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清真寺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05:28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清真寺简介

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

清真寺简介

وايشتايج ويش ةيحان دجسملا ةمدقم روغيولاو ىوه يتيموق نم

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清真寺座落在民族村境内,邻319国道。解放前有樟树湾清真寺(黄姓)、西庄坪清真寺(李姓)两座大型清真寺,但都先后毁于“大跃进”与“*”, 特别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樟树湾清真寺规模宏大,为当时的大联五坊(八斗湾、夹溪岭、教门冲、花莲冲、段家溶)与小联五坊(樟树湾、西庄坪、跑马岗、赛李湾、官沟坪)之首。于1988年4月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黄德俊等人的呼吁与努力下重建。

重建后的清真寺占地近2000 m²,建筑面积近800m²,环境优美、树木成荫。拥有民族宗教活动所需的生活、沐浴、丧葬设施,备有电热水器、冷热空调,安装有自来水,平时有礼拜乡老20余人,主麻日有50余人参加,开斋节、夜头、古尔邦节等节日,更是热闹非凡,参与乡老多达400余人。2014年4月,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全面维修,一个全新的清真寺展示在各族同胞面前,成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的一大景点与一张精美的名片。

该寺组织健全、管理协调、账目清晰、众人热心、活动有序、经济自养。2005年被评为全省“五好清真寺”。

了 解 伊 斯 兰

一、伊斯兰是什么意思?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意译为:和平、顺从、平安、和谐。

二、什么是伊斯兰?

伊斯兰就是信真主、信天仙、信经典、信圣人、信后世、信真主好歹的前定、相信死后的复活是真实的。

三、什么是穆斯林?

“穆斯林”是对信仰伊斯兰教者的通称,其本意为“顺从者”。

四、什么是伊玛尼?

伊斯兰教称信仰为“伊玛尼”,其实质就是心里诚信,口中承认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圣人奉真主命令所传达的一切教律。

五、“清真言”的内容是什么?

“清真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总纲,它的阿拉伯语念法是:

للها لوسر دمحم للهالاا هلالا

音译是:俩一俩海应兰拉乎,穆罕默盾热苏能拉黑。 意译是:应受拜的主只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六、伊斯兰有哪几大信仰? 有六大信仰,分别是:

信真主:穆斯林确信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真正的主宰造化与掌

握,此真正的主宰即是伊斯兰所信仰与崇拜的“真主”。信真主是伊斯兰教信仰中最根本的信仰,占信仰的最高地位。

信天仙:穆斯林确信:真主从光辉上造化了天仙,他们是妙体,能变化各种形象,是真主的兵马与纯洁的使者;他们赞颂真主一时一刻也不松懈,顺从真主决不违抗;他们各司其职,完整的传达、完成真主的启示与命令;分发万物的给养,在真主所吩咐的范围内对人类负保护与教训、惩罚之责。他们没有男女老少之分,无任何不良嗜好。他们不吃、不饮、不睡、不忘无睡眠、无生殖、无欲望、无疾病;他们数目庞大,唯有真主至知。

信经典:穆斯林确信:真主在造化人类之后,为了将人类的思想、行为加以引导、规范,以便他们能在今世遵守,后世得到天堂的赏赐与回报而降示了经典,降示经典是真主对人类的一大恩惠,所有的经典都是真主不受造化的语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经典中有对人类认识、信仰真主存在的引导,有真主对人类的告诫;有对人类应遵循事务的的命令,对应抛弃事务的禁止;有对遵守者的许诺,有对违背者的警告;有对行善者的褒扬,也有对作恶者的贬斥。真主所降示的经典共有104部,其中最著名的有四部大经典:降示于穆沙(摩西)圣人的《ةاروت》(《讨拉特》——旧约);降示于大悟德圣人的《روبز》(《者布勒》——诗篇);降示于尔沙圣人的《ليجنا》(《引支勒》——新约);降示于我们的圣人穆罕默德的《نأرق》(《古兰经》)。以前的天经有的已经失传,有的被人为的篡改,有的被将人的意见增加到天经之中混在一起。因此真主给我们的圣人降示了《古兰经》,一切的一切经典

都停止,而人类应该独遵《古兰经》的指导。《古兰经》是所有经典的终结者是经典中最尊贵的,受真主保护而不受任何人为的篡改。

信圣人:穆斯林确信:真主从人类之中选拔了一批性格高尚、忍辱负重、心地仁慈、坚持正义之士作为其使者传达启示,并以身作则、垂范世人,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圣人。圣人是人类的一员,他们具有常人所应具有的各种优良品德,他们在真主的指导与保护下极少犯错,如稍有失误真主便及时指导,加以修正。所以圣人们都是“موصعم”(迈尔苏穆——受护佑者)。但他们也具有人类的一切共同特征,如:吃、饮、睡、生病、娶妻、生子、喜怒哀乐、死亡。对圣人我们感谢、对其教导我们顺从,但绝不崇拜,更不将圣人神话。真主在人类中共选派了十二万四千余位圣人,其具体数目只有真主至知。但我们知道他们的第一位是人祖阿丹(亦称亚当),最后一位是我们的圣人穆罕默德(愿真主福安之),穆圣以后再没有圣人出现,所以我们的圣人亦称至圣、末世圣人。

信后世:穆斯林诚信:今世必定完结,后世必将来临,今世是人类的耕种之地,接受考验之所;而后世则是人类的收获之所,得到回报之所,是人类永久的居住之地。人类在后世不是因善受赏而进入天堂,则是因罪受罚而堕入火狱,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道可循。人死之后的坟坑是后世的第一站,是后世来到之前的暂住之地;然后当世界被毁灭之后 一个新的秩序将被建立,到时,人类全部被从坟坑中复生起来,在清算场中接受真主的审判。无信仰者将被直接投入火狱,有信仰的人还要经过称秤盘验证,恶行多者将接受惩罚。善行多且得

到真正饶恕者直接进入天堂

信前定:穆斯林诚信:凡人一生的富贵贫贱、寿数的长短,一生干办的好坏,真主给我们早就定好。伊斯兰教的信前定绝不是要使一个人成为宿命论者,而只不过是要在真主所决定的事物与我们人类所应尽的义务之间给予优先选择。因为我们的天赋本能就有限,所以我们也就只拥有这有限的力量和自由。我们虽然无法做到每一件事,但真主却很宽大的只要求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他是公正的,他已经给予我们有限权力以适应我们的有限天赋,继而只负有限的责任。

七、伊斯兰教有哪五大功修?

念天经:念诵体现信仰的各种念词(清真言、作证言)和《古兰经》及各种赞词。念天经是自身对信仰的表白,是自己对世人的宣言和对真主的宣誓与承诺。伊斯兰教历来注重信仰、言语、行为的统一(亦称“知、信、行、诚”),正因如此,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社会上有口说为凭,决不反悔的良好口碑。

礼 拜:礼拜是伊斯兰教的基础,穆圣(愿主福安之)说:“礼拜是教门的柱石,履行拜功者立起了教门,丢弃拜功者毁灭了教门”。礼拜是人类表达对真主敬畏的最好的方式,是与真主的交流,是信仰的体现。礼拜在伊斯兰教中是定时的义务,是一种忠孝两全的功课。

散天课:天课是伊斯兰教的税务制度,他可由伊斯兰教公益组织收取或者由纳税人直接出散给能接受天课者。天课有两种:第一种是庄稼的天课俗称“吾收纳”,中文意为“十分之一”,是指地面出产物

必出散总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天课。第二种为“责卡齐”,中文意为“清洁、发长”,他是以一年为结算期限,在生活盈余达到满贯(阿拉伯银币200元)时应将剩余总额的2.5%作为天课出散。凡达到应缴纳天课的条件而吝啬不纳者,真主将其财产化为大蟒,命它缠其项,吸其血,食其肉,其蟒咬一口疼痛七十余年,人不会死,将从进入坟坑起受其痛楚至到复生日。所以凡穆斯林必遵主命,自觉出散天课,周济贫困,以期进入天堂。缴纳天课即脱除了自身的重担,又相助了主道的倡盛,何乐而不为呢?

封 斋:封斋是伊斯兰教比较特殊的一项功修,而且对斋的定义不同于其他民族与宗教,伊斯兰教封斋的定义是从太阳破晓时起至日落前这一段时间内不吃、不饮、不男女交合。除此之外,封斋者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思想,真正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不诽谤、不背谈他人,不然便失去了封斋的意义。

朝 觐:伊斯兰教法(源于《古兰经》的启示)规定:身体健康、路途平安、资金富足(拥有从离家到沙特阿拉伯麦加天房往返费用及家人一年的生活费)者一生朝觐一次为主命。朝觐是身体、财产的综合功课,是将自己的生命、财产乐于为觐见真主而牺牲的表现。

七、回维族有哪几大节日?

伊斯兰教有三大节日,分别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八、伊斯兰教在中国?

中国历史学家公认伊斯兰教约于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开始,经两个“丝绸之路”【陆地“丝绸之路”(亦称:香料之路)、水上“丝

绸之路”(亦称:瓷器之路)】传入中国,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伊斯兰教在中国始盛于元朝,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得到了各族同胞的认可与皈依,经过千余年的传播,到今天已发展到有十个民族(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撒拉族、保安族)三千多万穆斯林。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融汇在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德市回、维族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为了靖边而被朱元璋派遣的军队,其祖籍都源于北平(现北京)。

九、回维族的风俗习惯

1、见面说“色俩穆”

穆斯林见面第一重要的是先说“色俩穆”(道安),然后再进行其它的事务。“色俩穆”是穆斯林见面时必说的祝贺语,是正行的圣行,而回答“色俩穆”则为当然。“色俩穆”与“伊斯兰”一词同出于“色丽美”的字根,其意为:平安、和平。清高的真主曾说:“你们进家的时候,你们应当对自己祝安——安拉所制定的、吉祥而优美的祝词”。《古兰经》24∶61

《古兰经》又说:“有人以祝贺词祝贺你们的时候,你们当以更好的祝词祝贺他,或以同样的祝词回答他。真主确是监察万物的。”《古兰经》4∶86穆圣(愿主福安之)也曾吩咐圣门弟子:如果你们中两人见面,就应当向对方说“色俩穆”。如果两人被一棵大树或者一堵墙或者一块大石头相隔,再见面时也应当致“色俩穆”(艾布•胡莱勒传述)。

“色俩穆”是穆斯林之间互识的名片,解开心结的钥匙,在人生道路上为互帮互爱而缔结的盟约,他更是一种伊斯兰教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伊斯兰的“色俩穆”精神。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得到世人的赞同与响应。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交往和相处?理顺这个关系并实现之是构建和谐社会成功的重要前提,穆斯林的“色俩穆”就是答案。

2、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饮食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养生之道也莫过大于饮食,回、维族穆斯林对饮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这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宗教。它体现了回、维族穆斯林严谨的生活态度和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勇于承担义务的责任感。正因如此,成就了回、维族群众健康的体魄和面对灾难的勇气。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穆斯林不吃猪肉,并不是穆斯林对猪有什么神秘感或者如非穆斯林所说有其它意义,仅仅是为了遵守《古兰经》中真主的指导。

1、猪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

2、猪喜污秽。

3、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讲究回心转意,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们的这一文化背道而驰。

4、乱伦交配。幼猪一旦到发情期,有的会同生养他的母(公)猪交配,繁衍后代无上下、尊幼之分,在一般动物中也鲜有此事。

5、猪肉的脂肪多、各种伤害人类的病菌多,对人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穆斯林不仅不养猪、不食其肉,还要在生活习性方面杜绝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等猪及其与之相似的动物所具有的恶习,这

些恶习都是《古兰经》无一不加以谴责,其它社会文明也同样唾弃的。

其实,穆斯林还有很多饮食禁忌,如不吸毒,不抽烟、不吃含有麻醉性的食物;不吃猛兽、猛禽及两栖类动物之肉。为的是培养善良的德行,保护身体,强健体魄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3、婚姻

婚姻是人的终身大事,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鼓励婚配,反对独身。其婚礼有与其他民族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讲究热闹。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反对借贷操办,提倡量力而行。其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有:

1、婚姻自主:待嫁之女有自己选择丈夫的权利,任何人(包括父母)不能强迫女孩子嫁给自己不想嫁的人。丧偶、离婚之女有再婚权,谁(家人、前夫)也不能干涉。

2、提倡女权:婚姻中男子不能强娶,必须得到女子的同意;这两条在封建社会是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

3、婚姻成就有四个条件:①拥有共同的信仰,因为他是家庭生活和谐的前提;②有两个以上的公证人,以示两人为正当婚配而非私通;③女方首先提出愿意嫁给男方,然后男方提出愿娶,以示双方为自由婚配而非强迫;④男方给女方交纳一定的聘金(在男方的能力以内,双方商定同意),以示男子有能力抚养家小。婚礼一般在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念交盘。最后由一对新人撒散早就准备好的红枣、花生、桂圆、糖果等甜食,以示婚后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生活圆满、甜美。最后由阿訇带领大家向真主替一对新人做“都阿”(祈

福)。并请阿訇及长者共赴婚宴,以沾吉庆。

4、起经名

回、维族穆斯林认为:父母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是首要责任,所以父母都非常重视。一般给小孩按姓氏起一个俗名,然后再起一个教名,那就是回、维族群众所说的“起经名”。起经名很慎重,一般由家中长者抱到清真寺,然后选最有学问、最有德行的阿訇替孩子起经名。先由阿訇在小孩的右耳念“邦克”(唤礼词),左耳念“噶麦”(成拜词),最后由阿訇说出家属所选的经名。起好名字后给婴儿喂一点蜜糖或者白糖调制的糖水,以示今后生活甜蜜,无忧无郁的成长。有条件的给婴儿喂一点“赞目赞目”(满克渗渗泉)水以沾吉祥,然后给阿訇封个红包以示感谢。

5、服饰

中国的回族没有特殊的民族服装,但也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回族穆斯林男子一般头戴无沿白色、黑色或者其它花色相间的小帽,女子戴各种颜色的头巾(俗称盖头),与其他民族相混时独具特色,另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煞是好看。

6、语言

回族用汉语与人交流,但由于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对他们影响较深。在回族穆斯林内部交流时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相互替换,互相混合使用,如饮食叫“妥而母”,钱叫“得兰”,洗澡叫“洗护斯哩”,死亡叫“毛体” 等等,致使其他民族同胞无法窥得究竟。

7、其它优良传统

回、维族穆斯林还有很多优良传统,如:提倡爱国爱教、反对分裂;鼓励求学,有“学者之墨汁贵过烈士的鲜血”,“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圣谕;提倡民主协商,反对独断专行;提倡勤劳致富,反对乞讨;提倡与人为善,反对极端;热爱劳动,反对懒惰。不信迷信,不看相、算命、抽签、算卦。不崇拜偶像、人物、物体、天体、祖先、伟人;不信吉日、吉时、吉利数字;不相信风水、鬼神、吉凶之兆;严禁卖淫、赌博、通奸、偷盗;不许自杀和无故杀人等等。

