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秋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39:2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面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22 X+y=Z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交流时,总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才好。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华夏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救洗耳

推荐第2篇:《秋思》

秋 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体会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二、学情分析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继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三、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2.古人眼中的秋天

3.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4.出示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指导多音字并作评价

3.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师相机引导)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

2、读写结合,悟深意

(1)领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2)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 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4)回读,深化情感。

四、拓展升华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五、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3.发挥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

板书设计:

乡思缕缕道不尽

万语千言恐不详

( 寓情于事)

洛阳-----见秋见

家书-----意万重

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推荐第3篇:秋思

秋思

又是八月十五,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张籍和往常一样坐在花园里的小石凳上,吃着甜美的月饼,唯独不同的是身旁没有了家人的陪伴。抬头一望,皎洁的月光照射下来。秋风吹起了落叶,张籍不禁想起了他年迈的父亲、母亲,他温柔、贤惠的妻子,她活泼可爱的孩子。于是,张籍决定要写一封家书,可是,要嘱咐的东西太多了,不知从何写起。他思考了一番,终于提笔写到:

亲爱的家人们:

你们还好吗?父亲母亲,你们一定要多休息,别累坏了身子。妻子,家中的大小事就由你来打理了。今年庄稼收成好吗?日子过得还好吗?你要教育孩子看好书,爱看书,以书为乐。不能浪费粮食,让他做一些家务,变得自立一些。还有,要照顾好爸妈,但也别太过操劳。孩子,对不起,近没能和你一起吃月饼,一边吃一边讲中秋节的传说。记住,一定要听长辈的话。有时间多看书。

张籍

张籍马上找来一位老乡,这位老乡同意帮他送信,当他要走时,张籍又拿回了信,看了一遍,送信人不耐烦地说:“快点,我还要赶路呢!”张籍生怕自己写漏了一个字。张籍看完后,便对老乡说:“老乡,一定要尽快将这封信送到我家人的手里。”送信人点了点头。张籍才依依不舍的把信交到送信人的手里,目送着送信人和那饱含着深情的信渐渐消失。

广西南宁青秀区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LYW

推荐第4篇:秋思

秋思

达标教学:

一、朗读古诗

二、按方法自学。

三、交流补充。

1、知诗人:张籍,唐朝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阵列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解诗题

3、明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4、悟诗情、学表达。

(1)第一首诗,作者通过借景抒发情感,这首诗作者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

“意万重”表达的是诗人铺纸执笔之际的思想活动: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又开封”这个动作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2)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神态思想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四、编写故事

这首诗既然是借助寄家书这样一个生活片段来表达思乡之情,而且作者把人物的心理、神情和行动都描写的非常传神,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那我们就把这个故事再现出来,主要体现人物的细节描写。

1、提示想象的内容: “见” 见到秋天什么样的景象

“复恐” 写作时由于牵挂的太多,竟不知从何写起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意万重”封好信封后,又担心说不全面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又开封”当邮差拿信时,自己急忙要回的语言、动作描写

2、可以借助侧面描写邮差来体现自己的思想之情

秋思 (唐)张籍

寓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秋景) 情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心理刻画) 于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心理刻画) 事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行动细节)

三、课堂检测

1、默写全诗。

2、想象《秋思》中描写画面,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推荐第5篇:秋思

秋 思

黄叶飘飘,天高气爽,秋天来了。张籍独自走在街上,每当望见小童牵着母亲的手,高高兴兴地吃着冰糖葫芦,就黯然神伤,心里不禁想起了家乡:家乡如今还好么?家人还好么?唉,一去就去十几年,毫无音讯。

就在张籍唉声叹气之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边:“籍兄,是……是你么?”张籍抬头一望,惊讶地说:“魏恒兄!这么多年不见了,真的不变啊,仍然英俊秀气。对了,你怎么来洛阳了?”

“哈哈,我呀是来看我的义父义母的,最近他们身体不怎么好,所以我就来看看他们。”张籍笑着点了点头,突然想到:不如让他给家里带封信吧!于是张籍问道:“恒兄,你何时离开?”

“今日就走,几个时辰后就搭船回家。”魏恒似乎看穿了张籍的心思“籍兄你的文采这么好,应该写封家书不用多久吧!”张籍开怀大笑:“知我者莫于兄弟。来我府上坐坐吧,我马上就写好。”

回到府中,张籍一气就写了几页纸的信,又反复检查,才交给魏恒,并千叮万嘱,一定要保管好送到家人手中。可魏恒刚走时,张籍又追上去,在码头上又连忙于信中添了一句:“终有日会还乡,落地归根。”

朝天小学

五年一班27号

张凯茵

推荐第6篇:秋思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李白有一首诗《静夜思》,诗人将乡愁是那皎洁的明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那在唐代诗人张籍的眼中,秋风又带给他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的《秋思》,点课件播放《秋思》录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问:谁来说说秋思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思念)那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诗,评读。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 4、生再读,学生评价。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大家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请代表发言。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生:落叶飘零、北雁南飞……

师:是呀,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板书:思乡。他会想起家里的哪些亲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张籍却看不到他们,却只能带一封家书

师: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给大家听。

可以引导一下:对父母说些什么?对孩子说些什么?对妻子说些什么?对兄弟姐妹说些什么?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师:信带走了,也带走了作者的心,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秋风)像这种借景色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五、拓展升华。

1师: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说说?

2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这里也有几句思乡的诗句。

(音乐响起),指名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六、总结。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所以现在一定要珍惜和家人每一天的团聚,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张籍的《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全班齐读。

七布置作业

1、默写《秋思》。

2、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语句通顺,想象丰富合理。

3、课外诵读《乡愁》、《家乡的桥》。

八、板书设计。

推荐第7篇:秋思

《秋思》教学设计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那么,张籍见什么而感慨?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推荐第8篇:秋思

秋思

秋风瑟瑟,树叶枯黄,随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洛阳城内,冷风飕飕,让人感觉到秋天的一片凄凉景象。

一个夜晚,张籍来到窗前,一轮明月撒下淡淡的荧光,遥望远方的家乡,他心里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他随手拾起飘落在窗前的一片落叶,仔细端详着,他的思绪随着落叶飘向远方的家乡,他不禁思念起家乡的父母、亲人….

张籍出生贫寒,家庭贫困,他从小读书刻苦,十三四岁就远离了家乡,到了二十五六岁就经历了漂泊异乡的生活。十多年中,他虽身居异地,举目无亲,不时感到十分寂寞、孤独,却无思念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

他坐在桌前,铺纸磨墨,正准备给家里父母写信,提起笔,千言万言不知从何写起,顿时,他脑海里浮现出童年时与父母相聚的快乐时光,与弟弟妹妹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与父母亲们离别的情景…想着,想着,他不禁热泪盈眶,一时间,他心中的情感犹如泉水般涌出,把所有的思念之情倾诉于笔端,寄托于这封家书中,他一边写,一边感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终于写完了。他把信封好来,齐整整地放桌上。这时已近三更了,他才熄灯上床睡觉,他翻来覆去,难于入眠。

第二天早晨,张籍拿着家书,匆匆跑去找朋友,叫朋友帮捎信回家。当他经过大树下下,恰逢这位朋友正要启程返乡,于是,他连忙将信交给朋友。突然,他又人朋友手中要回了信,生怕信中漏写了什么,又检查了多遍,将拆开的信封好之后,再将信郑重地交给朋友,千叮咛,万嘱咐,真可谓“家书抵万金”呀! 朋友便接过信,细心装好,跨身上马,“驾---”朋友扬鞭而,,他在原地久久地伫立着,眼睛中满足泪水,一阵秋风拂过,吹落他的泪水。

秋思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

1 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不知什么时候,滚烫的热泪迷蒙了他的双眼……

秋思

中秋佳节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格外美丽,它像一块巨大的白玉盘悬挂在天中,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装。星星稀稀疏疏、七零八落地只在天边闪闪烁烁。我漫步在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几片黄叶极不情愿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摇了几番,落在了地上。此时此景,不禁蓦生思乡之情,便直奔寓所。

孤孤单单地坐在椅子上,非常烦恼,像蜘蛛肚里抽出的粘腻的丝,一圈圈地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何不写封家书,表达我思乡念亲的心情。便立刻点上蜡烛,铺纸研墨。可正当我提笔准备写下去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数不清的话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我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多写一些内容。然后,我拿起笔,在那红彤彤的烛光下认真地写着这封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想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感情全都写出来……

忽闻公鸡打鸣,却还没有写完这封信,因为我要写的事实在是太多,我写好了这件事,又想起了那件事,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直到旭日东升,我才吹熄烛光,搁笔伸腰。尽管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我匆匆来到驿站,找到一位回乡的朋友,托他把信带给我的亲人。当他要走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在忽忙中没把想说的话说完,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看了看,才又封好交给朋友,与他抱拳相别。

此时,天空分外晴朗,白云绽露了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晨风哗哗地鼓掌,几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秋思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草儿枯了,凉爽的秋风刮起来了。这天,张籍出来散步,看见这一切,知道秋天已迈着她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洛阳城里,呼喊着外出打工的人们回家看看。

一股想家的念头和迫不及待想回家的欲望涌上张籍的心头。可是,他太忙,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便准备把这份思念化作一封家书,寄给家中的老父老母。张籍想跟他父母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似乎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看着他激动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思念家乡的渴望,好像浩瀚的宇宙,永远说不完,说不尽。瞧着他那握着笔颤抖的手,便知道他想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但是拿起笔,又觉得千言万语无从落笔。

明天帮张籍带信的人就要启程了,张籍连夜写信,一边修改,一边叹气,为自己不能亲自跟父母问好而遗憾。害怕这样匆匆地写不能表达完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就这样写写改改,总算把信写完。

第二天,一大早,送信的人要出发了。张籍把写好的家书交给送信人,看着他转身离去,望着他的背影,猛然间眼睛一亮,又想起了什么,一边喊着“等一等,等一等”,一边迈着大步追上送信人,再把信要回来,连忙撕开信封,取出信,再填写上刚刚想起的思乡话,生怕落下什么忘了说……

张籍思乡心情之浓烈,真是让人感动啊!

