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4 07:51:5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之我见

信院电子系

12测控技术与仪器

《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最先对《周易》的认识,是认为它是一本卜筮之书,与算命、看风水有关。后来通过对《周易》的研读以及翻阅有关方面的著作,才发现自己对《周易》的认识仅仅是表象上的,没有深刻的了解它的内涵。当然,作为五经之一,《周易》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我所能读懂的,只能说,在读《周易》及一些相关著作时,对《周易》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在没有真正接触《周易》的时候,我认为《周易》就是《易经》,两者都是指的同一本著作,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然而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对《周易》与《易经》二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易经指的是“上古三易”,及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三本著作的总称;《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为种属关系。因为《连山》与《归藏》早已失传,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其实是《周易》本篇及为其释名解义的传等的合篇。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即《周易》本篇,含六十四卦的卦形及卦爻辞,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包括前三十卦(自《乾》至《离》),后三十四卦(自《咸》至《未济》)为下经。传部含《文言》、《系辞》、《彖》、《象》、《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六十四卦每一卦又由六爻组成。爻是组成八卦的基本符号,分为阴爻

(- -)和阳爻(—)。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卦爻辞是卜筮记录,也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有人认为《周易》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一部思维工具书。我更加赞同第二种说法。吕绍纲先生认为:《周易》实质上是一部讲思想的书,“

一部哲学著作,卜筮只是它的表面躯壳,而且如同化石一般的躯壳,是死东西,躯壳里面包着的思想才是它有生命的活的灵魂。”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周易》的卦爻辞,在对卦象进行例说的过程中,也透漏了对自然、社会中事物的属性及变化发展规律的朴素辩证的认识,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尊天道,重人谋。《周易》卦爻辞中对于天道即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十分强烈的。

例如:《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当脚踩到秋霜时,冰冻的寒冬也将来临。事物的生长消亡有其必然的规律可循。这是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泰:“小往大来,吉,亨。”弱者离去,强者到来,顺应了自然规律,所以吉祥、亨通。

由于对天道的尊重,人世间的吉凶祸福的决定因素,也就必然是人谋,也就是说人是这个社会活动的主体,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措,创造或改变环境条件,使之符合自然规律。从《周易》的卦爻辞中可以看到,人的品德修养,往往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其实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如果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不能做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以乐观的心态待之,那么我们将无法跨越障碍,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应该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系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周易》文字简约,其中蕴含的意义抽象难懂,所以,要读懂它是很难的,可是,只要用心领会,总会有所收获。《易》道广大,无“

所不包”,所谓学者得思,商者得富,兵者得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推荐第2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像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好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和根据。

推荐第3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

面对一本如此博大精深的书,没有一个人敢说完完全全的理解了《周易》一书的精髓思想所在。所以,接下来我讲的一些感悟,可能有些结构松散,可能有些错误的地方,这基本是在所难免的。而我也会尽力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解读这中华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有关乾卦

先说说乾卦的三个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一,乾卦论述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各个阶段之过程,大家都知道,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决不是以下子就可以如何和怎样的,在《易.文言传》里不是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者渐矣。”做恶都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况且是好事善事呢?获得成功即使是都要一个过程,成功人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乾卦用龙的形式演

绎了这个过程,既潜龙,出现,跳跃,飞腾等,其过程性,形象地描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二,乾卦的两点论:乾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有利或无利,有利的里面,其实包含着不利。同样,胜利中孕育找失败。因此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要“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小心行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无往而不胜。

第三,乾卦的转化论。乾卦告戒我们,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在上九爻辞的:“亢龙有悔”就是最好的警示语句。 我们知道和理解了这三个思想内涵,就不难理解乾卦的四个要件,当然,人才也是要创业人士的要件,既乾.元,亨,利,贞。一,元:就是大的事业和很好的开始。二,亨:表示在有元的基础上的通达与顺利。三,利:有适宜与合适的含义。四,贞:正确与坚固的意思。当有了伟大的事业和很好的开始,还有正确与坚固的毅力,再有了适宜与合适的机会能不通达和顺利吗,因此说元,亨,利,贞是〈易经〉的四种德行,是成功人士的必须具备的四个要件。

有了四个要件还有有从小做之大历程既乾卦的:初九:一爻的“潜龙勿用”你是有才华有理想的人才(龙),但你刚出道是羽毛未丰,根基尚浅,也没人(大人)赏识。那你就要潜入水中不能动,你是要等待时机的龙,否则你跳出来,必然要遭到打击与失败。九二:二爻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当你在一爻潜龙潜到了一定时机,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有了相应的社会位置,但还是不够。那也只是在田野里的龙,舞台和历练还不够,如果有行动最好有个靠山或者说是伯乐(大人)就会好起来而有利了。(3九三:三爻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靠山和地位还是不够,还有白天自强不息,更要晚上反省警惕,只有这样才不会有灾难与失误。九四:四爻的“或跃在渊,无咎”,有了以上三爻的历程,这个人才(龙)是要具有了一定大的空间与舞台,可以大干一番了,因为以上的历练,大干起来是不能有灾祸的。九五:五爻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哈哈,这个时候是人才(龙)具有了更好更大舞台的时候了,这次见到的大人可不是和以前的大人一样了,而是和自己有同等水平或更高的人交往和会晤了,他们能使自己的事业更加辉煌与有利。上九:六爻的“亢龙有悔”人才的做大与做强,就很有可能脱离了群众,也要自做主张而武断。不免要有不利和后悔的事情了。这就《易经》辨证的特点。还有用九的“见群龙无首,吉。”人才多了,最好不要比大小,要各发挥自己的才干,那是非常吉利的事情。不是吗,相互比较与比拼大小,必定要有伤害而不吉利的。

因此说〈易经〉之乾卦是一部人才成功的秘籍与经典好书,他告戒我们人要时刻自强不息,还要居安思危,更要有随时随地以零为。无论是潜龙,田龙,渊龙,飞龙,亢龙都要永不停息,还有首尾如一,善始善终,才可以成为有用有作为的人才。

《周易》博大而精神,每个人心中的易经,都有属于自己一份独到的见解。这也正符合了前面我提到的周易的精神,由一而生万象。而我个人也由衷的希望,易经这中华文化的瑰宝,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认知。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于是,有网友问我,你懂周易啊?言下流露出无比钦佩之意,我通常含糊其词地说,有点兴趣而已。其实我不懂。周易这门学问,穷一辈子之力,并不容易学懂,也不需要学懂。不学懂,永远追求不到,是懂非懂的那个样子,其味无穷,一辈子有事消遣,老了也不寂寞。古人云:“夜读〈易〉”,如果夜里读《易经》,鬼神都受不了。我的经验是,夜里读《易经》,保证睡不着觉。刚读入门去,看出一点名堂,便想弄个清楚,继续看下去,等告一段落再睡,结果一段接一段,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可谓“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一整个春天何时溜走了都不知道,何况一个晚上呢?这种味道很好。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周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连山》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只囿于《周易》。因此,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有没有呢?这是可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讲的“江湖术”中的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正如博友“商界第三者”在本博的留言里提到的,《周易》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叫作“三易”,就是变易、简易、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可以为将相的道理。

第二是简易,是说宇宙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听大师讲,天地间有“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罢了。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影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的,是有这种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

第三为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能变成万象来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

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

我以为,活得简单就是快乐。所以,最好不要去碰《易》这门学问,如果钻进去了,可能会爬不出来。如果一定要学,也最好只学一半;如果真把《易经》学懂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门了,因为《易经》学懂了,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于是不敢出门了,甚至一步都懒得动。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说学《易》最好只学一半,觉得奥妙无穷,如黑夜摸路,迷迷瞪瞪,蛮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个坑,会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就不走了。既然学懂了《易经》变得非常乏味,何必去学呢?学几个名词,到少不更事的粉丝面前卖弄几下就好了,显得你学识渊博,让人家崇拜得不得了。

新近请行政办做了一个牌匾,不敢随便挂,昨天打电话给在福州的董事长,请他翻翻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那本特大的日历,定个黄道吉日再行其事。可见我是真不懂。还是那个叫“商界第三者”的博友厉害,看过我的文章,能说出变易、简易、不易来。了不得。

下不过来,一点没感觉,你自己写吧,不想看了,烦了就这样了.

推荐第4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不经意间,我便经历一又一场成人礼之后的思想熏陶。她默默无闻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变迁;她慢条斯理地向我展示中国瑰丽的文化;她她语重心长地教我做人的道理。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它是“五经”之一,以占卜为形式,涉及哲学思想,认识宇宙,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犹忆中学时代,语文老师要求没人找一句名言。我当时交上去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了就要试图改变,改变了问题就可以解决,解决了就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年少的我殊不知这句话就是出自《周易》。浅读《周易》之后发现,作为群经之首,它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我所能读懂的。在这里,只能粗略的谈一下我的鄙见。

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时代发展至今,虽日新月异,勿庸置疑,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

如果我们要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俯仰人间今古,那么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引领时代前进的潮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沉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祖先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诲中,接受现代的科技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推荐第5篇:周易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能够在书中提升自己,那么关于周易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瑞文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周易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周易的读后感范文一

以前只是听说过《周易》,有人说它是用来算命的,也有的说计算机的发明缘于《周易》的思想,反正在我心目中《周易》是深奥的,是很玄的学问。最近聆听了《周易》的精彩讲解,感触颇深,也对《周易》有了初步的了解。

《周易》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中哲学思想也尤能给人以启迪,“满招损,谦受益”、“祸福相因”、“过刚则折、以柔济刚”等哲学思想颇多,尤其是其中“祸福相因”辩证思维对我有很大启发。

想起我一朋友发生的事情,觉得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常常思考这一道理,居安思危,困难的时候也要充满希望。我有一友,住在一县城,家庭条件很好,家有别墅、轿车,拥有娇妻和可爱的儿子,工作条件很好,收入不错。我友也好交往,有很多朋友,经常相聚,生活很有滋味。但我这个朋友也有弱点,就是平时经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常常喝醉,酒后还喜欢开车。我也常常告诫,但收效不大。

去年年底,我友酒后驾车出事,致人死亡,被刑事拘留,后赔偿20余万元才免去牢狱之灾。事故后,我友常常自责,闭门不出。但经多位朋友劝导,人生之路很长,遇到挫折后还应振作,不能就此沉沦,我友才逐步走出这段灰暗日子,但此事带来的影响可能一生中也很难忘怀。

正如《周易》中体现的“祸福相因”思想,人在顺境时要考虑今后还会面临的困难,否则,“乐不思蜀”,真的遇到困境时可能就难以承受了。我友在平时就犯了这个错误,人活太好了,太顺了,未能居安思危,结果呢,就出了这样的事故,于已于人都是极大的创伤。我友在困境时,开始也灰心丧气,此时也应理解《周易》的“祸福相因”的哲学思想,应对未来存有希望,切不可就此不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我友在今后人生之路上能谨记教训,也许会有更好的生活。

《周易》的确是一本天书,深奥难懂,但领会其中做人做事的思想,会终生受益。用心学习,用心领会,从《周易》中寻找人生的道理,用《周易》的哲学思维指导生活和工作,人生之路也许会平坦许多。我在以后也将更多的学习《周易》,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周易》。

