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5 08:34:11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市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愈来愈强烈。x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通过加大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整合优化城区教育资源,推进城区学校素质教育和新课堂改革,在提升城区教育对县域教育的引领作用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目前,我们对我县城区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县城学校现有规模和布局

我县人口73万,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80余所,教师近5000人,在校学生80000余人。目前,我县城区有普通高完中3所(其中省级重点中学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一所,由原师范改制高完中一所),普高在校生12000余人;有初中校2所,在校生5800余人;小学6所,在校生10000余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500余人;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500余人;民办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300余人。在城区就读学生占全县学生的40%,同时每年进城就读学生增长达5%以上。

(二)县城教育发展举措和成效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县作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改革,努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决定;全市城市教育工作会后,我县将调整城区学校布局,加大城区学校硬件投入,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等作为突破口,制订《城区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就我县加快推进城区教育发展作出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1.扩大规模,调整布局。为适应需要,我县在城东新区规划新建一批学校,解决新城区家庭子女就近读书的需求。一是实验中学迁建。该校按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建设,建成后可招收100个教学班,预计xxxx年秋季开始招生,这将大大缓解我县城区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初中的入学压力。二是桑梓小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两所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校办学。目前土石方开挖即将完成,预计11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新增一所上档次的小学,同时告别我县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三是城东幼儿园建设。该园按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建成后可招收12个幼儿班。同时,城区其余学校也在原来规模上,尽可能扩容,提升档次和办学质量。

2.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我县每年都为城区学校考调50名以上的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考聘近100名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近几年,已为城区中小学配备优质师资500余人。同时,我县还将重大项目和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向城区学校倾斜。xxxx中学澳门灾后援建项目3000万元,新建的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已全部投入使用。实验小学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也已经开始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3.实施课改,提升质量。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县教育面貌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但现实教学质量与愿望仍有较大差距。通过调研分析和论证认为,教师的惰性、僵化的观念、单调的课堂、被动的学习是制约我县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于是,我县把变革教育、提升质量的突破口瞄准了课堂。

2009年,县教育局从全国课改名校引进高效课堂教学,经过三年多的试点试验、本土培育和提炼成长,目前,全县已建成课改基地学校20所,其余各校也有一定数量的班级和师生积极参与试验。在实践探索中,采取“四主推动”策略推进课改: 一是行政主推。我县先后派出了千余名教师外出取经,邀请十几位课改专家 “授课”,掀起了课堂改革风暴。二是校长主管。通过县教育局与校长签订课改目标责任书,举办教学管理人员课改理论考试和校长竞教,促使校长在课改中担当起了“课改思想的引领者、课改决策的执行者、后勤服务的保障者”角色。三是教师主导。通过践行“234”(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两种能力;实现“解放学校,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三大目标;遵循课堂“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检测反馈”四个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推行“看课堂氛围、看师生状态、看学生能力、看教学成绩”的评课标准,强力促使教师从“教”到“导”的转变。四是学生主动。为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的课改终极目标,县教育局以导学案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各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和班级事务。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里,各学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展示出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与其享受快乐成长的幸福得到了有机统一。

去年4月,我县三名课改教师走进“全国课博会”献课,受到一致好评;12月,南充市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今年5月,《中国教师报》区域课改样本观摩会及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郑州召开,我县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区域”,县教育局局长姚勇同志荣获“2011年全国十大课改推动人物”称号。课堂教学改革,关系重大,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今秋开学后,立即组织人大代表对课改进行视察,广泛听取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意见,提出了注重内涵,注重效果,坚持示范,分批推进的课改原则,务求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4.强化管理,树立形象。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常规管理精细化。我县城区各校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并发挥作用;推门听课、随机暗访得到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改换黑板和课桌,修建城区学校教师周转房为主要内容的“师生幸福工程”启动并逐步推进实施。二是提升“三园”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化。围绕“洁净校园、秩序校园、优美校园”的目标,深入治理城区学校校园内外环境,巩固和继续加强“文明寝室、示范食堂、卫生厕所”创建活动,争创县级“绿色学校”举措被纳入各校的日常工作。围绕高效课堂建设,打造育人功能较强的校园文化,凸显文化的内涵。三是深化特色兴校,促进特色建设品牌化。城区各校加大特色建设力度,纷纷做精做强特色项目。城东路小学的童声合唱、相如一小的读写文化、锦屏小学的师生版《相如长歌》、实验小学的象棋文化等得到提升并成长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四是狠抓安全稳定,促进教育环境和谐化。在做好城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同时,xxxx年度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组织召开了“xxxx县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会”,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城区学校校园周边的网吧、经营摊点、社会治安等进行了彻查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发展困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我县城区学校在规划和建设上逐渐暴露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区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无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二是学校数量相对不足,大班额难以彻底化解;三是学校校园面积较小,功能区严重不足;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随意性使得学校周边环境较差;五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量进入城区学校,家校共育的社会合力尚未形成。

调研中,我们还收集到了城区学校反映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急需落实新的教育投入政策,依法实现“三个增长”;急需实施教育“五年”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急需启动职教中心建设,缩小我县职教差距;急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投入,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急需配套工程项目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急需恢复县财政教育专项资金,保障教育工作正常运转;急需实施内涵提升战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急需保障教师基本待遇,切实稳定师资队伍;急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规范教育经费管理。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区教育规划,优化学校布局。根据我县城市发展趋势及人口分布状况,完善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统筹协调好城区建设与城区教育的关系,制订近期、中期、远期实施方案。强化城区规划学校建设用地保障,城区现代化建设应该为教育预留发展的空间,学校周边建设要充分考虑协调因素,切实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育人性、秩序性和发展性。

(二)促进教育均衡,激发竞争活力。城区内,要通过政府引导、合理配备和机制规范,让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各阶段都拥有实力相当的学校,从而让各类教育在良性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实施名校战略,打造品牌教育。名校是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而优质教育又是家长和社会的热切期盼。在促进教育均衡的同时,在各类学校中确定1-2所重点学校,打造成在市内有一定影响的名校,留住县内优质师资和生源,把城市教育做成品牌。

(四)坚持开放办学,提升教育质量。开放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城市教育要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要克服盲目自大的因素,即城市教育长期以来在县域乃至更广的范围内都名列前茅的自满态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师资还是管理方式方法,都要不断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从而更新观念,弥补不足。建立和完善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建立城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吸引优秀毕业生和外地优秀教师到我县城区学校任教。推进教师人事制度管理科学化。

(五)兴办民办教育,扩充教育资源。要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必须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一是加强民办学前教育,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民办学前教育总量要达60%以上。二是进一步招商引资,新办一批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基础教育学校,打造民办基础教育优质品牌,以满足未来城市扩容需求。推进城市教育快速发展。

推荐第2篇: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3.6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5.9平方公里,人口61.9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85.9%、54.3%。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3.6%、38.4%。**机尝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终极目的。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要求,积极组织城市创建,不仅打造了武陵大道、**诗墙、商业步行城、火车站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品味,实现了“锦上添花”,而且通过实施杆线入地、“穿衣戴帽”、穿紫河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工程,解决了市民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收到了“雪中送炭”的良好效果。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市内各个层面都是充分肯定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市民对“雪中送炭”的要求相对迫切一些,这方面的任务也相对重一些。今后要在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搞好“锦上添花”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雪中送炭”上来。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小街小巷整治、穿紫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从细微之处,从方方面面改善人居环境。二是着力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来对待,把新区开发、产业发展、精品工程建设和社区建设与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就业需求。三是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学习、休闲、娱乐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在城市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把市民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基储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成果。

三、城市发展应该突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关系。建设和发展一个城市,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吸纳社会资本,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投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发挥好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真正用到点子上,用出效率来。一是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把政府资金更多地投向公益性、福利性项目,投向社会资本不愿参与的无利性、微利性项目,凡是通过市场手段吸纳社会资本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都要少投入或不投入。二是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事前都要由建设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搞好成本核算,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利润虚高;事后都要由审计部门严格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防止资金外流。三是要严格规划管理和质量监督。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减少资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社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一是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国有资产中,数量最多、增值潜力最大、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国有土地。可以采取以地换路、综合开发等办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旧城改造中,要推行成片开发,防止“剥皮”开发,切实保证土地保值增值,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二是实行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运用市场经营手段,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着力经营城市公用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水、电、气、文化、体育等公用设施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之由福利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转轨。四是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城市的街道、广尝

重要公用建筑物的冠名权及广告发布权等,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充分挖掘这笔资源,就能筹集大量的城建资金。

四、城市发展应该强化经济支撑,进一步处理好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一座城市而言,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基础设施跟上来了,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向城市聚集;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经济才能活起来,财政实力才能强起来,人民群众才能富起来。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市城区GDp达177.57亿元(不含武陵镇),占全市的36.5%,总量是1995年的3.7倍,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国税收入425520万元,占全市的89.7%,总量1995年的4.4倍,比重提高16.9个百分点;地税收入61707万元,占全市的60.1%,总量是1995年的3.6倍,比重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819万元,是1995年的2.5倍。但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两个观念:一是“产业兴城”的观念。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城市发展最突出的位置,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建设;二是基础建设服从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观念。切实把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上来,以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讲,在基础建设上,要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向德山区工业组团、桥南区商业组团、新城区现代物流组团、旧城区休闲产业组团、柳叶湖区旅游组团、新老城区结合部房地产业组团倾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这个主题,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发展计划”,加大烟草、铝材、林纸、珍珠、建材、机电、电力、食品、医药、盐化工等11大主导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分别形成一批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着眼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市产业集群式发展;要进一步优惠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间资本,通过政策的活力、机制的活力,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

五、城市发展应该注重规划指导,进一步处理好规划编制与规划执行的关系。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基础性、导向性、控制性作用,始终坚持用规划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实际工作中,重规划编制轻规划执行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是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忽视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行。在规划编制上,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还是重点片区、重要单体建筑规划的制定,都要实行公开招标,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市~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在规划执行上,要进一步充实规划监察队伍,加强日常的规划执法监管,切实提高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确实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悖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专业规划、片区规划,要依程序及时组织调整和修编,确保城市按规划规范有序的发展。

推荐第3篇: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XX年我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各项主要数据稳步增长。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870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接待国内游客6817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 %。其中,旅游创汇15526万美元,同比增长15.02%。国内旅游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15.09%。

一、节会活动在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春有牡丹文化节,秋有河文化旅游节,春秋两季这两次节会活动为带来了大量客源,活跃了旅游市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节会活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年牡丹文化节,历时四十天,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1%和8.33%。河文化旅游节历时30天,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947.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和10.25%。两次节会共计70天时间,共接待游客2647.55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次的38.5%,旅游收入134.38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38.6%。

二、入境游继续稳步发展,港澳台游客数量大幅增多

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4%,其中接待外国人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4%,港澳台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9%。港澳台游客中以台湾游客数量最多,占港澳台游客的59.4%,其中香港澳门游客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呈大幅增加态势,年来自香港、澳门的游客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39%、119.27%。说明旅游在香港澳门一带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中以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年全市接待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外国游客18.63万人次,同比增长36.78%,其次是来自欧洲的游客,共13.31万人次,来自欧洲的游客数量在外国游客中所占的比重为33.3%,仅次于亚洲,但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减少了25%,接下来的排名是美洲和大洋洲,游客数量分别是2.87万人次、1.15万人次,来自非洲的游客数量排名最后,但与去年同期比却增长了3.6倍。

三、境外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

年境外游客在人均停留时间是1.46天,比上年减少0.11天。其中外国人在人均停留1.41天,比上年减少0.02天,港澳台游客人均在停留1.61天,比上年减少0.57天,港澳台游客中台湾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最多,人均停留天数是1.68天,比上年减少0.78天,台湾游客在港澳台游客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停留时间减少影响了港澳台游客整体在停留时间。港澳游客在停留时间变化不大,均比上年略有增长。香港游客人均在停留1.52天,比上年增加0.03天,澳门游客人均在停留1.53天,比上年增加0.32天。

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问题仍应引起重视。游客在停留时间短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原因,游在,住在郑州的问题,让优质的旅游资源,不能享受全部的旅游成果,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元素中把一半以上的利益割给了别人。

2.自驾车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出游次数增多,同时由于私家车大量增加,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旅游时尚,但交通拥堵、道路不畅让很多人“欲游而止,望游兴叹”,影响了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制约了客源市场。要确保游客畅游,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同时道路规划也要更加合理。

3.“龙门石窟”这个全市唯一的5A景区的发掘利用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龙门山色”历来就居于八大景之首,景区虽然不大,但景点的大气、典雅是境内任何一个景区都无法比拟的。不然武则天也不会在那里开凿石窟群,把自己的形象立在那里。龙门山色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步移景挪的效果,水光山色,堪称胜景。所以对外宣传应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色相提并论,不能突出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忽视了自然景色。自然风景有时也需要提醒,如果不提醒,很多人会“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忽视了良辰美景,自然风景也有密码,在很多人未解其中玄妙的时候给以提醒,则能帮人理解景区,使其得到自然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加深对景区的印象。

4.对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应应给以更高的重视。市每年在旅游宣传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宣传把游客请来了,如果景点没有吸引力、城市没有吸引力,游客只是简单浏览一番,然后就做了匆匆过客,那样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有时候与我们前期做出的努力相比甚至是产出没有投入大,这样就做了赔本生意,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要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不仅要从城市硬件设施上做好工作,同时也要从深层次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找出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仅要请得来游客,还要留得住游客。从这一点来说,开发建设以龙门风景区为中心的隋唐文化中心很有必要。

推荐第4篇:城市公共客运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我州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报告州政府: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行业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州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让全州人民进一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行业的管理,规范城市公共客运市场秩序,保障乘客、城市公共客运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公共客运行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出行环境。

一、我州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基本情况

城市公共客运包括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由县市交通运输管理所审批和管理。几年来,随着我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州公共交通也得到迅速发展,运营能力逐步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基本解决了我州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截止目前,我州有12家公交企业,公交线路有103条,营运车辆1303台;出租汽车客运企业29家,出租汽车车辆6880台,承载全州220万人日常出行,基本解决百姓出门难问题。

二、我州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县市建设快速推进,我州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二元分割与新形势已经不相适应,群众出行的需要越来越高,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

