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3 07:51:4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汉书,读后感

读《后汉书》

《后汉书》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例如“乐此不疲”“疾风知劲草”“马革裹尸”“举案齐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也都是出自这里。加上这本书在前后内容上剪裁得体,叙述决不雷同,阅来毫无冗赘之感,的确可以算是正史中难得的佳作。

该书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它对人物的评价较为客观,很多论述不失公允,也较为真实的记载了后汉不少人物的生平事迹。在运用“春秋笔法”的时候,范晔也没有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过度的褒扬或者贬低某类人,这一点尤为难得。虽然,范晔自己本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在《后汉书》中有意识无意识的拔高了名士,并以“矫枉故直必过”为后汉名士的某些极端行为开脱,而对宦官则多有贬斥,称他们为“刑余之丑”,但他也批评袁绍遍诛阉宦是“以暴易乱”,表彰阉宦中“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言论算是很中肯了。

当然,《后汉书》也难免有些美中不足。其一就是:列传部分如果从单篇来看,是遵循了“以类相从”的原则,但就整个列传框架结构来看,各传之间的结构编排却比较散。比如宗室诸王的传记,在《史记》《汉书》中虽然也按时间先后顺序散排入各卷,但它们有“表”来进行专门的汇总,《后汉书》既缺“表”、“世家”等形式,本可以通过几个连续的卷号把它们放在一起。可范晔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它们散排入列传第

四、第三十

二、第四

十、第四十五卷中,这就使整个结构框架体系失于梳理。最末尾的诸夷部分倒是整理得比较好,其内容分区域连续排在列传的第七十五至八十卷中,是《后汉书》中唯一梳理得比较成功的部分。此外,循吏、酷吏等部分连续排在列传的第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也算不错,可惜与之相类的党锢部分被排到列传第五十七卷,没有与它们聚在一起,却属失于计较了。 对于褒扬正统天命的部分,范晔做得比司马迁、班固要好。《东观汉记》中记载关于刘秀出生时所谓的“赤光照室”、“田生嘉禾”、“凤凰来集”等,范晔都没有写入《光武纪》中。虽然,范晔在写刘玄称帝时加了句“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以证明刘玄非真命天子,但这总比《史记》《汉书》中公然把“龙交刘媪生刘邦”的故事编进《高祖纪》强得多。可惜范晔出于时代的局限,也免不了作史时按照“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标准收入一些神异事件。比如王忳理女鬼之冤等事,完全就类似于《子不语》等神怪小说中的内容了。 《后汉书》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系统记叙黄巾大起义。也许在范晔看来,这场前后有几十万农民参加的运动,由于缺乏精英领导,没有太多可以叙述的东西,所以有关它的信息仅仅散见于本纪和一些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解放后,黄巾大起义开始为史家所赞扬,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对后汉的灭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林剑鸣的《秦汉史》将“黄巾大起义”和“东汉的灭亡”合为一章,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笔者在这里无意分辨几种看

法对错的问题,我们可能要注意的是另外一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起义的原因不尽相同,所起的作用也各异,在表面相同的阶级背景下,其性质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动辄数十万的农民起义被迅速的镇压下去?这场起义为后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虽在《后汉书》之外,但要得到它的答案,我们却仍必须通过范晔字里行间中显出的蛛丝马迹来整理其逻辑。也只有如此,《后汉书》的这个最大缺陷,可以通过我们的细致挖掘、分析,得到某些弥补。篇2:汉书读后感2 汉书读后感

昨夜回京车上看《〈汉书〉读后感》不觉泪满襟,若不掉泪者,曾经一定不是好男人! 《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可以引用作者的话来说可分为‘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

‘故剑情深’讲的是19岁的刘询被大将霍光立为皇帝后,本打算让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刘询却莫明其妙的下了一道诏书:我在贫微只是有一把木剑一直陪伴我,如能找到那把遗失的木剑我当重赏。 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智商高的大臣开始找剑。情商高的大臣一听就明白了,直到刘询找的是落难时候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推此人,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

‘南园遗爱’说的是三年后权臣霍光的夫人霍显竟派人毒害许皇后。当然了,史书上不会记录一个男人为爱而悲痛欲绝的文字,何况是当朝皇帝。最后时刻,许皇后觉得没有人更能了解自己的丈夫,一直放不下。宣帝哽咽说要陪她一起去,许平君摸着丈夫的脸说:“你还不了解我吗,那不是你的性格,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还有天下。从今往后你再不会为我而分心了,好好做你的事,大汉疆土是你的。”宣帝泪如雨下起身往外走“好、好、很好,你在南园等我”(南园是宣帝的陵墓,几十年后自己也会在哪里长睡) 从此宣帝勤俭治国、深察民间疾苦、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大汉王朝迎来了著名的“中性时代”。这是一个男人在没有被磨难和仇恨打倒后的自我超越,是一个大男人的开阔胸襟与责任使然。若干年后世俗的人们翻越历史于此的时候,那些动人画面依稀可见,历史的声音仍然清晰爽朗,从容中透着坚毅! 然而,往事跨千年,憾事阅万卷。年年春草生,历历秋叶枯。读书至此我却有了另一种思绪,‘再大的功绩,也不如轻松白鹤常伴,溪涧流水常在。谈笑间,喧嚣灰飞烟灭。看那灯火酒绿不尽和那满世的撩人景色,却敌不过孤独背影旁的一声叹息!’

如此一想,人生真是一个难题,写些不押韵的小诗容易,可那些人生难题谁能解决,怎能一声叹息可以释怀呢!敞开心胸问世间,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有些事不是想做就一定能做的。又有谁能坐怀不乱,触目不惊的超凡洒脱呢。我只能心怀敬畏,遥遥远眺越走越远,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篇3:汉书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

勿以魔王论武安

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

不败安得由天幸

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

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开始,汉武帝就不再打算重用李广:李广曾因罪被贬为庶人。庶人李广因打猎归来太晚,城门已经关闭,于是守城的霸陵尉“合理合法”的将“前”李将军尽情侮辱了一番,让李将军在城门口坐了一晚上。后李广复为右将军,调霸陵尉入军中,随便找了理由就把他杀了。以他这种睚眦必报的心胸,汉武帝怎敢重用他?

千兵万马避白袍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首战睢阳,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不服气,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次战考城,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

三战荣阳,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

相望,声震百里。在这种情况下,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陈庆之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而逃。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陈庆之镇守豫州,豫州闹饥荒,他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后陈庆之去世,谥号曰:“武”,民称其为“仁武将军”。

教育学院 小教(3)班

陈水灵

110181335篇4:汉书读后感1 (1) 求《汉书》读后感

1.勿以魔王论武安——白起

武安君白起,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世称之为“杀人魔王”。

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后(昭王)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云:“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 2.不败安得由天幸——卫青

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连命理学都用上了,哈哈)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 卫青的功名是战场上一刀一剑拼出来的,公元前129年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反击战,在三路大军连遭败绩的情况下,惟独卫青以莫大的胆气横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圣地龙城。这场仅仅歼敌八百人的胜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粉碎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汉朝军事思想的革命。之后的河套会战与漠南会战,年轻的卫青将孙子兵法的诱敌方略与骑兵战的高机动性完美结合,声东击西,大胆穿插,两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骑兵军团,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会战,更是卫青一生用兵生涯的杰作,在右路军未曾到达且遭匈奴单于主力军队合围的不利局面下,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

多骑兵迎战。双方激战在一起,非常惨烈。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这就是后世传唱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此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对大汉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了。

而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3.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本来是想写一写霍去病的,但是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将军,而且,我不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他是自己舅舅的对手,与卫青相比,他多了几分 血气方刚,少了几分坚忍。而且南北朝时期,我中原王朝后裔最伟大的战神横空出世:白袍将军陈庆之。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列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可是梁武帝脑子又发毛了,居然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而且并未其他部队加以协助。或许这位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皇帝”大概是在围棋攻杀撕守中发现了陈庆之的领军天赋,也或许是粱武帝佛经读多了,相信真有天神相帮,所以才做出了这么一个疯子一般的决定,要知道七千粱军过了长江,面对的将是北魏雄视天下的数十万骑兵军团。幸运的是,虽然天神没有,战神却有一个,陈庆之就在这样荒唐的决定下开始了他作为战神的传奇人生。

首战睢阳,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不服气,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次战考城,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 三战荣阳,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在这种情况下,陈庆之还保持着镇定自若,他解下鞍绳,把马栓起,召集全体部队,对他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城略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杀的敌人,有的是现在包围我们敌人的的父亲,有的是他们的兄长弟弟,这些多的是无法计算。他们都把我们当成仇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

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

最后一战,荣阳野战,3000 vs 20万。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陈庆之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而逃。

陈庆之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如果说霍去病的胜利还是采用了避实击虚的方略的话,那么陈庆之的胜利却是战场上硬碰硬的奇迹。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陈庆之镇守豫州,豫州闹饥荒,他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后陈庆之去世,谥号曰:“武”,民称其为“仁武将军”。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一代伟人毛主席在读到他的传记时,慨然批示道:“千载之下,心向往之。”值此危难多事之秋,惟武力为解决问题之第一要务,皆因“弱国无外交”。篇5:后汉书 读后感(8) 读《后汉书》

刘秀的崇儒,为他的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使后汉的皇帝基本上承续了儒学治国的方针,前汉百家并存的局面终于一去不复返,而儒学则对后汉也造成了几个比较大的影响。这几个影响,笔者可以将它归纳为“四重三轻”。

其一是重血亲。

重血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兄弟和睦。后汉皇子之间的兄弟友爱在其它时期是比较少见的,甚至于太子被废都能保全善终。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隋唐以后,太子被废,未有善终者,惟东汉皆保全”,“盖自光武及明、章二帝,皆崇儒重道,子弟皆于孝友之训深,故无骨肉之变也。”其实,赵翼只说了其一,未说其二。按《后汉书.百官志》,后汉的诸侯国,其官署制度延续了前汉自成帝以后的办法,只设相和傅,相管理民政,傅则导王以善。相、傅都由中央任命,而他们的权力也非常之大,比如公沙穆做缯相时,竟能没收缯侯刘敞所侵官民田地,废其庶子,收考缯侯犯法的奴仆,弄得刘敞流涕认罪,可见后汉的诸王已经完全不可能具备对抗中央的力量。这样,由于制度的约束,兄弟之间没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再加上儒家的教导,使后汉极少见到兄弟之间反目的事情。

重血亲的另一方面就是崇母族了。刘秀因为亲眼看到王莽移国的弊病,对外戚多加控制。他废掉有世家大族背景的郭圣通,而立了乡里微贱的阴丽华为后,显示出他对外戚势力的警惕,但刘秀并没有从制度上防范外戚势力的崛起。明帝的皇后马氏贤德,对自己的亲属尚能够自制。但由于始终缺乏制度上的约束,又恰好赶上章帝以后几代皇帝都是年纪轻轻就驾崩,权力无疑都移到了皇太后手里,外戚终于抬头,开始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使后汉的外戚势力之大甚至超越了前汉,长时间左右着朝政。这就是儒家“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思想的负面影响了。

其二是重师道轻爵赏。

后汉从刘秀开始就相当重视对皇子的教育,在儒家“尊师重道”教导下,皇帝的老师享有别人没有的特殊礼敬。比如明帝的老师桓荣,年逾八十,皇帝仍多亲幸其府,会诸王将军以下及门生数百,皇帝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在是”。桓荣若有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于是在这种恩宠之下,桓家到五代孙仍有声名。

而另一方面,后汉对爵赏从来就没有吝啬过。就赏赐来说,由于后汉的诸王和功臣们都没有多少政治权力,皇帝为了弥补,给他们极高的秩禄,让他们享有别人没有的殊礼,金钱物质赏赐也很优渥,多有上千万的,也常会连及一两代。这在亲族功臣不多的情况下可能还不要紧,但子孙繁衍多能保全的话,延续几代后自然会给朝廷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桓帝延熹五年诏减虎贲、羽林不任事者半俸,还有灵帝熹平三年、六年、光和三年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以及光和元年、中平四年的卖官鬻爵,显然就是政府财用收入不足的明证。

滥加封赏无形中还助长了社会上的奢靡风气。民间婚丧嫁娶的相互攀比,虽朝廷屡发明诏亦无法禁绝,而地方官员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多不会采取有效措施来鼓励民众力行节约。一旦自然灾害到来时,百姓和官府往往缺乏足够的储蓄物质来救济,卖官鬻爵、以钱释罪也成为政府增加收入的方法之一,而百姓则往往陷入极端贫困,埋下了反抗的火种。

其三是重文轻武。

与之相对应的是,后汉轻武备很严重。刘秀在他晚年就已经表现出对战事的厌倦,甚至以“中国初定”为由,完全放弃西域,对西域多次请求设都护都明确给予拒绝,对周边也采取了全面的守势。结果西域尽从匈奴,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明帝不得已派兵北征,在西域重新设都护、校尉。后来的章帝又以“路远费多”为由,再罢校尉,不复遣都护,结果几乎又陷入被动。幸亏班超准备撤回时在于窴被抱住马脚,当地王侯哭涕着死活不让他走,他得以利用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动辄领西域诸国兵数万征讨叛汉者,最多的一次竟能达7万之众,以夷制

夷。当时班超手下汉兵最多时也不过千人,却安定西域达三十年之久,以这样的功劳,也不过封了个千户侯。安帝时放弃西域的呼声又占了优势,结果都护前脚刚走,北虏连与车师就入寇河西,朝廷只好关闭玉门、阳关了事。到顺帝时,班超的儿子班勇再次出击,可谓三绝三通,但此后中国日渐衰落,终于完全放弃经营西域,对西域的影响力遂至消绝。

后汉的边疆问题主要倒不在西域,西边的羌人才是后汉的重要对手,可惜后汉能征善战的将帅不多,只皇甫规、张奂和段颎三人还略有些名气,其中皇甫规、张奂多受降兵,只有段颎是征战不懈,范晔干脆把他们都放入了一卷中来讲述。我们看他们三人的结果,大略可以发现后汉对武将的轻视到何种地步。作为后汉的名将,皇甫规最高不过封了个二百户的小侯、张奂更是什么爵位都没有,可他俩还算善终。三人中最能打仗的段颎,他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军士死者才四百余人。有这样的战绩,他还不得不为了保位曲意宦官,封邑总算有万四千户,但随后伴着宦官的倒台,他无辜受到牵连,在狱中被迫自杀。可见后汉重文轻武已现倪端。 其四是重气节轻法律。 后汉儒者普遍重气节,又由于朝廷往往因名望而举官,久则民间多走向偏狭一路。儒家的教导,使民间颇好清名,他们不惜舍生取义,目的只是为了有意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或者是直谏敢为,这种偏激之举风靡整个社会后,遂有党锢之祸的发生。其实,重气节也不是完全不对,例如《后汉书》中记载贼匪遇孝悌而放过不杀的事可谓俯拾遍是,这就是其正面作用,但如果因为气节而走向偏激行动,问题就来了。陈忠定下的“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的法律,为民间重义之举开了绿灯,而某些人通过种种极端行动而获得的收益使重义之风刮得更起劲。《后汉书》记载:郭亮、董班冒死给李固收尸,太后饶过不杀,他俩一夜显名,“三公并辟”;刘矩在父亲未出仕前坚决不当官,太尉、太傅“嘉其志义”,任他父亲为郎,他于是举孝廉。至于因为义气、名节而相互结党报私仇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而朝廷时来的赦令也使这些犯禁杀人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因此名声大震。于是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刚直气节的虚名,不惜走极端、用诈术,党同伐异,睚眦必报,甚至因为一句话失了面子而互相杀戮,早脱离了中庸之道。其直接结果是,全国各大派系之间的冲突调和无法进行。