周易的读后感范文二

《周易》的来历很古老,古老的东西总会给后人留下很多猜不透的谜,《周易》的来头也太大,本来很大的经典就有很多人神化它,于是谜就越发神秘。《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书。本来只有卦、卦辞和爻辞,但后来却成了一部哲理之书,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释和宇宙、人生的哲理,于是成了指导古代中国人思想与行为的“群经之首”。历代都有对《周易》的解释,但有三个时期的解释最为重要。第一个时期是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的人在解释《周易》时已经离开了占筮而大讲道理,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哲学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比较发达,对宇宙起源与结构的兴趣较浓厚的缘故。第二个时期是汉末魏晋,这个时期玄学盛行,人们一方面体验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充满了语言难尽的悲凉感,一方面希望从哲理中找到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源,因而讨论的主题多围绕着“有”与“无”,究竟何者为宇宙、人生根源这一本体论中心。第三时期是宋代,宋代是中国人理论思维最深刻的时代,这时的思想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重新整合被佛、道等各种思潮搅的七零八落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框架与思维模式。这三次对《周易》的解释当然都不吻合《周易》的本意,当它们都丰富了《易》学,也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Ь筒换嵊谢雎也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系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А昂汀痹蛞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Ф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周易》中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对我们大学生,有一种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尤其是当前到了自谋职业的时候,社会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过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福祸相依,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做到勤奋谦卑,顺势而为,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化祸为福的,从容地在危机中捕捉到稍息即纵的发展机会。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从而缩短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引领时代前进的潮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沉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祖先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诲中,接受现代的科技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物极必反,凡是都有个度,我们自己要掌握好这个度。同时任何人在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要想担任某项工作,都会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时期,这就是需的阶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经阶段。如何度过这个阶段,真是我们要去探索、思考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度过这阶段,好好的准备,面对更强的挑战。

周易的读后感范文三

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孔子编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扎根于国人心中,至今被奉为经典。有人认为《周易》很神秘,不仅因为它能用来预测个人前景吉凶,还因为它的内容是极其简单的“─”和“--”型符号的排列组合,虽然单调,但高度抽象。正因为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难以揣测它象征的具体事物极其含义。而正是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却能定吉凶,测前景。其实,把《周易》当成一部纯粹的占卜书是把它浅薄化和庸俗化了。毫无疑问,《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说他高深,是因为它既有简单而神秘排列的符号,又有很多明了和晦涩相间的对符号的文字说明。它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必然有其高明之处。

说《周易》是占卜的书也好,是高深的哲学著作也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及与认识相适应的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周易》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智慧。《周易》的集体创作说明: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说,对事物根本规律的理解,这些哲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至少都认同了一致的方向。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个经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传道了,我深知自己对它理解不深,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谈谈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这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好像是万能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很多人甚至藉着它的幌子以达到各种私人目的。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书,探察如今的中国图书市场,关于《易经》的书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周易》搭台,钞票唱戏”的专谈预测、风水、占卜、医法的“运用型”图书纷纷问世(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乡各地与网上的指引百业、点拨万家的“易学大师”与“易学文化公司”层出不穷。由于《周易》在大多数中国人头上有着既神圣又神秘的光环,所以这些欺世盗名、恐吓无知的江湖骗子就得以大售其奸。

对于《周易》,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我也知道,它并不玄妙,并不是不能读懂,更不是金庸笔下的《易筋经》。我们作为祖宗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无中生有,夸夸其谈。我想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解梦,起名这样的事情上。应该负起《易经》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浅薄,方能避免文化颓势。

周易的读后感范文四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推荐第6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易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周易》读后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篇二:《周易》读后感

《周易》这本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了,不过它比《论语》这些书要神秘得多,我还记得是从外公那里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正是过年,淘气的表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了一本发黄而且还没有封面的书,结果外公很宝贝地拿过这本书,不让表弟玩。外公就说这是《易经》,然后叔伯们,姑丈们都说这本书很好……因为年纪太小,记不太清楚,不过,《易经》是一本好书,我从小就知道。

渐渐长大,还是没有拜读这本书,我心中有小小的疑问:这本书不是很有名吗?怎么都没有怎么看到同学看呢?

大学后,专业的原因我正式有机会阅读了这本书,而且知道《易经》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的书。简单一点说,就是类似于看风水,算命的书。难怪外公会读它——我外公的业余兴趣是帮人家楼房看风水。

不过,虽然是关于算卦的书,不过我还是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因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于《周易》,我想,这本书不会那么简单,应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

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专门用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也讲述了怎么处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其中不免包含着一些不科学的理论,但是在文化方面,还有在讲述人与自然,人应该怎么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觉得有它精妙之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在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时机未到,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龙飞到天上,是预示着天下万民都会因此得到福泽;君子应该自强自立,终日努力不懈。当积极选择之意,当退则退,当跃则跃,可上可下,跃就跃进九五之位,退则退往群众之渊,才能够没有错。这里面,包含着高深的哲学意味。多少年来,这些话一直支持和鼓励许多人为成功而努力。这些话教会我们,要有所作为,就要自强不息,有博大的胸怀,然后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怀着坚定的信念,等待时机成熟,最后勇敢,坚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断,做错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学道理还有很多,例如“阴极必反,阳极必至”说的是凡事不要太过,必须有分寸;“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告诉我们,既要注意天时,把握自然变化,更要注意人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国古代寓意极深的巨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知识,哲学道理潜在书中。不过,仅仅是这么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浅,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处事的道理。在休闲的时候,拿起《周易》,细细品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篇三:《周易》读后感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其实,经典常在,只是知音觅矣。暑假时,我品读了群经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中说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发愤图强。经过一番思考,不禁发问:君子是不是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我以为不一定。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逍遥传》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人生于天地间,应顺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确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干劲。在我身边,不发努力刻苦之人,却为何有些成绩普普通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而埋头蛮干,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如此。所以说,君子不仅要努力刻苦,还需顺应天道,才能使之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仿它来增厚美德,客载万物。古德之心,泱泱中华之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意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德之师;义之忠,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德之将;礼之谦,成孔融“三岁让梨,尊长尚礼”的德之贤;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诺千金,千金难买”的德之志。道德之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如今,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最令国人尴尬的是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见,但深入观察,是因为“助人为祸”导致好人难做,不禁发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还有像广场舞的音乐声变成了扰民声,共享单车乱象跌出,更有为制止“中国式过马路”而在街道安装了智能过街的交通闸门,看到这里,我认为这些道德陋习应从思想意识上纠正,而不是靠不必要的科技产物来进行约束。老子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有道者,其德行是自觉主动的,出于自然,所以表面上没有“德”的痕迹,而那些被动的,刻意地去做已不是有道德的表现,这种道德已经变质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呼唤着道德精神的指引。“不义富且贵,于我与浮云。”社会竞争,不应该忘记我们身体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为师者,以袁文婷为标,传道授业,德诲桃李;为官者,以沈浩为标,廉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商者,以海尔为标,先义后利,商场竞争不忘道德操守。为国者,更应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弘扬传统美德。日本地震,我们以德报怨,积极的救援,才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道德风范。

品读经典,我读懂了自强不息,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代的君子们要不断为社会输送正能量。读懂了厚德载物,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当代的君子们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责任,让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不仅是个人,社会中也需要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国家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富强民主。如此,才能启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华夏雄。

品读经典,含英咀华,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推荐第7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一)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周易读后感

(二)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周易》这本书。二十几年前,看有的文章中说,中国的《周易》,是二进制之父,假如没有《周易》,电脑也许要晚发明很多年,甚至几百年。我是做无线电工作的,知道二进制是数控的基础。

在我的知识里,那时只是听有些老人说过《周易》这本书,理解为《周易》应该是算命方面的书,怎么还能与电脑,二进制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找了一本《周易》来看。《周易》与二进制的关系很简单,马上就明白了。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奥妙和很深的哲理,却让我至今都没有把玩明白。为了明白,后来又看了很多版本的《周易》,虽然没有过深的明白,但因看了很多年,也有很些点滴的体会,在此纪录下来,以供大家分享。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周易读后感

(三)

《周易》这本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了,不过它比《论语》这些书要神秘得多,我还记得是从外公那里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正是过年,淘气的表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了一本发黄而且还没有封面的书,结果外公很宝贝地拿过这本书,不让表弟玩。外公就说这是《易经》,然后叔伯们,姑丈们都说这本书很好„„因为年纪太小,记不太清楚,不过,《易经》是一本好书,我从小就知道。

渐渐长大,还是没有拜读这本书,我心中有小小的疑问:这本书不是很有名吗?怎么都没有怎么看到同学看呢?

大学后,专业的原因我正式有机会阅读了这本书,而且知道《易经》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的书。简单一点说,就是类似于看风水,算命的书。难怪外公会读它——我外公的业余兴趣是帮人家楼房看风水。

不过,虽然是关于算卦的书,不过我还是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因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于《周易》,我想,这本书不会那么简单,应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

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专门用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也讲述了怎么处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其中不免包含着一些不科学的理论,但是在文化方面,还有在讲述人与自然,人应该怎么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觉得有它精妙之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在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时机未到,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龙飞到天上,是预示着天下万民都会因此得到福泽;君子应该自强自立,终日努力不懈。当积极选择之意,当退则退,当跃则跃,可上可下,跃就跃进九五之位,退则退往群众之渊,才能够没有错。这里面,包含着高深的哲学意味。多少年来,这些话一直支持和鼓励许多人为成功而努力。这些话教会我们,要有所作为,就要自强不息,有博大的胸怀,然后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怀着坚定的信念,等待时机成熟,最后勇敢,坚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断,做错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学道理还有很多,例如“阴极必反,阳极必至”说的是凡事不要太过,必须有分寸;“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告诉我们,既要注意天时,把握自然变化,更要注意人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国古代寓意极深的巨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知识,哲学道理潜在书中。不过,仅仅是这么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浅,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处事的道理。在休闲的时候,拿起《周易》,细细品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推荐第8篇:周易 读后感

浅读《周易》之有感

《周易》又称,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自汉代以来,就将它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三十卦,即从“乾”卦到“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即从“咸”卦到“未济”卦。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在《周易》这本书中,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相关参考书这样解释:书中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万事要尽自己的力量做到最好,不能赶鸭子上架,勉强自己,否则反而会事倍功半。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万人之上的地位。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如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要相敬如宾,不能三心二意,这个话题在当今社会尤为敏感,面对各大城市曝光的离婚率,人们似乎已全然麻木,无论对感情还是婚姻都只是凭借自己的一时兴起,完全忘了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并且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而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乱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团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团队成员才会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的像一股绳。

虽然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对《周易》这本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书研究和细读的还不够透彻,领悟的还不够深,但是最起码我知道了一些关于卦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就像易经中所讲,我了解自己的“位”,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人民教师,我知道自己的“位置”——责任和义务。诚然,要在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位置上坐牢坐稳,需要我努力和付出的还很多,比如在教学技术方面的提高,在备课方面的改进,在为人处事上的磨练,在人事关系上的虚心进取,在与学生课上课余时间关系上的协调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要积极努力去学习和争取的!

推荐第9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周易》也叫《易经》,初识这本书是在大学,有国学知识的老师说这是一本国学经典,至今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要知道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之首,即中国的第一部典籍。

看了它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的书。简单一点说,就是类似于看风水,算命的书。不过,虽然这是本关于算卦的书,我还是读了下去,因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于《周易》,我想,这本书应该不会那么简单,至少应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

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专门用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也讲述了怎么处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在我看来,虽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不科学的理论,但是在文化方面,还有在讲述人与自然,以及为人处事的方面,我觉得自有它的精妙之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在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时机未到,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龙飞到天上,是预示着天下万民都会因此得到福泽;君子应该自强自立,终日努力不懈。当积极选择之意,当退则退,当跃则跃,可上可下,跃就跃进九五之位,退则退往群众之渊,才能够没有错。

多少年来,这些话一直支持和鼓励着许多人为成功而努力。这些话教会我们,要有所作为,就要自强不息,有博大的胸怀,然后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怀着坚定的信念,等待时机成熟,最后勇敢,坚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断,做错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学道理还有很多,例如,“阴极必反,阳极必至”说的是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凡事不要太过,必须有分寸;“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告诉我们,既要注意天时,把握自然变化,更要注意人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国古代寓意极深的巨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知识和哲学道理藏在书中等着被挖掘出来。不过,仅仅是这么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浅,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关于处事的道理。在休闲的时候,拿起《周易》,细细品读,相信你也会有所收获!

