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灭亡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13:5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为什么

会灭亡

对于明朝灭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为从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几万,李自成军队有一百多万,但明朝却拥有二百五十万大军,而且还有关宁铁骑、秦兵和天雄兵这样厉害的兵种。后来我一查看地图才发现,自从皇太极占领辽东一带后,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经失守了。

如果朱棣(不是崇祯,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不迁都到北京,还待在南京的话,明朝也没戏。因为当时的河南闹灾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万兵马。这给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再看兵种,皇太极的骑兵跟明朝最厉害的关宁铁骑实力相差无几。李自成的兵种虽然不厉害,但是崇祯时,收税太多,导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

后来明的二百五十万大军败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军斗,当时没顾得上南明)。小福王坐了皇帝,统治南明。这位小福王,其实就是福王的儿子,而福王就是万厉的儿子,为郑贵妇所生,万厉极为宠爱福王,但由于他不是太子,就封他个福王的称号。福王特别爱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还是个守财奴。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干了,这么烂的主,他可不想跟着卖命。于是左良玉兴趣了造反的大旗。

再说皇太极灭了李自成后,军队实力更加强大,在皇太极和左良玉的攻击下,南明最终灭亡。从朱元璋到南明灭亡,共计二百九十九年。

推荐第2篇:苏联灭亡心得体会

看了该片后,使我们对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的内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时隔20年,再回头看苏联的兴衰荣辱,内心深有感触,它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尤其是看到一个执政如此之久的政党日渐脱离群众,党的高层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背离组织、丢弃信仰、叛党卖党,由党内产生的分裂,出现的所谓“民主派”逐步将一个伟大的政党推向了灭亡,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让我在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深刻的教训。“教训”提醒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以历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一,共产党员必须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争做改革发展的领头雁。我们的国家还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未达到现代化,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要刻苦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发展本领,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争当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带头落实党的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即使影响到自身利益,也应胸怀大局,放眼长远,始终把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从而确保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取得新局面。 第二,共产党员必须明志守节,清正廉洁,争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要明志守节,锤炼党性,加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坚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要带头学习与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带头弘扬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反对与抵制各种反科学思潮。要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凝聚广大群众,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共产党员必须践行宗旨,乐于奉献,争做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内腐败严重,干部职务越高,特权越多。莫斯科的特供商店就达100多处,在这里各种进口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供高级干部享用,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有些高干的子女也仰仗亲属的权威,为非作歹,贪污受贿,走私贩私。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改革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大批干部腐败变质。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大富豪、俄国政府中的高官,不少是原来苏共的干部,干部贪腐,脱离群众,成了党和国家的蛀虫,最后历史证明一个腐朽的政党是必将被人民所抛弃的。作为执政党的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反映群众的意愿,真正在与广大群众的交心交友中增进对群众的理解和与群众的血肉感情。努力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第四,每一个党员都必须严守党的纪律,听党指挥。《党章》明文规定,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党正肩负着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广大党员也面临着时代的严峻的考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随时可能侵蚀我们。在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全体党员要提高遵守党的纪律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党的纪律约束,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坚决克服和纠正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们党是国家的执政党,党的团结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党员是一个政党的细胞,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不断增强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艰苦创业、严守纪律、践行宗旨,为党的事业、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3篇:明朝灭亡学习心得(推荐)

公司logo 《几十万满族人怎样灭掉拥有两亿人的大明王朝》学习心得

中国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从公元1386年建立到1644年被灭亡前后经历将近300年。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也算的上是存在时间较长的王朝了。关于大明王朝的覆灭原因,在历史上也是存在很多的争议的,有说是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所推翻的;还有说是被大清的八旗子弟所推翻了;还有说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所至,总而言之说法不少。读完《几十万满族人怎样灭掉拥有两亿人的大明王朝》这篇文章后,也专门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正史和野史资料,结合个人的理解,总结出大明王朝的覆灭其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是时世局变的必然,也是因果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是综合原因所制。内因和外因都站了相当重的分量。

外部因素

一、天灾人祸

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对此并不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行为也是不闻不问,甚至变本加厉的对农民盘剥,这是导致起义的导火线。

二、关外部落统一

明朝末年,外族努尔哈赤势力越来越强大,25岁时已经基本平定了关外的各个部落,实现了部落的统一,而且加强了中央集权。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三、农民军起义

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当时明朝的主要军事力量部署在关边,内地镇守城池的兵力有限,加上政府内部管理混乱,各地农民军起义纷纷聚集。因为满清当时在战略上牵制了明朝的大部分军事力量,这才导致内部镇压起义兵力不足,闯王这支军队才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

四、长期两线作战

1.明朝自开国以来北方就与蒙古人作战,开始还能占到上风,后来就被蒙古人压着打,连皇帝也被俘虏了去,如此打了两百年,明朝国力损耗很大,与蒙古人签订了《隆庆和约》,赔了不少钱财,边境才稍微安宁一些。谁知蒙古人刚消停点,女真人又兴起,从此明朝直到灭亡,也没有缓过气。 2.明朝建国之初,南方东南沿海就有倭寇骚扰,虽然规模不大,却着实让明朝头疼。到了明朝中期,倭寇势力坐大,深入江南各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幸好明朝有个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作战,日本人才渐渐收敛。日本人消停了点,西洋人又趁虚而入,占了澳门、澎湖、台湾。此后明朝直到灭亡,也没能驱逐西洋人。

3.明朝从建国之初,其正面北方先有蒙古,后有女真,成为明朝的大敌。而在明朝的背后南方,先有倭寇,后有洋人,是明朝的隐患。终明一朝,始终陷于南北夹击之下。

内部因素

一、皇帝昏庸无能

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心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昏庸,势必会导致下属跟风,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

二、官场腐败

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瞒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公司logo

三、宦官专权

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无可战之师

明后期,军队装备差、纪律差、统帅也多是无才无能一辈,根本就不是闯王及大清军队的敌手。 总结:

如此之大的明朝之所以灭亡,一部分在于对外部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是在于内部的管理,就像一个企业一样,崇祯政府其实并不是无所为,能够搬到魏忠贤,说明他当时也是满怀意志,想扭转落败的局面。然而在搬到阉党专权后,因为政府没有制定长远的战略计划和明确的实施步骤,朝中又党争不断,结合管理者性格原因,崇祯帝对朝政开始失望。为此,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然而宦官当道,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如果他能用好像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的人物,军事部署也不会严重失当,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明王朝灭亡所带来的反思

如果把明朝看作一个市场的垄断企业,综上所述,明朝灭亡有以下原因

1.企业战略不明确

1) 未制定清晰的战略方向

崇祯年间,这个企业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中原市场,有数以百计新崛起的农民企业和它在竞争,其中最具威胁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两家公司;在东北,新兴的满清公司也在迅速蚕食它的市场。所以当前企业的头号问题是制定清晰的竞争战略,消灭中原和东北的竞争对手。

2) 企业定位不清楚或未将愿景落到实处

对于一个企业制定战略时,首要问题是战略定位,这个定位既指对企业自身的定位,也包含对竞争对手定位。这个企业在一开始就在这方面犯了错误,首先企业对自身的定位不清,始终没有认识清楚当时明朝实力衰竭、体制僵化、政治能力和军事战斗力低下等一系列内部问题,不具有两线作战的能力。其次,企业无法对对手清晰、差异化的定位,不管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满清,他统统视为反叛者,没有考虑过谁是最致命的威胁者,谁是次要威胁者。在错误的定位下,崇祯的企业一直奉行剿灭一切竞争对手的战略,这种没有差异化的战略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等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给了对方联合搞垮自己的机会。

2.执行力严重不足

在决策层战略失误的情况下,明朝的战略执行也存在极大问题。 1) 管理层管理能力低下,监督变成指挥

出于对带兵武将的忌惮,明朝一线的最高指挥官往往是“不知兵”的文官,在实际作战中,他们既不知如何指挥,也指挥不动武将,没有“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隔阂与内斗,这是管理过程中的第一个错误,这直接导致了一线战事的节节失利。 2) 一线执行层的执行能力弱

上至州府、下直县衙、基层管理者多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明朝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差,对农民起义军和满清军队往往都是一簇击溃,对待老百姓倒是一群如狼似虎的骄兵悍将,在这样的 公司logo 企业文化下,这样的军队不仅不能击败对手,而且只会官逼民反,将百姓变成起义军,造成李和张的队伍日益壮大。

3) 错误的管理机制使得战事愈加恶化

崇祯直接插手前线战事。他依据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派下去作监军的宦官,大多数宦官都不懂军事,他们向上汇报的情况带有极大的个人偏见,而且揣摩着崇祯的喜好来汇报,直接影响了他的判断。最为典型的是松山之战,战役之初洪承畴的策略是稳守,诱敌出击,再寻找战机,可是崇祯只看到明军有13万之多,没认识到清军的战斗力远高于明军,主动出击无异于自杀,再加之监军回报主帅胆小畏战,因此他屡屡严令洪承畴主动出击,洪迫不得已出战,果然明军一战即溃。

从崇祯政府的战略失误和明朝灭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战略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受到决策者个人、企业的体制、文化、组织制度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企业对战略的制定也受到体制、文化等因素深深的约束。

从这层意义而言,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在于产生战略的根源体制和体制蕴育出的文化,改变体制才是解决竞争组织的根本之道。因此,打造基业常青的企业的根本之道在于企业开始建立权利与责任对内、对外都能相互平衡的体制。

2016年2月

推荐第4篇: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专业代写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清朝于1644年建立后,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曾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但这个王朝在18世纪后半期,明显地落后了。这一时期,西欧已经开始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而中国还在封建社会里徘徊,特别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正无可挽回地沿着历代王朝曾经显现的轨迹,在由盛向衰的路上迅速下滑。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加剧。是什么造成清王朝

政治的腐败导致军队的腐败。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兵与绿营兵,总数不少于八十万,但战斗力已远不能与当初相比。乾隆年间皇帝南巡时,已亲眼目睹过八旗兵的衰败。嘉庆年间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绿营兵的无能亦已暴露无遗。据一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人揭露,当时外省的军队,骑兵往往没有马,操练时临时雇用。水兵不习水,遇有检阅,则花钱雇渔民、船户冒充。武器也锈烂不堪。各级军官采取吃空额等方式贪污成风。作者云,这种情况不知从何年开始的,总之递沿相习,到鸦片战争前夕已愈演愈烈。(陈庆镛:《武营积弊疏》) 闭关锁国政策也成了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之初,或许是基于反对外来侵略,在制定对外贸易和外交方面政策时的一种倾向。但推行开来的结果,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一种政策倾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妄自尊大的“天朝大国”意识,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及其种种不法活动和侵略行径,等等,都构成闭关政策产生的直接原因。清王朝统治者的专制、愚昧与腐败,使这种政策在防范外夷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闭关政策并不是对付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更不是最好办法,在加大中国与西方经济实力差距方面却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闭关政策的推行,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打击了中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成长的环境。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实施闭关政策的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对世界大势知之甚少,对西方诸国的长处不屑了解,更不愿意学习。其结果是,中国的商业、手工业被关在门内,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被拒之门外,中国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

专业代写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与鸦片战争掠夺和侵略,是资本主义的生存原则。早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所谓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西方殖民主义者就把中国作为重要的掠夺目标。历史上,最早到东亚地区进行殖民掠夺的是老牌殖民主义者葡萄牙和西班牙。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种种借口留居澳门,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不祥之兆。到了17世纪30年代,西方殖民主义者争夺东亚的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后起的荷兰和英国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横行东亚地区的主角。荷兰曾两度强占中国的澎湖,被击退后转而撤到中国的台湾,直到1661年才被郑成功率领的中国军队驱逐。

其二,清朝的灭亡,从根本上讲,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兵器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阶层对中国国家认同感上认知有误,导致人民离心离德,没解决好统治阶级与下层被统治阶级矛盾调和问题,这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满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方式充满了耻辱,至今人们都不愿意再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提到满清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慈禧等统治者个人品质问题。

何谓国家认同感?尽管学者有各种说法,也就是生活在某一相对区域的人出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共识,具体表现为统治者对子民的责任和子民对国家政权的效忠。下面来分析满清统治者的国家认同问题。

满清本来是明朝的臣民,后来另立门户,并且在打败前来征讨的明朝的军队后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在入关前和当时的明朝是敌对的关系,自然谈不上对明朝的子民的责任问题,明的子民自然也不会把后金当成真命天子。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失败满清入关,在征服中国本部后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国家认同问题。是继续把大清和中国区分还是和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一样用大清代表中国?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应该选择后者,但是很不幸,当时大清的高层,主要是以皇太极、多尔衮为主的实力派,出于对本族人口、政治、文化方面的不自信,选择了后者,制定了影响整个清朝的国策:对于关内中国本部,能守则守之,不能守则退回东北,一句话,他们没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出于这样的目的,清朝实行满汉大防(满汉不准通婚,分开居住)、民族隔离(不

专业代写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准汉人随意迁移,特别是严厉控制汉人移民东北,由此而造成后来大量领土丢失)、民族歧视(旗人生来不事劳作,由国家供养,犯法由单独部门管辖)的国策就找到原因了。中国人民不是傻瓜,所以清初的国策,特别是剃发易服激起了人民激烈的抵抗,尽管清统治者使用屠城的办法暂时镇压下去,但是汉族精英阶层在这个时期选择的是抵抗、不合作的态度,这样是没有办法达到长治久安的。康熙皇帝是个聪明人,部分接受了儒家思想,开始以全中国利益守护人面目出现,即所谓朕即国家,满汉一体。所以在他当政时,在不改变根本国策的大前提下,从实际行动上开始维护中国的国家权益,如平三番、收台湾、讨伐回疆、抵抗沙俄,同时对内实行仁政,如重视科举、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所有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国力发展,改变了汉族精英对清政权的看法,由敌视到妥协到效忠(建议看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对子弟、学生等人入清为官态度的转变),标志者汉族人民对这个外来政权逐渐认同。这是整个清王朝时期最为开明的时期,国家蒸蒸日上。从这个立场上说,康熙皇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聪明的政治家。