秋思

秋日傍晚,诗人张籍趁着饭后无事,来到好友门前。他走上去叩了几下门,一个书童探出头来:“您找谁?”张籍忙说:“请问,你师父在家吗?”“真不巧,师父昨天去家乡与亲人相见,下月回来。您请回吧。”说完,书童关了门,只留下张籍一人站在门前。

一阵肃杀的秋风吹来,带来阵阵凉意。张籍转过身,突然听到一个小孩叫:“妈妈,看,大雁!”诗人抬头一看,一群大雁正从天空中飞过。张籍不禁想起自己客居洛阳,常年不归。这大雁明年会回来,而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这时,街上已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落叶的沙沙声。落日的余辉撒在他的身上,池塘里的荷花早已不见,往日的虫鸣鸟叫,这时已无影无踪了……

回到家中,张籍突然想到,自己虽不能回到故乡,但可以写信啊。可是,提起笔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诗人的脑海里,不断涌现着当年离别时的情景。恨自己那时年轻气盛,与老母离别时竟头也不回地走了,但不知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里,诗人不觉热泪盈眶,一时间,所有的感情都似泉水一般涌了出来,诗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于这一段段文字中。

终于写罢书信,张籍又将这封信仔细地读了数十遍,生怕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这时,忽听打更人打了三下更,已是三更天了,诗人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信,封好,合衣睡下,可他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是多么想让家人快点看到这封信呀!

清晨,诗人早早地起了床,揣着信在门口等候捎信人。不知何时,街角传来了马蹄声。“来了,来了!”诗人心里激动万分。只见那个送信的年轻人跳下马,接过信说:“您放心,我一定会送到的!”说完,正要上马,只听见背后一声大喊:“请留步!”他忙回身问,“老先生有事?”“我……我想再看一下信。”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把信交到了诗人手里。诗人急忙打开信,仔仔细细又查看一遍,这才又封好交给年轻人。年轻人跨上马,扬鞭而去。诗人站在原地,眼中已满是泪水……一阵秋风吹过,吹落了他的泪,一滴、一滴……

秋思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

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给暗暗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冷得直打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

4 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的旧棉袄。

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到: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好象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张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

王三正准备和他告别的时侯,张籍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后反复检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们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张籍才将信交给了王三,王三骑着马,飞奔而去。

张籍看着远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妈妈可以看到自己的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么时侯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呀。

秋思

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里,客居在洛阳城里的我,抬起头,望着窗外,看到忽如其来的秋风,将一片片掉落在地上的、黄黄的树叶卷了起来,黄叶就这样被带到别处。我看到这凄凉的景色,不禁感到孤独,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于是,我匆匆铺开白纸,提起毛笔,开始写信。可想来想去,却不知从何写起,因为,我想写的事太多了。我放下毛笔,思考了许久之后,再一次提起笔,写下了这样一封信:爸、妈:我在这儿过得很好,你们别担心,家里过得好吗?„„我将信小心翼翼地封好之后,想找人把我写的信捎给家人。

正在这时,我瞄了一眼街头,发现自己的老乡正站在那儿,我赶紧出门迎接,并和他聊了起来,聊着聊着,我忽然想起了那封信,便问到:“老乡,是否回去?”他点了点头,问:“您也回去?”我摇头说:“我不能回去,在洛阳,我还有点儿事没办完。”说着,拿出那封信‘“这封信,您替我给我爸妈。”他点点头,正要走,我又叫住了他:“老乡,等一下,嗯——我那封信能不能还给我一下。”老乡很奇怪,但还是将那封信还给了我。我再一次拆开信查看了一遍,怕匆匆写的信没能把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

我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将信郑重地交给我的老乡。

推荐第9篇:秋思

汪秀梅老师《秋思》教学实录

师:大家好,我姓汪,大家可以叫我——

生:汪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

在上课之前,我听到同学们背诵了很多中国的古诗。但是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立理性。比如说,送别诗。再比如说

生:思乡诗。

师:再比如说:

生:还有描写祖国边疆的诗。

师:边塞诗。

生:还有写景诗

师:写景的山水诗

生:还有抒情诗

生:田园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呢,我想请同学们背诵几首思乡诗。

生:背诵《静夜思》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的团圆之意,所以很多诗人在写思乡的诗时都提到了月亮。

师:还有什么诗

生:我觉得还有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秋思》读读。

师:好,给她掌声,这首诗我们教材里没有,她就已经会读了,甚至会背了。那我想问同学们,已经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在课前、课外读过这首诗的请举手。

师:等会我们就来教交流一下同学们对这首诗都读了哪种程度上。

除了《秋思》,你还有哪些描写思乡的诗?

生: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

师:好,声音非常响亮,那么在这首诗里,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呢?

生:是重阳节。

师:是佳节,月亮、佳节等等都会勾起游子思念家乡之情。

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字——《秋思》

生:秋 思

师:刚才同学都已经背了这首诗,我现在就问这两个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觉得是秋天思念家乡。

师:秋天和思念有什么关系呢?

生:秋天是一个触景生情的季节。

师:触什么景。

生:因为秋风来了,一年又将要过去,游子们都很思念家乡。

师:说的非常好,到底是南京的孩子,对秋的文化都这么了解。

师:你还可以怎么理解,当秋天来了,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当秋天来了,树叶开始枯黄,百花都开始凋谢的时候。

师:说得好,我们南京四季分明,所以我们大家对秋非常了解。请同学们轻轻的读读这首诗句

生:读老师事先准备的描写秋的诗句。

师:这两句诗里,有一个“萧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萧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表示秋风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一种是冷落凄凉的意思。

师:秋风起呀,白云飞,天气也变凉了,草木黄落了,大雁也飞回南方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露珠也变为冰霜。如此之秋,怎能不勾起游子的——

生:思念家乡之情

师:再读诗名。

生:秋思。

师: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

生:秋——思

师:好,今天我们学的《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课前你们读过了,我再找几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诗。

师:如果再留长点就更好了,谁再来。

生:读诗

师:这几位同学都很了不起,这首诗里面有很多多音字,比如说:

生:重、发、见、

师:真的也有人在这首诗里读:现,洛阳城里现秋风

生:行

师:这首诗大家发音都很准,说明这首诗的意思大家也应该都很了解了。

谁能说一说

生:大概意思就是说:诗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要给家人写封信了,又觉得心里想的太多了,可能有漏泄的,所以趁发信的人出发之前再把信封打开看一看。

师:非常好,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她不是在行人要把信发出去前看一看,而是又把信拆开来再添上几句。

师:你是对“开封”的理解,开封的意思是把封好的信又打开了。这里的意万重就是——

师:很多很多话想说。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意思很了解了。真不错,我们既然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就得读出这首诗的感觉来。《秋思》起

生:读

师:现在老师来读一下,同学们注意,我的读与你们的读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读的时候,将音托长了,更能感受思念家乡。

生:老师每次每个句子的一个字拖长,给人感觉思念家乡很悲伤。

师:听的非常仔细,还听出了感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读,或者说我们平时的朗读或朗诵他都是从西方国家传到中国的,但是我们中国的古典诗文,尤其是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具有声韵之美,古人在读诗词的时候是讲究一定的规律的,将这种声韵之美表现出来,就是刚才老师的这种读法,叫(板书:吟诵)

生:吟诵

师:吟诵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韩国、日本、台湾喜欢读中国古典诗词的人大多数都会吟诵,但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度里,却没有几个人会吟诵啊,作为我们诗词故乡的孩子们,大家想不想了解吟诵的知识。

生:想

师:教给大家两个方法。第一句是:平长仄短。(生读),仄是什么呢?

