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中特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3 10:36: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苏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2014年2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2013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这一结合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二者的作用和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的政府治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

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观点。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还不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在多方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不同分配类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以农村村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

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新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我国到2020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方针。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向多极化曲折演进的趋势,但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能善于发掘和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资源和关系,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条线”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又对我国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冷战结束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等新特点。我国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

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压力,将长期面对一些大国对我国进行战略防范和遏制的压力。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军事和国防实力,才能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战略任务。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兴军之道,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领导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绝不能混淆党政各自的职能。第三,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新时期,如何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毛中特教学大纲

吴 版毛中特理论教学大纲

毛中特

毛中特

毛中特

毛中特

毛中特重点

毛中特要点

毛中特心得体会

毛中特总结

毛中特教学大纲
《毛中特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