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21:07:2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一)

三年级二班 褚凯乔妈妈

常听前辈们说多阅读历史故事、英雄传记等作品,对塑造孩子勇敢、胸怀开阔、富于责任感的精神尤为必要,但困惑也随之而来:我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一本好的历史书给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把长长的历史通俗地讲给孩子听。看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后,发现书里的一个个小故事不仅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而且书中的内容就是自己想带给孩子的好东西,值得一读。

这本书有个独特之处:书中有两篇序,一篇是写给父母亲看的,一篇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在写给父母的序里写了这本书定位的高度、编写的初衷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在写给孩子的序里,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读历史。虽没有完全读完,但两篇序已然打动我的心,只有真心爱儿童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心思来编排历史书。他不去罗列浩瀚的史实,不做狭隘的忠君爱国的宣教,试图借史引导孩子具有开阔的胸襟进而拥有丰富的内心,引导孩子多元思考。仅仅读过序,便已被他俘虏。

记得以前读书时的历史书,里面都是枯燥的文字,很少能吸引自己读完一个个历史故事,但这本书却与众不同,全套书共14册,从开天辟地到民初中国,语言简洁,故事精炼,画面精致。书里有历史事件、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艺术,列举了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书画艺术、四大发明、精美瓷器等等,以孩子能懂的经验、语言,讲中国历史上影响后代最深远的人、事、时、地、物,让原本抽象难懂的观念或复杂背景,变得生动活泼、逸趣横生,给孩子一个清晰的中国正史概念。尤其是书里的\"说来听听\",更是鼓励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如果你是岳飞,你会如何\"?从历史可以看出,很多事情没有对错,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就像辩论,有正反方,也许有胜负,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有自己的观点;更更重要的,是能从细节的方向展开联想,像下棋一样,能看到每一步之后的走向。

该书作者的语言表达,非同一般。()书中的成语故事也会让孩子们收获颇丰,\"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炎黄子孙、夸父追日、仓颉造字、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逆不道、富丽堂皇、烽火戏诸侯、倾国倾城、管鲍之交、祸国殃民\", 一个个故事述说着事件和典故的来龙去脉,使人印象深刻,不用死记硬背。

古人云,以史为鉴。阅读历史,不是非要让我们知道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哪一位历史人物干了点啥,而是让我们学习古人的道德品质,智慧谋略;让历史的影响在孩子心中潜移默化、悄悄扎根,在掌握历史变迁的脉络的同时,也能从多元的角度去获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二)

在五年级下册的时候茅老师送给了我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翻了起来,发现这本书有个独特之处:书中有两篇序,一篇是写给父母亲看的,一篇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从这个独特的序中可知,这本书不仅适合小朋友们看,而且也适合父母们看。记得以前读书时的历史书,里面都是枯燥的文字,很少能吸引自己读完一个个历史故事,但这本书却与众不同,书中每个故事都有很多幅插画,生动而形象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把事实与画面合理的结合起来,不仅画面生动活泼,而且语言生动、注释清晰,让人印象深刻先前,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一本好的历史书给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把长长地历史通俗的讲给孩子听,看了这本书后,发现书里的一个个小故事不仅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而且书中的内容不就是自己想带给孩子的好东西,值得一读

读完了《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这套书,我明白了: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在有文字的时代,可以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记录的清清楚楚,《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读后感。没有文字的时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张开嘴巴把历史讲给后代听。人们把这种传递方式叫做\"口头历史\".但是\"口头历史\"不能完全相信,讲故事的人总是会添酱油,黑说成白,五根指头说成六根指头,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据说,盘古的身体有九里长,盘古以自己的躯体改天换地,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盘古天天死死地撑着天和地,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可以这么说,盘古为整个宇宙做得奉献非常大。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夏启登台,拉开了——\"家天下\"的揭幕式。禹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部落大首领,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却总是平平常常的死去。常言道,国一日不可无君。大禹的儿子夏启登上台后,就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扑朔迷离的王朝。夏启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整天在宫中吃喝玩乐,大臣们劝告他也不听,弄得很多大臣都愤愤不平。我们不能像夏一样。做一个残暴

书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因果相结合,唤起儿童对历史的兴趣。书中趣味的故事不仅带给孩子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更给他们思考与判断的智慧。大家都清楚:\"严肃的大部头\"与\"亲切的可读性\"永远不会轻易调和,非费心劳力不能使之相吸。费心劳力还要去做,可能会被认为\"傻\",台湾作家施寄青这么说过:\"有一群‘傻瓜’,想完成一件大业,那就是写一套给中国儿童看的历史,问他们为何要写这么一套书,‘不为什么,因为历史太重要了。’\"一语道出个中真谛。

