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学与问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2 08:35:4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与问》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一课,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着“勤奋学习观察思考”这一方面来写的。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问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像别人请教,要学会拜能者为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要对一个问题去不懈探求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看,古人都知道勤奋好问。在学中文,在问中学,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加油,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2篇:学与问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生齐读课题),进一步去探讨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二、读文,初悟学与问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围绕“学与问”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课文还有一处也说明了作者的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啊,文中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师: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其实啊,古今中外像哥白尼这样勤学好问的故事很多很多,你们能再举出一些吗?

(生交流: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8、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9、师:我想大家对这段话肯定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样去做的,让我们一起回到沈括的童年时代吧!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中心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 )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3、文中说,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沈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我们要把——(生接答第一句话)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句话,生齐读)(板书:观察思考)

6、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认真听老师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新奇,我们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说意思)

5、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生交流)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别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懂得了,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引读一:“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二: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三: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学习的主人)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七、拓展延伸 过渡:最后认真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八、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我想,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归纳出来,分别是: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5、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生归纳后,我要求大家看书,然后把课文的五个部分联系课文说说,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说出作者的思路。这样的好处是能统领全局,清楚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也很明白了。

教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觉到,根据不同的文章定下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初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发现与我们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和《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写完教案,与年级组内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

上课的时候没有老师听课,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虽没人听讲,但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组内老师的意见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推荐第3篇:学与问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3.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

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二、读书检查预习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那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师分别请5个同学读,大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了。如果发现他读错子音或读破句子了请耐心听同学读完在再请你指导。

2、指名读课文。评价

三、整体感知,明白说理方法

1、那么,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五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3、点击, 两句关于学、问的句子变成红色。男女生各读一句。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中,作者通常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这两句关于“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即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一句在结尾——-总结全文的作用。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6、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吗?谁来说一说? ( 板书:勤学好问)

7、小组讨论,明白说理方法。

课文第

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我觉得作者要讲的道理已经很明朗了,就是要我们养成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那课文的

2、

3、4自然段不是显得多余了吗?(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

五、小结

我们有了问题该向谁问呢?当别人也无法解答我们的问题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今天,让我们携手走进课文,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3.分组读词语

二、扣文题设疑、感知“问”的重要性

1.“学问”本是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中间加上一个“与”字?学与问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找出 相关语句。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 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理解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读、齐读),读了这三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要想得真知必须勤学好问。板书:勤学 好问

过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君子之学必好问。学而知,问而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问”。正 如课文中所说:

(2)理解:“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 路石。”

A.理解比喻句:你读懂了什么?朗读 B.朗读

C.补充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学习过程中不 仅要勤学,更要学会质疑发问。

二、读文,初悟学与问

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啊,文中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师: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其实啊,古今中外像哥白尼这样勤学好问的故事很多很多,你们能再举出一些吗?

(生交流: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8、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9、师:我想大家对这段话肯定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样去做的,让我们一起回到沈括的童年时代吧!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沈括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产生了怎样的一问,他是怎样解开疑团的?

2、交流上述问题。

3、文中说,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沈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我们要把——(生接答第一句话)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句话,生齐读)(板书:观察思考)

6、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认真听老师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新奇,我们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说意思)

5、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生交流)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别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懂得了,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引读一:“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二: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三: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学习的主人)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七、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4篇:学与问

《学与问》教学设计

常海燕

教材分析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

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讨论:什么是相辅相成?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

——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我们在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要举一些例子、一些事实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事例是最鲜活的材料,它本身就说明了真与假、对与错。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显得尤其突出。课文《学与问》中,就列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事例来证明学与问的重要性。这种说明、论述的方法,我们称作:摆事实,讲道理。 (1)、为什么要问? (2)、向谁问?

(3)、问与思的关系是什么? (4)、学与问的关系是什么?

(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什么意义?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用课文中得话来解释能者?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

4、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师:刚才老师说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沈括为什么不继续问他妈妈了?

生(七嘴八舌地抢答):因为沈括的妈妈没能解开他心中的疑团。

师:不对呀,妈妈不是给他答案了吗?

