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必然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6 08:37:0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凯文•凯利

【关于本书】 【主要内容】

一、科技有偏好

二、如何理解必然趋势

三、基本结构

第1期,\"形成\"。 第2期,\"知化\"。 第3期,\"流动”。 第4期,\"屏读”。 第5期,\"使用\"。 第6期,\"共享\"。 第7期,\"过滤\"。

第8期,\"重混\'’和\"互动\"。 第9期,\"追踪\'’和\"提问\"。 第10期,\"开始\"。 【金句】

第1期:未来的第一个必然趋势——形成

一、科技的出现方式是渐变的

二、不断升级将会是一种常态

三、人人都将是菜鸟

四、\"变化\"正在欺骗你

五、你没迟到 【金句】

第2期:未来的第二个必然趋势——知化

一、人工智能是最热的创业机会近期人类科技有了三大突破:

1.廉价的并行计算。2.深度学习能力的加强。 3.大数据的突破。

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知化”

三、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

1.人类能干,但机器人会干得更好的工作。2.人类不能干,但机器人可以干的工作。 3.人类想要从事,但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 4.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四、人和智能是共生关系 【金句】

第3期:未来的第三个必然趋势——流动

一、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

1、互联网把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特征、想法,都拷贝成了复制品。

2、计算时代的三个阶段:

二、无法复制的东西才有价值

1.即时性。2.个性化。 3.解释性。 4.可靠性。 5.获取权。 6.实体化。 7.可赞助。 8.可寻性。 【金句】

第4期:未来的第四个必然趋势——屏读

―、我们都是\"屏幕之民”

1.\"言语之民\": 2.\"书籍之民\": 3.\"屏幕之民\":

二、权威完蛋了

三、知识将是片段的大杂烩

四、阅读会变得社交化

1、阅读具有了社交属性。

2、书籍是没有中心的,到处都是边缘。

五、屏读时代鼓励功利性的思考 【金句】

第5期:未来的第五个必然趋势——使用。

一、使用比占有更加重要

二、减物质化

三、未来的服务是按需响应

四、平台协同

五、云端将成为基础设施 【金句】

第6期:未来的第六个必然趋势--共享。

一、共享一切

1、未来,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拿来共享。

2、随着人们协同程度的增加,未来群体的组织形式将会呈现四个层次。

二、自上而下的管理智慧

三、众筹

四、共享的商机 【金句】

第7期:未来的第七个必然趋势——过滤。

一、人人需要过滤信息

二、理想的过滤器

三、过滤器关注的是注意力

四、注意力将向体验迀移 【金句】

第8期:未来的第八个必然趋势——重混;第九个必然趋势——互动。

一、重混

二、底层才是文化的中心

三、\"老虎\"可以靠\"蚱蜢”活着

四、互动 【金句】

第9期:未来的第十个必然趋势——追踪;第十一个必然趋势一一提问。

一、追踪

二、量化自我

三、更多不可能将出现

四、提问更有价值

五、好问题的标准 【金句】

第10期:未来的第十二个必然趋势——开始。

一、人类在\"织网\"

二、新世界的开始阶段

三、结尾 【金句】

【关于本书】

凯文•凯利,人称KK,硅谷最著名的预言家,第一届黑客大会的发起者。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科技作为一个新物种所具有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指出了这个物种不断变迀的12个趋势——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

【主要内容】

一、科技有偏好

科技在本质上是有偏好的,科技遵循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原理,会引领着科技朝着一个特定方向发展。必然,是一种大趋势,一种科技发展的合力。

单个孤立的计算机,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用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通过电话线互相连接起来的时候,它才开始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因为互联网形成了。在这之后的30年,互联网从社会的边缘进入到全球舞台的中心位置,以互联网为根基的社会经济也受到极大的推动,各种新生事物频繁出现。现在,孕育这些趋势的基础环境依然在活跃发展,所以,这些趋势在未来至少30年还会持续增长。

二、如何理解必然趋势

这12个必然趋势,就是推动科技发展变化的动能,将会持续30年。每一个趋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是高度叠加的力量,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对于这些趋势,拒绝它们并不划算,我们只能拥抱它们,善加利用这些力量,洞察它们的偏好,让我们的产品、服务和管理顺应这些科技趋势,才能从中获益。

三、基本结构

第1期,\"形成\"。

形成,指的是未来科技的出现方式。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讲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一种社会形态\"进托邦\",以及如何在这个社会里把握机会、创造商机。

第2期,\"知化\"。

所谓知化,就是让一个事物具有认知能力。指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把人工智能置入到普通事物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在人工智能的占领下,人类会面对什么样的形势,如何做才能不被机器人淘汰。

第3期,\"流动”。

指的是互联网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一切都将是\"流\"。想要在全新的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我们还会讲到,在免费大量出现时,怎么让别人愿意花钱买你的产品。

第4期,\"屏读”。

内容载体从纸张转移到了屏幕上,屏幕无处不在,它会持续扩展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最后,世界上所有的书都会通过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第5期,\"使用\"。

使用,是对物品的利用方式。未来,使用比占有更重要,未来的服务、组织形式都会发生变化。

第6期,\"共享\"。

未来,我们会乐于共享一切。找到一个从来没有被共享出来的要素,设计一种新的方式把它共享出来,就是商机。

第7期,\"过滤\"。

面对海量的优质信息,我们需要一个超级过滤系统,因为只有真正让你疯狂的事才值得看。由此可见,在未来得注意力者得天下。

第8期,\"重混\'’和\"互动\"。

重混,就是对已有事物重新混合的意思。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做到把文章进行重混,但我们还没有做到对电影的重混。未来,像读书一样读电影,做标记索引,搜索任何一个你想要的镜头,这个领域存在巨大的赚钱机会。互动这个趋势得益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它就会被当作坏掉了。虚拟现实,把未来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大触摸屏,一切设备都在跟人类互动。我们还会给你讲讲,未来的无形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

第9期,\"追踪\'’和\"提问\"。

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人们时刻进行着自我的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这些行为的数据也将成为新的财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在万物互联的世界,到处都是超级智能的答案,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所以提问这个趋势在提示你,谁能提出好问题,谁就更会受到青睐。

第10期,\"开始\"。

这一章是对前面所有章节中所讲趋势的总结,又回到最开始我们说的,所有这些科技的最大推动力--互联网。凯文•凯利把人类正在搭建的超级互联网叫做霍洛思,我们正处在霍洛思形成的最初时刻,不过它的变化发展就是未来的常态,所有这些变化都只是刚刚开始。

【金句】

1.科技本身是一个物种,和微生物、植物、动物一样,而我们人类,只是喂养它长大的仆役而已。

2.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决定科技发展动态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原理会青睐某些特定的行为。

3.书中提到的12个动词,更准确地说,它们不仅仅是动词,还是一种现在分词,用来表达持续动作的一种语法形式。

4.这12个持续动作中,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所有迹象表明,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30年。作者把这些元趋势称为\"必然\",是因为它们植根于科技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这些动词代表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呈现在我们文化中的一系列元变化,这些元变化已经在当今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描画。

5.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第1期:未来的第一个必然趋势——形成

一、科技的出现方式是渐变的

科技的出现方式是渐变的,也就是我们说的becoming (形成)这个词。这个变化方式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点一点演变的,但这个东西变了之后,可能连亲妈都认不出;第二,这个变化的过程绵长而持续,让你感觉不到。

这是人类经验中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新事物出现的方式。凯文•凯利把科技的这个渐进式的变化状态叫\"进托邦\",准确地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进托邦。

二、不断升级将会是一种常态

所有的新科技都是需要维护的,可以说, 我们的工具越复杂,就越需要我们的照料,科技产品也是一样。即便你不太想升级,但你必须这么做,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升级,就像军备竞赛一样,升级已经成为事物本身的存在方式。

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昨天的成功,可能带来今天的新问题,而针对今天问题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在这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真正的利益也在逐渐积累起来。我们每一年的创造,都比每一年的破坏多出那么一点点,就是这么一丁点的积极的变化,积累数十年,才能进入我们所谓的文明中,它带给人类的利益是无穷的。

三、人人都将是菜鸟

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无论你使用一样工具的时间有多长,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在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全力避免成为掉队的菜鸟, 永无休止,无一例外。这是因为,首先,在未来30年中,大部分可以主导生活的重要科技产品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其次,新科技本身需要不停地升级,你的更新速度总也赶不上科技迭代的速度。在确保新科技被淘汰前,你需要掌握所有技能,你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时间可浪费。

新事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欲望、新的需求,好像是在人们的思维里硬生生挖出了很多新的沟壑。科技确实是人们不快乐的根源,它让我们永远追求新,但新只是转瞬即逝的,新的东西总是被更新的东西取代,所以人们的满足感也在不断地失去。 但也正是科技,让我们不同于我们的动物祖先,我们不止满足于生存,还要疯狂地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这种不满足,触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推动我们成长。

四、\"变化\"正在欺骗你

在\"形成\"的时代里,事物今天会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变化\'’是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它是一 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往往在不断变化的动作当中,人们就不会再去注意这些动作,所以\"变化\"成为了一 种可以自我掩盖的动作,只有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才会发现。

同时,这种变化的方式本身就在变化,但由于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对未来的展望也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所以我们总是会被\"变化\"欺骗。

五、你没迟到

未来30年会出现的东西现在一样也没出现,或者是假装成别的东西。看一眼你周围,所有的东西在未来都会变。随便认出一个,然后推动它向未来的方向转变,你就发财了。仅就今天的互联网而言,还什么都没有发生呢,互联网只是开端的开始。

如果我们能够乘坐时光机前往30年以后, 再从那时的视角来回顾现在,我们就会意识到,在2050年,大部分伟大产品都还没被发明出来呢。在2050年的人会说:你能想象在2017年当一个发明家会有多棒吗? 那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你随便找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加上人工智能,上传到云里面去。那时的设备不像现在,传感器成千上百,很少有超过一两个的。那时的期望不多,壁垒很低,成为第一轻而易举。所以,如果你能像未来的人一样,意识到现在的可能性,那么,你也能掌握绝好机遇。

【金句】

1.科技这种微小的进步既不引人瞩目,也不鼓舞人心,还极容易被我们忽略,因为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针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 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流逝, 真正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 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逐渐积累起来。

2.我们与动物袓先的区别,在于我们不止满足于生存,还要疯忙着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这种不满足触发我们创造,推动我们成长。

3.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 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第2期:未来的第二个必然趋势——知化

一、人工智能是最热的创业机会近期人类科技有了三大突破:

1.廉价的并行计算。

GPU的新型芯片,可以让游戏中的一张图片的数百万像素,在 一秒钟内被多次计算。这项技术被拿来运用到人工智能中,让神经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上亿次的连接。

2.深度学习能力的加强。

人工智能还需要更好的算法,用来驾驭这数百亿的神经节点之间的组合关系,让它们运转起来,这种算法就叫做深度学习。就像人的大脑皮层是分层的一样,神经网络也被构建成叠层的模式。拿人像识别技术举例,神经网络中的一层识别了一只眼睛的图像,这个结果被传递到下一层,下一层进一步分析后把双眼归在了一起,再传递到下一层, 把双眼和鼻子的图案关联在一起识别一张人脸需要15个层级的神经网络。这几年,这项技术跟GPU结合,让深度学习的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3.大数据的突破。

全世界的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了训练的基础材料。每当你键入一个查询词,你都是在帮助训练谷歌的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人工智能是下一个最热的创业机会,只要挑选一个领域然后加入人工智能就是商机。

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知化”

知化,就是让一个事物具有认知能力。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知化,就是用自动化的知识来解决一切问题。拿化学来说,倒腾瓶瓶罐罐多费劲,加入人工智能后,科学家们可以进行虚拟的化学实验。他们可以在天文数字级别的化学结合中精挑细选,决定哪些更有希望成功,值得放在实验室中检验。

人工智能不是搞出一个比人类还聪明的怪物,而是用自动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人工智能一点也不可怕,它只是把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新奇、有趣而已。人工智能还会帮人们变得更聪明。

【案例】 1997年,旧M的超级电脑\"深蓝\",击败了 当时具有统治地位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如今,很多棋手都是\"人加机器\",这在比赛中增强了选手的水平。在2014年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中,纯粹的人工智能赢得了42场比赛,而\"人工+智能\"型选手赢得了 53 场。

三、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

在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70%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必然的,一切只是时间问题。根据人类和机器的关系,工作可以分成了四类:

1.人类能干,但机器人会干得更好的工作。

在这类工作中,机器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比如,搬运工人、药剂师、货车司机、采摘员、手术师、记者等。

2.人类不能干,但机器人可以干的工作。

比如,在一小时内生产一千枚螺丝钉。机器人帮我们完成了人类这个物种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

3.人类想要从事,但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

在我们发明了汽车、空调、平板电脑和动画片之前,住在古罗马的人不会想到, 他们能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吹着空调就到了雅典。在机器人的协助下,人类能够完成150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后,最令人赞叹的。

4.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工业化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大多数基础工作,让我们的吃、穿、住变得很容易,这个时候,人们就会闲下来问问自己,我们还能干什么。在 机器的帮助下,人们才能从忙碌状态中托身,追求更有意思的职业。当然,你也不用担心,因为机器人还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新工作,发现那些让我们拓展自身意义的事。

四、人和智能是共生关系

到了2050年,薪酬最高的行业一定会依赖那些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来的自动化技术。 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这些工作,是因为让这些工作成为可能的机器和技术还没有出现。机器人会给我们创造新的工作,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们具体长什么样。

将来,我们和机器人的关系会变得更复杂。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水平如何,在未来都会反复经历机器人替代人的循环,这个循环模式分为7个步骤:

1.机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

2.好吧,它会许多事情,但我做的事情它不一定都会;

3.好吧,我做的事情它都会,但它常常出故障,这时需要我来处理;4.好吧,它干常规工作时从不出错,但是 我需要训练它学习新任务; 5.好吧,就让它做我原来的工作吧,那工 作本来就不是人该干的;

6.哇,机器人正在干我以前做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仅好玩多了,工资还高;7.真高兴,机器人绝对干不了我现在做的事情。 然后回到步骤1。

在未来,人类和机器之间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以最优化的方式与机器人默契配合的人将会成功。

【金句】

1.未来,我们制造的人工智能都将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的,并且通常是超越我们能力的任务。

2.我们最重要的机械产品,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做不了的事情。同理,我们最重要的思维产品也将不是比人类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 思考人类无法思考的事情。

3.与人工智能的速度和力量相比,它的相异性对我们来说会更有价值。

4.可以100%确定,我们会制造出异类智能。当我们面对这些人造异类时,将和遇到外星人一样,既会受益也会遭到挑战。

第3期:未来的第三个必然趋势——流动

一、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

1、互联网把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特征、想法,都拷贝成了复制品。

软件、音乐、电影和游戏,都是赚钱并且能够轻易复制的产品。新的财富正在互联网这台巨大的复制机器之上建立起来。谁也阻止不了大规模的自由复制,阻止复制, 这么做不仅会破坏创造财富的动力,还会导致互联网本身停止运转。

2、计算时代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模仿传统的办公室。

比如,电脑的屏幕上有\"桌面\"和\"文件夹\",还有\"文件\",它们层级分明,秩序井然。 第二阶段是数字时代,

基本单位是\"页面\",它不是放在\"文件夹\"里的,而 是分布在网络当中,\"浏览器”取代了\"桌面\",而网络的结构是平的。

第三个阶段最基本的单位是\"流\"。

你刷朋友圈、看流媒体视频、听在线音乐,就连电视屏幕下方都是不断流动的新闻滚动条。在你周围,到处都是通知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流,就连实体产品也被当作流动服务来出售。(共享单车?)一切不再是固定的、可捕捉、可占有的实体,一切都将是\"流\"。在这样的时代,赚钱的方式也必须花样翻新。