小鲁人不辞三年辛劳,知其不可为偏要为之的执着,确实值得我们向往、学习。正是他们心中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有了这样一份给所有中国孩子的厚重礼物。

最后,通过阅读《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这本书的内容,我深深感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悠久和曲折的。做为中国人的我,将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三)

文 / 小宝妈妈

当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法:想试读这本《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的书。女儿从小喜欢阅读,但阅读历史故事的书却是少之又少,她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常常是从一些成语故事书中得到的。当我看到这套书时,我好奇的想知道:一个个枯燥的历史故事又是如何带给孩子的。

推荐第2篇:《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历史,就像一本书,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以“儿童化”的语言写出,让历史不再晦涩难懂。

本书中出现了许多明君、贤君、暴君、昏君。其中明君的代表是尧舜禹汤,昏君的代表是晋惠帝、宋徽宗、宋钦宗,暴君无疑有夏桀、商纣、周幽王等等。暂时抛开昏君、暴君,让我们关注明君,历朝历代其实层出不穷。

在成为明君之前,他们似乎都承受过很多苦难。比如舜,他从小被父母、弟弟欺辱、陷害。可走投无路的舜,不但没有被逼疯,反而更孝敬父母,这使得他名声大振,后来成为尧的继位者。这类例子还有不少,刘备发家之前虽然在市井卖草鞋,却胸怀天下;朱元璋幼年食不果腹,最终却成就霸业。

时光如梭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哪怕是帝王君主,也曾饱经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推荐第3篇:畅游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畅游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在冬日的暖阳下,我轻轻翻开了手中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看着它七彩的目录,我逐渐陷入了回忆。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从翻开它的第一页时,我就迈进了历史的大门。

这套书有100篇精彩故事,上千幅写实插画贯穿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当我读完这套书时,对美丽古老的中国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传说的开天辟地到神秘的夏朝、富有的宋朝、衰败的清朝再到繁华的现代。

如果我们把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放在一张成绩单上,给它们打个分数,或许很多人都会给汉、唐那样的朝代,分数打得高高的,但是对于宋朝,你一定很难打分数,它的皇帝懦弱,大臣贪生怕死,军士老吃败仗,可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纸币、造船、瓷器......这些惊人的发明与进步,着实又让人刮目相看。你知道吗?宋朝持续了三百多年,它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那时这个世界另一端的欧洲人还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时,远在世界的另一端的中国,竟然把读书看得比什么都要紧,都尊贵。当时的朝廷办了许多学校,但有些人觉得还不够,就自己办起了“私塾”,让更多的不识字的乡下人也能知道一些孔子、孟子说过的名言。宋朝文的文化、科技的发达和读书人众多,知识普遍受到重视很有关系。

后来由于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狂妄自大,整个国家落后,以致在战争中失败,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文明一落千丈。所幸,中华文明经过岁月的洗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中国正逐步向强大,现代的中国科技、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通过《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真实故事的阅读,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让我了解中国过去的辉煌和耻辱,让历史著名人物的事迹丰富我的心灵,让历史故事的脉络在我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这些都将在我以后的学习的道路上为我指明方向,我也为我们的国家的优秀历史感到自豪。

推荐第4篇:王一顺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有感

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有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是台湾作家陈卫平的作品,我阅读了他写的第一本:神话时代.开天辟地之夏.大禹治水。

这本书中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炎黄子孙、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原始人和猴子一样它们会用火赶走哪些凶狠的动物,如老虎、狮子等。原始人一般会用石头削成武器,捕捉动物,钻木取火的本领,它们学会了使用火将食物烤熟吃,利用火取暖、照明。在原始社会里,男人不是一家之主,女人才是一家之主,在母系氏族时期,男人在外打猎、捕鱼、女人采野果,缝制衣服,哺育子女,看守山洞。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多相近的地方。

我比较喜欢发现老祖宗这篇,它们会把兽牙打一个洞,串到绳子上带在手上脖子上。女人们发明了纺织,因为没有学校,也没有书,小孩子跟着大人去捕捉小动物,学种植物,后面发现了矿石,烧制武器等。

尧,是古代人们喜欢的皇帝,他老了想找一个善良能干的人来继承他的帝位。他找到了一个叫舜的年轻人,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禅位。

这本书使我认识了原始社会,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伟大善良的民族精神。

王一顺

推荐第5篇:《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源远流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这一系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在总结历史中不断开阔进取。

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历史人物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动地,在中华大地上永久传唱。作为中华儿女,特别是对于我们年纪尚轻,对中华历史缺少认识的我们来说,了解中国过去发生的大事,体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中国历史常识》这本书选取那些最值得叙说的历史概况,使五我们在轻松阅读中,就能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常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一个个相互独立又连为一体的故事,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串联起来,让我们在精彩缤纷的品读中畅游历史,增长知识。