矛盾日益突出。

(一)机制不畅,监管难度大。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城市公交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审批和监管,执行吉林省第21号《吉林省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自2010年3月1日执行)法规。由于历史问题有些县市城市公交无法纳入正常日常管理,导致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城市公共交通审批和监管不到位。如汪清县县政府在2002年拍卖出租车经营权的合同条款时规定在经营权到期之前(经营权有效期2020年)不允许增加城市公交车辆台数,现有10台公交车每台只有7个座位,如果更新车辆也不允许超过19座。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不利于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二)政策不到位,公交客运发展困难。我州城市公共客运线路基本布满,但随着我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整体拆迁和工业园区的建成,线路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出现“城市公交进不来”的现象。按照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在城市重新规划和新区建设时优先考虑城市公交布局和建设等问题,但是我州有些县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对公交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是导致公交发展致命因素。我州10家公交企业拥有车辆进入老龄化,面临大量更新车辆和增加车辆来保证百姓出行,现有企业经营是自负盈亏模式,经济收入勉强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工资问题,根本没有能力更新车辆,更谈不上增加车辆,这是影响公交发展根本因素。

(三)公共交通投入少,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公共客运基础建设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对百姓服务质量。我州8个县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很多线路缺少候车厅、站点、路牌等设施不够完善,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新区,无论是居民小区还是工业园区都没有场站建设,站点都临时设置在道路边上,给交通带来不便。公共客运交通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四)矛盾突出,存在不稳定隐患。我州从事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公交企业和出租汽车经营者;二是人力三轮车、机动三轮车、残疾人电动车。经营主体之间受利益驱动,多次发生矛盾和冲突;出租汽车经营者与人力三轮车、机动三轮车、残疾人电动车曾多次发生纠纷,到县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政府上访。

三、优化发展公共交通的建议

2012年,我州应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列入了民心工程, 着力解决整合客运资源,优化公交线路和公交场站布局工作目标,优化公共交通,加强管理,规范城市公共客运市场秩序。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为加强优化公共交通工作的推动力度,成立由州主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州运管局、规划局、建委、公路局、工商局、交警及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运管局。领导小组职责:结合我州城市化发展进程,协调解决公交线路、站点、停车场等相关问题;理顺管理机构;编制我州公共交通总体规划;做好编制规划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全面

实施区域公共交通路网建设。

(二)明确目标,深入调研。按照我州民心工程总体部署,对全州客运资源进行全面调研。对全州各县市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城乡公交和农村客运班线概况、客运企业运营基本情况、影响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众对整合客运资源,优化公交线路和公交场站布局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为下一步规划制定工作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制定全州公交客运规划,按照领导小组总体安排,聘请专业机构会同市县有关部门,做好前期调研,起草《延边州公共交通总体规划》。其基本思路是:按照城市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进程分步实施。计划用3年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公共交通布局。优化公交线路,以中心城区向新市镇居民居住区、工业园区、较大规模小区等区域延伸、加密,优化线网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合理规划首末站、枢纽站、候车站等配套设施的数量、位置、用地范围和建设计划。

(四)整合资源,加强监管。进一步整合客运资源,优化公共客运线路,积极协调市县有关部门,研究区域客运线路合并重组相关问题,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按照制定的实施步骤,规定的时间节点在区域内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群众满意的交通网络。同时,强化行业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不达标车辆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和宣教,确保群众出行安全、舒适、快捷。加强服务质量考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企业的经营行为、

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软硬件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效监控政府投入落到实处。

(五)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制定的区域客运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候车厅、站点、路牌等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出行环境。

二0一二年八月六日

推荐第5篇: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

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XX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XX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XX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XX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XX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XX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XX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XX—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XX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XX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XX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XX年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XX〕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XX〕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XX—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XX年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xx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XX年,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XX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XX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推荐第6篇: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推荐第7篇:10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0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

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

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06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亿元,比上年净增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比上年上升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个和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个和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0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

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06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2007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2006

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2007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2007年经营总收入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2008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年产值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0年~2007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

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12全文查看

推荐第8篇: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

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

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十一五”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15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推荐第9篇:城市公交调研报告

一、城市公交基本情况

我市城市公交开通于**年5月,**年11月移交交通部门管理。目前,全市现有公交经营企业2家,公交车保有量为148辆,城市公交线路14条,设有公交站台117座,运营线路总里程311.2公里,基本覆盖新老城区以及周边的7个镇(办事处)。

二、城市公交发展规划

**年

,委托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邳州市城市公交发展规划》,提出了近期(2013-2015年)和中远期(2016-2030年)城市公交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全市公交车保有量达到281辆,公交线路达到24条(其中新辟10条,调整线路6条);到2030年,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089辆,公交线路达到36条(新增12条,调整6条),公交线路总里程为595公里。2013年,市交通运输局将公交发展列入交通十件为民实事之一,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计划投资2360万元,新建公交车调度中心(保养场)1座、公交首末站4座、公交港湾式站亭64个,站牌62个,新上燃气公交车20辆,稳步推进公交车运营国有化。

三、当前城市公交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在公交线网规划方面,一是公交线网覆盖度低,新城片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甚至老城区北部区域公交覆盖均不足;二是城区道路中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不均衡,公交线路比较曲折,存在大量的迂回运输、逆向运输现象;三是站点服务覆盖率较低,据测算,市中心城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为21%,500米覆盖率仅为33%。

解决对策:对于新增线路建设时序的安排总体原则是需求迫切、道路条件满足的先开通;调整线路的建设时序安排原则上是经营合同先到期的先调整。其中近期(2013-2015年)新增线路8条,分别为

17、

19、

29、30、

15、

21、

26、28路);调整线路6条,分别为

3、

4、

5、

6、

7、13路。中远期(2016-2030年)新增线路12条,分别为

22、

23、

25、

27、

31、

32、

33、

35、

36、

37、

38、39路;调整线路8条,分别为

1、

2、

8、

9、

10、

11、

12、16路。2013年新增2条:18路(官湖镇至瑞兴路公交总站)、20路环线(邳州火车站公交枢纽至邳州火车站公交枢纽)。

(二)在公交车辆投放方面,我市城市公交车辆更新较为缓慢,车辆档次普遍较低,乘车舒适度较差,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解决对策:进一步加快车辆更新速度,大力发展中高档、大容量、低能耗、环保型LNG动机公交车辆,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根据近期公交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将新增车辆217辆、更新车辆64辆。推荐邳州市公交系统备选车型采用8.5米和9米级LNG公交车型。同时,根据《邳州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造初步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对现有248台城乡客运车辆车型进行逐步更新,购置符合农村客运要求的节能、环保公交车型。推荐使用苏州金龙客车,车长7.2-7.7米,LNG动力。镇村公交全面采用省交通运输厅统一指定的车型。

(三)在公交站台建设方面,我市目前共有公交站台117座,分属邳州市大众广告有限公司、邳州市中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其中前者管理公交站台92座,分布在老城区及新城区部分路段;后者管理公交站台25座,主要分布在新城区。根据年初制定的公交线路调整计划,年内新建站亭64个、站牌62个,预算总投资300万元。主要存在站台布局不合理、设计存在缺陷、式样不协调美观、建设和管理体制不顺、新站台建设推进滞后等问题。

解决对策:

1、对新老城区道路改造,公交站台应纳入改造方案,统筹规划站台式样风格、建设资金,同步建设。

2、根据公交发展规划,新增站台由政府投资建设、扎口管理,解决站台建设使用衔接不畅、建管脱节的问题。

3、现有站台遗留问题:由政府主导,协调出台相应回购政策,实现站台统一管理。

4、站台建设应实行联合勘察会审制度,利于解决部门之间协调问题,实现站台建设与公交通达线路同步发展,布局科学、规划合理。

(四)在公交站场建设方面,公交站场建设严重滞后,公交车调度中心、停放站场、保养厂、首末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缺乏,与公交发展不同步。

解决对策:根据公交发展规划,加快其配套设施建设,保养场、首末站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对保养场建设提出两个方案。

方案一:按我市公交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市将拥有城市公交车357辆、城乡公交270辆、镇村公交84辆、出租车700辆,其它车辆300辆,总计1711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有关规定,1711辆车每天需保养64辆次,按《城市公共

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修理厂的规划用地按所承担大修车辆数计算”,则该公交维修厂设计占地面积约为28亩。设计建设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6220平方米,维修车间2个,建设面积1920平方米,满足每日维护车辆64辆次,可容纳停车120辆。

方案二:2020年我市将拥有公交车、出租车约2619辆,而我市将创建“全国文明

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必须大幅度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则公交车采用燃气车辆势在必行。为此将规划中的加油站项目列入,该加油站项目列入后,其功能将变为加气站功能,维修保养厂则兼具有停车场功能,能停车约200辆,且由于停车场和加气站位置相邻,方便每日加气,节省时间、减少公交车空驶,使该维修厂成为一个综合服务中心,该方案需占地59亩。

首末站建设5座,分别是瑞兴路首末站、解放路首末站、体育场首末站、新城站首末站、火车站首末站、宏通站首末站,另建7个简易首末站。其中瑞兴路、解放路、火车站、宏通站4个首末站今年开始实施。

(五)在经营模式选择方面,我市目前城市公交车辆实行的是公车委托经营模式,该模式下公交的规范运营、服务水平得不到保障,不仅严重制约了公交发展,也影响到政府和行业形象。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造,建立公车公营的公司化运营机制。即:城市公共交通的投人以政府投人为主,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公交公司实行公车公营、公司化管理的运行体制,线路与车辆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归公司所有,从业人员实行聘任制。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制度。对于建设投资(如新增车辆、保养场和首末站建设),建议由市府投资建设,建设资金纳入交通工程建设经费预算。对于运营补贴,根据公交线路(特别是新辟线路)客流量较小的实际,以及承担公益负担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而形成的支出,由市财政实行定额补贴。

(二)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凡经规划确定的公交首末站、公交维修保养场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可通过出让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三)减免相关税费。公共客运基础设施项目涉及的由地方收取的配套设施费、建设管理费等费用予以免缴。

四、新能源供应必选方案

在公交车辆燃料使用及供应方面:经过市场调研,并与亿利资源大为能源公司、香港新时代能源公司、中国燃气邳州分公司、山东富海美林集团、中国电力投资公司等多家能源公司多轮洽谈,在投资规模、合作模式、项目建设、资源和价格优势、资金保障等多方位比选,已经形成初步方案。目前推荐中国燃气邳州分公司、山东富海美林集团两家企业的方案。

五、交通融资工作进展情况

**年计划融资10亿元,目前已落实7亿元,即与福建华通集团达成联合建设270省道东南绕越公路、250与251省道连接线、世纪大道东延工程项目协议,解决了7亿元的建设资金。

推荐第10篇:城市广场调研报告

广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是一种标志一种象征!在中国,将广场的作用应用的最好的无非只有成都了,现在每个城市好像都在效仿成都的城市模式,但是只有将城市的内涵与广场的形制真正的结合起来那才叫成功!

文化,是广场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广场,就像一个没有演员的舞台,是文化赋予广场以生命。上海图书馆门前的广场,在设计中突出了以“知识”为主题的广场文化,广场中富有文化知识意味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来到这里人们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你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书籍的妙处。广场文化重在特色,现代文化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增添了城市的动感,彰显出地方的个性。

从城市设计角度分析,曾经用自己的话总结过广场在城市中有如下的功能:

1、是城市特色的有力表述

2、是联系建筑群体并使之成为区块整体的核心空间;

3、弘扬地方文化、展示城市活力;

4、是城市居民、游客休憩、交往的公共空间;

5、是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城市形象的窗口;

6、组织城市动态交通、建立有效的交通秩序。

我调查的是成都市温江区的位于温江体育馆旁边的五环广场。该广场处在两条路的交汇处。环境优美。该广场面积大约为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50%。

广场的景观主要有:喷泉。坐凳。下层小广场。花池。健身器材。观景树等。

文化,是广场的灵魂。五环文化广场是一个有特色的文化广场。以奥运五环为特色的文化广场。广场结合了奥运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突出了奥运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广场中心的下层广场以奥运五环为标志性,造型构成了广场的视觉焦点,成为广场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有方型的喷泉。成阶梯一层一层递减。广场还设有健身器材。可供附近的居民健身。广场环境优美。有几颗大的古树。旁边还有供游人休息的坐凳。总体看来,五环广场结合了人文地理条件设计。

当然,广场也有一些不足。是不可避免的。广场应该更多的与周围的街道交通想融合。应该加强环境的保护。

文化是特色的灵魂。一个没有特色的广场必定是没有文化性的广场。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地势地貌特点,突出地方文化。因此,广场的建设要适合大多数人的需要,广场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大众文化,要立足于本地、能够为广大市民所理解和接受。

第11篇:城市广场调研报告

合肥市步行街广场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规划、测量、考察、问访针对步行街的场地和人流情况进行广场的绿化和舒适度分析,及周边环境道路进行调查,然后去整体的统一考察,讲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及植物配置的种类,名称、为什么种在这,它的好处与不好处,人们看到的心情,包含植物与道路及周边的景观绿化。要与广场的地理位置相匹配,切身了解休闲广场的设计要素对于广大人群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广场设计的原理和设计理念,以便充实自己,更好的做好广场绿化及设计。

调研地点:合肥市淮海路步行街局部地

调研对象:合肥市淮海路步行街的所有使用人群

调研方法:实地测量考察、网上搜索资料、书本查询,笔记记录,向步行街的人群询问步行街的使用度和方便度。并且观察步行街的局部布局和周边环境的配置。

调研资料统计及分析方法:本次调研资料统计根据网上搜索、书本搜索和调查记录和现场勘察,现场走访调查还有所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本次调研因时间有限,资料搜集并不齐全,针对问题不够完善,无法了解更深,但报告的资料源于考察,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调研内容:

一、合肥市淮海路步行街的概括

合肥市步行街位于合肥市中心地带,是合肥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商业街,也是人文荟萃的一条老街。是合肥商业历史变迁最好的见证。它是集购物街、休闲、娱餐饮、文化及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初到合肥时,我第一个知道的就是步行街,它让我认识到这是一个集娱乐、休闲,以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求的一个最佳场所。它既具有现代感,却又在繁华中融入了历史的沧桑,它用生动而形象的雕塑,引起人们最这个城市的理解和认知。在合肥步行街内,我们可以看到明教寺和李鸿章故居,那些历史遗留下来东西,见证了步行街的成长。

对于生活在合肥很多年的人们来说,淮河步行街就是合肥市的一张“名片”,那条长960米、宽22米的步行街,沿街道商铺多大150余家,基本上覆盖所有年龄层次以及消费水平的购物场所,成为大部分市民休闲逛街的首选。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不论利弊,淮河路步行街在合肥的商业街的地位终究不容忽视,然而对于淮河路步行街,

