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三方沟通机制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4:52:56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沟通机制

对外沟通机制

一、项目例会机制

①、正常情况下每周五召开一次监理例会。(甲方代表、所有监理、项目管理人员及各劳务分包负责人参会)

②、每次质监站抽检前后召开一次项目例会;

③、每月召开一次质量专项工作会,总结改进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 ④、以上会议质检方负责人必须参加,项目部成员原则上全部参加;

二、会议纪要机制

①、每次召开项目有关会议均要形成会议纪要,且要把会议纪要作为处理相关质量问题的基本依据。

②、双方能有专人记录并归档会议纪要,并向参会的有关人员发布整理后的会议纪要。

三、问题跟踪机制

①、项目推行过程中所有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各方均要通过问题反馈表或整改回复单进行反馈或回复;

②、指定问题跟踪人,及时更新问题状态,直到问题解决; ③、把问题解决的方案与问题反馈表由资料员一并归档。

四、验收及整改回复机制

①、项目推行过程中所有需验收的隐蔽工程及需要抽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时通知质检站进行验收。

②、对质监站和监理提出的质量缺陷定期进行整改。 ③、整改完成后向质检站以回复单的形式进行逐一回复。

五、信息发布机制

①、以周为时间单位向各质量监管方发布项目有关信息;

②、每周五以邮件的方式向各质量监管方发布上周项目进度状态; ③、每周五在监理例会上向甲方代表、监理汇报上周项目质量状态; ④、汇报主要包括:上周质量整改情况、本周质量计划、存在的问题。 ⑤、具体信息见项目会议纪要。

六、执行经理机制

①、项目执行经理,负责项目现场工作,加强各方沟通;

②、在非项目例会时间,当一方有重要紧急信息发布时,通过现场执行经理向各方发布信息。

推荐第2篇:三方机制 报送[版]

乌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报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情况的汇报

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根据自治区劳动保障厅《关于报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建设情况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文件要求,现将我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情况的汇报如下:

一、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情况

目前只有市、区两级开展了此项工作,在乡镇和行业方面尚是空白,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乌海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立于1989年,相应的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也相继建立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三方协商的主体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经贸委、工商局、工商联。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代表政府在三方协商中起组织、引导、协调的作用,通过与工会和经贸委的经常性接触与沟通,宣传政府方面的政策意向,争取双方的认可,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以实现本地区对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如实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使有关劳动政策的制定能够真正体现职工的利益;经贸委、工商局、工商联代表企业通过协商和广泛的活动,维护企业和经营者的利益。

在我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组织形式是三方协调会议,通过三方协调会议共同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劳动政策,解决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市经贸委、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工商联于10月19日召开了2009年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会议组成方在协调劳动关系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2009年1至3季度市、区两级仲裁机构共依法立案372起, 1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5%,截至目前已审理结案348起,按时结案率100%,涉及维权利益金额1094余万元。组成方认真接待群众及单位来访来电,专心解答法规政策,指导劳动者按程序维权,共接待来访2200余人次,其中集体上访400人,采取有效措施将不稳定问题化解在基层,防止发生重大群体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积极督查各类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劳动合同,现已有501家大中型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签订了集体劳动合同,涉及职工5.3万余人,有效地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已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地市级城市个数1个,共有三个工作园区的658家企业参与了创建活动,涉及职工6万余人。其中对申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单位”的4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考核验收,通过考核验收,大力宣传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对好的用工单位予以宣传,对不合格的单位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进一步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最后通过考核评选出了10家市级“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并且其中的7家被评为自治区级“劳动关系和谐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要求,积极应对国际经融危机,大力开展了“共同约定行动”,印发了《乌海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关于开展“共同约定行动”的实施方案》。于6月中旬举行“共同约定行动”启动仪式,进行动员部署。截至目前,已有77家大中型企业与工会代表签订了“共同约定”倡议书,向职工作出了“努力稳定就业岗位、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郑重承诺,涉及职工9230余人。

二、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情况

由于受条件所限,尚未在乡镇、街道建立起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及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平台,调解组织的机构、人员、办公场所、经费问题无法落实。

建议上级部门将典型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全区予以推广,出台相应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依法落实调解委员会的办公经费和办公条件,支持调解人员依法开展调解活动,充分发挥调解委员会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的作用。全面开展劳动争议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增强基层调处劳动争议的能力。依托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依法推动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逐步形成企业外部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建立由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或多方组成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处理工作中的制度创新。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开发区、社区有计划地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可以以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劳动保障事务所)、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等为依托,组成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也可以根据本地区产业特点,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建筑行业协会、商业联合会和私营个体协会等,在乡镇、街道建立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逐步实现乡镇区域性调解组织的全覆盖,逐步形成企业调解、区域性(行业性)调解、人民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劳动争议调解体系,有效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家协会可选派熟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有丰富劳动争议处理、调解工作经验的人员,到所在地区企业、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兼职,指导、帮助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依法开展劳动争议调解活动。同时,要积极探索基层调解员聘任办法、培训方案及管理考核制度,提高调解员队伍素质和能力。

二00九年十一月一日

推荐第3篇:内部沟通机制

构建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医管三期马晓衡

医院管理中的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是重点。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其结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医疗工作是一个高智力的工作,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使员工保持快乐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1.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指人们把信息、观念和想法,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传递给别人的活动过程。它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沟通可分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两种形式。内部沟通可以使组织内部人员交流与传递组织信息,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使内部相互协调,增强团队精神。

内部沟通有多种形式,按照沟通工具可分为电话沟通、会议沟通、书信沟通和新型电子技术沟通;按照沟通程序是否经过组织事先安排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根据沟通的方向又可分为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和斜向的沟通。按照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分类,沟通还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2.内部沟通的意义

判定一个医院是否充满活力具有发展潜力,并非仅仅看其投资收益回报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其内部是否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沟通体系,进而营造出互相信任、令人满意的员工关系,使医院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此高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保持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

内部沟通渠道顺畅,可以使得各种管理信息得以及时地传达和反馈,促进员工之间加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医院内部的运行效率。并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团结,以便彼此了解,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特别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力、财物、时间等资源的浪费,使各部门间更好地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证决策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准确性,使医院决策得到准确理解,迅速得以实施,从而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实现预定目标。

医院内部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畅通无阻的上下沟通,医院不同层次的员工畅

所欲言,可以起到振奋员工士气的作用。通过沟通对员工的出色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奖励或赞赏,可直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斗志,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可以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激励。

在有效的沟通中,各种信息情报、资料、知识在医院内部准确、可靠、迅速地流动,沟通者互相讨论启发,共同思考,互相学习,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意或思想。

绩效管理是一种改善绩效不佳和共同提高绩效的工具,它意味着上级同员工之间应该保持着持续的双向沟通,它是双方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对于下属员工来说是提高绩效,而对于上级来说是提高管理能力的过程。因此,整个绩效考核的一个核心工作就在于双向沟通,沟通的结果就是提升医院的绩效管理水平。

良好的内部沟通氛围,有助于员工之间彼此了解,相互宽容和忍让,共同承担压力和困难,消除不满情绪。通过沟通及时传达重要消息,可以使信息在内部流通顺畅,避免信息系统不健全和不对称而造成冲突。医院内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减轻环境的压力,使大家明确权责,避免工作模糊,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3.内部沟通机制的建立

我院成立时间较短,内部沟通机制比较简单,大致有如下几部分:

3.1 建立沟通标准

任何的沟通只有在有了标准的情况下才有意义,组织必须首先要构建好自身的业绩管理体系,通过设置明确、科学的业绩目标,用以指导企业行为,包括沟通行为。我们通过制定一些制度、管理规定、发展计划等,明确目标,进而建立了一定的沟通标准。

3.2 强化内部培训

强化培训是为了在企业的内部构建一种统一的沟通风格和行为模式,减少因沟通形式不一而造成的摩擦。通过培训可以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固定下来,形成大家都能理解的东西,保证沟通的有效性。我们主要是通过各种例会、聚会、新员工培训等形式,完成沟通模式的建立。

3.3转变领导意识

领导者首先必须转变过去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不能让所有的员工都围着领导的想法转,而是让企业各级管理者都能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要求担负起

责任,员工各司其职,都清晰的知道自己该向谁负责、向什么负责。

具体来说,我院首先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打破等级制度,树立全员沟通理念,创造人人能沟通、时时能沟通、事事能沟通的良好氛围。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周一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座谈会、召开形势通报会、开展联欢活动。领导尽可能与下属员工多联系,多谈心,增进了解和信任,通过双向交流和信息互动反馈,使内部沟通渠道畅通无阻。通过意见箱、内部办公网络系统等形式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做好信息收集。第三点,做好思想沟通。遇到沟通障碍时,不管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还是部门与部门之间,双方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换位思考,肯定对方的长处,善于聆听各方面的看法和意见,即使自己有理也要谦让三分,不要得理不饶人,要给他人一个改正错误、统一认识的机会,要帮助辅导对方而不是打击报复。领导者和下属双方坦诚平等的交流各自的思想和看法。领导的心胸要开阔些,品德要大度无私,不要与下属斤斤计较,工作作风要正派,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为下属带好头、服好务。第四点,公正及时的解决问题。首先要及时掌握事态的来龙去脉,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当问题出现时,不要急于判定谁是谁非,不要让它扩散传播,尽可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只会进一步扩大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尊重事实,尊重人性和个性差异,要有理有据有节,争取双方都能接受,不计前嫌,握手言和。第五点,有效运用手中掌握的文化网络。组织文化网络是组织内部一种非正式的联系手段,网络中人没有等级的界限,他们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并解释企业的各种信息,有机而又无形地把企业的各部分员工联系起来。网络中人有其特殊的身份和作用,他们一头与企业高层关系密切,一头直接活动在员工之中对话,可以起到上情下传、下情上达、左右辐射的信息载体作用。第六点,对权力和制度的思考。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等软约束力对员工的规范作用已经超越了过去过分信赖的权力、等级、制度等硬约束力。领导者要与时俱进地树立以人为本、让员工自主管理的理念,对下属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工作方向和团队目标上,手段体现在文化引导和人格魅力感染上,合理运用手中的职权。信任下属并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在组织统一价值理念和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放开手脚自主地开展工作,以激励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锻炼他们独立办事能力,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同时要扩大下属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用人上要有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竞争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陋习。

4.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沟通机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由于时间较短,以及行政体制上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沟通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一时还无法解决。

部分领导者仍沿袭以前的工作方式,不注意与下属的沟通。分管领导过多考虑自己小团伙的利益,不能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与其他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医院薪酬分配机制存在不合理形象,未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价值,简单地以门诊人次、住院天数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病人病情轻重、诊断的难易程度、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医务人员在劳动中不同的技术含量没有得到反映,使科室之间的奖金分配结构不尽合理。工作质量和效益指标考核弱化,不能衡量科室业务发展和质量水平。虽然医院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规章制度、工作常规、工作守则。尽管这些制度制定得非常专业,非常细致,但都缺少相应的评审考核制度,缺少医院管理特性和服务特性的描述,各部门、科室之间接口问题未明确。缺乏对患者就医满意和不满意信息的监视,以及有效持续改进制度的建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内部沟通的效果。

总而言之,良好的沟通能够给组织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顺畅流动,更能为组织的决策与执行力提供基本的保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医院的绩效水平。医院留住人才,就意味着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提高,市场份额的增加,经营状况改善,医院的长久发展。

推荐第4篇:沟通协调机制

信息科与职能科室沟通协调机制 1 目的

为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指导临床使用,增强与临床工作的互动,及时反馈临床信息系统功效,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畅通有效,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此制度。 2 协调的范围

2.1在医院信息化工作运行过程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在协调范围之内。这些状况按与医院组织的关系,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类:对医院内部特别是信息科与各职能科室的各种矛盾的协调,属于内部协调;医院与其它组织的矛盾,属于外部协调。