师:哎呀,有人知道。真了不起。

生:平仄声是一种声调。

师:掌声鼓励,哎呀,我真的是领教我们南京的孩子,可见我们的吟诵是后继有人了。

平仄是声调,我们现在是1234声。平长仄短,就是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按照我们的声部来分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也就是说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把12读长,34读短。

老师把平声字用横线表示,仄声字用竖线表示。

生:读第一句。反复感悟。

师:老师范读。

生: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大家现在又发现不是所有字都把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我们只要把中央的几个字按照平长仄短来读就行了。

二、

四、六的字按平长仄短来读就可以了。

生:再读

师:下面几句自己读一读,等会我找几个同学读一读。

师:我还发现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把脑袋摇一摇。老师范读。谁来试一试。

师:这个小家伙非常积极。

生:试着读整首诗。

师:下面老师跟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欢迎下面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生:与场下老师一起。

师:聪明的孩子会发现,老师呀,您这个临发的发怎么在这里读的发

(四),哎,这就是在古音当中有个声调叫入声,我们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了,但是在第四个字上,为了节奏美,我们还读成入声。

师:老师还有一种读法,先听听老师来读。

师: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腔调变了,有点唱戏的感觉。

师:有点唱的感觉,这就是吟唱,也是吟诵。好,哪些字音可以唱呢,我们把平声的字唱起来,仄声的字读,这样感觉会更好,一起跟着老师唱一下,而且在读的时候,你的声音可以飘,可以修饰。你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师:师生共唱。

师:吟诵是很个性化的。我们还可以这样唱。(唱歌似的)范读。

师:你想不想也要这样唱一下。一起。

生:师生共唱。

师:同学们不管是朗诵也好,吟诵也好,他都需要对文章、对诗词有自己的理解感受,你才能读得好,吟得好。同学们你们读的很多遍了,吟了很多遍了,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觉来了。

生:我们读出了诗人悲伤的心情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我想把悲伤改成哀伤、忧伤。

师:哀伤、忧伤、悲伤、思乡,总之表现了诗人这种惆怅、伤感之情。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圈出一些字词,是哪些字词表达了诗人伤感、思乡之情?

师: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把你圈出来的词写一个到黑板上来。

生:我从秋风一词中可以看出,秋风是无形的,表现作者思乡之情

生:我从“说不尽”,一般人写一封信就可以了,而张籍在诗中说说不尽,所以我觉得思乡之情很重。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不错。这首诗是什么勾起了诗人思乡之情。

生:秋风。

师:洛阳城里——

生:见秋风

师:秋风可以看见吗? 生:不可以

师:那作者看到什么了,他说见秋风?

生:作者看到了枯萎的花草,树上的落叶。

生:我认为他看见了秋叶飘零

生:我认为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随意在秋风处处可见。

师:是啊,秋风不可见,但是秋带来的萧瑟之感却处处可见,所以诗人说: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在哪见秋风。洛阳是个什么样的城,有怎样的了解。

生:洛阳曾经是个繁华的地方,唐代共有七个皇帝移都洛阳。

生:应该是一个车水马龙,是一个国家的中心。

师: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但是,张籍在洛阳城里不见繁华,只见秋风。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非常思念家乡。

师:张籍就是因为思乡而满目凄凉,所以站在繁华的洛阳城,唯见秋风。吟唱第一句。

师:好一个见秋风啊,这是一个哀伤的季节,那你又怎么能从“意万重”中读出思想的情感的。

生:我觉得他首先字面意思就是思乡情感是意万重,很浓。所以他有很多话想对家人说。

师:那他都有那些话想说,想对谁说呢?

生:自由说。

师:多么凄凉,同学们你们了解张籍吗?

师:老师找到了关于张籍的简介,学生读。

生:学生读。

师:是的,特别到了晚年,张籍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一直怀才不遇,尤其是早年的时候,他的一生都非常的辛苦。就像他的诗中说的这样,因为他常年漂泊他乡。(出示《南归》

生:齐读,骨肉望我欢,乡里望我荣;岂知东与西,憔悴竟无成!

师:骨肉亲人盼我回去,乡里人盼我荣归故里,哪知道我漂泊在外,憔悴无成啊,这就给思乡的张籍多了一份想回而又不能回的惆怅,所以,只能写一封家属。

假如是你,你就是张籍,你会在家书里写什么内容呢。同学们想象,也可以动笔写一些。(播放古典音乐)

生:学生交流。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虽然不是非常了解张籍,但是我们从自身出发,能感受到张籍有很多很多话想说。用诗中的话就是“意万重”。秋风落叶唤起了思乡梦,我们思念小桥流水的故乡啊。

师:吟唱,学生学唱。

师:同学们,你用“说不尽”三个字感受了浓浓的思乡情。

生:交流。我觉得这个词的意思是很担心,很多话在信上没有说完整,很想再添上几句。

师:为什么老觉得说不尽呢,是什么原因让他说不尽? 生:以为他对家乡非常思念,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师: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因为想说的话太多,于是在行人临走之前他又(开封),你能否想象? 师:张籍在开封之前,心里会怎么想?

生:交流。

师:这装进去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是什么?

生:是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是作者一颗思乡的信,浓浓的思乡情,读——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就是——秋思。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哀落离。这就是——秋思/

师生共唱,回味惆怅与哀愁。

师:同学们,这就是吟诵,没有配乐,没有曲调,完全是从你心里自然发出的声音,这就是吟诵。同学们,我希望今天的课,大家能喜欢吟诵,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点点的收获。下课! 分享:

推荐第10篇:秋思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前演讲与名言积累

二、复习引入

(一)复习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前面已经学了三首古诗了,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

第一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学习《观沧海》能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那么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句子是————

星汉的汉字是哪个汉字?

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愿望是——

乐府诗我们都接触过两首了,哪两首?哪两句相同?与内容有关吗?

第二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最能表现诗人对家乡思念的句子是——

你能提醒大家这句哪个字容易写错?

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是因为有两句写得太好啦,全班一齐读这两句。至于为什么好,不说啦,“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诗中哪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就是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中描写得特别优美的写景的句子是————

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是非常好的呢?——早、争、暖、新、春、渐、浅”

(二)引入

前面我们说了,每个朝代都有一种文学体裁比较鼎盛。大家回忆一下,先秦——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接触的是元曲,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我们今天就来研讨一下,作者在面对不同的景色的时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简介元曲和作者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倩女离魂》等。

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经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才做过江浙行省务官,五十岁左右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他生活在北京时的元贞、大德年间,正是杂剧创作兴盛时期。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接受道教思想,剧作以神仙道化内容为多。散曲以愤世、恋情与自然风光的内容为多,语言清俊遒劲。散曲以《天净沙 秋思》最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是“天籁之音”。

(二)朗读,整体把握

师范读,

大家来读一读,看能不能体会“秋思”的味儿来。

生朗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注意“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特别是“小桥流水”在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都会用它来冠名是吧,它代表的是一种秀美的景色。那么在这一首诗里面,是不是也像上一首一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莺歌燕舞的美丽的画面喃?

那大家再读读,看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你的词来表达。

生朗读。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这是一幅凄凉的画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断肠人在天涯

2、这是一幅羡慕的画面。——乌鸦有家他无家,人家有家他没家

乌鸦的家在哪儿?树上

对,乌鸦有家他无家,所以他很孤独很羡慕很凄凉

他读得非常好,能读出了这些感情。

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出这种情感。这是一种凄凉的情感,一种羡慕别人的情感,一种孤独的情感。那么所有这些情感我们都可以把它概括出来,它就是是首写什么样的主题的诗?

思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一种情感。

我们在这四首诗里面学过一首思乡主题的诗没有?——次北固山下

你看,这四首诗我们就学了两首这样的诗。在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在外地做官的我包括流落他乡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思念故乡的情绪,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所以这一类思念家乡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特别的多。不过你们看,在《次北固山下》中,它是不是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不是,它是对家乡的思念中又含有一种希望的感情,它的感情基调是一种明亮的感觉 。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意境

今天这一首诗呢?如果你作画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灰黑色、灰褐色

适合中国画里面哪种技法来表达?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写意的水墨画来表达它的意境。

师:这些意境是通过少量的形象来传达的。下面我们再朗读一遍,看哪些地方读出了那种凄凉清幽的感觉的

古道——点明当地的荒凉萧瑟

瘦马——那马呀,一路长途跋涉,变得瘦弱疲惫,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夕阳西下——很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枯掉的树枝,乌鸦的叫声觉得特别的凄凉 ,而且树是老树

西风——古道上走,有西风刮过来,西风冷,更能想到家的温暖,用西风来衬托凄凉(若改为清风,就给人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吻合。)

(枯藤老树昏鸦——如果是心情好的话,还会认为它们很有生命力,还有昏鸦筑巢,树老了还能作贡献,但他这里没有愉悦的心情,所以看不到这些)

师:他说的这一些,说明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确实适合了自己的情感。

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在很远的地方,不能回家,流落在外

人家——是人家不是我家

小桥流水——一种温馨的感觉,更衬托了孤独的情感,你看,有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而我喃,古道西风瘦马