生:妈妈给他的答案不准确,太模糊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文中“兴许”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恍然大悟状):噢,我终于明白了。看来,做学问还得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

师:还有哪位老师愿意给我指点迷津,说说该怎样做学问? 2,交流上述问题.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五彩缤

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 (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

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八、板书设计: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5篇:学与问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读懂课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因为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需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游戏激活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将课内与课外的精妙语言当作送给学生的礼物,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教老师做学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游戏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传统的课堂教学伊始往往要固守“师道尊严”的阵地,教师高高在上接受学生整齐划一而又缺少生命激情的问好,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就是在目前,大家也是以一种固定了的、程式化的心态来履行这一环节。其实老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学生与老师成为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3、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要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说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即议论文。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主要阐述的问题,并展开积极地探究、热烈的讨论。

2、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来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二、遵循理念,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这为我们开展有效地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由扶到放,自主合作

以读代讲,读中促悟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潜心设计,说程序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老大拿着“问”字这半块见什么问什么,从不多想。几年下来,兄弟俩都一无所获。一天他们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同学们想知道这位智者跟他们说了什么吗?(想!)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篇课文——《学与问》(板书)

1、板书“学”、“问”二字,学生谈理解。

2、在“学”、“问”二字中加上“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学生依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激起他们了解文章内容的渴望,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已明白的问题以及还有哪些疑问,由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合作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一个核心问题: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读课文,亮出观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明确作者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四)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会更明白“问”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交流课前搜集的哥白尼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伟大成就。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哥白尼小时候是怎样问,怎样学的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在交流感悟中明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感悟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深化。】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从中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去解读文本,是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的。】

(五)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小学生,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曾向谁请教过。理解“能者为师”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有侧重地体味文章意蕴。】

小精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名言作为礼物赠给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与教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师生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外,用“礼物”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5、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读,进一步理解“能者为师”这个道理。

(六)以读代讲,学思结合

1、潜心读文,思考:沈括遇到了哪些疑问?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自读自悟,学思结合,理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话,感受沈括带给我们的启示。

(七)释疑升华,总结全文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感悟学与问之间的联系。

2、介绍说理性文章的写法。作者通过列举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来阐述学与问之间的关系,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用陶行知的小诗《问到底》总结全文。

(八)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

【设计意图: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凝练教学,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凝练、巧妙地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对板书作了如下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文章的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作为小语工作者,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推荐第6篇:学与问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身为中国人,理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而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我们身边的老人,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

今天我和妈妈出去逛街,因为是周末,所以车上人特别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我和妈妈只好扶着椅子来保持身体平衡,车厢里闷极了,我刚想把头靠窗户一点,没想到司机一个急刹车,车厢里的人群都惯性地朝车头倒去,我赶紧抱紧椅子,才侥幸没有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给挤倒,我刚站稳,就听见前面传来一阵呻吟声,“哎呦!我的腰!”我急忙往前一看,原来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很朴素,却被人群给挤倒在地,可是,没有一个人伸手来帮助一下这个老爷爷,老爷爷坐在地上,不停地呻吟着,好像伤得很严重,在众人的指责下,把老爷爷给撞倒的那位青年极不情愿的把老爷爷给拉了起来,嘴里还不停抱怨着,连句对不起也没说,头也不回的下了车。我看着小青年离去的背影和老人斑白的两鬓,陷入了沉思.....

帮助老人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举手之劳吗?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些人斤斤计较呢?如果老人一上车,就有人给老人让座,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吗?小青年本来就有错在先,是他把老人撞到的,可他为什么连一句对不起都没说呢?难道尊老敬老这句话他不懂什么意思吗?

同学们, 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多为老人着想呢?比如帮他们洗洗衣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乘坐公共车的时侯,你是否主动为老人让过座?过斑马线的时候,你是否搀扶过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

我们都要为身边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给外公外婆打一个问候电话,其实,他们并不在乎你做的大事还是小事,只要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尊老敬老,从我做起!