维新派被镇压后,清政府公开的执行卖中国以保大清的政策,此时的清政权已经成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征税人,中国人民的血汗通过清政府源源不断的流入西方人的口袋,中国百姓水深火热;但是满蒙特权的生活并没有收到影响,由于白银外流,银价上涨,清的兵饷以白银支付,市场流通的主要是铜钱,由于白银涨价,八旗兵勇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降低;所以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慈禧为首的统治基团执行了卖中国保大清的国策。他们对于国家认同的立场又回到了入关以前。

满清把大清敌对中国的国策的遗毒是很深的。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对清皇室和八旗继续优惠(直到冯玉祥发动政变后才终止),简单的宣布五族共和,但是没有解决流行在满蒙民族中的国家认同问题,这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埋下隐患。历史的长河中,封建势力复辟是常见的,但是脱离原来的国家是很少的。9.18后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在日本侵华势力的支撑下,一个统治中国260年的王朝,一个读汉文、说汉话的王室,竟然公开的分裂中国,建立伪满政权,脱离中国之外,自绝于中国,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看看溥仪先生的书就明白了,此时他们奉日本人为祖先;同样是伪政权,汪精卫在这一点上比他们要好:汪精卫的政府叫中华民国政府,汪精卫以及大小卖国贼从来没有否认自己

专业代写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是中国人!蒙古的独立原因很多,但是缺乏对中国的认同是最重要的原因吧。由此联想到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问题,少数民族一旦缺乏国家认同感,这个国家哪怕有再多的核武器,再多的飞机大炮,也会一夜间完蛋,苏联就是例子。

推荐第5篇:反灭亡论理论

因果律:反灭亡论理论

因果律的性质中最后一个解释是“没有从未来的人来访现在,所以未掌握穿越技术就灭亡了”,对于这个解释,人们被称为灭亡论。至于对这个“灭亡论”,我有3个反理据证明灭亡论不存在。

:

理据1: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

因果律中说未来的人去到现在或过去去改变一样事物,随之未来的事情也会改变。说简单点就是未来去现在或过去改变了东西,未来也会改变。如果换一句话说,那就是一个现在有多个未来,或者多个现在又一个未来,又或者多个现在又多个未来。例如未来的人来带现在想杀一个人(如果掌握了穿越),这个人正好是发明时光机的。那么,你认为这个人还能回去吗?有2种答案:1.这个人虽然是发明时光机,但是最后失败了,换成另一个人去继承发明时光机,那么时光机是存在的。2.这个人是发明时光机的唯一人物,由于这个人才会有时光机,但是杀手却把他杀了,这样的话时光机也会随之消失。这就是一个现在有多个未来,本来时光机是存在的,但是一位杀手让时光机不复存在。以这一例子,可以证明穿越技能给人类掌握了但是让一个人去改变现在把穿越技能也改变了。再举一例,有一个从未来来访的人对在发明穿越的科学家说:“穿越技能在××××年××月××日完成的”那么你认为穿越技能真在这个时间准是完成吗?有3个答案:1.科学家们以为这个时段穿越技能在那时肯定完成,于是坐视不理,让穿越技能不复存在。2.科学家加快研发时间最终在比那个时间早出现穿越技能。3.按照未来发生的一切去发生最终在那个时间准时完成穿越技术。根据杀手的第二种答案和科学家的第一种答案可以反驳“未掌握穿越人类就灭亡”的观点。

理据2:未来的人类和现实事物

现在有一些热门话题:UFO(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有没有想过这些UFO其实是穿梭机呢?还有这些“外星人”是未来的人类呢?先讲外星人。人们对外星人的认识一般是:大大的头额,略细的四肢。外星人长这样?由于人类是由四肢和头额构成的外形,所以外星人的样子也是四肢加上头额,但是如果真有人见过外星人的样子是这样但是没有人去认同他,如果真有这样的“外星人”吗?有一个视频是“解剖外星人”这外星人的确长这样,很多科学家觉得这个视频是假的,如果人类没看过所谓的“外星人”,那怎么会对有外星人的结构认识。如果真存在这样的外星人,你们不觉得他有点像我们人类吗?四肢+头额,这么说,他可能是未来人类,可能是带现代探访的未来人类,凡事都有可能,随之UFO也可以解释为穿梭机。但一直被人类误会而已,以为是外星人和外星飞碟。所以未来人来访了但人们却不知道,所以穿梭机存在了人们也不知。所以我也有点相信龙会存在。

理据3:穿梭地点

人们都以为穿梭时会到达不同时间的同一地点,没有人证实过,因为穿梭机还没发明。可以这样认为,有人从未来穿梭过来了,但是地点着落了其他星球(不在地球上)或者穿梭到其他平行宇宙中,或者在太空中不适久了而死,所以即使有人穿越了,人类也不知道。

希望可以帮做你

匿名Z

推荐第6篇:一个马掌钉灭亡一个国家

一个马掌钉灭亡一个国家

在欧洲曾经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1685年,里奇蒙德·亨利伯爵带领军队来攻打查理,这场战役将决定谁有统治英国的权力。战争进行的当天早上,查理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点帮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帮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

“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

“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又说,“得需要点时间砸出两个。”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着用?”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固。”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

“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

“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我们头上的。”

两军交上了锋,查理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

“冲啊,冲啊!”他喊着,率领部队冲向敌阵。

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几个自己的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查理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哪晓得他还没走到一半,一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摔倒在地上,还没等他再抓住缰绳,惊恐的马儿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

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们自顾不暇。不一会儿,敌军俘获了查理,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流传着: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

丢掉了一个马掌钉,就灭亡了一个国家,一个有点夸

张的故事,可却是实事!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量积累的结果,再好的技术,再

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

和责任心。

推荐第7篇:三十年的婚姻为何走向灭亡

三十年的婚姻为何走到尽头

——记林瑞清其人其事,所作所为,鲜为人知的事。

林瑞清,女,汉族,和溪镇林中村村民。生于1957年8月7日,从小受祖母的溺爱,父母的宠爱,娇生惯养,缺乏教养。她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1964年刚读小学,正逢文化大革命开始,整天读语录,跟着别人造反,没有学到多少知识。1970年小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6年应招进入和溪供销社,当过营业员,结识靖城人来和溪供销社当采购员的有妇之夫××水,两人关系暖昧,经常在一起打扑克,看戏,看电影。

1981年10月,我经林中村二姐介绍,认识了她。她母亲同意这门亲事,我父亲也很满意,他不顾我的反对,执意娶她为儿媳,父母之命不可违,三个月后,我奉命与她结婚。婚后我才知道她生性古怪,性格固执,做事武断,蛮横不讲理,并染上爱赌博的恶习。她婚前心中有他人,并不爱我,对我不忠贞,背叛我,婚后第四天就继续与××水来往,陪他去和溪影剧院看戏,到三更半夜才回林坂。她品德败坏,常常和情人约会,而对我的感情不冷不热。

1991年,她离职回家,自开店面,先经营小百货,文具店,后又经营饲料等生意。由于她做事武断,性格固执,凡事不与我商量,并多次把钱借给永定人和单身男人,讨不回来,不听劝告,致使生意屡遭失败。

1994年,她开始学会打麻将,迷上赌博,经常招集邻居男女和

1 社会上的男人来店里打麻将,无心经营生意,致使生意越做越差,不断出现差错,货款收不回来。

2000年她又开始学会赌六合彩,从此不可收拾。二十年来她白天打麻将,晚上接着继续打麻将,经常玩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六合彩每期必赌,甚至做起小庄家,越赌越输,越输越赌,恶性循环,负债累累。她无心经营生意,店面几经周折,或租人修理电器或租人做儿童服装,易主他人。对于她的赌博行为,我多次劝告:“不要打麻将了,不要赌六合彩了。”可她听之任之,无动于衷。甚至威胁我:“再管她的赌博,就不煮饭,不洗衣服,让我日子不好过。”

在这个家里,无论什么大小事,我都无权过问,无权作主。平时夫妻吵架,她以不煮饭,不洗衣服,不说话等。手段对付我,并多次强迫我写“保证书”才能平息感情危机。由于她的专横,野蛮、霸道,做事不思后果,她所做的许多事都以失败而告终。连儿子的前途,事业,婚姻都要听她摆布,安排,致使儿子的事业和婚姻连遭挫折。

下面讲述几件有关她的案例,足以说明她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不讲道理的可恶女人的行为。

案例一:不讲仁义铁心肠。

她不懂感恩,不仁不义,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她对我的亲人和“救命恩人”冷漠无情。

1989年,我母舅知道我建房子需要大量的杉木做门窗,赠送五棵大杉木给我建房子。房子完工后,开店了,我母舅是迎富村山丰人,山里人偶尔来和溪赶集,中午在我店吃午饭,本来这是人之常情,可

2 她却很不高兴,嫌我母舅衣服脏,有气管炎,碗筷要专用,致使母舅再也不敢来我家吃饭。

我小时候,在林坂老家不幸跌入旧厝门口的池塘里,幸亏邻居的伯母看见了,把我从很深的池塘里救起来。这件事我曾经告诉过她。“救命之恩胜父母,滴水之恩涌泉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争的道理。伯母年事已高,有时走路来和溪赶集,喜欢到我店里看看我,与我说说话,把我当作“儿子”来看待。我见到伯母来赶集很高兴,买一些食品送给她, 这是报答伯母救命之恩的机会。可是她见了也很不高兴。更可恶的是:2006年,她明知我伯母与世长辞,我多次打电话叫她回林坂送“恩人”最后一程,她就是不肯回来参加“救命恩人”的葬礼。

案例二:横行霸道欺外人

她不讲信用,蛮横不讲理,得理不饶人,横行霸道至极。 1996年,为了有个房间休息,我们借了部分钱和省吃俭用的钱建了第三层房子。年底,我请了永定的装修师傅来装修房子。师徒们白天干,夜里赶一直做到农历腊月二十六日总算把房子装修完工交付使用。快过年了,还有地下室走廊的厕所没有建好。她要求永定师傅过年后来和溪继续建厕所,师傅答应她过年后一定来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回家前把工具,电线和一辆旧自行车寄存在我店地下室。第二年正月十五过后,永定师徒果然又出来到和溪打工。但他们却先到别处找工做,没有及时来我家建厕所。她知道后很生气。她不肯让师傅拿走寄在我家的工具和自行车。双方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永定师傅说:

3 “你把工具和自行车给我们,我们过几天就来建厕所。”而她却坚持师徒必须先建好厕所,才能到别的地方去做工。双方僵持不下。后来,我三番五次去找永定师傅商量,叫他另派一伙师傅来我家建厕所,完工后把工具和自行车还给师傅,她表示同意。可是厕所建完后,她出尔反尔,不听我劝告,不把自行车和工具还给师傅,一直非法扣留他人财物。后来,永定师徒不服气,多次想讨回工具。而她依仗兄弟姐妹多,欺负外地人,就是不肯把自行车和工具还给师傅。师徒们无奈,明知她很霸道,他们就采用明来暗去的方法。他们白天斗不过这个老妖婆,就利用晚上三更半夜来我店敲门,扰乱,想要回自行车和电线等工具。最后发展到三更半夜,他们师徒到我店面来把大门锁撬坏,想强行进入地下室拿走自行车和工具。幸亏那天晚上我在家住,并把店门反锁,插上保险杠,他们才无法进入地下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从此,这辆旧自行车和电线等工具一直放在我地下室仓库里。直到2011年我要装修地下室,才把旧自行车卖给收废铁站得款50元。至今想起这件事,我心里一直很愧疚,觉得对不起那几个永定师徒。

案例三:大闹灵堂气死人

她不孝顺我父母,林坂人有目共睹。在我父亲病重在床的一年半期间,她不但不回林坂服侍我父亲,而且还经常因为我没有及时交伙食费等事,在我父亲病床前大吵大闹。(二姐在场可作证)更令我不能容忍的事情发生了。

那是在2012年8月19日,我领到工资先去交7-8两个月电费约600元。回到店里,看到她满面怒气,又见不到儿子。我本想把“伙

4 食费”交给儿子转给她。后来,我就急忙回林坂服侍老父亲。当我骑摩托车回到林坂半路,她就打来手机,责问我为什么不交伙食费?我在电话里很生气地说:“我老爸快去世了,手里没有一点儿存款,你每月强迫我交那么多钱,将来我老爸一旦去世了,我拿什么去办丧事?”我不管她在电话里怎样骂我,索性关掉手机回到林坂。她气急败坏,打电话叫我大哥马上去和溪商量对策,指使我大哥(当时大哥帮她扛饲料赚钱,她的话,言听计从)回林坂要在我父亲病床前“开会”教训我。她还打电话叫我两个姐姐和姐夫都要回林坂“开会”。这件事当时我并不知道。一会儿大姐、姐夫回来了,二姐夫也回来了,大哥也回来了。他们说要在老爸病床前“开会”,让他们教训我又和妻子吵架一事。我很生气地对大哥说:“你是不是想气死老爸,我夫妻的事不用你管。”我大哥脾气很暴躁,说话也是不讲道理,他当着大姐,大姐夫,二姐夫和老迈的母亲面前大吵大闹,还在我母亲房间内拍桌子,大发雷霆,吓得我母亲不知所措。老母亲见大儿子那么凶狠,当场流着泪说:“你们兄弟不用吵架了,你父亲死后,我也不想活了,我不会拖累你们。”看见老母亲老泪纵横,我的心碎了。后来几天,我见母亲寡言少语,常劝老人家心放宽点,我会照顾她,不要操心我的事,早上不要起来煮饭。然而自从大哥吵闹事件发生后,我母亲老人痴呆症更加严重,致使她在8月28日晚上三更半夜起来煮饭,不慎摔倒在自家门口,摔断了左大腿骨头,虽经和溪医院抢救,住院十几天不见好转。回到林坂后,老母亲已病重在床,大小便失禁,一日三餐要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喂着吃。在我母亲病重回林坂的十几天

