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文化资源调研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4 09:08:46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星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xx县地处江西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庐山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之间,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89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万,相传“有星坠湖”而得名。xx县境内拥有庐山景区200平方千米,1976年国务院批准星子为庐山山南风景名胜游览区。有秀峰、太乙村、温泉、白鹿洞、鄱阳湖、南康、周瑜点将台、爱莲池、桃花源、观音桥等景区。建于宋代中国最早的公母榫结合石拱桥——观音桥、玉帘泉摩崖石刻、秀峰石刻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宗教文化资源。星子县,是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学和一千数百年的禅宗兴盛区;是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南天师道的发祥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多种文化交汇于此,成为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现象。星子拥有闻名遐迩的五大丛林,即秀峰寺、归宗寺、栖贤寺、万杉寺、海会寺。北依庐山主峰的世界最高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也坐落在此,一方集朝圣、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养为一体的净土在此诞生。

2、名人文化资源。星子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故里,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雅士,诸如李白、苏轼、朱熹、黄庭坚、米芾、王阳明、李时珍、董奉、徐霞客等都踏访此地,或吟诗、或讲学、或游历,留下了传唱千年的诗词歌赋。其中,咏庐山诗文共2500篇,有1800

篇写在星子,庐山摩崖石刻1300帧,其中700帧在星子。中国文学名篇中,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李白《望庐山瀑布》、周敦颐《爱莲说》、苏东坡《题西林壁》,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收入我国大、中、小学教科书的名篇达七篇。2010年,江西省星子县的“西河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历史上,还有一大批名人在我们星子生活游历,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和遗迹,如“杏林春暖”的故事,当年名医董奉在这里行医济世,要求治愈的病人栽种一颗杏树,最后形成一大片杏林。后人就把杏林作为中医的代名词。如“古贤四爱”的故事,渊明爱菊、羲之爱鹅、茂叔爱莲、朱子爱桂,王羲之的鹅池、洗墨池,周敦颐的爱莲池,朱熹手植的桂花树,现在还保存完好。

3、生态文化资源。星子西北倚傍庐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钟灵毓秀,星子县拥有卓绝的自然景观。国务院确定的382平方公里的庐山风景名胜区,有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在星子境内,一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瀑布)、两大峡谷(桃花源、栖贤两大峡谷分别长12公里和6公里)、三大国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摩岩石刻)、四大名泉(温泉、谷帘泉、招隐泉、聪明泉)闻名遐迩。庐山富氡温泉,与陕西华清池、西班牙比里牛斯温泉并称为三大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68-72℃,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鄱阳湖丰水季节浩浩荡荡,横无际涯。34平方公里的沙山,绵亘12公里的沙滩岸线,颇

具塞北风光。湖区内8万亩湖洲湿地,涨水为湖,冬涸为洲,为举世闻名鄱阳湖湿地,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有许多重要景点就坐落在星子县境内,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宋代的观音桥。还有太乙村、归宗寺、温泉等沿庐山南麓连成一线,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所以,古来就有“庐山之美在山南”之说。

二、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星子县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1年,新引进文化项目50多个,总投资量达120多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8个,5亿元以上8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陶渊明主题文化公园、星期8小镇、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项目相继签约开工。投资10亿元,世界最高的露天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9月开光。的东林大佛即将完工。另外,投资60亿的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园、投资35亿的非洲风情园两个特大文化项目正在洽谈。金星砚产业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特别是世外桃源项目在省、市的高位推进下,进展顺利,预计总投资可达60—80亿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玉帘泉摩崖石刻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单位,和观音桥、秀峰摩崖石刻并称为我县的三大“国保”。太乙村别墅群、紫阳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县“国保”达4个。2011年,星子西河戏正式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继金星砚雕刻技艺获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县荣获的又一项文化殊荣。

三、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存在的建议

1、进一步合理规划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拥有的财富,不能很好的利用这种资源就不能实现财富的价值。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发挥文化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何尽快制定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规划,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促进星子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发展,是星子今后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由旅游景区向旅游城市跨越的战略构想,所要面临的问题。

2、加庐山山南文化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我县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星子县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星子丰富的文化资源了解的不够,甚至当地市民了解掌握的也不是很多。加大对外宣力度的同时,也要对当地市民的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的,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的客商到星子观光旅游和投资文化产业。

3、整合资源打造山南文化品牌。有着人文圣山的庐山为星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投入,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研究、挖掘和整理。要整合资源,将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有规划科、合理整合,发挥整体优势,提升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辐射力。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内其它城市的联系,强强联合,打造出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创建自己的文化旗舰。

4、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县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到才较为匮乏。要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文化艺术、文物博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抓紧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方面的专业人才,抓紧培养熟悉市场规则、了解文化规律的文化中介服务人才。要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星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推荐第2篇: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珤遗址:据史记载,距今五百多年的太子太保文渊大学士(俗称石阁老)吏部尚书石珤的古墓遗址位于镇村西南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占地150亩,分东西二墓区,东坟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石氏祖坟区,葬有石氏先祖及太原按察使石玉,太子太保大学士户部尚书石玠的墓冢。西坟系明嘉靖年间,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石珤的墓区,是从东坟脉生而建,石氏家族墓分东西两处神道墓地,南树高大青石牌坊,皇赐高大汉白玉神道碑,顺北而上有石羊、石兽、石马、文、武石翁仲,并建有碑亭楼和祭堂,北面是高大墓丘。县志记载:石珤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与父、兄共朝入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置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世人叹曰:“自来宰臣去国,未有如瑶者”。其父石玉官居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户部尚书,素有惠政。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遗址: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省市市区正南20公里处的镇。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华北的商业重镇。“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疯狂南侵。 年10月11日,原国民党53军691团,在团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在村英勇阻击入侵日军。当晚,共打死打伤日军800多名,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后,为减少伤亡,率领部队和部分村民迅速撤离。10月12日夜(农历九月初九),日本侵略军占领梅花,展开血腥大屠杀,共杀害我同胞1547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60%,杀绝46户,烧毁房屋600多间。妇女儿童也未能幸免,村民尸体布满了大街小巷,残尸断肢随地可见,鲜血流遍了整个村镇。日寇四天三夜的烧杀奸淫,使这里变成了处处残垣断壁,家家戴孝埋人的人间地狱。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九九梅花惨案”。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烈士陵园:市烈士陵园前身原名是“县城厢烈士塔”,始建于1945年12月,原址在今市医院东侧。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镇的群众文化:年以来,全镇各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工作,各村在工作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五年来,镇村两级干部响应号召,协调联动,镇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镇成为到举办“彩色周末”唯一乡镇,并且连续三年在镇政府所在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季(每年7月-10月);村举办3次文艺汇演;曹家庄举办了三次大地欢歌农民运动会;童家庄举办了五次农民篮球赛;村、、桥板成立了书画协会,并选送15幅优秀书画作品参加了市喜迎十七大书画展;各村文艺团体坚持活动,镇财政累积出资20余万元扶持各村文艺宣传队,注册文艺团体由29支增加到58支,人员由620人增加到1243人,并在市、市几次文艺汇演比赛中成绩突出。可以说群众文化工作活动高潮迭起、亮点纷呈,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1、宫灯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聚财灯”。镇村是全国闻名的宫灯专业村,现有1420户、5760人,党员113人,耕地8100亩,据不完全统计,村宫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宫灯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致富灯”“聚财灯”。宫灯品种繁多,宫灯品种达到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目前村宫灯生产企业达到1100余家,本村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产量高达3000万对,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且出口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天仅周边村在宫灯专业村打固定工的人员就达3000余人,临时工有两万多人,每年在村打工人员的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 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体活动中心:始建于1991年,占地75亩,到2003年先后投入500余万,建起了体育场东西看台、训练馆、400米跑道等基础设施。2004年,又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了门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目前,文体活动中心已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开放式、花园式的活动中心,成为人们观看文艺表演、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市图书馆:年市财政投资35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4913平方米,各种设施齐全的新图书馆,位于省县市级图书馆之首。图书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人,现有19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职员3人,其余为2人。新馆设计藏书能力为20万册,现藏书7万余册。图书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评为二级馆。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无闭馆日管理,日均接待读者400余人次。2001年以来,该馆先后购进电脑等办公新设备,实现了业务管理现代化。2003年,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使图书馆在信息化服务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市广播电台:年我市投资100多万元,恢复了广播电台,我市广播为无线调频发射电台,波段为99.2兆赫,调频收音机可选择收听,乡镇村根据覆盖范围安装调频接受音箱进行覆盖,进而形成全市较完整的无线调频广播网。电台采用先进的自控系统,每天早、中、晚各播半个小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技术、致富信息、文艺节目送到千家万户。

市电影院:市电影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中央舞台达200多平方米,电影院能容纳观众1200人。电影院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市影院实行市场化运作,并承担电影下乡等工作任务。同时,市影院还承担着我市一些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功能。

2、农村文化设施

农村文化站:我市15个乡镇区,已建成15个农村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站建设中,每个文化站上级拨付12万元,市财政配套12万元,农村文化站已成为农民求知上进、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农村图书室:我市农村图书室已经建成149个,投资近600万元,藏书总量达到52.9万册,我市农村最大的图书室——岗上村图书室,藏书总量达到7万余册。

推荐第3篇: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 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2、农村文化设施

推荐第4篇: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资源调研报告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上蔡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全体同志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自觉实践党中央提出的关于人事、人才工作的“两个调整”战略,人才工作中心已由城镇延伸到农村。由国家在职人员扩大到农村基层。为配合此次我县“文化强县”活动的开展,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对我县各个乡镇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报告如下:

一、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现状

上蔡县是一个拥有13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国扶贫重点开发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文化设施还相对落后,特别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我们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还存在着一的差距。截止到目前,我县共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265人,其中图情类人才20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7.55%;文博类人才3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2.08%;出版类人才5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88%;文艺类人才12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47.55%;新闻类人才7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8.68%;网络类人才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

2.26%。在现有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中,学历层次不均匀,大学此本科42人,大专119人,中专98人,高中及以下6人,研究生的数量是零。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居多,40岁以下170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64.15%,41岁以上95人,占人才总量的35.85%。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尤其是高级人才总量少;

2、农村基层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3、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4、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布局的还不太合理,突出表现在具有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少,中、低级人才相对较少,图情类、出版类、网络类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少,特别是社科类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人才短缺、人才棚架,、积压和浪费的现象并存的矛盾还较为突出。

三、对策建议

1、选才。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

一格选人才。

2、引才。坚持用文化事业集聚人才,大力发展我县文化产业,吸引相关领域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来我县干事创业,广开渠道引人才。

3、育才。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高中阶段教育为突破,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构筑我县完善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体系 。每年有计划的从各乡镇选出一定数量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扎扎实实育人才。

4、留才。政府重视,从日常的生活着手,对待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要想他们之所虑,急他们之所难,帮他们之所需,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组人才干好事业的优良社会环境,努力搭建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并在紫荆上大力扶持,认认真真留人才。

上蔡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上还比较落后,观念上还比较陈旧,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创新的精神,真挚的感情,开明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优厚的待遇,结合我县“文化强县”活动的开展,选拔、培养出更好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县“文化强县”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推荐第5篇: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旅游局

一、赣县生态文化资源基本现状

赣县于汉高祖六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世界客家摇篮”之美誉。它地处江西南部,于汉高祖6年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全县辖19个乡镇,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人口63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扣“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打造“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品牌,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争创江西省旅游强县,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大开发、大发展的喜人形势。2011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次达105.06万人次,同比增长35.5%,实现综合收入达2.9563亿元,同比增长68.9%。

赣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发祥地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是集“古色、绿色、红色、客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赣县历史文化悠远古朴。境内有保存完整的湖江夏浒宗祠群、仿古建筑十八花厅;有“研究古建筑活博物馆”、“千年客家第一古村”之称的白鹭古村;有全国唯一一座“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院之称的“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城);有颇具宋阁韵味、唐楼遗风的楼阁奇观文昌阁;有“马祖禅宗弘法地”之称的田村宝华寺;有汉代古庙契真寺、宋代古刹麂山妙高寺、五云菩提山寺以及商代狮子岩、西晋储君庙等景区点。经过漫长的岁月,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

1 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有东河戏、柚子灯、云灯、龙灯、花灯、迎彩灯、抢打轿、烧瓦塔、坐班堂、唱古文、花鼓、灯舞、宗教祭祀舞等民俗文化活动,还有独具客家特色的客家擂茶、黄元米果、水酒、芋包等小吃,口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赣县自然风光秀美怡人。境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6%,可谓青山秀水,趣味盎然。流经赣县的第一大河--赣江,蜿蜒曲折,缓急自如,河水清盈秀美,流经岸边的湖江夏浒景区有大量沙滩和竹林,可赏可嬉,大诗人苏东坡曾经以一首“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乾隆皇帝以一首“高属无双,有几个无双士到,峰推第一,可曾来第一人游”就很好的概括了湖江的美景和险境;“千里赣江第一岛”桃花岛,每逢桃花盛开之际,鲜花簇拥,鸟语花香,秀丽的山水、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宝莲西湖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融湖光山色,青山绿水于一体,散发着“天然、清幽、秀丽、静美、纯朴”独特气质;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的宝莲山,景观丰富奇特,有云海日出,高原雪松、双佛神山,竹海、梯田、瀑布、溶洞、原始森林、高浓度负氧离子,夏季温度保持在17°以下,是您探险避暑的绝佳胜地;丹霞地貌三溪乡寨九坳,一座浑然天成的地质公园,沟壑纵横,树木葱郁,丹霞壁立,美不胜收;十里樱花公园,把悠久的客家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溶为一体,构成一幅主题突出,意境深远,给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是市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赣县红色文化意义深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赖传珠等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28年2月赖传珠领导的“大埠暴动”是共产党在赣南向国民党打响的第一枪; 2 1931年9月毛泽东在白鹭村的福神庙主持召开了红军军团长总前委会议,研究和部署第三次反“围剿”的军事策略,总结反围剿战斗的经验,同时部署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发出了向兴国高兴圩、老营盘之敌进攻的命令。1932年3月在赣县江口召开了一次具有深远影响会议,史称“江口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 1933年2月中共苏区在赣县江口镇成立了中央对外贸易局江口贸易分局,成为当时苏区的\"第一海关\",是当时中华苏维埃几百万边民的一条生命线,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在推动旅游开发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坚持高位推动

赣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定位,把旅游业作为加快生态化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一是组织保障。坚持把旅游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了旅游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配合。全县上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做到向旅游工作倾斜,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列入了有关乡镇和县直单位的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评内容,实行每月一督查,真正形成了全县上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经费保障。县政府专门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不断加大对景区建设的投入,实行了财政投入、社会筹资等多种筹资方式,加大了旅游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投入。2010年全县共投入资金1.32亿元,2011年投入1.0693亿元用于旅游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策保

3 障。先后出台了《赣县扶持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办法》、《赣县创特色餐饮和酒店上档创星工作意见》、《大力发展全县乡村休闲(农家乐)旅游实施方案》以及《赣州和谐钟塔至赣县湖江夏浒文化休闲度假区(赣县段景点)建设实施方案》、《湖江夏浒景区十八花厅等建筑恢复性建设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政策文件,为又好又快发展我县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形成了百业促旅、融合互动的整体格局,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坚持规划引领

坚持旅游要开发,规划须先行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投入380多万元,邀请专家精心编制了《江西省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规的基础上编制了《赣县风景林建设(林相改造)规划设计》、《赣江(赣县段)两岸林相改造规划》、《客家文化城升级改造规划》、《湖江夏浒旅游概念性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狮子岩、燕子岩旅游概念性规划》、《赣州寨九坳风景区总体规划》、《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规划设计》、《白鹭古村民俗文化景区修建性详规》等一批规划,使景区开发建设有了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规划蓝图。

(三)坚持项目带动

为使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县坚持把景区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一是快速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我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旖旎的自然生态风光,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佛教文化,将湖江夏浒旅游景区、白鹭古村民俗文化景区、三溪寨九坳风景区、田村宝华寺和杏林禅寺佛教文化景区、4 宝莲山风景区、狮子岩景区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列入了全县100个重点项目中,全力以赴推进旅游业发展。目前,形成了“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客家文化城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白鹭古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白鹭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湖江夏浒村)、AA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白鹭古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江口清水塘和旱塘新村、茅店罗坑、白鹭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沙地坳上果园农庄、沙地银河湖农庄、沙地宝葫芦现代农业观光园、吉埠杨梅基地、沙地滴水山庄、茅店镇罗坑、江口镇清水塘、南塘镇麂垇脑)、三星级农家饭馆2家(南塘品绿轩、储潭恬心农庄)、三星级农家旅馆3家(沙地滴水山庄、储潭储君阁、茅店橙乡园)。二是景区建设初显成效。景区建设按照 “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即一块牌子、一个目标、一个项目部、一支队伍、一张联系卡、一套制度,落实分管领导专管,责任干部和工作人员,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齐心协力,快马加鞭推进建设步伐。如为打造湖江夏浒景区的核心景观,52个责任单位充分发扬“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工作作风,克服重重困难,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在湖江夏浒景区修建了18栋花厅、3栋绣花楼和1栋水阁楼,目前湖江夏浒景区已经正式开园。此外,宝华寺景区、杏林禅寺景区、三溪寨九坳景区等一大批景区已初具雏形。

(四)坚持宣传促动

一是节庆活动有声有色。节庆活动在塑造我县旅游整体形象 5 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旅游推介和品牌打造,我县已形成以客家生态文化为主题的,较有影响力、带动力、贯穿全年的节庆活动,进一步唱响了“客家、生态”主旋律,进一步彰显了“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风貌。2012年赣县樱花节举办期间,仅9天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682万元,同比增长38.2%和12.7%;二是旅游形象宣传推陈出新。在我县境内的省国道、高速公路旁竖立了旅游景区大型户外广告牌;重新编印了《赣县旅游指南》手册、创建了赣县旅游网;邀请了赣州2套电视台《赣州天下游》栏目组和江西电视指南频道《畅游江西》栏目组来我县录制电视宣传片,节目已经顺利播出,在全省范围提高了知名度;还邀请央视4套《快乐汉语》栏目组到我县拍摄《赣南采茶戏》、《田村花灯》、《白鹭古村》三集电视节目,2011年6月已经在央视4套播出,提高了赣县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

