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7 07:49:10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色戒观后感

电影《色戒》观后感 12旅游管理(1)班 张慧 1202103002 《色戒》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几个大学生刺杀汪精卫手下的一个姓易的特务头目,王佳芝(汤唯)假扮做生意的麦太太接近易先生(梁朝伟)、易太太(陈冲),她却在与易先生交往的过程中假戏真做,爱上了这个特务头目,在刺杀关键时候放在了易先生,刺杀失败后,王佳芝等六人被易先生抓了起来并执行了枪决。

观赏这部电影时,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情节中,我的心随着汤唯、梁朝伟的演绎而紧绷起来,和他们一同感受着做特务的孤独、恐惧,和他一样陷入信疑难辨、爱恨难辨的迷茫中....当王佳芝被绑赴刑场,那曾经砌起的美丽爱情被击碎的时候,似乎自己也深陷其中,感觉胸口被一种东西堵上,心头涌出隐隐地疼痛,久久不能平静... 易先生这个角色表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他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与兴趣,是那种非常沉闷的人物,而梁朝伟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以及偶尔的几句台词把这个人物内心中的孤独、恐惧、谨慎、多疑个性演绎得非常传神。恐怕也只有梁朝伟才演的出来吧。

女主角王佳芝是个单纯,沉稳,内秀外敛的秀丽女孩,同时也是个失去了母亲又寄居亲友家的青年学生。像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她和同学们演话剧鼓舞来宣传抗日,演到高潮时,剧中“中国不能亡!”的对白,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巨大共鸣,“中国不能亡!”连续高昂的呼喊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不自觉的内心跟着波涛汹涌。 为了完成心中的使命感,王佳芝把自己变成了麦太太,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武器,去诱杀大汉奸易先生;而为了成为真正的“麦太太”,王佳芝和有着逛妓院经验的梁同学完成了从少女到少妇的过程;在这个体验中,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压倒了一切。

一直以为能和梁朝伟演默契情侣的只有张曼玉,现在又多了一个汤唯,感觉《色戒》演得最出彩的不是梁朝伟,应该是汤唯,王佳芝出场之际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很是惊艳,然而汤唯在电影里并不是扮演花瓶的角色,她的笑与泪、爱与恨都与人物角色融为一体,估计在戏中,汤唯也分不清自己是麦太太、王佳芝还是她本人了....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 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感觉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游戏了。后面和什么战争,爱国,特务几乎没什么关系。《色戒》和《断臂山》表现的都很含蓄,《色戒》中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知得。就算知道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的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那这一切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但这

个问题并不是电影所讨论的,是很难说清的一个故事。 《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我在想她为什么没有直接吞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可能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也许是她自己要亲身经历最后的结果。

总言之,汤唯和梁朝伟的表现力都很强,似乎把我们也代入了他们之间纷纷扰扰的感情,我想王佳芝是爱易先生的,而易先生也是对王佳芝有感情的,只不过当时中国一片黑暗,他们所处的立场不同,时局所迫,爱情终究也变了样。篇二:色戒 读后感

沈阳师范大学

作业名称 色戒》观后感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年 级 12级 ______ 姓 名 毕冬雪 ____ 学 号 _12301038____ 《色戒》观后感

以前曾经听过色戒这个电影,但一直都是一些负面的消息,尺度大,低级等等。这次应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这个电影,这部电影虽然非议很多,但我认为电影的艺术不在于尺度的问题,而在于它透过这种场景是怎样传达它的思想,是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每个人看待电影都有不同的视角,所以有争议也无可厚非。在网上看见了李安导演给这部电影一句话的诠释:色可戒,情难戒。其实我们的感情都纠缠着情与色。 《色戒》是张爱玲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简单也不简单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各股力量交织混杂的上海,一个化装成学生的女特工为获取情报接近另一方的特工人员易先生的太太,却和易先生陷入了情网。一次又一次身体的交汇,让她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这个最不该给的男人。而表面阴险狡诈的易先生,也在这个女人的身体上,找到了感情的归宿,虽然他从没表露过,但最后的一滴泪,已经可以说明一切。张爱玲原著中的集中表述是“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至于张爱玲为什么这样写这篇小说,和她自己爱上大汉奸胡兰成是有关系的。在这部小说里,或多或少的可以看见她自己的影子。

而李安将它拍成电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时代为背景,演绎着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邝裕民与易先生之于王佳芝,完全是两个极端:邝嫉恶如仇,为革命,为爱国牺牲了爱情,把王佳芝推向了汉奸的怀抱;易阴郁谨慎,外冷内热,征服了王佳芝,自己也深陷情欲身不由己。至于王佳芝自己,完全是一个为了爱情牺牲自我的女子。一个母亲早亡,父亲远走,孤独无助的弱女子,从小缺少关心爱护。她喜欢的第一个男子是邝裕民,却得不到他承诺的兑现。邝说不会让她受到伤害,而恰恰是他让她深陷伤害无法自拔;为了爱国,执行任务,王佳芝接近易先生,她的细腻优雅,独特的气质以及令人无法抵御的吸引力将其诱惑并俘虏。王佳芝的演技的确十分出色,然而好演员往往都是过于易感并脆弱的,她投入自己的角色太深,以至于深陷其中,矛盾、彷徨、迷惘与挣扎无处不在。而当她看到易先生温柔怜惜的表情,送她如此昂贵的连自己太太都舍不得送的钻石戒指,她一下子迷失了,觉得易真是爱她的,才会临阵倒戈,出卖了同学和战友。因为她觉得终于得到了爱,得到了怜惜,于是就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了。看完这部电影,可能有许多人问同一个问题,王佳芝为何在最后,选择了保护易,反而出卖了自己的同学?单单从剧情来看,王佳芝是因为“爱”才这样做的。剧情交待得很清楚,在那个本就人情淡泊乱世,她被父亲无情的抛弃,小心的过着没有温暖的日子,造成了她某些方面的心理扭曲,但是,她这时还是对爱充满憧憬的。和同学一起参加爱国运动,到后来决定刺杀大汉奸易,王佳芝都没有犹豫过,一,她王佳芝是爱国的,二,也是因为爱,同学的友爱,和邝之间朦胧爱情,然而,事情的发展,对王佳芝来说,太残酷,她失去了贞操,而且,还是被最好的朋友算计的,一句”你们都商量好了”道出原委,一句”和妓女”道出辛酸,失去贞操后,又被同学无形的隔离,这时的她可谓心如死灰,亲情,友情,爱情,她全都失去,易又突然回上海了,连初衷的目的也失去了。这一次的打击让她再难以翻身。到后来的”三年前,为何不是你”道出的却是恨。万念俱灰的王佳芝回到上海,投奔的亲戚更加势力,冷漠,无情,她再次参加刺杀易的行动,是因为她爱国和刺激,这些刺激让她感觉还活着,还有目的和方向。色,让王佳芝感觉到易爱她,那颗戒指,却让她肯定易爱她,在一个弱女子失去所有爱的时候,易却伸过来一把救命的稻草,她选择保护易是符合情理的,对以前的同学,本身就有恨,这也是的原因之一。

我们分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及情感,最终的目的还是透过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去探寻电影的艺术。当今的消费社会就是追求感官解放,这股解放的潮流汹涌而至。现在讲男女情爱的电影,没有强烈的感官效果那是对观众交待不过去的。仅仅靠思想深厚看来是不够了。感

性解放潮流的现代源头可追自尼采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那是狂放不羁的身体哲学。巴塔耶显然是真正实践和发挥了尼采哲学的这一方向,他才会极端沉醉于感官的写作,而且把最具肉体情色的书写与宗教神灵结合在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人马尔库塞把感性解放理解为艺术的任务,并且是人类精神解放的最生动的体现。这些哲学方面的解放思想,最终的结果要由大众传媒文化来实现,特别是影视和音乐,也是图像艺术和声响艺术,借助后现代电子工业,把后现代时代的感性解放推到极限。李安之“纵情声色”,实在是这种后现代文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的某种体现,也是华人影视文化对西方感性解放潮流的回应。尽管说李安做的电影完全是西方化,但用于表现华人的历史和人性,那总是打上了某种中国文化印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特质过去总是以比较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关于身体叙事方面克制有加。现在,发展到今天,中国文化的含蓄的限度也有所开启,也要汇入感性解放这一潮流。 情色在这部电影中还并不是噱头,也并不是表面化地呼应感性解放的潮流。情色在这里用于探究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命运与“性爱”到底有多深的关系。王佳芝为一时的豪情冲动以女子之身献于民族大义,为了取得与男人交合的经验,她献身于同党男子梁润生。在小说中,王佳芝因此遭到同伙们的冷落,一个女子的勇敢与选择,并未获得尊重,这是重要的细节,王佳芝后来与易的性爱能在她身上留下烙印,与此有关。但影片却没有表现。女子的命运如此,都因与“性”相关。然而,不与“性”相关,女子的行动又如何神奇呢?王佳芝终究与易先生搭上关系,二人的性爱扭曲变形,那是承担着历史谬误的性爱,也是人性难以解脱的挣扎。历史、政治、人性在那样的时刻奇怪交织在一起。但身体却是最实在的,李安的影片试图解释:女人也只有在那样的时刻,超出了历史和政治。

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叙述。对于李安来说,情欲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就显得颇为要紧,那些身体扭曲就成为他们心理、精神和命运扭曲的隐喻和外部显现,没有这些扭动身体,没有身体的狂歌乱舞,那种始终压抑的内在悲剧性就不能爆发出来。就不能在身体和心灵上重新镌刻绝望的印记。电影艺术的力量现在就总是产生在这样不可思议的时刻,这里已经不能在敌意、在可计算的利益的层面来思考,也不能在我们业已确认的那些宏大概念的框架中来理解,而是在超出所有被规划的概念的界线之外,去体验人性的极限,去体验生命之不可承受的失误,去感受命运深渊般的失落。在这样的意义上,不管对于女人还是男人,情欲就是毁灭,就是复活,《色戒》就这样复活了人性最深处的本质,人性甚至野心勃勃要战胜历史的是非。篇三:色戒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 篇一:色戒>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关于《色戒》的评论,趁着潮流我也看了下,有些感慨??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禁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禁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因为《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现在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可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不过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可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试想在中国,可能吗,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又有多少,要是未删减就在电影院放,我想在电影院里肯定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坐着。所以那些文化局的人很“聪明”,干脆直接删减了,这样多好,又能不被道德指责,又能增加票房收入,一举两得吗!!!结果呢,网络上还是有,而且放在各视屏网站的头条内容,“《色戒》未删减部分曝光视频”几个醒目的大字,好像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而这时文化局的人怎么又不管了呢?是不是管了也没钱挣呢?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可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现在,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子,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不过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不过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

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篇二:色戒观后感

最近很火的色戒,我本以为又是年末拿出来骗钱的片子,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愧疚外,还很高兴。中国也有国际级的导演,国际级的演员,国际级的剧务,除了差点运气和某些热门元素外,我觉得完全可以去奥斯卡拿个最佳外语片奖。

之前,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我有说周杰伦在黄金甲里表现不错,有前途。看了王力宏的表演后,我觉得周同学和王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可能是调教得导演差距的原因。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始做学生的那几场戏,和王佳芝对视的笑容,和片末与王佳芝告白时。 汤唯的表演让人惊艳,梁朝伟更不用说了--老戏骨。

我之前也只看过李安的《断臂山》,稍微了解了一下的风格。《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真正的理智是什么)。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她为什么不吐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应该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她也许自己要亲身来经历最后的结果。 当初在香港时,他们六个在屋子里杀了人,王佳芝冲门而出,跑离了那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也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她曾经得到了易先生,她也知道邝(王力宏)也是喜欢她的,她觉得就足够了。最后死的时候,她也使微笑对邝(王力宏),让他觉得不要有负罪感。而王力宏此时的表情是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 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 感情游戏了。 后面那段可以独立的搞个爱情电影里,和什么战争阿爱国阿特务完全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就是叫《色戒》。李安估计就想拍这段,之前之后按得背景只不过为了打名气。但是光靠这段,最多又是个《断臂山》,难超欧洲电影的文艺片的境界。《色戒》和《断臂山》都很含蓄,《色戒》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晓得。晓得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是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这一切

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貌似这个问题不是这个片子讨论的,深入讨论是要功力地——。很少导演能那么强,说清一个>故事就了不起了。

我从王佳芝角度思考的比较多,易先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人。杂志上,一直写的是他的“相信”问题。“相信”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易先生来说很难,对王佳芝王力宏等人很简单。易先生也就这样了,受诱惑的男人,也是慢慢陷入的,也是理智冷酷的。

不行了,睡觉去了。 篇三:色戒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色戒了,觉得到了大陆就应该改名叫“戒色”了,所有新闻报道在海外令人感到特别的元素,全给卡了,使得整部戏,全部只靠演员的眼神和一些只言片语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压抑。唉,真是啥也没有了,绝对适合少年儿童观看。所以18岁以后的还是到香港买碟看好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整部戏情节紧张,时刻都有心计的碰撞,连牌桌上的女人,都各个心思如发,一个眼神,出的一张牌,似乎不经意间说的话都内有文章,真是节奏紧凑又精彩。

剩下的讨论请看过的再来看,以免没看过的同事失去了悬念不知道大家看过的对女主人公有啥感想。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责备她背离诺言,出卖了同事。可是我觉得最终酿成悲剧的不是她,而是邝同学。他有满腔的仇恨却用一个话剧团的成员临时演戏以为就能瞒天过海跟那么大牌的汉奸(梁朝伟)斗智慧,明显思想幼稚,当愤青可以,别拿同学的性命开玩笑嘛。人家能当那么大的官,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都成精了。再看看自己的同学,两个月了,拿手枪打中一两会瓶子,还说“咱要不先杀点不重要的人吧,再不杀就开学了”可见都是小青年阿。当初“麦太太”就是因为对邝同学有感觉才跟着她的。其实我分析内心是十分的向往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要不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进入角色,那么难走出来。 第二次卧底的时候,又是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时候投身革命,要知道她在家里没有多少米下锅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最后,让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去接近那么老谋深算,又英俊潇洒的魅力男人。成功的把握就又小了一成。所以我觉得最痛恨的是邝同学,老觉得他用自己去诱惑了别人去参加革命,如果参加革命能被诱惑,那么不参加也同样能被诱惑,而因此连累了其他的同学。

最后就是可以看出,钻石对女人的魅力,当钻戒镶好的时候,我清楚听到电影院里的女孩都“哇”了半天。一个在不能爱的情况下喜欢上的男人,送给她一枚所有女人都艳羡的6克拉黄钻戒指。结果就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心理防线。我觉得当她在街上茫然没有车理会她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从此孤身一人的悲惨境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片子拍的不错,如果出了完整版,我还会再看一次的。篇四:色戒读后感(1) 书名:色戒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1日

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女特务爱上了猎物而最终死于心爱之人手下。她爱他,他亦爱她。千钧一发之际,她说“快走”,他则说“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她的爱放了他一条生路,他的爱将她赶尽杀绝。男人之于女人,便如政治之于艺术。都是爱。他们的下场结局却是生死之遥。

易默成是国民党汪精卫手下豢养的特务爪牙,多年官场从政经历,练就了他为人谨慎,处处留心以防备杀身之祸。“老奸巨猾的他决不相信她会爱上一个四十五岁的矮子”。小说的微妙之处在于,恰恰在这时,王佳芝发出了灵魂中第一个关于爱情的疑问“那,难道她有点爱上老易了”。可是,她之前没有爱过吗?

