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06:02:1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所以,在读完李侃版的《中国近代史》后,我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了下来。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推荐第2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2X16罗田田

读完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主要围绕中国能否近代化及如何近代化,对于近代史上本书主要在对于19世纪没落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近代化方案来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国,在这之中就有三个近代化方案是比较的有名第一个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领导的运动为第三个方案。

首先我来谈谈看了第一个近代化方案的感想,近代以来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此中国发生了这么大的事,难道中国人对此就没有一点想要反抗的心理吗?不,有肯定是有的,但由于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很难从中解放出来这就出现了中国的救星曾李左张等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他们兴办近代企业,有军用工业有民用工业像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机械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汉阳铁厂等等。这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国防建设也为后来建立北洋水师打下了基础,同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整体实力。尽管最后洋务运动失败而告终也预示着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不能彻底拯救江河日下的中国但那些中国的有识之士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

现在来说说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梁为主的维新变法,虽然在历史上仅仅只是存活了白余天,但是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却不亚于任何一个历史事件,还记得书中有一副插画上面是一个牌匾写着大学堂三个字,这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北大,在那时名叫京师大学堂也是我国的一所新式学校,书中提到了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的一句话“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洋务之能事毕矣。”这种批评我觉得虽然作者觉得很对带是我觉得没有物质基础怎么才能有上层建筑,如果人民都吃不饱穿不暖那么我们不论怎么打仗都只有死路一条,况且维新变法本来是要突出他的新却只是借助孔子的外衣来进行,始终不能改变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地位。维新变法的思想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封建思想但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

中国近代化前两个近代化方案要么是上层官员要么是知识分子提出来的,难道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自己的想法来反抗外国侵略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吗?当然是有的,这就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他们代表了广大的深受外国侵略者迫害的人民群众,他们在面对列强时毫不畏惧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他们与列强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在这三个近代化方案中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用作者的一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要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推荐第3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披荆斩棘,中国的复兴之路

在何方?

岁月流逝,洗不净你的铮铮铁骨,

浪里淘沙,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你的风流,

这就是你——中国共产党的魅力。

——题记

1840年6月28日,英国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偌大的一个中国就在英军的铁蹄下被肆意蹂躏。战争的结局也是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于是,就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自此,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此时此刻,灾难也接踵而来,西方列强趁火打劫,一个个地强迫中国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国主权危急!中国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救亡图存成了摆在全民族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无数的仁人志士明白,此刻的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然而,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派别和集团的代表人物曾为如何救亡图存而苦思焦虑、奔走呼号,以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答卷。他们提出的各种方案、选择的各种道路,毫无例外地在救亡图存这个焦点上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坎坷历史,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族人民落后挨打、受尽屈辱、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以及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为振兴中华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救国方案,一再试验又一再碰壁,最后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看到新时代的曙光,将信任票投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曾进行过多次抵抗战争,如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反对八国联军战争;掀起过多次革命高潮,如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900年的义和团反帝风暴、1911年的辛亥革命。其中,又穿插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这些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尽管百折不挠、气壮山河,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在这期间,地主阶级改革派外抗夷敌、内求变革的思想,没能救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没能救中国;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诉求,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也没能救中国。一个又一个主张和方案都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都不能满足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需要,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哪里?

正当人们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曾以史诗般的语言写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亿万人民引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使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任人奴役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随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党的十七大为我们

描绘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蓝图:到那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顾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从中获得诸多教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整体意志,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崇高的政治威望,可以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为伟大事业而奋斗。

在中国,能够担当这个历史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向世人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没有民族的强盛和复兴。中国共产党奋斗的90年必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一道永载史册。

推荐第4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一段用中华儿女血和泪拼成的历史,一次次的屠杀,一次次的割地,一次次的赔款······屈辱占据了每一个爱国儿女的心,同时它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无数的爱国之士在这里书写下了悲壮的诗篇。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无数惨绝人寰的血案。与此同时,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类不平等的条约达数十个。如果再加上他们用武力或欺诈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其他各种不平等的条约、条款、条规、协定、章程、合同等,总数达几百个之多。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通过侵华战争,帝国主义列强还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其战争费用。他们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他们还用中国的巨额赔款,继续扩充军备,更加大了侵略的强度。不仅如此,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这些自称“西方文明传播者”的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的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他们不仅进行军事侵略,还对中国进行政治控制,他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帝国主义列强还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们反抗斗争镇压承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主要的掠夺方式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资主—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他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单元里人民的抗英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抵抗侵略者。1874年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犯台湾琅峤地区,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头痛击。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中日甲午战争时志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都以身殉国。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如此腐败,可见一斑。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地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污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正越走越宽,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

