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9 07:45:1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

《唐璜》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无疑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小说,他天生有一副好皮囊,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自于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他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只想着用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征服女人,和各种女人发生性关系。“一夜情“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他享受那个过程,爱情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只追求快感,征服的快感。

但是,拜伦笔下的唐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的。他的第一次被迫出走,或多或少的拜她她母亲好友所赐,成了这个贵族妇女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形象拔高,光辉化,成了“拜伦式”的英雄。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在大家都惊慌失措,几乎绝望时,唐璜用自己的冷静机智拯救了大家;但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宁可跳进海中,也不愿意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吃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道德信条:热情,勇敢,拒绝虚伪。

他也是敢爱敢恨的,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海盗的女儿海迪恋爱,而且这可能是唐璜最用心的一次的恋爱了。他和海迪两情相悦,无奈,上天不愿意眷顾这个青年,他们的恋爱受到了海迪的海盗父亲的强烈反对,并最终拆散了他们,将他在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这对这个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打击。

后来,因为他那不可忽视的相貌,他被买走,经乔装打扮送进了苏丹皇宫,供一位王后享用。

后宫淫乱的生活无法让唐璜停留,他想方设法地逃离了那里,来到了俄国的部队。

在部队,他也是矛盾的,他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善类,但是,他为了荣誉依然很卖力的战斗,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不过,这些荣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矛盾,他虽凶狠的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从凶残的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

看至此,我不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拜伦究竟想通过唐璜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19世纪?

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带着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英国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

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儿简直是自由乐土。

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1个匪徒,另4个夹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完全是“没有丝毫人气味的畜生”,议会是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颠王国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

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域是英国最罪恶的地方,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儿同不少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

看到这些,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拜伦讽刺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而做铺垫的。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我眼前。情节虽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拜伦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 “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拜伦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讽刺英国贵族进行讽刺呢?找到拜伦生活的背景后,我想我有点懂了。

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

后来,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或许,唐璜身上多少有点拜伦的影子,不管是他对女人的态度,还是对英国贵族的讽刺,拜伦通过唐璜及一系列他的拜伦式英雄,给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贯入一泓使世人认清事实的清泉。

推荐第2篇:《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高中时,我们学历史文学史时,就学到,拜伦和雪莱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唐璜》读后感--马效效对外汉语。拜伦的《唐璜》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更是受到广泛的赞誉。不过,这本书,让人读起来会有一点吃力,毕竟,不是一般人可以欣赏的嘛!反正我是看的马马虎虎。《唐璜》是一首拟史诗性质的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主人公唐璜的少年时代和冒险经历。简单的概括来说,唐璜,是出生在西班牙的一个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十分轻浮的人,做事草率,为人放纵,经常和妻子吵架。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唐璜,也变成了一个小无赖,到处闯祸。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便对孩子的事亲力亲为,誓要把唐璜教成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出众的好孩子。当然,唐璜也并没有让家人失望。但是堂皇却被母亲的好朋友朱丽亚拉下水,偷吃了禁果。闹得满城风雨后,母亲便安排他出门避避,读后感《《唐璜》读后感--马效效对外汉语》。 后面,便写了唐璜的几次游历生活,也一共写了唐璜的四次艳遇,加上之前的一次,一共五次。分别是,在东方海岛上,与少女海黛的两情相悦;在土耳其苏丹王宫与苏丹王妃的奇遇;受沙俄女皇的宠幸;出使英国时,与英国贵妇的邂逅。这几次艳遇中,在我看来,只有一次是唐璜的真实情感。那便是与少女海黛的故事,两个人两情相悦,是在海黛的海盗父亲的残忍分离下,两个人才被迫分开的,而海黛也绝食死去。这一段缠绵哀婉的感情,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看过英国史的人都知道,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值多事之秋,大革命,名族、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开展。而作为英国上议院议员的拜伦,也曾多次抨击政府,可惜的是,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拜伦便将这种郁结,抒发到写作中,从唐璜的形象塑造上来说,不难看出,里面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想法。太有深度的理解,我就不知道了,这只是我水平之内能了解的。其实《唐璜》还不愧是浪漫主义文学,里面的很多句子真的很浪漫。连与爱情为敌的无情的\"时间\",想到要擘开这样温柔的两颗心,也不免忧伤与怀。他们的容颜不是为皱纹而生的,他们那蓬勃的心和纯洁的血液,不容凝滞,头上也不容白发为灾。上帝爱的人早死。不知什么原因,当他们凝视着晚霞的那一刻,仿佛在他们心间,随着欢笑,突然袭来一阵颤栗,好似冷风拂过了火焰或琴弦。.

推荐第3篇: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

唐璜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活在15世纪的西班牙贵族;他诱拐了一个少女,跟着又把那个少女的父亲谋杀

了。《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

、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

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那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物本来是不会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却启发了后代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例如,英国大诗人拜伦写了一首题名为唐璜的长诗;奥国音乐家莫扎特以唐

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英国的戏剧家萧伯纳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写了一部讽刺式的舞台戏剧。随着光阴的流转,历史的唐璜演变成传奇的唐璜。传奇的唐璜是一个见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诱上床的男人;传说他每天晚上跟一个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现代

唐璜的定义是一个好色徒,他要占有最大多数的女人的肉体来满足他的男性虚荣感。所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没有爱的性。唐璜所追求的只是女人的肉体;他跟女人发生性关系向来不把感情放进去;他也从来不用金钱去买性;他要本着他的男性魅力来引诱女人

跟他上床。当他得到了一个女人的肉体,他便立刻转移目标,寻找新的征服对象;因为他要不断地征服女人,他的男性虚荣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满状态。下面举两个实例来作示

范。两个实例里面的男人都是典型的大唐璜。马丁是一个丹麦的工业发明家,他的发明品并没有成为举世闻名的畅销品,但他扮演唐璜倒是成绩辉煌。他的相貌和身材都长得异常的英俊,风度翩翩,绅士礼貌十足,衣着讲究。他一生结婚三次:头一个太太是芭

蕾舞星;第二个太太是电影明星;第三个太太是时装模特儿。三次婚姻都以离婚终结,就是因为他结了婚也不能压制他那见到新的女人便非要追到手不可的唐璜心理。马丁自己坦白承认,扮演大情人给予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现在,让我们看看马丁扮演大情人的手段。马丁进入任何餐馆,坐下来后,他的眼睛便像探射灯那样,向餐厅

的四周搜索。当他看到只有女客在座的桌子,他的眼睛便亮起来。只要女人的样子长得不错,气质还算不坏,年纪不

太老,便是他那天晚上的征服对象。他立刻吩咐侍者把一瓶葡萄酒送过去;那位女士当然好奇地问,酒是谁送过来的

。此时,马丁便用多情的眼光向那位女士打招呼。当那位女士把正餐用完了,马丁便走过去,很有礼貌地作自我介绍

,请问女士准不准许他坐下来,陪她一起喝咖啡。马丁一坐下来,便鼓其如簧之舌,向女士大灌迷汤,称赞她何等美丽!何等迷人!当然,他说话的时候,脸上摆出诚恳万分的表情。“在我的一生里,”马丁对他的每一个猎物都这样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

位像你这样具有独特风味的女人!”这句话是从马丁的口里机械性地喷出来,但每次都射中女人的心,得到致命伤的效果。女士把马丁灌给她饮的一大碗迷汤一滴不剩地喝光了,被迷得魂飞魄散,相信眼前这位英俊的绅士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她当天晚上便愿

意跟马丁上床风流。马丁很小心,永远不带任何女子回到他自己的家;他不是跟女士回家,

而是另找中立的地方。一夜风流之后,马丁便不愿意再见到那个女子。他顶多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而该电话号码是属于他朋友办公室的。如果那位女士打电话到那里去找

他,她只会得到一句留言:马丁到外国去了,或者是他不在那里工作了。就是这样,马丁一生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大情人,百战百胜,出猎必有所获。当他到了八十多岁的时

候,两腿无力走路,躺在老人院的床上,没办法再出去狩猎女人。他认为他的人生失去了乐趣,不值得再活下去。在一个晚上,他多吃点安眠药,一睡不醒。一代大唐璜,因为再不能征服女人,人生无趣,便与世长辞。

