等,尽忠赤者,即得子孙昌炽,……皆悉安乐。”“如有背叛作逆者,纵使国家不诛,上天降罚并自灭。”长寿二年(693年),印度僧人菩提流志在洛阳译出《宝雨经》。卷1说:“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佛对他说:“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中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教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武则天也就顺应天意进而登基。武后释奉自己为九五至尊,九又是阳数,故她选择在初元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登基大典,体现了自己前世的男性身份,龙飞九五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了。武后称自己为合日月阴阳于一体。因而自称“武曌”,后改“武则天”。武则天正是依据宝雨经变才称帝,《宝雨经》亦名《宝云经》,所以诏天下广修宝云寺。据《康熙昌平州志》记载:“宝云寺在驻跸山”。其遗址坐北朝南,左右背靠大山。寺南边有一水井,至今已有千年,水井保持完好,井深数十丈。相传有白虎在此守护而得名,故名千年虎井。

从残留的地基可以看出,宝云寺占地范围很大。庙宇的正南是梯田状的庙址。寺址的西侧有一条小路通往石云寺,南侧有一条石块搭积的小路通往山下,是寺里僧人下山化缘必经之道,也是香客上山的一条主路,至今还有一部分保存完好。遗址留存有大开条砖,小开条砖,筒瓦、加厚的大碾盘与碾轮子等。

遗址有明成化12年(1467年)御赐龙碑一座,内记载“诚千古克修之所”。意思是说这里是修行得道的最佳之地。还有“宝云至唐祖今岁千年!”即宝云寺

自唐代开始。据北京的宗教(佛教)一书记载,燕地开始普遍建寺,始于唐代。推测宝云寺始建于唐长寿二年(693年)左右,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明英宗(天顺实录)元年(1462年)十月,宝云寺又得以重修,其规模建筑布局非一般寺庙可比,有碑文记载“寺中窑、廊、庑、台榭规模宏远,非余刹可拟然”。由此可见,千年前宝云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人员之多,盛况一定空前。涌现出一副万人朝拜佛祖的动人画面。

在香火鼎盛的时期,宝云寺在当地甚至全国所产生的宗教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可证实阳坊地区历史民俗文化之底蕴是深厚的。为使昌平西南山脉,成为北京西北部的旅游胜地,重建宝云寺首当其冲、刻不容缓。

宝云寺庙遗址文化修复完毕后,可供香客参禅拜佛,出家净修,调养身心。弘扬佛法、净化社会、改善人心,远离世俗,淡泊名利是佛教立宗之本,也是佛教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价值所在。

宝云寺—莫高窟321窟全图

51 第321窟 西壁龛顶南侧 飞天 初唐

52 第321窟

西壁龛顶南侧 供养天 初唐

51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飞天

52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供养天

第321窟主室覆斗藻井窟顶,井心宽大,居中团花外周由八朵带蒂的花朵与八朵小花瓣构成圆形,里层有八朵卷云纹形的大花瓣,最里面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八方均齐连续,组成一岔角处有花瓣组成蝴蝶形的不多,图案有联珠、卷草、有垂角、彩铃、幔帷装饰,式藻井有所不同。色彩以朱配以青绿纹样,对比鲜明,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弟子(清塑)、二菩萨(清塑

朵大团花。井心角花。边饰层次半团花纹样,没与通常的华盖砂、白褐为地,雍容大方。西壁佛(清修)、二料)、二力士(清修。)龛内背光两侧画天宫散花天人、迦陵频伽、飞天、菩提树。龛顶画赴会佛三铺、飞天、禽鸟、花卉等。龛上画七佛九菩萨。龛壁南侧栏墙下的迦陵频伽舞动双翅,飞在空中弹奏琵琶。这是佛国净土的伎乐灵鸟,鸟体人身,鸣声清雅,善奏乐器,又名美音鸟。这身灵鸟填补了龛内壁面的空白,加强了装饰效果。图51为西壁龛顶南侧的双飞天,长长的飘带随风舒卷,表现出潇洒轻盈的动态。渲染肉体的颜料虽已变色,但目眉轮廓及体态线条仍然可辨。唐代出现的双飞天向人们显示,莫高窟艺术的灿烂时期已经到来。此窟西壁龛顶的供养天,也称天宫散花天人,是很有特色的龛内装饰画。图版52即其南侧的六身散花天人(一般亦称作赴会菩萨),体太婀娜,在天宫楼台上俯身凭栏,像是观赏着下界的众生,逍遥闲适的神情毕现。天宫栏墙建筑,描绘十分精美,白鸽衔璎珞串珠展翅欲飞的装饰相当别致。

53 第321窟 南壁 宝云经变 初唐

53第321窟南壁宝云经变

南壁画经变一铺,原内容不明,据中部画面形象类似灵鹫山宝云会场面,有人推测为宝云法华经变。本书图版印制之后,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上,史苇湘以《敦煌莫高窟的宝雨经变》为题的报告,公布了对这一铺壁画的考证研究,确定其为宝雨经变。《宝雨经》亦名《宝云经》,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重译。画面中央序品表现佛在伽耶山顶为大比丘众七万二千人说法时,漫天宝雨。序品

两侧所画细节,是十卷《宝雨经》的各种譬喻。

54 第321窟 北壁东侧 啊弥陀经变(部分) 初唐

54第321窟北壁东侧阿弥陀经变(部分) 北壁画阿弥陀经变一铺。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值得注意,图中显示的是经变的右上部分,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一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平台四周绕以花板栏干,栏干各部件界画清晰。经文描写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讲堂、精舍、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净土变中出现精细界画,开始于初唐时期。

55 第321窟 东壁北侧 十一面观音 初唐

55第321窟东壁北侧十一面观音

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三铺,门北画十一面观音一铺观音十一面六臂,立于双树宝盖之下莲花之上,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枝,两旁边有二菩萨侍立。构图左右基本对称,图中的树、花等,有图案画的倾向与同时期的壁画相比十一面观音图显得很有特色。

因此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拟在宝云寺遗址处恢复宝云寺,并在宝云寺沿途再现“北京敦煌” 千佛洞文化,依据敦煌莫高窟321窟《宝云经变》重现莫高窟艺术,利用部分现有需要恢复的山体和神岭山山体资源,作为国内外敦煌文化研究者塑造现代绘画艺术的载体,造就时代版敦煌文化,承接中外艺术创造者的文化产业。使复古敦煌艺术与延续现代壁画艺术相结合,继而打造成世界级复古派与现代派相结合的“中国式卢浮宫”—暨世界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殿堂。

二、石云寺遗址

石云寺在云峰脚下,寺址的北侧有一房屋遗址,今遗址存有条石殿基,柱顶石、大口井、残塔等,山崖有照宝山三个大字,还有珍贵的蒙文佛教六字真言刻石,也是其中寺庙较大的一个。寺庙的南侧有小径可通往山下。西侧有路可通往车云寺,东侧有路与宝云寺连接。在通往宝云寺的路上现有残塔遗址(当年塔林数十座),乃为当时方丈坐化后的和平塔,又名舍利塔。塔高数十米。

石云寺最早是当年全真派掌门人丘处机西行归来修炼悟道的地方。公元1188年,金世宗两次召丘处机到燕京,一是主持万春节醮;一是咨询长生之道。丘处机抽空领略神岭千峰(就是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无限风光。公元1219年,当时南宋、后金、蒙元三股势力,都慕丘之名,各派使者前来宣调丘处机。丘审时度势、反复权衡,本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思想,选择了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丘处机在燕京地区停留近两月,走遍燕京郊区,才与宣使刘仲禄北行,经海淀、昌平神岭千峰(驻跸山),道出居庸关,夜遇群盗於其北,皆稽颡以退。且曰:无惊丘师。五月,丘师至德兴龙阳观度夏,以诗寄燕京士大夫云:登真何在泛灵槎,南北东西自有嘉。碧落云峰天景致,沧波海市雨生涯。神游八极空虽远,道合三清路不差。弱水纵过三十万,腾身顷刻到仙家。

丘处机非常仰慕唐僧玄装去印度取经的事,他在《磻溪集》中有诗赞玄装。弟子李志常效唐僧门徒辨机写《大唐西域记》按随行日记,写作《长春真人西游记》。其他弟子欲效唐僧门徒慧立、彦粽写《三藏法师传》来写丘处机。丘处机当时劝阻此事,建议要写就写《大丹直指》和《摄生消息论》的养生摄生思想通俗化,要写就写唐僧师徒,因为民间传说相当多。

中国宗教历史上有两次行程最远、影响最大的西游活动。一是唐僧玄装去印度取经;一是丘处机去阿富汗找成吉思汗的和平之旅。徒弟们更是起劲鼓动丘师写书,劝化世人。他同意了徒弟的建议,改写唐僧取经的故事,寓戒杀和平、炼丹养生的思想,教化世人。师傅点头,徒弟们马上行动起来。

丘处机师徒看到神岭千峰(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中的猪头像(现在的遇佛顶又像是“唐僧诵经”,这里群峰叠起,挨肩而立,好似一个僧人在诵经,又像是猪和猴行者在说话,惟妙惟肖)。大家共议,塑造出宋本没有的猪八戒,作为唐僧的第二个门徒,并把唐僧的大门徒猴行者定为孙悟空、把探沙神定为唐僧的第三个门徒沙僧。山下有一形似大蟾蜍的金蟾石,便演义出“观音显圣化金蟾”的故事(唐僧原为金蟾长老)。

丘处机师徒游玩白虎涧(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白龙潭,又得到启示、联想,塑造出小白龙的故事,演化为唐僧的坐骑白龙马。

丘处机师徒游玩神岭千峰(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中的“通天八十一洞”,演化为唐僧取经的八十一难。书名初稿暂定《西游释厄传》又称《西游记(平话)》,主旨思想是以丘处机的《大丹直指》为蓝本。所表现的情节、术语、人物、宇宙等,均要与全真道的金丹学相吻合。 丘处机师徒游玩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白虎涧、骷髅石等景,编写了孙悟空在白虎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蝎子洞,丘处机师徒编写了唐僧师徒过毒敌山琵琶洞,斗蝎子精的故事。

推荐第10篇:寺庙申请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某某禅寺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某某禅寺修复建设工程

项目单位: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

建设地址:某某县某某镇

项目批准: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

编制日期:二o一五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

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禅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县某某镇童城村,该寺始建于刘宋,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禅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禅寺地理位臵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修复扩建某某禅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禅寺寺打造为“天人合

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禅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禅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禅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xx亩,控制面积xxx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xx亩,建筑总面积xxxx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素食养生园,占地约xx亩,总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

某某禅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十方信众捐赠的善款。篇2: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业编写

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规划》 核心提示:寺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寺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寺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寺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寺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寺庙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寺庙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寺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乙、丙)级资质

中投信德——专业编写各类商务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贷款融资、环评、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

【工 程 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 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 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 为企业项目立项、批地、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行业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 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 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或法改委大纲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乙丙)级资质

专业编写:

寺庙项目建议书

寺庙项目申请报告

寺庙项目环评报告

寺庙项目商业计划书

寺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寺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寺庙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寺庙项目总论 第一节 寺庙项目背景

一、寺庙项目名称

二、寺庙项目承办单位

三、寺庙项目主管部门

四、寺庙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寺庙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寺庙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寺庙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寺庙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寺庙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寺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寺庙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寺庙行业准入政策

三、寺庙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三章 寺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寺庙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寺庙行业发展规划

二、寺庙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寺庙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寺庙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寺庙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寺庙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场预测

第一节 寺庙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一、国内外寺庙市场供应现状

二、国内外寺庙市场供应预测

第二节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国内外寺庙市场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寺庙市场需求预测

第三节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一、寺庙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第四节 价格现状与预测

一、寺庙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二、寺庙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第五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三、营销策略

第六节 市场风险

第五章 寺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寺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寺庙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寺庙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寺庙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寺庙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寺庙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寺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寺庙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寺庙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寺庙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篇3: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附件

一、历史事件资料收集

附件

二、名人语录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

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

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

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素食养生园,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投入的善款。

三、环境保护、消防措施

环境保护: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对原生态环境破坏极

小,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对垃圾进行回收,餐饮食品加工所产生的有害废气,将安装排气管,经过滤后再排放;对生活污水安装过滤回收装置,过滤回收后用于绿化灌溉;对西净(卫生间)修建化粪池进行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大量培植人工森林,对景区内进行绿化,使景区内具备优良的环境。

消防措施:严格消防设施的建设,狠抓消防措施,注重 对消防人员的培训,消防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教育,增强消防意识,达到一级防火标准。

四、效益评价篇4:为恢复重建永茂谱荻寺的申请报告 为恢复重建永茂谱荻寺的申请报告

永茂镇人民政府:

我镇因地处张家界旅游城市接壤,在巍巍雄壁岩和四方岩的仙山之下,是一个开发旅游的好景区,它有一种神秘的传说。四方岩的山顶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很多远方的游客至今还在旅游和向往。如方石仙山、黄岩浴、观音堂、黄泥巴洞、白水洞、仙人洞、旗牌山、纸壁岩、渔民洞、二岩、张家岩屋、逃鸡岩屋、猪栏岩屋、黑狭、土地垭、三层、三姨妹、丢儿洞、凤凰岩,它们各自都有神奇的传说故事和由来。

永茂的谱荻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光绪年间,长达二百多年,是一座古老的寺庙。解放后,这座寺庙变为学校,并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是永茂小学的发源地。该寺庙总占地面积约25亩,寺庙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于文化革命期间被损坏,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恢复。1966年该校校长陈齐全,把该庙的占地与崔家铺生产队调换了,把一栋五柱四齐的两层两箱的四合大院和后厅的两箱大厅木屋拆掉,将其迁至现在的老中学,开办了永茂农中,也就是现在的金钩塔老中学。从此,谱荻寺就此从人间消失。2003年当地20多位老同志自筹资金,重修了一座20平方米的小庙,虽然庙宇很小,但也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宗教人士前来观佛。他们也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当地的百姓也有强烈的要求,要我们把庙扩大一点。2015年,很多佛教中的教徒和宗教信仰人士,他们自筹部分资金,与村民协商,准备扩建庙宇,占地200平方米,现正在建设中。

我们修建庙宇的宗旨是:弘扬宗教服务于民间,服务于社会,服从党的的领导,把宗教服务于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为目标。了却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广大宗教人士的心愿。至此,特申请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支持。 特此申请 年 月 日篇5:2011寺庙管理工作报告 ***寺庙管理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3日,乡党委书记***持召开了***寺庙管理工作会议,全乡干部和3名寺管会主任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共江达县委办公室关于召开统战民宗寺教工作会议的预通知》(江委室【2011】18号),组织集中学习了2010年来县委县府制发的一系列涉宗工作文件,总结了2010年来***的寺庙管理工作,对近段时期寺庙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步寺庙管理工作打算。现将***2010年来寺庙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下辖两座日追,一座寺庙,分别是位于岩比行政村岩比自然村的真空日追,宁玛教派,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旦曲空;位于德巴行政村额龙自然村的乐噶日追,宁玛教派,占地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成罗布;位于格达行政村格达自然村的卓东寺,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定编数19人,实有僧人19人,寺管会主任西加。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寺庙管理制度。***联系乡干部分片包村、包寺工作制度,按照领导干部包寺制度,

分别组成3个寺庙工作组开展工作,定点、定时赴各寺庙对寺庙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乡党委政府把寺庙的管理纳入全乡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将寺庙作为一级组织看待,加强对寺庙和僧尼管理,掌握好寺庙和僧人的动态。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寺庙管理措施落实。为不断加强寺庙管理工作,按照从属地管理原则出发,按照主体教育活动期间的要求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并督促寺庙严格按照制度措施落实,各寺庙、日追必须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为加强对寺庙、僧人的动态掌控,制定了周汇报制度、月联系制度,随时随地掌握寺庙和僧人的情况。

(三)狠抓教育,引导僧人懂法、守法。

立足于法制教育,着眼于防范,是建立健全寺庙惩治和预防机制的重要措施。我们把夯实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为切入点,将寺庙管控防范机制纳入乡维稳工作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形成以稳定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不断规范寺庙僧人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寺庙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乡政府班子自身建设,促进寺庙管理工作

1、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学习贯 彻国家关于寺庙的法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物质头脑,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水平和素质。

2、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为寺庙管理工作做好带头作用。密切联系寺管会,强化寺庙管理措施落实,推动寺管会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选派工作业务能力强、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的机关干部到寺管会蹲点,强化党在僧人中的威信。同时对选派干部做好工作台帐,掌握选派干部的工作情况。