推荐第5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

推荐第6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着点点星火在泯灭与重生中坚守,燎原中华。

而这也正是我阅读《中国近代史》最受感动的地方。

谈中国的近代史往往是从广东省虎门镇开始的,一位前清的钦差大使将收缴上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这里焚烧成灰烟,汇入汪洋。自此中国开始陷入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烧鸦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理会朝廷上的讥讽,“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忆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脑海里剩下的不再是局限于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溃下,一个儒家士大夫对于自身信仰最后的坚守。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无人坚守信仰的国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务,康梁因信仰而变法,即便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但他们却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坚守启迪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与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败换取中华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民族之思想。并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寻得更为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领导我国人民在三十年后的十月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为中国近代史画上圆满的句号。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坚守信仰终究是困难的。为了民族之革命,中华之振兴,孙中山先生耗费毕生之心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凯冠冕堂皇地窃夺,眼睁睁地无奈军阀无休无止地混战。但先生仍旧坚守着,也坚信自身之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他在、于失败中再次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学习苏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自己亲手建立地国民党,促使北伐,最终病死北京。无论是政客还是文人,像汪精卫,周作人那般为了一己之富贵,一命之残活而果断抛弃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可以发现无论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坚守信仰的同志也不会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以其自身之稳健宣告着坚守信仰的胜利。

有人说生命之虚实在于信仰之虚实。空虚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响甚微。因而我们更需要拥有更为充实的信仰,也唯有充实的信仰才会促使我们内心不顾一切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是需要一份充实的信仰去完全的,虽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进步,国家之富强,却必须要无愧本心,无害人民,而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与国家的。生命是一条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惧路途之凶险,不去纠结一时之盛衰,把信仰作为一个人生的载体,去坚守,从而以整个人生的长度去证明一个生命之深浅。

这,便是坚守信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我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读史亦是读小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轻松惬意,以及诸多意外惊喜。全书五万七千字,高度精炼概括了自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没有史料堆砌,没有华丽辞藻,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先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本书成于1938年。1938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战场连连失利,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此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年)结束了两年驻俄大使任务,即将奔赴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处履新,于炮火纷飞的汉口作短暂停歇,在此两月间完成此书。深感国家举步维艰,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强烈反思,积极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字句间无不彰显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十九世纪初的中华民族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人傲慢、自大、守旧、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大炮强行撬开了国门,“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自中英《南京条约》始,启动中外不平等条约签订模式。比起鸦片战争的失利,作者更痛惜于鸦片战争之后,道咸年间的国人并未痛定思痛,依旧坚守着落后愚昧,意淫于“天国”梦想,丧失了最好的二十年发展光阴。“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彼时中国的出路,在于近代化,近代化之路在于科学化、机械化、民族化。对于习惯了八股文的举国体制,科学化,机械化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及官僚阶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道咸年间的士大夫作出这样的批判:守旧、自保、缺乏独立精神。林则徐是“禁烟运动”中的民族英雄,他在中西交往中较早意识到中国“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但是作者以为林则徐实在是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刚毅、正直,于西洋战事中百战百胜(而事实上,禁烟运动之后林已不再从事西洋事务)。另一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林则徐,他意识到国之落后,彼之强盛,复兴之举唯有革新,却从不公开提倡改革(作者以林交予朋友的信件为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作为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林文忠公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他人自不必说。

咸丰年间,中法联军攻占北京城,以恭亲王奕鱏、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士大夫阶级逐步觉醒,领导发起“自强运动”。以国防建设为目的,步步推进,发展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相继成立了军械所、造船厂、学校、招商局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作者高度赞扬了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但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改革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强运动”带来的改革是不彻底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利,也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作者探索式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关键在于未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同时强调,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实现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作者期待一个如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大彼得时期的专制体制,通过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大彼得的横暴,旧马斯哥的守旧势力是不可能打到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恩人。”而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划的事业。李鸿章虽在北洋背负创设新陆军和新海军的责任,但是他的财源仅靠北洋一隅,其他各省的协饷需靠李与其他督抚的私人关系。作者叹道“只有绝顶天才始能创造新事业,始能为民族行百年大计。”“但是这些天才,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不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消没了。”

通观全篇,蒋氏的《中国近代史》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在内外战火交织,人民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摸索着复兴强国之路。其间,好奇使然,读了《蒋廷黻先生回忆录》,了解先生西行游学,投身教育,再到临危受命、弃学从政的人生经历。《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懵懂少年到鬓白精英的笃志救国之念。文字是最善于妆扮的,但我也无需纠结于那浓妆掩盖下素颜的惨淡。总会有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发展的。所以在此,向那些有血性、有担当、有智慧的历史风云和精英人物致敬!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推荐第7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之读后感

每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有时代的使命,这种时代的使命是通过他的作品变现出来的。

