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毛中特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35:05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中特调查报告

医务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近段时间,医务人员屡遭暴力伤害,从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女医生被刺到北大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两人被刺,再到伤害新华医院多名医生被刺,到今年震惊全国的哈尔滨暴力伤医事件,有的为此失去生命,有的因此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决定放弃自己的医疗职业,对医护人员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创伤。于此同时,对医院等相关场所的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扰乱,对广大人民的正常就医和卫生保健造成恶劣影响。而且,据调查,此类事件在全国发生相当普遍,为此,有必要对在公共卫生场所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和暴力、非暴力袭医的当前状况做一下调查与分析。

医务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相当高。根据2002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题为的公报中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调查的4062名医院工作人员中1年内有2619人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暴力的发生率为64.48%,其中心理暴力为49.12%,身体暴力为15.36%。另外在广州的一项调查中,758名护理人员接受了调查,有457人曾遭受暴力,暴力的发生率60.3%,同样验证了此结论。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辱骂、威胁、躯体攻击和性骚扰的发生率分别是68.5%、52.6%、17.9%和15.2%;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点为58.9%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在白班,36.4%发生在病房,63.6%的施暴者是患者家属;施暴者中男性的比例高达74.6%,54.5%的施暴者为中年;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时最常见的前三种情况分别是“素质低”、“ 不合理要求被拒绝”,“认为医疗费用贵”。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以及威胁这一状况如不及时得到改善,将会极大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使得医疗工作者无法安心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卫生服务当中去。对于调查结果我们做出以下分析:

一、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其依赖性。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多为白天;护士受到的暴力要高于其他类别;实施暴力的多为30~44岁之间,其次为30岁以下,44岁以上为最少;不同文化程度比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发生率最低;不同婚姻状况比较,其他婚姻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已婚组,未婚组发生率最低;不同岗位比较,发生率按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急诊科护士、精神科护士、急诊科医生、外科护士、精神科医生、外科医生、其他科医生、其他科护士、医技人员、行政后勤人员。

二、其发生有其特殊原因。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态度不端正,不够耐心的问题。因此引起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其次,医务人员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存在过多的误解是发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比如有时因医药费太贵,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自认为做太多不必要的检查等而引起的不在少数,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差距,这些其实都是社会体制和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医生等医务人员所能左右;再者,某些社会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存在失实和不均衡的问题,因为卫生工作专业性极高的工作,因此,媒体对某些医疗举措屡屡发生错误报道,严重损毁了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引发人们对医院对医务工作者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第四,社会体制存在某些不足,如医疗保险覆盖和力度不够,是患者存在极大心里负担,加之疾患带来的身体创伤,使其医患矛盾容易被激化,酿成惨祸;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

实施了市场经济政策,医院也不例外,本是公益的代言者,却成了发财之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想办法从中获取利益,以药养医、以药养院的模式随此展开,由此患者和医院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医患矛盾由于医疗费用的发生随此突长;最后,从基层和省市调查对比来看,具有不同的特点,基层主要是小型的伤害程度不是太大的伤害,以抱怨、辱骂,而很少有人身伤害,而省市大型医疗场所进行身体接触型的攻击的较多。

三、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医疗工作人员安全。医院是还人们安全和健康的地方,如今却快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反思。而据当前情况,政府和医院也有必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医患矛盾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参与进去,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应该积极稳定推进医疗改革,减轻百姓看病负担,这将极大地减少因费用问题而产生的医患纠纷;

2、应加大对我国医学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提升医疗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就业环境;

3、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降低患者和医院所承担的风险;

4、设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于因治疗效果、治疗措施引起的纠纷等相关医学专业性问题作出公平、公正、公开评定,减少因这些方面而产生的患者投诉无门的弱势群体状态,使医患纠纷有正规渠道解决;

5、加强平民的医疗教育,提高他们对医疗的认识程度,减少因误解造成的纠纷;

6、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重新树立医疗行业的形象,加强对于正面形象的宣传,改善大众对医护人员的偏颇印象,改善他们的执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将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7、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依法严厉惩处暴力袭医者,提升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建立医务人员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渠道,切实保障他们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保障人们正常的就医环境不受干扰,保障医院等公共卫生场所的正常秩序;

8、改变医院运营模式,让医院彻底回归到公益中来;

9、从调查中基层与省市医院的差别来看,基层的医疗资源更为稀少,在患者就医过程中,选择性就要少,因而他们的抱怨就相对少很少,同时由于基层医患关系的良好,矛盾就很少,而在大型医院或大中城市,市民的选择就相对多很多,因此患者容易激动而对医护产生不满,而选择其他医疗场所。从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伤医事件发生的越多越严重,这与教育不无关系,因此,低质量教育对此同样富有责任。

10、国内关于医患关系成因、表现形式和对策的研究己涉及社会学、医疗技术、医疗信息、医疗法律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从医技、医价、医药、医风和医疗制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认识、研究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医患关系的监督,密切注意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医患关系的深入研究

影响医患关系和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因素方方面面,我们仅对此提出以上思考分析,目前医患关系不尽人意,需要医疗服务参与者、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状况,绝不是某一部分人某一个行业或某一方面人的责任。改善医疗状况,人人有责!