两年前,为了暗杀任务顺利完成,王佳芝在大家共议结果下,牺牲了处子之身,但却因此反遭同学的避而远之。所以王佳芝会自嘲“我傻,反正就是我傻。”那时的她,多么需要被理解和支持,哪怕仅仅是,一个人。她曾以为这个人会是邝裕民,但他选择了沉默。有时,孤立和不理解是杀死一个人最锋利的武器。如今的她回望过去的她,面对这段时间冲刷过的懵懂,心里留下的,“只是恨”。

因而,王佳芝在和老易“交往”前,没有经历过任何一番男女之间热烈昂扬的缠绵云雨,连自己也不清楚是怎样,才叫做爱情。她只知道,“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他给了她从不曾有过的热烈与激情,冲淡了久积的阴郁,那种挣脱常规关系桎梏而产生出的快感,打破了如囚牢般生活的死静。佳芝从少女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感受——作为一个女人的完整性。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对于男性肉体的欲望,更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对于一种被关心和被照顾的情感渴望。双重性的满足把王佳芝推向了爱情。

于是,王佳芝和易先生,恋爱了。

生命里第一口蛋糕的滋味永远那么诱人,却不知其亦是洪水猛兽。在恋爱的绝佳场合珠宝店里,他要送她女人们趋之若鹜的“鸽子蛋”——六克拉钻戒。一条命的话,是配得上配不上?如果承载上,他对她的爱呢?看上去,光芒包裹下的钻石攫取着女子的灵魂,一点点,一点点,最终吞噬。金钱下的原始猎物关系开始暴露,压抑久积的感情瞬间波涛汹涌。在此刻,情欲与物欲交织缠绕在一起抵达了神圣的巅峰。张爱玲的无情在于,她将性灵中的难堪之处一层一层剥落,生生的呈现于读者眼前。他活下来了,她便是必死。 记得原来看过张国荣演的一部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在台上穿的是虞姬的戏服,画的是虞姬的眉眼,走的是虞姬的步子,念的是虞姬的台词。穿上戏服,他是虞姬,谢了这一身行头,他是程蝶衣。可他入戏了,动真情了,爱上了台上的霸王,他想一辈子当楚霸王身边的虞姬,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分不清了。这身戏服一穿上,便着魔了。

唱戏时面具戴久了,便脱不去了,化生出了一个新的生命。王佳芝便是一个活脱脱的程蝶衣。上天赋予她孤绝中的重生,却将她牢牢印刻在戏里,这场戏妖娆艳丽精妙绝伦,她戒不掉。而他,已退入台下做起了看官,进退自如,戒得干净利落。只是,他戒掉的是欲,戒不掉的,怕是情。

在茂密的丛林中,有一只凶猛的猎豹和一只柔弱的羔羊,可是小羊却想品尝猎豹的美味,神在初始便定好了结局。只是,最后的最后,猎豹喟叹道,“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生命最终极的占有莫过于此。这真是一个伤心的故事。

杜朝亦

2012.12.8篇五: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知名学者李sf看了三次《色,戒》,为的是研究张爱玲的文本,即《色,戒》电影剧本与原著的差别。李of从《色,戒》文本读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苍凉。 lzf在评论张爱玲代表小说的文章,特别提到张爱玲作品苍凉感的始源。lzf写道:“张爱玲对世界是悲观的,对文明是悲观的,对人生是悲观的。现实中的一切实有,成功与失败,光荣与屈辱,到头来都将化作虚无与死亡,唯死亡与虚无乃是实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浓的苍凉感,而其苍凉感的内涵又很独特,其独特的意义就是对于文明与人性的悲观。这种悲观的理由是她实际上发现人的一种悲剧性怪圈:人为了摆脱荒芜而造文明,但被文明刺激出来的欲望又使人走向荒野。人在拚命争取自由,但总是得不到自由。他们不仅是世界的人质也是自身欲望的人质,说到底只是‘屏风上的鸟’、‘被钉死的蝴蝶’,想象中的飞翔毕竟是虚假的,唯有被囚禁和死亡才是真实的。”

《色,戒》中的王佳芝与他的同伴的集体被枪毙,是悲剧的下场,也是结局。死亡之前的一切努力、奋斗,不管是成功与失败、荣与辱,都成了过眼的云烟,像“屏风上的鸟”、“钉死的蝴蝶”样本,已失去生前的意义,

呈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死亡的静止状态! xzq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强调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感,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忠实而深厚的历史家”,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lzf针对这一说法,认为张爱玲的代表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等的精神特点,并不是它的“历史感”,而是“哲学感”。 lzf是第一个把张爱玲的小说提到哲学层面考究的人,别饶兴味,他指出:“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透于她的作品中的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围。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的第一视力看到‘文明’时,她却看到‘荒原’;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而当人们看到不可能时,她却看到可能。《倾城之恋》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在‘进步’,而是在一步步地走进死寂的荒原。因为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是自私的,他们被无穷尽的欲望所控制,这种欲望导致了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只有到了‘地老天荒’、世界走到末日的时候,欲望才会与世界同归于尽,人才可能重新发现和复活天性中的真诚。”

在《色,戒》中,王佳芝与敌伪特务头子的微妙感情,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无他,身份使然,一个是爱国热血青年;一个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走狗”。结果在小说(电影)情节的铺展下,这段感情却在不可能中而自然地发生了。这正是lzf所说的,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看到感情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王佳芝原钟情爱国青年领袖邝裕民,这段感情却因王佳芝第三者身份被搁置了;而人们看到不可能——王佳芝与敌伪特务易先生发生的感情,她却让它发生了。 lzf以上的文字,均援引自他在二零零零年于岭南大学主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发言稿。在这次研讨会上,lzf与夏志清

对张爱玲的评价曾作了一次学术交锋,激起了一道道波浪和朵朵的火花。

推荐第2篇:色戒观后感

篇一:色戒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关于《色戒》的评论,趁着潮流我也看了下,有些感慨……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禁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禁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因为《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现在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可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不过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可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试想在中国,可能吗,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又有多少,要是未删减就在电影院放,我想在电影院里肯定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坐着。所以那些文化局的人很“聪明”,干脆直接删减了,这样多好,又能不被道德指责,又能增加票房收入,一举两得吗!!!结果呢,网络上还是有,而且放在各视屏网站的头条内容,“《色戒》未删减部分曝光视频”几个醒目的大字,好像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而这时文化局的人怎么又不管了呢?是不是管了也没钱挣呢?

我们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最文明的民族,都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可是在性方面又博大在哪里呢,性是人类生活中最直接,最平常不过的,平常得跟吃饭睡觉一样,而孔子儒家文化是怎么把它打入“冷宫”,把它视为是丑陋的淫秽的忌讳的,于是便有了古代时,女子如果不小心看到男人的某部位就要以身相许的可笑的事情,男女偷情被发现就要被活埋的残忍愚蠢的事情。难道这就是文明的??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可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现在,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子,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不过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不过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篇二:色戒观后感

最近很火的色戒,我本以为又是年末拿出来骗钱的片子,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愧疚外,还很高兴。中国也有国际级的导演,国际级的演员,国际级的剧务,除了差点运气和某些热门元素外,我觉得完全可以去奥斯卡拿个最佳外语片奖。

之前,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我有说周杰伦在黄金甲里表现不错,有前途。看了王力宏的表演后,我觉得周同学和王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可能是调教得导演差距的原因。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始做学生的那几场戏,和王佳芝对视的笑容,和片末与王佳芝告白时。

汤唯的表演让人惊艳,梁朝伟更不用说了--老戏骨。

我之前也只看过李安的《断臂山》,稍微了解了一下的风格。《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真正的理智是什么)。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她为什么不吐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应该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她也许自己要亲身来经历最后的结果。

当初在香港时,他们六个在屋子里杀了人,王佳芝冲门而出,跑离了那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也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她曾经得到了易先生,她也知道邝(王力宏)也是喜欢她的,她觉得就足够了。最后死的时候,她也使微笑对邝(王力宏),让他觉得不要有负罪感。而王力宏此时的表情是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 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 感情游戏了。

后面那段可以独立的搞个爱情电影里,和什么战争阿爱国阿特务完全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就是叫《色戒》。李安估计就想拍这段,之前之后按得背景只不过为了打名气。但是光靠这段,最多又是个《断臂山》,难超欧洲电影的文艺片的境界。《色戒》和《断臂山》都很含蓄,《色戒》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晓得。晓得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是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这一切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貌似这个问题不是这个片子讨论的,深入讨论是要功力地——。很少导演能那么强,说清一个故事就了不起了。

我从王佳芝角度思考的比较多,易先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人。杂志上,一直写的是他的“相信”问题。“相信”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易先生来说很难,对王佳芝王力宏等人很简单。易先生也就这样了,受诱惑的男人,也是慢慢陷入的,也是理智冷酷的。

不行了,睡觉去了。

篇三:色戒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色戒了,觉得到了大陆就应该改名叫“戒色”了,所有新闻报道在海外令人感到特别的元素,全给卡了,使得整部戏,全部只靠演员的眼神和一些只言片语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压抑。唉,真是啥也没有了,绝对适合少年儿童观看。所以18岁以后的还是到香港买碟看好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整部戏情节紧张,时刻都有心计的碰撞,连牌桌上的女人,都各个心思如发,一个眼神,出的一张牌,似乎不经意间说的话都内有文章,真是节奏紧凑又精彩。

剩下的讨论请看过的再来看,以免没看过的同事失去了悬念不知道大家看过的对女主人公有啥感想。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责备她背离诺言,出卖了同事。可是我觉得最终酿成悲剧的不是她,而是邝同学。他有满腔的仇恨却用一个话剧团的成员临时演戏以为就能瞒天过海跟那么大牌的汉奸(梁朝伟)斗智慧,明显思想幼稚,当愤青可以,别拿同学的性命开玩笑嘛。人家能当那么大的官,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都成精了。再看看自己的同学,两个月了,拿手枪打中一两会瓶子,还说“咱要不先杀点不重要的人吧,再不杀就开学了”可见都是小青年阿。当初“麦太太”就是因为对邝同学有感觉才跟着她的。其实我分析内心是十分的向往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要不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进入角色,那么难走出来。

第二次卧底的时候,又是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时候投身革命,要知道她在家里没有多少米下锅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最后,让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去接近那么老谋深算,又英俊潇洒的魅力男人。成功的把握就又小了一成。所以我觉得最痛恨的是邝同学,老觉得他用自己去诱惑了别人去参加革命,如果参加革命能被诱惑,那么不参加也同样能被诱惑,而因此连累了其他的同学。

最后就是可以看出,钻石对女人的魅力,当钻戒镶好的时候,我清楚听到电影院里的女孩都“哇”了半天。一个在不能爱的情况下喜欢上的男人,送给她一枚所有女人都艳羡的6克拉黄钻戒指。结果就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心理防线。我觉得当她在街上茫然没有车理会她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从此孤身一人的悲惨境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片子拍的不错,如果出了完整版,我还会再看一次的。

推荐第3篇:色戒观后感

看完李安的新片子色戒,我感到莫名的恐惧,真的很矛盾,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等你听完我个人的见解后,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不直接评价它的好坏,而是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去看待这个颇有争议的片子了

