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太极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37:17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学习之我见

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太极拳法,小时候就听说过,并且由于电视剧《少年张三丰》,对之就更加崇拜了,只是由于众多原因,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在南阳理工学院学习,学的又是医学中的中药学,在这一学期有幸可以学习太极拳,真的是万分兴奋!

第一节课时,由于天气的原因只能上室内课。这节课老师就先给大家进一步介绍了太极拳,并教了大家最基本的用手臂画圆和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吸气和呼气。 最开始时要“坐桩”,要坚持十分钟。刚练时就只觉得太累了,什么崇拜呀全丢在脑后了,但是老师不断鼓励我们,我也就对自己说不要放弃,不要放弃,然后照老师说的每个步骤伴随着吸气或是呼气的气息变化着,什么都不去想,静静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风刮树的声音,鸟叫声,渐渐的觉得整个人全身都变得很轻松,也不再觉得那么累了。在那一刻,可以忘记一切杂念。

学了小半年了,这门难得的太极课也快要结束了。现在基本动作已经都差不多掌握了,那么在这里,我就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学过太极拳的都知道,学太极要把心思放在寻找拳意上、寻找灵感上。不断积累拳意和灵感,通过质量互变的转换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方向迈进。太极拳练的是全身敏感,不是一拳一脚,而是全身都透着小心,全身都长着眼睛,全身都是拳脚,挨着何处何处发。

一、太极拳的姿势要求: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⑥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二、优秀的太极拳表现出的要领:

①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②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③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④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⑤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⑥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⑦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

紧密衔接。

三、我个人认为锻炼之三步非常重要: (1)、轻轻开始在开始练习时,我们往往容易着重用力地提手动脚,这样非常容易将已经放松的身体归于紧张,在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体感觉只有一丝空气引导我们的身体,轻轻开始按照太极之理运动起来,此时之身体心理都非常的宁静,心里一派清净,身体非常的圆融! (2)、慢慢运行在轻轻开始的基础上,按照太极拳运行的基本法则,慢慢走圆形地进行相对的从一点到另外一点的运行,此时之身体心理都非常的舒服,身体里一派精神,身体感觉非常的圆融,沉着! (3)、默默停止,默默停止分两种情形,一是每势终止时,这时应该默默停止,以等待下势之机的产生,从而再\"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 (4)、练习完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以后的收功之时,这时也更加应该默默停止,以等待全身之机的产生,此时之身体心理都非常的舒服,身体里自然会有感觉,静静地体悟身体内的非常圆融的感觉。

四、学练太极拳在形体上的三步标志:

初学时,一般只顾到四肢的活动,并且最注意两臂的比划,这时以两臂比划为主要标志。第二步是以腰动为象征的周身一体的运动,这时才找到了太极拳“腰为车轴”带动全身的劲路,这一步以腰的活动为主要标志。第三步,长了功夫,形神兼备,腿健步稳,这时可以把腿的稳健看为主要标志。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检验自己的拳学练到了什么地步,也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测定别人的拳是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从两臂到腰到腿的功夫,是要刻苦学练进展的,不是单靠模仿就能成的。当然明确一些学练步骤和方向,可减少盲目性,少走一些弯路。但苦练还是少不了的。每进一步都要下相当功夫。有的人第一步、第二步,甚至进到第三步的时间较短,可能是因为他基础好等原因。大多数人每一步上都要做很多练习,花一定时日,少则几月,多则几年不等。

五、太极拳之行与意的结合。

太极拳所有发力都是缠丝劲,像螺丝旋转着钻出去,即使是掩首宏拳、金刚捣碓、当头炮这样看似直线的出拳动作也是旋转着发出去的。在螺旋缠绕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练拳时还要注意气息与动作的协调,这就是形与意合、意与气合。一般来说,一个动作配一吸或一呼,以保持呼吸顺舒畅,动作到位,姿势准确。当动作到位时呼吸已尽,或当呼吸已尽时动作到位。在意识的指导下,呼吸要配合动作,动作也要配合呼吸,两者要互相兼顾,才能把动作与呼吸相结合做好,由于我是初学者,体会不到体内气是如何走的,这样连就是用先意练气。

六、修心养性为太极之根本。

灵感的积累要在松静上下功夫,大松大软才能气力内敛、意沉丹田。神气外露、满脸劲气,容易把人变得愚昧。而松静要求心境平和,全身上下舒舒服服、沉稳泰然。身体的深层宽舒自然在于心灵的宽舒自然。心灵的宽舒首先在于养成宽恕的品德,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耶稣也说:“爱你的敌人,为迫害你的人祈祷”、老子也告诉世人要:“以德报怨”。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敌意,那他就心气不和、血流不畅,加以时日必将百病缠身。仇恨和敌意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源,也是一切坏事和邪恶产生的根源。不彻底消除仇恨和敌意,莫练太极。练太极当有大博爱、大胸怀、大智慧、大毅力。体谅苍生方能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七、最后,太极拳与女性养生很有帮助

通常来说,由于生理原因,女性的气血易于亏损、不调,进而导致贫血、肾虚、内分泌紊乱,直接导致衰老的过早来临。没有哪个女人不爱美,不希望青春与健康常驻,太极拳就是满足她们这些愿望的最佳方案。中医理论与实践证明,高强度的运动形式不利于科学健身。

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呼吸匀长,静中寓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打拳过程中,内气自然流转、动作和谐统一,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以至肾气旺盛,神清目明。总之,太极拳就是通过颐养精、气、神来增强人体生命力,使之日趋旺盛。

总之,现在已经较全面的知道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及动作要领,但是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经常练习,做到拳不离手,并不停的用心去感悟每招每式的涵义,才能把老师教的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联系中,逐步提高自己对太极拳的领悟。

推荐第2篇:太极 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体育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终于打的有点模样了。在这期间,也体会到了学习太极的很多好处:

(1)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备受人们青睐。太极拳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以,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更好。即能锻炼身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爱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2)坚持练太极拳,能健康长寿打太极拳虽然不跑不跳不用猛力,但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打拳时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都得到自然柔和的伸缩训练,不断的改善身体各素质和各个系统功能,故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有利于健康长寿。

(3)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六大生理作用,简述如下: 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器官功能 2.有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3.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 4.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5.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 6.畅通经络。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不是僵。松就是放松,是放得开。首先,放松有利于强身健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通。

太极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缓解压力的作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坚持练习太极,每天都打一遍,来学以致用。

推荐第3篇: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实非人们想象之简单。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养身之疗效,而且兼具防身、技击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应为练拳学的起点和归宿。

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只是凭着对武术的爱好而执着学习,随着练习的深入,以及接触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以后,我逐渐发现,太极拳的拳理对个人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太极拳修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言行举止,个性发展,品质修养都有很深的影响。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到释然。从而涤虑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现实生活中,疾病会时不时困扰着人们,烦恼也会经常缠身,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而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压力依靠药物却难以医治,只能靠全身去调整、化解。修炼太极拳除可以清除躯体上的某些疾病外。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调节个人的心理。使人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一个研究生曾经对我说:“想不到太极拳这么好,我患神经衰弱多年,吃药总不见好转。可是每当我来到这个草坪,练拳以后,头脑总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心情就舒畅了很多,神经衰弱的病症就有所好转,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这几年来,我通过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肠胃病、腰椎劳损、轻度的神经衰弱,使我瘦弱的体质增强了许多。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熏淘下,我总算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事已多考虑对别人的影响。不以一己之好恶而随意伤害别人。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心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拳著云:“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太极拳既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人类文化培育、滋润的一朵奇葩,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学、兵学、佛家、道家、儒家、医家、戏剧、艺术等息息相关。在太极拳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外,练拳者必须多读书,多接触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以求提高拳艺。拳著云:“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综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中庸”思想,医家的

在练拳的过程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善因善果”,儒家的“中庸之道”,艺术的审美观等等,必然影响着人的思想发展。拳著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又云:“身必以端正为本”等等,所有这些渗透到拳论中的思想必然会在潜形默化中淘冶练拳者的性情,促进其思想的更新,促使其身体与思想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我练拳经常是在下午放学之后,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经常会头脑发胀,精神极度疲劳,此时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去练拳,而且一练就是一二个小时。演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需十二分钟左右,所以每次我都练五六遍拳以上,第一二遍时还觉得很烦闷,浑身不舒服,老想打退堂鼓,可是到第三四遍的时候,由于肌肉的放松,绷紧的神经也就慢慢松施下来,此时气感也逐渐增强,随着身体的运动,周身暖洋洋的,有如泡在温水中,到了五六遍的时候,周身溶溶涩涩,头脑清灵,好似与天地溶为一体,此时没有世俗的侵扰。没有烦恼,把一切不平和不满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练拳以后,不觉疲劳。反而觉得周身舒泰,晚上又可以精神抖擞地啃书本。

随着太极拳修炼的深入。练拳者的气质、思想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也是文化修养、思想修养的过程。长期的修练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拳著云:“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我校武协练太极拳的会员,看起来都很秀气,但又不缺英气,他们对人都很有礼貌,很少武人的霸气与骄狂。在武协,新会员经常会向老会员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太极拳比较难学,对于某些问题,老会员总会根据自己所学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地耐心指导,而不会藏私或者歧视别人,每当我们来到训练场的时候都会相互问好。在武协如此,在其它场合也如此。所以,大部分的会员的人际关系都比较好,与人都能和睦相处。太极拳对人心性修养的影响,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1996年途经广州稍作逗留的时候。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在讲学的时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看他那英秀的样子,很多认为他是大学的教授,而很难把他同一个武术家连在一起,只有看他表演时,才能一睹武术家的真正风采。外示安逸,内在稳固,真不愧为太极拳一代大师的风范。