2.2在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工作中,主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2.2.1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包括信息科与上级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2.2.2同级之间的关系,包括信息科与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之间的工作关系;

2.2.3区域公众之间的工作关系,包括信息科与外部业务往来单位之间的关系。3内容

3.1协调的方式方法

3.1.1进一步明确信息科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和职责范围,各职能部门要明确与信息科沟通的人员,做到有岗有职、权责分明。

3.1.2在内部的协调工作中,各职能科室负责人要搞好科室工作人员与信息科的协调工作。

3.1.3当信息科职能出现交叉与重叠时,或某项事情需要信息科与多个职能部门负责时,或出现的新任务、新项目信息科职能涵盖不了时,应以信息科为首牵头并与其它部门共同协办,必要时由综合职能部门的院办公室负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3.1.4在信息科协调出现困难时,由分管领导出面协调,必要时通过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3.1.5在外部的协调工作中,重要的是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互通情况,加强联系,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地向信息科主管领导或院领导通报情况。3.2信息科协调工作职责基本分工

3.2.1院办为信息科综合协调部门,负责信息科与上级有关部门、信息科与职能科室、信息科与职工、信息科与院外医疗单位等之间工作关系协调。3.2.2医务科、护理部负责信息科与临床科室工作关系的协调,与信息科医务人员之间工作协调。

推荐第5篇:沟通协调机制

沟通协调机制

医院职能部门是指医院专管各项医疗、行政、政工事务的工作部门。它是在院党委、院长领导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直接参与医院各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为了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各职能科室之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依据正确的政策、原则和工作计划,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及时排除各种障碍,理顺各方面关系,促进医院正常运转和工作全面发展。

一、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协调职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职能。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权责划分不清,政出多门,互相扯皮;职能部门不团结,等,导致相互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如果不及时排除这些矛盾和冲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组织机构的协调运转和计划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医院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立职能部门长效的协调机制十分重要。同时,一项工作按职责应由两个或以上部门来共同完成的;在工作运转过程中出现的新任务、新项目,而现有职能涵盖不了的等现象经常发生,这时就需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医院领导和各职能科室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认真履行好职能的同时,要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构建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协调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协调机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平房区人民医院建立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由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办事机构:院办公室。领导小组的职能职责是:负责对职能科室之间内部工作的协调和医院与外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加强组织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目标、统一行动,同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尽最大努力地去实现和全面完成计划目标。

三、协调的范围和内容

在医院工作运行的过程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都在协调范围之内。这些矛盾和冲突按与医院组织的关系,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类:对医院内部特别是各职能科室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协调,属于内部协调;医院与其它组织、个人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外部协调。在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工作中,主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包括职能科室与院级领导,临床各科室班组、上级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第

二、同级之间的关系,包括职能科室与各职能科室之间、外部业务往来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工作关系;第

三、区域公众之间的工作关系,包括医院相邻的单位、部门、个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协调工作的内容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协调思想认识,协调奋斗目标,协调工作计划,协调职权关系,协调政策措施,协调责任奖惩等等。只有把医院内部和外部的这些方面的关系都协调好了,才能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保证计划、决策的顺利推行和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协调的方式方法

医院要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和职责范围,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内部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有岗有职、权责分明。 在内部的协调工作中,各职能科室负责搞好科室工作人员的协调,按照职能职责办事,不得互相推诿或者拖而不办;也不得大包大揽,越职挣办。当职能出现交叉与重叠时,或某项事情需要多个职能部门负责时,或出现的新任务新项目现有职能涵盖不了时,为首的职能部门应牵头与其它部门共同协办,必要时由综合职能部门的院办公室或院组织人事科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协调出现困难时,由分管领导出面协调,必要时通过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在外部的协调工作中,重要的是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互通情况,加强联系,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地向综合职能部门或院领导通报情况。

五、严格落实奖惩

依据影响医院工作的严重程度,制定奖惩制度。对政出多门,互相扯皮,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拒不接受新任务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经过协调和批评教育仍不改的,取消该科室负责人的当月管理津贴,科室所有人员的当月奖金只发50%,取消当年科室负责人评先评优资格。对因扯皮推诿、抢揽职责、拒不办理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或严重影响医院整体计划目标实现的,撤消该科室负责人的职务,当事人调离机关工作岗位,扣罚该科室人员当月奖金,取消评先选优资格。遇有违法行为的,按司法程序处理。

推荐第6篇:工作汇报机制

工作汇报机制

1.工作汇报的目的

1)为规范公司的工作分配及汇报,加强公司内部工作进程管理,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

2)及时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掌控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2.工作汇报形式 周工作计划及执行总结

1)个人周工作计划及执行总结:由各部门员工个人填写汇报到部门经理处审核留底;

2)部门周工作计划及执行总结:由部门经理填写汇报到马佳审核和留底;

3)集团总结:由敖勇根据各部门情况,做每周总结,每月汇总后汇报,重大事宜需要及时向董事会汇报。

月工作计划及总结

1)个人月工作计划及执行总结:由各部门员工个人填写汇报给行政部门;

2)部门月工作计划及执行总结:由部门经理填写汇报给行政部门;

3)集团总结:由敖勇进行统一的月总结汇报。 说明

1)个人计划报告由个人按要求报告个人本月工作计划(包括正常事宜、异常变动、工作发现、工作改良、工作建议及好的提议和方式方法等)。

2)部门经理除需填写个人工作计划内容外,同时要将部门的计划统一安排计划填写报告(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负责人、安排完成时间、完成程度及过程控制方式等)。

3)中心负责人除需填写个人工作计划内容外,同时将中心所下达的任务安排统一填写报告(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负责人、安排完成时间、完成程度及过程控制方式等)。

4)部门、中心及分公司的个人计划工作内容和下属单位的计划安排可统一写在部门计划报告中。

3.工作汇报要求

1)工作汇报要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格式规范。 2)工作汇报坚持“逐级汇报”制:即各部门工作职员应向部门经理汇报,各部门负经理应向集团总经理汇报,集团总经理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3)根据“逐级汇报”制,相关管理人员应负责对工作汇报进行审阅,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指导,对延迟的工作任务要严加督促,对下属人员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要及时反馈。

4.工作汇报时间及流程

周工作汇报时间及流程

1)每周五中午12:00前,每位员工将本周工作执行及下周工作计划发到行政部审核;

2)每周五下午14:00前,部门经理将部门本周工作执行及下周工作计划发到行政部审核;

3)每周五下午17:30前,中心负责人将中心本周工作执行及下周工作计划统一报到行政部门汇总,再由总经理审核;

月工作汇报时间及流程

1)每月28号前,每位员工将本月工作执行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发到部门经理处;

2) 每月29号前,部门经理将部门本月工作执行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发到总经理处;

3) 每月30号下午17:30分前,总经理将中心本月工作执行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发到董事会;

4) 每月1号(遇节假日顺延),公司就各中心本月总结及下月计划召开公司例会,由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进行会议主持。

5.执行和查验

1)每位所提报工作计划人员,必须将计划工作记录在案。 2)每个计划工作都能在所属领导查验时可以及时提供。 3)各部门、个人其月工作计划和进度,由总经理助理每周五定期、或不定期,统一进行抽查和监督。

说明

1)所有人员需严格按上述说明执行,工作汇报将作为员工工作能力、工作状况以及工作考核的依据, 周例会一月内有4次,每周一上午召开,月例会无特殊情况,只要有不及时汇报者,即将予以罚款处理,对工作计划中提到好的建议或好的工作改良方法,将根据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奖励,具体参公司《奖惩制度》作为考核办法。

2)各项工作汇报要以电子文档和书面文档形式双向保留,并统一管理以备检查。

3)如果一个人分属两个部门,则应分别将工作报告发送给相应的直属领导,如不涉及到保密问题,可将工作报告填写在一份报告中。如涉及到保密问题,则应将工作报告分开填写,并分别汇报。

推荐第7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含义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召开会议或者采取适当方式,向同级工会通报政府的重要的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研究解决工会反映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

以上是《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上看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等表述。但究竟什么是“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专业劳动纠纷律师认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又被称为劳动关系三方原则。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国际公约规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三方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协调三方机制的主要职能是:三方就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咨询;三方进行磋商谈判,形成关于劳动关系问题的共识;三方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进行协调,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在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的工会组织和代表企业的某些企业代表组织组成。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这一机制能够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能够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工会是当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作为职工一方的代表。它会代表所在地的劳动者,就处理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与政府部门的代表和企业组织的代表进行协商,以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上海劳动纠纷律师胡燕来,二十年只做法律,被政府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2008-2009年度卢湾区十位优秀律师之一,荣获上海“劳动争议代理最佳奖”,擅长企业法律顾问,手机15901801155,邮箱hulvshi119@163.com。

推荐第8篇:浅谈公司沟通机制

实佳面粉有限公司

浅谈公司沟通机制

沟通在企业内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沟通渠道不畅通是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通病,也是我们实佳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基层的许多建设性意见不能及时反馈至高层决策者那里,甚至有些意见在反馈过程中已被层层扼杀,而总公司企管部的政策决策在传达过程中,常常也无法以原貌展现在我们员工面前。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内部沟通机制,积极拓展沟通渠道,同时也是我们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充分认识建立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

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能有效地整合情感要素,充分尊重员工的感情需求,使员工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把心理话和内心情感尽量表达出来,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的位置和心态的位置,从而在员工内心深处激发起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因此良好的沟通机制不是形式上的“作秀”,而是基于对大局的正确把握,对自己的准确定位,这样的沟通应该是诚心诚意的,有理有效的。

做事先做人,做人诚为本!1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建立企业内部沟通机制的途径方法

1、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是最常见的沟通交流方式,上下级之间布置、报告工作,同事之间沟通协调问题,都采用此方式。

2、电话: 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借助电话这一传播工具进行的有声交流方式。

3、命令 :公司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布置工作、安排任务都可以称作“命令”,命令分口头命令与书面命令两种,事实上现在企管部下达的通知它已具有了文件的性质,也数“命令”的范畴。

4、文件 :公司下发有关文件是典型的下行沟通。对于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或者需要员工共同遵守的文件,必须与员工进行彻底沟通。公司的文件一般情况下发到各个部门,各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以确保文件内容沟通、执行到位。

5、会议: 会议这种沟通方式,根据需要可分为董事会、经理层会议、部门会议、全体员工大会等,根据开会周期可分为日例会、周例会、月例会、年会等,还有各种各样的专项会议,如财务会议、表彰会议、安全会议等。无论何种会议,都要求讲究会议效率,开会要有结果,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随后还要抓好执行、跟踪、检查、评估、反馈等环节。

6、业务“报告” :报告分为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类,类似于报告的沟通方式有“请示”或“汇报”,向公司上一级主管提出意见或建议等。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形成文字,都是上行沟通,一般需要批复或口头上给予反馈,从而形成上下信息交流上的互动。

7、内部报刊 :我们的公司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办内部报刊来增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例如,古井集团的《古井报》、《集团情况通报》、《市场动态》等报刊发挥着很好的沟通与交流作用。

8、广播 :在不少大中型企业,企业广播站这一传播媒介都在使用。

9、宣传栏 :这一传播媒介无论对大中小型企业,都很适用。宣传栏可大可小,内容可长可短,方便快捷。

10、举办各种活动 :企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各种游戏、联欢会、宴会、专题培训等,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司与员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

11、意见箱 :意见箱是很好的上行沟通方式,企业员工对公司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企业及领导进行沟通。作为企业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反馈。意见或建议被采纳者公要按照江城管理条例给予精神或物质经济方面等奖励。

12、内部局域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局域网,根据不同的职位设置了信息阅读权限,同时建立了“员工论坛”、“学习园地”等栏目,通过一媒体,员工与公司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非一般媒体所能比。