推荐第7篇:学与问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明确论点。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生齐读课题:学与问 2.这是一篇„„生答:议论文 3.我们曾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都是这类文章。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4.开头,作者清晰地陈述论点„„(ppt出示:学生齐读)

结尾,作者又进一步深化观点,说„„(ppt出示:学生齐读) 首尾呼应,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

二、略读课文,了解“举例论证”。

1.为说服大家,作者充分摆出事实,快速浏览课文第2—4小节。简洁概括作者用哪两个事例来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

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2我国大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思考,解开了山里桃花开得迟的疑团。)

小结:两个中外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引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文中,这两个事例就是论据,用事例证明作者观点的过程就叫举例论证,这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 举例论证】

三、细读事例,了解“层层深入”。

1.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哥白尼与“问”的故事,你从哪些词句了解哥白尼的好问?(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随机指导,并朗读到位:

⑴充满了好奇

经常

问这问那„„:(指导朗读)

缠着

哥白尼非得把问题问清楚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懈探求

一串问题(指名学生逐个朗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读出好奇与疑问来)。 “„„”省略号里究竟省略了多少个问题呢?数不胜数 教师相机指导。

⑵小时候的哥白尼如此好问,长大后的哥白尼

(ppt出示)哥白尼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他的天文学说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在任职的教学楼上,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写出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⑶同学们来说一说小时候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和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课件出示句子: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指导齐读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哥白尼的事例,让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如此重要。 板书: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1.那我们又该怎样去问呢?请你自己读第三自然段,寻找答案。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课文。

2.怎样去问?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⑴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回顾哥白尼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 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强调: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这是问的一种好方法。还要怎么问? ⑵拜“能者为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是“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那什么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⑶关于“能者为师”道理,孔子曾经说过(课件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说意思读读。

3.小结方法,古人的话精辟而见地,请教和询问促进学习,作者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道理论证”

4.(教师指板书)从哥白尼“好问”,深入谈到了小学生应该“怎样问”(板书:怎样问)作者的论证又深入了。板书:层层深入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国大科学家沈括也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他是怎么在问中学的? 他是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

仔细读沈括的事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善于观察思考来? ⑴.观察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呢?

这样才叫善于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开疑团。 ⑵从诗句中发现了问题。 课件出示诗句: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朝代)公元817年白居易写成《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脍炙人口,但直到沈括生活的北宋这漫长的100多年时间里没有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

点评:沈括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把勤学好问与思考结合在一起了。

⑶当妈妈无法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时,他仍然把问题放在心上,在反复思考。

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说明了请教他人的同时,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引读),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⑷学和思结合起来,问和思结合起来,这就是论语里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结: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不仅要多问好问,还应像沈括那样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作者的举例论证又深入一层。

五、了解比喻论证。

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沈括小时候好问善思,长大成了有名的科学学。从他们的身上,大家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2 正如书上所说:„„ 课件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作者把“问”比喻成“金钥匙”“铺路石”,直观简单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两个比喻贴切、自然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证明方法是“比喻论证”。

六|、深化观点

作者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通过论述,他还告诉我们如何求得真知。出示句子,齐读。

首尾呼应,使得作者所要观点更加突出。

七、归纳已学议论文的提出观点、举例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就像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已经学过议论文都是在开头提出论点„„ 开门见山式: 《说勤奋》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引用古训式:

《谈礼貌》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现象导入式: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里最常用的论证方法,除了需要选择典型、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外,如何举例论证还有很大的讲解,

《说勤奋》(第7册)中童第周和司马光的事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互相并列,更有特点的是还举了雨水无法把石块滴穿的反面事例,正反论证、

《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的举例层层深入,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相结合。

记叙文充满了描述的形象美,议论文充满了思辨的理趣美,我们可以用所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去读懂更多的议论文。

八、作业推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举了哪三个事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三个事例有没有相似之处。3. 作者的观点,你赞同吗?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好问

举例论证 怎样问

层层深入

道理论证 观察思考

比喻论证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pǔ)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推荐第8篇:《学与问》教案

23 学与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能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 做知识的主人。

家学准备:制作课件; 收集有关哥白尼、沈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课件: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明确学与问的关系。

2、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过渡:那学问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于语句。2.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3.师:这一分句重在强调问,那问是如何重要呢,作者又是如何说的呢/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把问比作金钥匙,把问比作铺路石,告诉我们“问”很重要)(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②是的,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的重要性。齐读

三、阅读事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单单这样说,也许你不相信,“问”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咱们一起走进哥白尼的事例,相信你会解开这个疑惑。那作者又在文中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板书:哥白尼 沈括)

2、课外同学们合作查阅了哥白尼的资料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出示哥白尼图片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日星说等)

3、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默读第2小节,在你认为值得关注的词语边上写上你的理解。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哥白尼的勤学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交流:(看出哥白尼勤学好问)从那些地方特别能感受到他的勤学好问?