推荐第4篇:唐璜 读书笔记

《唐璜》读书笔记

长诗《唐璜》的作者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唐璜》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但是海盗归来,摧毁。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又被卖入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唐璜》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鲍伯·骚塞啊!你总算是戴着桂冠的诗人, 那些诗人当中足可堪称为他们的表率, 虽然你摇身一变,当上了托利党员, 您这种情形近年来也不算是什么例外。 头号的叛徒啊!你在消遣什么? 是否在和那些“湖畔居士”们在朝野内外徘徊? 依我看,都是一窝卖唱的先生, 好象把一块馅饼从两打画眉中找出来。 二 “每当切开馅饼,他们就听话似的唱起歌,” “正可作为一道可口的佳肴,献给尊敬的皇上,” 或者献给垂涎已久的摄政王。 最近,请看柯勒律治也展翅飞翔, 可惜却像蒙着眼的鹰,为头巾所蒙蔽, 他完全运一套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学问来向国民大众说明—— 我希望他把“解释”再加以更为周详。 三 鲍伯啊!你可知道你多么狂妄, 只因为不够称心如意便要蛮干到底: 你原本想要在那道菜里唯我独尊, 把其他啾啾的众生一一排挤, 竟然不知道自己用力太大,未等大展鸿图, 倒使自己跌一交,像一条飞鱼飞得很高很高, 不得不落在船的甲板上喘息, 又缺少水分,鲍伯啊,你可就死于干燥之地! 四 华兹华斯写了一篇《漫游》拖沓冗长,令人费解, 为他新创的博大精深的诗的体系 提出了一个即使是智者也难以理解的范例, 其实他自己也觉得这不是什么诗作, 对,等有一天天狼星的祸害降临这个世界, 也许是的。谁若是能理解,他就准能 把巴别的通天塔又加高一层。 五 诸位君子啊!由于你们长久以来 一味的闭关自守,封闭自己, 没有见过外面的大世面,

心灵间相互交融依旧持续不断, 所以得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是最合理的结果, 即诗的桂冠只该捧在你们的手中, 唉!这种见识未免是有所狭窄, 你们从小湖搬迁到大海岸边, 这便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六 我不想仿效你们个人的打算, 把自爱也变成那么卑鄙无耻的做法, 不管变节给你们带来多少荣华富贵, 它的代价可远远超出黄金价值的范围。 就可以得到你们的薪水和津贴,就为此写作。 华兹华斯在税局谋得了一个职位。 可耻的一群!——但毕竟居诗人之中, 堂而皇之高高的站在永垂不朽的纪念碑的高处。 七 空虚的头脑只等那些桂花来填补—— 甚至几点点美德的羞赧——予以隐蔽, 得了吧,我从不羡慕什么桂枝和果实, 至于你们在世上想独揽的声誉, 那可是个竞技场,凡是能感到的 心灵之火都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克莱布、罗杰斯、司各特、甘培、穆尔等等这些当时的诗人, 这些争议只有等后人来评说。 八 而我是和艺术之神缪斯一起行走的人, 没办法和你们驾驭的飞翔神驹相比! 但愿命运之神能赐予你们 你们所嫉妒的声名和所缺的技艺。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诗人,给予同辈的也只能是 以应有的赞誉,这对于他们自己并无什么损伤, 同时,现在的怨天尤人却不一定 想让自己为后世所赞誉的途径也许就这样。 九 所谓的想让后世人来欣赏桂花的人 只能是损害了自己,因为这种说辞 总是使他收获不丰,无法写出来, 虽说过去也曾有过罕见的天才, 他们终于从茫茫的寂寞中出现,如同一个巨灵一般, 最终被抛掉的就是那些追求名利花冠的大多数人。 天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怎么能知道? 一十 事实的确如此,生不逢时的弥尔顿常常遭人诽谤,

对他的不幸遭遇“时间”也只能是忿忿不平, “庄严”一词是由“弥尔顿风格”演化而来, 须知他没有违心地作歌, 他罪恶的源泉并非他的才能所变。 他咒骂前生也并不是为了赞扬后世, 他以仇恨暴君始,至死也不曾变换。 一一 可以这样设想那位老人双目失明 他如同《圣经》中的撒缪尔,从坟墓里走出来, 再次宣告他的预言,使帝王震惊, 或者又活在人间,深受种种苦难两鬓都已斑白, 绝望的眼睛中流露出种种苦难, 那冷酷的女儿,贫困,苍老,病衰—— 他不会拜倒在一个苏丹脚下? 他可否会受命于那心智上的太监卡色瑞? 一二 这个恶棍油头彩面,冷血无情,对此泰然自若! 爱尔兰的鲜血沾满了他光滑的双手, 但这只是小试刀锋;接着他奉派 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到邻邦大肆屠戮。 这是暴政所需的最卑劣的工具, 除了必要的才能之外,再多也没有, 刚够使他添一段别人打的镣铐, 端上的毒药早已由人精心配置。 一三 这个演说家是一个废话连篇的家伙, 不但鄙俗的不堪理由,而且还有一条头头是道的邪恶, 连最卑鄙下流的捧场人都无从恭维, 而敌人则不屑于一笑, 他张着如同地狱大门一般的嘴,却迸射不出 一串跳跃的火花,来越出轨外照耀。 是一块不停地转,不停的磨的好磨石, 无穷无尽的折磨,不停不息的运动,你由此而懂得。 一四 就论那厌恶的行业也很拙劣: 总是修修补补,终于到了事件的结尾, 主子仍放心不下剩下的些破绽—— 会议还得召开,阴谋一再制造, 统制思想,控制国家, 就这样愚蠢地为人类钉着镣铐, 这个奴隶钉制匠啊!专修旧锁链, 天灾人祸是由他的每笔生意招惹而成。 一五

人味没有一点,只有两个目标: 一个是如何捆绑别人,一个是如何讨好主人, 他相信别人也少不了要戴他这样的锁链; 像一个尤丑庇阿斯,他对于什么 全不知道什么高贵、讥讽、智慧、自由, 他是不畏惧的,——一块冰怎能有感情? 他内心的僵硬才有了他的勇气。 一六 在哪儿我才能看不到他的桎梏? 因为我绝不要身授于它。哦,意大利! 他的身上复苏了古罗马的英魂, 又在这国贼的弥天谎言下萎靡, 我心里仍激荡着你镣铐的声音, 爱尔兰的新创也向我高声呼唱。 国王、奴隶、同盟、军队依旧在欧洲存在—— 而骚塞却对它唱着卑劣的颂歌。 一七 啊!我现在就把这献给尊敬的桂冠大人, 这首以朴实无华的诗句写成的诗歌。 如果说,这阿谀奉承并不是我所善于的辞令, 那是因为我还持有黄蓝的服色, 我的见解当然有待于教导, 何况变节也很时髦:谁要想保持着 一种信念,在眼下确实变得难于上青天—— 最会变节的托利党员就是我,你信吗? 一八一八年九月十六日,威尼斯。-

推荐第5篇:浅析拜伦《唐璜》

浅析拜伦《唐璜》

作者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内容概要:

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简略谈到了唐璜的幼年生活环境,然后从唐璜受少妇朱丽亚勾引、被她的伯爵丈夫带人搜查她的卧室开始,跟着写一连串丰富多彩的历程:像出海远行遇险,被海盗的女儿海黛救起,到了基克拉迪岛上,二人展开热恋,诗歌赞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爱情。二人的恋情不受海黛的父亲的祝福,他将唐璜作为奴隶卖到伊斯坦布尔,机缘巧合,唐璜穿女装混入了吧土耳其苏丹后宫。后来参加伊斯迈战役,从哥萨克骑兵刀下救出了小姑娘莱拉。受俄国女皇宠幸,被派为使节去英国,抵达英国后发生了各种奇遇.....

