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6 08:36:4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一)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辞读后感

(二)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楚辞读后感

(三)

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推荐第2篇:楚辞

读汤炳正先生之《楚辞成书之探索》及《四库全书·楚

辞章句提要》札记

一、“楚辞”之名

楚辞之名历来就饱有争议,根据崔富章的《楚辞书目五种续编》:“‘楚辞’一名,含义有二:一为继‘诗三百’而起,发源于楚国之新体诗,二为总集之名,即书名。”

(一)、一种特定的文体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楚辞’之名之由来,即是对历史上某一特定地区(楚)的某种特定诗体(辞)的称呼。”此即是从楚地的地域文化出发,认为“楚辞”是楚人的诗歌。

愚案: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关于“辞”与“赋”之区别,金开诚先生认为:“‘楚辞’即汉时人所称之为‘辞’„„‘赋’属于文的范畴,‘辞’属于抒情诗的范畴。”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云:“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皆谓之‘楚辞’。”明代唐枢《重刻楚辞序》:“‘楚辞’者,风雅之变也,其源昉出于屈子。厥后作者继起,咸祖其词,而皆楚声,故俱谓之‘楚辞’。”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屈平后出,本《诗》义以为《骚》,该兼六义,而赋之义居多。厥后,宋玉继作,并号‘楚辞’,自是辞赋之家皆祖此体。”此三家皆从文体之角度出发,而得‘楚辞’之义。 而全面阐述“楚辞”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代表的应该是宋人黄伯思,他指出:“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辞、誶、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湘、沅、江、澧、脩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此,故以楚名之。”

(二)、总集之名,即书名

“楚辞”一词的连用,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文中以《春秋》与《楚辞》对举,当是专著矣。此后,班固《汉书》之中多次出现“楚辞”连用,殆已是专用名词。故“楚辞”作为总集之名,当在西汉中期左右。《汉书·地理志下》:“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又《汉书·淮南王列传》:“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可见,当时刘安养士数千,对屈原赋或楚辞深有研究,且武帝亦有耳闻,不然何以使刘安特为《离骚传》?而揣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之文辞,武帝之时,屈宋等人的作品似已裒集成著,故能“世传‘楚辞’”。案汤先生所划分的楚辞五组之第二组为淮南小山或为淮南王所集,或名曰《楚辞》,据马迁及班固所言,斯为明证矣。

二、《楚辞》的流传

《楚辞》既然在西汉中后期就已经裒为一集,别本单行,那么为何《汉书艺文志》之中却没有著录?或云刘向《七略》成书在前,《楚辞》成集在后,而班固写成《汉书艺文志》之时,《楚辞》固已成书,班氏因《七略》体例“分载甚明,不烦复列总集”(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

据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逮至刘向,点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案《隋书经籍志》:“《楚辞》十二卷,并目录,后汉校书郎王逸注。”《旧唐书·经籍志》:“《楚辞》,十六卷王逸注”《新唐书·艺文志》:“王逸注《楚辞》,十六卷。”既然王逸于其序中明言有“十六卷章句”,《隋书经籍志》却言只有“十二卷”,殆隋人与汉时分卷不一,或隋人之误欤?《旧唐书》《新唐书》之撰者又改正为“十六卷”,或时人益之为“十六卷”?不可知矣。

又,案《宋史·艺文志》:“奏议《楚辞》十六卷屈原等撰;洪兴祖《补注楚辞》十七卷;《楚辞》十七卷后汉王逸章句。”较之《新·旧唐书》,又增一卷,而所言“奏议《楚辞》十六卷屈原等撰”殊与刘向、王逸同。

案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楚辞》十七卷,后汉校书郎王逸叔师注。„„至汉武时,淮南王安始作《离骚传》,刘向与校经书,分为十六卷,东京班固、贾逵各作《离骚章句》十五卷,阙而不能说,至逸自以为南阳人,与原同土伤悼之,复作十六卷章句,又续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为十七篇。”此言与王逸殊异,王逸自言为“十六卷章句”,并未说自续《九思》一篇以附篇末。案《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所著录之《楚辞》的篇卷之变化,窃以为王逸之《九思》或为唐宋时人附益为之,故至《宋史艺文志》,《楚辞》得为十七卷矣。

推荐第3篇:楚辞

《楚辞》是中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1]“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1])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2]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作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2],《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1-2]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3]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2][4-5] 目录

1内容梗概 2篇章目录 3结集情况 背景 搜集 辑录 蠡测

4版本绍介 古版流传 今本读物 专业版本 5文学贡献 骚体 赋体 诗歌 散文 戏剧 小说

6传播影响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7辑录作者 辑录 作者

1内容梗概

古籍局部[6]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1-2]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1] 2篇章目录

刘向辑录的《楚辞》只有16卷,16篇;但传世通行本《楚辞》多是17卷,17篇,这是据《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而来,后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刘向《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原书早已毋见,至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辞章句》,通常被认为较保持原貌,因此,现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结构,基本依以《楚辞章句》为祖的《楚辞补注》等为据。 通行本《楚辞》篇章结构 编目数量 详细题目 作者

作品著作归属之歧说备注(仅列部分观点) 离骚(1篇) 离骚 屈原

胡适《读楚辞》认为屈原为传说[7],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朱东润《离骚以外的“屈赋”》等,几全否定屈原存在或其著作权[3][8] 九歌(11篇) 东皇太一 屈原

游国恩《屈原》认为“九歌”(全文)民间口头创作,屈原改写;许笃仁《楚辞识疑》“九歌(全文),系司马相如等作品”。[9]

云中君 屈原

湘君 屈原

陈子展《楚辞直解》认为《湘君》与《湘夫人》应合一[10]

湘夫人 屈原

大司命 屈原

陈子展《楚辞直解》认为《大司命》与《少司命》应合为一[10]

少司命 屈原

东君 屈原

河伯 屈原

山鬼 屈原

国殇 屈原

礼魂 屈原

梁启超《屈原研究》认为“礼魂”伪作,应是《九歌》之乱辞[11] 天问(1篇) 天问 屈原

九章(9篇) 惜诵 屈原 陆侃如、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认为“伪作嫌疑”[12] 涉江 屈原

哀郢 屈原

抽思 屈原

怀沙 屈原

思美人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13],《中国诗史》疑伪作[12]

惜往日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13],《中国诗史》认为“伪作嫌疑”,[12]吴汝纶疑为伪作,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断伪作[13] 橘颂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13]闻一多《论九章》,认为伪作[12]

悲回风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13]《中国诗史》认为是“伪作嫌疑”[12] 远游(1篇) 远游 屈原

陆侃如、游国恩、茅盾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14] 卜居(1篇) 卜居 屈原

蔡靖泉《楚文学史》、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认为伪作[15]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14] 渔父(1篇) 渔父 屈原

蔡靖泉《楚文学史》、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认为伪作[15]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14] 九辩(1篇) 九辩 宋玉

招魂(1篇) 招魂 一说宋玉

王逸注作者宋玉,明焦竑后一说屈原[16],现代各袭说法 大招(1篇) 大招 一说景差 王逸注“或曰景差”[17],朱熹《楚辞集注》认为景差,葛立方《韵语阳秋》认为屈原[18],胡应麟《诗薮》认为唐勒[19],梁启超认为伪作 惜誓(1篇) 惜誓 一说贾谊 王逸注作者“疑,不能明”;一说贾谊[20] 招隐士(1篇) 招隐士 淮南小山

王逸注作者淮南小山,《文选》认为屈原[21] 七谏(7篇) 初放

一说东方朔

王逸注《七谏》作者东方朔。

沈江

一说东方朔

怨世

一说东方朔

怨思

一说东方朔

自悲

一说东方朔

哀命

一说东方朔

谬谏

一说东方朔

哀时命(1篇) 哀时命 严忌 即庄忌,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为严[20][22] 九怀(9篇) 匡机 一说王褒

通路 一说王褒

危俊 一说王褒

昭世 一说王褒

尊嘉 一说王褒

蓄英 一说王褒

思忠 一说王褒

陶壅 一说王褒

株昭 一说王褒

九叹(9篇) 逢纷 刘向

离世 刘向

怨思 刘向

远逝 刘向

惜贤 刘向

忧苦 刘向

愍命 刘向

思古 刘向

远游 刘向

九思(1篇) 九思 王逸

洪兴祖《楚辞补注》“恐其(王逸)子延寿之徒为之尔”[23] 注1:本表据《辞海》[2][21][24-29]及《楚辞章句疏证》[30]国学网[17],一些参考附文注。 注2:几乎每篇作品归属权都曾有歧说,表中仅列部分有代表性观点。 3结集情况

屈原开创“楚辞”创作,先秦“楚辞”的流传,至汉初的搜集、西汉末刘向最终将辑录成《楚辞》,经历了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而这个结集过程,向来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蠡测。 背景

“天问”书影[31] 刘向的《楚辞》是“楚辞”的结集,这一点并无疑义;“楚辞”作为战国时期在中国南方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诗体,也是公认的;则楚辞自然是先于《楚辞》存在。最早出现楚辞的记载,是《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32]这是楚辞最早见诸文献的记载。大意约为朱买臣由于喜欢读《春秋》、言楚辞,获得汉武帝的召见并得以升迁。

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汉代汝阴侯夏侯灶墓遗址中,发现过两片《楚辞》残简,一为《离骚》,一为《涉江》,墓主在世时间距屈原之死约百余年,这是有实物证据的最早《楚辞》文本。(注:汤炳正曾据此实物,更加有力的批驳胡适等“屈原是传说”论,并形成确凿定案)。屈原之后的“楚辞”情况,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33],班固《离骚》赞序称:“屈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悲悼,故传于世。”[17]两则记载同样说明,秦灭六国,火焚书,但“楚辞”终究还是流传下来。[3] 搜集

汉初,开始有了楚辞的搜集,《汉书·地理志》载:“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34]大意简述了“楚辞”的由来;显示出高层对“楚辞”的推崇,甚至严助(注:即庄助,避汉明帝讳,其子庄忌,一说为《楚辞》“哀时命”作者)、朱买臣因之“显贵于朝”;更重要的是,文字透露出了当时“楚辞”的两个搜集群体:其一是吴王刘濞及其招纳的“娱游子弟”;其二是淮南王刘安及门下士人。据《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35]淮南王刘安甚至还受命创作《离骚传》。但《离骚传》的内容,除了班固《离骚叙》所引几句,余皆失传,不知其详。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成帝使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刘向搜寻辑录天下遗书,《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三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36]大意是,刘向在公元前26年(河平三年)的秋天,开始奉命搜寻天下遗书。这自然也包括搜集“楚辞”作品。 辑录

《汉书·地理志》所透露出来的汉初两个群体刘濞、刘安因“谋乱”,次第灭亡,时间远早于刘向的领衔集书。刘向集书性质属于最高权力的官方征集,应该有来自前两者所收集保留的若干“楚辞”作品。但一共搜集到的具体数量及内容则无考。刘向《楚辞》的具体结集时间,也未有明确记载,有些研究者希冀考据出具体辑录成书时间,但普遍未获认可。

按刘向受命搜书时间公元前26年,刘向去世时间为公元前6年[29]。则可以推出最早辑录“楚辞”的刘向《楚辞》,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这20年之间——这是较为稳妥的说法。这期间,刘向将宫中堆积如山的图籍典册以及各地献上的遗书分别校雠缮写。每一部书整理完毕,刘向便写出《叙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楚辞”的整理、结集工作也就在这期间得以完成。[3][23] 由于刘向《楚辞》早佚,并未能确知其篇章卷数,从被认为是保存较完好的《楚辞章句》及通行版本看,应是16卷16篇,据王逸在《楚辞章句·叙》中说,其中有屈原作品25篇(注:《楚辞章句》正文在《大招》处又注“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如加上则26篇[30]),“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即是说,刘向《楚辞》一开始只有十六篇。[3][23][29]现通行本的17篇,是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补增了自己的作品《九思》。[2] 蠡测

《屈赋新探》封面[37] 关于成书过程,历来说法众多,较有代表性的是汤炳正的蠡测。20世纪60年代,汤炳正依据《楚辞释文》的目录篇次,在其著作《屈赋新探》的《〈楚辞〉成书之探索》一文中提出五个阶段论:第一个阶段,只有屈原《离骚》、宋玉《九辩》二篇的合集,凡二卷。纂成时间,当在先秦。其纂辑者或即为宋玉[38]。第二个阶段,是在屈、宋合集基础上增加《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七篇,凡九卷。增纂时间,当在西汉武帝时。增纂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辈,或即为淮南王刘安本人[39]。第三个阶段,是在九卷本的基础上增加《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四篇,凡十三卷。增辑的时间,当西汉元、成之世。增辑者即为刘向[40]。第四个阶段,是在十三卷本的基础上增益《哀时命》《惜誓》《大招》三篇,凡十六卷。增辑时期当在班固以后、王逸以前。增辑者不是一人一时,而是在较长的时间里由不同的人一篇1篇地增辑起来的,增辑者已不可考[41]。第五个阶段,“就是后世流传的王逸《楚辞章句》十七卷。把《九思》附入《楚辞章句》的,乃王逸自己;其叙及注文,乃后人所为”[42]。

汤炳正的结论,曾获不少学者支持,并一段时间内屡被引用。然而,他的推论基础仅仅是五代王勉《楚辞释文》的目录篇次,有孤证之嫌,而即使是《楚辞释文》的目录,也并非绝对可靠,因此,只能是一种猜测。也因此,1999版及2011年版的《辞海》皆只言“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2] 4版本绍介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古版流传

古籍内页[6]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23]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23][43]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11]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11] 今本读物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44-45]

《楚辞今注》封面[46]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 《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 《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 《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 《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

《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 《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 《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专业版本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9]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 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47]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47]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47])

姜亮夫推荐文献3[47]

姜亮夫推荐文献2[47]

姜亮夫推荐文献1[47] 5文学贡献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48]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48-49] 骚体

范增《离骚图》[50] 骚体文学包括楚歌和楚赋,它们有二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以《楚辞》中作品为模拟范式,其二是“兮”的大量运用;后者构成了骚赋有别于其他作品最明显的外在标志。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秋风辞》等帝王作品,以至整个两汉魏晋骚体都是《楚辞》的继承者。[48]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赋言,可说都远袭楚辞”。[51]唐崇诗,文坛中心在诗,但韩愈、柳宗元、皮日休三家为代表的骚体作家,在中晚唐复兴。[48]宋至清,据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第三部《绍骚偶录》,这一时期作骚体作品有50人,约110题,共计作品300余篇。这些,都是直接起源于《楚辞》。[48] 赋体

赋体文学出于“楚辞”。这里的“楚辞”指屈原开创的文学形式,包括《楚辞》之前的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进入《楚辞》的楚辞体作品。赋体的形成前人有多说,从大的方面,它与《诗经》传统、战国诸子文风、纵横家排比论辩的气势不无关系,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渊源则是“楚辞”。从句型上看,赋体文有的全部或大部运用骚体句,如枚乘《七发》等;有的大量运用散句的散体赋,如之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等。从题材上和描写手法看,赋体文的主要题材是约定俗成的,构思方法有规可循,这种类型化倾向来自前代的模仿,由于《楚辞》提供最典丽优雅的榜样。[48]后世赋便多仿而作,刘熙载《艺概》说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出于《远游》,曹植《洛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等;郭沫若甚至说《远游》是《大人赋》的初稿,张衡的《思玄赋》简直是《离骚》的翻版。[52]这些说法虽不尽然,但可见《楚辞》对赋体的贡献。[48][53] 诗歌

《楚辞》是公认的与《诗经》并峙的一座诗的丰碑,它创造了新的诗体,对诗歌对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辞》开创性地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韵的体式;其次,《楚辞》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如招隐诗、游仙诗等便是直接从《楚辞》孕育出来的,政治咏怀诗等,受《楚辞》的影响亦很大;最后,最重要的是,《楚辞》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得滋养,成了它的“苗裔”。屈原、阮籍、李白,以至于龚自珍等的作品,正是此种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48][53] 散文

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楚辞》虽然是韵文,但它对散文的作用也很明显。首先,它具备散文因素,如句式上长短不齐,有散文化倾向;如它结构抒发胸臆,辞章安排与散文通;如内涵上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可论说也可质疑,与散文相接等。因此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次,它开创的写法如问对及谋篇构思的方法,为散文所汲取。如《卜居》《渔父》都是一问一答,活泼有趣,后世类似文章连绵不绝,因此《文选》专门设“对问”、“设论”这类文体,《文心雕龙》也归入杂文。从东方朔的《答客难》到柳宗元的《愚溪对》无不从这种思路来。孙综在《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中评“屈子泽畔行吟,柳州愚溪对答,千古同慨”。第三,是骚体句入散文。在散文体中插入骚体句,可以抒怀、可以励志,犹画龙点睛,向为文章家习用。[48] 戏剧

台湾云门舞集演绎“九歌”[54] 戏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楚辞》对戏剧的贡献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部分作品包含了某些戏剧成分,如《九歌》,本身就是迎神娱神的歌舞乐章,就其文学的意义说则是先秦一部戏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直言为戏曲“萌芽”:“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55]另一个方面,是《楚辞》中人物在戏剧的表现。其中,仅屈原的事迹,据马晓玲《引商刻羽吊屈原》一文:历代的杂剧、传奇等有近二十种(包括未完成品),其作者包括睢景臣、吴弘道、徐应乾、袁晋、汪柱、顾彩、丁澎、李东琪等,郑瑜《汨沙江》(杂剧)、尤侗《读离骚》(杂剧)、周乐清《纫兰佩》(杂剧)、张坚《怀沙记》(传奇)、胡盍朋《汨罗沙》(传奇)等,今仍存世。近代,《楚辞》故事更是大量剧增,可说《楚辞》已融入戏剧文化中。[48] 小说

