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14:2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动画片),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总之,这部书,读一读还是比较好,你一定会收获不小。

推荐第2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了,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推荐第3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后人说他小气的说法,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推荐第4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推荐第5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

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三国演艺》原本就是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大概看过2,3遍吧,小学一遍,初高中大概两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估计只能回想起一些零星的东西。貌似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很很生动且实例教材。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很多人性的东西千古未变。能借鉴一下前人经验少走些弯路,早领略些真谛,多么值得的事情呀。

孔明是我从来都很喜欢的一个人,俺很向往聪慧,这方面看他实在是我的偶像。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扬曹贬孔,我倒没有什么感觉,反正看完后俺依旧觉得诸葛乃奇才神人,实在很难以挑出毛病/过错且很招人喜欢的大智者。有时候,倒是很想发现一下他的毛病和私心,一个人太神圣了总觉得不太像人,哈哈。易中天评价孔明过于严谨所以不够果断,两者本身矛盾,在这一点上我也认同孔明把持得不如曹操。不过在我心中诸葛依旧是super拽的人。

小时候不怎么喜欢曹操,差不多在1,2年前,突然间就改变了对其的印象,原因没有细想大概是他是鲜活的性格。魏公的水平则不用多说,要文则文要武能武,有谋有胆,会动脑筋会下决断,我也很欣赏他,活得比较洒脱的拽人一个。

总结,做人选曹操,择友如孔明,此话纯粹找打,哈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

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刘备整天哭哭啼啼,不像个男人,而且大多事情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所以比喜欢刘备。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所以不喜欢孙权。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士族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趋势,三家归晋是历史的必然。以前以为三家最后的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氏篡位。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秦朝统一之后,吸取教训,施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然而秦皇的暴政激起民愤,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汉王朝建立之后,可能是对秦的郡县制不够信任,继续执行分封制,但是地方政权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出来了,八王之乱就是最好的解释。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暴政激起民愤倒台。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后周的军事长官,然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他很注意限制地方军事长官的权利,施行军政分开,然后军事调动频繁,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能够防止地方长官培养亲信,但是也造成了大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被辽,西夏,金的轮番欺辱。之后的元明清政体很相似,也已经很成熟,再也没有发生过地方政权篡位的情况,都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些复杂,像宋元交替)。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从部落首长(皇帝)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不论什么制度,都是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是老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

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00年的今

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推荐第6篇: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就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

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在路上则就需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

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推荐第7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

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三国演艺》原本就是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大概看过2,3遍吧,小学一遍,初高中大概两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估计只能回想起一些零星的东西。貌似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很很生动且实例教材。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很多人性的东西千古未变。能借鉴一下前人经验少走些弯路,早领略些真谛,多么值得的事情呀。

孔明是我从来都很喜欢的一个人,俺很向往聪慧,这方面看他实在是我的偶像。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扬曹贬孔,我倒没有什么感觉,反正看完后俺依旧觉得诸葛乃奇才神人,实在很难以挑出毛病/过错且很招人喜欢的大智者。有时候,倒是很想发现一下他的毛病和私心,一个人太神圣了总觉得不太像人,哈哈。易中天评价孔明过于严谨所以不够果断,两者本身矛盾,在这一点上我也认同孔明把持得不如曹操。不过在我心中诸葛依旧是super拽的人。

小时候不怎么喜欢曹操,差不多在1,2年前,突然间就改变了对其的印象,原因没有细想大概是他是鲜活的性格。魏公的水平则不用多说,要文则文要武能武,有谋有胆,会动脑筋会下决断,我也很欣赏他,活得比较洒脱的拽人一个。

总结,做人选曹操,择友如孔明,此话纯粹找打,哈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

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刘备整天哭哭啼啼,不像个男人,而且大多事情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所以比喜欢刘备。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

所以不喜欢孙权。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士族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趋势,三家归晋是历史的必然。以前以为三家最后的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氏篡位。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秦朝统一之后,吸取教训,施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然而秦皇的暴政激起民愤,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汉王朝建立之后,可能是对秦的郡县制不够信任,继续执行分封制,但是地方政权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出来了,八王之乱就是最好的解释。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暴政激起民愤倒台。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后周的军事长官,然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他很注意限制地方军事长官的权利,施行军政分开,然后军事调动频繁,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能够防止地方长官培养亲信,但是也造成了大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被辽,西夏,金的轮番欺辱。之后的元明清政体很相似,也已经很成熟,再也没有发生过地方政权篡位的情况,都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些复杂,像宋元交替)。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从部落首长(皇帝)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不论什么制度,都是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是老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