——题记 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我静下心好好的欣赏。

徐中约是华裔美国历史学者,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前往美国,师从费正清大师,但却与费大师在观念上大相径庭,以费正清为首的美国汉学界认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源流在西方帝国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国形成冲击,这是一个挑战,对于中国是好的。这是名副其实的西方中心论。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不应以西方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而是从中国内部原因来深入挖掘„„

众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多很多资料,而且更要从中辨明真假。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著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在当时的这个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之下写出这样一部思想不合主流的通史很是不易,需要很大的勇气。然而,历史总是大浪淘沙,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必读教科书,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对于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这本书丰富全面,分析事情客观独特,却又不走极端,很好的补充了课堂的局限性,通过此书可以全面领略中国是如何从康乾盛世转而列强入侵,继而又重新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以清朝入关为始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略显冗长,但是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更为深刻,更能知道前因后果。对西方冲击的研究必须要先对这个冲击承担者清朝机构制度进行研究。中国是如何被入侵的,如何一步一步衰弱的,如何因外力进逼不得不然的转型变化。最主要的是与世界史从1500年开始可以接轨,以此能有个比较。拥有四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处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动对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源于中国人古往今来所传承的独立之人格,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的限制,外部进不来我们出不去。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教士,探险家等前往中国,打开了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变化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实际统治者在变,制度在变,思想在变,敌人在变等等。当时的具有前瞻性的人正在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体面生存下去的道路,以推动中国不断向前。从鸦片战争以前对西方的排斥到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到1898-1912年间的政治改造和革命、再到1917-1923年间的思想革命,最后到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掌权。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的里程碑,构建起概念的框架。与政治变化同时进行的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根本转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自强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和企业开始发展,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这种半殖民主义的特征延续中国近一个世纪,是中国近代经济的显著特征。 总体说来,这部书描述了中华民族近四百年的痛苦挣扎到剥茧而出的过程,讲述了平民大众如何度过那个悲欢离合的时代,表达了一位旅美历史学家以中国人的身份对于中国的深深情愫。

中国现在犹如一只涅盘中翱翔而起的凤凰,转世重生。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酣睡的巨人。让他睡着吧。 因为他若是醒来,将会改变世界。”中国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美国是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身,中西的交织,使两国将在未来将极大的制约整个世界。

推荐第8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由毛泽东和范文澜等同志合作完成的著作,最后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并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著作共两章,第一章以“中国社会”为题,简述了中国古、近代社会的情况及性质;第二部分以“中国革命”为题,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问题。

并不是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毛泽东何以在28年间缔造一个中国?他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留过洋,就这么一个文弱书生为什么能够缔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

读了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吃的很透,又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用这种思维体系武装后的中国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会学会了思考。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文盲出身的将领也能成为一代名将;没有读过大学的毛、邓成为一代伟人。而国民党那边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一茬又一茬,可培养出来的常败将军一个接一个。国民党人包括蒋介石头脑中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体系,也就是说,大家脑袋统统是乱的,错误观念太多,也就没法进行独立、正确的思考。那么,用这样的脑袋去指挥作战,有再好的武器装备也是会失败。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著作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中,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深入的认识、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给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我将根据毛泽东同志对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革命的分析及自己的理解,将其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明白: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异常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而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必须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以武装的形式去革命。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土的入侵是当前民族革命的主要任务。特别指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统一的。毛泽东认清: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小资产阶级、农民(主要包括中农和贫农)、无产阶级。除此之外,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我们较好的同盟者,对游民等应积极改造和防范。毛泽东强调:现阶段中国的革命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现时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革命已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在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整个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不断增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同学们,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谁如果在心里没有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同学们,当你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是可辱的,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能够科学思考的国家,一个强大的个人,也一定是个能够科学思考的个人。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发扬毛泽东主席的思想方针,努力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推荐第9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内容概要: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沈渭滨先生的导读,下半部分为蒋先生《中国近代史》的原本。在导读中,沈先生介绍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和本书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发展。蒋廷黻先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一改中国古史重事件、轻建构的治史方法。导读以史学专业研究的角度以本书作为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和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为介绍重点。书的篇幅不大,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纲”,但重点突出。总论就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近百年的问题就是能否吸收、利用近(先)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废除家族和家乡观念,建立一个近(先)代的民族国家,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作者以政治史为经、事件为纬的建构体系,用一个爱国者的角度,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至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近代史实。本人作为读者对本书的感觉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突破了以往的惯性思维,认识问题角度大为拓展……