与之相伴随的另一问题是,轻视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都存在。后汉的皇帝除极个别外,对官吏管得多不严,官员经常可以称病,甚至弃官而去,使后汉的行政效率普遍不高。民间对子报父仇的赞誉,使官吏对私仇也基本上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加上朝廷时常有大赦,国中上下对法律的轻视实已达到极点。这种轻视甚至地方官员都存在,他们一旦手中有权,就凭借自己个人的喜好来行使法律。比如荀昱、荀昙兄弟,一个为沛相,一个为广陵太守,他们志除阉宦,凡宦官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纤罪必诛”。部分酷吏们也往往以诛杀大姓右族为荣,所以行使法律的随意性非常大。民间私相报仇的风气更是越演越烈,比如何颙、郅恽甚至替朋友父亲报仇而杀人,对法律可谓毫无顾忌,他们最后都没事,反而名声大显,堂而皇之的记入了《后汉书》,足见后汉的法治非常混乱。

以上的这些特征可以说都是儒家兴盛后出来的副产品,它们深深的给后汉打下了“好名务虚,重仁轻法”的烙印。

推荐第2篇:汉书读后感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纪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于东汉不承认王莽建立的政权——新朝,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表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前六篇的记载包括:记载汉初同姓诸侯王的《诸侯王表》,记载异姓诸侯王的《异姓诸侯王表》,记载汉高祖至汉成帝的《功臣年表》等,借由记录统治阶级来达到尊汉的目的。 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 志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

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同时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西汉一朝的历史。

其中,如《地理志》详述战国时期、秦朝、西汉时期的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名门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资料。 《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汉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食、月食等天文资料。

《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刑法,并且点出汉文帝、汉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汉武帝进用酷吏而导致的恶果。

《食货志》则详述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沟洫志》则记述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传

《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

《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如《贾谊传》记有“治安策”;《公孙弘传》记有“贤良策”等,这些都是《史记》没有收录的。

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游侠传》、《酷吏传》等,此外又新增《外戚传》、《元后传》、《宗室传》,这些也是《史记》所没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等三传。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传”最后一篇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列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

《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除此之外,《汉书》亦记载少数民族历史。《汉书》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字比较庄严,工整,在文字上排偶用的很多,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时期的历史,看了之后文字比较难懂的,有比较多的古字古词,需要借助于工具书,班固叙述了这样一段历史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推荐第3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目,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其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参杂。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汉书·艺文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通过阅读《汉书艺·文志》,使我们对这部巨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不仅条理清晰的为我们从六略角度提供着各部著作的目录学信息,更为日后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捷径,避免了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搜索的盲目性和繁琐性,提高了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效率性和准确性。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方法,除了应该充分分利用目录学简洁明了的优势,更应该为自己的实验列好提纲及资料搜索方向,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为实验提供更好的条件信息。《汉书·艺文志》中的方剂略,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指导,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医经”小序言:“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死為生)。”指出医经是记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类书籍,包括生理,即探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特征;病理,即阐述各种疾病发生的根本;预后,即活证、死证的分别;治则治法,即揣度针刺、砭石、汤液,艾灸等施治的方法等。“经方”小序言:“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

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指出经方是记述利用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方剂的一类书籍。方剂配伍十分严谨,需考虑多种因素:药物的寒温属性、疾病的浅深部位、药物的功效、四气感应、五脏六腑的特性等。医书分列医经,经方的分类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目录书中多保存此两目。“房中”小序言:“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指出房中是记述有关性医学的一类书籍。“神仙”小序言:“神僊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指出神仙是记述养生之道的一类书籍。对医书分列房中、神仙的分类思想,后世多执否定态度。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汉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方剂略》将医学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基本上能够按照学术发展情况和图书内容性质分类。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除去老师的指导,它是我们获得知识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途径,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个老师,所以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而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

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以前繁多杂乱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细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分门别类地找出历代的医学研究成果。

总之,《汉书·艺文志》序可称为先秦两汉的学术史大纲。《方剂略》通过小序、大序对医籍宏观地加以描述,同时又对医籍目录以详述,使我们不仅可以对当时的医学文献存留状况、医书门类的划分和医学发展水平等有所了解,而且可以对当时的医事制度、医学特点等状况更加熟悉。无论是它的目录学价值还是史学价值,亦或是对我们当代医学事业的指导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精读研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推荐第4篇:汉书读后感2

汉书读后感

昨夜回京车上看《〈汉书〉读后感》不觉泪满襟,若不掉泪者,曾经一定不是好男人!

《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可以引用作者的话来说可分为‘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

‘故剑情深’讲的是19岁的刘询被大将霍光立为皇帝后,本打算让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刘询却莫明其妙的下了一道诏书:我在贫微只是有一把木剑一直陪伴我,如能找到那把遗失的木剑我当重赏。

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智商高的大臣开始找剑。情商高的大臣一听就明白了,直到刘询找的是落难时候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推此人,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

‘南园遗爱’说的是三年后权臣霍光的夫人霍显竟派人毒害许皇后。当然了,史书上不会记录一个男人为爱而悲痛欲绝的文字,何况是当朝皇帝。最后时刻,许皇后觉得没有人更能了解自己的丈夫,一直放不下。宣帝哽咽说要陪她一起去,许平君摸着丈夫的脸说:“你还不了解我吗,那不是你的性格,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还有天下。从今往后你再不会为我而分心了,好好做你的事,大汉疆土是你的。”宣帝泪如雨下起身往外走“好、好、很好,你在南园等我”(南园是宣帝的陵墓,几十年后自己也会在哪里长睡)

从此宣帝勤俭治国、深察民间疾苦、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大汉王朝迎来了著名的“中性时代”。这是一个男人在没有被磨难和仇恨打倒后的自我超越,是一个大男人的开阔胸襟与责任使然。若干年后世俗的人们翻越历史于此的时候,那些动人画面依稀可见,历史的声音仍然清晰爽朗,从容中透着坚毅!

然而,往事跨千年,憾事阅万卷。年年春草生,历历秋叶枯。读书至此我却有了另一种思绪,‘再大的功绩,也不如轻松白鹤常伴,溪涧流水常在。谈笑间,喧嚣灰飞烟灭。看那灯火酒绿不尽和那满世的撩人景色,却敌不过孤独背影旁的一声叹息!’

如此一想,人生真是一个难题,写些不押韵的小诗容易,可那些人生难题谁能解决,怎能一声叹息可以释怀呢!敞开心胸问世间,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有些事不是想做就一定能做的。又有谁能坐怀不乱,触目不惊的超凡洒脱呢。我只能心怀敬畏,遥遥远眺越走越远,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

推荐第5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是“十志”

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

文献分类目录。

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

的著作。(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3)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术技巧各个杂拌。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 《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 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 学术之眉目, 著述之门户也。”《汉志》的开山鼻祖, 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 又把每类医籍的

是我国史志目录专为医药文献

篇目

、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

的。(5)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6)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编定的目录, 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内涵功能内的

资料信息。而学非凡是早期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

可以

以“六分法”为核心, 以文献著录分类, 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 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

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

程度上代表

在人类世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传统医学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性强, 其发展进步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 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 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

要的角色, 医史文献也就

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了系统精当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 分门别类地, 地找到

前辈的医学

所需要的资料, 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 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传承发展 了的

作用。

和医学科学的

推荐第6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3)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5)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6)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 《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 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 学术之眉目, 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 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 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 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 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 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 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 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 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由于医学特别是早期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继承性强, 其发展进步建立在人类世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 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当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 分门别类地了解前辈的医学研究成果, 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 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科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荐第7篇:《汉书》读后感——李广

《汉书》读后感——李广

原创: 燕山雁

余日读汉书,常今日诵之,明日即忘,不得书中之要领,收效甚微,为加深印象,对纪传人物线条勾勒,又做练笔之余事,希冀坚持下去,以补余之愚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歌颂的是汉代名将李广抗击匈奴,一生戎马的卓越事迹。

李广,甘肃秦安县人,出生在一个擅长射箭的世家,自幼习得射箭之法,他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他的一生与抗击匈奴紧密相连,与匈奴大小战争七十多次,在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这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称赞李广有才气,天下无双,借匈奴之口称赞他为\"汉飞将军\",但终究没有晋封诸侯,最后落得刎颈自杀的下场。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原因还要从李广自身说起,从史料中看出,李广的确为一名猛士。李广被匈奴军队生擒,身负重伤,能在生死关头,一跃而起,跳上胡儿战马,从数百匈奴追兵中逃出来,不得不称之为勇;李广在右北平(笔者家乡一带)与匈奴军队交战过程中,以四千军队对抗匈奴四万,博望侯张骞那一万人又没有及时赶到,在强敌面前,他手下的士兵吓得面如土色,体似筛糠,但李广能持弓箭意气自如,以一当百,士兵不得不服其勇。

这样一名在汉代声名显赫的将军,却未被封侯,最后刎颈自杀,李广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李广自己虽然英勇无敌,但缺乏治军方法。在冲锋陷阵上,他能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但带兵打仗上,他显然缺乏治军方法。《汉书》中记载,李广担任未央卫尉,程不识担任长乐卫尉,两人官职大小一样,曾经又一起为边疆太守,可谓相互了解。程不识治军严格,军队休息有管理,晚上有人巡夜,远处有人站岗;李广治军松散,人人自便,晚上无人巡更,文书做不到上通下达,虽然也有远哨,作为行军将领,这种悉听尊便的作风不是打仗的阵法。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只能靠蛮力,因此李广在带兵打仗中,英勇杀敌的情况居多,排兵布阵的情况很少,甚至在带兵途中迷路,这也是他身经数战却胜者无几的原因。

其次,李广勇有余而谋不足。在上郡战役中,三个匈奴的人射伤中贵人,李广不顾一切去追赶射雕人,一定要把他们杀之而后快,也许是自认为是神射手无人能敌。事实证明,他是一名神射手,也的确无人能敌。这三个神射手都败在了自己的箭下,但作为一名统帅,不顾自己将军的身份,放下身后的部队,结果被敌兵数千人包围,险些遇难。虽然他故作镇定,迷惑敌人,显示了他的勇敢,但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不应该是一名将领所为。可见,李广和敌人比的是力气,而不是脑袋,也就是说他还没有上升到战略战术的层面,这也是他在众多战役中吃败仗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李广虽然名声很好,但他为人狭隘。有两件事,一是他做陇西太守时,羌族经常造反,他诱惑敌人八百投降,羌人投降后他又全部将其杀害;另一件事儿是他赋闲在家的时候,与人打猎回到霸陵,霸陵卫不让李广经过,李广怀恨在心,等到李广受命到右北平当太守时,他特意向皇帝点将要霸陵卫,结果霸陵卫刚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杀了。这种狭隘的性格对一个首领是十分不利的,作为领袖,心胸要向匈奴地界的草原一样宽广,这样在行军打仗中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恰恰李广缺乏这种才能。

第四,李广急功近利,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请缨。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带兵出征匈奴,李广主动要求前往。此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汉武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想让他再到军中风餐露宿。作为一名老将,他应该知道沙场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也不是凭意气用事,一腔热血就能够喷倒敌人的。李广完全不顾这些,想在有生之年,凭借这场战争,凯旋回来能加官进爵,流芳千古。所以,在卫青将他由前锋的位置调到后卫时,他认为这是卫青耍的心眼,眼看着不让他有军功,而把前锋这块能建立军功的肥肉给了公孙敖,李广着实的不高兴,气嘟嘟的走了。结果在行军中迷路,无功而返,自认为无言见武帝,才拔剑自杀。

当然,作为一代名将,李广身上的闪光点还是很多的,司马迁饱含深情,赞颂了这位抗击匈奴的名将,笔者仅就其失侯原因做了些分析,不当之处,请拍砖指正。

推荐第8篇:汉书读后感1

求《汉书》读后感

1.勿以魔王论武安——白起

武安君白起,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世称之为“杀人魔王”。

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后(昭王)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云:“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

2.不败安得由天幸——卫青

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连命理学都用上了,哈哈)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卫青的功名是战场上一刀一剑拼出来的,公元前129年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反击战,在三路大军连遭败绩的情况下,惟独卫青以莫大的胆气横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圣地龙城。这场仅仅歼敌八百人的胜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粉碎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汉朝军事思想的革命。之后的河套会战与漠南会战,年轻的卫青将孙子兵法的诱敌方略与骑兵战的高机动性完美结合,声东击西,大胆穿插,两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骑兵军团,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会战,更是卫青一生用兵生涯的杰作,在右路军未曾到达且遭匈奴单于主力军队合围的不利局面下,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

多骑兵迎战。双方激战在一起,非常惨烈。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这就是后世传唱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此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对大汉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了。

首先,卫青能够在汉武帝时代平步青云,原因绝非仅仅是亲戚关系和运气好这样简单,更重要的原因是,卫青身处在一个中国军事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步车作战思想势必将被大规模骑兵作战思想所取代。其次,李广是不是值得同情?我认为,“飞将军”绝对不值得同情。李广迷失道路,未能按时到达战场,身为李广的上司,卫青对他的处罚是公正的。是李广自己狭窄的心胸气量断送了他,造成了横刀自杀的结局。之后李广儿子李敢对卫青的所谓“寻仇”更属于没事找抽型的无理取闹。这样一段是非分明的公案,却因为司马迁的生花妙笔而发生了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变化。本是罪将的李广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开始,汉武帝就不再打算重用李广:李广曾因罪被贬为庶人。庶人李广因打猎归来太晚,城门已经关闭,于是守城的霸陵尉“合理合法”的将“前”李将军尽情侮辱了一番,让李将军在城门口坐了一晚上。后李广复为右将军,调霸陵尉入军中,随便找了理由就把他杀了。以他这种睚眦必报的心胸,汉武帝怎敢重用他?

