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心得体会

规划工作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0 07:59:17 来源:工作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电网规划工作心得体会

电网规划个人工作总结

自2008年12月10日出发至东莞开展东莞“十二五”电网规划收资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8个月了,随着广东省电网公司对本次规划评审的结束,我也从东莞回到了天津。

在这将近8个月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东莞项目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锻炼,给了我与多人协作进行同一个相对庞大项目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对比可以从同事身上发现自己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可以从客户身上看到自己知识欠缺的地方,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优先努力弥补的。

这次东莞“十二五”电网规划拓宽了我中压配网规划的思路,从客户身上学到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东西。

思路方面:

由于这次东莞配网规划的特殊性,负荷预测、高压变电站选址及定容均非我们自己操作,许多较为实际的问题,如变电站间隔不足,但新上变电站距离较远,无法满足已有站附近地区负荷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可利用新建变电站将已有站负荷大量转切,并将已有站线路大量退出运行,只留少量线路为新建变电站做备用线,形成“两供一备”及以上结线模式,而退运间隔则可满足新增负荷的需求。

这虽然是一个特殊问题的解决,但是拓宽了我的思路。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一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我没有走出某些固有思维,当接触到新的思想时,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因此我想今后多接触客户,从他们那里可以解除到更多很实际且有效的办法用于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并且自己也应将这些接触到的思想加以扩展,以便拓宽规划思路。

实用软件: 此次东莞规划最大的收获是在客户的启发下我开始将Google earth这款软件结合应用于中压配网规划中。经过总结,我认为这款软件与规划相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提高近、中期中压项目的可实施性,(由于并非所有项目我们都下现场由客户讲解所有区域发展情况,并且规模较大地区无法将所有区域全部了解到,因此主要手段为通过这款软件有针对性的向客户了解情况)即:有效避免我们所拿到的城市规划图与实际现状城市道路走向存在的差异而引起的路径不通问题,也可帮助我们大体了解现状城市各区域容积率,并结合已有详细配网地理接线图对现状城市各区域负荷发展程度有一个初步判断,这在我们完成城市远景空间负荷预测后可以提供一个城市负荷发展轨迹,可以从现状和远景年负荷分布差异勾勒出城市向远景过渡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使我们规划出的过渡网架更能适应城市发展。

对于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也可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向客户有针对性的了解各区域未来年开发意向,如近两年平整后土地一般为负荷增长点,应及时了解新增负荷报装容量及其未来发展情况。

但这款软件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并非所有地区卫星图片均为最新,存在一定延迟性,部分地区照片仍为2005年左右,这种情况便需要更多的与客户沟通以获取城市现状的准确信息,为后面的规划工作打下基础。

在这次规划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有些是在某些方面和同事之间的差距,有些则是和客户沟通过程中发现的知识盲点。

我发现在日常办公软件(office及CAD)的使用上与某些同事存在一定差距,如很多简便操作方法及快捷键的使用,这使得我的日常工作效率和这些同事存在一定差距,由于这些软件是我们进行规划工作的平台,因此日后加强对这些软件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更多能够大幅提高效率的方法是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公司能够有人可以将大家日常总结的一些实用技巧汇总并下发,或者时间允许时进行一个集中培训,相信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在这次和东莞9个镇及区局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一些知识盲点,感觉很多都是来自于对电力设备认识的不足,虽然自己在日常工作之余也会浏览一些电力专业论坛进行学习,但毕竟共享资料还是比较少的。我想公司是否可以将我们日常接触的主要电力设备,如环网柜、柱上断路器、负荷开关等的主要结构、全部功能、型号种类等汇总成一个课件类文件下发,让员工对这些主要电力设备有一个直观了解,相信在同客户沟通上能够有一个更佳的效果。

还有一些这几天想到的,如从潮流计算结果我们都能看出哪些问题,为何会造成这些现象,而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利用公司成型软件由专人构建一个包含10kV至500kV及电厂的虚拟网架(也可利用已经做过的项目,如一些地区的实际网架),其中可包含各种典型结线模式,可以虚拟电网运行,制造各种故障,并利用各种倒闸操作隔离、排除故障,这样可以帮助更好的建立“网”的概念,并可帮助了解每种结线模式的运行方式,从10kV电网逐级向上为上级电网提供支持,而上级电网依靠各种结线模式为下级电网提供更加可靠的电源。依靠这个虚拟网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电网是如何运行的,我们在规划中应该如何加强各电压层级网架结构,以便为上级和下级电网提供支持。

这只是一个初步构想,因为整个电网运行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但我觉得这个构想如果有可实施性,且能够成型,那对于员工构建“电网”概念将有较大意义。因此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加快前进的脚步,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希望领导更多的给予指导。

这次规划后期一个小小的机会使我想到多人协同进行一个项目时,如何进行分工:在一般意义的一个项目中,按照每个人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工作,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一个项目组能够发挥他能发挥的最大能动是一个关键问题。但这需要建立在对每个人特点的了解之上,因此我认为在一个项目组成立之后,在数据收集及初期工作中就应当尽量努力了解组内所有人各自的特长(这个目的也可通过每个人自己介绍并加以观察来达到),这样在中后期的工作中就可以按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布置相应工作以提高效率。这仅仅是我对多人协同进行一个项目的一点浅显的理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东莞及广东其他3个主要城市的项目本身比较特殊,在大量独立项目的中前期工作面前无法进行如此分工,须由几个人分别负责不同区域,再由人进行汇总,待所有分区报告均结束进入汇总阶段时才可进行汇总部分的分工协作,我认为这种项目比较考验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因为所有分区项目均在并行中,团队成员因个人能力及各分区项目难易程度和实际问题等影响程度不同会造成各分区进度的参差不齐,这时如果所有成员均能端正态度,尽自己最大努力,那么进度较快的人会自然而然在自己工作提前完成的情况下分担进度较慢成员的工作,并且气氛也会变成大家全都为了项目早日完成而努力,这样也可达到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我认为负责人如何制造共同努力的气氛并且维持是这类项目能否顺利高效完成的关键。

这次在东莞的7个多月使我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了很多不足,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快学习的脚步,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推荐第2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目前,我们即将迎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现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开启,而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与挑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

如何以身作则,更好地贯彻十二五纲要的思想,我认为主要要做到八个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认真学习领会“十二五”纲要的核心精神,深刻理解党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主的深远意义,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民生三大角度进行深入思考领会,把“十二五”纲要的核心精神内化成自己认识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然后,作为一名学生,应外化于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关注和探讨“十二五”规划,并且一定要认真谦虚谨慎地提取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察纳雅言、共同进步 。

最后,作为一名即将工作的大学生,外化于行,身体力行,更应该认真做好本质工作,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将自己以后的事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紧密联系,为国家做出贡献 。

我的5年计划

记得从小到到大,写作文的时候都喜欢用时光飞逝,而事实上那个年代并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时光。我们每天都在改变,不变的是这不断流淌的时间,如斯匆匆。就在这不经意间,我才真正看到白驹过隙间流淌的韶华。我居然已经22岁,已经马上大学毕业了,要开始真的一个人独自面对未来职业中所有的可能,甚至要考虑婚姻。顿然醒悟,我真的长大了,真的要开始新的征程。

在我的路途中我给自己个3坐标

一、评价自己,做好职业规划。择业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要想做到正确择业。

首先得正确了解自己:一方面要清楚自己的性格等特点,另一方面要明确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对这方面的要求,分析你是否适合此项工作。大家都不愿意以后从事自己不喜欢不适合的工作,所以,在你还有选择余地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并朝规划方向努力。

其次,根据大学三年来的综合表现和特长,正确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期望值过高,可能会屡屡碰壁,每次无功而返,自信心遭受打击甚至会一蹶不振。期望值过低,则显得缩手缩脚,甚至都不敢去应聘而错失良机。这些对择业来说,都是不利的。还有,很多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找不到好工作,而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却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这是因为就业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只是学校的文化课成绩。跟用人单位交流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了:学历只是入职的敲门砖,

最后,自己择业的标准是什么?是城市(工作地点)更重要,还是个人发展,或者是福利待遇等等。就我而言,会首先考虑城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城市。

二、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社交能力。

大家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锻炼社交能力。做事先做人,社会上跟大学有很大不同,不是我有了“大人们”的圆滑,而是我真正体会到了经营人的能力对以后事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在社会上的历练会成为你以后的财富,能让你更容易适应现在的社会。我们应该多跟社会接触,要知道缺乏适应社会能力的你走出校门你就是一张白纸,而用人单位不要“白纸”!

