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包身工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3 07:52:4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包身工读后感

包身工感想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真的颇深。

文章没有笼统的介绍、描述包身工所受的苦难,工头的邪恶与残忍,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写突出了包工头不通人性的残忍和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就是这么一篇文章的出炉,花费了夏衍先生很长的时间,经历了种种困难,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过去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与不自由,同时告诫人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文章中的许多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包身工们,一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而每天却只能有两粥一饭充饥,且粥竟然只是用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做成的!“慈善的”资本家老板去菜场里收集到莴苣叶用盐水一浸竟然就是包身工们难得的佳肴。况且,包身工们在这样食不果腹、劳动强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还常常饱尝工头们的打骂,没有一点人生自由。 看到这里,我不禁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种场面,我更不敢说带工头是人!这不是人类所能干出的事!为了小日本的厂子,居然要牺牲那么多同胞的幸福,太可怕了!太可悲了!

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嘿!真是不知比她们要好多少倍!我们不用干重活,不用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我们有自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没有人会随便地揍我们。而且,我们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好有娱乐的时间!可就是这么好的条件,也有人不知足!!!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午餐不好吃;经常看到有些人浪费宝贵的资源;经常看到有些人奢侈地买一些本不值得买或没有多大用处的奢侈品„„这些行为,让我感到愤懑与不安。试想想,如果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国民就会堕落,那么那种奴隶生活又将离我们不远了。因为我们的国家拥有许多不支持国家和崇洋媚外的人。

只有一个国家拥有真真寻求真理的人,能独立思考的人,能记录真实的人,能不计利害而为这片用鲜血换来的土地付出的人,能去捍卫宪法和主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的人民不会被外人奴役;只有一个国家能尊重培养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美好!

推荐第2篇:包身工读后感

在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里,住着二千个左右衣服破烂而专替别人制造纱布的“猪猡”,包身工读后感。

他们每天清晨四点就要起床梳头洗脸吃早餐,然后不停地开始干活。

这就是“包身工”。每年,尤其是大灾害时,这些在日本厂里的带工就会劝说那些无力抚养他们子女的父母去把他们的子女带走。包身费是大洋二十元,限期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听起来确实不错,可真的是这样子吗?我说那些父母啊,你们可是把你们的子女推上一条死路。

住的是拥挤的工房,吃的是粥,粥可不是纯米粥,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煮成的。就连那些在菜市场收集地菜叶,用盐水一泡,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而且每人只能呈一碗。添粥的机会,那就只有在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是发工钱的日子才会有。而那些轮着擦地板的或倒马桶的,连一碗都乘不到,

连病了也不许躺在床上休息,老板很会可靠地为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强制他们做工。如果那些父母知道你们的子女的悲惨生活,你们还会签那张包身合同吗?也许,你们会问:“那父母知道他们的悲惨生活,不会去救他们吗?”不是的,父母并不知道。因为老板把包身工与外界隔绝,还把管理权交给带工老板,所以包身工就如文中所说的“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的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引起变化的发生。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愤怒呢?接下来,你一定会愤怒到极点。

只要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差错,工头和巡回管理的女工就会殴打他们。还要是“尽管打,打死不要紧,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你说,这老板有多残忍。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包身条约上写着三年期限,能做满的还不够三分之二。瘦的像根芦柴棒,一天几角工钱,而带工老板在他身上捞取了十几元。

为什么日本敢欺负我们,还不是因为当时中国弱。但是不管黑夜有多么恐怖,黎明始终会到来的。

记得在师范的时候学过一篇报告文学,是夏衍的《包身工》。文章写于1936年,背景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的时候,引用文章的话说:“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制度,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十五六世纪封建制下的奴隶!”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上海工厂进行两个月实地调查之后写成的,全文深深地渗透着作者的血与泪,也深深地渗透着旧中国劳工的血与泪,真实反映了“包身工”惨绝人寰的遭遇。我对书中的一个人物“芦柴棒”印象很深,当时我上完课文时,心里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憎恨与愤怒,他们在中国的地方肆意欺诈盘剥中国人;同时又为旧中国的软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强烈的社会意义,作者的笔法很冷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评论,读后感《包身工读后感》。 特别是结尾那句话:

“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由于对历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对这句话当时不能很好的理解开来。现在来看,这句话应该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过事实向人们昭示:人类社会最终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给无情地碾碎!

现在回过头看看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不错,中国奴隶早已觉醒,这缕缕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是这股力量,使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我不知道《包身工》第一次发表时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冲击,现在看文章,我们放佛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愤怒,我们还可以滋生一种庆幸。是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将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义,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可以将整个中国近代史放进教科书里,正视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初愤怒与憎恨的感觉没有了,但绝不是说我们可以麻木!落后就会被挨打!这是我们用一百多年的耻辱换来的结论。面对落后,愤怒与憎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自食其力,必须强大起来。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想从精神的层面去唤醒人的灵魂。在任何一个圈子里,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会将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只不过多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罢了。马克思那句经典的话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可以推广:“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润呢?人还会考虑什么?

据说,在山西、河南,一块砖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场价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润,将整个社会的人性彻底击垮,人类的同情心,党员的党性,国家的权力体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金钱面前苍白得就像一张废纸。山西省洪洞县自苏三而闻名,苏三的故事控诉的是封建社会整个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一个个腐败的官员,用手上的权力细心的编织一张肮脏的大网,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网中间,像蜘蛛一样,等百姓粘上网时,这些官员就可以无情地吮吸他们的血,撕裂他们的肉,咀嚼他们的骨了。《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来,百姓只是王公贵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别人支配。在这种制度之下,我们只能谴责整个制度,不能让哪一个人来承担其中的责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个制度,而不是某一个皇帝或大臣),我们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独立的、直立的人。我们不依附哪一个人,我们只属于自己!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早在上世纪中叶,我们的先辈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明的世界,早已将我们从帝国主义的蹂躏里解救出来,并且推翻了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从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只能作为一段历史去温习。

推荐第3篇:包身工的读后感

【篇1:包身工读后感】

夏衍的包身工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它是一篇典型的报告文学,同时也是夏衍对那个时代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遭遇的可怜,当作为一个以作家为职业的人,他只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对写字的手,和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无力也不敢做什么,只有用那双眼去看,用那双手去写,用那颗心去感受。

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苦涩的年代,但从包身工中我们能体会到那份悲哀。作为劳动者,他们被无情掠夺自己的劳动成果,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们受者人格的侮辱与肉体的伤害,作为一个被逼迫的人,他们享受着那个世纪做中国人的悲哀。

现在的我们只有从文字中去触摸包身工那颗饱受欺凌的心,没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忍耐的,恐怕只有他们才能为自己的怯懦找一个借口。这篇文章很长,但我是一口气将他们读完的,我的第一感觉是无言以对,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终于知道那个世纪为什么中国人是受人欺凌的了,因为中国人自己都在剥削自己,稍微有点人性都不会如此对待这些创造自己财富的“人”

我从这当中,不只能感触到包工者的卑鄙,那种奸诈与麻木,他们丧心病狂,认钱不认人,肆意对手下的人进行人身攻击与生命透支,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每天让他们在超负

荷的劳动与精神压迫中孤独求生,但对于那些工人来说,他们是麻木的,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没有反叛精神,任人宰割,用无力的幻想,支持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知道一定是没有结果的,仍然坚持着,就是用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鸦pian的熏陶下,暗无天日的活着,这是最悲哀的生命。

我们无所谓于唾弃这些人的懦弱,这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注定形成的,但,我真正看到的是那个时代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

除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带来的压迫外,还有那种对反抗的抗拒,与相信命运的固定思维,人们以关于受到压迫,所以无所谓于哪种了,那是一种埋藏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奴性,这才是是中华民族衰亡的原因。

夏衍,用这篇文章,思索着压迫与被压迫,用触及心灵的文字,用一颗饱受煎熬的心,告诉世人,看清世界,看清自己。

【篇2:包身工读后感】

在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里,住着二千个左右衣服破烂而专替别人制造纱布的“猪猡”,包身工读后感。