个人体会:与莫里哀的《唐璜》相比

中学时期就听说了《唐璜》,当时它是作为拜伦的代表作品提出的,一直没有去看。直到学了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才了解到它原来是首叙事长诗,它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约16000行,共16章,虽然没有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曾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文学史上能与作者一起流芳百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记起某位作家的伟大时,作家笔下的人物也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千百年来,一颗颗闪耀文学星空的巨星,为我们留下了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有的成为作家所在民族的精神象征;有的越过国界,成为世界的共同的财富,唐璜就是其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中,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话、传说而“出名”的,可以说占了大多数。关于唐璜,和堂·吉诃德一样他是西班牙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礼物。他们在西班牙的知名度就像我们能随口说出的三国人物和水浒英雄,为所有的人所喜爱和津津乐道。莫里哀和莫扎特就曾将他分别写进过喜剧和歌剧。

唐璜作为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极富个性,是传统的唐璜形象: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是个无视神灵、上天、魔鬼的人,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下是非常难得的。莫里哀利用唐璜这个形象表现了法国17世纪的没落贵族的希望与勇气,这或许是所有年代所有国度的没落人士骨子里常常具备的。唐璜不为吸引女人而吸引女人,他是为了消磨时间。爱情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他玩弄女性就像一日三餐那样平常,爱情的魅力对他来说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手段,不过是能力的证明和打赌的工具。他更注重过程。生活了的、经历了的、存在了的,就是他所乐于追求的,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哲理。唐璜,作为人的神话,替代了宗教上帝的神话。他对生活的欲望,现世享受的热爱,对生命和时间的把握使得他超越了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丝毫不畏惧死亡。他就像普罗米修斯敢于向上帝盗火一样,在他花花公子那放荡不羁的爱情生活方式背后,处处彰显着他向往自由、不信鬼神的叛逆精神。

我们可以在嬉笑怒骂和悲愤震撼中重新认识唐璜的“人性”——也可能是每个人的潜在的“人性”。

拜伦笔下的唐璜善良,有正义感,多情但不滥情。中世纪那个以干坏事为荣、敢于嘲笑上天的花花公子形象在拜伦的长诗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风度翩翩、纯洁无邪的青年形象。每次爱情的来临都会使唐璜全身心地投入,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他每遇到一个女性,都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震荡。拜伦用很长的篇幅来介绍每一位与唐璜不期而遇的女性。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唐璜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他与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被她丈夫捉奸在家,仓皇出逃即可体现。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大多数人认为拜伦笔下的唐璜与传统的唐璜相比,“除了他的姓氏以及西班牙的出身外,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事实上拜伦的《唐璜》是与众不同的,拜伦借此表达出了个人心中的真情实感。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拜伦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直指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中残存的封建因素。作品同时还揭露了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

诗歌中的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因讽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诗歌的叙事者则承担起了思考和评论的重任。二者一个天真,一个世故;一个行动,一个旁观而冷言冷语。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议论、感慨、回忆、憧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议论,充满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特。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十分精彩。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抒情描写非常出色。

拜伦善于用各种诗体创作,语言幽默洗练,写诗以18世纪的蒲伯为师,而蒲伯就善于用一种干净、机智的口语入诗,拜伦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还将意大利八行体——每行八音节,脚韵安排是ab ab ab cc,改造成每行十个音节。这种形式适应口语风格,能做到庄谐并陈,伸缩自如,为诗歌添色不少。

选段:

110

一九四 “爱情对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 对女人却是整个生命;男人可以

献身宫廷,军营,教堂,海船,市场, 有剑和袍,财富和光荣不断更替; 骄傲,声名,雄图,充满了他的心, 更有谁能永远占有他的记忆?

男人门路很多,但女人只有一法: 那就是爱了再爱,然后再受惩罚。

一九五

“还有多少欢娱和荣华等待你, 还有多少人,要爱你,并使你钟情; 我这一生是完了,只剩下余年 来把耻辱和悲哀埋进我深心! 然而我宁可忍受这一切,而不愿 弃绝我这依旧沸腾着的热情;

呵,永别了,请原谅我,爱我吧——不, 这字眼已经没有意义,我很清楚。

参考资料:

1.(法)莫里哀

《莫里哀喜剧》

湖南人民出版社; 2.(英)拜伦

《唐璜》(上、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3.朱维之,赵沣,崔宝衡,王立新主编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版社

4.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5.网络资源:百度文库、豆瓣网

南开大学出

推荐第6篇:浅析拜伦《唐璜》

浅析拜伦《唐璜》

作者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内容概要:

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简略谈到了唐璜的幼年生活环境,然后从唐璜受少妇朱丽亚勾引、被她的伯爵丈夫带人搜查她的卧室开始,跟着写一连串丰富多彩的历程:像出海远行遇险,被海盗的女儿海黛救起,到了基克拉迪岛上,二人展开热恋,诗歌赞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爱情。二人的恋情不受海黛的父亲的祝福,他将唐璜作为奴隶卖到伊斯坦布尔,机缘巧合,唐璜穿女装混入了吧土耳其苏丹后宫。后来参加伊斯迈战役,从哥萨克骑兵刀下救出了小姑娘莱拉。受俄国女皇宠幸,被派为使节去英国,抵达英国后发生了各种奇遇.....

个人体会:与莫里哀的《唐璜》相比

中学时期就听说了《唐璜》,当时它是作为拜伦的代表作品提出的,一直没有去看。直到学了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才了解到它原来是首叙事长诗,它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约16000行,共16章,虽然没有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曾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文学史上能与作者一起流芳百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记起某位作家的伟大时,作家笔下的人物也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千百年来,一颗颗闪耀文学星空的巨星,为我们留下了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有的成为作家所在民族的精神象征;有的越过国界,成为世界的共同的财富,唐璜就是其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中,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话、传说而“出名”的,可以说占了大多数。关于唐璜,和堂·吉诃德一样他是西班牙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礼物。他们在西班牙的知名度就像我们能随口说出的三国人物和水浒英雄,为所有的人所喜爱和津津乐道。莫里哀和莫扎特就曾将他分别写进过喜剧和歌剧。

唐璜作为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极富个性,是传统的唐璜形象: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是个无视神灵、上天、魔鬼的人,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下是非常难得的。莫里哀利用唐璜这个形象表现了法国17世纪的没落贵族的希望与勇气,这或许是所有年代所有国度的没落人士骨子里常常具备的。唐璜不为吸引女人而吸引女人,他是为了消磨时间。爱情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他玩弄女性就像一日三餐那样平常,爱情的魅力对他来说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手段,不过是能力的证明和打赌的工具。他更注重过程。生活了的、经历了的、存在了的,就是他所乐于追求的,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哲理。唐璜,作为人的神话,替代了宗教上帝的神话。他对生活的欲望,现世享受的热爱,对生命和时间的把握使得他超越了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丝毫不畏惧死亡。他就像普罗米修斯敢于向上帝盗火一样,在他花花公子那放荡不羁的爱情生活方式背后,处处彰显着他向往自由、不信鬼神的叛逆精神。

我们可以在嬉笑怒骂和悲愤震撼中重新认识唐璜的“人性”——也可能是每个人的潜在的“人性”。

拜伦笔下的唐璜善良,有正义感,多情但不滥情。中世纪那个以干坏事为荣、敢于嘲笑上天的花花公子形象在拜伦的长诗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风度翩翩、纯洁无邪的青年形象。每次爱情的来临都会使唐璜全身心地投入,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他每遇到一个女性,都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震荡。拜伦用很长的篇幅来介绍每一位与唐璜不期而遇的女性。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唐璜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他与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被她丈夫捉奸在家,仓皇出逃即可体现。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大多数人认为拜伦笔下的唐璜与传统的唐璜相比,“除了他的姓氏以及西班牙的出身外,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事实上拜伦的《唐璜》是与众不同的,拜伦借此表达出了个人心中的真情实感。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拜伦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直指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中残存的封建因素。作品同时还揭露了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

诗歌中的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因讽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诗歌的叙事者则承担起了思考和评论的重任。二者一个天真,一个世故;一个行动,一个旁观而冷言冷语。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议论、感慨、回忆、憧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议论,充满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特。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十分精彩。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抒情描写非常出色。

拜伦善于用各种诗体创作,语言幽默洗练,写诗以18世纪的蒲伯为师,而蒲伯就善于用一种干净、机智的口语入诗,拜伦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还将意大利八行体——每行八音节,脚韵安排是ab ab ab cc,改造成每行十个音节。这种形式适应口语风格,能做到庄谐并陈,伸缩自如,为诗歌添色不少。

选段:

110

一九四 “爱情对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 对女人却是整个生命;男人可以

献身宫廷,军营,教堂,海船,市场, 有剑和袍,财富和光荣不断更替; 骄傲,声名,雄图,充满了他的心, 更有谁能永远占有他的记忆?