4、充实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责任措施落实机制,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制度管僧人。

三、取得成绩

在乡党委、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各寺管会的积极配合下,一年来,我乡三座寺庙均能严格落实乡党委、政府发热工作安排,能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能执行各项制度。没有发生一起因寺庙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故,没有组织过一次违反规定的宗教法事活动;通过平时的督导检查,平时的学习制度贯彻落实特别好,能按照一周两次组织僧人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僧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升了爱国主义理念,加强了遵纪守法意识。

四、存在问题

当前,寺庙僧人在贯彻上级关于寺庙管理的重大决策,开展正常佛事活动上是比较好的。但在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寺庙管理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乐观,

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僧人法制观念淡薄、形象不佳、作风不正,听取片面之词等现象还依然存在。

五、下阶段工作打算和措施

(一)要加强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僧人认识。

1、运用主题教育成果,狠抓僧人宗旨观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僧人能明确行为规范,强化自律行为。

2、注意把握僧人教育的时机,突出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以身边的案例、活生生的事件为教材,解剖典型、深挖根源,使僧人接受教训,得到警示。

3、积极探索教育的寺庙僧人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因地制宜,采用僧人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教育活动。

(二)要健全寺庙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僧人。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寺庙管理规则,强化寺管会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重大决策和寺庙重大事项由寺管会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执行寺管会会议事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寺管会工作公开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图,并强化监督制约,使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程序等形成制度,真正达到公开、透明、全面、真实。

(三)加强监督,通过监督制约寺管会责任。

1、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定期督促检查各寺管会执行民主决策制度情况。

2、强化寺管会成员在乡月例会上承诺制度。

3、强化 寺管会和僧人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监督制度,认真开好寺庙民主生活会和民族评议工作。

(四)强化责任追究,通过追究督促寺管会依法管理僧人。

1、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寺庙建设管理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抓住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

2、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

3、及时认真处理群众的信访件、举报信,定期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

(五)针对情况,领导班子要提出相关要求,其内容可以是:一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必须严格按照《江达县宗教管理八严禁七不准五必须》的规定和县民宗局及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加强寺庙及僧人管理。二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在每月必须召集僧人进行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宗教政策、民族区域政策、法律法规等。三是各寺庙、日追就所开展的宗教活动必须提出书面报告,由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后,才能组织和开展宗教活动。四是未经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的宗教活动,乡党委政府将坚决予以取缔。五是各寺庙、日追要严格僧人请销假制度,僧人外出必须写出书面报告,由民管会主任签字后,报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

第11篇:!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五台山佛教建筑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恒山悬空寺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省境内北岳恒山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浑源县城南3.5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布达拉宫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宫殿建筑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1 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此外,承德“外八庙”及北京雍和宫,也都是著名的喇嘛教建筑。浅论中西建筑的差别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有超过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结构又称立贴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

2 \"、\"五檩五柱三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穿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3).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2.西方建筑石材为主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其建筑决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柱式:

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还有人像柱式;见图 古罗马的多里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故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重的勾、描有相同之处。即使在音乐艺术上,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京剧,似乎亦可感觉到一种线的流动。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

3 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表现对象富于逻辑的几何可惜性。美的建筑就是有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在绘画上,他们追求的是写实艺术,以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为目的,他们先天有一种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画的越写实,就是征服了这个事物;在音乐方面,他们的传统音乐讲求声音浑厚,体现着一种“体积感”。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审美情调的不同。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

二、造型,布局

1.和谐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WW1]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李泽后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2.对抗之力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式建筑的陪衬。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见图6。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

4 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三、平稳缓慢的继承与快速多变的发展

1.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尽管各个时代的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多大的变化。定型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部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2.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即构成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形成的柱式,展现出古希腊艺术以表现人体美,塑造人体美为根本出发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罗马式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尤其是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显示出古罗马帝国奴隶制繁荣时期的武力与豪华。见图7,图8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一个个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自下而上层层推进,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层层向上推涌,直至尖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们的精神引向上苍,寄托着教徒对天国的慕渴与向往。巴洛克建筑,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Baroque)式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探源

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

5 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故中国传统建筑长期采用梁柱支撑屋顶重量。同时为了防雨防湿,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加大出檐的方法,并由此而创造了斗拱技术。长长伸出的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将于水排除在屋顶之外,从而使建筑的木构件避免因淋雨受潮而腐朽。正是由于这种土木混合的结构已基本上满足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

2、西方代表古希腊古罗马地中海沿岸半岛国家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质,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二、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的不同

1、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统

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稳定的社会结构,“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将皇权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世俗社会的主宰,亦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加之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从而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别君臣之尊卑,一方面又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因此可以说,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类型,代表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高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西方古代社会是一个泛神论的社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信仰的众神,在古代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的众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和人的进程。对神的崇拜,导致西方哲学精神中超现实、中彼岸的思想。于是,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的观念引向上苍,以呼唤天国的幸福。徽州建筑的特色摘要: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关键词:古建筑作者:马恒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

7 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

8 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

9 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悬柱建筑柱子是各类建筑物的骨架,必须固定在坚实的地基之上。但我国却有一座柱子悬起于地面的建筑,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的真武阁。真武阁位于容县县城东门外人民公园内,最初是一座建于唐乾元——大历年间(公元758~779年)的古经略台。用于操练军士、朝会习仪和游观风景用,后来台废,建有武当宫,是为真武阁的前身。经历代兴废,到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出于迷信,为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建成3层楼阁。坐北向南,而且对着奇峰参天的都峤山。当时阁楼周围还有廊舍、垣墙、钟磬、鼎炉等附属建筑和设施,现已无存,仅剩真武阁巍然屹立,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真武阁通高为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外形呈塔状,是一座独具风格的木构建筑。全阁用近3000条大小不一的坚如石质的铁黎木(俗称格木)构件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合理而协调地组成一个十分优美、稳固的一整体。全阁不用一件铁器,2层楼有4根支柱,承受着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这是全阁结构中最奇特、最精巧的部分。它的方法是在悬空柱上,分上下2层用18根枋子(拱板)穿过檐柱(即底层内柱的上部),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托承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室内悬空柱本身,以檐柱为支点挑起来,这样2层楼上这4根内柱就悬空了。当初在设计和施工中为了使结构各部分均匀对称,受力平衡,需要有精湛的力学、数学、物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工艺技巧,足见难度之大。真武阁这种独特的“杠杆结构”方法,在建筑史上是一个罕见的例子。这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在漫长的400多年历史中,曾经受了多次风暴的袭击和地震的摇撼,始终巍然

10 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艺上的卓越才能和智慧,是我国古建筑中优秀的杰作。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宫与殿的区别\"宫\"在中国,古已有之。《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

11 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可见,这里的\"宫\"就是指的整个皇宫。外国人把颐和园译作\"夏宫\",这也是贴切的。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古代遗留给后代众多的\"宫\",已成了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名胜,全国各地还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宫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庙,解放后被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西长安街上新建了式样新颖的民族文化宫。全国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作为中国工人、青少年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场所。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大屋顶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详见\"吻兽\"一节),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拄。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可见,中国古代的\"大殿\"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

12 宫廷建筑

(一)宫殿建筑概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长乐宫是由四组宫殿(长信、长秋、永寿、永宁)组成。当时,刘邦就在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约有一万米。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主持所筑的皇宫。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一个高台地上,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8900米。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它平地崛起,殿比未央它还高。东西有20多丈高的凤阈。由于建章宫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对。“汉三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早已无踪影了,但是,我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在西安城东南部,有一个兴庆宫公园,它的前身就是1270多年以前唐朝一处宫廷——兴庆宫的旧址。兴庆宫占地面积大约2106亩。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廷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三大宫廷建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富,而兴庆宫是规模最大、最豪华富丽的一处。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香亭,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的处所。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远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面积18300平方米,名叫龙池。池水很深,池面碧波荡漾,池边树木葱郁,风景十分优美。可以看出当年的兴庆官就是这样一座殿宇和园林结合的大宫廷。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

13 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有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

14 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3)日晷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官式建筑讲究多官式等级北京地区的官式建筑具有金碧辉煌和等级森严的特点,这与连续五个朝代在此建都的历史分不开的。建筑物的等级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围墙、台阶、殿基、门窗、配庑等等。

1.殿顶: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现择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殿顶介绍: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

15 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硬山顶: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宫式建筑殿顶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卷棚顶: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官式殿顶,多以上述形式为基础,然后派生或融合出其他形式。

2.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3.彩绘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1)檩枋部位名称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

16 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绘线。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

(2)种类和等级

①和玺彩绘。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绘分为数级,重点有: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盒子中画坐龙。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大草图案配以“法轮”,又称“法轮吉祥草”,简称“轱辘草”。

②旋子彩绘。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这种彩绘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旋眼:旋花的中心。旋瓣:旋子花圈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找头部位经常出现的图案: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等形式。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瓣。“勾丝咬”,即只用一路瓣组成图案。“四分之一旋子”,即只用两个半旋花的一半。旋子彩绘中的等级:金琢墨石碾玉:这种是旋子彩绘中的最高级,各大线及各路瓣都沥粉贴金,相当华贵。烟琢墨石碾玉:是次一级旋子彩绘,图案中“五大线”贴金,各路瓣用墨线。旋子彩绘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

③苏式彩绘。苏式彩绘是另一种风格的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最近修饰复古的琉璃厂街道的铺面,多用这种彩绘。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颐和园中的长廊,可以说是苏式彩绘

17 的展览画廊。典型的苏式彩绘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内层“烟云”,外层“托子”。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金线苏画: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

④其他。古典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部位很多,凡外露部位的木结构,大都有彩绘装饰。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彩绘,如斗拱、天花、角梁、金瓶、椽头等。楚国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V.Gordonchilde,1892—1957)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楚建筑属于建

18 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楚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的美的表达和体验。建筑风格上,楚建

19 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楚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类似的还有楚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楚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迄今所发现的楚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楚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南国风格。建筑的装饰上,楚国的艺术家们既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表达个性的自由,可是又积极入世,回归到人本的理性现实。以其雕塑为例,在发掘的楚系墓葬中发现如:比细高腿还长一倍的长脖子鸟的脑袋上忽然长出了枝杈繁生、尖端锐利的成对鹿角来;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人首蛇身的补天女;双手擎万均的编钟乐架武士,是力的表现;飞凤、鸣鸾、长蛇、奔鹿,还有鼓胀着肚子的具蛙在进行着一场只有现代人类才可能进行的水陆空交叉的立体大型混战,是人间善与恶的搏斗……这些作品,对于地下的死者,是欢送他们祝愿他们飞升上天上仙境,对于地上活着的人们,是鼓励他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多数的雕塑作品是实用器物,把器形制作成许多种动物的形象,施以彩绘,以至浅高浮雕、镂刻等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充满着浪漫情调,以供装饰陈设,赏心悦目。值得注意的是,楚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台”、“坛”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楚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楚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意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

20 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

21 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摘要: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关键词:古建筑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

22 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

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及其特点转贴文章: 作者傅熹年(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所研究员)

1、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数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成为世界建筑中虽非历史最悠久,却是延续时间最长、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从这点考虑,可以推想,在古代必有一整套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物设计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发展,日臻成熟完善。在其控制下,古代建筑才能在发展演进、推陈出新的同时,做到一脉相承,保持其建筑体系的长期延续和基本特征的稳定。探索这些古代规划、布局和设计的原则、方法,对于了解古代建筑传统得以形成和延续发展的种种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阐扬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和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总结历史经验,都有重要作用。若能持之以恒,群策群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工作,逐步把它全面地揭示出来,也将有可能对规划设计工作者深入了解传统,从中取得参考、启发和借鉴起一定作用。前此,我们已对古代城市规划、大型建筑群组布局进行

23 了初步探讨,发现了面积模数和模数网格的重要作用,下面将循着已发现的一些线索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进行探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建筑为主体,木构架建筑在正面宽度上以间为单位,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间之宽度称“间广”,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矩形的单体建筑,再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围合成内向的院落。木构架建筑在进深上以屋架上的椽或檩数计,早期(宋式)称几架椽(指椽跨距),晚期(清式)称几架(指檩数),大型建筑在侧面(山面)上也分间,一般以二架椽为一间。平面矩形的单体建筑,屋顶形式有硬山、悬山(均两面坡屋顶)、歇山、庑殿(均四面坡)几种,后二种屋顶下可加下檐,构成重檐屋顶。在具体表示一座建筑物时,称面阔几间,进深几椽(或几架)几间,上覆某种屋顶。单座木构建筑受等级制度限制,屋顶大都为两坡的硬山或悬山,只有宫殿、王府和坛庙、寺观等才可用歇山或庑殿顶,故屋顶的可选择性较小,外观变化不够丰富,但较大型的建筑可用加前后廊、前后抱厦、左右耳房等附属建筑的手法,形成外形较复杂、变化较丰富的组合体。当主体为二三层楼阁时,若令附属建筑比主体建筑低一至二层,可做到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形成颇为丰富壮丽的外观,其形象在宋代绘画和现存一些明清楼阁建筑上都可看到。

2、中国古代建筑虽以在平面上展开的院落式布局为最突出的特点,但院落中的单体建筑、特别是主体建筑形象的完美,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之间在外观和比例上的和谐统一也是建筑群组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从现存大量优美和谐的建筑物和院落群组看,古代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也必定有较成熟的设计方法。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分别记载了用“材分”和“斗口”为模数设计单体建筑的方法。自梁思成、刘敦桢二位先生创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这一学科以来,数十年间,经过两三代学者的研究,对这两部书中所载模数制度已基本了解。但因这两部书是为工程验收而编著,详于构件断面尺寸,而对建筑物的面阔、间广、柱高等大的比例关系较少涉及。如在《营造法式》中只有“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一句,即柱高等于或小于间广;《工部工程做法》则记载一般建筑下檐柱高为0.8面阔,也是柱高小于间广。但二者都属于控制数宇,并未涉及更具体的比例关系。由于在古代典籍和建筑专著中迄今尚未发现有关记述,我们要探讨古代木构建筑在外观设计中大的比例关系问题,只能通过研究现存的实物来进行,这就需要对有精确实测图或实测数据的建筑物进行深人的分析,用综合、归纳寻找共同点的方法逐步把它们反推出来。从设计和施工角度考虑,“材分”、“斗口”的尺度太小,用来控制构件的断面固然准确,但若用它为平面、立面大轮廓的尺度单位,则

24 过于细碎,既不易掌握,实际上也难以达到这样高的精度。经过对大量建筑间广的分析,也发现若以“分”值折算,大多不是制度、法规所规定的数字(如1

25、250、375“分”),而折算成尺数时,却大多以尺或半尺为单位,这现象表明,在定间广时,先按规定确定其“分”值,再折合成尺数,然后随宜增减尾数,使其以尺或半尺为单位。这样做可以有利于施工时放线和验核,但它还并不是模数。考虑到宋式有柱高不越间广的记载和清式以“攒档”数表间广和进深的情况,当时很可能还使用了扩大模数。但其具体情况如何,也只能通过研究实物来解决。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受木材易朽、易燃的限制,难于长久保存,现存最早的是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的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属中唐时期,距今已有1218年。中唐以前的木构建筑在国内已无实物,难作具体的探讨,但自此至元代,大约每间隔数十年都能有建筑实物存在,可供我们研究其间继承和发展的脉络。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更多,不仅官式建筑大量存在,不同风格的地方建筑也极为丰富,且自成系列,可据以作更深入细致的探索。不过限于条件,目前还只能先就有精测图或数据的建筑物进行研究。

3、陈明达先生在结合建筑实物研究《营造法式》时,发现进深四架椽房屋其檐柱之高(以H表之)等于铺作(斗栱组)高加举高(亦即深四椽房屋屋脊标高为ZH)。循此线索,我用大量实物加以核验,发现唐代建筑和宋代殿堂型建筑确是如此,并发现当其进深为四椽以上时,其中平椽(距檐椽二步架,相当于四椽屋之脊搏位置)至檐柱顶之距(以A表之)仍与檐柱之高H相等,即其标高仍为ZH,继续保持着这个比例。这现象表明,檐柱之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建筑的构架之高,即与建筑的高度有关。进一步探索,又发现宋代厅堂型构架建筑和元明以后的殿堂、厅堂型构架建筑,当进深等于或大于六椽时,其上平模(距檐三步架,相当于六架椽房屋之脊榜位置)至檐柱顶之距A仍与檐柱高相等,即上平标高为ZH。这比唐式和宋式殿堂型构架增加了一步架之高,表明柱高相对增高,斗拱部分相对减低,但檐柱之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建筑构架的现象却是一脉相承的。把这现象和在研究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和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古塔等多层建筑时发现的下檐柱高H为塔身总高之模数的情况(应县木塔为12H,独乐寺观音阁为4H,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为7H,法起寺三重塔为SH)和柱高不越间广的记载结合起来考虑,檐柱高和建筑外观立面间必有密切的关系,应进一步加以探讨(为简化行文,下文中除仍以H代表檐柱平柱之净高,以A代表中、上平至檐柱顶之距外,又以B代表建筑的通面阔)。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上分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台基一般较低矮,屋顶为斜坡顶,屋脊虽高,但要退人至中分线处,其高由进深和举高决定,且在近处会

