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任正非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02 09:03:2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任正非传 摘录

《任正非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

*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学习,从此知识渊博。

任正非从军:认为一个人再有本事的人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从军就是一种方式),才能有机会

转业到地方后,因为不能适应现实中那些阴谋算计,生意被骗多次,事业上的不顺也使原本圆满的婚姻解体。

处于中年危机的任正非被逼无奈开始创业,华为诞生了。

起初两年,通过代销香港HAX交换机,靠价差获利。

90年代初,国内通信市场是外国公司的天下,NEC,富士通,爱立信,西门子等品牌瓜分了中国市场。

任正非明白,技术自立才是企业的根本,所以很快将赚来的钱投入到研发之中。

第一个产品在企业的资金链快要断时研发出来了,通过了邮电部的验收。这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胜利,是华为创业崛起之路上的关键一步。

第一款产品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使公司的研发速度慢下来,但毕竟华为缺乏技术人才,于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的教授,博士就加入了进来,年轻的郭平,郑宝用就是其中典型的两位,以自己的才智为华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92年,华为销售额突破一亿元,只有二百多名员工。年终总结大会上,任正非第一个发言,哽咽着说了一句,我们终于活下来了。

紧接着,任正非又做出一个大胆,有挑战性的决定:开发局用交换机。从此,华为的竞争对手变为了世界通信巨头。

技术上面临巨大挑战,市场关系更要另起炉灶,竞争对手过于强大,于是有了任正非这样一句话:‘‘研发成功,我们都有发展,如果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出去。

由于错误的估计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及竞争对手的力量,竞争对手已经引导客户将产品升级换代,所以华为这次研发出的新产品刚刚推出就面临没有市场的局面。为此,华为建立了多支装机队,主攻农村及县级小城市,无论塞外高原,边防小岛,还是山区小镇,革命老区,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建立了华为人吃苦耐劳的服务形象。这次虽然产品落后了,但宝贵的研发经验和良好的服务口碑,都是无形的财富。

“市场不相信眼泪!”“理想再好,止步于竞争对手!”这些是年轻的华为人从这个失败的产品上得到的首个教训。

虽然这次开发没有成功,但这并没有放慢华为人的研发步伐。很快就开始研发新一代的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数字交换机。为此,华为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很多都是刚毕业的毛头小子。这只平均年龄25岁,最小19岁的工程师队伍,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是把这个产品做成了。之后一年年的优化,使之在2000年成为技术最先进的世界级交换机。

之后,虽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但依然高歌猛进。中国高端市场,香港市场,非洲市场,欧洲市场,华为以其卓越的品质,优质的服务以及无时不刻不为客户着想的态度顺利的占领了这些市场。

毫无疑问,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整套优秀的的管理方法。

任正非认为企业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出路。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管理进步的基本手段最简单讲有两个方面: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自我反思。

在华为高速发展的1997,1998年,任正非仍然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管理思想。还

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构筑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即“建立以国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但在2000年后,任正非在时间这种中西融合的管理模式时遇到了麻烦。西方管理技术的背后是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两个迥异的思想体系,这就决定了要强行融合这两者是行不通的。

为此,华为引进美国HAY公司的薪酬和绩效管理方法。引进,绝不是一味的照搬,任正非始终提倡的是一种改良。他说:“当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规范了,公司成熟稳定时候,我们就会打破HAY公司的体系,进行创新。我们那时将引入一批胸怀大志一贫如洗的人才,他们不会安于现状,不会受旧规范的约束,从而促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再次裂变,促使企业再次增长。”

成功引进后,再打破,在创新出自己的体系。这才是任正非要换上这双“美国鞋”行走天下的最终目的。

从1997年起,华为与IBM合作,引进了它们的先进管理理念。首先进行了IPD整合,IPD集成管理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IPD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市场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的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IPD作为先进的产品开发理念,核心思想如下:

1.新产品的开发是一项投资决策

2.基于市场的开发

3.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

4.异步开发模式

5.重(chong)用性

6.结构化的流程

1997年过去的十年间,华为能够在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发展起来,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二是基于中国市场特点的营销能力 。

所谓成本优势大多建立在人力成本或其他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必然提高,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个就是降低采购成本,在现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进程中,如果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话,这一点也无法继续保持。所以,降低成本的努力方向将从仅仅降低投入成本转为降低企业运营过程的所有环节的成本。

华为首先用“照葫芦画瓢”的强硬方式推行IPD,想自己设计摸索实施IPD,但由于方案欠考虑,流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而惨遭淘汰。

任正非意识到,画龙画虎难画骨,IPD的精髓是没法模仿的,只有全盘引入并进行融合才是最好的办法。

IBM方面也非常重视与华为的合作,派出最优秀的人才来华为进行IPD推行。

1999年初,由IBM作为咨询方设计的IPD变革在华为正式启动。刚开始的实施非常困难,但是任正非铁腕推行,将推行IPD上升到了华为的生存层面,通过削足适履来穿好美国鞋。 IPD成功融入公司的管理之后,任正非乘热打铁,又开始推行ISC流程。

ISC流程: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需要对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率。

经过整合后,华为变成了一个真正没有生产车间,也没有库存的ISC管理典范。保留的只是两项核心业务,一个是市场一个是研发。

鲶鱼效应:渔民捕捞沙丁鱼回到渔港前大多沙丁鱼就死掉了,因为鲶鱼生性好静,不愿动,所以会缺氧而死。于是渔民放几只鲶鱼(会吃沙丁鱼)在装沙丁鱼的水箱里,沙丁鱼由于不停游动而不会缺氧,顺利到达渔港。

一个企业的人才管理即符合鲶鱼效应。时间久了,其内部成员由于相互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久了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物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尊严,为了自我实现的内心满足。所以,当把一个“鲶鱼”放到一个老团队里面的时候,那些已经变得有些懒散的老队员迫于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和对尊严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对新来的队员在业绩上超过自己。

出于这个原因,任正非在华为引进了“鲶鱼效应”。华为市场部此次有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这就是震惊中国企业界的大事—市场部干部集体大辞职。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要知道,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

薪酬体系。高薪酬是第一推动力,别不让“雷锋”吃亏。

推荐第2篇:任正非读后感

读《任正非内部讲话实录》有感

公司为我们推荐了《任正非内部讲话实录》一书,本书涉及企业管理、领导力、价值观、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化、创新等多个领域。学习本书我们可以领悟任正非思想的独特之处,体悟一个世界级企业家的各种过人魅力。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下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做怎样的企业会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会老而不死? 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好企业肯定是高利润,低投入,因为很久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企业就是赚钱的,而且是赚得越多越好。任正非说:“华为为什么不死,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时能够大胆扩张而不受影响?因为华为赚的是小钱!我们的利润还没有餐饮业高,更别提和房地产比了,所以上帝不好意思让我们倒闭。经济危机来了,花小钱与经济危机没关系,比如别人欠你钱,你打电话要钱,电话费就是小钱,你必须花。所以说,我们挣点小钱还干得这么卖力,死了上帝心里过不去。”

我明白了,好的企业虽然微利,但是和我们的生活必需须臾不离,它怎会死?再谈到个人,有些人为什么能经常有工作?不就是他付出多收获少,是企业里物美价廉的必需品嘛。

二、各部门要做成什么样的系统?

技术部门给任正非提出了两个尖锐问题,一是公司花很大代价在搞科研,但是研究成果却是用外国的,我们的研究有什么作用?二是

搞出些先进前沿的东西,应该怎么支持?任正非说:“自主独立的部门是一个封闭系统,做闭合系统,总有一天会能量耗尽而死。所以我们要做开放系统,某个人提出的战略性观点和理论突破,突破完了,他就是矮子。就像做黄继光,做完了就完了,后面排山倒海的冲锋才是胜利的关键,所以,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会有未来。 对于系统及芯片,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断粮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这就是技术部门的价值。”

这就是对一家公司技术部门的定义,有好东西就用,因为公司就是要盈利,而一旦陷入困境,企业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技术自救,这就行了。做人不也这样吗?别人有长处,我们学他就是了,别人不教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全靠别人。还有做人要圆通,这就是任正非讲的开放系统吧,不能狭隘,新东西要能接受,好东西要能学习利用。

三、关于眼光和利益如何分配?

有技术部门问,我们的项目长期需要投入而少有产出,公司需要的是能够短期出效益的东西,而且对成本控制很严,我们怎么做?任正非说:“如果在短期投资和长期利益上没有看得很清楚的人,实际上他就不是将军,将军就是要有战略意识。”最后又讲到利益分配,他说:“ 利益机制要从授予改为获取,不能由上向下分,而要多劳多得,鼓励产生英雄。”

先练内功后赚钱,我们不是很矛盾吗?这就是个眼光问题和度的把握问题,这时候你自己就是将军,你的战略眼光将决定你的未来。

四、我们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

在讲到对技术部门的研究成果可能一二百年都用不上时,任正非鼓励大家,我们是为了千秋万代。讲到对个人的看法时,他说:“ 歪瓜裂枣,瓜是歪的甜,枣是裂的甜。鲁迅说王国维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王国维讲,只有哲学才能改变中国。其实欧洲整个社会就是在哲学上搞清楚了,所以他们的国家才几百年没有*过。而我们的政策一会左,一会右,就是价值观没统一,哲学观点没统一。今天重新纪念王国维是源于他的这句话,是因为他对洋务运动的批判。中国就是应该先搞哲学,来改造人们的思想,这样国家才能有新的机制和体制产生。”谈到孙永芳时他说:“ 人只要把仅有的一点优势发挥好了就行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步就叫步步高。”

做领导就是听和说,歪瓜裂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些初看不咋样或者很丑很难看的人不见得没有真才实学,不是公司的宝贝。那些听起来很难听的话,做起来很难做的事不见得不是公司所需要的话和必须要做的事。所以,正确理解一句话,正确对待一个人,评价一个人很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它和大众看到的东西正好相反。所以佛教讲的“正知正觉”何其难!

信息档案管理中心 王亚丽

推荐第3篇:任正非讲话读后感

态度决定一切

——任正非讲话读后感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干部——对镜自照,你能行吗?》中对合格的干部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干部要长期艰苦奋斗,干部要聚焦在工作上,干部要有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干部要敢于负责。在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方面,任正非提出:“把有高度责任心、有强烈使命感、有组织与工作能力、善于团结合作、大公无私的员工提拔上来,形成一个宏大的、有效有序的管理队伍。要动员那些得过且过、明哲保身的干部下岗;动员那些文过饰非、粉饰太平的干部下岗。”对照讲话精神,结合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干部就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用于担责的基本素质,归根结底就是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华润三九的干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干事创业的热情。无 论是决策者,还是具体落实者,工作能否取得绩效,关键取决于内在的主观因素。想不想干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能不能干,最后才是干得怎么样。在任正非指出的对干部的四个要求可谓“一针见血”。纵观全公司,确有少数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缺乏激情和朝气。当前,集团和公司各项重点工作十分明确,关 键是要各级组织和干部抓好落实。落实的前提,就是要有干事创业的热情,要有主人翁的意识,遇事不推、不扯、不拖,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唯有如 此,方能践行“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一切”的责任诺言。

第二,要有自我衡量的标准。实际工作中,有时感觉到,同一样工作,不同的人完成的效果不一样。可能有的人也投入很多的精力,但比较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究其原因,往往是做工作自我衡量 的标准不一致。做工作有三种境界:一是用力做,叫完成;二是用情做,叫做好;三是用心做,叫完美。记得有位领导说过,检验做工作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一是你 做的工作超过了别人的预期;二是领导经常把难事交给你做的时候,说明领导对你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和信任。我觉得这两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在开展责任主题教 育活动的今天,更值得很好的品味。

第三,要有责任落实的机制。人管人、管死人;制度管人,管灵魂。相信通过责任主题教育的开展,定会在全公司形成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健全“没有借口、不能说不” 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奖勤罚懒的有效制度,让各级组织和干部不愿、不想、不敢、不能懈怠,在全公司各部门和干部中形成“立马就办、立即就办、立刻就办” 的责任文化体系,让“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敬业比水平更重要”的理念入耳入脑入心。

具体到我个人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我通过努力,工作上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离一个合格的干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对业务知识的学习还不够,自身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的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勇于接受挑战、承担责任的主观能动性不高。上述是本人在工作中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工作中实践“忠诚、敬业、责任”的理念,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改进。

一、加强业务学习,为提高实践理想信念的本领夯实基础。一是自觉学习《会计法》、《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财务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能力,做好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二是认真学习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二、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履行“爱岗敬业”的承诺

爱岗敬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财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作为成本主观,我要做好本职工作,落实敬业精神,确保公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顺应服务对象及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注重服务细节,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能力,体现到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做好工作上。

三、增强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

1、增强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就是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眼勤、脑勤、嘴勤、手勤、脚勤,养成主动工作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多思考,多请教,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2、增强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就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每个人都工作于一个集体,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岗位工作负责,更要对整体工作负责,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工作责任链上的一个节点,注意相互配合、精诚协作、尽职尽责,充分发挥各自的能量,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

3、增强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就是要激发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不断克服 不良的职业情绪,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的更有意义

工作和生活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努力,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够担负起责任,才能够团结,才能够开拓创新,才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 态度决定选择,态度决定思路,态度决定一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积极的态度来勇于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丰富我们的人生吧!