太极拳对修炼者品德修养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文化盈育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渗透到太极拳理论之中。陈氏先辈门规戒律中就提到许多正直做人,谦虚待人的戒律,提出端正诚信、仁德忠勇等门规。其实,这些门规戒律都是根据太极拳的内在特点提出来的,目的是让门人更好地领悟太极拳的内蕴。

尊师重道,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练拳必先学会做人。拳著云:“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柬,何能学艺。”练太极拳如不敬重老师或对太极拳抱怀疑态度,则会认为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甚可取之处,对老师的心得体会不细加琢磨,以至于对太极拳的精粹之处失之交臂。“谦受益,满招损”正直、善良、谦虚、敬业、重道应为我们练拳者时时自勉之言。悉心教授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此师之责任之所在。老师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总之,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重道而为之,才有可能把太极拳事业发扬光大。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我在这几年的修炼中越来越觉得拳非小道。随着练拳的深入,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个练拳者在深研太极拳健身、技击之法的同时也应重视修身方面的作用、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其三味,妙悟人生真谛。

学习太极拳心得体会

太极,以前一听这名字就会想到是公园里老头老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年龄相距甚远,但是在这学期选课接触太极感觉受益匪浅。

初学时感觉太极十分注重意、形、态,初学者很难掌握它的力度。起初时,我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在宁老师的教导下摸索了一些学习太极的门路。下面是我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太极拳是一种既神秘又普通的功夫。说它神秘是因为两点。一点是每个人练的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另一点是所有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真正地学会太极拳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极重“神”和“意”的功夫。虽然形意拳、心意拳等功夫也重“意”,但太极拳是和宇宙本源相通的一种功夫,其“神”、“意”是其它功夫所不能及的。

每次我们上课宁老师总会让我们放松下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才开始正式的太极拳教导;每天我们都是坐在教室,总保持着一种姿势,感觉身体都有些僵硬了,学习太极拳以后,睡前练一下,有利促进睡眠。 其次,感觉学习太极拳后,身体平衡能力加强了,以前总觉自己平衡能力不好;太极是百年先人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平衡能力非常精确的,所以练习太极有利锻炼平衡的。再次,练习太极也帮我锻炼了专注力,学习太极,就是动作时,无暇去想其他,一旦学会动作,就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及意念,这样会让自己集中精力。

通过本学期太极拳学习,让我收获不少,既然自己身心得到放松,也体会到同学间的互相友爱,更加了解老师的悉心教导,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太极拳的。

推荐第4篇:学太极心得体会

学太极心得体会

本学期体育课的内容是太极拳,其实在学期一开始,对选到这个课程有些没方向,因为这不像瑜伽和健美操有现代感和年轻感,而且我知道的关于太极最多的也就是一个西瓜切两半的故事,在小区里也大部分只有老人在练习,所以我搞不懂为什么我们这些小青年们要学习太极拳这样的老年化运动。 所以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太极拳及其特点。 我们所学习的是杨氏太极拳,是多种太极拳中的一种,我们学的一共有24式: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背,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在搜索名字之前本来对这些名字只是音熟,看到字后觉得这些名字和动作能一一对应了。

其实我觉得杨氏太极拳的特点主要在其动作的舒展简洁和其动作的刚柔并济上。在课上看老师指导时,一直觉得虽然动作柔和,但是不论是腿,腰,手臂,都在用力,但是这个力却又隐藏在了柔和的动作下,这让我觉得十分神奇,尤其是手部和腰部,手部,让人感觉一直都有抱一个球,其实也可以说是一团气,在做各个动作时将这团气抱住或推开。而腰部,在野马分鬃时那种用腰将上半身从侧边推正的感觉也可以说是非常有刚劲的。

我本来所认为的老人运动在一次次的学习下不断地发现其实太极拳并不是我原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每个动作要做到位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的的,到了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只是记熟了要做的动作,却做不出太极的精气神来。 我现在还无法真正掌握好太极拳的核心——刚柔并济,总感觉虽然手臂在用力,但却不能抱成一个球来回带动,腰上的带动动作也不掌控好,尤其是在做蹬脚时候,我的脚无法伸得像老师一样高,韧带是在是太紧了,在做下势独立的时候也是,我觉得自己有种蹲不下去的感觉,应该说是蹲下去了就会起不来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我在做太极拳的时候是在给人一种只是在完成一套动作的感觉,并不能很好的传达太极的核心意义。而且我认为,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只能做到熟练掌握动作,因为我认为核心是要靠日积月累的练习和领悟。我现在只能做到第一步,聚精会神,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我的动作上,先不管动作做的是否完美,但专注是一定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发现了大学生学习太极的意义所在,太极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它让我们在运动的同时,让我们觉得周身清净,让我们从喧闹的生活中抽身出来,倾听自己的心声,凝聚自己的注意力在一个点上,而不是分散在杂七杂八的事情上,对于锻炼我们的注意力的集中性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到了学期结束之际,会有一种学了一学期的太极拳好像还不够的感觉,因为在熟悉了动作之后可以自己完成一套动作,而不是需要一直卡在还没有学的地方。 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学习太极拳,争取能够做出太极拳的核心!

推荐第5篇:学习太极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心得体会

余中老师说过,凡是选太极的,都希望能够学到一点东西。短短的一个学期,根本无法深刻领会太极的奥妙,所以只能浅学罢了。之所以选这门课,是因为我的动作比较慢,协调能力不太好,我想太极会是比较适合我学习的一项体育项目。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太极之后,我发现这并不简单。看似简单容易的动作,做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一招一式都很讲究,要打好绝非易事。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每一招每一式都好像很相似,很容易混淆,这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了。很多时候,往往跟着老师做,还能做得下去,一旦没有旁人指点,就顿时茫然无措了。我想,唯有平时多留心听讲、多点思考、多用功练习,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

即使是学了整个学期,我们都只是学了太极的一些很基础的东西而已。如此历史悠久的太极文化和拳法,单靠短短的十几节课是很难掌握通透的。学了大概仅仅是有了一张纸,可是再细学时接受的东西才会有地方记。学式子容易改式子难,是说学到一定程度的式子改起来难。初学者还是改式子比学式子容易。不管对错,先接受下来,以此为基础,再仔细深入地学习改正。实际上一下子就对是不可能的,那么容易的东西学起来也就没多少意思。不过,不管对错接受下来的式子,脑子里一定不要划句号,要划上一个问号。改正到一定的程度再划句号。但这时脑子里还应该有那个问号,到了彻底吃透、融会贯通甚至有了创新了,才把这问号拉直而成了感叹号。感叹号是问号拉直的,学无止境,还得留一份虚心。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国粹——太极拳,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传承它,让它永久流传。

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学到一些东西。也许现在没有明显的效用,但是以后总会有用到的时候的。虽然我们只学了太极拳的24式,但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学其他的样式就不会显得那么陌生了。

推荐第6篇:大学太极心得体会

大学太极心得体会

能源动力2班 钱祺

20141040

大学第一学期,体育老师就给我们教杨氏太极24式,刚开始一听到要学太极,我就非常感兴趣。其实从小到大我对太极都是非常感兴趣的,看着电视里和每天早晨在公园锻炼的人缓慢的移动,双手做着优美的曲线,身体柔和,让人看了就觉得心里很静,感觉自己身处一个与尘世隔绝的圣地,享受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心平气和的氛围。这一点我在大学刚学太极时就深有体会。也学了有大半学期的杨氏太极,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点,太极学的不是招式,而是修心。

我们学的是有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杨氏24式,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风格上,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在我看来,练拳之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放松各大关节,拉伸筋骨。辅以桩功,增强力量,促进气血流畅。增强信心很重要。信心源自实力,实力出自努力。弄明白每招每式在练什么,松、静、自然最重要,久之,两臂松沉感就首先显现出来;然后呼吸深、长、细、匀,与动作配合一致;身形沉稳,迈步如猫行,整体一致;气感好像也有了,至少两手有热流。信心倍增!静心舒缓地练拳,其味道自会出来。第一要素“静”,后一步就是放松。思想上放松,轻松地、舒缓地练拳,意念到处,其妙无穷!“松”、“静”后,一定要放慢速度,如果练快了,很多东西就一滑而过。这跟练书法是一个道理,每一笔划用心、静静地写到位,日久功力就会增长。所以说,平时的练拳,按太极拳十要检视自己,实际上就是在长功夫,点滴积累,终成江河!练太极拳一定要解决思想问题!我等是为了健身,哪样顺就哪样练,只求气血顺畅。对自己好一点儿!练拳前,尽可能把所有杂念都去掉,轻松上阵,舒适享受走架过程的美妙。坚定信念,到那个层次了,其感觉就出来了。练的是一个功力的增长。

练杨氏太极拳的前提首要是掌握真正拳学要义、正确的修为方法和尽可能走捷径,得遇名师亲传亲授,再加上自己对杨式太极拳勤学苦练,做到真正的悟解于心、修得起身,你才能领悟到杨氏太极拳的美妙之处。

推荐第7篇:太极心得体会作业

太极拳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转眼间本学期课程即将结束。在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您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时通过您耐心仔细的讲解、标准的示范,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与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太极拳的知识。