而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卫青从奴隶到将军的故事,绝非简单是一个穷小子靠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的故事,而是一个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少年人把握住命运机遇的励志故事。每个平凡的人在一生里都会遇到难得的机会,也都会遭遇到如卫青这样的指责与批判,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缔造奇迹,成为自己奋斗领域中的卫青,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或许沉默却坚韧顽强的心,有着一个或许并不博大却足够宽容的胸怀。(本段摘自网文:汉家骑士亦英豪)

3.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本来是想写一写霍去病的,但是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将军,而且,我不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他是自己舅舅的对手,与卫青相比,他多了几分

血气方刚,少了几分坚忍。而且南北朝时期,我中原王朝后裔最伟大的战神横空出世:白袍将军陈庆之。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列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可是梁武帝脑子又发毛了,居然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而且并未其他部队加以协助。或许这位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皇帝”大概是在围棋攻杀撕守中发现了陈庆之的领军天赋,也或许是粱武帝佛经读多了,相信真有天神相帮,所以才做出了这么一个疯子一般的决定,要知道七千粱军过了长江,面对的将是北魏雄视天下的数十万骑兵军团。幸运的是,虽然天神没有,战神却有一个,陈庆之就在这样荒唐的决定下开始了他作为战神的传奇人生。

首战睢阳,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不服气,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次战考城,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

三战荣阳,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在这种情况下,陈庆之还保持着镇定自若,他解下鞍绳,把马栓起,召集全体部队,对他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城略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杀的敌人,有的是现在包围我们敌人的的父亲,有的是他们的兄长弟弟,这些多的是无法计算。他们都把我们当成仇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

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

最后一战,荣阳野战,3000 VS 20万。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陈庆之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而逃。

陈庆之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如果说霍去病的胜利还是采用了避实击虚的方略的话,那么陈庆之的胜利却是战场上硬碰硬的奇迹。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陈庆之镇守豫州,豫州闹饥荒,他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后陈庆之去世,谥号曰:“武”,民称其为“仁武将军”。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一代伟人毛主席在读到他的传记时,慨然批示道:“千载之下,心向往之。”值此危难多事之秋,惟武力为解决问题之第一要务,皆因“弱国无外交”。

推荐第9篇:汉书董仲舒传读后感

《汉书 董仲舒传》有感

董仲舒,《董永变文》叫董仲,《清平山堂话本》收宋元小说《董永遇仙记》说董永与织女婚后,生一子名叫“仲舒”;《槐阴记》也叫董仲舒。明代《董永宝卷》叫董震清。是汉武帝初年的一位大儒,是一位值得我们推崇的中国古代大儒。他在给汉武帝的治国对策中所提出的建议;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更化善治,“前德而后刑”,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他的弟子有出色的,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即《〈公羊〉董仲舒治狱》,是汉代酷吏产生的基础。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汉书-董仲舒传》评:“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佑,殆不及也”。这是东汉史官对于董仲舒所献国策重要意义的充分肯定。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书·公孙弘传赞》)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君臣统治得好,不如说是放松统治的好。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君臣就无能为力了。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汉武帝的继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给儒学带来了复兴的希望。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

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汉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当务之急,“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祥瑞普降呢? 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他说王者将王天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对于人性善恶问题,董仲舒说: 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惰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命是上天的指令,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情是人的欲望情感。人的性情有仁与不仁,寿命有长有短,都是造物者(陶冶)和社会环境(治乱)作用的结果。天命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良。

十年磨一剑,三载不窥园的董仲舒献策正是汉兴七十余年之际。汉初的皇帝,吸取了秦始皇暴政至二世而亡的教训;需要对内施行仁政。正好此时他提出的;尊孔,推行官管学校的治国对策被汉武帝采纳。从此,读书人学习、尊从孔孟之道成为国策。由于读书人遍布于朝廷高层和社会基层之中,他们从习儒家文化,又以此去教化他人。因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脉。再经历代大儒(如宋代朱熹等)的研习、传承和深化,儒家文化就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之根。

今天,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主义”都想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从而造成人们信仰、思想的混沌,观念的杂乱。在当今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为了加强文化软实力,我们一定要谨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传承脉络,一条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文化之根。我今天之所以重提董仲舒,是希望我们能永远记住、纪念、尊敬这些使我国优秀文化、优秀经典得以传承,使儒家文化得以延续光大的中国古代先贤。

推荐第10篇:汉书

《汉书·南粤传》

南粤王赵佗,真定人。秦朝统一天下,攻克扬粤,设置三郡:桂林,南海,象郡。迁徙人民与南粤人杂居。秦二世时,时任南越尉的任嚣重病将死,召龙川令赵佗说:“听说陈胜等发动叛乱,有才能的人都叛秦自立,南海郡偏僻荒远,我恐惧盗贼侵略此地。我想兴兵断绝新开辟的道路,发展武力等待诸侯生变,正逢病重。广州背负山川地形险阻,南北东西方圆几千里,有中原人相辅佐,这也是一州的政治中心,可以建国于此。郡中长吏没有谁可以策划谋略,因此召见你。”授权赵佗代行南越尉之职。南粤尉任嚣死,赵佗传檄横浦,阳山,湟溪关,以防止陈胜起义军南下为理由聚兵自守。并且逐步以法律诛杀秦朝所置官吏,以其党为代理负责守备的官吏。秦朝灭亡后,赵佗就发兵攻击桂林,象郡。将秦朝在南方沿海设置的三郡中另两郡纳入南海郡的势力范围,并自立为南粤武王。 刘邦统一天下后,以中原疲于征战,民力困乏之故,未发兵征伐南粤。刘邦派陆贾出使南粤立赵佗为南粤王,与之剖符互通使节,告诫南粤勿侵扰汉朝南方疆域,南粤与长沙接壤。

高后时,有关部门请求禁止与南粤在边疆进行铁器的贸易。赵佗认为:刘邦时中央政权承认南粤的政治地位,互通贸易,是高后听信长沙王馋言隔绝与南粤的器物贸易,而长沙王欲依靠强大的中央政权军事力量剿灭南粤,为己捞功。故南越王僭称南粤帝,发兵攻打长沙,并攻克数县。高后(吕太后)遣将击之,适逢暑热潮湿,部队疾病流行,进兵未能越过五岭。一年多后,高后死,罢兵。赵佗因此借助武力威慑力和财政实力迫使闽粤与西瓯骆为其所役使。至此南粤东西方圆万余里,领土进一步拓展。赵佗称帝,建黄屋左纛,与汉朝相同。 汉文帝即位第一年(179BC)安抚天下,派使节告喻诸侯及四夷从代地前来即天子位的消息。为南粤赵佗在真定的父母坟地设置守邑,每年按时祭祀。下诏授予赵佗的兄弟等高官厚禄。召见陈平让他举荐出使南粤的使者,举荐陆贾。此为陆贾第二次出使南粤。汉文帝召见陆贾授予太中大夫之官,一人为副使。并让陆贾传达汉文帝致南粤王得信件。

陆贾到了南粤,赵佗很惊恐,于是顿首道歉,愿意遵守汉朝的诏令,长期称臣。于是下诏国内去除黄屋左纛,并且回信表示:老夫本是粤吏,刘邦赐予我玺,封我为南粤王;此前之所以称制是因为吕太后听信谗言发布命令禁止与南粤贸易铁器,牛羊也只贸易公的,而南粤地偏,没有祭祀用的牛马,不能奉祭祀;又传闻父母坟地遭到破坏,兄弟亲属诛杀殆尽;吕太后不准南粤朝见沟通汉朝,断绝来使;各地均有称王的情况,自己只是效法娱乐而已;又显示强硬的军事力量,表示非不敢反叛,只是希望向汉朝称臣。

陆贾回朝复命,文帝大悦。到景帝时南粤遣使入朝请。但南粤在辖地内仍然保留皇帝的号,另一方面对汉朝又自称蕃臣。

武帝建元4年(137BC)赵佗孙子赵胡继任南粤王。135BC闽粤王发兵在南边进攻南粤,南粤王赵胡写信给汉武帝,表示自己不敢擅自兴兵征讨闽粤,希望汉朝介入此事。于是汉武帝派遣两将军带兵进攻闽粤,并未至,闽粤王弟弟余善杀闽粤王向汉朝投降,汉朝罢兵。汉武帝派严助前往南粤传达武帝诏令,南粤王赵胡表示无以为报,愿使儿子婴齐到汉朝宫廷充当人质。并让严助转达自己愿意亲身前往汉朝觐见武帝。其臣谏曰:汉朝进攻闽粤实质上也有威慑南粤的性质,且先王告诫勿入朝汉天子,入见则不能复返。于是南粤王赵胡取消了入朝之行,称病不前往。十几年后,赵胡重病而死,婴齐请求回国。

婴齐即位,隐藏汉文帝与武帝赐予赵胡的印玺。向武帝上书请求立其在长安为人质时所娶邯郸籍女为王后,所生儿子赵兴为继承人。婴齐为政擅杀尚乐,不听武帝告诫,欲获得与内地诸侯相比的地位,称病不朝请。派遣另一个儿子次公入朝为人质。婴齐死后,太子转正为南粤王。113BC汉武帝派霸陵人安国少季出使南粤转达让其入朝的诏令,随行人员有终军,负责宣其辞,另有路博德屯兵桂阳以防不测。安国少季是邯郸籍王太后的往时情人,王太后又与他通奸,闹得满城风雨,国人以此不愿依附王太后。太后担心国内因此*,劝赵兴内属汉朝管辖,通过使者上书武帝请求位同内地诸侯,三年一朝见,废除边关。赵兴照办。武帝赐南粤丞相吕嘉等印,使用汉朝法律。赵兴与太后整治行装欲入朝。吕嘉在南粤势利极大,与王室联姻,宗族多为达官贵人。能取得人民信任,在国内享有崇高声望,耳目众多。因阻止南粤王向汉朝上书不被采纳,故阴谋叛乱,多次称病不见汉使。王及太后恐吕嘉作乱,想通过汉使的权力诛杀吕嘉,王置酒宴请汉使,太后即席责备吕嘉想激怒汉使诛之,吕嘉看事不对,逃。吕嘉弟弟带兵在宫殿外等待吕嘉,吕嘉因兵士保护回家,称病不见汉使与南粤王。阴谋作乱,南粤王向来无意诛杀吕嘉,吕嘉亦知之,故谋不发。武帝知之责备汉使胆怯,欲派庄参带兵2000诛杀吕嘉,庄参以为少,辞。武帝亦罢兵。此时,韩千秋自告奋勇愿带300勇士斩杀吕嘉。于是武帝派遣韩千秋与 南粤王太后弟弟带兵2000到南粤诛杀吕嘉,吕嘉因反,与其弟弟发兵诛杀南粤王赵兴,太后与汉使者。韩千秋进入南粤,吕嘉诱敌深入,歼灭之。武帝认为韩千秋无功但为军峰之冠,封其子韩延年为侯。武帝复调动楼船十万征之。112BC分4路水军前往,111BC灭之。吕嘉等兵败逃入南海上,汉兵因追杀之。平定南粤,受降瓯骆40万人。汉朝将南方土地划分为苍梧郡,郁林郡,九真郡,交趾郡,日南郡等9个行政区。

《贾捐之传》武帝征南粤,110BC立珠崖郡,广袤约千里,共16县,2万3千多户,居民暴虐,数次冒犯官吏制定的禁令,官吏也残酷对待他们,大概几年就反叛一次,杀死官吏,汉朝就发兵平定。从刚设置郡到昭帝86BC,20多年间共反叛6次。汉宣帝59BC珠崖郡三县又反叛。53BC,九县反,发兵平定。汉元帝48BC珠崖又反,汉朝发兵平定。诸县又反,连年不能平定。汉元帝与有关官吏讨论大规模发兵,贾捐之认为不应当发兵。汉元帝采纳。

赵佗(秦末、刘邦、高后、文景帝、武帝建元初)→赵胡→赵婴齐→赵兴 陆贾(刘邦,文帝)→严助(武帝)→安国少季、终军(武帝)→韩千秋(武帝)→路博德等平叛将领(112BC-111BC)

《汉书·原渉传》(汉朝灭亡前约四十年到灭亡时人) 原渉祖先在汉武帝采取将地方豪强迁徙到长安管辖的政策时迁居茂陵。原渉父亲在汉哀帝(6BC----2BC)时是南阳太守。当时天下殷富,大郡位列二千石的官死于任所,当地殓葬所送的钱物都是2000万钱以上。死者妻子儿女接受这些财物安定产业。当时(汉末)少有为死去双亲守三年丧的人。原渉父亲死时,原渉退还所有当地赠送的钱物,并且为父亲守丧三年,由此名动长安。服丧毕,被举荐为议曹,“衣冠慕之辐辏”。因政绩彰著被举荐为谷口令,时年20余。

此前原渉的伯父被茂陵秦氏所杀,原渉在谷口居住半年左右,“自劾去官,欲报仇”。谷口豪强替原渉杀死秦氏,逃亡一年多,遇赦令而脱。郡国诸豪强及长安、五陵诸位注重气节的人都归附仰慕他。原渉于是倾身对待他们,不论贤能或不肖都有很多来其家,他所在的居住地都是他的朋友。友人讥刺原渉说:“你本是二千石的世家,结发自修,凭守丧推辞财物成就声名,正是复仇招来仇恨,仍然不失仁义,为什么自我放纵,当轻侠之徒呢?”涉回答说:“你难道没见到别人家的寡妇么?开始自我约束的时候,心里是仰慕宋伯济姬和陈孝妇的,不幸被盗贼所奸污,于是就行为淫荡,知道不是符合礼仪,却不能自我回到正道。我就像这样啊。”

原渉自以为先前推让南阳人所送的财物,得到所享受的声名,却让先人的坟墓俭朴简约,不是孝道所应是的。于是大规模治理冢舍。起初,汉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在茂陵,群众说他的墓道为京兆仟。原渉仰慕之,于是买地开辟道路,立华表,上写着南阳仟,别人不肯听从他,把它叫做原氏仟。修理的费用都仰给富人道德高的人,然而身上穿的衣服车马用具仅仅具备,妻子儿女在家困苦。专以赈济施舍穷人急人之所急为要务。有人曾置酒邀请原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重病养病在宅里。原渉就前往问候,叩门。家里有人哭,涉于是进入吊唁,问丧事的情况。这人家里没有什么东西,涉说只管打扫洗头洗浴,等我来。原渉回到死者家,面对宾客叹息说:“人家母亲卧地,尸体不能得到装殓,我何忍心对此!希望能够撤去酒食。”宾客因此问原渉应该为他做什么,原渉于是“侧席而坐”,削木牍写字,把上至衣服被子棺木,下至死人嘴里含着的食物等,详细记下来,交给宾客。住宾客奔走买回,到太阳偏西时都汇集全了。原渉亲自检阅完毕后,对死者家属说:“希望你接受我的东西。”在他和主人家的人一起饮酒吃饭后,原渉独独没有吃饱,于是用车载着棺材等,带着宾客前往丧事之家,完成丧事的收殓慰劳来客等事宜。他周济人对待别人都像这样。其后有人诋毁原渉说他是奸诈的人之中的奸雄,有丧事那家的儿子立即刺杀了说这话的。