相对而言,《楚辞》与小说关系较疏,只是一种文学的交融与渗透。《楚辞》对小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想象空间的拓展,如《九歌》对神的思恋追求之于后世人神恋的启发,如《离骚》《远游》的腾云驾雾之于后世神怪小说的参照,如《招魂》之于志怪小说的借鉴作用,等。其

二、题材故事的渗透,如王嘉《拾遗记》卷一十记洞庭山,又如沈亚之《屈原外传》等,都将屈原入小说并神化。而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更是于今不绝。[48]乃至“戏说”成风。 6传播影响

楚辞海外资料篇[56] 《楚辞》较早就流传海外,特别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儒学—中华文化圈”。至1581年(万历九年),利玛窦来华,东方文明遂远播重洋,《楚辞》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1840年鸦片战争后,欧美世界开始广泛注意《楚辞》。据粗略统计,17至18世纪由传教士以拉丁文翻译的中国典籍达数百种,其中包括《楚辞》。迄20世纪中,相继出现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辞,屈原作品全部有西译,其中以《离骚》为最多,甚至同一语种有不止一个译本。[5][57] 在1984年出版的《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资料海外编》中,便选编较有代表性的日本、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匈牙利等海外研究楚辞的专著和论文20种,且仅仅为“一小部分”。[58]简要介绍如下: 日本

《楚辞》传至外国,最早是在日本。[5]《楚辞》传入日本的下限时间为公元730年(日本太平二年)。在《古事记》等古老的日本史书中就出现了收在《楚辞》中的《渔父》的辞句,《日本书纪》中又有《河伯》的辞句,《万叶集》中的反歌就源于乱辞。之后,日本人进行了翻译解说,即和训本。比较早的是秦鼎的《楚辞灯校读》、龟井昭阳的《楚辞玦》等,之后一直不绝。西村硕园的《屈原赋说》,从规模和深度上看为最具价值者,今只存前半部分,是日本楚辞学研究的权威性著作。翻译本还有铃木虎雄的译本等。20世纪,日本的楚辞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出版有专著30种左右,论文约300篇。注释本主要有青木正儿的《新释楚辞》等。专门研究的著作有桥川时雄《楚辞》、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等。[59] 英国

翟理思(Herbert A.Giles)从1883 年起,在其初版、二版《古文选珍》以及《儒家学派及其反对派》中,选译了《卜居》《渔父》和《九歌》中的《山鬼》《东皇太一》《云中君》《国殇》《礼魂》《卜居》等;而在190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节“楚辞”,被英国多所高校的东方语言文学系作为教材。阿瑟韦利(Arthur D.Waley),1916年出版了包括《九歌》与《离骚》在内的《中国诗选》(Chinese Poems),1918年又增翻了《国殇》,与前译作一起收入《汉诗170首》(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书被多次重印,并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受到了英国乃至欧洲社会的热捧。之后,阿瑟韦利又英译了《大招》,并于1955年出版个人楚辞研究专著《九歌:古代中国的萨满》(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mism in Ancient China)。[57] 法国

1870年,德埃尔韦.圣德尼侯爵(LeMarquis d\' Hervey Saint-Denys)主持翻译包括《离骚》在内的中国古典诗歌及《今古奇观》。为了介绍屈原其人,德埃尔韦还将《史记.屈原列传》的法译本作为参考文献附于《离骚》之后。1895年,英国汉学家里雅各(James Legge)将其文转译为《离骚及其作者》,此文在英语世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后,对《离骚》进行翻译的还有法国诗人埃米乐.布雷蒙(Emile Blémont)。1886 年,埃米乐法译《离骚》,与《诗经》《乐府》等一并辑录于《中国诗歌》中,该书于巴黎出版,但谬误颇多,多处篡改了文义。此外,沙畹于1926年完成了对《史记》前41章的翻译。沙畹“旁征博引中外各种资料”注解《史记》,其中涉及楚辞学内容的是对《楚世家》的解释。之后,沙畹还完成了《天问》的翻译。[57] 德国

1972年,毛泽东赠送田中角荣《楚辞集注》[60] 1815年,歌德曾积极尝试翻译《离骚》,虽未有结果却开创了德译楚辞的先河。1852年,奥古斯特(August Pfizmaier)在第3期《维也纳皇家科学院报告》上发表了《﹤离骚﹥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纪中国诗二首》,全文使用德语对《离骚》《九歌》进行了翻译。1887年,旨在“研究和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的东方语言学院(SOS)于1887年于柏林成立,开设的课程便包括楚辞的讲授。1902年,顾路柏(Wilhelm Grube)编写《中国文学史》(Gschichte der Chineseischen Literatur)。该书其中先秦文学主讲儒道思想作品与《楚辞》。此外,孔好古(August Conraty)写作《屈原所著天问之研究》《中国艺术史上最古之证件》,1931年,又与其弟子何可思(Eduard Erkes)合著的《天问——中国艺术史上最古老的文献》。何可思后以《招魂》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又英译、注《大招》,以纪念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eh Hireh),再英译《大司命》与《少司命》。孔好古(August Conraty)另一弟子鲍润生(Franz Xaver Biallsa),是继何氏之后另一位以楚辞为题进行博士论文写作的德国汉学家。1928年,他在《皇家亚洲协会北中国支会学刊》第59期上发表《屈原的远游》《屈原生平及诗作》二文,英译了《东皇太一》《山鬼》《惜诵》《卜居》《渔父》及《天问》前十二行诗句并作研究探讨,之后陆续完成《九章》的全部德译。[57] 瑞典

学术渊源师承于沙畹的高本汉(Berhard Karlgren)汉学功底扎实,掌握古籍考证和辨伪知识。他曾将先秦古籍划分为两大部类:体系化和非体系化,前者包括《尚书》《周礼》等儒家经典,而后者包括了《庄子》《离骚》《天问》《列子》等。1946年,他又在《古代中国的传说和崇拜》(Legends and Cults in Ancient China BMFEA No.1946)与《周代中国的一些牺牲》中引用了《九歌》,对中国古代仪式作了阐发。[5][57] 美国

1923 年,英美两国同时出版《郊庙歌辞及其他》收录韦利英译《离骚》和《九辩》,第一次在新大陆引

入“楚辞”。1932年,美国温纳尔氏(Edward Theodore Chalmers Wernner)编纂《中国神话辞典》,收录了《楚辞》中的潇湘二妃的传说。1938年,嘉德纳(Charles Sidney Gardner)出版了《美国图书馆中有关西方汉学研究书目》(A Union List of Selected Western Books on China in American Libraries),包括了鸦片战争以后欧洲学者研习楚辞的一些重要著作,为欧美楚辞学习者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有效捷径。1947 年,纽约约翰戴书局出版白瑛(Robert Payne)译编的《白马集》。其中收录《九歌》《九章》和《离骚》等篇目,更为广泛的译介了楚辞篇目。[57-58] 7辑录作者

按通行本《楚辞》内容及篇章结构等,编辑辑录者为刘向《楚辞》(最初辑[2])、王逸《楚辞章句》(现最完整本[1-2]),作者有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2] 辑录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彭城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亦好《左氏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用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五经通义》,已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一卷。[29] 王逸

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在《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28] 作者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排挤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首首都郢也被秦兵攻破,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其中《离骚》等更具有宏大篇制,与《诗经》形成显著区别,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都保留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又《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篇,其书久佚,篇目与楚辞有无出入,已不可详考。[27] 宋玉

战国辞赋家,后于屈原。东汉王逸说他是屈原弟子,未知所据。曾事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和唐勒、景差,“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著赋十六篇,皆多亡佚。《隋书·经籍志》著录《宋玉集》三卷,已失传。作品以《九辩》最为著名。篇中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其余皆有争议。《招魂》一篇,王逸《楚辞章句》以为宋玉作,但后世有些学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语,认为是屈原作品;其他见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诸篇,也有人疑非宋玉作品。[24] 淮南小山

西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统称。他们的作品有《招隐士》一篇,收入王逸《楚辞章句》中,王逸说是闵伤屈原而作。但《文选》则题刘安作。又乐府《淮南王辞》,晋崔豹《古今注》、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也都说是淮南小山所作。[21]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惠民东)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诙谐滑稽。曾以辞赋谏武帝戒骄奢,又称农战强国之策,然终不为用。辞赋以《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又名。《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佚。《神异记》《海内十洲记》等书皆为托其名而作。后世传说很多,多非信史。[26] 严忌

西汉辞赋家。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为严。会籍吴(今江苏苏州)人。好辞赋,为梁孝王门客。有辞赋二十四篇,仅存《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见于《楚辞章句》。[22] 景差

战国楚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未录景差赋。《楚辞》所收《大招》,王逸注称“或曰景差”作。[61]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今属河南),时称贾生。少有博学能文之誉,文帝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好议国家大事,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略。在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亦已自谕”。在长沙三年,又作《鵩鸟赋》,自伤不遇。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今人所辑《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62] 王褒

西汉辞赋家。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宣帝(注: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为谏议大夫。以辞赋著称,其《洞箫赋》为最早的专门描写乐器与音乐之作,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25]

推荐第4篇:楚辞

《楚辞》读后感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上。江南塞北的春光,海角天涯的风尘,白雪红梅的清韵,湖绿江南的水波,在作者笔下仿佛都代做了富于情感的形象,体味着作者的悲伤,抚慰着枯槁的身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瑧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酒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需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心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汨罗澄白如练,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等待着被江水被时间洗涤,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我喜欢《楚辞》浪漫的气质,雄奇的想象,奇崛的语言,屈原高冠长剑、宽袍大袖,为民请命,为民离骚的形象是我心中最大的向往;《山鬼》等作品则充满鬼怪精灵之气,灵秀无限,美人独立山间幽会情人的浪漫和野性气质,在心头永远挥之不去;《湘君》和《湘夫人》之间渺杳绰约的爱情。。。。《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主人公含英咀华,披兰草食灵芝的比喻,骑怪兽驾异鸟,凭空飞行的姿态,奇崛的行为,都是我心头最大的梦想。我想《楚辞》浪漫的气质已经根植到我的灵魂中了,没有办法不无时无刻不去凸现,在我的文章中,言谈举止中,我的血液气质中。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却狂燥无限,郁闷不安。再细想想,原来两者发抒的感情不一样啊。尽管可能对同样的事物不满,《诗经》缓缓道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缓缓发抒,告诉读着诗经的人人间的美好、善良、罪恶和不平。《楚辞》则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12062210 胡颖

推荐第5篇:楚辞文化

屈原和《楚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也许你不懂什么叫做诗歌散文,但你一定知道什么叫做文学;也许你说不出四书五经的名字,但是你一定听过《离骚》;也许你弄不清战国时期各国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你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名字——屈原。

对于屈原的生平简介,我想已经不必赘述,对于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的地位,就我个人看过的资料总结如下:

一、屈原是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这种爱国精神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二、屈原自创“骚体”,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打破《诗经》四言诗的格调,创作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楚辞体,直接影响了汉赋的产生。

2、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3、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作品,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用他全部的生命和热情铸造的结晶。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法,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楚辞》是屈原作品的合集。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他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推荐第6篇:楚辞写法

楚辞体诗的句式与语言

楚辞体诗的句式,是在《诗经》体诗句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首先采用四言体句式。例如《天问》、《桔颂》等篇,在四言句式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楚地民歌形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句式,而代表楚辞体诗的最基本的句式是六言体。例如《离骚》、《九章〃涉江》等篇。

在六言体句式基础上,楚辞中还有相当的五言、七言等句式,总之,楚辞体诗在句式上冲破了《诗经》四言体诗的束缚,而代之以六言为基础,五言、七言等句式,同时句式又参差错落,更为《诗经》句式来得灵活自由。这对后世五言、七言等句式的形成,对汉赋、唐诗、宋词的创作,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楚辞体诗在句法结构上讲究对偶,因此有许多对偶工巧的句式,其中可分为言对、事对、双句对和当句对等几种形式。

言对,是指对偶句式不用典故,这种对偶句式内容集中,整齐对称,美观和谐,例如《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事对,即对偶句式用典故相对,这种对偶句式增加诗句的含意容量,使诗歌具有含蓄美,例如《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含,桑扈裸行。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以上对偶,无论言对、事对,都是上句和下句双句对偶。

除了双句对偶,楚辞中还有当句对偶的句子,例如《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会击鸣鼓。

楚辞体诗由于是诗人的创作,比起《诗经》来,在语言修辞上,更加注意词藻的华美,也更富于文采。

楚辞多用重言词(重叠词),这在《诗经》中已经普遍运用了,楚辞继承了这种表现形式,并在摹声、状物、绘貌、拟心等方面有了具体的发展。

例如在摹声中,将“填填”摹拟雷声;‘“啾啾”摹拟猿声;“飒飒”摹拟风声;“萧萧”摹拟树木声;在状物中,将“岌岌”形容帽子高高的样子,“滔滔”形容波浪滚滚的样子;“鳞鳞”形容鱼群游动的样子;在绘貌中,将“淫淫”描写人涕泪交流的样子,“眇眇”描写极目无视的样子;在拟心(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将“忡忡”形容人心神不安,“忳忳”形容人心情郁闷忧伤等等。

楚辞在语言上的特色,还表现在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土语入诗,屈原作品中用楚方言的有六十九个,如此,既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又构成了楚辞体诗的地方特色。

楚辞体诗在表现中还运用了许多虚词,以《离骚》为例,反复使用的虚词就有“之、乎、也、而、以、其、于、焉、哉”等,这种把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散文语言,吸收到诗里,造成了楚辞体诗的散文化倾向,这对后人的诗文体的形成无疑打下了基础。

楚辞体诗的语言结构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兮”等语气词。

用“兮”字组成诗歌的音节,在屈原作品中占多数,而用法上大致有三种:

(一)、用在两句间的第一句的末尾,即用在单句上,例如: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用在两句间的第二句的末尾,即用在双句上,例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鸟鹊,巢堂坊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吾将行兮。

(三)、用在一句的中间,即无论单句、双句,每句中间都用“兮”字。《九歌》的十一篇诗都是这种用法。例如《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兮”字在楚辞里的表达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的地方起着调节节奏的作用,有的地方起着表现情感或造成不同语气的作用,有的地方起着某种虚词的作用。

楚辞体诗的结构

楚辞体诗大多是能够配乐歌唱的,楚辞和音乐的关系正象《诗经》和音乐的关系一样,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楚辞体诗的结构有鲜明的音乐特色。

一、歌节

楚辞体诗的每首诗都是由若干个歌节组成。歌节是楚辞体诗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个歌节大多是四句。例如《离骚》,全篇除了最后一节“乱”辞之外,共由九十二个歌节组成,每个歌节都是四句。

有关楚辞歌节的划分,一是按内容要求,二是按乐曲的需要。楚辞的歌节虽然有很多变化,但大多数歌节是四句,这和《诗经》以四句为一章节的情形是相似的。

二、“乱”辞

“乱”辞之意,从作品的内容来说,“乱”就是理的意思。“乱”辞在篇章的最后,有概括总结全篇思想内容的作用。从作品的音乐节奏来说,“乱”是终了的乐章,是尾声。一个乐曲在终了的时候,王音繁会形成乐曲最后一段的高潮。由于“乱”辞在思想内容和音乐节奏上都要达到一篇作品的高潮,因此“乱”辞在表现形式上和前面的歌节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乱”辞一般比前面的各个歌节要长,长,便于发挥,有突现高潮的作用。其次,“乱”辞和前面的各个歌节相比,在句法上都有突然的改变,说明在音乐上也必然有节奏的改变,这种节奏的改变也有突现高潮的作用。

在屈原的作品中末尾加“乱”辞的共有六篇,即《离骚》、《招魂》和《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抽思》、《怀沙》。

三、兼用“少歌”、“倡“的形式

“少歌”,从内容看,是一篇中前半部分的小结,也为一篇之中的小高潮,它起到点明前半部分的中心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的节奏与前面的歌节类似,但它的曲调可能带有过渡性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倡”,从内容上看,是调转笔锋另写新意,也就是另行起头的意思。从音乐的角度说,是另起新调,也就是变换新的曲调的意思。例如《九辛〃抽思》 [(1)——(9)歌节从略] 歌节(10):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熟无施而有报兮,熟不实而有获。 (少歌曰):与美人之抽是兮,并日夜而无正。侨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又(1)——(5)歌节。(乱曰):……]

体诗结构的复杂

楚辞体诗中结构较复杂的是《招魂》。《招魂》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巫觋所唱的招魂词加工而成的,在结构形式比较复杂,也较之独特。

《招魂》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叙招魂的缘由,因为是叙事,所以中间杂有散行句。第二部分为招魂的正文,又分为丙段。第一“外陈四方之恶”,分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六个方面,分别述说其险恶,警告灵魂,哪个地方不能去。第二“内×楚国之美”,分居处、宴游、饮食、娱乐四个方面,分别叙述楚国的华美,诱导灵魂回到楚国来。第三部分是收束气×的“乱”辞,总结了全篇用意之所在。这种复杂的体诗结构,说明当时的楚国音乐非常发达,诗歌体裁形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楚辞体诗的用韵

楚辞体诗的用韵和《诗经》差不多,现就三个方面大致介绍一下。

(一)、从一首诗的用韵情况来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中间换韵两类。

一韵到底的如《九歌〃东皇太一》,中间换韵的《九歌〃云中君》,《离骚》“乱”辞以前九十二个歌节,几乎每个歌节都换韵。

(二)、从用韵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中韵和句尾韵两种。

句中韵,楚辞和《诗经》一样,有的词常在语气词的前面,形成句中韵。韵在“兮”字前面的,如《九章〃涉江》等。

句尾韵:句尾韵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句句用韵,例如《九歌〃国殇》前十四句,句句用韵,后四句隔句用韵,隔句用韵是楚辞最常见的韵式,《离骚》、《九章》等都是隔句用韵的。

推荐第7篇:楚辞(全文)

離騷經第一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茞!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掔木根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 啟《九辨》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絏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遊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謇修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 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曰:

「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曰:

「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以充禕兮,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曰:

「勉陞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沬。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崑崙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陟陞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 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楚辭卷第二 九歌

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雲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搴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焱遠舉兮雲中。 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湘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 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 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 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間。 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 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澧浦。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匊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葯房。 罔薜荔兮為帷,薜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大司命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 君迴翔兮以下,踰空桑兮從女。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 吾與君兮齋速,導帝之兮九坑。 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 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余所為。 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愈疏。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結桂枝兮延□,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 願若今兮無虧。

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 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遊兮九河,衝風至兮水揚波。 與女沐兮咸池,晞女髮兮陽之阿。 望泞美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 慫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將上,心低佪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 緪瑟兮交鼓,簫鍾兮瑤□。 鳴箎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撰余轡兮高馳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曼曼。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啾啾兮又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國殤

操吾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

楚辭卷第三

天問第三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繫,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 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 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 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 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 川谷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順墮,其衍幾何? 崑崙縣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日安不到? 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 何獸能言? 焉有虯龍、負熊以遊?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 長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靈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 鬿堆焉處? 羿焉彃日? 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閔妃匹合,厥身是繼。 胡為嗜不同味,而快朝飽? 啟代益作后,卒然離蠥。 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 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啟棘賓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 馮珧利決,封豨是射。 何獻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純狐,眩妻爰謀。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為黃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營。 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盈? 白蜺嬰茀,胡為此堂? 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天式從橫,陽離爰死。 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 蓱號起雨,何以興之? 撰體脅鹿,何以膺之? 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釋舟陵行,何之遷之? 惟澆在戶,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 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 湯謀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湯何殛焉? 舜閔在家,父何以鱞? 堯不姚告,二女何親?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臺十成,誰所極焉?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終然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吳獲迄古,南嶽是止。 孰期去斯,得兩男子? 緣鵠飾玉,后帝是饗。 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 帝乃降觀,下逢伊摯。 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簡狄在臺嚳何宜?