色戒的命名就让人感到一定与色有关,看完了后的确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种色还不是一般的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变态的性虐待,汪精卫手下的大官在人前是汉奸,可是他对待女人时也是那么地残暴,也许他觉得是发泄的最好方式,可是我却感到如果有那么多的人看了这种情节,对社会是一种双刃剑,特别是让许多未成年的人看了,更加不健康,虽然现在许多版本都经过剪裁,但是原版就把细节拍得那么真实,让人觉得有点限制级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冲着李安的名头及宣传去的,可是后来都会心理上和视觉上受到震撼,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也知道有那么一回事----性虐待,但是让这么直白的镜头充斥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而且不贴上未成年禁止观看的标签,这多少对中国的电影产生巨大冲击,将来中国的电影是否继续这么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呢?完美的爱情拍得已经不够过瘾了,现在流行拍畸形的爱情,比如断臂山讲诉的是两个西部牛仔的同性恋的故事,这是电影要宣扬的精神吗?尊重同性恋,如果拍的东西总是喜欢给人看黑暗的一面,告诉大家现在有许多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的需求和渴望是那样的,需要得到社会的同情和尊重,我们是可以坦荡地原谅他们,但是这种文化是否应该这么热力地宣传吗?如果一个人本身的抵抗力可以,能取精华,去糟粕还行,但是大多数人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为什么要总要赶着时代的潮流,也许这是中国再一次的性解放,让更多人去理解性的多样吧,

每次当我们接触生活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讲一些光明面,而把黑暗面先不讲,这种态度不知道是否属于掩耳盗铃的做法呢?我们明明知道有这种事情要发生,可是我们偏不愿意承认,总是往好的方向去想,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待坏的现象毫无抵抗能力,当遇到坏事情发生时,一个总是在母亲的臂腕里长大的人是无法顺利过关的,

王佳芝是个充满革命热情的人,她热爱祖国,为了祖国,放弃个人的幸福,奉献自己的一生,在这个女性的身体上,我感到无比的佩服,她能够把英语,日语,普通话,特别是上海话,香港话能说得那么好,她能够在汉奸面前,毫不畏惧,从容不迫,最后她在爱情和事业面前,选择了爱情,她看到汉奸给她的大钻石戒指,她就把他给放了,可是同时她也放弃了自己和伙伴的生命,

此时的她是感性的,但是有句格言说得好,如果你放过对手,就是伤害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决心,就不要上战场,在战场上,只有敌人和朋友,如果你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项羽给刘邦设下了鸿门宴,可是他故意耀武扬威的,到后来没杀成刘邦,反倒给自己造成了杀生之祸,又比如卧薪尝胆的故事,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她这样的决定是多么地错误,

但是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观点去看待这件事情,发现爱情真的是女人吃亏得多,女人总是那么地容易被伤害,这么多男人去对付一个大汉奸,不采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却要一个柔弱的大学女生去承担这一切,如果成功了,她能落得什么下场了,毕竟这种用色去引诱男人上当的手段,没有什么好宣传的,只能遮遮掩掩地,不被任何人知道,知道了反而对她的名誉上造成不利影响,大家对她不但不会崇敬她的大无畏精神,都只是私下议论,在那种社会大背景下,是没有善终的,谁会娶她呢?她付出那么多,真的就那么地不值得一谈吗?这让我联想到羊脂球里面的妓女,她是多么地善良,她为了整车人,答应了军官的无耻要求,奉献了自己的身体,后来大家并没有感激她,反而用蔑视的眼神去看她,这是多么现实啊,

推荐第4篇:色戒检讨书

检讨书

1、我真是好奇怪,为啥《色戒》不让我们小学生都去看?完整版也没什么的,床戏也没什么的,我们小孩子一般不懂什么,只当是床上打架,或者是**体操,想学也没机会的。我主要是觉得《色戒》对我们小学生,特别是小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告诫我们人不能贪财,特别是小女生更要注意。你看那个汤唯姐姐,因为贪图那颗大钻戒,结果让大汉奸老易快跑,结果使抗日团体策划很久的刺杀计划失败了,汤唯姐姐还有王力宏哥哥还有他们的朋友们通通死光了。

2、看完《色戒》(完整版,以下同样),我心里有点着急,就去问妈妈:哪儿能够找到妓女姐姐?妈妈大惊,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我想找妓女姐姐学习床上的事,不然以后遇到我喜欢的女孩,什么也不会就全完了。你看那个汤唯姐姐,就是不懂男女床上的戏,需要男生去教她,可是别的男生都不会,那个最爱她的王力宏哥哥也不会,只能干瞪眼,最后只好由那个跟妓女学习过的小白脸哥哥去教汤唯姐姐,真可怜哪!王力宏哥哥真委屈死了,他要早点去找妓女姐姐学习学习,不就可以借着教汤唯姐姐的机会把他们的爱情通过阴道就给扎根了吗?汤唯姐姐批评他,三年前就可以,为什么不?王力宏哥哥无话可说。他可能心里想,我要是早认识一个妓女,就不至于出现这种悲剧了。所以妈妈,你快告诉我哪里有妓女姐姐,带我认识一下。

没想到妈妈给了我两耳光,打得我头昏眼花,还把我押到学校班主任老师花欣那里,责备她没有把我教育好。好在花老师还比较理解我,等妈妈走了后悄悄告诉我:你的心情我理解,你不要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我说。花老师笑着点点头:“对!我告诉你:男到大时必有女,有女自会干那事!”我说“真的?”花老师说:“绝不骗你,你要到时候真不会,我可以教你!”我乐坏了。

没想到我跟花老师的谈话被校长曹旦听见了,结果我们俩都被罚关禁闭一周,都要写检讨。

3、我觉得李安大叔真棒,拍的那个什么大汉奸易先生,也就是梁朝伟叔叔,好帅,好有风度,好体面!我相信这是很真实的,因为我晓得历史上的好多大汉奸都是体面人,长得帅呆了。例如抗战时的大汉奸头子汪精卫,我看好多书上都说他是民国第一美男子,我也看过他的照片,确实帅!只有周恩来伯伯的英俊能跟他勉强比一比。还有个汉奸伯伯叫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他也比鲁迅长得帅。反过来说那些革命党啊,抗日英雄啊,一般都长得不那么体面,比如说杨靖宇伯伯,每天就只能吃草根树皮,饿得皮包骨头,能好看吗?

所以我觉得李安大叔犯了个小错误,他不该让王力宏哥哥那么帅那么奶油味的小伙子去演抗日英雄,应该让潘长江去演就对了(潘长江可能太胖),或者是冯小刚也行,张艺谋大叔也凑合。

4、我觉得李安大叔拍的故事很真实的,汉奸这种坏人就是比抗日的人们坚强。

我看过有个以前的苏联电影叫《第四十一》,这个电影在1957年获过嘎纳电影节特别奖,里面有个漂亮的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她爱上了一个帅呆了的白匪军官“蓝眼睛”(蓝眼睛主演过电影《牛虻》,曾经是许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最崇拜的偶像)。最后,当“蓝眼睛”奔向前来接应他的白匪的帆船时,玛柳特卡姐姐毅然在海边举枪(她是一个神枪手,弹无虚发,先前已经打死过四十个白军),一枪把“蓝眼睛”击倒在海滩上。这时候,玛柳特卡姐姐的爱情突然苏醒,她扑向“蓝眼睛”放声痛哭,呼唤“蓝眼睛”醒来…

我本来以为《色戒》的最后,梁朝伟把汤唯姐姐和她的朋友都杀光以后,会偷偷地独自来到汤唯姐姐的坟前,放声痛哭……李安大叔没这么拍,真伟大,真了不起啊!因为汉奸们就是比抗日的人们坚强、厉害!他们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要是没有那么多汉奸,那么多伪军,小日本有几根小爪子,能把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抓走呢?所以我想中国抗日的人们本来是打不过小日本的,因为他们有又坚强又体面的汉奸们帮助。幸亏美国

扔了两颗原子弹……下面我不敢写了,我们班主任的儿子,正在上大学的沙比大哥看到这儿,大骂我是歪曲李安大叔!哎,沙比大哥多有学问呀,没辙……

5、前天深夜,我打着手电钻进爸爸妈妈的卧室,掀开被盖检查……妈妈醒了,大惊,问我干什么,我说要检查检查他们的**姿势。爸爸也大怒,又给了我两耳光,要我交代为什么会有这么怪异的想法。我说,我主要是不放心,因为看了李安大叔的《色戒》,我明白了男女**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你看那个王力宏哥哥不懂**姿势,对汤唯姐姐的爱情就报废了。那个去教导汤唯姐姐的小白脸哥哥,**的姿势也不怎么样,结果汤唯姐姐也不爱他。结果梁朝伟大叔**姿势很棒,把汤唯姐姐的阴道搞活了,汤唯姐姐就爱上他了。我看那个梁朝伟大叔抱着蜷成一团的汤唯姐姐的**姿势最好看,让我想起好多年前,英国甲壳虫乐队灵魂乐手约翰·列侬,抱着他的妻子大野良子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种由极端的爱产生的亲密姿势。而在《色戒》中,是由亲密的姿势产生了极端的爱……所以我害怕爸爸妈妈没有很好看的亲密的姿势,他们的爱就要完蛋。我想让他们俩摆好姿势让我检查。

妈妈大怒,罚我从第二天起不许吃肉食,跟小白兔一个待遇,每天啃胡萝卜。爸爸更凶,说:你要再当小疯子,罚你跟小牛一个待遇,吃草!……

6、我晓得自己长得不帅(虽然责任在我爸爸妈妈),我肯定当不了体面的汉奸。但是呢,我也不想每天只享受小白兔或者小牛的待遇。因此我遵照爸爸妈妈老师校长沙比哥哥的意见,向李安大叔——沙比哥哥说,我无权叫李安大叔,要叫李安大师——向李安大师沉痛地检讨……

推荐第5篇:色戒鉴赏

当代影视评论

——《色·戒》鉴赏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王贺伟

学号:13020910131

摘要:色戒主要表述的不是一段政治历史,不是忠奸的判断,而是要表达一类人的爱恨情愁。影片以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价值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已动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却决定赶尽杀绝,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

关键字: 忠奸,戒律,爱情,政治,权谋,性

王佳芝第一次见易先生回来,一边点烟一边若有所思地跟赖秀金说,“他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她对易先生产生了兴趣。后来,易先生约她去裁缝店做衣服,当她试好旗袍准备换下来时,易先生的那声“穿着”一定让王佳芝心里一震。她爱的邝裕民对她没有丝毫表示,就算她穿的再美也无人欣赏,“女为悦己者容”,不用说,她的心里一定很失落。然而,易先生填补了这个空白,这让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心存感激。但这时侯,王佳芝还没有对易先生产生感情,她还是把这一切看成他们计划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爱国大学生,她没有忘记国仇家恨,虽然她加入这个计划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邝裕民。她为他冒险,为他轻易被别人破了处女之身,可是他却没有任何表示,别人也认为是理所应当,没有人为她想过。在她得知易太太要回上海,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她屈辱,她难过,她对邝裕民彻底失望。 三年后,王佳芝回到上海,被父亲遗弃,被舅母冷落,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她的脸上已没有了往日的神采飞扬;穿着破旧的棉袍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泣不成声。她没有奢望邝裕民会带她走,因为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三年前都没有,现在更不可能。就在这个时候,邝裕民来找她了,原因竟然还是那个未完成的任务。她这时候已没有别的念头,怎么样都好。当她听到老吴那篇长长的警告词时,她的脸上没有恐惧,甚至在看到毒药时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默默地把毒药拿在手里,接受了任务。看到这里,我感到了深深的悲哀,王佳芝的心已经死了。她明白作为一个诱饵会有多么大的危险,但此时对她来说,危不危险都不重要了,甚至活着还是死了也不重要了,因为没有人在乎。

她又见到了易先生,甚至住到了他家。她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完成任务。因为这才能让她感觉到她是活着的,是有价值的。她一次次地跟易太太周旋,想方设法地引诱易先生,忍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上的痛苦,她感觉快要崩溃了。于是,在一次汇报工作时,她祈求老吴尽快动手,可老吴竟然冷酷地叫她不要着急,等候上级命令。她绝望了,她把自己压抑的感情尽情释放在易先生身上,狂放,激烈,汹涌。易先生一定也感觉到了,于是从一开始对她疯狂的折磨,到后来慢慢释放着自己的感情。在日式料理店,他说惩罚自己也等她一会,听她唱完《天涯歌女》竟然流泪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动摇着王佳芝的心。

终于有一天,易先生给她一个信封,要她帮忙送交某人,还笑着说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王佳芝马上把这封信交给了组织,可信封里只有一张易先生的名片,组织怀疑王佳芝被怀疑了。带着不安的情绪,王佳芝找到了信封上的这个人,把信交给了他。没想到,原来是易先生要送她钻石。这一刻,她呆住了。在行动的那一天,按照原计划,她打去了电话,然后静静地坐在咖啡馆等易先生。她等了很久很久,在这段时间,她一定想了很多。终于,易先生来了,而且毫不怀疑地答应了她的要求,返回原路去看订做好的戒指。此时他们之间已没有了猜疑。在他们去珠宝店的路上,王佳芝伸出手去握易先生的手,而易先生也翻转过来握住她的手。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担心,她对他的依赖,以及她和他之间真实存在的感情。在下车经过马路的时候,易先生轻轻地揽着她的腰,毫无防备地朝珠宝店走去,脸上带着微笑。王佳芝却警惕地朝四下看了看,她在担心什么呢,是行动能否成功?还是他的安危?抑或是自己的命运在楼上,当店主小心翼翼地拿出那颗六克拉的钻石戒指展现在她眼前时,她的心颤抖了。钻石熠熠放光,闪耀夺目,好像在倾吐着他的爱。她茫然地拿起戒指,轻轻地问道:“你喜不喜欢我选的钻石?”“我对钻石不感兴趣,我只想看它戴在你手上。”不知听到这句话,她是该高兴还是难过。她慢慢地把戒指戴在手上,很勉强地笑着。这是易太太苦求许久而不得的,现在却戴在了她的手上。他看着那枚戒指,又微笑地看着她,是那么满足。在她要把戒指摘下来时,他那温柔的一声“戴着”更让她手足无措。“我,我不想戴那么贵重的东西在街上走。”他欠身轻挽她的手,深情地凝视着她“你跟我在一起。”钻石在他手中热烈地绽放,同时也绽放在她的心里。她再也承受不了了,似乎要哭出来,她颤抖着,挣扎着,望着这个她深爱的男人,仿佛天地万物都已不复存在,她的眼中只看得到他,这个愿意等她,愿意听她唱歌,愿意送她钻石的男人。她轻启朱唇,决绝地吐出四个字:快走,快走。她在跟易先生告别,也是在跟自己告别。

