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后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0 08:36:12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有幸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使我受益颇丰。

也许这话听着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它总是被“徒弟们”提及,但是,这的确是发自我肺腑的,也许用“受益颇丰”这四个字也难以表达我这学期上萨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收获。

在这与众不同的课堂里,我学到的不仅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及以后职业规划、求职面试的技能,等等,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励着我积极、乐观的往奋斗。

每节课下,我们都难舍难分,尽管老师拖堂,我们尽然没有往日一丝期盼下课之意,而总是怪时间太无情,跳动地太快,因为我们就像一株株小草被滋润过一样。意犹未尽,这种感情依旧在期末上演。乃至在提笔前,我还是不太想承认萨老师的课真的结束了。

从短期获益来讲,每节人力资源管理课都是轻松愉悦的,它完全是我们的心理调试课,亦或是心情放松课。萨老师铿锵有力的讲话,诙谐幽默的谈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她特有的自信和幽默,更是我们从中受到的感染和体会她积极的人生观,尽力往捕捉、享受生活的美好。

从长期获益来讲,萨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使我受益终生。这一点也不夸张。考研、考公务员的技巧,职业规划,个人能力的培养,处理事情的能力,个人“名牌”的设立等等,足够让我受益终生。我敢说,四年大学结束后,我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忘记越来越多的大学学到的概念、定义、理论,但如果真的经过时间磨蚀,有些事情居然让我忘也忘不掉,萨老师和她的课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她和她教给我们的东西是融进我们生命中的东西,这真的是我大学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我真的很庆性冬老师给我留下了两样特别珍贵物质财富——一样是“萨式”特色——桌签,另一样是精神财富的载体——堂课的笔记。

提起桌签,这确实独特新颖,同时也是萨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学生这么多年了,唯独这节课上,老师要求桌上摆着自己设计的独一无二的写着自己名字的桌签。一方面,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无论到哪里,都要记住我是有身份的人,要做对得起我身份的事。另一方面,这也是老师激励我们,要做最特别的自己。同时,也是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我很欣赏这一创意,所以,我很认真的设计了我的桌签,并每节课都积极摆放在醒目位置。想起它不会再摆放到人力资源课上了,心里有些失落,我会把它好好珍躲。

我珍躲的还有这本笔记。记得考试前,班里一位同学很诧异地问卧冬这课还记笔记?记啥呀?我笑了,当我把笔记本递给她时,她也笑了。后来,在要写感想的时候,她还找我翻翻笔记,确实,这可以说是萨老师的课堂语录,点点滴滴再现着老师课堂的精彩,分分秒秒激励着我奋进。从正式讲课起的第一句话:“要做特别的自己”,到“玩命的工作”“细节是魔鬼”“寻找穿透未来的能力”“快乐是一种能力”“趴在地上做事”“我要感动死你”等这些耐人寻味、企业管理澎湃的语句,再到午后咖啡课堂、走街、六一快乐中的走街汇报等等别具特色的课堂,无不让我感受别样的精彩。

感谢老师在人力资源课上的教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大全(最新精编)给了我们很多知识,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道路中都会得以施展。您总是说很喜欢我们班的同学们,喜欢给我们上课,殊不知我们更喜欢你,更喜欢上你的课。现在还在惦记着、回味着„„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舒畅,永远年轻

推荐第2篇:请你谈谈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请你谈谈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每当想起人力资源管理课,想起萨老师,这“想”已然成为“回忆”,心的声音总是依依不舍、铿锵有力,诉说着我的不舍与有幸。

这学期我有幸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明星老师”——萨老师,使我受益颇丰。

也许这话听着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它总是被“徒弟们”提及,但是,这的确是发自我肺腑的,也许用“受益颇丰”这四个字也难以表达我这学期上萨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收获。

在这与众不同的课堂里,我学到的不仅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及以后职业规划、求职面试的技能,更让我体会到的是别具特色的“萨式处世哲学”“萨式幽默”“萨式智慧”“萨式做事七步骤”等等,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励着我积极、乐观的往奋斗。

每节课下,我们都难舍难分,尽管萨老师拖堂,我们尽然没有往日一丝期盼下课之意,而总是怪时间太无情,跳动地太快,因为我们就像一株株小草被滋润过一样。意犹未尽,这种感情依旧在期末上演。乃至在提笔前,我还是不太想承认萨老师的课真的结束了。

从短期获益来讲,每节人力资源管理课都是轻松愉悦的,它完全是我们的心理调试课,亦或是心情放松课。萨老师铿锵有力的讲话,诙谐幽默的谈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她特有的自信和幽默,更是我们从中受到的感染和体会她积极的人生观,尽力往捕捉、享受生活的美好。

从长期获益来讲,萨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使我受益终生。这一点也不夸张。考研、考公务员的技巧,职业规划,个人能力的培养,处理事情的能力,个人“名牌”的设立等等,足够让我受益终生。我敢说,四年大学结束后,我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忘记越来越多的大学学到的概念、定义、理论,但如果真的经过时间磨蚀,有些事情居然让我忘也忘不掉,萨老师和她的课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她和她教给我们的东西是融进我们生命中的东西,这真的是我大学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我真的很庆性冬萨老师给我留下了两样特别珍贵物质财富——一样是“萨式”特色——桌签,另一样是精神财富的载体——堂课的笔记。

提起桌签,这确实独特新颖,同时也是萨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学生这么多年了,唯独这节课上,老师要求桌上摆着自己设计的独一无二的写着自己名字的桌签。一方面,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无论到哪里,都要记住我是有身份的人,要做对得起我身份的事。另一方面,这也是老师激励我们,要做最特别的自己。同时,也是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我很欣赏这一创意,所以,我很认真的设计了我的桌签,并每节课都积极摆放在醒目位置。想起它不会再摆放到人力资源课上了,心里有些失落,我会把它好好珍躲。

我珍躲的还有这本笔记。记得考试前,班里一位同学很诧异地问卧冬这课还记笔记?记啥呀?我笑了,当我把笔记本递给她时,她也笑了。后来,在要写感想的时候,她还找我翻翻笔记,确实,这可以说是萨老师的课堂语录,点点滴滴再现着老师课堂的精彩,分分秒秒激励着我奋进。从正式讲课起的第一句话:“要做特别的自己”,到“玩命的工作”“细节是魔鬼”“寻找穿透未来的能力”“快乐是一种能力”“趴在地上做事”“我要感动死你”等这些耐人寻味、企业管理澎湃的语句,再到午后咖啡课堂、走街、六一快乐中的走街汇报等等别具特色的课堂,无不让我感受别样的精彩。

感谢老师在人力资源课上的教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大全(最新精编)(12个doc)给了我们很多知识,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道路中都会得以施展。您总是说很喜欢我们班的同学们,喜欢给我们上课,殊不知我们更喜欢你,更喜欢上你的课。现在还在惦记着、回味着„„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舒畅,永远年轻

推荐第3篇: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

力资源管理[1]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因此,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第一资源要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持续领先,企业应该如何加强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代表,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反映。知识经济时代,谁赢得智力谁就是胜利者,智力就是人的创造力、人的聪明才智,就是人力资源——发达国家甚至称之为“人力资本”。一个组织离开了人力资源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一切都成为空谈。所以,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的竞争。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而技术或者能力的载体是人力,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能力。加强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才是有效的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

完善公司组织架构,设置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升到决策层面、战略层面,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规划性、辅助决策功能。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组织、监督、激励、协调和控制等职能。

完善人力资源的相关控制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综合协调职能。

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制定远景的人力资源发展纲要以及阶段性的人力资源预测与需求计划,建立人才储备库,为企业经营提供科学、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系统。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系统,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武器和分析工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装备和水平,增强选人、用人、育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企业只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建立和完善的现代人力资源技术系统,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准人力资源经理”管理团队,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工作基础,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力度,则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竞争力就会不断提升,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第4篇:《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心得体会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心得

中国电信郧西分公司陈孔华

2012年7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公司在武当山天禄度假村举办的《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期间杨松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剖析案例互动式交流学习,有效提高了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认识。现将本次学习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通过本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现代管理更加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

一、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管理一词有管辖、控制、处理的意思。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一系列控制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艺术是非常微妙的东西,是管理者智慧、才能、经验和胆略的综合体现,是管理者运用知识、经验和智慧去做好管理工作的一种能力,它表现管理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二、人是企业的灵魂:人才和员工的参与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哪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人才管理包括招聘、

培养、配置、激励和绩效考核等内容。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和个人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人才转变为真正自由用人单位。个人从被动地服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可根据自由意愿自由择业的劳动者。人才资源管理首先要相信人人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将成为现实的人才。

三、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句话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将是非常有利的,反之,既无法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目前电信企业采取定编、定员、定岗的方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但在一些末梢维护及客户接触层面的员工是采取社会招聘的方式,特别是客户端装人员要求技术水平相对要高、对岗位忠诚、人员稳定等,但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由于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水平并不能吸引优秀人员加入电信企业,出现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

四、人才激励:说起激励,过去我们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所强调的又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物质激励之所以在中国目前看来很有效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

倾听职工的意见。我们不能指望只凭高工资就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但我们更不能指望有办法使员工在工资水平很低地情况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绩效管理在电信企业日常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人才培养:不论配置如何,激励怎样,只有培养才能使人才真正成长。培养企业人才首先应该清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人才对于企业如此需要,那么企业所渴求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下面有几条建议:

1、反应能力

2、谈吐应对

3、身体状况

4、团队精神

5、领导才能

6、敬业乐群

7、创新观念

8、求知欲望

9、对人的态度

10、操守把持

11、生活习惯

12、适应环境

13、坚定的政治信念。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可以初步了解其个人未来的发展,因为生活习惯正常而有规律,才是一个有原则、有抱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去管理企业人员是必修的课程,作为我而言能够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是荣幸的。企业的管理者在人员利用上要考虑人员的合理配置、员工酬薪以及员工的薪酬补贴等,一个好的管理者懂得如何去与自己的下属家里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去鼓励员工为了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如何去设立合适的薪酬去笼络自己的下属,企业管理者是员工的纽带,员工如何为企业贡献。这些都是管理者也可以说是员工的雇佣者应该做到的。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很多企业的倒闭也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无法无法

为企业发展提后备力量,技术人员没有及时补充产品落后,管理人员没有及时补充管理模式落后,还有涉及到薪酬水平公司福利等造成企业人员流失。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新的东西每天都会大量地涌现出来,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只有那些灵活地适应了这些变化,且在变化中抓住其中蕴含机会的人和组织,才能在这个时代很好地生存下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因循守旧的、僵固不化的东西都将被扫荡一清;只有那些从内心深处渴望变化、视变革为机遇的管理者,我们的职业生命才能如同这个时代一样,充满生机!

推荐第5篇: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做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一个企业要发展,老板及智囊团队要制定符合国家政策的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规划,做好了规划,要“多少兵多少将”(人),多少“枪”(机器设备,办公设施),多少“粮草”(原材料、资金),人力资源部才能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定了好战略方针,然后“点兵点将”(人-物-资金合理配置)去执行战术,实现计划目标。

第二,根据公司年度目标计划,人力资源部规划好公司组织机构,做好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及编制好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

第三,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按人力资源管理几大块建模块、建系统、建制度、建规范标准、建工作流程。

第四,制定有效的对下属管控的管控工具,保证工作任务按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第五,人事就是管人、管事、执事,一切的管理都是为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的,那么做管理就是要有服务的心态,表现形式就是大家的满意度。

第六,工作要有计划,年度计划目标,把分解到每个季度,再分解到每个月,再分解到每个星期甚至每天,每天开好早会,计划好一天的工作,下班前要有结果,也就是工作总结。我们要有周总结、月总结,年度总结。每月开一次沟通会,部门经理之间相互交流意见,解决一到两个问题,部门内部同事也要经常沟通交流。

以上六点就是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见解和工作方法。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点。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管理经验与方法。

张家界永兴玻璃有限公司人事部:李明

QQ:184930989

2013-3-28

推荐第6篇:十二五之人力资源管理

校党委书记张杰威,校长邹积岩,原校长余加祐,校党委副书记周立,副校长商建华、安庆大、李长吾、王秀山,校长助理邹积英出席开幕式,正式代表226人参加会议。邹积岩代表学校做了题为《同心协力 乘势而上 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学校工作报告,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于占元代表民主管理委员会做了《第六届民主管理委员会工作报告》。开幕式由周立主持。

邹积岩在报告中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与产业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校园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八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他指出,过去的五年,是学校各项事业扎实推进、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全校师生员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五年,学校抓住了发展机遇,解放思想,众志成城,谱写了工业大学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学校五年来的发展和进步,依靠的是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依靠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团结一心和努力拼搏,依靠的是历届领导和广大离退休教职工的辛勤积淀,依靠的是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邹校长代表学校向敬业精业、忘我工作的各位代表和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邹校长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我校来说既充满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有所作为,取决于学校能否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契合国家和辽宁省的战略发展需求,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实现学校更快的发展。他从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举措、具体保障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与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并对“十二五”期间学校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号召全校师生员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机遇,举全校之力,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根本性转变,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重大使命。

邹校长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保证“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今年学校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启动学校“十二五”规划,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创我校发展建设的新局面。报告最后指出,我校已经走过了53年的风雨历程,几代工大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使学校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壮大。回顾过去,我们心怀感激,充满力量!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无限憧憬!今天,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于占元在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五年时间里,民主管理委员会在提高民主管理的认识和能力、教代会筹备、提案征集、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单位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教代会期间,代表们将按照大会日程对学校工作报告、民主管理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大会向代表们提交的《大连工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与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学校财务工作报告;第六届教代会第五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及第七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征集受理情况报告进行审议。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由国内著名人才测评机构诺姆四达(NormStar)专家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第一套全方位阐述人才测评的系列丛书即将出版发行。该丛书包括《人才测评概论》、《人才测评实务》与《人才测评经典案例》,并于5月下旬正式上市发行。中国首套专业人才测评丛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人才测评行业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也为中国人才测评将从行业化迈向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这个高端领域,人才测评一直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转型的重要手段,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已越来越受到企业HR的重视与关注。

据丛书主编、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特聘专家、国资委所属央企高管招聘选拔测评专家---诺姆四达总裁苏永华博士介绍,丛书区别于其它同类书籍仅仅停留在工具、技术等操作层面,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对人才测评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挖掘创新。丛书的最大特点在于首次运用独立学科体系对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在变革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了深入剖析。

诺姆四达作为人才测评领域的旗舰企业,十几年来为1000多家客户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测评服务,在线测评人数突破800万人次,线下AC测评服务超过1万人次,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库和案例。丛书结合了诺姆四达多年来为中外500强企业的服务案例,对人才测评的基础理论、技术标准、工具方法、实施流程和应用价值等做了详细介绍。同时,丛书对人才测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预测性的分析与展望。

