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4 08:36:4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心流

可能你没有体验到过“心流”(flow)的感觉。 流 - 沉浸其中的酣畅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全神贯注,沉浸于此,思路如行云流水,享受乐在其中的感觉?有没有醉心在读一本书,做一个实验,做一张试卷,研究一个项目,唱一首卡拉OK歌曲的时候,感到仿佛茫茫宇宙里除了你和你所正在做的事之外,别无它物,忘却了时间,空间,忘却了一切干扰。如果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世界上最奇妙最强大的体验之一————“流”。

“流”的概念由研究”正能量“的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指的是一种做事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兴奋和充实的感觉。米哈里指出,正是这种“流”的感觉,让我们做事既快又好。

“流”是一种充满感染力的强大正能量。

我们看演唱会或者钢琴独奏会常常很容易和艺术家共情,因为被他们那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曲和钢琴旋律中的状态,那种“流”而感染,而打动我们。

我们看奥林匹克运动会或者体育比赛的时候很容易和运动员们一起兴奋激动,是因为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对运动的热爱,他们的“流”影响了我们。

我们也很容易被“认真”的,“投入”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所吸引,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流”的正能量。

那么,怎样找到“流”的感觉呢? 找一个喜欢的活动

“流\"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所以要找一个喜欢(至少不讨厌)的事或活动,这样才不会产生抵触感,也容易让自己投入进去。

在工作学习中,找一个自己相对喜欢的工作和学科,这样就会容易产生”流“的感觉,让你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做好工作、上好学。或者,让自己试着爱上你的工作和你的专业,随着”流“的产生,你会真的逐渐越来越爱它们。

找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可以掌控的活动

如果一个活动没有挑战性,那么很容易让人厌倦,也很难让人全身心投入进去,那么就没有“流”的体验了。而难度太大的挑战会让你磕磕绊绊时时困住,那就失去了“流”的连续感。可以在平时习惯适应的层次上逐渐增加一些难度,循序渐进。

同理,”流“出现在需要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活动中。怎么说呢?比如去卡拉ok唱歌,或者在郊外开车兜风,或者打游戏,那么都需要你自己拿着麦克风去唱,或者把着方向盘踩着油门开车,或者考虑你的游戏战术用键盘手柄操作。而看电视肥皂剧之类的休闲活动并不需要你主动去做什么,也不用去思考,这样你就很难感受到”流“了。

找一个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可以体验到成果的活动

让我们产生“流”的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比较快速明显的反馈。比如你画一张设计图纸,用乐高积木搭一个楼的时候,你清楚你的目标和最终结果是什么,而渐渐浮现在图纸上或者渐渐成型的模型,就是对你劳动成果的不断反馈。其他活动,比如编写一个程序,写一份项目计划书,做一张模拟卷,背一本红宝书,都是一样的道理。

常常找一些可以让你产生“流”的活动,练习体验“流”的那种顺畅感觉,可以让你的正能量不断得到强化,做事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几个星期,几个月后,你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精神状态。

如果不曾体会过“流”,那么就按照上面提到的,找一个合适的活动,不受干扰地认真投入进去,体验一下“流”的感觉吧!

推荐第2篇:心流

可能你没有体验到过“心流”(flow)的感觉。 流 - 沉浸其中的酣畅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全神贯注,沉浸于此,思路如行云流水,享受乐在其中的感觉?有没有醉心在读一本书,做一个实验,做一张试卷,研究一个项目,唱一首卡拉OK歌曲的时候,感到仿佛茫茫宇宙里除了你和你所正在做的事之外,别无它物,忘却了时间,空间,忘却了一切干扰。如果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世界上最奇妙最强大的体验之一————“流”。

“流”的概念由研究”正能量“的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指的是一种做事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兴奋和充实的感觉。米哈里指出,正是这种“流”的感觉,让我们做事既快又好。

“流”是一种充满感染力的强大正能量。

我们看演唱会或者钢琴独奏会常常很容易和艺术家共情,因为被他们那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曲和钢琴旋律中的状态,那种“流”而感染,而打动我们。

我们看奥林匹克运动会或者体育比赛的时候很容易和运动员们一起兴奋激动,是因为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对运动的热爱,他们的“流”影响了我们。

我们也很容易被“认真”的,“投入”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所吸引,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流”的正能量。

那么,怎样找到“流”的感觉呢? 找一个喜欢的活动

“流\"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所以要找一个喜欢(至少不讨厌)的事或活动,这样才不会产生抵触感,也容易让自己投入进去。

在工作学习中,找一个自己相对喜欢的工作和学科,这样就会容易产生”流“的感觉,让你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做好工作、上好学。或者,让自己试着爱上你的工作和你的专业,随着”流“的产生,你会真的逐渐越来越爱它们。

找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可以掌控的活动

如果一个活动没有挑战性,那么很容易让人厌倦,也很难让人全身心投入进去,那么就没有“流”的体验了。而难度太大的挑战会让你磕磕绊绊时时困住,那就失去了“流”的连续感。可以在平时习惯适应的层次上逐渐增加一些难度,循序渐进。

同理,”流“出现在需要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活动中。怎么说呢?比如去卡拉ok唱歌,或者在郊外开车兜风,或者打游戏,那么都需要你自己拿着麦克风去唱,或者把着方向盘踩着油门开车,或者考虑你的游戏战术用键盘手柄操作。而看电视肥皂剧之类的休闲活动并不需要你主动去做什么,也不用去思考,这样你就很难感受到”流“了。

找一个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可以体验到成果的活动

让我们产生“流”的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比较快速明显的反馈。比如你画一张设计图纸,用乐高积木搭一个楼的时候,你清楚你的目标和最终结果是什么,而渐渐浮现在图纸上或者渐渐成型的模型,就是对你劳动成果的不断反馈。其他活动,比如编写一个程序,写一份项目计划书,做一张模拟卷,背一本红宝书,都是一样的道理。

常常找一些可以让你产生“流”的活动,练习体验“流”的那种顺畅感觉,可以让你的正能量不断得到强化,做事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几个星期,几个月后,你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精神状态。

如果不曾体会过“流”,那么就按照上面提到的,找一个合适的活动,不受干扰地认真投入进去,体验一下“流”的感觉吧!

推荐第3篇:如何提升幸福感《心流》读后感

如何提升幸福感《心流》读后感

初见《心流》,以为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初阅《心流》,知晓这是一本科学的著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解决的幸福问题,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再得出他们的学术结果;再读《心流》,反复翻阅,加深感悟,它教会我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无法度量,《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推荐第4篇: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 报告人:侯龙龙 分组讨论问题: 你最近一次面对的有挑战性的活动是什么?你是如何应对这场挑战的? 这些活动中不是外在环境和别人对你要求,而是你自己出于自愿做的活动是什么? 你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和活动后的感受是什么? Mihayi Csikszenmihalyi(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从事心流体验的研究时间长达25年之久 美国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School of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Sciences,教授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Centre主任 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说“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GTO》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幕? 《GTO》与我们所谈论的心流体验有何关系? 沉浸体验(心流FLOW) 活动特征如下: 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 注意力集中 目标明确 有即时的反馈 深深的投入 控制感 忘我 时间停止 举例:参见新浪微博 心流的三段陈述 来自几千名地球各个角落、各个年龄段的人,请他们描述最大的满意体验是什么 京都街头飞车党描述几百辆摩托车飙车时的情形: “一开始飙车时,我们并不同步,但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开始感受到对方。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是大家变成一条心,我们变成一个人了„„突然之间,我们万众一心,变成了一个肉体、一个灵魂,那是最高境界。当我们速度很快时,我们的身心都飞了起来,在那一瞬间,真是无可比拟。” 一位芭蕾舞演员说道: “当我跳到融入舞蹈中时,真是飘飘欲仙,好像飞起来了一样,快乐极了。我可以感到自己在动,感到肉体的高潮„„我挥汗如雨„„当每一个人都配合得很好,演出很完美时,我感到极度的狂喜„„身体在动,你用动来表达自己,那是身体语言的沟通。当我跳的很好时,我通过音乐、通过舞伴来表达自我。” 攀岩者说 “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 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攀岩的技能和经验 参见TED视频

http://max.book118.com/

新浪微博视频资料:手指舞,轮滑, http://weibo.com/2296529710/profile?topnav

1&wvr

4&page 5&pre_page 4&end_id 3407644406680509 心流为何重要 心流与注意力、精神能量、小宇宙、心理资本 气场 心理资本的要素 在工作中容易获得沉浸体验 乐观 希望 韧性 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和希望联系在一起的。 而韧性,我们会在家校合作中讲到,是和童年的家庭经历密切相关。 如何获得心流体验 见《生命的心流》,心流体验的三个方面 提纲

1、工作与心流体验

2、休闲娱乐与心流体验

3、人际关系与心流体验

一、工作中的心流体验 论文写作与发表中的心流 专注、技能(思考、方法的训练、学习本身就是技能积累的过程)、挑战(发表刊物的级别)以EER论文发表过程为例 讲课中的心流 一堂令人满意的课程,气氛活跃、笑声不断、有所顿悟;段子(梗)、分组讨论和师生讨论(主动性)、激发内在动机的东西(非正式的接触)

二、关于休闲娱乐的迷思 只要工作不忙,真的每个人都会休闲娱乐吗? 休闲娱乐真的不需要我们动任何脑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吗? 招待客户,客户真的能获得满意吗? 玩物丧志吗?当下中国有多少人是玩物丧志的呢? 获得心流体验的秘密 主动式娱乐 主动式休闲 主动式休闲:唱歌、跳舞、溜冰„„需要技能类的活动 被动式休闲:看电视、看电影、韩剧、美剧、热播的娱乐节目 心流体验与改变

1、为了获得心流体验,需要善加利用有限的自律。例如,滑雪一般需要不断学习,一周隔两天去一次,身体恢复,肌肉恢复,然后再去训练

2、滑雪的心流特征:高度的技能性活动(滑雪技能从基本的站姿,到犁式直降,从犁式转弯到平行式转弯,从大回转到小回转,光小回转教程就有六级)和不同挑战性(从雪道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如何保持在更高的雪道上不摔跤就已经是很大挑战了,更不用说在较高级的雪道上滑出优美的姿势,甚至参加比赛)

3、心流体验的时刻:可能是在你完成某一次高速转弯,也可能是完成某一技能学习的时刻

4、心流体验如何改变认知:大脑不喜欢不一致性,当你的心流体验行为出现的时候,大脑的认知必然相应改变,“你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征服体验的” 游泳 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在于两点:

