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0 08:35:35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区域经济参事行

国务院参事来我省考察循环经济

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月日至月日,由国务院参事XX任团长、XXX、XXX参事任副团长的一行XX人的考察团,来我省考察调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特别是《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听取我省对发展区域经济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参事‚区域经济参事行‛赴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考察团,规格高、人员多、时间长,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月号下午召开了甘肃省汇报座谈会,XX副省长汇报了‚甘肃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省发展改革委提供了‚甘肃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书面汇报材料,副省长XX主持汇报座谈会并汇报我省经济社会基本情况,提出借助国务院参事建言献策‚直通车‛的特殊优势,帮助我们向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呼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建议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当提高中央投资对我省的补助标准,扩大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进一步加大对我省灾后重建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是建议国家从我省有色、冶金、石化等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煤、电等资源相对富集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支持发展一些高载能产业,不断提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水平。同时,进一 1

步加大对我省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我省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工程、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

三是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支持政策,就拆迁安臵补偿、土地综合开发、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房屋交易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参照廉租住房补助标准,对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中央投资补助支持,促进城市及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建议国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政策,将我省列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省份,建立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基金,对中下游地区征收生态保护基金,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

五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

六是建议国家参照220千伏电网项目核准办法,将330千伏电网项目改由或委托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同时,建议国家结合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将像白龙江、白水江、洮河等不垮省域、干流以外的中小水电站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

参加汇报座谈会的有省政府XXX主任XXX、副主任XXX,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XXX省工信委副主任XXX,省财政厅副厅长

2XXX,省农牧厅副厅长XXX,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XXX,省工信委XXX等领导同志。晚上,受因公在外出差的XXX省长的委托,XX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宴请了考察团全体同志。

国务院参事‚区域经济参事行‛赴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考察团于月日至日先后前往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市进行了考察调研。重点考察了白银市的有色冶金,武威、张掖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在考察调研期间,国务院参事们心系民意、关注民生,实地考察了白银市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和民勤县防沙治沙情况及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参观了民勤县防沙治沙博物馆,登上了防沙治沙纪念塔,实地观察了沙漠化肆虐的严峻形势。同时,分别听取了白银市‚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关情况‛,武威市‚关于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有关情况‛; 金昌市‚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张掖市‚关于‘节水型社会构建’和‘湿地生态保护’情况‛; 酒泉市‚关于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情况‛;嘉峪关市‚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情况‚的汇报。

去年月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将甘肃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是目前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全省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是国务院决定建设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务院参事室组织层次很高的考察团一行前来我省,就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

尤其是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和检查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参事对甘肃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体现了对2600万陇原儿女的深情厚谊。在甘肃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不仅关系到甘肃,而且关系到全国。各位参事不顾年事已高.不惧行程劳累,不辞条件艰辛,认真努力,勤奋细致,求真务实,深入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所到之处的各级领导和基层同志留下了深刻影响,受到了普遍好评。

推荐第2篇: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推进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区域在各类生产要素趋紧的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十分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笔者深入到城南经济新区进行了广泛

的调研,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城南经济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促进高邮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园区经济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新区土地供给困难,土地规划性质是农业用地的也不能作为工商业用途使用;三是经济外向度较低,外向型企业不多,利用国外资本、技术的能力不强;四是功能配套不全。新区的定位是“城市新区”、“工商新区”,但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偏重工业化,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知识型、科技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发达。

二、加快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以科学规划指导转型升级。根据高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区发展方向,借鉴外地城市新区提升经验,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科学修编符合高邮实际要求“一体两翼”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公司对新区产业策划、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多方论证,形成商务配套区、商住区、工业区、物流园区等功能区,避免无序布点、无序开发。同时根据发展实际,有计划地调整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面优化二产推进三产。

以特色园区培育助推转型升级。整合资源,引导特色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走“错位发展”、“特色制胜”的路子是加快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构筑与开发区错位发展、互为呼应、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建议打破地域局限,站在全市统筹发展的高度建设新区特色园区,要继续重点引导新区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通过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批科技研发中心、一批创业孵化中心、一批创业风投基金,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构建科技研发平台。新区要通过政产学合作,建成一批科研机构,共同构筑区域创新平台。二是提升创业孵化功能。以加拿大客商投资的科技孵化器为起点,积极构建从孵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形成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三是集聚一流科技人才。积极实施省“双创计划”、扬州“绿杨金凤引才计划”,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来一批项目,带活一个产业的思路。

以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充分依托载体创新平台,放大优势,主动出击,着力招引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一是强化产业招商。按照产业定位,坚持集聚、集群、集约,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重点是消费品工业类项目,牢牢锁定世界500强、国字头、中字号大企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政策,大力实施服务外包、创意设计、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业态,通过一批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旅游文化产业、软件产业。二是强化专业招商。进一步加强招商、谈判、捕捉信息等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招商能力。三是强化企业招商。切实把企业招商作为重要抓手,在引导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全面催生“葡萄串效应”,促使产业链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后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以功能开发推进转型升级。按照“环境先行,功能齐全,形象凸显”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放大优势,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快拓展新城区功能,借助高邮大交通环境的变化,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发展、商贸旅游文化服务、社区建设合理布局, 大力发展工贸区、滨运河新城区、中心商务区,启动现代物流园、科技孵化园,通过道路、水电、管网、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大型配套商业、金融机构、信息中心、星级酒店、顶级办公楼等入驻进区,促使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配套衔接,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新区综合配套能力,更加主动接受扬州辐射带动,使

城南新区成为沿运河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以品牌培育拉动转型升级。实施商标战略是提升企业乃至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商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重要抓手。作为主管商标工作的工商部门,要当好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通过宣传和指导,增强入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推

动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登记联动、企业联动、护牌联动等方式,引导入区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撬动大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以服务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作为工商部门,要把服务项目建设当作促进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优质、高效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做到主动介入、超前介入、全程介入,确保入区新企业早注册、早落户、早达产、早见效。鉴于城南经济新区已经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载体,工商部门要主动与新区商务、外管、招商等部门和企业联系,收集项目信息,争取服务的主动权。一是事前介入指导,详细了解项目情况,向投资人或引进人介绍国家产业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提供相关行业(产业)情况、合作方信用情况、企业名称预查结果、工商登记注册要件和登记注册示范文本。二是事中协助指导,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指导投资人或引进人准备书面申报材料,对申报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帮助解决。加强与上级局沟通,根据企业需要积极负责联系或全程陪同办理。对已办结登记的企业,提示办理刻章、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外汇登记等手续。三是事后跟踪指导,与重点项目企业建立长期联系,综合运用提醒、建议、规劝、警示、约谈、公示和信用约束等多种柔性方式,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推荐第3篇:白岩村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白岩村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摘要:2011年3月,我走访了位于鄂西恩施州境内的白岩村,在三个月的走访中,我渐渐了解到白岩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继而尝试对以白岩村为代表的西部山区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白岩村 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它系统地将建设命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的发展与崛起对整个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又伴随着无数的挑战,特别是对祖国广大西部山区而言,更是一次严苛的考验。

2011年3月,我走访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咸丰县高乐山镇境内的白岩村,在为期三个月的走访与调查中,我了解到以白岩村为代表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局限性,通过对地域资源和地域特色的整合论证,以下我谨对此制约发展之因素概括陈述,并尝试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一、白岩村概况

白岩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高乐山镇以西,现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618户、1952人,其中少数民族1717人,劳动力1280个;全村山林面积10260亩,耕地面积2078亩,其中水田1110亩,旱地968亩,有效灌溉面积380亩,人均当家田面积0.3亩。

二、白岩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通过村两委会和全村的不懈努力,该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综合规划和科学部署,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交通状况差。白岩村公路大部分没有完成硬化,或硬化质量较低,加之多有大型载重车辆通行,又缺少必要维护,使得现有公路品质多有下降,雨雪天气更是泥泞不堪;

其次,人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设施建设还需完善。许多房屋较偏僻的村民解决人蓄饮水及生活用水的途径仍然是肩挑背扛,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第三,电压不稳经常停电、电量不足等情况多有发生。由于我国鄂西多以山地地形为主,因此村民居住较分散,这无疑给全村供电系统的铺就造成一定的难度。

(二)特色产业缺少统一规划与扶持

2010年,作为高乐山镇白岩村的结对帮扶单位,咸丰县科学技术协会将漆树种植带入村民的视野。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林,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白岩村采取结合实际条件按户分发的方式将漆树苗分派给各家各户,自行栽培种植。但在实际操作中,虽有县科协的技术指导,许多村民仍不得要领,存在着大量技术盲区。不止如此,漆树的漆液有刺激性,部分对其过敏的人群如不慎接触到便易产生过敏反应,

极有可能引发犹如湿疹状的斑疹。

(三)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由于传统产业创收能力有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家庭收入,但却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农村“三留守”人员增多的社会现实。许多农用地利用不充分,甚至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四)村民文化程度较低

白岩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成年人中初中以上学历者寥寥无几,孩子也很少有进入大学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对以白岩村为代表的西部山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资源与政策的扶持力度

政府调节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必要的资源投入恰恰又是地区发展的基础,因此,政府的扶持往往是在解决农村亟需却又无力解决的问题。这一点,韩国的“新村运动”也许可以给我们启示。上世纪70年代,韩国推行的“新村运动”,“内涵是脱贫致富,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与协作’,引申意义就是通过教育,培养、激发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相应政策的出台是政府引导经济方向与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要科学地调配市场,并激发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活力是政府鼓励乡村经济的必要之务。

(二)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漆树种植产业是一项因地制宜又颇有价值的产业,但在运作中却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无法形成规模产业,创收的效益也十分有限。如能将漆树种植形成规模,对各个环节加以科学引导,则不仅能降低农户单独经营的风险,也能保证输出产品的质量。

在传统的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之外,白岩村也萌生出了一些新型产业:如栽种红豆杉、金银花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发展刺猬、蛇等利润较高的特种养殖等。这些新型产业收益高,风险程度较低,不失为农民创收新的思考方向。

(三)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这一战略,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入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在我国农村,占据总人口50.32%的农村人口更成为这项战略不可能回避的群体。

农村文化的建设首先要着手改变农民的思想定式,要使其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义务教育是农村文化教育的要求,更是村民接受更高层级教育的必须基础,因此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保证义务教育的强度,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农民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再次是要将文化教育普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农民在实践生活中保持对先进文化的吸收能力,提高生产技能。

作为一个普通的西部山村,白岩村的区域经济建设状况极具代表性,它一方面在发展与规划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另一方面却也颇具发展潜力。诚然,农村的经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仅以此文涉及皮毛,希望能对农村经济的窥视提供一些小小的素材,也希望祖国广大的农村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浪潮里迎来自己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强,姜爱林,任志儒.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成效、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6)

[2]陈磊,曲文俏.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J]当代亚太, 2006,(06)

[3]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2003,(01)

推荐第4篇:区域经济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要求:阅读5篇1级刊物的同一话题的论文,对文章的选题,论文结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一级参考文献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话题:区域经济

论文题目:1: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产出效应_基于路径收敛设计的研究(经济研究2010 年第2 期)

2: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经济研究2009 年第8 期)

3: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相关前沿问题研究_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_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8 年第8 期)

4:宏观经济_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_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发展论坛综述(经济研究2010 年第7 期)

5: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 年第9 期)

以下将按顺序对上述5篇文章的选题,论文结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以及参考文献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导言: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一:选题:

1:文章选题基于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带来产出效应,并且才用了小标题,对于从哪方面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具体说明,以及限制。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耳目一新。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从文章的标题推测文章的内容,是否是你要看的。有一定的专业性。

2:该标题,该文章针对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两种现象进行具体的论述。学术性较强。主题突出,准确地选择了主题。

3:从文章的标题可以得知这是一篇研讨会综述,是对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且是前沿的问题,小标题更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文章标题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4:文章是一篇研究区域的文章,区域经济,区域发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此文是一篇综述。最好一个小标题更是限定了文章的内容。

5:标题较为简短,文章中的区域主要跟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 概括经济类论文选题

一、把握论文写作的三要素

(一)提出问题 提问乃论文之本,解决问题是论文的价值所在。

(二)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论文的终极诉求。而在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前,必须先要对问题本身有着全面、透彻的认识,这就要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 要正确使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解决问题

只有对问题分析、认识清楚了,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要理出解决思路,解决问题关键是对症下药,这就需要选择正确的理论、建立适用的模型来指导问题的解决。

然后,就要根据解决思路,结合现实状况和客观条件来拟订具体的解决措施。

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不会只有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相关利弊分析,最终选择最优的方案。

二、选好论文题目

选题很重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选题的原则

前瞻性:选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改进、创新有指导、提升价值的论题。 实用性:切忌空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 时效性:切忌重复已过时或已有定论的论题。 正确性:论点的基本原则应当合法、正确。

(二)选题的策略

控制题目的大小范围:应当与论文内容相匹配 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容易言之有物,避免空对空 取个醒目的好标题: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切忌口号化 符合企业的需要:经济类论文的价值所在 融合理论与实际

企业并不缺理论,但往往难以具备实现理论的全部条件。 我们写论文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引介理论,而是研究如何为理论的实践创造条件,或者如何修正理论以适应企业的现实状况,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结果。

二:论文结构:

1:文章可以分为5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解决框架与自回归方法

(三)路径收敛设计模型

(四)FDI 效应的经验识别

(五)结论与评述

2:文章可以分为6个部分

一、引

二、增长极和中心地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三、中国市县经济增长的测度和计量模型

四、全国各市县空间滞后数据处理和其他数据说明

五、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结果

六、结论和政策含义

3:文章可以分为5个部分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合作动力、机制及绩效评介

二、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与合作方式

三、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增长

四、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问题

五、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作用问题 4:文章可以分为4个部分

一、政府工作报告与宏观经济走势

二、国际金融危机和信用体系的建设

三、亚洲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四、中国东盟合作与区域产业发展 5:文章可以分为5个部分

一、引言及背景

二、相关文献及差分内差分方法

三、实证模型及数据处理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五、结

结构就是文章中材料的组织与安排的技巧,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文章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多个方面。

文章要完全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结构。

5篇论文的结构存在差异,不过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引论就是文章的开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或者提出论题,或者点明论点,或者概述议论范围,或者交代写作目的,或者摆出反驳的错误观点等。有的单用一种,有的兼用几种,一般都是把文章所要论证的论点整个地或部分地告诉读者。引论一般都写得比较简要,有的只用几句话就引入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对提出的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往往需要用较大的篇幅,内容复杂的还要分成几节或者几个部分分别论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本论的论述内容决定整篇文章质量的好坏。结论就是文章的结尾,或者归纳论点,或者总结全文,或者明确任务,或者提出希望等,根据表达的需要,内容可详可略,但一般都与引论相呼应。

一般总是先提出问题,点明论点。问题提出以后,进一步加以分析,提出证明论点的论据,组成论证过程。问题经过分析,证明论点是正确的,最后需要向读者再作一番交代。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就必然构成从引论、本论到结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三个部分。

三:写作手法

1:本文的性质是议论文主要是通过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这种写作手法阐述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2:本文的性质是议论文主要是通过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这种写作手法阐述了对中枢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情况。

3:本文主要是通过说明、议论、引用数据、叙述结合等写作手法,阐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性的变化

4:本文的写作方法是引言公式、数据,总结、点面结合、叙议结合等,利用研究的方式来阐述区域物流能力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5:本文的写作方法主要是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引用等。阐述了区域经济增长及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文章的写作手法可以分为以下5大类。 第一种方法,假设说理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掌握。

第二种办法:例后解说法 举例之后,可能会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的认识会不会和我的不一样?例子跟观点的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使它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第三种方法:对比分析法

这里所说的正反对比不仅仅是指作文里一正一反的例子,也指举一个含有正反两种因素的例子,举完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而不是例子。

第四种方法:披文示意。

披露一段文字,然后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主要用于引用名句之后。

第五种方法: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就是使用类比的方法,在话题之外引入一个类比物,通过对二者相似点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四:主要内容

1:魏后凯(2002) 和武剑(2002) 得到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东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90 %和不到20 %是源自于外商直接投资。本文借鉴李子奈(2008) 计量经济建模的“一般性”和“唯一性”原则,提出了路径收敛设计建模方法;澄清了钱雪亚(2007) 认为至少有一个结论偏离现实的直观解读,发现魏和武的结论分别吻合了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要素和技术水平的不同效应,得到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首先在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否能够改变国资本从挤出到挤入效应,而不在于其所引发的技术效应。本文方法,也是对Fine (2000) 指出的计量经济建模三个严峻问题给出一个可选择的解决。 2: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 个市县数据对2000 年至2007 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3: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和广西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发展论坛于2010 年4 月10 日在广西南宁召开, 来自全国20 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著名经济学家共60 多人参加了会议。论坛开幕式由广西大学商学院院长阎世平教授主持, 广西大学副校长韦化教授作开幕词,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王诚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刘树成教授做了题为 政府工作报告看点与2010 年宏观经济走势!的主题报告。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锡良教授做了主题发言。