改变现状是必然的。现代的步行街更加讲究的是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以及对与人性化的考虑,细节上更能体现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2步行街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合肥市步行街位于合肥市的中心街区,东起环城路,西至宿州路,合肥市步行街,整个布局十分整体和谐,两旁的商业区和中间的绿化和休闲区,来往的人流,一眼望去生机盎然。广场内各种商业叫卖、小贩的表演无不给步行街增添生机。

3.步行街的景观绿化:每次去步行街都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很多的人不约而同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拍照留念,是要留念还是被眼前的人性化的场景所吸引呢?答案自在心中。对我而言,那些陈列在步行街中心的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塑,以及供人们休息的小型休闲区都是吸引我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适宜的植物种植,人性化的凳椅,绿意盎然的绿化···都牢牢的吸引着来往的人群。 在广场设计中,树木的选择是否得当,涉及到绿化效果是否能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郁郁葱葱的效果,并且能够持续多年不衰,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越来越好。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做到适地适树。以当地树种为主,边缘树种为辅,切忌种植与当地条件差异极大的树种。我国一般公共绿地常用的树种是乌桕、海棠、丁香等。尽量不要选择果实较大会自行脱落的树种。

植物配置的功能可总结为建筑功能、工程功能、控制气候功能和美学功能四个方面。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这一类功能其实为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土壤流失、噪声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阴、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 试图在一个面积很小的公园里容纳上诉所有的功能会导致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像步行街这种使用者密集的地点,它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这里包括高度密度居住区、活动中心、商店及服务类。饮食也采用了由昂贵雅致的食品到汉堡和冰水,所以步行街从远处看就是一副市井风情画,同时也观看熙熙攘攘的人流。所以像步行街这种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多设置些休闲座椅和供人们观赏的景观绿化。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步行街几种植物配置,看看它们在整个广场布局中有何优点。

1) 圆柏(球柏):喜光,幼树耐庇荫,喜温凉气候,较耐寒。耐赶汗瘠薄,深根性,耐修剪,易整形,寿命长。对SO

2、CL2和HF等多种有毒气体抗性强,阻尘和隔音效果良好。

2)棕榈:棕榈是棕榈科中最耐寒的植物,抗尘性,对有毒气体(SO

2、和HF)抗性强,有很强的吸毒能力。而且棕榈挺拔秀丽,一派南国风光,适应性强,能抗多种有毒气体。

3)桂花: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秋季花开,芳香四溢,此时正是花开季节“十

里桂花开漫天”。桂花喜光,萌发力强,寿命长,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

4)黄杨:生长缓慢,耐修剪。对有毒气体抗性性强。枝叶茂密,叶春季嫩绿,夏季深绿,冬季带红褐色,经冬不落。

像步行街这种繁华地带,来往人群量大,又属于市区中心,所以污染打,空气不新鲜,在休闲区更应注意它的植物配置,所以应种植些对有毒气体抗性强的植物,并有阻尘、隔音等效果;步行街常年人流量大,不能总修剪,费事费力,宜种植耐修剪,生长缓慢等特性的植物;种植桂花等花香型植物,一则保持步行街空气清香,二则净化空气,这些都属常绿植物,一年四季绿如春。

4.步行街的交通和安全:

内部:步行街内部无法通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人流集中的空间。

外部:由于人流量大,步行街的交通状况并不是很好。经常处于堵塞状态。 步行街的人流量大,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年龄,所以,在步行街内我们经常的丢东西,所以在步行街内,对于游客,应该看好自己的物品;对于步行街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巡逻,加强防范,以保证游客有个放松、舒适、安全的购物空间。

5,步行街的餐饮和休闲娱乐类

餐饮类:整个步行街的餐饮发展态势良好,处于步行街街区中心的小吃摊,以及位于两旁的傣妹、蜀王火锅、不倒翁大酒店等等,大大小小的个体私营餐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经营品种、经营形式和经营地点都十分灵活,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

休闲娱乐类:休闲娱乐类消费在步行街也是比较发达的,有明教寺、百盛等,消费档次、消费水平、经营规模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主要用途和使用者

步行街内商户的多样化,以及大量的街道设施和使街道充满小贩和表演者,从而产生了一场丰富的使用人群和用途。步行街商业繁华,来往人流量大,年龄层次也较大,从小孩到老人,所以步行街的商业很繁华。

在步行街街内还有明教寺,明教寺是合肥市以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所以来往的人流更大,所以在明教寺附近应面积大些,方便游客观赏和照片纪念留影。 在步行街街区内能够经常看见些电视台娱乐节目,一者,步行街属于城市商业中心,经济繁华。二者,步行街人流量大,来往人群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生活、不同年龄,所以是比较适合进行调查采访的。

总结:通过对合肥市步行街的调研,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商业街在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所占据的地位,它的繁华有序,又具有历史与现代感。在一个城市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当今,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使我们透不过气,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精神享受,在步行街内积聚购物区,饮食区、旅游区、游戏场所、

休闲场所,从而给人们更多更好的选择,从而减小现有的空间压力。给人以享受、舒适、安全、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间。

第12篇:城市综合体调研报告

目录

一、项目简介 ....................................1

(一) 珠海富华里 ..............................1

(二) 华发新天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平面规划分析 ..............................1

(一) 富华里 ..................................1 1.车行出入口、停车场及的士站分布及流线分析 .2 2.功能布局 .................................2 3.扶梯和电梯布置 ...........................3

(二) 华发新天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广场规划 ....................................4

四、建筑设计 ....................................5

五、总结 ........................................6

一、项目简介

珠海富华里

珠海富华里,占据城市核心CBD、居于珠海最繁华距离澳门最近的拱北区域,位于九洲大道西与白石路交会处,共有16栋建筑,是珠海三旧改造中拱商贸中心的首个项目。

珠海富华里以上海新天地为模板,开创珠海首个街区商业模式,引进逾百家国内外知名品牌,经营范围涵盖购物中心、餐饮、超市、电影院、儿童娱乐场及休闲服务等所有高档时尚的生活功能。

其占地逾约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含约11万平方米的国际5A甲级写字楼(中海广场)。

富华里南临白合街,东为富华里东街,西面为白石路,北面为九洲大道西。

富华里紧邻横贯珠海东西城区的九洲大道,可快速到达拱北口岸、九洲港码头、港珠澳大桥珠海登陆口、广珠轻轨前山站等交通枢 纽;并坐享周边成熟的配套设施和立体交通网络。

二、总平面规划分析

(一)富华里

富华里中的商业体整体呈条状布置,两座中海大厦和酒店呈方形,两栋尚居居住楼呈不规则形。东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规划了 1 三个小的广场,北侧则是富华里北广场。另外,整个地块偏南侧有南广场,地块中央为中央广场,西侧有水塔广场。

1.车行出入口、停车场及的士站分布及流线分析

其南侧有一个车行出入口,两个停车场,一个的士站;西侧有一个车行出入口,一个的士站,以及一个停车场;北侧设有两个的士站;东侧有一个车行入口和两个的士站。富华里的住户、酒店住客以及中海大厦的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各侧车行入口到达地下停车场,进而到达各自的目的地。而其他车辆可以停放于地面上的停车场,步行进入内部商业区。

通过地下停车场和地面停车场的分布规划,将不同群体的出行路线分开,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又将各种交通分散开来,缓解了交通压力。

而在整个地块的边缘位置放置地面停车场和车行出入口,保证了内部的“无车通行”,实现了人车分流的同时,保证了内部的交通安全,同时让来富华里的人们能有更好的休闲体验。

2.功能布局

整个总平面规划布局中,将住宅楼、写字楼、电影城和酒店等沿街布置,而将商业区

2 放于内部。这样,既可以使居民快速到达住宅楼,酒店住户快速到达酒店,工作人员快速到达写字楼,避免使其受到商业区的喧嚣影响。另外,可以使这些群体都能快速共享商业区里的各种配套设施,例如服装、美食、酒吧等。

富华里北广场东西方向呈条状,其紧邻九洲大道西。作为城市中的主要道路,九洲大道具有快速到达口岸、码头等交通枢纽的优势,所以将广场规划于临近九洲大道的区域,成为过路市民及游客眼中一个极具特色和魅力的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在功能的分区上也考虑了其本身性质和消费群体的问题。例如,考虑到酒店住户这个消费群体,将酒吧街安置于靠近酒店的位置,将电影城安置于靠近居住楼的位置,而临近写字楼多是一些美食商铺。

富华里的商业区内的道路,以各种动物名字进行命名,如牛街、马街、象街、雀街等,并在每条街上都有其动物的雕塑。这些道路对商业区内的各栋建筑进行了划分。商业区内的建筑呈条状分布,共有三列建筑。

3.扶梯和电梯布置

在临近南广场、中央广场和北广场,分别有三个自动扶梯,通往地下停车场。围绕中央广场的6栋建筑中,有5栋安放了电梯。

在整个地块的中央区域、北侧和南侧分别设有通往地下停车场的自动扶梯,为需要去往地下停车场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位置的安排又 3 不会使资源有所浪费。

三、广场规划

富华里的北广场较大,广场中有木构架的小品建筑、喷泉、道路、石柱和绿化等,这些元素的结合与规划,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在广场的规划设计中,要着重注意广场的空间尺度与广场里的内容。广场的空间尺度与广场内和广场周边的建筑尺度密切相关,还与其自身的比例有关。广场里的内容不可过于单调,通过标志性建筑物、

4 建筑小品、绿化、水体、喷泉、道路等来丰富广场,营造氛围。广场中要有一定供人们休息的空降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广场内部既不能显得过于拥挤,又不能显得空旷和单调。

合适的尺度与比例,与周围建筑的和谐以及广场内部的合理、丰富的规划,才会营造好的氛围,创造一个给人好的感受的广场。

四、建筑设计

富华里的建筑多富有棱角,通过多个不同的,并且造型很独特别致的小型建筑的结合来构建他的空间感。

城市综合体中的建筑物设计,要能够为整体表现出空间感。通过

5 集中式、分散式,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形成一个建筑或者多个建筑组合的布局形式。

五、总结

在做邻里中心的设计中,要从总体上把握整体环境空间的功能关系,功能分布要多方面考虑,让使用者感到便利。各种进出流线要避免交叉,人行车行流线要分开。

此外,邻里中心规划中,整体空间感的塑造和空间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邻里中心,必然是让能大众感到舒服和满意的空间。

在总平面的布局上,建筑要与环境、绿化、道路和水体等结合,让人们感到休闲和放松。在建筑的设计上,可以选用集中式、分散式,或者两者相结合。分散式中,要注意建筑单体的尺度,注意不同建筑之间的联系与结合,产生一定关系。集中式中,要注意各个功能的分区,动静区划分清晰,内部流线明确。

第13篇:城市经济形势调研报告

城市经济形势调研报告

随着一揽子“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经济逐步步入回升通道,投资、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基本恢复到地震及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世界经济虽已触底,但全球产业体系分工调整、新技术广泛应用并形成实际经济增长动力仍需一个过程,且生态保护已成为各国关注焦点,这些决定了此次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将十分缓慢。同时,国内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稳固,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结合**的实际,我们认为:,**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需增长将会有所减缓,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物价水平保持小幅上扬。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自从“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但从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是近几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物价指数明显降低,变动趋势趋向平缓

我市物价走势基本稳定,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增幅与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年

基本上徘徊在100-101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据统计,**ppi在1月达到全年最高(104.5),之后几个月内持续下降,从8月后开始反转,12月回升至99.6,全年累计ppi指数为98.1,下降1.9%。

二、近期**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何平稳退出超常规的金融刺激政策,将成为贯穿经济发展的主线。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这个政策基调是非常清晰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

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

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

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管理好通胀预期,给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传导到国内,今年货币的供应可能影响到通胀的预期,明年物价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当前,**经济处在逐步回升好转的态势,但还需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回升的基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又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把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管理好通胀预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14篇:城市党建调研报告

城市党建调研报告

党员活动制度,党员行为规范,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员教育规范,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党员服务日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员监督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员谈话诫勉制度。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城市党建调研报告篇一

20xx年以来,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党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扎实推进党的建设

工作,为促进园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我局20xx年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园林局共有党员854人,51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总支11个、党支部40个。近几年来,济南市先后获得全国造林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誉称号。我局也先后获得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机关、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建设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省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十几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100多项市级荣誉。

二、深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市委要求,从5月份开始,在全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争做园林先锋活动。全局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的基层党组织51个,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的党员854人,组织开展公开承诺的基层党组织51个,组织开展公开党员承诺的党员610人,基层党

组织、党员作出承诺291件,基层党组织、党员承诺为群众办实事57件。根据园林实际确定以讲党性、做模范、优环境、促发展为主题,以创先争优、争做园林先锋为载体,结合园林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分类提出开展创先争优、争做园林服务先锋、敬业先锋、管理先锋、重点工程建设先锋等具体活动要求。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强化组织保障,我局及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委员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强化了书记抓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强化领导带头,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确定活动主题和载体,制定实施方案,带头参加宣誓承诺活动。强化活动保障,安排必要的活动经费,为开展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保障。

二是基础工作扎实。全面摸清摸清科学发展观活动问题整改情况、党员干部思想动态情况、党员基本情况等情况,为活动开展夯实了基础。对照有关文件要求,对近年来的领导班子和党员

队伍建设、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针对查找出的差距和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切实增强了创先争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是宣传氛围浓厚。采取会议发动、媒体联动、标语促动、宣讲推动、典型带动等党员干部群众喜闻乐见、易知易懂的宣传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每个单位都制作宣传板报和展板,发创先争优活动简报26期,并召开两次推进会,在全局掀起了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

四是认真落实双诺、双述、双评制度。全局各级党组织把实行双诺、双述、双评制度作为推定创先争优、争做园林先锋活动的重要抓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落实到工作中。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党员履岗能力。加强调度检查,督促党员切实做好认岗、承诺、践诺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各项工作

1、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局党委对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明确全年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20xx年党务重点工作来抓。

2、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建工作做到有计划、有部署。各基层党组织定期组织党员活动,按部署及时组织理论学习研讨会,认真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每年七一前和年底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明确党员管理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抓好党员发展,在认真摸清各党组织发展党员状况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和要求,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建立入党对象培养名册,有计划地发展党员,有效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园林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庆祝建党89周年,对全局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一次检查考评,表彰了对近年来

为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园林事业发展做出突出的6个先进基层党组织、4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

3、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为切实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园林基层党组织建设经常性工作中去,在对我局落实长效机制情况进行检查梳理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十二项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全局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4、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各基层党组织每月组织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观看一次廉政影片,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警示作用。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充分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无一例违法违规事件发生。