13、信件 :这里的信件不仅包括传统的书信,还包括电子信件,即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目前电子信件已成为常用的交流方式。上述沟通基本上是语言沟通,其实对于非语言沟通也应引起我们重视,比如面对面交流中的双方的穿着、举止及其相关礼仪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沟通效果。企业为员工创造优越的办公环境、办公气氛的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沟通。对无声沟通的重视,有时会起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企管部:孟军涛2009年 7 月 13 日

推荐第9篇:企业沟通机制浅谈

企业沟通机制浅谈:

(一)沟通的核心是心态一:摘掉“面具”,有效沟通

企业内部的“面具现象”,存在于当今众多企业中,并且产生越来越大的消极和隔阂影响,这种现象似乎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

“面具现象”使大家工作在“伪友好”的环境中,喜于迎逢,其结果一定是:组织团队不能相互了解,无法建立密切关系,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如果沟通渠道长期堵塞,信息不交流,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工作,挫伤组织团队热情,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关爱精神。

组织内部的这种“虚假感”,会强化员工与企业的“貌合神离”, 从而阻碍企业健康发展。

沟通的重要性不只是挂于嘴边或流于形式,就企业内部而言:沟通的机制化建立和成熟完善不可或缺。

二:沟通机制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力

沟通机制的作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有几个方面:

1:有助于改善组织体系决策力

组织团队从中高层到具体执行作业层都会涉及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决策,干什么?何时干?怎么干?等等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企业内部的沟通中才能广泛获取大量信息情报,然后进行正确决策。

而下属人员也可以主动与上级沟通,提出自己建议,供上级作决策时参考,或经过沟通,取得上级领导认可,自行决策。

而企业内部的沟通则为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信息,以增强其判断能力。

2:解决问题,有效协调,促进凝聚

组织团队要讲求整体性和协调性,而各个部门和各个职务在企业中是相互依存的,其依存性越大,则对协调的需求也就越高,而协调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

缺乏沟通,管理者对各部门和各下属的认识就不够充分,具体工作就会错误理解,不能正确完成。

多了交谈的机会,自然能建立信任的氛围,增进彼此了解,消除隔阂,误解和猜忌,使企业组织氛围和谐凝聚。

3:有效促进激励

沟通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缺少沟通,那管理就是空中阁楼,激励机制更无从谈起。

沟通是在传递信息,而良好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需要基础性和协调性的信息实现互通,但若要提高员工士气和积极性,还需要鼓励性的信息,使上级了解员工的需求与差别,在决策中充分考虑员工要求,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而上级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造成某种工作激励。

如果沟通顺畅,自主自发就会形成一种主动性的氛围。这种主动性氛围将有助于组织团队积极向上。

4:创造和提升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

沟通具备随时性, 而企业文化却需要逐渐培育成熟,没有沟通,就没有对企业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认同企业使命。

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培育,其实质是团队的思想力,情感力和行动力的水乳交融,是沟通的精华,是沟通的优秀形式和内容。

现代型企业的“人文管理”让组织体系赋予人性化,使企业管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员工自身内在观念和自觉行为模式,从而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及目标和使命,从而创新工作,自主自发。

三:有效沟通――管理者的最基本功

企业内部的沟通环绕在企业各个角落,渗透于管理各个环节。既然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不善于沟通引起的,那么有效的沟通,才能发现并解决问题,使企业上下保持顺畅和谐,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和企业目标。

从横向来讲沟通存在于管理活动全部过程,从纵向来讲更存在于管理活动各个层次,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也谈不上人际关系,更谈不上创新。

当团队的运行和管理出现问题,部门之间出现僵局,领导者之间出现隔阂,执行层面出现梗阻! 这是说明企业内部沟通有症结!做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者应该开始审视内部的沟通机制了!

四:沟通的核心是心态

沟通并不只限于说话与交流 ---- 沟通的核心是心态

(引用一个小故事): “有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沟通有方式,讲技巧,其要点是:真诚,理解,平等,尊重,认同和适应。避免以自我为中心,随时进行换位思考才能达到其高度,而换位思考虽然经常在嘴边,但做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我们始终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会有理解和认同以及适应,加上尊重,真诚,平等和目标一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沟通让一切成为可能……

企业沟通机制浅谈:

(二)常见渠道和形式

一:沟通机制主要渠道

◆ 向下沟通渠道

其要点是要保持即时性和实效性

向下沟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做为管理者要了解实际状况和沟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瓶颈,并提供解决方法,给予下属提供经验和指导建议,并紧盯过程能实现管控,注意过程化管理,使目的有效到达。

注意态度和姿态,注意沟通中讲话的技巧,要关心体恤下属的难处,而非给予压力,态度应诚恳温和,把握下属优点,少批评,慎用惩罚,适时巧妙地给予赞扬和激励。

作为上级要善于倾听,并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自我张扬,因为以前的经验不一定在当下适用。

开会沟通要注意效率,避免形式化,控制时间和与会人员数量;企业高层尽量最后发言,这样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避免一言堂。

◆ 向上沟通渠道:

其要点是避免地位差异,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有人抱怨领导不了解你,可能是因为你的主动性沟通力还不够,因为沟通是主动的,积极的。

在与上级沟通前一定要预先有答案和解决方法。

对各个答案和对策一定要有优劣对比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和风险评估。

和上级沟通不一定非要在办公室或会议室,只要有机会,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和上级沟通。

要注意和上级沟通尽量简化语言和重点,对自己的工作和业务主动提出改善计划。

◆ 水平沟通渠道

其要点是尽量能做到开诚布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决策阶层之间的沟通,管理阶层的信息沟通,各分支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之间的沟通,都属于水平沟通。

水平沟通目标是互相配合,提高协作效能,克服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倾向,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了解,有助于培养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当部门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企业中层认为是部门职责和权限划分的问题,而忽视水平沟通的重要性。

企业沟通机制浅谈:

(三)提升内部沟通机制

只有持续不断提升沟通机制,让内部组织体系深刻认识到各自工作职责,业务状态,目标使命,现存问题,提升方向和规划实施等等,才能达到信息共享,让信息流动无障碍,从而使组织体系发挥效能。

◆ 积极聆听

聆听没有成本,也无需付出代价,聆听也是最精明的投资,一个善于聆听者,会得到宝贵的智力财富。

聆听员工不同意见和建议,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聆听与市场一线接触人的看法,会更加贴近市场状况,认真去聆听,就有可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和症结,可能豁然开朗,会发现以前一直深藏的问题盲点。

管理者的积极聆听也会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得到认可,使沟通更加平等,会增强员工的主人公精神。

◆ 非正式沟通更轻松

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非正式沟通则增加有效沟通的开放性。

非正式沟通会少了很多约束和压力,人们在交流信息时更容易畅所欲言和相互激发,从而大大提高活跃的沟通氛围,让员工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 让沟通深入而平等

优秀的企业不仅沟通频率较高,而且沟通深入,彻底,不流于形式。

管理者和员工沟通时给予员工平等的地位,让其感觉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排除地位差异,个人偏见和经验主义,例如,向下沟通比较容易,向上沟通比较有障碍,做为上级应该要知道这一点并进行克服,避免自恃经验丰富,居高临下和别人进行沟通,这会使沟通效果适得其反。

◆ 优化内部组织机构

机构越复杂,沟通越困难,信息传达越容易扭曲,变形和失真,致使效率降低,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或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多头领导,人浮于事,就会严重影响内部沟通。

一:组织架构设置应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原则

二:各分支机构要讲求协调性

三:要对组织机构进行“体检”

根据实际运营后的绩效表现和运营效率来判断评估其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 健全沟通渠道,完善沟通制度

沟通渠道可以分级,分层次,部门内完善定期交流制度,增加交流频率,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进行非定期会议和讨论,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

部门之间制定定期和非定期的沟通计划,就特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目的性讨论沟通,还可以通过建立信箱,短信平台,员工论坛,服务网络等新的沟通渠道,结合传统的面谈,电话,信件等,使员工能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最佳的沟通,从而提高沟通效果。

要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密切结合员工自身综合条件,抓好员工心理,结合员工培训等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预期。

◆ 改善沟通环境,注重信息化建设

开诚布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情报,以便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

如果管理者真正要和员工建立亲密关系并使他们热诚工作,那他们就应该从办公室中走出来,抱着真诚的愿望和他们相互交流,并且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

信息化建设能强化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营造富于活力的企业文化。网络办公,能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节约办公成本,使企业内部整体运营效率提高。

这种虚拟性沟通平台的延伸,使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文化更具备了真实性和有效性,更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时代价值。

◆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完整的沟通必须具备完善的反馈机制,注意观察有效沟通后的反应和行动,并收集可用的反馈信息,为有效沟通做出评判和改进方法。

信息反馈畅通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能实现双向交流机制,真正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 评价,总结,持续创新

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定期总结沟通机制产生的效果,并在原有基础上改进不足,不断完善和优化,要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鼓励全体员工进行沟通创新,拓宽沟通渠道,丰富沟通方式,不断建设新型沟通平台。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企业管理都离不开沟通。

推荐第10篇:公司内部沟通机制1

公司内部沟通机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

为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因内部各环节沟通不及时或不顺畅导致的工作脱节、推诿现象,根据公司管理要求及公司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集团公司所有在职人员。

第二章 沟通机制管理

第三条 行政部门权责

一、总经理召开的会议、公司例会、临时性会议的通知、召集,会议资料的准备,会议记录,会议决议追踪及呈报;

二、总经理信箱(传统信箱以及电子信箱)的管理,定期收、发;

三、企业制度、正式文件的颁发、发行;

四、公司决议事项和总经理指令的通知、传达;

五、有关事物的联络、协调、催办。第四条 其他各部门主管权责

一、出席要求参加的会议、执行会议决议;

二、根据会议要求、上级指示或工作需要,向所属部门、员工传达会议决议及公司的政策、规章、要求等;

三、定期或不定期向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作述职汇报,及相关业务状况的呈报;

四、部门会议的通知、召集、会议资料的准备、会议决议追踪及呈报;

五、有关事务的联络、协调、催办。

第三章 沟通机制内容

第五条 沟通形式

一、正式的文件沟通;

二、会议沟通:例行性会议、临时性会议;

三、非正式场合、非正规形式的沟通(公司电子邮箱、个别交谈等);

四、总经理私人信箱;

五、网络平台:公司主页、企业论坛等;

六、公告栏、员工天地等;

七、合理化建议的征集。第六条 具体内容

一、正式的文件沟通

1、规章、制度类文件

规定各种规章制度及作业程序、作业规范、操作标准并经相关权责主管审核、批准的正式文件,有专一主题、格式、适用期长,一般不针对具体个人、具体时间,并在相应范围内必须遵循的基础性制度;

2、联络、通知类文书

进行各种具体事务联络、通知、交办、指令、呈报等文书。一般适用期较短,针对性较具体,适用期过后,多数无保存价值或存档年限短。另外,有些临时性或试行性制度也可采用此类形式。

3、报告、报表类文书

(1)下级呈报上级,下属部门呈报直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向公司或总经理的述职报告,专项工作汇报、及各项业务报表等,分为定期及不定期的呈递;

(2)须定期呈报的有:

a、生产计划报表、生产月报表、品质分析报表、毛利预算表、财务收支预算、采购资金计划表等;

b、业务部的业务报表、销售及费用月计划表及相关分析报告等;

c、财务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报告、责任单位成本绩效报告;

d、下级主管对上级主管的述职报告、工作报告。

4、会议记录类文书

各类会议由指定人员做《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均以邮件形式发送到各中层领导个人邮箱。