原渉的宾客多有犯法的,所犯罪数次被皇帝知道。王莽数次捉拿拘禁他想杀了他,原渉恐惧,请求担任卿府掾吏,以此避开宾客。文母太后丧葬时,守复土校尉。不久为中郎,后免官。涉想上坟,不想会见宾客,秘密地只与老朋友约会。原渉单车上茂陵,到晚上,入友人里宅,自匿不见人。派奴仆到市场卖肉,奴乘着原渉的势力与屠户争吵,砍伤屠户,逃。这时,茂陵守令尹公刚上任办理政事,原渉未谒见他,他听说此事后大怒。知道原渉是颇有名气的豪强,想要拿惩戒他来使勉励好风俗,派两吏威胁守住原渉。到中午,奴仆没有出现,吏想就杀掉原渉离开。原渉窘迫不知所措。刚好原渉所约定的上坟的车辆数十辆都到了,都是诸豪强,共同说服尹公。尹公不听从,诸豪强就说“原渉奴犯法抓不到,就让原渉袒露身体自我绑缚,用箭穿耳,到衙门谢罪,对于您的声威也足够了。”尹公答应了,原渉如众人所说的前去道歉,得释。

当初,原渉与新丰富人祁太伯是朋友,太伯同母弟王游公向来嫉妒原渉,当时是门下属员,说服尹公说:“您以守令的身份这样侮辱原渉,一旦真令到职,您将单车回到府吏,原渉刺客如云,杀人后都不知道主使者是谁,可为此寒心啊。原渉治理冢舍,奢侈僭越,罪恶彰著,皇帝都知道。现在为您打算,不如破坏原渉家的冢舍,分条奏理他的旧罪恶,您必然得到真令的职位。这样,原渉就不敢怨恨您了。”尹公照他说的做,王莽让尹公担任真令。原渉由此怨恨王游公,挑选宾客,派长子原初带车二十辆劫掠王游公家。王游公的母亲就是祁太伯的母亲,诸宾客见之都下拜,传话说不要惊动了祁夫人。于是杀死了王游公和他父亲,提着二颗人头离开。 原渉性情略似郭解,外表温和仁爱谦逊,而内心隐藏不露、好杀人。睚眦必报,触犯他而死的很多。王莽末年,东方叛兵兴起,诸王子弟多推荐原渉能得愿为他而死的勇士,可以使用。王莽于是召见原渉,责备他的罪责,赦免他并赐予财物,拜天水太守。原渉到官不久,长安兵败,诸县的诸假号起兵攻杀二千石官吏来呼应汉朝对王莽的军事行动。诸假号向来听说原渉的名声,争相问原渉在哪,拜见他。当时王莽的州最高长官的使者依附原渉的都得以活下来。用驿车送原渉到长安,更始帝的西屛将军申屠建请求与原渉相见,很器重他。从前毁坏原渉冢舍的茂陵令尹公担任申屠建的主簿,原渉本不怨恨他。原渉从申屠建的住所出来,尹公特地拦在路上对原涉行拜礼,说:“改朝换代了,应该不要再怨恨我了!”原渉说:“尹公,你鱼肉我时多么残忍!”原渉因此发怒,派刺客刺杀了尹公。

原渉想要逃掉,申屠建内心为此感到遗憾而且引以为耻,假装说:“我想与原渉共同镇抚三辅,难道会以一个小吏改变吗!”宾客为原渉在申屠建处沟通,让原渉自我拘禁监狱中来道歉,申屠建同意了。原渉宾客的车辆数十辆共同载着原渉送到监狱去。申屠建派兵在半路在上拦截原渉,送原渉的宾客的车辆四下分散逃去,于是斩原渉,将他的头颅悬挂在长安的市场上。

《汉书·李广利传》

李广利,妹妹李夫人得到汉武帝的宠幸,生下昌邑哀王。104BC,武帝让李广利做了贰师将军,发动所属封国6000骑兵以及恶少数万人前往,约定到贰师城取好马,因此称作贰师将军。旧浩侯王恢被派引导军队。已经向西度过 盐水,挡在路上的各个小国都坚固城墙而守,不肯供给饮食,攻击他们却不能攻克。攻克了就得到食物,功不克过几天就离开。等到到了郁城,士兵才有数千人,都饥饿疲劳。攻郁城,郁城抗拒汉军,杀伤了很多汉军。贰师将军与左右的人商量:“到郁城尚且不能攻克,况且到了他们的京城呢?”引兵而还。来往2年,到敦煌,士兵不超过十分之一二。贰师派使者给汉武帝上书:“路远,这里多缺乏食物,士兵不担忧战斗而担心饥饿。人少,不足以攻克宛。希望暂且罢兵,等以后增兵再前往。”武帝知道后,大怒,派使者拦住玉门关,说:军士有敢进入的,斩。贰师惊恐,于是留下屯兵在敦煌。

这年夏,汉朝在对匈奴作战中损失了浞野侯的2万多军队,公卿议论此事的都希望停止对宛用兵,专门致力于攻击胡人。武帝已经出兵诛杀宛,宛这个小国却不能攻下,那么大夏之类得就会逐渐轻视汉朝,而宛的好马就断绝不来了,乌孙,轮台就会轻视折磨汉使,为外国笑话。于是压制说讨伐大宛不便利的邓光等人。赦免囚徒“扞寇盗”,发动恶少及边地骑兵,一年多从敦煌出发的有6万人,“负私”跟随的的不计算在内。牛10万头,马3万匹,驴子背负运粮口袋的以万计,大设武器与弓弩。天下骚动,“转相”侍奉伐宛,50多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取城外流水,汉军于是派遣水利工人“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再发动酒泉、张掖北的戍守边关的带甲士兵18万,安置在居延、休屠以保卫酒泉。于是发动天下犯了七条法律的流放者,以及载着干饭攻击李广利军队的,“转车人”相连到敦煌。授予熟悉马术的二人为执驱马校尉,以准备贰师将军攻破宛后择取好马的。

这时贰师再进军,兵多,所到达的小国没有不迎接的,拿出食物供给贰师军队。

到轮台,攻轮台为攻下,攻了几天,屠城。从轮台向西,横行到宛城,军队到达的有3万。宛的军队迎战汉军,汉兵射败他们,宛军队逃入城中守护城池。贰师想攻击郁城,恐惧停留而使宛更产生对付汉军的诈术,于是先行到宛,挖开它的水源,让它改道,那么宛就一定忧心忡忡而且困乏。汉军包围宛城,进攻了40多天。宛的贵族商量说:“大王不要藏匿好马,杀汉使。现在若杀了大王,献出好马,汉兵应该会解围,即使不,力战而死,也不晚。”宛贵族都认为是对的,就共同杀了宛的大王。宛的外城坏了,汉军俘虏了贵族的一个勇猛的将领煎靡。宛人大恐,跑入中城,一起商量说:“汉朝所以要攻击宛,是因为宛王毋寡的缘故。”于是就拿着宛王的头,派人出使到贰师军队中,约定说汉朝不要攻击我了,我把好马全部拿出来,任由你们拿。如果不听我的话,我们就杀光好马,康居的救兵也快到了,到了,我们在内,他们在外,与汉军交战,仔细考虑,您认为采取哪样?”这时康居侦查看到汉军人还多,不敢进军。贰师知道宛城中刚得到汉军士兵会凿井,而宛的食物还很多。考虑后认为来砍首恶毋寡的人头,已经送来了,这样还不答应,那么康居侦察到汉军疲乏时就来救宛,一定会攻破汉军。军吏都认为对,答应了宛的要求。宛于是献出良马,让汉军自行挑选,而且拿出很多食物给汉军。汉军拿了宛好马几十匹,中等马以下公母3000多匹,立宛贵族从前善待汉使的名叫蔡昧 的为宛王,与之结盟而离开。始终未进入宛中城,罢兵退回。

当初,贰师起兵敦煌,因为人多,路上遇到的小国不能供给足够的食物,就把部队分为几部,从南北两个方向取道。校尉王申生,旧鸿胪壶充国等千余人分别到达郁城,守城的官员不肯供给食物。申生距离大军有200里,违背军令轻视敌人,急迫地攻击郁城。郁城人侦察知道申生军队数量少,在早晨派3000人进攻申生杀了他,几个人逃了出来,投奔贰师将军。贰师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前往进攻击破郁城,郁城投降。郁城王逃亡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听说汉军已经攻破宛,就把郁城王交给了上官桀。上官桀命令4名骑士绑着郁城王送到贰师处。四个人相互说:“郁城,汉朝所愤恨的人,现在把他活着送去,怕最后出现意外误了大事。”想要杀掉他,没有人敢“适先击”。骑士赵弟拔剑斩了郁城王,上官桀于是追上贰师将军。

当初,贰师行军后出发,武帝派使者出使乌孙告诉乌孙大规模发兵攻击宛。乌孙派2000骑兵前往,持观望态度,不肯前进。贰师带兵向东进军,所经过的小国听说宛被攻破,都派子弟跟着汉军入朝进贡,见汉武帝,作人质。大军归还,入玉门关的有一万多人,马千余匹。后出发,不缺少食物,战死者不很多,但将军军吏贪污,不爱护士卒,侵害他们,因此死掉的很多。武帝认为行军万里征伐别国,就没有记录他的过错,于是下诏说:“匈奴危害很长时间了,现在虽然迁徙到漠北,与别国谋划共同断绝大月氏到汉朝的使节,拦截杀死中郎将江,旧雁门守攘。危须以西和大宛都共同约定期门官车令,中郎将朝以及身毒国的使者,断绝东西交通路线。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他们的罪过,战胜大宛。依靠老天的威灵,上溯黄河,越过流沙,通到西海,山上的雪不堆积,士大夫直接过去了,俘获敌军头领,珍奇怪异的物品都陈列到汉朝的城阙下,就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8000户”又封斩杀郁城王得赵弟为新?侯,军正赵始成功劳最多,官为光禄大夫,上官桀敢于深入敌军腹地,为少府,李哆有计谋,封为上党太守,军官封为九卿的有3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一百多,千石以下官有一千多。……其后11年,90BC李广利带领7万骑兵从五原出发,攻击匈奴,度过?水。兵败被俘,贰师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卫律嫉妒贰师被单于宠爱,适逢单于母亲生病,卫律告诫匈奴巫师对单于说老单于鬼魂发怒,说:“匈奴从前按时为军事祭祀,总是说得到贰师就祭祀,现在为什么不祭祀他?”于是单于就逮捕李广利,李广利怒骂说我死以后一定要灭掉匈奴!单于于是杀了李广利祭祀。适逢下了几个月的大雪,牲畜冻死,人民发生瘟疫,稻谷不成熟,单于害怕,就为李广利设立祠堂。

自从李广利大军覆没后,汉朝又损失大将军和士卒共数万,就不再出兵了。三年后(87BC),武帝驾崩。

(李广利因为妹子李夫人有宠于汉武帝而得以被任命在军队里担任统领。汉朝在李广利参军后直到李广利被杀约15年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共死亡兵力约20万,而死在李广利麾下的约占12万,李广利军事才能不及赵充国。

汉武帝派李广利带领军队数万到贰师城为汉军夺取良马,李广利两年后战败返回玉门关,存者一两千人。武帝不准其进入玉门关。武帝这时对匈奴作战丧失2万多兵力,认为先攻克宛,树立汉军在西域的军威。李广利的主要战绩是征服大宛,取得良马,使西域小国纷纷投靠汉朝,入朝进贡。)

车千秋,本姓田,先人齐国田氏迁徙长陵。车千秋是高寝郎。适逢戾太子被江充所陷害死,很久,车千秋急迫上书争辩戾太子的冤屈,说:“儿子把玩父亲的军队,罪应当是鞭笞,天子的儿子犯错杀人,烦什么罪呢!我曾经梦见一位白头翁教我说的。”这时,武帝知道太子起兵只是因为惶恐而没有其他意思,于是大大的醒悟了,召见车千秋。车千秋到武帝前,武帝见他身高8尺多,身体容貌很好,武帝见后很高兴他,说:“父子之间,人们所难插嘴,只有您明白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教您教我的,您应当就作我的辅佐之臣。”立即授车千秋为大鸿胪。几个月后,代替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车千秋没有其他的才能学术,又没有征伐视察之功,只是因为说句话使武帝领悟,十个月当上丞相并封侯,当世所没有过的。后来汉朝使者到匈奴,单于问道:“听说汉朝刚任命了一员新丞相,他是因为什么当丞相的?”使者说:因为上书说事的原因。单于说:如果是这样,汉朝设置丞相,就不是任用贤人了,平庸的一个男子上书就能得到了。使者回,向武帝报告单于说的话,武帝认为使者有辱使命,想要把他交给官吏惩治。很久,才释放他。然而车千秋为人敦厚有智慧,居位自我称呼,超过前后数公。当初,车千秋才执掌政事,见武帝连年治理戾太子案件,诛杀惩罚很多人,群臣恐惧,想着要使武帝心变得宽广,安慰众百姓。于是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上寿颂德美”,劝武帝布施恩德,缓和惩罚刑法,欣赏音乐,养养心志,和谐神经,“为天下自娱乐”。武帝回答说:“我没有恩德,从丞相刘屈氂到贰师将军都阴谋作乱,巫蛊之祸祸及士大夫。我个把月了每天只吃一顿饭,听什么音乐啊?”常在心里痛恨士大夫,过去的事旧不追究了。虽然如此,巫蛊案刚发生时,下诏丞相御史督促二千石逮捕嫌犯,廷尉处置,未听说九卿廷尉有什么详细询问。从前江充先处置甘泉宫人,转而到未央椒房,以及公孙敬声的“田寺”,李禹等人阴谋投入匈奴,有司没有揭发,现在丞相亲自掘起兰台“蛊验”,所明白知道的。到现在巫蛊余波不止,“阴贼侵身”,远近的人都在巫蛊我,我很惭愧,哪里有什么长寿啊?我就不举丞相的祝寿的回礼的酒杯了,感谢丞相,大家都回去回到自己的馆舍去吧。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不要再说了。