5、认真做好党费收缴、使用和

管理工作。局党委对党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将其列入党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各基层党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并抽出专人负责党费工作,建立了专门的党费账户、账本。党费收缴采取以总支、支部为单位每季度集中上缴的方式,由组织人事处汇总后,定期定时上缴市委组织部。结存党费的使用,局党委严格按规定审批,严肃党费使用纪律,明确党费使用范围,做到专款专用,账目清楚。

6、立足实际、团结一致,携手共建工作稳步推进。我局充分发挥园林行业优势,带动尧庄村发展草花养殖业,种植草花三十五万盆,且免费提供一万元的花种,为村民增加收入四十余万元,逐步改变了经济空壳村的落后局面。从提升办公硬件设施和党员学习活动条件入手,投资三万五千元为共建村购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为党员学习活动室添置了棋牌桌、椅、党员学习书籍和与农业相关的图书三百余套。投资

一万元,在村委门口安装了宣传栏,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三农相关的政策提供了平台。以美化、亮化为目标,我局投资十四万元,为尧庄村主要干道全部安装路灯,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方便。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我局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创新精神不够,全体党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在精细化管理要求下,党员作为各基层党组织的骨干力量经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学习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需进一步提高党员学习培训效率,不断探索改进党员活动的形式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针对查找的问题,找出根源,彻底整改,努力将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帮助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到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做好工作上,体现到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行动上。要在培训干部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二要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要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核心价值,教育和引导园林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深入实际,了解实情,体察民意。在干部选拔任用时,要把能否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作为首要条件。

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拓宽基层党建工作领域,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要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不断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要深入开展

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本职岗位和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把握大局,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奋进,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为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五、自查得分

我局根据一年来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对照基层党建工作自查表,认真进行了总结自查。自查得分100分。

城市党建调研报告篇二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市辖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落实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的关键。

一、地位与作用

社区党建是城市街道党建的延伸和拓展。社区党建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全体性的工程,它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凝聚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以广大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共同奉献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繁荣社区。加强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对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政治领导、责任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各种利益分配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无疑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活动方式、管理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街道党建的工作格局、方式方法、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大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及时调整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理顺关系,夯实基础,激活组织细胞,不断探索社区党建的新思路、新途径,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区党建新局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扩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保持和体现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好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现状分析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标准,新城区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队伍状况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大体反映在以

下几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进程的推进,无行政主管、无明确挂靠关系的新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的工作渗透力、影响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大量无行政主管、无明确挂靠关系的各类新经济组织,如果还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按行业垂直行政关系为主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已明显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2.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多样化,人员流动的范围和速度加大,企业、事业单位党员流动性的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被包下来管到底的所谓单位人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所谓社会人转变。依托单位这条线对人的管理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在居住地的活动相对稳定,因此,单位人很大

程度变成社会人,社区管理的作用也就更加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深入社区,以凝聚广大群众。

3.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重心逐渐下移社区,对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经济组织管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物业管理、建设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等问题,都要依靠街道和居委会做大量工作。这一切都要求社区党组织通过推进社区党建发挥整合功能,加强协调、指导、服务职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指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把社区居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协调好,形成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体制。

4.党员分布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各种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员不断增加,

对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走出一条新形势下依托社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三、思路与措施

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社区全体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对社区建设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要针对目前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网络健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共同参与、利益共享、条块联动、齐抓共建的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政治核心、责任领导的职能和作用,从而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

具体思路和措施是:创建一个格

局,强化两个意识,做好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遵循五条途径。

创建一个新格局。创建意味着创新,新格局意味着用新的方式、方法取代旧的或不适应工作需要和形势发展变化的陈旧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建新时期社区党建新格局,首先要调整城市街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把街道党委更改为街道党工委,把居委会党支部更改为居民区党支部,赋予职责,增加职能,扩大工作范围,突出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对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责任领导的地位。建立区委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社区党组织)这种条块结合、行政隶属和责任属地结合的责任领导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改变过去区委街道党委居委会党支部这种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的权力领导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由过去无责任管、无权力管、无办法管变为有责任管、有权力管、有办法管;由过去管不了、管不着、管不到、管不好变为管得了、管得

着、管得到、管得好。这就必须进行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创建出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建新格局,促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的适应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的要求。努力创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团结奋斗、齐抓共建、条块联动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强化两个意识。一是强化属地管理意识,淡化隶属管理意识;二是强化责任领导意识,淡化权力领导意识。强化两个意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两种思想观念的转化过程,这是做好社区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解放问题和观念转变问题。

强化属地管理意识,淡化隶属管理意识。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从管理关系、管理范围上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过去在管理关系上习惯于有隶属关系的

条条管理,属地意识不强,所以造成面对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的窘境。地方党委也好,街道党委也好,都显得无能为力。看到问题也想去管理,也知道应该管好。但是怎么去管,怎样把它管好,没有好的办法,也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一个思想解放问题和观念转变问题。要树立属地管理意识,只要在我这个区域,在我这个社区,不管单位级别多高,也不管干部职务多大,社区党组织都应列入管理范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建设。

强化责任领导意识,淡化权力领导意识。社区是多种人员成分构成的新的人群集合体,情况繁杂,人员成分多种多样。可以说社区单位与单位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很难寻找出一种隶属关系,从而实行权力领导。如何把社区单位、社区组织、社区人员思想统一起来,把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资源凝聚起来,只有靠社区党

组织的凝聚力和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就是新形势下赋予社区党组织的一种责任。社区党组织对社区的领导是一种责任领导,有责任组织、协调、指导社区方方面面工作,这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社区党建与区域经济、社区服务相结合;二是社区党建与创建文明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三是社区党建与城市建设、市容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这三个结合突出了城市社区党组织在发展经济、管理城市、稳定社会、服务群众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愿望。抓社区党建,做好三个结合是关键。社区文明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风貌、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把抓社区党建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进步,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班子建设。狠抓班子建设,重点配齐配强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和居民区党支部领导班子。首先把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好。街道党工委处于社区党建的领导核心地位,责任十分重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强与弱,直接关系到社区党建的好与坏,所以,把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好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上级党委破除陈旧的选人用人的条条框框,真正把群众公认、年富力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特别要选准、选好街道党工委书记,选好决策者和指挥者。其次把居民区党支部班子建设好。可采用公开选聘形式,特别是结合居委会换届契机,向社会公开选聘居委会干部,从优秀的党员干部中选任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真正把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不怕吃亏、热心服务、甘愿奉献的居委会干部选拔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的岗位。选好

带头人,选好领头雁。二是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有效对社区党员教育、监督和管理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加强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1)建立社区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消除空白点;(2)按居住区,将社区内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的和外来人员中的党员分别编入社区党小组,挂牌公布党员名单,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经常性的组织生活;(3)对在职的干部职工党员试行参加单位和社区双重党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均参加社区党员评议,社区党组织负责将评议结果反馈到原单位或原居住地,以掌握党员在社区的表现;(4)社区全体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服从社区党组织的管理,积极参加到社区建设和群众性文体活动之中。在处理邻里关系,做好社区安全、卫生、计划生育工作及创建文明社区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八小时以外仍然保持共产党

员的先进性。三是制度建设。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社区党建工作等制度,用制度规范社区党建工作,使社区党建制度化、规范化。四是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设党员活动阵地。

遵循五条途径。一是调查摸底。做到四个清楚,即:社区内各类党组织设置总体情况清楚;党员人数基本清楚;党员结构基本清楚;党员分布情况基本清楚。二是构建网络。在市辖区层面上,成立由区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群众团体组成的党建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在街道层面上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具体负责新经济组织和社团等组织党建工作;在居民区层面上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区,委派党建联络员,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从而建立起纵横结合、条块联动、各方参与的工作网络,使社区党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是理顺关系。克服过去单一条条管理的弊端,实行双重领导、双重管理、双重组织生活新体制。通过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评议、双向

反馈等措施,鼓励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党的工作。四是结对共建。街道党工委要以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目标为出发点,组织社区单位党组织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积极发挥好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责任领导的作用,激发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积极性、主动性。五是协调指导。社区党建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全体性的系统工程,区、街党委要以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为抓手,以活动作为发动广大党员和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切入口及作用点,切实发挥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落实各项措施,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第15篇: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一)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9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在涂振锟副主任的带领下,对XX市区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城管办、公安局、住建局、卫生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部分社区、街巷、工地、市场、城中村和公共场所,实地察看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方面的管理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打好城市建设战役、民生工程战役等活动为载体,强化领导,创新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城市管理的各项措施,着力“打造亮丽的市容环境,创造和谐的城市生活”,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整体形象明显提高。

(一)改革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2015年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市城管委制定的《梅列、XX区人民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城市管理工作职责》(明委办〔2015〕16号),对两区政府及市直14个有关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予以明确,2015年又对两区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部分职责分工进行调整(明委办〔2015〕32号),进一步理顺市区城市管理机制,明确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责,推进城市长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同时,将下放到两区政府的职责和经费及时调整到位,充分发挥两区政府在创城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城市管理和创城工作的开展。如把市区的城监、环卫等工作重心下移,下放给两区实行属地管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权限不清等问题。

(二)强化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今年来,围绕解决市民关注的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市容和环境卫生、建设工地、交通秩序、违法建设、五小行业、市政公用设施等六项专项整治。如市政府成立了清理整治违法建设专项工作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拆除了东新六路11处违法建设;梅列、三元两区对辖区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居民社区和城乡结合部进行整治,清理整治乱占道行为、流动摊点、背街小巷脏乱差死角,改善了市区环境卫生面貌;市交警支队、交通局加强对公共场所交通秩序的管理,整治机动车非法占道、违法停车、占道修车洗车卖车等现象;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加大对五小行业的检查力度,今年来限期整改659家,取缔无证经营44家;市住建局上半年组织了4次在建工地文明施工检查,切实整治部分施工现场杂乱、尘土飞扬、垃圾乱弃问题,同时抓好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的维护管理,保持整洁有序。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将社区基础设施和街巷道路铺装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开放式小区路灯不明、黄土露天、道路破损、水沟不通等问题,做到街巷道路100%铺设。改造城区排水系统,投资1647万元,实施富兴路文笔花园至环岛段、新市南路富兴路环岛至东霞、华昌中学片区、东安片区等污水干管和管网改造工程,完成3.6公里污水管网铺设,防止城市内涝,保障雨季交通顺畅。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3座封闭式垃圾中转站,实行垃圾封闭运输,减少垃圾运输二次污染;添置两台中型机扫车,分别配备给梅列、三元两区,缓解环卫设施落后的问题,提高保洁的效率和水平。

(四)加强长效管理,推进宜居建设。继续加强市容督查考评,完善城管联动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实施市区夜景美化工程,组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市政设施维护和社会单位夜景维修实行市场化运作管理,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提高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建设,市政府制定了《XX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高岩小区、东安社区和省安小区开展试点工作。继续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目前市区纳入回收的餐饮单位700多家,每天收运处置餐厨垃圾约30吨,约占餐厨垃圾总量的60%。今年7月,国家三部委把三明确定为全国33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加强日常监管,市城管办实行领导带班检查市容制度和周一交班制度,每周组织三次市容、夜景检查,其中一次安排在节假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现场分解责任,及时督促整改,提高了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市的城管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管理工作与文明城、卫生城的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差距。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近年来市、区两级虽然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市为主导、两区为主体、市城管委统一协调的工作格局,但城市管理线长面广,涉及部门众多,由于职能交叉,城市管理宏观调控困难,仍然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分工协作、主动作为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执法机构过多,行政处罚权分散,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配合,造成被动管理;二是市与区的城管责权不清,关系不顺;三是有关城管方面的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执法手段和力度受限制。此次政府机构改革,设立了XX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由于未将相关部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没有赋予其相应的行政执法职能,其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综合执法名不符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依旧欠缺。

(二)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突破不够。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市场外摆摊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夜市大排档和临时市场脏乱差、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等仍然存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部位卫生死角多,乱停放车辆、城市“牛皮癣”和装修垃圾乱倒未得到有效根治。调研中一些群众反映,部分城市开发项目如原体育馆和青少年宫改造工程,由于文明施工意识欠缺和赶工期,存在建设工地管理不规范,午间、夜间施工,弃土运输车辆沿街洒漏的现象,造成噪声扰民、建设工地和部分路段尘土飞扬,影响周边居民的休息和生活。这些城市管理“顽症”的存在,既影响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也给城市品质提升带来很大影响。违法建筑尚未得到有效遏制,XX区、预拆迁地段、城郊结合部违法建设仍较突出,市区多个“城中村”乱搭盖现象严重,环境卫生脏乱差和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成为严重影响城市品位和环境的痼疾。调研中了解到,高岩社区个别楼幢顶层存在违章搭盖,群众向XX区相关部门投诉,但未见处理。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我市多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多,环卫、市政、园林等管护经费安排不足且不能及时到位等原因,我市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不配套、硬件设施不健全、破损陈旧较严重等问题,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基础设施以及市政公共设施数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新的住宅小区开发未配套建设环卫设施。部分已建公厕管理不到位,存在水电设施不全、晚上9点多不对外开放的现象。农贸市场建设滞后、集贸市场少,现有市场容量不足,功能不配套,卫生条件差。城区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一些路段大部分用于停车,马路停车现象十分普遍,影响了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顺畅,如三元复康路两侧都停满了车辆,道路十分拥堵。部分已建的停车场由于擅自改作它用,加剧了停车场地紧缺状况。目前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7563辆,而仅有各类停车场135个、停车泊位约6450个,大中型车辆社会停车场仅有富兴堡兄弟物流1处,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此次调研还了解到,江滨路拓宽改造通车后,由于未按设计方案设置隔离设施,交通事故一度频发,通车以来至8月底发生交通事故490起,死亡9人,受伤147人,交通设施亟需完善。

(四)长效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未全面落实到位。由于城市管理长效化、常态化举措不足,长效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得不够到位,一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整治时好一段,整治后老样子”,总在“整治—反弹—再整治 —再反弹”这样的怪圈中反复,市民意见较大。在创城、创卫迎检工作中,一些五小行业被要求临时停业,文明督导员劝导群众“克服一段时间”,这些做法凸显出有关部门存在搞突击的思想,也给群众造成“政府应付检查”的误解。比如目前街巷保洁具体由社区负责,由于保洁经费缺乏、保洁力量不足等原因,不少背街小巷日常得不到有效保洁,在创城检查时搞突击式、集中式整治。此外,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部分群众对城市管理认识程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意见建议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且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继续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打好城市建设战役和民生工程战役、落实长效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夯实文明城、卫生城创建基础,扎实推进“开放三明、幸福三明”建设。针对此次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在明确两区和相关市直部门管理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明确划分市、区、街、社区城市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把管理工作向下延伸到“末梢”,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同时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完善新组建的市级城市管理机构,全面整合现有执法资源,赋予市城管局足够的管理和执法职能,使其真正承担起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作用。二是推行联合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的精神,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推行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工作。建议从市、区两级城管、公安、住建、工商、环保、交通、卫生、质监、交警、城监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管理联合执法队伍(机构),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强化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成效,对城市进行综合执法管理。三是创新管理办法。根据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顺应形势,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长效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如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环卫和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细则、城市管理的考核激励和统筹协调机制等等,切实推动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