二、会议沟通

1、例行性会议 a、检讨总结上阶段经营、管理情况,分析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设定下阶段经营、管理重点,拟出工作计划与重大会议;

b、公司重大经营、管理决策讨论或发布;

2、临时性会议

临时性会议由总经理或相关权责主管依需要时召集。

三、非正式场合,非正规形式的沟通

(1)由总经理设置公司公共电子信箱,行政部并负责定期的收集、呈递总经理;

(2)除工作接触外,各级主管应定期或不定期与下属进行交谈沟通,以增进彼此了解,掌握各层次人员的动态信息,帮助决策层把握方向,适当准确的制定相关政策。

四、总经理私人信箱

公司在指定地方设立总经理私人信箱,一线员工如有各类意见可以匿名信的方式投递到总经理私人信箱内,总经理私人信箱内的信件只有总经理亲自阅读并处理。

五、网络平台

1、公司网站信息是重要的沟通方式,主要发布公司重要事件、存在问题、项目重大事项的及时报道等,为中高层人员提供各类信息参考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公司的最新动态。另外,领导和员工都可以在企业论坛里互相交流。

2、网站内容的管理: ①涉及公司领导外事活动和上级领导视察的信息,由参与活动的部门供稿;

②重大活动(会议),由活动(会议)组织或所涉及业务的部门负责;

③工程管理部对在施项目的重大事项及形象资料负责,及时提供项目图片以及项目规模等资料,以便公司及时报道。

④行政部负责网站日常管理、招聘信息的发布和收集及公司发文的文件上传。

⑤先进部门和优秀员工的表彰和奖励都在网站及时发布。

⑥其他重要信息。

六、公告栏

公司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决策除在网站上公布外,还要及时在公告栏上发布,以便有些上网不方便的员工随时了解公司动态。

七、合理化建议的征集

公司指定人员定期到一线员工中征集意见、建议,意见、建议一经采纳,公司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奖励。

第四章 附则

第六条 本制度由行政部制定; 第七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11篇:沟通协调机制[优秀]

秀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街道办事处联合社区居委会

沟通协调机制

为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促进我站社区卫生工作的稳步推进,街道办事处联合社区居委会,一起赴我站协调社区卫生工作,积极的推动我站社区卫生工作,尤其是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在与街道和社区负责人的协调会上,我社区卫生站站长向街道和社区领导就目前社区卫生工作遇到的入户建档难等问题和需要街道配合的事项做了一一说明,街道和社区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也就目前孕产妇信息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共享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操作规范相关事项。三位负责人也就街道、社区居委会配合社区卫生站做好社区卫生工作提出了要求。各主管人员听取完情况介绍后纷纷表示,要高度重视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全力配合,争取形成街道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是做好社区卫生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此次协调沟通,进一步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能力,通过取得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讲座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协调、沟通、配合。有利于建立相互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互通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将更多的卫生政策和相关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使辖区居民群众及时了解各项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服务动态。

第12篇:企业沟通机制——提升内部沟通机制

上海招聘就上上海英才网!

企业沟通机制——提升内部沟通机制

只有持续不断提升沟通机制,让内部组织体系深刻认识到各自工作职责,业务状态,目标使命,现存问题,提升方向和规划实施等等,才能达到信息共享,让信息流动无障碍,从而使组织体系发挥效能。

上海英才网认为:提升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积极聆听

聆听没有成本,也无需付出代价,聆听也是最精明的投资,一个善于聆听者,会得到宝贵的智力财富。

聆听员工不同意见和建议,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聆听与市场一线接触人的看法,会更加贴近市场状况,认真去聆听,就有可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和症结,可能豁然开朗,会发现以前一直深藏的问题盲点。

管理者的积极聆听也会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得到认可,使沟通更加平等,会增强员工的主人公精神。

非正式沟通更轻松

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非正式沟通则增加有效沟通的开放性。

非正式沟通会少了很多约束和压力,人们在交流信息时更容易畅所欲言和相互激发,从而大大提高活跃的沟通氛围,让员工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让沟通深入而平等

优秀的企业不仅沟通频率较高,而且沟通深入,彻底,不流于形式。管理者和员工沟通时给予员工平等的地位,让其感觉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排除地位差异,个人偏见和经验主义,例如,向下沟通比较容易,向上沟通比较有障碍,做为上级应该要知道这一点并进行克服,避免自恃经验丰富,居高临下和别人进行沟通,这会使沟通效果适得其反。

优化内部组织机构

机构越复杂,沟通越困难,信息传达越容易扭曲,变形和失真,致使效率降低,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或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多头领导,人浮于事,就会严重影响内部沟通。

一:组织架构设置应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原则

二:各分支机构要讲求协调性

三:要对组织机构进行“体检”

根据实际运营后的绩效表现和运营效率来判断评估其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健全沟通渠道,完善沟通制度

沟通渠道可以分级,分层次,部门内完善定期交流制度,增加交流频率,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进行非定期会议和讨论,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

部门之间制定定期和非定期的沟通计划,就特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目的性讨论沟通,还可以通过建立信箱,短信平台,员工论坛,服务网络等新的沟通渠道,结合传统的面谈,电话,信件等,使员工能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最佳的沟通,从而提高沟通效果。

要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密切结合员工自身综合条件,抓好员工心理,结合员工培训等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预期。改善沟通环境,注重信息化建设

开诚布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情报,以便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

如果管理者真正要和员工建立亲密关系并使他们热诚工作,那他们就应该从办公室中走出来,抱着真诚的愿望和他们相互交流,并且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

信息化建设能强化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营造富于活力的企业文化。网络办公,能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节约办公成本,使企业内部整体运营效率提高。这种虚拟性沟通平台的延伸,使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文化更具备了真实性和有效性,更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时代价值。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完整的沟通必须具备完善的反馈机制,注意观察有效沟通后的反应和行动,并收集可用的反馈信息,为有效沟通做出评判和改进方法。

信息反馈畅通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能实现双向交流机制,真正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评价,总结,持续创新

上海英才网认为: 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定期总结沟通机制产生的效果,并在原有基础上改进不足,不断完善和优化,要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鼓励全体员工进行沟通创新,拓宽沟通渠道,丰富沟通方式,不断建设新型沟通平台。

第13篇:政府企业沟通联系机制

政企沟通机制

在市民论坛创办二周年座谈会上,于勇市长向全体市民(网友们)发出号召,要做到“五个关注”,关注发展、关注民生、关注周边、关注未来、关注政府,把市民论坛打造成为一个优良品牌,让这个平台更好地服务全市人民。

为落实“五个关注”,今天就谈谈这方面的一点想法,建议铜陵市政府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的制度。

铜陵市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是全市上下以及各企业辛勤努力的结果,也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企业积极提供服务分不开的;市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已有丰富的经验,仍需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的一项规范制度。

而今天,已是市场经济时代,仍需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品牌,密切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和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支持促进企业在铜陵发展壮大,需进一步建立、完善市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的制度。当前,全市上下开展的效能建设活动,对提高政府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的制度尤为必要。特提十一条建议(供参考):

一、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制度

市政府各部门要把与企业进行对话沟通、为企业提供服务作为本部门重要的工作制度加以落实。政府各部门要及时收集和处理企

业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企业业务咨询,向企业宣传解释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业务程序、办事指引等服务,与企业保持及时畅通的联系渠道。

二、铜陵县、各区人民政府要结合本辖区实际,需制定相应的与企业对话沟通的制度。

三、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的内容

1、向企业介绍和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

2、向企业介绍和通报国家有关重大政策及调整情况;

3、听取企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工作及其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

四、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的主要形式

1、到企业调研。

2、专题座谈。

3、网上对话。

五、建立政府与企业定期对话沟通机制

1、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至少每月与相关企业座谈一次,并按企业要求或预约,随时赴企业调研或接待其来访;

2、市信息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政府与企业网上对话实施办法,在网上收集企业的意见和要求,每2个月组织一次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与企业人士的网上对话活动。

六、建立实施重大政策事先征询企业意见制度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有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

大影响或涉及企业重大利益的经济政策时,要事先广泛征询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七、建立政府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市政府及各部门应按照行政机关政务公开有关规定,通过政府公报、新闻媒体、互联网、告示牌等方式向企业发布相关政府信息。市政府各部门网站及时公布市政府对企业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意见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八、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

除实施与企业进行对话沟通制度外,市政府各部门要继续充分发挥现有的咨询及投诉电话、政府网站、电子信箱等渠道的作用,按职责分工收集、整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协调解决;特别重大的问题,需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提请市政府领导协调解决。

九、充分发挥行业办(协会)等中介机构的联系沟通作用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定期与各行业办(协会)进行对话沟通活动,让行业办(协会)及企业了解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产业导向;同时,各行业办(协会)要充分听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意见,就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制订相关政策及应改进完善的措施等问题,及时与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以加强行业办(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自律与协调作用。

十、市监察部门要按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有关规

定,加强对市政府各部门与企业建立对话沟通机制的措施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在与企业对话沟通中敷衍塞责、走形式主义、损害政府形象的工作人员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为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保驾护航。

十一、市政府各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对外公布。

本报讯(侯威记者许晓楠)记者昨日从西岗区域发展与合作座谈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加强政府与辖区企业的沟通联系,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西岗区委、

区政府今年建立了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制度。

对话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向辖区企业介绍和通报西岗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产业发展规划;向辖区企业介绍和通报国家、省、市、区有关重大政策及调整情况;了解辖区企业对区政府工作和各职能部门服务质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惠政策落实、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及时让辖区企业了解区政府推出的各项服务和手段;帮助协调解决辖区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等。

值得一提的是,西岗区同时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服务辖区企业接待日”制度、区领导与辖区重点企业联系挂点制度和区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调研日”制度。区政府设立辖区企业接待室,每周固定安排半天时间作为区委、区政府领导“服务辖区企业接待日”,听取企业意见,解答、咨询和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接受企业对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区领导到辖区纳税大户及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所在的企业联系挂点,每月安排一天时间到所挂点的企业进行调研。在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广泛建立“企业调研日”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并提出对策,尽心尽力地为挂点联系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多做实事、好事。

区领导及相关部门将通过明察暗访,了解各部门与企业对话沟通机制的建立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于沟通渠道不畅、无故拖延不办、推诿责任、服务态度恶劣的相关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

处理,并追究相关单位领导责任。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密切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和改善政府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现就建立市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协调制度提出如下意

见:

一、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协调的内容

(一)向企业介绍和通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

(二)向企业介绍、通报上级和国家有关重大政策及调整情况;

(三)听取企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及其部门工作及其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及其部门帮助支持的相关问题。

二、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协调的主要形式

(一)接待企业来访;

(二)深入企业调研;

三、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

(四)网上信箱。

三、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协调的机制

(一)市政府确定专题,每年分线安排4至6次企业代表座谈会,市长、分管副市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

(二)市长至少每季度深入企业调研1次;

(三)分管副市长至少每季度与相关企业座谈一次,每月赴企业调研一次;

(四)市政府主要经济职能部门要经常性地与相关企业座谈

沟通,并按企业要求或预约,随时赴企业调研或接待其来访。

四、确保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协调制度落到实处

(一)必须把与企业开展定期沟通协调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作为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平时要注意收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与企业保持及时畅通的联系渠道。

(二)重大政策实施前必须征询企业意见。在研究制定有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或涉及企业重大利益的经济政策时,要事先广泛征询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三)政府信息必须公开透明。要按照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通过文件资料查阅服务中心、新闻媒体、诸暨市政务信息网、中国诸暨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网站等方式向企业发布相关政府信息。市信息中心负责诸暨市政务信息网、中国诸暨政府门户网站有关政府信息的更新和充实,并通过网上信箱收集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发布市政府对企业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意见及相关政策措施。

(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协调解决;需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提请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协调解决;特别重大的问题,应提请市长协调解决。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联系沟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自律与协调作用。

