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读书感想(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8 15:06:3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书感想

1、强化记忆,使自己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在学习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复习时的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装”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这个学习加工整理过程,直到掌握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为止。得到谓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古人所说“温故知新”,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理论结合实践是读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你在读书的时候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好找机会找时间去接触下实际东西,有些书面很难理解的东西,一接触实际就迎刃而解,只要弄明白了,也从而会从中得到兴趣。找一两个现实的问题,必须是与专业书有关的,先自己想一下答案,然后从专业书中找答案,看专业书怎么解释的。

1.。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

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作者:华罗庚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作者:《论语》

o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作者:狄德罗

o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者:陶行之

o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作者:(清)刘鹗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作者:B.V

o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作者:韩愈

推荐第2篇:读书感想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这个寒假在家,看到了很多农村里的落后现象,与我们读书的大城市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心里就一直想着中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假期里,我也亲身感受了一些政府为了减少贫富差距的农村优惠政策,比如农田、农林、破房屋等的补贴。心里就想着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于是我就找了《七个怎么看》这这本书来看。

《七个怎么看》的开篇是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看来,中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文章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对策等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剖析。现状剖析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论证,通过东西部、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比,得出“目前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这一结论。

作者把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自然、历史、政策、体制等四个方面原因,分别加以论述,指出,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文章指出,发展不平衡会给中国社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引起民族、宗教、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以解决。

作者分别从解决城乡不平衡和解决区域不平衡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办法。心得体会解决前者主要是以城市反哺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战略着力点,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一言以弊之,就是强化农村建设,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对后者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檄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久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言之,就是大力发展久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我是这样看待这篇文章的。对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状把握准确,原因剖析深刻、全面,解决问题的措施与中央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相一致。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设性意见。

我认为,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正如文章中指出的那样,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文章列举了一大堆举措,关键是从哪里下手这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个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步骤,如果把后做的事情与先做的事情并列,不可能把事情办好。在我看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服务。将国家的重点项目用于支持这些相对落后地区改善基础条件,这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与其每年花大量的资金去补贴农民种田,不如将这笔钱用在支持改善医疗、卫生、教育心得体会、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上。当基础条件改善了,人才、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然而然的向西部地区转移,自然而然地向农村地区转移,自然而然地带动农村地区、久发达地区的大发展。要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资金紧缺,国家又没有能力全力支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东部与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办法,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政府牵头揽总,项目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惠互利机制。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是要彻底消除各种差距,而是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协调发展。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能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第一步,实施对口支援政策。东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农村。既可以让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又可以引进东部地区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步,进一步实施惠农政策。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鼓励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集中,带动农村全面发展。

第三步,构建全国范围的和谐社会。推进东西部地区平衡、较快发展。

第四步,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五个方面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使我们的发展观念从

过去的片面、不协调的、不够科学的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第五步,要落实好已有的区域发展政策,保持东部发展势头,加快实现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尽快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调整投资结构和战略性资源的配置,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发挥区域优势。

第六步,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5.6%,推进城镇化不但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措施,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第七步,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提高工资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机制,规范垄断部门的高收入,消灭各种不合理、不合法收入。

第八步,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形成的倒逼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推荐第3篇:读书感想

读书心得体会

书是人类进的阶梯,这是某位名人所讲,身为大学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理解的特别透彻,只是潜意识感觉这句话挺正确。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感觉自己是不平凡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平凡的,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所以只要有人能把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感受用不枯燥的文字描述出来,那么就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不可否认这就是本好书。

书如人,生活中书到处可见,而人又是比比皆是,读书就如交友。社会是个大熔炉,一定的人际关系是必须的,朋友有分许多种,书又何尝不是啊。学校学生把精力放在了读书上,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只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外闲书上面,这样虚度光阴,就像一个人整天和一堆酒肉朋友整天堕落是的,这样不仅不能学习到东西,提高自己,还把自己的大好年华浪费掉。我们要和书交朋友,就必须要有选择,就像生活中并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朋友有益友损友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书也是这样,我们要有选择读书,只有我们现在有时间学习读书,现在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去慢慢读书的时间,时不我待,我们已经是快出师的学生了,说句现实的话,我们以后所要考虑的是养家生存的事情了,没有人希望自己长大,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选择读书就要选择能够提高自己能力的,在学习和快乐中提高自己,总之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和书建立起良好的友谊,无论自己是什么样子,昨天已经过去了,把握现在,期待明天。

读书不是阅读,阅读不过是给大脑提供知识素材,只有经过思

考,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读书。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看到书上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的却是纸的背面。生活中许多人读书,有些是为了思考,从书中感悟作者的心思,从中结合自己融入自己的想法,但是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还有一堆人读书属于临时抱佛脚,需要写作,就会查询一大部分资料,只是为了写作,这是普遍人的想法。还有一些人是为了谈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他们是为了在一些人面前显示自己知识的渊博,而且很多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些人问这几种做法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是好的,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正确错误,只是人生观的问题,对事物的理解不一样而而已,只要自己的目标明确,读书总是好的。

书本知识是一个人的经验,是一个人你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表露出真实想法,真实感情。选择读一本关于某些方面的书后,就像和作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交谈似的,而且对方所说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因为毕竟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当我们读书时对待每一本书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去相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熟悉,那么肯定就会读懂了,那么这就叫做很好的读了一本书,无论是什么书。

学习也是读书的一部分,只不过心态不一样而已,学习肯定有成绩,为什么有高有低呢,除了天分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谈论的聪明,干什么都能学习的非常快,心态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读书都是为了一些原因,就像我们现在学生读书都是把它当做固定工作,在学习听课中无形的给了自己压力,这样就会容易疲惫,

所以有好多学生选择了逃课,这是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就存在我们身边。中学我们学习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找快乐,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就听到老师教育我们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根本就很难出现完美的人,其实我们就是俗人,但是我们努力让自己从学习书本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永远比不读强,所以无论以前的自己什么样子,崛起吧!

现在我们在校的大学生,其实我们可以算是正在度过我们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现在我们一脚迈进成人的队列,但是另一脚还是家人心目中没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此刻的我们生活安逸,不知奋进的人会有很多,我们大学生对未来根本没有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大学生活让我们缺少了主席笔下八九点太阳的朝气,迷茫,无聊,使我们经常说出口的词,言尽了大部分在校生,尤其是新生,的心态。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可以让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就对我们学生来讲教科书已经陪伴了我们十几年了,我们就好像是学徒跟随师父学习赖以生存的本领,毕业就是出师。不可否认,书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想想一种情景,一位经历岁月洗礼的老人毫无保留的对我们讲解着他的毕生所学,毕生经历,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历史,学到了本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和笔记使人精确——史鉴让人明智,诗歌让人巧慧,数学让人精细,博物让人深沉,伦理让人庄

重,逻辑和修辞让人巧辩。珍惜青春华年,读书洗礼自己的灵魂,启迪自己的智慧,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开创自己的未来!

李晓博

机制09——3

推荐第4篇:读书感想

读书遐想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与书结缘,谈过读书的感想。如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国家总理周恩来青年时代撰写过一首读书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曾写过《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凡此种种,他们都对读书情有独钟,他们的生命和书都有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书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识字开始便有了与书的交流,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就是读书史。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所读的书有别,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所读的书不同,不同层次的人所读书的种类有差异。

至于我本人,读书有些年头,但到目前为止无所建树,属于“死读书”那类,读书还算有些习惯,但还没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曾记得读连环画册成了儿时最美好的记忆。班级设了一个图书角,每个人需要带三本书放在那里,父亲为此还专门带我到新华书店挑选了三本连环画册,我高兴地将自己的书与其他同学共享。每有闲暇,我们便拿图书角的连环画看,连环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有时甚至爱不释手。稍微大点,认字多了,开始看《故事会》、《儿童文学》、《童话大王》等,《故事会》中的“阿P正传”幽默搞笑的故事,《童话大王》中的皮皮鹿古灵精怪的故事伴随我走过了初中生活。

读高中,学习理所当然成了头等大事,看书成了调剂的东西,只有寒暑假的时间涉猎古典文学名著充实自己的寒暑假生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看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所著的武侠小说。不过现在大部分内容都时过境迁,不甚了了。

