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申请书

文化遗产申请书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3 12:07:36 来源:申请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

附件1 申报项目代码 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项目名称 泉州南音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 福建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 月 日 2

一、基本信息 属 地 福建省 项目名称 泉州南音 申 报 者 负 责 人 通讯地址 邮 编 电 话 传 真 电子信箱 所 在 区 域 及 其 地 理 环 境 泉州市为福建省地级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陆地面积11014平方公里所辖区域有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港区金门县待统一总人口约700多万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海、陆、空交通方便。 泉州古为闽越地三国时属建安郡晋代属晋安郡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建制改称泉州。海上交通开发较早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宋元时的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人的足迹遍及台、港、澳和南洋群岛及世界各地。 泉州地处亚热带山青水秀“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雅称“温陵”。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士族、皇族和百姓纷纷南迁泉州成为他们寓居的首选之地。中原文化随之带入由此文教昌盛人才辈出宗教林立和平共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泉州留下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遗迹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达14处之多。泉州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综合性试点城市。 3

二、项目说明 类 别 民间音乐 代 码 04 分 布 区 域 泉州南音发祥于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漳州、厦门和三明等地以及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越南等地区和国家均见流布形成了一个约5000万讲闽南语的南音文化圈。 历 史 渊 源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由历代积淀而多元形成。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判断南音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史书和典籍虽然缺乏完整的记载但音乐史家认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仅从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型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方面遗存之一斑可以推测其发展脉络进而由南音现存形态“逆向考察”知其渊源之全豹。

一、南音演奏形式是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与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十分相似。

二、南音原称弦管源于魏晋时对丝竹音乐的通称。晚唐泉州、五代后蜀都以弦管描述乐事。历经千年这一专称早己消失唯独泉州南音世代保存弦管的名称。上世纪80年代台湾出版的泉州南音曲谱仍以《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为书名。

三、南音乐器的横抱琵琶、竖吹洞箫又称尺八和五块拍板均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二弦宋称奚琴、三弦虽稍晚但也是数百成千年的古乐器。这些“文物式”的乐器不仅在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的飞天乐伎手中保存而且也在各弦管班社世代传承、复制被认为是中国古乐器的博物馆。 4

四、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其中“大谱”里的三套《金钱经》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声”、“普庵咒”以及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七撩拍等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

五、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本乐种所独有专家认为是隋唐以前的遗存。基 本 内 容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现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按照民间习惯称谓分述于下

一、大谱。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大谱原有十二套后来发展至十六套。其中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和《阳关三叠》最为著名。又有三套佛教音乐《金钱经》极具研究价值。每套谱分为四到八个乐章不等一般可演奏十至二十分钟左右。

二、散曲。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散曲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千首左右一说有三四千首甚至万首以上待证实。曲词的内容除了部分描写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观之外绝大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抒发内心情感。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一唱三叹的“大撩曲”如《月照芙蓉》唱十八分钟今有人称之为长抒情曲或“咏叹调”也有小部分“顺口而歌”类似民间小调的短小曲目俗称“草曲”。

三、指套。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乂谱、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 5 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发展至五十套。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的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辑成套。由洞箫主奏的称为“箫指”由嗳仔唢呐作为主奏乐器的称为“嗳仔指”。“指”除演奏之外还有一义即作为指导学生的必修教材因而有人以“琵琶指南”命名。凡要学习南音的人必先由教师口传心授并指导学生熟读默背四至五套“指谱”俗称“念嘴”即口传然后练习琵琶指法。

四、过支联套曲。它是 “指”、“谱”、“曲”严格按照“管门”、“滚门”重新组合的传统演奏、演唱的形式。一般都是确定“管门”之后先奏“指”然后依据“从慢到渐快到快”的规则有序地选择逐个“滚门”的曲目唱下去。“滚门”与“滚门”之间由“过支曲”衔接一气呵成不得停顿最后奏谱结束俗称“宿谱”。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在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 南音的正规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臵宫灯、黄凉伞传说康熙皇帝封赐弦管人为“五少芳弦”、“御前清客”故以此为荣耀。 南音之所以称为“泉州南音”或“泉州弦管”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唱曲时一律以泉腔闽南方言演唱咬字吐音必须以泉州府治所在地即今泉州市区的方言语音为标准音。泉州所属县区因地域声腔与标准声腔稍有差异特别是周边地区如厦门、漳州等地声调差异较大者要学习演唱南音都必须先学好泉州腔经过“正音”之后才能唱准其音韵。因此南音历来以地域声腔命名称为泉州弦管或泉腔南音。 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体系的“工乂谱”以及汉唐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 6 及制品等 相关器具

一、南音乐器 南音乐器以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和拍板为主又有嗳仔、品箫及小打击乐器四宝、响盏、扁鼓、双铃、小叫等有的班社仍继续使用笙、云锣个别的还用筚篥和轧筝作伴奏乐器。 南音琵琶、洞箫是汉魏公元3世纪之前以来的古乐器遗制。琵琶是中华民族音乐的主要乐器但全国现在使用的基本上是竖抱直项琵琶称为“北琶”唯独南音使用的是横抱曲项琵琶又称“南琶”。横抱琵琶产生于汉魏时期现在已很少见到仅在汉魏墓中和敦煌莫高窟能找到它的历史遗迹。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竖篴已流传于民间隋唐两代用于宫廷乐舞之中。宋代之后尺八在中国其他乐种中早已绝迹唯南音中尚保留至今。 泉州南音的拍板是承袭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来的在唐代已列为胡部之乐器。拍板分四板、五板、六板等多种。泉州唐代垂拱年间公元686年建造的开元寺飞天乐伎用的拍板为五板建于南宋时期的东塔塔座上的石雕拍板是六板拍板也只幸存在泉州弦管中普遍为五板如今其他地方已很少见。 南音所有的乐器都由民间手工作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复制其产品除内销外还供应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地。其中名师名作如琵琶每件皆以万论价。此外还有明代瓷制的洞箫作为贡品现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2件和南京博物馆1件。

二、南音曲簿 南音以口传身授和手抄曲谱传世。早期的曲簿和刊本很难稽考幸得从海外发现两部孤本。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在英国和德国发现的三种明代刊行的闽南戏曲弦管选集《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是迄今发观最早的刊刻本。书中共收录曲词272首重复14首不附工乂谱部分有撩拍符号。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于1995年翻译龙彼得部分论文连同三种 7 刊本以《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为名出版。该书保存了许多晋、唐、五代以来的音乐信息表明南音在明代就被称为“弦管”。 另外一本是南音界寻觅多年、只有残本没有全本的清代《文焕堂指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于2002年从台湾学者手中征得全本。它的主要特点是十二套大谱、三十六套指谱都有工乂谱和撩拍符号是迄今发现最早刊刻的“指谱”。 上述各种曲簿包括精心制作的正式出版物和众多的民间手抄本都为南音的传承和守成发挥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开发软件将工乂谱输入电脑并直译为五线谱和简谱意义重大。

三、音像制品 采用现代化手段保存南音有百年前的大唱片各种录音带、唱片以及数字制品不计其数。这些音像制品行销海内外为传承和弘扬南音发挥了无远不至、无处不在的作用。 8 传 承 谱 系 南音源于泉州远播海内外历经千百年脉传谱系十分复杂。南音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性松散型。绝大多数南音人是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为目的的。南音名师开馆授艺是传承的主要方式但开馆传授时间较短一般为

三、四个月。学艺之人可以在不同的馆阁拜师学艺所以南音艺人常是师出多门南音技艺的师承关系也就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 这里仅以丁梦高、陈武定在泉州、晋南一带的师承脉络作简略说明。 ◆丁梦高男晋江陈埭人生卒不详。其学生有陈武定等又有本乡的丁文昌、丁轻气、丁金裕、丁南平等。丁梦高同辈有柯豹、林心蚵生卒不详。 ◆陈武定男1861----1937泉州后山人被誉为“弦管状元”曾于1886年到台湾、1895年到菲律宾设馆传艺培养了大批弦管新人。 陈武定的学生包括 ①庄咏沂男1893----1977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回风阁”名师后任泉州南音研究社教师。 ②何天锡男1900----1962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回风阁”负责人兼教师后任泉州南音研究社社长。 ③邱志竹男1901---1972善吹洞箫。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升平奏”负责人之一后任泉州民间乐团教师。 ④吴瑞德男1900---1969善吹洞箫。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升平奏”名师后任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作曲。 ⑤陈天波男1906---1989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回风阁”主要成员后任泉州南音研究社副社长。 在以上弦管高手的熏陶或直接传授下泉州弦管开始有了女弟子 ① 陈玉秀1936----1955年参加省会演获奖现仍参加活动。 ② 马香缎女1943---1987著名南音演唱家。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各名家培养的二至三代学生活跃在海内外。 9

三、项目论证 基 本 特 征 南音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慢、美”。

一、乐种古老、源远流长。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发展至盛唐达到辉煌的顶峰后几经战乱便烟飞灰灭踪迹难寻。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泉州南音传衍千百年始终与闽南其它文化样式生息与共。史料证明明、清二季有不少文人介入弦管的传播泉州南音始终在民间盛传尤其是1950年后南音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社会影响加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没有得到音乐、文化学术研究界的广泛关注。80年代初音乐界逐步重视和加强对南音的理论研究相继发表论文指出泉州南音是保存中国古老音乐最丰富的现存的重要乐种汉代的相和歌魏晋的清商乐和弦管盛唐的大曲、法曲和燕乐以至宋元以来的曲子词等等都可以在南音的音乐内涵、乐器形制记谱方法演奏形式等方面找到它们的历史遗迹和鲜活血脉。因此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乐曲量多。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音乐曾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泉州南音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使各种的“指”、“谱”、“曲”传承下来。仅现存的纯器乐曲谱就有16大套有谱有词的“指套”为36套至50套散曲多达2000多首。南音分四个“管门”108个“滚门”保存了唐燕乐�6�7双调�6�8�6�7越调�6�8�6�7背双�6�8的调名和唐教坊的�6�7拂霓裳�6�8�6�7杜韦娘�6�8�6�7玉树后庭花�6�8等曲牌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