玄鳥致貽女何喜,該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 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擊床先出,其命何從? 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昏微遵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 眩弟並淫,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成湯東巡,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濱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 湯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 會晁爭盟,何踐吾期? 蒼鳥群飛,孰使萃之? 列擊紂躬,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爭遣伐器,何以行之? 並驅擊翼,何以將之? 昭后成遊,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環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號于市? 周幽誰誅? 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開何順,而賜封之? 何聖人之一德,卒其異方: 梅伯受醢,箕子詳狂?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伯昌號衰,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 遷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婦,何所譏? 受賜茲醢,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 師望在肆,昌何識? 鼓刀揚聲,后何喜? 武發殺殷,何所悒? 載尸集戰,何所急? 伯林雉經,維其何故? 何感天抑墜,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後茲承輔。 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勳闔、夢生,少離散亡。 何壯武厲,能流厥嚴? 彭鏗斟雉,帝何饗? 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中央共牧,后何怒? □蛾微命,力何固? 驚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 厥嚴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云? 荊勳作師,夫何長? 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吳光爭國,久余是勝。 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長。 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楚辭卷第四

九章

惜誦

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嚮服。 俾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 竭忠誠以事君兮,反離群而贅尤。 忘儇媚以背眾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證之不遠。 吾誼先君而後身兮,羌眾人之所仇也。 專惟君而無他兮,又眾兆之所讎也。 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親君而無他兮,有招禍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賤貧。 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 忠何罪以遇罰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行不群以巔越兮,又眾兆之所咍。 紛逢尤以離謗兮,謇不可釋也。 情沈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鬱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煩言不可結詒兮,願陳志而無路。 退靜默而莫余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 申侘傺之煩惑兮,中悶瞀之忳忳。 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 吾使厲神占之兮,曰: 「有志極而無旁。」

終危獨以離異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懲於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欲釋階而登天兮,猶有曩之態也。 眾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為此伴也? 同極而異路兮,又何以為此援也? 晉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讒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 吾聞作忠以造怨兮,忽謂之過言。 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 設張辟以娛君兮,願側身而無所。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離尤。 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 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鬱結而紆軫。 檮木蘭以矯蕙兮,□申椒以為糧。 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芳。 恐情質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矯茲媚以私處兮,願曾思而遠身。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 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 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 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 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亂曰:

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哀郢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晁吾以行。 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 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 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 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淩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 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 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 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遙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 慘鬱鬱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 忠湛湛而願進兮,妒被離而鄣之。 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 憎慍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慨。 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踰邁。 亂曰:

曼余自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抽思

心鬱鬱之憂思兮,獨永歎乎增傷。 思蹇產之不釋兮,曼遭夜之方長。 悲秋風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 數惟蓀之多怒兮,傷余心之懮懮。 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 結微情以陳辭兮,矯以遺夫美人。 昔君與我成言兮,曰: 「黃昏以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 與余言而不信兮,蓋為余而造怒。 願承閒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猶而冀進兮,心怛傷之憺憺。 茲歷情以陳辭兮,蓀詳聾而不聞。 固切人之不媚兮,眾果以我為患。 初吾所陳之耿著兮,豈不至今其庸止? 何獨樂斯之蹇蹇兮? 願蓀美之可完。

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 夫何極而不至兮,故遠聞而難虧。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孰無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穫? 少歌曰:

與美人抽怨兮,并日夜而無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辭而不聽。 倡曰:

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 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 既惸獨而不群兮,又無良媒在其側。 道卓遠而日忘兮,願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臨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 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願徑逝而不得兮,魂識路之營營。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從容。 亂曰:

長瀨湍流,泝江潭兮。 狂顧南行,聊以娛心兮。 軫石崴嵬,蹇吾願兮。 超回志度,行隱進兮。 低徊夷猶,宿北姑兮。 煩冤瞀容,實沛徂兮。 愁嘆苦神,靈遙思兮。 路遠處幽,又無行媒兮。 道思作頌,聊以自救兮。 憂心不遂,斯言誰告兮! 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沮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鬱結紆軫兮,離愍而長鞠。 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晟。 巧陲不斲兮,孰察其揆正。 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 離婁微睇兮,瞽謂之不明。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 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 材朴委積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重華不可遻兮,孰知余之從容! 古固有不並兮,豈知何其故! 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 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離閔而不遷兮,願志之有像。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 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

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修路幽蓛,道遠忽兮。 懷質抱青,獨無匹兮。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歎喟兮。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思美人

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 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 蹇蹇之煩冤兮,陷滯而不發。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達。 願寄言於浮雲兮,遇豐隆而不將。 因歸鳥而致辭兮,羌迅高而難當。 高辛之靈晟兮,遭玄鳥而致詒。 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獨歷年而離愍兮,羌馮心猶未化。 寧隱閔而壽考兮,何變易之可為。 知前轍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車既覆而馬顛兮,蹇獨懷此異路。 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 遷逡次而勿驅兮,聊假日以須時。 指嶓冢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 開春發歲兮,白日出之悠悠。

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 攬大薄之芳茞兮,搴長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 解萹薄與雜菜兮,備以為交佩。 佩繽紛以繚轉兮,遂萎絕而離異。 吾且儃佪以娛憂兮,觀南人之變態。 竊快在其中心兮,揚厥憑而不俟。 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紛郁郁其遠蒸兮,滿內而外揚。 情與質信可保兮,羌居蔽而聞章。 令薜荔以為理兮,憚舉趾而緣木。 因芙蓉而為媒兮,憚褰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說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狐疑。 廣遂前畫兮,未改此度也。

命則處幽吾將罷兮,願及白日之未暮也。 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惜往日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詩。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 心純厖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 弗參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 信讒諛之溷濁兮,晟氣志而過之。 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謗而見尤! 慚光景之誠信兮,身幽隱而備之。 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沈流。 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廱君之不昭。 君無度而弗察兮,使芳草為藪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獨鄣廱而蔽隱兮,使貞臣為無由。 聞百里之為虜兮,伊尹烹於庖廚。 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 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 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後憂。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實兮,聽讒人之虛辭。 芳與澤其雜糅兮,孰申旦而別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諒聰不明而蔽廱兮,使讒諛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母姣而自好。 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 願陳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情冤見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錯置。 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 乘氾泭以下流兮,無舟楫而自備。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 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廱君之不識。 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 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并謝,與長友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悲回風

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 物有微而隕性兮,聲有隱而先倡。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萬變其情豈可蓋兮,孰虛偽之可長! 鳥獸鳴以號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 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茞幽而獨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統世而自貺。 眇遠志之所及兮,憐浮雲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竊賦詩之所明。 惟佳人之獨懷兮,折若椒以自處。 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 涕泣交而淒淒兮,思不眠以至曙。 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寤從容以周流兮,聊逍遙以自恃。 傷太息之愍憐兮,氣於邑而不可止。 □思心以為纕兮,編愁苦以為膺。 折若木以蔽光兮,隨飄風之所仍。 存髣□而不見兮,心踊躍其若湯。 撫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歲曶曶其若頹兮,時亦冉冉而將至。 薠蘅槁而節離兮,芳以歇而不比。 憐思心之不可懲兮,證此言之不可聊。 寧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孤子吟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 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咸之所聞。 登石巒以遠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入景響之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 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穆眇眇之無垠兮,莽芒芒之無儀。 聲有隱而相感兮,物有純而不可為。 邈蔓蔓之不可量兮,縹綿綿之不可紆。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娛。 淩大波而流風兮,託彭咸之所居。 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蜺之標顛。 據青冥而攄虹兮,遂儵忽而捫天。 吸湛露之浮涼兮,漱凝霜之雰雰。 依風穴以自息兮,忽傾寤以嬋媛。 馮崑崙以瞰霧兮,隱岷山以清江。 憚涌湍之□□兮,聽波聲之洶洶。 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芒芒之無紀。 軋洋洋之無從兮,馳委移之焉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遙遙其左右。 氾潏潏其前後兮,伴張□之信期。 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悲霜雪之俱下兮,聽潮水之相擊。 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 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放跡。 心調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無適。 曰:

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來者之悐悐。 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 驟諫君而不聽兮,重任石之何益!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楚辭卷第五

遠遊 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 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 遭沉濁而汙穢兮,獨鬱結其誰語!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營營而至曙。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步徒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 意荒忽而流蕩兮,心愁悽而增悲。 神儵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留。 內惟省以操端兮,求正氣之所由。 漠虛靜以恬愉兮,澹無為而自得。 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 貴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與化去而不見兮,名聲著而日延。 奇傅說之託辰星兮,羨韓眾之得一。 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群而遁逸。 因氣變而遂曾舉兮,忽神奔而鬼怪。 時髣□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超氛埃而淑郵兮,終不反其故都。 免眾患而不懼兮,世莫知其所如。 恐天時之代序兮,耀靈曄而西征。 微霜降而下淪兮,悼芳草之先蘦。 聊仿佯而逍遙兮,永歷年而無成! 誰可與玩斯遺芳兮? 長鄉風而舒情。

高陽邈以遠兮,余將焉所程? 重曰: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 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麤穢除。 順凱風以從遊兮,至南巢而壹息。 見王子而宿之兮,審壹氣之和德。 曰:

「道可受兮,不可傳; 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 毋滑而魂兮,彼將自然; 壹氣孔神兮,於中夜存; 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 庶類以成兮,此德之門。」 聞至貴而遂徂兮,忽乎吾將行。 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朝濯髮於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 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 玉色頩以脕顏兮,精醇粹而始壯。 質銷鑠以汋約兮,神要眇以淫放。 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 山蕭條而無獸兮,野寂漠而無人。 載營魄而登霞兮,掩浮雲而上征。 命天閽其開關兮,排閶闔而望予。 召豐隆使先導兮,問大微之所居。 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 屯余車之萬乘兮,紛溶與而並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逶蛇。 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雜而炫燿。 服偃蹇以低昂兮,驂連蜷以驕驁。 騎膠葛以雜亂兮,斑漫衍而方行; 撰余轡而正策兮,吾將過乎句芒。 歷太皓以右轉兮,前飛廉以啟路。 陽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徑度。 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 鳳凰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 攬彗星以為旍兮,舉斗柄以為麾。 叛陸離其上下兮,遊驚霧之流波。 時晻曀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 後文昌使掌行兮,選署眾神以並轂。 路曼曼其修遠兮,徐弭節而高厲。 左雨師使徑待兮,右雷公以為衛。 欲度世以忘歸兮,意恣睢以抯撟。 內欣欣而自美兮,聊媮娛以淫樂。 涉青雲以汎濫游兮,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懷余心悲兮,邊馬顧而不行。 思舊故以想像兮,長太息而掩涕。 汜容與而遐舉兮,聊抑志而自弭。 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 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瀁而自浮。 祝融戒而蹕御兮,騰告鸞鳥迎宓妃。

張《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 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玄螭蟲象並出進兮,形蟉虯而蜲蛇。 雌蜺便娟以增撓兮,鸞鳥軒翥而翔飛。 音樂博衍無終極兮,焉乃逝以徘徊。 舒并節以馳騖兮,逴絕垠乎寒門。 軼迅風於清源兮,從顓頊乎增冰。 歷玄冥以邪徑兮,乘閒維以反顧。 召黔嬴而見之兮,為余先乎平路。 經營四荒兮,周流六漠: 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 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 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 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

楚辭卷第六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屈原曰:

「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 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

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兒,以事婦人乎?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 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 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 寧與騏驥亢軛乎? 將隨駑馬之跡乎? 寧與黃鵠比翼乎? 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凶? 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

楚辭卷第七

漁父第七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楚辭卷第八

九辯

悲哉! 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慄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 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鴈廱廱而南遊兮,□雞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悲憂窮戚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 去鄉離家兮徠遠客,超逍遙兮今焉薄! 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 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 願一見兮道余意,君之心兮與余異。 車既駕兮朅而歸,不得見兮心傷悲。 倚結軨兮長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軾。 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 私自憐兮何極? 心怦怦兮諒直。

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 離芳藹之方壯兮,余萎約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沈藏。 葉菸邑而無色兮,枝煩挐而交橫。 顏淫溢而將罷兮,柯彷彿而萎黃。 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 惟其紛糅而將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 攬騑轡而下節兮,聊逍遙以相佯。 歲忽忽而遒盡兮,恐余壽之弗將。 悼余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俇攘。 澹容與而獨倚兮,蟋蟀鳴此西堂。 心怵惕而震盪兮,何所憂之多方。 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 竊悲夫蕙華之曾敷兮,紛旖旎乎都房。 何曾華之無實兮,從風雨而飛颺! 以為君獨服此蕙兮,羌無以異於眾芳。 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心閔憐之慘悽兮,願一見而有明。 重無怨而生離兮,中結軫而增傷。 豈不鬱陶而思君兮? 君之門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漧? 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歎! 何時俗之工巧兮? 背繩墨而改錯!

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

推荐第8篇:楚辞经典语录

篇1:经典语句-汇总

经典古语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译: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译:人活着如果不重视礼仪,那么就如同死人。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译: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译:赞颂孔子的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为行为准则。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

译: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译: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译:他送我的是红桃,我报他的是琼琚,琼琚哪能算报答,是求彼此永相好。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译: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说出来的东西没有文采很空洞,所以就不会流传长远。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译: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译:推举人才,在外,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在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居安思危,思则有背,有背无患。--《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译: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译: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译: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老子》

译:要想夺取些什么,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译: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译: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译: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译: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译: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论语》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以此为乐的接受得快。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该之。--《论语》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为成语怨天尤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

译:说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译: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

译: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离骚》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离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

译: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

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译: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译:人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去做,才会有工夫去做一些大事,而后才能有所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不以规矩,不成方园。--《孟子》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旬子》

译: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旬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旬子》

·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子》

知也无涯。--《庄子》

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不殆。--《孙子兵法》

惰归。--《孙子兵法》

脱兔。--《孙子兵法》

慎思之,明辫子,笃行之。--《中庸》

《中庸》

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树人。--《管子》

衣食足而知荣誉。--《管子》

非福。--《淮南子》

退而结网。--《淮南子》

为枳。--《晏子春秋》

译:聪明的人还一·不登高山,不知·学无止境。--《荀·吾生也有涯,而·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己知彼,百战·避其锐气,击其·静如处女,动如·博学之,审问之,·知耻近乎勇。 --译:知道什么是可·十年树木,百年·仓廪实而知礼节,·塞翁失马,焉知·临渊羡鱼,不如·利于国者爱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译: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译: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成了一条小路。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汉书》

译: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汉·辛延年·羽林郎》

译:既然女子在人生中坚持从一而终,决不以新易故,又岂能弃贱攀贵而超越门第等级呢!现今指就是人生变化无常,不论富贵贫贱都不能忘记情义啊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译: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译: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篇2:160个经典诗词取名及诗经和楚辞整理版

好名字大全:160个出自经典文库的好名字(寓意解释)

中国自古就有取名寻出处的传统,一个气质优雅,出自经典、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好名字,会让人平添几分敬意。如果你想为宝宝取个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钻到故纸堆里费尽心机地查找,就看看这篇好名字大全,男孩和女孩取名大全为你筛选了160个男孩和女孩的好名字,全部出自经典名篇,在这里你一定能够为宝宝找到一个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好名字!如果细心一点,你还能从中发现好多“大名鼎鼎”的名人的名字呢。

b 1.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2.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博裕 广阔富饶。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5.博容 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6.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7.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8.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c 9.承德 蒙受德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詔抚成师,武臣承德”。

11.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12.存志 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d 13.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14.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15.德辉 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f 16.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17.飞轩 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18.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19.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20.芳苓 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七发>》:“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21.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22.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g 23.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h 24.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代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5.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26.涵涵 水波晃动。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

