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开发区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2 08:35:51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开发区调研报告

精心谋划凝神聚力

努力打造一流省级经济开发区

(2011年3月 日)

根据市委领导安排,近期我们对**经济开发区在全市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中的优势机遇、成绩问题和发展的重点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优势、面临机遇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优越。****与济青高速南线相连,可实现1小时内到达济南,2小时内到达青岛,磁莱铁路南联全国大动脉京沪铁路,北联胶济铁路,是连接济南、青岛、日照港的交通中枢,具有承南接北、联东接西的独特优势。二是产业初具规模。围绕打造南部钢铁加工物流板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后引建项目28个,其中过亿元的1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培育发展起了磁悬浮列车轨排、万吨粉末冶金制品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初步形成了以钢铁深加工、钢铁物流、新材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格局。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775万元。三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16亿元,新建改造道路6条40公里,铺设供水管道6200米,日供水能力达到8000方,架设输电线路13.7公里,供电能力达到7万千伏安,实现了水、电、路、通讯、煤气、热力等的“七通一平”,具备了良好的承载功能。四 1

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定不移地落实“无费区”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条龙式”的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对一些符合产业定位、投资额度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坚持“一事一议”,在土地、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让企业无干扰,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一是钢铁产业改造提升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仍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背靠**集团,“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在改善工艺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上下功夫,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钢铁产品深加工水平。作为承接**项目的重要平台,开发区在调整钢铁产品结构、提升钢铁产业层次上,面临着重要契机和独特优势。二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国家计划未来5年投资10万亿扶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委省政府也推出了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为培植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全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在《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特别是要加快省会建设发展,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带动山东中部崛起,将为我们全面融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虽然搭起了园区框架,但包括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适应,仍需进一步完善。二是缺乏支撑带

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虽然园区引进项目的总数不少,但投资规模上5亿、10亿的大项目少,且部分项目资金到位率偏低,建设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项目建设用地紧缺。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目前园区存量可用土地不足。四是资金难题。园区开发模式仍较单一,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上级补助,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园区发展需求。五是人才支持匮乏。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匮乏。

二、**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发展目标

(一)规划布局

总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起始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布局为“四园三区”。“四园”,即齐鲁钢铁物流园、食品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三区,即钢铁精深加工区、综合工业区和商业核心区。

(二)功能定位

立足园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优势特点,按照产业关联、相铺相成的原则,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努力打造亚洲最大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生产基地,全国知名钢铁精深加工基地,全省最大、国内知名的钢铁物流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全省一流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95.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年均增长50.81%。

三、**经济开发区的工作重点及当前着力点

(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力。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全力加快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建改造西田路、钢城大街等道路11条52公里,初步形成以**大道、**大街为主的“三纵三横”路网框架;新建供水厂1处,铺设供水管网20000里,日供水能力达到3万方;架设供电线路30公里,供电能力达到15万千伏安;建设污水处理厂1处,铺设污水管网15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今年,计划投资1.32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供电方面,完成双龙峪110千伏变电站的立项审批,加快外迁220千伏城鲁线至开发区外环线工程,架设沿外环线35千伏双回路供电线路。河道治理方面,实施***至***河床道路整治改造工程,全长5.4公里,年内完成**大道以西1000米河道的综合治理。供水建设方面,完成水源地浅井2眼,深井1眼以及水厂泵房配套工程、水厂办公楼至商业核心区的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方面,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1800万元,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1处。

(二)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园区支撑力。立足园区基础,依托各产业功能区,坚持走好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努力培植钢铁深加工、钢铁物流、新材料、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四大产业集群”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利税25亿元。一是钢铁深加工产业。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走钢铁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发展以列车轨排、精细锻造、机械装备为

主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到“十二五”末钢铁精深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同时,坚持依托**,密切联系、强化措施,吸引莱钢产业延伸项目落户园区。二是钢铁物流业。积极推进**钢铁物流园建设,加快规划建设由物流园至**火车站、总长7公里的铁路专用线,与磁莱铁路贯通,进一步提高园区物流能力。到“十二五”末,建成包括商务酒店、现货交易、加工配送、第三方物流、铁路物流五个功能区,实现了加工配送、现货交易、仓储、电子交易、中介服务等功能的高度规模化、集约化的国内一流钢铁物流基地,入园物流业企业达到500家,年钢铁物流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实现交易额500亿元。其中,****物流中心全部建成,年物流配送能力达到400万吨,仓储能力达到60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1亿元。三是新兴产业。紧紧抓住上级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立足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努力引进建设一批关联性新兴产业项目,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四是食品加工产业。突出抓好以**食品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促进畜禽食品加工区集聚发展,到“十二五”末食品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当前重点是抓好项目引进建设,深入开展“招商突破年”活动,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力争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4个,其中过10亿元的项目2个。依托**钢铁物流中心,在江苏、天津举办**钢铁物流推介会,力争年底入驻商户达到150家;依托**工业园,组织专业招商队伍,联合强企赴上海、浙江等地开展定向招商,力争年内引进钢铁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10个

以上。

(三)推进商业核心区建设,提升园区服务力。围绕完善园区功能、方便入园企业和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提升园区整体形象,着力规划建设商业核心区。核心区总投资4.5亿元,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高档办公楼、商务酒店、综合商场、公寓住宅等,配套完善休闲、文化、娱乐等设施,计划到2015年形成以商贸、金融和房地产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努力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山水绿色开发区,提高园区对高端项目的承载力,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近期将启动商业核心区的规划、立项、环评、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计划年内完成。

(四)强化服务扶持,提升园区吸引力。一是完善服务机制。对确定的重点工程,成立专门工作组,分线作战,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每月,将责任落实到每位领导干部身上,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进一步强化督查推进机制、问责查处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形成“大干、快干、实干”的浓厚氛围。继续深入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努力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依托**产业、技术等优势,加快推进**研发中心建设,加速产、学、研一体化步伐,充分发挥研发中心的科技支撑和带动作用。同时,借助**环保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平台,采取“拿来主义”,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尽快形成社会生产力,培育新的产业优势。

四、对全市实施重点带动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在项目方面,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更多的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

二是在用地方面,建议市委市政府将上级分配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腾挪指标等多向园区倾斜。

三是在财政方面,建议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等建设,并建立逐年递增的投入机制。

四是在政策方面,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推荐第2篇:开发区调研报告

2月18-20日,省发展改革委沈卫国主任率委国民经济综合、产业协调、高技术产业和地区经济等处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赴宣城市调研开发区工作。调研组在宣城市召开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座谈会,实地考察了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郎溪经济开发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和宣城市的市政建设。现将有关情

况报告如下。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

推荐第3篇:开发区专题调研报告

重庆市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专题

调研报告

根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转发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发展各类开发区,加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强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工作,重庆市组织对各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重庆市开发区概况

重庆市现有开发区3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个(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32个。

全市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共计16783.94公顷,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6387.51公顷,省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10396.43公顷。

二、开发区发展动力分析

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物化的表现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讲,重庆市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可概括为政策作用力、市场作用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及社会文化作用力。五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开发区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政策作用力——开发区发展的初始动力

重庆市,是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为国际大都市。位于重庆主城区北部的两江新区是截至目前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亦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重庆市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受优惠的政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国家及重庆市政府授予了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应的经济管理权,开发区管委会享有与其所在地地方政府同等的经济事务管理权,运行机制高效、规范。开发区在审批外来投资项目上具有简便、快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办事程序。各开发区对进区投资企业的建设、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制订了相当优越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市场作用力——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开发区是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的企业集聚空间,而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开发区管理机构在立项过程中,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决策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对企业而言,在开发区投资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明显的区位优势。开发区分别设在经济环境较好地区或交通枢纽地带,对外联系较为方便。其次是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开发区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门类齐全,对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区内的信息发达,实现了通讯和信息与国际接轨。开发区还具有人才优势,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资录用。

(三)学习和创新能力——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提升力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正逐步向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迈进。在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中,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区域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企业角度讲,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企业通过流水线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以此来获得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但今后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由原来的依靠成本优势转变到依靠速度、质量和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能否学会快速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不仅仅依靠成本的降低和标准化产品数量的多少。企业的概念也由原来的利润最大化或交易费用最低,转变为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或知识创新型组织。所以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来看,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提升开发区发展层次的重要力量,能激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就是增强开发区竞争力的源泉。

(四)社会文化作用力——区域发展的整合力

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活动总是根植于特定的地方环境中的。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生产活动等经济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个人和组织作为区域经济活动运营的主体,不仅是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文化要素的载体。因此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在营造区域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促进开发区加快建设,加快开发区土地建成投产,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

督促各开发区加快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招商引资,使符合开发区功能定位的入驻企业按期建成投产和不符合开发区功能定位的企业转型,同时为入驻企业和转型企业尽快建成投产服务。通过加快建设,大多数开发区的土地开发率、土地供应率、土地建成率普遍有所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

(二)对已供地按标准严格监管、验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

对已出让未建成部分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用地强度标准应按供地时设定的规划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并对验收未达标准的进行处理,确保各开发区出让后的土地能按规划标准进行建设,不能因建设达不到规划标准要求而降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加强对已供应未建成土地的监管,严格按照规划标准进行建设,提高开发区土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

(三)设立用地企业入区门槛,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对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应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指标体系和开发区功能定位审查供应。此外,在招商引资、指导开发区产业布局时,对申请入区的用地企业设立“入区门槛”,综合考虑将企业用地数量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等挂钩,吸引占地少、产值高的企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

(四)建立土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有效地实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重庆市坚持每年年初制订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根据地区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预测年度用地总量,做到按计划供地,不超计划用地。做到不浪费一分土地,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五)区县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绩效。

区县地方政府及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处臵到期项目用地和闲臵土地,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招拍挂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绩效。

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重庆市早期设立的开发区,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其设臵和管理不规范,导致布局与规模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相对粗放

重庆市的地势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可有效使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在土地资源供给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现有开发区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拿地正本较低,许多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造成了开发区“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二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竞相压价,造成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二)入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扎实,缺乏对入区项目的投资前景和环境影响分析

区县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或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区县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对入区投资项目来者不拒,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对项目的投资前景、环境影响、融资渠道、投资强度等缺乏应有的研究,致使有些项目由于融资受阻,投资跟不上,造成了项目区内少量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闲臵状态。

(三)过度重视土地出让的价格和土地出让净收益,忽视了项目质量

区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度重视土地出让的价格和土地出让净收益,忽视了地块上承载的项目质量,短期现象严重,不利于开发区的科学、持续、高效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各项制度政策。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控制开发区扩张用地,缓解开发区用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我们将积极支持、配合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各项制度政策,加强开发区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的沟通,加大宣传力度,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制度及评价成果有效引导、提高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地方政府考核挂钩,真正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应用到实处。

(二)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技术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监测机制,利用“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尤其是对开发区外延扩张趋势、内部空间结构、闲臵土地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薄弱环节,为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实时数据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制定开发区用地布局、规模控制及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

为更加有效的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开展开发区产业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及规模控制研究,使开发区产生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引导企业向集约用地方向竞争。研究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将产业用地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控制等作为企业入园的政策条件,引导开发区形成集约用地的良性竞争。

(四)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交流平台,总结推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新理念,新模式。

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交流平台,将一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好,并值得推广的节地新理念、新技术进行总结,并积极推广。加强各开发区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并鼓励各开发区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制度,用地模式等。

推荐第4篇:开发区调研

领导到开发区调研

近日,调研组就开发区城建及旅游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首先到详细了解了镇区的规划建设情况,听取了精品农业国际合作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介绍及配合镇区建设的具体规划。

开发区领导就开发区基本情况、2014年城建及旅游工作安排向调研组进行了汇报, 在听取汇报后,调研组指出,目前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充分提升软实力。管委会还应该加大开发区的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具体规划方案,盟直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和服务开发区的发展。

推荐第5篇:开发区工业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开发区工业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创新破难 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近些年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实现“接轨上海、融入杭州”和“三年冲百强”战略的基础。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近几年来**经济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县城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1994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具备规模开发建设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投资环境,得到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商的青睐,一些知名企业如**企业、**有限公司、**集团、**集团等纷纷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已成为**县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对管理区域内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适度超前的原则致力于“一城五区”建设:以**大道为中轴,在**大道与**路之间打造了一个8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凝聚了**广场、县行政中心、步行街、生态街等一批精品工程。初步建成了4000余亩的**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吸引国内外企业80余家,总投资逾27亿元人民币,其中有**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内外资企业,已成为全省样板工业园区。为进一步拓展工业平台,开发区已在原**省道**段规划建设了4.6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工业区的性质定位为以新型材料、医药、电子为主的生态工业园。首期500亩现已开发完成,入园企业19家,总投资2.93亿元人民币,意向入园企业达到23家。二期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对外实行全面招商。**县委、县政府为了集全县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今年又将县内**工业园和**产业园并入开发区管理。**工业园是**工业重心北移的重要平台,地处**县北部中心镇高禹,首期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办公转椅、五金机械和IT产业三个区块。**产业园是中科院**分院、**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一个产业基地,规划面积3000亩,位于县城北侧,投资领域主要以药品、保健品研发及制造等。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悠然人居——**生态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招商工作也全面展开。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国际一流的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生态园之后,开发区另一大手笔是即将建设的**博览园,主要包括植物博览园、濒危动物放养基地、教育、科研创业基地、低密度乡村别墅等项目,现该区块已基本完成概念性规划,即将开始对外招商。