推荐第2篇:临潭县清真寺

临 潭 县 清 真 寺

一、临潭清真华大寺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是甘南州最古老而著名的一座清真寺,座落在临潭县城关镇城中央,起源系最早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老格迪目,后尊崇花寺拱北至今。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原名洮州礼拜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洮州厅志》记载,“沐英,明征西将军,洪武十三年(1380年),洮州十八族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地,沐英奉太祖命,提军旧城,寇遁去,追擒三副使,筑城东笼山,设戌兵守之,六月班师,以功封平西候。”相传沐英所留屯田戌边兵车多为回族,并修了清真寺。史载“旧洮礼拜寺,在旧城,明洪武丁未年修”。这时洮州伊斯兰教仅只有格迪目,宗教内部并无分歧。该寺初建时,在洮州城中心,占地面积15亩,是现在上、下寺面积的总和。

十七世纪后,中国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更广泛,兴盛了近千年的茶马司洮州,回族商户日趋增多,回族农户以旧城为中心普及到新城以北各乡村.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支系花寺教礼创始人马来迟(1681——1766年)来洮州旧城讲经、受到洮州回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据传,华寺道祖马来迟来洮州旧城讲经,行至范家咀阳坡一地时,正为午礼时间,他领几个门生在此做了午和,后来人们把这块地称为“拜毡地”,也叫“吊地”,后附近出清泉一眼,至今人们饮用。道祖马来迟到旧城时,受到全城回族群众的隆重迎接,在桃州礼拜寺讲经后,赠该寺大白锦旗一面,上面绣有深绿色阿文字,后由教民藏在宣礼塔顶层内,白朗过临潭时连同塔殿一起烧掉。

根据《路引集》载,清乾隆初至三十一年(1766年),道祖马来迟在甘肃河州(临夏),洮州、岷州等地和青海循化、化隆、贵德、同仁、西宁讲经。当时“临潭旧城的下寺、太平寨寺、卓洛下寺首先尊崇花寺”洮州礼拜寺更名为洮州清真花寺。

马来迟始祖创立的华寺教礼传至第三代教主马光宗(北州太爷1749—1826)时,其门生马在真阿甸于清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后,脱离华寺,接受新疆莎车(牙日光)依禅经堂的学礼,于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后,创立了北庄门宦,洮州约三分之一华寺信教徒改崇北庄教礼,马葆真遂派第二个重要门生敏尚礼阿旬(1783——1864年)为北庄住旧城的“木勒提”,

1 主持旧城教务。与此同时,从华寺占地面积划出北边4.5亩,建立了北庄拱北的临潭旧城上寺.旧城华寺占地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目前为10.5亩。从此对洮州清真华大寺也简称“下寺”。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先后被焚烧、拆除又重建五次:

据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重建过一次,由谁筹资兴建无记载。

清同治年由本寺教民敏晋成负责集资复建一次(《洮州厅志》三卷第9真记载)。

民国元年即1912年白朗起义军过旧城受阻击而攻打该城,占领南城墙,向城内射击,旋又攻开南城门,进城烧毁民房及两座清真寺,城内回族群众2OOO多人因遭惨死。两年后由敏步堂等教徒集资重修。

民国18年,即1929年,由于地方变乱,清真寺烧毁,后于1938年由敏顺喜等学董负责重修。

“*”期间,视清真寺为“个鬼蛇神”的活动场所,1968年被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由寺管会负责人马宗德等代领信教群众于1984年重建。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历史上几次被毁,几次重修,其建筑布局和建筑艺术沿袭中国古建筑传统并结合阿拉伯建筑特色。历次建筑起架磅礴、结构宏伟、展檐飞角、砖刻木雕,其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在中国传统的木制结构形式上更带有极为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和花寺风格,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1985年完工的大殿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高26.5米,分三层,一楼为满拉宿舍,高4米,面积为10O0平方米,二楼礼拜殿高7米,内仅立两根大理石柱子,面积也是10O0平方米。三楼圆顶高15.5米,面积为20O平方米。大殿主体造型为圆顶拱门,突出的硕大圆顶,宛如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大圆顶的再现,圆顶表面嵌镶了碧绿色瓷砖,使整个清真大殿庄严雄伟,气势非凡。另有水房、学堂、讲经堂、宿舍等,使整个寺楼堂环列、殿庑连属,而且整个建筑群造形稳定,外观轮廓起伏,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构造完整,是中国清真寺建筑中成功的范例之一。

该寺信教群众900多户,6000多人。

历史上到过临潭清真华大寺,开学讲经的阿旬很多,其名单连同其它文物毁于民国18年(1929年),至今口碑相传的唯有华寺道祖马来迟曾于

2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到该寺讲经。另据高龄老人讲述,从1942年至今有以下阿旬在该寺开过学:

桥卧阿訇(周阿旬)(1942年元月至1944年12月);西两智哈吉(1945年2月至1946年12月h临夏小西关尕刺阿訇(1947年1月到1948年3月);法真哈吉(1949年3月至1950年3月);祁明德阿訇(195O年4月至1955年12月);韩哈比阿訇(1956年元月至1958年8月);丁发祥阿訇(1978年至198O年);马忠贤阿訇(盐关阿訇)(1981年2月至1988年);韩仰天阿旬(1988年3月11日至1989年);郑由四夫阿訇(1989年11月至 1991年11月);韩哈三掌学阿訇(1992年2月招聘为讲经领拜阿訇)。

历史上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培养的阿旬,清朝以前的已无记载,清朝马三个阿旬、民国敏润个阿訇、解放后了发祥阿訇,都是学识渊博,并在外地各大清真寺开过学的阿訇。培养的一般阿旬有2O多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培养出的有张来折不等阿訇。

该寺自明洪武年间落成后,当时回族边关守兵从内地带来了很多朝廷赠品,该寺三次遭难时先后被劫掠。但由信教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和收藏下来的,有明宣德年由朝廷赠送的混金铜香炉两尊,一尊底刻“大明宣德年制”,金石味很浓,高13.8厘米,直径29厘米;另一尊底制二盘龙一印,印书“大明宣德年制”。高14.9厘米,直径31厘米。

附:本坊著名人物简历:

敏翰章,(1867——1929年),字悼丞,号柳斋,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人。清凛生。童年入私塾,聪颖好学,敏而强记,有“神童”之称,光绪乙西(1885年、得选为拔贡,文章冠乡里。辛亥革命后曾任甘肃正宁县知事,后又被选为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继而又任古浪、镇番、武威、永昌等县县长,政绩显著,成望颇高,深受时人拥戴与执政者重视。他诗文超群,擅长书法,深得松雪神髓,是当时省内颇具名气的人才。

二、临潭县清真上寺

临潭县清真上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历经沧桑,屡遭兵死,曾几度拆 毁、几度修复。本寺折麻提现有600多户,40O0余人。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于省内外。经考清真寺创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据有关记载证实,现在的临潭回民,祖籍为南京竹丝巷人。是明洪武年间,随沐英西征的回族,兵车后来留洮屯边,在临潭繁衍至今,为适应回族宗教生活需要,就在当时修建了清真礼拜寺。考之于《明史》,旧洮礼拜寺的修建,是由西

3平侯沐英建议,蒙明王朝准建的。建筑规模宏大,取长安化觉寺式样,占地面积15亩。明王朝为勉励远征屯田将士,尝赐匾额,增其荣誉。

据《洮州厅志》(光绪丁未年新纂)卷三令观类载“洮州礼拜寺在旧城,明洪武年间创建。国朝康熙乙丑年(1685年)重修。”洮眼道石焯文悬以“朝礼独一”匾额、据传,1685年重修之寺不如明时的壮观。

1914年寺宇毁于“白朗”之变,1920年再建。规模较大,礼拜殿系卷棚扎角、砖木结构。有水堂、南厢房、大门等附属建筑。不意民国18年(192年)地方变乱,寺字又遭焚毁,大殿夷为平地.直至1938年,先在寺原址对面修盖两檐水瓦房8间,权为礼拜大殿。之后,于1944年经群众集资在原毁大殿旧址上重新修建。大殿三进,卷棚及歇山顶组合,属砖木结构的庑殿式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致。

全寺除大殿外,另有南北厢房、宿舍、水堂、寺门等共41间。至1947年全部竣工,工程历时4年之久。寺门为牌楼式,重檐歇山顶,面宽3间,砖雕八字墙。造型优美,风采绚丽。

“*”中清真寺遭毁。残垣断壁,废墟一片。正当的宗教活动中断。

1984年开始了第三次修建。砖木结构,大殿式样古老,前檐水泥平顶.具有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特色合壁的和谐与完美统一。历时两年竣工,雄伟高雅,蔚为状观。仅大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可容千人礼拜。院东建水泥结构平顶两层楼房9间,靠南平顶灶房4间,楼内教室、宿舍、储藏室等一应俱全。寺的路北,有寺属三合瓦房院落一处,东西北房17间。西大街有楼房铺面院落一处,共计房屋31间。大殿前,北侧为寺门,上建七层宣礼塔,高人云端,全城仰视。

199O年在大院的北面临街增建了两檐水楼房7间,设计独特,既有古建筑的雍雅,又具有现代建筑的新颖。

清真上寺现有满拉及阿訇25人。早在1825年,该寺著名阿訇敏尚礼接受东乡北庄阿訇马保真教礼,原华寺部分群众跟随敏尚礼阿訇遵行自庄的渐多,便分寺成立了清真上夺。上寺在北边,占地4.5亩,下寺在南边,占地10.5亩。敏尚礼(1783—1864年)是清真上寺培养的最著名阿訇。该阿匐品学兼优,深得洮州各族人民的爱戴。逝世后各族人民挥泪送葬,至今遗有达子沟拱北,供教众瞻仰。

马顺阿旬。亦系上寺培养的著名阿旬。曾任东乡巴思池、东乡黑庄、本地清真寺开学阿旬。

4

本坊教民丁立夫,为临潭富商永泰行业主长子,聪睿好学,不喜经商,曾创临潭城内回民小学,解放后历任临潭县城关镇镇长、临潭县副县长、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任等职、教民马光前。丁立夫高足,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甘南藏族自州治教育局副局长、临潭县县长等职。为人凝重沉毅,善于文辞,重教育、爱人才。其学生敏政,继任临潭县县长,后又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现任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勤政廉洁,名播州县内外。

近年来本坊朝觐哈吉约30余名。寺有侨居沙特阿拉伯、印度、阿联酋等国的教民多人,以此为中介,该寺和上述各国时有往来。侨眷丁目迪哈吉,任学董期间,为寺的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又创办了临潭县国民中学、临潭县回民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公益事业。现任临潭县回民中学名誉校长、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甘肃省穆斯林华侨公司总经理等职。

三、临潭清真西大寺

清真西大寺,座落在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郊的西凤山下,是西道堂所建。

西大寺自创建伊始,至1930年重建,历经仓桑,已是三毁四修了。1904年,在其旧城的宣教场所“西道堂”住址,修建了第一座礼拜堂、1914年“白朗”军攻陷旧城,礼拜堂被毁。1922年第二次修建了规模浩大的清真寺,1925年竣工。并命名为清真西大寺。这座礼拜殿,是座砖木结构的中国古典宫殿式的建筑。分卷棚、大殿、后殿三部分,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建筑物群体,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右侧,附设经学院、经书馆、宿舍、浴室、厨房等建筑。1929年地方变乱,礼拜大殿毁于兵整,至1940年又继续重建,初建房屋达70余间,形成3个相连的四合院,排列整齐,蔚为壮观,并藏有经书100O多册。1944年,又在原址重新建造大殿,式样、规模、装饰依旧。1946年落成,因其建造恢弘,连绵壮观,反映了一定的建筑特色与较高的伊斯兰文化水平。1956年,建筑学家刘致平曾亲为测绘、拍照并给予高度评价。后与其他著名清真寺一起,集为《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广泛流传。1968年“*”中,大殿又被摧毁,所藏经书尽被毁坏无遗.

1980年落实党的政策后,由全体教民自力更生。献工献料而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较小的寺。1981年竣工,大殿采用钢筋水泥及砖木结构,是古

5 今结合,风格别致的新式建筑。前为雨棚,后为正殿。雨棚两边之顶端,各建一座一暗两明的三层六角式宣礼塔,塔高14.8米。殿前天并两侧配有带出廊厢房,经学堂是9间的两层大楼一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另有浴室、宿舍、厨房等55间,总占地面积共7亩。

历年来,西大寺已培养阿訇35人,著名的有了良栋、敏生兰、敏生光等。丁良栋、敏生兰曾游学青海、兰州等地,经学知识丰富,曾任西大寺开学阿訇、敏生光是一位中阿兼备、学识渊博,爱好书法和教史研究的学者。

近年来,该寺因殿小无法容众,又仿照1944年大殿式样,重修大殿。1993年新大殿落成,花岗岩台基;绕以雕凿石护栏,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前殿为重檐卷棚式,正殿面宽7间,前殿面宽5间,俱绿琉璃简瓦覆顶,斗拱七踩,飞檐高洮。气势之宏大,作工之精巧,陇上闻名。比之归寺,更增宏丽。

四、临潭县清真南大寺

临潭县城关是回族聚居较多的地区。据史载,伊斯兰教在这里的传播是从明代开始。特别是明初,有大批的回族跟随回族将领沐英西征而来。在长期的融合与繁衍中人数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0年左右。临潭县旧城的一部分回族群众接受东乡马万福(俗称果园哈吉)“凭经立教、遵经革俗”学说,尊奉伊黑瓦尼教礼。1944年这部分人从上寺分出,另立折麻提,在教场现南寺东北角几间平房里临时聚众礼拜。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1945年修起了礼拜大殿,取名清真南大寺,时有马景山先生依据寺名,题楹联曰:“清潭映素月,不染尘垢明性心,真理寓玄机,透彻色妙悟本然;南针指迷津,冲风破浪登道崖,寺字朝至尊,克己复礼希天爵。”

清真南大寺初建大殿为砖木结构。占地400平方米,分正殿与前厅,典雅庄重。大殿北面院落,东百两面修同一式样的瓦房,东北角修建水堂。正北房作讲经室。全寺占地面积5亩多。

清真南大寺的第一任开学为创立人马六十五阿旬。该阿訇品学兼优,任教期间以身作则,重视依麻尼的说解。马阿旬去世后又从青海搬来敏万清阿旬开学。敏阿訇广闻博学,擅长经文书写,会通中阿文化,尤为人称道的是,能对整本《古兰经》全部背诵。此后的接任者是著名经师,临夏高家庄的刘志忠阿旬,在他身边慕名前来习经的有5O多人。这个时期,可

