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1 08:35:42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仰望自由——从人物形象角度简谈《飞越疯人院》

看完《飞越疯人院》,不得不承认,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反复思考,找出它对我的价值,而不是告诉我,我应该明白怎样的道理。

疯人院显然是个隐喻,今天已经有不少人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道理相同,疯人院在哪?它就是桎梏了我们自由与天性的世界。

在《飞越疯人院》中,最为出彩的便是代表正恶的两大人物形象。麦克墨菲显然是个混混,而且有点小聪明,靠着装疯卖傻躲避了牢狱之灾——然而代价却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护士长拉契特显然应该是个好人,道德上完美无缺,是个完美的制度与即成世界的捍卫者。影片最后小混混墨菲成了英雄,而“该院最好的护士”拉契特却是个地道的恶魔。这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可是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呢?我们渴望逃脱曾经的牢笼即监狱,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比那里更糟糕,于是无所畏惧的走进了疯人院。

然而只有真正体会到疯人院的生活,才知道其中的恐怖。于是麦克墨菲是作为一个被艺术化、夸张了的形象出现在影片里的,从戏剧效果的角度考虑,麦克墨菲的流氓气与护士长拉契特的道貌岸然形成的强烈对比,很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我们应当可以看到的确是他的这股与众不同的流氓气,让他对制度——他才不管这制度是好是坏,只要这制度限制了他——无比憎恨和对自由极度渴求,让他对生活充满激情,让他尝试“飞越疯人院”,如此便够了。麦克墨菲代表的是我们不能不敢具备的那股无所畏惧的勇气,我们只能仰望自由,而麦克墨菲却无时无刻不在抗争,这种荡气回肠的精神便值得为之鼓掌了。我们的束缚和枷锁使我们只能安于现状做不得流氓,但只有流氓才能对付道貌岸然的卫道士,这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所以麦克墨菲成为了正义的英雄。

有没有这一种人,在你对某一种制度深恶痛绝之时,他们却是这种制度的创建者或保卫者,这种制度不是为他们所建,所以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但当有人试图做出反抗,他们便会做出残忍的回击,然而在这过程中他们是不会有任何罪恶感或者获得快感的——他们只会痛心疾首地感慨世风日下,同时觉得自己的行为无比正确。不合理的制度已经内化为心中的道德律,他们做出的行为便只能代表制度而不能代表他们自己了,因为已经被彻底制度化的他们已经成了制度的一部分。这种人便是通往自由的看守,因为畏惧抗争失败的结局,我们无力抗争,只能忍气吞声的在心中诅咒几句。护士长拉契特的形象便是这一化身,对她的评价,相对而言,似乎可以简单很多。很多人认为她是个恶魔,这大概是没错了。但试图通过举她大声播放音乐来“折磨”病人、在病情讨论会上揭病人伤口等例子来证明这个结论,则显得有点太过简单了。若她这个角色如此单薄,如何让她的扮演者路易丝•弗莱彻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际上我们纵观整部电影,看不出拉契特有任何通过虐待病人而获得快感的迹象。

单纯地从动机而言,我们看到拉契特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哪怕结果并不尽人意,她也没有从病人的不悦、甚至痛苦中获得任何恶意的快感。也就是说,道德上她似乎无懈可击。但事实上,过大的音量的确影响了病人的正常交流;而大部分的病人其实不想暴露私、揭自己的伤疤;有不少病人是很想看棒球赛的。于是我们发现,拉契特之所以为恶魔,正在于她是个好人,是一个道德上完美无缺,对制度异常执着的人,正是这种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优越感,让她在“一切都是为了病人好”的道德掩护下丝毫不顾忌病人的感受,一意孤行地坚持不合理,她当然不这么觉得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伤害,她也当然认为是在帮助病人,她是理所当然的好心人。

《飞越疯人院》直接地通过“人”这一命题本身来表达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由的理解,这使得人物形象更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它其实是以麦克墨菲和拉契特的矛盾为引子,通过对其他病人,尤其是酋长、比利两人的刻画,表达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近乎哲学的命题,那便是:如何对待“自我”,从而不单对制度化进行批判,更多的是去试图探索、揭开这种“制度化”产生的根源。

其实,影片最让我觉得震惊的其实是,在《飞越疯人院》里,被真正制度化的其实只有一人,那便是制度的代表护士长拉契特;而反制度化的也只有一人,麦克墨菲。其他病人,他们都是自愿进入这个疯人院的,他们自己选择了进来,并且随时可以选择离开——当麦克墨菲知道这点时,感到无比震惊,因为在他看来这完全不可思议。其实真的是不可思议吗?我们深恶痛绝却依然遵守着某些制度,明知道会失去自由却依然进入一个又一个疯人院,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和麦克墨菲一样毫无牵绊毫无畏惧,疯人院实际上对于病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安全的所在,它却是很恐怖,但它也因被习惯而变得安全。很多人会从病人们并不愿意离开这所疯人院并对护士、看守们逆来顺受而得出他们已经被制度化的结论,姑且这么认为吧;但他们忽

视了一点,那便是病人们是自愿进来的。如果他们真的被制度化了,那制度化也只能是果,在他们进入疯人院之前便存在的、让他们接受制度化的因更加引人思索、让人毛骨悚然。

不知道为何,最让我产生共鸣的却是酋长这一形象。影片的结尾墨菲去世了。在比利因拉契特的刺激而自杀后,他袭击拉契特,从而被切除了脑白质成了真正的白痴。此时已经寻回了自我的酋长不忍心见到墨菲如此痛苦且荒谬地活着,便用枕头闷死了他,然后扛起水泥台,砸开了窗户,独自一人,在晨曦中向远方的树林跑去。而在他身后,是其他病人远眺他高大的背影时发出的阵阵欢呼。是的,酋长自由了,但与其说这是挑战制度、规则的胜利,不如说是因为他重新认识了自我,释放了自我。而其他病人,他们望着酋长的背影,望着洞开的窗户却没有行动,这显然不是制度和规则的原因,而仍是因为“内心不自由”,还“没有准备好”。但好歹他们欢呼了——他们对自由有了向往。 其实,对于我们平凡人,麦克墨菲只是一个让人热血澎湃的英雄梦,最好的最实际的归宿却是做回自己的酋长,找寻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再仰望自由,只为别人的精彩而感叹。

也许你的世界真的是一个疯人院,束缚你的,不是拉契特,也不是疯人院自身,而是你自己。当仰望自由不再只是仰望,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飞跃和精神的升华。

推荐第2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1: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一部有名的片子,据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西早闻大名。

不是疯子的男主角,因为误会被抓进劳改农场,又因为不好管理被送到疯人院,请医生鉴定是否疯,是否是逃避劳动的借口。

于是,一个不疯的人进了疯人院。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快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己想做的。因为帮助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己想做的,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自己本源的生命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后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希望和生机,酋长终于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以希望和亮光的。就是这微弱的亮光和希望,激励着我们往前走。

篇2: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一部有名的片子,据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西早闻大名。

不是疯子的男主角,因为误会被抓进劳改农场,又因为不好管理被送到疯人院,请医生鉴定是否疯,是否是逃避劳动的借口。

于是,一个不疯的人进了疯人院。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快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 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己想做的。因为帮助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己想做的,有梦想 ,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 自己本源的生命 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后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希望和生机,酋长终于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以希望和亮光的。就是这微弱的亮光和希望,激励着我们往前走。

篇3: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 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

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

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推荐第3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观电影《飞越疯人院》有感

有这么一个流行笑话里讲到:三个正常人被冤枉抓进疯人院。三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各个采取办法。甲说:医生,我是很博学的,不是疯子。然后甲天天卖弄自己的知识,拒绝治疗。乙说:医生,我是很聪明的,不是疯子。然后乙天天做很难的数学题,拒绝治疗。丙什么都不说,天天听医生的话,乖乖吃药,不说一句话。半年后,甲乙都在疯人院里发疯了,丙出来了,一点也没事情。

是什么改变了三人的命运?甲、乙、丙又何尝不是《飞越疯人院》里那些“疯子们”的影射!

那么,究竟是逃避还是接受?是融于环境还是反抗制度?想要极力证明自己不疯是这么的难,更何况在一个混乱、制度压抑的环境中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奔放在这二者之间,印第安人酋长是明智的,他与麦克默菲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麦克默菲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的管理制度;麦克默菲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疼不已;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有时候,改变是无声的。环境犹如一名恶棍,不时地扰乱我们的生活,造成一系列的不顺心,改变抑或是接受。是的,寻求希望是一剂良药。但绝不是随性地、“有声”地追求自由就是可取的,配对好方法才是上上策。好比酋长种在心底里的希望,慢慢等待她的生长,径自去探索到一片阳光。

另外,在剧中,麦克默菲有个镜头描述到:他押了十美金,搓了搓手,使劲抱住那个水台子,没搬起来,再一次用力,还是搬不动。他只好退下。突然,他大声叫起来,说到:“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何尝不是一座疯人院,被教条制度制约着手脚思想,面对想做的事情踌躇不前,羞于袒露真爱。慢慢的开始习惯、安定下来,觉得一切还过得去。偶尔遇到一个“麦克默菲”,甚至还嘲笑他的弱小,但至少他试过了,可我们呢?没准下一个麦克默菲就能砸破窗户奔向生活的远方呢!