推荐第4篇:任正非日志读后感

企业的“行动指南”—读《任正非管理日志》有感 作为中国最有思想,最有号召力、领导力和影响力的ceo之一,华为总裁任正非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企业家竞相学习的标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已经为华为20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所证明。本书全面梳理、总结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国际视野对任正非的经营实践进行分析、评述,回顾了任正非在华为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所发表的观点及背景,探索了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并针对其他企业给出了具有实战意义的“行动指南”。

中国的社会开放和经济活跃造就了不少成功的企业和优秀的经营者,其中华为和任正非的业绩尤为抢眼。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成长的强劲趋势已经发轫。记得2000年年底我接手中国建设银行全行的骨干网络改造项目时,就和华为有了业务上的密切接触。当时的商业银行基于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妥的要求,骨干网络设备无不选用美国思科公司的产品。其他有素质的厂商如IBM、摩托罗拉及日本公司纷纷放弃自己的市场,或彻底退出竞争,或加盟思科,而北电、朗讯等的竞争力十分疲软,全球路由器、交换机等关键设备竟有落人思科一家之手的趋向。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更有野火燎原之势,几乎把在网络设备热潮里淘金的大小厂商“焚烧殆尽”。然而,就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华为却能逆势上扬。它在2000年和2001年给自己确定的战略和指标显示着它勃勃的雄心,市场上所有的人都难以相信。2002年华为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高端路由设备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到了2005年,华为更成为世界级品牌,也成为令思科公司寝食难安的主要竞争对手,这让所有的人对华为刮目相看。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任正非对企业经营价值观的表述。他深知一个企业的治理若要持续有效,必须依赖企业的“文化”,即本企业特有的经营价值观和员工们的行为模式。为此,任正非倾注心力关注研究,不断探索和反复指导,试图铸就华为人及华为的行为规范。应该说,任正非的努力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建树。

组织的转型,尤其是当今我国企业正经历着的和即将面对的,既是根本性的,同时又是非常急剧的,领导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举足轻重的。转型怎样才能持续下去,怎样才能水到渠成,这些都非常富有挑战性。虽然国内的管理界对企业的文化价值已有足够的重视,也每每强调之,但在现实中,如何形成稳定有效的企业文化,常常依存于主要领导人的胸襟、手腕和个人魅力,属于个案,

因而难免存在人亡政息的弊病。大体讲来,现阶段的中国企业仍需要在变革的大势中摸索前行,我们确实没有现成的楷模可供依傍。不过,管理学界多年的经验和观察表明,要塑造一种有效的企业转型的文化,亦即形成一种新的企业行为模式,能为大多数员工所长期认同并自觉追循的,需要在转型的目标、价值、理念提出和表述的同时,着眼几个条件,以形成操作环境和氛围,使价值目标得以孕育其中、建构其上,使目标的实施依托其下。许多所谓的文化建造,多谈价值和目标的设定,鲜少能据以贯彻的工具方法和渠道途径,结果徒然把企业文化高高挂起,沦为“望之弥高,行之弥远”的摆设,潜规则的“狗肉”反倒畅销无阻。这几个条件包括:

提供切实的工具 对于任何人,在工具和方法帮助下的理解都比茫然被动地执行更具内生的动力,更容易产生效率,更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尤其对处于转型中的企业,新的目标及价值观与固有的心理模式和惰性相抵触,合适的工具可以减少学习的成本,尤其是心理上的抵触。因此,在转型过程加强培训投入的力度和引进先进技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重整合理的流程 根据转型的要求而设计的新流程在重塑员工行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流程作为技术中性的规范,既体现了新形势下转型的强制要求,而且有助于避免或减轻人际的摩擦。克服人们在以往作业中形成的习惯向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怎样结合流程和工具很重要。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常见的偏差是急于购置硬的新设备、引进新技术,而疏于改换过时的流程,无效或低效的教训不少,很值得深刻检讨。

推行考评的机制 绝大多数人是根据组织的考评而非组织的期望来工作,来做投入取舍的。考核不到位,员工长期的工作投入就不会到位,多半会导致敷衍搪塞。各类考评又以用人机制最为核心。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重用和提拔、什么行为得到奖赏的讯号最为强烈,对此员工的眼睛最为雪亮。假如企业的领导者反复强调一种企业价值,但在任职和升迁上采用的是另外一套准则,而自己所亲近的人士的行为也同所宣扬的企业价值全不靠谱甚至背道而驰的话,那么,他期待员工认同其所标榜的企业文化就无异缘木求鱼。员工在这方面的洞察力绝对难以蒙蔽。

如同一种价值的认同、一项政策的落实,需要经常反复地讲一样,流程和考

评机制也要反复实施、不断完善,才能够形成良性的正反馈,凝聚人心,增加士气,强化企业的文化价值。任正非谈管理,他不但反反复复地强调文化塑造和价值观建设的意义,也一再提到技术引进、员工培训、流程改造和人事制度的重要性,这表明他能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了真知灼见。

最后,我想简短地探讨一下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源头。显而易见,任正非的精神导师是毛泽东。从理念到概念,乃至行文风格和词句表述,毛泽东的直接影响无处不在。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家正在自觉或下意识地运用毛泽东的管理哲学、方法、风格,任正非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怎样与时俱进地运用毛泽东的管理精神来为改革和转型效力,应该成为我国有特色的管理学尤其是群体管理的一大课题。任正非的案例以及东升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开端,希望不断有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整理,加以融会和引申。

推荐第5篇:任正非讲话读后感

企业经营要学会因时制宜

——读《任正非:华为2016年战略纲要》有感

在华为2016年市场工作大会上,任正非发表通篇斗志昂扬的讲话,就如何把握战略机会、赢在未来作出指导与规划。整篇讲话,涉及业务发展部署、人才机制、主航道战略等,华为的狼性文化贯穿始终,一方面强调坚持主航道的针尖战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坚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因时制宜,抓住市场机遇,制定出更加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推进企业管理制度改革。

任正非在讲话中首先深刻分析了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并敏锐的提出:‚智慧城市、金融行业的IT向云架构转型、电力行业的数字化、政府和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当前技术发展和企业与政府对云服务的需求,使网络及数据中心出现了战略机会,这是我们的重大机会窗,我们要敢于在这个战略机会窗开启的时期,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纵深发展,横向扩张。‛

在机遇面前,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战斗力,任正非提出要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内部改革,不断适应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他还提出:我们要在10年内实现大体系支撑下的精兵战略,逐步实行资源管理权与作战指挥权适当分离。指挥权要不断前移,让优秀将领不断走向前线,灵活机动地决策。要扩大在代表处审结的内容与范围,这就是权利的下放。流程要纵向、横向打通,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能呼唤炮火,能呼唤到炮火。

选才用人也要任人唯贤,应权通变。对于人才利用,任正非提出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一切优秀分子,不要问他从哪里来,不要问他有何种经历,只要他适合攻击‘上甘岭’。精英不要理解为仅仅是金字塔塔尖的一部分,而是存在于各个层级、各个类别。有工作的地方,就有精英。我们要用开放的心胸,引进各种优秀人才,要敢于在他们能发挥作用的方面使用他们。‛

在坚定主航道的同时,需要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任正非认为,世界在改变,华为也应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迟早是要灭亡的。‛即便有了长远的战略思想,也是在今天的思想上逐步演变,逐步改进。同时他提出,改革不要妄谈颠覆性,认为革命一定会被接受。只能聚焦在主航道上,或者略略宽一些。产品创新一定要围绕商业需要。对于产品的创新是有约束的,不准胡乱创新。‚我们的组织变革,流程变革要支持我们的战略。变革应使到达目标更简单,更快捷,更安全。‛

在新经济时代,华为之所以能迅速成为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与高管的善于总结,不断改进管理之道是分不开的。现在有不少企业对战略、对管理的理解存在误区。其一,认为未来的企业管理是能够依靠全面设计规划出来的,忽略了企业管理更多是在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适应并自我修复而成形;其二,对战略规划的最佳制定时机理解有偏差,以为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需要做战略规划。当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转换过程关注企业战略转型尤其要谨慎,战略规划需要一定的前瞻性,要掌握好度,避免错过最佳时机,规划过早,价值不大,规划过迟,丧失机会。

在市场中有一些企业,尤其是曾经凭借一套经营模式取得过成功的企业,他们因为曾经取得过成功,而一直沉浸其中,认为这种成功方式可以复制与延续,继而总结成企业的盈利模式与经营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企业若跟随改变,革新经营模式或产品必将损害原有的盈利模式与盈利产品,但凡成功的企业都很难从这个思想的桎梏中跳出来。

这些企业不愿意改变经营方向与模式,不愿意革新自己的产品,更不愿意改变现在对自身非常有利的市场格局。但事实却是,客观环境一旦发生逆转,是主观力量所无法改变的,坚持与对抗就如逆水行舟,不仅徒劳无功,最终还会被市场淘汰。此时如果你自己不发动一场经营变革,就等于给你的竞争对手创造了机会。

因此,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不断深化的认识企业、认识行业以及自我认识、相互调和的意识和能力。管理理论以及各种管理理念往往是高度的抽象的一般性的认识,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同时,相对于企业具体的背景和问题又往往过于粗略。这就好比指南针与旅行者,旅行者要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但如何到达目的地却需要旅行者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可能在正前方有大山阻隔,需要旅行者迂回前进;旅行者不能因为阻隔的存在而否定指南针的作用,当然指南针也无法代替旅行者的脚步。

我们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从多个角度因时制宜,灵活应变。战略规划不可盲目,需要把握好市场时机。在现阶段,我们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根据客户群体、市场需求制定出具有作战性的经营管理策略,引入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建立起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并不断优化我们的产品,从而增强我们整个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因时制宜的理念,需要融合在我们每一次的经营决策以及管理变革当中,唯有如此,公司的发展才能变得更快更强更灵活!我相信,我们只要坚定目标,同时学会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长泰必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推荐第6篇:任正非

姓名:任正非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44年

祖籍:浙江

出生地:贵州

文化程度:大学,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

供职机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职务:总裁

1944年,生于贵州,居七兄妹之长。

1978年,从部队转业。

1982年从四川某部队转业到深圳后,在南油工作两年。其后开过电子公司。

198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信设备。到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1994年,参加亚太地区国际通讯展,获极大成功。

1996年,大规模与内地厂家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任正非以11亿位居福布斯273名.

任正非是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 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更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任正非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他一手创办的华为技术现在已成为世界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国际化与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其44000名员工中,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6年6月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4000 件。任正非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7年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GSM设备、交换机及接入设备的研发生产。华为2005年销售收入 469亿元,利润51.5亿元。华为2008年销售收入233亿美元。

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性大会的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企业家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任正非更是一概谢绝。他避开喧嚣,远离闹市,却掌握了新的驾驭媒体的艺术:他常常根据情势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文章,说公司、说战略、说做人,从而把引导公众与教育员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对基础教育地位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大巧若拙,攻藏兼备,完全由自己掌握节奏!

一如工作在地下的人,一个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世界的人,任正非们默默无闻、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看不到什么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仿佛他们要的就是这种长期的黑暗,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为人知和难以理解,就是甘愿充当为世人驱使的驴子!在他们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任正非先生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的名篇佳作《华为的冬天》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

任正非的华为曾被业界人士称为土狼。任正非是一个“学毛标兵”,现在在华为也许还有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因为任正非在用它处理华为的事情。

[编辑本段] 任正非的一生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据《我的父亲母亲》记载: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另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

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任正非对知识的追求,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年33岁。看了这些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会选择一家电子公司,而在创办华为的时候会选择高科技含量的电信行业。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虽然是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重视。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同样,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华为基本法》,也体现了他以技术立身的理想。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讨论中,产生了一个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知本主义。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过程非常缓慢,原因就在于积累手段的缺乏,既无资金,也无资源,也无技术。起始资本都非常小,不足以迅速滚大。因此只有依靠冒险、机会甚至“打擦边球”。任正非总结华为的资本积累说:“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即使从现在来看,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民营企业来说,仍然是冒险,成功是奇迹。

青年时代的任正非,就是一个科学精神的追随者。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贝尔实验室,则是“十分高兴”。“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当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混乱不堪,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 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

1997年,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教育传统,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被扭曲了的文化观念的修正,对于身受贫穷压榨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华为的寒门学子基金,意义等同于“希望工程”。当时,有人提出来,基金的名字是否叫“优秀XX基金”,任正非不以为然:贫穷和出身并不可耻,高贵而没有知识也不光荣。

对于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挠。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都可以找到贫穷的影子。而他们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往往就是创业时期的“精神爆点”和凝聚力所在。因此,有人把贫穷称作成功者的“财富”。1992年,华为员工已经达到200多人。这一年冬天,公司到深圳经济特区外的西乡开会。开完会回来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里。任正非二话不说,第一个下车,脱掉鞋袜跳进泥坑里推车。于是公司的其他人员也纷纷下车,合力将车子推出了泥坑。