他们每天清晨四点就要起床梳头洗脸吃早餐,然后不停地开始干活。

这就是“包身工”。每年,尤其是大灾害时,这些在日本厂里的带工就会劝说那些无力抚养他们子女的父母去把他们的子女带走。包身费是大洋二十元,限期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听起来确实不错,可真的是这样子吗?我说那些父母啊,你们可是把你们的子女推上一条死路。

住的是拥挤的工房,吃的是粥,粥可不是纯米粥,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煮成的。就连那些在菜市场收集地菜叶,用盐水一泡,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而且每人只能呈一碗。添粥的机会,那就只有在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是发工钱的日子才会有。而那些轮着擦地板的或倒马桶的,连一碗都乘不到,

连病了也不许躺在床上休息,老板很会可靠地为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强制他们做工。如果那些父母知道你们的子女的悲惨生活,你们还会签那张包身合同吗?也许,你们会问:“那父母知道他们的悲惨生活,不会去救他们吗?”不是的,父母并不知道。因为老板把包身工与外界隔绝,还把管理权交给带工老板,所以包身工就如文中所说的“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的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引起变化的发生。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愤怒呢?接下来,你一定会愤怒到极点。

只要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差错,工头和巡回管理的女工就会殴打他们。还要是“尽管打,打死不要紧,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你说,这老板有多残忍。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包身条约上写着三年期限,能做满的还不够三分之二。

瘦的像根芦柴棒,一天几角工钱,而带工老板在他身上捞取了十几元。

为什么日本敢欺负我们,还不是因为当时中国弱。但是不管黑夜有多么恐怖,黎明始终会到来的。

【篇3:包身工读后感800字】

在夏衍的《包身工》中,有许多艺术性很强的句子。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个句子把几个描写包身工紧张,忙乱,邋遢的短语放在句首,比把它们放在主语后面要好得多。因为对“从楼上冲下来”的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只能是她们的“蓬头,赤脚”;而且这几个短语节奏急促,正和“冲”的情景相符,若说成“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一边从楼上冲下来了”不但节奏变缓了,而且包身工们被奴役的形象特征也削弱了。这谓语前置的句子实在用得好,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汀门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这个句子,妙就妙在“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使人展开想像,悟到这是早得不能再早的时间。更妙的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指出:面对包身工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残酷的工作,晨光也“胆怯”,真使人读之心寒!句子的文学性的确非同一般。

“所有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包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这一句,也让我心动。作者用新颖、别致的比喻把包身工喻为罐里装的东西,被迫与外界隔绝,只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区间里,形象地突出了包身工毫无自由的悲惨遭遇。揭露资本家的残酷无情。

【篇4:包身工读后感】

刚刚读过一篇报告文学,是夏衍的《包身工》。文章写于1936年,背景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的时候,引用文章的话说:“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制度,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十五六世纪封建制下的奴隶!”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上海工厂进行两个月实地调查之后写成的,全文深深地渗透着作者的血与泪,也深深地渗透着旧中国劳工的血与泪,真实反映了“包身工”惨绝人寰的遭遇。我对书中的一个人物“芦柴棒”印象很深,当时我上完课文时,心里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憎恨与愤怒,他们在中国的地方肆意欺诈盘剥中国人;同时又为旧中国的软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强烈的社会意义,作者的笔法很冷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评论。特别是结尾那句话:

“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由于对历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对这句话当时不能很好的理解开来。现在来看,这句话应该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过事实向人们昭示:人类社会最终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给无情地碾碎!

现在回过头看看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不错,中国奴隶早已觉醒,这缕缕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是这股力量,使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我不知道《包身工》第一次发表时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冲击,现在看文章,我们放佛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愤怒,我们还可以滋生一种庆幸。是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将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义,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可以将整个中国近代史放进教科书里,正视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初愤怒与憎恨的感觉没有了,但绝不是说我们可以麻木!落后就会被挨打!这是我们用一百多年的耻辱换来的结论。面对落后,愤怒与憎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自食其力,必须强大起来。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想从精神的层面去唤醒人的灵魂。在任何一个圈子里,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会将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只不过多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罢了。马克思那句经典的话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可以推广:“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润呢?人还会考虑什么?

据说,在山西、河南,一块砖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场价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润,将整个社会的人性彻底击垮,人类的同情心,党员的党性,国家的权力体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金钱面前苍白得就像一张废纸。山西省洪洞县自苏三而闻名,苏三的故事控诉的是封建社会整个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一个个腐败的官员,用手上的权力细心的编织一张肮脏的大网,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网中间,像蜘蛛一样,等百姓粘上网时,这些官员就可以无情地吮吸他们的血,撕裂他们的肉,咀嚼他们的骨了。《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来,百姓只是王公贵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别人支配。在这种制度之下,我们只能谴责整个制度,不能让哪一个人来承担其中的责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个制度,而不是某一个皇帝或大臣),我们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独立的、直立的人。我们不依附哪一个人,我们只属于自己!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早在上世纪中叶,我们的先辈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明的世界,早已将我们从帝国主义的蹂躏里解救出来,并且推翻了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从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只能作为一段历史去温习。

【篇5:包身工读后感】

记得在师范的时候学过一篇报告文学,是夏衍的《包身工》。文章写于1936年,背景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的时候,引用文章的话说:“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制度,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十五六世纪封建制下的奴隶!”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上海工厂进行两个月实地调查之后写成的,全文深深地渗透着作者的血与泪,也深深地渗透着旧中国劳工的血与泪,真实反映了“包身工”惨绝人寰的遭遇。我对书中的一个人物“芦柴棒”印象很深,当时我上完课文时,心里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憎恨与愤怒,他们在中国的地方肆意欺诈盘剥中国人;同时又为旧中国的软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强烈的社会意义,作者的笔法很冷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评论,读后感《包身工读后感》。特别是结尾那句话:

“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由于对历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对这句话当时不能很好的理解开来。现在来看,这句话应该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过事实向人们昭示:人类社会最终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给无情地碾碎!

现在回过头看看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不错,中国奴隶早已觉醒,这缕缕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是这股力量,使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

我不知道《包身工》第一次发表时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冲击,现在看文章,我们放佛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愤怒,我们还可以滋生一种庆幸。是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将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义,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可以将整个中国近代史放进教科书里,正视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初愤怒与憎恨的感觉没有了,但绝不是说我们可以麻木!落后就会被挨打!这是我们用一百多年的耻辱换来的结论。面对落后,愤怒与憎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自食其力,必须强大起来。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想从精神的层面去唤醒人的灵魂。在任何一个圈子里,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会将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只不过多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罢了。马克思那句经典的话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可以推广:“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润呢?人还会考虑什么?

据说,在山西、河南,一块砖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场价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润,将整个社会的人性彻底击垮,人类的同情心,党员的党性,国家的权力体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金钱面前苍白得就像一张废纸。山西省洪洞县自苏三而闻名,苏三的故事控诉的是封建社会整个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一个个腐败的官员,用手上的权力细心的编织一张肮脏的大网,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网中间,像蜘蛛一样,等百姓粘上网时,这些官员就可以无情地吮吸他们的血,撕裂他们的肉,咀嚼他们的骨了。《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来,百姓只是王公贵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别人支配。在这种制度之下,我们只能谴责整

个制度,不能让哪一个人来承担其中的责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个制度,而不是某一个皇帝或大臣),我们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独立的、直立的人。我们不依附哪一个人,我们只属于自己!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早在上世纪中叶,我们的先辈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明的世界,早已将我们从帝国主义的蹂躏里解救出来,并且推翻了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从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只能作为一段历史去温习。

【篇6:包身工读后感】

记得在师范的时候学过一篇报告文学,是夏衍的《包身工》。文章写于1936年,背景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的时候,引用文章的话说:“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制度,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十五六世纪封建制下的奴隶!”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上海工厂进行两个月实地调查之后写成的,全文深深地渗透着作者的血与泪,也深深地渗透着旧中国劳工的血与泪,真实反映了“包身工”惨绝人寰的遭遇。我对书中的一个人物“芦柴棒”印象很深,当时我上完课文时,心里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憎恨与愤怒,他们在中国的地方肆意欺诈盘剥中国人;同时又为旧中国的软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强烈的社会意义,作者的笔法很冷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评论。特别是结尾那句话:

“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由于对历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对这句话当时不能很好的理解开来。现在来看,这句话应该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过事实向人们昭示:人类社会最终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给无情地碾碎!