《人才测评概论》对人才测评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实施原则和应用领域及价值等做了总体介绍。并就目前广为应用的人才测评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广大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充分理解和运用。同时,《概论》对目前中国人才测评师的职业能力素质标准和培养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才测评实务》对人才测评实践活动的基本操作流程、实施办法及注意问题等做了详细阐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参考性。在《实务》中,就目前HR经常运用的心理测验、笔试、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多源反馈调查技术、履历分析技术等几种最常用的人才测评工具与方法操作实务细节,都做了详细阐述,对于实际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人才测评案例集》主要介绍了企业组织中应用人才测评的实战经典案例,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性。《案例集》介绍中外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在人才测评方面应用的实际经验和成果,向读者展示出了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在招聘甄选、晋升选拔、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培训与发展、绩效考核等领域应用的独特魅力。

人才测评系列丛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行业主管部门、高校及企业HR从业人员的极大关注。

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庆阳、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泉等行业组织负责人表示,丛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我国人才测评标准的建立,促进人力资源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该丛书还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大、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众多高校人力资源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教授的支持,大家纷纷表示,此套丛书将大大促进我国专业测评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力度。

中国神华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祁玮、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原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党委工作部部长韩晓军、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等著名企业负责人和HR高管也对丛书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丛书的问世,将有助于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人才测评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中国首套人才测评丛书的推出,填补了多年来我国人才测评独立学科体系丛书的空白,开创了人才测评行业的新纪元。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将助力国家人才规划发展,推进人才测评行业有序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其严谨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十几年的实战经验分享,为各大企业提供甄选及测评方法的同时,也为企业科学有效选拔人才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证。

推荐第7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孟晓光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摘要:如何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怎样活用企业文化,开发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变成显化的大家认可的意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提升员工绩效,特别是提升团队绩效,从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达到企业的最高目标,已成为当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使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并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企业文化大致可分成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面。

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条件,从物质层往往能够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等。主要有企业VI、建筑风格、工装、徽章、旗帜、自办刊物、产品形象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企业如果将物质层面做到了几近完美,就已经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

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他集中体现了企业对员工和企业行为的要求,这个层面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企业的制度体系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精神层是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精神风貌和职业道德。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其标准和标志是企业中有无精神层面的标准。精神层面的要素主要有企业的宗旨、高目标、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

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建设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水平,而精神层面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精神是企业谋求其生存和发展、为实现企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而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是经过较长时间自觉培养而形成的,可以把企业群体中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态度和思想倾向统一到企业的整体观念上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核心文化,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三、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到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四、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的核心价值观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通用汽车公司被普遍描绘成冷静的、正规的、不愿意冒险的公司,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一直没有改变。相反,惠普公司是一个却是一个结构相对松散的、极富人情味的公司。尽管两家公司的文化不同决定了其组织结构的不同,但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使他们在过去都获得了实质性的成功。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明确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此目标甄选适合各种岗位的员工,让不同组成部分在为此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保持一直的步调,在今天企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分工复杂的社会中,做到这一点极为不容易,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成本降到最低,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2、把企业文化运用到招聘和培训体系。在招聘方面,应该对申请者进行两个方面的考察,即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是否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吻合。比如,团队合作是软件开发最基础的价值理念,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新的员工是就会考虑新员工团队意识强不强,有没有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招聘的成功率也提高了。培训方面,一是针对成员进行广泛的企业价值观培训,重点是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员工的意义。二是针对公司的价值观进行相关的技能(包括领导力)方面的培训。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是企业最好的最强的凝聚力,员工若有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就会自发地形成共同目标,形成和谐默契的团队合作,去争取最佳的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

3、将企业文化引入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是用来开发作为资源的员工人力,而不是作为单纯的惩罚手段来制约员工的。“我们尊重那些视创新与变革为生命的员工,并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有助于成长的培训机会,保障他们在充分、公正、合理的条件下,实现就业、晋升和发展,承担他们的家庭义务与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充分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绩效管理体系,指导人资管理过程,最终与员工的晋升、培训、奖励、薪酬等有效对接,确保企业的各种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又有突出成果的行为,这样不但强化了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又可使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的业务,优化企业业务活动的结果。

综上,运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效益是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最有成效的贡献,企业只有根据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建设企业文化体系,才能实现依靠文化管理企业的管理之最高境界。

①注释:

① 选自“新联合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要义—我们的信条。

参考文献:

1、赵涛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2、罗伯特L.马西斯、约翰H.杰克逊 高增安、马永红(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3、经理人培训项目组 张双喜(责编)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

4、汪中求 细节决定成败 新华出版社 2004年2月第二版

推荐第8篇:苹果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苹果公司即应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是完全的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的美国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的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酬而激励与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源管理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使用与人才管理;绩效考评;的管理;员工激励:劳动关系;企业文化建设。而苹果公司即应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是完全的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人力资源的专业化和制度:苹果公司运用专业的i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基于先进的软件系统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通过集中式的人事核心信息库、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员工自助服务桌面、内外业务协同以及信息共享,从而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以及提升组织人才管理的战略地位等目的。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特别需要创新型人才。为此,苹果公司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倾力打造了i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1997年,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时,互联网热潮已经兴起。乔布斯敏锐地观察到互联网热浪中暗含的商机,与此同时,为了扭转亏损,乔布斯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苹果公司的管理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苹果公司的i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起初,苹果公司是在企业内联网(intranet)上运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取代了原来繁琐的书面登记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后来,随看业务的全球扩展,苹果公司开始运用互联网(internet)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 第二:人本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员工帮助中心

苹果公司专门设立员工帮助中心来处理员工的日常学习和咨询事宜。员工在工作、学习中碰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通过iPod、iphone、iPad向员工帮助中心求助。接到员工的求助信号后,帮助中心将及时做出解答;员工对答复不满意时,可以进一步追问,直到把问题彻底解决为止。为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由于员工帮助中心的高效运作,人力资源部的经理终于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战略思考和全局规划。另外,员工帮助中心也成为人力资源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基地,新员工在帮助中心可以快速学习到人力资源部的日常工作内容。 其

二、自我管理的员工福利计划

1996年,苹果公司首次在公司的内联网(intranet)上运行福利登记系统FBE(FlexBenefis Enrollment),替代了原来繁琐的书面登记系统,向员工提供了高效、准确、交互式的登记力法,此后,苹果公司开始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而非依赖人力资源代表进行管理。这一转变使绝大多数员工逐步养成了习惯,把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和交易场所,并对自己进行福利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苹果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在线应用软件,包括家庭状况变化登记软件、退休计划登记软件等,以强化员工自助操作的软件环境。例如,如果一名员工选择一项成本较低的医疗计划或是改选另一项比较昂贵的医疗计划,他马上就能看到不同医疗计划对其工资新窗的不同影响结果。此后,苹果公司重新设计了人力资源的FBE软件和福利网站的外观设计,有了这些改进,登记工作就变得更加简便易行。苹果公司的段窗初见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在线获取信息、作出选择感到满意,员工也乐于自己上网选择福利方案。 第三:专业化人才培训制度:以创新为导向的苹果公司研究员计划 生产最有创感的产品,需要配有创意的员工。为了激励公司员工大胆创新,苹果公司创立了“苹果公司研究员计划”(Apple Fellows Program)。苹果公司研究员是苹果公司给予电子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授予那些为苹果公司作出杰出贡献的员工。“苹果公司研究员”不仅仅是一项荣誉,同时也意味看高感的站和大量的殷而期权。而且,苹果公司研究员拥有自由做事的权利,可以做任何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研究员的创造性。通过实施“苹果公司研究员计划”,苹果公司给研发人员提供工作上、生活上的一切便利,因为苹果公司知道,稳住这些技术人员、不让他们跳槽、是苹果公司将来研发新产品的关键.第四: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高度重视发挥人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中又包括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高度重视发挥人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中又包括企业文化的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如果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会给企业带来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苹果公司,员工们对于乔布斯有着绝对疯狂的认同。有调查称,苹果员工对于乔布斯的支持率高达97%,这样的支持力度在世界公司史上都十分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苹果的成功与作为苹果精神支柱和灵魂人物的乔布斯密不可分,更与他的个人魅力密不可分。这是一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至高最伟大的成功,完美地将自己的理念融合到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中,而这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乔布斯很好地打造出了一个技术至上的企业文化:在苹果内部,绝对看不到官僚主义和严苛的管理条例,他们强调工程师主导、强调激情与开放,这种文化便是苹果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许多大型公司在员工招聘中,都会考虑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应聘者会不会对公司进行认同,不仅仅是对公司产品,而是从公司整体风格和文化使命的认同。因为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这样可以培训的东西到哪里都能学到,只有真正认同公司文化的人才会在公司里呆得久远。因此,公司文化理念的塑造应该被管理者所重视,乔布斯曾当众表示,他花了半辈子时间才充分意识到人才的价值。尤其值得钦佩的一点是,当苹果公司受到微软、IBM强劲冲击后,乔布斯并没有为公司的不景气而裁掉员工,而是更加注重员工的价值,通过大力度的激励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到一起,凝聚了人心,从而使苹果研发趋于稳定并保持快速发展。苹果有很棒的医疗保险计划,有慷慨的假期安排,员工们工作都很卖命,但是完事后,可以毫无压力地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是苹果一直宣示 的理念。除了注重激励之外,乔布斯很看重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他的“朋友式管理”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在苹果,从来都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也从来没什么等级观念。因为乔布斯注重与员工间保持密切的合作,他认为大家在一起沟通才会使思维开放,这也会极大限度减少内耗,乔布斯一直致力于在苹果内部消除沟通障碍。这使得苹果的团队凝聚力大大增强,整体效率也大为提高。

而在目前,真正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许多企业都在为员工的频频跳槽头疼,即使升职也无法规留员工们的去向,倒不如像乔布斯一样,打造一个竞争无法取代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关乎待遇、具体工作,更关乎管理者的魅力以及对员工的尊重,如果企业达到这样的高度,那么凝聚力必然会趋于完美。 基因嫁接:对中国公司的启示

我国企业,由于经营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并不能完全移植苹果公司的成功经验。但苹果公司的许多创新做法,可资借鉴:

一是应以特定消费者为中心,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创新活动上。通过逐步积累,在创新上形成适合自身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而且可以较好地避开与大企业正面竞争

二是可充分借鉴苹果公司iHR管理系统,运用现有的智能移动互取网络,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针对性、时效性,不但能激发出员工参与HR管理的积极性,还能让人感到轻松、偷快。反思: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仅仅依赖领袖

不过,没有一种管理制度是真正完美的,苹果也不例外。乔布斯的逝世引发了苹果股价大跌,这也让我们从另一方面进行反思没有乔布斯的苹果,还会成为世人追捧的对象吗?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企业的发展中领袖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却不能仅仅依赖领袖。从苹果来看,大到企业战略定位,中到产品创新和竞争手段,小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以及人才招聘乔布斯都要亲身参与,而如果一个企业家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执行层面,甚至到了操作层面都要亲自参与的话,无疑会削弱下级的管理能力。那么一旦领袖出现状况,这个企业将很难应对危机。因此,每个企业都应当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风险控制体系,培养起优秀的管理团队。因此,每个企业都应当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风险控制体系,培养起优秀的管理团队。把精英们从复杂的企业高速运转的日常事务中解救出来,让制度管理取代人的管理,让优秀管理人才,不仅能够管理好企业,还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推荐第9篇:谚语看人力资源管理

谚语看人力资源管理

谚语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言近而旨远,辞浅意却深。精美的谚语更是其中滚动的珠玑,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因此,能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朴素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德国的伟大作家歌德说:“经验是永久的生活老师。”在倡导创新的今天,经验的东西虽不可完全承袭,但也不能一概舍弃。谚语作为人民世代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包含着许多可贵的管理思想,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对今天从事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的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记住这些简练、精辟的谚语可以不用花费大量精力去理解、记忆那些冗长的管理学理论,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驾轻就熟地运用理论进行管理。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已经形成共识,任何性质的组织,干任何事业没有合适的人才都是不行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会因得到人才而兴,因失去人才而废。秦得商鞅而一统天下,清因诛杀戊戌精英失去了最后的振兴机会而致灭亡。当今很多国家制定了人才兴国战略,例如新加坡、印度等。更有很多企业把人才当成自己的宝贝和命根子,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就是重视人才的有力例证。美国玛丽·凯公司的创始人玛丽·凯说过,优秀的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招聘到优秀人才,并留住他们,是一个优秀公司的标志。

人才的重要性在谚语里有很精辟的概括,柯尔克孜族有句谚语:“马——牧人的翅膀”,把人才比作骏马,比作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实现梦想的翅膀。这不禁使人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把人才比作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妇孺皆知。

人才招聘

既然人才很重要,那么在需要人才的时候就要进行招聘。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把优秀、合适的人员招聘来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进行招聘?谚语是这样说的:“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就是说招聘人才时要视野开阔,海纳百川。“从广义上说,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 只要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可以跨越国界,不管学历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不计男女性别。松下幸之助先生的事业能够做那么大就是无形中践行了这一谚语。他说,在他眼中都是人才,只要放对了位置,每个人都是人才。管理学大师曾仕强也说,一等的企业家无人不能用。

然而,中国目前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存在很多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有:第一,学历限制。当然起码的学历要求是必须的,因为学历是衡量一个人知识多寡的重要尺度,也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标志。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把它极端化了,盲目追求高学历,高中生能干的工作非要本科生,本科生能胜任的非要研究生,甚至把学历与能力划等号。这不仅无谓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增大了员工的流动性。第二,工作经验限制。目前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人所共知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对工作经验要求过严,不光要有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还要求同类同岗的工作经验。招聘有相同工作经验的人从眼前看当然是有好处的,拿来就能用,不用进行培训,也无需其它方面的投资。但实际效果未必如愿。松下先生说过,只要求职者有诚心,肯苦干,不一定非用有经验的人,见解十分深刻。经验相对于敬业苦干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次要的。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要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适度区别,不可千人一面。第三,性别限制。好多单位不要女性,这是很不明智的。事实证明,在有些工种和岗位上女性比男性干得好。

在招聘时如何选择人才呢?英国有句谚语说:“相马不可凭马蹄”。就是说选择人才时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例如上面说的文凭、资历等。人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忠诚度等内在的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在人才招聘时,要允许人的缺点存在,因为“没有没虫的花园”、“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希望骡子无缺点,只有自己徒步行”(英国谚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领导者大都喜欢听话的下属。事实上,真正的人才都是有个性、有骨气的,“没有没刺的鱼”(德国谚语)。他们不会像太监在皇帝面前一样唯唯诺诺,因此常常不得重用。关于这一点,藏族谚语很有见地:“一匹马不善走,再驯服也不值钱。”

人才使用

把人招来是为了使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而不是养起来或用作摆设。要使用人才,得先了解人才。维吾尔谚语说:“不要让没有摸清性格的马驮东西”。如果不经了解就重用,后果会十分严重,因用错人给公司带来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公司甚至因为用错人而破产倒闭——“你让骆驼跳舞,它会踏坏你的瓜地。”

同时,在使用人才时要做到“尺有尺用,寸有寸用”,因材施用,“钥匙不能劈柴,斧子不能开锁”。小才不可大用,“兔子驾不了辕”,兔子驾辕会误事;大才不可小用,小用则难留。松下幸之助说,将错误的人放在错误的位置上就是将一个障碍物放在成功的道路上。而对于真正的人才,则要大胆使用,重用是对人才的最大激励,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效益——“载重的毛驴跑得快”。