(流媒体指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

二、无法复制的东西才有价值

当我们进入第三阶段后,流动的时间变成了实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复制品无处不在,太过廉价,实际上已经到了免费的地步。当复制品大量存在随手可得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变得没有价值了。那么这个时候,无法复制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在以下8种情况中,人们会愿意付费:

1.即时性。

虽然,你迟早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免费复制品,但是如果生产者能将产 品在第一时间发送到你手中,这就有了稀缺的价值。

2.个性化。

个性化要求,是创造者与消费者、艺术家与粉丝、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不断对话,营销人员把这叫做粘性。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是无法通过复制粘贴得到的,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对产品的个性化有所投入,也就不太愿意移情别恋了。

3.解释性。

比如为免费的软件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一些公司只有代码的副本是免费的,但成千上万行的代码给你可能你也不会用,只有通过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 它们才会对你有价值。

4.可靠性。

当你免费获得一个流行的软件应用时,即便你可以不看说明书就会用, 但你可能还得考虑考虑这个软件是不是恶意程序或者垃圾软件。花钱买个放心,就是在为那些在乎的人提供可靠感。

5.获取权。

有太多东西都可以在什么地方免费得到,但拥有这些东西,往往是件烦人的事儿,你得让它们井井有条,还得与时俱进。这时,通过订阅云端上的付费服务,请别人来照料你的\"财产”,而你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在任何设备上, 随时随地获取这些免费的东西,就太好不过了。(例如“百度网盘”)

6.实体化。

其实从根本上说,数字复制品没有实体。当你阅读一本电子书时会很开心,但有时候,同样的字句印刷在雪白的棉纸上,再配上皮革质地的封面,也非常诱人。把无形世界用更棒的实体化呈现出来,方法无穷无尽。

7.可赞助。

热心的受众和爱好者喜欢鼓励创作者,但他们只在以下几种情况里才会买单:(1)支付方式必须超级简单;(2) 支付金额必须合理;(3)可以看到支付后的收益;(4)花出去的钱能让创造者获益。

8.可寻性。

没人看到的产品是没有价值的,而没有被发掘的佳作更是一文不值。当世界上的图书、歌曲、电影、应用和其他所有事情都是海量的,能被寻找到才可能被分配到一点点的注意力。

如果你想要在全新的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变化你的商业模式。在流动中,真正能让你成功的,就是满足我们刚刚讲的8种情况的要求,归结一句, 就是精心培育你的产品,让它获得无法通过鼠标点击就能轻易复制的品质。

【金句】

1.当我们进入计算时代的第三阶段后,流动的时间变成了实时模式。一切事物要么是实时的,要么就几乎等于不存在了。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 2.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就没有价值了,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

3.网络技术需要没有约束的复制,复制品必然流动。4.数据不会保持静止,万物如今都要流动成为数据流。

第4期:未来的第四个必然趋势——屏读

―、我们都是\"屏幕之民”

人类历史上,内容载体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言语之民\":

在古代,文化通过记忆、念诵和言语口口相传。

2.\"书籍之民\":

1440年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快速、廉价、准确地复制了书籍。

3.\"屏幕之民\":

现在文字已经从纸张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电子显示屏的像素当中。\"屏读”的时代人类文化的根基逐渐从书籍中脱离出来,转移到了屏幕当中。

二、权威完蛋了

\"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人们更加喜欢的是屏幕上的动态流动。

在屏读的世界里,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真相并不是来自某个权威的发布,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地实时拼接出来的,相比之下, 一成不变的书本就不再重要了。 快速变化的代码和算法,可以不断地逼用户改变在网上的行为,这是印制在书本中的律法没有做到的。\"书籍之民\'’喜欢依靠律法, 而\"屏幕之民\"则依赖技术来解决问题。

三、知识将是片段的大杂烩

屏读时代,很多媒介都会产生变化。

未来的书,不再是书页装订在一起的集合,而是一个主题串联起的一堆符号。电子书可以改变内容,当你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拍打书脊,它就变成一本完全不同的书。数字图书的效果,可以在任何时间呈现在任何屏幕上,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此时的书籍已经变成了信息流,而不再是固化在纸张上面静止不动的,\"书\"变成了一个动词。

知识从一个固定不动的地方解放出来,开始流动起来。一旦书籍数字化了,就可以拆分成单独的页面,甚至能够被进一步拆分成很多片断,这些信息合起来能够形成一个关于某个话题的信息的集群,知识变成了片段的大杂烩。(这不就是加强版的百度知道吗?)

如果你能通过一个特殊的主题,将所有文本忠实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无论语言, 那么你就会成为新的权威。在今天,只有少数学者达到了这种成就,但未来会是司空见惯的。

四、阅读会变得社交化

1、阅读具有了社交属性。

通过网络中的屏幕,我们能够分享的不再只是正在阅读的书名,还有我们的反应。 你可以从所有读者标记的重点里,找到最受欢迎的那些内容,你也能阅读某个特定朋友、学者或者评论家的标注。

2、书籍是没有中心的,到处都是边缘。

你可以在正在读的书里选出一个词,加上链接,指向另一本你已经读过的书中的一个词,你还可以从一本书中挑出一个场景,链接到某部电影里相似的场景,未来所有书都被数字化以后,任何一本书都不再是一座孤岛,而全部都是互相联系的,如此一来,书籍串联编织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本巨大的维基百科一样的大书,成为万能的图书馆。大部分新作品将会直接以数字化的面貌问世, 并且快速流进万能图书馆。在传统书籍和屏幕的碰撞中,屏幕将会最终获胜。

五、屏读时代鼓励功利性的思考

在屏读时代,屏幕就是你当下的一个工具,你的所有需求它都能即时响应、快速满足,解决一个问题也变得很迅速,你会越来越关注眼前的事情。

从注意力的角度来说,屏幕在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喜好,它会观察我们,它会知道你在注意什么、注意了多长时间。一部作品的地位,会随着它被点击的次数水涨船高,所以,在屏幕世界里,人们的注意力显得更功利更现实。一个事物会越来越真实地呈现给所有人,宣传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果,因为新作品的地位并不是由评论家的评分决定的,而是根据它跟世界的链接程度决定的。

人们发现不熟悉的事物之后,屏读会激起人们的反应,它鼓励人们快速的行动。这样,我们会快速地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解释的框架,用这些把自己武装起来,应对每天大量的新想法。传统书籍培养的是深思的头脑,而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它会实时地培养你的思想。

【金句】

1.屏幕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2.屏幕可以在我们阅读的同时,读取我们的情绪,并且能根据我们的情绪做出反应,改变我们即将看到的东西。

3.虽然我们会将书籍解构,把组成它们的点点滴滴编织进入网络,但书籍更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将会专注于我们的注意力。它在我们的经济中,会保持稀缺状态。一 本书,就是一种注意力单位。

4.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第5期:未来的第五个必然趋势——使用。

一、使用比占有更加重要

未来,你不需要占有一个东西,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租赁店。在互联网这个大租赁店里,你使用的东西会比拥有的东西多得多。你可以很快地获得一件商品,就好像这件商品是你自己的一样,很可能它到你身边的速度,比你自己翻箱倒柜找出来一件东西还要快。租赁使你能够享受到占有一件物品时的绝大多数利益, 同时减少了占有带来的负担。

看看有什么东西人们还在买,然后开一家公司提供这样东西的租赁服务,并采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说服用户租你的东西将是一个创业机会。

二、减物质化

大多数现代产品都在经历减物质化。现在,就连一个啤酒罐的重量,也减到了原来的五分之一。为获得一美元的GDP产出,我们所需投入的物质总量在减少,这说明我们在用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

数字化,让有形的产品向无形的产品过渡。

比如,制造一辆汽车原来需要大量的钢铁材料,现在改用了比较轻的硅材料, 硅材料把汽车变成了一台行走的电脑,让车子的引擎性能、刹车效果和安全性都有所提升,而且还让汽车能够跟网络连接, 接入无人驾驶导航,提供智能网络服务, 汽车已经变成了数字化的产品。 产品向服务的转变,也加速了减物质化的趋势。

比如,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在 2007年刚发布的时候,就压根没有把它当作一件产品,而是当作一种阅读服务。有了它,书迷们也不用再买实体书,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享受一年成千上万本电子书 的使用权。

可以看到,产品和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产品是\"拥有你所购买的\",而服务是\"使用你所订阅的\",产品主张的是所有权,而服务主张使用权。当你选择了一个服务而不是产品的时候,你对它就会产生更强烈的认同,你也会越来越难以离开它。

三、未来的服务是按需响应

使用一个东西而不是占有它,就意味着需要随叫随到的服务,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它了。

创业公司们正在尝试用各种新奇的方式开拓低效的领域,他们可以在一秒之内,就把那些恰好闲置的资产跟等着急用它的人们匹配起来。说白了,他们是把分散在各处的工作需求和用户的需求即时地匹配了起来,几乎可以做到瞬间匹配。比如,上门美甲、鲜花速递、洗衣服务、医生出诊、上门辅导...由于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发明和创造出来, 而人们每天享受它们的总时间没有变,这就带来一个后果--我们在每件事上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未来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会是一种短期使用。

四、平台协同

平台是企业创建的一个基地,让其它企业也在这个基地里创建产品和服务。这个平台自己可能并不生产商品,它像是一个百货公司,销售各种商品。比如,苹果手机的 App Store。

一个物种的成功是建立在其它共生物种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生态系统的规则是共同进化,你的成功取决于他人的成功。被分享的事物越来越多,被当作财产的事物就越来越少,所以共享是默认设置。

五、云端将成为基础设施

所谓的\"云”,就是由几百万台计算机对接在一起,组成的一台超级大电脑。 有了云端,可以解放我们随身携带的设备空间。 云端越大,我们的设备就越小巧、越轻薄。 我们手里的设备,只是对接到云端的一个接口,而真正负责所有工作的是云。云端还让大家的协作变得无比顺畅,未来,你的工作和娱乐都将越来越多地转向云中的共享世界。

云端就是你生活的备份。未来,人们思考问题,更像是一个云端。如果把你跟云端隔离开,或者,把那些存放在云端上的记忆和过往全都删除,你甚至会感觉像是做了截肢手术一样难受。“云”就是你自身的延伸。

【金句】

1.实际上,我们使用的东西比实际拥有的多很多。

2.分享时代,商品的获取速度可能比你从自己的地下室里找东西还要快,而商品的质量也能同你拥有的一样好。

3.在未来,将产生一种新型的所有制——民众公有,没有一个人真正拥有它,因为每个人都拥有它。

4.麦克卢汉说过\"车轮是腿的延伸,相机是眼睛的延伸\",那么云端就是我们灵魂的延伸,是自我的延伸。

第6期:未来的第六个必然趋势--共享。

一、共享一切

1、未来,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拿来共享。

大部分人可以自生产,他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共享他们的产品,不计报酬, 也乐于让他人免费享用自己的成果。在数字社会中,内容的共享是默认形式。

你可能会认为很多话题是当代人绝不会共享的,比如隐私,但各种层出不穷的分享网站和应用证明,只要借助恰当的技术、在 恰当的条件下、辅以恰当的收益,人们就会共享一切。

2、随着人们协同程度的增加,未来群体的组织形式将会呈现四个层次。

(1) 分享

互联网的公民,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共享意愿。分享这个行为再平常不过,它是数字社会中最基础的表现形式,也构成了网络世界最基本的个人活动。

(2)合作

当每个人都为实现共同目标工作的时候, 群体的合作就会出现。合作产生的效益优势。 (3)协作

网络中的开源软件,作为公用的工具,能够让成千上万个爱好者协同工作,从而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种大众生产不同于之前的临时合作,每个成员只能接触最终产品的一小部分,而有组织的协作所能取得的成果也要超出临时的合作。

(4)集体主义

在数字社会,人们共享产品不计报酬,也乐于让他人免费享用自己的成果,合作产生的效益又远大于个体部分相加,所以, 这种组织形态是一个能同时提升个人和群体价值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说,既最大化了个体的自主性,又最大化了群体的协同力量。

二、自上而下的管理智慧

在过去30年里,网络社会带来了一个文化进程,那就是中心化的领导机制向去中心化的网络机制的转变。可以说,去中心化是一种来自大众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力 量。但光有自下而上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点点自上而下的干预,也就是一小部分人的监管和筛选工作,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让一个有影响力的自下而上的组织长期存活下去。

【案例】

1993年,凯文•凯利的《连线》杂志就组织过大众读者为他们撰写内容,这些文章不需要任何审核就可以在网站发表,但这个网站并没有良好地运转起来,原因就在于它缺少专业性。缺少专业的编辑工作,大众自发创造的内容很难达到我们想要的标准。

维基百科,可以说是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典范。它拥有一个后台筛选机制,保证骨灰级用户能够产出更多内容。同时,它也保证了让编辑文章越多的人,他们输出的,为维基的开放编辑机制增加了一个过滤层。

必须注意的是,自上而下的机制虽然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太多,它们就像是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剂量刚好的时候可以激活身体,但过多就会成为毒药或者被浪费掉了。

三、众筹

粉丝们出钱,一块资助他们喜欢的作品, 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方式就是众筹。众筹平台,在全世界有上百个。众筹的方式是符合网络经济学原理的,也就是让你的粉丝成为你的营销主力,因为他们一旦参与进来,就有很强的动力号召自己的朋友也参与进来,这样更能帮你实现筹资的目标。

未来,最具潜力的众筹方式,是以粉丝为基础的股权众筹。跟其他众筹项目支持一个产品不同,股权众筹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股权众筹将会给商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它是一个开放的P2P机制,能够让公司在监管下,向公众发行所有权股份。这样的股权共享模式,能够让共享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四、共享的商机

可以说,未来人们能够共享的东西还有很多,除了有形的东西,还有无形的。创新的 想法也可以共享,利用众包的模式,就可以共享创意。

【案例】在通用电气的Quirky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向通用公司提交一个新产品的创 意。每周通用电气的员工都会投票选出当周的最佳创意,然后把这个创意变成产品,提出这个创意的人也会挣到钱。截止到去年,通用电气用这个众包创意的方式,已经成功开发了400多件新产品。

在线电影租赁公司奈飞,就曾经向程序员们悬赏100万美元,征集新的推荐算法。最终,他们得到了4万份提案,其中一支团队赢得了奖金,他们的解决方案让奈飞的算法效果提升了10%。

你这里的奖金越高,就会有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当然,没有得到奖金的人,只能是义 务劳动了。从客户的角度看,在同样的价格下,大众所产生的设计可能要比设计师的作品更好,因为大众最了解产品需求。

未来一定会有上百万种新的共享方式,来共享你不能料到的事物,包括思想、情绪、健康、时间等等,甚至是共享失败,因为前人尝试走过的任何死胡同和不成熟的想法,都是有价值的。未来30年中的最大财富和最有意思的文化创新,都会出现在共享领域。找到一个从来没有被共享出来的、大部分人还没有重视的共享要素,设计一种新的方式把它共享出来,这就是未来发展最快、盈利最多的商业模式。

【金句】

1.当众多拥有生产工具的人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共享他们的产品,不计较劳务报酬,乐于让他人免费享用其成果时,这就是集体主义。

2.现在,数字共享超脱了政府,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作用。

3.尽管没有金钱回报,但创造这些产品的大众生产者获得了信誉、地位、声望、享 受、满足和体验。

4.将来一定会有上百万种新的方式,让我 们来共享意想不到的事物。

5.在此时此刻,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

第7期:未来的第七个必然趋势——过滤。

一、人人需要过滤信息

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物质的丰富繁荣程度可能早就已经超出了人类消费的极 限。在人们有限的一生中,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把每个选择的潜在影响都逐个审视一遍,我们需要有人帮我们把各种信息过滤一遍,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