相机出示:A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问什么总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

(a 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b缠,表现出他对问题的不懈探求。什么叫缠着?什么情况下是缠着?

生: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

师:问题必须解决,如果没有解决你怎么办?

生:继续问。

师:想一想,哥白尼如果有问题想要问妈妈,妈妈这时正在看书,没空,哥白尼会怎么做?

生:哥白尼会缠着继续问。

师:如果妈妈还是没有空,说:“我看完这一点”,哥白尼怎么做?

生:再继续缠着。

师:缠到什么情况为止?

生:妈妈回答他的问题。

师:一直缠到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这说明哥白尼怎么样?

生:勤学好问。

c指名表演“缠”。(预设:可怜状的;执着型的;撒娇式的等)指读句子。

抓住“经常”“缠着”——齐读)

B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a(能从省略号中读出好问)

b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c好了,同学们,哥白尼小时候就是这么喜欢问问题,那你知道他长大以后获得的成就吗?

课外同学们合作查阅了哥白尼的资料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出示哥白尼图片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日星说等)师补充

5.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好问)

8、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

9、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探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文中的沈括的事例较好的告诉了我们。沈括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2、交流反馈:

(1)了解沈括生平贡献。在沈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自学以下几个问题。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他首先是怎么做的?

((3) 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嘛?(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 3)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道理的

4、小结:他终于发现是温度不同造成花开有早有迟。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5、(学生对本段文字质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尽”的意思是(凋谢了),“始盛开”的意思是(刚刚开始盛放)。 后两句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究竟会低多少?(海拔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

6、是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沈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真央的道理呢/?

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7.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是的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只要勤学好问,就能有所成就。

四、深入理解。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平时我们有了问题你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以谁为师呢?默读§3

3、文中有一个词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指名读。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生理解大意: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什么?(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五、总结全文。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快速浏览课文。出示最后一段。(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板书:相辅相成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养成习惯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 (勤学、好问)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指名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齐读最后一节。

(完整地认识说理文的结构,全面把握。)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六、归纳收获。

1、学完全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启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写后交流。

2、小结: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学的越多,产生的问题就会越多,问的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 思考过吗:学习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恒,贵在勤等) (学习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发散思维,明白学习的方法。)

3、同学们,刚才你们畅谈了学习这一课后自己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

一、第

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

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还学过哪些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说理的?(《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类文章的写法。

(语文学习作用之一的工具性在说理文中同样不可忽视,学了说理文,要掌握写法更要学会与人交际时实际运用,当运用知识获得成功时,便是对学习者最好的奖励,莫大的鼓舞。)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齐读。

七、课外作业。(二选一做)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培养学生积累并且运用名言的能力)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模仿课文的说理方式进行劝说,基础弱一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文内容进行劝说,做到人人都会说。)

板书设计 :

五、激趣拓展,活学活用。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6)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8)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2、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3、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出示: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 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4、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附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推荐第9篇:《学与问》3

23学与问(三稿)

备课人:牛锡峰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议论文的朗读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 :

字音:好奇(hào)、能者为师读(wéi),另一个读音wèi,因为;辅助应为fǔ 兴许的兴读xīng 另一个读音xìng:高兴

字形:

不懈追求的懈是左中右结构

翱翔 切入点和 主线问题:

课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列举了怎样几个事例? 资料补充: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名言

语言文字 训练点 :

通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感悟怎样做到勤学好问(多思考、多提问;勤学好问要善于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需学习的 表达方法

及出处 :

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可以进行的练笔训练点 读了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

拓展阅读 宋濂冒雪访师;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5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音和和书写容易出错的记下来,并多读几遍,多写几遍。

3.将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划出来并做上批注。 4.找出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小问号。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主持人: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论语》(八则)。请看大屏幕,我来背给大家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齐读一遍,主持人讲解大概意思。 2.选两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过。