(二)切实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要进一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尽快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加快市区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贯通工程、农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旧城区主次干道改造,不断完善园林设施,提高公园、道路绿化管护水平。通过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建议市政府出台专门文件,确立城市管理配套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制度,改变目前基础设施事后补课的被动局面。在新建城市道路、住宅小区、大型场馆、商业街区时,同步规划并优先建设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农贸市场等相关配套设施。要建立新建垃圾中转站和新建公厕的选址定点、建设规模、工艺设备论证制度,并实行“以奖代拨”的经费鼓励政策。要加强农贸市场建设和营运方式的研究,规范农贸市场功能,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杜绝场外占道经营行为。

(三)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1、着力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流动摊点管理涉及弱势群体利益,关系社会民生,长期以来都是城管部门工作的难点,也倍受广大市民关注。建议城管部门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做法,从既考虑城市环境美观,又考虑群众生活方便出发,在严禁主干道两侧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加快市场建设的同时,选择适当地段,通过采取定点、定位、定时的办法,建设“小贩中心”或设立临时疏导点,实施规范管理,有效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

2、加快推进老小区整治和城中村改造。近年来,市政府组织实施老小区居住环境、公建配套的综合整治,较好解决了老小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议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老小区整治改造力度,让更多老小区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同时加强已整治小区的管理,通过引进物业,落实措施,巩固已有整治成果。要进一步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针对城中村乱搭乱建多、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存在隐患,妨碍城市管理、影响城市形象这一状况,把城中村改造列为城市建设重点,制定近期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环境的根本性转变。

3、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一方面,要明确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章行驶、违规占道、乱停乱放行为,为市民提供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停车场地建设和管理,今后凡新建商场、公共场所、住宅小区等,规划部门一定要严把审批关,配套建设停车场地。对已挪作它用的停车场地,市政府要责成相关部门加以清理,限期整改,逐步恢复停车使用功能,更好地为广大市民和业主提供服务。

(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氛围。加强城市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责无旁贷,全体市民也义不容辞。要紧紧围绕文明城、卫生成城创建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采取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题、热线等形式,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反映城市管理的重要成果,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加强市民教育,提高文明意识,使广大市民自觉养成关心市容市貌、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努力增强自我维护、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广泛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市民对城市综合整治进行监督。进一步实施好“门前三包”,落实好沿街单位门前市容环卫责任制,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风尚。

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二)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年度工作安排,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容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为了做好相关准备工作,6月3日,市人大城建环资工委与部分人大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4个市辖区分管领导一道,视察了市垃圾处理厂、马场湖垃圾中转站、渣土管理现场和市综合执法支队。市行政执法局在座谈会上作了专题工作汇报,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做好市容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容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市容市貌变化明显

近年来,市容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积极创建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初步建立了大城管的领导运行机制。建立了市长牵头、市四大班子统领、各区政府(管委会)、市直各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大城管运行机制。全市6个区、65个部门、33个街道(乡镇)、社区、6个企业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实现了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的格局。

(二)初步转变了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各区成立了市容管理机构,实行区领导定期检查市容,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排班上路巡查,执法队员坚守岗位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坚持半月推进、每月点评工作方式,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区、各单位的目标考核,奖优罚劣。

(三)初步理顺了市容管理程序和职责。将行政处罚权、管理权、监督权分离。在市容管理过程中,细化了市容管理工作流程,明确了管理的目标和各自的职责,调动了市容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如渣土管理所原先以堵为主,工作量大,成效不明显。近期按处罚、管理、监督分离的原则,一是制定渣土车运行的时间、路段及相关标准,先后下发各相关企业,做到管理有标准有规则;二是加大处罚,实行车辆扣分制,做到处罚标准明确;三是对处罚和管理者实施监督,实行考核制度。理顺工作关系后,对规范运输渣土企业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容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在日常管理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22项加强市容管理方面的规定,初步建立了以市容局为主,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在环卫方面:围绕“提高管理标准,提高卫生质量”的目标,制定了《全市环卫作业质量标准(试行)》,加快更新环卫作业设施设备,全面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在广告审批方面:以“先拆后建、原则不批、统筹兼顾、规划先行”为原则,建立了分级审批体制,实施经营性大型户外广告设置权有偿使用制度,探索过渡期间主要道路进行资源型整体招拍挂办法。在依法办案方面:对有影响的重大案件,加大案件处罚力度,对拒不整改的违章行为人坚持依法处罚。

(五)市容市貌发生了较大改观。近年来,市容局针对出店经营、占道经营、流动摊点、骑路市场等严重影响市容的问题进行了不间断的集中清理整治,城市形象有了明显变化。()开展了七项专项整治工作,遏制了阶段性突出问题,初步解决了影响市容的部分顽症。将垃圾清运和公厕管理权下放到各区,促使市容管理及时有效。先后购买了一批环卫清扫车辆和设备,提高了垃圾中转处理和中转运输的能力,我市的清洁保洁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超前规划,加大了垃圾填埋厂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被国家住建部评为最高级一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随着城区的拓展和群众的新要求,市容管理工作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影响市容管理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脏、乱、差”的问题时有投诉。据调研,当前市容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主要道路占道经营现象普遍,包括个体小吃店占道营业、水果店出门经营,市外市和店外店较多;二是乱挂乱晒现象较多,主要是临街店铺(尤其是美容店、浴池)在人行道、绿化带乱挂乱晒;三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突出,影响交通;四是城市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尤其是有的已建成的规划小区违建普遍;五是乱堆乱倒的现象较多。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部分群众文明观念淡薄。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一方面下岗职工较多,另一方面,外来人员较多,少部分群众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自律意识不强,乱摆乱放,乱搭乱建;二是原有规划建设不完善,硬件先天不足。如有的小区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停车位置,但群众生活又实有需求,禁而不止;有的营业和居住合一,导致功能混杂。虽然开展了集中人力、物力实施整治,但未能彻底解决;三是市容管理水平仍处探索阶段,存在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如对城市市容管理的部分规章制度滞后,我市出台的相关规定有的已不能适XX市发展的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多,经验性的成份较多;管理的效应上重当前、轻长远,长效性、巩固性的措施不到位,治理顽症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加强市容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面积得到很大拓展,皖北中心城市的优势逐步凸显。为此,市容管理应有更高要求,更高目标。

(一)新时期的市容管理要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思路为要求,以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国家级卫生城市为目标,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管理经验,积极创新市容管理体制,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我市市容管理工作迈进全国先进行列。

(二)按照省人大常委会2015年颁布的《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我市应尽快出台市容和环境管理实施细则,以使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不能适应当前实际的市容管理相关规定要尽快修订,使其臻于完善,以适XX市不断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一是合理划分市、区城市管理职能,做到事权相宜。对能够发挥各区人员和综合力量调配优势的管理内容,实行属地管理,如街头游园、公厕、市场等,凡涉及全市性的、跨区域性的,由市直管,如龙子湖、天河等;二是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减少多头执法、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对市容局的建管一体,宜改为建管分离;同时涉及市容管理的相关职能应予集中,如物业小区的违建处罚权宜归至一体。

(四)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步伐。数字城管对实现市容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将起到质的飞跃作用。建议加快数字化城管全覆盖的深化工作和实施力度。一是可以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减少人为因素,解决城区逐步扩大而人手不足的问题;三是可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可准确记录评价各有关部门的实绩。

(五)加大阶段性工作的实施力度。结合我市近期市容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集中人力、物力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一是围绕占道经营、店外店、市外市的问题,开展农贸市场、饮食群的专项整治;二是围绕乱停乱放、影响交通的问题,开展交通秩序和二手车市场的专项整治;三是围绕部分路段渣土抛洒影响市容的问题,集中开展渣土管理的专项整治;四是围绕小区乱搭乱建,群众时有投诉的问题,开展小区违建的专项整治;五是围绕夏季瓜果集中上市,垃圾乱倒乱扔的问题,提高垃圾的收集和中转效率,解决阶段性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

(六)强化基础,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和市容管理队伍执法水平。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对涉及的市容相关管理的规定、标准、投诉电话,要加以公示、公开,让群众知晓哪些是倡导的,哪些是违法禁止的;二是要加强处罚力度,对有影响的违法的人和事,要依法从重处罚;三是强化管理的量化考核,进一步完善考评办法,将城市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范围,将各职能部门和各区职责履行效能作为考核依据;同时,对市容管理从业人员要加大奖罚力度,提高办事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市容管理队伍水平。

第16篇:武汉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武汉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三、武汉智慧城市主要特色产品

(一)智慧交通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承受着这些问题的困扰。在此大背景下,把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和交通参与者综 合起来系统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 使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就是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 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 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其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这里的“人”是指一切与交通运输系统有关的人,包括交通管理者、操作者和参与者;\"车\"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载工具;“路”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通 路、航线。“智能”是ITS区别于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示范项目1: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翼出行”项目

该项目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提供权威授权信源,武汉电信开发实施。对武汉市城区三环以内主次干道交通路况向武汉市民进行全天候信息发布,已经实现电脑屏、手机屏和电视屏三屏实时视频路况信息发布,是我市建设“车联网”发展智慧交通的有效尝试。目前,通过持续加大授权信源引入,垂直整合多种交通关联信源,通过从交管授权引入256路实时视频路况信源,使得市区实时交通路况视频信源全接入。该项目开发的android版本并针对性开发适配ios版本,目前在手机端,各版本下载总量已经突破22万,在pc端,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万。下一步,还将与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省交通运输厅、武汉市城市规划院等单位规划合作我省高速公路实时路况、武汉市环城高速出入卡口视频、武汉市区交通信息实时系统等多种信源的引入和合作发布。

(二)智慧政务

江汉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暨调度指挥系统,集社会管理、业务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处理、日常工作为一体,把原来彼此独立的社会管理工作进行抽取整合,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信息“云平台”,以管理对象精细化、矛盾化解调度指挥、社区律师法律服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特色管理与服务功能为主,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交换、集中受理、统一分派、专业处理、集中反馈等功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资源的利用率。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服务平台。整合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和资源,建立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城市各类信息的浏览、查询、分析、统计等功能,支撑各类事件的采集、上报、核实、办理、回复的工作流程和机制,为城市日常管理与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

2、一个监督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是信息中心、通讯中心、调度中心、监控中心的汇集,为各类案件的指挥和调度提供视频监控、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等支持;同时,通过联接街道、社区的网络,能够对辖区范围内的案件“看得见、听得清、呼得出、信息准、反应快”,确保“指令下得去,信息上得来”。

3、一套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包括事件、部件分类标准,事件处理运行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绩效考评机制以及平台数据的更新维护机制等,从政策机制上保障平台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示范项目: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

(三)智慧校园

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保障学生的安全,强化家校间沟通,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武汉市教育局于2010年全面启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最大程度减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负担,切实关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公平入学、均衡教育等重大民生问题,而且能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绿色教学,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智慧校园”项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科技惠民工程和教育创新工程。该项目以武汉市中小学“智慧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中心,以各中小学校为节点,以“电子学生证”为载体,同时整合武汉“智慧城市”的海量信息服务资源、通讯运营商的网络通信资源、金融行业安全快捷的支付手段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构建服务于武汉市百万中小学生的“智慧教育”公众服务平台。并以武汉二中为示范区,在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基础上,提供“以教育教学内容信息化服务”和“门控通道管理信息服务”为首期用户增值服务内容的服务;实现学生身份的社会化识别与服务;实现校园安全防控;实现电子学生证校园一卡通(含支付功能);实现电子学生证学生位置服务(LBS);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实现家校教育联系的增值服务等。

(四)智慧养老

示范项目:武昌区智能养老平台

该项目较好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智能养老平台为依托,开展养老、助残、便民、利民服务,实现养老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创新了养老服务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升了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为引领行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我市“智慧养老”建设提供了方向。目前纳入该信息平台服务网络的有50余家服务机构,其服务质量通过平台跟踪回访,该服务平台按居住地就近派单,提供家政服务、电器维修、助餐代购、人文关怀、娱乐学习、代管托管、应急求助七类60个子项目服务。武昌区政府买单提供服务的扶助对象(即三无老人、60岁以上困难老人、优抚对象、困难残疾人)已经纳入服务范围,按照政策享受免费服务时间,超出部分自理。今后武昌区养老一键通平台将逐步向街道以及社区延伸,60岁以上老人都能通过该平台提供有偿服务。

示范项目:侨E脉智能终端研发与智能居家养老云服务平台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能够采集老年人生理与生活数据的E脉系列终端产品,老人佩戴在身上即可与智能居家养老云服务平台开展实时远程智能交互,为老人提供安全管理、健康管理、生活帮助和亲情关爱等各项居家养老服务;老人家属还可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远程掌握并定制老人安全和健康等信息。该项目将是我市智慧养老“一键通”工程的重要组成和补充。

(五)智慧公共安全

示范项目:智慧公安—武汉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

武汉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成覆盖全市主城区的视频监控网络,纵向上联省公安厅、公安部,下联各区分局、派出所,横向在市、区两个层面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联通;建成了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监控中心、前端监控、车牌识别、可视化指挥等十个应用子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视频监控图像的整合和共享,实现了实时监控、录像查询、地图关联、可视化指挥调度、车牌识别、无线图传等功能,显著提高了城市治安防控能力和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为建设“平安城市”,保障武汉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六)智慧医疗

示范项目: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试点项目

武汉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试点项目引入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宽带互联网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充分整合、延伸并扩展医院现有信息化系统,创新医疗服务方式,实现了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移动查房、医疗物联网示范应用、院内一卡通等,并尝试开展医疗云计算平台建设,在医疗行业内获得高度评价,集中体现了我市“智慧医疗”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七)智慧城管