在人才的使用上,大家一致认为赛马而不相马,谚语“一匹马奔跑看不出快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通过使用,通过“赛跑”才能识别出来。

人才培训

谚语说:“砌墙先打基,吃蛋先养鸡”,不要“套车去拉粮才想起驯马”。就是说人才培训要走在前面。人才的培训很重要,培训主要集中在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技能、企业价值观等方面,以提高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益。中国很多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结果培训费用预算很少,不到企业产值的1%,而国外不少企业可以达到3%以上。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每年至少有一周时间接受培训,公司每年的培训经费高达1.5亿美元,仅摩托罗拉大学就有14个分校。

考核

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发现人才、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看在企业里面呆了多长时间,而是要看他给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美国谚语“判断树的好坏,看果子不看叶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蒙古族谚语也说:“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人才激励

人是有欲望有需求的,要想发挥人才的作用,必须满足他们的合理欲望和要求,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激励有物质性的,也有精神性的;有正激励,也有负激励(即通常所说的奖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惩罚不可多用,所谓“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服的人是真的”、“好马却宜少加鞭”,“如果总是勒紧缰绳,最驯熟的马也会踢人”(高山族谚语)。意思是惩罚过多,要么人才流失,要么人心涣散。

上司的领导风格对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独裁粗暴,就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非洲谚语说得好:“谁愿意在狮子的吼叫下舞蹈?”相反,如果上司作风民主,关爱下属,员工就会心悦诚服,努力工作,正如蒙古谚语和柯尔克孜言语所说:“人在和蔼的话前屈服,马在柔软的草地上打滚”,“奔驰的骏马不靠皮鞭,要靠骑士日常照看。”

报酬

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报酬起着重要作用,人工作的很大原因和动机是为了获得报酬。合理而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吸引、留住一批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上,报酬太差肯定起不到激励作用,留不住真正人才,谚语“刀快还要加钢,马壮还要料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让马儿跑还不想叫马儿吃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掌握一个度,奖金并不是发得越多越好,“蜜多不甜,油多不香”。现在的报酬体系中,很多公司都采取了股票期权,这一做法很有效果,有道是“吊肉跌死猫”。对真正的人才要不惜重金,“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

人才流动

企业发展要建立起良好的淘汰机制,使人才流动保持合适的比例。没有外部流动,企业就会变成一潭死水,缺乏活力,所谓“流水不腐”;反之,流动率太高,又无法保证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留住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还要做到不求全责备,“名驹难免有斑,美玉难免有瑕”(蒙古谚语);对人才不是故意所犯的错误,要能包容原谅,因为“人有失足,马有漏蹄”,谁都不是神明。如果留不住人才,要多从企业自身找原因,“骏马瘦了,根在骑手”(哈萨克谚语)。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独特、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这些谚语并不能代替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理论,但可以从定性的层面上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内容。

推荐第10篇:招商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编者按:招商银行,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成立,十九年来,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革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创造了数十个第一,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以及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如何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支撑企业的迅速发展,本文

将带着您走进其中。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深圳成立。2002年3月成功地发行了15亿普通股,4月9日在上海交易所挂牌(股票代码:600036),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上市的公司。目前,招商银行总资产逾6000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最新排名中居前150位。

1995年7月,推出银行卡——“一卡通”,开创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的先河;

1998年3月,启动“一网通”业务,成为国内首家提供INTERNET网上支付服务的银行;

1999年8月,作为国内金融机构,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2002年初,率先开通企业网上支付关税的服务——“银关通”;

2003年6月,“一网通”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代表,登上了被誉为国际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奥斯卡的CHP大奖领奖台,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此殊荣。

近年来,招商银行连续被境内外媒体授予“中国本土最佳商业银行”、“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十佳上市公司”等多项殊荣;2005年,在中华英才网组织的“中

国大学生最佳雇主人气调查”中,闯入TOP50人气榜。

回顾十八年的发展历程,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以及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招商银行的这一系列成功。正如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所说:“人力资源是招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既是招行过去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招行参与未来竞争第一位的战略支撑。”

一、“稳健平衡”与“因势而变”

1987年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成立时,只有一个网点,员工不足40人。目前的招商银行在大陆3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香港设有分行,在美国设立了代表处,网点

总数400多个,员工总数达到18000人。

随着经营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员工队伍的不断增加,招商银行建立了“稳健平衡”与“因势而变”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帮助公司获取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1)稳健平衡是核心

“稳健”是招商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用马蔚华的话说,就是“规规矩矩、实实在在的地办银行。”

为了保证人力资源系统的“稳健”运转,招商银行在总行和分行之间设置了整齐对口的组织机构。总行人力资源室、机构管理室、薪酬福利室、干部管理室、外事管理室和党群办公室等八个部门,负责制定全行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并对总行各部室提供综合性的人力资源行政服务,对各分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推动、培训和检查。在各分行人力资源部,设立与总行八个部门一致的管理职能,负责执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政策。总分行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配备都是在“高效、精干”的原则下依据业务发展的需求和所服务员工队伍的规模决定的;比如北京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共9人,却负责这北京地区1400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率仅为千分之六。

为配合“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招商银行在2004年引入了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多地参与战略制定、业务经营、技术创新、员工精神培育等战略性活动,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起来,有力推动着传统人事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化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逐渐成为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并作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顾问提供关于人员配置、培训开发、员工激励、战略执行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

支持。

(2)因势而变是理念,也是办法

“因势而变”是招商银行的经营理念,也是招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从创业初期著名的“六能机制”(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到目前以“尊重、关爱、分享”人本理念为核心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招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和要求开展工作,提高自己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伙伴作用。

另外,招商银行有30多家分行,每家分行都面临着一定程度上不同的具体情况,因此分行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招聘、培训、薪酬等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细则。分行人力资源工作遇到了疑难问题,就会马上将执行中的实际情况向总行人力资源部汇报,总行则及时给予指导,并根据分行面临的情况推出相应的政策。用招商银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丁伟先生的话说,就是“留缺口”。所以,“因势而变”也是招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法。

“稳健平衡”与“因势而变”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保证了招商银行人力资源工作的整体性,有效推动了招商银行经营业务的迅速扩展与管理机构的完善与提

升,同时,也满足了各个分行的业务管理需求和员工个性化的成长需要。

二、招聘:认同文化 关注态度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分布以及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导致银行业务市场结构的变化。因此,招商银行制定了在数量上“适度从紧”、在质量上“适度超前”的动态调整和优化的人力资本配置策略。

(1)认同文化最重要

招商银行的招聘流程为:应聘人员首先自己在网上报名,然后人力资源部进行初步筛选,接着是笔试,最后才是面试。那么,招商银行具体的用人标准是什么?

招商银行主要从价值观和态度、行为特征以及专业技能三方面来考察应聘人员:

●价值观和态度:

正直、诚实、自律、富有责任心、积极主动的工作学习态度、职业化精神、团队精神、认同招银文化;

●行为特征:

工作时效性强、乐于奉献、踏实肯干;

●专业技能:

根据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任职要求。

其中,招商银行更重视应聘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那么,什么样的应聘人员最容易认同企业文化呢?

北京分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曾郁苒女士说:“我们都知道,带大学毕业生其实是很累的。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这就是招商银行跟其它单位不同的一点,因为大学生最容易认同企业的文化。这就好比一张白纸,他刚参加工作,接触到的单位是怎样的,他就会认为单位就应该是这样的;招行的工作是快节奏的,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不一定能够适应,但是应届毕业生确能很好地接受和习惯。从踏入工作单位开始就能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这是我们最看

重的。”

这样,招商银行的员工队伍变有了两个非常突出的90%:90%的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90%左右的管理人才也都是从内部员工中提拔的。

以1994年成立的北京分行为例,从1997年开始,他们就开始大批招收应届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2005年,北京分行计划招聘300人,而其中的280人都

是应届毕业生。

(2)态度与性格是关键 在招聘中,招商银行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专业招聘网站、猎头公司、大型招聘会、校园招聘、内部推荐等多种招聘渠道;并且在传统笔试、面试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考察应聘人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以及运用性向测试工具,考察

应聘者的心理调节能力、责任心、团队精神等。

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招商银行非常看重一个人自身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否积极进取。对于这一点,招商银行开发并采用性向测

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手段进行考察。

其中,一道考察题是这样的:需要开展一项集体(比如晚会),但是缺一部分费用,你怎么办?对此,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同学会很紧张,不知如何回答;另外,有些同学就说自己来想办法。那么,想什么办法呢?回答经常是到街头宣传拉赞助、跟学校申请、组织捐款等等,招商银行一般都会比较喜欢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大学生,因为这反映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这种测试手段也让应聘人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下真实的反映出自己的处世态度。

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一些内在的、与生俱来的素质(尤其是性格)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招商银行将与生俱来的内在性格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察,比如性向测试,其中会设计很多中性的词语,让应聘人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进而判断其性格特点。鉴于银行作为服务业的行业特点,那种具有开放、善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宽容大度性格的人才更为招商银行所青睐。

三、培训:打造招行高效团队

1997年,在总部还没有自由产权办公场所的情况下,招商银行就花巨资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水平一流、使用面积为2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培训中心,

常年举办各类培训班。

(1)三级培训体系协调运转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招商银行建立了协调运转的总、分、支三级培训体系。

其中,一级培训是由总行组织的重要培训项目。包括分行行长、支行行长培训,各专业重要的方针政策培训和新业务培训,全行岗位资格考试培训,远程视频

培训,网上课件学习等。

二级培训是贯彻总行重要培训任务并且结合分行经营管理实际,由分行组织发动的教育培训。包括干部、员工的专业素质培训,任务落实培训、政策方针执行

培训以及新员工入行教育培训等。

三级培训是各支行以及总分行部室内部组织发动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业务操作流程、业务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

目前,招商银行主要开展以下九个类型的培训:

入行教育培训 每一位新入行的员工都须接受入行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涉及行史、行纪行规、银行基本业务知识、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等。

岗位资格考核 岗位资格考核是招商银行促进业务技能和基本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培训方式,除符合免考条件的员工外,都须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取得岗位资

格证书后,方可正式上岗。

专业知识培训 是使员工的业务知识、技能达到岗位要求并不断更新和提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岗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作规程以及新业务、新产品应

用等。

在线培训 员工通过总行E-Learning平台在线学习,在线课程主要涉及金融知识、服务礼仪、办公软件以及各种视频讲座。

专题讲座 招商银行不定期的邀请北大、清华等高效的知名学者就当今热点话题举办讲座。

管理干部培训 主要包括支行行长培训班、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班、新任职干部培训班以及其他对各级管理干部的培训。 行(境)外培训 根据业务发展和提高员工素质的需要,有计划地适时选派员工赴行外或境外接受相应培训。

继续教育 招商银行鼓励员工以多种方式参加与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有关的继续学历教育及其他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考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晨(晚)会、周会业务学习基层单位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常规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法规法纪等方面的学习。

为了使上述九类培训有效运转,招商银行做了具体分工:

●政策方针的研讨、理解和执行,是贯通

一、二级培训的重要内容,以总分行一级二级培训为主;

●新业务、新制度、新规程的理解执行培训,由总行一级培训发动,贯通到分支行二级三级培训,以分支行二级三级培训为主;

●干部培训,以企业文化、综合素质和方针政策培训为主,由总行负责基本面内容的培训,分行负责针对性问题的强化培训;

●员工基本素质培训,总行负责综合素质考察,下发资料以及提供E-learning课件,分行负责入行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支行负责具体的岗位辅导。

(2)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入行后,一般需要接受三个阶段的培训,即入行教育培训、基本业务知识培训和岗位入职培训。

入行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招商银行发展历史、招商银行企业文化、招商银行发展战略;招商银行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服务礼仪与办公技能;风险防范与职

业道德教育等。

业务基本知识培训。若是应届生,则还需要继续接受一周以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基本的会计知识、储蓄知识、信贷知识和国际业务知识;招商银行

现有产品知识;以及练习打字、使用计算器、点钞等基本技能。

岗位入职培训。若是来自同业或者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者,在入行教育结束后,则直接被派到工作岗位,进入岗位辅导期。在岗位辅导期,部门指定辅导人或经

理(主任)作1~3月的辅导,取得正式上岗操作资格。

(3)博士后工作站和“131”人才培养工程

近年来,招商银行对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为了培养企业高层次的骨干人才,招商银行专门申请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启动了“131”

人才培养工程。

2004年8月19日上午,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招商银行大厦隆重举行,招商银行加快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重大前沿性课题,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合作,形成培养高层金融人才的良好合作机制。2005年5月,通过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三个环节的考核,招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从31名应聘者中录取了6位博士生为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5年初,招商银行启动了“131”人才培养工程,即培养100名优秀管理人才、300名业务专家和1000名优秀客户经理。“131”人才工程既是全行核心人才的“培养工程”,又是全行核心人才的“激励工程”和“留用工程”。100名管理骨干的培养着眼于分行、总行部室领导班子建设。300名业务专家是指各业务、管理条线的全行级业务专家。他们是全行各条线最优秀、最不易替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骨干力量,是支撑全行各条线工作的“中流砥柱”。1000名客户经理是各行(部)

市场拓展的中坚力量,是我行实现经营战略调整的营销人才基础。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推动全行的培训工作,招商银行在各专业部门和分行组建了一支有数百名成员组成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招商银行的兼职教师由行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两部分人员组成。行领导、部门负责人经常到培训中心授课。马蔚华行长非常关心教育培训工作,亲自担任分行行长、支行行长培训班的授课任务;各行以及下属支行领导人也都积极承担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同时,聘请各类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教研及授课,总分行业务管理部室人员也积极参与对基层人员的培训指导。另外,兼职教师还根据各分行、支行的实际需要提供“送教上门”

的服务。 尽管招商银行80%左右的培训都是在兼职教师的业务时间里进行的,并且也不付课酬,但教师们仍然乐此不疲,队伍也一直在不断扩大。兼职教师的动力不仅仅来源于优先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培训、优先获得发展机会,而招商银行的特色精神激励对他们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比如每年各地分行都会在9月10日给兼职教师过一个别具风格的教师节,同时选出一批优秀兼职教师到深圳总行与行领导一起过节,并参加隆重的表彰大会。

(5)全行一起来读书

2004年4~12月,为了贯彻落实“大力推动招商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战略任务,招商银行成立了“管理国际化”读书活动委员会,遴选出《优秀到卓越》和《首先,打破一切常见》两本必读书以及《执行》等50本选读书,推荐给全行干部员工认真学习。9月20日,还在全行内发起“管理国际化”读书有奖征文的活动,共收到了各单位推荐的242篇优秀读书心得,参加征文者遍及行领导、部室总经理、一线客户经理和柜面服务人员。招商银行内部刊物《招银文化》设立读书专栏,

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章从2004年第10期开始分期刊登。

读书活动中,各单位的形式多种多样,把务虚转化为务实,紧扣提高素质和促进经营管理的主题,调动员工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上海分行将读书会与演讲比赛结合,掀起了“读书乐、乐读书”的热潮,《上海金融报》对此还做了专题报道。