师:对,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一幅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不是。这是眼见之景,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来衬悲。

生:小桥一句和古道一句是对应的,人家不像我,还在古道上,迎着西风,骑着瘦马路踽踽独行,很可怜,衬托了他的凄凉。

师:非常好,你看呀,作者行的道是古道,骑的马是瘦马,迎面而来的是凄凉的西风,当一个人孤独的行走在吹着西风的古道上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有路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也有路边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都能勾起诗人最孤独最寂寞的情感。而恰好又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夕阳西下说明什么?——没有希望,黑夜就要到啦,所以,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他们该怎么啦?——回家啦。也许,人家屋顶上还有袅袅炊烟,该回家了,连昏鸦也知道该飞回它老树上的家啦,而铁家在哪儿呢?——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来得出全诗主旨:

所以你看,在这一首诗中,前三句写景,一共选了几个景物来写?——九个。一共用了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图画,人在图中走,瘦马、古道、西风一样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对于这种人,在他的笔下,诗人就把他称为了——断肠人。是因思念家乡而肝肠寸断。他一样可以民也“乡书何处达”的感受,但是,他却无法去体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希望,因思念家乡早已令他肝肠寸断了。

这是写景,

后两句就是——抒情。读一遍。

生读。(你们的凄凉,你们的悲伤我没感觉到)

在抒情里面,有一句诗揭示了全诗主题,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这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既然这一句就是主旨,那我把前三句删了,是不是多简洁呀?)

写景,写了孤独的景,写了在孤独情境下游子的惨状。

抒情则抒发的是什么情?——思乡之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之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写景渲染了悲凉惆怅之情,抒情表达游子之悲。

(指板书)这是我们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所品出来的东西。

四、分析写法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这首诗有没有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没有,但有动静结合。有没有色彩明丽的词语?——没有。那么他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构筑这么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呢?——写景。

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的身量恰到好处,《天净沙 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他写景,又是采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来写景,他把他要写的对象堆叠在一起把它组合在一块,不加任何的(修饰)。呵,有同学说加了修饰,对,他是很简洁一修饰,就把这九个对象九个名词堆叠在一起构筑起了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这就是首诗最有特色的一种写法叫用名词来构筑意境。把人放特定的环境之中,表达游子之归。(哦,我明白了,我以后写诗呀全把名词堆起来,你看我今天作一首:老师学生黑板,粉笔课桌教鞭,语言数学英语,下课铃响,想耍的快点跑!————没有诗的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让我们感受的是一幅一幅的画面。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这首诗大家下来多读读,从读中来体味,逐渐地我们就能融入这个氛围当中。好,我们就再读读。

特别是最后一句,什么时候你能把你的眼泪读出来你就能体会马致远的秋思了。

五、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请大家比较将遇阅读下面两首与课文

元人盛如梓《老学从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有三首:

一、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二、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第二首,虽然也写的是秋景,也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了七八种的景物,但没有《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而且有景无人。

第一首,只在一些字上有一些不同,仅就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秋思》精当。如“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相连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叫“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为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六、总结四首诗,

我们已经学了四首诗,从诗歌描写内容来看,都是描写景色的,比如《观沧海》描写了大海雄奇壮丽的景色,《钱塘湖春行》描写了美丽的初春景色。

写景都是为了——抒情。《观沧海》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抒发了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抒发了喜悦之情,抒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诗歌直接抒情,有些诗歌借景抒情。比如《秋思》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没有间接抒情的句子?(生齐答)

我们以这种方式回过头来看,《钱塘湖春行》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没有借景抒情的句子?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几句?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在写法上各有哪些不同呢?

比如首诗以名词来构筑意境,而《钱塘湖春行》是既有静又有动,《次北固山下》采用了衬托方式,衬托用得最好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潮平来衬阔。《观沧海》主要虚实相生的写法。

记忆名句:这是我们默写里需要的东西。

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四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11篇:秋思

秋思

我出生在秋天,正是落叶纷纷而下的时候,外婆说那是她见过的最美丽的秋天,一片片金色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一切都仿佛是为了等待我的降临。外婆告诉我,做人就要像落叶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这方面,外婆给我做了很好的典范。

外婆是一位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待人和蔼可亲,很受学生的欢迎。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粘在外婆身边,跟她去学校,随她去上课,那样就可以和很多哥哥姐姐一起玩了。再稍微长大一点,我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我就在外婆的班里学习,那时候我觉得外婆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外婆她什么都知道,外婆上课很生动,常常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教我们唱歌,所以外婆的课总是最活跃的。外婆说她喜欢这样的课,她喜欢看我们笑。

可是老师终究有老师的责任,外婆不能一天到晚地陪着我。有一次,我感冒了,难受得很。本来以为外婆一定会像小时候那样抱着我去医院,并且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我,可是这一次,我失望了。外婆把我带回家,让我躺在床上,给我吃了一粒药,在桌子上放了一杯白开水就急匆匆地回学校了。她说快期末考了,她不能落下课。当时我难过极了,我想外婆一定是不爱我了,她不要我了。然后我就在哭泣中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了,外婆已经做好了早饭,她关切地问我怎么样了,想吃什么。可我一想到她前一天的“弃我不顾”就一肚子的气,所以我只是敷衍了几句,就上学去了。一连好几天,我都对外婆不理不睬的。有次语文课,她要我们用“希望”造句,我写的是:“我希望外婆永远对我好,永远爱我!”外婆的评语是:“外婆会永远爱你的。”也就是这句话,我的不满就烟消云散了。而在那以后,外婆就履行自己的诺言——永远爱我!只是我很快就升入初中了,我必须得离开外婆了。爸妈来接我的那天,我哭了。还是外婆好,她答应我每周日都来看我,所以上了中学我最盼望的就是星期天。只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

2005年的那个秋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在家里等待着外婆的来临,等来的却是外婆去世的消息。当时,我只觉得天塌了,到了外婆家后,看到外婆只是安静地躺在那里,脸上依旧是那么慈祥的笑容,我真的不敢相信,外婆就这样离开我了。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美丽的秋天便成了我最悲伤的季节。外婆曾说秋天是最美的,因为我是在秋天出生的,而我说秋天是惨淡的,应为外婆是在秋天离开我的。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外婆是放弃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才离开的。应为她始终把她的宝贝外孙女和学生放在第一位。现在我不觉得秋天是悲哀的了,我要说,秋天是伟大的。应为外婆就像那秋天的落叶一样不是无情的,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个伟大的充满了想念的季节里,我要用笑脸去迎接那随风舞动的落叶,因为那是外婆从天堂捎来的充满着爱心的礼物。

第12篇: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教案

中师 於敏佳 20121003117 一.课题:《天净沙 秋思》

二.授课时间: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三.授课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朗读整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美 2.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涵义

4.品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及是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思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 秋思》的意向及作用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授法,练习法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长时间离开家的经历吗?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你们基本都是因为旅游或拜访亲友,你们可以说应该是很享受这种过程的,可是想一想等你们长大了,你们必须面临一些其他的事,你们可能在外求学甚至直接在那里成家立业,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你的故乡见到你的亲人,那时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不过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先进的通讯,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缓解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但是你们知道在古代如果背井离乡的人想家了该怎么办吗?„„对,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或者是诗词等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词寄托思家之情的,《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又是以怎样的心境在异乡生活。

(二)初读感知 1.介绍作者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

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只小玲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齐读全词,读准字音,感受词的韵律感,请学生给词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

一、

三、五句押尾韵“a”,

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再次请学生朗读,了解大概意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三)深入理解 1.再次朗读,了解意境

(1)词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2.分析景物

(1)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秋天的萧条与凄凉。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2)“古道西风瘦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秋的味道?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3)“小桥流水人家”不太符合悲凉的意境,作者把它用在这里有什么样的想法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3.这首词运用的什么抒情笔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在外漂泊身心疲惫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四)拓展延伸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天净沙 秋思》,并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小文章,3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悲凉秋景图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词的结构,了解了意象这一特殊名词的运用及涵义,也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秋色的萧索与冷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13篇:雨夜秋思

雨夜秋思

只身学于漂泊乡,不闻鸿鹄雁高翔。多情绵绵潇湘雨,无意沙沙柳叶声!思卿思家同愁在,秋风秋雨皆凄凉。浮华万千黄粱梦,怎及修得读书郎!

登月山寺

天下名山僧多占,万水千山只等钱。

皑皑白雪林中挂,郁郁青松挺且坚。

八极拳谱谁人晓,怀庆一绝藏月山。

好景一时游不尽,天缘有份再来玩!

过行论

十年经事多惆怅, 鸿蒙一人常思量.

尤苍天兮何为此, 空悲切兮亦虚妄!

孤傲耿介贯长虹, 欲行侠义掳貂狼.不易斯行终自毁, 象牙塔下尽苍桑!