一、是否需要技能,

二、是否面临挑战 休闲娱乐是一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人人具备! 主动式娱乐与心流体验(沉浸体验) 为何人们经常选择被动式休闲(看电视、电影、画报杂志),而不愿选择主动式休闲呢? 因为主动式休闲有时会有焦虑、挫败感;而被动式休闲却不会有。 FINDING FLOW “人只有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方能了解自己的潜能” 让你的主动式娱乐多样化 让你的心流体验多样化 拿出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来对待你的闲暇和娱乐时光! 一边是为了工作100%的投入,甚至牺牲生活的工作狂;一边是无所事事,被认为玩物丧志的人;似乎都不理想。 但多数人都把生活以无趣的工作和一成不变的娱乐来填充 C、人际关系中的心流体验 友谊平等+互惠,能陪伴你度过脆弱时刻,能陪伴支持你实现梦想的人 两性:浪漫体验 家庭 《GTO》麻辣教师 心流体验的价值:PPEO和PTSD Post Peak Experience Order (高峰体验后通路) Post Traumatic Stre Disorder (创伤后应激障碍) 改变与大脑的变化 1998年之前,神经学家们认为3岁之后的人的大脑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神经元 98年之后,神经可塑性,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结是可以:

1、像河流一样变宽、变结实(当我们在不断使用这个河道时,通过形成习惯,长时间的使用),也可以变得萎缩,松弛(经常缺水断流,甚至像小溪一样最后消失不见)

2、增加新的河道 河道的自我强化 河道里流动的可以是积极的情绪,如伦敦出租车司机对伦敦地图的记忆;也可以是消极情绪,如焦虑,事事焦虑 大脑的左侧前额更多感受积极情绪,而右侧前额更多感受消极痛苦情绪多一些。 激进式情感的改变 除了消极的激进式事件:地震、战争、只是看到911的人 有没有积极的激进式的事件,能够创造神经元的新连接?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FLOW,ZEN禅 如果说PEAK FLOW对应的是创伤,那么PTSD post traumatic stre disorder 对应的就是高峰体验后通路PPEO(post peak experience order) 喜悦式的休克疗法 与应激创伤对等的积极体验 FLOW,PEAK EXPERIENCE 在改变大脑的神经通路,可能是强化某一条之前的通路,也可能是创建一条新的河道。 个别孕妇生孩子的时刻会有此种体验。 高峰体验与创伤体验的后果 如同创伤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峰体验也并会给每个人都必然带来高峰体验后通路(PPEO) 问题来了:如何增加高峰体验的概率?其次,如何增加高峰体验后通路的概率? 因为后者真正在大脑中建立了可以塑造大脑品质的稳定的神经元连结(像塑造我们的习惯),这些连结的持续增加在将人由悲观改为乐观。 增加flow的方法

1、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2、专注力(互为因果,内在动机)

3、善加利用你的自律形成习惯 记录你的flow 只是记录,replay,描述,而不是分析, 增加高峰体验后通路的办法

1、尽可能多的高峰体验当然会大大增加你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的可能性

2、如果一次高峰体验能够激发起下次不久以后的同样的另一次体验活动,那么这种通路也有可能会增加。* * * 做一张属于你自己的心流图谱: 学习新技巧 加大难度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推荐第5篇:感恩心感恩泪常流

感恩心常在感恩泪常流

一、设计意图

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少些仇恨,少些对抗,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人有积极性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态,能够善待他人的误解与错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感恩,善待了自己,也快乐了自己。

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并不断体验和感悟到在感恩中成长的快乐和收获。借感恩节之际,特举行这次感恩主题班会。

二、参与者:高2010级11班、12班全体学生,部分家长,学校领导,观摩的老师等。

三、策划人:钟协、陈田英

四、主持人:凌跃、王仕萱

五、时间及地点:11月22日晚上6:40—8:20阶梯教室

六、主题班会流程

(一)(情景导入)配音乐《感恩的心》,倾听故事《感恩的心》手语来历。

陈:听完这个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的心中绝不仅仅是感动。小女孩的不幸遭遇令我们同情,她的坚强与执着更令我们震撼。无论何时,只要想起这个小女孩,我们就有理由要求自己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临生命中的坎坷辛苦。无论多大风雨,学习上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勇敢地去面对,永不放弃。因为„„

(二)(主持人上场)开场白

女: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男: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女: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男: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女:高2010级11班

男:高2010级12班

合:“感恩心常在,感恩泪常流”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过渡)(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主题班会为什么会选择在今天吗?那么这个感恩节是怎么规定的呢?感恩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有请陈田英老师„„

(三)陈田英老师介绍感恩节的来历

(过渡)

女:我们中国也有着“感恩”的传统,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女: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感恩”严重缺失与危机。当今不少中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会感恩,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请看下面的场景:

(四)情景剧:场景一:别动,那是我的

场景二:以后这些钱是我的

场景三:我妈过生日关我×事

场景四:做地下妈妈

陈:这是发生在生活中真实的事情。真的好令人心酸,同学们知不知道,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的“徐力杀母”事件,还有浙江某著名大学医学院毕业一名研究生,因嫌家境贫寒竟欲解除父子关系,并恼羞成怒放狂言还要踩死养育他的老父亲。真的没有想到“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这妇幼皆知的千年古训竟在这“满腹经纶”的研究生身上荡然无存,这让人心寒。同学们,从你懂事到现在,你说了多少让父母伤心的话,做了多少让父母寒心、担心的事,请闭上眼睛,摸着自己的胸口反省。

(五)反省台(4分钟左右)陈上场一连串串的排比句发问,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陈:当你和你的朋友为了庆祝你的生日把你的父母拒之门外,你

有没有想过:今天其实是你父母的受难日?

当你筹钱为朋友买生日礼物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当你周末不回家在网吧里嘶刹得昏天黑地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父母在焦急地等待和担心?

当你拿着电子词典看小说,拿着手机烫电话粥时,你有没有想过这词典,手机是你父母用生命换来的血汗钱买的?

当你上课无所事事,讲小话,打瞌睡,看小说,吃东西时,你有没有想到你父母正脸朝黄土被朝天,或者卷缩在煤洞里挖煤,或者在轰隆隆的建筑上忙碌着?

当你不断吼着向父母要钱,去买名牌时,你有没有想到,你父母为了你,白头发增多了,皱纹更深了,被越来越弯了?

当你在网上和网友闲吹鬼聊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父母是多么希望和你敞开心扉,诉说衷肠?

当你遇到挫折想放弃时,你有没有想到你父母那期待、忧伤的眼神?

女:有两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们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

男: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合:这两个人,就是你的父母。

男: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的父母呢?请听听我们的父母的心声。

(六)家长代表讲话(家长谈养育我们过程中的体会)

女:是爱支撑着我们的父母。

男:是希望支撑着我们的父母。

女:爱和希望是如何串联着我们的父母和孩子的呢?下面作一个亲子游戏。

(七)亲子游戏(背靠背写出有关父母或孩子的一些问题) 问题:

1、你父(母)亲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孩子的生日是什么?

2、你给父母买过生日礼物吗?

3、你父母多少岁了?

4、你父母最喜欢吃什么菜?孩子最喜欢吃什么菜?

5、你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6、你父母穿什么码数的鞋,你孩子穿什么码数的鞋?

7、你的父母喜欢什么颜色。

女: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柔的抚摸给了我。

男: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女:妈妈的双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男:爸爸的皱纹深了,他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合:今天,我们把歌声、掌声、鲜花献给您!

(八)给父母献花:配音乐《妈妈,我爱您》

女: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男: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女: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男: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女: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小小的书。年轻的父母们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仔细地阅读。眼睛熬红了,他们依然守候。

男:她们燃烧的热情,能烧掉整整一个冬天。总有一天她们老了,成为烛光里的爸爸、妈妈,儿女们除了报答她还能做什么呢?

合:爸爸、妈妈,请听听儿女的报答。

九、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自由发言)

女: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要感激的人太多太多,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男: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请欣赏:配乐诗朗诵

十、《感谢您,老师》(四人上场)

女:今天的主题班会,我们也请来了很多老师,现在请我们在场的老师,说说他们的心里话。

十一、老师自由发言

女:是她,用辛勤的双手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门窗; 男:是她,用一滴又一滴的汗水灌溉了我们求知的心田; 女:是她,不辞辛劳,任凭双鬓被粉尘染白;

男:是她,呕心沥血,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女:是她,既平凡,又伟大;

男:是她,既严厉,又慈爱;

合:她,就是——老师!

女:下面请听由我们全体同学带来的集体诗朗诵——《我爱您,老师》

十二、全班同学深情地朗诵(配音乐)

完后音乐《我爱米兰》响起

女: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

男: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

女: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

男: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

女: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合:我们感谢生活的赠与,感恩周围的一切。

女:这次主题班会,得到了钟协老师的支持帮助,有请钟协老师发言。

十三、钟协老师作总结(升华情感)

女:学会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男:学会感激——感激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女:学会感激——感激我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男:学会感激——感激我周围的一切(合),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女:今天,我们全体在场同学、老师、家长用一种特殊方式传递我们的爱,传递我们的感谢。音乐《感恩的心》边唱边做手语

(主持人)今天“感恩的心常在,感恩泪常流”主题班会到此结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老师、家长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推荐第6篇:心读后感

心读后感

(一)

工程学院2016级 帅青照

《心》作者夏目漱石,日本作家。

在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因为内心的自私而造成过永生难以释怀的过错?我一向不喜欢看外国的书,我的记忆力不好,那些直译过来奇怪的名字,我记不下来。每次阅读外国书籍,我总是翻回去好几次查看人物名称及关系。但在看到这本书的一瞬间,我便知道,这本书,我非看不可。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又或许是最近心里无法排去的郁闷,这本关于矛盾,惆怅,无助的书,拿起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放下。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地方是它没有难记的名字,它的主要人物不过三个人,作者,先生,k,而其他人物都只是这三个人的附属品。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幽微的人心,这本书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的精神世界。(此话改编于《心》这本书的简历)

文章的前两部分,都在写作者和先生之间的接触,从认识到熟知,从作者的角度展现了先生的性格。先生没有出门工作,性格孤僻,鲜少与他人有往来。在往来之中,作者对先生的敬佩程度一步步加深,却发现了先生身上许多的疑点。或许是先生曾经受过伤,所以对很多人的接近持抵触状态,起先对作者也是若即若离,对作者并没有任何热情的表示。在某次散步中,先生突然问起来作者家庭状况,并多次强调作者要在父亲死前就把遗产拿到手,引发了作者和先生的一次最大的冲突。先生说,大多数的人平时都是好人,但在某一个牵扯利益的时候,便变成了坏人。先生每月都会去墓地拜访一个早逝的挚友,却不曾带过任何人,包括先生挚爱的夫人。而每次在这个墓地碰到作者时,先生的眼里都盛满了厌恶,迟疑等各种情绪。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先生有段不愿提起的过往。先生和夫人是极其恩爱的一对,因此作者曾想从夫人口中得知先生为何变成这样,夫人只是说,我不知是他因为厌恶这世人而厌恶我,还是厌恶我和这世人。先生的过往越来越扑朔迷离,作者却因为父亲的病重无法再和先生继续交谈。

作者的父亲临终的最后一晚,作者收到了来自于先生厚厚的一封信,先生一向不回复作者任何书信,作者讶异之余,匆匆打开了这封信,却看到了先生已离世的消息。在火车上,作者仔细的读这封书信,写的正是先生不愿提起的过往。