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易先生并没有见王佳芝最后一面。我不知道,当他在文件上签字的时候,当他走进王佳芝曾经住过的房间,轻轻抚摸她的床单的时候,他的眼中可曾闪过泪光?心中可曾有过不舍?那洁白的床单是否还留有她的余温?我只知道,再也不会有一个叫王佳芝的女孩为他吟唱《天涯歌女》,再也不会有一个比王佳芝更爱他的人出现在他生命中。他是她的宿命。

因此,我们就能理解,张爱玲写《色·戒》,并非是要写当年的真实历史,而是要借这个故事,写她自己真实的内心。所以,小说中的麦太太王佳芝没有多少政治背景,也没有任何民族大义的色彩;小说中王佳芝的心理活动,很少有原型郑苹如的影子,完全是张爱玲自己内心的写照。在真实的历史中,郑苹如被捕后,承认了自己找人暗杀丁默村。但是,郑苹如说,是因为争风吃醋,因为丁默村不断沾花惹草。历史记载显示,郑苹如没有供出任何一个同伴。这段历史,张爱玲是完全知道的,但是,她没有这么写,因为,她不是要给郑苹如树碑立传,而是要写她自己。如果她要写一个女英雄的传奇故事,不会写这么短。张爱玲其实是用郑苹如和丁默村的故事外壳,写她自己和胡兰成的内心世界。胡兰成并不是一个对爱情忠贞的情人,而是一个滥情的愤青,他总是要弥补自己山里穷孩子出生的早年不幸。即便在被通缉的时候,他也没放弃在女人那里寻找失去的世界。当张爱玲跑到温州乡下去看他的时候,胡兰成正在同另一个女人鬼混。后来,胡兰成与女汉奸佘爱珍结婚后,依然到处张扬自己与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爱情”。因此,小说《色·戒》中,张爱玲对胡兰成这个女人堆里的老手,也表现出爱恨交织的痛苦心情。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1950年张爱玲在上海写作《色˙戒》的动机。她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迎合政治形势,对自己当年的那段历史作一个清理。写丁默村与郑苹如的故事,并非为了一个英雄传奇,而是为了她自己。写这个故事是她不得不用一种婉转的方式,对自己的特殊历史问题作一个表态。然而,胡兰成毕竟是张爱玲曾经刻骨铭心的男人,当她触及这个问题时,政治便退居其次,感情上升到表面。而且,对于新中国在上海的文艺领导人来说,肯定不喜欢张爱玲写这个题材。因为,不管张爱玲写成什么样,结果都是在写国民党。张爱玲对于汉奸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战结束前不久,日本人捧起来的大明星香兰来到上海。在日本人的召集下,张爱玲与李香兰见了面。日本人希望张爱玲为李香兰专门写一个电影剧本,但是,张爱玲委婉而体面地拒绝了。然而,当这个汉奸又是自己最难忘的情人,张爱玲显得非常矛盾。因此,《色˙戒》迟迟没有在新中国的上海写成。张爱玲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委屈自己,加上其他原因,她离开了上海。她最终也没有去台湾,也许她认为,到了台湾也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她孤身一人去了美国。现在张爱玲作品集中,《色˙戒》标明的写作日期是1950年。我们不知道从1950年开始写《色˙戒》,到1955年张爱玲到达纽约时,《色戒》最初写成什么样子,曾经给哪些人看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短篇小说《色˙戒》,是30年以后才定稿的。80年代出版《惘然集》时,《色˙戒》才第一次面对社会。张爱玲在序言中承认,这个故事“屡经彻底改写”。而且,通过这篇序言,张爱玲确实是想用这部短篇小说,对自己的那段特殊历史作一个总结。

张爱玲一生爱钱、爱出名,正如小说中王佳芝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的虚荣心;张爱玲爱上胡兰成,也许有崇拜权势的心理,所以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到,“权势是一种春药”,她想把这种观念通过王佳芝表现出来;与胡兰成的爱情还包括张爱玲少有的性欲狂欢,所以她在小说中露骨地写到:“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极为少见的直白。所以,李安才在电影里赤裸裸地表现床戏,因为,那是张爱玲难以忘怀的;在小说中,张爱玲让王佳芝对汉奸产生了爱情,这也是在说张爱玲自己;最后关键时刻,王佳芝提醒汉奸“快走”,仿佛就在说张爱玲偷偷跑到温州去见被通缉的胡兰成,却不向政府举报;王佳芝出于模糊的爱情救了汉奸易先生,这个细节违背了郑苹如的事实,但它也是在说张爱玲救了胡兰成。据记载,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的时候,给了他30万(币种不清楚)。如果没有这笔钱,不知道胡兰成如何长期躲藏,日后如何逃到日本。所以当人们批评电影用一颗钻石消磨了女英雄的斗志,当人们批评电影美化了汉奸,这都怪不得李安。我认为,李安完全理解了张爱玲的内心。李安拍摄这部电影的喜怒哀乐,就是张爱玲本人对待汉奸和情人的复杂情感。由此我们才能理解,电影完成时,李安为何会哭,因为,他的内心与张爱玲真正沟通了。但是,李安是否把这种理解表达得很清楚,是另一回事。如果观众把王佳芝看成张爱玲本人,就能理解这个电影。然而,观众总是把这部电影看成历史故事,把电影和小说与真实的历史对照,所以才会有种种不满意。

从《色˙戒》看张爱玲的爱情投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张爱玲的《色·戒》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她完全不能理解美女的心理的缘故。张爱玲相貌平平,性格孤僻,追求者寥寥。胡兰成来追她是用了心机的。张爱玲信以为真。后来知道了胡兰成是汉奸,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她都没有去责备,反而很珍惜和胡兰成的情分。她想象不来美女的心境。张爱玲的这段经历自然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但是她依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描写。按照她的设想,就是爱国特工也和她自己一样看见男人就情不自禁的,自以为最强的女人也不过如此,她又有什么错?张是个把男人当偶像来崇拜的女人,在她看来,感情是第一位的,可以超越例如民族国家、善恶是非等。这是她个人的局限性。李安的电影最大的特点有2个,一个是暴力,一个是性。首先是几个大学生杀人那场戏,十分血腥,但不可或缺。他们不是职业杀手,甚至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就来从事暗杀活动。他们真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曾经有机会,冲出去就可以把汉奸杀死在门外,但他们在屋里紧张地等待,错失良机。而面对一个有备而来,凶悍的莽汉,他们不知所措,杀不得法,一刀刀乱刺,让我们看到——更重要的是,让王佳芝看到——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刺杀至死,无论他多么可恨,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行为。而当这样的事可能再次发生在一个至少表面上看来并不那么可恨的人身上,她能不迟疑吗?其次是很多人谈论过的那几场床戏,因其暴虐而显凄厉。我看到的是王佳芝受难,但与其他类型受难有所不同的是,她的隐忍对易先生有欺骗性,而于她自身,也有可以想见的快感。李安把握得很准确,他的编排合情合理;他让易和王的交往以暴虐始,以温柔终。

推荐第6篇: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篇1: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

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

说实话,直到整场电影落幕,我都不认为王佳芝那句“走吧”是个暗示。至于汪精卫的鹰犬易先生为何突然逃走,我理所当然地认为那只是老奸巨滑的特务头子从王佳芝的表情及周围异常看出了端倪而为之。 回来后,对照张爱玲的原著,我才知道,那句“走吧”的确是个暗示。原著更直接,用的是“快走!”

一群怀着家仇国恨的热血青年,高呼着“中华民族不能亡”,唱着“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为了完成除掉易先生的任务,打入易家,当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躺在床上,让一个从妓女身上积累了“经验”的男子破身时,这种行为变得如此崇高,让人感动得流泪! 成功打入易家,成为易先生情人的王佳芝含泪哭诉:“当他进入我的身体时,也像蛇一样往我心里钻......”一个涉世不久的女孩儿,担负如此重的担子,忍受着如此重的情与义的煎熬......,然而,这一切,随着一句“走吧”而变得毫无意义!

包括王佳芝在内的六名同学,在废旧矿坑前被易先生杀害。“叛徒”一词用在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身上,似乎过于残忍,但和“就义”二字绝沾不上边。一句“走吧”,让一群热血青年的爱国义举变成了头脑发热的闹剧,整部影片也变成了一个浅薄的情色故事。

汤唯扮演的王佳芝的确很美,但随着那句“走吧”,王佳芝的形象在我心里轰然倒塌。 篇2:从离散角度看张爱玲色戒

从“离散”写作角度看张爱玲的《色,戒》

201300610063 胡平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酝酿于抗战后期,完成则在她离开大陆之后了。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始构思的。《色,戒》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关于《色戒》,张爱玲曾在《惘然记》的序言中提到:“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编改写这么多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为《惘然记》”。张爱玲一生都在持续不断地阻隔、分离之中,童年和母亲分离,及长和家庭分离,在香港求学和内地分离,回到上海“孤岛”和大后方分离, 1952年再赴香港,再一次和内地分离,1955年赴美,与民族共同体分离。这是理解张爱玲人格及其创作必须考虑的因素。

《色戒》的情节并不繁复,一群爱国学生周密设计要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先生。他们巧妙地用美人计使易先生上了钩,并准备在易先生为女主角王佳芝在珠宝店买首饰时下手。进展一帆风顺,然而在最紧要关头,美人计的主角却提醒他逃跑了。为此组织遭破坏,参与者全部处决,连情人加恩人王佳芝也未能幸免。

张爱玲60多篇作品中,《色,戒》无疑是在当时背景情况下的一篇最为特殊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学不免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以至于不少作品沦为了社会教科书或意识形态的图解,完全为政治服务,作品主旨中的“家国认识”也可直接评判为“政治意识干扰下的家国意识”,但张爱玲的写作倾向则决定了她的小说不可能去展现时代政治的风云的变幻,即使是涉及到革命的政治背景,她也总是抛开中国文人的浓厚的家国意识,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上,通过现代人浮华背后朴素的底色来把握变化的人生。但张爱玲前期的经历注定要使这个不想和政治有所挂钩的作家与时代政治联系在一起。可是外部反张舆论却大多持“汉奸”一说:张爱玲因早期与胡兰成的感情问题而被扣上“女汉奸”的罪名,而张爱玲对此是极为敏感的,而《色戒》恰恰与该敏感话题相契,故张爱玲在发表《色,戒》上一拖再拖。但反观张爱玲对此事的态度,她曾经自称道:“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纵观舆论和评说,心中应该秉持何种念想,也只能读完文章才有得定落。

《色,戒》中两个主要人物,王佳芝和易先生,一个是满腔热血誓要报国仇最后时刻却因为心中的一丝爱恋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的女学生,一个是无恶不作却对爱人充满了柔情的汉奸,张爱玲赋予了他们多重的人格,中外文艺作品中,灭奸反特题材颇多,尽管其风格有庄有谐,品味有高有低,但忠奸善恶,是泾渭分明的。哪有好端端的正义行为,就因为女主角临时变卦而毁于一旦的?杀人计划流产的原因或许多样:为钱为利,贪生怕死,策划不周等等都是可能的。然而这篇作品的情节似乎与这些无关,失败仅在于王佳芝一时的女人的冲动。这便是张爱玲独特的处理方式。在读者的阅读经验中,还找不到可以与之对应吻合的贮藏,它的

处理方式好像是太超常了,这正是张爱玲的过人之处, 她人生中一系列导致她心理危机的具有冲击性、戏剧性的事件, 构成了她精神创伤的祸因、祸源, 对她的人生选择、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导致了张爱玲脱离当时主流的写作圈子,另辟蹊径,完成了一部看似“歌颂汉奸”的作品。

但《色,戒》不是一个有很明显的意识形态性的作品,而是一个包含着人性关怀的作品。1940年代后期,张爱玲显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种不满甚至已包含有与新社会的某种共鸣、契合。但在张爱玲出走香港前,张爱玲的作家立场与新中国建立后的现实已发生了不合,抵达香港后又感到了香港政治环境的压力。张爱玲是很厌恶政治的,所以《色,戒》对涉及到的政治时局,仅是就事论事的评论而已。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上,张爱玲有意地加入人性的弱点,王佳芝感情用事,易先生好色,爱国青年们冲动鲁莽等,这是张爱玲的创作特色。张爱玲精于刻画人物但不擅长附和意识形态,这也是她之所以选择“离散”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色,戒》中的人物刻画也是脱离了主流文学创作的想法,热血青年只是一群不成熟的学生,满心完成任务的女卧底最后时刻却能放弃,无恶不作的汉奸不再那么可恨,刺杀汉奸不再成功,正义不再战胜邪恶......确实,从表面上看,女间谍上演“捉放曹”的戏来确实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可是,如果仔细思考小说的情节,却不能不说小说是客观写实的:女主角王佳芝虽然是个爱国青年,但是也还是有人之常情,懂得爱,需要他人的尊重的女人。她身边那一帮青年,为了刺杀特务头子,对她失了童贞的态度过于轻率了——须知那个年头的女性对贞节看的是很重的。与之相反的,特务头子却还在她身上投入了感情——起码为她订做了戒指。面对这一差别,王佳芝心上很难不会失了平衡,“放虎归山”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从这一点上看,《色,戒》不像一部“歌颂汉奸的文学”,倒像探讨女性细腻内心的文学。正如张爱玲本人在多篇散文中写到的那样,她是远离政治的,她更愿意关注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恒久不变的主题。

总之, 《色,戒》是张爱玲对人性弱点的书写, 但由于小说故事背景使作品蕴含着些许政治性,小说中, 战争、国族、性别是故事背景那个年代人们要应对的三个层面。而离散在异域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境遇, 以及跨语际书写、自我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 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而《色,戒》在张爱玲的创作中是有很重要的价值和地位的。是张爱玲带着自己的文学种子在迁徙中生存、发展,更深切展示自己的文学追求,在新的环境中延续、丰富自己的创作传统的“离散”写作的体现。 篇3:张爱玲的色戒 ]张爱玲的色戒,小说中的经典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一开篇就是被偶们的文学评论家称之为“冗长”的打麻将,但是读到选钻戒这一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个绝妙的铺垫。没有“洗牌的时候一只只钻戒光芒四射”,没有太太们喋喋不休地谈论钻石,没有这场“牌桌上的确是戒指展览会”,如何顺理成章地引出王佳芝手上的翡翠戒指“让人见笑”?又如何为易先生选钻戒时,那惊鸿一瞥下的笑容,而认定易先生是真爱自己的?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财力也是最好的春药,一个女人,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一个人,有什么理由非要自己穷困潦倒?