以往人们过滤信息有8种方法: 1.通过\"守门人\"来过滤信息; 2.通过媒介来过滤信息; 3.通过管理者过滤信息; 4.通过品牌过滤; 5.通过政府过滤;

6.通过我们的文化环境过滤;7.通过我们的朋友过滤; 8.通过自身来过滤。

目前,这8种方法并没有失效,但明显还不足以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未来, 所有的东西都将是接近免费的,并且可以随手找到,你就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过滤系统,把废话、垃圾和让你感到不爽的东西都清除掉,好让你只去关注那些能真正令你疯狂的事情。

二、理想的过滤器

1.一个理想的过滤器,拥有巧妙的算法。它会记录你的行为,经过汇总分析,可以及时预测你下一步的行为。

2.—个理想过滤器的第二个特点是,让你知道你的朋友喜欢的而你还不了解的东西。3.理想的过滤器还会向你推荐某些你现在不喜欢但想尝试着喜欢的东西。

【案例】当你在谷歌搜索栏里输入了关键词时,它为你提供的都是个性化的搜索结果,这是依据你上亿次的在线互动的经验,把你最希望看到的搜索结果放到前面。

三、过滤器关注的是注意力

从人类的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 但如果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其实是人类的注意力。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可以说,注意力是将来唯一有价值的资源。注意力的最大值已经固定了,它的产出是有限的, 而能够消耗它的东西在变得越来越丰富, 所以,对于注意力这个稀缺资源,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为了从这些注意力中获益,在未来的广告业中,人工智能系统会寻求在最理想的位 置、最理想的时间插放最理想的广告,并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频率做出反馈。简单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个性化的定制广告。未来的商业逻辑是,得注意力者得天下。

【案例】

谷歌在你访问网页时追踪你的路径,包括你在谷歌上查询过什么信息,它会用信息来追踪你。虽然谷歌还不知道你的姓名和地址,但它确实记住了你的网络行为。如果你在登录一个新闻网站之前,访问过某个棒球队的网页,或者搜索了 \"棒球手套\",它就会进入谷歌的算法中,在你登录下一个新闻网站时,就会出现跟棒球有关的广告。这些广告在你登录这个网站之前是没有的,谷歌实际上做到 了让每个人看到的广告都是不一样的,而 且你看到的广告会更符合你的兴趣。

四、注意力将向体验迀移

当所有商品都在向免费靠近时,唯一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就是你的体验,这是无法被复制的。这里面就隐藏了一个商业秘密,那就是创造跟体验有关的商品,用体验留住用户稀缺的注意力,这是产品的价值感所在。注意力是人们不断花钱的地方,自然也会成为赚钱的地方。 【金句】

1.在人们有限的一生中,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把每个选择的潜在影响都逐个审视一遍。2.未来,你唯一面临的选择就是品尝精华中的精华,只去关注那些能真正令你兴奋的事情。

3.从内容的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其实是人类的注意力。4.未来的商业逻辑中,得注意力得天下。

5.当所有商品的费用都在向零靠近时,唯一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类无法被复制或者储存的体验。

第8期:未来的第八个必然趋势——重混;第九个必然趋势——互动。

一、重混

重混,就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我们现在正在经历各种事物的重混,而重混带来了增长。

【案例】在一款名为Vine的App里,数百万粉丝在用手机拍摄6秒钟的视频短片,6秒的时间足够讲一个笑话了。这些短片可以被深度编辑,可以添加效果,还可以组成一个短视频集锦。这种形式的视频已经成为了 一种流行的观看模式。(这不就是抖音吗?)

未来,你还可以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把电影中的素材拖拽出来,重混到自己的照片 中,根据你的需要创作出新的画面。

不同的媒介可以轻易变幻形式、重混,之后变成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越多,我们就越能将它们重混成更多的媒介形式。

二、底层才是文化的中心

这里的底层,指的是网络中来自大众自发产生的内容。廉价和普遍的创作工具,使得制作动态画面变得越来越容易,就跟写作差不多。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了主动创作。

比如重混电影预告片。因为电影预告片情节紧凑,可以很方便地被重新剪辑成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爱好者可能会把一个喜剧电影的预告片剪辑成一个恐怖短片,或者把一些场景片段和明星的片段,混搭进一 首不太相关的歌曲当中,成为了一个完全不同风格的故事。

从发行数量和关注量的角度来说,这些视频短片就是我们文化的中心。如果说实力雄厚、资金和技术投入丰厚的商家处在资源金字塔的顶端,那么网络中大众产生的内容就是处在这个金字塔的底层。这些底层中产生的文化,取代处于制作金字塔顶点的好菜坞,指明了未来视频文化的方向。

三、\"老虎\"可以靠\"蚱蜢”活着

现在,每分钟就有数千个摄影师将他们拍摄的照片发到网上,目前网络中至少有1.5 万亿张照片被发布了出来,几乎涵盖了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种事物。未来,\"老虎\"可以靠\"蚱蜢”活着,也就是说,海量的网络基础图像组成了一个数据库,就像一个词典, 有了这些词组,我们就可以拼凑出一部电影,这个数据库可以为一部制作精良的大片提供弹药。

视觉素材的重混,正是借鉴了文字的表达方式。但是想要实现真正顺畅的视频创作,还要有创新技术,让这些动态的素材可以像文字一样被标记和检索。目前这样的技术还远远不够完善,但这同时也说明,这个领域存在巨大的赚钱机会。未来, 谁能创造这样的工具,谁就把握了商机。 有了这些视频中的阅读工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理解动态影像并灵活运用,就像编辑文章一样。

四、互动

互动,指的是我们跟周围所有设备的交流和互相影响。未来30年,人类跟这个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互动。人们偏爱交互式的产品,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最终,对人来讲,世界就是一个大触摸屏,如果不能互动,未来就会有技术去实现它。

【案例】

1、在未来的办公室,你戴上增强现实头盔, 四周的墙上是各种虚拟屏幕。你轻轻一 点,你的化身就会被传送到一个3D会议 室,与另一个城市的同事讨论问题。再比如,你点击进入一个训练室,有一个导师会教你急救课程,引导你的化身学习正确的操作步骤。看到老师怎么做,你的化身可以亲自实践,哪里不对老师还会立马纠正你的动作。而你不用到现场,就可以学到各种技能。

2、设备会追踪你的视线,能够了解你正在看屏幕中的哪个位置。这样,网站就可以了解首页中哪些部分是人们真正关注的,哪些部分人们会一扫而过,用这些信息来改善网站设计。同样,汽车仪表盘可以用它来侦测驾驶人是不是在打瞌睡或者走神。(这样还有什么隐私可言了)

3、麻省理工学院的MIT实验室研发出了一种新软件,它可以辨别出人类的24种不同情绪。比如,它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你在阅读 一段难懂的文字时,是不是感到困惑。当你在看一段长视频时,它可以区分出你是不是在走神。因为感知的过程是实时的, 这个软件可以自动调整你正在浏览的内容。

4、美国东北大学研发出一款智能衬衫,能够测量和记录你的姿势,如果它发现你的坐姿不对,就会在某一部位收缩,保证你处于正确的姿势,就像私人教练在指导你一样。

未来我们的设备会添加各种感官,比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它们就像一个朋友,不仅知道你是谁,还能知道你心情如何,好让我们能和它们更敏感地互动。技术会成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

【金句】

1.如果读写流利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理解文字并灵活运用,那么新媒介的流利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样轻松地理解动态影像并灵活运用。

2.我们的法律系统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准则上,即将财产视为实体,这已经落后于数字时代的发展。

3.对已有材料的利用是一种值得尊重而且必须的实践活动。

4.但凡有价值的创作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以某种形式转化成其他东西。

5.PC是第一代计算中心,放桌面上的;手机是第二代计算中心,揣兜里的;虚拟现实是第三代,是直接戴在头上或者是投射在视网膜上的。 6.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渐渐转向无形世界,无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一样,一旦经历过那生活,谁也无法再回到有形世界里来,我们充满烦恼的世界对他们如同地狱一般。

第9期:未来的第十个必然趋势——追踪;第十一个必然趋势一一提问。

一、追踪

数据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呈现,但是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意识到。数据源于人们对自己 的\"追踪\"。现在,存放在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的发明,使得追踪自己、追踪每个人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廉价,这就使得人人都能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每个人都在时刻被追踪中,这听上去确实有点恐怖,在这个\"追踪\"的世界,没有什么秘密。

二、量化自我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能被数据化,就像记流水账一样,成为按照时间顺序汇聚的流动信息,相当于你的电子化生活日记,这种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社交应用 Facebook、微信朋友圈的记录就是一种生活流。可以说,人们并不十分了解自己,通 过这些生活数据,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利用数据流,现在全球兴起了一个最酷的运动,叫做量化自我。数据狂人们用各种科学方法自我追踪,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

【案例】计算机科学家拉里•斯马尔,追踪了自己的100项健康数据,包括他的皮肤温度、皮肤电反应、血液生化指标还有排泄物中的微生物组成。通过这个数据流,再加上大量 的业余医学调查资料,斯马尔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诊断出自己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这跟后来他就医后,医生对他的诊断是一致的。

除了医疗,在工作中,也有人通过生活流监测自己一天中什么时候效率最高。记录生活,还可以帮助恢复那些大脑可能忘记的事情,从之前的对话中重新找到自己可能忘记的见解,像谷歌搜索一样搜索你的生活。当然,商家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分析用户行为的方法,客户的数据是商场中的新财富。

三、更多不可能将出现

很多在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如今都变得理所当然了,这是因为社会正在发育出新的层级。可以说,那些\"不可能\"的事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结构。这种新型的结构,是由人们的大规模合作和大量实时互动带来的。往往新的层级结构会酝酿出新的事物,所以就发生了原来的低层级中不可能出现的行为,就好像组织能够做细胞做不了的事。

未来的社会将是全球实时同步的,到那时,还有更多不可能的事儿会大量爆发。 其中就包括,人类将以新的方式互相联通,那会是一种实时的、多样的、具有全球规模的联通方式。全球70亿人互相连通的方式将有上千万种,其中每个联结都会透露出更多关于我们的事,也将会有更多难以置信的事暴露出来,让我们感到惊讶。 你会发现,一些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疯狂的事其实时刻都在发生,我们周围的世界好像都是由最鲜为人知的吉尼斯 纪录创造者组成的,同时我们会变得只想看这种最\"不可能\"的视频集锦,而对平凡的事感到不满。

四、提问更有价值

在这个全球互联的时代,对于任意一条知识,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反对观点。相比于从专家那里得到一个所谓的事实,人们更愿意从网络上流动的信息中,拼凑出一个自己认为确定的事。

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的科学发展主要增长了无知,而不是知识。实际情况是,新问题的数量也在爆发,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可以预计,人工智能、基因操控、量子计算这些未来技术,将不断释放出我们从没想过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没有问出最重要的那些问题。

未来,当我们知化更多书籍、电影和物联网时,答案将无处不在。答题机器会毫不犹豫地提供任何知识,答案将变得廉价, 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除了答案,计算机什么都不能给你。

五、好问题的标准

一个好问题是这样的:当它出现时,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但在问题提出之前你压根不知道自己很关心这个问题。一个好问题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它可能存在100万种答案,因为它不能被立即回答, 它会挑战现存的答案。一个好问题会带来差异和分歧,但它是科学、技术、艺术、政 治、商业领域中创新的种子,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一个好问题处在已知和未知的边缘,它不能被预测。恰恰是在最不确定、最混沌的边缘地带,就是生活中最有价值、最启发人的地方,所以在未来,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青睐。

【金句】

1.相对于一堆细胞,组织是一种更高级的新型结构;相对于人类个体,新的社会结构好比组织。

2.人类还处于发明真正的全球组织的初期阶段,一旦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实时同步的社会,之前不可能发生的事将真正开始以爆发的方式变成现实。

3.虽然我们的知识量呈指数增长,但是问题的数量同样会以指数级的更快速率增长,两条指数曲线之间逐渐拉开的差距本身就是指数级的。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无知,它正在呈指数增长。

4.能够生成答案的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 以至于答案会变得即时、可靠、无所不在, 并且几乎免费。但是,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青睐。

第10期:未来的第十二个必然趋势——开始。

一、人类在\"织网\"

在凯文•凯利看来,最近这30年人类其实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织网”。人类用电磁波打造了一个超级智能的巨网,它就像人的复杂神经,这张网有着数十亿的由硅这种材料制成的神经元,它把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人、人工制造的所有物品、抽象的事实和概念都汇集在了一起。可以说,这个织网的过程,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一件重要、复杂和令人惊叹的事,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如今,我们正处在这个巨大网络的胚胎期,这就是\"开始\'’的含义。 我们编造的这张网络才刚刚开始苏醒,这个开始的过程需要持续一个世纪之久。它已经具有了一些功能,比如完美的搜索、完整的回忆和全球视野,它也会不断进化,进化出一种全球化心智,同时它必然会搅乱旧的秩序,带给我们人类这个旧物种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

凯文•凯利给这张超级智能的巨网取名叫霍洛思,它包括所有人和机器的集体行为, 包括自然界的智能,还有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创造物。未来的人会羡慕我们,能够亲眼见证它的诞生。

二、新世界的开始阶段

你可能觉得,自己随意地上上网或者跟朋友聊聊天只不过是在打发时间,其实并不是这样。你每点一次链接,就是在强化霍洛斯大脑中某个节点的功能,就是在为它编写代码,而全世界的人们加起来每天要点击1000亿次网页,这些点击都是在告诉霍洛思人类的想法。

这张大网,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平台,这个平台会永远不停地运转下去。凯文•凯利估计,10年之后,全世界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平台上生活,同时也是系统的一部分。

在这个新世界里,强调同一性的文化会消失,像我们之前说的分享、使用、追踪等等这些趋势引领的新文化会主宰我们的生活。这些新力量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我们讲过的这个12个趋势和它们背后的技术将会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人类结合,形成一种复杂的依存关系,产生更多高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认知。未来,这些趋势还会大大加速其他变化的进程,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我们只是站在了新世界的开始阶段,一切才刚刚开始。

三、结尾

《必然》这本书里所描述的这12个关键词,塑造了一种\"元结构\",你可以按自己未来的理解不断地继续往下补充,续写新的趋势。我们可能无法预测30年后身边都有哪些品牌和公司,但我们可以预测这个世界发展的整体方向。未来30年,霍洛斯必然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 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只是站在了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一切才刚刚开始。

【金句】

1.千年之后,当历史学家回溯过往时,会认为第二个千禧年的开端是一个古老的绝妙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地球上的居民首次把自己与一种巨大的事物相连。未来的人会羡慕我们,希望自己也能亲眼见证它的诞生。

2.我们正处在这个巨大网络的胚胎期,但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比如包括完美的搜索、完整的回忆、全球高度的视野在内的全新思考方式。 3.现在你觉得已经很\"过分\"的东西,没准只是一个开始。

推荐第2篇:《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读书笔记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在当下,能最快、最激烈地促进这些改变的,就是科技。而这些改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又在我们预料之外?举例来说,互联网全球化是必然的,但选择哪种网络不是必然的;四轮汽车出现是必然的,但SUV不是必然的;移动电话的发明是必然的,但iPhone不是必然的……

在《必然》的描述中,未来是霍洛思(Holos)的世界,所谓霍洛思是全体人类,计算机,手机,各种可穿戴设备,各种智能设备,各种传感器靠着网络紧密连接起来的世界。而如今正是这个时代的开端,这种紧密的联系开始有了一定的雏形,一个巨变的时代开始形成,而这个时代的开端就是凯文·凯利所说的形成(being)。