狂舞心志

情者,人之共珍也。昔有梁祝荡气回肠之爱情,今存情窦初开者之盛气。余隐居于乱世,奔走于志道,几经**,几渡离愁。尝立志于己前,奋之一二。终因胸不渗水,眼不容沙,而落得个心绪激烦,无心应战。子为学者,学业日残,多年之举,毁于一旦,岂不痛哉!

古人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然矣!余幼时即学,七岁入道,往来十余年矣;蓦然回首,心中不鸣,感慨颇深矣!咿呀之时,慈母教之;弱冠之年,喜获功名。然自入太学,余空立惊天之志,徒思成事之景。非能俯首为牛,静心养气。尝遇毫微之功,沾沾喜于一时,骄气横生,思罪过之事,贪幼稚之念,此所谓志者之盛具欤?呜呼!盛衰之理,存亡之数,非曰天命。为人中龙者,岂他人之戏言定矣!博天下之所长,为我所用;举天地之迹象,为我江山。肚能撑船,心魔自破也;魔之既破,必有情绕,正之以动力。心常思之,行将比之,则情必平也! 剩之之事,无过于苦,战,勤,专。今日之耻,明日痛雪。余已身处悬崖,绝境逢生,海阔天空!余必将记而行之!

周子,一代奇葩,生得父母之佳貌,长得亲人之关爱。吾亦自比于力挽狂澜之人,抱贯长虹之志,怀孝父母之心,思建功立业之景。常傲立于人杰之中,自言不与凡人之同类也。然不正身修心,广学经世之才,空有不世之雄心,自命清高,岂不畏人之笑矣!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吾必将弃身后之故事,戒之以拼搏。创惊世之举,雪今日之耻,复多年之所望!

政令下,资金聚,工匠出,理工兀。坐拥三千余亩,盛载万众之数。阁楼林立,争高直指,万木朝阳,春意融融,不似园林,胜似园林,却道人楼画中游!

理工者,大学也,不谓大楼,乃有大师矣!风雨百年,世纪沧桑,故就“好学力行”之风也;“明德任责”、“勤勉求是”理工之子之韵也!有元培、越崎之士明其德,伯声、仲鲁之士治其道,少安、友峰之人决其策。是故誉之中原之名校,而怀庆府子民之傲也!

古之山阳,今曰焦作。城之南,有校焉,名之理工大学也。山阳古城,名城也,有青龙、峰林之奇峡,云台、神农之仙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载瑜、韩湘子之故地,而昌黎、司马氏发迹之地也!

斯校于此,承先人之遗风余思,秉古城之悠远深邃。生逢乱世,救国为道;承前继后,不辱使命!百年学术,矿大之前身;世纪基业,桃李满天下!工矿巨子,多出于此,“乌金”品质,表里如一。韩公之路亘其西,迎宾之路在其南,山阳之路傍其东。府院小径,交错相通,东西连体,横跨其中。坐北面南,独据一方水土。

择州郡之精英,纳四海之雅师。学术活跃,全市为佳;环境优雅,可堪伦比?馨月湖畔,杨柳依依,才子佳人,多会于此,纵古论今,舌战世事之辩;闻涛林中,书声琅琅,晨读之子,竟相比高,苦练成才之志!

子学与此,而不居安思危,竭其全力,以赴《诗》、《书》。然至耄耋之年,万事皆空,悔之晚矣,岂不痛哉!

冯丹者,美人也。世籍柘城,宛若藏山之玉,久居深闺,是故世人不知有此昳丽之女也!然戊子年,余于郑科院始见此卿,即迷于色,溺于声,目送千里之外方始。乃叹曰:“天下竟有这般标志的人儿!”

翌日,吾归于校,未能眠。伊人之声,如黄莺出谷,婉转悠扬;伊人之貌,若青莲出泥,洁而不染;伊人之态,似贵妃舞步,婀娜多姿„余心若澎湃之水,久而未能平静。闭目即见伊人之姿,定睛恍若失魂之人,愀然之感,从未有之也。旭素善言辞,然心中之言,余羞于外人道也。故修书一封,叙内心之感,言人生之志,表仰慕之情,寻伊人所好。不日之后,即得佳音,余甚喜之,哽咽激动,竟不能语。吾今思之,实为惭愧!

自心灵交流伊始,吾二人未曾止也。曾记否,电话声中忘时间,扰得室友生怨言;曾记否,馨月湖畔畅聊天,不到午夜不欲还;曾记否,听雨林中伊人语,吾把真心抛出肚;曾记否,欢声笑语从未断,花田柳下存浪漫!初恋之感,可谓钟情一见!吾甚喜之,得与冯美人共续前缘。

古人云:“患难之中见真情”,然也!吾打球受伤,美人于吾住院间身伴左右,衣、食、卫生,无微不至。吾术后躺于病床之上,美人悉心照顾,疲惫,伏于床头小憩。吾见此景,顿生感激。怜爱之情,暖彻心扉!四五日后,吾康复,美人已疲惫之极。眼眶乌黑,脸现皱纹。吾心痛之,誓与美人一生一世!每念及此,余感慨万千。美人秀外慧中,实乃贤妻良母之兆。尤为幸矣,美人与吾深爱彼此。故应抱赤子之心,倾其所爱,附于美人。成天作之合,享人间大爱。至此,乃言曰:“今生得卿,夫复何求”!

母校,你在哭吗?

吃过午饭,路过报亭,发现许多同学围在那里热议,觉得很奇怪,也想拥过去看个究竟,谁知道所看之景一下子令我傻眼了,觉得母校发生这样的事实属悲哀!对此充满了无奈和同情,但是更多的还是回忆和感慨...

我所看到的是《中国青年报》以一版的条幅报道母校---“西峡一高悲剧事件所引发的思考”。小贝的跳楼,以及她之前小勇的不幸离世使西峡一高一夜之间变成了媒体的宠儿,不可不可谓之“超级闻名”、“声名鹊起”!跟着而来的便是媒体的疯狂报道,而且那“令人称奇”的标题,到底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访问率;还是出于对不幸者的同情,而进行的不平而鸣?这些“醒目”标题之下所隐藏的东西,实在值得一高学子反思!

虽然那件跳楼悲剧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但是看到《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我才对其有了了解。没想到以前只有被当作传说才能进入我耳朵的“新鲜事”,居然在我曾经学习过生活过得地方发生。没想到母校以前是以管理严格和教学成绩出众而闻名中原,现在却因为一件悲剧瞬间成为“暴发户”而备受人们的热议!这中间产生的巨大反差着实令人不解!

回想起自己在母校的三年高中生活,真是觉得精神方面很苦很苦...整个人几乎是在:教室--餐厅--宿舍这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徘徊往返,生活很有规律。我也曾经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哭过,彷徨过,甚至怀疑过自己;也曾感到生活的乏味,逃课到操场打篮球;也曾在体育课上仰天长啸来发泄心中的郁闷;也曾经在考试成绩退步之后接到妈妈打来的安慰电话而哽咽无语,放声大哭,也曾经在舅妈的办公桌上吃着她亲手做的饭,问她英语方面的疑惑;也曾在同学们的欢笑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虽然学习上很累很累,但是我总觉得那是我生活中最能找到我自己的时候。那种躺到床上就想睡的感觉我现在真的很向往,那种充实感估这值辈子都很少有机会在体现了!在一高我学到了许多许多,除了知识外,估计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做人的独到体会!还记得郑老师给我说的那句话:“在这里你一定要静下心来,把平时因学习而积攒下来的痛苦,发泄在考试试卷上,用成绩来鄙视困难!”李老师的那句很有含义的话:“同学们,聪明的总是懂得用别人的错误来教育自己。千万不要在自己犯了错误后才学到经验,代价太大啦!”

现在看到那篇报道,心里总是有些不平,刚才在百度上搜\"西峡一高\"时,跳出的快捷菜单实在令人吃惊,三个搜索项目中有两个都是“西峡一高跳楼”。看到这真觉得创建这个搜索项目的人是不是想把西峡一高七八十年的清誉一下子抹杀掉!是不是西峡一高只有这条“新闻”才够资格上到百度搜索引擎中!是不是想把这件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从而在某一方面提高西峡一高的“知名度”?

那些还在为颂扬西峡一高“美名”的媒体朋友们,请你们为你们的行为检讨一下!西峡一高的领导班子并非庸才,在发生了这样的不幸之后,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他们会无动于衷吗?诚然你们报道的东西有它真实的一面,也会对西峡一高当前过紧的管理制度的转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可是作为一个已从西峡一高毕业的学子,我更希望你们好好为西峡一高正在全身心备战高考的06级学弟学妹们考虑一下,你们的行为是否已经从某个方面动摇了西峡一高历来在冲刺阶段稳定的军心!是否给了那些因为困难而徘徊的学生偷懒的机会!如若这样的话,

09年西峡一高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责任谁来承担,06及学弟学妹们的前途被毁的不幸,又有哪个人可以说得清,这与媒体同仁们没有关系?