后来,我上了师范院校,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多了,又因为中文系的缘故,大学的图书馆对我们开放。我们一有时间便可以到图书馆借书看,有时在图书馆

自习的时间边看书边自习,有时到大学的草坪上看书,回想起来,好不惬意温馨。工作后,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这时读书就有选择性,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关注更多的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在教育的书籍报纸里面徜徉。理论类的书

籍枯燥乏味,有时只能硬着头皮看,想到古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无限感慨,理论类的书籍何求锱珠必较呢?况且大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现如今只要是好书,我都囊括其中,有时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不同的书灵活处理,有的书囫囵吞枣,有的书细嚼慢咽,有的书泛读,有的书精读,不一而足,与书为友,与古今中外一切伟大心灵沟通、交流、凝聚、融合。

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精彩。书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单调孤寂时,我会造访它,与书中的人物或者作者进行对话,悄无声息中心灵得到滋养;书是我进步的阶梯,每当我思虑阻塞时,我会求助于书,从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恍然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书是我人生的坐标,每当我思想偏移时,我会想到书,在书山书海中搜罗先贤智者人生真谛,天南海北中参悟人生。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从中得到了快乐。有人曾说: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左右人生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里,读书何尝不是左右人生宽度的美好事情呢。读书可以跨越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吧,让书香盈满大家人生路!

郭俊峰

4/26/2010

推荐第5篇:读书感想

读书感言

小学五年级时,同桌带来一本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书,把当时的我迷得神魂颠倒,茶饭不思,里面有魔法、公主、王子、大盗、老巫婆„„好人总会得到神的眷顾,坏蛋最后都会遭到应有的惩罚,这样的情节最合那时黑白分明、特爱较真的我的胃口。为了借阅它,那段时间我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讨好它的主人,结果班级里要看的人太多了,同桌便很得瑟地给我们排队,直到小学毕业,同桌那宝贝疙瘩——《格林童话》,我都没能看完。这成为我小学生涯的一大憾事。初二时还很喜欢童话故事,《三百六十五夜》《格林童话》等看了好几遍,彻底过够了一把童话瘾。初三时有一本韩国小说——《那小子真帅》,在女生间流传的很广,我亦是如痴如醉地看了好几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校园小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它的狂爱慢慢消失。

其实,初中也读过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等,那时人小,很浅薄,只是可怜比尔的遭遇,感受不到他身残志坚的高贵品质,也不理解哈姆雷特的挣扎,所以当时不喜欢此类的书。也不能说,年龄大了,人深刻了,便会自然而然地爱上各类名著。我感觉读书就好比吃饭,每人的口味可能都不太一样。有人喜欢阅读托尔斯泰的长篇,有人喜欢阅读契诃夫的短篇,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菜。较偏理性的外国文学而言,我就比较喜欢中国这偏感性的文学。高中时,课业很紧张,但还是偷偷摸摸看了好多网络穿越小说,没办法,当时太喜欢了。

现在,自己的口味又变了。如今的我喜欢读历史,如《史记》,那藏在文字下的波涛暗涌、惊心动魄让人内心澎湃,手无缚鸡之力却能从容不迫、宠辱不惊舌战群雄的寒门士子总会让我倾心不已。还喜欢读顿挫铿锵的唐诗,缠绵悱恻的宋词,咿呀呢喃的元曲。总之,书中的世界,纷繁多彩,变幻莫测,不只有颜如玉还有帅潘安,不只有乱世的群雄争霸,还有盛世的十里桃花。

大四这一年几乎没完整地读几本书,《水浒传》及与其相关的书籍看得多些,但那是为了写好论文,再有就是每天都翻几下放在枕边的《元曲鉴赏辞典》和《亲爱的提奥》这两本书。除此之外,其他书看得很少。因为即将毕业,心难免喧嚣浮躁,看到别人紧锣密鼓地投简历找工作,自己也坐不住了,今日去中学面试,明日又去挤独木桥——参加公务员大考,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跑,结果仍是一场空。可惜我不是张生,没有崔莺莺那样的知己来劝慰自己不要追逐“蜗角虚名,蝇头小利”。

推荐第6篇:读书感想

读吴菲的《不跪着教书》所想

梁家墩镇三工小学

张玉琴

吴菲老师说过,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本书收录的是吴菲老师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我读了以后,很受启发,尤其是其中的一篇《永不凋谢的玫瑰》给我的印象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乌克兰巴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得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他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地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5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做出的处罚……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女孩的种种设计,让我从心底厌恶。

这件事曾强烈的刺激了我,使我想到,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回想自己,我何尝不是像那些中学生那样想的呢?如果让我来续写,我会写成苏霍姆林斯基这个教育大师,耐心细致地、和蔼可亲地、循循善诱地给这个小女孩讲道理,这朵花,这朵美丽的花是属于大家的,是公共的财物,我们不能据为己有,不能有私心,如果我们自己摘了,那么好多人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们应该细心地保护它,精心地呵护他,让这朵花长时间地开放。如果是我面对这个4岁的小女孩,我也会这样教育他,我会觉得不能因为她的爱心而掩盖她的行为的错误。

吴菲先生的感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为教师的我这样想,而且可能很多教师都会这样想,同样也会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又怎么会不那样续写文章呢?因此我觉得最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这些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我们不能死抱着传统的道德说教不放,而应该去感悟人性美与人情美,多一点同情与怜悯之心。不应该让我们心中的玫瑰都凋谢。

推荐第7篇:读书感想

乡土本色

——读《乡土中国》有感

早在滕尼斯的《公社与社会》一书中就用“公社”和“社会”来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中,社会团结的两种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更是为研究时代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视角。

品读《乡土中国》,体味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的解读,“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同时,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中国》与他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从序言里了解了先生对“乡土中国”的诠释后,我开始进入正文认真阅读这本书。

我借的这本是三联书店84年出版的(这本书很火,借的时候只剩这一本了),泛黄的纸页彰显着时代的久远,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对书本身的认知。在我看来,书的整体脉络主要从乡土社会的维持要素(如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性别、血缘地缘等)和乡土社会的特质(如“土”、“私”、“愚”、差序格局、无讼和无为而治等)两方面勾勒的。我也想从这两方面着手,依据书本身,同时结合滕尼斯和涂尔干的理论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想法。

在《乡土中国》中,先生首先从“土”、“愚”和“私”三方面讲述了他眼中的乡土社会。

“土”。第一篇《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围绕这一“乡土性”,先生从多个方面对乡土社会进行了阐释。首先从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美国朋友的疑惑:中原人不论到什么样的气候、地形环境中依旧锄地播种,试着直接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表明“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其次,由到异乡水土不服用家乡土煮汤喝的风俗,阐述“土”在中国文化所占和应当占的地位。一捧用红纸裹着的泥土不再是单纯的泥土,更是一种对家乡对祖国深切的情怀。接下来作者主要从“土”性上具体讲述了乡土社会——礼俗社会的特征:第一,流动性较差。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土地上的,因而在乡土社会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第二,村与村间关系独立、隔膜、少聚居。主要因耕种活动中分工程度很浅、专业化程度不高形成的。第三,聚村而居较为明显,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不同于美国的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的乡村形态,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使乡土社会成为一个“熟悉”的社会,熟悉主要体现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在这个熟悉的社会中人是在熟人中长大的,规矩不是法,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距,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里,涂尔干认为乡村社区即是机械团结的一种典型表现。对照机械团结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乡土社会即是机械团结的一种。由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维系,通过特殊的规范约束,一种约束性的法律实际上就是“习”出来的礼俗。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乡,一个江苏的小农村,小时候从村头一路玩到村尾不时碰到村里的人,记着家里头的教育,“不管碰到谁都要打招呼”。几天下来,村里的男女老少就这样在招呼声中熟识了。现在放假回家时一到村头,看到我时村里的老大爷都会感叹,“这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啊„„”。似乎每一位年长者都见证了年幼的成长历程,这一点都不夸张。一个村子里的人们相识相知,每逢别家有什么事(如红、白喜事等)无需叫喊,大家都会自觉的帮忙,帮了忙也不会讨什么报酬吃一顿家常饭就算了事了,可以说一个村子每家的大事小事几乎就是阳光化的,“没有不透风的墙” 形容一个村的生活状态再好不过了。但是不管自己村里出了什么大事,一般不会求救于别村的,村与村之间相对疏远。

