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2 08:32:29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精品品读心得体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这篇文章,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近60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的这次讲话对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次通过品读《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结合教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品读经典,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团体,足见其思想的伟大和博大精深。结合我国实际,综合理论研究,细细品味其中深意,了解其时代背景,理解其科学内涵,借鉴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为处理这些问题奠定好思想理论基础,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客观事物、指导工作,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反对教条主义。

在1956年初,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已有一定经验,也逐步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的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觉的开端。

该讲话主要讲了十个问题,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文章中提到,要注重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要以重工业为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时要适当加大农业、轻工业的比例,从长远看,可以更好地提供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快的增加资金积累,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科学地定位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这一论述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业关系的开创性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宝库。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分析了工业布局结构的不合理性,指出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在新的和平时期,对沿海工业采取积极态度;新的工业大部分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渐趋于平衡,使其趋向利于备战,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尤其是轻工业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我国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完美地证明了文章中 “战争短时间内打不起来” 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在这一问题上指出:适当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来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国防,即在保证国防力量的基础上先加强经济建设以促进国防建设。

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上,不能只顾一头,必须注重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调整工人工资,缩小收入差距、发挥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中的问题;各生产单位要有适当的独立性,增强其机动性;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总体上提出了科学的统筹兼顾的方针政策,就是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扩大地方权力,提高地方独立性;注重地方利益,发挥地方积极性,从全国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互助互让。辩证地论述了中央与地方的统一与独立的关系。

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绝对不能搞大汉族主义,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注重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对这一关系的阐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径:反对大汉族主义,以清除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错误倾向;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持与帮助;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建设;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等。发展到现在,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思考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把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发展视为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上,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一致、荣辱与共”的方针政策,与其他党派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精简党政机构,统一战线,调动民主党派积极性,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在处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不能一味强调杀,要在管理教育基础上把反革命变成革命,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种矛盾转化思想无疑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要善于运用矛盾转化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将现阶段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增强可依靠力量,为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在处理是非关系上,党内外均要要分清是非,而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等,一要看,二要帮,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指出:一起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但必须有分析和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要学普遍真理的东西,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分析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两条也是有点的缺点,提出我们要一直学习。对这一关系的处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类文明的科学态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向一切民族和国家学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文化方面还是社会关系方面,都强调了要以团结、统筹兼顾的方针,妥善处理十大关系,以构建和谐。毛主席的全面性思维与其高深的哲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坚持在对立中求平衡,通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处理存在的问题。正如文章所讲,这十种关系,也都是矛盾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它们,并要准备好,以面对并解决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中国面临的十大重要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指导性意义,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石。整篇文章“以苏联为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它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基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运用唯物史观对发展问题做出的新的实践探索和新的理论概括。

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统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既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要搞好政治文明建设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论十大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思想起点和理论来源,其中处理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关系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供了雏形。细细品读这篇经典之作,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意义十分重大。

与中国现在的发展相联系,可以看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发展经济,解决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更广泛群众的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它也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初理论和政策基础,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细细品读,这些思想在文章中大多有所体现。文章中还就如何进一步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进行了具体阐述,体现了毛泽东一贯坚持的“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如今依然要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急,才能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从讲话的背景和内容来看,毛泽东包括党内其他主要领导同志都是从苏联模式的缺点、错误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出《论十大关系》的。其关键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属于苏联模式弊端的范畴,因而两者关系不在毛泽东批判、借鉴的范围内,也就没有被写入其中,但整篇文章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与方法等,对权衡二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及相应的战略,同样可以看出《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意义。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我们要调整三个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区域的竞争互补关系的关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握创新的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引进来”战略,加快“走出去”战略。以上种种,无不受到《论十大关系》思想内容的影响,足见该文章在我国各个方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中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但这种“否定”是“肯定”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彻底否定”、“不加辩证否定”,而是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的辩证的分析。品读这一经典之作,了解了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的背景资料和艰辛过程,同时领会到其中思维方式,并借鉴和发扬其优点,从不足之处吸取经验,告诫自己远离片面批判的思维,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 客观评价我们的过去,以苏为鉴,以史为鉴,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它并未因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褪色,依然光彩夺目,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共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推荐第2篇:《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我们小组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选择了对这篇毛主席写的《论十大关系》进行品读,读完深有感触。这部著作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必须了解《论十大关系》发表时的社会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农业大国。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在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照搬苏联模式是不合理的。因此,从1955年2月开始,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听取了中央各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正式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同时,文章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这个报告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6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具有时效性的,也是富有生命力的。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新的矛盾,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们组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推荐第3篇:论企业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读《论企业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今日学习寇北辰先生的《论企业十大关系》,我个人感觉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集团公司领导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深深感到了领导的良苦用心,给了我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在此对集团领导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个企业能够很好的发展,与它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密切结合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引用寇北辰先生的原话说是:无论企业内部多么强大,都不能弥补因忽视外部环境的而带来的损失。反之,在优越的环境中,企业自身问题重重,也无法抓住机遇,获得长久发展。

寇北辰先生在文章中用五行管理学的方式列举了十种企业中存在的关系。以下我逐条加以感悟介绍。

一、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这里寇北辰先生用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来比喻:在南方健康成长的植物被移植到北方以后就死亡了,是因为人们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的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各自的企业理念及经营方式。而凡是效益好一些的企业,其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关系定会处理的非常融洽。

二、整体与部分。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优先考虑企业整体战略、整体利益,才能保障局部利益的实现;反之,企业若能始终保障局部利益,就能使企业上下一心,谋得更长远的发展。

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这个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是我觉得,要想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双赢,就必须得处理好二的关系,而要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同时规范和平衡责权利的划分。

四、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里又是用一个例子形象地写出了二者的关系:企业就是一艘船,管理者是船长,被管理者是船员,只有彼此考虑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共同努力,通力合作这艘船才能扬帆远行。所以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该共同配合协作,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五、集权与分权。合理的权力划分在较长时期内能够保持稳定的相互制衡,从而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转。而企业在组织时是采取哪种方式?又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六、轻重缓急。在这些事情中,有的事关全局极其重要,有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有的需要长期操作,有的需要马上处理。必须合理协调,统筹处理,才能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不会浪费。

七、企业人才与企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没有人才,就无法研究更先进的技术,就无法实施更高效的管理,就无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好的人才能为公司做出更多更好的业绩。