示范项目:武汉数字城管公共服务平台

为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最大化,真正体现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在数字城管系统建设中引入了“人人都是城管员”的全民城管理念,建设了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专业网格监督员为基础、市民为辅助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模式。系统整合了三大运营商的移动通信受理系统,统一受理市民智能手机、短信、网络等方面城市管理问题的投诉。针对智能手机用户,市民可以方便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网站下载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手机客户端软件集成了全国首部”城管手册”,通过客户端可查询城市管理日常问题处理方法,并可通过软件随时发现问题、拍照投诉,发送到数字化城管平台进行处理。建立了热心市民排行榜激励机制充分发动市民积极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城市管理工作。建立市民群众城管网站服务系统,实时更新经过核实的市民投诉信息,市民可在网站上查看自己投诉问题的解决情况,便于二次监督。建立后台确认及跟踪督办系统,与现有数字化城管系统对接,核实市民发现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跟踪督办,将数字化城管系统打造成真正的“全民城管系统”。系统的建设加强了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提升了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

第17篇: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业发展动态调研报告

【报告名称】:2009-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业发展动态调研报告

【关 键 字】: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行业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调研

【报告页码】:530页

【图表数量】:191个

【报告格式】:pDF电子版或纸介版

【交付方式】:Email发送或EMS快递

【订购电话】:0755-25407397 胡小姐

【报告来源】: www.daodoc.com 中商情报网

【报告说明】: 本报告为中商情报网原创,近期我公司发现有一些网站将中商情报网的报告目录原样或改头换面后挂在其网站上销售,对不明情况的客户进行欺诈(如:付款后迟迟收不到或收不全产品、收到的产品与网上公布目录明显不符等,识别报告请重点识别图表目录)。为避免对您的市场决策带来重大损失!购买报告请直接中商情报网市场部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报告描述】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金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中国136家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各项经营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1320亿元,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2003-2008年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 3.1%,存款余额3392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85亿元,不良贷款率 2.33%;城商行总体和单体均实现资本达标;全年税后利润407亿元。同时,截至2008年年底,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设网点的异地城商行数量均在3家以上,昔日的夹缝已被拓展成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2009年4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设分支机构,将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同时放松对分支机构运营资金的要求。分支机构地域限制的开禁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助于增强城商行服务的辐射功能。2009年,在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大背景下,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将迎来难得机遇。在贷款供给方面,中小银行将在准备金等方面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需求方面则更多地视异地分行的发展状况而定。开设异地分行,继续推进规模扩张,以量补价将成为城商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中商情报网发布的这份报告共十二章。首先分析了银行业的总体发展概况、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然后细致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等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点区域、主要城商行2008年的经营状况、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竞争与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最后报告分析了2009-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潜力及未来发展前景。您若想对城市商业银行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相关行业,本报告是您最权威的参考工具。