“愚”。费孝通先生的

二、三篇《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着重表达了在乡土社会中,“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这一中心思想。这一点我深有感触。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农村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教育,但这丝毫改变不了乡土社会中一些本质的东西。上面讲了乡土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这种社会里的人是在熟人中长大的,在这样一个面对面的社群里,语言本身便成为了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了。一方面,乡土社会一种熟识的人际关系,就比如在我们家乡那个小村里没有不熟识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通过“眉目传情”抑或“指石相证”来求更直接的会意,无形中便抛开了语言这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另一方面,年幼者是在年长者的目睹下长大的,那么年幼者犯的错误抑或不懂的,年长者那儿肯定有答案,年长者的经验足够年幼者拿来使用,这些经验必然在以后就是年幼者所会得到的。就如先生说的,“时间的悠远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 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这在农作方面也能够体现,譬如小时候奶奶看到家门口一大群蚂蚁忙忙碌碌,便会收拾晒的干草抱到灶间以便下雨天用或是赶紧到田地里抢收。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这些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于是,便如社会团结理论中提到的,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间的同质性程度较高。

“私”。在讲到“私”时,费孝通先生的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时间某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即是这种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即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我想,结合滕尼斯的公社概念就不难理解了。在滕尼斯看来,乡村即是“公社”生活的现实形式之一,以血缘、感情、伦理团结为纽带。“公社”导源于本质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感情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既是一种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那么“私”所衍生的私人情感、私人道德、私人关系等成为乡土社会的一种特质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了。

乡土社会有其独有的特质,那么自然而然就有维持这些特质的因素存在着。《乡土中国》一书主要从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性别和血缘地缘这几方面讲述了其对乡土社会的维持作用。其中,从“男女有别”这方面讲它对乡土社会稳定的维持让人耳目一新,至少我以前不是这么认为的。费孝通先生在讲“男女有别”之前提到了两种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这两种文化观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浮士德式社会中男女感情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而这恰恰会使得社会关系不能稳定。在乡土社会中这种浮士德式精神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需要创造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是亚普罗式的。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的原则。在我的家乡据我的观察,事实上很多夫妇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大早起来就各忙各的事,没有功夫说闲话,即使不是农忙季节也总能找出很多事,除了吃饭睡觉一般两个人不是经常性呆在一起的。在我们那儿有一种不成形的说法,“男人留在家里守着老婆是没出息的”。男人一般和男人在一起,女人一般和女人在一起拉家常,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做好各人的事情,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的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朝同性方面去发展。总之,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当然与此同时男女有别的界限在乡土社会里头看起来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大家并没有觉得哪儿不对劲。

阅读《乡土中国》,尽管做了思考也按照老师要求去写感想,但内心里的感想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完全表达的。将书本中的想法、知识回归到现实中,特别是在我的家乡一带,发现理论和现实是有机结合的。在读大家的著作时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着大家的人格魅力,一种对学术求真求实的精神。在书的《后记》中了解到先生与前妻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时在山中遭遇不幸,前妻生亡。在扼腕叹息时也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定下一个要求:用心去读,在秉承敬畏之心的同时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读著作。每一本著作都是作者心血之劳!

丁庆

社工081

2008442046

推荐第8篇:读书感想

有很大一部分“80后”青年,把“读书学习”这种方式看成了多余,他们认为现如今诸多创新的科技、媒体以及普及便利的网络就会使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解了一些粗浅而片面的时事政治就可以海阔天空的夸夸其词了,在他们眼中“读书”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然而那样算是学习么?能从中学到什么、掌握什么、又能领悟到什么呢?答案其实非常明确——一无所有。很不幸,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

如今,在XXX厂长的“威逼利诱”之下,不情愿的拿起来感觉已经很陌生的“书”,可就在进入到“书”的一刹那,忽然感觉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一样,从一个池塘游到了大海。忘记哪位名人所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海洋,进步的台阶。”

原来书里面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事物,书里面有那么多和自己类似人物所发生的故事„„才发现,XXX厂长那种在我看来是“威逼利诱”的做法,原来是“恨铁不成钢”!在此,我发自内心的对XXX厂长说声“谢谢”!

如今,我已经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有点迟,但还不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一定会脚踏实地不断地通过“读书”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来弥补自己、充实自己,彻底改“变华而不实、脆而不坚”的自我。

推荐第9篇:读书感想

读《案例法材料》心得

我通过阅读这几篇有关《案例研究法》的材料,初步了解案例研究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发展现状和意义作用。细分这几篇文章,可以看出它们分别站在了不同视角对案例研究进行了解读。首先《案例法》从案例研究法的起源,内容,设计质量指标和局限性方面详细介绍了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文献的基本风格与规范-从三篇经典文献看高质量案例研究》则是通过对三篇发表在国际顶尖管理类学术期刊上的案例研究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了案例研究定义,写作风格,写作规范及研究方法(同时对一些难点和挑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企业无边界发展研究》则是具体应用案例研究法的一个实例。最后一篇《有案例构建理论的机会与挑战》解释了由案例构建理论的过程和其中的优缺性。

因为我们正在学习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对《案例研究法》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所以我主要关注的如何学习它,结合它跟采购学的关系,总结一下我认为就是2W+1H。

一)What,也什么是案例研究法;细读《案例法》后,我认为简单来说案例研究

法就是三大步,①在搞清楚研究问题与方向之后,设计方案并选定方案(方案设计符合设计指标)②通过档案记录,访谈,观察,网络调查等市场调查方法收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根据既定分析策略在冗余繁杂的资料中去发现有效信息,进行分析。③遵循灵活但不失规矩的原则,对课题背景;特定问题的描析,讨论;总结和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Why 虽然《案例研究法》正式与我结缘在叶老师的课堂,但其实在很早之前

的学习过程就已经接触过案例分析,无论是数学课堂上的应用题,还是社会课堂上的现实举例,抑或英语课上的情景再现,我想一定程度上都是案例的初级应用,而我向来就是对学习案例分析感兴趣,因为这个世界的理论太多,但是如果只是讲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就不能够切处地的考虑问题,所以我觉得做案例分析是非常有好处的,它就好像游戏要破关一样,因为很多案例,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不是亲身经历的,在没有想明白之前,肯定都有很多困惑,如果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的方法,我相信这是一件非常刺激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三)How 也就是如何学习案例研究法,如何将其与采购、与物流联系在一起进行

探究。上次课我们讨论《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后知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用案例众多,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采购课程学习中,案例研究自然与我们学习联系密切。同时作为物流专业学生,我们在接下来的物流课程学习中,我们要自己尝试去寻找案例,结合物流理论和案例分析法的步骤内容去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建议

以上是我对案例研究法的肤浅认识,学好案例研究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历练和提高。作为物流专业的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案例去研究学习既有理论,如何从案例出发去认识企业现状,以及如何成功的运用案例研究法去为物流学科的理论发展添砖加瓦,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我想只有那些具有较强学习欲望和实践能力的同学,才能感悟出案例研究法的魅力。

推荐第10篇:读书感想

阅读《艺术史的视野》中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心得

由于这是高居翰为美国大专艺术学会年度会议的两个学术讨论会所写的演讲稿,所以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但即便是这样,由于知识缺乏,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下面我将针对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我所做的思考展开论述。

一.文中提到:“我所谓的‘革新的’的方法,不同于我们在许多文章、正式论文中所常见的统一而定的方法;而是要去追溯艺术风格形成的来源和他的影响;去探讨风格发展的前因后果;将风格表现以外的价值写出。”其中“风格”这个词让我很费解,如果说将它用在别的领域,音乐或时装设计等方面,我也许不会这么关注它,因为我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它的含义并且可以坚定地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风格。然而在绘画方面,“风格”远不是那些意思了。它并不能使我具体可感,只是让我这个无知的人觉得有些神秘罢了。我跑去问毕斐老师,毕老师的一个观点似乎让我悟到了些什么。老师说,“风格”这个词可以不严谨地对应到中美史研究中的“品”,对艺术品风格的研究则对应中国古典美术史中的品评。起初它是西方一种研究艺术作品的方式,现在逐渐被应用到中美史的研究的革新中。

