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6 08:34:3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幼儿心理学》读后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幼儿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幼儿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教育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

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我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思考。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修炼,调节自我,保持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他人。教师蕴含于中、形之于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幼儿的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科学的幼儿观和教育观。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全体幼儿,而不只是爱几个孩子。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

2、提高对幼儿理健康的评价能力。

第一,应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邀请幼儿教育专家来园讲座、指导,使教师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和技巧。为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同题和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为了使孩子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方式对幼儿的动作、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平时可以开展案例分析、研讨学习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推荐第2篇:幼儿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定义: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又将此书发展《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幼儿教育心理是一门什么学科)?

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直接或间接(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表现其想法及思考,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同伴之间的互动,解决矛盾冲突,获得自信

7.萌芽期:福禄培尔是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之一,确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蒙台梭利著作《吸收性心智》,为幼儿创造一个能激发主动性的“有准备的环境”

8.初创期:凯米—德芙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是被认为“正统”的,而且是唯一被皮亚杰本人认可的建构主义的幼儿教育模式,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9.发展期: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识,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

10.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提出者是法国的卢梭

11.幼儿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方案是直接教学方案

12.奥苏贝尔认为学前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这两个过程

13.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1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萌芽期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15.福禄培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并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其确立的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教学原则已成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1 16.蒙台梭利提出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能激发其主动性的“有准备的环境”,她为以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为基础,为幼儿设计了一系列教具与学具,作为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育,被后人称之为蒙台梭利教学法

17.奥苏贝尔方案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方案的代表,它主要受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这两个过程

18.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初期,以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凯米-德芙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这是唯一被皮亚杰本人认可的建构主义幼儿教育模式,一种是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9.斯金纳是教育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正强化和负强化

20.替代学习或替代强化定义: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2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观察学习也是儿童创造行为的主要来源之一

2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非常关注儿童的学习潜能及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3.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幼儿三种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24.构建主义对学习的基本主张或观点或看法?

如何看待知识——知识是生成的,如何看待学习者——幼儿是有主体性的,如何看待学习过程——学习室主动建构的

25.斯金纳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他把这种只是由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而把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

26.强化原理及强化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塑造与消退

27.个体的学习往往不是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而实现的,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以及随后受到的强化而习得的

28.需要层次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从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9.人本主义教学法主要体现在情感与态度方面,主要包括教师效能感训练,吸引学业成功,价值澄清等

2 30.认知心理学者认为儿童的学习就是获取,保持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加涅提出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被公认为是较好的解释模型

31.信息加工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加涅,斯滕伯格等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则有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布鲁斯的发现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幼儿有三种长时记忆,其中包括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32.发现学习室布鲁纳主张的最佳学习方式

33.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主要有随即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

34.程序教学: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35.学习定义: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36.脑功能发展存在两个明显加速期,第一次在5~6岁左右

37.幼儿学习障碍:多动症与学习,学习困难

38.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模仿

39.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语言理解的学习,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交往中的学习,游戏活动

40.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容易被扼杀的学习主动性,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不容忽视的个别差异性

41.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幼儿期还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42.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好奇、兴趣、诱因

43.好奇是幼儿学习最主要的动机,好奇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活动

44.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外在动机逐渐增长,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45.学习迁移分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3 46.相同要素说的基本观点:即桑代克提出的相同要素说,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发生学习迁移的原因,是由于练习的领域与所要迁移的领域之间有相同的要素,两者之间的相同要素越多,则迁移性越强,反之则迁移性越弱

47.概化理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儿童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性理解

48.幼儿的主动学是由动机引起的

49.动机是只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

50.好奇是幼儿最主要的动机,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诱因是幼儿学习的外在动机

51.科隆巴赫和是诺通过研究区分出两种动机:防御性动机和建设性动机

52.迁移可理解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53.“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迁移

54.学习迁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从迁移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迁移的效果来说,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的发生方式上,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萨洛曼和帕金斯提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55.教师教育幼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① 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② 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③ 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56.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

57.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反映了儿童在智能方面的差异,指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力中心,即语言,逻辑或数学,音乐,空间或视觉,运动或身体,人际,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

58.案例妮妮和安安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属于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

59.学习风格的两种类型详细理解:序列性学习者,偏爱以序列步骤的方式学习;整体性学习者,喜欢以分层的方式学习

4 60.邓恩的学习类型理论:环境类,情绪类,社会性,生理性,心理性

61.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资源利用,补偿,治疗,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个别化教育方案

62.幼儿学习的差异主要有: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认知方式,性别等

63.适宜性教育的适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适宜:年龄适宜与个别差异适宜,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差异,能力,文化,兴趣,发展

64.个别化教学的形式有:诊断,直接,系统化教学,精熟学习

65.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

66.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

67.制约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因素主要有:过于重视幼儿模仿,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学习;限定幼儿的思路,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思维;过分苛求秩序,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探索

68.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

69.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在7中智能中,语言智能可以说一出生即开始发展

70.幼儿语言学习的传统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乔姆斯基先天论观点,皮亚杰认知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学习理论

71.乔姆斯基先天伦观点:乔姆斯基假设人类生来就具有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组成“语言获得装置”

72.维果茨基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茨基认为语言的学习是社会化和文化的行为,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73.婴儿最初掌握语言是通过模仿学会的,婴儿学习语言的两大途径是模仿和强化

74.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温馨、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共同计划,经常给予阅读、书写示范,倾听、积极反馈,鼓励尝试使用语言,肯定期待

5 75.幼儿园班级管理定义:指教师幼儿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也即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些方法来组织活动、教学、自然环境等的诸方面因素

76.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全面关注,并行处理,过渡环节的高效,让每一幼儿参与进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77.幼儿学习评价定义:指教师收集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各种素材和信息,并以某种参照为标准,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综合,解释,价值判断,以评定幼儿学习水平的过程

78.学习评价的分类:从评价目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从评价进程分为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评价的参照物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79.情景观察定义:指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的学习

80.多彩光谱定义:是加德纳和费尔德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历时多年的一项针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法

81.多彩光谱评价的四个显著特点:反映幼儿真实学习能力的评价,适宜每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既评定幼儿学习水平,又分析影响其学习因素的评价,不仅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潜能进行评价,而且还特别关注幼儿的学习风格,并提出幼儿学习活动风格的评定表

82.幼儿与教师角色: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教师是幼儿权利的保障者,教师为幼儿发展创设适宜的气氛与环境,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83.教师的教学心理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效能感,教学控制点,教学监控,情感投入

84.专业人格特征:激励性人格,灵活变通性,爱心与同理心,情绪稳定

85.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86.斯金纳提出操作性原则

87.概化理论是贾德水中打靶提出的

88.韦纳提出了归因论因素来源于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

89.行为主义教学法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不包括非指导性教学

90.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离不开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一理论的观点,幼儿家庭与幼儿所在园之间的相互联系所处的环境是小环境系统

6 91.“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持这一观点的教育心理家是布鲁纳

92.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规范、要求的掌握,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要求幼儿教师应承担的角色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93.在婴儿期,儿童常常通过哭、喊、扔东西等来吸引成人的关注,这反映了他们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

94.很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论”,有一个阶段,教师有强烈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动机,但在自主发展的规划上有所欠缺,这一阶段是新手—动机阶段

95.中小学教师一般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幼儿教师则较难做到,很多主体活动、生成活动需要教师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随机应变,这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人格特征是灵活变通性

96.当前,进程农民工子女接受早期教育的问题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群体幼儿提供服务的是治疗模式

97.面对某项学习任务时,有些儿童倾向于把重点放在一系列子问题的解决上,重视子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有些儿童则倾向于对所有子问题惊醒全盘统筹,这两类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属于学习风格的差异

98.最早论述儿童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99.强调教师应通过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持这一观点的学习理论是人本主义

100.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包括外在动机逐渐增长,内在动机以好奇和兴趣为主以及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101.大量研究证实,脑功能的单侧优势会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102.从学科性质来看,幼儿教育心理学特别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

103.强调评价应重点关注幼儿的学习态度以及幼儿对学习活动的选择与频率,这种幼儿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的评价

104.研究幼儿同伴关系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测量法

105.教学对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别差异适宜,和年龄适宜

106.最早设计出幼儿园玩具“恩物”的教育和心理学家是福禄培尔

7 107.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著作是《教育心理学》

108.在创设幼儿园活动室内的环境时,活动区的数量设置应考虑班级幼儿的人数和年龄

109.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有效学习

110.自然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对幼儿学习的了解

111.教师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与推测

112.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

113.内在动机:指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114.简述“应用行为分析”教学法实施的程序?

教师确定幼儿需要改进的行为,确认这名幼儿表现出行为的周期,通常称为基线,教师采取矫正措施

115.幼儿教育活动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广域性,参与性,多元性,生成性

116.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① 科学地研究与阐述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 ② 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的效果 ③ 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有效控制与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117.幼儿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要素:计划性与准备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性,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沟通性,对幼儿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118.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模仿

119.如何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

① 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 ② 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③ 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 ④ 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120.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提出者是法国的卢梭

121.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爱和从属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

122.行为主义教学法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包括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教学

8 123.幼儿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方案是直接教学方案

124.发声性模仿,双向性模仿,按成人要求模仿属于婴儿在学习语言方面主要的模仿方式

125.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有五种,其中不包括设置纪律和规则

126.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幼儿有三种长时记忆,其中包括程序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

127.提出“观察是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心理学家是班杜拉

128.幼儿教育者,幼儿学习者,环境和教学属于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主要变量

129.依据评价目的,幼儿学习评价可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30.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加德纳

131.幼儿园同伴关系主要有五种,其中包括受欢迎型,被拒绝型,有争议型

13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乔姆斯基先天论,皮亚杰认知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学习理论属于幼儿语言学习传统理论

133.幼儿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评价,其中包括评价目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134.社会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三个维度,其中包括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135.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幼儿教师主要有三种角色,包括养护者,榜样,沟通幼儿和社会的中介

136.迁移的发生在与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因素,这种观点是图式理论

137.关于幼儿的创造性,其不是一种初级创造,其前提是有接触事物心向,目的是获得创造性结果,常体现于游戏,前提是有接触事物心向,目的是获得创造性结果,常体现于游戏

138.关于幼儿的语言学习,行为主义观点是语言获得源于强化

139.幼儿教育活动的广域性,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完整”教育观

140.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桑代克

141.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加盟哪里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联系

9 142.海德尔提出个体归因有两种: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

143.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

144.幼儿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145.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法主要有三种:同伴提名法,同伴行为描述法和同伴等级评定法

146.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激畅性,独创性,灵活性

147.帕克认为按学习风格分,学习者主要有两类:序列性学习者和整体性学习者

148.婴儿学习语言有两大途径,模仿和强化

149.根据评价标准,幼儿的学习评价可以分为标准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

150.发现学习:指儿童学习和掌握一般原理规则与知识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即探索新情境、新问题的学习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于实验的能力,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探索态度

15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52.学习的迁移: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后来的学习或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153.幼儿社会性:指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

154.罗杰斯认为幼儿的意义学习包括哪些因素?

①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性 ② 学习应成为自我发起的行为 ③ 学习是全方位的 ④ 学习应以儿童的自我评价为主

155.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

① 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 ② 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③ 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 ④ 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10 156.影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① 幼儿自身素质对社会能力发展 ② 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 ③ 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 ④ 文化差异与幼儿的社会能力

157.针对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有哪些适宜性教学方式?

资源利用,补偿,治疗,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个别化教育方案

158.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关于学习有哪些主要观点,请一一阐述

答: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于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① 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

斯金纳把那种只是有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而把个体主动发出的、收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

斯金纳认为,个体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在学习中有主导地位,操作学习理论认为,如果在一种操作反应后,无论事前是否有引发这一行为的刺激,伴随着环境与教育的强化,在斯金纳看来,重要的刺激是跟对在反应之后的强化物,而不是在反应之前的刺激物,因此,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方式就是 R—S,而不是经典行为主义主张S—R ② 强化原理

强化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个体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特别强调两方面:一是他认为铅华并不一定都与令人愉快的刺激相关系,分两类型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二是斯金纳指出了强化的个体差异性和情境性

无论正、负都是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往往容易与惩罚混淆,斯金纳认为负强化与惩罚有本质区别:目的不一样,实施的方式不同,结果不同 ③ 强化原理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

斯金纳根据强化原理设计了两种强化技术:塑造与消退,塑造是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代币强化的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红花,小红星,盖章,卡通贴纸,特制的塑料币等可以代币

159.幼儿的学习主要有哪些特点?

① 容易被扼杀学习主动性 ② 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 ③ 学习的无意义性和内隐性 ④ 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160.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特别是其社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观点采择是幼儿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

11 161.婴儿语言学习的方式是理解和创造

162.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被称为总结性评价

163.幼儿学习评价应是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其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

164.幼儿教师与家长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不包括表情丰富性

165.幼儿教育活动的参与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民主儿童观

166.成人先模仿婴儿的发音,然后婴儿模仿成人,这称为双向模仿性

167.关于幼儿的语言学习,行为主义的观点是语言的获得源于强化

16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方案是海伊/斯科普方案

169.依据评价进程,幼儿学习评价可分为学习前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170.罗杰斯将学习分为两种,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

171.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法主要有三种,其中不包括同伴行为描述法

172.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语言发展能力的心理学家是乔姆斯基

173.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不包括教师效能感训练

174.主要体现为创造的产品不属于幼儿创造性学习主要特征

175.管理班级时教师能同时兼顾多种课堂活动,这被称为并行处理

176.迁移的发生在于儿童对知识有概括性理解,这种观点是概化理论

177.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的三大变量是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178.斯金纳将学习分为两种类型:操作性反应和应答性反应

179.马斯洛将人类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180.布鲁纳主张幼儿的最佳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

18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具有消极的影响,这种迁移为负迁移

182.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联系

12 183.认知主义代表人物韦纳是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

184.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幼儿有三种长时记忆,分别是情景记忆,程序记忆,语义记忆

185.正强化:当幼儿做出某种积极行为时,得到了教师的奖励性刺激

186.动机:指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

187.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前的影响

188.学习困难:指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189.班杜拉认为观察榜样行为可能产生哪些学习效应?