4:本文应用差分内差分方法评估西部大开发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及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通过建立增长模型, 采用1987/2007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的计量分析, 对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效进行严谨的社会科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使得西部地区2000 年以来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增加了约115 个百分点, 促使中国区域经济从趋异转向收敛。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机制, 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物资本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 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及软环境并没有因为西部大开发而得到显著改善。本文建议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在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 应当强化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政策法规人文等软环境的建设。 5: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和广州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6 年度重大项目“CAFTA 进程中我国周边省区产业政策协调与区域分工研究”(批准号06&ZD036) 协办的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于2008 年5 月23 —25 日在广州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0 余个省市(区) 的50 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近100 位专家学者和200 多位学生代表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杂志主编刘树成研究员,广东省政府李春洪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会议期间,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朱坚真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沈坤荣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撰写和提交了高水平、高质量、有创见的研究论文。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关于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最新前沿研究。

五:参考文献

1:靳涛、沈斌, 2008 :《FDI 与国内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效率的比较———基于我国转型期的一个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第3 期。

蒋殿春、张宇,2008 :《在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 经济研究》第7 期。 李子奈,2008《: 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经济研究》第8期。 刘渝琳、郭嘉志,2008《: FDI、政府公共支出、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省际面板数据差异化分析》《, 国际 贸易问题》第6 期。

林毅夫、任若恩,2007《: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经济研究》第8 期。 罗长远,2006《: 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1987—200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 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钱雪亚,2007《: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源于FDI ? ———析二次统计误差的形成》《, 统计研究》第3期。

魏后凯,200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研究》第4期。 武剑, 2002《: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经济研究》第4期。 辛力、邓珊珊, 2007 :《外商直接投资对民营投资的挤入与挤出效应》,《现代财经》第3 期。 徐磊、黄凌云,2009《: 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 科研管理》第2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经济研究》第10期。

Fedderke , J1W., Romm , A.T., 2006 ,“Growth Impact and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South Africa , 1956 —2003”, Economic Modelling 23 , 738 —760.Fine ,B ,2000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 a Critical Aement”,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4 , 245 —265.Go , E., Wingender , J .R.Jr., Torau , M., 2007 ,“The Contribution of Foreign Capital to U.S.Productivity Growth”,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47 , 383 —396.Hu , A.G.2007 ,“Technology Par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Research Policy 36 , 76 —87.Li , X., Liu , X, 2005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 An Increasingly Endogenous Relationship”.World Development 33 , 393 —407.Ramirez , M.D., 2006 ,“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neficial for Mexico ?An Empirical Analysis , 1960 —2001”, World Development 34 , 802 —817.2:吴玉鸣,2006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2期。

吴玉鸣,2007《: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世界经济文汇》第2期。 Anselin , L., 1992 , Space Stat Tutorial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Urbana Champaign , IL.Berry , B.J .L., 1964 ,“Cities as Systems Within Systems of Cities”,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 13 (1) : 146 —163.Berry , B.J .L.and W.L.Garrison., 1958 ,“Recent Developments of Central Place Theory”,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4 (1) : 107 —120.Boarnet , M.G., 1994 ,“An Empirical Model of Intrametropolitan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 73 , 135 —52.Boudeville , J .R., 1966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 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Carlino , G.A.,1978 , Economies of Scale in Manufacturing Location , Boston , Mrtinus Nijhoff .Casetti , E., King L.J ., and Odland J ., 1971 , “The Formalization and Testing of Concepts of Growth Poles in a Spatial Contex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 3.Christaller , Walter ,1933 ,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 Jena : Fischer ,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arlisle W.Baskin , London : Prentice2 Hall , 1966.Feser , E.and A.Ierman , 2007 ,“Harneing Growth Spillovers for Rural Development :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 forthcoming.Friedmann , J ., 1972 ,“A Generalized Theor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in Hansen N.M.( Ed.) 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Free Pre , New York.Fujita , M, P.Krugman , and A.Venables , 1999 , The Spatial Economy : Cities , Regions ,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the MIT Pre , Cambridge , Ma.Gaile , GL.1980 ,“The Spread2backwash Concept”, Regional Studies , 14 , 15 —25.Glaeser , E.et al ., 1992 ,“Growth in C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Vol .100.Greenwood , M.J ., 1986 ,“Human Migration : Theory , Models , and Empirical Studie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5.Henderson , J .V.,1986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Henry , M.S., B.Schmitt , K.Kristensen , D.L.Barkley and S.Bao ,1999 ,“Extending Carlino2Mills Models to Examine Urban Size and Growth Impacts on Proximate Rural Areas”, Growth and Change , 30 , 526 —48.Hirschman , A.1958 ,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Huang ,Y.F.,Yee L.2002 ,“Analysing Regional Industrialis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4 ,233 —249.Ke , S., 2009 ,“Agglomeration , Productivity , and Spatial Spillovers”,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 forthcoming , DOI 1011007Ps001680285 - 0.Kohler , H.P.1997 ,“The Effect of Hedonic Migration Decisions and Region2Specific Amenities on Industrial Location : Could Silicon Valley Be in South Dakota ?”,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 37 (3) , 379 —394.LÊsch , August , 1940 , 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 , Jena : Fischer , English translation , New Haven , Conn.: Yale Univ.Pre , 1954.Mankiw , G., D.Romer , and D.Weil , 1992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 : 407 —437.Myrdal , G.1957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 New York : Harper & Row.Perroux F.1950 ,“Economic Space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64 , 89 —104.Rey , S.J .and M.G.Boarnet , 2004 ,A Taxonomy of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for Simultaneous Equations Systems , in L.Anselin , et al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 Methodology , Tools and Applications ,Berlin : Springer.Richardson , H.W., 1976 ,“Growth Pole Spillover : the Dynamics of Backwash and Spread”, Regional Studies 5 (10) : 1 —91 Republished Sveikauskas , L., 1975 ,“The Productivity of Cit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9 (3) : 393 —413.Topel , R.H.,1986 ,“Local Labor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4 (3) , S111 —S143.3:无 4:无

5:毕涛, 2008:5 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研究) ) ) 以新疆为例6 , 5 数据分析6 第2 期。 蔡、王德文、都阳, 2001:5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6 , 5 中国社会科学6 第2 期。 胡鞍钢, 2001:5 地区与发展: 西部开发新战略6 , 中国计划出版社。

胡鞍钢、李春波, 2001: 5新世纪的新贫困: 知识贫困6 , 5 中国社会科学6 第3 期。 林毅夫、刘培林, 2003: 5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6 , 5 经济研究6第3 期。 刘军、邱长溶, 2006:5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6 , 5 当代经济科学6 第4 期。

孙力军, 2008:5 金融发展、FDI 与经济增长6 , 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 第1 期。

王洛林、魏后凯, 2003: 5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6 , 5 财贸经济6 第10 期。 魏后凯, 2002:5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6 , 5 经济研究6 第4 期。 魏后凯、孙承平, 2004: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6 , 5 开发研究6 第3 期。 Ahsan, S.Kwan A.and Sahni, B., 1989, / Causality between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and National Income: OECD Countries0 , Public Finance, 44, pp.204 ) 224.Alesina, A.and Perott i, R., 1996, /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ti 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0, European Economi cRevi ew, 1996, vol.5, pp.1170 ) 1189.Arellano, M., and Bond, S., 1991, /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 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0 , Review of Economi c Studies, 58, pp.277 ) 297.Arellano, M., and Bover, O., 1995, / 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 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 Models0 , J 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68, pp.29 ) 51.Aschauer, D.A., 1989, / Back of the G27 Pack: Publ ic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Group of Seven0 , Working Paper Series, Macroeconomic Iues 89 ) 13,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Ashenfelt er, Orley and Card, David, / Using the Longitudinal Structure of Earnings to Est imate the Effect of Training Programs, 0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1985, vol .67, no.4, pp.648 ) 660.Bai, Chong2en, Yingyi Qian and Chang2tai Hsieh, 2006, / 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0 ,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 cActivity , vol .2, pp.61 ) 101.Becker, G.S., 1964, Human Capital, Published by NBER, New York.Blundell, R., and Bond, S., 1998, / Init ial Condit ions and Moment Restrict 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0 , J ournal of Econometri cs , vol.87, pp.115 ) 143.Cazzavillan, G., / Publ ic Spending, Endogenous Growth and EndogenousFluctuations, 0 In: Working paper no.93.09, University of Venice, Venice, 1993.Galor O., and Zeira J, 1993, / Income Distribut ion and Macroeconomics0 ,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1, pp.35 ) 52.Gruber, J.and Pot erba, J., 1994, / Tax Incentives and the Decision to Purchase Health Insurance: Evidence from the Self2Employed0 , Quarterly J ournal of Economi cs , vol.109, pp.701 ) 733.Henry, P.B., 2008, / Capital Account Liberal izat ion, Real Wages, and Productivity0 , NBER Working Paper, No.13880.Meyer, B.D., 1994, / Natural and Quasi2 experiments in Economics, 0 NBER Technical Working Paper, Vol.170.Mitchell, D.J., 2005, /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Economic Growth0 , Backgrounder No.1831.Peron, T.andTabellini, G., 1994, / 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0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3, pp.600 ) 621.Schultz, T.W., 1961, /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0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1, pp.1 ) 17.Temple, J., 1999, / The New Growth Evidence0 , J 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7, pp.112 ) 156.一级出版物的文章的参考文献引用了大量优秀的英文期刊的文章,以及一级出版物的文章。总之文章的级别比较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资料有深度,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综述类的文章没有参考文献。

从这五篇文章中可以得出,区域经济包括以下的四点基本内容。

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任重道远。

09物流1班

周照宇

094171159

推荐第5篇: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导师:

日期:

111

地理科学12级1班

1200911010`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郭广猛张艳宋松岩 边柳李辉高园园 2015年5月6日

目录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习路线 ...........................................................................................................................3 第一章淅川县部分地区调研实习...................................................................................................4

一、淅川简介 ...........................................................................................................................4

二、实习内容 ...........................................................................................................................5

1、渠首调研 .....................................................................................................................5

2、淅川县博物馆 .............................................................................................................6

3、荆紫关历史文化古镇 .................................................................................................7

第二章西峡县部分地区调研实习...................................................................................................8

一、西峡简介 ...........................................................................................................................8

二、实习内容 ...........................................................................................................................9

1、垱子岭水环境调研 .....................................................................................................9

2、五道幢风景游览区 .....................................................................................................9

3、宛西制药厂 ...............................................................................................................10

第三章内乡县实习.........................................................................................................................14

一、内乡简介 .........................................................................................................................14

二、内乡县衙 .........................................................................................................................14

1、内乡县衙简介 ...........................................................................................................14

2、文化内涵 ...................................................................................................................15

第四章石佛寺玉器市场 .................................................................................................................16

中国玉雕第一镇河南南阳石佛寺镇 .....................................................................................16 第五章实习总结 .............................................................................................................................17

前言

一、实习目的

2015年 4 月 13日到 4 月 日,我们地理科学专业 120 余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综合实习”。这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质、水污染来源、水污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调研。学习和分析区域经经济的发展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本次实习中特别的涉及到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课题,是对新形势下对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问题的响应。

二、实习路线

本次实习的目的地有南阳市的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四个县域。整个实习的时间安排和路线安排如下:

(1)4 月13日,淅川县:渠首调研——丹江口水库——淅川博物馆; (2)4月14日,淅川县:荆紫关历史文化古镇——秦家沟调研; (3)4 月15日,西峡县:垱子岭调研——五道幢风景游览区; (4)4 月16日,西峡县:宛西制药厂——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西峡恐龙遗迹园——黄狮村猕猴桃基地; (5)4 月17 日,内乡县衙——镇平石佛寺玉器市场。

第一章淅川县部分地区调研实习

一、淅川简介

浙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邻湖北、陕西省,属南阳市面积2820.28平方千米,人口74.6万。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 源地。

渐川风景名胜众多.有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亚洲 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奇峰林立、迁回曲折的丹江小三峡;中州四大名刹之一香严寺,飞瀑 鸣泉的世外桃源坐禅谷,如梦如幻的神奇世界八仙洞;被誉为绿色海洋、天然氧 吧的龙山景区;北方13省保存最完整的叨清古建筑群—荆紫关清代一条街等 等著名景点16个。其中丹江风景名胜区、千年古刹香严寺、清代五里长街被列 为河南省8大重点旅游线路之一。

浙川县不经国道,不通铁路,人称河南“小西藏”,特殊的县情使浙川在一 定时期内处于滞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 浙川个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仍长期被贫穷、落后的阴影所笼罩。1985年,全县财政收入1701万 元(时价,下同),人均纯收入125.9元,92%的农民处于温饱线以下,80%的行 政村不通路、不通电,人畜饮水全靠肩挑屋檐接,劳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达 86%a 1986年,浙川县被国务院重点为贫困县,1994年又被列入《八七扶贫攻坚 计划》重点县

然而,为了南水北调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为了让京津冀等 地人民用上优质纯净的丹江水,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浙川县委、县 政府审时度势,本着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 碑刻在青山上”的指导思想,团结带领浙川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 态示范县、旅游名县”这一目标,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克难攻坚, 锐意进取,大力推进造林绿化,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加大工业企业治污力度,最终取得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浙川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三次产业良 性互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县格局。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0.2 亿元,是2002年的2.3倍,人均突破12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 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净增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3: 55.6: 19.1,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二、实习内容

1、渠首调研

渠首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水库中游东岸,西与千年古刹香严寺隔江相望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包括九重、香花两镇 301平方公里的地域。渠首 工程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由 10 万 大军历时 10 载建成的。渠首景区濒临水势泱泱的丹江水库,规模宏大的南水北 调中线渠首工程和丹阳、宋岗两大电灌工程等现代水利工程构成了一幅气吞山 河、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渠首,我们南阳师范学院水源地水生态安全志愿者服务队进行了宣誓仪式,并采集了渠首水体样本,对水源地周围的的村民调研 5

感想:本次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实习中,渠首工程已经竣工,已经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沿线地区通水,宏伟壮观的工程令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学生震惊!看着那碧波荡漾的水让人热泪盈眶,巨大的工程显示了党和国家对此项工程的重视和关注,正如宣传词中说所的,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它定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大的改善了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随后我们做了“渠首周边生态环境的调查”,通过面对面的和渠首周边的村民进行交流,发现大家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在意识上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为保护好渠首周边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渠首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变仍旧需要政府和村民作出进一步的努力。我们应该保护好水源,确保水质良好。

2、淅川县博物馆

该馆坐落于县城腹地人民会场正东隅,是一座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它坐东向西,总占地2297平方米,其中展厅楼占地615平方米。展厅主楼分上、下两层,建筑格式为四角三攒二重檐式,橙黄色琉璃瓦镶嵌楼顶。整个建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外观古色古香,庄重肃穆,宏伟气魄,由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淅川县博物馆"六个大字熠熠生辉。淅川县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繁多,有化石

类、石器、骨器、陶器、汉画、兵器、铜镜、铜器、玉器、铁器、金银器、钱币、瓷器等13类共3082件文物,藏品年代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是淅川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和实物见证。

文化内涵:藏品中金银、玉器、兵器、铜镜、钱币、瓷器较为贵重,但属精品的当首推青铜器,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品,大部分出自下寺和各村楚国贵族墓地,它们分为食器、礼器、酒器、水器、乐器和车马器等,纹饰华丽,工艺精湛,风格绚丽雄浑,显示出楚文化丰厚的底蕴和神秘色彩,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和当时先进的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500年前,楚文化以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原大地上,她所折射的神秘而美丽的光晕和透出的丝丝灵气,哺育和鼓励了一代代楚地人,使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时空的流转中创造出惊世的文明,浓缩于淅川博物馆中。

3、荆紫关历史文化古镇

荆紫关镇是河南省淅川县下辖镇,该地一脚踏三省,即位于豫、陕、鄂交界 处。荆紫关镇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荆紫关镇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自 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便源自荆紫关镇。明、清时期,是荆紫关 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 多在此地集散。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 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现存古建筑有:荆紫关古 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 省碑亭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悟:荆紫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经是河南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并且保存着许多古建筑。但因为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上丹江水运的 功能不再,交通区位优势严重削减。但是历史经济的繁荣和区位的重要性为荆紫 关镇留下了巨大的历史财富,因此对古镇的保存完善尤其重要。再次,对古镇进 行进一步的景区开发,可以为这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本地的文化建设也能 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第二章西峡县部分地区调研实习