后来一年多,武帝重病,立刘弗陵为太子,拜霍光、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丞相车千秋,都接受皇帝遗诏,辅导刘弗陵。武帝死,昭帝刚即位,不能承担管理政事,政治大事都由霍光决定。车千秋在丞相职位上,谨慎忠厚有高尚品德。每当公卿朝会时,霍光对车千秋说:当初与君都接受先帝的遗诏,现在我治理内部,您治理朝廷之外,应该有些事情要教导我吧,使我不要辜负天下人。车千秋说:希望将军留意了,就是天下的幸运了。始终不肯说点什么。霍光因此重视他。每当有什么“吉祥嘉应”,数次褒扬奖赏车千秋。汉昭帝在位的从头到尾,国家很少大事,百姓渐渐越来越富裕起来。78BC,汉昭帝下诏郡国推举贤良及博学有文采的读书人,询问百姓疾苦,这时关于盐铁的议论也开始兴起了。车千秋担任丞相12年,死后,谥号为定侯。当初车千秋年老,皇帝优待他,朝见时,能够乘坐小车进入宫殿,因此称为车丞相。儿子田顺继承车千秋的侯位,官至云中太守,宣帝时以虎牙将军的身份进攻匈奴,因为偷盗谎增所俘获的俘虏数量而自杀,封国也取消了。

桑弘羊担任御史大夫8年,自以为替国家“兴傕?之利,”夸耀功劳,想给子弟捞个官,怨恨霍光,与上官桀等谋反,终于被诛杀。

任安者,乃大将军卫青门人,卫青与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同时出塞打击匈奴,卫青到漠北围单于,斩首1900人,到阗颜山而回。霍去病与匈奴左贤王战,斩首7万多,功多。武帝让卫青与霍去病皆为大司马,秩禄同。此后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门人朋友多转而投奔霍去病,并被霍去病授予官爵,唯有任安没有离开卫青。92BC因戾太子兵变,接受戾太子符节却按兵不动,武帝追究起来,以怀贰心,腰斩死。

武帝朝汉丞相13个(:-140BC武帝即位-140BC)卫绾病免→(140-139BC)窦婴免→(139-135BC)许昌免→(135-131BC)田蚡死丞相任→薛泽→公孙弘约127BC代替薛泽至121BC→(121-118BC)李蔡有罪自杀死→严青翟→赵周112BC下狱死→(112-103BC)石庆死丞相任→(103-91BC)公孙贺下狱死→(91BC-90BC)刘屈氂(中山靖王子,武帝侄)→(90BC-武帝死-77BC)车千秋。

汉昭帝朝丞相:车千秋(武帝90BC-武帝死-77BC)→王欣(77BC-76BC)→杨敞(王欣死后-74BC昭帝死-宣帝74BC即位月余)

汉宣帝朝丞相:杨敞→蔡义(74BC-70BC下台-55BC死)→韦贤(71BC-67BC乞骸骨归,丞相退休从韦贤开始)→魏相→丙吉→黄霸(-53BC死)→于定国(53BC-49BC宣帝死-)

元帝朝丞相:于定国(-48BC元帝即位-42BC)→韦玄成(42BC-36BC死任上)→匡衡(36BC-33BC元帝死—)

成帝朝丞相:匡衡(-29BC)→王商(29BC-25BC免)→张禹(25BC-20BC辞职-公元5年死)→薛宣(20BC-15BC)→翟方进(15BC-7BC死,当了9年丞相)

《巫蛊之祸始末91BC-90BC》

武帝朝丞相公孙贺儿子公孙敬声以为自己是卫皇后姐姐卫君孺的儿子身份,骄奢不遵守法律,擅自挪用北军钱1900万,事情暴露,被逮捕监禁。这时武帝下诏捉拿长安地区的大侠阳陵人朱安世不能抓获,武帝急迫地要捉拿朱安世,公孙贺自告奋勇请求武帝让他去逮捕朱安世以赎儿子公孙敬声的罪。武帝同意了。后来果然抓获朱。朱安世在狱中上书汉武帝揭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派巫师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在武帝前往甘泉宫的驰道上埋下偶人诅咒武帝等。武帝派相关机构追究此事发现情况属实,遂诛杀公孙贺父子及其家族。《汉书·公孙贺传》“巫蛊之祸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败”。汉朝在公孙敬声之前已有,在武帝后继续存在,如哀帝朝中山孝王太后用祷告等诅咒哀帝。实际上,蛊惑早已存在。武帝时蛊惑的发现出于偶然因素,朱安世深知丞相公孙贺儿子公孙敬声为巫蛊事,被捕后,在狱中揭发公孙贺带有公报私仇的性质,实际上若论朱安世对此如数家珍,那么其他人未必不知此事,然慑于公孙贺炙手可热的职权,又事牵连到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等皇室家族成员,未能轻发。其发也,实属其他事件之牵连,而朱安世上书中揭露的罪状有意强调诅咒武帝之事,才引起武帝的震惊。江充为人正直,在被武帝任命督查三辅盗贼时,政绩斐然,不阿谀奉承权贵。江充因执法必严得罪戾太子,并因此得到武帝表彰,威信大增。但迁官水衡都尉后开始徇私枉法,武帝晚年在朝中权势很甚,担心武帝死后为戾太子诛杀,就设计陷害戾太子。拿过去不久的巫蛊做文章。《汉书·武五子传》载“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戾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以及“充典治巫蛊”。江充发动巫蛊运动,借武帝赋予的职权打压卫氏及戾太子,实际上是蓄意谋划诬陷,逮捕其所诬陷的人使用酷刑逼供,“强服之”。在长安制造恐慌,百姓争相互相诬陷邻里,官吏按照江充的授意叛以大逆不道,而实情是这些人并无罪状,只是江充诬陷这些人来证明确实存在大规模的诅咒皇帝活动。牵连而死的人达几万人,江充看到武帝昏聩相信鬼话打压“讼其冤者”,就冒险诬陷后宫武帝不宠幸的夫人,遂及卫皇后,派人在太子宫埋桐木人诬陷太子。戾太子为求自保,逮捕江充,假托武帝诏令诛杀江充,平息巫蛊事件。戾太子发动军队攻击刘屈氂,事态严重化。风传太子反了。武帝下令平反,太子与丞相军大战五日,死者数万。此事震惊中外。后来事态明晰,赖车千秋等武帝醒悟。但太子死,储君之事又起,李广利欲联合刘屈氂立昌邑王为太子,因刘屈氂与李广利为亲家,故参与此事。当时追查巫蛊事件很急迫,于是有人诬告刘屈氂说其妻子因为武帝对待本朝丞相都很无情,怕祸及刘屈氂就巫蛊诅咒武帝,捅出欲立昌邑王为储君事,这些很可能没证据,但武帝仍然行诛杀。刘屈氂因此腰斩,李广利受牵连投降匈奴。李广利的宗族覆灭。

巫蛊实际上是与夺权斗争联系起来的,江充在武帝晚年用事,炙手可热,因其曾经刚正不阿,对自己朋友家族又徇私枉法,持双重标准。朝中大部分权贵都嫉恨他,只是武帝重用江充,未能剪除他。江充见武帝死,自己必然被朝中其他势利翦除,故想故伎重演公孙敬声之巫蛊案,打击消灭朝中权力集团。公孙敬声案使卫氏家族由此败,而丞相权力转移到了刘屈氂手中,刘屈氂与李广利为代表的李氏集团相关,当太子死后,刘屈氂、李广利就更想趁机立昌邑王为储君。而朝中其他嫉恨刘屈氂的集团趁巫蛊案之风头未过去,又故伎重演打击刘屈氂、李广利集团。最后在朝中李氏、卫氏集团彻底剪除,武帝共六子,其他儿子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并不深刻,都属于地方诸王。故朝廷中权力得到平衡。

张禹子子文,河内轵人,到张禹父亲时搬家到连勺。张禹是小儿时,多次跟随家人到市场上,喜欢在看相的人前看算命。很长时间后,很知道算卦时分开蓍草排卦的意义。时常从旁边说。算命的人喜欢他,又认为他长得很奇异,对张禹的爸爸说:这个儿子很聪明,可以让他学习经书。等到张禹长大了,到长安学习,跟从沛县施仇学习易经,琅邪王阳,胶东人庸生学习论语,已经都熟悉掌握后,有了很多徒弟,就被举荐为郡文学。宣帝53BC-50BC间,诸儒生推荐张禹,皇帝下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面试。很久后,成为博士。元帝48BC-44BC间立太子,博士郑宽中教授太子尚书,推荐说张禹擅长论语。元帝下令让张禹教授太子论语,因此升迁为光禄大夫。几年后,出为东平内史。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征召郑宽中,张禹,都以曾是成帝老师被赐爵关内侯,郑宽中食邑800户,张禹食邑600户。给张禹授官为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这时,成帝舅舅阳平侯王凤是大将军辅政专权,而成帝年老,谦虚推让,正仰慕经学,敬师重教。而张禹与王凤都领尚书事,内心不安,多次尚书乞求回家养老,想避开王凤。成帝回复说:朕幼年执政

第11篇:班固《汉书

班固《汉书·苏武传》

1、班固《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 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他“私作国史”。班固蒙冤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后来,多亏其弟班超到京师洛阳,上书辩白,朝廷才将他释放。这样,班固的书稿被汉明帝看到。明帝很赏识班固的才气,召他到洛阳,任以兰台令史之职,随后又迁升为郎,典校秘书,并让他继续完成修史任务。从此,班固正式开始了《汉书》的编著。他精心苦思,反复修改,经二十五年,终于在死前完成了这部著作的大部。余下未定稿的“表”和“天文志”,则是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写就的。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又称《前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就体裁论。《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毋庸讳言,作为一部封建史书,《汉书》在指导思想上有明显的封建性。 不难看出,班固的史学思想正是时代和他本人情况的反映。当时的东汉王朝。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班固师承儒家正宗之学,又有着封建官宦的家世。这一点与司马迁作《史记》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历来人们喜欢对比班(班固)马(司马迁),但是必须首先分析其时代的同异和个人经历、家世之差别,然后才可以得出历史主义的正确认识。否则,或褒或贬都会失去应有的依凭。《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我国后世的正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莫大方便。至今,凡研究西汉历史的人,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2、《苏武传》

苏武和李陵是汉朝两个对比性很强的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因事变而被羁长达十九年,其间抵抗住了卫律、李陵的威逼利诱的劝降,不负汉朝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汉书·苏武传》载:“(单于)乃幽武„„”,充分表现了苏武历久不变的高尚节操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最后苏武终得回归汉朝。

反观李陵,本是汉朝一员猛将,因战败被俘而投降匈奴。李陵投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李陵自己到了最后关头的贪生怕死。事实很清楚,校尉韩延年战死,而李陵投降,韩李二人面对生与死所作出的抉择,已经充分说明问题。其实李陵“本心”并不甘愿背叛汉朝,李陵曾对苏武自述:“陵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但是“千古艰难唯一死”,在终极关头,主宰他生命的是个人的欲望,是终极关头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欲望。一旦投降敌人后,事情就由不得“本心”了,后来李广利率领汉军征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书·匈奴传上》),这时李陵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汉朝的凶恶敌人。看李陵的“本心”与结局,看他投降前后判若两人,实在令人感到悲哀和惋惜。

3、爱国主义的历史特质

A、爱国主义是个历史的范畴

“国”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认识“爱国”一词中的“国”字的历史内涵。

它是仅指屈原所爱的楚,岳飞所捍卫的南宋还是指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也即,是指当代的中国还是指历史上的中国?要分析这一问题,应当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三国》卷首“话说天下大事——分,和”这样的分与合的过程,便形成了历史或长或短,疆域或大或小的政治实体——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统一是主论,然而“天下之治日少而乱日多(黄宗曦)”。在国家兴亡变迁之际,作为这些国家臣民的诗人或词人,写下许多热爱自己祖国、催人泪下的诗篇词章。

爱国: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除近百年的近代史“爱国”的内涵有着反帝内容外,基本都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以及华夏民族内各政治实体及政治力量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屈原热爱的祖国只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他“长太息——”“虽九死——”,究其目的仅在于“恐皇——”。但这爱国之心是这样热烈、执著而至死不渝, 死也要如鸟“飞返故乡”,如狐“死必首丘‘,——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不可能要求屈原爱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能设想,让岳飞不去抗金,而去反对八国联军,我们当然不会如此苛求古人。同时,我们也不必担心会伤害秦姓子孙的感情而不敢谴责卖国贼秦回,无须担心伤害日本友人的感情而不敢宣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应因时间、地点、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B、爱国与忠君的统一

国君一也,君国合一。古代君主,如果不象商纣、隋炀帝那样残暴荒淫,即使他昏庸无能,在诗人眼中也还是国家的象征。这样的诗作在爱国诗词中屡见不鲜。岳飞:归来报明意,收复旧神州。陆游: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明末郑成功:不信中原不信朱。忠君思想在君国合一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不足为怪的。但对愚忠还是应当批判的,岳飞在朱仙镇大捷,汴京指日可下时,放弃统一大业而屈死于投降派的屠刀下,便不可取。与之相比,文天祥于宋之后,囚于大都狱中,已经投降元朝的宋恭宗也来劝降,他却宁死不降。这时,文已无君可忠,仍坚持民族气节,忠于自己的祖国,这就把爱国与忠君分离开来,这一分离是历史的飞跃,所以文的爱国精神更值称道。

三千多年来文学领域的爱国传统一脉相承,历代不衰,它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仍有教育和认识作用。它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的文明史,了解我们的国情,继承我们的爱国传统。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爱国诗词尤如此。它不但测出时代的晴雨,更测出了人心的向背,令千百年后读之,仍使人感奋以至泪下。

第12篇: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和《經》這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所得的“皆古字”之書。(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孝經》。)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 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三家本和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所以原書就不再著錄。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尚書》並存且《尚書古文經》在上,就格外值得關注了。

漢哀帝時,劉歆欲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這些“古文”經典立於學官、建置博士。而當時的五經博士不以為然,劉歆便寫了著名的《移讓太常博士書》與其辯論,并對今文經學家“專己守殘,黨同門,嫉道真”(《移讓太常博士書》)的作風提出了批評。這就是經學歷史上綿延千年的今古文之爭的開始。把古文《尚書》置於今文《尚書》之前,正反應了劉歆堅持古文經的正宗的立場。

今古文經所爭的實質不過是勢位利祿和“正宗”的名分,因為如果經書被置於學官,必然給相應地治學之士提供相關的功名和利益。但是,在學風上兩派也確有區別,古文經學家相對而言更持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并蓄古今,亦更加重視訓詁、考據等工作;而今文經學家相對更重視微言大義的闡發。與此前人多有論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劉歆欲立古文經並非全是出於勢位的考慮,他希望“並置”今古文經,並不是要用古文經取代今文經,而是期望以“古文”補“今文”“離於全經,固已遠矣”之缺。這種學術上的包容和存真意識是值得讚賞的。《蘭台萬卷》中,李零教授對此有詳細分析。