6 以说是清真南大寺创建以来的鼎盛时期。在刘阿訇的精心培养下。有:敏绍贵、冶发荣、王而力、苟阿旬、刘生华、刘生俊、金正学、马尤士夫、素来么乃等阿訇穿衣后,分布在兰州、临夏、东乡、窑街、岷县及青海各大清真寺开学。其中除个别阿訇外,近几年多数已去麦加朝觐。

1958年清真寺关门,改为粮仓。*”中清真寺竟然被拆毁。198O年党中央落实了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根据宗教活动的需要,清真南大寺经过认真筹备,在张国俊等的倡导下,于1983年正式开工重建,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殿面积504平方米。1985年3月完工后举行了落成典礼。1986年上半年又修建了一栋楼房,供讲经和住宿之用,竣工后聘请岷县知名阿旬刘生俊前来开学,现在学经的满拉有4O多人。近几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回族群众的智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已不满足现有水平,为了交流中西文化,有的在国外求学,有的在高等院校深造。现在南大寺折麻提中有二人在巴基斯坦学习,有一人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有二人在北京经学院学习伊斯兰经典。一代新型的、具有中阿文化的青年学者正在成长起来。

据1988年底统计,清真南大寺有教民332户,1780人。

五、临潭县清真老南寺

清真老南寺又名尕南寺,座落在城关教场口。在清真上寺、下寺之南,故名。进行哲赫忍耶的学说。本世纪30年代张家川来旧城经商落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宗教活动。由教民鲜海山、马存德等筹资建起了华美壮观、建筑面积1O0多平方米的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殿为古典式。飞檐翘角,砖雕木刻,悬梁吊柱,造型美观,庄严肃穆。

“*”中,大殿被毁,学堂、水房、宿舍被城关医院占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退了寺址。1986年由马存德等带领群众,在原址上修起了钢筋水泥与砖木结构结合的两檐水翘角式的古老型大殿,1987年竣工。寺内现有满拉5人。

推荐第3篇:苍山县清真寺

苍山县

西疃清真寺:位于磨山镇西疃村老东门里,坐北朝南,占地约3亩。寺中现存清道光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三年石碑两块,皆记载“不知创为何时”。据村中老人回忆,寺中原有两棵古槐,直径皆2米以上;数十株古柏,均有合抱粗,树龄约有千年。当年古木参天,枝繁叶茂,遮蔽整个寺院。树上十数鹊巢,百鸟翔集;树下青堂瓦舍,清静典雅,气势恢宏。两株古槐和大部古柏“*”中被伐,现仅存古柏6株,近百年青铜1株。清真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有门楼1间,正中门楣上书正楷“古清真寺”四个大字;楼东侧建有罩子房2间,西为院墙,高约三米;中有矮墙相隔,矮墙砌有东西两座拱门,进拱门即为寺的正院;西有大殿,东设对厅,正面是5间讲堂,讲堂西接水房3间,水房前有古井1口。西大殿建筑面积最大,南北长10.5米,东西深12米,地上墙基1米,基上檐高4.5米。大殿和门楼皆为飞檐出厦,上覆青瓦,大殿前檐下雕棂画柱,古朴典雅,具有我国宫殿式和阿拉伯装饰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各级政府关怀支持下,集资20万余元,先后于1990、1991年、1998年将讲堂和大殿等建筑物修葺一新,并补栽槐树几十棵,使古寺又焕发了青春。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投资80万元重新修建北楼综合楼(礼拜殿5间、教室2间、会议室2间、阿訇卧室3间)一处、南水房(男、女水房)10间。历任阿訇王永亮(清末),本村人;王成一阿訇(清末民初),本村人;马立全阿訇(1920—1935年);文阿訇(1935—1944年);米学敬,枣庄市米山顶人(1945—1988年);韩茂成阿訇,河南省柘城人(1988--1996);李相怀阿訇(1965年至今),本村人。现任阿訇李华军,(1996年至今),河南省太康县马头镇人。

马庄清真寺:位于磨山镇马庄村,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维修过多次,后于2007年投资40万元对清真寺进行重修。现有西大殿4间、讲堂4间、沐浴室3间、大门楼1间,全院占地约2亩。历任阿訇刘大鹏阿訇;米成先阿訇(1982—1994),济南米寨村人。现任阿訇金先刚(1994年至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金庄人。

山套清真寺:位于尚岩镇马套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期间多次维修,并于2000年、2006年先后投资40余万元对清真寺大殿、门楼进行了重修。现有西大殿4间、南北讲堂12间、水房4间、大门楼1间,全院占地约2亩。历任阿訇白茂胜(1979—1999年),泰安市郊区前营村人;王常志阿訇(1999——2004年),河南省商丘人;丁军阿訇(2004—2009年),河南省鄢陵人。现任阿訇杨国军(2009年至今),吉林省盘石人。

仲村清真寺:位于大仲村镇仲村村东,始建于1984年2月,原有大殿2间、讲堂2间、水房1间,全院占地约0.5亩。由于原清真寺坐落在村内,空间拥挤且道路狭窄。后在市、县民族宗教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帮扶下,于2003年投资40万元重建清真寺一座。现有大殿3间、讲堂3间、水房3间、门楼3间、家属院3间,全院占地约3亩。一院五宅,大殿和门楼皆为飞檐出厦,上覆青瓦,大殿前檐下雕棂画柱,古朴典雅,具有我国宫殿式和阿拉伯装饰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历任阿訇王明广(1984—1987),苍山县磨山镇皇甫寺村人;马传胜阿訇(1987—2002),苍山县尚岩乡马套村人。现任阿訇冯升沛(2002至今),苍山县磨山镇马庄村人。

推荐第4篇:清真寺工作制度

清真寺工作制度 甘浚清真寺是甘浚地区全体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讲经宣教,办理伊斯兰教教务的唯一 合法场所。为了维护清真寺正常宗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对清真寺的管理,维护清真寺的 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清真寺的职能作用,根据国家《宗教事务条例》等有关规定和伊斯兰教 教义、教规及传统,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一条 清真寺管委会是经穆斯林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穆斯林群众的合法权益。其 宗旨是: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 和政府联系穆斯林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接受甘州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行政领导和管理。 第二条 清真寺的正常宗教活动应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得妨碍国家的 计划生育、教育和殡葬改革政策。 第三条 清真寺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模范地遵守党的各 项方针政策,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大公无私,信仰虔诚,乜贴端正,具有为伊斯兰教发展 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 第四条 搞好穆斯林内部及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搞好同周围单位和居民的团结,维 护社会稳定;反对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扎实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甘州 伊斯兰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清真寺的各项建设献计献策。寺管会由 7 人组成,设主任一人, 副主任两人。每届寺管会任期五年,寺管会主任任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寺管会成员报甘州 民族宗教事务局备案。 第五条 清真寺管委会成员应该政治上是明白人,经济上是清白人,团结上是带头人,工 作上是办事人,行为上是正派人。民主理财,建立健全财务账目,定期向广大穆斯林群众公 布收支情况,接受大家的监督。 第六条 积极参加每星期五(主麻)的聚礼活动,坚持参加每个季度召开的清真寺管委会 工作例会,因故不能参加者应提前电话或书面请假,无故不得擅自缺席。 第七条 清真寺管委会应不定期地组织穆斯林群众学习时事政治, 政策法规和伊斯兰文化 知识,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觉悟,巩固和维护自己的信仰,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 坚决制止利用清真寺进行的一切非法、违法活动。 第八条 清真寺管委会可以接受穆斯林群众自愿奉献的乜贴,但不得摊派。其收入归清真 寺管委会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占用和无偿调用。 第九条 清真寺的一切宗教活动要避免妨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寺管会应 当防范清真寺内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发生违犯伊斯兰教禁忌等伤害穆斯林群众宗教感情、破坏 民族团结

推荐第5篇:创和谐清真寺

创和谐清真寺,促社会和谐

-----***市***乡主麻清真寺“和谐寺观教堂”创建记事

***市***乡位于***市西南75公里处,是***市纯园艺乡,享誉区内外的***大枣就产于此,著名风蚀雅丹地貌景观----魔鬼城是西域第一大魔鬼城,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着一万两千多名勤劳朴实的各族群众,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乡主麻清真寺就座落于***乡中部的库且提里克村,清真寺始建于1445年,距今已有565年的历史,清真寺大殿面积1668平方米,每逢周五主麻日,全乡近4000信教群众聚集在这里参加宗教活动。

近几年,***乡主麻清真寺按照创建“平安清真寺”、“五好宗教场所”、“和谐寺观教堂”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努力与社会稳定、全乡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发挥好宗教人士维护社会稳定、宣传信教群众的积极能动作用,增强信教群众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使主麻清真寺成为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煽动和破坏的重要阵地,创建和谐宗教场所取得实效,连续多年被地、市评为五好宗教场所、平安宗教场所。

带头学法知法守法,做民族团结的表率

按照乡民宗办的安排和要求,***主麻清真寺建立了寺观会成员学习制度,每周都要组织一次寺观会成员学习《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要求寺观会成员,不但要知道法律法规内容,还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做给信教群众看。“七五”事件后,清真寺伊玛目依沙克〃依明带头在星期五的主

麻日向信教群众进行宣讲,带头表态发言,阐明立场,声讨这一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的丑恶行径。自治区颁布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后,***主麻清真寺寺观会全体成员又多次反复学习,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寺观会成员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关键性法规。同时,通过主麻日,伊玛目经常教育广大教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珍视民族团结,自觉地为维护民族团结作贡献;积极引导辖区内广大教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努力促进各民族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以身边的民族团结事例教育引导信教群众主动和汉族交朋友,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发展经济发家致富上,尽快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家乡的面貌。

管理有序,运转规范透明

没有方圆,就没有规矩。一个团体要正常的运转承担起它的职能,就必须有一整套完善,合理合法、易操作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团体的运转。规范团体成员的行为,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我们宗教场所的教职人员更应当模范性的带头遵守。***乡主麻清真寺寺观会在充分认识到构建设和谐宗教活动场所,是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是建设和谐宗教场所的主体。在乡民宗办的协助下,建立了《清真寺财务管理制度》、《清真寺爱国卫生防疫制度》、《清真寺值班制度》、

《寺管会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化解了矛盾,消除了误会、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作为全乡最大的清真寺,参加主麻日的信教群众多,为了保障信教群众的安全,配备了多只灭火器,开了消防安全通道,每年对宗教场所进行检查维修,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规范宗教活动,建设和谐宗教活动场所

一个和谐的宗教活动场所,不仅本身是和谐宗教的具体体现,还能促进和带动周围的村庄和信教群众的和谐。宗教教职人员的讲经、讲道、宗教仪式和宗教理论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信教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家庭等。清真寺又是一个讲经布道、宣传党的政策的场所。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结合《卧尔兹选编》、《新编卧尔兹演讲集》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结合“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向广大教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广大教民积极投身于“三热爱”活动之中。***主麻清真寺每年举办党的政策、宗教知识宣讲活动30余次,年受教育人数达27000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促进了正常宗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近几年***乡范围内的行使民事案件逐年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都与主麻清真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立足信仰,服务社会

宗教活动场所不是独立的社会细胞而是社会的一部分,广大的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乡主麻清真寺自觉把寺院的工作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近几年开展的富民安居工程、小城镇建设、大枣品种改良等重点工作中,清真寺伊玛目都能够理解乡党委政府的决策是为***乡发展做出的,为了***乡群众的利益,每次乡党委政府工作中遇到难题,都能得到主麻清真寺伊玛目的支持,通过伊玛目在主麻日上的宣传动员,许多难题得到了化解,有力的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乡主麻清真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把扶贫帮困工作纳入教义教律之中,在“关爱贫困、扶助残疾”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做善事。七村农民阿不都力〃司马义因为妻子患有严重的胃病,因为治病成为贫困户,清真寺伊玛目伊沙克得知此事后,号召广大教民踊跃捐款7000多元,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像这样助人为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近几年,主麻清真寺为困难户送去米、面、油、钱、物累计达3万多元,为11位贫困户儿童捐资助学,使他们重返校园,为本村考入大学的困难学生资助学费8000多元,使他们圆了大学梦。

推荐第6篇:清真寺汇报材料

东关清真大寺汇报材料

首先,我代表本寺全体坊民,对各位领导前来东关清真大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东关清真寺建于1932年,后在“*”期间拆除,1984年又重新修建。现有坊民880多人,寺内有阿訇1名,满拉 名。本届寺管会2009年经坊民选举产生,共有8名成员。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统战部、宗教局的安排,深入开展了“弘扬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和谐、服务中卫发展”主题教育。在活动中,我们围绕和谐和发展这个主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一、认真学习领会主题教育的目的意义,积极做好穆斯林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我们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寺管会成员带头学习,认真组织教职人员和寺管会人员认真学习了《六个为什么》等教育材料,每个成员还坚持结合自己的认识,认真做了学习笔记,并写了心得体会。为了响应建设和谐宗教,我们清真寺还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和讲“卧尔兹”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广大穆斯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经济建设服务。让大家能够及时了解主体教育活动的方法步骤和目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清真寺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我们按照伊协的要求制定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管理条例、清真寺财务管理条例、清真寺消防安全管理条例等制度,依法对我寺教职人员、寺管人员和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在伊斯兰教教务工作中坚持以阿訇为主,阿訇在认真完成教务工作的同时,要和寺管会共同为清真寺的各项工作尽心竭力,如在圣纪、开斋节、宰牲节等重大伊斯兰教节日做好活动的组织安排。我寺寺管会人员于2009年3月经选举后开始管理清真寺事务。在清真寺管理工作中,寺管会成员之间加强团结、明确任务,互相合作、各负其责,做到寺内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我们还坚持寺内重大事项由教职人员和寺管人员共同商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通过我们的努力,促进了教职人员、寺管人员、穆斯林群众等群体之间团结和睦。

三、转变观念搞好服务,把清真寺建成穆斯林群众的家。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清真寺应当从过去要求穆斯林群众向清真寺奉献,转变为向穆斯林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我寺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在依靠出租房屋的租赁收入满足寺内正常开支的情况下,从来不在寺内向群众进行摊派性质的捐款活动。遇有外地清真寺来我寺写乜贴,我寺都是由寺管会统一支付,避免给来寺礼拜的群众增加经济上的负担。我寺还把延续十几年的出售沐浴票的制度取消,改为群众自愿交纳随心乜贴。近年来,由于城市改造很多穆斯林群众迁入高层楼房中,以前在家里举行的宗教活动有许多改在寺里举办。为了方便穆斯林群众,我寺因陋就简,在寺内专门设立了厨房和餐厅,供穆斯林群众使用,我寺所采取的这些办法受到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一致拥护。