观察学习效应,抑制效应,社会性促进效应

190.关于幼儿的学习,脑科学研究有哪些发泄?

答:首先,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其次,由于幼儿期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如果具备良好,积极的教育环境,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修复性,最后,脑科学研究还发现,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

191.幼儿的学习动机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 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 ② 外在动机逐渐增长,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192.幼儿自身哪些因素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发展?

① 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 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特别是其社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③ 社会信息加工技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

193.幼儿社会性教育主要由哪些原则?

情感支持,行为实践,榜样作用,一致性,随机教育

194.幼儿语言学习,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与策略?

① 温馨,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 ② 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共同计划 ③ 经常给予阅读,书写示范 ④ 倾听,积极反馈

⑤ 鼓励尝试使用语言 ⑥ 肯定期待

13 195.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①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② 进入情境——将儿童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③ 独立探索——让儿童独立探索 ④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⑤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儿童个人的自我评价的学习小组对个人的

学习评价

196.随机通达教学

是以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在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思潮中,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特别引人注目,斯皮罗等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释建构性学习的过程,以揭示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的心理机制

197.幼儿主要由哪些学习方式,请阐述分析

① 观察模仿学习,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主要通过感官直接接触,来学习② 操作学习,操作学习室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物体的探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幼儿的操作活动 ③ 语言理解学习,语言理解学习,用于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习④ 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往往是综合性的,在某种学习活动中,兼有几种学习方式,特别是语言,观察和操作学习的结合 ⑤ 交往中学习,与成人,同伴的交往活动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交往满足幼儿的认知性动机,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要,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生成,促进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⑥ 游戏活动,游戏使幼儿进行学习和反战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

198.采取哪些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① 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② 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③ 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④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推荐第3篇:幼儿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请谈谈你的看法。P2 答: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请谈谈你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看法。P9-12 答:1)萌芽期:18世纪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点:其思想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和研究中。学者主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还未能摆脱发展心理学的痕迹。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2)初创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特点:各种幼儿教育方案层出不穷,幼儿教育心理学已转向幼儿学习心理的关注。代表方案:直接教学方案、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建构主义教育方案。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点:1.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识;发展关键期、幼儿期脑的发展最快。2.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Who),学习的方式(Way),学习条件(Condition),学习环境(Where),学习的个体差异(Difference)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答:通过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可以: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形成科学世界观、提高幼儿教育效能、促进专业化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3)提高教师素质,有助于培养专家型教师和优秀的学习者。

4、请评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与教育的启示。

答: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5、相对而言,你更认同哪一种学派的学习理论?为什么?

答:我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因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6、你认为在促进幼儿学习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幼儿学习的同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原则,能引起大多数幼儿的兴趣。2)激励社会性学习。生活性原则,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衔接的内容。3)促进有意义学习。价值性原则,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4)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5)前知识的再建构。6)更注重理解而不是记忆。7)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内容的整合,要强调各种知识间形成有机的联系。8)投入足够时间进行练习。9)发展差异与个体差异。10)自我激励的学习者。整合性原则,教育的整合,突出课程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情感与丰富认知方面的知识。

7、你是如何理解幼儿学习的?脑科学研究对幼儿学习有何启示?P59 答:1)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2)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些行为。个体发展的关键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关。幼儿大脑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学习关键期的不同。错过了关键期,想要让幼儿的某方面的能力再度发展就变得艰难起来。

8、请观察3-6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并用案例来说明。P78 -81 答:(1)观察模仿学习。比如,老师说:“小刚走得真好,挺起胸来像个小解放军。”孩子们随即以小刚为学习的榜样。(2)操作学习。比如,玩彩泥,夹豆子。(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9、请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P89页

答:由于幼儿的学习价值观、意志、自我效能感等尚未形成,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也主要从好奇心、兴趣、诱因等方面入手。

10、请观察幼儿的学习活动,找出学习迁移的案例,进行分析。

答:案例:班里几个孩子在某些生活环节不能与其他的孩子同步,总是慢吞吞的,老师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他们慢的原因是:缺乏条理性,不会统筹安排。对于中班的孩子,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或者改善吗?老师设置了以下的一些活动,对幼儿存在的这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创设情境:饭后活动时,许多幼儿在玩玩具。大家玩自己喜欢的活动,和平时出现问题时的情境一样。老师组织幼儿进行一次比较,中心问题就是:谁收得快?设计了以下环节:

1、提问并让幼儿猜一猜:可以怎样收?先收什么,再收什么?为什么这样收?

2、把相似的玩具根据几种方案分成几种进行讨论:哪种方法会收得又快又好?

3、幼儿分别进行实践。(能力相当的孩子两位)根据方案进行活动,教师与其他孩子一起用时钟帮助统计。

4、根据结果进行讨论:为什么××收得快,××收得慢?用了什么好办法收得快了一些?

5、迁移:还有哪些事情还可以做得更好?怎么做?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发现孩子们在收拾时,能够先想一想怎么做了。收拾玩具的速度与整洁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通过一次活动就想得到很大的效果是不科学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平时要经常性地让孩子去想一想怎么做才能更好,让孩子形成一种做事前先考虑的习惯,并且提供机会与平台让孩子们去试一试。使孩子们在生活活动中也能够积极地进行探究,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1、在各种迁移理论中,你最信服哪种理论?请说明理由。

答:特殊迁移与非特殊迁移是我最信服的。特殊迁移,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非特殊迁移,原理和态度情感的迁移,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对幼儿来说,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因素;也包括态度和价值观等,特别是幼儿对学习和学习环境的态度。幼儿的思维依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未能完全形成抽象逻辑和概括推理的能力。因此幼儿学习迁移的产生,需要借助具体、形象和直观的事物。 迁移理论强调幼儿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迁移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必须丰富幼儿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中更好地迁移。分析和概括能力与学习迁移互相影响。利用布鲁纳的发现法,让幼儿在分析、比较和概括中掌握知识。

12、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你会采用哪些方法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 答:1)动手操作法,2)

13、什么学习的个别差异?P112-113 答:幼儿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已有经验各不相同,个别差异现象在幼儿学习中普遍存在,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了解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有助于针对每一幼儿学习特点、兴趣与能力水平开展适宜性教学。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14、幼儿学习个别差异的表现。P117 答:幼儿学习中的差异主要有: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性别差异等。

15、什么是适宜性教学?P126 答: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性教学主张,发展适宜性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1987年提出的。它认为,适宜性包括两方面的适宜:年龄适宜与个别差异适宜。随着对儿童学习方式差异的不断深入认识,以及多元文化社会中儿童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适宜性教学又进行了改进,更突出了教学中的个别差异适宜。

16、幼儿适宜性教学的主要方式。P129-130 答:1)资源利用模式。2)补偿模式。3)治疗模式。4)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5)个别化教育方案。

17、请评述库伯和邓恩的学习类型理论。P125-126 答:库伯学习类型理论的优点在于结合了荣格等人的理论,同时又有完整的统计数据来支持其学说。将学习牵涉到的活动状态分为四种:具体经验化(问为什么)、抽象概念化(问是什么)、反思观察(问怎样做)、积极实验(如果这样,会有什么结果)。邓恩的学习类型理论:环境类要素、情绪类要素、社会性要素、生理性要素、心理性要素。P126

18、你如何理解群体社会理论请对这一理论进行评述。P148 答:

一、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哈里斯是受到麦考比和马丁的启发 ,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麦考比和马丁1 0几年前的研究发现 ,同胞兄弟姐妹或被收养的子女 ,虽然都在同一家庭环境中长大 ,但他们后来形成的个性特征却大相径庭。他们的结论是 :“(1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显著影响 ;或者 (2 )在同一家庭中 ,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

二、群体社会观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哈里斯认为 ,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社会接纳的过程 ,是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明确行为、语言、技能、恰当的信念和态度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 ,儿童可以模仿父母来发展 ,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来学习。一般来说 ,儿童在家中 ,从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学到的东西 ,在家庭之外并没有很大作用。社会对儿童在家庭内外的行为要求并不相同 ,一个在家里随意宣泄感情的孩子 ,出了家门再这样做就得不到认可。哈里斯据此提出了群体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 :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式。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这两套行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和强化途径均不同。在家中 ,儿童做错事会受到惩罚 ,做对了会得到赞赏 ;在家庭之外 ,如果做错了什么 ,儿童必然会受到同伴的嘲弄 ,但他们行为表现很好时 ,也许根本没有人在意。

三、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哈里斯认为 ,既然家庭影响无法解释另外 3 0 %的个性差异 ,我们就应当分析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儿童社会化。群体社会化理论就是要描述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各种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问题。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1 )关于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 ; (2 )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和社会文化传递的机制。

四、从我国文化出发评价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者 J.R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新角度。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没有什么影响”,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中完成的 ,这种论断和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的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观点完全不同 ,同过去在我国很有市场的所谓“家庭烙印”的观点更是格格不入。因此 ,首先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理论。在用我们自己的研究去验证这一理论之前 ,不妨先结合在我国文化中发生的一些事实 ,加以思考。

19、你如何理解幼儿的创造性学习?

答:幼儿的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与创造性思维过程。它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0、如何理解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答:蒙台梭利认为3-6岁儿童首先应该从感知训练开始,使他们直接接触实物,储存大量的感性经验。蒙台梭利教学强调了儿童感知觉的反复练习,这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大量知识经验。必须科学认识反复练习与创造性的关系。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就会对事物进行概括,去发现、思考、判断、推理,举一反三,从而使思维抽象化。

推荐第4篇: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一、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影响幼儿的心理因素

1生物学因素2家庭因素3教育因素4社会因素 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

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2~4岁;

2岁之前是训练身体灵活性的最佳时期; 3 ~ 5岁是开发音乐能力的最佳时期; 3岁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期; 5岁是培养数学能力的最佳时期;

7 ~ 10岁是发展体育能力的最佳时期

危机期

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幼儿注意教学

首先,教学、活动的内容要力求新颖、生动,使幼儿感兴趣。

其次,教师组织教学与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第三,要注意在教学与活动中适当多用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能动会变的直观教具。 第四,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情 幼儿注意教学————有意注意

第一,必须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必须对幼儿有一定的有意注意的要求。

第三,用语言组织、稳定幼儿的有意注意。

第四,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

颜色视觉(俗称辨色力)

 定义: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形状知觉

1、能区分形状明显不同或相似的物体;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

3、用几何图形的标准名称去“解释”物体形状特征。 方位知觉

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左、右、前、后的知觉 。

1、方位知觉的发生:

 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 空间定位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

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依赖视觉定位

2、方位知觉的发展:

 3岁

辨别上下  4岁

辨别前后  5岁

开始辨别左右

幼儿记忆的特点

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幼儿所获的知识是在活动中自然而然记住的。

2、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更容易被孩子记住。

3、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幼儿的知识贫瘠,因此以机械识记为主。

怎么利用幼儿记忆的方法去组织上课?

1、强调教师的教学内容是直观、具体、形象和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才能使幼儿记得住、记得牢

2、强调教师的教育活动尽量安排是能激起孩子无意识记(自然而然)的,提高记忆效果

3、强调教师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成人的言语指导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怎么看待幼儿的“撒谎’’行为?

案例:一个母亲问幼儿园回来的孩子,今天舅舅到幼儿园看你了吗?他回答说是的,事实上他舅舅今天没有来而是前几天来过,请用记忆的原理进行分析孩子这种“撒谎行为”?

1、记得少,忘得快

2、记忆缺乏目的性

3、记忆方法呆板

4、记忆不精确

幼儿想象的6大特点

(1)跳跃式的想象: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夸张式的想象:幼儿园孩子经常有“说大话”的现象,他们毫不在乎自己说的是不是真的。

(3)过程式的想象:由于幼儿的想象主要是无意想象,所以幼儿的想象一般没有什么目的,更多地是从想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4)模仿式的想象:表现在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行举止都酷似他们最熟悉最贴近的人或物。

(5)情绪化的想象:幼儿做事情常常很情绪化。在一定情绪下,幼儿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改变想象内容。 (6)拟人化的想象:幼儿容易从自己的体验、从自己的角度去推想和理解外在事物,所以出现很多拟人化的想象。、

怎么看待因幼儿想象特点的撒谎行为?

答:正确对待幼儿的“撒谎”现象

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介绍了出差广州了的情况,他也很想去广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回答说:“去广州了,玩得真高兴。”这正是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我们绝为能误认为孩子有说谎,而应帮助孩子从混淆中分清想象与现实。幼儿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清楚地区别开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当作真实的、并且以肯定的 形式进叙述,告诉别人,分不清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实的。

幼儿内部言语的特点:出声的自言自语(游戏和思维功能) 口语表达的特点?

答: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幼儿的情绪与情感—作用

——动机作用 ——信号作用 ——感染作用

幼儿的情绪与情感—特点?

——情绪的易冲动性

——情绪的不稳定性

——情绪的外露性

推荐第5篇: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教 案

刘 小 娟

课题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力

第三节 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与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注意的特点,知道在教学和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与活动的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和活动中,更好的组织教学与活动。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与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常用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习旧识:(5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幼儿注意的特点,以及根据这些特点,如何组织教学与活动,请同学们回答我两个问题。

1、幼儿注意的特点?

2、造成幼儿注意不稳定,易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我们在幼儿园观摩时,常听到老师会说这样的话“小嘴巴不说话,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吃声音,小小手放腿上。”“小嘴巴,不说话!小眼睛,向前看!小耳朵,认真听!谁 1

的眼睛亮?我的眼睛亮。谁的耳朵灵?我的耳朵灵。谁精神?我精神!”等等。而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老师从不跟我们说这些,这是为什么呢?