先生的父亲和母亲由于可感染的伤风,前后几天离世,留下了不到二十岁的先生和一笔可观的财富。先生的父亲很喜欢和相信先生的叔叔,所以在父亲死后,先生便把一切家产交给了叔叔管理。在拒绝叔叔想要把堂妹嫁给先生之后,先生发现,那些家产逐渐被叔叔盗走。这一打击让先生对身边一切的人都充满了怀疑,连其他人眼里完美的叔叔,都做出了这样卑鄙的事,先生怎么能再相信别人。变卖了一切家产,先生搬出了宿舍,租住在一位美丽的小姐家(即后来的夫人),在小姐与其母亲的照料下,先生逐渐走出心里阴影,同时也对这位美丽的小姐偷偷动了情。为了帮助沉迷于佛学和相信那些苦修的挚友k走出心理,先生把k带入了小姐的家。在点滴接触中,k逐渐改变,先生却越来越忐忑,没有k帅气的外貌,没有k优异的成绩,先生害怕小姐倾心于k。在各种猜测中,先生发现小姐经常与k单独相处,先生的猜疑之心越来越严重。在某个夜晚,先生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告诉k自己喜欢小姐这件事时,k先行一步告诉先生他也喜欢小姐。先生在巨大的震惊中,先是利用k的弱点让他放弃了小姐,又偷着告诉夫人(小姐的母亲)自己喜欢小姐,请求夫人将小姐嫁于他。当小姐和先生定下婚约后,k也从夫人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前两天并没有特殊的表现,却在某个深夜切开了脖子的大动脉自杀了。先生无比愧疚,将k埋在离家比较近的坟墓中,每个月都会去祭祀k。先生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愧疚告诉小姐,也无法面对间接杀死k的自己,终日闲职在家,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也无法与小姐正常交流。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先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悲剧,由于年少的妒忌和猜疑,毁掉了两条人命,毁掉了三个人的幸福。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因为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妒忌等负面情绪,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想法,然而也有少数人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其实,我们没必要妒忌别人,反而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

《心》读后感

(二)

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著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2012年2月3日

推荐第7篇:《心》读后感

读《心》有感

自从文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过一小段《心》的视频后,我就对这个小说非常的感兴趣,课后自己去查阅和了解了相关资料。

《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直率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其实大多数关于《心》得评价都是人性层面的思考。先生从一个有道义,有进取心,有修养,有毅力,有理想的进步青年,由于经历了亲人的欺骗,而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光彩的一面。他就变成一个极度恐慌,多疑的人。但后来,由于自己欺骗了K,使得K走向了自杀之路。\"先生\"由一个原本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多疑不安的人,再变成一个忏悔者。这些说明都说明人的本性,最初都是纯净,单纯,无杂念的,但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是会选择拯救自己的向上的路?还是选择毁灭自己的向下的路?选择的不同带来的结果也自然不同,自己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所以有\"人之初,性本善\",之后有的人变为\"恶\"是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恶\"的路,让自己\"恶\"起来,而还有的人选择\"善\"行,让自己理解社会的现状之后继续\"善\"下去。

在这我想就另一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思考。这部《心》里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悲剧的发生和结果中的心灵剖析。不认为导致K和先生自杀的原因是为爱情,而应是孤独。K在遗书中说:其实我早该死的,不知为何会活到现在。老师在遗书中说:一直在捆绑我的心的那股神奇的力量,虽然紧紧扣住我的心不让我有任何活动,但是给了我走上死路的自由。在引用的乃木天皇的遗书中说:在西南战争中被夺去军旗以后,我一直想要以死赔罪,直至活到今日。这种向死的悲情在于,他们也挣扎过,为爱,为责任,却终将被自己格格不入的思维和无法消解的过去所吞噬。我觉得这个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都很悲哀,即使是那个旁观者“我”,行文中都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和失望。以至于概括不出一个合情合理的中心思想,只觉得都被那种情绪吞没了。《心》是夏目漱石中后期的作品,关于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如果把它放回时代背景中,那么且引文中一句话:“我们出生在这个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时代,作为代价,我们不得不学会品尝孤独的滋味啊。” 其实一直以来不知道为什么,日本文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总是平缓的语气和压抑的情绪,日本文学作品中“哀”的气质很浓厚,大概和这个民族的气质有关,普通平凡的生活节奏里隐藏着的丰沛思想和悲怆情绪。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心》和日本文学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在日本如此的受欢迎了。

推荐第8篇:黄流镇中心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黄流镇中心学校2012年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2012年初,我校征订了语文、数学等十一科《课程标准》分发给全镇教师,并组织辅导学习,加深了老师对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2012年暑假又选派陈奋、孙洪为、李娜、高荣花四位年轻教师参加省研训院组织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培训者培训。接着又组织全镇各小学各学科教师参加县研训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培训。

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如:选派陈冬云老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培训;选派黄俞源和陈太球两位老师到海南师范大学参加2012年千名农村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派陈东昌和李仁两位老师到琼台师范参加千名农村市县骨干教师培训;选派陈奋主任到省培训院参加2012年国培辅导老师培训;选派刘娟珠、陈冬云、孙明媚老师到省培训院参加省级骨干老师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

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 ”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后安排2个学时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具体做法是:组织讲座,由已参加过培训的省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重点是解读新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新观念,增加知识,提高技能。首先,远程教育资源,能迅速拓展农村小学教育的时空界限,迅速地了解到前沿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课标, 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师可以从远程教育中快速地获取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培训活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教师逐渐地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学到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快地转变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同样也使教师尽快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校制定了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各种制度,将远程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其次,注重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在技能要求上,学校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初步的培训,部分教师掌握了接收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具备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和实践,我校广大老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了足够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价值所在,对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辅助教学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再次,强化应用,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学校的教学教研拓展了空间,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应用平台,为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光盘播放让教师观看课堂实录、优秀课例、专家点评,从光盘播放中了解新课标精神、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 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 。

(三)、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电子备课室”配备了1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信息闭塞的遗憾,为实施现代化教学,推进现代化教育提供了保证。教师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电子备课室”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浏览最新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电子备课室”更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学校特制定了“黄流镇中心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了教师使用要求。同时,学校还专门配备了技术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对老师进行电脑教学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定期对电脑进行维护。

“电子备课室”的建成和使用,必将在我校全体教师中掀起一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风,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课程改革的保障

按照推进教育现代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不断配齐配足必要的教育装备设施。学校增拨一定的资金,用于课程改革期间开展教师培训、科研和有关活动所需要的专项经费。同时,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对新课程实施进行统筹规划、指挥协调,学校教研室负责实施。将课程改革工作情况列为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教育的重要指标,并在每个年度组织一次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的评比。

五、存在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很难兼顾。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难于界定。

3、教师的配套教学资料不完善。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收集资料,制作教具、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展课型研究的冲突。

4、学校现在的设备不能满足现代教学技术的需要。大多数教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不强,有的课型仍然不自觉地出现新教材老方法的教学方法等等。

六、今后工作的打算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学习的力度,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 1.按照新课程要求设置课程及课时计划。

2.在课改年级、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试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讨活动。

3.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组织课程改革现场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交流。

4.总结前段工作,形成初步的成果和经验。

5.提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课题。

6.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7.定期举办课程改革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一次课程改革总结交流会,编印阶段性研究成果资料。

推荐第9篇:心随风动 情寄流云

心随风动 情寄流云

月,以是盛夏,炎热的阳光下灿烂的星光转瞬即逝,青春里的一道岁月的年轮刻画在脑海里,诉说着曾经的明媚,忧伤的故事。 午后的阳光更是炙热,装点着摇晃的枝桠,抖落着片片的树叶。我用手中的沙,堆一副美丽的画卷,细数流年,映入眼帘的是一纸箴言。残叶随风飘落,载着盛夏的细语,寄托着绵长的牵 挂。

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夏天总是以这样的姿态展现着,而我却依然行走在城

市的中央,累了孤单的时候就把自己抱紧

些,倦了难过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生活也有甜的时候。

一个人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紫色,淡淡的紫色慢慢的蔓延全身。滋生出一丝丝忧伤的情愫,似乎是一条不变的路,一片只有紫色的天空。这样的世界是如此的安静,安静的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是你让我远离一个人的世界,遇见了许多相知相惜的朋友。你用一颗真诚的心融化我冰冻的世界,送走了寒冷的冬天,迎来了温暖的春天。顷刻间,心底的那抹牵挂,随风舞动,寄予流云,幻化成一个个美丽的精灵,悄然无息的融入天空中,轻轻的飘向远方带给你。

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你轻轻的问候早已跟植在心底,情谊悄悄地生长着,仿若悠悠岁月里的一朵花,开在荒芜的沙漠之中。我们相识于网络,就让我的祝福寄托在流云之中,飘

向你的天空,我的生命中你曾来过,也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

推荐第10篇:黄流镇中心学校教育教研工作计划

黄流镇中心学校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行事表

八月份:

1、8月26日全镇小学教职工返校,打扫卫生。

2、8月29日召开全镇小学校长会议,传达县教育局会议精神,部署新学期工作。

3、各小学深入乡村发动学生依时回校。

4、8月30——31日学生返校报名注册。

九月份:

1、各小学重建各项制度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2、九月一日上午7:00全镇小学升国旗。

3、召开全镇各小学教研工作会议,部署新学期教研工作。

4、深入学校检查开学工作情况,尤其本镇乱收费情况。

5、各小学上报学生回校人数。

6、了解各小学迟返校或想辍学学生情况,及时排忧解难。

7、深入各小学确定学生返校人数。

8、按县教育局工作要求,填好各类表格,本月底前上送教育局。

9、各小学校长汇报开学工作情况(时间另行通知)。

10、组织师生庆祝国庆。

11、组织各小学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具体参赛对象及时间见县培训学校、中心校工作行事表)。

十月份:

1、检查各小学重建制度情况。

2、深入各小学听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新动态。

3、检查各小学总课程表是否按上级规定开齐开足课程。

4、组织相关人员或精干深入各小学检查教学常规工作。

5、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具体科目及时间见县培训学校、中心校工作行事表)。

十一月份:

1、召开各小学校长会议,汇报期中前各项工作情况,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及问题。

2、检查校容校貌整治情况。

3、检查各小学公用经费使用情况。

4、抓好复习工作,迎接中段考试。

5、检查各小学考纪考风。

6、组织教师评卷,认真评定学生成绩。

7、组织各小学班主任深入家访,将优劣生情况向学生家长汇报,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8、组织各小学参加县、省两地的各项活动(具体见县培训学校、中心校工作行事表)。

十二月份:

1、召开各小学校长会议,针对工作薄弱环节,研究对策。

2、深入各小学了解教职工及特困生的学习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困难,让他们安心工作。

3、召开各小学安全、教研工作会议。

4、组织各小学校长到外地学校参观考察取经,便于指导和促进工作。

5、组织师生庆祝元旦活动(活动内容另定)。

6、组织相关学校及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具体工作及时间见县培训学校、中心校工作行事表)。

7、举行全镇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语文、数学统测。

2013年1月份:

1、召开各小学校长会议,对2013年的工作做更具体的安排。

2、深入课堂听课。

3、教学常规工作大检查。

4、组织各小学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及时间见县培训学校、中心校工作行事表)。

5、组织各小学复习,迎接期考。

6、检查考纪考风及教师评卷情况。

7、各小学上送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8、各小学召开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9、放寒假(见校历)。