推荐第10篇:周易启蒙读后感

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周易》是祖先和许多圣人的智慧与结晶所在,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跟本。《周易》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其探赜索隐、玄思宇宙的深奥哲学和象数图式,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令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术数家为之倾倒。

自己仔细想想,的确《周易》离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从预测的事情来看,周易预测主要包括算命(预测人的命运),测事(就事论事),看风水(阴阳宅风水)这三个方面。

在还没有上《周易》的时候,以前的我一提起《周易》就会想到算卦﹑算命之类的街头术士。说到《周易》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恐怕许多人会摇头。但上完这个课程以及听老师讲解后,就会发现在《周易》中也会有大量的关于君子修身养性的论述,孔老夫子在《周易系辞》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专门谈论道德修养之,且层次分明﹑方法明确;这些论述对今天的人仍具有非常切实的指导作用。

从预测学的高低层次来分,又可以分为初级预测学,中级预测学,高级预测学这三个层次。 其中太乙,奇门遁甲,六壬被称为周易三式绝学,属最高层次的预测学,也是帝王之学。预测的准确率比较高,预测的范围也比较广,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这几种预测学来预测,也是最难学的几种预测学。由于难学所以现在会的并不多,一般能掌握其中的一种就不错了。 四柱 ,八字,梅花,六爻,

面相,紫徽斗数,属中等层次的预测学。这几种相对比较好学。但是一般在每个地区能用这几种方法为人算命的也不多,能找出一两个就算不错了。其中四柱八字,面相,以预测人的命运为主。六爻,梅花主要是就事论事。 像属相,手相,姓名学,称骨算命之类的层次比较低,预测的准确率也不高,属最低层次的预测学。但是由于这几种低层次的预测学比较好学,也是当今社会上的主流算命方法。比如说看手相,用属相算命,测字,姓名算命之类的。层次都比较低。 《周易》是万经之首,真的很玄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其古老,是因为自《易传》开始,中国人就把《周易》与科学联系起来。 “易经八卦”应该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代名词。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载,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四五千年前,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人还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享受着相当开化的物质文明了。从熟食到精馐,从衣蔽体到着绸缎,从构木为巢到营筑宫室,从神农尝百草到完善的农业技术和医学,远古时代的发明家们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最初的伟大贡献。可惜的是,这些创造发明者的真实姓名有些没有留传下来。那些古代发明家的“科研成果”被冠于传说中的人物的名称,使之成为某一事业的始祖,如嫘祖之于养蚕,神农之于中草药。他们实际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既是领导人们改造自然的领袖人物,又是富于创造性的卓越人才。因此,在确定远古时代的“科技成果”时,大可不必斤斤于“专利权”的归属,只须记住那些发明创造

确实存在过就行了,因为,早在文献记载之前,它们就已经有惠于人类了。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在历史上不仅自己享受着这些创造发明所带来的文明,而且还将这些成果传到了国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易经”是纯而又纯的科学精华,是科学的经典,是中华智慧的主要源泉,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易经”是宇宙最高原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东方文化的奇葩,是精湛的“宇宙代数学”,是古代科学家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是历代统治者经邦济世的宝典,也是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综上所述,周易与科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孪生兄弟,周易是科学,并且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说到现代人还没有完全理解周易的深刻的内涵,而认为周易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萌芽,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像现代哲学家、思想史家、易学家、张岱年先生所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经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它无形中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开发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智慧,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价值观。

因此,我们应该翻然醒悟,奋起直追,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

文化,特别是要开发易经的智慧,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尽管我很尊敬《周易》,并且对此很感兴趣,如果你要我依照它来算一卦,我会告诉你,我不会拿它来算卦。古代科技没有发展,许多事情和现象古人求助于算卦占卜。但如果是我连如何做人都没有学习好,又怎依赖于卦象而做出决定呢?所以我会像古语所云:“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可以增强我们的心、拓宽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1篇:周易读后感4

《周易》读后感

易经文化系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百家学说的思想宝库。而与西方的两千年的圣经文化系统比较,东方的易经文化系统,显然要悠久而绵长的多。可以说,源远流长丰厚华美的中华文化,其最初源头真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易经》。

《易经》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经数千年来的大圣贤们的精研阐述,易经文化今天易经成为内涵丰厚,精思善辩,包含东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军事学、伦理学等,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学习,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周易》的来历很古老,古老的东西总会给后人留下很多猜不透的谜,《周易》的来头也太大,本来很大的经典就有很多人神化它,于是谜就越发神秘。《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书。本来只有卦、卦辞和爻辞,但后来却成了一部哲理之书,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释和宇宙、人生的哲理,于是成了指导古代中国人思想与行为的“群经之首”。

历代都有对《周易》的解释,但有三个时期的解释最为重要。第一个时期是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的人在解释《周易》时已经离开了占筮而大讲道理,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哲学和科学思维的

能力比较发达,对宇宙起源与结构的兴趣较浓厚的缘故。第二个时期是汉末魏晋,这个时期玄学盛行,人们一方面体验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充满了语言难尽的悲凉感,一方面希望从哲理中找到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源,因而讨论的主题多围绕着“有”与“无”,究竟何者为宇宙、人生根源这一本体论中心。第三时期是宋代,宋代是中国人理论思维最深刻的时代,这时的思想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重新整合被佛、道等各种思潮搅的七零八落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框架与思维模式。这三次对《周易》的解释当然都不吻合《周易》的本意,当它们都丰富了《易》学,也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系在一起,号称“中

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周易》中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对我们大学生,有一种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尤其是当前到了自谋职业的时候,社会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过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福祸相依,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做到勤奋谦卑,顺势而为, 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化祸为福的,从容地在危机中捕捉到稍息即纵的发展机会。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从而缩短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引领时代前进的潮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沉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祖先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诲中,接受现代的科技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物极必反,凡是都有个度,我们自己要掌握好这个度。同时任何人在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要想担任某项工作,都会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时期,这就是需的阶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经阶段。如何度过这个阶段,真是我们要去探索、思考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度过这阶段,好好的准备,面对更强的挑战。

第12篇:《周易与人生》读后感

《周易与人生》读后感

华夏藏文

近读著名易学家宋定国教授所著《周易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获益匪浅。

该书从《周易》之经、传中选取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最富蕴义的名句,按不同观点归类,分十六篇加以注释、阐发。既注意正本清源,揭示其准确涵义,又坚持古为今用,根据当代人的实际进行阐发,力求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本书,了解《周易》这部中国古代典籍的丰富内涵,从中受到文化上的启迪和理义上的熏陶。

该书每篇分若干条目,每一条目又各含多少不一的语录。而每一语录则均按原文、注释、原意和意义四个层次进行诠释。既突破了“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传统模式,又区别于当今流行的按原文逐条译解,互相转抄,大同小异的作法。

该书打破原作的体系,按不同观点归类,是一本语录式的图书;站在人类大多数人的立场上立论、行文,读者不受种族、国度、阶级(层)、党派、信仰、职业和性别等的限制;行文晓畅简明、通俗易懂。

正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为该书作的序中所说:“《周易》经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其中含有多方面的智慧,反映了多方面的客观规律。《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是《周易大传》对于《周易》古经的概括和赞颂。其实《周易大传》的内容更是如此,更可谓‘弥纶天地之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也就是说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多方面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丰富深湛的自然知识和人类智慧。在今天看来,《周易》经传的许多内容虽然表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但也包含着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湛观念。„„宋定国同志运用新观点研究《周易》,撷取《周易》经传中有关人生哲理的思想观点,加以会综诠释,编著成书。这是一项新的探索,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来说,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

该书是宋定国教授在其《周易人生哲理博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和《周易人生醒世真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订后再版的。比较三个版本就会看到,宋先生绝非像某些人将同一版本的内容改头换面地重出那样,而是每个版本都至少有三分之一内容的修订,其中既有在篇章和内容上的增加、完善,也有在具体文字上的删节、修改,表明了作者严谨治学和较真的著述态度。

同时,当我们今天似乎听惯了关于《周易与人生》这一话题的谈论时,不能不很自然地联想到,是宋定国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首先另辟蹊径,开始将《周易》这部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成书,明确地与“人生”大课题联系起来,打破《周易》《经》《传》的原有体系,撷取其中有关人生哲理的思想观点,加以会综诠释,编著成书,从而开创了一条关于《周易》研究的新的探索之路。正如著名中国哲学史大家、一代宗师张岱年先生在序言中所指出的:这“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来说,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萧东生)

第13篇:周易

作业题目:

用本課所介紹的任意一種方法為自己占一卦,詳細記錄起卦的過程以及你對此卦的斷占。

作业要求:

1.使用廣東工業大學公選課平時作業樣板 2.與期末論文分開裝訂,第八講課後交

论文题目:自由选择课程中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发表见解,有个人创见者为佳.

论文要求:

1.3000字以内 以A4紙5號字雙面打印

2.格式比照學位論文要求 引文標明出處及參考文獻 不要求列出關鍵詞及摘要 3.考試序列號位于論文封面右上角

4.不得使用訂書釘 可用膠水在左上角粘貼裝訂 5.第八講課後交

第14篇:周易

1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典籍。它包含融汇了儒道思想精华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朴素经典的思想。《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是古代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支撑了整个中华文明。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以最简单的阴、阳两个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体现辩正统一的思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之所以能够走过那么的风风雨雨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能够经过五千年的冲刷仍能保存得那么完整,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和创造性的诠释息息相关的。因此,我想当一个在大海上捡拾贝壳的小孩,从《周易》这本博大精深的典籍里拾取一点智慧,在文中简单谈谈《周易》中的几点哲学意蕴。 首先,自然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提起《周易》,大家在想到算卦、风水之余,最先想到的定然是那句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它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象》,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天地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从“天道”讲到“人世”,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天行健”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永恒的运动和变化,自强不息也就意味着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历代圣贤身上也得到了贯彻落实,如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还有不少为人们所熟稔的诗词佳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提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的观念,追溯到其源头,都可以说是来自《周易》,可见其提供的精神财富影响有多么地深远。而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在面对人生挫折和考验时,仍然要有《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其次,是“厚德载物”。我们刚刚提到清华大学的校训,一部分是“自强不息”,另一部分就是“厚德载物”。这也是从《周易》中提炼而来的,在原文中载于《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土地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在《周易》的理念中,所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德”都是首要具备的素质。在《周易》里,还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君子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如《恒》卦卜辞就警告世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系辞下》中又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其三者,故全也。”这也就是在提醒世人要注意“修德”,可见《周易》把道德修养放在了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在所谓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规范,说到底,也是在秉承着《周易》要求人们“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这或许也就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吧。 再次,是“物极必反”。提到“物极必反”,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不会是《周易》,而会是老子,是他最早说出一套“福祸相依”的理论,是他宣扬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但我们现在要来看看《周易》是怎样诠释“物极必反”的思想,除了我们表层知道的阴阳转变之外,还有什么另外的阐述呢?其实《周易·序卦》就有“泰否”,(我们现在“否极泰来”的成语应该就是出自《周易》)“剥复”(事与物的盛衰消长)的论断。其实,整个六十四卦皆处于极反转化之中,并认为应当利用这些必然规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夫”,“困于上者必反下,放受之以井”。日月寒暑之往来屈伸也是这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个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不难领悟到的,这就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究一个“度”,做事或言语要讲究分寸,给别人和自己预留一些发展的余地。另外,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很有指导性意义的,它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开发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然会遭受到自然对我们的报复,现在全球频发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就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我想,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得益于《周易》“物极必反”思想的启发吧。