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充满向往。张建国认为,任正非的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少再有第二次。”当时的华为公司,就在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栋大楼。当时,刚到华为公司的张建国对深意压电公司充满了景仰之情——当时在张建国的眼中,深意压电的规模太大了,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也能到这样大规模的公司里上班该有多神气!终于,张建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张建国偶然一次回到华为公司起家的那栋大楼时,发现后面的深意压电公司仍旧是那么大,仍旧是在那栋大楼里。 “10年了,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有变。”张建国情不自禁地说。家徒四壁,唯“中华有为”华为公司最早的办公地点是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后来才搬到南油工业区。当时所在的那栋大楼每一层实际上都是仓库型的房屋。华为公司当时就占用了十多间仓库。在仓库的另一头用砖头垒起墙,隔开一些单间,员工就住在这些单间里。仓库很少有窗户,这些隔开的单间更是没有阳光,隔墙只垒了一人高,顶上是空的,方便空气流通及采光。这样,大家就不用怕忘记带宿舍的钥匙了,从仓库这边翻墙过去就可以了。仓库里到处堆放着从香港公司进来的,交换机配件、组装好的整机,员工们在仓库一角开发用于作配件的板件(SKD),将买来的配件组装成整机 。

[编辑本段] 任正非:让洋对手睡不安枕的战略游弋者

当被称为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科正在接受全球传媒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赞誉和顶礼膜拜之时,它却不得不为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而暗自焦虑,头疼不已。这家企业就是深圳的华为,而它的带头人原来是解放军的一名团级干部,也因此而带有军人作风的任正非。

任正非的经历的确够让人赞叹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他自军队转业之后,就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最初也打了几年工。有点积蓄和资源后,他于 1987年创立华为公司,最初的业务是倒买倒卖,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HAX交换机获利。当时在深圳这种类型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可大家活得都不错,很舒服。但任正非的与众不同此时显露了出来,做了两年之后,他放着舒服舒服赚钱的生意不做,却非要自己搞研发,做自己的产品。1990年,几十个年轻人跟随着任正非来到南山一个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如果要评选哪家企业最能代表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实力上所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就是华为。截至目前,华为在电讯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专利,并为此赢得了普遍赞誉。当然华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与其持续、大规模、不计血本的研发投入有密切关系。

华为对外界宣传说,它在研发方面每年的投入为其销售额的10%。但据说华为的投入远远高于10%,几乎所有能用于研发的钱,都被华为义无返顾地用于技术攻关、科研、搞项目。而且,任正非逼着技术研发部门花钱,你没有把钱花出去,就是你的工作不到位,研发的项目开发的不够深入和广泛。比如说,华为每年将研发资金的1/3用于3G,共耗资40亿元人民币,先后有3500人参与这一研究项目,这些努力在2003年终于赢得了市场回报。也正因为有这些,华为才可以从一开始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交换机小厂,发展到现在以生产路由器等技术含量高的网络设备、光通信、数据产品的综合性电信设备提供商。

任正非不修边幅,一身老土的革命同志打扮。这些已足够让人惊奇,更令人惊讶的,是华为的管理模式仍沿用革命化的团结大动员、唱军歌式的集体行动那一套,这看起来与华为所要打造的新锐的网络技术、透明而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目标,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又能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在营销方式上,任正非领导的华为也令人感到奇特。它几乎从不做广告,对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也没有丝毫兴趣,领导华为十几年,任正非几乎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即便如此,并没有影响到华为进入到中国顶尖企业行列。华为2003年的销售额高达300亿元,名列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七名,利润更是名列第一。

但也有人指出,华为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它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高潮,通讯基础设施的大量更新为华为带来了巨大订单。最初,华为是从偏远农村等低端市场做起的,在跨国企业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机会,甚至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手段。

“华为的冬天来临了吗?”任正非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华为。可以说,正因为他始终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使他的照片看起来都很老相,即使穿上挺括的西装。

[编辑本段] 任正非的别样视野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1967年在重庆上大学时,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70年代任正非成了部队的技术尖兵。

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出现了不适应。他的夫人先他转业高居南油高管层,他则在南油下属的亏损企业中运营连连失利。偏偏他又是个孝子,还要把父母与弟妹接到一起居住。支柱倾斜,那个家解体了。

为了活下去,任正非自己创办公司。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公司财务有了好转。少许好转的财务并没有用来改善生活,而是继续被投进了经营。当时任正非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档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

他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

任正非甘愿把自己藏于九地之下。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别人的价值在广场上,他的价值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他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而具有敢于胜利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分析。

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视野即价值。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任正非对此心有灵犀,专注是华为的一种强大力量。

在《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这个战略产业,除了一种维持公司运营高压强的需要,还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了基础。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花多大血本都不在乎。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性行业,你可以在一个区域获得一小部分的收益,可是在更多区域运营商们会关闭你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深知人性的弱点,守护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许多公司垮下去,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机会太多、选择太多。太多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使许多公司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机会,就是炙手可热的战略资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战略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能够形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则只能为资本运作和战略结盟提供题材和想象空间,却不适于作为一种战略产业来经营。只有那些特别冷静的战略制定者,才不会被冲动和狂热牵着走,才会避开那些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中国企业的战略资源本来就不多,战略失误将流失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任正非有自知之明。他善于区分伪装成机会的陷阱和装扮成陷阱的机会.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评价任正非和华为:

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10年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从产品营销到技术营销再到文化营销,华为做得有条不紊。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

华为因为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

中国从来就不缺企业家,但从来都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

[编辑本段] 任正非妙语

(从部队)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编辑本段] 附“华为”简介:

华为技术(“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 GPRS/GSM, CDMA2000 1X EVDO/CDMA2000 1X, 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 Mobile Softswitch, NGN)网络(FTTX, xDSL, 光网络, 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 mobile data service, Bo)、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在全球设立了包括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研究所,100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已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5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

[编辑本段] 我的父亲母亲

——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

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我那时十四五岁,是老大,其他弟妹一个比一个小,而且不懂事。爸爸有时还有机会参加会议适当改善一下生活。而妈妈那么卑微,不仅要同别的人一样工作,而且还要负担七个孩子的培养、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不多吃一口。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如果不这样,总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今天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高考临近,妈妈经常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也建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父亲一生谨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从不乱发言而埋头在学问中,可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中,他还是被揪出来,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历史有问题的人……万劫难逃。他最早被关进牛棚。

1967年重庆武斗激烈时我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在火车上挨过上海造反队的打,补票也不行,硬把我推下火车。我也挨过车站人员的打,回家还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车,而在前一站青太坡下车,步行十几里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见我回来了,来不及心疼,让我第二天一早就走,怕人知道受牵连,影响我的前途。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临走,爸爸脱下他的一双旧皮鞋给我:\"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背负着这种重托,我在重庆枪林弹雨的环境下,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终因我不是语言天才,加之在军队服务时用不上,20多年荒废,完全忘光了。我当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没念及爸爸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中,我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比自然灾害时期还困难的境地。中央*小组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文控制他们的人均生活费标准不得高于15元。而且各级造反派层层加码,真正到手的平均10元左右。我有同学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介绍弟妹们到河里挖砂子,修铁路,抬土方……弟妹们在我结婚时,大家集在一起,送了我100元。这都是他们在冰冷的河水中筛砂,修铁路时冒着在土方塌方中被掩埋的危险……挣来的。那时的生活艰苦还能忍受,心痛比身痛要严重得多,由于父亲受审查的背景影响,弟妹们一次又一次的入学录取被否定,那个年代对他们的损失就是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我大学读了三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外,其他弟妹有些高中、初中、高小、初小都没读完,他们后来适应人生的技能都是自学来的。从现在的回顾来看,物质的艰苦生活以及心灵的磨难是我们后来人生的一种成熟的宝贵财富。

\"*\"对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对我们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政治上成熟起来,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书呆子。我虽然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但我始终不是红卫兵,这也是一个奇观。因为父亲受审的影响,哪一派也不批准我参加红卫兵。后来我入伍后,也是因为父亲问题,一直没有通过入党申请,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

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使我们得到了翻身解放。我一下子成了奖励\"暴发户\"。\"*\"中,无论我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均与我无缘。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我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我已习惯了我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是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培养。粉碎\"四人帮\"以后,生活翻了个个儿,因为我两次填补过国家空白,又有技术发明创造,合符那时的时代需要,突然一下子\"标兵、功臣……\"部队与地方的奖励排山倒海式地压过来。我这人也热不起来,许多奖品都是别人去代领回来的,我又分给了大家。

1978年3月我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6000人的代表中仅有150多人在35岁以下,我33岁。我也是军队代表中少有的非党人士。在兵种党委的直接关怀下,部队未等我父亲平反就直接去为查清我父亲的历史进行外调,否定了一些不实之词,并把他们的调查结论寄给我父亲所在的地方组织。我终于入了党。后来又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父亲把我与党中央领导合影的照片做了一个大大的镜框,挂在墙上,全家人都引以自豪。

我父亲也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平反。由于那时百废待兴,党组织需要尽快恢复一些重点中学,提高高考的升学率,让他去做校长。\"*\"前他是一个专科学校的校长。他不计较升降,不计较得失,只认为有了一种工作机会,全身心地投进去了,很快就把教学质量抓起来了,升学率达到了90%多,成为远近闻名的学校。他直到1984年75岁才退休。他说,总算赶上了一个尾巴,干了一点事。他希望我们珍惜时光好好干。自此,我们就各忙各的,互相关心不了了。我为老一辈的政治品行自豪,他们从牛棚中放出来,一恢复组织生活,都拼命地工作。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荣辱,爱国爱党,忠于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学习。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但一个人为人民奋斗的意志不能动摇。

我有幸在罗瑞卿同志逝世前三个月聆听了他为全国科学大会军队代表的讲话,他说未来十几年是一个难得的和平时期,我们要抓紧全力投入经济建设。我那时年轻,缺少政治头脑,并不明白其含意。过了两三年大裁军,我们整个兵种全部被裁掉,我才理解了什么叫预见性的领导。转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华为的前几年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这时父母、侄子与我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他们处处为我担心,生活也十分节省。攒一些钱说是为了将来救我(听妹妹说,母亲去世前两个月,还与妹妹说,她存有几万元,以后留着救哥哥,他总不会永远都好。母亲在被车撞时,她身上只装了几十元钱,又未带任何证件,是作为无名氏被110抢救的。中午吃饭时,妹妹、妹夫才发现她未回来,四处寻找,才知道遇车祸。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母亲的心有多纯)。当时广东卖鱼虾的摊贩将死鱼非常便宜地处理掉,父母他们专门买死鱼死虾吃,说这些比内地还新鲜!晚上出去买菜与西瓜,因为这时便宜一些。我也无暇顾及他们的生活,以致母亲糖尿病严重我还不知道,是邻居告诉我的。华为有了规模发展后,管理转换的压力十分巨大,我不仅照顾不了父母,而且连自己也照顾不了,我的身体也是那一段时间累垮的。我父母这时才转去昆明我妹妹处定居。我也因此理解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华为的成功,使我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与责任,也消蚀了自己的健康。

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

爸爸妈妈,千声万声呼唤你们,千声万声唤不回。

推荐第7篇:《任正非内部讲话》读后感

《任正非内部讲话:关键时刻任正非说了什么》

读后感

《任正非内部讲话:关键时任正非说了什么》深刻的分析了华为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时间点,以及其时任正非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引导企业的成长,如何在黑暗中抓住微光,应对企业所面临的一次次危机。任正非日益成熟的管理智慧,一篇篇热情、深刻而鼓舞人心的文章,一次次动人心魄的演讲,他大气磅礴地进行全球性布局,游刃有余地面对激烈竞争,从容不迫的处理企业发展困惑……

任正非并非天生就是卓越的企业家和领导者,他也是经过了披荆斩棘、披星戴月的奋斗,历尽艰难困苦,才成就辉煌。我们可以坦诚地讲,在企业管理与经营方面,我们的确需要以任正非为楷模,以他为方向、为导师,我们由衷相信,中国企业的未来,是靠华为这样的企业推动的。

“华为怎样来创新?重要的是怎么能创造对人类的价值。一定要强调价值理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

“华为如何创新?第一个要优化我们的文化机制。哲学能够救中国!第二转型利益机制:我们的利益机制要从“授予”改成“获取”。

从这本书里可以结合我们的现状去看一下,从之前的家护公司到现在的振东健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是一个新的企业,我们的名字是新的;我们的团队是新的;我们还在不退推出新品等等。其次,

在家户公司的创新问题上,第一,一定要强调价值理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但未来的价值点还是个假设体系,现在是不清晰的。我们 假设未来是什么,我们假设数据流量的管道会变粗,变得像太平洋一样粗,建个诺亚方舟把我们救一救,这个假设是否准确,我们并不清楚。如果真的像太平洋一样粗,也许华为押对宝了。如果只有长江、黄河那么粗,那么华为公司是不是会完蛋呢?这个世界上完蛋的公司很多,北电就是押宝押错了。中国的小网通也是押错宝了,押早了。小网通刚死,宽带就来了。它如果晚诞生几年,就生逢其时了。英雄常常是生不逢时的。有一些人性格很刚烈,大家不认同,我说你就生错时代了,你如果生在抗战时代说不定就是英雄,说不定就能当将军。我们是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基础上,假设将来数据流量会越流越大,但这不一定符合社会规律。马克思 理论假设的前提是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说的物质极大丰富,准确定义是什么呢?因为马克思没有拿出标准的数学公式来,我们还以为有更高的标准。所以 我们现在的假设是要接受长期批判的,如果假设不对,那我们就要修正。首席科学家要带领我们往哪里突破。

第二,在创新问题上,我们要更多的宽容失败。宽容失败也要有具体的评价机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允许大规模的宽容失败,因为你们是高端研究领域,我认为模糊区域更多。有一些区域并不是模糊的,就不允许他们乱来,比如说工程的承包等都是可以清晰数量化的,做不好就说明管理能力低。但你们进入的是模糊区域,我们不知道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做成什么。因此,你们在思想上要放得更开,将

你可以到外面去喝咖啡,与人思想碰撞,把你的感慨写出来,发到网上,引领一代新人思考。也许不止是华为看到你了,社 会也看到你了,没关系,我们是要给社会做贡献的。当你的感慨可以去影响别人的时候,别人就顺着一路走下去,也许他就走成功了。所以在创新问题上,更多的是 一种承前启后。我今天给你们讲的话,也许你们成功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不能因为我不在人世,咱们讲话就一定要有局限性。你们科学家也不能因为这样就有局限性。也许你对人类的预测,你最终也看不见,但是我觉得这并不一定错误。

我个人觉得应该多学习华为成功的过程,多吸取华为的经验,再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改变。只有不断的改善,才有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品质,降低我们的成本,让我们工作的整个过程应有一个秩序化,模块化。整个公司正在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

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位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振东健康会越来越强大!