三、從《六藝略》“詩”類和“詩賦”分略看先秦兩漢詩學觀念

《漢志 六藝略》中錄《詩經》和傳《詩經》的著述凡六家,四百一十六卷。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六藝略》之外向歆父子又獨辟《詩賦略》記載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詩經》和後代歌詩的淵源在《詩賦略 大序》中作者已有闡述,按史部著作附於《春秋》類之後的體例,歌詩按理說當載于《詩經》之後。然而,對于相同的情況在具體的著錄中,劉氏父子卻採取了不同的著錄方法,這究竟是出於文學觀點的考量,還是牽就于歌詩類的卷帙之繁而做出的一種權宜之選?後代學人也多有論述。

在《文心雕龍·樂府》中劉勰曰:“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他似乎認為,劉向將《詩經》與“歌詩”分開著錄是為了區分詩與歌的不同。但詩三百篇皆可入樂而歌,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劉勰的這一觀點顯然站不住腳;阮孝緒在《七錄序》中提到了另一觀點:“《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清代學者章學誠、今人餘嘉錫也承襲了這一觀點。劉師培則以為,“若詩賦諸體,則為古人有韻之文,源於古代之文言,故列於六藝九流之外;亦足證古人有韻之文,另為一體,不與它體相雜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看來,或許劉氏父子將史部著述附于《春秋》之後才是真正的權益選擇,因為史部書籍本來不多(凡8家,289篇;另有年表三種),不足以單獨成略所以只能附在經下。而詩賦之文,不僅篇幅眾多,而且並非單純地闡釋《詩經》的作品,而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藝術創作,和“說”、“故”、“傳”、“注”、“箋”是有明顯差別的。雖然劉氏父子直到班固這一時期對於文學的獨立性并無清晰的認識,作為大型藏書目錄的草創,其體例也並不純嚴(餘嘉錫先生既已認為“諸子略”中有不少的詩賦作品和其他後世視為文學作品的創作),但對於詩賦創作和經的區別顯然劉氏父子也是注意到了的。

《白虎通·五經》雲:“經,常也。”《釋名》雲:“經者,徑也,常典也。”

可見“經”是具有恒常意義的典籍在當時已是共識。劉歆不愿看到今文經學以今亂古,固然也不願意非經之作和經相提並論,雖然二者之間具有源流關係。這樣看來,把詩賦另立一略才是當然之舉。

前賢究竟處於怎樣的考量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詩賦的單獨成略對於我國文學較早地從經學中獨立出來、文學意識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而我國目錄之書從《班志》的六分法到最終經史子集“四分法”的形成,《詩賦略》的率先分科也是有其導引作用的。

第13篇:汉书武帝纪

汉书武帝纪/白话文

孝武皇帝刘彻,是景帝的次子。母亲是王美人, 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立为皇后。十六岁,景帝后三年正月,景帝驾崩。正月二十七日,太子继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三月, 封皇太后同母弟田虫 分、田胜俱为列侯。

建元元年(前 140 ) 冬十月, 诏令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国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丞相卫绾上奏: “所推举贤良,若是陈说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淆乱国政,请一律罢去。 ” 皇上同意。春二月, 赦天下,赏赐人民爵一级。对年满八十岁的免除全家二口人的赋税,年满九十的免除全家甲卒— — —革车之赋。发行三铢钱。

建元元年夏四月初九日, 下诏说:“古代立的规矩, 乡里以年为尊,朝廷以爵为重,治国教民,要把德行置于显著地位。可以说在乡里中尊重长者,奉养高年,是古之遗教。今日天下的孝子顺孙愿意尽心尽力以赡养自己的长辈,然而,外迫于公事,内乏于资财,是以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朕深为同情。人民年届九旬以上, 朝廷已有给米粟以为糜粥之法。现增加免除其子或孙的征役之法,要他们率领妻子履行其供养老人之责。 ”一月,下诏说: “河海润泽千里,可令祠官修建山川之祠,祭祀岁以为常,祭礼也要有所加益。 ”

赦免七国之乱中其首犯妻子没入为官家奴婢的罪,予以遣返。秋七月, 下诏说: “宫廷卫士去故置新常达二万人,省去万人。开放朝廷养马之苑,以赐贫民放牧采樵。 ”议定建立帝王宣明政教的明堂。派遣使者用安稳舒适的车辆奉布帛与宝玉征召鲁申公。

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犯 “请不向太皇太后奏事”之罪,与郎中令王臧都下狱, 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虫分被免职。

春二月初一,日偏食。夏四月二十四日,黑夜如同白昼。开始设置茂陵邑。 三年春, 黄河水泛滥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赐迁移到茂陵的住户钱二十万、田二顷。修建从长安跨渭水到茂陵的便门桥。 秋七月,有彗星出现于西北。济川王刘明犯了杀太傅、中傅之罪被废,迁徙到防陵。 闽越兵围困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皇上派中大夫严助持令征调驻会稽军,浮海以救东瓯。兵未到,闽越退走。九月二日,日偏食。四年夏, 有风卷起滚滚红尘其色如血。六月,大旱,秋九月, 彗星在东北方出现。

五年春,废三铢钱,发行半两钱。设置《五经》博士。 夏四月,皇帝外祖母平原君去世。五月,大蝗灾。 秋八月,广川王刘越、清河王刘乘皆去世。

六年春二月初三日,辽东高祖庙火灾。夏四月二十一日, 高园便殿失火。皇上着素服五日自责。

五月二十六日,太皇太后去世。秋八月, 彗星出现于东方,时长竟天。

闽越王郢攻南越,朝廷派大行王恢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领兵出会稽,准备还击。兵未到,越人杀郢投降,王、

韩等收兵回。元光元年(前 134 ) 冬十一月, 开始令郡国推举孝廉各一人。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兵云中, 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兵雁门,六月收兵。 夏四月, 赦天下, 赏赐民长子爵一级,恢复七国宗室因受七国反之罪而绝属的族籍。 五月,诏贤良说: “朕听说昔日唐虞之世,只用罪衣以象征五刑而民不能犯法律,日月所照,莫不臣服。周朝成王康王时代,刑律放置不用, 盛德及于鸟兽,教化通行四海。海外肃慎来朝,北方渠搜供役,氐羌归服;星辰无彗,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麒麟凤凰游于郊野,黄河洛水涌现图书。呵呵 ! 普施德泽才能出现如此的盛世啊 ! 今朕有幸继承大统,早起以求,静夜以思, 若望洋兴叹,不知怎样才能达到彼岸。美好啊 !伟大啊! 通过那些行动而发扬光大先帝的大业与美德,以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禀性愚钝,德不能及远,这是各位大夫所熟知的。贤良之士明了古今王事的兴衰,受策察问,都请用文字写好,编辑成册,让朕阅览。 ” 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脱颖而出了。

秋七月三十日,日偏食。

二年冬十月, 驾临于雍, 祭祀五帝?1?7。

春,下诏问公卿说: “朕曾装饰美女以配匈奴单于,金币文绣赏赐甚厚,而单于承诏之后表现傲慢,侵掠不已。边境被害,朕深感不安。今想发兵攻讨,众卿以为如何 ? ” 大行王恢建议应该出击。夏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大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大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想引诱单于进塞, 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单于入塞后,发觉有异立即退出。六月,收兵。将军王恢犯了 “首谋不进” 之罪,下狱而死。

秋九月,下令全国饮酒五日以慰农。三年春,黄河道迁移,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 夏五月,封高祖功臣五人后为列侯。黄河在濮阳决口,淹没达十六郡,调士卒十万堵口救灾,起龙渊宫。四年冬,魏其侯窦婴有罪,被诛悬首示众。

春三月十七日,丞相虫 分去世。夏四月, 严霜冻坏庄稼。五月, 地震,赦天下。 五年春正月,河间王德去世。夏,征发巴蜀徭役修建南夷大道,又调动士卒万人修建雁门关隘。秋七月,大风拔树。

七月十四日,皇后陈氏被废,逮捕煽惑人心扰乱朝纲的巫蛊,都斩首。八月,螟灾。 征召吏民中有明白当时之务、深懂先圣之术的人到京都对策,沿途乡县供应饮食费用。令各郡国上簿计使作为他们来京的领队。六年冬,开始要商贾车船纳税。春,开凿运粮的漕渠通于渭水。元光六年,匈奴侵入上谷掠杀吏民,派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轻骑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卫青至龙城,斩获敌首七百级。公孙敖与李广因指挥失误受挫而回。皇上下诏说: “夷狄背信弃义,由来已久,往日匈奴多次侵犯边境,所以派遣将领指挥前线将士迎敌, 古代兵法是出则治兵,入则振旅。此次出兵,因匈奴突然入侵,我军将士新会,上下尚不协调,而兵出代郡的将军公孙敖、兵出雁门的将军李广的部属素质低劣, 校尉又违命盲动,以致弃军而逃,小吏犯禁。用兵之法,不重视加强战备与提高士气,是主将的过失;在已经三令五申,而不能尽力作战,是士卒的罪过。将军已交付廷尉,按法论罪,如果对一般士卒也要绳以军法,使将军与士卒并罚,那就不是仁圣之心。朕同情普通士卒受到牵连,要是他们想立功赎罪、重新杀敌卫国,也就没有条件和机会了。因此赦免雁门、代郡两军中的犯有一般违纪错误的士卒。 ”夏,大旱,蝗灾。 六月,巡幸雍地。秋,匈奴盗掠边境,派将军韩安国屯兵渔阳。

朔元年(前 128 ) 冬十一月, 下诏说: “公卿大夫,其任务是制定方针战略,统一行动措施,宣传朝廷德政,转变社会风气。而以仁义为基准,来褒扬有德之士,启用贤良之材,激扬从善之风,惩治不法之徙,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昌盛的经验。朕朝思暮想希望和天下有志之士共同走上这条康庄大道。所以加惠耆老,优待孝弟,选拔豪俊,讲习文学,共商建国大计,祈求能符民望,多次诏令主事官员,提倡并推举孝廉, 以至蔚为风气,以继承五帝三王的美业。在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必有我师。而今日全郡之中竟无一贤良上荐于朝廷,这是朝廷的教化没有进行深入地贯彻,而具有孝廉之贤的君子行谊就被埋没了。二千石官是主管诏令推行与人才推举的,如此将何以辅佐朕以了解下情,关心百姓,激励众民,树立尊老重贤的社会风气呢 ? 何况进贤受上赏,蔽贤受惩罚,这是古代的原则。我请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讨论对不举贤良的郡县官吏应治以何罪 ? ” 专司官吏奏议说: “在古代,诸侯贡人才于朝,首次举得其人称为好德,二次举得其人称为贤明,三次举得其人称为有功,朝廷对他进行崇高的奖赏;诸侯不向朝廷贡才,第一次贬爵,第二次削地,第三次爵地俱削了。勾结于下而欺罔君上的处死,谗媚于上而欺罔臣民的加刑,参与国政而不能造福于民的弃逐,身居要津而不能进荐贤才的退位, 这就是劝善而贬恶的措施。今日诏书要求发扬先代帝王的举贤选能的传统,令郡守县令推举孝廉贤才,是为了教化人民,移风易俗。对于那些对举贤诏令置若罔闻的官吏,当以不遵朝命论。不能培养与发现贤才,就是不能胜任其职,应该罢免。 ” 此奏被采纳。

十二月,江都王刘非去世。春三月十三日,立皇后卫氏。下诏说: “朕听说天地不变,施化不成;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说: ‘因势变通,人民的精神才会振作。 ’ 《诗》说: ‘通天地之变而不失道,择善而从。 ’ 朕欣赏唐虞而乐观殷周,愿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现在大赦天下, 与民更始。有的犯了罪畏罪逃亡及久欠官物而被起诉, 事出在孝景帝三年以前的,都免予处理。 ”元朔元年(前 128 ) 秋, 匈奴侵入辽西,杀辽西太守;又侵入渔阳、雁门,打败都尉,杀掠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斩获敌首数千级。东夷秽君南闾等率臣民二十八万人归顺于汉,设立苍海郡。

鲁王刘余、长沙王刘发都去世。二年冬, 赏赐淮南王、?1?7川王几杖,免朝。 春正月,下诏说: “梁王、城阳王是我的同胞兄弟,愿以食邑封二弟,请二弟接受。各侯王要为自己的子弟请封食邑的朕将亲自审阅名单, 使其有列侯之位。 ”于是原来的藩国又划分为一些食邑, 侯王子弟全部封侯了。

匈奴入上谷、渔阳, 杀掠吏民千余人。朝廷派将军卫青、李息兵出云中,到高阙,接着兵到符离,斩获敌首数千级,收复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郡。三月三十日,日偏食。

夏,招募民众移徙朔方郡十万人。又迁移郡国上层人士及资产在三百万以上的民户到茂陵。

秋,燕王定国有罪,自杀。三年春,废除苍海郡建制。三月,下诏说: “刑罚是用以防止作奸犯科的,尊崇文德是为了显示重才爱才的;当今百姓尚未陶冶于教化,朕乐于与士大夫日新汉家帝业,恭谨不懈。可赦天下。 ”夏,匈奴侵入代, 杀太守。侵入雁门,杀掠千余人。

六月初二日,皇太后驾崩。秋,免除对西南夷的征讨, 筑朔方城。下令全国臣民饮酒五天以慰民。四年冬,巡幸到甘泉。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掠数千人。 五年春,发生大旱灾。大将军卫青率领六名将军及士兵十余万人在朔方、高阙出塞,斩获匈奴首级一万五千余。夏六月, 下诏说: “曾闻教导人民以礼,陶冶人民以乐,当今礼坏乐崩,朕甚为惋惜。所以广引博闻有道之士,集会于京都,由礼官主持讲学,广征博引, 举遗漏之文, 兴被坏之礼, 以为天下榜样。太常官应考虑将参加此次学礼的有道之士置为博士弟子,这既可以崇教化于乡里,又可以奖励贤才。” 丞相公孙弘奏请为博士设置弟子生员,学礼的人愈多了。秋,匈奴入代,杀都尉。

年春二月,大将军卫青率领六名将军及士兵十余万骑出定襄, 斩敌首三千余级。回师,兵马在定襄、云中、雁门等地休整。赦天下。夏六月, 卫青再次率六名将军及士兵到达匈奴南界沙漠,大获全胜。前将军赵信军败, 降匈奴。右将军苏建部队溃散,只身逃回,赎罪为平民。六月,下诏说: “朕听说五帝不沿用过去的陈规,三代不相袭前代的法度,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发生了变化而建立的德政却是一致的。昔日孔子对鲁定公以‘远悦近求’ ,对鲁哀公以 ‘政在选贤’ ,对齐景公以 ‘政在节财’ ,这不是要求不同,而是具体情况决定当务之急。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为怀念。前时大将军卫青巡行朔方,征伐匈奴,斩敌首一万八千级,一些被囚禁及犯有罪过的,都分沐前线胜利之赏,得以免罪减罪。今大将军又一次战绩辉煌, 斩敌首一万九千级,此次主动受爵赏而欲移卖的,如不按差次就不得流行。可据此制定法规。 ” 分管武功的官员奏请皇上设置武功赏官,以奖励战士。

