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底无锡全委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4: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加快战略转型

构建竞争优势 为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而努力奋斗

——杨卫泽同志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是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两个率先”进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时机关键、议题重大。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的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发展,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明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动员全市上下,团结一切力量,加快战略转型,构建竞争优势,为确保到2015年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而努力奋斗。

为了精心起草好“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科学,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分析、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组织进行战略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继召开市委工作务虚会、专家咨询会、民主协商会和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认真吸收了各方面具有价值、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常委会作了专题研究。

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讨论稿)已发给大家。《建议》(讨论稿)由六个部分、三十二条组成,第一部分“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上求突破,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总结了“十一五”发展,分析了“十二五”形势,明确了“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提出了“十二五”加快转型发展的主要策略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措施;第

二、

三、

四、

五、六部分为“十二五”时期的五大根本任务,提出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致力加快“四个发展”和建立一个“体制机制”,建设“五个城市”、推动“五个转变”。《建议》(讨论稿)最后强调,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党、核心在人,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动力。《建议》(讨论稿)高扬“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主题,贯穿加快转型发展主线,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围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1 目标,强调创新和法治根本法宝,突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策略,体现“寓强于富、普惠于民”根本目的,力求把握发展阶段新特征,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建议》(讨论稿)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了推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战略转变,加快第二次战略转型,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现代化,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十一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战胜重重困难、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无锡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的五年,是无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根本变化、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对外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一当好、三争创”伟大实践,突出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确立了建设“五中心”、打造“五名城”的目标定位,以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三大转变”为主要路径,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四高联动”为战略抓手,以人才、科技、文化、生态、民生“五个互动”和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为工作重点,开拓进取,奋勇前行,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太湖供水危机 “两大历史性挑战”,实施了推动产业、城乡、社会、政府“四大转型”的若干创新举措,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巩固和发展了政通人和、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在“十五”期末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0美元,无锡发展跨上了新的更高的平台。全市劳动者报酬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000美元和2000美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跨上了新的更高的台阶。

经过五年奋斗,我们在事关无锡长远、无锡大局的“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科技创新创业的突破性进展。构建了以“7+1”政产学研联盟、“三创”载体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了以“530”计划为标志的海外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

2 培育发展了物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到45.5%,比2005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R&D比重达到2.5%,比2005年增加了0.8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75000多件,是“十五”期间的五倍多;落户“530”项目1090个,集聚6000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是五年前历史总和的12倍;企业“三站两中心”达到662家,是五年前的7倍;累计完成政府主导的“三创”载体约50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3000多家,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太阳能企业,涌现出美新半导体、远景风电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光伏太阳能制造技术和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光伏太阳能组件产值占全球11%;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科技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无锡“经济发展新引擎”。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性进展。全面实施国家太湖治理综合方案,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无锡太湖保护区规划建设,深入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切实加大节能、减排、节地力度。五年来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600多家;所有乡镇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厂完成了由一级B到一级A的提标改造;建设污水截流管网总长5450公里,是五年前历年总和的2.7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年累计削减32%,大大超过“十一五”规划减排20%的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以上,单位土地投入增长1.2倍,产出增长1.1倍。全面实施蓝藻打捞、生态清淤、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各项措施,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已连续三年没有发生大规模蓝藻暴发。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突出成效,由劣五类水提升为四类水(景观水)标准,成为联合国生态示范项目。建成长江供水工程,形成了江湖并举的“双水源”供水格局,实施了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和监测监控体系,保证了饮用水安全和稳定。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比2005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达到23.5%,比200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全面推动了湿地保护和修复,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行列,建成全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国家生态城市全区域基本达标,开创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路子。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城乡规划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优化了区域功能布局,推动由四级城镇体系向三级城镇体系转变,实施了三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拉开了“七区一体、

3 一体两翼”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推动了太湖新城、蠡湖新城、临港新城、环科新城、锡东新城等新城建设,市民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太湖新城道路框架和地下管网系统基本完成,江南大学、职教园、人民医院等社会事业重大工程全面完成。完成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开通国际航班(线),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机场。无锡(江阴)港跨入“亿吨大港”行列,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和宁杭高速铁路建设加速推进。建成了苏锡高速公路、锡张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一级公路改造等重大交通工程。形成了城市快速内环道路,开工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