推荐第6篇:中国历史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主要描绘的是明清官场中百姓、官员、皇帝之间各种复杂的内部章程、潜在规定。但这里所说的潜规则是相对正式规则而言的,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则之下,表象上谁都看不见,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结果。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合法伤害权’’。 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官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既然认定嫌疑犯是官吏们的合法权力,关押嫌疑犯也是他们的合法权力,他们这么做当然没什么风险。那些被指为窝赃户的人家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无人做官,没有后台。于是官府放心大胆地把他们拘押起来敲诈勒索,每报一案,往往牵连数家,\"贼开花\"由此得名。那些被指为窝赃的富户,特别害怕坐牢,只能自认倒霉,拿出大把的钱来贿赂官吏,打点差役。官吏捞足了钱,才把这些富户放出来,并宣布他们没有窝赃。在术语里这叫\"洗贼名\"。

合法伤害权在监狱里表现得最为充分。在狱中,各种刑法弄得犯人苦不堪言,然后再让其亲戚花重金将其赎出去,甚至会倾家荡产。即将处决的死刑犯应该是最难敲诈的了,但是吏胥们依然有办法,他们可以在行刑和捆绑的方式上做交易。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候,行刑者先在门外等候,让他的同伙入狱谈判,索要财物。当时的术语叫\"斯罗\"。如果犯人富裕,就找他们的亲戚谈。如果犯人穷,就找他们本人谈。他们对凌迟处死的犯人说:顺我,就先刺心,否则把你胳膊腿都卸光了,心还不死。对绞刑犯则说:顺我,一上来就让你断气。否则就缢你三次,再加上别的手段,然后才让你死。总之,合法伤害权是很值钱的。有了这种权力,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敛钱的规矩可以创造出规矩。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人们对潜规则情有独钟,人们往往将这种规则称为惯例。在这里潜规则并没有贬义,而是中性的,正如《有关潜规则的定义》一文中所说的:“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在《潜规则》中有句话说的好:“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可以说,中国古代官场的真实历史就是潜规则的历史。而几千年潜规则的积累沉淀将其中一些精华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特性之中,演变发展成了我今天所说的民族的“潜”性。

推荐第7篇:中国历史报读后感

“爸爸,给我买全套吧!”读完这本《中国历史报(明)》后我兴奋的冲爸爸喊道。

开始,我对这本书不以为然,可看了两天后,我觉得这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他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一来可不得了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拗口的专有名词却化成“时政辞典”中推广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了。

《中国历史报(明)》这一本书中主要讲明朝本来一路辉煌,但是,经过时间的打磨,大明王朝逐渐变得千疮百孔了。可是,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涌现出了许多趣事:皇帝朱元璋放过牛、当过和尚、士兵;大臣可以在皇帝面前打群架;皇帝朱祁镇当了两次皇帝······往往的历史书上只介绍了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却落了细节如:唐朝第一大美女竟胖的像水桶;在三国皇帝是大家手中的一块争来抢去的肉······这些事,你在别的书里见过吗?历史老师讲过吗?

如果你肯看,一定会发现历史并不枯燥!

推荐第8篇: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914104210111 姚玉婷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

二、

三、四章都是略过的。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对应的就是“宗教教育”,我的理解就是,当你痛苦了,去教堂做个礼拜,心情就忽然“哇”的一下纯净了,又好比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人“人人可以成佛”。除了“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现代西方的大学教育讲究的是“个人自由的教育”,即知识与职业的教育。但钱穆先生认为“知识”和“职业”,根本上都有它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如果一味讲知识和职业,会对社会产生两项不好的影响:一是人与人的分离,二是人与人的竞争。他认为这种教育,使得成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失败。而失败带来的苦痛和怨恨,正好靠“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来安抚和消除。所以他归纳西方的教育就是以上三种。而西方的弊病,也出现在这三者的摩擦之中。例如苏维埃,虽说综合了三者,但仍以“国家教育”为中心,个人的知识及职业,均须配合国家,而他们的宗教,不过是用马克思、列宁来代替耶稣。 人生在世,国家有法律,社会有风俗,职业有固定,自由是有限的。人人祈求向上,而人人不免落后。如果在社会人心的实际反映上,只是一种个人主义自由竞赛的机会教育在鼓荡。那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成效,还会产生许多反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西方有宗教,而中国有儒家。儒家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它包含着宗教精神,又有别于宗教精神。它不主张教人出世,而教人在此世做一个圣贤人,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它教育人在生活里成功和失败同时存在,但是在道德人格即尊严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里,他们有最大的自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成功和满足。而这样的成功,被教育成更高境界的成功。这样的精神,在中国社会有极大的功效,可以安抚人的内心。