四、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近年来,我们清真寺紧紧围绕 “民族团结进步”、“星级和谐寺观教堂”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各民族“平等、互助、稳定、和谐”的局面,阿訇利用平时讲“瓦尔兹”等多种时机,大讲特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育广大信教群众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求同存异、共同维护安定、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局面等内容。同时,寺管会还积极调解穆斯林群众和其它民族群众之间的纠纷,拥护市委政府的决策,主动支持文昌镇的各项中心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和借助兄弟寺坊的先进工作经验,取人长,补已短,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清真寺管理工作的日程放到经济建设的高度去谋划和布署,努力打造一个内部团结外部和谐的清真寺,为促进中卫经济发展,打造和谐中卫做出贡献。

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关清真大寺

推荐第7篇:平安清真寺实施方案

****镇“平安清真寺”实施方案

为创造有利于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宗教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实现“宗教和睦、宗教和谐”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为维护全县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结合我镇宗教管理工作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地区、县三级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强宗教管理和宗教事务和场所的管理,严格落实两项制定,多措并举,全面提高维护宗教稳定的整体水平,为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方法和目标

各村、宗教场所工作责任人,要在镇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指挥下,结合本村平安创建工作的实际,按照创建目标,在开展“五好清真寺”的评选上,认真组织开展“平安清真寺”创建活动,切实落实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制度和与宗教人士交朋友制度,民族领导干部负责所联系清真寺的平安创建达标工作,从而推动创建“平安叶城”“平安乌吉热克镇”的整体工作。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制定的创建“平安县(市)”标准,结合县委、县人民政府力争在3年内达到地区级“平安县(市)”创建标准,在5年内达到自治区检查验收标准的实际,各镇、在2007年12月以前“平安清真寺”达到50%以上,2008年6月份以前达到75%以上,2009年达到12月份以前达达到85%以上,2010 年达到95%,2011年达到100%,力争为我县率先跨入地区“平安县(市)”行列,把我镇建设成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运行安全、文化活动健康、法制环境优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地区级安全稳定先进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具体创建标准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学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三个

1 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健康有序的进行,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1、团结作用发挥好,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反对非法宗教活动。

2、宗教场所安全稳定。加强宗教场所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方面管理,确保宗教场所安全稳定,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无安全事故发生。

3、管理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机构健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学习汇报、议事以及治安防范等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管理民主。

4、治安状况良好。能够自觉维护宗教场所及辖区内的社会治安,能及时汇报宗教动态及信息,确保宗教场所治安状况良好。无宗教人士参与零散朝觐、非法“台比力”活动、地下教经点等非法宗教活动和政治案件。

5、内部安定团结。注重宗教团体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处理好教内矛盾,教育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宗教团体内部团结。

6、依法开展宗教活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宗教活动,取消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积极按照婚丧娶新办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无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计划生育和其他社会公共事业。

7、场所建设规范有序。宗教场所环境清净,卫生整洁,不影响周围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产生活,不妨碍社会秩序、生产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

8、服务社会积极主动。宗教人士拥护党的领导,对教义教规做出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阐释;依靠科技,带头勤劳致富;积极宣传制止零散朝觐政策,并以身作则,带领广大伊斯兰教民坚决抵制零散朝觐,鼓励信教群众做善事,行善举,宗教教职人员无参加非法宗教活动。

9、改革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带头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贯彻落实上级党委了、政府做出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引导群众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致富,积极发展生产,时刻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主要措施和工作任务

1、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镇宗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各村宗教场所的宗教人士负责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按照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认真抓好宗教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的管理工作,坚持“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坚决取缔么办经文学校、私带“塔里甫”跨区域流动传教非法活动,对宗教氛围浓厚,非法宗教活动突出、治安隐患较重的要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地下习武点,讲经点、“台比力克”活动。认真落实宗教事务管理措施制度,一是全面落实宗教管理的一个意见、八项制度和叶城县并于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八项制度和办法,列会制度和外出请销假制度,完善镇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制度。

2、加强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宣传宗教氛围

利用广播、横幅、标语在全镇进行全面宣传。广播每周至少一次对宗教工作标准的宣传。主要内容民族团结教育条例,非法宗教的本质、婚丧、红白喜事、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形成抵御非法宗教的渗透,防止非法宗教活动利用婚丧嫁等活动从事非法宗教,对宗教教职人员进行“三爱一守”教育,宣传《宗教事务条例》、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党和国家关于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达标标准。提高宗教人士的素质。

3、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开展宗教管理工作,进一步维护我镇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可持续稳定的政治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村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要层层动员部署,要落实部门领导责任,反宗教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一每个清真寺。对不重视宗教管理工作的,甚至失职、渎职,导致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群体性事等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单位,严肃追究有关人责任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开展宗教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相关单位都要尽职尽责,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各村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落实到位,围绕宗教界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组

3 织开展各类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对宗教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确保平安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为维护我镇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全镇政治社会长治久安。

*****镇宗教管理领导小组

推荐第8篇:清真寺 重建 请示

党 发【2012】 号

关于***团*连重建清真寺的请示

市党委统战部、民宗局:

***距团部**公里,属于少数民族聚居连队,由汉、***、***、***、***等5个民族组成,总人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89%,

*****清真寺属1983年修建的砖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共有信教群众***户,****余人。

因清真寺土坯房,已经出现墙壁裂缝、顶柱裂痕、屋顶漏水等现象,存在明显倒塌的安全隐患。清真寺经寺管会成员和教民多次协商研究,决定在原址重建寺院,修建内容为:重建寺院,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平方米(***×***),使用面积***平方米(***×***), 月牙高度***米,坐向:坐西向东,安装塑钢门窗,外墙贴瓷砖,室内外打地平,室内粉刷涂料。

清真寺重建总工程预算总费用***元,现筹备资金***元,无外来资金。

经团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研究,同意清真寺重建房屋,恳请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准!

以上请示妥否,请批准!

****

统战民宗

*年*月

二零一

推荐第9篇:湖北的清真寺

湖北的清真寺

汉口清真寺

位于武汉市汉口民权路146号。原名广益桥清真寺,俗称湖北寺,又称清真后寺。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623年)。清光绪与宣统年间曾几经焚毁,后于1916年修复。1930年因拓宽马路,则将清真寺从广益桥移建现址。现民权路清真寺坐北朝南,占地5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O平方米,仿阿拉伯穹顶建筑制式,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1986年进行了全面维修。寺现为一座具有阿拉伯特色的五层楼房,建筑总面积达940平方米。五楼平台上耸立着三个圆顶,为宣礼塔。一楼系净水堂,设备齐全,二楼为讲经堂、会客厅,三楼为礼拜大殿,面积360平方米,可容50O人同时礼拜,四楼为武汉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处,五楼平时用作会场、会礼时为另一礼拜殿。1949年后,武汉市回民联合会,武汉市回民文化协进会、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均先后设于该寺内。二七街清真寺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街永和里83号。原称刘家庙清真寺,也称河南寺。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1937年毁于战火,后重建,有殿房3间、水房2间、北屋2间。“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曾停止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后,市伊协拨款对清真寺又进行了维修,扩建了北屋讲堂二层楼房,水房添置了锅炉,粉刷装饰了礼拜殿。现在清真寺北屋的楼上正式辟出场地,供妇女参加礼拜活动。起义门清真寺

位于武汉市武昌起义街67号。因地处中和门外故名城外清真寺。辛亥革命后,中和门改为起义门,遂改称为起义门清真寺。寺创建于清初,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约2300平方米。进门中间是大厅,厅上高悬的阿拉伯文经匾,为清光绪年间回族穆斯林所送。大厅左边有耳房2间,右边是长走廊。大厅后边是3间礼拜大殿,往后左边是3间房屋,右边是1个天井。再后是埋体间。民国27年(1938年)被毁,1946年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损坏严重。1980年市伊协收回了残留的房屋,并进行了全面维修。1984年在院内修建了1栋2层楼房,辟出70余平方米大殿作为礼拜的场所。 樊城清真寺

位于襄樊市樊城友谊街。友谊街原名教门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治六年(1867年)均有重修。现存寺门为三层飞檐式门楼,两端为双龙捧寿封火墙,正中上方长方形青石刻“清真寺”寺名,门壁两侧镶有壁花及阿拉伯文字屏。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分卷棚、正殿、窑殿3部分,可供50O人同时礼拜。其它主要建筑有望月楼、南北讲堂等。“*”中曾遭破坏,1982年进行全面维修。 老河口清真寺

位于老河口市两仪街南段.建于咸丰三年,内有白崇禧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手书的\"兴教建国\"牌匾。 沙市清真寺

位于荆州市沙市区新沙路61号。寺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为土木结构。后经历代重修,规模逐渐扩大。现占地面积约1.6亩,建筑总面积593平方米。寺内有礼拜大殿、耳房、水房、叫拜楼等建筑,古朴典雅;原有明代碑文、清代描联、匾额,手抄本《古兰经》,皆毁于“*”时期。1980年对大殿进行维修,对外正式开放。 西斋清真寺

位于松滋县西斋镇。始建于清嘉庆间,原址在城隍庙附近,同治二年(1863年)迁建于今民族街。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4亩,建筑面积645平方米,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寺门上方石刻“清真古寺”4个大字,主体建筑由大殿、香房、沐浴室和生活用房,殿前悬5方巨匾。大殿、厢房原有门窗全系精工雕镂。“*”中遭严重破坏,198

4、1986年两次全面维修。现拟新建10间4层,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恢复原有的学习室、教务及事物办公室、阅览室、殡仪室、厨房、水房等。

西州清真寺

位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红岩村。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年间被毁,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寺建筑总面积270平方米,其中大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藏阿文《古兰经》30本,波斯文本3本。 十堰清真寺

位于十堰市茅箭区武当路南侧,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1993年修建。 沔城清真寺

位于仙桃市沔城回族镇。沔城原有两座清真寺。一名清真东寺(上寺),一名清真西寺(下寺)。东寺位于七里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45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呈品字形,为八字朝门,上悬“古清真寺”巨匾。门顶为望月楼,高10米左右,檐下石狮对峙于大门两侧;礼拜大殿为宫殿式双重合檐建筑,可容千人礼拜,内多《古兰经》文装饰;殿前游廊与南北厢房相连。错落有致.该寺总建筑面积2682平方米,布局严谨。西寺位于红花堤,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门墙后面是门殿,门殿后面是天井,天井后面为梆鼓楼,楼两侧为南北茶室,中央为花园,其后是大殿。1941年两寺均毁于大火。1955年在西寺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面积为100多平方米。后于1991年扩建。扩建的大殿建筑面积272平方米,浴室112平方米,阿拉伯式门牌楼220平方米。

附:湖北省宗教基本情况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侧归元寺

湖北省道教协会:武汉市大东门长春观内

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武汉市起义街67号

湖北省天主教爱国会:武汉市花园山2号

湖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武汉市花园山2号

湖北省基督教协会:武汉市民主路277号

湖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武汉市民主路277号

推荐第10篇:先进清真寺材料

阿热勒托海牧场阿热勒托哈村“五好”

宗教活动场所事迹材料

――记阿场清真寺

博乐市阿热勒托海牧场 清真寺位于 场 村,占地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该寺修建于 年,有寺管会主任1名,宗教人士3名,成员2名,信教群众 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下, 清真寺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始终不渝地实施“四个坚持不断”的举措,一步步地提升各族群众爱国爱教的思想境界,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爱国爱教的思想境界

场 清真寺,自建寺以来,就把爱国爱教作为立寺之本。在新的时期,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在场党委、管委的关心支持和市民族宗教部门的指导下,始终把爱国爱教作为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把不断提升人们爱国爱教(以下简称“双爱”)的思想境界作为与时俱进的第一要务,加大学习和宣传的力度,从教义教规上重点领悟爱国爱教的真谛。为了给教众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求知的氛围,清真寺先后订阅

1

《 日报》、《 》等报纸和各种杂志,供教众阅读学习;为使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寺还组织寺教务人员每个月集中学习讨论一天;为扩大宣传, 寺新增设黑板报一处,并指定专人负责,围绕“两爱”主题办专栏,选登有关教规教义和重要政策法规。为使“两爱”深入人心,教长们利用民族节日,引经据典阐明爱国爱教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激发了广大教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热情。这些有力的举措,使进寺受教的人越来越多,关心国家大事,潜心教门事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蔚然成风,呈现出了一派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以大局为重,不断巩固团结稳定和谐的局面

安定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也是伊斯兰教得以稳定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 清真寺以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为重,把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穆斯林内部的团结作为全体教众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积极协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把矛盾化解在了萌牙状态,有效地维护了阿场的和谐团结和穆斯林内部的团结。 寺始终坚持“各行其是,各干各得、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则,坚决自觉地维护民族之间、教派之间和本教派内部的平等团结。为了加强团结,增强彼此友谊,还坚持做到其他清真寺有事有请必到,遇到难处竭力相帮。凡遇到各寺有大型的庆典活动或 2

接待任务,他们都尽最大可能地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帮助,体现了穆斯林一家亲的精神风貌。

在遇到教众或邻里间发生纠纷时,大讲亲情、友情、邻里情,进行调解规劝,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防患未然,多年来,坚持在全村范围内开展“自己子女自己管,邻里纠纷大家劝”的宣传活动,有效地避免了各类冲突的发生,为阿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坚持依法办教,不断开展规范化的宗教活动

三年来,他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开展宗教活动。一是强化经常性地法制教育不动摇。进行法制教育是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管理的基础和保证。为此,他们把法制教育作为清真寺的一项重要而且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常抓不懈。利用聚礼日和大的节庆日,以集中宣讲的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在学习和宣讲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明确了爱国与爱教、民主与法制、信教自由与依法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把宗教活动纳入到了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二是坚持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动摇,做到较大宗教活动一律在寺内举行。特别是大的宗教活动绝不干涉教育、婚姻和妨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发扬伊斯兰教重教兴学的光荣传统,不干涉和岐视其他民族、宗教、派别,自觉的维护教派之间和教内部 3

的平等团结;三是制定、完善、实施各项规章制度,使一切宗教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依据州、市对宗教活动管理的实施规定,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了《清真寺民主管理章程》、《 》、《 》等,使各项教务寺务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转。

四、坚持以善为本,不断开展人人行善事个个办好事活动

“命人行好”、“与人为善”是伊斯兰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为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开展“人人行善事,个个办好事”的群众性活动。坚持组织教众开展献爱心活动,把温暖送到灾区的困难户中。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自然灾害中, 寺发动组织教众为灾区群众共捐现金 余元,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也体现了民族大团结精神。在阿场的各项公共事业建设中, 寺还发动教众,积极响应场党委。管委的号召,组织教众参加义务植树、民族学校建设等活动,为阿场的公共事业发展出工出力。“人人行善事、个个办好事”,为构建阿场和谐社会做贡献已成为**清真寺的时代风貌。