(五)坚持配套联动

一是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我县为充分改善自然、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做旺人气,带动投资,在取得生态规模景观特色效应、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达到吸引游客、留住人的效果。结合“一大四小”工程,按照“一花为主、多花结合、四季有景、规模种植”的原则重点对县内旅游景区的周边林相进行有规划的全面改造,大面积种植杜鹃、三角梅、枫香、樱花、梅花、桃花、桂花、花石榴、黄花槐、芙蓉、杜鹃、黄竹等树种,逐步形成月月有花赏、季季花不同的效果,进一步美化 6 了景区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截止目前,投入2800万元在湖江夏浒景区种植杜鹃40万株、三角梅1万株,狮子岩景区种植杜鹃6万株、三角梅3万株,南塘麂山种植了枫香25万株,尤其是在与国家4A级景区客家文化城相连的贡江之滨——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投入7000多万元主要种植了30000株樱花,10000株茶花,16万平方米杜鹃等等, 86棵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点缀其中,郁郁葱葱,形成了以古榕树和樱花为主,高、中、低多层次赏花观景四季皆宜的生态园区,古榕之多、樱花之盛,堪称全国之最,成为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二是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我县将城市建设与旅游紧密结合,将旅游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客家文化城于2010年成功升级为江西客家博物院,为配合客家文化城升级改造工程,在客家文化城周边配套建设了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将军堂、进士堂、文昌阁等景点,该公园还于2010年获得了江西省旅游创意奖。三是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加大了旅游公路建设力度,2011年湖江至储潭的沿江旅游公路已建成,同时规划了狮子岩景区旅游公路、宝莲山景区旅游公路等,提高了旅游景区的通达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旅游强县”发展战略,营造了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整合了全县力量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但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成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县的宝莲山风景区,其景区内的资源类型是整个赣南各大旅游区中 7 最丰富的一个,但因资金问题,基本处于未开发原始状态;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县虽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景区内路网建设已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财政资金有限,景区建设公路等级仍然偏低、通达性也差。如:宝莲山景区(韩坊梅街至小坪);田村至白鹭古村和宝华寺,成为游客进入我县各景区的瓶颈。其次,城区至景区的交通滞后问题还较为突出,到景区交通的快捷通达性和道路环境的舒适性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融资平台不够,目前除三溪寨九坳景区和宝华寺、杏林禅寺、南塘麂山系客商与民间资金建设外,其他景区建设资金都是由县财政出资建设,或是由县内有关项目资金在撬动,景区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发挥融资作用,景区建设吸引社会资金的力度也不够。

(二)旅游产业链条不够紧密。一是旅游产品企业偏少。全县没有一家专门研制旅游工艺品的大型企业,旅游产品市场占有量份额不足,未能起到旅游产品与旅游的相互拉动。二是旅游特色商品宣传不够。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偏少。全县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大型旅游纪念品市场,对全县的特色商品的包装、宣传、推介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策划,造成来赣县的游客因没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而感到遗憾。三是旅游元素开发力不强。全县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元素的有机结合程度低,至今全县特色饮食文化未达到很好的挖掘,有待进一步发扬、宣传和推介。

(三)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响亮。近几年,我县旅游业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思路,逐步打响了 “世界客家摇篮〃休闲 8 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通过节庆活动、推介会等各种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覆盖面,以提升知名度。但由于在宣传方面投入有限,在二级、三级、长线旅游市场开发方面趋于弱势,宣传促销投入的不足,影响了旅游长远发展。

(四)旅游招商平台不够宽广。我县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同时也引进了一批客商,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引进真正的旅游产业龙头企业,旅游项目招商的程序、规划和平台仍不够完善,许多项目想进来,却不知如何操作,项目用地更是无法落实。

(五)林相改造管理不够细致。我县在全省首创的景区林相改造工作,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各种景观花为主题开展的各种节庆活动,不仅提高了我县的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更是极大的提升了赣县的知名度,也积极激活了全县各种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林相改造工作目前的任务仍是任重而道远,许多景区今年种的花和树,迎接完绩效考核后,成活率好坏,存在明年就不管的现象,因此林相改造工作的管护和考核监督机制是今后的一项长期工作。

四、下步打算

一、继续推行旅游产业督查考核机制。为营造全县齐力抓旅游的氛围,旅游产业将继续根据景区建设的需要,将有关任务列入有关乡镇与单位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并对旅游产业考核工作进行每月督查通报工作。

二、继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方法。一是在省国道、高速公路旁竖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和旅游标识标牌,维护办好赣县旅游网站,制作高档次旅游宣传画册、旅游风光宣传片,形成一套高品质旅游宣传系列资料;二是继续开展大型旅游节会活动,通过举办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如樱花节、桃花节、杨梅节、旅游风光摄影大赛等活动,提升旅游宣传效果,增强我县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三是准备拍摄全县主要景区(点)风光宣传片,制作完成后将在省内电视台择时滚动播出;四是将在“赣州号”北京至深圳专列、市公交车、出租车、高速大巴上投放我县旅游宣传片。

三、继续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我县将继续扎实做好白鹭古村的开发招商工作;进一步做好湖江夏浒景区的管理运营和后继开发工作;切实抓紧三溪寨九坳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全力抓好宝莲山景区的旅游开发和招商工作。紧紧抓住旅游景区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

四、继续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推介工作。一是精心包装宝莲山景区、白鹭古村、湖江夏浒景区、狮子岩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力争我县旅游项目招商有更大的突破;二是制定更加优惠的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政策,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投资兴业。

五、工作建议

为使我县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在项目、政 10 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支持方面

1、建议将赣县旅游产业发展列入到国家、省、市旅游发展战略当中,着力突出千里赣江第一县的品牌优势,打造成赣粤闽湘港、澳、台及沿海地区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2、改善和提升全县旅游景区的通达性,将主要景区和资源较好景区的通达公路列入国家交通发展规划,推进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

3、我县系国定贫困县,虽旅游资源丰富,但需国家给予优惠政策上的倾斜,享受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4、合理保障用地指标需求。根据实际需要,优先保障全县旅游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用地,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的重大项目必要用地指标。

(二)项目支持方面

1、从大项目带动入手,大手笔整合资源和包装策划。支持开发建设江西客家博物院(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储潭储君庙——湖江夏浒旅游景区——万安水上黄金游览线,使之成为我县及赣州市旅游项目建设的引擎。

2、从文化挖掘入手,积极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提升项目品质和竞争力。扶持建设茅店关税处、江口贸易分局、大埠暴动等红色革命遗址,扶持建设白鹭古村、赣江画廊和湖江夏浒景区及江西客家博物院 11 等客家文化景区点,扶持建设宝莲山、狮子岩、三溪寨九坳等生态休闲景区,整合红色生态客家文化资源,将我县建成赣州区域性旅游中心的一部分,打造著名的苏区红色生态客家旅游目的地。

3、支持我县旅游交通路网项目建设。将我县的旅游公路建设列入国家交通建设项目规划之中,建设县城—田村—白鹭、县城—储潭—湖江夏浒、县城—五云—湖江夏浒、县城—宝莲山景区等4条旅游公路,完善我县的旅游交通路网。

(三)资金支持方面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对口帮扶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旅游发展基金、基础设施补助资金、红色旅游发展资金、对外宣传资金等用于扶持的具体措施,同时引导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前来赣县投资。

推荐第6篇: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调研报告

历时一个月的**市大型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已全面结束。通过本次普查活动,初步摸清了全市文化资源底数、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现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情况(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开发

利用情况

1、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为轵邑,为韩都,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1396年的历史。目前保留有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文物遗存、遗迹25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延庆寺舍利塔、阳台宫、轵国故城)、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处(庙街遗址、关帝庙、栗树沟遗址、沁河古栈道、五龙口水利设施、迎恩宫、盘谷寺、静林寺、二仙庙、清虚宫、沁园遗址、南姚汤帝庙和关帝庙),**市文物保护单位93处。在所有的文物遗存中,古代木结构建筑所占比例较大,共计约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190余座600余间,并且许多单体建筑无论是从规模、价值或结构来说,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济渎庙的寝宫(宋开宝年间)、清源洞府门(明)、奉仙观的三清大殿(金大定年间)、大明寺的中佛殿(元至元年间)、阳台宫的大罗三境殿(明)、玉皇阁(清)等。因此,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赞誉**为“中原地区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所保存的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跨越了上至仰韶、龙山文化,下至隋唐宋元明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不但现存的古建筑享誉全省,而且出土的汉代文物也精美绝伦,如在轵城泗涧一带出土的陶都树、陶风车以及独有的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生活场面的西汉陶俑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在某些方面填补了我国考古历史的空白。陶都树、陶风车的出土还曾得到著名学者、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大力赞赏,并写入他的《出土文物二三事》中。目前**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已达14000余件,其中一级品18件,二级品157件,三级品2737件。此外,丰富的文物资源还体现在保存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碑碣石刻、名人题刻以及名木古树方面。如唐薛希昌的《有唐济渎之记》和《唐贞一先生庙碣》、奉仙观的《太上老君石像碑》、赵孟兆页的《投龙简记》、明洪武年间的《大明诏旨》碑、文征明的《七律诗碑》、阳台宫三清殿和玉皇阁的明代浮雕盘龙石柱、清乾隆御书的《盘谷考证》和重书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碑,以及济渎庙的将军柏、紫微宫的银杏树、阳台宫的龙凤柏和娑罗树等。秀丽山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古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元好问、王铎等著名诗人、学者都先后慕名来游,留下了500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数量众多、价值颇高的文化遗存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2、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情况在上级文物部门对**文物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的文物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不仅成立了管理全市文物工作的**市文物管理局,还设立了济渎庙管理处、王屋山文物管理处、文物工作队、博物馆等多个专职保护机构,从业人员达80余人。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批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抢救性维修,并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近几年,**市争取到部分国家专项经费、省补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先后对济渎庙、阳台宫、大明寺、盘谷寺、轵城关帝庙、西关汤帝庙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治理和改善。同时积极探索“以国家保护为主,同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广泛吸纳社会财力,通过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对南勋关帝庙、塘石关帝庙、南姚关帝庙等一批市保单位进行了维修。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高度重视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配合基本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服务大型工程建设,先后在小浪底水利枢纽、西气东输、沁北电厂工程、济焦、济洛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中发现古墓葬数百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物,有力地保护了地下文物。(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1、《愚公移山》。举世闻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发生在王屋山区,流传于全国各地,是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市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志气篇,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每年6月11日都要举行盛大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的发表;建立了一

批标志性设施,如愚公碑林、雕塑、展馆等;创作了不少鼓舞人心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如大型歌舞《愚公魂》,并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形成了浓郁的愚公文化氛围。为了保护和宣传《愚公移山》,成立了“愚公移山”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保护和丰富“愚公移山”内容的十年计划;组织创作力量深入王屋采风,全面细致地摸清了“愚公移山”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建立了“愚公档案”;并将普查所获资料分类整理存档,丰富完善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愚公移山》内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王屋琴书》。《王屋琴书》发生、发展、流传于王屋山区,是**独有曲种,其艺术特点沉稳、舒缓、激昂,语言以王屋山区方言为基础,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淳朴的地方特色。《王屋琴书》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濒危状况,为进一步做好《王屋琴书》的保护工作,成立保护王屋琴书工作队,有关人员制定了长远保护计划,进行了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王屋琴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将普查所获资料归类、整理、存档;丰富完善1989年印制的《中国民间曲艺集成·王屋琴书》内容。并聘请《王屋琴书》传人周观世和刘天杰两位老先生,组织传授热爱《王屋琴书》表演技艺,组建了相应乐队,进行传统曲目的编排、演唱工作。同时根据《王屋琴书》的风格特点创作了新的曲目进行演出,且已制成光盘。此项目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女娲补天》。创始神话《女娲补天》发生在**市邵原山区,故事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女娲娘娘更是作为神灵被人们供奉。为了保护《女娲补天》这一创始神话发源地,丰富其文化内涵,有关工作人员深入发源地,挖掘《女娲补天》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上报工作,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做为旅游景点,予以开发建设,形成了旅游景区,有效增强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导致部分文物单位保存现状较差,开发利用较少;二是缺少文物公安派出机构,文物违法案件得不到查处;三是文物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制约了文物管理、开发、利用工作;四是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缺乏,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缓慢。(四)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对策及建议。**市作为河南省地上地下文物较多的地市,其文物大市的地位已经彰显和确立,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早已为省内外领导,专家学者认同。综合考虑**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要明确确立“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培养产业,打造品牌”的十六字工作方针,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1、以济渎庙等国保单位为龙头,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在充分论证济渎庙渊德大殿复建的必要性和国家文物局许可的前提下,完成渊德大殿的复建工程,不断完善济渎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环境风貌,使济渎庙成为一处文化内涵深厚、旅游设施完善的高品位文化旅游景区。同时,不断挖掘奉仙观、阳台宫、大明寺等文物遗存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高品味文化活动,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旅游产业规模,壮大文物产业,从而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大力发展文物展览和文物仿、复制品经营产业。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底蕴和形象的体现,馆藏文物是展现古今文明的重要窗口。**的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尤其是汉代文物,出土的数量及珍贵程度在全国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善现有馆藏文物的保存及利用状况,建设新的历史博物馆已势在必然。新博物馆建成后,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利用馆藏文物举办各时代、各区域的文物展览,引进展览和馆际文物交流进行内容丰富的展览,对社会开放进行产业化创收。同时,精选一些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复制品的制作、研究和商品经营,尽快形成产业,创造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挖掘、整理、研究重要碑碣、石刻,发展文物信息资源编撰服务产业。**境内存世有赵孟兆页、薛希昌、王铎等大量的名人碑碣石刻,且有些已遭到严重风化和侵蚀,我们积极拓印这些碑碣石刻,筛选比较重要的拓片进行装裱、研究、整理,并配以文字说明、背景信息资料,影印成册,形成品味高档的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市场运作和对外文化交流。

4、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可持续地发展文物产业。为了促进和引导文物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对全市的资源再进行一次全面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一手抓文物保护,一手抓文物利用”的两手抓方针。用两至三年的时间使济渎庙、奉仙观、阳台宫大明寺等成为成熟的文物旅游景点,使延庆寺、盘谷寺等具备文物旅游的初步开放条件,逐步培育开发轵城关帝庙、西关汤帝庙等文物景点,逐步完善文物仿、复制品,碑碣石刻拓片经营的产业化体系。同时,积极引进文物专业人才和产业发展人才,激活文物事业的发展活力,做大做强文物产业。

二、自然遗产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市现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3处,面积达3.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7。其中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万公顷,累计投资3900万元,从业人员230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万公顷,从业人员88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市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保护区内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黄帝祭天、黄帝战蚩尤等众多传说就发生在保护区范围内。目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大、郑州大学、洛阳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已把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王屋山(含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06年9月申报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王屋山地质公园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和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地质质公园总面积986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5亿元,从业人员142人。包括天坛山、封门口、黄河三峡园区和天坛山、小沟背、封门口、逢石河、黛眉峡、龙潭峡、八里峡等七个景区。先后争取省、国家地质遗迹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在地质公园核心天坛山园区建设了地质科普线路、一个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科普培训基地。当前自然遗产开发面临的难题仍然是资金缺口大,地质公园与景区管理利益冲突,相关的地质科学研究滞后,旅游线路单一等问题。建议一是应注重提高地质公园的科学文化品位。让更多的游客到公园后,达到地质科学教育以及度假休闲的目的,二是加大对地质公园管理与建设的资金投入。除了积极争取国家、省地质遗迹保护经费外,市政府还应在旅游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钱加大对地质公园管理与主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应协调好地质公园与景区的利益,避免各自为阵。从目前王屋山景区整个门票来看,没有实行一票制,从景区到地质公园要买几次票,而且费用高,非常不合理。,对到地质公园进行科学研究的专家、科研人员,地质公园管理处应与王屋山景区进行协调,对这部分人员应免收其门票;对到地质公园进行地质科普实习的学生团体,可以采取优惠措施或者不收取门票,也可从实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给景区,这样不仅可以加大王屋山地质公园地质科学的研究力度,而且能够吸引大批的学生来公园实习,提高其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兴旺发达。

三、文化事业现状

1、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国内演出场230次,国内演出观众人次46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现有藏书11.2万册,其中古籍书885册,年均订报纸110余种,期刊450余种。2006年新增图书1万余册,接待各界读者11万余人次,借阅各类文献10万余册次。博物馆1个,收藏文物14043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156件。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14平方米。依托篮球城、世纪广场、小游园,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深入人心。

2、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出版发行有《卢晓更短篇小说选集》,《散文集》;李睿芳诗集《珍珠泉》;牛子耕散文集《王屋山笔记》。武民安美术作品在2000年元月由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发行、负责制成《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作品选集》明信片;《**九景》在2007年元月由中共**市委宣传部监制发行、负责制成挂历。《狸猫换太子》分别于1999年、2003年由黄河音像出版社发行光盘,共发行12000套;《女儿园》于2005年由中国国际广播音像社发行光盘10000套;《王华卖爹》连台本于2003年由黄河音像出版社发行光盘15000套;《开柜斩子》、《美女乱朝》、《血溅乌纱》、《刘泉进瓜》于2003年由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分别发行15000套。

3、新闻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市现有新闻出版业经营单位192家,其中印刷企业96家,图书批发单位1家,出售单位93家,报社2家,学报1家。新闻出版行业共有从业人员1060人,2006年度销售收入达6354万元。从组成结构来着,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广播网落地工程初显成效。即在城市建立调频广播音箱覆盖网,在农村推广实施“台村一体电力线广播网”的建设工程,用新型广播器材武装城乡广播,真正实现广播信号落地有声。2005年以来,市广电部门大力宣传安装推广电力线广播。目前已在全市40多个行政村,安装了200多组新型广播。同时,在王屋深山区,居住条件恶劣的自然村,电视信号根本覆盖不了的“死角”,只要通电力线,均可安装台村一体农村电力线广播,实现广播信号的有效覆盖。城市定位立体声广播。以“点、线、面结合,全方位覆盖”为原则的工程今年刚开始,目前已经在三个公园绿地安装了32个城市景观音箱。电视类节目丰富多彩。目前,电视台每天节目播出时间达10多个小时,自办节目新闻类有《**新闻》、《新闻周刊》和《视点》,文艺类有《周末演播厅》和《音乐随身听》,同时,还有“电视剧场”、“晚间影院”、“收视指南”等节目,整体节目组合合理。2005年4月份成立电视台网站,电视台节目可以放置于网络上,扩大了受众范围,使错过电视播出时间的观众仍能在网络上看到。有线电视用户数5.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0。

4、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全市526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251个,占总量的47.7,具有一定规模的165个。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8个。如大峪镇桐树岭村、思礼乡思礼村、轵城镇东留养村等。其中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建筑面积已达150平方米以上,包括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多功能教室;图书藏量在3000册以上;现有活动器材5种以上,其中有1种以上供业余文艺表演队伍使用的成套设备,并配备有电视及播放设备;室外有2种以上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文化大院的建设,有利于吸引群众参与活动,改善干群关系,增强邻里团结。