上下贯通的三级培训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对各级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打造了一支高效优质的员工队伍。培训使全行的经营思想得到统一,招银精神得到宣导,有力地推动了招商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职业规划: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

招商银行的招聘理念是:“我们不仅提供工作机会,更提供适宜人才职业发展的氛围。”在实际工作中,招商银行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的不断成长创造机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的潜力,达成了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1)序列化——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招商银行为员工职业生涯建立了任职干部序列和专业职务序列等职业发展通道。

对于认同招商银行企业文化、有管理能力、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素质优异且具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招商银行都会不拘一格地大胆提拔到各级管理岗位上来。

同时,为突破单一的行政任职干部序列,拓宽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招商银行在部分专业岗位逐步推行专业职务聘任制度,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序列。目前,招商银行已试行了专业技术序列、客户经理序列、柜员序列,其他如审贷、资金交易(分析)专业职务序列正在逐步建立中。以客户经理为例,发展序列分为五级:见习客户经理、初步客户经理、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和首席客户经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人数众多、工作性质相对单一的柜面人员,招商

银行首创性地设计了九级柜员序列发展通道。

在实际执行中,招商银行会根据员工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发展潜力、所在岗位特点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做有侧重的规划安排,比如引导管理能力强的员工向任职干部序列方向发展;鼓励专业性较强、岗位相对价值较高的员工走专业职务序列的路子。

(2)“五个看重”——建立选拔人才的标准

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招商银行的标准是倡导“五个看重”,即:“重人品”、“重文化认同”、“重实际工作能力”、“重工作实绩”、“重发展潜力”。

● “重人品”,就是要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廉洁自律,政治思想素质高。

● “重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企业文化理念,对招商银行的事业忠诚,责任心、进取心和敬业精神强。

● “重实际工作能力”,就是要具备过硬的实际工作能力。

● “重工作实绩”,就是“以业绩论英雄”,这个业绩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长期业绩,不是“寅吃卯粮”甚至“竭泽而渔”的短期业绩,更不是虚假的业绩。

● “重发展潜力”,就是要求人才具备担任拟提拔职务的能力和潜力。

在这五个标准中,人品和文化认同是前提。人品和文化认同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如果人品不佳或不认同招商银行文化,其工作能力越强,对招商银行造成的损害可能会越大;工作能力、业绩是基础,如果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不突出,就很难赢得同事的尊重和认可;发展潜力是关键。也就是说,即使人品、文化认同没问题,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也不错,但如果不具备担任拟提拔职务的能力和潜力,招商银行也不能提拔。因为,能胜任现岗位工作,并不代表就一定能胜

任拟提拔职务的工作。

(3)竞聘一一让人才脱颖而出

目前,招商银行的人员呈现多元化态势,前线工作人员都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主,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行内成长起来的,少量是“海归”或外籍人员。

在干部选拔上,招商银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命制,另一种是公开竞聘制。马蔚华说:“每年招行都要有一些岗位推出来,让全体员工进行竞聘,为一些特别

优秀的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这也是员工的一种激励。”

目前,公开竞聘制已经成为招商银行非常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实施中,分为报名、笔试、面试答辩、组织考察和任前公示五个工作环节。2005年4月22日,总行总经理级干部竞聘工作完成了拟聘人选的任前公示,之后正式发文聘任。这次面向全行的干部公开竞聘,共涉及总行计划资金部等9个部门、10个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职位,这是招商银行首次在总行部门总经理级干部选拔工作中引入公开竞聘制。而各家分行,也根据自身管理现状和需要,对竞聘制度改革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例如,北京分行在行长尹凤兰女士的大力推动下,已全面实施了干部竞聘制。2003年,全行组织了13场竞聘会,共有85人得

到提升,其中46名普通员工通过竞聘走上初级领导岗位。

五、激励:激发企业活力

目前,招商银行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9岁,绝大部分员工集中在35岁以下。年龄层次相同的人往往有着一些相近的需求,比如对自身职务的提升都有较大的期望,考虑到这一特点,招商银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近期激励与中远期激励、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的员工激励体系。

(1)薪酬管理——打破高水平的大锅饭

招商银行为员工提供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一是员工的整体收入水平高于同业的平均水平,二是整体收入中的即期收入部分(如工资、奖金)也高于同业平

均水平,三是争取每个分行的员工收入都高于当地同业平均水平。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招商银行的薪酬结构分为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两部分。目前,招商银行在以岗定薪和以绩效为导向、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结合以及长期激励三大薪酬管理理念指导下,实行差异化的薪酬管理。用马蔚华的话说,就是“打破高水平的大锅饭,让该高的高起来、不该高的降下去,做到真正意义上

的„同工同酬‟和„按劳取酬‟。”

在实际执行中,招商银行配合客户经理制等专业职务序列的建立,优化了员工的薪酬结构:员工级别与浮动工资系数脱钩,员工资历因素(学历、工龄、职称等)决定员工级别,进而决定基本工资,岗位和业绩因素(员工所在岗位或所担任职务,业绩及工作表现情况)决定浮动工资的系数及浮动的比例。

(2)内部人才市场动态化

在研究岗位设置标准的基础上,招商银行建立了相对规范、科学的岗位说明书,并遵循“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的原则,尽量使岗位本身的工作内容对员工

有吸引力、有挑战性。

招商银行健全岗位轮换制度,充分发挥行内人才市场的作用,使员工能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在行内人员配置上,加大行内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力度,正在逐步完成从“以行政调配为主”到“以行内人才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另外,招商银行在坚持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关键岗位轮换的同时,

扩大以培养锻炼员工为目的的普通岗位轮换。

同时,招商银行强化了约束机制,适当运用负向工作激励手段,使员工对本职工作产生适度的危机感,建立了不同用工方式之间“优升劣降”的动态置换机制,并

在严格考核的前提下,按比例强制进行行内待聘或淘汰。

(3)表彰大会——增强精神激励

在招商银行,表彰大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会不仅规模大,而且规格高,经常邀请马蔚华等行领导参加。从受表彰员工戴上大红花,在全场起立人员热烈的掌声中列队入场、前排就座,到在大家的注目中上台领奖,再到捧着奖杯与领导并肩留影,整个活动的荣誉感强烈地震撼着参加表彰大会的每一个人。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大张旗鼓的表彰就是尊重、关爱、分享员工个人的“超我”人格,激励员工的成就感、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以上激励措施使招商银行在市场业绩突飞猛进的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员工流失率,全行管理人才流失率不超过3%,员工流失率不超过10%;而且,流失的员

工大多数都是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

六、招银文化:最有力的发动机

(1)招商银行人本理念

● 尊重——企业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及个人需求;员工在充分发挥潜能的同时,忠诚于企业;员工之间要相互尊重。

● 关爱——各级管理者要关注员工的生活和发展,重视利用物质和精神两种手段,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并使价值得到认可。

● 分享——每个员工都是招银大家庭中的成员,要同心协力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应公开、城市的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共同成长。

(2)招商银行核心价值观

● 服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和关爱客户,发现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期待与梦想;强调内部服务,内部服务是外部服务的基础,

各级管理者都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做好对内部客户、对一线的服务。

● 创新——顺应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态势,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保持开放的心态,大胆地进行尝试、持续地改进工作,并容忍失败。

● 稳健——重视风险管理,视资产质量为银行的生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审慎投资;规范经营,合规运作,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3)招银文化的发展历程

十八年来,招商银行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出良好的业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招商银行始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

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招银文化。

● 萌芽期的创业文化(1987—1993.11) 成立之初,招商银行就设定了明确的愿景——“做真正的银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走出一条改革的路子,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银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苦累为荣”、“拼搏、创新、奉献”、“敢为天下先””等这个时期提出的口号集中反映了招商银行文化萌芽期的企业价值取向:拼搏奉献、创新和客户

至上。

● 发展期的规模文化(1993.11—1999.3) 随着总行从蛇口搬到深圳,招商银行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形成了规模文化。这一阶段招商银行的愿景是做“国际化的大银行”,价值观则是“以业绩论英雄”、重结果不重过程。个人工作业绩与收入、晋升紧密挂钩,注重业务发展速度、规模和短期效益,相信“发展是硬道理”。这个时期,服务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拼搏、

创新、奉献”成为招银精神的核心内容,在经营理念上更加突出创新意识。

● 变革期的风险文化(1999.3—2002.4) 随着领导团队对高速发展累积了大量风险的反思,招商银行开始在价值取向上,强调风险管理是银行永恒的主题,把风险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结果,更重过程,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培养从实际出发扎实的工作作风,效益重于规模,长期重于短期。

● 整合期的管理文化(2002.4上市至今) 2002年4月,招商银行成功上市,随之成为公众公司。从此开始,招商银行提出银行“因势而变”、“一三五铁律”、“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及经营战略调整的思想,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界的思想领袖。招商银行的精神层而从“铸造中华民族银行业精品,宁可降低度也重视资产质量”,向“力创股市蓝筹,

打造百年招银”的目标转变。

(4)企业文化管理师和辅导员

为了系统总结、提炼和梳理富有特色的招银文化,2003年9月上旬,招商银行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聘请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作为顾问机

构,启动了“招银文化体系项目”。

该项目结合招商银行的战略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采用文献研究、深入访谈、小组研讨、调查问卷、网上讨论和现场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获取了大量数据,对招商银行十多年的文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盘点总结。2004年6月21日的行长办公会讨论并通过了《招银文化体系建设方案设计报告》。

2004年11月,招商银行企业文化中心成立。2004年底,企业文化中心完成了《企业文化体系项目报告》、《招商银行企业文化手册》等一系列重要报告,初

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

同时,企业文化中心还加强了企业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印发了《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管理师管理暂行办法》,举办了首期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班,48名员工成为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管理师。在此基础上,企业文化中心从各支行选拔优秀员工担任“招商银行企业文化辅导员”,扩大了基层员工参与招商银行企业文化工作的

覆盖面。

在招商银行成立十八周年之际,2005年3月8日至4月8日,招商银行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首届企业文化节。马蔚华行长率领全行管理团队在“行长在线”活动中与员工零距离沟通,并“试当大堂经理”,从“大家”走向“小家”,对员工进行慰问家访。

(5)多种渠道增进沟通

招商银行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主要渠道有三类:一是建立与完善“行长信箱”、“行长接待日”等制度,作为行长与员工直接沟通的渠道,使行领导能够倾听到基层员工的呼声;二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开设了“电子论坛”和“调研沙龙”供员工匿名发表意见和建议,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采用,形成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工作氛围;三是定期举办“招银员工论坛”,每期一个主题,每一位员工都可以登台发表见解,为全行员工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

交流思想的平台。

这些措施对了解员工思想状况、化解内部矛盾和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大大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了群众监督机制的形成。

(6)文化活动寓教于乐

招商银行坚持办好《招银文化》,使其成为招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阵地。作为中国银行业唯一一份企业文化内部刊物,《招银文化》创刊五年

来不断弘扬和推动着招商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此基础上,招商银行进一步发挥各级群众组织与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活动。如成立了合唱、网球、乒乓球、瑜伽、钓鱼、棋牌、摄影、

登山等11个社团组织,在寓教于乐中使企业文化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7)回馈社会 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招商银行也在认认真真地做着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自建行以来,招商银行一直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2004年,招商银行与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十六届世界模特小姐共同发起了旨在帮助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捐款十余万元人民币,全部用于救助甘肃贫困地区的失学女童。同年11月,招商银行和庆龄基金会联合主办首届“金葵花”杯爱心慈善高尔夫球邀请赛,募集的十余万元全部用于宋庆龄基金会“西部园丁培训计划一一金

葵花培训项目”。

多年来,招商银行为捐资助学、救灾扶贫等社会慈善事业累计捐款超过5000万元,全行员工也踊跃参加各种捐款捐物活动,仅扶贫助学捐款累计就已超过1000万元。从1998年9月,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永仁、武定两县确定为招商银行的定点扶贫县,到目前为止,本着“武定永仁不脱贫、招商银行不脱钩”的原则,招商银行共派出了六批27名扶贫干部,累计员工捐款1764.46万元,在两县兴建了13所招银希望小学,资助学生3572人,建成七个温饱示范村,取得

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4年11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有关文件上批示:“招商银行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扶贫思路清晰,扶贫举措实在,定点帮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并卓有成效,为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11篇: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三星,从一个普通电子企业,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品牌,其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无论从人员的吸纳,培训开发,还是激励,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风格独具的优越性。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对我国企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吸纳 培训与开发 激励 评价

一、三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述

李健熙认为,在必备素质上至少要有“知、行、用、训、评”5项特质。知,要相当了解自己工作的基础技术。行,付诸行动。用,把工作分派给下属。训,指导下属。评,正确地评断成果。“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如果你无法信任这个人,就不要将重任交付给他;一旦决定用这个人就要全权交给他。

二、人力资源的吸纳

1.“人才第一”的企业文化

三星上上下下都流传着这样的观点,即“优秀人才一人就能够养活十万人”,“十个一级围棋选手联合起来也不能战胜一个围棋一段选手”。三星这种“人才第一”的理念非常深入人心,是三星的一个重要企业文化。

2.不拘一格揽人才

为了确保各种人才库,三星电子运营着多种会员俱乐部,从黑客、职业游戏人到新春文艺当选者,这些人都是三星人事部门感兴趣的对象。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创造力和构想达到被正规教育课程所驯服的“千篇1律的人”无法追赶的水平。此外,在三星“个性”人才担大任。所谓个性人才就是整体看起来不算十分优秀,但在特定方面兴趣浓厚,才能超人,能够在所在领域独树一帜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不合群,在组织内部协调共事方面存在缺陷,令许多企业经营者对其不喜欢。但三星认为,“个性”人才对事业极为执著,有望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

三、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1.首创员工培训院校

为了使员工的素质达到和保持在高水平上,三星每年投资1亿多美元使员工脱产学习。每个雇员在三星自己的学校里平均每年得到约16天的培训。在靠近汉城的三星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既是军营、商业学校,又是思想教育的课堂。

2.根植“技术经营”,促进人才开发根植技术经营不仅是他一贯提倡的,也是他自任董事长以来坚持这样做的。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

四、人力资源的激励

1.“能力主义”考核系统

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色,是按员工能力和工作业绩来分配员工的报酬、待遇、升迁发展和工作机会。如:三星集团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年薪中基本工资所占比重只有25%,其余75%是按照股价上升率和效益性指标EVA,对照目标的成果率等每年做出决定。

2.“双向流动”管理

为使人员能“流出去”,三星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淘汰方案及实施细则,以“要用的人一个都不能少,不要用的人一个都嫌多”为指导思想,以本职工作、责任心、廉政建设和基本技能四个方面作为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量值化、依据化的综合评审,据此进行人员的优胜劣汰,以使机构始终保持精简和高效。此外,“资源向人才倾斜”,吸引高素质人才持续“流进来”。在畅通流出渠道的同时,三星还极为重视拓宽人才流入的渠道。设法为人才创造一系列工作、生活上的优越条件,给空间让他们去自由发挥,营造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务实高效的企业氛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许多员工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通过学习、钻研技术、参加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几大管理特色