在阿场的发展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已成为每一位信教群众的共识。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自建寺以来,清真寺教 4

务人员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齐心协力,弥补不足,发扬成绩,以服务广大教众为重点,以搞好民族团结为己任,切实做到“三个离不开”, 共同努力维护这个和睦的大家庭。

经过 年的发展,清真寺教务人员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份内工作,特别是在民族宗教活动中,不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的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而且经常与民族领导联系,主动与民族干部谈心,积极向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提高自身依法治教的能力,引导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阿场民族大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11篇: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

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

(2006年5月12日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2006年8月7日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清真寺的正常宗教活动,维护清真寺的合法权益,规范清真寺的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和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及传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讲经宣教、培养宗教教职人员、办理教务的场所。清真寺应当依法进行登记。

第三条清真寺设立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寺管会),实行民主管理,负责教务、寺务和其他有关事务的管理。

第四条清真寺的宗教活动,应在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第五条清真寺及所属房产、归清真寺使用的地产及其他财产均属本寺坊穆斯林群众集体所有,寺管会或当地伊斯兰教协会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第二章管理组织的产生和职责

第六条寺管会是寺坊穆斯林的群众组织,由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办事公道、热心为穆斯林群众服务、具有良好的宗教操守和一定伊斯兰教知识及工作能力的本寺坊穆斯林组成,并在当地伊斯兰教协会指导下成立。其成员须经本坊穆斯林群众民主协商、推荐产生。本寺坊聘任的主持教务活动的阿訇、伊玛目、海推布等主要教职人员可以作为寺管会成员。清真寺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寺管会成员产生的办法。寺管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每届寺管会任期三至五年,寺管会主任任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寺管会成员须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七条寺管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管理,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行政领导,在伊斯兰教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开展教务活动和进行寺务管理,接受本寺坊穆斯林群众的监督。

第八条寺管会要实行集体领导,其职责是:

(一) 负责教职人员的聘任,安排教务活动,处理日常事务;

(二) 组织培养经堂学员(海里凡、满拉);

(三) 搞好民族团结和教派之间的团结,搞好同周围单位和居民的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四) 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民主理财,健全账目,定期公布收支;

(五) 建立健全人员、治安、消防、文物保护、环境卫生等管理制度,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

(六) 向本寺坊穆斯林群众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协助政府贯彻好司法、教育、婚姻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法律、政策,引导、鼓励本寺坊穆斯林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七) 修缮和维护清真寺;

(八) 积极兴办以自养为目的的生产、服务和公益事业;

(九) 维护本寺坊穆斯林群众的合法权益,制止利用清真寺进行的非法、违法活动。

第三章宗教活动的安排和管理

第九条清真寺的宗教活动主要包括:礼拜、诵经、讲经、宣教、斋月功课以及宗教节日的教务活动,应邀办理穆斯林群众的诵经、起经名、婚丧等事宜。

第十条清真寺的宗教活动,须由本寺坊寺管会安排, 本寺坊阿訇、伊玛目、海推布主持,他坊阿訇、伊玛目、海推布和穆斯林群众不得干涉。

第十一条清真寺举办大型宗教活动,须由寺管会征得当地伊斯兰教协会同意,在拟举行日的30日前,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寺管会的一切宗教活动要避免妨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防止发生教派纠纷和其他事端。对超越正常范围的宗教活动,寺管会和阿訇、伊玛目、海推布要劝阻和制止。

第十三条寺管会应当防范清真寺内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发生违反伊斯兰教禁忌等伤害穆斯林群众宗教感情、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上述事故或者事件时,寺管会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第四章社会活动和接待工作

第十四条清真寺应当积极参与赈灾、慈善等公益事业和有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其他活动。

第十五条清真寺应当积极支持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第十六条清真寺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有关政策、法律、时事等的学习,提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法制观念。

第十七条清真寺要热情接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及外国穆斯林来宾来清真寺参观访问和做礼拜。对外交往中,要接受外事部门的指导,遵守外事纪律,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务的原则。清真寺邀请港、澳、台以及国外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在寺内讲经、诵经,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经当地伊斯兰教协会同意,清真寺可以为外国穆斯林办理婚丧等事宜。举行婚礼的外国穆斯林必须是依法缔结婚约关系者。

第五章经堂教育和经学研究

第十九条有条件的清真寺可以举办经堂教育,从事经学研究,培养爱国爱教、有一定宗教学识和政策、文化水平及道德素养的年轻教职人才。

第二十条举办经堂教育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清真寺的经济条件和阿訇、伊玛目、海推布的经学水平、思想修养及学员的来源和出路酌情考虑。有条件的清真寺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举办经学班、经堂教育。经学班的管理模式、规模、学员人数、课程设置和修业期限等要经当地伊斯兰教协会同意。

第二十一条清真寺经堂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有所改进,要在当地伊斯兰教协会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第二十二条在寺学员(海里凡、满拉)的生活费用,应根据本寺坊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可采取学员自带供养或清真寺适度补助等办法解决。

第二十三条清真寺编印宗教经书、刊物、音像制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六章寺产管理和自养事业

第二十四条清真寺所有的房屋和使用的土地,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所有权、使用权证书;产权变更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五条清真寺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

第二十六条清真寺要积极依法开展自养事业,搞好宗教经书、刊物、宗教工艺美术品的流通,所获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应当纳入清真寺财务管理,用于与清真寺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社会公益事业。

第二十七条清真寺兴办企、事业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在领取经营执照,依法经营。在寺管会统一管理下,所兴办企、事业实行单独核算,自主经营,完善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清真寺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依照伊斯兰教教规和传统,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施放的乜贴(赛德盖)等。

第二十九条清真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安排所聘任的宗教教职人员和清真寺工作人员的生活。

第三十条清真寺的财产、收益应进行登记,并加强管理。寺管会应当定期向穆斯林群众如实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清真寺以外的其他依法登记的固定伊斯兰教活动处所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伊斯兰教协会,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3年12月17日中国伊斯兰教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清真寺民主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12篇:清真寺财务管理制度

清真寺财务管理制度

一、清真寺设会计、出纳、保管,各负其责,账、款、物要分开管理。

二、财务民主,账目公开,按时公布清真寺的收支情况,接受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及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穆斯林群众的监督。

三、勤俭节约,合理开支,本着少花钱,不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添置购物要有计划,反对铺张,讲排场,做到“审批 ‘一支笔’,收支‘两条线’的审批制度,坚持审批程序,即经办、审批、验收、票据四相符。

四、清真寺正常的水、电、气开支费用,允许经办人先支付,然后凭票据经主任签字后报销。其他支出款项必须经由寺产保管(或经办人、或证明人)、主任签字,寺管会主任经办的,必须由两位副主任签字方可报销。

五、清真寺日常资金使用由主任负责管理,开支三百元至五百元由主任负责;开支五百元至一千元的须经三们主任研究决定并形成会议记录;开支一千元以上的必须经清真寺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通过后方可实施。

六、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搞好记账、算账、结账、报账工作,做到款、物、票据、帐表四相符。

七、清真寺接受各界的捐赠,凡收入的所有款项,应立即交会计入账。政府拨付的专款,必须专款专用,工作结束后,公布款项使用情况,余款交会计入账。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开支,擅自挪用清真寺钱款,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清真寺的资金预付,严格按照资金使用权限运作,经办人先借款,借款人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应将账目交会计入账。

八、清真寺的收支情况,实行半年一公布,一年一总结,接受行政主管部门和穆斯林群众的监督。

甘浚清真寺管理委员会

2012年8月

第13篇:西安清真寺导游词

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西安清真寺导游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陕西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1】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因规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建筑雄伟、环境清幽、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并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提起清真寺,我们得先谈谈伊斯兰教是何时兴起何时传人中国的,回族是何时形成的。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系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 “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来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 (约570-632年)所创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旧唐书·西域传》等史籍记载,公元651年,大食帝国第三任哈利法奥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来华。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后,大食使节和 “贡史”不断来中国访问。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东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通过海上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来华后,有的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们中有很多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并和汉族妇女结了婚,成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乱”时,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说4000)回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他们修建清真寺,准许娶中国妇女婚配。他们谨守伊斯兰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成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则在13世纪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断融合其他种族、壮大自已的时代,也是回族共同体主体形成的时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回、东乡、撒拉、保安和边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10个民族中,已拥有XX万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汉族中,也有数量不等的穆斯林,现在西安约有7万穆斯林。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进入悬挂有 “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你们可以猜猜。猜不着?这不奇怪,《正大综艺》有一期节目就是让观众猜清真大寺这4件圆形器物的用途。结果没人能猜对。好了,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它们的用途: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 “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始将之夜”的敬称。“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 “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 “前定”、“高贵”。“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 (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前定之夜”。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圣人颁降《**》,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高贵之夜”。《**》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纪念日这一天,白天人们要在这些灯座上插上这些菜油灯盏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将油灯点亮,直至通宵。本寺灯架除了在“盖得尔夜”使用之外,在这些灯架阳面,还刻了四个汉字:“祈求和平”,长年摆放在五间楼对面。

好了,现在请随我进入二进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进院内树木成阴,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这个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4个大字,这 4个字出自《诗经》。分别在 《大雅·大明》和《周颂·敬之》二诗中。《大明》里有 “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兹”和 “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

两侧坊棉分别镌刻“钦翼昭事”和“虚诚省礼”,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座为明万历年间立的《敕赐重修清真寺碑》,文为冯从吾所撰,碑阴镌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 (回族)手书“道法参天地”;一座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1621~1627年间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 “敕赐礼拜寺”。均为我国书法珍品。

现在我们到第三进院参观。这个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系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内藏有两通石碑。大家看,这通碑叫《长安礼拜无相记碑》,1455年刻。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月碑》,以**《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

这里是第三进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又名省心楼,巍然挺立,极为壮观。该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宣礼楼两侧各有厢房10余间,南侧正中5间叫南宫殿,上面写有一副对联:“难解网蛛,兵销呼鸽;信传战马,约复放獐。”这副对联是叙述**圣人的故事。“难解网蛛”是说**圣人遭敌人追杀,逃到骚尔洞避难,蜘蛛随即在洞口结起网。后来敌兵追到,见到洞口有蜘蛛网,认为无人在洞内。“兵销呼鸽”的意思是:此时有人怀疑洞内有人,就把石头往洞里投。这时两只斑鸠从洞里飞出来,于是敌人相信洞内不会有人。“约复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个外道人猎得一头活獐,他对圣人说:“你如果能使獐说人话,我就做你的信徒。”圣人把獐招到面前问道:“你怎么落到猎人的手里了”,獐流着泪央求说:“ 请圣人作保,让他们放我。等我给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来。”圣人答应担保它。外道人说:“獐是畜类,去了一定不会回来。”后来獐按时回来。南宫殿内迎面陈列一张鱼骨镶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镶嵌着一只贝雕雄鹰,神采奕奕,伫立在岩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独立床”。大家看,床的上方悬挂有4幅木板书法作品,分别由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苏东坡、米芾 (回族)和着名爱国将领岳飞书写。该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汉字,再将字一个个粘贴在木板上。这样不容易被人拓片复制。

楼北侧是讲经堂,里边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麦加图》和一套《**》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贵字画、瓷花瓶等。

我们现在去第四进院。

这个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 “风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造型特异,独具风格。亭东瞻下悬有“一真”雕龙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 (回族)手书。亭西还挂有田中玉所书“包罗宇宙”匣一面。亭南北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厢房,原为接待朝廷宣谕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员所建,故名官殿。南厅迎面有副对联:熟羊告毒,烹鲤言机;巨蟒道安,羸驼转健。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副对联的意思。“熟羊告毒”是一个典故,出自《天方至圣实录》,说的是,昔日圣人与外道人交战,走在路上,饥饿难忍,一人以熟羊献给圣人,羊就说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试了试,果然如此。“烹鲤言机”一事见**登霄的传说。有一次,穆圣登霄返宫的第二天早上,到礼拜寺里礼拜,礼拜完了后,他对众人讲述登天宫的事,其中一个叫诛获歹的人怀疑,认为不可相信,自言自语:“哪有在片刻之间游历几层天空,经历无穷路途,见了无数恩典的人呢?”于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买了一条鲤鱼,叫妻子烹调。自己则挑着桶到河边汲水。到河边后,他脱下衣服洗澡。洗完登岸才发现自己已经变为女人。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经无影无踪,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树丛中藏身。不久走来一位男子,心中可怜这位藏身树林的女子就把她 (他)带回家,二人结为夫妻,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她 (他)时时想起当年的情景,既感叹又惊讶。于是又回到河边,只见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 (他)的身体又变成男子。他急忙换了衣服,挑水回家。回家后,买来的那条鱼还没有烹熟。他因而醒悟**说的事是真的,登天宫的经历并非虚构。他又重返身回到礼拜手中,**看见他说:“你过来,把你的经历讲给大家听听。”于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变成妇人、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回家后鱼还没熟等一系列经历讲述一遍,并表示从此仟悔,永远做一个顺从真主的人。

北厅为文物展览室,藏有唐天宝元年《创建清真寺碑》。此外还有两件文物最为有名,一件为“日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推算时间的,但这里的日晷与中国传统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原理、构造和性能。目前全国只有4件日晷,故颇有研究价值。另一件为“试官石”,该石面缝间钉了不少旧式铁钉,全入者,钉盖紧贴石面,半入者,距钉盖部分弯曲不入。倒于石面,一说举人钉之能预卜是否考取,新进士钉之能预卜是否速得美官,一说官吏钉之,以证明是清官还是污吏。

凤凰亭西面有海棠形鱼池两个,池深约2米。池底筑盆叠石成峰,高约4米,泉顶泉水四溅,池侧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围柱间置木栏杆,亭内各竖石碑两座,北边有一座是记载1392年敕建该寺的经过。元末,大批回回将领建立了殊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着名的有常遇春、郭英、冯胜、蓝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障对穆斯林采取怀柔政策,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他称帝后,于1392年下谕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 (现化觉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赞》赐清真寺。《百字赞》称颂伊斯兰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时也赞安拉,赞至圣**。《百字赞》除在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杭州等地存有石刻外,在全国穆斯林中广为流传。

两海棠池间有通道,面向月台,石制栏杆自进入四进院的连三门后,从门内的踏道起,经凤凰亭、越鱼池、登月台,围绕大殿前后一周,设石门八座缺口(无石门)两处,故称十门二空亮月台,是目前西安伊斯兰教寺院少有的石件。