所以在中国,骂人“你这个人不讲道理”是最侮辱人的话。中国人的“道”,才是真正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民族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自然只能孕育人类,不能生育民族。民族的泯灭实际是文化的消失。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尽管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黑暗时期,但是眼前的病态总不是整部历史。钱穆先生说:“文化会生病,有生命的都会生病”“重要的是寻求病源,不能说你有病,因为你有生命,要消灭了生命才能消灭你这病”。

推荐第9篇:中国历史第三章读后感

这一章讲的是一个放牛的当了皇上后,为了保住自己的金钱,竟然杀了开国大臣,朝廷败在了他的手里:

一个小小的放牛娃,居然当了大皇帝。他是穷人出身,最恨腐官污吏。他一下子发了大财,提心别人抢去。杀光开国功臣,不准太监办事,只相信自己的儿孙,以为这就可以天下大吉。他把机关算尽了,却没有算出家里出了大问题。一个王子抢了王孙的皇帝宝座,重用功臣,提拔太监,雄心勃勃开辟了新局面。三宝太监扬航远航,宣传中华国威,罚站友好通商,冲涛破浪七下西洋,为名天下传扬。可惜啊!真可惜,大好风光匆匆收了场。坏太监,大腐官,一个接一个钻出来。特务横行霸道,老百姓有话嘴难开,弄不好就砍脑袋。日本鬼子打来了,西洋鬼子也来了。小偷小摸,大打大抢,闹得实在不像样。你抢澳门,他攻台湾。日本人做海盗不过瘾,攻打朝鲜,还想把中国一口都吞完。威家军威风凛凛,赶走倭寇留美名。抗日援朝功劳大,保卫邻邦,也保了自己的老家。

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觉得这个皇帝虽然痛恨腐官,但是做法不对,不应该什么事情都不让大臣做,这样留他们干什么呢,后来,自己的儿孙上了台,做法却是十分相信大臣,反而让他们起了贪念,这告诉了我们,过分相信他人,自己只会腐败,而做事留有一手,反而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推荐第10篇:《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我国著名的少儿读物作家林汉达爷爷晚年的成语故事作品。这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我国的周朝东迁一直写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跨度一千五百年。

林汉达爷爷在这本故事集中共写了122个成语故事,他用丝线串珠子的方法,把人事历程链接起来,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一体。读后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不畏艰辛、勇敢进取、奋发向上等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这本书中“一鸣惊人”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刻。

春秋时期,楚庄王即位3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死罪!”

有个名叫五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鸣惊人这个历史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有耐心和积累本领的过程。拿我们今天的学习来说,就是打基础的时候,只有认真学习,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11篇: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一)

\'实事求是哲学读书会\'二月向全厂员工推荐了四本书,我读了其中的一本《中国历史的教训》,它是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所著,作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此书共包含24篇说古道今的典故,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沉思的人物>故事,延伸出巧妙的含义。这些历史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是前人的智慧也是过去的教训,借古而喻今,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本书第二篇雍正治吏,讲述了雍正皇帝的用人举措。其中一则小故事《考核县太爷》对我影响颇深,它说的是对一名县令的考核。当时负责考核他的巡抚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二是\'懦弱不振\',建议调离本岗位,任命适合他的教育工作。当时吏部看了考核报告,觉得这名县令无功也无过,不足以调离岗位;两者发生了意见相佐,报请雍正帝判别。雍正帝听说之后,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眼见雍正帝治吏如此严厉,各级官员震惊之余,也明白了,官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要干活呢。雍正帝当时就要求,当官本来就不应该贪,如果只满足是清官,倒了油瓶也不扶,那还能算是好官吗?

清廉,直到今天也是官员的起码条件。清廉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是杜绝\'贪\',还要杜绝\'懒\',贪致误国,懒也误事,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作风上清正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反腐力度,成绩斐然,一些大贪官的落马让百姓们拍手称快。反腐不但反的是贪污受贿,还反的是无所作为。做为领导干部,如果报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整天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谋此政,拿着俸禄不干事,最终与贪官无异。

廉洁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勤政也是其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一则很小的历史故事影射的道理发人省。做为一名干部,我会时时以\'三严三实\'反省拷问自己,思想上是否有庸、懒、散的苗头,是否做到了为员工谋福利,办实事,是否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效益,是否想公司这所想,急公司之所急。2016年在公司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形式下,更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摒弃旧习,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领导干部。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二)

近来,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那感觉怎是一个爽字了得!细细想来,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书,这么精彩的文章,这么有趣的故事了。真的是写人写事不拘一格,说古道今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这么近,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

好的文章,要像山一样厚重,像水一样灵动,像风一样无影无踪。说到这本书里的文章,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闪闪发光的标题,一下子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庆亲王的作风问题,将军的烟瘾等等。顺着标题这根藤,再来摸摸故事这些瓜,感觉好的西瓜太多了,我就挑几个又大又圆又甜又脆的给大家尝尝。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开会总结元帝国倒塌的历史教训,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他却认为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朱元璋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残忍的暴君,铁血无情,杀人太多。但是,在历史教训的总结上,他的观点还是很深刻的,在今天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知道,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也是蛮拼的,如果谁有他那样的敬业精神,至少也要被评个劳模!如果公务员、机关人员都学他那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近!