1.高效率的“时间管理”

三星集团把握商机的及时性、对市场的敏感程度、看准了就做的决策速度,在同行业中一贯为人所称道。举例来说,随着国家网改工程的全面启动,供电市场对电能表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尽管当时的三星已是国内最大的电能表生产企业之一,但其产量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此,该公司斥资在宁波开发区成立一处大型的生产厂。从规划立项、联系厂房、安装设备、培训人员到投入生产,前后只用了三个月,争取到了进一步扩大销售、抢占市场的宝贵时间。 此外,锻炼和强化自身观念的“工具”,在三星有很多种。比如三星的会议纪要很独特:里面没有花哨的套文,条理清晰注重实效,目的是使责任人通过既快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培养和强化自身的责任心、事业心及敬业精神。

2.优质的团结精神

三星制定了诸如“修订福利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终生员工”等一系列制度。正因为有劳资间的相互信任,才克服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经营危机。“劳资不疑”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企业内部。

3.三星人力开发院从新进员工到高阶主管,三星人力开发院都有全方位设计规划的课程。人力开发院负责人认为:“优秀人才是三星电子过去急速成长的基本原动力。三星人力开发院,主要有三个目的: (1)传达三星电子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凝聚员工共识。 (2)培育核心人才。 (3)负责驻外人员的养成,以因应三星拓展全球版图的远见。

六、对三星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

韩国经济自60年代起飞,至今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微观基础和表现形式就体现在韩国企业的活力上,韩国企业的兴盛离不开其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实践。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先生提出:“三星将成为世界最优秀企业之一。”优秀的企业,必须以优秀的员工为基石。只有员工素质不断提

高、员工得以成长,企业的目标才能实现。三星成长动力就是对于人才培训的不吝投资,这也是其永续成长与强大竞争力关键。三星成功的原因中有些属于非人力资源方面的原因,比如重视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尖端技术的本土化;充分配合政府政策;获得政府支持;为克服国内市场的局限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三星成功的背后,人力资源方面的原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韩国与中国一样同属于东亚,在文化上与中国有许多接近的地方,因此,它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许多经验教训更容易为我们所汲取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范卫华.三星角力索尼,人力资源管理助劲.中国经营报.

[3]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商务印书馆.

[4]吴春波,郭国庆.成“龙”的奥秘:韩国经济起飞透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2篇:麦当劳的人力资源管理

麦当劳的人力资源管理

麦当劳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套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在麦当劳工作,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公司的理念,了解工作伙伴,了解各种日常制度,积极学习和寻找更好的工作方法。麦当劳最崇尚的是“坚毅”。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常说:“世上没有东西可取代坚毅的地位。有才能而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才华横溢却不思进取者众多,受过教育但潦倒终生的也屡见不鲜。唯有坚毅的人无所不能。”

一、不用天才与花瓶

麦当劳不用所谓“天才”,因为“天才”是留不住的。在麦当劳里取得成功的人,都得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工作,炸薯条,做汉堡包,是在麦当劳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对那些不愿意从小事做起,踌躇满志想要大展宏图的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是,他们必须懂得,麦当劳请的是最适合的人才,是愿意努力工作的人,脚踏实地做起是在这一行业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在麦当劳餐厅,女服务员的长相也大都是普通的,这可以看到既有年轻人又有年纪大的人。与其他公司不同,人才的多样化是麦当劳的一大特点。麦当劳的员工不是来自一个方面,而是从不同渠道请人。麦当劳的人才组合是家庭式的,年纪大的人可以把经验告诉年纪小的人,同时又可被年轻人的活力所带动。因此,麦当劳请的不一定都是大学生,而是什么人都有。麦当劳不讲求员工是否长得漂亮,只在乎她工作负责,待人热情,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是不可能在麦当劳呆下去的。

二、注重技术的招聘面试法

麦当劳作为快餐业的老大,标准化是其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之处,不仅在员工操作和规章制度上是标准化的,在招聘面试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麦当劳的面试选才方法主要是STAR模式和OJE测评方法。

首先是STAR模式,即根据人们过去的具体行为来预测其未来行为并对其能力进行测评。其中S,即situation,代表应聘者所面临的情况;T,即task,代表应聘者要承担的任务;A,即action,代表应聘者所采取的行动;R,即result,代表应聘者在采取行动后出现的结果。S和t回答的是某件事件为什么会发生,a回答的是当时是如何做,r回答的是做出某种行动后有怎样的效果。这种方法是以行为为基础的面试方法,与情境面试较为相似,被面试者的行动往往是导致绩效的关键行为,可以更有效地测试出应聘者与该职位的适合程度。

另一个是OJE(on the job evaluation)模式,即岗位测评法。麦当劳会让觉得合适的应聘者在餐厅工作三天,通过360度评估法来对应聘者进行评估,然后做出是否录用的决策。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甄选的质量,让管理者有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表现,可以较好的避免一些面试中常犯的错误,这是的麦当劳的选才成功率达到95%。

三、“圣诞树”般的员工培训与发展机制

麦当劳的人力资源愿景是要成为全世界每一个社区中的最佳雇主,无论在就业机会、培训、发展以及对工作的满意感、回报和认同等各方面,均为雇员提供最佳的条件。麦当劳对员工的承诺就是:“我们重视您,您的成长和您的贡献。”虽然麦当劳经营的士快餐行业,普通员工的流动率

很高,但是麦当劳一直把人看作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其人事哲学就是尊重和关怀每一位员工,给每一位员工创作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很多企业中,人才的结构就像是金字塔,越往上去就越小;而麦当劳的人才结构却更像棵圣诞树,如果员工能力足够强,就会让他升迁一个层级,成为一个分枝,再上去又称为一个分枝,员工永远都有升迁的机会。作为快餐行业的老大,麦当劳的竞争优势是来自于其独特和强大的培训体系,即使其他企业可以从麦当劳挖走员工,但也无法和麦当劳竞争,麦当劳的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是麦当劳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麦当劳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

1、传授价值观和技能

企业的价值观会影响训练的成效,在麦当劳的人员训练结构上,有两个重要的部分,一个是Career—Long Learning Path,第二个部分是McDonald’s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Training,就是全球麦当劳的人员学习发展中心,包括所谓的汉堡大学。

麦当劳最主要的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一个快速餐饮服务(Quick Service Restaurant),在训练过程中如何把麦当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待到每一个每一次的用餐经验,人在传递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互动,有一些关怀,有一些感受,会做出更好的结果,而这正是麦当劳“以人为本”如何落实在每一天的实际工作。

延伸麦当劳最主要的价值观“以人为本”,麦当劳在人员的发展上,就是要“传授一生受用的价值观与技能”。在麦当劳的筑梦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在每一个不同的经验里,学到一生受用的价值观和技能,那是麦当劳人员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价值观,支持麦当劳的训练与人员发展系统的成功。

2、全职业规划的培训特色

在培训方面,麦当劳强调的是员工的全职业规划培训,从计时员工开始到高阶主管,结合他们的职业生涯,都有不同的培训计划,从各区域的培训中心到汉堡大学的阶梯式培训,使员工能够有机会不断地学习和发展。麦当劳的管理人员由95%是从员工做起的,每年公司也要花费1200万元用于员工培训,一旦优秀的员工进入管理层,麦当劳又会给他制定一套结合国内外资源的训练机会,不仅能够在训练中心接受营运及管理方面的教育,还有机会去汉堡大学进一步深造,接受更高的训练,这种全职业规划培训使麦当劳的高管人员流动率很低,形成了一批稳定的管理队伍。

3、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分级培训特色

麦当劳培训的另一个特色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分级培训,这种分级培训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训练课程,而且专业化程度原来越高,所有课程也具有一致的目标和阶段的连贯性。整个培训体系如下所示:

幼儿园的课程是最基础的课程,主要是让员工学会怎样让客户满意;小学课程则是让培训者学会怎样去做人员管理;到了中学课程,核心就是学会如何控制成本和帮助销售;而到到了大学,就是要学会如何带动管理者成长。

以上两种特色的培训机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员工的全职业规划培训中贯穿着不同阶段的分级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

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由此产生一个强大的工作动力,不断地激励着每一位员工向更高的目标牡蛎。正如麦当劳流畅的一句话那样:“每个人前面有个梯子,你不要去想我会不会被别人压下来,你爬你的梯子,你争取你的目标。”

4、“新船员”的第一天

作为餐饮业的巨头,工作在前线的零工每天要接触大量的顾客,通过训练提升零工的素质,可以向顾客更好的提供高质量的商品、服务和环境,这对麦当劳的持续经营非常重要。那么,麦当劳是怎样对零工进行培训的呢?

新员工上班的第一天并不是马上就去学习工作技能,而是要接受麦当劳的企业文化教育。麦当劳就通过对新员工灌输麦当劳文化,让员工了解组织的愿景、宗旨、目标以及对员工的期望来消除他们心中的不安,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在麦当劳,服务员都被称作“CREW”,即“船员”的意思。这个称呼会让新员工感到这里所有的工作伙伴都在一条船上,这样既增进了心中的亲切感,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在新员工初步了解并熟悉麦当劳的文化后,接下来的训练就是让新员工为能够独立承担工作而做好准备。训练员要按照《麦当劳工作手册》的规定,对新员工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种培训同样有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而麦麦当劳的全部管理人员都是从学习普通服务人员的基本操作程序开始的,但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麦当劳的培训并不是脱产培训,而是在第一天就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在工作中接受培训,而且这种培训是一对一的培训,即每一个新员工都有一名老员工带着,边学习边工作,把训练和实际操作更好的结合起来了。

每一位麦当劳的工作人员进入公司时,都要接受实际工作的训练实践,这期间的课程主要分为基本课程和高级课程,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成同样的工作的质量是不同的。基本课程是要求新员工做到怎样达到设定的工作标准,高级课程则是要求新员工怎样能够做到更好、更快,以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还有一个课程是营销作业训练课程,分为6个阶段,经理会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不断的鼓励新员工,而且员工的成绩也会在公告栏中有所公布,可以使得员工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和目前所处的水平,以产生更大的学习和工作动力。

5、从零开始的快速晋升制度

吸引人们加入麦当劳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培训体系,还有以培训体系为支撑的快速晋升体制,员工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在麦当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每一位有能力的员工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提升,正所谓从收付款到炸薯条直到做冰激淋,每个岗位上都会造就出来未来的餐馆经理。在麦当劳,员工的晋升速度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决定的,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一年半内当上餐厅经理,在两年内当上监督管理员。对那些适应快、能力强的人再配以各个阶段的培训,晋升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麦当劳晋升发展的过程大致如下:首先,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要做4-6个月的实习主力,在这阶段,他是以一个普通班组成员的身份投入到公司各基层,要去做像炸薯条、收款、烤生排这样的工作。另外还要做清洁工作,以及服务顾客,这些都是为了以后的工作积累管理经验,在做见习经理期间,他将会有一套4-6个月的培

训课程,重点在于基本应用,主要通过开放式、参与式讨论等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行为能力。

第二个工作岗位更带有实际负责的性质,即二级助理。在这个时期,他要在每天规定的时间负责餐馆的工作。但是二级助理与实习助理不同,他要承担起一部分的管理工作,比如订货、计划、排班、统计等等。在这一阶段,他得将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并且要有一定的超越,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在这期间,这位二级助理将会得到5-6个月相应的培训课程。接着在8-14个月后,如果这个年轻人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和优秀的工作业绩,那么它就有机会再次得到提升,成为一名一级助理,即经理的左膀右臂。此时,他将肩负更多并且更为重要的责任,要在餐厅中独当一面,这是他的管理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为以后承担更重要的职位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此时,这个一级助理仍需要进行培训,他将接受一套中级管理课程的培训,以使其能够较快的圣人该职位的工作。此后,他还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晋升为经理,甚至是质量监督员,这时,他将负责三至四家餐厅的工作。这时,这个经理就有机会去美国接受更高一级的训练,能力再次得到提高。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这个人的晋升路径,在3年以后,监督管理元还有可能晋升为地区顾问,这个职位相当于“麦当劳的外交官”,作为总公司派驻下属企业的代表,往返于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之间,传递信息并进行沟通,同时也是总公司标准的捍卫者。他的职责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担负着组织培训、提供建议等使命,其实他就相当于总公司在地区的全权代表。到此,并不意味着该员工的职业生也已经到头了,如果这个地区顾问还有能力,他毅然可以继续被向上提升,甚至是麦当劳总公司的董事长一职,而这并没有天花板,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在麦当劳,一个员工是否能得到提升主要是看两个方面:第一就是看他领导的团队或部门的绩效如何,仅以个人的绩效是不行的,麦当劳更强调的是团队绩效。另一个方面就是看它是否可以找到接替他的人,这样他才可以得到升迁,这也看出麦当劳十分重视新人的培养。

6、最佳的人员培训专家—麦当劳汉堡大学

汉堡大学是一个国际培训中心,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而且本身也是吸引优秀人才加盟麦当劳的主要因素之一。汉堡大学的培训目标是在工作中已经获得了丰富管理知识的管理者把自己零碎的知识系统起来。汉堡大学的主要课程是两周的《基本操作讲座课程》(BOC)和11天的《高级操作讲习课程》。

《基本操作讲座课程》是一本有360页厚的《操作手册》,分为食品、设备和管理技巧三部分,这本教材包罗了各种知识,而且非常细化,目的是让学员学会制作产品的方法以及怎样进行生产和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资料管理和利润管理等。主要是让管理人员精确的按照标准办事,不要违反标准。这一切都体现出麦当劳的标准化程度之高,标准绝不是口头上泛泛而谈的,而是在学习与训练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每一位学员的意识中,并经过操作实践转化为学员的习惯和行为。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麦当劳是真正的将经营战略与制度和每一个管理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高级操作讲习课程》旨在训练更高层的管理人员。其内容就与《基本操作讲座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在知识上又上升了一定的高度。这主要

是“QSC”的研究,还有房地产、法律、再投资、财务分析、提高利润的方法、人员训练和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些问题就不是可以按照一个既定的标准来操作了,需要管理者具有灵活的商业头脑和较高的管理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公司主要的管理人才,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来。

7、四个层面对评估体系

在培训评估这一环节,麦当劳也努力做到了“反应、知识、行为、绩效”这四个方面的评估。

第一个“反应”,就是在上课结束后,大家对于课程的反应是什么,例如评估表就是收集反应的一种评估方法,可以借有大家的反应调整以符合学员的需求。

第二就是讲师的评估,每一位老师的引导技巧,都会影响学员的学习,所以在每一次课程结束后,都会针对老师的讲解技巧来作评估。在知识方面,汉堡大学也有考试,上课前会有入学考试,课程进行中也会有考试,只要想测试大家通过这些方式,究竟保留了多少知识,以了解训练的内容是否符合组织所要传递的。除此之外,汉堡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会把学生的参与度,量化为一个评估方法,因为当学员提出他的学习,或者是和大家互动分享时,我们可以知道他的知识程度,并且在每天的课程去做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是“行为”,在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能不能在回到工作以后,改变你的行为,达到更好的绩效。在麦当劳有一个双向的调查,上课前会先针对学生的只能做一些评估,再请她的老伴或者直属主管做一个评估,然后经过训练三个月之后,再作一次评估;因为学生必须回去应用他所学的,所以我们会把职能行为前后的改变做一个比较,来衡量训练的成果。