3.小结:今天中午积累在本子上,争取全部背过。希望大家继续积累,相信日积月累大家一定会收获丰富的。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问”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参看导学卡) 1.生字

(1)下面给每个小组2分钟时间,把备课的生字、二类字读会、写会。 小组合作,根据预习卡,交流难读易错难理解的生字词,并集体交流。(小组交流时关注易错字音、字形)

(2)出示生字词。(找学生领读,一般是一般的学生) 松懈 沈括 翱翔 相辅相成 好奇

兴许

高兴

兴盛

钥匙

无影无踪

稀奇古怪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强健有力

指名中下等学生读。主持人应随时评价,如: 读得真好,发音标准,读音正确,说明预习很充分等等。

【预设:1.交流易错音: “好奇”读“hao”不读“hao”;“一堆”应读“dui”不读“zui”;“辅助”应为fu,能者为师,为,作为所以读二声。

2.交流易错字:指导“懈”和“翔”的写法,左中右结构。左边的偏旁要写的瘦】

(3)看来生字是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听写。 把笔轻轻放下,同位交换批阅。

全对的举手,小组全对的奖励一个大拇指。错的纠错三遍。 改完的同学练习朗读课文。

(4)小结:从刚才情况来看,大家生字词预习情况很不错,下次要加油!希望在满分同学的队伍里看到你的身影。

2.同位根据朗读标准检查朗读,并点评。(同学带着标准认真听读,中间其他人直接起来说发音错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部读完后)学生交流本课的主要内容。

1.在概括主要内容之前,学生先在书上写出每段的段意。预设: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

始的。

(3)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4)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5)我们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所以概括议论文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把论点说出来。 预设:

课文主要通过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和沈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事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概括主要内容方法:论点+段意串连法

(根据实际情况,再找人找问题,并修改,方法同上,学生修改) 交流资料

哥白尼:哥白尼长大以后成为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日心说”的创立者。 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文学,获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宗教法博士。

哥白尼是波兰著名的大科学家,“日心说”的缔造者,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在欧洲统治千年的“地心说”,撰写《天球运行论》。

沈括:北宋,是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著有《梦溪笔谈》。

四、提出主线问题,学生完善感受。1.课文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又是怎样论证的? 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按平日要求在小组中分享你的读书收获。要求:小组内学习最弱的那个同学先说,其他同学补充;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包容,耐心帮助学习吃力的那个同学;交流时要学会倾听,组长适时组织成员进行记录、修正,使组内意见达成一致。

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可以就一个方面来谈体会,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注意

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

(一)预设: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抓重点词句:

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列举问题„„

2.指导朗读。把你当做小哥白尼,来好奇地问一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换角色体验小哥白尼的好学善问】

3.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好问的事例,那你了解哥白尼的成就吗?(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4.交流哥白尼的成就

【预设哥白尼长大以后成为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日心说”的创立者。 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文学,获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宗教法博士。 哥白尼是波兰著名的大科学家,“日心说”的缔造者,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在欧洲统治千年的“地心说”,撰写《天球运行论》。】

5.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又是什么为他得成功铺就了道路呢?

(——好问)

6.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齐读。

7.“常常”是什么意思?仅有“问”行吗?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追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8.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预设:a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b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9.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

b不耻下问。

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10)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呢?(叙述和议论)

(二)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1.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2.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大林寺桃花》,弄懂意思 4.全班交流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思、勤、恒„„)

9.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领悟了道理,收到了启示。】

【以上内容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关注交流过程中的情况,展示时,注意台下台上的互动交流,学生可补充、质疑、反驳,台下的同学及时修正自己的预习卡。】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俗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在提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观点之后,选择了哥白尼和沈括两位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叫例证法。

2.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再回到学生第一课时积累。

五、作业

1.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2.预习24课。 补充资料:

宋濂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附板书: 学与问

发现问题 勤学

好问

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节课中,教学第四节和写字时,我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完成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与写字注意点,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第六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互相启发,发挥了合力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都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推荐第10篇:23、学与问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铺陈渲染,激起兴趣: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2、揭示课题: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情境体验,认知发现: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自主抒发,互动交流: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妙笔点睛,精确整合: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诗化概括,积累运用:

1、抄写词语。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铺陈渲染,激起兴趣:

钥匙(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情境体验,认知发现: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