三、覆盖面广。民族音乐都有它的地域性往往囿于一地而终老。而南音却随着历代泉州人的足迹从刺桐城走向闽南各地进而跨越海洋走向港、澳、台南洋群岛形成一个约有5000万闽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自1977年以来先后举办十五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泉州独办8次充分显示了南音文化圈的活力与生机。

四、悠长缓慢。南音自宫廷、教坊和贵族之家逐步流向民间在与民 10 间音乐结合之后其悠长缓慢的特色依然存在。有人认为是反映了农耕时代的悠闲自得也有人认为这是它致命的缺点断言“老听众没了南音就会消亡”。但正是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却顽强地存活在弦友的心中大量的曲谱牢记在弦友的脑海中。当今海内外弦友常唱的旋律舒缓缠绵的《三更鼓》四空管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66年重编刊刻的《荔镜记》大撩曲七撩拍即一小节16拍《月照芙蓉》从新发现的明代刊本上可以证明它至少传唱了四百多年。至于纯器乐曲的大谱《四时景》、《梅花操》、《百鸟归巢》和《阳关三叠》及三套佛曲《金钱经》等其节奏都是舒缓的。

五、艺术之美。泉州南音使用的四件传统丝竹乐器和一些小打击乐器简陋古朴但奏起“谱”器乐曲和唱起“曲”来那古远优雅的旋律却令人难以忘怀。而歌唱者严守以泉腔闽南语或称泉州方言“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韵的歌声正是在中原早已消失的“河洛语”与古乐相融合的遗存。 主 要 价 值

一、南音的幸存证明中国古老的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南音以其悠久的音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音乐学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十多年来“南音学”的研究己取得相当成果。南音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学学术研究价值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南音古朴优雅、清丽委婉不但为本乡本土的听众所喜爱而且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

三、南音既是闽南人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闽南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南音用泉腔闽南语演唱是闽南旅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共同语言交流方便沟通容易。1977年以来海内外弦友大会唱先后举行十五届。两岸关系解冻之前交流始于南音后两地弦友往返频繁这些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巨大作用。 11 濒 危 状 况

1、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没有时间去背念曲谱、学习吹拉弹乐器也难得欣赏南音。产生于农耕时代悠长缓慢的音乐尤其是那些艺术质量较高、难度较大的大撩曲有先行“自然消亡”的危险其它的曲目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2、外来文明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闽南人数百年来都以出门看戏和听曲南音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南音已很少能吸引年青人的兴趣。

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导致许多人认为“新音乐”才是科学时尚的而南音等民族民间艺术是落后、守旧的因此对其妄加排斥使其生存空间变得狭小。

4、相关社区人口的流动变化。南音是当地长期农耕时代的产物季节性的农闲使得许多人有充裕时间来欣赏悠长缓慢的南音。而今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他们告别了田园生活也告别了南音。

5、当前泉州城乡一些民间南音团体为了争取经济收入已改变南音在室内自娱自乐的性质转而搬到广场演出。为了吸引观众往往在南音中加入其它表演元素常有曲艺化、戏剧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使严谨、高雅的南音走样变异也有的团体演唱人员未经认真学习训练便上台演唱以致艺术质量低下影响了南音艺术的声誉。 12

四、项目管理 管 理 组 织 组织名称 责任人 通讯地址 邮 编 电 话 传 真 电子信箱 资 金 投 入 情 况 13 已 采 取 的 保 护 措 施

一、保护南音、弘扬南音扩大影响已采取以下措施 ① 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音乐学院联合启动“中国泉州南音 年”“中国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已于2004年11月4日在北京演出盛况空前。 ②精心排练南音节目于2004年为世界传统音乐会37届年会 的专家学者演出后应邀去巴黎演出并于2005年7月赴苏州演出都受到高度的评价扩大了南音的国际影响。 ③ 2005年元宵节举办第八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内 外30多个团体数百人参加。期间参观南音陈列馆、举行座谈会通报保护与振兴南音的措施与成果增强了海内外弦友保护南音的自觉意识。

二、为切实保护和振兴南音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① 广泛征集南音文物创建“泉州南音〃戏曲陈列馆”并于 2005年元宵展出陈列南音文物及图片约3000件同时该项工作仍在继续。 ② 征集南音海外孤本已正式出版《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清 刻本文焕堂指谱》。 ③ 为适应弦友当前需要和便于“指、谱、曲”进入学校课堂 经由有关部门组织编校用电脑编排了《弦管指谱大全》工乂谱、简谱各一部、《南音常唱曲百首》部分工乂谱、五线谱、简谱并列年内可以出版。 ④ 从民间征集大量曲簿及其他资料已进入整理编辑阶段计 划今年内出版《泉州南音集成》20卷。 ⑤失传六十多年的“过支套曲联唱”由晋江市南音协会组织抢 救初步恢复两台曲目出版《弦管过支套曲选集》一书并录制VCD光碟已于2005年7月上旬应邀去台湾演出。 ⑤ 继续推行南音进人中小学和大学课堂。泉州师院南音专业在 200

3、2004两届招收40多学生之后2005年开始面向海外招生并计划于年内出版《泉州南音系列教程》。14

五、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一、尽力保护南音固有的人文精神、礼仪规范、古乐风貌切忌商业化和庸俗化弦管前辈重视唱奏时神态端庄不得进行戏剧性、曲艺化表演。

二、增强泉州南音既有保存中国古老音乐同时又保存中国古代汉语的双重意义的意识遵循“照古音”的传统注重叫字读音掌握文读白读规律最大限度地保存古音古韵的特色。切忌用现代话语代替古语、用普通话改造兰青官话。拟在适当的时候邀请有经验的弦管先生和研究地方音韵的学者举行座谈会集思广益将古音韵逐字记录在案汇编成书以便传世如元代《中原音韵》所做的那样。

三、全面普查健在的资深弦管先生从生活、保健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性补助并采录其经验及了解保存的资料避免外流或散失。

四、尽最大能力抢救与保护南音的各项史料、曲谱并加以系统整理、校订、出版。

五、抢救与保护南音的各种古老乐器及其他用品不断充实南音陈列馆使之成为“南音博物馆”。

六、有计划分步骤地把南音的“指、谱、曲”以数字化方式保存。七.

推荐第2篇:文化遗产申请书10 4 30

厂部参观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您们好; 黔江位于重庆东南部(简称渝东南),地处渝鄂湘黔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腹地,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由于山水阻隔,交通闭塞,被称作蛮夷之地。商周时属巴国,秦属巴郡,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公元201年)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古称楠木坪)。

黔江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目前,黔江是重庆唯一生产珍珠兰茶的地区。

黔江世代居住的土家族和苗族儿女是茶文化的创始人。古代巴人的古老制茶方法、饮茶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例如打油茶、珍珠兰茶、摆手茶等。巴人传统制作花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香(唐代以前),就是在饼茶中加入龙脑一类香料;第二阶段是熏花(唐宋时期),就是当诸花开时,将三分茶叶一分花,用陶瓷罐一层茶叶一层花装满,用笋皮封口,放入锅中煮,然后将茶和花取出冷却用纸封裹,在火上烘干收用;第三阶段是窨(yìn)花(明代以后),就是当花盛开后,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便成。

重庆的珍珠兰茶起源于明代,而黔江珍珠兰茶的手工制作工艺别具一格,当珍珠兰花粒成金黄时采下,摊放于竹编簸箕(bò ji)内。先将自家炒制的茶叶在铁锅中微火翻炒一会儿,进行干燥。待茶叶冷却后,加入珍珠兰花拌匀,置入陶罐中,用笋皮封住罐口。每隔5~6个小时将笋皮揭开一会儿,抱着陶罐摇动几下,进行通气散热。一至二日后,将茶和花倒入锅中或竹编簸箕内用炭火烘干,然后再装入罐中密闭保存,随用随取。此茶香气四溢,品质极佳。

珍珠兰茶的手工制作工艺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独特风格,在沿袭唐宋制法的基础上又略有变革。对于研究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今黔江区珍珠兰茶产业化发展和武陵仙山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深入发掘和弘扬茶文化内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是黔江区少数民族人民脱贪致富、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基本信息

项 目 名 称 珍珠兰茶罐窨手工工艺

1 属 地 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

保 护 当 位 重庆市黔江区珍珠兰茶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 代表人

程 钧

通 讯 地 址

重庆市黔江区文汇路419号 邮 编 409000 电 话 023-79330466 传 真 023-79330488 电 子 邮 箱 E-mail:pengda@zhenzhulan.com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海拔一般为500~1000米以上,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壤多为红黄壤天然富硒。平均气温14.9~17.6C,常年降雨量1100~1389mm,常年日照时数990~1280小时。云雾多,湿度大,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日照中等,特别适合茶树和珍珠兰的生长,对发展珍珠兰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黔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与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湘高速、渝怀铁路横穿境内,黔张常、黔恩、黔昭铁路和黔恩、黔万高速在规划之中,黔江机场即将试飞,黔江立体交通枢纽的渝东南中心城市已渐形成。