黄流镇中心学校

2012年9月1日

第11篇:《心胜》读后感

《心胜》读后感

最近,我又一次从网上购买到金一南将军的又一倾心力作《心胜》一书,感受很深。这是一本描述勇气和必胜信念的书籍,看书名就能理解全书内容所指,看过后激励人心,全书特别强调精神力量。中心思想是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心胜”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再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战胜对手,当然,首先要战胜自己的内心。

说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又一次”“ 又记住”这些词语,告诉大家,我是金一南将军的忠实粉丝,他的演讲和著作我都有领会, 2016年“七一”党建月活动,我作为机电建设公司机关党支部书记,就策划和安排了支部所有党员观看金一南视频讲解的《苦难辉煌》一书,并号召党员们撰写观后心得,大家反映很好,感觉中国共产党的经历心路,惊心动魄而又曲折,方向定了,路程遥远而又苦难。现在我又重点关注到到201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心胜》一书,其实“心胜”一词便迅速蹿升为该年度热门词汇。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在拜读该书后,感慨道:“心胜”不只适用于军队,同样适用于工作生活中的战场,对追求成功又压力巨大的年轻人具有积极意义,而“战胜自身的惰性是最大的敌人,战胜别人并不代表什么,超越自己才是最大的胜利。”以此类推,“心胜则强,心败则衰”这一极

1 具警示作用的口号更是引发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灵魂与血性,关乎命运”的忧心之叹。

我党十九大的召开,又一次翻开和吹响了中国“由富裕到强大”的号角,看完全书,我们党视乎就是按照这一“心胜”主线在默默地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在当今什么《黑厚学》《成功学》等快速致富、职场斗争技巧、识人术、商业书籍吸引眼球,一些鼓励中国人不择手段成功的书籍充斥文化市场前列时候,《心胜》等正能量的系列书籍的不断出版给我们广大读者和特别是广大年轻读者以“心如清泉”似的洗涤,受益匪浅。

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看到该书首次提出全新概念---心胜;“真正的力量,首先发至内心,在大时代重拾大情怀”,我觉得从书中感悟到,必须抬头仰视沐浴阳光,看清大方向,低头看清前进的道路,心中坚定信仰,努力而奋然前行,不要受一些旁门左道的影响,“读史不光可以明智,还可以让你勇敢,让你充满信仰,拥有不屈的精神。这样你每天是坚定和充实的。

通过读《心胜》这本书知道,“我们近代的中国历经苦难,我们没有胜过,我们一败再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白银,英国军舰二十八条,军队一万五千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两万五千人,长驱直入北京,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以如此小的兵力顷驾于当时大清国首都,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894甲午战争更是空前的割地赔款,赔款白银两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所

2 以当时的澳门报纸有这么一段评价:中国之装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所行为之事,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未必有一千人合用。到了八国联军1900年入侵北京的时候,我们达到空前的虚弱,八个国家打我们,我们如何打得过啊,但我说你看八国联军来了多少人:日军最多八千、俄军四千

八、英军三千、美军两千

一、法军八百、奥地利五十八人、意大利五十三人。八国联军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向北京出发,满打满算18811人,就这么点兵力,还有七千德军在海上来不及赶到,都等不及向北京攻击出发,十天之内攻陷北京。而北京一带有清军十五六万,义和团五六十万,我们挡住了没有,没有挡住啊!”这是过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的朝鲜战争,共和国的领袖们承担了巨大压力,面对世界第一强,美国实在太强大了,美军一个军有430辆坦克,我们最初入朝的六个军,一辆也没有,反坦克武器装备也没有;美军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432门火炮,我军一个师只有火炮12门;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几十部电台;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有汽车七千辆,我主力军才一百辆汽车负责后勤运输;空军,我们基本为零;海军?我们彻底为零!

从战后从美国军官的视角: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多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方面。他们无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何有那样视死如归的精神,黄继光,邱少云,

3 王成这样的战斗英雄比比皆是。不是他们不怕死,是对胜利的渴望。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是军人追求的荣誉!战争没有如果,这场战争是最令我动容的一场战争,我理解了什么叫“死磕”!正是这种“死磕”精神,把美国人打回谈判桌前,西方人的世界观永远只尊重强者,他不是拿不下你,是不会和你和谈的。”

《亮剑》中李云龙说:就算是面对天下第一剑客,明知必死,也要敢于亮剑!我们那个时代的领袖,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亮剑精神。最终决定出手,这是新中国成立初始的立国之战,共和国第一怒!一场境外作战,给中华民族迎来了60年和平发展期!

我想这就是坚如磐石“心胜”吧!

这几年,在我们长城特钢这样的一大批企业默默地奉献下,我们每一位职工都在坚守,“奉献社会,军工报国”的理念,我们的歼10战机出来了,歼20战机出来了,运20大飞机出来了,预警机出来了,DF21导弹出来了,巨浪2潜射导弹出来了,辽宁号航母出来了,歼15舰载机出来了, 052C、052D驱逐舰下饺子一般下水了„„,我们都有我们特钢厂的汗水,国家正在迎头追赶世界军事科技浪潮!

我们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快速变化的时代,然而一个人或者一支队伍,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的力量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有多么的壮观,恐怕都难以支撑,特别现在很多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好的一面后变得消沉了,要么一味逃避,

4 要么不停的抱怨。可以看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如此剩下的就只有绝望了。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具有与我们往昔奋斗、现实地位和未来目标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当“中国梦,梦之难”的时候,为国家、为民族扬起理想的风帆,经过一代代人的“心胜”,不断地建设我们新长钢,完善各项细胞功能,一个新长钢,两个长钢„„,汇聚成国家民族的希望,使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强盛的国家!

最后再送两句书中原句与大家共勉:

“穷,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弱,不仅指体格,也指内心”! “人活着,必需要有精神”!

2017年11月27日

5

第12篇:《心胜》读后感

《心胜》读后感

最近,读了军旅作家金一南所写《心胜》一书,感受很深。这是一本描述勇气和必胜信念的书籍,这是一本激励人心强调精神的书籍。“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心胜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再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而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的内心。

今天,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共产党党史、军史,建国之初的朝鲜战争若不是课本上介绍了点,也完全不太了解。这些党史,军事史,建国史有“成功学”激励人心吗?有各类快速致富、职场斗争技巧、识人术、商业书籍吸引眼球吗?

读史不光可以明智,还可以让你勇敢,让你充满信仰,拥有不屈的精神。 1950年的朝鲜战争,共和国的领袖们承担了巨大压力,面对世界第一强国,纵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领袖元帅们,也陷入了沉思与犹豫当中:美国实在太强大了,美军一个军有430辆坦克,我们最初入朝的六个军,一辆也没有,反坦克武器装备也没有;美军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432门火炮,我军一个师只有火炮12门;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几十部电台;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有汽车七千辆,我主力军才一百辆汽车负责后勤运输;空军,我们基本为零;海军?我们彻底为零!

《亮剑》中李云龙说:就算是面对天下第一剑客,明知必死,也要敢于亮剑!我们那个时代的领袖,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亮剑精神。最终决定出手,这是新中国成立初始的立国之战,共和国第一怒!

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异,战争在形态上是极不公平的:美国空军可以随意轰炸他们看见的任何目标,美国飞行员狞笑着把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投到志愿军行列中,他们可以轻松的观看自己的战果,因为初入朝的志愿军既无飞机亦无足够的防空武器,情况严重到志愿军总部都被美军随意轰炸,毛岸英就是这样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倒在了这样的轰炸下,他们甚至还没见过他们的对手!美国让战争延伸到中国的后勤线上,志愿军汽车兵的死亡率几乎是最高的,这让前线将士缺衣少穿,以至于一旦伏击得手,战士们冲上去就扒美国士兵的衣服穿取暖。惨烈的

1 长津湖阻击战,一个连的战士待命出击,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下,全连冻死在出发阵地上,一动不动。

从美国军官的视角: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多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方面。他们无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何有那样视死如归的精神,黄继光,邱少云,王成这样的战斗英雄比比皆是。不是他们不怕死,是对胜利的渴望。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是军人追求的荣誉!

志愿军将士,很多已经是身经百战,战术战役思维世界一流,然而由于武器的代差,他们不得已采用悲怆的人海战术,一息尚存,冲锋不止,在你换弹匣的火力间隙,就是我们冲上阵地的时候。p://bbs.tiexue.net/post_69033 我相信很多志愿军将士也曾仰天长叹,美国人的火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多少优秀的战士没有逃过死神之吻,因为火力的强大,志愿军战士几个师的兵力想吃掉美军一个团都异常困难,后来司令部调整战术,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持续消耗美军兵力,放弃整师整团吃掉美军的想法。 美国军人后来承认,如果给志愿军同样的武器装备,以志愿军如此灵活的战役战术思维,那将是对美国士兵屠杀式的战争。战争没有如果,这场战争是最令我动容的一场战争,我理解了什么叫“死磕”!正是这种“死磕”精神,把美国人打回谈判桌前,西方人的世界观永远只尊重强者,他不是拿不下你,是不会和你和谈的。

整个世界沸腾了,他们最不理解的是几年前,还被日本人打得险些亡国的中国怎么突然强大到和第一军事强国抗衡了。西方诸国包括日本内心中根本不承认是中国打败了日本,日本更认为是美国打败了日本,迫使日本投降,中国只是顺带捡了便宜。中国虽是二战战胜国,国际形象还是灰头土脸、积贫积弱的土包子,用现在的话说是“土鳖”。可这土包子居然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逼上和谈桌,并以美国讨不到丝毫便宜的方式签订停战协议。当毛主席在49年十月一号于天安门城楼高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想朝鲜战争之后,世界各国才在心底真正承认这句话。

这场立国之战的胜利,也让苏联刮目相看,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只尊重强者!苏联的大量援助帮助中国初步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后来,因意识形态的争执,中苏交恶,共和国也没有怕失去这个红色帝国靠山而胆怯。直到那场震惊中

2 外的珍宝岛战争,世界都投来惊讶的目光――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干上了。也是珍宝鸟一战,让苏联彻彻底底认识到,当年美国没有办法啃下的硬骨头,苏联“老大哥”同样毫无办法,试啃了一下,就崩掉了两颗门牙,再不起这个念头了。

1962年与印度的战争,中国实在不愿与这个同属第三世界的国家发生战争,但利令智昏的印度尼赫鲁政府自以为有美苏的支持,想实现其扩张野心,率先对中国发起了攻击。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桥段:中印战争期间,有记者访问前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他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是的,在朝鲜战争因败给中国而被撤职的麦克阿瑟没有说错,中国仅以西藏军区和新疆的边防军就将印度打得一溃千里。

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才从十年*中艰难的抬起头,实在不想打仗,然外侮于前,不是你不想惹人,人就放过你。邓公认为需要一场战争再次敲打一下因*而日渐臃肿拖沓的军队,并给越南这个小霸王以合适的教训。必须得承认,这是一场恶仗、惨仗,中国胜得艰难,付出重大牺牲,然中国军人的牺牲与奉献精神在这场战争中再次得到了检验,他还是那支英勇无畏,为了胜利勇往直前的军队。

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当三军仪仗队以齐步走的淡定从容姿态缓缓映入我们眼帘,一支光鲜亮丽高科技的部队出现在那里,60年,这支军队终于完成华丽的转身,我们再也不用隔代之差的武器去与强敌作战,再也不用血肉之躯的冲锋用生命去换得敌人的火力间隙。我们确实强大了!