1、2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2、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

介绍资料: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3、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4、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

5、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8、师: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详见附录二)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 师: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出示阅读训练题,详见附录三)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三、自主抒发,互动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

一、第

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妙笔点睛,精确整合:

1、讲故事,学生讨论,怎样帮助老二。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五、诗化概括,积累运用:

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七、教学反思:

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第11篇:学与问教案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

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思考:沈括小时候对什么问题产生了疑问?他又是怎样解开以疑团的?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练习: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第12篇:学与问教案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道理说清楚的。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你觉得有道理吗?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

钥匙

不懈

沈括

翱翔

五彩缤纷

勤学好问

稀奇古怪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沈”“括”

A、学生观察这两个生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沈写时长撇在土宝盖中间)

B、教师范写。

C、学生描红一个,临写两个。

3、检查课文朗读(课件展示)

4、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那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又是通过哪两个例子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精读课文

(一)

1、哥白尼和沈括是什么样的人?从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默读

2、4两个自然段,用横线标画出来,在旁边写一下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A、先来说一下,哥白尼是个什么样的人?(好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经常、缠、不懈探求)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出问题)

B、同学们已经知道要多多提出问题,那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呢?

(拜“能者为师”)谁能来解释一下“能者为师”什么意思?可以用文章中的话来说。

师总结,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二)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沈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A、(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

B、沈括是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产生疑问、请教好学、放在心上、亲临现场) 引出沈括提的问题,解释“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C、你从沈括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正因为沈括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与探求,所以来到深山的寺庙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最后一段)“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课下搜集一些勤学好问的小故事读一读。

六、板书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第13篇:《学与问》教案设计

《学与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朗读文,理解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论点。

这节,我们继续学习第23《学与问》学生齐读题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也叫议论文。

3我们曾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都是这类。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篇文的论点是什么?

4开头,作者清晰地陈述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结尾,作者又进一步深化观点,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ppt出示:学生齐读)

、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6、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这样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

7、为说服大家,作者充分摆出事实,快速浏览文第2—4小节。简洁概括作者用哪两个事例来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生自读文,概括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2我国大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思考,解开了山里桃花开得迟的疑团。)

小结:两个中外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引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文中这两个事例就是论据,用事例证明作者观点的过程就叫举例论证,这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举例论证】,其实,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文中除了以前学过的举例论证外,还要两个论证,只要你认真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任务一:感受哥白尼的好问和沈括的好问善思。

策略:

、默读文

二、四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了解到哥白尼的好问?沈括是怎么在问中学的?并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在展示时小组要选取其中一个自然段进行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指导,并指导朗读到位:

⑴充满了好奇经常问这问那„„:(指导朗读)

缠着哥白尼非得把问题问清楚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懈探求

一串问题(指名学生逐个朗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读出好奇与疑问来)。

“„„”省略号里究竟省略了多少个问题呢?数不胜数

教师相机指导。

⑵小时候的哥白尼如此好问,长大后的哥白尼(注:如果这里学生能补充出来,并能感受出来就更好了。)

(ppt出示)哥白尼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他的天文学说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在任职的教学楼上,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写出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⑶同学们来说一说小时候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和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出示句子: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指导齐读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哥白尼的事例,让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如此重要。(注:在此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让生齐读)

板书:好问

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国大科学家沈括也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他是怎么在问中学的?

他是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

仔细读沈括的事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善于观察思考来?

⑴观察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呢?

这样才叫善于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开疑团。

⑵从诗句中发现了问题。

出示诗句: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朝代)公元817年白居易写成《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脍炙人口,但直到沈括生活的北宋这漫长的100多年时间里没有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

点评:沈括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把勤学好问与思考结合在一起了。

⑶当妈妈无法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时,他仍然把问题放在心上,在反复思考。

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说明了请教他人的同时,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引读),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⑷学和思结合起来,问和思结合起来,这就是论语里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结: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不仅要多问好问,还应像沈括那样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作者的举例论证又深入一层。

任务二:自读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们又该怎样去问?

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⑴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回顾哥白尼的问题

出示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

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强调: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这是问的一种好方法。还要怎么问?