第四,在“绩效”方面,课后行动计划的执行成果和绩效有一定的关系,每一次上完课,学生都必须设定出他的行动计划,回去之后必须执行,执行之后会有他的主管来为他做鉴定,以确保训练的成果。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麦当劳还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培训较好的实施。比如,按月考核辅导和多样化的沟通。采用按月考核辅导,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一个阶段的绩效进行考核来发现其行为中与组织价值观和目标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可以更好的制定计划来帮助员工改变行为以提高绩效,通常是采用服务员全体大会、管理会议、组长会议、接待员回忆、训练员会议和小组会议等会议方式,以及临时插座会和公告栏等方式与员工及时充分的沟通。在各个麦当劳餐厅中,还备有各种笔记本,比如服务员联络薄、经理联络薄和训练员联络薄等等。种种方式的沟通使得信息可以更快更好的在麦当劳各个层次之间流通,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更好的进行合作和相互促进。

四、多元化的薪酬制度

除了晋升和培训,麦当劳在薪酬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麦当劳每年都有做薪酬水平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公司的经济承受能力对薪酬标准进行调整,使得麦当劳在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麦当劳实行的是按工作表现支付薪酬的原则,工资标准主要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至于员工会在哪种等级上获得工作取决于该员工的上级主管,他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来确定员工的工资等级。麦当劳的各个餐厅对

每一位员工都建立有评价手册,由每一个店的店长在每年的1月、4月、8月和11月对每一个员工作一次评价,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定出不同的等级,然后由店铺经理考察,但最后仍由店长作最后审查。评价的依据是根据不同员工的职位内容,来考察员工完成工作的情况。在整个绩效考核期间,并不是管理者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充分听取员工本人的意见,做出一分为二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麦当劳的薪酬制度是公开的,每一等级的薪酬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不仅减少了员工心里的不平衡感,而且可以让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当考核结束后,店长就会根据评估的等级来确定员工的工资以及工资增长的百分比,工资增长的百分比会根据每年的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在这里会有一个最高工资额的问题,因为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工资不会超过本职务工资的最高标准,一旦工资超过了该职位的最高工资,只要是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员工仍然可以按照绩效考核所应获得的工资增长,只不过是在该员工的评估百分比上乘以2/3,这种增长将一直持续到该员工获得提升为止。

五、充分运用激励机制

每天,麦当劳都会按照具体情况为每个不同岗位的人制定目标,一旦达到目标,就可以得到公司内部的积分奖励。举例来说,每隔一段时间麦当劳就会推出新的促销活动,麦当劳规定,只要前台服务员促销出新产品,那么,下班后就可以按照管理组的规定拿到相应的奖券。比如一个服务员一共卖出去了25套促销的套餐,就可以得到5元奖券,卖出35套就可以得到10元奖券,依次递增。这些奖券可以全部积攒下来,等到月底或年底用来兑换相应价钱的奖品,如手表、雨伞、手电筒等等。这样,员工就需要每天都尽力做到最好,以得到尽量多的奖券。这种积分奖励办法,在麦当劳内部营造出了持久的竞争气氛。

在薪酬奖金激励方面,麦当劳还为员工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特殊奖励计划,只要员工个人努力,工作表现优异,就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奖励。具体奖励包括:总裁奖、金色拱门奖、团队奖、服务工龄奖、优胜奖、年度杰出经理奖、积极管理奖等。除此之外,麦当劳还十分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而且也做得颇有特色,比如“麦当劳员工奥林匹克岗位大赛”,参赛人员是在中国的400多家餐厅的数万员工中,经过几轮比赛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这些被选出的员工作为各地区的代表参加奥林匹克岗位大赛。比赛主要分为柜台、煎区、炸区以及大堂几个赛区,内容是关于品质、服务、卫生、训练和团队合作等。大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出优劣,而是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公司也会从中选拔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对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13篇: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

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打造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绩效显著、具有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人才优势,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业务经营管理目标、提高效率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有力有效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现存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疏忽人力资源管理。由于长期的历史性因素积淀,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重业务经营、轻人资管理的现象。缺乏专业的高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或流于形式,不注重人力资源的高质引进和培养,没能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现代化人力资源需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匹配。

二、历史痼疾严重,人员素质偏低。由于历史遗传,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偏低已成为共识。职工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用人机制欠缺,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信用社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能有效激活员工的强烈归属感和工作兴趣;薪酬制度不完善,薪酬待遇不科学;激励制度不到位……制度留不住人、待遇留不住人、情感留不住人、事业留不住人,种种因素导致吸引力大大不足,留不住人才。

四、造才环境不佳,人资结构欠优。整体人资结构不合理,“三多三少”和“一低一高”的“两极”失衡现象突出,即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工作型人才多,专家型人才少;操作型人才多,研究型人才少;高、精、尖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中低水平员工比例相对较高。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提升认识,将人才建设与改革发展并重。人才是兴社之源、创社之本。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企业为人,发展好企业在于人”的人才理念,立足本行人力资源状况和事业发展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把对人才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建设,把人才的发展作为最长远的发展,把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作为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将人才建设与提高竞争力相结合,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相结合,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行业特色的核心人才队伍,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引进使用平台。在人才的引进上,根据行业及农村信用社特有人才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引进一批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人才,做到公开招聘、公正考核、公平录用,加强对其的诚、责、能的考核,从源头上保证农村信用社的优良人力资源。在人才的使用上,事先充分调查、了解、考核个人的知识、能力、品格和性格,尽量使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吻合,所具特长与业务拓展相结合,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吻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领导干部是企业发展的领头羊。一是扩大民主,加强监督,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意见作为考核评价高管人员的重要尺度,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等用人标准和考察考核指标体系,公开选拔,公平竞争,能者任,庸者退,能上能下。三是建立后备干部人储备制度,采取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下派锻炼等措施,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熟悉金融、善于管理、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中青年后备人才。四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动作高效的领导体系,打造符合现代经济金融需求的具有高级管理才能的高水平的领导团队。

四、实施薪酬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因地制宜,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金融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结合组织架构调整优化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员工薪酬与个人贡献挂钩,充分发挥薪酬正向激励作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归属感,促进农村信用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除对员工进行警示教育、落后危机教育,督促员工进行自学外,还要有组织地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进行培训投资。建立科学的金融人才培训与开发体系,制定员工发展规划,依据业务绩效考评和结合员工自身要求以及农村信用社发展需要,以金融知识、业务为重点,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训提高。

六、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农村信用社要以人为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将职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将人力资源的培养、配置、使用最优化,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效能,实现由传统人力资源模式向现代的人力资源模式的转型。

(作者单位:栖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第14篇: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这是深圳华为公司七大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二条。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出自《华为公司基本法》。华为人认为,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被**人确认,**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

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这四种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员工在企业成长圈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要重视对人的研究,让他在集体奋斗的大环境中,去充分释放潜能,更有力、有序地推动公司前进。华为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人才。不管你有多大功劳,决不会迁就。华为构筑的这种企业文化,推动着员工教育。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品格、学历和经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在人才使用、培养与发展上,提供客观且对等的承诺。华为在报酬与待遇上,坚定不移向优秀员工倾斜。

工资分配实行基于能力主义的职能工资制;奖金的分配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改进挂钩;安全退休金等福利分配,依据工作态度的考评结果;医疗保险按贡献大小,对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人员与一般员工实行差别待遇,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人员除享受医疗保险外,还享受医疗保健等健康待遇。

华为不搞终身雇佣制,但这不等于不能终身在华为工作。华为主张自***由雇佣制,但不脱离中国的实际。

公司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以及事业成长暂受挫阶段,或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启用自动降薪制度,避免过度裁员与人才流失,确保公司渡过难关。

其真实目的在于,不断地向员工太平意识宣战。

华为对中高级主管实行职务轮换政策。没有周边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担任部门主管。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担任科以上干部。华为对基层主管、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岗位相对固定的政策,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基础是要通得过录用考试,已上岗的员工继续爱一行的条件是要经受岗位考核的筛选。

每个员工通过努力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增长的才干,都可能获得职务或资格的晋升,与此相对应,保留职务上的公平竞争机制,坚决推行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

公司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据客现公正的考评结果,建立对流程负责的责任体系,让最有责任心的明白人担负重要的责任。华为不拘泥于资历与级别,按公司组织目标与事业机会的要求,依据制度性甄别程序,对有突出才干和突出贡献者实行破格晋升。但是,华为提倡循序渐进。

第15篇: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入库时间:2006年12月4日

有那样一个中国企业,当它1988年成立的时候,是个只有两万元注册资本、20个员工的默默无名的小公司,面对的却是高技术高风险的电信行业,市场被国际大派厂商把持,资源被国有单位占据。它一无所有,唯一的资源是人的头脑。

有那样一个中国企业,在20世纪末,向旋风一样席卷了国内市场,向狼群一样扑向竞争对手。它的名字让对手胆寒,它的《基本法》被电信业的领导争相学习。研发投入与回报间的漫长周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它一次次拼上自己的生命,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顽强战斗,又一次次活下来,一次次变得更加强大。

有那样一个中国企业,从来都保持着低调,但在行业的冬天来临之际,他发出了警告。这个讯息迅速传遍了全国,人们警惕起来。然而,自己却没有来得及刹住,冬天的风雪扑面涌来,对这位领军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成长迅速骤减。它喘息着,但没有到下去,再次昂起头,以押上命运的决心,、把上亿资金、上前人员投入了新的项目。2002年,它拥有员工22000多人,2003年销售额达到317亿元。到今天,它是行业内的领军者,在国内市场占领了巨大的份额,并已经展开国际华发展的征程;这个时候,世界第一的思科,已经紧张地盯着,把它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您大概早已能够脱口而出这个企业的名字——华为。且不论苦苦坚持了3年的3G能否再次让华为活下来,化为的历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传说,一段史诗。当人们谈到华为时,往往立刻想到华为人恐怖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可思议的高薪、对企业执著的热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在背后所引导着这些的华为文化,以及激励着华为人前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华为的大规模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开始于1996年。1996年1月,华为发生了一件被内部人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市场部集体辞职。当时,华为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都要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为辞职报告,采取竞聘方式进行答辩,公司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企业发展需要,批准其中的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表面看来,这是华为市场部的一次重大变动,而总裁任正非的真实用意,却更加深远。

1995年,随着自主开发的CC08交换机市场地位的提升,华为的年度销售达到了15亿元,标志着华为结束了以代理销售为主要赢利模式的创业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创业期涌现的一批个人英雄,随着公司业务的转型,许多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了制约公司继续发展的瓶颈。

华为当时所面临的,使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官只能越做越大,工资只能越升越高,免掉或降低职位,都意味着彻底的失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变革模式,尽量减少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冲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体辞职,让大家先全部“归零”,体现了起跑位置的钧等;而竞聘上岗,则体现了竞争机会的均等,这种野火般激烈的方式背后,实际隐含着的是一种“公平”。能不能上,

真有能力的人下了还能上,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一位降职干部在大会上慷慨陈词:“我的羽毛被烧掉了,但它发出的光芒能照亮后来的人!”何等悲壮激昂的气概。

2000年1月,任正非在“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对那次历史事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1996年,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风起云涌地开始了。

组织基础

建立一个人力资源体系,首先面临的是组织基础问题。各级人力资源部门怎样设置、怎样管理,选什么样的人做人力资源管理者?华为的HR组织基础十分独特,三个关键词是:人力资源委员会、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懂业务的HR。

人力资源委员会华为实行委员会制,分为五级,公司层面由总裁、副总裁组成,二级委员会由业务部门主要决策层的经理们组成,如此往下,直到由事业部的主任、副主任,业务经理组成的五级委员会。委员会是决策和评价的机构,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出声音,通过集体决议来贯彻公正、公平的理念。

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华为的人力资源部门分多个层次,从功能齐全的公司层面人力资源部,到各系统的干部部。人力资源管理总部和各系统干部部的关系是“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各级干部部的行政隶属关系归各所属事业部或职能部门,其个人的业绩考核、工资与奖金由所属部门直接负责,而其人力资源业务管理规人力资源管理总部直接领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各级部门HR们在业务归属上被认为是人力资源总部自己的人,这令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人力资源总部中,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否则,各部门HR们会把人力资源工作看成是“上面”的要求,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另外一个原因是,各系统的考核指标是不同的,由本系统的干部部来定,也能更有针对性。

懂业务的HR什么样的人能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人力资源总监应该是本系统的二把手,也就是“一把手管业务,二把手管干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懂业务,必须“沉”到战略决策过程中去,才能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事实上,目前流行全国的“战略伙伴”观念,在前些年彭剑峰教授为华为做咨询时就已经提出了。业务关系分离的基础上,简单地说就四个字:选育用留。没有顿号?确实没有,因为这四个只能是紧密联系的,渗透到人力资源各个部门中。他们纠缠的如此紧密,以至于难以单独把每个功能抓出来谈。比如一个“选”字,就贯穿了招聘、调配、任职资格标准、绩效考核;而一个“留”字,则从新员工培训,到职业生涯设计、薪酬、荣誉激励,实施上还要算上“掠夺毕业生”的招聘策略……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又岂是四个字了得!不过,只要您真正了解了华为人力资源部的各个机构,这四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当各级人力资源部门真正成为战略伙伴之后,各个机构变开始发挥自己的功能。公司层面的人力资源部包括招聘配置部、薪酬考核部、任职资格管理部、员工培训部这四个支柱,此外还有荣誉部和人事处等。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因解决华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而声,为华为企业文化的落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公平与效率之源考核薪酬处

和其他很多快速成长的企业一样,最先挑战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薪酬和考核。

如何分配销售人员奖金1994年时的华为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但到年底碰到了一个奖金分配的难题。起因是这样的:两名业务员分别被派往上海和乌鲁木齐对一种电信设备进行销售。在乌鲁木齐销售得很成功,而在上海销售量只有几台。若按照以前销售越多奖金越多的分配政策,被派往乌鲁木齐的销售员可以获得20多万元的奖金,而去伤害的销售员只会获得几千元奖金。公平吗?显然不,因为两人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截然不同。这种现象将严重打击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华为认识到,销售业绩只是对销售人员考核的一个方面,而市场开拓难易度、客户满意度、人员努力程度、渠道建设等应该都是考核的重要标准。因此,在1995年,公司邀请外部咨询公司做了绩效考核的解决方案,建立了一套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业绩考核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具体包括:

■把考核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循环不断的“P(计划)D(执行)C(检查)A(纠正)”过程使得业务工作与考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工作绩效的考证侧重在绩效的改进上,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评侧重在长期表现上;

■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顾客满意度是建立绩效改进考核指标体系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在对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的基础上确定公司各部门的目标,在对顾客满意度节节展开的基础上,确定流程各环节和岗位的目标;