倒霉的崇祯皇帝,做事不果断,开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最终上吊自尽。本来他有活命的机会,可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历史不能更改,但我们后人可以试着改变。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想好了的,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扎扎实实去干、去落实,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才会不留遗憾。

书中有一幅图片,写的是雍正皇帝的一副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我相信,谁读到这副对联,都会有一定的感触,这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副对联散发的意境可能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如果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惧怕谁背后评论呢?

读到晚清的两个奇官,我的感情掀起了波澜。读到成琦的时候,我是咬牙切齿;读到吴大澂的时候,我是由衷点赞。我相信,成琦这样的官是民族的败类,一定会遗臭万年;吴大澂这样的官才是民族的脊梁,一定会流芳百世。这也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历史的经验需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更值得吸取,不然真的会陷进杜牧所说的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历史的怪圈里!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如果你希望从历史中获得一些启发,那请你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并不远,就在你我身边。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三)

勿忘史训 正风前行

静探岁月长河,华夏文明千余年,历史展现了峥嵘王朝屹立不倒,也道出了强盛王国没落训鉴。《中国历史的教训》,从作风和反腐斗争的角度出发,反观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故事古诫,将我国现阶段\'作风建设\'这一重要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相当具有时政性。

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清、苏联以及中国近代的数则故事,其中一则讲到了周恩来总理后代的故事。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秉承家族的优秀作风,她待人真诚,对待新同志总是热情相待;她真抓实干,不追求学历,一心一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她关心同事,为了广大同事的生活条件着想,主动放弃了单位分房……她舍弃了根本不属于她的以及一些本该属于她的东西,但她总是以平静的内心和奉献和精神相待,收获了高洁的品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后继的共产党人树立了优秀标榜,同时折射出了共产党人至真至纯的卓越党性,也投射出她自身高尚清廉、无私奉献的阳光秉性。

本书还从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列举了诸多反面事例,深刻地道悟出历史的惨痛教训。\'皇帝的伙食费\'这一故事从历代皇帝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反映出贪污腐败的现象,以及上下级之间对这种事实的沟通与较量。一类是蒙在鼓里根本不知实情,一类是了解实情却束手无策,还有一类则是默许为奸,造成这一系列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和人性的陋缺。故事从多个角度探讨议论,一方面反映出作风建设和反复斗争工作的困难度,另一方面就是强调要加强制度的建设,用制度约束人性中的缺点,肃杀不良的工作作风及现象,坚决不给贪污腐败提供温床。利用好制度这一工具,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一个目标切实地落实实现下去。

作为年轻共产党员,我们对曾经的党员同志和革命前辈们的故事和品性了解甚少,通过这一则则简短的故事,使我们难得地获得走近他们的机会。透过\'谁是最快乐的人\'中周秉德这一人物形象,大致描绘出曾经那辈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一个轮廓 —— 他们心灵纯净,在利益的诱惑下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诱惑所动;他们质朴善良,始终能够考虑他人的利益,舍己成全他人;他们坦荡正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不掺半点假水。曾经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前辈们,他们都经历过严格的革命锤炼,使他们炼就了一身正直不屈、纯洁质朴、甘于奉献的党性素质。也许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对清贫,但他们的内心绝对是非常充实而快乐的。他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踏实地前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新中国的万里长城,用他们的纯挚党性抒写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对于如今生活条件相对宽裕的我们,该怎样去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该怎样坚定自身优良的作风,该怎样投身反腐的斗争当中,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和研讨的。

看过了历史的训诫,再看当今现状。党的十八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立即提出\'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随即掀起了一阵强烈的反腐反贪的风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重一大\'、\'三严三实\'等一系列专题工作接踵而至,老虎苍蝇一起打,高官干部齐下马。经过两年多自上而下的作风整改,扫除了党和国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毒瘤,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走向腐败的隐患,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繁荣复兴的曙光,同时也使人民对党充满了信任。作风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开展下去,在开展过程中做到不左倾不右斜,从实际出发,切实 整饬不正之风。

一则则真实的历史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品性与作风,也向我们展示了腐败黑暗的社会氛围下最终招致的后果。在我国不断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同时,我们应当勿忘史训,悬一轮清澈的明镜,反观历史事迹,正视当前社会,紧紧抓牢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完善改进,以积极健康的作风,同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一齐并肩前行。

第12篇: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一)