二、开发区经济发展现状(一)、2004年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23.2%。

2、工业增加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39.5%。

3、利税累计完成**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32%。

4、技改投入**亿元,同比增长27%。

5、出口交货值**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6、全年合同引进外资**万美元,同比减少11.8%,其中实到外资**万美元,同比减少11%。实到内资**亿元,同比增长64%。

(二)、2005年1—10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67.39%。

2、工业增加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67.9%。

3、利税**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29.47%。

4、技改投入**亿元,同比增长18.97%。

5、出口交货值**亿美元,同比增长42.18%。

6、合同引进外资**亿美元,其中实到外资**万美元。实到内资**亿元。(三)、开发区工业企业情况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2005年1—10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67.39%。**公司**亿元,同比增长20.17%;**1.5亿元,同比增长76.72%。2005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共完成工业产值**亿元。作为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转椅及配套企业**家, 1—10月份销售收入**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 销售收入**亿元。竹木制品企业**家, 1—10月份销售收入**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 销售收入**亿元。

三、开发区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主要措施(一)、狠抓工业园区基础建设,种好梧桐引凤凰。截止到2004年底,开发区在园区基础建设上共投入资金**亿元(不含企业内部投入),平整土地 ** 亩,已通道路面积**万平方米,建成供水管道**公里,供电线路**公里,排水管道**公里。目前开发区“一区五园”集约效应初现规模,各园区已成为拉动全区经济高速发展的纽带,有力的推动了我区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县占有率的提高,其中**已累计引进企业**家(其中外资企业**家),建成并投产**家,共开发面积**亩;塘浦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 家(其中外资企业**家),建成并投产**家,共开发**亩;转椅特色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家(其中外资企业X家),建成**家,累计开发面积**亩。医药产业园累计引进企业**家,现已开发面积 **亩。**工业园正在建设之中。

(二)、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济要持续发展,仅靠现有的企业、当地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不断引进新的资金、新的项目和人才。几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做好引资工作。

1、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健全组织网络。一是强化招商理念,全面树

略的运作。现在开发区企业中,品牌型企业偏少,部分企业还是在贴牌生产。没有属于自己的牌子,就不可能去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企业,同时,也容易产生纠纷。这两年来,在竹制品行业中,连续发生了几起外省企业注册了商标然后控告我县的企业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给我县的竹制品生产和出口带来严重影响。另外,部分企业主不注重对职工的技能培训,企业的生产操作不规范,特别是各个家庭作坊“三合一”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在规划上坚持科学化、全局化。**经济开发区面积有**平方公里,对于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区域,如何去建设它、发展它,首先是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在规划上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讲究形象,规划好进出口通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着力营造环境效果。留足充分的绿地和空间,建设花园式、生态型开发区;三是主次干道宽度协调,井然有序;四是项目分布的功能区相当明确,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五是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为开发区分步开发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保证。另外还需要严格去执行规划,尤其要注重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防止科学的规划被实践的随意性所破坏。

2、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说,客商总是选择投资条件成熟,环境优越的开发区进行投资。事实表明,开发区的形象首先是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经济开发区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反映出一个地方对开发区的重视程度和发展信心,能给投资者以极大的信任感。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对此,不能光等上级财政拔款,要敢于转变思路、敢于创新。可以采用借用国债资金或从地方企业中募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千方百计把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从而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当然,在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把握基础设施建设之“度”,合理调度资金,分步实施,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项目投资的承载作用。

3、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我们现在在招商引资上还是由政府在搭台,机关人员在唱戏,这个传统的作法和思路必须破除。招商引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的推动与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企业对接,要让对接双方企业代表有直接沟通的机会。有关部门要积极收集一批以世界500强为首的国内外包括港、台知名企业有关资料,研究其主营业务,了解其发展战略,收集其投资部门负责人有关信息,从中选择出与我县产业政策相对接或可能对接的知名大企业,汇编成资料提供各有关部门。全面发动寻找对接途径,力争尽快与一批知名企业投资部门开展对接。同时,要让专业人员进入招商引资队伍,甚至可以考虑营造专职的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县里在招商引资上的奖励政策同样也适合他们,这样就可以避免机关人员参于招商干好了有奖励,干不好也没关系的状态。

4、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引导和协调的职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中,政府合理定位是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经济的职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不抓经济”,市场做不好的才是政府要做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为社会公众的服务上,用驾驭市场经济的胆略和魄力,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针对我县工业企业中转椅、竹木制品企业家数多,并且绝大多数属于小而散的特点,建议县里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这些小作坊生产的家庭企业积累技术和资金,联合办厂或者以现有规模进行合并,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另外,要积极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要利用各类活动,突出宣传我县名牌产品及优势企业。要鼓励企业设立网页,建议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开设网页。

5、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一是要造就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环境。坚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的观点,高度重视环境建设,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极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硬环境建设方面,要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平台。软环境方面,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出一条让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成功路子。二是要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使民营企业普遍上档次、上水平。三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国外、省外、县外的力量“嫁接改造”民营企业,培植起了一批新的骨干企业。在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中,立足本地优势是基础。综观各地民营经济的成功者,大多数都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转椅和竹木制品作为当前我区两大支柱产业,其产值、销售收入、利税、上缴税金均占到全区工业指标的58%以上。我们必须把这两大产业作为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全力打造转椅和竹木制品产业带,形成全国有名的产业市场,从而带动整个民营经济量和质上的提升。

推荐第6篇:开发区工业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开发区工业经济建设调研报告——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近些年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实现“接轨上海、融入杭州”和“三年冲百强”战略的基础。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可

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近几年来**经济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县城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1994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具备规模开发建设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投资环境,得到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商的青睐,一些知名企业如**企业、**有限公司、**集团、**集团等纷纷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已成为**县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对管理区域内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适度超前的原则致力于“一城五区”建设:以**大道为中轴,在**大道与**路之间打造了一个8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凝聚了**广场、县行政中心、步行街、生态街等一批精品工程。初步建成了4000余亩的**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吸引国内外企业80余家,总投资逾27亿元人民币,其中有**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内外资企业,已成为全省样板工业园区。为进一步拓展工业平台,开发区已在原**省道**段规划建设了4.6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工业区的性质定位为以新型材料、医药、电子为主的生态工业园。首期500亩现已开发完成,入园企业19家,总投资2.93亿元人民币,意向入园企业达到23家。二期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对外实行全面招商。**县委、县政府为了集全县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今年又将县内**工业园和**产业园并入开发区管理。**工业园是**工业重心北移的重要平台,地处**县北部中心镇高禹,首期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办公转椅、五金机械和IT产业三个区块。**产业园是中科院**分院、**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一个产业基地,规划面积3000亩,位于县城北侧,投资领域主要以药品、保健品研发及制造等。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悠然人居——**生态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招商工作也全面展开。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国际一流的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生态园之后,开发区另一大手笔是即将建设的**博览园,主要包括植物博览园、濒危动物放养基地、教育、科研创业基地、低密度乡村别墅等项目,现该区块已基本完成概念性规划,即将开始对外招商。

二、开发区经济发展现状(一)、2004年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23.2。

2、工业增加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39.5。

3、利税累计完成**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32。

4、技改投入**亿元,同比增长27。

5、出口交货值**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6、全年合同引进外资**万美元,同比减少11.8,其中实到外资**万美元,同比减少11。实到内资**亿元,同比增长64。

(二)、2005年1—10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67.39。

2、工业增加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67.9。

3、利税**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29.47。

4、技改投入**亿元,同比增长18.97。

5、出口交货值**亿美元,同比增长42.18。

6、合同引进外资**亿美元,其中实到外资**万美元。实到内资**亿元。(三)、开发区工业企业情况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2005年1—10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67.39。**公司**亿元,同比增长20.17;**1.5亿元,同比增长76.72。2005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共完成工业产值**亿元。作为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转椅及配套企业**家,1—10月份销售收入**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销售收入**亿元。竹木制品企

推荐第7篇: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宣城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宣州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郎溪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6.破解要素瓶颈有了新突破。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五个平台”,即:“集约式”用地平台,用足用活“土地置换、增减挂钩”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潜盘活土地存量。严格用地准入条件,严把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率等指标关口,确保集约节约用地。“稳固”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开展“万人培训”、“万人引进”、“万人回归”三个“万人计划”,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基础设施平台,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溧广高速郎溪段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接“三区”的“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多赢”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优化融资平台,多家村镇银行挂牌营运,数家小额信贷公司先后落户。“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帮办代理服务,全力塑造“服务优、环境好、效率高”的优质服务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开发区的核准面积普遍较小,绝大部分都存在区外开发的现实和需求,亟待扩区。同时,土地报批时间长、报批费用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资金: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人力资源:不仅高层次的管理、业务人才匮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趋同。开发区主导产业面广,核心企业不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不长。各开发区各自为阵,产业结构趋同,园区特色不明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三是配套服务欠缺。金融、物流、研发、检验、海关、码头等现代服务业和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园区的探索

宣城市与发达地区合作建园具有起步较早、合作模式多样、合作效果实在等特点,已经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和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5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已签合作协议的4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上海淀山湖工业城、宣州开发区梅氏产业园、郎溪开发区常州工业园、广德开发区上海(闵行、松江、青浦)工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模式主要有5种:

1.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模式。

,宣城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规划用地8000亩,一期项目用地亩,目前在建地块实现“六通一平”,入园项目42个,在建项目20个,协议投资76.86亿元。此外,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还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在宣州、宁国、泾县开发区设立分园,各分园已陆续引进项目并落地建设。合作方式:“集中规划,委托招商,共同推进,财政奖补”。开发区拿出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合作入园的项目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协会负责根据规划定向组织玉环汽摩配行业的客商来投资,并协调和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入园项目需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密度要求,项目达产生效后,开发区按协议规定给予协会奖励。效益分享:税收收益全归开发区。开发区按入园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结合其建设进度,对协会拨付招商经费,对项目按投资协议约定分年度拨付一定的财政补助。经济数据统计均计入宣城经济开发区。合作园区对入园项目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消除了转出地政府对产业空心化、地方税收减少等问题的担忧,实现了两地(宣城、玉环)三方(转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转出企业)的共赢。

2.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模式。

该工业园是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郎溪县政府与无锡滨湖区一批特种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整体转移投资协议。动工建设,重点引进江苏无锡投资客商,总体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亩,目前共签约项目563个,其中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61个,在建项目228个,分7批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主体工程在建的亿元重点项目105个。从入园项目类别和投资体量看,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将进一步建成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行业重要的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安徽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将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种设备研究院已经成立,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项目正抓紧引进,园区可以面向行业就地提供产品研发、表面处理、性能检测、人员培训等公共配套服务。合作方式:“商会搭桥,驻点招商,一事一议”。成立了郎溪县无锡商会,商会在无锡相关产业企业推介和引荐,郎溪县驻点,共同招商。对入园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给予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通过郎溪县产业引导基金奖励来郎投资企业。

3.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模式。

11月,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规划面积1亩,其中起步区4300亩,已平整土地约1500亩左右,一期规划范围内五纵六横32.2公里主干道全部开工建设,经编园区11个专项规划正在评审之中。招商引资成果显著。XX年1月18日,一次性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资金52.3亿元,意向投资项目95个,投资额143亿元。今年上半年力争已签约21个项目开工建设。XX年,产业园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启动经编织造区、后整理配套区、轻工制造区、仓储物流区等四个组团建设,建成电、燃气、水处理中心、热电厂等主要配套项目。合作方式:“共创共建,效益共享”。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事项,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成立了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采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确、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合作共建园区。既有合作双方政府层面的合作,又引进实体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对该投资开发公司从营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郎溪方当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4.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模式。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是由苏商国际医械联合总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的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宁国经济开发区合作举办的,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在建项目用地4800亩,总投资53亿元,计划5年建设完成。目前园区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签订入园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合作方式:“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由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出资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安徽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供地给安徽公司。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务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5.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模式。

6月10日,广德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亩,投资规模4.5亿元,主要生产轻触开关、插孔等产品。目前园区内“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到位,两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其中一家已试生产,另有四家企业将于XX年4月开工建设;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合作模式:开发区按十三类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并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设条件,投资方负责科技园区内项目建设。效益分成:入园企业享受《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及《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三、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

宣城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市属开发区率先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中园,大胆尝试有效的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宣城市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创新是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竭动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长三角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集约节约用地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先导,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示范区内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新设和扩区,认真做好拟申报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及编制工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大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产出强度为核心的扩区补充规定和筹建开发区转正标准,有序推动现有园区扩区升级,分期分批转正筹建开发区,适当控制筹建开发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数量。鼓励依托现有开发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支持和推进合作共建园区。

研究制定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采取区中园、共管园、托管园和“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合作共建园区。协调推进宣城市与上海市利用白茅岭监狱在郎溪县、广德县境内的部分土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设皖沪合作产业示范园区。支持跨省域、跨市(县)域、皖江与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全省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4.推广创新集群式招商方式。

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结合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利用徽商大会、广交会、高交会、西洽会及各类投资贸易会展,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5.着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严格开发区布局的环保标准,实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改变区位选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清理整合,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6.建立健全考评和体制机制。