四、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情况(一)、书报刊出版发行业

1、发展状况。**市现辖16个乡镇办事处,包括484个行政村,4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7.3万人。全市共有报纸出版单位2家,期刊出版单位1家,出版物批发单位1家,出版物经营单位共94家(含电子出版物单位),其中:出版物批发单位1家、零售单位93家。从组成结构来看,个体经济占据主要份额。其中新华书店9家,占总数的10,邮政报刊厅25家,占总数的26,个体书店59家,占总数的64;从出版物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较以往呈增长趋势,其中从2000年的30余家发展到74家,农村由2000年的10家左右发展到20余家。近年来,随着出版物市场的发展,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发展了一定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网点少,城乡网点发展不均衡。以新华书店为例,农村6个乡镇的网点,正常营业的只有1处,其他主要只做为教材发行场所,其他业务很少,总体收入不容乐观。二是买书难,读书氛围不浓。一方面图书定价偏高,另一方面,**市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市,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以上,在调查中发现,农村购买书报杂志的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相当低,购买图书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经营品种单一。目前全市出版物经营单位主营教辅材料,农艺、科技、文艺类图书经营品种不多,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二)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融合了高新科技、文化、艺术及商业运作,以纸、电波、电子、数码媒体、信息公路等为载体,体现在影视、电脑游戏、卡通、漫画、手机、音乐、网络、广告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市目前正处于创意产业的萌芽状态,只体现于小型商业活动、个体活动、广告制作的运行。如在保护开发文物市场方面的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民俗文化庙会、古玩艺术品交流会等;在商业活动中举办的接吻大赛、中原国际商贸城演出、英皇开业大典、端午之夜演唱会;在个体活动中的DV制作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动漫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缺乏此项专业人才和相应资金、政策助力,还未涉及此项领域。(三)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目前已有的文化产品主要为工艺陶瓷、壁画、字画、鲜切花(玫瑰、非洲菊、剑兰、盆花)、天坛砚、特色蔬菜、双边胶春联、砚台、书画等,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且属零散个体经营,不具规模,还没有大型文化企业。**市存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快速形成文化产品,进行文化生产的基础资源。一是文物古迹资源。**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保单位12处,市保单位71处,其中,古代木结构建筑名列全省前列,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市文物旅游、文物藏品展览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基础。二是名人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和举办各种学术交流的重要组成,**市有很多名人文化资源。如:黄帝祭天文化、荆浩山水画文化、卢仝茶文化、孙思邈药文化、司马承祯道文化等等,开发利用的市场选题很多。三是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全市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民舞、民戏、砚台、根雕、编织及民间民俗等,这些文化地域性强、民俗性强,难以模仿和复制,已成为当地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资源。(四)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现状。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区2处,星级旅游宾馆饭店8个,旅行社20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2.12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069人次。旅游总收入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王屋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圆满成功,**市被评为“中国(中原)旅游魅力城市”,小浪底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存在问题。目前,**市宾馆饭店结构不尽合理,旅游旺季供给短缺。中高档宾馆饭店供给不足,适合接待旅游团队的宾馆太少。部分旅游社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不完善,组团社之间、地接社之间重复推销、重复招徕,形成低层次的竞争,竞相削价、导致利润下降。旅游餐饮业档次相对较低。旅游商品开发薄弱,商品创意单一,产销脱节,生产出来的商品还不能完全适应游客的需求。(五)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体育产业初具规模。2005年以来,**篮球发展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先后成功举办了中澳女篮对抗赛、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全国女乒超级联赛等一系列赛事。大型演出活动有“庆国庆、迎中秋”演唱会、信尧之夜演唱会、拳王争霸赛、梨园春晚会等。先后四次在央视四套、五套直播重要赛事,并在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篮球报等全国主要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的知名度,带动了地方餐饮、娱乐、旅游、饭店、零售业的有力发展。仅2005年至2006年,篮球城所承办的比赛、会议等活动就直接为王屋山酒店带来了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2、存在问题。随着一系列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市的篮球市场出现了短暂火暴。但从今年开始,球市大幅度滑坡。一是因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差距,人均收入较低,不能满足买票看球赛的需求;二是**市城区人口有限,真正的球迷更有限,多数人刚开始还有看馆的意图,时间长了已不新鲜;三是随着赛事规格的提高,广大球迷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已不满足观看一些中等水平的比赛。而且承担国际比赛费用较高,仅凭门票收入和有限的寇名及广告收入运作困难。

五、对发展**市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一)合理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今年**市提出了“一带二城三个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目标,即以王屋山、小浪底、五龙口等为依托的环形文化旅游产业带;以篮球城为依托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区和以文化城为依托发展文化娱乐产业区;以济渎庙为中心的文化艺术产业功能区、九里沟为依托的艺术培训和书画交易产业功能区、以城市主要文化场所为平台的文化娱乐产业功能区。这种宏观发展构想,已具有产业打造的前瞻性思路,但到具体实施中就要紧密结合实际,合理布局要细分,规划利用要细化。要做到特色文化与旅游景点规划相结合。既要注重规划的高品位,着眼长远,注意给文化产业的发展留有空间,也要规划好配套的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要合理布局,把分散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种结集在目前重点的旅游景点中。要分片分块进行结构调整,体现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尽量避免重复和雷同。要着力于加快发展核心层文化产业,把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服务业、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拳头品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音像出版、电子光盘、旅游观光、工艺美术、体育健身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群。扶持文化骨干企业,填补版权发行、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及销售等产业空白。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一要重在振兴传统文化产业。要重点培育书画、古玩、工艺品等大型文化商品市场2—3个,发展音像连锁经营和音像超市20家,振兴戏剧演出业;二要重在规模建设新兴文化产业。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引导网络文化沿着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规范网吧经营活动,在市区鼓励发展10余家大型网吧连锁经营。尝试开发网络游戏、动漫精品产业工程,填补空白。三要注重特色产业。以娱乐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等产业开发为突破口,抓住时机,填补空白,使娱乐产业在旅游开发区实现特色经营转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市目前大部分旅游开发区如王屋山景区、五龙口景区及五龙口温泉渡假村、承留镇南山旅游开发区、邵原镇小沟背旅游开发区等地区娱乐业发展尚属空白,致使这些景区服务功能单一,旅游形不成一条龙发展。要积极引导娱乐经营户向旅游开发区、渡假区发展,引导他们不断推出新的娱乐品种,推出新的娱乐热点,使文化娱乐业成为旅游区的重要产业,逐步走出特色之路,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二)创新体制,推进文化产业步伐。

1、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要加快改革步伐,理顺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由政府管理变为自主经营。一是实行“一体多制”,进行产权制度渐进改革。即采取剥离国有文化事业单位部分国有资产方法,与民营或外资联合创办股份制公司,激活国有资产。依托文化城和现有演艺资源组建大型演艺公司。尝试以电影公司改制为突破点,筹建“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资金扩大电影产业。二是推进经营性项目市场动作。部分文化经营性项目可利用民营参股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走共同合作之路。加快推进电视台、电台广告经营业务,望春剧场经营性文化演出业务走向市场,采取公开招投标等形式,吸引民营资金,努力做强做大。三是重点扶持培育有文化发展潜力的经营单位。积极扶持大为文化传媒公司开发新型产业。做好艺校发展市场定位,探索示范大专班,努力建立开放型多样化办学模式,打造有文化特色、专业性强、竞争力强的中原文化艺术名校,使其能够面向全省招生,丰富高校资源布局。**市豫剧团为全市唯一国有戏剧演出单位,近年来活跃在我省广大农村,下一步的发展可以采取出让冠名权、设立剧目制作人等形式,获取社会赞助资金,着力打造艺术名团。

2、稳步搞好用人机制改革。要借事业单位改革之际整合队伍,重新配置人才资源,优化解体智能结构;加大队伍知识人才更新和短缺人才引进,分批引进一批懂经济、善管理、通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的,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趋势的,能上能下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人才管理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搭建文化产业平台,着力推介规划。

1、加快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本次普查为契机,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设施、产品研发进行分门别类汇总,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收录一批3—5年内有开发前景的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编写《**市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指南》,以利于今后向外界集体推介或网上推介,为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提供重要信息平台,建立省内外投资贸易客商了解**、进军**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信息渠道。

2、搞好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因地制宜,找准项目,积极配合市委政府举办大型社会文化项目推介活动。主要通过推介活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使部分文化事业建设及部分文化活动项目脱离政府怀抱,探索“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新模式及长效投资机制。尝试在公益性文化项目领域进行社会推介活动,使广大社会人士和商业、企业积极参与兴办社会公益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3、注重引导行业管理。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筹建**市文化产业协会,民间艺术发展协会等社会组织。协会组织要能充分吸收一些知名文化企业名人、著名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成员。引导协会组织开展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进行信息交流,举办人才培训,提供咨询服务。使全市文化企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就进行自发的行业协会管理和约束,能够积极参与协会自律维权作用,维护文化企业利益。(四)出击市场,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以企事业单位为投资主体,以民俗文化为主体内容,恢复具有本地品牌效应的文化庙会,并做大庙会品牌,有效提升城市和文化的影响力。打造济渎古街。筹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体现古街民居建筑风貌及文化特色。形成民俗旅游休闲的一个知名品牌。培育市场主体。要通过“典型引路”、实施连锁经营等举措,努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力推动文化市场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形成了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发展格局,民营文化经营实体已成为全市文化市场的主要力量,在引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推荐第7篇: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贯彻我县“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公司发展相关业务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我们对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对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节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概况分类及特点

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够引起人们旅游兴趣的具体物质和意识形态的总称。它上交天文,下融地理;既在追溯历史,又紧跟时代潮流;既能感受物质世界的博大与神奇,又能追逐精神领域的浩翰与深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旅游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中段西侧,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地,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先民的集散地。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4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划分,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广,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品味高,据专家论证,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绿色旅游资源

1、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管理区,距县城约60公里。是集自然保护和源头探险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是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的源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1582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002公顷,缓冲区面积2343公顷,实验区面积9481公顷。保护区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7.5℃,全年无霜期246天,年均日照数1942小时,年均降雨量达2100毫米。保护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下往上分别为以松柏为主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阔叶林、灌 1 木林、山顶草甸,成片分布的原生榉树群落为全国罕见。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78科145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伯乐树、异形叶玉叶金花、水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野生动物有4纲18目10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等;保护区每年能为赣江两岸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I类水。保护区内人文景点有七岭客家古村落、鸡公岽、天华山古寺、赣江第一泉、手工造纸作坊遗迹等自然、人文景观。

2、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

位于石城县县城东南6公里的琴江镇大畲村境内。是以观光、健身、科普、客家民俗和佛教文化为主的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景区山石险峻,峰峦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个地形中间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在方圆2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仙人犁田、钟鼓石、黄蜂吊薮等自然和人文景观30余处,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该山由上白垩统南雄组(k2)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所构成。该组红层倾向E或SEE,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貌组长、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黄进同志曾于1996年11月14日考察了通天寨,认为在考察过的中国丹霞地貌300余处中,只有通天寨见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

3、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

石城县共有四处温泉旅游资源,其中开发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九寨温泉。九寨温泉根据地质勘测报告水温为56.1℃,日流量为800吨。经地矿部江西省中心实验室采集温泉水样检测分析,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由取样检测结果,按医疗矿热水水质标准评价,九寨温泉水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锰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4、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旅游资源。(生态休闲好去处)

2 石城是“中国白莲之乡”,具有独特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正在规划中的龙岗水庙村,位于日东水库的边缘,石城、瑞金两县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水庙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莲文化、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是其文化的主体所在。

(二)红色旅游资源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红军长征前夕在石城展开的阻击战有力地迟滞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南进步伐,为中央红军主力顺利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

1、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旧址

位于琴江镇(县城)北部1公里处。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一开始便陷入了被动。1934年8月30日,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与石城小松毗邻)被敌占领,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中央红军已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为迟滞敌北路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瑞金进犯,赢得时间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敌人,当时红三军团的军团长为彭德怀,政委为杨尚昆。

1934年9月26日拂晓,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至10月7日结束,历时12天。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在此期间,不但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迟滞了南犯敌军的进攻步伐,红军阻击敌人进犯石城的实际时间,比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若没有石城阻击战,敌北路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后果是不堪设想。

2、红军秋溪整编旧址

3 位于横江镇秋溪村,是当时中央临时委员会驻地。1931年12月中旬,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准备起义,并与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得了联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以及肖劲光等从瑞金来到石城,在秋溪罗云山“西归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二十六路军起义后的整编事宜。

12月14日,宁都起义成功,晚上,起义军向全军发出《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于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宣言—-中央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17日,起义军到达秋溪、龙冈一带驻扎,并开始着手整编。起义部队的整编主要是进行以建立共产党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中心内容的“换血”工作。

通过整编,起义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能力显著提高,秋溪整编的成功,不但为中国工农红军增添了一支新的劲旅,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改编旧式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石寨旧址

红石寨位于石城县屏山镇河东村。该寨由大小两寨组成,两寨连成一体,小寨为大寨门户。红石寨四面绝壁但寨顶宽阔平坦,有田有水。1931年10月上旬,红军向石城挺进时,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县政府、县靖卫团等反动机构的骨干人员及县城、屏山、珠坑、大由等地的土豪劣绅,闻风逃往红石寨,并迫胁群众数百人上寨。不久,宁都、瑞金、宁化、广昌等地的豪绅靖匪相继逃往寨内,红石寨也因此成为中央苏区北部数县反动势力云集的据点。他们在寨上垒筑碉堡,开掘壕沟,安装栅栏,设置铁刺,制造兵器,企图以1 000余兵力和充足的粮食、弹药顽固抵抗,成为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攻寨战斗打响前,三十三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红石寨实施了包围封锁,团部分析研究了敌情,制定了长围久困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1932年1月1日清晨,攻寨部队对红石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其时,宁都起义部队钢炮连赶来支援,攻寨部队持续激战6小时,大寨攻克。红石寨战斗是红军在中共苏区进行的一次历时较长、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拔除白色据点的战斗。

4、红四军军部旧址

4 位于横江镇秋溪村红家垄赖氏祠堂,建于1908年,土木结构,一直两进。1931年9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总人都达250万左右。其时,残存的反动武装如土豪劣绅纷纷转移到一些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土楼山寨,企图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破坏革命政权,阻碍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10月初,红一方面军部署主力铲除分散于中央苏区的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10月上旬,红四军第

十、十

一、十二师奉命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军石城,军部即设于此。

5、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

位于观下古樟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直两进,左右厢房,翼连横屋。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途经石城时,在此居住。

6、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位于横江镇秋溪村虎尾坑,宁都起义后,红十三军军部及军长董振堂驻此。屋宇尚存完整,并保留有红军标语。

7、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

地处横江镇横市村东寮脑。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批准,设太雷县,太雷县苏维埃政府驻此办公,太雷县辖原石城县横江,洋地、珠坑、大由、龙岗及瑞金县湖坡、日东和福建宁化县淮土等八个区,县苏维埃主席为温振兴,红军北上后, 1934年10月29日与石城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旧址原为刘星星房屋,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条石为柱,栋宇相接,两屋楼房悬山顶,一直三进,面阔31.5米,进深28.97米,占地面积912.56平方米。现为横江粮管占用。他的保存,对于研究苏区是行区划有一定意义。1996年1月列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金库旧址

该旧址位于石城县横江珠玑烂泥坑圆岭寨旧纸寮处,房屋面积200余平方米,曾在此担任执勤的有原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商业厅厅长)、廖治新、李

5 德生(后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央副主席等职)。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1932年8月亲自到横江珠玑视察地形并确定烂泥坑圆岭寨为中央的重要金库,进行工事伪装后,于1932年冬开始存放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现洋、金银、国民党纸币及一些贵重物品,存放时间直至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夕,红军长征时苏维埃政府将其取出分配至各部队保管,为红军顺利长征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

(三)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是早期(唐、宋)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重要中转站和滞留地,素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钺曾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有:

1、古驿道闽粤通衢

位于县城角头街,“闽粤通衢”是客家人中转、南迁的见证物,名闻海内外。镇武楼,旧称元帝阁,又称“闽粤通衢”,清代以前是石城旧城北关门楼,是古代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关口。该楼建于明万历28年(1610年),门额上刻有“闽粤通衢”四个大字。镇武楼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城楼。楼内通长12米,有阁楼、了望窗,上下关联,气势雄壮。角头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长约2.5公里,宽2至3米。顺琴江水南北通向,分上、中、下三个街段,各街段都挖有古水井,供街民生活之用。角头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北方和中原客家人南迁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客商、车夫、挑夫等进了廓头古街都要落脚歇息,街内的古庙、古拱桥、古水井、古建筑处处可见。

2、宋·宝福院塔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位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紧临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琴江八景之一。宝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塔高59.8米,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 6 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

3、客家民居(沙段古民居、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田江土楼等)

(1)陈联围屋

陈联客家围屋位于石城木兰篆陈联村陈坑,距县城约40公里。建于清朝嘉庆十年(即1805年),迄今已有201年的历史,为温姓荣伟,章佛所建。该围屋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为封闭式结构,只有三道门出入通行,内有房屋九十九间半,外呈正方形,长44米、宽44米总占地面积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100多间。墙基、门窗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外墙用黄泥、沙石、石灰拌红糖水米汤垒砌而成,十分坚固,部分内墙和门楼用青砖砌就。整个屋宇呈“回”字格局,建筑结构严谨,所有屋檐均为观音斗拱状,下端有花纹彩绘装饰。主要门道为拱形,窗棂图案各异,雕刻精细,富有特色。木雕、砖雕、石雕还保存了不少珍贵字画墨宝,如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等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彩绘古画。由于围屋雕刻、彩绘凸现了浓厚的客家古建筑文化艺术,是清代古典高雅的客家建筑代表性杰作,因此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和客家文化考古价值。

解放后至上世纪70年代,这座围屋内曾办过小学。但由于门窗狭窄,整个房屋十分阴暗、潮湿,不适合居住,早已人离屋空。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房屋漏雨渗水、风化剥蚀,部分建筑颓废严重,楼板、栏杆、栋梁、瓦檐等建筑设施有的已开始腐烂,使整个围屋岌岌可危。为抢修客家文化遗产,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全面修复已损坏的门窗、楼板、墙体及各种雕刻,修缮漏雨、渗水的房顶,彻底清理整治围屋内部及周边环境卫生,并对出入该围屋的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使陈联围屋重新恢复古朴大方、典雅别致的神韵,重现昔日光彩。