■绩效改进考核目标必须是可度量且重点突出的。指标水平应当是递进且具有挑战性的。有了这套考核机制,奖金的分配自然有了公平的依据。华为的薪酬考核部,也就以二位一体的形式运作起来。

如何调整员工工资到了1996年,公司人员规模进一步扩张,这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员工工资如何调整?由于人数已经不是创业时的几十个人,老板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绩效都熟悉,没法在薪资单上签字。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方案势在必行。此时,公司专门成立了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工资效率小组,三个月开了十几次会,每次都吵架,每次都无所得。直到1998年,华为找到了HAY。著名国际管理咨询公司HAY为华为提供了解决方案,即以岗位价值为向导的薪酬体系,这种薪酬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人与职位分开”原则,也就是三要素评估法,即:知识能力(投入)、解决问题(做事)、应负责任(产出)。经过这样的评估后,把计算出的每个职位的分数制成职位系列表,从而得出哪些职位等级是平行的,哪些职位是重叠的,在平行职位上的就可以实行薪酬相等。在这种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价值评价体系下,工资的分配依据不再是年龄、工龄和学历等个人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而是依据个人的职务执行能力和实际贡献。对员工工资支出不再表现为简单的人工成本,而成为人力资本投资。从1996年开始,随着华为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华为的薪酬管理渐渐显得卓尔不群。高薪策略和员工持股开始了。

高薪策略源自企业家精神的高效手段在华为工作,标志着“高额收入”。只要是本科毕业,在华为的年薪起点就在10万元,这是招应届大学生的标准(从社会上特招过来的更高),至于工作一两年后达到20万元以上是很轻松的事。2002年后,内部股改为期权,新来的员工收入要少一些,但达到年薪15万元也不是难事。在华为,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以千人计;其他人,虽没有年薪10万元,绝大多数也不会少于5万元。本质上,华为的高薪来源于总裁任正非的企业精神。《华为基础法》第六十九条:“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一位评论家说:“任正非掌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价值分想,要敢于与他人分享财富和事业的价值。”高薪体现了华为的高效率用人之道。《走出华为》主编杨东龙认为:“企业雇佣一个人,不仅是要雇身体、双手,更要雇心和脑,拿什么东西能够解决呢?就是

钱。”工作与生活金密不可分,如果员工为生活担忧的多一些,工作上用心就一定减少。给他3000元,只能发挥30%,给他5000元真的能发挥100%,甚至120%。华为的高薪,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员工成本除了支付薪水外,还有相当大的部分在于管理的投入,无论员工产出多少,管理和沟通成本都不会明显变化。高薪便成为挖掘潜力的最好方式,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华为人虽然流动性也大,但往往是出去创业,很少是被“挖”走的!

员工持股计划知本主义华位很早便实施员工内部持股计划。一个刚刚毕业,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在华为工作一两年后就能获得股权。员工收入中,除工资和奖金之外,股票分红的收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股票如何发,是综合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和任职资格状况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在华为看来,只是能产生巨大的增殖价值,让员工通过只是获取资本,可以极大地激励和凝聚员工,这就是“知本主义”的涵义。2001年前华为处在高速上升期,华为原薪酬结构中股票发挥了极其有效的激励作用,这段时间的华为有种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是相当的。其中股票是当员工进入公司一年以后,依据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任职资格状况等因素按一元每股的价格派发,一般是用员工的年度奖金购买。如果新员工的年度奖金还不够派发的股票额,公司会贷款给员工,而员工也很乐意于这种贷款。员工凭什么能获得这些?凭借的是他的知识和能力,在华为,“知本”能够转化为“资本”。

绩效考核优劣分明,持续改进高薪和股权使华为的薪酬对外具有极大优势,但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考核不可或缺,它是重要的报酬决定因素之一。在薪酬考核部,绩效考核和报酬管理二位一体,他们的一个信念是:“决不让雷锋吃亏”。华为对学雷锋的文化假设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奉献,踏踏实实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而绩效考核与报酬分配系统要保证使这种奉献得到合理的回报。另一个信念则是:“通过5%的落后分子促进全体员工努力前进”。跑得慢的会被吃掉。华为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一条条狼。原华为副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张建国说:“要把一群食草动物转变成一个狼性组织,必须有狼的出现。也就是必须有被狼“吃掉”的个体!”在华为公司,考评体系的建立依据以下假设:○华为绝大多数员工是愿意负责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强烈成就欲望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应该体现在工作绩效的改进上。○失败铺就成功,但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应该的。○员工未能达到考评标准要求,也有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成绩就是管理者的成绩。员工和干部的考评,是按照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每个员工和干部的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例行考核与评价。工作绩效的考评侧重在绩效的改进上,宜细不宜粗;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评侧重在长期表现上,宜粗不宜细。考核和薪酬紧密联系,并不意味着考核仅仅是为报酬服务。华为的绩效考核以绩效的改进为目标。主管要对下属进行辅导、检查,再做出评价。和下属的沟通列入了对各级主管的考评。

员工职业化能力助推器任职资格管理部任职资格管理的第一个使命,是解决秘书问题。1998年,员工职业化能力存在的问题,首先在秘书基本是大学本科毕业的,一开始进华为往往图工资高,说自己什么都能做,便做了秘书。几个月后,觉得秘书好像就是打杂,便不想做了——但他们的职业能力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后来人力资源部便开始探索秘书的任职资格:打字速度、会议通知、会议所用的文具、会议过程管理、做会议纪要的方法、办公室信息管理、各个部门的流程的连接。比如开会前半小时打电话落实一下,职业化水平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中。资格体系做好后,秘书们终于明白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后来,华为秘书的职业能力迅速提高,向电脑管理、文档管理、电话处理,别的单位得招三个人来做,在华为一人足矣。省下了工资、管理费用、办公空间,效率还更高。秘书问题解决后,人力资源部成立了两个任职资格研究小组,每组三人,开始制订其他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全国各地选出了20名优秀的销售人员,研究小组人员跑到各办事处,和这些优秀销售人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看他们怎么拜访客户,怎样谈判,最后订出一到五级的任职资格标准。后来

正式成立了任职资格管理部。为了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价值,又一个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任职资格管理部设计了管理与专业技术双重职业发展通道。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业务发展,为自己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通道,逐步实现职业发展规划。在华为,6个培训中心统统归属于任职资格管理部之下,乍看不可思议,其实顺理成章。许多企业都为之头痛的培训无效问题,往往是由于缺少任职资格体系,无法得知“现有”和“应有”的差距。而在华为,有了任职资格体系,从某一级升到上一级,需要提高的能力一目了然,培训便具有针对性。任职资格标准牵引推动,培训体系支持配合,强调开发功能,真正解决员工职业发展问题。到1999年,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基本成形,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体系和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互通互联,三位一体形成动态的结构。这套标准的优越性在于,华为对员工的评价、待遇和职位不一定具有必然的关联性,在摆脱利益裙带关系之后,职位只是企业中做事的一个简单标志。去除了官本位后的任职机制,员工上升通道自然打开。

人与岗位的匹配招聘调配部大量进人,大量出人是华为的特点——似乎也是很多招聘草率、留不住人的企业的特征。然而两者存在根本区别。华为进人多,是“集中优势力量压倒对手”的狼群方针的体现,具体的招聘过程非常严谨。华为在招聘和录用中,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品格、学历和经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在人才使用、培养与发展上,提供客观且对等的承诺。公司有严格的面试流程,一个应聘者经过人力资源部、业务部门的主管等四个环节的面试,以及公司人力资源部总裁审批才能正式加盟华为。为保证招聘质量,公司针对主要的岗位建立素质模型,对素质模型中的主要素质进行分级定义,统一各面试考官的考核标准,从而提高面试考核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了标准,还得有执行标准的人才行。华为建立了“面试资格人”管理制度,对所有的面试考官进行培训,合格者才能获得面试资格。而且每年对面试考官进行资格年审,考核把关不严者将取消面试资格。人才进来后,会不断流动,能上能下,征伐四方。华为的调配和一般公司不同,往往不是把差的人调走,而是把最好的员工“发配”各地。一位华为的工程是在文章里写道:“我们开始都不理解,为什么公司派最好的人去农村、去基地……后来终于明白了任总的苦心:只有最好的人去,才能有感受,有学习,真正了解基层,回来以后才能真正改进工作。”另一位员工感言:“在华为的短短4年,我得到了难以想象的丰富经历,从研发、到市场、到服务,在其他企业是完全不可能的。”华位的人员调配致力于锻炼优秀者,搅活“沉淀层”。

狼群训练营员工培训中心实施上,华为人的心理契约,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员工培训中心专门做新员工培训,主要针对应毕业生。华位非常重视校园招聘,因为应届毕业生有自己天然的优势:充满活力、充满热情、容易培养,很快就能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华为1997年招聘应届毕业生700人,1998年为2000人,1999年为4000人,到2000年竟达到7000人。关于华为“圈人”的气势,业内流传了一个传说,华为到一个知名高校,便说出这样的“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华位的“洗脑”是出名的,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还保留着大学生桀骜个性的新员工,如何就变成了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华为人呢?新“生”入职开始接受培训,首先进入一个大队接受企业文化以及相关的制度法规教育等综合性培训。这一环节最关键的是教授大家做人。通过普通员工和高层领导多次现身说法,“让你知道华为公司的理念,华为公司的做人方式”。让员工成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一个有大事业的人。下一步是技能培训。做市场进入培训一营,不是教授销售技巧,而是教授产品,即使是文科生都要接受产品技术培训,从通讯原理开始,直到工厂参观。光让新人知道技术还不成,还要知道客户在想什么。3个月后,华为会把新人派到“用户服务”前线去,到地方,和用户服务工程师一起干。再3个月才能调回总部。进入二营,内容转为市场和客户服务,观看胶片和VCD,一遍一遍地听老师介绍,私下彼此辅助交流,被安排到客户服务展厅去,向客户讲产品。后面还会根据不同的岗位接受不同的考验。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新人几乎一年内“白吃白喝”,就是学习。华为光这一项培训投入花费就很可观。但这一步工作帮助了华为的新

人“洗脑”。游人对这样的洗脑颇有异议,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变得更加正直、更加积极,如果一个人的梦想和荣耀能够被重新点燃,那么,这样的洗脑有什么不好吗?

精明强干人事处华为整体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编制是按照1%的比例配备的,人力资源部员工总共有200余人。合同管理、劳动保险以及办理各种证卡等工作是由认识出来负责的,也许对许多企业来说,这便是人事工作的全部了。然而在拥有20,000余名员工的华为,做这些事只用4个人!华为人的精明强干由此可见一斑。

持续的鼓励荣誉部华为的“狼文化”在业内几乎无人不晓。学雷锋、讲奉献;团队奋斗、“胜则举杯相庆,败则舍身相救”;搞研发的,板凳要做十年冷;做市场的,干部集体大辞职。讲出来,惊心动魄,对外人而言,甚至有些不可思议。这样的企业文化如何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荣誉部”,它专门做三件事情:

一、经常发荣誉奖。每个业务领域都可以申报,一张奖状,200多块钱,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华为,小小奖状预兆者大家投向得奖者的钦佩眼神,200块钱则会变成大排档上一帮同事的整晚狂欢。

二、先进典型事件报道。任正非在一篇讲话中说:“什么是华为的英雄,是谁推动了华为的前进?不是

一、二个企业家创造了历史,而是70%以上的优秀员工,互动着推动了华为的前进,他们就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和我们相处,他身上就有一点值得您学习。”典型报道对象往往是普通的员工,普通的华位英雄。

三、专家辅导。请什么专家呢?业内强人?心理医生?职业指导师?非也。华为请的是老专家,来自高校或者其他单位、与IT行业不怎么搭界的老专家。来自绵阳导弹基地等地、令人肃然起敬的退休老专家,思想十分纯净,并且非常乐意和后辈交流。老人是人类的财富,他们的岁月转化成了智慧。来自老专家的咨询,总让年轻的华为人豁然开朗。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造传说

人们普遍认为,高效的薪酬激励制度和高度激发员工斗志的精神教育是华为进行员工激励的两大法宝。综观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疏通了职业发展道路、科学的考核方法保证了竞争的公平,荣誉部使员工的斗志可以持续的保持下去,人事处提供了高效的基础服务,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两大法宝的前提。华为公司的辉煌传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功不可没。

随着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行业利润率的普遍下降,使华为不可能继续在业内维持远远高出竞争对手的薪资水平,并且接班人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精神教育能否在后任正非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产生了疑问。那么,这面让华为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大旗能否继续飘扬呢?华为仍然坚持着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努力与国际接轨,例如于2002年将员工股票转化为期权。即使旗帜被冬天的寒风压倒,只要稳固的基座还在,只要优秀的旗手能够接班,相信华为能书写新的传奇。

出处:商界在线论坛社区推荐:

第16篇: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文章来源:启航人才信息港

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这是深圳华为公司七大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二条。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出自《华为公司基本法》。华为人认为,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被**人确认,**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

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这四种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员工在企业成长圈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要重视对人的研究,让他在集体奋斗的大环境中,去充分释放潜能,更有力、有序地推动公司前进。华为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人才。不管你有多大功劳,决不会迁就。华为构筑的这种企业文化,推动着员工教育。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品格、学历和经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在人才使用、培养与发展上,提供客观且对等的承诺。华为在报酬与待遇上,坚定不移向优秀员工倾斜。

工资分配实行基于能力主义的职能工资制;奖金的分配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改进挂钩;安全退休金等福利分配,依据工作态度的考评结果;医疗保险按贡献大小,对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人员与一般员工实行差别待遇,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人员除享受医疗保险外,还享受医疗保健等健康待遇。

华为不搞终身雇佣制,但这不等于不能终身在华为工作。华为主张自***由雇佣制,但不脱离中国的实际。

公司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以及事业成长暂受挫阶段,或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启用自动降薪制度,避免过度裁员与人才流失,确保公司渡过难关。

其真实目的在于,不断地向员工太平意识宣战。

华为对中高级主管实行职务轮换政策。没有周边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担任部门主管。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担任科以上干部。华为对基层主管、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岗位相对固定的政策,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基础是要通得过录用考试,已上岗的员工继续爱一行的条件是要经受岗位考核的筛选。

每个员工通过努力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增长的才干,都可能获得职务或资格的晋升,与此相对应,保留职务上的公平竞争机制,坚决推行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

公司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据客现公正的考评结果,建立对流程负责的责任体系,让最有责任心的明白人担负重要的责任。华为不拘泥于资历与级别,按公司组织目标与事业机会的要求,依据制度性甄别程序,对有突出才干和突出贡献者实行破格晋升。但是,华为提倡循序渐进。

文章来源:启航人才信息港

第17篇:名人名言看人力资源管理

名人名言看人力资源管理-PMP专业辅导

法国企业界有一句名言:\"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这一管理学的新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实践使他们懂得,没有什么比关心员工、热爱员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了。

1、组织如果拥有一位不可取代的人,则组织已经犯了管理失败的罪过。

——哈楼•虎克(Harold S.Hook)American General Corp.董事长兼最高执行长

2、唯有流通业的经济发展,才能创造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人力资源。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德鲁克看亚洲p.31》美国管理作家与管理顾问

3、一家企业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叁还是人才。

——王永庆台塑集团董事长

4、在任何组织内,最稀有的当然是第一流的人才。

——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5、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还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般的虔诚之心来领导员工。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6、我的企业成功,归功於我具有洞察力及选择人才接掌重要职位。

(The succe of my busine is due in large part to my insight in choosing the persons to occupy key position.)