八、企业财力与企业发展。财力水平与企业是相匹配的。若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企业风险就会增大;若有太多的闲置资金不去利用,也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连锁效应。

九、企业文化与企业效能。这里将两者的关系概括的一目了然: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这些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效益,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增强企业效能。反之,如果效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必然不会持续得长久。

十、企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无论哪种组织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做事方法、心理活动和工作态度。倘若这两者的关系处理的不融洽,多米诺效应必将多次光顾。

以上为此次深刻学习后我的感触。它们缺一不可,它们彼此矛盾而又统一着。一个好的企业必定会在这个方向大加力度,必定会充分利用组织协调各种关系。因为只有用最合适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协调与平衡各种关系,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做强做大。

推荐第4篇:论十大关系

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发展

作者:倪盟蛟

“实事求是”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用来指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并赋予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p801) 这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准确概括。作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毛泽东,更是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何谓“实事求是”,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论十大关系》这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代表作的形成,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事求是。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1953年执行“一五”计划算起,也已经有了三年多的实践经验。对照抄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加之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和个人迷信的批判。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党的面前。对十大关系的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研究。规律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被认识并被利用的。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十大关系是规律性的认识。十大关系的形成体现了按规律办事。本文拟结合这篇代表作形成的前奏曲、过程、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历史的检验等,具体地分析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及其在当代运用中的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待实事求是的具体做法,也可以看到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十大关系和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强大生命力。

一、《论十大关系》形成的前奏曲: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解放了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涵义。解放思想,是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从新的实际出发,确定符合当前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就是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十大关系即是十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体现了能否解放思想,直接决定了十大关系能否形成。列宁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还存在。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斯大林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的,在实践中不加区分各类矛盾的性质。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才勉强地承认了社会主义还存在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除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获得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外,主要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当时我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但这种学习是不满意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束缚了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比例失调的问题也很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上,如对待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等,还没能获得较大

的解放。斯大林逝世后,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情况。对苏共二十大,毛泽东用“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来形容,他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这是好的,表明了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各国党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办事,不要再迷信了;但是也捅了娄子,全世界都震动,搞突然袭击,不仅各国党没有思想准备,苏联党也没有思想准备。容易引起混乱。

对苏共二十大,为了说明我们党的观点,1956年4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在会上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在消灭了阶级对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2](p22)4月5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指出:“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想法,仿佛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了。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一切都还将是这样:一个矛盾将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有些人认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中消除掉,这个意见显然是不正确的。”[3]这就批评了否认矛盾的观点,也同时提出了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这种实事求是的对待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态度,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问题上获得了思想解放,也为以后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更直接的结果,为20天后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供了理论支持,吹响了悦耳的前奏曲。

二、《论十大关系》形成的过程: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体现了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首先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要调查研究,就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推崇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等主张的“行”是“知”的基础的知行观和“实学”思想,培养了“求实”的精神,注重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他痛切地指出:“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他大声疾呼:“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p109)

《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处处体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注重调查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早在1955年11月间,毛泽东就先后同十四个省的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就全国农业问题交换了意见,共同商定了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十七条”。从1955年12月开始,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即开始从事调查研究和听取汇报的工作。“1955年12月21日到1956年1月12日,毛主席乘火车由京汉、粤汉线南下杭州,又经沪杭、沪宁、津浦线回京。除在杭州修改《高潮》一书的序言外,从保定、邢台开始,就找沿途地方干部谈话,做了一路的调查工作。”[5](p330)1956年1月,毛泽东又同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进行了研究,将“十七条”扩充为“四十条”,形成为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初稿,并在1956年1月最高国务会议上通过。紧接着,1956年春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用了四十一天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

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以及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充分占有客观资料的日子里,毛泽东说他每天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很是辛苦。“为了听汇报,毛泽东还不得不改变长期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6](p471)但是这样的辛苦却换来了对实际情况的全面深入地了解,换来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事求是。三十四个部门的汇报结束后,为了增加工业建设方面的感性知识,从四月十二日到十七日,毛泽东又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从四月十八日起,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汇报又已开始。从专业性的到综合性的、从认识的深化到认识的发展,从资料的归纳到理论的概括。《论十大关系》的完整思想已呼之欲出了。毛泽东把这次听汇报和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看成是他建国后的两次调查。两次调查间隔时间不长,仅一个多月。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力气,专心致志的进行这样一项工作呢?笔者认为,这和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比较少,而又希望努力促成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向认识上的自由王国转变有关。同时,就是“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7](p23)就是要以苏为鉴,少走弯路。就是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可以说,五六十年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不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而我们想经验丰富些,知识足够些,这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一要学习,一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两种方法互相结合当然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那样做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能学习苏联,但是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可以说结合的不好,那就只能进行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了。毛泽东早就告诫我们:“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8](p110)正是在艰苦地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方针政策。

三、《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对五大经济矛盾、五大政治矛盾的分析及提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实事求是

十大关系包含五大经济关系和五大政治关系。在五大经济关系中,涉及到产业结构问题、生产力的布局问题、国防工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及经济体制问题。

在产业结构问题上主要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国原来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工业,必须发展重工业,这一点是确定的,也是实事求是的。问题在于怎样发展工业,怎样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办法是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就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上缺乏生活用品,物资供应总是处于十分短缺的紧张状态。我国是个有几亿农民的大国,农业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没有牢固的基础。因此,决不能够走苏联式的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地从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以及农业基础地位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他强调,重工业仍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也要加重一点。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在生产力的布局问题上主要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计委在汇报中提

出,在工业布局问题上,除了要考虑资源、市场等条件外,还要考虑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据1952年的统计,我国的全部重工业和轻工业,约有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9](p26)同时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发挥现有企业潜力,这样可以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企业。

在国防工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防不能不有。但是国防工业建设规模过大,要求过急,就会引起整个工业建设全面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滞缓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国防建设,为此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经济体制问题上主要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鉴于苏联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把地方统的很死的弊病,毛泽东指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由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有一个积极性好的多。

五大政治关系实际上是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范畴。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类矛盾的性质及相应地正确处理的办法。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但是已经孕育了这个思想。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但占的地方大,“地大物博”。汉族“人口众多”,我们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对于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他们是打倒一切,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这样很少能听进去不同意见。我们不同,我们和各民族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对于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反革命要区别对待,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采取正确的政策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人的脑袋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出来,如果割错了,是没有办法改正的。斯大林说反革命越搞越多,毛泽东认为是不对的,他认为反革命是越搞越少。