研究制定全省开发区分类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办法,按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南和大别山区三大区域分类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市县开发区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工作,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区、转正、升级的重要依据,并纳入政府考核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开发区环保和资源集约准入机制、合作共建园区的利用共享机制、人才引进、使用和服务保障机制、公共平台和配套服务跟进机制、资金和融资支持机制和分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

推荐第8篇:技术开发区调研分析报告

一、发展历程回顾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如春风拂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举国上下掀起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的热潮,市委、市政府结合安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抢抓机遇,适时决定在安庆市北郊开辟7.2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安庆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快速增长的突破口、扩大利用外资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

口,实现城市扩容,逐步搭建百万人口城市的框架。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小块起步、滚动发展”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见成效、四年大变样、五年大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开发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十几年来,开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93年到1994年为初期起步阶段初期,以形态开发为主,开发区利用市财政3000万元借款起步,迅速完成了起步区0.88平方公里范围内征地拆迁,修建了湖心北路、站南路等骨干道路,初步拉开了开发区规划框架。其间,经历了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这一阶段招商引资主要实施低门槛政策,凡符合当时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不论是二产、三产项目,不论是外资项目还是内资项目,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欢迎。到1994年,进区项目有27个,其中外资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资1010万美元。进区项目中部分工业项目开始实施,但是主要还是通过局部房地产项目启动,聚集资金,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下一个阶段扩大招商引资打基础。

(二)1995年到1998年为调整发展阶段为呼应浦东开发,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皖江开发开放”的决策。1995年,安徽省皖江开发开放工作会议在芜湖召开,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会议观摩现场,省六大班子领导及省直部委办厅和各地、市主要负责人莅临安庆开发区参观、指导;会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皖江开发开放的决定》,对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省人大通过了《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成为指导省级开发区发展的地方法规;市委、市政府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定》,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再一次掀起加快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高潮。这一阶段的特点,商贸房地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项目尤其是外资项目呈明显上升趋势,到1998年底,基本完成东片2.7平方公里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区项目达97个,合同利用外资6030万美元,年技工贸总收入2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78亿元,财政收入4205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中马合资年产5万立方米人造板项目、中德合资年产100万只汽车转向节项目、台商独资宏展工艺画框项目、同发供水设备项目等。同时,针对安庆市逐步形成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市场辐射范围的特点,以安庆光彩大市场建设为标志,拉开了大规模市场建设的新局面。

(三)1999年到为快速发展阶段经过数年的成长发育,安庆开发区无论是基础设施条件,还是投资软环境,都具备了吸引大批工业项目进区的条件,实行工业牵动、发展工业后劲项目成为我们的主攻目标。,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定》,重申开发区建设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安枞西路、站南路西段竣工通车为标志,拉开了开发区7.2平方公里整体规划区域的道路框架,开发区发展由东片逐步向西片延伸、10月份,省政府批准在7.2平方公里规划区以北再扩建5.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1.3平方公里工业园起步区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一批工业项目正在实施;5月,3.9平方公里工业园二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正式破土动工。在招商引资上,注重引进工业项目、规模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和上市公司项目。主要投资项目有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中马合资人造板项目二期工程、总投资万美元的中日合资汽门座圈项目等;一批境外知名公司和境内上市公司进区投资;境外有日本tp株式会社、art株式会社、法国康来特公司、新加坡维信集团、华侨商业银行、香港中银集团、马来西亚三林公司等;境内有中石化、深纺织、华茂股份、合力叉车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入区投资。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轻纺、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等四个优势产业和四大工业园,即华茂工业园、铜都铜业工业园、atg工业园、安科中药工业园和鸿源化工工业园。随着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的建立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营,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到底,全区共有12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20个;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个,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6个。通过十一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获得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利用外资稳步增长。11年来,累计批准进区项目246个,投资总额80.6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48个

,投资总额2.92亿美元,签约利用外资2.04亿美元。

(四)到现在为提高升级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开始,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发展工业这条主线,以申报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围绕“三年翻番、园区倍增”奋斗目标,按照高强度招商、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促使开发区提高升级,努力建设发展速度快、质

量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工业园区和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城区,将发展中心转向工业,确定了“工业强区”的发展方向。,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空间,将老峰镇交给市开发区托管,开辟了新城东区(三期)42.5平方公里新战场。目前,市开发区

一、二期12.4平方公里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结束,三期印染工业园40万方场地平整工作基本完成,达新纺织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三期主干道路方兴路、秦潭路正在抓紧施工,道路骨架初步形成,马窝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天柱山西路一期、春华路延伸段、广汇路三期工程施工基本结束,对1.5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砖进行了敷设及修复,完成1.2万平方米园区及住宅小区绿化工作。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环新集团完成工业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45.1%;477厂完成工业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59.9%;恒昌机械完成工业产值1.56万元,同比增长34.4%;合力叉车完成工业产值2.24亿元,同比增长60.3%;泰邦集团完成工业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81.2%。全年有13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其中环新、安簧、477厂、汇达丰药业等四家企业在的基础上实现销售收入、上交税金翻番,已基本建成的3.9平方公里工业园内几乎全部为工业企业。骨干企业逐渐担纲承梁,已经成为市开发区工业崛起的主力军。近年来,市开发区紧紧把握产业转移机遇,推行集约发展理念,以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的工业项目为主攻方向,继引进了香港恒丰投资公司、科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和武汉团结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宏海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境内上市公司入区投资之后,今年6月15日,市开发区在深圳举办了“安庆(开发区)投资环境说明会”,会上共有6个项目顺利签约,总投资21.3亿。同时,依托环新集团与一汽丰田的合作关系,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排名第238位的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使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进入世界级企业的视野。与相比,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6亿元,增长128.63%;工业总产值60.3亿元,增长150.16%;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59.26%;实际利用外资4762.55万美元,增长115.31%47.5%;实际利用境内市外资金25亿元,增长169.69%;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增长142.31%;财政收入3.64亿元,增长102.22%。截至底,市开发区共入驻项目380个,其中外资项目106个,外资项目总投资达8.7亿美元,累计签约利用外资4.32亿美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3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4亿元,累计出口总额达到4.39亿美元,累计税收总额34.57亿元。

二、主要成效

(一)基本建成省级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基地安庆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省级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正申报国家级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开发区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中国一汽、东风、广州丰田、广州本田、长安、金杯、武汉神龙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并成为上汽、昌河、南汽、江淮汽车、奇瑞汽车、江铃等公司的重要零部件供应地。其中,安庆帝伯格茨活塞环有限公司(atg)是全球最大活塞环生产基地,年产活塞环2亿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安庆帝伯格茨缸套有限公司(atgl)是亚洲最大缸套生产企业,年产缸套1000万只,产品为丰田等企业配套并出口日本。安庆雅德活塞有限公司(aat)主要生产内燃机及压缩机活塞,产品出口日本。安庆帝伯粉末冶金有限公司(atp)主要生产经营粉末冶金气门座圈和内燃机配件制品,人均产值、利润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近20亿元,跻身全国八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列。

(二)基本形成了具备国内一定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开发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30余家,总资产20亿元,职工总数近万人,实现工业产值11.6亿元。其中安庆船用柴油机厂是国内最大中速柴油机生产商之一,年产日本大发技术6000~8000马力船用柴油机400台,将达到年产1000台,为上海沪东船厂、广州黄埔船厂等国内主要船舶企业提供设备,并出口日本、韩国。合力车桥厂的叉车转向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恒昌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一流、规模最大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75%,远销美国、德国;中日合资长谷川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船舶燃油供应单元生产商,产品出口日本。公司目前重点研发船舶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管道维护、抢修产品制造商,产品广泛用于城市供水和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营科技创新企业,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安徽鸿庆精机有限公司拥有美国dyna数控系统核心技术,其精密机床制造、车辆柔性生产线集成技术与国际水平同步。

(三)基本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商务物流经济目前,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是非工业经济规模最大、特色最显著的开发区。以物流经济为主的光彩大市场,已经建设各类商铺5100余套,开发区以物流和贸易为主的非工业经济经营收入达到130亿左右,这一状况在我省同类开发区中,是除合肥以外的一种独特的开发区经济结构。尤其是新城东区建设与开发,为市开发区现在和今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它位于安庆市区东部,东面和南面紧邻长江黄金水道,北接建设中的安庆至上海城际铁路和园区货运铁路支线,西面连接正在建设中的安庆政务新区和碧桂园居住区。从规划上看,新城东区重点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滨江产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西部居住园区、柘山休闲园区、中心发展园区等6大园区。建成后不仅将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高新产业的研发基地,也将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港口、交通枢纽、物流中心,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四)基本搭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平台高新产业园区占地4700亩,位于新城东区中北部,是安庆市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集中资金、人才、政策等优势资源,重点规划建设的it硬件研发制造基地。开发区

一、二期it电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it电子企业超过10家,产品涉及芯片制造、测试、封装及led发光元器件、lcd显示器、gps、车载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高新产业园以it硬件制造为主业,按照it硬件制造企业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首期开发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吸纳相关的it硬件制造企业以租赁或购买标准厂房的形式落户产业园,以此撬动开发区it电子产业的闸门,并留足空间供今后进一步发展。高新产业园南瞰长江、东临柘山休闲园区,交通条件与生态环境优越。产业园同时配套生活居住、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相关设施,积极吸引高素质的it技术人才,着力把高新产业园打造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it硬件制造基地、高素质人才聚集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整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以吸引带动一批it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工企业茁壮成长,促进开发区it电子产业链的快速形成,着力打造长江中下游it电子产业高地。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从开发区现状看,利用外资总量偏小,对外开放总体水平偏低,区内顶天立地的巨人企业缺少依据开发区发展理论,开发区可以划分为两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两类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一般都以区位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生态理论、增长极理论、创新理论等等为支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建区十几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外资上取得一些成效,但总量小,水平低,大企业少的状况仍然存在。到底,全区共引入外资(国外、境外)企业67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8亿美元,外资企业累计出口总额为3.37亿美元;但外资企业比重不占优势,目前,全区外资企业仅占全区企业的19.3%,不到全部企业的五分之一,外资企业规模不大,在67家外资企业中仅有13家为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仅为19.4%。

(二)从产业聚集看,呈现出脆弱性,尚未形成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园区现有企业34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初显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精密电子四大主导产业。但这些企业大都是市内迁移的,主要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聚集不是依托产业之间的关联而聚集发展,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区内的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并不大,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的也少,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咨询服务相当缺乏。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开发区也与省内外甚至国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有过合作与开发,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孵化功能和投资能力不完全具备,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很好地成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之重要的外溢来源。

(三)从经济规模看,总量和效益规模偏小,开发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在全省的比较优势尚不明显市经济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5.8%和6.3%。占城区比重也仅有18.6%和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分别占全市和城区的10%和22%。初具规模的四个主导产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纺织、化工医药分别占全省同行业比重为1.9%、2.5%、4.1%和11.4%。从与全省各市开发区相比,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不明显,,技工贸总收入,安庆市开发区位于合肥(603亿)、芜湖(644亿)之后居全省第三;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看,位于合肥(437)、芜湖(650)、铜陵(108)、马鞍山(94)之后,居全省第5。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看,位于合肥(127亿)、芜湖(62亿)、蚌埠(32)之后居第四。

四、发展目标定位

(一)发展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给泛长三角地区也包括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安庆发展和安徽沿江城市群经济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开发区是安庆市重要经济功能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加快实现安庆追赶跨越、率先崛起的重要基础。作为泛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的开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迎接经济辐射具有明显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安庆市提出要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千亿安庆”就是到“十一五”末期———,gdp达到1000亿;宜城板块要实现400亿元,“十一五”也是开发区实现乘势而上、借势发展的关键。力争到全区地区技工贸收入达到4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

(二)发展定位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上说,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有促进外商投资的功能,进口加工的功能,也有开发高新技术的功能。鉴于此,我们认为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是:今后五到十年,就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功能而言,主要作为以外部变量为动力的外生型城市新区,其功能侧重于创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以吸收国内外资金为主、工业项目为主、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为主,发展高新技术和聚集产业为主,确立工业立区的战略定位,重点做大做强已经初具规模的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医药主导产业和加快发展初显雏形的it电子产业,快速形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安庆市经济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致力发展商务物流经济和三产服务业,积极做好规模、特色、效益三篇文章。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上要结合安庆实际,突出“五个作用”:

1、突出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从目前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基础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市支柱地位还有一定距离,通过5—的发展一定要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收入上确立全市支柱性地位。近年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不断加快,技工贸收入比增加了1.3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相对增加了1.5倍,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具备了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支柱地位的基础优势。

2、突出开发区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安庆市作为消费型的工业城市,积几十年的发展,结构不优,高新技术产业少,加速调整安庆工业经济结构是目前安庆市工业主要任务之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作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规划。首先要突出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加工和船用柴油机制造及配套加工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二要集中发展以华茂为龙头的纺织、服装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在供地、供热、供电、供气上,力求做到规模化、集约化,打造产业基地;三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现有的it信息、电子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创建产业孵化器、研发中心和创业基地;四要优选发展化工医药产业,对技术新,附加值高、效益好、污染小、产品竞争力强的化工和药品加工项目要择优发展,对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成本大、产品竞争力弱、效益低的项目予以淘汰。市开发区要为通过结构调整提升安庆产业经济层次,成为全市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中的领头羊。

