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中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06:09:43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摘要:通过对宿州萧县6所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及部分初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在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总结有关小学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更好衔接的途径,文章着重对小学如何与中学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与注意事项做了介绍。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心理健康;措施

一、前言

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明显变化。首先,环境变了: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原来的位置发生变化,优秀的同学更多了;与教师关系有了变化,中学接触教师也更多,班主任的管理和照顾不像小学那样周到。这就要求小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学习任务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老师教学中比较“开放”,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中学开展活动常由学生负责,教师只作引导;中学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有对行为进行自我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

二、调查研究

1.目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帮助孩子平稳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四个维度:

(1)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2)心理承受能力;(3)人际关系;(4)创新精神。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最终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适应力的学生,从而实现小学与中学教育的良好接轨。

2.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

从理论上,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独立自主的个性、完善的社会适应性、交往的合作性,塑造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基本的心理素质。从实践看,中学老师评价比较好的4所小学的经验总结中也反映出,抓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帮助小学生尽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必须使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发生变化。进行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是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讨论,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中一个要求、一个标准、一条出路,严重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儿童的天性和潜能在我们统一的规则下将会一点点被扼杀,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思想讨论,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个体差异,爱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角色由“权威者”、“塑造者”转变成“协助者”、“服务者”。

2.进行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是要求学生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

3.教育过程中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自由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什么想法都不受约束,使许多求新求异的火花得以在顺畅的思维中迸发出来;发扬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各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中都做“主角”,不做旁观者:举行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由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主持活动内容和进行活动评价;开展“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中队长”、“今天我是一日小班长”的主题演讲,群策群力制定班级管理目标;通过“一事一议”、“课间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主题讨论,进行自我教育,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学习心平气和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克制自负、自傲、自卑、自责等不良的情绪和反应;设置学生自己负责的“图书角”、“生物角”、“作业展”等,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4.加强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交往。

加强小组活动,以小组活动来组织教学:预习、朗读、研讨、质疑、评价。还可以实行小组长“自主承担、轮换负责”制,按学科或“职能”各设一名小组长,

如数学组长、语文组长、预习组长、讨论组长、朗读组长、分析例题组长、实验操作组长等等,并定期轮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都能受到学习管理的训练。

5.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给孩子自信。教师要珍惜和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成功,引导学生去领略无处不在的成功喜悦。如在大众面前顺利地作了三分钟的发言,球赛结束前三秒钟仍作了最好的发挥,考试因审慎而多得了几分,等等。对于每一个学生,既要求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又必须让他们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帮助学生设定一些通过努力有把握成功的短期目标,让学生付出努力后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如过去对学生期望过高,就作适当调整。经过奋斗获得胜利能帮助学生恢复自尊与自信,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6.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活动多种多样。如:设立心理辅导站,由专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担任辅导员,耐心听取同学的内心倾诉,热心帮助解答问题;建立“咨询信箱”,开通“热线广播”,让同学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写出来投进信箱,心理辅导员以专门回信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谈心,解决他们的心理忧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设心理辅导课、举办心理讲座,介绍有关的心理知识和解决生活中小矛盾;进行考前心理疏导,漫谈如何公平竞争、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克服烦恼、控制愤怒、消除嫉妒,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指导同学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等等。

7.开展艺术活动,陶冶同学的情操。

利用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举办舞蹈、歌咏、书法、绘画、篮球等兴趣小组,每个同学都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中一项。既培养同学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还能够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其鉴赏美的能力,为陶冶同学的情操,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服务。

8.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优化同学的人际关系和锻炼意志。

体育锻炼是最具积极意义的保健措施,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消除疲劳、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还是形成开朗、坚强坚韧、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关身体运动方面的活动是与道德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等有着同等重要价值的教育活动。

9.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教育。

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教育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措施。例如运动员为祖国争光,夺得的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而这些恰恰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理教育材料,使同学们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是夺得金牌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 2005,(2):18.

[2]王美萍,刘新生。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心理学报,2002,(10):44—48.

[3]李培湘。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的理论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1,(12):38.

[4]马晶。英格兰地区中小学课程衔接的调查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39.

[5]方展画。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对教育的重新理解[J].教育研究,2002,(10):6.

[6]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

推荐第2篇:中小学“减负”调查报告

中小学减负调查报告

今年6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辟出一节来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不久之后,河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

减负年年抓,常常谈,是一个令各方审美疲劳的关键词。

书包依旧重,作业仍然多,是很多中学生的常态生活。

减不减,减多少,如何减,一直是教育局、学校、学生和家长间难以平衡的焦点。

学校是否还在玩着心照不宣的减负游戏,穿着“自愿”的马甲,披上“兴趣”的外衣,戴上“活动”的帽子,让“减负”成了一台众人参与的应景秀。

开学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嘉兴市中小学的“减负”落实得怎么样?减负措施是否合理科学?各方对减负的本质认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南湖区中小学,对它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减负”的本质是什么?

“今年的中考状元徐志杰,每天10点多就睡觉了,他的学习效率很高。”四中小学校长马运升认为,减负不是不布置作业,而是要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

称钩小学的严新瑾副校长认为,减负就是要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解放思维,解放身体,不做埋首于作业的机器,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降低机械作业量,把教学工作从重视“教”转到重视“学”上来。”西羊羔中学校长黄家骏说。

减负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采访每一位校长时的必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比较一致,也一针见血,都表示,要减负但不减质。从他们的语气中,能感受到他们强烈渴望学生能轻轻松松学业有成,快快乐乐培养各种兴趣。执行减负政策,更是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将来,把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潜力开发出来,让他们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因此,落实和创新减负措施,成了他们新学期工作的一道风景线。“减负”的措施是什么?

具调查的第一站是实验小学,正好赶上学校开运动会,孩子们的激情和活力感染了我们。随机问学生“回家作业多吗?”“学习辛苦吗?”他们都一脸灿烂地回答“不多”、“不辛苦”。

据校长王喜明介绍,他们的减负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并且是“加减法”并举。在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到校和在校时间,控制学生作业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作业设计的过程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比如,他们四年级一个班的同学集体养了一个小动物,每天,学生们会对它进行观察,写一些感想,周记就在快乐的互动中完成了。学生们还可以上讲台当小老师,锻炼说话的逻辑性、胆量,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此外,实验小学还探索开发了校本课程,有美术、时尚轮滑等必修的校本课程,还有一些学生社团类的选秀性质的校本课程,比如他们的小菱花艺术团、体育俱乐部、少年科学院等,让同学们在减负的同时有各种技能可以培养,拥有童年的积淀。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小课题的研究,比如对家乡文化资源的考察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拥有一个“个性成长的空间”。

张村中学在减负上积极探索推进分层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构建“课内外相结合,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分层教学模式,力图做到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学校将传统文化纳入了课堂,开设了书法、经典诵读、传统礼仪等必修课程,太极拳、民族音乐、国画等选修科目。学校设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如化学实验探究、篮球队、合唱团……让学生除了在书本上学到知识外,也在平时的训练中增强自信心及学习的兴趣。

砖寨营中学探索推出的“走班”教学,已经获得了学生们的好评,这个学期,他们对8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和科学科目进行了“走班“的尝试,在这两个科目上,让两个班成绩好的一半学生和成绩稍差些的另一半学生分别组合上课,既不耽误课程,又真正落实了分层教学。

据调查临漳县每个学校都在根据本校实际,实施减负的措施,条件好一点的学校,推出可选择的课外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一些,软硬件相对差一些的学校,着

力在抓如何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尽管,社会还没有改变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传统观念,但是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技能培养,以多元视角来衡量学生能力的观念也正在校园里茁壮成长,这个现象令人欣慰。“减负”碰到的问题是什么?

一听要“减负”,首先心慌的是家长,他们会担心,减负后,孩子的基础没打好,以后怎么考上好学校,如何能找一份好工作。天下父母心,可敬可叹!在调查中,部分任课老师和家长表示,小学低年级不存在“减负”一说,因为他们本身就没什么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顶着中考的压力,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作业量就比较大。所以真正要减负的应该是以中学生为主。

学校在减负的同时,家长纷纷自谋出路,给孩子找家教,上补习班,买课外练习本。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习少了,将来的路不平坦,就怕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他们所谓的学习,也正是以分数论英雄,以卷面成绩定高下。这就造成了学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家长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个情况中学比小学严重,高年级比低年级盛行。

令人欣慰的是,临漳县中小学正努力与家长实现联动,让家长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紧密联系,做到减负的同时,尽量也让家长放心。临漳县在与教育相关的每一道环节上,积极探索着有效的减负措施,开拓着多元评价的机制。

推荐第3篇: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中 小 学 生 教 育 调 查 报 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0901班

段瑞刚(2009100117)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前言

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明显变化。首先,环境变了: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原来的位置发生变化,优秀的同学更多了;与教师关系有了变化,中学接触教师也更多,班主任的管理和照顾不像小学那样周到。这就要求小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学习任务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老师教学中比较“开放”,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中学开展活动常由学生负责,教师只作引导;中学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有对行为进行自我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

二、调查研究

1.目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帮助孩子平稳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四个维度:(1)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2)心理承受能力;(3)人际关系;(4)创新精神。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最终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适应力的学生,从而实现小学与中学教育的良好接轨。

2.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

从理论上,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独立自主的个性、完善的社会适应性、交往的合作性,塑造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基本的心理素质。从实践看,中学老师评价比较好的4所小学的经验总结中也反映出,抓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帮助小学生尽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必须使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发生变化。进行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是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讨论,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中一个要求、一个标准、一条出路,严重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儿童的天性和潜能在我们统一的规则下将会一点点被扼杀,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思想讨论,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个体差异,爱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角色由“权威者”、“塑造者”转变成“协助者”、“服务者”。

2.进行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是要求学生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

3.教育过程中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自由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什么想法都不受约束,使许多求新求异的火花得以在顺畅的思维中迸发出来;发扬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各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中都做“主角”,不做旁观者:举行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由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主持活动内容和进行活动评价;开展“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中队长”、“今天我是一日小班长”的主题演讲,群策群力制定班级管理目标;通过“一事一议”、“课间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主题讨论,进行自我教育,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学习心平气和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克制自负、自傲、自卑、自责等不良的情绪和反应;设置学生自己负责的“图书角”、“生物角”、“作业展”等,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4.加强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交往。

加强小组活动,以小组活动来组织教学:预习、朗读、研讨、质疑、评价。还可以实行小组长“自主承担、轮换负责”制,按学科或“职能”各设一名小组长,如数学组长、语文组长、预习组长、讨论组长、朗读组长、分析例题组长、实验操作组长等等,并定期轮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都能受到学习管理的训练。

推荐第4篇: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党和政府对我国教十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扶持教育。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所以农村的发展对现代化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要取决于农村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现在基础教育工程已被列入国家重中之重;素质教育已经被推入教育改革前列。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农村的教育又是怎样呢?看一下我的调查报告:

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看到现在的教育状况,跟我那时候相比,确实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但是一些客观问题仍然存在。现在来说农村中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在校园建筑上,由原来的的土坯和砖混合的房子,改建为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良的学习环境;在教学硬件设施上,也有原来的长桌子板凳到现在的全新桌椅,一些文体器材,教学仪器也相应完善。但是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中小学在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配备上已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的到满足。老师和同学们无法使用多媒体设备。

二、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

农村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民办的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也是初中到高中的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由于没有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对现代的学生教育方面,由于能力有限而造成阻碍。所以就使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三、素质教育难以进行

农村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通常老师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评判自己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其他音乐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忽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四、学生人数减少

这几年,农村学生流失严重,有的班级只有十来个学生,而且年龄偏小。这主要是农村人口的自然出生率下降;同时,每年有大量乡村学龄儿童被父母带进城里,还有一些农村家庭吧孩子送进了城镇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所以导致农村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减少。 以上这些都是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就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就此,我提出以下的解决建议:

(一)保证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每年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都相当可观,但不难得知,这些资金中绝大多数被用在了城市重点学校的建设上,农村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资金的流向、用途进行专门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发放过程中的克扣、偏流现象,确保经费合理分配。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划拨给乡镇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只有这样,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有资金的保障,才会慢慢发展起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老师应该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最少的考试训练下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课程,恢复音体美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至于成为“书呆子”。让学生的包袱减轻,老师的压力减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与学的工作,为以后素质教育的实施铺平道路。

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农村的教育状况才能改善。上级教育部门应统筹下级教师分配情况,对需要老师的学校及时补充,而且要确保他们在学校任职的时限,不能中途转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四)解决生源问题

对于学生流失辍学严重的问题,学校必须改善自身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成果,以好的成绩让学生家长信服。同时学校加强宣传力度,对自己进行全方面的宣传,和其他学校对比,讲清利弊,使那些盲目择校的家长们有更清楚的认识。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校方应尽力呼吁社会力量去帮助他们,老师应经常到学生家中走访,对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所产生的问题应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打消学生家长因缺钱让孩子辍学的念头。只有学校提高自身的实力,才能保住生源,使农村中小学更加健康发展!

本次调查的体会和感悟

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感谢学校给了我一个了解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机会,感谢家乡中小学校的配合,我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农村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必须抓紧解决资金问题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样,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农村教育才会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推荐第5篇:中小学综合调查报告

中小学综合调查报告

302个孩子掏出心里话,一项由杭州市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城区教育学院等完成的“中小学学生综合素养报告”掏出了30所中小学302位学生的心里话。

过半学生每天阅读1小时

调研发现,%的学生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的学生阅读时间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其中,图书馆是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近一半的人选择了该项。

“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阅读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到图书馆的比例大,这对图书馆的服务是一个考验。”上城区图书中心负责人施越辉说。

调研发现,学生最喜爱的书类依次为名著系列、侦破探案系列、童话故事、搞笑作品、军事系列……

和阅读一样,学生对科技活动也是饶有兴致,%的人气就很能说明问题。不过,一些学校在科技活动的普及上却是有心无力。上城区中小学科技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俞敏告诉记者,迫于中考压力大、专职教师空缺、家长支持力度不够等种种原因,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参加过科技活动,初高中尤为明显。“由此可见,科技活动在学校还是存在着精英化的倾向,普及性和草根性亟待提高。”

报告显示,学生喜欢的科技活动也不尽相同。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和初中学生最喜欢模型制作。

遇到困惑先找朋友

从此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找到了幸福感。%的学生喜欢自己的班级,%的学生认为老师能经常关心帮助自己,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的情绪状况是乐观的。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占调查人数的%,之后依次是家长、同学、朋友。但是,当学生遇到比较大的烦恼或者困惑时,首先想到找朋友,然后是家长,老师排第四位。

最怕老师“不理我”

学生最不喜欢老师对他的处理方式是“不理睬”,然后才是当众批评和叫家长来。

一位接受调研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不被人关注的学生,在班里似乎是不存在的。有一次上课时,发现老师看着我向我走来,内心一阵莫名的激动。可是,老师的一句话差点把我气死:“你的同桌今天哪儿去了”从此我恨这位老师,我决心不再跟这位老师讲话。

“从这位学生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长时间的被人漠视已经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呵护。”杭州市勇进中学心理辅导站站长荣晓莉说。

推荐第6篇:中小学美术教育调查报告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中 小 学 美 术 教 育 调 查 报 告

题目:关于美术教育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丽媛

指导教师:张国荣 学号:200653020223 班级:2006级国画1班 专业:美术教育(国画) 指导教师:张国荣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事业的主题,然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美术教育,无论是在中小学、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还是在发展职业教育中,都占有显著的发展地位。国家和社会对美术教育的空前重视,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美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科目,肩负着