对于是非关系。毛泽东不主张像赵太爷那样,犯了错误就杀掉,要分清错误与反革命的界限。他要求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应当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对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要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0](p41)

《论十大关系》中对十大矛盾的分析及提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及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分不开的。

四、《论十大关系》形成的意义:以苏为鉴,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

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也体现了实事求是

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我们党都经历了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的转变。革命时期,这个转变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实践证明,这个转变是实事求是的,这个转变一经发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积极的改变。建设时期这个转变过程不是那么漫长,以《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标志,我们党开始独立思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1](p369)这个转变,以苏为鉴,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对斯大林有一定的迷信,致使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在许多方面开始重新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明确提出要对苏联的经验作具体的分析,要打破迷信。他批评地指出,过去有人说,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建设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当奴隶当惯了,总有点奴隶气。好像《法门寺》中的贾桂一样,叫他坐,他说站惯了。”[12](p482)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3](p23)既然原有的路不好走,那就要自己探索,就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事求是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针与基本思想。在实际中践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就当时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全面的,即使对于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今天,这种认识和思维仍具有全面的宏观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八个统筹”即八大矛盾,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这“八个统筹”、八个矛盾,是十大关系、十大矛盾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再次彰显了《论十大关系》的生命力,彰显了调查研究的生命力,彰显了实事求是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实事求是,不会有十大关系,或者说不会有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十大关系。实事求是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十大关系之中,正是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才能在学习苏联不满意的情况下,勇于探索自己的道路,我们也才能正确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新发展

现阶段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有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小康社会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要摒弃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去按

经验办、按教条办吧。求真务实既是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发展。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是这个飞跃不是自发的,实现这个飞跃,需要我们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需要我们经过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也就是说需要“实事”,需要“求是”。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更强调的是第一个飞跃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4](p292)实现这个飞跃,前提是我们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其次还需要我们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说需要“求真”,需要“务实”。应当说求真务实更强调的是第二个飞跃的过程,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和1956年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说来,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种种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既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好的方面,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我们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现阶段提出求真务实,既是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好体现。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这个成果的意义是深远的。它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1956年到2009年,历史的车轮已驶过50多年的里程。这50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而且永远都要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他们知行合一的实践、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调查研究的方法、他们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都要铭记。在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永远不应忘记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永远不应忘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4-5.

[4][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12]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9][10][11][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推荐第5篇: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在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的前提下,针对一些错误及不足处进行纠正。以下是我个人对《论十大关系》的理解:

经济上:发展农业,轻工业来辅助重工业的发展;发展沿海工业来辅助内地工业。做到了以先进带动落后,从而促进了两方面的共同繁荣。找到了我们的不足之处,针对性的发展。另外,注重国家,生产单位,同个人利益的统一,有利于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政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之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这样能使地方办更多的事,使人民更贴切了解中央的路线方针,及相应的政策。同时确定了我党和其他党派的和平共处,相互监督的原则,为以后的和平共处做了铺垫。

军事上,注重建设国防,同时将投入的经费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上。将更多的经费投入经济建设上来。不在带一味的强调军事上的强悍及数量上的优势。

民族上,反对大汉主义,帮助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经济等。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样加强了中央对偏远地方的控制,赢得民心。

文化上,注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吸收优秀的文化来帮助中国提高科学技术及民族素质。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毛泽东在理论上正确的指出了我们当时的矛盾及问题,并且指出了改进的反复发,前进的道路。在当时落后的情况下,能分析出我们社会存在的症结所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不管日后是否能贯彻以上的指示,但《论十大关系》为当时的我们明确了目标,指引我们前进。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辩证思想,用矛盾的,两面的角度考虑问题。文章中,不仅考虑了工业,又考虑到了轻工业;不仅考虑到了集体利益,又考虑到了个人利益;不仅考虑到我党,又考虑到了其他政党等等。对于学习而言,我应该重视文理的兼修,重视劳逸的结合;其次,对于生活而言,我应考虑到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论十大关系》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探究的著作,无论是当时还是对于现在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推荐第6篇:《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

它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

一、何为十大关系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二、当时的基本国情

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提前基本完成;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十分落后。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

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

三、主要特点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

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四、《论十大关系》突出贡献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并对改革的性质作了界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一点, 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 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改革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毛泽东讲;“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 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 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毛泽东大胆地向传统看法提出 了挑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即改革就是解决矛盾。在《论 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

推荐第7篇:学习《论十大关系》的心得体会

1956年mzd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mzd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mzd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

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mzd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mzd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mzd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

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mzd“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mzd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mzd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mzd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mzd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mzd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mzd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他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

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mzd对此是不赞成的,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mzd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mzd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过程中,mzd已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不久,他就提出允许企业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这里mzd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重要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中,还朦胧地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开始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mzd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是他企图突破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cy等同志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对市场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在《论十大关系》中,mzd还指出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以支持国防建设。以上这些思想尽管总体上还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但它们实际上已经明确或模糊地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可贵的思想火花。令人遗憾的是,mzd在实践中没有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贯彻下去和进一步深入,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重新陷入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日益僵化。

mzd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mzd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mzd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mzd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推荐第8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有关领导,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听取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很多共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归纳,最后由毛泽东汇总,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并肯定我们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中既要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要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我想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论十大关系》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本国经验,再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开始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的束缚,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提出的新思想、新方针,迈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重读这篇重要著作,仍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

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中学时上政治经济学课。颇感兴趣。于是利用暑期在家翻读了《论十大关系》。很深刻地理解了计划经济所要理顺的各种关系,一种平衡的思想。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体制也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替代,经济已连续近二十年高速增长,但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耕地减少,资源短缺,区域不平衡等等。因此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重新读到了毛主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很多论述,其中就有《论十大关系》中的一些论断,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禁深深折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当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初步胜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在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十大关系包括: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基本论点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思想,更深刻领会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内涵,更加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当今中国继续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推荐第9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研读了《论十大关系》这篇著作之后深有感触,对毛主席关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等方面的论述深感钦佩,它对我国的发展曾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历史发展的经验,深刻分析了这十大关系的利害关系最后总结出了我们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服务,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与学习。

