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风险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4 08:33:25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联通风险管理调研报告

目录

1、中国联通集团概况

1.1中国联通集团简介

1.2中国联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概况

2、中国联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措施

2.1中国联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构建

2.1.1中国联通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

2.1.2中国联通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的构建

2.1.3中国联通内部控制活动及控制文档的构建

2.1.4中国联通内部控制信息及沟通机制的构建

2.1.5中国联通监督与控制机制的构建

2.2中国联通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

2.2.1梳理业务流程

2.2.2强化财务报表分析

2.3中国联通的风险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实践

2.3.1针对投资风险的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2.3.2针对法律风险的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2.3.3针对政策性风险的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2.3.4针对公共危机风险的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2.3.5针对其他风险的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3、中国联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成效

4、中国联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启示

1、中国联通集团概况

1.1中国联通集团简介

中国联通,全称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4年7月19日成立的我国唯一一家能提供全面电信基本业务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2009年1月6日,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合并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改革【2009】1号),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合并后,新的集团公司使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的名称,中国联通继承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的全部资产、债权债务和业务,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依法注销。重组前的中国联通于2000年6月分别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并于一年之内成为香港恒生指数股,之后又于2002年l0月回归国内A股市场,成为国内唯一的海内外三地上市的电信企业。

目前,中国联通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控股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在香港、纽约、上海三地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截至2008年底,资产规模达到5266.6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46.3万人。

中国联通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通信网络,主要经营:固定通信业务,移动通信业务,国内、国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卫星国际专线业务、数据通信业务、网络接入业务和各类电信增值业务,与通信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业务等。2009年1月7日,中国联通获得了WCDMA制式的3G牌照。

1.2中国联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概况

2、中国联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措施

2.1中国联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构建

2.1.1中国联通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

中国联通在内部控制环境构建时认真分析了其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诸如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员工道德规范风险、治理结构风险、政策导向风险、舞弊行为风险、IT系统安全风险和不当授权风险等七个方面的主要风险,并为防范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审计委员会职能,开展独立内部控制评估,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完善绩效管理与政策导向,建立相对公平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反舞弊制度及约束机制;建立与财务报告数据有关的IT系统总体控制和应用控制;强化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加强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诚信建设,提高全员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等,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职业道德,使之不愿舞弊;增强员工法律意识,使之不敢舞弊;完善各项控制制度,使之不能舞弊。

2.1.2中国联通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的构建

中国联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一套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从而防范以上风险。

1.制定规范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流程。要明确风险管理的部门及职责分工,确定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流程,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还要对各级分公司的风险评估工作定期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要上报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

2.将信息和沟通贯穿于风险评估始终。管理层要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

据,对风险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要将已经审批过的风险管理办法向相关人员传达,以确保风险管理措施得到落实;要向公司员工强调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公司的首要任务,高级管理层经常与部门主管开会沟通对公司主要领域内部控制的要求以及风险评估结果及风险的变化,使他们理解并落实内部控制责任,确保企业经营活动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总部各部门、各省级分(子) 公司要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措施和实施效果。

3.定期监督风险评估工作。(1)管理层要自我监督。总部各部门、各省级分(子)公司管理层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日常监督检查与定期自我评估,对反舞弊控制措施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日常监督活动要有完整的文档记录,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并提交书面报告。(2)内部审计部门要实行定期监督。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在各部门日常监督与定期检查的基础上,按照风险重要程度和发生概率,确定评审的范围,每年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 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一次总体评价,并向公司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交评价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报告,并对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3)审计委员会进行监督。审计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4)整改。总部各部门、各分(子)公司对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外部审计师和外部监管部门揭示的内部控制缺陷、顾客和设备厂家的投诉报告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评估 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汇总和分析,根据重要性及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落实责任部门,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并建立整改效果跟踪机制。

2.1.3中国联通内部控制活动及控制文档的构建

在重组之前,为应对《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原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 均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控制活动流程和控制文档。如江苏联通在2006年就按资本性支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及资产管理、财务报告和其他六大类梳理出425个流程,但内部控制体系合并后, 大量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流程将会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对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和控制文档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国联通经过分析研究,列出以下控制活动的关键措施, 同时加强了控制文档的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并加以贯彻执行,确保财务报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其次,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和标准的期末财务报告程序,确保期末财务报告 的披露符合相关标准;再次,明确责任分工和岗位职责,确保交易及资产处置有适当的授权和审批;第四,建立完善的经营业绩分析体系,科学评价各分(子)公司的经营业绩:第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科学预测各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

2.1.4中国联通内部控制信息及沟通机制的构建

在2008年重组前,中国联通部分分公司(如山东、浙江和广东分公司)已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ee Planning,ERP)系统,改善了管理流程,降低了企业成本,节约了资金,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各类信息得以及时集中并共享。中国联通大部分省级分公司都有比较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所有合同审批、文件传阅都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既保证了上传下达渠道畅通,又确保有效信息流向路径正确。中国联通在加强信息渠道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IT支撑系统的管 理控制,通过对信息技术控制环境、开发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和操作管 理五个方面制定出整套符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的IT内部控制文档体系和管理规范,在系统中通过一定的控制机制,确保影响数据的信息和记录

在处理过程中完整、准确和有效。

2.1.5中国联通监督与控制机制的构建

中国联通在构建监督机制时,认真分析了其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的诸如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及时、监督手段滞后、缺乏日常监督、缺少自我评估、相互牵制乏力等几个方面的主要风险,按照事前事中监督、广泛监督、制度保障、自我评估为主、借助外部力量、加强考核等原则,建立了监督机制框架:一是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运行体系,对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与评价,确保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二是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三是建立信息披露委员会,审核相关财务信息,确保其准确和完整。

中国联通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而且非常重视内部评审工作,在 2006年初根据公司的业务特点,制定了内部控制评审工作计划,明确了各个层面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在确定评审范围时,重点关注重要会计科目、重要经营场所、重要业务流程、流程风险评估、关键控制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还制定了统一的记录、测试和报告标准及对应的测试方法。中国联通将评审分为总部直接评审和各省级分公司组织评审、委托评审三种方式。

2.2中国联通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

2.2.1梳理业务流程

2.2.2强化财务报表分析

推荐第2篇:银行业操作风险探析调研报告

银行业操作风险探析调研报告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它不同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遍布银行内部的所有岗位。业务运行操作风险更是操作风险的密集点,银行经营活动过程的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通过临柜人员进行操作,风险也存在于操 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差错甚至事故案件,给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和损失。因而,正视风险的存在,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不断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有效降低和控制业务运行操作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业务运行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

业务运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很多,我们从形成风险的直接原因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为违章操作形成。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或违反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形成差错或风险。二是操作流程不严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过 程中随意处理形成风险。三是技术原因形成风险,例如因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低,无法识别票据真伪形成风险。四是道德风险。表现在内部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也是业务运行操作风险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误形成风险。临柜人员每日都要进行业务操作,不停做账务处理、清点现金等大量重复性劳动,工作中的失误也再所难免。

风险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管理机制的偏颇导致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但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显示“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点,根本原因就是经办人员风险意识淡漠,在日常办理业务中没有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但这一原因的产生,与我们行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奖惩机制,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业务和产品指标通过上级行层层分解下达到网点直至每一名临柜柜员,而这些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而对工作中无差错事故、无违章、无案件的柜员则没有明确的考核奖励标准或奖励很少,相对于产品奖励来说可谓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员工趋利冒险。如揽存开户不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办理集体发卡、集体代发工资业务由他人代签客户名字等,为完成任务受理柜员明知违章仍然受理,形成风险隐患。一些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为了营销业务,放弃了主管职责,或不认真审查凭证,或将授权卡交于经办柜员,使业务主管的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客观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业务、新制度的变化。

因新老员工更替及岗位轮换,目前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很强,但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一是新进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并且培训中也是简单介绍银行基本业务及制度,并没有掌握操作要领,使大部分新员工对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制度规定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边干边学,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除。二是目前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代理业务、电子业务发展迅速,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一些代理业务、电子业务任务下发或产品开发对员工的培训一般由核算部门负责,由于部门分工不同、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出现脱节现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新业务发展变化的节奏。

(三)内控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过分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往往以实现多少效益作为自己的功绩,而对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但一个大的事故或案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数年创造的效益毁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我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子银行、代理业务、银行卡等发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对新业务在凭证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风险点,另外,新的制度办法不断推出,旧的制度没有明确废除,造成基层行无所适从。第三,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总会计、核算管理部为监督,以网点负责人、营业经理为操作管理,建立了运行管理的事中控制体系,但有的行配备的营业经理对前台业务不熟悉,在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就持卡上岗,因而对特殊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制约,弱化了事中监督的作用。同时,各职能部门对新业务的检查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代理业务、电子业务的检查频率较低,使一些风险不能及时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诈及内外勾结作案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凭证进行诈骗的活动时有发生,伪造证件冒充行政司法机关人员进行查询、冻结、扣划,利用假身份证开户等诈骗行为也屡见不鲜,犯罪分子欺诈花样不断翻新,无孔不入攻击银行薄弱环节。另外,有的员工贪图享受,为利益所驱,内部作案或被社会不法分子诱惑利用,内外勾结作案。