黔江总人口50.72万(2005年),工业企业少,有充足的劳动力,具有大力发展中国珍珠兰茶产业和茶叶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三、项目说明

分布区域

珍珠兰花和茶树主要分布于石会、冯家、黄溪、金溪和邻鄂一带。适宜发展区可扩至全区及周边,包括彭水县清坪乡、酉阳县和秀山县等地。

历史渊源

重庆的珍珠兰茶起源于明代。宋末元初,明升父子曾据重庆,称帝十年。两人酷爱花茶,据明代孔迩《云焦馆记谈》载:“取青江麻石为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辗之,焙以大足县香菲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所辖各地均相效仿,利用当地的香花焙茶。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地区花茶的制作与饮用。黔江人栽种珍珠兰花较早,很多家庭房前屋后都种有茶树和珍珠兰花,自制珍珠兰茶,用来款待客人和喜庆时饮用。到了清代已成习俗。光绪二十六年《黔江县志》记载,用雨前茶焙制的珠兰花茶 2 竟然成了当时的名品。1736年乾隆饮珍珠兰茶后曾写诗赞赏“垂垂黄穗似珠珍,煮茗烹汤香满唇。花谱却称色正紫,从知记载信谁真。”而今原重庆市市长为珍珠兰挥毫题词“中国珍珠兰茶”。 制作工艺

珍珠兰茶手工制作工艺:当珍珠兰花粒变成金黄色时,于每年6-7月午前采下,置于竹编簸箕内摊放。将自家炒制的茶叶放入铁锅中翻炒(或薄摊于竹编簸箕内在炭火上烘烤),以茶条能手捻为末为止。待茶条冷却后,将珍珠兰花拌和进去。拌匀后装入土陶罐中,用笋皮密封罐口,每隔5~6小时将笋皮揭开一次,抱住陶罐摇动几下,进行通气散热。1~2天后将陶罐中的茶和花倒入竹编簸箕内,辅平,在炭火上烘烤,待手捏茶叶梗能折断为止,冷却后装入罐中备用。此花茶闻之幽香扑鼻,沏泡汤色黄绿晶莹,饮后唇齿留香。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珍珠兰茶手工制作工具:小土陶罐、竹编簸箕,竹簸盖、炉灶、竹笋皮;

珍珠兰茶产品系列:珍珠兰摆手茶、珍珠兰武陵翠茗、珍珠兰玉观玉芽、珍珠兰武陵仙茗、武陵银针等花茶产品。 传承谱系

家庭手工制作珍珠兰茶――珍珠兰茶小作坊――珍珠兰茶厂半机械化生产工艺。 代表性传承人

程钧:重庆黔江鹏达实业集团董事长,高级工程师,重庆市黔江区中评委专家,重庆市建筑工程评委专家,茶业审评师,高级CEO,重庆市黔江区总商会副会长,重庆市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黔江区政协委员,历任黔江县十

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四、项目论证

主要特征

珍珠兰茶工艺传承了传统的花茶制作工艺,它采用了唐宋时期熏花的罐窨方法,而又去掉了熏蒸工序。沏泡珍珠兰茶是土家族、苗族人民敬客、庆典和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礼仪。此工艺带有古代巴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价值。 重要价值

珍珠兰茶工艺对于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既是茶文化、也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武陵山区 3 少数民族人民发展珍珠兰茶产业和茶叶生态旅游产业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深入发掘和弘扬茶文化内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是黔江区少数民族人民脱贪致富、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濒危状况

由于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成本高,产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因此,此工艺面临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境地。 4

推荐第3篇: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金饰图案。

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2013年6月8日是第8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 主场城市在陕西省咸阳市。

宣传口号是:

保护历史根脉 留住共同记忆

珍爱人类共同遗产 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一天的关注 一生的行动

文化家底有多少 普查一下就知道

相约古都咸阳 穿越周秦汉唐

推荐第4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推荐第5篇:文化遗产标语

齐心保护文化遗产 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 传承历史文明惠及子孙

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保护文化遗产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保护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给自己多点责任给后代多些财富

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工程程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 每一天的行动.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全面普查 摸清家底 点面结合 讲究实效.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明确职责 形成合力 .

保护人类精神家园构建美好和谐世界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享用精神财富家家受益

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受益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保护文化遗产办好北京奥运

保护国家之根延续民族之魂

共有的遗产共同的家园

文化遗产——城村魅力之源,社会和谐之源

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我们继承的遗产子孙还能看到吗

保文物、传文明,代代相传;小家庭、大社会,人人有责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人类失去记忆,世界将一片荒芜——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光荣破坏文化遗产可耻

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多留文化遗产少留精神遗憾

增强文化遗产意识告别急功近利开发

珍爱精神家园

推荐第6篇:走进文化遗产

走进文化遗产,感受华夏文明

——传承经典永流传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化遗产,通过我查阅书籍和电脑,我了解了一些文化遗产,我深深的感受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为我是一名中华儿女而骄傲,我为我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

在五千多年历史风雨的洗涤中,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先民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了不朽的文明,他们将自己的血汗、智慧凝成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我收集到的文化遗产资料,让我与大家一起走进她们!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曲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身为曲阜人,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文化遗产,历代封建王朝在这里兴建孔庙、孔府、孔林,使其闻名全国。

孔庙、孔府和孔林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的祠庙,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体的建筑群。

孔庙——曲阜孔庙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皇宫的规模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是祭祀孔子的本庙。

孔府——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锦绣河山,叹为观止

庐山,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南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庐山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1996年,庐山以我国唯一“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荣获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荣誉。

诗人陶渊明在庐山开创了我国田园诗风。从公元前一世纪至今,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近1500名诗人先后登山,写诗4000余首,数以万计的诗碑遍布庐山上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的名山,如泰山、黄山、庐山等等,这些壮美的大山,因为深深蕴涵博大的文化底蕴,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共同守候的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璀璨夺目 浙江新昌调腔,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有600多年历史的新昌调腔纳入了国家保护计划。

新昌调腔是我国元代南腔北曲相互融会所派生的一个声腔,是保留至今的最古老的声腔之一,素有“戏曲活化石”之美誉,此类剧目贯穿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北宋的目连戏、南宋的老南戏、元代的元杂剧、明清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可以在新昌调腔剧目中找到渊源。

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灵。在文化部最近公布的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等涉及艺术性质的就占到了近8成。

这些通过口传身授而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构成了现在我们这个民族最完美的精神家园的核心。梁祝、阿诗玛、刘三姐,昆曲、川江号子、古琴艺术、皮影戏,太极拳、少林功,杨柳青年画、藏族唐卡、宜兴紫砂陶、景德镇手工制瓷,这一个个都已经是我们民族的符号。 民风民俗,文化血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个我国民间传承中的重要节日,历史十分悠久。在我国境内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都传承这一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按照时序,端午节被认为是夏天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形成,在文献和民间有许多说法。不同的说法表达这一文化创造和传承者的共同心理。端午节产生之后正是由于传承者的不断参与,使其不断变异发展,才变得血肉丰满,成为一种“箭垛式”的文化景观。

吃粽子、五彩缕、香荷包、五毒兜肚、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节目,已在全国流行。

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我国一系列传统节日中比较著名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少数民族也有许多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目前,这些传统节日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

古典名著,良师益友

中国古典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徜徉在古典名著的海洋里,我们会产生全新的体验:看《聊斋》,我们领略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读《史记》,我们了解了中国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感受到了那一幕幕令人亦喜亦悲的历史长剧;品《论语》,我们开启了感悟人生哲理的大门,明白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典名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当你内心苦闷却又无法诉说时,《离骚》便是你的知己;当你感慨科举制度的魔力、罪恶时,《儒林外史》便道出了你的心声;当你在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时,《道德经》为你解开疑团、指点迷津„„

古典名著给人以多元的感受。阅《红楼》,你会慨叹宝、黛二人在封建社会中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览《封神》,你会感叹古人对历史的神话般的奇思妙构;观《三国》,你眼前会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幅幅浩荡壮阔的历史画卷„„

古典名著它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拓展你的视野,还可以启发你的思维,陶冶你的性情。让我们走近古典,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灿烂文明吧 !

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前祖先留给我们幸运的礼物,也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风雨的淘洗后留下来的薪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如璀璨星河。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她们,让她们永远传承下去。

推荐第7篇:河南文化遗产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6月15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经过多天的评选,中国提交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 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河南成为全国唯一的“双遗产” 同时申遗的省份。目前,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达到了五处。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 成功申遗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员国向本届大会提交或联合提交了40项关于加入自然或文化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包括9项自然遗产申请、2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申请,29项文化遗产申请。

中国作为成员国向本届大会提交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遗产申请和“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还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申请报告。

6月22日,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多哈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大运河”和“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河南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双遗产”同时申遗的省份。

河南已拥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此次申请成功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外,我省还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洛阳龙门石窟(2000年入选)、安阳殷墟(2006年入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年入选)。

“至目前,我省已经拥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申报的成功,实现了我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河南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将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明河南”,助推河南更好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也曾指出,我国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河南的优势在于物流,物流的起点在郑州,郑州应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丝绸之路申遗,河南处在起点的位置,有利于河南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表示,今后将联合沿线省份举办丝绸之路文物展,同中亚国家文化部门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进行文明对话。

河南7项遗产点入选“大运河”遗产

除了“丝绸之路”外,“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在2009年4月,由国务院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行动。

大运河申遗,包括北京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河南到江苏的隋唐大运河,以及杭州以东的浙东运河,总长3200公里,贯穿31座城市。

此次“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我省有7项遗产点入选,涉及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商丘市和滑县等市县。

推荐第8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推荐第9篇:世界文化遗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特级作文讲堂 自作:“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导游)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解说词叫做什么——导游词习作要求:

• (1)写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 (2)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 (3)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 (4)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 (5)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要注意热情大方 范文 黄山导游词

•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王诗诗,大家叫我王导好了。 •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今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呢! 迎客松是黄山著名的景点之一,外形更是特别: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等会儿我们还可以在那儿尽情拍照,作为纪念。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吧!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祝大家玩得愉快!