25 因透视作用而看不到,是不固定因素,故影响建筑立面比例最大的因素应是屋身,即柱列和斗拱部分。但斗拱的出跳受建筑物之性质和等级限制,也是不定因素,实际影响立面的是柱列。在对一些古代建筑的实测图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时,果然发现了一些有关建筑立面设计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如在分析五台县南禅寺唐建正殿时,发现殿之通面阔B为1161厘米,划分为3间后,其明次间比例为2:3:2,但其檐柱高H为386厘米,与通面阔B又恰为1与3之比,即B=3H,也可以说通面阔B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这表明在设计此殿立面时,先以檐柱高H为模数,以其三倍定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划定明、次间之间广。在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数据分析中,也发现其底层面阔5间,通面阔B为2020厘米,底层檐柱高H为406厘米,比值为4.98:1,实即5:1,即B=SH。南禅寺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是现存唐、辽二代建筑中时代最早的,它们表现出的共同现象说明,至迟自唐以来,在立面设计中可能已出现令通面阔B为檐柱高H的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即其柱列部分可能由以柱高为边宽的若干个正方形组成,也就是说通面阔(B)有可能以檐柱高(H)为模数,下面我们就利用更多的不同时代的实例加以验证,看是否较广泛地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4、唐代另一座建筑五台县佛光寺大殿面阔7间,通面阔B为34U)厘米,檐柱高H为499厘米,构架之中平**标高为ZH。其通面阔B与檐柱高H间无整倍数关系,但其中央5间间广均为5O4厘米,与檐柱高H只差5厘米,可视为相等,即中央五间为5个以檐柱高H为边宽的正方形,也可以认为是中央5间以檐柱高H为模数。梢间为便于形成45度转角构架,不得不缩小到与山面梢间相等的440厘米,遂不能与中央5间同宽。在辽代建筑中,除独乐寺观音阁外,义县奉国寺大殿面阔9间,B为4784厘米,檐柱高H为595厘米,比值为8.04:1,即B=8H,也以檐柱高H为立面的模数。以上所述均以平柱高H为正立面模数,但唐、宋、辽、金、元各代建筑立面各柱均有“生起”,即自明间平柱起各柱高度递增,至角柱达最高点,使柱顶连线为一两端上翘的弧线。详检诸建筑实测数据,发现辽、宋、金、元各代建筑还有不以平柱高H而以角柱之高为立面模数之例(下文中以H1代表角柱之高)。在辽代诸建筑中,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面阔5间,B为2565厘米,角柱高H1为515厘米,比值为4.98:1,即B=5H1;大同华严寺海会殿亦面阔5间,B为2765厘米,H1为450厘米,比值为6.1:1,即B=6H1;大同善化寺大殿面阔7间,B为4054厘米,H1为668厘米,比值为6.07:1,亦即B=6H1。它们的正立面都以角柱高H1为模数,但其中平(相当六架椽之脊)标高却仍基本为2H。在宋代建筑中,太原晋祠圣母殿下檐面阔7间,B为2690厘米,下檐柱高H为386厘米,比值为6.97:1,

26 即B=7H;登封县初祖庵面阔3间,B为1O91厘米,H1为360厘米,比值为3.03:1,即B=3H1(B为柱头尺寸,与H1均自中国文物研究所实测图量出)。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下檐面阔B为4387厘米,下檐柱高H为493厘米,比值为8.9:1,考虑到施工可能产生的误差,可视为9:1,即B=9H。在金代建筑中,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B为3156厘米,H1为448厘米,比值为7.04:1,即B=7H1;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5间,B为3268厘米,H1为659厘米,比值为4.96:1,即B=SH1。朔县崇福寺弥陀殿面阔7间,B为4094厘米,H为593厘米,比值为6.9:1,可视为B=7H。元代建筑中,芮城永乐宫三殿中的三清殿面阔7间,B为2844厘米,H1为558厘米,比值为5.09:1,近于B=5H1;纯阳殿面阔5间,B为2016厘米,H1为508厘米,比值为3.97:1,即B=4H1;重阳殿亦面阔5间,B为1734厘米,H1为433.5厘米,比值为4:1,即B=4H1;浙江武义延福寺下檐面阔5间,B为1180厘米,下檐柱高H为292厘米,比值为4.04:1,即B=4H。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到,在辽、宋、金、元四朝中,都兼有用下檐平柱高H和角柱高H1为立面模数之例。

5、明清时期建筑实物保存下来的更多,不胜枚举,但这时建筑之角柱生起已大为减弱,平柱与角柱间高差已不明显,其中有精确图纸和实测数据的重要大型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一般均以平柱高H为模数,如昌平明长陵被因殿面阔9间,其B=10H;北京社稷坛前殿面阔5间,其B=6H;北京紫禁城午门正楼、太庙前殿下檐均面阔9间,其比例亦均为B=10H;保和殿面阔9间,其B=7H;西安鼓楼为二层重檐三滴水建筑,其楼身部分面阔7间,其B=1OH,楼高计至上层上檐柱顶为4H。这表明明清时期在建筑立面设计中仍保持着自唐以来以檐柱高H为模数的传统。在现存大量古建筑中,虽也有不尽符合此传统者,但唐至元代多数重要的大型建筑和明清官式建筑基本上是这样,可知以檐柱高为立面设计的扩大模数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设计方法。从上举诸例和表一所示,还可以看到,自唐至元,正立面上所含之H方格数等于或少于其开间数,立面上一般是明间横长,两侧各间竖长;到明清时期,明间面阔加宽,有时可为次间的1.5倍,次间也往往为方形,遂出现正立面上所含H方格数超过其开间数的现象,这是不同时代在立面开间比例上的变化和差异。由于各建筑正立面面阔均为檐柱高H的整倍数,从所画分析图上就可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即各立面上均可画出若干个以H为边宽的并列的正方形,而这一列正方形实可视为模数网格,这一点在重檐建筑和城楼。楼阁等高大的建筑上表现得更为清楚。通过对重檐建筑的分析,可以看到,其立面设计也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典型的例子是辽代的应县木塔和北宋的太原晋词圣母殿。应县木塔底层为重檐,下檐柱高

27 为420厘米,一层塔身柱高为868厘米,比值为2.07:1;圣母殿下檐柱高为386厘米,上檐柱高为783厘米,上下檐柱比值为2.O3:1,二例都是上檐柱高为下檐柱高的2倍,2H;而上檐柱顶至屋顶上平之距A仍与H相等,与单檐时相同,表明这是当时的通制。保持这个比例关系最晚之例在明代中期,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时,重建的太庙前殿仍然如此。但自明初永乐时起,在沿用旧比例的同时,一些建筑已开始发生变化,建于永乐14年(141年)的明长陵棱恩殿的下檐柱已稍高于上檐柱高的一半,而**城楼、午门正楼、太和殿、保和殿则逐渐增高,先增为上檐檐口标高之半,随后又增至上檐正心行标高的一半。增高下檐柱是为了在建筑总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建筑直接接近人的下檐部分的高度,使建筑显得更为轩敞,减少压抑感。增高了的下檐柱仍是立面上的模数。从上举诸例的立面图中,可以看到以檐柱高H为模数的网格控制建筑立面的情况。

6、在高大的城楼和楼阁的设计上,模数和模数网格的作用更为明显。北京的**、午门均是其例。**日楼面阔9间,通面阔B为5710厘米,按明中期尺长引.84厘米折算,合179尺;其明间特宽,为852厘米,合27尺,次。梢、尽间各四间,宽度相同,都在607厘米左右,均合19尺;在高度方面,下檐柱高H为604厘米,也合19尺,上檐檐口标高为12.26米,合38.5尺,基本为H的2倍。这样,在城楼立面图上,除明间外,左右各四间处分别可画出八个高宽均为H的方格网,分上下二列,下自柱础上皮,中至檐柱顶,上至l檐檐口。这表明除明间外,左右外侧各4间均以H为模数。门楼下有巨大的城门墩台,台顶东西宽为11757厘米,合370尺,扣除门楼通面阔5710厘米后,左右外侧各余3024厘米,合95尺,恰为门楼下檐柱高H(19尺)的5倍;门墩之净高为1213厘米,合38.1尺,也可视为38尺,即ZH。这就可以推知,门墩之宽如扣除门楼明间下的27尺外,左右侧各宽9H,高2H,也以H为模数。根据这现象,我们可以推想,在设计**时,先确定以下檐柱高H为扩大模数,据以画出上下四列宽为H的方格网,下二列控制墩台之高、宽,东西宽为19H,高2H;上H列控制门楼,东西宽为9H,高至上檐口为2H;然后再接明间较宽的惯例把明间间广由H(19尺)扩大到27尺,形成**的现状。**城楼是运用模数网格控制立面设计的很典型的例证,它的模数网格方19尺,中间加上一个宽27尺的明间可视为插入值。和**类似的还有紫禁城午门。午门平面为四字形,东西总宽12692厘米,按明初尺长31.73厘米折算,恰合400尺;其左右前伸的两肢各宽2555厘米,合80.5尺;墩台顶面高1297厘米,合40.8尺;考虑误差,肢宽和台高可分别推定为80尺和40尺。据此在立面图上

28 画分析线,可以看到它以40尺为模数,整个墩台为并列10个方40尺的模数网格所控制,两肢各占2格,为80尺,中间凹入部分占6格,为240尺。以上是在建筑立面设计中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的情况,在对大量建筑立面的分析中都可看到。

7、明清建筑有时还可用斗栱间距为计长度的单位,称“攒档”(为简化文字,以C代表之)。当一座建筑各间之攒档相等时,也可用为模数。但有些建筑各间的斗拱攒数相同而间广却不尽相同,导致攒档不等,遂不能用为模数。用攒档为模数的典型例子是紫禁城角楼。角楼平面为长短肢不等的十字形,各部分的攒档均相等,C=2.5尺。主体为面阔3间的方亭,其平身科明间用6攒,间广为7C,两次间各1攒,间广为2C,三间通面阔为11C。方亭四面各突出抱厦(短肢)和**屋即山面向前的抱厦(长肢),宽均与方亭明间同,为7C,深分别为2C和5C。这样,C遂成为平面上的扩大模数。角楼在高度上也以攒档C为模数,抱厦、**屋的下檐柱同高,标高H均为5C,上檐额枋上皮(相当上檐柱顶)标高为8C,主体上檐额枋上皮标高(相当于主体上檐柱高)为12C,主体上檐屋脊标高为17C,它们之间的差距也以C为单位。角楼是以攒档C为平面、立面、剖面设计模数的佳例。明清建筑中以攒档为平面、立面设计模数的实例,目前了解的较少,除此外还有山西万荣飞云楼一例,尚有待作更广泛的探索。

8、在塔的设计中,也以下檐柱高H为扩大模数,应县木塔是典型的例子。从其立面分析图中可以看到,自一层地面至塔顶博脊上皮,恰高12H。相似之例还有杭州闸口白塔,自一层地面至塔顶檐口,共高15H。通过对日本飞鸟、奈良时期(相当于南北朝末至盛唐)古塔的研究,我们知道这是盛唐以前的设计方法,而自中唐以后,又出现以中间一层塔宽为扩大模数的新的设计方法。这在上述二塔上也有表现。在应县木塔立面分析图上可以看到,塔平面八边形,共高五层,其第三层(中间一层)每面之宽A恰为3丈,而自一层地面起,依次至一层上檐柱顶。二至四层塔身檐柱顶、顶层檐口、塔顶仰莲恰各为3丈,累计为6A,即18丈,均以3丈为扩大模数。杭州闸口白塔平面也是八边形,高9层,也以其中间一层(第五层)一面之宽A为扩大模数,自一层地面至塔顶博脊共高15A。塔的设计除以一层柱高H为扩大模数外,又增加以中间层每边通面阔A为扩大模数是因为H只能控制塔高,而A与每面之宽有关,可以控制塔身之宽,即控制塔之细长比。这表明塔的设计更为精密了,这是楼阁型塔的设计情况。密檐塔是中国古代佛塔另一重要类型。因为它一般在外观上无柱或只底层有浮雕柱,故它与楼阁型塔兼用一层柱高和中间层面宽为模数的设计方法不同,只以中间一层的面宽为模数。如嵩岳寺塔塔身之高为第8层(15层塔的中间一层)每面

29 之宽A的12倍,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塔身之高为第8层(16层塔的中间一层)每面之宽A的6倍。各据塔之层数和平面形式(如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等)来确定A之倍数。塔之外轮廓据已知的有限材料,楼阁型塔各层塔檐连线为直线,密檐塔下半为直线,上半为弧线。其弧线可用卷杀方法求得,但与习用的栱头卷杀方法不同,不是把直角相邻两边等分为相同的段数后,将相应诸点用直线相连形成卷杀折线,而是先把直角两边欲卷杀的部分都中分为两段后,都舍去近角一段,把远角一段各等分为相同的分数,再将相应诸点依次相连,形成较平缓的卷杀折线。这是楼阁型与密檐塔在设计方法上的不同。从上举诸例如可以看到,在立面设计中心檐柱高H为模数,用它作模数网格从整体上控制立面设计,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设计方法。由于下檐是建筑中最接近人的部位,故下的檐柱之高是决定建筑尺度和尺度感的最重要的构件,用它做模数网格,涵盖整个立面,可对建立正确的尺度感起很关键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正方形网格,以它为基准适当加以调整,也易于保证各间的开间和上下各层之间有较和谐的比例关系。在立面设计中运用柱高为扩大模数风格,即可简化设计过程,又可控制其比例关系,达到统一谐调,是很有效的设计方法。限于资料和时间,对立面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探讨所得很有限。从塔的设计兼用柱高和面宽控制的情况看,一般房屋设计恐也不可能只由柱高一个扩大模数来控制,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做工作,逐步把它们发掘整理出来。

30

第12篇:寺庙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项目背景: 场地概况

1、该项目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城区。

2、本项目总建筑积8528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188。

整体布局:

本项目体顺应基本本身的地块特点,即东西向为主要走向;沿大门为 轴线,依次布置前殿,大雄宝殿,后殿,观音殿,左右分别书本焕殿和伽蓝殿。

有关依据:

1、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在本装饰工程设计中主要采用阻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

二、设计思路:

本项目是以现代寺庙定位,设计中采用了现代感比较强的阿富汗玉石,海南黑等石材,以雕刻莲花灯图案体现佛教文化思路,本焕殿采用砗磲雕刻本焕长老的生前事迹,墙面以雕刻的形式把本焕长老的血经表现出来,体现本焕生前为佛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本项目是继承佛教建筑的诸多长处,突出时代特色,实现智能化、实用化、多功能化,建筑风貌达到与山与树和谐,实行房让树,保护树为原则,成为树包寺院的一大建筑特色。整个寺院在规划中注重环境绿化设计,力求使整个寺院花木葱绿,生机盎然,整洁安全、清净庄严、彰显人与众生和谐美景,为香客、游客提供了舒适、清静的活动环境。

古建设计,寺庙设计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

第13篇:寺庙管理

经营管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就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第14篇:寺庙山门

寺 庙 山 门

石雕牌坊,也叫石雕牌楼、山门,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石雕牌坊用各种石料来进行塑造,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建筑装饰物,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意义。

石雕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石雕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

一、石雕牌坊简义

石雕牌坊即石头修建的牌坊,是一种装饰建筑物,也是雕刻艺术的一种。常见于古代陵园,如北京明代陵墓外面的大红门前,有石牌坊一座,整个牌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牌坊用纯一色的汉白玉雕制而成,柱石的上方刻有麒麟、狮子,夹柱石的浮雕有双狮戏彩珠,牌坊上还雕刻着其他怪兽云纹是我国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此牌坊是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翅角,三门四柱。高6.80米,宽6.3米。明天启年间,因土王覃鼎征战有功,朝廷赐建牌坊一座,整座牌坊上刻有“荆南雄镇”,反面刻有“楚蜀屏翰”。整座牌坊上刻有“土王巡游”、“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正面两角有浮雕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石柱两侧配有石狮,其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