诸暨市人民政府

二、工作目标

建立政企沟通制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机关部门与企业交流、互动的渠道更加畅通,服务企业的载体更加丰富、规范;机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加强,服务效能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政企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机关部门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内容

1、建立涉企政策信息公开机制

(1)构建涉企信息网络公开平台。由县府办牵头,在“中国.常山”网、“机关效能110”和“常山信息港”等县域知名网站开通“涉企政策查询”系统,便于企业对涉企政策的查询和了解,确保各项涉企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各乡镇和涉企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在本系统门户网站上专门设立、开通“涉企政策查询”系

统。加强对“涉企政策查询”系统的管理,针对已废止和新制订的涉企政策,要做到及时更新,及时调整。

(2)构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由县政府信息中心和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建立健全我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推行涉企行政许可事项网上查询和办理,推动行政审批公开化,实现行政监察由事后监察向事前、事中、事后监察相结合转变,进一步提升涉企行政审批效能。

2、建立企情动态检测机制

(1)开通“政企快线”热线电话。在县经贸局设立“县政企快线”电话,专门收集、受理企业反映的问题以及投诉、举报、咨询和建议等事项。各乡镇和涉企部门要设立本单位的“政企快线”电话,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本单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和事项。

(2)建立干部挂联走访企业制度。组建乡镇和部门政企沟通联络员队伍,各乡镇和涉企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联系一定数量的企业,通过每季定期、不定期走访挂联企业以及发放《部门职能介绍和科室联系卡》、《企业意见建议征询函》等,宣传部门职能和涉企政策,了解、掌握企业在生产发展过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

处理、解决一些能及时办理的问题和事项。

(3)健全县领导联系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制度。县四套班子要分别联系我县一重点产业,加强调查研究,着力推进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每位县处以上领导干部都应联系2-3家不同类别的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倾听企业呼声,了解掌握企情,并及时协调、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4)健全、完善企业 “三评”制度。强化企业对机关部门及其干部的民主监督,组织开展每季一次的企业“三评”活动,并及时汇总、分析企业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供县主要领导决策参考。同时将问题和意见建议提交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完善。

3、建立政企互动交流机制

(1)建立政企“恳谈日”制度。每季度由县经贸局牵头,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与重点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进行一次定期约谈、沟通,听取企业对政府及部门的意见建议,帮助企业分析经济形势,了解宏观政策,理清发展思路。各乡镇每年要定期、不定期地召集辖区内相关企业主进行座谈,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听取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意见建议,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涉企部门要结合职能,定期、不定期地召集相关企业主进行座谈、沟通,

宣传国家和地方涉企政策,听取企业对本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帮助企业出谋献策,排忧解难。

(2)建立企业主代表参加经济分析和项目点评会制度。每年召开1-2次由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经济分析和项目点评会,通过对全县经济发展形势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点评,进一步强化机关部门服务企业和项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服务企业和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帮助企业找准发展差距,把握产业导向,明确发展目标,增强发展信心。

(3)健全部门下派企业指导员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年轻机关干部赴企业学习、锻炼,并充分发挥企业指导员在政企沟通方面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纽带作用。

4、建立涉企事项综合处置机制

(1)建立涉企事项交办制度。各乡镇、部门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若不属本单位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应将有关问题和意见建议向县经贸局反馈,由其提交相应的乡镇、部门办理、解决,并向有关企业反馈相关情况。

(2)建立疑难涉企事项会诊制度。建立县政企沟通领导小组,

加强对涉企复杂、重大事项的协调处置。针对解决企业反映的复杂、疑难事项,每月由县经贸局梳理、汇总后报县政企沟通领导小组,适时召开由政企沟通领导小组成员和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的沟通、协调会,通过集中会诊,进一步找准症结,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问题妥善解决。

(3)开展“企业和项目服务月”活动。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安排一次“企业和项目服务月”活动,制订企业和项目服务月实施方案,召开服务月动员大会,发动机关部门及其干部集中进企业走访、调研,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营造乡镇、部门凝心聚力服务企业和项目的氛围,强化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合力提高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实效。

四、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县政企沟通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全县政企沟通工作的领导。政企沟通的日常工作由县经贸局牵头、协调。各乡镇、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政企沟通制度在强化涉企服务意识,提升涉企服务质量,改善政企关系,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要建立相应的政企沟通领导小组,加强对政企沟通工作的统一领导。

2、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各乡镇、部门要把政企沟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明确班子成员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各乡镇、

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政企沟通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每年至少要安排4次走访企业活动,并及时参加涉企事项的调处。要建立政企沟通相关制度台帐,做好投诉受理、走访企业和事项处置等相关活动记录。

3、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县政企沟通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乡镇、部门政企沟通工作的指导,并对执行政企沟通制度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督查和通报。要把政企沟通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的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第14篇:“绩效沟通例会”考核机制

“绩效沟通例会”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不是“抓坏人”、不是发奖金、不是“批判大会”,不能让员工听到考核就心惊胆战。以企业绩效提升和发展为目标,通过“绩效沟通例会”机制建设,实现过程绩效沟通的规范化,落实定性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过程中,职能管理部门的考核一直是个难题,其中大部分都是定性工作,难以通过定量指标精准考核。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此要么硬性量化,效果甚微、成本巨大、得不偿失,要么“走形式”,作用不大。定性工作的考核难题在企业中存留至今。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表示: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步骤,并指派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特别是在推行某一决策,执行人员必须改变其行为习惯和态度时,化决策为行动更是重要的考虑!

因此,笔者在多家企业的管理项目实践中,通过深入分析员工绩效行为、绩效现状、各类考核模式的优劣、考核对员工绩效水平的影响等,提出了“绩效沟通例会”的考核机制。

一、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考核,是希望通过考核不断纠正员工的行为偏差,使之更称职,团队更优秀。

企业为什么考核不考核不行吗在一家企业有过这样有趣的现象:管理者为改善混乱的劳动状况,设置“职业行为禁区”,即一旦触犯则后果非常严重。历时数月通过起草相关条例、广泛召开会议、反复讨论修改完善等过程,形成《职业行为禁区库》,张贴于各个工作区域。一位人力资源管理者却高喊:“你这么做,我抓不到人了,怎么办?”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将管理标准渗透入员工心中,没有人出现企业禁止的行为,难道不好吗? 因此,企业首先需明确考核的正确定位,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的工具,不是为了“抓坏人”。对于企业领导来说,考核重在提升优化行为,而非奖金。切勿将绩效会议开成“批判大会”、末位员工的“批斗大会”,使得员工听到考核或绩效会议就心惊胆战,产生叛逆情绪。这样,绩效管理将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受挫,成长发展缓慢,进入恶性循环。

二、企业定性工作管理不是说说而已,需要通过良好的流程和制度建设实施来支撑。

基于正确的绩效考核目的,将绩效提升与员工成长发展相结合,设计简约易操作的绩效沟通会议流程(如图)和制度,使员工积极参与绩效管理,学习成长与发展。

具体会议流程关键点描述如下: 1.总结自评与分解计划

会前准备。员工根据本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A+/A/A-),并填写自评理由说明,同时规划形成下周工作计划。

(1)绩效计划形成。部室重点工作分解+部室督办工作落实+业务流程环节落地+岗位职责具体化。

(2)绩效计划制定原则。“二八原则”,区分“重点工作”、“常规工作”,切忌事无巨细。

SMART原则,即计划、目标制定需“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时限明确”。这既是过程绩效辅导的重要依据,也使绩效成绩令人信服。因此,下级的计划需上级审阅、指导、把关,切忌“走形式”。 2.分析反馈与沟通辅导

员工在绩效沟通会议上,做本周工作汇报和问题反馈,自评为“A+”、“A-”工作情况须详细汇报(A++需说明理由,A-需提出改进的建议)。

(1)阳光点评与方法指导。员工自我评价是关键,将上级评价重心转向“自我评价”,员工自我总结和评价过程,更有助于其清晰认识自己的绩效状态,并作为上级评价的依据。 对于A+,宣导表扬,作为年末“卓越工作”考核申请的基础(如通过某个小制度、小流程优化或合理化管理建议,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促进成本控制、效益提升或部室内管理提升等)。

对于A-,特别是频繁出现的工作问题点、长期绩效欠佳的员工需重点关注,持续追踪落实、采取措施逐个攻破、不“走形式”。

(2)角色分析与前馈控制。中层管理者将部门公司级重点工作分解至岗位,强调工作中的重点和履职关键点,对部分难点工作给予指导,帮助员工理顺工作思路(预前控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如责任角色分解,对于一项需跨岗位或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明确责任角色(谁牵头、谁承担、谁配合),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会后,员工根据部署完善计划。 (3)结果应用。优秀评价“A+”的累计,第一,作为薪酬绩效联动分配依据;第二,作为后备选拔依据;第三,作为员工职业发展晋升的参考依据。让优秀员工从物质、精神、长远发展等多个方面得到激励,建立企业对优秀员工的尊敬和认可,提高全体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任何企业管理的方法都需要实践反复验证和效果分析论证,“能用、好用”是标准。通过在多家企业的实践,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中层管理者普遍反映:部室工作越理越顺了,员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丢三落四现象减少了,效率提高了,员工越来越喜欢学习交流,团队越来越和谐了。

对单位而言,绩效例会是耗时费力的“新增”工作,且需长期坚持才可见效。因此,推行初期,需各级管理者深入理解、加强宣导,逐渐内化为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习惯。根据经验作出如下实施提示:

(1)时间控制。员工多的部门,切忌逐条汇报,避免会议冗长、效率低、占用过多工作时间,导致员工产生逆反心理,要挑选工作亮点及问题点作为员工汇报的核心。

初期(前1-3次):员工梳理工作内容、制定计划耗时较长,且需轮流汇报总结、计划和自评,上级给予指导和评价,要有耐心。

后续(3次之后),常规工作已基本成形,变动不大,即可只汇报重点工作情况、A+及A-工作,领导选择性点评,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2)组织者要把控会议进程,按流程围绕工作提升开展,忌将会议变成思想教育会。 (3)切忌评价过于复杂,简单的A-AA+即可,评价不是目的。

(4)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过程效率。通过评价操作信息化,使得评价操作简单易行,累计体现员工绩效表现和贡献,为员工晋升提供数据支撑。

以企业绩效提升和发展为目标,通过“绩效沟通例会”机制建设,实现过程绩效沟通的规范化,落实定性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同时还可将此过程与员工职业发展管理高效结合,为员工绩效水平提升、培养可持续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队伍提供平台。

第15篇:如何提升公司内部沟通机制

教你如何提升公司内部沟通机制

---★ 文章来源:火爆招商网【1168.TV】→ http://www.1168.tv/college/cehua/news_8136.htm 只有持续不断提升沟通机制,让内部组织体系深刻认识到各自工作职责,业务状态,目标使命,现存问题,提升方向和规划实施等等,才能达到信息共享,让信息流动无障碍,从而使组织体系发挥效能。

◆ 积极聆听

聆听没有成本,也无需付出代价,聆听也是最精明的投资,一个善于聆听者,会得到宝贵的智力财富。聆听员工不同意见和建议,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聆听与市场一线接触人的看法,会更加贴近市场状况,认真去聆听,就有可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和症结,可能豁然开朗,会发现以前一直深藏的问题盲点。管理者的积极聆听也会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得到认可,使沟通更加平等,会增强员工的主人公精神。

◆ 非正式沟通更轻松

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非正式沟通则增加有效沟通的开放性。非正式沟通会少了很多约束和压力,人们在交流信息时更容易畅所欲言和相互激发,从而大大提高活跃的沟通氛围,让员工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 让沟通深入而平等