一、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培养新时代所需高质量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升学率压迫下,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第三是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的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外大气候的冲击和时代的价值要求下,现行的教育结构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要求使美术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受到重视,为其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重理轻文的教育思想从理论上得到了纠正。培养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得以实施。国民的审美水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追求理想的手段。美术教育的水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着社会文明的水准,体现着教育阶段的水准。它以独特的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美术教育与人以及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构建的关系。对于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美术教育而言,将现代的美术教育思想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同时吸取国际上各种美术教育形式的优点加以发展创新,使美术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及其重要地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将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以适应和满足中国国情的需要。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是高台县第三所初级中学自2001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为了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南华初级中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本人采用访问、查阅教案、个案分析、问卷等形式,对南华初级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绩与评价

1、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教学行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被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被确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宽松开放的教学平台正在搭建;有“美”有“术”的教学策略得到贯彻。

2、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开创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据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他们在学习中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抒发,对美术课充满兴趣。

3、教师素质获得了提高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美术教师都经过了省、州、县不同级别的培训,有的还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经过培训,广大美术教师不管理论水平还是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

4、科研课题取得了成果

在“科研兴教,质量兴校”战略目标的带动下,广大学校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热潮,不少美术教师积极参加课题实验,在省州“十一五”规划130余个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中,美术课题占10多个,这是以往很少见的。

二、问题与不足

1、按课程计划开课任重道远

按课程计划开课属老生常谈,它是长期制约美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改革几年来,美术教学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不按课程计划开课,二是开课随意性大,三是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授课。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差,只能择其简单的内容,或根据个人兴趣、喜好进行教学,美术教育按课程计划开课任重道远。

2、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突出

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教案中发现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至今仍然把握不准。一是教学目标不全;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目标订的过空、过大;三是教学目标不准,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科之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和贯彻教学目标是改进美术教学、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教学中对目标确立不准,必将使美术教学偏离课改方向,走入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的歧途。

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

调查表明农村学校美术仍是薄弱环节,美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农村美术教师属于兼职教师,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和新课程培训,有的没有美术课程标准,有的缺乏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有的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驾驭教材能力普遍偏低,教学能力水平相应较差,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美术教育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教学设施严重缺乏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美术活动教室,没有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配备相应的写生桌椅、画板、画架、静物器皿、石膏像等教学设备。农村大部分学校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为了压缩开支,对于美术教学必需配套的资料一概不予订购。教学条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

5、学科地位重视不够

美术学科是学校教育的薄弱学科,与音乐、体育一起被调侃为“小三门”、“副科”、“搭头课”。为此,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在计算工作量时只相当于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60%,美术教师在评优、评职、评先、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据调查很多具有20多年教龄的美术教师,到目前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这些都是直接造成美术教师大量流失和教育教学随意散漫的主要原因。

三、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依法治教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按规定接受的课程教学,是最起码的权益,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表现。为此,各级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术课程,严格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任何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校长和教师都应该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自学执行教育教学法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教育部于1990年以文件形式出台了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其中明确规定县级教科所(室)要配备专职艺术教研员,然而18年过去了,我市只有高台县配备了专职艺术教研员,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较,我县艺术教研队伍配备明显滞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艺术教研员配备,对美术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及评职、评优、评先都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尽量做到评价的公平。同时,对美术教师加强培训,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小学校长要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美术教育,要在年度经费预算中保证美术教育的基本经费。积极创造条件,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展览室,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美术教学及活动器材,确保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4、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为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教育督导部门必须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督导评估的力度。如学校常规教学检查,学校目标管理检查,各级地方政府督学检查,都应把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评估检查,从而不断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张掖市高台县普通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张掖市高台县普通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调查问卷》涉及以下问题

一、教师

1、基本情况:年龄:30 ;教龄:10 ;学历:大学

;进修情况:西北师大进修

2、您了解目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情况吗?

了解

3、您给学生的美术作业打分的依据是什么?(例如„„)

⑴学生的实际情况 ⑵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⑶ 形神兼备

4、您依据什么标准来确定学生美术能力的高低?(例如„„)

⑴审美能力 ⑵动手操作能力

5、学生比较喜欢上哪一 类型的(什么内容的)美术课?为什么?

手工课(泥塑

动手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6、什么样的上课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反映最热烈的?

互动式 (合作探究性强的课)

7、学生讨厌上哪一类型的(什么内容的)美术课?为什么?

欣赏性的课

纯理论的美术讲解

因为纯理论导致学生昏睡,有时听不懂,也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只能睡觉或者聊天或是看别的书籍导致学生不能进入状态,从而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

8、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学生反映最沉闷,学习效果最差?

欣赏课

9、您对新教材、新标准有什么看法、建议?

新教材新标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建议:⑴专业教师专一授课 ⑵教材跨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10.您目前使用哪个版本的美术教科书、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出版社、主编„„)?您对这套教材有什么看法、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

建议:⑴以基础为主.如简单的形体课 ⑵课程内容详细化

11.您平时订阅什么美术、美术教育杂志?

《中国美术教育》 《美术向导》

12.你认为学生的美术作业能否反映不同学生的个性?如何反映?存在什么样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

基本能反映 13.你认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

14.你认为学生的那些表现属于创造性的表现?(比如„„) 创新性组合(风格教学)

二、学生

年级:八年级

年龄:十四

性别:女

个性特征:追求时尚

一、对教师教学的看法,请分别针对专业理论课和技法课作出回答。1.你认为什么样的上课氛围有利于专业理论课/技法课的学习? 专业理论课:基础课的讲授(透视、素描) 技法课:联系素描(石膏几何体的写生 )

2.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有什么作用?需要做哪些工作?

专业理论课:能使我们充分的理解,给我们引导进行示范性教学,拓展我们的思维。

技法课: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所画的内容给我们做示范。

3.专业理论课/技法课的教学中,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适合你?为什么?学生普遍欢迎哪种教学方式?为什么?

专业理论课:先给我们适当的讲些理论,然后让我们多画画给我们多看一些名画提高我们的眼界。因为在我们学校,学校对美术课的要求不高,我们想学但是条件不够所以想提些意见提高我们对美术课的兴趣。

4.技法课是否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表现?为什么?教师需要了解您的个性特征吗?教师了解您的个性特征吗?

需要。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不一样,所以表现在画面上的东西就会出现不同,加强我们的个性展示会对我们的将来有好处。 教师需要了解我们的个性特征,但是教师很少了解。

5.如果教师了解您的个性特征,是否对教学有帮助?依据您的个性进行教学是否会对您产生巨大的影响?

会有帮助,会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

6.在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班级里,在兼顾全体的前提下,您认为依据个性进行教育可行吗?如果行,请给我们提供一些合适的建议。 我认为应该可以

建议:⑴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 ⑵分层教学,可以适合不同学生 7.平时(指课堂之外)你参与什么样的美术活动?能从活动中感悟到学习、创作的快乐吗?为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

⑴学习不了解的知识 如:书法、素描 ⑵提高自己的美术基础

三、对考核、评价方式的评价

1、既往的专业理论课/技法课的考核方式是否存在弊端?如果存在,有哪些?应当如何改进?

专业理论课: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素质教育无标准,教育机构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

2、在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评价是否应该考虑个体因素?(比如,不同个体的进步因素,如A、B、C三学生,A、B处于同一起点,都低于C,但最终的学习效果是A、C达到新的同一高度,B在原地,

应当得到最好的评价,而

应当得到较差的评价。)如果考虑,应该考虑哪些个体因素?

应该考虑个体因素 如个人的因素以人为本为基础

外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1、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被后人称为“自由育”或“完全教育”。这是——种对人进行全面教育的理想式教育

2、独立的绘画公会直到1339年才在佛罗伦萨成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才跻身于知识分子阶层,获得中产阶级的地位

3、1498年出现的达•芬奇学院可称为最早的艺术学院,是由梅迪奇家族的洛伦佐赞助的。1562年著名美术史家G,瓦萨里倡议创办了佛罗伦萨绘画学院;1585年卡拉奇兄弟创立了波伦亚美术学院;1593年罗马成立了圣卢卡学院。

4、1648年的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则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趋于系统性,已具有现代美术学院的雏形,成为世界各国美术学院效仿的楷模。

5、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非常重视感觉或形象教育,将感觉视为知识的门户。

6、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开始将美术课列人课程表中。到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俄国普遍在普通学校设置了图画课程。

7、1872年8月日本文部省正式颁布了日本近代第1个新学制,规定图画为小学14门必修课程之一。

8、187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通过了工业图画法案,要求向居民社区中的15岁以上的学生教授图画。

9、1873年建立了美国第1所教师培训学校——马萨诸塞州师范美术学校;1874—1877年组织了第1个职业美术教师协会——马萨诸塞州美术教师学会。

10、1930年,从包豪斯留学回国的水谷武彦在东京美术学校发表演讲,促使构成教育开始进入日本学校美术教育。1932年《构成教育》杂志创刊,1934年山本隆亮发表了竹早女子师范学校构成教育的公开研究。

11、1938年以后藤福次朗为首的学校美术协会提出了改革美术教育的

12、19世纪初科学心理学逐渐成熟,其对神经系统和感官生理心理现象的研究成果,被引人美术教育领域。

13、1895年英国心理学家沙利出版了《幼儿期的研究》;法国学者柳克于1913年和1927年相继出版了《某一个儿童的描绘》与《儿童的绘画》两本儿童美术教育名著;1955年美国学者诺达费时20余年完成了对200余张儿童绘画的分析,出版了《儿童画的发展过程》。

14、1987年12月17日投票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其中规定美术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1、在中国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教育制度就渐趋完备,形成了奴隶制的官学体系。

2、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2月,因校址在今河南洛阳的鸿都而得名,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

3、为了培养宫廷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宋徽宗崇宁3年(1104年),又在国子监另设画学。大观4年(1110年),画学被并人画院。

4、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5、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内分2部:一部学习船图,一部学习机器图,学生被称为“画图生”。

6、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7、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8、我国正式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19世纪末即已开始。

9、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地位是由清政府1904年1月颁布的我国近代第1个正式施行的学制——《癸卯学制》确立的。图画和手工自此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课堂。

10、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人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11、王国维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以及1912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将美育主张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艺术提倡美育,传播美育。

12、1918年4月5日成立的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7年秋成立的中央大学艺术系,1928年3月成立的杭州“国立艺术院’’以及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1911年冬成立的上海图画美术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他的支持和帮助。

13、1933年11月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首次规定图画为高中必修课。第一学年每周1小时,第

二、三学年每周2小时。例如,1932年10月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美术教育的目标为:

1.顺应儿童爱美本性,以引起研究美术兴趣;

2.增进儿童美的欣赏和识别程度并陶冶美的发表和创作的能力; 3.引导儿童对美术原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求生活的美化。

再如,1948年9月公布的

1、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使有欣赏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2.增进儿童审美的能力,使有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智能; 3,发展儿童关于美的发表能力和创造; 4.指导儿童对于我国固有艺术的认识和欣赏。

此外,中央苏区和解放区的学校也开设了美术课,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4、1950年印发的《小学美术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就鼓励各地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教学计划。

15、1956年,教育部还首次公布了全国初中、小学及师范学校图画教学大纲(草案)。

16、1990年1月正式颁布了

17、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8、1979年一1982年,我国颁布了从幼儿园到高师美术专业一整套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中、小学和中师美术教材。

19、1992年国家教委审定并正式出版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及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学大纲。

20、1979年,我国第1个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南京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室诞生,由该研究室编辑的我国第1个以研究普通美术教育为主旨的理论刊物

21、国家教委1989年底在南京师大主办的

外 国 美 术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竞争,对普通美术教育的开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了万国博览会,由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趣味低下,导致英国的工艺改良运动。随之,德国和西欧各国也相继开展了这一运动。在这一运动中,英国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罗斯金起了先驱和号手的作用。他曾以“劳动者的艺术教育”为题发表过演讲。他指出现代社会堕落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审美趣味的堕落。因此,要改变社会风气,就必须培养人民对艺术的爱好与趣味。他认为:“只有真挚或忠实的情操,才能产生出真正是美的艺术品。而只有接近真正的艺术品,才能有美的陶冶,所以高尚的情操就包含在追求美的陶冶之中,只有真正是美的作品,才能对人的精神活力和情感上的喜悦发生有益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

罗斯金的信徒、英国工艺美术家莫里斯继承了罗斯金的观点。他认为欢乐与工作的分离、艺术与工作的分离、艺术与工艺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的弊病,主张艺术的社会化普及,让艺术从作为少数人的奢侈品的位置中解放出来,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他尤其看重工艺晶在审美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为工艺品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优秀的工艺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趣味。

德国美学家朗格则进一步将美术教育与国家的经济联系起来,将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素质视为商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德国另一位美术史论家、德国艺术教育运动的先驱利希德沃克也指出:“我们如要在经济竞争上凌驾于他国,我们工业的将来,必须视此代国民有否施行认真的美术教育的决心,以及能否实施认真的美术教育。我们过去仅注意美术家的培养,以为因此可以在世界市场中得到优越的地位,然而今日才知这是偏见!其实国家经济的活力,依托在国民的文化状态上,只有注意消费者的教育,才可希望有工业的独立和活力。”著名英国美术批评家赫伯•里.德还发表过,分析美术与产业的关系。英国的产业意匠协会也设立了有关美术教育委员会,研究国民美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问题。

关于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还可以从美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发展中看得更为真切。

美国早期学校美术教育与商业、工业或19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目标有关。美国商业领导人目击了英国人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业设计标准,以便在趣味、风格和审美上满足欧洲商人后,认识到了普及美术教育的意义。

187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通过了工业图画法案,要求向居民社区中的15岁以上的学生教授图画。广泛的美术教育由此开始。为了培养人才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州教育委员会与波士顿学校委员会聘请了英国人史密斯担任波士顿第1位图画指导和马萨诸塞州第1位图画督学。

史密期深孚众望,在美期间工作成绩卓著。1873年建立了美国第1所教师培训学校——马萨诸塞州师范美术学校;1874—1877年组织了第1个职业美术教师协会——马萨诸塞州美术教师学会。他还制定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师范学校的美术教材,使美术教育计划系统化。史密斯的美术教育计划正是在优秀商业人士的帮助下发生效用的。

当然,史密斯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不甚周全和妥当,表现为一种工业美术的取向,而且以机械的技法训练为主,但对美国早期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仍具有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

如前所述,工艺改良运动(或称美术工艺运动)使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以逐普及。而且,这一运动还导致了包豪斯教育体系的成立,并给予美术教育重大影响。

在工业革命以前,“艺术”与“技术”是一种统一的存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大量的生产机器的介入,最终使“艺术”与“技术”——分为二。“艺术”只为精神而存在,与人的实际生活不相干,高于象牙塔之中;“技术”则只是推进工业发展的手段,难入“艺术”的门庭。罗斯金的理想正是想使“美术”、“生活”、与“劳动”再次统一起来。其追随者莫里斯则努力使这种理想实现。然而,莫里斯及其弟子过份沉湎于手工艺的怀古情结,无法认同和面对不可抗拒的机械文明,这一使命只好由德国的包豪斯来完成。包豪斯的学者们洞悉了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将艺术手工业的艺术性与机械生产的机能性相结合。他们创设了工业设计系统,完成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包豪斯教育将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纳入自己的范围。然而其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将现代美术诸流派的基本原理编成体系,促使了“视觉语言”以及造型语法的产生,形成了20世纪人类共同的视觉国际语言。包豪斯的教育观念和造型理论对普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从30年代初起,德国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给美国的中学美术教育输入了新的血液。一些来自包豪斯的教师带来的观念对美术教学课程计划的影响日渐增强。这些影响包括对艺术中技术因素的兴趣、对设计元素的关心、对材料的实验态度,并促进人们越来越关心对艺术的多种感觉方式,激发人们将审美态度与环境相结合。其具体结果是摄影术和照片的运用增多,材料的运用更广泛,而且建筑也被接受为美术教学计划的一个固定内容。