目 录

第一章 城市商业银行相关概述16

1.1.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16

1.1.1 跨区域发展掀起高潮16

1.1.2 战略投资者目标转向国内16

1.1.3 深化中小企业服务定位16

1.1.4 从“市民银行”转向“社区零售银行”17

1.1.5 以理财为突破口转型17

1.1.6 抢抓农村改革新机遇18

1.1.7 上市增资扩股遇阻18

1.1.8 城商行“大扩容”18

1.2.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优劣势分析18

1.2.1 从外部环境上考察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19

1.2.2 从银行业竞争态势来看19

1.2.3 从城市商业银行内部资源来分析20

1.3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存在的问题20

1.3.1 市场细分不够20

1.3.2 业务创新带盲目性20

1.3.3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21 1.3.4 信息技术落后21

1.3.5 银行之间合作不够21

1.4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21

1.4.1 法人治理不完善21

1.4.2 高素质人才缺乏22

1.4.3 经营区域受限2

3 1.5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2

5 1.5.1 兼并、重组和联合25

1.5.2 加强内控机制改革25

1.5.3 正确的市场定位26

1.5.4 政府的政策支持26

1.5.5 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26

第二章 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运行状况分析28

2.1 金融危机环境下银行业的发展分析28

2.1.1.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分析28

2.1.2.金融风暴使世界银行业资本金缩水大幅缩水29

2.1.3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良好29

2.1.3 金融危机是国内银行全球化发展的重大机遇30

2.1.4 世界经济危机使私人银行业获发展契机31

2.1.5 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32

2.1.6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金融危机的对策34

2.2 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运行动态分析37

2.2.1 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37

2.2.2 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资产与负债情况40

2.2.3 2008年中国银行业运营主要指标情况43

2.2.4 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51

2.2.5 2008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分析55

2.2.6 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分析63

2.3 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8

2.3.1 中国银行业发展存在创新不足68

2.3.2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策略68

2.3.3 加快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措施70

2.3.4 中国银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若干建议72

2.3.5 解析国内银行业并购的战略选择75

第三章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分析82

3.1 2008-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82

3.1.1.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概况82

3.1.2.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82

3.1.3 2008年中国人口总量分析86

3.1.4 2008年中国金融行业概况86

3.1.5 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分析88

3.1.6 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发展形势90

3.1.7 2009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银行业主要风险分析93

3.2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政策环境分析95

3.2.1 房地产新政对银行业的负面效应95

3.2.2 金融30条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解读96

3.2.3 国九条鼓励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促经济增长102

3.2.4 信贷调整见明确国家房贷政策103

3.2.5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和政策105

3.2.6 2009年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分析107

3.2.7 2009年7月影响城商行发展的政策分析107

3.3 2008-2009年中国银监会的监管动态分析108

3.3.1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解读108

3.3.2 2009年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获准生证116

3.3.3 2009年商业银行新规变化大117

3.3.4 银信合作指引出台城商行获利大119

3.4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社会环境分析120

3.4.1 2008年中国社会民生环境现状120

3.4.2 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122

3.4.3 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123

3.4.4 本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亟待拓宽129

3.4.5 2009年城市居民投资理财意愿134

第四章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运行综合分析136

4.1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体概况136

4.1.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136

4.1.2.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分析138

4.1.3 中国城商行发展的呈六大主流趋向139

4.1.4 城市商业银行逐步拓展发展空间141

4.1.5 受益区域经营城商行异军突起146

4.2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运财务状况分析147

4.2.1 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情况分析147

4.2.2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148

4.3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综述151

4.3.1 2008-2009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热点151

4.3.2 2009年异地扩张成为城商行发展主旋律160

4.3.3 2009年中国城商行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162

4.3.4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扩张模式分析163

4.3.5 2008-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析165

4.4 2008-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应对170

4.4.1 新会计准则对城商行的影响评析170

4.4.2 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好与危机172

4.4.3 城商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分析174

4.4.4 应用利率手段控制城商行的不合理扩张176

4.5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分析182

4.5.1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82

4.5.2 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压力与困境184

4.5.3 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内部缺失185

4.5.4 产权制度成为城商行发展的重大瓶颈187

4.5.5 中国城商行战略管理的误区191

4.6 2008-2009年中国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193

4.6.1 城商行发展亟需理性处理的问题及对策193

4.6.2 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策略198

4.6.3 2008年中国城商行发展的战略突围203

4.6.4 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发展对策206

4.6.5 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区域一体化208

4.6.6 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政策支持210

4.6.7 城市商业银行与企业文化关联性发展战略211

第五章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特色分析218

5.1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概况218

5.1.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经三次蜕变218

5.1.2.地方政府在城商行改革发展中的定位222

5.1.3 城商行体制改革可实行强强联合模式222

5.1.4 欧美社区银行发展对中国城商行改革的借鉴意义223

5.2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分析228

5.2.1 城商行公开上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透析228

5.2.2 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基本条件简析230

5.2.3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对城商行上市至关重要233

5.2.4 改制上市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33

5.2.5 从三方面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上市路径236

5.3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分析238

5.3.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形式与现状238

5.3.2 透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特征241

5.3.3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战略分析242

5.3.4 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的相关解析246

5.3.5 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战略重组的建议249

第六章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分析251

6.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分析251

6.1.1.银行负债业务的概念和构成251

6.1.2.城市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发展的概况252

6.1.3 阻碍城商行存款业务发展的双因素252

6.1.4 推进城商行存款业务发展对策分析253

6.2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分析255

6.2.1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255

6.2.2 中小城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综述257

6.2.3 2008年城商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260

6.2.4 2009年中国城商行抢食中小企业贷款261

6.3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263

6.3.1 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分类263

6.3.2 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述264

6.3.3 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265

6.3.4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措施266

6.3.5 经济落后地区城商行发展中间业务建议267

6.4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分析271

6.4.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范围与经营目标271

6.4.2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273

6.4.3 国内城商行发展国际业务的优势分析274

6.4.4 中国城商行发展国际业务面临的瓶颈275

6.4.5 中国城商行发展国际业务的出路选择276

6.5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分析278

6.5.1 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现状278

6.5.2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概况279

6.5.3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优势280

6.5.4 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策分析281

6.5.5 城市商业银行理财策略的具体实施283

6.6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分析285

6.6.1 信用卡业务成为城商行必要战略阵地285

6.6.2 公务卡消费是城商行信用卡盈利重要来源285

6.6.3 个人消费信贷成为城商行信用卡发展方向286

6.6.4 循环信贷开创城商行信用卡特色服务时代287

第七章 2008-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业经营管理状况288

7.1 2008-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现况288

7.1.1.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前提条件288

7.1.2.中国城商行跨区经营热衷一线大城市290

7.1.3 中国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典型范例分析291

7.1.4 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迎高潮292

7.1.5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的挑战293

7.2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合作的模式探讨295

7.2.1 南京银行与日照商行的合作模式解析295

7.2.2 城商行跨区合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96

7.2.3 城商行跨区合作应重点关注的要点297

7.2.4 城商行跨区域合作的其他途径分析298

7.3 中国优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评析299

7.3.1 正确把握市场定位创新经营机制299

7.3.2 树立牢固跨区域经营的战略思想299

7.3.3 城商行对自身实力提升不可忽略300

7.3.4 完善管理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300

7.4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策略300

7.4.1 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必要性300

7.4.2 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面临的挑战301

7.4.3 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路径选择302

7.4.4 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实施策略304

7.5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深入分析305

7.5.1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初期的艰难探索305

7.5.2 城市商业银行日渐成熟的主动探索306

7.5.3 城商行市场化经营模式的完整构建309

第八章 2008-2009年中国重点区域城市商业银行分析310

8.1 长三角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310

8.1.1.长三角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走在全国前沿310

8.1.2.长三角地区城商行跨区域竞合现状透析310

8.1.3 长三角城商行区域合作发展面临的难题310

8.1.4 长三角城商行区域合作发展的对策分析311

8.1.5 提高长三角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措施313

8.2 京津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314

8.2.1 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综述314

8.2.2 北京银行成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领头羊315

8.2.3 2008年异地城市商业银行落户天津318

8.3 东北三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318

8.3.1 2008年吉林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完成318

8.3.2 2008年葫芦岛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透析319

8.3.3 2008年黑龙江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跨省经营320

8.3.4 2009年辽宁省城市商业银行力推房贷新政320

8.4 中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321

8.4.1 湖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概述321

8.4.2 2008年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321

8.4.3 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商业银行探讨322

8.4.4 洛阳银行引领河南城商行跨地区经营323

8.5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325

8.5.1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居全国首位325

8.5.2 2008年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总体发展概况325

8.5.3 2008年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成立326

8.5.4 山东威海市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出路的探讨327

第九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与营销分析330

9.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形势分析330

9.1.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劣势分析330

9.1.2.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分析332

9.1.3 城市商业银行成为外资参股焦点334

9.1.4 外资全面抢滩本土城商行市场份额334

9.2 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对策分析336

9.2.1 构建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336

9.2.2 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紧迫性337

9.2.3 提升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措施337

9.3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路径分析339

9.3.1 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经验解析339

9.3.2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营销环境透析341

9.3.3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343

9.3.4 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策略取向346

第十章 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企业竞争分析348

10.1 北京银行348

10.1.1.银行基本情况348

10.1.2.北京银行竞争优势分析349

10.1.3 2008年北京银行经营状况分析354

10.1.4 2004-2009年北京银行财务指标分析361

10.1.5 2009-2010年北京银行发展展望363

10.2 南京银行363

10.2.1 银行基本情况363

10.2.2 南京银行竞争优势分析364

10.2.3 2008年南京银行经营状况分析366

10.2.4 2003-2009年南京银行财务指标分析370

10.2.5 2009-2010年南京银行发展展望372

10.3 宁波银行373

10.3.1 银行基本情况373

10.3.2 宁波银行竞争优势分析373

10.3.3 2008年宁波银行经营状况分析376

10.3.4 2004-2009年宁波银行财务指标分析380

10.3.5 2009-2010年宁波银行发展展望381

10.4 上海银行384

10.4.1 银行发展概况384

10.4.2 上海银行经营特色分析385

10.4.3 2008年上海银行经营状况分析388

10.4.4 2009-2010年上海银行发展展望396

10.5 江苏银行397

10.5.1 银行基本情况397

10.5.2 2008年江苏银行经营状况分析398

10.5.3 江苏银行推“电视银行”401

10.6 杭州银行401

10.6.1 银行基本情况401

10.6.2 2008年杭州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03

10.6.3 2009-2010年杭州银行发展展望407

10.7平安银行409

10.7.1 银行基本情况409

10.7.2 2008年平安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10

10.7.3 2009-2010年平安银行发展展望413

10.8 天津银行415

10.8.1 银行基本情况415

10.8.2 2008年天津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17

10.8.3 天津银行多渠道服务中小企业420

10.9 温州银行420

10.9.1 银行基本情况420

10.9.2 2008年温州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21

10.9.3 2009-2010年温州银行发展展望423

10.10 齐鲁银行423

10.10.1 银行基本情况423

10.10.2 2008年齐鲁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25

10.10.3 2009-2010年齐鲁银行发展展望427

10.11 福州市商业银行428

10.11.1.银行基本概况428

10.11.2.2008年福州市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29

10.11.3 2008年福州市商业银行发展动态432

10.11.4 2009-2010年福州市商业银行发展展望434

10.12 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34

10.12.1 银行基本概况434

10.12.2 2008年大连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36

10.12.3 2009-2010年大连银行发展展望439

10.13 烟台银行440

10.13.1 银行基本概况440

10.13.2 2008年烟台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42

10.13.3 2009年烟台银行发展动态445

10.14 石家庄市商业银行446

10.14.1 银行基本概况446

10.14.2 2008年石家庄市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47

10.14.3 2008年石家庄市商业银行经营特点450

10.15 宁夏银行451

10.15.1 银行基本概况451

10.15.2 2008年宁夏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53

10.15.3 2009-2010年宁夏银行发展展望455

10.16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456

10.16.1 银行基本概况456

10.16.2 2008年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57

10.16.3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三品模式460

10.17 汉口银行461

10.17.1 银行基本概况461

10.17.2 2008年汉口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62

10.17.3 2008年汉口银行发展动态465

10.17.4 2009-2010年汉口银行发展展望466

10.18 台州市商业银行467

10.18.1 银行基本情况467

10.18.2 2008年台州市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69

10.18.3 2009-2010年台州市商业银行发展展望471

10.19 重庆银行472

10.19.1 银行基本情况472

10.19.2 2008年重庆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74

10.19.3 2009-2010年重庆银行发展展望476

10.20 广西北部湾银行476

10.20.1 银行基本情况476

10.20.2 2008年广西北部湾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77

10.20.3 2008-2009年广西北部湾银行发展动态480

10.21 桂林市商业银行480

10.21.1.银行基本情况480

10.21.2.2008年桂林市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83

10.21.3 2009-2010年桂林市商业银行发展展望488

10.22 乐山市商业银行490

10.22.1 银行基本情况490

10.22.2 2008年乐山市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92

10.22.3 2008-2009年乐山市商业银行发展动态494

10.23 泉州市商业银行495

10.23.1 银行基本情况495

10.23.2 2008年泉州市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496

10.23.3 2009-2010年泉州市商业银行发展展望498

10.24 锦州银行499

10.24.1 银行基本情况499

10.24.2 2008年锦州银行经营状况分析501

10.24.3 2009-2010年锦州银行发展展望503

第十一章 2009-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分析506

11.1.2009-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景展望506

11.1.1 新金融体制下城商行面临挑战与机遇506

11.1.2 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展望507

11.1.3 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迈入历史机遇期508

11.1.3 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IT投入规模预测509

11.1.4 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509

11.2.2009-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分析510

11.2.1 城市商业银行向精品银行发展趋势510

11.2.2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型趋势510

11.2.3 城商行成新区域性商业银行趋势510

11.2.4 城市商业银行松散业务合作型趋势511

11.2.5 城市商业银行被收购或兼并型趋势511

11.2.6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型趋势511

第十二章2009-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512

12.1 2009-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投资环境分析512

12.2 2009-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投资潜力与策略分析512

12.2.1 城市商业银行投资价值具比较优势512

12.2.2 城市商业银行投资需关注金融生态环境513

12.2.3 2009-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投资要点解析514

12.2.4 2009-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投资策略分析515

12.2.5 2009-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分析515

12.3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522

12.3.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综述522

12.3.2 城商行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524

12.3.3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控制525

12.3.4 城商行不良资产存在的风险及规避526

图表目录

图表 1 2003-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总量趋势图41

图表 2 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季末资产及负债统计41

图表 3 2009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季末资产及负债统计41

图表 4 2003-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按资产)42

图表 5 2003-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42

图表 6 2003-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情况表43

图表 7 2003-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存贷比43

图表 8 2003-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表44

图表 9 2003-2008年中国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数量和达标资产占比44

图表 10 2003-2008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45

图表 11 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结构图45

图表 12 2003-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情况表46

图表 13 2007-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情况表46

图表 14 2003-2008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47

图表 15 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47

图表 16 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行业情况表47

图表 17 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地区情况表48

图表 18 2003-2008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情况表49

图表 19 2003-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表50

图表 20 2003-2008年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情况表50

图表 21 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表50

图表 22 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在世界前1000家商业银行的排名情况54

图表 23 2008年四家上市大型商业银行三大类七项指标一览表57

图表 24 2008年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本情况59

图表 25 2008年末在华外资银行业机构情况60

图表 26 2004-2008年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与资产情况60

图表 27 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试点情况62

图表 28 2004-2008年中国GDp增长趋势图82

图表 29 2004-2008年中国居民销售价格涨跌幅度83

图表 30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83

图表 31 2004-2008年年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84

图表 32 2004-2008年中国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84

图表 33 2004-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85

图表 34 2004-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85

图表 35 2004-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86

图表 36 2008年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86

图表 37 2008年中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87

图表 38 2004-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87

图表 39 2009年中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预测91

图表 40 2002-2008年中国城商行信贷不良率趋势图148

图表 41 2008年中国城商行信贷不良率分布图148

图表 42 2004-2008年中国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增长趋势图149

图表 43 2002-2008年中国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增长趋势图149

图表 44 2008年中国城商行盈利状况分布图150

图表 45 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排名150

图表 46 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更名情况152

图表 47 2008年中国城商行的地区差异152

图表 48 2005-2008年中国城商行信贷不良率地区间差异153

图表 49 2008-2009年6月部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情况157

图表 50 2008-2009年城商行联合重组与区域合作情况159

图表 51 2003-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指标统计表166

图表 52 2003-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增长趋势图166

图表 53 2003-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负债增长趋势图166

图表 54 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季末资产及负债统计167

图表 55 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167

图表 56 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季末不良贷款情况表168

图表 57 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季末资产及负债统计169

图表 58 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季末不良贷款情况表169

图表 59 2008年中国新成立城商行统计184

图表 60 可供选择的城市商业银行具体发展战略213

图表 61 城市商业银行具体发展战略之间的交叉影响214

图表 62 以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特征216

图表 63 1999-2005年外资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一览240

图表 64 2008年城商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情况241

图表 65 2008年北京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349

图表 66 2008年北京银行业务收入构成及比例361

图表 67 2008年北京银行分地区经营状况361

图表 68 2004-2009年北京银行股份公司资产及负债统计362

图表 69 2004-2009年北京银行股份公司销售及利润统计362

图表 70 2004-2009年北京银行股份公司盈利能力统计362

图表 71 2005-2009年北京银行股份公司成长能力统计363

图表 72 2008年南京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364

图表 73 2008年南京银行业务收入构成及比例369

图表 74 2008年南京银行分地区经营状况370

图表 75 2003-2009年南京银行股份公司资产及负债统计370

图表 76 2003-2009年南京银行股份公司销售及利润统计371

图表 77 2003-2009年南京银行股份公司盈利能力统计371

图表 78 2003-2009年南京银行股份公司成长能力统计371

图表 79 2008年宁波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373

图表 80 2008年宁波银行营业总收入构成及比例379

图表 81 2004-2009年宁波银行股份公司资产及负债统计380

图表 82 2004-2009年宁波银行股份公司销售及利润统计380

图表 83 2004-2009年宁波银行股份公司盈利能力统计380

图表 84 2005-2009年宁波银行股份公司成长能力统计381

图表 85 2008年上海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385

图表 86 2008年上海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389

图表 87 2008年上海银行经营状况分析393

图表 88 2008年上海银行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394

图表 89 2008年上海银行贷款投放地区分布情况394

图表 90 2008年江苏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398

图表 91 2006-2008年江苏银行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统计400

图表 92 2008年江苏银行补充财务指标统计400

图表 93 2008年江苏银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401

图表 94 2008年杭州银行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403

图表 95 2006-2008年杭州银行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统计405

图表 96 2006-2008年杭州银行补充财务指标统计406

图表 97 2008年杭州银行公司类贷款余额按行业划分(前十行业)结构406

图表 98 2008年杭州银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407

图表 99 2009年杭州银行业务发展计划407

图表 100 2008年平安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409

图表 101 2008年平安银行主要财务指标状况412

图表 102 2008年平安银行资本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412

图表 103 2008年平安银行补充财务指标状况412

图表 104 2008年平安银行贷款的主要行业分布情况413

图表 105 2008年天津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416

图表 106 2008年天津银行主要利润指标统计417

图表 107 2007-2008年天津银行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统计418

图表 108 2006-2008年天津银行补充财务指标统计418

图表 109 2008年天津银行公司类贷款余额按行业划分结构419

图表 110 2008年天津银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419

图表 111 2008年温州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421

图表 112 2008年温州银行主要财务指标情况422

图表 113 2008年温州银行补充财务指标状况422

图表 114 2008年温州银行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423

图表 115 2008年末齐鲁银行前十名股东及持股情况425

图表 116 2008年齐鲁银行主要利润指标统计426

图表 117 2006-2008年齐鲁银行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统计426

图表 118 2008年齐鲁银行补充财务指标统计426

图表 119 2008年齐鲁银行公司类贷款余额按行业划分(前五行业)结构427

图表 120 2008年齐鲁银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427

图表 121 2008年末福州市商业银行前十名股东及持股情况429

图表 122 2008年福州市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指标统计430

.........................

第18篇:宁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宁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城市化迅速推进而引发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群众出行不便等“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形成一个高效快捷、安全可靠、服务优良、经济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满足我区各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我区各级党委、政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交通运输厅党委的要求,有关部门同志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区各市县(区)广泛接触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城市客运企业,采取座谈研讨、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全区城市公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一、城市公交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公交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确立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基本战略,为城市客运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城市公共交通由“被动适应性发展”转为“主动引导性发展”,从解决“乘车难”提升至“高品质、高质量”供给,在运力规模、载客容量、服务水准、运营效率、运输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城市公交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公交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探索公交市场化改革,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造了公共交通发展的良好条件,有效缓解了城市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我区现有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35家,其中:银川市7家,石嘴山市3家,吴忠市15家,中卫市7家和固原市3家,从业车辆2558辆,经营城市线路120条;国有企业2家,

为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公司和吴忠市福安公共交通公司,其余均为民营企业。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一)银川市城市公交发展现状

银川市作为全区首府和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城市,公交发展起步较早,近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全市现有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企业7家,从业车辆1324辆,经营城市线路78条;实现规模化、公司化经营的企业只有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现有营运车1178辆(折合标准台1300台),有营运线路58条,实际营运56条,营运线路总长度1084.54公里,线网基本涵盖了城市建成区,并联通周边主要乡镇及贺兰、永宁两县城,日均客运量48万人次左右,承担着全市约48%的城市公共客运(公交、中巴和出租)运量。

(二)石嘴山市城市公交发展现状

石嘴山市现有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3家,从业车辆198辆,经营城市线路16条,营运线路总里程约820公里,日运送旅客7万人左右,均为民营企业。

(三)吴忠市城市公交发展现状

吴忠市现有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15家,其中:利通区7家、太阳山区1家、红寺堡1家、青铜峡市2家、同心县2家、盐池县2家。从业车辆560辆,经营城市线路97条,均为民营企业。

(四)固原市城市公交发展现状

固原市现有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3家,其中:原州区1家,彭阳县和西吉县各1家。共有179辆公交车,经营城市线路97条,日均客流量为2.8万人左右,都是股份制民营企业。

(五)中卫市城市公交发展现状

中卫市现有城市公共交通公司7家,运输车辆437台,其中:沙坡头区3家,中宁县3家,海原县1家;从业人员696名;全市共配置公交线路177条,其中:沙坡头区153条,中宁县20条,海原县4条。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公交缺乏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区没有统一的城市公交管理政策法规,各市县(区)也无规范有效的管理办法,城市公交的发展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没有以法规条文予以明确,各级政府对城市公交的地位、作用及其意义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市公交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公共交通立法滞后,制约了城市公交的发展,如场站用地、线网建设等缺少法规的支撑;公交财政扶持、补贴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公共交通定价机制和各类社会公益性义务补贴机制不完善,一方面要求企业多上高档次的车、开线路、“延时加密”,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状况又很少有人关注;享受乘坐公交优惠政策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城市公交承担的社会“福利义务”越来越重,加重了企业的政策性亏损。

(二)管理体制不顺。长期以来,我区一些城市公交和班线客运分属两个部门管理,建设部门负责公交运输,交通部门管理班线运输,由此造成了公交与班线客运之间衔接不合理、规划有冲突。此次机构改革后虽由交通部门一家管理,但构建综合运输网、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无缝衔接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黑车非法营运冲击客运公交业。在一些小城市三轮摩托车、二轮摩托车非法经营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黑车擅自从事客运工作,不缴税费,更无行为规范可言,与公交车争抢客源,侵害合法经营者的利益,也给交通安全带来重大隐患。近年来,交通运管部门虽加大了打击力度,查处并处罚了一批黑车,但由于黑车具有隐蔽性、流动性、反弹性等特点,黑车现象成为客运市场管理中的“顽症”。

(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公交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筹资渠道不宽,融资能力不强,建设发展资金紧缺,用地缺乏保障,影响到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城市公交企业无力承担候车站、亭建设,个别城市公交线路无停靠亭;有的路段只有个把站台,没有线路标示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带来了许多弊病,如随地招手、随地停车、在路边回车等,既影响交通秩序又存在安全隐患。

(五)企业职工工作强度大,劳动工资低。随着营运车辆的不断增加和营运服务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公交企业对驾驶员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驾驶员的需求也同步增长。但是,

由于公交企业效益差、职工工资水平低、工作量大和服务工作要求高,高素质驾驶员招聘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公交企业驾驶员就餐、如厕、工间休息等基本需求难以保障,患腰椎病、肝脏病、胃病人数居多,劳动保护条件相对差。

(六)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待改善。便捷性方面:有些地方仍不能做到公交覆盖,存在服务盲点(区),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和500米覆盖率尚未达到,公交运营速度较低。经济性方面:票价政策单一,无法对长期采用公交出行的居民进行一定价格优惠政策。准时性方面:车辆调度不合理,交通高峰期坐车困难,闲时公交车在空跑,无法保证到达时间,运营调度管理系统落后,常出现“大间隔”和“大串车”现象。舒适性方面:空调车比较少,比例低,部分线路车内过于拥挤,公交舒适性不理想。

三、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是城市动态的形象工程,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行业,对发展城市经济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建设和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对促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扶持力度。

“公交优先”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交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城市公共交通,在管理体制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经营体制上引进竞争机制。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相关部委连续出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如:1.加大财政投入。将公交发展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在市区建立大型停车场及港湾式公交站点;对新增、更新的公交车辆实行购车补贴及贴息贷款,所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向公共交通倾斜。2.建立成本规制基础上的财政补贴机制,实行补贴补偿政策。在公交优先的原则下合理调配政府公共财政,坚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城市公交投入、补

贴和补偿的长效机制。对政策性亏损及公交企业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和政府指令任务的,合理界定和计算,实行补贴补偿,特别是老年人优惠乘车政策,要及时合理予以补贴。3.牢固树立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明确公交定位,为公交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公交优先是克服市区人多地少、车多路少、拥挤堵塞等矛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首选,是各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条经验性共识。公交优先包括政策优先,投资优先,规划用地优先,通行时间优先。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在公交企业起步阶段,政府要从公用事业的角度更多给予政策倾斜,企业一旦走上了自我发展的轨道,则要以市场经营主体的身份,更多地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壮大。鉴于我区大多数市县公交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在资金支持上要加大投入,在条件允许下,设立城市公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提高城市公交规划、建设水平。处理好公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关系,研究、界定城区范围,要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水平,以科学、权威的城市总体规划来指导和规范公交规划建设。要把城市公交、班线客运、出租车客运、铁路、航空客运等运输方式一起规划、通盘考虑,协调发展,实现无缝衔接,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健康发展。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做到城市规划建设到那里,公交规划建设到那里,克服公共交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建设滞后城市建设的情况。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尤其是一些断头路、新建小区和主干道联络线道路的建设,加快城市内部路网连通的后续建设,并对各类车辆进行科学合理分流,缓减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强化交通配套功能。将建设公交停车场、站纳入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合理布局,方便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公交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要抓住各城市城区道路改造建设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公交停靠亭、线路牌等的修建、调整工作。三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对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建设有关规定,及时予以拆改、更新和增设,切实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确保交通安全。