3、突出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的龙头作用。目前安庆共有12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创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开发区,应该成为全市开发区龙头。但从近几年来发展看,由于县(市)区一批开发区迅速崛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地位逐步下降,从上半年开发区统计31项指标中,有20项指标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所占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要增强市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的产业带动作用和经济龙头地位。积极推动大项目的增资扩产和顺利投产,发挥其强大的经济拉动效应,增强开发区经济整体推进的动力,以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为引导,指导和调控好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加快资源的盘整、聚合,大力引进支撑作用强的大项目,突出龙头作用。

4、突出开发区在宜城率先崛起中的核心作用。安庆城区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将安庆市城区与马芜铜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第一方阵”,为安庆市融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圈提供机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宜城崛起的重要举措,为市开发区在区域经济中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积聚了能量。因此,要把开发区建成宜城经济发展的高速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要立足自身的产业和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5、突出开发区在融入长三角中的引领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给长三角包括泛长三角地区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长三角加快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加快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市开发区要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和其他开发区之先。首先要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和观念上的大更新。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产业转移机遇稍纵即逝,要抓住机遇,增强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开放意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其次要做好承接转移的基础工作。承接产业转移,是推进安庆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主要载体之一,要积极创新承接模式,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发展思路上、产业规划上、环境上、政策上以及干部和人才上,作好充分准备,使开发区成为安庆融入长三角的示范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

五、发展措施建议

(一)积极对接长三角,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国务院《指导意见》出台之后,苏、浙、沪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纷纷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一是认真研究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积极与长三角发展规划相对接,多方位切入,要根据泛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安庆的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来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二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效率优先促进承接产业转移。要推行项目审批代理制,承接转移项目经环境、能耗、用地等综合评审后,积极组建专业公司代理承办相关手续,公开成本,限定办结时间,提高项目落地审批效率。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降低综合配套成本。加快交通、能源、环保、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条件,尽早形成便捷、机动的交通网络,保障能源供应。当前尤其要重视排污和污染治理等环保设施的配套完善,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四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和促进产业转移。政策要具体、细化,更要有可操作性,市直各职能部门都要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大局,自觉带头执行政策,支持开发区发展,要让投资者感受得到市开发区政策优惠明显真实、政令畅通落实到位。

(二)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努力突破金融瓶颈安庆市既非东部地区、又非西部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财政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当前“银根紧缩”的宏观形势,破解资金难题是加快安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开发区要积极探索。一要加强开发区投融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风险,强化运作大规模资金的能力,保障开发区建设资金需求。二要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构建能够与资本市场和商业金融机构有效对接的机制,强化经营理念,整合开发区已经形成的共公资产,通过组建资产投资公司、企业金融担保公司等方式,为开发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为开发区拓展融资渠道,为区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四要完善金融服务形式,要整合开发区商业金融资源,充分利用市级商业银行的投资能力,创办金融超市等新型金融服务形式,建立银企对接经常化机制,为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和服务。五要引导优势企业积极上市,积极创造条件为区内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还要注重引导民间投资,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不断扩大民营经济,要为扩大利用境外资金搭建有益的平台,努力克服金融瓶颈的制约。

(三)积极整合开发区资源,促进统筹协调互动发展在安庆城区范围内存在4个开发园区,要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积极做好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整合文章。一要强调错位发展。根据各园区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力避产业布局和项目的简单雷同,按照产业结构错位发展原则,加强规划修编、整合资源要素、优化项目质量,努力形成特色。二要强调功能互补。要统筹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在城区从建设双百中心城市和工业新城的高度出发,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轴心,整合城区四区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资源,避免各行其是,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上,尤其是在排污及污染治理上,力求做到城区配套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建设和运营成本。三要强调招商互动。在全市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配套项目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资源,搭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招商平台,招商资源共享,招商工作互动,适合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项目主动推进,适合其它园区发展的项目主动搭桥,其它园区也要加强互动和协作,主动对接和推荐,加强全市开发区间的协作,对涉及多区的招商引资项目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层次选商选资一方面,要切实把握好项目的入区关,把握好新项目的用地标准、科技标准、规模标准和产业标准,拓展招商领域,努力引进服务业外资项目。对新引进的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对企业的能耗要求、用水要求、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产品竞争力、市场前景等有一个评估,要选择低能耗、低用水、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符合本园区产业规划或有利于延伸园区现有产业链的企业落户,不求企业一期投资规模大,但求企业精、有发展后劲,对符合园区导向的世界500强企业、世界或地区行业龙头企业要下决心持之以恒开展招商引资。服务业的选商选资,不是一般意义的服务业,而是为园区生产企业直接提供配套服务的服务业,即二产半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企业的改造,提升经济开发区产业水平。对已经落户园区的企业,要有目的地帮助进行市场调查,指导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嫁接改造等,提升企业技术、工艺、生产水平,提高产生效益和效能,不断推动园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系列化制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五)用好政策挖掘潜力,努力缓解土地瓶颈制约土地瓶颈制约已是全国范围内开发区建设和发展长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一要继续用足用活政策,创造性地利用国家中部崛起、泛长三角地区宏观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资源。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项目,积极申报,规范操作,争取支持。二要注重挖掘内部潜力。与发展较快一些开发区相比较,安庆市经济技术园区的土地利用的潜力相对还要大一些。一方面挖掘进区企业的土地潜力,如降低绿化面积,增加工业建筑用地;加固工业厂房基础,在现有厂房上加层,提高土地建筑容积率等。同时,对已经受让的土地,规定开工期限,在规定期限内未开工的土地采用回购的方式进行回收;对前期建设完成,准备后续建设的企业,应提高投资强度标准和企业应用技术、工艺标准,不符合新投资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无法达标的要采用回购的方式回收土地。这样,集中掌握部分土地,满足选资后落户企业的土地需要,缓解土地矛盾。

(六)切实建设软环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开发区的软实力配套,目前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经济开发区和功能园区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和sa8000社会责任认证,要高度重视熟练技术工人和操作工人的培训,通过引导企业与市内外大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建立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渠道,保证进区企业的人才需要和劳动力需求。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利益的补偿,保护被征地、被拆迁农民的利益,加强建成区的管理,做好治安安全、生产安全工作,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积极推进平安园区的建设。通过引导经济开发区营造和谐、安定、稳定的生产环境,创优服务软环境,提升工作水平,从而增强招商引资的新优势,促进各经济开发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推荐第9篇:开发区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开发区组织土地管理办公室、安置办公室及相关分管领导等人员,对开发区范围内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已统一征收了土地13279.157亩,涉及失地农民1661户2426人。开发区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约占总人数的30%,大部分没有正式工作,但因征地、地上附着物、拆迁款补偿到位及时,人均都在10万元以上,暂时没有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

二、失地农民安置情况

一是规划建设移民小区8处,总占地面积2459.2亩,已完成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现已安置767户。二是为新区15个社共办理社保1008人,其中整体加入社保且以年度交纳社保金的493人,一次性交款后到达法定年龄且已领社保工资的256人,一次性交款后现未到达法定年龄未领社保工资的259人。三是为新区内150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园林环卫工人临时聘用申请登记手续,已分批安排20余名失地农民从事园林环卫工作。四是低保暂没人申请。五是商业用地安置已规划选址,正在积极进行设计工作,争取明年年初开工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开发区成立以来,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直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开发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新区已基本建成。但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建成项目的增多,失地农民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安置相对落后,且建成移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本次舆情调研,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住上了小二楼,生活比较好,但由于没有正式工作,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有的失地农民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很多没有长远打算,且近年得到政府补偿较多,近期生活无忧,又爱好喝酒不愿意吃苦,所以很多都是整天坐吃山空,令人担忧。有的想找工作的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三)医疗、教育没有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医疗占有很大的开支;有的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更没有资金为自己参加技术培训。

四、有关建议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尽快建立完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对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二)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三)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

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

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商业用地安置有关事宜,力争实现失地不失业、农业转商业、农民当老板的既定目标,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

推荐第10篇:开发区工业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开发区工业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创新破难 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近些年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实现“接轨上海、融入杭州”和“三年冲百强”战略的基础。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近几年来**经济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县城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配套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1994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具备规模开发建设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投资环境,得到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商的青睐,一些知名企业如**企业、**有限公司、**集团、**集团等纷纷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已成为**县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对管理区域内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适度超前的原则致力于“一城五区”建设:以**大道为中轴,在**大道与**路之间打造了一个8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凝聚了**广场、县行政中心、步行街、生态街等一批精品工程。初步建成了4000余亩的**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吸引国内外企业80余家,总投资逾27亿元人民币,其中有**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内外资企业,已成为全省样板工业园区。为进一步拓展工业平台,开发区已在原**省道**段规划建设了4.6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工业区的性质定位为以新型材料、医药、电子为主的生态工业园。首期500亩现已开发完成,入园企业19家,总投资2.93亿元人民币,意向入园企业达到23家。二期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对外实行全面招商。**县委、县政府为了集全县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今年又将县内**工业园和**产业园并入开发区管理。**工业园是**工业重心北移的重要平台,地处**县北部中心镇高禹,首期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办公转椅、五金机械和IT产业三个区块。**产业园是中科院**分院、**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一个产业基地,规划面积3000亩,位于县城北侧,投资领域主要以药品、保健品研发及制造等。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悠然人居——**生态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招商工作也全面展开。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国际一流的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生态园之后,开发区另一大手笔是即将建设的**博览园,主要包括植物博览园、濒危动物放养基地、教育、科研创业基地、低密度乡村别墅等项目,现该区块已基本完成概念性规划,即将开始对外招商。

二、开发区经济发展现状(一)、2004年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23.2%。

2、工业增加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39.5%。

3、利税累计完成**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32%。

4、技改投入**亿元,同比增长27%。

5、出口交货值**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6、全年合同引进外资**万美元,同比减少11.8%,其中实到外资**万美元,同比减少11%。实到内资**亿元,同比增长64%。

(二)、2005年1—10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67.39%。

2、工业增加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67.9%。

3、利税**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亿元,同比增长29.47%。

4、技改投入**亿元,同比增长18.97%。

5、出口交货值**亿美元,同比增长42.18%。

6、合同引进外资**亿美元,其中实到外资**万美元。实到内资**亿元。(三)、开发区工业企业情况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2005年1—10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67.39%。**公司**亿元,同比增长20.17%;**1.5亿元,同比增长76.72%。2005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共完成工业产值**亿元。作为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转椅及配套企业**家, 1—10月份销售收入**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 销售收入**亿元。竹木制品企业**家, 1—10月份销售收入**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 销售收入**亿元。

三、开发区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主要措施(一)、狠抓工业园区基础建设,种好梧桐引凤凰。截止到2004年底,开发区在园区基础建设上共投入资金**亿元(不含企业内部投入),平整土地 ** 亩,已通道路面积**万平方米,建成供水管道**公里,供电线路**公里,排水管道**公里。目前开发区“一区五园”集约效应初现规模,各园区已成为拉动全区经济高速发展的纽带,有力的推动了我区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县占有率的提高,其中**已累计引进企业**家

(其中外资企业**家),建成并投产**家,共开发面积**亩;塘浦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 家(其中外资企业**家),建成并投产**家,共开发**亩;转椅特色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家(其中外资企业X家),建成**家,累计开发面积**亩。医药产业园累计引进企业**家,现已开发面积 **亩。**工业园正在建设之中。

(二)、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济要持续发展,仅靠现有的企业、当地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不断引进新的资金、新的项目和人才。几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做好引资工作。

1、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健全组织网络。一是强化招商理念,全面树立“全党抓经济,全民抓招商,全力抓质效”的意识。二是实施“领导工程”。开发区主要领导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招商引资上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招商引资中,主动出击,亲自外出与外商谈判。三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了**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业经济管理和项目推进工作。其中由X名管委会副主任具体负责不同区块的招商引资工作。四是设立招商引资专业机构,在**年就组建了招商引资部,抽调精兵强将到招商引资一线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快引进专业人才,着力提高专业招商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开发区坚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努力打造一支既懂外语、又懂经营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招商队伍。一方面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去年和今年引进了**名学外贸、具有英语六级水平的人员充实到专业招商队伍中;另一方面,在强化学习,在提高人才队伍自身素质上下功夫。以学习为起点,全面提高招商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实现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本领不断增强的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二是组建辅助招商队伍,夯实招商引资基础。近年来,开发区组建了四支强大的招商引资队伍:一是由**名开发区机关和村干部组成的干部招商队伍;二是由开发区内私营业主,专业中介经纪人组成的民间招商队伍;三是由近百名**籍在外工作人士和曾在**任职的领导干部组成的外地招商队伍;四是由在**投资办企业的外地企业主组成的以商招商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开发区招商引资部为枢纽,以四支队伍为分支,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地区的庞大招商网络。

(三)、狠抓企业开工开业,培育优强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竟争力。工业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抓好企业的开工开业。几年前开发区就专门组织人员落实此项工作,分工分项帮助企业加快开工开业的进度。2005年1—10月份新增开工企业**家,竣工企业**家,其中年产值预计5000万元以上开业企业**家。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今年的发展情况看,**、**、**X等发展势头强劲,年增产值均在40%以上,特别是**公司和**公司经营形势较好,同比分别增长267%和207%。另外,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的还有**、**、**X等一批企业,为开发区2005年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基础。