《必然》分成了十二章,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一个动词的现在分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以及开始。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它们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

第1章形成

1.万物都不会长存。水分会锈蚀金属,空气会氧化防水膜,润滑油会蒸发——有什么是不会坏掉的呢?很显然没有。

2.未来的科技生命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在未来,新事物源源不断地被我们发明出来,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全力掉队的菜鸟,永无休止,无一例外。如果你拒绝进行不断的小升级,那么积累起来的变化会最终变成一项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带来“创伤”级别的干扰。

3.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某些方面过于公平的世界,也会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 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

第2章知化

1.知化,即“赋予对象认知能力。” 2.人工智能廉价、强大、无处不在,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越多人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会变得越聪明,它变得越聪明,越多人就会使用它,当它更聪明时,就会有更多人使用它。

3.再过10年,谷歌将拥有一款无可匹敌的人工智能产品。我的预测是:到了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4.一类特定的心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在其他方面就会有所欠缺,这也是现实世界遵循补偿的法制,因此我们能制造的人工心智将会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知化中最重要的机械产品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不了的事情;最重要的思维产品也将不是比人类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思考人类无法思考的事情。

5.我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①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②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③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④(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第3章流动

1.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自由流动的复制品已经在互联网这个全球通信系统的本质中留下了烙印,网络技术需要的是没有约束的复制,复制品必然流动。在这个全新的网络世界里,任何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会被复制,而且是免费。

2.我们已经从日清日毕模式转换到了实时模式。给别人发信息的时候,我们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复。花钱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银行账户能立刻结算。推论下去, 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

起来——这至关重要。

3.流动性带来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突出、翻译、强化一份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同时,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

4.经济社会里信任是不能被复制的,信任必须通过时间积攒得到,我们更喜欢和信任的人打交道。所以,信任是一种无形自唱,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

第4章屏读

1.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四壁。

2.屏幕文化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5亿条段子,无论他们正在求学,还是已经工作。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3.我们已经有了平板电脑、电子书和手机。其中手机最让人吃惊。 长久以来,专家一致保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没人想在巴掌大的小屏幕上阅读。但他们错了,而且错的十万八千里。我和很多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读书。实际上,我们还不知道可以读书的屏幕到底可以做到多小。书不再像是一种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这种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数字化能让这些书籍实现“夙愿”,而且做到的还能比“夙愿”更多。

4.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一天的生活将会是:从醒来就开始屏读,到上班再到闭上眼睛睡觉前一秒都会在屏读。

第5章使用

1.优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脸谱网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却没有存库。当下以及不久的将来,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

2.在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①减物质化;②按需使用的即时性;③去中心化;④平台协同;⑤云端。

(1)大多数现代产品都在经历着减物质化: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汽车的平均重量已经下降了25%。各种功能的家用电器也在变得更轻。我们所需投入的物质总量在减少,这说明我们在用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

(2)当“优步”广为人知的时候,类似的这种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冲击着数十个其他行业。 (3)从中心化的组织向更为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转变的后果是,每一个事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必须更快地流动起来,以保证整体在一起移动。

(4)最富有的以及最具破坏性的组织机构几乎都是多边平台,比如苹果、微软、谷歌、脸谱等公司。所有这些企业巨头都借用第三方供应商来增加其平台的价值,并且普遍开放应用程序编辑接口的使用来促进和鼓励他人参与进来。

(5)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如同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互联云则是云端的云端。

3.使用权将逐步取代所有权。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对事物的使用将会胜过对其拥有。例如:共享单车、优步快车,未来“名牌包包、服装、甚至一个高档烤箱”等,我只是这一季喜欢使用,过季后便不喜欢不使用了,所以没必要拥有,没必要浪费资源,占据空间。

第6章共享

1.共享经济:分享,协作,由一个个个体组建成一个庞大的集体,会帮助我们学得更快,工作得更好! 2.随着人们协同程度的增加,群体从只需最低程度协同的共享起步,而后进步到合作,再然后是协作,最终

则达到集体主义。每一步发展都需要进一步的协同。

3.分享是数字社会主义中最温和的表现形式,但这样一个动词却是所有高级水平的群体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基本构成成分。当个体们为实现一个更大目标而共同工作时,群体层面的结果就会涌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合作” 。社区的集体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贡献者个人力量之和。——整体优于部分之和。

4.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都将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回报下被共享。任何可以被共享的都能以上百万种我们今天尚未实现的方式被更好、更快、更便利、更长久地共享。

第7章过滤

1.平台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会对我们的大量行为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以期能够及时地预测我们的行为。通过对10亿条过往购买记录的相关性计算,他们的预测会相当有先见之明。例如,你在“当当”网上购买了10本书,“当当”会根据你历史的记录推荐给你,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它书籍。

2.就如何过滤和该过滤什么而言,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要广阔得多。例如广告商和平台的人工智能系统会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时间,当然是寻求最理想的位置、最理想的时间插放最理想的广告,并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频率做出反馈。这些强大的计算技术可以并且也将运用到万物联网的各个领域。未来的30年中,我们在教育、运输、医疗和零售领域都能看到大规模定制的出现。 3.然而,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第8章重混

1.重混,即“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

2.将早期简单的媒介形式与后期复杂的媒介形式重新组合,产生出无数种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形式自身将会被重混、分解,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重组成数百种其他的新形式。例如将《人民的名义》中“赵东来”这个人物单独拿出来,再写另一部前传后传之类的。

3.书籍文字我们可以检索,例如检索到一本书中所有出现过的“帽子”的词语。未来视频也可以像谷歌搜索网页一样检索,并找到某个具体镜头,例如找到所有出现过“帽子”的镜头。 4.除了可检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发生的另一项变革为“可回放性”。在未来,沉浸式环境和虚拟现实也必然会具备返回先前状态的功能。实际上,任何数字产品都将具备撤销和回放功能,就像它们都会具备重混的功能。

5.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但凡有价值的创作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以某种形式转化成其他东西。人们当然永远可以获得1997年J·K·罗琳发表的那个版本的《哈利·波特》,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里会出现1000本根据她的原版图书创作出来的同人小说。发明或作品本身越有魅力,也就越可能被其他人所转化,而且这一过程也越重要。

第9章互动

1.”现场感”和”互动效果”是推动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两大亮点。2.用不了十年,当你体验尖端水平的虚拟现实显示器时,可无需戴任何眼睛及穿戴设备。你的眼睛会被蒙蔽,以为自己正在通过一个真实的窗户观看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个场景会是明亮的,没有闪光,没有肉眼可见的像素点。你将会十分确定地感觉到那就是绝对的真实世界,只不过它并不是真的。

3.现场感会将用户带入虚拟世界,但是虚拟现实设备的互动效果才是维持用户体验的要素。随着我们与自己制造的设备之间的互动持续增加,我们将更加关注人造品的形象化特征。设备和我们的互动程度越高,口碑就越好,而我们的体验也会更棒。

4.在人类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期限中就能“扰乱”社会发展的第一个技术平台是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是第二个

平台,它们都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引发了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变革。 下一代颠覆性的平台就是虚拟现实。 第10章追踪

1.现在,几乎人人都能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这些涉及自身的实验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对医疗、健康和人类行为的看法。不久的将来,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身体记录数据库(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来打造个人治疗方案和个性化医疗。

2.自我追踪的范畴远远大于健康。它涵盖了我们的整个生活。微型可穿戴的数字“眼睛”和“耳朵”能够记录我们一天中每分每秒的所见所闻,从而帮助我们记忆。

3.所有先前无法测量的东西都被量化、数字化,并且可以被追踪。我们会持续追踪自己,我们和朋友之间也会互相追踪。企业和政府会对我们实行更多追踪。50年后,无处不在的追踪行为将成为常规。

4.追踪无法停止,故无处不在的监督是必然的。互相监督的社会中会出现一种权利意识,即每个人都有权获取关于自己的数据,并从中受益。但是每种权利都伴随着义务,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尊重信息的完整,负责任地分享信息并接受他人监督。

5.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因此网站上,大多数粗暴的骚扰都是匿名的。 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

6.隐私只能通过信任获得,而信任需要稳固的身份作基础。结果是信任越多,责任越大,情况越好。

第11章提问

1.科学包含一个悖论。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会更多。

2.望远镜、放射镜、回旋加速器、粒子加速器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还拓展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最近,受过去发现的帮助,我们发现宇宙中96%的物质和能量是看不见的。宇宙不是由我们上世纪发现的原子和热量构成,而是由被我们称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未知存在构成。“暗”是无知的一种委婉说法,因为我们确实不知道宇宙中大部分物质由什么组成。

3.在科学工具的帮助下,如果知识真呈指数增长,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

4.一个问题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价值,生成的问题则越多。尽管机器能够无限拓展答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却有限。提出一个好的新问题与吸收一个答案的时间不成正比。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2章开始

1.未来我们生活的新平台,这个不完美的互联网实时覆盖510亿公顷的地面,触及150亿的机器,占据40亿人类的心智,消耗地球上5%的电能,以非人类的速度运行。这个组织的规模已经大幅超越了我们目前建造的最大的系统,即各类城市。

2.层级上的跳跃让我们联想到一些物理学家所说的变相,即分子状态的不连续变化,比如从冰到水,或者从水到水蒸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本身并不能带来改变,分子间的基本关系在临界点上发生重组才让物质表现出全新的特性。于是水和冰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事实上,就像温度和压力慢慢升高,当这些事情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会到达一个拐点,或是一个复杂的零界点,在这里,变化是不连续的。于是相变发生了——我们会突然处在全新的阶段。那是一个具有新常态的不同世界。

3.我们正处在这个过程的开始,那个不连续的变化刚刚露出一些端倪。我们的新型超级网络是一股持久变化的浪潮,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我们完全无法预测30年后身边都有哪些产品、品牌和公司。这些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机遇和命运。

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已经开始。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视频推荐:如果没时间详细的看这本书,看读书笔记觉得无法透彻的理解。推荐两个视频:《晓说》170519

期、170526期--高晓松YY未来世界。

推荐第3篇:偶然与必然

题:因为和谐,所以必然。

有许多物理学家,他们声名赫赫,不是因为发现,而是因为预言,这预言和古代许多未卜先知的预言家不同,因为预言家是靠直觉,而他们是靠天赋。

长期以来,我都有一个感觉,就是许多事情,你不知道那样子做会有怎样的结果,但是你那样做了,的确可以得到那样的结果。有的人会觉得,是不是你在其中有意做了什么安排?其实,没有人能确切料到即将发生的一切,他们只是比别人更知道,此刻该怎样去做。

科学家的预言,其实也与直觉有关系,那就是“和谐”,这个“和谐”是表面上简洁,对称,与完整,比如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我了解的资料是,许多科学家对此数学和谐的形式嗅知如兰,甘之如饴。

用数字

1、2,可以在哲学上说明许多哲理概念,比如:偶然和必然,这是一对对称的概念。许多大哲学家在建设他们的哲学框架的时候,都有他们的美学图景,否则,人类就是一群一时兴起来地球赶集的醉汉了。

其中三个希腊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我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往何处去?笔者可以这样勉强地回答其中后面两个:他从“1”来,向“1”而去,第一个问题只能求诸非逻辑来解答,因此不属于哲学范畴。

许多人承认哲学家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类会有一个理想“去处”,有的描述近乎完美,简直就是个理想化地球。其实,无论是怎样玄奥的描述,就是承认人必然要归于“1”,而这也就是承认了佛教里所讲的“缘”,也就是承认了哲学之道: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只有在过程中,才有“偶然”,有其过去,也有其将来。

人此生有三个阶梯:出生、成家,和离世。

出生,是谁都不能选择的,也就是无意识的,是富是穷,是城是乡,其实,这些附属本不是造物主创造我们最重要的价值,也不是说富裕家里的孩子就一定要成败家子,也不是说穷人家里的孩子就一定要自怨自艾,或者要做得更棒,附属于生命的物质,是被人类错误得抬高得太过了,到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多数人就会很后悔。

人一出生,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母亲,接着,是各种各样比他强壮,对他有威胁的人,所以小孩子都很“自私”,你抢他小手里的苹果,他都会大哭大闹,因为苹果在他眼里,就是整个世界,其他小玩意也莫不如此,这是小孩。

接着是成家,成家是三者中你意识能决定的唯一一个,你有权决定结婚,或者单身,或者决定跟谁在一次。

结婚者与单身者,不是世界观的差别,而是世界的差别,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结婚的人多数会觉得不结婚者不好,但是多数不结婚者却冥冥得觉得自己活得很好,他们之间很少能有沟通。

结婚的男女,他们要有三种关系:爱,融合,和影响。所谓“爱”,就是特别,所谓“融合”,就是在一起有愉悦,而且能在一起,所谓“影响”,就是两人其实也是命运共同体,包括兴趣、利益、默契等。

《周易》的“咸卦”专门解释男女心理感应现象,还有一些是动胳膊动腿的描述,可能经过了后来道学家曲解。

《庄子》里有句著名的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许多单身者只能以此“遮羞”,面对结婚者,他们很难理直气壮,结婚难,离婚更难,离婚好比宫外孕,或者流产,本来婴儿就要降生来到新世界了,却要中途“打道回府”,空欢喜一场。不过,成家虽然有风险,却是每个人都乐意接受的,不论是理性还是糊涂,因为你有意识就有选择,是死是或都认了。

影响男女互相选择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他(她),而不是别人?很多剩男剩女都有这个困惑,越是年龄大就越是相信:至少结婚这码子事情,要有点来由吧,这也是谈恋爱不能错过正常生理年龄的原有。 还有一种,是每个人逃避不掉的,就是死掉。一般而言,死掉的人都希望知道他是因为什么而死的,但是,活着的人,却没有一个希望谁是因为他而死的,这个难懂的,古怪的逻辑,就导致了一个普遍价值认识,高寿者的自然死亡是一种“福”,是“喜事”的一种类型,我还知道许多高寿者每天念叨活着没意思,是不是他们正在寻找自己为什么而死的理由?这是奇特的心理现象。

有信仰者心里都有“天国”,他们会觉得这样有希冀就能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个意识和灵体“火化”的必然,许多所谓“无信仰者”(包括无概念者,或逻辑之上主义者),他们都知道每个人死前都很痛苦,很恐惧这个经验,确实,这是现实,因此他们常常以死后一无所有,来试图吓退死亡时时刻刻对他们精神的逼迫,因此他们对活着时候的态度也多这样“逞勇”。

出生,成家,死掉,伴随着意识不由自主地发生,千头万绪的缘分里偶然牵掣的过程或成家或单身,直到意识灭亡的那一刻。

中国古人常常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演变来解释宇宙,也是中国的数理思维根基很深,所以中国人的数理逻辑是有根基的,所谓“命理”虽然有一大部分是偏附于封建思想的,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继承了《周易》以数理“模拟”宇宙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玄学,其中有很多和气象等自然界周期循环(年、月、日、时刻)紧密结合,许多阐述也是基于这种自然周期寻求合理解释。

如果变成人生哲学,“1”其实就是一生,许多事情,你做成了,才叫完成这个“1”,如果有什么未能完成,意义也就是“0”,因此,我们谁能说自己离开世界的时候,是个所谓“成功者”?希望不成功,妙在不成功,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生何不是带着必然因素的偶然?因为我们不是直接来自开头那个“1”,也不是最终要到达的那个“1”,而是这两个“1”中间的一段“必不可少”的流程。

在这个有意识的“流程”中,你切不可每天想着星期、公假,其实,有很多是属于你特有的“假期”,在于你交往的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特别的人,有了他们,你才与他一同获得成熟,因此,你应该感谢他们虽然没有给你一分钱,却是你特有的“照顾”。

推荐第4篇:《必然》读书笔记(推荐)