讀之歷史,讀之每痛哭流涕,咬牙切齒。恨吾不能生彼時,投身一戰,亦幻時光真有隧道,可回而阻之。在痛心之餘,大多數人只會說,此乃舊體制之腐朽過時,此乃滿清政府之軟弱無能,此乃舊禮教之荼毒,此乃官僚之腐敗云云,鮮見有人客觀搜集史料,分析之,思考之。此等風氣,至今日亦然。二百年之人,只知之乎者也,只知祖宗聖賢。然彼時,歐美列強已進入客觀的,遵循自然規律的科學發展。一個人跌倒了,馬上站起來,說不痛不痛,是小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跌倒了,卻只用上述泛泛之詞,則是可怕的。蔣先生的這本小冊子,以史料為基礎,客觀分析,仔細思考,循著驚變、自強、救亡的大脈絡,順序講述中華面臨的困境,思考,救國的方案及其實踐。言簡意賅,雖薄薄數萬言,卻令人讀後感慨:非諳熟此歷史,非心有所思,有所分析,不能成此書。一百頁的小冊子,可以將這段複雜的歷史做清晰的表述,當爲大家之言……

推荐第10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局面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在这期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科技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但是碰撞的结果是让中华民族悲伤的,屹立在世界中两千多年的强大王朝如今却任西方列强随意宰割。就连葡萄牙这样的小国也敢向清政府索要澳门,可见大清帝国是真的气数已尽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东西也体会到了前人的艰难。下面从 各方面谈一下我在学习中的感受。

一、落后就要挨打

凡是落后的国家总是会受到强大国家的欺负。在古代是这样,现代也还是这样。1894年英国敢入侵大清帝国这便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曾经强大的王朝为什么会衰败,这得从乾隆皇帝的“闭关锁国”政策说起。一方面,乾隆皇帝说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这体现了当时大清王朝的狂妄自大。这种不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对当时清朝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其次,乾隆皇帝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出于一种担心,担心自己的统治受到影响。因为在18世纪初期一些外国人的传教活动干涉到了大清内政,如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等。在种种原因下大清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

它直接导致了大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最后生产技术和工业的落后。在帝国主义对全球资源的掠夺下,大清这块肥肉当然也成了他们的目标。落后的直接结果是: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956814007两,合关银941375451两,合1326323847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获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在抗日战争中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每当看到这些内心都不是滋味,为什么曾经强大的中国会沦落到这种地步,百家的智慧,盛唐的气势,霸王的英勇在鸦片战争中碎得满地都是。曾经会喷火的蛟龙,如今变成了任人宰割羔羊。这是一个令无数中国人心痛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因为晚清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没有强大的国防科技,也没有良好的教育去培养成为一个强的国家应该有的人才,大清一直还沉浸在地大物博得春秋大梦中。再加之当时人们没有国家的意识,各派系相互争斗没有共同面对敌人,才造成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果。

二、黑暗中的探索

虽然这段历史很黑暗,充满了压迫和剥削。但是中华人民还是没有屈服,并且一直在探索一条能将能将民族国家拯救于水生火热之中的道路,在此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人物和思想,也有很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谭嗣同、李大钊等。

这些探索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激烈的农民运动,在兴盛时曾占领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将领都忙于享乐,导致了内部发生了分裂,最后导致了运动的彻底失败。谁然失败,但是我认为这次运动严重打击了清政府,也打乱了帝国主义的阵脚。时期瓜分中国的梦想成为了泡影。

在受到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后大清终于有点觉悟了,李鸿章便感叹道:“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在此期间兴办工厂、学堂、军队装备改革、聘请外国人做教练。最后再经济方面得到了局部的改善也建立起了新式的海陆军。虽然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大清过度依赖外国列强,而列强们是不可能让大清真正的富强起来的。而且在此之中还出现了一些极为腐败的现象,导致企业盈利不佳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的现象。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战败之后洋务运动便破了产,由此可见大清的这场运动是有多么的脆弱。不过它还是有意义的,它让中国看到了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其发展起来的一些民族资本也为后来各种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当然洋务运动的失败对大清也是沉重的打击。

在经济方面改革受挫之后大清转向了政治体制和文化的改革,于是便有了戊戌变法,但是很遗憾他是一次很短命的变法,前前后后只维持了103天,最后以的受限自由和谭嗣同等英烈的被杀害而告终。虽然失败,但这次运动开启了国人思想的大门,在此之后很多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入了中国。在此后一系列的新政失败,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清帝国终于永远的倒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到此结束了。但是人民并没有因此过上好日子,中国大地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让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党派最后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了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应为他解决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挨打和挨饿的局面,并带领国人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纵观整部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而是顽强的进行了抗争,不断地去探索能拯救国家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出路,这是令人钦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不仅是要了解它记住它,而更要学习前人的智慧,从前面的事物中学会方法和得到经验,以便之后的道路更好走。

第11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徐中约,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第12篇:中国近代史 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第13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南大学材料院1201班 贺介亭

人的认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初中读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高中时读历史,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到了大学,又要读中国近代史,怎么样?