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以下十大的关系: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2: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6: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7:党与非党之间的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关系

9:是非关系10: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给我印象深刻,启发性更大的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这点是我今天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回顾中国的历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来描述——朝拜。恩,对,朝拜,对于这两个字可以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怀柔四方,二是天朝上国,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两个方面吧。要阐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形,中原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进去就是茫茫的大草原,你去那里干啥呢?看天啊;东面是大海,回顾中国历史中国对于海洋权益从来没有看重过,;南面是两广,海南,在古代两广可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中国古代政治犯人动不动就是发配到岭南去,让你和少数民族一起玩去吧,玩死你;西面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你去哪里干嘛呢?但是中间的这个地方很好,两河带来了肥沃的土地,气候适宜,阳光明媚,很事宜人居住,所以你看下中国地形累死个桶状,四周不行,中间号,而且中间这个地方又够大,足够这些个人(所谓华夏始祖)折腾,所以呢也就不愿意再出去折腾了,这就类似于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你家很有钱,上层人士,你家有洋楼,洋车,又有花园,佣人,风景非常好,你家邻居呢?是些什么人呢?都是些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没明天的人,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和他们争什么东西么?不会的相反呢,他们会是不是的来你家要点东西吃,你就想了反正我们家很富裕给你点东西也没事,而且你也就不会给我惹事,给点就给一点好了,这样你和你的邻居就形成了一定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你的邻居饿的时候会向您要点东西来吃,你呢,一般也就会给的,有的时候你有点火了不想给了。他们可就不干了,心里想啊你不给是吧,不给我就抢。他们就趁你不注意砸你家的院子,欺负你家的佣人,抢你家的粮食等等,当你要打他的时候,他就跑,你撤了的时候他再回来抢你,就这样循环着。有一天,你想了个好主意,为了让自己家安宁你提议说我们来进行交换吧你拿你家的东西换你想要的东西好了,他们想想也行,就这样你们两家又归于平静了。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下欧洲是个什么样子呢?欧洲的历史可谓是一部战争史,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其中最为重要的战争是,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战争,例如英法七年战争,英法八年战争,法德之间的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英法联盟打德国,英德联盟打法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小,资源少,因此他们需要对外扩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什么都有跟你争什么争,我们家要啥有啥,有那分闲劲我还不如下下江南,多找点美女呢?但是我们这中策略到了近代可就不管用了,这些穷兄弟们他们不干了。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解开了中国屈辱外交的序幕,这一幕延续了100年,中国一向的外交政策不灵了,不行了,这些当官的还以为这些人只是小打小闹给点东西就走了的,还用这天朝上国的威望来俯视这些靠武力打进紫禁城的“尔等蕞尔小邦”他们没有想到此时的国家已经处于世界的末流了,他已不在是这个世界的领朝者了,尽管这个国家当时还是最有钱的国家,但是这些已不在属于这个国家,不再属

于这个国家的人民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彻底了改变了这屈辱的状况,中国外交又一次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进行,他们“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双边或者多边外交关系的准则,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讨论印度支那的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有参加了万隆会议,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中国自始至终发展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之间的友好往来的关系,始终与“南方各国”(指:发展中国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中国在6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友好的政策,对外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玉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恶化,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玉泰国之间的关系,建国初期中国与泰国的关系非常好的,我们看下泰国的建国史就可以知道泰国是一个多政权妥协的产物,其中就有西哈努克亲王的一支队伍,还有被称为红色高棉的政权(直到现在红色高棉依然存在,但是已经退化成为了一个反政府武装具体原因这里不再详述)。在这些政权中河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就是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泰国王国,回顾中泰建国以来的历史可以知道这一点,但是这种情况在60年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中国政府帮助泰国内部搞分裂活动,意图把泰国当局赶下台,在泰国的华人也参与了泰国内部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从根本上激化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国家大家应该很熟悉的,他曾多次制造过屠杀华侨的事情。他就是印度尼西亚,我国华侨在印度尼西亚曾多次遭受过虐待,屠杀,我们在为这些不幸的国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印尼政府表示痛恨之外是否会思考印尼政府为什么要屠杀华侨,赶华侨?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好好说说吧。印尼地处于东南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印尼总统苏西洛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曾盛赞中国是一个大国的形象,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很久,也就是像刚才所说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一轮对各国的政府政权的颠覆行为彻底惹火了这些国家。细细回想,中国为什么这时候采取这种违背常理的政策呢,要知道这些政策要平衡四失败了,中国十多年的外交可就白费了,难道到当局不知道吗?知道,我们来看下当时的中国局势吧.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左倾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新一轮的清洗运动在所难免,这是中国的历来优秀的传统,帮助皇帝建立王朝的大臣,很多情况下都是被他们忠心的皇帝给干掉的,如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毛泽东也不例外,他觉得有人已经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很多人例如彭德怀,刘少奇等人他们总是时不时的“找事”,毛泽东心理充满了猜忌,最终要找个时间来惩治下他们,而我们知道谁威胁到了毛泽东谁就威胁到了社会主义,谁就是公敌,叛徒。当时毛泽东深感国家已经出现走资本主义的现象,社会主义正在经历异常严峻的考验,因此毛泽东肯定会要把一切他认为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字儿给逮了;再看下国际局势,我们以往依靠的苏联不再值得我们依靠,反而值得我们去防范,50年末到60年代末的10年左右的时间中苏之间发生过多次的边境冲突,最终69年珍宝岛一战彻底激化两国的矛盾,毛泽东心理十分我清醒的认为,我国已经处在各国的夹击之中,危机四伏了,新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也就有了全国范围的大转移;再看当时的政府,林彪,四人帮等集团已经控制了中央政府的相当一部分的职权,包括外交部,这也就就使得中国的外交出现左倾冒险主义的东西,因此针对外国包括的印尼的颠覆行动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也是印尼政府大肆虐待华侨的一个根本的原因,要知道印尼政府不是天生对中国敌视的,他们也曾经视中国为好朋友,好伙伴的。的确令人为之叹息。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奉行的仍然是和平外交政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这种政策可以,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和平的外交不代表不使用武力,我们要看在哪里使用了,当今我国的经济持续腾飞,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走出去政策也受到了一定的成效,那么一个很重要问题摆在了我们的而眼前那就是中国如何保证中国在外国的利益,中国如何保证在非洲的利益,面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变动局势,中国如何保证在那里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要知道中国在吉修建了大量公路,输油管以及各种各样的经济设施,一旦吉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在吉的利益将受到严重