二、石雕牌坊的分类

石雕牌坊种类多样,可大致可按形式、材料、建筑意图来分类。

1、从形式上分

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石雕牌坊,也叫“柱出头”式石雕牌坊。顾名思义,这类石雕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石雕牌坊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石雕牌坊或不出头石雕牌坊,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石雕牌坊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石雕牌坊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石雕牌坊,则大都是不出头式石雕牌坊,而街道上的石雕牌坊则大都是冲天式石雕牌坊。

2、从材料上分

有花岗岩石雕牌坊、大理石石雕牌坊。花岗岩石雕牌坊常用青石石雕牌坊、芝麻白石雕牌坊、锈石石雕牌坊等。大理石石雕牌坊则常用汉白玉石雕牌坊。根据需要来选择材料制造石雕牌坊。石雕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石雕牌坊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石雕牌坊极

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石雕牌坊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石雕牌坊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雕牌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雕牌坊石料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3、按建造意图上分

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石雕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石雕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

二、是贞节道德石雕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石雕牌坊。三是标志科举成就的石雕牌坊,多为家族石雕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石雕牌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按张玉舰《中国牌坊的故事》一书,更具体地划分为六类:一是庙宇坊石雕牌坊,如曲阜孔庙石雕牌坊;二是功德石雕牌坊;三是百岁坊石雕牌坊(也称百寿坊石雕牌坊),和其它类型比较起来,这类数量要少得多,如山东青州市韩楼百寿坊、安徽泾县九峰村百岁石雕牌坊;四是节孝坊石雕牌坊;五是标志坊石雕牌坊;六是陵墓坊石雕牌坊,绍兴市大禹陵石雕牌坊和南通市唐骆宾王墓道石雕牌坊。

三、石雕牌坊的价值

石雕牌坊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石雕牌坊的存在不影响交通,不仅应该得以保留,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每座石雕牌坊都有其保存的价值。

1、点缀风景,引人入胜。在风景区或古迹群内,尽管石雕牌坊是陪体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点缀城市,古色古香。现今城市街道两旁高层建筑耸入云际,街上车水马龙自然是现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当人们步入石雕牌坊装饰的街道,古香古色。

3、可留作教材。每处古迹都有一定的意义,每座石雕牌坊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而且石雕牌坊本身精雕细刻,飞金走彩,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4、石雕牌坊石历史的标本。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但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排晶莹的浪花。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钱来估量。每座是牌坊都可以看作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见证。

四、石雕牌坊图案的含义

龙凤:如果你看到哪个牌坊上刻有龙凤,那一定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龙乃百兽之尊,是封建社会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凤乃百鸟之首,封建社会中常用来作为

高贵的皇后的象征。

蝙蝠:因\"蝠\"字与\"福\"字谐音,因而成为好运气和幸福的象征,人们常常以五只蝙蝠组成图案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长寿、健康、富裕、平安、人丁兴旺及子孙满堂等五种天赐之福。

鹿:与\"禄\"字谐音,常被用作牌坊雕绘的图案,以象征升官晋爵、高官厚禄。

鱼:与\"余\"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成图案被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金玉(鱼)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鲤鱼跳龙门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因此,鲤鱼腾浪也常被用于雕绘牌坊的图案,以象征科举及第、金榜题名。 松、鹤、龟、麒麟、荷花、荷叶、牡丹、如意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花卉和器物也常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内涵。

石雕牌坊的类别,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不受雕刻材料限制,佛像雕塑、校园雕塑,地产雕塑都能雕刻出来,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也较为多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也有清代石雕的细腻繁琐。

五、石雕牌坊主要产地和厂家

我国石雕牌坊主要产地是福建惠安,采用石料主要为青石、花岗岩等。

第15篇:中国佛教寺庙

中国佛教寺庙

中国佛教寺庙中国佛教寺庙

汉 族 地 区 佛 教 全 国 重 点 寺 院 名 单

( 共 一 百 四 十 二 座 )

广 济 寺

相 传 创 建 于 金 代 。 现 为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法 源 寺

唐 太 宗 贞 观 十 九 年 ( 6 4 5 ) 修 建 。 北 京 市 内 现 存 最 古 名 刹 。 现 为 中国 佛 学 院、

中 国 佛 教 图 书 文 物 馆 所 在 地 。

佛 牙 舍 利 塔

原 名 “ 招 仙 塔 ” 。 辽 咸 雍 七 年 ( 1 0 7 1 ) 丞 相 耶 律 仁 先 之 母 郑氏 为 安 置 佛

牙 舍 利 建 造 。 1 9 0 0 年 被 八 国 联 军 炮 火 所 毁 。 后 塔 基 中 发 现 佛 牙 , 19 5 8 年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于 旧 塔 基 西 北 重 建 新 塔 供 奉 , 为 中 外 佛 教 徒 朝 礼 及 宗 教 活 动胜 地 。

广 化 寺

建 于 元 代 。 为 北 京 名 刹 。 现 为 北 京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通 教 寺

北 京 市 著 名 尼 寺 。 解 放 后 一 直 为 北 京 市 尼 众 学 修 及 宗 教 活 动 场 所 。

雍 和 宫

创 建 于 清 康 熙 三 十 三 年 ( 1 6 9 4 ) 。 雍 正 三 年 改 成 今 名 。 乾 隆 九 年( 1 7 4 4

) 改 建 为 喇 嘛 寺 院 。 建 筑 壮 丽 宏 伟 , 宫 内 万 福 阁 有 著 名 的 檀 香 木 雕 大 佛立 像 , 为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蒙 族 喇 嘛 庙 。

西 黄 寺

建 于 清 顺 治 九 年 ( 1 6 5 2 ) , 与 东 黄 寺 并 峙 , 当 时 为 西 藏 达 赖 喇 嘛、班 禅 额 尔

德 尼 修 造 。 内 有 班 禅 额 尔 德 尼 六 世 坟 塔 ─ ─ “ 清 静 化 域 之 塔 ” 。 “ 文 革 ” 前 为 班 禅 驻 京 办 事

处 管 理 , 接 待 西 藏 来 京 喇 嘛 。

大 悲 院

清 康 熙 年 间 ( 1 6 6 2 ─ 1 7 7 2 ) 建 造 。 为 天 津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佛 教 徒 主

要 宗 教 活 动 场 所 。

正 定 县 临 济 塔 院

建 于 北 朝 东 魏 孝 静 帝 兴 和 二 年 ( 5 4 0 ) 。 唐 大 中 八 年 ( 85 4 ) , 我

国 佛 教 临 济 宗 开 宗 祖 师 义 玄 驻 锡 此 寺 , 逝 世 后 建 塔 。 为 我 国 及 日 本 佛 教临 济 宗 重 要 祖 庭 。

承 德 市 普 宁 寺

清 乾 隆 二 十 年 ( 1 7 5 5 ) 为 蒙 族 四 卫 拉 特 部 创 建 。 仿 西 藏 三摩 耶 庙 制 。

为 与 蒙 族 佛 教 徒 有 关 的 重 要 喇 嘛 寺 院 。

西

太 原 市 崇 善 寺

唐 代 创 建 。 太 原 市 著 名 古 刹 。 山 西 省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大 同 市 上 华 严 寺

上 华 严 寺 建 于 辽 清 宁 八 年 ( 1 0 6 2 ) 。 为 山 西 省

著 名 寺 庙 。

交 城 县 玄 中 寺

建 于 北 魏 延 兴 二 年 ( 4 7 2 ) 。 为 净 土 宗 的 发 源 地 。 日 本 佛 教净 土 宗 及 其

系 统 各 宗 派 均 奉 为 祖 庭 。 国 内 外 影 响 甚 大 。

五 台 山 : 显 通 寺

塔 院 寺

菩 萨 顶

殊 像 寺

金 阁 寺

广 宗 寺

碧 山寺 ( 广 济 茅

蓬 )

十 方 堂

黛 螺 顶

观 音 洞

五 台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之 一 , 传教 传 为 文 殊 菩 萨 道 场 。

是 汉、蒙、藏 族 佛 教 徒 共 同 朝 礼 的 圣 地 。 以 上 各 寺 , 均 为 五台 山 寺 庙 古 建 筑 群 中 著 名 的 有 影 响

的 重 要 寺 院 。

沈 阳 市 般 若 寺

清 初 高 僧 古 林 智 禅 师 创 建 。 沈 阳 市 著 名 寺 院 。 辽 宁 省 佛 教 协 会所 在 地 。

沈 阳 市 慈 恩 寺

清 天 聪 二 年 ( 1 6 2 8 ) 创 建 。 为 东 北 著 名 寺 庙 。

长 春 市 般 若 寺

建 于 1 9 2 2 年 。 长 春 市 主 要 佛 教 寺 庙 。

长 春 市 地 藏 寺

1 9 2 6 年 尼 僧 祖 圆 建 造 。 长 春 市 主 要 尼 众 寺 院 。

吉 林 市 观 音 古 刹

清 乾 隆 三 十 五 年 ( 1 7 7 0 ) 建 。 为 吉 林 市 佛 教 徒 宗 教 活 动中 心 。 在 东

北 及 香 港 等 地 佛 教 界 中 , 有 一 定 影 响 。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市 极 乐 寺

1 9 2 3 年 创 建 。 为 哈 尔 滨 市 著 名 佛 教 寺 院 。

玉 佛 寺

创 建 于 清 光 堵 八 年 ( 1 8 8 2 ) 。 寺 内 供 缅 甸 玉 雕 释 迦 牟 尼 说 法 像 和涅 盘 像 。 上

海 市 著 名 佛 寺 。 现 为 上 海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静 安 寺

建 于 三 国 时 吴 赤 乌 年 间 ( 2 3 8 ─ 2 5 1 ) 。 为 国 内 外 知 名 的 历 史 古 刹 。

龙 华 寺

始 建 于 三 国 吴 赤 乌 年 间 ( 2 4 7 ) 。 寺 前 有 古 龙 华 塔 。 为 我 国 著 名 历史 古 刹 。

沉 香 阁

明 万 历 二 十 八 年 ( 1 6 0 0 ) 建 。 为 上 海 市 著 名 佛 寺 。 已 故 中 国 佛 教协 会 名 誉 会

长 应 慈 法 师 道 场 , 对 国 内 外 有 影 响 。

圆 明 讲 堂

已 故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首 任 会 长 圆 瑛 法 师 1 9 3 4 年 创 建 。 在 东 南 亚 侨胞 及 港 澳 同

胞 佛 教 信 众 中 有 一 定 影 响 , 是 上 海 佛 教 重 要 寺 庙 。

南 京 市 灵 谷 寺

建 于 南 朝 梁 天 监 十 三 年 ( 5 1 4 ) 。 为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名 刹 。

南 京 市 栖 霞 寺

南 齐 永 明

七 年 ( 4 8 9 ) 创 建 。 隋 吉 藏 在 此 创 立 我 国 佛 教 三 论宗 。 为 国 内

佛 教 四 大 丛 林 之 一 。

苏 州 市 西 园 戒 幢 寺

建 于 明 嘉 靖 年 间 ( 1 5 2 2 ─ 1 5 6 6 ) 。 为 江 南 名 刹 。

苏 州 市 寒 山 寺

创 建 于 南 朝 梁 天 监 年 间 ( 5 0 2 ─ 5 1 9 ) 。 传 唐 高 僧 寒 山、拾 得 曾 到 此

寺 。 唐 人 张 继 《 枫 桥 夜 泊 》 咏 此 寺 诗 , 脍 炙 人 口 。 为 著 名 六 朝 古 刹 。

苏 州 市 灵 岩 山 寺

东 晋 末 年 ( 五 世 纪 中 叶 ) , 太 尉 陆 沅 舍 宅 为 寺 。 为近代 我 国有 中 外 影 响

的 净 土 宗 道 场 。

镇 江 市 金 山 江 天 寺

东 晋 时 建 。 为近代 国 内 四 大 禅 林 之 一 。

镇 江 市 焦 山 定 慧 寺

建 于 东 汉 兴平年 间 ( 1 9 4 ─ 1 9 5 ) 。 为 我 国 佛 教 江 南名 刹 。

常 州 市 天 宁 寺

唐 初 贞 观 , 永 徽 年 间 ( 6 2 7 ─ 6 5 5 ) 建 造 。 为 江 南 有 名 大丛 林 。

常 熟 县 虞 山 兴 福 寺

建 于 南 齐 延 兴 至 中 兴 年 间 ( 4 9 4 ─ 5 0 2 ) 为 江 南 著 名寺 院 。

南 通 市 广 教 寺 ( 大 圣 寺 )

建 于 唐 高 宗 总 章 二 年 ( 6 6 9 ) 。 位 于 狼 山 。 为 长江 下 游 名 山

古 刹 。

扬 州 市 大 明 寺

建 于 南 朝 刘 宋 大 明 年 间 ( 4 5 7 ─ 4 6 4 ) 唐 开 元 年 间 律 宗 著名 高 僧 鉴 真

东 渡 日 本 前 , 住 持 此 寺 。 为 中 日 佛 教 文 化 关 系 史 上 著 名 古 刹 。 具 有 国 内外 深 广 影 响 。

邗 江 县 高 明 寺

隋 代 创 建 , 清 康 熙 三 十 八 年 重 建 , 赐 额 “ 高 明 寺 ” 。 该 寺 为 我国 禅 宗 道 场

, 与 镇 江 金 山 寺、成 都 文 殊 院、新 都 宝 光 寺 并 称 禅 宗 四 大 丛 林 。

句 容 县 隆 昌 寺

又 名 慧 居 律 寺 , 位 处 宝 华 山 。 相 传 开 创 于 南 朝 梁 代 ( 5 0 2 ─ 5 5 7 )

。 明 神 宗 赐 额 “ 护 国 圣 化 隆 昌 寺 ” 。 数 百 年 来 是 禅 宗 首 刹 。近代 影 响 最 大的 传 戒 道 场 。

杭 州 市 灵 隐 寺

相 传 为 东 晋 咸 和 三 年 ( 3 2 8 ) 印 度 高 僧 慧 理 创 建 。 为 我 国 佛教 史 上 著 名

禅 宗 从 林 。 在 宋 代 列 为 禅 宗 五 山 之 一 。 日 本 古 代 高 僧 觉 阿 上 人 等 先 后 曾在 本 寺 参 学 , 与 日 本 佛

教 有 很 大 关 系 。

杭 州 市 净 慈 寺

周 显 德 元 年 ( 9 5 4 ) 吴 越 王 钱

建 。 为 禅 宗 五 山 之 一 。 与 日本 佛 教 临 济

、曹 洞 宗

有 很 深 历 史 渊 源 。 寺 后 有 宋 高 僧 如 净 禅 师 坟 塔 , 日 本 佛 教 曹 洞开 宗 祖 师 道 元 即 受 学 如

净 。 为 日 本 临 济、曹 洞 宗 广 大 信 徒 向 往 朝 礼 之 地 。

宁 波 市 七 塔 寺

唐 大 中 十 二 年 ( 8 5 8 ) 建 。 为 浙 东 历 史 悠 久 的 佛 教 名 刹 。 现为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鄞 县 天 童 寺

晋 永 康 元 年 ( 3 0 0 ) 始 建 。 宋 代 以 后 , 我 国 禅 宗 著 名 高 僧 长翁 如 净 等 人 相

继 住 持 此 寺 , 为 禅 宗 丛 林 的 重 心 。 日 本 佛 教 临 济 宗 及 曹 洞 宗 均 以 天 童为 祖 庭 。

鄞 县 阿 育 王 寺

东 晋 安 帝 义 熙 元 年 ( 4 0 5 ) 始 建 。 日 本 古 代 来 我 国 求 法 高 僧多 数 曾 住 此

寺 。 称 为 我 国 佛 教 禅 宗 五 山 之 一 。 在 国 内 外 有 重 大 影 响 。

新 昌 县 大 佛 寺

建 于 南 齐 永 明 年 间 ( 4 8 3 ─ 4 9 3 ) 。 寺 内 有 “ 三 生 石 佛 ” 。 为 国 内

外 佛 教 徒 瞻 礼 胜 地 。

普 陀 山 : 普 济 寺

法 雨 寺

悲 济 寺

普 陀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之 一 , 佛 教 传为 观 音 菩 萨

道 场 。 普 济、法 雨、慧 济 , 世 称 普 陀 山 三 大 寺 。 与 日 本 佛 教 曹 洞 宗、临济 宗 有 历 史 渊 源 。

天 台 县 国 清 寺 ( 包 括 智 者 塔 院 ) 隋 开 皇 十 八 年 ( 5 9 8 ) 创 建 。 智

于 天 台 山开 创 我 国 佛

教 天 台 宗 , 此 寺 为 我 国 天 台 宗 根 本 道 场 。 日 本 佛 教 天 台 宗 及 日 莲 宗 均 以天 台 山 国 清 寺 为 祖 庭 。 还 有 很 多 佛 教 宗 派 均 与 我 国 天 台 宗 有 直 接 或 间 接 的 渊 源 。