在高中学习时就久闻太极拳的美誉,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接触,等到来到理工大以后,由于不知道学校还开有太极拳课,所以在大一时体育没有选太极拳课,在学校讲过一段时间得知学校还开有太极拳体育课后就一直想学太极拳,所以在大二体育选课时就毫不犹豫的选了太极拳,于是开启了我的太极拳经历。

在课堂上,首先你教我们最基本的站桩,由于以前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太极拳,所以在刚开始站桩的时候很累,你看到我们的情况后就教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站桩:两脚平行稍向内扣,略宽于肩,自然松立,自然呼吸,两手在胸前抱球,并且要重心降低、后移,两膝盖稍向里合,使臀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还为我们做示范。您还教了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功。如说:猫行、单云手、双云手、单棚手、双棚手等等。

再接下来,您就开始正式授课了,在每次练习以前学过的招式前,您都会带我们热身。并练一些基本动作和这节课可能要用到的招式。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好象太极拳和其他体育运动没什么区别,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太极拳有着和其他体育运动非常不同的地方,太极拳除了“动”之外,还有“静”,动静之间伴随着气血的运转。它蕴涵了人的某种意念,由这种意念来催动肢体的运动。如果心情烦躁的话,根本就打不好太极拳。我试过几次当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练太极,结果老是感觉自己打得不顺。也有可能是我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练习量还不够的缘故。在平时当我在练习各个基本动作时,我总是尽可能地多做几个,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刚开始的时候感觉特别累,尤其是两条大腿非常的酸痛,我平时是比较喜欢运动的,所以对于不怎么运动的朋友来说,一开始学太极可能不像我们相像中那么简单,但慢慢就适应了。

在授课的时候,您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拆开来教,但是我们学完了一段之后,您告诉我们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在每次快要下课的时候您总是要求我们再练几遍,在练的过程中当您发现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就及时给纠正和指点,并且还教导我们: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阴阳开合、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打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松腰、分清虚实、沉肩坠肘、以意行气、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招势相连、动中求静。并且还给我们做了具体讲解如:肩要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要含胸等等。

以上就是自己学太极拳的体会,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还得继续修炼。如果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再下功夫不可!

推荐第8篇: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的是太极课。我之前就对太极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充满了好奇。现在有了学习太极的机会,自然很高兴。

随着太极课程的展开,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关于这一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课上,我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认真地学习太极拳的打法;课后,我又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相关知识,如太极拳的起源、文化内涵、练习太极拳要注意的问题等等。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认为,太极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缺一不可。①太极拳是拳术,具有攻击性。其套路招式符合拳理,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②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内外兼修。内家修炼注重意气,以养生为基础,从松柔、虚静入手。③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具有哲理性。太极融合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拳学理论,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虚极静笃”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知道拳术法则、招式规范、套路组成、技术要求等,构成了独特的拳学理论。④太极拳符合医理,具有健身功效。太极拳根据古代养生术、吐纳导引,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形神相因论等医学养生理论,确立了注重意气、形神和修的修炼方法。现代医学对太极拳的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是符合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

在课上,老师反复强调了练习太极拳的方法及动作要领。我根据老师的传授,加上自己的理解,有如下观点。首先,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多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考、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正中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我再说说自己在学习太极过程中的收获。练习太极拳之后,我感觉自己身体比以前好了。以前早晨醒来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头脑晕沉沉的,上课的时候也经常打瞌睡。自从练习太极拳后,早上醒来觉得神清气爽,浑身轻松舒畅,白天上课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那么,如何学好太极拳呢?我觉得,学习太极拳贵在恒心,要坚持不懈,多学多练,反复练习,在不断的练习中体会太极拳的精髓,才能真正掌握好太极拳。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①学练结合,以练为主。首先,要多去了解一些太极拳的理论知识,这样上课的时候,才能听懂并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其次,还要踏踏实实地去练习,不练就没有自己的体会,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内涵。②化难为易,便于学习。练习太极拳要从基本的动作开始,反复练习,然后举一反三,循序渐进,把难学的招式学会。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太极招式,甚至烂熟于心,才能真正把太极学好。

太极,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它由哲学、经学,及一种独特的思想境界凝结而成。在千变万化的套路中蕴含着不变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天地归一,使精神与力量化为一体,是一种豁达开放、远离尘嚣的克己制胜的方法。它以不变应万变,运用功力,可以在瞬间将强敌制服。它帮助我们强身健体,掌握防身之术,还让我们明白做人的许多道理。无极而生,人生又何尝不需要这种意气神情的修炼呢?太极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心意相随,松静自然,可以圆而不可以滑,人生要学会面对和开解,要心胸开阔。

以上,是我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太极,必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更多的人将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受益!

推荐第9篇: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转眼间,选课已有半个学期,学习太极也有半个学期了。

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知道了太极的起源,各代的太极宗师以及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执着是我们的榜样;还知道了太极的各个流派,各个门派不同的招式,还有很多很多。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慢慢领会太极的真谛。我承认,一开始学习太极是抱着‘希望以后能防身’的目的去学习的,所以一开始有那么一点失望,觉得太极这么慢吞吞的招式似乎根本无法御敌,便感到学习太极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在老师给我们演示时,我突然发现,原来,太极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并不是外家拳,只是用力量达到打败对方的效果;他是内家拳,凭借灵活的身姿与心中的智慧来借力打力,通过内心平静来使各种感官洞察外界事物,体会宇宙茫茫。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总是为无法熟练的完成所有动作,甚至记不住各招各式而苦恼,不知如何是好。我很恍惚,也很犹豫,不知自己适不适合学习太极。我将自己的无奈对老师诉说了以后,老师告诉我这只是不熟悉的原因,而且太极有时是要靠“悟”的。于是,我尝试着再练的时候多用心,努力集中注意力,记住一招一式,同时在练习时放松心情,试图使身心皆空。

几个星期过去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曾经只能连到第三式的我一下子竟然成功连到了第八式乃至第十式。顿时,心中的喜悦喷薄而出。学习太极,我懂得了遇到瓶颈期的迷茫苦闷,与终于突破瓶颈达到新的高度的喜悦与自豪。

在逐渐的学习中,我懂得了太极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是我们无与伦比的财富。太极即为万物,万物即为太极。太极的传承与发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老师经常说:太极是文人练的武术。老师也常常感叹自己学到太极是幸运的。我想,我也是幸运的。遇见太极,学习太极,便是一生幸事。

推荐第10篇:学太极的心得体会

可以说我是这个学期才接触到太极拳的,在这段子日子里,我对太极拳有了个初步了了解,也学到了一些初步的动作,对太极二十四式也略有所识。我知道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领略到学太极的那种超然的态度是不太可能的,但确实,我也从中收获了不少。

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太极就是慢动作分解,完全体会不到那种很舒适的感觉。老师也时时叫我们要放松,深呼吸,闭眼,慢慢地,我开始体会到了那种感觉。可能因为时间问题吧,练太极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很多动作都还不熟练,老师很尽心的教我们,我们也很努力的学,我回到宿舍还经常自己看视频练,同学们也是,很多动作虽然不是很标准,但确实我们已经有认真地去学了。我相信学太极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修养身心。

众所皆知,太极拳是一门武术、健身术、同时它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古老的东方文化,那么练太极对我们又起什么作用呢?就我所能感觉得到的就是它能让我全身得到放松,可以解除压力,有时还会有那种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打太极拳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命的利用效率,有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潜能干好工作,享受人生更多的乐趣。每当我压力比较大或者精神比较紧张的时候我就会练练太极,在这过程中,我什么也没想,尽量让自己放松。还记得有一次下午上体育课,那天天气十分阴凉,风挺大的,我们又是在树荫下练习,那时风一吹,树叶纷纷飘落,在那样的环境里,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与自然融合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舒适。

以前总以为太极只有那些老年人才会练,从没想过自己也会练这个,但上了大学这个误解才消除了,太极真的是一种很有用的运动,无论在哪个年纪都适合。不过相比之下,那些老年人比我们年轻人人打太极打得更好,因为他们比较容易静下心来。

总的来说,学太极真的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年轻的我们血气方刚,容易冲动,而太极可以使我们刚中带柔,柔中带刚。修养身心,这确实是它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第11篇: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太极,以前一听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这个年龄段好像相差甚远。上了大学后,我才开始正式接触太极拳,这次接触下来感觉受益非浅。在大学里,我们要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

虽然只是短短一学期的太极拳的学习及练习,我还是很喜欢太极拳的。学了以后才发现,太极拳的作用真的是大大的。

首先,感到了全身心的放松。我们每天坐在教室上课,整天保持一种姿势,肌肉神经骨骼都僵硬了,放松是一种最好的治疗。

其次,在学了太极后,感觉自身的平衡能力加强了。以前,总觉得自己小脑发育不全,平衡能力不好,太极的动作是百年来先人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平衡调节度都是非常精确的,所以在练习时做准动作有利于锻炼平衡感。

再次,练习太极也帮我锻炼了我的专注力。学习太极,先学形,也就是动作,在学动作的时候,无暇想其他的;一旦学会动作,就要注意自己的呼吸、以及意念。这样就会让自己集中精力。

最后,学习太极能帮我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现在瑜珈大热, 其实,瑜珈和太极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二者都是调身、调心、调意、调气相结合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恒心和毅力,我个人觉得学习瑜珈比学习太极还要麻烦,并且不是每个场所都适合练,这方面太极就占优势了。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太极拳学习,让我收获了不少。既让自己身心得到了放松,也体会到了同学间的互相关爱,更加了解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太极拳是一门悠久的体育项目,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份绚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和文化财产,我们要积极努力学习太极拳,继承发展、发扬光大太极拳这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普及太极拳,弘扬武术瑰宝,强身健体,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太极拳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多加练习对我们的身体大有益处,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多练习一下太极拳来修身养性,提高一下自己的内在涵养,改变一下自己的品性。 总而言之,太极拳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我们刚学不久,只能望其项背,只有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打拳结合起来,一面琢磨,一面学习。