男人门路很多,但女人只有一法: 那就是爱了再爱,然后再受惩罚。

一九五

“还有多少欢娱和荣华等待你, 还有多少人,要爱你,并使你钟情; 我这一生是完了,只剩下余年 来把耻辱和悲哀埋进我深心! 然而我宁可忍受这一切,而不愿 弃绝我这依旧沸腾着的热情;

呵,永别了,请原谅我,爱我吧——不, 这字眼已经没有意义,我很清楚。

参考资料:

1.(法)莫里哀

《莫里哀喜剧》

湖南人民出版社; 2.(英)拜伦

《唐璜》(上、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3.朱维之,赵沣,崔宝衡,王立新主编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版社

4.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5.网络资源:百度文库、豆瓣网

南开大学出

推荐第7篇:北唐读后感

北唐读后感

北唐的序章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好,而且正巧是看完了《陌上行》的开头之后才看的这本书,当时的感觉就是:“文笔稀烂啊!”

不过这文是六梨推荐的,他推荐的书我看过三四本,文笔都相当出色,北唐读后感。所以虽然有点儿奇怪,但是还是坚持看下去了。结果,看着看着就笑起来了——这书里太能恶搞了,而且还是阳光灿烂型的,当书里出现增值税的时候,俺就一边大笑一边决定冲V支持了。

从一开始描述主角的长相开始,这书里就恶搞不断,变味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罚士兵做俯卧撑、好好的藩镇叫做八路军,真是一路欢乐埃

比如:

“……同样的故事在道教著作《万法藏.序》中则是这样记载的:“怀仁入世真人问法,图南真人以自然道答之,万法循世,皆在自然,老子昔化三清,一曰数论,二曰物理,三曰化学,三清驭万物,以法世人。”……”

俺最讨厌一本正经的YY穿越军史文,当年好像就是看《新宋》时败坏了胃口。YY军史文天生就不合理,这是胎里带的毛玻如果作者写的跟真事儿似地,看的时候倒是挺爽,等你一合上书,再想想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拉倒吧。不如去看《吞噬星空》。

《北唐》就不一样了,看起来很轻松,又阳光又好玩儿,绝对值回票价。

当然有些一本正经人士可能会对这样恶搞的内容产生误会,觉得作者水平低下,写的什么跟什么呀。

实际上作者的恶搞之后往往跟随着自嘲。

比如:

“只有李护坚决拥护他的一切决定。他是第一个扎起绑腿的人,也是第一个学会打背包的人。在见到李护扎着绑腿站在队列中极为严厉地训练那些庆州杂兵的时候。李嗡嗡嗡眼泪哗哗的,这年月推行改革,还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个-人-崇-拜碍…”

恶搞和自嘲互为印证,说明作者写这书的时候心态很轻松,隔着字句也感染到了读者,把轻松幽默的情绪传递给了读者,读后感《北唐读后感》。 俺看过北唐的一些书评,这种感受不只是我,有许多读者发言里有这层意思。

所以呢,一本正经的榆木脑袋去死去死吧!木有幽默感的僵尸脸去死去死吧!

另一方面,也许还有些敬畏历史的意思在里头。

敬畏与疏离

北唐的历史背景选择在五代后周。这个时段的大势是由分-裂到统一。和很多力挽狂澜的YY小说不一样,主角的作为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天行事。

另一个,在新近的章节里,柴荣的高平一战,书中和历史上的战前形势大不一样了,由于主角的加入,形势大大有利于后周一方。因此,在历史上冯道有名的一段劝谏在那种形势下几乎可以说是不需要的。

但作者原原本本按照历史的记载写了,顺便提一下——文笔相当好。

由敬畏而生谦恭,那些恶搞后面的自嘲大概是这么来的吧。

没有违逆历史趋势,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再加上恶搞和自嘲,这样的写法,作者没有试图去弥补YY小说的天生缺陷,而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始终有一种疏离的感觉,历史是历史,YY是YY,分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当然也可能作者是在取巧,投机,那么以上全是马屁文。

军史

虽然多有恶搞,但是《北唐》这小说在军史方面的写作还是相当认真的,在俺这种军史小白看来相当出色。

我看到主角准备搞“摊丁入亩”的时候,停止了阅读,搜索枯肠,然后丧气地去百度,得到如下大致的印象:

在和平的大一统年代,这种措施还是推行成功了。过程中阻力不校皇帝在演义中,在说书先生的嘴里无数次地被砍了脑袋当夜壶说不准就和这个改革措施有关系。

有利条件如下:

1.对底层民众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包括税赋负担和人身自由方面。

2.主要的对立面是大地主,但是改革其实对他们的收入的影响并不是致命,也不伤筋动骨,部分程度上这种负担可以转嫁给佃农。最重要的大地主的土地总数是不受影响的。

3.国家承平日久,不容易被人裹挟发生民变。军队受国家的强有力地控制,可以随时弹压地面。

4.当时生活比较安定,小有薄产的人家也可以培养出知识分子。通过科举,中下层官吏的大部分不是来源于豪门望族。

5.针对当时的乡土观念,可以跨省份调动官吏来完成。通过一定的人事安排,可以安排这些中下层的,并无很多土地的官吏来执行政策,当替死鬼也好,急先锋也好,总归是会有足够的人手来做的。

《北唐》里的摊丁入亩,实际上这是几件事情合在一起做了——1.摊丁入亩2.抑制

推荐第8篇:唐宋词读后感

1.唐宋词读后感

风亦起,心亦凉。我以词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 在《宋词》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鸟儿,去飞翔。

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绵绵。暮时点滴欲坠,朝间片片无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损?无奈又如何。蓦然回首,十余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三十功名尘与土”,那样的豪迈。

轻推窗台,拣尽寒枝,寂寞沙洲。渺渺无望的未来,融入淡淡的伤。雨里来去,潮涨潮汐,《宋词》留下的——不变的深邃,永恒的唯美。历史的尘埃,你饱经风霜地走来,从此明白何以谓之“精炼”。也发觉自己实在渺小。书籍是后备,或后卫,抑或是后盾,是支撑着前进的梦幻翼羽。

迈着词人的步伐。我哪来词人的胸怀?殊不知,陆游的“寂寞开无主”,涵盖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多少离愁;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饱尝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发渺小。只是沙粒,一念间便会被吹走,一念间又会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纷纷而至。造就词人的必须是内涵。

我期待,去掀开帐幔,去挽起窗帘,继续读书,致使自己充实。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

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的修养;诗人通过他的艺术修养表达他的思想修养。也许,境界和意境和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头老生对梁老前辈的崇拜就此打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我们上面的自由发挥,可以看到它的境界。文字表达十分直白,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提炼出一首很高的艺术境界的绝句。渭城,在西北,很少下雨,和我们江南不同,朝雨,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浥”、“轻”,是诗人的境界,“浥,沾湿”、轻,如清,不明显,连早上不明显的尘土都沾湿了。诗人在第一句就产生了诗人的境界,这境界说平时没有下雨的渭城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客舍青青柳色新,是无须解释的,客舍原来刷成青色,现在恢复了青色,和柳树相比,柳树色彩更青,是清洁,洗擦,与第一句“尘”对应,想起无尘的世界,从境界上可以产生联想。劝君更进一杯酒,不要被现在美好的景色迷惑,您是要出征的人,还是再喝一杯酒吧,昨晚的温馨和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不能让您忘掉艰辛,作者直接用“酒”字,出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是第三重境界。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说您的艰辛,当您到了阳关,将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这是第四重境界——前面的三句是喜剧,让人十分温馨的时刻,就是在第三句的劝酒,还是温馨的,有朋友或歌妓或亲人在左右。第四句却是很知己的朋友的告诫,当您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惜别”凸现,也许就是诗人思想修养——境界的交流了。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悲剧结尾的作品了,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的艺术形式

3《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推荐第9篇:唐宋词读后感

唐 宋 词 读 后 感

自动化92姓名:曲俊飞 姓名:32209203 电话:187519790

52一. 带“花”字的唐宋词:

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2.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3.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4.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5.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6.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7.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8.花明月暗笼轻露,今宵好向郎边去。(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露) 9.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10.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1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2.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菌。(韩缜《凤萧吟》·锁离愁) 13.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14.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露。(皇甫松《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 15.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幕) 16.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 1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 18.花径款馀红,风沼萦新皱。(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

19.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自发簪花不解愁。(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20.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 2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24.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春露雨添花) 25.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嗔,物情惟有醉中真。(贺铸《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

2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7.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 28.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29.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时彦《青门饮》·胡马嘶风) 30.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二. 解释其中的五句。

1.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这是柳永《玉蝴蝶》词中的两句,是一首怀人之作,这句词的意思是:风轻轻的吹拂水面,蘋花渐渐的衰落凋谢了,月色清凉,梧桐树叶黄了,也开始飘落。词人因景生情,抒发了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它描写了秋天的萧景,自然无痕地流露出了孤独冷清的伤感情怀。那“水风—轻,蘋花—老,月露—冷,梧叶—黄”是多么言简意丰地勾勒出了一幅清幽凄冷的暮秋图。凄凉的秋景为全词做好了情感铺垫。表现出了词人的孤独和伤感。柳永(?-约1053)字耆卿,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青年时过着“暮烟朝欢”的日子,屡试不第,仕途坎坷,一生落魄潦倒,独已词著称于世。他的词多写羁旅旅行和离别情绪。音律谐婉,含蓄蕴藉,雅俗共赏。他在慢词发展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这首《天仙子》是词人张先作嘉禾判官时,以病眠,不赴府会有感而写。这是下阕的开头两句,意为:河边沙滩上有鸳鸯双栖,十分的闲适,月亮冲破了云的包围将月光洒在了地上,照在了花朵上,映了一地的花影。这两句词中充满了富有情意的自然美景,更示反衬了作者的孤寂和凄清。句中“弄”字用得很神,将一切都写活了,

富有生命感,这样动静结合,极富情感。全词实际上深刻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伤感失意的情感,感慨时光易逝,青春难再!哀叹自己的老而无为,韶华不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人(今浙江湖州人),他曾任吴江知县、永兴军通判、渝州知州。其词早年已小令为主,晚年以慢词为主与柳永齐名。作品多抒离情别绪,他的词多纤巧华丽,也有含蓄隽永者。

3.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这是晏殊《清平乐》中的两句,意为:紫薇花、木槿花都要残败了,黄昏时斜阳照着残花。这首词写景抒情,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愁。词的上阕以秋风落叶,但未见其悲愁,而是一种陶醉——金风细细,夜夜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下阙则描写了秋日景色——在夕阳斜照的黄昏,双燕南归的季节,一丝凉意袭上银屏,也袭上心头!从这可看出这首词很好的体现了晏殊词的温润秀洁和婉而明丽的艺术风格。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他七岁能文,真宗景德初年以神童召试,并试廷中。他一生著作丰富,他的词主要表现富贵人家精致气象及闲愁闲绪,有深婉含蓄的风格。

4.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这几句词出于欧阳修的《浪淘沙》,是一首怀友之作。意为:今年的花比去年的红,只怕是下一年的花开得更好,不知道能与谁共赏?抒发了景还在,人却不在的感慨!作者暗地感慨!“可惜”两字将感情更递进一步,花开花落,岁月匆匆,知与谁看明年的花,这其中包含无尽的感伤和迷茫,一个诘语强化了感情,引起共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他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他也因此屡遭贬谪。他反对浮艳的诗风,他在诗、词、文均有较高的成就。其词以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的题材为主,词风深婉清丽。

5.春露雨添花,花动一山色。(秦观《好事近》·春露雨添花)

这两句是秦观的《好事近》,它写的是梦境,是咏春词。意为:春天的雨露将花儿从沉睡中唤醒,走在山间小径上看到漫山遍野美丽的鲜花,它的美丽让整座山都充满了鲜活的元素,更加美丽动人。其中这句“雨添花”的“添”字写得极为准确生动,仿佛花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而像是雨给路上山上“添”上去的。花动山一色的“动”字也用得十分精当,它将一切都描写得得生动可人。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万物苏醒,花鲜柳青,让人感觉到了满山的春色。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一生屡遭贬谪,病卒于放还途中。文辞为苏轼欣赏,是“苏门四学子之一”,尤以词负盛名。其词风格婉约,多写男女情爱、离愁别绪。

推荐第10篇:《唐·吉诃德》读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

题目:《唐·吉诃德》读后感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唐·吉诃德》读后感

《唐·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唐·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唐·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别林斯基曾说,唐·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唐·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热忱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著作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唐·吉诃德。唐·吉诃德的形象在今天仍保持它的意义。

《唐·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唐·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奥克斯颇动感情地说:“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唐·吉诃德》”。

刚开始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年纪还小,只是感觉它很滑稽,习惯看中国传统的以情节见长的小说的我,除了留下一个全身盔甲的骑着高高的瘦马和一个胖嘟嘟的连同他的驴也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别无可谈之处;再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大学的时候了,了解了外国文学的发展脉头,知道了什么是骑士文学,发觉《唐·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因为我觉得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荒诞,仿佛是周星弛的无厘头电影这般那般。单就文学样式来说,我一直认为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差之别的(因为我觉得任何的文学形式纵使有某些瑕疵,这只是从大的文学发展历史的比较后所总结出的,但是它能够在文化历史中占了一个时期,影响那一代人,自有它的优点)如果把唐这部小说硬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之类的话来,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也许是刚好应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他自己描述写《唐·吉诃德》的时候,他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

由此看来书中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就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

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才会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译文出现,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幡然醒悟:《唐·吉诃德》不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吗?自古以来,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唐·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唐·吉诃德是一位穷乡绅,读骑士文学入了迷,他不仅心中向往骑士生活,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几度离家,要锄强扶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名垂史册。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自然当不成骑士了,于是他只得以幻觉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干出许多愚蠢、荒唐甚至疯狂的事:他把风车当作恶魔的脑袋,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冲上去与之大战一场。结果,给别人造成损失,自己也吃了苦头。

其次,从艺术角度讲,塞万提斯通过《唐·吉诃德》的创作奠定了世界现代小说的基础,就是说,现代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真实与想象、严肃与幽默、准确与夸张、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进小说对小说指指点点,在《唐·吉诃德》中都出现了。比如在唐·吉诃德身上,愚蠢和聪明博学,荒唐和正真善良,无能和勇敢顽强就这样矛盾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可笑但并不可不恶,甚至是相当可爱的幻想家桑丘,这位待从的性格特点与他主人之间,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衬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衬托对比,而且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唐·吉诃德是幻想型,那么这位侍从则属于现实型.他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现实利益,即使冒傻气时也不例外。他更不是一味的傻乎乎,在“总督”任上的那一番审案,也颇有那么一点智慧的闪光,如果说:唐·吉诃德是一位聪明的傻瓜,那么桑丘则应该是傻瓜中的聪明人。除了这个两个个性突出,对比鲜明的主人公外,书中还塑造了700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它所带来的意义,也许对于整天充斥着音乐影象电子多媒体合成的各种多维刺激的现代人感受不深,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唯一娱乐方式就是挑灯读书,因而能早在17世纪——文学刚刚启蒙复兴的时代,塞万提斯就写出了《唐·吉诃德》,它给予近现代小说的发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所以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正因为他是第一人,他的《唐·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第11篇:唐青读后感

读毕淑敏《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 唐 青

很有幸,今年寒假拜读了毕老师的这本书。她让我明白世间总会有些事情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生活在一个简单粗暴的世界,内心要保持柔软安宁。这里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只是与你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与世界相处的态度和拥有幸福的提醒,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毕淑敏的文字有着温暖而坚定的内核,尽管她的笔下也有伤害、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但通篇读完,感受到更多的是生命向上的张力,禁锢在心灵的悲伤如冰霜噼噼啪啪地裂开,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畅快。

毕淑敏的《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这本书是毕淑敏的代表作之一,它主要讲述发生在她身上或者周围的事、物以及她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读完以后,我深受启发,也更加明白了如何最好的身心状态是多么重要!现在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