二、业务运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以人为本,积极开展风险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这样才能发挥每一位员工能力和潜力,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创建宽松、和 谐的发展环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心,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二是对员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活动,使员工在思想上对违法违纪的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触,并逐步巩固员工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三是加强对员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杜绝虚荣、贪婪等不良道德观念的诱惑。引导全行员工站在对工行事业负责、对员工自 己负责、对家庭幸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违规违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真正把“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的理念贯穿到一切业务经营活动中。

(二)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合理调配临柜人员及营销人员,科学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业务迅速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对人员和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岗位责任,狠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网点、重点人员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防范风险,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要让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员工的脑子中,贯彻落实到业务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墙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比如制度规定小额低风险业务由一人办理,特殊业务和大额业务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在复核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风险。第四,业务发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针对新业务的制度建设步伐,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改进旧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员工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柜面操作与业务流程的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做好全面培训,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对新业务,新流程改造及时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不仅让员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业务,还要明白业务的来龙去脉,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二是加强员工识假、辨假技能的培训。要求柜员熟练掌握票据、凭证标识、暗记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备ETO票据定位对比器和紫光灯等仪器设备,对可疑现钞、票据进行鉴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堵塞业务操作漏洞,杜绝诈骗 风险。

(四)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风险环节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环节,积极开发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控制力度,减少人为操作环节。目前经济体制下公转私业务非常普遍,由于系统不支持,本可以使用“一记双讫”一个交易就可完成账务处理现在账务处理需要经过三至四个交易来完成,先单边借记往来户,单边贷记内部过渡户,再用“一记双讫”交易由内部户记入个人账户,如果是卡账户要使用两个单边交易来完成,这样柜员操作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差错。还有同网点往来户与个人账户大宗现金存取,如库存不足,往往会发生“先存后取”现象。

(五)加强监督健全防范体系

首先,各级监督检查人员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检查中要注重改进检查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以强化重点部位监督检查力度。其次,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要紧抓不放,查清查透,监督其彻底整改为止。在检查的同时还应针对网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边查边纠,以提高网点核算质量。再次,各行要充分发挥总会计、运行督导员日常制度检查与风险发现作用,保障全行各类业务安全运行。最后,要尽快把一些新业务纳入检查范围,加强银行内部各监督部门间的协作加大检查频率有效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推荐第3篇:廉政风险防控调研报告

党政办公室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林业局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我部门深入分析了廉政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道德方面

(一)细查思想道德风险点。为了避免查找的风险点不准、不实,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三个紧密联系实际,即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作风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日常表现实际。这样就使每名党员干部查找的廉政风险既具体、又实在。主要表现是:理论学习不够,政治素质低;工作不够扎实,组织观念不强;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开拓进取意识不强。

(二)针对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施行了如下应对解决方案。一是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廉政文化素养,增强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履行肩负的责任。作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林业局党委、林业局的正确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二是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正确行使职能、履行职责、用好权力的能力,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帮助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努力做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文化的滋养,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其它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狠抓落实。四是实行“群众监督”制度。办公室成员做到经常听取群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批评,自觉接受群众、党组织和纪、监部门的监督。

二、制度机制方面

(一)重点关注制度若干风险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制度机制出现漏洞,约束力和监督力不明显,就会产生隐患,形成风险点。

(二)采取的应对机制措施。一是建立廉政风险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让党员干部和员工接受普遍的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廉政风险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查“风险”不是查“问题”,而是要堵住腐败问题发生的源头,更好地预防腐败。 二是建立岗位和部门廉政风险提醒机制。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和员工对照以往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情况,通过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等多种方式,认真分析并查找出个人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重点查找在“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内容及表现形式。三是建立防控制度审查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着手对办公室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重点岗位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看其是否存在腐败寻租空间,是否有预防腐败措施,努力构建防控制度审查机制。

三、岗位职责方面

(一)岗位职责方面整体存在廉政风险点。在廉政风险防范工作中我们做到廉政风险查到岗,风险隐患界到点。具体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岗位为点,以分管业务为线,环环相扣查找廉政风险点,确保风险点查得准、找得全、定得实。

(二)针对岗位职责廉政风险点实施相应措施。对于本单位的廉政风险点,我们都对每个党员干部逐一认真进行了调研和总结,也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的做出了实施措施。

推荐第4篇:农信社案件风险调研报告(推荐)

近年来,在银监会的直接领导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银行业案件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减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体制几经更迭、内部管理及员工素质仍较低,且点多面广的特点,各类案件和风险隐患仍时有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信社的社会形象。今年初,在内蒙古、河南、广东和上海

连续发生了几起大案要案,影响特别重大,突显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防控的严峻性。本文就当前农信社案件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做一粗浅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的特点

从近年来全面开展的防范操作风险和案件专项治理大检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看,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的主要特点是:

㈠案件风险面广。从历年来案件专项治理检查暴露的违规操作看,案件风险涉及到存款、信贷、结算、财务管理、安全保卫、计算机等业务的方方面面,总体上存在风险隐患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此外,信贷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操作风险易发、多发领域,造成的危害最大,且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

㈡危害性较大。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是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引起的,因此,社会危害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资金沉淀。工作中存在的贷款违规操作是直接原因;二是直接资金损失。各类违规行为如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安全保卫事故等均带来直接资金损失;三是风险隐患较大。如“印、押、证”管理不规范,均为不法分子侵占信用社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四是掩盖经营真相。贷款形态反映不够真实、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现象的存在,其直接后果是虚增利润、给管理者提供错误决策信息,掩盖了真实经营状况,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㈢基层涉案较普遍。从案件发生的层级看,县联社和基层机构发生案件风险较多,部份县联社及基层社负责人权利很大,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会计、信贷员和记账员对主任的指令有令即从,“以信任代替制度”的现象较普遍。从涉案人员年龄看,35岁以下年青人作案较多,这主要是一些年轻员工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对信用社事业缺乏忠诚度和敬业精神。

㈣作案手法较低劣。从各类操作风险和案件发生来看,其涉案人员作案手法多较低劣。如个别人侵占资金如同“明拿明抢”,而有关工作人员不顾制度规定,明知不对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怕得罪领导不敢纠正和制止,甚至协助办理,最后酿成大错。从内蒙古案件的情况看,持续作案时间长达十多年,作案手法简单且低劣,这也足以说明稽核检查工作不到位。

㈤违规代价低。从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看,普遍处理较轻,有些人为此还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如存在只处理基层社不处理管理层,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追究上级领导责任的情况;有的虽然追究了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也多避重就轻,起不到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戒和对其他员工的警示作用,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这就降低了违规和犯罪的成本,违规代价低,提高了违规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观上纵容了违规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

二、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的成因

㈠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仍不到位。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晰,管理职能缺位,法人治理机制及“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统一法人社后,各联社虽按照法人治理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了社会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组织构架,但是,在法人治理机制的运行和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仍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规范和健全。同时,农村信用社至成立以来,管理体制也几经变化,历经农行、人行、银监局多层次管理,缺乏强有力的行业管理,导致了一些法人社存在经营管理薄弱的局面。省联社成立后,虽在加强经营管理和防范内控风险上不断加大力度,各联社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的省联社在管理体制改革仍不够科学,管理体制改革仍不到位,产权制度改革仍须进一步加强。

㈡内控机制仍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些业务领域仍存在制度盲区,导致各类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这些年,在省联社的直接领导下,各联社结合央行票据兑付的契机,制定和修改了原有的许多内控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定,但由于各类规章制度较多,且执行上较繁杂,可操作性不强,各类规章制度基层员工存在学习不够深入,执行制度和规定上存在盲目性,制度执行不力现象较普遍,也造成一定的案件风险隐患。

㈢员工素质较低,教育管理仍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现有员工与各大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学历较低、综合素质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现状。虽然省联社在员工培训上不断加大力度,对各联社业务骨

干经常性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大多数员工培训和再深造的机会仍较少,只是依托平常的业务学习,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个别员工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此外,在员工教育管理、重要岗位任用、年度考核机制、不良行为排查,日常考核和监督,岗位交流、轮

岗、强制休假制度等方面执行不够到位,也为少数人利用职务便利作案提供了机会。

㈣检查监督不够到位,稽核工作仍须加强。农村信用社许多内部案件在实施时,往往在一连串的几个环节和不同岗位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环节的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违规行为和案件的发生。有些基层网点是实行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对同时临柜的同事尽到监督之责。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约束。事后监督本来是第二道防线,但农村信用社原来基本上不设事后监督岗。稽核检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普遍存在不够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作案人虽然作案手法简单低劣,但还是有惊无险,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