推荐第2篇:毛中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深刻背景

1、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政治上——混乱状态

经济上——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国际背景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明显加大。

举例:1949年,我国与美国人均GDP之比为1:19,到了1978年扩大为1:43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拜托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上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和性质 (1)改革开放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①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②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什么是革命呢?一般意义上讲的革命是指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指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空前尖锐的程度时,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三、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推荐第3篇:毛中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题目

1、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从经济、文化等某具体方面)——以家乡为例

2、新农合实施情况的社会调查——以家乡为例

3、合肥学院近两年毕业生跟踪调查

4、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5、目前农民收入或消费状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6、安徽某地农村基层党建情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7、××地区农村养老模式调查研究

8、合肥某国企经营发展状况的调查

9、安徽某地农村乡镇企业状况调查

10、合肥某高新企业情况调查

11、安徽某地旅游业(或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等)发展情况调查

12、安徽某地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13、安徽某市农民工子弟上学情况调查

14、安徽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发源地调查

15、农村食品卫生安全情况调研分析——××村食品卫生调研

16、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

17、合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调查

18、网络文化对合肥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调查研究

19、××村(乡、镇)农民外出打工决策分析 20、××地区文化名人与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1、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调查——以某企业为例

2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23、合肥学院对外合作办学状况的调查

24、××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调查研究

25、大学生微博问政的关注焦点与话语体征调查研究

26、文化强国离我们有多远?——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及文化生产研究

27、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社会实践地区的区情

28、社会实践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调查研究

29、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30、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31、××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调查研究

32、××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调查研究

33、农村适龄青年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以××地区为例

34、关于“大学生眼中的两会”的调查与分析

35、××地区农民工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36、××地区市民(村民、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思考

37、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38、××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调研

39、加强和健全我省的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查研究 40、(农村/城市)子女教育支出与学校收费问题调查

二〇一五年四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推荐第4篇:毛中特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推荐第5篇:毛中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1、自制问卷调查表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社会调查,对照各自家庭近五年来,家庭年收入、家庭的恩格尔指数、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家电的数量等,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利用网络,调查一个企业近十年在所有制情况、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产品的市场销路、职工的收入等情况,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3、利用网络,解有关家乡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就某专题:比如教育、工农业产值变化或交通状况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巨变,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观看小沈阳相关作品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5、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6、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7、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8、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农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10、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11、某地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1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14、假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15、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6、和谐校园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17、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18、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的调查与分析。

19、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0、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22、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关于XXX市(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4、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2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6、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火葬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27、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28、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9、城乡居民防火意识调查与思考

30、关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3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32、XXX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

33、XXX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4、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35、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XXX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37、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38、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39、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0、大学生理财能力调查与分析

41、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43、调查你所在的村或社区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注:可根据专业、兴趣、支持条件等实际,缩小范围,确定相应实践主题。以小见大。

法政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

推荐第6篇:《毛中特》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施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

会实践调查报告基本要求

一、调研选题,可自拟题目。

1、农村基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途径、方法和效果;

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

3、个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4、私营或民营经济发展中主要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5、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效果

6、各社会阶层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和具体解决状况

7、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8、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的途径探索(个案分析)

9、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10、高校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个案分析

1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二、5人一组,也可单独完成。

三、调查报告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

四、撰写报名应严格按照格式标准完成,报告格式不符合要求者不能获得本门课程实践教学成绩。

五、报告完成后由学习委员收齐按学号排序,第十五周上交。

推荐第7篇:毛中特重点

(页码标注为《核心考点》页码)这是他们去上了暑假班的人那里问来的重点,主要是那些不要看的就不要去看了,这边有列出来的就肯定是要重点看的。这份很重要,一定要把它们一个个地在你书上标出来。 第一章:

1节:马义的中国化历程

必考1道选择题

中特的旗帜,理论体系不要P57(5和7)

2、3节:看大标题,“几大”会议P59,看一下

4节:“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P59,历史地位P60,指导意义P60, 科学发展观措施P60,指导意义P61

第二章:最多一道选择

实事求是的指导意义P62

第三章:very important 至少2道选择,1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P69,纲领(特别是经济纲领)P66,总路线(要细看)P64,革命统一战线P68(important)

第四章:

1节:一道选择

社义制度确立的意义P73

第五章:最多1道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P73,毛泽东提出、、、道路P73,党的“八大”, 3节:发展才是硬道理P75,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P76, 4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76

第六章:最多1道选择

社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P77,基本纲领P78,基本路线P78, “三步走”战略P79,发展战略特点P79 小康社会不要P77(2)