推荐第8篇:《任正非内部讲话》读后感

他们的企业凭什么这么成功

-----《任正非内部讲话》有感

在如今电子信息竞争如此激烈的行业里,一个个电信大佬纷纷倒下,任正非却领导着他的华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三分天下,终有华为一席。有一点我们必须意识到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它比任何一个行业的竞争都激烈,别人一个小小的创新,他们不仅是落后有可能就是灭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的成长模式和管理经验对于我们传统的制造业有很大的帮助。

《任正非内部讲话》这本书作者归纳了几个华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坚持和倡导优秀的企业文化,任正非认为第一代华为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激情是华为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企业的开始都是艰难的,任正非领导第一代华为人艰苦奋斗,敢于冒险,不断超越自我才有今天的华为。他们创立的“垫子文化”是在华为一直倡导的。正如任正非所说:华为人的辛苦只有华为人懂,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灵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人的质疑而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正基于这一点任正非要求并带领华为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敬业的创业精神。而他认为无论华为的初期成长,还是华为不断的迈向国际化都是这种奋斗精神带领华为人冲破一个个难关。艰苦奋斗不是舍不得用节俭,而是要保持创业者的激情和创业精神,时刻保持警惕善于抓住机会。还要时刻保持创业者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从“华为的集体大辞职”重新建立人才机制,任正非都敢于和传统挑战,从而建立了华为人独特的任职资格管理制度。

勇于挑战,不断创新。我们都知道任正非是军人出生,他倡导狼性文化,野蛮生长。我们现在的企业也都意识到不创新就要被淘汰。那我们该怎样创新,拥有怎样的创新文化,我们看看华为怎样创新。华为公司强调:1.你至少要利用到华为70%以上的资源才叫创新,创新出能卖掉的东西。创新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要求,他们不提倡过分的创新和技术过剩。2.华为的创新文化中,他允许失败,不是每一次创新都能够成功,不是每一次创新都能带来很大的直接效益。他说:没有人是一贯正确的,有错误的人经过改正以后还是可以提起来的,不要把人看成完人。华为倡导,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的创新文化。号召员工从实际出发,从工作中创新。3创新不只是在产品上更要善于创造机会,引导消费。这样企业创新出来的产品才是有市场的,这样才能使企业步入螺旋上升的创新循环。创新就要要求我们的员工在工作中思想要开拓,不断学习。任正非认为:模仿是避免企业多走路,走弯路的捷径。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不懂模仿就不懂创新。

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华为不断的运用年轻的员工并对他们适当的培养他们都为华为做出很多的贡献。华为员工的平均年龄大约25岁左右,但他们的创新成果却非同凡响。这得益于他们优秀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论是基层员工还是刚毕业的学生。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倡导学习型组织,实施低重心战略,加强对普通员工的培养和培训。他们致力于打造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为自己的成长不断的培养人才。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产品,但对于产品的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客户的满意程度直接反映产品的好坏适应市场的能力。华为要求他的每一位研发人员都要拜访他们的客户,以便开发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让客户帮助他们进步。

华为人每年的创新成果达1000多项;由于创新,华为才有效避免了企业发展中的固步自封,由于创新华为才真正变成一家国际性的大企业。

对于产品,衡量它的只有产品的品质。任正非定义竞争的要义就是质量好,服务好,成本低。在于国际竞争中产品的品质是他赢得客户重要法宝。

在这一方面我们与华为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产品的品质还有待于提高,质量还不够稳定,产品的附加值还不高。通过我们不断的改善,我们能够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客户。

其实,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为人的不断的自我批评与否定,强烈的危机意识。他

说没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是最危险的企业。他说自己天天思考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他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竞争的残酷,不要忘记第一代华为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们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与时俱进。

其实一个企业最害怕的就是当他们做大了做好了,所有人都居功自傲失去了奋斗的勇气丧失了危机意识。不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感觉良好。正如任正非所说:唯有惶者才能生存,只有具备忧患意识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的生存。不断的将危机意识灌输给员工,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应对危机,从而激发员工的危机意识。

作为华为人他们每天都在思考的是华为的冬天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应对冬天。同样作为xxx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在同行业比较显著的成绩,各方面发展还不错,但我们离国际化还有很大距离,如果我们不警惕我们的冬天会马上到来,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做好了过冬的准备了吗?

读完此书另一个深刻感受就是华为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他们的《华为基本法》。他们坚持自己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用自己的模式培养着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华为人的狼性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他们自己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文化以及战战兢兢的危机意识这些东西不是只是在嘴上说说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践着。他们不断的反省自己的制度,文化,管理,创新,技术寻找自己企业成长的最优模式。华为的冬天什么时候到来我不知道,但华为的成功却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第9篇:《任正非谈管理》读后感

华为的冬天也许就是我们的冬天——

读《任正非谈管理》有感

《任正非谈管理》这本书在假期中断断续续读完,通过这本书原本对任正非一无所知的我,对他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他创办华为,建设华为,管理华为有了一些了解。可能因为自身并非在企业中工作,虽然有不少内容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在读完后,并且看了一些其它关于任正非的书籍和资料后,我有了一些感悟,也给了我许多思考。虽然身处的位置环境不同,但是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也许他曾经面临的问题也将是我随后将要面对的吧。其中书里面的第九章“为过冬准备好棉袄——任正非论危机意识与过冬策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并且结合自身工作我有了许多曾经未曾思考的想法。

因为本身也是在高校中工作,我并没为学校的生存想过什么,只是认为我们就是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不会有被淘汰的危机感。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经过思考后,我意识到在当今激烈的教育竞争下,有这样的思想是完全不对的。不进行改革,不进行变化,我们也会有冬天,甚至我们已经在经历严冬。学校没有资源,没有粮食,我们同样将没有饭吃,没有活干,自己的生存也存在危机。

冬天意味着什么,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年为下一年作物准备肥料和种子,只有这样才能明年有好的收成,这样才不会来年饿肚子,只有得到了最基本的温饱才能继续干活,简而言之,就是生存;对于动物来说,冬天想要吃到新鲜的食物是不可能的了,那就要早一点准备过冬的食物了,要不然就面临的不是挨饿了,而是生命就要结束了,也是为了生存,对于一个企业,冬天意味着什么呢?也是生存。

当招生形势好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去考虑生存,因为我们就像是农民丰收了,在适当的季节种下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就会有果实。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教育的竞争也是非常厉害的,无论是各高校间的,还是社会的培训机构,各种各样战斗总是在我们边上。我们也会有遇见难关的时候,也有可能挨不过去,那就只能关门了。我们学院不仅仅要面对的不少应届的学生就学需求,还有不少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等。其实很明显,纵观这些年来应届考我校的成教学生已经大幅萎缩,专业数量从前几年的三十几个已经萎缩到二十几个,而且有许多专业的学生都已经是大不如前。这时看到这本书后,我思考着,我想凡是要在同行业中要生存下来,任正非提出的几点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可以去从这些角度去分析我们的行业。我们如果要度过冬天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好自身资源,成本要低,质量要高。在成本方面,我们的资源很多都是可以依靠于自身已有的条件。如场地、设备、师资。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点,更要把这样的优秀资源拓展开并且利用好。我们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相对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来说成本非常低,但是却十分优质。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我们已经有了非常雄厚的江山,就不能把它给浪费,而能不能守住这块蛋糕,能不能把这个蛋糕分好,就要看我们的管理能力了。所以把现有的教育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分配好是我们生存下来首要理清的基础。

质量方面,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学校体现特色展现自身的最好平台。因为我们学校有自身专业的特色特长,且在许多方面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独特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不能浪费,要加力打造好,而提升质量是体现这些资源效用的最好方式,所以以后我们的质量是重中之重,千万不能轻视了,虽然现在我们的质量方面在努力,但是没有质的突破,只是小打小闹而已,要想有所突破,我们

应该打破公司的现有模式,找突破口,这个现在我们已经做了,就要看效果了。

2、要有创新,即集别家所无,或者是要在他们的基础上又有新意,这一点我们现在也一直在努力,虽然有时看起来类似于现在的手机山寨,但是在教育量的突破方面已经有成绩了,这说明我们的创新力量还是有实力的。

3、不能满于现状,不断的去追求更高的成绩,我感觉任正非的这个思想是值得我们还有所有的企业所学的,也适用于我们这样的教育行业。因为你要给自己的目标越高,那么你就会努力的越多,那么你得到的成果也越多。要不断的找问题,问题来源于基层,虽然有些问题没有什么值得去做的,但是长期的积累总会有发现问题的。不能满足与现状,不能靠天吃饭,不能有唯我最大的思想。你看不到周围的同行的迅猛发展情况,你不理会周围竞争环境的激烈,就不会有危机感,再快的兔子也会被乌龟给超越。

任正非总裁曾说过:“我这个人的性格是灰色的”。而我从这本书感觉到,如果把我们学院现有的危机讨论清楚了,并持续改进,那我想任正非的华为可能就会不死,我们的学院也会有希望,甚至还可以一直延续强大生命力。事实上这样考虑我想是主动、积极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管理理念。

另外,我想这种企业的危机意识,结合到我们工作中就是对各类因教育产生的危机反映或可能产生危机的预测和预防意识。我们应该最先关心的不是危机事件本身,而是人为不重视的消极态度。认识危机,不单单是认识其出现的表面的问题,还要深入研究其发生的“导火线”、源头,产生的条件和土壤,在今后重视并做好预防,才会产生“安全感”。在华为公司内部有一个报纸叫《管理优化报》,在这个报纸上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带有批评性质的,并且一般

都会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果哪一个部门被批评到,马上会进行整改,结果和进展也会及时公布出来。他们旨在符合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工作,提高贡献率。我们也可以套用类似的手法,定期开展工作协调会,部门之间互相提出合理化意见,通过不断沟通和磨合,提升内部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整体和长远发展能力。

最后我想说,任何事情并不是我们说了和做了就有效果的,要知道一个筷子容易断,一捆筷子不容易断,众人拾柴火焰高。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对于我们来说,写的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教育行业在如今市场化的面前也是非常适用的。要想度过那关,就要靠我们大家的力量来坚持了。

推荐第10篇:华为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读后感

华为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读后感

有幸阅读了领导推荐的任正非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第一感觉是华为的老总竟有如此的文采,这可能是自己这一生都无法到达的。读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华为这个名字,一直都今天,内心都充满着无限的羡慕与崇拜。任正非、马化腾、李开复、史玉柱等IT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偶然,能在金融海啸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绝非是侥幸,业界也都在研究其成功的秘诀。

目前华为已成为世界第二通信设备制造商,读着任正非描述华为一路走来的语句。领悟到两个中心词语“团结” 和“制度”。我们从小就哼唱着“团结就是力量” ,只是知道大家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然而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任正非文中提到众人的思想与力量会创造千千万万的奇迹,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比量的。不禁想到,人类之所以文明很大的因素是智慧,智慧带来的就是不断创新,高速发展,带来一个又一个奇迹。而不是仅依靠众人的力量使用蛮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已成为亘古不变的道理。在今天,办公司、做企业“制度”更是是成功的前提,他可以让员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更能为公司打造良好的文化底蕴。大家都知道去一家公司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家公司的文化,所以一个公司的文化气息尤为重要。

再说说现在的工作,来网神已有一年多了。开始的时候对网神的规章制度不是很熟悉,有的时候也很不解,觉得流程繁琐。而现在感到在这种规章制度下,自己受益匪浅,为自己身为网神人而骄傲。经过几次东北区会议,大家更像是一个团队了(跟个人参加工作的时间和接触的事物有关)。我相信,只要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将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在圈钱盛行,资本市场投机盛行的中国企业界,华为以其优越的条件,使员工与公司共发展,同富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一个民营企业走到今天,走出如此成就难能可贵,一个已经打下坚实基础的华为正走阔步前行,随着任正非的即将谢幕,华为接班人和权利交接与过度已成为华为面临的最大问题,一向慎言的任正非终于以公开发文的方式开始直面这个问题,只有直面才能走得更好。我们也将更加期待后任正非时代的华为。