请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幼儿的注意容易转移、不稳定,作为幼儿教师,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我们应该怎样组织教学和活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课题

第三节 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与活动

二、讲授新课与师生互动(20分钟)

(一)就教学、活动内容而言:

要力求新颖、生动,使幼儿感兴趣。

尤其在语言和音乐活动中,如果教师选择的内容生动,必然引起幼儿的兴趣。奇妙有趣的童话,优美动听的散文,富有情趣的寓言,构思巧妙的谜语,简短活泼的歌曲,生动形象的舞蹈等,都是比较适合教幼儿学习的内容。识字课、计算课、体育课,内容比较容易单调、乏味,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老师一定要想法赋予它们以一定的情节,使它们也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把幼儿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作业和活动的内容上。

(二)就教学、活动方式方法而言 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比如,教幼儿学习复述故事“金色的房子”时,虽然这个故事内容很生动,但若总是采取老师背一句、小朋友背一句,老师背一段、小朋友背一段的方法,幼儿一会儿就会分心走神了。

谁能说说用什么办法可以留住孩子们的兴趣? 请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第一遍由教师生动、完整地复述,然后老

2

师边放配乐录音,边操作桌面上的玩具进行表演,第三遍请 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小朋友来分段复述,第四遍再请小朋 友分别扮演各个角色,戴上头饰和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这样, 一节课虽然

二、三十分钟的时间,但因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孩子们的注意力可以始终集中在故事的复述上,並且在很轻 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故事“金色的房子”的复述。

(三)就教学、活动教具而言

要注意在教学与活动中适当多用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能动会变的直观教具。

比如,给幼儿朗诵诗歌、讲述故事时,可以配上几幅色彩美丽的图片,使幼儿视、听结合。这样,幼儿的注意力会比单纯听老师口头讲述时保持久边操作活动教具,进行表演,幼儿会更有兴趣,在更长时间内专心注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一个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和体育活动的教具,并把教具在相应的主题活动中的作用记录下来,5分钟后各组派代表讲解。

请学生互相讨论各组所设计教具的优劣。

(四)就教学、活动语音而言

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情。如在讲科学童话“真假蜜蜂”时,一上课,老师就可以用启发式的语言问小朋友:平时,我们看到的都是真蜜蜂,那么怎么还会有假蜜蜂?这假蜜蜂是怎么回事?然后老师再绘声绘色地开始讲述,这样能使幼儿注意力在较长时间内都集中在听老师的讲述上。相反,如果老师对故事内容不熟,照着书结结巴巴地念,既不连贯,又无表情,语气语调也平淡,无变化,幼儿就不会集中注意去听,或者听一会儿就不爱听了。

教师范讲故事《小猴吃西瓜》。

师:除了上述四个方法外,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应注意尽量消除可能分散、转移幼儿注意力的各种外部因素。

提问:哪位同学列举一下分散、转移幼儿注意力的各种外部因素有哪些?

为了避免这些外部因素影响幼儿的注意力,我们应该做

3

好这些:在上课前,提醒小朋友把手里的玩具收搁好;作业时,室内、室外避免有喧哗嘈杂声;老师的衣着、发式不要过分新奇、花哨等等,使幼儿有一个比较安静、适宜的学习或活动环境这样有利干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能稳定更长的时间。

巩固与提高(5分钟)

观看优质课赛视频,请同学们找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是如何调动幼儿注意力的?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运用本节所学内容设计一个主题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与活动

一、内容要力求新颖、生动;

二、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三、教具要颜色鲜明、形象生动、能动会变;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情。

五、消除可能分散、转移幼儿注意力的各种外部因素

推荐第6篇:幼儿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3.思维的独立性: 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

,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决不盲从 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 4.利他行为: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5.感受性:感受性是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大小来测量。

6.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幼儿交往类型有哪几种?

答:(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 (3)被忽视型 (4)一般型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都包括哪些智能?

答: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3.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答:(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3)幼儿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4.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观察力的早期培养。观察力强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高于观察力弱的儿童。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培养孩子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观察到的细节多,或谁最先找到目标 ,以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坚持下来,孩子会更聪明。

5.幼儿语音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

答:特点:1 在语音方面,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2 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汇类别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3 从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有进一步发展。4 从外部语言(有声语言)逐步向内部语言(无声语言)过度,并有可能初步掌握书面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答:(1)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2)从思维工具的变化上看,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以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3)思维活动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发展还呈现出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4)从幼儿思维所反映的内容的演变上看,儿童思维还有一个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从思维的层次来说,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1.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的聪明与否核心表现就是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思维敏捷的人,面对突发事情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不延迟时机;思维深刻的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表现现象所迷惑;思维灵活的人,能够遇到难题时,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批判性强的人,能够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利器,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难题。 2.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期思维是人整体思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幼儿思维发展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从幼儿思维品质如思维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入手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等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素质,是幼儿智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

(二)幼儿思维能力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幼儿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幼儿初期,思维以直觉行动性为主,即幼儿必须借助动作、行动、具体的操作来进行。动作行动是思维的外壳。幼儿中后期,思维的具体性和形状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即幼儿必须借助对外部事情的直接感知或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抽象性较低,还不能较好的抓住事情的本质特征,具体又表现为许多特点:

1. 片面性

幼儿不能全面的反映事物;2.表面性

幼儿看问题、理解事物多注意表面特征,不能触及事物内部的特征;3.固定性 幼儿看问题不够灵活,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4.泛灵论

在幼儿看来,许多事物像人一样,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特征,幼儿按照人的生活逻辑来认识事物,他们会把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有生命的事物,如石头会说话 动物像人一样生活等。

(三)幼儿创作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精细性四大特征,它往往以发散性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有赖于幼儿自身的主观因素,更与其所处的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有:1.自由性的环境2.丰富性的刺激 3.多样性的活动 4.创造性的师资 2.试析幼儿惧怕在不同年龄分别有何特点,并提出对待幼儿惧怕的方法。

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徒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象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保持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的问题进行测定:1 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针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2 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恐惧反映是否消失?3 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不所谓的样子?4经历了后,孩子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如果以上的问题答案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虑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一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已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和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惧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伤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比较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动消失,不会变为恐惧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里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语言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发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象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推荐第7篇:幼儿心理学大纲

1-4章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心理过程?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2、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

A、需要 B、信念 C、理想 D、气质

3、心理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哪一年? A、1877年 B、1879年 C、1876年 D、1875年

4、儿童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

A、1881年 B、1882年 c、1883年 D、1884年

5、心理的器官是?

A、脑 B、心脏 C、肝脏

6、把动物和人类的反射分为两类的科学家是? A、巴普洛夫 B、斯金纳 C、柏拉图 D、弗洛伊德

7、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谁提出的?

A、巴普洛夫 B、斯金纳 C、柏拉图 D、弗洛伊德

8、心理的源泉是什么?

A、客观现实 B、人脑 C、需要 D、记忆

9、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0-3岁 B、3-6岁 C、6-9岁 D、9-12岁

10、实证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11、实证研究中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12、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 B、感觉 C、思维 D、表象

1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A、知觉 B、记忆 C、想象 D、感觉

14、胎儿具备听觉能力是在什么时间? A、15周 B、18周 C、20周 D、22周

15、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重要、最主动的是? 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舌头

16、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

A、上下前后左右 B、前后左右上下 C、左右上下前后

17、视觉悬崖的设计者是?

A、吉布森 B、布鲁姆 C、冯特 D、普莱尔

18、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是? A、2个月与9个月 B、3个月与6个月 C、4个月与8个月 D、6个月与10个月

19、感觉记忆可维持多长时间?

A、0.25-2秒 B、10秒 C、20秒 D、1分钟内 20、遗忘曲线是谁提出的?

A、艾宾浩斯 B、冯特 C、布鲁姆 D、普莱尔

21、小班幼儿能集中注意力多长时间?

A、3-5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10-15分钟

22、中班幼儿能集中注意力多长时间?

A、3-5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10-15分钟

23、大班幼儿能集中注意力多长时间?

A、3-5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10-15分钟

24、大班幼儿在做体操时,既能做好自己的动作,又能注意到队形的整齐,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25、在学习时,注意使儿童专心听老师讲课,不受其它刺激干扰体现

A、选择功用 B、保持功用 C、调节和监督功用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 B、有意注意产生原因与物体刺激有关

C、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没有自觉目的,但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努力

27、下列不属于注意分散原因的是

A、无关刺激过多 B太疲劳 C目的要求不明确 D、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并用

28、下列不属于无意注意的是

A、人们容易注意大的声音 B、人们能注意鲜艳的颜色 C、一朵红花置于万绿丛中很招眼 D、迫使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

29、关于注意的分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上 B、如果对几种活动都不熟悉注意分配很困难

C、幼儿同时注意到的事物数量较少,注意分配容易些 D、大班儿童做体操时,既能做好自己的动作,又能注意保持体操队形的整齐 30、下列不属于无意注意的是

A、在偏僻山村看见一位西装革履的生人 B、教室墙上新贴漫画牵动大家视线 C、闪烁的霓虹灯引人注意 D、考试之前的辅导课,学生听得最专心

31、下列不属于无意注意的是

A飞鸟 B、流星 C、教室噪杂老师突然降低声音 D、幼儿能长时间进行游戏

32、幼儿画图,如果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上,就能使他一直专心工作,直到画完为止,这说明注意具有什么功用? A、选择功用 B、保持功用 C、调节和监督功用

33、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是?

A、记忆恢复现象 B、遗忘 C、保持 D、再认

34、幼儿经常使用的最简单的记忆策略是?

A、视觉复述策略 B、特征定位策略 C、组织性策略 D、提取策略

35、最好的记忆策略是?

A、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B、特征定位策略 C、组织性策略 D、提取策略

36、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是谁说的? A、布鲁姆 B、冯特 C、谢切诺夫 D、普莱尔

37、下列哪个属于形象记忆?

A、游览南山大佛后的记忆 B、对第一次做飞机的激动心情的记忆 C、对数学公式的记忆 D、对单杠动作的记忆

38、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A、表象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39、气象专家根据卫星云图提供的资料,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思维具有什么特点?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组织性

40、思维发展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的出现?( ) A、表征 B、概念 C、逻辑

41、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是?( ) A、知觉特征 B、感觉特征 C、表征

42、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是指?( ) A、推理 B、问题解决 C、发现问题

43、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 )? A、推理 B、假设 C、想象

44、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是?( ) A、情绪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45、情绪的外部表现叫? ( ) A、情感 B、表情 C、知觉 D、感觉

46、性格形成的阶段是什么时期? (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婴幼儿期

47、最基金的积极情绪的表现是( ) A、苦 B、愤怒 C、笑

48、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 )相联系的? A、社会性需要 B、生理性需要 C、被尊重的需要

49、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 ) A、情绪动因 B、社会性动因 C、生理性动因

50、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度阶段是(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51、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锁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指( ) A、理智感 B、美感 C、道德感

52、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指( ) A、理智感 B、美感 C、道德感

53、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是指( ) A、理智感 B、美感 C、道德感

54、儿童社会化的前提是(

A、认知发展 B、智力发展 C、情感发展

55、无论是认知还是社会化都离不开( ) A、情感 B、情绪 C、动机

56、婴儿对语言的知觉起始于对( )的反应 A、语音 B、语调 C、手势

57、婴儿单音节阶段处于什么时期( ) A、0-3个月 B、4-8个月 C、9-12个月

58、多音节阶段处于什么时期 ( ) A、0-3个月 B、4-8个月 C、9-12个月

59、模仿音节阶段处于什么时期 ( ) A、0-3个月 B、4-8个月 C、9-12个月

60、儿童的语言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是( ) A、1-1岁半 B、1岁半到3岁 C、4岁左右

61、儿童发音正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是在( ) A、1-1岁半 B、1岁半到3岁 C、4岁左右 6

2、语言发展的重要标准是( )的发展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63、儿童对养育者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是( ) A、喜爱 B、依恋 C、热爱 6

4、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的(

A、对待方式 B、养育方式 C、教育方式

65、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是( ) A、婴儿的气质 B、性格 C、思维

66、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这一现象是( ) A、性别分离现象 B、同性吸引现象 C、异性排斥现象 6

7、性别分离现象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 A、1岁 B、2-3岁 C、4岁 D、4-5岁 6

8、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是( ) A、知觉特征 B、行为特征 C、思维特征

69、运用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70、体验他们情绪情感的能力是指( ) A、移情 B、同情 C、钟情

71、一个人总的心里面貌是指( ) A、个性 B、性格 C、气质 7

2、个性的核心特征是(

A、气质 B、思维 C、性格 D、情绪

73、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是指(

A、个性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74、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影响。 A、先天遗传因素 B、后天环境因素 C、家庭因素 7

5、“气质是每一个个别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们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这句话是谁指出的?( )

A、斯金纳 B、巴普洛夫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76、以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为研究儿童期指的指标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普洛夫 C、凯根 D、皮亚杰 理论题

1、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p48(丁祖萌版)

2、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新编),p18(第二版)

3、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条件p39(丁祖萌)

4、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p140(丁祖萌)

5、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p152 p155 (丁祖萌)

6、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p70(新编)p81(第二版)

7、思维的特点p68(新编)p80(第二版)

8、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特点p114(第二版)p99(新编)

9、理解儿童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发展p123(新编)p142(第二版)

10、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p232(丁祖萌)提高想象力的方法p240

11、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p146(第二版)p125(新编)

12、儿童的依恋类型及形成原因p131-134(新编)p150-153(第二版)

13、同伴关系的作用p155(第二版)p136(新编)

14、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p143(新编)p163(第二版)

15、幼儿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及到的发展的影响因素p156-163(新编)p170-184(第二版)

16、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p173(新编)p200(第二版)

17、性格的表现p209(第二版) 第五--七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指? ( ) A、性格 B、个性 C、气质 D、能力

2、个性的核心特征是? ( ) A、性格 B、个性 C、气质 D、能力

3、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是指?(

A、性格 B、个性 C、气质 D、能力

4、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什么因素的影响( ) A、遗传 B、家庭 C、社会

5、“气质是每一个个别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们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 )A、托马斯 B、巴普洛夫 C、凯根 D、斯金纳