5 里,她也不回家照顾我母亲,还给大哥出主意,叫我每月拿出一千元给我大姐,叫她回林坂老家服侍我病重的父母。而她却在我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在我人生最需要她帮忙的时候,在我父母病重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却故意制造事端与我吵架,想气死我父母。她在和溪整天与人打麻将,赌六合彩。她全然不顾夫妻的感情,落井下石,上演了“倒酒事件”,“大闹生日宴”和“大闹灵堂”等丑剧。她以不披麻戴孝相威胁,强迫我写下“保证书”方可让我死去的父亲下葬,此事在全县史无前例,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我父亲去世六天后,我母亲也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相继离我们而去。在这悲痛万分的日子,她一点儿伤心也没有,继续上演“平分遗产”,不许我大姐,二姐参拜父母灵牌,还扬言铲平林坂老家厨房,大有炸平林坂老家之势,其野心何毒也,其恶劣行为骇人听闻。

在我父母去世期间,我被她无理取闹害得精神几乎崩溃,人瘦了十多斤肉。回想起那段苦难的日子,我满腔怒火,真是忍无可忍。但是为了父母能入土为安,为了兄弟姐妹能和气地处理父母的后事,我只能容忍,一忍再忍。是可忍而熟不可忍,事实胜于雄辩,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一个女人和妻子的道德底线,实在令一个男人无法忍受。我无法原谅她作恶多端的恶劣行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十多年我与她生活在一起,才知道她的性格是如此固执,道德是如此败坏,做人是如此绝情,对待我父母是如此不孝,对我的感情是如此刻薄。她对我的积怨是越来越深,仇恨有增无减。三十年的夫妻恩恩怨怨,明争暗斗,致使我们的不幸婚姻

6 逐步走向尽头,无法挽回。我们的婚姻名存实亡,我们的“爱情”之火已经熄灭。三年的分居生活足以说明,我们的不幸婚姻已经灭亡,荡然无存,要想重新点燃“爱”之火苗,谈何容易。

少年夫妻老来伴,老来夫妻不作伴,只好另选另一伴,共度人生后半辈。这就是我们婚姻的真实写照和必经之路。既然她不想和我继续做夫妻,强迫的婚姻生活不能幸福。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我别无选择,只有选择“离婚”之路,才能摆脱我目前的困境,才能度过我的余生。

现在我身体还好,她竟然这样讨厌我,长期冷战对待我。三年来,她不到地下室看我一眼,不理我,我生病了她也不闻不问。将来我老了,生病了,谁来照顾我?谁来陪我慢慢变老?将来我病倒了,想指望她照顾我,那是不可能!今后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还有

二、三十年的路要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谁来陪我?今后还会出现什么事?谁也不知道?“鹿死谁手”?人们将拭目以待,面临这些问题,我有权做出选择,我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我会后悔一辈子,痛苦一辈子。

陈述人:林相如

2014年 月

推荐第8篇: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内容提要】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关 键 词】捐纳制度、清朝灭亡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 年, 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 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捐纳的开办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 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1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解决有关经费。清朝捐纳的开办,始于顺治,完备于康、雍、乾3朝, 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前后存在了200多年。

一、清朝捐纳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1、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广开捐例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捐例的开办主要是用于筹措西北用兵的战费和河工的经费。此外,由于人口膨胀,地主官僚子弟增多,而3 年一度的乡会试录取名额有限,为了保持地主阶级内部的稳定,在科举考试之外,特另开捐纳途径,使相当一批地主阶级子弟能有一条获得一定官阶职衔的途径。当时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做,具有“补科目所不及”的作用。另外,在国家正常的赋税之外,另辟财源,还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即使在康乾那样经济繁荣的“盛世”,统治阶级1谢俊美 《晚清卖官鬻爵新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也广开捐纳。乾隆年间,捐纳一名道员,需银1万多两,捐纳一名知县,需银

4、5 千两不等。雍正年间,经办捐纳的官员竟公开“卖官卖法,贪污中饱”,而捐纳出身的官吏大多“收受陋规为职事”。部分捐有官衔的纨绔子弟更是依“官”仗势,横行不法。捐纳开办的原意是要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结果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动荡。 乾隆末年,乾隆帝已看出这些问题。1793年(乾隆58年)乾隆帝颁谕:“为治之要,首在用人,而人才究以正途为重。前因军需、河务支用浩繁曾开捐例,„„以致铨选壅滞,人才不兴,可见捐纳一事竟当不必举行。”2下令停止。他甚至要求子孙永远“奉之为法”,不再开办。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他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乾隆以后中国人口激增,地主阶级人口的大量增长,文化人过剩现象日趋严重,仕途日益狭窄,捐纳制度早已成为大批地主阶级子弟跻身统治阶级行列的捷径,统治阶级已无法将其停止。

2、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战费推行大捐

1797年(嘉庆元年),嘉庆帝即位的当年,爆发了席卷川、鄂、陕、甘、豫5省的白莲教大起义。 为了筹措镇压起义的经费,嘉庆帝只好违背祖训,重开捐例,于次年开办了《川楚善后条例》。道光帝即位后的第七年,也参照嘉庆年间的作法开办捐例 咸同年间,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空前严重,农民起义连年不绝,清政府为了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经费,只得再次开办捐例。1851年咸丰帝即位当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为了筹措军饷,咸丰帝仿照道光朝的办法,开办了《筹饷事例》。《筹饷事例》原定1年, 但因太平天国起义规模越来越大,一时无法扑灭,遂宣布无限期地开办下去。这次开捐同以往开捐不同的是它是实官捐纳,即所谓大捐。捐纳人员在交付所捐官职的银两、领到户部凭照后,即可由吏部直接签发到任。由于条例纷繁,银数参差不一,经手官吏侵蚀贪冒,以致在推行中弊窦丛生,“侵蚀勒派,私行减折,诸弊并作”。清军在扬州设立江北大营后,“钱江与同幕五人赴里下河督劝捐纳,不从者胁之以兵,时人畏之,目为五虎”。3捐纳自此冗滥。同治改元后,对筹饷事例重新进行增删,并继续无限期地开办下去。

咸同年间,因为捐例广开,加上军功、荫袭、保举,以致社会上“官多如鲫”,出现了大量的冗官冗员。“花翎红顶,几遍城市”。因官缺有限,还形成了庞大的候补队伍。以江苏为例,1874年(同治13年)道员可由外补之缺不过

二、三员,府、州、县、同(知)、通(判)可由外补之缺不过数十人;而此时候补道约有

六、七十员,候补府、州、县、同、通约有一千余人。“夫以千余人补数十员之缺,2

3 柯劭忞《清史稿》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已遥遥无期,即循资按格而求署事,亦非数十年不能得一年”。文官如此,武官亦如此。江苏有“借款补缺,有以提镇而权千总、把总者 ”,由于武职候补人员众多,以至

一、二品大员无法安置。因补缺无期,一旦署事,犹如饿虎入羊群,其贪得无厌,可想而知。大量的冗官冗员还造成铨选壅滞,严重影响正途出身的官员即补升迁。“正途人员几无到班之日,即补人员不但终身无补缺之望,几无终身差委之期,贫苦穷饿莫能名状,至有追悔不应会试中式者”。4

3、捐纳制度与洋务运动

捐例广开,以致捐员成份复杂,造成吏治严重败坏。清政府也承认:“非但仆隶概与出结,以致市侩之徒,皆成暴贵。„„并闻有众商伙捐,一人出名赴任,众人随同牢利”。同光年间,随着洋务新政的开办,大批捐员又进入各类洋务企业。大批候补、候选捐员参与洋务新政,这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固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给洋务企业带来了浓厚的封建性。由于历史条件和自身知识的限制,许多捐员仍用传统办法管理企业,把企业衙门化,使这些企业成效甚微。不少捐员不学无术,对于洋务一窍不通,问其“何者为条约,何者为公 法,何国为民主,何国为君主,何国为君民共主,均茫然莫应,又遑问天算机器之精微,国俗民风之同异”。更多的候补、候选捐员把经办洋务当作贪污中饱的利薮,讲究排场,挥霍浪费,安插亲信,挂名支薪。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岁糜数百万帑金,徒供千百万委员开支中饱之用”。5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中,蠢币病公,假公肥己,钻营趋避现象尤为严重,捐纳人员的腐败行动不仅为守旧官僚提供了攻击洋务的口实,而且也造成洋务企业的经营腐败,“不但不能兴利,复多亏损,大多数企业最后沦于失败”。

4、捐纳制度与民族资产阶级

在晚清捐纳制度的推行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民族资本家捐官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在中国,官员的作用不仅是政治权威,而且也是教化的楷模,作养率教于先,是民众的榜样。很多事情是老百姓仿效作官的。民族资本家投身洋务活动,兴办近代新式工业大多是仿效洋务官僚的。然而他们经营新式企业,却困难重重,外遭外国资本的排斥,内受本国各级封建衙门的干扰、刁难、勒索,各种捐税的摊派,使中小企业难以应付。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打交道和求得减免各种厘税的优惠,他们中 多数人纳赀捐官。据对1863——1885年间开设的32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政治身份的不完全统计,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甲午战争后,民4

5 《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22,“吏政”《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2

2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的人数比战前更多。1895——1900年间新开办的64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中,有卿、寺、布政使衔的5人, 候补道9人,候补、候选知府、知州、知县17人,其他佐贰杂职28人。6众多的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虽然为他们的经营活动带来了诸多方便,如与官府办理交涉可省去不少麻烦,可以从官府那里获得有关工商业经营方面的信息,甚至还可以获得减免厘税的种种优惠,对民族资本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有益作用。但它同时也给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大量的资金用来为自己、为儿孙捐官以及用于官场应酬、交际,使企业的资金不能用来购买新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既妨碍了资本积累,又严重阻遏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事实证明:不少民族资本企业经营不善、严重亏损,与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有很大关系。此外,捐官也扭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使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对封建官府的依赖和屈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广泛联系,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纳赀捐官、自身官僚化有关。

二、捐纳制度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光绪年间,清政府应洋务官僚的要求,开办了海防捐,以所得捐资作为北洋舰队主力舰只的常年维修费。1887年(光绪13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堵塞决口的费用一时无着,遂将海防捐停办,改为《郑工事例》。此外,一些地方官僚,如江苏、福建等省也因开办新政,经清政府批准开办了捐例。

长期开办捐例,出售官爵职衔和实官,如前所述不仅造成了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冗官冗员,而且对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新政等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数十年来,捐途多而吏治益坏;吏治坏而世变益亟,而度支益蹙;度支益蹙而捐途益多,是以乱召乱之道也”。文人孙兆熊则进一步指出,咸、同、光、3朝以来,广开捐例, 捐员“视民生之休戚,地方之理乱,漠然不动于心,惟一已之囊橐是肥,吏治之坏,半由于此”。他还把捐纳制度病国害民之弊,归纳为害国体、害民生、害政事、害人才、害官方等5 个方面:“绾符可买、夷袒官吏,轻量朝廷,„„名器滥,有损圣朝体制,害国体也;惟知剥民,竭民之脂膏,敛民之货财,侵挪吞用以饱私囊,害民生也;市侩无赖,目不识丁,或胸无点墨,一6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和彭泽益《中国手工业史资料》两书有关部分统计

旦出膺道府州县,于民事政事懵然无知,惟赖胥吏幕友舞文弄墨,肆行无忌,而政事不可问,害政事也;造成正途及保举人员拥挤,豪杰未免灰心,有志者竟不得舒展其志,官不安于末秩,士不安于读书,开侥幸之风,害人才也;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一旦捐纳得官,朝犹 白丁,暮已列于仕版,俨然握印,律例不悉,民事不知,害官方也”。因为捐纳制度弊多害重,所以一直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鸦片战争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从清朝在反侵略战争中一败再败,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腐朽,强烈要求变革封建政治,停止捐纳制度。指出:“捐纳十羊九牧,官多民少,最为无策”。“不废捐纳,天下终不得治”。7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再一次强烈呼吁停止捐纳制度。“多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而官制改革首在重人才,而人才之兴,首在停捐纳”。是年7月9日,光绪帝接受维新派和部分官僚的建议,下令停止海防捐。光绪帝指出:“一面裁员,一面卖官, 有此政体乎?”但军机大臣借口北洋防费无着表示反对。由于守旧大臣阻挠反对,捐纳最终未能停办。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在其联衔会奏折中指出:中国积贫积弱不振的原因很多,捐纳制度是其

一。捐纳“碍民生”、“丧国体”、“败纲宪”、“坏吏治”,“捐纳实官最有妨于新政,娉乱吏治,阻格人才,莫此为甚。今欲整顿,请即下诏,永远停止。”8同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捐纳。但谕令颁布不久,又因各省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无着而再行开捐。当时正逢宣布废八股、停科举,大批生员仕途受阻,因此争抢购买官衔爵位几乎达到了高潮。有人形容当时捐官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甚至富贵之家“北角之岁(幼儿),隶名天官;胎妊小儿,预营仕牒,吏道沦丧,莫此为甚”。吏治败坏使清朝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1909年(宣统元年)新成立的度支部甚至还正式地将日常捐例所得,列为国家“必要的财政收入”。1910年度支部制订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规定捐纳一项收银应为565万两。只是由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垮台, 这项预算计划才未实现。

晚清最后10年,清政府一方面效法西方,推行新政,预备立宪,裁并机构,精减冗官冗员;另一方面,又不停地开办捐纳,大肆卖官鬻爵,以致吏治严重败坏。大批捐员借办“新政”,假公济私,巧立名目,摊派勒索,收受贿赂,专务肥己,中饱私囊,蠹国殃民。吏治的败坏直接引起下层民众的不满,作为一种自发的反抗,晚清最后10年的民变风起云涌,迤逦相属。据不完全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一起。7

8 《皇朝经世文编三编》卷22刘坤

一、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这些民变与孙中山的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并存,勾画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一派乱世的景象和加速清朝灭亡的催命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随着清朝的灭亡,捐纳制度也随之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捐纳制度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因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在中国社会上仍长期残留着。因此,总结和吸取晚清因滥开捐纳、造成吏治败坏、加速清朝灭亡的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反腐倡廉不无启示和教益。

参考文献:

1、俊美 《晚清卖官鬻爵新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柯劭忞《清史稿》中华书局。

3、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4、彭泽益《中国手工业史资料》

5、《皇朝经世文编三编》卷22

6、刘坤

一、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推荐第9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在男友第N次的“我错啦,原谅我吧!”的请求中我爆发了,这已经是我数不清第多少次了,每次他都会马上承认错误求得我的原谅,然而他再犯错误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今天我爆发啦!我不想沉默啦,我不想就这样简单的原谅他,因为太容易获得就越容易不去珍惜。

这世界上我最恨的事情是等待,我讨厌把有限而宝贵的生命浪费在等待上,人生还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然而我却要用这无比宝贵的时间来一次一次的等待他,等他吃饭,等他电话,等他短信,等他抽出所谓的宝贵时间来陪我,真不知道当他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上网、和朋友吃饭喝酒、打牌时,可曾想过时间的宝贵。

一个男人会让他心爱的女人等待吗?会用宝贵的时间来玩而都不曾想过用宝贵的时间来陪女友吗?

