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圆明园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6: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安逸中诞生,在危机中消亡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516030910549 李晋元

说到圆明园,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雨果对它的最高评价: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那就是圆明园。”

最近,讲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原因中,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课上集体观看了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该纪录片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都是基于真实客观的史料,给我们再现了这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仿佛我们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们一起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在列强的入侵场景中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最终,世界的大清终究是少部分人的大清,在这样的社会阶级构成的背景和统治阶级的压迫下,即使有康乾盛世,也不过是在那段大清最幸运的时间里有难得强有力的火车头拉动了大清这匹大马,就如欧洲军略家评论的那样,大清外强中干,如果没有广泛的人民基础,这样的帝国终究不会长久。

圆明园这个名字最先出现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使其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进行了景观和建筑物的修建,并在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那些千千万万工匠呕心沥血建造出的精致雄伟的建筑也在转眼间消逝。片中再现了英法联军像野兽一样劫掠圆明园的镜头,他们甚至把那些宝贵的艺术瓷器都丢在了地上,把文明的果实付之一炬。面对这一切,我不得不对联军的暴行感到义愤填膺,两个文明竟然会以如此野蛮的方式进行碰撞,但结果却是东方文明在器物上输给了西方文明,这又让我不得不反思中国在封建社会的时代里的种种弊端。

比起外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工业革命,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才是大型帝国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认为自己的万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毁灭的,却没有发现这个偌大的帝国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在世界的前进的浪潮中反而逆流而行,让西方国家已经后来居上,在列强真正入侵之前,危机就早已经到来了。

纪录片中,乾隆帝认为科学是万物,能让人丧志的想法让我不禁扼腕叹息,比起社会变革,有可能器物改革能一定程度上延续帝国的生存,但大清生产力的进步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国家,无论是保卫江山社稷还是实现国泰民安,这样的发展水平已经远不能让大清这个庞大的机器正常运转。

雨果于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资产阶级革命最早的两个国家,但为什么他们会做出如此的暴行?这些懂得鉴赏崇高艺术的人却丧失了良知,两军最高统帅决定对圆明园发动大规模抢劫以弥补战争损失.在抢劫过程中,英军和法军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英国是有组织,分小队有秩序地进行抢劫,而法军则更多是哄抢,不过由于英军大本营距离圆明园较远,来回的路程较长,其次法军里有文物鉴赏的专家,他们掠夺了大量的卷轴、书画等艺术珍品,而英军更多抢的是金银器皿.所以今天面世的圆明园珍品大部分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枫丹白露宫. 历史比起悔恨更需要铭记,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圆明园的残垣破壁是中国人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淋淋的教训的活生生的也是无言的命令。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