\"实事求是哲学读书会\"二月向全厂员工推荐了四本书,我读了其中的一本《中国历史的教训》,它是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所著,作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此书共包含24篇说古道今的典故,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沉思的人物故事,延伸出巧妙的含义。这些历史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是前人的智慧也是过去的教训,借古而喻今,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本书第二篇雍正治吏,讲述了雍正皇帝的用人举措。其中一则小故事《考核县太爷》对我影响颇深,它说的是对一名县令的考核。当时负责考核他的巡抚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二是\"懦弱不振\",建议调离本岗位,任命适合他的教育工作。当时吏部看了考核报告,觉得这名县令无功也无过,不足以调离岗位;两者发生了意见相佐,报请雍正帝判别。雍正帝听说之后,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眼见雍正帝治吏如此严厉,各级官员震惊之余,也明白了,官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要干活呢。雍正帝当时就要求,当官本来就不应该贪,如果只满足是清官,倒了油瓶也不扶,那还能算是好官吗?

清廉,直到今天也是官员的起码条件。清廉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是杜绝\"贪\",还要杜绝\"懒\",贪致误国,懒也误事,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作风上清正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反腐力度,成绩斐然,一些大贪官的落马让百姓们拍手称快。反腐不但反的是贪污受贿,还反的是无所作为。做为领导干部,如果报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整天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谋此政,拿着俸禄不干事,最终与贪官无异。

廉洁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勤政也是其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一则很小的历史故事影射的道理发人省。做为一名干部,我会时时以\"三严三实\"反省拷问自己,思想上是否有庸、懒、散的苗头,是否做到了为员工谋福利,办实事,是否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效益,是否想公司这所想,急公司之所急。2016年在公司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形式下,更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摒弃旧习,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领导干部。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二)

近来,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那感觉怎是一个爽字了得!细细想来,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书,这么精彩的文章,这么有趣的故事了。真的是写人写事不拘一格,说古道今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这么近,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

好的文章,要像山一样厚重,像水一样灵动,像风一样无影无踪。说到这本书里的文章,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闪闪发光的标题,一下子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庆亲王的作风问题,将军的烟瘾等等。顺着标题这根藤,再来摸摸故事这些瓜,感觉好的西瓜太多了,我就挑几个又大又圆又甜又脆的给大家尝尝。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开会总结元帝国倒塌的历史教训,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他却认为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朱元璋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残忍的暴君,铁血无情,杀人太多。但是,在历史教训的总结上,他的观点还是很深刻的,在今天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知道,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也是蛮拼的,如果谁有他那样的敬业精神,至少也要被评个劳模!如果公务员、机关人员都学他那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近!

倒霉的崇祯皇帝,做事不果断,开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最终上吊自尽。本来他有活命的机会,可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历史不能更改,但我们后人可以试着改变。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想好了的,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扎扎实实去干、去落实,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才会不留遗憾。

书中有一幅图片,写的是雍正皇帝的一副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我相信,谁读到这副对联,都会有一定的感触,这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副对联散发的意境可能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如果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惧怕谁背后评论呢?

读到晚清的两个奇官,我的感情掀起了波澜。读到成琦的时候,我是咬牙切齿;读到吴大澂的时候,我是由衷点赞。我相信,成琦这样的官是民族的败类,一定会遗臭万年;吴大澂这样的官才是民族的脊梁,一定会流芳百世。这也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历史的经验需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更值得吸取,不然真的会陷进杜牧所说的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历史的怪圈里!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如果你希望从历史中获得一些启发,那请你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并不远,就在你我身边。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三)

勿忘史训 正风前行

静探岁月长河,华夏文明千余年,历史展现了峥嵘王朝屹立不倒,也道出了强盛王国没落训鉴。《中国历史的教训》,从作风和反腐斗争的角度出发,反观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故事古诫,将我国现阶段\"作风建设\"这一重要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相当具有时政性。

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清、苏联以及中国近代的数则故事,其中一则讲到了周恩来总理后代的故事。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秉承家族的优秀作风,她待人真诚,对待新同志总是热情相待;她真抓实干,不追求学历,一心一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她关心同事,为了广大同事的生活条件着想,主动放弃了单位分房……她舍弃了根本不属于她的以及一些本该属于她的东西,但她总是以平静的内心和奉献和精神相待,收获了高洁的品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后继的共产党人树立了优秀标榜,同时折射出了共产党人至真至纯的卓越党性,也投射出她自身高尚清廉、无私奉献的阳光秉性。

本书还从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列举了诸多反面事例,深刻地道悟出历史的惨痛教训。\"皇帝的伙食费\"这一故事从历代皇帝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反映出贪污腐败的现象,以及上下级之间对这种事实的沟通与较量。一类是蒙在鼓里根本不知实情,一类是了解实情却束手无策,还有一类则是默许为奸,造成这一系列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和人性的陋缺。故事从多个角度探讨议论,一方面反映出作风建设和反复斗争工作的困难度,另一方面就是强调要加强制度的建设,用制度约束人性中的缺点,肃杀不良的工作作风及现象,坚决不给贪污腐败提供温床。利用好制度这一工具,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一个目标切实地落实实现下去。