• (1)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加上“导游词”三个字,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 (2)在具体内容方面,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 前言,也就是开头、开场白,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 •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要注意简洁明了。 • 分述部分是导游对所选景观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这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一定要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如果你要介绍多处景点,就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

• 结尾就是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后,或安排布置后面的活动及行程, 或对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等。

(3)在语言方面,一般要适时提醒大家注意事项,比如:在旅途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做文明游客,不乱吐乱扔乱攀摘等;在游览位置和景点发生变化时,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观看,并给游客留一定的时间自由观赏。请大家默读这段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做介绍?你打算怎样说好自己的开场白?在介绍资料时在哪些地方提醒大家观赏和注意?怎样提醒?介绍完后,怎样结尾? •

范文

长城导游词

大家看,这长城像巨龙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长城,它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很荣幸当今天的导游,今天,我带大家去观赏我国鼎鼎有名的长城,这长城在世界上可是独一无二的,你们期待吗?好,大家安静下来,上车,然后系好安全带。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今天我们即将要参观的八达岭景区。前面那座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现在,我们的汽车已经到了,大家边参观边听我给你们介绍我国的长城。

大家看吧,这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今天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许多地方已修缮一新,更加气势磅礴,成为我国名胜之首,不然,它怎么会吸引你们这些游人呢。

大家看,这长城像巨龙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长城,它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告诉你们吧,它是这两三千年,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大家喜欢吗?让我给你们讲吧。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告诉你们吧,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如今,长城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最上的防御性城墙!遍布了我国16个地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这次长城之旅就到止结束了,大家今天参观得高兴吗?如果高兴,有时间还可以再来喔,THANKS! • 长廊片段:多媒体 佳作欣赏

•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请大家默读这段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做介绍?你打算怎样说好自己的开场白?在介绍资料时在哪些地方提醒大家观赏和注意?怎样提醒?介绍完后,怎样结尾?

小结导游词结构

• 第一段:问候大家+介绍自己+告诉游客旅游目的地

• 第二段:介绍你要介绍的世界遗产概况:建筑时间、建筑用途、历史地位

• 第三段:具体介绍世界遗产的一两处景物、或者一两处特点 • 第四段:提醒游客注意事项,并提出感谢

推荐第10篇: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我说一个甘肃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

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但有非常多的艺术品流落国外,这是历史遗留的遗憾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导游词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八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首,也是在太空中唯一可以看到的人类文明产物。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入侵。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易守难攻。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城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 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 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 情.长城由于自然风化严重,加上人为建设开发的破坏,长城需要大家的关心与保护

第11篇:文化遗产运河

秋之运河

史书上的运河灿烂辉煌,是国家的“生命线”,也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走过千秋,走进生机盎然的现代,在几乎面临这废弃的时刻,运河又被人们重新忆起,如今,有很多行走在千里运河两岸。

我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认识了它,在我眼中它是一条受伤的龙,满目疮痍、沧桑、萧瑟、寒冷。阳春三月下运河,依然消瘦、苍凉、荒芜。

金秋十月,我再次走进运河。

运河两岸的河堤依然坑坑洼洼,颠簸难行,垃圾成堆。河堤下是拥挤的村庄,这些村庄不知在何时因运河而诞生,而今依然是低矮的房屋,狭窄的小巷。不时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狗从斜刺里突然闯出来,瞪着溜圆的眼睛警惕的看着你。

穿过小巷,就来到运河的面前,比起春天,他并没有因为秋天的丰厚而变得丰满,水还是黑,上面飘着片片浮萍,水草和树木长的非常茂盛,这一切从没有人工的剪裁,也没有人的关注,它像一个野孩子,穿着破烂衣衫,却天真无邪的嬉戏。

村庄因运河而兴,如今又因运河而穷,运河残破,村庄也残破,他们互相依存。附近的工厂也因运河而兴起,如今已经不能靠运河为生。运河之上的桥,依然坚固,几位闲坐的老人,审视着来往行人,他们同这运河一样沧桑。

一年了,运河还是老样子,比起冬天,它只不过多了绿色的生机。

我校“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体会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小学校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遗产保意识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我校历史教研组以“文化遗产”为课题,08年组织了“世界遗产”教育实践活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四次活动:

一、

追寻千年流淌的文明——德州九中中学生探访大运河活动

二、

走近大运河

三、

6.14相约祖国文化遗产日

四、

《文化遗产》读书活动

探访大运河活动,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运河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我们德州段运河的干涸、废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次生动而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胜过课堂华丽辞藻的说教。

课堂教学主要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地理、实地考察,大大补充了课外、校外大运河知识的不足。而且还通过运河的去留问题讨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保护运河的认识,也是全方位的介绍了正在申遗中的运河。让学生认识到了运河是现存的文化遗产长廊,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申遗”这一概念,深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

从2006年起,国务院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对于这个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节日,我从活动中深切的感到,尽管今天信息象高速公路一样迅捷,但是在我们这里了解、重视文化遗产的人依然很少,仅限于文化、文物的相关部门。有人甚至是通过活动才知道“文化遗产”这一名词。通过举办图片展览活动,参与搜集图片的同学了解了“世界遗产”,很多同学在图片前驻足,从而让全校师生了解了这样一个节日。

“文化遗产”读书活动,是我将大量的《中国文化遗产》杂志、《文物天地》介绍、分发给学生,自由的传阅、讨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活动,我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一些关于文化遗产教育的感想

1、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比较淡薄。

上至教师下至学生,上至相关部门下至社会公众,知之甚少。这是一种不能回避的现状。因为文保事业毕竟是一种年轻的事业,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也不过是近30年,提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从04年到08年也不过四年,所以,我深切的感受到,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人类这一优秀文化成果,并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通过开展活动,我欣喜的看到,这一状况正在我校改变。

2、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教材非常缺乏。

文化遗产学科逐渐自成体系形成一门科学,很多大专院校出版了或者正在酝酿适合本校的文化遗产教材,如:北京联合大学出版了内部使用的文化遗产教材,01年世界教科文推出了《世界遗产与年轻人》的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04年《世界遗产与我们》出版,是面向社会公众和广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文化遗产的读物,还有其他学校主要在北京的某些学校编写了校本课程。虽然中学没有这方面的通用教材,但是文化遗产保护却渗透贯穿于各学科中,如中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美术、劳技等课程中。我也欣喜的看到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的“园地六”是专门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的设置,让我看到文保工作实现了“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但是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就很难看到这样的设置,尤其与文化遗产最接近的历史学科,比如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等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无论是教材还是参考书中,都没有涉及文化遗产的这种理念。许多老师不曾涉足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但在却讲述着这一文化遗产,只有少数教师偶尔涉及,也仅皮毛而已。

我对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活动的几项建议:

1、结合当地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的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是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有几处博物馆,还有申报中或者已经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每个地区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文化财富。这就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助下,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本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让本地的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的沃土。我们德州有苏禄王墓、颜真卿石碑、东方朔园林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根据当地文化资源自行设定,比如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举办征文大赛;举办相关讲座等等。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条件下,在教育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是45分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

2、编写校本课程,开展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范围很广,大多数是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文学素养等由本校老师根据自身情况编写的内部教材。地方课程暂时归属中学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是实施中,地方课程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更没有专门的教师,所以形同虚设。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地方课程教材,以及权威性专著《世界遗产与我们》,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并付诸实施。一方面弥补社会实践活动课知识的不足,一方面全方位的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意义,增加文化的多元性,课堂的丰富性、趣味性。

编写校本教材需要注意几点:

一、教材知识的准确性、丰富性、趣味性。

二、目的是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利用网络,普及世界遗产知识,广为宣传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保意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网络,在今天已经是人们认可的一种信息传递、学习知识的手段,真正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巨大潜力,将会收到巨大的效果。

4、建议现行中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教材中,在原教材体系不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文化遗产介绍的内容。

与文化遗产最接近的中学历史教材为例,与小学相比,历史从小学中的“科学”一门课程中独立成一门学科,主要介绍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以时间为线,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爱国情感。高中却以人物、事件专题形式出现。同样涉及“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等祖国文化遗产,在小学中阐述的非常详细,但是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只重视历史事件的时间、意义和价值,而对于如何认识这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甚至文化遗产的概念都没有提,而在小学的课程中,还设计了讨论活动“谈谈你对保护长城的建议?”“请你做一个导游,选择一处文化遗产写一份导游词”我认为这却实现了文保“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中学历史的专业性逐渐增强,但不排除增加文化遗产内容的可行性,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形成,正是有一定的历史来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历史,是不可能跳跃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的,只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追寻千年流淌的文明