第七章: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P80,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P81

第八章:the most important 至少2道选择,1分析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不要P84(3)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85(very important)(可能出分析题)

第九章:1道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P91,意义P91, 依法治国含义P9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95 第十章:最多1道选择,甚至可能是分析

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措施P98

第十一章:和谐社会的含义P101,几方面理解P101,基本原则P101-102

第十二章:台湾问题实质P104,“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P104,最早运用在、、、P104 第十三章:和平发展道路原因P106,独立自主原则P106 第十四章: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原则及关系P108, 3节不要P109(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五章:1道选择

党的性质P109,两先锋队关系P109,改善党的领导该怎么做,中共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P110,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P111,党先进性建设的原因P111,加强党的先进性该如何做P11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该如何做P111。

推荐第8篇:毛中特要点

2011—2012第二学期专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原因及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6、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及联系。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0.以毛泽东、邓小平分别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及重要意义。

1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新式的农民战争?

13.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5.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的内容。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1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18.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2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3.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4.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比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异同。

25.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内容。

推荐第9篇:毛中特心得体会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7个年头,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洪流在中国的这37年来流转得惊人的迅速,改革开放给我们全中国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藉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亲历改革发展”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决定开展一次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变化的民间走访调查,通过从别人口中了解到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体会更深刻的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为了能够得到有效的答案,我们小组决定探寻主城区内的老街以及至今居住其中的老人,一方面他们的年岁较高,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前后几十年的不同的生活,可以说他们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所以对于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中带来哪些变化,他们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沉淀的老街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也是非常直观明了的。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对老街居民的采访。

我们走访调查的路线是:黄桷古道—磁器口—十八梯。沿途将乘坐轻轨,索道,汽车等交通工具,穿越繁华的渝中半岛,在路上,我们也将一路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队伍集合完毕后就出发,第一站便是位于学校不远处的黄桷垭街道,此地是黄桷古道的终点,黄桷古道乃是当年进入重庆主城、前往贵州的必经之地,由于交通的不断发展、发达,这一条路也逐渐的落寞下去,变为了人们周末休闲健身、锻炼身体的一处步道,从上新街一路沿古道拾级而上,穿过茂密的树林,便是到了黄桷垭街道。我们从公路一旁的斜坡向上而行,一排排的年代略显久远的老房子豁然出现在了眼前,房前的门旁上钉着“黄桷垭街道XX号”。

我们将走访对象选择为那些正在闲聊或者稍作休息的老婆婆老爷爷。我们走访的第一位是一位老婆婆,看到我们的突然出现,一开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在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也还是不知道回答我们什么,我们试着用浅显的语言问了几个问题,希望能把对方带入进来,老人家这才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当我们问到改革开放给她带来什么变化的时候,她很肯定的告诉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起居还是饮食方面,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吃饭要粮票,买肉要靠肉票,生活质量明显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同时她也指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经济飞速的发展了,人们的腰包也渐渐的鼓起来了,可以经常出境旅游,可以吃大餐,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在一点一点的变淡,她举出了现在很多人在街上遇到小偷不会选择见义勇去制止偷窃行为,而是看热闹一样的围观。的确如此,正如唯物辩证所支持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的经济虽然是大步稳健的上升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但人们的道德素养的进步却在这飞速的发展中被忽视了,或者说被耽搁了;我们还采访了一位年事很高的老奶奶,也许是早已看遍人生,老人家一见到我们就是笑盈盈的,十分大开爽朗的接受我们的采访,她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让她们这些老人家生活得到了很大的补助,虽然早已退休,但老人的社保福利还是能够让她们不用愁吃穿,这些让她感到很满足。

中途我们乘坐索道从南岸区跨越长江到达渝中半岛,又立即换乘轻轨前往磁器口,一气呵成。若是在改革开放前,甚至是十年前,这样一趟路程得花上多久的时间,翻山越岭、跨江钻洞。而如今,只需在网上事先查询好路线,了解起点和终点站即可,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改变,不就是体现在这些上面么。

来到了古镇磁器口,如今已是重庆的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每天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此处旅游业的发展也拖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收入,我们采访了都是当地居民的一位环卫工人大妈和一位摆售小商品的大叔,大妈表示对于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政府提供了这份工作,让自己能养活自己,并且社区也非常关心她们;大叔也有相同的回答,当问到对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搬迁和对从小生活的故居的留恋的矛盾冲突时,大叔沉思了一下,还是希望能够一直住在老家。我想这便是国人的故乡情结吧,正如俗话说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面对经济的发展,不同的人又会是怎么不同的看法呢。