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在中国共产党之前,为什么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都不能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了,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我就是带着这种疑惑开始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读完之后,我明白三个道理:

一、落后就要挨打;

二、中国近代史根本就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三,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在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借助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都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家。曾国藩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太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

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左宗棠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这一战成为了又一重大的分水岭,一败涂地之后,清政府难逃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所以与其把这场失败归结为是天灾人祸的叠加,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士大夫的妄动,没有慈禧太后的飞扬跋扈,也未必能扭转这段历史悲剧。李鸿章毕竟还只是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终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中俄密约》铸成了他终身的错。但试想,倘若换一个识局势而动的人,结果又会怎样呢?结局未必真会改变。

随后康有为、西太后、义和团又写下了各自的篇章。康有为的变法比之前诸人,更进一步。他抓住了时机,抓住了思想的中心——孔子,抓住了政治的中心——光绪,戊戌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遗憾的是维新最终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瓦解,只留下了谭嗣同的碧血。有趣的是,顽固派之后也进行了改革,只是这个改革只见倒退不见前进,失败亦在所难免。终于1911年,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打倒了清政府,这也是革命唯一的成绩,之后革命的成果迅速被窃取„„

至此,我想我的疑惑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近代化,如何近代化?做了尝试的人数不胜数,虽均未成功,但毕竟留下了个人的印记。虽然先行者的探索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决不能否认先行者做出过的探索,没有探索哪有成功?每一次探索都有它的重要意义,至少它为下一次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做了林则徐想而未做之事,康有为完成了李鸿章愿而不能的梦想,凡此种种,不正印证了这个道理吗?只要有人在,有爱国之心,方向终究能得以修正。只要依然有人高喊着,中国不能亡,中国必将继续前进。

掩卷遐思,我也自然明白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必然性,由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并且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为百万雄师过长江所震撼,为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所感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凭空编造的,真的!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第14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前出过四版,抗战结束后又出四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先后再版四次,[1]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

“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

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第15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从中国外交形式的转变看近代中国的衰落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然少不了与其他各国的外交活动,而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则由来已久。

中国的传统外交观念是受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因素决定的。首先,中国由于自身地理条件因素,北有蒙古高原,西有喜马拉雅山,东部和南部是广阔的大海。这些天然的屏障将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使其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世界”,很容易让古代中国人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文化观即,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从经济因素看,即生产方式角度,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再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从而产生了“天朝上国”思想。这种天朝上国的对外表现就是,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对外关系时,中国不能将其与己平等相待。在中国统治者看来,只有他国以藩属国或臣国的身份出现,并且定期向中国进行朝贡才能与中国这个天朝上国发生关系,否则一切免谈。在蒋廷黻先生的著作中曾提到:英国使团在乾隆年间出使中国时,由于拒绝向乾隆皇帝行跪拜礼,遭到中国的拒绝。还有中国主动出访他国的外交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由使团携带大量珍奇珠宝出访各国,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比较有名的案例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体现了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外交模式。

当时朝贡外交之所以得以建立并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当时的封建王朝确实不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在世界上居于前列,有实力进行朝贡外交。那时的西方国家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中,神权

的统治让当时的西方诸国发展较为缓慢,无法与物产丰富的中国相抗衡。而当鸦片战争的炮声响彻整个华夏大地时,这个沉醉的国家才一点点的苏醒过来,中国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的变化,在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的朝贡外交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 “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的一个过程。对外交涉活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项重要内容,积贫积弱的近代社会及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屈辱地位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活动的艰难与复杂。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清中国开始实施条约外交,所谓条约外交就是指晚清政府在中西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方式,它它以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手段,目的是求得与列强的和解与平等,保全和局,以便开展自强运动,从而维护晚清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晚清统治者还希望借助条约来限制列强条约之外无止境的索求,维护中国尚未丢失的权益。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随后,中美之间签订了《望厦条约》,中法之间签订了《黄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又强迫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随后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均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晚清时期的中国是在各种条约交织的网下存在的,头顶就是一张黑色的密

网,这张网笼罩了中国半个多世纪,。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即: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 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上层统治阶级昏庸无能,致使富有远见卓识之精英人士无法施展拯救衰落国势之抱负;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更趋衰落,极大地限制了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远不能适应近代化发展诸多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文化上,为历代帝王及其御用官吏所改造的儒家文化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保守落后、因循守旧的气息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制约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的思想障碍;官僚行政系统的设置臃肿庞杂,其官吏大都人浮于事,缺乏锐意进取的改革或创新精神,外交近代化的步伐势必相当缓慢;怀旧意识与文明古国的思想包袱,在学习并借鉴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承受着异常强大的阻力。

朝贡外交向条约外交的转变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在近代的衰落,世界中心也随之由东方转至西方,康熙也好,乾隆也好,都是中国历代政治家中的勤政务实典范。但是,他们无法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无法理解机器对文化的变革性的影响,无法预计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的时间、效率、效益、成本、价值、市场等等观念将遭遇的历史性后果。