这几年,最高兴的应该是军迷了,简直应接不暇。歼10战机出来了,歼20战机出来了,运20大飞机出来了,预警机出来了,DF21导弹出来了,巨浪2潜射导弹出来了,辽宁号航母出来了,歼15舰载机出来了, 052C驱逐舰下饺子一般下水了,更先进的052D大型驱逐舰也整装待发„„我们正在迎头追赶世界军事科技浪潮!

当我们衣食不愁的时候,我们要依然敢于亮剑,我们必须有就算打掉一切重头再建的豪迈!今天,南海诸国宵小不时恶心我们;西边近邻印度时时不忘中印战争的耻辱,更有边界问题一直纠缠不清,战争之声不绝于耳;东有台湾问题尚

3 未解决,结百年之怨的日本更是虎视眈眈;北边朝鲜核问题,还有贪婪成性的俄罗斯目前只是因大国利益表面上与中国结为一体,他日翻脸不过是眨眼之间!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的中国人,崇尚仁义,然从立国之初直到现在,周边环境就没有消停过,共和国的几次对外战争都是无奈之举。我相信,还有逼我们亮剑的时候,世界奉行丛林法则,你如想对世界宣讲“仁义”,那必需先成为世界的老大,让诸国皆服,他们才会认真听你讲什么。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我们经济上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亮剑精神尚武精神却不如从前,这可以理解,我们好不容易才有三十年从容发展经济的时间,能够韬光养晦强大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之策。

如今的中国,很多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好的一面后变得消沉了,要么一味逃避,要么不停的抱怨。可以看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如此剩下的就只有绝望了。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具有与我们往昔奋斗、现实地位和未来目标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当“中国梦,梦之难”的时候,为国家、为民族扬起理想的风帆。经过一代代人的“心胜”,使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强盛的国家!

4

第13篇: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心》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著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 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 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2012年2月3日

第14篇: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心》读后感

我曾经在图书馆找日文辅导书的时候,无意间瞄到了夏目漱石的《心》这本书,我被心这个词吸引,开始拜读这位名人的作品。借助书后的中文翻译对照,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 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第15篇: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描述看这本书的感觉。你会有满腔情感想要表达但又吐不出一个字,就好像很饿的时候喝了一大杯水,很撑,但还是饿。很多书都会给我们一种哑巴想要呐喊表态的冲动,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心》里的遗书是先生描述自己的经历。

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先生之前是很有钱的,有钱到后面自己出来独自生活,结了婚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够夫妻二人生活。但是被自己信任的叔父欺骗后,对于任何人都怀着不信任。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k是一个很执拗,很坦率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让他不能喜欢小姐,类似必须洁身自好的这种规定。举个例子,k爱上了小姐,就像一个僧人喜欢上了肉,自己的道德约束他不能这样,但是爱情的发展使他猝不及防。 备受煎熬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是先生批判k的那句话正是k经常说的一句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是蠢才”。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大家都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探险。《心》中的先生,最后还是在悔恨与挣扎中自杀了。从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但当先生真的自杀并留下遗书时,还是感到很遗憾。用『我是猫』里的话来说就是“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精神洁癖的人,总是很难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妥协。

明明没有凶手,但相互之间却成了杀死彼此的凶手,心与心的隔膜,始终无法被击穿,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孤岛上,没有两颗心能最终碰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制裁,没有人了解人,只有相互的伤害,善意的无知的伤害。

如果说先生的死是因为负罪感,似乎太浅薄了。倒不如说,“曾经厌弃别人的我也开始厌弃自己,就这样我变得无神呆滞了”。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第16篇:《心》优秀读后感

“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

——夏目漱石《心》

或许这是刻意的安排,也或许是注定的遇见。当我初次读到夏目漱石先生所作的《心》时,恰恰是该书发表一百周年纪念日。第一次读后就有许多感触,因为这本极其有名的小说,不仅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也对世界文学甚至是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心》作为夏目漱石先生后期最有影响力小说,以细腻流畅的笔调把一个赴东京求学的农村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暑期度假时与一位先生邂逅的故事叙述出来,衬以迂回婉转的情节将故事添上奇诡而又沉郁的色彩,并用推理的方法更深层次地将人性中对善恶的自我形式的觉醒的主旨揭示出来,同时又将对恋爱的惆怅,对宗教的理解这些所谓“人的高层意识”有机地、巧妙地与故事主干结合,最终将读者推上道德的、理性的神坛边缘,仿佛是揪住领口盘问——是生是死——是善是恶要怎样的抉择!( )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多了些伦理色彩,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悬念性。小说的主人公是便是被称为“先生”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而作为连接全小说的“我”是一位明治时期来自边郊的大学生,一次偶遇使我认识了这位先生,并且对“先生”分析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而且发自心底地佩服,但一直有一个疑问,即一直不清楚为什么先生频繁地要去杂司谷扫墓。每次问及他时,总是被他搪塞掉或是转移话题,因此带着这个疑惑,“我”一直从入学到即将大学毕业为找工作而谋划之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先生寄来的长长地书信。“我”极其惊讶地发现这封信竟然是先生的遗书,而通过这篇遗书“我”逐渐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到东京来求学。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是发自真心,而爱的善变性也令先生极为感到感到彷徨无助。为此,先生将他最信任的好友“K”也搬来同住,想借此来开导他继而走出阴影。而“K”由寺院长老抚养长大,对禅宗“精进勇武”的戒律倍为信奉,但是他在房东中寄住时,也同样爱上了小姐。先生为此极其憎恶而邪心四起,急中生智中抓住了“K”笃信禅宗的弱点并加以抨击,还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这样“K”在自己失去恋人的打击的同时,又对自己实践着的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最终在一个夜里自杀身亡。于是先生与小姐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妇,然而至此以后“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在回避告知妻子“K”的真实死因的同时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深受两方面矛盾的折磨,一是利己主义与自我觉醒之间的选择,他用利己主义之心赢得了爱情却就此失去了最要好的朋友。二是善恶之间的彷徨,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失去生命为代价的痛苦上,他有善心但却做了无法回还的恶事。因此,在这矛盾中他以每月都去杂司谷上坟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也假意对地下有知的“K”做出忏悔。可是,这些虚妄的事情,并没有给先生带来长久的解脱,他在两种矛盾的折磨下最终选择也同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一位读过《心》的人都有极大的震撼,它用锋利的笔触直接剖开重重甲胄掩护下的心,就此分析了人性中为恶的悲哀本质以及自我认识到为恶后觉醒而无法与他人述说的无尽悲哀。

人类社会,总是交织着无数种情感,亲情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为这些情感所困的人总是既热衷于称赞情感的美好,又在当他们不利于本人时,却又发狠了的为恶。而善恶的转换之间本不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是一念之差。有人说,小说中描述的“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恶人形象,他是功利主义利己派的代表,是一个为了得到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人。但是,纵使先生此种做法是为了恶,但是他至少清晰地认识到了他的确做了恶,这是恶人所做不到的,先生也就是因为认识到了恶,而要自我觉醒要看清恶的本质,但是他觉醒了也认清了自己,却又不可避免地发现他比不觉醒前更为孤独。

社会很混沌,人际关系又很繁杂,大多数人都在半梦半醒之间沉沦,有一部分人嚷着要与这个社会决裂,但是究竟成功了么?还有一部分人努力认为这些都是他个人想出来的,故而迷信宗教,借以宗教的迷障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极少数人真正地认清了自我,努力地要使自己觉醒,他们深信觉醒以后必将会带来光明的未来和对生活的自我满足,然而,这些自我硬逼着自己觉醒的人,却陷入了被社会主流抛弃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更为悲哀的是,他们所发的忠告多被视为诳语,他们的行为被冠上“疯子”的名号,他们在为恶之后善念发省后性格变得乖戾变得捉摸不定变得既生活在往日恶事中的悔过里,又生活在迷执于现实丑恶带来的厌弃中。于是心愈发变得封闭,愈发变得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正如先生在遗书里所述,他与外界的联系都被切断了一般。这是因为他早已看透这些外界中自然有丑恶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他所不愿看到的,同样具有讽刺和值得悲悯的是,他不愿看到的正是他自我觉醒的源动力。

人大多是如此,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不愿去做改变,而好不容易做出的改变却又比之前更在心里过意不去,那样,说是所谓的“看透”,也终究是自己的黯然离开。

《心》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但是因它曲折离奇又恰到好处的具备了推理性的情节,更是因为有极大的思想意义,是一位看透了自己的心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是一位成功将自己自我觉醒后却发现更不能被世界所容纳的悲惨结局的人真实而深刻的想法。这当然一直影射了作者夏目漱石先生一直笃信不疑的人的无可救药和恶的本性。但是,一百年过去了,这部小说依旧由朝日新闻重新连载,并进入了日本的中学课本,足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极为广泛。

内心世界中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关系,正是人性中最美好但同时又是最悲哀的部分,先生最终选择了引决,则既可以映射出是知识分子注定的落魄结局,又能够就此进一步分析,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混沌苟且,那又会变成怎样的悲惨境地呢?这也正是读了此书后发出的真切感慨与对社会的忠告。

第17篇:《心之力》读后感

《心之力》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的《心之力》,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看后让人精神一震,犹如照亮精神世界的一缕阳光,引发我的思考。伟人有伟人的功业,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想我能做好工作,照顾好家人,有知心的朋友,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就算成功了。而要成功必须有精神力量支撑,我的支撑是什么?

一要果行。古人讲“果行育德”。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是“行到有功方为德”,就是做事情要有事功,没有就不算果行。我们做事情,也要有果行意识,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即使是拖地,大家可能都认为是件小事,但如果我们有果行意识,拖得时候就会用心,地就会被拖得很干净,大家看了都很满意,自己也满意,就有了事功。所以,我认为,果行意识是指引我们投注心力于所做之事,从而获得成就感的源泉。

二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成功学专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表明,认为能力不变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奉自身可以变化这一事实能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学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做到不自卑,也不自负。选择好目标,要告诉自己,“我能行”,要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自信。

三要豁达。要学会拓展胸襟。有一句话叫做“人的格局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和胸襟。如果遇到挫折之事,就当做磨练意志的挑战,勇敢面对;如果遇到轻慢之人,要想别人的言行是自由的,他们没有善待我们的义务,如果善待要怀感激之心,如果恶待切不可气恼,因为有一句话说得好:愤怒往往由愚蠢开始,由后悔结束。要学会一笑了之,就当做人生经验的丰富。要明白太阳背后总有阴影,关键是自己要往哪里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多交益友,用正能量旺盛精神,强健心力,保持阳光心态。

四要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什么?首先要自省自己做事的坚持精神,要做的事有没有做好,为什么没有做好?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有什么失败的教训,明天要怎样做。其次要自省对人的态度。检查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人。我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有一篇文章叫《一生一会》,他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时只为一次相会”。无论相处时间长短,都要珍惜缘分,与人为善,尽到做子女、父母、朋友和员工的本分,做到心中无愧,这样,即使我们的人生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后悔。

第18篇:心之力》读后感

《心之力》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的《心之力》,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看后让人精神一震,犹如照亮精神世界的一缕阳光,引发我的思考。伟人有伟人的功业,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想我能做好工作,照顾好家人,有知心的朋友,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就算成功了。而要成功必须有精神力量支撑,我的支撑是什么?