一、西峡简介

西峡,一个因发掘大量恐龙蛋化石群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第九大奇迹”而 闻名中外的“恐龙之乡”,如今正成为八百里伏牛山脚下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峡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邻陕西省,属南阳市,南距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地境仅35 公里。西峡县面积3454平方千米,人口约们万。目前西峡经济己形成了以机械、医药、电子、建材、轻工、冶金等工业为主的生产体系。土特产有白肋烟、中华 称猴桃、油桐、生漆、西峡玉、香菇,山茱萸等。旅游景点有灌河漂流、龙潭沟、老君洞、五进幢、老界岭景区、白羽城遗址、千佛石窟、恐龙蛋化石遗址、云华 蝙蝠洞、屈原岗遗址、寺山国家森林公园、哪吁庙等。

西峡境内资源丰富,景色秀丽,森林覆盖率76.8Y.,是河南省资源大县和 区域大县,被誉为“绿色王国”和“天然药库”,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涉 及的药材共有1800多种,目前在西峡发现的药材就有1300多种。西峡交通便利, 己开通的西安至南京铁路,沪陕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县城距南阳机场百余公里, 投资环境优越。

西峡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伏牛山地质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50多处, 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

西峡区域经济独具特色。己形成以称猴桃为主的林果业、山茱英为主的中药 材、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和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以及医药制造、冶金建材、汽 车配件铸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在南阳市和河南省增长 较快。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依法治县百 强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称猴桃之乡、山茱英之乡等称号.西峡境内地形复杂,北部是海拔高、坡度大的中低山地,南部是鹤河谷地, 两侧是起伏大的低山丘岭。

西峡处于亚热带向暖湿带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候温 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I 'C,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均

无霜期为236.2天,年均日照2019小时。素有“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 落迟”之称。

境内河流众多,属长江流域丹江水系的鹤河纵贯全县南北,并与52条大小 河呈羽状分布于崇山峻岭之中。主要河流有鹤河、淇河、峡河、双龙河、丹水河 等。

二、实习内容

1、垱子岭水环境调研

垱子岭是离水源地较近的村庄,在垱子岭村外的小河里采取水样本,并对当地的村民进行水源地环境调查,了解其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对保护水源地水资源的了解和对于保护水源地水资源保护的态度与积极性。

感想:村民对于水源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政府的号召下对水源的水资源的保护更为重视。改变日常生活习惯,保护水资源从点滴做起。

2、五道幢风景游览区

五道幢生态游览区位于西峡县城东北部的二郎坪乡境内,距县城46公里, 紧靠311国进和豫51省道。五逝幢景区峡谷奇特,断岩峥嵘,悬崖陡峭,鬼斧 神工。谷中河水清撤,缓如垂练,急如抛珠,瀑泻如注,轰鸣而下,山水相映相 辉,如诗如画;景区内,春天百花争艳,盛夏满山翠绿,金秋万山红遍,严冬银 装素裹:北临刀棱山峭壁,东与马武寨奇峰相连,西、南和黄花漫上的天然韭菜 园接壤,四周秀山起伏,景点连线,风光无限。悬崖建栈道,峭壁有攀岩,峡谷 有速降,吊桥空中悬,小桥伴流水,五幢胜景,各有于秋,景区内共有各类不同 景点40多处:游客能参与、体验在其中:是一个集探险、娱乐、观光、休闲,避暑、度假、科教、强身健体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

本地以花岗岩为主,属于岩浆岩,为基性岩易断裂,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该 地的奇特地貌

本地作为旅游景点,内部优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五进幢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该地已接近自然为主题,内部建筑物如大门、垃圾箱等多采用“仿生

法’,。但是其内部自然环境结构单一,景区空问较小,游客承载量小等诸多因素 制约着该景点的进一步发展。希望在以后的改进中与周边其他景点相结合,组成 结合体,来提高吸引力,使顾客不会感到单一乏味

3、宛西制药厂

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8年,1998年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先后经过2次最后于2003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公司生产的中成药有浓缩丸、颗粒剂、口服液、片剂、胶囊等九个剂型,上百个品种。公司按GMP标准兴建了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大楼,成为全国最大的浓缩丸生产基地和中原最大的口服液生产基地。

先进的电脑管理,标准的质量规范,严谨的科学管理,积极的市场开发,完 善的市场服务,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使宛西制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独特的 品牌、资源、剂型、包装等综合优势,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宛西制药的发展经历了30多个春秋,在这30年中,宛西制药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较长的产业链,从种植业到第二产业 的生产再到第三产业。宛西制药为中成药加工制造基地,拥有庞大的绿色中药材 基地,以仲景百草园和20万亩山茱英基地为主,突出展示中药材的神奇和灵秀 占地1600亩的仲景百草园,有山茱英、连翘、丹参、柴胡、梭罗树等各种名贵 中药材,全部从伏牛山引种,另外还有各种珍惜花草树木数千种,目前己经建成 经济园林数十个。第二,注重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品牌,目前。宛西制药拥有“仲 景”“月月舒”“飞龙”三大中国驰名商标。第三,生产环境良好。第四,采用先 进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第五,便利的交通条件。

感悟:参观好宛西制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里不仅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的积淀,而且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工艺;它有工业化的气息,也有生态的完美保护。它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同步,观看宛西制药,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对于宛西制药的成功总结以下方面:第一,发展企业旅游。第二,以工业带动农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科技研发的投入。

4、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52 年,现为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企业,主导产品为汽车水泵、发动机进、排气歧管和飞轮壳等,是国内生产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基地。辖设4个全资子公司:河南飞龙(芜湖)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南阳飞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西峡县飞龙铝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峡县西泵特种铸造有限公司。公司通过 ISO/TS16949ISO14001 和 OHSAS18001“三标一体”认证,连续多年被中国汽车报评为“全国百家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被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 2008 年“质量管理 100 强企业” ,“飞龙牌”汽车水泵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 ,2008 年 3 月公司“飞龙”商标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 年 1 月 11 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名称:西泵股份,代码 002536),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感悟:该企业属于制造业,就利润而言,利润低于科技产业。公司利润相对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生产环境较差,噪音污染严重,对于工人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注重科学研究和品牌效应。企业在立足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向产业上游和下游扩张,扩大产业链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五里桥镇黄狮村猕猴桃基地

(1)实习、调查状况

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黄狮村观看并认真听了当地村民的讲解。本地关于农业方面的发展,以发展猕猴桃产业为主,黄狮村村经过几年的时间,通过专家指导和村民的经验,培育良种,完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目前已经发展猕猴桃 3500 余亩。在政府的主导下,本地大胆创新,改革经营模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经营模式: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把分散的小农经营通过合作社的模式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改变以往一家一户经营,形成大的基地。这样有利于集中力量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修剪、统一防病、统一采摘、统一销售。这样合作社可定时邀请相关专家对入社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各种防病措施指导。合作社还可以招入专业的销售渠道,改变销售小商小贩的传统销售模式,有利于产品的销售,提高产品价格。此外,合作

社通过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不但能够引进资本,搞活发展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保证农产品的随时销售。 (2)发展猕猴桃优势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前黄狮村具有发展猕猴桃的巨大优势,总结如下:A、充足的农田资源。因大多年青一代外出务工,人口数目保持不增长,村内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增多,为猕猴桃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农田资源。B、丰富的水资源。有丁河、灌河两大区域性大河流流经该地,且水量丰富,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C、适合的纬度位置。本地位于中温带地区,是我国气候南北分界线,光照充足,湿度适中,猕猴桃品质高。D、便捷的交通条件。五里桥镇紧临西峡县城,209 国道、312 国道分别横穿南北东西,沪陕高速、宁西铁路横贯东西。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猕猴桃的输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拉近了产地与消费市场的距离。 E、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该地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其水土保持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发展猕猴桃能够保持水土,保护本地生态环境,同时顺应国家关于新型农业的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F、农户发展农业经济的愿望。调查中发现农户有很强的依靠农田增加收入的愿望,对发展新型的农业有极高的热情,这为发展猕猴桃产业提供了巨大的人文支持。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本地发展猕猴桃种植确实为当地农户带来了不少的收入,村容村貌、农田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农户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但是由于没有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本地发展猕猴桃产业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1)农民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调查中发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农户了解不够清楚,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以及政府主导的合作社模式不是太了解,不利于政府政策的落实和持续。(2)缺乏专业性的技术指导。一些农户因为猕猴桃果园较少,没有能力请专家指导,不能够对果树进行合理性的管理,不能够合理进行修剪、防病虫害。(3)销售道路不畅通。在果实成熟的季节农户最愁销路问题和价格问题,农户希望卖一个好的价格,但因为对市场情况不了解,导致果实放坏。(4)存在使用膨大素问题。部分村民因追求产量和产品外观的好看,缺乏对使用膨大素危害的认识,存在使用膨大素的现象。

(4)对策及建议

针对五里桥镇前营村、黄狮村猕猴桃基地的发展状况,经过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给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发展。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宣传绿色生态农业及其猕猴桃的市场形势,使农民充分认识和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认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同时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2)与高校、农业技术部门等建立合作联系。农户缺乏技术指导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与高校、农业技术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农民掌握熟练的生产技术,增强农民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3)政府对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针对农户对市场信息不够了解,政府应及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提供猕猴桃种植户。(4)政府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对积极发展猕猴桃种植的农户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培养农业“大户” ,起到区域性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自觉、主动地种植猕猴桃。(5)完善“农户+合作社+基地+企业”的发展模式,更好的发挥新型农业管理模式的作用。

第三章内乡县实习

一、内乡简介

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县,南连邓州,西邻淅川县、西峡县,北依嵩县、南召县。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和"东接宛镇、南瞩荆襄、西带丹江、北枕嵩邙"之说。

地形呈南北条状,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2010年)。内乡县有全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等多处风景名胜。

二、内乡县衙

1、内乡县衙简介

内乡县衙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内乡县城县衙东街,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也是国内第一座官署衙门博物馆。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明、清,至民国时期均为县治所。现存建筑群为清光绪年间营建,占地2万余平方米,厅堂房屋260余间,有五进院落,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廊道相通。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及主体建筑大堂、二堂、三堂等。东西辅线上分别有县丞衙、主薄衙、典史衙及花厅、库房、帐房、狱房等。整个建筑群为清代小式建筑,仰瓦瓦顶,屋脊饰以兽吻等饰物。体现了清代地方衙署建筑坐北面南、左文右武、中央厅堂、前衙后邸和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

大堂、二堂、三堂为中轴线上体量不同的三大主体建筑,是知县举行重大政务活懂、预审案件和办公起居之所,均面阔五间,单檐硬山建筑,前檐为飞椽。县衙主要建筑均设置有楹联、匾额。县衙门首之左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县易三才等所立的《三院禁约碑》,是整饬吏治、倡导廉政的珍贵实物资料。县衙刑钱夫子院及三堂院各保存有元代桂花树一株,是县衙活的历史见证。 为充分发挥内乡县衙古建筑群的社会教育作用,1984年这里辟为县衙博物馆,共设展室32个,面积5400平方米。主要以复原陈列为主,以突出衙门文化特点的展览为辅,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县衙博物馆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编撰有《内乡清代县衙》、《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内乡县衙览要》、《内乡县衙》、《内乡名胜》等专著。

2、文化内涵

“北京游故宫,内乡览县衙”。内乡以其唯一而独特的优势,珍贵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封建时代地方官衙完备的建筑规制和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含意深刻的匾联内容,高雅庄重的文艺表演,成为镶嵌在中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历史的见证,是人间史鉴,是实物标本,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县衙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自身的魅力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被誉为“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古称菊潭古治。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由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邴涛主持营建,占地27,000平方米,厅堂房舍260余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章石佛寺玉器市场

中国玉雕第一镇河南南阳石佛寺镇

石佛寺位于镇平县城西北10公里处,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 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1万人。该镇自古以来素有“玉雕之乡”的美誉,是南阳玉雕的发源地,全国规模最大、价格最低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

玉雕的发展带动奇石、古玩、字画、瓷器、骨雕、角雕、铜制品等旅游工艺 品迅速崛起,目前石佛寺镇己形成以玉雕为主,其它珠宝古玩为辅的全国最大的 工艺品加工销售集散地. 玉雕业已成为石佛寺的支柱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连续办厂开店,珠 宝商也蜂拥而至,形成了产销基地。随之,包装、饮食、住宿、交流等服务业也 兴旺起来。以前偏僻的小饭冷冷清清,而今热闹非凡,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 的中心。镇区规模由原来的1.5平方米公里,扩展到现今的4.5平方公里。城镇 人员猛增到3万多人,玉雕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镇总人口的46%,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玉:新疆的“和田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 石”、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及辽宁灿岩的“山由玉”。但是为什么只有南阳的石佛寺镇发展成为中国的“玉雕之乡”。其实这和本地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石佛寺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这里有着浓厚的经商传统,在其它地方的人们外出打工的时间,本地人就开始了他们的经商之旅了。最早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养金鱼、贩卖地毯、种植花卉等,所以这里还有“中国地毯之乡”、“中国金鱼之乡”和“中国玉兰之乡”的美誉。

当然石佛寺的玉雕成业的兴盛和本地政府的政策指导是分不开的。石佛寺的 玉雕产业兴盛起步于2001年至2002年,2001年以前本地玉雕以农户经营为主, 玉雕较少,各农户间为出售玉雕赚钱,往往搞恶性竞争,价格低廉。但起步之后, 政府部门对本地玉雕行业进行了改革,建立职业高中(玉雕学校),培养玉雕人 才,并且每年举行玉雕大师雕刻比赛,来提高玉雕人才的玉雕技术;以玉雕为题 材拍了三部电影,来宣传本地玉雕文化,提高当地玉雕的知名度;同时借助玉雕 文化节与玉雕展览来宣传玉雕产业等,进而将玉雕向全国推广。事实证明,石佛

寺的发展措施正确的。

但是石佛寺的玉雕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想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实现产业的 转型。作为设计刚起步阶段的制造业,还处于低级阶段,为了本地产业好发展, 拓展起了链条,就要面临产业升级,需要产业集聚,发展联合产业,研发新产品; 玉雕的销售向高端发展,应该从单纯的销售向销售与文化结合,挖掘文化底蕴, 过,也许是因为是大学里最后一 次实习, 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或者将玉向珠宝转型,当做高端消费品来发展。

第五章实习总结

本次实习时间五天, 大多数时间在汽车上度但是短暂的时间里感觉学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知识, 是对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果,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并且,这次实习让我觉 得非常充实。 对于区域经济学,之前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实际应用过,我们感 觉理论知识非常实用, 这加大了我们对本次区域经济地理实习的热情。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参观了在国内外有名企业,例如:宛西制药等大型工厂。 这让我在实际中了解到一个工厂应该如何布局以及各种 地理要素对于一个工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另外,我们去了五道幢景区。这是大学里最后一次实习,大家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怀念,所以在爬山的过程中,我相互鼓励一定要爬到山顶,到达最后一站。巍峨的高山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和征服的欲望。一座在这个时节里应是寂寞的山,因为我们这群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而顿时充满了活力。爬山不但锻炼了我们不锲的精神,也使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团队的力量。实习安排很紧,时间比较短,地方很多,目的性很强,这次实习我们学到了 很多东西,对于自然、人文、旅游地理方面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推荐第6篇:潢川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的潢川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东距合肥227公里、南离武汉223公里、北至郑州413公里、西抵西安696公里,为豫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十一五 ”期间,潢川经济发展较快,但总体经济水平仍然不高。潢川在政治上属于河南省,但在经济上受安徽、武汉的影响很大。信阳潢川似乎夹在河南湖北之间,经济受郑州,武汉经济的排挤。这也是信阳潢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吧。 区域地理

潢川县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一水东流,城分南北,两桥相连,独具一格。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区域优势进一步凸现。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及规划中的衡(水)潢(川)铁路,G45大广高速、G40沪陕高速,国道G312干线、国道G106干线,京

九、乌沪两条光缆和西气东输两条支线均经过潢川,形成了五个黄金“十字交叉”,使潢川县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条件。

潢川地处大别山侧洪积扇向淮北平原过渡地带,属合肥-潢川盆地,地质结构属淮阳古陆边缘的一部分,地貌为剥蚀侵蚀类型,地势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境内淮凤岗、七里岗、黄寺岗与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 “三岗四河”相间分布,淮河沿县北侧东流,将全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南部为低山丘陵,面积占11.4%;中北部为垄岗,面积占65.7%;沿河为平原洼地,面积占22.9%。

资源

潢川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丰裕,四季分明,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红麻、水产、畜禽、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甲鱼年产35万公斤,有“甲鱼王国”之称;樱桃谷鸭养殖量达2400万只,居亚洲第—;花卉面积5万多亩,有200多个属类,是全国花木示范基地县和国家授牌的“花木之乡”。