(2)大畲黄家屋

7 该屋座落于琴江镇大畲村,又名“南庐屋”,紧靠通往闽西的古驿道旁。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一黄氏富户所建,占地二十亩,为砖木结构。该屋背靠风光秀丽的通天寨,左右青山环绕。该建筑为典型的客家天井式建筑,为五进厅堂,两层结构,共九十九间半,间间相通。堂内木质廊檐有许多精致雕刻,龙飞凤舞、人物鸟兽、虫鱼花卉精彩纷呈。中间的正厅显得犹为雄壮,分为上中下三厅,每厅有一天井相隔。该屋前面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外建围墙院落,是一处极为壮观的古民居。

(3)沙塅古民居

沙塅古民居位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乡绅陈绳武所建。座北朝南,分为三进,进进相连,与大畲古民居有相似之处。占地面积2012.7平方米,建筑面积4025.8平方米共有九十九间房屋,土木、砖结构、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外墙均青砖砌筑,大部分内墙1.6米以上为土砖封砌。辟有前后院,围墙均用青砖建筑,厅堂内有鸟兽花草,人物故事等各种浮雕50余件,下厅望板上有彩绘藻井,厅堂大门上有石质浮雕六方。各种浮雕和彩绘工艺精湛。他的保存为研究客家民居建筑提供了事物依据。2005年被公布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陷时间一致;地点巧合: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白粉墙上提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桂花屋是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该屋为砖木结构,悬山顶,三堂两横式民居,中有天井,后为正房,两边厢房,前后庭院,门额楷书阴刻“永怀”二字,年款为“咸丰辛亥年”(1851)。该屋系当年

8 石城富豪黄性存所建造,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有70余间,分三进:前厅、中厅、后厅,两侧是厢房。整个建筑富丽堂皇,高墙深院,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保存比较完好。以幼天王为首的诸王在石城的覆灭,宣告了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终结。使桂花屋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实物见证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它的保存,对太平天国后期革命斗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6月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田江土楼

地处是石城木兰乡田江村,建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为土木结构,建筑由主楼、角楼、哨楼三部分组成,原筑围墙80余米,今仅存大门前一段5米长的围墙。土楼长26.1米,宽20.6米,墙高5.6米,内墙厚0.4米,外墙厚0.5米至1.2米不等,占地面积537.66平方米。主楼西北角设角楼,高与主楼齐,东面设哨楼,主楼北开大门,直通前廊,东西各开一侧门,直通腋廊。建筑平面南为正厅,北为前廊,东西厢房,厢房与正大厅之间为腋廊,外墙设枪眼。土楼内工友房屋20余间,为田江廖氏所筑,在主楼基脚沙锅内刻有纪年铭文。该土楼为我县仅存,它对于研究我县古代建筑有一定的意义。1996年1月列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小松杨村亭式坊

位于石城县小松镇桐江村燕交坪。该亭系为旌表桐江太学生许楚涟之妻李氏而建。亭身为麻条石结构,南北立两座贞洁牌坊为门,其间距7.3米,接栋成亭,这面阔4.8米,进深7.10米,高5.56米。坊内的屋面由木梁承重,五架梁,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在坊亭的脊檩上刻有“孙德政策,德敷德教效曾孙彰忠孝建造”和“皇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仲冬月谷旦”等字款。整座坊亭石刻浮雕图案多筑风格,唯我县独有,它是实用性功能与精神性建筑的完美结合,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1987年6月列为江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清·永宁廊式古桥

地点:石城县高田镇上柏村水口

年代:清乾隆三年(1738年)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跨上柏溪,桥长34米,宽5.2米,拱跨10.6米,拱高4.4米。桥上加廊,廊阁分为12间,中部两间为二层亭阁,左右各5间为单层桥廊,廊与阁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的木构建筑,以木柱承重。柱上分别安插地木、额枋、柱顶安空枋式木屋架,以承屋面。廊外用木板围护,以挡风遮雨,廊内设木凳靠栏,供人休息,桥中部亭阁为歇山顶,地面比两边桥廊高一尺左右,靠两边桥身处用青砖砌,桥上建筑面积176.85平方。廊桥合一的建筑风格,省内少见,为我县仅存。2000年7月列为第四批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浓郁的乡村旅游资源

石城的各个乡村具有浓郁的客家风俗气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为石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正在规划中的龙岗水庙村,是日东水库的边缘,石城、瑞金两县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且紧邻瑞金红色旅游景点和罗汉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庙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莲文化、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是其文化的主体所在。

7、石城的民俗文化与亚文化十分丰富。

最能体现与其他民系的异同。独特的民歌、灯彩、赣南采茶戏与别的民系迥异,传说故事、民歌小调、酒会农谚无不体先自己的特色。

(四)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1.如日山普照禅寺

距县城约30公里,普照禅寺为江西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时山顶有一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将高寨改名为如日山。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过千人的活动。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四位佛门宗匠——惠显

10 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废僧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份,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今已建有大雄宝殿、天王宝殿、地藏殿、客堂、藏经阁、毗庐宝殿、钟楼、鼓楼、膳厅楼等十余栋房屋,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

2、五龙岩摩崖石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县城西约4公里,位于琴江镇西外村,西华山南麓。长150米,最宽处约3米。岩中石刻多处。宋陈孝荣题刻:行书阴刻“清胜五龙岩”五字,繁体。“清胜”二字在上,长120厘米,宽57厘米。“五龙岩”三字在下,长180厘米,宽57厘米。左下阴刻竖行楷书“嘉定己卯结夏日邑人陈孝荣书”数繁体字。陈孝荣系陈敏第七子,官武经大夫,殿前司催锋军统制。宋赵东之七律《停骑》诗刻;诗后有文曰:“嘉熙戊戌上已,邑令三山赵东之来访灵迹,偶得句,因笔于石。”元李克家诗刻:诗共两首,即五言诗《昔人题诗》,七律《一枝绿竹》。诗前有引言曰:“天历二年己巳冬十月,朝观五龙岩。昔贤留题,追和二首,丰城李克家。”岩中另有石刻一方,仅存“岁次”两字。

3、通天寨玉盂禅寺

极为灵验的玉盂禅寺位于通天寨西侧的山坳中,于明万历十年(1582)僧德存肇建。该寺历代均有高僧来任主持,香火极旺,十分灵验,名噪远近,现为全省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小出家为和尚,对佛教感情甚深。朱元璋所部和陈友谅所部在通天寨上的最后一场恶战,双方死亡者不计其数。为了超度亡灵,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命部属在寨上建了一座寺庙,并委托高僧在寺中主持。朱元璋班师回朝后不久,陈友谅有一部将落草于通天寨附近的一山头上为匪。他得知朱元璋在通天寨上建有寺庙,并委任了僧人主持,他决意焚寺杀人,以报复朱元璋。

一天深夜,这伙残匪摸上了通天寨,一把大火将寺院烧毁。直到明万历年间,朱元璋的后裔继承皇位,他下旨石城知县,重建通天寨寺院,以完成其祖宗朱元璋的意愿。石城知县委派高僧德存肇建,不到一年寺院落成,为了纪念玉泉仙姑为通天寨引来了甘甜的泉水,该寺被称为“玉盂禅寺”。

11 “玉盂禅寺”四周青山环绕,甘泉汩涌,许愿求签十分灵验,一时信男善女络绎不绝,香火极旺。直到现在,只要来通天寨游玩的客人,都要到“玉盂寺”内进香拜佛,祈福求祥。然后用寨中甘泉沏上一杯“通天仙茶”,真是其乐无穷。

(五)购物、美食和民间艺术资源

1、石城白莲

石城白莲富含淀粉、蛋白质及棉子糖等,是良好的药用滋补品。于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达百分之六十二,蛋白质含量高达百分之十六,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

1、B2和胡萝卜素含量也相当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莲子“交心肾,厚肠胃、固桂气、强筋骨,利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将莲子“捣碎和米作粥饮食,轻身益气,令人强健”。

莲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全身是珍宝。莲子是栽莲的主要收获物,莲惠(莲心)、莲须(雄心)、藕节、荷叶、荷蒂、花棕、莲花、藕(藕鞭)等均可入药。莲、藕、荷校都可作桌上佳肴。

2、野生红菇

野 生 红 菇 红菇为天然野生高等真菌,素有“中国纯天然高等野生山珍”之美称,是闻名世界的食用菌之一,选择性生长在特殊地方的原始硬木阔叶森林中,纯野生采集,产量极低,因此“物以稀为贵”,其营养价值和食疗价值都特别高。 营养价值:纯天然野生红菇含丰富的维生素B、D、E,并含有其他食品中稀少的尼克酸,以及微量元素铁、锌、硒、锰等。 食疗价值:养血、补血、活血化瘀、祛水肿、补精神、强身体、有益肾虚腰痛。经常食用有益肠胃,可防感冒、消化不良、肝硬化、抗癌和儿童佝偻。

3、石城肉丸

石城县是个客家迁徙之地。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石城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肉丸。

对于客家肉丸的制作工序,山村客家人娓娓道来:精猪肉(或鱼、鸡、鸭、牛肉)和番薯粉是制作客家肉丸的主要原料,首先将精猪肉切成小片,放入特制的石“料臼”内,用木

12 椎舂烂,叫打料。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盐、碱、味精等佐料,用木椎搅拌均匀。接下来按照“一碗精肉两碗粉”的配制比例,放进薯粉,用料椎反复冲擂,直到“肉丸料”成泥糊状。最后从石“料臼”挖出肉料,搓成直径约1寸的丸子,放入蒸笼内蒸熟,叫蒸料。

肉丸蒸熟后即可食用。热腾腾的肉丸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可口。山村客家人也常常将客家肉丸晾干存放,食用时可蒸、可煮、可炸、可炒,蒸的脆爽,煮的韧滑,无论哪种方式均可作道好菜。过去,客家肉丸都是家制自用,作为当地客家人庆贺传统佳节和婚嫁寿诞喜庆时,宴请亲朋好友的一道传统大菜。如今,客家肉丸作为石城有名的风味小食,已经大量进入饮食消费市场,招徕着天南海北的食客。

4、石城薯粉饺子、米粉肉和石城传统四大名菜

石城美食众多,石城传统四大名菜“招财进宝”客家鱼丸、过水鱼、客家肉圆和棋子块更是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5、石城灯彩

石城灯彩艺人有段口头禅:解放以前自发舞灯彩,五十年代上舞台,六十年代上银幕,七十年代上荧屏,八十年代上北京,九十年代上卫星。五十年代,《倒采茶》、《蚌壳舞》、《卖花线》、《采桑》、《跃进花灯》分别在赣州地区和江西省的文艺汇演中获奖。六十年代,《公社四季花果香》、《斫竹嘛》等节目在赣州地区获奖。《三杯酒》在全省文艺汇演获奖后,又拍入舞台艺术片《群花争艳》中。七十年代,《喜庆公社丰收年》、《迎春花灯》、《莲乡新一代》等节目被搬上电视荧屏。八十年代,《熔炼》、〈迎灯接福〉在地、省音乐舞蹈比赛获奖后,又在我省“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成功演出。《熔炼》经江西省歌舞团加工后,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大型石城民间灯彩《花灯子》,一九八六年在全区汇演中囊括了五个一等奖,又在“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精彩演出,并应中央文化部邀请晋京献演,受到张庚等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赞扬。九十年代,《打甑盖》、〈石城花灯〉等节目又在赣州地区获奖,同时,石城灯彩由中央、省、地电视台拍成多种专题艺术片,在中央以及各级电视台向海内外播放。

第二节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从旅游资源特征上看,我县旅游资源结构别具一格,山与水相连,动与静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具有多层次的旅游优势。

13 从资源组合上看,我县旅游资源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旅游资源的功能上看,我县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便于组织多元化的旅游活动。

第三节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优劣势分析

(一)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1、第一资源优势

石城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石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

2、区位优势

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是名副其实的“闽粤通衢”,是客家人的摇篮地和发祥地之一。

3、交通优势

石城县境内公路交通已经形成“一纵一横”主干线、县乡水泥路网已贯通,串连10个乡镇形成“8”字形公路交通网络格局,206国道纵贯县境南北。三级水泥路西至宁都,接通昌厦高等级公路,东连福建宁化。已经建成并通车的山东济南—广东广州、广西南宁-福建泉州的国家高速公路均经过石城,为石城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4、政策优势

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国家,省市,县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该产业的发展。省里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温泉的若干意见》,省地税局出台了《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大省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30条》,赣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县里也制定了 “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富县”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旅游规划委员会,编制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规划,并且为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旅游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水平,拓宽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组建了石城县旅游文 14 化发展有限公司。

5、客源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且消费倾向有较大转变,加之周末度假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利于吸引相邻省市及其他地区的旅游爱好者。国家出台多项经济政策,拉动内需,剌激消费;除必要的投资外,大部分人把出外旅游当作首选的时尚;加上“回归大自然”的旅游热浪已成为吸引其它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旅游者的有利因素。此外,石城县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培养了众多有识之士。其中不少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客家人寻根问祖意识强烈,报效家乡投资建设的愿望强烈,这些将为石城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旅游客源市场。

(一)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劣势分析

尽管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优势明显,但在开发利用上却差距较大。

1、经费投入不够

2、宣传包装不足

由于经费的缺乏、认识的差距,致使石城县在旅游资源的宣传包装上力度不够,缺乏外县的“大动作”,石城县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知”。

3、开发力度不大

尽管目前县里在旅游发展上做了积极的努力,但开发力度远远不够,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没有得到较深层次开发,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因缺乏开发包装而鲜为人知。

4、基础设施不优

一是硬件设施滞后,接待能力不足。县城街道、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的公用设施,不能满足接待需要。如县城公厕偏少,没有公用停车场,宾馆酒店规模小,大多上不了档次,大宾馆因是新上项目,接待人员服务跟不上。二是石城县部分景区交通不便,进入性差成为制约石城县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基础设施的改善,成为今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5、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足

第四节 对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思考及建议

1、科学规划和策划

我县旅游旅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能满足于现有旅游产品,必须努力挖掘策划新的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高起点科学规划,政府和企业合力策划,做足我县旅游大文章。

2、优化环境和提高石城形象

近年来石城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县城更加干净、整洁、漂亮了。倡导文明礼貌,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同时,要提高我县绿化水平,让石城环境更美、吸引力更强

3、加大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包装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

例如:赣江源就是一个品牌,世界独一无二的品牌,可以举办“千里赣江源,感受母亲河”或“徒步母亲河,见证家乡美“等活动,吸引省内游客到我县旅游观光度假,如此,可以让全国观众一想到石城就想到赣江源,想到赣江源就想到江西石城。或者拍摄记录片《赣江源》,向国际展示石城的风土人情,旅游文化

等。

此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扬波的三条策划思路比较好:

一是以石城灯彩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灯彩之乡”和“花灯仙子”采茶戏入中南海汇报演出为主线,进行认真策划。强力打造旅游产品,通过花灯仙子的打造使通天寨活起来,让它富有仙气、正气和艳气。打出全国著名的灯彩之乡的优秀名片,推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二是以赣江源生态休闲为主线,强力打造最佳温泉、亚洲落差最大漂流、赣江源探险以及林海观光等产品。把赣江源做成全国最佳生态休闲目的地。

三是把通天寨做成佛教圣地。像鞍山无中生有,建立了一个260吨重的世界最大的玉佛,名声响誉海内外。又如无锡,无中生有,铜铸了一樽高88米,重700多吨的释迦牟尼,号称灵山大佛、亚洲第一大佛而闻名天下。我们通天寨也可将“石笋干霄”,请国内的能工巧匠做成世界第一石佛,从而迅速提升石城旅游产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4、抓亮点,打造拳头产品

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旅游景区(点)项目建设,力争建成

一、二个有影响、上档次,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生产水平,增强

发展后劲。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相关设施

完善我县交通、住宿、餐饮等状况,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宾馆、餐饮和其他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我县接待能力。

6、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发现和保护力度

努力挖掘策划新的旅游资源,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建设,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

7、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扩大我县旅游文化的知名度

例如:我县与瑞金相邻,我们可以借助瑞金红色故都来加强我们县的革命遗址地的宣传。这样,不仅是对瑞金革命遗址的扩充,也是对我们县的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的宣传,即“双赢”。

8、开发旅游套餐,吸引游客

如:开发如石城1日游、石城2日游等相关旅游套餐,并加强对我县旅游资源的整合,把单个景点整合为片区景点,让游客“石城之行”不虚此行。

9、在周边县市和省台打旅游广告宣传

很多省和市都在CCTV打广告,效果很好,石城县可以考虑在周边县市和省台打旅游广告宣传,例如拍摄一段旅游宣传片“休闲好去处,石城欢迎你——江西·石城!

第五节 此次调研情况总结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县里制定的““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更加重视旅游文化发展,不断加大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力度。要高度重视我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开发中要注重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把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按照我县发展的整体要求,做好旅游整体规划 17 和重点景区规划,并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衔接,景点规划和建设要高起点、大手笔,力争再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国内外旅游交易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招商引资恳谈会等平台,推介我县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全县旅游经营单位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转让、跨行业经营等形式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壮大企业规模。形成旅游即产业、旅游即城市、旅游即文化、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通过努力,逐步把石城县打造成宜旅、宜居的山水县、生态旅游休闲县。

此次调研得到了投资发展部和公司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同时参考了一些资料,在此对相关人员表示感谢!