第12篇:太极八卦之心得体会

太极拳八卦之易学体会

太极拳的基本八式也是依据后天八卦方位命名,《太极拳经·太极拳解》所说“:扌朋、捋、挤、按、采、扌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扌朋、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扌列、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传统武术“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命题。所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易经·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易经始终把天、地、人,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考虑。武术视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心者身之王”而心不离身,“身者心之躯”而身不离心,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武术中的“形神同一”,就是指人身心内外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形成了“形神兼修”的练功原则,借助徒手和器械的身体运动练形养神。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为八法;太极拳主“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归为形意拳之三层道路,把“易筋、易骨、易髓”作为三步工夫;南拳“以形为拳,以意为神”;称之为外家拳的少林拳,也讲究“内外兼修”。可见,各家各派都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训练,以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为训练目标。

《易经》哲学思想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武术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加深对《易经》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八卦”等哲学学说与武术理论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丰富中国武术的内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13篇: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太极,以前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公园里的老人家的形象,觉得跟我们这个年龄段似乎相差甚远。但是通过大学里体育课上的学习与课后的练习,我对太极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自身也受益匪浅。

太极拳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按摩五张六腑,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技术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我们学习的是原国家体委于1956年改编、整理而成的简化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穿。并且受场地、气候、年龄、器械等条件的影响限制较少,且运动量适中,利于开展与普及。整套动作分为八组,包括“起势”“收势”共二十四个动作,练习时间约为5~6分钟,简练明确,医学易练。

太极十分注重它的意、形、态、初学者很难掌握它的力度。起初我在学习的时候总感到自己动作僵硬,肢体的协调性很别扭,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联系中摸到了一些太极的门路。下面就说一下学习太极后的感受。

简化太极拳练习要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通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通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保持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比如我们所学的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就是调节我们动作的一致性,也让我们进入一种攻防最佳的状态,既保护了自己不受到来自敌人的伤害,也能够在敌人进攻之时反攻回去。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这就如同我们学习的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在压制敌人和退避敌人的攻击时让身体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身随意动。不然岂不就让敌人攻击到自己了么?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这就如同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通过节节贯穿保持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树上挂着的衣服,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保持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保持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通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为了转圈,并且通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四、呼吸自然。很多初学者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对于呼吸的掌握不准,造成憋气或者该换气的时候变成吐气,吐气的时候变成吸气,使自己的身体不是感到轻松而是感到更加的疲惫,心肺难受。其实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当然考虑到初学者的能力一般都是采用自然呼吸。

最后,我个人觉得对于太极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只有坚持我们的身体素质才回更上一层。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无极而生,人生又何苦不需要这种意气形神的修炼呢!当我们了解了社会的复杂竞争的残酷,才明白学习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武器。与此同时,家中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与朋友相处的压力同期而至,难免心中波动起伏,情绪很不稳定常常会沮丧、自责、怨天尤人。于是太极告诉我们,心意相随、松静自然,甚至不必循规蹈矩,做人可以圆而不滑,学会面对和开解,不是硬碰硬,而是以自己的不变应世界的万变。也会让我们心胸宽广,做事更加有原则。这是我对太极学习之后的浅薄心得。

第14篇:太极学习的心得体会

太极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经过十多年坚持太极的锻炼和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记得当时跟卜老师学练太极拳时,卜老师讲,学太极“意”很重要,关键是要用意念来打太极,因为太极拳是一种极重“神”和“意”的功夫,我这十几年中一直牢牢的记在心间,每次我跟上老师学太极,总会让我们自己先把上次学的太极内容回忆一遍,把上次所学的太极招数自己打一遍,然后再放松一下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才开始正式的太极拳教导。我跟随卜老师在拳艺上做人上,得益匪浅。

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和锻炼,我更加深体会到太极这门技击术,它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它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老师还告诉我们要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另外太极益于身体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它能使心态平和,使你能够更加宽容;此外它还是运动量小的有氧运动,对身体有好处(尤其是心呀,肺呀等);它还能够增加身体的柔韧性,使筋骨更加柔韧坚硬;与此同时,它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灵活,不但如此,它还能防身呢!

它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其心肌纤维增粗,心室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的容量即每搏输出量增加。此外,还能改善动脉壁的弹性和韧性,是冠状动脉口径变粗,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乳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身体,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太极拳呼吸要求深长匀柔,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引加大,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对诸脏产生的疾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大小便失常都会起到良好的疗效。

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因此能发展呼吸肌增加肺活量;其运动量大而不剧烈,能促进血液循环,发展心脏肌能,使心脏跳动缓和而有力,既减少淤血现象,又能减少动脉硬化之弊;同时也促进了新陈代谢,使体内废物排除通畅,改进胃肠的蠕动,提高消化机能,既增加食欲,又能免除便秘的毛病。练习太极拳还要求“心静”,精神内敛,思想集中,这对大脑就是良好的训练;并且在动作复杂又须完整一气运动中,需要大脑等部分紧张的进行工作,这又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训练作用,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机能,自然就加强了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调节作用,使身体对外适应性加强。对寒、暖的适应及对传染疾病的抵抗力都能相应地加强。顺便提高了健康水平,增加了抵抗力,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延年益寿呢!

通过十几年的太极拳学习,的确让我收获到不少知识,不但锻炼了自己的身心,同时,也感受到协会大家庭拳友间的互相友爱和帮助的温暖。在此,感恩卜老师的辛勤培教,感恩汾阳太极协会领导对汾阳市太极拳弘扬广大所作出的贡献。

汾阳市太极协会会员:王翠连

第15篇:太极学习的心得体会

序号:

xxxx大学xxxx年—xxxx年第x学期

《体育》理论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上课时间: 成绩:

太极学习的心得体会

转眼间第一学年就要过去了,我们的太极学习也接近了尾声。通过这一学年对太极的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记得老师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学太极“意”很重要,关键是要用意念来打太极,因为太极拳是一种极重“神”和“意”的功夫,我想这也是人家为什么称太极为智慧拳的原因吧!

还有就是每次我们上课前徐老师总会让我们自己先把上次学的太极内容回忆一遍,再把上堂课所学的太极招数自己打一遍,然后再放松一下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才开始正式的太极拳教导。

通过这一学年的学习,我发现太极是一种技击术,它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它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老师还告诉我们要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另外太极益于身体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老师在课堂上也交给了我们许多这方面的知识。

首先它能使心态平和,使你能够更加宽容;此外它还是运动量小的有氧运动,对身体有好处(尤其是心呀,肺呀等);它还能够增加身体的柔韧性,使筋骨更加柔韧坚硬;与此同时,它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灵活,不但如此,它还能防身呢!

它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其心肌纤维增粗,心室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的容量即每搏输出量增加。此外,还能改善动脉壁的弹性和韧性,是冠状动脉口径变粗,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乳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身体,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太极拳呼吸要求深长匀柔,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引加大,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对诸脏产生的疾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大小便失常都会起到良好的疗效。

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因此能发展呼吸肌增加肺活量;其运动量大而不剧烈,能促进血液循环,发展心脏肌能,使心脏跳动缓和而有力,既减少淤血现象,又能减少动脉硬化之弊;同时也促进了新陈代谢,使体内废物排除通畅,改进胃肠的蠕动,提高消化机能,既增加食欲,又能免除便秘的毛病。练习太极拳还要求“心静”,精神内敛,思想集中,这对大脑就是良好的训练;并且在动作复杂又须完整一气运动中,需要大脑等部分紧张的进行工作,这又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训练作用,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机能,自然就加强了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调节作用,使身体对外适应性加强。对寒、暖的适应及对传染疾病的抵抗力都能相应地加强。顺便提高了健康水平,增加了抵抗力,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延年益寿呢!

还有,近年来,通过许多卫生医疗部门经过研究,也同样证明了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新陈代谢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

通过本学期太极拳学习,让我收获不少,不但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也体会到了同学间的互相友爱,更加理解了老师的悉心教导!