潢川水资源充足。水资源年均总量73.4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占7.9%、地下水占1.3%、过境水占87.9%

交通

潢川区位优势独特,交通通讯发达。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公路国道G

312、G106线,沪陕高速公路G40和大广高速公路G45分别在县城交汇,县际交通便利,离豫南大部,分县区均在1.5小时公路车程内。

铁路

潢川是河南7个重要铁路枢纽中唯一的县。宁西铁路、京九铁路两条国家铁路交汇于此,为潢川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基础。潢川火车站现为武汉铁路局麻城车务段下辖的国家二等车站。

经济地理

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城区空间结构,依托一河(潢河)两路(京九大道、工业大道),推进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城市拓展区“三区”充分融合。推进“潢光一体化”,沿京九大道往南、潢河往上,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充分彰显水城花乡城市个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特色产业基地。提升“鳖、鸭、花、猪”等传统特色产业,把畜禽肉类综合加工、优质粮油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工、饮料制造等四大产业培育成上规模、具特色、有品牌的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使潢川在“十二五”时期发展成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的特色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集散地。立足潢川商贸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建设物流园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优化提升各类专业市场,建设世博时代广场为代表的中心商务区,完善城乡商贸网络,增强辐射能力,把潢川建成区域商贸集散地。

和谐宜居地。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绿色发展,培育低碳经济,在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基础上,持续促进生态与发展的有机结合,生态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和谐、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1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30.7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增长18.6%。三次产业结构为32.6:36.4:31,初步形成的“二一三”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616元,约折合1500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6.18亿元,增长18.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52.9%提高到54.6%

2008年,潢川完成生产总值94.8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1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2元,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796元,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增长13.3%;直接利用外资604万美元,增长31%,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2年,华英集团和黄国粮业入选全省食品工业30强,河南潢绣集团入选全省建材工业30强,荣丰纺织公司入选全省纺织服装行业30强,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全省生物医药行业20强。

产业布局

食品加工区:位于县城西部潢川县产业集聚区内,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畜禽加工、水产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配套发展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形成链条相对完善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现代物流区:位于县城东部潢川经济开发区内,总面积5.9平方公里。以火车站物流园区、民营工业园与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仓储、石油、粮食、建材、物流配送等产业,形成现代物流集聚区。在集聚区北部辅助发展粮油加工、绿色饮料、新型建材等工业。

中心商务商业区:位于中心城区,包括城南区和城北区两部分,主要为城市的行政办公、居住、商务商业区,重点发展商贸、餐饮、住宿、文化、教育、医疗、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

文化休闲旅游区:从京九大道到潢川站高速路口两侧为重点,以卜塔集、白店为主的南部地区,充分挖掘人文、山水和花木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休闲业,形成花木生产、交易和休闲娱乐集聚区。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现代高效农业区:县城东部和北部的广大乡镇,形成现代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优质小麦、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花木等现代高效农业。华英工业园区:它围绕河南华英禽业集团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华英集团是一家以肉鸭、肉鸡加工为主的大型禽类食品加工企业,是河南省63家重点工业企业、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全国1948家大型工业企业之一的上市公司,拥有祖代鸭场1个,父母代种鸭场5个,父母代种鸡场2个,大型养殖基地36个,饲料厂4个,鸭加工厂生产线7条,鸡加工生产线1条,熟食加工生产线1条,羽绒加工生产线2条,具备年屠宰加工樱桃谷鸭7000万只,肉鸡2000万只,熟食10000吨,羽绒5000吨,饲料46万吨的生

产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华英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当地广为推广,已辐射带动3万余农户10万余人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

张集羽饰工业园区:以张集乡张集村为中心,利用3-5年时间规划建设羽饰产业园,积极开发羽毛加工业及丝线、模具、粘胶、包装等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建成全国最大的羽毛工艺品加工基地。

产业结构

农业:继续促进科技农业、服务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合理规划,提升农业的生态、服务、观光、示范功能。

工业:重点发展以畜禽加工为核心,粮油加工、水产加工、绿色饮料制造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羽饰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未来发展状况

1、潢光一体化新城

潢光新城位于潢川、光山两县县城之间,为潢光一体化前期主要工程,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潢川24平方公里、光山76平方公里。该项工作是市政府为推进区域跨越式发展和加快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而确定的。意在尽快实现两县产业、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四个一体化”和推进两县“六个衔接”。力争“十二五”末,使潢光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轻工、商贸为主的生态宜居复合型城市。

2、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

按照“五大复合”理念,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快编制潢光一体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规划等规划,加强功能性组团建设,加快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统一规划建设,重点做好潢河两岸集景观、休闲、居住、商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片区、万亩花卉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密切空间联系,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

3、加快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

完善两城间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潢光路、滨河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供排水、电、气、暖、通讯等地下管网建设,优化通道沿线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商住、文化和生态建设布局,推进城区对接。

4、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

结合两县实际,合理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潢光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潢川西部工业集聚区、东部经济技术集聚区建设,重点做好王岗高科技示范园、食品工业集聚区等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食品加工、花卉产业、特色养殖等产业,逐步实现两县的产业对接。

5、加强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

构建生态共建机制,加快建设两县城之间主要干道两侧绿色走廊,规划建设潢河两岸生态景观带,着力建设大型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项目,着力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和花卉产业等产业,强化潢河、南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协调共建,推进生态对接。思考

潢川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但为何经济水平不是很高?潢川缺乏工业企业,主要靠农业支撑经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受地理区域影响,潢川处于河南最南边,和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离得很近。在政治上归属河南,在经济上受合肥,武汉影响很大,经济受郑州、武汉夹击。这些应该都是潢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推荐第7篇: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打造中国新区域经济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金融体系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圈际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日趋显现,竞争的态势要求各个经济区域尽快确立金融中心城市、完成新形势下的金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说明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制下,金融体系依附于经济结构,当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和效率提升。金融体系作为资金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与效率。随着金融开放步伐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竞争力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更加突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金融体系本身可能是一个“整盒”。但实际上,金融体系是由一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用拆解金融体系的方法来审视区域金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在金融行业中,国际间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方面发展的金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一个金融控股体系,由一个统一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对国家和地区而言,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金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金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方式来提升融资效率。

二、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模式

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中心城市,是资金集散地和金融交易清算地,其金融影响遍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金融中心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名义金融中心,本文所研究的金融中心专指功能性金融中心。

(一) 金融中心发展的一般过程。金融中心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规律性,里德(Reed,1981) 将其归纳为五个阶段,这5个阶段又构成一个腹地范围的等级体系,每一阶段的中心相应地服务于:①直接腹地,②腹地外更大的区域,③整个国家,④邻近国家和政治属地,⑤全球范围。这5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级别的金融中心:地方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家性金融中心、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这5个等级的金融中心,体现了金融中心发展的一般过程。

(二) 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般模式。根据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 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路径:一是需求反应,一是供给引导。与其相对应,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自然渐进模式和政府推进模式。

1.自然渐进模式,是指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增长产 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适应于这种需求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金融制度和法规也随之完善,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又借助于金融的有利条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导致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以自然渐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市场经济长期自由发展的结果。它的形 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伴相随、亦步亦趋的。这种形成模式一般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伦敦和纽约。由于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形成与发展模式缺乏时间效率。

2.政府推进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特定水平的情况下,通过政府部门的人为 设计、强力支持而形成的金融中心。超前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为本地经济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以刺激本地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先导作用。

以政府推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国家或地区有意识构建的结果。其“源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二次大战后的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最典型的如新加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着眼于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推进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模式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和繁荣本国或地区的金融、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影响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动力。但是“金融中心是指这样一些城市和地区,它们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时区和地理条件,以及先进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金集散和金融交易清算地”(王力、黄育华,2004)。所以一个城市能最终成为金融中心,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还取决于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区位优势等外在条件。

本文将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四种因素。两个方面,即金融中心

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发达的经济、金融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条件,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是金融中心形成必备的外在条件。四种因素是:经济发达、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区位优势。

(一) 经济发达。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促 进这个地区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动力”。金融中心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形成而形成的。金融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中心是一定区域内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城市,当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形成以某一地区为中心以后,一方面从生产领域游离出大量的货币资金需要寻求投资的场所,另一方面,生产和流通又需要大量的货币资金,这就产生了对金融的需求,从而促使金融中心的形成。只有一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才能确保金融中心有稳定的金融交易和资金流动需求。

(二) 金融发展。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最终结果。中心城市的金 融发展体现在:①具有健全的金融体制,包括金融法律体系、金融监督机制、竞争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②一定的金融规模,金融机构大量聚集、强大的资金供给、充足的金融人才;③高效的金融效率,包括金融业资产效率、金融资产周转率、资本流动速度、证券市场筹资额等。此外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是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金融中心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 基础设施。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是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具备收集、交换、重组和解释信息的能力是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其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的发达水平。基础设施包括:通讯设施和对外交通设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金融交易可以通过无形的网络完成。发达的网络通讯设施使得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不同地区的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的传送与反馈更加灵敏。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有利于跨国公司、外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入才在该地的聚集,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本地商业贸易中心的形成,从而衍生出来旺盛的金融交易需求。

(四) 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地理优势,包括交通地位和时区条 件。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其大多位于大型经济体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于纽约。的交通地位和信息优势。因为纽约是从欧洲通向美国大部分内陆的便捷通道。时区条件也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不同时区金融中心工作时间的重叠,可以使全球金融服务24小时不间断,以满足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政治优势,目前分布在世界上的各大洲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约有40多个,大部分都是所在国的首都,其中在国际金融中心中约2/3是首都,在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约有1/2是首都,在国内金融中心中约4/5是首都。首都是一国的政治中心,凭借着稳固的政治基础,会对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影响力(王力、黄育华,2004)。

四、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关于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关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倪鹏飞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建立的城市金融中心定位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同级别的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高度的规律性。区域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服从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借鉴我国学者胡坚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以上分析,依据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获性等原则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本文选取的综合指标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潜力;第二层次,四大影响要素。第三层次,33个基本指标。

五、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

(一) 样本城市的选取。样本城市的选取原则:①能说明问题。②具有区域代表性。根据 一般经验,具有形成金融中心潜力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本文依据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结合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的研究成果,选取最具有竞争力的43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和比较是比较合理的。

(二) 方法的选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使每一层次指标得分均由下一层指标综合而成, 从而构造出各层综合函数。采用在多指标量化合成方面有较好效果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综合函数中的权重。然后再算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绘制雷塔图。

(三) 区域金融中心划分。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其周边地区(金融 辐射范围内)金融功能的聚集。所以本文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过程中,在考虑到某样本城市在该地区相对的重要位置的同时,依据各样本城市的综合得分和各级指标得分为划分标准,对43个样本城市进行了划分。

北京、上海的各级指标和综合得分在全国范围内占有绝对优势,已有实力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天津可以构建为华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北京为中心构建为大北京金融中心圈;广州、深圳可以构建为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香港为中心,以广州、深圳为两翼构建为珠江三角洲金融中心圈;南京构建为苏皖地区的金融中心,杭州可以构建为浙江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可以构建为长江三角洲金融中心圈;济南、青岛共同构建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金融中心;沈阳、大连可以共同构建为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成都、重庆可以共同构建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武汉构建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西安可以构建为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的;厦门可以构建为闽台地区的金融中心。

六、构建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四种模式

不同城市的经济、金融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位优势各不相同,所以各中心城市在构

建区域金融中心过程中应根据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本文依据评价结果,结合各中心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的相对位置,提出四种构建模式。

(一) 盯住型构建模式。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在地理位置上分别与香港、上海、北京比邻,又与之有着密切的经济、金融方面的往来。香港目标定位于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北京、上海目标定位于国际区域金融中心。这种定位决定了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地位,它们更多地将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向国内市场延伸的传导枢纽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中心。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强大不仅不会影响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而且,还会为其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提供业务和管理上的种种支撑和引导。而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恰恰是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补充,并成为它向内辐射的支点之一。所以,其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应盯住香港、北京、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

(二) 分工合作型构建模式。沈阳和大连,成都和重庆,济南和青岛在其区域范围内各项 指标得分接近,说明都具有在该区域内构建为金融中心的潜力。由于构建金融中心对中心城市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潜在的巨大利益,势必导致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恶意的竞争还将减缓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本文提出沈阳和大连,成都和重庆,济南和青岛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上应该采取合作分工型构建模式。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上,只要各中心城市合理分工,而不是恶性竞争,完全有携手合作的可能。

(三) 政府适度主导型构建模式。武汉是中部的交通要道,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而且有一 定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综合得分及各级指标得分在全国范围内靠前,在中部地区绝对领先。但是武汉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有形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总部数量较少。弥补以上的不足单靠经济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缺乏效率的。所以,武汉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采取政府适度主导型模式,即政府适度控制并影响金融市场,在市场自发和政府扶持的合力推进下,把武汉构建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四) 政府扶持型构建模式。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但 是在全国范围来看,综合得分及各级指标得分较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其它地区。西安在构建为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明显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所以,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缓慢,金融需求与供给不足,导致其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全,只有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通过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扶植来承担融资职能,并待条件成熟后发展其它金融形式,最终促进西安作为西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形成。

推荐第8篇:现代区域经济

XX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XX县位于黄河三角洲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全县辖8个乡镇、2个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49万,面积1138平方公里,是孙武出生地、吕剧发祥地、齐笔原产地,孙武文化、古齐文化、吕剧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对接黄河三角洲开发国家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7.3亿元,增长17.3%;地方财政收入18.6亿元,增长29.1%。综合实力在全省30强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的位次稳步前移,连续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入闱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优秀示范县、中国棉纺织名城、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山东省金融生态安全示范县、省纺织印染名城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一、XX县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行新型工业化,按照“产业链接、企业集聚、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 1

业集群,凸显放大效应,培育壮大了造纸、化工、橡胶轮胎、纺织、机电、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优势主导产业。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72.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50.5亿元、利税163.5亿元、利润1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9%、25.5%、24.6%、2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42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27家,过百亿元企业2家,有3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6家企业入闱山东省100强、工业100强和制造业100强。全县形成了年生产加工机制纸200万吨、油品1070万吨、橡胶轮胎8072万条、纺织170万纱锭、刹车片3440万套、粮食蔬菜及肉类85万吨的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和摩擦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以及山东省橡胶轮胎出口安全监管示范区。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一)橡胶轮胎产业

我县橡胶轮胎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以生产橡胶管为主,后来生产斜交胎,近年来,我县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县橡胶轮胎工业发展水平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实施子午胎产业突破,围绕产业链上项目,规模快速膨胀,产业迅速升级,成为全县工业的第二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橡胶轮胎为中心,集天然胶种植、钢丝帘线、轮胎帘子布、橡胶助剂、轮胎模具、轮胎机械、轮胎胶囊、炭黑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包括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高性能半钢子午胎、工程

子午胎、工程巨胎在内的产品体系。目前,我县轮胎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72万条,其中子午胎生产能力占全国的比重约19%,占全省约4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9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拥有行业研究院、行业质量检验监测中心、物流中心以及橡胶轮胎行业协会,橡胶轮胎及相关企业165家,总资产达到2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家,代表企业为兴源集团、金宇轮胎公司、恒丰集团、盛泰集团、永泰集团、永盛集团等。2009年我县橡胶轮胎行业积极克服经济危机以及美国“特保案”等不利影响,以产品研发不断开拓市场,在危机中实现逆势上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2.1%、54.7%、61.6%。2009年7月份,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出席会议并对我县产业集群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我县橡胶轮胎产业集群被命名为全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二)机电产业

XX县机电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自2006年开始快速发展,产品类别由原来单一的刹车片增加到制动器总成、车轮、轴承、后桥齿轮、特种车辆、模具、金属铸件、抽油机、减速机等几十种,规模以上企业由一家发展到27家,形成了以信义集团、鸿亦机械公司、信义汇丰公司、金山汽配公司、荣邦汽配公司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以盛泰车轮公司、贝特尔车轮公司、奥戈瑞车轮公司、正顺车轮公司、正宇车轮公司、盛泰集团德通车轮公司为主的车轮生产,以金泰集团轮胎模具、硫化机、铸造、

减速机生产,万通模具公司的轮胎模具生产,巨能液压机械公司的液压机械生产,石油机械公司的石油机械生产等为主的机械加工制造,以蒙德金马为主的特种车辆制造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博士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4个。

(三)纺织产业

XX县纺织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纺、织、印染以及家纺后整理等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的重点产业,形成了以大海集团、澳亚纺织、昊龙集团、半球纺织等企业集团为骨干的产业集群,2008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纺织印染名城”,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是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拥有东华大学纺织学院XX纺织印染工业技术研究院和纺织印染协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上市公司1家,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山东省名牌产品3个。