最后我们前往了十八梯,这个老重庆的下半城,现在已经被打满了“拆”的痕迹,许多稍有内涵的外地游客亦或是重庆本地人会来到这儿,看一看曾经的老重庆的风光。我们采访了一位号称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的老板,大约60多岁,有着作为茶馆老板所特有的豪爽性格与见多识广,他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改革开放,肯定了带来的巨大飞跃,同时也透露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们之间的情谊,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起来,同样我们问了他关于老街拆迁与故居情结的矛盾,他则表示理解与支持旧房拆迁,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经历的。

三条老街的访谈调查给我的印象颇深,每位无论是依然悠闲如初的黄桷垭街道,还是处于经济开发与老街留守博弈的磁器口,亦或是已经在拆迁衰落的十八梯,老人家对于改革开放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者有针对自己生活所提出的不足之处,就像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一般,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肯定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改变与进步。而我们采访途中的一路所见也亲历着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巨大变化。通过这次为其一整天的走访调查,使我们小组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拥护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和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决心。

推荐第10篇:毛中特总结

中国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同志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十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八)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1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依法治国的(老)十六字方针,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新征程】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三)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四)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五)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国企改革的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1983年6月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第四阶段(1987—1991)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第五阶段(1992年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

6习总系列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才能进一步坚定主心骨,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更好地观大势、谋大事,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切实承担起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7我国政治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体制改革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1 党的领导下进行 2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3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法治原则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4 政治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

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3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4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及其优势,说明应当怎样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 (2)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是符合中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告诉我们,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1文化是建设是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3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4文化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主要内容和意义: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基本内涵和要求: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

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2)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答案要点】

(1)基本要求和重点:1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放在首位的是群众利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毛中特每章重要知识点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 科: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么实现科学发展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邓:【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邓:【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他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邓小平是如何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

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偏离】: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

【开始恢复】1976年10月份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造成的严重局势

【提倡】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倡导实事求是

【强调】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重新确立】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发展】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如何理解】(1)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9.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内容及科学含义:

【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13、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决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内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基本特征】

十三大:(1)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4)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5)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五大:(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5、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新概括:)

十七大:(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由和谐相处的局面。

17、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三大的“老三步:】

1.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的“新三步”】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8、总体小康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体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9、结合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分析初级阶段的艰巨性、长期性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无法逾越的 3.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4.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5.6.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六.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含义:

【科学含义】(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背景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差距原因】(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解决办法】(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4、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国民经济】(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什么?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在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明确规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与很大的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7、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

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

3.

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3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 (2)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第

一、“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三、“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

四、“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五、“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11篇:毛中特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接触了《毛中特》这门课程后发现,这门课程与其他理论型课程的明显特点一样,也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虽然老师在授课 的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知识点和相关的事迹有机结合来进行讲解。但是,仍旧没有达到良好的习得效果。自我反思,大致上原因有二:一方面,在中学阶段已经对其中大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简略地学习,大学的深入学习,便面临着没有新鲜感,而失去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的枯燥性与目前较为散漫的大学生活难以适应。也和社会中不断凸显的现实问题常常脱节,导致对此类政治理论的合宜产生一定的迷茫心理。这也是我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反省。

在课堂活动方面,我想,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等环节。适当地课堂讨论发言,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进行一个现实条件的交流。有利于较好的发展知识思维。巩固所学知识。而课堂的小组报告,可以更好地增加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的同时,培养同学们对理论研究的能力,锻炼知识交流能力。

我认为这门课是在为我们以后进入社会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门课程里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性的习得,还学到许多人生问题。人的一生从点滴的积淀自我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是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12篇:毛中特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听课心得

植物保护学院 2015级 植物保护专业 2班 王颖涵 222015327012081 第一次上课,老师便对对这门课程名称简称为“毛概”的我们进行了教育,因为“毛概”是另外一门课的简称。这样不负责任的简称,表面看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其深处却体现了一个人对事物的严谨性,对周围人的认真性,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性。

于是本着对课程、对老师、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我开始听这门被大家戏称为“文科生学的”课。我是一名理科生,但是却时常带有细腻的心去思考:都说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于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提到毛泽东思想,大家就会像开火车一样,引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让人觉得抽象的理论,这个在国家发展中起到根基作用的思想,它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问题出来了便会去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听课是一种办法也是一种实践,可以检验出这个办法是否可行。上完课后我开始清楚了一些东西: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应运而生,从此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青年学生通过行动、通过实践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的世纪里,我们立志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听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偶尔会枯燥无聊,但是老师会适时给我们一些动听的小插曲,比如推荐我们观看的“青课之如何抵御西方的精神殖民”,看完后我联想到了中国在电影、广告等文化产业方面盲目崇拜国外的一些现象,明明是他国通过电影来宣扬自己的普世价值,但一些认知较浅的中国人却被其外在的精彩剧情、高端技术的展示而深深吸引,久而久之,国人像吸食鸦片烟一般沉迷其中,自身原本所具有的民族自信心也丧失了,这应该就是精神殖民的边缘化了。除此之外,老师也给我们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讨论课本原有的知识,也不仅关注国内热点,而且还探究世界时事新闻,追踪国外近期的大事件,通过课下长时间关注并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课上分享交流,来增加我们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气,鼓励我们多加思考,形成正确的判断思维与观念。但事物也无绝对性,更多时候我们通过讨论或者“微辩论”,收获的是多角度思维认知的灵活转换。