自由,本意就是没有束缚。看到这部电影,不禁让人想起了《肖甚克的救赎》,想起老布从监狱释放获得自由后自杀的种种思考。老布追求自由,但他只流离于叶公好龙式的追求,同样地,麦克默菲的自由感染了起初选择逃避现实的酋长,在他挪动洗手台柱,逃出疯人院时,在麦克默菲的灵魂和酋长的肉体上更高层面的解放。

我们正是囚笼里的鸟,敢于突破囚笼的麦克默菲,以思想战胜逆境的酋长,才能飞向梦想的天空。

推荐第4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怎么样我都忘不了影片开头麦克走进医院时爽朗的笑声,怎么样我都无法接受影片最后麦克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医院里住着全是“疯子”吗?不是的!医院里住着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丧失思维、失去生活方向的人们。他们是一群迫切希望得到灵魂救赎,回归正常人生活轨道的弱势群体。疯人院是他们的聚居地。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这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从表面上看,这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号称行业最优秀的护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脸,机械冷酷的行为举止令人发指。时不时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伤口,津津乐道地让他们一遍遍重复心灵受伤的经历,无端地挑起他们之间的影射与争斗。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因此,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

显然,麦克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冷酷无情的医生眼里,麦克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在医生的逻辑字典里,难道会被一个“疯子”左右其中吗?不可能。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可惜麦克没有警觉。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悲剧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两位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

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后大个子酋长望着被电击伤坏了脑子、奄奄一息的麦克心酸不已,带着他一起远走高飞已没有可能。酋长果断用枕头闷死了麦克,再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疯人院依然存在,而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实现理想的希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2008124237会计二班卢娟

推荐第5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第一节的心理电影鉴赏课我们看的是《飞越疯人院》,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些人从疯人院逃走了而已,但是当看完之后,我发现我错了。电影的主人公麦克默菲是笑着走进了疯人院,但是最后的离开却是死着离开的。

其实很打的程度上来说医院里住着没几个是疯子。而是住着一些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失去生活方向的人而已。他们是一群迫切希望得到救赎,想要回归正常人的弱势群体。而这个疯人院的大部分病人是自愿进来的。我想,也许他们来到这里很大程度上市想得到这里的医生和护士的保护,希望找回对生活的信心,但是他们错了。他们走进了一个无视人道,压抑人性的医院,无论是号称最优秀的护士还是看护都是冰冷的嘴脸,冷酷的行为举止简直是令人发指。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挖开患者的伤口来“治疗”患者,根本就没有为患者考虑过。医院里,没有自由、没有人权,患者们象一群畜生一样活着。但是麦克墨菲的到来,给医院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患者们麻木的神经被激活了,久违的笑脸重新回到了脸上,生活又重新有了乐趣。 他给医院的体制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他通过挑战医院传统作息表、私自出海钓鱼。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干扰了医院的日常管理,但却是对医院缺乏人文化关怀的强烈抗议。但是他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医生眼里,麦克默菲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麦克默菲本来是有机会逃离医院的,但是为了同伴,他组织了一次集体舞会,最终错过了逃离的最佳时机。与自由失之交臂。影片最后一幕是大个子酋长望着奄奄一息的麦克默菲心酸不已,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好送他离开人世。

麦克默菲死了。但是他的死却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会被怀疑成精神病人,为什么一个精神病人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麦克默菲向往自由,但是他的性格太张扬了。影片一开始就预视着他注定要失败了。

可能在电影中麦克默菲是有点痞子的形象,但是他却是这部电影中唯一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对待精神病人用平等的态度去交流的人。而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却总是用有色的眼睛去担待一些病人。

推荐第6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11级海环1班姓名:常成飞学号1129132看完影片我触动很深,也想到很多,课后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 创作背景和相关影片介绍的资料,所以仅凭自己对《飞越疯人院》这部影 片的了解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 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 会缩影。《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拍摄,获得第 四十八届奥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

这些都是电影中或者说过去的时代,那么在这个真实的世界的我们,究竟扮演着 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希望我是麦克墨菲,这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有点过头,却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不用在乎各种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束缚的年轻人, 虽然他表面上或者在一些行为上让普通人 无法接受,甚至是违法,但是我想他最多不过是一个不听话的捣乱分子。而有时候我是酋长 齐弗,想要像麦克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却因为各方的压力只能压抑自己,选择保持沉默 和放弃自己的真实追求。 但是也有的时候我会变成那个满脸严肃的护士长, 处在一个高位用 一些所谓的规矩管制其他的人,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听从统一的规矩。或许更多的 时候,我就像那群病人,盲目而麻木,从一开始就被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方法固定,按 照统一的模式生活着, 最后忘记了自己是谁。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疯人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 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 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是个疯子,我们都是正常人,然而在疯子眼中我们却是不可理喻的 异类。麦克墨菲和酋长齐弗是疯子吗?在护士长眼中是的,在院长眼中是的,于是麦克最终 被变成了白痴。而在我眼中,那个总是一脸严肃的护士长才是一个疯子,她所标榜的采用先 进的药物与精神治疗方法,其实却把病人视如动物,剥夺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和爱好。每 天进行的谈话治疗, 一遍又一遍地刺痛病人的内心, 让他们不停地回忆起自己想要永远忘记 的最悲痛的记忆, 却美其名曰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当看到听不见也不会说话的酋长开始开心的打篮球时, 她脸 上的表情不是欣慰而是担忧。她在担忧她的权威受到威胁,她在担心她的命令受到违抗。影 片中塑造的这个人物就像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 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 折射出她颗麻 木不仁的心灵, 这和麦克墨菲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 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 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 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其中一句就是“我试过了” 。当麦克莫菲 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 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没有搬动, 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 “至 少我试过了” 。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不要 在乎结果,努力尝试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让我们 无怨无悔。 一句简单的“我试过了”蕴含了多少道理,这让我想起了时下热播剧 《北京爱情故事》中男主角程峰冒险去争夺大德公司控股权的举动,可能 在很多外人

看来麦克莫菲的举动恰恰和《北京爱情故事》中程峰的做法一 样,结果肯定是失败。丹麦克也恰恰和程峰一样选择了去尝试,虽然麦克失败了,但他敢于尝试、敢于向制度挑战、敢于为权利为自由去斗争的精 神已经唤醒了精神病院里所谓的精神病人,这也是后来酋长敢于逃离疯人 院的原因。

推荐第7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曾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本片是根据Ken Kesey 1962年的小说改编而成。描写精神病的病人反抗精神病院中不合理制度,是捷克导演米罗斯视曼充满现代风格且感人的作品。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聪明活波的麦克墨菲,沉静刻板的瑞秋小姐,说话结巴的比利,整天拖地不语而被人误以为又聋又哑的酋长。 影片首先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疯人院里,音乐响起,吃药时间到了,听到这个声音,大家都神情呆滞的在窗前排好队,好像是机器一样听从操作者的命令,出奇一致的动作——接过药,拿起水,冲到嘴里,完事后各干各的事。强壮如山的酋长在认真地拖地,比利、马提尼还有几个人在打牌,其他的人呢,有的在自言自语,有的在乱跳,但就整体而言,医院秩序良好,病人生活的好幸福,倒像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小区生活。麦克墨菲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的安静,医院里开始乱了。

聪明活泼的麦克墨菲来到医院,在与医生的对话中就显示了其思想的后现代主义性,他话语中透露出的那种反传统、反权威的意识形态,和以多元主义为中心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觉都表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在疯人院的生活中,无论是麦克墨菲首次向瑞秋小姐问起药品的

事,还是后来为了马提尼打破护士值班室的玻璃,这都是其向瑞秋小姐的权威提起挑战的表现,可惜的是,毫无例外每一次都受到瑞秋小姐的强硬回击,但是这种挑战权威的品质感染了在场的人,以至于先前像羔羊一样温顺的病人开始反抗,马提尼争夺他的香烟,酋长僵硬的脸上展现了灿烂的笑容,一起驾船钓鱼归来时的那种幸福,谁能想到他们是一群精神病人,麦克墨菲的到来无疑为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充满活力,同时整个医院也乱了起来。

影片的尾声,比利满足欲望后惧怕瑞秋小姐的权威而自杀,麦克墨菲被强制切除脑叶,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为保住性命而进入疯人院的酋长在痛苦万分的状况下捂死了麦克墨菲,即使生前没有得到自由,也让他的灵魂得到,不再受世俗枷锁的压制,酋长抱起压水箱砸开医院的铁窗逃走了。麦克墨菲就像是照进疯人院的一束光,在暂时的光明下,人们感受到了自由,酋长更是获得了永久的自由。

其实,无论是影片中的瑞秋护士,还是麦克墨菲,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以瑞秋护士为代表的疯人院是专制制度下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以麦克墨菲为代表的疯人院则是另一种不同的场景。

在以瑞秋护士为代表的专制管理之下:瑞秋护士的权威不容挑战;医院成员要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人们的行为受到限制;欲望被予以禁止。医院秩序井然,一切日常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是人们目光呆滞,生活痛苦。

麦克墨菲对自由的追求深深的影响了疯人院的病人,大多数人都活跃起来,医院不再是死水一般的沉寂,荡漾起了欢声笑语,最重要

的是,酋长获得了追求自由的勇气。麦克墨菲为追求自由而死,酋长在他的影响下最终走出了迈向光明的那一步。

民主与专制,究竟那一个更好呢?