27.浩初 太初。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28.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29.浩然 正大刚直。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0.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 ,枢密直学士纶 ,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31.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32.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33.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34.慧语 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j 35.嘉言 美好的语言。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36.嘉懿 善、美。出自成语:嘉言懿行。意思是美善的言行。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37.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38.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39.景铄 盛美,盛明。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班固的《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鑠,扬世庙,正雅乐。”

40.静淞 淞:水汽凝结的冰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曾巩《雾淞》“园林初日静无风,雾淞花开处处同”。

41.隽秀 优异出众。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餗《隋唐嘉话》卷上:“百药年未二十,仪神隽秀。”

42.俊材 特别优异的人才。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说文》“俊材千人也”。 43.俊慧 秀美聪明。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爱妓王屋山,俊慧非常。” 44.俊杰 才智出众的人。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

45.俊丽 秀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荐宗室令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

46.俊爽 英俊清朗。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裴楷传》:“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

47.俊伟 卓异壮美。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

48.俊雄 豪迈出众的人,英雄。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熛至风起。”

49.俊誉 才智出众的名声。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谢采伯《密斋笔记》卷四:“时蜀人陈尧叟亦有俊誉。”

50.峻雅 高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宋濂《王君子与文集序》:“韩柳之古健, 欧苏之峻雅,何莫不得乎此也。”

k 51.凯歌 唱胜利之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崔豹《古今注?音乐》:“短箫铙歌,军乐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52.凯凯 欢乐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无心子 《金雀记?作赋》“凤未识鸾兮,见情之戚戚,鸾欲得凤兮,乃心之凯凯。”

53.凯泽 和乐,欢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昆虫凯泽,回首面内”。

54.孔阳 十分鲜明耀眼。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

孔阳。”

55.可佳 可嘉,可喜。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上官逊《松柏有心赋》:“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千尺而恒冒雪凌云??故其劲节可佳。”

l 56.澜清 清澄如水。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梁书?刘遵传》:“其孝友淳深,立身贞固,内含玉润,外表澜清。”

57.澜飜 亦作“澜翻”,水势翻腾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宣和画谱?董羽》:“画水于玉堂北壁,其汹涌澜飜,望之若临烟江絶岛间。”

58.乐心 欢乐之心;心里快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59.乐仪 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周礼?春官?乐师》:“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

60.乐容 指舞蹈。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艺文类聚》卷四三引汉朝蔡邕的《月令章句》:“乐容曰舞,有俯仰张翕,行缀长短之制。”

61.乐欣 安乐欢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张协的 《洛褉赋》:“美节庆之动物,悦群生之乐欣。”

62.乐康 安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63.乐成 成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商君书?更法》:“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64.霖霖 霖霖,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金元好问《甲辰夏五月积雨十馀日不止遣闷》“甲子霖霖雨,巡檐闷不禁”。形容雨下得连绵不绝。

65.灵犀 形容心灵相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6.落霞 霞光从天而下。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诗句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m 67.曼丽 美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曼丽之容不悦于目,郑卫之声不过于耳。” 篇3:40个出自楚辞的经典好名字(附带详细寓意解释) 40个出自楚辞的经典好名字(附带详细寓意解释)

1、修远 修,有长和高的意思,和远并列,对应下句的“求索”,表达不屈的探索精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3、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4、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5、乐康 安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6、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7、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8、信芳 情志高洁。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芳”。

9、志致 志向,志趣。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齐武王演传论》“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

10、志行 志向和操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易·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 11.雅醇 雅正纯厚,亦作“雅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

范。” 12.雅歌 风雅的歌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13.雅厚 纯正宽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字符理,雅厚信直,以荫为河南参军。” 14.雅亮 正直诚信。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言辞雅亮,学艺优深。” 15.雅胜 美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书·殷浩传》:“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16.怡然 安适自在、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7.弈鸣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

18.熠然 光闪烁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光熠然”。

19.懿美 懿,美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尔雅》“懿,美也”。

20.潆泓 水回旋深广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王闿运《珍珠泉铭》序:“兹泉潆泓,冲瀜清澜,百步傍流,带垣通舟。”

21.颖逸 秀丽超逸。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云《南衡》诗:“景秀蒙泛,颖逸扶桑。” 22.余馨 留存的香味。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芙蓉城》诗:“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23.羽丰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羽翼丰满”。

24.语心 谈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秾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

25.悠然 闲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6.悠永 久远。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钵逻耶伽国》:“受天福乐,悠永无穷。” 27.悠柔 悠扬柔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28.煜月 煜,“照耀”的意思。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 29.韫玉 包含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30.悦心 愉悦心情;心里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

31.悦欣 欢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嘉禾重颖,蓂荚载芬,率土咸序,人胥

悦欣。” 32.悦畅 和畅,欢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池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适闷,悦畅心神。”

33.悦爱 喜爱,喜欢。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34.志尚 志向,理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隋书·艺术传·庾质》“庾质字行修 ,少而明敏,早有志尚”。 35.志鹏 形容志向远大。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36.致远 高瞻远瞩。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7.钟灵 凝聚天地间的灵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38.钟毓 孕育天地间的灵秀。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39.朝辉 朝辉,晨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三国志·魏志》,朝旦为辉,日中为光。 40.周晟 晟:音同胜,意为兴盛。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 看了这么多好名字,还是拿不准该给宝宝起个什么名字吗?中华取名网是您不错的选择,相信学识渊博的专家会帮助您给宝宝起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

篇4:40个出自楚辞的经典好名字 带详细寓意解释

40个出自楚辞的经典好名字 带详细寓意解释

中国自古就有取名寻《楚辞》出处的传统,一个气质优雅,出自经典、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好名字,会让人平添几分敬意。如果你想为宝宝取个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钻到故纸堆里费尽心机地查找,就看看这篇好名字大全,让()为你参谋一下!男孩和女孩取名大全为你筛选了40个男孩和女孩的好名字,全部出自《楚辞》经典名篇,在这里你一定能够为宝宝找到一个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好名字!如果细心一点,你还能从中发现好多大名鼎鼎的名人的名字呢。

1、修远 修,有长和高的意思,和远并列,对应下句的求索,表达不屈的探索精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3、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4、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5、乐康 安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6、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7、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8、信芳 情志高洁。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芳。

9、志致 志向,志趣。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齐武王演传论》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

10、志行 志向和操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易·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

11.雅醇 雅正纯厚,亦作雅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

范。 12.雅歌 风雅的歌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13.雅厚 纯正宽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字符理,雅厚信直,以荫为河南参军。 14.雅亮 正直诚信。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言辞雅亮,学艺优深。 15.雅胜 美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书·殷浩传》: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16.怡然 安适自在、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7.弈鸣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

18.熠然 光闪烁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光熠然。

19.懿美 懿,美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尔雅》懿,美也。

20.潆泓 水回旋深广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王闿运《珍珠泉铭》序:兹泉潆泓,冲瀜清澜,百步傍流,带垣通舟。

21.颖逸 秀丽超逸。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云《南衡》诗:景秀蒙泛,颖逸扶桑。 22.余馨 留存的香味。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芙蓉城》诗: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23.羽丰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羽翼丰满。

24.语心 谈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秾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

25.悠然 闲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6.悠永 久远。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钵逻耶伽国》:受天福乐,悠永无穷。 27.悠柔 悠扬柔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28.煜月 煜,照耀的意思。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 29.韫玉 包含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30.悦心 愉悦心情;心里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

31.悦欣 欢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嘉禾重颖,蓂荚载芬,率土咸序,人胥

悦欣。 32.悦畅 和畅,欢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池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适闷,悦畅心神。

33.悦爱 喜爱,喜欢。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34.志尚 志向,理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隋书·艺术传·庾质》庾质字行修 ,少而明敏,早有志尚。 35.志鹏 形容志向远大。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36.致远 高瞻远瞩。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7.钟灵 凝聚天地间的灵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38.钟毓 孕育天地间的灵秀。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39.朝辉 朝辉,晨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三国志·魏志》,朝旦为辉,日中为光。 40.周晟 晟:音同胜,意为兴盛。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

看了这么多好名字,还是拿不准该给宝宝起个什么名字吗?是您不错的选择,相信学识渊博的专家会帮助您给宝宝起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 篇5:楚辞经典欣赏

《楚辞》名句赏析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解读】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解读】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解读】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解读】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推荐第9篇:《楚辞》读书笔记

《楚辞》有感

作为文学史上“千古之绝唱”的《楚辞》不仅反映了当时荆楚地区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联系,还给后人展示了荆楚文化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而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解民生于倒悬。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后汉学者王逸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效彭咸之所居,也不出走他国。汩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通过对女性的爱慕来寄托对理想的追求。

只有知荣明辱,才会视屈原文化为圭臬。如果荣辱颠倒、美丑混淆,就会把屈原文化当成糟粕。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看来,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协无疑是不谙世事、不识时务;只有知荣明辱,才能掌握屈原文化的真谛。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就读不懂屈原文化,如果我们从屈原文化中读不出荣辱观,那就是没有真正读懂屈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知耻”与“无耻”始终是评判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寡廉鲜耻被看作道德沦丧、世风衰微的明显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关于知耻、知辱的论述。鲜明的荣辱观是屈原文化的内核,屈原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荣辱观的支配,宁死不受辱。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屈原越发显得耀眼夺目。弘扬屈原文化,就是要行荣避辱,不能荣辱不分,更不能荣辱颠倒。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对包括屈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大力弘扬屈原文化,弘扬屈原文化应该从知荣明辱做起。屈原的伟岸人格,是衡量荣辱的标杆,是检验荣辱观正确与否的试金石。把屈原作为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以屈原之荣为荣,以屈原之耻为耻,修身养性,自己就会不断高尚起来,纯洁起来,美好起来!

现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的重要时期,变化之剧烈与屈原所处的时代有相似之处,变化之迅猛远超屈原所处的时代。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客观上形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加之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渗透,无一不对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思想领域呈现“诸子百家”,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丑观、善恶观、荣辱观呈现出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破除了人们的一些旧观念。

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需要主旋律,需要基本的道德规范。重构主旋律和基本道德规范,既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又要继承扬弃传统文化!

推荐第10篇:chǔ cí楚辞

chǔ cí]

楚辞

(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1]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2]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2-3]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4]作品名称楚辞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文学体裁诗歌 作 者屈原

内容梗概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2-3]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3]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刘向辑录的《楚辞》只有16卷,16篇;但传世通行本《楚辞》多是17卷,17篇,这是据《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而来,后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刘向《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原书早已毋见,至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辞章句》,通常被认为较保持原貌,因此,现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结构,基本依以《楚辞章句》为祖的《楚辞补注》等为据。

结集情况

屈原开创“楚辞”创作,先秦“楚辞”的流传,至汉初的搜集、西汉末刘向最终将辑录成《楚辞》,经历了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而这个结集过程,向来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蠡测。 楚辞背景 “天问”书影

刘向的《楚辞》是“楚辞”的结集,这一点并无疑义;“楚辞”作为战国时期在中国南方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诗体,也是公认的;则楚辞自然是先于《楚辞》存在。最早出现楚辞的记载,是《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32] 这是楚辞最早见诸文献的记载。大意约为朱买臣由于喜欢读《春秋》、言楚辞,获得汉武帝的召见并得以升迁。 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汉代汝阴侯夏侯灶墓遗址中,发现过两片《楚辞》残简,一为《离骚》,一为《涉江》,墓主在世时间距屈原之死约百余年,这是有实物证据的最早《楚辞》文本。(注:汤炳正曾据此实物,更加有力的批驳胡适等“屈原是传说”论,并形成确凿定案)。屈原之后的“楚辞”情况,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33] ,班固《离骚》赞序称:“屈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悲悼,故传于世。”[17] 两则记载同样说明,秦灭六国,火焚书,但“楚辞”终究还是流传下来。[4 文学贡献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48] 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48] [49] 楚辞骚体

范增《离骚图》

骚体文学包括楚歌和楚赋,它们有二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以《楚辞》中作品为模拟范式,其二是“兮”的大量运用;后者构成了骚赋有别于其他作品最明显的外在标志。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秋风辞》等帝王作品,以至整个两汉魏晋骚体都是《楚辞》的继承者。[48]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赋言,可说都远袭楚辞”。[51] 唐崇诗,文坛中心在诗,但韩愈、柳宗元、皮日休三家为代表的骚体作家,在中晚唐复兴。[48] 宋至清,据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第三部《绍骚偶录》,这一时期作骚体作品有50人,约110题,共计作品300余篇。这些,都是直接起源于《楚辞》。[48] 楚辞赋体

赋体文学出于“楚辞”。这里的“楚辞”指屈原开创的文学形式,包括《楚辞》之前的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进入《楚辞》的楚辞体作品。赋体的形成前人有多说,从大的方面,它与《诗经》传统、战国诸子文风、纵横家排比论辩的气势不无关系,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渊源则是“楚辞”。从句型上看,赋体文有的全部或大部运用骚体句,如枚乘《七发》等;有的大量运用散句的散体赋,如之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等。从题材上和描写手法看,赋体文的主要题材是约定俗成的,构思方法有规可循,这种类型化倾向来自前代的模仿,由于《楚辞》提供最典丽优雅的榜样。[48] 后世赋便多仿而作,刘熙载《艺概》说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出于《远游》,曹植《洛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等;郭沫若甚至说《远游》是《大人赋》的初稿,张衡的《思玄赋》简直是《离骚》的翻版。[52] 这些说法虽不尽然,但可见《楚辞》对赋体的贡献。[48] [53] 楚辞诗歌

《楚辞》是公认的与《诗经》并峙的一座诗的丰碑,它创造了新的诗体,对诗歌对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辞》开创性地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韵的体式;其次,《楚辞》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如招隐诗、游仙诗等便是直接从《楚辞》孕育出来的,政治咏怀诗等,受《楚辞》的影响亦很大;最后,最重要的是,《楚辞》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得滋养,成了它的“苗裔”。屈原、阮籍、李白,以至于龚自珍等的作品,正是此种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48] [53] 楚辞散文

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楚辞》虽然是韵文,但它对散文的作用也很明显。首先,它具备散文因素,如句式上长短不齐,有散文化倾向;如它结构抒发胸臆,辞章安排与散文通;如内涵上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可论说也可质疑,与散文相接等。因此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次,它开创的写法如问对及谋篇构思的方法,为散文所汲取。如《卜居》《渔父》都是一问一答,活泼有趣,后世类似文章连绵不绝,因此《文选》专门设“对问”、“设论”这类文体,《文心雕龙》也归入杂文。从东方朔的《答客难》到柳宗元的《愚溪对》无不从这种思路来。孙综在《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中评“屈子泽畔行吟,柳州愚溪对答,千古同慨”。第三,是骚体句入散文。在散文体中插入骚体句,可以抒怀、可以励志,犹画龙点睛,向为文章家习用。[48] 楚辞戏剧

台湾云门舞集演绎“九歌”

戏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楚辞》对戏剧的贡献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部分作品包含了某些戏剧成分,如《九歌》,本身就是迎神娱神的歌舞乐章,就其文学的意义说则是先秦一部戏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直言为戏曲“萌芽”:“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55] 另一个方面,是《楚辞》中人物在戏剧的表现。其中,仅屈原的事迹,据马晓玲《引商刻羽吊屈原》一文:历代的杂剧、传奇等有近二十种(包括未完成品),其作者包括睢景臣、吴弘道、徐应乾、袁晋、汪柱、顾彩、丁澎、李东琪等,郑瑜《汨沙江》(杂剧)、尤侗《读离骚》(杂剧)、周乐清《纫兰佩》(杂剧)、张坚《怀沙记》(传奇)、胡盍朋《汨罗沙》(传奇)等,今仍存世。近代,《楚辞》故事更是大量剧增,可说《楚辞》已融入戏剧文化中。[48] 楚辞小说

相对而言,《楚辞》与小说关系较疏,只是一种文学的交融与渗透。《楚辞》对小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想象空间的拓展,如《九歌》对神的思恋追求之于后世人神恋的启发,如《离骚》《远游》的腾云驾雾之于后世神怪小说的参照,如《招魂》之于志怪小说的借鉴作用,等。其

二、题材故事的渗透,如王嘉《拾遗记》卷一十记洞庭山,又如沈亚之《屈原外传》等,都将屈原入小说并神化。而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更是于今不绝。[48] 乃至“戏说”成风。 辑录作者

按通行本《楚辞》内容及篇章结构等,编辑辑录者为刘向《楚辞》(最初辑[2] )、王逸《楚辞章句》(现最完整本[2-3] ),作者有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2] 楚辞辑录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彭城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亦好《左氏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用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五经通义》,已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一卷。[29] 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在《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28] 楚辞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排挤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首度郢也被秦兵攻破,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其中《离骚》等更具有宏大篇制,与《诗经》形成显著区别,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都保留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又《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篇,其书久佚,篇目与楚辞有无出入,已不可详考。[27] 宋玉

战国辞赋家,后于屈原。东汉王逸说他是屈原弟子,未知所据。曾事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和唐勒、景差,“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著赋十六篇,皆多亡佚。《隋书·经籍志》著录《宋玉集》三卷,已失传。作品以《九辩》最为著名。篇中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其余皆有争议。《招魂》一篇,王逸《楚辞章句》以为宋玉作,但后世有些学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语,认为是屈原作品;其他见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诸篇,也有人疑非宋玉作品。[24] 淮南小山

西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统称。他们的作品有《招隐士》一篇,收入王逸《楚辞章句》中,王逸说是闵伤屈原而作。但《文选》则题刘安作。又乐府《淮南王辞》,晋崔豹《古今注》、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也都说是淮南小山所作。[21]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惠民东)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诙谐滑稽。曾以辞赋谏武帝戒骄奢,又称农战强国之策,然终不为用。辞赋以《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又名。《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佚。《神异记》《海内十洲记》等书皆为托其名而作。后世传说很多,多非信史。[26] 严忌