优秀的企业不仅沟通频率较高,而且沟通深入,彻底,不流于形式。管理者和员工沟通时给予员工平等的地位,让其感觉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排除地位差异,个人偏见和经验主义,例如,向下沟通比较容易,向上沟通比较有障碍,做为上级应该要知道这一点并进行克服,避免自恃经验丰富,居高临下和别人进行沟通,这会使沟通效果适得其反。

◆ 优化内部组织机构

机构越复杂,沟通越困难,信息传达越容易扭曲,变形和失真,致使效率降低,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或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多头领导,人浮于事,就会严重影响内部沟通。

一:组织架构设置应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原则二:各分支机构要讲求协调性三:要对组织机构进行“体检”

根据实际运营后的绩效表现和运营效率来判断评估其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健全沟通渠道,完善沟通制度

沟通渠道可以分级,分层次,部门内完善定期交流制度,增加交流频率,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进行非定期会议和讨论,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部门之间制定定期和非定期的沟通计划,就特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目的性讨论沟通,还可以通过建立信箱,短信平台,员工论坛,服务网络等新的沟通渠道,结合传统的面谈,电话,信件等,使员工能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最佳的沟通,从而提高沟通效果。要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密切结合员工自身综合条件,抓好员工心理,结合员工培训等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预期。

改善沟通环境,注重信息化建设

开诚布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情报,以便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如果管理者真正要和员工建立亲密关系并使他们热诚工作,那他们就应该从办公室中走出来,抱着真诚的愿望和他们相互交流,并且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

信息化建设能强化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营造富于活力的企业文化。网络办公,能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节约办公成本,使企业内部整体运营效率提高。这种虚拟性沟通平台的延伸,使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文化更具备了真实性和有效性,更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时代价值。

◆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完整的沟通必须具备完善的反馈机制,注意观察有效沟通后的反应和行动,并收集可用的反馈信息,为有效沟通做出评判和改进方法。信息反馈畅通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能实现双向交流机制,真正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 评价,总结,持续创新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定期总结沟通机制产生的效果,并在原有基础上改进不足,不断完善和优化,要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鼓励全体员工进行沟通创新,拓宽沟通渠道,丰富沟通方式,不断建设新型沟通平台。

---★ 文章来源:火爆招商网【1168.TV】→ http://www.1168.tv/college/cehua/news_8136.htm

第16篇:积极推进民意沟通机制

*****积极推进民意沟通机制

*****按照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本院工作实际,积极推进民意沟通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倾听民声、沟通民意、服务民生。

一是加强立案文明窗口建设。该院在立案工作中简化立案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争议不大、事实清楚的案件,耐心做好诉前调解工作,妥善化解矛盾。

二是坚持“请进来”,强化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沟通民意。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为监督主体,突出做到“四主动”,主动听取意见建议、主动邀请参加旁听、主动汇报工作、主动商讨办理议案或建议。

三是坚持“走出去”,开展送法下基层巡回审判沟通民意。通过现场开庭,倾听基层民意呼声,理清争议焦点,在此基础上发挥田间、地头调解优势,拉近与群众的联系,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四是努力完善信访处理机制。实行院长天天接访制度,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完善信访记录,加强跟踪办理。定期召开当事人座谈会,请对案件有意见的当事人或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当事人到法院,由承办人释明法院判决理由及依据,息访息诉。

第17篇:内部沟通与谈心机制

质量管理集团认证管理文件文件编号:HZ/GL-XZ-19-2009

内部沟通与谈心机制

1、目的

确保各岗位人员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有效沟通。

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职责

各部门经理负责具体实施。

4、工作流程

4.1内部沟通坚持与人为善,坦诚相见的原则,达到构建和谐企业、

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增进理解、促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

共识的目的。

4.2 内部沟通的范围层次分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谈心活动;

领导班子与中层干部之间的谈心活动,中层干部与员工之间的

谈心活动。

4.3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每月至少谈心一次,领导班子与中层干部干

部之间每月至少谈心一次,中层干部与员工之间的谈心活动每

月至少一次,尤其是新入职及转岗员工要及时与其沟通,对离

职人员部门经理及人事主管要与其进行面谈,了解离职真实原

因。

4.4 内部沟通的内容要查找问题紧密结合,要与找准公司存在的突

出问题相结合,要与解决员工个人思想、工作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与解决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疙瘩和矛盾相结合。

质量管理集团认证管理文件文件编号:HZ/GL-XZ-19-2009

4.

54.6 在开展内部沟通时要注意做好相应纪录。 内部沟通时要认真负责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出别人的不足,

又要诚恳地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并勇于改正。同时,

做到“四要谈”、“五不谈”。“四要谈”,即优点、缺点都要谈;

思想、工作都要谈;单位、个人都要谈;现状、方向都要谈。“五

不谈”,即一是溢美之词不谈;二是不着边际的话不谈;三是把

握不准的问题不谈;四是过激言辞不谈;五是模棱两可的话

不谈。

编制:审核:批准:

时间:时间:时间:

第18篇: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的思考

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的思考

劳动关系调整是劳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对促进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调整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建立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是指政府、工会、企业三方的代表共同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活动及其方式,其法律依据为《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对于及时公正地处理劳动争议,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和现实的意义。

1、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由此带业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也日益明确,双方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在一定的时期内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争议的主体、标的将更加复杂。劳动关系调整的任务将变得更加艰巨。在这一背景下,靠任何一个部门的力量去调整劳动关系都是远远不够的,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而建立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由政府、工会、企业三方的代表共同调整劳动关系,有利于发挥三方的整体功能,形成合力,及时妥善地处理劳动争议,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充分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公平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关系中两个主体的确立,劳动争议的日益显性化,迫切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以使劳动关系的调整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劳动关系双方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保证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而建立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让工会和企业的代表参加调整劳动关系,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原则,从而使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赢得其信任。

3、与国际惯例接轨。实行三方原则,建立三方机制,是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劳动关系的调整应当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不仅有利于劳动争议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减轻政府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二、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现状分析

自1987年我国恢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各地普遍建立了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方机制的作用得到一定的发挥。但是,目前的三方机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代表性不强。从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情况看,政府的代表是劳动行政部门,职工的代表是工会,企业的代表是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前两者的代表性毋庸置疑,而后者的代表性则值得商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代表,有其特定的涵义。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占主导地位,企业主要由国家(政府)投资兴办,企业为国家所有,政府当然地成为企业的代表者,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经营管理活动。企业则成为政府的附属。而

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破了所有制界限,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它们既不由政府投资,也不隶属于政府。况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将不再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这样,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如果继续作为企业的代表,显然缺乏代表性。说到底,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实际上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代表的只能是政府的利益。因此,这就实际上造成了三方机制实为二方机制,企业代表缺位。

2、工作范围不广,三方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现行的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主要体现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而仲裁委员会的职责和范围是由《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即负责劳动争议的处理(主要是仲裁)。由于职责所限,仲裁委员会的工作未能涉及劳动关系调整的其他方面,三方机制的作用受到制约,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缺乏主动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坚持依法、公正、及时的原则。同时也遵循“不诉不理”的原则,处理劳动争议的前提是当事人必须提出申诉。因此,其工作是被动式的,缺乏主动性。

4、规范化、制度化不够。在劳动争议处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上,国家制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组织规则、办案规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并不尽人意。目前,相当一部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很大程度上存在劳动行政部门一方办案的情况,没有形成三方共同办案的局面,以致三方机制形同虚设。有的虽然实行三方共同办案,但不够经常化,共同办案率不高。

上述现象的存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认识原因。对于三方机制,劳动行政部门和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些同志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三方原则组成,因此,无论是其办事机构还是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都代表仲裁委员会,即使没有工会代表、企业代表参加,也应视为三方办案,体现了三方原则。故不少地方处理劳动争议,不够重视工会、企业代表及工会、企业组织兼职仲裁员的作用,劳动行政部门及其仲裁员独自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现象十分普遍。此外,一些工会、企业组织的同志认为,劳动争议处理主要是劳动行政部门的事情,因而,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笔者认为,上述认识均存在片面性,因为没有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及工会、企业组织兼职仲裁员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活动,就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方机制。第二,体制原因。我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职责范围等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必须遵循。而由于体制的原因,仲裁委员会只能依照现有模式调整劳动关系,以致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代表性不强、缺乏主动性、工作范围不广的现状客观存在。

三、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和规范破产、鼓励兼并、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具体措施。这不仅为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劳动关系调整面临着新的挑战。鉴此,对完善三方机制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调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给企业代表补位,以解决企业代表不到位的问题。只有调整企业代表,三方机制才能真正健全,调整劳动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公正,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海南省自1995年以来,按照三方原则调整了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明确由各级商会组织作为企业代表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代表缺位的问题,使三方机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走出了一条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商会组织代表企业共同调整劳动关系的新路子,并取得明显效果,较好地维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建立健全三方工作制度,如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疑难案件会审制度、首席仲裁员轮任制度、仲裁员名册制度等,从制度上确保三方机制的真正落实,使三

方代表和专兼职仲裁员都能够参与办案,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3、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弥补目前三方机制主动性缺乏的不足,超前介入并及时处理劳动争议。可以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工会、企业组织、民间组织、法律机构等人员组成,以预防、协调处理劳动关系重大问题尤其是集体利益争议,把劳动争议消灭在胚胎状态。同时,可以建立各种劳动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法律服务,并代理诉讼,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的需求。

4、突破传统工作格局,拓宽三方机制的工作领域。将三方机制工作范围扩展到劳动关系调整的各个方面,包括政策制订,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解除、终止,企业协商机制的建立,经济性减员,集体争议协调,劳动争议仲裁等等,以充分发挥三方的职能作用,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19篇:第八章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初稿)

第八章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2006年,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统领,以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突出工作重点,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好地发挥了三方机制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一、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积极落实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2006年3月31日,国家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了“从2006年至2008年,用三年时间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加快劳动合同立法进程、全面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制度等5项行动措施。7月25日,国家三方会议召开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视频会议,进一步对落实行动计划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专门作了重要批示,

1 充分肯定了国家三方会议的工作,特别是对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要求。

《通知》下发和视频会议召开以来,各地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王兆国同志的批示精神和视频会议的部署,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2006年劳动合同签订率指标基本完成。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各地依托三方机制把落实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浙江等6省还将劳动合同签订率纳入了政府考核目标体系。二是组织调查摸底,夯实基础工作。上海、江西、广西、四川、重庆等11个省(区、市)开展了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江苏省组织了抽样调查。三是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动态监管。安徽、云南、宁夏等省(区)、辽宁和山东的部分地市已经启动了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江苏省建立了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四是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天津市编写了一问一答的《劳动合同宣传手册》。吉林省开展了“双合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宣传周活动。湖北省通过行风政风广播电台热线大力宣传劳动合同制度。五是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各地都制定了适合不同行业和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广东、贵州、新疆等14个省(区)分行业制定了3种以上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山西省专门制定了煤炭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农牧民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吉林省吉林市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劳动合同文本2万多份。湖南省向企业提供了范本40余万份。六是建立示范点联系制度。天津市建立了市联系区、区联系街镇的劳动合同示范区域联系工作机制。安徽、福建、河南等3省选择劳动合同制度执行差的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单位。湖南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有影响力的企业作为联系示范点。七是加强执法监察,督促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开展了对企业劳动用工的专项执法检查,责令企业补签劳动合同。比如,河北省责令补签12.8万份,河南省补12.2万

2 份,新疆补签29万份。

同时,国家和各地三方积极参与《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企业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论证和起草工作,认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活动中,各级三方通过多种方式发动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征集到的19万条意见和建议中,职工意见占65%,企业、专家等方面意见占35%。

(二)全面部署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 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于7月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的通知》,并在7月25日召开的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视频会议上,对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各地三方在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王兆国同志的批示精神和视频会议的部署,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组成部分,迅速掀起了创建活动的高潮。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开展了以促进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的创建活动。