现在回过头看看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不错,中国奴隶早已觉醒,这缕缕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是这股力量,使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我不知道《包身工》第一次发表时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冲击,现在看文章,我们放佛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愤怒,我们还可以滋生一种庆幸。是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将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义,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可以将整个中国近代史放进教科书里,正视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初愤怒与憎恨的感觉没有了,但绝不是说我们可以麻木!落后就会被挨打!这是我们用一百多年的耻辱换来的结论。面对落后,愤怒与憎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自食其力,必须强大起来。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想从精神的层面去唤醒人的灵魂。在任何一个圈子里,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会将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只不过多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罢了。马克思那句经典的话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可以推广:“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润呢?人还会考虑什么?

据说,在山西、河南,一块砖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场价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润,将整个社会的人性彻底击垮,人类的同情心,党员的党性,国家的权力体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金钱面前苍白得就像一张废纸。山西省洪洞县自苏三而闻名,苏三的故事控诉的是封建社会整个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一个个腐败的官员,用手上的权力细心的编织一张肮脏的大网,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网中间,像蜘蛛一样,等百姓粘上网时,这些官员就可以无情地吮吸他们的血,撕裂他们的肉,咀嚼他们的骨了。《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来,百姓只是王公贵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别人支配。在这种制度之下,我们只能谴责整个制度,不能让哪一个人来承担其中的责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个制度,而不是某一个皇帝或大臣),我们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独立的、直立的人。我们不依附哪一个人,我们只属于自己!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早在上世纪中叶,我们的先辈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明的世界,早已将我们从帝国主义的蹂躏里解救出来,并且推翻了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从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只能作为一段历史去温习。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条第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五条第一款)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第五条第四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三十三条第二款)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十三条第三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三十七条第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二条第一款)

“中华任命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第四十三条第一款)

完美的法律,完美的制度,但是,完美的法律与制度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不是人人都享受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也不是人人都履行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腐败的毒瘤并没有彻底地根治,它时时刻刻都潜藏在潘多拉的魔盒里,一有温土,随时都能蔓延。现在中国的腐败就已经蔓延到了每一个角落。腐败与社会制度无关,每个社会都有,它只是权力的衍生。物。权力就是它存在的温土!当权力能无休止的扩散时,腐败也能无休止的扩散。权力的最指向是“钱”,腐败的载体也是“钱”。资本再大胆,没有权力作保障,它就是一张废纸。马克思的这句经典只是从表层去阐述某种现象,他没有深入社会的实质。山西洪洞县曹生村黑砖窑的承包者衡庭汉在落网后,当记者问及他逃亡的感受时,他说了这么句话:“心想逃不出法律的大网,现在什么都没有法大。”

我不知道那些助纣为虐的官员听到这句话后有什么感受,但我,却有一种发聋震聩的感觉。是啊,在法治国家里,法律永远是最大的,权力永远隶属于法律。我国的宪法也是这样规定的。但是,令人发指的黑砖窑杂早在2001年就已经现于报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还能存在呢?为什么温jia宝总理在2003年的批示在山西只是一纸空文呢?这次,如果不是几百位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感动了苍天,这条“黑工之路”不知哪天才能现行与朗朗乾坤?黑势力的背后一定有权力在支持。今天我们看到的新闻总是关于工头与打手的报道,看到的是关于农民工解救与善后工作的报道,至今没看到有一位官员卷入其中,没有一位官员因为工作上的渎职或失职而被mian职或辞职。整个洪洞县如此清明,县委书记与县长功不可没!公安局长功不可没!劳动局长功不可没!相关乡镇的书记乡长功不可没!相关派出所的所长功不可没!解救工作越浩大,成绩越突出,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就越大。横行多年的黑砖窑到底有没有腐败滋生,我不干妄下结论,但是这条“黑工之路”应该是典型的行政不作为。这种不作为给人民的财产与身心健康带来了如此巨大的伤害,这是,我们的法律去哪儿了呢?

腐败的触角无所不在,腐败的力量也无所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昨天是权煤勾结,今天是

4、4亿的灰色收入,连拒绝piao妓也会被砍断手掌,房价一高再高政府调节无力,这些不争的事实,有的最终不能给老百姓任何满意的交待,有的即使交待了也是草草了事。包括这次黑砖窑事件的善后处理也是一样。但是它们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现象。在新闻里,有记者还谴责了当地百姓的淡漠,目睹民工受虐待后不主动报案。我上次听一位家长说了这么件事。他说,他的女儿很讨厌同学在考试的时候舞弊,经常回来向他发牢骚。家长说,你不要管他们,只要你不舞弊就行了。

我们在谴责别人漠然的同时,我们是否谴责过自己呢?人情的漠然全然由于社会的漠然。只要是有本事的人,一般都非常厌恶不学无术者的投机取巧。包括学生,只要有本领,他们一般都会厌恶舞弊。但是老师对舞弊不很厌恶,有的老师甚至学校不仅鼓励舞弊,而且还会参与其中。这就是高考的黑幕。个别舞弊应该由学生来承担责任,它的社会危害性极低,只要教育得当一般都可以杜绝,对其人生观的形成不会造成多大的恶果。但是集体舞弊呢?它伤害的不仅仅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还有人类向善的道德追求。这时候,法律的救济作用就特别重要了。如果执法者能秉公执法,集体舞弊的后果一样能够被纠正。否则,最终造成的是全社会的淡漠与自私。丛飞的事迹能与日月齐辉,但是社会却不关心他家人困顿的生活。仵德厚是一个民族英雄,台儿庄一战惊天地泣鬼雄,但是最后他却成了政党之争的牺牲品。一段时间竟成了历史的罪人。国家永远大于政党!这应该是个真理!不然,郑成功,左宗棠的历史事迹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要知道,他们还生活在封建帝制时期呢!

当权力不能为正义说话时,它一定就站在邪恶的一边。社会的淡漠源于邪恶的权力。反腐败光靠杀一两个官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再华丽的法律也不过是一张纸,权力可以任意蹂躏它,因为法律需要权力去执行。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连法律也没有了,谈正义与淡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黑砖窑事件,拷问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良心,更有整个法律制度!

推荐第4篇:包身工

《包身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基础上,学会归纳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 【教学重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学法指导:

1.通过课前预习案,掌握文中重点词语以及文学常识。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3、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历史上的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三、关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检查预习:

揩地板(kāi) 蠕动(rú) 拷绸(kǎo ) 执拗(niù) 呵欠(hē qian) 抹(mā) 惺忪(xīngsōng) 咳嗽(kã sou) 横肉(hãng) 弄堂(lîng) 褴褛(lán lǚ) 游说(shuì) 荤腥(hūn xīng) 吆喝(yāo he) 簿子(bù) 轧票处(gá) 木栅子(zhà) 莴苣(wō jù) 搽粉(chá) 凭证(píng) 锭子(dìng) 皮辊(gǔn) 蹒跚(pán shān) 殴打(ōu) 欺侮(qī wǔ) 巴结(jie) 骷髅(kūlïu) 怔住(zhâng) 谄媚(chǎn mâi) 船舷(xián )

五、解题

对课文的8-11段和15-22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明确:

①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②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问题3: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问题4: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六、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

1、文章是以什么样的线索组织材料的?(生答:时间)主要出现了哪几个时间段?(生答略)请大家根据时间线索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明确:

文章结构可分为四大块(暂不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11):记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说明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12-22):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34):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35─50):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全文的总结

2、先讨论:每个部分中哪些段落是记叙、描写部分?记叙、描写部分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1)明确:

(1-6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12-14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23-32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35-47自然段)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非人的生活。

3、接着讨论:除去记叙、描写部分,其他地方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这些部分又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7-11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5-22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33-34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48-50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可对主、副线的结合进行适当解释)

七、课后思考

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得好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儿,比如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或者通过哪些表达方式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心态?(可适当补充修辞手法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结构进行了一个梳理,那么全文是由哪两条线交叉进行的?(生答略)很好,昨天我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要大家找出文章中使写得好的句子,现在大家整理出来了吗?(生答略)好,那我们来赏析文章内容。

二、分析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一)简要分析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文章第三段,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包身工住宿环境的特点。

明确: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2、小组讨论,赏析文句(此部分限两名同学回答) 在第一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呢? 预设:第3段最后两句

这里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明确: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这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那么为给自己带来利润,带工老板们又会给她们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第二部分。

(二)简要分析第二部分

1、请第一二大组的同学朗读12段,第三大组的同学朗读第

13、14段,读完后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包身工的饮食特点。明确:质量差、数量少,饮食恶劣

2、小组讨论,赏析文句(此部分限两名同学回答) 预设:“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明确:这里有两处运用了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首先“慈祥”一词在句中转为了贬义,确实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包身工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里强烈讽刺了那些带工老板的吝啬和对包身工身心的压榨,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另外,“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糙,同样暗含讽刺的意味。 (可简要阐述“芦柴棒”生病事例)

通过这两部分我们对包身工的生活方面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工作的时候,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三部分。

(三)简要分析第三部分

小组讨论,赏析文句(此部分可由2-3名同学回答):

预设:“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整洁一点、、、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从外头工人和包身工的穿着打扮上进行了比较,从这里的比较可以看出,包身工衣着褴褛,遭遇非人的待遇和乞丐般的对待,更加证明了包身工地位的卑贱。 (可简要阐述“小福子”挨打的事例)

预设:“经过红头鬼把守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 明确: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从印度门警头发颜色的特征来指代他们。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包身工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给日本工厂带来的丰厚的利润,那么,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包身工究竟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四)重点分析第四部分

1、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35段,读完后大家告诉我这里是怎么总结包身工的生活的?

明确:“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2、那么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明确: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

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在这个部分中,大家还能找出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吗? 明确:第

48、49段

好,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段。 质疑:这里“饲养”一词是否用的不恰当?

释疑: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另外,作者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表现了作者的同情。(对比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呢?

明确: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那么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读完后我们一起来揭开包身工最后的命运。

明确: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三、文中除了整体上记叙包身工群体生活的这几个场景,还有一些特别的个例吗?作者为何要穿插那些个例呢?

明确: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如在记叙部分作者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放工等四个场面,这四个场面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在描写的同时,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意在使包身工这一群体在概述中不那么单薄,形象更加的鲜活、丰满。我们在群体中感受其生活,又从个体描写中更进一步的了解其遭遇,即在共性中穿插结合个性的描写。

通过以上总结,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总结写作特点。

(一)双线结构交互结合,条理分明;

(二)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使用。(如:排比、借喻、对比、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

(三)强有力的点面结合。

五、

本文主旨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从面上介绍了包身工的居住、饮食、劳动等情况,又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地描写,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对包身工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工头老板的无比愤恨。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导学案

2、运用本课学习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进行150字左右的描写(人、事、物皆可)

推荐第5篇:包身工

《包身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

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二课时)

了解时代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作者介绍

包身工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被揭露,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

1 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着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第一课时

导语: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你同意吗能具体说明吗?除了同情,更需要了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下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主动,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一: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

2 居住坏境:挤、差、脏、乱。

接下来是 早餐。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 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 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工人状态:人为惩罚, 精神麻木。

总结 :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粗略了解了她们一天的生活,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2:研读作品,分析作者对这几个实例如何再现

芦柴棒的故事

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 ,一个个典型事件,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二: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阅读(8-11段)(15-22段)(34段)进一步了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3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明确: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三:同学明确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1: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表明记者的观点;

衬托、深化主题。

2:本文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总结

4 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主副交互,点面结合,精确的数字。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第二课时

导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一: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1:同学们认为那一段最集中地表达作者的爱憎: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

5 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请同学总结本文为何强烈地震撼这我们

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文学性)

精确的数字。(真实性)

主副交互 }行文特点

点面结合 }表现手法

记叙?议论?抒情 }多种表达方式

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推荐第6篇:包身工

《包身工》学案 知识突破

1.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作者所描写的这些,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是却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

推荐第7篇:包身工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和方法 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_《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_《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具体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2、师: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这里我可以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

“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其它例子、数据可另举)

3、师: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女孩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约”,所以“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在文章八至十节中,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板书:插叙)

4、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朗读结尾三段)

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_《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5、结合背景,归纳文章主题。

师:作品实际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课,进行复习

二、师:在上一课中,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本文选材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点。

1、师: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具体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呢?)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师:除了选材上的特点,文章语言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让我们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朗读,然后对这些语句按某一种方式进行归类分析,

按修辞手法归类: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

按表达方式归类: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三、课外延伸

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那你是否觉得和我们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毫无相通之(]处了呢?(这里我觉得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

推荐第8篇:包身工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21)生字注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â) 怔住(zhâng) 锭子(dìng) 2.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板书),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板书:上海东洋纱厂)。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请快速阅读课文的8-11段和35段,对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布局): (副板书) 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4.作者介绍

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 5.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板书)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因此又有一定的政论性(板书),所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副板书布局):

夏 衍:沈端先 浙江杭州人 现代剧作家《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政论性 小 说: 虚构 夸张 6.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在老师的提示下,归纳和筛选重要信息: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板书)。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板书)。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提示同学们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板书)。 (板书布局):

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 恶劣的工作环境 7.结束语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包身工的实例。

二、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

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板书布局:

“芦柴棒”: 十五六岁 瘦

受虐待:抓、摔、踢、泼——非人的折磨

跳:凶 惨 残酷 悲惨——揭露罪恶 控诉

三、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板书布局): 小福子 :人人得而欺之

表现了: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

四、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板书 )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历史原因(板书):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板书):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板书)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

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板书布局):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历史原因(经济侵略、农村破产) 直接原因(欺骗、包身契)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历史原因(抗日高涨、避免罢工) 根本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东洋厂庞大的原因:廉价劳动力滋养(帝国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五、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且听下节课分解。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政论性”的表现),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二、文章的总结

1)分析文章35段 :(对加粗文字进行板书)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

点亮色。 (板书布局):

总结: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政论性)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两粥一饭——恶劣的饮食 极大憎恨 十二小时工作——长时间的劳动 技术、机械、体制 劳动强化——沉重的工作 反差 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义务服役——超经济剥削 黑夜——黎明

猪一般的生活——生活条件恶劣 发出警告:当心呻吟的冤魂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受压迫的惨重 反复、排比、比拟(饲养)、比较

三、结合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的讲析引出 文章特点: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主)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副)。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除此之外,本文还有如下的一些写法特点:

点面结合:将具体包身工的描写(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结合起来,使读者更加形象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和命运。

文学性强:运用生动的语言如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等,生动地表现了包身工的形象。

运用精确的数字,真实有力地控诉了罪恶的包身工制度,同时更增强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解说如下) (三个场面:“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夹叙夹议

在一般性叙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虐待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欧辱包身工的情景。

一、二部分中,寓抒情于描述之中,后一部分直接抒情议论。文中列举数字属说明,有力说明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引用例子形象说明对包身工的折磨极其残忍,令人发指,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板书布局):

主副交互 :叙事为主,穿插为副

[新闻事实(主线) 新闻背景(副线)] 点面结合: 具体包身工(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相结合 [面 点

起床 芦柴棒

早餐

上工 小福子] 精确的数字 :真实有力

生动的语言 :文学性的具体表现——形象生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相结合

总之: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未来

四、拓展探究:(先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21世纪初十年里,在中国发生的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

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 6.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包身工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包身工

《包身工》读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通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2 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可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

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报告文学) 该文体有什么特点?(P38)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三、内容概括

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

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四点半以后:吃早饭 五点: 上工劳动情况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场景。首先看第一个场景

四、具体分析

第一个场景:起床情形

听录音,听之前先布置问题,听完之后再解决问题。 问题设计(投影展示)

1她们什么时间起床?(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

2她们起床时都干什么?(抓她们的动作 打哈欠 叹气 寻衣服

穿错鞋子 胡乱踏 叫喊小便 )

3这个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乱哄哄) 4她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七尺阔十二尺深 横七竖八

十六七个 抓这些数字

空气充满汗臭粪臭湿气

居住狭窄

空气污浊

环境恶劣) (板书:住

恶劣)

5她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她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装扮?(争夺马桶 半裸体起来开门 精神迟钝麻木,狼狈不堪为什么?