三、防范案件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㈠切实加强操作风险和案件防范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和案件防范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的案件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案件防范重于泰山”的经营理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案件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

㈡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和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要“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的科学管理理念贯穿始终,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在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时,应该建立覆盖全面、简明有效、衔接配套的内控制度;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要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对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㈢不断加大稽核检查及整改力度。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从过去注重专项稽核转向常规稽核检查;要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特别是对一些苗头性、趋向性问题,要提前介入,重点检查,防患于未然。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加大稽核检查的深度、广度和频率,要改进稽核方式,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收储收贷收息不入账、假、借、冒名贷款和账外经营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此外,对稽核检查出的问题及风险隐患,要加强整改力度,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错必纠、违规必罚、违法必处”的高压态势,把案件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㈣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加大制度的执行力。要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强制性休假及离岗审计制度、近亲回避制度”等四项制度,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操作人员的管理;要不断加强制度执行力检查,督促各联社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制度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建设,要选拔好信用社主任,要打造一支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案件风险的机制,要强化制度执行,创造一个能够能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㈤进一步加强企业内控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能够提高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降低内控执行成本,有效防止内部团伙作案,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将良好的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让“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内控文化理念,扎根于员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让员工在业务操作中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风险要防范,什么事情要监督,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防范氛围,促进农村信用社事业更加健康、有序、稳健发展。

推荐第5篇:廉政风险防控调研报告

查斯托洛盖社区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我社区深入分析了廉政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道德方面

(一)细查思想道德风险点。为了避免查找的风险点不准、不实,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三个紧密联系实际,即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作风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日常表现实际。这样就使每名党员干部查找的廉政风险既具体、又实在。主要表现是:理论学习不够,政治素质低;工作不够扎实,组织观念不强;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开拓进取意识不强。

(二)针对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施行了如下应对解决方案。一是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廉政文化素养,增强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履行肩负的责任。作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镇委、镇政府的正确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二是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正确行使职能、履行职责、用好权力的能力,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帮助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

念,努力做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文化的滋养,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其它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做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核工作。五是实行“群众监督”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做到经常听取干部和职工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批评,自觉接受群众、党组织和纪、监部门的监督。

二、制度机制方面

(一)重点关注制度若干风险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制度机制出现漏洞,约束力和监督力不明显,就会产生隐患,形成风险点。

(二)采取的应对机制措施。一是建立廉政风险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让党员干部和员工接受普遍的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廉政风险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查“风险”不是查“问题”,而是要堵住腐败问题发生的源头,更好地预防腐败。 二是建立岗位和部门廉政风险提醒机制。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和员工对照以往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情况,通过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等多种方式,认真分析并查找出个人在思想道德、岗

位职责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重点查找在“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内容及表现形式。三是建立防控制度审查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着手对社区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拥有审批权以及人、财、物管理权等重点岗位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看其是否存在腐败寻租空间,是否有预防腐败措施,努力构建防控制度审查机制。

三、岗位职责方面

(一)岗位职责方面整体存在廉政风险点。在廉政风险防范工作中我们做到廉政风险查到岗,风险隐患界到点。具体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岗位为点,以分管业务为线,环环相扣查找廉政风险点,确保风险点查得准、找得全、定得实。

(二)针对岗位职责廉政风险点实施相应措施。对于本单位的廉政风险点,我们都对每个党员干部逐一认真进行了调研和总结,也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的做出了实施措施。

查斯社区支部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推荐第6篇: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新晃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调研

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银监发[2009]107号)文件精神,增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能力,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根据湘信联办[2010]190号文件要求,我县联社今年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初步建立健全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理事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副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室经理为成员,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检查辖内信用社机制建设的进展与落实情况。并指定县联社业务部为牵头承办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开展,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各营业点或岗位,设兼职风险控制人员。

二、制定细则,全面管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实施细则,明确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方法等细则,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初步设计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三、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对现有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按5年统筹制订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近期主要是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点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和风

险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管理的水平,在2014年底基本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四、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机制是农村信用社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是转变经营机制、向产权明晰和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必经之路。我县联社计划从明年初组织召开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并适时编发简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深入宣传发动,增强全了体员工对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的认识。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六日

推荐第7篇:廉政风险防控调研报告

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好林场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林场广大干部职工抓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场利用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全区廉政风险机制建设动员会议和区纪委刘利君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调研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深入分析了南沟林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研判,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廉政风险存在的现状

一是思想道德缺失。一些领导干部和个别工作人员由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导致思想道德缺失严重,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是岗位职责缺位。由于一些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岗位职责缺位、错位,最终导致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三是业务流程错乱。一些岗位工作业务流程极不规范,有的前后矛盾,有的工作程序重复,有的重要程序缺乏,有的前后错位,甚至本末倒置,导致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四是机制制度不完善。个别岗位机制制度缺失或极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导致一些权力岗位运行过程中自以为是,随意性大,有的凭个人好恶和心情好坏开展工作,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五是外部环境不优。受行业“潜规则”、生活圈和社交圈对个人的不利影响,工作、生活中贪图享受,攀比、奢侈之风严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廉政风险是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腐败的可能。廉政风险机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建立的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把腐败程度降到最低,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腐败的风险。但有的领导和个别工作人员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研究它的作用和效果,在单位的工作中注重个人的得失,注重政绩,对廉政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有的从思想上就对廉政风险机制建设有反感情绪,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是工作开展不到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着力点就是预防体制的建设,预防就是要紧紧围绕“教育、制度、监督”这三方面开展工作。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方案,也没有认真开展此项活动,难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导致反腐的力度不强。

三是科学履职不到位。建立科学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得当,掌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中沿用老的办法,只要完成任务,不讲完成质量。特别是社会的发展,许多的腐败行为更难发现,有的运用高科技、投资等手段进行腐败。

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二是找准廉政风险点。防控廉政风险,找出风险点是关键。查找廉政风险是将权力公开化的行为,一般是采用自己找、互相查、群众提、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进行。一是查找领导岗位风险。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以及监督权、审批权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查找中层岗位风险。查找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重要环节,排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风险。各类重要岗位人员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

二是加强廉政风险教育。把深入感知、认知廉政风险作为提升防控水平的前提。

一是要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排雷”、“扫雷”是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风险查摆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防范的过程。

二是要树立“找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的理念。通过广泛收集同类岗位曾经发生的案例,因岗施教、因人施教,提高廉政风险意识。三是要不断创新风险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模式,使党员干部对违反党纪条规行为的性质、后果了然于心,从而提升廉政教育的渗透。

三是加强廉政风险监督。以开放的思路、科技的手段,拓宽防控体系工作的空间。要加大公开力度。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办事公开。要根据廉政风险点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岗位实行风险定级,分类管理。岗位廉政风险等级、风险点及制定的预控措施要通过各种渠道公示、公开。同时还要发挥第三方监督的作用。探索建立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层面、各方面代表,尤其是利益相关人的作用,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四是.建立防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评价评估系统,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加以体现,增加持续完善的动力。二是强化纠偏机制。通过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及早发现不良倾向和苗头,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岗位廉政风险的产生,离不开行政权力的土壤。要进一步规范公职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营造有利于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的社会环境。

推荐第8篇:风险防控机制调研报告

绿森林业有限公司党委

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绿森公司风险防控机制领导小组

按照鹤岗分子公司党委《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总体部署、工作要求,结合林业的工作特点,本着紧密联系岗位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岗位为点,以分管业务为线,深入分析了绿森公司廉政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制定相应措施,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廉政风险

1、思想道德方面

以分子公司党委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为统领,以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矿林发展氛围为目标,结合绿森公司输实际,找准廉政风险,落实防控措施,形成长效机制,细查思想道德风险点。为了避免查找的风险点不准、不实,都是些泛泛而谈空话的现象,我们严要求、严识别、严界定,自觉做到密联系实际,即紧密联系自己的日常表现实际。这样就使每名干部查找的廉政风险既具体、又实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低;工作敷衍,组织观念不强;作风漂浮,不深入基层实际;不注意办公节约、铺张浪费;工作软弱,作风涣散;受到外部因素的诱惑、干扰而导致不廉洁行为。

2、制度建设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对本单位、本部门规章制度,特别是对拥有行政审批权、执法权以及人、财、物管理权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鹤岗分子公司党委颁布《十条禁令》后,绿森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从新修改了绿森公司《防火戒严期占地纪律》,构建防控制度审查机制。

3、明确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整体存在廉政风险点,廉政风险查到岗,风险隐患界到点,这是廉政风险防范工作中我们的一项具体举措。具体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岗位为点,以分管业务为线,环环相扣查找廉政风险点,确保风险点查得准、找得全、定得实。公司一直围绕绿化的整体工作从绿化项目、苗木采购、财务资金使用、物资采购等方面入手,对绿化工程、苗木采购、计划财务、物资采购等岗位逐一排查廉政风险点。