最后,我想谈谈《周易》中“防微杜渐”的思想。防微杜渐,是指在坏思想坏事情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生。打比方来说就是要把坏的事情扼杀在摇篮里。《易经》非常注重预测思维,注重见微知著。《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意即“初六,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当脚下踩着霜的时候就知道坚冰,也就预示着冬天快来了,表明任何结果出现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系辞》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刘备死前对儿子刘禅的嘱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话说得十分警醒。退一步讲,不积“小善”,可能暂时无害于自身。但如果放松警惕,放任“小恶”的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只有预防了“小时偷针”,才能阻止得了“大时偷金”。 以上是我对《周易》哲学意蕴的一点浅见,所列其实只是《周易》博大哲学意味的冰山一角。也许并不是其中最光辉的,但确实都有其深刻意义在,这也证明了《周易》的伟大吧。

2 《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亦是《周易》的“变易”之义的最好诠释。

《周易》在研究、演示事物的的变化的过程中,无不时刻遵循着“变易”这一思想。即从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并力图演示、遵循其内在的自然法则,试图来解释、认识、指导中国古代先民的一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如《易·大过》九五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易·离》九三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又如《易·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序卦》云:“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

可见,《周易》的变易观是贯穿于所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组合的六十四卦的始终的。故《易论》曰:“变易”。而《周易·咸?彖》有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可以说,正是阴阳刚柔的相互交感而“变易”,所以天地万物方能生生不息。 ⑵、《周易》的宇宙整体观与本体论:

《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周易》的宇宙观。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周易》的这一宇宙观给予当今宇宙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启示。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周易》之所以一直追求着演示宇宙变化,进而实现预测未来、决断凶吉的功用。就是源于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育整个宇宙的妙理,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即《周易》的演卦过程就是宇宙演化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在探讨宇宙发生、演变、全息、形态、本体的古老学说。如:《系辞》有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亦是《易论》中:“易简”之意的注释。

由《周易》提出的“太极”是什么?这一命题,引发中国古代哲学家深入而广泛的大讨论。即魏晋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南宋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另亦有以北宋张载和明清之际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

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但在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却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思维方式,这就大大的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考与探索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⑶、“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古同“彊[qiáng]”即强,强大)不息。”又《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告诉人们要效法天地之德性,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亦容民畜众,包纳一切。《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是要求君子效法“地中有山”的自然现象,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美德而行于世,就会不断地取得成功。

显而易见,《周易》是把世间万物通过归纳、概括、抽象之后,以天、地、人为坐标量并融入时空的变量做参照来系统的考察,即把天地人皆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宇宙系统中考量之。《周易》不仅认为天地人的整体性,而且还承认它们的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性,并称其为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故《易·系辞》云:“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即用《周易》的法则仰观天上日月星辰,俯察大地山川原野,能明白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能追朔事物的初始,推求事物的终结,能知晓人事物生死的规律。又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意思是:明白了悟易理,就能正确遵循天地之道(言行举止与天地之道相符),为人处事立世就不违背天地之道。学易悟易可知易道周遍于万事万物(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沙中察觉自然之道),这样,可让道匡济天下(让普天之下的人知晓这个道理)。因而观念、行为就不会有错误。《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就是说君子要效法“风行天上”的自然现象,以道德教化天下,蓄积美德。 可以说《周易》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是看他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即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也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于自然规律。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从而才能实现改造自然之目的。这应该是贯穿人类实践活动始终的恒常不变的真理。正如《系辞》有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宋代程颐曾说:“天地人只是一道。”而张载则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周易》,我们就不难理解《易论》中:“不易”之意了。

3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 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它早于老子、孔子

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 《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 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 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 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 4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百科全书。进而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揭示该书中丰富的内涵。正如《系辞》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关于《周易》的哲学思想,先哲们多有论及。本文旨在先哲的基础上谈一点心得,也算“见仁见知”之一端!

一、《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用。“哲学”是近现代用语,判定古代学说和思想是不是哲学,不能用今天的名词去框定,而只能从它的内容和实质上去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其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研究的是天地之源的“太极”,万物之变的“大道”。而且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引文未注出处者,均见《系辞》)从研究的对象看,《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其外延最大。《系辞》讲:“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名小类大”是《周易》的特征,也是哲学的特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对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周易》的功用除了占卜的微观预测外,也有宏观上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系辞》讲:“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意即人们只要按《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办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从而才能做到“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如果能把易理用活,“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能对天下事情都有指导作用的当然是哲学的方法论,这是任何具体方法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系辞》在评价《易》之指导作用时也指出了这一点。“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于此哉!”“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于此。”书中连续出现四个“其孰能于此”,可见当时人们就认为《周易》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是同代的任何学说都不可比拟的。后世将《周易》列为群经之首,盖与它的这一不可比拟的功用密切相关。

二、《周易》坚持了古朴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是什么?这是任何哲学都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序卦》讲:“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它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又怎样产生的呢?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天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生大业。”可见“太极”是万物之源。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一宇宙发展模式竟与当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说”惊人的相似。

由江泽民题名,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中提及到“太极宇宙模式”,肯定了宇宙“大爆炸说”。认为:宇宙发端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那时物质被压缩为极高密的状态,没有天体,也没有粒子和辐射。在大爆炸后的一秒钟之前还是一种由质子、中子、光子、电子等混合而成的“宇宙汤”。但《周易》只用“太极”两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这种天地未开、阴阳不分的混沌状态。大爆炸三分钟后才有轻元素的合成及微波背景辐射。70万年后才形成了稳定的原子。几十亿年后形成了原始星云和星系。50亿年前产生了太阳系。47年前产生了原始地球。在冲击、压缩、衰变等作用下物质分流,形成了地核、地幔、地壳及大气圈。这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的漫长演化过程,《周易》用“太极生两仪”一句话简单概括了。地球绕太阳公转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象”。在雷风、水火、寒热等,即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万物。可见“太极宇宙模式”虽然古朴粗略,但在总体上却正确反映了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明显地体现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思想。

三、神秘主义与唯物主义交织的认识论。《周易》的占卜方法是用蓍草揲蓍成数,以数定卦,以卦定象,以象定吉凶。蓍草本是一种自然植物,却认为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数字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量”的反映,却认为能“成变化而行鬼神”。每次占卜所得之数是偶然不定的。但将偶然性的得数与卦象爻辞联系起来却变成了预示吉凶的必然性。何以如此,至今仍是不解之迷。这就使其思维方式带上了神秘唯心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人们斥“占卜”为迷信的根据。但从八卦的产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来看却又明显地体现出朴素的“观物取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系辞》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八卦的产生既不是神灵的启示。也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测。是圣人对察天观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效法天地万物的实践经验概括总结的结果。文中有一段历史记述值行一提:“古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以为耒„„盖取诸益。日中为布„„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记述说明了《易》之思想不是一人一时完成,是千万年群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结晶已达到了“通神明之德”、“知幽明之故”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对人们的实践又有指导作用。能使人“以类万物之情”,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四、古朴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观辩证法是人们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从总体上看古今所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人们感知到的是同一种客观辩证法。古今的差异仅在于人们的实践水平,思维能力,科学水平,语言概念及反映方式的不同。从而人们对客观辩证法认识的广度、深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但基本点应该是致的。《周易》虽未用现代的语言概念,象现代人那样深刻、系统而逻辑地表述辩证法,但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式揭示了辩证法的基本点是不应该被抹煞的。

首先反映了普遍联系和无限了发展的思想。《周易》宇宙模式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384爻——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这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以八卦为核心的整个系统。其中又包含层层的小整体、小系统。层层联系,步步发展。太极是宇宙尚未展开的统一体,宇宙是太极层层展开的万事万物。代表万事万物的卦形纷繁复杂,但其构成要素却是极其简单的“- -”“—”两个符号。阴爻、阳爻按照不同的的次序、位置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即卦象。从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爻变卦变,卦变象变,象变物变。正所谓“牵一爻而动全卦”。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六十四卦是个大循环。《序卦》将“未济”卦放在最后正说明这个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无限发展。“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作者对“新陈代谢”这一宇宙发普遍展规律的最古朴、最简炼的表述。

其次,认为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周易》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体系。太极生两仪,为天地、为阴阳、为男女,为日月,为昼夜。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两两对立统一。春夏秋冬四象,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卦两两对立。乾父对坤母,震长男对巽长女,坎中男对离中女,艮少男对兑少女。通篇之中如刚柔,动静,屈伸、往来,进退,大小、上下、吉凶、祸福、寒暑„„对立统一的概念随处可见。“一分为二”是《周易》的根本观点。

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缺一不可。“阴卦多阳,阳卦多阴”相互包含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相互区别、对立面又相互统一。

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就是变。“生生之谓易”。《周易》通篇都是讲变化的。《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那么什么是“变化”呢?“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阖户为之坤,辟户为之乾,一阖一辟为之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很明显,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也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创造,而是在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或只动不静的东西。文中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广生焉。”动,是乾的属性,但其也有动的方面。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总之,这种由事物对立双方“相推”、“相荡”、“相搏”、“相射”、“进退”、“屈伸”、“往来”、“阖辟”的矛盾运动而行起的事物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遵循“唯变所适”的法则去适应和改造世界。不可拘泥不变,“不可为典要”。

《周易》还认为事物的变化并非杂乱无间,而是遵循“物极必反”的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否极泰来”更是典型的一例。

再次,还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思想。《坤卦》初六爻辞讲:“履霜,坚冰阴始凝为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坤为阴,初六爻为阴之始。阴气始,发展下去,微而积渐,以致坚冰。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曲此而来。水变冰,柔变刚,是量变引起了质变。

占卜,本在于以物象而明人事。《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这进一步包含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须有量的准备的思想。这一规律或趋势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早辨”、“不早辨”之分。“早辨”,才能因势利导,趋吉避凶。《系辞》讲:“善不积不是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哲理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太过》上六:“过涉灭顶,凶。”《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也都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

最后,体现出万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规律。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用“--”和“—”表示,由此生万物。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如“--”肯定自身量的发展变为太阴,向对立面转化成为少阳。“—”向两方面发展则成为太阳和少阴。继续发展,太阴变为坤和艮;少阳变为巽和坎;太阳变为乾和兑;少阴变为震和离。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两次质变的否定。艮和兑是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后再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巽和震则是先向对立面转化后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否定。坎和离则是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不仅体现了八卦的生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还表现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从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每次变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对立面转化无疑产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发展也不是原样不变,而是由数量的增加引起了质变。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谷粒变成了“谷堆”。滴水变成了“大海”。

《周易》对条件决定论、因果关系、社会历史的演化、人的道德价值、自强不息的主观能动性等许多哲理也都有所论及。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如《序卦》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这一记述一是肯定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是大体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是由母系群婚制到父系一夫一妻制;由原始氏族制到阶级国家的产生,而后又产生了等级制度下的礼仪等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受篇幅所限,余当另论。

第15篇:周易

《周易》阅读文献

主讲人:燕连福

一、《周易》的命名

(一)“周”,

1.指周代

《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 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2.指周普

“连山者,像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今天所说的《周易》,实际上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易”,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 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 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 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也就是说因为日月轮转,寒暑交替才有 了生生不息的世界景象。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 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定理”,一切