——瑞•柯洛克(Ray Kroc)麦当劳公司创办人

7、管理阶层与工会如同双头蛇,若二蛇相互攻击,则在自杀。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8、资方应将劳动力视为竞争优势源头而非成本。

——菲佛(Jeffery Pfeffer)

9、员工一旦被僱用,就被视为合作者,非赚钱机器。

(Once hired, the personnel are considered collaborators and no machines to make money.)

——盛田昭夫(Akio Morita)

10、如果可以的话,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把人摆在高位。

(Never inject a man into the top, if it can be avoided.)

——阿弗列•史龙(Alfred P.Sloan)通用公司汽车总裁

11、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法国企业界名言

12、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

——美国国际农机商用公司董事长西洛斯·梅考克

13、以爱为凝聚力的公司比靠畏惧维系的公司要稳固得多。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总裁赫伯·凯莱赫

14、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日本麦当劳董事长藤田田

15、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还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般的虔诚之心来领导员工。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16、自始自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是成功的关键。

——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

17、是员工养活了公司。

——亚州首富李嘉诚

18、天下没有不可或缺的人。

——Woodrow Wilson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

19、倘若可以小心甄选员工,则纪律的问题便可以忽略。

——Johnson & Johnson公司1932年员工关系手册

20、让你生活惨不忍赌的,不是那些开除你的人,而是你没开除的人。

——哈维•马馈(Harvey Mackay)美国管理作家

21、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未必可以让组织变得更聪明。

——Joseph H.Boyett & Jimmie T.Boyett―《管理大师圣》

22、好的管理者会在身边网罗最佳人才,并避免干扰他们工作。 (A good manager surrounds himself with the best people and refrains from interfering in their work.)

——锡欧德•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

23、文凭并不等於成就。(Credentials are not the same as accomplishments.)

——罗勃•哈佛(Robert Half)Robert Half International 公司总裁

24、训练的代价不是指训练员工的花费,而是不训练员工时的花费。

——菲力浦•维尔博(Phillip Wilber)Drug Emporium, Inc.总裁

25、训练最大的成本可能是时间。

——Linda Grist Cunningham杂志编辑

26、员工通常要不是将训练视為一种惩罚,就是一种报偿。

——Dan L.Costley and Faye A.Moore,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教授

27、依靠人事部门执行管理发展基本上是错的。婚姻顾问有助于婚姻,但婚姻毕竟是你自己的事。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28、训练使人越来越相似,因为习得相同技能;教育造就不同个体,因為教育的目的在培育每人不同理念与想法。

——Joseph H.Boyett & Jimmie T.Boyett―《管理大师圣经》

29、训练可以成就技能的发展;教育成就的不在技能,而是增进理解能力,甚至资讯与知识。

——Joseph H.Boyett & Jimmie T.Boyett―《管理大师圣经》

30、训练员工在时间压力下,背景差异的人也能够在普通工作上一起努力。

——普哈拉(C.K.Prahalad)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

第18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工作具有导向性作用;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本文简要分析这两个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愈加被看重的要素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

一、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性作用 (一) 企业文化吸引凝聚人力资源

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建设实质是在不断地塑造一流的人才的队伍,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打下人才基础。企业内部的文化效果形成的向心力才能真正推动一个企业的前进,团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相对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企业内部能形成和谐统一的团队合作的文化气氛,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形成完善的人际之间的关系。那么,企业内部员工才可能会达成一个相互映照,互为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发展的最终模式就是群体意识的形成。当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相互统一起来,员工的信仰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趋向相同时,员工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企业会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了企业凝聚力,使得企业的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树立标杆

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产生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举例来说,谷歌的就是一种开放包容,自由创新的文化,那么他所招聘的人员,培训的方向应该是着重于发散性的思维,创造性的行为,以一种自由的方式激发你创造的灵感。而华为的企业文化则是众所周知的“狼性文化”,他所要求的则是严肃的对待工作,加班文化和危机意识。你无法想象华为的员工自由自在的散漫的享受工作。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利用文化领域的影响帮助员工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中保持一种相对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令人基本满意的工作状态,还能帮助企业员工在企业需要的事业的不同领域找到企业认为的自身的定位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详实的控制力和方式发挥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人才吸引与保持、选用育留机制、行为约束和人才培养等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作用

1.传承。在企业中,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在人的管理上下工夫,只要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会贯穿到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去,由其进行传承具体的企业文化的思想和内容,而且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在管理层更换或在企业人员调整后,继续传承正确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和持续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2.修正。一般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个长期性的工程,是个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的任务,其中不乏有因认识不足而带来的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具体策略的错误,这就要求对企业文化进行修正,而人力资源管理是贴近企业员工与业务相联系的管理手段,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改进性的修正作用,这将使企业文化的建设更符合企业员工的实际,也会真正体现战略性管理的作用。

3.创新。这里的创新作用是指企业文化创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企业员工的素质经过培训等形式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各种激励发挥自身能力,推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会增加新的部门,或介入新的行业,势必对企业文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为了保证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对企业文化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

(二)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的过滤作用

企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要有认同其企业文化企业目标的人才为之奋斗。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并不仅仅是从众多应聘者中挑出能力最优秀的人进入公司就算完成任务。选拔出的员工更应符合自身企业的文化,退一步说,选拔出的员工最基本要认同该企业文化,只有这样这名员工才有可能在公司长远发展。相反,如果一名员工十分出众但和企业的价值观不一样,不认同企业文化,或许招聘进来后短期内在公司做出了不俗的业绩,但长期来看离职的可能性颇高,反而增加了企业的各方面成本。人力资源的过滤作用即在招聘过程中将不符合企业文化的应聘者拒之门外。

(三)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的巩固作用

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在职员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入职教育、在职培训、人才培养等方式不断将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扎根强化,此外,还要将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到绩效管理之中,淘汰与企业文化相偏离的员工,树立优秀员工典型并给予各方面的奖励进行激励,从而让员工对企业的文化树立高度认同感。通用电气公司将此方法付诸实践,使得通用电气公司自上而下对本公司竞争、沟通的企业文化保持高度一致。

第19篇: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各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正日益深入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特点。在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始终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之中,进行国际化经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已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重要性的与日俱增,通过举办中外合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市场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跨国公司借我国对外开放之机,在我国境内兴办了大量的合资企业。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中外合资企业发展非常迅速。

【关键词】: 跨国并购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整合

【正文】:

跨国企业: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 1974年作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研究跨国企业的问题必须先看清国际环境的变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给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受到冲击,作为经济一体化推动力及其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渗透和不断融合。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诸如管理制度与价值观迥异的组织如何沟通与合作,不同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等问题。

加入WTO以后,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与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来自其他行业企业的人才竞争。人才短缺是未来全球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的公司。欧洲的公司,还是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有赖于吸引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所用,而在现实中,最让企业头痛的是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从跨国经营的角度看,未来将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熟悉国外法律法规、懂外语、富有创造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对企业忠心耿耿的职员,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项目经理的短缺更加突出。过去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注意培训了一批年青人,使其担当重任,为公司服务。如今随着人才市场的放开,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促使跨国经营企业中不安定的成分增加,人才流动更快,由于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等行业因工资待遇大大高于传统的工业和外经贸部门,因而往往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导致由传统工业和外经贸部门向高科技产业

“跳槽”以及人才流失现象极为普遍。这样公司培养的人才为公司效力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将构成很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是新世纪面临的风险。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虽然在理论上、技巧上、方法上具有共性,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跨国公司的发展等,给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现代形势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尤其是各国之间的交往剧增,而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法律和文化的不同,则人力资源一定会各有特色。特别是那些跨国公司和企业,由于在不同的文化地区进行生产,要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这给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概念。这样的单位要在文化交叉的情况下生存、发展,就必须研究各国人力资源的特点。同样,任何地区的单位,都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冲击。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在众多管理整合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跨国并购而言,其跨国属性使得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更加复杂,跨国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也更容易失败。为了使跨国并购后的企业能够达到其预期的目的,有必要对跨国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尤其是人力资源整合作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企业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

(一)跨国并购面临文化冲突

社会文化冲突。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国内员工与欧美员工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差异很大。在管理方式上,我国企业员工习惯服从,企业高层偏好集权;欧美企业则偏向分权管理,赋予下属的权力较多。在思维方式上,我国的思维方式是由整体至个体的顺序,重视集体的利益有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来保护集体利益,而欧美人则相反。

企业文化冲突。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特有的经营理念、待人处事方法,习惯风气和员工情绪,同一国家的不同企业,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它受企业领导管理方式、工作理念、所处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企业的合并,必然涉及到高层领导的调整、组织结构的改变、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重新制定,而且我国跨国并购的对象多是欧美成熟的企业,他们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这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整合难度加大。

(二)跨国并购面临人才流失

当今,人们的经历是不断变换的各种工作的经验累积。工作己被看成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职位。当企业并购时,维系员工与企业关系的纽带便开始进一步松脱。

(三)跨国并购面临沟通障碍

在跨国并购时面临沟通障碍一种情况是由于模糊状态的存在,组织机构复杂,环节不明,造成信息损耗和失真。第二种是时间压力的障碍。管理者有时间的压力,正式的沟通渠道会缩短,导致信息传达不完整或模糊不清。第三种是心理障碍。由于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需要、动机的差异,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沟通双方不和谐的心理关系,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第四种是过滤障碍。在沟通过程中,由于“过滤作用”,使人们有选择地获得并传递信息,使得沟通受到很大影响。第五种是信息过多的障碍。由于信息的来源由自上而下地传达,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馈,还有身边同事的转传。 产生问题的原因:

由于历史和制度等诸多原因,我国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虽然跨出了国门,但是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仍没有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人才引进、开发、使用和激励方面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难以取得最佳效益,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因此导致经营亏损。主要表现在:

第一、管理理念上的误区。

表现在以劳动人事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难以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化企业的人事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标志之一。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工作”为核心,它要求人对工作要具有适应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取决于工作要求,工资分配的标准则

取决于工作特征,如职务的大小,级别的高低等。它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摆脱事务性管理的模式,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范畴。这种人事管理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而不善于开发人员的潜在能力。

第二、吸引人才方面的误区。

一是重学历轻能力。许多企业在用人时,往往只注重学历,而忽视人才素质和实际能力,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因而无法获得提拔和重用。有的企业选拔人才时以学历为条件,要求必须是硕士或博士,结果是博士硕士招了不少,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好,有的学非所用,有的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浪费。

二是重能力,轻修养。也有的企业只重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忽视人才的道德修养,致使一些心术不正的所谓“人才”走上重要岗位甚至领导岗位,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致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三是不能将引进或开发有机结合,而是偏重某一面。众所周知,企业获取人才有两种途径:外部引进和内部开发。这两种途径各有其优缺点: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可在短期内拥有大量人才并可降低培训费;注重内部人才的开发,可减低人才投资,并能提高使用效率。但只注重外部引进,会挫伤内部职工积极性,只重内部开发,企业会失去活力。因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人才使用方面的误区。

一是企业重视对人才引进和投资,但是忽略施展环境。引进或培养人才也是一种投资,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但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不仅包括生活方面的工资、福利、住房,更重要还在于工作中的权责范围、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工作环境和条件是人才发挥效能并带来效益的关键所在。不少企业以高工资房福利来吸引并安置人才,但并没有为人才创造发挥才能的宽松环境,使得不少人才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身在曹营心在汉”、“跳槽热”等现象即反映出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问题。人才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自然也就谈不上为企业带来效益。

二是重使用而轻价值。人才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社会和企业承担的责任以及做出的贡献,也反映出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尊重以及需要的满足。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不能正确看待人才价值,非常重视人才的贡献,却忽视人才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第

四、激励机制方面的误区。

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是企业常用的两种不同的激励手段。而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激励机制上,往往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企业常采用提高工资、改善福利等手段进行物质奖励,可以说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再高的待遇也不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大家知道,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安全、社会或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需求是较低层次上的需求,精神需求才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留人留心,就是满足员工精神上的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满足其自我发展需要,在这方面,精神鼓励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人力资源的稳定策略

跨国企业跨国运作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获取东道国的业务、关键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所在国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实现其全球化的战略。同时,跨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会给当地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整合期间,他们会对未来的预期感到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跨国企业如何稳定核心人力资源,尽快消除其心理压力,成为人力资源整合的首要问题。

1.企业应明确对人才的态度。企业对人才的态度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去留,如果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会感觉到继续发展机会的存在,自然愿意留任。同时,还应该为人才创造留人留心的良好环境。在企业内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人力资源整合,激励各类人才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努力为企业多做贡献。

2.加强有效沟通。整合过程中,员工产生的焦虑和悲观情绪一般都是由沟通不及时、信

息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整合后,企业一定要派人与企业员工交流沟通,适当缓解员工的种种疑虑和担忧。通过沟通,力争取得整合后企业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努力消除人力资源整合中的障碍和冲突,充分发挥整合的效果。

3.采取实质性的人才留任激励措施。为稳定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需积极制定出各项稳定人心的政策,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激励措施,为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创造一个学习及职业成长的工作环境,关注其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让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防止人员的频繁流动。

二、企业文化整合培训策略

任何一家企业,在其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它贯穿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深入到企业员工的精神之中,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而企业人力资源整合带来的是思维模式的强烈变革,不同企业文化的巨大撞击。如果文化整合处理过于草率,缺乏有效的管理沟通,其结果必然造成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更大的摩擦与消耗。而通过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整合过程。

跨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培训时,需注意的问题:

文化不能单独存在和移植,它必须依托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员工对跨国企业注入的新文化有强烈的排斥感,就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移植的文化进行修改。企业的文化中必然存在适合其经营环境的合理成分,这些合理成分应该作为文化整合基础的一部分,不能全部予以抛弃,应努力寻找一种途径,使其与整合后企业的主流文化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①Yuan Lu and Ingmar Bjorkman , HRM practices in China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 , The In2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ctober 1997.

③赵曙明等:《中国三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中外管理》1998 年第3 期。

江西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09级会电(1)班

专业:会计电算化

姓名:陈小芳

学号:09311014

日期:2010年12月25日

第20篇:中国近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近人力资源管理

1、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

3、英语二(上、下册)——高远

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汪星明

5、组织行为学——孙彤

6、行政法学——罗豪才

7、现代管理学——刘熙瑞

8、公共关系学——廖为建

9、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姚裕群

10、

11、

12、

13、

14、

15、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贾俊玲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萧鸣政 薪酬管理——刘昕 劳动关系学——程延园 财金应用与写作——傅家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李雄德

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后心得体会
《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后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