二、针对上述廉政风险,绿森公司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领导重视,全面发动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范

公司领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出思路。公司党委针对如何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公司全面推开廉政风险排查防范的工作思路。

2、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搞好反腐倡廉的理论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学习;纪检部加强了干部和党员遵纪守法的警示教育和党纪法规知识的测试与答卷等;各基层党支部落实党员干部中心组的学习中,注意将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内容学习。

3、完善廉政制度建设

按照“一级管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要求,在党委与基层单位正职签订责任书。将廉政建设责任制列入基层班子任期目标中,根据党委反腐倡廉工作任务总体安排,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年度廉政建设的工作任务,并分解落实责任人。

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

1、纪监部门每年要开展一次工作检查,检查各单位反腐倡廉工作计划制定和任务分解情况以及对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在本单位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积极协助党委对各单位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

2、组织开展专项检查,以加强和督促工作的落实,纪监部门根据上级的精神和学校党委的要求,完善物资设备和采购制度,绿化工程验收工作,党员干部重大事项申报等专项检查,推进绿森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推荐第9篇:廉政风险防控调研报告

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好林场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林场广大干部职工抓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场利用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

要讲话,学习全区廉政风险机制建设动员会议和区纪委刘利君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调研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深入分析了南沟林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研判,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廉政风险存在的现状

一是思想道德缺失。一些领导干部和个别工作人员由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导致思想道德缺失严重,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是岗位职责缺位。由于一些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岗位职责缺位、错位,最终导致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三是业务流程错乱。一些岗位工作业务流程极不规范,有的前后矛盾,有的工作程序重复,有的重要程序缺乏,有的前后错位,甚至本末倒置,导致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四是机制制度不完善。个别岗位机制制度缺失或极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导致一些权力岗位运行过程中自以为是,随意性大,有的凭个人好恶和心情好坏开展工作,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五是外部环境不优。受行业“潜规则”、生活圈和社交圈对个人的不利影响,工作、生活中贪图享受,攀比、奢侈之风严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廉政风险是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腐败的可能。廉政风险机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建立的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把腐败程度降到最低,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腐败的风险。但有的领导和个别工作人员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研究它的作用和效果,在单位的工作中注重个人的得失,注重政绩,对廉政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有的从思想上就对廉政风险机制建设有反感情绪,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是工作开展不到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着力点就是预防体制的建设,预防就是要紧紧围绕“教育、制度、监督”这三方面开展工作。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方案,也没有认真开展此项活动,难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导致反腐的力度不强。

三是科学履职不到位。建立科学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得当,掌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中沿用老的办法,只要完成任务,不讲完成质量。特别是社会的发展,许多的腐败行为更难发现,有的运用高科技、投资等手段进行腐败。

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二是找准廉政风险点。防控廉政风险,找出风险点是关键。查找廉政风险是将权力公开化的行为,一般是采用自己找、互相查、群众提、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进行。一是查找领导岗位风险。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以及监督权、审批权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查找中层岗位风险。查找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重要环节,排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风险。各类重要岗位人员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

二是加强廉政风险教育。把深入感知、认知廉政风险作为提升防控水平的前提。一是要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排雷”、“扫雷”是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风险查摆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防范的过程。二是要树立“找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的理念。通过广泛收集同类岗位曾经发生的案例,因岗施教、因人施教,提高廉政风险意识。三是要不断创新风险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模式,使党员干部对违反党纪条规行为的性质、后果了然于心,从而提升廉政教育的渗透。

三是加强廉政风险监督。以开放的思路、科技的手段,拓宽防控体系工作的空间。要加大公开力度。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办事公开。要根据廉政风险点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岗位实行风险定级,分类管理。岗位廉政风险

推荐第10篇:基层人行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

2016基层人行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

一、内部风险控制工作的难点

(一)思想认识不尽到位。人民银行内控制度主要目标在于控制风险,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对防范各类风险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但部分干部职工对此认识不够到位。一是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畏难情绪,未将内控真正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操作环节之中。二是部分员工认识不足,忽视内控制度在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在业务操作中凭经验、图方便,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制度本身不尽完善。一是部分内控制度不全面。一方面,有的业务从上到下制度缺失,比如关于同级监督,总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部分单位自身内控制度缺失。如有的缺少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的内控制度,有的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涵盖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等。二是少数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不强。部分支行直接将上级行的规章制度作为自身的内控制度,有的内控制度是由基层行各个业务部门和部分综合监督部门分别制定,对业务职能发生交叉的部位和岗位之间相互制约问题考虑欠周,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三是内控制度修订不及时。有的支行未根据人员、业务、环境的变化以及职能的调整及时修订内控制度,尤其在反洗钱、征信、外管服务方面的内控制度很少,内控制度建设迟缓。四是个别内控制度可操作性不够强。有些内控制度较原则,有些内控制度又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或与现实情况不符,不能为业务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控制。

(三)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数量不足。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每个岗位均有其职责并形成一套操作流程,因人员不足,难以满足相互制约要求,尤其在业务人员出差或休假等情况下,违规兼岗顶岗现象难以避免,强制休假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难以完全实行,潜在风险较大。二是人员老化趋势严重。多年来,基层央行尤其是县级支行员工老化趋势日益严重。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整体文化水平、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加之系统的业务培训较少,员工在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上有时难免出现偏差。

(四)管理体制不尽科学。一是由于人员流出渠道还不顺畅,县支行又无人员进出处置权,使少数不愿受内控约束的员工得不到严厉处理,制度威慑力不强。二是内审、纪检监察等再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基层行内审、纪检部门未配备专职人员,且工作人员行政关系在本单位,致使同级监督缺乏应有独立性。同时,干部提拔、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往往都以票定人,一些监督人员因担心丢票而不愿打破情面,深查深究。

(五)相关机制不尽配套。一是内控建设评估机制不配套。目前,基层行虽然建立了内控评审系统,但因评审系统自身的缺陷而往往导致内控评审流于形式。二是内控制度执行的整改问责机制不配套。内控监督特别是同级监督发现问题责任认定难、整改难、责任追究难。同时,内控监督评价结果与工作人员日常考核结果较难挂钩,对责任人实施经济处罚或采取更加严厉的处理措施则难度更大。三是内控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不配套。内控制度执行尚无激励机制相配套,激励不足导致动力和活力缺乏,内控制度执行力下降。

二、对策建议

(一)狠抓宣传教育,强化内控意识。一是各级领导班子应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建设,把内控制度建设贯穿于全部工作始终;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配备骨干力量,具体负责内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评价、考核等工作,使内控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不断加大对员工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力度,加强内部控制理念的灌输,使全行员工自觉学习、执行内控制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是通过内控讲座、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

(二)着力队伍建设,提高内控能力。一要合理配置人员。要以保证重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为出发点,遵循风险可控、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符合实际的原则,将人员配备优先保证基础业务部门,严格执行岗位分离、交叉复核、印押证三分管等内控制度“底线”。二要强化培训增强员工素质。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知识学习,使每个员工学制度、懂制度、守制度,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三要定期轮岗锻造复合型人才。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跨部门定期轮岗制度,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同时,建立业务岗位后备人员管理制度,使业务部门在人员离岗外出而部门内部难以调整的情况,可由后备人员顶岗,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和内控制度的正确执行。

(三)完善规章制度,堵塞内控漏洞。一方面,建议上级行有关部门对现已制定的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相对规范的各项制度蓝本或标准,解决下级行在建制过程中各自为政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通过整合自身内控制度建设资源,进一步提高内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控制度要明确界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特别是对国库、会计、发行等要害岗位,要坚持相互监督、相互审查、相互复核,杜绝业务“一手清”现象,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自行其事、违规操作的现象。

(四)推进体制改革,增强内控效能。一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新的人员流出渠道,实施人员双向选择落聘待岗措施,强化人员管理,对违反内控制度并屡教不改的员工严厉处理,以儆效尤。二是实行业务整合。对部分政工类业务进行上收整合,以缓解县级人行人员紧张的状况。三是改革内审、纪检管理体制。对县级人行的内审、纪检业务实行派驻制,增强内审、纪检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摆正内审、监察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发挥内审、纪检各自在强化内控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三是改革目标考核制度。特别是对事后监督、内审、纪检等人员在晋职晋级、评先评优考核中要侧重于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合理考虑群众的满意率,使其在履行监督职能时更敢于“亮剑”,督促内控制度落实。

(五)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内控环境。一是着力完善制约机制。各股室作为第一道防线,股室负责人要定期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大检查通报和责任追究力度,杜绝屡查屡犯问题的发生。二是着力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任用人机制,将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到职位竞争的考察范围。在各部门的内控制度中加入安全目标完成情况的奖励、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奖励,提高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三是着力完善评审机制。建议上级行尽快健全完善统