元狩元年(前 122 ) 冬十月, 御驾至雍,祭祀五帝?1?7,获得白麒麟,作《白麟之歌》。 十一月,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被处死。处死的党羽有几万人。十二月,大雨雪,平民冻死。夏四月,赦天下。

四月二十一日,立皇太子。赐中二千石爵右庶长,赐继其父后为家长的爵一级。下诏说: “朕闻皋陶对禹,首在知人,能知人的才是贤哲,圣如尧帝还认为知人甚难。大凡君王是心脏, 人民如同肢体,肢体受伤则心脏痛悼。前时淮南王与衡山王修讲文学,交流货币,两国接壤,诱于邪说,而起篡逆之心, 这反映了朕的无德。《诗》说: ‘忧心惨惨,悼念国家发生灾难。 ’ 已赦免天下,涤除余毒而弃旧图新。朕奖励孝悌力田, 关心老耄孤寡鳏独, 对于缺衣少食者,甚为同情。现派专使巡行天下, 进行慰问与赏赐。诏说:皇帝派专使赐县三老、孝子布帛,每人五匹;乡三老、爱幼者、力田者帛,每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每人三石。蒙冤失其常业, 专使要报告上级解决。县乡要即时就地赏赐, 无须进行形式主义的会聚而延误赏期。 ” 五月三十日,日偏食。匈奴侵入上谷,杀数百人。二年冬十月, 巡幸至雍, 祭祀五帝?1?7。春三月初八日,丞相公孙弘去世。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 至皋兰山,斩敌首八千余级。夏,马生于余吾水中。南越献上驯象、能言鸟。

将军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兵过居延,斩敌首三万余级。匈奴入雁门,杀掠数百人。遣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都领兵出右北平。李广杀匈奴三千余人,而自己的军队四千人都溃亡, 只身逃回,与公孙敖、张骞都不是按期到达,当斩,赎罪为平民。江都王刘建有罪, 自杀。胶东王刘寄去世。

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其众四万余人来降, 设五属国以进行安置。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三年春,彗星出现于东方。夏五月,赦天下。立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封故丞相萧何曾孙萧庆为列侯。秋,匈奴入侵右北平、定襄,杀掠数千人。

派专使劝导受水灾的郡县种冬小麦,推举吏民能宽宥与关心贫民的名单上报朝廷。裁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的一半。派有罪而罚役的吏员开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四年冬, 专管官员上报说关东贫民迁移到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的共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要供其衣食与组织生产,用度不足请求收银锡造白金币及造白鹿皮币以足国用。开始实行对商人及手工业者的货值收取千分之二十至四十的赋税即算缗钱制。

春,有彗星出现于东北。元狩四年夏,大将军卫青率领四将军兵出定襄,将军霍去病出代,各领五万骑兵。步兵随骑兵之后数十万人。卫青到漠北围困单于王, 斩首一万九千级。到阗颜山回师。霍去病与匈奴左贤王战,斩敌首七万余级。在狼居胥山刻石纪功而回。两军战死者数万人。前将军李广、后将军食其都未能按期到达阵地,李广自杀,食其赎回死罪。五年春三月十一,丞相李蔡有罪,自杀。 下马少,平牡马价提高到二十万钱。

废半两钱, 发行五铢钱。迁徙天下奸滑吏民到边疆居住。

六年冬十月,赏赐丞相以下至吏二千石金,赏赐千石以下至乘从者帛,赐蛮夷以锦有差等。冬季降水无冰雪。

夏四月二十九日,在宗庙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开始作封拜王侯的策文— —诰。

六月,下诏说: “前时专管官员认为钱币贱而物价贵,给奸邪以可乘之机,弃农而从商者多,又为了抑制贫富悬殊,所以改革币制以检约奸邪与兼并。这是汲取历史的经验所制订的适合于当前的货币政策。而废半两钱的禁期一年有余,偏远地区百姓却仍不明告示之意。上行良政下就应该从善,上应民望下就可以风从,而当前币制受阻,是地方官吏的宣传引导不够明确呢 ? 还是百姓的理解不同,让那些妄托上命的奸邪之辈得以乘机侵犯百姓利益呢 ? 为何如此的纷纷扰扰 ! 现派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别循行于天下,访问鳏寡废疾,对无法自谋职业的给于赈贷。诏谕三老、孝悌为民之师,推举品行高洁的君子,应征到皇上所在。朕尊重贤者, 乐于知道他们的情况。要广宣一条原则,即对于有殊才异行之士可以特招,这是循行使者的责任。要详细查问被埋没而不任用、蒙冤屈而失其常业的人,对于奸滑为害,田野荒芜与苛政害民的人与事,要举奏于朝廷。郡国认为可以方便于民的一些意见, 要报告丞相、御史斟酌。 ” 秋九月, 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

元鼎元年(前 114 )夏五月,赦天下,下令全国欢饮五日以慰民。得鼎于汾水之上。 济东王彭离有罪,废徙于上庸。二年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十二月,丞相庄青翟下狱死。元鼎二年(前 113)春,起柏梁台。三月,大雨雪。夏, 发大水, 关东饿死的达千人。

秋九月,下诏说: “远近如一为仁,不惮艰险为义。今日京师虽不是丰收之年,而山林池泽的财富资源应与人民共同开采。当前水涝之灾移向江南,隆冬即至,朕担忧江南人民饥寒交迫。江南地区,火耕水耨,即时调巴蜀粮食集于江陵,派博士中等分别到各地检查,告知灾民蜀粮已到, 以宽解他们的愁困。凡吏民在赈饥救灾有突出成绩的, 要将其事迹详报朝廷。 ”三年冬,迁函谷关于新安,原关址为弘农县。 十一月, 下令凡揭发偷漏赋税的人以其应缴的一半进行奖赏。 常山王刘舜去世, 子孛 攵继立,有罪,废徙于房陵。

四年冬十月, 巡幸至雍, 祭祀五帝?1?7,赏赐男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若干。从夏阳出发到达汾阴。十一月八日,建立后土祠于汾阴东岸。礼毕,行幸到荥阳。从洛阳回都,下诏说: “祭后土于冀州,瞻望黄河洛水, 巡察于豫州, 观周朝的旧址, 周庙已久绝祭祀了。询问当地耆老, 访得周朝后代姬嘉。现封嘉为周子南君,以继承周的祭祀。 ”

春二月,中山王刘胜去世。夏,封方术之士栾大为乐通侯,位上将军。

六月得鼎于后土祠旁。秋,据说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志庆。 立常山宪王子刘商为泗水王。五年冬十月, 行幸到雍, 祭祀五帝?1?7。接着越过陇山,登空同山,西到祖厉河而返。

十一月初一日,冬至,立泰?1?7于甘泉县。天子亲自祭祀,早晨向东拜日,晚上向西南拜月。下诏说:朕以细末之身讠乇于王侯之上, 德未能安民, 民难免于饥寒,所以巡查后土以祈求丰年,在冀州后土祠旁发现文鼎,得献于祖庙。渥洼水出马,为朕所御用。战战兢兢,深恐力不胜任,要想昭明天地之德,必须不断自省更新。《诗》说: “四马并驾齐驱,以征不服之地 !” 我在巡狩边陲时,所到之处也必行祭礼。望见泰一,修天文坛。十一月十一夜,若日光十分明朗,《易》说: “先甲三日应自新(辛) ,后甲三日自叮(丁)咛。 ” 朕甚念今年没有全面丰收,就严肃斋戒,在后甲三日丁酉(十一月十七日) ,举行郊祭以感谢天赐光明。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死汉朝派驻南越使者及南越王、王太后。赦天下。

四月三十日,日偏食。秋,青蛙、蟆互斗。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兵出桂阳, 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弋船将军,出零陵,下淮水, 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都领罪人出征, 江淮以南以大战船载十万人。越驰义侯遗别将巴蜀罪人,征发夜郎兵,下?1?7柯江,俱会于番禺。

九月,列侯因犯献奠祭宗庙的黄金色恶而数不足之罪被削爵为民者一百六十人,丞相赵周纠责不力被下狱死。乐通侯栾大犯造谣惑众欺君罔上之罪被腰斩。

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交结,兵攻故安, 围困木包四 千 县。匈奴亦侵入五原,杀死汉朝太守。

六年冬十月, 征发陇西、天水、安定骑兵及京都卫年、河南、河内士卒十万人,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讨西羌,平定了。

东巡, 将临缑氏县, 驾到左邑县桐乡,闻报南越叛军已被打败而喜悦,就改此地为 “闻喜” 县。春,驾至汲县新中乡,得知越叛相吕嘉已被斩首,就改此地为“获嘉” 县。驰义侯遗兵尚未撤,皇上即令他移师征西南夷,平定了越地。于是越地平定,划为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奎、儋耳九郡。西南夷平定后,划为武都、?1?7柯、越辒、沈黎、文山五郡。

秋,东越王余善反,攻杀汉朝将吏。朝廷派横海将军韩说、中尉王温舒兵出会稽、楼船将军杨仆兵出豫章,共击东越王。又派浮沮将军公孙贺兵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兵出会居,都远征二千余里,不见匈奴兵马而回。于是分武、酒泉部分地区设置敦煌、张掖郡,迁徒内地人民充实其地。

元封元年(前 110 ) 冬十月, 皇上下诏说: “南越叛相、东瓯叛王俱已伏罪,然而南蛮北夷还未心悦诚服,朕准备巡

边陲,挥兵振旅, 亲秉武节,设置十二部将军, 自为统帅。 ” 从云阳出发, 北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 到朔方,临北河。率兵十八万骑,旌旗延绵千余里,威震匈奴。派使者告诉单于说:“南越反王头已悬于汉廷北阙了。单于如能接战,天子亲自领兵严阵等于边廷;单于如不能战,应迅来臣服,何必逃亡躲藏在漠北寒苦的地区呢 !” 匈奴为之慑服。回师, 祭黄帝于桥山, 继而回到甘泉。

东越臣民杀死叛王余善来归顺于汉。武帝下诏说: “东越地势险阻而人多反复,可能贻将来之患,迁徙其民到江淮之区居住。 ” 于是将当地居民尽皆迁出。春正月,驾临缑氏县。下诏说: “朕祭祀西岳华山,又祭中岳嵩山,获得食虎猛兽马 交?1?7,见到夏后启之母涂山氏所化之石。次晨亲登嵩峰, 御史及随从官属以及在庙旁吏卒都听到山鸣谷应三呼万岁’ 之声,山神对朕有礼朕岂能不答 ?现令祠官扩大太室祠的规模, 禁止采伐附近草木。以山下三百户作为嵩山的奉邑,名为崇高,只供给祠祀所需,免除其他赋役。 ” 继续巡行,东至于渤海。

夏四月初七日, 皇上从泰山之巅下来,设坛以崇封泰山,下至东北麓明堂。下诏说: “朕以渺小之身承至尊之位, 深惧德行菲薄,不明于礼乐,所以祭祀八方的天神地祗。幸遇天地的赐予,在嵩山见到奇异景象,倏忽间闻呼 ‘万岁’ 之声。受到这种异象的震动, 不敢中止自己的祭祀活动,于是登封五岳之首泰山,又祭梁父山,然后筑坛于肃然山。朕将从此励志自新, 与士大夫再作美好的开始。可以十月为元封之年。凡所行经之地,如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等地,人民所欠的租赋, 一律豁免。赏赐年七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布帛,每人二匹。四县不出今年的人丁税。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每百户牛酒若干。 ”

皇上从泰山登程,再东巡海上,到达碣石县。从辽东经过北边九原,回到甘泉。 秋,有彗星出现于东井星区,又有彗星出现在三台星区。齐王闵去世。

二年冬十月, 皇上到雍地, 祠祀五帝。春驾临缑氏,随后到东莱。夏四月,归途中祭泰山。到瓠子堤, 视察黄河决口,命令从臣凡将军以下都背驮草袋树枝投入截流堵口工程, 作《瓠子之歌》。赦免所经过之地的罪犯,赏赐孤独老人粮米, 每人四石。回朝, 建造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

朝鲜王攻杀辽东都尉, 于是招募天下犯有死罪的犯人出击朝鲜以立功赎罪。 六月,下诏说: “甘泉宫内产灵芝瑞草,九茎连叶。上天光彻天下, 普照幽隐,赐朕以洪福。现大赦天下,赏赐云阳都百户牛酒若干。 ” 作《芝房之歌》。

秋,在泰山之麓建造明堂。派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领应募罪人出击朝鲜,又派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领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中尚未臣服的部族,在此设立益州郡。三年春,作角抵之戏,三百里内都来观看。夏,朝鲜臣民斩其王右渠而降附于汉,汉廷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

楼船将军杨仆犯有士卒损失逃亡甚多之罪罢官为庶民,左将军荀彘犯有恃功争赏之罪被斩首示众。秋七月,胶西王端去世。武都氐人反,分迁于酒泉郡。四年冬十月, 帝行幸至雍,祭祀五帝。修通回中大道,帝由此道北出萧关,经过独鹿、鸣泽, 从代回都, 驾幸河东。春三月,祭祀后土神。下诏说: “朕亲祭后土地祗,见神光集于灵坛,一夜间三次显现。朕在中都宫,殿上也有华光灿烂。为此特赦免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赏赐以上三县及杨氏县今年都不缴纳租 赋。 ”

夏,大旱,民多中暑而死。秋,认为匈奴势弱,可以乘势使其归顺,就派使前往导说。单于派使者来,病死于长安。匈奴入寇边塞, 汉廷派拔胡将军郭昌屯兵于朔方。五年冬,到南方巡狩,行到南郡盛唐县,望祀舜于九嶷山,登临天柱山,从浔阳登舟巡江,亲射蛟于江中,并获得蛟。船队千里不绝,从枞阳县出发,作《盛唐枞阳之歌》。随后北至琅笽,直到海滨。经过之处对当地名山大川都进行礼祠。春三月,归程经泰山,对泰山加封。三月二十一日,祠汉高祖于明堂,以配享于上帝。因时召见各侯王列侯, 受郡国所上簿计。夏四月,下诏说: “朕巡幸荆、扬,祭祀江淮, 会合海神之气,共致于泰山。上天显示灵象,朕增修封禅之仪。现在赦天下,所经过之县,不出今年租赋, 赏赐鳏寡孤独以布帛, 赐贫苦人以粮食。 ”