三、成大事者,从小事做起。

1保持积极心态,把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到最好 2务实工作 谦虚勤奋。 3热心助人,文明礼貌。

4明确责任分工,树立时间概念,确定每件事完成的标准与时间。 5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彬彬有礼。

这都是细节,是小事,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做好小事才可以成就大事。 雷雨急骤如夕,我们风雨无阻,因为肩负着一个使命。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推荐第3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学习“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建议讨论稿全面总结了我县“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对今后五年内的发展制定了框架,描绘了美好的发展蓝图。又一个新的五年,我县也将进入“三步跨”战略实施的冲刺阶段,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拼搏实干、开拓创新成为了发展的主旋律,新型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和人民生活水平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十二五”规划鼓舞人心,令人振奋。

“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调整结构、保护环境、民生为本、统筹兼顾”六大原则。从虚到实,为我县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奠定了调子,也就是要求新、求异、求实效,唯创新发展论英雄;抓紧、抓实、抓好,抢抓机遇谋发展;优化结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以民为本,突出民富、民安、民生,建设和谐**。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建设经济、文化强县和富裕、生态、和谐、宜居**。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底子很薄,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县”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两大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

1 重大突破,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激发了全民创业的活力,无论是以瑞星集团为首的“化工工业园”,还是以东岳橡胶、东顺纸业和光大肥业三大园中园领军的北部开发区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随着晋鲁铁路的开工建设,这些我县传统的优势产业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近年来,随着我县铁矿和煤炭资源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由原来的资源贫困县一跃成为矿产大县,合理有效的资源开发,必将为我县的经济新一轮的腾飞插上强有力的翅膀。“以资源开发全覆盖,资源增值最大化”为出发点,打造“绿色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县“十二五”期间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将以“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争创全国旅游强县”为目标,着力打造“水浒**、水上**”两大品牌。“十一五”期间,旅游业作为我县的传统产业,由弱到强,从原来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闻名全国的“江北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有了长足的进步。依托传统的“水浒”文化和“八百里梁山水泊唯一遗存水域”的资源优势,以新版“水浒”影视剧的拍摄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立了“水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 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建设了“水浒影视城”、“千年宋城”、“六工山山寨、水寨”等一大批旅游景点,贯中大道、滨湖大道、大清河游船码头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沿河沿湖“双线”旅游的框架已经形成,旅游接待层次进一步提高。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旅游强县、全省县域旅游十强、全省最佳旅游投资县域品牌等,并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

农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力抓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未来五年任重道远。以大羊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以斑鸠店大蒜为代表的蔬菜种植业,以彭集花生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等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在实现民富的同时增强我县的县域经济实力。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城市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8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5平方公里15万人。初步搭建了县城西区的新框架,白佛山公园一期工程、博物馆、文化发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罗贯中纪念馆、体育馆正在紧 3 张施工中,县城水系工程也在加紧建设,未来五年一个全新的、新兴的旅游城市,**,将成为一颗鲁西南的明珠。

“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生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在财政增收的同时,实现民富,民乐,民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再就业渠道是根本和前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未来五年,县委、县政府将大力实施教育设施建设,在建和计划建设的中小学2所,大力改善小学生教室拥挤的现状。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和农村合作医疗,加大村、镇卫生设施建设,解决有地方看病和看的起病的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的就医需求。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作为一名**人,将以建设**、发展**、奉献**为己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自觉地加强学习、抓紧学习,掌握完成任务需要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的五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的目标必将实现。“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争先进位不松劲、跨越发展不动摇就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摆脱欠发达局面,把**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推荐第4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的心得体会 经过学习,我了解到,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

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推荐第5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英四班王桐

一、“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 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 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 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 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 年3 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二、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工作。

1、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区域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营的纲领,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1 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设计项目。

三、“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编订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有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制订得挺好,但是从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段时间增长更多地偏向于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从产业结构上,本来“十一五”希望服务业更多地带动经济发展,但实际结果是工业发展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城市化发展看,“十一五”城市化的进展不是很理想,主要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另外区域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来要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实上行政主导的,行政区域经济还有所强化。

第二是如何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比如GDP,“九五”计划确定增长速度为8%,实际增长是8 .6%;“十五”确定是7%,实际是9 .5%,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差距比较大。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规划体制问题“十二五”期间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做,还是改变不了过去的路径。到底怎么转变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个如何确定约束性指标的问题“十一五”规划将目标分为两类,一个是预期性,一个是约束性,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节能减排两方面效果最好,原因就是作为约束性指标,它落实到了各个地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可能在原来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指标。第三个问题,如何推进城市化问题。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如果没有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所有好处就都不存在,又会变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城市化战略在10 年前就提了出来,这10 年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光是土地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消费起不来,最后还是走回到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结构。

四、“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自2008 年下半年逐渐显现。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远远超过1998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在许多指标和方面超过上世纪30 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5-8 年,短者3-5 年,前后平均5 年左右。考虑到21 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 年左右。目前,我国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但是加入世贸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我国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我认为, “十二五”规划要深入研究解决好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扩大内需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必须将扩大需求的着眼点放到国内需求上来,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性环节和配套性工作,要着眼于2020 年国家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定和要求,着力培育和提升国内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五、心得体会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尊敬的党组织:

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过学习,我了解到,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

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十二五”规划学习心得——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2010年3月28日,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日子——被正式批准为入党发展对象即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到现在已将近一年了。一年来,我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原则和使命,时时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紧跟党的步伐,努力让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

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审议通过有关“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拟定于2011年5月出台“十二五”正式规划。全国人民为之振动,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各地纷纷组织党员、群众讨论,为“十二五”积极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理所当然把这作为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以下是我学习“十二五”规划的心得体会。

与此前的规划不同, “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而过去的规划多是以追求“国强”为目标。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也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富民之路的新曙光。民生是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那就有失偏薄了,如今,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2011年01月,广东省两会正式通过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综览全文,“幸福广东”是最新亮点。未来5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了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广东将“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预定在8%以上,这一增长率只略高于全国预期目标,低于国内很多省份的目标,也低于广东“十一五”预期目标和实际增长速度。这是为何?对此,汪洋书记解释道:“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即使一段时间速度和总量被别人赶超,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迎头赶上。”这让我不禁为之叹服。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以追求GDP高速增长为目的,不惜以牺牲环境和少数人利益为代价,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回,广东省以纲领的形式明确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实为我党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重大决心。

2011年2月21日,广州市长万庆良在广州市人大十三届六次会议上表示,广州以“三个突破”、“五个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十二五”目标,并明确“把广州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此外,万庆良用“五味”巧妙地解释了“幸福广州”:生活有甘甜味、环境有清新味、事业有成就味、社会有人情味、文化有高品味。其实,这也可以与建设幸福广州的五个方面相对应:经济要增强实力、环境要散发魅力、民生要彰显给力、创业要充满活力、社会要形成合力。

从党中央到省委、再到市县,各地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党的“十二五”规划,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更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将牢牢记住自身使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他人的能力,为建设幸福校园尽自己一份力量。

经过学习,我了解到,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

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推荐第6篇:旅游规划心得体会

关于对拉萨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

-------罗布扎西

通过对拉萨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及行动计划课程的学习以及专家的讲解,本人对此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我认为把拉萨定位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是非常合理且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拉萨有这样的优势:首先是拉萨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拉萨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她有着国际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拉萨市作为西藏旅游中心,以其神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前来观光、旅游、登山、探险和科考。其次是独特的宗教氛围,拉萨13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迹,其浓重的宗教氛围给了人们一种能够净化心灵、洗礼灵魂的感觉,许多旅行者赴藏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亲眼目睹古老的藏文化和久远的宗教历史。三是旅游业作为拉萨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不仅能直接带动宾馆饭店、餐饮服务、交通运输、贸易金融、民族手工业等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能间接带动农牧业和藏医藏药等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项目,能够加快群众增收步伐,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业。因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整个拉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其它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认为拉萨市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多样,如登山探险、冰川探险、高原度假、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体育旅游、科考旅游等开发潜力巨大。

(一)大力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建设一批品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档次高的国际星级酒店,同时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高档次和高品位的文化观光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等。

(二)以拉萨市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藏民族特色、地方风格以及历史文化特色,尤其要突出高原藏民族自然风光的特色,利用历史、高原风光、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充分展示拉萨原始、神秘的自然景观和粗犷、淳朴、好客的藏民族风情以及独特的文化底蕴,树立起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旅游形象和品牌。