——德州九中中学生探访大运河活动

古运河,犹如一条蛟龙穿越德州,它孕育了我们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它从历史中走来,从千百年的文明中走来,带着历史的沧桑和些许的疲惫。它的南端始自四女寺,那里古镇悠悠,诉说着美丽的历史传说。顺着古运河驿道,寻找曾经的繁华,寻找那昔日的龙舟浩荡、商船云集、碧水荡漾、古柳飘扬的美丽风景,还是探寻近代文明创就的满目创痍。600年前的苏禄王静静的躺在这片热土上,中菲友好的故事代代相传,历史沧桑,国威犹在。

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大课堂,了解大运河,为此我们和京杭运河联谊会共同举办这次探访活动。

一、

活动主题

走进历史,走近运河,探访古运河遗迹,用行动支持运河申遗工程。

二、

活动目的

宣传大运河文化,普及大运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并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为大运河申遗助力。

三、

拟定路线 时间:3月15日

1、集合:地点:九中操场,时间:7:3 0 8:00出发 介绍人员:

九中:王守顺、王风玲、李玉霞、贾维忠、刘丽华、张瑞超、施婷婷等人 学生:100人

京杭运河联谊会:王文超、周建新等人 进行简单讲解路线,明确活动主题 讲述注意事项和要求

2、参观四女寺

8:00驱车前往四女寺(卫河源头)8;30到达四女寺。

在减河桥上:(周建新)讲解四女寺的重要作用,组成部分,历史传说,今天的现状,然后由南向北分别介绍减河、漳卫新河、运河,而后上车原路返回到胜利桥下车。路上也可以讲解运河古河道。

3、参观运河公园

9:30参观运河公园,车停在公园的西面,学生下车,(周建新)由西向东讲解德州对运河的规划,投资力度,重视程度。

4、徒步考察运河德州段污染最严重地段(10:00)

从运河西堤徒步到运河河道,考察运河德州段污染最严重地段(周建新)讲解运河码头曾经的盛况,德州在运河中的重要作用,污染状况等,激发学生保护运河的决心。(带队老师负责带好自己的学生,其他相关人员主动服从团队纪律)。考察之后在胜利桥上车。

5、参观苏禄御园,感受运河文化(10:30)

(周)介绍运河文化如寒绿堂、十二连城遗址、康熙行宫等,重点介绍苏禄王墓。

6、11:0 0驱车返回九中。

四、注意事项及要求

1、学生统一校服,身着轻便鞋,适当带水。可自备相机。

2、每班为一组,课代表为组长,负责本组纪律和安全,及时点名。带队老师负责带好自己的学生(刘、贾、张)

3、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路途中如有上厕所等其他情况,及时报告老师,千万不能擅自离队。

4、其他随行人员自负安全,负责人带好自己的队伍。

5、探访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可以写一篇感想,老师选其优秀寄给报社,由报社自行选择刊出。

五、其他

参与媒体:报社、电视台、长河晨刊等,加大宣传力度。

六、京杭大运河联谊会介绍

(简称:京杭运河联谊会,运河联谊会)是一个致力于京杭大运河环境和文化保护的民间志愿者组织,目前有27名兼职工作人员和500多名志愿者组成(截止到2007年12月),分别来自运河沿线6省区20多各城市的学校、公司、机关等,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62岁。目前,机构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论坛和部分运河沿线城市分支机构;“绿色运河志愿者”的招募和培养、环保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保护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工作都在持续进行中。

一、宗旨:

通过志愿者的宣传和活动,提高全社会保护大运河的意识。用志愿者的行动宣传大运河,用志愿者的行动保护大运河。注重人的参与,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在注重大运河环境保护的同时,更注重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目标: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使“保护大运河”的理念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定期开展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活动,推动运河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监督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担负起运河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使命,为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助力。鼓励全体社会公民积极参与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为构建一条美丽和谐的大运河共同努力。

三、任务:

1、建立环保公益网站和论坛使其成为志愿者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有力渠道。

2、统筹策划部:对各类宣传和实践活动进行统筹策划,指导各地分支机构开展宣传和实践活动。

3、宣传外联部:为各种主题活动制做宣传材料,制定宣传口号等。对外联络相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其他国内NGO组织的联络;海外NGO组织的联络。

4、网络协作部:负责各地活动中的网络联络工作,网站和论坛的技术维护和支持。

3、志愿者服务部 :开展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沙龙、影院、各种实地实践等活动。

6、通讯编辑部:负责内部刊物“绿色运河”的编辑工作以及网站和论坛的信息更新及维护。

7、申遗服务部:关注大运河的申遗进程,与政府的申遗主管机构保持联系,在宣传和活动方面配合政府申遗工作的进行。

8、运河研究部:聘请各界资深人士,对运河环境、历史、文化、人文、开发利用等各方面进行研究。

9、保护巡查部:对运河的环境保护、治理,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监督。及时搜集和反馈各种信息。

10、积极与具有志愿者需求的NGO合作,协助进行岗位培训,推荐优秀的志愿者参与项目,如:派志愿者参加友好志愿者组织的活动、进行友好访问交流等项目。

四、管理架构:

秘书处为本组织管理机构,在志愿者中选拔和培养7名核心人员,组成秘书处。秘书处由八个工作部构成,每部两位干事,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包括:策划、招募、培训、执行、外联、宣传、交通、财务等。

各地联谊会的组织架构基本一致,各地在志愿者中选拔和培养各工作组的骨干人员,具体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五、志愿者管理模式:

为每位志愿者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其专业背景、关注领域、技术特长以及活动记录。秘书处总负责志愿者的管理、培训、项目实践等活动;不收取会费,加入和离开均自由。

用我们的行动宣传大运河,用我们的行动保护大运河!

附: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它和长城一样被人们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

京杭大运河起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截弯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大运河北连海河,南接钱塘江,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成为我国主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京杭大运河是中国2000年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文化长廊,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历史上的德州,可以说是运河的水养育和造就了她的繁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德州被列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明清时期,德州名列全国 33个工商城市之一。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的昌盛,乾隆皇帝行宫、董子读书台、柳湖书院、振河阁、九达天衢牌坊、苏禄王墓等文化遗迹,吸引了众多游人。其中,苏禄王墓是典型的运河文化产物。

一、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至天津段称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原为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始开通州河、会运河后称大运河。当时,临清至天津段称御河,也称卫河(因春秋时属卫地)。至清代始称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河道自隋、唐兴起,到元代德州段运河已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万余石,到泰定三(1326)增到335.1万余石,所以运河上常常是“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特别是明代和前清时,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德州段运河递运南粮赴通州量达400-600万石左右,并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当时德州仓辖兑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占运河各港口之首。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全线停止。进入民国时期后,由于海运发展和铁路的修筑,加上政局的混乱与动荡,统治者对它的整治与管理日渐废驰,德州段运河更趋残破。当时德州以南至临清段运河,河面宽100米左右,水深一般在2米左右,虽河道弯曲,水势迂缓。舟辑畅通,可航载重仅2-3万公斤的木船;德州至天津段运道,亦可航行吃水较浅的汽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除对进行多次堤防岁修外,在1958至1961年国家对卫运河进行扩大规模治理,兴建了四女寺枢纽,临清以下河段裁变取直46处,缩短河道里程12.2公里,并退堤切滩,扩大子槽,使主河槽底宽增加至90米至110米。本次扩大治理工程,出民工12.28万人,完成工日770万个,完成土方2640万立方米,石方8.7万立方米。总投资2755万元。1972年冬季和1973年春季卫运河扩大治理工程开工,两次施工德州共出工22万人次,水下方开挖工程于73年6月20日完成。德州与聊城共完成土方5592万立方米,完成工日3700万个,国家投资6360万元。另外,在几次治理过程中修建了德州段沿河的桥梁1座、涵洞40余座、大小渡口12个、码头5座。二十世纪50年代,天津经德州至济宁一线,仍可凭借帆船进行小量小运输。60年代,可航行300吨驳船和100马力机轮,德州段运河年货运量仍可达125.5万吨,年客运量达2万人次。年货运量和周转量皆列沿河各港口之首。但由于沿河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库后,航运水源程序逐渐枯竭,至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干涸而停航,1981年成立于1942年的卫运河德州航运局撤消,卫运河航政管理消失,卫运河德州段变成了季节性河流。

二、大运河德州段的现状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岁月的流逝,地处德州的由夏津、武城和市区段组成的卫运河和南运河,现在的河道虽基本保持在三级航道,但河道水源匮乏,污染严重。由于卫运河河底高程高、夏津、武城段所产污水进不了河床,现有污水来源主要是上游的工业污水,估计年排污量在9460万m3左右,水质呈黄黑色,泡沫较多,味道刺鼻,属有机物污染,用于农业灌溉后,可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甚至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今天运河早已成为主要的防汛、排污干渠,上游污水和市区部分城市污水、雨水汇集后,经运河排入下游,仅在下游缺水时,每年承担

一、二次输水任务。

运河市区段位于运河经济开发区东西方向中间部位,总体上是南北走向,南起三干渠,北至省界,全长约10600米,局部呈现九曲十八变的“龙形”走势,河堤约80米,河底宽约30米,运河二堤时断时续,连绵不断,二堤内分布宽窄不一,面积不等的滩地,子堤或二堤外分布了回龙观遗址、日伪时期修建的炮楼遗存,现代漕运时期有码头,以及德州电机厂,筑路机械厂等十余家单位和5个村居用地。

2002年初,德州市委、市政府、大作京杭运河的文章,以运河市区段为依托,大力发展京沪铁路以西的经济和社会事务,成立了德州商贸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了商贸区的行政区划和管理职能,并在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运河为市级文化旅游绿地公园。2006年4月,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商贸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山东省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