二.文中还说:“认为社会环境影响中国艺术作品的创作之研究文章,一直并不缺乏。不过,每一个人都只专注在研究画家的生平传略、时代的背景、道家和佛家思想与宗教艺术的关系等方面,这使研究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然而我们却很少仔细思考,这些客观的因素与作品之间究竟可能存在何种关系。”我在想, 既然高居翰先生以上列举的这些因素是客观因素,那么什么才是主观因素呢?是不是对应画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画家在创作初期受到的一些社会影响?在下文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如果我们都能朝着这种方向去研究,而不再只是去推测艺术作品是在表达画家的何种思想、何种感觉的话(如此只会让我们把作品的真正意义局限于画家自己,而不是把它与社会环境作一联系),那将使我们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而我想我们将会更完整地了解我们所研究的艺术品。”其实我又在想,为什么当我在文章中看到“客观因素”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到“主观因素”呢?这是不是我的一种并不科学的思维定式呢?就像毕老师说的那样,在人文科学的学习中,学术研究有时像云彩那样变幻无常,有时又像钟表那样精确入微,如果思考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势,那必然会影响思考的结果。

三.文中还提到:“中国艺术研究的现阶段,就是一方面要重视著录、画史,一方面须以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它们。”其实这样说也不无道理,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书史画史被奉为圭臬,但他们的正确性却很少有人去质疑。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精读顾恺之的《画论》,虞禾的《论书表》…..即使语言晦涩,但还是会生硬的背下来。虽然,我们可以再老师的指导下去理解那些古拙质朴的语言,去理解古人那种思维方式,但我们也很明白,若想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看画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让我说一下背这些究竟有什么用,我自己也说不出来。当然。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他必然有被奉为臬的理由,但我们这些初学者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卑微而忘记擦亮眼睛。这也就是为何要用批判的精神去看待他们的原因。

第11篇:读书感想

读书感想

07级地理科学与规划经济地理专业 章逸洲07306797

首先要指出的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利的这部拙作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里面有多出作者为了文学表现力而添加的想象、夸张,也是不可避免的掺入了作者的主观论断。但这一切并不妨碍本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在人类战争史中,反阶级压迫的战争占了相当的比例,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在古罗马奴隶制时代,奴隶领袖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真个西方世界,其不畏强权、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谱写了奴隶乃至人类解放的光辉诗篇,

至于斯巴达克斯与他的战友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足智多谋,作者在书中已经有充满激情的、详细而不繁琐的描述,再次我不重复。这篇读后感,将要表达我对于英雄的崇拜,与对于起义本身的一些看法。

斯巴达克斯起义发生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改变的前夜,那是个社会矛盾极具激化的时代,贵族们生活穷奢极欲极尽奢靡腐败之能事,民众生活穷困,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努力则更是忍受着骇人听闻的剥削与非人的折磨。在政治上,曾经代表着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罗马共和政体已经没落,曾经无比光荣骄傲的罗马公民已经沦为群氓,沦为暴民。从马略到苏拉,一个个独裁者粉墨登场,罗马的光芒已经暗淡。在书中,即将要成为罗马最强大独裁者的凯撒,曾对他极为欣赏的斯巴达克斯说过这么一段话;“你将有伟大的自我牺牲,但那将是毫无效果的无谓牺牲。我已经向你指出,你所采取的手段不足以达到你的目标,现在我还要向你指出,你的目标本身只是激动的想象的产物,只是外表诱惑人的幻想,犹如人类无法捕捉的幽灵。它在远处看来是活生生的,它诱惑着你,但是你越是顽强的追上去,他就越是远远的离开你,当你觉得你好像捉住它的时候,他却在你的眼前突然消失了。人类自从离开树林住在一起,自由就消失了,奴隶制就产生了;因为每一条为了全体利益而限制个人权利的法律,就侵害了个人的自由。从此以后,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有最强横最狡猾的人统治群众,而且老是有普通的人们服从他们。甚至好些最优良、用最英明的制度建立起来的共和国,也逃避不了这一规律。因为他的根源就存在于人的本性当中。底比斯、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光荣的结局就是证明。就在我们这一以人民具有最高权利的原则为基础的罗马共和国,你已经看到了,一切政权都被那一部分贵族掌握,他们占有了一切财富,也因此掌握了一切力量。他们把共和国的政权变成了他们这一阶级世代相传的遗产。四十万个没有事物、住所和衣服抵御冬寒的罗马公民能算自由民吗?他们只不过是第一个遇到他们购买他们的选票的人的奴隶罢了,选举的权利就是这些贫苦的“世界统治者”的唯一财产。因此在我们这儿“自由”这个词早已失去了它的意义。虽然这调子永远能够在群众的心坎里引起反响,但往往是一些暴君弹奏的更出色。斯巴达克斯,我遭到这些及其骄横的贵族的压迫,我同情平民的悲哀和痛苦,我明白只有消灭贵族,平民才能得到幸福,为了打垮这些豪门贵族的统治,必须鼓起平民阶级的热情,但同时必须在他们的嘴里装上

马勒子,用铁一般的坚硬意志领导他们。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跟豺狼一样,因为人类一向氛围豺狼和羔羊,老鹰和鸽子,一向分为吃人和不吃人两种;我已经择定了我的道路,确立了我的目标。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够解决这样苦难的任务,但是我一定要夺取政权,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命运:我要使压迫变为被压迫者,使吃人的家伙变成被吃的食料。“

正如凯撒赤裸裸的表述那样,公民已经成为“第一个遇到他们购买他们的选票的人的奴隶罢了”。曾经代表罗马无限光荣也威严的元老院,已经成为一桩桩政治交易的交易所,已经退化成为一小群贵族追逐野心的斗兽场。在罗马,有一个名为卡提丽娜的大贵族,似乎对角斗士们深表同情,甚至提出要提供帮助。但是最终斯巴达克斯悲愤的发现,他所尊敬的卡提丽娜只不过是想借角斗士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野心,请看下面一段斯巴达克斯在卡提丽娜的别墅中所说的话“啊,卡提丽娜,我所尊敬而且崇敬的高贵的人呐。我是为了满足你的要求才上这儿来的,但是我根本不指望你能说服这几位高贵的贵族。虽然你真诚的相信你所说的话,但是在你心灵的深处,对这一点连你自己也是完全没有信心的。请你和你高贵的客人们允许我袒露心声,我要把我心坎里的话统统的告诉你们。由于豪门贵族的统治,你们这些自由的、出身高贵的公民被人家从管理国家大事的机构中排斥了出来,而且被剥削了财富和权利。这一家门贵族阶级,对人们是敌视的,对勇敢的、想进行新的改革的人也是敌视的;他们的政权,使近百年来的罗马充满了悲惨的内乱和变动,而现在,他们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集中的掌握了全部政权,他们可以任意的支配和通知你们。但是对你们来说,用武力举行政变的目的就是推翻目前的元老院,用别的对人民更公平也是更有元件的把财富和权利加以平均分配的法律来代替现行的法律,用另一批从你们中间或者你们的朋友中间选择出阿里的人组成新的元老院。对你们来说,对目前当政的人们来说也是一样,住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或者住在海外的人民永远是野蛮人,你们还是希望他们跟过去一样,仍旧在你们的统治之下,仍旧成为你们的附庸,为了显示出你们贵族的身份,你们希望你们的宅邸里充满了奴隶,在斗技场上,和目前一样,不断的举行你们最心爱的表演——角斗士们的流血角斗。当你们在明天获得了胜利而且掌握了政权以后,角斗士们的角斗就将成为调剂你们繁重政务的误了休息。你们只希望这一带你,对你们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有你们自己来代替目前的执政者。

“但是我们这些不幸的角斗士们所关心的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这些被一些人轻视的贱人被剥夺了自由、被剥夺了祖国、为了娱乐别人而被迫相互杀戮的人一定要获得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我们要夺回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因此,我们起义的目标不仅要反对目前的执政者,而且要反对代替他们的人,不管他们叫做苏拉或者卡提丽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这些角斗士是不是有希望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单独发动武装起义来推翻强大的罗马的统治呢?……“