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定理”里,都可以用这个“定理”来释解。即“大 道至简是也”。

⑵ 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 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 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三)周易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

易经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但是,不能过分扩大易经。如果说“潜水艇”、“原子弹”的思想来自易经,并以 六十四卦通解元素周期表和 DNA,这就有点过分夸大易经的作用。也不能完全贬 低易经的作用,杨振宁曾批评“易经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何祚庥说“易 经还影响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这需要辩证地看。

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易经的作用,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2

易经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它无形中塑造了中国人的七观:

中华民族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革命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 道德品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 观,“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利用安身”的价值观,以及阴阳爻就是 0 和

1、使思维与数发生联系的科学观。

(四)学习周易三个意义

第一点,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

比如:自信。人应不应该有自信,这种话不能用有或者没有来回答,《易经》 里面“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包括自信在内,但是我们中国人只讲自,只讲 自觉、只讲自反、自省、自律,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自信。现在年轻人太自我、太 自信,恰恰缺少一些自省和对他人的观照。

第二点,理解神秘性道德性

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我们可以把《易经》里面的神秘性(风水、算命、择 日、起名、符咒、八字、命理、预测、铁板神数),整个把它用现代化来诠释。 但是它的道德性,你是没有办法取代的,所以《易经》的道德性在二十一世纪还 会得到很大的发扬。

第三点,求同存异

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谁也挡不了。可是现在大家看到,凡是全球性的活动, 都有人很激烈的抗争,这是为什么?就是缺乏对差异性的尊重。而《易经》,四 个字就解决了:求同存异。我们会尊重每个地区的文化,但是我们会在这当中找 出一个最大公约数,变成大同的基因,这个只有《易经》做得到。

二、《易经》的基本内容

(一)“经”,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和卦辞、爻辞

卦形:包括六十四卦、八卦和爻。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八卦的构成基础,是阴(— —)和(——) 的符号,古人用这两种符号三叠为八种不同形状的三划线条组合体,其卦名、卦 形及象征物的对应关系是:

1、八卦:周礼称为“经卦”

2、六十四卦:

八卦两两相重,出现 64 种不同形状的六划线条组合本,即六十四卦,周礼称 为“别卦”。六十四卦各有其名及所喻示的象征意义。

如两乾自重仍名乾卦,取天体运行不止之象,喻示开创万物的阳刚之气;坤 下离上为晋卦,取火在地上,如日升起之象,喻示事物晋长的情状。其他诸卦无 不如是,均以特定的象征形象,喻示各种事物、现象的发展情态。

3、爻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有六条线形,称为“爻”,阳爻(——)均以数字“九” 代表,阴爻(— —)皆以数字“六”代表。每卦诸爻自下而上,各有位次,称初、

二、

三、

四、

五、上。因此,各卦凡阳爻居此六位者,分别称初

九、九

二、九

三、九

四、九

五、上九。凡阴爻居此六位者,分别称初

六、六

二、六

三、六

四、六

五、上六。

4、卦爻辞

在六十四卦符号下撰系文辞,揭明各卦各爻的寓意,即为“卦爻辞”。

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义。爻辞每爻一则,指示该爻寓旨。这样《周易》 共有六十四卦 384 爻,故相应地系有 64 则卦辞,384 则爻辞。(乾、坤两卦分别 多出一则用

九、用六文辞)。 卦爻辞阐说哲理,多用“假象喻意”的譬喻方式,使隐含在“卦形”背后的义理 较为具体、生动地显示出来。

5、编卦次序

六十四卦有一定的编排次序,(详见《序卦传》) ,前三十卦为上经,后三十

四卦为下经。早期文献所称周易者,特指“经”部分。因此,当卦爻辞撰成之后, 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周易》,终于以完整 的面目,严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

六十四卦:

7、读易要例

(1)卦时

64 卦表示 64“时”,即塑造出 64 种特定背景,从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 类社会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理。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讼”卦 象征争讼之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事未成之时的事理,余可类推。

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均规限在特定的时中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 阅读 64 卦,不能不把握卦时这一概念。

(2)爻位

64 卦每卦各有 6 爻,分处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 的或上或下,或贵或贱的地位、条件、身份等。六爻分处的六级等次,称为“爻 位”。

六级爻位的基本特点:

初位: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于潜藏勿用;

二位: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于适当进取;

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于慎行防凶;

四位: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于警惕审时;

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于处盛戒盈;

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于穷极必反。

古代六位分别象征:初为士民、二为卿大夫、三为诸侯、四为三公近臣、五 为天子,上为太上皇。

(3)三才 6

把六爻位序两两并列,则体现三级层次,前人认为:

初、二:象征“地”位。

三、四:象征“人”位

五、上:象征“天”位。

合天、地、人而言,谓之三才。这是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爻位,亦可表明六爻 的高低等级区别。

“系辞下传”: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说卦传”: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书而成卦。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在中医中药里三才为“天冬”、“地黄”、“人参”。

(4)当位与不当位

六爻位次,有奇偶之分:初、

三、五为奇,属阳位;

二、

四、上为偶,属阴 位。

六十四卦 384 爻,凡阴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得位、得正; 凡阴爻居阳位、阳爻居阴位,均称不当位、失正、失位。

当位就象征着事物的发展遵循规律,具有合理性;不当位就象征着偏离或者 背离了正道违反了规律。当位不是意味必然吉,不当位也不是意味着必然凶;因 为当位可能转化为不当位,不当位也可能转化为当位。

(5)中

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为下卦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 中道、行为不偏,周易称“中”。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居二位, 阳爻居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中和正相比:中德优于正。因为正未必中,而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 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

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正相吻合。

(6)乘、承、比、应

上爻乘凌下爻谓之乘。

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

诸爻相连并列者谓比。

下三爻与上三爻两两交感对应。

(7)二体

64 卦中每卦均含两个八卦符号,凡居下者称:下卦、内卦、贞卦。凡居上 者称上卦、外卦、悔卦。

上下体可象征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下为小成阶段,上为大成阶段;又可象 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

三、《易传》的思想

《易传》包括《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 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诸传的内容要点如下:

1、《文言传》,共两章,分别阐发《乾》、《坤》两卦的意义。可能因为两卦 为周易哲学入门之根本,故专为衍释。

2、《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两篇。每卦均有一则,共六十四则,分别解释六 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及一卦要旨。 7

3、《象传》亦随上下经分为两篇。包括《大象传》和《小象传》两类。前者

每卦一则,共 64 则,分别阐述 64 卦卦形的取象原理及其象征意义;后者每爻一 则,共 384 则。(乾坤两卦各多一则用

九、用六文辞,故小象传也相应多了两则) 分别解释诸爻象旨。

4、《系辞传》,因其篇幅较长,自分为上下。主于通说《易》理,兼论周易

作者、创作方法、成书年代、占筮原则等问题。并穿插解说 19 则爻辞的意义。

5、《说卦传》,先说八卦起源、八卦方位等问题,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 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探讨易象的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

6、《序卦传》,分析 64 卦的编排次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

7、《杂卦传》,另外把 64 卦分为三十二组两两相举,以精要的语言说明卦义。

四、易的四种方法

易经看世界,有四种方法:

1、象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任何复杂的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范畴、特定层次、特定位置上都会表现出其形象,天文、地理、人相,都是象;如果能 够直观感觉到事物的形象,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体会、总结、归纳,并了解事物 发展变化之规律。《易传.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 易经中,象就是卦和爻体现出来的。人们常用象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所谓心随相 转,是说人的象是由心决定的,心决定相貌的转换,心正、则舌头正、则五官正、则相正。

2、数

《易经》节卦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系辞上》“极数知来谓之占”,; 《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 体现出周易用数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特征。数,是《周易》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 式;所谓数者,尺度分寸也。有条不紊、进退有据、乘势而起、顺势而为、借势 而雄,皆为数也。易经的数,不是数学,数学是死的,易经的数是活的。这个数 是定数,是状态、是结果,是我们把握事物的依据。

3、理

《易经》坤卦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 业,美之至也”;《系辞上》有“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 乎其中矣”;《系辞下》有“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说卦传》有“和顺 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 之理。”理即对象数以哲学上的阐述,跟科学相近。一个人按照道理去推,他就 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占卜就知道结果。

4、占

《易经》革卦有“大人虎变,未占有孚”;《系辞上》有“是故君子居则观 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系辞下》有“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占是象、数、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易经里有很多吉凶,那就 是占卜的用语。占出来的有可能是吉,有可能是凶,这并不是宿命论。

易经用的最多的一个字:如。假如,如果的意思。如果这样,你会怎么样, 如果那样,你会怎么样。易经的吉凶是有条件的,可以变动的。所以,不要铁口 直断。

第16篇:周易

一维的时间在《周易》中的双重含义

概要: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时”, 和大自然的核心之物“日”连在一起, 充分说明“时”的重要性, 表明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周易》之“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刻画自然界中时间流转, 取春夏秋冬四季之义; 一类是对人事活动的概括。“时”之辞句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之观念, 贯穿于《周易》经、传之全部,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而这也正是其哲理内涵丰富性的显露。

关键词:

《周易》,时间观,自然,人文,科学,风水,变化

正文

一、《周易》中的“科学时间观”

《周易》书名中的“易”字,尽管历来有很多解释,但其根本意旨,应指阴阳变化、生生不已; 孔颖达《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曰: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也。

在《易经》中,用八卦来定分四时,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和公转,公转一年十二个月,这样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东方得天气之先。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八方,与八卦的关系:震卦为东方,春二月之令,太阳东升,普照万物生长之期。巽卦为东南方,

三、四月之令,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物而鲜明。离卦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阳当空,明显地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坤卦为西南方,

六、七月之令,坤为地,养育万物,物之成熟之时。兑卦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实累累,喜庆丰收之时。乾卦为西北方,

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阳西沉,明与暗,阴与阳发生争斗之时。坎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为水,不停止地流动,是劳苦之义。太阳在这一方位,完全沉没,万物劳累,应该休息之时。艮为东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立刻来临,万物到此,既是一天的完结,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之时。后天八卦恰好弥补了先天方位的不足,从方位上起了补充作用。一个揭示了天体的运行方向,一个则揭示了地球本身的运转方向——主要是从接受太阳能量和信息而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都符合自然的“道”。尽管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从方位来揭示自然的本质内涵,破译宇宙的神奇,使后人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无论是先天方位,还是后天方位都是科学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人能从不同角度而制订二种方位,真正的绝顶智慧!