他一次一次可笑的借口我居然的傻傻的相信并且原谅,兄弟和女友似乎永远是无法比较的,今天借口是朋友心情不好需要人陪伴,明天是某某找我有事,或者兄弟出事啦,我和朋友有大事谈,某某回来了我得去接他,他的朋友很多,那么,你把女友排到哪里?

我最讨厌你说忙,那么多宝贵的时间你都奉献给了网吧,台球厅,兄弟朋友,唯独把少得可怜的时间分给女友,你会说最近很忙,过阵子一定好好陪你,补偿你,而等待永远是无限期,你的事情永远无限,嘴上说的太多,而实际行动太少啦!我已经受够啦!

既然你的时间宝贵,就别期望让我用宝贵的时间等待你。如果你爱我,就不会永远都是让我等待,既然不懂得珍惜就别在失去后后悔。

我不需要这种卑微并且失去自我的爱情。我警告你,不爱我就别浪费我宝贵的青春,我的青春你买不起,有的是单身男子翘首期盼着美女的单身。

我的爱情我说了算,谁也别想当我的老大!

推荐第10篇: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朵,名叫琼花。(多媒体展示琼花图片)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农民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统一

1.回顾北魏统一之后到隋统一的历史(北魏统一北方之时,南方的东晋政权被权臣所取代,建立了另一个国家,史称宋,这一年是公元420年,之后,宋又被权臣所取代,改国号为齐,齐又被梁取代,梁又被陈取代,宋齐梁陈,这就是南方的四朝。而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不久因为两个儿子争夺王位,把国家分裂为一东一西,就是东魏、西魏。东魏西魏不久也接着被权臣所取代,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尽管北齐有战神兰陵王的存在,奈何北齐后主高玮昏庸无度,最终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但是北周之后不久也被外戚杨坚所取代,什么是外戚呢?外戚就是皇后那个家族的人。那么杨坚于公元581年夺取政权建立了隋朝,他就是隋文帝。这就是隋朝的建立。

2.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本人励精图治,重视对官员的管理,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尤其要说的是隋文帝十分崇尚节俭,隋文帝及皇后的内衬是带补丁的,并且,隋文帝只有独孤皇后一位夫人。因此在隋朝初年,整个社会节俭之风盛行。通过课本上的含嘉仓一图,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隋朝初年国家财富的积累。

3.统一的条件:而当时的南方是陈朝,李商隐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描绘陈后主的亡国之音。后来,隋文帝的儿子杨广南下,一举消灭了南方最后一个政权,陈,这一年是公元589年,至此,隋文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所讲,思考并讨论隋朝统一的条件。结合同学们的讨论,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朝的灭亡

隋朝在完成统一之后,隋朝的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维护南北的统一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隋炀帝时期兴办的一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就是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南北交通 1.在黑板上画出运河的简图,进行详细的讲解

2.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并进行提问(运河共分为哪几段?沟通了哪些水系?连着哪些城市?),复习巩固。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隋炀帝用了5年的时间,调集了几百万农民修成了绵延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呢,隋朝还采取了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来巩固统治。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子目的学习——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请同学们阅读多媒体显示的史料,并对显示问题进行思考,之后老师进行提问。(如果学生不能较好的理解史料,教师可带着学生一起分析。)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做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提出问题,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3.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回归本课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1)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制度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导学目标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初年积累了如此多的财富,又通过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来巩固政权,为何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页左上方皮日休的这首诗。

2.在多媒体上展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中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对大运河究竟是褒还是贬?或是有褒有贬?通过大运河被隋炀帝用于何处来分析大运河开通的意义,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这首诗的第一句虽然说隋亡于大运河,但之后有说明了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课本上提到了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从何处体现呢?本身修这个运河修往东北方向的琢珺,是为了运输粮草,三征高丽,三次进攻朝鲜,最终三次失败而还。那为什么向东南修呢?因为他要攫取东南的财富以供他来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再有就是三巡扬州,至此隋朝初年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除此之外,隋朝因为过重的兵役和徭役,民不聊生,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第四页中间的“相关史事”这一板块,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脚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长白山起义、瓦岗军起义。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四、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本课还学习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重要的是演化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 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五、作业

那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老师到这儿就讲完了,在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结合皮日休这首诗的后两句和课本第5页的“知识拓展”部分思考一下,如何评价隋炀帝?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写下你对隋炀帝这个人物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字数不限。

第11篇: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兴起

有人认为,综合比较,明朝与清朝的确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然窃以为,对于历史的选择来说,五十步当然比一百步要好。明朝12代17个皇帝共276年,清朝9代10个皇帝共268年(自顺治入关计起),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康熙61年、乾隆60年,两朝皆为最强盛时期,明朝最长世宗45年、神宗48年,两朝却是最黑暗的时期。事实上,清朝的政治稳定性也比明朝要好,政策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动,只出了一个文字狱。

明朝末年,由于外侮严重,明朝政府用兵频繁,为了筹措资金,不惜加紧盘剥农民,加上贪官污吏的压榨,农民*风起云涌,但这些*都是没有革命目的的。那个自称闯王的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流寇,闯王名符其实,东奔西闯,没有任何一块根据地,没有任何正面目的,唯一的目标就是抢掠与做皇帝,只是在李岩加入后,劝李自成不要妄杀,将掠得财物散给饥民以笼络百姓,百姓当时称\"李公子活我\"就是这样来的,李岩编出的童谣\"迎闯王,不纳粮\"最能说明李自成聚众百万的凝聚力在哪里。为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流寇,明朝政府更加剧了压榨的力度,如此恶性循环,明王朝最终在清朝的外力作用下土崩瓦解。这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内部,已经在天灾人祸下奄奄一息了,上层既无开明的统治集团,下层也是乌合的流寇势力,不存在可以统治中国的政治力量,清朝的进入其实只是顺应天意而已。

下面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这场争斗。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建国后金国,改元天命。此时,山东大饥,母食死儿,夫食死妻,至四月,又发生蝗灾;五月,黄河决徐州,六月决开封;七月,应天、江西、广东水灾,河南旱灾兼蝗灾,陕西旱灾。【不要忽视这些天灾,这是消耗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万历四十六年(金天命三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攻明。沈阳人范文程(范仲淹后代)主动求见,首功就是一封书信吓降抚顺守将李永芳,使抚顺百姓免于屠戮,从此诸贝勒对之格外敬礼,人称范先生。闰四月,明命杨镐经略辽东。杨镐何许人也?原来乃前任佥都御史,曾充朝鲜经略,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倭寇犯朝鲜,杨镐奉朝命往援,打了一个败仗,诡词报捷,后来调抚辽东,又是乱杀边民,被御史奏参革去官职,此时复起任边防。【一个鲜明的对比!】七月,金陷清河堡,明朝辽东屏障尽失。

次年二月,援辽之师大集,杨镐分兵四道,一道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统带从浑河出抚顺关,一道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统带从清河出鸦鹘关,一道由开原总兵马林统带从开原出三岔口,一道由辽阳总兵刘铤统带从辽阳出宽甸口。四路兵马合计二十多万,对外宣称四十七万,约定于满洲国东边二道关会齐,进攻赫图阿拉。谁知,在萨尔浒一战中,杜松中箭身亡,三岔口马林只身逃亡,李如柏在虎栏关被二十名满洲军鸣螺吓死一千多人急急退军,刘铤在阿布达里纲与努尔哈赤大战半天,却被满洲军利用从杜松军得到的盔甲旗帜诱骗而被斩。【明朝把二十万军队托付给一个庸才杨镐,损失惨重,此战实乃明亡清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结果,杨镐在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死于狱中。六月,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

熊廷弼闻开原失守,叹道:\"盈廷大臣,不知边事,一味主战,以致如此。\"明神宗赐熊廷弼尚方宝剑,令便宜行事。结果,熊廷弼振奋士气,聚兵十八万,分守要地,令努尔哈赤无法可想。

熊廷弼守辽三年,人民安居乐业,偏偏明神宗、光宗相继身亡,继位的熹宗用了一个太监魏忠贤,向熊廷弼索取贿金不成,遂纠集朝臣,诬劾熊廷弼,结果

1 熊廷弼申请辞职,换了袁应泰取代他的位置。

这个袁应泰是进士出身,曾升任巡抚,为人颇是精敏,但不是用兵能手。他到了辽东,见熊廷弼待下甚严,他就反其道而行之,格外放宽,把旧制度更改了好几条。刚好蒙古大饥,部民多入塞乞食,袁应泰则抚慰饥民,令在部下当兵,居住辽沈二城。【妇人之仁。】结果在明天启元年(金天命六年)三月,由于蒙古人作内应,沈阳失守,总兵身亡,辽阳亦破,袁应泰自杀身亡。辽东附近五十寨,河东大小七十余城,皆望风投降。

这样,明朝这才又想起那个熊廷弼,仍然重新起用,仍赐尚方宝剑。但是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意见不合,王化贞号称可以六万精兵一举回复辽沈,朝廷商议弃熊用王。明天启二年正月王化贞大败于西平堡,熊廷弼与王化贞把关外物资付之一炬,护难民十万人进山海关。金兵占领广宁、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地。败报传来,给事中侯震旸、少卿冯从吾、董应举等,奏请并逮熊廷弼与王化贞以伸国法。明熹宗即日降旨,将王化贞、熊廷弼拿交刑部下狱。

由御史左光斗推荐,明熹宗任命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孙建议筑宁远城。八月,令孙承宗督师蓟辽,例行赐尚方宝剑一口,御驾送行。孙承宗到宁远后,更定军制,申明职守,以马世龙为总兵官,令游击祖大寿守觉华岛,副将赵率教守前屯,在宁远附近,筑堡修城,练兵十一万,造铠仗数百万,开屯田五十顷,兵精粮足,壁垒森严。孙承宗在辽坐镇四年,关内外固若苞桑,不失一草一木。

明天启五年三月,金迁都沈阳(盛京)。六月,魏忠贤大兴党狱,逮捕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诬陷他们收受杨镐、熊廷弼贿赂,不久六人死于狱中。八月,杀熊廷弼,并传首九边,【熊廷弼死得冤枉,自毁长城。】那个曾判死刑的王化贞,却反被赦免出狱。

却说这魏忠贤,起初图谋联络孙承宗,以便加强权势,曾经向孙承宗赠送无数的物品,不料这孙承宗不识抬举,不单把物品全数退回,反而上奏朝廷弹劾魏忠贤。话说这年明熹宗生日,孙承宗想借祝贺为名,入朝当面弹劾魏忠贤。寿诞前一日,到通州,忽然从兵部发来飞骑三道,阻止孙承宗入朝,孙承宗知道麻烦大了,急急回关,不料这时朝中的宦官们,已在弹劾孙承宗擅离职守,要依法严惩。【这就是议会政治的好处!】孙承宗悲愤莫名,上书请辞,明熹宗当然准奏。十月,改任高第为辽东经略。这个高第到了山海关,第一件事就是把关外的防守设备,全部拆除。【给努尔哈赤提供机会来了。】

明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亲自进攻宁远,不料遇到袁崇焕,一支大炮把满洲兵轰得焦头烂额,损失数千兵士。高第由于坐视不救被免职,王之臣代任辽东经略。任命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后任辽东巡抚。三月,明朝在各边镇设监军太监。【名为权力制衡,实则索贿。】

六月,北京、宣大、山东、河南地震,广武黄河决堤,闰六月,北京大水,江北、山东旱灾兼蝗灾。

八月,努尔哈赤逝世(金天命十一年),传位于皇太子皇太极。由于满洲的习俗立储是不分嫡庶长幼的,因此皇太极虽然是第八个儿子但却是太子。【后来康熙末年雍正争夺太子的故事也由此而来。】金改元天聪。袁崇焕为了争取时间恢复孙承宗原来设立的防守设施,就派遣李喇嘛等吊贺金国,议和休战。

次年,皇太极借口当初杨镐攻打金兵的四道兵中,有朝鲜兵二万名,而且这次皇位交接,朝鲜也没有到场祝贺,于是派兵攻打朝鲜,在朝奸的引导下,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国王李倧一边逃亡江华岛,一边遣使议和。皇太极果然是雄才大

2 略,要攻明朝,先灭朝鲜,这样明朝就失去了左臂,袁崇焕从此左右应付,疲于奔命,虽然袁崇焕了得,但也只是稍为阻援一下明朝灭亡的时间而已,后来还有一件更要命的事情发生。