斯巴达克斯起义发生的大的社会原因,是罗马民主失败没落中社会矛盾的极具恶化。而我认为这种没火是不可避免的,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有其必然性。

民主的没落,无非是少数人通过或收买或其它的手段窃取了大多数人的权利,而这能够顺利实现,则是因为民众愚昧无知、贵族们狡猾凶残。广大的民众之所以愚昧,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财产,或者他们的财产被别人巧取豪夺。黑格

尔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只有有了自己的财产,他才能够获得自己的自由。”罗马大名鼎鼎的格拉古兄弟死后,元老院马上疯狂反攻,宣布任何四人占有意大利和行省工地皆属私有。大土地的占有不再受任何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小农纷纷破产。罗马公民没有自己的财产,所以只能献出自己的自由。再往深处探究,我认为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奴隶在罗马的扩张带来了大批的奴隶,他们代替了公民成为了国家的劳动力。但罗马的奴隶不同于斯巴达的奴隶,他们是私产,且常常是贵族的私产。于是乎不可比买你的,出现了一轮轮的斗争兼并,出现了一个个富可敌国能通天的政治寡头。

罗马与古希腊的民主,我认为是一种发端于原始社会的民主。在原始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依赖于集体,集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离开集体个人将无法生存。在雅典,陶片放逐法能够成为一种极严厉的刑罚的原因就在于此。当奴隶制到来财富与力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少数人的穷奢极欲能够成功的建立在大部分人的痛苦之上时,民主就退化了。因为总有一些人,他们比别人更凶残更狡猾,更有智慧或者更不择手段。并且随着知识智慧与财富的一起被垄断,这些人成功的把自己的特权地位变成了世袭。

在这里我说点题外话,提出自己的一个想法。就是民主必须建立在社会普遍的开明智慧之上,它绝对不能成为一种流氓政治,那种民主不如不要。而再把智慧的种子广泛传播,把民主的光辉真正发扬光大的时候,一种所谓的开明专制可能不仅没有害,反而必不可少,因为它在一个乱糟糟的社会中用强权扫开了一条大路,用“带着绒线手套的铁拳”赶着人民走向光明。名垂千古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在人民的鼎立支持上,建立在启蒙运动开启的广泛的群众觉醒上。然而,启蒙运动的导师伏尔泰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路易十四时代》,其中胜赞以专制闻名于世的“太阳王”的统治,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民主失败了,少数人掌握了经济基础,这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曾经稍微被压制的贪欲与兽性带着百倍于前的凶猛吞没了最后一点理性与善良。努力把奴隶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同时,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终于,斯巴达克斯第一个点燃了烽火,他将流芳百世。他站出来了,面对着把自己的雷霆之威仪放在整个西方世界,如大海一样的罗马,斯巴达克斯勇敢的亮剑,点起了漫天复仇的狼烟,不可一世的罗马似乎在它最鄙夷的十万奴隶们的怒吼中瑟瑟发抖,可也只是发抖而已。斯巴达克斯跳出来的太早了,正如他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在全意大利系着铁链的一千多万奴隶中,我们还征集不到十万名手执武器投奔我们的人;因为我们的理想还不能深入到被压迫的群众中去,还不能把他们的心燃烧起来;因为罗马的专制统治还没有使被压迫民族失去最后的忍耐力;因为罗马的力量还很强大,而我们的力量还太弱小…….这就是我们不能也不会取得胜利的原因。如果我们有胜利的希望,那也只能在意大利之外,但在意大利境内我们注定是要失败的,我们一定会死在这儿。“然而,英雄是不会屈服于命运的,如果历史没有给他机会,那么英雄就要自己去创造机会。哪怕注定要失败,哪怕注定要牺牲,他也要像一个好几次战胜罗马人的勇士那样无谓的战死在杀场。他的事业是神圣的,他绝不会随着他的牺牲而灭亡。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必须流下不少鲜血,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的实现。与其苟且偷生毋宁英勇战死。他牺牲了,但是他与他的战友留给我们的是

用鲜血染红了的自由与平等的旗帜,留下了复仇和胜利的遗产。我们看到,在败局已定的时候,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选择了为战而死,不是跪而生。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英雄,战斗的时候是,牺牲的时候更是。他要跟罗马这个巨人做生死斗争,哪怕他不是海格力斯。奴隶制还没有激起那被迫发出的最后后生,必败无疑,必死无疑,但他的存在,并不是为了那一时一地的胜利,确实为了发出一生惊天的呐喊,一声早了五百年的呐喊,五百年后,奴隶制终于与西罗马帝国一起走进了坟墓。而为它唱挽歌的,是这五百年前的回音,为它填第一铲土的,是这五百年前不屈的灵魂。

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早生了五百年的斯巴达克斯,企图替代上帝来灭亡尚未疯狂的罪恶,所以他站在了上帝的对立面。

他无比高贵,他必败无疑,

他为人类的苦难挺身而出,可冥冥之中,上帝在神秘的笑,就像宙斯对普罗米修斯神秘的笑一样。

斯巴达克斯

他活着,只为了死去。他死去,是为了永生。

他已经踏着无穷的岁月昂昂二来,也必将踏着更多的岁月悠悠而去。

第12篇:读书感想

理性,求真地思考问题

----浅谈《柏拉图文艺对话选集·理想国两选段》

“上过我这门课,我对你们别无要求,只要求你们以后凡事起手之前,先用柏拉图的思想想想,判断清楚了,再行动。”老师的这句,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书评,在第一堂课上就挑起了我这名工科大手,文学愚民极大的兴趣。一门美学概论课,一本古董级别的名著,一场场跨越了半个地球,数千年光阴的对话,莫非会对形形色色,不同领域的人的思想都产生如这句话所说的这般撼动?现在再来看,读毕《对话选集》,虽不能知透其妙但也确有此事。我感到人还算明朗,像是上过一堂美学的通识启蒙课,从中学会理性思考,不要为情感放弃真理的思维方式,但可能是我钻研不够,看完朱光潜先生的译后记,这篇记反而让我一头雾水,像是走错进了美学专业课的教室。不论他人的想法是否和我的相同,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无论是谁,虽不能想透柏拉图通过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传达的所有思想观点,但是他条理清晰,理性沉稳,词从字顺的对话语句,你来我往间,着实能在我们不同的人的心中萌生出不同的枝芽,收获不同的果实。

无论是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灵感”的论述;还是《斐利布斯篇》中,他对悲剧与喜剧,美感,痛感和快感的分析;还是《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什么是美的针锋相对,同一个思想精神,不同的观点层面,都贯彻在了苏格拉底看似“老实”的对话中。可他这真实简朴易懂的对话又是有魔力的,总能把对方给套住,让别人顺从着自己的思路,领他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而自己又不会迷失自己开始的方向,每一点的建立都有理有据,顺水推舟,最后水到渠成。而他的这种充满“理性”的仿佛推理般的思考方式,也正推理着自己的对待艺术不同于世人的坚持真理,崇尚理性的思想精神。“人的死,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人的生又何尝不是?而文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存在,也应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而在《理想国》中关于文学音乐教育和诗人的罪状的选段中,柏拉图的分析则最能表现柏拉图对于艺术也是求美求真的观点。