第11篇:任正非内部讲话读后感

任正非内部讲话读后感2篇

篇1:任正非内部讲话读后感范文

谈及创新,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词,但是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任正非内部讲话》中提到:“创新:思想上的创造才有价值”,书中从三个方面解读了创新的思想。第一,“资源共享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企业发展是作为一个整体,所有员工奋斗的共同目的都是推动企业成长,共享研究成果,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资源浪费。第二,“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能提大建议的人已不是一般的员工了,也不用奖励,一般员工不提倡提大建议,因为每个员工要做好本职工作,大的经营决策要有阶段的稳定性,不能每个阶段大家都不听的提意见,所以鼓励员工做小改进,将每个缺憾都弥补起来,公司也就有了进步。第三,“要创新出能卖掉的东西,就得‘反幼稚’”,企业的创新切记盲目追求技术领先,在成熟领域投入过多精力进行开发没有太大意义,同时应按“因厂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

我们公司在创新管理上,为提升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还制定了《创新管理与激励考核管理规定》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创新计划、实施、评审和奖励。在此不是评价公司创新活动的好坏,主要是说明创新的重要性。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格鲁夫认为,创新是当今企业唯一的出路。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在这个要求创新的时代中,一个不能创新的企业注定是要衰落和灭亡的。

在风云变化的今日,企业一时的成功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后,一些企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一些新的企业又出现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要想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而许多公司之所以崩溃破产,也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

总之,“不创新,就灭亡”,一个企业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更要有不断创新的勇气和实力,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不败。

篇2:任正非内部讲话读后感范文

《任正非内部讲话:关键时任正非说了什么》深刻的分析了华为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时间点,以及其时任正非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引导企业的成长,如何在黑暗中抓住微光,应对企业所面临的一次次危机。任正非日益成熟的管理智慧,一篇篇热情、深刻而鼓舞人心的文章,一次次动人心魄的演讲,他大气磅礴地进行全球性布局,游刃有余地面对激烈竞争,从容不迫的处理企业发展困惑„„

任正非并非天生就是卓越的企业家和领导者,他也是经过了披荆斩棘、披星戴月的奋斗,历尽艰难困苦,才成就辉煌。我们可以坦诚地讲,在企业管理与经营方面,我们的确需要以任正非为楷模,以他为方向、为导师,我们由衷相信,中国企业的未来,是靠华为这样的企业推动的。

“华为怎样来创新?重要的是怎么能创造对人类的价值。一定要强调价值理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

“华为如何创新?第一个要优化我们的文化机制。哲学能够救中国!第二转型利益机制:我们的利益机制要从“授予”改成“获取”。

从这本书里可以结合我们的现状去看一下,从之前的家护公司到现在的振东健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是一个新的企业,我们的名字是新的;我们的团队是新的;我们还在不退推出新品等等。其次,

在家户公司的创新问题上,第一,一定要强调价值理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但未来的价值点还是个假设体系,现在是不清晰的。我们假设未来是什么,我们假设数据流量的管道会变粗,变得像太平洋一样粗,建个诺亚方舟把我们救一救,这个假设是否准确,我们并不清楚。如果真的像太平洋一样粗,也许华为押对宝了。如果只有长江、黄河那么粗,那么华为公司是不是会完蛋呢?这个世界上完蛋的公司很多,北电就是押宝押错了。中国的小网通也是押错宝了,押早了。小网通刚死,宽带就来了。它如果晚诞生几年,就生逢其时了。英雄常常是生不逢时的。有一些人性格很刚烈,大家不认同,我说你就生错时代了,你如果生在抗战时代说不定就是英雄,说不定就能当将军。我们是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基础上,假设将来数据流量会越流越大,但这不一定符合社会规律。马克思理论假设的前提是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说的物质极大丰富,准确定义是什么呢?因为马克思没有拿出标准的数学公式来,我们还以为有更高的标准。所以我们现在的假设是要接受长期批判的,如果假设不对,那我们就要修正。首席科学家要带领我们往哪里突破。

第二,在创新问题上,我们要更多的宽容失败。宽容失败也要有具体的评价机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允许大规模的宽容失败,因为你们是高端研究领域,我认为模糊区域更多。有一些区域并不是模糊的,就不允许他们乱来,比如说工程的承包等都是可以清晰数量化的,做不好就说明管理能力低。但你们进入的是模糊区域,我们不知道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做成什么。因此,你们在思想上要放得更开,将你可以到外面去喝咖啡,与人思想碰撞,把你的感慨写出来,发到网上,引领一代新人思考。也许不止是华为看到你了,社会也看到你了,没关系,我们是要给社会做贡献的。当你的感慨可以去影响别人的时候,别人就顺着一路走下去,也许他就走成功了。所以在创新问题上,更多的是一种承前启后。我今天给你们讲的话,也许你们成功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不能因为我不在人世,咱们讲话就一定要有局限性。你们科学家也不能因为这样就有局限性。也许你对人类的预测,你最终也看不见,但是我觉得这并不一定错误。

我个人觉得应该多学习华为成功的过程,多吸取华为的经验,再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改变。只有不断的改善,才有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品质,降低我们的成本,让我们工作的整个过程应有一个秩序化,模块化。整个公司正在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

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位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振东健康会越来越强大!

第12篇:任正非、柳传志、马云

任正非VS柳传志VS马云

摘要:俗话说,看人要看脑,诸事看领导。在职工中,领导是核心;在团队中,领导是灵魂。近年来,公司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越来越快,生产经营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越来越多样化,每个领导人都有其独特的方法领导企业健康的发展。所以,领导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艺术。本文主要从任正非、柳传志和马云三位职业领导人的领导风格对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进行阐述。

一、任正非

(一)任正非领导风格

首先是低调。低调的人做有高度的事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胜天下。任正非深谙这一道理,为人处世一向低调。因为低调,任正非与他所领导的华为少了不知多少浮躁;因为低调,华为似乎更加沉稳成熟;因为低调并没有妨碍华为走向卓越,不断超越,因此任正非的低调值得我们始终借鉴。因此,人们几乎没有看见过他在电视屏幕上登场亮相,也几乎没有听到过他那云南话腔调的激情演讲。

其次是他的狼性精神。狼性是一种创新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一种在有限 ( 或劣势 ) 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求生存和求发展的手段,是一种主动奉行自然界优胜劣汰规则,优化集体的意识!任正非军人出身,其身上带有的浓厚军事色彩并且强调斗争性的个人色彩,以及雷厉风行的军人性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华为,他曾经对“土狼”时代的华为精神做过经典概括。他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任正非的霸气、勇气与胆略正是狼性精神的具体体现,他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不是一个政治家,却有着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有着一个政治家的谋略与胆识。

再次是他的“危机管理”理念。任正非曾说。他始终保持着危机意识,并且将他的危机意识传递到公司上上下下。居安思危,华为和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典范。他的名篇佳作《华为的冬天》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并使其重视危机的企业文化开始拥有了扩张性的影响

力。

(二)任正非领导秘诀

任正非的领导力可以用“一法”、“两制”、“三宣教”来进行概括。

一发——《华为基本法》,明确了华为企业的基本纲领。“两制”—— 规范的HR机制、严密的运营机制。其核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职务晋升上,任正非提出“要让最有责任心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2、在薪资问题上,任正非提出我们“决不羞羞答答”,而是“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

3、在股权分配上,员工的持股份额根据“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风险承诺”等情况综合确定,从而形成了优秀员工集体控股、骨干员工大量持股、低级员工适当参股的股权分配格局。“三宣教”——朴实无华的宣教

迄今为止,华为已成为最值得国人骄傲的民营企业。同时任正非的经营思想,也已经被更多的国家、更多的学者所研究,所重视,所传播。华为已成为当代企业学习的榜样。

二、柳传志

(一)柳传志领导风格

柳传志有柔弱的一面,但也有强硬的一面。

(二)柳传志领导个性

柳传志除了在整体方面表现出的“中和型”领导风格以外,还有他独特的领导个性。

1.适应现实的环境并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是柳传志的显著特征。他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他不会轻易地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同时他又不会轻易地放弃冒险的机会。在这一点上,他的表现既像是一个防御型的领导,应“低头”处则“低头”。同时又像是一个进攻型领导,在处理危机问题上,敢于“出手”时则“出手”。

2.用冷酷的同理心管理员工,既重感情,又重现实,既尊重员工个人,又重视他们的工作。公司的制度规则他努力维护,不管是谁,他规定班子子女不得进入公司,防止产生宗派。将不合格的人果断请出去。

3.敢于展示独特之处。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柳传志的一个特

质:将规则和制度明确化,话上台面、奖惩也上台面,培养正气,意志宗派,减少内部纷争,他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特质保持了一个好的社交距离。

4.挖潜他人的优势和影响。调动和挖潜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柳传志的第二个显著特征。他不是仅仅突出自己,也不是单纯地依赖他人,而是注重发挥每个人潜在的能力和作用,发挥团体的积极性和力量。

从柳传志的身上可以看到到,一个表现优秀的领导者,或者说一个中和型的领导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为他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提出正确的目标和思路;二是能够挖掘和发挥他人的潜力,满足他人的愿望,让他人得到好处,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心甘情愿地跟你走、跟你干;三是能够适应现实的需要,一方面坚持我们的最高原则,另一方面采取灵活的方法,以保证我们目标的实现。

三、马云

(一)马云的领导风格

马云是典型的孔雀型性格,在塑造品牌、自我宣传、鼓舞人心方面有天生的优势。比如,马云不仅能够说服创业时期的“十八罗汉”与他共同熬过寒冬,甚至在寒冬时还能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加入阿里巴巴。

(二)马云的领导特质

1、自信:他在判断力和能力上有十足的信心。

2、一个远景:这是一个比现状更好的未来的理想目标。这个理想的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越大,越可能使下属对领导者另眼相看。

3、阐明远景的能力: 他能用很容易理解的术语向下属阐明这个远景。阐明远景的过程能紧扣下属的需要,因此能有效地鼓舞下属。

4、对远景的坚定信念:他们被认为是意志坚定、敢冒风险的领导者,能为实现远景作自我牺牲。

5、反常规行为:他的行为被认为是奇异的、有背传统和违反常规的。一旦成功,这类行为将被视为奇迹,并导致下属的仰慕。

6、被认为是变革的代表: 相对于现状的守护者,他被认为是剧烈变革的代表。

7、对环境的敏感性:他能对环境的约束和变革的机会作出客观的评价。

正是以上这些特征,构成了马云魅力型领导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任正非、柳传志和马云三位领导人的领导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位成功的领导人都有他独特的领导方式和领导理念。但是,细细体味之下又不难发现,他们领导科学的根本相似。

通过此次课程及作业,我对领导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领导与管理不同,它强点人治,即以人为本,比较重视人性面,有人情味。对下属员工要从一视同仁出发,实行差别待遇等等。我相信这将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

第13篇:任正非十分重视

任正非十分重视“保护人才”的问题,他说:“什么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什么都可以不争,但人才不能不争。”

从不缺人才的华为,是如何坚持系统性培养的?未来谁会接替任正非的位置?在用人方面,华为有何独到的地方?

本文将还原华为组织体系的变革之路,揭示华为成功背后的科学原理。 01 任正非:

团队一闲下来,就会“生锈”

华为组织变革的发起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任正非的战略思想,常常通过内部讲话的形式呈现。在华为成立初期,他会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来激发团队的斗志。

而随着华为做大做强,任正非思想和战略的形成,不再只是他的个人思考,更得益于全体管理层的集体智慧。

任正非的一些演讲稿在正式发布之前,会经过 50 轮以上的内部修改:不仅是任正非自己修改,董事会成员和外部专家也轮番上阵,并将意见反馈给他。

任正非是一位谦虚且谨慎的领导者。他认为“队伍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就会生锈”(任正非,2008),所以组织必须不断地改革。回顾华为崛起之路,其组织发展经历了3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人事管理

1987 年,华为在深圳成立,4 年后公司也只有 50 名员工。任正非几乎熟悉每一个员工,因此员工间的利益分配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对少量员工进行合理的贡献评估即可。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

1992 年,华为销售额达到 1 亿元,员工人数增加至 270 人,1995 年员工超过 1800 名。管理者已经无法通过自我主观认识去考核每一个员工,因此员工的奖励和分配体系遇到了极大挑战。

华为开始将公司的人事管理体系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转变,从关注招聘和简单的利益分配向如何激励员工保持工作激情方向转变。 第三阶段:员工赋能管理

到 2010 年,华为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巨头,年销售额达到 1825 亿人民币,全球雇员超过 11 万名。当时华为的战略目标是引领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员工必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人力资源体系需要对员工进行赋能(稍后会详细展开)。 在变革中,华为高层领导者展示了他们对企业价值观的坚守,主动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做出改变。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 1996 年市场部的集体大辞职:时任华为市场体系总负责人的孙亚芳带头辞职,其他高管也逐一辞职,变革得以在整个市场部推行。

四年后,华为面临内忧外患,进入信息产业的冬天,当时已经成为华为董事长的孙亚芳再一次带头申请降薪,帮助华为度过经济难关。

02

任正非的“接班人”早已定下?

