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端午鸭蛋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4 07:47:3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一

《端午的鸭蛋》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的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魅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对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二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的家乡高邮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端午的鸭蛋》等许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满腔的热忱,向人们介绍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能够感觉到,在作者小的时候,过端午节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在手腕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挂在帐钩上,贴五毒和符子,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放黄烟子熏五毒,用黄烟子写草书的“一笔虎”,午饭吃“十二红”的菜,特别是从煮熟的鸭蛋中挑出淡青色的挂“鸭蛋络子”,什么时候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掉,再用洗净的鸭蛋壳,在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里面玩。可惜我没有过过这样好玩的端午节。我们过端午节时好像和平时星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是要吃粽子,街上有一些卖东西的,好像也是百索子、香包之类的,但是爸爸妈妈从来也没有给我买过。

从《端午的鸭蛋》里,我还知道了高邮有名的特产——咸鸭蛋,还有成批输出的双黄蛋。作者介绍说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都冒出来了”。奶奶经常从老家带咸鸭蛋过来,蛋黄都是淡黄色的,但是我不喜欢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绍,我倒是觉得高邮咸鸭蛋一定非常好吃。什么时候我一定让爸爸妈妈带我到高邮去,顺便好好品尝一下高邮的咸鸭蛋。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三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推荐第2篇: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永远的牵挂是故乡

作者:杨莲莲

年龄:17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高二(1)班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

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二)

生活中的真味,平淡中的隽永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推荐第3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龚晓庆)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本文目标有二:一是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二是学习咀嚼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情感通过语言来传达,并且汪曾祺文章的语言富有生活情趣,平淡而有味,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咀嚼语言是课堂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 主题: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语言:面对陌生文本,学生调动以往的经验可以理解整篇文章,但是并不能深入文本,体会平淡语言的魅力,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来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以上提到的三个特点非常具有指引意义,因此透彻解读,旁征博引,咀嚼语言,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字魅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学习咀嚼汪曾祺先生文章语言的特点。

1、朴素的“大白话”(亲切自然)

2、古汉语的点缀 (典雅)

3、幽默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五、教法与学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城市文化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城市孕育文化,同时文化又为城市增添魅力,为了更好的了解一个城市,你必须了解它的文化,举例:佛山被称为“武术之都”,黄飞鸿就是佛山的文化名片。下面请你根据材料,为江苏高邮拟一个“文化名片”。

1、江苏高邮出过一位著名作家——汪曾祺,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在不经心,不刻意中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因此他是高邮的文化名片。

2、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秦观为江苏高邮人,其才气之大,也为高邮的一大亮点。

3、高邮鸭蛋?有人对汪曾祺老先生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高邮鸭蛋何德何能,有何特色竟然能够挤进汪曾祺之前,这就是我们本课需要回答的主问题。

二、品味语言,体悟情感——鸭蛋特色之我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时思考——高邮鸭蛋有何特色能够作为高邮的文化名片,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展示。(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1、在学生于老师交流过程中,老师穿插其他文本片段进行比较及品读语言:这两段文字有何微妙的区别?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端午的鸭蛋》)

“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的家乡》)

区别:“哦”以及感叹号(语气词与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够传情达意,此处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自豪之情,并且鸭蛋特点为知名度高。有代表性。)

2、重点品读:“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得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屏显,将“确实”、“多”、“完全”、“实在”变为红色) 学生重读红色字体,体会感情。 分析“所食鸭蛋多矣”的文言魅力。

品味“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的自豪。(可用白话模拟,调动学生的经验)

3、重点品读: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重点品味“冒”的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体会拟声词“吱”的长短音表现的不同的感情:长音表示油很多,冒的时间长,过程之享受。短音表示油冒得快,惊喜之感。 拓展:本段中有哪个字与“吱”有异曲同工之妙?

凡是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麻苍蝇也是复眼,你走进蜻蜓和麻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就发现了,噌——,飞了。”(《复眼》汪曾祺)

4、鸭蛋不仅好吃,还好玩,品读文章第

4、

5、6段。进行“文化名片评选”总结。 并且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分析。

作家贾平凹难以忘怀的是陕西的泡馍,叶圣陶咀嚼着薄薄的藕片就会想起远在太湖边上的故乡,周作人甚至认为儿时吃的野菜紫云英的味道无与伦比,他们想念的不仅仅是那口泡馍,那片藕,那朵紫云英,而是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儿时记忆的依恋。 生畅谈家乡风俗,童年趣事,老师点评。

三、总结提升,倡导阅读

汪曾祺老先生曾说:“写作品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他总是用最平凡的字眼,最平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但是这些都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平平淡淡,有滋有味,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平平淡淡才是真(师板书)。读了《端午的鸭蛋》,老师为大家推荐《汪曾祺散文精选》,希望大家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发现生活的美好。

推荐第4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能力目标: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意味。

教学难点:揣摩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师: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有一个话题很感兴趣:美食。那你的家乡有哪些值得你回味的美食?请同学们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等同学讲完,展示出老师家乡的美味:东坡肘子,枕头耙。 师:今天我们将有一次特色旅行,在端午佳节,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家乡高邮,“品尝”他带给我们的特色美食:《端午的鸭蛋》。

二、双基积累:

师:在朗读课文之前,我们需要扫除文章的障碍:生字词 系百索子(jì)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

粽子(zòng )

络子(lào )

门槛(kǎn )

拧成小绳(níng)

车胤(yìn )

腌腊(yān ) 咂摸(zā•mo)

肃然起敬(sù )

熏五毒(xūn)

硝药(xiāo)

囊萤映雪(náng )

城隍庙(huáng )

似的(shì•de)

三、走进文本:

1.齐读课文,并用笔勾画出汪曾祺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他家乡的哪些端午习俗。(结合文章第一段),同时哪些是我们江苏高邮地区所独有的?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有详有略。

2.介绍我们四川地区的端午习俗:划龙舟,吃粽子、咸鸭蛋。

3.师:接下来汪曾祺着重给我们介绍了高邮的鸭蛋,而且在文中提到“哦!你们那里出鸭蛋!”那么为什么高邮的鸭蛋美名远传?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概括,看看有哪几点?

明确:盛产双黄鸭蛋;有据可凭;高邮鸭蛋的特点

4.请同学们来品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出作者对高邮鸭蛋特点的介绍: 总的特点:质细而油多。 口感:蛋白柔嫩,油多。(美味可口)

吃法:带壳切开;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吃法多样) 颜色:蛋黄通红。(色泽鲜艳)

5.师:前面介绍了关于端午的习俗和高邮的鸭蛋,看看汪曾祺先生在后半部分介绍了什么内容?(结合文章四五六段)

明确:挂“鸭蛋络子”(展示图片) 挑鸭蛋(挂鸭蛋络子),吃鸭蛋(高兴),玩蛋壳(蛋壳装萤),讲囊萤映雪的故事。(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6.汪曾祺先生给我们介绍的关于高邮的鸭蛋,我们体会到他怎样的情感呢?也展现出他对故乡怎样的感情?

资料链接:

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边栽着垂杨柳,树下卧着黑水牛。

——汪曾祺

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将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

明确:自豪和赞美。文章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和诗意之美。

四、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课后习题)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列举几个例子,相应归类并解析。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A)

解析: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C) 解析: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3)平常实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B)

(4)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B) 解析: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5)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只出鸭蛋似的。(C)

解析: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自然而然,倍感亲切。

2.中考链接:(语言运用) 师:请同学们为高邮鸭蛋写一句广告词做宣传,写好后请我们高邮鸭蛋代言人来展示。

列子:蛋质细、蛋白嫩、蛋黄多,独特美味,营养健康,就选高邮鸭蛋。

明确: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

推荐第5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 《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

计) 2010-06-07

李枝能•示范课•教案 端 午 的 鸭 蛋

授课时间:2010年5月13日下午第2节 授课班级:寨乐中学八⑨班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2、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鸭蛋中饱含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时有哪些风俗?(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民间有哪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加清明节)(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引出文章写作的主体──“端午的鸭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捉摸出如许滋味? )

二、感知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齐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注意本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端午的风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其中哪些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哪些是作者的家乡特有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上面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端午的风俗,从整篇文章看,在这些风俗中作者重点围绕哪一个风俗展开的?(端午的鸭蛋)

3、的确,作者这篇文章是围绕他家乡的鸭蛋展开的,那么我们下面一起来品味一下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看看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特点?