《必然》读书笔记

一、变化的现象和意义

1.基于所有制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虚拟现实正在成为现实;我们也无法阻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改变和创造新的商业,从而抢走我们现有的工作。这或许和我们最初的动机相悖,但我们应当拥抱这些科技的再造和重组。唯有如此,这些科技才不是弃我们而去。 2.即便是永远闪耀的太阳,也会在天文的时间表上逐渐褪色,只不过当它发生时,我们早已不复存在。

3.今天,我们生活中每一项显著变化的核心都是某种科技。科技是人类的催化剂。因为科技,我们制造的所有东西都处在“形成”的过程中。万物不息,万物不止,万物未竟。

4.不断变化不仅意味着“事物会变得不一样”,它也意味着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在过去二百年里,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恰恰是科学流程其自身,而非某个特定的工具或玩意儿。一旦我们发现了科学方法,就能立即创造出数以千计的神奇事物,而这是用其他方法所做不到的。这种能够产生持续改变和改进的方法性的流程要比发明任何产品都强上百万倍,因为自这种流程发明以来,我们已经借助它生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新产品。在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流程完胜产品。

二、汽车相关 1. 导 读

我们这个时代有先知吗?如果非要这么叫的话,凯文·凯利。他在自己的著作《必然》中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如果你读不完《必然》,至少读完这120条书摘。

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就是——

你努力,但你不在风口上。

你聪明,但你不在潮流中。

知道趋势,意味着已经胜利在望。

远古部落时代,能够从上帝视角看到世界发展规律的人,被称为先知。先知不同于神棍,必须具备丰富的见识,并且能够与这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有频繁的接触,于是,判断出目前这个时代的整体水平。

我们这个时代有先知吗?如果非要这么叫的话。 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人们常亲切称为“kk”,是《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kk被看做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著有《必然》、《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失控》等。

凯文·凯利对当代互联网人的启发甚大——

他在《失控》中说: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说: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

而在《必然》这本书中,他介绍了“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

换言之,他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

所以—— 如果你读不完《必然》,至少读完这120条书摘。

第1章 形成

●万物无一会长存下去。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水分会锈蚀金属,空气会氧化防水膜,润滑油会蒸发——有什么是不会坏掉的呢?很显然没有。

●如果你拒绝进行不断的小升级,那么积累起来的变化会最终变成一项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带来“创伤”级别的干扰。

●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更无法拓展我们的社会。我们正在拓宽我们的边界,也在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这过程会痛苦不堪,其中定然会有泪水和伤痛。

●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某些方面过于公平的世界,也会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 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

●变化因此是一种能自我掩盖的动作,常常会在我们回顾过去时才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有时候, 我们察觉不到“形成”的方向,是因为我们并不认同这个方向。

●我们会更经常地相信那些不太可能的事情。所有事物都在流动,而新的形式将会是旧事物的融合,这种融合与旧有的那些远远不同。通过努力和想象,我们可以学习更加清晰地辨识前方,不再盲目。

●这些用户创造出的频道在经济方面毫无意义。制作它们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来自受众。只有40%的网络内容是以商业形式创造出来的。支撑人们创造其余部分的,不是责任,就是激情。

●畅想未来30年,网络会变得怎样激动人心时,我们不免首先想到网页2.0——就是更好的网页。但是2050年的网络不会是更好的网页,它会变成别的东西,和今天网络的差距就像是最初的网络和电视的差距一样。

●过去30年已经开创出了不可思议的起跑线——可以建造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但即将到来的将会不同,将会超越现在,将会成为他物。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

第2章 知化

编者注:知化,即“赋予对象认知能力。”

●很难想象有什么事物会像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未来,我们的日常行为将被彻底改变。人工智能将是一些有界限的实体,而我们能清楚地区分我们和它们的思维。

● 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其他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知化是必然的,因为它已经近在咫尺。

●2014年以来,雅虎、英特尔、Dropbox、领英、Pinterest以及推特都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在过去4年里平均每年增长62%,这个速度还会持续下去。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更像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除了闪现在你眼前的短暂时刻,它近乎无影无形。这种常见的设施会根据你的需求提供你想要的智能水平。

●世界的知化是一桩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类似的转变将会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领域中。

●再过10年,谷歌将拥有一款无可匹敌的人工智能产品。我的预测是:到了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近期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①廉价的并行计算;②大数据;③更好的算法。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与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是专注的、能衡量的、专门化的。它还能够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

● 在一个联系超密集的世界中,不一样的思维是创新和财富的来源。仅仅聪明是不够的。商业动机会让与工业力量相关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们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到所有我们制造的东西里。当我们开始发明新的智能种类和新的思维方式时,将获得更大的回报。

●我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①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②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③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④(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第3章 流动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了复制品。为了将信息从互联网的某个角落传输到另一边,通信协议让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的复制。

● 我们已经从日清日毕模式转换到了实时模式。给别人发信息的时候,我们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复。花钱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银行账户能立刻结算。推论下去, 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

●在工业时代里,公司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产力来最大化地节省自己的时间。这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现在,组织还要节省它们的顾客与公民的时间。它们需要尽其所能来进行实时互动。实时就是人类的时间。

●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

●我列出了至少8种我们在为一些可以免费得到的产品时,所获得的无形价值。分别是:①即时性;②个性化;③解释性;④可靠性;⑤获取权;⑥实体化;⑦可赞助;⑧可寻性。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满足以上的8种特性,就需要新的技巧。成功不再源自对内容分发的掌握。分发近乎自动,内容全是信息流。

● 流动性带来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突出、翻译、强化一份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同时,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

●就书籍来说,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成不变和流动不息。纸张倾向于一成不变,电子倾向于流动不息。但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们发明出第三种特性——把电子融合进入纸张,或者融合进入任何一种材料里。

●流动的四个阶段分别是:①固定、罕见;②固定、罕见;③流动、分享;④开放、变化。

●从停滞到流动,从一成不变到奔流不息,期间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稳定性。这是一场对广阔边界的开垦,许多建立在可变性基础上的额外选项都会成为可能。

●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一成不变不再是唯一的选项了。好东西不一定是静态不变的。 换句话说,正确的不稳定现在成了好事。

第4章 屏读

●文字已经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字母不再白纸黑字地固定在纸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样的色彩,于眨眼间飞速来去。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四壁。

●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屏幕之民。 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他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

●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

●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5亿条段子,无论他们正在求学,还是已经工作。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我们已经有了平板电脑、电子书和手机。其中手机最让人吃惊。 长久以来,专家一致保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没人想在巴掌大的小屏幕上阅读。但他们错了,而且错的十万八千里。我和很多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读书。实际上,我们还不知道可以读书的屏幕到底可以做到多小。

●数字图书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呈现在任何屏幕上。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在你需要读书之前,就购买和囤积书籍的行为会消失。书不再像是一种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

●可以升级与搜索的屏幕和比特比起纸张来具有太多优势。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这种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数字化能让这些书籍实现“夙愿”,而且做到的还能比“夙愿”更多。

●万能图书馆的梦想早已有之,简单来说,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作品,无论语言,都应当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开放。

●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以下四件事情发生:

①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

②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③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

④全面、完整,收录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

第5章 使用

●在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①减物质化;②按需使用的即时性;③去中心化;④平台协同;⑤云端。

●平均来看,大多数现代产品都在经历着减物质化。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汽车的平均重量已经下降了25%。各种功能的家用电器也在变得更轻。我们所需投入的物质总量在减少,这说明我们在用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优步(编者注:uber)广为人知的时候,类似的这种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冲击着数十个其他行业。

● 大量资金涌入服务领域的一个原因是,一项服务的开展形式要远多于一件产品。将运输业重新升级为一项服务的方式多到数不清,优步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变式。已经有数十种已经存在的形式,但还有更多可能的创新。

●从中心化的组织向更为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转变的后果是,每一个事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必须更快地流动起来,以保证整体在一起移动。

●最富有的以及最具破坏性的组织机构几乎都是多边平台,比如苹果、微软、谷歌、脸谱等公司。所有这些企业巨头都借用第三方供应商来增加其平台的价值,并且普遍开放API(编者注:应用程序编辑接口)的使用来促进和鼓励他人参与进来。

●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intercloud)。如同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互联云则是云端的云端。

●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继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

● 使用权将逐步取代所有权。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对事物的使用将会胜过对其拥有。

●数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们不会承受拥有事物所带来的负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使用而非拥有事物,使我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

第6章 共享

●当一场席卷全球的浪潮将每个个体无时无刻地连接起来时,一种社会主义的改良技术版正在悄然兴起。所有这些发展都预示着我们在稳步迈向一种网络世界所特有的、数字化的“社会主义”。

●新兴的数字社会主义不同于老式的社会主义,它借助网络通信技术运行在没有边界的互联网上,催生了贯穿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无形服务。它旨在提升个人的自主性,反对中央集权。它是去中心化的极致表现。

●事实上,一些未来学家已经将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在经济层面的体现命名为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因为在这一层面最基本的通行规则就是共享。

●随着人们协同程度的增加,群体从只需最低程度协同的共享起步,而后进步到合作,再然后是协作,最终则达到集体主义。每一步发展都需要进一步的协同。

●分享是数字社会主义中最温和的表现形式,但这样一个动词却是所有高级水平的群体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基本构成成分。

●当个体们为实现一个更大目标而共同工作时,群体层面的结果就会涌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合作” 。社区的集体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贡献者个人力量之和。这就是社会化机构的全部要义所在——整体优于部分之和。

●精细调校的公用工具可以让成千上万个成员协同工作,从而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相比之前提到的临时合作,针对庞大复杂的项目所展开的协作通常只会给参与者带来间接收益,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只会与最终产品的一小部分打交道。

●与其将技术社会主义视为自由市场个人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一对零和博弈的某种妥协,不如将技术共享视为一个新的、能同时提升个人和群体价值的政治操作系统。共享技术其未曾言明但又不言而喻的目标是同时最大化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协同力量。

●我们从协作中受益越多,就会愈发欢迎政府中的社会化机制。未来的管理模式将会混合了从维基百科和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中获取的经验。

●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都将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回报下被共享。任何可以被共享的都能以上百万种我们今天尚未实现的方式被更好、更快、更便利、更长久地共享。

第7章 过滤

●在人们有限的一生中,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把每个选择的潜在影响都逐个审视一遍。我们需要一种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而唯一的选择就是寻求帮助来指导我们如何选择。

●我们通过“守门人”来过滤信息;我们通过媒介来过滤信息;我们通过管理者过滤信息;我们通过品牌过滤;我们通过政府过滤;我们通过我们的文化环境过滤;我们通过我们的朋友过滤;我们通过自身来过滤。

●巧妙的算法会对每个人的大量行为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以期能够及时地预测我的行为。通过对10亿条过往购买记录的相关性计算,他们的预测会相当有先见之明。

●然而,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即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

●现在,没有人会注册申请任何类似的过滤器,因为这些过滤器已经内置到各个平台里了。你并不会看到你的朋友发布出的所有信息。哪一个已经被筛掉了呢?根据什么标准呢?

●未来的30年中,我们在教育、运输、医疗和零售领域都能看到大规模定制的出现。

●就如何过滤和该过滤什么而言,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要比单纯地“我们过滤和我们被过滤”要广阔得多。这些强大的计算技术可以并且也将运用到万物联网的各个领域。

● 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平台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将不断扩张的广告商们与不断增长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匹配。它们的人工智能系统会寻求在最理想的位置、最理想的时间插放最理想的广告,并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频率做出反馈。

●在一个充斥廉价品的时代,又有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8章 重混

编者注:重混,即“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

●我们正处在一个盛产重混产品的时期。创新者将早期简单的媒介形式与后期复杂的媒介形式重新组合,产生出无数种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形式越多,我们就越能将它们重混成更多可能的更新型媒介形式。

●新的媒介形式自身将会被重混、分解,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重组成数百种其他的新形式。有的已经成为主流:它们吸纳了至少一百万创造者,并有着亿万受众。

●在未来的30年里,比特的持续流动将继续占据媒介领域,推动更为广泛的重混。

●可视化的窍门在于可检索性,也就是说我们有能力像谷歌搜索网页一样检索所有的电影,并找到某个具体镜头。除了可检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发生的另一项变革可总结为“可回放性”。

●在未来,沉浸式环境和虚拟现实也必然会具备返回先前状态的功能。实际上,任何数字产品都将具备撤销和回放功能,就像它们都会具备重混的功能。

● 就可复制性而言,媒介的完美重复功用已经得到充分开发。但就可回放性而言,媒介的完美重复功用还未得到充分利用。

●全球经济都在远离物质世界,向非实体的比特世界靠拢。同时, 它也在远离所有权,向使用权靠拢;也在远离复制价值,向网络价值靠拢;同时奔向一个必定会到来的世界,那里持续不断发生着日益增多的重混。

●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因为转化是“形成”的另一种表述。承认“转化”意味着我们如今创作的作品今后将会,也应该会生成别的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不受影响,不发生改变。

●但凡有价值的创作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以某种形式转化成其他东西。人们当然永远可以获得1997年J·K·罗琳发表的那个版本的《哈利·波特》,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里会出现1000本根据她的原版图书创作出来的同人小说。发明或作品本身越有魅力,也就越可能被其他人所转化,而且这一过程也越重要。

第9章 互动

●现场感和互动效果是推动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两大亮点。 “现场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卖点。

●用不了十年,当你体验尖端水平的虚拟现实显示器时,你的眼睛会被蒙蔽,以为自己正在通过一个真实的窗户观看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个场景会是明亮的,没有闪光,没有肉眼可见的像素点。你将会十分确定地感觉到那就是绝对的真实世界,只不过它并不是真的。

● 虚拟现实技术的亮点不仅仅是“存在感”,另一个让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源于它的互动效果。当我们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是否舒适或是会出现不适,这一点还未明确。

●现场感会将用户带入虚拟世界,但是虚拟现实设备的互动效果才是维持用户体验的要素。各个层面上的互动效果将会扩散影响到这个技术构造的虚拟世界的其他方面。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20世纪90年代时就曾经戏谑地说男厕所的小便池比他的电脑还聪明,因为便池知道他就在那里,并会在他离开后冲水,但即使他在电脑前面坐上一整天,电脑都不会察觉。

●现在的手机几乎可以完美地实现语音识别(包括实时翻译),所以语音将是我们与设备互动的主要方式。

●随着我们与自己制造的设备之间的互动持续增加,我们将更加赞赏人造品的形象化特征。设备和我们的互动程度越高,口碑就越好,而我们的体验也会更棒。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可以与之互动的事物。拓展将遵循三个方向推进:①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②互动发生的区域将会继续向我们靠近;③最大程度的互动会要求我们跳入到技术本身。

●在人类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期限中就能“扰乱”社会发展的第一个技术平台是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是第二个平台,它们都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引发了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变革。 下一代颠覆性的平台就是虚拟现实,而它已经到来了。

●互动的程度在提升,并且将继续提升。想要互动,就需要掌握技能、学会配合、多加体验,并加强学习。我们需要把自己嵌入到技术中,并培养自身能力。

第10章 追踪

●在过去几年里,廉价的微型数字传感器能轻易记录各类不同的参数,以至于几乎人人都能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这些涉及自身的实验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对医疗、健康和人类行为的看法。

●更微缩的芯片、更强劲的电池以及云端连接激励了一些自我追踪者尝试时间跨度很长的追踪,尤其在健康方面。

●不久的将来,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身体记录数据库(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来打造个人治疗方案和个性化医疗。