的侵害,这是中国政府一个该考虑的问题了。

中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利益,我们不会让我们的钱就这样轻易地丢掉了。

推荐第10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要想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得不提《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涉及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里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的发展 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些理念,在之后其他领导人的政策方针和理论中都能找到踪影,可谓是影响深远。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第一感觉是写得很好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不尽人意,这是令人遗憾的。

《论十大关系》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总结我国经验,听取中央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后提出来的适合我国情况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十大关系就是十个问题:(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发展尤其落后,发展重工业十分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和高科技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而毛泽东选择用第二种方法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从长远来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快些稳固些。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不仅是利于备战,有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更是有利于发展内地经济,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当然,现在这个问题还在努力解决中。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国防,相反,保证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防,制造出先进武器。前三点都体现出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远瞻性、大局性的经济建设的观念。原来毛泽东不光在政治上行,在经济上也是挺懂的,只是在操作中出现了问题。

在国家,工厂,工人,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上,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放权,不能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问题上,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主义,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巩固民族团结。这三点对团结民心,维护国内稳定起重要作用。

在党与非党问题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与反革命上,要转变反革命,毛泽东还强调“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这某一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后来在这问题上过度了,导致*发生。是非关系上,党内党外要分清是非,对犯错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最后,毛泽东特地提出与外国关系上,向外国学习,有批评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将中华民族谦虚谨慎,好学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

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进行的,《论十大关系》理论上写得很理想化,现实中有失误是难免的,十大关系中的理论对后来仍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成就是在此基础上取得的。

第11篇:读后感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回顾了《论十大关系》一文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结合中国当今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论十大关系》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出它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基石,有助于我们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并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指出了一些中国社会发展目前存在的矛盾,提出了用论十大关系和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 论十大关系 读后感

一、引言

1956年,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结合我国国情和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这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

这十大关系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如何面对这些关系,解决其中蕴含的矛盾,并不只是建国初期的问题,而是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概括所得,适合于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我们应该参照其中为我们指明的基本方向,谋求中国更大的发展。

二、论十大关系的时代背景

建国初期,因为国内的生产力的落后,国外列强的排挤和压迫,学习和模仿

苏联的经济模式来进行国家建设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都受到苏联的很大影响。但是中国不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也并非僵化的教条主义,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式,

1956年,毛泽东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汇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探索了当时中国与苏联的不同,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三、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中国发展的总体形势十分良好,GDP逐年高速增长,至2010年止,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不断攀升,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公民权利得到保障;教育投入不断增多,教育水平持续改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不断巩固。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房价飙升、百姓看病难、大学生就业难、产业结构倾向低端化等等。

四、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4.1 论十大关系的两大主要贡献

论十大关系的第一大贡献是,它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和必须解决的基本矛盾,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以及中外关系等十大基本矛盾问题。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 毛泽东提出的这十大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然遇到的关键性问题。

论十大关系的第二大贡献是,正确地确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别国经验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其他谈话中客观而中肯地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最后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 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2 论十大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贯思想,立足全局,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根源就体现在论十大关系这篇著作之中。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大矛盾和这些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城乡发展是要解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区域发展是要解决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要解决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约束问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要立足国内发展,以国内发展促进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带动国内发展,以解决好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关系问题。

之所以说论十大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论十大关系的思路,系统地考虑了我国社会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针对矛盾的解决而提出的。

4.3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一是要统筹全国各名族、各地区、各行业的均衡发展,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二是要协调各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从生产低端产品向生产高科技、高知识产权的产品转型。三是要协调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一矛盾一直都存在,且目前有恶化的趋势,如何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社会地位是党必须重视的任务。四是持续建设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这是根据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民族平等这一主要政策是我国应该永远遵循的,汉族要发挥其特长,帮助各少数民族,促进他们的发展。

五、结论

《论十大关系》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路

明灯。虽然毛泽东做出这一报告是在较早的1956年,但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未过时:许多《论十大关系》中提到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当今发展的主要矛盾,而针对矛盾的解决思路也仍然是统筹大局,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和探索,我国社会已经与1956时大不相同,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原因都有了一些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冰冰.略论《论十大关系》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2] 张秀荣.毛泽东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5.

[3] 徐勇.阶梯性社会和“三农”的提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4] 毛泽东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729.

第12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在大二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课程开设不久,我们就应老师要求去研读毛泽东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在此之前,我们只是对此有所耳闻,但是一直没有去捧起它好好读读其中的奥义,甚至连其中的十大关系是哪十大也并不是非常清晰的了解。但是在读过后我受益匪浅,颇有感受。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人物,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认真听取了中央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把当前今后的矛盾高度概括为十大关系。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过之后,认真听取大家的讨论意见,集思广益,增进损益。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为后人留下宝贵经验教训。毛泽东反复强调处理好十大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同时,毛泽东又认为,这个报告捅了漏子,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它在苏联内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严重的思想混乱,西方敌对势力乘机掀起了世界性的反共浪潮。正因为如此,当时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十月革命的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保卫了十月革命所开辟的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和谐是矛盾着的事物的最佳结合方式,能否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是对执政者领导能力的最好检验,也是整理巩固执政地位的最佳途径。围绕着十大关系,毛泽东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方针整合十大关系,使其达到和谐状态。

《论十大关系》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序幕。《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达到八大指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所面临着的社会状况与问题已经与50年前有了根本的不同,但是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所蕴含的智慧我们今天依然必须给予继承。我们面临的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也需要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论原则来解决。

这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都是关系到人民利益的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我党的工作

中心,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利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和唯物史观。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一文,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贸121

1230442118 胡之楠

第13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结合“我国民族实情”谈起

1956年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问题的新工作。1956年4月2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当时国内形势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凋国防建设。在讲话中,他根据“一五计划”的实践经验和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涉及到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论十大关系》的意义深远,下面就结合我国民族实情谈谈我对《论十大关系》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感想。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何谓大汉族主义?就是占着人口比例巨大的绝对优势来欺压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给予不公平对待。这是要严格着重反对的。我国是伟大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56个民族情同手足一般共同构建我们的祖国。这都归功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各个民族对此所做的努力。同时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原则。在我国,各民族不论其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社会发育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否相同,都一律平等,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同时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广西、云南、新疆、西藏和宁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其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有出现地方民族主义的潜在可能。我们对此也要严肃对待,坚决反对一切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不公平对待,并对此表明坚决态度,决不妥协。