4、请同学们再一起来朗读文章的第

2、3自然段,读的时候要考虑刚才老师提的那个问题。

5、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的特点:(多、奇、好。)

6、再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特点的时候,让学生用文中内容加以说明。

特点讲完后,抓住文中“空头”二字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特点 :

(问:刚才同学在讲高邮鸭蛋的特点的时候,有一个词“空头”怎么来理解?)

“空头”:敲后空的地方。 学生解释后,追问这个词属于口语还是书面语?

那么请同学看看本文中还有没有类似这种特点的语言了?

(学生寻找,举例回答)

7、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使用这种平俗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8、平俗的语言,固然自然鲜活,明白如话,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华美和灿烂。所以要想文章的语言自然而又华美的话,语言中除了要运用平俗的语言外,还需要加上一些优美典雅的语言。那么我想请同学看看汪曾祺在这篇文章中是否运用了典雅的词语?

(或者,教师举一例点明该语段使用的语言具有文言的特点,给人带来一种典雅而高深的感觉。如“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接着学生在文中举例,并作简要分析,教师简单点评。

9、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说其雅,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文言词;说其俗,是它适度地运用了口语。雅俗相济,使文章的语言既华美又清新,读来是一种享受。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0、作者用这样华美而又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家乡端午的鸭蛋,可见家乡的鸭蛋在作者心中是印象深刻。

问:大家想一下过春节时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印象深刻的?(鞭炮、饺子、元宵、灯笼、压岁钱等等)

印象深刻代表着什么?(喜欢)推己及人

(自豪、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请同学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11、这些语句中除了充满了作者对鸭蛋的感情,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什么感情?

(学生可能会说到:对家乡的喜爱。)

12、作者写鸭蛋是为了写家乡,但是这里写的鸭蛋不是普通的鸭蛋,他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中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端午吃鸭蛋这是一种民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写鸭蛋还是为了写什么?

写端午,不仅仅是端午,具体地说应该说是端午的民俗风情。那我们再进一步想想看,写端午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又可以由点到面来写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端午的风俗,品味汪曾祺富有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的语言风格;以及一个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人生的哲理。

四、布置作业:P139 研讨与联系

问题研究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练习说明

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除课文研讨部分所举例子外,以下各例也很有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三、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其实,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推荐第6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说课人:刘静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端午的鸭蛋》教案

执教者:刘静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学法:搜索整合——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入……

幻灯一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幻灯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幻灯三:

一、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二、词语解释(穿插在课时间,有选择的讲授)

端午:我国民间节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端,开始;午,午日。

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朱笔:红笔。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黄色。中医用来做药。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硝药:硝石做的火药。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称道:称赞。

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以,连词,来。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

读书的故事。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

薄罗:薄的丝织品。

端午的风俗

(课后练习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

2、3两段。

幻灯四: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⑤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⑦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课后作业: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回忆一下过去,你是怎样过端午节的?请你用周记的形式,呈现给同学欣赏。

第二课时

温习上节内容,引入

一、(略讲)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

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

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幻灯四:

二、(课后练习题二)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齐读)

幻灯五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幻灯六)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我们这个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根据上一学年上课了解到:学生的看法基本都是去指责韩国非法窃取,不道德,厚颜无耻,根本没有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幻灯七: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5、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6、韩国把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一样有过端午的风俗,虽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其实这个东西,关键在于谁能保护好,谁能发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自己渐渐不重视不珍惜,让风俗随历史消散,那么不如让别人去保护起来。

7、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8、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多少已被淡忘了,代之的是很多洋节日,盲目的崇洋媚外.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

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 (学生写,学生交流。)

小结: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八: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端午的鸭蛋》课后反思

教师:刘静

这节课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从课堂上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比较理解的。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课前总有些担心学生这个问题理解不了,那个问题也理解不了。这些忧虑在课堂上被学生的反应打了个烟消云散——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积极调动思维找出答案;有些难度的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即能解决;更难一点的问题,也只略作引导,学生便“有话可说”。看来,开展诱导探究教学,首先就是教学思想转变,真正地相信学生能够实现主体性,能够在老师诱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诱导”的基础上。“如何去诱”是关键,问题的设计确实很伤脑筋。如在“如何把握文章主指”这个问题的设计上,我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宏观感知入手,微观品味着眼。“端午的风俗”为何事隔多年仍记忆犹新?“家乡的鸭蛋”为何如此津津乐道?“端午的鸭蛋”给童年带来什么乐趣?三个问题一亮开,同学们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便能体会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可见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

整一堂课的高潮落在汪曾祺散文特点的探讨上,学生发言最为积极,课文的语言品味是重点,为了较好的理解,我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结合汪曾祺散文三大特点,反复的揣摩、分析,多样化朗读,并插入了相关语段的录音。这个设计效果比较好,学生通过自己品读,结合录音就把这篇散文的风格基本上把握了。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最后,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中韩端午申遗之争”韩国胜出。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此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达到道德教育和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但由于同学们课前对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得不多,学生的讨论不够热烈,见解也不是很深刻,确实遗憾。但想一想,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经验,吸取教训,教学相长的过程。

推荐第7篇:端午的鸭蛋

17《端午的鸭蛋》教案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3、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要吃粽子,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那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为了纪念屈原。)又香又黏的粽子一定勾起了你对端午节的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呢?(赛龙舟)(不错,相传楚人舍不得屈原投河,于时有许多人划船去拯救,但是到了洞庭湖这里却不见了屈原的踪迹。后来,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还有吗?其实,端午节的风俗很多,比如挂香囊,挂香角子,挂艾叶,贴钟馗像等。屈原当年就是与奸臣小人做斗争最终投了汨罗江而死的,这些风俗就是用来预防奸邪的侵害的。看来,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承载了这么厚重的民族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汪曾祺,走进《端午的鸭蛋》,去看看小小的鸭蛋里都蕴含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整体的严谨与和谐。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三、读文意

现在,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把不确定音的字、词圈出来,读完后,看看大屏幕上的字你是否能准确地读出来。同时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可以选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总结。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风俗。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呢?让我们默读第一段,并给它们做上标记。“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些有趣的风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为什么。

四、读情

在这些风俗中,“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独有的风俗。“十二红”中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就是鸭蛋了。鸭蛋让作者情有独钟。现在,就请大家听老师读2-3段,想一想:小小的鸭蛋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咸鸭蛋的自豪之情。

这种热爱和自豪之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向我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都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把这句换成“我在苏南、浙江,有人向我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都会说:“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两句有什么区别?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原句好,因为“每逢”说明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很多,可见鸭蛋之好。肃然起敬:我们一般对名人或者做出过可歌可泣、令人敬佩的事情的人,还有庄严的事物,才会肃然起敬,然而文中却是因为什么肃然起敬呢?鸭蛋。在这里,这个词语大词小用,妙处更是不言而喻。找四位同学分别把“哦”字按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来读,学生来比较,看看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二声“哦!”写出了面部表情——惊讶、赞叹。(一生读、一生点评)

既然这么有名,我为什么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还不大高兴呢?只知鸭蛋,不知别的,一个“就”字写出了不满和遗憾。家乡鸭蛋有名师因为质细而油多。“油多”是从哪一句中体现出来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我把它改成筷子头一扎下去,油就流出来了。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吱——”写出了声音,也说明流得时间长。“冒”字写出了油多的特点,有动感。“红”从颜色的角度来写。所以这一句从“形、色、声”的角度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态美和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和神韵。作者还把家乡的咸鸭蛋和哪里的进行了比较?北京。北京的咸鸭蛋能和作者家乡的咸鸭蛋相提并论吗?不能。你从哪句中发现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我把后一句改成“这根本不算鸭蛋!”哪一句更好玩?原句。因为,原句写出了那种“噫嘻,没法比嘛!”的感受,那种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神情跃然纸上。 „„

这篇文章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幽默,文言和现代汉语相结合,在平实中流露出典雅。作者在语言上的追求就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作者的语言是于细微处见真功夫,看似不加雕饰,却在平淡中见深情,平淡中见风趣,平淡中见味道。

五、课堂小结

这小小的鸭蛋里透出了悠悠的乡情、浓浓的民风和厚重的文化。作者笔下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情趣。要想让我们平淡如水的生活变得情趣盎然,要学会像作者那样,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请同学们从此刻开始,张开你睿智的双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美。

六、作业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一种家乡特有的风俗。

板书设计: 情-----意-----趣

端午的风俗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推荐第8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B.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一、导入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作者是--汪曾祺

2.你了解汪曾祺吗?