西汉辞赋家。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为严。会籍吴(今江苏苏州)人。好辞赋,为梁孝王门客。有辞赋二十四篇,仅存《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见于《楚辞章句》。[22] 景差

战国楚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未录景差赋。《楚辞》所收《大招》,王逸注称“或曰景差”作。[60]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今属河南),时称贾生。少有博学能文之誉,文帝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好议国家大事,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略。在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亦已自谕”。在长沙三年,又作《鵩鸟赋》,自伤不遇。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今人所辑《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61] 王褒

西汉辞赋家。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宣帝(注: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为谏议大夫。以辞赋著称,其《洞箫赋》为最早的专门描写乐器与音乐之作,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25]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5.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6.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8.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楚辞·九歌·东皇太一》

9.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10.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1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魂兮归来赋》

12.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1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 《楚辞》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屈原 《楚辞》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屈原 《楚辞》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解读】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解读】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解读】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解读】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 国殇》) 【解读】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6、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大司命》)

【解读】谕指诗人感叹自己没有新相知的欢乐,却有与妻子生别离的悲苦。后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乐和分别的痛苦。

7、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哀郢》)

【解读】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这里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绝不背弃故国,最终要返归故国的决心;后用来表达人们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

8、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九章 涉江》) 【解读】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9、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 涉江》)

【解读】这是诗人屈原自己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于可以和天地日月一样亘古永存。这两句后用以指伟大的精神品格具有永恒的价值。

1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解读】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

11、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解读】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1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解读】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1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解读】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1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解读】秋天的气息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悲戚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这句话出自宋玉的《九辨》,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写过很多赋。古人有悲秋的传统,大都源于此句。是诗人对秋的体会,千百年来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15、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16、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宋玉对楚王问》)

【解读】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宋玉的这句话表达了不为人知的苦闷,同时也表现了君子不与小人同日而语的崇高情怀。

楚辞名句欣赏

1、愿至昆仑之悬圃兮,采钟山之玉英。

2、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3、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4、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5、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6、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7、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8、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9、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10、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11、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2、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13、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14、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15、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

16、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

17、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18、桂棹兮兰枻,斵冰兮积雪;

19、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2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2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2、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23、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24、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25、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26、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27、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28、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29、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30、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31、思灵泽兮一膏沐,怀兰英兮把琼若,待天明兮立踯躅。

32、揽瑶木之橝枝兮,望阆风之板桐。

3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34、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35、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

36、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37、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38、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39、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40、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41、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轼。

42、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4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44、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45、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4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47、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48、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9、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50、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51、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52、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53、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54、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55、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6、原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57、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58、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 60、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6

1、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6

2、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63、悯晨夜之摧挫,感春秋之欲暮。征夫辍而在位,御者局而载顾。 6

4、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6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6

6、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

67、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6

8、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69、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70、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71、愿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鬼 7

2、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 7

3、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74、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7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7

6、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7

7、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7

8、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79、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80、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

1、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82、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山鬼 8

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84、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8

5、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86、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8

7、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8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8

9、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90、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9

1、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9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9

3、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9

4、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95、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9

6、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97、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9

8、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9

9、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100、石筛筛兮蔽日,雪叠叠兮薄树。车萧条兮山逼,舟容与兮水路。 10

1、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10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0

3、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

10

4、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10

5、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0

6、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10

7、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10

8、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10

9、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110、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1

11、悲兮愁,哀兮忧!

1

12、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1

13、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1

14、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1

1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

16、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1

17、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1

18、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1

19、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120、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

2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1

22、弱水汩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1

23、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1

24、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1

2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1

26、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1

27、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1

28、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1

29、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130、去乡离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1

3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

32、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

33、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1

34、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1

3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

36、姱修滂浩,丽以佳只。

1

37、魂茕茕兮不遑寐,目眽眽兮寤终朝。1

38、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1

39、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140、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书籍介绍】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九章.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司命》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周南.关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九章.涉江》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章.涉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楚辞.九章.抽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宋玉《楚辞.招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第11篇:诗经楚辞取名

诗经取名,楚辞取名起名字大全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7、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18、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

20、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

24、子佩。《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

26、婉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

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30、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36、渥丹。《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的一篇,在我大爱的电影——徐克的《梁祝》中也有出现,我对她爱不释手。

39、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蜉蝣是一种短命的小虫,故而此篇的基调是消沉的。

40、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个人最喜欢刘禹锡的一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1、荟蔚。《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荟蔚:云雾弥漫貌。

===================小===雅===的===分===界===线===========

1、翕(xī)。单名一个“翕”字,取自《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和顺。以读音xī为名的人很多,但该字却不常见。《易经·系辞上·第六章》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静翕”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名字。

2、依依。《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

3、霏霏。《鹿鸣之什·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文还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纷飞貌。然而该词多用以形容雨雪天气,阴森气 氛=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没完没了的下雨必然就令人抓狂了啊!所以凡事讲个度,名中若用“霏”字,一个 足矣!

4、燕绥。《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燕:即“宴”,这里指宴请,描述席间的景象;绥:安宁。后文还有“燕笑”、“燕喜”等。

5、令仪。《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取这个名字的知名人士有:包拯他爹包令仪、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女孔令仪等。

6、闻天。《鸿雁之什·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总让我想起三国时的凤雏···)。譬如Party早期的Leader张闻天同志。

7、金玉。《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贵和美好。这里用作动词,指珍惜。

8、攸宁。《鸿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宁”。

9、骏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10、翰飞。《节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翰飞:高飞。

11、巧颜。该名字绝对是个大花瓶,看看《节南山之什·巧言》怎么说的:“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这才叫骂人不带脏字。在《诗经》的语境下,无论“巧言”还是“巧颜”都是很不好的名字,不要被字面给骗了。

12、溱溱(音真)。《鸿雁之什·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和国风篇第一个词条“蓁蓁”是一样的意思,表众多。五行缺水的话可以用“溱”。此字多音,也读秦。

13、嘉卉。《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是个带着青草气息的名字,小清新范儿。

14、雅南。《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乐,且相当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的那种高雅音乐。

15、苾芬。《谷风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苾芬:芬芳。又如《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16、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在这里,思是助词,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17、英英。《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轻盈明亮貌。在其它语境中,也可指杰出、有才、美好等。

===================大===雅===的===分===界===线============

1、维桢。《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2、缉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文心雕龙·时序》曰:“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3、鹰扬。《文王之什·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后汉书·刘陶传》:“鹰扬天下”,霸气外露有木有!但该词极易被读成“阴阳”,登时霸气侧漏了···

4、玉瓒。《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

5、思齐。《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这里“齐”字其实读“zhāi”,通“斋”,端庄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衍生出成语“见贤思齐”,这里就读“qí”了。例如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

6、徽音。《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

7、静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

8、清馨。《生民之什·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9、柔嘉。《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荡之什·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10、柔惠。《荡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

11、懿德。《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感觉这个词儿一般都用作什么皇太后的谥号···

12、穆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

13、哲成。《荡之什·瞻卬》:“哲夫成城”。

===================三===颂===的===分===界===线==========

1、秉文。《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2、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3、骏惠。《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之意。

4、振鹭。《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5、和铃。《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6、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

7、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

8、其琛。《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如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

楚辞取名起名字大全

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故普遍认为楚辞适合 取男名。其实在古代,名字的性别色彩较淡,譬如韩嫣、陈琳皆为男子名,伏寿、曹节却是女子名。通观《楚辞》,行文相当之瑰丽,《诗经》开现实主义之源,而 《楚辞》创浪漫主义之宗,这其中诸多的美词,不乏适合女孩取的名字。此次着手整理的,则是偏男性和中性化的名字(特别好的女孩名也会列出)。

诗经取名,楚辞取名起名字大全

===============正===文===的===分===界===线============

1、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

2、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3、修能。《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4、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5、峻茂。《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

6、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7、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8、曼路。《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10、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11、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12、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九===歌===的===分===界===线===========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2、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3、安歌。《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5、乐康。《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6、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呢。

7、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

8、扬灵(扬舲)。《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扬灵”。扬灵: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

9、飞龙。《九歌·湘君》:“飞龙兮翩翩”。飞龙:此处指龙船。若是《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那就霸气外露了。

10、杜若。《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杜若:香草名,又名山姜,古人谓服之“令人不忘”。上下文中还有“杜衡”,亦香草名。

11、扬波。《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

12、既明。《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从这里演变出“明哲保身”的成语。

13、翾飞。《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

14、青云。《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作诗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5、飞扬。《九歌·河伯》:“心飞扬兮浩荡”。飞扬:心情舒展,思绪飘飞。

16、诚勇。《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勇:内心勇敢。《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勇必有难慑之色”。

===================九===章===的===分===界===线============

1、坚志。《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坚志:意志坚定。

2、宝璐。《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宝璐:美玉。

3、承宇。《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4、怀信。《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

5、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6、广志。《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7、嘉树。《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譬如宋氏三姊妹的老爸宋嘉树。

8、秉德。《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

9、淑离。《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BUT谐音疏离。

10、翼遥。《九章·悲回风》:“翼遥遥其左右”。翼:飞动;遥遥:摇摆。

===================其===他===的===分===界===线===========

1、休德。《远游》:“贵真人之休德兮”。休德:美德。

2、辰星。《远游》:“奇傅说之托辰星兮”。辰星:星宿名。此指二十八宿中的房星,位于东方天幕。

3、淑尤。《远游》:“绝氛埃而淑尤兮”。淑尤:到达奇异的境界。

4、耀灵。《远游》:“耀灵晔而西征”。耀灵:太阳的别称,亦喻指帝王。

5、凯风。《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凯风:和暖的风,指南风。

6、琬琰。《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如《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

7、冬荣。《远游》:“丽桂树之冬荣”。冬荣:指桂树经冬不凋。

8、博衍。《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博衍:这里形容乐声拨打广远、舒展绵延的样子。

9、自清。《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如作家朱自清。

10、昂驹。《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昂昂:器宇轩昂。

11、绎心(怿心)。《九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绎:通“怿”,喜悦。

12、高翔。《九辩》:“将去君而高翔”。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

13、怀德。《九辩》:“鸟兽犹知怀德兮”。怀德:怀恩报德。《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14、显荣。《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

15、晏晏。《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晏晏:漂亮轻柔的样子。

16、幼清。《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

17、盛德。《招魂》:“主此盛德兮”。盛德:充实、充盛的德行。

18、静闲。《招魂》:“静闲安些”。不过联系上下文,该词是形容遗像“宁谧安详”的= =

19、嫮。《大招》:“嫮目宜笑”。嫮(音护):美好,这里用来形容眼睛。溥杰与嵯峨浩的小女儿名叫嫮生。

===================七===谏===的===分===界===线============

1、振理。《七谏·初放》:“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振理:拯救,辨别。

2、慈仁。《七谏·沉江》:“尧舜圣而慈仁兮”。慈仁:善良仁爱。

3、贤俊。《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

4、逾明。《七谏·沉江》:“叔齐久而逾明”。逾明:历久而名声日益显著。

5、舒志。《七谏·怨世》:“遭周文而舒志”。舒志:舒展志向,发挥才能。

6、凌恒。《七谏·自悲》:“凌恒山其若陋兮”。此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只不过屈原写的是北岳恒山,杜甫写的是东岳泰山。

7、诚贞。《七谏·自悲》:“哀居者之诚贞”。诚贞:忠诚正直。

8、景云。《七谏·谬谏》:“龙举而景云往”。景云:浓厚而有光亮的云。

9、依斐。《哀时命》:“云依斐而承宇”。依斐:形容云层堆垛的样子。

10、淑清。《哀时命》:“中皎洁而淑清”。淑清:善良清正。

===================九===怀===的===分===界===线============

1、嘉月。《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陶:喜乐;嘉:美好;嘉月:吉日良辰。

2、庆云。《九怀·思忠》:“枉车登兮庆云”。庆云:祥瑞之气,这里比喻尊贵显赫的地位。

3、奋翼。《九怀·陶壅》:“将奋翼兮高飞”。奋:振羽展翅。

===================九===叹===的===分===界===线============

1、鸿永。《九叹·逢纷》:“鸿永路有嘉名”。鸿永路:前途远大。

2、垂文、扬采。《九叹·逢纷》:“垂文扬采,遗将来兮”。垂文:流传文章;扬采:与“垂文”互文见义,张扬文采。

3、素洁。《九叹·怨思》:“情素洁于纽帛”。素洁:高洁。

4、妙仪。《九叹·远逝》:“承皇考之妙仪”。妙仪:美好的法则,高妙的法度。

5、菀青。《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此处菀读作yù。当然,读成wǎn也很好听。

6、嘉志。《九叹·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嘉志:美好的志向。

===================九===思===的===分===界===线============

1、昭华、宝璋。《九思·疾世》:“抱昭华兮宝璋”。昭华:美玉名。宝璋:宝玉。

2、硕明。《九思·悼乱》:“驻俟兮硕明”。硕明:天大亮。

3、俊彦。《九思·伤时》:“览往昔兮俊彦”。俊彦:杰出之士,贤才。

4、清和。《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清和:清美和谐。

取名网诗经取名,楚辞取名起名字大全

1、修远 修,有长和高的意思,和远并列,对应下句的“求索”,表达不屈的探索精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3、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4、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5、乐康 安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6、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7、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8、信芳 情志高洁。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芳”。

9、志致 志向,志趣。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齐武王演传论》“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

10、志行 志向和操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易·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 11.雅醇 雅正纯厚,亦作“雅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范。”

12.雅歌 风雅的歌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13.雅厚 纯正宽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字符理,雅厚信直,以荫为河南参军。”

14.雅亮 正直诚信。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言辞雅亮,学艺优深。”

15.雅胜 美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书·殷浩传》:“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16.怡然 安适自在、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7.弈鸣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

18.熠然 光闪烁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光熠然”。 19.懿美 懿,美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尔雅》“懿,美也”。

20.潆泓 水回旋深广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王闿运《珍珠泉铭》序:“兹泉潆泓,冲瀜清澜,百步傍流,带垣通舟。”

21.颖逸 秀丽超逸。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云《南衡》诗:“景秀蒙泛,颖逸扶桑。”

22.余馨 留存的香味。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芙蓉城》诗:“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23.羽丰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羽翼丰满”。 24.语心 谈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剪灯新话·秋香亭记www.daodoc.com 起名网》:“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秾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 25.悠然 闲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6.悠永 久远。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钵逻耶伽国》:“受天福乐,悠永无穷。”

27.悠柔 悠扬柔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28.煜月 煜,“照耀”的意思。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

29.韫玉 包含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30.悦心 愉悦心情;心里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

31.悦欣 欢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嘉禾重颖,蓂荚载芬,率土咸序,人胥

悦欣。”

32.悦畅 和畅,欢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池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适闷,悦畅心神。”

33.悦爱 喜爱,喜欢。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34.志尚 志向,理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隋书·艺术传·庾质》“庾质字行修,少而明敏,早有志尚”。

35.志鹏 形容志向远大。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36.致远 高瞻远瞩。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7.钟灵 凝聚天地间的灵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38.钟毓 孕育天地间的灵秀。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39.朝辉 朝辉,晨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三国志·魏志》,朝旦为辉,日中为光。

40.周晟 晟:音同胜,意为兴盛。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

第12篇: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屈原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在所有知道或者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中,第一个反应是――诗人。更进一步则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可是若再问下去,这位诗人做了些什么诗?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或者有知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离骚》的人,而尽管《离骚》地位如此之高,但其中有哪些著名的诗句估计是真没有什么人知道了,至少不像“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之类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直到进入大学前,我对楚辞依旧是陌生的,记忆的名句无外乎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并将之作为座右铭以自励。在历史书上我能够了解到,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的产生与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即使如此,因未领略楚辞的原作,对其理解,也怕是肤浅的。

通过课堂中对屈原及《楚辞》的学习,现在我已对《楚辞》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并对其中的《离骚》《天问》《九歌》这三种屈原作品类型的代表有所认识。

相比于《诗经》较为克制、温和的情感表达,与《诗经》并称“风骚”的《楚辞》,其创作显示了作者情感的解放,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在《楚辞》中,屈原借用了大量的神话材料,用瑰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表现出恢宏绚丽的特征。而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楚辞》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句式,创造出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句式,因此相较于《诗经》,我认为有着细腻情感与激烈感情的《楚辞》有着更强的可读性,更易于被现代的读者们所接受。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九歌》、《天问》中所采用的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也体现出了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兼备着巨大创造性的《楚辞》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13篇:《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

一、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 国风 和代表《楚辞》的 离骚 并称为“风”“骚”。 2.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进行了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运动 ,提倡“惟歌生民病”,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3.《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 305 篇诗歌。

4.“思无邪”是 孔子 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5.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 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 辕固 ,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 韩婴 。毛诗是鲁人 毛亨 和赵人 毛苌 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 齐诗、鲁诗、韩诗 。

6.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 ,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 70卷《毛诗正义》 ,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在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7.关于《诗经》分类的“六诗”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六诗就是 风、雅、颂、赋、比、兴 。(《周礼》中称之为“六义”)

8.“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出的,他以 《关雎》 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 为颂之始。

9.“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这里的“二南”指的是《诗经·国风》中的 《周南》、《召南》 ,这种说法认为二南应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从而把《诗经》分为风、雅、颂、南四类。

10.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 风、雅、颂 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 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1.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凤、桧风,曹风、豳(bin)风,二雅,即 大雅 和 小雅 ,三颂即 周颂、鲁颂 和 商颂 。

12.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指出风、雅、颂三者中 风 是里巷歌谣之作,而

雅、颂 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3.《毛诗序》把风、雅、颂三者中的 风 看作教化和讽谏的政治工具,以为其中句句关涉美刺讽喻,甚至把其中著名的恋歌《周南·关雎》解释为“后妃之德”。

14.“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15.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的历史,这一时期是周代统治阶级开国的时期。

1 17.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 一首叙述了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周民族始祖的形象。

18.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一篇中。

19.