作为年轻共产党员,我们对曾经的党员同志和革命前辈们的故事和品性了解甚少,通过这一则则简短的故事,使我们难得地获得走近他们的机会。透过\"谁是最快乐的人\"中周秉德这一人物形象,大致描绘出曾经那辈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一个轮廓 —— 他们心灵纯净,在利益的诱惑下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诱惑所动;他们质朴善良,始终能够考虑他人的利益,舍己成全他人;他们坦荡正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不掺半点假水。曾经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前辈们,他们都经历过严格的革命锤炼,使他们炼就了一身正直不屈、纯洁质朴、甘于奉献的党性素质。也许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对清贫,但他们的内心绝对是非常充实而快乐的。他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踏实地前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新中国的万里长城,用他们的纯挚党性抒写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对于如今生活条件相对宽裕的我们,该怎样去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该怎样坚定自身优良的作风,该怎样投身反腐的斗争当中,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和研讨的。

看过了历史的训诫,再看当今现状。党的十八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立即提出\"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随即掀起了一阵强烈的反腐反贪的风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重一大\"、\"三严三实\"等一系列专题工作接踵而至,老虎苍蝇一起打,高官干部齐下马。经过两年多自上而下的作风整改,扫除了党和国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毒瘤,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走向腐败的隐患,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繁荣复兴的曙光,同时也使人民对党充满了信任。作风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开展下去,在开展过程中做到不左倾不右斜,从实际出发,切实 整饬不正之风。

一则则真实的历史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品性与作风,也向我们展示了腐败黑暗的社会氛围下最终招致的后果。在我国不断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同时,我们应当勿忘史训,悬一轮清澈的明镜,反观历史事迹,正视当前社会,紧紧抓牢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完善改进,以积极健康的作风,同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一齐并肩前行。

第13篇:《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

山东省博兴县纯梁第四十六中学小学部三年级:郭臣峻

第14篇:中国历史读后感2[推荐]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第15篇: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博古论今,侃侃而谈,像一位挚友,秉烛夜话,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活灵活现,生动异常,是解说,是剖析,是规劝,烟尘往事,都付笑谈。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守得住底线的人,为群众诚心实意谋福利的人,永远轮廓清晰,让人铭记,让老百姓惦念心头,一个盛世的由来正是这样一批人的造就。康熙,雍正,乾隆,朱元璋,有了这些人的励精图治才有了盛世太平。深深车辙,不见半点污秽,丧失底线的人,心系钱财不作为的人,只能被浪花裹挟,拍在岸边,历史难留,如果有那就是以反面形式,话为笑柄,遗臭万年,沦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珅,慈禧,庆亲王,官二代,有了这些人的“孜孜不倦”一个个盛世才轰然倒塌。“无官不贪腐,无贿不成事”的思想意识,积弊已久,监管体系不健全,治官,治吏,党风廉政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但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清风廉政的春风迟早会吹遍九州,吹到神州大地每个角落!像曽仪一样,那么可爱,像个小猫一样惹人爱怜。

第16篇:中国历史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不论任何朝代,都必有一种主流思想,秦代就注重以法治国,但太过偏颇,秦始皇的万世梦想破灭了,二世而亡。汉朝吸取秦的前车之鉴,选择黄老学说的无为思想,使得社会也安定了一段时间,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家,或某个国家的某个朝代,都应当选择一条适合当下国情的道路,或思想。

笔者生活于安逸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且晓得中国现在走的是什么路,流行的是什么思想,当然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和老师的讲授,是他们给我解疑答惑,故而能在此言说几句。

在说中国走什么路和什么思想在引导中国。我们则要先看看中国此种思想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任何一种(思想)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是无缘无故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在西欧封建社会内容中孕育而成,16世纪以后,欧洲迅速发展并把世界带入资本主义 时代。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但社会也出现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种种矛盾使得社会思想家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当然马克思也在其中,揭示了这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病)痼疾。

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它既吸取了前人优秀的思想,它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地深化,升华。它的首次运用是在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说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开始激化。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是在俄国,而且在俄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在俄国,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并将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播种,发芽,成长,结果。虽然此间也有过暴风骤雨般的恶劣天气,但它却并没有死亡,而且成为燎原之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立足,这就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课题,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近代中国也曾有多种思想统治过中国,比如说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希望中国走英国的道路,实行资本主义立宪政治,但却遭到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而失败。当然也有存在时间较长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却由于资产阶级反动派的叛变而化为泡影。

种种思想的覆灭,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的大地上越来越普及,这一切都不是偶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存在,说明它契合了中国人民长久以来渴望的理想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最多,而农民却是生活最艰苦的,农民渴望自身地位的变化,但却没有领导者。西方工业传入中国的不光是技术,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却是最有组织力的阶级,工农结合共同将马克思主义传遍了全中国。

马克思主义最成功的一次运用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略,最终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运用是召开了成功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开始重新恢复了生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一种思想的对与错,要以实践来检验,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我想用中国的强大来回答,是最无可辩驳的!

