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化遗产导论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3:08: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题目(中)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之辨——以古城西安为例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

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之辨

——以古城西安为例

【内容提要】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对于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维持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古城——西安,其留存的文化遗产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秦腔、陕北风情,更有大雁塔、小雁塔及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等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是文化遗产工作的环节之一,同时,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也是重要的环节。

本文旨在分析西安这座城市如何利用传播其城市内的文化遗产,其主要目的是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同时发挥遗产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其中有些作法取得了成效,但有些作法极富有争议,这即是争辩的开始。

本文将着重选取西安较为突出的两例文化遗产传播与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利用

【正文】

引言

文化遗产有发现与获取、甄别与评估、保护和管理、研究与诠释、传播与利用等五个环节。

其中发现与获取环节即是指如何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和提取,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又涉及考古学等方面;甄别与评估即是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认知;保护和管理环节则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行;研究与诠释即是对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探索;传播与利用环节则涉及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手段及如何让公众对该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了解,如何使文化遗产产生现实经济效益等等。而这篇论文将要重点阐述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环节。

世界上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城市文化建设中都注意保护自己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安的文化建设定位也是如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中心: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1]”。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都丰镐算起,西安已有3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余年。西安延绵不绝的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蕴藏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市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其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使得城市与文化遗产共同发展、互相促进,同时为城市定下了发展的方向——“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形成了保护古城风貌、彰显西安特色的建设思路[2]。下面即从以下两例进行分析。

一、兵马俑相关产业

——巨大的经济效益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 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经过四年多的筹建,至1979年9月底,雄伟的一号俑坑遗址展览大厅及部分辅助性建筑竣工落成,同年10月1日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3]。

首先,在传播方面,兵马俑一经发掘问世,便在不断地被强化其知名度。它不断地受到国家政府和全世界各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由此被认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在街上随便拦访几个路人,甚至在兵马俑博物馆的现场随机拦访若干游客,问他除了兵马俑排名第八之外,世界的前七大奇迹都是什么,恐怕能够说齐全的并不多。

兵马俑的发掘和引起国际考古专家学者强烈的兴趣探究。在新闻媒体方面,关于兵马俑的报道从不缺少。“现代技术手段无法保全当年的陶俑所以需要重新掩埋”、“兵马俑走私”等都是我们曾经听过的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甚至专门出过一期杂志,其专题对象即是陕西兵马俑。甚至一度热播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对于兵马俑元素的利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造访,甚至原来的临潼县升级成了临潼区。

在这样的传播下,西安这座古城得益于兵马俑博物馆的方面并不少。对于兵马俑这一遗迹的运用也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原本兵马俑被挖掘出之后,是研究秦朝文化的一大重要部分,但后来兵马俑遗址上建立起了博物馆,并且对外开放、收取门票,又建起了兵马俑商圈之后,走向了融教育、研究、游览、收益为一体的利用格局。

在利用兵马俑的成效方面,因为兵马俑的存在,西安每年的旅游收入呈直线上涨。秦俑博物馆开馆十七年(1979年19月1日--1996年12月31日)中,收入2亿多元,1996年收入4900多万元,1997年收入5000多万元。这是仅门票收入,而游客、观众(含国外)近4000万人,给其旅游部门所交的车船机及旅游宾馆饭费等则大大高出门票。秦俑馆附近村子的弄明及临潼县与西安、外省的商人则以秦俑而致富的更是无法计算[4]。这些都是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都是西安市利用兵马俑这项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效益。

同时,在商业潮流的驱使下,西安甚至建设了“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雄踞秦兵马俑博物馆出入必经之路,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目前招商率已超过50%,特色餐饮、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艺制作、旅游纪念品开发及销售、通信等旅游相关服务、零售行业等商家均以入驻,并于2007年5月1日已盛大开街”[5]。

我在去年暑假去过兵马俑博物馆,在进入博物馆前的很大一片区域中,有着比以往更为规范的卖纪念品的商铺。甚至有与兵马俑毫无关系的著名的服装品牌专卖店。当然餐饮店也没有以前的具有特色风味的面馆了,取代而之的是更为规整的赛百味、肯德基等具有国际以及大众风范的餐饮品牌。

在我看来,在规范商家,整合旅游景区周边的发展方面,这个项目的确有它的长处和可取之处,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招商引资以及兵马俑博物馆巨大的游客量为它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旅游景区的发展并没有如其规划的那样,出现“魔幻剧场”、“体验式主题俱乐部之环幕电影”等利用高科技和兵马俑这项文化遗产衔接得较好的一些文化产品——故而等于在实际建成的规划上主要利用兵马俑的聚集效应来为其经济效应带来推动。如果能在后期建设的过程中,在和兵马俑这项文化遗产上更好地建立起呼应则利用得更好。

二、“唐皇城复兴计划”

——利用文化遗产与城市互相发展的尝试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延续长、分布范围广、类型丰富、级别高、价值大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的城市扩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2005年,西安市政府提出皇城复兴计划。在西安旧城改造的宏大计划中,有一个西安“皇城复兴计划”。位于西安老城区的市政府行政机构将向北郊方向迁移,建成新城区,而旧城

区则成为旅游观光区。在2005年2月的西安市人代会上,时任西安市市长的孙清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这将是考验政府能力的系统工程。” 同时,西安市委也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对外发布《西安实现国际化、人文化、市场化、生态化战略目标》,重点着墨“皇城复兴”。

这个计划包含了很多项目,包括大雁塔北广场、顺城巷、西安古城墙、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以及寒窑遗址公园等等。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自政府财政、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和社会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找到盈利模式。”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说。近年来,曲江建设了遗址公园、文化广场周边地价上涨,“土地升值是城市价值兑现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遗址公园建成,不要门票,这是给了城市回报。”

“西安文物多,过去是累赘,现在利用好了,大家都在抢。未央区遗址最多,以前大家都怕去那里当官,因为统计数字上不去;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争着去。”段先念说。

我认为这些项目的兴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是相当于是后期完全重造。尤其是后几个项目,只是利用了芙蓉园等等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传奇故事来营造主题公园及雕塑等等,可以说,这些是一些文化广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象化的一个项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进行发展改造。我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西安的时候也去过这些地方,这些景点都是沿着曲江这条河流布置的。这些项目的构筑物都是一些仿古建筑,看起来其实有一些烂俗。但是对于文化遗产的利用来说,其实做得较好。至少那里现在成为了一条旅游线,带动了出租车行业及文化行业的发展以及周边地区的商业。

2011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67亿元,西安市占了250亿元,达67%。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6%以上,已经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6]。

在旅游的过程中导游也会跟我们一一介绍这些主题公园的典故和来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与传播。

三、总结

文化遗产的利用就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及其整体环境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科研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功能和文化产业功能等,利用遗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7]。

从这点上来说,兵马俑博物馆这项物质文化遗产大致上来说完全达到了它的效果。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实施的事情,而“曲江模式”从某些方面来说,其实已经做得很好,它使得城市的文脉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又带动了城市的经济效益,可谓是双赢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西安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文化创新》,郑刚,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2007.10;

【2】《袁纯清: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2007.6;

【3】百度百科:兵马俑博物馆;

【4】《从兵马俑的发掘看职业规划》,管理人网,2012.3;

【5】百度百科:唐皇城复兴计划;

【6】《保护文化遗产提升西安对外影响力》,西安晚报,2011.1;

【7】《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郑艳萍,2006.4

文化遗产导论论文

国际经济导论论文

专业导论论文

自动化导论论文

机器人导论论文

教育学导论论文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

会计专业导论论文

材料导论论文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文化遗产导论论文
《文化遗产导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