谈起专制,就想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中国是在经历专制的时代,多次的改朝换代也没有改变这一传统,直到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才走向了灭亡。但就目前的历史资料显示,古代中国在当时曾是领先世界的,尤其是唐代,中国长安就是国际性的大都市。那为什么会给国家带来发展的一种制度最终会由胜及衰而走向覆灭呢,究其原因,还是有历史决定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经历兴起,发展,衰落之后就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又走向灭亡。

民主带给人民平等与自由,但与此同时又带来混乱与争吵。民主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民主却是对社会生活有害的。民主需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就大众民主与精英民主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对民主做了一个限制,而它恰好是必要的,有助于选择理性、优秀的人掌握国家权力。

平等容易导致人们对行政机关执行者的蔑视,这不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那么这一点是需要防止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有限的权威,以使人民服从行政机关的相关行为,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种权威的使用必须是有界限的,即它可以在公共领域内使用,不可以入侵私人领域。

自由使人们忘乎所以,易导致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国家是按公意

以一定的目标建立的,自建立之初,为确保其目标(使人们过一种比自然状态下更好的生活)的实现,就设立了一套社会秩序。按公意设立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有益于人民的,那么对这种有益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进而发展为社会*,影响人们的幸福生活,甚至是对它的毁灭。那么,如何防止这一*的发生呢,那就是在秩序之下强调自由。

专制太过于强调控制,虽然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但是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一旦发生社会*便是政权的颠覆。民主太过于强调自由的话也会走向极端,带来社会的大*。德国的法西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调绝对理性、强调集权,不仅给德国,更是给世界带来了慎重的灾难。

民主制下,受社会秩序限制的自由,在服从公意下的平等必然是有益于社会的。

推荐第8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看完《飞越疯人院》,内心感慨良多,为剧中人物不平,内心里一种愤怒油然而生。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总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不会很突兀。剧中人物追求自由、渴望逃出束缚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剧中人物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该片讲述了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位叫麦克默菲的中年男子来到这所国家精神病院。麦克默菲与比利等十个病人常在一起。那个象座铁塔似的酋长,别人(包括医生)都以为他是又聋又哑的,而麦克默菲似乎很喜欢他,经常找他玩。看管他们的护士长是个凶女人,她常以提问、责问方式“治疗”病人,这引起了麦克默菲的愤怒,他以冷冷的目光盯视着她,使她惶恐不安。精神病院单调、枯燥、折磨人的生活,使健康无病的麦克默菲难以忍受麦克墨菲忍无可忍,采取了一些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对医院的极度不满。圣诞节之夜,他们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接着麦克默菲就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医院将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他本以为可以在今晚就和麦克默菲逃跑,因为他已经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酋长最后一次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朋友,然后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之后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酋长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迎着朝阳,向着远处跑……

这部剧中给人最深印象的无疑是麦克墨菲,他活的无拘无束、自

由自在。他在搬饮水池时所说的一句话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至少我尝试过了”,虽然他的某些行为会让人们无法接受,但他却不受世俗的约束为着自由勇敢奋斗着。但我却更喜欢那个像大山般强壮的酋长,他也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却因为各种阻力不得不压抑着自己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在某些困境中所作的反应的真实写照吗?剧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比利的死,比利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在圣诞节那晚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却为此被逼死。精神病院所作的一切都让我心寒。

这所医院里的酋长、比利、哈定、契士等他们真的有精神病吗?在影片中麦克带着大家一起溜出医院出海去钓鱼,在途中听着他们那不受约束的轻松的笑声你会相信他们是精神病人吗?不,在我眼中他们并非有精神病而是被生活、现实、周围的人与环境所逼迫,被一些不可抗拒的东西压抑着找不到自我,他们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只是他们对现实的反抗不被接受。我反尔觉得意护士长瑞秋和医生为首的人他们才是疯子,他们用条条框框束缚着病人也束缚着自己,亲手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悲剧,创造一个又一个疯子,用野蛮的方法扼杀清醒的思想……现实生活中究竟谁是疯子,谁是正常人,这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只希望有些悲剧不要继续上演,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不管是精神病人、残疾人、犯人还是正常人等。保持平常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欢乐洒满每一个地方。

剧中的结尾压抑而沉闷却让人看到了前行的曙光,“至少我尝试过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境、多坎坷的命运,只要努力尝试过就会无

悔与自己。相信自己,保持自我。

推荐第9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自由的缺陷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公麦克墨菲是个个自由自在的有点过头,却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

用在乎各种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束缚的年轻人。他的一些行为让普通人无法接受,甚至是违

背法律。麦克墨菲之所以被打入另册,无非是他的自行其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大伙为了自己

的安生,把他送进了疯人院的高墙里面。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而最安全的立场,就是“跟

大多数人站在一起”。随后,我们就把这个过程集体遗忘了,并且无比心安理得。人类的聪

明莫过于,永远可以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点。

有人说影片中的疯人院实际上映射的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或许更多

的人就像那群病人,盲目而麻木,从一开始就被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方法固定,按照统

一的模式生活着,最后忘记了自己是谁。

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是个疯子,我们都是正常人,然而在疯子眼中我们却是不可理喻的

异类。麦克墨菲和酋长齐弗是疯子吗?在护士长眼中是的,在院长眼中是的,于是麦克最终

被变成了白痴。然而看到最后大家都会为他的死悲痛,怒斥那间惨无人道的疯人院和那冷血

的护士长和院长,却从没想过自己在现实中也可能是护士长的帮凶。当麦克墨菲被疯人院折

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亲密战友,称他为英雄,与他一同企盼起“自由”,

勾划着一次完美的越狱。而事实上自己也是将他推向死亡的众人之一。

影片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性格中那种无法弥补的缺陷。谁都向往自由,但是若不能直视

自己人性中的天然缺陷,你并不会因这种向往而变得高尚。

推荐第10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人们再熟悉不过了,1975年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项大奖。光从奖项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就内容来看,也是无可挑剔的。

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男主角麦克墨菲,路易斯.弗莱切饰演女主角瑞秋,二人神奇的演技使得他们同时捧得金像。其余的配角,比如说,酋长齐弗,比利,契士威克等等都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影片的绝大多数镜头都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里面的人们形态各异,千奇百怪,如果从外表看,你会感到恐慌,但是深入地去体会一下,你会感到他们的善良。他们听从护士长瑞秋的话,对她十分顺从,因为她是护士长,只有听从她,才能获得药品减轻自己的痛苦。所有的一切都是千篇1律,病人们面对着枯燥的生活早已麻木,他们需要一针强心剂,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人,一个英雄改变了这如浑水一般的格局。

麦克墨菲本来是教养院的一个人,但是为了逃避教养院的种种规章制度,他选择了逃离,在教养院人们的面前,他表现出种种的异常,就是希望被送到精神病院,因为他认为那里会比这里拥有自由,就这样,他被送到了精神病医院。麦克菲克和病人们第一次见面,他和那些病人们做到了一起,玩牌,到时间还得吃药,每天都有一段谈话治疗。用医院的话说是谈话治疗,可是他们谈的话题,都是人们难以启齿的话题。瑞秋通过病人的失恋,对病人进行讥讽,挖苦以及嘲笑,麻木的病人早已习惯,只有一个人对这些事情冷眼相看,他就是麦克菲克,他的眼里充满了怒火,因为护士长在挖苦病人使得病人们难堪。在操场上,麦克菲克教酋长打篮球,酋长不会说话,但是麦克菲克一直执着的教他,酋长渐渐地也学会了篮球。麦克墨菲和几个精神病人组织到了一起,对抗医院的管理人员,结果是麦克菲克他们赢了。所有的一切都进入瑞秋的眼中,作为一个护士长,想要控制自己病人的人,麦克菲克对她来说是一个威胁,因为麦克菲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乱了她的体系。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或许会感觉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会发上,这也为后来的悲剧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麦克菲克是一个球迷,他向护士长瑞秋提出建议,希望可以修改一下作息时间,瑞秋提出了“民主”投票的决策。在多番策动下,最后还是无功而返。“民主”这一源自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尽管很野蛮,但是和片中的伪民主相比显得十分的正义《飞越疯人院》里的民主充满了种种的伪善,这种民主深深地剥夺了人们的基本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逐渐成了统治一方的一种基本手段。“民主”早早被打伤了虚伪的折扣。被压抑了,就会产生反抗。被压抑的麦克菲克带着所有的病人们坐着大巴来到了海边,在车上,病人们对美丽的大自然流露出惊讶的感情。因为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地方,只有阴暗的地方,大自然的每一寸土体都成为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来到了海边,钓鱼,每个人都流露出欣喜之情。这种回归大自然,是每一个病人的渴望。但是美好的时光终究是很短暂的,他们回到了医院。麦克菲克和酋长,契士威克遭到了痛苦的治疗。在无意间,麦克菲克发现了酋长会说话,这令马克菲克十分的高兴。麦克菲克对酋长说他希望离开这里,但是酋长对于离开缺乏信心,对于一个长久呆在一个地方的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总会充满陌生和丝丝的恐惧,但是酋长还是答应了他。