(四)化工产业

XX县化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产品和有机化学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形成了以正和集团、华星集团为代表的石油化工行业,以金岭集团、盐化公司为代表的盐化工,以东方华龙公司、圣光集团、瑞特公司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三大产业体系。

目前原油加工达能力到430万吨,油品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470万吨,烧碱25万吨,甲烷氯化物25万吨,有机硅12万吨,苯胺6万吨、环氧丙烷20万吨,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7家,总资产达230亿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1亿元,同比增长45.1%,实现利税41亿元、利润2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2%、68%。目前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5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个。

(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XX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全县共拥有耕地73万亩,拥有经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2140亩、绿色蔬菜基地6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3户,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0家。主要依托绿色基地、种、养、加、储、运、销彼此关联,采取龙头+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畜产品、果蔬产品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目前,主要产品涉及小麦粉、饲料、食用植物油、肉制品、果蔬片等,形成了以半球面粉公司为代表的面粉生产、以华誉集团、光聚集团为代表的养殖、孵化、肉制品深加工、以驰中集团为代表的驴肉、果蔬生产。目前拥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20家,总资产达33.1亿元,拥有职工6500多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5个,山东名牌产品6个。

造纸产业:目前拥有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有总资产150亿元,年产机制纸200万吨,其中新闻纸产能达到12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高档新闻纸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华泰集团目前拥有全国造纸行业首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和“泰山学者”四大科研平台,是中国造纸行业中唯一一家获三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企业, 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改革开放30年功勋企业”、“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企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华泰集团节能减排工作时,对华泰集团吨纸耗水8立方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推荐第9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与本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在劳动人民的思维中存在,“积谷防饥”、”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等最朴素的劳动人民生活方式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但在过去漫长的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人类的数量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人类所带来的消耗与破坏,地球生态系统尚可承受,因而这一问题在那时并未为世人所关注。直到工业革命后,人类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创造和掌握了众多征服大自然及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技术和工具,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大大加强了,与此同时也为世界带来了从前无法预见的危机。人地系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尖锐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威胁到人类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大大唤醒了人类的忧患意识,促进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过程中所提出来的一种新战略,在80年代初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以来,不同国家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纷纷从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其中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的概念最具代表性,也广为人们所接受。这次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能满足人们当前需要,但同时不会损害下一代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身具有及其丰富和深刻的本质。

2.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比一般经济指标系统的范畴更加宽泛,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联的影响。

(1)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是指反映人类生存环境压力变化或状态变化的指标系统。主要包括环境压力指标系统和环境效应指标系统等部分。

(2)可持续性的判断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以归纳出判断可持续性的四条标准: ①污染物或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环境系统的容量和承载能力; ②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是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 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其他资本形成对其的替代速率; ④ 收入是否随时间的推移可持续地增加。 (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些公认的单项指标和指标集能够较为有效地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这些单项的指标和指标集一般不能被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直接应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通常是根据实际情况, 从这些单项指标或指标集中选择相应的一组指标来构建与自身目前可利用资源紧密联系的指标体系, 以便切实有效地衡量本国或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目前, 国际上尚未形成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一致的系统性认识和理解。

下面介绍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单项指标和指标集

①生态足迹或生态占用空间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空间, 是生态经济学家近年来提出的用于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方法。它通过跟踪人类利用的大多数消费品和产生的大部分废弃物, 估算生产和维持消费的资源所需要的生物性生产土地或海洋面积。该方法根据不同尺度的消费确定其生态占有空间, 并与其实际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 以此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状况以及衡量某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在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

②21世纪议程的衡量指标集21 世纪议程衡量指标集的内容是基于1992 年里约协议中《21世纪议程》的相关章节内容而确定的。

③“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使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是基于下列的一种因果关系而建立的,即人类活动改变自然资源数量和状态,对环境产生压力;社会通过环境、经济等政策对这些变化和压力进行响应,形成了包括问题预测、政策形成、监测和评估的反馈环。“压力- 状态-响应”指标体系揭示了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一种线性关系。

④“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指标体系欧洲环境组织开发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指标体系的特点是较详细地描述了资源环境问题的起源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机制。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关于区域范围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学科。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下列鲜明特征。

( 1).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相互依赖及由此构成的有机结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能力正是建立在这种结构基础之上。这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构及由此形成的实施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一般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区别所在。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好、需求高,通常基本形成或接近于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结构,其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能力较强;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需求低,往往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结构,其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能力也较弱。

(2).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自组织和路径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区域结构的存在,区域内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通过区域结构的联系网络将其影响遍及区域各处。因此,根据区域的结构特点对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模式在区域层面上加以运用,根据不同区情选择适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自组织,制定、组织和实施不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3).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区域之间,即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个区域内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和配置问题,而应该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互相流通的区际整体中去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和配置问题。

(4).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管理。由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区域自组织和差别路径的特征,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现象。不仅区域可持续发展自身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撑,而且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更离不开政府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政策和管理的研究。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发展中不可持续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本质上是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探讨的是,在总体可持续性最优的目标下,区域可持续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双赢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区域形成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辩证地探讨和总结区域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带来的不可持续问题。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与区域结构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函数关系。人类前进的步伐走到今天,应该在总结以往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一轮的区域形成和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2).如何安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能力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多种模式,应该选择适合于区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3).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统一区域之间,即区际的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和相互影响的。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统一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充分协调,发挥各区域的不同优势,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效益,实现最优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政策包括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模式, 区际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与管理等内容。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相一致,区域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虽然全球化作为一个词汇早已存在,但通常认为是美国学者Levitt于1985年首先将全球化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提出来的。全球化可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和跨界相互渗透不断深化的过程,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相互联系与依赖性的空前增强,各国、各地区通过商品、劳务贸易、生产要素流动等方式越来越密切地整合、联结在一起。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联系和影响如下。

(1)贸易扩张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点和最直接的表现是包含贸易快速增长和贸易自由化两方面内容的贸易扩张。贸易扩张已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遍及技术、金融、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1997年全球贸易总额为6.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球贸易总额将达到16.6万亿美元。各国和各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成为联系区域经济的重要纽带,特别是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增长。1986~1995年,全球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为12.5%,1996年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超过20%。服务贸易量及比重的显著提高,对区域经济体系重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资本流动国际或区际对外直接投资(FDI)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在投资自由化的鼓励下,各国、各地区间资本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96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为3600亿美元,1999年国际直接投资达到8440亿美元。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为636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为2080亿美元。直接投资在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和生产要素,降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3)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包括资本、资源、劳动、技术、管理等。信息化技术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服务网络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资本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全球范围内资本要素的流动量远远超过全球的贸易量, 并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其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提升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争夺高品质的资本和自然资源要素已经成为区域或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4)技术进步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浪潮降低了区域间运输、通讯等成本,使区域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大幅减少,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信息产品在全球区域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又直接推动了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体系和结构的优化。同时,技术进步也大大推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有效配置。这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5)社会价值、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融合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通过全球化进程得到广泛传播和相互促进。其中,既有主流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有东方古老优秀文化传统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在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倡导。

(6)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相伴而产生的是区域一体化,即区域化合作不断加强的倾向。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梯,是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各国各地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内部经济上的依存度不断增加,不同区域集团的迅速形成和壮大,导致区际分工的进一步调整和区域经济格局的进一步重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加迅速。目前,全球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已有100多个,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已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国内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地区、粤港澳地区等区域经济联合体已见雏形。各个区域经济组织内部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一系列旨在推进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也进行了深入的协调。这实质上是全球化制度在区域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区域一体化特征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对最终实现全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衡增长模式,投资重点开始集中在了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地区,充分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空前高涨,增强了区域经济自组织和发展能力,宏观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发展空间比例失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目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造成三大地带经济总量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种区际间差距的加大,严重影响了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与平衡。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更加困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更加短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个别地区甚至陷入不可持续的恶性的循环。

(2).忽视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弱化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区域经济自组织的积极性,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地方政府追求和保护地方利益的问题。发达地区为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落后地区为一步跨出贫困的恶性循环,竞相在加工工业等少数几个利润大、周期短的相同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盲目引进、盲目配套、重复建设,区际分工弱化,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这种忽视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的做法,必然导致资源不能优化配置,整体生产要素效率和经济效益下降,弱化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3).区域之间摩擦加剧

在给地方放权让利的同时,没有及时建立约束这些权力和利益的有效机制,造成地方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未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出现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的“以邻为壑”,争夺原材料的“资源大战”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使区域可持续发展处于“囚徒困境”的边缘。

(4).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地方的主动性不高

中央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区域层面上经常不能正确地贯彻、落实,造成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区域变异和偏差。同时,地方政府经常寻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空隙来谋求地方利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区域中经常出现扭曲和作用失效。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 (1).环境影响公式

艾里奇和康芒纳(1971)最早进行了环境与发展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环境影响公式:I = PAT。式中,I(impact)为发展而产生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P(population)为人口数量;A(affluence)为人均资源消耗水平T(technology)为现有技术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环境影响公式指出,人类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主要影响因子是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和技术能力。人口增长、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不足,都会增加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压力。环境影响公式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阐述了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改变发展方向的政策意义,为可持续发展理论转化为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途径。根据环境影响公式的三个因子的变动情况可以具体地判断发展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康芒纳对美国1946年以来污染增长原因进行分析后指出:人口增长的对数是污染增长对数的12%~20%;财富增长的对数是污染增长对数的1%~5%;技术因素的对数是污染增长对数的80%~85%。因此,美国大部分急剧增长的污染来自生产技术的变化。这说明了技术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艾里奇等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可以对环境影响公式中的三个因子,特别是消费和技术因子产生影响,消费者的集体选择更可以强化这种影响。例如,注重节制生育的责任可以影响人口因子P,多吃蔬菜少吃牛肉或减少能源的使用可以影响资源因子A,驾驶节油汽车可以影响资源因子A和技术因子T。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美国的Arrow和Costanza(1996)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12-1所示。通过环境压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进一步阐述环境与发展随时间而变化的关系。

①在工业化初期,一般是重化工业阶段和人均GDP低于4000美元之时。由于人口增长、消费增长和粗放的产业技术,环境影响由小增大呈现正的增长,发展的可持续程度不断下降。

②在工业化中后期,一般是有加工业阶段和人均GDP在4000~10000美元之时。由于人口逐渐平衡、消费逐渐平衡和产业技术逐渐集约化,环境影响由正增长逐渐趋于零增长。

③在后工业化时期,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后将出现人口减少、消费软化和产业技术的非物质化,环境影响将由大到小呈现负的增长,从而使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得到增强。世界银行的Munasinghe(1995)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绘了区域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三种不同途径。①不顾忌库兹涅茨曲线原理的途径。这样的工业化增长将会加速环境与资源的恶化,导致发展的可持续程度迅速下降, 资源环境退化的峰值不断攀高,甚至超出生态不可逆的阈值。②考虑库兹涅茨曲线原理的途径,避免增加资源环境退化的速度和峰值。这样的工业化进程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无害化的技术和政策措施。③对区域资源环境影响较小的库兹涅茨曲线途径。这样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在区域人口、消费、技术、政策等进行全面社会变革的条件下取得的,对区域资源环境的破坏可降至最低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得到大幅提高。

2.区域未来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三种展望 (1).传统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的基本纲要是:区域经济一如既往地继续增长,同时采取污染控制措施来缓解环境压力。如果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设环境影响公式I=PAT中的人均资源消耗水平A为1990年基数的5~10倍,人口P为1990年的2~4倍, 技术对环境的破坏程度T是1990年的1~2倍,则这种模式的发展产生的环境压力将是1990年水平的10~80倍,所导致的环境压力的增加是惊人的。如果以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仍然以1990年为基准,A为3.05~6.1倍,P为1.64倍,T为50%,则这种模式的发展产生的环境压力I为2.5~5.0倍,所导致的环境压力的增加仍然较高。可见,传统发展模式下,即使采取污染控制措施,仍无法有效缓解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2).技术推进模式

技术推进指的是在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保证环境压力的增加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技术推进模式所依靠的主要是技术层面的改进与提升,这要比仅仅采取污染控制措施高出一个档次。以1990年为基准,通过技术变革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使T =0.2 %(洛文斯《四倍跃进》),A 为3倍, P为2倍。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是环境压力I=1.2%。此时,应该是不会产生不可逆的环境破坏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对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技术变革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技术推进模式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的重要意义,应该让技术因素发挥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率。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尤为重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和思路提出的。

(3).全面变革模式

全面变革是指在区域人口、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变革,全面变革模式是涉及可持续发展的所有层面的整体的模式转变。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米斯都《超越极限》,1992),以1990年为基准,当A=40%,P为1.54倍,T=10%时,发展对环境的影响I是1990年的6%。这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个理想方案。 3.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1).区域振兴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环境影响公式指出,人类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主要影响因子是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和技术能力。从三大影响因子的分析可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沿着现行的传统型轨道前进,未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势必将不断增大。从人口总量来看,未来我国全区域的人口仍将呈刚性增长。2020年人口接近15亿后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然后逐渐下降。届时,人口要比现在至少多出2亿人。同时,现代化进程在客观上要求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城市人口规模将迅速扩大,即至少要有足够的城市人口增量来实现城市化。这两方面都将导致对区域资源环境的需求增大。2000年我国人口的36%被划归为城市人口,另外在许多大城市约有20%的临时的国内移民。与此同时,世界上发达地区的11.9亿人口中有75.4%为城市人口;不发达地区的48.7亿人口中有40.4%为城市人口。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区域,尤其是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会更强。从消费水平上看,按照小康发展目标,人均GDP到2010年要达到12777元, 到2020年要达到23851元。假定区域一直保持年平均5%~7%的经济增长率, 到2030年时人均GDP将可能达到34000元,即4000美元左右。按惯例,即使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GDP水平,区域社会经济仍将基本上是以物质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根据环境影响公式的计算,区域人口以物质性消费为基本构成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至少增加3倍,与上述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相结合,未来30年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压力将至少达到现在的4~5倍。从技术和体制上看,以目前区域对集约化技术的常规式应用和累进式促进的进展,恐怕难以切实应对区域消费水平和人口对资源环境需求压力的迅速增加。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制度和其他领域绿色变革方面的欠缺,也制约了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技术能力和体制能力影响作用的发挥。

(2).降低区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对我国未来发展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情况,近年来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展望。

①较为保守的估计

牛文元(1999)认为,我国的环境与发展曲线需要到2050年以后才会出现转折。其主要观点是,中国必须经历人口的零增长(2030年后达到)和资源能源消费的零增长(2040年后达到)两个过程,最终达至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之后,才能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生转折,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较为乐观的估计认为我国在2010年左右可以改变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战略措施适当,应该有可能尽早使区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生转折。

(3).主动型的战略思路

协调解决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不局限于片面地就资源环境而论资源环境,通过区域发展模式的变革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整合性的考量, 以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强调更多地改变现存发展模式中的不可持续方面,善于从各个方面避免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向双赢式战略的转变。

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1)科学的发展理念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也称为新的发展三角形,体现了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跨越。对我国的区域发展而言,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当然是发展。不发展就不能改变区域经济社会落后的面貌,而且落后状况本身也会产生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大部分区域在生态环境方面是先天比较脆弱的,其有效的生态空间更是有限。由于近代以来人口增长的压力,生态破坏和退化不断加重。许多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在计划经济年代同时又是跃进式失调增长和发展决策失误的重灾区,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和环境污染更为加剧,支撑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因此,在21世纪新的区域发展进程中,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非常重要,这是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前提。为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还应该上升到世界观的层面,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公平的发展伦理,从而使新的科学发展理念能够内在化为区域社会成员的基本意识,指导人们的选择和行动。当每一个局部主体在发展中都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时,这样发展的结果很可能是整体和长远的发展利益遭到破坏;当每个局部主体都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适当地节制各自对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则发展的结果反而是每个局部主体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回报。 (2).成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①人口对策。人口对策的基本精神是节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提供的数据,我国区域要实现未来的人口控制指标还有一定难度,而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需要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工作的力度。在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口素质普遍提高的重要性。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将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本,有效地减少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人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因此,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应该成为区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②资源对策。资源对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节约强调的是在源头上减少资源的使用数量, 在发展中尽可能地推行节约资源和减资源化。高效利用强调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单位GNP的能耗是日本的11倍多,是美国的4.5倍,是印度的2.5倍。这说明我国的差距很大,同时也说明改进、提高的余地很大。在当前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节约资源措施的潜力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也会较大。