第一,学会与这世界温柔相处

首先,重新认识自己身边重要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关心从未曾离开过你身旁,他们是你前进的动力。其次,确立并执行自己的目标。正如书中写到的“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能看家。”其实寻找目标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关键是你要知道天下有这么一件以此为大的事,然后尽早来做。最后,学会说和听。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的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第二,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的肉眼都无法看到,它们总是在迷惘、抱怨、爱恨中流逝着。这就要求我们流露真性情,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积极销毁我们的精神垃圾,重塑我们的精神天花板,精心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第三,好好爱

友情、爱情、亲情,这些永恒的主题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甘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为永远;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关怀„„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们的心思你会懂,他们才是你幸福的源泉。

最后,带上灵魂去旅行,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在旅行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民族的文化、历史、环境,才能融入这万千姿态的世界。

第12篇:璜土社会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璜土葡萄种植

通过在江阴璜土葡萄园的实践走访,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普通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所起到的实际意义以及真切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与发展。我们实地参与了江阴市璜土珍秀坊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园的工作,使我切身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苦与乐,更加的懂得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民致富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等的实际意义。

江苏葡萄栽培至少有400年历史,400年间,江苏的葡萄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亩,到1961年的6万多亩,到目前的22万亩,江苏的葡萄产业快速发展。江苏省葡萄协会会长徐卫东告诉记者,2006年,农业部在对全国葡萄产区进行区划时,已把江苏产区列入全国优质葡萄产业发展区,2005年全省葡萄产值突破10亿元。

在璜土,葡萄种植从当年杜柏松在自家的三分自留地上种上了十几株葡萄开始,到女婿戴志兴潜心20年钻研出世界上最美丽的“美人指”,到戴志泉把璜土葡萄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到徐雪庆不遗余力地在全镇推广标准化种植,璜土的葡萄种植今年总面积超过10000亩,成为苏南地区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预计上市葡萄2万吨。目前,该镇除了1300户农户种植葡萄,还带动了全镇6000人从事葡萄产业,年销售达7000万元以上。

璜土果农的财富观念和市场意识,如同葡萄的“蔓生”特性一样,蔓延开来。璜土的主政者敏锐地意识到璜土的机会来了,在江阴这块以工业文明发达著称的发达地区,聪明的璜土人以巧取胜,以小小的葡萄为载体,大张旗鼓地办起了“璜土葡萄节”,而且一办就火。去年的首届璜土葡萄节还仅仅是璜土人的一次小小的尝试,今年的葡萄节就已经“升格”为江阴市农业重点节庆活动,并且由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省农林厅和江阴市人民政府共同操办。夏日的璜土,异常美丽。放眼望去,田间地头大片的绿色葡萄叶悦目舒心,其间夹杂的一串串紫红“藤稔”、鲜红“美人指”、翠绿“红富士”、黝黑“夏黑”构成了八月璜土的最美景象。连续两届葡萄节成为了一个最好的展示平台,勤劳朴实的璜土果农把最好的葡萄拿出来,热情招待着每一位客人。各级领导来了、各地果品经销商来了、各地的游客来了、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璜土葡萄。而葡萄节期间连续举办的农商恳谈会、葡萄绘画、葡萄评比、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我们所去的璜土珍秀坊葡萄专业合作社占地总共七十亩左右,有三个长期劳动工,有十多个葡萄品种,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大棚、套袋、滴灌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葡萄和其他作物种植,种植了葡萄,桑甚,雪莲果,软石榴,枣子等果树,还养殖了少量的鸡,鸭,鹅等家禽,葡萄园多方面发展。在葡萄的销售过程中他们也采用多种形式,有散装的在葡萄园外以及马路边摆摊进行零散销售,基本是现采现卖;也有是用精美的箱子进行包装,大批量的批发销售,用于市场上买卖;还有到各个小的葡萄园采集收购,用于批发等。而这个葡萄园还将继续开发,形成一种观光旅游业,规模产业将会继续扩大,越来越专业化,市场化。这个产业仅仅是作为园主的一项副业来经营,这已经为他们家创造了很大的一笔收入,而葡萄种植只需要一个夏天,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实在不施为当地人的一大财富啊。在我的印象里,葡萄就是一个在头顶上的架子,然后,爬满藤、铺满巴掌样的绿叶,接着就有一串串葡萄挂下来,或大或小、或紫或绿,伸手,会有不知道摘哪一串的茫然或恍惚。但是,真的到了那个专门盛产葡萄的地里,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那些个藤居然是长成了人字形的,长长的一条又一条,整整齐齐。最上面是藤和叶,以向上的姿势轻松的伸展着;下面是粗粗的主藤,褐色、笔直或弯曲着,象有力的脚或爪精神的扎向泥土,所有的生命和营养都来源于此;最神气的,在中间,所有的葡萄,一串串,仿佛是得了“向前看齐”的指令般,以惊人的一致,刷刷的长在齐腰的地方,也是所有目光的焦点,惊叹。

走向葡萄,看着一串串、微笑,却始终不曾下手,只想静静的再看一会儿。一株藤,

却孕育出那么多的葡萄,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这次社会实践在我们帮助工人摘葡萄过程,我们从什么也不懂到了解不同的葡萄品种,从只会吃葡萄到懂得看什么葡萄可以吃,什么葡萄还没彻底长熟等等,也知道了什么树结出来时什么果实,知道了许许多多曾经我们忽略的东西,时间虽然很有限,但我们真真切切的学到了很多,确实获益匪浅。

在这酷暑的季节,正是葡萄收获的好日子,更激励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农村,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要知道通过实践来了解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磨炼自己的意志。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农村却从不了解的农村的我一个契机,深入果园,深入农民,了解他们的苦,更增长了我对农村的认识。对于这样的从小只生活在书本里,却从不真正关心农村的学生,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相信以后的我们会更懂得生活,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

虽然,这次的社会实践只是一些很简单的工作。对于我们这样的在校大学生,每个人都是可以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需要我们去处理。这些问题,其实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只是,以前在家里,在学校,这些问题有父母,有老师去帮我们处理。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我们能不能做每件事,更是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一份热忱的心来面对工作和学习。

第13篇:11202128 唐云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11202128唐云 读完《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之后,我的感触如下:

1、人生如同迷宫,只有经历过多次失败的摸寻,才会找到等待自己的出口。

2、路途遥远,我们可以缅怀过去,可以掌控现在,但是不可以叵测未来。

3、我个人认为在学习工作中把握好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要深刻理解“认做事”与“用心做事”的区别和联系。二要细化工作目标,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写道,“工作中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4、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及时调整自己以便轻松地适应变化,然后享受变化,再尝试冒险,最后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5、在艰难的途中,要找到属于我们的出口并不简单,因为我们时常都会陷入迷茫,所以我们要以最简单的方式,最惊人的勇气,对未知的东西宣起挑战。这就是我读完整本书的感想!!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从书中,我感悟到了许多,最重要的就是一下几点:

1、要想干成一件事,出色地去完成它,除了具有主动性,忠诚度与责任感外,还必须要专注地盯住此事,锁定目标,认识这就是命令,必须完成。

2、还必须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学习有了充分的基础知识,工作经验,素质能力之后,你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去完成你所要想干的事。

3、要想在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勤勉敬业。要做到勤勉敬业,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自信心,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才能丰富知识,掌握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机会才不会擦肩而过,才能培养高尚情操,才能超越自己,4

4、反省自我,正视自己的心灵,改掉一些抱怨,嘲弄做法,站在单位,个人,社会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5、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并不是那些名声显赫之人,也不是那些权高位重之人,而往往是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主动进取、忠诚敬业的员工。工作中怎样去寻找这些员工,那就要象瓦格纳上校一样去了解、信任、知人善任、培养他们。

6、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既要学会写信,又要学会送信。对待上级,就要学会罗文的敬业精神、主动创新精神,义无返顾地送好信;对待下级,就要学会麦金莱总统的豁达大度、信任无忧精神,相信和信任下级;对待单位工作,要学会瓦格纳上校的知己知彼、知人善任精神,了解手下人员,忠诚上级领导。

第14篇:唐之韵读后感

唐之韵》——观后感

这周在网上看了《唐之韵》,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教片。它以精彩的画面、精确生动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117位诗人及代表作一一介绍给了读者。其朗诵声情并茂,诠释独具慧眼,描绘得惟妙惟肖。它不仅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鉴赏,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一个时代的声音。在喧闹的电视屏幕上,它将让人感到一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使我们领略到真正优秀的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