近几年来,运河经济开发区围绕运河生态观光带建设,着力打造运河风景区的绿化和绿色生态园,使其成为整个生态观光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是运河风景区。北起天衢路北500米,南至金荷园,全长5200米。

二是运河公园。运河公园以运河为轴,分为东西两区建设,总占地305亩,水面170亩。公园东区设计理念是“博承运河文化,充蕴现代气息”,公园西区总体构思是“应运而生,凭河而兴”。

运河公园东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6亩,拆迁面积3万平方米,水面5.4万平方米,拆迁建设总投资近4000万元。该公园总体看起来像一个“宝葫芦”,葫芦口朝向运河,寓意公园“起自运河,回报运河”,中心地带建设了运河走向流水景观图,周围雕刻着6幅与运河有关的优美风景,分别有北京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天津杨柳青文昌阁、微山湖、扬州的大明古寺、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可以说再现了古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是千亩金荷园。占地1000亩,投资5000万元。该项目位于京杭大运河河畔,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生态观光旅游项目。

三、大运河德州段的开发规划构思

德州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被认为是“大运河浇灌出来的一座古城”,如今生活在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的550万人民,在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列第73位,以建成鲁西北、冀东南最大的经济文化区域中心为目标,规划建设市区运河、岔河、减河三条“玉带”,实现水系互连互通,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最佳和具有创业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

(一)规划目标:展现德州悠久历史文化为主题,充分挖掘运河历史,建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二)规划思路:对现有河道进行清淤,争取水体置换。河道宽度维持现状,河堤内侧进行整修绿化,把河道融汇与城市之中,配合城市的生活模式,大堤两侧道路高标准建设;滩地大面积的作为景点用地,小面积的在现有绿化的基础上,提升绿化品位;建议原则上污水进入环保局建设的污水管道,汛期可雨污合流。

(三)景观创意:综合运河风景区的几次规划成果,基本确定以下十二个文化景点。

1、“天衢四坊”:规划作为运河景区门户。从天衢路下来,在河道天衢的入口,一连串建立四座石坊。连续地重复四座形制相同的石坊,能形成较有气势的入口景观效果。

每座石坊高8米,宽16米。以钢筋水泥做支架,外镶石刻及琉璃饰件。

2、寒绿园:规划设置于运河东面北段,规划占地40亩。寒绿堂为清代著名诗人田雯的故居。原田雯故居名山姜书屋在城内吕家街,康熙四十一年南巡,曾驻跸与此。在寒绿园中规划诗、书、画、印、音乐等诸多方面的艺术因素。

寒绿园规划以下7个景点:雯台、广川画室、槐林印径、来禽书馆、河渎琴台、陵州诗碑廊、雅雨亭。

3、御码头:规划于运河西岸,用以重现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沿运河南巡时的盛景。可重建行宫中临时歇息的便殿以及便殿外的某些标志性小建筑。把皇家船队的重要船只停泊在码头旁,作为现代游客的水上餐厅。其他五六只小船,可以一字排开,停泊在河的对岸。

4、运河长廊:千米长廊,临河而建,是为了观赏运河风光,也是为了水中、岸上、船上、船下进行交流。长廊将曲曲折折环绕运河东岸,南段和庙会街衔接。北段与御码头连接。有的地段长廊将伸进运河,直接和运河相连。有的地段则弯进运河河岸,留出一些种有柳树和槐树的河岸。长廊可以有茶座,有展廊,有别具一格隔扇墙,有和廊后相联的台、榭、亭、阁。把建在河边的一座三层亭环抱怀中。靠近三八路的地段,别有一段和跨河的廊桥相联,在建筑上,形成一种特殊的饶有变化的意味。

5、盐粮码头:前面的御码头,是为了迎驾而专门修建的,专为皇帝南巡安排的御用码头,建筑水平要求较高。盐粮码头则强调市民的商业活动,市民生活气息更浓。全长500米,北面和长廊衔接,南面和胜利桥相连。

6、钱庄、当铺、镖行:在昔日晋商发达的时候,晋商向南发展的第一个驿站,就是德州。因此,规划参照山西祁太、平遥,设置一些钱庄、当铺、镖行加以展示。此景点可位于运河东岸,作为庙会街的一部分。

7、朴园:德州昔日名园之一。在运河多次规划中都进行了重建规划。规划在运河景区南部重建,包括归真堂、素心小榭等,园中水面面积占1/2。

8、长河八十八佛僧寺:规划设计佛僧寺院,选出八十八位在中国历史上最具贡献的佛教徒,列置成廊,一直通向八十八佛堂。如旅行家玄奘、著名诗僧寄禅、著名书法家怀素等等。通过88个石刻画像的艺廊,通过八十八佛殿。规划建筑有礼佛台和长河八十八僧寺。

9、澄碧园:澄碧园是德州的名园,始建于明代(今市政府院内东侧),原来并非私家花园,是清督粮署官员们公余游憩之所。现规划根据记载并借用澄碧园的一些名称,完全新建。澄碧湖、积翠广场、平津书馆、岱南阁、十二咏轩、伊亭、董仲舒像7个景点。

10、德州神采园:规划为纪念德州历代英雄志士、先贤先哲的园中园。中心地段有三座相串联的纪念性建筑,由德州文史专家选定60人作为代表。

11、小石林:选取历代歌颂德州的著名诗篇和历代有名的儿童诗歌名篇,镌刻在碑石上建成一种碑石比较矮小的特殊碑廊。

12、运河雕塑廊:在运河岸边,设置一系列雕塑,每件雕塑以8-10立方米的体积为宜。在全长800米的河岸共设置24-28座雕塑,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石雕,也可以水泥的,也可以是金属或其他综合材质的。可以静态雕塑,也可以动态雕塑。

附:四女寺的传说

原武城县四女寺是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又是当时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常年商贾云集,繁华非常。历朝官府设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多个管理机构于此,故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四女寺的名称源自一个美丽的历史传说。原先有一对老年夫妻,膝下无子只有四个女儿。四女皆至孝之人,个个抱下侍奉双亲终身不嫁之念。老人无奈,为不误众女儿终身大事,令四个女儿每人栽种一株槐树,并言明谁种的树死了谁就得出嫁。四个女儿人人都想姊妹外嫁而自己留下侍亲,所以背地里就往其他姊妹的槐树上浇开水,以期把别人栽的槐树烫死。谁知槐树灌浇热水越浇越旺,结果四女皆未出嫁,侍奉双亲一生。后世之人为彰四女孝德,建起四女祠,其村也改名四女寺。由此,在四女寺周围种植槐树便有彰显孝道的另一种含义,所以十是城八乡植槐颇多。人们走在槐荫之下,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带来的清新凉爽,还有侍亲尽孝的习习古风。槐荫清风这一自然景观,也就多了些文化底蕴。现在,四女寺附近依然槐树很多,若有空闲去槐荫里走走,你一定会感觉到千年古韵至今犹存。

第12篇: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

1、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2、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4、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5、宇宙好汉,生命短暂;传承文明,文化遗产。

第13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古都是**重要的城市特色组成。**王朝历经数百年发展兴衰,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为全面保护、管理、利用好**文化遗产,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等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基本原则: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依托《**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各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总体目标:根据我市**文化遗产分布实际,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保护制度。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保护名录》;快速实现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力争相关博物馆建设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到“五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确保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尽享文化发展繁荣带来的实惠。

二、加大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力度

研究制订和完善基本建设、文物维护、文物流通等**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制环境。要逐步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要努力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不断规范执法监督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和改善文物市场管理,严格依法办事程序,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强化依法行政和依法保护意识。要以**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对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范围内的所有违章建筑和破坏环境风貌的现象限期整改,使遗产地原保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划定保护区,制定和完善保护规划。根据我市**文化遗产分布特点,划定三个**文化遗产核心保护片区和一个点,即贺兰山东麓**文化遗产区(含**陵区、拜寺口、贺兰沟口等),**府城**文化遗产区(含承天寺塔、高台寺遗址区等)、宁东**文化遗产区(含磁窑堡**瓷窑址、回民巷**瓷窑址、**民居遗址等)和宏佛塔**文化遗迹点。尽快完成制定《**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中长期保护发展目标。各**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单位)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开发、利用分项规划,实现“整体规划”,分级分批实施。

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经费投入

按照分级保护管理、分级落实责任负担等原则,各级政府要切实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有力经费保障,并随经济增长幅度逐年递增。要切实加大我市基本建设项目考古勘探调查费收取力度,从规划源头和竣工验收方面把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本建设项目考古勘探调查费按照国家定额和我市实际收归市财政专户,并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切实提供经费。要加大资金审核和监管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多途径、多渠道解决**陵申遗资金问题,既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在文化、旅游、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的项目专项资金支持,也要争取在政策层面上予以倾斜支持。要积极筹建隶属****陵区管理处的**陵主题旅游公司,实行先期全资封闭运作,自负盈亏、市场化运作、多渠道融资。各县(市)区可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等措施,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赠、赞助和参与各类博物馆建设,并逐步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对积极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捐赠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可在计算应缴纳所得税赋时按规定比例予以扣除。

四、加强研究,大力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加强研究,突出特色。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文化事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要通过学术研讨、宣传普及等手段,大力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要研究提炼**陵独特的**史学及文化价值,大力提升遗产地在国内外同类遗产中的突出地位,为**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人才队伍。努力争取在国内外**史学及文化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联合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社科院、****陵区管理处、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等单位以及国内、国际专家学者参与开展**市**文化遗产研究活动,协调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文化专项研究。要以政府聘任专家组作为核心研究力量,加强中青年人才学术交流,培养人才,培育队伍。从2014年起,每2年召开一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高峰论坛),并依