《周易》还同时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对应天象,从而更细详地划分宇宙时间。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个特殊的卦形,即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卦,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候,以分四时(古代历法,五日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消息卦,一卦当一月,一爻当五日即恰当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消息卦共有七十二候)。十二消息卦和十二个月的配合情况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已,四月。 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遁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卦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西,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戍,九月。坤,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其中泰、大壮、夬卦代表春季;乾、姤、遁卦代表夏季;否、观、剥卦代表秋季;坤、复、临卦代表冬季。这称为“十二消息变通而周于四时”。《易经》如何用卦来表示二十四节气?它用震、离、兑、坎四卦分别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和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配(这叫卦气)。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坎主冬。每卦六爻,一爻主一节气,四卦各主六节气:

— —惊蛰 — —芒种

———雨水 — —小满

— —立春 ———立夏

坎 — —大寒 震 — —谷雨

———小寒 — —清明

— —冬至 ———春分

———白露 — —大雪

— —处暑 ———小雪

———立秋 ———立冬

离 ———大暑 兑 — —霜降

— —小暑 ———寒露

———夏至 ———秋分

至于卦的六爻如何与地支、十二月份相配来看时间?这从爻辰可看出。爻辰就是用重卦的六爻与地支即月份相配。六十四重卦,每卦六爻,而每一爻的爻性均有阴阳两种可能,这样六爻共有十二种可能,即六个阳爻和六个阴爻。这十二种性质和爻位不同的爻,正好配一年的十二个月。六爻和地支月份的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月份排列:正月(寅)——九二爻;二月(卯)——六五爻;三月(辰)——九三爻;四月(巳)——上六爻;五月(午)——九四爻;六月(未)——初六爻;七月(申)——九五爻;八月(酉)——六二爻;九月(戍)——上九爻;十月(亥)——六三爻;十一月(子)——初九爻;十二月(丑)——爻。二是按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初九爻——十一月(子);九二爻——正月(寅);九三爻——三月(辰);九四爻——五月(午);九五爻——七月(申);上九爻——九月(戍)。初六爻——六月(未);六二爻——八月(酉);六三爻——十月(亥);爻——十二月(丑);六五爻——二月(卯);上六爻——四月(巳)。由依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凡阳爻皆配单月,其对应关系是初爻至上爻六爻分别配从十一月至九月六个月;凡阴爻皆配双月,其对应关系是从初六爻至上六爻分别配从六月至四月六个月。上面是乾、坤卦的爻辰,其它六十二卦可依此类推。古人以十二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和四个季节,同时还另抽出四卦即震、离、兑、坎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和由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相配,再者以六爻来与一年十二月份配合看时间,把卦纳入时间来认识宇宙时空,从而更有效地破译宇宙时空的神秘。

二、《周易》中的人文时间观

开创中国文化先河的《周易》( 或易学) 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周易》的“时”观显示出“人文性”、“时势性”和“应因性”等等特质。然而, 多年来的《周易》研究中并未对易学“时”观的基本特质做出应有的发掘, 基于此, 本文尝试透视易学“时”观, 并进而阐释其基本特质。

一、《周易》之“时”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时”, 和大自然的核心之物“日”连在一起, 充分说明“时”的重要性, 表明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周易》之“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刻画自然界中时间流转, 取春夏秋冬四季之义; 一类是对人事活动的概括。“时”之辞句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之观念, 贯穿于《周易》经、传之全部,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而这也正是其哲理内涵丰富性的显露。通过对《周易》“时”观的探讨, 我们可以发掘出其鲜明的特质, 现阐述如下:

1.人文性。易之“ 时”, 从“ 天时”、“ 四时”、“ 时成”、“ 对时”、“时变”、“不失其时”, 到“时乘”、“与时偕极”、“与时偕行”、“时中”等, 无一不是以人之此在作为其时间观的出发点。其“时机”无一不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时机, 它强调人应该顺应天时, 与时俱进; 它主张人的行为也要适中, 不要废事,不适宜时势的也要及时“弃时”或“舍时”。《周易》正是通过对当下的宇宙人生及其未来流变的境遇的揭示, 以“明时适变”, 为人调整自己的行为提供依据。[5]所以说易学的时间观或“时机”论, 绝对不是西方科学主义的、实体性的、物理学的、直线的和不可逆流的时间观, 而是人文性的时间观。

2.变易性。易之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个天、地、人的时空场, 每卦中六爻的变化及情状, 都体现着人、事、物在特定的“时”中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夫卦者, 时也; 爻者, 适时之变者也”( 王弼《周易略例》) , 显然,“卦时”是指卦所处的时位、时机, 也即每卦卦义的特定背景。变易在方法上可用错、综、移、互来说明: 错是相反; 综是相对; 移是上下转移; 互是内部的重新组合。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渐变与突变。如水之凝霜乃渐变的阶段, 到了成为坚冰, 就是突变的阶段。前者为量的变化, 后者为质的变化。“变”为“化”之始,“化”为“变”之成。在变的过程中, 如未成形, 则必要防患于未然; 如已成形, 则要设法补过。我们称变之始为“生”, 变之中为“感”, 变之成为“通”。

3.创造性。宇宙之动态的、自然的发展过程构成其时间性。时间实际上是宇宙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力。周易的时间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并具有创造性。“生生之谓易”,“生生”意味着“不停的活动”,“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天”( 代表“乾”和“阳”) 和“地”( 代表“坤”和“阴”) 象征着“易”的两极———即创造者与容纳者, 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场特征。《易经》中的天地之“道”决定着“易”的场序, 也就是其创造性动作的方式(“道”) 。《易经》中的“易”同时蕴“变易”与“不易”于其含义中。因此如果仅仅把“易”单纯解释为“变化”是极不准确的。《易经》与其说是一部“变化的书”, 倒不如说是一部“创造的书”。既然易的符号系统所象征的是一种动态的宇宙本体论系统, 根据其生生不息的原理, 那么宇宙万物就皆会在“时间”之流中变迁与发展, 因此其时间性就是其创造性的表现。

4.时序性。在易符号的宇宙世界中, 春夏秋冬终始相续,绵延不止, 周而复始, 循环有序。而对于易占来说, 每占一次,均具有不可重复性与不可再现性的“此在”性, 易占之后, 对于求占者不可再求易占( 即“不二问”) 。所以蒙卦卦辞:“初筮告, 再三渎, 渎则不告”, 正在于说明: 时不可失, 失不再来。显然, 对于虔诚而又庄严的易占者而言, 每一次占筮, 都得显示出占卜本身的“客观实在性”来, 即不脱离卜者主观的心理状态, 所以在心境与情境恰相应合时, 此之占当是唯一的应合机遇, 占卜是某种不可重复性的解答。等机遇一逝, 主客另成新序时, 偏执于旧境的自我已经不可能再从“神物”中获得有效的启迪。

5.时机性。子曰:“知几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馅, 下交不渎, 其知几乎? 几者, 动之微, 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系辞下》第五章)“机”指“时机”而言。何以释“几”呢?“生命将生之时, 称为几。圣人按照易的变化之道而研几。”[6](p110)严灵峰教授认为“研几的目的也就是知道吉、凶、悔、吝的微兆, 然后才可以防微杜渐。”[7](p9)因为掌握良好的时机, 才可能防患于未然, 才可能成功在望。

6.时势性。表示时态的形势。例如, 坤卦初六:“严霜, 坚冰至。”其象曰:“严霜坚冰, 阴始凝也。”时可分为顺势与逆势, 前者因同类的凝聚力, 其功能在于造势, 团结势力; 而后者是因“异”成分的增加, 导致分化势力, 呈现瓦解之势。因此, 做事要懂得“同”能凝聚力量的道理, 随势而利导, 始能化险为夷。

7.随时性。在易之中, 每一卦或一爻的“位”之不同, 所遇的时也不同, 卦因时而推移, 爻因时而变化。程颐认为易随时而取义, 因为《周易》是变易之易, 变易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由于阴阳不测, 事物的发展变化本来就具有随机性, 这样, 也就可以说, 周易取义的过程只能是语用推理, 六十四卦作为六十四种时态, 其中每一爻都是一种不同的时位, 因而卦辞的解释也是不固定的。

8.应因性。易之符号的创造与应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是———机械性与应因性之别。当代华裔美籍中国哲学家唐力权先生认为, 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来,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生活样式, 易符号的使用, 易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人的实践方式。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生活本来就是一种因应事态而非机械性的事态, 它受之于存有的脉络性关联脉络。的确,“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系辞下》第八章) 。因此易所提供的示范, 不可作死板的教条, 一切都要因时而变化, 因时制宜, 以适应天道流行。

9.行动性。易之大过卦, 预设阴大于阳所出现的险情, 但也正是因为阴大于阳所造成的高强度反差态势, 才便于积蓄巨大的能量和动力, 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境域, 有利于产生“大人”, 创造新物类, 成就大事业。《大过·彖》:“利有攸往, 乃亨”, 是说应该立即采取行动, 尽快脱离原状态, 否则就会有危险。此之时, 行方亨,“与时偕行”、“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彖》) , 因此易绝不会主张固守某种状态而停滞, 更不会放弃一阴一阳之道, 而是强调人应该应时而变化, 审时度势: 时进则进, 敢于“用时”, 敢于“取时”, 敢于付诸行动, 取得实效; 时退则退, 敢于“弃时”, 敢于“舍时”, 善于韬光养晦, 以待时机。

10.同时性。从现代心理学来看,《易经》中的占卜是“同时并发性”概念。同时性是指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通过占筮得出与实践情况相符合的结论。这在人类“交际”( 或沟通) 情境中是常有的事, 因为正规的占筮活动可以将人的潜意识以象征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显示出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奇妙的对应性、巧合性与平行性, 这就是不同于西方科学之因果律的———同时性原理。占筮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是处在“同时性”并行的各不相同的两个事物, 在各不相同的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各自演进而又同时出现, 这种同时性标志着二者有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 天垂象, 见吉凶, 圣人象之”( 《系辞上》第十一章) , 圣人从“ 天象”、“ 事象”或事件的“ 征兆”去预测人事的吉凶, 因为圣人之高明的智慧就正在于, 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世界之间找到这种“同时性”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易的时间观里———同时性是对事物之间“同气相求、同类相动”相互感通关系的自觉把握。

结语:

《易经》是古人对自然界的破译,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 同时,它又用不同的方式来感悟天地万物,为我们展现出人类行为的种种规律,这本伟大的哲学书籍无疑是迷人的。

参考资料:

王船山.周易内传[M].台北: 广文书局, 1981.黄黎星.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析[J].周易研究, 2004,( 4) .楼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释[M].台北: 华正书局,1983.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济南: 齐鲁书社,2005

第17篇:周易

《周易》的人文伦理精神

“周易”是中国人最早的一本道德行为训诫,它提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文伦理精神,也提出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最低的行为规范“底线”。

1、自强不息

常听人说“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这一成语人们并不陌生,陌生的是这一成语的出处,当人们知道清华校训“自强不息”是出于《周易》时,非常惊讶,为什么惊讶呢?第一,原认为《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是巫术,怎么会有如此深刻体现民族精神的语言?第二,原认为《周易》是一本于天文历法有关的书籍,怎么会有如此深厚的人文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确实很耐人寻味。“君子以”是君子应当的意识,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为什么?因为天行健。中国伦理的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道是什么?天道是“健”,何为“健”?健即刚。《周易》用纯阳来表示“刚健”。天之所以有这种刚健之性,是由于它周流运转,没有停息的时候;生生相续,没有衰竭的时候。三国时期的刘表真阳描述天的刚健:“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为天之自然之象。”古人是以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作为根据,解释乾卦“刚健”之性的来源的。“崇效天,卑法地”是《周易》八卦的起源,“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易大传》的精华,《象传》几乎全是为提升人类的德性而作;天地的品格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榜样力量,它不是宗教意义上的顺服,而是凭主体自觉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实现着天人之间的德行互动。

在《周易》中与“刚健”之德有关的品格出了“自强不息”之外,还有“日新精神”、“拼搏精神”、“浩然正气”。 自强不息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自我肯定,自我勉励,矢志不渝。坚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意志,对自己充满信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古代名言,都表现了刚健自强的人格魅力。

2、厚德载物

乾与坤分别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宇宙的基本品格,与对乾——天道的认识一样,古人对地道——坤的认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找到了提升民族德性的道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里的核心内容,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坤的德性是“顺”,地势坤即地势顺。坤卦六爻皆阴,为纯阴之卦,坤也是阴柔的代表,“柔顺”构成了阴爻的品性。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生存的根本。中国古人把大地比喻为母亲,对其赞美及其独特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这样赞美: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大地而生长,大地顺从秉承天的志向,大地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大地含育一切是指发扬光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