第17篇:《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李鑫)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国历史故事》接下来我就给你讲一篇初始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李鑫)。传说时代--人文初始(前200万年-约前21世纪)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考古发现,两百万年以前,中国内就生活着早期人类,读后感《《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李鑫)》。 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煤人,八十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五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猿人,都留下了早期人类进化的遗迹,他们可以用石块作为工具,进行捕猎和采集,属于旧石器时代,公元五千五百年前,人类可以打磨一些小石器,这是一大历史进步。最早的农具是渔猎生活和农耕生活过渡的标志。新时代在公元前六千年到四千年期间,考古挖掘出陶器十分精美,标志着一个新的文明高度。关于这个时代,传流着许多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氏尝百草等等。

第18篇:《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读了《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我的读后感是: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有文字的时代,可以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记录的清清楚楚,《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没有文字的时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张开嘴巴把历史讲给后代听。人们把这种传递方式叫做“口头历史”。但是“口头历史”不能完全相信,讲故事的人总是会添酱油,黑说成白,五根指头说成六根指头,信不信就由你啦!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据说,盘古的身体有九里长,盘古以自己的躯体改天换地,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读后感《《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盘古天天死死地撑着天和地,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可以这么说,盘古为整个宇宙做得奉献非常大。

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夏启登台,拉开了——“家天下”的揭幕式。

禹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部落大首领,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却总是平平常常的死去。常言道,国一日不可无君。大禹的儿子夏启登上台后,就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扑朔迷离的王朝。

夏启是一个残暴的暴君,整天在宫中吃喝玩乐,大臣们劝告他也不听,弄得很多大臣都愤愤不平。

我们不能像夏启这么残暴,要做一个谦虚的人。

最后,通过阅读《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这本书的内容,深深感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悠久和曲折的。做为中国人的我将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9篇: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读后感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读后感

时间的河流,已跨越21世纪的大门。这是一个知识的世界,这是一个飞腾的时代。遨游在地球的村庄,你将发现瑰丽的景象,自然的奥秘,文明的宝藏,宇宙的奇想,科技的光芒,文化和艺术,这些都是多是多么奇妙啊!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这本书满足我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国是个文明的国家。

这本书包揽了许多内容,里面包括:《孙子兵法》走向世界之谜、兵马俑还有多少未解之谜、古剑之谜——越王剑等,非常精彩。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古剑之谜——越王剑”了。它讲述的是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是本世纪以来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二号俑坑内已出土有铜矛、铜弩机、铜镞、残剑等,其中还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这个发现让科研人员颇为惊奇,近代的先进工艺,怎么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呢?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就是著名的越王剑吗?是的。这个发现轰动了全世界,我的心里也有惊讶的瞬间,但很快就消失了,凭着我了解的知识,我觉得这把剑只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或者是富裕的皇室里面的人才能拥有。

在读完后,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好探索,为祖国奉献更多。我更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理想,那就是以后好好研究历史,发现更多的历史奇迹!

第20篇:《中国历史简史》的中学生读后感

最近,经好友推荐读了冯友兰的作品《中国历史简史》。感受颇多。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中国历代的哲学精髓及背景,也重点阐述了道家、儒家学派的思想,及为中国哲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文人。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内圣外王”。其意思是: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内圣是指这个人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指这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在表面上做的富丽堂皇,表现的十分优雅大方。还要在内在的修养与自身的价值,不能“一问三不知”。

前几日,岛城出了一位美女作家,写了一本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她举行一次记见面会时,一位记者问她:“请问《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是什么?”那位美女作家深思熟虑后,试探性的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台底下一阵哄笑,此时她才明白自己答错了。这件事反映了这个人只是达到了“外王”,而“内圣”却并未做到。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一定都要做到“内圣外王”。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君子的待人。如果只有表面的光鲜亮丽会被人认为肤浅;可是如果只有内在的内涵,没有表现出来,不会察言观色,那么就极有可能被认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所以,“内圣”与“外王”相结合才能被社会认同,才能有所成就。因为这类人既有圣人的内在,又有君子的气度。不论从事事业或是为人处事都有较好的方法。

我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这种“内圣外王”的精神理念,会为将来打好坚固的基础,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内圣外王”的人!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