圣诞节之夜,麦克墨菲和病人们来了一次疯狂的派对。麦克墨菲为了满足比利对女友爱意和对爱的信息,他将比利和女友安排在了一个房间,其他的人在外面狂欢。一夜的狂欢释放了所有人的激情。第二天护士长瑞秋发现了这一切,她众谴责所有人,对比利更是冷嘲热讽,护士长利用比利的弱点,深深地打击着他。比利被一个护士带走了,比利在护士长的刺激下割断动脉自杀了,鲜血四溅。所有的人看到这一幕都胆战心惊。这一切都被麦克菲克看在眼里,眼前的景象激起了麦克菲克的愤怒,仇恨的目光布满双眸,他像狮子一样扑向护士长瑞秋,警卫来了,他把麦克菲克打昏。所有的人黯淡的离去。在病房里,麦克菲克接受了惨无人道的手术,他在这次手术后,彻底变成了“白痴”,在医院看来,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他们铲除了一个威胁,在没有人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人们众说纷纭,只有酋长不语,眼里流露出淡淡的悲伤,但是他相信麦克菲克会回来的,因为他们会一起逃跑。当酋长看见麦克菲克的样子震惊了,他无法接受现实的一切。面对一个不可再挽回的人,一个被医院折磨的不堪入目的人,酋长杀了他,这对于麦克菲克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不再需要忍受痛苦了。酋长砸碎了窗户,趁着暮色,走进了远方„„

但谁才是真正的疯子?是那些病人还是像护士长拉契特和那些医生一样冠冕堂皇的伪君子呢?而影片中发生的这些在生活中不正在不停的重演吗?现实中不断的有所谓的权威或者制度不公平的压制着我们,催眠着人民,但谁有勇气站出来呢?勇敢站出来的人也许会像麦克默菲一样的下场。这让我想起了切·格瓦拉,革命了一辈子始终逃不过阶级敌人的子弹。英雄倒下了,我们这些“病人”依然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大“疯人院”中。

《飞跃疯人院》的深刻现实意义让人产生太多的思考,这部电影的成功要归功与杰克·尼科尔森。达力有一句名言“我与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并没有疯”用这句话概括杰克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非常恰当。本来是想逃避法律制裁的主人公来到疯人院,却发现自身陷入了一个剥夺人格与自由的集中营。于是,压制与反叛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杰克收放自如的演技将角色身上的油滑、叛逆,表现的酣畅淋漓,谁说主题严肃的影片不能用另类的方式去演绎。70年代是杰克·尼科尔森的鼎盛期,《疯人院》和《闪灵》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演员。

这部影片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以及发达国家的种种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接踵而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深深地走进了人们心里,人们的自私,冷酷无情,所有的人们都呈现出病态心理,成为了工业化的附庸,受经济所摆布。医院本应是给病人疗伤的地方,但是那里已经变成了战场。为了发展,医院用病人当实验品,唯利是图,丝毫不考虑病人的感受,医院拿病人做实验,也是一种施虐的倾向,使用暴力,这或许可以看到战后以及冷战对人们的不良影响,这些会让伤痛越来越深。医院的管理制度也是社会的先进管理制度,不得不说他提高了某种效率,但是效率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压制。民主的背后更是谎言,民主是一种虚无,现在以21世纪的视角看这部影片,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民主制度的迫切性。

第11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看完电影,有了一种沉重的心情,疯人院就如同我们的社会。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规定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什么样的人是疯子。但是我们评什么这样规定?别人有别人的思想和生活,我们凭什么去指责别人,在电影里有几幕很深刻,一,护士长召集正常一点的病人们讨论大家的病情,她也不管病人说的事实什么,她开会的目的就是掌握病人的弱点以及批判病人让他们觉得她才是对的,他们服从她的命令。二,麦克墨菲带着那些病人出海的时候,船主问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墨菲说他们都是精神病院的高级医生,病人们也一个个装得很象,这些病人这时候看起来都很正常,船主也相信了他们确实是医生,疯人院和现实社会究竟哪里才是真的有病?三,比利被捉奸之后说的几句话不结巴了,这个情节安排很有意思,不认真看注意不到,人性是不可压抑的,压抑就会扭曲。比利有心理问题,但护士的压抑治疗显然没有任何帮助,而麦克墨菲的\"非常规疗法\"却更对症下药。而护士长还利用比利的恐惧,一再逼迫,致使比利羞愧自杀。四,病人们反抗时,医生护士们用电击,被打,逼迫病人们服用自己不乐意服用的药物.难道,这不是一种病态吗?!难道这就正确了吗?!都是人!为什么要这么折磨?为什么要强迫别人?而且还不是治疗的药物,人思维迟钝的药。只是这是病态的欲望!由这几幕,我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评判标准是否正确。到底谁才是疯子。

墨菲没有逃走是表面是因为帮助了比利,喝酒醉了,实际上是因为当一个人,去反抗、去面对整个世界,在体制面前的巨大力量,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失去了生命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有这样的结局几乎是必然的结果。片子里,墨菲虽死,还有酋长带着墨菲的希望飞越了疯人院,麦克墨菲的死,其实并不让人

悲痛,一具没有任何思想肉体死亡,代表了灵魂的解脱,酋长的逃跑,实际上已经把麦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义所带走,传播到远方去。当一个病人被巨大的声音所吵醒,看到酋长的逃跑,从心底发出了真正的呐喊和尖叫,这个尖叫,让我们看到了看到希望的喜悦,看到了恐怖社会的最后一丝光明。然而看到末尾的时候,即为酋长的飞越感到欣慰,又为他以后的生存而担忧,他要生存,必然要接触社会,而现实里社会就是最大的疯人院,他又可以飞越到哪里?

但愿麦克墨菲的死和酋长的逃离让统治者们清醒,让所谓的病人们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让他们体会到打篮球时的乐趣,捕鱼是的胜利,举行派对的晚上的幸福。

第12篇: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1: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昏睡了几乎一个下午的周日晚上,实在是没有心情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电脑趴在瑜伽垫上开始看电影,之前在电脑里下载了很多经典电影,点开了一部想看去一直没看的经典之作《飞越疯人院》。

影片的开头是对着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给每个人一个特写。然后是麦克被警察带到精神病院。医生在讨论他是不是真的有病,还是只是借口逃脱劳动。麦克在院中带着其他患者打球,赌博,向瑞秋护士要求放电视看棒球比赛,但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绝,她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结果第一次只有几个人举手,第二次投票只有九个人,投票结束时,麦克去游说病友,但都没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直不说话的大块头酋长却举手了。

麦克欢呼着叫瑞秋护士看,她却说投票已经结束。麦克看着电视里反射出的自己的样子,开始自己解说球赛,把病人全部吸引,并随着他的解说词一起跳跃激动。麦克带着一群疯子打球赛,让酋长守着篮筐不让对方进球,酋长充分发挥身高的优势,拦截进球,轻松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长最后带着微笑在球场上奔跑起来。

麦克似乎就是进来打破疯人院的一切规则和秩序的。他对抗冷酷教条的瑞秋,翻墙出去开着疗养车带着他们一起出海捕鱼,通过女友凯蒂在院里狂欢办派对。本来狂欢派对那次他可以出逃,但是酋长不愿意跟着他走。酋长说,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们利用麦克一样。酋长沉默的生活在疯人院里,让别人一直以为他又傻又笨,就像麦克说的,原来他才是最聪明的人,一直在耍他们。比利在出海捕鱼那次爱上了凯蒂,狂欢夜麦克让凯蒂去跟比利一起度过,最后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来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愤怒,她的规则被打破,权威被挑战。她威胁比利说要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妈妈,让他说出是谁干的事情。比利最后屈服了,但瑞秋没有遵守她的约定,还是要把比利带走。比利最后用玻璃碎片割断自己的颈动脉自杀了。瑞秋出来说,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所有的要尽快回到原来的位置。麦克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他冲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杀死她。最后被疯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后一切回到了原样,瑞秋依然同志着这里。两个保安带着麦克回来了,酋长在他们走开的时候去看麦克,说现在他愿意跟他走了,他知道麦克不会抛下他,但是麦克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对他眨眼睛,却装傻骗过所有人。这次麦克是真的变傻了,额头的两侧做手术摘除了什么东西。酋长抱着麦克,说他也不会抛弃他,会带上他一起走。麦克艰难的回答了“ok”。酋长拿起枕头捂死了麦克,搬起了压力水箱。当初麦克打赌时,也曾搬过水箱,但以失败告终。麦克说至少我试过了不是吗?用它砸碎了医院的铁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疯子都为他欢呼,但是自己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故事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麦克本是疯人院里最正常最健康的一个人,在最开始的总是做些疯狂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有病,到最后想尽办法要逃离。在狂欢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带着酋长一起离开,跟着凯蒂一起走。但是却都醉死了。最后被医院做了手术活生生地变傻,变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离的,最后还是无法逃离。反而是一直冷静沉默的酋长最后带着麦克默菲的自由的灵魂一起飞越出疯人院了。