月台石门三座各有踏道,拾级而上,月台东北角有一凹凸不平、色彩不一的石件,叫“白鼠石”,因其自然形状而得名。欣赏此石的最佳效果要选在下雨天,当你站在距此石有一段距离从远处观看,雨淋到石头上,因为雨的落差造成视觉上的一种错觉,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似乎有一群白老鼠在跑动,形神兼备,真是巧夺天工。

月台西端即面阔7间进深9间 (通称明7暗9)、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同时做礼拜的大殿,是寺里最大的建筑物;殿内天棚藻井彩画600余幅,构图着色基本一致,但细部各异,为伊斯兰教寺院彩画之独特手法。大殿四周镶嵌有30幅约4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上面为阿拉伯文,下面为汉文,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好评。大殿西墙有一 “凹壁”,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内北侧有一间小阁楼,名 “呼图白楼”,是领拜者诵“祈祷词”的地方。殿内高悬三块匣,一块为“临下有赫”,这四个字是《诗经·大雅,皇矣》开头一章的句子,连同上下各句,原为“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视四方,求民之莫。”这四句的大意是:伟大哟天帝,观察下面很是分明,监视着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宁。

清真大寺导游词【2】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3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4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寺内也藏有《》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98年-2005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

一、

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西安的回族历史与大清真大寺【3】

我第一次来到西安的大清真寺,在非常拥挤的西安小吃街里面,就是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清真寺。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四大清真寺之一——西安大清真寺。当初它曾经是皇宫,后来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沿丝绸之路来到这里的商人们。

我非常奇怪,为什么西安有这么多回民,而且有很多非常具有历史的清真寺,我坐在小吃街上与一家回民认真交流,他告诉我,在西安回族集中在市区,共有“七寺十三坊”,我网上查了一下,七寺指:化觉巷大寺、大皮院寺、小皮院寺、广济街寺、大学习巷、营里寺和洒金桥寺。十三坊指:化觉巷、西羊市、北院门、麦苋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广济街、狮子庙街、大学习巷、小学习巷、大麦市街、洒金桥和城南的回回巷。“坊上人”是西安地区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的一种亲切的称谓,也称“回坊”

“西安回坊”:“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对回族地区的划分,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迁入的穆斯林。随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们形成了“依寺而居”,的生活习惯。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每座清真寺周围都形成一个“坊”。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着约8-9万回族同胞,当地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它以浓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围,为古城构筑了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可想而知,在唐朝时期,那时交通不便,对穆斯林兄弟们说,当年阿拉伯人牵着骆驼,经丝绸之路来到大唐长安城里做生意,在如今的大、小学习巷里学习汉语,现在的西安九寺十三坊的穆斯林,就是丝路文化交流的见证人。

回族是唐宋以来,特别是宋代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中亚人,东南亚人来到我国,在一些地区定居下来,与汉族,维吾尔族等长期共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成的一个民族。他们讲普通话,认识中文,基本没有自己的语言,西北地区回族的形成也是如此。

当时西安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古代的长安即是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很自然的,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城的时间约在七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一统天下,在这一时期,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宗教活动家,经由自五世纪以来就已经开辟的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叛。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也有所记载。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并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通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建清真寺一座。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曰:“庚辰诏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便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的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 西安回族形成的时间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聊,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一方面战乱频繁,另一方面又使中原地区的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又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约在9世纪前后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衰落,后被蒙古军所灭。前后约4个世纪中,中亚西亚长期处于混乱中。11世纪到13世纪,欧洲封建君主的十字军东侵,加上天灾,瘟疫等原因,迫使阿拉伯,中亚,波斯的穆斯林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迁徙。而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处在战乱之中,但相比较当时的阿拉伯,中亚,波斯等地区当时的中国还是人间乐土。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各种交通手段进入中国的穆斯林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这是促进回族形成的国际因素。

在西安“城里”,你会看到很多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甚至还有东正教教堂。因此,在这里你会感受到西安(古代叫“长安”——长治久安)历史的悠久,它曾是统治中国的21朝代的13朝古都。

或许正因为如此,丝绸之路才从这座城市开始。正是沿着这条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到了中国。而世界各国的商人把海外产品运到了中国,在大唐西市上进行交易。说到买卖东西的西市,汉语里的“物件”就叫“东西”,是由表示方向的“东”和“西”两个汉字组成的。

还是说说西安清真大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 庄严肃穆的一组古建筑群。

第14篇:新华区清真寺概况

新华区10座清真寺及回族先贤墓

基本情况简介

清真北大寺:位于解放东路南侧,始建于明建文末年(1402年),相传施工历史18年,至1420年正式落成。总体设计呈“主”字形,为典型中古式建筑。历经多次修缮,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通称为“九九八十一间”,可容千余人礼拜,殿身有古棚、前、中、后殿组成,三座南北并立的攒尖顶亭,如山峰耸立,雄伟壮观,另建有讲堂、对厅、经学堂、沐浴室、望月楼等,附设沧州市穆斯林武术馆。

寺藏珍贵《古兰经》古本及清九门提督唐传佑,热河御史王庭相、著名回族革命家刘格平、原中国伊协主任张杰、中国伊协副会长刘品一大阿訇等古今名人题写的匾额数件,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南大寺:位于新华区新开路中部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原建筑为中国古典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1998年重建为阿拉伯式建筑,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余人礼拜,最多含院内聚礼人数达两千余人。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另建有对厅、北讲堂、东讲堂、男女沐浴室等。

清真东寺:位于新华区交通南大街东侧,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1991年重新翻建,后又相继扩建前院和架子房等,现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礼拜大殿,男女浴室、北讲堂等。

车站清真寺:位于沧州火车站南约200米处,始建于1937年。1987年进行较大修缮,现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沐浴室、讲经堂等,附设女沐浴室。

清真女寺:原称“小高庄礼拜寺”、“城里小礼拜寺”,位于沧州市解放东路清真北大寺北侧,相传始建于1678年。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落地重建,1999年再次重新修建,现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南北讲堂、沐浴室等。

建国清真寺:又名化身庵清真寺,位于新华区南阁底街,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1987年进行较大维修,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礼拜大殿、沐浴室、讲经室、穆斯林学习室等。

祁孟庄清真寺:位于新华区黄河东路南侧,始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沐浴室、讲经室等。

邓官屯清真寺:位于新华区小赵庄乡邓官屯村,始建于清末民初。1941年翻修,1986年重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沐浴室、

2 讲经室等。

宋官屯清真寺:位于新华区小赵庄乡宋官屯村,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1998年移地重建 。现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南沐浴室和北讲经室。

徐官屯清真寺:位于新华区小赵庄乡徐官屯村,始建于1945年,1981年重建,现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殿和沐浴室。

先贤墓基本情况:先贤筛海(品位极高的学者)墓,亦称巴巴(回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对曾祖尊称)坟,位于新华区永济路南侧与建设路交叉口以东,即今市五金交电院内。据《沧县志沧州回族》记载,此墓始建于明朝,呈阿拉伯金字塔式,据今600余年,世有“先有巴巴坟,后有沧州城”之说,为我国北方著名穆斯林古墓。每逢农历正月初二或开斋节,济南、天津等全国各地众多穆斯林,汇集于先贤墓下诵经。除回族外,还有汉、满、蒙族群众也来拜谒,创造了多民族“共上巴巴坟”的景观。“*”期间,古墓被夷为平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后,古墓虽经回族群众修缮,依然残破,修复古墓迫在眉睫。2007年,区财政拨付修缮资金2万元,社会各界筹集资金17万元用于修缮古墓,使得古墓得到较好的保护。

第15篇:清真寺教务管理制度

清真寺教务管理制度

甘浚清真寺是甘浚地区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唯一合法场所。为了保证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活动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宗教事务条例》、《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清真寺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礼拜、诵经、讲经、宣教、劝善、斋戒以及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重要节日庆典活动,应邀料理穆斯林群众的婚丧嫁娶等事宜;清真寺和阿訇可以接受穆斯林出散的“天课”和自愿的“乜贴”。

二、清真寺的各项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清真寺的全部宗教活动,由本寺教长主持,外来阿訇、来宾和穆斯林应尊重和服从本坊教长的安排,不得干涉妨碍本寺的正常教务活动。如本坊教长有特殊情况,由教长指定的专人代理阿訇主持寺内教务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侵害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较大型或者跨省、市的宗教活动,必须征得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同意后才可开展。清真寺的宗教活动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参加任何地方借伊斯兰教名义而进行的非法宗教活动和游行、声援活动。

五、本寺在开展正常教务活动时,本着伊斯兰教经典为依据,坚持国法大于教法,建立在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甘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文明、进步的基础上。

甘浚清真寺管理委员会

2012年8月

第16篇:清真寺历史资料

清真寺历史资料

据史料记载,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路线分陆路和海路两条。根据不同的传播路线,我国的清真寺建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经陆路传教的过程中诞生的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的清真寺(亦称礼拜寺)。这类清真寺建筑深受阿拉伯、中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在建筑形制、平面布局、结构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较多地沿袭了域外清真寺的建筑制度。本文要讨论的是伊斯兰教在由海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另一类以散居内地的回族为代表的清真寺建筑。这类清真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具有传统的建筑文化特征,被通称为中国内地传统的清真寺。 一 发展述略

任何一种宗教文化的流传及发展都与承载其具体操作过程的场所密不可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扩张,同样对应着作为它主要载体的清真寺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内地清真寺建筑发轫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于明清,衰落于随后的战乱时期。

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年代在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华经商,侨居在商贸发达的城市里,逐渐形成聚居的“蕃坊”,并修建了供他们礼拜的殿堂,即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但此时,无论是伊斯兰教的散播还是清真寺的建造均属个人化的行为,对整个国家和各类人群在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层面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由这些商人们“移植”到中国的清真寺基本为地道的阿拉伯式样,与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关联。

从唐经五代十国至宋,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内地信仰者的人数显著增加。为了满足众多信徒礼拜的需求,清真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但在设计建造方面,这些清真寺依然主要参照阿拉伯地区清真寺的处理手法,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本质上差异很大。

到了元代,由于蒙古军队的西征与东归,打开了中国与中亚、阿拉伯地区交流的通路,更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中亚人纷纷来华,进入到内陆地区;而另一方面,随着军队的征战,军中不少信教士兵战后留居在当地,加之许多教外人士的皈依,使伊斯兰教得到空前的发展,散布内地的信徒人数急剧上升。唐宋时期个人化的传教和建寺活动在这时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行为。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骤然增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影响也逐步渗透到寺院设计建造的各环节之中。例如,总体的平面布局开始采用传统四合院式的布置方式,单体建筑的结构处理吸取了传统木结构体系的经验做法。但在外观造型或建筑装饰上仍主要使用阿拉伯风格的穹窿、尖拱等形象语汇。可以说元代的内地清真寺是中阿合璧的产物。

从明代开始,虽然伊斯兰教信徒数量仍呈上升态势,但由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在总体上不利于伊斯兰教文化的生息繁衍,加之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强国对海上通路的控制,阻断了国内与阿拉伯、中亚地区的各种交流,使得伊斯兰教的发展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谋求认同,伊斯兰教必须改变其固有的异质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并最终完成它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内地清真寺建筑逐步成形[2]。其整座寺院一般由礼拜大殿、礼拜前进行沐浴的水房、用于召唤信徒定时礼拜的邦克楼(又称唤拜楼、宣礼塔)、讲堂、经堂、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以及其他一些附属性房间组成。其中最主要的礼拜大殿包括殿前卷棚、礼拜殿和以圣龛为中心的后窑殿三部分。

在清代,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的形成、多个民族放弃原有信仰后的皈依、教派的出现、经堂教育的兴起等标志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与成熟。与此相对应,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体系,以礼拜大殿为核心的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以起脊式大屋顶为形象特征的外部造型,标志着内地传统清真寺建筑的最终成熟。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动荡战乱的时期,传统的清真寺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损毁。随着西方先进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引入,新式的现代清真寺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发展就此终结。 二 基本格局 1 总体分布状况

自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以来,其信徒在内地的分布状况始终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形态。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散居在全国各地,并在当地形成相对集中的聚居区。例如明朝时,北京的穆斯林多集中居住在城南的宣武门外。信徒的这种分布状况决定了内地清真寺的分布格局。相对于全国而言,传统清真寺呈点状散布在江南、河北、山东、河南等广大地区。但相对于某一地而言,其分布形态则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在某些地方的浸润程度相当高,信教者的队伍颇为壮大,导致较集中的区域内会形成若干个聚居点。按照通常的“一坊一寺”的配置原则,就产生了一地数座清真寺的分布状况。这些相对集中的清真寺在几何学的层面上可以连成线、形成面。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信徒必须每日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晚上定时礼拜,并提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前往清真寺做礼拜。另外,在每周五(即聚礼日)人们必须去清真寺举行集体的礼拜活动。各种频繁的宗教活动导致在信徒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 2平面布局要点

清真寺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现象之初,仅仅是履行礼拜职能的场所。其格局大体为一个方正的庭院,三面有回廊环绕,另一面则布设柱列。如前所述,随着两大体系清真寺的分化,内地一系的传统清真寺在平面布局上逐渐形成了传统四合院式的形制。但非常特殊的是,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信徒礼拜的方向必须朝向圣地麦加的克尔白(即天房)。因此,在位于麦加东部的我国,所有的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从而使得整个清真寺建筑群的主轴线多为东西走向。寺院的空间序列沿轴线依次纵向展开:牌楼、大门、二门、礼拜大殿等,均位于轴线上,邦克楼通常也布置在此轴线上(亦有置于寺院一角的常例),两侧的厢房则用做讲堂或办公用房,由此围合成一进进内向的大小院落。水房、阿訇宿舍等辅助性用房多设在大殿背后或侧旁的庭院内。有的寺院还布置有碑亭、水池等建筑小品,种植着花草树木,体现出传统园林的一些布局特色。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 三 文化内涵