1930年,从包豪斯留学回国的水谷武彦在东京美术学校发表演讲,促使构成教育开始进入日本学校美术教育。1932年《构成教育》杂志创刊,1934年山本隆亮发表了竹早女子师范学校构成教育的公开研究。同年川喜田与武井胜雄合著的〈构成教育大系〉成了当时重要的教科书o1938年以后藤福次朗为首的学校美术协会提出了改革美术教育的

综上所述,从经济发展、商业竞争角度看待美术教育的思潮,与前面介绍的从全面发展人的角度观照美术教育的思潮殊途同归,都促进了美术教育的普及和美术教育运动的发展。

19世纪初科学心理学逐渐成熟,其对神经系统和感官生理心理现象的研究成果,被引人美术教育领域。19世纪末,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出现了儿童研究的热潮,许多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如1887年意大利的里奇出版了〈儿童的美术〉;1885年法国的儿童心理学者贝雷出版了〈美术与诗〉,强调幼儿期美术活动的重要性;1895年英国心理学家沙利出版了《幼儿期的研究》;法国学者柳克于1913年和1927年相继出版了《某一个儿童的描绘》与《儿童的绘画》两本儿童美术教育名著;1955年美国学者诺达费时20余年完成了对200余张儿童绘画的分析,出版了《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在这场儿童研究运动中,人们通过观察分析儿童绘画作品中造型和色彩的特点来研究儿童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特点,揭示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其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甚至用来解释人类艺术发生学的问题以及现代美术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征。在这一运动中,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如哥思修泰纳、皮亚杰、柳克、里德和罗恩菲德等。

当今世界,美术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具有美育和智育等一般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美术课的地位迅速提高,基本课时数得以障并有增加的趋势,如日本从小学到高二的美术课均为每周2课时。法国国民议会于1987年12月17日投票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其中规定美术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小学每周1课时,初中为2课时,高中为定向培养,重理科者选修美术,重文科者必修美术。同时,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的发展中国家,美术教育也普遍受到重视。

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也逐渐发展,趋向多样化。比如,美国中小学的美术课就已不单纯是绘画训练,而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摄影、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

中 国 美 术 教 育 发 展

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透过被砸开的大门,人们幡然看到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大,痛彻地感到一个民族要强盛,就必须重视科学,重视经世致用的以物质生产为目的的实用知识。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看到中国教育之弊端,科举制之误国误民,改革旧教育之呼声日甚。“新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奇石怪岩中倔犟地生长起来。与帝国主义军事入侵结伴而来的文化人侵,使得教会学校在中国大量出现。另外,中国原有的传统教育也并未消声匿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中诞生的。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出现,依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姜丹书先生的见解,可分近因和远因两种。近因是废科举,兴学堂。科举教育是以私塾教育为特征的,私塾教育排斥艺术教育,近代学校教育则包括艺术教育,因此,私塾教育与学校教育实际上成了艺术教育变动中划时期的分界线。远因是由于西洋人传教和通商的关系。洋教和洋货的大量进入,使西洋的艺术为国人所认识。直观性很强的艺术,甚至成了“欧化”的主要原因,“须知最易感受欧化的,莫先于艺术,莫捷于艺术,莫普遍于艺术,亦莫深刻于艺术”。

姜丹书先生的分析固然有其道理,然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猛,更直接的动力还是科学与实业。

西方近代人文科学的传人,声、光、化、电等实用科学的普及,使国人看到西方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大多与“绘事”相关,比如,“算学”要大量使用图画,“地理”须使用各种地图,地质学得依靠测绘图,“植物学”则离不开标本图。人们从科学和实业的角度认识到了美术作为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这最早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反映出来。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内分2部:一部学习船图,一部学习机器图,学生被称为“画图生”。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其中主要有:天津电报学堂(1880年创办)、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创办)和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创办)。

要发展教育,兴学育才,培养新式师资,就成为关键问题。这自然导致了我国师范教育的萌芽。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该校设本科、速成与最速成科3科,以培养高、初级2级小学堂教员为宗旨。所学课程为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和体操等。图画也为其中的必修课程,另设有法制;理财、农业和英文等随意课。1905年,这所学校改为以培养初等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为宗旨的优级师范学堂。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图画手工科本科的课程主要为:

“教育:包括教育史(此先在预科中教起)、教育学、训育论、心理学、伦理学、各科教授(学)法、教育行政及小学设置等。每周约四五小时,教师是日人松本孝次郎和松浦杖杖作。

图画:自在画——素描(铅笔、木炭及擦笔)。临画及写生,几何立体、静物及石膏人像(有些先在预科中教起)、单色石膏、铅笔淡彩、水彩画(静物、动物标本写生及野外风景练习)、速写、油画、图案画等。教师是日人盐见竞。 又加国画,当时称“毛笔画”——山水、花卉。教师是萧俊贤。

用器画——平面几何画(先在预科中教起)、正写投影(当时称“投象”)、均角投影、倾斜投影、远近投影(透视画)、画法几何等。教师是日人亘理宽之助(一个短时期)及盐见竟。

每周图画时数有十余小时(国画时数另加)。

手工(后称工艺、劳作,发展而为工艺美术):纸细工——包括折纸、切纸、粗纸、捻纸、厚纸、纽结细工(与捻纸结合)、豆细工、粘土细工(塑造、烧窑——素烧、釉烧)、石膏细工(浇造、雕刻、翻模型)等。以上先在预科中教起。再加竹工、木工、漆工、辘轳工。(旋工、车床元件)、金工(针金工即线金工、扳金工——小焊、火焊、变色、蚀雕、镀金、及锻工)等。教师:预科时是日人杉田稔,本科时是日人一户清户。每周手工时数为十余小时。

本科时,除这些主要功课外还有几种副科,如:伦理(每周只一小时)、力学(为了与手工有关)、日文(为了增加看参考书的能力)及体操(柔软、兵式)。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接连办了两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美术师资人才五六十人,其中包括汪采白、吕凤子、沈溪桥、李仲乾、姜丹书、吴溉亭、李健等在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毕业生主要分配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山西和北京等地,有的直接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为我国新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瑞清也因其卓越的贡献被尊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此后,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以及在两江师范旧址重新建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都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此外,我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也开设了图画、手工课作为主要课程。

辛亥革命前,培养绘画专门人才的学校尚未出现。但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附设的“土山弯画馆”值得一提。这所画馆虽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训练宗教画人才。学生皆为中国信徒,教师则为法国传教士。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该画馆还于1907年出版了《绘事浅说》、《铅笔画贴》等书,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西画教育有一定推动作用,以至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二)

我国正式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19世纪末即已开始。我国早期艺术教育家吴梦非先生1903年曾就读于家乡一所自戊戌(1898年)政变以后开办的“洋学堂”(小学)。学堂仿日本课程设有图画手工课,但因师资不足,教学多以国画的描绘方式为主。当时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临摹方法上课,而且是临摹教师在黑板上或画纸上画好的范画。

此后,一些有志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分子,模仿日本和欧美的美术教育体制,开始尝试新的美术教学方法,编写出版“美术教科书”。俞复创办的“文明书局”1902年印发了一套学堂蒙学课本,其中就有丁宝书编写的《新习画帖》5种、《铅笔画帖》4种,《高小铅笔画帖》3种。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徐永清编绘的《中学用铅笔画帖》8册。不容讳言,这些教材对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地位是由清政府1904年1月颁布的我国近代第1个正式施行的学制——《癸卯学制》确立的。图画和手工自此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课堂。

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的普及而出现的,美术本身在当时被视为“实学”。关于这一点,可以在《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找到证据,上面规定:“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图画、手工,皆当视为重要科目”《癸卯学制》还规定了中、高等工业学堂开设图稿绘画科。

正是由于对科学和物质文化的重视,原先属于“技”的那部分美术形式借助于这种浮力迅速在我国各级教育组织中出现,形成了与养性艺术并驾齐驱的局面。至此,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格局正式形成。我国今天的一般美院与工艺美院的并存,绘画专业与工艺专业的并存,中小学内容中的绘画与工艺并存的现象便是这种格局的延续。

在当时的新学体系中,属于“技”的美术形式和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可以说是中国美术教育思想有史以来发生的一次重要偏移。这种现象也在《癸卯学制》的有关规定中反映出来。其中初小的图画教学要求是:“图画之要义在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像之性情,但当示于简易之形体,不可涉复杂。”高小为:“图画要义在使观察实物之形体及临本,由教员指授画之,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中学堂则为:“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从上述规定中,明显可见国家对美术教育的态度带有某种实用功利性。

偏激地追求物质生产,容易引起情感生活的匮乏,这在西方社会已有前车可鉴。德国著名思想家席勒清醒地意识到工业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性,它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的工作的机械性、零碎和被动以及人性的萎顿,破坏了人的本质的和谐。因此,他极力推崇古希腊人所具有的完善人性,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审美体验和艺术活动是弥合人格分裂的最好的粘合剂。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性格的自然完美性i重视精神的调养和熏陶。所以,席勒等人的观点在中国很容易获得共鸣。

深受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且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中国启蒙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正是西方人本观念在中国的呼应者。他们在中国力倡美育,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人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而对美育倡导最力、感召最大的当属蔡元培先生。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指出:“我以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地祟尚物质,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是为了吃面包,以致增进了贪欲的穷性,从竞争而变为抢夺。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完全是物质的罪恶。”“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蔡元培还进而分析了美术中的各种成份:“图画,美育也,而其内容包含各种主义:如实物画之于实利主义,历史画之于德育是也。甚至美丽至尊严之对象,则又可以得世界观。手工,实利主义也,亦可以兴美感。”鲁迅先生对美育也是大力推祟,身体力仃。他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以及1912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将美育主张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艺术提倡美育,传播美育。

当时中国出现的这股美育思潮,不可能不影响到美术教育思勰。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时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看到。其中仙,学教则)规定:“图画要旨,在使儿童观察物体,具摹写之技能,兼以养其感„„。”《中学教则》中规定:“图画要旨,在使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将这些规定与(癸卯学制)中的有关规定作一比较,即可以发现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的砝码又向“艺”的方向侧重了一些。足见蔡元培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在当时已是相当完备了。

蔡元培先生不仅从理论上全面和深刻地提出了将美育与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精心呵护美育团体及美术学校。他关怀并支持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对我国几所最早的美术院校的诞生也都鼎力支持。1918年4月5日成立的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7年秋成立的中央大学艺术系,1928年3月成立的杭州“国立艺术院’’以及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1911年冬成立的上海图画美术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他的支持和帮助。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三) 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美术教育事业尽管波折迭起,时畅时滞,但总的说来,发展还是很大的。这主要表现在大批美术院校的出现,其中尤以私立居多,而且大多分布在南方诸省市。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也有长足进步,美术进入了许多中小学的课程表。

在一些时期内,美术课的课时量也较多,开课的范围也较大。初

一、初二一般都能维持每周2学时的美术课,初中至少能保持每周1学时,甚至高中也能开设美术课。1933年11月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首次规定图画为高中必修课。第一学年每周1小时,第

二、三学年每周2小时。在此期间,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是比较正确的。例如,1932年10月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美术教育的目标为:

1.顺应儿童爱美本性,以引起研究美术兴趣;

2.增进儿童美的欣赏和识别程度并陶冶美的发表和创作的能力; 3.引导儿童对美术原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求生活的美化。

再如,1948年9月公布的

1、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使有欣赏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2.增进儿童审美的能力,使有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智能; 3,发展儿童关于美的发表能力和创造; 4.指导儿童对于我国固有艺术的认识和欣赏。

此外,中央苏区和解放区的学校也开设了美术课,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从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出现了许多对美术教育卓有贡献的人物和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李瑞清、李叔同、鲁迅、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棵、林凤眠、姜丹书、丰子恺等。他们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功绩卓著,是值得后人敬仰和怀念的。 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术教育可分为3个阶段。

(一)建国至50年代末

美术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正常状态,政府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有关政策,保障了美术教育事业。1950年印发的《小学美术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就鼓励各地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教学计划。尤其是1952年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提出美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美术教师敬业创业的工作热情,学习业务,研究教法蔚成风气。一些美术教育译著和专著也陆续出版发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56年,教育部还首次公布了全国初中、小学及师范学校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当然,这时的美术教育也存在一些偏隘,如独尊前苏联,一概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前苏联沿用的俄国杰出美术教育家巴维尔•契斯恰柯夫的一整套美术教学方法对我国美术教育影响极大。这一套教学方法用严格的科学程序,训练学生精确摹写外界事物表象的能力。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的效果十分彰显,但上升到美术教育思想的高度来看,却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寒性”太重,“暖性”不足,学生的感情、个性表达和能动的创造精神容易受到遏制。这种方法如运用于普通美术教育中,往往会以其特有的难度和单调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其他原因,美术教育的地位一落千丈,美术课被随意削减,甚至取消。美术教师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很多教师被迫另谋他就。

(三)70年代末以后

随着“四人帮”被粉碎,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顺应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步发展和改革开放对人的全面素质要求,美术教育勃然复兴,其势如丸走坂。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得以复苏,尤其是城镇学校,基本上恢复了美术教学。

这期间美术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美术教育形成较为合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国家教委设置了社会科学与艺术教育司(现改为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责咨询、组织全国的艺术教育工作,并于1990年1月正式颁布了

2.美术教育范围扩大,品类增多

美术教育除在艺术院校和大多数普通学校正常进行外,还在社会更广阔的范围得以开展,如幼儿美术教育、职业美术教育和老年美术教育这些年来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如此,美术教育还向一般文科、理工科大学渗透,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美术选修课,目前这种情况愈发多见。

3,重视美术师资的培养

为了弥补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国家除恢复原有的美术师范院系外,还迅速增办了一定数量的师大及师专美术系科,而且全国除一两所美术院校外,一般美术院校还设有师范系,承担了师资的培养工作。所有这些院系为新时期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新的师资,同时也为原有教师提供了进修深造的场所和机会。当前我国已能培养出硕土层次的美术教育教学及研究人才。

4.教材建设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1979年一1982年,我国颁布了从幼儿园到高师美术专业一整套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中、小学和中师美术教材。这套教材广泛吸收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成果,基本上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知识特点,符合教育学和学生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要求,以全新的面貌取代了历年的美术教材。这套教材所构成的模式至今仍有广泛影响。1992年国家教委审定并正式出版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及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学大纲。这两个大纲分别对小学和初中的美术课的性质进行了较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并明确提出了各自的教学目的,详细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成为我国新时期小学、初中美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国家教委“一纲多本”的精神,各地都积极从事教材研究和建设,编写了一批有一定质量和创新的教材,促进了美术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的开展。

这一时期,科研活动在美术教育界开展得如火如荼。1979年,我国第1个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南京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室诞生,由该研究室编辑的我国第1个以研究普通美术教育为主旨的理论刊物

随着国际间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开展,国外一些新的美术思想和方法也被介绍到国内。这进一步激发了美术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扩展了他们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一时理论探讨之风甚炽。许多美术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不再是盲目地照搬和沿用某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或被动地服从由某种途径和方式灌输和强加的美术教育思想,而是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方法进行主动的、广泛和深入的思考,自觉地择取某种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适合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呈现出一种多元局面。

粗略地完成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概述后,还应对一些要点加以说明。 其一,原始美术教育的演变、发展十分复杂,罕有文字记载,加之美术教育思想和事迹又不可能被“物化”出来供人考据,因此,要明白无误地对之进行描述是很难的,对原始美术教育的一些见解和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假说”的性质。如果承认“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对原始美术教育的假说是:“体现目的与方法关系的美术教育思想在原始时代尚未形成。而这种美术教育思想只有到了美术活动的方法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中介关系增多,美术教学方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形式特征而成为人的意识的对象时,才会形成。

其二,中国美术教育思想是沿着“艺”和“技”2条脉络演变、发展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以重“艺”为特色的,而近代则重“技”。其间虽有蔡元培等人做了一些统一和平衡的工作,但收效不彰,他们的美术教育思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未被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70年代末两者才逐渐呈统一状态。

形象地说,中国美术教育宛如两条潺潺小河,穿梭于莽林野草之中,迂回于群山沟壑之间,时隐时现,忽聚忽散,沿着历史的河床向前缓缓流动,最终流人一个开阔的平原,两股河流浑然一体,加之旁流汇人,形成一个更大的流渠,尽管还有宽窄徐疾之变化,但总算是滔滔向前而去了。

其三,美术教育与科学、物质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美术教育的重大发展,都是由科学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所推动的,如西方科学文化近代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实业之兴起,不仅使中国出现了“新学”,而且使美术进入了普通学校的课程表。新时期中国对“四个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对经济生活的重新肯定,促进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全面恢复和发展。西方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物质生产迅速发展,美术课开始在普通学校设立的事实,也是这一结论的又一佐证。

历史悠悠,几经曲折的中国美术教育,至今已初具规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她必将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服务于经济生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臻成熟和完善。

推荐第7篇: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跟着不断的发展,现在的中小学,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的经济状况较好,中小学的设备也很丰富,有电脑、幻灯机等设备。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数学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大的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果然不错。

一个班里的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差别,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学习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在难度上适当减小,不过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一定能照顾上每一位同学,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教学课堂很关键。因为许多同学在课后根本是知难而退,所以老师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留下问题,让他们大脑都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练习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课堂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巩固知识,而且达到练习的效果作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一些班级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数学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只要不断地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地找到感觉了。给他们信心。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

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对一些背景的解说,我建议最好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识,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推荐第8篇:中小学环境教育调查报告

中小学环境教育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介绍了目前舟山市部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并阐述了现阶段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现阶段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方向,方法,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境,环境教育,途径,方法.