却说辽东经略王之臣,由于与袁崇焕不睦,明朝乃召还王之臣,撤消经略这一职位,命袁崇焕便宜行事。袁崇焕于是准备屯田,修复被高第抛弃的要塞。

明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自进攻锦州,赵率教施用缓兵计,袁崇焕派出祖大寿四千人背后夹击,皇太极不能得手,转攻宁远,又被袁崇焕伏兵所破,金兵损失惨重。经过此役,皇太极发誓要除掉袁蛮子。这边袁崇焕遣使告捷,满望论功行赏,那边朝廷已经下旨,指责袁崇焕不救锦州,有罪无功。这却是为什么呢?原来又是熊廷弼、孙承宗的覆辙,袁崇焕部队有个太监监军纪用,是魏忠贤设立的索贿使者,这个袁崇焕一心一意的防备满洲入侵,既有朝廷发的军饷,又有屯田的收入,却没想到要分些出来孝敬阉宦,你想魏忠贤会如何对待袁崇焕?结果袁崇焕被气得目瞪口呆,申请辞职,朝廷允准,王之臣又回来了。那边皇太极额手称庆。【既有前车之鉴,为国家利益着想,当行贿保位,袁崇焕的书呆子脾气发作了。】

八月,明熹宗终于死了,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即思宗,改元崇祯。魏忠贤倒台。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重新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召见袁崇焕,问其治辽方略,袁崇焕说如果让我便宜行事,则五年时间就可以收复整个辽东。当时给事中许誉卿,已说他言过其实。袁崇焕又奏称五年以内,户部发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遣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能济事,但恐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的人,即不明掣臣肘,亦能暗乱臣谋云云。【袁崇焕说的虽然是实话,但没有采用委婉的说法,有点要挟的性质,难道我泱泱大国只你一人不成?这样就隐藏了后来思宗的杀人念头。】袁崇焕到了关上,又奏称恢复之计,应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骄,在实不在虚,愿至尊任而勿贰,信而勿疑,毋偏听左右,毋堕敌反间等语。明思宗回复叫其放心。袁崇焕遂将关内外紧要地方,修城增堡,置戍屯田,不到一年工夫,已有成效,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

就在这年十一月,陕西由于连年饥荒,官吏苛虐,先后有白水王

二、府谷王嘉胤、宜川王左挂、安寨高迎祥、汉南王大梁等饥民起事。

明崇祯二年(金天聪三年)六月,袁崇焕杀毛文龙。原来这个毛文龙乃东江总兵,一向盘踞东江,素性倔强,历年与金兵交战多次,虽然是互有胜负,但他每次都向上报称获胜,在朝廷眼中是一个常胜将军,此人有点狂妄。袁崇焕恐怕他跋扈难制,借阅兵为名,引诱毛文龙前往迎接。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语多傲慢。袁崇焕便赚毛文龙登出阅兵,帐下伏了军士,把他拿住,数他十二大罪,请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毛文龙人死不能复生,明思宗虽然不满,但当用人之际,而且说过便宜行事的话,也无可奈何。【毛文龙无该死之罪,袁崇焕滥用权力擅杀毛文龙,又在思宗心中埋下了杀根。】

但是,这次事件却引起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毛文龙有两个义子,叫作孔有德与耿仲明,对袁崇焕心中不服,一气之下,决心投降金国。【熊、孙的遭遇,尚可说是上层腐败,但袁之滥权,处事不当,却是下层失去公允,从此开了明将投降的先例。明朝气数已尽。】当时皇太极问二人如何可以破山海关,二人皆说有袁崇焕在,山海关难破。耿仲明献计绕道西北,从龙井关攻入。龙井关是明朝东北的长城口,从山海关去经过蒙古,就可沿城入关,此关若入,便可向洪山、大

3 安二口,分路进捣,直入遵化,遵化一下,明京便摇动。【张松献地图也不过如此。】皇太极接受弟弟多尔衮的计策,命令孔、耿二人返回登州继续潜伏,由降顺的蒙古喀尔沁部族人带路直捣龙井关。【即使孔、耿不献此计,袁崇焕也已被满洲兵拖住在辽东,朝鲜已失,毛文龙已死,袁崇焕独力难支。】

十月,皇太极分兵三路攻陷遵化,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孤军来援,却不得入城,力战后自刎身亡。此后,蓟州、三河、顺义、通州等地相继陷落。十一月,金兵直抵北京城下。【从此金兵有了两条进入中原的道路,左右开弓,明朝防不胜防,疲于奔命,袁崇焕已回天无力矣。】袁崇焕与满桂入援北京。金将恩格德尔与豪格偷袭袁崇焕营寨失败,皇太极召集群臣,商议办法,众人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急攻,有的主张缓攻,甚至有主张退兵的。皇太极只是摇头。

最后,还是那个足智多谋的范先生范文程,献出了反间计。【有关故事就不详述了,小说中多的是。】十二月,思宗召见袁崇焕,指责他种种专擅,命锦衣卫立即逮捕入狱。袁崇焕部下祖大寿、何可纲,闻主帅无故下狱,率兵返回山海关。【孔有德、耿仲明为了毛文龙而投降降满洲,祖大寿、何可纲为袁崇焕而离开危急中的北京,表现虽然不同,性质则是一样的。】满桂出城大战,却被皇太极命侍卫假扮明军,满桂被杀于乱军之中。【又失一员大将。】

在北京唾手可下之际,皇太极又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竟然下令撤军。为什么呢?原来,皇太极恐怕师老日久,有前无继,转犯兵家之忌,即使乘胜攻城,应手而下,也是万不能守,一旦援军四集,反致进退两难,所以决意离京,把畿辅打扰一番,扰得他民穷财尽,激起内乱,方好乘隙而入,唾手夺那明室江山。【皇太极没有达到的目的,李自成、张献忠帮他达成了。】

明崇祯三年正月,金兵攻陷迁安、遵化、滦州、永平等地之后,令蒙古喀尔沁部上奏思宗,与明朝修好。六月,张献忠响应王嘉胤起事,明朝命洪承畴巡抚延绥,专门负责镇压流寇。八月,袁崇焕被杀。十二月,明朝又加重田赋,农民的负担更重了。

明崇祯四年(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正月,金国在范文程监制下,第一次造出了红衣大炮,金兵以前在袁崇焕手中颇吃了这种武器的亏,现在再也不怕了。六月,王嘉胤败死于阳城,高迎祥、张献忠等三十六家会于山西,米脂李自成出现。

却说明朝杀了袁崇焕之后,又重新起用孙承宗,代袁崇焕镇守山海关。孙承宗建议先筑大凌河城,循序渐进,但辽东巡抚邱禾嘉却与孙承宗意见不合,他要同时筑石屯城,工程进度因此被拖慢,到了八月,恰恰在两座城都未完工的情况下,皇太极大军已经杀到。

皇太极包围大凌河后,分兵击败来自山海关的援兵,邱禾嘉躲在锦州城再也不肯派兵救援大凌河了。这边大凌河的守将就是袁崇焕的旧部祖大寿与何可纲,两人坚守到十月,粮尽,牛马吃完后,直至人自相食。祖大寿、何可纲两人本来对明朝心怀怨恨,至此,祖大寿投降金国,何可纲不肯投降被杀。邱禾嘉、孙承宗两人,同时被朝廷言官弹劾,一个调任南京,一个回乡休假。祖大寿向皇太极申请返回锦州作内应,却加固城防,骗皇太极说时机未到,金兵班师而去。

闰十一月,孔有德、耿仲明大闹登州,搅扰一年,皇太极认为朝鲜已经臣服,登莱无用,乃令两人返回满洲。两人献计说旅顺(为辽东要塞)空虚,皇太极乃发兵千人,由两人带领偷袭旅顺,结果杀死明总兵黄龙,召降副将尚可喜(金天聪七年十月)。孔有德被封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尚可喜为总兵。这三人,后来成为满洲的开国功臣。【造成今日的后果未必与袁崇焕无关。】

4 金天聪六年四月,皇太极亲攻蒙古察哈尔。至此,长城以北,皆为满洲拥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相继倒下,明朝对满洲已再没有防守能力,即使没有流寇的帮助,明朝的命运也已经确定了。

初时皇太极对孔、耿二人的并没有完全信任,对祖大寿也是如此,是明朝把他们推向了敌方。皇太极始终按照自己的意图逐步实施入侵的战略,先攻朝鲜,后并察哈尔,才是重大的战略步骤,袁崇焕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金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祭告天地,受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政治制度按汉人的制度设立,拜范文程为大学士,封宰相。【与元朝相比,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汉人也可以当官,这样,汉人觉得有奔头,反对的力量就弱了,特别是知识分子。】

清帝皇太极建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明朝,实攻朝鲜,于崇德二年正月,彻底征服朝鲜,朝鲜王称臣上书请降,年贡一次。【以前只是议和,为平级关系,现在是臣下关系。】从此,清朝再无东顾之忧,可以专心致志的对付明朝了。

清崇德三年八月,清分兵两路入侵明朝,皇太极自己亲攻山海关,牵制明朝主力。十月,清兵会于通州,十一月,破高阳,在家休养的孙承宗服毒自杀,子孙战死者十七人。清兵从德州渡河,南下山东。明兵部尚书杨嗣昌,急调山东巡抚颜继祖往德州阻截,调山西总督卢象升入京保卫首都。谁知颜继祖到了德州,却被清兵从临清州入了空城济南,颜继祖匆匆赶回济南,清兵却又渡河北上了。杨嗣昌提议讲和,明思宗也有此意,但不想公开出面,于是暗令太监高起潜主持和议。不料卢象升奉命入京,坚决主战,妥协的结果是各自分开兵权,不相节制。宣大、山西兵士归卢象升,山海关、宁远的兵士归高起潜。卢象升带着这不满二万人的军队,前往涿州,不料杨嗣昌在背后扣住军饷,军中绝食,卢象升誓死出战,奋战一天一夜阵亡。卢象昇与流寇大小数十战,无一不胜,且三赐尚方剑,未曾戮一偏裨,爱才恤下,与士卒同甘苦,此次带丧出战,力竭捐躯,部下亲兵,都随了主帅殉难。杨嗣昌反说卢象升轻战亡身,死不足惜,后来高起潜星夜遁回,朝廷群臣才知高起潜拥兵不救,交章弹劾,高起潜当了替罪羊,杨嗣昌安然无恙。【明思宗既杀魏忠贤,却仍然重用宦官,屡次害事,不亡何待。】

当年,江北流寇于英山、六合连败于史可法,而陕西、河南、湖光的流寇,也是或败或降,声势大衰。因此,明朝把负责镇压流寇的洪承畴,调为蓟辽总督。

在屡次得胜的情况,皇太极又一次命令撤退,他说:\"欲夺中原,必须先夺山海关,欲夺山海关,必须先夺宁、锦诸城。否则我兵深入中原,那关内外的明兵,把我后路塞断,兵饷不继,进退失据,岂不是自讨苦吃么?\"于是在崇德四年九月,清兵进攻锦州,不料那个祖大寿,却多方抵御,屡却清兵,清朝损失大将岳托。崇德五年,皇太极亲征锦州,仍然不能得手。皇太极写信指责祖大寿欺骗他,祖大寿不理。皇太极于是想出一个釜底抽薪的计策,把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一空而回。

在明朝国内,李自成脱离张献忠,进入河南,饥民纷纷归附,声势又振,李自成又得到牛金星作军师,如虎添翼。【流寇开始威胁明朝政府了。】明朝又增天下关税。

清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皇太极又发兵攻锦州,祖大寿急向蓟辽总督洪承畴求援。蓟辽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带了王朴、唐通、曹变蛟、吴三桂、白广恩、马科、王廷臣、杨国柱八个总兵,统兵十三万,马四万匹,由蓟州东指,直到宁远,所带粮草,足支一年。在锦州城南的松山、杏山之

5 间对恃。由于洪承畴的粮草充足,范文程献计偷袭明军于塔山的粮营。洪承畴失去粮草,被迫急战,不料堕入皇太极计中,被围松山城。范文程与李永芳联合用计,破城生擒洪承畴。崇德七年三月,锦州攻破,祖大寿投降,杏山、塔山也攻克了。辽东屏障尽失。

这个洪承畴一向颇有威望,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对他很是敬重,故此皇太极决意招降洪承畴。【施用攻心政策比单靠武力征服要高明得多,清朝的胜利由此而来。】不料任凭范文程把口水都说干了,洪老头儿就是不肯投降,最后还是皇太极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出马,一番甜言蜜语,洪承畴拜倒美人脚下,自愿投降。

这边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由于洪承畴兵败,与思宗密商和议,思宗听从劝告,但却要顾全面子,吩咐陈新甲保守秘密,不可声张。不料议和使者回来,上呈报告的时候,陈新甲看完随手放在桌上,家僮误以为是塘报,发了抄,闹得通国皆知。朝上主战的人,一律弹劾陈新甲主和卖国,思宗在大庭广众之下,严词斥责陈新甲,陈新甲倔强不服,顶撞了几句,立即逮捕下狱,不数日正法授首。从此明清两国的和议,永远断绝了。【以当时的情形,和是上策,清与明谈判的主题是平等相交,岁币数额与疆界划分等事宜,也不算卖国,只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面子,就白白断送了明朝的江山,连苟且也不可得。】

九月,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竟然决黄河灌开封,溺死无数军民,无所获,西走。【黄河自然崩决乃天灾,此为人祸,毫无人性。】

自和议断绝后,皇太极乃令贝勒阿巴泰等率师攻明,毁长城,入蓟州,转至山东,攻破八十八座坚城,掠子女三十七万,牲畜金银珠宝各五十多万。居守山东的鲁王,系明廷宗室,仰药自尽。此外殉难的官民,不可胜计。当时山海关内外设两总督,昌平、保定又设两总督,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六处,设六巡抚,宁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州、保定设八总兵,在明廷的意思,总道是节节设防,可以无虞,谁知设官太多,事权不一,个个观望不前,一任清兵横行。阿巴泰从北趋南,从南回北,简直是来去自由,毫无顾忌。

明崇祯十六年从二月到七月,京师发生大瘟疫,死者无数。【这场瘟疫,实使李自成入北京如入无人之境。】

八月,皇太极驾崩。皇太子福临(六岁)继位,改元顺治,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三月,李自成至大同,在十多日间就进入北京,十九日,明思宗自缢死。

那边清朝范文程,给摄政王多尔衮上了一书:大学士范文程敬启摄政王殿下:迺者有明流寇,踞于西土,水陆诸寇,缳于南服,兵民煽乱于北陲,我师燮代其东鄙,四面受敌,君臣安能相保?良由我先皇帝忧勤肇造,诸王大臣祗承先帝成业,夹辅冲主,忠孝格于苍穹,上帝潜为启佑,此正欲我摄政王建功立业之会也。窃惟成丕业以垂休万禩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盖明之劲敌,惟在我国,而流寇复蹂躏中原,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为今日计,我当任贤抚众,使近悦远来。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经深入而返,彼地官民,必以为我无大志,纵来归附,未必抚恤,因怀携贰。是当严申纪律,秋毫勿犯,复宣谕以昔日守内地之由,及今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将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也。河北一定,可令各城官吏,移其妻子,避患于我军,因以为质;又拔其德誉素著者,置之班行。俾各朝夕献纳,以资辅翼。

6 王于众论择善酌行,则闻见可广,而政事有时措之宜矣。此行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于入边之后,山海关以西,择一坚城顿兵,以为门户,我师往来甚便,惟我摄政王察之!