1 神圣性与世俗性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ier)在《象征形式的哲学》一书中谈道:“当一定的区域从空间的其余部分划分出来时,当它跟其他地方区别开时,神圣化就开始了。”这正是对宗教建筑的场所性质一种较贴切的描述。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信徒从事礼拜、祭祀、传经诵典等宗教性活动的特定场所,它的神圣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应当注意到的是,清真寺还与广大信徒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举凡婚丧嫁娶、交际往来、文化教育、宰杀食用牲畜等日常活动均在此进行。所以,清真寺既是穆斯林神圣的精神中心,也是他们凡俗化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前面曾讲到,清真寺的布点多定在信徒聚居的区域内。究其缘由,除了如前所述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处世哲学所决定。应当说世上任何一种宗教都多少具有出世主义的思想。譬如佛教,它推崇看破红尘、以求解脱的出世精神,反映到其寺庙的选址上,常在远离尘世的山林之中。然而,内地传统清真寺在选址上的取向则截然不同。虽然伊斯兰教的信仰中也有着包含一定的出世意味的内容,如“信前定”、“信死后复生”,但它更主张的是以不逃避的入世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教导信徒“把今生当田园”,所以清真寺绝少会选址在超脱凡俗的自然环境之中,而是多建在信徒聚居区域内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以便于他们前往礼拜和从事各种宗教性、非宗教性的活动。信教人群凝聚在一起,坚守着信仰,同时积极地生活,使得肩负多重职责的清真寺成为神俗两界交会的地方。 2 固本性与顺从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坚实而厚重。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扎根并开花结果,必须在保持自身本质性特征的前提下与传统文化有机融通,否则其结果只能是被强大的传统文化彻底同化而最终消失。“伊斯兰”本意为顺从与和平,这种宗教性格决定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命运:固守其文化特质,并力求与当地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从而实现两种异质文化的和睦相处。作为伊斯兰教的文化载体之一,清真寺正体现出固本与顺从的双重特性。

由于教义的规定,无论基地状况如何,在各地清真寺的布局方案中,都必须将礼拜大殿处理成坐西朝东,这条不容变通的原则性要求,使得内地传统清真寺在崇尚以南北向为理想朝向的传统建筑体系中显出独到之处。另外,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信主独一”,除真主安拉之外,不应崇拜任何人或物。这种信仰反映到建筑上的特点就是“无像设”。故在清真寺主要建筑物的礼拜大殿内,没有供奉任何偶像,只在后窑殿内设置指示叩拜方向的圣龛。同时,殿堂内外的装饰处理虽深受中国传统风格的影响,但无论木架彩绘,还是各种雕刻均以几何、植物纹样或阿拉伯文字为主题,极少使用人物、动物等具象性的形象。这些处理充分展现了传统清真寺建筑所蕴含的独立精神。

然而,即使葆有着如此独特的内涵,由于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发展始终处在强势的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所以发展的结果必然带有“入乡随俗”的成分。为了求得传统的认同,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一反素洁质朴的装饰原则,比照着传统寺殿建筑制度,运用彩画将礼拜大殿内装饰得富丽堂皇。有的清真寺为迎合当地传统的习俗,运用了违背教义精神的龙、狮子、麒麟、凤凰等吉祥动物的图案或雕塑,有的礼拜大殿屋脊上甚至蹲踞着各种吻兽。还有的寺院以动物名进行命名,如始建于南宋的扬州清真寺又名仙鹤寺。另外,皇权的巨大威慑力与影响力也促使清真寺必须以顺应和变通的方式来获取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某些著名的敕修清真寺内曾经供放过皇帝的牌位。同样,北京地区的清真寺在设计建造上受到了诸多限制。寺里的邦克楼原本依唤拜功能的要求而应有高耸的体量,却因皇城的至高至尊,而不得不压低修建的高度。

一方面执著地固守着自身文化所特有的品质,一方面又“顺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这或许就是内地传统清真寺1 000余年的发展之道。 3 顺从性与创新性

如前所述,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决定了内地清真寺以顺应或顺从的方式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观念、形式、方法等加以继承。然而,这种继承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或是完全的因袭挪用。那些没有因袭或挪用的地方,除了教义规定需坚守的“固套”部分外,自然就是创新的所在。

以清真寺中的主要建筑物礼拜大殿为例,它虽继承了传统建筑的形貌特征、结构体系、建造手段等,但在平面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定期前往清真寺举行集体的礼拜活动,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的发展,原有的大殿空间已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同时做礼拜。在此情形下,清真寺采用了原地扩建的方式,将加建的部分与原有的大殿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或横向展开或纵向延伸,形成了一个能适应众多信徒礼拜要求的庞大空间。同时,沿纵向进行扩建的礼拜大殿,利用传统的勾连搭的屋顶形式将不同时期扩建的各部分连为一体。这种不循成法的扩建方式,使礼拜大殿的平面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新意迭出。

此外,在空间造型、装饰处理,以及前面谈到的寺院的平面布局等方面,内地传统清真寺在继承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制和原则性经验的同时,也发展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内容。

事实上,如果将顺从理解为一种被迫的变通,那么创新就是一种主动的变通。在坚持自身特质的前提下,顺从与创新共同构成了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变”的精神。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流传内地而出现的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两种异质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开出的新花。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直保存至今。在目前全国尚存的此类寺院中,许多都有逾百年的历史,这对于研究传统建筑文化、探索当今建筑创作新路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穆斯林人群之外,这类建筑获得的社会关注非常有限,系统而全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则更是少见。希望本文能成为一块引玉之砖,引发业内外人士对中国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关注、保护和研究。

第17篇:清真寺组织建设之我见

清真寺组织建设之我见

胡凤超

寺管会是当今清真寺内的唯一合法组织。它的全称应是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既然是“民主管理”,就应当体现伊斯兰的民主化,寺管会成员当由本坊广大穆斯林群众本着发展伊斯兰的愿望出发,经过充分民主选举产生。而不应带有丝毫的家族观念,教派意识和行政干预。《古兰经》告诉我们:“以物配主者,在供认迷信情况下,不宜管理安拉的清真寺,这等人的善功已无效果,他们将来要永居火狱之中。只有笃信安拉和末日,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并畏惧安拉者,才配管理安拉的清真寺;这等人或许是遵循正道的。”(古兰9:17,18)这便是我们选举寺管会成员的经典依据。当今的寺管会,既不应认为建起清真寺,聘请了阿訇就万事大吉,也不应只是挎着蓝子去挨家挨户凑凑连连替阿訇行乞。寺管会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合法组织的优势,带领穆斯林大众走伊斯兰之路,应当是穆斯林大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是穆斯林先驱,是穆民的模范。伊斯兰只能靠穆斯林自己去发展壮大,伊斯兰文化只能靠穆斯林自己去传播。倘若把振兴伊斯兰的重任寄希望于试图扼杀伊斯兰和对伊斯兰事业漠不关心图名图利的人们,其结果必然是失望,继而导致自灭。因此,寺管会欲振兴伊斯兰带领穆斯林大众向伊斯兰大道迈进,以我之见,应当在寺管会的统一领导下,设立下述四个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方不负历史赋予我们青年一代替圣传道之期望。

一、设立宣教部

宣教是寺管会和阿衡的头等大事。清真寺不宣教便没有生机,阿衡不传教便名不符实。因此,宣教部应由阿衡和有知识、有能力,能写会讲的热血穆民组成。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广泛教育和重点教育,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有意教育和无意教育等方式来进行宣教。

面对全社会进行教育,开展伊斯兰知识竞赛、评选好穆民等活动,这便是广泛教育;办经学班、经学院、中阿学校培养海里凡这便是重点教育。利用主麻讲卧尔兹,利用农闲、假期举办伊斯兰知识讲座、举办节目联欢会等这便是集

中教育;办报刊向社会发放宣传品等这便是分散教育。办黑板报、报栏、图书室、阅览室等,可以使人们能够受到有意教育,办广播可以使人们受到无意教育。

在当今我国不允许设立民间或私人电台的形势下,清真寺办有线广播尤为必要。办有线广播既经济又实惠,既能起到宣教的目的,又符合了当今只能在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和穆斯林自己家里过宗教生活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实,有线广播要比高音喇叭效果更佳。由办有线广播可逐步发展到办有线电视。因此宣教部应强化海里凡的演讲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培养出自己较高水平的播音员,制作出深受广大穆民欢迎的好节目。

二、设立红新月部

红新月部要比基督教红十字会的职责更为广泛。它不仅只是救死扶伤,还包括扶弱济贫,施散天课,探望病者,料理之者。办托儿所幼儿园,孤儿院,老人院,办诊所,办武术馆。为儿童防疫,定期为老年人义务查体,与失足人员谈心,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调解民事纠纷,普及科技知识,办家电修理部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各式各样的慈善活动,将人们引导在伊斯兰的花园里,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伊斯兰的芳香。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伊斯兰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只有伊斯兰才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只有伊斯兰才能拯救全人类。这样便能引导全社会的人们向伊斯兰大道迈进。红新月部的工作是一种耐心细致的工作。因此,红新月部应由那些热心教门的中老年人和科技,医务人员组成。

三、设立经济部

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作后盾,无论多么好的宣教方式都不会完满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清真寺要搞好宣教工作,在重视宣教的同时,也应同样重视发展经济,当前,我们国家也在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伊斯兰虽然没有把物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但也从未忽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所以,每个清真寺也都想发展经济,但效果不佳。清真寺经济与穆斯林个体经济形成很大差别,越是教门差的地区这种差别越大。有些清真寺的经济仍然靠凑凑连连和群众的自愿乜帖过日子。清真寺经济上不去,有的说是因为没有人才;有的说是因为

缺乏资金;有的说是因为没有优惠政策;„„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信仰有问题。所以,清真寺经济部应由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懂管理,会经营的人组成。利用当地优势办工厂、办商店、办公司。实行股份制。只要人们有一颗虔诚的伊玛尼之心,信得过经济部就愿意舍得向里投资。

发展清真寺经济,不能只是以寺养寺。如果只是以清真寺养活清真寺,这势必从经济上切断了清真寺与穆斯林大众的关系。继而使穆斯林对清真寺淡化感情,继而丧失信仰。因此,清真寺经济应当靠穆斯林大众来发展,也应当为穆斯林大众而发展。让清真寺经济与穆斯林大众休戚相关,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清真寺,人人爱护清真寺,人人依靠清真寺的局面。发展清真寺经济并非意味着以减轻穆斯林的负担为由能够不让穆斯林纳天课。纳天课是伊斯兰的五大主命之一,谁也无权干涉。发展清真寺经济要打破乡老无报酬的旧传统。按照《古兰经》管理赈物者都要可以接受天课(古兰9:60),为清真寺发展经济的人们也应当有报酬。总之,只要有一个坚强的寺管会,有一批为主道而奋斗、甘愿为清真寺发展经济出力的人们,在安拉的襄助下,清真寺经济就一定能搞上去。

四.设立建设部

清真寺犹如一坊穆斯林群众的脸。历代穆斯林都非常注重清真寺的建设问题。随着穆斯林政治命运和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清真寺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只要有清真寺,清真寺内的建设就一天也不能停止。欲振兴伊斯兰,办学校、办报刊、办广播,发展清真寺经济,没有必要的建筑设施也是办不成的。所以,寺管会应设立建设部。

清真寺建设应根据当地情况,建立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尽量避免因规划不周造成浪费。清真寺建设应根据当地穆斯林的经济情况而定,突出伊斯兰特色。当前,兴起的阿拉伯式建筑,便是清真寺建设的发展方向。我国大部分地区并不在麦加克尔白的正东方,有一个偏角,随着清真寺在我国的位置不同,这个偏角的大小就不同。所以说,正西方并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穆斯林的朝向。因此,清真寺在建设礼拜殿时应当考虑这个偏角问题。偏角虽小但不可忽视。可见,清真寺建设部应由有伊斯兰知识、懂伊斯兰建筑风格和建筑知识的穆斯林组成。

综上所述,清真寺内部组织由一个寺管会和下设的四个分部组成,可简称为“一会四部”。倘若按照“一会四部”制的设想,必将能够使清真寺建设成为既是穆斯林大众的礼拜场所,又是穆斯林群众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活动中心。“一会四部”倘若能紧紧握住安拉的绳索,精诚团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必定能互相依存,共同发展,象一堵铜墙铁壁加四座坚强的堡垒。倘若如此,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暴风骤雨,都能战无不胜。“他们想吹灭安拉的光明,但安拉要完美自己的光明,即使不信道的人不愿意。”(古兰61:8)只有这样,伊斯兰才能振兴,穆斯林人民才能扬眉吐气,伊斯兰之光才能照耀全人类。“信道而且迁居,并借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主道而奋斗者,在安拉看来,是品级更高的;这等人就是成功的。”(古兰9;20)

(载于《开拓》1995年第四期)

第18篇:清真寺建筑特点

《旅游与中国建筑》课程作品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陈世川

班级:10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41021040113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清真寺也很多。这类清真寺,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民族集聚等地区,内地则是早期的某些古寺或是近年来的新建寺。以下将以拉萨的清真寺为例。

(一)中国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特点

早在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工程用料上看,多为砖石结构。就拉萨市清真寺而言,该寺大门及大殿石墙的砌法很独特,系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这种砌石法,据说常见于伊朗一带,国内则极为少见。拉萨清真寺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这种砖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对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影响,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应占一席地位。

第二,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

第三,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上是阿拉伯情调。拉萨清真寺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凡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底至顶各为154级砖阶。每上数阶,即设一窗口以采光线。塔身内外均墁白灰,故外表光洁古朴,“望之如银笔”。塔顶旧有一金鸡,可随风转以测风向;后被人盗去一足,又为飓风所坠,塔顶改装葫芦;今为葫芦形宝顶。总之这是一座阿拉伯式样的建筑。其他如泉州清净寺门楼,核其型制,亦与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普遍的伊斯兰教寺院的式样相若: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包括它的门楣、门顶都颇具异国情调。

第四,从细部处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风格。让我们还以清净寺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该寺大门平面为一窄而深的长方形,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是开敞式门厅,内部为封闭式门厅。两个门厅由四道貌岸然尖拱券状门组成。第一道貌岸然拱门高10米,宽3。8米,拱顶甚尖。拱门用辉绿岩石装饰,图案华丽。门内作穹窿顶,上有密肋八条,状似藻井,饰以龟斑纹。象征宇宙的无究威力。在此穹窿顶下,即为第二道拱门。此门高6。7米,较外门略小,也以辉绿岩石为饰,层层叠叠,象征安拉的无尚崇高。顶下为一门洞,安有普通大小双扇门板。第三道和第四道拱门,高度分别为4。3米和4。06米。在这两门之间的甬能道上,罩一完整的砖砌圆顶盖,即所谓的“拱北”,是盛行于阿拉手的一种建筑形成,这个拱北涂垩洁白,毫无装饰,古朴大方。这种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拱雕饰,气势雄伟壮丽,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

第五,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中也揉进一些中国传统的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比如金鸡,作为吉祥的象征,是我国古建装饰中喜用的题材。而伊斯兰教认为雕塑和绘制任何人物、动物形象都属非义行为,绝不用于清真寺建筑。有学者甚至认为,清净寺大门内那个三层穹窿顶的设计和砌筑方法,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方法中藻井式的变体;在此半圆的天花藻井上饰以龟纹图案,与我国宋代《营造法式》相若;其藻井的做法,以肋骨数据为主,与河北定县古料敌塔及南京南唐李陵的做法多有雷同。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清真寺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样,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物。但尽管当时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很少,这种影响也并非绝无。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方式、新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某些尝试。到元代,这种尝试更加趋于大胆,除一般外观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后窑殿用砖砌圆拱顶做法之外,已开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的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如浙江杭州凤凰寺、河北定县礼拜寺等均如此。这些清真寺以其独特的无梁殿结构以及精美的伊斯兰教石雕,丰富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二)当代新建清真寺的阿拉伯风格