关键字: 石城 旅游 文化 资源 开发 调研

参考文献:1.《关于破解石城旅游业发展资金瓶颈的调查与思考》石城县人大常

委会副主任

xxx

2.《林芝地区旅游资源调研》 作者 佚名

3.《石城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 作者 xxx

18

推荐第8篇: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 —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

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 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 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

推荐第9篇:西湖乡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西湖乡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1、西湖乡概况 1.1乡情简介:

西湖乡位于二省三县结合部,东北毗邻安徽省祁门县,西南紧靠东至县,东与本县经公桥镇、勒功乡接壤,距景德镇市区78公里。全乡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50亩,山林面积23万亩,其中:有材林18.8万亩,人工林4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毛竹0.5万亩,茶园面积1万亩,油茶1.2万亩。全乡辖7个村委会,79个村民小组,93个自然村,共计人口8966人。

1.2生态资源:

西湖乡境内山峦重叠,清水潺潺,森林覆盖率86%,不但木材、毛竹资源多,而且蕴藏丰富的森林野菜、森林药材,在这里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由于山高林密,境内的大小溪流都是源头水,且小河内怪石遍布景观奇特。西湖乡处于浮梁的北部山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优美的生态环境,育出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其中动物有猴、蛇、穿山甲、相思鸟、獐等;植物有红豆杉、古银杏等上千种;土特产有茶叶、香菇、黑木耳、山蕨、水蕨、竹笋、紫薇菜、苦槠粉、葛粉等无污染的野生蔬菜。境内最高点为鸡冠石主峰,海拔1063.3米,山势险峻。

1.3文化资源:

西湖乡驻地古称太湖,后与西湾村合成一乡,各取一字,改为西湖。古时西湖乡的桃墅村就是浮北的第一大集镇,原名“昌北镇”,整个街面上店铺林立,又称桃墅店,繁荣的经济,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启秀桥(俗称石桥下),建于乾隆年间,属我国典型的石拱桥,整桥长50米,宽10米,桥面全部用清石板铺成,桥下有个石柱子,柱子上有石帽、石篮、石画鹛,风一吹过似有音乐声起。另外,西湖乡的西溪村有二渡桥,茶宝村有王福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西湖乡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一处是西湖村的八角井,青石板建造,造型独特。另一处是磻溪村的汪氏宗祠、茶宝祠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皖南民居保存较好的民宅的也有多幢,房屋的门窗、梁柱全部雕刻着古戏文中的人物及花鸟等图案。历史名人有汪澈,字明远,桃墅府前人。宋绍兴进士,枢密使,他家的后人现还保留“枢密祠垣”的古牌匾。

2、西湖乡磻溪历史文化名村

磻溪古村,现有308户,人口1118人,2008年磻溪村荣获江西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赣府【2009】49号)。 2.1历史沿革

唐末时,黄巢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地戴家祠堂驻扎过。后潘氏居此,故称潘溪。民国初年,有男丁八百,为一集镇。茶叶运销上海、汉口、九江等地,鼎盛时期有茶号二十四家,一时颇负盛名,曾有磻溪茶叶不到上海茶市不开的说法。当地村民的茶叶收入占当时总收入的80%。抗日期间,茶园荒芜,茶号倒闭,经济萧条,建国后,茶叶生产逐步得以恢复,目前茶园面积约2200亩。磻溪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至今还保留着34栋清末及民国初年的古建筑,另还有汪氏宗祠一栋面积419㎡,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于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2价值综述

1、磻溪古村是一个自由生长型的古村落,其村落布局以祠堂为中心,建设因地就势,虽未经规划却充分体现了朴素的环境意识,与村落周边的环境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效果。磻溪古村的兴盛发展是由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带来的村落发展,由茶叶的生产营销为主的茶商文化从而带动了村落的经济发展。

2、汪氏宗祠(又名惇敘堂)坐落于村落中心,南向,三进两天井,占地419平方米。头进门廊后接戏台,门厅入口置石雕石鼓一对;前天井地面以青石铺就,四面留有排水沟;二进享堂为三开间硬山,穿斗木结构,地面抬高,用作拜祭、宗族议事和执行宗法;三进寝堂结构与中进相似,后墙退台牌位座。祠堂内部装饰繁简得宜,雕工精美。檐下大量运用如意斜撑、异形斗拱。室内方形、八角、莲花形各色柱础有五种之多,且因其位置不同,花纹各有差异。在月梁、丁头拱、额板等处有着精细的雕刻。

3、磻溪古村是一个以青山古树碧水为代表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以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为内涵和以古村落为载体的古朴人文环境三者之间完美结合、相互辉映、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生态古村。

4、磻溪古村落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教育和文化历史交织。是具有独特风貌格局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人类聚居地;集中体现了赣东北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稳定存在的社会经济结构;彰显了茶商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保存了相对完整和真实的历史遗存。 2.3保护现状

近年来,在磻溪村委会的带领下,村民自觉主动地保护古民居的意识逐步增强。自筹大量的资金对部分重要的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 2.4拟可实施保护措施

1、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保护好古村地域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和古村聚落环境,保护和延续古村的传统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特色;

2、正确理解磻溪古村的历史价值、保护的内涵和意义,确定古村的综合保护指导思想,以保护它的历史价值,整体保护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

3、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采取积极保护的方法,在保护历史文化地域的同时,注意保持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持原有的村落结构的稳定和历史文脉的延续;

4、分级保护。对村落的各个部分,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和保存现状,在不破坏整体价值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划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三个分区域;

5、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磻溪古村的历史真实性,促进磻溪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应通过慎重的、全面的、长远的总体和分项规划将磻溪村建设成高品位、有特色的且与农村生活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村落。充分利用磻溪的现有的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为新建住房规划新的建设区域;

6、分期实施规划目标。保护规划应分轻重缓急,分期实施。坚持“抢救第一”的方针,以求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3、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展望

(1)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有利于特色发展的道路。在历史文化名镇中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留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城镇采取文化名城保护的措施,更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2)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越是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越能吸引众多旅游者的目光。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且遗存大量的名胜古迹。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存,使其发展更具有亮点与特色。有利于推动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3)对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更是为我国提供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内涵表现内容。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就意味着保护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同时对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推荐第10篇: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一

、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

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

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长沙老街》的照片,说明外地人也把长沙老街看作一种旅游资源。北京搞“胡同游”,我们也可以搞“老街游”。学院街现有76条街巷,不少还是老的风貌,而且大都沿用原有的精美名称,在开发时,可以有目的的保护和改造几条老街,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目前虽已对古潭街进行了改造,同样,也可以对西文庙坪巷、登仁桥街等进行改造,如果能开辟一条老街旅游路线,一定能引来不少游客。

三、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既是天心区建设文化名区的需要,也是长沙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对该地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由市、区相关单位,包括市、区国土、规划、建设、文化、财政等部门和学院街街道,共同组成工作组开展工作。开发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论证,制订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规划的制订要结合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和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对四片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总体上考虑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布局,达到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目的。而且,其开发过程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没有经济效益的开发是不成功的。开发模式可以进行合作开发,也可以由政府独立开发,而对其中部分经营性项目对外招标,相信此黄金地段会有人愿意参与招标,这样也能减少开发经费。对具体保护和改造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保护一批历史建筑。以政府名义颁布保护条例,重点对一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并尽快拆除周围破损的房屋,让沉淀多年的历史建筑亮出来,构成学院街历史文化新的亮点。

2、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老街。老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见证。要对该地区老街老巷和“老字号”店铺进行保护性改造,整体规划保护街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和特色,严格控制保护街区内的建筑项目、建筑密度和层高,使其与长沙新的建筑景观容为一体。

3、建设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纪念性场所。建立“文夕大火”纪念馆、纪念广场等,以作为长沙历史的见证。建立学院街提督学院、杨开慧烈士纪念亭,恢复汉长沙太守韩玄墓等,以显示长沙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4、扩建一批历史文化景点。保护和恢复街道范围内的古井,在部分古井周边建设茶艺馆,让外人品尝到长沙的茶艺文化,感受到古井的神奇。

5、建造一批城市雕塑。结合湘江风光带的扩建,在标志性地段建3-5座反映湖湘文化特色和长沙精神的大型雕塑,以及长沙和平解放和开放的长沙等城市雕塑,以增添长沙城市新的景观,提升长沙城市的文化品位。

第11篇: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经过暑假一个月的调查,我发现石城县一直本着“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思想,旅游文化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我已将我在本县考察的现有景点以及通过网络及采访相关人员所得的资料写成如下论文。

一、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概况分类及特点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中段西侧,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她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地,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先民的集散地。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数量多,类型广,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绿色旅游资源

本县绿色旅游资源主要有两大风光: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以及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旅游资源等。

接下来,我将主要介绍本县的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以及近年来发展和完善的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

 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位于石城县县城东南6公里的琴江镇大畲村境内。是以观光、健身、科普、客家民俗和佛教文化为主的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景区山石险峻,峰峦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个地形中间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在方圆2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仙人犁田、钟鼓石、黄蜂吊薮等自然和人文景观30余处,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该山由上白垩统南雄组(k2)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所构成。该组红层倾向E或SEE,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并且具有在中国丹霞地貌中罕见、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

 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石城县共有四处温泉旅游资源,其中开发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九寨温泉。九寨温泉根据地质勘测报告水温为56.1℃,日流量为800吨。经地矿部江西省中心实验室采集温泉水样检测分析,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由取样检测结果,按医疗矿热水水质标准评价,九寨温泉水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锰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二)红色旅游资源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

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旧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红石寨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以及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金库旧址。

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金库旧址。  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金库旧址

该旧址位于石城县横江珠玑烂泥坑圆岭寨旧纸寮处,房屋面积200余平方米,曾在此担任执勤的有原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商业厅厅长)、廖治新、李德生(后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央副主席等职)。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1932年8月亲自到横江珠玑视察地形并确定烂泥坑圆岭寨为中央的重要金库,进行工事伪装后,于1932年冬开始存放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现洋、金银、国民党纸币及一些贵重物品,存放时间直至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夕,红军长征时苏维埃政府将其取出分配至各部队保管,为红军顺利长征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

(三)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是早期(唐、宋)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重要中转站和滞留地,素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有:

古驿道闽粤通衢,宋·宝福院塔,客家民居(沙段古民居、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田江土楼等),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石城的民俗文化与亚文化十分丰富。

接下来我将根据收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考察主要介绍宋·宝福院塔和石城的民俗文化与亚文化。  宋·宝福院塔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位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紧临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琴江八景之一。宝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塔高59.8米,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

 石城的民俗文化与亚文化十分丰富

最能体现与其他民系的异同。独特的民歌、灯彩、赣南采茶戏与别的民系迥异,传说故事、民歌小调、酒会农谚无不体先自己的特色。

(四)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本县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如日山普照禅寺,五龙岩摩崖石刻,通天寨玉盂禅寺等。

根据妈妈的讲述及网络资料我将重点介绍如日山普照禅寺。  如日山普照禅寺

距县城约30公里,普照禅寺为江西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时山顶有一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将高寨改名为如日山。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过千人的活动。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四位佛门宗匠——惠显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废僧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份,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今已建有大雄宝殿、天王宝殿、地藏殿、客堂、藏经阁、毗庐宝殿、钟楼、鼓楼、膳厅楼等十余栋房屋,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

(五)购物、美食和民间艺术资源

石城县气候适宜,有很多自然和人文资源,如石城白莲,野生红菇,石城肉丸,石城薯粉饺子、米粉肉和石城传统四大名菜,石城灯彩

接下来重点介绍两大石城特色:石城白莲,石城灯彩。  石城白莲

石城白莲富含淀粉、蛋白质及棉子糖等,是良好的药用滋补品。于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达百分之六十二,蛋白质含量高达百分之十六,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

1、B2和胡萝卜素含量也相当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莲子“交心肾,厚肠胃、固桂气、强筋骨,利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将莲子“捣碎和米作粥饮食,轻身益气,令人强健”。 莲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全身是珍宝。莲子是栽莲的主要收获物,莲惠(莲心)、莲须(雄心)、藕节、荷叶、荷蒂、花棕、莲花、藕(藕鞭)等均可入药。莲、藕、荷校都可作桌上佳肴。

 石城灯彩

石城灯彩艺人有段口头禅:解放以前自发舞灯彩,五十年代上舞台,六十年代上银幕,七十年代上荧屏,八十年代上北京,九十年代上卫星。五十年代,《倒采茶》、《蚌壳舞》、《卖花线》、《采桑》、《跃进花灯》分别在赣州地区和江西省的文艺汇演中获奖。六十年代,《公社四季花果香》、《斫竹嘛》等节目在赣州地区获奖。《三杯酒》在全省文艺汇演获奖后,又拍入舞台艺术片《群花争艳》中。七十年代,《喜庆公社丰收年》、《迎春花灯》、《莲乡新一代》等节目被搬上电视荧屏。八十年代,《熔炼》、〈迎灯接福〉在地、省音乐舞蹈比赛获奖后,又在我省“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成功演出。《熔炼》经江西省歌舞团加工后,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大型石城民间灯彩《花灯子》,一九八六年在全区汇演中囊括了五个一等奖,又在“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精彩演出,并应中央文化部邀请晋京献演,受到张庚等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赞扬。九十年代,《打甑盖》、〈石城花灯〉等节目又在赣州地区获奖,同时,石城灯彩由中央、省、地电视台拍成多种专题艺术片,在中央以及各级电视台向海内外播放。

二、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从旅游资源特征上看,我县旅游资源结构别具一格,山与水相连,动与静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具有多层次的旅游优势。

从资源组合上看,我县旅游资源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旅游资源的功能上看,我县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便于组织多元化的旅游活动。

三、对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思考及建议  科学规划和策划

我县旅游旅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能满足于现有旅游产品,必须努力挖掘策划新的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高起点科学规划,政府和企业合力策划,做足我县旅游大文章。

 优化环境和提高石城形象

近年来石城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县城更加干净、整洁、漂亮了。倡导文明礼貌,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同时,要提高我县绿化水平,让石城环境更美、吸引力更强

 加大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包装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 如可以考虑拍摄记录片《赣江源》,向国际展示石城的风土人情,旅游文化等。

此外,遵照三条策划好思路: 一:以石城灯彩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灯彩之乡”和“花灯仙子”采茶戏入中南海汇报演出为主线,打出全国著名的灯彩之乡的优秀名片,推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二:把赣江源做成全国最佳生态休闲目的地。 三:把通天寨做成佛教圣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相关设施

完善我县交通、住宿、餐饮等状况,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宾馆、餐饮和其他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我县接待能力。 

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发现和保护力度

努力挖掘策划新的旅游资源,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建设,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

第12篇:文化资源设施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形成聚落,春秋时期为肥子国地,战国时期属赵、秦为巨鹿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建县,元升为永安州,旋复为县。历经2000多年风雨,造就了灿烂的文明历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座冀中平原上的新兴城市,既传承着古老文明,又焕发着年轻城市蓬勃的青春活力,我们不仅有发达的经济,文化发展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珤遗址:据史记载,距今五百多年的太子太保文渊大学士(俗称石阁老)吏部尚书石珤的古墓遗址位于镇村西南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占地150亩,分东西二墓区,东坟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石氏祖坟区,葬有石氏先祖及太原按察使石玉,太子太保大学士户部尚书石玠的墓冢。西坟系明嘉靖年间,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石珤的墓区,是从东坟脉生而建,石氏家族墓分东西两处神道墓地,南树高大青石牌坊,皇赐高大汉白玉神道碑,顺北而上有石羊、石兽、石马、文、武石翁仲,并建有碑亭楼和祭堂,北面是高大墓丘。县志记载:石珤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与父、兄共朝入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置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世人叹曰:“自来宰臣去国,未有如瑶者”。其父石玉官居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户部尚书,素有惠政。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遗址: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省市市区正南20公里处的镇。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华北的商业重镇。“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疯狂南侵。 年10月11日,原国民党53军691团,在团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在村英勇阻击入侵日军。当晚,共打死打伤日军800多名,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后,为减少伤亡,率领部队和部分村民迅速撤离。10月12日夜(农历九月初九),日本侵略军占领梅花,展开血腥大屠杀,共杀害我同胞1547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60%,杀绝46户,烧毁房屋600多间。妇女儿童也未能幸免,村民尸体布满了大街小巷,残尸断肢随地可见,鲜血流遍了整个村镇。日寇四天三夜的烧杀奸淫,使这里变成了处处残垣断壁,家家戴孝埋人的人间地狱。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九九梅花惨案”。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烈士陵园:市烈士陵园前身原名是“县城厢烈士塔”,始建于1945年12月,原址在今市医院东侧。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镇的群众文化:年以来,全镇各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工作,各村在工作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镇村两级干部响应号召,协调联动,镇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镇成为到举办“彩色周末”唯一乡镇,并且连续三年在镇政府所在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季(每年7月-10月);村举办3次文艺汇演;曹家庄举办了三次大地欢歌农民运动会;童家庄举办了五次农民篮球赛;村、、桥板成立了书画协会,并选送15幅优秀书画作品参加了市喜迎十七大书画展;各村文艺团体坚持活动,镇财政累积出资20余万元扶持各村文艺宣传队,注册文艺团体由29支增加到58支,人员由620人增加到1243人,并在市、市几次文艺汇演比赛中成绩突出。可以说群众文化工作活动高潮迭起、亮点纷呈,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1、宫灯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聚财灯”。镇村是全国闻名的宫灯专业村,现有1420户、5760人,党员113人,耕地8100亩,据不完全统计,村宫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宫灯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致富灯”“聚财灯”。宫灯品种繁多,宫灯品种达到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目前村宫灯生产企业达到1100余家,本村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产量高达3000万对,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且出口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天仅周边村在宫灯专业村打固定工的人员就达3000余人,临时工有两万多人,每年在村打工人员的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 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体活动中心:始建于1991年,占地75亩,到2003年先后投入500余万,建起了体育场东西看台、训练馆、400米跑道等基础设施。2004年,又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了门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目前,文体活动中心已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开放式、花园式的活动中心,成为人们观看文艺表演、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市图书馆:年市财政投资35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4913平方米,各种设施齐全的新图书馆,位于省县市级图书馆之首。图书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人,现有19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职员3人,其余为2人。新馆设计藏书能力为20万册,现藏书7万余册。图书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评为二级馆。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无闭馆日管理,日均接待读者400余人次。2001年以来,该馆先后购进电脑等办公新设备,实现了业务管理现代化。2003年,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使图书馆在信息化服务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市广播电台:年我市投资100多万元,恢复了广播电台,我市广播为无线调频发射电台,波段为99.2兆赫,调频收音机可选择收听,乡镇村根据覆盖范围安装调频接受音箱进行覆盖,进而形成全市较完整的无线调频广播网。电台采用先进的自控系统,每天早、中、晚各播半个小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技术、致富信息、文艺节目送到千家万户。

市电影院:市电影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中央舞台达200多平方米,电影院能容纳观众1200人。电影院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市影院实行市场化运作,并承担电影下乡等工作任务。同时,市影院还承担着我市一些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功能。

2、农村文化设施

农村文化站:我市15个乡镇区,已建成15个农村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站建设中,每个文化站上级拨付12万元,市财政配套12万元,农村文化站已成为农民求知上进、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农村图书室:我市农村图书室已经建成149个,投资近600万元,藏书总量达到52.9万册,我市农村最大的图书室——岗上村图书室,藏书总量达到7万余册。

农村文化广场:我市已建成农村文化广场150个、村民活动中心50个,村村都设有文化活动室。 在省、市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市已建成4个省级宣传文化示范村,20个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我市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充分发挥省、市宣传文化示范村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农村文化活动室发挥文艺特长人员的作用,引导帮助农民组建各类文艺团体,现已组建各类文艺队伍360余支,推动了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第13篇: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