6、把性格分为外倾型性格和内倾型性格的心理学家是? A、托马斯 B、巴普洛夫 C、凯根 D、荣格

7、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出生到? ( )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8、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 ) A、同伴关系 B、亲子关系 C、朋友关系

9、影响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指? ( ) A、父母的教养方式 B、儿童的伙伴关系 C、遗传因素 D、教育因素

10、几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 ( )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11、几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12、自我意识的核心是? ( ) A、自我评价 B、自我认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13、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什么成分? (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14、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什么成分? (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15、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什么成分? (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16、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

A、自我评价的发展 B、自我认识的发展 C、自我体验的发展 D、自我调控的发展

17、几岁的儿童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 )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18、几岁的儿童表现出自我评价的多向性 ( )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9、到了什么阶段儿童才有一定的坚持行和自制力? ( )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20、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在几岁间? ( )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21、儿童在几岁的时候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 ( )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22、儿童性别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

A、性别认同 B、性别稳定性 C、性别恒常性

23、将6岁至18岁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的学者是( ) A、厄利安 B、凯根 C、荣格 D、巴普洛夫

24、真正意思上符合健康标准的人是? ( )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性良好 D、以上皆是

25、决定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是( ) A、遗传疾病 B、社会文化 C、个体因素 D、家庭因素

26、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荣格 B、格赛尔 C、华生 D、皮亚杰

27、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荣格 B、格赛尔 C、华生 D、皮亚杰

28、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荣格 B、格赛尔 C、华生 D、皮亚杰

推荐第8篇: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何延

一、课题:第四章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的策略,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分析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具体培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不同,理解同伴关系的作用,结合课本案例分析讨论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

六、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引入新课】在各种文化中,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总是相互平行、不可替代的。而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概念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社会认知:

儿童能在同伴交往中汲取同伴的经验,同伴之间传授的经验和知识通常容易被接受。

2、满足情感需要

儿童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共同的体会,可使幼儿之间互相交流,满足儿童情感需要。

3、培养积极个性

适龄儿童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和非入园儿童相比,在积极性、自信心、独立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充分表明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积极个性。

(三)婴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1、婴儿期

2、幼儿期: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而3岁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4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

(四) 幼儿的交往策略

 五种交往策略: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  五种交往策略的次序: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

(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行为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两个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凡凡和凯凯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这样的行为特征是否有利于他们和同伴很好的交往。

分析表中对受欢迎型儿童、受拒斥型儿童、受忽视型儿童的行为特征描述,分析你见实习中的个案。

不同类型同伴关系儿童的行为特征

2、认知能力

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认知能力就会相应表现什么样的行为特征。

3、身体吸引力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更喜欢和漂亮的、衣着整洁的同伴交往。

4、成人的鼓励

现在的很多原因,比如,高楼大厦阻隔空间,早期教育的误区,使孩子没有时间在一起玩耍,导致孩子们越来越不会玩了。

家长需要转变观念,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在一起玩耍的机会,发展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家长的育子观念、社交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与别人的交往。

(六)幼儿交往的能力培养

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1)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 (2)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到游戏中 (3)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 (4)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例:良性循环

储备-自信

-参入

-和睦

-积极情感

【课后作业】

1、幼儿交往的特点是什么?交往策略有哪些?

2、教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推荐第9篇:幼儿心理学3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幼儿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 )。 A.实物 B.文字 C.口头语言 D.图表 E.图像

3.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 A.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评价 B.从外部行为到内部品质的评价 C.从比较笼统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D.从主观情绪到客观性的自我评价 E.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E.亲密感

5.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A.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 B.志向水平的差异 C.智力的差异 D.人格的差异 E.学习风格的差异

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运动技能

7.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包括( )。 A.强化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效果律 E.同化律

8.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持这种观点的是( )。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皮亚杰 E.弗洛伊德

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 )。 A.练习游戏 B.角色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 E.结构游戏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E.消退现象

11.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 )。 A.创造性游戏 B.教学游戏 C.无规则游戏 D.有规则的游戏 E.常规游戏

12.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E.外部技能

13.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 )构成。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能力 E.气质 14.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5.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 ),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

提高。

A.简单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 B.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中等 C.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 D.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 E.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

16.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 )。 A.给定的条件 B.达到的目标 C.确定的解法

D.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E.给定的范围

1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E.聚合思维

18.认知内驱力属于(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问接动机 E.成就动机

19.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境是( )。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E.张华喜欢数学,每天都要学两个小时的数学

20.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同化性迁移 D.顺应性迁移 E.重组性迁移

21.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这是( )的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E.官能说

22.幼儿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学习困难综合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厌学症 E.儿童强迫行为

23.儿童多动症高发年龄是( ).。 A.4~6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E.12~14岁

24.下列强化程式属于延缓式强化的是( )。 A.定时距式 B.变时距式 C.定比率式 D.变比率式 E.连续强化

2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 )。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记忆 E.应用

26.美国心理学( )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霍尔 E.弗洛伊德 27.心理学家( )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霍尔 E.弗洛伊德

28.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 A.活动定向阶段 B.活动操作阶段 C.认知阶段 D.联结阶段 E.自动化阶段

29.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 )。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E.生殖期

30.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 A.依从 B.服从 C.从众 D.认同 E.内化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l分,共15分)

1.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_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叫________。

3.广义的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________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 ________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6.游戏的________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它以探讨游戏发生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恩、哈特与埃利斯。

7.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________与操作技能两种。 8.操作技能也叫________、“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9.__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________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0.__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11.________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2.________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 13.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________的需要。 1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________。 15.________是幼儿和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因此前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2.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强调游戏的生物学特性和将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活动等同起来是可以的,但否认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错误的。他指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举重、铁饼、标枪等,就属于这类技能。

4.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和自尊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5.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

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相关归属学习。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2.为何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游戏对幼儿有哪些教育作用? 4.如何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2.运用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结合幼儿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因此,答案选ABCDE。 2.ABCDE 【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因此,答案选ABCDE。 3.ABCDE 【解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的自我评价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因此,答案选ABCDE。 4.A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部分的论述,l8个月~4岁是成为自主者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因此,答案选A。 5.ABCE 【解析】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因此,答案选ABCE。 6.ABCDE 【解析】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了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4)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因此,答案选ABCDE。 7.BCD 【解析】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因此,答案选BCD。 8.E 【解析】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因此,

答案选E。 9.ACD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练习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岁);规则游戏(7~

11、12岁)。因此,答案选ACD。 10.C 【解析】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因此,答案选C。

11.ABD 【解析】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因此,答案选ABD。 12.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因此,答案选C。 13.ABC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因此,答案选ABC。 14.B 【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选8。 15.AB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因此,答案选ABC。 16.ABD 【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因此,答案选ABD。 17.B 【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答案选B。 18.A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答案选A。 19.DE 【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答案选DE。 20.CDE 【解析】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

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因此,答案选CDE。 21.B 【解析】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因此,答案选B。 22.ABCDE 【解析】幼儿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儿童多动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

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因此,答案选ABCDE。 23.C 【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幼儿和小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从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为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因此,答案选C。 24.ABCD 【解析】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缓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定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变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定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变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因此,答案选ABCD。 25.ABC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答案选ABC。 26.U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例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女孩好玩布娃娃是重演母性的本能等等。因此,答案选D。 27.E 【解析】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因此,答案选E。 28.CDE 【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

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答案选CDE。 29.ABCDE 【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因此,答案选ABCDE。 30.ADE 【解析】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因此,答案选ADE。

二、填空题 1.社会环境 2.场依存 3.行为潜能 4.替代性强化

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6.觉醒一寻求理论 7.心智技能 8.动作技能 9.道德行为

l0.想象的道德情感 11.创造性

l2.外部学习动机 13.自我实现 14.阻碍

15.儿童多动综合症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答:错误。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过度强调游戏的生物学特性和将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活动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否认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错误的。他指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答:错误。

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等,就属于这类技能。举重、铁饼、标枪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 4.答:错误。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5.答:错误。

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派生归属学习。

四、简答题 1.答:(1)相似性。(1分) (2)原有认知结构。(2分)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分) 2.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1分) (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

3.答:(1)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1分)

(2)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1分) (3)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1分)

(4)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1分) (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分) 4.答:(1)表情识别:即通过对方的表情来判断对方态度、需求和情绪、情感体验。(1分)(2)情境理解: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从他的处境去感受他的情绪体验,考虑他需要的帮助。(2分)

(3)情绪追忆:针对一定的情境,通过言语提示唤醒学生以往与此有关的感受,并对这种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事件进行追忆,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境之间的联系。(2分)

五、论述题

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 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3分)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4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2分)

2.答: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分)

(1)原型定向(1分)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分) (2)原型操作(1分)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2分) (3)原型内化(1分)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2分)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分) 第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1分) 第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联系实际说明,再给1~2分)

推荐第10篇:幼儿心理学案例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不理睬,醒后完全遗忘。请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应怎样预防?

1.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

2.病因:

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

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如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或睡前看过分紧张、刺激的影视而引起大脑过度兴奋,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

三、癫痫。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

3.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的:

*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 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 少年儿童, 情感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第11篇:幼儿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如幼儿老师在家里休息时仍有班上小朋友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脑中浮现。这形象就是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特征

(1)直观性(形象性)

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然而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如:虽然见过南京长江大桥,脑中有长江大桥的表象,但那仅是对大桥的轮廓和大致的长度有印象,远不如你亲自在大桥看到的那么具体、鲜明。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如表象中的“房子”的形象,一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但它又确实具备了房顶、墙壁等“房子”所共有的特征,它是各种各样房子的积累,概括成了“房了”的表象。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

1.记忆在幼儿生活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奶瓶喂幼小的孩子吃奶,当孩子一看到奶瓶,就作出吃奶的反映。这是他知觉的经验在起作用,对奶瓶的知觉和过去的经验建立了联系,依靠的就是记忆。

2.记忆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无论是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孩子都是在进行着想象,而这想象的“原材料”就是通过记忆而在幼儿脑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又谈何游戏呢?如“南京长江大桥”的搭建,如果没有幼儿头脑中的“原形”,孩子就无法进行这个活动。

3.记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

不开记忆。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幼儿没有记忆,那么就可能出现老师“现在”、“将来”永远在教孩子认识“小兔子”、“小猫”,孩子则永远处在“今天”的学习阶段。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有哪几个特点?

记忆主要是以再认和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由于神经系统特别是额叶的成熟,口头言语的迅速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记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记忆的目的不明,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①客观对象的性质。如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识记;②客观对象和主体的关系。如幼儿感兴趣的,能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以及成为幼儿活动对象的都易被幼儿识记。反之,幼儿则不易识记。可以说,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多数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持终身。由此而知,人们早期获得的知识大多是无意记忆的结果。其二为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其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如幼儿老师常要求小朋友背诵一些简单的儿歌,到中大班,又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要他们回忆星期天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有意识地教育和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当然,这些必须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能力发展很快,与之相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中、大班幼儿不仅能努力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材料,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方法来加强记忆。如:一位5岁的幼儿,在听了老师对他的嘱托以后说:“请你再讲一遍,要不,我会忘的。”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在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和孩子自身的运动有关,若不记住,严格遵守,则不能再次参加游戏,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主观上,他会努力去记规则,而在一般实验中,却是主试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他是被动的,因此记忆积极性就不高。所以幼儿活动的动机,深深影响他记忆的有意性和记忆的积极性。

(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其中,形象记忆又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的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都需运动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如吃奶时身体被抱成一定姿势,形成条件反射,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在幼儿园中被关过小黑屋的孩子,此段恐惧的情绪经历不易忘去。可以说: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结果。整个幼儿期,幼儿记忆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性。

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如:我们对定理、公

式等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材料(见表5.1)。同时,对于各年龄段儿童来说,无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并且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这种现象与儿童言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有关。但是,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很低,言语尚不能在词语记忆中独立起作用,所以幼儿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词语逻辑记忆。

表5.1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一)

有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词,都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见表5.2)。原因在于前者有语词参加。对于熟悉的事物,儿童一般都掌握了它们的名称,因此在记忆中形象和语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幼儿在记忆熟悉的词时,由于他们对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往往也是熟悉的,一提到词,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就会马上呈现在头脑中,成为词语记忆的形象支柱,因此,记忆效果明显优于记忆生词。可见,形象与词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表5.2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二)

(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幼儿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因而他们往往只能记住一些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因此机械记忆表现突出。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4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且言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此时,他们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了,他们也会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改造。如复述故事时,他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进行逻辑加工,有时会用熟悉的词来代替较生疏的词,有时省略或加进某些细节。这都说明①幼儿开始有意义记忆,而且在发展。②实验表明,幼儿的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见表5.3)。

表5.3不同年龄幼儿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图片的百分比比较

为什么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原因在于:进行意义记忆,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这样,通过已有的概括性联系进行识记,效果可以提高。

这两种记忆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对于某些不能理解或很陌生的材料,机械识记的材料就多些;对理解或熟悉的材料,就可运用意义识记。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如:教幼儿认识阿拉伯数字“6”,可将字形与“哨子”形象联系起来,建立人为的意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请你想想,在活动中怎样才能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

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要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一)活动材料的性质

如前所述,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的无意中记住。如:爸爸下班带回来几个气球,其中只有一只是大红色的,这只大红色的气球很易被孩子记住。

(二)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对幼儿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都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如:幼儿想去“水上世界”玩,在玩的过程中,情绪愉快使幼儿久久不忘,总想再去。

(三)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如果使记忆材料成为幼儿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记忆的效果也较好。如:在幼儿园里,孩子经常在园内活动,却不知有几种树。老师组织幼儿开展“找春天”活动,并要比谁找到的“春天”(内容)多,孩子自然而然记住了幼儿园有多少树。

(四)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多种感官参加的记忆效果较好。如:认识桔子,老师让幼儿看看、嗅嗅、摸摸、尝尝,要比只一味让幼儿看,老师讲,记忆效果好。

二、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一)活动动机

活动的动机对幼儿记忆的积极性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一些专门的测验和实验,把幼儿带到实验室里,简单要求他们完成记忆任务,幼儿对这种活动缺乏积极性,不感兴趣,记忆效果就较差。而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二)幼儿的兴趣