经过 30 年的发展壮大,华为如今已经是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企业之一。纵观华为发展历程,其组织体系改革有以下几个可圈可点的地方。

1.轮值 CEO 制度

不可否认,华为历史上的诸多成就都要归功于创始人任正非。正是由于他的重要性,外界对谁会接替他的位置,一直都有议论。

任正非认为,“过去的传统是授权予一个人,因此公司命运就系在这一个人身上……非常多的历史证明了这是有更大风险的”(任正非,2012)。

2002 年前后,华为内外矛盾交集,任正非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当时,华为有意识地没有进入小灵通技术市场,一个短期的结果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急剧缩减。雪上加霜的是,任正非此时被诊断为抑郁症,“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任正非,2011)。 从 2003 年起,华为重建领导体系,建立起集体决策的经营管理团队,代替了之前的单一CEO 领导体系。团队成员都曾在一线业务部门工作,能够“听得到炮火”。这支团队也被视为任正非的第一代接班人。

2011 年,华为又实行轮值 CEO 制度:3 位高管轮流担任 CEO(任期为 6 个月),下设 4 个委员会支持轮值 CEO 的工作。这在中外企业史上都是一次不寻常的举动。 对比单一 CEO 体系,不同的领导者轮流带队,既可以避免个体领导者缺乏远见,避免企业偏离战略方向,更能帮助企业培养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下一代领导者。 2.打破“按资历论薪酬”

2007 年,为了打破“按资历论薪酬”的薪资体系的顽疾、重新激活组织活力,也为了更好地激励新员工,华为决定改换工号,又一次开展规模浩大的离职运动。

这一次,工号为 001 的任正非带头辞职,6687 名员工随之申请辞职。改换工号后,6581 名员工重新签约上岗,93 名主管自愿辞职或降职降薪,38 名员工退休,52 名员工因个人原因离开公司……

华为开始系统性地,以员工的个人能力为标准聘用和提拔干部,而不是像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那样以资历作为衡量标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活组织并向员工灌输一种需要持续奋斗的观念。

3.轮岗制+末位淘汰

为了保证员工的工作动力以及长期稳定的高水平工作产出,华为在人力资源体系中加入了轮岗制和末位淘汰制,并产生以下三种影响:

一是提升和培养员工。一些员工会因为在同一个职位待的时间太长而失去工作的激情,而轮岗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机会。 二是避免一些个人或小群体形成“山头主义”。小团体如果可以长期控制公司的一些部门的话,他们通常会私下进行个人利益交换。为了消除(至少是减少)这种风险,轮岗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策略。

三是有利于末位淘汰。通常来说,提拔比贬职容易得多,对员工进行合适的降职是有难度的。配合轮岗制,华为施行了强制性末位淘汰的标准——所有部门每年都需要淘汰排名的后 5%~10%。

这个要求和杰克·韦尔奇 1981—2001 年执掌通用电气时的要求类似,也为新人才的引进留出了空间。

4.导师制

随着技术迭代变化,华为需要聘请更多的研发人员。新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要比老员工高,管理这些有着雄心壮志且一心想以自己的方式给华为带来改变的新员工是很困难的。 华为高管为此展开过多次激烈讨论,但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直到一位部长提出“导师制”。老员工不仅要将企业文化、价值观传递给新员工,还要将新员工介绍给办公室的同事,这样当新人遇到困难就可以向周围的员工寻求帮助。 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个目标,华为将新员工分成若干组,分批进入公司以使其对公司的冲击最小。这一过程十分有效,新的研发员工融入公司的过程很容易得以完成。

基于“导师制”在研发部门非常成功,华为将该制度进一步推广到全公司,随后演变成对老员工晋升的一项考核要求。员工必须当过“导师”,才能被提拔。

5.战略预备队

华为在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出的最大变革,应属战略预备队的建立,由任正非亲自指挥,决策层还包括三个轮值 CEO。战略预备队的成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

第一, 从公司排名前 25% 的员工中挑选;

第二,由于市场形势变化,在某些国家的业务可能会遇到困难。华为会把负责该市场业务单元的员工全部转移到战略预备队,而不是让他们死守在市场正在萎缩的国家。

第三,由于业务战略的调整,一些产品线会被停止。这些产品线的研发人员会因此解散,然后转移到战略预备队。

战略预备队一方面可以培训员工,使他们有能力胜任其他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失去岗位的员工提供支持和保护。

03

不会自我批判的干部 都不能得到提拔

没有落地的变革,都只是纸上谈兵。在变革的每一个环节,华为都将变革的落地视为重中之重,总体的方针是“削足适履”,对系统先僵化、后优化。

“先僵化”看上去似乎有些奇怪,因为“僵化”似乎并不是一个好词。其实,华为所谓的“僵化”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僵化”地接受顾问团队的建议,邀请顶级咨询公司设计和指导变革项目。华为认为这样能帮助公司打开组织学习的界面,全面吸收外部专家的先进经验。 另一方面是“僵化”地模仿变革成功部门的组织实践。华为的变革先在试点部门展开,当达到预期效果时,其他部门可以模仿该部门的变革措施。 在“僵化”之后,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优化”组织实践,根据企业内部经验不断改进。任正非鼓励高管们与外部顾问保持交流,不但在公司里交流,也要在非正式场合交流,学习战略性的思维方式。

另外,华为在“优化”的过程中尽显自我批判精神,相应地,自我批判也成为高管任职资格的重要指标之一,“凡是不能使用自我批判这个武器的干部,都不能得到提拔”(任正非,2001)。

04 结语

从一个只有几名员工的小公司,成长为一个大型跨国企业,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经历了很多变革。当新的方法不再奏效时,又会主动引入新一轮的变革。

当创始人任正非不再参与公司运营时,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否仍然有效?我们拭目以待。

第14篇:任正非语录

任正非语录

1、区别一个干部是不是一个好干部,是不是忠臣,标准有四个:第一,你有没有敬业精神,对工作是否认真,改进了,还能改进吗?还能再改进吗?这就是你的工作敬业精神。第二,你有没有献身精神,不要斤斤计较,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如果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进行任职资格来评价的话,那肯定是公平的。但如果用精密天平来评价,那肯定公平不了。我们要想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我认为献身精神是考核干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一个干部如果过于斤斤计较,这个干部绝对做不好,你手下有很多兵,你自私、斤斤计较,你的手下能和你合作很好吗?没有献身精神的人不要做干部,做干部的一定要有献身精神。第三点和第四点,就是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2、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3、(从部队)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4、不管是对干部还是普通员工,裁员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来没有承诺过,像日本一样执行终身雇佣制。我们公司从创建开始就是强调来去自由。内部流动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流动有升有降,只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个人的升、降又何妨呢?

5、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我们一定要推行以自我批判为中心的组织改造和优化活动。自我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

6、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7、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8、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9、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10、他说他也没有犯错啊,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而有些人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管理的部门人均效益提升很大,我认为这种干部就要用。对既没犯过错误,又没有改进的干部可以就地免职。

11、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12、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13、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我们的员工都要坚定不移地保持安静,听党的话,跟政府走。严格自律,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特别是干部要管好自己的家属。我们华为人都是非常有礼仪的人。当社会上根本认不出你是华为人的时候,你就是华为人;当这个社会认出你是华为人的时候,你就不是华为人,因为你的修炼还不到家。

14、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15、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各部门、各科室、各流程主要领导都要抓薄弱环节。要坚持均衡发展,不断地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符合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你的工作,提高贡献率。

16、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17、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18、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19、(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20、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21、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22、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23、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24、庙小一点,方丈减几个,和尚少一点,机关的改革就是这样。总的原则是我们一定要压缩机关,为什么?因为我们建设了IT。为什么要建设IT?道路设计时要博士,炼钢制轨要硕士,铺路要本科生。但是道路修好了扳岔道就不要这么高的学历了,否则谁也坐不起这个火车。

25、我认为,批评别人应该是请客吃饭,应该是绘画、绣花,要温良恭让。一定不要把内部的民主生活会变成了有火药味的会议,高级干部尖锐一些,是他们素质高,越到基层应越温和。事情不能指望一次说完,一年不行,两年也可以,三年进步也不迟。我希望各级干部在组织自我批判的民主生活会议上,千万要把握尺度。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像绘画、绣花一样,细细致致地帮人家分析他的缺点,提出改进措施来,和风细雨式最好。

26、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27、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28、在本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敢于负责任,使流程速度加快,对明哲保身的人一定要清除。华为给了员工很好的利益,于是有人说千万不要丢了这个位子,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利益。凡是要保自己利益的人,要免除他的职务,他已经是变革的绊脚石。在去年的一年里,如果没有改进行为的,甚至一次错误也没犯过,工作也没有改进的,是不是可以就地免除他的职务。

29、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30、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31、因为优秀,所以死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32、现在流程上运作的干部,他们还习惯于事事都请示上级。这是错的,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惯例的东西,不必请示,应快速让它通过去。执行流程的人,是对事情负责,这就是对事负责制。事事请示,就是对人负责制,它是收敛的。我们要减化不必要确认的东西,要减少在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环节,否则公司怎么能高效运行呢?

33、为什么要强调自我批判?我们倡导自我批判,但不提倡相互批评,因为批评不好把握适度,如果批判火药味很浓,就容易造成队伍之间的矛盾。而自己批判自己呢,人们不会自己下猛力,对自己都会手下留情。即使用鸡毛掸子轻轻打一下,也比不打好,多打几年,你就会百炼成钢了。

34、以前我们还有祖传秘方,比如说爷爷打菜刀打得很好,方圆五十里都知道我们家菜刀好,然后孙子继承了爷爷的手艺。在方圆五十里我还是优秀的铁匠,就能娶到了一朵金花啊。那现在铁匠还行吗?现在经济全球化啦。人家用碳纤维做的刀,削铁如泥,比钢刀还好得多。你在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曾经流传几十年几百年的祖传,就被经济全球化在几秒钟内打得粉碎。

35、利益分配永远是不平衡的。我们在进行岗位变革也是有利益重新分配的,比如大方丈变成了小方丈,你的庙被拆除了,不管叫什么,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我们的改革是不可以成功的,不可能被接受的。

第15篇:任正非讲话稿

以下是任正非讲话原文:

一、华为公司想不死,就要新生,要增强组织的血液循环,给优秀干部专家赋予新能量,然后走上战场、承前启后,英勇奋斗。战略预备队是最重要的转换中介。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三十年大限快到了。华为公司想不死就得新生,我们的组织、结构、人才„„所有一切都要变化。如果不变化,肯定不行。如果我们抛弃这代人,重新找一代人,这是断层,历史证明不可能成功,那么只有把有经验的人改造成新新人。我们通过变化,赋予新能量,承前启后,传帮带,使新的东西成长起来。

第一,战略预备队是最重要的转换中介,我们要高度重视战略预备队的建设,我建议成立战略预备队指导委员会。我可以担任指导员,三个轮值CEO作委员,李杰也是委员,和华大一样的作法。工作直接向我汇报。华大是教学交付平台;战略预备队是能力交付平台;HR是任职交付平台,是互相协同的。

战略预备队整个体系不只是市场,也包括研发、财经、管理、供应„„等所有体系。要有效运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我们要转换,把优秀的干部组织输送出来,进行面向未来的训战结合,建立适应作战方法的能力,把他们再送到一线,要重新参加作战。

第二,未来我们能否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大量网络服务问题,这是不是改朝换代?即使改朝换代也不能随便抛弃老员工,他们有资历、有资格。如果光有知识,没资历、没经验,能领导得了这个组织吗?领导不了。所以战略预备队就是要在业务转折过程中,“转人磨芯”,磨砺人、转换人、筛选人,经过训战仍跟不上公司发展的人就扬弃了,跟得上的人就升官了。我们要的是胜利,不是要每个人成功,不是对每个人负无限责任,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进步。要实现未来新的一代改朝换代,要看到预备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

第三,战略预备队聚焦未来公司新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主要目的是结构改革。

你们上网去看一看华北大学,因为解放战争胜利太快了,为了接管全中国,毛泽东集中了两万营团干部在石家庄建立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是辛亥革命元老,副校长是成仿吾、林伯渠,他们都是后来的国家领导人,很厉害的。这些营团干部完成训练就分配工作,接管全中国。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大的组织结构改革,我们也需要两万营团干部啊,当然希望一万是将军。

二、战略预备队要让组织换血,加强血液循环流动,这就延缓我们公司垮台的过程。

我们的队伍永远要有新生的血液往前冲,而不能干部流动板结化,干部结构老化,新生血液包括我们这些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能保持持续学习能力和意愿的各级高级主官与专家。战略预备队人员有几个来源:第一,我们选拔每年排在前25%优秀的人员进战略预备队,就告诉他们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你们就写“升官发财请来战略预备队”,这样我们就会吸引一批优秀的种子进来;第二,现在国际**如此激烈,一旦出现风险国家,我们收缩要有预案。出现风险的国家裁员,不要让地区部再塞到哪个地方分配,可以全部转到战略预备队里。如果还留在那个地方,就是打消耗战,与其这样不如充点电更好。第三,结构性改革中,我们要关闭一些产品开发组织,这些人也是人才,就进入战略预备队重新找机会和找方向。