天 台 县 高 明 寺

始 建 于 唐 天 祜 七 年 ( 9 1 0 ) 。 明 代 天 台 宗 著 名 的 传 灯 大 师 复兴 天 台 宗 ,

于 此 新 建 天 台 祖 庭 。

天 台 县 方 广 寺

宋 建 中 靖 国 元 年 ( 1 1 0 1 ) 建 , 绍 兴 四 年 重 建 。 原 有 上 方 广, 中 方 广、

下 方 广 三 寺 , 现 上 方 广 已 废 。 为 天 台 宗 著 名 寺 院 。

温 州 市 江 心 寺

唐 咸 通 ( 8 6 0 ─ 8 7 3 ) 时 建 。 为 浙 东 著 名 古 刹 。

合 肥 市 明 教 寺

建 于 唐 代 宗 大 历 ( 7 6 6 ─ 7 7 9 ) 年 间 。 为 合 肥 市 有 影 响、规 模 宏 大 的

古 刹 。

安 庆 市 迎 江 寺

建 于 后 晋 天 福 二 年 ( 9 3 7 ) 。 寺 内 有 著 名 的 振 风 塔 , 为 长 江中 下 游 重 要

古 刹 。

潜 山 县 乾 元 禅 寺

系 南 朝 梁 武 帝 ( 5 0 3 ─ 5 4 7

) 时 高 僧 宝 志 禅 师 所 建 。 为禅 宗 著 名 古

刹 。

滁 县 琅 琊 寺

唐 大 历 ( 7 6 6 ─ 7 7 9 ) 年 中 建 造 。 是 安 徽 省 著 名 古 刹 。

芜 湖 市 广 济 寺

建 于 唐 乾 宁 ( 8 9 4 ─ 8 9 7 ) 年 间 。 世 称 “ 小 九 华 ” , 国 内外 来 朝 九 华

山 的 一 般 必 在 此 烧 香 设 供 , 有 较 大 影 响 。

九 华 山 : 化 城 寺

肉 身 殿

百 岁 宫

甘 露 寺

祗 园 寺

天 台 寺

旃 檀 林

慧 居寺

上 禅 堂

九 华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之 一 , 佛 教 传 为 地 藏 菩 萨 道 场 。 以 上 各 寺均 为 九 华 山 名 刹 。

福 州 市 涌 泉 寺

创 建 于 唐 建 中 时 ( 7 8 0 ─ 7 8 3 ) 。 为 福 州 著 名 五 大 禅 寺 之一 。

福 州 市 西 禅 寺

唐 咸 通 八 年 ( 8 6 7 ) 兴 建 。 为 福 州 著 名 五 大 禅 寺 之 一 。

福 州 市 林 阳 寺

创 建 于 五 代 后 唐 长 兴 二 年 ( 9 3 1 ) 至 后 晋 ( 9 3 6 ) 间 。 为著 名 福 州 五

大 禅 寺 之 一 。

地 藏 寺

创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大 通 元 年 ( 5 2 7 ) 。 为 福 建 著 名 古 寺 。

闽 侯 县 雪 峰 崇 圣 寺

唐 咸 通 十 一 年 ( 8 7 0 ) 建 。 为 福 州 著 名 五 大 禅 寺 之 一 。

厦 门 市 南 普 陀 寺

始 建 于 唐 代 。 为 闽 南 著 名 佛 教 胜 地 。 在 国 内 外 有 很 大 影 响 。

莆 田 县 广 化 寺

建 于 隋 开 皇 九 年 ( 5 8 9 ) 。 历 史 悠 久 。 国 内 外 有 影 响 。

莆 田 县 囊 山 慈 寿 寺

唐 僖 宗 乾 符 三 年 ( 8 7 6 ) 建 。 为 福 建 省 著 名 古 刹 , 在 海外 佛 教 徒 中

有 一 定 影 响 。

莆 田 县 光 孝 寺

始 建 于 宋 元 丰 八 年 ( 1 0 8 5 ) 。 为 闽 南 规 模 宏 大 著 名 古 寺 。

福 清 县 万 福 寺

唐 贞 元 五 年 ( 7 8 9 ) 建 。 为 日 本 佛 教 黄 檗 宗 信 众 向 慕 朝 礼 的祖 庭 。

泉 州 市 开 元 寺

创 建 于 唐 垂 拱 元 年 ( 6 8 5 ) 。 是 闽 南 佛 教 著 名 大 寺 。 建 筑 宏伟 , 规 模 为

国 内 禅 林 所 罕 见 。 中 外 知 名 , 对 台 湾 及 海 外 侨 胞 佛 教 徒 有 较 大 影 响 。

晋 江 县 龙 山 寺

建 于 隋 大 业 十 四 年 ( 6 1 8 ) 。 闽 南 名 刹 , 内 供 奉 有 巨 大 木 雕千 手、千 眼

观 音 立 像 一 尊 。 为 闽 南 及 台 湾 信 教 群 众 所 尊 奉 。 自 明 代 寺 僧 肇 善 至 台 湾鹿 港 修 建 鹿 港 龙 山 寺 后

, 在 台 湾 各 地 相 继 建 有 大 量 龙 山 寺 ,

与 晋 江 龙 山 寺 有 密 切 关系 。

漳 州 市 南 山 寺

建 于 唐 开 元 年 间 ( 7 1 4 ─ 7 4 1 ) 。 闽 南 著 名 古 寺 。

宁 德 县 支 提 华 严 寺

宋 开 宝 四 年 ( 9 7 1 ) 建 。 由 于 佛 教 华 严 经 中 有 “ 不 到 支提 不 为 僧 ”

之 说 , 历 代 僧 侣 云 游 多 至 此 寺 。 为 福 建 历 史 名 刹 。

西

九 江 市 能 仁 寺

创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时 ( 5 0 2 ─ 5 4 7 ) 。 为 江 西 名 刹 , 九 江三 大 丛 林 之

一 。

九 江 市 东 林 寺

东 晋 太 元 九 年 ( 3 8 4 ) 慧 远 创 建 的 道 场 。 后 世 尊 慧 远 为 佛 教净 土 宗 初 祖

。 为 净 土 宗 重 要 祖 庭 。

永 修 县 真 如 寺

建 于 唐 元 和 年 间 ( 8 0 6 ─ 8 2 0 ) 。 为 云 居 山 历 史 悠 久 名 刹 。

吉 安 市 青 原 山 净 居 寺

始 建 于 唐 景 龙 三 年 ( 7 0 9 ) 。 唐 代 高 僧 禅 宗 七 祖 青 原行 思 禅 师 道

场 。

济 南 市 千 佛 山 兴 国 禅 寺

为 以 北 魏、隋 代 石 刻 佛 像 所 在 地、著 名 的 千 佛 山 首 刹 。

青 岛 市 湛 山 寺

1 9 3 2 ─ 1 9 3 5 年 建 。 原 办 有 湛 山 佛 学 院 , 培 养 僧 才 甚 众 。因 此 , 国

外 沿 用 湛 山 寺 之 名 修 建 的 寺 庙 甚 多 , 影 响 较 广 。

洛 阳 市 白 马 寺

东 汉 永平十 一 年 ( 6 8 ) 创 建 , 为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的 第 一 座 寺 庙 。天 竺 高 僧

摄 摩 腾、竺 法 兰 在 此 译 出 我 国 第 一 部 汉 文 佛 典 《 四 十 二 章 经 》 。 今 尚 存 有摄 摩 腾、竺 法 兰 墓 。

为 国 内 外 享 有 盛 名 的 寺 庙 。

登 封 县 少 林 寺

建 于 北 魏 太 和 二 十 年 ( 4 9 6 ) 。 我 国 佛 教 禅 宗 初 祖 菩 提 达 摩在 此 创 立 禅

宗 , 为 我 国 禅 宗 各 派 的 共 同 祖 庭 。 在 国 内 外 有 深 远 影 响 。

武 汉 市 归 元 寺

清 顺 治 十 五 年 ( 1 6 5 8 ) , 佛 教 禅 宗、曹 洞 宗 祖 师 白 光 创 立 。为 长 江 中

游 名 刹 之 一 。

武 汉 市 宝 通 寺

兴 建 于 北 宋 大 观 年 间 ( 1 1 0 7 ─ 1 1 1 0 ) , 是 武 汉 市 四 大丛 林 之 一 。

黄 梅 县 五 祖 寺

唐 咸 享 年 间 ( 6 7 0 ─ 6 7 3 ) 佛 教 禅 宗 五 祖 弘 忍 大 师 兴 建 ,是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禅 宗 重 要 祖 庭 之 一 。

当 阳 县 玉 泉 寺

隋 开 皇 年 间 ( 5 8 1 ─ 6 0 0 ) 隋 文 帝 为 佛 教 天 台 宗 祖 师 智

修 建 。 与 灵

、栖 霞、国 清 并 称 为 天 下 丛 林 四 绝 。

长 沙 市 岳 麓 山 寺

建 于 西 晋 泰 始 四 年 ( 2 6 8 ) , 是 历 史 悠 久 的 著 名 佛 寺 , 被称 为 “ 湖 湘

第 一 道 场 ” 。

长 沙 市 开 福 寺

五 代 楚 王 马 殷 ( 9 0 7 ) 建 。 殿 宇 宏 伟 , 为 著 名 佛 教 古 刹 。

南 岳 祝 圣 寺

唐 肃 宗 时 ( 7 5 6 ─ 7 6 1 ) 建 。 当 时 高 僧 承 远 于 此 宏 扬 佛 法 ,为 南 岳 著 名

古 寺 , 信 徒 朝 礼 之 地 。 南 岳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南 岳 福 严 寺

南 朝 陈 光 大 元 年 ( 5 6 7 ) 高 僧 慧 思 所 建 。 慧 思 又 称 南 岳 大 师 ,是 天 台 宗 智

的 师 傅 。 寺 旁 磨 镜 台 , 是 六 祖 慧 能 弟 子 怀 让 传 法 于 马 祖 道 一 的 著 名 遗址 。

南 岳 南 台 寺

建 于 南 朝 梁 天 监 年 间 ( 5 0 3 ─ 5 1 9 ) 。 陈 高 僧 海 印、唐 无 际大 师 希 迁 道

场 。 日 本 曹 洞 宗 尊 为 祖 庭 。

南 岳 上 封 寺

原 为 道 观 , 隋 大 业 年 间 ( 6 0 5 ─ 6 1 8 ) 易 观 为 寺 。 在 祝 融 峰顶 , 为 南 岳

名 刹 。

广

广 州 市 六 榕 寺

始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大 同 三 年 ( 5 3 7 ) 。 为 佛 教 禅 宗 六 祖 唐 代高 僧 慧 能 道

场 , 广 州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曲 江 县 南 华 寺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天 监 三 年 ( 5 0 4 ) 。 是 唐 代 高 僧 佛 教 禅 宗 祖师 慧 能 道 场

。 现 寺 内 尚 保 存 有 慧 能 肉 身 像 和 宋 雕 五 百 罗 汉 像 , 在 国 内 外 有 很 大 影 响 。

乳 源 县 云 门 寺

五 代 后 唐 庄 宗 同 光 元 年 ( 9 2 3 ) , 佛 教 禅 宗 文 偃 禅 师 创 建 。并 在 此 开 创

云 门 宗 , 为 著 名 云 门 宗 祖 庭 。

肇 庆 市 庆 云 寺

唐 代 高 僧 智 常 禅 师 创 建 。 唐 鉴 真 东 渡 日 本 曾 经 此 地 , 弟 子 日 僧荣 睿 即 在 此

去 世 。 1 9 6 3 年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为 纪 念 中 日 两 国 文 化 交 流 及 两 国 佛 教 徒历 史 友 谊 , 立 有 荣 睿 纪

念 碑 。

潮 阳 县 灵 山 寺

唐 贞 元 七 年 ( 7 9 1 ) 著 名 高 僧 大 颠 创 建 。 在 海 外 华 侨 及 港 澳同 胞 中 有 较

深 影 响 。

潮 州 开 元 寺

建 于 唐 开 元 ( 7 1 3 ━ 7 4 1 ) 年 间 。 在 海 外 侨 胞 及 港 。 澳 同 胞中 有 较 大 影

响 。

广

西

桂平县 洗 石 庵

广 西 区 著 名 古 刹 。

成 都 市 昭 觉 寺

建 于 唐 贞 观 ( 6 2 7 ━ 6 4 9 )

年 间 。 号 称 四 川 第 一 丛 林 。 为著 名 唐、宋

高 僧 临 济 宗 祖 师 休 梦 及 克 勤 先 后 驻 锡 之 所 。 寺 内 现 有 克 勤 禅 师 坟 。 日 本佛 教 临 济 宗 传 自 我 国 ,

与 昭 觉 寺 有 较 深 关 系 , 视 此 寺 为 其 祖 庭 之 一 。

成 都 市 文 殊 院

始 建 于 唐 中 和 四 年 ( 8 8 4 ) 。 为 四 川 名 刹 。 我 国 佛 教 禅 宗 著名 的 四 大 修

持 场 所 之 一 。 省 佛 协 所 在 地 。

新 都 县 宝 光 寺

始 建 于 东 汉 , 唐 僖 宗 ( 8 7 4 ━ 8 8 8 ) 时 重 修 并 建 塔 。 清 代以 来 , 成 为 四 川 著 名 禅 寺 。

乐 山 县 乌 尤 寺

创 建 于 唐 , 为 著 名 的 佛 教 寺 庙 。

峨 眉 山 : 报 国 寺

万 年 寺

洪 椿 坪

洗 象 池

金 顶

峨 眉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名 山 之 一 , 佛 教

称 为 普 贤 菩 萨 道 场 , 晋 时 佛 教 即 已 盛 行 于 该 山 。 以 上 各 寺 为 峨 眉 山有 影 响 的 重 要 寺 院 。

重 庆 市 罗 汉 寺

宋 治平( 1 0 6 4 ━ 1066) 年 间 建 。 重 庆 市 著 名 禅 宗 丛 林 。 重庆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重 庆 市 慈 云 寺

唐 代 建 。 重 庆 南 岸 著 名 寺 庙 。

梁平县 双 桂 堂

清 顺 治 十 八 年 ( 1 6 6 1 ) , 著 名 高 僧 破 山 明 禅 师 创 建 。 为 川黔 一 带 著 名

丛 林 。

贵 阳 市 宏 福 寺

建 于 清 康 熙 十 一 年 ( 1 6 7 2 ) , 高 僧 赤 松 住 此 。 黔 灵 山 为 西南 佛 教 名 山

, 与 南 京 栖 霞 山 并 称 。 该 寺 为 黔 灵 山 名 寺 。

贵 阳 市 黔 明 寺

建 于 明 末 崇 祯 年 间 。 贵 州 著 名 佛 教 丛 林 。 贵 阳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地 。

昆 明 市 圆 通 寺

建 于 唐 代 蒙 氏 。 云 南 名 刹 。 云 南 省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昆 明 市 筇 竹 寺