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如:幼儿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参加竞赛性活动等不同条件下的记忆结果表明:幼儿对竞赛性活动的兴趣较大,积极性也高,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三、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保持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被遗忘,而遗忘的东西就是没被保持。保持越多,遗忘越少。记忆力强的人总是能保持得很多而极少遗忘。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遗忘并非全是坏事。事实上人也不可能将接受的所有信息全部无一遗漏的保持住。适当的遗忘甚至可促进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与人争吵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不应耿耿于怀,长久不忘,而应该主动将它排解、遗忘。

2.遗忘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

实验研究。为避免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他在实验中用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后,间隔20分钟重新学习,可节省诵读时间58.2%左右;一天后再学可节省时间33.7%左右;六天以后再学习节省时间缓慢下降到25.4%左右。依据这些数据绘制的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5.1)。在艾宾浩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研究,结果都证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从遗忘曲线中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因此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幼儿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记忆的正确性差,容易发生遗忘,因此,帮助幼儿及时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目标中要求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帮助幼儿及时复习巩固。同一内容要多次复习,才能为幼儿掌握。如: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了某些儿歌后,可在活动的延伸“渠道”中让其反复表演、复习。复习的方式应灵活多变,避免单调,否则会引起幼儿神经细胞的疲劳,从而降低效果。

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那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生动的内容,以此来吸引幼儿。在解释抽象的概念时,应以具体的教、玩具来协助演示,以一定的形象为支柱,使幼儿加深对抽象的语词、概念的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此外,教师还要采用生动、活泼、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如:演木偶戏、录像、录音等方式方法,都易吸引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获得深刻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实验表明,幼儿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尽量帮助幼儿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同时,还要指导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渐学会从事物内部联系上去识记材料。如:学习古诗“悯农”,老师先将内容绘制成图画,并给以讲解,使幼儿理解“锄禾”、“汗滴禾下土”、“辛苦”,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自己来讲,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大多都记住了全诗内容。

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实验证明,在识记活动中,有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较好。如:认识兔子,幼儿可以看兔子的外形,摸兔子的皮毛,学兔子的蹦跳,从而对兔子的形象认识就比较“立体”,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四、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闷题及教育措施

(一)偶发记忆

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它东西。如有实验者把画有各种幼儿熟悉物体并涂有各种颜色的图片呈现在幼儿面前,要求幼儿记住物体并加以复述。这是中心记忆课题。偶发记忆课题则要求幼儿复述图片的颜色(事先并未对幼儿要求)。结果发现偶发记忆现象在幼儿身上表现明显。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老师出示贴绒小鸭,问幼儿有几只鸭子,有的幼儿却答成鸭子是黄颜色的。这是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把没必要的偶发记忆课题也记住了,结果使中心记忆课题完成效果不佳。幼儿教师要重视这种幼儿特有的记忆现象,注意引导幼儿朝有意记忆方向努力发展。

(二)“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内容小结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识记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持下来。再认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认出来。回忆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浮现出来。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表象的特征是直观性和概括性。

记忆在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活动的性质和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记忆都有影响。

记忆的保持有其相反的过程,即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

要根据幼儿记忆的特点组织幼儿的记忆活动,正确对待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表象、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遗忘。

2.分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说说其现实意义。

3.幼儿记忆有何特点?结合见习活动谈谈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记忆。

第12篇: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幼儿师范专业学生关于幼儿心理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能力,以适应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服务。 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根据。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各教学点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面授的方式进行教学,面授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以及练习相结合。 2.教学形式:

采用面授和自学相结合。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在授课时间内合理安排讲授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环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特殊说明:

1.教学媒体设置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主要是教材。 教学中要求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阐述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历史观点。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体系,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导讲授,并提出基本要求。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中,主要内容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是中等专业学校幼儿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大纲,教材与大纲采取完全配套的方式。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多启发学生,多以实例教学。同时,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处于变动之中,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吸收新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修正过时的、不合适的观点,补充必要的新知识,更好地教好教活本课程的内容。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人的心理实质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和脑的机能结构

三、心理是脑的反映机能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第三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二章 心理发展

第一节 人的心理的历史发展

一、动物心理是人的心理的发展前史

二、人的心理的产生

三、意识的特点

四、意识发展的社会历史性 第二节 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

一、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条件

二、心理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幼儿心理学的对象、意义和方法

一、幼儿心理学的对象

二、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三、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第三章 婴儿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期心理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婴儿期动作的发展

一、躯体动作的发展

二、双手动作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 婴儿期智力的发展

一、感知

二、注意

三、记忆

第五节 婴儿期社会性的发展

一、社会交往

二、情绪和情感反应

三、依恋行为

第六节 婴儿期儿童的教养 第四章 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前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幼儿前期动作的发展

一、躯体动作的发展

二、双手动作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前期言语的发展

一、单词句阶段

二、多词句阶段

三、简单句阶段

第四节 幼儿前期智力的发展

一、感知

二、注意

三、记忆

四、想象

五、思维

第五节 幼儿前期社会性的发展

一、参加简单的游戏活动

二、开始出现高级情感萌芽

三、懂得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

四、表现出最初的意志行动

五、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第五章 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 幼儿入园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幼儿期脑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的实践活动

一、游戏

二、学习

三、劳动

第四节

幼儿期动作的发展

一、躯体动作的发展

二、双手动作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第六章

幼儿期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二、注意的功用

三、注意的种类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五、注意的外部表现

第二节 幼儿期注意发展特点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二、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三、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三、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第七章

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二、什么是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四、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幼儿期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

第三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二、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规律

三、过去经验和对对象理解的规律

四、语言和直观相结合的规律 第八章 幼儿期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

四、表象

第二节 记忆过程的分析

一、识记

二、保持的遗忘

三、再认和回忆

第三节 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第九章 幼儿期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二、想象的生理机制

三、想象的种类

第二节 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第十章 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一、言语概述

二、言语的作用

三、言语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幼儿期言语发展特点

一、口头言语的发展

二、书面言语的学习第三节 言语获得的理论

一、后天的学习理论

二、生物的先天理论

第十一章 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三、思维的生理机制

四、思维与解决问题

五、思维的基本品质

第二节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第三节 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二、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第十二章 幼儿期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二、情感的特性和功能

三、情感与情绪

四、情绪状态的种类

五、高级情感

第二节 幼儿期情感发展特点

一、儿童情感的早期发展

二、幼儿情感的一般特点

三、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

四、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第十三章 幼儿期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二、什么是意志行动

三、意志的品质

第二节 幼儿期意志发展特点 第十四章 幼儿期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二、儿童社会性的早期发展

三、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二、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幼儿之间的交往

一、幼儿之间的交往对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二、幼儿的游戏对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独生子女的社会性的特点

二、家庭教养方式和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三、正确教育独生子女的心理学依据 第五节 幼儿道德的发展

一、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第十五章

幼儿期个性积极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和个性的形成

一、什么是个性

二、幼儿期个性开始形成 第二节 个性积极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积极性

二、需要

第三节 幼儿个性积极性的发展和引导 第十六章

幼儿期个性倾向性的形成 第一节 个性倾向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倾向性

二、兴趣

第二节 幼儿期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和教育

一、幼儿个性倾向性的表现

二、幼儿个性倾向性的教育

第三节 幼儿入学倾向性的形成和入学的心理准备

一、幼儿入学倾向性的形成

二、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三、幼儿入学准备的具体措施

第十七章

幼儿期个性个别性的表现 第一节 个性个别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一、什么是个性个别性

二、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幼儿的能力及其培养

一、能力概述

二、幼儿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幼儿的气质及其变化

一、气质概述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

三、幼儿的气质和教育

第四节 幼儿的性格及其塑造

一、性格概述

二、幼儿性格的发展

三、幼儿性格的塑造

第十八章 国外儿童心理学关于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

一、成熟学说

二、学习学说

三、认知发展学说

四、苏联儿童心理发展观点简介

第13篇: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动机(2)心理过程(3)个性。

2、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

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环境:就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

5、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7、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8、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9、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10、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

11、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14、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15、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17、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它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俗语叫做分心。

18、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中去。

1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1、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2、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23、“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24、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25、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26、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27、知觉的选择性: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8、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9、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

30、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31、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32、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33、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

34、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35、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36、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37、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38、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39、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40、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41、偶发记忆: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它东西。

42、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3、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

44、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5、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

46、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47、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48、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49、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50、抽象逻辑思维 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51、问题情境 是指那些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情境。

53、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54、综合是在头脑中把各个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思考的过程。

55、语言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56、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57、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

58、书面言语是人借助于文字而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

59、内部言语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是自己默默无声地思考问题的言语活动。

60、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

61、连贯性言语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6

2、自我中心 ,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63、适应性告知实际上是儿童要促使别人听他讲话并且想方设法影响别人,即在传递思想。

64、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65、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

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66、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及幼儿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67、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中。68、自我评价 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69、自我体验 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

70、自我控制 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71、需要 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72、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000000000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73、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74、性格 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75、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7

6、社会性 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77、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7

8、性别行为 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79、道德的发展是指个人的那些符合社会规则的道德品质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对各种是非标准的掌握(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80、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81、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的行为

82、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8

3、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8

4、性别角色 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8

5、男女同一化 就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8

6、亲社会行为 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8

7、移情 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8

8、挫折 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实现目的和满足需要时的情绪状态。

音域是指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 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并与音乐相协调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它包括律动、舞蹈以及其他节奏活动。律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一系列模仿动作的组合

第14篇:幼儿心理学练习题

幼儿心理学练习题 (一)

一、名词解释

1.注意的范围 2.绝对感受性

3.自变量 4.最近发展区 5.差别感受性 6.关键期 7.感受性 8.表象 9.注意的稳定性 10.意义记忆 11.空间知觉 12.注意的转移

二、简答题

1.幼儿语音发展有哪些特点?

2.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幼儿语法结构有哪些发展趋势? 4.影响幼儿无意记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两种注意形式之间的转换,在教育活动中的必要性? 6.幼儿观察力发展有哪些特点? 7.研究幼儿心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8.幼儿记忆品质包括什么?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3.感受性变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对去其进行应用? 4.论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应用遗忘规律保持幼儿的记忆。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

6.试分析影响幼儿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

一、名词解释

1.思维的广阔性 2.个性 3.理智感 4.思维 5.想象 6.具体形象思维 7.移情 8.角色游戏 9.美感 10.道德感

11.亲社会行为 12.反抗期 13.同伴关系 14.思维的独立性 15.学业智力 16.利他行为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幼儿掌握概念有哪三种水平? 2.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是什么? 3.幼儿期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4.幼儿思维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5.父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6.如何理解活动是幼儿认知的主要手段? 7.幼儿创造力发展有哪些特征? 8.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因素? 9.幼儿对事物理解的发展趋势如何? 10.举例说明快乐对儿童生活的意义有哪些? 11.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包括什么? 12.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13.简述父母抚养方式的类型。

14.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些智能。 15.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如何?

三、论述题

1.父母抚养方式的类型有哪些?并谈谈不同抚养方式的特点。

2.试析幼儿惧怕在不同年龄分别有何特点,并提出对待幼儿惧怕方法。 3.试述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4.结合实例分析制约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外部因素。

注:期末试题题型及分值比率: 名词解释

30% 简答题:

40% 论述题:

30%

第15篇:幼儿心理学填空

幼儿心理学填空

1、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

同。

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三个部

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4、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5、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6、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7、最初的情绪表现主要是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8、微笑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行为。

9、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10、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

11、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12、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久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

13、幼儿的注意稳定比较差,与幼儿的自制能力差有密切关系

14、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15、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16、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17、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8、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19、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

20、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

21、形象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22、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3、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4、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5、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反之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是荒诞的。

26、语言可以表现想象,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想象的发展。

27、幼儿的再造想象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中班以后,逐渐出现创造想象成分。

28、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9、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活动的核心。30、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1、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具体形象思维的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32、幼儿初期的思维特点仍带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33、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34、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

35、幼儿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具体概念。

36、幼儿在判断事物时常从事物外在或表面的特点出发。

37、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38、跟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可分为三类: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3.内部言语

39、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使用规则。

40、从交际的方式而言,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两种。

41、情境性言语是幼儿言语从不连贯向连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言语形式。

42、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

43、出声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戏言语”,另一种是问题言语。

44、书面言语产生的基础是口头言语。

45、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46、幼儿的言语发展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展。

47、幼儿期出现了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48、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49、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县:感官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反应。 50、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有推动或抑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行为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愉快和兴趣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操作的水平;幼儿可以从别人的情绪获得他人的感情信号,而他们也会将类似的感情信号传递给他人。成人可以从幼儿的情绪信号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幼儿期情绪更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应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

51、新生儿出生时就有原始情绪,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的顺序。这种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基本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52、幼儿期情绪发展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稳定性都有了明显发展。

53、幼儿的高级情感有了初步的发展。小班的孩子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到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幼儿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破坏”行为是其理智感发展的特殊表现。、

54、生活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有直接影响。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幼儿期的基本活动形式是游戏。游戏不仅使幼儿直接从活动本身获得快乐,还可以满足幼儿的许多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就会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55、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儿童有较大影响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和情绪。

56、个性的特点有独特性、整体性和稳定性.