一、规范的指标体系,推动基层行定期开展内控自评工作。重点评审自订的制度是否全面、是否符合上级规定和本部门的职责要求、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等,使内控制度建设逐步由一条线到一个面的转变,形成一套内控严密,权责明确,程序合规,便于管理的内控制度体系。

第11篇:关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调研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考核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高

层次、严要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审计风险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从审计实践看,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审计机构(人员)自身的因素。一是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凭经验办事。不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常常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很了解,因而情况调查不能深入。二是审计技术不精。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真正既懂财务又懂法律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很少。三是审计力量配备不足,审计人员配备与所应承担的审计任务不适应,致使一线审计人员长期与时间赛跑,超负荷工作。四是管理不到位。当审计机关管理松懈时,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其次是审计环境因素:一是审计法律环境不健全、不完善,致使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等难以认定和处理。二是审计独立性受制约。三是违规违纪行为更加隐蔽。针对审计风险的不同成因,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风险意识。采取制度与教育并重的方式,双管齐下,强化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一要健全制度,如完善岗位责任制、审计过错追究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制度;二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风险教育等,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既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掌握国家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和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做到“事实查得清,道理说得明,处理能到位”。,

三、加强质量控制。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制订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审计工作每一道程序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实施审计质量全程监控。

四、注重协调配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地依法处理。对严重违纪、违规、违法的经济案件或线索,要及时向相关有权处理的部门报告,坚持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好审计工作中的“越位”与“缺位”现象,起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

第12篇:关于农产品走私风险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产品走私风险的调研报告

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集中开展农产品走私风险调研的通知后,单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商务、工商、农业等相关部门对我县农产品行业和相关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产品生产情况

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现有耕地万亩,农村人口近百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万亩左右,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小麦种植面积约万亩,亩产公斤左右,年总产约万吨;玉米种植面积约万亩,亩产公斤左右,年总产约万吨;棉花种植面积约万亩,亩产皮棉公斤左右,年总产约万吨;花生种植面积约万亩,亩产公斤左右,年总产约万吨;大豆种植面积约万亩,亩产公斤左右,年总产约万吨左右。其他作物如芝麻、淀粉等在我县种植面积较小,总面积不足万亩,不能满足我县需求。

二、当前农产品走私形势分析

我县虽然是农业大县,但直接从事农产品进出口的企业不多。没有一家企业从事大豆、花生、草柳编、食糖、棉花、化肥、农业药械等产品的进口业务。仅有两家企业有农产品出口实绩,而且量非常小,都是我县特色产品出口,XX企业第一季度出口XX万美元,XX企业出口脱水蔬菜万美元。 - 1 -

我县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XX蔬菜批发市场和XX市场,这两处市场现有相对固定的供货基地和经营户,形成了基地(农户)+市场+零售商的供销链,投资比较大,辐射面较广,经营户稳定,效益比较好。我县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处。其中城区处,乡镇处,县城范围内的这些市场处在城区繁华地区,主要开展零售经营,产品大部分是从批发市场批发而来,也有的是直接从本县蔬菜基地进货。乡镇农产品市场一般是先有“市”,后通过有关部门规范建起的“场”,市场规模较小,辐射范围较窄,市场有固定摊位,但更多的是零售,经销的商品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也有的是从本县批发市场批发来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虽然我县不存在农产品走私的风险,但是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一定要严格监管,防微杜渐。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住重点农产品监管。以谷物类粮食、冻品、食糖、棉花、食用油以及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饲料等商品为重点,实时掌握企业进出口产品动向,切实维护农产品进出口秩序和市场稳定。

二是做好农产品打私宣传工作。针对农产品进出口企业集中开展普法宣传、政策解读及现场答疑活动,为进出口企

业现场送政策、解难题。使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第13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8:56:1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2)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任何一家银行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失去许多潜在的盈利机会,并且流动性风险具有联动效应,一旦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极

易导致存款人恐慌性地提兑存款,诱发挤兑**,最终导致银行破产。流动性风险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而且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瘫痪。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的基本内容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包括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备付率不足、客户周期性资金需求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利率变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突发性因素等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不善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但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各因素的可控性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其资产和负

债流动性的有效管理,促进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最终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而,有效地度量和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并保持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潜在流动性以及设法及时获得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内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另外,源源不断的居民家庭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

动性管理不足。在决策程序的具体操作上,总行主要负责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参与债券市场交易、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便满足下级行当日或未来较短时间内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决策程序体现为下级银行“倒逼”上级银行,上级银行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下级银行资金余缺的现实,并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没有对下级银行净融资需求进行事前度量和预测,并采取事前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应的流动性计划和安排,缺乏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而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

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流动性管理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其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硬性约束都要求银行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管理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流动性管理具有内生性,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它产生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流动性管理表现出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的外生性特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在目的、方式、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国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管理体制,以固定不变的流动性比例作为常规的监管方式,过分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内生性,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五)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体系存在许多流动性隐患。

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负荷经营;二是存贷款比例较高,对于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该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反映出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三是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并且继续增加趋势明显,资金使用日益长期化;四是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较高,资金来源日益短期化;五是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六是贷款质量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是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

第14篇:国税税收执法风险成因调研报告

随着依法治税工作的不断推进,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日渐加强,税务机关执法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而目前税务机关的执法现状着实不能让人乐观,因执法不当、执法过错或行政不作为等行为而引起的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以及导致国家税收损失而被追究刑事、行政责任或过错追究的案件时有发生。如何认识、规避、化解执法风险,趋利避害,提高执法水平,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各级税务机关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分析

税收执法风险的存在与税收执法过程是否规范密不可分,根据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税收执法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一)税收管理作为类风险

是指在税收管理过程中由于执法主体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予的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以及作为不当的管理事务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其主要表现在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未完全执行征管工作流程、税务登记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一般纳税人资格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审核不严、减免税概念划分错误、“双定户”定额程序不全、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款征收方式不统

一、税率执行错误、一般纳税人进项抵扣审核不严、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漏洞、纳税人只需履行备案手续的纳入了行政审批程序等行为都是其具体体现。

(二)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

是指税务执法主体因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消、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执法案件对法律举证的有效性是当前执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旦发生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概率就会很高。从败诉案件看,一是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违法。程序违法主要是指违反法定方式或者是违反法定的具体要求。税务机关的日常具体行政行为中,往往重实体、轻程序。突出表现在:(1)无执法权的人参与执法,如工勤人员参与税务检查或税务稽查;(2)开展日常税务检查工作时,该出示税务检查证而没有出示,收集的证据资料纳税人未签署或者盖章;(3)应当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而没有告知;(4)达到听证条件的,应当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申请举办听证而没有告知;(5)所收集的证据来源不法定、手段不合法,证据应当在听证会进行质证而未进行质证;(6)违反法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有的未经批准,擅自临时查封纳税人的物品、随意扣押纳税人的商品,有的未履行事前告知,未通知当事人到场等;(7)有的应经有关负责人批准的案件不经批准擅自作出稽查结论等等,最终导致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二是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在《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中定性和处理不是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而是引用内部文件、工作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准确,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定性模糊、征纳双方争议过大,从而败诉。

(三)税务司法渎职类风险

此类风险的界定应以《刑法》中关于税收渎职犯罪的相关条文和检察机关对税务渎职犯罪的立案标准为依据,主要表现为:一是不严格履行征管职责,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偷税骗税等犯罪活动不查不问,对群众的举报听之任之,不认真查处,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肆意进行偷逃骗税等犯罪活动;二是税务行政执法案件中由于地方保护、政府干预、怠于暴露问题等原因对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拖而不送受到刑法402条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追究;三是税务征管失职失误,造成不征、少征国家税款和国家税款重大损失触犯刑法第404条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以及第405条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这两种定罪额度标准低,10万元以上的税款损失即达到立案条件,在日常税务征管中稍有疏忽便极容易达到这个税款额度,形成不征、少征和税款流失的法律客观后果,另外对“徇私舞弊”这个前置条件司法解释涵盖范围非常广,且在目前司法实践掌握中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主观故意这个法律要件的“明知后果”情节在实际税收征管中更是难以把握和判定,不同的法官理解不同认定也不同,因此对于税务干部的执法风险同样极高。如果由于疏忽大意,严重不负责,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的,即使没有徇私舞弊的法律前提,仍有可能触犯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司法渎职类的风险已成为税收执法中最应引起高度重视和需防患的一类风险。

二、税收执法风险成因分析

(一)税收执法依据潜伏执法风险

一是法律层次低。我国现行税法中属于法律的只有《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 》3部,其余大量的是法规和规章,法律级次低、效力差,这给税务执法行为留下隐患,因为法院在行政案件判决时对规章是参照使用,可能存在不使用的情况。