③环境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从源头上主动地预防环境问题对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中,环境保护只是服务于增长目标的工具, 必然导致边发展、边污染、边破坏,结果往往是破坏多治理少、破坏程度超过发展程度、局部有所改善而整体恶化。根据《中国生态问题报告》的分析,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水平约占GNP的14%,已接近国际上通行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占GNP年均损失范围8%~15%的最高点。即使从传统发展模式的角度看, 我国当前的发展都是环境代价相当大的。我国区域的工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条件有很大不同,我国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时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容量, 同时也不具备发达国家目前所拥有的资金技术条件。因此,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必须避开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区域的发展和振兴。

④减资源型的经济体系。减资源型的经济体系的突出特征是从经济机制上贯彻节约和高效地使用资源的原则,形成与高度消耗资源的传统经济系统不同的资源组合与配置方式。 ⑤绿色导向的科技能力。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支持。因此,以绿色为导向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和支撑。绿色导向的科学技术体系应该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建构: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大多数高新技术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比如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发展高新技术不仅可以从高效低耗方面改造传统产业,而且高新技术本身的产业化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发展进程中产业序列演进的资源环境代价。b研发适合国情、区情的适用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结构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振兴。我们必须研究、开发和引进与本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技术。c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技术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是人类遵循自然界的生态原理对技术结构发展的一次变革,它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技术和消费技术,是通过把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还原利用或妥当处置,将传统工业过程生态化的一种技术。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中意义能与高新技术相提并论的重要内容,许多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本身就是高新技术。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是区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高度融合资源环境与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都有贡献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⑥共识的社会机制。政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身体力行是有效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基本保障。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也不够高,尚不具备类似于发达国家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内生性地产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社会基础。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各级领导者能理解和领会其中的实质和内涵,充分认识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和本地区发展的深刻意义,发挥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⑦企业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在发展上,企业是区域发展的经济细胞。只有企业做到了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的协调和统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保证。企业应该合理地追求经济利润,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同时要约束自己的外部不经济影响,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在市场经济并不壮大和成熟的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建设同时进行。这给可持续发展中的我国企业提出了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一方面,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绿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寻求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今天面对的资源环境条件远不及发达国家企业在其发展之初的条件。我国企业只有现在就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强调技术创新,加强现代化经营管理,通过现代化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在减少负面外部影响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真正提高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⑧社会公众参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政府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群众基础。社会公众参与的群众基础一旦建立并发展壮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由下而上的、自然滋生的、内生性的持久动力。政府应该展开有规模、有力度、全民性、经常性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教育,把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热爱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机地融合。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而言,人民的精神状态、民族意识、群体观念、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目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等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社会公众参与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可持续发展社会公众参与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a自我约束行动。社会个人或团体在控制人口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自我约束行动。b信息公开。使公众能够基于更充分的信息作出选择,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c公众听证制度。在涉及资源环境的重大决策时要进行公众听证。这不仅能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而且能借此有效地促进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d尝试以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

推荐第10篇:浙江省区域经济优秀调研成果获奖名单

附件1

浙江省区域经济优秀调研成果获奖名单

(2009年度)

特别奖(著作)

(一)发改委系统

1、透视浙江改革开放30年

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发改委

2、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 刘 亭 周 丹 应志仁 等

3、中长期计划五十年——浙江省十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纪实

浙江省发改委 金兴盛 吴孝林 周 丹 朱家良 魏芳勋 黄元彪 谢一明 路全胜 任庆胜

4、椒江区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思考

台州市椒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罗正义 卢捷涵 蔡海峰 周冠根

5、一个妈妈的女儿——浙江援藏纪实

浙江省援藏办公室 张国云 等

(二)经信委系统

1、迈向制造强省:1949-2009年浙江工业发展简史

浙江省经信委政策研究室

2、2009浙江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

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杜世源 骆云伟 黄哲明 徐伟荣 等

3、崛起之路: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六十年

吴家曦 范 钧 等

4、浙江脊梁——浙江优秀企业家风采录

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陈卫东 王康存 吴袆泓 项蔚南 陶聪

(三)社科系统

1、浙江60年发展历程纪实

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林吕健 主编 潘捷军 陈 野 副主编

2、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

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 课题组、编委会

3、解读浙江经济(2010)

浙江省统计局 金汝斌 梁普明 主编

4、浙江民生报告

(四)

浙江省社科联 陈 荣 胡祖光 主编

5、评价浙江发展(2009)

浙江省统计局 金汝斌 主编

6、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五十年的报告

童禅福

7、浙江地方金融发展探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周建松 等

一等奖

(一)发改委系统

1、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

浙江省发改委规划处 厉志海 刘 亭 周 丹 等

2、人均GDP6000美元以上阶段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政研室 厉志海 黄 勇 钱建鑫 李 军 朱李鸣

3、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综合体改处 姚作汀 王京军 陈依慧 叶 科 林文熠

4、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服务业处、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黄 勇 张国云 王美君 周鸿飞 吴可人

5、加快转型升级 实现两大跨越 稳健迈向基本现代化——“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思路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 杨树荫 傅金龙 徐伟金 朱李鸣

(二)经信委系统

1、化危为机 因势利导 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浙江省经信委 吴家曦应云进王国勇

2、浙江省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省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调研小组 高鹰忠 姚建中 邬韶杭 葛坚勇 黄洪弟 余仲飞 余逸美 张 佳 郭安娜

3、杭州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

杭州市经委组织宣传处

4、必须扭转浙江制造业投资增长持续回落

浙江省经信委 周必健

(三)社科系统

1、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课题组

2、浙江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997-2007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金汝斌 王美福 张荣飞 徐 璐

3、工业化发达阶段的浙江经济发展——浙江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后的经济发展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 徐剑锋 项 枫

4、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 李金昌 项莹

二等奖

(一)发改委系统

1、浙江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综合体改处 姚作汀 王京军 陈依慧 钱永土 闻海燕

2、关于循环经济支持性政策情况的调研报告

浙江省发改委地区处、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 张善坤 李克川 黄鸿鸿

3、关于我省村卫生室建设的调研建议

浙江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 金兴盛 沈素芹 杨耀光

4、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研究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傅金龙 周世峰 秦诗立 王 辰

5、浙江省“十二五”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徐伟金 周世峰 秦诗立 俞 莹 沈 峰

6、浙江省农村宅基地置换研究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 王质明 庞亚君 王 琳 赖华东

7、转型升级中浙江产业集聚新平台建设思路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 朱李鸣 朱 磊 陈文杰

8、宁波市城镇化大平台、集群化大产业、战略性大项目、总部型大企业方案研究 宁波市发改委 陈仲朝 詹荣胜 陈飞龙 刘兴景 俞雅乖 张水清

9、反思危机 利用危机 跨越危机——后危机时代加快绍兴发展的几点思考

绍兴市发改委 梁建华 张国苗 夏永江 杨 爽 李 昼

10、滕头村2010—2030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奉化市发改局 陈彩月 滕杰君 毛建龙 康明军 赵 翔

11、江山市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思路研究

江山市发改局 郑顺才 徐元安 刘子泉 吴康勇 张 华

(二)经信委系统

1、浙江船舶工业现状和转型升级思路

浙江省经信委 王素娥 朱因加 高松传

2、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省经贸委投资处、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 诸葛建 张 文 陈 波 兰建平徐之明 朱国平

3、从三千浙企视眼看当前经济走势——工业企业问卷调查

浙江省经信委

4、突破低端锁定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2009年浙江省块状经济调查报告

浙江省经信委

5、加快发展杭州市生物产业基地的对策研究

杭州市经济委员会

6、浦江水晶玻璃产业提升发展调研报告

浦江县经济贸易局

(三)社科系统

1、我国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思考

浙江省政府参事室 童禅福 卢亦愚

2、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浙江经济增长与转型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

3、全省11个市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分析

浙江省统计局综合处 王美福 傅吉青 冯淑娟

4、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竺 园 郁志君 季 南 程彩霞 杨士鹏(执笔)

5、浙江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建议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6、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郭 鹰

7、以改革与创新加快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

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陈自芳

8、舟山建设浙江国际海员输出基地研究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杨永明 於树波 杨定波 孔志华 孙 峰

9、对当前热点信访问题的冷思考——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桥梁”的重构设想 中共江山市委党校 陈昂辉 耿艳苹

三等奖

(一)发改委系统

1、提升城市经济 走经济高效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空间集聚视角下城市经济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钱建鑫 李 军 庞亚君 王 琳 赖华东

2、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计划对浙江经济拉动效应的调研与对策建议

浙江省发改委投资处、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 徐 幸 朱李鸣 赵元华 胡向敏

3、我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合作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浙江省发改委地区处 刘 亭 张善坤 王叶青 许海萍 陈 霞

4、关于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的调研建议

浙江省发改委社会处 金兴盛 沈素芹 杨耀光 王建忠

5、构建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

浙江省发改委财政金融处 吴华海 丁 勇 王志坚 杨加鸥

6、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对策研究

浙江省发改委老干部处 金兴盛 吴孝林 孟凡彪 魏芳勋 路全胜

7、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思路和对策研究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吴红梅 郑启伟 吴洁珍

8、加快杭州西部五县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杭州市发改委 高乙梁 夏海泉 陈 婕 赵 波

9、西湖区现代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

杭州市西湖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局 钟 伟 蒋庭锴 李胜英 贾 涛 张晓莹

10、中心城区社会发展研究

宁波市江东区发改局 刘良飞 朱子凡 禤慧宁 潘 赛 郑敬岳 叶 璐

11、奉化融入宁波都市圈建设与接轨宁波发展规划研究

奉化市发改局 陈彩月 滕杰君 毛建龙 康明军 赵 翔

12、“十二五”时期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温州市发改委 黄 河 张祖新 张天长 孙福国 杨介棒

13、关于推进湖州市扩权强区改革的对策研究

湖州市发改委 董立新 汪蚕清 徐建学 汪 明

14、关于我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思考

湖州市发改委 刘自力 杨慧英 姚国梁 聂建华

15、关于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前期研究和有关建议

湖州市发改委 周杰 董立新 曹毅平周柏华 陆永春 孟国新 施伟华 杜尉栋 吴钰骅 林世全

16、嘉兴港发展面临的十大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嘉兴市发改委 李国明 范庆伟 赵华明 郑 嘉

17、诸暨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选择

诸暨市发改局 朱红伟 张凯歌 何建平孙国民

18、钱塘江中上游山丘陵区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金华市发改委 倪云长 吴芳云 厉新普 胡宝星 朱 佳

19、对衢州市新型城市化的若干思考

衢州市发改委课题组 傅炎康 胡小刚 顾柏松 方赛平

20、台州南片水资源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台州市发改委 郑荐平黄志远 陈海崧 马金科

21、认清发展阶段 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关于3000美元阶段丽水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丽水市发改委 陶国忠

22、主动融入 全面对接 努力建设浙闽合作先行区

丽水市发改委 陶国忠 芦忠于 周立军 叶小弟

(二)经信委系统

1、温州企业整合重组情况与对策建议

浙江省经信委 吴家曦周朝晖

2、杭州市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09-2013年)

杭州市经济委员会 赵纪来 郝志毅 王明兴 杨 元 林 昀

3、杭州市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杭州市经委法规与产业政策处

4、宁波工业企业开拓市场情况调研报告

宁波市经济委员会

5、2008-2009年温州工业经济走势与对策

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6、推进金融创新,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对策建议

湖州市经济委员会

7、加快嘉兴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嘉兴市经贸委、嘉兴市信息产业局 王马青 顾小萍 杨 河

8、嘉兴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研究

嘉兴市信息产业局

9、嘉兴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研究

嘉兴市经贸委 包毓琼 李本健 崔现伟 吕荧萍

10、嘉善县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调研与思考

嘉善县经济贸易局

11、推进绍兴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绍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12、金华建立纯电动汽车生产及营运基地调研报告

金华市经济委员会

13、衢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之路

衢州市经济委员会

14、舟山船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舟山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15、台州发展战略构想和重点把握

台州市经济委员会

16、用好财政政策推动台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台州市经济委员会

17、丽水市加快融入“海西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丽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三)社科系统

1、局部突破——铁路现代化的浙江思考

浙江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余健尔 杨强民 吴 斌

2、嘉兴与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陈新友 郑国政 蒋明祥 马华芳 蒋 莉 潘 蕾 朱莹莹

3、构建党群关系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嘉兴市秀洲区集中推进城乡居保工作的启示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陈新友、彭世杰

4、关于温州“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初步思考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王 钢 李善武 徐剑光

5、浙江技术进步与增长方式转换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 李东华

6、推进浙江省第四方物流建设的对策研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王军锋吕洪霞

7、大学生村官实践对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路径研究—以宁波调查为例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夏朝丰 夏 行 尤海燕 韩世强 王邦进 张雪芬

8、提升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基于湖州三县二区123家企业的调研分析 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市人事局 王荣德 姬海荣 吴佳丽 秦洁琼

第11篇: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述职报告

2014年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述职报告

来 源莲山课

件72014年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述职报告

2014年,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与创业学院合署办公。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借势发展,紧紧抓住商贸物流培训、创新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三项工作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工作思路与职能转变

年初,我们确定了全年完成培训1万名商贸物流人才,争取协同创新园区入园企业达到35家的工作目标。然后,我们将任务目标分解到了人头。同时,我们还确定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搞好社会培训、建设协同创新园区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落实职责和任务目标,我们全体同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服从领导,相互配合,加班加点,全面完成了任务目标。特别是在暑假期间,我们召开了万人培训启动仪式,1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分管市长到会讲话。之后,白天安排三个班,晚上安排两个班,并且校内校外互动培训,得到市

领导好评。我们在物流学院开设了六个班的创业管理课程。同时还现向社会开设了创业管理通识课,校内外的120多人参加了培训。我们争取承担了省人社厅交办的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管理班。并邀请全国著名商贸物流专家荆xx、中国ybc执行总干事杨xx、创业辅导专家曹xx和原xx副市长仇xx做专题讲座。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注重自下而上共同研究绩效目标,并且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过程自我控制,实现了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研究与制度规范

根据社会需求,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起草了搞好商贸物流培训的意见,发展临沂电商的调查报告,搞好九间棚农村电商试点建议等调查报告,有的被市长批示转发,有的写入政府文件,有的被企业采纳。有的在孙子兵法与传统文化大奖赛中获奖,有的在经济核心刊物发表。去年年底我们组织了市政府经济咨询会,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我们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指导,在争取国家资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企业欢迎。当我们了解到省政府出台文件,要求各地市建设创业大学时,我们及时地提出了临沂大学与市政府合作建设的建议。我们还积极与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沟通合作,成功组织了首届“孙子兵法当代应用”专题学术座谈会。举办了国防大学薛国安少将“孙子兵法与杰出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会。主动争取第九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参会资格,撰写的会议论文,被会议组委会采纳并

在大会上交流。成功举办了三期“孙子兵法与商战”培训班,取得良好的社会培训效果。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规程,逐步使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程度化和科学化。

三、工作指导性与执行力

我们深入xx区、xx创业中心和园区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指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和申请科技创新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精心组织了以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商贸物流、三d打印等主题“沙龙”活动二十余期,吸引众多商界精英、电商爱好者及社会各类人员参加,及时做好创业指导和管理咨询工作。我们积极为政府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先后为临沂商城国际化建设十条推进线全体工作人员举办商贸物流专题培训班6期。我们举行大学生创业竞赛讲座,并具体指导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有的在全省获得较高名次,有的进入临沂创业之星前十名。部门的同志们在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团结一致,不断提高执行能力,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我们制订了年度计划,并每月制订月度计划,每周制订周计划,用计划指导我们的自觉行动。在制订工作目标时,我们坚持“跷脚摘桃子”的原则,做到“积极、可行,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导力、控制力与协同力。

四、开放交流与资源政策争取

我们安排专人盯紧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教育部和环保局的信息网站,及时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科技信息和工作领域发展动态,并多次参加了到湖南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大学、聊城

大学和济南大学的考察学习活动,积极吸收他们在科技产业和服务社会方取得的经验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原省政协副主席王xx先生亲自担任xx大学创业学院顾问,ybc全国办公室执行总干事杨xx先生、市政府原副市长仇xx先生等领导专家担任创业学院名誉院长。省创业促进会还为xx大学创业学院“ybc山东创业办公室临沂大学工作站”、“山东省创业促进会创业培训基地”和“xx大学创业促进会”等隆重举行了授牌仪式。市政府还专门为我校承担的万名商贸物流人才培训任务预算了300万元的资金。我们参与组织了在经济开发区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市2014创业博览会-创业之星活动展。通过展板宣传了我校教授科研成果转化成功创办的企业以及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展示了当代临沂大学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创业创新成果。