这封书信,说的就是清朝入关的总纲,明朝的确是清朝与流寇角逐的中间体,而流寇对中国造成的破坏,已无以复加,与其让流寇统治中国,不如让清朝统治中国。李自成入北京后,把城中子女玉帛,抢掠一空,又将明朝大臣,个个绑缚起来,勒令献出金银;甚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金银已尽,一一杀讫,明朝臣民,莫不切齿痛恨。范文程说:\"若我国乘此出师,借着吊民伐罪的名目,布告中国,那时明朝臣民,必望风归附,驱流贼,定中原,正在此举。\" 四月,多尔衮率大兵直趋广宁。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先准备接受李自成的召降,但众所周知的原因,\"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不降李自成却降了清朝。

其实,除了陈圆圆的因素外,李自成本身也是无用之人,正因为吴三桂所在地事关重要,你才招降吴三桂,但仅以书信一封就以为吴三桂必定投降,难道你真是大顺国王不成?自己不亲自出马,却在北京城中奸淫掳掠,吴三桂投降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前途?后人说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甘心当汉奸,但用西方人的观点看,吴三桂用情至专,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当然中国传统的观念不这样看。但撇开陈圆圆的因素不计,吴三桂降清就没有其他的因素了吗?我看未必,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什么政治力量能与清朝政府相对抗。李自成屡败于洪承畴手下,洪承畴现在清朝,投靠李自成未必有安全的感觉,而且,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已经背叛了李岩的正确路线,李岩尚且不能保全自己,没有李岩,李自成有什么作为呢?中国在李自成统治之下,可能比明朝更暴虐!满族固然是外族,但与元朝不同,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等身为高官,种族歧视并不严重,剃发是可剃可不剃(后来才强制人人剃发),相反李自成曾杀罗汝才、谋杀张献忠,谁敢投靠他?所以我说,即使是五十步与一百步,清朝也是比明朝进步。其实,这点从李自成九宫山逃亡中人民对他的态度就可看出来了,相反,清兵在中原的长驱直入,人民的抵抗运动并不明显。只有知识分子们才发出\"反清复明\"的口号。

另外,吴三桂投降,其实对清兵入关的作用也不是那么大,吴三桂在洪承畴一役中已是清兵的手下败将,这次孤军据守山海关也是必败无疑,那么,他在山海关也只能起到暂时阻滞的作用。何况清兵也不是只有一条路线进入北京,明朝政府已崩溃,再没有有组织的抵抗力量,李自成等流寇,乃乌合之众,是万万不能抵挡清兵的。正如洪承畴说的:\"闯贼率众东出,都城必然空虚,若潜军从关外绕道,逾入居庸,袭破京师,待贼回援,我在关之军蹙其后,在京之军扼其前,任他李闯非常凶悍,也要一鼓成擒,这却是万全的计策。\" 再说史可法,诚如洪承畴预料的:\"明福王用了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入阁办事,恐怕就要灭亡呢。马士英向来贪鄙,阮大铖是魏阉的干儿,这等人执掌朝纲,还有何幸?\"史可法说福王有七不可立: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福王贪好女色,五月即位,八月即选淑女,民间骚然。当时说福王朝廷\"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犯多如羊,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史可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尽忠报国,比袁崇焕还不如。他的手下四总兵,全是马士英的心腹,根本指挥不动。

史可法守卫扬州七日,清兵遇到入关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因此在攻破扬州后,多铎下令屠杀十日。嘉定也是如此。这就是清朝入关后所遇到的两场较大的抵抗了。

第12篇:被瘟疫灭亡的明朝论文

明万历年间,政府的赋役越来越重。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最后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辽州(治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治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患者表现为肿项,传染性极强。

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户绝。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北京。

北京周围地区,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当地人仍然能够回忆:“万历十年四月,京师疫。通州、东安亦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头瘟症死者枕藉,苦传染,虽至亲不敢问吊。”“大头瘟症”就是颈项肿大。在疫区,死亡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如真定府(治今正定)新乐县,“万历十年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武强、栾城二县的记载相同。另外,来自各地方志的资料表明,鼠疫还传播到了山东及河南北部等地区。

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华北鼠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流行。这次爆发地点仍是山西。一条来自山西兴县的报告说: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特点的描述。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顺治十八年《潞安府志》卷15《纪事》记载这次疫情,“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同样,河北地区也深受鼠疫流行之害。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治今邢台)、河间府(治今河间)和大名府(治今大名)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的传染病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崇祯十四年七月,鼠疫再一次传入了北京城。

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当时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档案就提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死人太多,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怎么能抵挡李自成精锐之师的进攻。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

崇祯十六年,天津爆发肺鼠疫流行,上引同一份清代档案说:“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一片悲惨凄惶。奇怪的是,李自成的军队转战南北,文献中不见这些人死于瘟疫的记载。

河南北部也是崇祯年间的鼠疫流行区,在汝州郏县、开封府的阳武、荥阳、通许、商水以及河南府、彰德府、归德府等地都有鼠疫流行的记载。如在阳武县,“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在荥阳县,“春大疫,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人口死亡也是相当惊人的。

据估计,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所以,这一时期华北人口的死亡数应当更多。清兵顺利入主中原。乃是天意。

顺治元年(1644年),即清兵入关的次年,华北日趋风调雨顺,大范围的鼠疫流行也已熄灭。社会开始复苏,直到1661年迎来了康乾盛世。明亡清起,天意也。

第13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件事说出来 只是心中的愤慨

久久不能退去

多少个披星戴月的夜晚

多少次汗流浃背的付出

换来的却是令人心碎的答案

这是时代的进步

还是事态的炎凉

我不知道

但我很想知道

我爱电影

我也很爱放电影

很幸运我做了农场的兼职放映员

放了一场

又放了一场

又放了一场

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场长问我要放映补助了 交上来大大的良民 不交

就是贪污

贪污

贪污

我晕倒了

我崩溃了

理所应当的回报竟成了贪污 我不知道什么是贪污 但我很想知道

记得有一次电影放完了 电影设备没地方放了 已经十一点多了着急啊 这家灯灭了

那家灯也是灭的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灯亮着的 但是远啊

找不到人帮忙 只好一个人扛了 扛架子

扛音响

眼镜湿了

衣服后被也湿了

想想能将电影带给群众 能将快乐带给群众 值

说出来

心里畅快多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14篇:45课:夏商周的灭亡;灿烂的青铜文明

4课:夏商周的兴旺 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禹传位给伯夷额B、舜传位给禹C、禹传子,家天下D、启打败蚩尤

2、神话故事《封神榜》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形象,那么这部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大禹治水 D、皇帝大战蚩尤

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实质是()A、奴隶制土地制度B、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D、巩固奴隶制国家

4、“恒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家郭沫若同志当年写下的诗句,该句中的“安阳”附近歌曲曾经是哪个朝代的都城()A、夏朝 B、商朝 C、西周D、东周

5、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你认为这个“中华世纪鼎”的“鼎”的含义是()A、王权的象征B、祭祀用品

C、团结协作精神D、称霸世界的愿望

6、“三星堆”青铜人立像出土的地点是()A、陕西西安B、成都平原C、河南洛阳 D、湖南长沙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夏朝已经齐备 B、西周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C、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二、材料解析题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礼记》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的?(1分)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1分)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1分)

4、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发展阶段?这种社会制度包括了什么朝代?(4分)

(2)材料:“虎穴之时,以铜为兵”

1、我国青铜器出现在什么时间?(1分)

2、请分别列举出两件青铜器的名称。(2分)

3、与商周同时,在我国西南成都平原出现了中外著名的青铜器文化是什么?请说出在这里发现的三个青铜器的代表。(4分)

第15篇:李自成快速灭亡是因为他不好色

金正恩执掌朝鲜刚半年,就有了诸多令人望尘莫及的头衔:朝鲜劳动党第一总书记、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无可匹敌的杰出司令官、伟大的继承人、神枪手、优秀的卡车驾驶员、懂七国语言的卓越演讲家„„不过与他的爷爷、父亲相比,这些头衔简直不算什么。

平壤官方的朝鲜中央广播电台在2011年11月的一篇报道显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父子有1200多个头衔,其中包括:伟大领袖、天赐大将军、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家、我们星球的卫士、世界所有杰出将军中最杰出的元帅、众神之神、21世纪的北极星、弹无虚发的大浦洞神枪手、世界伟大歌剧的缔造者、彻底的高尔夫球高手、拥有百科全书一样丰富知识的哲学巨人、一位文学、艺术和建筑大师、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人类智慧的化身„„

作家、记者叶永烈在他的著作《真实的朝鲜》中说,金日成父子很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正因为这样,“太阳”类头衔最受金氏父子青睐,例如:人类的太阳、永远的太阳、希望的太阳等等。细细数来,金日成父子1200个头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政治封号:仁德撼天下的绝世伟人、非凡的军事家、伟大的人类元老、人民热爱及信赖的胸膛„„

二、军事封号:神妙的战略战术家、完美无缺的军事家、百战百胜的作战家、将军中的将军、无敌不胜的象征„„

三、金正日的特殊封号还有:专家也叹服的电脑天才、文学艺术及建筑大师、人类音乐的天才、世界大文豪„„

朝鲜民众甚至把金正日尊为“当今的神”。据说,他写了数百本“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书。亚马逊网站上出售的金正日的书有三本:《论摄影艺术》《金正日论歌剧艺术》和《我们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不会消亡》

主题:李自成快速灭亡是因为他不好色

李自成快速灭亡是因为他不好色

三百年来,李自成的突然灭亡引起了无数人的兴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猜想和传说。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寇的入侵,国家危亡,中国再次陷入了与明末类似的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造反的局面,于是明末历史同时引起了国共两个阵营的兴趣,蒋介石集团关注的是如何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明朝的灭亡给蒋介石最大的启发就是“攘外必先内”,这句说出自明朝末年的杨嗣昌。而毛泽东集团关注的是李自成,注意吸取李自成快速灭亡的教训。1949年毛泽东毛泽东进北京之前,提醒自己不做李自成,由此可见,毛泽东时时都在拿李自成与自己对比。1944年郭沫若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又过了一甲子之后,2004年,刘亚洲将军对李自成依然兴趣不减,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总结李自成的成功与失败,写出了《甲申再祭》,由此可见,李自成深深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几十年。他们总结出了许多李自成失败的教训,但在我看来都流于平常。在我看来,李自成快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不好色,生育能力太差,甚至没有生育能力。

李自成不好色是有名的,长期只有一个老婆—高桂英。这在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草莽英雄中是绝无仅有的,李自成文化并不高,行为做事没有什么道德约束,而且那时小地主发了财首先都要讨个小老婆,李自成这样的草莽英雄为何长期一夫一妻?一定是身体有问题。史书记载李自成只有一个女儿,名字俗不可耐,叫李翠微。没有儿子。李自成夫妻一定有一方生育能力有问题,而且几乎肯定问题出在李自成。因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一个皇帝没有儿子又不纳妾,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据史书记载,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只爱钱财,不爱女人。紫禁城里的金银财宝都归他,女人全都上赏给了有功的将士。也有史料说李自成住进紫禁城后也留几个宫女在身边照料自己的生活,但李自成很可能没有对她们行周公之礼。而且后来北京一旦出现危急,自成便给了她们几个钱,让她们就地潜伏,自谋生路,就此恩断义绝,仅带着人老珠黄的结发妻子高桂英撤回西安。而在李自成失败后,他的很多部将带着从紫禁城得来的宫女老婆来到江西修水隐居,于是出现了这才造成了‘江西美女数九江,九江美女在修水,修水美女藏白岭’,‘九江美女多,白岭更是美女的窝’。

至于著名作家丁玲根据传说,声称自己是李自成的后代,我不相信。传说称,李自成退至湘西时,把一个二岁的儿子送人了,蒋家捡到了这个男孩,并且得到了一笔金银财宝,从此成了富甲一方的财主,而丁玲就是这个男孩的后代。反正我不信,我更相信李自成生育能力有问题。

李自成之死那叫一个窝囊。关于李自成之死传说很多。但是最新发现的李过日记(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是他指定的唯一继承人)记载,一日,自成带着少数随从到九宫山上的庙里上香。到了庙前,随从留在庙外,自成一人进去烧香。上香后,自成就倒在地上睡着了。这时一个在庙里干活的村民从后门进到庙中,看到一个大汉蓬头垢面倒在地上,以wei是小偷,就用农具打死了。