二是实体法内容滞后。现行税法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其内容老化,明显滞后。为此,不得不以税收规范性文件作大量的解释、补充,每年各级部门发布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数百期之多,有财政部和总局联合下发的、有总局下发的、有省局下发的,数量浩大、内容繁多、更新频繁、衔接性差,给税务人员学习和适用带来极大压力。如在ctais中对饲料、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废旧物资企业进行免税核定时使用的分别是财税[2001]121号、财税[2001]113号、财税[2001]78号文件,但关于这三类企业的免税政策既有财政部和总局联合下发的,又有总局的、省局的,甚至一个部门有好几个文件,纳税人在免税申请时适用的是五花八门,也让税务部门在审批时难以适从,如果因为纳税人不适用财政部和总局的文件而不予审批,将承担行政不作为的后果。此外,不同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相互沟通,造成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冲突。即使适用文件正确,一旦执法行为引发讼争,由于税收规范性文件效力不足,据此做出的执法行为,面临败诉风险。

三是《征管法》潜伏执法风险。《征管法》规定税务执法主体违反法律应承担责任的条款达12条。譬如,《征管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不征少征税款”属渎职行为,轻者给予行政处分,重者追究刑事责任。虽然立意很好,但后患无穷。“玩忽职守”与“工作疏忽”有时很难界定,任何导致税收流失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追究责任,执法风险可想而知。

四是政策制定不科学。各级税务机关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如目前大力推行的纳税评估方式,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又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就是国家税务总局临时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其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各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方式各不相同,管理不像管理,稽查不像稽查,隐患较大。像纳税评估税款的定性及入库问题,在当前使用的“综合征管软件v2.0”中就没有这一模块,如果按“查补税款”入库,就变成了稽查模式;如果按一般申报入库,又变成了征管模式。有些税务机关为了取得纳税人的配合,向纳税人宣传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开展的一项优化服务措施,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偷税行为也不转交稽查处理。目前检察机关已对国税系统的纳税评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纳税评估在政策适用上的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执法风险。

(二)税务部门自身因素引发执法风险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税收执法人员,对依法治税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思维方式落后于时代要求,法律意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认为依法治税就是针对纳税人而言,而忽略了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提高,直接引发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法定程序。部分税务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不懂装懂,凭感觉、凭经验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能够引用高阶位的法律法规却引用低阶位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给司法机关追究留以口实。三是侥幸心理导致风险。许多税务人员明知程序不到位、操作不合法,仍我行我素,不加纠正,以为以前都没事,别人都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最典型的就是在进行纳税检查或送达税务文书时,因熟人熟脸而不出示税务检查证明或一人前往等。四是税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带来的风险。如不征或少征税款,徇私出售发票,虚假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得了好处不移送达到刑事标准的稽查案件等。

(三)外部环境存在风险诱因

一是形势发展增加执法风险。生产经营方式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纳税人偷逃税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化,这些都增加了税务部门税源监控、税务检查的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二是外界对税务工作的熟悉度和关注度增强考验着执法水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法制的完善,广大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增强,越来越注重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税务人员任何损害纳税人正当权益的执法行为都可能引发行政诉讼,而且败诉率极高。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对税收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察机关和纪检检察部门对税务行业的熟悉程度、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近年来检察部门查办的涉税案件中就可以看出。税收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矛盾多,成为一个高风险职业。三是地方政府行为增加执法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替纳税人说情,致使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执法风险却由税务部门独自承担。

三、规避和防范税务执法风险的建议

(一)完善税法体系,规避政策风险

税法纰漏产生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完善税法体系,修正税法纰漏,是规避风险的治本之策。一要提高税法层次。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及税法的构成要素等必须且只能由代表民意的国家立法机关以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法规只是在法律的约束下对法律规定的事项进行补充、细化和说明。考察世界各国的税收立法状况,大多数国家也都是以税收法律为主、税收行政法规为辅。而我国除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由税收法律调整的,其他税种都是由国务院的暂行条例调整的,在构成税法体系的形式结构方面,占主体地位的还不是税收法律,而是税收行政法规。因此,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等其他税种的暂行条例修订升级,上升为法律,提高法律效力,减少执法风险系数。二要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从根本上降低执法风险。如《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都是国务院1993年制定的,迄今已近15年,为适应税收形势的变化,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了很多补充性的规范性文件,如与增值税有关的减免税规定、消费税税目和税率的调整等,应把这些内容直接加进暂行条例里,逐步完善。再如,《征管法》在对偷税处理时规定0.5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使得税务机关在处罚时自由裁量权太大,一定范围内会对税收执法的合理性、公正性造成影响,应适当修改。三要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税收规范性文件是指导具体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直接依据,直接影响执法结果,制约执法效果。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是规避执法风险的需要,具体要求为:制发宜慎重,切忌过多过滥,税务机关制定各类操作规程、办法,须经法规部门审查,并深入基层搞好调研、研讨,对其可行性、科学性全面论证,防止出台与法律相悖、与政策相左的文件;表述宜严谨、周密、清楚,力戒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产生歧义;政策宜稳定,切忌朝令夕改,前后矛盾,文件打架,让人无所适从;清理要及时,对过时、失效文件及时清理,公布废除,避免基层错把“鸡毛”当令箭,导致执法失当的风险。

(二)强化风险意识,化解现实风险

要想打造平安国税,当好平安税收执法者,首先要有风险意识。一要增强法制观念。与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联系,为税务干部长期开设“法律课堂”,结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引导税收执法人员清醒认识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知法、懂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二要端正执法观念。要在税收管理理念、税收服务意识、税收征收习惯、税收道德观念等方面与时俱进,提高对事务的判断力,提升处事经验;改变习惯的、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收方式,屏蔽求简单而忽略程序,求快捷而忽略方式的现象,避免和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拖拉和随意性,尽可能不给执法风险留余地。三要搞好风险预测。研究和探讨税务人员涉税犯罪规律,定期结合岗位实际自查执法风险点,提高防范针对性;定期不定期召开税收工作评议会,邀请纳税人代表、特邀监察员等对税收工作“把脉问诊”,对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时纠正,防患未然。

(三)讲究执法策略,构筑社会防线

一是在工作中,应坚决服从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自觉接受地方人大、政协的监督。凡重大业务活动和重要案件查处,坚持事先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当地方党委、政府的行政命令与部门职能相冲突时,应做好解释、沟通、宣传、协调工作,必要时向上级或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二是要加强与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形成执法合力。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和公安部门经侦支队的配合,联合打击纳税人偷税行为,使税收执法有坚强的后盾,克服现有公安室由于是外设机构、配合力度不够的不足。同时,与上级部门及同行加强信息联系,形成执法网络,共同维护税收秩序,进一步化解可能出现的执法风险。

第15篇:关于作业指导书、安全风险调研报告【.3.28】

关于作业指导书、安全风险调研报告

(乌鲁木齐工务段2012年3月28日)

一、安全技术标准修订

(一)完善作业指导书。

健全标准体系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运用统

一、协调和优化的标准化原理,借鉴先进管理理念,依据标准实施规范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最佳秩序和取得最大效益。铁路安全稳定运行是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铁路设备质量健康状况则是铁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

按照2012年路局重点工作规章制度修订要求,我段从2月初开始,结合路局168条禁令、乌鲁木齐铁路局劳动安全管理守则、营业线施工安全禁令、《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路工务维修规则》等规章制度,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修订完成130项《作业指导书》,其中线路64项、桥隧26项、单岗工种30项、机修10项。参与部门有技术科、安全科、教育科、重点维修车间、综合机修车间,2月底完成初稿,3月中旬下发各车间征求意见,3月25日通过收集的意见对部分作业指导书进行了补充、纠正。

此次编制过程中,由安全副段长担任组长,抽调相关专业人员集中编制,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技术、安全标准,对个别指导书进行现场跟班调研,组织相关车间座谈、征求意见,如道口工、自轮运转设备、汽车司机、特种车辆、防护员等指导书。通过此次编制,明确每项作业可能造成安全的致灾因子,即安全风险点,并执行影响的卡控措施,明确主控和联控岗位。依据工务安全管理信息事件即将造成的影响程度、发展趋势和危及程度等因素,将工作检查预先发现的倾 1

向性安全风险因素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IV级)、关键(III级)、重大(II级)、特别重大(I级)四个预警级别,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

通过编制作业指导书,确定有效工作项点,按照作业流程最优,安全、质量、成本受控的原则,明确安全风险管理控制项目,制定本标准,明确了作业步骤、施工组织、质量达标需要的设备、材料、产生的工序流程、检养修标准,以及怎么干、干什么、干到什么标准、达到怎样效益。今后将作业指导书作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技术标准载体支撑之一,有效指导施工、维修、线桥作业安全控制载体。

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开展铁路工务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