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

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

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

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00年的今

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荐第8篇:易中天品三国赏析

易中天 品三国赏析

人物评析 曹操

《三国志》我是没有读过的,就连《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也只是草草翻过儿童读本。所以对于三国的事情我的了解不多。这样一来我对曹操的大部分印象就只来自《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了。

书中说到对曹操普遍有三种称呼:分别是英雄、奸雄和奸贼。首先看到这三种称呼的时候,我比较倾向于奸雄,因为在我对于三国仅剩的一点记忆里,曹操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但他也不算什么坏人,所以折中一下,称他为奸雄吧。当然我这样分析个人色彩太多了。而易中天先生就更为严谨的分析了正史书上有关曹操的事迹,得出了一个妥帖的称呼,可爱的奸雄。

对于这个称呼我是很喜欢的,虽说我原本并不讨厌曹操,但看过书后又对曹操增加了不少好感,有了对他的正面的认识。书中的曹操给我很亲近的感觉,而不是想象中高高在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丞相。曹操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家人有朋友,有情感,朋友去世,家人远离,他都会伤心难过,尽情的哭。朋友之间,他也会开开玩笑,然后尽情的笑。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比任何人都真实。

在曹操的感情生活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曹操写遗嘱的这一部分。他在《遗令》中对于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也只说了一句话而已,而剩下的就是絮絮叨叨的一堆对于琐事的安排。比如婢妾的艺妓们平时都很勤劳辛苦,我死了以后然她们住铜雀台,不要亏待她们。余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来祭祀,免得浪费。各房的女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这编丝带草鞋卖,等等,等等。这样婆婆妈妈的小事在遗嘱中占这么大的篇幅,对于一个大丞相来说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不过这也看出曹操生活中的另一面,他对生活是充满热爱的,并不是在战场上的一部杀人机器。

由此看来,可爱这两个字用来形容曹操再合适不过了。

推荐第9篇: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读《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些想法

洪泽外国语中学丁家海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经常听爷爷讲三国的故事,三国里的英雄。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读完了整本三国演义,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

自从06年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争论,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好感,只看了很少的一部分,不喜欢他在央视上面的做作,所以也只是很少的看了一点点。今年暑假曾经坐过两次长途火车,为了消磨时间就简单的拿来看看,突然发现他讲得很对我的胃口.虽然骂他的人很多,说他好的人也不少.一时板砖四处飞.好歹也是厦大出了个这么风云人物啊。

在看《品三国》的时候首先在我的心里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该不该把历史通俗化?

学者们不屑他的论三国.咱们不过也是老百姓,文学造诣很一般。坛子上关于易中天我比较赞许这种说法.

转贴:你可以批评易中天 绝不能说他没文化

天价版权《品三国》出版之际,成为各路人马讨伐易中天之时。一时间,博客和BBS上唾沫四溅,板砖横飞,大有把这位年近六旬一炮走红的教授批臭、批倒的气势。

讨伐大军里多是作家和学者。他们的“批易”文章或不屑一 1

顾,或义正严辞,或鞭辟入里,或头头是道。言外之意却大多只有一个:易中天品读历史系列的火爆,不是他学问有多高,讲得有多好,而是听他的讲座读他的书的老百姓太俗太无知,欣赏水平太低。易中天以堂堂教授之尊,居然向这样的老百姓抛媚眼,媚他们的俗,迎合他们低人一等的欣赏水平,实在不应该!他这是在把严肃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粗鄙化”!

初中就看过《三国演义》,至今没有什么大众熟悉的作品的丁天丁大作家,更是在博客上义愤填膺地表示“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看《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我就有种强烈感觉,此人毫无文化”。

按理说,易中天如今是公众人物,刚拿了140万元的版税,被人说三道四,甚至被人骂几句都是他应该付出的代价。但是,你批他什么都可以,绝对不能说他没文化!因为,按这样的逻辑来推断,深受群众喜欢的大学教授易中天都被你说成“毫无文化”,我等普通老百姓在你眼中还不成了文盲?