五、服务基层与工作作风

为了搞好社会服务工作,我们转变工作作风,构建工作平台,踏实开展为院系服务、为企业服务和为园区服务活动。去年团队有3位同志通过通过考评获得了国家资质的创业咨询师资格,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质。我们设立社会组织区域经济协同创业中心,并指导院系构建平台,为争取政府采购服务积累资质。我们积极联系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为教授参加社会服务牵线搭桥,发挥纽带作用。我们深入xx集团、xx集团、xx集团、xx机械集团、xx陶瓷集团等单位,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开设21期企业管理培训班。我们还会同校团委、教务处,联合xx翔龙集团成功举办了xx大学2014“xx杯”大学生创业创意

大奖赛。活动共征集创新创业项目近70个,参赛师生500余人,在全校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我们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六、管理创新与特色亮点

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政府战略需求找到突破口。政府实施商城国际化工程,我们积极承担了商城国际化培训任务。二是要根据发展中提出的问题找到结合点。就业成为民生之本。我们就积极建设创业园区。三是要根据学校特色优势找到出发点。商业管理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就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活动。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完成1万名商贸物流人才培训和使园区企业达到35家的工作任务。同时,在市政府的主导下,我们联合临沂商城管委会、临沂商务局,依托临沂金兰物流、天源物流、荣庆物流等六大物流企业,与阿里巴巴等机构合作建设临沂商城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已经起步。我们还与蒙山旅游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双方在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创业培训、电商平台、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沂蒙精神教育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使蒙山旅游区成为xx大学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与xx市体育局协同开展我校体育场商业运营合作项目也已经提上日程。另外,与九间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中药研究院、中药研发实验室和和金银药生产加工基地,并联合成立临沂农村发展研究院,在美丽乡村建设、红色旅游规划、农业结构调整、中药产品开发和农村电商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特别是创业培训、管理咨询、园区建设和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我们

的工作特色和亮点。 来 源莲山课 件7

第12篇:揭阳区域经济(材料)

12机械4班林卫东学号:201241402407

揭阳市区域经济学 一.简介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二.人文历史

揭阳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特,民情奇趣成了浓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但是以潮汕文化为主体,因为揭阳人继承了潮汕人的经商特色,其中形成了戴德丰(四洲集团总裁),李东生(TCL总裁),杨贤足(联通董事长)等一批商界人士。

三.经济发展现状

1.区位优势

揭阳是位于潮汕平原南部,区域面积5266平方公里,既有平原又有山地丘陵,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经济。辖区内平原广阔,土地平整,城市发展空间较好,有利于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的利用。

原材料

境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主要有锡、坞、铜、铁、金和甲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水力资源的利用为城市供电提供便利,各种有色金属加工,尤其是不锈钢生产,使得揭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之一。

能源

揭阳地区虽然缺少煤炭资源,但注重对新型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太阳能。2006年12月,揭阳市惠来县被中国能源协会命名为“中国能源工业大县”。近年来,惠来以超常规的方式招商引资。惠来火电厂、石碑山风电场等项目的投产,核电、中海油LNG、太阳能等项目已签约或在洽谈,逐渐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吸引了来自德国、韩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各国能源工业投资商纷纷前来踏勘。

资本

海外侨胞众多。揭阳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20多万人,归侨、侨眷180多万人,还有几十万旅居国内各地的乡亲,他们都十分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这些,为揭阳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揭阳的发展借助海外揭阳人的资本,让“揭阳人经济”反哺“揭阳经济”。

人口

2010年揭阳的总人口达649.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21.6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421.01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19790元,这一工资水平排在在全省最后一位(见附表3),因而庞大的人口能够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而低工资水准又使得揭阳在广东省内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2.区域环境

自然环境

前面分析过了,揭阳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不仅体现在气候上——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农业的发展,也体现在土地类型上——北部山地丘陵,有利于发展山地农业,南部是潮汕平原,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扩张。

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

揭阳虽靠近汕头,市场规模没法和特区相比,但可以和汕头合作,在粤东地区以汕头增长极,接受汕头的扩散,把企业转业揭阳地区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局面。揭阳在改革开放中紧紧抓住机遇,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揭阳人继承了潮汕人的经商传统,崇尚经营活动的市场特性促使本地企业做强做大,并产生一定声誉,因此,揭阳市普宁县级市成为全国著名的服装市场之一和全国唯一一个药材市场,揭阳被誉为全国五金制造基地之一和“玉都”。以上这些产业聚集到揭阳,为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政策环境

为迎接十一五珠三角产业双转移,揭阳市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予以鼓励支持。揭阳市委、市政府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一是创造好的思想环境,让企业和投资者放心,牢固树立发展民营企业的观念。

二是创造好的政策环境,让企业和投资者留心。2005年引资30亿元建设市区城市设防综合工程及配套市政设施;同年8月份举行的“揭阳市招商引资洽谈会暨重点项目开工奠基剪彩仪式”上,有总投资额超过224亿元的56个重点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总投资额达100亿元的139个招商引资项目签定了合约。

三是创造好的政务环境,让企业和投资者舒心。

四是创造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和投资者安心。

五是创造好的舆论环境,让企业和投资者暖心。这些,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摘自南方日报 2005-08-09)交通

揭阳地处潮汕平原中部,是粤东、赣南、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的重要交汇处,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航运便利,境内内河榕江是广东省著名深水河,可通5000吨级货轮,历史上是沟通内陆的“黄金航道”。惠来县有82公里尚待开发的海岸线,并拥有神泉、靖海等一批优良海港,对于吸引大项目建设,发展临海经济有较强的竞争力。陆路交通便捷,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国道206和324线穿境而过。选址于揭阳市境内的潮汕民用机场已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正在按省政府要求,抓紧做好前期工作。(摘自南方日报 2005-08-09)

铁路、公路、水路以及即将建立的民用机场,对揭阳而言,无疑表明其交通地位的增强。级交通便利性的提高,这都会促进揭阳的经济活动的发展。

四、经济运行特征

1.宏观经济稳步向好,第二产业强力支撑经济增长。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2.7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4.2%,较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其中,第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8

1、413.95和192.99亿元,分别增长4.0%、18.5%和8.9%。工业强力支撑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6%,拉动经济增长11.2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稳定。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17亿元,增长3.7%。其中,林业产值增长较快,实现产值8.70亿元,增长7.2%,超过农林牧渔业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81亿元,增长4.0%。

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6.16亿元,增长24.1%,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3.投资需求增势明显,内外需求稳步增长。

一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4亿元,增长10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4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5.83亿元,增长36.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75.78亿元,增长38.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6.62亿元,增长23.2%,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0.1个百分点。

二是商贸市场持续兴旺。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66亿元,增长15.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

三是对外经济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快速。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063万美元,增长136.6%;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7319万美元,下降12.2%。外贸出口总值小幅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外贸出口20.8亿美元,增长0.9%。

五、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揭阳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值得关注。

(1)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大。目前我市工业经济运行面临两大困难: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在国际市场萧条、人工成本提高的环境下,企业赢利空间减小,经营难度不断加大。传统产业增长放缓。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占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5%左右,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知名品牌较少,产能过剩现象突出。

(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上半年,全市亿元投资项目76个,仅占全部投资项目总量的5.3%,其中只有4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入库统计,其他均为去年续建上报项目。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为48.32亿元,仅占投资总量的14.8%,落后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以上。

(3)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最近几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新增长点。但近年来,在国家加强房地产调控、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我市房地产市场运行一直不理想。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7.68万平方米,下降48.0%,商品房销售面积呈现负增长运行态势。

(4)出口增速继续回落。今年以来,我市外贸出口增速总体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从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看, 1-2月、1-3月、1-4月、1-5月和1-6月的增速分别为37.5%、5.5%、

7.6%、1.9%和0.9%,上半年,我市外贸出口总额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7.3个百分点,出口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六.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要加大后进地区工作力度,在“促转型、抓项目、拓市场、增效益”上下功夫。

(1)突出重点,确保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在国际市场萧条,外需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积极引导重点企业(特别是重点纳税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提速提质发展。在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建设的同时,继续优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挖传统产业潜力,努力培植我市传统工业发展新优势。 (2)加强督导,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是建设“粤东发展极”的地位所在、希望所在、实力所在。我市应建立完善“项目建设年”的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在建项目能加快进度,力争早竣工、早见效;新上项目能抓紧落地,使项目早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3)注重规范,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确定全市新建商品房住房总量,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一方面,关注房地产市场开发总量;另一方面,要对低收入人群提供居住保障,形成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公租房和廉租住房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让各种层次经济水平的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住房,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4)内拓外展,高度重视消费市场培育。当前,内外市场需求都出现了新情况,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主动开拓市场。一方面,继续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篇文章,积极开拓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拓展内需市场。另一方面,要把“拓市场、抓订单”作为稳定外贸增长的首要工作,努力稳住和扩大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欧盟的市场份额,大力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积极推动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国际性展会,抢抓出口订单。

第13篇:区域经济专业自荐信

区域经济专业自荐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

我叫林XX,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届硕士毕业生。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在大学六年里,时刻按照“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标准去锻炼及发展自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已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富于协作精神的时代青年。

研究生阶段,我师从雷学华教授,专攻区域经济,从事南方经济研究,在研究南方经济发展方面着力尤多,继承了先生严谨的治学学风,我一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经过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导师一起研究台湾土著民的经济状况并写出作品,从而也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在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三篇,还有稿件尚在投稿中。

我性格开朗,诚实自信,做事用心。我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而且发表过多篇论文。我还担任过班长、团支书,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队任何困难和挑战。

我将贵处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贵校拥有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我相信在贵校领导的帮助指导下,我一定会学得更多,做得更好。

此致

敬礼

第14篇:林西县区域经济发

用战略思维解读林西县区域经济发展

林西县环境保护局刘兴林

关键词:战略思维解读经济发展

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就要先谋而后行,这里所说的谋不是策略,也不是规划,而是战略。策略决定的是方式,而规划侧重于计划,战略则是决定方向的,正确的方向轻易不能改变。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就要用战略思维确定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下面,就尝试用战略思维对我县经济发展作以分析,来探讨林西县区域经济发展应确定怎样的方向,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取得最佳效果。

一、林西县区位、经济和人口优劣势分析

1、区位方面,我县地理优势比较明显,道路交通发达;资源方面,我县的有色金属储量较大,特别是铜矿石采选量在赤峰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牧业方面由于处于农牧结合带,在多年的经营中,林西人民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农牧业基础条件和生产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2、林西县2006年GDP为175129万元,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发展水平还处于较底水平。我们对我县产业发展状况做个分析: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4.3%、36.1%、39.6%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平均为4%、32%、64%。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县产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首先,由于经济总量还较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更证明我们 1

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温饱阶段;其次,第三产业严重滞后,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快慢是证明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这可以看出我县还存在就业不充分,社会的购买力低的现状。

3、从人口比例看,我县农业人口比重为77%,城镇人口仅占23%,而世界城镇人口平均比重为47.6%,中国平均为37.5%,很明显我们县的农村人口比重过高,这就证明我县城镇化进程步伐缓慢,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二、林西县第

一、第

二、第三的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工业化初期和优势产业形成的初期,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要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农业机械化和畜牧业集约化是未来第一产业发展的主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自主经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在解决十三亿中国人温饱问题上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会越来越制约社会的大发展和全面进步,主要因素有三。第一,由于土地按类别一条条、一块块分给了不同的农户,往往种植时间和种植的作物种类的不同,即使有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也难以实现机械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第二,由于每个农户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使得大部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处于半失业状态。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几十亩土地,却要农民一年都守在家里,劳动生产率极低,这种半失业的劳动力剩

余致使农民难以脱身,无法致富。第三,由于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即使农民全力以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单纯从土地上创造更高的产值在未来长时间内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城市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农民只有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到第

二、第三产业中去,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才会富裕起来,真正走上小康的道路。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农村,土地会逐渐由生产技术好,机械化程度高的农民承包或租赁,发展成为小农场主,进行规模化生产。

畜牧业只有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我县在2000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政策,这在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县畜牧业的发展也必然走规模化舍饲发展才有更广阔的前景,主要因素有三。第一,我县农村以农为主,并处于农牧区结合部,有大量的剩余农作物秸秆和育肥牛羊来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已经具有先决条件。第二,林西县的北方活畜交易市场规模和声誉远近闻名,交通四通八达,有做强做大的优势。第三,我县已经建成了标准化的奶站和够规模的肉类屠宰加工公司,市场化运行完全没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县下了很大力量搞集约化奶牛养殖,奶牛存栏量达到了8000头以上,虽然暂时在产奶环节上有些问题,但随着奶牛品质的逐渐提高和养殖技术逐步成熟,必然会走出低谷,迎来黄金发展阶段。现在,我们还需要有一批有眼光、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搞集约化育肥养殖,这即可以分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能盘活半停产的肉类加工企业,使肉类加工利润最大的分割环节留在林西,形成产业链条,起到“一着走对,满盘皆活”的效果。

2、第二产业要由资源开发型向生产加工型过渡

发展工业是繁荣地区经济的发动机,工业生产能够快速创造价值,为经济增长迅速注入活力,这也是各地区都在大力争取的当务之急。林西县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因为没有发展高新产业的人力资源,工业发展只有在资源开发、深加工和重化工业上做文章。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落后地区带来一次重大革命就是全方位的资源开发,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这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好多地区依靠资源优势,GDP和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特别是我们林西县本身资源就很匮乏,因此林西县要发展第二产业的根本出路就是要由资源开发型向生产加工型延伸,尽快在这些领域找到突破口并站稳脚跟。在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产业链条每延伸一节,产值就会成倍的增加,这就非常有必要从出售初级原材料向深加工发展,从重化工业向以下进一步延伸,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出路

根据世界各地和发达地区发展规律看,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过剩,增加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只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拉动地区GDP的持续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我县与相临旗县比较具有绝对的优势。主要因素有三。第一,林西镇在赤峰北部旗县处于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是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第二,林西县商业基础条件非常好,与比邻旗县比,商场的建设规模最大,经商人多而且能力较强。第三,林

西县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林西人的移民文化与地方的文化在此的完美交融,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优势,原来就提出过“旅游观光在克旗,吃住娱乐在林西”的口号,但是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我们要制定规划,给予绝对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住宿等服务行业,上档次、上规模、上品位,把到赤峰北部旅游的人吸引到林西来吃、住、娱、购。做个简单的计算,如果将来旅游的人来林西100万,在林西停留1天,每天花费100元,就可以为林西创造1个亿的产值。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经济的比重会逐步提高,这个市场在现有的优势下我们必须抓住,再不能丢掉,否则第三产业的快速、持续提高将很难实现。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分析,林西县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应该是稳定第一产业,推进集约化经营;延伸第二产业,做强优势项目;依靠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步伐。只要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和策略这一战略目标就能够实现。

第15篇:东北亚区域经济论坛会议记录

讲座主题:东北亚区域经济论坛

主 讲 人: 梁峰

职务: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时间:2013年10月11日下午14:00-16:00

地点:丹东市皇冠假日酒店钻石大厅

内容:中朝经济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地位和重要性

东北亚区域地域广阔,包含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和蒙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相对发达,市场广阔等众多优势。不管是地缘性还是历史性,都有重要的联系,近几年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努力发展经济协助发展,东北亚地区GDP占有量超世界的1/5。

(二)朝鲜经济发展现状

朝鲜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在2010年宣布实行部分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使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重视程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朝鲜语俄罗斯签订的《朝俄宣言》,进一步加速了朝鲜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双向发展,有利于增强朝鲜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和受益。

(三)中朝经济关系的基本判断

1、中朝经济合作如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中朝关系是战略性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合作。它不仅仅是指在经济领域的友好合作,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安全等方面要达到目标一致的效果。其次,中朝经济合作在政治层面得到了肯定,双方高层领导人共同确立了“政府驻,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合作”的合作发展方针,为中朝经济合作走向良好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正确的指示。第三,中朝经济合作,在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经济区方面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2、投资合作应居于中朝经济合作的核心地位。

朝鲜经济现处于待开发阶段,中国应增加对朝经济投资,提高产能,提高产

量。提升朝鲜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多的吸引国内对朝投资,也有利于国内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如何看待中朝合作投资

1、中朝合作潜力巨大,优势突出。

中国对朝鲜的投资现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的条件并不完善,所以加强对朝的经济制度和市场情况了解,有利于中国对朝鲜的投资。朝鲜国内对于经济发展的探索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中朝贸易中,朝鲜加强对华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来华资金来充盈自身的市场。而且近几年中朝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关注度和合作领域也不断加强和扩大。

2、中朝经济合作日益成熟,趋于理性。中朝经济合作优势,中国在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两个方面提升较快,为对朝投资提供了保证。

3、民营企业资本,寻找投资出路。中朝经济合作应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合作”十六字方针。它明确了双方的合作模式是政府主导,合作主体是企业为主,合作原则是市场运作,合作目标和方向是互利合作。