概论和思想的本身是理论,但是其精髓却是实际的实践,学习的内容我们实践出真知,学习过程中探寻方法也是一种实践。任何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时时刻刻都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它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是开拓创新的基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这样一份正义有远见的理论作根基,用实践拓宽视野思维,用理论指导下的正确行动建设稳固的房梁结构,最后用反思、收获、奉献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碧瓦朱檐更进一步地增光添彩。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第13篇:毛中特复习资料

“毛中特”2012-2013复习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①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如何进行理论创新?

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5,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物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是什么?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常成功的?

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的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与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9,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好知性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②它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坚持把它作为推动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③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1,如何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坚持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产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③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思想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12,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③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通过多代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的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1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

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14,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非公有制经济重要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有不可代替的作用: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②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③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个性+共性)

②(个性)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③(共性)作为市场经济的制度,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6,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如何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领域中主题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他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7,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8,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

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9,“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重要性:①“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②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村,所以解决后“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③“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20,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什么?

① 最根本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2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

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②两个方面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以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我国社会主义人权指的是什么?

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24,如何理解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5,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第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第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27,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两者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第14篇:毛中特选择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

1.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人们在看待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往往出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说明(B) A.意识只能反映现存的客观事物 主观性特征

C.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主观的

2.人们用来测量时间的单位年、月、日等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测定宇宙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是用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即光年)来衡量的。这说明(C) A.时空是无限的

B.时空是绝对的

D.时空是人们意

D.意识的内容是

B.意识具有C.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识的产物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长期共存、互相4.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C) A.遵循的基本原则

C.秉持的首要态度

B.承担的重要责任 D.实行的基本政策

5.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项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的起点是(A) A.立法

C.司法

B.执法 D.守法

6.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C) A.民族的文艺 C.人民的文艺

B.科学的文艺 D.世界的文艺

7.2014年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并深入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安全是指(A) A.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 进各国和本地区的安全

C.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D.发展和安

B.通过对话合作促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二、多项选择

1.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遍接入,使大量数据的获取、聚集、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等变得越来越便捷,大数据分析成为热门话题。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这说明(AD)

A.现实联系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要求人们对各种不同的联系分别地、具体地加以研究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人们主观想象中的联系可以代替对象自身的客观联系 D.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2.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偶然是化了妆的必然”的哲理在于(AC) A.没有纯粹的偶然

B.偶然性和必然性产生的原因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C.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D.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3.201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是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它(ABCD) A.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 家性质

C.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伟大复兴

4.核心价值观是一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核心价值观(ABC) A.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B.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C.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D.是永恒的、普遍适应的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提出必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ACD) A.系统治理 源头治理

6.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中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

B.规范治理

C.综合治理

D.

D.保障实现中国

B.体现社会主义国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BCD)

A.把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有机的结合起来 B.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的结合起来 C.把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的结合起来

D.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7.201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地入侵赢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中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ABCD)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B.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D.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8.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习近平总结的这次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成果还有(ABCD) A.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B.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

C.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

D.影响群众切实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9.2014年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核安全措施和成就,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中国核安全观的内容是(ABCD)

A.发展和安全并重

C.自主和协作并重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

1.“哲学史宛若色彩斑斓的壁毯,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犹如浓粗的经线贯穿上下,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如同纬纱交织其中。”这句话形象的描绘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对立和斗争,以下说法正

B.权利和义务并重

D.治标和治本并重 确的是(D)

A.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 B.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2.“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这说明(B)

A.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B.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C.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D.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在于(D) A.坚持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B.坚持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坚持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4.2014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保障少数民族享有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B.保障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 D.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A)

A.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C.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D.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6.“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发展进程,加深了民族苦难,也激励了民族觉醒。我们要用这段历史警告国人,教育官兵,勿忘国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与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一样,根本原因在于(B) A.经济技术的落后

B.西方列强的强大

B.社会制度的腐败 D.军事力量的薄弱

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国际条例明文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这一国际条约是(B) A.《德黑兰宣言》

C.《雅尔塔协定》

B.《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8.随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在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的情况下,我国国家安全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的威胁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其中,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是(A) A.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B.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

D.生态安全 C.文化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9.人权保障是法制思维的含义之一。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是(C) A.宪法保障 司法救济

10.2014年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高度

B.立法保障

C.行政保护

D.讲评邓小平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A)

A.他代表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B.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多项选择

1.“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对列宁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BC) A.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

B.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C.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D.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无法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还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要(BCD) A.加快“走出去”

B.放宽投资准入 D.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C.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3.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是(ABC) A.统一战线的组织