前言: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

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为了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实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和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

环境教育的兴起起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发达国家.

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民众的消费水平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者中市场经济机制的刺激下不断提升.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远离自然造成的异化使人类忘乎所以地认为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有了科学,技术,似乎自然就会驯服地为人类提供一切享受.[1]

但是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营过程中,资本在不顾一切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一方面创造了“消费文化”这一当代时尚,另一方面所制造出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重的环境问题及公害事件促使发达国家的民众开始觉醒并认识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将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人们必须重新认识人和环境的关系.生活消费的多样化也促使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关注人类的生存的呼声在西方越来越高,发出这种呼声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

人类“对环境的觉醒”是石油工业污染触发的,但随着认识的提高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内涵都在迅速加深.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 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指出“教育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公民对应环境和发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赋予公民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环境及道德方面的意识’,‘价值观与态度’和‘技术与行动’,以有效的参与意识决策”.建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2]环境教育不仅局限于传授一些有关环境的知识,更强调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行动;环境教育已经提高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就环境教育的内容而言,那一阶段环境教育的重点在于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一点与当时中国盛行得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教育主流文化及教育现状是一致的.而且,在当时,可以说环境教育就是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知识对象不同罢了,环境教育是在正规教育中进行的,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则是在非正规教育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从环境教育方法上看,当时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多是讲授,灌输,正规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讲座,相关科目的课堂渗透,选修课,课外活动中讲授和灌输等渠道实

现;非正规教育也是通过讲座中的讲授和灌输,媒体中的讲授和灌输等渠道实现的.

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环境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现在,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1)民众对于环境的关注空前高涨,我国相继出现了一些非政府的明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社团.(2)少数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其中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学生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监督工作,其环境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对人和人的关系的讨论,教育和分析,环境教育这个术语已经变得不足以描述这些小学所进行的这种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个词汇开始在某些小学取代环境教育的称呼了.(3)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开始成为媒体的工艺广告中的重要主题之一.[1,2]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有关环境教育的达标要求对小学,中学不同层面的学生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3]:1.环境意识(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有所认识);2.态度(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认识环境的社会价值,关心环境状况,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3.知识(促使并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有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在环境中生存的重大责任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4.参与(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环境问题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迫切感,以便保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调查内容:

环境教育展现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教育思潮的影响.这种新的文化思潮就是可持续发展.[1]

在这次设计问卷内容[4,5,6,7,8,9,10,11]时,我们参考了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教育的理解.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民众的经济收益大多不是通过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更多地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后获得,因而对环境的理解比发展中国家要广泛.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中认为“环境”应涵盖三个方面[1.3]: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3.人的精神环境.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教育还大部分认为就是指自然环境,最多扩充到社会环境,鲜有提及人的精神环境.

因此,在这次问卷内容上,我们尝试把社会环境知识及人的精神环境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三部分的比例依次为:自然环境占26%,社会环境占48%,人的精神环境占26%,(中学生).自然环境占24%,社会环境占48%,人的精神环境占28%,(小学生).

三.调查实施过程: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以及初二,初三,高一学生.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问卷采用集中填写,当场收交的办法,并事先向学生说明该问卷与成绩评定不挂钩,要求学生如实填写且互不讨论.在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意义及如何操作后,攻击发放问卷669份,回收649份,其中作废16份,实际有效649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1.从表1–1,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对自然环境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比较好,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广度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例如第3题的作答明显表现出初中学生的自然环境知识面较窄,学习较局限于课本,对距离我们生活较近的自然环境知识却显得比较陌生.再例如2,5题,学生只是初步了解但不十分清楚.从小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掌握程度较好.因为依据小学生学习特点,他们的知识系统能力还没

有形成,所以完全正确率不是很高,但是从错误率来看,小学生的自然环境知识掌握得不错.

2.对于社会环境知识的考察从表2–1,2–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环境意识要优于小学生的.这部分的知识多与生活相关,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环境问题,中学生多表现出了较多的关注程度.但对于塑料不可以再利用,卖血造成的污染,光污染也是城市主要污染等,同样表现出了这部分知识的匮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环境意识还是较好的.

3.关于人的精神环境这部分知识,我们主要是从环境态度和参与程度两方面来考察的[3].下面依次来说,(1)态度:中小学生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环境态度,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2)参与程度: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不强,学生已经认识到某个行为会对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但很难所有同学都会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说明学生的环境参与还需要我们环境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当然这也更缺少不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道德和法制社会.

五.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从环境教育的特征来看,它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所以,环境教育首先是对现行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一种不适宜的教学方式会明显地限制教学目标的达成[1.3].因此,一位成功的环境教育教师应当转变教育风格做到:教师不应当把学生仅仅当作是一个低己一等且待接纳的容器,而是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具有平等地位,彼此需要交流,学习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作用不应当再只是充当一个灌输知识的机器,或提供知识源泉的水库,而是应当成为引起学生学习需求的一个动力引擎.此外,在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因人而异地进行必要的引导,

推荐第9篇:某年中小学近视调查报告

XX年中小学近视调查报告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为什么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二、调查方法

1.通过网络搜索,找出有关的资料。

2.询问近视的同学,了解他们是怎么近视的。

3.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普通人是怎么近视的。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4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5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6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7 不合理饮食

8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

五、建议:

(一)看书时坐姿必须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时常佩带一些滴眼液,如:珍视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医师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还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我们要爱护自己的眼睛,从我做起!

更多文章

小学生近视眼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生近视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班同学近视情况及原因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近视情况调查报告

小学生近视眼调查报告

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班近视眼调查报告

XX关于近视眼调查报告作文

关于大学生近视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近视问题的调查报告

推荐第10篇:农村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教育调查问卷

在经济飞速的今天,农村经济也在迅速的腾飞,但是在农村对小写教育的投

资开发不像城市一样,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在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极性不强,责任心不强。因此,我们针对这两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内容如下:

一.农村小学基础设施问题:

1.同学们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

A满意B较满意C不满意

2.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

A够用B 基本够用C不够用

3.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A有B 没有

4.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

A充足 B不充足 C 无

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

5.你的任课老师是否是大学本科毕业?

A 是B 不是C 不清楚

6.你认为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能带动同学的兴趣么?

A 可以B 一般C 不能

7.你认为老师负责任吗?

A 负责任B 一般C不负责任

8.你们的老师是一人带多门课吗?

A 基本上是B 个别C 一人一门课

三.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

9、您认为近年来,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缩小吗?

A没有缩小B缩小了一点,但差距仍很大C和城市差不多

10.您认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教育观念落后B.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C.教育经费短缺

D.教育行政管理不强

11.您认为解决农村教师缺乏和代课教师问题的可行办法是

A.增加针对代课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正规学历和教师资格认证,从而转为公办教师,对实际教学能力突出的代课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其资历的要求;

B.解聘所有代课教师,聘请正规毕业生到农村当老师,解决农村教师缺乏问题;

C.把代课教师的教龄正式承认为工龄,对工龄达到国家规定的让其退休而不是“清退”,享受退休人员相应的退休工资;

D.国家教育财政向农村倾斜,教师工资由省或中央财政发放,不再受地方财政影响,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资金困难造成的农村教师编制不足和代课教师问题。

第11篇: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调查报告

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班调查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各种课外辅导班也正是为了满足众多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朴素心理,越办越多,越办越大,越办越火,当然也越办越差。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份调查报告吧!

1、有关课外辅导班的调查结果:

河南某市为了详细了解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情况,在全市随机抽查了140名中学生,144名小学生,共发放问卷284份,回收28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在接受调查的284名中小学生中,男生占152人,女生占132人。

有关“你参加课外辅导班了吗?”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学生有67人参加了,参加比例为47.9%;小学生有137人参加了,参加比例为95.1%。

有关“你参加了几个课外辅导班?”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学生中有48位参加了一个,有19位参加了二个。中学生由于课业比较重,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多为初

一、初二的中学生。辅导班的范围仅限于奥数、英语和艺术类。同时他们表示,暑假期间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人数更多一些,辅导科目多是针对自己的弱项。在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有14人参加了一个,有62人参加了二个,有44人参加了三个,有15人参加了四个,有2人参加了五个。小学生不仅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人数较多,而且种类比较齐全。在调查中不难发现,越是年级低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人数越多,并且参加的课外辅导班还不止一个,有的甚至多达五个。也就是说不仅星期一到星期五,就连星期

六、星期日全被挤占了。

有关“你参加课外辅导班是自己真正有兴趣、愿意学?还是父母强迫你学的?”问题的调查结果:100%的中学生选择了参加课外辅导班是自己愿意学;但是小学生自己愿意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人数仅占41.6%;有80位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是父母强迫他们学的,占58.4%。这一数据也反映了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有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对孩子缺少起码的公平和尊重。总认为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我让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这样你才能成才。殊不知真正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有关“你觉得你快乐吗?你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有96.4%的中学生觉得自己不快乐,他们说学习负担太重了,如果没有考学压力,心情可能会放松得多。小学生觉得自己快乐的占78.5%。他们说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家长天天逼着我练琴”、“让我学我不喜欢的东西”、“我太累了”“我没有时间玩儿”等等。由此看来,中小学生不快乐的根源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重行为在幼小的孩子身上的重叠所造成的,说到底根源还在应试教育制度本身。但应试教育制度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所以,沿着这条路看下去似乎是看不到什么希望的。

春节前夕,中小学生们盼望已久的寒假还没正式开始,而某些刚上初中一年级的中学生们就被父母送进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单看学生们的课程安排表就已是触目惊心了,这还没算上回家后的各种作业以及需要练习的各种技能。学生们假期的课程表是这样安排的:上午:7:30-9:30数学;9:40-11:40物理;下午:13:00-15:00语文;15:10-17:10外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物理这门课应该是初二才开设的。这是何等的残酷啊!那幼小的身躯又如何能背得动这如此的重压呢?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心愿,这也让奔波于各种特长班的孩子们失去了痛痛快快玩的时间。没办法,谁让现今社会竞争这么厉害呢!但无论如何爱玩总是孩子们的天性啊!可如今又有多少孩子能尽情地玩耍呢?哪怕只是片刻!为了能使孩子多种特长集一身,将来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便成了孩子们提高技能、补习功课的最好选择。一些孩子们尽管不是太乐意,可还是要服从家长的安排!孩子们的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在缩短,玩儿竟然成为了一种渴求的奢望。据报道:中国青少年体质近20年来持续下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持续下降与目前孩子们长时间地集中学习以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得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时间接近于零有着直接的关系。

2、课外辅导班的客观现状:

实行“素质教育”以来,特别是高考改革实行“3+X”制度以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比较喜欢钻营的人看准了时机,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种课外辅导班。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后,各种民办院校及培训机构真如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了出来,但是否能真如雨后的春笋那样鲜嫩且受欢迎则是很值得推敲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些民办学校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创新办学形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拓宽教育投资渠道等方面还是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这些民办院校及培训机构的在校生的数量来看,应该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钻营者是在家里或在外租场地举办各种课外辅导班,这部分人既不申请办学许可证,其所收学费又不上缴个人所得税,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倒也属正常。但是,他们的教学质量又由谁来监督呢?

因为办课外辅导班的高收入让越来越多的有一技之长的人趋之若鹜。教师们办课外辅导班的收入远远高于其工资收入,因此许多教师乐此不疲。除了教师们,目前社会上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人们也纷纷加入了办课外辅导班的行列,但是教学与辅导质量却是远不像他们的收费那么的高。目前的课外辅导班,除了极少部分优秀老师是应了家长的苦苦哀求,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办起了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等,他们亲自辅导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浓、效果好。但是更多的辅导班、特长班的执教老师则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但是有些特长的杂牌军。一些课外辅导班包括民办学校最初创建时,为了招揽生源,都是由一些有资质、能力强的教师上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收越多,忙不过来时就在社会上随便招聘一些人来授课。尽管许多培训机构对外宣传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外教授课、英语专业过了四级或六级,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欺诈宣传而已。

3:专业家教机构的客观现状:

国内一些具备资深教学资质的教师,在家长的请求下有可能会从事家教工作。这样的教师因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一般可以为孩子做个性化辅导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定辅导计划,然后再进行跟进式辅导。他们有一套严格的测评、跟踪、方案调整、结果评定、反馈等系列化辅导方案。费用虽然高一些,但能够较好地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家教方案,且有很完善的回访跟踪制度,辅导效果可以保证。分个性化家教和特色家教班两种形式。

个性化家教:个性化家教的教学理念是通过个性化测评,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应试态度,以此确定最佳辅导方案。并在辅导过程中适时调整,结果反馈,通过家长与

老师的良性互动和适时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习。近几年来,这种个性化家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好评。但是,这些个性化家教机构也是有区别的,有些教师的辅导内容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有些教师除了致力于孩子的学习,还关心孩子的心理素质、潜能开发、亲子关系等,以求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健康成长环境,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毫无疑问,后一种个性化家教机构更受家长们的欢迎。

特色家教班:理念是小班教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班,一般3-8人为一班,是个性化家教推行之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相对于一对一家教更有互动性,相对于大型辅导班更有针对性。小班内的学员更具共性,教师教学便更具针对性,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不平衡现象,而费用相对于一对一家教要低一些。因此深得家长们的推崇和认可。

4:专业家教机构师资的客观现状:

在职教师:该群体大多是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在职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得家长们的认可,特别是各地重点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更是炙手可热。因个人精力有限、优秀师资有限,课时费相对较高,重点中学骨干教师高中家教课时费多在100元/小时左右,初中家教课时费在60元/小时左右。

专业家教教员:多为中小学退休教师、毕业大学生就职于某专业家教机构,接受教育机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企业课程培训后择优上岗。该类家教机构一般以个性化家教为主,多为国内几个大型家教机构的连锁或当地分支机构,管理相对较正规。辅导费用较高,一般初中学生在60-90元/小时左右,高中学生在90-120元/小时左右。