第16篇: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大二一年选择了太极作为自己的体育课,其实也是一种机缘巧合。第一学期,老师教我们24式太极拳,第二学期则是教我们32式太极剑。一开始还没上课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太极是很容易学的,因为在公园或一些其他地方看到老人们晨练打太极,总觉得动作都挺简单的。轮到自己了,才发现原来要做到动作规范是那么的难。而且老师是练太极练了很多年的资深教师,动作很规范,打起太极看起来也很好看。这就让我们这些刚接触太极的孩子们更自愧不如了。接下来我将分别讲述学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的心得体会。 太极拳:

1、学一式,练一式。

我们一周有两节体育课,每节课老师会教一至两式太极拳,一开始觉得还不会太难,于是一下课就把太极放一边了,直到下节课上课时,发现自己对于之前的动作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才有点紧张,老师一直强调要学一式复习一式,可我们这群懒惰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直到快期末考了才有了紧张感,也才加强了课后练习。在这里就有些后悔,因为本来可以把太极学的更好的,可是因为学习、活动、还有自己的懒,使得自己没能把太极学的很好。学一式练一式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啊。

2、学练结合,以练为主。

怎么学呢?就是看老师上课时所教的动作和自己课后在网上搜视频,听分步讲解的内容、动作仔细反复地去看、去模仿。认真的学习、练习,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我感觉视频的和上课中有一些内容动作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太极自古流传下来,经过了那么久,又是每个人对太极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才会形成各种太极的派别。太极的动作自然是不一样,不过这都没关系,如果能认真摸索,说不定还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太极拳。当然我们要踏实地去练,不练就没有自身的体验,也就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讲什么。我的体会是要反复的学、不间断的练才能发现问题、纠正动作,才能进入状态,也才有好的功效。

3、分层次学习,化难为简,便于学习。

我感觉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使我这个对太极拳一无所知的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把24式太极拳大概掌握了。我在第一天练习预备式时,思想怎么也集中不到自己身上,旁边稍有动静就会分心,可是练太极一定要专心,集中精神,于是自己通过呼吸等调节方式,终于自己能渐渐静下心来打太极了。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分步记忆,当然也要前后联系。还有有些动作看起来是胡很难,那就要化难为简了,想方法把它变成自己容易记忆的,这样才能便于我们的学习。 太极剑:

有了第一学期太极拳的学习,对太极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很大概的认识了,这使我对太极剑的学习有着挺大的帮助。太极剑的演练中它要求神与意合,意与体合,体与剑合。身法与剑法融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才好。不能就满足比比划划,对定型动作一定要注意尽量做到造型美观规范。这样整套打下来才会好看,就是作为锻炼身体也要尽量这样要求自己。

32式太极剑是从杨氏太极剑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32个动作,包括抽、带、撩、刺、点、劈等主要剑法,易学易记,路线清楚,剑法准确,动作规范。一套打完要

3、4分钟的时间。打太极剑和打太极拳有点相似,因为有太极拳的基础,学起来就更好更快了。

我的学习方法是上课听老师讲解,课后看李德印的演述《32式太极剑》。上面有较详细的文字和图解。再到网上看他的视频教学 ,加上课上老师的指正 ,再一起反复练习。 我觉得和朋友们在一起练习也是很好的,因为有时自己的感觉和对动作的理解有时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在剑法和方向路线方面是最易出错的,这在有朋友一起练习的情况下,可以互相指出错误之处,有助于我们对太极剑的学习。不过,我对剑法的要求自今还没有完全清楚,这还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和用心专研才行。这太极文化也是有深度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也要预习复习下功夫钻研才行。

一学期下来,我还是大概学会了32式太极剑,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有时晨练也会打上几招来显摆显摆,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还感到乐在其中。

在此我要感谢一年来陈老师对我们的耐心细致的指导,感谢老师没对我们失望,一直耐心地教我们。 。

第17篇: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转眼间,选课已有半个学期,学习太极也有半个学期了。

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知道了太极的起源,各代的太极宗师以及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执着是我们的榜样;还知道了太极的各个流派,各个门派不同的招式,还有很多很多。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慢慢领会太极的真谛。我承认,一开始学习太极是抱着‘希望以后能防身’的目的去学习的,所以一开始有那么一点失望,觉得太极这么慢吞吞的招式似乎根本无法御敌,便感到学习太极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在老师给我们演示时,我突然发现,原来,太极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并不是外家拳,只是用力量达到打败对方的效果;他是内家拳,凭借灵活的身姿与心中的智慧来借力打力,通过内心平静来使各种感官洞察外界事物,体会宇宙茫茫。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总是为无法熟练的完成所有动作,甚至记不住各招各式而苦恼,不知如何是好。我很恍惚,也很犹豫,不知自己适不适合学习太极。我将自己的无奈对老师诉说了以后,老师告诉我这只是不熟悉的原因,而且太极有时是要靠“悟”的。于是,我尝试着再练的时候多用心,努力集中注意力,记住一招一式,同时在练习时放松心情,试图使身心皆空。

几个星期过去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曾经只能连到第三式的我一下子竟然成功连到了第八式乃至第十式。顿时,心中的喜悦喷薄而出。学习太极,我懂得了遇到瓶颈期的迷茫苦闷,与终于突破瓶颈达到新的高度的喜悦与自豪。

在逐渐的学习中,我懂得了太极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是我们无与伦比的财富。太极即为万物,万物即为太极。太极的传承与发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老师经常说:太极是文人练的武术。老师也常常感叹自己学到太极是幸运的。我想,我也是幸运的。遇见太极,学习太极,便是一生幸事。

第18篇:太极

太极总论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 系辞上》。以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 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 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 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 坤震离兑居左, 坤为母, 离再索而得女, 兑三索而得女, 三卦皆阴, 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 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乾巽坎艮居右, 乾为父, 坎再索而得男, 艮三索而得男, 三卦比阳, 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 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 含三为一\", 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 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若分而言之, 每卦有三爻, 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 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 地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 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 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人部阴阳, 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 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 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 所以称为太极,

宇宙又是有形的, 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 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 阴阳寒暑, 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 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阴阳交合, 则化生万物, 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 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 也就是三才之道, 所谓\"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太极拓扑环

一个纸条一端旋转180°在与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太极拓扑环。你可以用笔从纸条的正面不经过纸条边缘划到纸条反面。

(即:莫比尔斯环)

太极理论的应用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中有: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是说危险的事物往往不是与安全事物相对,而是隐藏在安全的事物后面。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

卦 „„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首镇守,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为四象;智者伏羲,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创出八卦,分为乾,坤,艮,震,巽,坎,兑,离,由八卦图又衍生出八门,休,伤,生,杜,景,死,惊,开 大多数人认为是出自<易经>或<周易>,也有人认为是出自后世之人为解释<易经>而编写的<易传> 八卦:

卦名 自然 性情 家族 方位 乾 天 健 父 西北 兑 泽 悦 少女 西 离 火 丽 中女 南 震 雷 动 长男 东 巽 风 入 长女 东南 坎 水 陥 中男 北 艮 山 止 少男 东北 坤 地 顺 母 西南 【四象】:属于我国传统文化范畴。

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初夏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四象的不同概念------------------------

周易中的四象:

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中的四象:

中有大四象和小四象,

大四象: 纯乾(纯阳)----变乾(变阳)----变坤(变阴)----纯坤(纯阴)

小四象: 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两仪 :天地。《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出阴阳。” 太极(太极)

1.什么是太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另外还有五格中的三才:姓名学中的三才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的总称。所谓三才,即天才、人才、地才,它们分别是天格、人格、地格数字的个位数。天、地、人三才数理共计10个数,如果个位数是0,则按10计算。以数理来划分五行。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木、火、土、金、水相临相生,相隔相克。这样,根据数理与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推算出来的配置关系即为三才配置。从中观察三才配置的凶吉,可以判断把握您的综合运势,预测您的事业成功率以及身体状况。三才配置就是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关系。三才的生克关系在姓名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它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情感、生活、事业多方面的优劣吉凶。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道家学说中。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如果说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但在偏重纯科学的近代,这种集哲学、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诸多科学于一身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更谈不上汲取精华和发扬广大了。

六合:1.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2.相关的两个月份。《淮南子·时则训》:“~~: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

3.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

4.迷信用十二生肖属象,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程度上的判断。即鼠与牛为合,虎与猪为合,兔与狗为合, 龙与鸡为合, 蛇与猴为合,马与羊为合,为十二生肖六合。

5.武术应用有内三合和外三合之分。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又有眼、心、意、气、功、力六个方面的配合。还有以手、眼、身相合为外三合,精、气、神相合为内三合。

6.地名,指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

七星:1,北斗星,也可称为天罡。属于我国传统文化范畴。《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2,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史记·天官书》:“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

3,武术中指人体的头、手、肩、肘、胯、膝、足七个部位为七星。

4,七星剑。即七星龙渊剑,正名龙渊剑,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汇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太阿,三曰工布。”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来占卜。 九宫,我国传统文化范畴。

一、汉代的“九宫算”图

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我们准此,即可得到《九宫算图》(见下图)。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十方俱灭

远古时代,智者伏羲,聪明绝世,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起太极,定五行,创八卦,逐步揭露「天机」。最后更利用生门死位内的阴阳两极制成通灵八卦,以图找出上天下地,东南西北,生门死位八方以外的真正「天机」所在地。玉帝得悉此事,怕「天机」泄露,有损造化,急派雷公电母前往擒拿,但伏羲手上神兵为天外神兽四蹄变化而成,为四枚两面各有一个卦相的卦角组成的十字形兵器,其中蕴涵有伏曦氏的大智慧。不但威能奇异,更可以移形遁影,未卜先知,满天神将亦奈他不何。最后惊动九天玄女前往点化,让伏羲神游于大奥秘内,但不到片刻伏羲已心胆俱裂,死前明白试探「天机」非人应为,于是献出神兵镇守十方,若有人闯入「天机」之内,宁愿十方俱灭亦不能泄露半分,故神兵名为十方俱灭。

十大方向

上天、下地、东、南、西、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

十方奇招

离火燎天 地水破军 乾坤巽风 坤仑断狱 震雷霹雳 泽地归元 地转星移 终日乾坤 天灭地绝 十方俱灭

十方

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 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沾於万国。” 唐 韩偓《僧影》诗:“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十方世界

佛教谓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寿经》卷下:“佛告 阿难 , 无量寿佛 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衣和庵主》:“ 衣和庵主 , 苏州 昆山 人也„„有四偈,《咏藤龛》偈云:‘十方世界目前宽,抛却 云庵过别山。’”亦省作“ 十方界 ”。 宋 陈师道 《观音菩萨画赞》之二:“愿我众生,从闻反原;尽十方界,一观世音。” 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九章四》:“既瞬息不留,则一念初起,徧十方界,所有众生,成佛已竟。”