●自我追踪的范畴远远大于健康。它涵盖了我们的整个生活。微型可穿戴的数字“眼睛”和“耳朵”能够记录我们一天中每分每秒的所见所闻,从而帮助我们记忆。

●物联网的设计是用来追踪数据,这也是它所处的云端的本质属性。 在未来5年中,我们预计云端中加入的340亿联网设备将会用来传输数据。云端的作用则是保存数据。任何接触云端的东西都能被追踪,也一定会被追踪。

●所有先前无法测量的东西都被量化、数字化,并且可以被追踪。我们会持续追踪自己,我们和朋友之间也会互相追踪。企业和政府会对我们实行更多追踪。50年后,无处不在的追踪行为将成为常规。

●无处不在的监督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无法让这个机制停止追踪,我们只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对称。

●互相监督的社会中会出现一种权利意识,即每个人都有权获取关于自己的数据,并从中受益。但是每种权利都伴随着义务,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尊重信息的完整,负责任地分享信息并接受他人监督。

● 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因此,推特、YikYak、Redditt等网站上,大多数粗暴的骚扰都是匿名的。 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

●隐私只能通过信任获得,而信任需要稳固的身份作基础。结果是信任越多,责任越大,情况越好。

第11章 提问

●人数相同时,借助恰当的工具,合作团体的成就能超越一群有野心的竞争个体。集体向来能够放大某种力量,就像城市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一样。

●我深信维基百科的影响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它改变人们想法的力量正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全世界的千禧年一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蜂巢型心智的实例,并且使人们相信,“不可能的事”也能够做到。

●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创造某种全球意识,只需要让每个人都能随时与他人以及其他事物相联通,并能共同创造新事物。有了人类共享的互联互通,现在看来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将变得可能。

● 在未来的30年里,如果网络和电话系统全部瘫痪一天,那么,这一天带给人们的震惊记忆将在此后的几年里难以消除。

●当出现一个疑惑或一种直觉,我不会在内心漫无目的地反复咀嚼,让自己的无知不断滋养它。我会开始做事,会迅速行动。我开始寻找、搜索、提问、质疑、突然行动、记笔记、做标记,尝试把一切变为自己的东西。

● 不少人觉得这恰恰是网络最糟的地方——让我们失去沉思的能力。另一些人觉得这些浅薄的行动只是愚蠢的瞎忙,随大流,或者是行动的错觉。

●在科学工具的帮助下,如果知识真呈指数增长,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

● 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

●一个问题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价值,生成的问题则越多。尽管机器能够无限拓展答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却有限。提出一个好的新问题与吸收一个答案的时间不成正比。

●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2章 开始

●由于人类本身就属于这个在更高层级上运作的事物,它正在显现的轮廓变得模糊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它在最初阶段就搅乱了旧的秩序。人们对它的强烈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40亿部手机和20亿台计算机连接到一个遍布全球的紧密“大脑皮层”中,其中还有数十亿周边芯片,以及从照相机、汽车直到卫星的附属设备。

●我们生活的新平台。它是国际性的,并且永不停止工作。以如今的技术普及速度看来, 我预计到2025年,地球上每个公民都将使用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处在平台之中,或者说,人人都是这个平台。

●资源的分配和如今的现实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资源最匮乏的人也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不完美的互联网实时覆盖510亿公顷的地面,触及150亿的机器,占据40亿人类的心智,消耗地球上5%的电能,以非人类的速度运行,在白天的一半时间里追踪我们,并且是货币的主要流通渠道。这个组织的规模已经大幅超越了我们目前建造的最大的系统,即各类城市。

●事实上,就像温度和压力慢慢升高,当这些事情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会到达一个拐点,或是一个复杂的零界点,在这里,变化是不连续的。于是相变发生了——我们会突然处在全新的阶段。那是一个具有新常态的不同世界。

●我们正处在这个过程的开始,那个不连续的变化刚刚露出一些端倪。在新体系中,诸如中央集权以及统一性之类的旧文化力量会消失,而我在本书中描写的分享、使用以及追踪这类新的文化力量将主宰我们的机构和个人生活。

● 我们的新型超级网络是一股持久变化的浪潮,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我们完全无法预测30年后身边都有哪些产品、品牌和公司。这些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机遇和命运。

●未来30年,霍洛斯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挺进,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

●已经开始。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推荐第5篇:三个必然要求

【三个必然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三个迫切需要”: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是推进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集团正处于大转型、大调整、大发展时期,既是艰难的转型期,任务攻坚期,也是各种矛盾汇聚凸显和问题易发多发时期,面对倾斜的市场、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外部环境各种“潜规则”和“潜文化”的侵蚀,我们整个集团的纪律作风亟待加强,监督监管亟待加强,转型跨越发展所需的氛围和环境亟待大力改进。我们要充分认识贯彻省委部署,开展集中教育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越是在艰难转型时期,越是迫切需要集团上下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以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构建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和健康有序的转型发展环境。

二是认识到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是重塑煤销新形象的迫切需要。集团在全省国企中,块头大,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塑造煤销新形象不仅体现在生产经营规模、销售收入和利润等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纪律作风、精神面貌等软环境指标上。“十二五”期间,集团要建设成为亿吨级企业,今年底有望进入世界五百强,能否摒弃和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涣散风气文化,清除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散的痼疾,这是对全系统的重大考验。加强纪律作风建设,重塑煤销新形象,是集团今后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代表山西走向全国乃至面向世界的重大课题,既迫在眉睫,又责任重大。

三是认识到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和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纪律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省委袁纯清书记在年初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上指出:“风正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兴业。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态度,敬佩的是作风,不满的也是作风。要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转型跨越的干劲、放胆争先的闯劲、造福民生的心劲、优化环境的韧劲。”集团刘建中董事长也多次强调:要狠抓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机关劳动纪律和工作作风整顿,提高工作效能和制度执行力,全面建设服务型机关。从集团纪律作风建设的现状看,近年来,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无论是精神状态,工作姿态,还是工作作风,履职水平,都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的问题。从近两年群众反映、信访举报、明察暗访等渠道反馈的情况看,上班时间聊天、玩游戏、炒股、不在岗等问题较多,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作风散漫、服务态度生硬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部门一些人还存在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部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着集团整体形象,影响企业广大职工支持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总之,全面加强全集团的纪律作风建设,是集团转型跨越发展之所需,是社会各界和十万员工之所望,是打造名副其实的世界500强的责任之所系。我们要下定决心,把这项关乎集团发展大业和形象塑造基业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推荐第6篇:读《必然》有感

读《必然》有感

仇佳伟

各位书友好,我是仇佳伟,今天和大家分享凯文?凯利著的《必然》,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这句话没有高深词汇,句意也比较容易理解,这是凯文?凯利高明之处,能总结30年前事物发展的轨迹,又能告诉我们30年后前行的趋势。这好比我们知道\"水\"能喝,却不知道\"水\"是怎么产生、哪里有最好的\"水\",凯文?凯利找到事物的轨迹,并帮我们分析哪些会是必然。若你对变幻莫测的又渴望抓住时代脉搏的有好奇心,你可读读《必然》;若你在信息井喷又想安静地看清社会骤变轨迹时,你可读读《必然》;若你喜欢在人生长河里拾捡\"星星\",你也可读读《必然》。

形成。未来的科技生命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在未来,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全力掉队的菜鸟,永无休止,无一例外。新事物还是源源不断地被我们发明出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欲望,新的向往,新的需求。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流逝,真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逐渐积累起来。回望过去的30年,你会发现太多的不可思议,即将到来的将来会超越现在,我们都会见证这一时刻,你没有迟到。

知化。人工智能廉价、强大、无处不在,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越多人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会变得越聪明,它变得越聪明,越多人就会使用它,当它更聪明时,就会有更多人使用它。未来的人工智能将由三家寡头公司主导,并以基于云端的多用途商业产品为主。一类特定的心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在其他方面就会有所欠缺,这也是现实世界遵循补偿的法制,因此我们能制造的人工心智将会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知化中最重要的机械产品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不了的事情;最重要的思维产品也将不是比人类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思考人类无法思考的事情。

流动。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数字经济就是运转在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中的。自由流动的复制品已经在互联网这个全球通信系统的本质中留下了烙印,网络技术需要的是没有约束的复制,复制品必然流动。在这个全新的网络世界里,任何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会被复制,而且是免费。经济社会里信任却不能被复制的,信任必须通过时间积攒得到,我们更喜欢和信任的人打交道。所以,信任是一种无形自唱,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

屏读。我们曾是言语之民(在古代,文化都是围绕言语的),当下却是书籍之民和屏幕之民。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以及在不远的将来嵌在所有平面上的大量数字屏幕所吸引,但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屏读是包含阅读文字、欣赏文字和阅读图像的,屏读将会改变书籍,然后改变图书馆,之后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会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阅读书籍会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鼓励我们一路探求到脚注,然后得出观察结论,而屏读则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讲自己武装起来以面对每天数以千计的新想法,就是屏读会培养实时思想。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一天的生活将会是:从醒来就开始屏读,到上班再到闭上眼睛睡觉前一秒都会在屏读。

使用。优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脸谱网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却没有存库。当下以及不久的将来,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现代产品都在经历减物质化;按需使用的即时性,也就是使用新事物时要做到近乎及时的传递;去中心化,互联网+的长距离即时通信的技术手段将会促成去中心化的时代;平台协同,市场渗透性边界越清晰,能够利用看不见的手来分配资源,以实现最高的效率,这就是平台;云端,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intercloud),如同互联网就是网络的网络,互联云就是云端的云端。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即时性、去中心化、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会继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

在还没有达到能用自己话表述出理解作者之意时,选择用整合书中部分论点做为自己读书心得,叹有读却没有\"得\",如有酒倒不出的困惑,唯有多学多看多思多行,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和写作将会必然而然。

推荐第7篇:《必然》学习感想

《必然》学习感想

前言

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就是——

你努力,但你不在风口上。

你聪明,但你不在潮流中。

知道趋势,意味着已经胜利在望。

凯文·凯利,人们常亲切称为“kk”,是《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kk被看做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在《必然》这本书中,他介绍了“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可以说,他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

那么,什么是“必然”呢?百度百科这样写道,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古人在评价《易经》这本书的时候这样说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句话也可以运用到人生的哲理中,即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

那么,我们所向往的未来有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呢?凯文∙凯利说,有。 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灵长,是世界的主人。可是,假如科技才是主人,人类只是科技用来达成目标的手段呢?哥白尼用“日心说”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用“进化论”告诉我们,人不过是猴子变的;弗洛伊德用《梦的解析》告诉我们,潜意识才是人的主人。

这一次,凯文∙凯利用《必然》告诉我们,科技本身是一个物种和微生物、植物、动物一样。而我们人类,只是喂养它长大的仆役而已。他归纳总结出了十二个动词,也是十二个持续动作,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这些趋势,就是“必然”。这十二个词是: 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 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开始(Beginning)。虽然书中对每个动词的论述都独立成章,但这些动词并非独自运作。相反,它们是紧密相连、高度叠加的力量,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很难只论其一,不及其他。 它们能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凯文∙凯利还预测了往后30年互联网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他告诉我们,互联网的世界才刚刚形成,我们只是站在起点之上。事实是,仅仅“起点”上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就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了, 再起跑起飞我们怎么跟得上呢。每当家里的长辈拿着手机进行视频聊天的时候,80多岁的姥姥就会感慨,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啊!同样的,我妈面对网购、花样百出的各种APP完全是“科盲”。这种代沟,都是由不断革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可以想象,我们和下一代也必将因为科技的发展产生这样的代沟。

按照《必然》的预测,往后30年世界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将会飞速地变化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将成为凯文凯利描述的“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它将会再次改变这个世界。那些被称为“人工智能”的设备,能帮我们驾驶车辆、理财、数据计算,更不用说种地,搬运,家政这样的工作了。它们的无所不能将占据现在由人类从事的大多数岗位。

历史已经证明岗位的更替总是和科技的发展有关。汽车的出现让马车夫和马下岗了;起重机的出现让码头工人下岗了。这是工业革命时代机器抢人饭碗的历史。互联网来了,这样的事还会不断发生。无人驾驶车出来了,司机会下岗。这种智能汽车自带导航系统,车祸发生率极低。当人都只要在网上输入起点与终点,就有智能汽车准时接送你的时候,堵车和停车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智能同声翻译上岗,翻译这职业可以歇菜了,随之而来的是外语教学的萎缩,相关的教师需求量会大大缩减。网上银行的普及,互联网支付系统的完善,银行会有大量的分理处关闭,银行职员的岗位也将大大减少。

互联网就这样闯进我们的生活,逼着我们应对越来越快的变化。以前我们查字典翻阅百科全书,现在打开电脑打开手机直接百度。“度娘”成了身边最方便最全面的知识库。不可思议的是它还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百度地图、百度外卖、百度视频、百度音乐让人应接不暇。马云开创的网购早已经把实体商店挤得泪流满面。在工厂里,流水线上机器人可以24小时连轴转也没不会发牢骚要求涨工资要求各种福利要求解决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大数据能分析出不同人群的喜好、消费习惯、地区分布。它不仅记录你天天上网看的什么,网购些什么,还贴心地为推荐你会喜欢的东西。凯文凯利说这只是智能服务的最初级阶段。在智能更加进步的时候,网络保姆会提醒你中餐该吃什么,今天该买什么,你的工资到账了,你该存多少,怎么存更划算。人会听从网络导师的安排。你的行为数据被记录后,你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有些习惯会从数据中跳出来。所有的隐私将无处可藏。

如果按凯文凯利的预测,互联网时代格局将对人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到时候,我们怎样才能立足呢?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并值得思考的问题。

推荐第8篇:改革开放历史必然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历史必然的选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从当年经济面临崩溃的“欠发展国家”,成长为“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以世界坐标审视,过去中国是跟跑者,而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让全世界仰望的‘北极星’”。“改革”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被提到了更高层面、赋予了更多内涵、注入了更大动能。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激发了社会的改革热情,坚定着人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反腐就不会完全彻底;没有改革,作风就难以根本转变;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经济危机以来,我们对未来充满种种焦虑。从客观层面来讲,好改革的都改革完成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从主观方面来看,精神懈怠病、改革疲劳症在一定范围蔓延,折射出一些人的畏难情绪。在这个意义上,如何继续推进改革,不仅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场关乎中国信心的重大工程,还是一场对执政能力的直接检验。

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在经济新常态下谋划改革,在政治新生态中推进改革,激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涵养的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也是改革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回望即将过去的2017年,民法总则、共有产权房、租购同权、国家公园、湖长制、环保税„„这些让人们印象深刻的词汇,记录下一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足迹。全面取消国内手机长途和漫游通话费,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营改增试点成果依法确定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基本完成,放权让利的改革主题更加清晰。雄安新区的历史性决策、自贸港的风生水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浮出水面„„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各种重大举措接踵而至„„改革之所以能够蹄疾步稳、落地生根,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严把改革质量关,强调改革要有高质量,要求贯彻落实“聚焦、聚神、聚力”。

“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宣示,掀起一场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历史性变革。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我们就能用责任赢得信任、以勇气鼓舞士气、拿实干奠基未来。

推荐第9篇: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必然

主要内容:历史的事没有偶然,偶然的事不会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近代的中国是一部救亡图强的历史,各阶级,各党派纷纷举起过救亡图强的大旗。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无产阶级等的艰苦探索 。但是,最后并且彻底的完成了这项革命的,不是封建阶级,不是农民阶级,不是资产阶级,也不是民主党派,而是中国共产党!由于前路迷茫的困惑和时代的召唤,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历史的巨变,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又有了希望。20年后,中共中央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每年的7月1日,被历史所铭记!