一要果行。古人讲“果行育德”。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是“行到有功方为德”,就是做事情要有事功,没有就不算果行。我们做事情,也要有果行意识,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即使是拖地,大家可能都认为是件小事,但如果我们有果行意识,拖得时候就会用心,地就会被拖得很干净,大家看了都很满意,自己也满意,就有了事功。所以,我认为,果行意识是指引我们投注心力于所做之事,从而获得成就感的源泉。

二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成功学专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表明,认为能力不变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奉自身可以变化这一事实能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学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做到不自卑,也不自负。选择好目标,要告诉自己,“我能行”,要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自信。

三要豁达。要学会拓展胸襟。有一句话叫做“人的格局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和胸襟。如果遇到挫折之事,就当做磨练意志的挑战,勇敢面对;如果遇到轻慢之人,要想别人的言行是自由的,他们没有善待我们的义务,如果善待要怀感激之心,如果恶待切不可气恼,因为有一句话说得好:愤怒往往由愚蠢开始,由 1/2页

后悔结束。要学会一笑了之,就当做人生经验的丰富。要明白太阳背后总有阴影,关键是自己要往哪里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多交益友,用正能量旺盛精神,强健心力,保持阳光心态。

四要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什么?首先要自省自己做事的坚持精神,要做的事有没有做好,为什么没有做好?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有什么失败的教训,明天要怎样做。其次要自省对人的态度。检查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人。我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有一篇文章叫《一生一会》,他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时只为一次相会”。无论相处时间长短,都要珍惜缘分,与人为善,尽到做子女、父母、朋友和员工的本分,做到心中无愧,这样,即使我们的人生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后悔。

[毛泽东主席少年时期的文章《心之力》读后感]我从一得鬼神辅,入地上天超古今-读主席《心之力》有感 想办法尽量去查了一些资料,最终也未曾找到过完整的《心之力》,有关资料显示说这篇文章已经散佚了,毛泽东主席少年时期的文章《心之力》读后感.这篇文章作于1917年,那时毛泽东正在湖南长沙求学,是按照老师杨昌济给出的《心之力》命题而作的关于《伦理学原理》一书的读后感,是年毛泽东25岁.文章做成后,受到杨昌济的高度赞扬,杨昌济为他打了一百分还给他加了分.多少年以后,毛泽东最终成为杨家的乘龙快婿.在互联网上搜索,只搜索出了一些片段,因为太喜欢了,便悉数录载于此: 1917年(24岁) (片段1)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青年,恰逢此乱象现前之当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苟活于当下,忘却肩上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变化.沉迷于自我,不知危机之四伏.(片段2)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之期不远矣.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去探本求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人类危矣! (片段3)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血肉之躯,形而上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片段4)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器世间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不可不察.(片段5)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其强大如大风之发于长合,如好色者朱之性欲发动而寻其情人,觉无有能阻回之者,亦决不可有阻者.尚阻回之,则势力消失矣.吾尝观大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慨,发横之人,其力至猛,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片段6)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真理.(片段7)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开全球一代之盛世,也未为不可! 我想说的是,我是作法律出身的,按照法律注重证据、注重正反材料的思维习惯,结合我早年的学习经历,我不得不说,主席作为早年湖南学子的代表,少年求学之际是绝对受先贤文正公的影响的,国藩同志向以艰苦卓绝、不怕困难、绝不气馁的心性著称,不管是带兵也罢、作学问也罢、做官也罢,总是有那么一股子劲.我还记得大学学习国藩同志著作时就有感于国藩所述的文章的八种之美,好像首选是气象,文章的气象.但感觉国藩同志的文章,虽然能气吞山河,但还没有达到心性圆觉的程度,于灵魂深处闹革命是欠缺的,保守有余,破立不足,这种心性,直接决定了国藩同志的一生,是总结经验的一生,是没有创新思维的一生,也许这和国藩同志早年于自身心性的打磨没有接触禅学有关,读后感《毛泽东主席少年时期的文章《心之力》读后感》.读了《心之力》,我觉得主席早年求学间,对佛学还是有一定的研究的,此文如同禅师的明心见性之悟! 故此,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主席的述志之作:要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一路如猴子一样,奋起千钧棒,造反、革命、继续革命、文化大革命,最终成了摔下神坛的斗战胜佛! 主席的一生,是将全部的心血献给了身前身后灾难深重罪孽深重的吾国吾民的一生! 主席的一生,是一路西行降妖除魔的一生,是自己开宗立派传经布道的一生! 主席曾讲,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选集,篇篇皆是人民的鲜血所凝就!这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血字真经,怎奈东土众生迷钝,不识此改造社会之真经,自家有货,反求他家! 三十年过去了,正反两面的教材,几人能甄清! 还是愿主席的巨幅肖像,能永悬国门,警示世人吧! 毛泽东少年时代强文--《心之力》原文: 著于1917年,时年24岁.堪称神州少年之楷模,曾被老师杨济昌打满分100分.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一度失传,今终于被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所发现.《心之力》撰写时间大约是1917年,当时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心之力》原文: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里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里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盖神州中华,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古中华先贤道法自然,文武兼备,运筹天下,今人却败于自我心力沉沦、散弱.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即国力不济.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此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忘我之心不死.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 心力变新、强健者首应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惩治卖国、汉奸、洋买办之洋奴愚众,明戒不义浮财无善终.主张洋务可借鉴\"师夷之长以制夷\"之道,尽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列设抗御蛮夷强盗杀戮预防之策,张扬神州民众自强军国心力,富民强邦.以抗击西方蛮夷列强剿灭中华古圣传承之奸计,履行世界万国大同目标之正义道德教化、优靖之使命.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之力也.举国凡有压抑个人、违背国民个性者,罪莫大焉!故我国三纲所在必去,愚民愚治尽除,方有优塑民众之希冀.自中国开埠以来,封建、洋务祸国殃民,究其缘由,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卖国贼四者,同为天下恶魔强盗者也.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青年,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肩上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沉迷于自我,不知危机之四伏!故西方强盗公然侵杀、奴役.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管制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之期不远矣.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亦!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心之力》读后感

《心之力》著于1917年,堪称神州青少年爱国济世精神英武之楷模,曾被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打满分100分,另加5分共105分的超高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救世奇文。其中98%的智慧和分析,早在约100年前就为21世纪中国的各种问题和以后应对各种国内外危险指定了出路,是过去和今后中国自强和自救的真正方向,为我们的前进奋斗亮起了航行明灯。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几度失传。今由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发现并传出。《心之力》写于1917年,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和治国、兴国、强军、外交等理念,从此,毛泽东主席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了自汉唐盛世以来最伟大的千年辉煌。 更为惊诧的是即使以今天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来看,《心之力》毫不过时,可见毛泽东主席24岁时的思想如何的杰出与深远。《心之力》俨然就是毛泽东思想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几乎所有新中国的成就早就在此文中预先展示。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词原来当年是毛主席所用,令人惊叹。

而我是通过老师的推荐,接触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心之力》,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毛泽东如此慷慨激昂的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他才24岁还是湖南一师的一个普通学生,在面对当时中国落后的局面,毛泽东以长远的眼光分析了中国这种造成局面的原因以及该如何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

当时的中国情况是“近代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实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忘我之心不死。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而毛泽东当时正是一个热血方刚的青年,他对中国这种屈辱的现状变现出极大的不满,对于这种情况抒发他自己的深刻见解,希望国人可以一起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可见其鸿鹄之志,这也证实了伟人的过人之处。 ~ 1 / 4 ~ 而作为同是青年的我们,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却缺少对社会的观察注意,我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是忙着打游戏,忙着谈恋爱。对于外面的世界是一无所知,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毛泽东在苦苦的寻找自己,家族,民族,国家的出路,他已经清晰的看到国家的兴旺,需要“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以此为根,以“护持正义道德”为目标,他发下了愿望。他自己对自己的这个愿望形容是“荧荧之火”“星星之光”可见其伟人思想境界已成为雏形,但能量仍非常小。可是他对于这个愿望并不是无奈的呻吟,毛泽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中国种种的磨难,在后面的生命中,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建设工作,就是为了他年轻时的梦想,最终将中国带上了正常的轨道。他用他的一生证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通过毛泽东的这种勇气,我看到了我自己,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垂头丧气的,缺乏一种年轻的朝气与活力。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事情表现出一种莫不关己的态度,觉得自己的行为改变不了社会。对于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比如腐败、受贿、拍马屁以及表面一套背面一套的小人行为,我们要么是若无其事,要么就是随波逐流,最后从一名愤青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变成一个老奸巨猾左右逢源之人。为什么会这样你?就是因为我们觉得仅凭自己微小的力量改变不了整个社会。殊不知,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自己心中的想法,不被外界所蒙蔽,那么整个社会定会被我们所改变。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心存希望,对自己有信心,那么我们定能够展先出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这是何等大气,然而,不仅仅在于大气,更在于内涵!这就是毛泽东的宇宙观,这就是毛泽东的哲学观!24岁的毛泽东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24岁的毛泽东的心!毛泽东还举出宗教信仰以及古今贤圣的理念为证据,“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西方强盗宗教亦有旧约主神虐民之邪暴,后有耶稣新约爱民之改良。神魔心性之变幻如此,故世人多为耶稣所迷。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证明了心的力量。 ~ 2 / 4 ~ 以下是他的看不惯,解释了“天书”的形成诱发原因:“ 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他的忧患意识带着热血青年的豪情,更对时局的分析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正如一危在旦夕的病人,其缠在身上的病魔被医术高明的医生一眼识破,并让企图入侵妖魔鬼怪者胆寒!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这里提到了”教化“二字,为什么说”教化为根“,我理解的是通过教育实现降低消耗让每个人转化成能力,在降低消耗中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的”天书“。在寻找这条路上唯一有教育可以做到。简而言之每个生命如果在有生之年可以找到自己的“天书”那么就可以使能力增长,不会平白消耗,成为像毛泽东这样暗读天意的天之骄子。

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民族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可肆意侵杀、奴役中华。”这段话讲了找不到自己的”天书“则变成以上这样的愚蠢者。鲁迅先生的《野草》也有类似的描述,同样的见的。这里批评了国人之麻木,并再一次用警告,用心力唤醒沉睡的民族精神。

在当下的今时今日仍然让人对此文有共鸣。对毛泽东的文章100年后不老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好奇,如果毛泽东在世他又会在写些什么?毛泽东完成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天书“,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需要:“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这是他的天书。 ~ 3 / 4 ~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所以一个人的强大在于其内心的强大,只有心强大了才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才能不被外部的事物所影响。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毛泽东认为世间器物的原力是心,即心决定了一切,可见心之力的强大。

毛泽东能将心之力推到对社会的认知,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可见毛泽东对国家大事,对祖国未来的重视,也就对后来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国人民,领导共产党取得抗战胜利以及能够成功解放中国不足为奇了。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把眼光看的太近不够远呢?是否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呢?