6课文中她们被称作什么?(生物 猪猡 懒虫 这些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称呼,那些老板们也根本没有拿她们当人看

非人待遇)

(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 疲倦拥挤杂乱 失去了腼腆害羞爱漂亮的女孩子的天性) (板书:非人) 在这里包身工出场了,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的群像。展示她们的污浊恶劣的居住环境,反映了她们迟钝麻木的精神,但是,仅有这些面上的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所以,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一个个体选取了一个典型人物即“点”,“点”写的是谁?

芦柴棒“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外貌描写,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了解了包身工骨瘦如柴营养不良的惨状。 既有对包身工这一群体的整体介绍,又有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补充,这种手法我们就称之为点面结合(板书)。 什么叫点面结合?

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过渡)我们了解了包身工恶劣的居住环境,感受到她们的非人待遇,我们再来看一看她们吃的怎样,阅读课文P45——P46 第二个场景:吃早饭

生齐读P45四点半之后——P46“活该”

问题:1她们早饭吃什么?(薄粥,粥菜?不可能有的

猪食不如)

2她们怎样吃早饭?(一窝蜂的抢一般用舌舔碗边四散蹲伏 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为什么

少不够吃 没有地方吃)

3吃不上早饭的包身工吃什么?(老板娘特意制作的美食)(动作词语) 在这个场景里面,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饮食条件恶劣

包身工受到惨无人道的虐待

非人的待遇)在第一个场景里我们知道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在这个场景中的点和面分别是哪?(

1、2问题是面

3 问题是点)

(过渡)吃和住都是如此恶劣,而包身工本身就是替带工老板们赚钱的机器,她们的工作又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接着看第三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上工劳动

这里作者为了突出包身工的工作环境,还特别写到外头工人,这些内容我们今天先略过,我们具体来看课文直接描写包身工劳动的段落,看看她们在劳动中面临什么问题? 默读跳读P48第三段——P48倒第三段

她们不仅终日面临着 “三大威胁(音响 尘埃 湿气),还要时时刻刻提防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 停生意)降临到自己身上,而带工老板最青睐的处罚就是殴打,我们一块来看是如何挨打的? 一生读P48“打死不干事——P49这样她就打不成瞌睡了” 指定一生读该段 大家思考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 3作者为什么写小福子受罚这件事?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劳动环境的恶劣,受压迫的惨重,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这一典型事件是对前面对包身工非人的劳动环境的面上的概括介绍的一个有力的点上的补充。 四教师小结

课文内容:住的是格子铺,吃的是质地稀薄的粥,高强度的工作还要时时刻刻提防随时受到处罚,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作践,悲惨从一天中的睁眼的一刹那就开始了,这就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花季少女,命运如此悲惨,我们在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同时,不得不思索谁是制造包身工不幸命运的凶手呢?

课文主题:课文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齐读)

写作手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劳动,深刻感受到他们所受到的非人待遇,悲惨处境。从中我们也学到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尝试着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五拓展迁移

写作训练:以“军营的早晨”为题,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口头作文。再现你军训时某天早晨紧急集合时起床时的场面。

看到题目,学生们情绪高昂,讨论积极,整个课堂气氛热烈。两分钟之后,学生们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口头作文,学生评价作文是否符合要求,重点看是不是做到点面结合。(这个过程略) 范文:

板书设计:

写法

包身工

点面结合

恶劣 非人 做

六教学反思:

《包身工》一课文章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所以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整个课堂自始至终都围绕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三个生活场景再现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对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剥削中国工人进行愤怒的控诉。接着把学到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推荐第10篇:包身工

《包身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通过对本单元典范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引导学生体会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新闻和报告文学的要求是: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据此,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

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③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④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⑤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解读文本,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探究延伸,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解读文本,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延伸,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 第一环节导入: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简介包身工-明确什么是包身工:奴隶 ,受日本资本家和中国代工老板的双重压榨;简介时代和创作背景,明确这种这罪恶制度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介作者及《包身工》在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里程碑,艺术性和思想性都非常强,突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的残酷剥削,控诉了他们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设置意图:长文短教,迅速切入主题。

2、第二环节回顾新闻知识(自主发言,教师点拨)

阅读单元说明: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报告”,意味着选材的真实, “文学”,意味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的典型性,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的特征。

3、第三环节文本解读(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速阅读课文,设置思考:①本文是一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结构层次: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

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背景材料)

1 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背景材料)

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背景材料)

26—33 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设置思考②分析文中用到的材料,探究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背景材料: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包身工发展及原因,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数字精确,记述详实,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强化了对包身工制度罪恶的认识,深化了主题,增强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多种手法穿插使用使两种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设题意图:完成对文本的初步解读,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写作特色 ,完成知识能力目标

4、第四环节默读课文,思考那些描写最打动你的心。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谈谈哪些描写最打动你的心:关于芦柴棒的描写,关于小福子的描写,关于起床场景的描写,关于墨鸦的描写等。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诉。

设置意图:体会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描写生动细致:完成点面结合手法的认知。

第二环节 研讨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研讨与练习三)

点拨分析:贬词褒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整散结合的句式,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 ,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控诉,增强了警醒作用号召作用。

设题意图: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报告文学强烈的情感倾向,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三环节:探究延伸

1课件展示:2007年关于山西万荣童工现象“死灰复燃”的报道及相关图片,请同学们谈感受

设题意图: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探究延伸:你了解简光洲吗?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

课件简介简光洲:

①上海《东方早报》记者。2008年9月11日,他的报道《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引起中国奶业的震荡。

②简光洲获得“2008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颁奖词: 真相因良知而显露,黑幕因勇气而洞开。他打破媒体“某”规则,直接说出了“三鹿”两个字,引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地震,间接挽救了无数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在蝼蚁撼大象的背后,他和他所供职的《东方早报》的诚实和勇气,还原了传媒的公共价值和监督角色。他只是一个记者,但他代言了2008中国传媒的良心。

设题意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新闻工作者表现出来的毫不畏惧、直面黑暗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深入思考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真实性

文学性

典型性

第11篇:包身工

《包身工》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预习思考】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7.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牛刀小试】

1、下列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蠕动(rú) 拎着(līn) 轧票处(gá) B、饲养(sì) 胆怯(quâ) 包身契(qì)

C、咳嗽(sù) 纽扣(niǔ) 揩地板(kāi) D、莴苣(jù) 赚钱(zuàn) 栅栏(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瞌睡 纠缠 懒惰 睡眼醒松

B、荤腥 谄媚 焦灼 衣衫蓝缕 C、蹒跚 骷髅 舀水 脾气执扭

D、狡滑 享福 佳肴 搽脂抹粉 3、在句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其中最为恰当、形象的一组是( ) ① 上午四点过一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

了。 ② 她们很快地就像被 了的蜂窝一般

起来。

③ 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

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

A、移动 蠕动 搅动 骚动

B、骚动 搅动 蠕动 移动 C、蠕动 搅动 骚动 移动

D、蠕动 移动 骚动 搅动 4、下列句中,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 )