(四)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教育管理水平。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通畅、有序,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首先,要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改革交通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强对重点复杂路段交通的疏导、控制和整治,严格纠正和处罚各类违章行为,尤其要加强交通高峰期重点路口的控制,确保交通安全通畅有序。要实行大型公共建筑交通影响评价制度,防止乱投乱建,破坏城市交通环境。其次,要加强道路交通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交通宣传工作,让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第三,要加强交通管理队伍建设,为维护城市交通秩序提供人力保障。

(五)进一步推进公交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促进企业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政府在加大对公交企业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公交行业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实施文明公交车、站、点整治规划,提高驾乘人员的素质,发挥其在公交车上文明建设的劝导、辅导、倡导的作用,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公交运输的公信度和吸引力。要督促和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管理、业务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公交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机制,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企业资质管理,促进市场合理分工,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逐步规范挂靠、承包、租赁等经营行为。要鼓励竞争、优胜劣汰,让效益差、服务质量差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合理的竞争中退出市场。

(六)加快全区运管机构垂直管理的工作进度。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决定全区运管机构垂直管理,这有利于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有利于客运市场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服务标准,各级主管部门应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主动工作,确保运管机构垂管顺利进行。

第19篇:池州市城市发展报告

2012年度池州市城市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一、全年各项城建工作完成情况

2012年,池州市按照“提升品质、建管统筹、彰显特色、名市惠民”的城建总体思路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目标,以加速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塑造城市名片和推进城乡统筹为抓手,突出抓好市政重点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筑市场监管、美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1、年度各项指标顺利实现

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突破47%,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 18亿元,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75亿元,完成建筑业产值68亿元,争取省级以上补助项目资金8.2亿元,同比增长53.6%。

2、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重点工程如期推进。全年市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共七大类26项,开工建设24项,当年完工22项,完成年度计划24项。全年完成投资18亿元。

支柱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保持规模增长。全市城乡开发建设完成投资86.75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达 289.7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7.89万平方米。建筑业市场平稳发展,完成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13.3%;已有35个项目申报了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并完成评审工作,19个示范项目完成了能效测评。

惠民工程快速推进。2012年省政府下达本市保障性住房工程类目标任务12519套。其中新增廉租住房2452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7412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655户。现已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2916套,开工率103%。其中廉租住房开工2480套,占目标任务101%,公共租赁住房开工7428套,占目标任务100.2%,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3008套,占目标任务113%。2012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工程类项目基本建成目标任务14400套(含江南产业集中区500套),现已基本建成15694套,占目标任务109%,其中廉租住房竣工1224套,公共租赁住房竣工437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竣工4081套。

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精细化维护管理全面加强。全年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0亿元,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5亿元。建立了市政设施综合巡查机制,设置了“12319”市政公用设施维护热线,进一步推动城市维护管理精细化、高效化。出台了《关于开展“精细化建设管理”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重点对九华山大道、东湖路、人民路、长江路、秋浦路、翠柏路等城市核心干道进行精细化维护。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组织编报了10个生态文明示范区项目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任务涉及建设部门的项目,大部分项目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齐山---平天湖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项目已通过住建部专家组考评。已有20个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部分完工,其中13个项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能效测评工作。清溪污水处理厂二期已完成投资2420万元。管网建设工程已完成港澳水都等六个小区的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470万元。节水型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全面启动。青阳县陵阳镇申报省特色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已获批准,东至县东流镇通过了“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评审。

二、2013年城建工作思路及安排

按照全市“十二五”期间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这一中心,推进城建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三区”突破,凝心聚力、争先进位,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突出抓好城镇化提速提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调控、建筑节能与城镇减排、美好乡村建设、绿色城镇建设、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池州科学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全年城建工作主要目标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49%;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和住房保障完成投资80亿元,房地产施工面积5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350万平方米;加快建筑业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80亿元,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1、以杏花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推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配套完善、轻重缓急、量力而为”的原则,排定了2013年城建工程计划共七大类19小项,总投资约1.5亿元。包括小区改造惠民工程1项、美好乡村建设工程1项、生态城区建设工程4项、历史文化保护工程1项、城区道路畅通工程7项、雨污管道及河渠建设工程3项、平天湖风景区保护开发工程2项。重点工程以杏花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按照杏花村规划中“一路二水三区”的总体布局,做好一期8平方公里起步区的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杏花村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佳境。

2、以培育建设中心村为重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以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主要内容的71个中心村整治工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清洁工程,重点抓好村庄布点规划和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各地配套建设好11+4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督促各地审定和控制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内容。制定《池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验收考核标准》,坚持按照“竣工一个、申报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严格考核奖补,确保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让每一分奖补资金都发挥最佳效益。

3、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中国人居环境奖” 是综合反映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总体成就的国家级综合性奖项,是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2013年将全面开展创建申报工作。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以《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标准,建立完善63项生态人居体系指标,重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最终把池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

4、以城区水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平天湖区域治污力度,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以城区水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开展以环湖清淤、截污管道、水系沟通、湖床整治、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天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白洋河、清溪河故道河渠利用工程,加大城区雨污管网建设力度,维护好城市排水设施,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空间的良性循环,以优质的水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以环巢湖、皖南“金项链”工程为契机,结合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推进城乡绿道建设

根据省重点打造环巢湖、皖南“金项链”区域景观绿道的计划,池州市将以皖南“金项链”工程为契机,按照“区域留绿道、城郊串绿道、老城连绿道、新区建绿道”的思路,结合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和公用设施,以扩大绿量为重点,提升生态园林品位为目标,建设具有绿色出行、休闲健身、人文景观功能的城市绿道。2013年新建城市绿道25公里,争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2011年底39.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年均增长0.5平方米(2011年底18.2平方米)。

6、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抓手,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

2013年全市计划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7868套,其中廉租住房116套,公共租赁住房10847套,城市棚户区改造6905套。同时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工作,对纳入旧城改造的成片老旧小区实行拆除重建,对未列入近五年旧城改造和棚户区(危旧房)的老旧小区实

行环境整治,切实做到旧住宅区房屋住用安全、配套设施完备、环境整洁美化、管理维护有效,逐步实现文明和谐的宜居惠民目标。

7、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为目标,推进“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

2013年将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尺”,坚持把群众关注热点作为工作重点,规范住宅质量回访保修和投诉处理工作。在设立池州市房屋质量投诉处理中心的基础上,加强调度管理,集全委之力量深入开展住宅质量通病集中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抓好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的监管工作,推进“两抓两促”活动(抓现场促管理、抓细节促管理),加强工程建设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落实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住宅建设品质和质量水平,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8、以行业服务标准化为载体,提升行业服务品质

以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化、高效化、人性化”为目标,出台本市供气、供水行业服务标准规范,进一步细化文明举止、入网办理、收费经营、运行管理、应急处置、投诉处理以及管理监督等方面服务标准。燃气行业重点提升开户申请、运行保障、泄漏抢修、入户安检等方面服务标准,供水行业重点提升水质安全、水表检定、停水处理和临时供水等方面服务标准。推行阳光便民服务,公开价格标准、计价方式、收费办法及优惠措施。积极整合服务资源,实行“一站式”服务,形成申请、受理、设计、施工、移交、维修、收费、咨询、投诉为一体的高效流程,提高行业工作效能和服务保障能力。

第20篇:合肥市城市发展报告

2012年度合肥市城市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4-4-2信息来源: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一、2012年城建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12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建设领域矛盾加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等诸多不利因素,全市建设系统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稳扎稳打,城建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大建设进展势头良好

当年,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开工计划督办,全力推进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在建工程进展顺利,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续建、新建大建设工程822项,已完成376项,在建446项,完成投资218.35亿元,较上年增长1.2%。

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

紧紧围绕服务建筑业发展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两条主线,坚持市场与现场两场联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市建筑业继续保持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50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增加值495.4亿元,占全市GDP的12.1%;缴纳地税40.61亿元,占全市地税入库收入的14.3%。“建筑强市”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本地优秀建筑企业开拓外埠市场,组织了建筑业西安推介会,成立驻兰州、成都两个办事处。建筑市场监管平台投入使用,运用数字化信息管理手段,通过建设项目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和建筑业企业数据库的并联,在项目施工周期内,对项目发生的各项建筑市场行为实时记录、实时共享,实现“动态管理、两场联动”目的。

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南淝河市区段17.3公里年底前开始清淤,王小郢、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提标技改工程进展顺利,二十埠河上游、板桥河上游支流、许小河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将分批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排水设施网格化普查1359处、整改515处,排水行为得到规范,内涝冒溢逐步减少,在市、区、开发区共同努力下,主汛期8次强降雨天气,特别是8月20晚,一小时降雨量达到90.5毫米,为1954年以来最高,以前多年的积涝点没有发生积水内涝,市区交通、市民生活未受影响。

市政公用保障有力

日供水能力30万吨的六水厂二期扩建及配套供水管网工程已经完成,进入调试阶段。七水厂建设工程提前开工,主要单体工程已经完成。巢湖三水厂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北城燃气应急调

峰工程开始施工图设计,新建8座CNG加气站。供热管网连通改造工程与大建设同步推进,滨湖新区供热工程已完成一期工程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招标工作。市政管养改革顺利完成,设施、人员、设备全部下划到位,各项管理工作无缝对接;市级市政管理机构改革平稳进行,实现了精简、高效的目标。

节能减排成绩突出

出台《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建保障房项目必须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开展新建民用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工作,并将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合肥市建筑节能相关政策规定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实行并联审批,目前已审批项目29个,面积411万㎡,提出绿色建筑星级要求项目10个,面积253万㎡。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85个,面积895万㎡。城区8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3.02亿吨,削减COD 6.32万吨,削减NH3—N 0.72万吨,削减TP 0.13万吨。

质量安全稳定可控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层级监管责任,深入开展质量安全“双示范”活动,保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全年共创建市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203个,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119个, 5项工程获得国家AAA级安全文明诚信工地称号,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出台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意见》,要求所有保障房项目主体结构质量必须达到“合肥市优质结构工程”标准;施工现场必须达到市级文明工地以上标准。

房屋征收平稳有序

《合肥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及相关补偿标准颁布施行,同步在阜阳北路高架、胜利路畅通工程及轨道交通一号线、科大东西校区下穿等市政项目先期启动房屋征收,获得了90%以上群众认同,保证了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在全国房屋征收拆迁形势严峻、规模普遍缩小的情况下,我市仍完成房屋征收拆迁总面积648.79万平方米,其中市辖区及三大开发区完成房屋征收拆迁面积478.65万平方米。

村镇建设质量提升

继续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省重点镇、中心镇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了吴山镇合淮路等14个乡镇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8185万元。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县城和农村延伸。组织实施了16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完成省住建厅下达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1888户,工程总投资1.428亿元。

二、2013年城建事业发展计划

总体思路是:以建设“大湖名城”为统揽,按照“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不断把大建设推向新的高度,着力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做大做强建筑业,巩固支柱产业地位,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安全稳定可控;加快厂、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推广新能源建筑应用,大力实施“气化合肥”,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禁止现场搅拌砂浆,促进节能减排再上新台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继续保持大建设迅猛势头

全面推进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建设,加快铁路枢纽南环线、高铁南站及枢纽配套工程、合福客专、西河黄湾闸等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合马路、合铜路、206国道改线、环巢湖旅游道路工程建设。完成南北高架一号线滨湖段、铜陵路高架、阜阳路高架、怀宁北路、临泉东路、肥西路等工程建设任务,启动郎溪路、望江西路、南淝河路、巢湖南路、庐州大道、高铁路、龙川路等一批城市主次道路建设工作。推进太原路、梁岗路、银屏路、杨庙路等一批城市支路工程。结合街区环境整治,采用市级奖补方式改造一批城区小街巷。在完善城市停车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推动城区停车场建设工作,缓解停车困难。

努力加快建筑业发展步伐

实现建筑市场监管的常态化、严格化、动态化、联动化,强力推进信息化监管,完善数字监管平台,优化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监控系统、建设平安卡系统、造价监管系统和农民工远程教育监控系统四个子平台。强化合同备案和履约监管,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筑市场秩序;着力扶植我市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建筑业竞争力,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推动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继续保持在全省建筑业50%的首位度,巩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深入调研现阶段维权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源头上健全制度、完善工作措施和维权体系。

全面推进“气化合肥”各项工作

加快推进定远——合肥分输管线的扩能工程,提高输气能力。加大LNG汽车试点工作力度,逐步在大、中巴等车辆和船舶推广使用LNG,改装或更新LNG车辆3000辆、改装船舶200艘,建成车用LNG加注站16座,船用LNG加注站2座。完成LNG厂站的规划编制工作,初步选址68座。启动液化工厂的设计、项目立项工作,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 2014年7月份前投入运营。新建4—8座CNG加气站,使CNG加气站布局趋于合理,便于加气,为有序放开私家车“油改气”打下基础。

不断提高公用事业保障能力

实现六水厂二期、七水厂一期项目竣工通水,完善市区、开发园区供水管网建设,延伸供水服务范围。加快推进天然气绕城高压管线工程、北城LNG应急调峰气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实施滨湖新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日处理能力300吨的东方热电污泥干化焚烧工程。根据“1331”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时做好燃气、集中供热规划调整。

大力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

加快推进十五里河综合治理、陶冲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提标技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启动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三期、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蔡田铺污水处理厂二期、板桥河和二十埠河上游支流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指导、协调、督促巢湖流域县(市),加快乡镇污水厂和管网建设,确保按计划分批分期建成;完善排水设施网格化普查整改工作,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积极做好城市防洪各项工作。

强力推动节能减排

不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继续做好民用建筑设计方案节能审查内容纳入规划并联审批,形成从规划设计、质量监督、房屋销售、物业管理等环节闭合监管。落实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标准体系,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一体化应用,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面实施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开展规划设计方案专项审查。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逐步实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