在校大学生:年龄与高中生接近,沟通更方便,而家教费用相对较低廉,又能同时担任多个科目的辅导,所以深得众多家长的青睐,各地多以师范类院校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家教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是,这种家教形式一直处于零散和不规范的状态。大学生的教授内容一般局限于自己过往的学习经验中,对教学重点的把握难免会有一定的偏差。而且,这种形式的家教还停留在答疑解惑上面,一般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素质、亲子关系的改善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随着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重视,这种家教形式的局限性将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中小学课外辅导竞争的加剧、国内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熙励师范教育中心李兴认为各类辅导机构不应只是把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列为自己的目标,而应将学生的素质教育纳入辅导范围之内,并逐渐成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内容。具体地说就是:应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以孩子的个性资质为前提,以使得孩子勤学、乐学、善学为目标;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并鼓励孩子为之而努力奋斗;融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第12篇: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外国语学院1002班陈英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是我们国家一以贯之的原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然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去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将采取两项举措,其中一项就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制度。这一示范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进一步强调,要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抓好三项工作,其中的第二项又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总理的态度足以说明师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

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质量也不断提升,各县区都呈现出良好局面,但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使得教育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突出表现为数量相对不足,质量相对不高,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为了了解我市教育发展情况,我就中小学教师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一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1、编制不适应山区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从前面的师生比来看,各学段的教师人数都高于编制要求,但实际运行中存在人员短缺的矛盾现象。原因就在于沁水是典型的山区县,学校布点分散,生源较少,成班率低。如全县172所小学中,单师校92所,非完全小学12所,完全小学68所。完全小学中200生以下的学校58所,不达50生的24所。根据以生定编的新编制标准,这24所学校,每校编制只有2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5人;50—100人的17所,每校编制4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8人;101—150人的12所,每校编制6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11人; 150—200人的5所,每校编制9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13人。合计这200生以下的58所小学,新编制只有233人左右,而满足工作需453人,仅小学就缺编220人。

现行编制完全是以学生人数核编,基本上只能满足城镇学校的需求,但对山区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来说极不适应。寄宿制学校除正常教学外,学生的吃、住、行也是一块十分重要的工作。有工作,就要有人干,而现行编制却没有职工编制,让这些学校如何运行? 沁水16所初中都是寄宿制学校,172所小学中也有60所寄宿制学校。按每校平均2名计算,应有150名工勤人员编制,但因编制没有,这些工作只好由教师兼管或自雇工勤解决。不仅增加了教师的额外负担,也使靠生均公用经费生存的小学更加捉襟见肘,难以维持。

2、编制滞后于学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从2003年开始,按照教育发展的要求,小学学制由五年延长到了六年,并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了英语课、信息技术课,但并未因这些改革增加教师编制,仅此全县短缺小学教师300余人,不仅使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农村小学雪上加霜,就连四所县直小学也出现了人员紧缺的问题,连续几年每校都需雇用10多名代课教师来维持正常教学。

3、编制滞后于普及高中的要求。根据我国教育发展形势,普及高中是大事所趋,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必然之举。为此,近年来,沁水中学由6轨制迅速扩为18轨制;端氏中学由3轨制扩为8轨制。为了保证教学,除连续几年都将有限的师范类本科生和专升本的大学生安排上岗外,还从初中拔高使用了一大批教师。即使这样,现在端氏中学仍缺编30人,而同时又造成了高中拔初中,初中拔小学的恶性循环。

(二)教师素质相对不高

2002年以来,沁水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这有赖于沁水经济发展,财力增强,教育投资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有赖于科学的管理和广大教师的艰辛努力,但更有赖于大力的布局调整,使得教师队伍资源得以相对优化。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优化只是原有教师队伍的整合,并没有实现了从根本上对教师队伍的改造和提高,且整合的优势正逐渐淡去,发展后劲的不足正越来越明显。

1、教师老化现象严重。从前面的基本情况中我们知道,全县2738名教师中,50岁以上教师和工龄在30年以上的教师共计914人,占33.4%。这么大比例的教师,又多因身体状况不佳,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即使在岗工作,也多在农村小学从事基础教育,由于精力不达,知识老化等原因,实质是在看孩子,不是教书育人。如沁水苏庄乡镇小学,共6个教学班,在校生76人,公办教职工19人,50周岁以上的 12人,占63%,41至49的 5人,占26%,40周岁以下的仅2人。这样的年龄结构使学校工作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已成为许多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容乐观。从全县来看,小学教师中的专科第一学历和初中教师的本科第一学历人数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高中368名教师有130名是专科学历;初中794名教师有82名是专科学历,21名初中学历,其中99人是民办转正的;小学教师1482名,民办转正的772名,中专学历的762名,高中以下的13名,专科学历666名,大部分是后续学历。整个队伍几乎表现为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第一学历,三分之一的后续学历,三分之一的民办转正。这样的队伍结构,决定了队伍整体知识结构很难适应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如果说以往的成绩是靠广大教师苦干得来的话,这远远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要求,而需要更新知识结构的人员年龄又多在45——50岁之间,事实上更新也几乎成为不可能。

3、山区教师观念更新艰难。由于编制所限和工作所需,许多教师往往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没有换过地方,也很少走出去学习、提高,以至于教育观念十分陈旧,教学的方式方法几乎是一成不变。即使偶尔参加了一些观摩、培训,由于不能连续,也渐渐被淡忘,仍然是穿着改革的鞋,走着传统的路,教学没效益,家长不满意,学生不喜欢。

4、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来看,乡镇初中物理、化学教师紧缺,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为了按新课程开全课程,开足学时,有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还有的教师代着语文、数学、品德、美术和社会多个学科,而所代的课程并非是他们适合的,况且音、体、美课常常被考试科目挤占,这样表面上是按上级规定开全了课程,实质上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5、队伍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国家很重视教育,但由于政策措施的不到位,许多年轻大中专毕业生并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同时由于教师工作的清苦,收入的实际偏低,使得上岗的也不安心,工作无热情,希望离开教学一线,更希望能到其它行业,真正离不开的就应付算了。而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又比较僵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现状,这也内耗了队伍的素质。 以上状况,不仅仅是沁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可能是晋城市的缩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沁水的做法

对以上问题,沁水县政府十分重视,根据教学工作需要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一是抓在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利用假期集中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接受新的理念,学习先进经验,使部分教师逐步成长起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基本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成;二是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教师岗位。自2001年到2007年公开招聘教师683人走上教师岗位,缓解了燃眉之急。最可喜的是今年暑假出台了补充教师的暂行办法,为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核定教师编制。

1、市政府要结合山区实际,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解决农村因缺编造成的困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2、为寄宿制学校增设后勤管理人员编制,减轻教师负担和管理压力,确保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安全;

3、对老龄化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老教师,可动员他们提前离岗休息,且不占教师编制;对能适应工作的同志实行转岗使用;

4、对提前离岗和转岗人员的身份、工资待遇以及有关个人利益问题,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尽可能地让留者情愿,去者甘心,没有顾虑。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在职教师培训管理。建立教师培训机制,确定培训资金投入,保证定期轮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尽快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2、严格把好教师入口关。市政府要站在优先发展教育的高度考虑教师问题,尽快建立适应全市现状的补充教师长效机制,按时招聘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为我市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避免师范类大学生流失到非教育行业。

3、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让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尊重关心教师,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待遇上给予提高,特别是要设立农村教师津贴和出台住房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真正做到以事

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使他们消除顾虑,安心工作,为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3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调查报告

XX中学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

情况调查报告

2005年秋季,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设备在我校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在教育局电教站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一边加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边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经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已步入正轨。为了加强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使用,推动我校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运转、维护和拓展延伸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我镇农村党员培训和支持我校教育教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设备设施和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远程教育工作目标任务:

我校现有17个教学班,教职工58人,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要求配置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各一间。

根据上级有关远程教育文件精神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以常规教学和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齐头并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使我们的远程教育工作能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开展。

二、组织机构与制度: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带领下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管理科学。并且根据县教育局要求,配备了兼职管理人员,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 1 -

三、设备登记及使用情况:

我校为远程教育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配有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教室,做到了相关软件齐备,局域网结构合理,线路畅通。安全设施完好,设备运行正常,(其中有两台学生机主机不能开机,影响正常使用。)

1、电脑室现有学生机30台(已有两台主机不能开机)、教师机一台、稳压电源一台、服务器资源一套。

2、多媒体教室有投影机一台、计算机一台、卫星接收计算机一台、多媒体控制台一个,音箱、话筒各一对、DVD一台,电视机一台、打印机一台、卫星接收机一台、VGA分配器一个、UPS电源一台,室外有卫星接收天线一个。

3、根据学校要求,我校四十五周岁以下教师每月至少要用多媒体进行一次教学。

四、远程教育的工作管理情况:

1、在制度上:做到了年初有工作计划,年终有工作总结;制度的各种管理章程张贴上墙;建立了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固定资产帐目。

2、在资源管理上:做到了远程教育资源按非书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我校各种文档资料等指定专人负责,平常注意各种文件资料的收集、下载与整理,集中放在文件柜内,分类存放,各种资料一目了然,详尽务实,标准规范。

3、资源建设方面:我校整理、下载的远教资源已达100G以上;基本按时接收了规范的教育资源,完成了规定的下载远教资源。教师自制课件做到了分类整理,便于查找。

4、在使用管理方面:设备真真实实的做到了为教育教学服务,有上课使用记录和设备登记记录;设备小故障及时得到维修修理。

五、各功能教室的卫生与安全状况:

我校配有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安装有防盗措施,配备了灭火器材,指定专人管理。教室卫生一天一清理,一周一大扫,保持室内机器洁净;对机器定时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六、课件资源整理及保存建库情况:

按照卫星节目预告,首先张贴发布播出预告,然后通过远教IP数据接收系统,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播放、下载刻录各种教育教学课件资源,并分年级、分学科、分类别整理,造册编目。专人管理,专柜存放。

搞好学校校园网网站(课件资源上传到校园网上,建立优质课件资源库专栏,让我校师生在本校园内能够共享。

七、资源应用情况:

1、教师培训:学校每周

二、四晚上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们对课件的制作以及农远设施的运用有所了解,经过培训后,大部分教师能够会用,并逐步熟练。绝大多数学科教师会在网络和教育资源中浏览、查找资源。

2、教育教学应用:经培训的教师熟悉了设备性能后,掌握了教学应用方法,四十五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运用相应的农远设备进行教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本校上公开课已超过90次。各年级各班每周一节信息课,每月每科目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课,每月一次整合课,每学期进行一次交流展示,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当中,充分利用资源学科覆盖面比较广。教研组真正起到了教研组作用,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效果良好。

3、学生收看电影或节目的情况:为了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我校每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或节目,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争当文明学生、健康青年、学习骨干,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八、为农服务情况:

1、定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校本教育科研,推进罗悃片区各乡镇间的交流。营造更为浓厚的现代远程教育氛围。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计划,充分利用,一切远教资源为教育教学和地方经济服务。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和党员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每一次学习活动。

3、定期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使用技术培训,每月至少培训两次以上。

4、做好“为农服务”工作。定期向社会、农村的农民朋友义务提供“三农信息服务”资料册。为当地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服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实践现代远程教育“让师生受利益、让农民得实惠”的诺言!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虽然我校在远程教育工程中有了一些进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老师认为板书教学更加易于知识的传授,而懂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种操作技术的教师又无法从文化课教学中脱离出来。加之本学期受“校安工程”施工的影响,所以下载记载和上课记载没完善。

(2)、农村中学80%以上的学生在小学时从来未接触电脑,中学信息培训又未跟上,而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课很大程度上以电脑操作为基础的,所以给现阶段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3)、因为罗悃镇近来很长一段时间停电,去年停电也频频发生,我校今年接收的资源不是很完整,去年的资源也有部分没有接收完,而且今年的电压不稳

事故还造成远教设备的损坏,导致长时间返修,影响了资源的正常接收,也对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因为硬盘空间有限,刻录光盘容量太小,所以我们只接收少量的贵州教育网台的资源,主要使用中央电教馆资源。并且我校的互联网开通得较早,大多数老师除了使用远教资源外,主要还是整合使用互联网上资源。

2、对策建议: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和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富有探索性的工作,是工程建设的目的所在,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大胆探索。为此,我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是加大远程教育管理力度,使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常规化、制度化。

(2)是努力拓展资源应用范围,更好地为农村和当地经济发展服务。(4)是加强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弥补教材版本不配套、地方乡土资源缺乏等问题。

(3)是抓好“模式三”应用的“三个结合”既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与实施省教厅素质教育“八条”规定相结合。全体老师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和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网络、卫星、光盘等媒介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得到了培训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力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是建立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的长效机制,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按规定要求,配备专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保证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确保学校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转,保证每周接收的完整的教学同步资源,供教学使用,同时加快了学校资源库建设。发挥资源应用的综合效益,积极探索建立农村

远程教育综合服务体系,对于学校已有的设备和资源,我们强调“上课时学生用,课余时教师用”。

十、今后工作打算:

1、积极创造条件,为全体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供机会,力争使多数教师都熟练掌握远程教育的各项操作技术。

2、将“为农服务”更加深入到我镇偏远的乡村,让每一位农民朋友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3、按检查细则完善相关档案资料。

XX中学

2011年12月10日

第14篇: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调查报告

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调查报告

(2010-06-29 13:25:56) 此调查报告全文刊发于2010年6月22日《中国图书商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新华网第一时间受权全文转载

感谢著名学者吴秀明教授、《中国图书商报》编辑谢迪南老师的大力支持 以及“中国图书商报阅读调查组”的全程配合,为排版方便,此处删除了全部图片。 ■ 韩晗

选定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这一特定群体作为本次阅读调查的对象,原因有三:首先,因为城区内的中小学青年教师基本上构成了仅次于青年学生的第二大阅读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年龄在45岁以下的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有近2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拥有本科这一平均学历,人数上又远远高于被称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调查他们的阅读状况,理应有着较大的社会学意义与价值;其次,在城区内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这一特殊身份,又是青年,属于国内典型的“有闲有钱”阶层,与条件相当的公务员比,他们虽然没有公务员待遇丰厚,但是却有“知识分子”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从收入上看,他们远远比乡村镇一级的农村教师、代课教师要丰厚得多。因此,对城区内中小学青年教师的阅读倾向,亦是集中显现了“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特定人群的阅读状况。

本调查报告立足全国10省市(主要为县级市以上行政单位)近千名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年龄在21岁至45岁之间。

本调研意图在于了解中小学教师们的阅读状况——即包含“主要阅读对象”、“主要阅读形式”、“主要阅读目的”、“主要阅读取向”与“主要阅读时间”这5个方面。从样本总量上看,本调研一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4份,占总发放量的93.4%,具备有效性,其中,有效的934份问卷涵盖了被调查的北京、辽宁、山东、上海、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甘肃与广东10省份的县级市、地级市、省会与直辖市,全部涵盖全国5个大区,其中男性有433人,女性有501人,男女比例为0.86:1;从年龄上看,年龄最小者21岁,年龄最大者45岁,平均年龄34.3岁,符合目前国内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平均年龄;从民族构成上看,汉族850人,占样本容量的91.0%;从学历构成上看,本科学历人数为570人,占到样本容量的61.0%,专科与中专人数为194人,占到样本容量的20.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70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9.2%;从职业分层看,中学(含初、高中、中专与职高)教师共有401人,占到样本容量的42.9%,小学教师有533人,占到样本容量的57.1%;从授课科目来看,语文教师有204人,数学教师有202人,英语教师有211人,政治、历史、地理教师有255人,物理、化学、生物教师有203人,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有59人,这些比例都与国内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各项数值比例相当,因而,该调研报告在统计学与事实上是真实有效的。