A、这样说着,„„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份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凉爽而带有一点湿气的晨风,大约就是这些生活在死水一般的空气里面的人们仅有的天惠。

D、经过红头鬼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允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预习思考提示】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思路提示: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①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②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立“包身契”。“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以“包身工”为题,点名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思路提示:主要选取了三个场景: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中都有明显的时间提示。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思路提示:还写了十二个小时劳动之后,黑夜里抄身的情景。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但前后两部分写法不一样,前面写的详细,后面写的简略:写抄身,没有写明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前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思路提示:还有一些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的来历,以及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这样写,可以使包身工的生活与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相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思路提示:可以从居住的条件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地空气里面„„);紧张地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个小时„„);残酷地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猪狗不如的饭食(浆糊一般的薄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还有其他的细节方面都能看出生活的悲惨。文中有

一句话可以揭示出包身工所受苦难的原因:“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她们受双重压迫,是双重奴隶。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思路提示:作者写了包身工的起因,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们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写她们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写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的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他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诈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写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文章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这两部分穿插进行,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有表现力,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因此这两部分不可能分开。

7.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等。

思路提示:这个问题即是文章另一条线索。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去加以分析。

8.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思路提示:主要动词分别在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这一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牛刀小试答案】

1、A (B胆怯qiâ;C咳嗽sòu:D赚zhuàn钱) 2、B (A睡眼惺忪;C执拗;D狡猾。)3、C 4、C (ABD是褒词贬用。)

5、D (A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应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置于句首;后面可将“影片的观摩”改为“相关的活动”,或将“参与了影片的观摩”改为“观摩了影片”。B不合逻辑,可将“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改为“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品”。C搭配不当,删掉“能否”。) 6、学校里的困难情况。 7、是去发放救助物资的。

8、是由捐助完,“经过才措小朋友的家里”过渡到她的的哥哥身上。这一典型人物告诉人们那里最可怕的贫困是人的生存和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

9、如:“生活啊,残酷的生活。生固然沉重,死却更加的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那里的人们在生死在线挣扎的极大忧虑。

第12篇:包身工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和方法

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2.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具体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2、师: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这里我可以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 “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其它例子、数据可另举)

3、师: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女孩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约”,所以“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在文章八至十节中,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板书:插叙)

4、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朗读结尾三段)

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

5、结合背景,归纳文章主题。

师:作品实际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课,进行复习

二、师:在上一课中,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本文选材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点。

1、师: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具体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呢?)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师:除了选材上的特点,文章语言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让我们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朗读,然后对这些语句按某一种方式进行归类分析, 按修辞手法归类: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

按表达方式归类: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三、课外延伸

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那你是否觉得和我们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毫无相通之处了呢?(这里我觉得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注重科学、简洁,根据整个教学程序,我的板书如下:

穿 带工老板

包身工(来历) 插叙 苦难生活(芦柴棒)剥削 控诉、义愤

住 点面结合 掠夺

日本资本家

[教学后记]

夏衍曾说:“《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实际上,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并不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已经小说化了,而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强化了文学色彩。出于这一点,我在此次教学中主要就注重了文章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既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及其主题,又讨论文章在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最后的课外延伸主要是结合了课后练习,让学生继续开拓思维,夏衍曾说:“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方面可能就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恐怕也是本文过去一段时间退出课堂教学的原因,不过,从某个角度出发,我们仍能从中获益良多。

第13篇:包身工

包身工

教学目的: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学习课文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场景和典型事例,综合运用记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报告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

今天咱们要回顾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历史,那里被称为人间地狱。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9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日本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动不动就被殴打虐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在广电部为他作95岁生日之后,他上海文学副主编李子文聊天的第一句话是,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三、报告文学是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可以写人, 写事, 写问题。

1、报告---题材 选择真人真事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反映生活。

2、文学---表现手法 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3、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4、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

四、写作背景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五、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⑴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写到了几个场景?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

明确: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组织材料,写了三个场景,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A第一个场景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

B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 C第三个场景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

(2)包身工他们的住宿环境如何?饮食条件如何?工作条件又如何?

明确:居住环境:地方狭窄 人多拥挤 空气污浊

包身工:精神麻木 感觉迟钝 ----------居住条件低劣

( 芦柴棒烧饭0

饮食环境:住宿房间兼食堂,两张饭桌 两条板凳

质地:薄粥---大量豆腐渣、少量碎米、菜叶等----------饮食条件粗劣

数量:少,每人一碗,也有一碗盛不到的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工作条件恶劣

(小福子被殴打惩罚---受罚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时间长) (3)课文除了记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场景,还交代了与包身工制度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有何作用?

明确:

1、包身工来源的介绍、代工老板排场和财产的介绍。-----包身工制度产生

2、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和分析------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膨大的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果(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它的作用主要有: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增加历史的厚重感等。)

作用: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4)理清作者思路,给文章划分结构段落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记叙包身工起床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从“四点半之后”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5)、

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1、35段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饮食恶劣,劳动时间长,工作沉重,超经济剥削,生活条件恶劣。

排比---加强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反复----表达深切同情

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感情 :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说明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

2、芦柴棒第三次出场,有何深意? ○ 明确:为了进一步揭露资本家的本性,揭露受剥削之深。

上班前---烧火做饭

劳动中-----重病遭毒打

---------------概述包身工的苦难和不幸。

下班离厂-----被搜身

3、最后三段,作者作了怎样的联想?有何作用?

1、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通过包身工和墨鸦比较,指出二者不同,船户不虐待墨鸦,而代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温情也没有。强烈揭示包身工受压迫之惨重,人不如禽。

2、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的惨无人道的待遇。

3、联想到美进步作家索洛警告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出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六、主题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七、写作方法

1、点面结合

点----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典型细节—芦柴棒;小福子被殴;只吃一碗粥;没吃上;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3、语言的艺术

第14篇:包身工

《包身工》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泰戈尔的诗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一件多么珍贵的艺术品,我们还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是多么幸福的事。我们应该耐心地善待我们的生命,慢慢地行走。如此灿烂的生命,绝不让她调零在人生的春天,而是要它尽情地绽放,哪怕在生命的严冬。然而,今天我们要去见的一群人,那是一群如花似玉的少女,可是,他们却没有春天的阳光,生命的花朵,黯然凋谢在黑夜中。

一、简介作者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

1、了解作者写作时间;2、了解写作意图;

3、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

1、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⑴ 注音:游说 抹桌子 着力 骷髅 锭壳 拎 ⑵ 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强化 优惠 施与

2、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书面完成,课后交教师检查): ⑴ 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⑵ 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了一些什么材料?中间又穿插写了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记叙之中又穿插这些材料? ⑶ 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⑷ 记下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新词

1、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2、解释(加粗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3、听写: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1、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2、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

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1、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2、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3、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 (学生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4、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学生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

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5、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 (学生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6、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二、三。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着重研究了《包身工》的构思(中心、线索、选材、组材),又研究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这节课要着重研究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附带还要研究运用数字说明问题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分析思想内容

这篇作品虽是以写问题为中心,也离不开写人物。一共两类人物: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摩温、荡管等。着重要写的是包身工,写第二类人物也是为了描写包身工。全篇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作为整个包身工形象却十分鲜明。

1、朗读由“但是,„„”到“立此包身契据是实”两段。2、包身工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原是农村里“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被诱骗以契约形式成为包身工的。

3、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明确:恶劣的条件(举例略);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残酷的惩罚(欧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4、为什么要身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明确: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

5、为什么会成为双重奴隶?