(四)、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于开发区来说,服务是最大的品牌。开发区是“巢”,客商、项目是“鸟”。让开发区成为客商之家、项目之家,才能留得住客商,留得住项目。几年来,开发区各级上下始终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企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进步,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竭尽全力予以帮助。在服务上实施“专班工程”,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专班负责到底。尤其是对重点客商、重点项目,由开发区主要领导跟企业挂钩结对。此外还积极主动向企业积极宣讲各类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走科技创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帮助企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建设绿色企业、生态型企业夯实基础。截止到2004年底,开发区共有**个产品商标获得省、市级著名商标; **个获得市名牌产品;**家企业获得ISO国际认证。

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2005年1—10月份,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和2004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增幅,但和周边县市开发区相比,这个产值还是太低了。原因一是我县原本就是个农业县,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年的发展又是以生态产业为主,工业经济未能唱上主角;二是现有工业企业中规模型企业偏少,缺乏具有市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大型集团企业.开发区目前最大的企业**公司到10月份的工业总产值还只有**亿元,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也只有**亿元,跟周边县市一个企业的产值就达到

一、二十个亿相比,我们的规模型企业不光是力量不足,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并且家数太少,在整个**X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家,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零打碎敲阶段,产值低,抗风险能力差.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对企业入园有一定影响。目前五个园区中,只有**园区和**X特色园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园区由于受土地农转的制约,二期入驻企业还只有**家.**产业园和**X园区还刚刚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财力所限。这些年来,在五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投入资金**亿元,基本上都是开发区自行承担的。“要集全县之力搞好开发区建设”这个口号好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政上对开发区的支持还很有限,在园区建设上大部分的资金需要开发区自筹解决。一些该落实的优惠政策没能得到落实,比如文件规定免去企业的闭路电视开户费,但实际上并未落实,企业彼有怨言。

3、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目前**X家工业企业中,转椅及配套行业有**X多家,竹木制品行业有**X多家,在规模型企业中也占了全壁江山,两个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根据本地的资源特色,大力发展

转椅和竹木制品产业,打造区域品牌,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无疑是对的,但就象一只椅子有四只脚一样,要发展壮大我县的工业经济,我们必须还要有其它的支柱产业来补充。另外,开发区现有企业的产品整体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少。转椅行业中除正在生产的**、**X外,科技含量较高的**X至今未能建成。竹制品行业中,**公司投资的**公司也未能按原定计划投产。

4、入园企业开工不足,建成率不高。企业引进来了,但却迟迟不能投入建设,迟迟不能产生效益,这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土地制约的影响导致境外资金注入不足;二是由于国内钢材涨幅较大,,一些企业正持币观望;三是园区部分道路至今未通,给企业开工建设带来很大不便。最重要的还是土地农保区调整及农转等用地手续审批速度慢,使大部分的企业无立足之地。在目前急需开工建设的企业中,未落实土地的就有**家,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家,如果现未完工的**X多家企业都投入生产了,那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5、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品牌战略的运作。现在开发区企业中,品牌型企业偏少,部分企业还是在贴牌生产。没有属于自己的牌子,就不可能去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企业,同时,也容易产生纠纷。这两年来,在竹制品行业中,连续发生了几起外省企业注册了商标然后控告我县的企业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给我县的竹制品生产和出口带来严重影响。另外,部分企业主不注重对职工的技能培训,企业的生产操作不规范,特别是各个家庭作坊“三合一”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在规划上坚持科学化、全局化。**经济开发区面积有**平方公里,对于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区域,如何去建设它、发展它,首先是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在规划上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讲究形象,规划好进出口通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着力营造环境效果。留足充分的绿地和空间,建设花园式、生态型开发区;三是主次干道宽度协调,井然有序;四是项目分布的功能区相当明确,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五是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为开发区分步开发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保证。另外还需要严格去执行规划,尤其要注重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防止科学的规划被实践的随意性所破坏。

2、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说,客商总是选择投资条件成熟,环境优越的开发区进行投资。事实表明,开发区的形象首先是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经济开发区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反映出一个地方对开发区的重视程度和发展信心,能给投资者以极大的信任感。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对此,不能光等上级财政拔款,要敢于转变思路、敢于创新。可以采用借用国债资金或从地方企业中募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千方百计把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从而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当然,在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把握基础设施建设之“度”,合理调度资金,分步实施,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项目投资的承载作用。

3、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我们现在在招商引资上还是由政府在搭台,机关人员在唱戏,这个传统的作法和思路必须破除。招商引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的推动与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企业对接,要让对接双方企业代表有直接沟通的机会。有关部门要积极收集一批以世界500强为首的国内外包括港、台知名企业有关资料,研究其主营业务,了解其发展战略,收集其投资部门负责人有关信息,从中选择出与我县产业政策相对接或可能对接的知名大企业,汇编成资料提供各有关部门。全面发动寻找对接途径,力争尽快与一批知名企业投资部门开展对接。同时,要让专业人员进入招商引资队伍,甚至可以考虑营造专职的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县里在招商引资上的奖励政策同样也适合他们,这样就可以避免机关人员参于招商干好了有奖励,干不好也没关系的状态。

4、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引导和协调的职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中,政府合理定位是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经济的职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不抓经济”,市场做不好的才是政府要做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为社会公众的服务上,用驾驭市场经济的胆略和魄力,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针对我县工业企业中转椅、竹木制品企业家数多,并且绝大多数属于小而散的特点,建议县里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这些小作坊生产的家庭企业积累技术和资金,联合办厂或者以现有规模进行合并,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另外,要积极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要利用各类活动,突出宣传我县名牌产品及优势企业。要鼓励企业设立网页,建议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开设网页。

5、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一是要造就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环境。坚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的观点,高度重视环境建设,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极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硬环境建设方面,要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平台。软环境方面,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出一条让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成功路子。二是要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使民营企业普遍上档次、上水平。三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国外、省外、县外的力量“嫁接改造”民营企业,培植起了一批新的骨干企业。

在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中,立足本地优势是基础。综观各地民营经济的成功者,大多数都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转椅和竹木制品作为当前我区两大支柱产业,其产值、销售收入、利税、上缴税金均占到全区工业指标的58%以上。我们必须把这两大产业作为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全力打造转椅和竹木制品产业带,形成全国有名的产业市场,从而带动整个民营经济量和质上的提升。

开发区工业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第4页)一文由www.daodoc.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1篇:开发区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开发区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协助入园企业做好人才工作,**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对开发区人才队伍现状、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思路进行了认真调研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开发区管委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开发试验区于2006年7月设立。2010年12月,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控制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近几年经济开发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适应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人才得到重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开发区管委会现有在编人员37人,聘用13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有(硕士以上学历以上人才)2人,大学本科学历的有21人,高级工程师2名,中级工程师2人。

(二)开发区内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截止2013年底,在开发试验区注册工业企业26家,用工总数达到3800人。其中硕士生20人,本科生540人,高职高专1080人,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2100余人。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1-

(一)管委会内部主要做法:

1、做好管委会职工的培训工作。开发区管委会党委每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督促职工学习先进理念和观念,学习规划建设园区、招商引资的理论、理念、知识、方式;

2、为管委会柔性引入专业人才。通过聘请、兼职、借用等方式,柔性引优秀专业人才,为我经济开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优质服务;

3、注重管委会内人才的使用。近几年,开发区党委对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人才委以重任、大胆提拔、优先发展入党,并广泛宣传“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高人才的地位和声望。

(二)园区内企业主要做法:

1、与区内有关部门沟通,为企业招聘合格员工。主动与区人才服务中心、区就业局、镇政府、等部门联系沟通帮助企业发布招聘人员信息,协调就业局安排就业登记人员,有针对性的为有用工需求多家企业招录操作工、技师等人员;

2、认真组织企业参加人才招聘会。积极组织入园企业参加区就业局组织的各期招聘会;组织入园企业参加**人才交流中心召开的春、秋季招聘会,效果良好;

3、主动为企业和院校牵线搭桥,通过校企对接进行招录或培训员工。如与**学院联系,促成了该校与**有限公司的合作,开办了两个定向班。再如与**大学联系,签订了“**大学人才服务基地”协议书,促进了毕业生的供给与需求业务开展。另外开发试验区管委会主动邀请**技工学校与开发区内企业对接,就人员供需和培训达成了共识;

4、主动与本市外旗县沟通,协助有需求的企业招聘专业型人才。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拓宽了企业招工途径,招收了部

-2-

分员工,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的压力;

5、召开关于入园企业劳动用工工作的座谈会,引入30名储备人才,分配到适合的7个不同企业,建立档案保管制度,维护储备生档案材料的完整,并向企业发放了2013年7至12月人才储备就业见习期毕业生工资补贴共计126000元。

6、改善区域内就业环境,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联系协调住建局、教育局、公安局,帮助企业职工买房、租房、办理户口迁移和子女转学入学手续等。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改善工资福利待遇、优化劳动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手段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

7、协助入园企业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帮助其联系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员。

三、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层次人才短缺。从调查的行业汇总情况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比例不高,适应建设开发区的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较小,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缺乏强劲的竞争力。

(二)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低。目前经济开发区体制不尽完善、经济条件较差、人才吸引力低,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开发区经济建设需要。

(三)综合环境不理想。虽然经济开发区发展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育设施、文化生活设施、信息交流渠道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提高。目前,开发区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自身政治、经济、以及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工资偏

-3-

低,消费偏高,物价尤其是房价不断攀高,而工资水平却没有同比例跟上,使得人才在我开发区的生存成本大幅度增加。

四、加快经济开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研究和完善管委会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加强管委会工作人员管理,规范档案管理。按照区人事局要求,做好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调整,职称评定等工作。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做好管委会工作部门工作人员招聘工作。深化单位内部考核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岗位责任制。在实施绩效工资以后,内部收入分配方案要着眼有效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和有利于吸纳和稳定人才。敢于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责任,激发他们潜能,形成良好的用人风气。

(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着力帮助企业吸纳高层次人才。主要措施有:一是对企业需要的有文凭的新毕业生,采取带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同志到相关大学校园直接招聘或组织企业参加其它形式人才招聘会等方法直接录取。二是对企业急需的专业人员,采取帮助发布广告、联系熟人介绍等形式招聘。三是继续搭建高校与入园企业对接的桥梁,促进有关高校为企业供给人才定向培养人才。四是继续协助入园企业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帮助其联系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员。五是改善园区受聘环境。主要解决企业职工买房、职工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

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需求

-4-

(一)企业引进的全国性知名同行一流人才(如**生物的热电项目经理、淀粉项目经理)需要政府帮助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在**购房享受优惠政策问题以及制定“特殊人才津贴”等问题,以稳定人才、留驻人才。

(二)对于到企业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政府能否给予一定津贴,期限为1-2年,增加他们的稳定性。

**开发试验区管委会

**开发试验区管委会

-5-

推荐单位名单

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润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九联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6-

第12篇:开发区跨越赶超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xx经济开发区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1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xx书记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全县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实现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这不仅是对我县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提出的整体设想,更是对开发区下一步发展提出的方向性要求。xx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实力明显增强、配套功能日趋完善,有效发挥了示范效应。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开发区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新的路径,“逼迫”着开发区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迅速开始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本文拟结合本人在开发区一线的工作实践和走访调研,联系自己对政策理论的解读,就xx经济开发区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开发区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从宏观来看

当前世界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总体来看,国内外主要经济指标表明经济正在平稳回升,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基础还不十分稳固。再工业化和低碳经济既给我县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技术和人才带来了机遇,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格局和产业布局大洗牌,抢抓机遇、抢得先机、抢占新

2

一轮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整合优势资源为开发区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新的竞合态势。世情、国情、省情的悄然巨变,都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开发区转型创新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我们xx经济开发区从创立到现在,已走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可以说目前进入了后开发区时代。所谓“后开发区时代”,并不是说开发区要消亡,而是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大园区”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为开发区创造实验环境的温室效应不再有延续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功能呈现出单一工业化的经济功能区向多功能城区发展的趋势,凸显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园区形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眼下,真正意义上的“大园区”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二)从微观来看

在经历了大规模开发和高速度发展之后,开发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及基础设施,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矛盾,如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不均衡,迫切需要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均衡,迫切需要提高集约发展水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优惠政策淡化、政策趋同,迫切需要增创开发区体制创新优势。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的外部环境推动下,开发区以内生价值的驱动为主要特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变为土

3

地价值的持续再生;实现柔性规划与弹性开发的融合,满足产业不断升级与土地功能的不断转换;实现服务环境与发展环境的融合,满足人才生活、工作与休闲的三融合;实现管理机制的市场化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满足企业发展的精细化需求与服务质量的持续升级需求。

二、对开发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一)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

开发区要实现转型与升级,就必须彻底摒弃拼土地、靠政策、铺摊子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子,摒弃开发区之间同业竞争、同构发展的窄路子,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

制定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开发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规划就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空间布局、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要通过编制和完善规划,使开发区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功能配套更为完善。土地利用更趋集约。

推动产业集聚。开发区的功能之一就是产业集聚,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在空间上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拉长和加粗产业链条,并通过要素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升级创造发展平台,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全国、甚至全省来讲,xx是个后发展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决摒弃早期开发区那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坚定地走集约发展之路。