第14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读书笔记——《论十大关系》

2013,5,2

5《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百般敌视,采取政治经济封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另 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经过了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 移,从1953 年到1956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三年实践中, 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十个关系是: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统筹兼顾,正确实行群众路线 。不仅在于它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且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譬如,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出:“世界 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十个问题,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从毛泽东同志分析问题的思路看,他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紧接着就点出人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为此,毛泽东同志 强调,我们既要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要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 的迫切问题。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把统筹兼顾作为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论十大关系》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哲理,提供了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毛泽东在这里提 出一个重要命题,即关系就是矛盾。处理十大关系,就是处理十大矛盾。而矛盾是没有完结的,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盾还会出现。毛泽东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观点来解释十大关系,要求 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前进中的问题,这对于今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发现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十大关系》展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面性思维。全面地 认识和把握事物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应当说,这一基本点在《论十大关系》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就当时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来说 ,是全面性思维与其高深的哲学修养密不可分的。毛泽东 的立足点是尽可能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事实证明,毛泽东这个考虑是正确的,这使我们党争取到更多的积极因素,以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论十大问题》是一篇在当代很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其蕴含“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蕴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很大程度,表明当时以毛泽东为主的领导班子,很有现金和全 面的眼光。

第15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为了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以苏联正反两方的经验为借鉴,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始了慢慢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开端,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条,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苏联的战时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属于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好水平。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也重视不足,毛泽东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现些农业、轻工业哦哦方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从这一国情出发,应该只有工农业共同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并稳固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二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对此毛泽东指出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陆工业。新的工业大部分应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存在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从这可以体现毛泽东对此早已发现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一政策一直到现在,对我国东西部不平衡矛盾的激化都有抑制作用,可谓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经济战略格局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对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军政费用应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国防建设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忽略经济体制建设,加强经济建设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像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国家把绝大部分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与美国军备竞赛中,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经理增长一直呈现下滑状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通过读《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我对中国当时的形

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十大关系也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敢于向国外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真正好的都要学,但是要批判地学,去死精华,去其糟粕地学。要学习普遍真理,并且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学,采取先照搬,再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的方法。不仅如此,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好的方面也要学。但是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就学不得,要坚决批判和抵制。

总结,关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说的的确很好,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总的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现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的艰辛探索,我们要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去完成更大的历史使命。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为中国符合国情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论十大关系》使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过程中能够经得住风浪,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时候能纠正并回到正确的思想上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这篇重要著作仍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启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今读了《论十大关系》,受益良多,感受颇深。

第16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它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论十大关系》的意义深远,以下是我的看法。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并对改革的性质作了界定。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点,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改革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毛泽东讲:“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毛泽东大胆地向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出了依据,即改革就是解决矛盾。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归纳为十对,并逐一加以解决。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反复强调处理好十大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就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特别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更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和性质。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像“资本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它不是对抗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基本原则作了说明。改革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基本是照抄苏联模式,“尽管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几乎是一张白纸,只能是边照抄、边学习,边探索,边总结。”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我党也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注重搞调查研究,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论十大关系》就是1956年,毛泽东连续听取了党中央有关同志和国务院30多个部的汇报后写成的。苏共20大的召开,又为我党解放思想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以苏为戒,总结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的开篇,毛泽东就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1956年,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讲到赫鲁晓夫“揭了盖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就是解决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更合理地调整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提高人们意识表达的自由程度,从而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十个问题,“都是

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以苏为戒,毛泽东总结苏联体质和某些制度中影响人们积极性发展的弊端: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把地方卡得过死;民族关系上的大民族主义;党派关系上的大党主义等等,结合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主义改革这一基本原则,对今天的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17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

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第18篇:读书笔记(论十大关系)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地基本思想。

毛泽东主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在我了解了十大关系之后,对十大关系也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轻工业和农业是发展重工业的前提和基础,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进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但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还是重工业,只不过要适当加大轻工业和农业的比重。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当时全部的轻工业和重工业,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尤其是轻工业。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这也利于备战。当然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大型厂矿。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要国防建设还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重要的,但是也不是不要国防建设,国防也是要加强的,毕竟敌人还在那里虎视眈眈,一国必有防,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来支援经济建设费用。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积极因素,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工厂、合作社、生产者个人,哪一头都要顾,而且要顾的得当,要吸取苏联对于这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我们自己经验的教训。 拿工人来讲,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工厂的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也需要自己的独立性,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关于合作社,在合作社的收入中,每个成分拿多少,以及怎样拿,都要规定得适当,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要统一,也要有特殊。党中央不能把地方卡死,没有一点机动权,可以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因地制宜,在不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做出各种调整。

在地方和地方的上下级关系问题中,党中央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一层套一层,逐步进行。

省市和省市的关系问题,主要倡导顾全大局,互助互让,共同发展。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论人口,汉族占94%,是压倒优势。土地却是少数民族多,占50%到60%。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因此在政策上我们要反对大汉族主义,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也需要视情况而定。

7、党和非党的关系

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其他党派存在,就可以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这对于共产党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骂党的,也要养起来让他们骂,骂得无理、反驳,骂得有理、接受,这对人民和社会主义都是大有裨益的存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历史上发生就必然在历史上消失,但是现在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也是非有不可的,这样才能镇压反革命,抵抗帝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提到了4个“肯定”。

第一个是肯定了1951年和1952年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

第二个是肯定了当时的反革命是占少数部分。

第三个是肯定了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杀少捉,反革命中的多数要交给农业合作社去管制生产,劳动改造,但还不能宣布一个不杀,不能废除死刑。

第四个是肯定了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坚持一个不杀,大部

不捉,能劳动改造的去劳动改造,给人民办点事情,如不能劳动改造伤人性命的,一定要杀。但是,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各方面都有好处。