三、通过对拉萨旅游规划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让拉萨了解世界,让世界走进拉萨应该是我们拉萨旅游规划的最终目的,我相信旅游业能够成为拉萨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因为它能够带动拉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得发展,而拉萨市也一定将成为世界热点旅游地之一。

推荐第7篇:规划大赛心得体会

美丽乡村规划大赛参赛心得体会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不动产学院举办的,美丽乡村城市规划大赛,此次大赛开设了新区开发、旧城改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市经营、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化改造和城市管理、旅游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旅游城市设计与特色定位,根据乡村建设实际,拓展了新思路、给出了新办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多种形式授课使我们了解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动态,更新观念,扩大视野,拓展技术创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学员们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

参加大赛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大家所处的专业不同,从事工作的内容各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式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大家的经历不同,但都赤诚相待,力将自己最热情、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同学之间由陌生到相识、到相知、到亲密无间的同学和良师益友。学习中大家相互帮助,一次次的团队活动大家拼搏进取,勇夺胜利,无不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收获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友谊。知识虽然难得,友谊更为可贵。

再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优缺点,以积累的工作经验来更好地理解专业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想通过实践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两者互相渗透,更好地提升工作效果。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光靠经验或是理论都是不能够走下去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最为正确。

总之,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许多学识和见识,受益匪浅。通过实践,深化了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另外也认识到了自己部分知识的缺乏和浅显,激励自己以后更好的学习,并把握好方向。同时,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不专业同学之间的融合,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我们自己探索知识和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使我们认识到要对小组任务负责,培养我们为小组任务服务的意识;对小组学习成员负责,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使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合作,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帮助、包容。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得出最优方案,获得最佳结果。

推荐第8篇: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中国青年报:十一五规划,从先富向共富转弯

漫漫黄沙覆盖着山川,贫穷的农民与他们的牲口一起挤在土房的屋檐下。没有人家有自来水,也没有商店卖衣服,只有用一股股的线织成的上衣和裤子。驴车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关于我国甘肃省黄羊川村的描述。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温世仁,一名台湾电

子业巨子、优秀出版人,和他大学同学林光信,从2002年开始一起开展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工程———以网络带动西部农民摆脱贫困的“千乡万才计划”,并寄望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到中国8亿农民身上。

2004年12月7日,就在温世仁的实验工程一切进展顺利之际,他溘然长逝,他的工程遭遇了暂时的挫折。人们在缅怀温世仁,为黄羊川村扼腕叹息的时候,没想到一个更大的“共富工程”将在全中国展开。

十一五规划建议重点着墨社会公平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评价“‘十一五’规划建议”是我国从“先富”开始向“共富”转弯,是一个执政党的“穷人致富”工程规划。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将在未来的5年,将温先生的一个地方工程变成一个惠及每一个老百姓的国家工程。“比起以往的五年计划,这次‘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一个好的讯号,意味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先富’转向更为实际的‘共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说。

王思斌认为,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从“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字眼都可看出,中央下决心和大力气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显然,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中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对于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五年规划就是从政策取向上,扭转以往的社会失衡,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事实上,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提高个税起征点,到近来官方在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动作,种种迹象表明,中央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这次“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可以看出,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而在经济学家眼中,这一转变表示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收益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有多少为普通老百姓分享,应该是考察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博士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说明国家已经注意到经济增长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都说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但是老百姓究竟分享了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呢?”张晓晶说,“在农村,因为交不起学费、医疗费而丧失教育、就诊机会的现象非常普遍。”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说明“十一五”规划考虑到了经济增长收益分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经济增长分享考察经济发展质量,是将来的方向。”张晓晶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十一五’规划的进步意义举足轻重。”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个时代的努力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5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他的“先富”理论。

有评论指出,邓小平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有着“等贵贱、均贫富”传统的中国,在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态的中国人中,是划时代的振聋发聩之声。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一幕幕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生动故事。

躺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病床上,来自河南的石先生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角。病榻之上,他虽然很痛苦,也有些孤独,但是也掺杂着几丝欣慰,因为他曾经辉煌过,富裕过,身患癌症才有能力到北京来求医治病。他说:“因为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我们才敢去挣钱,才敢去发财。”

石先生的家在大别山下,通常的说法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他和他的兄弟经历过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他的哥哥一家就是在那次灾难中饿死的。石先生16岁就到郑州打工,在打工生涯中学到的一手泥工活,为他以后的

推荐第9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英四班王桐

一、“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 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 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 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 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 年3 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二、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

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工作。

1、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区域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营的纲领,不断提升区域的

知名度和美誉度。21 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设计项目。

三、“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编订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有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制订得挺好,但是从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段时间增长更多地偏向于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从产业结构上,本来“十一五”希望服务业更多地带动经济发展,但实际结果是工业发展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城市化发展看,“十一五”城市化的进展不是很理想,主要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另外区域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来要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实上行政主导的,行政区域经济还有所强化。

第二是如何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比如GDP,“九五”计划确定增长速度为8%,实际增长是8 .6%;“十五”确定是7%,实际是9 .5%,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差距比较大。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规划体制问题“十二五”期间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做,还是改变不了过去的路径。到底怎么转变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个如何确定约束性指标的问题“十一五”规划将目标分为两类,一个是预期性,一个是约束性,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节

能减排两方面效果最好,原因就是作为约束性指标,它落实到了各个地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可能在原来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指标。第三个问题,如何推进城市化问题。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如果没有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所有好处就都不存在,又会变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城市化战略在10 年前就提了出来,这10 年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光是土地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消费起不来,最后还是走回到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结构。

四、“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自2008 年下半年逐渐显现。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远远超过1998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在许多指标和方面超过上世纪30 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5-8 年,短者3-5 年,前后平均5 年左右。考虑到21 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 年左右。目前,我国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但是加入世贸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我国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z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我认为, “十二五”规划要深入研究解决好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扩大内需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必须将扩大需求的着眼点放到国内需求上来,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性环节和配套性工作,要着眼于2020 年国家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定和要求,着力培育和提升国内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五、心得体会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

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推荐第10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提经济,谋发展,强盛乃治国之所求。促民生,保和谐,富民乃强国之根本。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过去的五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前者的奠基之下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十二五规划”。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工作已经开启,而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作为一名国家基层干部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为全国的各个领域做出规划。然而“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基本因素故为重要,所以安民、富民便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不断追踪学习,从个人角度来看,今年的十二五规划的亮点还是在于“民”。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

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基于上述理由,做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

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

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故我想说:“民生重于泰山,力在富民,志在强国” 作为一名国家基层干部,深感自身能力和阅历的浅薄,需当不断学习以自强,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11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2010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端,刚刚成功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重要判断:“‘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我国经过了过去五年的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正是这些、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走过辉煌的“十一五”时期,下一个五年将更加迫切、更加重要。下一个五年,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刚刚结束的时期届五中全会,主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蓝图,也就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也就是说, “十二五”时期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是接下来我国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关键中的关键,重中之重,“十二五”不仅肩负着继续发展经济的重担,更要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经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接下来的五年的重大挑战。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也是“十二五”的重要课题。

因此,下一个五年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及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古人云:“民乃立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而如今,“十二五”规划把以前的规划中“富国”变成了“富民”,所以,现在,在政策上,党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也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

够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充足物质基础,因此,真正实现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将不再是梦想。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因此,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我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和规划的具体内容。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及规划具体内容,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31011班

03101099号

申浩

2011年7月30日

第12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篇一: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英四班王桐

一、“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 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 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 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 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 年3 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二、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工作。

1、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区域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营的纲领,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1 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设计项目。

三、“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编订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有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制订得挺好,但是从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段时间增长更多地偏向于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从产业结构上,本来“十一五”希望服务业更多地带动经济发展,但实际结果是工业发展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城市化发展看,“十一五”城市化的进展不是很理想,主要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另外区域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来要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实上行政主导的,行政区域经济还有所强化。

第二是如何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比如GDP,“九五”计划确定增长速度为8%,实际增长是8 .6%;“十五”确定是7%,实际是9 .5%,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差距比较大。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规划体制问题“十二五”期间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做,还是改变不了过去的路径。到底怎么转变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个如何确定约束性指标的问题“十一五”规划将目标分为两类,一个是预期性,一个是约束性,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节能减排两方面效果最好,原因就是作为约束性指标,它落实到了各个地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可能在原来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指标。第三个问题,如何推进城市化问题。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如果没有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所有好处就都不存在,又会变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城市化战略在10 年前就提了出来,这10 年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光是土地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消费起不来,最后还是走回到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结构。