那么,李自成不好色,生育能力差与他的失败有关系吗?关系太大了。生育能力差,从身体上就不具备当皇帝的条件,你看看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君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那个不好色,那个不是女人无数,子嗣数不清,那个不是超级播种机?成吉思汗更是被美国人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播种机,因为他横扫欧亚大陆,到处留情,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子嗣。据美国人估算,目前世界各地成吉思汗的后代数量已达4000多万,各地各种肤色的人种都有成吉思汗的后代。

那些不好色的人当了皇帝是要亡国的。如果一个皇朝二三代皇帝没有子嗣,就要亡国的,比如西汉,南宋,清朝,都是如此。那个倒霉孩子崇祯皇帝,他亡国就是因为不好色,不配当皇帝,所以才亡国,李自成推翻了不好色崇祯,可自己也不好色,所以皇帝也当成,所以好色无度的多尔衮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可是多尔衮为何自己不当皇帝》说法很多,但都不对,正确的说法是因为多尔衮虽然好色无度,可是却没有生育能力,虽然女人无数,可是却没能留下一儿半女。多尔衮很清楚,像他这样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当了皇帝,对大清的长治久安很不利,很可能一代而亡,所以才把皇位让给了侄子福林,也就是顺治皇帝。这顺治虽然生性懦弱,没有皇帝的才能,可却有皇帝的生育能力,它的寿命不长,可子嗣却不少。到了康熙,他更是超级播种机,多尔多女,有几十个之多,所以清朝繁荣起来,成就了康乾盛世。

再看看蒋公,其年轻的时候可是好色无度,所以事业很顺利,30多岁就成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了大半个中国。可是自从与宋美龄结婚后,皈依基督教,崇尚程朱理学,从此克制自己,远离女色,甚至不用女秘书,从此他的事业也就走了下坡了,甚至亡国。

周公为何不当一把手?伟人的事业为什么这么顺?都可用是否好色解释

第16篇:小故事有一种逞强叫灭亡

小故事----有一种逞强叫灭亡

在水中,河马和鳄鱼几乎是势均力敌的对手,这两个水中霸王往往共同占据着某一条河流,然后各自捕获着自己的食物,谁都不敢轻易对谁发起进攻。但如果是一头离开了父母保护,落了单的小河马,就非常容易受到来自鳄鱼的攻击。

在印度洋畔沿非洲东海岸线的地区,有一条姆帕塔河,在这条河里,无数的鳄鱼、河马游弋其间,时刻伴随着危机重重的诡秘猎杀。

刚出生不久的小河马“球球”正在姆帕塔河水中嬉戏玩耍,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家伙对水中的一切生物都充满了好奇,都想去一探究竟,可妈妈不允许它去探究,因为看似平静的水域其实处处隐藏着杀机。“球球”为此感到很不开心。

终于,“球球”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它趁妈妈转身帮它去捕食的空档,一个潜泳,游到了几米之外的另一块水域中去了,因为在那里,有一条比它还瘦小,细细长长的“怪物”——小鳄鱼。虽然妈妈曾不止一次跟“球球”说过,要远离这些浑身都是疙瘩,通体都被硬皮裹着的家伙。它真的那么凶,那么可怕吗?“球球”想亲自去挑战它一下。

刚开始,想到妈妈的告诫,“球球”似乎对小鳄鱼还是有一丝害怕和戒备,可很快,“球球”就发现,眼前的这条小鳄鱼很蠢,很傻,很木讷,根本不像妈妈所形容的那么可怕,“球球”朝它身上喷水,对它展开挑衅,对方都不敢应战,害怕得全身颤抖,然后节节败退。这让“球球”兴奋不已,心想,一定是它看到我的体型比它大很多,害怕了。更让“球球”高兴的是,小鳄鱼身边不远处的鳄鱼妈妈也显示出对它的敬畏,不仅不过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也跟着撤退避让自己。“球球”开始变得更大胆了,看我多强!它继续紧逼,朝小鳄鱼“逃跑”的水域猛追过去,越追越远。

“球球”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追赶的那条小鳄鱼的身上,丝毫没有留意那条鳄鱼妈妈已经不声不响地尾随在它的身后。水越来越深,“球球”离自己先前活动的水域和妈妈也越来越远,终于它追到了鳄鱼妈妈认为可以发动进攻的最佳地点了。

“扑”的一声响,鳄鱼妈妈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后面猛地咬住了“球球”的脖子,“球球”本能地使出全身的力气,想拼命挣扎,可一切都是徒劳,它根本挣脱不了,血开始汩汩地朝外流,很快就染红了整片水域,“球球”没来得及向妈妈发出呼救,就已经断了气。

更让人伤心的是,直到咽气的那一刻,“球球”也不会明白,其实,它是被鳄鱼精心“设计”死的。这本就是一个鳄鱼家族导演和设计的一场杀戮陷阱,已经实施了好长时间,屡试不爽。而落入这个陷阱中的小河马们,无一不和“球球”一样,被鳄鱼虚假的“示弱”刺激得忘乎所以,从而自以为是地昂首向前,一步步地越陷越深。殊不知,在充满野性和敌意的大自然中,任何无知的逞强和自以为是都是致命的弱点。

第17篇:苏联灭亡155周年,中国彻底统一全世界

苏联灭亡155周年,中国彻底统一全世界

苏联:生于一战,兴于二战,亡于冷战

1917年3月15日午夜,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

1917年11月7日晚上9点40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尔芙乐尔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士兵和赤卫队员冲进了冬宫,逮捕了正在开会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官员们。革命取得了胜利,所有的原政权的标识都被迅速拆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

1917年11月8日晚,列宁颁布了和平法令。1914年到1917年的战争让俄国损失惨重,所以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是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

1917年12月15日,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例——《布列斯特和约》。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和俄国白军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托洛茨基指挥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执掌政权后用残酷的手段解决了所有的政治对手,并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因为西方国家认为斯大林是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

1932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秘密划分了苏德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突然进攻。一星期内,苏军至少损失100万人,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1945年5月1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1953年,斯大林逝世。大清洗让西方国家认为斯大林是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体现了斯大林妥协的一面。个人崇拜严重地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但是,斯大林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斯大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

1959年起,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掌握了政权。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9年,苏联与中国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卸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6日,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苏联正式解体。

腐败地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致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苏联共产党的腐败。苏联解体前曾作过“苏共究竟代表谁”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

苏联解体后最大的赢家是前苏联共产党和前苏联政府领导们,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俄罗斯的显贵,在总统周围占75%,在政党领袖中占57.1%,在地方精英中占 82.3%,在政府中占74.3%。美国认为苏联共产党是唯一在自己葬礼上致富的政党。时至今日,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最腐败的国家之一。因为,前苏联的腐败份子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还在俄罗斯继续过着腐败的显贵生活。

苏联解体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苏联是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的。苏联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分裂后再重新统一而成的,而是由多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共同的国家理想的召唤下为了理想联合而成的。既然是为了理想而联合,那么理想没有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联合呢?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经彻底蜕变为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能有什么伟大的理想来召唤15个权利平等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呢?

苏联解体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持续的明显的改善。苏联的社会主义在工业和军事上可以与资本主义强国比肩,但是人民生活水平却不能与资本主义强国同日而语。普通人只需要幸福和快乐,如果社会主义长期不能带给他们所期望的基本幸福和基本快乐,他们就会考虑让资本主义来试一试。

美苏争霸、和平演变和经济结构失调等原因都是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只有三个:苏联共产党的腐败、国家联盟的本质性松散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苏联的启示

古今中外的改朝换代都无一例外地与腐败密切相关。苏联解体只不过再次印证了这个真理而已。腐败问题就不多说了。

苏联与新中国有一些相似,但却有质的不同。苏联生于一战,兴于二战,亡于冷战。新中国生于抗日战争,兴于改革开放,盛于2050年,归于全人类统一。列宁之于苏联相当于孙中山和1950年之前的毛泽东之于中国,都是结束旧王朝开创新国家。斯大林之于苏联相当于1950年之后的毛泽东之于中国,斯大林缔造军事强国抗击法西斯德国,毛泽东抗美援朝留下两弹一星,斯大林高度集权、搞大清洗和个人崇拜,毛泽东反右派、发动文化大革命和搞个人崇拜。可惜苏联没有邓小平,赫鲁晓夫只否定了个人崇拜,勃列日涅夫一心与美国争高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最终把苏联撕掉了。邓小平扭转乾坤,中国放弃阶级斗争搞经济建设;邓小平韬光养晦,不出头,不与美国争;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融入全世界。叶利钦与西方搞蜜月,结果俄罗斯日益衰落。江泽民临危受命,推进改革13年。普金励精图治,俄罗斯重放光芒。胡锦涛继往开来,中国崛起在即。国运起伏,英雄跌宕,殊途同归,全人类终将统一。

欧盟会解体吗?从严格意义上讲欧盟和苏联都是独立国家的联合体。苏联是15个独立国家在共同的国家理想的召唤下迅速形成的紧密型联合国家。欧盟是多个国家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缓慢地形成的宽松的超国家实体。国家联盟的本质性松散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深层原因。如果有一天欧盟解体了,国家联盟的本质性松散也必然是欧盟解体的一个深层原因。但是,欧盟要解体还需要两个条件:欧盟的腐败和经济增长缓慢。从严格意义上讲欧盟已经具备了解体的三个条件中的两个:国家联盟的本质性松散和经济增长缓慢。但是,欧盟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人民群众是可以接受经济增长缓慢的。但欧盟是宽松的超国家实体,其抗解体的能力是弱于紧密型联合国家的。可以预见,如果欧盟出现较长时间的经济倒退,一定会有加盟国提出退出。

人类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统一?一定不能是独立国家的联合体,但在统一的早期独立国家的联合体将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把独立国家的联合体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彻底消除国家联盟的本质性松散的有效方法是跨国选举。A国的领导人由A、B两国的人民共同投票选举产生,B国的也由A、B两国的人民共同投票选举产生。久而久之,A国元首和B国元首的职能就逐渐演变为AB国的总统和AB国的总理了。刚开始元首可以是两个,但部长就只能是一个了,划分好席位并实行部长轮值即可。外交部长同时是A、B两国的外交部长,并由A、B两国的人民共同投票选举产生。第一届的外交部长是A国人,第二届的外交部长就是B国人。跨国选举最终会成为统一选举。

前路曲折,探索而行,乌云遮不住太阳,困难挡不住全人类的统一。

2146年中国彻底统一全世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三家分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国扫灭六国,统一中国。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中国的将不是秦国,而是晋国。晋国的灭亡预示着秦国将统一中国。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2146年,苏联灭亡后155年,中国彻底统一全世界。

现在的美国相当于齐国,苏联灭亡相当于晋国灭亡,中国相当于秦国,俄罗斯相当于赵国。苏联的灭亡预示着中国将统一全世界。

从国土面积、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综合来看,晋国的综合潜力是最大的。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统一中国的必将是晋国,而不是秦国。 从各个方面综合来看,苏联的综合潜力是最大的。如果不是其政策失误和政府腐败导致苏联解体,统一全世界的将是苏联,而不是中国。苏联灭亡之后,综合潜力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虽然美国现在领先于中国,但是美国的综合潜力远不及中国,中国必定会超过美国。

因此,中国在2146年彻底统一全世界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第18篇: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

受评书、戏剧、电影及电视剧等影响,杨家将的声威在普通人眼里那是神威无比的——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其实,杨家将并不仅仅是传说,历史上真有杨家一门忠烈御敌。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战斗力,北宋灭亡时,这样一支生力军又去哪了呢? 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灭亡前,就已实力不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历史上的杨家将里并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冼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冼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在杨家将的传说中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第一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业(演义小说的杨令公)。

杨业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潘美、杨业为西路军主将。途中由于曹彬于歧沟关战败,田重进、潘美蔚州战败,导致辽军的优势兵力正面与其决战。耶律斜轸大军来追,杨业主张避其锋芒,但遭到监军王冼的讥讽,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身为前朝归降的武将,最忌讳他人猜测。于是不顾前途凶险,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全军覆没。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在杨家将中功名最盛,牺牲得也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杨家将的第三代表人物是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约三十年辽宋边境又其争端——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定州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审批和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享年75岁。

杨文广死后,此后大约有三代人没有什么大出息。这时大多数人已搬出天波杨府。作为一个贵族府第他们已没有资格居住,因为他们只是充当一般的下级军官。据说到了宋徽宗初年,杨家将已完全衰落下去了。 53年后,北宋灭亡。北宋王朝因其来路不正,属于兵变而产生,所以,从太祖起就一直致力于重文抑武的经营,“杯酒释兵权”的思想是历代皇帝脑子里的鬼影。那么,北宋末年的军队是什么状况呢?据说,全国的兵力有160万,首都有20多万。而前来入侵的金人不过是6万人。然而,竟一败涂地。

即使是在亡国之危危在旦夕的情况下,面对有着杨家将一样忠勇的李钢,宗泽,种师道,徽宗却让他们靠边站。他宁愿相信一叫郭京的骗子带领所谓神兵用法术去战金兵,结果,城破,国亡。

即使杨家将在北宋末年仍然是国家军队里的骨干力量,那也仍然无济于事。

第19篇: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帝国论文

(一)残元政权的灭亡。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

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万人的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

这次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残元政权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它而自立。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儿吉斯部首领贵力赤,否认了最后一任残元皇帝额勒伯克的宗主权,于1399年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至此,苟延残喘了29年的残元政权灭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国大汗不复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宝座的纷争当中。

(二)群雄纷起争汗位。

残元的灭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敌人,蒙古已经成为了“边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残余势力。因此,永乐皇帝对于贵力赤表示了极大的友好,承认了他对于蒙古各部的宗主权。但是,贵力赤也并没有保持汗位有多久,便在1400年被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和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的联军打败。阿苏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起源于高加索,因蒙古西征而进入中国,元朝军队中有一支由他们组成的军团。而卫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个强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时代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定居在贝加尔湖西岸。

阿鲁台和马哈木都不想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他们最为希望的还是自己的部族独立于蒙古人之外而获得承认,因此,在打败贵力赤后,便向明朝效忠,表示自己不同于其他争夺蒙古帝国汗位的部族。这样的臣服是明朝求之不得的,给了他们极大的支持的支持。依靠这种支持,卫拉特部将其霸权扩张到从贝加尔湖西岸到额尔齐斯河上游的整个西蒙古地区。