《疯狂的石头》里,道哥骂谢小萌:“你先侮辱了我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我的智商!”在这里,我认为,丁天丁大作家先是侮辱了易教授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大众的智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对于一名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说他“毫无文化”更耻辱的了。丁大作家公开批评易中天“毫无文化”,无疑算是在侮

辱易教授的人格。其次,对大众而言,连他们眼中的饱学之士、堂堂大学教授易中天都“毫无文化”,言外之意,不是在侮辱大众的智商是什么?更别说丁大作家还狠狠地掷出过“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这样的话。

易中天的走红难道真是大众的耻辱?鄙人虽然不才,但对这样的荒谬论断却万万不能认同。作为一名观众、一名读者你可以不喜欢他,可以批评他的讲学风格,但绝不能说他没文化。大众喜欢的历史讲述方式难道就是没文化?没有这个道理。

这些天来,一直在读易先生的的《品三国》刚刚读完,许多都已经不太记得了,我写的是我记得的部分,就算全记得了也不敢妄加断言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和人物,因为任何断言都是极其无知和武断的表现,但是我还是说出某些自己的喜恶,纵然,我将说的将是我完全主观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因为我相信会有和我抱有同样看法的人存在。

还是先说说易先生的《品三国》吧!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能让人正确的认识历史,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一本好书 这么评价这本书自己感觉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内心实在很喜欢这本书,并且本人从书中受益匪浅,但是所能概括和想起的就是上面两句话,也许是词语贫乏吧!但我更愿归结为内心的感情 比重占据的太大反而在语言表达中不那么自然,这有为自己辩

解之嫌疑,不管怎样,我都很欣赏,这部书的语言文字.不光让人在认知历史上得到教育,同时可以完全当作文学著作体会语言的精辟和简洁.

以前我本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完全是建立在“演义”“演说”上的,也就是说我看了很几遍《三国演义》和听了很多关于“三国”的评书.也接触不少包括现在看来很让人恼火的“戏说”。当时,也并不怎么感觉反感,相反还很津津乐道。当然在“戏说”的人当中,也有好的和纯无聊的,这个很难说清楚。况且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不做评论只能建议大家,要多多看看 “正史”不要被“演义演说戏说”所迷惑,里面所说的东西90%和实际情况没什么联系或者说有极大的出入。易先生的《品三国》完全可以成为您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最好书籍。因为里面他很少断言,或者是凭借他主观的想法做出论断,而是把很多史料上的记载列出来,供读者了解并作出自己的推测。而且作者本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就我本人来说,我很赞同,他的绝大部分的看法,不敢苟同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和自己主观的想法。没有什么根据,这样好象在给这本书做广告。哈哈,如果能起到效果,也不枉我写这么多废话了。

推荐第10篇:易中天 《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全文)

易中天 《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阅读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撰写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不求甚解\",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不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对朋友同事要以诚相待。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 吕春红

第11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王劲松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

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

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

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第12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孙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二是好为《梁父吟》。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我们当代的青年应该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第13篇: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易中天品三国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斗丛生。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这时代的一位人物。他被世人皆知,他得此评价:乱世中的枭雄,盛世中的英雄。他就是——曹操!

众所周知,曹操的的一个避难场所,就是吕伯奢一家。孙盛杂记中记载:“曹操闻其食器声”也就是那个令他生疑的声音。那是,董卓昭告天下捉拿曹操。他心中便一阵纭问。中杀掉吕伯奢一家十几口人。当得知是在杀猪款待他时,却只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话语中带着一丝凄凉之气。只能说,心中悲惨之时,口吐令人欣慰之语,实属自我排解之法。而《三国演义》里却是另一番意义。“凄沧”的心情没有了,有的只是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休”字用的实属狠辣,前一个天下人为吕家,后一个天下人则是普天之下所有生灵,外加一个“休”,给人的感觉就立刻不同了。再回到杂技中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中,我杀错了人,对不起人家,但在这乱世中也别无他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宁愿对不起别人,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着一分善心,世人无不可能在这乱世中给予他一份理解宽容。而《三国演义》中的“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竟说的如此的理直气壮,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所以,凭此案说曹操心狠手辣,奸险歹毒,是有疑问的。

不过尽管如此,毛批仍说:“此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换做别人,就一定会说宁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但事实如何呢?所以说“此孟德之过人处也”。

说了这么多啊,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预知后事如何,请阅易中天品三国!