按照路局、铁道部2012年全面推进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思路,我段按照铁道部工务安全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先后组织关键科室进行研讨,梳理安全风险项目、安全风险点内容。近期,结合3.17日要求开展的为期40天施工、防洪安全大检查工作,要求各车间召开安全反思分析会,包保领导、科室参加,我段将已梳理的安全风险管理内容下发各车间,要求车间干部、班组关键岗位人员结合目前工务安全管理形势、2012年面临的重要任务,研讨各级如何抓安全管理、如何建设和落实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让各级干部、职工树立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提高安全风险意识,提高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认识。

通过座谈、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职工真正领会盛部长提出的“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等安全风险管理新理念。让广大职工科学的认识到,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在对风险点进行准确、科学辨识后,可以通过针对风险点

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其风险程度,减少事故发生和降低损失,使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推进安全风险管理,抓好超前防范和过程控制。安全风险控制是对排查确定的安全风险点进行根源分析,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落实防控责任,把风险防控责任和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处设备、每一个作业环节,使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持续加强安全基础建设,紧紧围绕“铁路运输安全生产”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行车设备质量、职工队伍素质、规章制度等建设,建立标准化车间、班组,从源头上化解和降低风险,实现安全风险预先控制、超前防范。

(二)安全风险项目的梳理。

1.安全管理风险项目:包括营业线施工作业、道口及路外、养路机械运用、道路交通、劳动管理、消防管理等六大安全风险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分解,梳理安全风险致灾因子,按照可能造成的后果、既有控制措施和进一步细化措施、应急处置等内容建立安全风险管理项目,同时,按照安全责任管理体系依据管控标准、作业指导书、岗位说明书分层制定管控职责,纳入日常动静态工作量化指标和预防控制措施,达到超前预警、超前防范。

2.设备管理:包括线路、桥涵、隧道、防洪(路基、道床水害)等方面进行梳理。重点辨识“钢轨伤损、路基沉降、防洪安全、作业安全、周边环境、设备质量”等风险,以日常安全管理信息、设备问题库、工务数据分析等为基础信息,对安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全面查找安全风险源,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点。

3.安全风险项目等级界定:

参考铁路《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国际通用标准

(MIL-STD-882)将安全风险划分为 4 个等级进行管理,即Ⅰ、Ⅱ、Ⅲ、Ⅳ级安全风险,其性质严重程度由高至低依次界定,使用A、B、

C、D进行标识,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预警信息。

二、下一步计划安排

1.对已经修订通过的“作业指导书”按照分类印刷成册,下发各车间、班组。将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推广纳入日常管理,将作业指导书纳入施工、维修、岗位作业中,各级管理干部每月按照管控标准进行推标、实作演练。

2.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建设,补充、完善作业指导书、岗位说明书、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一体化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努力做到从根源上预防,超前控制。

3.利用多元管理手段,加大研发和投入,采用人工、动态工务数据检测设备,网络计算机安全信息管理等方式,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监控预防能力。

三、需协调问题

目前,站段有关软件信息研发、资金有限,建议业务部门加大工务安全信息管理的投入和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计算机软件手段加强线桥设备、防洪、防风沙及工务安全问题信息等方面的远程监控、数据分析、预警纠偏的监控管理水平。

第16篇:关于风险研判及控制调研报告

关于风险研判及控制调研报告

风险研判,也就是指风险研究判断。在风险研判中,风险的识别研判是基础,风险的监督控制是核心。落实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实施预见性、主动性安全控制措施,将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实行有形化、程序化管理,关键在于认识上的更新、方法上的转变。安全风险管理,是铁路安全管理基础的升华,是对以往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有效化的提升。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落实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理论基础还是有些薄弱,对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体认识不到位。二是风险研判不实不细。三是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机制,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四是安全风险管理对现场实际生产的作用与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只是对现有的问题给出了风险认知,但是对可能发生的或者是发生率比较小的事情没有做细致的预判。

二、方法与对策

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是我认为在落实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上问题也是正常的,只要科学引导、积极实施,势必会将风险研判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1、深入学习,形成共识。深入学习安全风险管理,其目的是要在广大职工中强化安全风险意识,从而有效的激发职工自觉保安全的内在动力。首先是学习形式多样化。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好传统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班组业务学习,多种形式宣传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知识,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加强现场作业点评,使风险源查找,风险点确立有机联系,充分地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作业结合,来突出安全风险意识的培养。二是学习内容丰富化。学习安全风险管理、培养安全风险意识要找准突破口。一方面要利用好下发的各类册子和宣传资料来认识安全风险管理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将个人的幸福与安全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使广大一线职工在思想上真正树立保安全理念。三是学习坚持常态化。学习风险研判管理不能简单的搞一期培训,搞几期集中学,或者是为了迎检而临时抱佛脚等,要形成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一方面班组要利用好宣传平台,通过事故案例通报等工作来宣传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职工自觉查找岗位和作业中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经常举办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职工自己明白安全的重要性,调动职工的学习热情。

2、全员参与,上下合力。我们需要调动全体职工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大家共同在风险识别、研判、防控上出力气,下苦功,才能真正把安全风险落到实处。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要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识别风险。落实安全风险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全员参与,全员集中找风险、相同岗位论风险,集体讨论识风险,分门别类判风险的步骤,发动群众,使所有风险都纳入防控之列,保证风险点不遗漏。二是要全员参与防控风险。每个工种和岗位不仅要严格落实好自己的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还要形成良好的自控、互控、他控机制,只有有效的形成“闭环”在安全防控上才能做到滴水不漏。要在思想上和作业上形成互控;协作岗位间要做好按标作业互控,各岗位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认真执行自控,只有全员参与其中,才能真正让防控实现全时段、全过程。

3、长期执行,产生实效。落实安全风险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长期坚持落实,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才能得以体现。“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一定要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产生实效。在安全风险管理的落实中一是要注重制度化。在现有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班组要逐步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内容,月度例会、分析会、班前会、班后会等与安全作业相关的活动中要加入安全风险分析、研判项目,每年春、暑运,防汛和关键时间段都要增设动态安全风险预想,形成有效制度,为长期坚持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找准落脚点。二是要注重典型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将落实安全风险管理中优秀的单位作为典型进行推广和效应释放,以选树标准模范为载体,形成落实风险管理的先锋,来营造整体氛围,突出成果转换。三是要注重以考促效。一方面完善职教考学机制,特别是对于新职人员、转岗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的专项知识考试,从源头培养安全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投入,特别是对在落实安全风险管理风险,落实卡控机制中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对做的不好的给予惩罚,做到赏罚分明。

安全风险的防范工作,考验着我们的科学预判能力,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提早把安全风险查找到位,把措施方案设计周全,把责任分解落实具体,才能在工作中提升风险研判能力,使其真正的产生实效为安全生产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刘志信

2013-6-20

第17篇:关于现金业务洗钱风险调研报告

关于现金业务洗钱风险调研报告

目前我行在现金管理方面执行的政策有《关于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通知》、《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规定》、《反洗钱现场检查管理办法(试行)》、《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关于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反洗钱规定防范洗钱风险的通知、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

我行目前对大额现金收付业务严格遵循“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客户业务”原则,认真核对存款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对由他人代理办理的,严格审核存款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并留存存款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对大额现金支付业务我行实行集中授权制度,不存在未经授权支付大额现金的情况;我行建立了大额现金支取登记簿,对于每天发生的大额取现业务逐笔进行登记。

反洗钱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在于如何防范各种洗钱风险,提高识别和防范洗钱犯罪的能力。这是成熟的商业银行反洗钱职能管理的一种自律机制,但从目前我行反洗钱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反洗钱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实效,但仍有以下难点:

一、未在银行开立账户的个人办理转账结算业务的手续费较高且比较麻烦,使得部分经营者大量使用现金交易。

二、目前在各种支付工具中,现金最灵活、方便,有其它支付工具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社会中已形成一种“现金爱好”。为满足客户的偏好,客观上纵容客户现金需求,因此在现金管理上表现为“放任自流”。

三、随着银行间竞争的不断加剧,放松对客户的现金管理,任意扩大现金支付范围已成为许多银行争夺黄金客户的重要手段。另外存款是银行的立行之本,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拒绝一笔存款,特别是数额巨大的存款极其困难,因此在吸收存款时,没有调查资金来源的积极性。

四、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部分私营经济实体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利用信用卡、储蓄卡等电子货币的方便快捷,将大量的生产经营性资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账户,把储蓄账户当作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使用,给人民银行实施反洗钱资金监测带来难题。

为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规避洗钱风险我行有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细化到每个支行、每个责任人。要贯彻落实反洗钱的制度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反洗钱工作网络和工作制度,必须在横向上扩展到每个岗位,纵向上扩展到每个层级。以此将该项工作延伸到每个网点,落实到每个责任人,以责任制的形式,督促基层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反洗钱法》,在反洗钱工作中做到了解客户、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和保存记录等多项制度要求。

二、认真落实反洗钱的各项制度,建立考核机制。在制度执行上要做到奖罚分明,并对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风险与漏洞,确保反洗钱制度执行的连续性、有效性,真正实现反洗钱工作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

