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非文化遗产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2: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调查报告

——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探析

姓名:刘扬扬

系别:造型与设计艺术系 班级:08设计教育本科一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探析

——以聊城市保护与传承“柳林花鼓”艺术为例

目前聊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11项,省级的有13项,其中的10项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名录项目。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聊城市文化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的重视,每年都会拿出专款对此给予支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文化遗产日能够担当的,而是一项来自民众、融入民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据调查,“柳林花鼓”是聊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一.“柳林花鼓”生存现状与特征分析

柳林花鼓为鼓子秧歌的一种,又名“寸跷秧歌”。从第四代传人开始演变成现在的“地秧歌”形式。它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柳林花鼓因是民间舞蹈,历来为正史所不载,所以至今未见任何文字资料遗存。建国后,柳林花鼓曾一度兴盛。目前,柳林花鼓仅存于柳林镇柳林村,其他地方至今未发现有掌握此项技艺者。

据老艺人回忆:柳林花鼓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花鼓班子称“秧歌会”,由热心艺术的农民自愿组成,有会首负责会务。成员农闲演练,年节、庙会、庆典或应邀在红、白事上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柳林花鼓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曾一度兴盛。1953年,花鼓队代表堂邑县(当时柳林属堂邑县建制)参加“华东民间艺术会演”获一等奖,被授予“文艺向导”锦旗一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亲自设宴款待全体队员。会后,又被派参加“祖国亲人慰问团”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慰问演出。此后,柳林花鼓一直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上。

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虽然近年来聊城市在民俗文化保护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也不少,如果不对这些不足与问题加以重视与研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就会从根本上影响聊城民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今后聊城民俗文化工作的深入与提高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柳林花鼓也面临着极大的濒临危险。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柳林花鼓”也开始渐渐消亡,文化资源也缺乏有效地管理,“柳林花鼓”甚至受到侵权盗版的伤害。

造成当前聊城市“柳林花鼓”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自觉意识。当前聊城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民众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看重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因素与商业利益,忽视文化对于社会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重要作用,前几年社会上曾经十分流行的一句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十分鲜明地反映了这一典型的观念倾向。出于这样一种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认识,民俗文化保护问题在许多人的眼里,往往便成了一件可有可无之事,做与不做都无所谓。2 资金投入不足。3 机制不够完善。除了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因素以外,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制约聊城城市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至今还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程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聊城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运作,政府色彩较为明显,其结果是导致聊城的文化事业形成办事效率不高,部门分隔现象严重,民间社会力量薄弱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对聊城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所采用的调查方法

1.浏览法:在相关的网站、资料库、期刊、出版社等浏览最新的关于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柳林花鼓”的研究动态。

2、追溯法:利用相关的资料连接查找到一些需要的资料并加以利用。

四.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主要措施或展望

由此可见,当前聊城虽然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加强聊城城市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弘扬聊城的民俗文化精神,促进聊城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改善工作,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加强与改善政府在聊城城市民俗文化保护上的调控作用。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逐步组建起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保护队伍,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吸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的专门人才,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发挥专家优势对聊城民俗文化事业进行整体规划。3利用社会资源创造多元化民俗文化保护条件。4 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维护民俗文化保护权益。5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体宣传提高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各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要通过持续、有效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末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

非文化遗产报告
《非文化遗产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