在《理想国》关于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的末尾,柏拉图曾借助苏格拉底的视角总结了自己对于音乐的观点:“音乐应该归宿于对于美的爱。”也就是说“真正的爱,使用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是美的,和有秩序的东西。”这些观点首先开始于苏格拉底和阿德曼特关于理想国的教育的对话。苏格拉底先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应分为心灵的教育和身体的教育,而心灵的教育应先优先于身体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而心灵的教育手段则来自于音乐和文学,这两者也的确是教育心灵的重要手段;而教育的对象是可塑性很强,能对任何事物产生巨大印象的儿童孩子;而孩子会首先接收到的是虚构的诗人,家长述说的虚构故事。于是乎,为了儿童心灵的健康这一不能驳倒的目标,苏格拉底推理出了针对神话故事的若干条举措:首先要认识到神是绝对的善的存在,是人们尤其是孩子崇拜的对象,是举止的模范,所以,关于神与神之间战斗,神与神父子间的复仇的音乐和文学都应废除,除此之外,还应废除神与英雄的懦弱哭泣,和死亡的描绘来教导孩子学会勇敢;废除神与神之间的欺骗来教育孩子学会诚实;废除荒淫奢华的宴会场面的描绘来教育孩子学会节制„„在这些基础上树立首要的两条法律——好的归功于神,恶的另找原因以及神不变化形状和外表,不用语言和行动欺骗我们。凡是音乐都应建立在这些最真实和纯粹的善的原则上,才不会误人子弟。而这些原则无疑会对整个希腊音乐界带来巨大抨击,很难让人接受,但如此理性的推理,又不得不令人信服。

最能表现柏拉图理性思考,强大推理的一章,我认为,就一定是《理想国》关于诗人的罪状的章节了。在以上音乐是追求“真善美”的观点确立之后,在苏格拉底为了理想国的教育而删除了大量诗歌作品之后,苏格拉底又有了一次大手笔。他决定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来个一刀切。这看似不敢想象的构想,也正把柏拉图追求真理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苏格拉底企图用百姓稍微愚钝的视角,来建立起三个对于事物的层次:有知,无知和模仿。苏格拉底举了一个经典的床的例子:世界上能被称为床的创造者的人有三种:最先开始构想床提出床的概念的人;了解到人们的需求,开始大规模制造床的工匠;用画笔描绘下床的外表的画家。而这三种人都是床的创造者,构想者是为了床的用途;工匠是为了完成委托人的使命;而画家则是为了床的外表。这三种,只有构造者才是最接近真正的床,而画家则最远离床,但往往,能够打动人的视觉,赢得赞赏的却是第三者。而这三者仿佛就是神的真理,英雄的效仿,和诗人的鼓吹三种事物。而诗人就正如借助着文字功夫而得势的“画家”。诗人离真正的真理隔了两层纸,最背道而驰但是却最能影响甚至扭曲人们尤其是小孩的思想活动。诗人对真理的扭曲,对最纯正的“千古流传”下来的美德的干涉,往往只会起到坏的作用。还比如埃及的统治之所以长久稳定,那是因为王宫内的壁画不允许外人修改,只准一成不变的流传下来。于是数千年,埃及昌盛而稳定。而这些例证,很难被驳倒。所以柏拉图决定将诗人逐出理想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爱的存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柏拉图,无疑对于希腊的悲剧,诗歌有着浓厚的热爱。尤其对于荷马的尊敬,甚至模糊了他对观点的阐述(他表示希望不要告诉诗人们自己对于诗人的观点)。但是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定。他不得不忍痛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尽管他曾给诗人机会,那机会就是能告诉他诗的本质真相。归根结底还是对真理的坚持。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曾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无疑就是对于他求真的一种传承。

我不太懂艺术和诗歌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现在,我能在理性的思考后,区分不同的文艺给我带来的是美感,快感还是痛感。又是什么能带给我不夹杂痛感的快感,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间万物,纷杂莫显,就仿佛捧在手心里的水,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上看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和体积。只有用容器,量筒才能真正发觉出水的透明和体积。这仿佛和我们自然科学的教条异曲同工。理性的思维方式居然也能从哲学观点给人启迪,“求是,创新”浙大这门课给我的启迪,真是我始料未及的惊喜。

第13篇:读书感想

《做正能量员工》一书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从书中的故事和本书对故事的解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本书的很多观点就是我所缺乏的,包括沟通能力,处理事情的方式等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遇到问题别抱怨,当是机会锻炼,遇见事情多思考,带着答案找领导。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收获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沟通上的障碍时,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哪方面的问题,事后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反观自己,有很多时候不是自己不能胜任一些工作,而是还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就急着拒接,就产生抵触情绪,总认为自己做不好,总怕麻烦,于是就造成了真的做不好,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抱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拿出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做一个带着答案找领导的员工。

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而不是推卸责任,抱怨某项工作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书中提到“蚂蚁抱团”的集体主义精神,同理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有团队合作意识。当下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包括和自己的竞争对手,也要保持一颗合作的心。

在交流中,要学会倾听,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短板改正。和同事与上司之间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工作上的配合。有效沟通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关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做好前期工作,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做事过程中,切忌拖延,很小的一个问题,早期不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工作生活中,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做到不拖延。 公司的读书活动给我带来的收获事巨大的,能很好的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成长。也必须成长。感谢公司,感谢领导,感谢每天都在学习的小伙伴们。共祝我们一起成长。

第14篇:读书感想

读书感想 学校送给我们一本《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于是,它成为我枕边常翻的书籍。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教育诗篇礼赞教育工作的神圣,时时处处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爱和智慧。书中七十余篇精短美文,没有豪言壮志的口号,没有惊心动魄的事情,讲述的只是一个个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平常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小故事,才让人觉得如此贴近生活。它们会为布满尘埃的心灵拂去灰尘,会让你对生活、对学生、对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充满爱意,从而实现心灵上的净化与升华。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对教师心灵的按摩,读到了对教师心灵的抚慰。无论是于丹、冰心等大家的作品,还是那些平凡的教育者的文字,都能给我以心灵的体贴。如同一位挚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要在耳边娓娓道来。那些鼓励,那些关爱,那些提醒,那些支持,那些措施与方法,那些坚持与肯定,都一一的记在心间。于是,内心里充满暖意。这暖意与季节无关,是来自心底的阳光所带来的温暖。我真切地感觉到了身体里涌动着的对教育的炽热的情感。

教师职业,是用“心”的职业。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地付出爱心;要保持童心;要有很高的责任心;要有体贴入微的关心;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要对孩子们事事关心;要对孩子们有耐心;要对犯错学生有宽容心;要对工作有上进心;要工作上有创“心”„„ 为了使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材,教师不断地在发掘自己的心力,付出自己的真心。繁忙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压力,使教师的心力交瘁。“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教师的心没有阳光,没有温暖的话,那么教育将进入“无果的寒冬”。是的,只有我们教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拥有者脉脉温情的心灵,具备着对教育的炙热的情怀,才能真正将教育扎根于人性,才能实现促人发展的教育。

读着一个个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我的心中充满着感动。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我们也许有很多烦恼,但不管我们心里有什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默默影响着学生,甚至是终生。为此,我们在为人师的时候,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用乐观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用心中的善良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让爱、智慧、激励、肯定、赞赏„„时时处处充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回首往事时,心中充满的是自豪、欣慰,而不是愧疚。

第15篇:读书感想

读书

我家有许许多多的书,下面,让我介绍一下吧!

故事书有8本,分别是《民间故事》、《笑猫日记之球球老老鼠》、《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伊索寓言》、《雪豹》、《笑猫日记之保姆狗的阴谋》在这些书里,老师推荐的书中,我最喜欢《笑猫日记之保姆狗的阴谋》这本书。书里讲了一只名叫帅仔的纯种柯利牧羊犬和一只名叫老头儿的纯种德国腊肠狗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去懂得这个道理。我们都会发现,我们也有优点,但是我们也有缺点,我们应该正视自已的缺点,如果发现别人比你好,我们也应及时去学习别人比你好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长补短,比别人更厉害。我们也不要嫉妒别人,书中的老头儿就是因为有强烈的嫉妒心而丧失了理智,一心想杀死帅仔。可帅仔平安无事,老头儿却死了,这就是嫉妒心造成的后果。可是,老头儿还有一点理智,临死前还说了真心话。所以,我们不能像老头儿一样嫉妒别人,否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我们接着介绍吧!

科技书有4本,分别是《身边的科学》和《探索生态和秘密》…….关于学习类也有4本,分别是《日记起步》、《古罗马揭密》…….

有一本是我最最最喜欢的书.那就是笑话书,书名叫《倒过来看的是猪》。我利用书名使许多人上当。知道我这本书的人还愿意跟我换书看呢!

怎么样,我的书多吧!