王佳芝等待易先生的时候,回想了很多往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佳芝由热血到迷惘的过程。如果说参与锄奸可以看作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多必不可少的举动,那么充当美人计中的美人,就很有些热血冲昏了头脑的无知。在那种时代,一个女学生去充当美人,纵然这样的牺牲能够被夸大为壮举,但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还真有些自轻自贱了,至少,完全属于个人的性行为,被他人控制了,被他人安排了,不管这些他人们有多么华丽的外衣来装饰,稍微有点儿头脑的人都会看得出来,王佳芝去充当这个美人,等于是去做性交易——不管这个交易看起来多么大义凛然。

热血沸腾的王佳芝稀里糊涂做了美人,刺杀的计划没有完成,她这个美人也被同学们刻意地疏远了,王佳芝终于明白,无论在她答应做美人时同学们给予了多少赞美和鼓励,但是骨子里,同学们已经在为做美人而鄙视王佳芝。这点从做美人之前的性培训可以看得出,培训王美人的重任,交给了梁闰生,因为他嫖过妓——在接受做美人这个任务那一刻,王佳芝已经被同学们看作妓女了。

更可悲的是,培训完了之后,连梁闰生都在刻意回避王佳芝了,更别说鼓动王佳芝加入刺杀计划,鼓励王佳芝做美人的邝裕民了——假如不是对邝裕民的暗恋,王佳芝会参与刺杀计划么?

无论这个刺杀计划有多么冠冕堂皇的桂冠,有多么大义凛然的目的,从一开始,它就已经很不道德了,王佳芝是这场不道德行动的第一个祭品——之所以说是第一个,因为小说的结局,王佳芝的同学其实都做了祭品,而那个重庆来的人,却成功逃脱了。

现在该说道重庆来人了,尽管张爱玲对这个人只是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物,足以让王佳芝和她的同学成为悲剧。

刻意疏远王佳芝,甚至有意去遗忘王佳芝的同学们,再度想起王佳芝,是因为这个重庆来人。同学们在这个重庆来人的经费支持下,要继续那个在香港没有完成的刺杀计划,于是王佳芝被想起来了,于是王佳芝向狗一样被召之即来了——不来又如何呢?不来无非是同学们终于撕破脸皮,骂她一声婊子而已。

王佳芝把易先生引到珠宝店,同学们埋伏在周围,重庆来人却在电影院等待消息—

—这个重庆来人,应该比同学们更有经验,刺杀的计划,更应该由这个重庆来人来完成才算是合适,至少人家是职业的。

但是重庆来人在电影院,当易先生逃脱,街道被封锁,同学被抓获,三言两语就全招了供——这个细节其实很有讽刺意味,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第一个供出的,就是王佳芝,总之,王佳芝也死了,重庆来人却逃脱了。

现在再来说易先生。这个人是个情场老手,与王佳芝的偷情安排的周密细致,但是你又怎么能认定,一个情场老手,不会对某一个情人付出真爱?易先生和王佳芝做爱,至少是情人之间的做爱,不是梁闰生的性培训。“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在易先生眼里,王佳芝是个女人,不是个女抗日战士或者施美人计的美人——女人就是女人,不是战士,也不是美人。

同时易先生也是谨慎的,他的职业决定了他的谨慎,他的官场权谋决定了他只能失去王佳芝——任何一个男人,在女人和权力的取舍中,牺牲的永远都是女人。不过是有些人牺牲了女人,还要给自己一个大义凛然的借口,比如说吴汉,比如说张巡。

失去了王佳芝的易先生,短暂地痛心了一下,继续周旋在自己原本的世界。

自此,狐狸很佩服张爱玲,她笔下,男人和女人,如此鲜明,如此淋漓,男人的爱排在末位,女人的爱排在首位,一声“快走”,王佳芝的形象升华到灿烂,这是个完整的女人;“喧笑声中,他悄然走了出去”,这是个完全的男人。

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张爱玲笔下的人,是真实的人,正常的人,有人性的人,不是我们的主旋律作品中那些非男非女人不人妖不妖的形象所能比拟的。

可惜而又可怜的是,见惯了非人的形象,自然难以接受正常的人。于是,我们曾经批判张爱玲,至今还说她是汉奸文学。

分享到

推荐第7篇: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张爱玲经典语录/r/n

1、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张爱玲对胡兰成是情深意重的,而胡兰成却辜负了张爱玲。在爱情上,张爱玲是失败的,不是她不懂爱,而是她爱错了人,爱上了一个风流才子。其命运可悲啊!/r/n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r/n

3、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出自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 ,张爱玲出身于一个前清贵族家庭,4岁读红楼梦,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极具写作天才。/r/n

4、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出自张爱玲的《传奇》再版序/r/n

5、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r/n

6、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r/n

7、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出自《张爱玲语录》 在心痛时疗伤,静静的品味孤独。/r/n

8、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9、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10、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伤城。——出自《张爱玲语录》 一针见血!会伤感,是因为爱,爱是无法忘记的。/r/n

11、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r/n

12、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r/n

13、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出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r/n

14、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r/n

15、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r/n

16、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r/n

17、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r/n

1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爱》/r/n

19、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这是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背面写的一句话,可见张爱玲是多么的喜欢胡兰成。/r/n

20、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倾城之恋》/r/n

【相关文章】张爱玲经典语录大全/r/n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r/n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r/n

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r/n

4、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5、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6、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出自《张爱玲语录》/r/n

7、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r/n

8、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r/n

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r/n

10、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r/n

1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r/n

12、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白玫瑰》/r/n

13、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r/n

14、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r/n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r/n

15、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r/n

16、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r/n

17、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r/n

18、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r/n

20、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推荐第8篇: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张爱玲原著、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引起了香港文化界广泛的讨论。其讨论的范围,已不仅限于电影,而是提升到文化层次,并扩大到包括张爱玲小说的特色、风格和意义。

知名学者李SF看了三次《色,戒》,为的是研究张爱玲的文本,即《色,戒》电影剧本与原著的差别。李OF从《色,戒》文本读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苍凉。

LZF在评论张爱玲代表小说的文章,特别提到张爱玲作品苍凉感的始源。LZF写道:“张爱玲对世界是悲观的,对文明是悲观的,对人生是悲观的。现实中的一切实有,成功与失败,光荣与屈辱,到头来都将化作虚无与死亡,唯死亡与虚无乃是实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浓的苍凉感,而其苍凉感的内涵又很独特,其独特的意义就是对于文明与人性的悲观。这种悲观的理由是她实际上发现人的一种悲剧性怪圈:人为了摆脱荒芜而造文明,但被文明刺激出来的欲望又使人走向荒野。人在拚命争取自由,但总是得不到自由。他们不仅是世界的人质也是自身欲望的人质,说到底只是‘屏风上的鸟’、‘被钉死的蝴蝶’,想象中的飞翔毕竟是虚假的,唯有被囚禁和死亡才是真实的。”

《色,戒》中的王佳芝与他的同伴的集体被枪毙,是悲剧的下场,也是结局。死亡之前的一切努力、奋斗,不管是成功与失败、荣与辱,都成了过眼的云烟,像“屏风上的鸟”、“钉死的蝴蝶”样本,已失去生前的意义,呈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死亡的静止状态!

XZQ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强调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感,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忠实而深厚的历史家”,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LZF针对这一说法,认为张爱玲的代表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等的精神特点,并不是它的“历史感”,而是“哲学感”。

LZF是第一个把张爱玲的小说提到哲学层面考究的人,别饶兴味,他指出:“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透于她的作品中的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围。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的第一视力看到‘文明’时,她却看到‘荒原’;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而当人们看到不可能时,她却看到可能。《倾城之恋》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在‘进步’,而是在一步步地走进死寂的荒原。因为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是自私的,他们被无穷尽的欲望所控制,这种欲望导致了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只有到了‘地老天荒’、世界走到末日的时候,欲望才会与世界同归于尽,人才可能重新发现和复活天性中的真诚。”

在《色,戒》中,王佳芝与敌伪特务头子的微妙感情,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无他,身份使然,一个是爱国热血青年;一个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走狗”。结果在小说(电影)情节的铺展下,这段感情却在不可能中而自然地发生了。这正是LZF所说的,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看到感情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王佳芝原钟情爱国青年领袖邝裕民,这段感情却因王佳芝第三者身份被搁置了;而人们看到不可能——王佳芝与敌伪特务易先生发生的感情,她却让它发生了。

LZF以上的文字,均援引自他在二零零零年于岭南大学主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发言稿。在这次研讨会上,LZF与夏志清对张爱玲的评价曾作了一次学术交锋,激起了一道道波浪和朵朵的火花。

推荐第9篇:毒戒观后感

《毒戒》观后感

本周学校组织大家看了一部感人的微电影——《毒戒》。

影片主要介绍了一个吸毒的男子张松在胜伯的影响下痛改前非、自力更生的故事。剧中的二人是非亲缘关系。起先,张松为了买毒品,偷走了姐姐柜台里的钱,后来他逼迫他的母亲给他钱当毒资。渐渐地,张松毒瘾越来越厉害,当毒瘾来临的时候,他像个发了疯的“魔鬼”,几乎要把家给烧了,更可怕的是他毒瘾发作时脸色发白,看人的时候两眼直勾勾的瞪着,浑身还会不停的哆嗦。后来,他被警察强制带进了戒毒所。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大部分吸毒者都是青少年,他们认为吸毒是时尚,甚至执迷不悟。有了第一口毒烟就有下一口,他们慢慢跌入了吸毒的深渊。有时候,无知往往会带来更严重后果,对科学知识的无知,对国家法律的无知,张松的无知在于对毒瘾的无知。消除无知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作为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盲目的追求享乐、寻求刺激、赶时髦,更应该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国家禁毒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牢牢记住“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面对毒品,莫逞能。

毒品碰不得。它就像是一个电脑黑客,一旦进入你的脑中,目的只有一个——控制你的思维,让原本你主宰的大脑转变为它驾驭的领地。“远离毒品,关爱未来”,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口警钟,时时刻刻在你的耳边响起。提醒你那些五颜六色药丸后的隐患;提醒你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请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毒品踢出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国家。吸取毒品的人,请你们自省。世界上的角色千百种,别让这一种“角色”毁了你们的将来,觉悟吧!

禁毒,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人们一旦染上了毒品,精神就会开始堕落,人格必将扭曲。毒品,不仅残暴地销蚀着人的灵魂,还无情地破坏着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防备它,战胜它。生命的价值在于幸福、美好地活着,若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而去吸毒又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携起手来,拒绝毒品,远离毒品,消灭毒品吧!