四、“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自2008 年下半年逐渐显现。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远远超过1998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在许多指标和方面超过上世纪30 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5-8 年,短者3-5 年,前后平均5 年左右。考虑到21 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 年左右。目前,我国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但是加入世贸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我国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我认为, “十二五”规划要深入研究解决好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扩大内需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必须将扩大需求的着眼点放到国内需求上来,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性环节和配套性工作,要着眼于2020 年国家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定和要求,着力培育和提升国内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五、心得体会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

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尊敬的党组织:

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过学习,我了解到,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

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十二五”规划学习心得——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2010年3月28日,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日子——被正式批准为入党发展对象即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到现在已将近一年了。一年来,我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原则和使命,时时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紧跟党的步伐,努力让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

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审议通过有关“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拟定于2011年5月出台“十二五”正式规划。全国人民为之振动,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各地纷纷组织党员、群众讨论,为“十二五”积极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理所当然把这作为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以下是我学习“十二五”规划的心得体会。

与此前的规划不同, “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而过去的规划多是以追求“国强”为目标。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也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富民之路的新曙光。民生是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那就有失偏薄了,如今,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2011年01月,广东省两会正式通过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综览全文,“幸福广东”是最新亮点。未来5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了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广东将“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预定在8%以上,这一增长率只略高于全国预期目标,低于国内很多省份的目标,也低于广东“十一五”预期目标和实际增长速度。这是为何?对此,汪洋书记解释道:“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即使一段时间速度和总量被别人赶超,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迎头赶上。”这让我不禁为之叹服。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以追求GDP高速增长为目的,不惜以牺牲环境和少数人利益为代价,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回,广东省以纲领的形式明确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实为我党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重大决心。

2011年2月21日,广州市长万庆良在广州市人大十三届六次会议上表示,广州以“三个突破”、“五个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十二五”目标,并明确“把广州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此外,万庆良用“五味”巧妙地解释了“幸福广州”:生活有甘甜味、环境有清新味、事业有成就味、社会有人情味、文化有高品味。其实,这也可以与建设幸福广州的五个方面相对应:经济要增强实力、环境要散发魅力、民生要彰显给力、创业要充满活力、社会要形成合力。

从党中央到省委、再到市县,各地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党的“十二五”规划,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更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将牢牢记住自身使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他人的能力,为建设幸福校园尽自己一份力量。

经过学习,我了解到,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

篇二: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是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

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资料来源:http:///data/xdth/ 篇三:学习“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1)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内容。首先,与以往的规划不同,“十二五规划”的核心主题是“民富”, 而过去的规划多是以追求“国强”为目标。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也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富民之路的新曙光。民生是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只有改善民生,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服务。 其次,面对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面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所积累的珍贵珍贵经验,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对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追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

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最后,在面对“十二五规划”,我们自身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是思想准备。做好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知识和工作准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要任务,应当看到,这其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是极其复杂艰巨的,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而应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自觉地加强学习、抓紧学习,掌握完成工作需要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牢牢掌握主动权,才能立足自己的岗位,为中国特色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2) “五年规划”是我们党通过对国内外时局的精准把握、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深刻总结而得出的战略性指导纲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拉开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序幕。

在经过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与此同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

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这表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为此,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作为其开篇之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银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标志性领域,提升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本着“十二五”精神,推动金融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金融服务理念。在结合自身实际和市场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实际的金融创新、金融便利的各种发展战略,完善监管体制,调整和完善创新监管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将推动金融创新贯彻落实到每一项金融工作中,并贯穿于金融业务运行的始终。同时,我们因深刻的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金融需求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来满足人民不

断变化的金融需求,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我们应脚踏实地,通过我们在金融岗位上的努力工作,为“十二五”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3)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在我国的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标志着对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成是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担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支持农民增产增收的主渠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贯彻落实“十二五”精神,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完全有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做出自己的贡献。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 ,大会集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第13篇:行政中心规划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心得体会

行政中心规划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心得体会

行政中心规划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心得体会

窗口工作的心得体会

自年初来到行政中心,到现在也已经3个季度了。之前我也曾经偶尔客串窗口工作,对此并不算陌生,但是那时对窗口工作了解还是一鳞半爪,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今年我得到来窗口锻炼的机会,对这个新岗位我感觉很有新鲜感,但是也有怕做不好工作的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逐渐回顾和熟悉了窗口的工作流程,随着对业务脉络的梳理,我对工作产生了新的认识。

对于窗口工作来说,首先最需要的是真

心,带着真心诚意,为企业进行服务,让办事人员感受到我们对本职工作的热忱。付出百分之百的真诚,自然会有收获。

其次,工作需要耐心,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力求做到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急,对于大量带有重复性的日常工作也不急不躁,解释到位。

再次,工作需要细心,有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在工作中不能光凭印象做事,要勤做笔记,多参阅办事指南。有时一次细心的工作能让办事人员少跑冤枉路,也让我们自己的审批工作可以快速进行。

然后,工作需要的是热心。有些企业办事人员调动多,对如何进行报审不是很熟悉,这就需要我们窗口办事人员热心的为他们讲解,为他们的工作进行指点,让企业少走弯路,为企业节约时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公心。带着公心做工作的话,说话有底气,心底无私天地宽,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

应该守好欲望的底线。自身防微杜渐的同时,也符合中央反腐倡廉的大环境。

窗口工作并不简单,除了要求比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每天还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工作中也难免会有摩擦,但是只要带着真心、细心、耐心、热心和公心来办事,抱着“有所为”的心态面对工作,还是能做到双方相互体谅,得到快乐和收获的。

在规划窗口9个月,我得到了行政中心领导的指导和工作人员的无私帮助,工作开展的也很顺利。我会珍惜这么良好的工作环境,继续在窗口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14篇:行政中心规划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心得体会

行政中心规划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心

得体会

行政中心规划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心得体会 窗口工作的心得体会 自年初来到行政中心,到现在也已经3个季度了。之前我也曾经偶尔客串窗口工作,对此并不算陌生,但是那时对窗口工作了解还是一鳞半爪,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今年我得到来窗口锻炼的机会,对这个新岗位我感觉很有新鲜感,但是也有怕做不好工作的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逐渐回顾和熟悉了窗口的工作流程,随着对业务脉络的梳理,我对工作产生了新的认识。 对于窗口工作来说,首先最需要的是真

心,带着真心诚意,为企业进行服务,让办事人员感受到我们对本职工作的热忱。付出百分之百的真诚,自然会有收获。 其次,工作需要耐心,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力求做到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急,对于大量带有重复性的日常工作也不急不躁,解释到位。

再次,工作需要细心,有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在工作中不能光凭印象做事,要勤做笔记,多参阅办事指南。有时一次细心的工作能让办事人员少跑冤枉路,也让我们自己的审批工作可以快速进行。 然后,工作需要的是热心。有些企业办事人员调动多,对如何进行报审不是很熟悉,这就需要我们窗口办事人员热心的为他们讲解,为他们的工作进行指点,让企业少走弯路,为企业节约时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公心。带着公心做工作的话,说话有底气,心底无私天地宽,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

应该守好欲望的底线。自身防微杜渐的同时,也符合中央反腐倡廉的大环境。 窗口工作并不简单,除了要求比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每天还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工作中也难免会有摩擦,但是只要带着真心、细心、耐心、热心和公心来办事,抱着“有所为”的心态面对工作,还是能做到双方相互体谅,得到快乐和收获的。

在规划窗口9个月,我得到了行政中心领导的指导和工作人员的无私帮助,工作开展的也很顺利。我会珍惜这么良好的工作环境,继续在窗口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15篇:规划工作职责

工作职责:

各部门(公司)主要职责

一、办公室

负责公司行政方面的工作,具体为:

1、协助公司领导协调和处理日常工作,完成公司领导布置的有关事宜。

2、负责公司领导行政方面综合性讲话稿的起草,负责公司董事会、办公会议等会议记录及有关纪要、决议等文件的整理和督办。

3、负责公司会务、文电、内保、档案、保密等方面的工作;负责人大、政协议案、提案、意见、建议的办理工作。

4、负责公司信息化和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服务。

5、负责公司本部办公用品采购、保管与供应,固定资产采购和登记,车辆管理等。

6、负责处理公司有关的法律事务,审核、修改具有法律属性和法律后果的文件和合同,指导公司系统内的法制宣传工作,为公司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意见。