阅读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我的妈妈说:“要想当医生就要读很多很多的书。”所以,我现在一回家就看书。

在科技书、故事书、学习书、教育书中,我最喜欢故事书,因为故事书很好看。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在故事书中挑的几本最好看的。

《伊索寓言》这本书是写阅读手册的最佳选择,因为《伊索寓言》这本书的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可以写进阅读手册里,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寓意呢!比如:《三头公牛》这篇文章就写了在草原上生活着红牛、黑牛和黄牛三兄弟。有一天,狮子想吃了这些牛,可被公牛们给甩出了很远很远。狮子不服气,用花言巧语使公牛们打了起来,狮子利用这个机会,把三头公牛全都吃了。所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

一、我们要团结一心;第

二、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第

三、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同伴。这三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会很重要的。

《打造阳光心态》这本书也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除了有小故事,还有阳光感悟呢!

怎么样,我介绍的书只是所有书的一部分呢。你能猜出我家有多少本书吗?

第16篇:读书感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

妈妈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多读书,你不仅会拥有更多的知识,还会浑身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妈妈的唠叨中,我才知道原来 “书”也可以提升人的气质,于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成了我的阅读动力。伴随着妈妈的唠叨声,我的阅读量一天天增加:童话、散文、小说......作为男孩子,我特别爱看冒险之类的书。在大连游玩时,我看上了一本书——《幻想大王历险记》,里面讲了孙小空和他的两个好朋友遇上了外星人,和外星人之间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故事。这本书不仅符合我们男孩子的性格,还告诉我们要关心朋友,要帮助朋友的道理。另外,《鲁滨孙漂流记》也是一本不错的小说,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它,我是一个比较胆小的男生,看到这本书时,我被机智、勇敢的鲁滨逊深深吸引了,他在28年的荒岛生活中凭借自身的机智、创造力奇迹般活了下来。是啊,“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还要可怕一万倍”。这本书让我克服了胆小遇事慌乱的毛病,相信你们读完此书后也会有同等感受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首先应该从心底爱上读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随手拿起桌边、枕边的书,静心阅读,与作者一起徜徉,一起悲欢......其次阅读健康、益于成长的书籍:童话、散文、冒险故事、推理故事等。 当然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能收获。自强自信的气质就像春风在每天飘然而至,沐浴着你的全身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亲爱的同学们捧起一本本书,让它充实我们匮乏的知识天地吧。

第17篇:读书感想

读书在线栏目:读书感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爱书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经常会听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要不断的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书是是精神的生活盛宴,是强盛民族、进步社会、健康人生须臾不可或缺的巨大支撑。

读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阅读中蕴含着重要的内涵。阅读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接千载、出入六合,与大家巨擘攀谈、泰斗耆宿交流、巨人英雄对话、向领袖请教。他们的奇妙哲思,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气势恢宏的豪迈事业,感染你、引导你站在高山之巅,开阔你包容万物的胸襟,培养你崇高人格的大度、大气。

书藉是人类的知识宝藏。它存储着政治理论、历史、哲学、文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儒学、道学等包罗万象的人类智慧。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

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每个人面临着“本领恐慌”的危机,只有涉猎书藉宝藏,才能在各种难题和挑战面前获得解难题和取胜的锦囊妙计,从而使我们产生办每件事、思考每一个问题,都有大师在前面引路的感觉,创新思维脱颖而出。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

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和养料,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学之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的同时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第18篇:读书感想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在读到李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凌飞是一个从不太优秀走向在在非常优秀的典型。他一开始学习就不错,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师也许不会太多地给他约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师看到的却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我与文明同行》读后感

文明是见到师长的主动问好,文明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庄严承诺,文明是上车先投币,见到老人要让坐的礼貌谦让„„

点点滴滴仿佛都是文明。我思考着它,那蠢蠢欲动的心跳动得更加剧烈。我对着太阳许下了心中美好的愿望:我要做一个文明的人,让文明伴随我成长。

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导,教我们做一个文明的文通学子。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过去对于我来说只是春风灌我耳,左耳进右耳出吧!在我的心中,只要做一个读书人,是否需要文明并不重要。直到那次,改变了我的想法。

闹钟“滴滴”的声音在耳边响个不停,我操起闹钟,扔在了地上。房间里又恢复了平静,静得让人害怕。大概过一个小时,我拖着有点昏沉的大脑,拿起地上被摔得支离破碎的闹钟,指针仍在顽强地完成着它的使命。我睁开朦胧的双眼,迷迷糊糊地看到时针指向了“8”,我立即睁大了眼——天哪!八点五十分!天啊,今天早晨还有一个学科比赛要在九点举行呢!

我以“神七上天”的速度洗漱好,飞奔上楼,车在车库中被另一辆车卡死了,气愤至极的我“咣”一声将那辆车踹在了一边。我的心中略带些自豪,我骑着自行车,使劲地踩踏着。夏天太阳热得灼人,豆大的汗珠一粒又一粒地从脑门渗出,汗水好像已经湿透了衣服,“

五、

四、三”看着前面的绿灯即将变为红灯,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前面的人却悠哉悠哉地骑着车,任我怎样使劲按下那像鸭子聒噪般的铃声,仍然冲不出前面的车行。

看着绿色逐渐变成刺眼的红色,我带走了我最后一点希望,前面的人仍在谈笑风生,这使我更为气愤,我喋喋不休直叽咕,凭着自己是优秀学生的资本,心中的不快好像都宣泄出来了,心情舒坦了许多,没想到,周围的人并没有破口大骂,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赶时间固然要紧,可是这人生就像红绿灯一样,什么意外都只在一瞬间,况且,你们也都是学生,在街上这样,恐怕不应该吧„„!”听着那位穿着格正的中年男子的话,我不禁低下了头。

是啊!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做一个文明人的精神境界或许会更高,不知这是否应了成材先成人这句话„„

如今,我已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文明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牵引着我走过它,寻找下一次的路口。而我要带好行囊让文明伴随着我,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

《经典课堂的营造者》读后感

《经典课堂的营造者》这本书的右上角写着“拿什么吸引学生”?这一行字立刻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师,谁不希望自己能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呢?

这本书中四十二个名师授课经典细节,一个细节一个主题,对课堂教学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具体、深层的透析。每个主题里各有一个“经典案例” 、“案例分析”。全书每个细节都相对独立,读一章有一章的思考,读一章可以有一章的停顿。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我就以其中的两个细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幽默、活色生香的课堂。其中的一个细节《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引发了我对小学课堂教育的更深认识,尤其是看到钱梦龙特级教师的课堂案例,他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以及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一节课保持着欢乐和轻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做个美的发现者。这个细节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老师的粗暴批评、讽刺挖苦会挫伤学生的信心,而真诚的肯定则可以让学生享受快乐,同时也获得足够的自信。 “数子之过,不如赞子一功。”我们与其批评学生的缺点,不如赏识学生的优点。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做一个美的发现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诚恳地给予表扬,学生不仅不会骄傲,反而会良性心理循环。这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班有个孩子叫王宇轩,上学期刚开始听课习惯特别不好,课堂上刚被我批评过,几分钟后又管不住自己了,后来当他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我就表扬他,渐渐地,课堂上身体坐得端正了,积极发言了,听课习惯也变好了。

所谓的“经典”细节说不完、道不尽,它是无穷尽的。我们的教学问题本身就不止那四十二方面。因此,我们若是能够通过读这本“经典”之作悟出些更为隐含的理念,那或许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深层次收获。

阅读是美丽的,阅读也是快乐的。虽然我是一名普通老师,但是我在阅读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我的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今后,我将更加认真、用心地走进阅读,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

《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最近,读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关于感悟生命的一书,感触颇深。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充满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当下文化焦虑、社会变革,精神颓废,价值失衡的现实。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畅。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灵魂进入肉体,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灵魂是道,肉体是器。养生,不是调养肉体,而是调养灵魂,使之阳光明媚,照亮肉体。真正善养生者,必善采人类智慧之精华以养心,且听曲黎敏说。”

是啊!曲黎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她说:“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养生诗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真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认为,“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药补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食补也是历来医家都极为推崇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那么,神补就是我国中医的一大贡献。中医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静养神,适度用神。动静结合,节欲守神,怡情畅神。