4

集中发展实现 “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节约”。通过引导和调整,形成规模较大、配套完善的产业基地。

建设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低碳经济为核心,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发区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在坚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着力发展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低能耗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则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构建创新体系,推动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变

当发展形势突变,制造迎来高成本时代,企业的利润会越来越薄,如何实现由“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的转变?那就是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在新一轮发展中,高举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大旗,着力构建和完善创新体系,不断推动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变。

培育创新主体。创业投资是发展成长的动力之源。必须注重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鼓励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建立集财政科技经费、政府主导的种子基金、政府引导的创投基金、市场主导的风险投资以及资本市场融资于一体的资金支撑体系。“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可在人才、技术、资金密集,科技中介、公共技术、商务商贸集聚,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5

产业服务、技术支撑服务、公共生活服务等集成服务,为企业成长搭建广阔的舞台。

集聚创新人才。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之路,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形成领军人才、行业精英、创业先锋“百川到海”、竞相云集的局面。发挥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打造创新型园区;积极开源节流,多方筹集资金,落实财政体制调整方案,提高融资理财水平。

(三)革新管理方式,推动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长期以来,开发区的投资运作主体是政府,由于缺乏市场化的动力、手段和资源,开发成本、质量效率难以控制。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开发区要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机制的导入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运用,开发区在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要注重发挥外资企业的高效、灵活优势,在加强园区管理和为企业服务方面超越传统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管理服务模式。核心在于:准确把握现代工业扁平化发展趋势,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服务对象、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平台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咨询、通关、物流、财务等公共服务,以此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降低投资者的投资和运作成本,缩短产品进入市场周期。在这方面,园区着重打造好“四个平台”:

6

生产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与产业运营链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引进一批生产性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整合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认证、外贸、咨询、法律、会计、设计、广告、信息、物流、仓储、通信、金融、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租赁、会展、环境、科技等领域的集成现代生产性服务。

融资保障平台。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金融服务至关重要。一方面引进银行、设立银行办事处,提供融资、订单、专利、抵扣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设立风险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一条龙”服务。

人才集聚平台。借助省、市出台的引进创业人才的各种政策,依托省级机构实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探索引进一批园区、企业发展亟需的人才和技术。

技术合作平台。倡导园区、产业、企业和技术等多方位的技术合作,积极牵头与归国人才,行业人才、企业家联合会等企业和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开发区转型升级是一篇刚刚破题的大文章。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xx经济开发区一定能在产业发展水平上取得新提升,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在集约开发水平上取得新进展,在环境建设水平上取得新飞跃,从而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先进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

第13篇:调研开发区方案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开发区方案

一、时间:2012年4月6日(上午半天)

二、地点: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办事处

三、调研内容:经济开发区经济转型及推进项目建设情况

四、参加人员: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财工委、预工委负责人,市经信委、发改委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五、调研企业:

1、潜江经济开发区:华润化肥(上午8:40到达第一站)、永安药业、金澳科技。

2、园林办事处:润基建材、中伦纺织、利维高制衣。

六、座谈会

1、时间:上午10:00

2、地点:宾馆(具体由园林办事处安排)

3、内容:

①潜江经济开发区负责人汇报相关情况 ②园林办事处负责人汇报相关情况 ③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讲话

七、媒体记者:

电视台记者1名、报社记者1名、新闻网记者1名于上午8:15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门口集合上车(鄂N80019)。

八、车辆安排: 办公室车辆(鄂ON8006、鄂N80019)于上午8:15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门口集合。8:30准时出发。

九、备注

请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办事处认真准备好汇报材料,安排好调研路线,准备好座谈会议,做好其它相关后勤保障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联系人:杨辉 13035385495)

第14篇:赴某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

强化招商引资创建富裕钰华

----赴武清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

张绍贤钰华街道党工委书记

近期,我参加了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宝坻区镇街领导干部培训班,并赴武清开发区、佛罗伦萨小镇、君利农业示范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此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既亲眼目睹了武清区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更切身感悟到了他们的成功之举、真谛经验和实干精神。整个考察活动是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责任感、压力感和危机感空前增强,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武清区发展特点

近几年,武清经济发展快,综合势力强,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发展势头猛。经济运行质量高,发展势头猛、后劲足。二是建设层次高。以园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完成了“十一通一平”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招商效果好。重视招商引资,注重项目质量,借外力发展自己,引进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家企业。四是招商环境优。强化优势整合,远近兼顾,完善服务配套功能,确定重点投资区域。五是政策机制活。入驻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上级扶持的力度较大。如:创业拓展中心的投资者可享受根据企业纳税贡献提供廉租

1商业办公室、中心为投资者子女解决户籍问题等优惠政策。目前,中心已经有近400家企业入驻经营。

二、我街道经济工作现状及不足

结合武清经济的特点和规律,我街道受城区整体规划的制约,我街道没有自己的产业功能区,经济总量偏小,实体项目较少,自有税源不足,发展的空间小,速度慢。虽然近几年来我街道在经济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招商引资的质量不高,效果不够理想。纵观我街引进的企业,存在着以下现象:利用内资较多,外资较少;注册公司资金实际到位率不高;所引进的大规模项目较少,产业带动效应不强;传统项目多,高科技含量、高税收的项目少;洽谈项目多,可供土地资源少。

(二)招商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招商无门,如何找到客商成为招商引资较为困惑的问题,招商大多依靠朋友、亲戚或商户自己找上门等方式,曾经提出的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网络招商等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成效。

(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招商队伍。招商引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招商人员不仅要清楚街道情况、优惠政策等,还要针对实际分析商户心理,了解商户需求,收集相关资料,并能够熟练运用谈判技巧,而我们恰恰缺乏这样一支队伍。大多数机关干部工作中只局限于熟练掌握本职业务工作知识,对涉及

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缺乏认识,缺乏解决企业在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四)企业参与招商引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经营者有种种顾虑,没有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担心被人家吃掉,不肯招商,阻碍了经济主体作用发挥。反过来,区、镇街两级成了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有悖市场经济规律。

三、对现状的几点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只有解决好主观的问题,提高了认识,才会从根本上推动工作,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重要性。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结合一站三中心建设,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领导包案、手续代办等制度,在技术、市场、人才、业务等方面为商户提供的全方位服务,逐步建立起在谈签约项目“一条龙”服务、项目审批“一站式”办理、投产项目经常性服务等体系,真正做到意向项目紧抓不放,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紧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投产项目强化服务。二是明确责任到人。细化、量化招商引资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包保责任,做到领导分工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协调服务到位,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在机关干部考核中的权重,做到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三是发动全民招商。树立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发掘对外联系资源,动员广大干部群众采取走访亲友、书信电话联络等方式开展亲缘招商,做到人人不忘抓经济,人人都懂经济,在机关掀起全民招商的热潮。

(二)强化基础性工作,营造招商引资软环境。在招商引资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彻底改变招商引资基础薄弱的现状,长期在较低竟争力的基础上空喊口号,将得不偿失,毫无作为。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招商引资基础,做好承接项目落户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投资吸引力。最大程度的利用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转移。坚持合法资金均可利用、合法渠道均可支持、大中小项目均可吸收的原则,对入驻企业按其缴纳税额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真正做到亲商、助商、安商、富商。对一些特殊项目或战略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守住底线,大胆的予以让利,为投资项目创造良好的落户条件,增强投资吸引力。二是以资源储备为着力点,扩大招商优势。重点抓好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在政府征地的同时,申报一定的储备用地,为吸引投资提供用地保障;通过对辖区内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为引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或其它企业提供劳动力和技术保障。

(三)坚持多举并重,拓展招商引资新途径。一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增强对在外资本的吸引力。充分发挥舆论

媒体导向的作用,通过编印宣传画册、制作光盘、资料汇编、举办招商座谈会、(创办招商网站)等(多种)方式,针对街道实际情况创新途径、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做好招商引资宣传,营造出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形成招商共识,发动一切力量参加招商,调动一切力量参加招商,实现招商工作的社会化。二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面推动服务业突破提升。以城中村改造建设为切入点规划商务楼宇区域,依托潮白河景观带、城南公园建设休闲观光区,以商贸街、综合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机动车交易市场、劝宝购物广场、南三路东段食品街、建设路沿线建材市场为支持构建服务经济区,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商务商贸、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出金融商贸区域和高端第三产业基地,从而增强投资的信心和决心,达到促进项目落地的目的。

(三)加强专业培养,提高招商队伍整体素质。抽调肯学习、懂经济、善交往、事业心强的机关干部,组织培训后组成强有力的专业招商队伍,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内咨询服务,做好落地项目的跟踪落实。组织机关干部参加招商引资工作业务培训,联系国土资源、工商、税务等单位,邀请部门负责同志介绍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邀请招商引资专家、能人进行招商项目推介、业务洽谈等培训,帮助参训干部开拓视野,提高专业素质,以进一步克服和破除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性障碍,增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信心。

(四)发挥主体作用,增强企业招商积极性。要敢于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对现有企业利用外资新上的项目,在项目用地、建设收费等方面予以优惠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促进现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主体作用。

第15篇:某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近来来,**开发区坚持把引导企业合理集聚与促进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不但有效提高了生产要素综合利用率,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人员收入明显增加。

到2007年底,全区建设工业园区4个,分别为建材工业园、冶金工业园、加工工业园、科技工业园。入园

企业26家,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8亿元,工业增加值1.6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004亿元。2008年上半年完成完成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长52.81%;增加值完成0.94亿元,同比增长23.91%,财政总收入完成1.16亿元,

一、积极引导企业合理集聚

我区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合理集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一是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促进企业合理集聚的重要措施。结合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软环境建设四大绿色行动,即:加速机关职能转变行动,治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动,提高效能行动和强化优质服务行动,营造“亲商、安商和富商”的浓厚氛围等具体措施,为投资者创造安心、放心和称心的优良软环境。每年都组织企业开展了评议政府部门的活动,为规范政府执法和服务行为起到了良好作用,杜绝了行政干预和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不正之风。

二是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园区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园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结合我区实际,贯彻落实了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除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省、州有关优惠政策外,还提出凡进区投资企业的各种规费,均按国家规定的下限收取,除国家、省和州有关规定的收费外,开发区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另外还设立财政贡献奖,根据实际纳税(地方所得部分)总额,按比例进行奖励,年缴纳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奖励10%;年缴纳101万元以上的奖励20%。对于贡献率较大的进区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于高科技项目,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三是努力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区积极改进和完善服务制度,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市场信息、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开发区政务中心实行“特事特办”,建立“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等具体措施,给投资者创造了放心发展、安心生活的良好软环境,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开发区园区简介

在开发区城市规划中心区范围内,根据发展现状、地理区位以及产业结构布局,规划了四个工业园区,分别是以水泥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园、以矿产冶炼为主的冶金工业园、以制药、食品为主的科技工业园和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园,同时,四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以及城市中心区又组合成整体的开发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基地,占地面积近14平方公里。

建材工业园区:

代表企业有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水泥领军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南下水泥厂、兴渝建材有限公司、贵龙工贸有限公司、金刚建材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我区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先行的良好机遇,继续培育和扶持现有的支柱产业——建材工业。继续支持拉法基瑞安水泥厂扩大生产,探索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品延伸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对现有建材生产企业加强管理、挖潜增效的基础上,考虑引进新的大型建材生产企业。同时有选择、高起点的加快新型建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对建材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水泥生产规模达200万吨左右,相关及新型建材形成一定规模,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州及周边地区的建材生产基地。

冶金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中联冶炼有限公司、永兴富锰渣厂、宏发铁合金有限公司、威龙化工有限公司、宏达金属综合回收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占地约4平方公里,依托开发区周边县市能源、矿产结合的组合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煤炭、黄金等资源综合开发及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黄金精炼、电石一乙炔、合成氨及其下游化工产品。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调整优化发展高能耗产业,引导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布局,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降低能耗和各种原材料消耗,使能耗、物耗和环保指标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力争年均引进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一户。

科技工业园

(食品、制药):

代表企业有吉仁堂中药饮片厂、飞龙雨实业有限公司、德良方药业有限公司、黄盛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贞丰劲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建)、丰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根据我州民族医药蓬勃兴起以及中药资源富集的特点,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制药为重点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注重

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建设gmp标准生产线,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现代药业,积极推进药业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引导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制药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发展肉制品、果品蔬菜、土特产、营养食品、饮料等六个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培育发展一批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骨干项目,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已签约7家黔西南知名食品企业,正在建设中)。

加工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贵州燃二有限公司、黔西南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全国民营企业老大希望集团投资项目、全省前4强饲料企业、全州最大饲料企业)、黔西南奥森木业有限公司(省内知名企业银燕集团投资项目)、维宇塑业有限公司、鸿利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宏图纸箱厂、金阳制衣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依托贵州燃

二、希望饲料、维宇塑业、奥森木业等骨干企业,鼓励支持企业推进技术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支持发展林木产品加工,支持高密度纤维板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快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措施

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按照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增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大;产业在gdp中比重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对全区经济有较大影响;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符合西部大开发产业支持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基本标准,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支持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