托宁夏社科院《**研究》期刊汇集学术成果,力促**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都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文化遗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加大**陵“申遗”宣传,营造浓厚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氛围,从而提升**的国际知名度。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拍摄《**文化遗产》等大型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出,使**市**古都城市名片走出宁夏、走向世界;市旅游局负责加强**文化专题旅游推介,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主题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市文广局负责制作机场、车站、宾馆等公共场所专用宣传彩页及宣传手册,协助动漫产业企业研发**历史文化题材动漫产品;市公交系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做好车身及车载电视等公益广告流动宣传;各县(市)区要在交通要道旁树立大型公益广告牌,形成浓厚宣传氛围。

五、努力开辟投、融资渠道,探索开发利用新模式

**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落实在开发利用方面。借鉴外省区成功经验,从我市文化旅游专项基金中列支定额资金,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成立或引进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合作或合资进行文化遗产的规划、开发、利用,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模式。灵武磁窑堡**瓷窑遗址,要以《**瓷窑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为依托,争取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古瓷窑博物馆,展示考古发掘成果,复烧**古瓷器产品,再现**瓷器烧造工艺。要适度复制、再现**文化经典作品和代表性项目,大力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和扩大**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影响力。要加强**文物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我市**文物收藏体系和种属种类。

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认真执行文物保护“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文物法》规定: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市文物局具体实施监督管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辖区**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责任人,必须依法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并严格认真落实人员编制、落实经费投入、配置必需办公设施、逐级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各级各类**文化遗产所在地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起日常管理工作。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要严格依法处置文物违规违法事件。

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规定。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13号)。《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为此,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要进一步具体化,“五纳入”规定要进一步做到制度化、常规化。要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文化遗产安全保护议事联席会议、文化遗产安全保护月报、定期通报、专家咨询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制度,努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化,大力提升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14篇:文化遗产日方案

县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今年 6 月 11 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 。根据国家、省、市文化局的安排部署,为隆重庆祝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 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特制定我县的宣传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着力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 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主题

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依法保护,重在传承。

三、主办单位

县文化广电体育局

四、承办单位

县县文化馆、县文物管理所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今年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的领导, 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宣传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组长:五洪伟

副组长:张国君

成员:魏

一、周庆、李生、聂文伟

六、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1 年 6 月 3 日—6 月 18 日

地点:县各乡镇、各中小学校园

七、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1、邀请县政府领导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讲话。

2、举办“县非物质文化历史遗存”专题讲座。

3、举办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4、县电视台制作流动字幕,城区主干道悬挂过街横幅标语,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利用宣传栏、标语、海报等进行 文化遗产宣传。

5、下乡村、进校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咨询宣传等方式进行 进一步深入宣传。

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宣传口号

1、齐心保护文化遗产

2、保护文化遗产 合力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历史文明

3、隆重纪念第六个“文化遗产日”

4、文化遗产不可再生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6、保护文化遗产光荣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破坏文化遗产可耻

7、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8、保护国家之根

9、保护文化遗产 延续民族之魂 发展先进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10、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受益

11、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12、依法保护文化遗产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13、手牵手同保文化遗产,心连心共护精神家园

第15篇:文化遗产导论论文

题目(中)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之辨——以古城西安为例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

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之辨

——以古城西安为例

【内容提要】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对于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维持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古城——西安,其留存的文化遗产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秦腔、陕北风情,更有大雁塔、小雁塔及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等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是文化遗产工作的环节之一,同时,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也是重要的环节。

本文旨在分析西安这座城市如何利用传播其城市内的文化遗产,其主要目的是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同时发挥遗产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其中有些作法取得了成效,但有些作法极富有争议,这即是争辩的开始。

本文将着重选取西安较为突出的两例文化遗产传播与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利用

【正文】

引言

文化遗产有发现与获取、甄别与评估、保护和管理、研究与诠释、传播与利用等五个环节。

其中发现与获取环节即是指如何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和提取,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又涉及考古学等方面;甄别与评估即是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认知;保护和管理环节则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行;研究与诠释即是对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探索;传播与利用环节则涉及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手段及如何让公众对该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了解,如何使文化遗产产生现实经济效益等等。而这篇论文将要重点阐述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环节。

世界上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城市文化建设中都注意保护自己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安的文化建设定位也是如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中心: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1]”。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都丰镐算起,西安已有3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余年。西安延绵不绝的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蕴藏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市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其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使得城市与文化遗产共同发展、互相促进,同时为城市定下了发展的方向——“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形成了保护古城风貌、彰显西安特色的建设思路[2]。下面即从以下两例进行分析。

一、兵马俑相关产业

——巨大的经济效益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 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经过四年多的筹建,至1979年9月底,雄伟的一号俑坑遗址展览大厅及部分辅助性建筑竣工落成,同年10月1日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3]。

首先,在传播方面,兵马俑一经发掘问世,便在不断地被强化其知名度。它不断地受到国家政府和全世界各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由此被认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在街上随便拦访几个路人,甚至在兵马俑博物馆的现场随机拦访若干游客,问他除了兵马俑排名第八之外,世界的前七大奇迹都是什么,恐怕能够说齐全的并不多。

兵马俑的发掘和引起国际考古专家学者强烈的兴趣探究。在新闻媒体方面,关于兵马俑的报道从不缺少。“现代技术手段无法保全当年的陶俑所以需要重新掩埋”、“兵马俑走私”等都是我们曾经听过的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甚至专门出过一期杂志,其专题对象即是陕西兵马俑。甚至一度热播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对于兵马俑元素的利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造访,甚至原来的临潼县升级成了临潼区。

在这样的传播下,西安这座古城得益于兵马俑博物馆的方面并不少。对于兵马俑这一遗迹的运用也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原本兵马俑被挖掘出之后,是研究秦朝文化的一大重要部分,但后来兵马俑遗址上建立起了博物馆,并且对外开放、收取门票,又建起了兵马俑商圈之后,走向了融教育、研究、游览、收益为一体的利用格局。

在利用兵马俑的成效方面,因为兵马俑的存在,西安每年的旅游收入呈直线上涨。秦俑博物馆开馆十七年(1979年19月1日--1996年12月31日)中,收入2亿多元,1996年收入4900多万元,1997年收入5000多万元。这是仅门票收入,而游客、观众(含国外)近4000万人,给其旅游部门所交的车船机及旅游宾馆饭费等则大大高出门票。秦俑馆附近村子的弄明及临潼县与西安、外省的商人则以秦俑而致富的更是无法计算[4]。这些都是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都是西安市利用兵马俑这项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效益。

同时,在商业潮流的驱使下,西安甚至建设了“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雄踞秦兵马俑博物馆出入必经之路,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目前招商率已超过50%,特色餐饮、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艺制作、旅游纪念品开发及销售、通信等旅游相关服务、零售行业等商家均以入驻,并于2007年5月1日已盛大开街”[5]。

我在去年暑假去过兵马俑博物馆,在进入博物馆前的很大一片区域中,有着比以往更为规范的卖纪念品的商铺。甚至有与兵马俑毫无关系的著名的服装品牌专卖店。当然餐饮店也没有以前的具有特色风味的面馆了,取代而之的是更为规整的赛百味、肯德基等具有国际以及大众风范的餐饮品牌。

在我看来,在规范商家,整合旅游景区周边的发展方面,这个项目的确有它的长处和可取之处,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招商引资以及兵马俑博物馆巨大的游客量为它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旅游景区的发展并没有如其规划的那样,出现“魔幻剧场”、“体验式主题俱乐部之环幕电影”等利用高科技和兵马俑这项文化遗产衔接得较好的一些文化产品——故而等于在实际建成的规划上主要利用兵马俑的聚集效应来为其经济效应带来推动。如果能在后期建设的过程中,在和兵马俑这项文化遗产上更好地建立起呼应则利用得更好。

二、“唐皇城复兴计划”

——利用文化遗产与城市互相发展的尝试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延续长、分布范围广、类型丰富、级别高、价值大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的城市扩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2005年,西安市政府提出皇城复兴计划。在西安旧城改造的宏大计划中,有一个西安“皇城复兴计划”。位于西安老城区的市政府行政机构将向北郊方向迁移,建成新城区,而旧城

区则成为旅游观光区。在2005年2月的西安市人代会上,时任西安市市长的孙清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这将是考验政府能力的系统工程。” 同时,西安市委也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对外发布《西安实现国际化、人文化、市场化、生态化战略目标》,重点着墨“皇城复兴”。

这个计划包含了很多项目,包括大雁塔北广场、顺城巷、西安古城墙、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以及寒窑遗址公园等等。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自政府财政、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和社会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找到盈利模式。”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说。近年来,曲江建设了遗址公园、文化广场周边地价上涨,“土地升值是城市价值兑现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遗址公园建成,不要门票,这是给了城市回报。”

“西安文物多,过去是累赘,现在利用好了,大家都在抢。未央区遗址最多,以前大家都怕去那里当官,因为统计数字上不去;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争着去。”段先念说。

我认为这些项目的兴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是相当于是后期完全重造。尤其是后几个项目,只是利用了芙蓉园等等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传奇故事来营造主题公园及雕塑等等,可以说,这些是一些文化广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象化的一个项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进行发展改造。我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西安的时候也去过这些地方,这些景点都是沿着曲江这条河流布置的。这些项目的构筑物都是一些仿古建筑,看起来其实有一些烂俗。但是对于文化遗产的利用来说,其实做得较好。至少那里现在成为了一条旅游线,带动了出租车行业及文化行业的发展以及周边地区的商业。