母校啊,面对外界的风言风语,你是否仍在忍耐!你是否暗暗的在内心滴泪?痛心啊,我的母校---西峡一高!

第14篇: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祖上最大的官职为宰相,就是武则天朝的范履冰。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任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大秘书),范仲淹2岁时,父亲病逝。

孤儿寡母无以为继,母亲谢氏不得不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的朱文翰。范仲淹随朱姓,改为朱说(yue4)。

随嫁改姓,也算正常。当然,2岁的范仲淹不晓这事。

继父朱文翰也是个县令小官,俸禄不厚,再加上原来就有几个子女,一家人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从读过的资料看,朱文翰这位继父还是基本称职的。

后来,朱文翰调回老家,任淄州长史,淄州有一长白山,山中有醴(li3)泉寺,范仲淹就在这寺中寄宿读书,当时年龄大概20岁。

离开父母的范仲淹开始正式独立生活,很清苦。

记载说,范仲淹每天自己只熬2升粟米粥,放凉后切成4份,一天两顿饭,早晚各吃2份,中午不吃,切碎的生韭菜撒上盐,就是他吃粥的伴菜。

这样的生活,范仲淹没觉得有多苦。

一个人承受清苦的能力有先天性,像范仲淹这样的人对清苦不自觉忽略,容易成大事。

那么朱家的其它子女是否也同步清苦,书上没说,一家子开伙做饭,总不至于像范仲淹这样吧?

继父永远是继父,很难从真心里一视同仁,血缘关系锐不可当,就像跟丈母娘也叫妈。

总体上说,朱文翰这个继父也还行。

有一次,范仲淹回家,见哥哥们花钱随意,就说了几句,哥哥们不耐烦,说漏了嘴:“花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范仲淹诧异,去问母亲,母亲谢氏不得不说出实情,这个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像范仲淹这样饱学诗书的人。

离开朱家,外出求学,与母亲挥泪告别。去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理解并支持范仲淹。

当时宋朝有4大学府,应天府书院是其一,其它3所为:岳麓、嵩阳和白鹿洞。而且是免费!

范仲淹临走时,与母亲约定以10年为限,金榜题名做官后来接母亲。

范仲淹急了,在应天府书院是出了名的勤奋,“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昼昏怠,以水沃面。”

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商丘,学生们都去观光,一览皇帝风采,唯独范仲淹没动,这叫定力。

同学中有一位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范仲淹实在太苦,就给他好吃的,范仲淹坚决不要,过几天,又给,范仲淹勉强收下,后来这位留守的儿子发现那些好吃的已经变霉发臭,知道范仲淹根本就没吃,不理解外加生气,质问,范仲淹感激地一笑,说怕吃惯了这些,担心以后粗粮淡饭咽不下。

人就应该有这等骨气。

没用10年,5年后,范仲淹金榜题名,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不久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接回老母,恢复范姓。

严重支持,顶。

朝廷官员恢复原姓要上报皇帝,范仲淹的上表奏章中,用了一幅对联:

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

名非伯越,乘舟偶效于陶朱。

张禄、陶朱就是范雎和范蠡,都改了姓。范雎原来在魏国,受排挤到了秦国,改名张禄,成为名相。范蠡帮勾践成功后,改名陶朱,远走他乡。伯(ba4)同“霸”。

范仲淹博学,能想起这2个都姓范且都改姓的人。

当时范仲淹33岁。

真宗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监泰州西溪镇盐仓税官。

泰州靠海地势低,海水灌田之事经常发生,以前曾有一堤坝,年久失修,前几任县令不闻不问,致使百姓无地可种,流离失所。

本来这事并不在范仲淹的管辖范围。

责任在范仲淹的心间涌起,准备插手,但直接上奏又属于越职,就请求两淮发运使张纶上报,并建议让他当这个县的县令,果然事成,范仲淹当了县令,准备修堤。

准备就绪后,正式开工,令范仲淹没想到的是,当中下了几场大雨,洪水凶猛,卷走了100多人,有人造谣说这是东海龙王发恕,建议停止修堤,再加上原本就反对修堤的人乘机发难,工程被迫停了下来。

朝廷派人调查,范仲淹据理力争,认为这是偶然事件,来者被说服,修堤继续。

又出变故,此时范母病重,范仲淹左右为难。

如果自己此时离开,这工程必停,如果坚守岗位,不顾老母,天理不容。

不但读书刻苦且充满智慧的范仲淹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案,他竟然再次说服张纶上报朝廷,不再做两淮发运使,改任泰州知府,以便主抓修堤事宜。

张纶照办,一次不成,再上报,又不成,连续上报了3次,终于如愿以偿。

范仲淹放心地走了,照顾老母。

这绝不是一般的气魄,一个小小的监税官凭什么如此调动上级。

范仲淹忠孝两全,孝,要靠实际行动,不能耍嘴皮子。忠要靠智慧,否则就是愚忠,弄不好会留下笑柄。

修堤这件事,大前提是为国为民,有一个最终别人驳不倒的理由,干好了就是业绩,干不好的可能性很小。

范仲淹当然想做更大的官,更大可能地实现自己济世的理想,找准一个点最关键,修堤这事就能让他闪光。

修堤成功,当时有2600多户百姓回归,安居乐业,为了感谢范仲淹,很多家庭改为范姓,这条堤后来改为“范公堤”。

之后,范仲淹调回京城,晋升为大理寺丞。这是朝廷对他的嘉奖。

新的工作刚刚开始,不料母亲病逝,范仲淹不得不回家守孝3年。

在此期间,两个重量级人物相遇并相知。

正巧晏殊被贬应天府(今商丘市),早闻范仲淹大名,约来相见。

一见如故,当时晏殊文采斐然,俩人成为文友。并邀请范仲淹掌管府学,就是让他当应天府学院校长。

范仲淹正是这所学校的老校友,当年就是从这参加了科举,接下这份邀请后,兢兢业业,以身为则,求学者络绎不绝。

当时范仲淹还在守孝期,不算正式管员,义务帮忙。

有一个故事发生:

有一位姓孙的秀才,拜见范仲淹,见他穿得比较破烂,范仲淹就给他十千钱,过了一年后,此人又来,依旧破烂,范仲淹又给十千,问他为何这样乞讨时,孙秀才凄然正色:“无钱养母,若日得百钱,则足矣。”

范仲淹受了感动,决定帮他,安排他一个学校的职务,月薪3000,从此孙秀才养母无忧,并跟随范仲淹学习《春秋》。

孙秀才玩命学习,范仲淹守孝期满上调时,孙秀才随即辞归回家,与范仲淹一并离开。

这个孙秀才就是10年后大名鼎鼎的孙复,以讲《春秋》著名于世。

范仲淹人品可敬,遇到这样的人,是一种福气。

3年期满后,晏殊极力推荐,范仲淹得以再次回到京城,任职秘阁校理,当时公元1028年。

秘阁校理是一个文官,负责校勘朝廷图书,比较清闲,但如果没有晏殊的推荐,范仲淹未必能进京城。

一个内心正直的人,他是闲不住的。

1022年,真宗去世时,皇帝仁宗只有13岁,由刘太后垂帘指政,到了1029年,仁宗20岁,理应放手的刘太后没有丝毫放手的意思,并要求在她61岁寿辰时,仁宗率文武百官举行朝拜大礼。

很多人有意见,但敢恕不敢言。

范仲淹上书抗议,认为在家皇帝可以上拜母亲,但率朝廷官员一起朝拜,有失皇帝尊严,并要求刘太后还政于仁宗。

惹了刘太后,捅了马蜂窝,外贬为河州府通判,这是第1次被贬,以后还有第2次、第3次。

在这次事件中,晏殊起初表现的非常气愤不理解,因为范仲淹是他推荐的,如果范仲淹有罪,他属于推荐不当,也受牵连。

范仲淹反复向他解释,晏殊听不进去,最后,范仲淹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才算罢休。

在外贬出京之日,好友同僚为他饯行,有人说出心里话:“此行极为光荣。”

范仲淹的这次忠正表现,正合仁宗本意,想想仁宗肯定不满太后专政,当时只是摄于威严,不便阐明态度,对范仲淹不会怨恨。

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果然召回范仲淹,担任右司谏。范仲淹的官升了,可到年底时又发生了一件事。

皇帝仁宗想废郭皇后,范仲淹不同意,一国之母,不宜随便废除,强谏,仁宗忍无可忍,再发神威,贬范仲淹为睦州知府。这是第2次。

饯行时,又有人说了一句话:“此行尤其光荣。”

范仲淹一笑。

睦州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范仲淹的心情尚可,想来这是皇帝仁宗的略施善意,他还是心疼这位忠臣的,只不过是没有顺从自己而已。