(一)加大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工业内部投资结构,提高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比重,加大对重点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不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速折旧。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州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区重点发展产业、新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新产品,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以项目为载体,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对工业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产品和技术换代升级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建立技术咨询、服务、推广等中介组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换步伐。建立鼓励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扩大科技合作交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要加快资本、人才、劳动力、土地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工业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和科技市场体系。积极发展投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市场立法执法力度,健全市场法规,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五)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全方位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尤其是国外跨国公司参与我区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支持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转让资产权益(tot)、出让股权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以国际通行的特许权经营(bot)、项目融资、股权投资、股权转让等形式吸引国外资金。

(六)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竞争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工人队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流动,要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为我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引导企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快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政府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方式和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服务职能,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格禁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进行各种摊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产业集群及产业关联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积极引导、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一)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改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基础设施,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

(二)大力提高协作水平。要优化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系统,提高分工协作水平。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构建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

(三)实现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优势互补。要善于利用产业集群模式,突出工业园区的专业性、特色性,加强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园区的集群功能。同时,要利用工业园区的形式,弥补产业集群自发形成后的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整体形象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加快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融资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集聚的地方,也是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地方。要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搞好融资担保服务。

(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在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对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设,力争在规模较大、具备建会条件的产业集群中建立起行业协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经常沟通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实行有效指导,开展多方服务,推动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把产业集群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扶持的重点,往后还会加大支持力度。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也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将产业集群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方便条件。

(七)创新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主动做好工作,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是加强协调工作力度,取得国土、发改、建设、科技、财政、商务、工商、环保等部门的支持,形成共识,协调联动,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开发区实际,适时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是确认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全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大力引导惠农企业

二、三产业合理集聚

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旺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大力推进

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强化

二、三产业的指导与监督,确保二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大旅游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创建“农家乐示范村”,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飞龙雨、吉仁堂、奥森木业、鸿利肉联、绿化水果等产业特色、拉动力强的惠农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五、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区虽然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有一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建设前期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目前地方财政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经费的支持力度有限。银行部门也缺乏对园区发展的专项贷款支持。二是园区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园区规划与城镇建设总体发展规划衔接不够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了园区发展。我区可用地资源比较紧缺,用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存在着工、农业用地之间矛盾,存在着土地征用难、使用审批时间长和征用费用高等问题。四是在抓园区建设问题上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

第16篇:湖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湖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省开发区协会 2011年7月8日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开发区发展现状,促进开发区快速健康发展,自今年年初以来,省开发区协会对全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专门座谈会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各地发改部门和开发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了当前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促进开发区发展对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开发区发展现状

我省开发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多年来,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力、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工业集中区为辅佐的发展格局。园区产业也已基本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式发展态势,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41个,其中经国家核准保留的省级以上开发区77个(含8个国家级开发区,69个省级开发区),其余64个属未经国家核准由市或县自行设立的工业园区,至今未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范围。

2010年,湖南省7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共计为629.7平方公里,超过国家原核定面积384.2平方公里63.9%,其中工

1 业开发用地402.37平方公里,占已开发总面积的64%。入园企业13358家,从业人员150.31万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59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1.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0%,占全省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7.7%。园区经济快速增长,为湖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由2006年的4个增加到8个。2010年,8个国家级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4316.13亿元,占省级以上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的45%,其中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大关,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力军作用。

二、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环境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空间受阻。园区发展空间,是指开发区区四至范围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清理整顿过程中,国家核定我省77个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384.2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开发区不足5平方公里,其中部分开发区核定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衡阳西渡经开区84.2公顷、南县经开区11.33公顷、桂阳工业园63公顷、临武工业园36.23公顷、湘乡工业园13.33公顷。除极少数开发进度不快的园区外,绝大多数开发区原核定的四至范围内的土地早已开发完毕,被迫在区外寻求发展空间,对园区长远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带来了较大影响。2010年底,77个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达629.7平方公里,远远超出了国家核定的规划面积,亟待扩区调规。

(二)用地指标偏紧。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开发区用地问题,并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国土部门对开发区用地实行项目打捆申报,批次预审办法,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随着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每年新建项目用地需求倍增,而分配给各地的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全省开发区项目等土地想象十分突出,大多数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无法及时落地。特别是那些未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项目用地需单个临时报批,周期更长,困难更多。用地指标偏紧及审批周期过长成为影响开发区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目前,我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靠银行贷款和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尚未形成自我发展机制。有的虽然搭建了融资平台,但绝大多数开发区自身缺乏融资能力,仍然靠政府出面协调或担保融资。据了解,多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负债在亿元以上,有的高达10亿多元,少的也有几千万。因开发区偿债能力弱或无偿债能力,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债务风险。由于所在地政府财力有限,银行融资也越来越困难,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后,由于资金跟不上,工程一拖再拖,甚至导致项目流产。不少开发区因基础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跟不上,给招商引资带来了很大困难,有的好项目即使引进来了,也很难留住。近几年,省里对园区产业和大湘西地区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一直未建立全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因此,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无法取得省里的支持。

(四)“一区多园”现象抬头,影响产业集聚发展。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园区产业优势,国家一再强调省级开发区不得搞“一区多园”,但部分市、县并未认真执行这一规定。调查中发现,个别地方违背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沿用过去发展乡镇“五小企业”做法,在所辖区域分散布局多个工业园,出现“一区三园”甚至“一区五园”现象,而且园区之间相距几十公里,各自独立运作,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形成小范围的恶性竞争。这种“一区多园”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又不利于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和环境治理。

(五)产业结构无特色,质量低效益差。全省除了国家级开发区和少数几个专业园区外,其他开发区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主导产业大都为机械、电子、小冶炼、服装、食品加工、医药、新材料等,而且主导产业不主导,无法形成园区之间产业互补优势,同质竞争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区长期处于低质量发展,低效益运转状况,招商引资门槛低,盲目引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项目和沿海被淘汰的粗加工企业。结构不优带来的是经济规模小、效益低下。2010年,7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年技工贸总收入过1000亿元的仅有长沙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多数开发区在100亿元以下,部分开发区不到10亿元。开发区年实现利润总额不足亿元的有20个,其中不到1000万元的有4个,不足200万得有2个。在经济规模和效益方面,我省开发区与沿海省市比还有相当大的较差距。

(六)法律法规缺失,管理难以规范。开发区虽然是个新事物,但其发展建设已历时20多年。20多年来,开发区的发展、管理仅凭

4 省委、省政府所发的规范性文件,其时效性很有限。由于开发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滞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开发区发展、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开发区的法人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五花八门,很不规范,已严重影响开发区的正常发展。随着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开发区所承担的经济、社会责任日益增加,各开发区对加快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要求省里尽快制定出台《湖南省开发区条列》,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开发区的地位、职能、责任和管理程序,以确保开发区稳步健康发展。

(七)已出台的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省委、省政府湘发(2009)4号文件下发已达两年之久,但文件中要求落实的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仍有很多没有到位,最为突出的是文件中规定的开发区管委会职能、建立独立的一级财政、土地保障机制和资金保障问题。目前,部分地方应下放给开发区的职能仍由政府有关部门在行使,开发区只有招商引资的责任,工作起来很被动。部分开发区没有任何财权,各种支出需临时报批,一些必要的支出无法及时得到保障,开展工作十分艰难。有的地方对所属开发区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待遇,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开发区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平台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开发区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建议抓住主要矛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为开发区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一)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扩规和区位调整工作。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开发区扩规和区位调整工作,去年省里就作了安排部署,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湖南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但工作进展较慢,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开发区的扩区工作进入审核程序。建议省直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力争年内完成全省开发区调区、扩区工作。在拟扩面积方面,要充分考虑开发区今后5—10年的发展需要,适当留有余地,不宜抠得太紧,切实解决好开发区中长期发展空间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用地保障机制。用地紧张是开发区发展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建议省里对开发区用地计划单列到市、县,重大工业项目用地指标直接由省里解决,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应主要用于开发区。在土地转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对急需落地的工业项目,允许其先征后转。同时,要简化开发区用地审批环节,缩短预审时限。在用地政策上,对未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经省审核批准为省级工业集中区后,应给予省级开发区同等待遇。严格控制开发区外产业用地,凡非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一律不予批准,以促使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三)建立健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建设投融资公司的职能和职责,鼓励采取政府出资、企业入股办法,成立或改组开发区建设投融资公司,减少开发区和政府的融资风险。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落实在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或支库政策,制定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财政分配体制,培植开发区自我发展能力。允许开发区在四至范围

6 之外从事商业用地开发,所得收益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反还开发区的土地出让金,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开发区发展,建议省政府设立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补助或贴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开发区也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切忌盲目和过分超前。

(四)加快开发区立法进程。制定《湖南省开发区条列》已提了多年,社会反映也很强烈。去年,省法制办专门召开了听证会,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开发区条列》。省发改委也已做了很多前期工作,立法条件基本具备。建议省里摆上议事日程,今年开展立法调研,完成《条列》(草案)起草、修改等前期工作,明年列入省里的立法计划,并颁布出台《条列》,以利于开发区发展有法可依。

(五)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2009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湘发[2009]9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两年多来,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到位。今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体系建设的意见》。政策虽好,不抓落实等于一纸空文。建议由省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办公室牵头,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下发的这两个文件的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凡贯彻落实不力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六)建立开发区发展综合考核及动态管理制度。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良莠不齐,地区之间的开发区发展也很不平衡,必须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分出优劣,对发展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长期开而不

7 发的取消其省级开发区资格,以鼓励先进惩处落后,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新型工业化考核替代不了开发区综合考核,建议省政府明确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办法,对各开发区年度发展综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各个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和潜力。

(七)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省政府“三定方案”已明确省发改委负责全省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并将省开发区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过去各市州的开发区管理工作也基本上由发改部门负责。20多年来,全省发改系统认真履行职责,为全省开发区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近几年,部分市州政府在调整部门工作时,将综合管理开发区职能调整到了经信委或其他部门,致使全省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上下不对口,省发改委布臵开发区工作需跨部门进行,政令无法畅通,给省发改委及我会开展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建议省政府明确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由全省发改系统负责,以利于上下对口,加强管理。

以上建议供参考。

第17篇:关于开发区钢材市场的调研报告

关于**区钢材市场的调研报告

**市工商局**区分局

(2012.08.02)

为了改造、提升开发区京九钢材市场,促进开发区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开发区工商分局于近期对开发区钢材市场现状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以走访、实地考察、座谈等形成进行。我局组织人员分别实地考察和走访了京九农资钢材市场、老七里铺钢材市场、大转盘钢材市场以及饶炳奎钢材市场等业主五十余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场的基本情况

阜阳市京九农资钢材市场,由亿源公司于2008年4月投资兴建,并负责管理。市场是集钢材、型材、农资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市场,是我市最大的化肥及钢材集散地,年交易额达50个亿,该市场不仅解决了开发区附近社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开发区最大的税源之一。

该市场位于沙河路东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北能便捷通达六安、合肥、淮滨、亳州、河南、湖北等地,进入市区乘坐22路公交车可直接到达。

该市场总占地面积140亩,共有门店200余间,入驻钢材经营户200余家。市场经营的钢材、型材销售网络覆盖整个阜阳市,还辐射附近的地区,如亳州、六安、淮滨、利辛、涡阳、蒙城等县市,上述县市的工程用钢材多从该市场调拨。据统计,目前市场的日客流量在10000人以上,年成交额约达50亿元。

经调查,京九农资钢材市场目前铺面利用率已达100%, 1

而全市三区共有建材经营户约有500户左右,年交易额达100亿元。由于该市场面积有限,规模小、档次低,周边缺乏扩展空间,进一步发展潜力有限。

二、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全面调查了解发现京九钢材市场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发展定位不够高,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钢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其发展战略定位不是很高。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建材经销商虽能够归行入市,但是经营方式仍停留在摊位式经营,商品以低、劣居多;二是市场占地面积仅140余亩,由于老七里铺钢材市场的拆迁,钢材经营户要求入驻的需求与京九钢材市场的容纳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二)政策法规配套跟不上,进一步发展受阻。表现为:当前全市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成形的、大型的、上规模的建材市场,由于行政引导不力,导致了市场分散。当前开发区内还有很多钢材销售店铺未能归行入市。如大转盘东侧的10余户钢材经营户,饶炳奎钢材市场的10余户钢材经营户和京九钢材市场沙河路东西两侧的40余户钢材经营户等。市场的分散既不利于市场的管理,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更不利于市场品位的提升。

(三)市场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门店(货位)面积大小不一,不合适。业主普遍反映是小户不够用,大户用不完。二是钢材货位场地没有硬化,场地沆洼不平,积水疏排不畅,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三是无地磅设施。四是仓储设施不配套,仓库容量远不能满足业主的需要。五是缺乏对专业的运输、装运队伍。六是生活设施不配套。

(四)地理位置已不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市场建成之初,其地理位置尚属城郊。随着二环路的建成以及城区的扩展,目前市场已进入市区之中。承载建材商品的重(大)型货运车辆将不再适宜进出市区内的市场,在市区内设置建材市场,一方面对其自身发展是一个限制,另一方面影响到城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到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再者沙河路与三清路的贯通在即,今年下半年三清路如全面贯通,沙河南路作为与三清路交界处的主要干道,一是要维修;二是要修建绿化带及人行道,两侧钢材经营户已不能占道经营,市场内又容纳不了。这些钢材经营户无处可经营,会出现三个问题:一是要影响三清路全面通车时间,二是要向原七里铺钢材市场回流,三是向外区迁移(如:向阜临路河水市场、阜南路转移),向外迁移必定影响我开发区的税源问题。