9、是非关系

要坚持团结全党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党内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犯了错的人,除了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都是可以改正的。对于这部分人,一要看、二要帮,也就是不仅要看他们改不改,还要积极的帮助他们改。善于从错误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少犯错误。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敢于向国外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真正好的都要学,但是要批判的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要学习普遍真理,并且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先进科学技术也要学,采取先照搬,在根据实际改进的办法;不仅如此,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好的方面也要学。但是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就学不得,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论十大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优秀成果,同时又对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它的许多可贵思想后来没能坚持下去,但是却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仅从改革的具体内容上看,如:“调整产业结构,强调农业的战略地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等,仍是今天改革需要解决了的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发表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曾提出要解决。5O年代中期就提出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至今仍需要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加以解决,这不仅说明改革历程的艰辛,更说明毛泽东当时提出的改革思想,意义十分深远。

第19篇:论十大关系 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读了《论十大关系》之后,我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领导人在全局上对国家建设的统筹和规划,它是从各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等发展做出高度指导的文件。这边文章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同时也采取了充分的调查为基准而作出的,是给与我们后人学习的伟大材料。

《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上面公开发表的。其发表是在1953年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既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已有3年的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的。之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选择了苏联的一些经济建设方式,而后认识到其缺点和错误,并以此为借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自己国家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此文作者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听取34个部委的汇报,随后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他集中概括出所谓“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即为:(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些主要内容可谓囊括了中国当时的方方面面,针对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见解深刻到位,所站角度高瞻远瞩。

从一些个别部分说说我的感受吧。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作者将国家现有的工农业方面的关系作了让人直观理解的阐述。苏联的建设方式中,大大挤压了轻工行业的发展,结果最终导致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方面的落后,这种发展方式是国家领导人不愿看到的。以中国当时的国情以及本身是个农业大国来说,作者提出要加大对农业、轻工业的投资力度。将重工业定为经济建设的的中心上,充分发展农业、轻工业。这种国家在自己道路中实践出来的建设方式不用于照搬教条式的苏联建设,从而保证了国家在此后的年代中保证了长足的经济建设发展势头。

2.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分配的问题要解决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加大生产力和增收效益。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提出的是“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比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就需要加大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和福利,解决他们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国家和工厂的关系,即要有统一和独立结合的关系。给予工厂单位为自身发展的动机和利益是它们持续发展的根本;国家和农民的利益要兼顾,不能像苏联那样把农民压得很苦,使之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在工农业平交换上,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不让农民吃亏。分配要规定适当,收益要兼顾,才可以较好的消除建设中的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个矛盾,但同时又是尤为重要的。作者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作者提倡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使之有充分的积极性办更多的事情。企业和单位不是国家机关的附属品,它们掌握一定的权利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即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

区别。同时,在学习和完善我们自己制度的时候,作者还认识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并提出希望大家研究

4.党和非党的关系

作者由抗日反蒋斗争的历史中举出实例,表明了多党的良好效应。虽然中国是以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但是还有其他的党派存在,可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这是共产党现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最终目的的,所以只要其他民主党派是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都是欢迎的,同时它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是有很大的一份助力的。同时,作者提倡党政机构要精简,统一战线,调动各派人士的积极性向最终目标前进。

5.是非关系

对于是非关系,作者表明要在党内外都分清,而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能看到同志犯的错误,同时还要实践的帮助他们改正。为了革命多多吸取人员,如果犯了错误,帮助督促他们改正,而当事人和帮助的人都能从中吸取来之不易的经验,为后面的道路打下基础。而在帮助的过程中,还能够巩固人心,同时是否决定帮助人改正错误也是对于一个人的区分标准。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作为党内外的处事方针,是作者做出的人性化指示,也是党在人民群众中获得支持基础的来源之一。

6.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作者作为中国领导人,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是难能可贵的。这意味着从“架子”上下来,这是因为作者认识到世界上个人或者民族的存在意义,即其长处,同时还有随带的缺点。于是,坚决执行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的方针。这是迥然于清朝闭关锁国式的开放积极的国家决策。

同时,作者总结到,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但同时总结自身以往经验来说,一定要与实际、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不能照搬以往或者如苏联式的、别人的经验和教条。区别开理论上的正确和实际中的错误问题,不要盲目批评或者跟从。中国还有缺点,但是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本身来说,也是优点,可以继续向他人学习。

这是我对于十大关系个别问题的感想,同时能够从《十大》中见识到当时建设初期,国家和党对于如何发展的一些困惑和解决办法,发展方向。其中很多经验总结值得我们后人研读学习,不仅仅是当时的国家方针,也是当世的指导思想。虽然我们现在国家发展迅猛,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但是追本溯源,掌握最原始缺也较为前瞻的思想更是我们发展的财富之一。

第20篇: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武栋华学号:10389068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法以及对当今社会

现象与矛盾的借鉴指导意义浅析

前言:《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这部著作中,不仅直接地提出和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而且特别着重于应用两点论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的十大关系,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灿烂光辉。这篇针对建国后出现的复杂局面进行分析、解决的著作,对如今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式复杂局面,在原理上同样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即从《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法入手探寻其哲学原理,思考当今社会中的矛盾关系与解决之道。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 ; 唯物辩证法 ; 社会关系分析 。

一、《论十大关系》中的唯物辩证法。

1、革命与建设的对立统一。

《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就包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部分。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反帝反封建和富国强民、创建社会主义的双重任务,决定了革命与建设的对立和统一,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建设依赖于革命,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有解放作用、引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而革命依赖于建设,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是革命的客观依据、物质基础和衡量标准。

革命有解放作用;同时,它又以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客观依据;而革命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以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基础的。革命的引导作用,但又以生产力发展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革命的保障作用,确保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是革命的目的和衡量标准。

可以看出,革命和建设在同一时期是并存的,不同时期,二者所占比重不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是第一任务;如今,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重中之重。

《论十大关系》中的十大矛盾关系,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言的。其中,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等等都是很直接的反映和论述。

2、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互相转化。

积极因素是可以推进建设和发展的因素;消极因素则是阻碍和延迟发展的因素。那么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界定。

在《论十大关系》中,是非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的论述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方针是贯穿在篇目始终的。

所以,我们要承认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同时要认识到二者的统一性和对立性。

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统一性表现在一定程度下二者的互相转化。消极因素在人为或者其他作用下转化为积极因素;原本的积极因素由于不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也很有可能转变为阻碍发展的消极因素。