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都应属于“神补”的范围,严格地讲还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归结起来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养生在养心。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来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视。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的班主任之所以感到”累“和”烦“,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做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一切事务独揽一身,没有一去强有力的”特种部队。“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和关键。

一、培养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工作实行精细化责任制。

1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事务繁忙。怎样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备课,研究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学困生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许多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自己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这需要班主任培养小干部,对班级管理做好指导。比如在我们班,班长统领和协调检查班级里的所有事情,有什么事直接和我沟通;卫生委员负责值日安排,卫生检查;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早读,课外作业的收交;体育委员负责广播操,眼保健操检查;文艺委员负责各种文艺活动的安排检查;把班级的诸项事务,与学生协商,实行自愿承包,责任到人。现在我们班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当我有事出去的时候,班级工作也是进行的有条不紊。

2 做好小干部的指导。为了更好的指导小班干部们的工作,我每周至少开一次班委会,对每周的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多鼓励,多指导。指导他们应如何负责好各自的工作,以及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等等。现在我慢慢地也感受到了做班主任也可以从琐碎的班级工作中解脱出来,过舒心的日子,而班级的各项工作仍能照常开展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郑老师认为要正确地定位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是一个教育者而不是一个管理者,教育的目教育学生完善的人格,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趋于完美。管理者却不是这样,它重规则的执行而轻习惯的养成,重外在行为的表现而轻个体人格的养成。我认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加强上来落实。因此,在开学之始根据我们班的情况,我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把“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作为我们班的班规。重点培养我们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常抓不懈。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平时,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立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在班里实行班干部分工负责,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说脏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等不好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学期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所以,开学来,通过学校的三操、趣味运动会比赛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及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并通过参与,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强烈集体荣誉感。

第三,学习重要性教育。开学初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二是安排好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方法。采取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一旦发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进行物质奖励。尽量克制自己,以免态度粗暴。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经常与他们谈心,讲解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进步很大。

第19篇:道德经读书感想

《道德经》读书笔记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能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天空中的繁星,而又名《老子》的《道德经》更是被誉为万经之王。在国内,它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外,也被广为传诵。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多人都接触或学习过老子的《道德经》的内容,但在真正阅读完全书后,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提到老子,道教或是相关学说时,人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想起来。这句话让人觉得《道德经》是都是些深奥难懂的长篇大论,却不曾想到它只是一本薄薄的书。书虽然薄,它包含的知识却不少,这短短五千多字,包含了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难怪诸多皇帝都在阅读后发出喟叹,甚至外国读者也连连称赞。作为大学生,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也有着一定帮助。

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阅读的这本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道德经全鉴》对《道德经》的内容进行了细分,分为了“道”的总论、修身之道、养心之道、处世之道、待人之道、谋事之道、为上之道和避祸之道共八大章,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了解每一章的中心思想。

《道德经》开篇即提到了“道”。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由生及灭的规律,“道”无处不在,但是我们摸不着、看不到,也很难拿言辞来解释。道家主张“无为”,老子开篇就阐明了“无”是天地万物本始,与“无”相对的“有”则是万物根源的观点。归根结底,“无”与“有”都来源于相同的源头——道。正如人同时有着积极与消极两种思想一样,“有”与“无”总是同时存在的。“祸福”是相对的,我们永远无法避免与“祸”的正面接触,居安思危才能减少“祸”的风险。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祸”与“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总是认为刚与强总是能战胜柔与弱,而老子则辩证的认为越柔弱的东西就越坚强。我们平时总说“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其实,老子早就提出了要以大道看“简繁”。“治人、事天,莫若啬”,如果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做事就会很有效率,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更要明白为什么学习。如果我们盲目且毫无目的地学习,不仅浪费了大好青春,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很多篇幅来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就算是圣人也是经过后天修得的。我们也许不能成为圣人,但是必须成为“君子”。老子认为君子有着这几大特点。首先,要学会内敛。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傲慢自负,因为这样必定不能长久。其次要做到少说多做,具有不与人争的精神。言多必失在当下社会并不是错的,我们要拿捏好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的恰到好处。善与恶之间往往只有一念之差,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防止因不经意走上“恶”的道路。

人存在的一大目标是追寻幸福。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幸福的真正意义:简单,自然的人生就是快乐的人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做到宠辱不惊。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又时令人感到绝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将永远与它们为伴。我们不应该太悲观,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水滋养万物的同时也身处污垢之地,却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老子提出我们要跟水一样,顺应自然,这就是养心的道理。“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人的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欲心总是阻止我们追寻简单,自然人生。我们不能受名誉、地位等身外之物的影响,不要为它们而活。“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心灵需要自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操心。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自然的,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心去感受,就一定能体会到幸福。

我认为第四章讲的“处世之道”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有着莫大帮助。从古至今,社会都是一个整体,没有谁能独立生存,更不能成就伟业。虽然老子自己选择过归隐山林的生活,但是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通过阅读这一章,我们会学习如何游刃有余地立足于社会。“人无信而不立”,在社会上首先要讲诚信,诚信不足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做到诚信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培养自己诚信的品格,在平日就以诚信为立身之本,不做有违诚信的事情。其次要学会不轻易许诺。俗话说“一诺千金”,如果对别人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实现,否则就不要轻易承诺。如果轻易许诺,就会面临失信的风险。几年来在社会上失信的人不乏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他们拿到投资者的资金不善加利用,造成亏空甚至负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负债人员的打击力度。在法院要求下如仍不偿还,就会被列入“老赖”名单,限制其进一步消费和出行。在平时生活中失信会被别人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只能表示遗憾,而在社会上失信,是一种犯法的行为,为此,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信守诺言。

第五章“待人之道”向我们介绍了对待别人方面的知识。就像物理中学过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如何对待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你尊重别人,别人同样也给予你相同的尊重。如果受到了别人的冷漠对待,先不要去埋怨别人,先想想自己对待别人是否热情,自己是不是在待人上做到了位。对待别人,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同时我们也要发行反省自己在对待别人时是否做到了“道”的要求。

如果我们在待人和处事上都做的出色,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谋事之道。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一定知道如何谋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收获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梦想。梦想就是事业的第一步。明确的梦想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灯塔,在我们迷茫时为我们指引航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事也是由一个个易事所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做好易事,难事对我们就不再是一个挑战。细节决定成败,做大事更要注重细节。做大事疏忽细节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能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具有踏实稳健的作风,这便是“道”所要求的。

在治国层面上,老子认为,只有对百姓一视同仁,遵循“无为”而治,才可以治理好天下。这些治国思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管理上。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同时也要多关心员工,不要只追求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团队的建设。在团队管理上,就是要顺应人性。管理者如果不了解人性,就不可能发挥管理的作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办公室墙上的条幅写着:“无为而治”。在这四个字下面有英文注译:“最好的领导者是能帮助人,却让人感到不需要他”,及“领导人的责任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你在领导。”简化一下,其含义就是多领导少管理。

最后一章讲述的是“避祸之道”。人人都想平平安安、无忧无患的生活下去,可真正能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老子认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隐藏在繁华中危险的种子,面对功名利禄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就能够趋利避害。

阅读完《道德经》全书后,我真正觉得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当然,并不是《道德经》这本书中所有的观点都适用于当今社会。老子认为一切都应该顺从自然,遵循“道“来行事。有些观点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在全体中华儿女都在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这种消极处事的状态断然是与现实相向而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学习其中优秀的待人处事之道,修身养性之法,也必定对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乃至将来步入社会起到帮助作用。

第20篇:教师读书感想

爱,如夜曲

——我读《爱的教育》

穗丰小学吴少芳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伟大小说。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

虽然我无法做到如这位先生的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呢?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的直觉进行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持久战,所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有情,有意,有恒”的道路,则更行之有效。

《爱的教育》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像安利柯先生一样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从我们的教育中得到助益,相信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读《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有感

穗丰小学吴少芳

时间过得飞快,工作也已五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

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

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整理书柜时翻出《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读罢不禁思绪万千,

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

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

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

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

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

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

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

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

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

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

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

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

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

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

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

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

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

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

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

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

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

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

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

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

“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

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读书感想
《读书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