那个朝着瑞秋大叫,说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烟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饼干一样,在你高兴地时候才会给一点的巴提尼最后还是接受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后还是呆在疯人院里。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为有人带领,一旦没有了别人的指引,自己就会失去改变的勇气,让一切龟缩到原状。百度上说这部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每个经典的电影看完之后都会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带给你思想的冲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

篇2: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对部分内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己,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麦克墨菲来了之后,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切,相信酋长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帮助他,也以为他俩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对方都是疯人院里特别的人,特别的朋友。对于酋长,麦克墨菲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他不服输于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带篮球,酋长有一丝感动,也在尽力帮助麦克,生活瞬间充满光明,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是前后的巨大改变。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终于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非常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起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摆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说,是麦克给大家带来乐趣和生机,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力,他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变得想要离开疯人院,即使要受到惩罚,即使明知这个不可为却愿意为之,这是麦克的勇气和执着,并感染到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但正如酋长其中某天晚上说的那样,他的父亲很粗壮,随心所欲,所以每个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变得谁都不认识他;酋长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的经历影响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因此尽管高大粗壮却装聋作哑,以防别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后,大家除了比利自杀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麦克变成白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麦克在一开始表现的很不同,会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无比,不得不说大家对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过他,获得趣味、开怀甚至逃脱疯人院。

疯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来的而不是受逼迫,他们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厌倦了现实生活,来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压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内心。在疯人院里,每天重复着无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没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疯人院的时间表,没有像麦克一样反抗,只是逆来顺受。比利在割腕收到护士长刺激之前,他很开心,可以说在麦克的鼓励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却因为护士长的侮辱割腕自杀。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霾的一面,有些人明显,而有些人不明显,当环境改变逼迫时,有可能会显现出来,形成反常的行为,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比如,之前出现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经事先预谋,在3月31日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最终致黄某死亡,4月1日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仅仅因如此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错误。他家境平寒,平时好强,其实很优秀,没有必要因为嫉妒黄某读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杀念。任何一个在其他人看来不正常的行为,因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发起情绪时,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行为偏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篇3: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篇4: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第13篇:飞越疯人院

心理学电影《飞越疯人院》赏析

林杏楠 1020100017 10记者

心理学看点: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学电影《飞越疯人院》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心理学电影,三个人物分别象征了本我、自我、超我,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描述。

剧情介绍: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间,美国某丛林旁座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个名叫麦克默菲的青年男子,被武装的教养院军官押往国家精神病院,因为据说这青年在教养院胡作非为,还玩弄了一个未成年的姑娘,所以他被视作\"疯人\"嫌疑犯而送进精神病院。麦克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青年,为了逃避苦役,假装精神失常,从监狱来到精神病院„„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精神病院远非是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的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拉契特处处和麦克默菲为难。她用大音量的刺耳音乐折磨病人们,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推搪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凑

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过了十分快乐的一天。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病院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酋长”悲痛地将他搂在怀里,用枕头闷死了这个实际上已经死亡的生命。之后,“酋长”砸开了铁窗,逃出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麦克墨菲为逃避苦役而假装神经失常,可没想到却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进行观察。护士长拉契特在这所医院里建立了一套行为准则,所有的病人都必须遵守。麦克墨菲不像别的病人那样逆来顺受,这一切却使护士长对麦克墨菲极为不满。麦克墨菲鼓动病人们要求看电视中的球赛转播,后来她又假装民主,提出用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不少病人在麦克墨菲的鼓动下纷纷举起了手,身材高大、被称为“酋长”的印第安人在举起手后使同意的人超过了半数,但护士长却仍拒不打开电视机。麦克墨菲只好自己假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病人们越来越喜欢麦克墨菲,并随他一起外出游玩。护士长找了一个机会侮辱了一个病人,致使这个病人割腕

自杀,麦克墨菲见状大怒,与护士长扭打了起来。护士长对麦克墨菲下了毒手,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变成了白痴。

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原本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经过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异常丰富的隐喻性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强烈的叛逆情绪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来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

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直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而护士长拉奇德则担任了一个恶毒的母亲角色。她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永远是一幅严肃、端庄、对局势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她支配调度着这些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因为她熟知他们的弱点。所有的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在片中开会讨论的内容也透露了比利\"疯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亲阻止了他和女孩约会。比利也曾反问麦克默菲:你以为我不想离开吗?因为比利以为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滞留在有“母亲”庇护的疯人院里才能够安全,虽然他也渴望长大并离去。而在圣诞夜的“成人仪式”后,比利奇怪地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能力,面对拉奇德的诘问,他理智的说:我可以解释一切。但是拉奇德却拿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说: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

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杀死了成熟的自己。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他成功的诠释了原著精华,而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出来,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处理上,也有同样的埋下了不少伏笔。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始终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仰视,拍病人时,则是俯视。当拉奇德和疯子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时,吃药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疗的意识反复出现,作为常规叙事因素,这不仅是在重复上延宕这种情绪,而且逐渐的把这表意为一种仪式。而对于仪式的破除,就意味着神话的终结。

而印第安酋长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的舒展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这一切是为了要躲避,拒绝语言就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的酋长像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牢的空间里。而当麦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时,他主动的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第14篇: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影评

看完《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也想打了很多,课后我又搜集了一些该影片的资料,对该影片的背景、内容作了进一步了解。所以,现在对该片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由米洛斯.福尔曼指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届奥斯卡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不难看出,该影片有多么的优秀。《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这群疯子都是典型的代表,他们自愿来到这个疯人院,为的是逃避真实社会,但他们又希望反抗这个缩影的社会,可是每每到关键时刻,他们又自卑懦弱、逃避和害怕,又继续在昏暗的病房里玩着扑克拒绝一切的变革。但是,当他们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勇于抗击官僚主义时,他们是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存的、他们能够出海钓鱼,能在当业畅饮,能举办晚会,他们甚至能在球赛中战胜护工。他们渴望自由和权力,他们有能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是社会体制不允许,菁英阶层不允许,于是他们就无奈的打上了疯子的烙印,无奈的接受这个即将崩塌的、苟延残喘的社会体制,无奈的磨灭一切人性。

象征着官僚主义和菁英人士的护士长,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和专制主义者,他们以原则之上,一丝不苟的做着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以整顿和管理整个社会为己任。他们自持掌握了真理,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状态,他们视一切与自己理想不同的人为异类,以内心深处希望除之而后快。一千伏电压是他们无情裁制的一种方式,每天一颗安眠药是他们统治的一种卑劣手段,每一天都一样的作息时间是他们束缚人命的牢笼。麦克是其中一名未完全束缚的疯子,尽管过程十分艰难,但他仍然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断奋斗,不断追逐,在毫无趣味的疯人院中寻找属于他的乐子。

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台词是“至少我试过了”。当麦克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没有那么大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道理:不必在乎结果,女里常识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丹麦克始终未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生活中,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在你犹豫时,不妨试一试。

影片最后的结局也出人意料。“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大家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酋长用枕头把麦克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逃走了。最后酋长翻出窗户,奔入无尽的森林,跑进自由的彼岸。

第15篇:飞越疯人院

数计2班

李娟

1153211

《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

看完这部片子我的感触挺深的,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看过的另一部片子《越狱》,虽然这两部片子在内容梗概上大相径庭,但他们都有一些细微上的相似之处,人们都渴望自由,尽管他们的原因不一样。《飞越疯人院》让我对人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关于一个疯人院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没有疯的疯子—麦克墨菲。他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麦克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瑞秋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这个故事看起来虽然平淡了些许,但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自由,他甘愿冒险,他甘愿去尝试。他们不想屈服,他们试图改变,他们想过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主人公的种种行为,其实映射出了很多东西,他只是一个代表,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实惠环境中,有些人希望像麦克墨菲那样装疯,也想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改变生活中一些令自己不满的地方,那是要付出一些代价。

电影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但是我试了,不是吗?至少我尽力了。””麦克努力克服障碍,他的心里承受能力也很强。相比之下,比尔却因为心里障碍而最终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我很同情比尔的,但我却更欣赏麦克的承受力与克服障碍的勇气。“我试过了”就是这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却深深打动了我。不要去在乎结果,努力尝试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但是我试了,不是吗?至少我尽力了。””这句话真的深深打动了我,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么多例子,那么多当代的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尝试呢,为什么就没用勇气与毅力去面对学习这座大山呢,为什么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呢?还有那么多的温室里的花朵,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潜意识里就没想过去尝试。我感到挺惭愧的,因为我经常总是遇到了问题与困难就想逃避,而不会去试着要如何去解决问题,看了《飞越疯人院》,我领悟了很多,我要让自己的心里承受力变强,遇到困难不逃避,就算某一次我失败了,希望我能很有底气地告诉自己“我试过了”。