57、个性特征核心成分的是性格。

58、幼儿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等几方面。

59、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最后分界。60、

61、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孩子逐渐会较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6

2、人原来的某些气质特点可以发生变化。

63、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的发展。

64、儿童发展的三在方面: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6

5、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66、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67、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68、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的。

69、幼儿的美术活动包括绘画、粘土造型(泥工)和纸工造型(折纸和剪纸)。

70、线条是儿童认识绘画的第一个信号,也是他们用于描绘的主要手段。线条的发展是由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7

1、音乐能力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即感受、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7

2、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在倾听声音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16篇:幼儿心理学试题

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1995年B.1996年C.1997年D.1998年 2.幼儿园教育应以( )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B.上课C.玩耍D.游戏

3.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

A.陈鹤琴B.张宗麟C.张雪门D.陶行知

4.先天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因素是( )。 A.成熟B.生长C.遗传D.发育

5.在其他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教育者的主导性B.受教育者的主动性”C.教育的目的D.教育的方法 6.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 A.蒙台梭利B.柏拉图C.洛克D.福禄贝尔 7.儿童的发展是通过( )。

A.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而发展的B.聆听教师讲授知识而发展的 C.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而发展的D.观看电视卡通节日而发展的 8.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基础教育B.启蒙教育C.属于义务教育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9.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是( )。A.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B.教师的保育意识C.保育员的工作态度D.幼儿的自理能力

10.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B.蒙台梭利C.德可乐利D.凯米

11.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

A.陶行知B.陈鹤琴C.张宗麟D.张雪门

12.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是( )。

A.《义务教育法》B.《未成年人保护法》C.《儿童权利公约》D.《幼儿园工作规程》 13.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 )。

A.尊重儿童的个性B.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

1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 )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1 A.颜色B.环境C.遗传D.物质

15.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条件下,教育者的(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权威性B.知识性C.主导性D.艺术性、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的物质环境2.间接教学3.幼儿园课程4.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5.幼儿体育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教育与幼儿的沟通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 ( ) 2.幼儿园中必须给幼儿教授大量的读、写、算知识,否则影响幼儿智力的开发。 ( ) 3.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真实需要。 ( ) 4.幼儿园的环境就是指幼儿园的校舍布置、幼儿生活的社区环境及家庭空间设计。 ( ) 5.教师在用语言指导游戏时,口气应十分肯定。 ( ) 6.保教结合就是教师要与保育员沟通、相互帮助。 ( ) 7.幼儿与成人有同样的权利。

8.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园没有必要进行教学。 ( )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要叙述并评价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观。 2.谈谈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简述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4.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原则?、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的物质环境2.间接教学3.幼儿园课程4.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5.幼儿体育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教育与幼儿的沟通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 ( ) 2.幼儿园中必须给幼儿教授大量的读、写、算知识,否则影响幼儿智力的开发。 ( ) 3.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真实需要。 ( ) 4.幼儿园的环境就是指幼儿园的校舍布置、幼儿生活的社区环境及家庭空间设计。 ( ) 5.教师在用语言指导游戏时,口气应十分肯定。 ( ) 6.保教结合就是教师要与保育员沟通、相互帮助。 ( ) 7.幼儿与成人有同样的权利。

8.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园没有必要进行教学。 ( )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要叙述并评价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观。

2 2.谈谈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简述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4.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于1989年开始试行,1996年正式颁布实施。 2.D【解析】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3.D【解析】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陈鹤琴倡导“活教育”。 4.C【解析】遗传因素是先天因素的最重要内容。 5.C【解析】教育目的直接影响教育的全过程。

6.D【解析】福禄贝尔是最早命名幼儿园、提出完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人。 7.A【解析】儿童的发展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 8.C【解析】义务教育只包括初中和小学共九年。 9.B【解析】教师在保教结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0.B【解析1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平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从事教育实验。 11.B【解析11923年,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12.C【解析1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用法律保护儿童的权利。 13.D【解析】儿童经过动手操作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14.B【解析】题干所述是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15.C【解析】在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主导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名词解释

1.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2.间接教学:指教师对幼儿教学指导的一种形式。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这种方式中的教师从讲授者变成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合作者、游戏伙伴、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教育影响力不直接由教师而是通过中介间接地作用于幼儿。

3.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4.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 3 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5.幼儿体育: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育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三、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要内容,只涉及简单的读、写、算,大量的文化知识学习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 3.√【解析】略。

4.×【解析】幼儿园的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这里指的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

5.×【解析】对游戏的指导应有启发性,不能盲目地干涉。

6.×【解析】保教结合又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7.×【解析】幼儿和成人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是在特殊领域权利上有差异。 8.×【解析】游戏是幼儿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并不矛盾。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观:

(1)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特定经验的吸收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驱动的情况下进行的。 (2)专门为小组设计的情境能提供恰当刺激。 (3)恰当的环境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变化。

(4)儿童有内部动机;儿童的学习、操作受内部动机的驱动,特别是当他们处于这种能力的边缘时。

(5)强调感觉和儿童的经验,不强调测验。

(6)支持者和指导者通过环境、短期的个体或小组教学;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

评价: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偏重智能而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

2.【答案要点】(1)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包括: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2)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是: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 4 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3.【答案要点】幼儿园环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2)环境的可控性

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教师必须精心选择,以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

②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问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而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答案要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

①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 ②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③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2)树立正确的观念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根本保证 ①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

②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1)幼儿教师是按照社会要求去促进幼儿发展的,是将教育目标真正落实为幼儿发展的总设计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术;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这种努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2)教师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后,实施过程中也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总要受到外来

5 的干扰或影响。例如,来自家长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园训练孩子某种技能,或要求教小学才学习的读、写、算技能。又如,来自社会的影响,社会上各种幼儿技能大赛的宣传、偏重学历、追求升学率的风潮等,都可能干扰教师按教育目标组织教育活动,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偏离教育目标。因此,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按照教育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保证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问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伺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A、B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011年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父母 B.教育 C.环境 D.遗传 2.下列哪种社会因素会影响教育目的A.经济B.政治 C.文化 D.人口

3.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人口 4.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是A.语言 B.制度 C.文化 D.人口 5.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是指 A.文化传递 B.文化传播 C.文化变迁D.文化选择

6.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是指 A.文化传递 B.文化传播 C.文化变迁 D.文化选择 7.华生的"教育万能论"属于

A.教育决定论 B.教师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 8.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表达的观点是 A.父母决定论 B.教师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 9.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是 A.遗传差异 B.教育差异C.环境差异D.物质差异

10.个体发展的特征不包括A.规律性B.差异性C.阶段性 D.顺序性 11.下面哪一项不是个体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A.从简单到复杂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头到脚D.由四周到中间 12.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A.学习B.游戏 C.看书 D.识字 13.幼儿期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A.讲授 B.游戏 C.自学D.参观

14.《教育漫话》是哪位教育家的教育论著A.洛克 B.卢梭 C.杜威D.福禄贝尔 15.卢梭所倡导的教育观是A.爱的教育 B.自然主义教育C.大教育观 D.进步主义教育 16.第一个明确要使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 C.福禄贝尔 D.裴斯泰洛齐

17.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包括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 A.制作的本能B.创造的本能C.宗教的本能 D.运动的本能

18.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有系统地把游戏列入教育过程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B.夸美纽斯 C.蒙台梭利 D.维果茨基 19.下列哪一项不是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

A.教育即成长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学习D.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0.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为 A.幼儿园 B.儿童之家C.快乐之家D.幸福乐园

21.根据皮亚杰划分的儿童发展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化"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7 22.根据皮亚杰划分的儿童发展阶段,儿童的守恒概念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3.运用惩罚要做到"三要" (A) A.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公平,惩罚时间要短 B.惩罚要及时,惩罚要严厉,惩罚时间要短 C.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公平,惩罚时间要长 D.惩罚要及时,惩罚要严厉,惩罚时间要长 24 .幼儿园中期教育目标是指 (B) A.中班的教育目标 B.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C.一周的教育目标D.一月的教育目标 25.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 (A) A.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B.具体形象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 D.逻辑思维阶段 26.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属于 C

A.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伙伴关系 D.教与被教的关系

,名词解释:(共30题,每题4分)

1.情商2.发现式教学法3.最近发展区4,整个教学法5.文化6.直观形象法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30题,每题6分) 1.简述洛克的"白板说".2.试总结分析影响儿童发展的有关因素.3.简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4.简述我国的现代教育观.5.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哪三种作用模式

四,论述题:(共18题,每题10分)

1.幼儿家庭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

2.如何教中班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

3.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4.试析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来源:考试大- 《学前教育学》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C 5.C 6.D 7.C 8.C 9.A 10.D 11.D 12.B 13.B 14.A 15.B 16.A 17.C 18.A 19.C 20.B 21.B 22.A 23 A 24 B 25 A 26 C 二,名词解释: 1.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

8 人等.2.指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3.即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4.就是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5.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做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6.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三,简答题:

1.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没有什么天赋原则.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洛克的教育内容:体育,德育,智育.2.先天因素——遗传;后天因素——环境和教育;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3.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4.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家园配合,协同发展.5.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只是使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2分)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例如,生理发育方面,后天环境及教育经验只影响其速度而不影响其发展方向和顺序.(2分)第三种模式是"诱导",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生与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2分) 四,论述题:

1.答: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包括如下方面: (1)和谐的生活气氛: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文明行为,文明语言;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时有变化的环境.(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电器设备的安置;门窗的安全;管理好煤气,煤火,防止漏气造成煤气中毒,或者烧烫事件的发生;家庭药品的管理;家具的安全;进行安全教育;有属于儿童的天地.

9 2.答:(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与人交往;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通过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一些专门设计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3.答: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 (1)生理特征.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1分) (2)家庭影响.幼儿具有易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1分) (3)大众媒介.电视充斥这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一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片也在宣扬这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1分) (4)幼儿园.研究证明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2分) 攻击性行为的纠正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分) (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1分) (3)提供合作的榜样.(1分) (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1分) (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1分) 4.答:(1)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分) (2)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5岁).(4分) (3)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

10 2012年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__________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给整个教育带来了革命。()A.全民教育B.终身教育C.教育民主化D.教育现代化 2.对生病儿童进行家访是什么性质的家访?() A.新生家访B.情感性家访C.定期家访D.问题儿童重点家访 3.儿童最先掌握的词汇种类是()。 A.形容词B.连词C.副词D.名词

4.__________一般分为家庭教育时期与会堂教育时期。() A.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B.古埃及的幼儿教育 C.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D.古希腊的幼儿教育

5.__________把幼儿教育看作是整个学制系统的最初阶段,认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提出“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 A.夸美纽斯B.卢梭C.裴斯泰洛齐D.福禄贝尔

6.1907年,__________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幼儿。() A.杜威B.蒙台梭利C.维果茨基D.皮亚杰

7.从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70年代强调()。 A.儿童全面和谐发展B.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 C.智力开发D.培养创造力

8.我国于__________年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 A.1994B.1995C.1996D.1997 9.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要求小班幼儿学会的结构知识是()。 A.会识别高低、宽窄、厚薄B.会识别材料的形体、大小、颜色 C.会识别左右D.会识别轻重、长短、前后

10.以下几种游戏中,__________属于有规则的游戏。() A.角色游戏B.结构游戏C.体育游戏D.表演游戏 11.__________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 A.独立自主性B.启蒙性C.综合性D.活动性

12.__________属于独立自主性教育中动作方面的基本内容。() A.学习“安静”B.学习剪指甲C.学习穿衣服D.学习浇花

13.在语言课上加上好听的歌曲,在体育游戏中加上故事,在数学课上加上绘画……,这体现了()。

A.教育目的的综合性B.教育内容的综合性C.教育制度的综合性D.教育手段的综合性 14.在幼儿园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11 A.真诚,同理心,深切的了解B.真诚,接纳与信任,同理心

C.真诚,接纳与信任,深切的了解D.同理心,接纳与信任,深切的了解

1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等,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A.观察法B.范例法C.演示法D.示范法 16.__________是最为科学的育儿教育方法。() A.游戏化方法B.语言法C.环境体验法D.移情法

17.角色扮演法的三个阶段中,__________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 A.及时模仿B.认同C.简单再现D.内化

18.在游戏时,教师让违反游戏规则的儿童停玩一次,属于()。 A.自然后果的惩罚B.剥夺性惩罚C.体罚D.生理性惩罚

19.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家长与教师联系的热情逐渐减退”属于()。

A.希求期B.忽略期C.需求期D.淡漠期

20.__________的主要宗旨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A.咨询活动B.家长委员会C.家长学校D.电话联系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儿童的发展2.启蒙性原则3.行动操练法4.近期目标5.幼儿常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教育基本原则。 2.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具有哪些特点?