1034年,范仲淹又被迁往苏州任知府,因为苏州正在闹洪灾。

显然,在皇帝眼里,范仲淹并不是罪臣,是他手中的一杆枪,刺洪水猛兽,范仲淹有着治洪的丰富经验。

努力工作,不发牢骚,这就是范仲淹。

苏州是范仲淹的家乡,这次采取的方法与上次不同,上次是堵,这次是疏,借鉴大禹治水。

这次的成功,范仲淹又被仁宗调回京城,皇帝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角色:天章阁待制。天章阁是新设立的部门,相当于文学侍从,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顾问,虽然没有具体官职级别,但位置显要。

当时的宰相是吕夷简,两人政见不和,吕宰相担心范仲淹从中作梗,就鼓捣皇帝让范仲淹去作开封知府,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京城知府是个苦差事,不好干,这样就给吕夷简有了很多抓小辫子的机会。

没想到范仲淹走马上任几个月后,将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还是腾出了很多时间,这叫能力,范仲淹真的不简单,绝不是只练嘴上功夫。

有了精力的范仲淹,有一次画了一张图献给仁宗,仁宗一看,是一幅官员升降图,全是人名,并一一注明,哪些是不应该升职的,哪些是不应该降职的,并特别强调,升职的大部分是吕夷简的亲信。

吕夷简急了,召集手下弟兄们群而攻之,对范仲淹反咬一口,告他越权行事、离间君臣,皇帝顶不住了,再贬范仲淹。

这次贬的地方是铙州(江西鄱阳),又有人饯行,又有人说了一句话:“此行特别光荣。”

范仲淹:“我已经光荣3次了。”

敢对宰相的用人不当提出质疑,范仲淹,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更大的不幸接踵而至,铙州路上,范仲淹的妻子病重,再加上一路颠簸,没多久病逝,这对范仲淹的打击很多,相伴了13年的夫妻,这就样撒手而去。

并没有长久沉浸在自我的悲痛中,依旧心系民众,有3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1.为了防止传染疾病,范仲淹建议少喝河水,多挖井,据说现在的鄱阳还留有不少那时开挖的古井。

2.有一位妇人喊冤,说是自己的丈夫在狱中被活活打死,范仲淹亲自过问此事,查明真相后,严惩了办案人员,并作出明确规定,严禁滥用刑罚,禁止逼供,杜绝囚犯意外死亡。

3.铙州有很多人种茶,但茶税太重,百姓不堪重负,范仲淹上表朝廷,要求免税,得到批准后,民间立即流传出:“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千万家”

正是范仲淹这样的为官者,才使很多人对国家仍有信心。

还有更大的考验。

1038年,西夏党项族自立,国号大夏,正式脱离北宋,旋即进兵延州(今陕西延安),北宋损兵折将,情况危急,当时负责战事的是夏辣和韩琦,在韩琦的举荐下,仁宗将范仲淹调回,与韩琦一起作夏辣的副手。

在攻守的策略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夏辣与韩琦主张进攻,范仲淹建议先以守为主,然后步步为营。矛盾上交朝廷,宰相吕夷简没把西夏放在眼里,进攻,皇帝同意了。

结果残败,范仲淹的主张占了上风。

必须佩服范仲淹,非常的冷静,想想当时的天朝已经几十年没经战事,武将没经验,士兵没斗志,怎么打?

后来皇帝撤职夏辣,由范仲淹和韩琦各守一路。

范仲淹开始有计划实施自己的战略。

首先修筑城池,巩固根据地,稳定住形势,然后逐步采取行动。

范仲淹看重了一个叫马铺的地方,它是西夏与其它几个少数民族来往的必经之路,艺高人胆大,派自己的儿子带兵突然占领,同时运载着建城材料,竟在10天内,构建了一座城池,西夏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派了3万人马攻城,范仲淹亲自指挥,西夏兵无功而返。

从此西夏变得比较孤立,范仲淹步步紧逼,建了很多这样的城堡,西夏犯难。

范仲淹友善当时的羌族,羌族首领来访时,屏退左右,促膝交谈,羌族首领感到了范仲淹的真诚,结果是常常羌族军队与宋军共同行动,给西夏的压力很大。

两军的这种对峙,后方供给是个问题,范仲淹上奏,建议军队实行屯田制度,自给自足,皇帝立即同意,为朝廷减轻了巨大负担。

此时的范仲淹,在皇帝仁宗眼里,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不但阻止了西夏的进攻,而且使自己处于优势,但也不能一举歼灭。范仲淹心里清楚,必须逐步进行,总有西夏坚持不住的时候。

还不能确定胜利的时间表,几年来的军旅生涯,范仲淹从一介文官变为统帅一方的军事家,感触颇多,思乡情绪油然而生,挥笔写下了这首留传千古的名作。

[本词简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边塞的防守线,指镇守的延州。

这个“异”字,有几种解释:

1.延州的秋天与春夏冬季节相比,风景不同,是自己与自己比。

2.与其它地方的秋天比,延州的风景不同,这是由于延州属于战区,有一些人为的布置,还有就是作者心理的作用。

3.指延州与老家苏州的风景不同。

整首词写思乡,以为是第3种。

作者并没有埋怨延州的风景如何之糟,只是说“异”,作者的心胸非一般人可比。

这个字不要忽视。

衡阳雁去:秋冬之季,北雁南飞,相传飞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返,因为这时天已变暖。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句有嚼头儿。

应该是这样字序:雁去衡阳无留意。由于平仄要求,“衡阳”与“雁去”对调。

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延州的大雁毫无留恋地向南飞去。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片的写景隐约含情。

大雁“无留意”地飞走,但他不能像大雁那样,他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有责任,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国家大宋。

对于自己,这个延州会是衡阳吗?至少目前还没有答案。

大雁飞至衡阳还有折返的时候,而自己镇守延州,归日无期。

人们一看到“雁”就想到“鸿雁传书”,这首词,个人觉得最好不要这样理解,老母已逝,妻子归天,儿子在旁边,他又没有情人,“传”啥呀?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泛指边塞周围的声响,包括很多,如风声、马声、士兵训练时的呐吼声等。

角:部队中的军号,根据吹奏的不同音调指挥部队,这里指收兵回城,结束一天的城外训练。

在一片四周的嘈杂声中,军队的号角响起,士兵回城,结束训练。

嶂:象屏障的山峰,形容高。

为什么“角起”,因为“落日”了,到了黄昏。

结束了一天的训练,作者可以静下心来环顾四周,此时映入眼帘的是百姓家里的“长烟”和“落日”,再看自己时,一座孤城紧闭。

遥望百姓家的“长烟”时,是否羡慕百姓的自在生活?

人在高山下,会有一种压抑,如果是“千嶂”,效果只能会更严重,况且这种状态已经几年,那种封闭孤独感可想而知,所以“闭”这个字虽是自然描写,实际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有什么样的心情,就写什么样的景色,还有那个“孤”字。

作者通过上片的景物描写,引出下片的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如果是酒的质量问题,说明作者当时生活艰苦。一军统帅喝不上好酒吗?更只能说明范仲淹与兵共苦。如果不是酒的质量问题,那就是作者的心情不通常——“浊”。

“家”,是指京城开封还是老家苏州?

作者的老母妻子都已离世,儿子跟着自己打仗,家里可以说没人了,想家是出于哪种情结?

这是连续劳累当中的躲避心理,范仲淹也是人,也有心累的时候,也想像着解甲归田的轻松自在。

那么就可以说他厌倦了这种戍边吗?不是,从作者的表现看,范仲淹一如既往,所以说这只是人的一种普通短暂心理。只能说明范仲淹真实不虚伪,尊重自己的人性。

作者当时50多岁,有落叶归根情结。

整首词,读不出作者对镇守延州有多大的埋怨,没有逃避的意思,所以不是向往京城的优裕生活,这里应该指苏州老家。

燕然未勒:典故,东汉将军窦宪打败匈奴后,乘胜追击,路过燕然山时,登高立碑。此处指还没有完成抗击西夏的任务。 勒:在碑上刻字。

虽然想家,但在作者心里,还是能分出主次,国家事大,自己事小。

“燕然未勒归无计”很关键,如果没有这一句,整首词就会变味,会变得重思乡而轻国家,格调会变低。

细看整首词,此句之外,可以说全是为了写思乡,有这句后,变得均衡起来。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羌族所产的一种笛子,音调凄凉悠扬。

“羌管悠悠霜满地”,让人感到悲凉。

“霜满地”,是实指也可能是虚指,如果是虚指,那就是化自李白的《静夜思》,想家了。

如果一个字或几个字有多意,而这些多意必然使人们对这首诗词产生多种理解,而这多种理解并不歪解作者的原意,这样的字句作者敢用。如前面的“浊”。

总之,这一句让作者“不寐”。

此时的范仲淹50多岁,白发斑斑,这个年龄还带兵戍边,非常人性地为自己流下一行泪。

思乡与戍边看似矛盾,但在作者的心里并不冲突,因为在范仲淹的心里,国家的安宁才是第一要义,思乡只是个人的一种情感流露。

思乡之情让人感动,思乡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又为作者的大义再次感动,使思乡更浓。