让我们增加自己的心里承受力,克服心里障碍,不逃避生活,不逃避压力,不逃避感情,不逃避一切令我们感到不适的东西。只为了那一句“我试过了”。

第16篇:飞越疯人院有感

首先,他总是乐于反对已有的规则么?如果你注意到一个细节,你就会知道,不,他乐于遵守一切合理的规则。当马提尼试图违反赌博规则作弊的时候,墨菲生气地对他咆哮。

其次,他反对(或者提出)的都是哪些规则呢?他反对瑞秋总是在讨论治疗会上侮辱病人,刺激他们。他反对医院使用廉价方便却对病人很不好的方式(给病人定时吃安眠药)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与工作。他提出——注意,是提出,墨菲并不仅仅是在破坏旧规则,他也在尝试着建立新规则——应该增加看全美大赛的时间。反对终日把病人锁在疯人院里,要求他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放风时间(在影片进行到半个多小时的时候,比利告诉麦克,这里的人并不被允许离开疯人院,从而引发了墨菲后来带病人们集体外逃的事件)。

再次,墨菲是个“坏小孩”的角色么?他对护士瑞秋,一开始就带着嘲讽么?从某些角度来讲,他是个坏小孩。但这方面的证据,实际上少之又少。我能想起的,仅仅有他未经允许就进入工作室停止音乐这一行为。其它时候,在我眼里,他只不过是在据理力争。他对瑞秋的第一次嘲讽是在瑞秋拒绝就关闭音乐与他讨论,并强迫他吃安眠药的时候(他被赶出护士站的时候,并没有嘲讽瑞秋而是说了一句,yes madamm)。他在疯人院里打过两次架。一次是打了强行架着马提尼离开的华盛顿,一次是在比利自杀后掐住完全冷血的瑞秋——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任何待遇打过人,即使是在接受残酷的电击时,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怒意。他所做的一切,是一个从小就游手好闲的小混混所做的事。但他重义气,尽管嘲讽却并没有真心讨厌疯人院里的任何一个病患。

我想说,麦克墨菲是一个,一切不当规则的反对者。他试图改进他所处环境里每一个切实不妥当的规矩。但在当时的疯人院——我想说的是,我在这里指的并不仅仅是当时的疯人院——并不允许他对任何一个已有的制度进行反对,不允许她有任何新规则的倡议。那是一个僵化的,冷血的,无人性的规则引导下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人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有人说,这暗喻着我们重蹈覆辙的生活——不!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规则进行各种各样合适的改变。墨菲和我们一样,并不想打破整个框架,而仅仅是想要改变细节,但即使是这样,他依然不被允许,不被接受——这时候,他才想要逃离。还是请大家注意,他对疯人院的厌恶是由浅入深的,他想要从劳改这样一个僵化的制度中逃离(因此,在影片的一半,他拥有离开疯人院回到劳改所的机会,但他装疯卖傻,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当然了,这只是从一个地狱回到另一个地狱的机会),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更加僵化的环境里,改进不成后,他才选择彻底地逃离。墨菲并不应该成为那些墨守陈规者抨击的对象,也不应该成为那些自由主义者的榜样——自由主义者们不要高扬墨菲的旗帜。打破了一切规则后所能换来的还是空虚,生活需要的不是一再的仅仅为了寻求新鲜而做的彻底背叛,而是一点点地改进。我还是想说,我努力地翻了翻别人发表的评论,却并没有发现让我满意的影评。我很遗憾。What they said is just not the point!

提一下酋长。他是一个游离在制度之外的人,直到墨菲的出现,他才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没有人性,从而觉醒,逃离制度,奔向新生。他是剩下的病患的一个缩影。影片里,他暗示着的是被墨菲唤醒的,原先对这样的环境毫无知觉的麻木的人们。但留下的病患也告诉我们,逃离制度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们需要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我想这才是这部影片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最后我想提一下瑞秋。瑞秋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恶毒地对待病患(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她很和蔼),并且用心险恶地留下墨菲试图报复他,诸如此类。但这个帽子扣得太大。影片里把许多真实世界里的角色给理想化了。瑞秋是这个丑恶小世界的维持者甚至制造者,她厌恶一切自由的快乐的气氛,试图扼杀每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比利是正常的欲求受到严重的遏制并且时时遭受恐吓而变得胆小懦弱口吃的人,大家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他刚刚做完爱时,感觉自己终于成为一个正常人了,眼里满是希望,说话一点都不口吃,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而是被外界压抑人变形的人;酋长是制度的游离者,最终觉醒逃离,墨菲是改善生存环境的领头羊,他乐衷于此,最终却灰心丧气地打算离开,这些都不复多言。回头说瑞秋,我理解在精神病院长期工作的护士和工作人员们,长年工作的压力以及许多病患的不可理喻使她们无法心存太多善良,对病患的冷漠并非不可理喻的事情,他们自身其实也并无权改变制度(影片中,疯人院几乎成了瑞秋的一言堂,这是不太可能的),他们也是制度的傀儡和受害者。许多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护士们自己都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我依然想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瑞秋在影片中被着力进一步丑化,也正是这部影片理想化的一部分。

对这部影片的阐述就这么多。我在文中引用的其它观点请自行阅读他人的影评。我想这也可以带给你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同时欢迎所有喜欢这部影片的人与在下探讨它的隐喻意义。

第17篇:飞越疯人院读后感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看完书又看了电影,觉得好震撼。

我想我是一个独立的、追寻自己所想的人。我从来不觉得我生于一个很坏的时代,相反我一直很感恩我出生并不算差,只不过这个时代或者说我所处的环境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惊喜。

科技的发展,换了多少代手机,都I5s了,都用电纸书看书了;互联网的创造,隔空传话,网购的盛行,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惊喜。

因为前所未有所以惊喜,前所未有是最好的理由。

我想,应该有些人会如我一样,偶尔会幻想一下从前那个未僵化的世界,即使你从未存在过那个世界。我以为人越大就越不用守规矩,而事实恰恰相反。人变得无害,却很单调。每天迈着同样的步伐,经过同样的路,遇同样的人,如此机械重复。没有人在控制,所有人在控制。

我在被同化、控制,与此同时,我明白,只要我追求最本质的快乐就能摆脱,去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博学的人,保持觉醒,保持独立的判断力,为自己创造惊喜就如读这本书。

社会的现实很容易把不守秩序的人改造成温顺的、没有情感的machine,不守秩序的人许多时候等同疯子,因为他们都是反抗大多数的人。如果真是这样的,如果大多数错的,那么我想我会做一个伪常人,混于大多数的正常人,等如那个McMurphy一样的伪疯子给我觉醒的力量去思考规则正确与否。

我会如酋长一样不负他望,给予女护长最后一击。

第18篇: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作者:云星伟 看完影片我触动很深,也想到很多,课后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创作背景和相关影片介绍的资料,所以仅凭自己对《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了解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据了解《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八届奥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当然,这部影片的政治意义以及其独有的时代代表性也正是影片优秀的原因所在,但是我想谈的并不是这一点。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其中一句就是“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不要在乎结果,努力尝试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让我们无怨无悔。

一句简单的“我试过了”蕴含了多少道理,这让我想起了时下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男主角程峰冒险去争夺大德公司控股权的举动,可能在很多外人看来麦克莫菲的举动恰恰和《北京爱情故事》中程峰的做法一样,结果肯定是失败。丹麦克也恰恰和程峰一样选择了去尝试,虽然麦克

失败了,但他敢于尝试、敢于向制度挑战、敢于为权利为自由去斗争的精神已经唤醒了精神病院里所谓的精神病人,这也是后来酋长敢于逃离疯人院的原因。

“至少我试过了”我认为是麦克最经典的台词,也是我从影片中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我由此感想到我们这批在温室中长大的九零后,这些所谓的新生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在一点点的困难之前却大多都是退缩或还是依赖父母,那时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句话“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呢?