【学生朗读汪曾祺的有关资料】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被视为京派作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3.关于汪曾祺与高邮之间,有一段有趣的逸事有一位文学青年对汪老先生说:“高邮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老先生当时在餐桌上,微笑着听了之后,便抿了一口酒,慢慢悠悠的说:“不是的高邮鸭蛋第二,我是第三”汪老先生当然是在调侃自己不如高邮鸭蛋有名,但是可以看出高邮鸭蛋在汪老心目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邮,看看汪老先生笔下的那枚家乡端午节的鸭蛋里究竟装着什么特别的东西,让汪老先生念念不忘?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2.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端午节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节的鸭蛋

二、端午节的风俗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预设:①生1:一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看来作者童年生活是很有趣的。这位同学给大家列举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七种风俗,大家同意吗?

生2:应该是八种,还有挂“鸭蛋络子”,在文章第4段。

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认真。整体感知文章时,一定要顾及全篇,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八种风俗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哪种?

生3:挂“鸭蛋络子”。

师:对,玩得不亦乐乎。

三、细品鸭蛋

1.那么课文中哪两个段落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鸭蛋?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呢?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谈感想:这是什么样的鸭蛋?说说原因

(例如:这是“名声远扬”的鸭蛋,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其中的“肃然起敬”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①与众不同的„„应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但是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②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袁枚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面提到“高邮腌蛋”此次记录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是“老字号”、“老品牌”了

③吃法多样的„„因为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叙述可以入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后又一种是用筷子挖着吃吃法不同

④质细油多的„„因为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

3.同学们说的真好,高邮鸭蛋这么好,那么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一定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呢——

(赞美、自豪)

四、体会感情

1.文章中有很多的句子、语段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感情,你找到了吗?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①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③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2.读得真好,汪曾祺老先生对家乡的鸭蛋的赞誉不停歇,尽情的用他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倾诉者:看呢,我们高邮的鸭蛋多好啊!名声远扬、历史悠久、色彩鲜艳„..想想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

借物抒情———— 借高邮的鸭蛋抒发作者的家乡情、故乡情

【板书:借端午的鸭蛋 抒 故乡情】

3.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的文人也喜欢写家乡的食物,贾平凹忘不了陕西的那口羊肉泡馍,叶圣陶叫着薄片的雪藕就会想起远在太湖边的故乡,周作人甚至认为故乡的野菜——紫云英那诱人的香味无与伦比其实大家想一想,他们想念的不仅仅是那口馍,那篇藕,那朵紫云英,其实更让他们念念不忘的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音,乡情!

五、童年趣味

1.这么好的鸭蛋,我们当然吃起来是津津有味,可是家乡的鸭蛋在端午节的那天,仅仅用来品尝吗?(不是)

2还用来干什么呢?(玩)

3.怎么来玩呢?(挂鸭蛋络子,鸭蛋壳里装萤火虫

4.指名朗读课文“第四——六自然段”)

5.这两种玩法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玩法?为什么?

鸭蛋壳里装萤火虫。原因:萤火虫一闪一闪地亮,显得鸭蛋壳晶莹透亮,好像小孩子的眼睛真好看

6.那么由鸭蛋壳里装萤火虫引出一个故事,是什么?(囊萤映雪)

7.囊萤映雪是什么意思?(为了晚上看书做学问时当做照明用)

8囊萤映雪是为了求取功名,有强烈的功利主义,那么“用鸭蛋壳装萤火虫”是为了什么?(好玩)

9.对聪明的中国人设置节日本来是为了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一份浪漫,而小孩子则是最能创造这份快乐并且享受这份可快乐的,那么还有一种玩法是?(挂“鸭蛋络子”)

10.这一段中有一句话特别的生动有趣,挑选鸭蛋时候的第二个步骤“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你认为蠢笨的人什么样子?秀气的人又是什么样子?

(蠢笨的人四肢粗短,两眼无光秀气的人苗条好看)

是啊,在作者的心目中,端午节的鸭蛋也像他的小伙伴一样,有蠢、秀气之分.

11挑选好了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到衣服大襟的扣子上,小伙伴们一走一晃,晃来晃去,想想络子里装的仅仅是鸭蛋吗?还有什么呢?

(故乡情,童年的趣味,生活的趣味)

六、快乐氛围

1.思乡的作品总是略带忧伤,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你还知道有哪些作品?

(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乡音乡情总是让人说起便沉甸甸的可是在这篇文章中,离乡四十年之久的汪老先生,在浓郁的思乡情感中,见不到忧郁的音符,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快乐的牧童般的嘹亮笛声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被苏北水乡高邮那纯净的民风民俗所吸引俗话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从本篇文章中你觉得汪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风趣的老顽童„)

4.汪老先生的生活态度如此积极乐观,但是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遭遇苦难的痛苦我们无法想象体会,但是我们更愿意享受这个热爱生活的老人那种超然乐观平和的态度也许是高邮那淳朴的民风民俗培育了汪曾祺的性格,使得汪老笔下的高邮鸭蛋如此富有诗意情趣 感谢高邮这座水乡给我们送来一个如此乐观豁达的老人跟感谢汪曾祺先生提高了高邮的文化品位,让我们明白了享受生活,如此快乐!

七、课外作业

师: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民族的跟今年是中国的传统虎年,高邮的孩子都会写“一笔虎”,让我们学会“一笔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虎气!

推荐第9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风情和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概括,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朗读品味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有许多传统节日,你们能说说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学生自由发言)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你知道吗?根据学生的发言顺势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展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幻灯展示图片)

汪曾祺系百索子倘若咂摸城隍拧成小绳门楣用酒和苋菜 籍贯硝药腌腊 络子大襟车胤熏

课内探究,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课文(幻灯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大声朗读课文,通过找关键句子的方式来进行概括。)

家乡端午节风俗端午的鸭蛋挂鸭蛋络子

2、作者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注意关键词的把握)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_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________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发言人发言)

围绕着“出名”“多” “奇” “好”并结合课本上的原句回答即可。

4、阅读课文二三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小组合作,班内交流)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热爱和因家乡而自豪之情溢于言

表。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

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学生展示,老师进行小结。)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二、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讨论明确)(此处老师可以举一两个例子,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三、拓展延伸:

家乡的鸭蛋确实很好,但童年的生活更让人怀念。故乡的水土更难以忘怀,端午的风情更让人留念。汪曾祺正是写下了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既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可惜的是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那么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这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的呢?

(幻灯展示)补充资料:“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你对此有何看法?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老师小结)

课后提升:

一、课后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并用简洁的文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二、比较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

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阅读思考:这篇文章介绍了端午日的什么风俗,它的写作风格和《端午鸭蛋》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而整篇文章却浑然一体。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学会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能够用自己的风格表达生活。

推荐第10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理解“境由心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庸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有人略作统计,说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于300种。更有一类“直接点题”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到高邮特产,大家最熟悉的是什么呢? 说说名满天下的高邮红心咸鸭蛋。

二、渐进。

这篇散文写的就是汪曾祺故乡高邮的咸鸭蛋。如果我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改为“咸鸭蛋”或者“高邮的鸭蛋”,如何呢? 明确:“咸鸭蛋”适合做说明文的标题,无法与作者关于故乡的一切回忆自然交融,听起来生硬干涩;“高邮的鸭蛋”,虽与故乡有了关联,听起来却像是在为故乡的特产做广告,缺少了一种民俗氛围做背景,少了许多怀旧的色彩和人情的味道。

“端午的鸭蛋”这个标题,却有主角有背景,有时间有空间,有风土人情,有文化底蕴。丰富许多,生动许多,是个有画面感、有吸引力的标题。

三、深入。

1、家乡的端午(第1自然段)。

既然作者是以端午为背景来写鸭蛋,那么,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又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齐读第1自然段,讨论交流:

①系百索子。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的风俗,古已有之: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上阕)(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②做香角子。香角子是端午节时用丝线缠成小粽子等状,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家里用来辟邪的东西。