周易从三个方面诠释厚德载物,一是宽大能容,二是敦厚能载,三是以柔济刚。

宽容是大地的品格之一。宽即广博,容即无所不包,上没有辽阔天空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下没有宽广的大地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动能容纳,所以泰山形高体大;江河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吸收,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君子要像天地那样气魄宏大,才能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涵养宽广,才能使国家富强。“宽容”历来被视为一种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则得众’;”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周易》·《师卦·象传》云:“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蓄众。”

敦厚能载也是大地的一种品格,人们折服于大地载育万物的能力,并从大地的品格和能力中体悟出了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慈悲忍让的德性诉求。对于“厚”的美德,《易》认为:“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柔而济刚是大地最突出的品格,也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品格。只柔不刚结果是: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除了培养刚健有为的性格外,同时还要善于培养柔顺的品格,发挥柔顺的作用,以求收到互济互利的效果。

柔弱克刚强也是由大地的品格引申出来的一种人生攻略。人在起步的时候,在开创天地的时候,要以柔顺的品格与强大的对手共处,窥视对手的短处,寻找恰当的时机,打败对手。

3、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指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内化于民族主体的德性自觉之中,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及处世方法。《周易》本身就是一部趋吉避凶、防患于未然的书,在其卦象和爻辞中:“明忧患与故。”《系词传》说:《周易》这部书,是包含处世之道的哲学宝典,人们是须臾不可远离的,它所警示给人们的是:变化没有休止,变化不拘于一定的形式,哪怕是上下不同的方向、刚柔不同体性之间,也是周游运动的。所以它不拘泥、不知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另外它还能使人们出入行藏谨慎有度,行为处世心存戒惧,并能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可以说有了《易》,虽然没有实保的教训引导,却好像时刻有父母在身边督促监护一样。整部《易经》都是由吉凶悔吝组成的,这中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经验的总结。通过占噬的形式,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时刻保持警惕,有忧患意识,以自省和改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而化凶为吉,避免不幸。也正因为此,《易传》才特别强调它的“明于忧患与故”的作用,并视为“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的宝典。

忧患意识是人主体自身潜藏的一种意识,它不是尊天法地而得出的人的品质,而是根植于人本身的,是人之为人的责任意识的扩充与彰显。只有自己创业或担当责任时,才会有这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实际是蕴藏着一种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

《周易》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慎初的、趋吉的、补过的。这三个层面,大可以指国家,小可以指自我。积善之人必有余庆,积不善之人必有余殃。臣杀其君,子杀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出现苗头之后不补其过,其结果必然是凶。在《周易》这部书中,认识判断包含价值判断、二者共同在主体忧患精神中发挥着作用。

孔子晚年喜读《易经》,并说五十读易,少犯错误。孔子认为,凡是危险的事情发生,都曾自恃万事整治。因此君子居安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所以《周易》说:心中时时自警;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就能象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这段话是孔子阐发“否卦”九五爻辞时提出的见解。孔子是一位忧患意识十分强烈的思想家,他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以失败灭亡的经验教训为“反面教材”提醒自己,以便“终日乾乾”而免于咎祸。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是一个磨练自我、修养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和痛苦,需要人们用百倍的毅力和勇气去面对、去克服,并在生存的勇气中砥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德性。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一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它又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地之道作为基础,“优患意识”则为人的主体自觉意识,然而人道与天地之道是合二为一的,处忧患而不悲,效法天道自强不息,效法地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优患意识”三者构成了《周易》的精髓,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4、中道而行

“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中正来自《周易》对“中位”的重视。“中位”是卦

二、五之位,二位是阴爻,五位是阳爻,又中又正(即偶位阴爻,奇位阳爻)。“尚中正”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常言说:悟道,道曰中庸,中庸之道是行为之道,中庸之道讲“居两用中”。凡是居于中间的东西,在发展中都会走向壮大。事实也是这样,中道而行,只有中道能行,只有中道才能存在和发展。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按中道而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道而行。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之道。相传周庙中有一器皿,注满水就要倒下来,把水排空就要倾斜,恰到好处就能端正。孔子右坐之器,悟出保持盈而不溢的方法是:“身居高位而能善待下人;盈满而能虚己;富足而能节俭;尊贵而能处卑贱;机智而能自甘愚拙;勇敢而能自居怯懦;雄辩而能自甘木讷;博大而能自居浅薄;贤明而能自居暗弱。要而言之,减损一点,不让它达到极致。

在《周易》的卦爻辞中,二爻、五爻当位,即阴爻居二,阳爻居五,其爻辞大都为吉。六爻、三爻其爻辞都以警示、告诫语词,最著名的是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尚中正,也是一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5、和合之道

中国哲学有些流派对矛盾的认识是一分为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抛掉一些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以而不是多。

和合之道是《周易》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思维形态;它不同于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单一法、唯一法;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互补法、多赢法。在市场经济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今天,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竞争的结果,不是一方吃掉一方、一方打垮一方,而是一方或多方并育并行、共同促进市场的发育,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单育单行的竞争最终导致垄断,走向衰落和灭亡。

和合之道的核心是并育并行,遵循的原则是“不害”、“不悖”。不害不悖就能互补,双赢地创造共赢局面。相害相悖地不断斗争,只能两败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

和合之道一旦成为我们的行为反方式和道德准则,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减少,公司内部协同一致,国家走向统一,世界趋向大同。

《周易》这部书蕴含的到的理论和人文精神很多,几乎每一卦都体现一种人文伦理,望各位读者在读易时细心体会。

第18篇:周易

《周易》的人文伦理精神

“周易”是中国人最早的一本道德行为训诫,它提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文伦理精神,也提出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最低的行为规范“底线”。

1、自强不息

常听人说“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这一成语人们并不陌生,陌生的是这一成语的出处,当人们知道清华校训“自强不息”是出于《周易》时,非常惊讶,为什么惊讶呢?第一,原认为《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是巫术,怎么会有如此深刻体现民族精神的语言?第二,原认为《周易》是一本于天文历法有关的书籍,怎么会有如此深厚的人文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确实很耐人寻味。“君子以”是君子应当的意识,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为什么?因为天行健。中国伦理的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道是什么?天道是“健”,何为“健”?健即刚。《周易》用纯阳来表示“刚健”。天之所以有这种刚健之性,是由于它周流运转,没有停息的时候;生生相续,没有衰竭的时候。三国时期的刘表真阳描述天的刚健:“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为天之自然之象。”古人是以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作为根据,解释乾卦“刚健”之性的来源的。“崇效天,卑法地”是《周易》八卦的起源,“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易大传》的精华,《象传》几乎全是为提升人类的德性而作;天地的品格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榜样力量,它不是宗教意义上的顺服,而是凭主体自觉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实现着天人之间的德行互动。

在《周易》中与“刚健”之德有关的品格出了“自强不息”之外,还有“日新精神”、“拼搏精神”、“浩然正气”。 自强不息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自我肯定,自我勉励,矢志不渝。坚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意志,对自己充满信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古代名言,都表现了刚健自强的人格魅力。

2、厚德载物

乾与坤分别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宇宙的基本品格,与对乾——天道的认识一样,古人对地道——坤的认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找到了提升民族德性的道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里的核心内容,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坤的德性是“顺”,地势坤即地势顺。坤卦六爻皆阴,为纯阴之卦,坤也是阴柔的代表,“柔顺”构成了阴爻的品性。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生存的根本。中国古人把大地比喻为母亲,对其赞美及其独特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这样赞美: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大地而生长,大地顺从秉承天的志向,大地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大地含育一切是指发扬光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

周易从三个方面诠释厚德载物,一是宽大能容,二是敦厚能载,三是以柔济刚。

宽容是大地的品格之一。宽即广博,容即无所不包,上没有辽阔天空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下没有宽广的大地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动能容纳,所以泰山形高体大;江河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吸收,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君子要像天地那样气魄宏大,才能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涵养宽广,才能使国家富强。“宽容”历来被视为一种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则得众’;”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周易》·《师卦·象传》云:“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蓄众。”

敦厚能载也是大地的一种品格,人们折服于大地载育万物的能力,并从大地的品格和能力中体悟出了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慈悲忍让的德性诉求。对于“厚”的美德,《易》认为:“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柔而济刚是大地最突出的品格,也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品格。只柔不刚结果是: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除了培养刚健有为的性格外,同时还要善于培养柔顺的品格,发挥柔顺的作用,以求收到互济互利的效果。

柔弱克刚强也是由大地的品格引申出来的一种人生攻略。人在起步的时候,在开创天地的时候,要以柔顺的品格与强大的对手共处,窥视对手的短处,寻找恰当的时机,打败对手。

3、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指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内化于民族主体的德性自觉之中,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及处世方法。《周易》本身就是一部趋吉避凶、防患于未然的书,在其卦象和爻辞中:“明忧患与故。”《系词传》说:《周易》这部书,是包含处世之道的哲学宝典,人们是须臾不可远离的,它所警示给人们的是:变化没有休止,变化不拘于一定的形式,哪怕是上下不同的方向、刚柔不同体性之间,也是周游运动的。所以它不拘泥、不知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另外它还能使人们出入行藏谨慎有度,行为处世心存戒惧,并能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可以说有了《易》,虽然没有实保的教训引导,却好像时刻有父母在身边督促监护一样。整部《易经》都是由吉凶悔吝组成的,这中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经验的总结。通过占噬的形式,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时刻保持警惕,有忧患意识,以自省和改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而化凶为吉,避免不幸。也正因为此,《易传》才特别强调它的“明于忧患与故”的作用,并视为“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的宝典。

忧患意识是人主体自身潜藏的一种意识,它不是尊天法地而得出的人的品质,而是根植于人本身的,是人之为人的责任意识的扩充与彰显。只有自己创业或担当责任时,才会有这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实际是蕴藏着一种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

《周易》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慎初的、趋吉的、补过的。这三个层面,大可以指国家,小可以指自我。积善之人必有余庆,积不善之人必有余殃。臣杀其君,子杀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出现苗头之后不补其过,其结果必然是凶。在《周易》这部书中,认识判断包含价值判断、二者共同在主体忧患精神中发挥着作用。

孔子晚年喜读《易经》,并说五十读易,少犯错误。孔子认为,凡是危险的事情发生,都曾自恃万事整治。因此君子居安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所以《周易》说:心中时时自警;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就能象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这段话是孔子阐发“否卦”九五爻辞时提出的见解。孔子是一位忧患意识十分强烈的思想家,他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以失败灭亡的经验教训为“反面教材”提醒自己,以便“终日乾乾”而免于咎祸。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是一个磨练自我、修养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和痛苦,需要人们用百倍的毅力和勇气去面对、去克服,并在生存的勇气中砥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德性。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一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它又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地之道作为基础,“优患意识”则为人的主体自觉意识,然而人道与天地之道是合二为一的,处忧患而不悲,效法天道自强不息,效法地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优患意识”三者构成了《周易》的精髓,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4、中道而行

“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中正来自《周易》对“中位”的重视。“中位”是卦

二、五之位,二位是阴爻,五位是阳爻,又中又正(即偶位阴爻,奇位阳爻)。“尚中正”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常言说:悟道,道曰中庸,中庸之道是行为之道,中庸之道讲“居两用中”。凡是居于中间的东西,在发展中都会走向壮大。事实也是这样,中道而行,只有中道能行,只有中道才能存在和发展。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按中道而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道而行。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之道。相传周庙中有一器皿,注满水就要倒下来,把水排空就要倾斜,恰到好处就能端正。孔子右坐之器,悟出保持盈而不溢的方法是:“身居高位而能善待下人;盈满而能虚己;富足而能节俭;尊贵而能处卑贱;机智而能自甘愚拙;勇敢而能自居怯懦;雄辩而能自甘木讷;博大而能自居浅薄;贤明而能自居暗弱。要而言之,减损一点,不让它达到极致。