3.简述幼儿园内部物质环境创设与管理的基本要求。4.简述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

四、论述题

什么是结构游戏?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2.B【解析】略。

3.D【解析】儿童掌握词汇种类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4.A【解析】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分为家庭教育时期与会堂教育时期。 5.A【解析】夸美纽斯提出了“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 6.B【解析】蒙台梭利创设了“儿童之家”。

7.D【解析】20世纪70年代幼儿教育强调培养创造力。

8.C【解析】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在1996年正式颁布,其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12 9.B【解析】依据小班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小班幼儿应掌握的结构知识是会识别材料的形体、大小、颜色。

10.C【解析】我国一般把游戏分为创造性的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11.D【解析】活动性原则源自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2.C【解析】学习穿衣服属于独立自主性教育中动作方面的基本内容。 13.B【解析】题中所述现象属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14.C【解析】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真诚,二是接纳与信任,三是深切的了解。

15.D【解析】在题中所述案例中,教师运用了示范法。

16.A【解析】游戏化方法是最符合幼儿特点的、最为科学的育儿方法。 17.D【解析】内化是角色扮演法中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 18.B【解析】教师让违反游戏规则的儿童停玩一次,属于剥夺性惩罚。 19.B【解析】忽略期家长与教师联系的热情逐渐减退。

20.C【解析】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身心两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2.启蒙性原则: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

3.行动操练法:行动操练法即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4.近期目标:近期目标是指幼儿教育近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主要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的预期目的等。它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制订的。

5.幼儿常规:幼儿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它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皮亚杰提出的儿童教育基本原则包括:

(1)活动性原则。皮亚杰将“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 (2)集体中教育的原则。皮亚杰突出教育中的个体活动,并不意味着要把学生导向无政府状态的个人主义,而是要把个人的活动与集体的活动结合起来,使自己自动服从纪律并自愿努力学习。

(3)教师指导的原则。皮亚杰在强调学校教育中“同伴影响”作用的同时,并不忽视教师在教 13 育过程中的地位。

2.【答案要点】(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3.【答案要点】幼儿园内部的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部的各种物质的设备条件,即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幼儿园内部物质环境创设与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性; (2)教育性; (3)活动性; (4)丰富有序性; (5)经济性。

4.【答案要点】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是教师这个群体当中十分特殊的一分子,《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其主要职责为: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时,需要将幼儿的成长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在发展的时间段中注明任务和实现情况,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进行严密的监控。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和矛盾,集中精力和时间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推动幼儿的发展。 (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幼儿老师还需要通过业余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能够发展儿童的目测力、操作能力及创造力,磨炼幼儿的意志,培养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团结协作的品质等。结构游戏的指导中教师应注意:

(1)逐步投入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在对材料的选用上,不是选择所有的材料,而是应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筛选,尽量选用对幼儿发展有利的材料和道具。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儿童只有掌握一定的建造知识和技能,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学会对应的结构知识和技能。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示范等指导策略。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做到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

14 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儿童进行尝试,激励儿童不怕失败。

(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尊重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建构、探索,允许幼儿出错,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在儿童进行结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孩子把东西弄乱,但是要教育儿童爱惜玩具材料以及他人建造的成果

15 2012年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A.环境B.邻居C.母亲D.成熟 2.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A.良好的智力品质B.良好的道德素质C.良好的身体素质D.良好的个性品质 3.根据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下列哪项不属于幼儿教师的职责?() A.学期(或学年)初做好本班收费工作B.观察、分析、记录幼儿发展情况 C.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D.定期向园长汇报工作

4.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A.按规定不能用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5.对过生日儿童家访属于()。

A.定期家访B.情感性家访C.新生家访D.问题儿童的重点家访

6.我国的()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这是科学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

A.《幼儿园教育纲要》B.《幼儿园工作暂行管理条例》 C.《幼儿园工作规程》D.《幼儿园暂行数学纲要》 7.特别适合用于与不愿见面的家长联系的书面联系形式是()。 A.宣传版B.联系手册C.家长园地D.问卷调查表

8.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能增强其爱国的情感、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等,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一点是发挥了()。

A.社区文化的教育性B.社区环境的教育性C.社区资源的文化性D.社区环境的文化性 9.社区教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服务、互惠、互利的一体化教育,始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0.下列家庭教育做法中,哪种做法是较为合理的?() A.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一切为了孩子 B.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C.当父母亲的教育观念与爷爷奶奶相抵触时,以父母的观念为准 D.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6分)

1.__________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2.__________是幼儿园向家长汇报幼儿园工作,反映幼儿情况,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 16 的家园联系形式。

3.幼儿园教育与社区的配合是__________的要求和__________的必然。

4.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按《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负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责任。

5.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__________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6.提出“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7.家访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新生家访、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儿童的重点家访四种形式。

8.家长会是面向全体家长的会议,有全园性的家长会,也有班级性的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形式一般有:新学期之初,向家长报告新学期的安排,主要的教育工作、计划等;__________;以咨询、交流形式出现的家长会;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2.简述幼儿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之间的关系。 3.简述家园合作的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 4.家庭教育与托幼机构的教育相比有哪些特点? 5.哪些类型的家长比较难沟通?教师如何应对?

四、论述题(没体12分,共24分) 1.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间的冲突?

2.为什么说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环境,特别是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C【解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幼儿发展中起重宴作用。 3.A【解析】收费工作不属于规定的幼儿教师职责范畴。 4.B【解析】对小班幼儿应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指导用语。

5.B【解析】对儿童生病、过生日或者是对一些特殊家长的访问,既能体现教师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也能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双方的情感得到沟通和交流。这属于情感性家访。因此,答案为B。

6.C【解析】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这是科学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因此,答案为C。 7.B【解析】幼儿园要和不易见面的家长联系,就需要通过一个中介来实现。联系手册就是记录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活动情况的中介方式。因此,答案为B。

17 8.B【解析】幼儿园将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可以扩大教育的空间,而且还丰富和深化了教育内容。这种做法发挥了社区环境的教育性。因此,答案为B。

9.D【解析】社区教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70年代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答案为D。

10.D【解析】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睦,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儿童是不宜参与、不必知道的,这就是适当回避,不要认为一切公开的家庭是最民主的。因此,答案选D。

二、填空题 1.家庭 2.家长座谈会

3.社会发展幼儿教育发展

4.主勐与幼儿家庭配合 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

5.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 6.福禄贝尔

7.定期家访 情感性家访

8.阶段性的家长会新生家长会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幼小不衔接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存在差异。

(1)学习时间不同。(2)生活制度不同。(3)教学方式不同。(4)睡眠时间不同。(5)师生关系不同。(6)家长要求学习时问不同。

2.【答案要点】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类活动。两类活动相互交织,不可分割。

(1)教师的“教”,是指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间接地“教”。前者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后者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2)幼儿的“学”。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其是否接受知识、到何种程度,主要依赖于幼儿的兴趣、经验、认知能力、情感等。幼儿的学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等形式。前者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后者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3.【答案要点】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幼儿园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家园合作的内容

18 ①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②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在家园合作中,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可同时进行的。 (2)家园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家园合作中,有两个问题是较普遍的,需要引起注意:

①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表现为“三多和三少”。

②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不过是和幼儿一起游戏,而回家后不大可能把这些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与之相对,家长学校又常常是在家长看不到幼儿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效果。

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幼儿园进一步开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使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答案要点】与托幼机构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 (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

(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 (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 (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5.【答案要点】较难沟通的家长类型以及教师的应对措施如下:

(1)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心,同时要多向他们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家长了解过高、过急的要求是不符合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对婴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如可能使孩子胆怯,丧失自信心等。

(2)对儿童不太关心,认为交给老师就放心的家长。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家庭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很少在园所露面,以为把儿童交给园所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教师要耐心向他们宣传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使家长知道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切实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

(3)不懂得如何教育婴幼儿或者教育方法不当的家苌。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教师要尊重家长,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再逐步引导家长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教育的心得,和家长们一起讨论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4)对儿童评价不当的家长。有一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一朵花,没有缺点。对这样的家长,在交谈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看的优点,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谈问题。这样家长容易接受,也愿意合作。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

19 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 (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

(3)设计冲突教育课程,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的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5)家园配合,共同努力。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应加以避免。实际上,冲突是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幼儿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因此,应该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在家庭中也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能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2.【答案要点】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

(1)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2)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偏重任何一个方面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3)体、智、德、美诸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体、智、德、美四育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教育力量,落实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四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20 2012年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创建于河北省滦平县山区。

A.流动幼儿园B.巡回辅导班C.游戏点D.儿童游戏场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

A.必备条件B.主要条件C.次要条件D.生活条件

3.幼儿园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的控制之下。 A.教育者B.家长C.园长D.社会 4.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

A.幼儿的活动B.教师的活动C.幼儿与教师的活动D.个别活动 5.人本位儿童观认为()。

A.儿童是家族繁衍的工具B.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c.儿童是国家的财富D.儿童享有蟹存权、发展权、教育权

6.除了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幼儿在园内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之中,这是幼儿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A.课堂B.游戏C.日常活动和生活D.学习

7.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 A.有计划性B.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 C.有组织性D.幼儿按自己兴趣做事 8.课程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

A.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B.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 C.确保其正确的方向D.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 9.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的作用是()。 A.选拔作用、分层作用、鉴定作用、导向作用 B.鉴定作用、选拔作用、促进作用、诊断作用 C.鉴定作用、诊断作用、改进作用、导向作用 D.导向作用、发展作用、改进作用、选拔作用

10.教案是一个()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

A.教学目标B.课程标准C.教学内容D.教学活动 11.最益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法B.行动操作法C.发泄法D.表扬鼓励法 12.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C.考试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13.()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对幼儿发展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与环境互动的媒

21 体。A.实物B.挂图C.幻灯片D.图书 14.下列哪种情形是运用讨论法教学应该避免的?() A.让孩子想到什么就说什B.提供孩子们充分自由的氛围

C.设法让孩子们感觉到轻松愉快D.发现孩子说得不正确时立刻制止 15.比较研究发现,学前幼儿写字训练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是()。

A.在游戏和生活中训练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如穿珠子、使筷子、用剪刀等 B.让幼儿先学习用毛笔写字,一段时间后再学习用硬笔写字 C.到大班时尽量让儿童多训练写字

D.坚持每天认、读、写l~2个简单的字,积少成多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

2.__________决定课程的方向、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的状态,它是整体课程的__________。 3.教育教学计划依据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的层次可分为年龄班计划、__________、月(周)计划、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四种类型。

4.教师拟定教育教学计划的过程是把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

5.幼儿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6.集体活动过程以__________为主。

7.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评价。 8.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有三个环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过程。

9.计划过程是一个__________的循环系统,应处于不断发展上升的过程之中,而__________是计划和设计活动的中心。

10.课程目标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表述:一是从教师的教育出发;二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2.简述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幼儿教育巡回辅导班创建于河北省滦平县山区。

2.A【解析】学前教育要存在和发展,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房屋设施、幼儿教育工具、场所布置等物 质条件,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没有这些,学前教育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答案为A。

3.A【解析】幼儿园环境具有可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教师必须经过精心地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 22 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因此,答案为A。

4.C【解析】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

5.D【解析】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这是现代儿童观即人本位儿童观的基本观点。

6.C【解析】在幼儿园内,有幼儿自发自悦的游戏活动,有幼儿一日的常规生活,这些活动所占幼儿在园时间的比例,远远高于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很多是通过这一教育途径讲行的,尤其是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一些社会性行为规范的养成。因此,答案为C。

7.B【解析】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集体活动,为实现集体活动目标努力。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做的是相同的事情。因此,答案为B。

8.D【解析】对教育教学进行评价,最主要是要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其质量。通过课程评价,评价者会发现许多不足和问题,这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从而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因此,答案为D。

9.C【解析】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和导向的作用。因此,答案为C。

10.D【解析】教案是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设计的,它是针对一个教学活动而拟定的具体计划。因此,答案为D。

11.B【解析】儿童参与实际行动,能够获得亲身体验,增强自己的认知、情感等,易于将行为规则、法规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支配自己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行动操作法最益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答案为B。

12.D【解析】因为幼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阶段,其身心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对幼儿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过程性评价,这更有助于其成长。因此,答案为D。

13.A【解析】幼儿主要是通过感官来认识环境中的事物,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舌头尝、用皮肤来感觉物质的冷热、软硬、光滑与粗糙等,从而获得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答案为A。

14.D【解析】讨论法具有自由性强的特点。儿童在讨论时,学习的氛围是自由、轻松、和谐的,儿童没有心理压力且情绪愉快,不必紧张地参与活动。因此,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意谈谈自己的看法、意见,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你一言我一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地共同议论、讨论着各种问题。选项D的做法限制了儿童自由的思想表达,给儿童造成心理上压力和紧张情绪,因此答案选D。

15.A【解析】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对于儿童读写的要求就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要求幼儿园在儿童前书写能力上下足功夫,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运用多种材料如小班儿童穿珠,中班儿童学习使筷子,大班儿童用剪刀等,使得这些儿童不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做好了书写前的准备工作,这样使儿童在上小学后很快就学会了写字。因此,答案选A。

23

二、填空题

1.编排 组合平衡2.课程目标 轴心3.学期计划4.具有指向性的计划框架 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活动 5.集体活动 小组活动 个别活动 6.教师的引导和组织 7.幼儿 教育活动 教师8.设计 准备 实施 9.幼儿教育目标 课程标准10.确定目标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3)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答案要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2)学习环境。 (3)日常活动与生活。 (4)家园合作。

3.【答案要点】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和确定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反映了社会对幼儿发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规律、特点,因此,幼儿课程的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同时还要有利于他们朝着社会的期望发展。

①课程目标规定着内容的范围。幼儿园要遵照目标所包含的几方面发展要求,来确定内容的范围,选择对幼儿发展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既使他们终身受用,同时又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生活需要。

②课程目标不仅规定着内容的范围,而且还规定着内容的深度。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确定的,它要体现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幼儿园课程目标重视的是幼儿的全面和谐地发展,重视幼儿身体、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体现目标的实质要求。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会偏离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全面发展等现象。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不能脱离目标的指引,只从结果考虑而采取短期行为,将误导幼儿的发展方向。

总之,课程目标的实现不能没有内容,内容是目标的依托,没有内容就谈不上教育,没有内容,目标便被架空,根本无从实现。

4.【答案要点】(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角色扮演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儿童在特设情景下的助人行为与日常行为中亲社会行为的人次,并且提高儿童的助人动机,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人次也有显著下降,证明了角色扮演确为有效的训练手法。

24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直接取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儿童的行为特点。教师可以讲一些日常发生在小朋友身边的事,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这些内容对他们具有一种亲切感,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既取材于儿童生活,又是对生活事件的提炼。角色扮演训练以表演的形式出现,符合了儿童活泼好模仿的特点。这一训练既有语言,也有面部表情,还有鲜明的动作性,这符合了儿童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表演游戏是“少数几个人表演给大家看”的单向输出活动,而角色扮演训练是由全班儿童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每个儿童均担任角色,都可以体会在各种情景中不同角色的各种情感、思想与行为表现。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行为与认识的结合是角色扮演训练的重要特色。因此,它不仅提高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人次,也同样提高了行为的动机水平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1)要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定从总体的范围来说,应能满足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创造诸方面,并使这几方面得到平衡的发展。同时,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对幼儿某方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其对诸方面发展的一般作用。

(2)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幼儿所处的童年时期,有其特殊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对象,不能把未来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简单地压在幼儿身上,进行超前教育。也就是说,幼儿学习的内容,应当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期的生活,不要把适合在小学学习的东西拉到幼儿期来。幼儿园教给幼儿的知识,要尽可能是他们能够加以应用的。幼儿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才是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如果他们能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或解决某个简单问题,他们就会感到有兴趣,就能增强自信心,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使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只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就可以达到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而且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在提供幼儿学习的内容时,应尽可能地使幼儿看得见、摸得着,要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与体验。如果让幼儿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会使他们感到难于理解。如果勉强教给他们,不仅浪费其精力和时间,而且会减低他们学习的兴趣。

(4)要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幼儿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

25 展。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既要联系幼儿已有的经验,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其经验,应该是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努力去学会新的经验。 2.【答案要点】(1)观察法

观察法可辅导幼儿学会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象,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方法,让幼儿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锻炼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大脑机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 (2)实验法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在使用实验方法时,应重视实验的过程,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或有个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 (3)游戏操作法

游戏操作法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的方法。要避免把幼儿园的操作活动变成“骑兵式”的操练,让幼儿听着教师的指令,一步一步地摆弄学具或材料,全班齐步走,没有一点自己探索的空间,像这样的操作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愉悦感。 (4)参观法

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参观能使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究而获得较丰富的直接知识和经验。参观要有明确的目标,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注意幼儿的安全。同时,注意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的主要内容收集、整理信息。 (5)谈话、讨论法

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尊重幼儿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 (6)讲解、讲述法

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在教学中,很少单独使用讲解的方法,因为幼儿注意力难于持久,不可能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讲解,而且他们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讲解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26 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讲述时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注意语速的快慢、停顿,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强弱等。教师活跃愉快的神态也能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吸收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一次只能用一种方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能够将不同方法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各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27

第17篇:《幼儿心理学》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幼儿心理学》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2009年5月11日

翟亚林

第18篇: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讨论法)

新授:

第一节 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一) 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纳: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练习: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

(二)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一)什么是心理实质?