③贴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④贴符。从文中来看,人们认为贴符有什么作用呢?辟邪。 作者心里是这样认为的吗?不是。因为用的是反问句:“这就能辟邪么?”表达的是怀疑和否定的意思。而且,作者对符的描写“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颇有些“童言无忌”式的颠覆与嘲讽,一句初生牛犊的懵懂发问,将大人们庄之重之奉若神明的东西,如同纸老虎一样轻轻戳破。

⑤喝雄黄酒。关于端午节喝雄黄酒,你知道什么样的故事呢? 古代传说《白蛇传》,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 据说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是这样的: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这就是系百索子的来历了),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汪曾祺的家乡是“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意思是一样的。古诗有云:“唯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热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黄除体内吸收外,还可以由皮肤吸收,不仅达不到驱邪、解毒的目的,还有可能引起中毒。因此,端午节最好不要饮雄黄酒。 ⑥放黄烟子。这个习俗也与雄黄有关(“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功用也是用来对付“五毒”(“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但这只是它在大人们那里的功用;在小孩子那里,则另创造出一种充满了童趣的新的功用:“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⑦吃“十二红”。 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谓 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古代称夏季为“朱明”,意为阳光灿烂,一片通红。过去,在南京流传“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显示它的特色。“端阳十二红”是: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 ——筠村《端阳十二红与“五毒菜”》 对于“十二红”,汪曾祺记不清的是什么,记得牢的又是什么? 记不清到底是哪十二样了:“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记得牢的是:“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渲染色彩浓郁的节日氛围,突出印象最深的典型美食,引出关于鸭蛋的话题,顺利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

如果要你用三个词来概括汪曾祺家乡的端午,你会用哪三个词呢? 讨论小结:趣、味、美(或好玩、好吃、好看),一幅色彩浓郁、温暖生动的风俗画。

2、家乡的鸭蛋(2-4自然段)。读2-4自然段。

①高邮的鸭蛋享誉古今,汪曾祺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一点的呢?

明确:全国著名(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历史悠久(引用清代袁枚的记录:“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肃然起敬”一词看起来大词小用,却表现了高邮咸蛋的鼎鼎有名。) ②高邮的鸭蛋为什么会享誉古今?它有哪些特点呢? 结合文中句子进行讨论,明确: 趣(好玩):“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神奇的蛋,双胞胎一样可喜可爱,国家的计划生育可管不着它们,呵呵)“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捣蛋”一词原来是这么个来历,呵呵。吃蛋的过程几乎就是一种游戏,一种钻井探索,红油冒出来的时刻,正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味(好吃):“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咸鸭蛋,好吃又好看!) 美(好看):“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红的咸蛋黄,正像高邮人红火的日子、炽热的心。颜色足,味道才足。)

③好玩,好吃,又好看,正因为如此,汪曾祺才对家乡的咸蛋情有独钟,并且有一种孩子气的自豪感和排他性在言语之间真切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你发现了吗? 体会并讨论下面的句子:

A.“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孩子式的矛盾心理:为什么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作者会不大高兴呢?

明确: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家乡的什么都好,不只是鸭蛋好。觉得别人没看到自己引以为荣的家乡真正的好、全部的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一般用来说什么的?为什么要这样大词小用呢? 明确:语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的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汪曾祺在这里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咸鸭蛋的情有独钟,看起来大词小用,实则是为了表达对家乡和家乡美食的专注的、排他的浓浓深情。

B.“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从文本来看,汪曾祺为什么不喜欢袁枚? 明确:“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为什么因为人家自己并不会做菜就不喜欢人家呢?呵呵,因为对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汪老无法将之引为同道或同调。汪老自己不仅像现代人刷微博一样,几乎有一种记录美食的“强迫症”,而且,他喜欢亲自下厨。

汪曾祺的烹饪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所以每当有港台作家或者外国的研究者来北京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不安排来宾在宾馆就餐,而是直接让客人在汪曾祺的家中就餐。一次,汪曾祺为一个法国客人做了道盐水煮毛豆。那位法国佬竟然连毛豆壳都吃了下肚。还有一次一位台湾作家访问汪曾祺,汪曾祺为其做了道扬州菜——大煮干丝。那位客人最后不仅吃完了干丝,连汤汁也喝得精光。汪曾祺最开心的事就是所做的几道菜被客人全部吃光。 汪曾祺做菜很有讲究,比如,做荤菜用素油,做素菜用荤油;不做客人的家乡菜给客人吃;讲究菜肴的时令,有时做菜还渗透一些文化内涵。比如,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做蒌蒿薹子炒肉丝,此时配有河豚鱼更好。边做边吟诵苏轼的《惠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满地蒌蒿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但是为什么“《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呢? (“与有荣焉”是宋代以来的常语,并非成语,是“因而也感到荣幸”的意思。) 只是因为人家袁枚点名表扬了高邮的咸蛋,并且颇懂得咸蛋的吃法。

呵呵,由此你可以看见汪曾祺孩子气的爱憎、近乎“小题大做”式的较真劲儿。 C.“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对比高邮咸蛋黄的通红,汪老当然对色泽浅淡的北京咸鸭蛋全然看不上眼了。并且,汪老率直地表达了这种看不上眼。孩子式的直接与干脆。你甚至能够想象出他斜睨了一眼,就兴味索然地放下筷子的情景。家常话的口语风格,让人倍感亲切。

这是作者成年后见识了许多他乡咸鸭蛋之后,对家乡咸鸭蛋由衷的赞美。那么,对于儿时的作者,以及所有像儿时的作者一样的孩子们,端午的鸭蛋又意味着什么呢?

3、孩子·端午·鸭蛋(5-7自然段) 指名读5-7自然段。

如果仍旧让你用三个词来概括,你会用哪三个词呢? 美(好看):“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味(好吃):“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趣(好玩):“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这样的乐趣,甚至让作者联想到了囊萤映雪的典故,“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童趣盎然,呼应了文章开头所描写的孩子们在端午时其他的乐趣,从端午风俗之乐到端午鸭蛋之乐,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与端午有关,也与鸭蛋有关。童年的快乐,有些是习俗和环境所给予的,譬如系百索子等等;有些是孩子们自己的创意实践,譬如用点了黄烟子的一头写“一笔虎”,用鸭蛋壳装萤火虫。 汪曾祺曾在《梦故乡》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念家乡的雪。” 其实,他所想念的,何曾只是家乡的雪。

雪,抑或端午的鸭蛋,都不过是一个载体,承载了家乡一切温暖的记忆、童年的欢乐、美好的人情以及早已植入血肉的精神家园。

四、省思。

在汪曾祺笔下,我们看见的只有三个字:趣、味、美,或者换个说法:好玩、好吃、好看。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改革开放等等,为什么他的文字却能如此温暖恬静、疏朗淡泊?

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汪老的儿子汪朗说:“老头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未在文章中说过一句家乡的坏话。他的笔调总是充满了温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不是正面角色,却也非常可爱,不招人讨厌。” 命运真的不曾亏待他而令他怨尤吗?家乡真的没有一个招人讨厌的人吗?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然而,他在《随遇而安》一文中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整个后半生,他一直蹭新华社(他爱人施松卿供职单位)分配的房子住,被妻儿戏称为“寄居蟹”。在妻儿的“威胁利诱”下,汪曾祺也曾颇不情愿地起草递交过一份请求分配住房的报告。他写道:“我工作几十年,至今没有分到一寸房子„„”在去世前约一年又三个月,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却是出自儿子的孝敬———汪朗供职单位的福利房。

汪老曾几次返乡。他尽己所能,为故乡做了不少事情。他希望政府能将闲置的几间汪家旧宅归还,改善弟妹们的生活条件,自己以后回乡小住,生活起居和写作亦将比较便利。1993年5月30日,汪曾祺致函高邮女市长戎文凤,略谓:“曾祺老矣,犹冀有机会回乡,写一点有关家乡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栖。区区愿望,竟如此难偿乎?”情感洋溢,极为沉痛。但名满天下的“文章圣手”(贾平凹语)没能打动父母官。

1996年,戎文凤(时任扬州市常务副市长)等进京晋见江泽民,汇报工作时列举了多位当地历代文化名人。江泽民提醒说:“高邮还有个汪曾祺!”戎文凤回去后,“曾经在许多场合不无炫耀地向很多人传达过江总书记这条指示。”但却依然不认为有必要帮汪曾祺满足那点微末的愿望。———2001年,戎文凤受贿罪东窗事发,获刑13年。令人感慨的是,她之所以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据称动机是为自己在北京工作的儿子买房!