在《周易》的卦爻辞中,二爻、五爻当位,即阴爻居二,阳爻居五,其爻辞大都为吉。六爻、三爻其爻辞都以警示、告诫语词,最著名的是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尚中正,也是一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5、和合之道

中国哲学有些流派对矛盾的认识是一分为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抛掉一些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以而不是多。

和合之道是《周易》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思维形态;它不同于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单一法、唯一法;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互补法、多赢法。在市场经济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今天,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竞争的结果,不是一方吃掉一方、一方打垮一方,而是一方或多方并育并行、共同促进市场的发育,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单育单行的竞争最终导致垄断,走向衰落和灭亡。

和合之道的核心是并育并行,遵循的原则是“不害”、“不悖”。不害不悖就能互补,双赢地创造共赢局面。相害相悖地不断斗争,只能两败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

和合之道一旦成为我们的行为反方式和道德准则,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减少,公司内部协同一致,国家走向统一,世界趋向大同。

《周易》这部书蕴含的到的理论和人文精神很多,几乎每一卦都体现一种人文伦理,望各位读者在读易时细心体会。

第19篇:读后感居安思危 得势而行(周易)

居安思危 得势而行

------读《周易》有感

《周易》萌芽于上古殷商,成形于周代,内容包罗万象,以包括重叠八卦而成的六十四卦为主,据说通晓《周易》便有解命释运之能,使其更具神秘的色彩。回想以往读过的《周易》注释书籍,其中大部分的作者认为《周易》是一部关于哲学讨论的巨著,众位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述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妙笔恒生、字字珠玑。

闲来重温《周易》,发现读书心态的差异,会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观。无独有偶,同一个角色处于不同境遇时,即便是相同的事态,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期盼。想起了以前初读《羊皮卷》时,曾和朋友一起讨论此书缘何定名,在罗马时代的早期,书籍是撰写在羊皮上,并且是智慧和地位的象征,卡耐基将自己的论点和看法糅合加工,定名为‚羊皮卷‛应该是喻取智慧的意思。《周易》汇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活经验,将其与天地气象相结合,将天地人文进行了古人视角的论述,这也许造成后人对《周易》的理解变的多种多样的原因之一。我读《周易》,更多的是关于‘居安思危、得势而行’的感悟。书中有亢龙有悔、密云有雨、潜龙勿用三卦,亢龙有悔是说事件发生后,勤于思考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密云有雨是说阴云密布之时,出门带把伞不是挺好的吗?至于潜龙勿用是说在形式与己不利的时候,需要忍耐和坚守。《周易》又有见龙在田、用拯马仕、飞龙在天三卦,见龙在田的意指有明确目标;用拯马仕大概和善假于物差不多,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借助外力;而飞龙在天可以理解为步步为营,在适当的时机,实现自己的目标。工作和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吗?学习好的做法,思考深层原因,观察自身的环境和状态,保持清

醒,自我激励,有意识的扩大拓宽自身优势领域,否则时间注定会慢慢的把你淘汰,这个过程会很慢,慢到你不会察觉,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无力回天了。如果将上面说的六个卦象联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多思考、多学习;拓宽自己的思路、认清并稳固自己的优势;同时不断地淬炼自己,修身立志;确定目标,不断努力;与人沟通,融入自己的团队,共同努力;最后步步为营,稳抓稳打,实现确立的团队以及个人的目标。

每个人所处的角色和状态都不尽相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千差万别,个人的想法也只能代表自己的意见,在我眼中的《周易》一书,可以是解命释运的工具,也可以是囊括前人智慧的哲学巨著,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理解,对前人千万年对生活和各种现象的解读。

第20篇:感悟周易

余萌读《易》之念时日久也。无奈彼时余之文底浅薄,且不能悉心于其浩然之精神,而唯恐弗能解其深邃,心犹未决也。或时亦手持《易》卷,默然翻阅,虽付之以殷勤,然则余之心弗能静,神弗能定,终不能有所成也。固郁郁然似有所失。

今岁暑期,余无心于它,寻陋巷以供读书之所居。简而狭隘,暗而阴敝。为余之书斋也。是时也,终日足不出户,以书为友,乐而忘蜀,清静自然。前十日阅《道德经》一书,亦颇以为然也,然并未以此而自足矣。乃后,余聚精会神,一丝而不苟,始读《周易》,凡二十余日,身临其间,不胜惬意。其中自有以吾之所学不能解其意,晓其理者,不可胜数矣!然则以余之所学,而幸能解其一二者,吾亦不胜欣喜也。何为欣喜以至此焉?曰:“《易》之时义大也哉!弗可违也,吾辈之所能窥者,唯其脊项也,虽此,余之受教,毕生用之而不可穷尽矣,大哉《易》也!”

《易》之成书今不可详也,其年代,可追及成王之时。溯其作者,今之众言不一,唯信伏羲氏始画八卦,文王推演至六十四卦,其中续作者不可详及也,及至仲尼作十翼,由是以成。然而各执一词者多矣,余亦疑之。

《易》之其书若何?或曰,龟蓍之物,鬼神之书,迷信之篇,非也。自古至今,成大德,立大业而未有不读《易》者。余虽不才,学识浅薄,愿谓之曰“古今经典之鼻祖,华夏文明之精髓”而胜似者未之有也。奈何有谓之为谶言鬼神之书者,其心何其偏邪。余曾言曰“若为一事,其志不同,则为事之得失亦自异也”读书亦然,心志存异,悟必存异。以此而观谶言鬼神之说者,自明乎其理也,则君子不屑以顾。

自《易》之于世也,君王贤者莫不倍崇之。其意利于世也,然亦非利于世欤!利君王之治世,利贤者之修身,利庶民之明理,亦利人之观天象四时万物之变也。余性愚钝,比于贤者而不及其万一也。吾之读《易》诚与贤者同,修身而已矣。见利忘义吾不敢有,见贤思齐吾必奉之而行之也,未敢稍有亵怠。《易》之情也博大,之神也精深,之意也中正,之理也深邃。《易》也,巍巍如泰山乎!皑皑似红日乎!迢迢如江河乎!滔滔似大海乎!然也,其如泰山之巍然而不偏不倚;似红日之广怀而普济众生;如江河之坚贞而不声不息;似大海之浩瀚而容纳百川。故曰,《易》之情大矣!

今余不才,然读《周易》,虽不能深解其意,或亦有感而发者数言,吾不及贤哲诠《易》之深远。然亦有余以为可取者也。吾之读《易》而有感者,斯有八矣,一曰;“持守中正”二曰“谦逊得体”三曰;“外柔内刚”四曰;“诚德待人“五曰;”知足常乐“六曰:”慎始至终“七曰;凡事有度,八曰,”未雨绸缪“此八则,余今试以一一而述之,虽纰漏之言,然亦肺腑,余之笨拙,抑或斯有可取者也。

其一曰:“持守中正,不偏不倚”。人之于世,必立于德行,然德中而行正者,夫唯心秉中正也。何为中正欤?中者,中庸不极,益损有节,正者,刚正不阿,曲直有则。二者贯于心,汇于神,而诸于行,是谓中正。夫四时是以为则,庶人是以为则,天地万象是以为则。抑或有声色犬马之享不及于人者,君子终无悔也。

其二曰;“谦逊得体,不骄不躁”。谦逊者,夫人神之所共奉者也,心谦逊者可为学,为学方知礼仪,知礼仪则举止大雅,君子之风也。何为得体?顺而不骄,逆而不躁,持而不有,功而不伐矣。固曰“人之于居也谦逊,唯谦逊可戒轻浮,轻浮戒乃弗为骄躁也”。夫人也,其

有所好,亦有所恶,好谦逊者明也,然好谦逊而能戒轻浮骄躁者,智也,仁也,通达也。

其三曰;“外柔内刚,不卑不亢”。外柔以谦和,平易以近人,虽好勇而有方也,穷兵黩武则不处。自内以刚健,之于心于己也,阳刚以束己之言行,虽困境而不屈,虽强权而不畏。近于於泥而不污,几于声色而不为之所动也。有言曰“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亦此之谓也。外柔平和以待人,内刚强健以律己。如是,则可不卑于己,不亢于人也。

其四曰;“诚德待人,不欺不悖”有言曰“与人交而信乎”信既诚,诚于心也,以诚处事,事竞成矣。以诚待人,人亦以诚待之,为世以德,德莅于人,莅于事。其自感恩而戴德,必涌泉而报之。然君子既施于人则无望人报之也。固诚德与人处,唯吾不欺于人,不悖于人而已矣。或人有悖于吾,予亦不尤人也。退而思己之不足,曰“予之于人诚乎”。

其五曰“知足常乐,不奢不欲”。知足者常有,知足者常乐,知足者不殆,何谓知足欤?然知足之义也大矣,简言之曰“窒欲”,人恒无所欲乎?非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此皆人之所欲也。所欲有让人意乱神迷,致万劫不复者。君子知其乱志惑心,而节之,窒之。夫唯不奢,而后无欲,夫唯无欲,而能知足,夫唯知足,方能无咎。是以贤者,箪食壶羹,曲肱而枕,虽居陋巷,不改其乐。其知足无所欲也。无所欲则不与人争,夫唯不与人争者,人莫能与之争,是以不殆。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其六曰;“慎始至终,不浮不切”。慎也者,曷?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是也。其始也慎,终也以慎,而无后忧也。然何以为慎焉,而无忧欤?人立世也,恒能顺而安哉,尚天阳而不以阳,地阴而不为阴。乾坤即有不测,况人乎!君子处之则泰然。无它,其心不急,不切,不倨傲,沉稳细腻以应之。其行不躁,不浮,不虚华,端庄持重以应之。是以君子处泰然矣,故曰:“慎者知也”。

其七曰:“凡事有度,不盈不益”。行有度,欲有度,情有度,无不持之以度,天之于四时以月度之,则人之于七情以中度之。水满则溢,月满则盈,是以持之以度也。何为度,度者无过矣,莅中正也。虽有利不苛得,阖乎义吾取之;过之则邪,邪则不正,不正则失道,失道者其必殆。故曰;凡于事者,不使其过甚,能而谦让之,不使盈溢者,其无咎矣。是以君子无不以微明处之,其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四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其八曰:“未雨绸缪,不驰不懈”昔有言曰,居安而思危,居富而思贫。人之于世,无不有防范于未然也。月有阴晴圆缺,人亦有旦夕祸福,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此之谓也。然人之处于安乐,惛惛乎终日,飘飘然也,不知其极。失意则消沉迂隳,得志则目空万物,不知恭谨俭悫,恣意妄为,肆无忌惮,此人之通病也。其唯不知,乐在其中,祸已渐至。是故未雨绸缪之意深矣,唯能弗弛懈其言行举止者得免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是也。

凡此八则,余之以为至臻也。

余之处于世也浮夸,为学也急躁。余自幼至今,过不可胜数。究其源,唯余之不学无术也。不学而不知礼义是非曲直,不分忠信廉耻仁爱。荒诞二十余载,而不知己之荼毒已深。及今痛惜之情不可溢矣,悲哉!吾之过甚也,昔时浑然而不知,罪莫大矣。

吾闻先贤之言曰“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故余之于此而抉学,自《易》始。余所举《易》者,唯上之八则也,今吾以此为铭,当毕生奉行之,终而不渝。

誓此。

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