一首好词,无可挑剔。

以下几点体会与朋友们共享:

1.整首词的布局完美,场面很大。

第一句中的“异”字,一下子就将苏州与延州2个场景切换出来,场面顿时宽大,然后再切换至“衡阳”,像足球场上的长传,画面很有纵深感。

“角起”,以声音变换着读者的欣赏方式,然后又是景色“千嶂里”,再然后就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不断地变换。

人在读一首诗词时,大脑是有图像伴随的,景色交叉变换完成后,最后是一位白发老人的泪,很感人。

如果一首词只是片面的单独描述,读着会觉得累,多场景描写并非易事,选景用词很关键。

2.音乐感很足。

《渔家傲》这个词牌,每片的前3句都是7字,读着像七言诗,第4句,突然一变,变为3字,然后又是7字,抑扬顿挫特别强烈。因为由7转3幅度很大。

还有一点,这词牌,每句都押韵,读着有气势。

并不是所有《渔家傲》的词写的都好,关键还是看立意和选字。

3.关于最后2句。

最后2句是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作者在韵律上做了一些特殊处理。

整首词押仄韵,确切地说是押“齐”韵,至最后2句时转为“微”韵,但总体上并没有破坏,还可以算一个韵(韵母最后都为i),可是在读的时候,口感已经不同,有了明显的变化,看来作者是有意突出这2句。

整首词的重点是思乡,但读不出作者厌倦戍边的情绪,就这是范仲淹的伟大和真实,也突显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一首好词。

解析完毕。

====================================

这首词后来传到京城,欧阳修读后不以为然,觉得格调不高。

有一次,一位战地记者去边塞采访,欧阳修将想好的几句写在纸上,让他交给范仲淹。

“战胜归来飞捷报,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意思是用这3句代替这首词的最后3句。

欧阳修太理想化了,他应该亲自践行戍边。

不管怎么说,欧阳修的这3句没有流传下来,被人们忘记,即使他当时文学泰斗。

====================================

范仲淹镇守延州4年,西夏不敢再犯,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西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封为夏国,边塞终于安稳下来。

1044年,仁宗皇帝调范仲淹回京,任命为副宰相,重用。

仁宗急于改革,让范仲淹拿出具体方案,范仲淹觉得应该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皇帝太急,不得已,拿出一系列改革方案。

共有10项,中心是整顿吏治。

仁宗信重范仲淹,这10项改革全部采纳,很快在全国推行,也很快受到了严重阻力。

经济改革相对容易,邓公的“包产到户”其实和西汉萧何等人的“不为而治”一样,只要不扰民,让老百姓自己去干,很快就能温饱。

最难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因为这样必然要触犯一些人的权力利益,而这些人掌管着国家机器,如果这些人极力反对,皇帝心里就没底,除非不怕丢掉皇位。

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改革鲜有成功。

在利益集团的猛烈攻势下,皇帝顶不住,改革终止,范仲淹自请外任,然后不停改任,始终没有回京。

1052年,范仲淹被任命颖州知府,上任途中病逝,终年64岁。

====================================

无私才能无畏,范仲淹用一生的行为对此进行了精准的解释。

人能轻易无私吗?范仲淹这样的人,千年唯一。

范仲淹还有一个故事:

早年在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时,一天夜里,发现有一老鼠入洞,范仲淹好奇,就挖开鼠洞,发现有一堆白银,丝毫未到,将洞口还原。

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醴泉寺想重修,就向范仲淹伸手求助,能不能让朝廷拨点款项,范仲淹回了一封信,将鼠洞藏银之事说明,主持依信行事,果然如此。

醴泉寺就读时的范仲淹,生活相当清苦,一份粥分4瓣吃2次,只有切碎的生韭菜伴饭。

====================================

“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毛泽东。

====================================

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谱对照: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可平可仄)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荆溪咏》、《游仙咏》。双调62字,上下片各5仄韵。

第15篇:《秋思》教案设计

《秋思》教案设计

www.daodoc.com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4.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www.daodoc.com

第16篇:渔家傲 秋思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7.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教学设计: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写特点?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傍晚的景物描写,烘托诗人心情

描写了群山,炊烟,落日,关了城门的小城。。托物寄兴、借景抒情 3.这首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赏析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 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仅用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

第17篇: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一、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四、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 豪壮和婉转 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 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 秋思》 二:新课

(一)读 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 ) (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 ) (白发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 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 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18篇:渔家傲秋思

慷慨悲凉,开豪放词之行河──范仲淹《渔豪傲》赏析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是妇孺皆知的优美散文,其实他的词也是别具风格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就是其中一首。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自发征夫泪。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屡战屡败。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仕陕西经略副使知延州(今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思乡忧国之情。

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不相同。如何不同呢?大雁南飞无留意,边声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大雁急切南归,对两北边塞没有点留恋之情。这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四面边声边角起”写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边声”指啸啸马鸣,飒飒秋风。“四面”极写边声比比皆是。这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氛围,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城闭”,写在层峦叠嶂里,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关门紧闭、绝少人迹的情况。“孤城”写出驻地关塞的险要,边土的荒寂,“闭”不仅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同时暗示了边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长烟落日”又可使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意。

词的上片,“雁去”、“边声”、“千嶂”等边地特有的物象,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氛围。

过片之后,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将士离家之远,思乡之愁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消愁,可只能饮到“浊酒一杯”。“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他们希望像汉朝窦宪那样追击敌人,刻石勒功,安定边境后再返乡,现在边境不宁,没有回京的打算。

“恙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写月光皎洁,满地如霜,不进传来笛悠悠不断的声音,更使边将深夜难寐,“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这里“霜满地”取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境。

将士们虽有报国逐敌,燕然勒石而还的志向,却不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立功无望,返乡无期,所以说“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上阕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雄浑郁的“边塞风景图“再用点染手法使画面由概括到具体,逐层围绕“异”字展开。下阕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使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给人慷慨悲凉的感受。

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婉约词风,宋初的寇准,钱惟演、韩琦、晏殊、宋祁等人的词,或内容苍白,无病呻吟,或流露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带着浓厚的南唐词风的余韵。范仲淹的这首词不仅在内容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而且在风格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所以说范仲淹是在苏轼之前的豪放派,他开了豪放词之先河。

第19篇:改写《秋思》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止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

——李唯尊

被誉为“刀锋战士”的南非“无腿飞人”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生下来就缺少肋骨和踝骨11个月大时,被截掉膝盖以下的腿部。2004年,他在残奥会100米中跑出了11秒51的成绩,将原12秒20的残疾人世界纪录远远甩在身后。迄今,他已连续二十多次打破残疾人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无腿人”。

改写《秋思》

窗外,秋风瑟瑟,一片片枯叶纷纷飘落,此时一行大雁正飞过天空,客居在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看到眼前凄凉的秋景,不禁思念起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 他想,当年母亲送别时已满头白发,如今是否更加苍老了,老人的身体还好吗?自从我离别故乡后,都是妻子操持家务,她一定会有许多辛酸和苦楚要向我倾诉吧。我走时孩子还年幼,现在是否已经长大成人,他能帮妈妈分担忧愁了吗?家中的老屋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霜,是否已经破旧不堪了……这时他想给亲人们写一封信,可是心里涌起的千愁万绪却使他迟迟不能落笔。是啊,他有多少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语要对家人倾诉啊!

夜深了,张籍时而凝思,时而挥笔速写,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秋夜啊!清晨,书信终于写好了,张籍的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他小心翼翼地把这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封好交好送信人,叮嘱他一定要把这封信送到亲人手中。可就在送信人临走时,他又急忙要回书信,看了又看,唯恐遗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出发了,张籍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两行冰冷的泪水悄然滑落。

第20篇:作文 秋思

秋思

天空格外晴朗,张籍漫步来到街头,叩开了好友的家门,却得知好友已经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去了。看见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街上空无一人,白杨沙沙地发出声响,张籍看着这凄凉的景象,看着回家人的身影,不由得对天长叹,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转念一想,虽然见不到家人,却可以给家人写信呀。张籍慢慢向住所走去。

xiao xue 123

回到家中,铺开纸墨,提笔写家信,可是对家人想说的话实在太多,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眼前涌现出当时离别家乡时的情景,后悔之情涌上心头,自己不听家人的劝告,独居他乡,不禁热泪盈眶,泪水浸湿了信纸,想着老母亲在家中盼望儿子回家的情景,不由号啕大哭,心中悲伤不已。信写好了,信纸却被泪水打湿了一大片。张籍害怕匆忙写好的信无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于是将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xiao xue 123

捎信的人骑马而来,张籍把信交给了他,就在捎信人即将离开之时,张籍又将信拿回,再一次拆开信封查看后才交给捎信人,抱拳相送。

xiao xue 123

秋风吹乱了张籍的头发,他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心想,一定要把信送到啊!

xiao xue 123

小 学 生 优 秀 作 文 网 x i a o x u e 1 2 3 .c o m

秋思读后感
《秋思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