(二)心理实质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三、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节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三、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四、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注意的概念、功用、种类、外部表现

2、领会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3、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策略

重点: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难点: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讨论)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一个灯可以亮三种颜色。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

新授: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举例:警察和司机的笑话(略)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对象,避开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

举例:司机不关注刮雨器而注意前方的路况

2、保持的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保持,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举例: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5----10----15分钟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

举例:打瞌睡时想到“我要努力”,立刻打起精神

幼儿园里,老师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先玩游戏,幼儿会调节注意力

讨论:注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警灯、警笛、军事伪装、银行“一米线”、电梯黄线、玻璃门提示等等)

三、注意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的和意志努力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努力的注意(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应)

的注意

举例:(1)强烈刺激。强光、巨响、奇香、艳色。 (2)新异的刺激。新奇的事物。 (3)活动变化的刺激。活动的物体,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 (4)对比的刺激。强度、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对比特别显著。 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因素是主体本身状态。 举例:(1)需要和兴趣。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易引起(2)情绪状态 (3)知识经验 (4)期待的事物、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外部因素是刺激物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1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 (2)间接的兴趣 (3)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 (4)合理的组织活动

(二)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强调内部注意和自我意识有关)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

3、呼吸运动变化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由学生分组讨论)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小中大班分别归纳)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与对象本身特点及教学方式有关。

3、注意的分配——指把自己的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指人们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于转移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5、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幼儿园见习讨论:教师如何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如何防止幼儿的注意分散现象?

(三) 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讨论:多动现象——多动症是不是一回事?

小结:

1、我们如何防止自己的注意分散的现象?

2、及时动手,指出并消除教师内的无关刺激!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

3 属性的反映。观性。、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所加强的现象。

受性提高。

(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二)、听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

(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距离: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形状: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半圆形、梯形;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持续性

3、观察的细致性

4、观察的概括性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

2、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

3、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

难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复习第一章的内容、心理实质

新授: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作用:

在学生列举实例的基础上总结,记忆的作用出示课件记忆在人的知识掌握、经验的积累、智慧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记”和“忆”的关系:

“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课件展示特点:先出示种类,然后是讲到那种记忆时出示那种记忆的概念,这样避免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识记后立即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模式图

输入的信息 注意 长时记忆

遗忘

课堂练习:

呈现词单:

环节。

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 被试如何回忆? 狗——狼——猫 桌子——椅子 房子——楼房——茅舍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

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2、遗忘的种类

(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

(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三)回记——回记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

2、再现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正确性

(四) 记忆的准备性

五、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呈现出来的形象。

(一)什么是表象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略)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3、偶发记忆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

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概念、种类

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重点: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难点:想象的种类

教学步骤:

导入:

什么是想象?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能回忆当时不在眼

前而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建自己从未经历过事物的新形象,或者根据别人口头言语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例如,没有见过庐山瀑布的人,只要读了李白的“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那种气势雄伟、景色壮观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油然而生。

新授: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行动的动力之一。

二、想象的生理机制(略)

三、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例如,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时,脑中就产生起伏的山峦、柔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当我们看到北方冬季玻璃上的冰花时,就会觉得它像梅花、像树叶等,都是无意想象的表现形式。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人在睡眠时,为什么会做梦?巴甫洛夫认为,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兴奋活跃,由于意识控制力减弱,这些记载着往日经验的细胞便随意地、不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绝伦的梦境。 发生梦境是有原因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界刺激,如声音、气味等。这些刺激在我们睡眠时仍在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当它传入大脑后就会引起变态反映成为梦境。例如门窗被风吹后的撞击声会引起打雷或放炮的梦境;冬夜被子掉落浑身冰凉会造成掉进冰窖的梦境;闻见食品的香味会梦见进餐或在家中宴客等。

二是睡眠时人体的内部刺激或人体生理异常。例如膀胱充盈会引起找厕所的梦境。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隐疾,在梦中也常会反映出来。据载有人梦见狂犬咬足,几日后在梦中被犬所咬的地方果然发炎。这可能是因为人在体内发生病变之初有微小刺激进入大脑,不过在人意识清醒状态下,由于进入大脑的刺激较多往往使人感受不到。但在睡眠时,外部刺激相对少了,这种原来潜伏的病变刺激就会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活动起来,结果就会形成反映有关病变的预兆梦。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我们看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等,都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相对的,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再造想象仍然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的差异。

再造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生动形象地认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认识范围,充实主观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或图表、模型的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不懂外语的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外语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场景的形象。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缺乏相应的表象储备,就难以进行想象。先天性盲人,不管你如何向他描述朝霞的美丽,他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 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没有的新形象。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高。

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无论是科学创造、技术发明,还是文艺创作,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半成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创造想象是一种比再造想象更复杂的智力活动,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首先,它们都以感知为基础,都是在原有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的新形象。其次,依据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时,对想象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想象成分,而创造想象中也有再造想象的因素,如参照已有资料。所以在理解上绝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较多的创造性成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区别有两点:第一,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是人们所追求、憧憬和向往的事物。如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而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作家创造的反面人物形象。第二,幻想不与目前的行动直接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性成果,而是对未来活动的设想。它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2、理想

也称积极的幻想,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

一般称理想。它是人前进的灯塔,能使人展望到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

3、空想

也称消极的幻想,它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是一种无益的幻想,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艰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理想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4~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

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

(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

2、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3、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举例: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关系代管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

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第六章 学前儿童言语和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言语、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掌握幼儿期言语发展规律

4、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重点:幼儿言语、思维的发展规律

难点: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一、言语及其作用

1、言语的定义: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2、言语的作用:

(1) 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2) 言语的概括作用

(3) 言语的交流作用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2、书面言语

(二)内部言语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先发展口头言语,后发展书面言语)

言语知觉精确化、发音能力迅速发展(3岁至4岁),但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如:g发成d,zh/ch/sh发成z/c/s等;语音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

2、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可以从词汇的数量、词类、词义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儿童的词汇量为1200个,幼儿末期约为3000—4000个;词类掌握从实词到虚词,名词的抽象性、概括性逐步增加;能准确理解词义,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都增多。

幼儿的词汇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之幼儿前期儿童都有了发展,但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3、语法的掌握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句子从短到长

二、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1、游戏言语(3—5岁)

2、问题言语(5—7岁)。

三、学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掌握比口头言语的掌握困难

2、四岁是形象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认字的最佳年龄

四、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

1、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2、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3、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4、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第三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

3、社会性

二、思维过程

1、比较

2

3

1 2

3

1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 、抽象概括、具体化

三、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四、创造性思维、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

维活动。

2、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1、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2、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4、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学前儿童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6、学前儿童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

7

1

2

3 4其好奇心

5、学前儿童理解力逐渐增强

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情感的概念,明确情感的功能

2、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懂得情感的种类及特点

3、懂得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

重点:什么是情感,情感的种类

难点: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由于电脑临时出现了故障,这节课请同学们回教室自习。”待学生反应完后,再解释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新授: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1、提问:“当我们在进行‘庆三八’排球赛,比分落后于别人时,我们有什么样的需要?”

2、提问: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引不起我们的情感体验;当你急切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等候来车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你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些问题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掌握:(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内在的,是在一定事物的影响下产生的。(2)情感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相联系。

(3)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通过复习情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感知觉?什么是思维?什么是记忆?由此强调认识过程反映的都是客观事物。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毕后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设问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这样就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也显得连贯有序。

2、首先指出“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活动而产生,并随着认识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举例:当我们听到一首乐曲时,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想到祖国现代化的远景时,能产生一种振奋的心情,这是伴随想象过程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解决了百思不解的问题时,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思维过程而产生的情感。

3、首先说明“情感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或推动或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举例:当手中拿到一本自己特别想看的小说时,你会怎么样?当对一门课特别不感兴趣,特别讨厌时,你又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首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运用举例来论证。这种做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演绎推理,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适应作用

2、动机作用

2、调节作用 举例:当我们去参加文艺演出荣获名次后,大家会欣喜若狂,但这种状态维持到一定时候即开始冷静。分析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4、信号功能,举例:请几位同学做几个随意的表情(可以是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请其他同学判断表达了哪些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中,而且,以身边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说

明情感的“调节功能”和“信号功能”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

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 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二) 情绪的基本状态——激情、心境、应激、挫折

第19篇: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

1、再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气质: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3、直观行动思维: 指对客观的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儿童的延时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 3.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5.自我意识: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1、再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自我中心性: 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4、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个体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5、遗传因素: 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3、理智感: 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4、亲社会行为: 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4、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5、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势。

1、亲子关系: 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4、遗传素质: 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5、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

1、亲子关系: 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2、道德感: 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3、个性: 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4、生理成熟: 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胜利发展。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

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了,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这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4.意志: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5.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1.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2.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特点。 3.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2.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3.美感:指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

4.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

概念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能动的反映

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挫折: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第20篇: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D11电气2冯毓秀06号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1、\"观察者偏见\"——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的面目。大多数人都是有偏见的。要克服偏见,可通过加强团体合作增强相互的依赖感(感到对方存在的价值)和信任感,产生深厚的友谊。

2、“安慰剂效应”——个体对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因此,在一定的情景下,个体心里认为“我应该如何”,有时结果也常常会真的表现为“如何、如何”。

3、触觉的妙用:经常触摸你所关心的人,并鼓励他人采用恰当的方式经常抚摸你,既能传递爱,同时对你和他人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好处。

4、“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冥想时,人们的意识在自己的呼吸上,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时那些对环境中充满应急的个体。它也许会导致其他类型的认知提升。

5、酒精(心理学意义上属于镇静剂)的影响:一些人变得愚蠢、狂暴、友好、多话;而另一些人变得口出恶言和凶暴;还有一些人变得沮丧。短时间内消耗大量酒精会使中枢神经系统负担过重。

6、“无组织信息”的记忆术:自己以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概念形成表象或构成句子或故事。

7、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同样一件事,分别从“喜欢”和“取消”的角度分析,喜欢的会更喜欢,取消的理由也会更充分,看决策者需要什么样的结果了。

8决策的参照点很重要:反复告知下属将加薪,真的加薪时他也不会高兴,因为他已有了参照点,如果意外加薪,可能会使他喜出望外。当然人们常用的还是雷打不动的目标激励。

9、人们热衷于自己做决策。

10、在人们的健康生活中,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在生命历程中一直交替出现。

11、中老年人的“再生力”——对他人有责任心,以某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特别是要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是中老年人继续成长的关键。

12、学会成功地成长:巩固一个人的收获,减少损失。要永远选择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根据目标来优化个人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的阻碍要及时补偿或调节。

13、“用进废退”规则:许多认为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其实是由于不使用,而不是由于衰退。

14、拖沓的健康成本:更长时间的焦虑,以至于可能引发生理的病痛。

15、压力的评估因人而异:对一个人带来剧烈痛苦的情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只是日常工作;有些情况给你造成压力,你的朋友和家庭却没事,所以人有时要有些钝感力。

16、改变认知,减少压力:重新标定应激源,想象他们处于较小威胁(甚至是可笑的)情景中,做当前可做能做的事或干脆想点别的事。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损害。

17、传统的健康实践:通过放松仪式来提升生活品质。(四个条件: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舒服的姿势、类似心中反复吟诵一个短语等的安详的心理刺激)

18、达到个人最佳健康状态的10步:1)有规律的锻炼;2)营养饮食,膳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物):3)维持适当的体重:4)每晚睡7--8小时,每天休息或放松;5)系好安全带;6)不吸烟,不吸毒;7)适度饮酒;8)有保护、安全的夫妻生活;9)定期的健康检查,采用医学养身法;10)保持乐观态度和发展友谊。

19、工作倦怠的影响:超负荷的、环境竞争压力大的工作会使人产生倦怠感,甚至影响健康,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也是一个组织的机能失调问题,需要重新检查组织的目标、价值、工作负荷及奖励结构。

20、人格会影响健康:C型(隐忍的)性格(过分自我牺牲、特别能合作、不果断、特有耐心、服从外部权威,从不将消极情绪外露,悲观主义,将失败的原因更多的归为内因)非常不利健康。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才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强大!

21、男人抑郁症少的原因:男人善于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或能投入体育运动,而女人的风格偏向与思考和回味,过度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

22、身体的魅力:人们相信有身体魅力的人更友善、更外向。

23、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往往观念在先。

24、同样教养的人因为处在了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会很逼真地扮演起情境要求的角色,因此情境的设置与人的直接教育同样重要。常说“环境塑造人”!

25、民主的领导者从下属那里能得到更为友善的响应!下属们之间也会相互有更多的赞赏,更多友好的话语,更多分享和更多乐趣!

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梦里我走了很多路,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