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十大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发展

作者:倪盟蛟

“实事求是”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用来指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并赋予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p801) 这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准确概括。作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毛泽东,更是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何谓“实事求是”,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论十大关系》这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代表作的形成,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事求是。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1953年执行“一五”计划算起,也已经有了三年多的实践经验。对照抄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加之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和个人迷信的批判。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党的面前。对十大关系的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研究。规律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被认识并被利用的。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十大关系是规律性的认识。十大关系的形成体现了按规律办事。本文拟结合这篇代表作形成的前奏曲、过程、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历史的检验等,具体地分析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及其在当代运用中的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待实事求是的具体做法,也可以看到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十大关系和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强大生命力。

一、《论十大关系》形成的前奏曲: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解放了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涵义。解放思想,是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从新的实际出发,确定符合当前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就是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十大关系即是十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体现了能否解放思想,直接决定了十大关系能否形成。列宁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还存在。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斯大林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的,在实践中不加区分各类矛盾的性质。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才勉强地承认了社会主义还存在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除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获得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外,主要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当时我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但这种学习是不满意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束缚了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比例失调的问题也很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上,如对待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等,还没能获得较大

的解放。斯大林逝世后,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情况。对苏共二十大,毛泽东用“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来形容,他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这是好的,表明了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各国党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办事,不要再迷信了;但是也捅了娄子,全世界都震动,搞突然袭击,不仅各国党没有思想准备,苏联党也没有思想准备。容易引起混乱。

对苏共二十大,为了说明我们党的观点,1956年4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在会上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在消灭了阶级对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2](p22)4月5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指出:“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想法,仿佛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了。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一切都还将是这样:一个矛盾将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有些人认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中消除掉,这个意见显然是不正确的。”[3]这就批评了否认矛盾的观点,也同时提出了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这种实事求是的对待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态度,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问题上获得了思想解放,也为以后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更直接的结果,为20天后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供了理论支持,吹响了悦耳的前奏曲。

二、《论十大关系》形成的过程: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体现了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首先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要调查研究,就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推崇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等主张的“行”是“知”的基础的知行观和“实学”思想,培养了“求实”的精神,注重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他痛切地指出:“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他大声疾呼:“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p109)

《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处处体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注重调查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早在1955年11月间,毛泽东就先后同十四个省的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就全国农业问题交换了意见,共同商定了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十七条”。从1955年12月开始,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即开始从事调查研究和听取汇报的工作。“1955年12月21日到1956年1月12日,毛主席乘火车由京汉、粤汉线南下杭州,又经沪杭、沪宁、津浦线回京。除在杭州修改《高潮》一书的序言外,从保定、邢台开始,就找沿途地方干部谈话,做了一路的调查工作。”[5](p330)1956年1月,毛泽东又同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进行了研究,将“十七条”扩充为“四十条”,形成为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初稿,并在1956年1月最高国务会议上通过。紧接着,1956年春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用了四十一天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

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以及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充分占有客观资料的日子里,毛泽东说他每天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很是辛苦。“为了听汇报,毛泽东还不得不改变长期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6](p471)但是这样的辛苦却换来了对实际情况的全面深入地了解,换来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事求是。三十四个部门的汇报结束后,为了增加工业建设方面的感性知识,从四月十二日到十七日,毛泽东又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从四月十八日起,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汇报又已开始。从专业性的到综合性的、从认识的深化到认识的发展,从资料的归纳到理论的概括。《论十大关系》的完整思想已呼之欲出了。毛泽东把这次听汇报和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看成是他建国后的两次调查。两次调查间隔时间不长,仅一个多月。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力气,专心致志的进行这样一项工作呢?笔者认为,这和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比较少,而又希望努力促成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向认识上的自由王国转变有关。同时,就是“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7](p23)就是要以苏为鉴,少走弯路。就是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可以说,五六十年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不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而我们想经验丰富些,知识足够些,这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一要学习,一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两种方法互相结合当然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那样做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能学习苏联,但是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可以说结合的不好,那就只能进行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了。毛泽东早就告诫我们:“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8](p110)正是在艰苦地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方针政策。