影片中麦克可能是因为违反了那个时代所谓保障人权的法律被送进疯人院,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各种非常人的待遇,但麦克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这也正是影片主线所在。这也恰恰吻合麦克的人物性格,一句“至少我试过了”与影片主线紧紧相扣,这也应该是该是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点睛之笔。

影片另一处神来之笔是结局,我认为《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结局应该是出乎每一个观众所预料的。“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 这种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的结局应该是西方人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决定的,从这方面来讲这样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这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真希望老师能多放一些这样的电影。

第19篇:飞越疯人院 影评

不自由毋宁死

——浅析影片《飞越疯人院》

一、没落嬉皮士的反体制斗争——创作背景与人物分析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经典之作,不论从它在业内的口碑还是它所获得的五项奥斯卡大奖以及高票房来看,它都是成功的。该片改编自“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肯克西的成名作《飞越杜鹃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近代史政治和文化上最多姿多彩、最具戏剧性、最重要的时代,其间经济、政治的动荡催生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们延续了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奇装异服、摇滚乐、吸毒、公路文化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反对传统体制对人性的束缚,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肯克西作为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根据自身经验创作而成的《飞越杜鹃窝》成为了嬉皮士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作,也因此,《飞越疯人院》秉承了原作中所展现的对自由的追求、对现行体制压抑人性的不满。当然,拍摄电影的七十年代同样是一段让美国人沮丧失落的时期,水门事件使美国政府失去民心、越战失利阻碍了美对外扩张霸权政策的实行,虽然嬉皮士文化已接近没落,但影片中对压制人性、束缚自由的现代社会的暗喻与讽刺以及对追求自由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没落嬉皮士”英雄的讴歌,无疑激发起了美国群众的内心认同,可以说这是嬉皮士文化在七十年代的美国的“绅士化”表达。贴合时代背景的情节让观众找到共鸣,深邃且永恒的对自由的追求的主题让影片具有了赏析价值。

影片叙述了一个狂野不羁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为逃避工作借口来到疯人院,在经历了质疑、反抗、逃脱失败之后,被切除脑蛋白变成了真正的“疯子”的残酷故事。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曾经提到“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利机构”,影片中的疯人院同样暗喻着美国传统、死板、充满压制的社会形态,医院中的护士长、病人、印第安酋长以及麦克墨菲分别代表现代社会中的不同人群,正是对这些人物深刻生动的塑造,才让影片的内涵意义更加深远。

护士长拉契特是疯人院中权力的代表,冰冷的语言、冷漠的表情、永远的白色制服和黑色便装无时无刻不在凸显她在疯人院中的权威地位,她永远对局势调

配游刃有余,熟知每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并以此维持着她的地位。麦克墨菲与她的矛盾随时间推移不断激化,从强制吃药、制止其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促成比利的自杀,护士长扮演了恶魔的角色,是始作俑者。然而,若换一个层面看,拉契特工作能力极强,受领导、教授的重视,被称为“最好的医生”,她强制病人吃药、制止病人观看棒球比赛、赌博,拒绝关掉音乐,这些看起来都有足够的理由,她绝非为了享受“使用权力的快感”而运用权力,她的出发点是保证病人的病情稳定。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她的动机可以说是无懈可击。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她树立了恶魔的形象呢?在我看来,正是她对所谓规则、制度的绝对服从,对所谓道德的绝对追求。她以“一切为了病人”作掩护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完全不顾及病人的感受,粗暴言行的背后是她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感,在拉契特的世界里,这是正确甚至值得歌颂的无私的行为——一切都是为了病人。最为可悲的也恰恰是这点,她在遵从制度的同时也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并完全没有感觉,不合理的制度已经在逐渐遵守的过程中内化成为了心中的道德律,有了这个道德底线作为基点,一切的粗暴与不合理都是有意义、可以忽略的,在这种自我麻醉中优越感越发强烈,行为也越发过分。也正因此,促成了影片最后的悲剧,悲剧产生的原因远非是权力的膨胀,而是对制度、规定无条件的服从从而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人性被制度所吞噬。拉契特代表了现今社会的一部分人,他们自视甚高,享受对体制的无限服从,愚昧无知的用体制衡量善恶美丑,非黑即白,与体制相悖的事物就要全面打到,这些被制度同化、改造的人在社会占据较高地位的同时,也是体制下的牺牲者。

与拉契特相对的则是坚定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麦克墨菲这一人物在其塑造上是具体、生动的。他并不是传统观念上拥有帅气英俊外表的斗士,也并不是有极高觉悟的“正人君子”,他只是一个无所事事、有些许流氓气、好赌好色的普通人,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他对权威、体制的反抗更有说服力,才让最后麦克墨菲的悲剧结尾更加浓重、壮烈。如同影片一开始的暗示:在麦克墨菲出场前,病人间的纸牌游戏进行的十分顺利,但在麦克墨菲加入后,病人间产生了争执,混乱开始出现。麦克墨菲就如同一颗不安分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他的到来引起了其他病人对制度的质疑与反抗,病人开始有了对非暴力的压制的质疑与反对。无论是带领病人出海钓鱼还是圣诞狂欢,麦克墨菲在这场与体制的

对抗中扮演了冲锋的角色,他挑起战争,吹起进攻的号角,激发战士们的战斗意识,在影片中,麦克墨菲试图搬起水槽,最终的失败虽预示着个人对体制的挑战必然失败的结局,但他说的“至少我试过了”却触动了在场的其他病人,也正是因为麦克墨菲这一勇敢的尝试,才激发起了其他人对自由的追求。不自由毋宁死,当印第安酋长帮他接触肉体的束缚时,这个战士自由了。麦克墨菲的形象是现代社会人内心中所向往的形象,每个人都企图像他一样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和生活、和世界开着无厘头的玩笑,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勇气去反抗现行的压抑天性的体制,人们更渴望的是拥有“不自由毋宁死”的勇气,而正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人们都不可能拥有,哪怕是用死来反抗的勇气,才让麦克墨菲成为了人们争相讴歌的对象。

与麦克墨菲从始至终反对权威不同,印第安酋长是影片中产生最大转变的人物,代表了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在影片最后,他又回归于丛林——自由的象征。酋长用装聋作哑的方式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这种逃避是机智的,既不被体制所伤害,又不用被体制所屈服,他自己构建了一层保护膜,将自己封闭。这似乎是最好的处世方式,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困在这个牢笼里不得解脱。而麦克墨菲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反抗、他固执的教酋长篮球、他不厌其烦地邀请酋长与他一起逃离疯人院,印第安酋长被一点一点改变,从最初毫不理睬到后来举手赞成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搬起水池冲破束缚,是麦克墨菲唤醒了酋长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力量,最终是他解脱了麦克墨菲,也是他打破了铁窗,飞越了疯人院。

剩下的病人代表了另一类人,不能忽视的是他们承认是自愿进入疯人院的,这让麦克墨菲感到震惊、不可思议。显然,他们也是被体制化的人,但与拉契特不同,拉契特是体制内的强者,他们认同这种体制并享受体制所赋予他们的利益,而这些病人居于被控制的地位,他们却毫无反抗的勇气,甚至有的人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认命是形容他们最合适的词语。现今社会大部分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或许有反抗的意识,但没有勇气突破,久而久之,便听天由命,麻木的生活在体制中,他们期待解放、渴望反抗,如同影片结尾,其他病人看见被打破的铁窗振臂欢呼,但没有一个人想要逃出,即使铁窗已被打破。他们憎恶体制,但已经没有能力脱离体制生存。这一类人显然是最悲惨的。影片中的比利是这群人中

富有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有恋母情结、自卑、弱小的口吃病人,当麦克墨菲邀请他一起走时,他拒绝了,“不行,我还没有准备好”,正是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天性的过度压抑使他自觉接受了自己弱者的地位,自觉走进疯人院,有趣的是,在影片最后,比利和麦克墨菲的女伴发生了性关系,满足了他对女性的渴望,在他向护士长解释时,语言十分流利,正是比利对自我的认同让他消除了自我压抑,他解放了天性!那么对于最后比利自杀的情节,也就可以解释为,比利找到了冲破枷锁的勇气,他用死的行为向拉契特对他的控制进行抗议,他得到了解脱,找到了自由。

通过对影片主要人物性格以及象征意义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影片的矛盾聚集在体制与反体制间,这是一场体制内强者、弱者、反体制者、隐士四方的博弈,虽然影片结尾,酋长所代表的“隐士”冲破了枷锁,但疯人院的生活却依旧正常运转,强者依旧制定、维护规则,弱者们也一如既往地服从于体制,导演在这里没有任何控制观众思维走向的意图,似乎只是在狡黠地展示了这一个画面后,坏笑着问你:你是他们中的哪一个人,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呢?