读完毛泽东的《心之力》确实对我感触很大,他让我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起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目光看得远一点,看得广一点,看得深一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不是匹夫,而是有知识有活力的大学生,我们必将创造辉煌,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4岁的毛泽东对文化的认识已经非一般人可比,他也在苦苦的寻找自己,家族,民族,国家的出路,他已经清晰的看到国家的兴旺,需要“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以此为根,以“护持正义道德”为目标

, 他 发下了愿望。

他自己对自己的这个愿望形容是“荧荧之火”“星星之光”可见其伟人思想境界已成为雏形,但能量仍非常小,在人生的道路上正如易经中的“蒙”卦,就像在历史帝王群雄长河中拥有了“准入证”一样,如果不是他24年的苦苦寻找他可能发下如上“弘愿”吗?是不能的,他得益于他的童年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感知、认知、变之、论之四个阶段的基础,他才会成为幸运的那个人能找到。是幼年时期那种文化的土壤长出了这样的生命。每个生命成长的空间虽然不同,但君子圣贤寻找真理的目标是相同的,比如孔子,鲁迅也是这样长出来的。毛泽东24岁就找到了起点,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正是因为没有人是相同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其基因也不尽相同,所以毛泽东不可以复制,孔子,鲁迅等等先贤圣不可以复制,这正是有趣的地方,也是关键的地方,生命研究院的和先生说过:“每个人都可以成材,拥有属于自己的“天书”,才能让人生的消耗降到最低”毛泽东找到了自己的“天书”,并应乱世出英雄这种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才长出他这样的生命。

第19篇:造心读后感

造心读后感

有一颗求知之心,博览群书体验实践,造心读后感。

有一颗仁慈之心,热爱世界万物生灵。

有一颗孝敬之心,尊重祖宗养老送终。

有一颗自强之心,勤学苦练自力更生。

有一颗坚强之心,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有一颗澎湃之心,航行宇宙探索奥秘。

这本书从尊重孩子人格、品质修炼——人就这么一辈子(勤劳、自信、感恩)、感悟教育、智慧育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等八个方面来阐述耐心能塑造优等的心,心的质量就是人的品质。

一、有一颗感恩的心 做一个幸福的人

人生最高深的智慧是施恩;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感恩!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简单的忍耐与承受,而是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的面对人生。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羊有跪乳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

我们在平时或节假日的时候,经常会接到朋友很多祝福幸福的短信。那什么是幸福呢?“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当你收到此信息,一切随之拥有。”活得真实的生活源于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需要去珍惜和拥有现在的一切,这就是感恩。

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幸福都不同。如果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早上起来的时候,你看到窗外的阳光,你会感恩;吃一块面包,你会感恩;接到朋友的电话,你会感恩;在树上看到一只鸟在唱歌,你会感恩;有一份愉快的工作,你会感恩;然后你的一天乃至你的一生,就在这感恩的心情中度过,那你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无论在那里,只要你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觉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爸爸妈妈对你的好要感恩,以后要好好孝顺父母;亲戚朋友对你的帮助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自己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美德。学会感恩,就不会因为所谓的不公而怨天尤人,斤斤计较;学会感恩,就不会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膨胀自己的私欲。

“人就这么一辈子”——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们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因今日过去了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失了。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磨难、挑战中成长、成熟的,在失败挫折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因此,学会感恩是一种成长,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教养,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二、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共同发现 共同成长

孩子眼里的世界是纯洁的,是无暇的。他们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他们用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一点杂念的,眼睛里永远透漏着天真和单纯,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有防备,没有戒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向往、好奇,读后感《造心读后感》。 每天开心、快乐的生活着,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这也是一种惬意的简单和快乐。

有时我们也会为孩子的言谈和举动所感动,他们的话语里透漏出的那种简单和快乐,真的是我们有过而不及的,我们在汲取文化,提高自我修养,提高素质的同时,应该用孩子的眼光去对待自己,去对待你身边关心你的每一个人,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善待快乐,善待简单的幸福,善待你身边的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才是你一辈子享受不尽的财富!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孩子由于年龄、身高的局限,走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只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腿和屁股,而不是成人眼中看到的美好世界、漂亮的场景。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与孩子交流时,多听少说,更不能不让孩子说话;错怪孩子时,及时向孩子道歉,善于向孩子道歉;允许孩子宣泄烦恼和不快。想要孩子以礼待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拳脚底下绝对培训不出健全的人格。因此,“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老师应蹲下身来,在体位上、目光上保持与孩子的平等;老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多与孩子交流,多抚摸与夸奖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蹲下来,你会发现孩子与你会多一份眼神的交流,多一些开心的笑;蹲下来,你会发现从不爱讲话的孩子愿意与你亲近,悄悄的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你;蹲下来,你会和孩子一起发现属于孩子的世界;蹲下来,心与心贴近了,情与情交融了。放下教师的架子,放下家长的威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会拥有更广阔的蓝天。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而不顾及孩子的需求、创造、思维。“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孩子和父母谈谈心”的活动形式,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让父母、老师从孩子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思想,知道孩子的喜好,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应该有效的。

三、给孩子一个信念 支撑人生的支点

信念是根脊梁,支撑着一个不倒的灵魂,支撑着人生的大厦;信念是盏明灯,照亮着一个期盼的心灵,照亮着人生的殿堂;信念是个路标,指引着一个前进的方向,指引着人生的道路。

人生之于信念,有如花的根一样,在没有水的季节汲取水分;人生之于信念,如同飞鸟之于羽翼;人生需要信念,如同花草需要养份,人生的道路难以一帆风顺,布满了荆棘、充满了坎坷。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总会看到希望,看到曙光。执著地追求,无怨无悔。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的本身,在于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的过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早已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就铭记心里,父母的言行是什么样的,孩子也八-九不离十。 孩子的教育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想清楚了,父母做得漂亮,孩子也不会做得太难看。 孩子不在于天天和他讲什么道理,也不在于一定要进多好的学校,更不在于门门功课是多少分,关键是从小就要给他一个信念。 有了正确的信念,就不会走偏;有了正确的信念,孩子自然会去努力;有了正确的信念,就不会到不了目的地。 正确的信念靠父母正确的引导。因此为人父母一定要有信念,没有信念,就没有做好养育孩子的准备。 一个人做某一件事不一定需要信念,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却时时需要信念。信念决定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孩子有什么样的信念,父母取着巨大的作用。信念须从小一点点培养、一点点树立。一旦信念确立,以后走什么样的路即可基本知道。路靠自己走,未来的一切靠自己去完成,任何人替代不了。 因此,家庭是孩子责任心、自信心、感恩心、爱心赖以滋长的土壤,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即使孩子的行为仅有微小的进步,家长、老师也要及时提出表扬,无论是一个微笑、一句赞语、一个手势还是一次抚摸,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天堂——“不论做什么事,相信你自己,别被他人的话击倒”。

第20篇: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篇1: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又读了一本日本文学,夏目漱石的《心》。总体感觉就是和中国文学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学都不一样,虽然夏目漱石与村上春树的风格也不是完全一样,可有一种共性在他们的作品里。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发现书中的比喻也颇为奇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内。在此略记录一二:

一走下海岸……由于来避暑的男男女女,沙滩几乎在动。

描写得很形象,能让人在心里放映出那样的景象。

先生的这种觉悟好象是种活生生的觉悟。那和一所火烧以后已经冷却的石造房屋的轮廓不同。

这句比喻我现在还没理清,有没有朋友能为我解答?

只是他的自白,像一座山峰似的云头,它把一种不可能了解真相的可怕的东西,覆盖在我的头顶上。

他的比喻,要经过自身脑海的再创造,便可以鲜活起来。云,常常悄无声息地来到人头顶的上空。而先生的自白,给人一种无形的恐惧,刚好和云的特质相吻合,天衣无缝。

你的意思,不是以为人世间是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坏人的人吗?人世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模子里铸造出来的典型坏人啊!平常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的人,就是这种人,在发生了社呢们事情时,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的。这才可怕呢!

虽说有点以偏盖全,但也不能说是不无道理呢。总觉得他和村上一样,喜欢拿较长的一段文字,塞进主角的嘴里,感觉挺奇特的,貌似随意说出来的话,但我觉得是经过仔细总结的。所以也把他们书里的那些主角,看作是和平时见到的不一样的人呢。爱思考,不时常说话,说的话也总是不拘一格,是那些主角的特征,就我现在读的这两本看来。

\"你不要是把我的思想意见等等和我的过去混为一谈了吧。……不过,一定要把我的过去在你面前完全讲出来,那可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觉得不是另外的问题。先生的思想,就是先生的过去所产生的,所以我倒是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如果把两样东西分割开了,对我就几乎毫无价值。如果仅仅给我一个没有附上灵魂的泥人,那是不能使我满足的。\"

喜欢书里面的一些讨论,总使我感到很有意思。好象是纯理论的一些争辩,却又和情节环环相扣,连接得十分紧密。还有最后一句的比喻,也很贴切。发现我所读的这两位作者,都很喜欢用比喻,而且不是相类似物的比喻,而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他们能将她们拿来做类比,让人乍一看显得相当突兀,可仔细一思考,又觉得合乎情理。就是这么神奇。而且往往是拿具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才更难控制,也就更难得碰到了。

我又觉得这张站在过去和未来中,划分了过去和未来的毕业证书,竟是一张好象有意义、又好象没有意义的奇怪的纸。

十分同意他的看法。

正门里那盏亮着的电灯,本来是有光线从门缝中漏出来的,这时噗的一下灭掉了。先生夫妇好象就这样组进里边去的。我也单身到了黑暗的外边。

感觉这句话显得格外凄凉,好象作者对于自己不能走入先生的内心,总像个局外人,是那么郁闷的一件事,甚至有些伤心。亮堂的里边,和黑暗的外边,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距离感,词句简洁,效果却更明显。

我在那里领教了他像啤酒的泡沫那样气势惊人的议论。

很明显,是在讽刺。比喻显然相当形象,用泡沫的那样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的特质,来比喻对方议论的空洞无聊,绝对精妙。

好啦,明天读一读夏目漱石的另一本〈门〉吧。

篇2: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暑假回到家里呆了两个礼拜,在家的时间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把心情放开,应该就能吃得好睡得香。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晨一点多我写完了读后感才安心地合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