调研报告

学院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摘要: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定位该区域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公布一年多来,由于体制隶属、管制机制等原因,作为拉动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两地的文化合作进展仍然缓慢,尤其是天水文化事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资源整合,深化两地区域合作,丰富文化产品,联合打造两地文化大市场既是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天水文化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规划明确定位该区域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利用关中—天水历史 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共有的文物资源优势,加强文物旅游开发的合作,全面深入推进区域内文物旅游资源的全面融合,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和带动天水地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2011年11月,作者就关中、天水两地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图1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分布图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和天水,面积7.98万平方公里(如图1所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这一区域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世人公认的中华民族先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的故里,在文物旅游合

作开发建设、互惠共赢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一)关中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现状与资源评估

1、关中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是炎黄故里,同时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西安市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故都所在 地,“丝绸之路”的源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市区有文物景点达122处;宝鸡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是周王朝文明鼎盛时期生产生活的地方;渭南被誉为“华夏故里、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咸阳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古都之一,全市有文物景点500多处;铜川市现有文物点675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6点,省级文保单位18处,市级文保单位24处,有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2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历史资源厚重,无与伦比,瑰丽奇异。

近年来,关中地区充分认识到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西安市投资建设了西部最大的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和小雁塔也修葺一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各类文化一条街的建成也带动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宝鸡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兴建了石鼓园,专门用来保存全国仅存的石鼓文,同时,开发了传说中姜子牙垂钓的地方——钓鱼台风景旅游区,作为风景旅游休闲区。开发了五丈原的诸葛庙,展示文化魅力,以周秦文化为基点,彰显特色文化。铜川市整合包装文物旅游资源,以“铜川文物旅游宣传年”为载体,全方位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响玄奘牌、耀瓷牌等北线旅游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中地区旅游业形成了以省会西安为中心,以文物古迹为特色的西安古都旅游区、临潼旅游区、咸阳帝王陵旅游区、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区、华山旅游区和东西南北4条传统旅游线路,以及汉唐“丝绸之路”、西安古都文化游、“三国”游、黄土风情游4条专项旅游线路,各地旅游活动项目的不断丰富,由旅游点向旅游线路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2、关中文化资源发展评估

关中文物旅游资源具有分布广、等级高、种类全、影响大等特点,以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为平台的文物旅游主题框架已经形成,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文物事业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完成了黄帝陵二期整修工程,秦俑博物馆建设、西岳庙古建维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半坡遗址大厅、大明宫含元殿等一批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取得重点突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一号工程”和红色旅游等项目顺利进展,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文物旅游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文物旅游收益所占的比重最大,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展现了陕西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现状与资源评估

1、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古文化

的繁盛之地,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构成天水历史文化的基本框架和独特优势,与之相关的文物旅游景点228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5处,文物保护点638处,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石刻、古墓葬等文物古迹,以及30000多件馆藏文物,是甘肃省具有一定影响的文物大市,为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特色文 化大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资源是天水旅游资源的主体,天水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近年来,天水重视文物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文化旅游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突破口,在全市先后启动了“创优”、“三城联创”活动,实施了伏羲庙、胡氏名居、文 庙、纪信祠等一大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并建设成甘肃省颇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着重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文物古迹,培育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如祭祖游、宗教游、民俗游等等,天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天水文物旅游发展评估

天水全面推进“旅游富市”战略和“1135”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将天水建设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旅游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品牌化成效显著,旅游产业市场主体迅速扩大,以主打“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天水”这一具有世界性潜力的旅游品牌主体形象,明显提高了天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从客观上讲,天水的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文物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贡 献率与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很不协调,很多高品位的文物资源还没有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文物旅游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如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麦积山石窟等文物景点还没有打造成国内旅游的热点。天水文物旅游事业在扩大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共识方面与关中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急需加强与关中地区的合作和融入,进一步带动天水文物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天水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中和天水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相连,山水相依,地域相通,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性,在文物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产业结构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是,国务院公布《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近一年来,作为拉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两地的文物旅游合作进 展仍然缓慢,尤其是天水文物旅游事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两地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天水文物旅游在扩大影响,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与关中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是文物旅游资源发掘不到位,联合打造旅游品牌不够。关中、天水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伏羲、炎帝、黄帝三黄的主要活动地区,文物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两地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发掘工作,但资源发掘不到位,缺乏对这类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和宣传,尚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

三是区域合作深度不够。关中和天水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相连,山水相依,地域相通,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性,在文物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产业结构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受交通制约,特别是观念保守闭塞,使区域文化交流不够顺畅,旅游协作不够紧密,产业配套比较缺乏。虽有相似的文物资源和可以共同开发的产业结构,但是两地却各自为政,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共铸响亮的旅游品牌,打造协调互补的旅游线路。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目前,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着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还未理顺、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不够、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互动不明显、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五是缺乏大文物旅游观念和整体开发规划。由于体制隶属、管制机制,人员素质等原因,对建立“大关中旅游区”认识不足,行动不足,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大文物旅游的观念,更缺乏一个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建设的规划。

四、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两地文化事业合作发展纳入同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两地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又为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要着眼大范围规划、大区域合作,在做好科学保护、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把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两地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本着共性 整合,异质独存,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区域内文物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特此提出以下对策。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服务质量,深挖历史文化,加快天水市旅游产业开发。建议成立天水市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设立专项资金,加快建设交通、景区基础设施等的配套建设,改善大关中交通瓶颈制约。同时,加强对各旅游企业的管理,促进其科学经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创造 优美舒适的旅游大环境,不断缩小与关中地区旅游开发的差距。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区域协作开发步伐。一是积极建言献策,争取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陕甘两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商讨重大问题。二是争取国家对经济区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城市建设的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三是争取国家对经济区文物旅游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投资、信贷、土地核准和备案等方面给予支持。

3、积极开展有效合作交流,深化区域协作。积极完善与关中地区的交流合作机制,完成区域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的合作框架,建立和完善旅游文化区域合作的运行保障机构,加强与关中各地区在产品共建、宣传共担、市场共拓等方面的合作,破除壁垒,加快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同时,积极争取建设天水考古工作站、宝鸡考古基地,强化区域内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走出一条学术兴业的路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两地文物科技保护单位的骨干作用,要以两 地民俗文化展示为主线,强化区域大遗址、古建筑、馆藏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合作,提高天水文物保护水平;强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项目合作。

4、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文化产品。要挖掘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开发,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特色体系。以寻根祭祖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丝路文化为重点,共同联手,打造立体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积极发掘“伏羲、炎帝、黄帝”三皇文化资源,建成以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为主的远古文化长廊,建设以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宝鸡炎帝陵、黄帝陵为依托的 寻根祭祖圣地;二是传承利用以秦文化为主题的周秦文化,建设以天水马家源、放马滩、秦亭、礼县西垂陵园,宝鸡的周原、雍城、先秦陵园博物馆、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馆,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为主的周秦文化旅游基地;三是以丝绸之路为线,打造以天水麦积山、大象山、水帘洞、木梯寺、南郭寺、玉泉观,关中地区慈善寺石窟、法门寺、楼观台为主的宗教文化长廊,形成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四是建设三国古迹旅游胜地。

5、加强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成功转化。尽快组织就关中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共同发掘建设问题开展研究,对发展的思路进行探讨和明确,对具体项目进行文化策划,对文物旅游产品的主体和宣传口号等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创意;要设立课题,定期召开天水关中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史前文化及三皇文化学术研讨会、秦文化 学术研讨会、周易学术研讨会,就其两地文化的共融性、差异性开展研究,通报和交流研究成果,为两地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维明,郑飞.天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区位优势的思考,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

1[2] 梁慧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

[3] 陕西省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网,2009

[4] 程诗有,刘军.商洛市在西三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陕西综合经济,2009.4

[5] 苏定武.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是一个文化圈,天水晚报,2008

[6] 周鸿铎,解析天水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天水日报,2011

[7] 王莉莉,史怀昱,杨晓娟等.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镇协同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10.2

第14篇: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市开展了劳动力资源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据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13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81万人,占总人口的68%。本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为:统计人口399.06万人(主要是中央省属单位未统计在内),其中:非农业人口136.55万人,农业人口262.51万人,分别占34.2%、65.8%;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1.99万人,占统计人口的58.13%。本报告以此次调查统计劳动力资源为分析基数。

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状况看,我市劳动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劳动力占得比重大。山东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在全省17个市中,我市属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城镇劳动力80.44万人,农村劳动力151.55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34.7%、65.3%。富余劳动力也比较多,调查统计约有30.85万人。

(二)同年龄段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持平。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男性劳动力127.34万人(城镇43.79万人、农村83.55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城镇36.65万人、农村68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54.9%、45.1%。其中18—50岁的男性劳动力为101.2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51—60岁的男性劳动力26.14万人。

(三)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是从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看,各区县城市化水平差距比较大,××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5.2%,××、××两区县城镇与农村人口基本接近,其它区县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都在40%以下,其中三个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以下。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县,依次为:25.1万、24.6万、23.5万、2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2.35%。××县农村劳动力为16.3万人。三是区县之间、街道(乡镇)之间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富余劳动力情况差别较大,其中富余劳动力在4万人以的区县有:××县61681人,××区52128人,××区40958人,另外,××区富余劳动力38900人,××区32380人。四是下岗失业人员相对集中。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下岗失业人员6646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比较多的××区有27712人,占总数的41.7%;××区10724人,16.1%;数量比较少的区县为:开发区335人,××县1667人。从一些街道办事处典型调查看,也体现了下岗失业人员相对集中、分布不均的特点,如××区××镇有下岗失业人员1823人,占劳动力资源的11.2%;周村区丝绸路办事处辖区内有下岗失业人员18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8.4%;而××区××镇南仇南居委会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街居,辖区内绝大多数劳动力都已就业,有稳定的收入。

(四)劳动者技能偏低,且地区间差距较大。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具有初中学历的109.08万人,具有高中技校学历的62.11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6.66万人,分别占劳动力资源的47%、26.8%、7.2%,剩余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地区之间劳动者的素质差别较大,如:××县唐坊镇有劳动力19433人,其中具有高中技校以上学历的1899人,占9.8%;××区北郊镇有劳动力21258人,其中具有高中技校以上学历的11685人,占55%。从调查的市属以下企业技能人才情况看,41.12万名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18.77万人,占45.65%;其中持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有4.39万人,仅占10.7%;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2319人。

(五)农村劳动力输入大于输出。据调查统计,目前外省市输入我市的农村劳动力94423人,输出62469人。由于这些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再加上区县、乡镇统计中,有些人员难以计数或是省外、市外、市内的输入输出统计上有误差,实际输入与输出的比例还要大。××区是最大的外市农村劳动力输入地,有3.1万人,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特别是近郊农村,外地输入劳动力占了较大比重,如××区沣水镇南沣村外来务工人员占本村村民总数的70%;沣水镇城东村占75%以上。××区也是较大的劳动力输入地,有外来劳动力24253人,××、××两区县吸纳外来劳动力也在1万人左右。

二、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状况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劳动力资源问题关系到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尤其对就业工作带来直接影响。我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带来就业的总量矛盾比较突出。近10年来,我市每年城镇需就业再就业的人员在10万人左右。预计2004年全市城镇需就业再就业的人员达13.9万人,还有30多万的农村劳动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总量矛盾不减,甚至有所上升的原因,一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是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二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与低就业增长的模式,特别是正规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

第二,劳动力素质偏低与择业要求过高的矛盾,带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新兴的产业,大都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许多劳动者难以胜任。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领域存在的劳动与报酬不相称的实际问题,致使许多岗位难以招用到人员,由此造成了有岗位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局面。从市职业介绍中心近两年来组织介绍就业的情况看,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往往出现招用不到人员的问题;有些国有集体企业的苦脏累险岗位,主要通过使用农村劳动力来补充,也出现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现象。

第三,劳动力资源丰富,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劳动力总量过剩,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用人上选择余地、自主性要远远大于劳动者。这种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使不少用人单位产生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用人观念。一是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的情况,往往以签合同、高工资、缴保险等为条件,但在实际执行上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在城镇招不到人员就招用农村劳动力。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降低成本的手段,许多企业,职工身份界限仍然存在,既有合同制职工,也使用大量的所谓“临时工”,同一岗位上,身份不同,各项待遇大相径庭。不少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不签合同、不缴保险、加班加点、压低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侵权现象加重,而许多劳动者迫于工作、生活需要,只能忍于接受这一切。三是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够,有些单位对老职工、伤残职工等弱势群体往往一推了之,引发了大量矛盾。此外,机关事业单位中临时用工问题也比较突出,据调查统计,区县机关事业中编外人员近5千人。

第四,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影响了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就业。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布都相对集中,本地难以解决其就业问题,需要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而目前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特别在就业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和其它社会服务等方面还不到位,以及受区县之间跨度比较大、恋乡情结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在市内区域间流动以及跨省市外出就业上还不顺畅。

第五,农村劳动力比重大,统筹城乡就业的任务重。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择业能力、权益保护等各方面都还存在不小差距。统筹城乡就业,不论农村力实现就地消化,还是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在技能培训、就业观念转变、就业引导和服务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核心。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要注重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一)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推进城乡就业的一体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之一,也是新形势对就业工作的要求。目前我们实行的就业政策主要是针对城镇劳动力资源进行设计的,如何解决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我们认为,做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首先需要建立起统筹城乡就业的领导责任体系和组织管理网络。目前市区县政府都建立了“一把手”负责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不断加强对城镇就业工作领导的同时,应把工作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转向城乡并重,把统筹城乡就业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制定产业政策、进行城市规划,不断打破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化的同时,推进城乡就业的一体化。要建立起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机构,落实目标责任制度,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区县、乡镇和村级组织,落实到各有关部门,使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就地安置就业,还是外出务工就业,都能得到就业指导和服务。其次要尽快消除限制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要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和限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籍限制,对建立起城乡之间自由、正常流动就业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既要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又要逐步改变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教育、住房、计划生育管理、最低生活保障、统计等各方面都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打破身份、地域等界限,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管理服务范围。

(二)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根本上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上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场”的建设。到目前,除市区县政府主办的中介机构外,经市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开办的企业办和民办中介机构已有近50家,此外还有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办为数不少的职业介绍机构。目前劳动力市场在“场”的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布局不尽合理、场地过于集中;专业性、针对性不强,这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下一步在“场”的建设上,除继续强化政府主办的中介机构建设外,重点要建立一批专业性劳动力市场,如在农村劳动力比较丰富的三个县和一些乡镇建立介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专业市场,在下岗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街道、社区建立专业市场等。

第二,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一是在技术上,要尽快建立起全市统一联网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把触角延伸到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各类用人单位等基层组织,实现劳动力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要加强信息的采集工作,用工信息和劳动力信息储备不足是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的一大困惑,而目前许多用人信息却直接通过“马路”市场来交易,既不便于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也不利于市场建设,还带来用工的隐患,出现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来解决,因此

说,做好用工信息的采集是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要加强区域间信息交流与合作,我市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入型城市,做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我市总体劳动力过剩,但区域间就业压力不平衡,部分有岗位无人干的问题,也与信息不畅有直接关系。应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为劳动者市场就业提供更加明确的就业信息。

第三,要切实增强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除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外,还需要强化就业指导、就业跟踪服务和劳动事务代理等服务功能。就业指导一方面是对求职者进行就业观念教育、择业指导,另一方面是对用人单位进行用人指导;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员为市场就业服务。就业跟踪服务主要是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确立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目前来看需要加强这项工作,及时掌握就业情况,为处理劳动关系、开展社会保险等劳动保障工作奠定基础。开展劳动事务代理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减轻事务负担,随着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劳动者身份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职工身份由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又有许多职工由企业职工变为社会人,劳动事务代理重点应围绕这些人员展开,为多渠道、多元化就业提供服务。

第四,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一是严厉打击非法中介行为,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二是依法纠正不规范的用工行为,抓住劳动合同订立这一关键环节,理顺劳动关系,重点解决好个别存在的“有劳动无关系、有关系无劳动”的问题。三是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保障劳动关系中相对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中两个主体地位的相对平衡。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的关键所在。第一,要坚持培训层次的多元化,即做到高、中、低技能人才全面发展。针对我市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的现状,在培训工作上,一方面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落实待遇等措施,全面实施“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重点要围绕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培训,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技能水平偏低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适应性培训、创业培训等,使他们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第二,要坚持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对企业职工的培训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严格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使用等政策规定,把职工培训纳入经营者政绩考核的内容。就业再就业培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特别是政府投入资金开展的减免费培训,只要有能力、有愿望组织开展培训的机构,都可以承担培训任务,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考核兑现、加大监管力度。第三,要坚持培训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政府投入资金开展的就业再就业培训重点是下岗失业人员;市农业、劳动保障、财政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文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上也加大投入。培训形式坚持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上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考核培训后就业再就业率,直接兑现资金;可以预先拨付部分资金扶持培训机构来开展培训;也可以学习先进地方的经验,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发放“定额培训券”,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拿“定额培训券”兑现资金。

(四)大力开展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帮扶。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比较多,这些人员受年龄、文化程度、自身技能、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就业的能力较弱,再就业的难度大,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一直是近年来我市就业再就业的重点工作。开展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主要是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央确定把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向后推迟到2008年,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对“4050”人员和一户两代、夫妻双方、抚养未成年子女单亲家庭的再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人员,要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工作,通过实施“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和机关事业单位腾岗安置等帮助其再就业。

(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就业与社会保障可以说是互为一体、相互促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特别是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已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医疗保险出台了个体劳动者参保缴费办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随着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建立,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的完善,应是建立起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保障水平的、多层次的政策体系,让各类人群都能有适合自身参保条件的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如企业养老保险要搞好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可探索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保障水平,与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保障水平,建立一种介于企业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之间的养老保险政策,以适应那些完全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无能力、只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低的人员的参保需求。医疗保险可探索实行城镇基本医疗、大病统筹与农村合作医疗并行的多层次政策体系,劳动者可在三种政策上自主选择、可以递进。其次,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只有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到绝大部分的劳动者,劳动者在就业的选择上才会有更大的余地,职工流动步伐才会加快,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才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六)切实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迫切要求。劳动力市场建设、就业再就业培训、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以及增强社会保障能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工作上投入的资金,会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