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明确目标,确定标准;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严格评审,确保质量;宣传表彰,营造氛围;依托三方,合力推进。目前,一些地方创建活动覆盖企业达到50%以上。中国企联在系统内开展了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创建活动,并于10月24日召开了第四届中国雇主论坛,表彰了中国企联命名的100家“2006年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交流了开展创建活动典型经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企联会长陈锦华出席论坛。国家三方会议主席王东进出席论坛并讲话。国家三方会议副主席、中国企联执行副会长兼理事长陈兰通作主旨报告,要求广大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思想,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倡导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和谐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全国总工会于8月10日,在河北廊房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工会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座谈会。国家三方会议副主席、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孙宝树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国家三

3 方会议副主席、全总书记处书记张秋俭同志主持并作会议小结。会议对当前各地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对于各级工会组织加深对王兆国同志关于深入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批示精神的理解,加强三方协调配合,不断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创出实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表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工业园区活动,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劳动关系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对推动企业建立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加大推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工作力度

2006年,各级三方大力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广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及劳动安全卫生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等专项集体合同。国家三方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反复协商和修改,于今年8月17日,起草并下发了《关于推进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意见》。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为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形式,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对协调劳动关系的客观要求,对于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集中和行业集群地区的建立与实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企事业单位已签订集体合同共86.2万份,比上年增加10.8万份,增长14.3%;覆盖企业153.8万个,覆盖职工1.1亿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8.3%。其中,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的集体合同52.1万份,覆盖职工6253万余人。

(四)进一步加强了国家三方会议的自身建设

1、国家三方会议办公室设立常设办事机构。根据《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经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第九次会议批准,国家三方会议办公室于6月19日设立常设办事机构。常设办事机构由国家三方各派一名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地点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常设办事机构设立后,在办公室主任会议的领导下,

4 加强自身基础建设,制定工作规范,完成了第十次和十一次国家三方会议和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视频会议等重要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加强国家三方之间的协调,以及与各地三方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联系,认真完成各项日常事务和信息工作,共编发了6期《信息交流》和1期《信息专报》,经过半年来的努力,国家三方会议办公室常设机构的工作运转已基本步入正轨,初见成效。

2、加快组建国家三方会议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家三方共同起草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专业委员会组建方案》,按照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第九次会议议定的关于设立5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在征求各地三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国家三方会议办公室主任会议反复认真研究并提交十次国家三方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先期建立劳动关系法律政策委员会、企业工资分配研究委员会和集体协商研究委员会。在今天三个专业委员会将正式成立并聘请十四名专家学者为三个专门委员会的成员。专业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和专业建设也将提到议事日程,经过共同努力,各专业委员会作为国家三方会议专业化、规范化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在国家三方会议的各项工作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是中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顺利发展的根本要求。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而普遍采取的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提上了日程。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首先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央制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为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康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其次,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改革开放的全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认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

5 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建立顺畅高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扎扎实实的搞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做好协调劳动关系的各项具体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从这个大局出发,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好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服好务。

(二)领导重视是推进中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重要保证。

1、中央领导重视协调劳动关系工作。

党中央对协调劳动关系问题一直给予高度重视,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第144号公约《三方协商促进履行国际劳工标准公约》,特别是制定和实施了《劳动法》,使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有了更明确坚实的法律基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劳动法》的相关内容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都体现了三方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央领导对建立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做出具体指示,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第一次会议,国家一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正式建立。2001年11月,召开了全国贯彻实施《劳动法》《工会法》推进集体合同劳动同工作经验交流会,尉健行同志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吴邦国同志发表书面讲话。此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各方面工作一直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顺利展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对协调劳动关系问题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就有关涉及劳动关系问题特别是农民工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等作了多次批示,这就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工作更加有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重要方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显得更加迫

6 切,更加重要。2007年,经过四年多的酝酿和准备,《劳动合同法》正式公布,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各地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显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很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企联组织积极配合,通力合作,认真组织,推动落实。在各方的共同努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全国地市一级以上基本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多数省份正向县、区和乡镇、街道一级延伸,有的已在县、区全面建立,共建立各级三方协调组织6677个,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组织体系。一些省市三方协调组织完善工作制度,针对劳动关系领域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地区三方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有的地区三方在共同推动立法上取得进展,有的地区三方以产业较为集中地区为突破口,围绕创建和谐工业园区开展协调劳动关系工作,还有的地区三方共同推动建立工资保障机制等等。各地方在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工作中,还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省情、市情、区情,找到本地区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中重点、难点、切入点,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各地方已经形成了 “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工作正在出现一个积极开拓、稳步推进、不断创新的新局面。

(三)整体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突出工作重点相结合。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逐步走出一条以预防为主,突出重点,促进整体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的道路。一是五年来国家三方共同参与了《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集体合同规定》等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

7 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与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相互协调配合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兼职劳动仲裁员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等具有实效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文件,真正从源头上解决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预防了劳动争议和纠纷的产生。二是国家三方以“两个合同”为切入点,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落到实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源头,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工会与企业、工会与劳动者自主协调双方利益的有效形式,国家三方通过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截止2006年底,实现了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集体合同签订率也显著提高,切实保障了企业和最基层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三是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搭建发展企业和工业园区劳动关系和谐的平台。以此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推动企业建立起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促进各项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企业得到全面落实,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外,国家三方还加大了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力度,并通过三方协商机制制定出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在确保劳动者平等公正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保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注重发挥各方优势。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五年来在切实发挥宏观层面调整劳动关系的作用的同时,推进三方机制向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大力做强基层三方机制。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具体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协商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现实突出问题,提高三方机制运行效率,增强工作实效。三方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用来协调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是推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8 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三方存在广泛的社会基础。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组织,能够将职工的要求和愿望及时反映给政府等有关部门,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向职工进行广泛宣传,并对落实情况实施法律监督。企业联合会作为雇主代表组织,能较好发挥政府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纽带作用,及时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呼声和要求。三方机制将政府与劳资双方主体紧密相联,有利于三方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事务中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内容达成广泛的共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尤其在我国,三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并且各有特色,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三方加强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深入发展。

(五)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创新。

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了促进全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的交流,国家三方每两年召开一次国家级工作经验交流大会,每次经验交流大会都成为协调劳动关系工作阶段性的标志,总结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好的经验,抓住重点,及时推广,指导各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还通过表彰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点促面,不断开创劳动关系工作新局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五年来,国家三方共同探索,形成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和活动,一是顺应劳动关系发展的客观需求,进行劳动争议仲裁院试点工作,探索专业化、职业化地解决劳动争议;二是推出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收效显著,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建立区域(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小企业,依法维护小企业主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在2006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劳动关系变化,还存在着影响三方机制深入发展、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和障碍:

(一)三方机制法律体系不完善。

9 劳动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三方机制构建和运行的重要前提。三方机制是一种在法律框架下的社会对话机制,其创建目的、涵盖范围、运作程序以及操作规范都必须依据国家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政策。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际劳工组织《三方协商促进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公约》(第144号),国务院提请审议的说明指出,批准这项公约旨在建立一项工作程序,以便就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国际劳工公约的制订、批准、实施及其监督检查等,进行国家一级的政府与雇主和工会组织代表间的协商,使各方意见都能得到充分反映。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34条第二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这是我国第一次确立了实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法律依据。2007年6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劳动合同法》第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这是继《工会法》之后,在国家立法层面对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进一步肯定。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集体合同规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工资集体协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构成了我国三方机制立法的基本框架,但是能够用于规制具体运行和实际操作的规则还是明显不足的。对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矛盾和法治建设的要求,三方机制的有效运行仅依靠这些原则性的规定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急需完善有关三方机制相关立法,细化法律规则和提升立法层级。另外,还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与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三方机制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的逐步靠近和融合。

(二)三方主体作用需逐步强化。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的职能缺一不可,各有侧重、相互独立,切实代表劳动关系领域不同层面的组织和会员利益。可以说,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保证。

1、政府的主导作用问题

政府始终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也代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性质的社会群体利益。政府的地位、职能决定了其可以站在总体及长远利益的高度,从宏观上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因此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不容忽视,且不可替代。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劳动政策来协调各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国家代表和维护全国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方针来实现的,而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力和能力,政府是劳动关系的调节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企业、劳动者三者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政府可以正确地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调节这些矛盾,促使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合作,避免和减少产业冲突。

在《工会法》和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协调劳动关系的政府代表是劳动行政部门,即在国家层面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地方是各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在实践中,真正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具体工作的是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劳动工资司和地方劳动保障厅(局)负责劳动工资的处室。一方面,国家机构改革将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等职能从劳动行政部门划出,限制了由我国劳动行政部门主导参与的三方机制的协调范围;另一方面劳动行政部门受人员编制的影响,特别是在地方,尚不能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主导作用。

2、雇主和工会组织的代表性问题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在社会和产业层面,工会组织在组织体系、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而企业组织则显薄弱。目前, 在已建三方机制的省、市(区、州、盟)中,主要是由企联作为企业组织代表参与三方机制。但在区县、乡镇以及街道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基层企联组织不健全,目前还存在着国资委、经贸委、工商联以及个协私协作为企业代表的情况。而在基层的企业层面,雇主的力量则明显强于工会。主要原因一是在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及发挥工会维权作用困难重重。对这类企业的工会建设和地位的确定,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虽均有极为明确的规定,也有实施细则,但在

11 具体实施中难以落实。二是国有、集体企业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削弱,主要表现在工会主席逐渐脱离了劳动岗位,被纳入企业领导层(一般享受副厂级待遇),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他们同样担心为工人说话办事,自己的饭碗会被敲掉。三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工会组织被撤并,工会会员流失。由于工会组织主体的缺位,无法形成或健全有效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三)三方机制的协调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实际上是指就业与劳动组织管理;个人消费品分配,是指劳动者获得收入和社会保障。从国际上看,三方机制的协调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狭义的劳动关系领域,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三方机制协调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受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仅局限于在劳动工资、集体合同、集体谈判、劳动争议等领域内的指导和协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劳动争议和纠纷日益凸显,国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都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等重要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显然,现有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协商范围已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三方机制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三方机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被广泛采用,美国也在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确定了三方合作关系。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国家也陆续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委员会。

12 不仅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建立了三方协商机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三方协商机制。但在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才刚刚发展五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社会和企业层面的宣传的还不够,还不为企业和职工以及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所熟知。我们这里说的宣传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和渠道普及三方机制的知识,介绍国际上三方机制发挥的作用和我国三方机制取得的成效。通过宣传,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认识水平,形成社会共识,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提供更广阔和稳定的发展氛围和空间。

三、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未来的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旧体制的摩擦、利益格局的调整、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体制上的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劳动关系在未来几年将呈现出复杂化、多样性的特征。为适应劳动关系的变化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健全机构,完善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有力,大幅度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促进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一)强化国家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的功能。

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在整个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中起到宏观调控和导向性作用,因此,在未来几年中,国家级三方会议要进一步发挥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组织策划、统筹协调、逐步推进、监督实施等作用,拓宽协商内容,把我国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从不为人知变成人人参与、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对话机制,采用灵活的方法,动员方方面面的资源,切实落实人员配臵和经费。

强化国家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主要还体现在从源头上参与高层次的劳动立法和参与制定协调劳动关系配套改革的政策框架;发展工会组织,创新工作方法,特别是发展区域性/行业性集

13 体谈判制度,增强工会维权能力;培育、鼓励和发挥雇主组织在协调劳资关系特别是在集体谈判中的作用;完善全国和地方的劳资关系信息系统,大力培养研究和处理劳资关系问题的专业人才,加快建设全面、有效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步伐。同时,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建设。