二者的存在都是客观的,所以,一定要认清实际,从实际出发,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 1 /

4极因素,这样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3、重点与非重点的不同对待。

重点和非重点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 是唯物辩证法两点论的重要内容。重点,就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非重点,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中曾有过详尽的解释和剖析。《论十大关系》中,同样精辟地再次重申了重点与非重点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发展工业还是农业、发展沿海工业还是内地工业、发展国防还是经济等等,都提出了重点和非重点的不同对待的处理方法。

然而,对重点和非重点的不同对待,不是说要完全忽视非重点,这个是完全错误的。要正确的认识这种不同,合理地对待这种不同。例如,在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中,重工业的重点,但是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可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而只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4、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区分度量。

我国多民族、广地域以及社会主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问题、中央地方问题和国家、集体和个人问题的出现。

能否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对于能否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至关重要。

统一性和独立性同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体现全局的东西;独立性是体现具体的东西。二者是有主有次的,一般而言,统一性是主要矛盾,全局是高于局部的。所以,在很多问题和关系的处理中,需要树立全局观。统一性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是并不是说独立性是不要的。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没有独立性,也谈不上统一性。所以,兼顾独立和统一的方法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这种方法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找到度量的。

《矛盾论》中,矛盾的特殊性,同样是独立性的一种体现。所以,同样承认独立性,是承认矛盾特殊性的一种。只有承认独立性的存在,才能认可独立性的意义。个人对比集体是独立性,每人都不同,但是不妨碍为集体出力,为统一性助力。

5、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中,很明确的提出了团结和斗争的关系。 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的团结同对敌斗争的关系;一是人民内部的团结同人民内部的斗争的关系。

团结对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取得胜利的保障,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团结起来斗争,是二者统一性的表现。团结是斗争的力量源泉;团结也依赖于斗争,斗争为团结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斗争还推动和增强了团结。

如今,虽然已经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但是斗争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比如腐败问题,就需要人民和社会团结起来共同来与之斗争。

6、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思考。

《论十大关系》中,着重说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至今,这个仍然是可行的。

不能否认,我们现在还很落后,还要向国外好的地方学习。哪怕哪一天中国真的崛起了,世界第一了,也依然需要学习别国比我们强的地方。《论语》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要一直搞下去。

但是,独立自主是万万不能废的。学的再多,没有自己的东西,总是虚的。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是发展不起来的,即使发展起来也是不持久的。凡是好的都要学,都是发展的积极因素,不管它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学习外国,本身对独立自主是有促进作用的。看不起他国,那是闭关自守。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未来的发展科技是第一推动力。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世界,看到差距,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7、客观与主观关系。

在《论十大关系》开篇就讲到了,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客观世界是矛盾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首先,客观决定了主观。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只有承认客观存在,认清客观规律,主观的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同时,主观又反作用于客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推动者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促进了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高度统一需要贯穿在认知和实践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分析。

二、当今社会中的矛盾解析。

整体上,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矛盾关系存在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所以,阐述解析这些矛盾,然后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1、社会矛盾。

经济发展带来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

这个问题是发展必然会出现的,不同集体、不同人,都有其独立性,那么发展必然也会不同。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人说,回到大锅饭时代该多好,我这里说,绝对不能搞平均主义!

事实已经证明了,平均主义是不可行的!人们没有劳动积极性,社会财富会不断缩水,最终破产。结合统一性和独立性原理,这种贫富分化其实可以从国家调控中加以调整,使贫富差距不至于太大到人们无法接受。而适当的贫富不均,是可以刺激人们辛勤劳动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

另一个同样发展带来的问题:公民价值观的变异,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变异。

最近几年里,社会上不断发生着一些令人悚闻的事件,不断拷问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认钱不认人、拜金主义、坑蒙拐骗各种事件,企业各种问题产品,其实都反映着价值观的变化。

这些必然都是消极因素,迟早会制约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成果,所以解决的办法也遵循转化的原理。对这些错误的观念和价值观,加以引导和鼓励,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比如,少年拜金,可以引导他努力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报酬而不是投机取巧。

2、政治困境。

世界瞬息万变,国内局势也复杂多变。政治不变也总会陷于困境,如今政治制度的自适应性改变也势在必行。

最突出的问题:腐败问题和冗杂问题。

任何政府都无比头疼的腐败问题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消失。最近高官频频落马,更是敲响了警钟。如何解决,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客观环境下,加强检察机制的高效运作。不给他们腐败的机会;主观上,提升官员的自我修养,提高抗腐蚀性。

冗杂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

有了新情况,设立了新的部门,这是适应发展的需要的;但是,老的部门一个不动,长久下来,不冗杂就怪了。所以,一定要反应迅速,从实际出发,一些已经用不到的或是不多用的部门,完全可以裁撤或是合并分流。

保持一个合理的政府规模才可以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需要。

3、经济危机。

中国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困境,如今已经日渐显露。解决之道,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其一,经济结构亟待升级。

由于中国选择了快速发展,所以粗放和低技术含量是中国经济的特点,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后劲不足是很正常的,所以,要继续发展必须改变。

其二,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透支资源和环境。之后我们需要还债了。

4、国家关系。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改变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

集中表现为:中国威胁论和领土争端。

一些国家对崛起中的中国有种恐惧,从而进行打压,这个很正常,只要我们走自己的路,处理好内部矛盾,结交好外部友邦,流言不攻自破。

领土争端是一些国家和我们的直接冲突,另一些则希望借此来制衡中国。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坚持。

5、发展的总论。

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和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理论设想。我把这种设想描述为“动态和谐”的理论设想。

顾名思义,动态和谐,其实是构建在变化中的和谐理论。动态和谐中,不是完全和谐,这是违反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但是在整体和局部上都是和谐的,这就要做到,早发现,早调整,早解决。出现问题后,可以有一个高效的处理机制来解决。

就像艳阳天里,也总会有阴影,但是不会影响这是个好天气。动态和谐需要的就是阳光一样普及和直接。

三、借鉴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是一个字:“变”。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需要承认,唯一不变的东西只有变化本身。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承认变化,把握变化。

包治百病的良药是没有的,因为病情在变;处理问题的办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因为所以情况都一定在变。

所以,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最深邃的启示不是具体什么办法,而是它解决的原理。学会利用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才能获得最相宜的解决方法。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