建 于 唐 贞 观 初 ( 6 2 7 ━ ) 。 云 南 古 刹 。 寺 内 有 著 名 五 百 罗 汉塑 像 。

昆 明 市 华 亭 寺

元 代 延

年 间 ( 1 3 1 4 ━ 1 3 2 0 ) 建 。 云 南 著 名 佛 寺 。

宾 川 县 鸡 足 山 : 祝 圣 寺

铜 瓦 殿

鸡 足 山 为 云 南 佛 教 名 山 。 过 去 号 称 有 七 十 二寺 。 祝 圣 寺

, 明 嘉 靖 中 ( 1 5 2 2 ━ 1 5 6 6 ) 建 。 铜 瓦 殿 , 明 正 统 间 ( 1 4 3 6 ━ 1 4 4 9 ) 建 , 铸

铜 为 殿 。 均 为 鸡 足 山 名 刹 。

西

西 安 市 大 慈 恩 寺

创 建 于 隋 开 皇 九 年 ( 5 8 9 ) 。 为 唐 玄 奘 三 藏 法 师 翻 译 佛 经的 译 场 。 玄

奘 创 立 我 国 佛 教 法 相 宗 , 此 寺 为 法 相 宗 祖 庭 。 日 本 佛 教 法 相 宗 亦 以 此 寺为 祖 庭 。

西 安 市 大 兴 善 寺

创 建 于 晋 泰 始 至 太 康 年 间 ( 2 6 5 ━ 2 8 9 ) 隋 唐 盛 时 为 翻译 佛 经 的 国

立 译 场 。 其 中 , 以 唐 开 元 年 间 来 华 的 印 度 高 僧 善 无 畏、金 刚 智、不 空 翻译 了 大 量 佛 教 密 典 , 贡 献 最 大 , 称 开 元 三 大 士 , 盛 宏 密 教 。 日 本 高 僧 弘 法 大 师 空 海师 事 不 空 弟 子 惠 果 , 回 国 后 建 立 真

言 宗 。 该 寺 是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重 要 古 刹 。 西 安 佛 教协 会 所 在 地 。

西 安 市 卧 龙 寺

创 建 于 汉 灵 帝 时 ( 1 6 8 ━ 1 8 9 ) 。 为 著 名 各 宗 并 宏 的 道 场 ,是 西 安 历

史 悠 久 的 古 刹 。

西 安 市 广 仁 寺

建 于 清 康 熙 四 十 四 年 ( 1 7 0 5 ) , 是 西 安 著 名 的 唯 一 的 藏 密黄 教 佛 寺 。

为 清 代 蒙、藏 族 喇 嘛、活 佛 往 来 内 地 , 经 由 西 安 驻 锡 的 重 要 场 所 。

长 安 县 兴 教 寺

创 建 于 唐 高 宗 总 章 二 年 ( 6 6 9 ) 。 为 玄 奘 三 藏 法 师 塔 院 , 玄奘 弟 子 窥 基

、圆 测 塔 并 列 左 右 , 称 慈 恩 三 塔 。 是 国 内 外 佛 教 徒 瞻 仰 朝 礼 有 重 大 影 响的 古 刹 。

长 安 县 香 积 寺

建 于 唐 神 龙 二 年 ( 7 0 6 ) 。 为 唐 代 高 僧 我 国 佛 教 净 土 宗 祖 师善 导 大 师 塔

院 , 净 土 宗 祖 庭 。 日 本 佛 教 净 土 宗 亦 奉 为 祖 庭 。

长 安 县 净 业 寺

建 于 隋 代 ( 5 8 1 ━ 6 1 8 ) 。 为 创 立 我 国 佛 教 律 宗 ( 南 山 律) 的 唐 代 著

名 高 僧 道 宣 律 师 的 道 场 。 历 代 尊 道 宣 为 律 宗 开 祖 。 净 业 寺 为 律 宗 祖 庭 。

户 县 草 堂 寺 后 秦 姚 兴 弘 始 三 年 ( 4 0 1 ) 始 建 。 是 我 国 佛 教 史 上 在 翻 译 佛 经方 面 作 出 重 大

贡 献 的 鸠 摩 罗 什 大 师 译 场 。 三 论 宗 奉 罗 什 大 师 为 开 祖 , 草 堂 寺 为 祖 庭 。日 本 佛 教 三 论 宗 以 此 寺

为 朝 礼 圣 地 。

银 川 市 海 宝 塔 寺

东 晋 时 , 夏 主 赫 连 勃 勃 ( 4 0 6 ━ 4 1 9 ) 建 。 宁 夏 著 名 寺庙 。

第16篇:寺庙合同

合同书

甲方:

乙方:黄石锦涛水景园林古建有限公司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经双方充分协商,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名称:单层重檐寺庙

二、工程地点:

三、工程内容:建造单层重檐寺庙主体及油漆彩绘和佛台,屋檐滴水面积(22 m× 18 m)。

四、承包方式:乙方包工包料,不含一切税费和水电费(由甲方负责承担),总造价为人民币 壹佰陆拾陆万 元整。

五、甲方责任:负责三相四线电路,水路到施工现场,提供给乙方免费住宿和材料存放场地。

六、乙方责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仿古建筑工程建造,并保质保量。

七、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八、付款方式:乙方施工人员进场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伍万

元,工程完成基础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壹拾伍万 元,安装第一层斗拱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贰拾万 元,工程完成第一层屋面混凝土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贰拾万元,工程完成第二层屋面混凝土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肆拾万元,工程盖瓦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贰拾万 元,乙方彩绘人员进场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贰拾万 元,余款经甲方验收合格后一次付清。

九、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未成,由当地法院裁决。

十、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第17篇:寺庙装饰物

寺庙装饰物

佛教寺庙外面,有不少装饰物,基本有如下几个方面:

1.旗杆。一对旗杆立于寺庙正门前两侧,长二丈至五丈,石或木制,杆顶用钢铸的塔形顶头,内藏经卷或佛像。每当庙会时,用白布或黄布写上经文,在旗杆顶端悬挂,通称法幢;

2.狮子。寺庙正门两侧立一对雄狮。有石制或铜、铁制,以示佛法力大无穷。

3.嘛呢筒或嘛呢轮,设置在寺庙殿堂正门两侧,园形,大的周长丈余,小的几尺,分木、铜、铁制几种,圆周刻印梵文“唵、嘛、呢、叭、米、吽”六字真言经文,供信徒进庙前转动,表示法轮长转。

4.象。立于正门正殿两侧,石、铜、铁制。以示象载四万八干部佛经,弘通沸法。

5.太阳和月亮。装饰在寺庙殿顶上的铜制太阳、月亮塑像,表示佛法同日月一样,昼夜发光生辉。

6.香炉。置于庙殿院正中,供信徒烧香之用。

7.八幅轮。在寺庙正殿顶端中央、装饰着金壁辉煌的八幅轮,表示法轮流转,天地生辉。

8.甘吉尔。装饰在殿堂顶部的铜制圆形嘛呢筒。其中藏有嘛呢六字真言,表示佛经传遍宇宙。

9.胜幢。在寺庙殿堂顶端,装饰着幢幡,表示佛法幡起生辉于天空之中。 10.鹿。在寺庙顶部八幅轮两侧装有雌雄两只鹿,表示鹿野苑中流转法轮之意。

11.羚羊。寺庙顶端八幅轮两侧,置有雌雄两只羚羊,其含义与鹿野苑相同。 12.勇士;寺庙顶端甘吉尔两侧,立着两个铜制勇土,表示悍卫着佛法。 供奉物品

佛教寺庙内,在殿堂的佛像前,供奉的物品、装饰物很多。由于地区不同,寺庙与寺庙之间的陈设、解释不完全相同。但主要供奉的物品有:

1.供品三供:奶、酪、酥油。

五供:鲜花、香、水、食品、明灯。

六供:花、涂香、烧香、清水、食品、明灯。

七供:大麦、牛乳、白花、芳草、胡麻、炒米、甘露。 八供:饮料、沐浴水、花熏香、明灯、涂香、食品、音乐。 九供:花、縵、香、柏、粉、法衣、伞、胜幢、幡。 百供:香、花、水、灯、神馐等五种供备满一百。 2.四宝:白晶石、兰琉璃、赤朱、黄金。 五宝:珍珠、金银、玛瑙、珊瑚、水晶 五香:冰片、红花、白檀、紫檀、麝香; 3.五乐资:镜子、乐器、茶、果子、肉食。

4.七珍:金、银、琉璃、碎碟、琥珀、玛瑙、珊瑚。

5.七宝:剑、虎皮、坐席、八功德水、衣服、靴、佛堂等七种宝物。 6.七宝(资具七宝):金、银、琉璃、冰珠石、子母绿宝石、水晶石、红珍珠。

7.八宝:轮、螺、伞、幢幡、莲花、瓶、双鱼、吉祥线。 8.吉祥八物:镜子、黄色颜料、奶、酱、羽毛、水果、海螺、红色颜料。 9.二十五瓶中供物。五宝物、五药物、五香物、五谷物、五精等二十五种瓶中供物。

10.三十五红宝供物。五地红宝、五木质红宝、五石红宝、五花卉红宝、五根红宝、五果红宝、五脂液红宝。计三十五种供物。

11.道日布。是用金、银或铜制的盛大米之器皿,用以赞颂和招待等法事活动中使用。

12.颅骨器皿。用红铜仿颅骨状制成的器皿,用作盛酒或黄油。

13.佛灯。金、银、铜制品,酒杯形,中央有插灯芯小孔。该灯分时表灯、昼夜灯和常明灯。小的如酒杯、中如饭碗、大如饭锅,最大的如大桶,能盛几百斤黄油。盛油点灯,意为照亮黑暗、愚昧,为佛祖天神增光。

14.佛盅。金、银、铜制。碗形大小不一,盛清凉之水,供在佛前,表示佛神洗涤之用,水中放抬五脏六腑的良药,有肉豆叩、红花、公丁香、白叩、草菜、石膏等等,表示为众生医治疾病,保佑长生。

15.香炉。金、银、铜制品,内放香料,以火焰燃,清香空气,熏除浊气,以清洁佛堂与庙殿。佛前香炉较小,殿院内香炉体积大。

第18篇:寺庙彩绘

1 河南板栗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www.daodoc.com

寺庙彩绘

河南板栗艺术设计公司成立于2006年,从古建筑烫样(模型)制作到土建自打桩放线、基坑、灰土石、摆砖灌浆、穵瓦、选择材料、举架放样、小器作装饰、地仗、油漆、彩画、贴金、裱糊的五大作一系列实操技能。也同时具备了现场实战管理经验,对工程关键部位工艺做法、用材、接点处理等整体效果、质量感官追求完美。

对自然风水、内外部周边环境景观布置建筑物的内外装修装饰及古代营造法与现代材质审美观的互补式结合上有着独特见解。继承、创新、改进和发展。并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有着精湛技术、实干精神、服务热情的设计和施工人才。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给市场提供了新产品、新技术。随着国家复兴战略的实施,相信中式传统仿古建筑、仿古装河南板栗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2 河南板栗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www.daodoc.com

饰行业一定会有更好、更多的机会。

本公司愿本着仁义礼智信、互惠共赢之原则,广交天下有识之士,共创美好未来。

河南板栗艺术设计专注致力于古建寺庙彩绘服务宗旨:弘扬艺术文化精神。创造美好互容的视觉都市。尽与客户要求达到统一 业务咨询:(河南板栗墙体彩绘)

河南板栗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第19篇:京郊寺庙

京郊寺庙 雍和宫 红螺寺 白云观 大觉寺 八大处

1.雍和宫 男雍和烧香

祈福:

【一】“男雍和,女红螺”,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指男子去雍和宫祈愿最灵,女子去红螺寺祈愿最佳。

【二】在建筑格局上,雍和宫地势由北向南依次升高,最北边绥成楼的殿基高出雍和门近两丈,这种有违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设计,是出于风水压胜的考虑。

【三】很多人来这儿许愿后都实现了愿望,口口相传,雍和宫的灵验可谓名声在外,也让它成为北京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每逢初

一、十五上香的日子,更是人满为患。

活动:

【一】佛吉祥日法会。农历四月十三至四月十五日。四月十五日是佛陀纪念日,它是个三期同庆的吉祥日子,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联系在一起,即诞生、成道、涅槃。

【二】大愿祈祷法会与金刚驱魔神舞。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至二月初一。其中正月二十九日、二月初一两天跳金刚驱魔神舞。

【三】喜迎新年大法会。农历正月初一。僧人诵《大威德金刚经》《吉祥天母回供经》《永保护法》等经文,祈愿国泰民安,一年风调雨顺。

【四】 舍粥活动。腊月初八,僧人诵 《十六罗汉》等经,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日,僧人将熬好的腊八粥抬至天王殿院内,不分老幼,每人一碗。

风景:

※雍和宫三绝:法轮殿中的五百罗汉山,万福阁里的白檀木雕弥勒佛像,照佛楼里的金丝楠木佛龛,均为木雕精品。

※凤尾香:万福阁大佛旁高3.9米的亿年海藻化石,上面均匀地布满了凤眼式的椭圆形长孔,被称为“凤尾香”,是稀世珍品。

地址: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64044499

门票:25元

2.红螺寺 女红螺祈福

祈福:

【一】“男雍和,女红螺”,女子祈福可以选择这儿。另外,红螺寺也是求子灵庙。

【二】红螺寺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祖师住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净土宗的最后两代祖师均与红螺寺有缘,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祈福指南:

【一】红螺寺尾寺是观音寺,分前后两座,前一座是送子观音庙,可在此求佛降子。

【二】红螺寺的文殊菩萨,可求学业。

故事:

据《帝京影物略》记载,元代年间,寺院的碧潭中两只斗大的螺蛎,色殷红,入夜放射光焰,照红山峦。住持僧认为是神仙显灵,便改名“红螺寺”。从此,寺名远扬,名僧云集。几百僧人,研习佛经,造诣高深,佛法超凡。当时全国共选出13位大师,其中就有红螺寺的一位祖配公大师。日本和印度等国的名僧和大师,也远渡重洋前来朝拜和取经。

风景:

※红螺寺三绝景:雌雄银杏、紫藤寄松、御竹林。

※自然风景优美:千年古寺山水环绕,北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林壑荫蔽,古树参天。

地址:怀柔区红螺东路2号(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乘936路红螺寺专线车;北京——京顺路),60681175

门票:40元

3.卧佛寺 求事业学业

祈福:

【一】 “卧佛”与“offer”发音相近,因此去卧佛寺烧香请愿在申请出国留学和大学毕业找工作的人中已经流传了很多年。

【二】 “卧佛寺”与“office”的发音相近,很多为求事业的人来此烧香拜佛。

【三】 卧佛寺与“留学”的渊源很早就有。去西方取经的玄奘法师算是古代最有名的“留学生”了,而卧佛寺的前身“兜率寺”就是玄奘归国后大兴庙宇时所建。

祈福指南:

铜卧佛。建于元朝的此尊卧佛位于卧佛殿,相传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涅盘时的姿势。可求学业事业。

活动:

【一】 每逢初

一、十五,可开放游客上香。

【二】 春节前后,会举行赏腊梅文化活动。

故事:

清乾隆元年郑板桥来京应试,骑马游西山古寺名刹时,曾拜访过卧佛寺的住持青崖和尚,之后郑板桥在仕途上便一帆风顺。到现在寺里还有他的题词:“西山肯结万山绿,吹破浓云作冷烟。匹马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诗中的黄叶寺即卧佛寺。

风景:

※佛寺中有一棵古老的娑罗圣树。文献称此树是从印度移植而来,为佛国三宝树之一。

※寺中题词。卧佛寺中有乾隆题词“得大自在”的横匾,意思是佛的死去正是得到了最大的自由。此外,殿门上方亦有慈禧太后的横匾题词“性月恒明”。

※卧佛寺在植物园内,拜佛之后能在植物园里游玩。再往西北行约500米左右,可游玩樱桃沟,它是一条外广内狭的幽静峡谷。

地址:海淀区香山寿安山南麓北京植物园内,62591086

门票:5元

4.孔庙 求考学升迁

祈福:

【一】 皇家祭孔地。北京的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圣人孔子的地方,在这里求学业和仕途升迁自然是灵验。

【二】 庙宇受历代文人学子庇护。孔庙先师门内两侧有元、明、清进士题名碑198块,题刻着历代进士5万多位,代表着历史上功课出色、才华出众的学子。

【三】 孔庙国子监外有一条石桥,上面绑满了红色的祈愿牌,都是希望学业精进,或者职位升迁的虔诚者所系。

祈福指南:

【一】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牌位位于大成殿,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在这里祭拜,可祈求考学顺利。

【二】 “四配十二哲”牌位。位于孔子牌位两边,四配即颜回、孔伋、曾参、孟轲,是孔子门下最得意的学生。

活动:

每年公历9月28日孔子诞辰前后,孔庙会举行祭孔仪式,届时祭祀人员会念颂典章。

风景:

※大成门内有石鼓10座,是公元前800多年周宣王时的遗物。鼓上都刻有四言诗一首,记述周宣王游猎的故事。

※孔庙大成殿内有一口古井,是清高宗赐名的“砚水湖”。

※殿前古柏,有600余年的树龄。

※孔庙所在的国子监街,街上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间式彩绘木牌楼,古风淳朴。街道两旁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幽雅安静。