明确: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6、小结:

这篇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动员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

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作用。七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旧中国的黑暗,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激发起加速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热情。

三、分析写作方法

1、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举例: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大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2、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朗读第

一、二自然段。

明确: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形象的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四、回答“研讨与练习”二(略)

五、布置作业

1、在课文中再找出五个生动形象的句子,简析它们深刻的含义。

2、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六、教学反思

第15篇:包身工

包身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速读法,通过速读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请自己的思路。

2、精读法,通过仔细玩味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3、问题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 净化心灵,实现辩别真善美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问题质疑法 教学课型:讲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大家觉得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控诉、义愤、同情、沉痛)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种义愤之情,包身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让我们一起在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巩固知识

(一)知识积累

1、《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3、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基础知识(学生黑板展示)

1、互查字词(齐读)

蠕动(rú) 拎着(līn)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â) 怔住(zhâng) 锭子(dìng)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交待时间的句子。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

明确: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

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分析:即具体描绘包身工悲惨生活现状。

片段一: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片段二:“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片段三: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片段四:“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明确: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注:学生回答可能会很零散,并且单从文章中找出原句,后进生可能存在困难,由老师帮助解决。学生自己归纳,教师作总结,教会学生如何概括。注意分析关键性的有表现力的词语。

3: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分析:学生可能会很随意的回答,提示一定要依据课文来回答。

片段一: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片段二: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明确:高度榨取剩余价值,在利益驱使下,榨干工人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把工厂的发展建立在工人的尸体上。

4: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分析:在文中找出原句分析。注意题中“评价”两个字,也是要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子,再看例子透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

片段一:“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片段二:“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明确:通过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也表现了作者对资本家强烈的愤怒。

四、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社会意义。

分析:社会意义。学生可七嘴八舌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可以充分肯定。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问题2: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和上面的问题给包身工下定义。

参考: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注:要点明背景,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作业布置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同桌互相介绍一下包身工的生活,找一两个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包身工,并做出评价

二、思考分析: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明确:点面结合。(教师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参考: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例如:一个课堂,有群像的描绘,也有精彩人物的描写,就叫点面结合。群像是面,精彩人物是点。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

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 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

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作用: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

三、自主小结: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在当下生活中还有没有“包身工”?(10分钟)

1、震撼,

(1)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四: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作业布置

发放《飞向太空的航船》导学案,布置预习作业和课前积累。

板书设计

第16篇:包身工

包身工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这种文体

2、了解包身工这个特殊的群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2、通过细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品味语言和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懑,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 难点:学习文章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学习了《奥》,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我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里也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最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 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回事?话还得从头说,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剥削和天灾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农民,每年都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的时代背景

2解题

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骗订包身契(供给住宿,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命运,极其悲惨

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 3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样被揭露的,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里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些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夏衍,本命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他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4《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文学性、新闻性。

包身工的一天: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呢?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从起床开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在? 起床时间:四点一刻

居住环境:挤、差、脏、乱。 工人状态:精神麻木。 归纳:恶劣的居住条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早餐时间

总结: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恶劣的饮食条件。

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贬义的修辞手法,含蓄的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早餐,他们该上工了,请大家阅读25-27段和32段 请同学们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归纳:恶劣的工作环境

二、我们刚才通过包身工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他们就是在这种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饮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我们继续来看一看包身工的故事,一起来看几个实例

1 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16-20段)

第六段,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柴棒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

问题1:文章倒数第4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的“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由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现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的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的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2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

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他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罚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的变现了他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3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

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原因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威胁,就更大量的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1可靠(身体属于老板,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2安全(与世隔绝)3价廉(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

问题3阅读34自然段

对比

含义: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主题。也说明了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更深刻地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它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地憎恨和愤怒的控诉,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样?

问题1分析文章48自然段

“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舍的温情也没有,强烈的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案。人不如兽的命运。

问题2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道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问题3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具体数字。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文章小结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17篇:包身工

《包身工》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学情分析

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设计理念 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并与前一课形成对比,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2.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间:20代

地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质:赚钱机器

命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

世纪

30

年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3.作者介绍

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板书):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 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4.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副板书):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

小说:

虚构 夸张

5.疏通字词(早自习)

1)生字注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â)

怔住(zhâng)

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 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意。

三、合作探究

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设计意图】分层探讨文意,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二、合作探究

1.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2.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板书):小福子

3.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二、合作探究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 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 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板书)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设计意图】分层探讨文意,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4.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通过板书来分析)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5.文章特点:(通过板书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点)

主副交互,有机结合。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

板书设计

质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史

起床

芦柴棒

恶劣的居住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形成

早餐

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

小福子

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总结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新闻事实(主线)

新闻背景(副线)

三、拓展延伸

(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半年前,同学们正在紧张迎接中考的时候,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

第18篇:word包身工

《包身工》教案

第一课时

1.《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2.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

3。(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

一、二题。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

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

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1.场景描写欣赏

本文分别描写了包身工起床、吃饭和上工等场景。请参考下面的提示,选择某一个场景描写进行欣赏。

提示:场景描写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当中,描写人们的某些活动与情态等,表现人们的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先弄清楚具体环境、人们的活动与状态,即写了什么?再看清楚作者是如何写的──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最后体会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来写? 场景描写欣赏: 欣赏交流:

请老师做必要指导和欣赏,为学生作示范,教授欣赏方法,训练欣赏能力。 2.点面结合欣赏

请根据下面提示,对本文“点面结合”的写法作具体分析。 提示:“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用以反映全面情况;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深入揭示事物。 具体分析:

(1)“面”的描写与作用: (2)“点”的描写与作用:

互相交流: 教师指导:

(一)描写的内容,要求叙述清楚;

(二)描写的作用,要求分析准确。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

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

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

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

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八、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3、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带工老板

工厂

包身工制度

帝国主义

封建势力

警惕出现当代“包身工

第19篇:包身工2

必修1 第四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备课资料 夏衍“三多”

像夏公这样接近完美的人格魅力,很少有人企及,这不能不叫人由衷赞叹。

夏衍为什么在文化界享有那样崇高的威望?简单说,他资格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入党,解放后是兵团级)、阅历广(长期做地下工作,还蹲过“四人帮”的八年零八个月监狱),没有一点大领导的架子。平易近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如果让我具体概括一下,我认为夏公的独特之处在于:“三多”。

一是夏公的朋友多——党内外,海内外,文化界内外,同辈与隔代,上级与下级(他1924年曾受到孙中山在日本热情的接见;他与周总理、陈毅皆有深厚的友谊;在他手下工作过的人绝无鼠猫关系的恐惧感,心情舒畅),对所见略同和意见不同的同志„„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朋友,据估算,大约有上千人。每当文艺界有联欢、座谈之类的聚会,夏公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老中青年朋友们,以聆听他老人家侃侃而谈为乐事。仅举一小例,夏公九十华诞时,钱钟书、杨绛(他们是抗战胜利后,夏公到上海通过李健吾认识的,从此成为至交)登门拜寿(钱杨二位学者从来不去任何领导干部的家),是绝无仅有的。前年向钱先生遗体告别,二三亲友中,就有夏衍的女公子沈宁。这个“多”,叫以德服人。一个人的德与才是相通的。德高可以使自己成为有容乃大的智者。有利于克服自己的片面、狭隘和孤陋。夏公的力作《法西斯细菌》中的俞实夫,就是由协和与香港的两位医生朋友为之提供了原型和灵感而塑造的。

二是夏公产量多——根据党的需要,他成了我国先进电影和话剧的最早开拓者,他创作了话剧剧本12部、电影剧本12部(含改编),其中《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芳草天涯》《复活》《风云儿女》《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精品迭出,有的已经成为艺术经典;他写的杂文、随笔、补白约600万字;还有他为报纸写的通讯、政论、时评,也有上百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时评与通讯》约32万字,仅占1/3。夏公写作时没有电脑,每天平均手工书写两三千字。夏公坚忍不拔地苦干了大半生。不仅多产,而且因其艺术质量之高,对革命产生过积极作用。在产量多的基础上,才有望精品多。司汤达产量少,留下的传世之作,仅《红与黑》而已;但看看巴尔扎克,译成中文的就有1 000多万字,传世经典有几十部。阅读夏公翻译高尔基的《母亲》和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包身工》,对我们参加革命都曾产生过启蒙作用。产量和精品多,这叫以才服人。