此片在第三集讲到张若虚。他的生平事迹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扬州人。他只流传下两首诗。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诗人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

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

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第15篇:9《唐诗选》读后感

《唐诗选》读后笔记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除了他确实有着比较多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内容外。更主要的是他还是比较看重这种题材处理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的。诗人直面现实人生,寄慨于送别,在表现人我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乘机咏吟性情,抒陈心志,使题旨超出了一般性的私我格调而得以充分的开拓和升华。他的这些诗生动而真实地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诗中临别执手、行旅途中、别后相思等等场景极为生活化,也极有动画感。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诗人社交活动的年谱性材料,自然也具有颇高的了解盛唐风俗人情的认识价值。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第16篇:唐宋词读后感(推荐)

婉约之美 豪放之雄

——浅析唐宋词发展

姓名:程竹仪学号:19111227

学院:信息科技学院班级:信息112班

摘要: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唐宋词的两大主要派别。通过浅析婉约派与豪放的发展历程和风格,了解两派诗词的代表作品和作家,可以熟悉掌握唐宋时代代表性的诗人、词人及其名作,分析《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了解婉约派写作风格婉转含蓄,笔法清新柔和。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破阵子》熟悉豪放派写作的豪迈和潇洒。

关键词:婉约派,豪放派,唐宋词发展历程,唐宋词写作风格,《一剪梅》,《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破阵子》

婉约派代表作家与作品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的内容多为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派词的代表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①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②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大雁能传书。

这首词形象的描述了女子的离愁别绪,别后的相思之情。词的上阕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后三句尤为行家称赏。通观全篇,《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词人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作者的想象和愁苦。全词起伏跌宕,绘声绘色,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豪放派代表词人及作品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最先是由北宋诗*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人用 “豪放”一词评诗、衡文。而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放派词的代表作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婉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当时罕见的。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

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

参考书籍:

《林花谢了春红——赵晓岚说李煜》

《豪放词》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唐宋词鉴赏辞典》

《婉约派词集》

《文赋》陆机(晋)

第17篇:《像唐骏那样》读后感

《像唐骏那样》读后感

唐骏,打工皇帝,万人景仰的偶像。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像唐骏那样》,合上书本,脑子却仿佛还生活在唐骏的世界里,心里延续着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觉有好多话要说,而且一定要说出来。

唐骏196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2002年3月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后获终身荣誉总裁职位。

他从一个微软最普通的软件工程师成长为微软(中国)的总裁,走过的是不平凡的历程。其背后有哪些不平凡的故事。诺大的微软公司,为何他能脱颖而出?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如何能够像唐骏那样成功?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感悟之一:成功=勤奋

唐骏出身贫寒,家里为了给他们兄弟三人盖房子几年节俭,为此他也失去了童年。为了房子的原材料,他拉了整整一年的碎砖头,也许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但是我想即使我们遇到挫折也不会如此,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允许自己不努力?

感悟之二:将激情发挥到极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创造激情来驱散疲惫!唐骏在微软的成功,我觉得主要是把尊重与激情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激情点燃着自己,他也在努力为团队创造着激情的氛围。而且他认为必须要建立一种好的制度,来维持激情的长久,否则激情过后便是冲动。同时时时事事不要忘记我们作的一切到底能为员工带来什么?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的激情,激发员工的潜能,并让激情变成行动力,让员工有共同完成目标的使命感。生命多一分感慨,顾然美丽;生命多一分行动,才会真正精彩!而激情首先需要你将自己点燃。这本身是一个人生态度的问题。一定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一个只有低级趣味的人。当你发现怎样活都是一辈子这句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时候,你也许会得出结论:为什么我们不活得精彩一点?!

感悟之三:看唐骏如何面对挫折

遇到挫折首先要从容面对,不抱怨,不放弃。即使某些事会给我的职业发展带来暂时的影响,只要相信自己,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唐骏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班主任的势利关系,没有选择小学一度连任半年的唐骏为新的班级班长,唐骏从此放弃学习,差点毁了自己,而在他刚刚进入微软的时候同样遇到了此类事件,但是这次他选择了从容面对。一个人在不断的经历着环境的考验,有些人总是抱怨不公,为此造成不良心理。而有些人却善于把握环境,创造机会,所以最终胜利的始终属于后者。

其次,面对挫折不要总拿客观找原因

唐因为语文成绩不及格而被重点院校排在门外,而他却并没有为此对自己气馁,从一个普通高校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事情告诉我们,不管你身在何种环境,只要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超越自我,脱颖而出。

再次,当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时,我们就要改变自己。

在唐骏担任中国区总裁时,与当时的大中华区总裁权力之争,让他懂得了,如果一切既成事实,那么只有另选天空。2004年2月,唐以“微软中国区终身名誉总裁”的身份从微软“光荣退休”,成为盛大公司总裁,并带领盛大走上了上市之路!

最后,面对失败,尝试改变心态

从负循环到正循环:我的自我激励法。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为此伤心,活着气馁,从而丧失重试的机会。面对失败我们应该善于总结教训,掌握技巧,从而把握胜利。要时刻相信有一天你会造就辉煌,给自己充满信心。

感悟之四:学会沟通

唐在大学期间一直都特立独行,与同学互不来往,造成了孤立。而后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的发现了沟通的重要性,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能说会道又富有亲和力的职业经理人。永远不要相信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只靠思想活着的人,现实的社会需要沟通,良好的沟通技巧会让人终生受益。

在唐骏兄弟三人盖房子准备建筑材料的时候,为了能够用同样的价钱换取更多的材料年,仅13岁的唐骏成为了一个公关高手,他多次用香烟换来了别人的默许。期间也有人拒绝他的香烟,但是唐依然坚持,一次不成功,再来第二次,第三次,最终他获得了成功。正是他的乐观性格才使他没有因一次的失败而放弃。2003年在唐出任中国区总裁时候,比尔盖茨准备来华访问,原定日期为大年初三,但是唐知道这个时间并不合适,于是与盖茨协商。但是盖茨日程是一年之前就安排好的,自然不耐烦的准备拒绝协商,不过唐以一句“盖茨先生,我知道您的行程是一年前就安排好了,但中国的春节是五千年前就定下来的。”改变了盖茨的日程。也充分说明了:只要有良好的沟通心态,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感悟之五:从不喜欢的事做起

每个人都喜欢悠闲自在,没有人会看到复杂的方程式或者密密麻麻的英文词汇书会眼睛发光、心情兴奋。而唐则把握住了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每天坚持不懈的背诵英语,最终以英语第一的成绩拿了考研第一名。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做好工作,等到有了能力,再设法改变环境。每个人只有努力修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希望在企业里取得事业的成功。

读完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即便不能成为下一个唐骏,至少我们知道,如何《像唐骏那样》,迸发激情,活得精彩。

第18篇:唐吉可德读后感

有人说他是一个幻想家,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其实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在教会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黑暗时代,这样一位能够冲破思想牢笼,寻求人性解放的人,是时代的先驱.《唐吉可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位乡绅贵族,过着极为游艺闲适的生活,家里藏有各式骑士小说,并备受其影响,最终在一次读书后产生了一个世界上所有疯子都不曾有过的怪诞想法“他要做个游侠骑士,带着他的甲胄和马走遍世界,八方征险,实施他在小说里看到的游侠骑士所做的一切,赴汤蹈火,报尽天下仇,而后流芳千古。”的确很怪诞离奇不可思议,但是他真的这么做了。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个悲剧性的任务不会拥有什么完美的结局,他的每次出游都是以悲剧告终。第一次,被人打到动弹不得,被驴背回了村;第二次,依旧执迷不悟,直至几乎丧命,才被人救回了家;第三次出游,他的邻居参孙加尔拉为了帮助这个可怜人,与他定下条约,怂恿他再出去,自己假扮成骑士的模样与主人公进行决斗反而被堂吉诃德打败,梦想破灭。而三个月后参孙再次找到了堂吉诃德,这次参孙赢了,按照约定,堂吉诃德必须放弃出游回家养病。回到家中,堂吉诃德便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意识到了骑士小说的危害,并叮嘱他的继承人嫁给骑士就取消她的继承权。他的觉醒恰恰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对命运的妥协与无力的抗争,对自己过去的行为与思想给予了否定的态度。