※国子监街与五道营胡同相邻,五道营胡同里有很多创意小店和别致咖啡馆。

地址: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84011977

门票:20元

5.潭柘寺 求官运亨通

祈福:

【一】 因为烧香灵验而备受皇家恩宠。康熙至光绪200多年间的皇帝,都曾来寺中敬香礼佛,官宦大员们也将潭柘寺作为进香的首选之地,以保官运亨通。

【二】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又被回龙、虎踞、捧日、紫翠等九座山峰环护,为风水宝地。

【三】每逢春节前后,来这里烧香拜佛的人就会挤满潭柘寺。

祈福指南:

【一】木雕漆金的弥勒坐像。位于第一重殿天王殿内,可求工作顺利升迁。

【二】“佛头”与“汉白玉观世音坐像”。佛头为元朝早期的石刻,与观世音坐像都位于寺内西观音洞。每日这里香客不断,朝拜可求健康与官运。

【三】佛祖释迦牟尼。位于大雄宝殿,宝殿上方有乾隆手书的额匾“福海珠轮”四个大字。

【四】拜“石鱼”求平安。位于龙王殿前。据说石鱼是龙宫一宝,鱼身上划分出13个部位代表元朝全国13个地区,哪个地方干旱,用木鱼敲击鱼身相应部位,便可求雨。

活动:

【一】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的圣诞日,寺内会举行佛事祈福法会,庆祝弥勒佛圣诞吉祥。

【二】春节前后,寺内将举行“迎新春接福缘”的祈福纳祥活动,形式有打金钱眼,敲钟祈福等。

【三】每逢初

一、十五,潭柘寺会有祈福活动。

【四】 每年四月上旬玉兰花开之时,景区都会举办大型玉兰节赏花游活动。

风景:

※寺外有金、元、明、清各代塔数十座,是历代有名的方丈和禅师的墓地。

※“拜砖”。元世祖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曾在潭柘寺出家,住在观音殿内。由于常跪在观音圣像前的方砖上,积年累月,竟让地砖磨出了两个膝头深印。

※寺中有两株五百年树龄的紫兰花,每到四月花期便芬香飘逸,是京城稀有的树种。

地址:门头沟区东南部潭柘山麓,60861699

门票:55元

6.天宁寺 求事业有成

祈福:

【一】旧时外省到京做官或做生意的人,都要先到天宁寺拜佛以求平安或官运亨通。

【二】舍利宝塔永立不倒。相传寺中的千年宝塔下安放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此塔的确在千年风霜中,在周围寺院几毁几建时,一直神秘地完整屹立。

【三】旧时每逢春节,皇帝便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逢每月初八会点燃三百六十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

祈福指南:

阿弥陀佛像。位于接引殿内的一座接引佛,由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拜佛可增福慧,保平安。

活动:

阿弥陀佛圣诞法会。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寺内僧人会诵阿弥陀经,庆祝阿弥陀佛圣诞吉祥。

故事:

【一】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现象“梵宫塔影”,即佛光,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说的是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

【二】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为在中原传播佛教,将一包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献给隋文帝,隋文帝颁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天宁寺为其中之一。

风景:

※舍利宝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塔一般为“七级浮屠”,而十三层为最高级别,为皇家特许。宝塔东西有两座配殿,分别是弥陀殿与药师殿。

※天宁寺周边,聚集着五大宗教的众多著名活动场所。包括道教的白云观、基督教珠市口堂、天主教宣武门南堂和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这种“宗教文化区”现象在世界大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地址:宣武区天宁寺前街2号,63432507

门票:免费

7.万寿寺 祈福与祝寿

祈福:

【一】 明清两代皇家祈福祝寿地。清乾隆年间,高宗将万寿寺定为皇太后祝寿的庆典场所,乾隆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

【二】 寺里不点香火,不需还愿。祈福的人只要在红色的祈愿牌上写下名字,愿望就能留在寺中得到永久庇佑。因此连寺内古树外面保护栏上都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护身符。

【三】 寺院位置在龙颈处。颐和园昆明湖沿长河流到永定河是一个龙的形状,颐和园位于龙眼,寺院在龙颈。

【四】 山门内屋顶上绘有白云和100只红蝙蝠,保佑洪福齐天。

祈福指南:

【一】 乾隆题词的鼊嘻碑。经过9次开光,非常灵验,据说左手摸会带来好运。而民间有谚语:“摸摸鼊嘻头,万事都不愁,摸摸鼊嘻牙,金银滚滚来。”

【二】 寺庙进门左右手各一棵苍天古树,一为福,一为寿。此外寺内还种有两棵银杏树,称为夫妻树,保佑姻缘。

【三】 三世佛、十八罗汉、倒座观音泥塑像,均位于大雄宝殿,可以为家人和自己求平安。

【四】 呲卢遮那佛。为释迦牟尼法身,护于释迦牟尼前面。座下有千佛台,四面八方所有的佛都在这里,只要一个头磕下去,成百上千个佛都会听到祈愿,同时庇佑。

故事:

因为灵验,慈禧走水路往来颐和园时,每次路过万寿寺一定会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寺庙有小宁寿宫之称。

风景:

北京艺术博物馆就坐落于寺内,有很多珍贵的藏品。

地址:海淀区西三环路紫竹桥东北,68456997

门票:20元

8.大觉寺 平安符保平安

祈福:

【一】 大觉寺的平安符一直都很灵验,寺庙门口挂满了人们祈福的红色平安符。

【二】 灵泉绕寺。环绕全寺有两道灵泉水,在龙王堂前积成龙潭,佑护着寺庙的生机与灵性。

【三】 迦陵舍利塔守护寺庙。位于寺庙最高处藏经楼院内,供奉的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

【四】位置地形奇巧神秘。大觉寺倚建的山峦恰似一头卧狮,而莲花、善照两个配寺耸立在东西两个圆形山包上,有人用“狮子滚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

祈福指南:

无量寿佛坐像。位于无量寿佛殿正中,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拜三圣是香客来大觉寺最主要的目的。

活动:

【一】 每年四月,大觉寺都举办“玉兰节”,呈现出“满园花似海,对面不见君”的美景。

【二】 明慧茶院不定期举行“炒茶活动”,由国内名山古刹的炒茶高僧负责炒茶,观花品茗,相映成趣。

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为了保住江山社稷,曾在大觉寺拜住持僧善化为师,剃度受戒了七七四十九天。剃度地点就在现在大觉寺的南院,之后出现了历史上闻名的“康乾盛世”。

风景:

※ 《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纪》石碑,为建寺初年所立,记载了建寺刻经的过程。

※ 寺内有株高十多米的白玉兰树,相传为清雍正年间,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树龄超过300岁。玉兰树冠庞大,花大如拳,香气袭人。

※ 千年白果王。在无量佛寿殿外有颗千年银杏,树高100米,树干直径近3米,需要6人才能合抱,浓荫遮蔽了半个院落,据传已傲立了千年之久。

地址: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乡,62456163

门票:淡季10元,旺季20元

9.八大处 求开运吉祥

祈福:

【一】 灵光寺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两颗佛牙舍利中的一颗,是佛宝圣物,庇护着八大处。

【二】 国际佛教协会大师来北京时,都会来八大处灵光寺朝拜,据说在这里请玉观音护身符,既能保佑平安,又能开运吉祥。

祈福指南:

【一】 灵光寺大雄宝殿内所供释迦牟尼铜像,是游客进香祭拜的主要佛像。

【二】 佛牙舍利塔。

【三】 大悲寺圆通宝殿内供的彩塑观音菩萨坐像,来此供香的游客非常多。

活动:

【一】 每逢初

一、十五或佛教重要纪念日,八大处都有佛事活动。香客可去诵经、烧香、拜佛、许愿、求平安等。

【二】 四月初八“浴佛节”前后,寺内会举行诵经法会的仪式,用花草作花亭,亭中放置诞生佛像,再以香汤、水、甘茶、五色水等物从佛像头顶灌浴。同时还会举行拜佛祭祖、供养僧侣等活动。

故事:

【一】 龙泉庵殿前有两块石碑,传说康熙帝来此进香,曾腿软跪倒在地,觉得地下有物,命人挖掘得到石碑,便题了“敬佛”两字。

【二】 相传隋唐时,有位卢师和尚从江南来到这里,不久便收了两个弟子。当时天旱禾苗枯萎,他的两个弟子自荐能呼风唤雨,并一起跳进附近的泉水池里,化成两条青龙。不久下起了大雨,救活了庄稼。

风景:

※八大处拥有八大古刹,分别是: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

※山庵正殿山门前,有一块长方形汉白玉石,刻有天然山水、人物、鸟兽花纹,俗称“水云石”,为八大处一宝。

※ 大悲寺正殿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两侧十八罗汉是用檀香木掺细砂作胎制作而成,为八大处雕塑中的精品。

地址:西山八大处,88964661-2186

门票:10元

10.妙应寺 意料不到的应验

祈福:

【一】 正如其名“妙应”,妙应寺白塔会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实现愿望。

【二】 妙应寺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在元贞元年由皇帝主持的“国祭日”佛事活动中,参加者竟达七万之众。

祈福指南:

藏传佛教里有转塔祈福的习俗,《无量寿经》云:“转塔三匝,集功德,消灾病。”转塔者,可积功德,消灾病,顺佛法,祥瑞平安,功德无量。

活动:

【一】 转塔活动。农历六月初四,释迦牟尼初转法轮日。

【二】 转塔活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白塔落成纪念日。

【三】 “八月八,走白塔。”清代民谣《正月正》中记载,“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描写在秋高气爽的八月,妇女脱下在家穿的厚底盆鞋,穿上平底鞋走白塔的民俗。

故事:

相传白塔刚建成时,天上曾现奇光,连皇帝也前来观看,曾有诗赞其壮丽:“谁见浮屠礼大千,灵光摇身白云莲。”

风景:

※妙应寺白塔(舍利通灵宝塔)是中国尚存的年代最久、形状最大的藏武佛塔。

※一般佛塔的塔刹为仰月或宝珠形,而妙应寺白塔的塔刹是一座小型的鎏金铜制喇嘛塔,与白色塔体形成鲜明对比,把窣堵坡佛教建筑形式作了最极致的体现。

地址:西城区阜内大街171号, 66160211

门票:20元

11.广化寺 施粥消灾祛难

祈福:

【一】 广化寺建寺以来,一直坚持腊八节施粥的传统。佛教中,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得道的日子,百姓们虔信这一天喝到广化寺的腊八粥能消灾祛难,身心健康。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两三千人到广化寺喝腊八粥。

【二】 广化寺香火很旺,很多人都希望在这里受到菩萨的保佑加持。

祈福指南:

文殊、观音、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

活动:

【一】 施粥活动。每年农历腊八,广化寺都要熬粥免费发放给到寺的市民。

【二】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广化寺都有法事活动。

【三】每逢周六,北京佛教音乐团演奏活动。

故事:

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

风景:

※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收藏国家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包括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

※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案,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持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地址:西城区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31号,64035035

门票:免费

12.戒台寺 祛灾难保平安

祈福: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戒台寺成为多达千人的避难所,很多人都相信,戒台寺的佛爷灵验,可保佑他们躲过劫难。

活动:

【一】 弥勒菩萨圣诞。农历正月初一。

【二】 释迦牟尼佛出家。农历二月初八。

【三】 释迦牟尼佛涅槃。农历二月十五日。

【四】 观音菩萨圣诞。农历二月十八日。

【五】 浴佛节法会。农历四月初八。

【六】 观音菩萨成道。农历六月十九日。

【七】 药师佛圣诞。农历九月三十日。

【八】 阿弥陀佛成道。农历十一月十七日。

【九】 释迦牟尼佛成道。农历十二月初八。

故事:

药师经与长寿僧:清代时期戒台寺曾出了一位活了128岁的“老寿星”,他就是明池上人。明池自16岁在戒台寺出家后,每日诵 《药师经》,昼夜不息。光绪年间的戒台寺住持妙性和尚曾问过他,为何日夜诵《药师经》长年不断?明池上人说,常诵《药师经》可以享寿128岁。光绪十六年冬天的一个半夜时分,明池上人居住的茅舍无故着起大火,妙性方丈连忙喊人救火,火灭之后,房中的明池上人已在火中化身而去了。事后妙性方丈查看了明池上人的度牒,屈指一算,原来明池上人果然活了128岁。

风景:

【一】 肇建于辽代的戒坛,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居首。

【二】戒台寺内可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

【三】 风景。北京有句俗话,“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戒台寺的奇松远近驰名。最负盛名的有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抱塔松、九龙松。

地址:门头沟区马鞍山(沿阜石路到门头沟双峪环岛往北,沿108国道按戒台寺路标指示前行;苹果园地铁站换乘931路、948路),69805942

门票:45元

13.白云观 祛病消灾延年益寿

祈福:

【一】 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每年农历破五,都会有许多人到白云观排队等待着摸石猴、打金钱眼,每日人数甚至过万。

【二】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丘处机的遗骨便埋葬在殿香案下石座内。因此在这里求签许愿是全国出名的灵验。

【三】 难得的一座“真庙”,即由道士自己管理的道观,因此生机有灵性,香火不断。

祈福指南:

【一】 玉皇殿奉祀的玉皇大帝。神龛前幡条绣有颜色各异的篆体“寿”字,一共是一百个,故称“百寿幡”。可求祛病消灾,延年益寿。

【二】 全真七子。位于老律堂,作为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主求福寿延年。

活动:

正月初一到十九日,观内会举办春节庙会。因为传说每年正月十九,丘处机会降临人间超度有缘人,届时活动主要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其中,“摸石猴”是白云观最有名的活动。

故事:

丘处机真人从大漠回来以后,奉敕建立北方道教第一丛林——白云观。过了没多久有一位王姓和尚为压倒白云观,在观的西面建了一座佛刹,起名曰“西风寺”,内中暗藏玄机——卷起西风,让“白云”无影无踪。白云观的道长看在眼里,心里全都了然,这时白云观正在修建的一座石桥要竣工了,老道长便把这桥叫“窝风桥”,西风再厉害,也过不了这桥。后来白云观香火越来越旺,老和尚派人偷偷进观考察,这才得知是一座“窝风桥”在发挥作用。

风景:

※观内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据说是唐代的遗物。

※观中照壁又称影壁,壁上嵌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字体遒劲有力。

※ 山门石砌的三券拱门。三个门洞象征着“三界”,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山门石壁上雕刻着流云、仙鹤等图案,刀法浑厚,造型精美。

地址: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路东侧,63443666

门票:10元

14.通教寺 往生助念

祈福:

【一】 通教寺是尼众丛林,都是尼师,寺规严整,道风纯正。这里为女性信众做临终关怀、往生助念效果很好。

【二】 通教寺是北方有名的净土道场,寺内宗教活动,以修持戒律为本,以净土为宗,念佛为归。

活动:

每年从农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全寺尼众“结夏安居”,专修“戒、定、慧”三学。在这三个月内,除为僧众办事和父母师长病丧等事外,不出山门。

故事:

1942年,两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学戒听经,决定重建通教寺。她们不畏辛劳,募集资金改造大殿,兴建了南北楼、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建成后通教寺改作“十方丛林”,它的寺规严整,道风纯正。为了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庵成为海内外四众弟子推崇的尼众丛林。

风景:

※通教寺是北京唯一的尼众寺院,一直是北京尼众活动场所。

※通教寺大雄宝殿前立的《中兴通教寺碑记》,是当年胜雨与开慧为使后学者不负重兴通教寺之苦心,特意立下的。

地址:朝阳区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19号,64055918

门票:未定

15.云居寺 求子求姻缘

祈福:

【一】 云居寺第六层殿大悲殿,供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而观音像左右,是许许多多童子,他们是香客许下求子之愿,愿望实现后还回去的假娃娃。因为娃娃太多,殿外还设置了专门的“娃娃库房”。“童子伴观音”也成了云居寺独特的一道景观。

【二】 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云居寺的浴佛法会古来有之,值得称奇的是每逢浴佛节,云居寺都会下雨,从未间断。更离奇的是,有时周边晴好,只有云居寺有雨。

活动:

【一】 浴佛法事。农历四月初八,持续时间5~7天。浴佛节又称佛诞节,是佛教的重要节日,由来是相传佛祖诞生时,有九龙吐水为其沐浴。浴佛的意义在于洗涤罪恶,灌入智慧。