《诗经·大雅》《

生民

》一篇记载了姜嫄“履帝武敏”而受孕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

20.周民族史诗《公刘》一首每章都以“笃公刘” 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21.《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 豳风 ,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2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为床下”,这是《诗经》《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和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气息。

23.《诗经·小雅》中的《鹿鸣》 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24.《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燕飨诗《宾之初筵》 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25.《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26.《诗经·大雅》中的《江汉》一首记载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

2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 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28.《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29.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30.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造成农田荒芜、父母生活没有保障的繁重徭役的怨恨。

31.《诗经·大雅·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篇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

的赫赫功绩,塑造了一个德行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的形象。

32.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板》一首,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大雅》《桑柔》一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一语。

33.《十月之交》是《小雅》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讽刺批判诗,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是昏君佞臣的倒行逆施引起的。34.《郑风》中的《溱洧》 一诗描写了上巳节时,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其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互相赠答,情意深长。

3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诗经·王风》《 采葛 》 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3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 蒹葭 》 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

2 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37.“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 关雎 》一篇。

38.

《诗经·卫风》《 硕人》 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9.《周南·桃夭》首章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4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卫风》《 氓 》一诗中的句子,这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41.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 《 载驰 》 ,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42.周代人在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一篇中舜与夔的对话里。

43.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 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44.《 越人歌 》 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 湘夫人》一诗中“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45.诗人屈原在长诗《 离骚 》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46.

屈原的长诗《 天问 》 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4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 《 离骚 》 一诗中的名句。 48.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包括 9 篇作品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49.《惜往日》 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50.《橘颂》 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 ,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5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2.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 涉江》 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53.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11 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 和《礼魂》。 54.屈原《九歌》《 国殇 》中“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55.“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 东君 》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56.《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描写离别的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57.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两句是写景的妙

3 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58.“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这是《 山鬼 》一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二、名词解释

风骚

风骚传统(诗骚传统)

献诗说

采诗说

孔子删诗说

四家诗

今文三家(三家诗)

《毛诗传笺》

《毛诗正义》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二南

四诗说(二南独立说)

风、雅、颂

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农业祭祀诗

农业生活诗

《七月》

燕飨诗

政治美刺诗

讽喻怨刺诗

讽喻诗人

叠咏体

风雅

比兴

《楚辞》

楚辞体

《天问》

《九章》

《九歌

六笙诗:指毛诗所传《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六个篇目,分别是《南陔(gai)》、《白华》、《华黍》、《由庚》、《紫丘》、《由仪》。根据《仪礼·乡礼酒礼》的记载,这六篇诗歌是用笙伴奏的乐歌,因而称为“六笙诗”。

四家诗:这是汉代研究《诗经》的四个学派,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诗传自辕固,鲁诗传自申培,韩诗传自韩婴,毛诗传自毛亨和毛苌。四家说诗各有特点,但在曲解诗意、借诗说教方面则是一样的。齐、鲁、韩三家因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因而成为今文三家,被朝廷立于官学,后来相继散佚。

赋比兴:这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技巧,后人解说其含义多有分歧,一般认同南宋朱熹的阐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咏之词”。

风雅颂:风雅颂是音乐分类。风,本义乐调,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颂,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否则在交通不便、语言

4 各异、地域广阔的民间,诗歌难以汇集朝廷。进行采诗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他们按时到各地收集民歌,统一上交给朝廷。

提示:对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1、介绍名词的由来;

2、简要全面地介绍名词的内容;

3、介绍与该名词有关的代表作家、作品。

三、论析题

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的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手法是献诗说、采诗说。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是这样汇集在一起的。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族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3、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载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如周民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周人从邰至豳、从豳至周原的迁徙、文王讨伐崇密的战争、武王灭商的经过,在周民族史诗中都有记载。二是再现了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如姜嫄生子的传说表现了当时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再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的情况。

4、试结合作品,论述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1)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公刘》一首叙述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地的历史,诗歌每章都用“笃公刘”起首,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赞美和爱戴。(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周民族史诗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中有的用相同词语领起一章,形成章节之间的排笔,增强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5、如何理解《诗经》中的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诗经》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5 规模等情况,如《载殳》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6、关于《豳风·七月》,《诗序》认为是周公在陈王业,建国后的学者多以为是被剥削的农奴在倾诉自己的痛苦悲哀,试结合作品和有关典籍,阐述一下你自己对《豳风·七月》的理解。

《豳风·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从内容看,诗中以描写一年十二月的物候、农活和农奴终年的劳苦为主,所以诗的主体应该是出于熟悉农业生产的农奴之手。但其中还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这应该是乐官代领主而言。从用途来看,《七月》是可以用于迎节、祈年、祭腊的乐歌,语调也雍容和缓,应该是经过了乐官的加工。因此它可能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首代言体诗,代农奴和领主两者立言,既保留了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生活的原貌,思想艺术上又具有某些乐官加工润饰的痕迹。

7、试以《豳风·七月》为例,论述《诗经》中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意义及其文学价值。

《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在:(1)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阶级差异,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和农奴的不幸悲哀;(2)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其文学价值表现在:(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以物候描写形象地表现季节的更替;(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如“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暗示着行将出嫁的女子对父母家人的依依不舍。

8、以《鹿鸣》、《宾之初筵》、《伐木》等诗为例,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燕飨诗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9、试析《诗经》战争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及其思想价值。《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1)主体民族的自豪感,如《小雅·六月》等;(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3)怨恨战争、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其思想价值表现为:反映了周代战争的历史和周人对战争的态度,表现了周人爱国爱家、明辨善恶的可贵品格。

10、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11、《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

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其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如《板》《桑柔》,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 6 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作者大多是等级制度中的受压迫者或失意者,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如《十月之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12、创作《诗经》讽喻怨刺, 诗的讽喻诗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讽喻诗人都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其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1)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它他们与周王朝休戚相关的命运决定的。(2)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礼”的笃信并恪守“德”的规范,用此自律并以之律他。

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后世诗人及其作品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如屈原的至死不悔的爱国之情,他忧愤深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唐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他的“三吏”、“三别”等“诗史”作品;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等,都是对《诗经》讽喻精神和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的继承发扬。

13、《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包括(1)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大胆争取。(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的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14、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婚恋诗的思想艺术成就。

《诗经》婚恋诗的思想性表现在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是真诚的、高尚的、纯洁的,如《关雎》中对爱情的积极健康的追求,《出其东门》中对爱情的忠贞,《子衿》中对爱人的真诚思念等。

《诗经》艺术成就表现为:(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再现着周代社会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抒发着他们真实的哀乐情感;(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在抒情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或用来衬托感受,或用来寄托情意,如《蒹葭》中以凄清的秋景衬托怅惘的心情,《桃夭》以烂漫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艳丽的容貌。(4)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溱洧》中男女的对答、《子衿》中女子对情人的抱怨等。

16、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精神?

《诗经》的诗篇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创业开国的英雄祖先、辛苦劳作的农人、风尘仆仆的征夫役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婚恋等,都以诗的形式形象化展现出来。

《诗经》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上古的文化精神:(1)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如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2)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如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祭祖诗中对英雄祖先的尊奉等。(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平凡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是《诗经》诗篇的最主要内容,如他们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4)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表现在a《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的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b《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以个体的抒情来表现了周民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7

17、和原始歌谣相比,《诗经》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发展?

《诗经》作品的创作与原始歌谣相比,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1)功利主义的自觉创作,周人开始自觉地有目的的创作诗歌;(2)个体诗人的出现,诗歌从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发展;(3)艺术水平的提高,周人开始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从而提高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水平。

18、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

《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其艺术成就表现在:(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有a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b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c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创造艺术意境。(3)高超的艺术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19、怎样理解《诗经》创作与周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诗经》创作和周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1)《诗经》的物象择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响,如人物服饰打扮的描写中经常出现的“狐裘”以及各种各样的玉指制饰物,在周代文化里是人物身份地位和道德品质的象征。(2)《诗经》作品的内在结构受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影响,如以外在仪容的描写来人物形象塑造、以思想怀归之情来反映战争徭役。这来两者对后世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

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马”这个词,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来写马。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和中心词语的多种形式的锤炼。重章复沓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21、怎样全面认识《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体现在:(1)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抒情诗的传统、群众艺术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2)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3)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诗经》的四言形式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22、试述你对楚辞来源的看法。

楚辞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来源包括(1)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如《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二次向神巫问卜、三次升天遨游,都受了宗教巫事活动有密切关系。(2)楚地的乐曲和民歌,如《哀郢》等篇的“乱”、《抽思》的“少歌”等都是乐曲体制的名称。楚辞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说明楚辞的形成与楚地民歌密切相关。另外,战国时期的散文高潮对楚辞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楚辞体具有那些诗体特征?试举例分析。

楚辞体的诗体特征表现为(1)宏伟繁复的体制,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比起《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体制要长大得多,其中《离骚》、《涉江》、《哀郢》等篇篇末有乱,《抽思》中还有“少歌”、“倡”等。(2)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楚辞体中的“兮”不仅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起着句读、8 调节节奏、代替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这是屈原的独处,是楚辞体独有的。

24、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楚辞的产生与“时与地”的关系的阐述?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从产生地域是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觋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采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25、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情势是怎样的?当时楚国的情况如何?

屈原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相递进行。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政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楚王朝日趋衰败,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26、简叙屈原的生平。屈原生平的大事有:(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2)受楚怀王拔擢担任左徒,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3)蒙冤被疏,创作震烁古今的长诗《离骚》;(4)遭谗言陷害,被流放江南;(5)郢都沦陷后,自沉于汨罗江。(6)其流传的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27、长诗《离骚》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离骚》抒发了诗人的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这是长诗《离骚》的主旋律。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的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第二部分从女媭的责难到篇末,主要写诗人遭谗被疏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其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抉择。

28、《离骚》丰富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离骚》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表现为三个艺术世界,即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29、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诗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在《离骚》中,屈原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爱国忠君之情。

30、《离骚》一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屈原借对往古三后尧舜的清明政治和桀纣昏庸失国的历史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了榜样,并警告楚国君臣,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

31、《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

9 兴有何不同,有身什么新的发展?

《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具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衣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32、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天问》一诗的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

诗人借对宇宙自然和人间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33、《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1)通篇问句的独特的整体结构模式;(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3)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

34、试结合作品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成就。

《九歌》的艺术成就表现在(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诗中各类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都与其自然物的特点相合;诗人同时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2)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合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3)情味悠深的语言,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但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

35.比、兴在诗篇中有何作用?二者有何区别? 比就是比喻,它在诗篇中的作用是描绘形象鲜明生动,能够将抽象的事理阐述得十分深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于起兴的物象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烘托气氛、激发联想、象征隐喻、起韵无义。

差别:

一、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与选取的物象之间,两者相互影响的先后次序不同:比是触物心感,兴是情意寓物

二、在情意与物象感发作用的性质方面也有不同:比,关联全局;兴,只见局部。

第14篇:大学语文总结,楚辞

楚辞

《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而起,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因此汉代才开始有此特称。

两种含义 :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1、从诗歌体裁来说, 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对于汉赋的产生有影响。

2、从总集名称来说, 它是西汉刘向 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 楚辞” 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 的作品以及汉代 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 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

楚辞的特色

1、“楚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2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 色彩。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

楚文化对楚辞的影响1楚地民歌:楚地广泛流行楚声、楚歌此类地方小调。楚辞配合楚声而歌唱。春秋末有《越人歌》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夜宴《越人歌》)2民俗: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3受战国时纵横家散文的影响,喜爱铺张扬厉的夸张,常用东南西北上天入地的铺叙。4作为成熟的文体,定形于屈原的个人独创。丰富的个人楚辞作品,奠定了文体样式形成的基础。

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人,楚王宗室。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年青时:曾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很受赏识重用。“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二度流放:怀王听信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言,疏远了他,让他做三闾修史大夫,失去了政治地位。怀王在被秦国欺骗下,与齐国断交,兵败失地之后,一度又起用他,派他使齐修好。怀王24年,再次背齐合秦,不久把屈原流放到汉北。楚国因此先被“合纵”联盟攻击,又被秦国夹击,再次丧失国土。这种情况下,屈原再次被召回,在他的努力下齐楚联盟恢复。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流亡中,他“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民生多艰,两次流放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自沉汨罗:顷襄王21年(前278)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感到楚国已不可收拾,悲愤地投汨罗江殉国。

屈原的思想通晓诸子百家,对儒、法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崇尚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他追求“法度”、“绳墨”,称道秦穆、齐桓,主张选贤任能,要求变法治国。他一生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斗争中,他不屈不挠,坚持追求“美政” 理想(1明君,2举贤授能,3修明法度) ,代表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屈原的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有二十五篇《离骚》和《九章》(九篇),政治抒情诗,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九歌》 (11篇)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保留下来。朱熹《楚辞辨证》:“以阴巫下阳神,以阳主接阴鬼”,借男女恋情吸引神灵下凡。《招魂》怀王死后,招怀王之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体现了屈原的宗国情绪,强化楚文化的向心力,宣扬民族之精神。《天问》对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探讨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172问,天地形成——人事兴衰——楚国现实政治,反映屈原时代的原始哲学观。

屈辞的影响:司马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人格力量的垂范后世:积极而深远,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西汉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报任安书》;陆游《哀郢二首》:听儿诵离骚,可以散我愁。清代屈大均《吊雪庵和尚》: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城哀。 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影响很大,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作于诗人第一次被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罹,忧。遭忧而作辞。 结构三部分:

(一)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溯;

(二)从“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以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叩帝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的驰骋;

(三)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到结尾,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乱曰: 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他情操高尚,品德美好,从不同流合污;他抱负远大,理想崇高,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上下求索;他热爱故国,心系国家兴亡,矢志为国献身。其峻洁高尚的人格,可与日月争辉。

2、香草美人手法。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如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义的象征体系。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近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3、大量使用楚国方言口语和地物名称,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4、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如诗的

二、三部分写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朝发天津,夕至西极,驰太空,游仙境。诗人极力驰骋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

5、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为

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结构上,扩大了《诗经》整齐短小的体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九歌(11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楚辞的艺术成就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句式和结构比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更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感情。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

2、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通过幻想深化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想象奇幻,人物凸现。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丰富,更有艺术魅力。

宋玉 生平: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投果盈车

作品:有16篇《九辩》、《招魂》;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萧统《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刘节 《广文选》

艺术特点:

1、作品中物象描绘趋于细腻 、工致;

2、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艺术地位: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后人多以屈宋并称,足见宋玉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楚辞与汉赋之间,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15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基本知识

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

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屈原的《离骚》、《国殇》、宋玉的《九辩》

2、阅读作品

屈原的《山鬼》、《哀郢》、《招魂》、《天问》、宋玉的《风赋》

三、思考与练习

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参考答案:《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3、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4、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

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第16篇:浅谈楚辞学习感受

浅谈楚辞学习感受

汉语言文学 020311班 刘 慧 学号02031113

学习,认识楚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楚辞中独有的楚地特色及伟大的诗人屈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短短四句话,写来,只觉得潇洒自然不做作!配合它特别的形式和情调,如果还有音乐,我们将可以更充分地体会那份曲折变化、悦耳动听。

楚辞在中国文化里兴起得并不太早,它比《诗经》晚,甚至比诸子散文还晚,但也正因如此,它吸收了诗经的奔放情致。吸收了诸了散文的文字技巧,再加上独有的楚地特色,便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楚辞风情,宋黄伯思曾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正说明了楚辞明显的地方色彩。

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经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洗礼,鬼神信仰已经很淡薄了,但是南方楚国迷信巫术的宗教风气却非常盛行,又由于南方高山大泽云雾悠渺的情境。非常适合鬼神与宗教信仰的发展,于是,许多美丽的歌词乐舞,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与传说发展起来,而楚国被称为“南风”或“南音”的音乐与民歌,又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曲调,与当时标榜玉音的中原雅乐大大不同,使楚辞的创作与传唱,理因为音乐的起伏而有情致上的宕拓,而人民富于幻想与爱美的浪漫气息,更让夸诞靡丽的文辞,不受拘束的奔腾在字里行间。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在《离骚》、《天问》、《招魂》等诗篇中,神话素材经过屈原的精心结撰,都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同时,神话传说扩大了诗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屈原创作的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屈原以后,在楚国和汉代都有一些人用“楚辞”这种诗体来进行创作。大约到了西汉末年,许多“楚辞”作品就被编为一部总集。但是无论作为文体或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这一词永远是与屈原的名字分不开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的)名平,秭归(今湖北秭归人。相传古帝颛顼商阳氏是楚国的祖先,而屈原的家族正属于楚王族的一支,屈原降生的那天,正当太岁逢寅的那年正月庚寅,年月日都符合“人生于寅”的观念,他父亲便给他取名为“平”,字叫“原”,与其生日相配合。平,平正,天的象征;原,广阔而平坦的地形,指大地,这样屈原的名、字与生辰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意义。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看来,当然是幸运而又值得骄傲的事,但屈原并没有沉醉于这种幸运之中,他知道“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抽思》,)所以,他十分珍惜光阴,努力自修:“泪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坚持不懈地追求高洁的品格“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桔颂》)。坚定执着地追求真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屈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古代的兴衰治乱进行了研究,屈原作品中常常说古代圣君贤臣成功的事迹和暴君奸人失败的教训,而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北方的史事和神话。《史记·屈原列传》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当然是他辛勤努力的结果。

屈原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不仅忠于国家,而且对楚国的乡土山川,风物人情都有无比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有历史渊源,并且与楚国人民是相通的,楚民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它曾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而受到周成王的封爵。但在后来,楚国却长期受到中原列国的歧视和敌视,被看作“披发左衽”的民族,被诬称为“荆蛮”。这就促成了楚国人民有比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乡土感情,有一种自立向上的精神。生长在这块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土地上的屈原,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现在去看他的作品,可以发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透过优美艺术形式的表现,把他的品德,人格,对自身遭遇不平与惶恐,对于亡国的哀痛与悲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像他的代表作《离骚》,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体会他“遭忧”的心情,但是字里行间的曲折与血泪,仍是可以在细心阅读之后,令人深深动容。

文章的最后,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首楚辞:《越人歌》。这是一首很特别的楚辞,原本是越人驾船载楚国王子时,用越语唱的歌,楚国的一下子听了想知道唱的是什么,于是请懂得越语的人用楚语翻译,形成了一首某种程度上,兼具楚越风情的楚辞:

“兮兮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我似乎可以听见越人那欣悦的高歌,也可以感受到一份真诚毫不掩饰且热切的情怀。

在如此博大精深,色彩斑斓的楚辞世界中,实在是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学习啊!