C.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成部分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还必须(ABCD) A.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族特色

C.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

5.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民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即(ABD)

A.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B.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C.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建设

D.坚持一手抓文B.坚持自己的民

D.中国特色国家机构的组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D.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2014年是红军长征80周年。80年前的10月16日夜,一支8万余人的红色大军跨过赣南于都河,踏上生命的远征。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从赣南、川北、豫东南、湘西到陕北,两年后,当九死一生的红军队伍在甘肃会宁紧紧拥抱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ABCD)

A.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B.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C.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D.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7.执法为民是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项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制上的必然反映。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是(BCD) A.严格执法

B.以人为本 D.文明执法 C.尊重和保护人权

8.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目的在于,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以及(ABCD) A.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B.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D.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具有(A) A.自觉能动性 史性

2.近年来,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一些网络热词被英国著名牛津词典收录,这说明(D)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物质性

C.客观性

D.社会历B.社会意识没有阶级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D) A.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B)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5.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放在首位的是(A) A.节约资源

B.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D.建设循环经济 C.做好生态保育工作

6.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的外交工作布局中作为首要的是(B) A.大国外交

B.周边外交 D.多边外交 C.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

二、多项选择

1.长期以来,人们把欧几里得几何学看作是揭示空间特性的绝对真理的体系。而德国数学家黎曼在19世纪中提出了另一种几何学,打破了很多人平时认为理所应当的常识,比如,黎曼几何学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大于180。这种创新性的理论在当时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嘲讽,但是再后来却成为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的重要数学工具,可以用来反映天体运行的大尺度宇宙空间的特性。这一事实说明(BD) A.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完全错误的 B.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C.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D.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2.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为了清理淡水中的有害藻类,从中国等亚洲国家引进鲢鱼进入阿肯色州。随后不少渔场也纷纷效仿,把鲢鱼当做了绝佳的天然池塘清洁员。20世纪80年代以后,亚洲鲤鱼逃离限定的水域,进入密西西比河大量繁殖。这种鱼体型巨大、无任何天敌,给美国十多个州的河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美国开始大量捕杀亚洲鲤鱼,以上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是(BCD) A.完全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人们对自然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3.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在于(ABC)

A.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B.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D.都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

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30多年来,不管国际风雨如何变化,中国始终不渝的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即(ABCD) A.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开放 B.实现改革开放改良性互动 C.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5.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废除对非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坚持(ABD) A.权利平等

B.机会平等 D.规则平等 C.结果平等

6.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ABD) A.和谐发展的思想

B.全面发展的思想 D.循环发展的思想 C.又快又好发展的思想

7.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主要是(ABC)

A.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B.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 C.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D.将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从低潮转向高潮

8.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ABCD)

A.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作是国家和民族的“胎记”

B.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

C.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 D.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9.2014年2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段话揭示了社会主义法律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还体现在(ABC) A.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B.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C.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确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

1.“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B) A.静止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B.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 C.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D.静止时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2.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行的。”这句话强调了认识活动中(C) A.时间的重要性

B.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D.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C.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B)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D.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C.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4.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社会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自身的关系

5.面对两岸同胞往来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的新形势,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的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最核心的是(B) A.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 B.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C.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 D.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

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即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A)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C.各民族共同繁荣

同繁荣发展

7.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大发扬,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做到。”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等基本方面。其中作为落脚点和归宿的是(C) A.情感

C.行为

B.思想 D.理性认识

8.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D.坚持民主集中制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多项选择

1.法国1789-1794年资产阶级革命后,经历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反复较量,旧王朝两次复辟,资产阶级为了取得政治统治,进行了三次革命斗争。这说明(ACD) A.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

B.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可以改变的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客观必然性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CD) A.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要(ABCD) A.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B.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C.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D.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4.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ABCD)

A.即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B.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

C.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 D.吩咐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即(ABCD) A.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B.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C.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D.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6.201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赢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一伟大胜利的意义在于(ACD) A.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B.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D.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试卷五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A)

A.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B.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 C.对人类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D.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民间有一种迷信说法叫作“喜鹊叫喜,乌鸦叫丧”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否定了联系的(B) A.普遍性

C.多样性

B.客观性 D.条件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在于(D) A.有着共同面对的时代背景 B.有着共同面对的历史任务 C.有着共同的具体内容 D.有着共同的根

4.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A)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可持续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我国存在着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的方式,是因为我国目前存在着(B)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D.国有经济 C.集体经济

二、多项选择

1.中国古代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一致的有(AD) A.坐地日行八万里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对于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饭后散步就不合适。这个事例说明(AC ) 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无法确定

3.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为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以下内容正确的选项有(ABC)

A.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B.国有企业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C.国有企业改革要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

D.进一步增加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在全国企业中的比值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ABCD) A.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B.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