在西欧的中世纪,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这似乎很像中国的秦朝,就差焚书坑儒了.而人文主义精神的出现,是对思想的的一次解放,它使人们变得更加勇敢,无畏.例如在蒙铁尔郊原,屹立着许多大风车,唐吉诃德把它们当作凶暴的巨人,对它们发起战斗,他握着长矛,冲了上去.风却刮得很狂烈,骑士被掀倒在地上,他的长矛也摔烂了.但这次冒险使他泄气了吗?一点没有,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第19篇:《唐吉坷德》读后感

导语:《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唐吉可德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唐吉坷德》读后感一

《堂吉诃德》一个接一个妙趣横生的幽默故事,是作者讽刺手法的充分体现。它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暴露不同阶层的各人情态,同时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西班牙社会生活画卷。重要的是在这些故事的后面,摊开了那个腐朽社会的病历,暴露了那个病态社会的丑恶现象,使人们在笑过之后掩面思索: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西班牙已病入膏肓,只有切除毒瘤,才能挽救这个社会。

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第一次出行时,遇见一个地主不但不付给牧童工钱,还把他绑在树上进行毒打。于是,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按理应该当场讨回公道,然后将孩子救出虎口,可堂吉诃德却仿照骑士的做法,只要地主发誓偿还拖欠牧童的工钱。岂料,他们刚一离开,地主便以十倍的疯狂,重新把牧童绑在树上,打得更惨。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西班牙不公平、不人道的社会现象。15岁的少年,本应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安心读书,由于生活所迫,只得给地主放羊养家糊口,不仅拿不到工钱,反遭毒打欺负。作者借这个故事,将一个弱肉强食的君主专制社会,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自己对统治阶级的无比憎恨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堂吉诃德在途中遇见一队被押到海船上做苦工的12个囚犯。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不应当强迫他们做苦工。于是,打倒了押送的士兵,解救了犯人,并命令他们扛着卸下的铁锁链去拜见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报告自己的丰功伟绩。犯人们不但不从,反而恩将仇报,以雨点般的石头作了回敬,还抢走了他们的衣物。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目睹了西班牙社会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真实面貌。那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音乐家变为盗马贼,白胡子老人成了皮条客,流氓、骗子、强盗横行于世。

塞万提斯正是运用讽刺的手法,通过讲述那些荒唐滑稽的故事,用笑的武器来打倒恶人恶事,揭露西班牙社会腐朽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显露的欧州,住店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堂吉诃德仿效骑士小说中的人物,竟在客店白吃白住,一走了之,使得侍从桑丘受到莫大屈辱。桑丘被人用毯子兜了起来,忽上忽下地抛耍,堂吉诃德只站在墙外高声叫骂,也未能营救。

饮用葡萄酒是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酒袋则是实实在在的盛酒用具,连孩童都不会认错。堂吉诃德在住店期间,却偏偏说这些酒袋是巨人,抡起剑乱砍一通,使大量的红葡萄酒白白流掉。店主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挥拳将其痛打一顿。

这两个平实写来的故事,既让社会的丑陋面目充分暴露,又让不明事理的骑士自食其果。作品中又描写了堂吉诃德解救船上罪犯,而大盗匪希内斯刚挣脱锁链,就反目为仇,偷走了侍从的毛驴。作品中还描写了堂吉诃德向一队过路的商人挑战,结果被商人的骡夫打得遍体鳞伤,幸得好心的老乡相救。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表明堂吉诃德自不量力,孤身作战,必然屡战屡败。连侍从桑丘也承认:“事情往往不会称着我们的心,一百次的遭遇里,九十九次的下场是倒霉别扭的。”这些情节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真实场景。

黑暗腐朽的社会,云集着形形色色的荒诞人物,堂吉诃德无疑是一个典型。让我们看看堂吉诃德让店主“加封”骑士的情节。晚上,堂吉诃德来到一家客店,便把客店想象成城堡,把那个流氓骗子店主当做城堡主人,把门口两个迎客女当做贵妇人。他把店主叫到马房,双膝跪下,乞求店主封他为骑士。店主看他是个疯子,怕他闹事,便在马房为他举行受封仪式。店主用登记草料的账薄当《圣经》,口中念念有词,接着狠打他一拳,用剑猛拍他肩膀,最后让两个妓给他挂剑。仪式完毕,堂吉诃德便踏上冒险之路。作者把堂吉诃德的无知和虚荣、店主的狡猾和虚伪刻画得淋漓尽致。只这一情节,就足以使对骑士时代仍心怀激动、存心效尤的人自愧自疚,舍而弃之。

堂吉诃德在另一家客店歇宿时,又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女仆玛丽托内斯黑夜去和骡夫幽会,竟投入同居一室的堂吉诃德的怀抱。骡夫醋意大发,把堂吉诃德打得满口鲜血,人事不剩店主前来制止,又出现店主、骡夫、桑丘、女仆相互追打,直到巡逻队长出面,事态方才平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精神颓废、道德伦丧,卖淫屡见不鲜的社会现实。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对社会丑恶发泄不满:“我们这个可恶的年代,没一个女人是安全的了。即使再盖一所克里特迷宫,把女人关在里面也没用……尽管把她们藏得严严密密,也会失身丧节。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

《唐吉坷德》读后感二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的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的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时,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以及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时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现实中不也有和他一样的人吗?他们妄想着,结果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笑着至于我们也该反省下自己,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堂吉歌德。

《唐吉坷德》读后感三

总的来说,《唐吉诃德》这本书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里面的故事情节读来都十分有趣,也将唐吉诃德的那股疯劲以及桑乔的憨厚淳朴表现的淋淋尽致。像看完电影之后喜欢去看看影评一样,看完《唐吉诃德》后,我也跑到网上去搜了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其中对朱光潜先生的评价印象比较深刻,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唐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代表,但是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而他的仆人桑乔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的代表,心里想的永远是主人承诺的岛屿及总督能不能实现的问题。不过有些书评也写的很差,比如动不动就说反映了西班牙劳动人民的悲催命运等诸如此类的千篇一律的书评,看着就让人觉得很假,因为我看完之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相比之下,我觉得朱老先生的评价还是说的非常的好。因为,总体来说,我也有类似的感觉。

在看《唐吉诃德》的过程中,一直吸引我看下去的是唐吉诃德那些令人捧腹的搞笑故事,以及他与桑乔之间,那一唱一合的对白,看着看着就会让人开怀一笑。但是等看到最后,唐吉诃德由于被白月骑士打败郁郁而终之后,心中难免有些落寞及伤感。不知道是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角色,还是一些其他的原因。时不时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这样一种场景,唐吉诃德骑着罗西南多威风凛凛的站在那儿,朝着对面过往的路人高声的喊着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话。唐吉诃德一直在维护着骑士道精神,让人觉得固执而疯狂,但是我们想想那些铲强扶弱、劫富济贫、保护妇孺的精神本身却并没有什么错,难道一个人一直坚持一种对的东西只是做法上与旁人格格不入的时候就应该被化为另类,且不断的被人取笑么?在这点上,我是真的不赞同,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当今现实中的很多名人比如马云,罗永浩等这些著名的人物或许也就永远没有翻身的日子,也自然不会取得像现在一样的成就。我记得马云曾经说过,自己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创业的时候,以前也经常被人说是骗子、疯子等等,但是他却一直在坚持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想,现在马云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他成功了。但是,我怎么看,就怎么觉得在他的身上有唐吉诃德的影子。理想、坚持、自我,这些都跟唐吉诃德一模一样,但是书中的唐吉诃德最后郁郁而终,而现实中的马云却春风得意。

想到这些,我觉得更应该向唐吉诃德学习,而不是像很多书评说的那样讽刺唐吉诃德是一个旧势力的卫道夫,我觉得这都说得很片面。因为,没有人会去说,唐吉诃德所维护的那些精神是不合理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就错了呢?

第20篇:唐吉可德读后感

唐吉可德读后感

一: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唐吉可德读后感。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的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的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时,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以及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时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现实中不也有和他一样的人吗?他们妄想着,结果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笑着至于我们也该反省下自己,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堂吉歌德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唐吉可德读后感》。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