一、二号线,实施了苏南运河四改三工程,新建成城市道路面积是“十五”期间的1.9倍。建成城区防洪工程,提前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活动,组织实施了农村八项重点和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加大了镇村合并和撤镇(村)改镇(社区)力度,原有59个乡镇撤并为32个,村由1061个减少为674个,农村道路长度达到7806公里,是五年前的1.35倍。城乡基础设施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文化事业的突破性进展。全面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鸿山、阖闾城两大历史文化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先后启动了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和十大古村落的修复工程。全国和省级文保单位分别增至15处和58处,分别是“十五”末的7.5倍和1.3倍。建成了博物院、人杰苑、灵山梵宫和太湖博览中心(一期),开工建设了无锡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开放了吴文化、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丝绸、民乐、书画等25座博物馆以及薛福成、阿炳、徐悲鸿、刘天华等31座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农家书屋”建设经验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100%。民族舞剧《红河谷》一举囊括了所有国家舞台剧目最高奖项,新版锡剧《江南雨》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无锡成为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宜兴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江阴、宜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基本达标,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群取得历史性突破。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性进展。大力实施十大民生重点工程,开展“幸福市(县)区”建设。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连续6次上调,市区由五年前的878元上调到1479元。全面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企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五大类城乡保障均保持在98%以上的覆盖面,全市农村养老保障综合覆

4 盖率达到92.8%,比五年前提高12.8个百分点。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受益人口4300多户,2009年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4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8.1个平方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公益慈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市慈善基金达到42.86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五年前的260元提高到420元,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并轨。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21000张,是“十五”末的1.8倍。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构建。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全力实施了改革攻坚七项重点工作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行动纲要》,强力推进“两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十五”期末的3000多项削减至440项。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事业“四分开(政事、政企、政资、政府与中介组织)、两分离”改革,完成了建设、社保、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市政、园林“管办分离”和广电、报业集团“宣传与经营分离”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与政府部门脱钩,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创新人口管理体制,试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一证二合同三承诺”制度。全面推进“一平台三机制”的社区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全市83%的社区建成社区事务工作站,85%的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市所有街道和部分镇、开发区实施参与式预算管理,居委会和村委会依法自治率分别达到99.5%和99%。实施了行业协会脱钩、学会归属管理改革和政府职能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试点,推行了政府管理服务外包和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推进了城市管理以区为主、重心下移和执法权相对集中改革。经济管理型政府正在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过去五年,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全国人大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切关心无锡发展情况,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回良玉、刘云山、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市的工作成绩,特别是太湖治理、物联网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等等。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对我市工作给予了极大鼓励和鞭策。“十一五”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五年来我市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央和江苏省委英明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无锡市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5 “十一五”积累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影响深远。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针对新形势新变化,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推动了从唯GDP向重绿色GDP、GNP和IP的思想跨越、从“资源依赖”观向“资源创新”观的思想飞跃、从“五个觉醒”向“五个自觉”的思想升华。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法治保障。坚持以创新促转型、促发展,走出一条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路子,实行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双轮驱动”。坚持以政府转型促发展转型,以“五个一体化”为重点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金融改革为重点探索地方投融资新模式,以扩大党内民主为重点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以法治无锡建设为抓手,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渠道,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积极消除城乡二元化差别,提高均等化、普惠化水平,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四是坚持重点突破、落实措施。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关键措施,力求取得突破。在工作重点上坚持“四高联动”发展、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在载体建设上致力加速建设城市功能载体和“三创”载体建设,加快农村“三集中”步伐;在重点环节上大力推进“530”计划、“7+1”政产学研联盟、大力提升人口和企业素质、大力突破国际服务外包;在发展环境上着力营造“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文化和“四尊四创”的社会风尚。五是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行力建设,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和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考核机制。积极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培养“三宽六敢”型干部,狠抓反腐倡廉,以机制建设和体系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致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转型发展的引导力和保障力。

二、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推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战略转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次战略转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过去五年,我们积极探索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战略转变的路径,开始进入转型发展的轨道。未来

一、二十年,我们要全面推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战略转变,全面建成现代化,实现第二次战略转型,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现代化,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后五年是第二次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