第17篇:楚辞部分文字教案

第三章

楚辞和屈原

6.1楚辞的形成

一、楚辞的名称和涵义

(一)名称。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二)涵义。

1、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专指以战国时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即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变成一部诗歌总集叫作《楚辞》。则“楚辞”又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二、楚辞的形成

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这表明,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西周初,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建楚国。在长期发展过程衷,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楚辞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发育成长的。

(一)楚文化的形成

楚国不是与周王朝同宗的国家,政权上有某种独立性,思想伦理不够成熟;巫风盛行;天热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好;贵族比较独立;人们的意识个性较强。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熊鬻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

1 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见《史记·楚世家》)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严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楚辞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注意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于谋生较为容易,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经明显超过北方国家。《左传》记重耳奔楚,对成王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已可窥见一二。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很多的国家。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无法比拟的。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屈原《招魂》中描绘楚国宫廷内极其奢华的享乐景象,当然也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样因为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韩非子》说,楚国的贵族也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驯,仍是举世闻名。《史记》、《汉书》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门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综上所述,应该说: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二)楚辞的形成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还有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①(《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间的“巫歌”关系紧密。

楚地一向巫风盛行。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见《汉书·郊祀志》)。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这种宗教歌舞,对楚辞的影响:

1)屈原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边唱边说。这种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

4、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不断强盛,扩张吞并,使长江流域基本并入出国版图。土地的扩张,必然引起它与北方诸国的摩擦和交流,战争和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南北的思想文化也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所汲取。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三、楚辞在形式上的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一种是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等;另一种就是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或“骚体”,都指后者。

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的六七言。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大量涌现。“兮”成为楚辞的鲜明标志。(“兮”的位置有两种:句末和句中。)

6.2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及思想

(一) 屈原所处的时代特点

屈原生活的时代,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相继进行。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中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但是,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朝政大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以致楚王朝日趋衰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二) 屈原的生平屈原生平的大事主要有:

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

2、受楚怀王的拔擢担任左徒一职,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3、蒙冤被疏汉北,创作了震烁古今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4、再次遭谗言陷害,被疏于江南;

5、郢都沦陷后,自沉于汨罗江;

6、其流传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天问》、《九章》、《九歌》等。录《屈原-贾生列传》于此,意在使诸生思如下问题:

1、司马迁怀着怎样的感情来为屈原、贾谊立传?

2、司马迁为何要将屈原、贾谊合并为一传?此二人有何相同之处?

3、屈原的出身及才华对他的一生有何影响?

4、屈原为何要写下《离骚》等楚辞作品?

5、张仪的离间计说明当时列国之间怎样的关系?而楚国居于何位置?屈原的理想是什么?

6、屈原遭遇几次流放?都是在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7、从楚怀王到楚顷襄王、令尹子兰,为何他们都不能纳屈原之忠?忠臣为何都是悲剧的结局?

8、屈原为何不能像张仪、荀子、苏秦一样去别的国家效力?

9、你认为屈原在当时的出路有几条?他为何选择投水自尽?

10、你认为,屈原、贾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三)屈原的思想主张

1、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2、联齐抗秦,振兴楚国。

二、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但未列明具体篇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属于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符,但后三篇的真伪难定。另有《招魂》王逸列于宋玉名下。

在汉代,学者们对屈原作品之篇数、篇目的意见已不一致,于是演变成了历代学者聚讼纷纭的一桩桩公案。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王逸《章句》虽列入宋玉名下,但《史记》本传明确说是屈原作品,当属屈原无疑。至于《远游》、《卜居》、《渔父》,多数学者考订为后人拟作。据此,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6.3《离骚》

一、《离骚》的题义及创作时间

(一)题义

1、《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2、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3、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

4、汉代扬雄解释为“牢骚”。

5、游国恩《离骚纂义》认为“离骚”乃楚地古乐曲名。一般认为,在释义方面,班、马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二)创作时间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汉代人的说法含混不明,一般认为,《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但从《史记》看,似作于怀王疏远他后。

二、内容分析

结构上看,全诗大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余下的为后半部分。

(一)前半部分思想内涵

基本采用实写手法勾勒了诗人的现实遭遇,描述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达诗人人格、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及其内心的矛盾痛苦。大致分为五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八句)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先祖、家世、奇异的生辰与美名的描述,说明自己出身高贵,本质内美,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楚国兴亡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情肃穆,意蕴深刻,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自重奠定了基调,也为全诗的体制结构奠定了框架。

第二层:(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来,吾道夫先路”)写诗人的外美,即才能、品德与理想。

知识点:献身君国的理想;江离、秋兰、木兰、宿莽等花草的象征意义;两个“恐”字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而忧虑的眷眷之心和建功立业的迫切之情)。

第三层:(从“昔三王之纯粹兮”至“伤灵修之数讹”)列举历代兴亡的事例并对照楚国的现实,表达决不向艰难险阻屈服,要帮助楚王成就大业的宏伟志向。

知识点:对比手法,即“三王”的英明与现实的黑暗、自己的忠君报国之心与奸党的陷害及楚王的见疑对比。

第四层:(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固前圣之所厚”)抒写自己的报国心招来的重重迫害和打击。

知识点:以花草暗喻自己的品质和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思想内涵。

第五层:从“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表达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愤之情及坚持理想、绝不妥协的立场和决心。

知识点:“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思想内涵。 概括: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爱国理想的不可能实现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于是诗人感到苦闷、彷徨、愤懑、孤独和失望,不得不转入幻境寻求出路,诗篇由此转入了后半部分。

(二)后半部分思想内涵

运用虚写手法抒写诗人遭谗被疏之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历程,表达诗人内心的冲突及最后的抉择。大约分为六层意思:

第一层:(从“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先借女媭的规劝重述自己的节操品德,后写自己对舜帝(即重华)陈述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史实及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悲惨遭遇。

知识点:女媭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妥协态度);对舜帝陈词的内涵(进行历史的反思以作出正确抉择,即坚持信仰,不随波逐流);“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政治主张的内涵。

第二层:(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写诗人在得到舜帝(重华)的肯定后,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了第一次神游,即上叩天门,求见天帝,但以失败告终。 知识点:求见天帝的内涵(暗喻对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神话世界的无比神奇。

第三层:(从“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诗人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第二次神游,即“求女”,但同样以失败告终。

6 知识点:三次求女(宓妃、有娀的美女和有虞的二桃)的内涵(同样暗喻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

第四层:(从“索琼茅以莛篿兮”至“周流观乎上下”)写诗人在极度苦闷彷徨中去找灵氛和巫咸指路,灵氛及巫咸都规劝他出走故国。

知识点:灵氛及巫咸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态度及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 第五层:(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卜兮”至“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假设听从灵氛及巫咸的规劝而进行了第三次神游,即出走故国(也即放弃和妥协),但中途爱国感情占了上风而留了下来。

第六层:(从“乱曰”到结束)写诗人在三次神游失败后回到现实世界并坚持操守。

知识点:“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内涵(以死殉志)。

全诗概括:通过以上对全诗的简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求索“的诗篇,即追求自己的高尚节操,追求能被君主赏识而共创伟业,追求自己美政理想的实现。

三、主旨

从内容上,《离骚》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侧重于对斗争经历的回顾,后半部分侧重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诗歌以男女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所谓弃妇的,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以此可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其爱国之情,是和宗族之情连在一起的。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1、君明臣贤的和谐境界。

2、以仁德为本。

3、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四、《离骚》的艺术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1、运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描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表现为从神话历史传说中汲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虚构出诗化的情节,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1)诗人运用大量的古代神话故事而又有所改造。

(2)神话的撷取与运用,是屈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楚辞”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体现。

2、咏史抒情,描述了一个意蕴深长的“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纷纷出场,正面的如“三后”即禹、汤、文王的清明政治,反面的如夏代几世君王的败国身亡)。

(1)“往古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象: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 (2)“往古世界”给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及理性光辉。

7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

作为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诗中写对诗人刺激最大的便是现实的黑暗与众人的随波逐流,在诗人看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人不知自尊自爱,不修道德的缘故,因此,诗人在诗中一再强调自身的道德修炼与高洁的品行,洁与浊、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对立,经过诗人创意性的构思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香草的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内美、修能、高洁、洁白的道德本质。 爱情的比喻意义:表达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以及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妒,苦恋与追求。

(二)塑造了峻洁纯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非凡的才能,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1、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

2、把《诗经》片断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

3、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1、结构。

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前一不分主要是实写,后一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形式和语言方面。

句式长短不拘,韵散相间;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姿,文彩斑斓,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极大增强了楚辞的地方色彩。

6.4《九章》、《九歌》、《招魂》及《天问》

一、《九歌》

(一)《九歌》的概念及名称来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其特点是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含爱国主义精神。

《九歌》的名称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有“九天”之意。共包括十一篇作品,依次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九歌》的思想内容

《九歌》作品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五首写的是天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四首写的是地神;《国殇》、《礼魂》两首写的则是人魂。各篇在内容上虽有所不同,但从整体而言,是一组具有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的诗篇。

1、《东皇太一》:“东皇太一”为诸神中神位最高的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古代祭礼的

8 隆重场面。诗歌前四句描绘了这场祭礼的隆重性及其主祭者—巫师的繁饰盛装。第五至第八句交代了摆在祭坛上的供物,表现出祭拜者的虔诚之意及典礼的规模之大。第九至十一句则写出了在祭礼上奏乐唱歌的三个过程,展现了祭礼的热烈气氛。最后四句写祭礼达到了高潮。全诗仅十五句,但却以特有的艺术手法极为成功地再现了一场具有原始气息的宗教祭典的全过程,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及其企图通过娱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

2、《东君》:“东君”为日的别称,亦为尊称。这是一首对太阳神的颂歌。全诗通过描写自然神(日神)光明、正义的形象,揭示古代人民对这一自然现象特有的信仰及膜拜心理,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及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1)人物刻画细腻(如东君出场及下山时的神情及心理描写)。(2)景物描写及场面描写生动逼真。

3、《少司命》: “少司命” 是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褋(die单衣)害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主灾祥的神。这首诗各节的意思大致如下:

第一节:以迎神灵巫的口吻描写迎神殿堂的布置、少司命出场的情景及对少司命的温慰。 第二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她被少司命独视的亦惊亦喜的感受。 第三节:写被爱灵巫对少司命庄重行为的感慨。

第四、五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与少司命离别后的无限向往、想象及失意之感。

第六节:对少司命的热烈礼赞。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具有心理描写细腻,想象丰富等特色。 附:译文

秋天的兰花和麋芜,罗列生长在堂下。绿叶啊白花,香气馥郁向我袭来。是人都有好子女,司命神你又何必发愁。秋兰啊青青,绿叶啊紫茎。满堂坐满灵巫,司命独与我相视心通,来不说话走不辞行,乘坐回风车车上插云旗。悲伤之最是生离死别,快乐之最是初识相爱。荷花衣蕙叶带,忽而来忽而去。晚上休息天国郊外,你在云边等着谁?谁与你一起九河中游玩,暴风冲来水起大波浪。与你在咸池洗头,又帮你在阳谷晒干头发。盼望着美人却没来,迎风而站失意高歌。孔雀羽毛车盖翠羽旗,直登九天手持慧星。手举长剑拥少女,司命神最宜为民做评判。

4、《河伯》: 河伯即河水神。这首诗写一对水神情侣相聚出游,复又执手相别的场景,是河伯、洛神神话故事的一个片断。全诗大约分为三层:

第一层:相约同游。以河伯的口吻写其与洛水女神同游九河的情景。这一层开篇气势非凡,不仅描绘了一幅浩大的场面,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对爱侣出游中欢快愉悦的心情。

第二层:水殿幽会。写河伯与洛水女神在水殿幽会的情景。这一层水殿描写神奇而美丽。 第三层:送别南浦。以河伯的口吻写送别洛水女神的情景。这一层把恋人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动情,令人想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古诗词名句。特别值得一提得是,源于本诗的“南浦送别”成了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生动典故。

5、《湘君》与《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实为一首诗的前后两章,诗中出现的主人公,仅湘水女神—湘夫人一人而已。

这是一首表达赤诚的情思、执着的追求、深长的怨望并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恋歌。全诗两

9 章君以湘夫人的口吻写成,写她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追求以及遇合不偕的失望和愁情。全诗成功地勾勒出一个苦恋者的感情历程,呈现给读者一个凄楚的爱情悲剧。各层意思大致如下:

《湘君》:

第一层:(开头八句)写湘夫人对湘君的期待而不得。

第二层:(从“驾飞龙兮北征”至“水周兮堂下”)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寻及追寻不得的痛苦、失望及沉思。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极端失望中的决心。 《湘夫人》:

第一层:(从开头至“将腾驾兮偕逝”)写湘夫人对湘君的企盼。

第二层:(从“筑室于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写湘夫人在企盼湘君中产生的幻觉。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失望中的决绝。

在艺术方面,前后两章均有以下特点:(1)细腻的心理描写。(2)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附:《湘君》译文:湘神啊你不前来而犹豫,是谁将你留在了洲中?美丽无比打扮漂亮,去寻找驾起我的桂木舟。让沅水湘江安定无波,使长江水静静奔流。盼望那湘神久久不来,我吹着排萧苦苦思念谁。驾着龙舟向北进发,我的道路转过洞庭。薜荔装饰船舱蕙做帏帐,荪做浆兰草做旗帜。望涔阳直到水边。往来大江抒发我的精诚。抒发精诚未尽,侍女心痛为我深深叹息。涕泪横流潺湲而下,忧伤思君缠绵悱恻。桂木浆兰木舵,划动江水如砍冰击雪。如去水中摘采薜荔,如到树梢寻找荷花。心思不同媒人白费力,情感不深随便就断绝关系。水流迅急,龙船翩翩。交往不忠怨恨深,自己失约却说没空闲。早晨我驰骋于江边,黄昏我已留在北渚。只见到鸟儿停留屋顶,水儿环绕堂下。抛弃我的珏于江中,遗弃我的佩于澧水边。到芳香的洲去采来杜若,准备把它送给一位美女。时间一去不会复返,暂且徘徊而等待时机。

6、《山鬼》评析:本诗写的是山中女神的恋爱故事。全诗通过描写山鬼在追求爱情时的执着、自信及爱情受挫时的心理波折及苦恼,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苦恋者形象,描述了一个悱恻的爱情故事。大约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路险难兮独后来”)写山鬼的出场情景、穿着、神韵及心理活动。 第二层:(从“表独立兮山之上”至“君思我兮然疑作”)写山鬼来到幽会地点而未见爱人的焦虑情景。第三层:写山鬼的极度哀伤与忧愤之情。艺术特色方面,本诗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景物描写均十分出色。

(十)《国殇》评析: 这是一首颂悼为国捐躯将士的诗。全诗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死于国难的楚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在艺术上,本诗具有感情激昂,场面描写悲壮等特点。

(三)《九歌》的艺术

把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凝聚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艺术境界高超。

2、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语言情味悠深。

二、《九章》

(一)写作。

10 《九章》作品写作于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点,各篇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点不尽相同:《橘颂》是写于诗人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为咏物言志之作,思想风格比较乐观;《惜诵》、《抽思》及《悲回风》为诗人于楚怀王时期被疏去职时所写,虽然语意悲怨,但仍有眷恋不舍之情;《哀郢》、《涉江》为诗人于楚顷襄王时期再次遭谗被流放江南时所写,感情特别悲愤,语言比较激越;《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写于诗人晚年,其时诗人虽然壮志未减,但已濒临绝望,因此内容显得特别忧伤凄苦。通过阅读《九章》组诗,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屈原人生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二)主要篇章内容

1、《橘颂》。

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首咏物诗,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橘树斑澜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含蓄的表达。

全诗大约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开头六句,主要是通过描写橘树的生长环境及本性,表达自己的宗国之情及乡土之恋。第二层从第七句到“姱而不丑兮”,通过描写橘树的结构、形态及颜色等,表达自己对内美外修人格的赞颂和自矜自许。第三层从“嗟尔幼志”到结束,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讴歌橘树的志向及高洁品质以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本诗的重要意义,在于表达了诗人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向往,如最为人所感动的思乡恋土的爱国精神、廓其无求的无私品德、横而不流的人格保持、闭心自慎的好修精神,一直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也几乎渗透到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全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大约如下:

(1)把写物的赋和寄托的比兴巧妙结为一体。

作为咏物诗,必须不即不离,贵有寄托,本诗虽用赋法来写,但有寄托,故又是比兴。 (2)状物细致,不仅得其形且得其神。诗对橘树、枝、叶、果、皮、肉的刻画具体入微。 (3)风格明快、情感乐观、语言优美、句式整齐。

2、《哀郢》。

此诗写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当时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都,楚王仓皇将都城东迁,老百姓则四处流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过描述楚国郢都沦亡,诗人及百姓逃亡的经过与情景,表达诗人对故都的系念及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批判揭露了楚国统治阶级误国的罪行。

3、《涉江》:本诗写于诗人晚年被流放江南之时,它记叙了诗人渡江南下的路线、途中情景及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俗的愤慨及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三)艺术

采用纪实手法为主;语言生生动微妙,工于抒情;结构跌宕有致。

三、《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体现了诗人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用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关于创作年代和动机见文学史)

四、《招魂》

11 一说,屈原替楚王招魂,一说屈原自招。其艺术独具特色,对汉赋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一是结构精美;二是长于铺排描摹。

6.5宋玉 (见文学史)

第18篇:B2.1楚辞·国殇教案

《国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屈原及《楚辞》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 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评论

整体把握问题设计:《国殇》为什么要描写战斗的全过程,最后两句对全诗起了什么主要作用?