所以,康乾盛世的逍遥太平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后人无限深情追念的记忆。

一个国家的外交形式深深体现了这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按此来说的话,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产生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16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后感

一作者认为外出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民族认为他们入主中原,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一时的内乱,反映了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他们认为国家的衰亡,是满清统治的 无能与腐败。其实 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外族的统治,而是中国自身经济文化政治水平低下的束缚。外族入侵后几乎应用了中国本身的文化经济政治政策。因此汉族政权如不加以改革,他们也只会一直循环 往复,结果并不比外族政权好多少。作者过分贬低外族,抬高西方是为了排解民族情绪,将过错推于他人。

书言,西洋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热烈的爱国心 ,而国人却固守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在此我并不认同。首先,我们都知道在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而在中国家庭和家族式重于个人,西方个人直接跳跃到国家层次,中国个人经由家庭过渡到国家。在我们心中,家国家国,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安危状况说家庭是否稳定得前提。因此为了家庭和睦幸福,我们自然不遗余力地保家卫国。事实证明在对外的多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的,而西洋人并不象作者认为的那般爱国,他们侵略别国来掠夺资源,使自己国家受益,而收益的主要为资产阶级,底层人民仍比较贫困,西方人民在面对巨大财富时,自然而然地会联系在一起,掠夺财富。但当那些没有分得和较少得到利益的人清醒时,他们必然将矛头指向既得利益者,那时人民内部矛盾就会产生。 人民对国家的支持就会减少,爱国心也会动摇,所以也许西方国家并

不如作者认为地那般向铁石坚固,相反一盘散沙在特殊情况下 也会凝结成坚硬的水泥。

三.战争与改革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战乱纷起,正是由于战争吞并造成的外来压力,各诸侯国开始改革内政,其中较著名的有商鞅变法, 吴起改革等。而书中所 举的三个例子,日本,俄国,土耳其 ,均是由于外在战争的失利,而萌发改革内政的念头。 战争与改革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历史的一般经验与规律,一个国家和民族得内在改革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明清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农业经济和国家政策打压, 若顺其自然发展,中国不知何时才能摆脱封建社会。这是由于外来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进行变革,而一旦平稳的状态被外在因素打破, 纵使公民迷茫,出于生存的本能我们开始挣扎,开始思索,想要找出一条路,带领我们走出被欺辱被压迫的难堪境地。现有道路是走不通了,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他们学过得西方学术编织美好的社会蓝图。有了目标和方法,不同阶级的人也开始了不同的变革,所以战争就成为改革的动力。

当然,战争对改革的破坏也是不容小觑的,二战后的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自身的资源遭到严重掠夺,加上严酷的自然环境,想要通过改革走向富强,是非常困难的。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出了守旧势力阻碍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外,难道由于战争造成的巨额赔款,中央财政资金短缺不是缘由之一吗?新中国刚成立后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

争对生产交通等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也形成了许多阻碍 。

中国 若不想再次因为战争被迫进行改革,不如自己痛下杀手, 时时修剪坏枝枯叶,为中国这个具有庞大身躯的巨人更换新鲜血液,一时得手软不能换来永远的安宁。如今中国正处在改革的路上,我们都在期待着凝聚全国人民希望的改革能够触及时弊,在对待疑难杂症是能够毫不留情

四,国家力量影响国际关系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 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之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五 ,国人的愚昧和落后

由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中国对外国的了解基本等于无,加上自身科学水平的落后,甚至在虎门销烟时林则徐认为: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身皆有不便。他认为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他径直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之外人的死命。而且它本身也十分盲目自信,在以前从未办过夷务的情况下,却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祥。”由此可见当时封建官员的自大和愚昧,他们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胡乱断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国家实力。当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到到家门口时才清醒地看到自身与他国的差距,鸦片战争时,山海关的炮仍是前明之物,技术多年未曾变革。武器的落后在林则徐的私函中也曾涉及。

徐广缙担广州总督时,曾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民心可用这样的回答十分空泛,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较古老的时代,在中国人的政治中,政治家们认为人民的力量对国家政权 是起决定性作用,儒家思想曾阐述过民重君轻,君舟民水等 思想,唐太宗也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在那时,我们所遇到的敌人水平都是相差不大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激发人民主动性是可以克服的,我们这样的认知转换到现在的情况是不可行的,洋人的经济军事政治水平远超过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时,像民心这样空泛的事物, 除鼓舞人心外,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像封建官员那样把 民心当作救命的稻草是极其可笑的,况且不 提人民力量的大小,人民本身就是愚昧的。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而且当英法联军进攻广东时,士大夫阶级所依赖的民心竟毫无力量,民众不但不抵抗,且帮助英国人把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六,近代中国人的法制意识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我国官吏就自动放弃境内的法权,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中,官吏不愿多问 。马关条约的签订时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他们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状的不平等条约丝毫没有微词,却认为张外国人管外国人是最方便最省事的方法,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贻害不少我们。