2011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67亿元,西安市占了250亿元,达67%。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6%以上,已经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6]。

在旅游的过程中导游也会跟我们一一介绍这些主题公园的典故和来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与传播。

三、总结

文化遗产的利用就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及其整体环境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科研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功能和文化产业功能等,利用遗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7]。

从这点上来说,兵马俑博物馆这项物质文化遗产大致上来说完全达到了它的效果。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实施的事情,而“曲江模式”从某些方面来说,其实已经做得很好,它使得城市的文脉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又带动了城市的经济效益,可谓是双赢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西安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文化创新》,郑刚,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2007.10;

【2】《袁纯清: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2007.6;

【3】百度百科:兵马俑博物馆;

【4】《从兵马俑的发掘看职业规划》,管理人网,2012.3;

【5】百度百科:唐皇城复兴计划;

【6】《保护文化遗产提升西安对外影响力》,西安晚报,2011.1;

【7】《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郑艳萍,2006.4

第16篇:文化遗产日倡议书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市民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它待续地为我们提供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我们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文化遗产来自人民,人民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即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在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全市文化志愿者向广大市民发出以下倡议:

一、了解文化遗产。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主动学习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

二、关注文化遗产。关注我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现状,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现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从历史遗存中鉴别辨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感受、发现和挖掘。

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和传承好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民族之魂,为建设美丽包头、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焕发生机;我们身边的一梁一柱,一碑一刻将重放异彩。而您,将在与祖先、与今人的精神共鸣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文化传统是一条丰沛的河,源自远古,流向未来。关爱它、保护它,让它川流不息,奔涌向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今天,这份责任传递到你我之手,为了使文化遗产与时代同行,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共同愿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美丽我们的人生!

倡议人:包头市文化志愿者蔺

2014年6月14日

第17篇:文化遗产日主题

2014年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4-06-11来源:中国文化报

国家文物局4月1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口号以及年度工作安排。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表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文化遗产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党中央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文物工作围绕大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个题目是一篇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开掘潜力的大文章,国家文物局将尽一切可能创造便利条件。据介绍,今年文化遗产日的口号有6条,分别为“瓷都千年薪火相传”“保护遗产留住乡愁”“寻找历史记忆做好文物普查”“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遗产添彩美丽中国”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还介绍了今年6月14日中国文化遗产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安排、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相关主题活动及文物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第18篇:文化遗产宣传方案

白水县文物旅游局

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方案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为更好做好我县文化遗产日的各项工作,充分展示我县文化遗产资源,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发掘、管理和利用的良好氛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重点内容。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三、时间安排: 5月18日—6月18日

四、具体安排

1、下乡村、进校园,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巡回展。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6.14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全面推进非遗下乡村,进校园活动,在全县10个镇的主要街道和中小学轮流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图片展。由我局落实主要

街道展览,由每所学校自行落实场地和管理人员,一个镇和一所学校展出2天,轮流进行。(5月18日至6月18日)

2、在6.14日“文化遗产日”当天,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在县城中心广场进行宣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体地展示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设立文化遗产法规咨询台。编印并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携带2000份宣传资料。让更多群众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6月14日)

3、悬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横幅。在县城主干道、中心广场、仓颉公园、各乡镇主干道和各传承基地等处悬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横幅,努力提高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心。(6月10日至6月13日)

4、编发微博、微信。在6月14日前,围绕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把今年活动的主题和相关宣传的口号编发登入我局微博、微信,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保护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6月 9日至6月10日)

5、开放文博单位。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决定在 6月13日到6月15日期间,对我县仓颉庙博物馆、文管会两个文博单位,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三天。让更多的群众近距离感触非遗、了解非遗。组织发动工作由各学校

自行安排,讲解员由仓颉庙博物馆落实安排。(6月13日至6月15日)

五、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加强活动的宣传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突出主题,形式多样,全民参与,做到隆重、热烈、节俭、安全、有效。

3、认真抓好落实,并加强活动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14年5月19日

白水县文物旅游局

第19篇:设立文化遗产日

设立文化遗产日

1、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什么积极意义? (1)我国政府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2)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①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④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谈谈你对“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一主题的认识理解。(1)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2)保护文化遗产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可以保护和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全民族的精神支撑。(3)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4)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文化,就是对对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护。

4.请你为保护文化遗产出金点子?(国家)(1)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使保护文化遗产有法可依。(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影、报刊等媒体,对外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3)利用文化遗产对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教育。等青少年怎么办?①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②自觉保护文化遗产③大力宣传民族文化或①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②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5、请你设计适合中学生的两种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形式?

辩论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出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

6、为宣传“文化遗产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7、针对互办文化年设计一个活动主题、方式、标语?

主题:文化交流与中学生等。

方式:主题班会、主题黑板报、手抄报、文艺表演等。

标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构建和谐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等。

8、我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举办“文化年”活动的意义有哪些?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加强国际合作。

9、近几年来,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中国热”“汉语热”这表明了什么?

①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②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③表明了人类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全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④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博采各国之所长,广泛地吸收不同的文明成果。

10、请你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答:(1)①对待民族文化:我们应当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并使之发扬广大;②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抵制和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要推陈出新 (2)对待外来文化:①我们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积极开展对外又化交流,广泛吸收外俩文化优秀成果,也向世界额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②同时,坚决抵制制各种外来腐朽的文化侵蚀,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待国内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11、请你拟两句宣传民族文化的宣传口号。

文化传薪火,实干创未来;弘扬优秀文化,你我共参与;凝聚民族智慧,实现伟大复兴

第20篇:保护徐州文化遗产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文明史已延续5000多年,文化遗存丰厚。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碰撞、揉合、衍生、演变与发展,积淀成了以楚汉文化为基础和代表的区域性特色文化。而今,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军事文化、书画文化等交相辉映,形成了徐州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文化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徐州市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徐州市文化投入明显增长,文化建设明显加强,文化发展明显加快,文化地位明显提升。那么面对如此丰富而又悠久的文化遗产,我们除了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法则外,还应该结合徐州市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保护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认真执着的追求和艰苦细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普查整理出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基本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文献。这些都为徐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 才能进一步保护?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4年,成立了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对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做了一定的调查了解,并出版了一批文献。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后,我市在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各县(市)、区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构,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络基本健全,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自2005年以来,徐州市政府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宣传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筹划,统一部署,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截至2009年7月底,徐州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已累计下拨专项资金360余万元。仅徐州市人民政府5年内就划拨专款240余万元,用于全市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开展。2006年,徐州市出台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设立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资金。各级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市文化局还专门将原云龙区文化馆办公楼无偿划拨给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办公场所,并先后投入50余万元,用于保护中心购置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微机、打印机、非线性视频编辑机等“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数据库建立所需的先进设备。仅市文化局每年拨付给保护中心的日常办公经费就达5万多元,有效保证了日常运行经费开支。2009年上半年,各县(市)区还专门下拨了“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专项经费。各级的财政支持,有力地保证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是高质量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为有效指导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标准完成全市 “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市共组织普查培训班56期,培训人员达2525人次,参与的社会力量达到32000余人。仅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先后派遣21人次参加了省和国家组织的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并选派周光雷同志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学习锻炼5个多月。仅市文化局组织全市的业务培训班就达8期,并召开了3期现场会,共发放培训资料2万余册。

与此同时,市文化局还可以经常邀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和老艺人授课,现场指导工作。先后多次邀请了省文化厅社文处负责 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和省文化遗产专家徐艺乙教授为我们授课;2008年4月,市文化局邀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

庆善同志,就文化项目申报工作实施了具体的业务指导和帮带。通过经常性的业务学习、适时组织业务考核、不断组织业务培训,全市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进一步丰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实施科学指导,提高工作实效。为扎实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徐州市文化局一方面注重树立典型,强化典型引路;另一方面加强跟踪调度,搞好督察指导。为顺利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市先后召开了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等。

2009年4月,徐州市文化局下发了《关于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采取了分片包干、分项会审等方法,积极组织各地开展普查工作 “回头看”,做到“不漏一村一社、不丢一类一项”。仅巡回检查、辅导各县(市)、区普查资料汇编工作,平均每个县 (市)、区达到4次以上,并先后举办了3期辅导培训班、召开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现场会、组织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书稿会审和多次调阅修订。徐州市“非遗”普查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2008年 10月,江苏省文化厅在徐州市邳州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徐州经验在全省得到了大力推广。

五是,加强传承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一方面积极鼓励、资助或推荐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或国际上的有关展演、比赛,多渠道培育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青少年兴趣,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

2006年以来,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重大节日举办各类“非遗”项目的展览、展演等活动,并把“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送文化”下乡活动之中。经常组织指导 “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同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2005年,在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绝技展上,徐州市精选的150余件展品受到了与会领导及观众的青睐和好评,被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授予优秀设计、创意奖;2008年,组织全市71件摄影作品参加江苏省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其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获得了2个银奖,5个入选奖。王桂英的剪纸艺术曾被上海电视台与徐州电视台联合录制成专题;剪纸艺人张丽君曾获得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还有剪纸艺人陈永年、石雕艺人岳喜明、“中华巧女”张桂英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国际大奖,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购买、收藏的作品不计其数,为省和国家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此外,徐州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该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原则。

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作为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可以让徐州这个城市拥有他独特而又悠久的记忆,使这个城市存在着古韵古香。让这个城市生动起来,不会带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才能让人们爱上徐州

文化遗产申请书范文
《文化遗产申请书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