汪老座师沈从文的遗言是:“对这个世界,我没什么好说的”。 汪老却对我们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马一浮的,用在汪曾祺身上,再恰切不过。 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回过头来仍能因一棵草的新绿而欣喜,境由心生,汪老一生,活得好看。

沈从文《长河》里的夭夭说:“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 汪老会和他的文字一起,长远存在。

第11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保和一中 冯方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3.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

现手法,增强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

趣,发现诗意。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

表现手法。提倡珍惜传统文 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 1)重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恰当的活动方案

1)教学方法

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

反思 2)教具准备

录音机

磁带

3)课时安排:

2课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

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

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端午风俗: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总分)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鸭蛋络子(重点):头一天→端午一早→多半天

怀念儿时生活 热爱故乡

八,教学反思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1、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2、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

漯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

《端午的鸭蛋》教案

保和一中 冯方辉

第12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端午的鸭蛋》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下面就为大家提供的教学设计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教学反思

四月,是万物焕发生机的月份,也是天气变化无常的月份,一如我在教学上的心情:有时意气风发,内心涌动着满心的欢喜;但更多的时候是郁闷在胸,说不出的无奈和失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教学片段: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第

二、三段讲的是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在第二段写有清朝诗人袁枚的一段话,在第三段写有北京咸鸭蛋。课堂上,我问学生高邮鸭蛋有名吗?学生说有名,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句子——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接着,我又问作者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说明高邮咸鸭蛋有名。这一问,把学生问迷了,学生一脸的茫然,好像不懂我在说什么。我进一步引导说,文中写袁枚的话,写北京的咸鸭蛋有什么作用。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3)学生没有把学过的常见的写作方法熟记于胸,不清楚写作方法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写作方法。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聋生的生理残疾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

第13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的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味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品读法、点拨法

2、利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PPT,初步了解汪曾祺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代表作)

导入语:关于汪曾祺和他故乡高邮的鸭蛋还有一个小故事:在一个饭局上,有一个文 学青年对汪曾祺先生说:“高邮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听了这句话,汪曾祺先生抿了 一口酒,微微一笑,慢悠悠地说:“你说的不对,应该是秦少游第一,鸭蛋第二,我第三。” 汪先生当然是在调侃自己不如高邮鸭蛋出名,但从这句风趣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邮鸭

蛋在汪老心目中的地位。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汪曾祺先生去他的家乡感受一下,高邮端午的鸭蛋到底和别处有何不同。

二、识记目标,明确方向

同学们大声朗读并记住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的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同学们,让我们带着目标出发吧!

三、话端午习俗(第一部分)

(课前布置了预习,利用早读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朗读,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速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篇介绍了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里都寄寓着人们怎样的愿望?

2、哪些详写习俗?哪些略写习俗?为什么?

3、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和鸭蛋无关,可以删除,你同意吗?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明确:

1、作者共介绍了7个端午的习俗,分别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

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这些习俗有的是以毒攻毒,有的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的是希望生活红红火火,总之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2、略写前五种,详写后两种。前五种是别处也有的风俗,而后两种是只有家乡高邮才有的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第一部分在介绍家乡的独特风俗“吃十二红”时,提到了鸭蛋,引出下文对家乡鸭蛋的介绍。

教师小结:原来汪曾祺先生这段看似与鸭蛋无关的内容里是暗藏玄机的,在介绍家乡的 独特风俗“吃十二红”时,提到了鸭蛋,这样就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下文对家乡鸭蛋 的介绍。难怪著名文学家贾平凹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汪曾祺先生自 己也说:“我希望自己文章的讲究,是一种看不出来的讲究。”所谓“看不出来的讲究”,是一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大智慧。

四、夸家乡鸭蛋(第二部分)

感受完多姿多彩的端午民俗,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鸭蛋到底 好在哪里吧?(跳读

2、3段)

1、假设《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来到高邮,你作为美食推荐人,你会从哪些方面推荐 高邮鸭蛋呢?且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明确:

高邮鸭蛋的特点

(1)名气:声名远播

(2)历史:历史悠久

(3)蛋黄:多为双黄

(4)口感:质细油多

(5)颜色:蛋白柔嫩,蛋黄通红

(在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汪曾祺语言淡而有味,幽默风 趣、雅俗共赏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对家乡鸭蛋引以为傲的自豪之情)

2、如此美味的高邮鸭蛋,平时怎样食用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朗读,加以品味。

思考: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富有表现力?都调动了人的哪些感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 出来了。

学生讨论,明确:最有表现力的词是“扎”“吱”“冒”“红油”,调动了人的视觉, 听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高邮咸鸭蛋质细油多,让人垂涎欲滴的特点。

教师小结:汪曾祺先生的确是一位语言大师,普普通通的几个词,在他的笔下像被施 了魔法一样,变得魅力无穷,这句话无一字写鸭蛋之美味,但却看的人口舌生津,直咽口水。

3、在作者的盛赞之下,小小的高邮鸭蛋俨然成了蛋中之极品,难道别处的鸭蛋真的都

不如高邮鸭蛋吗?这小小的鸭蛋中承载着怎样沉甸甸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学生讨论,明确:小小的鸭蛋中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小结:别处的鸭蛋未必不好,这叫做情到深处不讲理,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所谓: 月是故乡明,蛋是家乡好。从某种程度上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

五、玩端午鸭蛋(第三部分)

1、这么好的鸭蛋,在端午节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呢?(用三字的小标题概括)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明确: (1)挂络子

(2)挑鸭蛋

(3)吃鸭蛋(4)玩蛋壳

2、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乐趣呢?

(1)挑鸭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已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 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反复推敲用词,“蠢”“ 秀气”能否分别替换成“难看”和“好看”?明确:“蠢”“ 秀气”两个词用得好,运用拟人修辞,在作者笔下鸭蛋被赋予了灵性,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体现了孩子们纯真的童趣。

(2)玩蛋壳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反复诵读这句话,读出喜悦之情。)

思考:由蛋壳中放萤火虫,作者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古人把萤火虫放进纱袋是为了什么?高邮的孩子把萤火虫放进蛋壳又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明确:古人囊萤映雪是为了勤奋苦读,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而高邮的孩子把萤火虫放进蛋壳纯粹是为了好玩,是童心使然。

教师小结:端午的鸭蛋除了吃还可以玩,令作者久久难忘的其实是小小的鸭蛋中承载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

六、悟生活哲理

1、思乡的作品,总是弥漫着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忧伤气息,我们从本文中有没有感受到作者丝毫的忧伤气息,是不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生一帆风顺呢?

(PPT出示汪曾祺坎坷的一生相关资料) 1946年在上海失业时曾想过自杀。1958年被定为右派,下放农村改造,一呆就是四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深陷政治漩涡,几起几落。

虽历经坎坷但他依然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文如其人,他的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

看完以上资料,同学们讨论,谈感受,明确:苦难能磨练一个人意志,拓宽一个人的胸襟,只要你有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就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发现美。

2、文如其人,下面这首诗是家乡人对汪曾祺先生的评价,汪曾祺先生的为人为文,尽在其中。(学生齐读)

文章秋水芙蓉,处世和蔼可亲。 无意雕言琢句,有益世道人心。

3、有感而发

汪曾祺19岁时离开故乡出外求学,直到42年后,1981年10月,才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高邮。此后又多次返乡,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思乡,是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江苏电视台为汪先生拍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梦故乡》,汪先生每次看时都会泪流满面。他去世后,他的子女在他的墓碑上只刻了五个字“高邮汪曾祺”,以铭刻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有感于作者这份令人感慨的思乡之情,我创作了一首小诗和大家分享。

梦故乡

圆圆的鸭蛋 满载岁月的沉香

浸透了游子思乡的恬梦

梦中——

你手撑一支长长的竹篙 向江南小镇的芦苇深处漫溯 听,小桥下流水淙淙

看,蹒跚的鸭群迫不及待地离岸下水 孩子们手握一盏盏萤火虫点亮的小灯

追随着风的足迹

劈劈啪啪地跑过幽深的石板小巷 在花甲老人端午的长梦里

故乡——

是阿姐用五彩丝线缠在手腕的牵挂 是草书“一笔虎”中稚子顽童的率真 是雄黄酒永远挥不散的经年醇香 是“高邮汪曾祺”魂灵栖息的天堂

七、读同类美文

古往今来,思乡之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今天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是阅读两篇名家 思乡散文,完成文后阅读思考题,体会这两篇文章和本文的异同点。