7、负责公司信息、调研、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公司经营和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研究,参与公司经营决策。

8、负责公司本部的后勤服务、接待事务等。

9、负责公司本部职工的福利。

10、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综合部

负责公司综合管理、战略规划、经营计划、业绩考核、投资管理、项目前期管理、制度建设、人事管理等方面工作,具体为:

1、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研究课题的组织协调,组织编制公司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负责投资方面的研究工作,撰写投资计划书,定期对公司发展环境和经营状况提供综合分析报告和工作建议。

2、负责组织公司系统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调整和执行,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定期进行信息收集并上报公司。

3、负责公司系统投资管理工作,组织对公司本部及公司全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审查)、方案论证等项目前期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立项及审批手续。

4、负责公司系统外项目的立项、筹建(建设)方案论证等技术前期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立项报批手续。

5、负责公司项目对外投资谈判方案的制定,组织草拟相关谈判文件,并协助公司领导签署合作协议。

6、负责公司系统资源性项目开发、经营的协调和管理。

7、负责公司系统全资(控、参股)及国有资产股权的资产管理,制订全资(控、参股)及国有资产股权的管理办法及相关监管措施,拟订国有资产股权调整方案。

8、负责审查公司系统全资(控、参股)企业的出资合同和公司章程,监管相关合同和章程的执行情况,维护公司股权的合法权益。

9、负责公司系统全资(控股)企业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考核指标,下达国有资产保值考核计划和实施方案。

10、负责公司系统全资(控、参股)企业的合并、分立、增减资本,解散或变更公司等重大产权重组,对处置事项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批准后进行处理。

11、办理公司系统全资(控、参股)企业的董事、监事的委派手续及日常管理和考核,办理全资(控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组、破产方案论证工作,并督促实施。

12、负责公司系统内经营管理活动的规划、协调和考核,做好公司系统各单位的科技管理和质量管理,以及非实物性资产的管理,包括:土地使用权、公司商誉、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等。

13、负责编制系统单位劳动人事薪酬方案,报经公司审批同意后督促实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和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公司系统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干部考察、考核、奖惩、培训、交流、任免等工作。

14、负责规划、指导公司系统的人力资源工作,做好职工招聘、录用、培训、劳动合同管理、职称评聘、退休(退职)审核、劳动保险、薪酬管理,军转干部、复退军人、残疾人安置等工作,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

15、负责公司系统出国(境)考察人员的审核和政审等工作。

16、负责指导、协调公司系统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离退休干部疗(休)养、体检、年报统计等工作。

17、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财务部

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方面工作,具体为:

1、负责编制公司本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并抓好贯

彻执行。

2、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和公司经营需要,组织和协调资金的筹措,做好资金收缴与拨付工作。

3、负责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做好公司日常财务会计核算、财务监督和分析工作,编报各类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报告等工作。

4、做好公司全资(控股)企业财务的指导、服务、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公司系统的综合统计工作。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汇总、整理,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及国有资产存量、分布形态和收益情况分析,及时掌握投资企业财务及经营信息。

5、负责制定、编制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并报集团公司审批;参与公司资产经营决策,提供财务决策意见;负责组织公司本部及各全资(控、参股)企业、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审查、审核全资、控股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计划。

6、负责与财政、税务、物价、金融、审计评估机构的工作联系和有关政策衔接及公司系统的相关业务协调。

7、负责制订公司年度财务审计方案并报公司审批,做好公司本部及全资(控股)企业的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并编报审计报告。

8、负责对公司本部及全资(控股)企业大额投资、筹措大额资金、大型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做好资产经营中的风险预警和防范工作。

9、负责公司投资项目(含股份投资)的财务管理,参与合同、协议的签订和投资项目的决算审查以及投资、咨询、评估等项目的财务分析工作。

10、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和帐户纳入工作,组织和协调下属单位资金余缺的调剂工作。

11、负责下派财务人员的管理,指导财务人员按职责开展工作;负责财务人员、财务经理的日常培训和学习,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委派单位财务情况汇报。

12、负责公司系统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制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相关监管措施;

13、负责公司系统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和其它固定资产;拟订调整、优化固定资产配置方案;保障公司固定资产安全与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14、负责公司系统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资产统计等产权管理基础性工作;做好资产评估立项审批,按规定办理资产评估的备案工作。

15、负责配合项目管理公司做好公司系统内、外相关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及资产划拨移交工作。

16、做好公司系统内国有资产的处置,及固定资产报损报废的审查、报批及资产核销工作。

17、负责配合综合部办理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作价入股、置换等对外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审查、报批工作。

18、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融资部

负责公司融资和招商引资方面工作,具体为:

1、负责做好融资相关工作,协调项目融资的各参与方,高效推进项目融资工作,满足公司资金使用需要。

2、负责公司招商引资工作,编制公司系统招商引资计划,提出或审查具体项目招商方案并组织或指导招商方案的实施。

3、建立融资项目储备库,参与政府融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4、草拟或组织草拟项目融资文件材料和方案,加大与融资银行交谈沟通力度。

5、按照公司项目融资的工作流程要求,完成项目融资工作,协助完成经济数据及资讯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

6、协助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承担部分融资可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7、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党群工作部

负责公司党委、纪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综合治理、计生等方面工作,具体为:

1、负责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负责公司党委的理论学习和公司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策划工作。

2、负责公司系统政治思想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实施,负责公司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日常工作。

3、负责公司党委、纪委、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方面日常工作和综合性材料的起草,党委会等会议记录及有关纪要、决议等文件的整理和督办。

4、负责公司及系统各单位党建工作,做好党员发展、培训、教育、管理和统计分析,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党费收缴等工作。

5、负责公司系统的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6、按照公司党委要求,负责做好公司系统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指导基层群团组织开展活动;负责公司本部工会的日常事务管理。

7、负责公司系统各单位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和考核。

8、负责公司接待投诉、服务质量督查和服务热线的管理等工作。

9、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总工办

1、负责建设工程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负责组织建设工程项目的评审及策划工作;

3、负责项目的前期组织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概算、项目总预算和年度计划的审核、

报批工作等。

4、负责组织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等招标的提请及配合工作;

5、负责为建设工程管理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6、负责组织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的检查监督;

7、负责组织工程项目的后评估工作;

8、参与单位工程项目的预、决算和设计变更的审查工作;

9、负责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决算审核工作。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七、项目管理公司

负责根据集团委托,承担公司相关建设项目的委托勘察、委托设计、研究试验、可行性研究、招标管理、概算审查、设计评审等项目前期工作和征地拆迁、建设报批、施工组织、竣工验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项目,并按国家和公司相关规定取得经营收益。

八、置业公司

负责承担公司指定和自主承揽的土地运作和房产开发任务,获取经营收益。

九、建筑公司

负责承担集团指定和自主承揽的建设施工、园林绿化等工程,获取经营收益。

十、白鹭山庄

负责经营白鹭山庄,负责市委、市政府和公司交办的接待任务,并努力提高经营收益。

第16篇:工作目标规划

2012年度工作目标规划

————人力资源部 ###

2011年是忙碌的一年,从8月份进入公司已经半年多了,在领导的带领下,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厅的建设,科研楼的建设、规划,我们公司正在一步步的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我在领导的带领下也进步了很多,在此感谢给予我帮助的领导、同事。以下是我对2012年度工作的具体规划。我会认真完努力地完成以下工作。

一、做好永基光电员工档案的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我公司员工档案管理清楚,严格按照我公司的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以工号为顺序,按在职、离职类别分类。坚持每月全面整理一次,核对其信息,做到清晰有效的管理。

二、做好我公司报纸《跨越——永基特刊》的制作工作。

报纸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见证了企业的发展,表达了企业员工的心声。公司在发展,报纸也要发展。新的一年,要传承也要创新。我会努力做好报纸的稿件收集整理、排版工作。同时做好采访工作,把同事们关心的人、事作为采访话题,给大家交出优秀的、有价值的采访稿。新的一年,报纸上会增加一些大家共同参与的栏目,让《跨越——永基特刊》成为贴近员工、大家喜欢的报纸刊物。在此希望能加大一些报纸的发行量。

三、协助金部长做好科研楼文化墙的建设工作。

科研楼已经初具规模,现在科研楼文化墙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任务。我会在金部长的带领和规划方向下,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四、做好公司员工培训的协助和评估工作。