《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第19篇:(读书笔记)乱侃楚辞

戏说,胡说

——《楚辞》读书笔记

1041041052陈雅琳

总论

《楚辞》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由屈原而开的香草美人传统也使得后世人不断进行模仿,进而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直以来,大多数阅读《楚辞》的人多以同情屈子遭遇,谴责奸佞小人为意,然而就如拿着笔杆子的书生能将得罪了自己的能吏污蔑为奸夫,将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样,如果仅仅是从一个人单方面的言论来看待事实,未免太过偏颇,虽有亵渎先贤之意,我却也不得不站在另外一些角度来审看《楚辞》一书了。以下,选取部分有所牢骚的诗,评述一二。

离骚

《楚辞》中,以《离骚》一篇为首,而《离骚》更是在后世引出了迁客骚人之说。这一篇诗歌毕竟选入课本,还属于背诵篇目,大多数人对它都是十分熟悉的。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子开篇就点出了自己的身份,这在其他的诗歌中可不算是常见,而于此,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战国时代,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分别还没有被后世的科举制度打破之前,屈子的身份是十分显赫高贵的。而出身如此高的人,天生就应该进入仕途,作为一国栋梁,就如四君子一般。这是一种理所当然,屈原既然有这样的出身,理所当然就应该被重视。理所当然就要成为最受国君重视的大臣。现代的人恐怕十分难以理解当时的人的那些想法,然而只要看看史实就能窥得一鳞半爪——那是一个田氏代齐这种类似管理层收购的事件,几乎所有人都立刻判定田氏德行有亏的时代。那是一个崇尚高贵出身和优良品德,国君实

1际上位置并不太高,整个贵族阶层才是统治者的时代。然而,毕竟是战国,属于周的礼教正在崩塌,国君们正在不断掌握更大的权利,即使是贵族,也未必能够如从前一样占据优势。

于是理所当然的,屈原遇到了挫折。自然,他是一个典型的出身显赫又有着大志的贵族。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的大志当然不会是如田氏一样的乱臣贼子一般的大志,而是辅佐君王,成为名臣。说白了,也就是想要成为战国四君子那般深受国君信赖,手握大权,品行天下人称赞的名臣。不过很可惜的,不知道是因为屈子性格不招人喜欢或者别的已不可知的原因,楚怀王就没有把屈子当做成自己的肱骨之臣,甚至觉得这家伙烦不烦哪,干脆贬斥了去。

正常人,要是欲申大志而不得,哀怨那是一定的。

所以屈原开始哀怨了。不过普通人通常就是抱怨几句,作为一个诗人的屈子却不会仅仅是抱怨,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他默默提笔,将自己的情绪通过文字发挥了出来——通常,这是杰出的诗歌、文章、书法、绘画、雕塑等一系列艺术诞生的主要来源,当然,也许诞生的也会是粪土的作品。

屈原这一抱怨可不得了。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手法,直接让无数哀怨的文艺青年产生了强烈共鸣的手法。所谓的香草美人。自比为高洁的香草,却无人赏识,自比为绝色的佳人,却冷落在空闺。不得不说这样的比喻非常巧妙,的确让人有感同身受感。于是引得后世的人也跟着来写什么“画眉深浅入时无”啊这样的句子。不过说老实话,乍一看这样的文字有点意思,把一本《楚辞》看完之后,那就只能是恶寒了。虽说这么说是有点不敬先贤的味道,但是你一个大男人,男子汉大丈夫,却要这样凄婉哀怨,实在让人觉得„„微妙。

这一点放下,屈原还说了一件事:都是小人的错!

嗯,都是小人的错,君王无比光明。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的话,这种观点怎么看多少都有失偏颇。从帝王学的角度来说,人家帝王宠幸小人,那不是为了平衡朝廷势力吗?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屈先生您何必这么幽怨呢?难得糊涂啊!退一步说,就是君王真的可能是被小人给糊弄住了,那也是属于屈先生自己没本事啊,小人怎么做的学着点,迂回性地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嘛。

小人的事后面再说,关于君王的事,这倒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观念了。甚至于到了现在,这样的观念依旧是存在的。不管出了什么事,领导都是好的,

一切都是小人的错。通常如果还有一个女人的话,那事情多半还得推到女人的身上去,小人还要退一步。看这黑锅背的。楚怀王可是个跑去赴约弄到自己被抓的人,他自己要没点问题,后面的事情能那么简单吗?

天问

实话说,《天问》这一篇诗歌实在让我想要加个附注:《十万个为什么——楚国篇》。当然,这算是个玩笑话,对于《天问》,这当是我在《楚辞》中最喜欢的一篇,读这一篇,颇有些只能用“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不算得当的句来形容的痛快感。自天地鸿蒙到三皇五帝,上有星辰日月,下有山川河岳,而这首诗都将之囊括在其中,令人横生酣畅淋漓的感觉。只能以大气豪迈来形容。而这一首诗使得我对屈子的印象好了许多。毕竟在其他的诗里,他抱怨太多了,总给人一种凄苦之感。毕竟现代人大多还是明白,很多事情上看到别人的错误,却不能忽视自己是否也有做错的地方的。而老是指责旁人的道德圣人,那反倒是没有人会喜欢的。屈子在《天问》中提到了许多典故,他做了一些以前的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问了很多人原本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惜他是个文人,要不然就这个劲头,说不准中国要提前几千年出现一个爱因斯坦。是真可惜他是个文人,问了之后却没有细细追究,问的目的也不是真的在追究,只是借这些问题来传递自己的想法。他还是在担忧时局,关心楚国,他依旧在表达自己的志向,希望得到怀王的接纳。因此,《天问》虽然瑰丽,却还是脱不得窠臼。我在《天问》中看见了屈子身上的仙气,却也看见世俗的一切将这几分仙气束缚了。有些遗憾。但转念一想,如果我不是站在现在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切,假如我是那个年代楚国的人,我的国家国君听信谗言,我是怎样的感触,我的国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我是如何痛苦?却又明白了屈子的感触,并不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觉得屈子有多啰嗦了。于此一道,我反倒觉得,《楚辞》一书中,《天问》篇可说是第一。

九歌

《九歌》是祭祀神灵的诗篇。古人对于神灵的敬畏是如今的我们所无法想象

的,比起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我至少还有所坚信,多多少少能够体会那些微妙的情绪。《九歌》中的许多神已经不再是被祭祀的主要的神了,但是就如同我们敬奉三清一般,那种敬畏,祈求庇护和向往的感受,依旧藏在字里行间。

毕竟与神灵相关,诗歌中屈子自己变小了。宏大的是神灵,是他们的力量,品德,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的祖先所追求的,人世的煎熬让他们渴求乐土,道德的逐渐沦丧让他们渴求高尚的品德。说是祭祀神灵,其实是在追求自身,他们渴望如神灵一般生活。

九章

屈原是值得同情的。我是说,如果站在一个爱国的亡国者的立场上,屈原是值得同情的。集合成《九章》的几篇作品,讲述的是屈子的心路历程。若是摒除我那一点偏见,他的忠诚,他的痛苦,他的抱负,的确是悲哀而令人尊重的。但到底,夏虫不可语冰,以我个人的角度,对屈原过分的忠诚,颇有些难以理解,但假如说是几千年之后已经没有国家这个概念的人对我对国家的爱无法理解的话,那也或许又是一种轮回了

好吧,毕竟已开始就是有失偏颇的评价,不若将这样的想法阐发到底,也算是我年少轻狂一回。

之前没有说完的事,提到了小人。

屈原总是将自己没有办法伸展抱负的原因归结到小人身上,然后将怀王光明化。或许真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太过天真,对这一切没有细想。后世的人大多习得了厚黑教主的一点皮毛,于是阴暗地去忖度一切。至少,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怀王身上理所当然是有问题的。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而屈先生把什么都归到小人身上,也着实有点不厚道了。说到底,政治斗争,谁都能互相指责,谁也说不清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而屈先生的做法,实在有点那种凡是赞同我的人就是君子,反对我的人就是小人的意思。

政治上的事,本来应该是很模糊的。可是屈先生偏不。输了,所以对方都是坏人。对方是否真小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比起之前不痛不痒的香草美人传统,这种一棍子打倒的手法,可真不是什么好传统。等到了后世宋仁宗

时期,某几位君子掌权的时候,不就是直接将朝廷中间武断地划分为君子和小人,然后贬斥一大堆臣子,最后朋党之争闹得不可开交弄到改革失败的吗?窃以为,这并不是一个好开头,屈子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使得后来的很多人学会了这样可以说是不讲理的划分方法,支持我的人都是好人,反对我的人都是坏人。然而世间黑白,哪有那么简单,涉及到政治的事情,更没有那么清楚。

然而,诗言志。屈子的诗是他内心的反映。他是真的痛苦于自己没有办法挽救这个国家,他在痛苦于自己应该帮助国家走向强盛,却要见证国破家亡。后世之人尽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之人的痛楚,却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

我坚持,屈原在政治之上的很多手法都是粗糙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屈原并不是一个适合政治的人。因为他的确难以理解政治中的交换,虚伪,平衡。也缺少身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需要的心机。但是他的确是一个忠臣,他的身上有着非常典型的传统美德,忠诚,义气,敬畏。他忧心国家忧心人民忧心国君的心是真的,他在诗歌中所阐述的那些情感也不是作伪,否则到了最后,他不会投江而死。屈原的高洁是必然的。但是高洁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一句可见楚国的力量。实际上,楚国即使一时之间被覆灭,她的根基却是还在的。如果屈原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并不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赴死,而应该是选择蛰伏,尽量保全有生力量,然后反秦。诗人毕竟是诗人,不是政治家,也做不得革命者,他们将自己宣泄在文字中,却不是真正积极的行动中。

说这些却有诟病文艺青年之嫌了。不论如何,屈子的诗歌是精彩的。

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这一句,是我非常喜欢的词句。似从秋日碧霄九天之上落入大地,令人荡气回肠。

作为屈子的学生,宋玉自然是继承了屈子的许多习性的。在诗歌一道上,他同样以楚辞的体法习作,而作品内容,同样是感叹时局黑暗与抱负等问题的。不同于屈原直接触动人心,宋玉身为美男子的优势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诗歌上。到底,他是继承了屈原的许多思想,而并不是自己具有这么多的思想,所以阅读《九辩》

的时候,虽然同样觉得优美动人,却在阐明自己的志向和现实,以及那种奋斗精神的时候,比不上屈原给人的感觉真实和辛酸。但是,《九辩》中借景抒情和音韵美却有自己的长处,到底各有所长,宋玉所写下的东西也令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感。

后语

其实,一个时代和环境的作品,必然被那个时代和环境所影响,最容易诞生不朽的作品的时代和环境,要么是大治,要么是大乱。屈原所处的环境,当然是乱的。秦王扫六合,是一统天下的大业,但对于被征服的国家来说,未必是令人高兴的。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很典型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再适应于我们的价值观。无论是贵族身份和责任,还是对国君的愚忠,或者愣头愣脑忽视政治问题把一切归结于君王的信任上,我们看来是这么简单可笑,然而对于身处局中的人来说,却是牵动了他们所有心神的信仰。如洋务派相信自己可以救国,保皇派也相信,最后救国的是什么人,后世的人嘲笑说他们不知世务,却安知他们是否有报国救国的意思呢?说到底,后世的人哪有那个资格去嘲笑那些付出生命,将一切的信仰寄托出去,坚信着自己信念的人。即使他们的信念在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甚至被证实是错误的,但对于那些人来说,他们是真的伟大。《楚辞》是不朽的神作。不是为了文笔或者想象,而是因为其中那些看似已经不合时宜的精神,因为伟大的信仰,伟大的精神,才有伟大的作品,不过如此。

第20篇:8 屈原 楚辞 教案

屈原《楚辞》 教案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让他做三闾大夫。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通晓诸子百家,对儒、法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他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崇尚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他追求“法度”、“绳墨”,称道秦穆、齐桓,主张选贤任能,要求变法治国。他一生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斗争中,他不屈不挠,坚持追求“美政”理想,代表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屈原的思想和性格 屈原具有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忠君倾向,他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上,主张联合抗秦,但遭到不公正待遇。屈原洁身自爱,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根据屈原的生平和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推知,造成屈原的悲剧,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屈原常常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发生冲突。在内政上,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仰慕儒家美化了的传说中的三代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小人,主张改革内政,这自然会招致许多人与他为敌,如上官大夫、公子子兰等。在外交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而楚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过来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对他加以惩罚。二是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坦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子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轻而易举的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无道(否则无

1 法解释起初怀王为何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正直而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当时楚国已经衰乱的政治环境难以协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的悲剧,是他的性格悲剧。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的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了杰出的文学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 屈原的作品,《史记》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5篇。《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未列篇名。据王逸《楚辞章句》,有25篇,即《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篇数相同。现代学者多认为《远游》、《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之作,屈原所作23篇。

二、《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教好的《楚辞》注本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闻一多、郭沫若等,在楚辞的研究上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二、屈原的代表作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本出于淮南王刘安《离骚传》,《离骚》中有“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九歌.山鬼》中有“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尤”之句。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另外,还有释为“牢骚”(扬雄)、“老商”(楚曲名,游国恩说)等。但以班、马二人之说最为合乎诗人命题之旨。

2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四、《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九歌》创作于楚怀王时,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它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它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东皇太

一、太阳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寿命神大司命、宰嗣神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和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它不同于其它诸篇的情调和风格,而是取材于秦楚战争,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全诗激昂悲壮,刚健质朴具有强烈的感召鼓舞力量。 《九歌》经屈原加工后,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它吸取民歌的浪漫精神,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神灵形象和美妙神奇境界。这些神灵,多来自神话世界,兼有神和人的双重特点。他们住贝宫,居幽篁,乘云龙,驾鸾凤,居处不与人同,但他们或哀怨缠绵,或威严冷酷,或温柔妩媚,或痴情寂寞的感情则与人同。其次,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九歌》善于把心理刻划和环境气氛描写和谐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写山鬼久候情人不至一段,诗人把女神的烦乱痛苦心境与凄风苦雨的环境交融相衬,真切地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缱绻缠绵。另外,《九歌》语言清新秀媚,情韵悠远,既自然优美,又绚烂多彩

《九章》是一组组诗,共九首。它非一时一地之作,一般认为,《橘颂》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惜诵》作于被谗而尚未放逐时,《抽思》作于放逐汉北时,其它六首是放逐江南后所作。《橘颂》通过对橘的特质和形象的拟人化的象征描写与赞颂,寄托了诗人秉德无私、横而不流的崇高志节,开了后代咏物言志诗赋的先河。全诗情调激昂乐观,无失意之悲愤,又基本是四言,“兮”字在句尾,显非屈原后期之作。《抽思》、《哀郢》,是倾诉对郢都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感情的。后者写于顷襄王21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后,忧思之情比《抽思》更深切、更沉痛。《涉江》、《悲回风》、《怀沙》,写诗人艰辛悲苦的流放生活中,因谗见斥的愁苦心情和死不变节的志向的。尤其是《涉江》中对他流放路线的记述,具有重要的传记史料价值。整体看,《九章》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它的大部分篇章是屈原斗争经历的纪实。诸诗在写法上,多直抒怀抱,写实多于幻想,注意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反映诗人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语言华美生动,感情激烈奔放,结构跌宕有致,情景交融。 五、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3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诗这一新诗体,并写出光照日月的名篇《离骚》,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屈原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屈原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影响也很大,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

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宋玉便是这一体裁较早的开拓者之一。

六、《九章之八•橘颂》赏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资料: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

4 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郭沫若翻译: 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不屈不挠,为真理斗到尽头!/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万古!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5 4.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叶——绿;花——素;枝——曾;棘——剡;果——形抟、精色、内白 5.橘的外在美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6.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7.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宋玉

1、宋玉的生平。宋玉稍后于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身寒微,曾做过大夫,后遭谗去官,郁郁不得志。思想和创作都受屈原的影响,是屈原的直接继承者,在先秦文学史上是仅次与屈原的著名辞赋家。

2、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宋玉赋十六篇”。对其作品的真伪多有争议。收入《楚辞》的有《九辩》,还有收入《昭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并在辞赋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而至大赋的一个过度阶段。

3、《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是模仿《离骚》所作的一篇优秀的政治抒情诗。诗借悲秋伤时,主要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叹,同时忧时感事,揭露了世道的衰败浑浊,表现了诗人忠君忧国的情怀。善于写景,情景交融,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色。它对秋景的出色描写,被后人称为“宋玉悲秋”。《风赋》既是一篇咏物赋,又是一篇寓言赋。作者把风分成“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借以揭示当时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对立,艺术构思极富特色。整散句式,长短交错,间以用韵,并多动词,对风的飘举回环进行具体描绘,曲尽其态,很有文彩。《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对秋景的描写,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