第14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从来不知道历史会这样的有趣,这样的引人入胜, 这样的令人激动,令人心潮澎湃。 在以前读中学的时候觉得历史是比较无聊和乏味的科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试过后脑袋里面只留下了一点点历史的痕迹,而对于每个历史时期的枭雄去知晓甚少,这也是好多学生都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毕竟课本的知识是有限而乏味的。但是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也对历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如果这一档节目早点出现,我们也不会对历史那么畏惧。

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尤其是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三国志》记载曹操凄呛曰: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说明曹操还是有良心的,但《三国演义》呢?却记载曹操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就错了,曹操杀了吕伯奢后,应该是有反悔之心的,因为《三国志》说的是“凄呛曰”易先生还幽默地写道:“曹操不是无耻小人,而是有耻小人。”

《品三国》中,易先生不仅分析得透彻,而且很诙谐,如他在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

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那个时代的枭雄,让我们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能豁达的面对当今这和平盛世的生活。

第15篇:“点滴三国”__——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好书推荐:《易中天品三国》

“点滴三国”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点滴三国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易中天教授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他以各种史书为依据,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那段模糊的岁月让它渐渐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感慨岁月流逝的同时,也让那些风流人物再一次的湿润我们的眼眶。

读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对于原著的那种褒刘贬曹的写作方法略觉得不妥。《品三国》的成功或许在于他为很多人平了反,虽然他对曹操最后的总结依然还是“奸雄”二字,但这“奸雄”二字中或许英雄的份量一些吧。我眼中的曹操,自傲、狂妄但决不目空一切,暴戾、残酷但也会珍惜人才,礼贤下士。曹操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乱世之中证明了自己的一切;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郭嘉的早逝让他难以一统江山,一手打下的江山最后却被司马氏窃得,而更加可悲的是在后人的眼中,他永远只是一个“乱臣贼子”。遥想千百年前周文王也只是商王朝的西伯候,李渊也曾是隋朝之臣,而他们都是在君王无道的情况下才开创一代基业,而曹操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曾想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托起那个汉王朝的半壁江山,但汉王朝的分崩离兮又岂是一人一力所能为之的,但为何后人的评价会与周文王相差千里之远?呜呼悲哉!或许九泉之下的曹操也难以明白自己究竟是“乱世英主”还是“乱臣贼子”吧!谈及曹操,那就不得不说另一个人,那就是皇叔刘玄德。刘备是乱世的一代枭雄,千百年来已经有无数的人对此给予肯定,或是在人们的眼中,他早已经是乱世的救世主,正义的化身。人们可以忘记他寄人篱下的岁月,也可以忘记他的出身,但是对于他的仁,义却总是大加赞赏,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喜欢这样一个“伪君子”。

好书推荐:《易中天品三国》

“点滴三国”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之所以称他是“伪君子”也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当他在大呼不可夺他人之地时,难道他就真的没有取荆州之念吗?难道真的仅仅只是诸葛亮的隆中一席谈话才让他茅塞顿开,下定决心去取荆州吗?在取汉中的时候,他有考虑过手足之情而不忍夺他人之地的情感吗?难道只是别人送他土地,他就顺便接手了这么简单吗?最为表现刘备大仁大义的莫过于刘备摔子一幕,试想一下,若是真舍得摔得话,阿斗还能继皇位吗?即使真能继承皇位得话,那也是一个残废的皇帝吧!刘备的政治远见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也让我感到他的虚伪与言而无信,他答应得汉中便归还荆州,但是结果呢?荆州固然是军事要地,但是和吴蜀联盟来说还是有明显得轻重之分吧,那历史为什么就不能说刘备是一个背信弃义之徒呢!我不喜欢刘备,但我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他建立了蜀汉政权,足以说明一切,但他拥有这一切也并非是一人之功劳,因为他拥有当时最强盛得人力资源,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刘备的成就只能说他是当时的霸主之一,他可以成为小说的主线,但是他绝不能代表正义,更加不能凌驾于曹操或者孙权之上。“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或许是《三国演义》当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句话之一吧。诸葛亮跟周瑜都是为人们所熟悉与喜爱的人物,他们是知己,是朋友,但同时他们又是宿敌。不同的政治立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对于国家的前程与命运又是如此付出所有。《三国演义》中的周郎心胸狭窄,或许还有些自私的地方,但是在《品三国》的历史还原下,使得周郎又重新回到本该属于他的位置。诸葛亮茅庐中三分天下已心有定数,周公瑾谈笑间赤壁大战已了然于胸。罗贯中笔下的周瑜或许有点可悲,甚至有点可怜,处处不如诸葛亮,机关算尽却又总是棋差一着,也许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无间道”版本吧。时至今日,这句话也时常能够在自己的耳边听见,对于这句话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吧: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或多或少的会拿自己身边比较亲近