培训对于一个公司很重要,一个成功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工作热情。从入职培训到技术培训,再到管理培训,是公司对自己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是公司储备干部的一方面。我会协助上级做好各项培训的准备工作,协助技术部做好学术报告工作。同时做好培训评估工作,把培训结果总结并反馈给各部门,以使大家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方法。同时我认为在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应该组织一些爱岗敬业、管理才能等方面的素质培训,我们还没有组织过类似的培训,是一个挑战,同时我也很期待。小的公司靠管理,大的公司靠文化,我们是集团企业,我们将来的中层管理员工应该是高素质的员工。我会协助领导完成2012年的培训工作,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

五、协助组长做好员工入职、离职、档案办理及其他的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其他临时性任务。

六、开展永基光电娱乐项目。

光电厂区还在建设,娱乐场地较少,大家工作之余能做的娱乐活动很少,一直有在厂区内开舞会的想法,但是没有设备。

第17篇:入职以来工作心得体会和未来规划

入职以来的工作心得体会和未来规划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叫

,毕业于

专业。我来自

,于2013年11月加入

,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希望大家多多批评。

实习已经两月有余,我们分为两组在

轮流学习。我先是在

实习两周,参与了

等工作,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对

的日常工作内容和组织运营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两周之后,我到

继续实习,

,外联内引,在

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习期间,就

给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和讲解,使我对

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有了一定了解。

近期以来我一直在

实习,

的工作繁杂多样,要处理各种问题,肩负着办文办会、上通下达、人力资源、网络维护等工作。

的同事都身兼多职,配合默契,在工作上都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学习,我主要做了一些协助的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专业帮助处理劳动关系上的一些法律问题。

两个月的实习使我认识到,

天地广阔,年轻同志大有可为。在未来规划方面我主要考虑三个问题:

1 第一,职业前景分析。鉴于市场经济本身的风险,法务管理已逐渐融入公司管理,通过控制风险为公司管理带来活力,在商业合同中,法务管理不仅看重与交易密切相关的内容,更加重视合同背后存在的风险及争议条款的管理,而这些条款往往起到分配交易双方权利以及划分双方的商业利益的重大作用,从而争取经济效益,为企业长久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明确自我定位。生活中,我的性格开朗外向,喜欢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开阔视野,学习别人的见识和优点,但是初到

的我却被

难住了,现在我正努力学习适应,也基本排除了交流障碍;学习和工作上,我比较有毅力,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我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综合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一方面有综合专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持续学习,加强历练。

第三,未来规划设想。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兴趣,以及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希望以后能够在法律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方面有所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够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主动履行岗位职责,团结同事,尊敬领导。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地向有经验的同

2 志学习,向领导请教;另一方要加强自我修养,主动学习专业以及行业方面更深更广层面的知识,尤其要拓展本专业——

的理论认识和业务经验,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为

的发展,尽职尽责!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

为我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工作平台,感谢

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非常照顾我,工作上更是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帮助我。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已经融入了

这个大家庭!

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18篇:学习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中国青年报:十一五规划,从先富向共富转弯

漫漫黄沙覆盖着山川,贫穷的农民与他们的牲口一起挤在土房的屋檐下。没有人家有自来水,也没有商店卖衣服,只有用一股股的线织成的上衣和裤子。驴车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关于我国甘肃省黄羊川村的描述。

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温世仁,一名台湾电子业巨子、优秀出版人,和他大学同学林光信,从2002年开始一起开展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工程———以网络带动西部农民摆脱贫困的“千乡万才计划”,并寄望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到中国8亿农民身上。

2004年12月7日,就在温世仁的实验工程一切进展顺利之际,他溘然长逝,他的工程遭遇了暂时的挫折。人们在缅怀温世仁,为黄羊川村扼腕叹息的时候,没想到一个更大的“共富工程”将在全中国展开。

十一五规划建议重点着墨社会公平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评价“‘十一五’规划建议”是我国从“先富”开始向“共富”转弯,是一个执政党的“穷人致富”工程规划。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将在未来的5年,将温先生的一个地方工程变成一个惠及每一个老百姓的国家工程。“比起以往的五年计划,这次‘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一个好的讯号,意味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先富’转向更为实际的‘共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说。

王思斌认为,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从“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字眼都可看出,中央下决心和大力气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显然,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中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对于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五年规划就是从政策取向上,扭转以往的社会失衡,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事实上,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提高个税起征点,到近来官方在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动作,种种迹象表明,中央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这次“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可以看出,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而在经济学家眼中,这一转变表示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收益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有多少为普通老百姓分享,应该是考察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博士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说明国家已经注意到经济增长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都说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但是老百姓究竟分享了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呢?”张晓晶说,“在农村,因为交不起学费、医疗费而丧失教育、就诊机会的现象非常普遍。”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说明“十一五”规划考虑到了经济增长收益分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经济增长分享考察经济发展质量,是将来的方向。”张晓晶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十一五’规划的进步意义举足轻重。”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个时代的努力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5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他的“先富”理论。

有评论指出,邓小平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有着“等贵贱、均贫富”传统的中国,在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态的中国人中,是划时代的振聋发聩之声。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一幕幕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生动故事。

躺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病床上,来自河南的石先生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角。病榻之上,他虽然很痛苦,也有些孤独,但是也掺杂着几丝欣慰,因为他曾经辉煌过,富裕过,身患癌症才有能力到北京来求医治病。他说:“因为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我们才敢去挣钱,才敢去发财。”

石先生的家在大别山下,通常的说法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他和他的兄弟经历过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他的哥哥一家就是在那次灾难中饿死的。石先生16岁就到郑州打工,在打工生涯中学到的一手泥工活,为他以后的致富打下了基础。在*刚刚结束后不久的1982年,他成为第一批农民“包工头”,承包了家乡一座桥梁的部分工程。

后来,他的工程越做越大,从老家发展到外地。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好,屋子从开始的茅草棚先后5次修缮,直到今天的两层楼房。3个儿子,有一个考上大学,留在了城市工作,其他两个也时不时承包一点工程,日子过得也不错。几个女儿家也都盖起了楼房,温饱不成问题。

像石先生这样,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里,人们刚刚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热情地寻找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内,涌现了许多“万元户”。随后几年中发生的“十万元户”到“百万元户”的社会急速变化,都被社会各界坦然接受,而且并没有造成明显的社会矛盾而影响社会稳定。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富民强国之路是完全正确的,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举世瞩目。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离共同富裕还有多远

但是随着改革进一步发展,“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一些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经济模式、牺牲资源和环境追逐低质量的GDp疯狂、试图摆脱政府责任的教育、医疗和住房市场化、差距悬殊的贫富两极分化、久治不愈的官场权力腐败、愈演愈烈的刑事犯罪……这些社会利益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困惑,并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国的社会稳定。

一个最明显的证明就是,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根据其第三次全国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得出结论,1995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个人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从0.4上升到0.55,上升幅度高达近40%。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陆的基尼系数是0.53或0.54左右。

有一句话“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石先生在北京治病的这两个月还有一个感觉:“不到北京不知道钱少。”石原以为,以自己手头的这十几万元积蓄,应付眼前的这个病差不多了。但是,他从儿子们和闺女们的神情和对话隐约感觉出,已经用掉的钱,远远超出他的想像。他利用孩子们都不在的时间,和临床的病人聊天才知道,光手术和之前的各项检查,他儿子已经为他用掉了整整6万元。如果不转医院,接下来的化疗还得花十多万元。

弄清楚这些后,石先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家是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了,可是因生这场病,他家恐怕就会从小康跌入赤贫。如果换成村里其他任何一个家庭,估计就得放弃治疗了。因为邻居们中“穷人”还是最大多数,也就是刚刚解决温饱。

石先生病情已经好多了,能在马路上散步了。每每看见身边飞驰而过的各式各样小轿车,马路对面的高楼大厦,他想起了家乡现在还有人住在茅草屋,田间主要用的还是老黄牛,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重复了多少年,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一度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长也很快,但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使农村区别于城市的制度的、经济的因素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有效的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些因素在制约农村经济增长方面不断发挥着消极的作用,其后果也越来越明显,城乡间的差距终于发展到了令人无法不正视的地步。我国农村人口1998年时占总人口的69.6%,是城镇人口的两倍以上,但最终消费却仅占全部居民消费的47.9%,如此低的消费率的背后是5∶1甚至是6∶1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王思斌分析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农业本身的弱质性以外,与农村经济发展在政策上长期遭受歧视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采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们是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来促进城市发展,1952年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1.3%,农业总产值仅增长3.2%。1952年至1986年,国家从农业抽走6868.12亿元支持城市工业,占当时农业所创造价值的5%。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城市工业产品几次猛涨,又扩大了城乡差距。1994年税收体制改革,实行“分灶吃饭”,地方上的纳税大户都统一归中央政府,导致县、乡财政赤字突出,实际上再次加大了城乡差距。“所以农民实际上承担了大量改革成本,在经济发展以后,应该将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王思斌说,如今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有小成,外资流入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即便不令工业反哺农业,至少也应当在政策待遇上对乡村与城市一视同仁。

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则提出:“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不管是富人太富,还是穷人太穷,但是这个事实却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面前。

两极分化是改革的必要代价?