4、双方合作动力不足,潜力巨大。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动力,但是目前双方合作的严峻问题就是缺乏合作动力,由此引发的缺乏合作活力,然后导致无法培养合作实力,最后使得合作缺乏动力的恶性循环。

为此,应确立明确地发展思路:

1、坚持政府主导,有利于化解不同体制的差异;

2、相互适应,增进理解;

3、积极推进重点合作项目;

4、利用中朝传统友好关系的政治关系

5、加强中朝民用科技的合作。

(五)东北亚区域经济的现状和机遇

现状:

1、从单纯的构想阶段进入部分实施阶段;

2、地方合作协商、协调机制已经形成;

3、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关系日趋紧密,整体经济实力与经济规模提升明显。挑战:

1、美国对亚洲区域合作的积极介入,给东北亚区域合作增添了变数;

2、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倾向,加大了敏感产业合作判断的难度;

3、战略分歧与地区安全问题并存,对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构成现实干扰。机遇:

1、中、朝、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

2、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判断取得进展;

3、东北亚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切联系紧密。

第16篇:区域经济策略类论文

.lianjielanse{color:#333;} .lianjielanse a:link,.lianjielanse a:visited{color:#03f;} .lianjielanse a:hover,.lianjielanse a:active{color:#c20;text-decoration:none;}

区域经济策略类

序号

第17篇: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专题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一、“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架构

(一)“一体两翼”的概念

“一体”,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它以胶济铁路和两条济青高速公路为轴线,东西绵延700多公里,是横贯齐鲁大地、挺起雄鹰脊梁的巨大躯体;它面积、人口、总量、收入等主要指标举足轻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它在发展中各部分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两翼”分别指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一体”是引领和带动山东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增长极,“两翼”对“一体”壮大和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一体”带“两翼”,“两翼”促“一体”,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要战略,一改过去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全省区域发展的思维框架,侧重于从“北中南”纵向坐标观察和思考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各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上,把“五大板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目前,“一体”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主要进行优化开发,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建成引领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区。“两翼”是山东相对落后地区,对其实行重点开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与此同时,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山东的“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扩大和深化开放的战略。“一体”与“两翼”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东临大海,依托港口和临港经济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山东各地联系起来,把山东与世界和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创造新的整体优势并推进“北接、南联、东进、西拓”。向北,对接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分享全国第三增长极之利;向南,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招商引资引智,提升产业结构与层次;向西,参与西部大开发,为长远发展储备战略资源;向东,对接日韩及东北亚经济圈,进而走向世界,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在整合省内资源的同时,建立“外循环系统”,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这一战略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体现了中央优化国土开发、建立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体现了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也体现了淡化行政区划、推进要素流动、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走向。

(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架构的由来、进程与问题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山东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创新,也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举措。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增强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行政区域上,“一体”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构成,具体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莱芜、德州、聊城10市。其中,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市构成“一体”的紧密层,泰安、莱芜、德州、聊城4市构成“一体”的外围层。

“两翼”,即南翼和北翼。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济宁、枣庄、菏泽5市。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包括东营、滨州2市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乐陵市、庆云县、高青县、莱州市。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努力探索区域发展新思路,“一体”快速推进,“两翼”有效提升,继以胶济线为纽带的半岛城市群、构建日韩“引资高地”的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后,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着力构建的“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为全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经济增长基础比较稳固。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内外市场活力逐步显现。五年来,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和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各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较快增长。

4、工业结构得到改善优化。五年来,在着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加快建设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基地等政策措施的有力带动下,各区域制造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5、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各区域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均高于38.0%。从占“一体两翼”的份额看,“一体”和北翼的工业利润占据绝对份额,达八成以上。其中,“一体”年均增加338亿元,2007年达到2078.8亿元,占59.3%;北翼年均增长38.0%,2007年达到856.7亿元,占24.4%。南翼份额有所提升,2007年总量为573.1亿元,占16.3%,比2002年提高3.1个百分点。

6、居民收入水平有效提升。

(三)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体两翼”新战略,从过去着力从东西横向上解决东西差距问题,转而从南北纵向上探求山东经济协调发展,丰富和深化了对山东区域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对于促进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统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当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大好机遇

首先,党的十七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理论依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其次,省第九次党代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抓紧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发展政策。统筹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第三,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东地理位置优越,向东面向浩瀚的海洋;向西,中原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向北,随着国家区域发展重心由南向北梯次转移,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如火如荼,开始

呈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向南,江苏举全省之力支持苏北,边界经济发展迅猛。西、北、南三个方向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既为山东区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山东应增强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避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

2、增强“体”质,切实加大其对“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体”和“两翼”,不仅各具优势,而且“体”、“翼”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具备互动基础,在发展要素、产业层次、功能定位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整体。只有“主体”强壮了,才能更有效带动“两翼”丰实。 增强“体”质,主要应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按照产业提升的要求,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在注重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更自觉地追求发展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一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优势,促进其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交通发达带、主体产业带、城市连绵带、创新密集带、前沿开放带、资本聚集带和人才荟萃带。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竞争能力和水平。要加快三大基地建设,以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依托,打造济南信息通信产业基地;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等为依托,以晶体材料、氟硅材料、碳纤维、冶金材料的开发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沿海8市为依托,发挥国家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为海洋产业链条的形成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三是找准突破口,全面增强外围层经济实力。针对外围层经济不够发达、与紧密层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在将“一体”作为优化开发区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同时,将外围层作为“一体”内部的重点开发区,区别对待,重点突破。要充分发挥外围层地区优势,找准突破口,加大要素投入,促进资源开发,推动外围层和紧密层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外围层经济实力,提高一体化水平。

3、丰实羽“翼”,有效提高“两翼”的支撑能力

山东南北两翼,腹地广阔、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是“一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只有“两翼”丰实,协调并进,才能为“一体”更加强大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丰实羽“翼”,促进“两翼”齐飞,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率先突破北翼。要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北翼明显的资源优势,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农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高效生态渔业。工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油气资源、海洋化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优先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等重化工业,扩大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服务业方面,要将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到重要位置,突出发展好临港物流,配套搞好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将其发展为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是加快发展南翼。从南翼的实际看,五市可融性强,地域相接、民情相近、产业相联,各市既有分工,又是有机整体。因此,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由“错位竞争”到“合作共赢”的转变,是加快发展南翼的必然选择。鲁南五市要明确自身定位,坚持分工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要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信息化资源等方面,实现“五个一体化”。要以鲁南星火产业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利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争取在产业链条中占据较高位置,把南翼打造成山东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2.临沂的商贸物流业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临沂商贸物流业的强大:全市拥有各类市场1010个,个体、私营经济业户20多万家,依托市场发展生产服务的人员达到230万人,日流动人口高达30多万人,实现商品交易额近千亿元,稳居全国第

二、江北第一;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1.3万人,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目前,临沂市拥有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已形成以立晨、澳龙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余处大型客货运市场为主体,40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每天发车6000多个班次,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1.3万人,物流总额达到1500元……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确立了“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立商贸城”的商贸发展战略思路,按照“政府领导,工商监管,多方投资,联合建设,共同受益”和“先成市后建场,先繁荣后规范,先综合后分离,先分散后集中,先简易后提高”的工作指导思想,因势利导,精心培育,使临沂逐步发展成了闻名全国的商贸城。全市现有各类市场近千处,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06处,综合集贸市场792处。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温家宝、费孝通、田纪云、胡绳等多次来临沂专业批发市场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临沂商城的商品销售额达到538亿元,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市场名城。

现在的临沂批发城,位于临沂市城区西部,占地4.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由小商品、服装等44处批发交易区组成,有各种经营房间、摊位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上市商品3万余个品种,日上市人数达25万人次。 自1992年至今,临沂批发城一直居全省同类市场首位。在1992年国家统计局按集贸市场综合效益排序中,名列全国行业百强第三位;在国内贸易部评出的1996年度全国十大工业品市场中名列第三位。自1993年以来,连年被国家工商局授予全国文明市场称号。临沂批发城云集了全国客商,形成了鲁东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并带动了当地生产加工胶合板、服装、建材、五金、塑料产品等企业6000余个,为国家、集体提供直接经济效益3.8亿元,为临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临沂商贸城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所谓天时,是指中国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发展商品贸易的大背景。所谓地利,是指临沂自身所具有的环境条件。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中国南北过渡、陆海连接地带,是鲁南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距日照、岚山、连云港三大港口百余公里,距青岛港260公里,北京至上海的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临沂飞机场是鲁南最大的航空港,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济南、青岛等航线。临沂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7

37、麦道82等机型,现已初步开辟了通往全国各地的15条航线。而现已搬迁至远郊的长途汽车新站据闻是亚洲最大的汽车站。所谓人和是指临沂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敢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临沂市市长张少军曾经阐述了临沂发展商贸物流业的优势: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临沂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过渡地带,离港口一百多公里,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临沂地处京沪高速公路中间点,胶新铁路、兖石铁路在此交汇,枣临、长深(临沂段)两条新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临沂机场年客运已达30万人次,辟有15条到国内重要城市的航线。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临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辐射空间。

二是临沂人思想开放,商品经济观念比较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临沂群众就开始了个体商业经营。近年来随着经营业态不断提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临沂人的创业热情和追求一直不减,推动市场越做越大。

三是临沂市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常年在临沂经商的有30万人,而浙商就7万多。类似的外来经商群体一方面为临沂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带来新颖的观念,对当地经营户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真诚感谢在临沂批发市场经营的7万多浙商,他们为临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是政府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临沂市委、市政府这些年一直把商贸物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不断出台政策引导市场发展,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外地市场经营经验,专门制订搬迁改造规划,在城区西部规划了4.2平方公里的市场区。到2008年年底,有32个市场已经搬迁结束,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原来经营比较粗放、业态相对落后的状况有了质的改变,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市场格局。

张少军归纳说,临沂目前共有68个专业批发市场。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汽车及配件,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应有尽有。去年销售额就达538亿元,连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商品市场。

临沂批发城健康发展得益于科学的管理和稳定的环境。九五年,市办专门设立了市场行政执法机构—一市工商局市场管理处,下设24个市场管理所,按照国家工商局市场规范化管理细则和《山东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对专业批发市场实施全方位统一管理。为强化治安,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专司市场治安工作的市场公安派出所,并在市场成立了治安办公室,形成了完善的治安联防网络。交通枢纽在哪里,人流和财富就会到哪里。临沂新客运总站的搬迁,带动了临沂商圈的西移,这一变化给物流、商贸批发城、房产等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凡有车站处,皆有商业圈”,车站的搬迁,不仅仅是带来交通的变化,也意味着一个以新车站为轴心的“黄金商业圈”将逐渐浮出水面。新客运总站的营运必将带动周边商贸物流的发展,为临沂市物流业带来化学反应般的变化。

临沂新客运总站座落在王庄路、琅琊王路与双岭路交会处间,作为城西“新商圈”的核心地带,周围环绕临沂小商品城、香江中国商贸城、凯歌国际文化城、澳龙国际服装城等众多批发城。随着汽车客运总站搬迁,大量涌入的客流,带动了这些批发城的客流,进而演化成滚滚财流。

位于临沂新客运总站正南的临沂小商品批发城,今日热闹非常,客流量增加的“扩张效应”在这里显现明显。市内外的客商不断涌来,一些店铺出现应接不暇的“爆棚”场面。在批发城内名为“贵族文化用品”的店铺里,前来采办办公、体育用品的客商挤得满满当当, 让客商下车后几乎零距离便能到达我们这里,从1日起客流翻了一番,我现有的十几名工人已经应付不来了,零售相比以前在其他地方大大增加。”

随着车站的搬迁,西部买房潮也开始风行。前几年,市民一听到琅琊王路、工业大道附近居住就直摇头,现在随着商圈的西移,到西部去买房的市民多了起来。曹家王庄小区、冠蒙时代花园等房地产项目的热销就成了有力的证明。

市民张先生就认为,买房对交通问题考虑的比较多,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出行方便,所在位置的房产才有前景。现在,城区西部的房地产发展非常迅速,环境也大有改善,尤其是新车站启用之后,交通更加方便,西部房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车站搬迁将使西部成为临沂掘金地带。随着新汽车站的全面运营,周边市场内的人气将不断汇聚,以车站为中心的商业圈将呈向外辐射状发展,形成一个成熟繁荣的新商圈,临沂西部的商业圈也将变成掘金地带。

“新客运总站的营运加快了商业圈西移的速度,提高了货运市场升级改造的步伐和城区市场搬迁速度。”市交通局运管处货运科隋科长说。新的人流物流中心将集中在市区外,这为我市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改造、打造品牌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它也将改写临沂商业格局,加快临沂西部商圈的发展。临沂市场相继西迁,所形成的规模优势促成了临沂西部商贸大环境的成熟。批发城是临沂的活力之源,它传播了商品意识,带动起多种经济模式协同发展。仅就加工业而言,全市有3000多家企业直接进驻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50多亿元。临沂全市,围绕批发城从事餐饮、货运、旅店等服务行业的人员就达30多万人。

第18篇: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练习题

1、什么是区域分析、什么是区域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如何,并举例说明。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区域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其研究多立足于各个具体而真实的目标区域,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最终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和对策措施。

2、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并论述其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

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首先,应惊醒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贫家。广义的资源概念包括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的自然因素,人口素质、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资源等。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可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的资源,在许多场合,区域资源往往起更重要是的作用。如一般城市发展之初多立足于利用当地的水资源,但当城市发展到较大规模后,尤其是随之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激增,会使不少城市出现水荒,需要从较大的区域范围来解决水源供应问题,其次应该研究区域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城市产业机构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滤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第三,应分析区域内各种主要的职能分工。为了使区域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落实到区域中心城市和其它主要城镇,需要对区域内个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具体比较,是区域发展方向的确立更加科学合理。

3、简要阐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并说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

4、中国区域规划的特点,并阐述中国区域规划的努力方向。

特点:

1、规划的空间化、经济性和空间性相结合

2、指导、引导、和调控相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相结合

3、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开发与控制相结合

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区域规划总体上是一种战略性、框架性、指导性和远景性规划,在规划编和实施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规划既要有刚性也要有弹性,既要有强制性内容,也要有选择性的方面。

5、战略与行动相结合

趋势:

1、规划全覆盖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目标

2、城市区域规划将成为区域规划的特点

3、创新产业、区域文化将成为区域规划着力研究的新内容

4、区域性专项规划将作为实施将的到加强

5、什么是区域基础设施,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在区域规划中充分发挥区域基础设施的作用。

6、为什么说区域条件评价是区域发展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在区域条件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如何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地分析评价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

8、结合桂林的实际,请论述在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时,如何体现生态、低碳、环境保护的原则。

9、结合桂林的实际,阐述交通布局时,如何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真正实现

城市的交通经济。

10、在区域规划时应如何妥善处理社会效益、经济效应、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11、在区域发展决策时,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

12、阐述区域规划的步骤,并说明在区域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3、区域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如何在城市规划中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工业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14、世界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我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我国某个城市群谈谈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5、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课程的知识谈谈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16、阐述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区域规划时应该如何结合这些特征,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

17、什么是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8、面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区域规划中应如何体现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理念,并举例说明。

19、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阐明人口过多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20、简述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2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简述以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局限性。

22、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

23、结合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原理,谈谈你对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并结合实际对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24、结合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原理,谈谈你对长三角“沿江开发”战略的认识。

25、简述梯度开发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并谈谈其对指导区域规划的作用。

2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结合桂林市的实际进行阐述。

27、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2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桂林(可以其他地区)的实际谈谈要提高竞争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29、通过《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学习,您得到了什么启示,以后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0、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请你列出有关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的相关参考书目,网站、期刊杂志,学者姓名。

格式:

参考书目: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网站:中国城市经济网http://

期刊杂志:中国城市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北京:http:///(有网站的写网站名,没有的就不要了),010-59464576.

学者姓名:张三,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作/译者:崔功豪 魏清泉 刘科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9787040189773 [十位:7040189771]

第19篇:区域经济分析论文题目

区域经济分析的论文题目

1.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

4.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5.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6.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物流战略规划研究。

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9.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10.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1.怀化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12.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3.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14.物流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5.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16.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

17.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18.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9.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20.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增衡分析。

第20篇: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征

区域经济作业3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一、区域性

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偶很大的差异,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预见性

1、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测特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就小,时间越快,预测误差就越大。

2、广义的预测性

广义的预测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预见性有范畴。

三、综合性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有系统,它涉及区域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有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并须要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介,以正确的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

四、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现的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解决问题的中止路径,同时,还必须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分析宏观因素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随时把握区域发展经济的脉搏。不仅如此,还要求战略的制度者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准确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并将这些政策区域化,使这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