1、《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2、《粽子里的乡愁》(琦君)

第14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平淡而且有味,非常耐读。但我以为它更适合成人的口味,初中的学生大多爱追逐绚烂,他们哪里懂得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道理!如何引导学生咀嚼出文中真意,品尝到其中滋味?惟有朗读!惟有老师点拨下的多角度反复朗读!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确定朗读基调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味,朗读本文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老师点拨:从内容和行文两方面整体感知课文,从语气、语调、语速及朗读时情感几个方面琢磨朗读。

讨论,理解:本文从内容上说是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家乡人如何过端午,鸭蛋如何如何出名,腌制得如何如何好,怎么挑鸭蛋如何玩蛋壳,给人感觉作者写这些也无甚特别之意,就是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在与你说说家常,只让你略略感受到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再从行文上看,作者并不苦心经营严谨的结构,也不重视材料的详略,只是顺着自己的所想一路写下去,如行云流水般畅达自然,叙述无波无澜。那么朗读时,语气应该是悠悠的、淡淡的、亲切的,语调应该是不疾不缓的、娓娓道来的,感情应该是有一点超然,有一点恬然,还略带一点甜蜜。

以第一段为例,训练学生把握朗读基调的能力。

二、品味语言,确定训练重点

要真正读好本文,除了准确把握朗读基调外,还应该读出文中蕴藏的生活情趣。文中哪些语言特别富有情趣,找出来品味品味,研究一下究竟怎么读。

学生探究、交流,品味与朗读交叉进行,此中重点训练: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段,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读断(可教会学生连读与断读的技巧)。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的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的鸭蛋于是出了名。”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就是个鸭蛋!”“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的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古汉语的朗读----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造型”语的朗读----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朗读时要尽量还原特殊字眼的传神功效。

三、反复朗读,读出风味 反复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

根据自己的音色特点和特殊处理,力求读出文章风味,体现 个人特色。

欣赏老师示范读,自己体味读,单个表演读。

自己总结朗读体会,明晰知识,明确自己不足,以便日后提高。

第15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炼化中学 沈琦舞

【教学内容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所选的这些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学情分析】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初二的学生一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教学资源及课前准备】

运用多媒体硬件、软件及网络资源,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学生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教师准备〗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教学课件,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 【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学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教学策略】 〖设计思路〗

本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汪曾祺的文章,初中学生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因此,把加强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民风、民俗学生平时有所接触,但不够透彻深入,本文把教学难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上。让学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的确定:首先采用文献法。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运用朗读法。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得出。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风味来。接着通过讨论点拨法及涵泳品味法来深入体会本文语言平淡自然极富韵味的特点,以及所蕴含文化意蕴和作者对童年及家乡的热爱之情。最后运用体验法和延伸拓展法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采用朗读读法、圈点勾画法,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体验法,仿写法等。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问:先请大家看两句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楚乡遗俗你知道有哪些?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等。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边看边在文章中划出作者家乡——高邮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作者详写了哪几种风俗?为什么?

3、为什么作者在接下去的两段中,不说油爆虾,而偏偏要说不起眼的小小的咸鸭蛋呢?请两个同学分别来朗读2、3两段,其余同学跟着他的朗读内容找一找为什么说鸭蛋的原因。

请以“这是_____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____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明确:

如: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⑤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⑥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⑦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

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

3、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你能在这两段文字中看出来吗?找出来,体会一下。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3、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就像琦君之于春酒。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

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装挂吃玩)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善于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找寻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并成为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出生活的真趣和成长的快乐。因为快乐无小事。

4、让我们一起来把第

四、五段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四、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回忆一下过去,你们有没有过过端午节,你们有没有企盼过端午节。我们宁波地区的端午节有吃些什么?

……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

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根据上课了解到:学生的看法基本都是去指责韩国非法窃取,不道德,厚颜无耻,没有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同学们都沉默了,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

学生写,学生交流。

小结: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再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二句话: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六、课外实践

1、搜集有关描写宁波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涵乡土气息的文字。

2、请你仿照课本4、5段的内容写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你在传统节日中记忆犹新的一件趣事、一种美食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板书: 【教学评价】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第16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能力目标:

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去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板书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入手,贴合学生现实生活,便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

二、讲授新课:

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

咂摸

拧成小绳

用酒和

苋菜

络子

大襟

车胤

囊萤映雪

3、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①(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②(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③(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是学生熟悉课文的第一步,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4、围绕目标,合作探究 ㈠欣赏“鸭蛋”,探究鸭蛋特点,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PPT呈现)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第

二、三段,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文中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为高邮的鸭蛋拟一句广告词,宣传一下高邮鸭蛋,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交流探讨)

提示:①用句式说话要注意寻找文中表现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等特点的语句;②为高邮鸭蛋广告词时可以借鉴已知广告,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探究高邮鸭蛋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是缘于其热爱家乡的爱屋及乌之情的。)

2.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PPT呈现)请同学们阅读4—6段,可采用这个句式:“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为

(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提示:童年的端午是快乐、幸福、美好、充满情趣的,因为挂鸭蛋络子、玩鸭蛋、蛋壳装萤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童年端午的趣事,照应文题“端午的鸭蛋”;并在作者对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追忆中,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㈡品味“鸭蛋”,体会作者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PPT呈现)下面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采用朗读竞赛的方式)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声音的延长)“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同学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超越事实的评价。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在这里,作者写鸭蛋——而实际上是抒发热爱故乡、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美读等方式,探究、体会作者那镶嵌在字里行间的热爱家乡、怀恋童年的情感,了解作者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2.如果同学们体会完了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它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语言特点可从三个方面探究——①口语色彩浓厚,用方言表现地方特色;②语言平实朴素,淡而有味;③运用古汉语作点缀,或幽默或典雅。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3.这篇课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开头一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故乡的风俗,写了哪些风俗?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中心?

提示:⑴共写了7种风俗:先写了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等。(PPT呈现,展示风俗图片)⑵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首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探讨作者家乡的风俗的目的,旨在引出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结构。)

㈢ 巩固新课:

对于这篇妙趣横生、风格独特的美文,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难呢?(PPT呈现)请大家先简单交流一下,发言时可以有疑而问,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明知故问,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提示:①可探究文章结构,如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赘笔;也有人认为是很自然的联想,很随意自由,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同意其中的一种,还是另有看法?②可探究文章细节,如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他自己不会做菜,好道听途说,但却又全文引用他的文字,这二者矛盾,该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③也可探究文章语言,如作者说“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咸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你认为作者这些说法符合实际吗?对这些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想之情。)

(四)、作业设计与练习: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 )硝药,( )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又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本段都写了哪些风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题自称为“端午的鸭蛋”,选文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画蛋黄时擦去“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以突出“热爱家乡、怀念童年”的主题)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透过品味“端午的鸭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并且这二者本来就是难解难分的,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它们就像高邮鸭蛋里面冒着红油的“双黄”;作者在写鸭蛋的时候又是在“端午的风俗”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端午家乡的风俗就成为这个大鸭蛋的蛋青。这就是高邮的双黄蛋。(教师结合板书画出鸭蛋图形)

同学们,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家远游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将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化作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新课:

请欣赏一个音乐短片:你看到了什么?能说说吗?

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粽子,就来看鸭蛋,一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二、讲授新课:

很多同学都在预习中强烈地感受到:读汪曾祺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讲他过去的故事。这故事就像和煦的春风吹进我们的心坎,又像一支悠扬的乐曲拨动了我们的心弦,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文章是如何拨动我们的心弦的?

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再由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而十二红里有一道大众化的菜——鸭蛋,自然引出家乡的鸭蛋,于是水到渠成的转到写“端午的鸭蛋”,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1)(2)还有第(4)段,提到的挂“鸭蛋络子”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当时作者身处北京,离开家乡数十载,可对家乡端午节风俗却记忆犹新,这说明什么?再看家乡的鸭蛋,这是一个怎样的鸭蛋。你从文中哪些相关的语句看出来?可见家乡的鸭蛋是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质细油多的鸭蛋。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赞美、自豪之情跃然纸上。如此一个颇具特色的鸭蛋在端午节又将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乐趣呢? 你认为趣在哪儿?( )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在,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多么富有童趣啊!