环和长效机制。因此,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

第15篇: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意见》(供销合字[2012]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供销合作社的软实力,促进全区供销事业科学发展,按照市社《关于对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区从8月25日开始对文化建设情况采用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等方式进行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有四个基层供销社和一个社属企业,分别是益门供销社、晁峪供销社、甘峪供销社、固川供销社,城区生产资料公司。五个单位拥有土地面积52580.71平方米,房产面积15749.41平方米。现有在册职工196人,其中在岗职工113人,离退休职工186人,资产总额2529万元,负债总额160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63%。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上级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全区供销社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中心,进一步健全网络体系,积极推进机制改革,努力实现资产增值,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盈、系统增辉。在不断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确保全系统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主要工作措施

基层供销社文化的范畴很宽泛,它不仅有文化的一般性,更具行业文化的特殊性。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思想、管理、业务、制度、道德形象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区供销社围绕全系统精神文化、管理文化、道德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不断挖掘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含和实质,配合区上、市社“创先争优”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认精神文化建设为源动力,构建“和谐”竞争的发展格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我们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抓经济建设的同

时,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对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主阵地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职工社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干部职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系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比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影视宣传等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使供销人诚实友善,社会责任、关爱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得到了提升,树立了合法经营、热忱服务、和谐奋进的行业之风。

2.以“管理”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引导企业规范运营、科学发展。管理文化是基层供销社文化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管理出效益,把管理融入到基层供销社文化建设之中,重点在制度建设,其有效性存在于各种规章制度、办法的科学性之中。自去年底,区社党委、理事会围绕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精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使企业的经营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管理文化得到丰富和完善。只有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才能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实践活动中有章可循,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以道德文化建设为底线,加强廉政建设。基层供销社是依法治社、依法管社的具体实践者,担负着经营与管理等重要工作。如果没有廉政文化、道德文化做保障,不廉政现象就会滋生蔓延。因此道德文化建设是供销社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抓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区社领导班子、各股室、各企业都分别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分管领导按照责任制要求以身作则,并经常过问、督促,检查班子和各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开展及落实情况,特别

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惩处,不姑息,不迁就。全系统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过硬,系统的党风廉政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全系统未出现大的违规违纪事件。在系统内构建起了廉政文化防腐体系,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到了反腐倡廉工作中,营造了以廉为荣的浓厚行业氛围。

4.把基层化改造作为重点,重塑供销形象。基层供销社的形象是整个供销社工作在社会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单位形象的树立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建设。今年以来,全系统按照区上的工作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内外部环境整治活动。我区的基层社大部分位于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为了抓住城市发展“西进、东阔、南移”和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机遇,同时改善基层社经营环境,消除安全隐患,为企业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益门供销社抓住市区提升南大门形象的有利时机,及时提出了益门供销社北院综合楼的建设。城区生产资料公司预计对高家镇闲置的院子进行开发,建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高家村的各项农副产品提供一个交易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趁势而上,在文化建设领域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这次的调查过程中,我区供销社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现实中供销社文化总体上处于较低的层面。一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的不景气,各级甚至单位自身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高,外界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研究不深,文化服务功能较为薄弱。二是文化普及不够广,部分干部职工对供销社的历史沿革,包括体制、性质、宗旨、发展历程等不甚了解。三是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载体没有建立起来,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很少开展。四是全系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和文化背景参差,人

才队伍亟需加强。五是一些由政策造成的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造成发展空间受限。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供销社文化发展和作用发挥,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来加以解决。

四、几点体会:

1.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塑造供销精神。要大力塑造具有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供销合作社精神,它是供销合作社发展之根,前进之本,力量之源。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同时大胆开拓,锐意创新,不断塑造那种拾遗补缺、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那种心系“三农”,爱农为民的“民本”精神,那种奋发进取、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那种追求共赢、互助互利的“合作”精神,使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知名度,享誉度,影响力显著提高。

2.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强化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各基层供销社领导既是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培育者,也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执行者和践行者,要不断培养和强化文化意识,并带头示范,身体力行,把文化建设纳入供销合作社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位置,与经济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序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基层供销社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3.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不断灌输理念。要对系统干部职工加强正面宣传和系统培训,不断灌输和强化供销合作社理念,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管理风格等渗透到每位干部职工,使之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要通过宣传、演示、讨论、培训、考核、比赛等方式,使供销合作社文化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基层供销社

干部职工开展为农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通过示范感染、目标激励、感情凝聚、活跃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等各种形式,把总社倡导的价值观、敬业精神、经营理念、职业操守、为人之道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自然和谐地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供销合作社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个人的自然情感、自觉行动和自我要求。

4.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坚持分类推进。区社机关要塑造优质高效的机关文化,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引领系统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推进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加快品牌培育和诚信经营,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文化,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理念,发挥好在新农村建设中桥梁与纽带作用;村级综合服务站要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提供文娱、信息、科技等综合文化服务;行业协会要打造有影响力的行业文化,加强行业自律,推行规范标准,提供诚信优质服务,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5.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影响力;要充分利用系统内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社会上一些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权威性和影响性较大的媒体,大力宣传合作社的理念和文化,宣传系统内的优秀企业、先进事迹、劳动模范、政策措施,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扩大合作社的社会影响,逐步构建起统筹协调、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宣传格局。

渭滨区商务局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第16篇: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

调研报告

学 院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1.关中-天水经济区概况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区历史文化战略定位: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现状

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很丰富,有大量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覆盖区域在陕西省和甘肃省,故以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总体概貌来介绍。

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其蕴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有着13个王朝的建都史,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全省文物景点3575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4处,馆藏文物65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637件组。这些国内其他省市无法相比的、具有绝对优势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为陕西的特色文化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和实物标本。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渭南被誉为“华夏故里、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咸阳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古都之一,全市有文物景点5000多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资源的厚重,无与伦比,瑰丽奇异。

关中地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效显著。西安确立了五大主导产业,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92.07亿元,占全市GDP的5.3%,旅游业的产值138.97亿元,占全市GDP的8.0%。在打造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方面成效卓著。总投资13亿元的大唐芙蓉园,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宝鸡围绕打造陕西第二旅游目的地,大思路、大手笔,投资50多亿正在倾心打造法门寺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筹划建设的宝鸡石鼓公园,总投资2.71亿元,建成后将对宝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中地区文化艺术人才阵容庞大,文化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关中地区不仅历史文化名人浩如繁星,贾平凹、陈忠实、张艺谋等现代文化艺术领军人物也不胜枚举。秦腔、书法、绘画、影视、泥塑、剪纸、皮影、农民画等艺术,独具风格,魅力无穷。

甘肃省在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也较为丰富。有野外文物点1133万处,石窟群达23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在古代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甘肃有古文化遗址优势、彩陶文化优势、简牍优势、长城优势、石窟寺优势。甘肃的民间文化兼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陇东地区是周先祖的故乡,这里的剪纸、皮影、刺绣、道情等民间艺术样式中,保存了丰富的图腾文化和远古民俗风情。

天水市因“天河注水”而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同时,天水市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三阳川文化、人文始祖文化、麦积山文化等,这些都是天水独一无二的文化财富,也是天水发展文化产业的特色资源。因此,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讲,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外推介天水,进一步提高天水市的知名度。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天水市文化产业资源的现状,提出了“‘123’天水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即建立中国天水卦台山文化产业集聚区;举办中国国际“天河”文化节、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节;举办三阳川文化产业论坛、人文始祖文化产业论坛、麦积山文化产业论坛。

3.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理论构建 3.1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产业开发环境

在建立大关中旅游区初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运作环境。该时期主要发挥政府职能。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能建立科学的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改变政府管理模式,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社会向科学管理转换,政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旅游企业信息能互通有无,实现跨地区的集团和连锁经营,打好“大关中旅游”的品牌。同时,政府应做好“大关中旅游”的前瞻性规划,积极给予引导。西安政府在这个方面应该走在前面,体现自己的“领头羊”作用,积极推动这一旅游区的高速发展。

3.2增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流动性并提高附加值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大关中”市场,增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流动,促使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大关中”新形象的市场需要,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现“资源同线、市场共享”,既要考虑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又要体现推行联合性,遵循市场规律,以优质服务和实际行动去赢得市场。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附加值。

4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路径选择

4.1文化旅游业及其发展模式

发挥以西安为中心,以天水为呼应的辐射作用,重点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模式可借鉴黄河三角洲和漓江生态旅游的鱼型模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定位为:点轴开发一产业互动一市场主导一政府支持。产业开发路径:一是积极发掘包括伏羲、炎帝、黄帝“三皇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传承和创新包括“三皇文化”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之先秦文化、汉唐文化、道教、儒教、佛教等历史文化;三是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文化机构、研究会和文化产业。而“三皇文化”中伏羲文化的演示在全国几乎是个空白,大开发区应率先填补这个历史空白;四是构建“华夏(中华)始祖文化园”、法门寺文化园 区、临潼文化产业园区、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西部影视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和现代文化品牌。 4.2 民俗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关中天水经济区另一大特色文化资源即民俗资源,而且亟待产业化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秦腔、剪纸、石雕、泥塑、剪纸、绘画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资源,革命传统文化、黄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其中陕北剪纸已多次在国内外艺术节展览,“延安五鼓”已经参加了多项社会重大活动,陕北民歌王享誉全国。其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一公司运作一政府协调。 (1)市场引导:民俗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对民俗资源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民俗资源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民俗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传承民俗传统,产业化开发,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作为表现民间艺术的民间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民俗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政府推动民俗产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经费保障。

5.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干劲,紧紧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机遇,积极主动寻求合作,务求奋进缩小差距,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继续抓好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发展规划的修改完善。在先期初步的对接中,我们规划要建设好三大基地、六大长廊,实施好16项重点项目,推进五大产业发展。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打算,准备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充实,继续完善,力争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实现与关中地区的优势互补、辐射带动、强强联合,力争规划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确保文化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二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潜力。这次走访,最大、最深切的感受是关中地区在市场中找定位,持之以恒,做大做强,文化的资源优势已在向经济优势转化。天水的文化特色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辉映。目前,天水的许多文化资源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发展文化特色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这些特色,放置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寻根祭祖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休闲生态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同质性文化,是协作、联合的良好基础和切入点。因此,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特色文化优势的认识,以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凸显文化软实力为突破口,加强对口联系,推进合作开发、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三要狠抓项目不放松。项目建设始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抓手。在关中地区,无论是曲江新区,还是宝鸡、渭南、杨凌等地,都是项目带动战略的受益者。这几年,我们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获益匪浅,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成为文化发展的新亮点。因此,我们将继续紧抓项目不放松,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以项目为抓手,为文化建设夯实基础。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了16项在经济区重点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天水文化发展再添活力。

四要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唐芙蓉园是唐文化、皇家园林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杨凌是农耕文化、现代科技与旅游的结合;宝鸡是佛教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化作为最跃动的生产力,已成为旅游的灵魂和支柱,而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在融合中相生相长,相得益彰。目前,虽然我们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关中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下一步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一要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办好伏羲文化节。二要加大为旅游跨越式发展助力的服务意识,继续以项目为抓手、以文物景点的保护与建设为依托,抓大项目、上大项目,丰富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抓好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全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华夏文明之源”总体形象;实施好大地湾遗址保护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借助这项工程的世界关注度推介天水;做好麦积山、水帘洞石窟保护维修及“申遗”工作,为建设百里艺术石窟走廊借势助力;建好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大剧院、天水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丰富城市名片的内涵。三要广揽文艺人才,促进文化要素整合,围绕旅游业发展需要创编文艺作品,出人出戏出精品。特别要突出伏羲文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推出宣传展示伏羲文化的艺术精品。同时,要加大对天水丰富的其他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名城文化、现代旅游娱乐文化的挖掘力度。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不断拓宽旅游文艺演出的领域,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天水和关中地区文化同源同宗,不仅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前景,更有共同的认识和热切期盼。咸阳方面认为,与天水以“秦”为纽带,文化同宗同源,不可分割,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合作,建立完善旅游文化区域合作的保障机制,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丝绸之路”。渭南方面提出,渭南和天水有着自然形成的共生型经济形态,为双方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宝鸡方面认为,西安的汉唐文化、宝鸡的周秦文化、天水的伏羲文化和石窟艺术文化,是一个互补共生型的文化旅游圈,形成区域旅游圈,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有可为。西安方面提出,要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打造以西安都市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和旅游服务核心圈,打造经济区带状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旅游功能区,以打造优势特色文化品牌为着力点,构筑优秀文化领先发展地区,以产业化经营和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苏定武,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是一个文化圈,天水晚报,2008 2.陕西省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网,2009 3.周鸿铎,解析天水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天水日报,2011 4.梁慧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

第17篇:南湾湖风景区旅游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南湾湖风景区旅游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信办【2007】13号)精神,南湾风景旅游区管理局对南湾湖风景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相关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对象的概况和发展现状

(一)南湾水库及大坝的概况和发展现状

南湾水库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为治理淮河、发展水利而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因坝址位于南湾村而得名。水库大坝座落在河南省信阳市西郊的贤山与蜈蚣岭之间的浉河上。南湾水库工程由土坝、溢洪道、输水道、水电站及南湾灌区等部分组成,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航运、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工程原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最大库容16.3亿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最大坝高38.3米。工程于1952年12月18日动工,1955年11月5日主体工程土坝竣工。

水库运用50年来,累计蓄水241.32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2460万亩,增产粮食51亿公斤,增加农业产值42亿元,累计向信阳市供水43.49亿立方米,征收水费11200万元,发电6.47亿千瓦时创发电产值6500万元,累计捕捞产量758.15万公斤,苗种孵化15.87亿尾,创产值6000余万元,拦蓄超过信阳市区安

1 全泄量的洪水55次,产生防洪效益149亿元,累计产生社会效益260亿元,在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发电、水产养殖、航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南湾湖风景旅游区的概况和发展现状

南湾湖风景区以南湾水库为中心,汇集森林、岛屿、山峦、湖泊、池潭、瀑布等诸多自然景观,总面积19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2倍。湖内水天相接,烟波浩淼,鸟岛、猴岛、消夏岛等61座岛屿错落分布,景象各异。水库大坝雄峙两山之间,拦腰截断浉河,“浉河泛月”是著名的信阳八景之一。大坝东侧贤山连绵起伏,山南有贤山寺,贤山洞等,“贤岭松风”亦为信阳八景之一。享有“中州明珠”、“中原第一湖”的美称。

2003年7月,信阳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成立南湾湖风景区管委会筹建处,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以块为主,独立操作,统一协调,封闭管理”的景区行政管理体制,从而彻底解决了影响南湾旅游业发展的体制阻碍,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头管理、无序开发的问题,使南湾旅游业的发展明确了主体,焕发了生机。2006年6月24日李成玉省长在视察南湾湖风景区生态旅游时,对这一体制创新的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李省长的直接关怀下,省政府已正式批准设立南湾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旅游局的关怀指导下,在信阳

2 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坚强领导下,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突破口的南湾湖风景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连年攀升,客源市场已由以河南为主,迅速向河北、湖北、陕西、安徽、江苏扩展。2006年景区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90.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366万元。

(三)南湾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和发展现状

南湾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南湾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南湾林场于1953年建场,经营总面积12.1万亩,分布在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取境内,全场下设谭家河、董家河、浉河港、贤山、水上五个营林区和五个多种经营单位。

在南湾林场经营的国有山林中,有4.2万亩分布在水库沿岸及库区岛屿,这部分森林相当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构成了典型的库区森林生态系统。1996林场年正式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98%,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公园内有动物千余种,有植物500多种,有栖息着10余万只的鹭科鸟类――鸟岛。有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如贤隐寺、贤隐洞、梁王垒、贤山抗战遗址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南湾国家森林公园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四)森林旅行社的概况及发展现状

信阳森林旅行社是河南省首家开办的森林旅行社,由原信阳森林旅行社和大别山旅行社重组而成,隶属于信阳市南湾湖风景

3 旅游区。建社十多年来,森林旅行社积极开展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并与全国各地近百家旅行社建立了联网关系,开辟了近50条旅游路线,同时,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以其独特的精品路线,诚信优质的服务,高效严格的管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99年成功接待了“河南人游河南”首次发往信阳近900人的旅游专列,2000年又接待了1500人的旅游专列,为信阳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南湾水库大坝自1955年主体工程竣工以来,虽然进行了两次除险加固工程,但在蓄水、防洪等应用上仍然存在着隐患,随着目前气候条件和水文情况的变化,原来的设计标准已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需要,从安全以及水库蓄水、防洪等方面来看,需要对水库大坝进行新的除险加固。另外南湾水库拥有丰富的优质水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不高,如何充分发挥水库的水资源优势,合理经营,创造更大的效益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二)南湾湖风景旅游区成立三年来,在统一管理、综合经营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问题,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还很薄弱,有影响力的精品景点还不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还相当匮乏,整体管理水平还很低等,这些缺点和不足都影响着景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下一步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以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加速景区的发展。

(三)南湾国家森林公园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违

4 反《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及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在森林公园内非法侵占林地,毁林搞违章建筑以及偷砍盗伐等林业案件时有发生,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好宝贵的森林资源。

(四)森林旅行社目前整体规模还不大,还不具备整体品牌实力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导游还很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路线还不多,要想做大做强森林旅行社,必须有计划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南湾水库及大坝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做好南湾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作,重视水上安全。南湾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工作关系到整个发展大局,要深刻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争资立项等多方渠道做好大坝的除险加固工作。加强领导,重视水上安全,一方面建立健全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健全;另一方面加紧水上安全设施改造,对存在隐患的地方进行彻底排查,彻底整改,把做好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作和水上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

2.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搞好综合经营。要充分利用南湾水库丰富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在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发电、水产养殖、航运等方面发挥综合效益。利用水库大坝独特的风景资源优势,开发旅游,综合利用。

3.保护好南湾 “大水缸”。南湾水库是信阳市40万城区人民的“大水缸”,保护好南湾水资源,是一切开发利用的前提。要

5 尽快制定出南湾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章制度,新上项目首先要通过环境评测和水质评测。要加强对水库上游几个乡镇污水直排、经济林施肥和地锅饭污染源的治理,妥善处理旅游发展和水质保护的关系。借助国家目前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大好时机,通过跑项目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切实把南湾湖饮用水源保护好。

(二)南湾湖风景旅游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要不断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旅游潜力的新的旅游项目,改造景区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旅游设施,改建旧的的旅游景点,按照创建5A级国家风景区和创建国家休闲度假区的要求,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充分的开发景区的旅游资源潜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是景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景区在硬件建设上完善起来,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发展。例如,应对景区码头进行改造,以加强安全和缓解旅游旺季码头压力。

2.加强经营管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是景区走向大型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加强管理重点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当今时代,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的管理向文化管理层面飞跃,从过去的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要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企业文化

6 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与专业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形成内化与外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南湾湖景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完善激励机制,增强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打造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