两极分化是改革开放的必要代价吗?一个公认的规律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发展与平等的关系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假说。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这两者间的关系,以一个倒U型的形式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收入不平等起初也是增长的,这种不平等程度在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达到最高点,然后便开始下降。

但是,现在经济学家对库兹涅茨“倒U型线”假说真实性的怀疑也在不断加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出了一条与“倒U型曲线”不相符合的路径。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2%,东盟四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平均为6.6%,这种持续而高速的增长被称为“东亚奇迹”。而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富差距总的来说并没有明显恶化,中国香港和台湾、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还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我们一直讲‘发展是硬道理’,但以前我们的发展观都是狭隘意义上的发展,实际上,发展不应只是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社会发展,从表象上来看,不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充分就业、合理分配、可持续发展等很多要素。”王思斌说,现在我们提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这个道理,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会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过去,我们习惯用简单的人均GDp指标来衡量发展状况,实际上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它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的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多数农村、大部分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可喜的是,中央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对经济发展方向作出调整。”王思斌说。新一届领导人能够对历史的积弊作出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反思,是需要勇气的。不回避问题本身就是我国政坛的一股新风。

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

吴忠民分析,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的改革阶段组成的改革过程,在改革的初始阶段,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打破大锅饭,适当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因此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的;现在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吴忠民说,从经济发展可持续、健康的动力角度来看,社会公正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就一般情况而言,经济的拉动力包括出口拉动力、投资拉动力和内需拉动力,其中,内需拉动力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现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内需不足,由于农村人口过于贫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购买力,市场活力就不够。现在,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0%,这是一种过度依赖,美国、日本、印度和德国等国的这个比重不到20%。为了不再过于倚重外贸来推动经济增长,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向以内需为动力的发展模式,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吴忠民说,从国家财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实力,那么,我们现在应当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只是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从属性的、‘兼顾’的位置,便会贻误发展的时机,延误中国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造成中国经济的畸形增长和中国社会的病态化。”

怎么实现“共同富裕”

吴忠民提出,可以考虑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5年之内,打好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础,并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5年后,再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战果,使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再上一个台阶。

吴忠民说,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三险”开始覆盖全部的工人包括农民工;开始对工人尤其是农民工进行常规的职业培训;适当增加失业保险支出;扩大低保范围并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启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设;国家出资并免除所有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教材费,适当减免部分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学杂费;增大对城乡抚恤事业的投入。初步估计,每年国家大约需要支出27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字没有超出国家的财政能力。”

而经济学家则认为,现阶段经济发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张晓晶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但如果不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公平上就不太现实。“因此,现阶段,我们依然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效率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但片面看重人均GDp指标让我们忽略了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张晓晶建议,虽然目前没有能完全替代GDp的指标,在评定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时,应该附加诸如资源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考量。

张晓晶说,社会财富在人群之间的分配以及法律、政策、制度出台时民众的参与都能体现社会公平。他表示,过分强调二次分配是不可取的。“政府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给农民免农业税。”张晓晶说,“这么做,可以缓解因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而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但是,要想根本上让穷人致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机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要将“起跑线”拉近,“尽管这些问题在五年内不能完全解决,但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无疑会让理想离现实越来越近。”张晓晶说。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个时代的努力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5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他的“先富”理论。

有评论指出,邓小平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有着“等贵贱、均贫富”传统的中国,在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态的中国人中,是划时代的振聋发聩之声。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一幕幕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生动故事。

躺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病床上,来自河南的石先生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角。病榻之上,他虽然很痛苦,也有些孤独,但是也掺杂着几丝欣慰,因为他曾经辉煌过,富裕过,身患癌症才有能力到北京来求医治病。他说:“因为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我们才敢去挣钱,才敢去发财。”

石先生的家在大别山下,通常的说法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他和他的兄弟经历过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他的哥哥一家就是在那次灾难中饿死的。石先生16岁就到郑州打工,在打工生涯中学到的一手泥工活,为他以后的致富打下了基础。在*刚刚结束后不久的1982年,他成为第一批农民“包工头”,承包了家乡一座桥梁的部分工程。

后来,他的工程越做越大,从老家发展到外地。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好,屋子从开始的茅草棚先后5次修缮,直到今天的两层楼房。3个儿子,有一个考上大学,留在了城市工作,其他两个也时不时承包一点工程,日子过得也不错。几个女儿家也都盖起了楼房,温饱不成问题。

像石先生这样,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里,人们刚刚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热情地寻找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内,涌现了许多“万元户”。随后几年中发生的“十万元户”到“百万元户”的社会急速变化,都被社会各界坦然接受,而且并没有造成明显的社会矛盾而影响社会稳定。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富民强国之路是完全正确的,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举世瞩目。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离共同富裕还有多远

但是随着改革进一步发展,“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一些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经济模式、牺牲资源和环境追逐低质量的GDp疯狂、试图摆脱政府责任的教育、医疗和住房市场化、差距悬殊的贫富两极分化、久治不愈的官场权力腐败、愈演愈烈的刑事犯罪……这些社会利益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困惑,并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国的社会稳定。

一个最明显的证明就是,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根据其第三次全国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得出结论,1995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个人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从0.4上升到0.55,上升幅度高达近40%。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陆的基尼系数是0.53或0.54左右。

有一句话“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石先生在北京治病的这两个月还有一个感觉:“不到北京不知道钱少。”石原以为,以自己手头的这十几万元积蓄,应付眼前的这个病差不多了。但是,他从儿子们和闺女们的神情和对话隐约感觉出,已经用掉的钱,远远超出他的想像。他利用孩子们都不在的时间,和临床的病人聊天才知道,光手术和之前的各项检查,他儿子已经为他用掉了整整6万元。如果不转医院,接下来的化疗还得花十多万元。

弄清楚这些后,石先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家是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了,可是因生这场病,他家恐怕就会从小康跌入赤贫。如果换成村里其他任何一个家庭,估计就得放弃治疗了。因为邻居们中“穷人”还是最大多数,也就是刚刚解决温饱。

石先生病情已经好多了,能在马路上散步了。每每看见身边飞驰而过的各式各样小轿车,马路对面的高楼大厦,他想起了家乡现在还有人住在茅草屋,田间主要用的还是老黄牛,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重复了多少年,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一度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长也很快,但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使农村区别于城市的制度的、经济的因素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有效的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些因素在制约农村经济增长方面不断发挥着消极的作用,其后果也越来越明显,城乡间的差距终于发展到了令人无法不正视的地步。我国农村人口1998年时占总人口的69.6%,是城镇人口的两倍以上,但最终消费却仅占全部居民消费的47.9%,如此低的消费率的背后是5∶1甚至是6∶1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王思斌分析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农业本身的弱质性以外,与农村经济发展在政策上长期遭受歧视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采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们是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来促进城市发展,1952年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1.3%,农业总产值仅增长3.2%。1952年至1986年,国家从农业抽走6868.12亿元支持城市工业,占当时农业所创造价值的5%。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城市工业产品几次猛涨,又扩大了城乡差距。1994年税收体制改革,实行“分灶吃饭”,地方上的纳税大户都统一归中央政府,导致县、乡财政赤字突出,实际上再次加大了城乡差距。“所以农民实际上承担了大量改革成本,在经济发展以后,应该将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王思斌说,如今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有小成,外资流入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即便不令工业反哺农业,至少也应当在政策待遇上对乡村与城市一视同仁。

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则提出:“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不管是富人太富,还是穷人太穷,但是这个事实却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面前。

两极分化是改革的必要代价?