C.中国社会100多年来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 D.中国人民翻身做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5.201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地入侵赢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当年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其原因在于(ABCD)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B.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C.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D.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 6.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一下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ABD) A.与时偕行,与日俱新 B.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C.亲仁善邻,讲信修睦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的鲜明特征。此外,其特征还在于体现了(ABCD)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本质要求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C.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从此的国情要求 D.继承中国法治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试卷六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是(A)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象性和和广泛的普遍性的统一 C.直观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的统一

2.2014年以来,个别大学食堂开始引进炒菜机器人。由于火候、时间掌握得当等原因,使用炒菜机器人烹饪的时间比普通人工炒菜能节省5%~10%,全程化自动化控制程序,除了能保障菜肴能准时出锅,还具有油烟低、辨别过期食材等特点和功能。这说明(B) A.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人某一方面的能力 C.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成的基础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

D.实践是社会关系形B.实践工具可以强化

D.规范性和开拓性

B.高度的抽方向是(D) A.发展经济实体

C.推进城镇化

B.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D.调整经济结构

4.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依法治国

D.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多项选择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代替过去的“基础性作用”。之所以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BCD)

A.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全部作用 B.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C.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D.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2.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创新包括(ABCD)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D.协同创新

3.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并强调“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一次高度评价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协商民主,是因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ABC) A.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C.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D.选举民主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4.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ABCD) A.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

会稳定的大事

C.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D.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B.民族团结和社的大事

5.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ABCD) A.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B.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C.尊重主权,共享安全 D.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试卷七

一、单项选择

1.自从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诞生以来,科学家相继成功克隆猪、牛、马等动物。2013年日本科学家借助用克隆动物培育克隆动物的“再克隆”技术,成功用一只实验鼠培育出了26代实验鼠。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再克隆可以无限持续下去。人类在克隆技术上取得的成就说明(C)

A.人类已经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B.人类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自然

C.人类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类已经完全认识了客观世界

2.同一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之改变。这说明(B) 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 D.真理是相对的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C) A.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B.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D.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党的十八大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强调政治体质改革的目标是(A)

A.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当家做主

C.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D.健全社会主义协

B.保证人民商民主制度

5.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A) A.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B.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C.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D.普世层面的价值取向

6.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B)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多项选择

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D) A.多说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

B.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是任何条件下都可转化成谬误 D.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2.恩格斯说,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国家是(ABD) A.一个历史范畴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社会存在的核心

D.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BCD)

A.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指南

B.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4.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容包括(ABD) A.归属清晰

B.权责明确 D.流转顺畅 C.管理科学

5.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ABCD) 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B.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C.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D.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试卷八

一、单选题

1.矛盾的斗争性在推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C.任何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D.斗争性始终处于主要的方面

2.19世纪法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维叶提出了生物“激变论”认为有机界的变化是由突然性的的灾变引起的。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讲,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A) 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认为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否认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 D.认为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B)

A.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行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C.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行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

4.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 A.总依据

C.总布局

B.总任务 D.总政策

5.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质变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 A.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C.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多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切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紧紧围绕的基本问题是(ABC)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D.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

2.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这是因为实事求是(BCD)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鲜明政治立场 B.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C.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D.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3.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ABC) A.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B.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D.只适合国有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项基本内容之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当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以宪法和法律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ABCD)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D.全民守法 C.公正司法

第15篇:毛中特常识

毛中特常识性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举行的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2.199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写入党章时间:

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2002中共十六大

此外,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16篇:毛中特2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国门生产总值已然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全球环境中,我国还将面临极为艰巨的形式和任务。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我国发展面临以下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五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六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练就一身过硬的素质和本领去建设我们的国家,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度,能较大程度的缩减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17篇:毛中特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就“先富”与“共富”、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就“先富”与“共富”、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个问题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带动多数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使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和平均富裕,而只能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我国基本国情的。

首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企业和生产者个人所拥有的资金和物质生产条件各部不相同,因此,同样的劳动,也会有不一样的收入状况;第二,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由于劳动者的体力强弱不同,劳动技能有高有低,家庭负担又各不相同,必然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存在差别;第三,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价值规律必然发生作用,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获得和掌握信息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他们运用价值规律的能力亦不同,造成投入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利润却不相同的结果,从而导致生产单位与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别。上述原因说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国国情所致,并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

其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并不矛盾。共同富裕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

第一,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个别到一搬,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飞跃是在无数量变的基础上超过一定“度”时发生的。而在量变到整体质变的过程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共同富裕同样是先富后富的不平衡性中实现的。因此,从表面

上看,个别人先富起来,似乎是与共同富裕背离的,而实质上,它是共同的发端和必由之路。

第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对其他的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起到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一浪地走向富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先富起来的人还会用自己的经验,技术和资金等帮助别人尽快地赶上来,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帮后进,从而一部分人先富走向共同富裕。