至于三才、五行、六合、七星、九宫、十方,是其他概念: 三才:天地人;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合:东西南北上下;

七星:日、月、金、木、水、火、土或者北斗七星;

九宫:九宫格,也就是3X3的方阵里填上九个数字,横竖斜相加都是15; 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八卦,最早见《周医》:“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嫩够锻炼功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1882年)。清光绪九年春二月诸弟子于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的坟前立碑纪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因*中遭受破坏,经李子鸣先生等人倡议,八卦掌门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八卦掌主要传人之一,现年88岁,北京人。9岁随父高文成习武,后又从师郭古民等名师习武。擅长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器械套路掌握繁多,尤精推手和拿法。半个多世纪习武教拳,国内外广传弟子,门人众多。高老为人豪爽、和气,好交朋友,从不保守,教学认真,深受广大武术爱好着及门人尊敬爱戴,三十年代起,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西城武术社教授武术。并多年从事民间武术教学活动。1962年在北京形意比赛中获二等奖,并在北京武术挖整工作中获贡献奖。现任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常委、顾问,北京科技情报中心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八卦掌六十四手图解》,是当今北京八卦掌界中最年长的老拳师。

上面是讲武术方面的,下面还有典故:

如果有人问:太极从何而来?保准有人脱口而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是如果再问他:何谓无极?何谓太极?何谓两仪?何谓四象?何谓八卦?他不是瞠目结舌;就是“指鹿为马”。

其实,无极是无前,无后,无左,无右,自然站立的状态,就是无极身法。而身体开始向左转体的时候,身体的左边就转换成了阳极,而身体的右边同时转换成了阴极,这就由无极身法生成了太极身法。身法有了太极动作,自然就生成身体的“上和下”,而这“上和下”就是“两仪”。有了“上和下”“两仪”,身体也就自然生成了“前后左右”四个正方向,身体的“前后左右”这四个正方向,既是“四象”。而身法生成了“前,后,左,右,这“四象”时,也就自然生成了“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四个斜方向的“四个斜角”,而这“四个斜方向”,加上“前后左右”的“四个正方向”,自然生成了“四面八方”。“四面”:“坎”,“离”,“震”,“兑”,,四个“斜角”:“乾”,“坤”,“艮”,“巽”,。“坎”“离”“震”“兑”“乾”“坤”“艮”“巽”就是“八卦”。

bidu -my_cat

十六卦

伏羲八卦的六十四变,其实应该是十六卦,传到殷商时期,因为这十六卦泄露天机,被神明抹去了其中的一半,就连剩下的这八卦的卦数都不全。不过能懂得一二分的人,就已经极厉害了,想那诸葛孔明,略知一二,就能保着刘备运筹帷幄,鼎足天下,刘伯温只会解三分,便辅佐朱洪武建下大明四百年的基业。但是这些我就不信了,真能有这么邪呼吗?”小说归小说,那么这伏羲八卦究竟是八卦还是十六卦?

我们提到八卦总会提到《易经》,易经里的是文王八卦,就是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改创的,叫后天八卦。而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早已失传了。所谓近古必存真,我们探讨的是伏羲八卦,而不是文王八卦,两者差着三千多年呢。(伏羲生年为纪元前四千二百年或四千二百八十四年(《人祖伏羲考》),周文王生年约公元前1075年)

小说中说,神明抹去了十六卦中的八卦,剩了八卦,这卦可如何抹去呢?

有办法。我们知道,八卦是三爻组成,根据阳爻阴爻的排列组合形成八卦,就是2^3=8;那么如果原来的十六卦是四爻组成,就是2^4=16,那么抹去一爻,不就剩下了成对重复的十六残卦,就是八卦了么?道教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读起来琅琅上口;可这三爻成卦却有点不成数了啊。那么四爻呢,正承天数!

那么,神明抹去的究竟是哪一爻呢?我说有三种可能。文王八卦是三爻,正合天地人三才之数。而抹去的那一爻,应是神鬼兽之一。

先说最有可能的鬼爻。易经八卦算天算地,算生不算死,我们中国人历来相信人死为鬼,死往阴界的说法,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鬼,却算不出来呢?正是因为抹去的是那一爻鬼爻。鬼处阴间,其在地下,因此这伏羲十六卦从上至下应为,天爻、人爻、地爻、鬼爻。神明怕人算生算死,驱使鬼于地下,能力通天达地,因此抹去鬼爻,令人只能主宰地上之事。此种情形最为可能。

再说这最有根据的兽爻。我们知道,上古之时洪荒遍地,神兽鬼兽魔兽多不胜数,而三皇五帝和部族首领多有能驱兽之人,像大禹治水就曾利用神兽等等。而殷商之后,再也没有上古神兽出没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已经遗失了能驱使神兽的兽爻。从造字开始到今,王字从来没有变过,就是三横一竖,三横是天人地三才,若是能为大到能贯通天地的人,那就是王了。贯通天地的这一竖是什么呢?看看上古传说就知道了,那就是供王驱使的兽阿。这神兽可上天入地,亦可混迹人间,人王通过伏羲十六卦中的那一兽爻,算兽驱兽,即可主宰天地人三间之事。而至殷商只余三爻八卦,失却了驱兽的兽爻,王就不再有通天彻地的本领了。而按照这种说法,这四爻就不是从上至下彼此平行的四爻了,而是王字形的三横爻一竖爻的王字形四爻十六卦。

最后说这最没可能却最讲得通的神爻。神明为何抹去一爻?这人不管是算鬼还是算兽,终究是算在地下或是地上天下,不碍天上之神的事儿啊。人是神造的,人在神下,再怎么折腾,那也是神的造物,犯不着如此出手干涉吧。导致神明终于按捺不住,抹去一爻的,正是因为人手中还有一爻神爻。人是神造的,却能通过伏羲十六卦来算神驱神,这是神最忍受不了的,也是神明下此重手的根本原因。掌握了伏羲十六卦的人王,就已经不再是人王了,那是神王!所以,神明不得不抹去这最最厉害的神爻,让人的能力限于天神之下。我觉得这是最讲得通的说法,那么这伏羲十六卦从上至下应为,神爻、天爻、人爻、地爻。

伏羲十六卦的还原形态我们已经大致揣摩了一点端倪,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王八卦六十四变之不合理。首先八卦之数2^3不合理,不如十六卦2^4=2^2^2=16来的煌煌正大浑然天成。再说六十四变是两卦合成,这也讲不通阿,难道天人地之下又有个天人地不成?而且六十四变的卦辞中从来都是从上至下一爻一爻的解,从来没有分成上下两卦来解的呀。所以这六十四变不是八卦推演的,而是把十六卦拆成了六十四变,鱼龙混杂,真迹荡然无存。

网上又有一说,说是伏羲八卦实为伏羲四卦,其形态正是韩国国旗上的样子,要我说,这纯属无稽之谈。先不说只有四卦能算出来个啥,就单说这卦的组成就不对,三爻的排列组合就是八个,只有四个那不是就缺了四种排列组合么。韩国国旗上,斜对角上四个卦形,左上角是个三阳爻,右下角是个三阴爻,左下角和右上角是两个一模一样的阴阳阴的卦形。只有四个,缺了四个,结果还有两个是重复的,完全是弄个形凑个数的,还说什么四卦,真是子虚乌有。

应该说,中华文化是植根于这些古老的如《易经》的阴阳哲学上的,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受到现代西方科技的冲击,我们几乎抛弃了这些古老的东西,认为是伪科学。可我们也应该看到,几乎所有的西方大科学家,同时都是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的,这些信仰并不妨碍他们的科学思想。中华的古老文化与现代科学也并不是完全排斥的。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用针灸就说针灸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武功就说武功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懂气功就说气功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用中医就说中医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用“八卦”推演就说“八卦”是假的。那都是经过中国人几千年验证并流传的东西。中国人单凭残破不全的文王八卦就衍生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不知道如果基于完整的伏羲十六卦所产生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文明。这样想起来,让人既觉得骄傲,又感到悲哀与遗憾。

第19篇:太极

各式太极拳拳谱口诀

八式太极拳

起式

1、倒卷宏

2、楼膝拗步

3、野马分鬃

4、云手

5、金鸡独立

6、左右蹬脚

7、左右揽雀尾

8、十字手 收式

十六式太极拳

1、起式

2、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楼膝拗步

5、进步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右单鞭

8、提手

9、倒卷宏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臂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1、起势 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分解:

(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 动作分解: 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动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 动作分解:

(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 (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 动作分解:

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 动作分解: 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动作分解:

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 动作分解:

(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 动作分解: 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3

21、转身搬拦捶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动作分解: 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 动作分解:

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42式太极拳谱和要领提示

第一段

1.起势

混沌初开法为先, 气贴背走沉丹田,心静体松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右揽雀尾

初运鸿蒙阴阳现, 起落开合太极圈, 掤捋挤按为总手, 雀尾动作技法全。 3.左单鞭

单鞭多用可防攻, 左像箭来右似弓, 体正松腰勾屈下, 翻掌前推转腰行。 4.提手

胸部被击用提手, 截合断封妙无穷, 上提虚步相一致, 身势含蓄合手肘。 5.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立鸡群, 左采右掤两臂分, 沉气落胯腰拔起, 开中寓合须用心。

6.搂膝拗步

(二)