6 全面认清第二次战略转型的基本环境和本质特征,审时度势,蓄积而发,推动无锡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彼消此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际变数和国内因素交替影响。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既光明又曲折,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世界科技创新和新一轮产业革命孕育新的突破,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新潮流。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区域看,随着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宁杭城际高速铁路的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区域产业布局、社会结构、城市功能、居民生活方式将出现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外竞争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无锡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虽然“十一五”期间无锡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但是自身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偏重、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创新资源缺乏、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人口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日益凸现。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世界科技革命和“后世博”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战略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整体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无锡将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发展民生福祉的提升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决胜期。我们要精心组织实施加快转型发展的重点策略,全力以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积极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努力形成“集聚高层次人才、发展高端服务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联动发展新态势,奋力开拓“生活幸福、生产先进、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全面确

7 立竞争优势,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为此,必须实施四大策略: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策略。切实打破“项目牵引、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全面加强人才开发,大力推动理念、科技、体制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实施“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策略。切实扭转“城乡二元、区域分割”的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建立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楔合的空间发展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实施“生态优化、文化振兴”策略。切实改变“生态恶化、文化缺失”的历史,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和文化软实力开发体系。大力实施“成果普惠、法治保障”策略。坚持共同富裕、促进成果普惠,坚持法治导向,推进依法治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法治城市保障体系。

三、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

无锡的“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和温家宝总理“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的总体要求,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把创新和法治作为根本法宝,把“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作为根本目的,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现代化,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必须把“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本质要求,牢记中央和省要求无锡率先发展、始终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坚定地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之路。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幸福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发展的最高追求。突出创新无锡、幸福无锡建设,以此引导发展、激发活力、凝聚人心,使创新无锡、幸福无锡成为无锡独特形象和核心内涵。

——必须把加快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无锡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

8 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战略。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教育第一基础的作用,坚持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与人才强市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力加强质量、标准和商标、品牌建设,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必须把创新和法治作为推动“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根本法宝。坚持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推进发展理念、科技、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以创新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加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治无锡建设,以法治保障经济社会良好秩序。

——必须把“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推动由经济大市向富民强市转变。

“十二五”时期,无锡的发展要始终走在长江三角洲和全国城市发展的前列,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大力提升无锡在长江三角洲和全国城市中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无锡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无锡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到2015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为体现指标的导向性和约束性,“十二五”规划要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三个方面的量化指标,作为首位指标、必保指标逐项分解、全面落实,并建立健全考评问责机制。

一是富民强市指标。“十二五”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更加突出富民,通过正确调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把“寓强于富、普惠于民”落到实处,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劳有所得”、“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建设取得突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由经济大市向富民强市的跨越。到2015年,富民强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全市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全社

9 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3%以上,人才总量达到150万人以上。

二是结构调整指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突破,基本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城乡一体化和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取得突破,形成“一体两翼”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中心城市带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15年,产业和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跨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实现倍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5%;城市化率达到75%。

三是生态环境指标。太湖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15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0%;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要全面完成“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必须以更高起点、更大力度,细化落实关键措施,以关键措施的落实和突破,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要落实“生态和民生倒逼”措施。坚持“环保优先”和“民生为先”,以生态环境建设倒逼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城乡转型步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倒逼消费升级和社会转型、政府转型步伐。要落实“人才和教育优先”措施。坚持“人才优先”和“教育优先”,创新育人、引人、用人体制机制,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建设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以人才和教育优先发展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落实“产业和消费升级”措施。坚持把产业和消费升级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要落实“城乡和区域统筹”措施。坚持融入上海,以融入上海提升战略地位,营造区域竞争优势;坚持“七区一体、一体两翼”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

四、全面构建竞争新优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探索性实践,我们确立起了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了转型发展的先发优势。今后五年,我们要勇于超越历史、超越先进,始终走在长江三角洲和全国城市发展前列,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全面建立竞争优势,为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现代化,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

10 心城市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一要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推动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为主导向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紧紧抓住科技和人才这个关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全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要大力集聚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重点实施“无锡千人计划”等7大人才工程,推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530”计划、服务外包人才“123”计划、物联网领军人才“1113”计划和生物农业领军人才“130”计划,鼓励扶持本土企业与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的嫁接发展和资源重组,培养优秀企业家,加快全市域人才特区建设。要大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三创”载体建设,加大公共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要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服务业超越”计划,全力打造物联网、新能源等世界级产业基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发挥机械、电子等行业优势,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大力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突出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加速农业高效化、规模化发展。