⑵拜“能者为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是“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那什么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⑶关于“能者为师”道理,孔子曾经说过(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说意思读读。

3小结方法,古人的话精辟而见地,请教和询问促进学习,作者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道理论证”

4(教师指板书)从哥白尼“好问”,深入谈到了小学生应该“怎样问”(板书:怎样问)和沈括的观察思考,作者的论证又深入了。板书:层层深入

四、了解比喻论证。

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沈括小时候好问善思,长大成了有名的科学学。从他们的身上,大家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正如书上所说:„„

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把“问”比喻成“金钥匙”“铺路石”,直观简单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两个比喻贴切、自然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证明方法是“比喻论证”。

五、总结拓展:

、过渡: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六、检测导结。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好问

举例论证

怎样问道理论证

观察思考

比喻论证

层层深入

第14篇:学与问 说课稿

《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也就是“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

薛法根老师说:“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我想,这样一篇文章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要教的东西很有限,课堂教学就是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课前,我翻阅了学生课本,查看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将词语意思,语段意义,乃至对课文﹑对词句的感悟都标做了标记。虽然我没有布置这些前置作业,但学生已了解这么多信息了,我思考:这节课我应该教学生什么呢?这篇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已一读就懂,所以如果像平时教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咬文嚼字,悟情感,显然有些不太恰当,经过几次试讲,几番修改,结合教材文体特点,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我认为在这节课里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确定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明白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

课的伊始,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此类文章,所以很快总结出了“观点﹑事例﹑结论”。接着,选择主线切入文本,,设计了“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事例?”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太大,需要学生归纳总结,但学生这方面能力欠缺,所以我置换成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找出这两个事例的相同点和不同处”。学生总结归纳出这两个事例都是写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不同点国籍不同,故事侧重点不同,哥白尼的事例侧重点是勤学好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事例则是不仅要勤学好问,而且还要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找出两个事例的异同处,其实也就理解作者选择这两个的用意,让学生明白选择事例也是有技巧的,接着又问学生:“为什么不把两个人的成就也写进去?”学生回答和“勤学好问”的观点不同。这也是学生在写作时容易犯的错误,选择的材料和所写文章驴唇不对马嘴,让学生明白选择恰当事例能更好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最后,学以致用,读写结合,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习作。学生第一次写此类文章,我想要求也不必太高,只要提出观点,选择事例恰当即可。

第15篇:教案《学与问》

课 题:《学 与 问》

(六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教师:刘伟光

单位:纪台镇中心小学

《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法,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2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 缤 瞬 辅 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

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学生?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第16篇:《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读懂课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说教法] 1.复习导入。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将上一节文中所讲的道理让学生说出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 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 4.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一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

―――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

二是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对初读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很自然地转入本课的学习,承接着上节的内容过渡自然。

二、读课文,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要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多读。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相一致。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语文的特征。 [说板书]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17篇:《学与问》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

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第18篇:《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学与问》(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学与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读懂课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说教法]

1.游戏激活兴趣。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说学法] 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老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成为地位平等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3、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需采取背诵的办法。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说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预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9篇:—《学与问教案

1、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2、利用罗森塔效应,期待每位学生将来都做大学问家。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交往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弄清课文主要阐述的5个问题,并展开积极的探究、热烈的讨论。

难点: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老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三、教学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

本节课为苏教版第十册第18课《学与问》第一教时。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需要老师再作引导达到深入理解,在学习中希望得到快乐、进步的体验。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教学媒体方面主要采用网络教学,设计教师专区与学生专区,进行链接操作,浏览两个网站,做一些有关填空练习,看一些象征性动画。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梦境导入,渗透期待效应

同学们,老师想告诉你们一件事: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一直在思考,结果昨晚做了一个梦,直到醒来后,老师还觉得实在太美了,实在太美了!有一天,洪老师到常州一个小学去听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个露天的餐桌边,吃着说着,这时候,耳边想起了非常美妙的音乐,不光如此,而且在白云上还有类似电视中请您欣赏栏目那样的画面,听他们说,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达了,大屏幕可以投射到白云上,每天中午人们休息的时候都能欣赏一段美景并且了解一些最新的城市新闻。忽然,屏幕上播报了这样一则消息,说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我们常州有这样一些人,然后便是缓缓向上移动的字幕,洪老师聚精会神地看着,想看看有没有我们五(3)班的学生,看到了,真的看到了,一共有3位,他们中一位是原来就非常出色的,一位是原来一般的,还有一位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原来他的成绩很差,至于名字,老师现在暂时保密,你们猜想一下,这3个人中有你吗?(让学生举出自信的小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学与问》,研究学与问的一些关系。