推荐第10篇:《来者之戒》观后感

《来者之戒》观后感

根据县委、县纪委安排,近期,我在不同场合两次观看了警示教育专题片《来者之戒》。这部专题片展示了近一段时间县委、县纪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打老虎、拍苍蝇”,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看过之后,触目惊心,感慨良多。

在专题片曝光的贪腐典型中,既有主政一方的镇级主官,也有基层一线的村级干部,还有直接服务孤寡老人的敬老院干部;贪腐方式既有胆大妄为、边升边贪、临被查处犹自伸手不止的“独行狼”,也有沆瀣一气、抱团坑农、腐烂塌方的村级班子,更有心存侥幸、贪占挪用的蝇蚁小官;在年龄上,大多干部处于中青年阶段,既处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又是养老扶幼的家中脊梁。他们的触刑入狱,既给家人、亲友带来了难言的耻辱和永难磨灭的心灵伤害,又给基层组织荣誉、干部队伍形象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县委吴昊书记意味深长地对观看专题片的县镇村干部说,想当年他们也曾坐在你现在坐的位置上看别人的专题片,如果一些人不守纪律,还会有后人看你的专题片!是啊,前车之鉴,后人当戒!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职位有大小,但责任同重要。吸取这些人的教训,我们必须知责、知畏、知辱,严于修身、严于律己。

一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肩上的职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能忘记入党、入职时的初心,不能忘记肩上的职责使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忘初心,就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唯有如此,才能担当有为、作出贡献、行稳致远。而想想我们有时候,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岗位变动、职务升迁,把自己当“老同志”、摆“老资格”,“初心”逐渐迷失,伸手要荣誉、要待遇,对照党章要求,难道不自惭形秽吗?只有不忘初心使命,不忘责任担当,我们才能把百姓放在心上,在心中竖起不想腐的标杆。

二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党纪国法。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常怀敬畏之心。“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邓小平同志1957年讲过:“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要心存敬畏,这个“敬畏”是敬畏组织,离开了组织,我们什么也不是,我们应该敬畏组织的纪律与规矩,敬畏组织的教育与培养,敬畏组织的信任与监督,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始终牢记自己是组织的普通一员,坚持“四个服从”,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组织纪律,始终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这个“敬畏”是敬畏法纪,党纪国法是每名党员干部的戒尺,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必须把党的纪律规矩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把严守纪律规矩当作每日必修课,看牢自己、管住家人、谨慎交友,坚决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敬畏”是敬畏群众,离开了群众,就违背了初心,唯有让党员干部为了群众淬党性、依靠群众出成绩、深入群众明得失、服务群众求进步,才能严谨持重、毫不懈怠地运用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三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清正廉洁的基本操守。清正廉洁,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老百姓最痛恨腐败。群众看干部,首先看是否廉洁。一个领导干部工作再有能力、有水平,自身若不廉洁,在群众中照样没有威信。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群众对党员干部廉洁的期望值就越高,对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我们必须以此为戒,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义利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切实做到言行举止不逾矩、不越轨,不取不义之财,不去不净之地,不交不正之友,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第11篇:《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是李安导演于2007年11月1日推出的电影作品,在内地、香港、台湾的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以至于影评界将2007年称为“《色•戒》年”;《风声》由华谊兄弟出品,2009年9月29日首映,在众多国庆献礼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在制作和运作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虽然相差两年,却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之处。

刘小枫将现代叙事伦理分为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划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如果以此来分类的话,《风声》应属于前者,而《色•戒》属于后者。两部电影都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色•戒》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试图以美人计诱杀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风声》的背景是对日抗战中期的1940年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大肆迫害抗日分子,中国抗战自此进入内忧外患期。在同样的背景下,两部电影的女主角王佳芝和顾晓梦都面临着必须在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抉择的艰难处境,但她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展示出两部电影大相径庭的主旨:《色•戒》将个体生命置于感情和理性、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纠缠和冲突中,表现的是复杂、脆弱的人性,而《风声》则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非常规的环境中,凸显的是单纯、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风声》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同名作品,麦家继承了传统小说悬疑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元素,叙述潜伏的特务在与外界隔绝的险恶情况下如何掩护自己、如何将对组织生死攸关的重要情报送出去。作者运用了真实与虚构混淆的叙事策略,“东风”“西风”和“静风”三个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同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述说,构成了互相呼应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使情报究竟是何人送出这一问题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虽然小说塑造了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但重心在智斗和解谜,意识形态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而《风声》中基本上看不到敌我双方谍报人员之间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电影将更多的镜头用来表现日伪特务机关如何利用令人恐怖的酷刑来摧毁嫌疑人的意志,目的是令观众在视听上得到震撼,以此展现地下革命工作者为了理想和信仰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并塑造“老鬼”“老枪”等革命者在敌人的非人折磨面前依然意志坚强、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www.daodoc.com

《风声》的前半段展现的是“老鬼”顾晓梦生活化的一面:一个富家女,在酒吧里狂热地跳舞,肆意地欢笑,正是这个可以生活平静安逸的大小姐却选择成为行走在刀刃之上的地下革命者。进入裘庄这个非常规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残酷暴行,外表柔弱的她从容镇定、坚韧不屈。在被审问的时候,她被施以“绳刑”,一种专门针对女性的恐怖残忍的刑罚,虽然电影公映时对此段场景做了删节,但观众还是从她撕心裂肺的惨叫和白色衬裙下面流出的殷红鲜血知晓了她遭受的痛苦折磨。当李宁玉哭求她:“难道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她坚定不移地用生命书写了答案,为了保全同志和组织勇敢地赴死。《风声》在塑造顾晓梦英雄一面的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存在的冲突:一是她的政治选择与家庭利益之间构成了矛盾。从她成为地下革命者的那天开始,她就站在了自己家庭的对立面,将自己置于忠孝无法两全的境地,当她的身份暴露,又使家人的安全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二是组织利益与姐妹情谊之间构成了矛盾。她与李宁玉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但为了组织利益,她却不得不违心地对之隐瞒自己的身份,还不断从李宁玉那里套取情报。在国家民族之大爱与私人感情之小爱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时,顾晓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她不仅牺牲了家庭利益,牺牲了姐妹情谊,最后还牺牲了自己。“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她在电影结尾处悲壮的自白使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场域中的观众与片中人物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使这部完全商业化的电影比小说具有更多主旋律的色彩。

《色•戒》虽然也设置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却是为了讲述“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电影对王佳芝背叛国家大义的行为虽然有所批判,却对她出于人性而作出的抉择不无同情。《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小说取材于1943年中统间谍郑苹如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反遭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张爱玲将自己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体验赋予其中,使小说中的乱世、家国、救亡、除奸等政治因素成为一则残酷爱情寓言的斑斓外衣,男女主人公之间在政治上的敌对关系隐喻的是男女两性之间在爱情上的冲突。通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完全失败的王佳芝,张爱玲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彻骨感悟,即对爱情的热烈渴求(色)和对爱情的深深绝望(戒)。电影《色•戒》延续了原作在政治上的暧昧模糊性质和张爱玲忠于艺术逻辑、情感逻辑的精神,其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两性问题,而是扩展到人性的层面,表现了在极端的两难处境中人性的分裂和情感的分裂,使小说中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正义与邪恶、黑与白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如果说顾晓梦是出于革命信仰、主动选择投入革命洪流的志士,王佳芝则是一个没有革命信仰、被动卷入革命漩涡的平凡女性,面对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抉择,她总是将小爱(私人感情之爱)居于大爱(国家民族之爱)之上,最终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与小说相比,电影增加了王佳芝家庭情况的叙述,母亲早逝,父亲远赴英国重组新家,并以经济情况不好为由拒绝接纳她,再加上身逢乱世,使她的心灵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状态。“一旦一个人已变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的孤独状态。”正因为缺乏归属感,她逐渐沦落到失去自我、附和他人的地步。王佳芝参加抗日行动并非出于深厚的革命信仰,而是因为对邝裕民青涩、隐晦的爱情,当戏剧社的其他成员热情澎湃地接受刺杀汉奸的革命任务时,王佳芝是看着邝裕民的眼睛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手。为了更好地完成色诱易先生的任务,她被迫变成“女人”,她惟一的希冀是让她倾慕的邝裕民来实施,但“组织”安排的却是嫖过妓的梁润生,反讽意味不言自明。从普通女性转变为革命者,王佳芝付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代价,“献身革命”对于她来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此后,她的身体便被组织以抗日爱国的名义征用,成了组织完成使命的工具。如果这个组织(包括邝裕民)能提供她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她的情感和理智在方向上可能会保持一致,但恰好相反,戏剧社的其他成员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激她,反而以嫌恶的态度疏远了她,邝裕民为了达到替哥哥复仇的目的逃避她的爱情,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组织的代表者老吴不仅无视她在易先生诱惑下的挣扎,甚至为了让她安心工作而将她的家书付之一炬。王佳芝一边被利用,一边被鄙视,显示出革命纯洁性的虚伪。对于王佳芝来说,易先生比革命同志给予她更多感性的关怀。从相互试探到相互折磨再到相互融合的三场床戏,表现了王佳芝对易先生由性生情的过程,一首《天涯歌女》唱后易先生的清泪更使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获得了慰藉,意外出现的名为“鸽子蛋”的六克拉钻石使她的心灵防线彻底崩溃。王佳芝逐渐产生的动摇、关键时刻的背叛可以理解为女性/人性的脆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力量的强大足以左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在暗杀即将获得成功的关键时刻,她的提醒让易先生得以逃脱,使组织的行动功亏一篑。遗憾的是,王佳芝这次又是所托非人,易先生和邝裕民一样,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下令将她和其他组织成员逮捕并杀害,使王佳芝再次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www.daodoc.com

从《风声》和《色•戒》对暴力场面的处理上也表现出两部电影不同的叙事立场。《风声》前半段大肆渲染了日伪特务机关对嫌疑人使用的各种暴力手段,拷问折磨“老鬼”顾晓梦时粗大麻绳上的斑斑血迹、“老枪”吴志国重要穴位被插上银针后吐出的满口鲜血让观众对王田香和武田的愤恨情绪逐渐积累到极点,看够了敌人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当武田被吴志国瞬间割破喉咙、鲜血逐渐渗延开来的时候,同样是令人恐怖的暴力却在观众心中诱发了“一种趋近于崇高的乌托邦式美感”。不论导演还是观众,在对牺牲个人感情、为了政治信仰而忍受磨难和死亡的“老鬼”和“老枪”采取褒扬态度的同时,也默认了电影中以暴抗暴的逻辑。同样是处理暴力场面,《色•戒》里话剧社成员杀死特务副将的景象却难以让观众拍手称快,我们的感觉与惊慌失措夺门而出的王佳芝一样,革命是如此血腥暴力,以暴制暴的革命行动喷溅的鲜血同样触目惊心。整部电影贯穿着李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这里,人首先具有人的属性,然后才是政治属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李安通过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的动容、易先生处决王佳芝后坐在他们曾有床笫之欢的床上黯然神伤等场景表现了易先生内心的挣扎,将一个罪恶深重、冷酷残忍的民族罪人塑造成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中的可怜者,因此背上了“美化汉奸”的骂名。

综上,《色•戒》更多地遵从了审美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深度,《风声》贯彻了政治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震撼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第12篇:《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是李安导演于2007年11月1日推出的电影作品,在内地、香港、台湾的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以至于影评界将2007年称为“《色•戒》年”;《风声》由华谊兄弟出品,2009年9月29日首映,在众多国庆献礼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在制作和运作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虽然相差两年,却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之处。

刘小枫将现代叙事伦理分为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划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如果以此来分类的话,《风声》应属于前者,而《色•戒》属于后者。两部电影都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色•戒》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试图以美人计诱杀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风声》的背景是对日抗战中期的1940年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大肆迫害抗日分子,中国抗战自此进入内忧外患期。在同样的背景下,两部电影的女主角王佳芝和顾晓梦都面临着必须在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抉择的艰难处境,但她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展示出两部电影大相径庭的主旨:《色•戒》将个体生命置于感情和理性、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纠缠和冲突中,表现的是复杂、脆弱的人性,而《风声》则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非常规的环境中,凸显的是单纯、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风声》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同名作品,麦家继承了传统小说悬疑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元素,叙述潜伏的特务在与外界隔绝的险恶情况下如何掩护自己、如何将对组织生死攸关的重要情报送出去。作者运用了真实与虚构混淆的叙事策略,“东风”“西风”和“静风”三个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同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述说,构成了互相呼应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使情报究竟是何人送出这一问题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虽然小说塑造了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但重心在智斗和解谜,意识形态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而《风声》中基本上看不到敌我双方谍报人员之间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电影将更多的镜头用来表现日伪特务机关如何利用令人恐怖的酷刑来摧毁嫌疑人的意志,目的是令观众在视听上得到震撼,以此展现地下革命工作者为了理想和信仰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并塑造“老鬼”“老枪”等革命者在敌人的非人折磨面前依然意志坚强、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www.daodoc.com

《风声》的前半段展现的是“老鬼”顾晓梦生活化的一面:一个富家女,在酒吧里狂热地跳舞,肆意地欢笑,正是这个可以生活平静安逸的大小姐却选择成为行走在刀刃之上的地下革命者。进入裘庄这个非常规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残酷暴行,外表柔弱的她从容镇定、坚韧不屈。在被审问的时候,她被施以“绳刑”,一种专门针对女性的恐怖残忍的刑罚,虽然电影公映时对此段场景做了删节,但观众还是从她撕心裂肺的惨叫和白色衬裙下面流出的殷红鲜血知晓了她遭受的痛苦折磨。当李宁玉哭求她:“难道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她坚定不移地用生命书写了答案,为了保全同志和组织勇敢地赴死。《风声》在塑造顾晓梦英雄一面的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存在的冲突:一是她的政治选择与家庭利益之间构成了矛盾。从她成为地下革命者的那天开始,她就站在了自己家庭的对立面,将自己置于忠孝无法两全的境地,当她的身份暴露,又使家人的安全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二是组织利益与姐妹情谊之间构成了矛盾。她与李宁玉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但为了组织利益,她却不得不违心地对之隐瞒自己的身份,还不断从李宁玉那里套取情报。在国家民族之大爱与私人感情之小爱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时,顾晓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她不仅牺牲了家庭利益,牺牲了姐妹情谊,最后还牺牲了自己。“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她在电影结尾处悲壮的自白使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场域中的观众与片中人物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使这部完全商业化的电影比小说具有更多主旋律的色彩。