从调查研究、整理数据到分析总结,整个调研报告的完成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调研过程当中,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与湖北师范学院等师范类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力协助,并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教授、湖北黄石十五中学副校长高汉雄老师与上海光明中学德育处主任李敬东老师等学者、领导的指导与支持,在此,笔者与中国图书商报阅读调查组尤致谢忱。

主要阅读对象:无论文科理科,文学作品均是阅读主潮

在调研问卷中,笔者从经验与理论出发,认为不同学科的老师,理应有着不同的阅读偏好,譬如语文、英语老师,应该更热爱文学阅读,而从事数学、物理与化学的老师,则应该青睐于侦探、科普类读物,至于政治、历史等科目的老师,那就应该偏重于人文社科类的作品了。

在这样“先入为主”的想法下,我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平时喜欢读什么样的读物?选项是8个,最多可以选3个,8个选项分别是:纯文学作品、侦探惊悚、科普读物、历史社会科学、生活常识、情感随笔、应用技术与时政评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喜欢“纯文学作品”的有780人,占到总人数的83.5%,其次勾选“情感随笔”的,有701人,占到总人数的75.1%,再次为“科普读物”与“侦探惊悚”,占到第三,均各有309人,占到总人数的33.1%。除了这前四甲之外依次是,选择“历史社会科学”的,有192人,占到总人数的20.6%,位列第五;选择“时政评论”的有177人,占到总人数的19.0%,位列第六,选择“生活常识”的有169人,占到18.1%,位列第七;选择“应用技术”有159人,位列第八,占到17.0%。(见图1)

这个统计数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选择“文学作品”的780人里面,职业是“语文教师”的仅有103人,占到所有语文老师人数204人的一半左右,相反,喜欢“纯文学作品”的数学教师占到137人,竟略高于语文教师,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除此之外,“情感随笔”、“侦探惊悚”与“科普读物”,同样也有着较高的被选择率——从广义的文体学上看,他们可与“纯文学作品”一道构成“文学作品”。笔者发现,同时勾选了这四项中任意三项者,有406人,占到总人数半数的43.5%。这足以见得,“文学作品”仍然是阅读的主要类型。

从文学接受的层面上看,文学作品确实有着其他作品不具备的人性力量,文学的本质就是人学,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本身可以起着贯穿人性、震铄古今的意义与价值。这应该就是缘何诸多老师们都青睐于文学作品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多元性与包容性决定了它可以包含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甚至各种文体,或许这是文学作品具备跨类型感染力的另一重原因。

“我平时最喜欢看的书就是文学作品。”来自于湖南长沙周南中学的李老师在电话回访中这样对笔者讲,李老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是周南中学一位物理老师。谈起文学,他头头是道,“其实文学与物理不是相通吗?你看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专门还提到了相对论,我对于文学一直很热爱,读书的时候,还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

如果说李老师热爱文学是因为他个人的偏好,那么山东诸城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的卫老师应该代表了多数老师热爱文学的出发点,今年36岁,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他对于阅读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老师说到底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感染学生,而这就决定一个老师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学可以让我们在语言的锤炼、驾驭能力上有所提高。”

主要阅读形式:无论何时何地,纸质阅读终为首选

近来“手机阅读”已然成为一股巨大的阅读风潮,尤其随着3G技术的不断推广,多种电子文档的格式几乎均可被手机自带的程序解码,兼之阅读成本低、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一时间,“手机阅读”在青年读者中风头无二。

但是,在中小学老师的调研中,“手机阅读”并未成为新宠。

笔者做了一个问题设置,“您最常用的阅读媒介是?”选项依次为5个:手机阅读、纸质阅读、电脑(网络)阅读与阅读器(主要含带有阅读器功能的MP4等设备)阅读,每人只能选一个。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手机阅读与阅读器阅读仍然有着本质区别,两者在作为阅读介质的前提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要求使用者必须随身携带——无论是否出于阅读目的,这种阅读是被动性的,而阅读器则是为阅读而制造出来的专门设备,与纸质图书一样,只要携带,就意味着做好了主动阅读的准备,这种阅读是主动性的。所以,将它们列为两个不同选项的原因即在此。

在这个选项中,选择“手机阅读”的有104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1.1%;选择纸质阅读的有731人,占到样本容量的78.3%;选择电脑(网络)阅读的有61人,占到样本容量的6.5%,选择“阅读器阅读”的仅有48人,仅为样本总容量的4.1%。(见图2)由此可知,在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形势上,纸质阅读终为首选阅读形式。

“我们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甘肃武威第二中学的赵老师在电话回访中这样对笔者解释,“我喜欢传统的纸质阅读,因为这种阅读习惯我已经保持了几十年,而且我总是觉得,纸质阅读可以让我有一种安全感,手里有书,心里不慌。”

在之前的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作为一种阅读习惯,纸质阅读确实有着其不可替代性,手机阅读只能作为纸质阅读的一种补充,而绝非可以“分庭抗礼”,也无法“取而代之”。

从传播学与阅读心理学角度分析,纸质阅读与手机阅读两者所传播的信息截然不同,前者所传播的是一种包含心理性与文本性两重属性的“信息”,而后者则缺乏一种广泛心理性的认同,只是当做一种对于信息的摄取,在整个摄取信息的过程中,却无法感到阅读的审美快感。在之前的调查中,无论是公安干警,还是“蚁族”青年,他们对于手机阅读备加赞赏,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环境所迫——前者是因为工作环境,而后者是因为经济原因,因为经受这两重不得已的制约,他们不得不在“手机阅读”中寻求阅读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必然是不能与纸质阅读相提并论的。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除了课堂之外,他们有足够舒适的环境——如家庭、办公室以及大量的课外时间(寒暑假)可供阅读,而且,他们本身有着较为稳定的收入,适当购书并不成问题。所以说, 在他们这里,纸质阅读仍是唯一首选——无论是何时,还是何地,他们都会选择“与书为伴”。

另外一位受访者、浙江大学附中音体美教研组的葛老师则阐述了对于纸质阅读偏好的原因。今年25岁的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之前我曾尝试过手机阅读,但是总是觉得不在阅读状态,一开始我觉得,一定是我本身有问题,对于新事物不敏感,但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却仍喜欢纸质阅读,虽然那个时候手机阅读已经有苗头了,学美术的我这才明白,电子数码只能改变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却无法改变审美方式,因为前者是理性的,而后者是感性的。就像看画展必须要去现场,而不是通过互联网或录像带一样。所以,我在出差的时候,随身总要带着一本书。”

除了阅读接受习惯之外,目前以手机阅读为主导的电子图书本身缺乏纸质图书的监管策略,譬如盗版猖獗、错别字连篇、刊载不全甚至变相找读者索要钱财等问题成为了一部分读者拒绝电子图书的主要原因。兰州铁路第二中学的马老师曾经很热衷于电子图书,但是因为“错别字太多,时常看了一半没了下文”而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在回访中,马老师向笔者倾诉了他对于电子图书的看法,“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好像还不是很完善吧?很多阅读软件倒是很精美,但是图书的制作与监管却不过硬,网上下载的一部长篇小说看了一半之后,经常会出现一个电子邮箱或是手机号码,让我向某账户打款,然后他再把剩下章节的发给我,试问他是什么机构?什么部门?盗版书商这么猖獗却无人监管,哪里还会有人喜欢手机阅读呢?”

笔者在与著名学者、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教授交流时,吴教授如是认同这一问题,作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的他对于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有着自己独到而又精深的见解。他认为,在新“读书无用论”这一谬论的盛行下,结合高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纸质图书这一传统的文化载体在数码时代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旁落、意义消解甚至边缘化,好在现在全社会还是把手机当做一种通讯工具,这才让纸质图书有了继续生存的空间,如何让纸质图书这一生存空间日益扩大,亦是当下教师们的职责所在。

主要阅读目的:无论杂书闲书,只求快乐阅读

美国城市学家、维斯雷因大学教授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技术与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一书中阐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学校、医院与政府机构”构成了“有闲有钱”阶级的重要组成,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社会的“文化话语权”,这就很容易“以合谋”的形式决定大众阅读的主潮与出版产业的导向,而其中,又以“学校最为值得重视”。

显然,中小学教师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图书消费力量,他们对于图书的购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图书出版的导向。那么,他们平时看书的目的为何呢?

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笔者之所以没有用“购书”这样一个偏重商业语汇的词语,其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的“购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的需要,他们会购置大量的教辅图书(当然这笔费用一般学校可以报销),这种“阅读”实质上是被动性、职业化的阅读,这种购书支出相对稳定,本身缺乏分析统计的意义。所以,本调查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自发性的购书做出相应的统计。

在这个问题下,设置了5个选项:消遣娱乐、知识充电、追逐流行、增加修养、见识与口才,以及解答困惑。其中,有568人选择“消遣娱乐”,占到样本容量的60.8%,为绝大多数;179人选择“增加修养、见识与口才”,占到样本容量的19.2%;有102人选择“解答困惑”,占到样本容量的10.9%;有83人选择“知识充电”,占到8.9%;仅有2人选择“追逐流行”,仅为样本容量的0.2%。(见图3)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也了解到,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在生活状态上很固定的群体——这种固定体现在几乎他们不会成为“考族”,即考公务员、考研博、考职业资格或是考托福雅思,这样就避免了对于大量教辅的购买。若是抛开他们授课时的教辅不谈,他们的购书主因,仍然是出自于休闲消遣、放松身心的目的。

“说实话,我们的工作很特殊,到了寒暑假特别清闲,但是一到了平时,又特别忙,要承担繁重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带初三毕业班的老师,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还去把有限到可怜的阅读时间放在什么充电上。”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的肖老师这样对笔者讲,“一到平时,为从日常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几乎是绞尽脑汁。”从事英语教学的她,为了显示她们课余时间的珍贵,在表达“抽出”时特意用了一个英文单词:balance。

在繁重的课业工作下,中小学教师们也确实无法在课余的时间里还去书堆里钻研业务,这也是不用说明的实情。就目前我国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来看,与大学教师不同,他们的精力并不在“教研”上,而是在“教学”上,尤其是随着高考、中考“大综合”与“体育生”、“艺术生”招生模式的日益普及,曾经的“主副课”的边界之分也逐渐模糊,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有较重的课业任务——升重点(初中、高中与大学)成为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师们的绩效考核标准。在这个背景下,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无暇从事科学研究。鉴于此,这也是他们并不将课外时间还投入到“充电”的原因。

还有一重原因在于,就当下的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多半比较年轻,梯队呈年龄的金字塔形,其中大部分教师才从学校出来,生活方式新颖,生活观念前卫,且年龄并未到“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所以他们既没有生活的压力,又能够拥有较多的自主时间来进行随性的阅读——而且还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年教师们本身有着寻求“心灵避风港”的心理,兼之国内出版界“心灵阅读”、“轻阅读”盛行——因此,他们才可以成为“快乐阅读”的重要推动力。

“不为稻粮”是“快乐读书”的一种方式,通过之前的几次调查,笔者也发现,除了高等院校的学生之外,一旦走向社会,很少有人再愿意重新因为备考、充电而拿起专业书。社会上诸多的工作事务与人际关系,促使了一批“读书不为稻粱谋”读者的出现,而这基于“快乐”的阅读,恰恰是阅读精神的最好体现。

曹老师来自于云南昆明五华路韶山小学,作为英语老师的她,对于“阅读”的消遣娱乐性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现在的小孩子们并不好管理,他们的思想比我们这一代要早熟许多,与他们对话完全不能采取我们上一代人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寻求解决方案,而读书,既是自我的消遣娱乐,也是让我更好与学生沟通的最好办法。”

主要阅读取向:无论畅销常销,独立判断再做选择

笔者在做此调研时,曾有过一个思考:作为中小学教师,他们与中小学生的阅读存在着一个什么样的联系呢?或者说,两者是否有必然联系?

早在几年前,中小学生就作为“青春文学”消费的主力军而存在,这几年随着手机的普及——尤其是课堂上看书的隐蔽性,导致了中小学生尤其青睐于手机阅读。在回访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们的这种阅读习惯及其内容普遍表示出了由衷的不满,“简直太不像话了,我们在上面讲解三角函 数,他们在下面用手机看《盗墓笔记》,这还算事儿吗?”

可见,老师们对于这种畅销书并不感冒。

在问卷中,笔者设置了一个题目:下列哪类图书你们最感兴趣?

这个问题比较模糊,模糊在于,对于图书的具体内容并不如第一个问题那么精确,目的在于判断受众对于图书选择的趋势与动因。我预设的选项有5个,依次是:“畅销图书”,选择的人有203人,占到样本容量的21.9%;第二个是“经典著作”,选择的人有233人,占到样本容量的25.3%;第三个是“随心所好”,选择的人有339人,占到样本容量的36.7%;第四个是“媒体(或朋友)推荐”,有143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4.4%;最后一个是“专业需求”,仅有16人选择,占到样本容量的1.7%。(见图4)

由此可知,“随心所好”略占多数,而“媒体(或朋友)推荐”,尚不足前者的半数,这足以说明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读者群,有着较为明显的阅读自主性,不会盲目跟风、盲目随众,而是有着自己的阅读选择。从接受心理学上看,中小学教师无疑是成熟、稳定的阅读接受群体。

“我们一般不会受到别人鼓动。”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政治教研组的程老师这样对笔者说,今年27岁的她是安徽合肥人,毕业于湖南大学政治系,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喜欢听陈绮贞、曹方的歌,热爱旅游的文艺青年,“对于买书,一般来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说在某作家访谈中听说了这本书,然后就去网上有目的地买,这也是我们不去实体书店的原因,他们不但折扣少,而且供货量远远不如网络书店全面。”

另一位受访者,山东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研组的郑老师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本人不太喜欢畅销书,虽然我才二十多岁,但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我总认为,你的阅读水准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审美标准,如果你喜欢读林语堂、福克纳,那么你可以要求学生也去叩问经典,但是,如果你喜欢读‘身体写作’、‘盗墓文学’,那你又如何来要求你的学生呢?”

在调研问卷中,笔者还设置了一个题目:你获得图书的主要渠道是什么?选项为4选1:网络书店、下载电子书、实体书店(含书摊、报刊亭)与公共图书馆(含朋友之间互相借阅)。其中,选择“网络书店”的有731人,人数多到出乎我意料之外,占到样本容量的77.3%,而选择“实体书店”的有123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3.9%;同时,选择“公共图书馆”的有65人,占到7.1%;最后,选择“下载电子书”的仅有15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7%。(见图5)

“我们的办公室基本上都有电脑。”沈阳第十九中学的秦老师在电话回访中陈述了自己选择“网购图书”的原因,“我们上网很方便,而且当当、卓越可以货到付款,还不收运费。”秦老师很满意这种购书方式,“去书店很麻烦,浪费时间,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近年来崛起的快递公司与网购业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力量,已经对于传统市场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快递,还是网购,实际上共同意义都在于缩短了传统市场中的交易时间、缩小传统市场中的交易空间,并且它们直接作为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媒介,消解了传统的批发业与零售业的分配环节,不但打通了流通领域中的各个组成,更是形成了全球化模式下的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在图书的发行渠道中,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主导力量。

独立、成熟与稳定是中小学教师作为阅读者的3个重要倾向,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有着成熟的判断力与稳定的阅读偏好,这决定了他们一方面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另一方面,这个市场很难受到舆论、媒体的鼓动,如何在这个准市场上下功夫,这应是学界、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黄石市十五中副校长高汉雄是一位拥有高级教师头衔的政治教师,他本人就很喜欢各类文学作品,在他的案头上,长期摆放着《收获》、《当代》等知名文学期刊。面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习惯,高校长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的提高与工作待遇的增加,以及随着个人素质的提高,他们普遍有了较为成熟的阅读观,形成了稳定的阅读接受群体.