我们要在预备队中,通过一轮轮的筛选,选拔出其中最好的人。少将、中校、二等兵,选拔时都作为优秀人员过滤进来,这几个人空投到一线作战,二等兵和上将一起作战,二等兵可能作上将的助手,打完仗后能力就提升了,这就是传帮带,这就是下连当兵,重新认识实践。我们需要很多这样的二等兵,也需要更多的与时俱进的将军,到最艰苦的地方作战。没有实践,没有真正的体验,就没有实际的东西。

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人,希望他们转型,能像李云龙、丁伟这些人转型成功。这批人政治思想好,不能只做“螺丝钉”,我更希望他们能做“发动机”,那就要看他们的能耐了。历史就是无情的。谁也不能确保我们的胜利,就不能确保每个人的幸运。希望经过思想、意识考验的人,真正在技能上能提升起来。

在变化过程中,可能有批“老红军”接受不了,新军就要进去,“老红军”可以保留奋斗的利益。我们尊重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但不要忽略了“我们要的是胜利,不是要的平衡”。胜利的基础,就是谁能打下“上甘岭”,就优先选择谁。

我们大量干部不断输出到前方,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让前方的干部有危机感,随时有人替代他,他就会努力干。第二个,给喷涌的新鲜血液一个提升的机会,换血,加强血液循环流动。加速选拔有一线成功实践经验的人,有综合能力的人。

公司这个集体是没有生命的,但是,是由有生命的人组成的,华为的血液不断在更新,这就延缓我们公司垮台的过程。战略预备队就是加速血液循环流动的组织。

三、战略预备队是训战赋能机构,不是干部任用的权力机构,但要对人员鉴定推荐。我们不能确保升官发财,但提供升官发财的机会。

战略预备队没有职位分配的权力,只是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要人才供给培训的基地。

第一,战略预备队队员就是新军。

在其中选拔培养未来的优秀种子,培养后怎么办?培养以后没有办法确保升官发财,但我给你升官发财的机会。上战场,立功去。我们要有很好的组织部门,这个组织部门要给人写档案。要写得具体点、准确点,准确评价他,在分配工作时,推荐到困难项目中去、大项目中去。我们鉴定、推荐是很重要的。战略预备队是训战赋能,不是权力机构。

学员录取要考试。我们不能强调把红军战士一定要培养上”航母”,但是要给红军战士被挑选上航母的机会。这样,进预备系统和不进预备系统的所有人在转型过程中都受到了洗礼。我们抓住典型学员,跟踪这个学员情况,看到机会就空投。历史赋予努力的人机会,有了这种机会,人们都争着进战略预备队。战略预备队钓鱼要有个钩,钩上放个饵,饵就是升官发财。

第二,战略预备队要有一些灵活预算,一部分的预算是在直接组织参战,胜利后分摊到国家,也分一点利润。

战略预备队就有一点钱,挣的钱干啥呢,补到做失败的项目里去。出现危机的国家人员切入预备队,就把薪酬包和差旅费预算资源带回来,原地区部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所以战略预备队不用增加庞大的预算。

第三,在队、不在队的都是公司未来的接班人,不要总强调是否在队,边缘要模糊化。自学就不能成才?不是集中起来赋能才叫战略预备队,如果员工自学,我们也承认,给他支持和帮助。

美国是最自由化的国家,美国的思想和商业文明灿烂辉煌、五彩缤纷,像焰火一样,其实灿烂的另一个名词,就是混乱。一定要有一个主心骨、主航道,铁一样的队伍,才能使灿烂变成辉煌。但美国也有铁一样的军队,保障国家坚定的发展方向。美国名牌大学,凝聚了世界精英、灿烂的思想,若无集中度,也会耗散掉。美国军队是最遵守纪律、最自强不息的组织,大量的优秀军人,后来成为美国总统、企业家,凝聚了这些创新力量。华为公司要持续开放,也要有铁一样的力量,在岗在职的人要英勇奋斗,这就是我要建设战略预备队的核心。我们也需要一支有铁的纪律、铁的意志的队伍。

四、战略预备队的机制要覆盖到各个体系,通用的训练模型,不同的训练内容;要天天考试,压力大才能迸发出能量。

第一,战略预备队要从市场扩大到研发、流程管理、财经„„各个体系,都是一个训练模型,不同的训练内容。公共训练模式都是一样的,有公共的训练平台,都得遵守,跑步落后了分就低,专业训练模式可以不一样。经过公共的熔炉冶炼后就是合金钢了。纯钢纯铁没有这么强的力量,加一点微量元素,力量就很强,让大家感受一下熔炉的氛围。

第二,在作战的岗位上要以结果为导向,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以学习理解为导向。华为大学就是一个教学、考试的交付平台。我们在前方作战是结果面前人人平等,在培训过程中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压力大才能迸发出能量,轻飘飘怎么能培养战略预备队?

第三,训战结合,教学要结合现实。预备队要引导明天,但是不能跳跃太多,跳太多就不接地气了,树不能长在天上。否则一大堆都是怀抱未来理想,饿着肚子能到共产主义吗?未来都还没有战场,培训未来没必要,但是让大家知道未来是有好处的。

我们越来越需要更有综合能力的人挑起重担,但是综合能力的成长需要有过程,每个人在学习中都要跨过这个边界。我们也要改革,也要有越来越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平台,至少可以用论坛的形式,吸引大家来打擂台,要活跃这个气氛。

五、研发每年输送2000个高中级干部、专家上前线,先到战略预备队,然后再派到前线作战去

研发每年输送2000人,不是直接到一线去,因为直接去,他还搞不明白。到战略预备队参加训练、项目作战,感受前方和后方之间的差别,然后再派遣,不能说枪都不会打就上战场嘛。先学会打枪,再上战场。上了战场几年以后,他们可能回来,也可能不回来;可能走向产品解决方案,也可能走向GTS,这都是重要岗位,说不定将来就当将军了。研发要尽快把优秀的干部派出去。可能前

五、六个月他们还不会干活,奖金也不会高。所以先给他们涨一下职级,升一下薪,再上战场,大家就有积极性。这些优秀人员经过

二、三年的战火熏陶和考验,客户需求的理解就深化了。回来做产品线领导,接地气了。研发要大胆地换血,不然新生力量提不起来,老人也没有感受战争的硝烟,感受不到客户需求,感受不到客户体验。研发部分新员工也要先去GTS,理解什么是客户需求再回来工作。

渡过这轮危机,完成这一次改革,华为就在世界上真正站起来,这次改革应该是很重要的。但是结构改革是缓慢的,大家不要急,改快了最后反而是失败。未来我们需要什么能力,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不知道。但是往前跑,我们就会一天比一天好!

第16篇:任正非名言

任正非出生于1944 年10 月25 日,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1963 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 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无军衔。在此期间,因作出重大贡献,1978 年出席过全国科学大会,1982 年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 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而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不顺利,转而在1987 年集资21000 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1988 年任华为公司总裁。

1.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说:因为我从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注解:勤于思考,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

2.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注解:年轻人不要光从书本上学习,一定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经历的失败和磨难中学习。

3.华为一新员工,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注解: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员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思宏伟蓝图、做天下大事上面。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企业没有任何的理解,怎么可能提出合乎实际的建议。

4.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

注解:院土,即任正非所说的工程商人。企业搞产品研发,不是搞发明创造,不是要破解歌德巴赫猜想,而是要对产品的市场成功(商业成功)负责。

5.在新员工座谈会上,新员工问:任正非总裁您对我们新员工最想说的是什么?任正非回答:自我批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做个踏踏实实的人。

注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企业文化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一切要以商业利益为中心。企业需要的是工程商人,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需要完成从校园人向企业人/工程商人的转变。

6.任正非批复华为基本法提纲时说:要在动力基础上健全约束机制,否则企业内部会形成布朗运动。

注解:有规则、无动力,企业就会死水一潭;有动力、无规则,企业就会发散成无序的布朗运动,难以形成核心能力。

7.有一次任正非对财务总监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注解: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从日本回美国后,遭到美国企业界抨击,指责戴明教会了日本人,增强了日本企业同美国的竞争能力。戴明博士解释说:我并没有教日本企业任何东西,只是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就是每天进步1点。

8.我们的战略规划办,是研究公司3-5年的发展战略,不是研究公司10年、20年之后的发展战略,我不知道公司是否能够活过20年,如果谁要能够说出20年之后华为做什么话,我就可以论证:20年后人类将不吃粮食,改吃大粪,我的道理是~~

注解: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规划和预测五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困难,预测20年的人,可以成为未来学家,但绝不是在企业里。

9.在一次华为公司总裁办公会上,任正非问:毛泽东会打枪吗?谁见过毛泽东打枪?他要打枪恐怕要打到自己的脚趾头上。但是毛泽东会运动群众,会运动干部。

注解:管理者是通过调动别人以及其他资源来完成工作,你的下属的成功决定你的成功。惠普之道

10.任正非问人力资源部员工:如果邓小平到华为公司应聘,我们是否录用?

注解: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人/职的匹配,邓小平不是不能用,但是先要考虑清楚用来干什么?

11.1999年,内地某副市长来华为考察参观,在欢迎晚宴上,副市长问任正非: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政府究竟应该干些什么?任正非笑着回答到:政府什么也不要干,政府只要把道路修好、把城市绿化好,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

注解: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听来自企业的意见。

第17篇:任正非经典语录

原文地址: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任正非作者:和东方文化

12月26日消息,华为总裁任正非近期撰写一篇内部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谈及接班人,他说,“相信华为的惯性,相信接班人们的智慧。”

任正非谈及现在轮值CEO制度时说,“也许是这种无意中的轮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长。”

任正非称,轮值CEO制度将日常经营决策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各BG、区域,以推动扩张的合理进行。这比将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败也是这一人的制度要好。每个轮值CEO在轮值期间奋力地拉车,牵引公司前进。他走偏了,下一轮的轮值CEO会及时去纠正航向,使大船能早一些拨正船头。避免问题累积过重不得解决。

去年,曾有传闻称,任正非为了让儿子任平顺利接班,以10亿元人民币的“分手费”逼走公司董事长孙亚芳,随后华为发声明予以否认。

以下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文章全文: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妈妈给我们讲希腊大力神的故事,我们崇拜得不得了。少年不知事的时期我们崇拜上李元霸、宇文成都这种盖世英雄,传播着张飞“杀”(争斗)岳飞的荒诞故事。在青春萌动的时期,突然敏感到李清照的千古情人是力拔山兮的项羽。至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成了我们的人生警句。当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没有意义,它迫使我们在学习上争斗,成就了较好的成绩。

当我走向社会,多少年后才知道,我碰到头破血流的,就是这种不知事的人生哲学。我大学没入了团,当兵多年没入了党,处处都处在人生逆境,个人很孤立,当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时,已过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岁月,才觉得,怎么会这么幼稚可笑,一点都不明白开放、妥协、灰度呢?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华为的。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我看过云南的盘山道,那么艰险,一百多年前是怎么确定路线,怎么修筑的,为筑路人的智慧与辛苦佩服;我看过薄薄的丝绸衣服,以及为上面栩栩如生的花纹是怎么织出来的,而折服,织女们怎么这么巧夺天工?天啊!不仅万里长城、河边的纤夫、奔驰的高铁……我深刻地体会到,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是力大无穷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在创立华为时,我已过了不惑之年。不惑是什么意思,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环境变动缓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个尺度。而我进入不惑之年时,人类已进入电脑时代,世界开始疯起来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我突然发觉自己本来是优秀的中国青年,所谓的专家,竟然越来越无知。不是不惑,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学习,时代已经没时间与机会,让我不惑了,前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刚来深圳还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或者搞点科研的,如果我选择这条路,早已被时代抛在垃圾堆里了。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我转而去创建华为时,不再是自己去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在时代前面,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半懂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的善待团体,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从事组织建设成了我后来的追求,如何组织起千军万马,这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题。我创建了华为公司,当时在中国叫个体户,这么一个弱小的个体户,想组织起千军万马,

是有些狂妄,不合时宜,是有些想吃天鹅肉的梦幻。我创建公司时设计了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团结起员工,那时我还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这方面很发达,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创立之初我与我父亲相商过这种做法,结果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在卅年代学过经济学。这种无意中插的花,竟然今天开放到如此鲜艳,成就华为的大事业。

在华为成立之初,我是听任各地“游击队长”们自由发挥的。其实,我也领导不了他们。前十年几乎没有开过办公会类似的会议,总是飞到各地去,听取他们的汇报,他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听听研发人员的发散思维,乱成一团的所谓研发,当时简直不可能有清晰的方向,像玻璃窗上的苍蝇,乱碰乱撞,听客户一点点改进的要求,就奋力去找机会......。更谈不上如何去管财务的了,我根本就不懂财务,这与我后来没有处理好与财务的关系,他们被提拔少,责任在我。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各路诸侯的聪明才智大发挥,成就了华为。我那时被称作甩手掌柜,不是我甩手,而是我真不知道如何管。今天的接班人们,个个都是人中精英,他们还会不会像我那么愚钝,继续放权,发挥全体的积极性,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呢?他们担任的事业更大,责任更重,会不会被事务压昏了,没时间听下面唠叨了呢……。相信华为的惯性,相信接班人们的智慧。