好书推荐:《易中天品三国》

“点滴三国”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的同伴或朋友来做个比较,会发出这种感慨的人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弱者,至少,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来做比较,虽然结果往往是自己处处不如人,但是我想如果一个人敢于向上看,敢于向强者看得话,那最终也会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强者。不管是在正史上的周公瑾,还是在演义中周郎小儿,都能给人一种仰视的情怀,当然也令我尊敬。“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以曹操,诸葛亮等为代表的一代英雄人物先后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姜维等一批新生代也站在了历史的前沿。可以这么看姜维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诸葛亮的延续,正如在《品三国》一书所写的那样,对于后诸葛时代,姜维与魏国的战争明显是胜少负多,但是演义中还是做了一些人性化的加工。直到蜀国投降,姜维依然鞠躬尽瘁,以离间魏国大将之计,企图复辟蜀国,虽然愿望是美好的,结果也是残忍的,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在姜维身上看见诸葛亮的影子,或许这也是后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正如在民间,有很多人都把关羽给神化。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还有单刀赴会,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未必件件都是真的,但是千年前的一个武将的形象就这样有血有肉生动的给表现了出来,虽然这与事实的真相有出入,但也恰恰就是人们所期待的。

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易教授书中的观点并没有超出学术界对这段历史已有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个人的研究心得,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它把这段远去的历史从历史的冷库之中拿了出来,将其“化冻”,让它有了人的体温!对于那段峥嵘岁月,不经让人充满了遐想,那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第16篇:品三国读后感

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第17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易中天跳了出来。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代视角,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才是历史上的三国。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国》却广受人们的欢迎。 《品三国》中为我们解析许多历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枭雄的刘备,还有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并且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刘备,曹操,孙权比喻为老板,将诸葛亮,郭嘉,鲁肃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如此恰当而又现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同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的三国,因为人们了解三国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而来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都是假的,而诸葛亮也没有小说中那样足智多谋,他其实并不善于打仗,而是善于治军和外交。《品三国》不光纠正了许多历史错误,还揭开了许多历史疑案,比如刘禅乐不思蜀的原因并不是他傻,这是他装出来的,只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忌恨杨修喜欢摆弄自己的小聪明…..

《品三国》还归纳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这些政策时隔2000多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曹操的奸诈狡猾,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刚愎自用,赵云的英勇善战……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结局只能与关羽袁绍一样。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了解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让我学会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袁挺豪

第18篇:《品三国》读后感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第19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0517班郭智平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国》目前之所以能这么畅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风趣、幽默,当中掺杂了当代的大众语言,颇受我们的口味,接下来就让我去“品”一下着本书吧!

曹操是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贼,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的所作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多分坛的,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

以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

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

这本小说,对其内容已烂

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

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

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

是不能改变的,而易中天

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后着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了以后,才发现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既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理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悲伤得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

“丧

尽天良。”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就战无不胜,功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锦囊妙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上册对曹操的评价是:大气、深沉、豁达、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又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有有众多嘴脸集于一身,不可为是一个奇迹。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于恶也统一于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为“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两字,称为“可爱的奸雄”。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

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

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

的用善于恶、好与坏的二

元对立观念来看书,是要

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

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

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

物的评价应该是从多方

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

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象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里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而作者易中天就做到了这一点。

因此我认为《品三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20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曾经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

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

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谢谢易老师带我的这些宝贵的财富!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