三是夏公涉及的领域多——他在电影、戏剧、小说、翻译、新闻、杂文诸多样式以及外交、统战、秘密工作和文化领导工作诸多领域,都是干一行、精一行。他身先士卒,从不当只说不干的文艺官或新闻官。不论是长篇小说《春寒》,还是百把字的《野草》,不论使用什么艺术样式,你总能感到时代的脚步声和人民脉搏的跳动。夏公还是一位办报纸和副刊的“大王”。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写的犀利的杂感,使人永世难忘。他曾经对李健吾说:“戏剧电影对我是业余创作,我的主业是记者。”晚年,他把珍藏了大半生的宝贵文物全部捐给了国家(其中有多幅齐白石的画)。这是最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这叫以身教服人。

夏公最不喜欢谈论自己(见杂文《谈自己》),他经常引用潘汉年的一句口头禅:喜欢吹嘘自己(当今还加上托儿,名曰作秀、炒作)的人顶“着底”(上海话“下流”)!希望那些热衷于骂倒大师,妒火中烧,自我膨胀,无知加无耻的人,用夏公这面明镜照照自己的尊容。

夏公多次大难不死。他从来不提在“四人帮”监狱中受到的摧残,虽然一条腿被打断,但出狱之后仍是一副铮铮铁骨,决不屈从任何压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律己极严,待人宽厚,德艺双馨,在领导者当中,像夏公这样接近完美的人格魅力,很少有人企及,这不能不教人由衷赞叹。

夏衍一生,就是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活化石,是生动新鲜的文化《史记》。历史是不能割必修1 第四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断的。想要创造21世纪中国的先进文化吗?让我们都来学学夏公吧!我认为纪念夏公百年诞辰的最佳方式,是看他写的《懒寻旧梦录》和各个领域的老少朋友们撰写的怀念夏公的文章结集《忆夏公》(王蒙、袁鹰主编,文化艺术版)。这两本书,可以当作夏公的自传和评传来阅读,特别是《旧梦》一书结尾,他发出了重提五四时“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和推倒封建主义这座岿然不动的大山的呼喊。

我认为,这是夏公留给21世纪的中国人最珍贵的遗嘱。

夏衍报告文学漫议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可谓多,质量也并不均衡,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这“新的记录”自然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比较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它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并不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已经小说化了,而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强化了文学色彩。他运用了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了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刻画富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塑造典型人物是这类作品的中心课题。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家族的一员,它也应毫不例外地把人物刻画摆在主体地位。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纪实,因而在其兴起的初期,多以报告事件为中心,其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技巧和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夏衍的报告文学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作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包身工》,虽然它还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但由于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就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的描写,相当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这一人物形象,也和其他成功的典型一样,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二)精于艺术营构,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作逼真的描绘。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道、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即想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三)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的,还是写人的,都是作者在生活中首先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飞灵,必修1 第四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第20篇: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1.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作者所描写的这些,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是却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

(3)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明确:如“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是暗喻,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包身工受到严格地控制,永远也没有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大家都知道罐装食品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食物与空气隔绝,可以安全地保藏,那么罐装的劳动力也没有了与外界接触的危险。这样她们就成为丧失了和社会交往条件的人,丧失了人身自由的人,无从接受外面新的思想,对资本家来说,当然可以“安全”地使用,也不怕有危险了。作者用的这个比喻耐人深思,既形象,又生动,可以更深刻地想象到包身工的悲惨的生活。在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分析。)

3.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复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明确以下结果:

以包身工为题,点明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的中心思想,突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控诉她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

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立‘也身契”。“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

通过解释包身工的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再去提纲挚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就可以有重点地去分析课文。

4.课外拓展突破

可以让学生查找深圳作家文夕的小说《野兰花》的内容提要(见《文学报,文学大众》1997年第22期),要求学生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这样,既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另外,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现代“包身工”和本文所描写的包身工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思路提示: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①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②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立“包身契”。“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以“包身工”为题,点名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思路提示:主要选取了三个场景: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中都有明显的时间提示。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思路提示:还写了十二个小时劳动之后,黑夜里抄身的情景。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但前后两部分写法不一样,前面写的详细,后面写的简略:写抄身,没有写明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前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思路提示:还有一些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的来历,以及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这样写,可以使包身工的生活与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相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思路提示:可以从居住的条件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地空气里面……);紧张地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个小时……);残酷地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猪狗不如的饭食(浆糊一般的薄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还有其他的细节方面都能看出生活的悲惨。文中有

一句话可以揭示出包身工所受苦难的原因:“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她们受双重压迫,是双重奴隶。

6.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思路提示:作者写了包身工的起因,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们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写她们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写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的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他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诈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写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这两部分穿插进行,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有表现力,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因此这两部分不可能分开。

7.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等。

思路提示:这个问题即是另一条线索。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去加以分析。

8.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思路提示:主要动词分别在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这一描写,既丰富了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牛刀小试

知识储备

(一)有关字词的音、形、义的识记和辨析

1.识记

衍(yǎn)

汀(tīng)

咳嗽(kēsou) 褛(lánlǚ)

籼米(xiàn)

揩(kāi)

锭(dìng)

辊(gǔn)

谄媚(chǎnmèi) 虐待(nüè)

噩梦(è)

2.辨音

shuō

说话

shuì

游说

long

弄堂

nòng 弄鬼

锭壳

qiào 地壳

máng 流氓

méng 愚氓

3.解释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吆喝:大声叫喊。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游说:这里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见机:看情况(办事),这里是“知趣”的意思。

(二)句式的变化

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选用什么句式,主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同时要考虑前后句子之间语气的贯通、陈述对象的一致等因素。在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就用了很多特殊的句式。

【例1】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讼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解析:这句话“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三个短语提前,放到主语前边,起了强调作用,突出她们当时的狼狈相,连起床后整理衣服的时间也没有,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穷苦。联系上文不难看出,“冲”在这里表现了包身工当时那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就更深刻地表现出她们被奴役、被压迫的可怜。

【例2】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解析:这里的“粥菜”是疑问句式的独词句。把“粥菜”单独提出来,一顿一问,都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更能深刻地反映她们的生活竟不如猪狗。

(三)特殊语句的理解

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只是用廉价而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外头工人”而已。

在这句话中,“机器”指的就是包身工,“外头工人”指的是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也就是说东洋厂大量地使用“包身工”,因为她们没有“结合力”。“结合力”的引号,表示强调,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是没有罢工威胁的,当时的日本资本家最怕工人罢工;“包身工”的引号表示专有名次。“据说”以下是作者引用日本厂家的说法,这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强盗逻辑。作者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加“据说”二字,有对这种说法表示否定和批判的意味。

(四)修辞方法

从文中找出有关包身工的比喻,并理解这些比喻包含的意义。

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

她们是顺从的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就好像鸡鸭一般的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包身工分别被比喻成“猪猡”“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奴隶”,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含义。“猪猡”,是指包身工的非人的生活,“猪一般的生活”;精神方面,受尽凌辱、摧残,被剥夺了人的尊严,甚至丧失了女性的害羞感。“机器”,表现她们受到的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对东洋厂家来说是“特殊的廉价的‘机器’”;对带工老板来说是“赚钱的‘机器’”,即使生病,老板也要用拳头、棍子或者冷水强制她们去做工。“罐装的劳动力”,比喻她们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和社会交往的条件,丧失了人身自由,可以恣意挟制和役使。“奴隶”,指包身工任人宰割的命运。无论辱骂、殴打、饿饭、吊、关黑房或其他“文明”“合理”的惩罚,她们都得逆来顺受。整夜地听着被折磨、蹂躏的同伴“要断气的呻吟一般的呼唤”,只能屏气睁眼,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直到榨完了残留在她们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为止。

课文补注

.整体把握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内容丰富、线索清晰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包身工读后感
《包身工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