《色•戒》虽然也设置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却是为了讲述“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电影对王佳芝背叛国家大义的行为虽然有所批判,却对她出于人性而作出的抉择不无同情。《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小说取材于1943年中统间谍郑苹如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反遭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张爱玲将自己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体验赋予其中,使小说中的乱世、家国、救亡、除奸等政治因素成为一则残酷爱情寓言的斑斓外衣,男女主人公之间在政治上的敌对关系隐喻的是男女两性之间在爱情上的冲突。通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完全失败的王佳芝,张爱玲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彻骨感悟,即对爱情的热烈渴求(色)和对爱情的深深绝望(戒)。电影《色•戒》延续了原作在政治上的暧昧模糊性质和张爱玲忠于艺术逻辑、情感逻辑的精神,其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两性问题,而是扩展到人性的层面,表现了在极端的两难处境中人性的分裂和情感的分裂,使小说中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正义与邪恶、黑与白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如果说顾晓梦是出于革命信仰、主动选择投入革命洪流的志士,王佳芝则是一个没有革命信仰、被动卷入革命漩涡的平凡女性,面对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抉择,她总是将小爱(私人感情之爱)居于大爱(国家民族之爱)之上,最终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与小说相比,电影增加了王佳芝家庭情况的叙述,母亲早逝,父亲远赴英国重组新家,并以经济情况不好为由拒绝接纳她,再加上身逢乱世,使她的心灵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状态。“一旦一个人已变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的孤独状态。”正因为缺乏归属感,她逐渐沦落到失去自我、附和他人的地步。王佳芝参加抗日行动并非出于深厚的革命信仰,而是因为对邝裕民青涩、隐晦的爱情,当戏剧社的其他成员热情澎湃地接受刺杀汉奸的革命任务时,王佳芝是看着邝裕民的眼睛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手。为了更好地完成色诱易先生的任务,她被迫变成“女人”,她惟一的希冀是让她倾慕的邝裕民来实施,但“组织”安排的却是嫖过妓的梁润生,反讽意味不言自明。从普通女性转变为革命者,王佳芝付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代价,“献身革命”对于她来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此后,她的身体便被组织以抗日爱国的名义征用,成了组织完成使命的工具。如果这个组织(包括邝裕民)能提供她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她的情感和理智在方向上可能会保持一致,但恰好相反,戏剧社的其他成员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激她,反而以嫌恶的态度疏远了她,邝裕民为了达到替哥哥复仇的目的逃避她的爱情,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组织的代表者老吴不仅无视她在易先生诱惑下的挣扎,甚至为了让她安心工作而将她的家书付之一炬。王佳芝一边被利用,一边被鄙视,显示出革命纯洁性的虚伪。对于王佳芝来说,易先生比革命同志给予她更多感性的关怀。从相互试探到相互折磨再到相互融合的三场床戏,表现了王佳芝对易先生由性生情的过程,一首《天涯歌女》唱后易先生的清泪更使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获得了慰藉,意外出现的名为“鸽子蛋”的六克拉钻石使她的心灵防线彻底崩溃。王佳芝逐渐产生的动摇、关键时刻的背叛可以理解为女性/人性的脆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力量的强大足以左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在暗杀即将获得成功的关键时刻,她的提醒让易先生得以逃脱,使组织的行动功亏一篑。遗憾的是,王佳芝这次又是所托非人,易先生和邝裕民一样,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下令将她和其他组织成员逮捕并杀害,使王佳芝再次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www.daodoc.com

从《风声》和《色•戒》对暴力场面的处理上也表现出两部电影不同的叙事立场。《风声》前半段大肆渲染了日伪特务机关对嫌疑人使用的各种暴力手段,拷问折磨“老鬼”顾晓梦时粗大麻绳上的斑斑血迹、“老枪”吴志国重要穴位被插上银针后吐出的满口鲜血让观众对王田香和武田的愤恨情绪逐渐积累到极点,看够了敌人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当武田被吴志国瞬间割破喉咙、鲜血逐渐渗延开来的时候,同样是令人恐怖的暴力却在观众心中诱发了“一种趋近于崇高的乌托邦式美感”。不论导演还是观众,在对牺牲个人感情、为了政治信仰而忍受磨难和死亡的“老鬼”和“老枪”采取褒扬态度的同时,也默认了电影中以暴抗暴的逻辑。同样是处理暴力场面,《色•戒》里话剧社成员杀死特务副将的景象却难以让观众拍手称快,我们的感觉与惊慌失措夺门而出的王佳芝一样,革命是如此血腥暴力,以暴制暴的革命行动喷溅的鲜血同样触目惊心。整部电影贯穿着李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这里,人首先具有人的属性,然后才是政治属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李安通过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的动容、易先生处决王佳芝后坐在他们曾有床笫之欢的床上黯然神伤等场景表现了易先生内心的挣扎,将一个罪恶深重、冷酷残忍的民族罪人塑造成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中的可怜者,因此背上了“美化汉奸”的骂名。

综上,《色•戒》更多地遵从了审美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深度,《风声》贯彻了政治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震撼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第13篇:《茜色天空》观后感

《茜色天空》观后感

姓名:刘国华 学号:201217165008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看过这个电影以后就是特别想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观赏。我在我的QQ、人人和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动态:给大家推荐个电影,《茜色天空》,日本电影,很细腻,跟宫老爷子的动漫一样唯美,这个电影很多人物,各个都有鲜明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很舒畅明了,观时,有感动,有思索,观后,余味萦绕。

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江户深川蛤町有一条店铺林立的道路,稍往里走可以看到围井而建的长屋,这是店家们的居所。一名年轻的旅者来到井边取水,他将水一口气饮干,还闭上眼睛细细回味。他名叫永吉,在京都的豆腐店学成手艺后来到江户闯荡。井水的甘美让永吉赞叹不已,他决定在这里开一家自己的豆腐店。木桶店的姑娘阿文巧遇这个新来乍到的异乡人,两人一见钟情。

永吉和阿文的豆腐店“京屋”开张了。夫妻俩做的豆腐价廉物美,然而吃惯了江户豆腐的当地人却接受不了柔嫩的京都风味豆腐,因此“京屋”的生意十分惨淡。但永吉夫妇却毫不气馁,竭尽全力推销豆腐。有一位叫作志乃的妇人一直来“京屋”买豆腐。其实,志乃和丈夫清兵卫经营着著名的老豆腐店“相州屋”。老夫妻俩的儿子正吉在四岁时走失,从此下落不明。他们把年龄相仿的永吉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并推荐“京屋”代替自家的铺子成了永代寺的专属豆腐供应店。

日月如梭,一晃十八年过去了。永吉和阿文有了三个孩子:长子荣太郎、次子悟郎和女儿希美。在母亲的溺爱下,荣太郎游手好闲,夜夜在外鬼混。这天晚上,荣太郎又去了赌场,输得精光的他将家中那口井的所有权也压上了赌桌。水质纯美的井是豆腐店的生命,平田屋为了抢到号称“江户第一”的水井压垮京屋故意设计将荣太郎诱入了圈套。平田屋想通过开赌场的武藏来搞垮京都。永吉和荣太郎断绝了父子关系,将他逐出了家门。这天,永吉被永代寺的西周叫了过去。西周将相州屋的土地权所有书交给了永吉。原来清兵卫曾留下遗言,如果正吉二十年后不回来,就将之传给永吉。走在回家路上的永吉看到一个酷似荣太郎的人影,他拔足追赶,却没有注意到一个武士正骑马分开人群飞驰而来,被马撞死了。平田屋在发丧第七天来讨要相州屋,结果被武藏给耍了,最后,走投无路,武藏竟然把相州屋的契约烧毁了。

这部电影采用了倒叙。清兵卫在永代桥上与友人相遇,结果自己的儿子走丢了,为故事埋下了伏笔。清兵卫的妻子志乃认为自己的儿子正吉要是在身边,就应该和永吉一样大了吧,一样该成家立业了吧。清兵卫在病危之时推荐“京屋”代替自家的铺子成了永代寺的专属豆腐供应店,并对志乃说道:趁着还有一口气,有些话要对你说,正吉的事,我一直都没有向你正式道歉过,在人山人海的永代桥上,如果我没有和人搭话,正吉就不会走丢,其实我一直在责怪自己,在心中,一直觉得有愧于你。血肉之躯的清兵卫原来一直都过意不去,一直在责怪着自己。而他的妻子志乃也很宽容他,我想志乃必定很伤心,但又必须宽容自己的丈夫。志乃真是一个好妻子,忠诚宽容理解丈夫的妻子。

除了倒叙,这部电影还采用了补叙。阿文一直溺爱着荣太郎,总是在丈夫永吉面前为荣太郎辩护,荣太郎外出,阿文亲自为他束腰带,给他足够的钱。当荣太郎已经沉迷于武藏的赌场不能自拔并且负债累累时,回到家中取出家中储备的金钱,被母亲阿文发现,在与母亲阿文的争执中,荣太郎衣服被扯开,露出了胸

前的伤疤。阿文对荣太郎过分的爱原来是特殊原因的,在荣太郎小时候,阿文由于照料不周,荣太郎打翻茶壶把自己给烫伤了,自那以后,阿文一直都很愧疚,再也不会让荣太郎受到一点点伤害,正是这样的爱让阿文失去了理智,不过阿文并没有错,这是合乎情理的,况且现今社会很多家长只是单纯的溺爱,例如李双江和梦鸽对儿子的溺爱。

电影采取多种叙述方式,前后呼应,设置悬念,解开悬念,抓住了观众,令观众观看时,荡气回肠,不断跟着电影的脚步往前走。

这个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渲染背景的音乐非常到位。就像宫崎骏的动漫一样,龙猫,天空之城,感觉这个电影很细腻,人物的个性很鲜明,走感情路线,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时时存在着感动的地方。

永吉第一次来到江户,双手捧着一捧水,双眼仔细凝视,细细品尝着这水,深情地说道:啊,好水啊。这让我看到一种“敬畏之心”,敬畏自然,引申一下,要敬畏他人,敬畏社会,敬畏你不知道的那些内容。火山爆发,米麦、大豆,颗粒无收,于是米价像草原上的风筝嗖嗖的往上窜,而永吉的豆腐没有涨价,他在京都做学徒时,不管大豆的价格怎么涨,豆腐的价格从来没涨过,这就是信用,京都在江户只有这样诚实的做下去,他们继承相州屋,难道只是块看板吗?再多忍耐一点吧。永吉一直恪守着自己的做事原则。永吉刚刚来到江户时,然而吃惯了江户豆腐的当地人却接受不了柔嫩的京都风味豆腐,因此“京屋”的生意十分惨淡,但他并没有气馁,寻找原因,在阿文的帮助下,正视风雨。永吉是十分爱荣太郎的,是不能轻易割舍的,尽管荣太郎非常地败家,在与荣太郎断绝父子关系后,做豆腐一直心不在焉。

阿文也是一个很好的妻子,“没事,没事”鲜明地反映了阿文的性格,在永吉的豆腐店十分惨淡时,阿文说“没事,没事”,当永吉七日时,武藏和平田屋拜访并让沏茶,阿文说“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感动了我太多,是一种面对困难的不畏,一种无奈时的自我鼓励,一种坚强。阿文是一个死心塌地跟着永吉的人,从她第一眼看到永吉,她就喜欢上了永吉。

嘉次郎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平田屋让他降价挤兑京屋时并补差价时,嘉次郎毅然决然地说道:这担子是够讲究,要送我真是太感谢了,但是要让我降价就另当别论了,我可是冬木町的嘉次郎,不用那些手段,人们也会从我这里买豆腐的。嘉次郎不卖给永吉豆腐,跟阿文说点子破解京屋窘况。嘉次郎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物,有血有肉的真男儿,很有个性。

武藏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人模狗样,但最后又给了京屋一条生路。

《茜色天空》给了我很多的感动,这部电影真的很细腻。从中,我看到了很多人物的性情,看到了很多事理。观赏完这部电影就是久久不能忘怀,欲辨已忘言的感觉,感觉有很多东西却又说不出来。

我要想永吉一样奋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同时也期许着有一个漂亮的理解我的支持帮助我的女孩儿。希望将来自己和妻子可以更好地教育我们的结晶,更好地教育他们才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我希望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跟多的是家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支持帮助。有时候一直在默默地努力,总感觉自己不够优秀,不足以令一女孩为我心动,这个事,不着急,顺其自然。

机械工程学院12级卓越班

刘国华

2013年12月2日

第14篇:连续剧《铁色高原》观后感

[连续剧《铁色高原》观后感]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色精神

----电视连续剧《铁色高原》观后感

刘汉棠

《铁色高原》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往事,重现了20万铁道兵在上世纪60年代为建设云贵铁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塑造了铮铮铁骨的铁道兵形象,展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铁道兵精神,连续剧《铁色高原》观后感。这铁道兵精神,不应该随着铁道兵这个兵种的消失而消逝,不应该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而被人们所忘记,而应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支柱,鼓舞人们不断开拓进取,去创造更大的奇迹。

看完《铁》剧后,给我的感触很深。我也是一位铁道兵战士,曾在铁道兵一师三团服役了4年。现在,铁道兵虽然巳退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但是那段军旅生涯却永远牢记在我的心中!