三、巩固新课:

汪曾祺说端午的风俗,谈鸭蛋的特色,忆童年趣事,娓娓道来,趣味盎然,仿佛与你在话家常,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那么我们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情趣呢?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可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从小小的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能说说家乡的传统节日中,你有过类似颇具情趣的事吗? 从同学们精彩的描述中,感受到民俗文化在我们身边。

2、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节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请看一则报告(投影),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韩国何以胜出(投影),再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麦当劳,一提起穿就是耐克、阿迪达斯,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在对照之作者,有谁还这样虔诚地吃过鸭蛋?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因此我们要热爱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只有深入了解体验生活,我们才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无穷乐趣。

四、作业设计与练习:

一、画线字注音如有错误,请在括号内改正过来

1、囊萤映雪(náng)( ) 2、车胤(rân)( ) 3、元稹(zhěn)( )

4、红苋菜(jiàn)( ) 5、扎下去(zā)( ) 6、橱柜(chú)( )

二、形似字组词

1、隍( )煌( )惶( ) 2、沧( )沦( )伧( ) 3、销( )硝( )捎( ) 4、抵( )砥( )诋(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有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囊萤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腌( ) 门楣( ) 苋菜( )

lào( )子 车yìn( ) 练náng(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短语中没有多音字的一项是( ) A、酒和的雄黄 B、鸭蛋络子

C、装在蛋壳里 D、淡淡的咸味 4、为句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⑵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______是不行的。(A、大概 B、也许 C、肯定)

⑶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7、你的家乡在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一段话(一百字左右)介绍给大家吧!

五、板书设计:

上海人喜欢

高邮的咸鸭蛋出名 双黄蛋

袁枚的食经

高邮咸蛋的特点:质细而油多

鸭蛋与风俗

端午的鸭蛋

蛋壳的妙用

六.教学反思: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第三课时

练习课

第17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层品味故乡情结——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的追想,对民俗的回忆

2.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大致了解汪曾祺,导入课文。

(可从汪曾祺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导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好的作家,写文章(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就是说你读一篇没有署明作者的文字,你凭着作品的特点,能想到作者。如沈从文,他的文字如诗如画,带有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那么汪曾祺的文章有什么风格呢?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我们来领略一下他的作品的风格。

二、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理清思路,体味作者闲适自由的结构特点。

1、学生概括6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可以分成几部分?

2、提出学生的疑问,讨论释疑。

教师引导方法,让学生作下列比较——

比较1:《端午的鸭蛋》与《高邮的鸭蛋》《鸭蛋》的不同。

比较2:如果文章直接从家乡端午有一个风俗“吃十二红”入手,马上写端午的鸭蛋,即第一段末尾几句和第

4、5段的内容,你以为如何?与原文比较,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端午的鸭蛋》则一定要写到端午的风俗;如果开门见山直接写端午的鸭蛋的内容,似乎就没有味道了,没有情趣了。(比较的效果很好,学生都能说出来)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了几种端午的风俗?哪些是和外地一样的,哪些可能是家乡特有的?这第七种风俗“吃十二红”能不能放在前面或中间写?

4、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从端午的风俗谈起,写了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吃十二红;自然引出家乡的鸭蛋,写高邮鸭蛋的特点——双黄鸭蛋——腌鸭蛋的特点,又自然地过渡到端午的鸭蛋,写了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壳,

装萤火虫,又自然地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如行云流水一般,但一点凌乱的感觉都没有,全文如听一个长者在月夜坐在瓜棚底下娓娓道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结构特点——闲适自由,从容散淡。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又细细地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行文中无不带着对家乡的自豪感,这两个内容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第一教时的作业:高邮咸蛋有几种吃法?你回家吃个咸鸭蛋,然后比较与汪笔下的高邮咸蛋的异同,准备口述)

三、品味汪曾祺语言的特点。

1、口述:

你怎么吃咸鸭蛋的?与汪笔下的高邮咸蛋有何异同?(注意学生口述的语言,与汪的语言进行比较)

2、品味语言。

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归纳:本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⑴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⑵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⑶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⑷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3、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四、了解汪曾祺选材的特点: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翻看汪曾祺文集,你会看到这样的题目:《夏天的昆虫》《踢键子》《香港的高楼与北京的树》《故乡的食物》,写得都是凡人小事。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爱生活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五、总结

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拓展阅读——阅读《咸菜茨菇汤》,进一步体味汪曾祺的散文风格。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汪的散文特点,猜一猜可以写什么。

2、阅读。

3、谈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汪曾祺作品。

2、模仿课文写一篇以故乡食物(或特产、风俗)为内容的文章,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第18篇:端午的鸭蛋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第十七课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随意自然、平淡而幽默的语言风格。

2、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研讨本文所透视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

3、学会在生活中积累素材,选取不同的视角,书写人生,享受人生。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形成发散思维,拓宽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使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都有哪些重要的有浓厚民族特点的节日,每个节日里有哪些让你记忆很深的东西?

(学生交流:春节——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闹花灯、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剧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般的说,端午节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包粽子吃粽子,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本文却换了一个角度,写的是鸭蛋,为什么这样写?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理解字词,并把你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地方,或者你觉得有争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主参与,经历探究过程。

1、学生分片断朗读课文。在读中学习以下词语的写法及用法: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2、教师范读,提醒同学们注意文章在语言上的特色。

3、研讨课文:

师: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中心语是鸭蛋,作者是怎样引出鸭蛋的? (学生交流:

1、文章先写了家乡端午节的几种风俗习惯, 由其中的“吃十二红”引出对鸭蛋的记忆。

2、端午节的七种风俗习惯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请大家根据课本,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色,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种特色的。

(学生交流:有正面描写——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出来了;苏北的朱砂豆腐;做鸭蛋络子;用蛋壳装萤火虫。 侧面描写:“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袁枚的《腌蛋》中的描写:“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对比的写法:高邮咸蛋的特点„„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北京的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有以上的分析,请大家想一下,高邮的鸭蛋有哪些总的特点呢?

(学生交流:好看、好吃、好玩。)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1、幽默诙谐:“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北京的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地方特色的语气: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师:地方特色的语言、风俗习惯、服饰等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推而广之,就是一句在艺术上的常用语,大家谁能想起来?

(学生交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师:除了以上的特色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文白相杂,指的是在写作时能够把白话和文言穿插起来,达到一种境界,因为我们的文言文功底还不很深厚,我们不提倡大家使用这种写法,但是在本文,作者的语言用的十分典雅,使文章的语言更为灵活生动。

比如: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三)延伸探讨:

本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在文末却用一个段落写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朗读品味: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

(五)写作运用:

师:请大家根据本文的写法,自由选取角度,拟出五个与本课相关联的标题。 生:春节的饺子。 生:元宵的灯会。 生:国庆的礼花。 生:国庆的菊展。 „„

师:请同学们针对其中的一个标题,写一个不低于200字的片断。 (教师范例:

虽然我不大喜欢吃饺子,但小时候年夜的饺子我还是蛮重视的,一到除夕,母亲总是亲手去做,从不用别人帮忙。在散乱的鞭炮声中,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而我,是不大关心饺子的质量的,钟情的是里面的硬币,在那个年代里,能有几毛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大人们会格外注意,把吃到的硬币悄悄的藏起来,以便再分配,而两个妹妹,必然在有收获是欢呼雀跃起来,饺子也会多吃几个。)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片断)

师:大家分析一下,写作这样的片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注意几点:

1、写出当时的情感氛围。

2、写出所描述之物的特点。

3、语言写出自己的风格。

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单元的课文都写到了我们的民俗民风,至善至美,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细细体会。

四、设计说明:

1、本单元的课文都以写民俗为主,从江南到北国,地方特色很鲜明,应该说文章的可读性都是比较强的,学习起来也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这种兴趣,引导他们不但喜欢读,还要读出韵味,读出内涵。

2、民俗、民风和祖国的语言息息相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文的语言平淡自然,幽默诙谐,充满机智,而且用到了一些地方方言,让人感觉地方特色浓郁,民族性更强。

3、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篇文章是无意为之而为之,从结构和写作技巧来讲都比较简单,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理解,基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透彻,在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人: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中学

王艳光 邮编:064004 电子邮箱:wyg68wyg@126.com

2005.3.25

第19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以端午的风俗导入

二、介绍作者: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三、疏通字词

腌(yān)门楣(méi)练囊(náng)袁枚(méi) 苋(xiàn) 菜

lào络子拧(nǐng)车胤(yìn) 门槛(kǎn)籍贯(jí)硝药(xiāo)大襟(jīn)

四、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那作者是不是开篇就写到了端午的鸭蛋呢?从哪里开始写端午的鸭蛋的呢?前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 根据内容给课文分段 端午的习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讨论: 文章开篇用大量的笔墨写了端午节的习俗,那么文中都介绍了端午那些习俗,请同学们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画出来?