到97年后,公司内部的思想混乱,主义林立,各路诸侯都显示出他们的实力,公司往何处去,不得要领。我请人民大学的教授们,一起讨论一个“基本法”,用于集合一下大家发散的思维,几上几下的讨论,不知不觉中“春秋战国”就无声无息了,人大的教授厉害,怎么就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了呢?从此,开始形成了所谓的华为企业文化,说这个文化有多好,多厉害,不是我创造的,而是全体员工悟出来的。我那时最多是从一个甩手掌柜,变成了一个文化教员。业界老说我神秘、伟大,其实我知道自己,名实不符。我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隐起来,而是因害怕而低调的。真正聪明的是十三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我只不过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粘合起来。

公司在意志适当集中以后,就必须产生必要的制度来支撑这个文化,这时,我这个假掌柜就躲不了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约在2003年前的几年时间,我累坏了,身体就是那时累垮的。身体有多项疾病,动过两次癌症手术,但我乐观……。那时,要出来多少文件才能指导,约束公司的运行,那时公司已有几万员工,而且每天还在不断大量地涌入。你可以想象混乱到什么样子。我理解了,社会上那些承受不了的高管,为什么选择自杀。问题集中到你这一点,你不拿主意就无法运行,把你聚焦在太阳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当。每天十多个小时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头雾水,衣服皱巴巴的,内外矛盾交集。我人生中并没有合适的管理经历,从学校,到军队,都没有做过有行政权力的“官”,不可能有产生出有效文件的素质,左了改,右了又改过来,反复烙饼,把多少优秀人才烙糊了,烙跑了……。这段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险些被水淹死。

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的破灭,公司内外矛盾的交集,我却无能为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真的,不是公司的骨干们,在茫茫黑暗中,点燃自己的心,来照亮前进的路程,现在公司早已没有了。这段时间孙董事长团结员工,增强信心,功不可没。

大约2004年,美国顾问公司帮助我们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时,认为我们还没有中枢机构,不可思议。而且高层只是空任命,也不运作,提出来要建立

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我不愿做EMT的主席,就开始了轮值主席制度,由八位领导轮流执政,每人半年,经过两个循环,演变到今年的轮值CEO制度。也许是这种无意中的轮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长。轮值的好处是,每个轮值者,在一段时间里,担负了公司COO的职责,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要为高层会议准备起草文件,大大地锻炼了他们。同时,他不得不削小他的屁股,否则就达不到别人对他决议的拥护。这样他就将他管辖的部门,带入了全局利益的平衡,公司的山头无意中在这几年削平了。经历了八年轮值后,在新董事会选举中,他们多数被选上。我们又开始了在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CEO制度,他们在轮值期间是公司的最高的行政首长。他们更多的是着眼公司的战略,着眼制度建设。将日常经营决策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各BG、区域,以推动扩张的合理进行。这比将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败也是这一人的制度要好。每个轮值CEO在轮值期间奋力地拉车,牵引公司前进。他走偏了,下一轮的轮值CEO会及时去纠正航向,使大船能早一些拨正船头。避免问题累积过重不得解决。

我不知道我们的路能走多好,这需要全体员工的拥护,以及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我相信由于我的不聪明,引出来的集体奋斗与集体智慧,若能为公司的强大、为祖国、为世界作出一点贡献,廿多年的辛苦就值得了。我知识的底蕴不够,也并不够聪明,但我容得了优秀的员工与我一起工作,与他们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优秀了。他们出类拔萃,夹着我前进,我又没有什么退路,不得不被“绑”着,“架”着往前走,不小心就让他们抬到了峨眉山顶。我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这些年来进步最大的是我,从一个“土民”,被精英们抬成了一个体面的小老头。因为我的性格像海绵一样,善于吸取他们的营养,总结他们的精华,而且大胆地开放输出。那些人中精英,在时代的大潮中,更会被众人团结合作抬到喜马拉雅山顶。希腊大力神的母亲是大地,他只要一靠在大地上就力大无穷。我们的大地就是众人和制度,相信制度的力量,会使他们团结合作把公司抬到金顶的。作为轮值CEO,他们不再是只关注内部的建设与运作,同时,也要放眼外部,放眼世界,要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运作,趋利避害。我们伸出头去,看见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多变的世界,风暴与骄阳,和煦的春光与万丈深渊……并存着。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仍要大胆拥抱未来。面对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缩,我们不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继续推动组织朝向长期价值贡献的方向去改革。要改革,更要开放。要去除成功的惰性与思维的惯性对队伍的影响,也不能躺在过去荣耀的延长线上,只要我们能不断地激活队伍,我们就有希望。历史的灾难经常是周而复始的,人们的贪婪,从未因灾难改进过,过高的杠杆比,推动经济的泡沫化,总会破灭。我们唯有把握更清晰的方向,更努力地工作,任何投机总会要还账的。经济越来越不可控,如果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延伸爆炸,货币急剧贬值,外部社会动荡,我们会独善其身吗?我们有能力挽救自己吗?我们行驶的航船,员工会像韩国人卖掉金首饰救国家一样,给我们集资买油吗?历史没有终结,繁荣会永恒吗?我们既要有信心,也不要盲目相信未来,历史的灾难,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对未来的无知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找到方向,并使自己处在合理组织结构及优良的进取状态,以此来预防未来。死亡是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的责任是应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太平洋,流过印度洋,……不回头。

第18篇:华为任正非内部演讲读后感

看完这篇文章,真心给华为、尤其是任正非一百个赞!也给分享这美文的人赞一个! 文章里的一些事迹无论是对企业还是职场人员都是值得深度学习和感悟的。我境界不高,只是将一些觉得特别认可或是直击心灵的部分写下来。 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意志力,比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更重要的是胸怀,胸怀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其实作为职场人员来讲还有更重要的是诚信与忠诚,以及一颗感恩的心! 华为的使命和战略:

1、勇敢地开放自己,不把自己封闭起来,积极与西方竞争,在竞争中学会管理。以此来步入全球化。

2、华为人共同的使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护客户的投资,降低客户的Capex和Opex,提高了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现代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条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企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生态链,客户、合作者、供应商、制造商命运在一条船上。只有加强合作,关注客户、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赢,企业才能活得长久。

1997年,IBM对华为当时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诊断的状况现今很多企业仍有这类通病,但华为通过与Hay group合作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PWC、IBM的合作不断推进核算体系、预算体系、监控体系和审计体系流程的变革;在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方面,与德国国家应用研究院(FhG)合作;处事向拉宾学习,以土地换和平的精神与竞争对手逐渐成为友商、逐步合作。真正认识到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真正认识到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还有这几点中所讲都可以算的上教科书级别的内容: 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组织建设;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投资决策和产品开发决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构筑客户关注的质量、成本、可服务性、可用性及可制造性;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及干部管理;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高绩效的、静水潜流的企业文化;引进世界领先企业的先进管理体系,坚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原则,坚持“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的原则,持续地推行管理变革。 客户购买产品,一般都很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产品质量高、可靠稳定;技术领先,满足需求;及时有效和高质量的售后服务;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产品功能强大,能满足需要且价格有竞争力。任何公司有可能很容易做到其中的一条,但要同时做到五条不容易。同理,公司用人也注重:品德、素质、行为、技能、绩效;并成各方面优胜虐汰。所以我们必须要用责任、业绩、恒心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持续为公司创造价值,才能共赢。

第19篇:任正非:文化宣教

任正非:文化宣教领导力

任正非行武出身,却有着一般人难以匹敌的宣教领导力。他的宣教既不像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也不像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而是在朴实无华中闪烁着智慧、生动和乐趣。而且,他的宣教并非漫无目的的“才艺展示”,而是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战略思路进行解释,对公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度的矫正。

如果我们把华为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那《华为基本法》就可以视为任正非为这趟列车精心铺设的轨道。通过这个轨道,任正非巧妙地将一己之谋、一己之力,转化成了全公司八万多名员工共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1997年,任正非开始谋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变革。在世界顶尖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华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职位体系、薪酬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以及各职位系列的能力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华为逐渐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干部选拔、培养、任用、考核与奖惩机制。在职务晋升上,任正非提出“要让最有责任心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这里所说的“责任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领导个人负责,而是对事物、对工作结果的负责,并以绩效目标的改进作为晋升的主要依据。在薪资问题上,任正非提出我们“决不羞羞答答”,而是“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具体做法是:以能力、贡献和岗位的重要性来确定员工的报酬,使那些认真负责、业绩出众的员工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在股权分配上,员工的持股份额根据“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风险承诺”等情况综合确定,从而形成了优秀员工集体控股、骨干员工大量持股、低级员工适当参股的股权分配格局。三者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这样的效果:你想晋升吗?你想加薪吗?你想增加持股比例进而实现股权致富的梦想吗?那就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以身作则、提高绩效吧!更为关键的是,在规范的HR机制之下,华为的人力资源部每天可以对数万名员工进行精确的绩效考核,这使得人力资源配置、职务晋升、加薪、配股等关键问题逐步摆脱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敏感问题不再敏感,各类能人志士所渴望的“公平竞争”也因此而水到渠成。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竞争,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竞争。特别是对像华为这样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流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就足以决定外部竞争能力的高下。1998年,华为不惜花费上亿元的巨资与IBM合作,在IBM及旗下顶尖咨询机构普华永道的帮助下,华为建立了在国内可以说是“最美国”的流程化管理。以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例:任何产品一经立项,就随即成立由市场、研发、服务、制造、财务、采购、质量等人员组成的“混成团队”(PDT),对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进行全面管理。通过服务、制造、财务、采购等后端部门的提前介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了能制造、好安装、易维护等后续需求,以及对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投资回报率的精确测算。产品一经推出,全流程各个环节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确保随时满足客户可能出现的任何需求。这样的流程安排,摆脱了原来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公司的运营效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也在整个流程的推动下迅速提高。正如华为的一位重要客户所说的那样:“在华为,整个公司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各级员工就像机器上大大小小的齿轮,前面的人会拉着你走,后面的人会推着你走,想不转都不行。”

华为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任正非不希望是低效率的外延式的扩张,而是希望“人员的增长要低于产值和利润的增长”,希望是通过内部挖潜、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的增长,同

时又“不能让雷锋吃亏”。那怎么办呢?“减人、增效、涨工资”三个精炼的词汇,就说明了任正非想要追求的一切。在前所未遇的困难面前,在重大变革推进的关键环节,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表现出畏惧、逃避甚至是抵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任正非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跳”将出来,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解释,以美好的前景给大家打气。“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便是一例,它被用来肯定一位在“内部集体大辞职”后被“发配”到山东,然后又忍辱负重、积极开拓并最终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市场部经理的感人事迹。多年来,任正非所提出的口号往往都很实在,因此常有人说是“灰色的”。但是,华为的员工们都觉得很亲切、很现实,于是就跟着做了起来。这些宣教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与叠加,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员工的精神面貌,确保了华为的健康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华为的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任正非所想要的。

(与你分享)

香港人文-比佛利(展能)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WEB:www.daodoc.com

第20篇:任正非胜利祝酒辞

胜利祝酒辞

作者:任正非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市场工作原则,几年来感召了多少英雄儿女一批一批地上前线。商场如战场,却比战场更加持久的残酷与艰苦,苦难的历程又抚育成长了多少市场营销干部。没有他们一滴汗、一滴泪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月销售额突破12万线的好成绩。我代表公司向市场部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在全国多个市场上,各省管局都较大幅度地接纳了C&C08。预计6月份的市场将上升10%。这些与科研人员日夜的辛劳、计划生产系统优良的管理、公司各部门的努力服务分不开的。我代表市场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公司在6月份将在广东省开通多个母局带模块局的试验,我们相信会十分成功。争取作为国产机第一家较大规模地进入广东市场,使回收货款的状况有所改善。随着县本地网体制的确立和推广,C&C08以光交换为中心形成的强大处理能力的母局,用三次群光纤在50公里范围内,连接分布16~32个2000门模块远端模块群,由远端模块群再在7~8公里范围内用线路倍增技术连接分布4~8个64~512门远端模块组的全分散的交换机,会在集中维护、集中管理的号角声中得到较大规模的使用,特别是C&C08的功耗仅为1240的1/5,使无人值守变为现实。加之我司7号信令已通过了国家测试,并到8月份参加邮电部在广州与各国机器对接的检验,并由邮电部安排在实际网上试验。明年全网将开7号信令,我们的这些优势都会使明年的市场逐渐转好。加上公司推出的全数字ISDN排队机、智能平台、200号平台、双向CT

2、7号信令的监视仪„„,都会相互推动市场,促进销售。

几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华为从一个小公司逐渐变为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更有机会向市场提供良好的服务,售后服务的成本也在降低。在当前市场外患内乱、不正当的竞争几乎把国内厂家逼到临近破产的状况下,我们一定要坚持提升技术的先进性,不惜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建立及时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当前产品良莠不分的情况下,我们承受了较大的价格压力,但我们真诚为用户服务的心一定会感动上帝,一定会让上帝理解物有所值,逐步地缓解我们的困难。我们一定能生存下去,为中华民族的通信产业,发出光和热。历史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危机,也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努力,在公平竞争中生存发展,决不退步、低头。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我们要深刻地去理解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中国要富强,必须靠自己。”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为了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一定能胜利。

一九九四年六月五日

任正非传读后感
《任正非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