“我们中学很多老师就是非常不错的文学爱好者,而且不全是语文老师,他们总有小说、散文发表,这说明了大家的阅读层次还是很高的。有这样的一个团队,我相信对于学生的人文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汉雄校长如是对笔者说。

主要阅读时间:无论忙时闲时,阅读已成生活方式

正如前面的调查所述,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在“忙时”并无太多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但是寒暑假这样的带薪休假,在各类职业中,唯独老师可以享受。

作为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调查,笔者认为,理应从全年的阅读总时间来统计(即以“天”为单位),而不是每天的阅读时长(即以“分钟”为单位)。因此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道这样的调查问题:在一年时间里,每天阅读超过3小时的天数有多少?选项有4个:选择“30天以上”的有446人,占到总人数的47.8%;选择“20至30天”的有254人,占到样本总量27.2%;选择“10至20天”的有134人,占到样本总量的14.8%;选择“10天以下”的有100人,占到样本总量的10.2%。(见图6)

从总量上看,中小学教师的阅读总时长已经大大地高出了中国公民的平均阅读时长。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小学教师在国内作为主要阅读群体而存在。寒暑假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老师(据调研部分省份初

三、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要承担“假期课程”的冲刺任务)都是一个适应于阅读、旅游的绝好时机。“带上一本书,去云南住一个星期,我最喜欢这样的暑假。”吴老师来自于深圳育才中学化学教研组,今年32岁的他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已经有了近10年的教龄的吴老师每到暑假的时候都会和爱人夏老师一道,去云南、贵州或厦门小住一周,好好放松自己,“教师的这个职业好就好在有看书的时间。”

胡老师是上海七宝中学英语教研组的一位老师,她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孩,在电话回访中,她这样告诉笔者,“我就是别人说的那种‘宅女’,如果不是上课,我是不会出门的。以前在大学读书时,我都是那种在宿舍里一呆一天的人,我喜欢看书,每天晚上睡前,我必须要读一个小时的书。”

“有闲”是形成阅读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一种时间审美,阅读需要大量的、连续的时间,而这并非所有职业都具备的。纵观世界出版史,无论是17世纪出版产业化刚刚兴起的英国,还是当下中国,图书产业化的前提就是要“有闲”、“有钱”与“有品位”阶层的出现(如17世纪英国的新兴公务员阶层),就目前中国的教师职业体制来说,他们恰恰是这样一个独特群体。

除“时间”的选项之外,我还设置了一个选项:平均每个月你会拿工资的百分之多少用来购书?我

之所以用的是百分率而没有用具体的数额,是因为根据各省统计局的数据,对于不同省份的教师来说,他们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而这又是由当地的消费水平来决定的。但是另一方面,图书在全国实行的统一定价,同一本书在当当网或新华书店里,并不会因为购书者的地域差异而有所区别对待。值得注意的是,本调查主要针对的是“自愿购书”,而不是因为考试、晋升职称而被迫性的购书(这种调查并没有太强的市场参考价值),既然是自愿购书,那么自己的喜好自然要服从于自身的经济水平了。

在4个选项中,支出“高于5%”的有343人,占到样本容量的36.7%;介于“3%~5%”的有337人,占到样本总量的36.1%;介于“1%~5%”有130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4.0%;低于“1%”的有124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3.2%。(见图7)从这方面来看,至少以自发性的形式,月购一本书(均价,约占平均工资的3%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有680人,占到样本容量的72.8%,属于绝大多数。

“我每个月都要买书”。四川雅安中学语文教研组的谢老师在电话回访中这样对笔者表明自己的态度,“作为一名老师,教书哪有不看书的道理,而且我们每天喊着让学生多读书,多受教育,自己反而不看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嘛,不严格要求自己,又如何去要求学生?”

与谢老师一样,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有自发买书的阅读习惯,他们都认为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本身有着不可替代性。无论是忙时还是闲时,阅读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到底,这是我国学术史中的一个“重书”的重要传统,写书、读书与教书构成了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基本前提。“我和我周围的同事都爱看书,我们也喜欢爱读书的学生。”浙江金华市永康中学数学组的蔡老师这样看待“读书”的重要性。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他有着很强的文学鉴赏能力与辨别力,在电话回访中,他认为,“阅读对于我来说,既是职业需要,也是精神所需。倘若让我一个星期不看书,我都无法想象这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但是,我更相信,只有老师爱读书了,学生们才会去读书,这样在全社会才能弘扬起爱书、读书的好风尚。

第15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简阳市安乐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学生

调查时间:2010年3月20日——24日

调查目的:

1、了解该乡“留守”学生的思想状况。

2、分析“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3、寻找教育方法。

调查方式:座谈、走访等

调查过程: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人口和出行增加这就为农村闲臵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而他们的孩子因要上学读书,不能随之“走南闯北”,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欠缺和父母关爱的缺乏,存在着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自认无能、成绩平平……许多令人忧虑的人格缺陷问题。

一、调查结果

安乐乡位于简阳市东南,地形以丘陵为主,总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10000余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该乡外出务工人员占全乡劳动人口的30%左右,留守儿童已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对“留守”学生进行了统计调查。全乡“留守儿童”322人,占总学生数的40%左右。据调查,有89.2%的孩子对于“留守”生活或多或少不适应,35%的孩子“有过被遗弃的感觉”,42%小孩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51%的孩子称之为“一段痛苦的经历”。

调查表明,有近六成的打工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还有11.8%的父母

三、四年才回家一次。86.9%的“留守儿”认为父母打工对自己的性格、学习成绩、心理“有一些影响”;13.1%的孩子认为“影响不大”,而且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乏”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阴影越深。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待值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导致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家庭教育薄弱。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一般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大都属于老年人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学习一般都比较差。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

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四)心理障碍。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这些心理问题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留守儿童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小同学等不良行为,有的迷恋网吧

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六)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七)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因势利导,寻求方法

因此,我们教师要对“留守儿”的心理作细致分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明理与导行相结合,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努力提高其实效性。

1.循循诱导

作为班主任,应先摸清“留守儿”的思想动态。通过班干部会、个别谈话、学生代表交流等形式,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利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让学生做的同时,以充足的理由使学生信服。这就是所谓“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比如有个“留守儿”经常逃学,并与社会上一些坏人混在一起,班上学生都怕他。为此,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针对他的错误思想,我找他谈话,帮助他分析,提高认识。问他:“逃学有什么好处?”他说不上来。接着又

问:“那么有什么坏处?”这个他当然说得上来,自己列了数条,然后帮他逐条解剖,让他明白道理,最后严肃指出:“不要错把耻辱当光荣,其实大多数同学不欣赏你,他们怕你、厌恶你、疏远你,这就不光荣。”这个学生受到强烈震撼,终于有了改变的迹象。

2.情感期待

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此时,教师可以以自己特有的身份(长辈、朋友等多重角色)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注意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目标始终处于实现的期望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努力用行动实现目标的愿望。

听说某班有这样一个人称“皮大王”的“留守儿”,学习马虎,调皮捣蛋。但是在一次搬运垃圾时他特别卖力,校长在校会上当众表扬他“思想好,热爱集体,劳动积极”。话虽然不多,但“皮大王”第一次受到如此高的荣誉,当场激动得哭了,后来老师让他当劳动委员,值勤干部,他也干得不错,老师一再夸他“有志气、有进步”。这种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使他各方面有了进步,成为一个优等生,解除了外地工作父母的后顾之忧。

3.全面激励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可是由于“留守儿”的父母大多在外,他们对子女的要求较低,也不关心孩子们的活动,因此,这些儿童的成就动机也较淡薄。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攻心战术全面激励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培养爱心。

所谓“全面激励”,激励主体既可以有理想的人格榜样,又有现实中的教师或同学,还有主体本人,也可以以获得某种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为诱因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英雄模范的事迹,讲成功人士的故事,讲身边同学的例子,诱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举行“我的理想”、“滴水与大海”等主题队会,组织“争章”活动,让“留守儿”正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增强。

据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自杀与家庭关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有专家

建议,如条件许可,打工父母应尽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或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加强与子女感情的交流;我们教师也应对“留守儿”倾注更多的关爱,尽量使其融入集体,以减少其心灵孤独感,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匡正,一定会消除隐患,甚至会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四、启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以下对策建议。

(一) 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文化素养的人做孩子的监护人。不仅如此,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物质和经济补偿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迷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而引发偷盗、强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美的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贯养,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监督孩子的思想变化。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措施如:

(1)、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贫富选殊的现状。”保证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合法的义务教育权利,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简阳市安乐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2010年3月24日

第16篇: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调查报告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作为教育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肩上维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定在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人民教师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用共产主义道德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因此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于十一期间在长春市内展开了一次关于教师师德问题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200份,得有效样本200份,有效问卷率100%。

一、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年龄结构:家长占60%,学生占40%

性别结构:男生占68%,女生占32%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主要以师德师风建设,重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重在感受群众生活增强为民意识,重在了解群众困难帮助解决问题,重在把握群众所盼提高决策服务能力,使走访调研真正成为贴近群众、贴近师生,了解群众、了解师生,服务群众、服务师生的过程目的。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

90%的家长和94%的学生认为我镇小学教师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善 教乐教,对待工作能够立足本职、尽责尽职。

(二)个别教师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其原因是校领导对学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少数学校领导工作低标准,管理粗放;有的工作计划性不强,缺乏时效性。反映出这一部分管理人

员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认识到教书育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四.采取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师德档案

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所以把学习实践与评价引导相结合,建立“师德档案”,对教师师德行为事实,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记载。

(二)把师德师风情况纳入到教师日常评定、考核体系

学校在考核教师的工作时,把师德师风情况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评价,不管是年度考核还是绩效工资、岗位设置都要把教师的师德表现放在首位,的师德纳入教师日常评定和考核体系中,把平时的师德档案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激励和督促教师重视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和确保行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教师开展“自我反思活动”

全体教师反思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通过逐条对照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改进措施。

(四)大力宣传模范典型,热情帮助不足教师

学校大力宣传教育系统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弘扬正气,热情帮助存在不足的教师改进缺点,坚决纠正各种不利于教育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不良思想和行为。

(五) 搭建“德活动平台,以活动引领教师成长

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师德活动中陶冶良好的师德情操。如举办“师德师风报告会”、“师德工作研讨会”、师德演讲赛、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征集师德论文、表彰师德标兵、召开师德教育讲座等丰富多彩

的师德教育及竞赛活动,引领教师用科学艺术的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继续开展,以活动大力提升师德素养

五总结

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了,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成长了许多,同时我们也深知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长抓不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师德。最后,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

第17篇:关于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8.10.10~11.10

调查地点:定边县杨井镇中学

调查对象:35名教师(包括学校领导)

调查方法:走访

调 查 人:王利平

正文 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自1996年把每年3月26日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安全教育成效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中小学每年非常死亡人数仍在1000人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学校的这种不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学生伤害事故更是频频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痛苦和损失,而由此引起的纠纷更是纠缠不清,往往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园安全堪忧,各类恶习性伤亡人事故不断,一些地方校园内出现了学生因楼道拥堵而后被挤压被彼此踩死踩伤,因玩耍打闹致伤,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以及极个别道德败坏教师猥亵女生等重大安全事故。有数字显示,中小学生每年的非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据1994年不完全统计,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8000多人,即平均每天有约49名学生因各类事故死亡,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非政党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已从1994年的18000人下降到了14400人。虽然下降了,但这14400个幼小生命的消失仍然让人心痛。据了解,从2000年各地上报给教育部的事故分析中看,各种溺水事故占上报事故总数的19.58%,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25.65%;各类中毒事件占15.38%,死亡人数占3.48%;各类建筑物倒塌事故占9.09%,死亡人数占10%;各类交通事故占8.39%;死亡人数占17.39%;各类治安事件占7.69%;死亡人数占6.09%。可见,溺水、中毒、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是中小学生伤害和死亡事故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农村小学,又面临着哪些安全问题呢?为此,我对农村中小学安全问题进行调查。

为了切实搞清农村中小学的安全问题和对安全知识教育的落实实施情况,我对定边县杨井镇中学的35名教师(包括学校领导)进行了调查。首先,我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查。

一、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和措施。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在一切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中,人的因素是重大的,适时的对人进行安全教育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特别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而且值得教师们研究,探讨出更为有效的安全教育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学校领导工作事关基础教育和发展的全局,事关学校稳定、社会的大局。通过调查中,我了解到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位,思想统一,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及安全工作,注重四个落实:①机构落实。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管理人员及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具体到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与班主任签订了安全责任书。②责任落实。我们在强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应做到明确责任(即谁主管,谁负责)、明确目标(按安全责任书上的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职责(即将工作落实到人头,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③制度落实。学校在拟定学校安全计划时就完善了相关制度:一是坚持学校安全工作月报制和安全事故报告制;二是严格执行学校师生在校内、外集体活动审批制和预案自查制;三是每月按时召开专门的安全工作会议;四是填写安全日志和事故登记制;五是定期通报安全事故和工作开展情况制。④措施落实。学校对安全工作实行目标考核。即期末按照学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全校各班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出等级,并将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工作业绩,作为晋升、评优、选先的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应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师生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和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三是安全教育纳入课时安排。

那么,在了解了安全制度以后,学校如何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呢?我对学校分管课程安排的教师和分管安全副校长作了了解。通过调查,我对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总结如下:

二、加强学生不良情绪的控制与心理调节的教育。

情绪状态影响着人对信息的接受、处理以及反应,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心境平和,沉着冷静、判断准确、反应迅速。相反,不良的情绪状态带给学生的则是心情浮躁,反应迟钝,容易激动,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会大得多。因此,对于有效控制与心理调节对学生安全事故预防是十分有效的。对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情绪:(1)急躁情绪,当学生急于想要达到一个目标而又不注意过程,当目标难以实现时,如重复一个体育动作而总也完不成,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冒险蛮干。(2)紧张情绪,当学生想完成一件事,而知识、能力、经验不足或受到周围人过分关注时,比如学生在黑板上解不出题时紧张,易造成思维混乱,反应迟钝。(3)松懈情绪。当学生紧张过后,或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比如考试成绩过好,会造成学生精神不集中,骄傲,漫不经心。(4)愤怒情绪,当学生受到伤害或需要受到阻碍时,比如同学一间的一些恶作

剧会使学生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5)自卑情绪,当学生自己觉得处于劣势,比如学习成绩差,家境困难等,容易受到同学的嘲笑,从而丧失信心,缩手缩脚。(6)恐惧情绪,当学生受到太大的压力或接受过分的要求,比如家长会容易让学生害怕,感知迟钝,思维判断失常。以上这些不良情绪都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如何培养学生高速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呢?就是要用良好的情绪去制约或淡化消极不良的情绪。

首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作为调节不良情绪的基础,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挫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美好的一面看待周围的生活,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其次,培养学生用冷静的理智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遇事要思考,平心静气的分析,不能急于做决定,培养学生宽容的美德,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遇事不武断。最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做一个自信的人,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降低目标要求,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突出性的成绩,使学生树立自信。

另外,要培养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有张有弛。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不良的情绪。

三、加强日常生活安全的教育。

定边县杨井镇中学属于山区学校,随着外出劳工人员的增多,学生中留守学生也一样增多。而这些孩子在家的监护人安全意识薄弱,平时根本就少有或者根本没对这些孩子做什么安全教育,所有,学生的安全就成了更大问题,同时,教师身上的责任也相对增加,责任的重大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日常生活安全教育。通过调查,教师们主要是以加强各种安全隐患的预防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食物中毒的预防。