一、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和精神价值

《铁》剧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共鸣。《铁》剧它真实再现了当年铁道兵修建云贵战略大铁路的悲壮场面——铁道兵某师铁锤团参谋长秦群在坐了5天禁闭后,临危受命赶赴先遣营任营长。先遣营所去的金龙江地区临近金三角,民情社情复杂。师长告诫他,随时准备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铁道兵一方面艰苦战斗在西南铁路线上,一方面和土匪组织展开殊死的搏斗。《铁》剧不仅描写了铁道兵英雄们为了新中国的铁路建设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描写了英雄人物有血有肉的生活。老一营全体战士在抢挖隧道中发生了塌方事故,整个排的描牺牲在施工现场。看着那血肉模糊的战士,不由自主会对这些英雄们肃然起敬,流下感动的热泪。为修这条铁路,每公里就有2名战士牺牲。修建成昆铁路时,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铁道兵们在一个工地完工后,转移到另一个工地时,都要把牺牲战友的遗体迁到新工地,让他们和战友们永远在一起。《铁》剧中“迁坟”一场戏,就再现了这一情节。几十名战士手持铁锹,锹把上结着白纱,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几十座坟堆铲土。当大家把铁锹扛在肩上,先遣营长高喊了一声“回家了!”大家跟着齐声呼应“回家了!”山谷里久久回荡着“回家了”之声。

为了真实再现当年的情景,《铁》剧对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秦群的外刚内柔;叶正元的和蔼可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池横南坚毅的军人特性和卤莽、敢爱敢做的男人本色;夏小月的天真浪漫;陆军医舍己救人的高尚美德;小裙子的天真可爱;雷工的书呆子气和知识分子的穷酸感觉;谷见秋的正直和一根筋;康东宝的战友亲情;漂漂对爱情的直着;让玉的狡柞和妩媚。所有人物形象鲜明,一下子就让我们找到了那个年代的感觉!每个演员都溶入了角色,每个人都是用心在演,《铁》剧给人感觉真实,让人心灵震撼!

铁道兵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是深植在铁道兵脊梁,流淌在铁道兵血液的铁色精神;是保家卫国,生死与共,荣辱与共,至情至性的铁色精神;是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坚毅隐忍,不屈不挠的铁色精神。有了这种精神,铁道兵才有了与顽石为邻、以钢铁为伍的气魄;才有敢于开山劈石,截水筑坝的勇气;才有历经岁月淘洗依然铮铮如铁的个性!

二、铁道兵是铁打的汉

《铁》剧里的一次新兵欢迎大会上,先遣营教导员叶正元对新入伍的铁道兵说:“什么是铁道兵的独特气质?那就是铁骨头是铁做的”,观后感《连续剧《铁色高原》观后感》。 ◆分享好文◆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铁道兵精神的生动概括。正因为铁道兵的骨头是铁做的,他们才可以适应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施工环境,才可以凭借简陋的工具打通渊鬼梁隧道,才可以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色精神,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工程奇迹!《铁》剧中塑造了多个铁汉男人的形象:先遣营营长秦群性格鲜明、脾气火暴,执行起纪律来不近人情、铁面无私;先遣营教导员叶正元一直带病工作,直到病倒在工地上才不得不住院治疗;一连连长池衡南和一连尖兵排排长池衡北是相依为命的亲兄弟,在弟弟犯错误时,哥哥为了维护纪律毫不留情,在兄弟俩发生思想上的冲突时当即打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些铁打的汉也许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有着一颗赤子丹心,不惧艰难万险,不求名和利,为了祖国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人员最多的部队。铁道兵战士每月所得只是6元钱津贴费,但是工作的艰苦确实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铁道兵每新到一个工地,没有公路,只有新修的路;没有住处,只有帐篷、茅屋;没有车船,只能人挑肩扛;没有吃的,只能吃酱菜、南瓜„„。打隧道,只能用风枪打眼,填上炸药,放炮,出渣„„。一条隧道,要打好几年。新兵入伍就在隧道里干活,到退伍时隧道还没有完工。战士们在工地上施工,苦、累自不用说,施工中一塌方、一涨水,或者发生什么事故,死人的事是家常便饭。每一条铁路沿线都会有一个个的烈士陵园,无数为修建铁路而献身的战士们永远留在这个地方。好不容易这条铁路通车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们又要打起背包,到新的工地去了„„。铁道兵的工作环境艰苦,体力劳动繁重,物质生活条件低下,只有当年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是什么精神,什么信念支撑着我们?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色精神鼓舞着我们。所以,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也是最伟大、最崇高的精神。

三、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好了很多,尤其是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负面的东西——在得到这些物质享受的同时,现在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都快忘了自己祖宗是谁了。更有人说,他不要当中国人,要加入外国籍,要加入外军等等。这类人恐怕不在少数,只不过他不敢说出来罢了。我为他感到汗颜!如果他祖宗泉下有知,也会跳起来打他一巴掌。这也说明,现代社会年轻一代很多人都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甚至连自己的祖国都不认同了。想想的确是种悲哀!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铁道兵为建设云贵这条铁路,每公里就有2名战士牺牲,战士每人每月才能领到6元钱的津贴费,奉献的却是热血和青春。那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现在还要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道兵精神。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有这种精神?

第15篇:《“两面人”戒》《“两违”的疯狂》观后感

《“两面人”戒》《“两违”的疯狂》观后感

信宜砺儒中学

李肖明

观看《“两面人”戒》和《“两违”的疯狂》两部警示教育片,此典型案例具有警示和深刻的震慑作用,从案例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克服麻痹心理,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做一个清正廉洁的政管人。要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从此事件中影响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按文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党员的身份。要摆正心态,拒绝攀比和虚荣心理,一心一意干事创业,踏实工作,时刻以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廉洁修身,警钟长鸣。

从此事件中,我们更要有这样的深刻体会,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时刻保持清醒政治头脑,保持着很好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要明确且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做一个明白人、清醒人,做到襟怀坦白、言行一致、不触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按照上级要求,按照文件要求做好工作。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更要严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制度。既要用法律约束自己,也要用党章、党规规范自己,特别是要严守各项禁令和廉洁自律的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有益于社会的教育工作者。

第16篇:戒酒吧

爸爸,请您戒酒吧!

爸爸,我有一肚子的话一直想对您说,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一看到你那通红的脸颊和瞪大的双眼我就害怕,您醉酒后的样子太吓人了。有句话我憋了好久,今天必须说了:“爸爸,为了您自己,为了这个家,请您不要再喝酒了!爸爸,戒酒吧!为了您的健康,也为了全家人的幸福,女儿再一次请求您,请您戒酒吧!”

记得有天晚上,您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倒头便睡。突然,您掀开被子,不顾一切地爬了起来,跑到卫生间里,隔着门,我能听见“哗啦,哗啦”的呕吐声。看着您那么难受,我心疼极了,赶快起床给您倒了杯蜂蜜水,你喝了几口后又接着躺下,我本已为这下可以安心了,没有想到您喝的酒太多,折腾自己无法入睡不说,半夜又拉着妈妈跑到院子里散步。那晚,折腾得我和妈妈一夜没有睡安稳。

还有一次,我跟着您去参加您一位朋友的婚宴。席上,我看见您不停地往杯中倒酒,然后端起酒杯,向大家一一敬酒,我在一旁使劲拉您的衣角,还提醒您别再喝了。您像着了魔一样,完全听不进我的劝告,酒桌上的您依然我行我素,我失望极了。爸爸,虽然我只是一个孩子,但您也不能总把我的忠告和提醒全当作耳旁风啊!更何况,您清清楚楚地知道大量饮酒的害处,为什么要口是心非呢?而且在别人向您敬酒时,您难道不会婉言拒绝吗?我也知道您可能是身不由己,但是,您喝醉后的样子真是让我害怕„„

爸爸,爸爸,不要再喝酒了,喝酒害的不是别人,而是您自己啊!女儿恳求您,为了您的身体,为了一家人的美好生活,,请您戒酒吧!

第17篇:戒子规

《戒子规》,又称《戒子书》,作者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解析】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环境静心也要静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 1

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

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卢 ,将复何及”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课:适度的力量

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学之一。

第18篇:戒“浮躁”

这些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但在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中也出现了某种浮躁情绪。比如,有的人对改善生活、发展事业、求名求利期望值过高,总想一炮打响,一夜致富,一举成功。这种情绪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有表现。一种是急于求成,不是扎扎实实,下苦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而是头脑发热,脱离实际,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种是急功近利,只想获取,不愿付出;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不是潜心研究、认真创作,而是东拼西凑,生吞活剥,甚至不惜抄袭他人,虚报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只求赚钱,不顾环境,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看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利益。在思想作风上,热衷作秀,不愿做事,刚刚走上领导岗位,还没有什么作为,便沉不住气,把心思用在谋求更高的职位;有的跑官要官,争地位争待遇;有的为了出“政绩”,干劳民伤财的事。《论语》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至理名言。经验证明,急于求成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是因为,工作的成绩和事业的成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奋斗的过程。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参天大树是一天一天长起来的。这是客观规律。看到有人出了名,有人富起来,有人得到的荣誉多,难免会有羡慕。但羡慕别人取得成就、获得回报的同时,还应当看到人家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演员在舞台上的拿手绝技,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瞬间冲刺,书画家的一挥而就,文学家的洋洋洒洒,都是多年奋斗、长期积累的结果。还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或者刚刚有一点付出,就急于得到大的回报,这样的预期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当然,社会生活中确实有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的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付出了心血汗水,得到的回报却不多;而有的人贡献不大,付出很少,却获取很多;有的人按照党的要求和国家政策,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做工作,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可能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奖励;而有的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反倒被戴上“光环”。我们不否认在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急于求成甚至投机取巧能够得到某些名誉、地位、利益;但普遍来看、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毕竟不是主流,不是常规。不管是学术上的投机取巧,生意上的招摇撞骗,还是领导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终究是站不住脚的。浮躁心理、浮躁作风与社会形势、社会风气有关,更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内在的联系。消除浮躁情绪,重要的是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一个一心只想着名利、地位的人,很难清醒,很难冷静,很难踏实,也很难愉快。许多生活经验证明,浮躁非但不能使人成功,反而往往导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上,诚实最可靠,踏实最可贵。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利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这样的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19篇:敌戒

原文: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yi移)乃亡。晋败楚鄢(yan烟),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wu务)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shen审)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jin今,自夸)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mao冒,年老昏乱)。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译文:

大家都知道敌人与我为仇,却不知道对我极有好处。都知道敌人能为我害,却不知道对我大为有利。

秦国因有其他六国和它对抗,便能小心戒惧因而国富兵强;一旦六国除去之后,便骄傲自满起来以致终

被灭亡。晋国在鄢陵战败楚国,范文子以为这是晋国的祸患;晋厉公不考虑范文子的劝谏,结果举国上

下产生—片怨恨。孟庄子厌恶臧孙纥,孟庄子死后臧孙纥却非常悲戚。因为他认为治病的药石没有了,

自己死亡的日子不久了。聪明的人知道这个道理,最后还是难免祸殃;况且现在的某些人们,竟然不想

想这其中的原因!敌人存在而知道戒惧,敌人不存在就得意忘形;放弃戒备而骄傲自满,恰恰足以酿成

日后的祸患。敌人存在可以免除灾祸,敌人不存在反而会招致过失;谁能知道这种道理,便能思想光大

声名远扬。警惕疾病的人能够益寿延年,自夸强壮的人反而会死得突然。放纵欲望而不知道自我警戒,

不是愚蠢就是昏乱。我写作这篇惩戒的歌辞,能够思索其中道理的人便不会有什么过失。

第20篇:戒回忆

戒回忆

某一个画面,某一段时间,会在脑子里不断的重复温习,用回忆记忆,于是我们止步不前。

——题记

除了夏天之外的三个季节里,天气都是比较偏冷的。寒冷的天气冻住了人们夏日蒸腾出来的热血,然后习惯性的开始怀念,想着过往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

似乎,回忆都是好的。哪怕当年曾认为痛不欲生的事,多年以后再回想,似乎都升了档,换了一种概念。想起来的时候,粉面笑靥,淡然单纯。才会知晓,它影响过我们那时当下,如今回头再见,就只能做为旁人了。

珍惜的东西总是特别的珍贵。 无论是朋友间简简单单的回忆;

女孩子们往往一边羡慕男孩之间不打不相识的友谊,一边挥霍着专属于她们的青涩时光,聊一聊最新的“时事政治”,看一看才发现的英俊少年,偶尔兴奋入魔的,说一说自己的旧痕新伤,美好浪漫。稍微疯闹一点的相互推推搡搡,仰天长“笑”。爱美一点的讲讲美丽的衣服、发饰、某家网店……,觉得简单吧!保持这种欢闹的状态其实才没这么容易。之所以羡慕男生就是因为无论多大的火一架之后就会言归于好,而女生之间,一点失误,就会换来一场冷战,之后可能会后悔,也可能会继续记恨,但是在犹豫再三之后,兴许感情依旧会不了了之。

抑或是自己喜欢的人无以伦比的回忆;

尽管学校会再三禁止,可是青春懵懂的心是封不住的,暗恋者总会在纸上重复写画着那么一个人的名字,却生怕别人发现于是赶快画掉,那个人兴许全然不知自己是谁,可这阻止不住你手上有他的全部资料,会提高自己在他世界中出现的频率,却从不曾用任何方式表达过自己的好感。于是这种感情会云淡风轻的过去。事后回想,除了博来自己的浅浅一笑之外,还有什么?其实,爱上溪流是因为没有见过大海。

再许是出现在自己生命中无条件爱自己的人。

那些唉在我们没有意识到什么是爱的时候就已经萦绕在我们身上了。也行我们不会在意,会很讨厌这种爱。但他依旧不离不弃。也行你已经失去了一些一想起来就会掉泪的人,也行你早已将他们淡忘,但都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实实在在,不会再有的爱。有时,会在夜幕想起他们。孤单会立马变为伤心,但你还是会依然相信,这些美好的爱,就在身边。

无论怎样,昔日总归是昔日。风景再多也不见得比日后更加美好。也行回忆的力量在于再难过的时候,提醒你要坚强倔强,或是在你有所成就时,品味一下自己走过的斑驳的路。余下的都该去迎接新的未来,不是吗?

不能在用回忆持续自己的软弱。 它是瘾,要下决心戒。

色戒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