解放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党和人民政府制定并贯彻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许多伊斯兰教寺院和陵墓予以重新修茸,清真古寺得到妥善保护,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新清真寺,以满足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需要。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建清真寺如雨后春笋,其中不少寺借鉴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使伊斯兰教建筑的特色更为突出,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辽宁锦州市清真寺、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等,都是这种“返祖”之作的典型代表。

这类建筑的阿拉伯风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外观造型看,是阿拉伯风格。这些新建寺不再使用大木脊的中国传统庙宇型制而是仿阿拉伯式样。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殿顶上的那一组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四个小穹顶,各居殿顶一角,簇拥着中间一个巨大穹顶。顶上均置宝瓶或以不锈钢球为饰,大穹顶上一弯新月静静地、有力地挺向蔚蓝天空。这组穹顶,在形象上相互呼应,在尺度上恰成对比,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在整个清真寺建筑艺术形象的构成中,起着统率作用。有人说,这组穹顶含有象征的意义:大穹顶象征穆罕默德,小穹顶象征伊斯兰教的四大法学派或四大哈里发。这种说法确否置不论,其艺术效果确实很好。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清真寺外观,与其他庙宇殿堂相似,不易区别,那么这种穹顶式建筑则使人一望便知,这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第二,平面布置上不再使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制度,而是采用集中式构图。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不是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是强调垂直的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整个姥物被处理成上下两层,最高点是正吕大穹顶上那盏月形灯,距地面近22米,从而使大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体量。下层是宽敞明亮的男、女浴室、小礼拜殿、阿訇休息室和会客室。其间有回廊相连。沿弧形楼梯拾级而上,是上层那座礼拜大殿。殿前有水磨石地面的月台向南北延伸,围绕着大殿,使殿前现出一片缓冲的余地,舒殿而水局促。大殿与月台之间,还有一道用汉白玉贴面的双心圆券柱廊,这既是殿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是穆斯林礼拜出入殿时脱履空鞋之处。大殿呈正方形,长宽各21米,也与那种呈窄而深平面的清真寺大殿有异大蓼中部有绿色瓷饰面的四根方柱,支撑着那直径9。5米的巨大穹顶。穹顶底部与方柱之间,有一段圆柱体的鼓座,上开二十四扇窗,加上大殿南北两侧各开出的六扇大窗,可保证殿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显然,这种集中式构图,强调垂直轴线的建筑,阿拉伯风格是很浓的。

第三,殿堂一般都很淡雅、素洁、雕塑和彩画不多。辽宁锦州清真寺殿内宽敞明亮,一派淡雅、柔和、庄重的色调。十组乳白色玉兰花壁灯,犹如两排光明的使者,整齐地装置在南北两侧洁白的墙壁上。殿顶悬八盏吊灯和四组日光灯,可保证夜间礼拜时殿内亮如白昼。大殿地板一抹紫红色,承尘为乳魄,上面铺着有葵花图案的钙塑板,红白相间,煞是美观。窑殿前,有四根白色梁柱顶天立地,支撑着殿顶。壁龛上刻有涂金的赞主赞圣经文。此外,殿内再无其他彩画和雕刻,处处给人以朴实、肃穆的印象。银川南关大寺也基本如此,但阿拉伯风格更为浓些。大殿南北侧大窗上部呈尖拱形,与东部的柱券、屋面的穹顶相呼应,尖拱中心部位雕有精美的古兰经文。壁龛采用多圆心复叶型券壁龛形式,系由汉白玉做成,晶莹洁白,上刻古兰经文,别无他饰。整个大殿色调明快、简洁、朴实无华。

另外,这些新建寺的设计师们很注意整体色彩的运用。银川南关大寺下层按基座处理,色调全灰,从面增加了沉稳之感。二层是全寺核心部分,墙面用绿色水刷石,与汉白玉柱券在质感上是粗细对比,在色度上是深浅对比,形成一种典雅明快的色调。整个建筑使用最多的是中国穆斯林喜爱的绿色,绿色穹顶,厚3公分,采用铅丝网水泥薄壳外罩玻璃钢制成。穹顶上托一弯新月,直插天际,与蓝天、白云、红日构成一幅艳丽的彩画。

第19篇:通河清真寺简介

通河清真寺简介

通河清真寺坐落在通河县向阳社区【县停车场西侧】,民国1919年,由首届阿訇尚兼臣组织当地回族穆斯林集资,盖建了通河第一座清真寺,使本县回族穆斯林有了开展民族宗教活动的场所。解放后,全县回族人口由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在*时期,清真寺停止了场所的使用。70年代初,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清真寺恢复了场所的使用。1983年县民族宗教事务会[简称民委]对清真寺的房屋破落,设施陈旧的状况给予了重视,并申请县政府拨付资金,在原址重新盖建了清真寺,但盖建后的清真寺由于无经费来源,使清真寺房屋无法得到正常的维护,经过十余年后,清真寺雨季房屋漏雨,院墙倒塌,已无法开展民族宗教的各项活动,1997年通河第五任阿訇,回族宗教界代表张绍祥支持并成立了通河县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推荐选举了周天育为首届寺管会主任,负责清真寺场所的管理。 1999年清真寺管委会对县清真寺的状况进行了多次的讨论,研究确定了整修计划,在2000年寺管会派出了3名成员,到本县及外县回族穆斯林中筹集资金,于2001年九月整修了清真寺,2010年中旬,清真寺地段被划入了县政府拆迁征收的范围,经县民族宗教局多方协调,县政府研究决定;改善我县的清真寺场所的环境条件,为清真寺增加了建筑面积,盖建了上下两层的独立楼房,含有养寺产业库房、室内设置了沐浴室、礼拜殿、办公室、卫生间、埋提房,楼房整体设计按照寺管会提供的伊斯兰建筑风格,2013年六月清真寺交付使用。市伊协选派了新一届有资质的阿訇马明来主持寺内教务活动,2017年市伊协选派了新一届有资质的阿訇马福仁来主持寺内教务活动,现每周五主麻日有十余人穆斯林做礼拜。

清真寺百年不遇的变化,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通河繁华街面之中,使通河人民了解了清真寺在回族群体中的作用和伊斯兰教文化。

县清真寺经历了风雨沧桑、饱含了前辈回族穆斯林及历届管理者的辛勤和汗水,使清真寺延续保留下来。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的家,作为一个虔诚的回族穆斯林,要关心它、爱护它、珍惜它,这是我们回族穆斯林的责任和义务。正如县清真寺新一届阿訇马明所讲;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灵魂,礼拜是教门的柱子。所以我们县回族人都要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知识,我们要精诚团结、弘扬我县的伊斯兰教文化,感谢‘真主’恩典了我们,拥有完美的清真寺,也感谢政府给予我们改善了清真寺的环境及哈市伊协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本县回族穆斯林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新建清真寺已成为我县镇内民族宗教的建筑景观,这是我们通河回族人的骄傲。

寺 管 会 成 员 简 历

2017年通河县清真寺

《民主管理委员会组织成员》

主任

周天育

副主任

沙德禄

成员

满晓宝

周天权

马福仁(阿訇)

寺管会成员(马福仁)个人简历

姓名;马福仁,性别;男,民族;回,年龄;46,职务;阿訇 马福仁的简历

本人基本情况

姓:马,福字辈,弟兄四个,排行老大,所以被起名为马福仁,经名:也哈牙,出生于1973年,8月6号,属牛,狮子座。身份证登记为:马哈牙,男,1971年6月生,家住甘肃省广河县三家集镇大场60号,联系方式:13321345777 ,邮箱:13321345777@189.cn

教育背景及经历

.1980年至1986年在三甲集镇小学读书,寒暑假期在中心寺学习一些伊斯兰教的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在这些假期间开始接触伊斯兰的知识,学者让我萌生了对伊斯兰教的热爱和为伊斯兰奉献的志向。1987年至1991师从穆萨阿訇在东乡杨王家清真寺和三甲集镇瓦力家清真寺学习,主修伊斯兰教法学《喂噶也》;1992年至1997年师从陈家哈么德阿訇在水家清真寺,宗家清真寺,广河南街清真寺等学习,主修伊斯兰神秘学派名著依玛目冉吧尼的《么柯图布》和刘介廉的《天房性理》;伊斯兰信仰学名著《目胡特索热克俩目》和大依玛的《非给嘿哎克呗热》;伊斯兰教法学典籍《啥米》等。1999年至2000年师从尔力大师傅在宋家清真大寺学习波斯语经典,主修《胡塞尼》,《古力斯唐》,《波斯坦》;2001至2002年师从大哈三阿訇在岷县南关清真寺学习,主修伊斯兰信仰学名著《可

俩目》。

.

工作经历

.2003年在白乃下寺担任掌学一职;2004年在马力庄坪清真大寺担任掌学一职;2005年至2007年在三甲山清真寺担任教长;2007年至2010年在黄赵家中心寺担任教长一职;2011年至2014年在白乃清真下寺担任教长一职,2017年哈尔滨市伊斯兰教协会委派至通河县清真寺担任教长一职,至今。

.

个人特长

.能讲阿文和波斯文的各类经典,对伊斯兰教的三大学科:信仰学,教法学,神秘学,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个人观点

凡是诚信六大信仰的人都是穆斯林,穆斯林内部不应该有教派之分。只要不损伤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任何人,包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有宗

教自由权。能胜任的职位

能胜任为伊斯兰教服务的任何职务。

寺管会成员(周天育)个人简历

周天育;男,1964年2月出生, 1983年中学毕业,

1985年在哈师大美术系进修, 1986年在通河国营电池厂商标设计工作,

1992年自开办清真饮食业, 1997年经阿訇推荐当选为宗教界代表,清真寺管会主任,

1999年至今当选为通河县政协六,七,八,九界政协常委,哈尔滨伊斯兰教协会会员。

寺管会成员(沙德禄)个人简历 沙德禄;男,1940年10月出生, 1956年中学毕业,

1962年参加工作,(在通河回民饭店) 1968年在通河回民饭店采购员。 1988年任通河回民饭店副经理, 1997年当选为清真寺寺管会成员, 2012年至今当选为清真寺寺管会副主任,

寺管会成员(满晓宝)个人简历

满晓宝;男,1984年8月出生, 2000年中学毕业,

2008年从事电脑维修行业, 2010年开办防盗门有限公司, 2017年由阿訇推荐当选寺管会成员,

寺管会成员(周天泉)个人简历

周天泉;男,1956年12月出生, 1972年中学毕业,

1976年参加工作,(通河二运公司) 1992年下岗,自谋职业,

2014年7月在清真寺学习古兰经,2017年9月阿訇推荐当选为寺管会成员。

寺管会会议纪要

2017年9月1日下午; 招集人;周天育

参加人员;沙德禄,马福仁,周天育,满晓宝,周天权

会议内容;调整补充清真寺寺管会成员,拟推荐周天权,满晓宝等有关事宜,

马福仁阿訇评议此二人能够认真学习伊斯兰教知识,积极参加寺内各项活动,遵纪守法等,具备寺管会成员资格,

马福仁阿訇在寺管会会议上强调,寺管会成员要认真学习古兰经知识,按时参加主嘛礼拜,要团结穆斯林群众,协助政府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每位成员要定期考核,不合格的成员按有关条例及时调整。

第20篇:无为清真寺简介

无为清真寺(伊斯兰教)

无为县的回民清真寺,位于无城城区旭东路,东近东方大市场,南有城南新区,北靠通江大道,西隔旭东小区。建于2003年8月。是原南大街清真寺迁址而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两亩,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内有大殿一幢,平房十余间,全系砖混结构。大殿顶高十四余米,进深十余米,东西长十五米,最大可客纳80多人。

无为回民清真寺历史上曾有两座,一在老城区礼拜寺巷,该巷就因回民的清真寺在此而得名,二在南大街兔儿岗,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无为支公司对面,均因地场问题而迁址重建。现在的清真寺是在新世纪初,经无为县伊斯兰教协会三届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多方呼吁求援,政府批准同意,在城东长岗行政村购地起建的,这是党的宗教政策的英明,是政府对回民的关心支持的结果,使得清真寺的建设顺利完成。清真寺建成后,在无为的回民(含外地经商者)均到寺中进行宗教活动,属逊尔教派。每日五番拜、星期五主麻聚礼、礼拜人数不断,每年三大节即圣祀、古尔帮、开斋节均近百人参与,由阿訇讲解古兰经圣训。

无为回族迁入始于明代初期。当时由扬州、南京顺长江水路溯流而上迁入无城。永乐十四年(1 4 1 6年),马、余、燕、达四姓回民先后两次从扬州、六合迁徙无为县相聚而居;正德年间,又有哈、撤、赛、杨、沙、安、宗、童8姓由甘肃省相继迁入无为生息,一时回民人口剧增。鼎盛时有180户回族群众,并在无城礼拜寺巷建立了清真寺,有史记载的阿訇为马立志。到清朝道光年间,又由新疆、宁夏等内地陆路迁入一部分。民国时期将清真寺移址到无城南大街。至此,在无为居住的回族人口相对稳定。他们在无为分布在无城、襄安、开城等人口较多的城镇,聚居最多的是无城。无城的老街名称有教门巷、礼拜寺巷,正因回族群众长期居住而得名。

长期以来,无为回民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在社会大家庭中和睦共处。他们以经商为主,历尽沧桑,创造出各种特色的民族风味小吃,其中有享誉全国的清真板鸭,为广大回、汉群众所共同喜爱。1925年,回民马祯等人组织“回民公会”,创办“阿文小学”。到1947年,发展会员有130人,小学开设4个班级,收纳回族学生200余名,任课教师有马晓峰等人。学校因为完全依靠民间捐资维持,后难以为继,被迫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群众获得新生。1950年,无为县成立回民协会,1983年选举产生县伊斯兰教领导组,组长马荣生。1993年选举产生第二届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达应满。2002年12月推选产生第三届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达智、副会长马维安、秘书长余斌。2012年6月16日全县三十余民回民代表会聚一堂,隆重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余斌为会长的第五届伊斯兰教协会领导班子。

如今,在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下,在寺内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今天生活在民族大团结的和睦社会中的无为回民,为了民族兴盛,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怀有再扩大的清真寺的愿望,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够实现它。(撰稿人 余斌)

清真寺调研报告
《清真寺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