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对小说中人性冲突的形成和变化有多深的认识,对于此矛盾就会有多透彻的理解。不一样的结局只能从不一样的\"人性\"中去寻找答案。况且,没有矛盾不成小说,正是这样才反映出\"人性冲突\"的主题,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到对人性的深思当中。所以,与其说内容突兀,不如说是结构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现,又有无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时候,又总免不去大学时代的单纯气息。你甚至可以说书中探讨的是难有定论的人生话题。故事里人性激烈地冲突着,当看到善与恶,幸福与不幸竟系于一念之间时,读者的心弦完全紧绷起来,并且不由得不展开对生命的思索。当目光扫过文字,我常闪过这样的想法:小说里的\"先生\"能对生活和生命这样深刻而客观地去思索,本身就是对人性善和美的不倦追求,尽管其反映于自觉的意识中只是一直在寻求心灵的自由,一直由于曾经犯下的过错而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但我不认为这是庸人自扰。我觉得任何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都不应有如此的看法。

如此想来,生命亦脆弱,这里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灵的易于受伤。如此轻易间,或许是并未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一个人已经在\"善与恶\"之间做出了如此严肃的抉择,并就此埋下一生幸福或不幸的种子,这样会让每个人的内心都过于沉重,有些难于承受。是否真是自私让\"先生\"不顾别人会有的痛苦和拥有的权利?是否天性的敏感让他同时又有着强烈的道德悔悟意识?或许更可能是由于涉世未深,使他不能对自我,对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年轻的\"先生\"在愿望与现实之间,想法与行动之间痛苦矛盾着,也因为阅历尚浅,所以他根本没有料想到事情变化的方向,只是本能地去保护自己内心世界的平衡。

(二)

请原谅我写下了这些让人似懂非懂,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确定的文字。我绝非有意为之,实在是读后的感想如此这般,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越能让评论者们众说纷呈的小说,想必越有其不同一般的妙处或深邃。我之所以要把读后感分为一二两个部分,是因为下面的话可能更加\"不可理喻\".

关于小说的结局,我自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自知难以回答的问题:假如\"我\"能及时赶回东京,听\"先生\"诉说一切,那么\"我\"应该如何去劝导先生释怀,\"先生\"是否有可能不去选择自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我真的太希望出现某种情况使\"先生\"能避免走向自杀,他的生命确实可贵,也有可敬之处,而且同时它也是属于\"夫人\"的,并非只是属于他一人。我不知道,若是一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会对\"先生\"持有什么看法或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可能那会更实用而有利于挽回生命,而我想得出的是可以让心灵生出自由的翅膀,翱翔于生活的天空的答案,虽然这样的想法接近于天真,但在这里天真亦非不可为之。

从相对狭小的心灵空间里跨越到更宽广的人性的世界里,培养对生命挚热的关爱,把这份爱由己及人地播撒。相信每个人心中的这份爱可以让所有需要温暖的心灵获得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一\"跨越\"是关键所在,当心灵空间以开放的姿态去与外部因素有选择地融合,原有的相对静止的对立体便能获得建立新的对立平衡所必需的引发新运动的外部力量,有了跨越,才有了向上提升的基础。而在跨越中,选择很重要,它决定了发展的方向,而爱与善就是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只能从已有的心灵空间去获得,但爱与善在成为标准时自身也要不断实现跨越,那么选择标准的提升又以何作为推动力呢?

我想,\"美\"的提升就是动力。我感到\"美\"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先生\"在给\"我\"的长信中说到,他也知道自己对夫人坦白或许可以得到原谅,并因此流下欢喜的轻松的泪水,但他不会坦白,只为留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份\"美\",没有折扣的美。可以说,是对美的认识决定了选择和结果。每个人天生都具有感知美的本能,一次感动和动情的瞬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美的历程。并且我认为,美育也因此才变得尤为重要,也许有时它对一个人成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化,但却是根与源的关系。所以尽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件可敬而优雅的事情。

我认为,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有形或无形的空间里,要打破那在空间内的运动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相对守衡,进而产生运动和改变,需要让一定的外部因素进入到这一相对独立的空间内,产生一个更具可能性和多样性的变化平台,这是推动事物朝一定的预期方向发展的有效前提。

我立刻在词典里查了查\"人性\"的解释——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这样解释好像太简单,又好像——无须更复杂。

在这篇读后感的尾声里,我想应该抛开难懂的思考,想想故事对我今后生活所给予的启示。我想到的是,每个人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多地去关心周围的人,多数情况下宽厚友善地待人,怀一颗感谢的心,我们的生活里会温情常在;坦然地面对自身的缺点错误,坦诚地与人沟通,用真心的行动来让生活充满理解……

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篇3: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最初对起了兴趣,大概在于\"我\"对先生的心情。不单是值得揣测与玩味的,描摹起来也多有不易之处。然而夏目漱石写得十分自然。这便引起了我希望读下去的心理。因自己也曾于成长之中的缘故,我对于这般题目向来喜好。当然小说并没有顺着这一点拓展开来,而是转向了伦理道德,或者说\"私(则天去私 )\"的讨论。伦理道德固非实有,这点(于我)已经无须讳言。过去时中梁师的一书几乎为我永远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但小说中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仍然令人惊喜。这不仅仅体现在先生遗书中叙述的往事之中。或者莫不如说,就我而言,它不过是个背景的存在。但叙述者自身细微的体验倒是极好的例子。出现较多的地方自然是在家中的日子。待到\"兄弟俩在父亲还没死之前,就商量其父亲死后的事情来 \"可算是个情感体验的高潮。作者在写下这样的句子时,纵然为人性之恶感到悲恸,但已然不能持有批判的态度了。固然,这绝非道德的,绝非符合伦理的,但它由自然人性引发而来。其实整篇小说也莫不如此。先生的往事之中,我们也难以对其进行强烈的批判。能够升起的心情,不过是深深的无奈与遗憾罢了。

再来深入分析一下\"我\"对先生的心情。纵然作者一再强调\"所以即使说我幼稚也罢,笑我愚蠢也罢,能以自己的直觉预见到这一点,的确使我觉得自己是有希望而又可喜的。 \"\"但是,我并不是以研究先生的心情出入他家的……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态度,竟是我生活中值得珍惜的品格之一了。 \"但这种心情也绝非无私的。小的事情譬如写信时\"最后还顺带问候了一句先生的感冒。其实我并没有把他的感冒放在心上。\"而在先生饱受精神折磨之苦,决意自杀之时,\"我\"所想的不过是\"用不着母亲催促,我早就在等候先生的来信。而且盼望如果这封信能带来大家盼望的解决糊口的职业,那就好了 .\"当然,如上一段所说,这些心情不能够被批判。但至少也说明\"我\"所以为的\"有希望而又可喜的\"亦不过是自私罢了。而通篇带有推理性质的小说也不能说明\"我\"对先生的心情绝无研究之意。

反过来说,先生固然认为\"我\"是认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在长达半生忏悔自私之后,对\"我\"依然是自私的。恕不举例证明。

那么,\"我\"的父母呢?\"我\"对他们带有嘲讽与无奈,并有混杂了亲情在内的同情。\"我\"不只一次的将父亲同先生做比较,总是得出先生对\"我\"吸引力更大的结论。甚至,在上半部结束时,父亲弥留之际,\"我\"因为收到了先生的遗书而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火车站。但相对弱势的父母便不存有自私了吗?劝说\"我\"在父亲故去之前即确定财产分配时,先生与\"我\"有这样的对话。

\"(亲戚)都是好人么?\"

\"似乎没有什么坏人,大都是乡下人啊。\"

\"乡下人为什么就不坏呢?\"

对这种寻根问底,我无法回答,可先生还没有容我思考如何回答,就接着说:

\"乡下人反而比城里人更坏。而你刚才还说,你亲戚中似乎没有这类坏人。但是,你认为世上会有那种明摆着的坏人么?这种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当然世上是没有的。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但一到关键时候,就立刻变成坏人。真是可怕。所以切不可等闲视之。\"

诚如斯言。父母表现出的类似于一种无知的自私。这类例子在父母与我一节中比比皆是。不特意点出了。

再谈几点细节。如前所言,关于\"我\"对于先生的心情,文章最后没有深究。但在之前的叙述中仍然可见端倪。

这时,先生又重复前几天的腔调。

\"虽然你遇到了我,恐怕你仍要感到孤独的。因为我没有力量使你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孤独的境地。迟早你就会想别处去发展你的交际。不到我这里来了。\"

先生这样说时,凄然地笑了。

在谈到爱情时,先生屡次提到\"爱情是罪恶呀\",这引出了下面的对话。

\"爱情是罪恶吗?\"那时我突然问道。

\"是罪恶,真的。\"先生回答时的语气同刚才一样坚定。

\"为什么?\"

\"迟早你会理解的。不,不是迟早。应该说你早已经理解了。你的心不是老早就在为爱情而跳动了吗?\"

我察看了一下自己的内心,那里却是意外的空虚,连个想象的目标都没有。

\"我心里连个这样的对象也没有。我是毫不打算对先生隐瞒什么的。\"

\"正因为没有对象你才活动的。你以为有了对象就能平静下来的吧,所以就想活动了。\"

\"现在还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正因你不能如愿,不是才到我这儿来活动的吗?\"

\"也许是这样,可那和爱情不同。\"

\"这是走上爱情的一个阶梯,按顺序在和异性拥抱之前,才先到同性的我这儿来活动的。\"

\"我认为这两件事的性质完全不同。\"

\"不,是一样的。我是个男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满足你的,况且又有些特别原因,更不能使你满足。我实在过意不去,你只好离开我到别的地方去。我宁可希望这样。可是你……\"

我悲伤极了。

\"您认为我应该离开你,可我还没有这样的打算。\"

先生根本不听我的话,他说:

\"可是,不谨慎可不行,爱情是罪恶呀。虽然在我这儿得不到满足,可也没什么危险。然而——给长头发缠住时的心情,你知道吗?\"

作为故事的结局,我们看得到的只有 \"接着我毫不犹豫地跳上去东京的火车。在轰隆轰隆响动的三等车厢里,我又从袖子中取出先生的信,才从头到尾地看下去。\"而从时间上推断,父亲同先生过世的时间实相差无几。 这两位叙述者经常拿来对比的人物,前者\"仿佛我们做儿子的在等待着父亲的死 \",而自己却\"已经丝毫感觉不到煎熬别人的痛苦 \";后者的离开使叙述者感到\"先生的过去,他曾答应要告诉我的那个灰暗的过去,在我看来已是毫无意义了。 \"并且终于\"毫不犹豫地跳上去东京的火车 \".

孤独是小说的另一主题。事实上,在遗书中,先生已将孤独视为导致K同自己自杀的唯一原因。\"然而当想到,连世上自己最亲爱的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自己时,便不免悲伤起来。 \"\"后来我竟疑惑起,K是不是同我一样由于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结果,才突然选择死的? \"孤独同自私不无联系。或者可以说,正是自私导致孤独的存在。既然人不能豁免于自私,便终究将会体验到足以致死的孤独。

奇怪的是,如先生自己所说\"总之,在金钱上我怀疑人类,但是在爱情方面,却不怀疑。 \".然而这一论述却那么得值得怀疑。或许不过是一种自欺。

有的译本像是将\"先生\"译作\"老师\",想必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罢。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