三、建议

根据当前我区钢材行业的发展形势以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局结合调查到的情况认为应该重新建设开发区建材市场。

(一)建设新的建材市场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新建市场应按照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要求,建设成为全市范围内唯一的综合性建材经营地,成为专门、集中、门类广泛、品种齐全、管理统

一、服务优质的专业市场,成为有品位、上档次、有影响力的专业建材市场;进一步建设成为皖北地区以建筑材料为主,集展示、交易、信息、仓储、服务为一体的建材贸易集散中心。

2、新建市场选址。因为建材产品多属体重量大产品,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建议新选址应在公路运输交通方便,空地较多,便于建设和使用的地段,这样可以拉动该地段的经济繁荣和劳动就业。此外,新建市场如与会展中心相邻的话,对今后组织开展商品会展活动也相当有利。如建立新市

场,老京九农资钢材市场可以整体转变为农资销售专业市场。

3、建设规模。新建材市场占地应在300亩左右,营业门店设计为二层,上面为办公室、住房,下层为经营门店,仓库设计为单层。新市场经营门店为500个,能容纳500户建材经营户, 500户建材经营户按平均一天销售20吨钢材、型材计算,年销售额可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可解决就业4000余人。

如重新选址用地不好解决,可以就地扩大,在原京九农资钢材市场基础上把颍州区苗圃林地33亩征用扩建。

(二)新的建材市场建设方案

方案一:由原京九农资钢材经营户共同出资投建; 方案二:由开发区管委会出资投建,建成后由经营户购买或租赁。

(三)新建建材市场的筹备与管理

由开发区钢材协会会员共同出资成立市场管理公司,负责市场前期的筹建和后期的管理。

为保证新建材市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建议开发区管委会一要组织相关人员赴全国各大成形市场进行考察;二要成立建设新钢材市场的专门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处理协调新建材市场建设的相关事宜。

第18篇:开发区中小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开发区中小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调研组的调研提纲,我们近日走访了部分企业,对我区中小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掌握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供调研组参考。

一、据对我区部分企业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与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我们走访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反映用工成本压力较大,技工和大专院校毕业生需求量大,但用工缺口也较大,多数企业抱怨工人招不到,用工难。

二、根据我们走访的企业调研的情况并结合本市企业职工待遇和福利情况得出以下情况:普工平均工资基本在1500-2000左右,技工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平均工资基本在2500-3000元左右,我们所走访的企业80%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50%的企业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70%的企业为员工办理失业保险,60%的企业为员工办理工伤保险,30%的企业为员工办理生育保险,但是住房公积金尚未有企业为员工办理,农民工保障房和子女上学的待遇根据我们对企业职工的调查发现有70%已落实、20%未落实还有10%表示不知情。

三、政府有关部门应为园区企业做好企业发展的用工帮办,通过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储备劳动力,为缺工企业及时输送所需员工;定期收集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搭建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双向交流的平台;搭建招聘平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减小企

业用工成本压力和招工难的现象。针对我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特点,特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等与用工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特别是提高对劳动合同的风险意识。帮助中小企业把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到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上来,集中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

2、促进就业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在政府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建议政府根据企业新形势下的用工成本压力,制定鼓励企业用工和继续发展的优惠政策,丰富职工工作之余的文化生活,探讨企业留住人才的机制,倡导企业用工的资金资助、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新的政策措施,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传统产业企业享受优惠的低保政策待遇,短期内给企业有一个平稳的过度期。

3、进一步健全政府服务功能。帮助企业正确运用法律工具,规范劳动合同,规避用工法律风险,对企业用工情况和合同签订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用工进行真情服务。建立劳动合同检查、监证、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在劳动合同纠纷中发挥好协调作用,做到事前有预防、事后有准备。

天长经济开发区

2011.11.28

第19篇: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开发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根据开发区党行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们对开发区城镇发展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自开发区成立以来,****这一百年老镇容颜焕发,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009年是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最关键的一年,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区、文化名镇、和谐开发区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镇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几年来,***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投入近***万元用于开发区的城镇规划;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了水源地勘探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了开发区的供水能力;投资***亿元新建了杨四海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开发区的电力总负荷达到72万千伏安;同时,投资***多万元对镇区部分电网进行了改造,基本满足了工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投资****亿元,建成道路***公里,以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共安装路灯**盏,新建了工业园区道路、**路、**街、**街、乌兰街,改建了育才街、公

园街、准格尔北路等路段,已初步形成了开发区道路交通的主框架。投资***万元,完成镇区硬化面积达***万平方米;投资***万元,完成绿化面积达38万平方米;投资近****万元,完成供热面积达***万平方米;同时新建了占地***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总占地***平方米的伊东广场、占地***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和总占地***平方米的工业园区环岛。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终极目的。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要求,积极组织城市创建,不仅打造了武陵大道、**诗墙、商业步行城、火车站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品味,实现了“锦上添花”,而且通过实施杆线入地、“穿衣戴帽”、穿紫河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工程,解决了市民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收到了“雪中送炭”的良好效果。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市内各个层面都是充分肯定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市民对“雪中送炭”的要求相对迫切一些,这方面的任务也相对

重一些。今后要在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搞好“锦上添花”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雪中送炭”上来。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小街小巷整治、穿紫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从细微之处,从方方面面改善人居环境。二是着力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来对待,把新区开发、产业发展、精品工程建设和社区建设与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就业需求。三是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学习、休闲、娱乐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在城市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把市民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基础、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成果。

三、城市发展应该突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关系。

建设和发展一个城市,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吸纳社会资本,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投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发挥好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真正用到点子上,用出效率来。一是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把政府资金更多地投向公益性、福利性项目,投向社会资本不愿参与的无利性、微利性项目,凡是通过市场手段吸纳社会资本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都要少投入或不投入。二是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事前都要由建设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搞好成本核算,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利润虚高;事后都要由审计部

门严格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防止资金外流。三是要严格规划管理和质量监督。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减少资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社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一是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国有资产中,数量最多、增值潜力最大、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国有土地。可以采取以地换路、综合开发等办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旧城改造中,要推行成片开发,防止“剥皮”开发,切实保证土地保值增值,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二是实行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运用市场经营手段,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着力经营城市公用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水、电、气、文化、体育等公用设施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之由福利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转轨。四是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城市的街道、广场、重要公用建筑物的冠名权及广告发布权等,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充分挖掘这笔资源,就能筹集大量的城建资金。

四、城市发展应该强化经济支撑,进一步处理好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对一座城市而言,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基础设施跟上来了,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向城市聚集;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经济才能活起来,财政实力才能强起来,人民群众才能富起来。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市城区GDP达177.57亿元(不含武陵镇),占全市的36.5%,总量是1995年的3.7倍,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

国税收入425520万元,占全市的89.7%,总量1995年的4.4倍,比重提高16.9个百分点;地税收入61707万元,占全市的60.1%,总量是1995年的3.6倍,比重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819万元,是1995年的2.5倍。但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两个观念:一是“产业兴城”的观念。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城市发展最突出的位置,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建设;二是基础建设服从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观念。切实把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上来,以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讲,在基础建设上,要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向德山区工业组团、桥南区商业组团、新城区现代物流组团、旧城区休闲产业组团、柳叶湖区旅游组团、新老城区结合部房地产业组团倾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这个主题,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发展计划”,加大烟草、铝材、林纸、珍珠、建材、机电、电力、食品、医药、盐化工等11大主导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分别形成一批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着眼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市产业集群式发展;要进一步优惠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间资本,通过政策的活力、机制的活力,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

五、城市发展应该注重规划指导,进一步处理好规划编制与规划执行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基础性、导向性、控制性作用,始终坚持用规划

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实际工作中,重规划编制轻规划执行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是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忽视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行。在规划编制上,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还是重点片区、重要单体建筑规划的制定,都要实行公开招标,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在规划执行上,要进一步充实规划监察队伍,加强日常的规划执法监管,切实提高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确实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悖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专业规划、片区规划,要依程序及时组织调整和修编,确保城市按规划规范有序的发展。

第20篇:516开发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湛江开发区“两新”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0年度省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征求的意见建议进行整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委办“2011”13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将‘两新’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的要求,我区组织人员对全区在统筹和创新‚两新‛组织与街道社区的党组织设置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新”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两新”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初步形成。区党委高度重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开发区实际,认真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区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为直接责任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工作制度,建立领导责任制,强化了各级领导主动抓街道社区党建的责任意识,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初见成效。目前,全区15个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社区基本建立了工、青、妇组织,初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居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全区各街道社区建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小组15个,广泛开展了帮

1扶共建活动,形成了党建共促、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社区党建活力。

(三)凝心聚力,着力扩大党在“两新”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两区合并后,我区全力加快‚两新‛组织特别是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帮助不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群团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筹备建立党组织,指导已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取得较好效果。截至 2011 年5月,全区共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68家,建立党组织的35家,约占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总数的51%,全区党员总数为508人。

(四)群众公认、富有朝气的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区通过公开选拔、组织选派、培养选用等多种方式,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特别是选配好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区社区书记、主任的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0%以上。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有8个,占社区总数的54%。同时,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选、派、聘、挂、招等方式,从机关选派19名干部到街道挂职工作,坚持把街道社区作为培养和选拔干部的平台,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干部管理、考核、激励、监督等工作机制,激发了街道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坚持以党校为主阵地,社区远程教育为依托,通过学习培训、观看录像、异地观摩、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街道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两新”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组织缺少应有的政治地位,党建制度不能有效

落实。一是‚两新‛组织内部 ,一切由业主说了算,党组织大多处于服从地位,即使是由业主‚一肩挑‛,他们也已习惯于‚老板‛身份,党的工作仅是‚副业‛,党组织负责人身份仅是‚政治荣誉‛,从事党务工作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都不足,制约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二是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及‚两新‛组织管理体制影响 ,党员往往将做好本职工作、获得合理薪酬作为工作的目标。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党员易被经济利益左右, 造成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党组织的影响力降低。三是虽然不断完善了‚两新‛组织党建各项制度,但由于‚两新‛组织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殊性,一些制度往往与‚两新‛组织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果。

(二)党组织利用行政资源明显不足,保障措施不能有效落实。‚两新‛组织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作为纯粹的经济实体,驱利性使它不可能无条件为党建工作无偿提供支持,党组织可利用的行政资源明显不足。一是党组织缺少固定的活动阵地 ,电教设备和活动器材不足。二是党组织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 在业主对党建工作不十分重视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时间往往不容易安排。三是缺少活动经费也已成了影响‚两新‛组织正常开展党建工作的难题。

(三)党务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党建工作受一定影响。当前我区‚两新‛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履行职责不到位。少数‚两新‛组织中党务干部存

在着‚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一些党务工作者怕给企业主添麻烦,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怕为党员增加负担,对党员要求不严。二是素质能力不适应。‚两新‛组织特别是新经济组织分布较为零散,生产经营状况和社会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造成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党务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选择政治强、业务熟、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懂经营、会管理的人选难度比较大。

三、“两新”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把握党组织核心,确立党组织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党组织与‚两新‛组织的关系,提高党的执政力。一是加强‚两新‛组织业主政治思想教育。通过舆论宣传触动、党务培训推动、正面示范带动、政治激励促动等方式,让‚两新‛组织业主转变观念,认识到党建工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能给企业带来信誉资源、能凝聚员工和人才,使他们真正地关心、理解党建工作,进而重视、支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二是发挥党员表率作用 ,扩大党的执政影响。引导党员发挥表率作用,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理念,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对‚两新‛组织的渗透力、影响力,让党组织成为‚两新‛组织活力的‚催化剂‛,用党员的业绩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三是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 ,拓展党的执政空间。党组织对群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组织要利用这种优势,适应‚两新‛组织的工作格局,主动应对群众的新要求,努力关心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凝聚群众,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化为凝聚党员、联系群众

的具体行动,诚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将群众的愿望反映在决策上,落实在行动上,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取充足的执政资源。

(二)提高党务工作者素质,提高党务工作者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注重把党性强,作风正,业务精,善管理,威信高的党员推选进党组织领导班子。在组织管理层特别是决策层中挑选、培养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两新‛组织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具备条件的,实行党员业主与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切实提高‚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核心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党组织要把‚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纳入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着重在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学历员工以及生产工作一线的青年骨干中发展党员,逐步改善党员队伍整体结构,稳步提高‚两新‛组织中新发展党员的比例。三是加强党务工作者的教育管理,着重对他们进行党性观念、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在‚两新‛党组织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员进行奖励,从而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

(三)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多轮驱动、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两新‛党组织的凝聚力建

设制度。坚持为‘两新’组织所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效地将党的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文化建设、诚信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使‚两新‛组织中呈现‚基层党员有归宿、职工群众有靠山、企业发展有助手‛的新气象,以切实提高‚两新‛党组织凝聚力,促进‚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建立‚两新‛党建工作投入保障机制。定期召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座谈会,引导、督促业主支持党建工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和时间;加大财政投入,各基层党委留存的党费要向‚两新‛组织倾斜,并逐年递增。三是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机制。要有意识地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选派联络员、指导员,为‚两新‛组织注入一定的政治资源和行政资源,推动‚两新‛组织发展,实现了‚两新‛组织发展党建工作‚互动双赢‛。

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