起肩过胯膝外搂, 拗步推掌沉腕肘, 搂推弓步相一致, 头领身正左右走。

4 7.撇身捶

横截压带闪正中, 翻拳按掌劲宜整, 手眼身步要协调, 双臂翻转随腰动。

8.捋挤势

(二)

捋势变挤圆又连, 手随腰动劲不断, 劲从根起形于梢, 节节贯串一气连。

9.进步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 搬拳之后立掌拦,劲不断。

10.如风似闭

臂下穿手十字封, 后坐分掌闭于胸,显奇功。

第二段11.开合手

两手开合于胸前, 开吸合呼法自然,两掌间。 12.右单鞭

右脚横开体微转, 两掌侧分一条鞭,裆宜圆。 13.肘底捶

扣脚掩掌接抱球, 迈步跟脚连摆手,合要求。

14.转身推掌

(二)

撤步碾脚把体转, 搂按举掌转体间,紧相连。

15.玉女穿梭

(二)

捋后搭手于胸前, 跟步转体掌平摆,紧相连。

16.右左蹬脚

转体穿掌两臂展, 两掌交叉抱胸前,紧相连。

17.掩手肱捶

两掌掩合于面前, 开步叠掌外分展,前打拳。

拦掌过后捶急进,两臂推按腹前下,沉肩坠肘掌相对,沉肩坠肘虎口对,捶居肘下前劈掌,上脚跟步掌前推,弓步上架前推掌,分撑两掌勾脚蹬,外旋两臂合拳肘, 上下相随 跟步助劲 意念存在 侧弓步子 三尖相照 左右式子 左右式子 左右蹬腿 护腹弓步

18.野马分鬃

(二)

转身旋臂横挒掌, 翻掌托于膝上方, 上步弓腿前穿靠, 左右式子紧接上。

第三段

19.云手

(三)

两手交替环形转, 势如行云圆连绵。 腰领手转目随视, 步子横行轻灵缓。

20.独立打虎

撤步翻掌向前穿, 双掌左摆握成拳, 提膝架拳打虎式, 身正稳立似如山。 21.右分脚

两掌叠抱于胸前,右上摆踢臂分展, 单腿支撑微弯屈, 劲力通顺达脚尖。

22.双峰贯耳

屈腿收掌于膝上, 落脚上步分两掌, 重心前移成弓步, 力贯双拳取太阳。 23.左分脚

转体叉掌抱胸前, 左上摆踢臂分展, 单腿支撑微弯屈, 劲力通顺达脚尖。

24.转身拍脚

扣步落脚随势转, 两掌交叉抱胸前, 右脚绷平向上踢, 右掌拍击右脚面。

25.进步栽捶

落脚转体右掌翻, 进步搂手要当先, 重心前移成弓步, 前下栽打出右拳。 26.斜飞势

后坐左转两掌分, 两臂叉抱右脚跟, 右脚上成侧弓步, 斜展双臂似鸟飞。

27.单鞭下势

重心偏移左腿弓, 左勾侧举下屈腕, 屈膝仆步成下势, 右掌顺腿向前穿。

28.金鸡独立

(二)

左腿蹬直右腿弓, 落勾挑掌似斜行, 提膝上挑同侧掌, 左右式子皆相同。

6 29.退步穿掌

撤步弓腿后闪让, 右掌下按左穿掌, 横掌下按胸前护, 穿掌取喉人难防。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

左脚内扣体右转, 左掌上举右掌按, 提转落成右虚步, 横压按掌于膝前。

31.独立托掌

左腿独立右膝提,横向撑。 32.马步靠

下落右脚体右转,向内旋。

33.转身大捋

后坐带掌向上翻,一周圈。

34.歇步擒打

重心右移体右转,打右拳。

35.穿掌下势

收脚提掌向右摆,向前穿。

36.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腿弓,成七星 。 37.退步跨虎

撤步撑掌体右转,一条鞭。

38.转身摆莲

扣脚转体掌平摆,拍脚面。

39.弯弓射虎

捋掌屈落右腿弓,左拳冲。

身正直立似如松, 右捋摆掌劲不断, 绕上右脚体左转, 右肘上撑右拳穿, 左脚侧出体右转, 左掌前挑与肩平, 收脚挎虎连又圆, 空掌平抹势不断, 重心前移似挽弓,7

右掌翻转向上托,左前上成半马步,右掌侧托提左掌,回身盖步下屈蹲,右腿全蹲成仆步,右腿前上成虚步,左腿前举立站稳,左转身体右摆脚,右提左拂随转体, 左掌体侧 左臂挤靠 撤步平捋 左拳背上 两掌顺腿 两拳叉架 右掌左勾 两掌依次 炮架当头

40.左揽雀尾

收脚抱球体自然, 迈步分掌臂捧圆, 捋掌搭手前挤出, 后坐按推掌向前。 41.十字手

上体右移扣脚转, 两掌外分似挑担, 合抱胸前十字手, 收脚直立庭前站。 42.收势

翻掌前撑同肩宽, 徐徐下落腿外边, 左脚收至右脚旁, 收式并立身自然。

四十八式太极拳

预备 身体自然直立 起势

1.左脚开立2.两手前平举3.屈腿下蹲

一、白鹤亮翅

1.收脚抱手 2.向后退步 3.坐腿转腰分手 4.虚步分掌

二、左搂膝拗步

1.右手前摆2.转腰摆臂收脚3.屈臂上步4.弓步搂手推掌

三、左单鞭

1.转腰坐腿带手 2.收脚抱手 3.转身上步穿手 4.弓步平云手 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 7.转身上步 8.弓步推掌

四、左琵琶势

1.跟步摆臂 2.坐腿挫手摆臂 3.虚步合手

五、捋挤势(3)

(1)1.移脚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脚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挤

8 (2)1.坐腿扣脚穿手2.3.4.5.同上 (3)1.扣脚穿手 2.3.4.5.同上

六、左搬拦捶

1.撇脚转腰分手 2.收脚握拳 3.摆步搬拳 4.收脚转腰摆臂 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七、左掤捋挤按

1.转腰撇脚分手 2.收脚抱球 3.转腰上步 4.弓步掤手 5.旋臂送手、6.坐腿后捋 7.转腰搭手 8.弓步前挤 9.坐腿引手后掤 10.弓步前

八、斜身靠

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两手成十字交叉)3.上步握拳 4.弓步斜靠

九、肘底捶

1.转身摆掌 2.抱手收脚 3.摆步撑手 4.跟步提手 5.坐腿握拳 6.虚步劈打

十、倒卷肱(4)

(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虚步推掌

(2)(3)(4)同上 十

一、转身推掌(4)

(1)1.撤步碾脚转身2.屈臂上步3.丁步搂手推掌

(2)1.碾脚转身2.3.同上

(3)(4)同上 十

二、右琵琶势

9 1.向后撤步2.坐腿摆臂挫手3.虚步合手撅臂 十

三、搂膝栽捶

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云手4.坐腿转腰摆臂 5.屈臂握拳上步6.弓步搂膝栽捶 十

四、白蛇吐信(2)

(1)1.转身提拳2.转身摆脚摆掌3.歇步推掌 (2)1.转腰摆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

五、拍脚伏虎(2)

(1)1.转腰展臂2.上步抡臂3.抡臂拍脚4.盖步摆臂 5.转身上步 6.弓步贯拳 (2)1.扣脚穿手2.3.4.5.6.同上 十

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脚翻手2.弓步分手3.收脚握拳4.上步举拳5.弓步撇拳

七、穿拳下势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穿拳开步4.仆步穿拳

八、独立撑掌(2)

(1)1.弓腿挑拳2.收脚翻掌3.独立撑掌 (2)1.落脚上步收手2.3.同上 十

九、右单鞭

1.退步伸掌2.坐腿后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二

十、右云手(3)

10 (1)1.坐腿转腰左云松勾2.右云翻掌收脚 (2)1.转腰左云翻掌出脚开步2.右云翻掌收脚并步 (3)1.左云翻掌出脚2.右云翻掌收脚 二

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脚 2.转腰出步 3.弓步采靠 4.转腰撇脚 5.抱手收脚 6.转腰上步 7.弓步采靠 二

二、高探马

1.收脚展臂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

三、右蹬脚

1.带手起脚 2.上步穿掌 3.弓步分手 4.抱手收脚 5.蹬脚撑臂 二

四、双峰贯耳

1.并手收脚2.落脚收拳3.弓步贯拳

五、左蹬脚

1.转腰分手2.抱手起脚3.蹬脚撑臂

六、掩手撩拳

1.并手落脚2.出脚握拳掩手3.弓步撩拳

七、海底针

1.跟步摆臂2.坐腿提手3.虚步下插掌

八、闪通背

1.提手收脚2.向前上步3.弓步推撑掌

九、右左分脚

11 1.转身扣脚分手 2.收脚抱手 3.分脚撑臂 4.落脚穿手 5.弓腿分手 6.收脚抱手7.分脚撑臂 三

十、搂膝拗步(2)

1.落脚转身摆臂 2.屈臂上步 3.弓步搂手推掌 4.转腰撇脚 5.摆臂收脚 6.屈臂上步 7.弓步搂手推掌 三

一、上步擒打

1.转腰撇脚抹掌 2.收拳收脚 3.上步擒打握拳 4.弓步打拳 三

二、如封似闭

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左云手(3)

(1)1.转腰扣脚右云2.左云翻掌收脚 (2)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翻掌收脚 (3)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扣脚并步 三

四、右撇身捶

1.撤步探掌2.收脚握拳3.上步举拳4.弓步撇打

五、左右穿梭

(1)1.扣脚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脚后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云