然而,阿苏特部和卫拉特部对于蒙古中部和东部控制都没能长久,贵力赤之子额色库重新崛起,要与阿鲁台和马哈木争夺大汗宝座,双方进行了十几年的战争,直到额色库于1425年病死。

在额色库不停的与阿鲁台和马哈木争夺最高宗主权的同时,在1403年,残元末代皇帝额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复辟了自己的汗位,宣布自己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作为黄金家族的后代,本雅失里无疑要比阿苏特部和卫拉特部具有号召力,不久,包括阿鲁台在内的各蒙古部落聚集在这位正统代表者一边。而好不容易盼到忽必烈家族衰亡的明朝,对这位新一任蒙古大汗的敌视是不言而喻的,永乐皇帝下旨要本雅失里作出臣属的明确表态。但希图重现祖上功业的本雅失里怎么会向推翻自己家族在中国皇位的朱氏家族表示臣服呢?于是,永乐皇帝亲自率军进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于1410-1411年击溃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军队。这次失败对本雅失里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这使他丧失了作为大汗的权威。1412年,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乘机将他击败,夺取了汗位。

在此之前,马哈木一直与明朝永乐皇帝保持着友好关系,但这时,他已经真正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与明朝皇帝断交。这引得永乐皇帝再次亲征蒙古,虽然马哈木的抵抗使明朝军队遭到严重损失,但为了保存实力,他率军撤退到土拉河以西休养生息。马哈木的威信由于这次入侵暂时受损,因为他也未能阻止明朝军队进入蒙古草原。

哈斯木逃走后,大汗宝座又悬空了下来,这时,居住在兴安岭以东、满洲边境的嫩江附近的科尔沁部首领阿台在1425年率部众占领了蒙古中东部地区。那个见风使舵的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这回又支持阿台杀死了本雅失里,拥立阿台为蒙古帝国大汗。科尔沁人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儿的后裔,也属于黄金家族。虽然永乐皇帝对于卫拉特的背叛不能容忍,但为了消灭在蒙古人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黄金家族,又开始支持卫拉特部。自然,对于这支持,卫拉特部也是欣然接受的。

(三)定鼎卫拉特。

永乐皇帝所贯彻的为了打倒黄金家族而扶持卫拉特势力的政策,在他死后才发生了效力。在1434至1438年间,卫拉特首领、马哈木之子脱欢率军攻进蒙古东部,杀死了帝国大汗阿台和他的重要辅臣阿鲁台,夺得了大汗宝座。虽然,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一个王子、额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的兄弟阿占在此时被拥护正统的首领们宣布为大汗,但在事实上,蒙古的帝国已经从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转到了卫拉特——绰罗斯家族入手中。

对于明朝皇帝来说,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已经完结了,草原的这些新君主是一支没有显赫历史的民族,他们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上既不显赫也不重要,他们不可能如黄金家族那样具有无上的威望和号召力。那么,蒙古人对于中原的威胁就应该自此结束了。

但是,卫拉特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继承的是蒙古帝国的汗位,虽然在表面上,他们把自己和其他蒙古人尤其是黄金家族的距离拉得很远,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蒙古帝国原来的疆域。

当然,在明帝国还很强大的时候,卫拉特人是不会随便捋虎须的,他们还记得祖上马哈木的教训。因此,恢复帝国的第一刀他们向东南地区的察合台汗国砍去。脱欢的儿子额森(也先)击败了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强娶了他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因为卫思汗是黄金家族,所以这一联姻,使得卫拉特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

额森继承其父脱欢的汗位时,蒙古帝国的疆域从巴尔喀什湖延伸到贝加尔湖,又从贝加尔湖延伸到长城附近地区,象征正统的都城哈拉和林也是帝国的领土之一。1449年,他向中国公主求婚遭到悔婚,于是,额森蹂躏了山西北部、大同附近的中国边境。明朝英宗皇帝及太监王振前往迎战。在土木堡展开战斗。额森给明军灾难性的打击,歼灭明军10余万,俘英宗皇帝。然而,因不善围攻战,额森无法攻陷该地的设防城市大同和宣化,于是,带着俘虏英宗皇帝帝返回蒙古。

三个月以后,他卷土重来,进军至北京西北郊,但是,他遇到明朝名将于谦的抵抗,发动的各次进攻都被打退,不久明朝的各路援军赶来。由于受到优势兵力的威胁,他沿居庸关撤退。1450年,额森决定释放英宗帝,并于1453年与中国议和,并宣布自己是中国的属臣,这一行动表明他抛弃了蒙古帝国的宗主权,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可汗。这样做无疑并不明智,原本已经臣服于他的各黄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国又重新自立。

1455年,额森被暗杀。额森之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汗位,在1456入侵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打败了在位的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察合台汗国卫思汗妹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却没有成功。但经过这次内乱,卫拉特的实力严重的被削弱了。

(四)黄金家族的复辟。

在卫拉特人实力削弱的时候,成吉思汗后裔们并未立即组织反攻,因为他们正在家族战争中互相残杀。

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继承人满都古勒大汗在讨伐他的侄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的一次战争中去世。而博勒呼济农在他能够称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杀。一度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中,现在仅剩下一个5岁的男孩、博勒呼济农之子达延。

达延的命运及其不幸,家族的长辈都在内讧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无依,连他的母亲都抛下他改嫁了,这简直比成吉思汗年幼时的遭遇还要悲凉。所幸,满都古勒汗的年轻遗孀满都海赛音可敦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满都海赛音可敦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抚养了达延,还在1470年宣布他为大汗。最为难得的是,满都海赛音可教作为女人率领军队打败了卫拉特人,将他们彻底赶出了蒙古中东部地区。为达延汗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达延汗是蒙古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大汗,从1470年到1543年整整73年。在1481年亲政之后,达延汗镇压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乱。并从1497年到1505年间,他对从辽东到甘肃的明朝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击,使得明朝无法与卫拉特人联系。

1543年达延汗去世之后,他的孙子博迪继承了汗位。虽然广大的领土被达延汗的众多子孙瓜分,但从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国的汗位一直稳固的在达延汗的长支后裔察哈尔部中传承,历经博迪汗(1544-1548年)、库登汗(1548-1557年)、图们札萨克图汗(1557-1593年)、彻辰汗(1593-1604年)和林丹汗(1604-1634年)。

(五)蒙古帝国的灭亡。

虽然达延汗的长期统治稳定了蒙古帝国汗位传承,但并没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点——实行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法。当帝国的创建者死后,帝国便成了一种类似联邦式的家族国家,国内的各级首领,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们虽然承认察哈尔部的最高权利,但处于相当的独立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察哈尔部的汗位继承者们逐渐失去了足以统治整个蒙古的力量,西方的卫拉特人和东方兴起的通古斯人(满人)都是他们可怕的敌人。但这个时候,卫拉特人正在对付哈萨克汗国、沙皇俄国以及内部的绰罗斯家族与和硕特家族的权力争夺,因此,结束蒙古帝国历史的,只能是通古斯人建立的后金帝国了。

1604年,林丹继承汗位,接受黄教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林丹库图克图汗。林丹汗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后金帝国对于蒙古的野心,因此上从继位始,便开始从新统一各部,自称“统领四十万众蒙古国巴图鲁青吉斯汗”。1627年派兵收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声威大振,所辖地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但是,次年,朵颜兀良哈的苏布台、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额尔多斯的额仁沁济农以及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喀尔喀等部联合组成大军十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战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锐兵力四万余人,这使得林丹汗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他的敌人是综合了蒙古人的彪悍和汉人的谋略的后金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就注定只有勇猛而少计谋的他只能失败。

努尔哈赤时,科尔沁部、扎鲁特部便在联姻之下归附了后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为了避免林丹汗的报复,也投奔了后金。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尔沁部。后金出兵援助科尔沁,林丹汗退走。皇太极即位后,把林丹汗做为主要的敌人。1628年,派遣贝勒阿济格与老哈河上游受林丹汗统治的喀喇沁部会盟,共击林丹汗。9月,皇太极亲率大兵至绰洛郭尔,宴会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领兵前来的诸首领。林丹汗空有大汗之名,但已经陷入了孤立,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1632年4月,皇太极再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敌军,林丹汗无奈自归化城驱人畜十万渡黄河西逃。但面对已经大势已去的大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他临死前,也许会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一样,哀叹“朕不是亡国之君!”,他们都努力过了,但是他们的才能都无法使他们重现祖上的荣耀。明帝国和蒙古帝国争斗了两百多年,谁也没能消灭对方,最后,在相差不到10年时间内,先后被满清所灭。

1635年,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帝国的版图,蒙古帝国的汗位至此断绝,而蒙古帝国,也永远的消失了。

第20篇:春殁,望见灭亡的悸动散文

艺术家杨光当代艺术作品“胜利”

去岁冬日的寒冷还在滞留,雨水已过,惊蛰已过,仍不见半星雨点。这个寒春裹挟着北方的干燥,在三月的天遥遥无期的干冷着雾霾着。立春过后就是生日,自己刻意躲开刺眼的日历,悄悄无为的过完这一天,直至清明见路人撒纸烧钱,惊觉春又来一回,年轮亦多了一圈。

命转至不惑,人就在每年的四季轮回里跌宕哀喜一次,童年喜那鲜活的光亮世界,少年爱那惆怅的悲喜世界,青年,中年。。。还没哀喜够吗?似乎还未够,每至换季时节,伤春悲秋之怀总要无病呻吟的发作一次。这春本是明鲜憧憬,诱发无谓的向往,可我于这明亮的时光里却被触发死亡的际遇,望见灭亡的终点。为什么呢?什么意思呢?我想不通缘由,也许是因在年少蓬勃之时就遭遇过亡故的错愕,所以至不惑时节便隐现宿命的预兆。

少时有一娘舅,英武帅气又有才能,常戴一鸭舌帽配短袖衬衣,粗壮的胳膊露在外面,骑一辆当年少见的蓝色自行车,雄姿英发地穿过工厂,他是一名车间钳工,按当时的讲法属于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在那还是蒙昧蔽塞的70年代,他已开始玩弄摄影,在工厂宿舍折腾出暗房自制冲印设备,自制电唱机和收音机,会口琴乐器。。。简直当年的90后潮人,他是我当年各种玩耍兴趣的启蒙者,教我摄影、口琴、借给我自行车(自行车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少年来说是一件奢侈品)玩耍,给予我少年时代许多自乐的时光,直到一个春天的傍晚放学回家,一进门,母亲啜泣着告诉我:舅舅死了,因为车间的一个事故,被卷入轮机。。。我错愕的呆站着,不知回应母亲,脑子一片的空白,懵懵懂懂的忘记了应该伤心,直到奔走至灵堂,见他就那么直挺挺的躺于灵床,上午还活生生一个人,此刻已一具尸体,被摆放于案板上用一块布盖住,伤痕与血迹已被洗净与整理,只露一个头颅,蜡人一样的脸色,应该说没有了脸色,看着跟假人似的,但也无比真实的告知一个事实,这个人没了,这条命没了。

这是我儿时撞见的活生生的死亡,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消亡在一个少年面前,以至未来青年至中年时常回想其那个灵堂的画面,不是害怕的惊惧,而是茫然的错愕,意思是失去生命是如此轻易,阴阳相隔并不需要等到苍老逝去。于是当年在心理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不知道未来会结什么果的种子。

外婆该是这群悲伤人里最伤心的,我失去的是一个亲戚,一个少年的Mentor,而她失去的是最小的儿子,眼见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如此终止,白发人送黑发人总是人间难以名状的痛。

老外婆现如今已90多岁了,人越老就越谵妄,甚至孩子气的不讲道理,也许人至暮年就有了自己的道理,无法与他人共识的道理。她已年过古稀,她的子女们也都70多了,给各自的儿女带孩子,甚至带孙子,各自的日子辛苦而压力的过着,都已无力、无心照看孤身一人的她,于是2年前,她被子女们送进了养老院,终日苦闷寂寥的在那院子里等死。我于千里之外的京城常会怀想从小带过我的外婆,我与她已经几十年无得深入的聊天,间或有隔年偶而的回乡,才得去见她一面,不痛不痒的说几句问候话,我视她已如孩童一般,与其戏谑而调侃的说话,她亦定睛的呆望着我,嘟嘟囔囔的说着她的道理和教诲。而我已不再与她有真实交流。

常有夜深时失眠辗转,寂静的周遭引发耳鸣,忽然意识到她离我已那么遥远,独自在养老院里孤魂一般,不知道哪一天就突然的死了,没了。曾在网络上见过一句这样的话: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不能叫故乡。以为然,年少成长的地方大抵会有你爱过的人,便觉得总有与之牵连的故事,年少成长的地方如果有你眼见死去的亲人,那地方便成刻骨铭心的故乡。

今春来得迟缓,北方的桃花、报春花在偶尔出现的温暖天气挣扎着冒出花蕾,还未开放转眼又倒春寒,于是萎缩成牵强的绽放。枯黄了一冬的草坪偶露几簇黄绿的新芽,一夜寒风便极速栽倒亡去,这春是新生的希望,这希望里又最易显现初生的夭折,如同我年少遭遇的亡故。

中国人是忌讳讲死亡的,中国文化对性命的理解是:一切都是当下的,现世的,活着比什么都要紧。所以每天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死于缘命,与我何涉?各自的奔命活命,赚钱养家才是要紧的事,非要有了身边的亲友故去,才真惺惺假惺惺的悲伤一番,然后转头继续活色生香。死亡是人生迟早要上的课,年轻时早经此课,可能会在无知的心里埋下一颗敬畏的种子,让人在未来的岁月里别那么无畏,然后结出一颗绝对悲观的果子。常在明媚的春日涌出灭亡的悸动,望见春殁残败的遗骸。

灭亡读后感
《灭亡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