【意图分析:这个梦中前面的内容都是梦中真实的情景,如果我们的科学技术真有那么先进,那实在太好了,不过这个设想很具有可开发性,将来也许我的学生或今天看到我的这篇设计的人能去完成,后面关于名人辞典上的名单是我故意加上去的,根据罗森塔效应,学生需要期待,将来都做大学问家虽然不太可能,但有一种期待总是非常必要的。我设计的3个人,好中差刚好覆盖全班同学,使每个学生自信将来都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二)、整体把握,确定探究主题

1、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去读一读,你能发现文章写了几方面的问题?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2、全班讨论,确定文章写了5方面的问题,大屏幕打出:

(1)、为什么要问?

(2)、向谁问?

(3)、问与思的关系是什么?

(4)、学与问的关系是什么?

(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什么意义?

3、你对哪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请同学们自己想,不要跟随别人。

4、老师安排5个地方,各自研究不同的主题,同时让学生按老师的分配重新组合小组,老师制定临时组长。

【意图分析:(1)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意思;(2)学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意思;(3)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和所谓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进行主题性互学、探究。】

(三)、小组讨论,培养探究能力

3、按平时小组学习的方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先读有关段落,然后轮流发言或一人发言,其余轮流补充。最后由一人作总结,以备大组交流时代表小组向全班陈述。

4、师巡视各组,对课文内容与讨论方式进行指导,提供参考性意见。对个别小组人数太多进行调整。

【意图分析:(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学习能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创设小组学习的氛围,让他们自由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2)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灌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把握老师的角色很重要,语文素养不是老师苦口婆心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此时此刻老师的作用就是深入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帮助给予鼓励】

(四)、大组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1、同学们,刚才我们认真讨论了一个主题,还有另外的4个问题你想不想了解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针对某一问题,每小组上来发表观点,其余同学补充。

2、老师适时地点击每个主题的超链接,让学生进行有关内容的练习(填空、朗读)、网页浏览(哥白尼、沈括的情况)欣赏(设计的一些象征性的动画)

【意图分析:(1)学生的小组讨论只是深入研究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全面的了解学生有必要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样点与面都能兼顾,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的能力;(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辅助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大胆表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意识品质需要老师在平时有意识的引导。】

(五)、自悟学法,体验探究快乐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你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

3、总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的方法有讲究,问的方法也有讲究,老师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能编进《中国名人大辞典》甚至是《世界名人大辞典》。

4、作业:《我的梦》写一段话。

【意图分析:(1)让学生不仅学懂知识,更能学会学习,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2)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就会成功。(3)由老师的梦展开想象,由阅读促写作。】

教学效果评价:

1、直白的的希望为神秘而真实的期待。课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我,那3个人中有没有他?我说,这是秘密,你相信的话那就会有你。

2、变传统的教师的指令性学习为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每位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选择合作伙伴,学生在一种愉悦、快乐的氛围中说自己想说。能力、品质、兴趣在此得到提升。

3、变教师的繁琐讲解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根据本课的特点,课文条理很清楚,采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专题研究,通过全班交流,达到由点到面的认识。

4、变简单的问题回答为深层的补充或说出不同观点。

由于平时的训练,班级的激励机制的到位,课外预习、资料搜集等的准备,学生很会讲,其中朱力同学还讲了一个关于学与问的故事,徐丽芳同学在补充有些人为什么不敢问别人这个问题时说要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己等很有见地的话。

六,教学流程图

梦境导入整体把握,确定主题自主选择,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成果自悟学法,总结全课

第20篇:《学与问》读书笔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习而不去思考,不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就会感到很疑惑,得不到真正的思想。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只有学与问结合到了一起,才会成功;边学边问,养成良好习惯,才会从问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从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才会慢慢积累,获得成功。

人们常叫有知识的为有学问。对这句话,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读到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了,原来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与问读后感
《学与问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