(二)加强劳动关系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随着三方机制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加强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理论研究已日益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国家三方和各级三方机制要在推动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同时,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特别是劳动标准体系等目前比较薄弱的问题和劳动关系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家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参考。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已经成立了劳动关系法律政策研究委员会、薪酬分配委员会和集体协商指导委员会等专业工作委员会,并聘请了在这些方面有较高理论政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教授、专业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到专业委员会来,针对劳动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劳动关系重点领域,进行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和要求,为三方协商决策提出有较高价值和水准的对策建议,为基层进行专业咨询、协调、指导和服务。通过深入调查和理论研究,探索和形成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理论体系,从而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性、主动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基层三方协调机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制度建设。把国家、省、市、县(区)三方机制的办事机构做实,并使其向街道、社区延伸,形成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明确各自职责,规范运作程序,增强整体效能,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二是大力推动建立产业级三方机制,通过产业级三方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产业内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劳动关系矛盾,避免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是劳动关系矛盾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在

14 我国现行体制下解决劳动争议的内在要求。三是逐步建立基层劳动关系工作平台。要逐步建立街道、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落实职责任务,切实发挥街道、社区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基础作用。四是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工作队伍建设。要逐步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落实到基层,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实现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

(四)增强三方机制实效性,切实发挥三方机制作用。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要在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各方工作相衔接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机制和发挥作用上来,增强三方会议协调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解决好职工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劳动争议案件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形成监督与预防并重的协调机制。要把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工作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和重大举措,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各级三方可以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为平台,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机制,落实劳动标准,以点促面,逐步使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所有企业都能得到落实,从而开创劳动关系工作新局面,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三方机制影响力。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社会各界对三方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深刻认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三方仍要不懈努力,增强社会共识。一方面,各级三方要积极向政府、人大和政协等有关领导部门汇报三方机制建设情况,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三方机制方面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三方机制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通过宣传,扩大三方机制工作的影响,提高公众认知度,为三方机制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三方机制发展的典型经验,研究国外三方机制发展趋势,为研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调劳

15 动关系三方机制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要借三方机制这个平台,使国外更加了解中国,提升我国在国际劳工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20篇:如何建立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

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 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主讲人:汪燕红

什么叫沟通? 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 管理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发挥各种管理功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机构的效能,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过程。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 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沟通有助于改进个人以及群众作出的决策 企业解决问题流程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沟通促使企业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沟通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士气 员工激励方法 金钱激励 尊重激励 目标激励 参与激励 感情激励 荣誉和提升激励 榜样激励 企业中常见的四堵沟通墙 第一堵墙:别人听不懂的“语言” 企业中常见的四堵沟通墙 第二堵墙:使用对方无法接受的语言和方式 企业中常见的四堵沟通墙 第三堵墙:不同的听众,不同的理解 企业中常见的四堵沟通墙 第四堵墙:拒绝“妥协与退让” 组织中影响沟通的因素

一、组织机构过于宠大、中间层次过多。导致:信息失真、浪费大量的时间、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二、个人沟通障碍 个人沟通障碍

1、个性因素所引起的障碍。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 个人沟通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差距所导致的障碍。个人沟通障碍

3、个体记忆不佳所造成的障碍。个人沟通障碍

4、对信息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个人沟通障碍

5、相互不信任所产生的障碍。个人沟通障碍

6、沟通者的畏惧感以及个人心理品质也会造成沟通障碍。个人沟通障碍

7、直觉选择偏差所造成的障碍。第三部分 有效沟通的建立 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和方法

1、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

2、传递信息要区分不同的对象。一方面是指在传递信息时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又指信息传递的保密性。

3、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和方法

4、要控制使用直接传递与非正式渠道。比如,第一,为了迅速处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官气严重,会妨碍时效。 第三,时效性特别强的信息需要立即向决策者汇报; 第四,涉及个人隐私,需要保密的材料等。有些企业设立 总经理接待日、总经理信箱就是为了减轻沟通者的心理 压力,以便对信息传递进行控制。

二、服务人员对待抱怨应有的态度: 有效地预防、及时地处理顾客的抱怨事件,不仅对我们的经营工作事关重大,同时也是每一个服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服务人员对待抱怨应有的态度: 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提供以及顾客抱怨的处理不是由某个部门或某个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服务人员对待抱怨应有的态度:

顾客将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服务人员倾诉,并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相反是为我们提供树立形象、建立口碑效应的绝好机会

二、服务人员对待抱怨应有的态度

服务人员应该想到自己是给顾客带 来满意的人。 为什么顾客会产生抱怨

有期望才会有抱怨 顾客的抱怨是珍贵的情报 只要我们认真记录、及时汇总顾客的抱怨,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不断的完善产品功能以及服务策略,使顾客对我们更加满意。 顾客在抱怨时想得到什么 ? ◇ 希望受到认真的对待 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 公司信誉下降 对服务人员的影响

◇ 收入减少 认同

要回应顾客所说的话。如果你没有反应,顾客会觉得尴尬、愤怒,当然还会觉得不被关注。即使顾客对你的问题答非所问,你也要尝试找方法去认同他的话 使用方法不当 “听了您刚才的描述以后,我知道您的皮肤状况比较特殊,所以您以后可以按照我告诉您的方法使用产品,如果有什么问题再跟我联系。” 顾客使用协作系列过敏 在确定顾客是过敏的情况下,一定要认同顾客的反映,可以用这样的语句“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是很不舒服”。 顾客使用协作系列过敏 要安慰顾客:“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请你放心。”不过一定要注意语气,不要显得满不在乎,这样会让顾客显得你不重视她 要真诚恳切的接受抱怨 在处理抱怨时,服务人员一定要态度非常真诚,并且要用迅速、有效、果断的处理方式,以换取顾客的信任,如果自己无法解决,一定迅速反映给上级,以尽快给顾客答复。 站在顾客的角度说话 当顾客投诉或抱怨时,最希望自己的意见 能得到对方的同情、尊重和被人理解。 因此,当抱怨发生后,服务人员绝不能站 在经销商或公司的角度去衡量事件,为自 己和公司开脱,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 经常想想如果我是顾客我应该怎么办? 产品质量问题 处理方法:如果你没有把握,不要 立即给顾客答复,告诉顾客“我已经记 下了您的问题,待我咨询过有关部门后 立即给您回复好吗?”然后立刻与北京 客服中心联系,取得一致的处理意见后 再答复顾客。 使用方法不当 处理方法:首先详细询问顾客具体的 使用方法,如果是顾客使用方法不当, 千万不要指责顾客,也不要当着顾客 指责员工,可以用以下方法告诉顾客 顾客使用协作系列过敏 处理方法: 首先在询问顾客使用方法时一定要 注意技巧,不要让顾客有被审问的 感觉 ◇ 抱怨就是顾客的不满和牢骚 何谓抱怨 ◇ 抱怨是不可避免的 ◇ 关键是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 在处理顾客投诉的过程中,绝不能 推卸责任说:“这不归我负责”、“这 不关我的事”。 更不能教训顾客或与顾客争辩。正 确的做法是及时与顾客一起妥善地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遭到顾客严重的抱怨,代表着 我们的产品还值得信赖。正因为对 我们的服务和产品有着很高的期待, 因此,他们才会有提出最强烈抱怨的 行动。 顾客的抱怨 = 期望 ◇朋友的口碑+商家的承诺+顾客的需求 =顾客的期望 ◇高品质的产品+服务态度+规范化作业 =商家为顾客提供的实际服务 ◇商家提供的实际服务>顾客的期望 ------顾客会很满意 ◇商家提供的实际服务=顾客的期望 ------顾客会基本满意 ◇商家提供的实际服务<顾客的期望 ------顾客会不满意 顾客的抱怨=期望 ◇ 希望有人聆听 ◇ 希望立即见到行动 ◇ 希望获得补偿 ◇ 希望得到受感激的态度 抱怨未得到正确处理的后果 ◇ ◇ 心中产生不良印象 ◇ 不再购买我们的产品 ◇ 不再向他人推荐我们的产品 ◇ 大肆进行负面宣传 从顾客的角度 ◇ 公司发展受到限制 ◇ 公司的生存受到威胁 ?◇ 竞争对手获胜 ◇ 工作的稳定性降低 ◇ 没有工作成就感 如何预防抱怨的产生 顾客关注的四件事情 ◇ 友善和受关注的服务 ◇ 弹性处理 ◇ 解决问题 ◇ 补救错误 提供良好的服务 ◇ 技能性服务 ◇ 态度性服务 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 如何接受顾客的抱怨 ◇ 耐心聆听顾客的抱怨、不要与其争辩 ◇ 要真诚恳切的接受抱怨 ◇站在顾客的角度说话 认同 用温和的问候去认同顾客,如称呼顾客的名字:“我以前接过您的电话是吗?您最近怎么样?” 感谢 在电话交谈中,你随时可以向 顾客表示感谢,在谈话结束时 应该说:“谢谢您来电话,我非 常喜欢与您交谈。” 恭维 在人情层面上的恭维,但要注意说话一定要带有诚意,不可无中生有,如:“看来您对皮肤方面的知识还是很专业的” ? 在业务层面上去确定顾客的选择,如:“我觉得您的选择是很明智的” 保证 如果你可以处理难题,你应该向顾 客保证你会负责帮她协调。 聆听时的回应方式 ◇ 被动式聆听 ◇ 复述 ◇ 赞同式聆听 ◇ 良好的结束语 被动式聆听 若想让顾客知道你明白他说的话,最 简单的方法就是被动式聆听,特别是 当顾客没有向你提出询问,但你又想 让顾客知道你明白他的想法,用被动 式聆听十分有用。可以用“是的”、“我明白”等词语 复述 复述可以帮你清楚了解顾客所说的 话,复述时要使用不同的字眼重复顾 客所说的话,例如顾客说:“我打了好 几次电话,可一直没有答复。“你可以 复述: “您打过电话过来还没有得到 答复是吗?” 复述 复述还可以帮你澄清一些复杂的情节, 当顾客在长篇大论时,这是一个圆滑 的总结谈话的技巧,你可以说: “您看,我理解的是否正确”。 (重复顾客的意思) 赞同式聆听 有些人总喜欢抱怨,他们不一定对服 务或产品不满,而可能是不满其他的 一些人物或事情,这时,你可以附和 他的看法。 良好的结束语 在结束谈话时,对顾客所说的话要 表示认同,有时顾客在谈话中会不经意的提及一些与我们的业务不相关的事情,要留心聆听顾客所说的,这些“线索”可能会为你提供一些资料来做结束语,即使找不到什么特别的事情,你也可以说:“欢迎你打电话来”或“欢迎你提出那些问题”。 详细、认真的记录 与顾客结束通话后,立刻进行 记录,并注意细节 仔细记录顾客抱怨要点 ◇ 发生了什么事?何时发生? ◇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 ◇顾客不满的原因 ◇顾客的使用方法 ◇当地接待顾客的导购人员是怎样向顾客 讲解使用方法的? ◇顾客希望以何种方式解决问题 ◇记下顾客的联系方式 * * 沟通在企业内部的重要性 管理者通过 企业内部沟通 获取信息情报 进行决策或 建议有关人员 做出决策 下属执行决策/ 主动与管理者沟通 提出建议 得到上级的认同 自我价值实现 企业急需 解决问题 所谓直接传递就是越级传递,撇开管理信息系统, 使沟通双方直接对话。 一般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特殊情况除外: 客户沟通技巧 应避免的用语 冷淡的话 没感情的话 否定性的话 他人的坏话 太专业的用语 过于深奥让人理解不透的话 客户沟通技巧 重复刚开始的话胜于以后百句 语速不可太快 声调抑扬顿挫 运用容易接受的方式说 客户沟通技巧 处理顾客诉怨 有期望才会有诉怨 顾客的抱怨是珍贵的情报 *

三方沟通机制工作汇报
《三方沟通机制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