三、全面提升银行服务层次,降低支付性现金需求。首先,基层网点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各种结算业务需求,积极探索差别化、个性化服务手段,满足不同存款人的结算需要。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支付结算办法的宣传力度,让客户熟悉各种支付结算办法,并让客户切实感受到转账结算的优越性。其次,基层网点要认真执行结算纪律,恪守信用,严格遵守支付结算办法的相关规定,确保客户能及时、准确地汇划资金,提高客户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有效拓展转账结算发展空间。再次,基层网点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大力拓展各种代收代付业务。特别是拓宽卡的使用范围,加长卡的使用链,逐渐代替现金,充分发挥卡的优势。

第18篇:某银行声誉风险情况调研报告

Xx银行声誉风险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银监分局《关于开展基层银行业应对声誉风险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按照《通知》内容,认真学习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并对我银行积极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声誉风险情况调查,先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制度及体系建设方面

声誉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及社会舆论及网络迅猛发展,声誉风险对银行有着重要作用。我银行自2011年1月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建立各项风险管控规章制度及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体系建设方面,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及总行要求,总行派驻风险总监,成立风险管理部,结合我分行实际制定了各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重大声誉事件报告制度,发生事件严格执行,逐级及时上报,确保风险事件影响降到最低,在制度执行中积极收集了各方的意见建议对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逐步完善改进。建立了声誉风险责任及奖惩机制促进声誉风险防控工作有效开展,确保各项难管理落到实处。 在对外宣传及与外部联动反应机制建设方面,我分行积极投入经费加强社会正面宣传力度,设立露天广告牌,增强社会知名度,建立与当地媒体及第三方风险监测部门等外部媒介的沟通联动机制,及时了解我分行外部声誉风险情况。

(二)、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我分行成立了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以分行责任人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声誉风险防控责任及分工,定期不定期的对我分行在当地社会各方面舆论如注册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集散地进行监测,分析声誉风险舆情,有效防控声誉风险。

高度重视客户投诉,声誉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定期对客户投诉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严格按照处罚制度处理我分行有责任的相关人员,并督促被投诉人员及部门限期整,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二、内部声誉风险防控及员工培训方面

(一)、严控内部风险,严格履行职责。

根据近年银行案件发生情况显示,金融机构内部犯罪情况时有发生,内部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内部风险防控对声誉风险防控至关重要,我分行在要求各部门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外,还定期不定期对前台业务部门的现金重空进行检查,对信贷部门贷款资料及贷后管理进行审核抽查,发现风险及时提醒预警,发现违规操作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最大限度确保我分行的内部稳健运行。

(二)、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我分行按年制定员工对声誉风险相关知识的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对总行及监管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及管理办法的学习,针对各类声誉事件组织员工进行情景分析,开展演练。结合工作实际,在分行内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声誉风险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培训的同时,还要求前后台员工积极参加总行及各监管单位组织的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讲座。丰富了我分行员工的声誉风险管理及防控知识及意识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我分行的声誉风险防控能力。

第19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任何一家银行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失去许多潜在的盈利机会,并且流动性风险具

有联动效应,一旦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极易导致存款人恐慌性地提兑存款,诱发挤兑**,最终导致银行破产。流动性风险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而且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瘫痪。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的基本内容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包括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备付率不足、客户周期性资金需求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利率变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突发性因素等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不善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但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各因素的可控性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其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的有效管理,促进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最终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而,有效地度量和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并保持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潜在流动性以及设法及时获得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内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另外,源源不断的居民家庭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不足。在决策程序的具体操作上,总行主要负责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参与债券市场交易、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便满足下级行当日或未来较短时间内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决策程序体现为下级银行“倒逼”上级银行,上级银行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下级银行资金余缺的现实,并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没有对下级银行净融资需求进行事前度量和预测,并采取事前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应的流动性计划和安排,缺乏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而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流动性管理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其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硬性约束都要求银行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管理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流动性管理具有内生性,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它产生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流动性管理表现出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的外生性特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在目的、方式、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国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管理体制,以固定不变的流动性比例作为常规的监管方式,过分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内生性,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五)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体系存在许多流动性隐患。一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负荷经营;二是存贷款比例较高,对于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该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反映出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三是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并且继续增加趋势明显,资金使用日益长期化;四是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较高,资金来源日益短期化;五是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六是贷款质量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是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

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

析的管理体制。三是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二)通过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三)建立资金合作救助机制。一是总行(分行)资金救助机制。二是当地央行资金救助机制。三是同业资金救助机制,总行应允许二级分行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资金救助合作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允许二级分行向当地国有商业银行拆入资金解决头寸资金不足问题。

(四)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首先,银行本身应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合理配置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并要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鼓励提高银行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及水平,借以降低信贷资产比率,优化银行资产配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继续完善审贷、放贷、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实行合理的考核及奖惩制度,成立独立的內审机构,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彻底走出不良、剥离、不良的恶性循环。

(五)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时刻敲响风险的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 危害甚大,银行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 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

(六)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协调管理。一是面对银行间同业融资利率持续走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通过扩大同业融资规模,提高资金运作收益。二是在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长期利率风险凸显的情况下,为了积极防范利率风险,同时又能够消化更多的资金,要及时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合理安排债券投资期限结构,加大中、短期央行票据的投资力度。

(七)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国家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并分别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经济出现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第20篇:国税税收执法风险成因调研报告

国税税收执法风险成因调研报告

随着依法治税工作的不断推进,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日渐加强,税务机关执法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而目前税务机关的执法现状着实不能让人乐观,因执法不当、执法过错或行政不作为等行为而引起的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以及导致国家税收损失而被追究刑事、行政责任或过错追究的案件时有发生。如何认识、规避、

化解执法风险,趋利避害,提高执法水平,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各级税务机关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分析

税收执法风险的存在与税收执法过程是否规范密不可分,根据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税收执法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一)税收管理作为类风险

?是指在税收管理过程中由于执法主体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予的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以及作为不当的管理事务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其主要表现在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未完全执行征管工作流程、税务登记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一般纳税人资格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审核不严、减免税概念划分错误、“双定户”定额程序不全、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款征收方式不统

一、税率执行错误、一般纳税人进项抵扣审核不严、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漏洞、纳税人只需履行备案手续的纳入了行政审批程序等行为都是其具体体现。

(二)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

是指税务执法主体因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消、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执法案件对法律举证的有效性是当前执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旦发生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概率就会很高。从败诉案件看,一是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违法。程序违法主要是指违反法定方式或者是违反法定的具体要求。税务机关的日常具体行政行为中,往往重实体、轻程序。突出表现在:(1)无执法权的人参与执法,如工勤人员参与税务检查或税务稽查;(2)开展日常税务检查工作时,该出示税务检查证而没有出示,收集的证据资料纳税人未签署或者盖章;(3)应当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而没有告知;(4)达到听证条件的,应当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申请举办听证而没有告知;(5)所收集的证据来源不法定、手段不合法,证据应当在听证会进行质证而未进行质证;(6)违反法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有的未经批准,擅自临时查封纳税人的物品、随意扣押纳税人的商品,有的未履行事前告知,未通知当事人到场等;(7)有的应经有关负责人批准的案件不经批准擅自作出稽查结论等等,最终导致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二是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在《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中定性和处理不是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而是引用内部文件、工作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准确,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定性模糊、征纳双方争议过大,从而败诉。

(三)税务司法渎职类风险 此类风险的界定应以《刑法》中关于税收渎职犯罪的相关条文和检察机关对税务渎职犯罪的立案标准为依据,主要表现为:一是不严格履行征管职责,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偷税骗税等犯罪活动不查不问,对群众的举报听之任之,不认真查处,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肆意进行偷逃骗税等犯罪活动;二是税务行政执法案件中由于地方保护、政府干预、怠于暴露问题等原因对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拖而不送受到刑法402条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追究;三是税务征管失职失误,造成不征、少征国家税款和国家税款重大损失触犯刑法第404条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以及第405条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这两种定罪额度标准低,10万元以上的税款损失即达到立案条件,在日常税务征管中稍有疏忽便极容易达到这个税款额度,形成不征、少征和税款流失的法律客观后果,另外对“徇私舞弊”这个前置条件司法解释涵盖范围非常广,且在目前司法实践掌握中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主观故意这个法律要件的“明知后果”情节在实际税收征管中更是难以把握和判定,不同的法官理解不同认定也不同,因此对于税务干部的执法风险同样极高。如果由于疏忽大意,严重不负责,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的,即使没有徇私舞弊的法律前提,仍有可能触犯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司法渎职类的风险已成为税收执法中最应引起高度重视和需防患的一类风险。

二、税收执法风险成因分析

(一)税收执法依据潜伏执法风险

一是法律层次低。我国现行税法中属于法律的只有《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 》3部,其余大量12全文查看

风险调研报告
《风险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