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这里挂着四种不同的衣服,选择哪套穿,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全在于你的选择。

二、视听语言分析

写文章推崇“虎头”,电影也如此,开头部分总是用来铺垫、渲染甚至是暗示结局的,以影片《放大》为例,开头的绿色草地和镂空字幕就象征着客观现实与主观世界的格格不入。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是长达2分钟“冗长乏味”的展示雪山的镜头,巍峨的雪山、阴暗的天气、毫无生气的平静湖水,暗示了全片压抑低沉的基调,一辆汽车从远处开来,驶向远方,暗示着车中主人公即将迎来未知的生活。第二个镜头展示了隐藏在深山里的精神病院中的病人,这两个镜头的组合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疯人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系统,这也表现出了疯人院是一个现代社会的隐喻。接下来,用一个全景镜头勾画出拉契特护士长形象,在惨白病房中出现了全身黑衣的护士长,房顶的红灯不时闪着,黑、白、红的组合象征着不可僭越的规定制度、不可打破的权威。就这样在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中,一个压抑、与世隔绝的疯人院,以及其中暗含着的对“绝对权威”的隐喻就

这样表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本片在对声音的运用上也别具一格。影片开头声画结合,诡异低沉的音乐更为接下来要展现的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悲凉,随后伴随拉契特护士长出场的还有一连串钥匙响动的声音,钥匙是拉契特控制疯人院的工具,就如同帝王统治国家的权杖,钥匙碰撞所发出的声响衬托出了拉契特护士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接下来为数不多的音乐中,每一次音乐的使用都有力的推动了情节进展,渲染了氛围。第一段为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海钓鱼出现的无声源音乐,大海是广阔无际的,它代表自由、没有束缚,在这里大海与疯人院产生鲜明的对比,欢快明朗的音乐衬托出了众人逃出疯人院的愉悦心情,也正是这次逃离,众人开始产生了反抗、质疑的意识,不难理解,自我压抑的短暂释放带来的必然是反体制意识的产生。第二段为圣诞狂欢麦克墨菲播放的有声源音乐,在舒缓音乐中,众人歌唱、起舞、饮酒,享受了一次“正常人”的狂欢,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人们或是安详的沉睡,或是优雅的跳舞,相较于平日疯人院里的死气沉沉,此刻“反常的喧嚣”展现了自由的美好,当然,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优雅静谧的音乐也暗示着一场狂澜即将掀起,激烈的矛盾潜伏在暗处,伺机爆发。第三段是影片最后,印第安酋长解放了麦克墨菲受压制的肉体,引导他走向“永恒的自由”,这时低沉却又逐渐加快的音乐响起,酋长走向水槽,音乐节奏继续加快,在一次次尝试后,酋长终于搬起了水槽!伴随着雄壮、充满希望的无声源器乐合奏,他走向铁窗,奋力将水槽砸出,在铁窗打开的一瞬,音乐也达到了最高潮,将观众情绪激发到了最高点——是的,铁窗已被打开,枷锁已被解除,自由,自由来了!同时,其他病人也被惊醒,看着酋长跑向远处的丛林,奔向自由,其他人手舞足蹈,欢庆这次胜利。激奋的音乐和着病人们的狂吼,展示了反体制斗士们的最终胜利,不自由毋宁死!

另外,情节设置上,病人吃药与拉契特主持心理治疗反复出现,不仅在重复上延宕情绪,同时也作为一条线索,推动着情节发展,这一过程中麦克墨菲与拉契特护士长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而且反复重复的情节此时俨然成为了一种仪式,而最后对这种仪式的破除无疑暗示着权威的动摇。全片碎片式、段落式的情节构成在重复手法的运用中,使故事更加规整,观众的情绪也因此被合理、循序渐进地调动,直到最后达到高潮。

《飞越疯人院》用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经典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及巧妙的情节设置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极为庞大但完整的悲壮故事,然而其伟大的内核却终究在于它所包含的思想。不同于《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后者是通过体制化与反体制化来展现其对自由、解放天性的追求,本片却将关注点放在“体制化与反体制化”的背后——人的身上,它试图去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被体制同化或者为何会反抗体制,它通过对麦克墨菲、酋长、比利、拉契特护士长四种不同人的展现,探讨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我”,从而不单对制度化进行批判,更多的是去试图探索、揭开这种“制度化”产生的根源。 这种更深层次的接近于哲学的命题,让影片在全力吸收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也是本片成为世界经典之作的最重要原因,“不自由毋宁死”的这种对解放天性、对自由的不懈追逐的精神在这部影片里便更显的悲壮与伟大。

第20篇:飞越疯人院 读后感

教原一班 110602007张小丹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疯人院-----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但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词眼。如南京的随家仓医院,在南京上学几年,经常会从身边的南京人嘴里听到这个词,无一例外的,都是作为开玩笑的一个辅助词。我们很少有人能,或有兴趣知道一家精神病院里的情形到底是怎样,无非就是医生护士加一群精神不正常者。《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所精神病院的治疗、管理机制,当这些画面出现在面前时,我们感触还是很大的。

看完电影,对一些情节有点不太理解,比如酋长最后为什么要掐死麦克等,于是去翻了遍它的原著。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媒介,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还是有区别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跳跃的太强比如说从关于哈丁的会议到改变时间表,麦克墨菲争取到酋长那一票 和麦克墨菲组织钓鱼,这些地方我们在电影中看的似乎很自然就发生了,但是读过原著后会发觉,这一切都是无比艰难和坎坷的。麦克用近乎疯狂的表现争取到的一切,只有读过原著才能体会那种令人震撼的勇气。而酋长,影片的描述也不够多,似乎真的把他当作了又聋又哑甚至忽略他而去更大篇幅的给契斯维克,哈丁,比利等以出场机会,这使得酋长后来那句“thank you”显得突兀,酋长之前的所做一切并不亚于麦克,只不过那是种无声的抗击,在麦克对他说:原来你一直在耍他们,耍的团团转。护士,无疑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尽

管影片中也把她刻画成高贵的魔鬼,无人可撼动她地位,我们可以从她参加医生们的会议时说的话不难发现,让麦克墨菲留在医院,无疑是对他最沉痛的打击,俗话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大护士正是想以这种方式去折磨甚至毁灭她的病人们,这种病态的心理似乎早应该让自己也成为精神病人的一员。原著的大护士那种险恶在内心,借以无数次的行动表现出来那种权威以及势力,片中可能由于片长的关系,似乎把她直接刻画成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恶魔。以上是对原著和电影的一些比较。 麦克墨菲---电影的中心人物,他不算一个优秀公民,犯下种种过错,被送到教养院,又为逃避苦役,假装精神有问题,被送到这家精神病院。这样一个人,单独来看,身上并不具备为我们所赞赏或同情的因素。但就这样一个人,身处精神病院这个环境下时,他身上的那种向往自由的因子,让我们开始喜欢他这个“不循规蹈矩,总是制造混乱的”麦克。而麦克的这种向往自由的个性是统治者所厌恶和憎恨的。我们会喜欢,是因为我们是人民,人民缺乏正是缺乏奔向自由的勇气,但在心底有无比幻想着自由。电影中,麦克对疯人院的管理治疗方式一开始是感到很稀奇的,从第一次参加护士组织的谈话时,他那种诡异的坏笑可以看出。但我们知道,他的个性,在外面的世界都无法正常生存下去,更何况是在疯人院这样一个充满束缚与压制的空间里,很快麦克的到来就打破了原本这里一切按部就班,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的生活。对疯人院的秩序和规定他无法忍受,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开始思考这些规则的合理性。但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

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病人无需操心。就算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医院统治者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干脆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电影中的谈话,对麦克的电击以及最后的脑蛋白切除术,都是规劝和暴力统治的表现。酋长结束了,心已死麦克的生命,表面看不可理解,其实是对这种规训的最后抵抗。

整部电影,中间不乏幽默搞笑之处,但到最后我们都会感到那么一丝压抑。它通过疯人院这一场所,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现代社会的规训惩罚制度。它的威力是巨大的,大得无法想象,大得让我们已经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就像疯人院里的那些病人们,把每天的吃药,谈话,睡觉,治疗看做理所当然。因为它虽然威力无穷,却是悄无声息不带任何表面的血腥而进行的。这让我想到福柯写的《规训与惩罚》,该书一开始就向我们描述了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判以重刑,残忍地被处死的场景。描述的文字让我胆颤,甚至无法去想象那个无比血腥的场景,印象非常深刻,觉得统治者们怎么能够那么残忍。随后作者引述了,在此惩罚发生后的80年,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规章的第17至28条,一种与此前血腥的惩罚完全不同的惩罚方式,其实就是残酷的肉刑开始消失了,但恐怖的规训却兴起了。就我自己而言,在看后者时,内心的触动没有前者大。这也许就正说明了这种现代规训制度的隐匿性与内潜性。它的威力不在于肉体的痛苦与残暴,而是对人的内心的控制与束缚。福柯在书中也表明,这种惩罚方式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它产生了几个后果:

1、脱离了人们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

2、它的效力被视为源于它的必然

性,而不是源于它可见的强烈程度。

3、受惩罚的确定性,而不是公开惩罚的可怕场面,应该能够阻止犯罪。

4、惩罚的示范力学改变了惩罚机制。相应的,刽子手这种痛苦的直接制造者被一个技术人员大军所取代,这技术大军包括监狱看守,医生,牧师,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对于教育学家在这儿的出现,有些人或许会有些诧异,但凡是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只要稍加回忆与思考,就会有所感触。现在好多学校都是全监控式的,就拿我自己的中学生活来说,它的作息表就是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非常紧密的安排下来的。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晚上的熄灯规定,一旦熄灯,就会有老师检查,熄灯后不允许有任何声音,必须上床睡觉。凡事巡查老师听到有声音的,就会扣分,导致的后果就是第二天班主任找你谈话。这就很滑稽地导致上厕所这一最基本的需求,都要偷偷进行。学校的学习生活也是严格规定好的,基本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最为学生,你所要做的就是遵守班规校规。在这儿并不是控诉把我们送进大学的中学生活,没有它的这种高强度,在城乡不平等的大背景下,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也许就没有机会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以它为例,来说明学校里我们所熟悉,习惯,并遵从的规训制度。

这种规训现象其实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但因为它的隐匿性,或是它的不可抗拒性,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服从。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