6.坐腿平云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

(2)1.扣脚穿掌2.3.4.5.6.7.8.同上 三

六、退步穿掌

1.坐腿向前摆掌2.收脚翻掌3.退步向前穿掌左脚扭直

七、虚步压掌

12 1.转身扣脚上摆手2.虚步下压掌 三

八、独立托掌

右手前托左手侧撑左腿独立 三

九、马步靠

1.落脚抬手2.收脚摆臂3.上步握拳4.绊马步靠

十、转身大捋

1.撇脚摆掌 2.并步举手 3.碾脚转身 4.侧步大捋5.侧弓步拱肘撅臂 四

一、撩掌下势

1.回身旋臂 2.转身摆掌 3.丁步撩掌 4.坐腿摆掌勾手提脚 5.屈臂开步6.仆步穿掌 四

二、上步七星

1.弓步挑掌2.虚步十字架拳

三、独立跨虎

1.退步摆掌坐腿2.转腰摆掌收脚3.举腿挑掌

四、转身摆莲

1.转身扣步带手2.转身穿摆掌3.摆莲拍脚

五、弯弓射虎

1.落脚上步摆臂2.弓腿转腰摆拳3.弓步反冲拳

六、右搬拦捶

1.坐腿穿掌 2.收脚握拳 3.摆脚搬拳 4.收脚收拳 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四

七、右掤捋挤按

13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抱球3.向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转腰送手 6.坐腿转腰后捋7.转身搭手8.弓步前挤9.分手坐腿后引10.弓步前按四

八、十字手

1.转身分手撇脚2.回身合手3.并步开立十字抱掌 收势

1.分手平举2.两手垂落3.并步还原

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谱

01 预备势 02 起势 03 揽雀尾 04 单鞭 05 提手上势 06 白鹤亮翅 07 左搂膝拗步 08 手挥琵琶 09 左右搂膝拗步 10 手挥琵琶 11 左搂膝拗步 12 进步搬拦捶 13 如封似闭 14 十字手15 抱虎归山16 肘底看捶17 左右倒撵猴 18 斜飞式 19 提手上势 20 白鹤亮翅 21 左搂膝拗步 22 海底针23 扇通背 24 撇身捶 25 进步搬拦捶 26 上步揽雀尾 27 单鞭 28 云手 29 单鞭 30 高探马 31 左右分脚 32 转身蹬脚33 左右搂膝拗步 34 进步栽捶 35 翻身搬拦36 进步搬拦捶 37 右蹬脚38 左打虎式 39 右打虎式40 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 左蹬脚43 转身右蹬脚 44 进步搬拦捶 45 如封似闭46 十字手 47 抱虎归山 48 斜单鞭 49 野马分鬃 50 揽雀尾 51 单鞭 52 玉女穿梭 53 揽雀尾 54 单鞭 55 云手 56 单鞭 57 下势 58 金鸡独立59 左右倒撵猴 60 斜飞式 61 提手上势 62 白鹤亮翅 63 左搂膝拗步 64 海底针 65 扇通背 66 转身白蛇吐信 67 搬拦捶 68 揽雀尾 69 单鞭 70 云手71 单鞭

14 72 高探马带穿掌 73 十字腿 74 进步指裆捶 75 上步揽雀尾 76 单鞭 77 下势 78 上步七星 79 退步跨虎 80 转身摆莲 81 弯弓射虎 82 进步搬拦捶 83 如封似闭 84 十字手 85 收势

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

6、白鹤亮翅

8、手挥琵琶

7、左搂膝拗步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十字手

14、抱虎归山

15、斜揽雀尾

16、肘底看捶

17、左右倒卷肱

18、斜飞式

19、提手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闪通臂

24、转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

30、高探马

31、右分脚

32、左分脚

33、转身左蹬脚

34、左右搂膝拗步

35、搂膝栽捶

36、翻身白蛇吐信

37、进步搬拦捶

38、右蹬脚

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脚

42、双峰贯耳

43、左蹬脚

44、转身右蹬脚

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十字手

48、抱虎归山

49、斜揽雀尾

50、横单鞭

51、左右野马分鬃

52、进步揽雀尾

53、单鞭

54、左右穿梭

55、进步揽雀尾

56、单鞭

57、云手

58、单鞭

59、下势

60、左右金鸡独立 6

1、左右倒卷肱 6

2、斜飞式

63、提手

6

4、白鹤亮翅 6

5、左搂膝拗步 6

6、海底针

67、闪通臂

6

8、转身撇身捶 6

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揽雀尾 7

1、单鞭

7

2、云手 7

3、单鞭

74、高探马

75、左穿掌

7

6、转身十字蹬脚

15 7

7、搂膝打捶

78、上步揽雀尾 7

9、单鞭

80、下势 8

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

3、转身摆莲脚

84、弯弓射虎 8

5、进步搬拦捶 8

6、如封似闭 8

7、十字手

8

8、收势还原

第20篇:少林与太极的心得体会

少林与太极心得体会

少林与太极 周四

5、6节

终日碌碌凡尘梦,不觉杨柳已蔚然。当六月的暖风吹过,同济园内到处绽放着白色高雅的夹竹桃时,一学期的《少林与太极》课程也接近尾声。倏然回首来时路,恩师教诲在耳旁,同窗笑语终难忘。

现在想来,当初选这门课也是偶然,但又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大三没有体育课,但生性爱动的我又总想找个机会锻炼下身体。如此单纯的想法,让我选课时总是盯着那几个为数不多的体育类选修。但体育类选修都很抢手,能选上甚至都能算上几辈子修来的福分。经常是选课时满怀期待地选了好几门,然后眼巴巴地等待选课结果,到选课结果真的出来时,空荡荡的课表又让人平添几多忧愁。不幸的是,我就属于这种情况,选的四门体育类选修全被踢光。我自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时光从来不饶人,也没有给我太多机会来为没选上体育选修而忧伤。转眼间到了这学期开学,最后一轮选课开始了。所谓是佛法自古普照众生,也或许是心诚则能感动上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学谈到他这学期课太多,要把《少林与太极》这门课退掉。此语既出,如疾雷破柱,似大浪拍崖,我知道,机会来了。选得此课心坦荡,便和佛家结成缘。

妈妈总说,我是菩萨许下来的孩子,这辈子要一心向佛,逢佛必拜,逢寺必进香。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我的时候,奶奶在县城南边的人祖庙里烧了香,保佑我一生平安。据长辈说,我生下来时非常瘦弱,而且头上有三个脓疮。尽管父母四处求医,但眼看就要满月了,头上的脓疮还是不曾消去。无奈之下,信佛的奶奶听信了偏方,再次来到城南人祖庙里烧香许愿,愿我早点好起来。可也真灵验,我头上的脓疮渐渐就好了,身体也不像生下来时皮包骨头了。对于长辈们的这些说法,我一直感觉特别神秘,虽然我并未做到逢佛必拜、逢寺必进香,但却让我从小就对佛产生了无比的崇拜与感恩。而且,我从记事起,胸前就挂着一块雕刻着菩萨的玉,虽然年少淘气曾弄丢了好几块,但每次弄丢后,妈妈都会立即“请”来新的给我戴上。弟子此生,注定随佛。

怀着对体育课的向往和对菩萨的崇拜,来上了第一节课。犹记得那是一个初春,冬寒未消,大家还都是一身御寒的衣服,聚在一起相互介绍。其实班上三分之一的同学我以前就认识,所以毫无拘谨约束之感,只是一起分享着新年的喜悦。老师在前面讲着这学期的安排,说要教给我们一套拳法。拳法这东西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心目中的拳法只有金庸小说中类似武当长拳之类的高深武功,经老师这么一说,我瞬间感觉自己要成武林中人了一样,起码能有两下拿得出手的招式。现在想想,当时的确很单纯。

大三的专业课,都像一根根硬骨头一样,很难,很累。尽管我有时候也会努力地让自己去拼命学习,但终究还是达不到古人所谓的以学为乐的境界,感觉有些课学起来真的很苦。而《少林与太极》这门课,则是我每周最想上的课程,没有之一。每次到了周四早上,起床都有了一股更强的动力。而《少林与太极》这门课的时光,则是每周最开心的时候之一。人逢良辰美景,总嫌韶光易逝。可惜良辰美景奈何天,不知赏心悦事谁家园。

学期中有两节课,我因为去重庆参加“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而没来上课。虽然都交了请假条,而且后来把落下的课程也都补上了,但我总觉得错过了如此美好时光实在甚为可惜。所谓是人生长恨欢愉少,而本该有的欢愉时光又错过了。碌碌红尘,人生总是要舍弃一些东西。

由于是选修,所以考试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课业也无很多压力。依稀记得考试课上,大家一起打拳录视频的情景。百里晖阳,清风阵阵,恰同学少年功艺初成,头角展露。大家摆着整齐的阵势,时似仙鹤凌立,时似猛虎出山,正如蛟龙出水,又如西子抚琴。招招中都有妙理,式式中自藏玄机。用气不用力,用意不用形。

清风吹得走扉页的风尘,却吹不动尘封的往事。心中,藏的是对本课程无限的怀恋与不舍;耳畔,飘得的老师谆谆不倦春风化雨般的教诲;眼前,闪现的是烈烈风中同学们一起打拳的飒爽英姿。多少年后,当我们想起这段往事,可能已忘了这套拳该如何打;但我们永远记得,老师授予的坦荡做人之道,和我们燃烧着的青春。

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