【二】 端午节活动。农历五月初五。挂吉祥链、系同心锁 ;求取艾枝花环;登石经山取“午时水”(石经山圣水井,井内形状如观音菩萨的“净瓶”。据说是静琬等刻经人为完成刻经事业而凿就的水井,千年不枯)。

故事:

摘自《云居寺的100个机缘巧合》:2004年4月18日,云居寺的退休职工赵福爱师傅带着一个叫赵斌的男孩来到云居寺,在不久前男孩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浑身瘫软、麻木,而且常念叨“怕佛”二字。孩子的父亲背着孩子到了寺院,当他们进入南门后,孩子突然说:“我下来,想自己走。”他在父亲的搀扶下一步步迈开了步子。后来,在值班人员的陪同下,孩子和家人在寺里走了一圈,并在殿外对佛像进行了礼拜。过了几天,赵斌在云居寺皈依了,法号释演安。

风景:

※云居寺三部绝世珍品:世界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14278块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我国仅有的22000多卷明版纸经;我国唯一一部77000多块汉文木刻大藏经——木版经。

※云居寺四宝: 五尊铜佛, 唐、辽古塔, 佛舍利,云居古钟。

地址: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南(北京南站乘火车京源线7095次直达云居寺站;沿京石高速从琉璃河出口沿途有云居寺路标),61389612。

门票:40元

16.妙峰山 求子求健康

祈福:

【一】 灵感宫俗称娘娘庙,久负盛名。供奉着以“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首的五位娘娘,其他四位即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地藏菩萨、药王、广生(文生)、财神分别在她们的左右和座下供职。求子非常灵验。

【二】 明代崇祯年间起,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数十万善男信女汇聚妙峰山,朝顶进香。清《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幅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对此进行了专门调查,出版《妙峰山进香专号》。

祈福指南:

【一】 灵感宫、观音殿、月老殿,求子、求姻缘、求健康。

【二】 药王殿、王三奶奶殿,求健康、祛疾病。

故事:

王三奶奶是民间信仰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本性慈善,能为人“了灾治病”“引以康乐”,大家称她为“活神仙”。她78岁那年,骑毛驴到妙峰山进香,不小心跌入山涧,朝山的善男信女说她是“成仙飞升”,对其加以供奉。民间曾有这样的说法:“摸摸王三奶奶的手,百病全没有”“摸摸王三奶奶的脚,百病全都消”。还传说王奶奶可以骑毛驴由童子引路去为人治病。过去去妙峰山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灿茶叶”——将买来的茶叶放到王三奶奶像前供上一会儿再拿回家,人们认为能治百病。

风景:

※自然风光。属太行山脉,主峰海拔1291米。有 “四面有山皆如画,一年无日不看花”的景致。

地址:门头沟区妙峰山风景区(阜石路西行至石门路到三家店左转,至龙泉宾馆沿109国道至担礼村口右转直达),61882936

门票:30元

17.碧云寺 数罗汉卜命运

祈福:

【一】 来碧云寺的人都会到五百罗汉堂数罗汉。数罗汉,是指随便选一尊罗汉数起,数到当年本身的年龄那一号止,这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

【二】 碧云寺风水极佳,在历史上曾被多位重臣相中。

祈福指南:

【一】 数罗汉的五百罗汉堂在碧云寺中轴线南侧。

【二】 碧云寺的观音菩萨很灵验,在第一道钟声响起时祈福上香最好。

故事:

相传碧云寺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以佞幸得宠的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这块风水宝地,扩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于寺后,后来于经下狱庾死,葬身碧云寺的打算落空。明熹宗天启三年,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再度扩建碧云寺,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作为自己死后墓地,但五年后魏忠贤也获罪,墓穴遂废。到清代,碧云寺吸引了清帝王,乾隆十二年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风景:

※正殿释迦牟尼殿(大雄宝殿)悬在殿顶周围的大型悬山云海壁塑,在寺庙中很罕见。

※五百罗汉堂。堂内有508尊雕像,每尊高约1.5米,栩栩如生,是珍贵的清代艺术珍品。

※水泉院。院内天然流泉,潺潺有声,原是皇家的“听水佳处”。 院内还有“韩碧斋”“三仙洞”“三代树”等古迹。

地址:海淀区香山公园北门,6259115

5 门票:10元

18.广济寺 参禅开悟

祈福:

【一】 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以及中国佛学研究所所在地,许多高僧在这里驻锡,平常日子比较清幽,多是固定香客居士进出,是参禅开悟的好地方。

【二】 广济寺是全国佛教活动的中心,许多重要的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祈福指南:

寺内大树下、大殿旁……都有僧人、香客聚集在一起参禅,可以加入他们。

活动:

几乎周周都有活动,月月都有大活动。

故事:

清初余宾硕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这是史书上关于广济寺缘起的记载。

风景:

※在广济寺主要大殿的屋脊中间都有佛教供物方面的装饰,图案不一,形状不同,为其他寺院所少见。

※主殿殿内的长明烛台是明代遗物,由整根檀香木雕成,上面通体盘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为国内仅见。

※主殿殿内三世佛的背后,有巨幅指画《胜果妙因图》,由傅雯所绘,堪称艺术珍品。

地址: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66173330

门票:免费

第20篇:寺庙简介

凰山寺简介

凰山寺位于文桥乡文光村的凰山岭上。据《湖口志》记载:“晋朝咸宁年间葛玄来湖口武山修炼三年,其故址葛仙坛、丹炉、药池犹存。”而1883年出版的《石钟山志》卷七中叙述了凰山岭上大仙庙的来历:“李武,徽州歙县人,客游江湖,遇异人授以仙术,施药愈病,屡驱旱魃,后于湖口凰山岭结茅为庐。精修数年,遂成道。一日,于酷暑暴卒,暴尸日中,旬余不朽。牧童异之,投以石,有金钱,触石而返。于是群儿竟投石,遂成冢。后有人遇于逍遥山者,回白之,启视其冢,衣履存焉。里人建庙冢旁,祈求辄验。号为真仙,亦为大仙。”说到大仙坟,当地人皆知,它就在岭西山腰的路边。可惜墓碑后被毁。经查证 ,大仙庙建于元朝。谥称大仙的李武,为道教弟子,所以又有传说,大仙庙原来是道场,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才变成了佛教场所,这可以从庙背后多块和尚的墓碑上得到证实。

大仙庙历经数朝,通过不断修缮到后来颇见恢宏,堪称方圆几十里之最。朝西有三座殿堂直进,另有书斋,也就是书院,岭西侧山脚下有土地15亩,岭东边从山腰到山脚有水田48块。自古以来,大仙庙里有不化缘的规矩,赖以生存的除了久盛的香火,就是有这么多田地来支撑。

1993年9月僧释从怀(原名涂依义)师傅来凰山岭“结茅为庐”,不过一旬半月工夫,就与当地村民组织签好了建庙合同。他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采药治病,割柴烧砖,农禅并修,聚集滴滴血汗,融入微微积蓄,借助热心群众的支持,终于在沉积80多年的焦土和瓦砾的大仙庙基地上建起了崭新的庙堂,取名“凰山寺”。大仙回到了殿堂上,圣坛燃起了旺盛的香火。殿堂分前厅和后厅,两厅一壁两隔,前厅安置释迦牟尼佛,后厅安置大仙。2000年再一次重建了大殿,又筑了前殿、北殿。第三次扩建厨房餐厅,累计建筑面积500多平方。安置了十几尊佛像,垒砌坡堪3000多立方,铺水泥石坡路200多米长,总投资40万元。还辟有茶园、菜园、果园、药圃近10亩。又经过努力,使山上通了高压电,由于释从怀精神可嘉,现已成为县政协一名委员,为佛门争得荣誉。

双垄庙简介

双垄庙原基在建高速公路时被征用,现向西移40米左右。由于庙址在两条长垄田的相交处,故取名为双垄庙。

此庙始建年代不详。传说有一年双垄右下方的破港(现变迁到破屋陈村前)发大水,一天有一位扳罾的人扳起一尊菩萨,随手又丢入水里,但接连几次都是如此。扳罾的人感到奇怪,对着菩萨说:“如果你能帮我一下能扳满一桶鱼虾,我就将你安置在此地。”结果,真的一下就扳了一桶鱼虾,于是他就将菩萨安置在附近的山上。事后,一位做木材生意的人,梦中见到此菩萨对他说:“我虽然被人救上岸,安置在双垄对面的山上,但无有遮蔽的住所,请你帮我搭一间。”这位生意人醒后,并不在意,结果运来的木排一夜杳无踪影,那生意人想起梦中之事,马上跪到菩萨面前许愿,愿为菩萨建庙。并取名为双垄庙。从此延续至今,香火不断。

新建的双垄庙面积近200平方米,分正殿和偏殿。正殿神龛上供有一尊一米多高的大佛像,还有六尊小佛像,肃穆庄严。庙内朝奉者常年不断,香火较旺。

龙王寺简介

龙王殿坐落在文桥、江桥、均桥三处的中心点,建于明代永乐年间。500多年来历经兴衰。1914年修复后,香火延续。解放后,殿堂改作均桥乡小,后改为饶塘小学。1997年,小学新建搬迁,殿堂仍归佛门使用。

龙王殿曾有这样的传说,某年夏季涨大水,老龙王闲暇无事,沿湖游玩。行至江桥芜原听说此处附近有一繁华热闹的集镇,名叫麻布街,便只身来到此街,四顾一看,颇感不悦,这里不但没有繁华热闹的场面,连一点生气都没有。一打听,才知道几年前来了一位旱魔,把灾难带到这里,频频出现一片干旱的惨景,田地龟裂,庄稼干枯,大部分人逃往他乡谋生,繁华的集镇变得冷冷清清。老龙王听后,非常气愤,并马上布云施雨。正当作法施雨时,旱魔现身,拼命向老龙王扑来,即时展开一场恶斗。经过一番较量,旱魔战败身亡。老龙王终因年迈体弱也不幸仙逝,当地百姓,深感老龙王大恩大德,在此设立祭坛,请仙道为老龙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同时,将老龙王葬于祭坛的东边,地点原名埋龙埂,后改为龙埂。并在祭坛处建立殿堂,用以纪念老龙王,从此以后香火延续不断。

原殿堂有很多历史文物资料。清朝后期,当地出现过一位高官——内阁中书大臣徐敬熙,他就留有一些诗词和对联还有朝中的半副銮驾,解放后都失散。

2000年,殿堂重新修建,建筑面积为300多平方米。从外表看黄墙绿瓦,飞龙翘檐,有一定规模。殿前左右两口小塘,殿前左右两口小塘传为龙睛一对,现在西边一口圹充塞为路,正前方30米处一口大塘为龙口,后有小山埂为龙身,山上多种树木和茅竹。

殿堂分前后两殿。后殿内,柱红壁白,盘龙绘凤,神龛上安放五尊大佛,气势雄伟,左右排列多尊小佛像。殿内佛光普照,庄严肃穆,香烟缭绕,光彩四射。两殿之间,设有香炉及铁铸的七级浮屠一座。前殿设计得更加雄伟壮观。

法官庙简介

法官庙位于文桥镇东北角,距镇中心约一公里路程,庙向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原有佛殿两处,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1966年被毁,重建于1986年8月,分前后殿,面积有100平方米,在住庙僧释日成师傅的主持下,于1998年将前殿扩建。现占地总面积近1300平方米。

扩建后的前殿为大雄宝殿,宽11米,深10米,高达7米,殿内宽敞明亮。四根直径近两米粗的朱红立柱,高擎着壮实的屋架梁,颇为壮观。殿内正中神坛上供奉着端坐莲台的三尊大佛,慈眉善目,仪态安详。大佛前设有供桌,供桌中央放着一只明朝年间留下来的青花香炉,直径约30厘米,香炉上绘有双龙戏珠,可算是一件珍贵的古物。

大雄宝殿背后即后殿是法官殿。神坛上供奉着一位执法严明、面目威严的法官菩萨。传说法官菩萨是历史上的一位清官,当政时清正廉洁、执法严明,死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清官,而把他尊称为法官菩萨,供奉在寺庙里,以寄托人们对这位法官的思念,法官庙也由此而得名。

每逢法官菩萨的诞辰、逝世、成道日,香客、信士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庙里,朝拜这位清官。人数最多时,竟达500人以上,活动时间延续两至三天。法令期间,梵呗声声,青烟袅袅,香火极盛。

祖师殿简介

祖师殿位于文桥乡新桥村黄老人港东下首,紧靠老人桥东侧,北临秀水堰,南与武山镇毗邻。

相传北宋年间,有一位邮差经常过往老人桥,为民间传递邮件。时下有一位长者也时常出没此地。一来二去,两人甚是熟识,偶尔相互投以相善的目光。一年的夏天,老人桥被雷电击毁。长者又路过此处,意欲过河,恰逢邮差也要过河,憨厚善良的邮差见河对岸站立一位长者,来不及细问多想,趟过齐腰的深水,把这位长者背过河。原来这位长者并非凡人,是一位过往的神仙,想帮助邮差修成正果。再者,当时的秀水堰驻守龟、蛇两怪经常兴风作浪,危及乡里,祸连百姓,不是庄稼歉收,就是洪水肆虐,周围群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好心的邮差得知后,爱莫能助,深感愧疚。相隔时日,又与长者相遇,并将龟、蛇作祟之事告诉了长者。长者二话没说,立即从腰间抽出短剑一把递给邮差,并口授降怪秘诀,飘然而去。这年的夏末秋初的一天,突然乌云密布,大雨滂沱,龟蛇二怪又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早有准备的邮差在得知消息后,飞速赶到龟蛇面前,抽剑便劈,谁料狡猾的二怪,虽身受数剑,仍露出狰狞的面目极力反扑,由于一手难敌四掌,邮差的双腿被损,经过几个回合的恶战,两败俱伤,双双身亡。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邮差,镌刻了塑像供奉,震慑秀水堰里的妖怪,永保百姓安宁,并建立间庙宇取名为“祖师殿”。

这座寺庙历史悠久,传说始建于宋代年间,当时香火极盛,朝拜上供者络绎不绝。斗转星移,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寺庙也历经了人间沧桑。它的原貌和古迹早已荡然无存,特别是近代的一进三殿,被日军焚毁于一旦,化为一片废墟。而现在的祖师殿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民间捐资重建的。21世纪初还扩建了后殿,整个寺庙占地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其建筑气势之恢弘,殿堂陈设之典雅,是此庙前所未有的,而且还在进一步修缮之中。

观音庙简介

观音庵位于文桥乡罗垅村新庙山坡上。民国廿四年前安放在本社细屋夏家祖堂,才到民国廿八年六月的一个晚上,本社的一位信士偶得一梦,梦见一位全身穿着黑衣的老女人(观音菩萨)叫他为头召集民众新建一座观音寺庙,其庙址就定为现在的地方。奠基时间等某日西北角挂龙之时便可。那位信士梦醒后,清早向大家说明梦中究竟,于是立即同大家商议,一致认为这是菩萨的点化,我们现在要马上着手准备筹款。时隔几日的一天下午,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西北角真的挂着龙,当时大伙忙坏了,就拖着时间,在此地下石奠基。

该庙是一座新庙,*时期被占用做了小队的仓库,才到1973年又改为庙宇,从那时起,该庙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会,特别隆重热闹,真是“信士成群拜佛堂”。

今年庙中主持为首召集本社所有香客将旧庙进行重建、扩建,该庙占地200多平米,资金来源以本社每户2000元共50户集资10万元,另外知名人士资助10万元,合计20余万元经费建成。

西峰庙简介

西峰庙位于文桥乡兰亭村。

明朝末年,一位二八年华青年因看破红尘,云游四海,后在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入了佛门,被净土宗师,熏陶成了高僧,法号洗风。宗师为弘扬佛法,一年冬季指定洗风徒步东行,在鄱阳湖岸边建一座寺庙,洗风走了两天两夜,一路走一路选址,难以选定,第三天,走到叶家滩时,一只鸦雀在头上盘旋,洗风顿悟,跟着鸦雀走过了河滩,鸦雀就出现在现在的寺址停下了,衔来了一块方石头。洗风明白了,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并以其法号的谐音字命名此庙为“西峰庙”。

几百年来,寺庙历经战乱,几经建造,成了现在的格局。特别是于2010年由本社群众自发捐资新建后殿一栋,次年又新建了食堂、宿舍等共占地面积约360余平方米,此庙由于地形偏僻,香客不多,自然香火不够旺盛。

寺庙活动方案
《寺庙活动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