于是驾幸甘泉,郊祭泰山神。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开始设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青黄不继,皇上下征贤诏说: “大凡要建立非常之功的,必须等待非常之人,所以好踢蹋的马有的可日行千里, 被世俗讥论的人有的可能建功立业。那些难驯之马与不羁之士,只要制御得当就可以让其有所作为。现在命令州郡考察吏民中有才华超群的可以为将相及出使异国的人选。 ” 六年冬, 巡幸于回中。春, 作首山宫。

三月, 行幸河东, 祭祀后土。诏书说: “朕恭礼首山,因为山下昆田出珍物,有的化为黄金。祭后土,神光三次显现。现赦免汾阴县死罪以下罪犯, 赏赐天下贫苦人民布帛,每人一匹。 ”

益州、昆明地方发生反叛。皇上赦免京都亡命犯罪的人令其从军,派遣拔胡将军郭昌领兵平叛。夏,京都人民观看角抵之戏于上林平乐馆。 秋,大旱,蝗灾。

太初元年(前 104 ) 冬十月, 行幸泰山。 十一月初一日,冬至,祭祀上帝于明堂。 十一月二十三日,柏梁台发生火灾。

十二月,祭泰山下的高里山,祀后土祠。东临渤海,望祭蓬莱。春还京都,受诸州簿计于甘泉宫。 二月,起建章宫。

夏五月, 订正历法,以正月为岁首,以黄为上色,印文用正字,统一官名, 协调音律。 派遣因木于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 秋八月,巡幸安定县,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发天下流放戍边的罪人西征大宛。蝗虫从东方飞至大宛。

二年春正月,丞相石庆去世。

三月, 皇上行幸至河东, 祭祀后土神。下令天下饮酒为欢五天,祈祷五日,祭祀祠庙,其规格与腊祭相同。

夏四月,下诏说: “朕祭祀介山,祈福后土,都有灵光感应,现赦免汾阴、安邑死囚以下罪犯。 ”

五月,登记吏民马匹,以补足车骑用马。

秋,蝗灾。派浚稽将军赵破奴二万骑出朔方出击匈奴,全军覆没。冬十二月,御史大夫儿宽去世。

三年春正月, 皇上东行巡于海上。夏四月,归途中, 修封泰山,设祭于石闾山。派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山,游击将军韩说领兵驻守。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城。秋,匈奴入侵定襄、云中,杀掠数千人,破坏光禄勋所筑城的亭障;又进入张掖、酒泉,杀死都尉。四年春, 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级,获千里汗血马,朝廷作《西极天马之歌》以志庆。秋,起光明宫。

冬,行幸于回中。迁弘农都尉在武关设税卡,收取出入关税以供给关吏及守关士卒生活所需。

天汉元年(前 98 )春正月,皇上驾临甘泉,郊祭泰山。三月,驾临河东,祭祀后土。 匈奴送还汉使,并派使者前来朝献。夏五月,赦天下。

秋,关闭城门大搜越法度而挥霍浪费的人,对犯罪者发配戍守五原边境。二年春,行幸东海,回幸回中。夏五月,贰师将军领三万骑兵出酒泉,与匈奴右贤王战于天山,斩敌首一万余级。又派遣因木 于将军出西河, 骑都尉李陵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与单于交战,斩敌首一万余级。李陵兵败,降于匈奴。秋,禁止百姓巫觋在道路中祠祭。大搜巫蛊。

西域渠黎六国派使者前来朝献。泰山、琅笽群盗徐勃等据山自守攻陷城邑,道路不通,派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人身着法衣手持斧钺分头追捕,凡刺史郡守以下的官吏剿盗不力者都处死。冬十一月,下诏对关都尉说: “今日豪家悍民多互相交结,附从东方群盗,要对出入关内外的人严加查询。 ”三年春三月,御史大夫王卿有罪,自杀。 首次规定酒类官卖。

三月,行幸泰山,祭祀隆重,在明堂举行仪式, 因时受各地簿计。回朝时行幸北地,祭祀常山,埋下一块黑玉。夏四月,赦免天下。对行经之地免除一年田赋。

秋,匈奴侵入雁门关,雁门太守犯有畏敌不前之罪处斩。四年春正月,各侯王在甘泉宫朝见汉武帝,征发天下犯有各种罪过愿意自赎的及勇敢之士,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朔方,派因木 于将军公孙敖领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出雁门关,派游击将军韩说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派强弩将军都尉路博德领步兵一万余人与贰师将军会师。李广利将军与匈奴王单于战于余吾水滨数日,公孙敖将军与匈奴左贤王交战失利,都收兵回朝。

夏四月,立皇子?1?7为昌邑王。秋九月,下令死罪交纳五十万赎金,可减死一等。 太始元年(前 96) , 因木 于将军公孙敖有罪,腰斩。 迁移郡国间的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阳。 夏六月,赦免天下罪人。 二年春正月,帝行巡回中。

三月,下诏说: “根据有关官员的建议,前一段朕郊祭上帝, 西登陇首山, 获得白麒麟以献于祖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出现自然黄金, 应表祥瑞而改旧法。今改黄金为麟足马蹄云形以符合祥瑞之征。 ” 因而按爵级为序赐各侯王以麟足马蹄金。 秋,旱灾。九月,招募犯下死罪的交纳赎罪金五十万可以减死一等。御史大夫杜周去世。

三年春正月,皇帝行幸到甘泉宫,举行宴会招待外国宾客。

二月,下令天下欢饮五日。皇帝巡幸东海,获得赤雁一只,作《赤雁之歌》。驾幸琅笽,在成山拜日。登芝罘山,乘船游于大海,岸边山谷间有呼 “万岁” 之声。冬,赏赐所经过的地方每户五千钱,鳏寡孤独每人布帛一匹。

四年春三月,皇帝巡幸泰山。三月二十五日,在明堂祭祀高祖皇帝,以配享于上帝, 因时接受各郡国上交的簿计。二十六日, 在明堂祭祀孝景皇帝。二十七日,修封泰山。二十九日,祭石闾山。夏四月,驾临东莱县,在交门宫祭祀海上神人,隐约可见神在虚无缥缈间向祠坐而拜之像。皇帝作《交门之歌》。夏五月,还都驾临建章宫,大设酒筵,赦天下罪人。

秋七月,赵地有蛇从城外入城内,与城内蛇群斗于孝文帝庙下,城内的蛇被斗死。 冬十月三十日,日偏食。

十二月, 皇帝驾临雍地, 祭祀五帝,并西巡至安定、北地。 征和元年 (前 92 ) 春正月, 御驾回都,驾至建章宫。 三月,赵王彭祖去世。

冬十一月,调动三辅骑兵大搜上林苑,关闭长安城门进行索查奸人,十一日方解禁。巫蛊(用邪术加害于人)事起。二年春正月,丞相贺下狱死。夏四月,狂风拔屋折树。 二年闰五月,卫皇后之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都因牵涉到犯巫蛊之罪而被赐死。夏,驾到甘泉。

秋七月,按道侯韩说、使者江充等在太子宫中发掘埋在地下的木偶 (蛊) , 七月九日,太子与皇后见江充挟隙栽赃就想杀掉他,太子下令调兵与丞相刘屈牦大战于长安, 双方死者数万人。七月十七日,太子逃亡,皇后自杀。开始在首都城门驻扎士卒,在符节上加黄旄以区别于太子的兵符。御史大夫暴胜之、司直田仁犯有纵过失察之罪,胜之自杀,田仁腰斩。八月初八日,太子自杀于湖县。八月二十日,地震。 九月,立赵敬肃王子偃为干王。匈奴侵入上谷、五原, 杀掠当地吏民。

三年春正月, 驾临于雍, 至安定、北地。匈奴侵入五原、酒泉,杀死两都尉。三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七万人兵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领二万人兵出西河,重合侯马通领四万骑兵出酒泉。商丘成兵到浚稽山与敌接战, 斩首甚多。马通兵至天山,匈奴退走,乘势征服了车师。商、马二将都收兵回朝。李广利兵败,降于匈奴。 夏五月,大赦天下。六月,丞相刘屈牦因其妻作巫蛊被株连入狱腰斩,其妻斩首。秋,蝗灾。

九月,公孙勇、胡倩谋反被查觉, 都处死。 四年春正月, 驾临至东莱, 并观沧海。 二月初三日,陨石落在雍地,其声闻四百里。

三月,皇上亲耕于钜完。归途中登泰山,修封。三月二十六日,在明堂举行祭祀。二十九日,祭石闾山。夏六月,回到甘泉。秋八月三十日,日偏食。

后元元年 (前 88 ) 春正月, 驾至甘泉,郊祭泰山之神,随后驾临安定。昌邑王?1?7去世。

二月,下诏说: “朕郊祭时见上帝灵光,巡狩北边,见群鹤栖息,当时不是网罗捕杀之期, 就没进行弋猎。祭祀泰山祠时,灵光及神影并现。因此赦天下罪人。 ” 夏六月,御史大夫商丘成有罪自杀。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马通谋反,侍中驸马都尉金日石单、奉车都尉霍光、骑都尉上官桀合兵征讨。秋七月,地震,时见岩浆涌出。

二年春正月,各侯王在甘泉宫朝皇上,皇上赏赐宗室。

二月,驾临周至县五柞宫。二月十二日,立皇子弗陵为皇太子。十四日,武帝驾崩于五柞宫。入殡于未央前殿, 三月初二日,葬于茂陵。班固评论:汉朝始建于群雄逐鹿的*时期,汉高祖拨乱反正,文帝景帝把休养生息作为首务,对于稽古礼文的文治事业,还缺乏建树。汉武帝初期,毅然罢黜百家, 独崇儒术,兼谋众人,举荐贤才,给他们以立功建业之机。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 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 继承周朝之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夏商周三代之风。以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如不改文景的恭俭以置苍生于衤壬席之上,就是《诗》、《书》上所称道的帝王也是不能超过他的。

第14篇:读《汉书》有感1000字

读《汉书》有感1000字

刘铎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帝皇思念(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我略读此书深为感慨,汉高祖神威四海,一统天下,开辟了大汉王朝,亦作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旷世名句,吕太后权倾朝野,稳定了汉朝初期动荡不安的政局;文官之治,富国强民,无为而治,天下归心,为汉室王朝四百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帝建元,北定匈奴,成就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一代的英雄,此皆展我大汉威武,使汉族在今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星光神耀。

汉朝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一段历史,其使汉族从此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汉朝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作为汉朝古都的长安,在当时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中,自武帝时的张謇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影响下,长安的历史文化已不再那么备受瞩目,人们在忙着追求经济建设,逐渐忘记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令人骄傲的辉煌历史,忘记了历史上文化和遗迹,忘记了汉族是整个中国历史剧目的导演者。借用贾平凹先生的谈《废都》等作品创作动机和动力时说的话:\"社会发展到今日,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资主义的罪孽并存,物资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的影响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与罪行。\"

纵观国际上的文化传承做的优秀的国家,日本、韩国,他们在发展经济至发达国家的同时也在传承着文化细节,他们的民族服饰在重大庆典中都会呈现,俨然成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标签。身为文化资本最雄厚,文化力最强的国家的公民,我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为保护传统文化而立的法定节假日已徒有其表,每逢过年听到的都是诸如\"这年越过越没意思了\"之类的声音,根本原因是人们从骨子里缺乏传统文化意识,没有感受到真正的节日文化氛围和内涵。为应对传统文化缺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一概念,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积极践行文化价值,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2018年4月18日,西安曲江新区\"中国华夏日\"盛大开幕,共青团中央官方发布:中国华服日来袭,新时代,新华服,新青年。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穿起了汉服,穿着汉服,充分弘扬了传统文化之美,为此,我们应当深感欣慰。

近年来,全民读国学的氛围越来越浓郁,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不再是科举制度的傀儡,人们开始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古人的智慧。读国学不仅能够学习经典,传承文化,而且能树立三观,体现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文化的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第15篇: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目录学文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后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却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使者呀!好使者呀!”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杂但是目标一致。”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各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各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第16篇:汉书张骞传文言文翻译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书张骞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汉书·张骞传

原文: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在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是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用力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与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

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第17篇:汉书·韩延寿传 阅读答案

汉书·韩延寿传 阅读答案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

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 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 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答案 A

解析 欺负:欺骗,对不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A.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C.D.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答案 B

解析 A项使后面的“疾苦”一词名词化/与“为”一同构成被动句式。C项他们/你。D项于是/乘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答案 D

解析 亏:对……有损。大化:良好的社会风气;D句应译为: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有损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 )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答案 D

解析 D项“严格约束下属”错。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韩延寿到颍川担任谏大夫。颍川多豪强大户,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颍川从此把这当作风气,百姓之间产生很多怨怒仇恨。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教育百姓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从,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摆酒设宴,亲自与人们相互应对,用礼节迎接,询问徭役、风俗及百姓所痛恨、困苦的,给他们陈述和睦相处、亲近友好、消除嫌怨的方法。年长的人认为便利,可以推行,于是和他们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几年后,韩延寿迁官为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韩延寿作为官吏,崇尚礼节仁义,喜好古代教化,所到的地方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官;修建学校,在春天、秋天举行乡间射戏,陈设钟器,弹奏乐器,倡导官职调动、宾主相见的礼节,等到汇集考试练习比武时,设置刀斧旗帜,练习射箭和驾驭车马的本领。修建城墙,收取赋税,事先宣告它的日期,来期望一起完成这件事,官吏、百姓严肃畏惧而跟从。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知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刚开始人们好像觉得麻烦,后来都因觉得便利而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经抢救,人没有死,但因此成了哑巴说不出话来。延寿听说了,对着掾吏流下了眼泪,派医官诊治,厚待他的家人。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个书生,听说延寿贤能,只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得志,所以临时当了门卒,韩延寿于是接待并任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天下名列第一。

第18篇: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本传叙述爱盎与晁错互相倾轧的事迹。爱盎,敢于直谏,曾劝阻景帝立弟梁王刘武为嗣,竟至被梁王所派遣的刺客所暗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第19篇: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19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

(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19.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用 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

(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语段

(二)用②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参考答案

16.B

17.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19.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第20篇:史记与汉书的文学贡献是什么

史记与汉书的文学贡献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影响 开创断代史体例

首先,《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朝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学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十“志”中,《食货志》为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有系统地叙述了秦 《汉书疏证》(清朝·沈钦韩)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的研究;《礼乐志》、《郊祀志》、《刑法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志》、《天文志》和《律历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 确立书志体

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有关汉化部分更为详细。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所模仿,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 开创目录学

在《艺文志》中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加上,又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旳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 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十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汉书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