当 叶民琛负责广东时,外人曾经提出减轻关税并废除厘金,中国人反而认为这一点可以通融,却认为北京 驻使,长江及华北通商即及外人与官吏往来各项,事关国家 生死存亡绝对不可以妥协。

六封建社会的循环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有一个循环套,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总是很开明的,正是和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而后来之统治阶级欲望的提高,官吏越来越贪污,加上人口增多耕地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此时天灾人祸自然演化,土匪横行,人民不能生产,于是开始频繁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旧政权,新政权要陷入新的循环。这个过程看似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中国历史似乎陷入了一个圈套。其实不然,社会是前进的,循环的过程也是交替上升的,明清时的科学水平虽然发展较慢,但较之以前还是有所提高的,

清朝末期正进入循环套的最低点,如若不遭遇外国政权的入侵,国家本身就要面临政权变革的危机,而此时西方的入侵使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难关。内部,吏治腐败,政治腐朽,盗贼猖獗,人民生活困苦,外部列强入侵,掠夺资源,要求赔款.封建统治面对列强与人民双重的压力.早已岌岌可危,本该走入下一个循环的中国社会在遭遇外国侵略这一外部刺激时却看到了另一个新鲜世界的光亮,几千年的大国梦幡然醒悟,中国人民带着沉重的伤痛跳出历史的宿命,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第17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中国不具有可比性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的前后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认为中国若是一样接受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走上近代化。我不敢苟同,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也好,残渣也好,绝非这些历史小国所能比拟的。庞大的利益集团以及利益集团间的复杂关系,坚固的传统思想基础坚定地家族意识,等等历史的产物注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程漫长而坎坷。

正文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文中,蒋廷黻先生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以为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类似,若是一样接受了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一样走上富强之路。

事实果真如此吗?

怕是不见得。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绝不是世界上最长的,但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延续性,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一方面成就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另一方面却也造就了中国难以动摇的社会传统,比如儒家思想,比如等级森严,比如重农抑商等等。

这些传统,这些文化在很长时间以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秦朝的一统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以及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奠定千百年来中国政治的基石,汉朝的设立太学确定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正统了中国政治的走向,隋朝的科举制完善了中国的选官制度,到唐朝的各种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进而达到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高峰,可以说唐朝是中国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前一阶段主要还是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度的进步过程,而到了宋朝,交子的出现、徽商晋商队伍的庞大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商业在宋朝的蓬勃发展,在明朝郑和七次出海、多种经营模式手工业的逐步发达中商业的脉搏也在逐步的强大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的逐步成长,以及封建主义在皇权挽救之下仍然逐渐衰败的趋势。若这样的趋势正常的发展,倒也好,只是清朝政府的上台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继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执政方针,将商业手工业将资本主义的萌芽扼杀,封建主义由此回光返照。

梳理古代历史的目的在于,中国的传统固然在唐朝以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就了我大唐王朝,然而在之后宋元明清的发展中,这些传统便成为了绊脚石,牵制了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的脚步,原地踏步,不进反退。

这一点无论是日本,亦或是俄国、土耳其所不能比拟的。更不要谈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家族意识,王权官权背后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又怎是这些小国所可以比拟?

我们以日本为例。其一,我们看日本的两次政治性质的变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无论是大化改新中的孝德天皇还是明治维新里的明治天皇,其开明程度着实高,思想也着实深远,也因而可以颠覆原来的社会制度,改变社会性质。但是我们转而来看中国,我国缺乏这样开明的皇帝吗?不是的。光绪帝眼看国力日渐衰弱,国家积贫积弱,一心励精图治,任用维新派,开始了变法之路。我们细看百日维新的细则,可以说是考虑相当全面、相当完善的,但是成功了吗?清朝主权依旧危在旦夕,农民依旧苦不堪言,国家依旧积贫积弱,戊戌变法显然没有达到变法的成效,反而激起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为什么在我们看来相当完善的变法无法成功?有两点原因,第一,中央集权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纵然在戊戌变法中提倡了制度改革,这违背了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皇上虽然严明,奈何官员不开明呢?第二,戊戌变法即便相当成功的部分,由于牵涉到权贵自身的利益,再加之当朝慈禧太后的反对,没有军权支持着变法的不可侵犯性,一层层传达的不到位,一层层利益的吞并,本来好的东西落到百姓头上却变成了负担,让维新革命派最后只能革掉自己的生命。其二,我们从变法