七种(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那为什开始用这么长的篇幅写端午的习俗呢? 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五、品读体味

1、还记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百草园的时候用了一个句式,不知道到家还记得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鲁迅,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汪曾祺家乡的端午节。 为什么大家把端午的鸭蛋放在最后呢? 因为它有趣!

2、那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咸鸭蛋呢? 阅读2-3段,一起来说说

试着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这是一的鸭蛋,因为

参考:提示:①用句式说话要注意寻找文中表现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等特点的语句;

3、一说起家乡的鸭蛋,汪曾祺字里行间,充满一种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明确情感:热爱、赞美、自豪之情。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声音的延长)“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同学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超越事实的评价。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在这里,作者写鸭蛋——而实际上是抒发热爱故乡、

那端午的鸭蛋有什么好玩的的呢?故乡的孩子们在端午节是怎么吃鸭蛋,玩鸭蛋的呢? 抓住关键动词来概括一下家乡的孩子们玩鸭蛋的程序 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装萤火虫 你觉得最好玩的是哪个环节? 预设:

挑:淡青壳的;秀气的

装 挂:没有什么好看的,可是是孩子们心爱的饰物 吃:敲去空头;一高兴 玩:捉萤火虫装进去 (多媒体播放鸭蛋的玩法)

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显得别样温馨,富有童心童趣。

明确:赏读本文段的“童趣”,体味日常生活中富含的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寓教于玩,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完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悟平凡生活中的趣味。

六、拓展延伸

汪曾祺的生活滋味就是捻起凡人小事,油盐醋茶,花鸟虫鱼,瓜果食物,写风景,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写“一地鸡毛”。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用眼睛观察生活, 用心灵感悟生活, 在平凡中寻找美丽, 在平凡中发现诗意。

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亲爱的同学,你会选择什么来代表你的家乡?写一写,与我们一起分享其中的趣味?

四、很多人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了这次民俗之旅,并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评价认为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自己也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可以说,这个评价和汪曾祺的自评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齐读)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写作拓展

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在对此的介绍中,洋溢着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如文中的\"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咸鸭蛋的名气。\"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见咸鸭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盘否定的语气突出家乡特产的优点,在不知不觉的夸耀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对咸鸭蛋的喜爱,对身为高邮人的自豪。

高邮的咸鸭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与端午节中\"吃十二红\"还是有联系的吧,红是红火,咸鸭蛋越红,人们就更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反过来,人们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咸鸭蛋就会越红。两者相辅相成。同样,咸鸭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邮,越能代表高邮,咸鸭蛋就会越好!水涨船高。

这也许就是民俗!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亲爱的同学,你会选择什么来代表你的家乡? 一代大师汪曾祺。方言俗语也入文,平淡有味写真意,幽默风趣抒真情

第20篇: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焉耆县二中 郑玉萍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郑玉萍,来自焉耆县二中,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14年了。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这是一篇有关民俗文化的精美散文。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把握: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语言平淡质朴,饶有趣味。这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浮躁、浮华而又快节奏的时代,传统文化几乎被淹没在生活的深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普遍追逐新鲜事物和时尚元素,而对传统文化习俗有些漠然视之。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民风、民情,恰是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好时机。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1 第三,我要说的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⑴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理解写作思路。 ⑵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⑶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情趣和诗意之美,珍视传统文化风俗。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与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第四,我要说的是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计:

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我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践行“五步双重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以“五步双重教学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我要说的是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朗诵张耒的《和端午》:课件投诗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师:请问这是纪念谁的作品,学生答:纪念屈原的。

2 师再问:人们在什么时候纪念他?流传下来哪些风俗?(放开让学生说) 学生回答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吃鸭蛋等风俗,教师就势导入新课:是的,我们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吃鸭蛋等,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忠心为国,九死未悔。我们仰慕他的高洁品格,我们怀念他的爱国精神。而这端午节留给我们的则是绵延的文化,是不朽的精神,是无穷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随汪曾祺一道来品尝《端午的鸭蛋》,感受端午节的乐趣吧!(板书课题和了解作者) 介绍汪曾祺及其散文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老师不用说:)

⑴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理解写作思路。 ⑵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⑶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情趣和诗意之美,珍视传统文化风俗。

(二)自学新知,整体感知全文

就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进入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全文。 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方法步骤阅读全文,思考问题。(课件展示) 1.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写作思路。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提炼信息,了解高邮特有的端午习俗,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感悟文中的趣味。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依据“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与“端午的鸭蛋”三个板块内容先后顺序,概括内容形成思路。由“端午的风俗”经过“十二红”的过渡进而细致描写家乡的鸭蛋,最后落脚到“端午的鸭蛋”,行文水到渠成,思路清晰。

在此基础再让学生进入自学指导二

3 快速浏览课文----- 1.说风俗。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课件出示图片 返回) 2.评鸭蛋。

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何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援引原文),所以我 (感情)。”句式,批注于课文相应语句(段)旁边。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始终以读中悟,悟中思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的分析来感受作品内在的韵味,体会鸭蛋包含的情与趣。这个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合作交流。

(三)课堂检测 深入探究文本

1、大家看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鸭蛋的?家乡的鸭蛋有哪些特点?文章除了写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还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个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后明确: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为端午的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美好情趣的怀念。

2、文末谈及囊萤映雪的故事又似与课文内容无关,是否为败笔?(结尾是狗尾续貂么?)

(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虽然对于全文结构的严谨性看来是不那么完整了,但增强了 4 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汪老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家乡的端午风俗成了汪老心灵画布上最富诗意的风景,永不褪色。吃过家乡的鸭蛋,汪老说,其它地方的鸭蛋就再也瞧不上了。

他所挚爱和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鸭蛋吗? 学生会想到: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此时对课文进行小结,由学生概括

(四)巩固提高 品味语言

本文借助端午的风俗和鸭蛋,写出了平凡生活中的文化情趣,同时语言也极具意味。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①平淡而有味(口语色彩浓厚) ②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③有淡淡的幽默。

这几点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请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根据点拨与归纳,本文语言特色。与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小组内再派代表读出本组喜欢的句子,做出赏析,与全班共享。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如:

(1)、平淡而有味例句:“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5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3)、”有淡淡的幽默”例句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这个环节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文中特有的方言,短句,文言词及平淡质朴,饶有趣味的风格。)

(五)、拓展迁移

仔细品一品,汪老先生的语言越品越有味道,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用精美的散文昭示我们:只要我们怀揣一颗热爱生活的火热的心,留心生活,凡人小事,也会品出美妙的滋味。今天,我们焉耆县正在努力建设“江南水乡,秀美焉耆”的文化名城,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关注民俗文化的宽广平台。请你用自己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从中渗透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多媒体出示补充资料:巴州第二届美食节暨焉耆县第四届旅游美食文化节于2013年10月2日上午开幕,十一期间可以去那儿品尝地道的回族美食。如

6 果你能来古城焉耆做客,坐在独具特色的焉耆回民小吃街上,品尝粉汤、杂碎汤、凉皮子、蒸油香、“九碗三行子”等这些名目繁多的回民美食,会让你终生难忘,让你吃了一次一辈子忘不了„„并出示相关图片

(这个环节将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上来,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的趣味,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六)布置作业

1、介绍自己家乡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种食物或一件物品。

2、推荐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情 童年岁月的怀想 家乡生活的热爱 趣 吃鸭蛋

挂鸭蛋络子

玩蛋壳

语言平淡质朴 饶有趣味

结束语:

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品出了生活的真味,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更多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端午鸭蛋读后感
《端午鸭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