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称病源物质,由于引起食物中毒的病源物质多种多样,因此可将其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自然中毒、动物性自然中毒、化学性和真菌素食物中毒等。发生食物中毒时,常常会引起过敏,出现头晕、恶习心、呕吐、腹泻、皮肤瘙痒、风疹块等症状。要防止食物过敏,首先应弄清是属于哪能类物品;其次要教会学生怎样解决这种过敏问题。对于过敏者,则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避免强烈日光照射,口服大量维C抗过敏药物;对于中毒者,应根据情况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预防食物中毒,讲究厨房的卫生,妥善保管好食品,避免苍蝇叮爬。加工食品生熟器具要分开;剩饭剩菜在天气炎热时需放入冰箱内,保存时间不宜过长;选择和鉴别食品质量的优劣,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对于不明性质的食品,不要轻易采集和购买。

(二)水的预防。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总重量的55%~80%是由水分组成的,水分占了血液的83%,肌肉的75%,坚硬的骨骼中也含有水。从体各种细胞都需要水分才能发挥政党功能。如果人体内的水量少了,会感到口干;含水总量失去10%~20%,生命就会有危险,人若一周以上不喝水,很可能丧命。

水的预防包括饮水预防和游泳或溺水的预防。

水对人体健康如此重要,因此饮水一定要注意:(1)不要开怀畅饮。少年儿童口渴难忍时,见到水或饮料会不顾一切开怀畅饮、狂饮、滥饮。过量的水进入体内会造成反射性出汗,体内水分丧失更多,而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盐,引发热痉挛,甚至危及生命。(2)不要口渴时才饮水。口干舌燥表明人体中水分已失去平衡,人体细胞脱水已达到一定程度。如果这时饮水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某些不良影响。(3)不要大量喝饮料。饮料大多含有一定糖分,喝在多无法达到解渴目的,频繁暴饮,对消化道的冷刺激较大,会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导致腹病。(4)不喝被人畜粪尿、垃圾、脏物、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待污染的水源。(5)不要喝生水。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所以现在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开水供学生在校饮用,严禁学生饮用生水。(6)不喝没烧开或烧了多天的隔夜开水。(7)要喝用自来水烧的开水或有条件的可以喝净化水。

游泳时或不小心溺水的预防。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年平均10万人中就有6.5万人死于溺水,其中青少年居多。为了杜绝因游泳造成溺水,学校规定小学生不准下河、下塘、下溪等游泳。即使在进行游泳活动,都必须要由懂水性的家长带领,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游泳。但学生由于小,不小心溺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发现青少年溺水,首先抓紧时间进行救护,不会游泳的,迅速取浮物抛入溺水者最近的水中,会游泳的,在确保安全下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施救。上岸后,就及时倒水,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脏按摩。有运输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运输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运输工具上施行胸外心脏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将病人送往就近的医疗急救单位。为了防止低年级孩子溺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教育孩子:(1)要教育孩子不单独到江边、塘边等有水的地方玩耍,告诉其危险性;(2)有水缸的学校要在学校加盖。(3)孩子参加水上运动时,要有组织地做安全措施。

(三)雷、电的预防。夏天时,经常雷雨轰鸣,对农村的孩子也是一个安全隐患。要教育学生遇到打雷时应注 意:(1)大雷雨时,不要蹲在露天处,尤其不要站在高处,要远离电线杆、水塔等高层建筑物。(2)要避免携带的东西突出身体以外,如田里劳动时遇雷,不要找着铁锹、锄头乱跑。(3)为防止雷电波损坏家用电器,雷电时最好拔掉无避雷功能的家电的插头。(4)雷雨时,尽量不要外出,应关好每间房屋的门窗。随着家用电器的广泛应用,人身触电死亡的悲惨事故日趋增加,所以,应加强对家用电器造成人生伤害的防范。如果一旦发生电器事故:(1)如电器火,应首先关上电源开关,切断电源,然后救火。没有切断电源前,不能用水灭火。(2)对于人身触电事故,

抢救必须迅速,人体触电时间愈久,生命就愈危险。一经触电,必须就近关断家用电器的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触电人如还有知觉就应奋力跳起,如不能摆脱电源,抢救人可用干燥的木棍、竹竿、衣服、绳子等工具使触电人脱离电源。总之,防触电就应安全使用家用电器。

(四)交通事故的预防。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四十万人,而我国占近六分之一。在学校安全教育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道路安全标志,了解和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行走安全、骑车安全、外出乘车安全。并告知交通事故后如何处理。另外,校园内应禁止通行各种机动车,学生乘坐的班车要人车固定,座位固定。

(五)劳动安全的预防。

劳动时特别注意安全。不用锐器进行劳动;集体劳动时应做到不得让学生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或从事有危险的劳动,不得让学生参加夜间劳动;杜绝学生进入施工重地。

(六)传染疾病的预防。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传染疾病预防的重点区域,学校中的传染病是危害极大的。因此,学校要把传染疾病的预防当作一件日常工作重点来抓。首先,要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领导小组,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在工作计划中进行布置,学校医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任课教师具体实施。学校发现学生中的传染病疫情如:水痘、肝炎等及时向卫生部门上报,必须隔离和医治,对接触学生和教师做必要身体检查,并按卫生部门要求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扩散,防止疫情反复。平时也要多对学生进行讲究个人卫生和防病的教育。对学生生活场所进行检查,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总之,在安全教育的方法上,不宜一味说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干脆引不起学生注意,听而不闻。安全教育的形式要求多样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乐于接受。而安全事故也各式各样,许多情况都是我们无法想象及预计的,只要教师们将爱予以学生,爱生如子,时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才会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主动遵守安全规则,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快快乐乐成长”。

第18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今年我市提出了“学校教育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要在学校教育文化这个大环境下开展进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为此,在2008年秋季,我们通过对听课、座谈、远程调查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指导。现将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并且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技术课程能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 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已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生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在知识方面的竞争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使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力所需人才的关键,也是蕴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可见,在中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对软件的使用存在疑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由于没有充分备课,导致课程无法进行下去。

2.很随意

以为自己技术成熟,不研究教学策略,没有教学设计,想到哪讲到哪,随意到只讲自己比较熟练的内容。

3.不规范

不能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技能、经验水平为教学出发点,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识、技术、经验,教学中用语非常随便,体现不出信息技术课的专业性、操作性、工具性的特点。

4.少教育

几乎忘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教育主题,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中信息道德教育很少。

5.不科学

就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技术性质来说,教学中有的注意了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而忽视了技术含量;教学中有的只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含量,而缺乏以某个项目或任务或主题进行有效的技术教学,学生只能学到支离破碎的技术操作,但不能建构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来完成教师安排的作品任务。

四、今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想法:

1.对学校领导进行有效的信息网络技术培训

干训部从1998年开始来对学校领导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时间了早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比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更开阔,也经常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在干部培训过程中,领导们也真正体验感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先进作用。纵观我市中小学校领导,能够身体力行的、有效的在教育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人不是很多,但上级部门对学校的汇报、总结、报表等工作要求以电子文件方式上报的要求越来越多,今年的情况特别突出。由于有的学校领导自己本身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不好,以自己不会信息技术为由,把有关涉及到信息技术因素的工作全盘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师头上,造成信息技术教师成了学校领导的技术秘书,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信息技术专业发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办公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他们总是以学校领导让他们做的工作多而拖延时间。在这种情形下,信息技术教师当然听学校领导以完成他们非专业领域的工作为主了。

所以,干训部门要加强学校领导们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能在教育工作中有效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引领体育、财务、学籍管理人员及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方面有新的发展,使各个岗位的教师了能熟练的应用信息网络,让信息技术教师从繁重的学校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把精力放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

2.严格执行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计划

目前各校执行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情况不是太好,有的学校增加年段上信息技术课,有的学校保证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已经发生了占用信息技术课时的现象,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应该以课程计划为教学工作框架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从今年秋季开始,我们加强了备课和教学管理,在9月份开展了集中备课活动,基本解决了大家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教材使用问题

目前我市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是专门的一本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之中,这与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相一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今年秋季,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免费提供给学生,就这为我们解决了教材使用上的难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由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起步晚,教学经验不成熟,就使用教材方面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4.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做为新兴学科,不能套用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要转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倡导快乐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

学生的终身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信息技术培训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阶段,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任教阶段不断发展其专业的内涵,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 做为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有技术专业发展:操作系统的安装与深入使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编程等。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不仅仅是上好每一节课,还肩负着其他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指导工作,让我们在这些重负中得到成长,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19篇:中小学校长评价机制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长评价机制调查报告

评价仅仅是一个过程,关键是通过评价,促进校长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校长评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评价,使校长的思想水准、管理能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长的作用日益显现。校长评价作为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校长评价是对校长的综合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进行判断和评定的过程。实施中小学校长评价,是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提高校长素质与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是对校长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一直未能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校长特点的评价标准,校长评价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完善包括科学的校长评价机制在内的校长管理制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才能办好基础教育,才能顺利推进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长评价方式调查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校长、

教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整体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校长和教师的改革热情,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学校的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评价一个校长实质上就是评价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名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校长可以带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校长呢?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评价方式的看法,如下图所示: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对校长的评价,认可度最高的是办学业绩指标,尤其是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最高,也是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最直接的标准。可以看得出,虽然对校长的评价是多维度进行,但是考试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依然左右着校长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依然主要用学生成绩、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来评价学校和校长。其直接后果是校长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方法考核,教师也只能用“时间加汗水”来换取考试的优胜。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是否有特色逐渐成为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依据。调查显示,办学是否有特色占校长评价标准的30%左右。从调查结果来看,对校长的评价方式依然比较单一,缺少多维度的评价。

就目前来说,对中小学校长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年终考核,主要目

的在于决定校长的奖励和惩戒。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考核结果也直接和绩效工资挂钩。对校长的评价行政主管部门评价的权力过大,使得评价不能向符合校长专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学校的工作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校长工作也和行政人员工作有明显区别。因此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去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注重发挥校长自身、学校内部、社会对校长的评价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中小学校长评价现状调查

1 中小学校长评价依据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规定的:“按照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全面考核校长的德、能、勤、绩。”在具体制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本区域的评价标准、方法和内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地区对于校长的评价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办学理念、工作绩效、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办学特色等逐渐被纳入评价体系。这样评价比较全面,更侧重于校长个性发展,突出个人特点、学校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由于校长的办学理念、个人特点等评价指标比较抽象,在评价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可以衡量,所以这方面的评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有专家认为,我国校长的角色定位已从职务校长开始转化为职业

校长,专业化的校长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标准要求。专业化的校长发展要求校长评价要把立足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发展方面,而不是放在奖惩方面,评价制度不再是奖励或惩罚被评价者,而是作为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措施。校长评价要重视校长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被评校长不断进取;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校长工作,对于校长工作上和学业上的任何一点进取,都应通过评价加以肯定,以激励他们前进;对评价效果不理想的校长,应给他们改进的机会,鼓励他们尽快赶上,使他们对评价有信任感,评价也才能成为校长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2 校长评价的主体

调查显示,目前校长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内部、校长自己三个方面,而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所占的分量相当大。使得评价不能向符合校长专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 因此,目前对校长实行的是奖惩性评价。通过评价的结果对校长做出奖惩:续聘或解聘、升级或降级、经济奖励等。绝大多数操作都依据校长已有的工作表现得出评价结果并划分等级,根据等级让评价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因为评价主要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从这一角度看,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校长的优劣,为升、降、去、留提供依据,因此他们关心的是评价结果而非过程,重视的是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非改进与激励功能。这种单一的评价目的使校长评价变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行政的管理工具。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考评校长时,有时仅仅依靠校长的个人述职报告,这不能反映其平时的真实工作状况。因为上级行政领导不能长驻学校,无法全面看到校长的生活和工作,仅以定期的学校评价结果对校长进行评价,很多时候仅看到校长表面的工作,甚至是“突击”出来的工作成果。现在校长基本上还是由行政机关任命,这就导致有些校长只对上级负责,缺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意识,以上级的意志为工作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机制诞生的“好校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校长。

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校长选拔与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由教师、家长委员会和政府多方参与的校长遴选机制的建立。真正的好校长是不可能完全用死标准压出来的,只有每个学校的当事人参考校长专业标准,用他们的心去度量,才可能迅速有效提高校长的质量和水平。

评价仅仅是一个过程,关键是通过评价,促进校长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校长评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评价,使校长的思想水准、管理能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校长评价是给广大校长一个目标,一个学校管理的路径,让校长通过这个路径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对校

长及时地进行鞭策和引导。 (责任编校:张文杰)

第20篇:乐都县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调查报告

乐都县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情况

调查报告

学校家长委员会是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和支持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组织,是沟通学校与家庭间联系的桥梁。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宗旨是动员和团结全体学生家长,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参谋和监督作用,加强家校联系与合作,共建共育,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乐都县教育局于今年7月份组织基础教育办公室、督导室相关人员及部分家长委员会成员对我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情况作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基础教育情况

乐都县县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县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8.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9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县现有学校114所(其中:小学7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1所,初级中学3所,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所;中小学学生及学前幼儿共48601人;教职员工3423人。

2、家长委员会设置情况。

小学73所,设置家长委员会50个;九年一贯制学校31所,设置家长委员会31个;初级中学3所,设置家长委员会3所;高级中学4所,设置家长委员会4个;完全中学1所,设置家长委员会1所;职

业中学1所,设置家长委员会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设置家长委员会1所;幼儿园5所,设置家长委员会4所。从全县看,共设置家长委员会95个,比例为95:119。

二、家长委员会产生办法及组织建设情况

1、家长委员会产生办法。学校根据自身办学规模和招生辖区范围,合理确定委员会成员人数。家长委员会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兼顾不同行业和各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也有根据工作需要,聘请部分社区代表参与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成员人选,先由学校和班主任提名推荐候选人,再由候选人集体选举产生。学校家长委员会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若干人,在校长的指导和学校相关处室的协助下开展工作。

2、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双向互动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促进学校、家长、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三是服务性原则。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要为全体家长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四是规范性原则。学校不得通过家长委员会进行各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的任何诸如收费、捐助、集资之类的活动。

三、我县在家长委员会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1、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成员会议。会议要听取学校关于发展规划、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情况介绍,研究和制定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

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督促学校对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加以改进。

2、协调并促进学校、家庭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家长委员会应积极向家长、社会宣传解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措施。在了解学校的工作动态、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反应和要求,主动向学校进行反馈和交流,并与学校一起研究解决办法。

3、帮助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一方面,家长委员会要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定期、不定期的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家庭教育咨询会、介绍家教成功案例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改革动态,帮助家长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学校的一些教育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开放式课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家长会等,让家长亲身感受教育形势的发展,感受学校教育工作的进展,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增进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自觉主动地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为学校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全体家长的优势和特长,在依法治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外教育活动等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学校和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学校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并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经验总结:

1、要加强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指导。要求各学校要统筹管理家长委员会工作,加大对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引导。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确保逐项落实。

2、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参与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制度。家长委员会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应在学校评价教师、教育部门评价学校中体现出一定的权重。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应该成为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奖励、评先树优的依据之一。

3、加强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督导检查。教育局把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评估体系,并定期召开现场会或研讨会,总结推广优秀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促进全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四、我县家长委员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农村家长务农较忙,很难兼顾学校工作与家庭生产两不误。

2、部分学校没有树立现代校家关系观,不少学校对校家互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埋头于学校教育,忽视与家长的互动。

3、现在许多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只有所谓的“开放日”、“开放周”才允许家长到校,平时一般不让家长进学校,更不让家长进课堂,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完全由任课教师独自进行,缺乏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导致学校、家长对学校教育信息占有的严重不对称。

五、加强和改进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家委会是一个群众组织,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学校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存在于学校之中。作为一个群众组织,没有专门的经费,对成员来说没有报酬,应更多的培养广大家长的志愿精神,甘当学校的义工,使他们自愿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要结合本地区家长的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兼顾学校工作与家庭生产两不误。

中小学调查报告范文
《中小学调查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