第四,随着先富者收入的增加,国家的积累和收入也将不断增加。国家的富裕将为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可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党制定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二、社会主义分配必须体现社会公平与提高效率两个方面的要求。

社会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分配的原与政策必须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体现着社会公平。

所谓社会公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从社会整体上看,必须防止贫富悬殊的现象出现。各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差距,没有差距是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不公平。从企业内部分配看,分配不仅要看劳动的量,同时也要看劳动的质,只讲量不讲质,并单纯地以劳动量进行分配也是不公平的;从管理体系和政策范围来看,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致富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必须避免由于体制和政策不完善造成一些人收入过高,另一些人收入过低的不公平。

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不是一件易事。在我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经历了几千年,平均主义已成为一种顽症。因此,过去在分配中,主要实行的是一种低效率基础上的“社会公平”。这种低效率基础上的“社会公平”实质上是不公平的,是平均主义的反映。他使一部分人的劳动被另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它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因而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及积极性。相反,只能奖懒罚勤,破环生产力,降低经济效益。要克服长期以来分配中的“吃大锅饭”的现象和平均主义思想,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必须认真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合理的拉开收入的差距和档次,使那些积极工作,贡献大的劳动者获得较多的报酬,反之,获得较少的收入,这样对前者是一种鼓励,对后者是一种鞭策。这样做才体现了真正的社会公平,并有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达到公平与效益的统一。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认识到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实现共同富裕要防止两极分化。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动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在这种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第18篇:毛中特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教学大纲 计敏(2008-1-2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发展过程

2、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及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含义和指导意义

[教学要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

2、掌握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点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

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教学要求]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理论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2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要求]

1、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科学内涵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要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

1、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1、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统筹区域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积极扩大就业

4 放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要求]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要求]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和任务 [教学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和主要举措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第十二章 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教学要求]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第三节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

[教学要求]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掌握中国和平外交原则的内容 [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要求]

1、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新时期爱国统一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教学重点]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要求]

1、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教学要点]

7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加强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8

第19篇:毛中特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岩土SJ1216

姓名: 刘寒宇

学号:201221601002

指导老师:谷春娟

我心目当中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然而,社会主义并不是教条主义,我们需要在实际建设中深切地加以体会和实践。在现阶段,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括很多内容,我主要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和教育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应该是一个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1.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越累越多的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贫富差别是一个自古以来都长期存在的问题,从传统的帝制时期到近代的国民党统治,财富不均都是社会腐败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需要不断加强调控,控制少数富人财富的无限增长,增加对贫困人群的扶助,从而更好地维持社会的稳定。

2.经济增长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严重。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生存。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是通过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的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集约型经济,以更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鉴于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并加大环保投入,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城乡差别严重,需缩短城乡差距。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了城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受阻。农村越来越变成一个被人忽视的地方。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我国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除经济外,在教育制度方面也应该作出一些调整和改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能够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社会制度的兴衰。在我看来,我国当今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1.应试教育的危害。

我国在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主要为应试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熟练度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最后以一次考试决定考生的命运。

对于应试教育,尽管有人美其名曰当今最实用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但它与我们心中理想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大多数的孩子,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寒窗苦读,只为高考两天的甘甜。大部分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有的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之下不停地学习与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亟待改革。

2.高等教育的弊端。

“学术自由,思想开放”,本应成为高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激情四射,斗志昂扬”也本应成为在校的大学生最基本的精神风貌。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大师的地方。可是,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又是什么状况呢?大学教材内容的僵硬,教学的死板,让很多学生叫苦不迭,他们对课堂内容根本提不起兴趣,很不情愿地赶来上课。课堂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去自己研究,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了。

针对以上的教育弊端,我想提出自己心中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1.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改变应试教育一枝独大的现状。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没有必要让所有学生在大学之前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地去发觉青少年学生所具有的天赋,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好地向自己所善长的方向发展。通过上述方案,逐渐实现教育的多元化。

2.放松高等教育的管理,让自由的学术氛围重新回到大学的校园。

我国应该加速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进程,不能把大学的教学内容管得过死,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各个高校都应该尽量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学校的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创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 纯粹,人文,博爱,是教育的本真。教育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的国民只有首先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高更多的保障。

以上就是我从和我们关系最近的人民生活和教育两方面出发,阐述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文中观点定有不足之处,敬请老师予以指正,谢谢

第20篇:毛中特教学大纲

江苏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2014年2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2013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这一结合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二者的作用和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的政府治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

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观点。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还不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在多方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不同分配类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以农村村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

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新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我国到2020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方针。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向多极化曲折演进的趋势,但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能善于发掘和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资源和关系,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条线”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又对我国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冷战结束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等新特点。我国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

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压力,将长期面对一些大国对我国进行战略防范和遏制的压力。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军事和国防实力,才能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战略任务。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兴军之道,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领导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绝不能混淆党政各自的职能。第三,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新时期,如何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毛中特调查报告
《毛中特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