关键词:近代历史救亡图强探索失败中国共产党新纪元历史必然

为什么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要建立一个共产党?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1840年,英国侵略军以坚船利炮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自那时起,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尽管中国在形式上还保持着独立,但实际上逐渐形成了被西方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这样,中国逐步地演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从此,也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救亡图强之路。

面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中华民族就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解决独立、民主、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勾结中国的封建势力,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人民同资本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阶级主要采

取了农民起义,武装暴力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的封建统治的行动,如三元里人

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虽然他们的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

反侵略精神,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给外来侵略以沉重打

击,粉碎了帝国主瓜分中国的美梦。但是他们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还是

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现状,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同时也表明,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情况下,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派,掀起的“中体西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

他们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等,还是以失败

告终。除历次反侵略战争外,比较著名的斗争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大国农民革

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农民

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同属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虽然这些行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

界形势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但是

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局限性,企图单纯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不是彻

底变革封建制度,这些斗争最终都难逃失败的悲凉结局。它们的失败证明,封建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可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探索道路还得

继续。

中国人在进行各种不成功的反抗之后,只有起来革命一条路了。伟大的民主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

口号。1905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由于这一

年是辛亥年,所以由此引发的这场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前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并于1912年元旦宣告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伟大功绩。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打乱了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试想,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于是,中国人从这个事实中产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的命运并不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意摆布的。进步的闸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

但是,从另外一个更广的层面上讲,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终还是失败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下,孙中山被迫妥协,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前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袁世凯上台之后,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府。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垮台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段祺瑞为头子的皖系、以冯国璋为头子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头子的奉系三个主要派别。各地还有大小不等、实力各异的军阀盘据一方。这些军阀各以外国帝国主义作靠山,争权夺利,扩充地盘,彼此征战,形成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家愈发贫弱,百姓饥寒交迫。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外国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基础并未动摇,封建统治依然在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得到丝毫改变。严酷的现实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没有成功,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中国革命道路任重道远。

为什么辛亥革命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这是因为,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太软弱。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不能提出明确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必然脱离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必然形不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因此,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农民不能承担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同样不能承担。要在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必须要有新的阶级充当领导力量。 各种救国的方案,各种惨烈的斗争,都相继划上了痛苦的句号。旧的路已被证明是走不通的,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历史呼唤一个新的政党的出现。于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了改组,中国国民党产生,开展了它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可是由于国民党的对外妥协卖国,对内施行残酷的暴政压迫统治,最终还是被广大的中华儿女所抛弃。同时也表明资产阶级国民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失败的。最终也说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是中国革命的最终领导者!

历史没有将中国抛弃,中华英豪也没有放弃。最终远在欧洲的共产风吹到了东方,并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落地发芽。公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又重新燃起了了希望。而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表现,也证明了这样一个铁的事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明天!20年后,中国人民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以表达对党的感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带领着中国人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着。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更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推荐第10篇:服装销售必然发展方向

服装销售必然发展方向

品牌需要文化,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文化是品牌的生命,文化是一种坚持,坚持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有梦想、有坚持、有文化理念的品牌才有底蕴,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坚持需要梦想,梦想为坚持点燃激情,梦想为品牌插上翅膀,让品牌腾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艾上乐品服装如果能从中寻找灵感,或许给自己找到一条立于不败的诀窍。谭慧红对“韩流”最近几年的流行颇有心得,她认为韩流随着韩剧一起潜入中国,其唯美煽情的剧情、俊男靓女的搭配和时尚靓丽的服装服饰令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陷入痴迷。

韩剧中的主流服装既不是古朴的民族服装,也不是正统刻板的西装,而是韩国本土设计师完成的韩式现代时尚服装。他们把欧美的流行元素与东方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从而让韩国的服装设计在亚洲甚至全球都走在了前列,这就是传统与时代融合的魅力。

对中国服装界来说,这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并借鉴的。作为一个泱泱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们应该引以为傲的优势不正是文化吗?那么这种文化还依然是停留在“唐装”、“汉服”的旧梦里吗?不是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服装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主流,只有那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时俱进、个性风格独特的现代服装,才是世界服装业的发展方向。民族的元素应该保留并发扬光大,文化更是必须与时代融合并加以创新,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

树立鲜明品牌个性特征,弘扬深厚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企业要学会“角色换位”

在“与狼共舞”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是好?选择上市?或者走多元化、多品牌路线?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其实对于无数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可以选择的并不多。单靠个体的微弱力量去冲锋搏击,被狼吃掉是早晚的事,毫无悬念。不如退而结网,与众多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艾上乐品服装品牌联盟,一队团结互助的小蚂蚁,或许可以战胜恶狼,至少可以争取共享天下,求得生存空间,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回首当初,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开放竞争不但不会使中国的服装企业遭受“灭顶之灾”,反而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国外品牌纷纷蚕食中国服装市场之际,我们除了大喊“狼来了”的同时,更要转变思维,进行“角色换位”的思考。这种“角色换位”通过盘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学习优秀国外品牌的运营管理方式,从而知己知彼。通过这样的方式能精确攫取符合本土化而适合自身的发展路线。

艾上乐品女装品牌董事长说,面对外来品牌的竞争,“善于学习、善于使用”是关键所在,我们应该让外来品牌赢在中国变成中国在赢。在优胜劣汰法则下成长的企业,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清晰的自身发展定位,成熟而富有战斗力的企业团队。这样的企业为整个服装行业制造新鲜血液,促进行业的有机发展。

要想赢得未来的竞争,自身的优势不能忽视。本土服装品牌的优势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第一,经历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市场洗礼,一大批服装企业得以生存、壮大与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第二,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产业链配套完整,对行业发展十分有利,具备吸引力与影响力;第三,人才积聚,在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优秀的服装设计,管理人才数量不菲,可谓人才济济;第四,我们的企业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人文环境和消费者偏好,潜力而期。

应对篇

个性化经营是必然发展方向

那么一个企业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陈志明说,目前在我们中国,各服饰主力市场,因明显的地域格局、资金优势和成本优势,品牌之间被拉开了明显的区分界限。福建服饰企业起点相对较低,但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他们充分结合自己本土特点,在战略上选择了

二、

三、四类城市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相同的是,江苏、杭州的服装企业也充分抓住了自己的地域特点,在选择一类城市的同时也着重投放于

二、

三、四类市场;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奢侈品销售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国际奢侈品品牌因此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在国内

二、三线城市加速了开店布局。

艾上乐品是服饰的主力市场,但对于艾上乐品服装品牌企业来说,曾经的优势在逐渐减弱。长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城市,这也决定了艾上乐品服饰品牌企业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经营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地域性品牌相竞争,才能与国际品牌相竞争。

另外,规模经营和提高单店质量也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艾上乐品服饰企业若想求得更大发展,必须打破地域限制,走出广东,更需要突破终端渠道零散和不成体系的困境。

陈志明表示,现阶段百货公司仍是区域性品牌重要的打开市场的渠道,尽管百货公司对国内品牌百般挑剔,但不可否认,其带来的零售额在各品牌的所有零售渠道里的占比一般来说还是最大的。面对强势的百货公司,如果艾上乐品品牌能以联盟的方式,出现在内地各大百货商场,怎么说都是令人激动的举措。“多”,就意味着适应性强,就意味着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我们还需要另辟渠道,不能把营销模式只锁定在单一的百货公司模式上,开专卖店、与商场合作,用两条腿走路总是最稳妥的。

第11篇:安全事故偶然中有必然

安全事故偶然中有必然

2011年06月16日08:15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前日上午9时许,由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代建的省交通工程重点项目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发生意外,正在作业的架桥机突然断裂坠入海中,6名系着安全带的工人被重达20余吨的梁架拽入海中,仅一名工人因安全带断裂幸免于难。

意识上的麻痹,使血的教训不断发生。纵观各类生产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表面看上去有它的偶然一面,实际上都有它的必然一面。事故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意外现象,是由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设备原因致使生产过程意外中断并造成危害,具有偶然性。而所谓必然,就在于事故有着它存在、发展、发生的内在规律。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偶然性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在深圳这次事故中,梁架上6个焊点都脱焊了,所以梁架坠海,而本是工人“救命绳”的安全带却很讽刺地成了“索命绳”,唯一幸免于难的工人竟是因为安全带不够“安全”,紧急关头被绷断了才得以从海中逃生。而像焊点脱焊这样的安全隐患,但凡遵守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完全是可以被排查出来的。

偶然时常只是必然的外衣。安全生产中的隐患、违章操作,现实中发生的事故,总是可以找到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因素,总能反映出管理方面的缺陷。只要我们及时消除,严加防范,则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才能有所保障。反之,如果为了给自己开脱,而屡屡以“事出偶然”做盾牌,则容易一而再地疏忽大意酿成血的悲剧。

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失效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因素。正如墨菲定律描述的一样:如果事情有可能变坏,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迟早都会发生。在不少安全事故中,一线员工没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各级监督检查没有到位,系统监控形同虚设,整个安全管理系统处于失效状态,这就不能说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偶然的只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而已,必然的是它迟早都要发生。正因此,安全生产必须警钟常鸣,常抓不懈,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要把安全工作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而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只有真正把管安全上升为要安全,使安全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当然,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自觉的养成显然需要更多“倒逼”的力量。

第12篇:读《必然》有感1000字

读《必然》有感

和很多互联网书籍一样,《必然》一书亦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预判,作者前有著作《失控》,也是引起了一波风向潮。本书总结了12个关键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在此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四大点:

其一,人类社会是进托邦而非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进托邦意味着社会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越来越好,因为人的欲望,但这变化不是那么明显,如大的生产力、思想的解放是循序渐进式的。同时,进托邦也意味着乌托邦所描述的极端美好与反乌托邦的极端不美好并不存在或者那会是人类发展的终点。所以,进托邦的社会要求我们勇于改变并接受改变,我们永远不知道人类的终点会怎样,就好比我们常言计划改不上变化。

其二,智能化。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动物会被迫式的学习,但人更多的会主动式去应对,作为食物链的最顶端寻求最佳生存方式。智能化可以算作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风向标,好比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然后到目前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的思想、生产力都远比之前更开放、先进,但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还不够,智能化讲究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次升级、解决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覆盖了几乎所有行业:吃住行游购娱。我们经常会听到能用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我想还有一句源于人类惰性且与其媲美:在比特世界,能越简单越容易越好。智能化有一方面就是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解放了生产力,对人类思想也是重大变革。所以,智能化的社会要求我们对知识的再次创造,甚至颠覆性尝试。

其三,流动与融合。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团队协作生活、思想交流都是最基础的需求,无种族语言地域年龄性别等隔阂,都会多多少少产生交集,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时今日。流动与融合是一个趋势,各种国际性或者行业性组织、协会的成立,甚至多民族多文化跨地域的国家的成立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流动与融合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愿意去接受更多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洗礼,同时也要学会辨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知识碎片化时代,重叠性信息、无价值信息对时间等资源的霸占浪费,虚假信息对BVR(信念、价值观、规条)的歪曲。

其四,共享。在物质贫乏的原始社会,我们常用物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取想要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价值交换,即使在现在这种方式也一直存在而且必将一直存在,这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成本存在那么免费就永远不存在。在这里所讲的共享,更多的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无论是从信息的透明化程度上或者生产力的解放上来讲,现在的所有能利用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物质都能更物尽其用,比如现在火爆了的共享经济下的产业,礼义廉耻中讲到了一点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大自然是丰饶多汁的,但并不代表人类能无限制的截取。资源终将匮乏,共享所要告诉我们的则是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持续发展,我们预测不到百年千年万年以后的人类走向何方,但我们至少能保证下几代人类能够安居乐业。

第13篇: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

庆祝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

长坡小学

黄瑞大

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再次向世界庄严宣示我国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各项改革工作的首要要求。特别是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聚焦“关键少数”,强化“主体责任”,要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这次会议,习近平再次提到:“海南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确方向”。这无比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确保改革方向正确。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践行“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到抓好党建,都作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释放的信号十分明确,就是要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只要我们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就会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第14篇:历史是必然的吗? ——《苦难辉煌》读后感(优秀)

历史是必然的吗? ——《苦难辉煌》读后感

当我们学习历史教科书时,经常看到或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840年以来,从年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战胜利,到最后新中国成立,似乎被我们理解成为线性的发展必然趋势,从屈辱的苦难到自强不息的奋斗换来的辉煌,好像也被看作成为顺其自然的历史轨迹。于是乎这我们这一代人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歌舞升平的盛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使我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忘却了**前矗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忘记历史就不能认识我们的时代,也就无从认识我们是谁,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如果只是用一句“必然趋势”来解释我们的历史,似乎是在推脱我们每个人身上沉重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苦难辉煌》全景展示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读完之后,我强烈地感受到历史每一步进程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完全不同于教科书表现的那样水到渠成。”四.一二”几乎将全部共产党人杀戮殆尽,南昌起义后朱德手下将士所剩无几,湘江战役全团被歼,四渡赤水险象环生,取得伟大胜利的长征其实也是被迫的战略转移,从八万六千人到七八千人,伤亡惨重。回顾历史,你可能会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真正“置身”于历史的每一个环节,你都会感受到强大困苦面前的无力,没有希望。真理更多时候不是一轮辉煌的红日,而是黑暗夜空中的一道闪电,或是遥远的前方或明或暗的微光。共产党人的伟大也不在于他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预言和计划,而在于一次又一次在付出多少鲜血,牺牲无数生命以后实事求是、百折不回的实践。如果忽略了辉煌背后的苦难,无疑是失掉了党的内核和灵魂。辉煌是一笔财富,苦难又何尝不是呢?往往历史的错误留下的教训比胜利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有深远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强烈的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党人,又有几个站在了1949年的**城楼上?多少人叛变,又有多少人投诚,其间的曲折可见一斑。曾经同是黄埔军校的同学,可能兵戈相见;曾经属于上下级关系的战友,可能浴血沙场;曾经共同留学莫斯科的同志,可能背叛党的信仰;曾经的半生戎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能晚年潦倒,落魄致死,也无人问津;曾经拥兵百万的豪迈,可能沦为战俘营里的卑躬屈膝···在每个人变化无常的生命里,能够感受到真实历史的复杂与曲折。

“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以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的留给了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第15篇:司法改革必然触及利益

司法改革必然触及利益

王琳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15日02 版)

一段时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更多与“法治”和“司法体制改革”等关键词关联在一起。此间还传出消息,“法治”在今年还会成为更高层级会议的主题。

这种政治动向其实清晰可见: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二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最近的再次会议均将司法体制改革作为主要议题,其中“全深改”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第三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司改共识来之不易

这一轮司改远比预期的快。在“全深改”领导小组完成司改的宏观部署不到半月,最高法院就向媒体通报了《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法院改革“四五纲要”被描述为“立足审判权的中央事权属性”,就健全法院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对“中央事权”的刻意强调,清晰地表明最高法院这次已坚定决心要为“司法去地方化”破冰。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司改试点的快速推进。7月12日,上海召开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试点部署会。这意味着,上海在全国首批6个司法改革试点省市中已率先扬帆。此前,司法改革“上海方案”已经“全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这说明,上海的司改试点并非以往地方各自为阵的改革,而是基于中央认可的统一推进。较之30多年前的经济特区设置,司法改革的地方试点多了一份稳重,设计感也更浓郁。

而不管是法院改革“四五纲要”,还是司法改革“上海方案”,均与司改“中央方案”保持了高度一致。改革重点也都聚焦在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省级统一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经费省级统一管理机制等。若与十余年公共舆论对司法改革的呼吁进行对照,不难发现两者的重合度也相当高。中央与地方,庙堂与草野,司法实务部门与学界经院对司法改革能够凝聚如此之多的共识,可谓来之不易。

当然,法院改革“四五纲要”和司改“上海方案”并不是简单的“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部署替代改革实践”。相对于“中央方案”中明确的政策导