3.加强宣传营销,积极拓展旅游市场。重视宣传在拓展旅游市场上的重要作用,努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推介南湾湖。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借助各种媒介,想法设法扩大影响。要进一步搞活信阳本地旅游市场,倡导本地人游本地,继续巩固河南市场,扩大南湾湖景区在河南省的影响力,逐步开发华北市场,积极宣传南湾湖。以举办“采茶节”和“捕鱼节”等大型主题活动为载体,另以社区、网络为突破手段,大力宣传促销,不断开拓新市场。

(三)南湾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南湾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社会效益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生态林的作用认识。森林景观是整个南湾旅游业的主体,凡是受益的单位、部门等等应对其进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补偿。

2.在开发南湾旅游业的同时,注重库区森林植被的保护。南湾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南湾林场多年培育的森林资源基础之上

7 的,离开了南湾林场培育的森林资源,水质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无从谈起。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库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森林保护队伍的建设、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都要加强。加快出台与落实林业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保护。

(四)森林旅行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做大做强森林旅行社,关键还在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继续发扬旅行社十多年来的优良传统,打造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依托南湾湖的旅游资源优势,一方面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潜力,巩固本地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另一方面借助南湾湖景区开拓市场的机遇,打造几条有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积极开拓外省市场。

第18篇:关于泰宁世界公园旅游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关于泰宁世界公园旅游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调查地点:福建省西北三明市泰宁县

调查内容: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为492.5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面积215.2平方公里,由石网、大金湖、八仙崖、金铙山、泰宁古城5大园区组成。

“泰宁地质公园,是以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花岗岩、火山岩地貌,这在世界地质公园中都是少有的,而且泰宁的丹霞地貌又有独特的地学价值,是东南沿海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文斐成教授说,今年2月的考察,发现大金湖景区的开发还没有占到整个泰宁地质资源的一半。

据介绍,我国有丹霞地貌的地质公园就有近10处,其中广东丹霞山已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广东是以山峰为主的中年、壮年期丹霞地貌,而泰宁的丹霞地貌则处于青春期,有峡谷、洞穴丹霞奇观,还有罕见的与水体结合的水上丹霞。”文教授也称,虽然世界地质公园中已有了一个丹霞地貌的,但是泰宁地质公园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晚三叠世以来,公园一直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公园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和岩浆侵入。晚白垩世以来,公园在崇安—石城北东向断裂带和泰宁—龙岩南北向断裂带的控制下形成了断陷盆地,沉积了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岩层。晚白垩纪后地壳全面抬升,重新活动的断裂切割岩层,使它们产生裂隙和升降差异,水蚀雨淋、风化崩塌,昔日的岩石化作了今日的天然美景。

峡谷极其发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复杂断裂系统加上流水作用,雕塑了地质公园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由80多处线谷(一线天)、150余处巷谷、240多条峡谷构成的峡谷群,以其峡谷深切、丹崖高耸、洞穴众多、生态天然为特色。它们有的纵横交错,有的齐头并进,有的九曲回肠。人们进入公园,就可见到或直或斜,或宽或窄的各类峡谷,感受峡谷形成的过程。地貌因其独特性和综合性,并不会产生冲突泰宁历史悠久,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宋代杨时、李纲、朱熹等人曾在此讲学、读书。宋代曾有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况。

泰宁人充分利用了丹霞洞穴,它们有的成了僧尼修行的圣地,有的成了学子苦读的净土,有的成了农人居家的乐园,有的成了灵魂安息的归宿。

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第——尚书第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群。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梅林戏,是我国稀有剧种。

地质公园自然环境优良,生物种类多样,物种丰富;并有多种稀有动植物;植被的分带性在我国东南大陆至中亚热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泰宁古城,位于泰宁县城。据县志和其他历史资料记载,泰宁古城古称“金城场”,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的校猎场所,南唐中兴元年(公

元958年)建县,宋明两代为泰宁鼎盛时期,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当时人文发达,物华天宝,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名人曾留隅、讲学于此,历史上泰宁曾出过状元2名,进士50多名,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历代“爵列王廷者相继不绝”。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赵煦钦赐孔子阙里府号“国泰民安”中“泰民”的谐音“泰宁”二字为县名,沿用至今。

泰宁古城内的尚书第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古建筑群含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1.27余万平方米,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小巷于一体,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工艺精良。进入尚书第有豪门府第高不可攀之感,进入世德堂有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之感,进入李氏宗祠就会融入古戏台的欢乐场中,进入私居小厅就会产生一种舒适、恬静的感觉,进入老人家念经的佛堂,闻着那袅袅的线香,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整个尚书第古建筑群从总体到局部都是历史的见证,建筑的精华,文化的传承,极具艺术价值,堪称闽西北赣东南,乃至江南最典型、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精品建筑群落之一。去年11月,由张国立、张铁林、邓婕、王绘春、赵亮、刘孜等众明星加盟演出的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布衣知县梵如花》,将尚书第古建筑群作为主要外景拍摄地

泰宁古城的又一人文景观便是金湖风情演艺馆。馆内的梅林戏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其唱腔融合了民歌小调和道教音乐,有本地民间小调,也有皮簧、徽州调、浙江调、南北词及拨子等,具有浓郁的闽西北地方特色。行当方面,吸收百家之长,有“七紧八宽九逍遥”之称,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唱做念打别具一格。表演朴实粗犷,韵味深长。自编自导的古装故事剧《贬官记》在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演员三项大奖。民间祭祀式舞蹈傩舞,原始古朴,热情奔放,文神稳重,武神刚劲,扁担神威风,孛仔架活跃。更有传统的祭祖、娶新娘、杂耍、歌舞等民俗表演,热闹有趣,令人赏心悦目。此外,泰宁还是革命老区和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解放泰宁,建立了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古城内有保存完好的红军街、红军总部、东方军司令部等旧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康克清等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另外,丰富的传统土特产和富有掌故轶闻的风味小吃也是古城的魅力之一,“碧玉卷”、“状元糍”、“尚书酒”、“暖菇包”等独特的小吃和山珍野味定会让你流连忘根据规划泰宁古城开发共需投入资金24900万元,将以尚书第、世德堂建筑为中心,以进士街、九举巷、尚书巷、状元街等古街巷为框架,分期建设“四园三街一线”。即“泰宁名人游憩园、古城民俗风情园、中国状元文化园、明代古建观赏园”和“影视街、旅游诚信购物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及环城水上观光游览线,逐步形成以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群、当地传统的民俗风情为依托,以“两宋”期间古城的科举盛况为背景,以展现中国科举文化景观为主线,融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大金湖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

地位:,泰宁旅游已是该县最具发展后劲的产业,去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旅游业产出、就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县的13%、20%和30%构造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是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泰宁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第19篇:莎车县有机肥资源调研报告

莎车县有机肥资源调研报告

有机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土壤肥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机肥肥源广,可就地取材,就地利用,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明显的效果。掌握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发展特点,对于合理利用开发有机肥资源,实施有机无机结合的施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治区土肥站《关于开展有机肥资源调研工作的通知》(新土肥字[2009]第6号)的要求,对我县有机肥资源及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现将调研结果综述如下: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莎车县位于西昆仑山北麓,包括布古里――托合拉克东部沙漠塔克拉码干西部沙漠和两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上中游,地处北纬37度30分至39度,东经76度20分至77度40分。东及东南沿叶河为界与泽普、叶城毗邻,东北与麦盖提相连,西北接岳普湖、疏勒,西靠英吉沙、阿克陶,西北山麓与塔什库尔干接壤。全县南北长190千米,东西宽102.5千米,总面积为8284平方千米。全县共有7个区29个乡镇503个行政村、4个农场和1个林场。县城距首府乌鲁木齐1700多公里。

2、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229.3万亩,其中山地486.8万亩、占39.6%,平原742.5万亩、占60.4%。平原面积中耕地162万亩,占总面积的15%。广大平原农区的土壤类型以灌淤土、潮土、草甸土和灌溉风沙土为主。

3、土壤养分现状

根据化验数据的显示,莎车县目前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比98年提高了29.75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有所下降,降低了3.7mg/kg,有机质平均含量略有提升,比98年提高了2.1g/kg,速效钾平均含量大幅度的下降,比98年降低了111.65mg/kg,降幅达到47.6%。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莎车县土壤养分总状况是:“有机质偏低,缺磷,少氮,钾丰富”,而目前“缺磷,少氮”依然是现状,钾则不再富裕,需要大面积补施钾肥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二、农业结构

1、农业生产情况

全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以及其它一些小杂粮。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0万亩,总产量425193吨,棉花播种面积65万亩,总产78750吨,粮棉总产分别比上年增产9.5%和2.9%,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32334.25万元。

2、全县畜牧业概况

全县总面积8195.69平方公里,耕地157万亩,可利用草场117万亩;畜禽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有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多郎羊、当巴什羊、驴、马、骆驼、鸡鸭鹅鸽等,同时还有雪鸡、狐狸、野猪、黄羊、云豹等野生珍稀动物。全县2007年末,各类牲畜存栏达到112.1万头只,其中适龄母畜80.1万头只,大畜18.85万头。年内出栏牲畜108.74万头只,出栏家禽1000余万只(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0.7万吨和1.5万吨。

莎车县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和传统优势,粮草丰茂,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完善。近年来,莎车畜牧业正快速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推进,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已建成黄牛冷配点100个,青贮窖6.6万座, 铡草机1562台,畜牧养殖小区

348个,良种畜禽繁育基地30个,养殖大户和专业户2187户,标准化牛羊定点屠宰场、猪驴定点屠宰场和家禽屠宰加工厂各1座,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年屠宰加工各类牲畜40万头只、家禽500万只,建成3个小型牛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可达200吨,全县现有畜禽交易市场32个,日交易量可达3万头只以上,莎车县还成立了家禽养殖协会、养蜂协会和畜产品购销协会,通过内引外联,拓宽了畜禽产品营销渠道,畜牧业产业化体系已初步形成。

3、有机肥资源种类与数量

1、作物秸秆

全县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248万亩,秸秆资源总量101.3万吨,其中水稻秸秆2.5万吨,小麦秸秆27.3万吨,玉米39万吨,棉花秸秆32.5万吨。其中秸秆还田面积52万亩,还田数量26万吨,饲用58.31万吨,其他用途3.9万吨,弃置乱丢8.6万吨。

2、绿肥

全县绿肥播种面积5万亩,年产绿肥1.75万吨,目前全县绿肥资源的主要作物品种苜蓿,全部用于饲料。

3、畜禽粪便

全县规模化养殖场数量64个,禽畜养殖总量6.0195(万头或万只),年产禽畜粪便23.475万吨,其中直接利用21.07万吨,主要转化为堆沤肥,未利用2.405万吨。

4、农家肥

全县年产农家肥资源总量216.21万吨,主要利用形式为堆肥、沤肥、厩肥、土杂肥等,其中总施用量215万吨,亩施用量900-1000公斤/亩左右。

三、有机肥利用现状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平衡施肥,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行有机无机平衡施肥,在强调抓好传统堆肥、沤肥、厩肥、土杂肥等积制的同时,加大秸秆肥积制力度,加大发展沼气肥等新有机肥的力度。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在农业节本增效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农作物秸秆利用

农作物秸秆是我县主要的有机肥资源,是补充有机质和钾素最主要的渠道。据统计,全县秸秆还田总量26万吨,绝大部分秸秆主要通过机械粉碎还田,合计还田52万亩。稻草、玉米、小麦秸秆主要作为牲畜牛、羊、马等饲料,通过翻根茬后作为农作物的底肥,进行还田。部分偏远且燃料比较困难的地方,将小麦、玉米、棉花等秸秆作为燃料。少部分秸秆由于农户劳动力紧张而直接焚烧或丢弃。

2、绿肥的利用

绿肥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我县常年播种绿肥面积5万亩,主要品种为苜蓿,基本全部作为牲畜饲料,很少作为绿肥还田。

3、农家肥的利用

农家肥是主要的有机肥源之一,农家肥总量达到216.21万吨。厩肥是农家肥的主要利用形式之一,先用玉米秸秆等农作物秸秆垫栏,拌和或吸收牛、羊等牲畜的粪尿,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集中于一处,通过较长时间的堆沤发酵,即可作为有机肥料。我县规模化养殖较为落后,全县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不足70个,每年产生禽畜粪便23.475万吨,但大部分粪便都未经堆沤处理。近年,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全县沼气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但由于农民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沼气的使用难以接受,沼气化处理禽畜粪便利用率不高,农民基本不利用沼液、沼渣。

四、有机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发展有机肥的资金投入

由于有机肥的肥效缓慢,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发展有机肥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特别是目前化肥施用已全面普及,而且直观效益明显,基本能解决问题,因此各地表现为“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为此各地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有效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将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各级农业部门也要站在现实需要的角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将有机肥建设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硬措施来抓,切实加强领导。

2、秸秆还田应用与畜牧业发展产生矛盾

随着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秸秆主要都作为牲畜饲料使用,秸秆还田面积和数量大大降低。目前,我县农田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应用于棉田,秸秆还田技术与畜牧业发展相冲突,对此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减少耕地闲置,重振绿肥

绿肥是传统的优质有机肥,在化肥相对缺乏的60、70年代,为我国的肥料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以氮增磷的主要方法,曾一度是农户的重要肥源。一般采用沤制或直接翻埋的方式施入大田。但随化肥用量的增加,农村劳力的减少,农村收入结构的改变,绿肥被逐年淡化,甚至有退出肥源的趋势,怎样将耕地越来越长的闲置时间利用起来,发展绿肥是今后沃土工作的需要,也是农产品安全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土肥工作中,必须加强绿肥种植的宣传工作,制定长期发展方案,促进耕地集约经营,出台鼓励性措施,免费向农户提供绿肥种子,给予氮肥补贴,推进绿肥发展

4、提高有机肥积造的科技含量,加大有机肥商品化生产开发力

长期以来积造施用有机肥主要采用传统手法,实用新技术运用不多,使得有机肥存在有效养分低、体积大,劳动效益低、积造强度大,无害化程度低、污染大的“三低三大”的问题。目前,我县尚无有机肥料生产企业,有机肥料商品化为零。针对此种情况,应十分重视增加科技含量,增加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切实加强有机肥料科技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加大现有使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各级政府和部门也应通过招商引资,着力发展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县劳动力资源和有机肥资源优势,重点对全县畜牧业、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资源相当集中的泥碳、城市有机废弃物等有机肥资源进行有机肥商品化开发,努力实现我县有机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莎车县农技中心

2009-4-20

第20篇:审计局调研报告整合资源

如何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能

XX县审计局XX

当前,全县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活动,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的要求下,做为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着人员少、任务重及经费紧张等各种困难,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工作效能则成为当前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笔者结合本地实际和自身工作经验,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整合审计资源

(一)任务量大。审计风暴的刮起,使审计机关成了上级组织和社会群众注意的焦点,也使审计机关成了公正执法的代名词,甚至于被认为是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的一把利剑。然而,高期望的背后,却是审计机关超负荷、满工作量的运转。笔者所在的审计局,2010年,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全年安排审计项目32个,截止目前,实际却完成审计项目49个,仅年初,县委组织部委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达到了14个。还有必须完成的下乡扶贫、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以及数十个共性及配合性检查任务。临时任务的增多,直接导致审计人员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只能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二)人员少。目前,笔者所在地确定审计机关的编制只有12名(含3名领导职数和2名后勤编制),剔除3名办公室后勤管理人员和1名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一线审计人

员只有5名,仅占编制人数的46%,人员紧缺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在每年的预算执行及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人员少、时间要求紧、审计单位多,不得已,局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组长,亲临一线具体实施审计。

(三)经费制约。由于本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仅只有一千多万元,且大部分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收入。受财力困扰,县财政每年安排给审计机关的经费只有三万元左右,根本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审计项目该延伸的不能延伸,该调查的不能调查,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以前,国家审计主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知识侧重于财务会计。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审计机关的主要目标任务也随之发生改变,由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受人力、财力及任务的影响,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科技、建筑、信息等各方面的知识。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奇缺,有些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复合型人才更是无从谈起。

(五)审计手段落后。近年来,审计环境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特别是部分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网络化的普及,而审计人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利用手工操作完成工作任务。有一年,在上级授权对本地一金融保险机构的审计中,就因为其已实现会计资料电算化,而审计人员不会操

作,导致无功而返。同样,微机的使用也大材小用,只是一个打字机而已。

实践证明,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人员力量的不足、审计人员知识更新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等矛盾,一直是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宽,领导交办任务的不断增多,以及社会各界对审计关注程度和期望值的不断提高,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审计体制短时间内不可能改革,人力、物力等资源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只有科学地整合审计资源,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对整合审计资源的几点思考

(一)打破常规,树立全局审计一盘棋的思想。一是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并将地方领导可能交办的任务尽可能的考虑到计划中去,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量力而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留有余地,切实减少计划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确保计划的全面落实。二是要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股室界限,上下联动,统筹兼顾,以保证审计项目的协调和一致。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将财政预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按照“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和保质量”的“三定一保”的要求,具体实施审计项目。特别是局内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要坚

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将审计力量合理搭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形成一个领导有力、措施得当、协调一致的审计工作格局。

(二)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或其他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部分审计项目。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去培养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近期内实现这个目标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短期内,要达到“短、平、快”的审计目的,部分重要审计项目如建设项目投资审计等就要借助外界力量,根据实际需要借调或聘用部分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形成优势互补,以减少审计作业时间,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审计人员与审计项目的最佳组合。

(三)加强与纪检监察、反贪及财税等部门的横向联系,沟通协作,共享资源。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各监督机关虽然职能不同,但相互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审计涉及面广的特点,决定了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部门联系的广泛性。为此,审计机关在整合社会资源中,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监督领域的优势,加强横向联系,有效利用其他监督部门的信息资源。这样做,不仅避免了重复进点检查,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同

时,又提高了审计在执法监督中的影响,也有利于提高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更新知识,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员素质的提高,重在培训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把单一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复合型知识结构,就要坚持做到:一是建立和完善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以制度去要求和督促审计人员采取各种方式完成学习培训任务。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让能者上,庸者下。二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在搞好短期培训的同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分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长期教育,鼓励和支持审计人员结合自身知识层次,量身裁衣,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合理解决工学矛盾,审计人员不能把工作任务的繁重做为逃避学习培训的理由,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每周、每月都要抽出一定时间集中组织审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坚持做到一月一小结,半年一总结,以纪律约束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行为。四是在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反映本地审计工作的实际困难,争取得到主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从社会或其他部门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取长补短,改变现有人员的组成结构和知识结构,带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文化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资源调研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