本身来考虑,日本由于其历史上一直依附中国,其本身的东西是比较少的,其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向外界学习的历史。所以每一段思想传到日本的时候可以说都是相对成熟的,而且思想文化经过他们的选择也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过筛选的,他们自我演变的时期是相对较短的,其中会产生的偏差也是相对较少的。因而就其变法的基础来看,人民是开明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就变法的主导人群来看,由于牵涉的自身利益也相对较少,其变法的决心也是较为坚定的,因而变法改革的程度也是比较根本的。比较戊戌变法与大化改新,王安石变法里的政治倾向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微调,而非大化改新的整个颠覆。改革的决心很大程度也决定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

由此我们便也可以明白,近代中国,即便如日本一样,在受到侵袭的第一次就产生危机感,主动地去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也绝不可能就此走向近代化,变得富强,避免外国的侵扰。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在美国第一次入侵日本,即黑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有两名青年出于好奇登上美国的船舶,主动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明;而与此同时,中国只有穷苦人民才会极不愿地让自己的孩子去京师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并且认其为家门之一大不幸,而当权贵族们是怎么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到“蛮荒之地”受苦的。这反映的绝不只是两国人民对于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更是近代化在两国推行将会受到的挫折程度。最广大的受众的态度对于改革的推行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所以对近代中国来说,吸收科学技术,学习思想文化只是表面,绝不可能真正推动近代化的进程,只有切实的政治制度的颠覆才有可能实现近代化。没错,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果也正是说明,对于中国,不通过流血的无力抗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摒除封建主义的指挥思想,单单靠科技的进步,一些人思想的开化,变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近代史的背景与日本、俄国和土耳其是截然不同的。

第18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 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 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 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

邓小平上台时的中国是如何的?一个字:穷。还记得1980年前在福建的生活片断。由于祖父及父亲均分别到菲律宾及香港谋生,在福建的生活尚算富裕。咸蛋是桌上佳餚,三兄姐弟每人每星期可享一隻。由于稻米缺乏,有时需要吃蕃薯粗粮。但,这已算是富裕万分的生活。

要带领中国走出计划经济的死胡同,光有知识是不足够的。必须能够在这个充满权力斗争的环境中牢牢的把权力抓着,才可推行改革。否则受影响的既得利益集团必把你拉倒。一个政府的政策最忌左摇右摆。执政权一旦受到挑战,政策的影响在所难免。1989年的64事件也可以隐约看见保守派与改革派的矛盾。邓小平能够在这次**后南巡 坚持经济改革,得到今天的成就,可见其魄力、远见及智慧。他是中国的救星。要了解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只要对比苏联与中国的改革成绩即可。

提起1989的民运,不禁使人感到悕憈。事件始于北京学生悼念胡耀邦,后来演变成反官倒反腐化,然后是争取民主,防止秋后算帐最后…… 那时候,我是一个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数次支持北京学生的游行集会。那是过渡期的香港。那时中英就香港的前途问题在漠视港人意愿下作出了决定、港人对中央政府的缺乏信任、对自身前途的焦虑而作出了空前的反应。现在回想当时,也感到自己实在幼稚。希望他朝真相可以大白。

回看中国的汉唐两代盛世之前,分别都有一个极短的朝代:秦隋。国民党彷彿就是今日中国再次强盛的另一个楔子。但愿如此。

第19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篇2: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篇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近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近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篇4: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着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着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第20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也是一部最富于哲理的教科书。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胜任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以一个客观的视角,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手法诠释着中华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本书在中学、高中都是必修课,在各大高等院校也是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但又一次阅读本书,猛地发现自己有很多知识点并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条约、会议、事变的时间竟没有印象.从新一次阅读,便是一次新的学习过程。我对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又有了一次新的理解,对这段历史的框架、过程在心里更加清晰。这本书帮助了我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纵观华夏5000年文明,中华历史的进程就犹如一场荡气回肠、波荡起伏的戏剧。每一篇章都是那么悬念重生、高潮迭起。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辉煌和自豪。可一翻到中国进入近代史这页,屈辱和不堪回首便扑面而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一段中国人所不齿的历史,屈辱、压迫、不公的待遇充斥着这段历史。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是世界并没有因此而遗忘了中国”,只不过,世界表达牢记的方式是让中国掉入一个黑暗的深渊。

沉溺于天朝上国美梦的清朝统治者被帝国主义的枪炮所惊醒,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落后的。尽管在这一时期也出现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清朝统治着们并没有选择自强不息和坚持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这一条路,而是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为帝国主义服务。这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附庸。沉重的担子丢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肩上,喜欢过着安逸平静生活的中国人民过得更困苦、更辛劳。不少人甚至没有了生存的出路。中国社会的危机更深重了,一个曾经辉煌伟大的帝国成为了一个空空的躯壳,主权遭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客观上说,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来看。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中国被迫吸收了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他们探索着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

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

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