两极分化是改革开放的必要代价吗?一个公认的规律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发展与平等的关系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假说。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这两者间的关系,以一个倒U型的形式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收入不平等起初也是增长的,这种不平等程度在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达到最高点,然后便开始下降。

但是,现在经济学家对库兹涅茨“倒U型线”假说真实性的怀疑也在不断加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出了一条与“倒U型曲线”不相符合的路径。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2%,东盟四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平均为6.6%,这种持续而高速的增长被称为“东亚奇迹”。而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富差距总的来说并没有明显恶化,中国香港和台湾、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还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我们一直讲‘发展是硬道理’,但以前我们的发展观都是狭隘意义上的发展,实际上,发展不应只是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社会发展,从表象上来看,不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充分就业、合理分配、可持续发展等很多要素。”王思斌说,现在我们提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这个道理,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会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过去,我们习惯用简单的人均GDp指标来衡量发展状况,实际上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它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的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多数农村、大部分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可喜的是,中央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对经济发展方向作出调整。”王思斌说。新一届领导人能够对历史的积弊作出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反思,是需要勇气的。不回避问题本身就是我国政坛的一股新风。

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

吴忠民分析,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的改革阶段组成的改革过程,在改革的初始阶段,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打破大锅饭,适当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因此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的;现在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吴忠民说,从经济发展可持续、健康的动力角度来看,社会公正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就一般情况而言,经济的拉动力包括出口拉动力、投资拉动力和内需拉动力,其中,内需拉动力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现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内需不足,由于农村人口过于贫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购买力,市场活力就不够。现在,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0%,这是一种过度依赖,美国、日本、印度和德国等国的这个比重不到20%。为了不再过于倚重外贸来推动经济增长,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向以内需为动力的发展模式,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吴忠民说,从国家财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实力,那么,我们现在应当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只是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从属性的、‘兼顾’的位置,便会贻误发展的时机,延误中国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造成中国经济的畸形增长和中国社会的病态化。”

怎么实现“共同富裕”

吴忠民提出,可以考虑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5年之内,打好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础,并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5年后,再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战果,使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再上一个台阶。

吴忠民说,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三险”开始覆盖全部的工人包括农民工;开始对工人尤其是农民工进行常规的职业培训;适当增加失业保险支出;扩大低保范围并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启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设;国家出资并免除所有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教材费,适当减免部分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学杂费;增大对城乡抚恤事业的投入。初步估计,每年国家大约需要支出27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字没有超出国家的财政能力。”

而经济学家则认为,现阶段经济发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张晓晶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但如果不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公平上就不太现实。“因此,现阶段,我们依然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效率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但片面看重人均GDp指标让我们忽略了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张晓晶建议,虽然目前没有能完全替代GDp的指标,在评定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时,应该附加诸如资源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考量。

张晓晶说,社会财富在人群之间的分配以及法律、政策、制度出台时民众的参与都能体现社会公平。他表示,过分强调二次分配是不可取的。“政府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给农民免农业税。”张晓晶说,“这么做,可以缓解因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而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但是,要想根本上让穷人致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机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要将“起跑线”拉近,“尽管这些问题在五年内不能完全解决,但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无疑会让理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第19篇:学习“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活动,以及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我将自己的心里的一点体会分享给大家,我个人的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社保、和就业的问题。在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只有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拉动内需,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这也正是为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因所在。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无后顾之忧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对于一些已经实施很多年的惠民政策,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的则是提高保障的水平和标准,切实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对涉及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要求,从促进就业到调整收入分配、从社会保障体系到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从养老等人口工作到社会管理工作,对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做了详细阐述,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解决百姓后顾之忧。

从现实的变化到建议中规划的前景,我们看到了基本公共服务正在逐步完善的进程。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三个保证:一是国家越来越富强,二是政府更多地致力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是每一个新设立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都能得到坚决有效、公平公正的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不仅在为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它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对涉及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要求,从促进就业到调整收入分配、从社会保障体系到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从养老等人口工作到社会管理工作,对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做了详细阐述,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解决百姓后顾之忧。

从现实的变化到建议中规划的前景,我们看到了基本公共服务正在逐步完善的进程。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三个保证:一是国家越来越富强,二是政府更多地致力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是每一个新设立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都能得到坚决有效、公平公正的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不仅在为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它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第20篇:交通部十二五规划 心得体会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 心得体会

“十二五”时期是十七大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十一五”还是“十二五”,公路发展都处在同一个大环境、同一种空气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主题,是第一要务。

“十二五”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注重完善现有网络,优化结构,同时,“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被突出强调,透露出下一个五年,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等方面工作有望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关注。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交通运输面临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

尽管和“十一五”的规划风格不尽相同,但宗旨和目标绝对与前五年一脉相承,那就是,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优化也是发展,完善公路交通网络

如果说“十一五”规划更注重迅速增加公路基础设施能力,对公路网络结构的要求是“基本合理”。那么“十二五”规划对路网的优化和完善则提出了更为具体、深入的要求,并形成了一整套清晰的工作思路。

规划提出要根据“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级负责、联合建设”的公路建设原则,按照现行管理体制,从事权管理的角度,全面完善公路网规划,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权责分明的干线公路网络系统。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要求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网结构明显趋于合理,区域公路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之间路网衔接更加顺畅。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收费体系和普通公路为主体的不收费体系。

同时,加大国省道改造力度成为“十二五”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改造着眼于提升技术等级、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提高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加快实施县通二级公路建设,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70%以上。按照国家公路网规划,重点推进国道网建设,增强国道对县级及以上行政节点的连接和覆盖。进一步加大危桥改造力度,按照技术规范要求,严格实施安保工程。

此外,规划还提出推动口岸公路建设,全面提高口岸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状况,通往国家重要陆路口岸的公路基本实现高等级化;继续支持红色旅游公路建设;结合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强旅游公路建设。

能建还要会养,养护得到高度重视

如果说“十一五”更多地体现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建设主题,那么养护则以“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姿态,当仁不让地成为“十二五”的发展关键词之一,并在规划中占据了相当重的份量。

除了创新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规划大力倡导全面实现科学养护,要求基本建立国省道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主要路况检测指标基本实现自动化,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实现信息化和制度化。

养护从来就不该“临时抱佛脚”,规划要求确保全国每年对不少于17%的国省道实施大中修工程,组织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加快推行预防性养护,研究制订预防性养护指导政策、技术标准。加强预防性养护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推行低碳、环保、节能养护,努力形成成套技术标准体系。

被一线同志戏称为“天下第二难”的路政执法工作也是“十二五”需要啃动的一根“硬骨头”,规划指出,要加大路政执法和公路保护工作的力度,逐步实现路政管理覆盖所有公路,逐步提高路政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创新路政管理手段,推进路政管理信息化。力争“十二五”时期路政案件查处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经营性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实施派驻管理的模式,探索高速公路和公路超限检测站的路政工作由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跨区统筹管理模式。

综合运输体系,热概念平静落地

综合运输是近年来交通行业一个非常热门的提法,“十一五”规划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性的概念,在下面的五年里,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将不再是只可远观、意会的抽象概念,而是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大力开展,在发展上也具备了更清晰的实施步骤和更明确的发力方向。

农路扩大成果,投入不低于“十一五”

和“十一五”相同的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农村公路,在“十二五”还将得到一如既往的加倍重视。

早在“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中,就已经提出要确保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并基本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指乡镇、建制村通公路)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通畅工程”(指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建设,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撑和服务。据统计,“十一五”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总里程达345万公里。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目前,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有路走、有车坐,‘村村通’成为广大百姓最欢迎的‘德政工程’,‘十二五’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总量不会低于‘十一五’,农村公路养护将放在重要位置。”

规划还重点指出,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和政策,力争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

“中西少边穷”,继续加大倾斜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发展基础、运输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十一五”期间,针对区域发展条件,交通运输部提出差异化的发展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对“中西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经过五年的努力,东中西部交通运输发展差距正在缩小。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将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进一步加大投资倾斜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国省道改造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交通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做出更大贡献。

倡导“科技强交”,提高交通科技含量

众所周知,当代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没有理由不搭上科技这班风驰电掣的“顺风车”,由此看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值得期待的是,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公路交通,必将成为“十二五”公路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落实“两型”战略,绿色低碳成为主题

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低碳”的概念在一夜之间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事实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总要求,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强化交通安全,应急救援不超两小时

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十一五”规划里就明确提出,要把珍视生命、保障运输安全放在首位,使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交通建设和运输管理的始终。

“十二五”更具体地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结束语

五年的时间转瞬即过,要做的事太多,时间太紧迫,公路人肩上担子不轻,且让我们卷好手中的地图,带着“十一五”炽热的余温,和对“十二五”热切的期盼,抖擞精神,继续赶路。

规划工作心得体会
《规划工作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