三、《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对五大经济矛盾、五大政治矛盾的分析及提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实事求是

十大关系包含五大经济关系和五大政治关系。在五大经济关系中,涉及到产业结构问题、生产力的布局问题、国防工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及经济体制问题。

在产业结构问题上主要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国原来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工业,必须发展重工业,这一点是确定的,也是实事求是的。问题在于怎样发展工业,怎样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办法是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就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上缺乏生活用品,物资供应总是处于十分短缺的紧张状态。我国是个有几亿农民的大国,农业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没有牢固的基础。因此,决不能够走苏联式的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地从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以及农业基础地位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他强调,重工业仍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也要加重一点。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在生产力的布局问题上主要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计委在汇报中提

出,在工业布局问题上,除了要考虑资源、市场等条件外,还要考虑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据1952年的统计,我国的全部重工业和轻工业,约有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9](p26)同时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发挥现有企业潜力,这样可以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企业。

在国防工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防不能不有。但是国防工业建设规模过大,要求过急,就会引起整个工业建设全面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滞缓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国防建设,为此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经济体制问题上主要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鉴于苏联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把地方统的很死的弊病,毛泽东指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由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有一个积极性好的多。

五大政治关系实际上是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范畴。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类矛盾的性质及相应地正确处理的办法。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但是已经孕育了这个思想。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但占的地方大,“地大物博”。汉族“人口众多”,我们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对于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他们是打倒一切,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这样很少能听进去不同意见。我们不同,我们和各民族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对于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反革命要区别对待,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采取正确的政策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人的脑袋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出来,如果割错了,是没有办法改正的。斯大林说反革命越搞越多,毛泽东认为是不对的,他认为反革命是越搞越少。

对于是非关系。毛泽东不主张像赵太爷那样,犯了错误就杀掉,要分清错误与反革命的界限。他要求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应当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对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要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0](p41)

《论十大关系》中对十大矛盾的分析及提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及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分不开的。

四、《论十大关系》形成的意义:以苏为鉴,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

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也体现了实事求是

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我们党都经历了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的转变。革命时期,这个转变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实践证明,这个转变是实事求是的,这个转变一经发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积极的改变。建设时期这个转变过程不是那么漫长,以《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标志,我们党开始独立思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1](p369)这个转变,以苏为鉴,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对斯大林有一定的迷信,致使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在许多方面开始重新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明确提出要对苏联的经验作具体的分析,要打破迷信。他批评地指出,过去有人说,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建设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当奴隶当惯了,总有点奴隶气。好像《法门寺》中的贾桂一样,叫他坐,他说站惯了。”[12](p482)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3](p23)既然原有的路不好走,那就要自己探索,就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事求是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针与基本思想。在实际中践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就当时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全面的,即使对于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今天,这种认识和思维仍具有全面的宏观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八个统筹”即八大矛盾,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这“八个统筹”、八个矛盾,是十大关系、十大矛盾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再次彰显了《论十大关系》的生命力,彰显了调查研究的生命力,彰显了实事求是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实事求是,不会有十大关系,或者说不会有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十大关系。实事求是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十大关系之中,正是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才能在学习苏联不满意的情况下,勇于探索自己的道路,我们也才能正确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新发展

现阶段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有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小康社会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要摒弃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去按

经验办、按教条办吧。求真务实既是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发展。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是这个飞跃不是自发的,实现这个飞跃,需要我们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需要我们经过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也就是说需要“实事”,需要“求是”。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更强调的是第一个飞跃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4](p292)实现这个飞跃,前提是我们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其次还需要我们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说需要“求真”,需要“务实”。应当说求真务实更强调的是第二个飞跃的过程,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和1956年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说来,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种种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既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好的方面,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我们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现阶段提出求真务实,既是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好体现。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这个成果的意义是深远的。它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1956年到2009年,历史的车轮已驶过50多年的里程。这50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而且永远都要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他们知行合一的实践、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调查研究的方法、他们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都要铭记。在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永远不应忘记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永远不应忘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4-5.

[4][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12]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9][10][11][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读后感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