1向,法院改革“四五纲要”和司改“上海方案”在具体举措上,有了更细致的制度设计。如最受瞩目的司法官分类管理制,“上海方案”将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员额配比分别确定在33%、52%、15%。这一比例甚至远远超出一些学者的期待。

选择上海作为司法改革的排头兵,或许正是因为对司改难度的充分考量。比较来说,上海是中国内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早从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的地区。熟人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血缘、身份、道德、宗法、礼教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秩序。陌生人社会则是典型的契约本位的社会,以外在于人情和血缘的契约(法律)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起广大的乡村,日益陌生人化的上海对法治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上海也是司法人员职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作为一个大都市,上海也没有内地很多省份才有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在探索“省以下法官、检察官统一管理体制”及建立“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经费省级统一管理机制”上,比较容易“转身”成功。这座城市近现代百余年来的转型积淀,也使得它最有可能在中国率先实现司法的现代化。

这些上海独有的优势,对司法改革在上海试点的成功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这并不表示,司改所要面对的困难和阻碍,就可以忽略。

司改遇到阻碍不可避免

长期以来,司法改革沿袭的“先易后难”的路径,在内部机制的改革上涉足较多,而对涉及不同公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涉及司法人员切身利益的调整,则是回避居多。这使得司法改革的难点不断累积,到了这一轮司改,已很难再找出一项容易推行的改革。最受关注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就是多年来“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超级司改烂尾工程。根据前述“上海方案”中的员额配比,有85%的司法人力资源将直接投入办案,而行政人员则被压缩到了惊人的15%。这一比例的确令人兴奋。要知道,在“司法行政化”仍是常态的当下,基层司法机关非办案人员的比例普遍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更高。如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和员额制切实推行,一大批现职司法行政人员将面临转岗,这其中的利益冲突和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阻碍,不难窥见。之前也有基层司法机关曾以主审法官制、主诉检察官制等名义,推行过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但在司法行政化仍未根本改变的司法管理体制之下,主审法官制和主诉检察官制最后只能沦为“新瓶装旧酒”。所以,舆论期待上海司改试点率先扬帆,也在观望上海司改试点会如何出牌。还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为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确保最适合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司法人员走上那占比33%的法官和检察官岗位。由于这一举措还关联着司法人员薪酬制度改革,众皆争抢法官岗和检察官岗应不难预料。而我们知道,

现在的司法管理体制是司法行政化极为突出,院长、检察长之下,还有众多的副院长、副检察长、审委会/检委会委员、庭长、处长、副庭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等等。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和司法员额制,实质就是削权院长、检察长,扩权法官、检察官。但原有的“院领导”和“院中层领导”会心甘情愿地轻易交出自己的权力吗?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司法官遴选机制,而光为了人员稳定,不顾改革导向给予原有的各级“长官”以种种进入法官和检察官岗位的优先通道,则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恐将在实践过程中又会被异化为旧有的体制“改了个名字而已”。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行政管理人员面临大幅压缩,15%肯定无法承载,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也不适应(或不愿意)从事司法辅助人员岗。原来是管着法官、检察官的,现在要辅助法官、检察官,要为法官、检察官服务,没有良好的心态是无法完成这种职业转换的。这些人员如何分流,恐怕“方案”里已有既定预案,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被突破或被调整。我的一个担心是,为了严格满足“上海方案”中的各类司法人员员额配比,会不会有大量的“临时工”出现在这些比例之外。

顶层设计对于司法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但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司法改革之后的司法定型,并非都是建构的成果,而更多是演绎的结果。司改注定会遇到阻碍,尤其是司改的主要执行者——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就是司改要削权的对象。如何确保改革意旨在改革推行过程中,不致异化走样,实是对改革者的极大考验。一方面,改革者要看到“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将遇上某些阻碍;另一方面,在司改过程中利益受“损”的各类司法官员,也要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司改的挑战。多年来一以贯之鼓吹司改的贺卫方教授曾言,“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司改只能往有经处去。

第16篇:无偿献血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无偿献血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血液被人们誉为“生命之河”。从医学角度说,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依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重要联系媒介。血液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也起决定性的作用。血液还是人体的防卫队。血液中有白细胞,当有外来的细菌等微生物,或者体内有死亡、恶变的组织细胞,白细胞便会毫不留情地去攻击和消灭它来保卫人体的健康。这是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另外,血液凝固也弥补了血管损伤,使得外界微生物不能通过伤口入侵人体。在现代医疗中,无论是外伤性大出血,或是各种血液病以及外科手术,都离不开输血来抢救伤病员。血液是解除病痛以致拯救生命的重要物质。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发明出能够替代人体血液功能的人造物质,血液只能从健康适龄的人群中获取。 既然血液如此的关乎人类健康,那么血液的采集必然横贯文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用什么样的方式采集血液呢?客观说,人类在遭遇无数深刻血的教训后渐渐认识到,血液的采集只能是无偿的捐献。也就是说只有以人道主义无私奉献而不是以经济报酬为目的无偿献血,才能从根本上清除有偿供血带来的各种弊病,血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有利于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所以自愿无偿献血是国际红十字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建议和提倡的。经过8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无偿献血制度,其中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也有印度、缅甸、尼泊尔、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已经做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国外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很重视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把参加献血活动视为关系民众疾苦、为民众服务的具体体现。号称“血马”的马英九先生已捐血180袋;日本明仁天皇l989年56岁时已献血15次;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将军用第41次献血来庆祝他的生日。无偿献血是世界卫生组织在近百个国家推行了80多年的成熟的公益活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志愿定期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应的基础。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的制度,可以说经历了更加苦痛和复杂的过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临床医疗、战备、备灾储备用血,一直依靠少数人卖血来获取。20世纪90年代初,多个省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兴建血浆采集站和血液制品企业。受利益驱动,一些“血头”、“血霸”私自设点,非法偷采血浆;部分血浆站只为便捷操作,降低成本,不按规定对供浆员进行体检、化验,频繁或过量采集血浆的行为时有发生,供血者和受血者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加之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造成艾滋病病毒在有偿献血人群中传播。河南省文楼村等“艾滋病村”的出现就是当时非常的典型。这些惨痛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无偿献血才是安全用血和血液质量的重要保证,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无偿献血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者经健康查体合格后,每次可捐献全血200或400毫升,两次捐献时间不少于6个月。捐献机采成分血,两次间隔时间为4周。

一般而言,一位体重为50公斤的正常人一次献全血200~400毫升,在献血后5~10天献血者体内的红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血小板、血浆蛋白、碳水化合物和水也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所以说,适量献血不会影响健康。

推行无偿献血,从道德层面来说,对我国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全面深入的发展更有着其特殊的意义。每当人们不计报酬地献出自己有限的血液来换取他人生命的延续或新生,我们的社会就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和谐。无私奉献激发了人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无偿献血是赠人玫瑰、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它必然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友爱的坚强纽带。无偿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患者解除痛苦甚至挽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当下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种矛盾日渐趋紧,无偿献血就好比久旱的雨露,给人们的心灵滋润和抚慰。不难想象,在一个邻里之间、同事之间、陌人之间因为爱而执手相携的社会里,再多的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止前行之路。社会主义的大协调必然在人与人间的互助友爱中得到最终实现。

每个人都有意外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无偿献血,不用舍己,就能救人,你我何乐不为?

第17篇:必然还是意外杂文随笔

新赛季的中超陆续拉开帷幕,和以往首轮中超都比较沉闷相比,本赛季首轮看下来的球迷,直呼过瘾。

第一个比赛日,你有扎哈维,我有阿兰,第二个比赛日一支球队居然俩戴帽球员,并且广州德比和上港两场比赛就打进了17粒进球,这样的中超让人怎能不爱?

吃瓜球迷津津乐道,大连一方球迷必然郁闷,可最郁闷的是大连一方主教练马林。

连续两个赛季率领两支不同球队分别被一个城市的两支球队灌了八个球,可谓执教生涯最黑暗时刻。

也许是万达重新回归中国足坛,接手了大连一方,并且一下子从马竞引进了两位高水平外援的缘故,从而让很多球迷对新赛季大连一方的成绩多了些期许,所以对于昨天的比分,很多球迷觉得很意外。

换句话说,也许球迷觉得输两三个是正常的,输八个觉得多了。

反而我倒认为这场比赛输八个正常并且还是好事。

大连一方是本赛季升班马,上个赛季长时间领跑中甲,他们一直是以强队面对弱队的姿态踢得,但那时也只是前场放松,后场踢得并不轻松。

穆谢奎和博利两个外援个人能力实在太强,几乎碾压整个中甲后防线,我在现场看过穆谢奎踢球,看似已经失去机会的球,他都会全力拼搏,利用速度给对方后防线造成威胁。

也正因为穆谢奎的存在,很多中甲球队在与一方踢得时候,都会派好几个后防队员盯防。

可是本赛季,万达入主后弃用了穆谢奎,追求大牌。大连一方如果在第一年目标定为保级的话,我觉得大可不必放走熟悉中国球员踢球特点的穆谢奎。

同时新来的卡拉斯科和盖坦来对时间太晚,和球队磨合时间还太少,所以就出现了昨天开场后前场丢球次数太多,老是不能进入上港门前30米区域,威胁少,那以上港的实力,摸你几个回合就不怕了,大胆进攻。而如果昨天穆谢奎在场上,上港绝不敢上半场大举压上,抢得这么好一个开局。

上赛季上港的整条后防线都不太稳定,虽说本赛季亚冠的比赛上港一直没丢球,但如果马林指挥得当有穆谢奎在的话还是会对上港这条后防线产生冲击力的。

现在有很多升班马都在复制当年恒大模式,靠买好外援争取好名次,这个思路不能说不正确,但要知道的事恒大在中甲时代就已经走在日后奠定“恒大王朝”的路上。

我开头说大连一方昨天的输球同时也是一件好事,升班马交交学费是应该的,中超不是靠引进两个牛逼的外援就那么好踢得,靠的是踏实,是磨合,还有29场中超比赛,一方经过这场比赛会学到很多,日后的训练一定会加大中方球员和俩大牌外援相互间的配合,中前场的扯动能力和推进能力也一定会在外籍球员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好,会已实际行动告诉中超其他队伍中甲冠军不是盖的。

马林是个好教练,大连一方的辽宁籍球员很多,需要这样教父级的教练,来平稳渡过从中甲到中超的这段阵痛期。

0:8或许很受伤,但也只是第一场,第一场出现了必然,就不要以后再出现意外。

最后期待大连一方越踢越好!

第18篇:标准化管理必然取代家庭式管理

标准化管理必然取代家庭式管理

对于Google来说,什么最重要?就像本期案例中所说的,Google是一个搜索引擎,但是Google的主要赢利模式还是在卖网络搜索广告,他们通过Google的访问量,点击率以及将点击率转化为商机的能力来贩卖网络广告并获得大部分的利润。现在Adwords的模式依然占据了Google一半以上的利润来源,事实上,Adsense的突破在于,Google引进了第三方合作伙伴,帮助他们的网络搜索一起赢利和分成。

所以对于Google来说,最重要的根本点在于两方面,一是网络搜索访问量,即多少人是通过Google来搜索信息,检索新闻和其他内容的;二是Google把访问量转化为广告收益的能力。这是Google成长起来的根本,现在新开发的产品,像GoogleMaps,Googletalks也一样要遵循这个基本思路。Adwords会发展,就像它在这几年中衍生出来的Adsense一样,它依然会是赢利的中坚,特别是Adsense这样的第三方合作,现在像Ask.com等等的合作都帮助Google赢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了Google的影响力。不过Google跟竞争对手竞争的根本依然是产品,是多少人通过Google进行搜索。所以像Google学术搜索,Google新闻频道等等,也会给Google带来各种新的直接和间接收益。

那么哪些人在为Google今天和未来的财富计划中做出贡献呢?Google的企业文化中,我认为依然是工程师主导文化,不是市场导向型的。Google的成绩来源于他们在科技方面的突破,他们也会继续依赖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来保持竞争力。所以他们依然会是一个科技主导型的大型公司。

另外,在未来的发展中,因为Google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的全球雇员几乎是以前的十几倍的情况下,它的“家庭式管理”必然会要改革,这也是我为什么最近在标准普尔的信息产业报告中屡次提到,近两个月内Google的内部组织结构将会有大幅度的调整的原因。因为Google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Google目前的内部项目制导致一个产品开发项目的参与人员仍然不多,所以还可以津津乐道于自己的“Google小家庭”。虽然这种宽松的创造力气氛是Google崛起的法宝之一,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Google会和其他的大型企业越来越像,讲究制度和规范,全球范围内的汇报和沟通,因为这些才是他们延续成功,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19篇: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论承上启下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明显成效,系统总结了第一批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活动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要求。承上启下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活动带来的作风新气象,不断夯实改革发展大业的群众根基。

在攻坚克难的中国道路上,改革仍是2014年最激荡人心的时代强音。已经拉开序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一批的延伸和深化,也将进一步焕发党的旺盛活力和战斗力。“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越往纵深推进,发展任务越繁重艰巨,人民群众期待越高,党员、干部就越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心为民的情怀、坚定不移的决心,解决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进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自身没有过得硬的作风,如何带领广大群众涉险滩、闯难关?不能取得人民群众信任,如何凝聚团结奋进、革故鼎新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补精神之钙、去行为之垢、练健康之体,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党推动改革的能力、解决矛盾的魄力、领导发展的实力。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坚持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改革工作相结合,推动整治“四风”顽症和破解改革难题相结合,推动树立形象、提振精神和凝心聚力相结合。这“三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就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要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去破除四风之弊、行为之垢;就要以问计于民的真诚,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思想和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改革的旗帜下,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党的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年。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在即将到来的马年快马加鞭,我们就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打赢改革攻坚战,跑好发展接力赛,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崭新境界。

第20篇: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

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

读《追风筝的人》后感

11护理一班11170028卢笑芬指导老师:胡蓉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小时候的美好和友情,却因为一个懦弱的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不顾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吗?

《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阿米尔在坦然面对自己曾犯下的罪恶之后,他以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阿米尔和他那个吃着同一个奶水长大,有着唇亡齿寒、情若兄弟的哈桑,因为阶级和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是主人,他是仆人;

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

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

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殊途早已定好。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他们两人得了冠军,哈桑为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哈桑受到了一个经常辱骂“他父亲”的孩子阿塞夫的侮辱。这些都被阿米尔看到眼中,但是他没有勇气出面救哈桑。

爱与背叛、背叛与救赎,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如影随影。“寻爱、爱殇、背叛、救赎”,可以简约地勾勒出阿米尔长达26年的成长之旅。

倘若《追风筝的人》仅仅叙说了一个少年如何历经“天真→受挫→迷惘→顿悟→长大成人”的成长故事,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这部作品却以阿米尔成长的心路历程为眼,自然、平实、深刻地探测了人性的温度和厚度,使得这部小说更耐人寻味与深刻。

“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

我们这个时代,尊重个人必然要成为每个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共识,这与宗教无关,无论在美国,中国,伊朗还是阿富汗,如果有一种“文明”反对个人的解放,那么,它必将被颠覆和改变,我们无需惋惜什么。

不可否认,有些时候我们在怀念逝去的和谐时代,怀念那个时代的美德,比如那些关于忠诚的故事,但是那并不公平,那些美丽的传说都是建立在个人的悲剧之上,就如同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会被描述为正面的封建故事。

风筝,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在《追风筝的人》中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索。

从此种意义上说,“追风筝的人”隐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此外,对于阿富汗这个饱受*、战乱之灾的国家来说,国家的命运如同被拽在他人手中的风筝,抑或是断线的风筝随风飘摇。

因此,这部小说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不论是对人性的深度追问,还是对成长的深度刻写,皆具震撼性。

这是休斯顿纪事报给予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一个高度的评价。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

必然读后感
《必然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