二要努力建设“一体两翼”特色城市,推动城乡建设由注重城市形态向注重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转变,打造区域城市化发展新优势。坚持融入上海和中心城市带动,既要坚持承接上海优质要素和优势资源的辐射带动,又要坚持“和而不同”,充分利用生活和商务成本的“洼地效应”,创造无锡独特竞争力,放大“同城效应”。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级和城乡集约集聚建设水平,大力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分类发展、功能开发,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南扩,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形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园,进一步加快江阴、宜兴两个副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加快新型卫星城建设,进一步突出无锡“一体两翼”城市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整合城市快速道路网、干线公路网、干线航运网等网络型交通体系,加快苏南(硕放)机场和无锡(江阴)港扩建步伐,建成投运城市轨道交通

一、二号线和锡宜穿越太湖高速通道,建成京沪高铁无锡站。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城市“神经”系统,以太湖新城—“感知新城”建设为突破,高起点建设国际一流的“感知城市”。

三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由环境保护

11 为主向全面建设生态系统转变,打造可持续发展新优势。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完善生态发展体系,着力构筑生态文明体系。要着力建设低碳城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城市发展理念,高起点推进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建设步伐。要强化政策引导和法规体系,建立市场交易和政策支持体系,促进低碳技术开发,鼓励低碳产品应用。要着力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以水、大气环境治理为重点,坚持从源头上节能减排,控制污染,强化总量倒逼机制,以结构调轻、调优、调绿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现太湖水质逐年改善的目标;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建设和完善环境空气联防联控和碳排放监测监控体系。要着力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生态系统,大力推进生态修复重建,深入开展城乡绿化造林,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要探索建立多元化开放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四要努力建设幸福安康首善城市,推动发展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民生转变,打造社会全面发展新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进一步加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幸福市(县)区、幸福镇(街)社区(村)建设和幸福进万家系列活动,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事事都有好保障、人人都有好身体、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不断提升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幸福、感到自豪。要全力实施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着力通过提高就业人口素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提高工资性收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拓展投资领域增加财产性收入,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减少低收入群体,大幅度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在全部人口的比重。要全力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保障投入,着力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实施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形成覆盖城乡各类对象、由基本保障型向福利普惠型转变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臵房建设,积极建设人才公寓,加快完成危旧房改造,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缓解新就业人员租住房困难;要全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加强高等教育,做强做特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和北京大学软微学院无锡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教育机构),积极

12 兴办中外合作大学和民办大学,加快筹建无锡大学。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健康城市建设。扎实开展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以“幸福养老”为目标,加快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全覆盖和“五保”人集中供养,全力创建全国首批“养老城市”。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合作互动,实现城乡社区扁平化管理全覆盖。大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建设公益城市。

五要努力建设体制机制活力城市,推动改革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转变、开放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转变,打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创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要大胆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大力建设“人才特区”,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臵、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要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深化推进“两臵换一转化”改革,建立符合农民意愿的承包地流转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以及管办分离等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全面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社保、就业、住房、收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惠及民生领域改革,深化社会事业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各类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建立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区域环境资源补偿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治理代理人制度。要全面营造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管理办法、运行机制和文化元素,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服务系统,重点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国际组织和海外投资。要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鼓励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企业)赴境外投资兴业,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兼并重组、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无锡本土跨国公司,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13 的新优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动力。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无锡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继承和弘扬无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人文优势,全面实施以“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精神为核心的“尚德文化工程”和以“四尊四创”风尚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和华西村、吴仁宝、施正荣等先进典型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新的思想解放,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广基层新鲜经验,旗臶鲜明地鼓励探索、善待挫折、宽容失败,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同志们,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核心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强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加快战略转型,构建竞争优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继续投身“一当好、三争创”伟大实践,全力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为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为到2015年全面进入转型发展轨道、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全委会

全委会

全委会报告

全委会情况汇报

全委会报告

全委会报告

全委会策划书

全委会主持词

总工会全委会讲话

五次全委会报告

底无锡全委会
《底无锡全委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